《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1

  1、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课本主题图。本课教材设计是先认识0表示没有的含义,再认识0表示起点的含义,接着教学0的书写,最后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由于考虑到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0,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把本课教学内容编成一个有关小猴子的故事,把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蕴涵在0的认识中。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小猴子的情景很感兴趣,并且教学情景有连贯性,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打破教学情景,学生的学*兴趣高涨,热衷于学*无需教师过多的组织教学.

  2、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观察小猴的表情,然后再采用帮小动物排队的动画形式呈现,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学*活动;其二创设了一个学生自由交流(谈谈在什么地方看到过0),你能想办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它东西表示“0”吗等想一想,动一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3、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认数是小学生学*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0的认识》就突出体现了它的基础性、价值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起点的理解中,老师反复让两个学生在同一起点、不同起点进行跑步比赛,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门、黑板等来了解“起点”,加深“0”的两种含义,在体验中学*这一内容(0的意义)的必要性。

  总之,感到学生学的认真、轻松,对0表示没有,又表示起点的意义掌握的不错。

  留下遗憾:

  开学以来的半个月,学生们还没完全适应小学的学*,课堂纪律不是很好。第二,在让学生观察起点,有的学生没有“尺”,而我课前没有叫学生去其它班借。所以个别学生就缺少了一次仔细观察的机会。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2

  0的加减法,主要根据0可以表示“没有”来进行计算。教材选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理解题意,联系实际分别理解得数是0减法和一个数加0的加法计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体现先例题再练*的数学课堂模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学*是快乐的,学*是有价值的。

  (1)情境的创设。创设动态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而由学生自己创设一系列源自生活的数学情境,课堂呈现出生成发展态势,数学中再现生活,问题中感悟数学。

  (2)评价的体现。学生在教师无声的眼神和手势的鼓励下,感受挑战成功的喜悦,在迁移中轻松地理解和探究新知识,在宽松的.课堂中张扬着个性,解答着关于0的算式,发现着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探究着数学的奥秘,享受着数学的价值和学*的快乐。

  (3)探究的过程。本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积极地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大胆猜想,敢于提出数学问题,并能主动探究0的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学生在教师放手的自由课堂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学生经历着富有个性的数学学*过程,不同的学生在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提高,信心和自我的肯定。

  当然,本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我认识到以下几方面需要很大的提高:

  1、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机智,善于处理偶发事件。

  如我在创设情景“猴妈妈分桃子”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三只小猴吃桃情况学生不太明白时,我应该赶紧让三个学生代替三只小猴这样就更形象。

  2、注意知识的提问的方式。

  在探讨“0的加减法的规律”时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确实太难了,应该换一种方式提问,如改为“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与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可能要好得多。

  3、关注学生的发展。

  低年级教学要为以后的学*打好基础。一年级的知识很简单,很多知识孩子在学前班已学过,只是让孩子养成好的*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关注孩子的思维*惯,这方面我以后还要多学*多钻研。如在教学“0的加减 法”时,应让孩子完整的说说题意,为以后学*应用题打下基础。

  在这次课中我虽然没有完全把自己设计的意图完美展现出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总结自己教学得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次比一次好。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3

  《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0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在此之前,学生对“0”已有初步的感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并能正确书写。难点: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想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之间,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0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能主动探索,学*0的有关加减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与学生共同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快乐学*。

  例如:引导学生理解“0”表示没有这一含义,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毛掉毛”这一动画情境让学生从视觉上初步感知0的第一个含义,表示什么也没有;接着,让学生猜罐子里的硬币加深对印象;最后,还让学生举例说明,用放磁铁强调。这样,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认识了0表示没有的含义。

  二、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主动学*。

  例如:有关0的加减法,为了让学生发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一个数加0,结果等于这个数本身;一个数减0,结果也等于这个数本身的规律。我先让学生看图列出有关算式,再举生活中例子让学生列有关算式,最后让学生自己举出类似的算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课堂上的组织教学还不够到位。由于学生首次到学校五楼多媒体教室上课对周边一切都很好奇,加上多媒体教室相对教室大得多我没带扩音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纪律较涣散、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应该做到一手抓组织教学,一手抓学科教学,两手都不能误。

  二、调控课堂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时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获取知识服务。但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考虑到课件的问题,所以在个别环节显得啰嗦。如,“三毛掉毛”环节,学生说三根毛都掉了,头上没有一根头发,成了光头,我应该顺势引出:没有一根头发用哪个数来表示。可考虑到下一张课件,却做到一再啰嗦三毛头上有三根头发用几来表示,二根头发用几表示,一根头发用几来表示,而后才问没有一根头发用几来表示,致使教学显得啰嗦。

  学无止境,在今后教学中我将把有效组织课堂教学、随机调整预案,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作为努力的一个方向。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4

  《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0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在此之前,学生对“0”已有初步的感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并能正确书写。难点: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想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之间,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0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能主动探索,学*0的有关加减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与学生共同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快乐学*。

  例如:引导学生理解“0”表示没有这一含义,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毛掉毛”这一动画情境让学生从视觉上初步感知0的第一个含义,表示什么也没有;接着,让学生猜罐子里的硬币加深对印象;最后,还让学生举例说明,用放磁铁强调。这样,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认识了0表示没有的含义。

  二、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主动学*。

  例如:有关0的加减法,为了让学生发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一个数加0,结果等于这个数本身;一个数减0,结果也等于这个数本身的规律。我先让学生看图列出有关算式,再举生活中例子让学生列有关算式,最后让学生自己举出类似的算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课堂上的组织教学还不够到位。由于学生首次到学校五楼多媒体教室上课对周边一切都很好奇,加上多媒体教室相对教室大得多我没带扩音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纪律较涣散、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应该做到一手抓组织教学,一手抓学科教学,两手都不能误。

  二、调控课堂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时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获取知识服务。但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考虑到课件的问题,所以在个别环节显得啰嗦。如,“三毛掉毛”环节,学生说三根毛都掉了,头上没有一根头发,成了光头,我应该顺势引出:没有一根头发用哪个数来表示。可考虑到下一张课件,却做到一再啰嗦三毛头上有三根头发用几来表示,二根头发用几表示,一根头发用几来表示,而后才问没有一根头发用几来表示,致使教学显得啰嗦。

  学无止境,在今后教学中我将把有效组织课堂教学、随机调整预案,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作为努力的一个方向。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5

  “0的认识及有关加减法”是在认识了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安排的内容,一是0的认识,二是0的加法和减法。0的加减法,是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0的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课题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实践活动,认识0的含义,学会写0,会口算有关0的加减法。同时,初步体会0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伊始,借助“小猴吃桃”这一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精神专注地投入学*。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吃桃情景,自然“走进”了学*情境,激发了学*兴趣。

  在探究0的加减法时,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如,课件动态显示:鸟窝里有3只小鸟,3只小鸟都飞上天空,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提出问题,再请学生列式计算。把。的加减法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二、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玩好动。根据他们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观察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愉快地经历了从有到无的过程,知道了一个物体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进一步理解了0的含义。在教学0的书写环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0的形状特征,经历书空、描红、独立写的过程,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和掌握0的写法。教学活动中打破了机械书写的格局,学生在愉快中接受了知识,使得课堂充满生机。

  三、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奥秘。

  在学生初步认识0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例也可以用0来表示,让学生从中寻找需要用0表示的事例,进一步体验0的含义,感受0的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惯。

  遗憾之处:这节课是我在学校数学教学的第一次公开课,教学过程中,显得过于紧张,导致有的环节连接得不够紧密。还有在学生通过观察尺子发现0的另一个含义时,我让学生观察与交流不够充分,使得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合作学*没能真正发挥作用,对0的另一个含义,学生理解得不够。

  在这节课中,我虽然没有完全把自己的设计意图完美展现出来,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扬长避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得到进步。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1)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1

  1、有关0的加减法,主要根据0可以表示没有来进行计算。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动态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课堂呈现出生成发展态势,数学中再现生活,问题中感悟数学。

  2、在探讨0的加减法的规律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很好的发挥空间。时我先设计了几道同类的算式让学生做,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得较好,并且有些学生能按顺序把5以内的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及相关算式都讲出来。

  3、在上这个教学内容后,有一深刻的感受,学生的学**惯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占的比重实在高。在一(4)班的教学记录是以上两点可以说的,但在一(3) 班,根本无法进行0的加减法规律的`教学,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纪律涣散,注意力涣散,你说怎么进行思维的深层次的探索?我得想想办法。首先,在两个班要用不同的方法,因为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尝试以下方法:1、教学设计的不同:三班必须要用上生动有趣的幻灯加上生动明快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图像、语言等情景引起学生无意注意,从而进行有效教学。四班可以加些动手操作的内容,因为*惯已有保障;另外,继续做好深层次思维的引导,争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学生思维,多出数学尖子生;再者,鼓励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多鼓励,多引导,争取能让每节课上得有声有色。2、教学组织方法的不同:采用一种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激励措施来组织三班的教学,我觉得可以另外设一套激励措施,如课堂纪律加星制度。在一张长条纸上写上名字,再在每节课前贴到黑板右侧,每节课都用正字法打星,每周根据正字统计数发奖,前十名5笑脸,第10到20名3笑脸,20到30名2笑脸,30到40名1笑脸,进步10名以上再加2笑脸。笑脸可以换红苹果,红苹果可以换绿星卡这些都不变。试试看,希望能够有效果。努力,少说抱怨的话,智慧地努力工作,要让大家都认为纪律不好课难上的班数学也能教好才是有本事。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2

  上完了《0的认识》,感慨颇多。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设计《0的认识》一课中,考虑到学生对0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部分学生知道0表示没有的意思,并会计算简单的有关0的加减法,因此设计该课教法时能从学生的实践出发,主要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课本主题图。本课教材设计是先认识0表示没有的含义,再认识0表示起点的含义,接着教学0的书写,最后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由于考虑到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0,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把本课教学内容编成一个有关小猴子的故事,把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蕴涵在0的认识中。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小猴子的情景很感兴趣,并且教学情景有连贯性,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打破教学情景,学生的学*兴趣高涨,热衷于学*无需教师过多的组织教学.

  2、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观察小猴的表情,然后再采用帮小动物排队的动画形式呈现,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学*活动;其二创设了一个学生自由交流(谈谈在

  什么地方看到过0),你能想办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它东西表示“0”吗等想一想,动一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3、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认数是小学生学*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0的认识》就突出体现了它的基础性、价值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起点的理解中,老师反复让两个学生在同一起点、不同起点进行跑步比赛,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门、黑板等来了解“起点”,加深“0”的两种含义,在体验中学*这一内容(0的意义)的必要性。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3

  “0的认识及有关加减法”是在认识了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安排的内容,一是0的认识,二是0的加法和减法。0的加减法,是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0的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课题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实践活动,认识0的含义,学会写0,会口算有关0的加减法。同时,初步体会0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伊始,借助“小猴吃桃”这一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精神专注地投入学*。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吃桃情景,自然“走进”了学*情境,激发了学*兴趣。

  在探究0的加减法时,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如,课件动态显示:鸟窝里有3只小鸟,3只小鸟都飞上天空,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提出问题,再请学生列式计算。把。的加减法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二、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玩好动。根据他们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观察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愉快地经历了从有到无的过程,知道了一个物体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进一步理解了0的含义。在教学0的书写环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0的形状特征,经历书空、描红、独立写的过程,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和掌握0的写法。教学活动中打破了机械书写的格局,学生在愉快中接受了知识,使得课堂充满生机。

  三、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奥秘。

  在学生初步认识0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例也可以用0来表示,让学生从中寻找需要用0表示的事例,进一步体验0的含义,感受0的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惯。

  遗憾之处:这节课是我在学校数学教学的第一次公开课,教学过程中,显得过于紧张,导致有的环节连接得不够紧密。还有在学生通过观察尺子发现0的另一个含义时,我让学生观察与交流不够充分,使得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合作学*没能真正发挥作用,对0的另一个含义,学生理解得不够。

  在这节课中,我虽然没有完全把自己的设计意图完美展现出来,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扬长避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得到进步。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4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景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本文是我在“0的认识”中的一个案例,以期与大家共勉。

  案例描述:

  一、游戏引入,激活学*兴趣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数字?(认识了1 2 3 4 5)

  2.出示5幅图片,图后藏着相应数量的数字。

  提问:今天我们这几个数字朋友跑哪去了呢?老师偷偷的告诉你们,他们呀,藏在这几幅画后面了。你能想办法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吗?(请学生找数字,并说明这样猜的理由。)

  3.出示第六幅图,图中什么都没有。

  师:你们猜猜这幅图的后面藏着数字几呢?(随便让学生猜,当有学生猜0的时候,问为什么这么猜。)

  4.揭示题目:“0”的认识。

  二、寻找生活中的0,追寻数学的足迹

  1.0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在哪儿见到过它呢?(让学生尽情地说。)

  2.课件演示生活中有关“0”的图片。

  三、情景引入,理解0的意义

  1.媒体出现画面(小兔采蘑菇)。

  讲故事:兔子四兄弟一起去采蘑菇,大兔专心地采蘑菇,一会儿采到3个蘑菇,二兔采到了2个蘑菇,连三弟也采到了1个蘑菇,而四弟做事三心两意,一会儿去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结果一个蘑菇也没采到。山羊伯伯说:“孩子,我们做事如果三心两意,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了。”自从那以后,四弟再也不敢贪玩了。

  师问:“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问:“我们学*能不能像四弟那样贪玩呀?好,看今天哪个同学学*最认真。”(在生活的情景中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学*和做事一样,如果三心两意就学不好、做不好了。)

  2.看图写数。(多媒体出示一幅画面:小猴子吃桃。)

  小猴子的桃吃完了,你还能用前面学过的5以内的数来表示吗?怎么办呢?

  像刚才兔子采蘑菇、猴子吃桃,0都表示什么意思?

  师:“像这样一个也没有时,可以用零表示。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

  3.认识直尺上的“0”。

  (1)让学生先在直尺上找到0,用左手的食指指着,再找到1,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它,0到1是一段,用1表示;

  (2)接着找2,说明0到2是两段,用2表示。

  (3)从0开始数4段,食指正好指到哪个数字?说明0到4之间有几段?(4段)

  (4)从0开始要数几段能数到5?(数5段)

  (5)师:这里数数的时候都是从几开始的?这里的“0”可以表示什么意思?(说明0是开始,是起点。)

  四、写一写,评一评,指导书写0

  1.提问:”你们看这个“0”像什么?”?

  2.师提问:“你认为写0的时候有什么地方该注意的?”

  3.师示范书写,然后学生先书空练*,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在练本上,评奖“谁是写字能手”。

  五、探究有关0的计算

  1.出示小兔拔萝卜的故事。

  四弟不再偷懒了,它在辛勤地拔萝卜了。

  让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说说各数字表示什么?

  2.出示青蛙图。

  让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说说各数字表示什么?

  3.下面不看图,你们会算吗?思考:5-0。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解释计算过程。

  六、练*、提高

  1.书29页做一做。完成后自己说说想法。

  2.游戏:小猫钓鱼。

  七、总结、评价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当遇到什么情况的时候它会出现呀?(当一个也没有的时候,可以用0表示)当数字们一起排队的时候,它要排在哪呀?(排在第一个,因为0表示起点)

  2.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最深刻?为什么?

  3.你能用0说一句话吗?

  反思:

  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指出:“不愤不启,不启不发。”而*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追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这样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童话情景、生活情景、游戏情景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数学学*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而在童话世界、游戏和生活中,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

  一、创设童话情景,给数学插上五彩的双翼

  孩童时代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时代,在童话中,学生能找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神秘、有趣都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在这里,孩子们的眼里*凡的现象往往会变得非同寻常。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兔采蘑菇”、“四弟采萝卜”的故事,学生们激情投入。

  1.从“小兔采蘑菇”的故事中,他们初步感知到0的存在,他们也明白到:如果像四弟那样做事三心两意就“一无所有”了,有的学生还联系到学*上,如果学*不专心也会什么知识也学不到了。

  2.故事情景的创设应该贯穿在探究的过程之中,所以在探究有关0的计算时设计了“四弟采萝卜”的故事,学生在情景中深入探究,并通过对具体事例的研究发现数学的内涵。在此,教师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有四弟那份知错能改的心。

  这样,运用现代代技术手段,把学生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内容,整合到一个连贯的、生动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播放出来,学生边看边思考,边捕捉故事中的数学信息,将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与故事的发展顺序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在故事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的启发多么大呀。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现实的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课中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

  因此,在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显示生活片断,和大家一起寻找0的足迹。有的找到电话、遥控、住房号码、计算机……,还有同学想到100元、50元、10元上也有0。学生越找越多,像开了锅似的,不愿意停下来。

  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毫无倦意。

  三、创设游戏情景,让数学成为快乐的驿站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节课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游戏的练*“小猫钓鱼”。老师把得数是0.5.4的小背篓贴在黑板上,把写着算式的小鱼送给上课认真的同学,请他们把小鱼贴在对应得数的小背篓下面。既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把学*的气氛推向高潮。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实际上,创设情景的途径是各种各样的。还有角色扮演情景、电脑模拟情景、图画再现情景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情景创设就在我们的身边。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5

  0的加减法,主要根据0可以表示“没有”来进行计算。教材选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理解题意,联系实际分别理解得数是0减法和一个数加0的加法计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体现先例题再练*的数学课堂模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学*是快乐的,学*是有价值的。

  (1)情境的创设。创设动态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而由学生自己创设一系列源自生活的数学情境,课堂呈现出生成发展态势,数学中再现生活,问题中感悟数学。

  (2)评价的体现。学生在教师无声的眼神和手势的鼓励下,感受挑战成功的喜悦,在迁移中轻松地理解和探究新知识,在宽松的课堂中张扬着个性,解答着关于0的算式,发现着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探究着数学的奥秘,享受着数学的价值和学*的快乐。

  (3)探究的过程。本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积极地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大胆猜想,敢于提出数学问题,并能主动探究0的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学生在教师放手的自由课堂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学生经历着富有个性的数学学*过程,不同的学生在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提高,信心和自我的肯定。

  当然,本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我认识到以下几方面需要很大的提高:

  1、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机智,善于处理偶发事件。

  如我在创设情景“猴妈妈分桃子”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三只小猴吃桃情况学生不太明白时,我应该赶紧让三个学生代替三只小猴这样就更形象。

  2、注意知识的提问的方式。

  在探讨“0的加减法的规律”时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确实太难了,应该换一种方式提问,如改为“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与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可能要好得多。

  3、关注学生的发展。

  低年级教学要为以后的学*打好基础。一年级的知识很简单,很多知识孩子在学前班已学过,只是让孩子养成好的*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关注孩子的思维*惯,这方面我以后还要多学*多钻研。如在教学“0的加减 法”时,应让孩子完整的说说题意,为以后学*应用题打下基础。

  在这次课中我虽然没有完全把自己设计的意图完美展现出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总结自己教学得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次比一次好。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2)

——小学数学《0的认识》教学反思实用5篇

  小学数学《0的认识》教学反思 1

  小学数学《0的认识》教学反思一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体验。因此,在《0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中,0对小朋友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导入主题,地里一只萝卜都没有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学生很快就想到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让学生体会0表示没有的含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出示直尺图。让学生理解“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然后让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发现0在尺上表示起点,而且还发现了尺上各数之间的位置、顺序和大小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小学数学《0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上完了《 0 的认识》,感慨颇多。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游戏情景,营造良好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数学学*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而在游戏和生活中,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

  设计《 0 的认识》一课中,考虑到学生对 0 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部分学生知道 0 表示没有的意思,因此设计该课教法时能从学生的实践出发。“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体验。”这是人教版一年级试验教材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0 原本只是一个抽象的数,但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猴子吃桃子故事形式,自然引入 0 的认识。“贪吃的小猴”故事情节活泼生动,创设悬念,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睛”,足以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学*兴趣。

  在学*新知时,设计猜硬币游戏活动,“谈谈生活中还有什么事例可以用 0 来表示?”,等活动,让他们兴趣盎然,

  我在教学时始终以各种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活动。如“在故事中体验 0 ”、“在直尺上找 0 ” ,让孩子们感觉 0 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0 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在这节课的学*中,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 0 ,知道了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它的意义变得那么丰富。

  不足之处:

  1 、一年级学生还没完全适应小学的学*,精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课堂纪律不是很好。

  2 、对于 0 的第二层含义:“ 0 表示起点”突破得不是很好,仅仅是通过短短的几分钟的观察,学生不是特别理解。应该让孩子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时候 0 可以表示起点,让学生加深印象。

  小学数学《0的认识》教学反思三

  讲授了《0的.认识》这一内容之后,感受颇多。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设计《0的认识》一课中,考虑到学生对0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部分学生知道0表示没有的意思,并会计算简单的有关0的加减法,因此设计该课教法时能从学生的实践出发,主要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课本主题图。本课教材设计是先认识0表示没有的含义,再认识0表示起点的含义,接着教学0的书写,最后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由于考虑到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0,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把本课教学内容编成一个有关小猴子的故事,把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蕴涵在0的认识中。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小猴子的情景很感兴趣,并且教学情景有连贯性,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打破教学情景,学生的学*兴趣高涨,热衷于学*无需教师过多的组织教学.

  2、就是在教学0的第二个含义是表示开始时,当让学生拿出尺子时,学生们中有的拿的是钢尺,上面没有0,这对孩子们来说,并不能理解0作为开始的含义。这是我教学的失利,是我想的不够周全,所以才在这个地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3、学生的学*内容应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观察小猴的表情,然后再采用帮小动物排队的动画形式呈现,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学*活动;其二创设了一个学生自由交流(谈谈在什么地方看到过0),你能想办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它东西表示“0”吗等想一想,动一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4、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认数是小学生学*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0的认识》就突出体现了它的基础性、价值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起点的理解中,老师反复让两个学生在同一起点、不同起点进行跑步比赛,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门、黑板等来了解“起点”,加深“0”的两种含义,在体验中学*这一内容(0的意义)的必要性。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但是在整堂课中,一直能够跟随我,这也是教学中的一大进步。但是还需继续努力。

  留下遗憾:就是教学0的第二含义时浪费了很多时间,以至于在家学0的书写上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写。还有,数学要与生活相联系,学*就是为了能学会运用。在这儿的时间也比较欠缺,还需在教学实践中多锻炼自己。

  小学数学《0的认识》教学反思 2

  0的加减法,主要根据0可以表示“没有”来进行计算。教材选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理解题意,联系实际分别理解得数是0减法和一个数加0的加法计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体现先例题再练*的数学课堂模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学*是快乐的,学*是有价值的。

  (1)情境的创设。创设动态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而由学生自己创设一系列源自生活的数学情境,课堂呈现出生成发展态势,数学中再现生活,问题中感悟数学。

  (2)评价的体现。学生在教师无声的眼神和手势的鼓励下,感受挑战成功的喜悦,在迁移中轻松地理解和探究新知识,在宽松的课堂中张扬着个性,解答着关于0的算式,发现着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探究着数学的奥秘,享受着数学的价值和学*的快乐。

  (3)探究的过程。本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积极地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大胆猜想,敢于提出数学问题,并能主动探究0的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学生在教师放手的自由课堂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学生经历着富有个性的数学学*过程,不同的学生在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提高,信心和自我的肯定。

  当然,本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我认识到以下几方面需要很大的提高:

  1、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机智,善于处理偶发事件。

  如我在创设情景“猴妈妈分桃子”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三只小猴吃桃情况学生不太明白时,我应该赶紧让三个学生代替三只小猴这样就更形象。

  2、注意知识的提问的方式。

  在探讨“0的加减法的规律”时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确实太难了,应该换一种方式提问,如改为“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与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可能要好得多。

  3、关注学生的发展。

  低年级教学要为以后的学*打好基础。一年级的知识很简单,很多知识孩子在学前班已学过,只是让孩子养成好的*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关注孩子的思维*惯,这方面我以后还要多学*多钻研。如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应让孩子完整的说说题意,为以后学*应用题打下基础。

  在这次课中我虽然没有完全把自己设计的意图完美展现出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总结自己教学得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次比一次好。

  小学数学《0的认识》教学反思 3

  在0的认识过程中,我认为最难的是写“0”,0是所有数字中最难写的。因为它的要求较高,要圆滑、斜一点,两端扁一些,中间要饱满一些。在教学中我先按排一课时认识0的意义,在书上初步写0,逐一批改、订正;再按排一课时细讲,共性书写问题集体订正,学生再写,接着要求家长配合回家写,第二天边做练*再指导写。经过强化、纠正等一系列措施,学生的书写渐上正轨。从0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低年段要求教师要多讲、细讲、面批,但多讲应该是在难点重点处,细讲应是在共同错误时,面批应关注个别学*上书写有困难的学生。

  小学数学《0的认识》教学反思 4

  上完这节课,我感想颇丰,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活动安排的反思,我反思最多的还是如何让“生活数学”走向数学课堂,避免问题流于形式。

  反思一:语言富有童趣

  “猜硬币”“帮助小动物找位置”这两个活动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情境,而且“猜”“找”让人感到了动的过程,学生非常感兴趣。因此,今后的教学我要注意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生动、富有情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反思二: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0原本只是一个数学的符号,似乎与孩子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在教学时始终以各种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活动。如“在故事中体验0”、“在直尺上找0”、“在情景中体会0的计算”让孩子们感觉0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0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在这节课的学*中,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0,知道了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它的意义变得那么丰富,学生对0的计算也可以用生活中事例来解释真理。

  小学数学《0的认识》教学反思 5

  上完了《0的认识》,感慨颇多。课后,我和时进行了反思。设计《0的认识》一课中,考虑到同学对0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局部同学知道0表示没有的意思,并会计算简单的有关0的加减法,因此设计该课教法时能从同学的实践动身,主要有如下特点:

  1、联系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课本主题图。本课教材设计是先认识0表示没有的含义,再认识0表示起点的含义,接着教学0的书写,最后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由于考虑到同学或多或少都接触过0,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把本课教学内容编成一个有关小猴子的故事,把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蕴涵在0的认识中。通过教学实践,同学对小猴子的情景很感兴趣,并且教学情景有连贯性,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打破教学情景,同学的学*兴趣高涨,热衷于学*无需教师过多的组织教学。

  2、同学的数学学*内容应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了同学的“眼睛”,让同学观察小猴的表情,然后再采用帮小动物排队的动画形式出现,有利于同学进行积极自主的学*活动;其二创设了一个同学自由交流(谈谈在什么地方看到过0),你能想方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它东西表示“0”吗等想一想,动一动的实践活动,使同学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3、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规范指出:认数是小同学学*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0的认识》就突出体现了它的基础性、价值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充沛创设情境让同学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起点的理解中,老师反复让两个同学在同一起点、不同起点进行跑步竞赛,让同学量一量教室的门、黑板等来了解“起点”,加深“0”的两种含义,在体验中学*这一内容(0的意义)的必要性。

  总之,感到同学学的认真、轻松,对0表示没有,又表示起点的意义掌握的不错。

  留下遗憾:

  开学以来的半个月,同学们还没完全适应小学的学*,课堂纪律不是很好。第二,在让同学观察起点,有的同学没有“尺”,而我课前没有叫同学去其它班借。所以个别同学就缺少了一次仔细观察的机会。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3)

——0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十)份

  在课前了解到学生对0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部分学生知道0表示没有的意思,并会计算简单的有关。本课教材设计是:先教学0的书写,再认识0表示没有的含义,接着教学0表示起点最后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由于考虑到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0,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把本课教学内容设计成多学生活动、多做游戏的形式,把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蕴涵在0的认识中。通过教学实践证实该设计是合理的,学生的`学*兴趣高涨。另外我还创设了许多让学生自由交流、游戏、活动的环节。

  拍手猜数游戏,教师出示数字几,生拍几下手,当出现什么也没有时,生一下也没拍,使学生再次认识到0表示什么也没有。

  在讲解0的书写时,我让学生注意了0的书写笔顺及注意的地方,学生明白了0要写成椭圆形,学生在主动的学*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在学*相同两数减法后,我让学生编题,其他生列式,在观察基础上得出:相同两数相减,得0的结论。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问题:对于教学0的第二种含义——起点,因为时间太过仓促,基本上是老师取代学生的思考,而且在明确可以作为测量物体时0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越往右,离0越远,数字越大这些知识没有介绍。时间安排上前紧后松,练*设计没有层次性,教师语言还应再严密些。

  在课前了解到学生对0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部分学生知道0表示没有的意思,并会计算简单的有关。本课教材设计是:先教学0的书写,再认识0表示没有的含义,接着教学0表示起点最后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由于考虑到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0,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把本课教学内容设计成多学生活动、多做游戏的形式,把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蕴涵在0的认识中。通过教学实践证实该设计是合理的,学生的学*兴趣高涨。另外我还创设了许多让学生自由交流、游戏、活动的环节。

  拍手猜数游戏,教师出示数字几,生拍几下手,当出现什么也没有时,生一下也没拍,使学生再次认识到0表示什么也没有。

  在讲解0的书写时,我让学生注意了0的书写笔顺及注意的地方,学生明白了0要写成椭圆形,学生在主动的学*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在学*相同两数减法后,我让学生编题,其他生列式,在观察基础上得出:相同两数相减,得0的结论。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问题:对于教学0的第二种含义——起点,因为时间太过仓促,基本上是老师取代学生的思考,而且在明确可以作为测量物体时0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越往右,离0越远,数字越大这些知识没有介绍。时间安排上前紧后松,练*设计没有层次性,教师语言还应再严密些。

  本节课从学生们兴奋的表现中可以看得出,孩子们喜欢这样轻松而且生动的课堂。本节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将小猴子吃桃子的经过播放出来,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捕捉到了故事中的数学信息,从而掌握了0的数学意义,很直观,而且学生的印象也比较深刻。本节课另一个亮点是能够通过让学生找出身边的“0”,教师给予及时肯定,鼓励了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的精神,也许学生也就从此刻开始拥有了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然而,这一节课并不是一节完美的精品课。审视自己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从效果上看还不是很有效;手段比较单一;教育机制并不很及时、适时,我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课堂常规管理不足

  那个时候,我是一名刚刚踏入低段教学的数学教师,面对处于幼小过度时期的一年级孩子,我甚至有些束手无测,而且没有引导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惯,这样使得我这节课在开始初期用了将*3分钟的时间在维持秩序,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

  2.课前教师的引导不到位

  本节课,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动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学生的主体性却没有得到很大的发挥。教师仍然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例如:在讲授“0的起点的含义”时,学生说0可以表示开始,而教师硬是要强调应该用“起点”二字,这样,部分学生在一节课下来仍然不改往常的叫“开始”,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被教师强调的不知道改如何说是好,此时,我也没有给这部分学生做个及时的引导,从而使得最后总结的环节出现脱节的现象。

  小学一年级刚开始,不仅是学生入学后的适应期,也是我转入低年级教学的适应期,同时也是我从教道路是上的一个巨大挑战期。总之,我要感谢这段时间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领导与同事们,是他们教给了我好多成功的教学方法。同时,我更感谢与我朝夕相对的孩子们,是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给了我成长和锻炼的天地,今后我还继续在孩子们的帮助之下丰满自己的教学羽翼, 这几年来的蜕变让我成一个青涩的执教者成为一个助学者,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的积累。希望更多的老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见证教学的奇迹!

  《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0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在此之前,学生对“0”已有初步的感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并能正确书写。难点: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想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之间,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0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能主动探索,学*0的有关加减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与学生共同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快乐学*。

  例如:引导学生理解“0”表示没有这一含义,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毛掉毛”这一动画情境让学生从视觉上初步感知0的第一个含义,表示什么也没有;接着,让学生猜罐子里的硬币加深对印象;最后,还让学生举例说明,用放磁铁强调。这样,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认识了0表示没有的含义。

  二、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主动学*。

  例如:有关0的加减法,为了让学生发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一个数加0,结果等于这个数本身;一个数减0,结果也等于这个数本身的规律。我先让学生看图列出有关算式,再举生活中例子让学生列有关算式,最后让学生自己举出类似的算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课堂上的组织教学还不够到位。由于学生首次到学校五楼多媒体教室上课对周边一切都很好奇,加上多媒体教室相对教室大得多我没带扩音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纪律较涣散、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应该做到一手抓组织教学,一手抓学科教学,两手都不能误。

  二、调控课堂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时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获取知识服务。但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考虑到课件的问题,所以在个别环节显得啰嗦。如,“三毛掉毛”环节,学生说三根毛都掉了,头上没有一根头发,成了光头,我应该顺势引出:没有一根头发用哪个数来表示。可考虑到下一张课件,却做到一再啰嗦三毛头上有三根头发用几来表示,二根头发用几表示,一根头发用几来表示,而后才问没有一根头发用几来表示,致使教学显得啰嗦。

  学无止境,在今后教学中我将把有效组织课堂教学、随机调整预案,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作为努力的一个方向。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体验。因此,在《0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中,0对小朋友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导入主题,地里一只萝卜都没有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学生很快就想到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让学生体会0表示没有的含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出示直尺图。让学生理解“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然后让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发现0在尺上表示起点,而且还发现了尺上各数之间的位置、顺序和大小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下面请跟老师把课题齐读两遍。

  二.口述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1.知道0的含义;2.会正确读、写0;3.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同学们有信心学会新本领吗?(好)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新本领呢?请大家按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时,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看书最认真。

  三.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把书翻到第29页。手指29页猴子图和直尺图,思考:

  1.仔细观察每个盘子里的桃子和盘子下面的数字,重点看最后一个盘子和下面的数字,为什么写0?

  2.手指直尺图,观察:尺子上有哪几个数字?0写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3.写0时注意什么?(把0描红在书上)

  手指小鸟和青蛙图,思考:

  (1)鸟窝里原来有几只小鸟?飞走几只?鸟窝里还剩几只?怎样列算式?手指书中的算式3-3=0,为什么这样列?

  (2)左边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几只青蛙?一共有几只青蛙?怎样列算式?手指书中的算式4+0=4.,为什么这样列?

  (3)下面我们来帮帮小女孩,想一想,5-0=(),你是怎样计算的?将答案写在书上。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看书。

  2.同学们自学的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3.检测:(做一做)课本29页做一做30页1.2题(小黑板出示,2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评议

  1.学生更正。

  谁有不同答案请上来更正。提示:用红粉笔改,哪个地方错了先圈起来,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议一议)

  (1)30页1题:为什么最后一个鱼缸写0?

  教师小结: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2)2题:为什么0.1.2.3.4.5这样排列?能不能5.4.3.2.1.0这样排,为什么?

  (3)29页做一做:认为3-0得数对的请举手,你是怎样算的?依次问0+2、0+0。

  (4)1-1对吗?你还知道几减几等于0?

  小结:1.任何数与0相加、减都等于这个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减都等于0。

  3.评议板书与对错。

  4.同桌对改、统计全班正确率、有错误的更正。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今天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谁的作业能得100分,谁的字体最端正。

  书上30页第3.4.5题 选做:31页第6.7.8题

  七.板书设计

  0的认识

  板书内容:在田字格里写0

  剖析: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0原本只是一个数学的符号,似乎与孩子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在教学时始终以各种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活动。如“在故事中体验0”、“在直尺上找0”、“在情景中体会0的计算”让孩子们感觉0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0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在这节课的学*中,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0,知道了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它的意义变得那么丰富,学生对0的计算也可以用生活中事例来解释真理。

  上完了《0的认识》,感慨颇多。课后,我和时进行了反思。设计《0的认识》一课中,考虑到同学对0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局部同学知道0表示没有的意思,并会计算简单的有关0的加减法,因此设计该课教法时能从同学的实践动身,主要有如下特点:

  1、联系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课本主题图。本课教材设计是先认识0表示没有的含义,再认识0表示起点的含义,接着教学0的书写,最后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由于考虑到同学或多或少都接触过0,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把本课教学内容编成一个有关小猴子的故事,把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蕴涵在0的认识中。通过教学实践,同学对小猴子的情景很感兴趣,并且教学情景有连贯性,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打破教学情景,同学的学*兴趣高涨,热衷于学*无需教师过多的组织教学.

  2、同学的数学学*内容应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了同学的“眼睛”,让同学观察小猴的表情,然后再采用帮小动物排队的动画形式出现,有利于同学进行积极自主的学*活动;其二创设了一个同学自由交流(谈谈在什么地方看到过0),你能想方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它东西表示“0”吗等想一想,动一动的实践活动,使同学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3、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规范指出:认数是小同学学*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0的认识》就突出体现了它的基础性、价值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充沛创设情境让同学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起点的理解中,老师反复让两个同学在同一起点、不同起点进行跑步竞赛,让同学量一量教室的门、黑板等来了解“起点”,加深“0”的两种含义,在体验中学*这一内容(0的意义)的必要性。

  总之,感到同学学的认真、轻松,对0表示没有,又表示起点的意义掌握的不错。

  留下遗憾:

  开学以来的半个月,同学们还没完全适应小学的学*,课堂纪律不是很好。第二,在让同学观察起点,有的同学没有“尺”,而我课前没有叫同学去其它班借。所以个别同学就缺少了一次仔细观察的机会。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0,学生发现生活中的0还可以表示别的意思,体会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最后进行0的书写教学。第二课时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4)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周长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直接理解周长的“周”字的意思、理解“长”字的意思、周长的函意、判断周长、描周长、量周长、再到用周长的。但在第一次试教时就发现,学生根本就不能自己从字面上去理解“周长”这两个字的意思,特别是“周”字,在些学生说成是周围、周边、一个星期等等,所以要直接教学周长的意思是行不通的。

  在教学周长的意思时我参考了一位老师的教法,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一圈,是从哪里开始,还是从哪里结束的,这一圈是不多不少的,多了不是,少了也不是,离开了物体表面外面的边的也不是。一圈也叫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叫周长,这样讲学生理解起来是容易很多。

  在第一次试教完时,有些老师在评课时指出,按这样的上下去学生会有点固定得太死,没有充分动起来,包括动手和动脑,这就要回到原点,重新出发再想一想,其实教材只有一页纸,内容就是两个图和一句话,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第一幅图就让学生知道上面的图形是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们的周长。第二幅图是让学生动脑动手想一想怎么才能知道上面图形的周长,规则的图形直接用尺来量,不规则的图形先用绳子围,再用尺来量出它的周长。针对这里我特意设计了给两个信封给每一个小组,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个信封里面装着是图形,一个信封里面装着是工具,让他们想办法用这些工具量一量这图形的周长,在量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一部分可以直接用尺来量,钟和树叶这些不规则图形要先用绳子围,再用尺来量出它的周长。但在上定教课时,由于我讲不够清楚,所以所以在我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量了信封外面这张表上面的图形,而不是量信封里面图形的周长,在我指导下才改过来。因此应该在学生活动之前,要把注意的事项全部要讲清楚讲明白。

  学完周长之后就应用周长来为我们服务,也就是量腰围买裤子,第一次试教时发现这把量身尺有两面,一面是用厘米作单位,一面是用寸做单位,有个别学生读错了。这里也是一个在活动之前,没有把注意的事项全部要讲清楚讲明白。这个问题已经出现过两次,看来这是我个人比较大的缺点之一,下次上课一定要好好改一下才行。

  在实际应用的这一个环节我自己觉得设计得比较好,让学生运用刚学完的周长知识为自己选裤子,还有周长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运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利用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动画来结束这一节课,也让学生知道周长这一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创造发明的,在自然当中有很多这样的知识和规律等着你细心的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喜欢。

  在设计上要有多种预案,大担假设细心求证。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利用汉语知识的特性和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直接导入问学生周长的“周”字是什么意思?“长”字是什么意思?周长合起来是什么意思?这样导入又直接又快,当时我问“周”安是什么意思时,学生就回答了“周围”,“一个星期7天”等意思上,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来,方法虽简单但行不通不通。后来才改过先认识一圈就是一周,再说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要注重细节。例如生活当中跑步的一圈,一般人都会跑到内圈上的,但我们这节课所讲周长的一圈是在他的外圈的边上,开始时我没讲清楚以至于请同学上来黑板上运动场上一圈时,他就画到了内圈上,如果我在开始的时候多讲一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所以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一定要把它容入到课堂上来。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指周长:

  指一指手中不同图形的周长;

  2、说周长:

  说说在通过指周长后你对周长的理解;

  3、画周长:

  用彩笔画一画手中树叶图形的周长;

  4、找周长:

  找一找我们身边不同物品*面的周长。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滚动(圆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本课我作出以下几点反思:

  一、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

  发现学*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这种学*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在这个认知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的内在动机。

  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周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学生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二、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真实有效。

  测量*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在探索测量曲线图形的方法时,我让学生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用线来测量的方法,而后同桌合作用线围一围树叶的周长,最后用尺量一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这一环节操作起来总显得有点困难。

  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去创造——在个性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

  教育具有创造未来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通过多次的活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他们所认识到的周长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他们的意义建构又是富有个性特征的。在课尾,我组织了量一量自己腰围的活动,安排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时间创造,有机会展示,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课后想想,这一环节放在课尾,似乎有点简单,学生已经量过树叶了,而量树叶远比量腰围要困难,所以可以设计一个更有深度,更意义的环节。让学生在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一、通过操作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我设计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由于这一内容或概念的教学时间上比较充裕,所以后面相应地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和应用比较充分。

  汪老师通过剪一剪、指一指、描一描等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并认识周长的含义,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学*状态。整个教学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周长概念的建立——周长测量方向探究——生活中的应用——总结梳理。

  另外我觉得也有一些不妥的地方:

  1、学生的基础仅有对厘米的测量,教师让学生测量书本的长度,而书本不是整厘米,学生很难表达。

  2、在实物投影上指硬币周长时,起点用彩笔标一下,其余用铅笔,并标一下,很显然画了一周。

  3、在量硬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线,二年级孩子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是否选用粗一些的纸条更好。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5)

——0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0的认识及有关加减法”是在认识了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安排的内容,一是0的认识,二是0的加法和减法。0的加减法,是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0的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课题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实践活动,认识0的含义,学会写0,会口算有关0的加减法。同时,初步体会0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伊始,借助“小猴吃桃”这一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精神专注地投入学*。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吃桃情景,自然“走进”了学*情境,激发了学*兴趣。

  在探究0的加减法时,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如,课件动态显示:鸟窝里有3只小鸟,3只小鸟都飞上天空,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提出问题,再请学生列式计算。把。的加减法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二、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玩好动。根据他们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观察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愉快地经历了从有到无的过程,知道了一个物体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进一步理解了0的含义。在教学0的书写环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0的形状特征,经历书空、描红、独立写的过程,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和掌握0的写法。教学活动中打破了机械书写的格局,学生在愉快中接受了知识,使得课堂充满生机。

  三、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奥秘。

  在学生初步认识0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例也可以用0来表示,让学生从中寻找需要用0表示的事例,进一步体验0的含义,感受0的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惯。

  遗憾之处:这节课是我在学校数学教学的第一次公开课,教学过程中,显得过于紧张,导致有的环节连接得不够紧密。还有在学生通过观察尺子发现0的另一个含义时,我让学生观察与交流不够充分,使得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合作学*没能真正发挥作用,对0的另一个含义,学生理解得不够。

  在这节课中,我虽然没有完全把自己的设计意图完美展现出来,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扬长避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得到进步。

  今天我教学了《有关0的除法》这一节,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做了准备,我说:“同学们,今天我要分苹果了,分给孙海燕,刘克信,付金鸽,吴占圣四位同学。”说完后我不做声了,同学们都愣愣的看着我,然后朱新宇说:“老师,今天你没拿苹果来,怎么分?”我顺势说:“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这是一年级的知识,学生们很快的举起手,孙宗鹤说:“用0表示。”我接着说:“把0个苹果分给四个同学,这四个同学1人几个?”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0个。”

  这节课的准备非常成功,接下来我让学生看课本54页的信息窗,学生一看是《猴子捞月》,高兴地不得了,我让他们说一说看到的信息,陈新宇同学就讲起了《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还有的同学说:“猴子真傻,水里只是月亮的影子,还在捞!”还有的同学说出了算式0÷5=0,呵,我的学生真神了!有句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的学生的修行确实让我高兴。

  接下来的自主练*部分,我发现了问题。第一题要求学生数一数,分一分,孩子会数,也会分,但是列算式时,不知道谁做除数,谁做商,这在以后我要多训练这部分题目。

  有关0的运算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的内容。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扩展,在学*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自己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教材中的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明观点,当时就有一名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还有一名学生发现0÷0的结果有无数个,这样一来学生发言就激烈了,部分学生还写出了许多算式进行验证,最后他们通过自己的验证从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当0作除数时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三位数,对于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口算已掌握的较好,因此在本节课出现的“乘法笔算”时,我没有直接把简便计算的方法讲给学生听,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先是自主尝试进行计算,在进行比较判断。尝试中学生们能够根据前几节课学*的笔算方法进行正确的笔算,我及时肯定了学生们的算法。

  例如在练*三第10题当中出现150乘10,我引导学生从10个150个就是1500来思考,从而让学生知道这种简便方法是正确的,明白为什么要在积的末尾添零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了算理,使得本课的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与讨论,学生们能够正确地掌握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笔算计算方法,学*效果不错。

  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是有些学生还是采用数位对齐的方法进行计算,这还有待我课后个别辅导。

  反思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减、乘、除板书出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有关0的运算的结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时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本课知识重、难点贯穿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另外,新授前先让学生计算商末尾没有0且整除的除法,而后让学生试算商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新旧知识产生了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当得出商的个位上写0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商的个位上写0整个新授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0,学生发现生活中的0还可以表示别的意思,体会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最后进行0的书写教学。第二课时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有一个情境分别出现2片荷叶,一片荷叶上有4只青蛙,另外一片荷叶上没有青蛙。接着两片荷叶靠*,求一共有多少只青蛙。这个情境出现后,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并提一个数学问题。就是在这个情境的叙述中,(1)班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表达图意。

  求一共有多少?这样的看图叙述提数学问题在之前的加法学*中已经落实,并且在作业时也要求学生说。可是为什么在今天我的手势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学生还是那么顽固地去说减法的意思呢。

  从课上第一个学生回答来看,她的表述是“本来有……,后来……”紧接着就是“还剩下……”其实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前面一题中。在出现荷叶上青蛙图之前的一个情境是“原来有3只小鸟,后来3只都飞走了,还剩下几只小鸟?”在以前学*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些学生并不去仔细领会图意而是想当然的想成和前面一题的图意一样。还不适应加减混合放在一个课时。再说这个4只青蛙和0只青蛙相加的特殊性,更加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想当然以为是不可能的。一般的加法都是2个数字相加越加越大,而这个图意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多。

  因此在(2) 班上课的过程中,学*完几减几之后,我改变了教学的思路,把青蛙的情境图作为练*。而另外的先从老师左手有3根小棒,右手有1根,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引入,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是4根,1+3=4。接着我把右手的1根小棒放到左手,在问:这时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4根,也从中引出4+0=4。比之前直接给青蛙的情境图效果要好很多。

  但是,本节内容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之后发现,学生对于几加零,几减0掌握的还是相对不好。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会算成几+0=0。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提醒改正。

  数字0的认识一课安排在数字15的认识之后,我想学生既然有了前面的认数知识的基础,于是在教学0的认识之前,我先复*15的认识

  第一环节: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让学生明白0的初步意义就是没有的意思,证明学生对于0并不陌生。我是先在黑板上画了3个桃子,小猴吃掉1个,还有2个,又吃掉1个,还有1个,再吃掉1个,没有了,用0表示。学生也很容易接受。我发现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讲明白讲完整是很重要的。也要教会其他学生学会听。这些课堂常规的建立在低年级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学会坐学会站这些也需要在课堂里慢慢的养成。接下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 的用法和含义。在这个小环节里我发现虽然学生会举出很多的例子,但是貌似和我讲的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比如我举的是妈妈买来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 个。叫了好多学生回答也是跟我类似的例子。很难发现跟我不一样的例子。

  第二环节: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尺,找到0的位置,自己发现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这里还可以表示起点,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在这里是第一,(他们的意思也就是尺子一开始就是数字0,从0开始)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需要老师来引导,然后再让学生们指着尺子齐读05,再倒数从50。

  第三个环节:教学0的书写,这个环节注意先老师自己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写,要提醒孩子写字的姿势。现在的孩子写字姿势很不雅观,人坐不直,头趴很下。很容易造成*视。

  四,0的加减法运算;学生的普遍现象就是做做会做,让其看图说说,说清楚那三句话的就很少,需要慢慢的练*。算式中各个数字的意思最好也让学生说一说。要照顾到全班同学。

  最后就是通过练*来加深对这节课知识的回顾。在这节课我觉得学生对于说话方面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6)

——《认识方程》数学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怎么认识方程?学生不认可有文字的、有图形的等式是方程,怎么解决

  1、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天*可以直接解读方程,所以从直观的天*开始

  (1)从图中获取信息。

  (2)发现等量关系。

  (3)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达。(数学表达)

  2、方程就是讲故事。

  让方程回归生活,在身边找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意义。把抽象的方程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让学生换个思路理解方程。

  举例列方程:生身高145CM 师身高:XCM 师比生高35CM 生:X-145=35 X-35=145 145+35=X 为什么学生喜欢145+35=X的表达?那是因为对算术思想根深蒂固。

  对“方程”的整体建议

  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

  2、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

  3、方程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心作好过渡。

  让抽象的直观起来,让枯燥的生动起来,把孤立的联系起来!

  听了吴老师讲的《认识方程》一课我有很多的收获。方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小学阶段学*的重点,对于学生将来的初中阶段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吴老师首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天*的概念,虽然只是一个天*图片和几张水果图片,几个砝码,普普通通的一节数学课却让吴老师演绎地如此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先问针对方程想知道些关于方程的什么内容,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是方程,有的学生可能在书上看到过这句话,知道“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但对于方程真正表示的意义却不知道。吴老师用简易天*和肢体语言表示*衡与不*衡,然后告诉学生每人心里都有一个天*。通过放水果的游戏,让学生写出一些等式与不等式的关系式,然后通过分类,明白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方程的意义。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关照课堂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知识的模型。

  总之,通过听、看、感受吴老师的课堂,我真正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我将在以后教学中,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以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孩子们,贴*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小主人。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括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求知数”一个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要围绕着这两处条件,设计教学。

  一、创设情境,在实际天*的操作中等到等式,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方程。

  为了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和掌握,采用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用天*的*衡找到两边物体质量相等,从而得到等式。为了让我们的设计更贴*我们的生活,直接用我们的粉笔列道具,来称粉笔的重量的过程中得到不等式和等式,含有求知数的等式(方程)。一步一步,让学生从浅到深,一点一点掌握知识,得到要掌握的知识点。从而学会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二、通过比较和断定,从而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断定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从两个条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数”二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而学生互相问,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为什么不是。含有求知数:5Y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为没有求知数。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数。

  X+Y=Z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

  三、在观察天**衡列式过程中建立方程的概念,不仅要了解方程的外在特点,更要理解方程的意义。

  从判断等式方程到借助现实的相等情境写出方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在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抽象成方程时,不仅感受了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体会了方程的本质特征,从而巩固了方程的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括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求知数”一个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要围绕着这两处条件,设计教学。

  一、创设情境,在实际天*的操作中等到等式,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方程。

  为了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和掌握,采用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用天*的*衡找到两边物体质量相等,从而得到等式。为了让我们的设计更贴*我们的生活,直接用我们的粉笔列道具,来称粉笔的重量的过程中得到不等式和等式,含有求知数的等式(方程)。一步一步,让学生从浅到深,一点一点掌握知识,得到要掌握的知识点。从而学会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二、通过比较和断定,从而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断定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从两个条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数”二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而学生互相问,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为什么不是。含有求知数:5Y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为没有求知数。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数。

  X+Y=Z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

  三、在观察天**衡列式过程中建立方程的'概念,不仅要了解方程的外在特点,更要理解方程的意义。

  从判断等式方程到借助现实的相等情境写出方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在把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用符号化抽象成方程时,不仅感受了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体会了方程的本质特征,从而巩固了方程的概念。

  本节课,我是尝试了前置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中创造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机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练*设计上不仅安排了归纳性的练*,也安排了对比的练*及综合性的练*,对学生所学知识有意义延伸和拓展,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注重提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尝试,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创造,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也留给我三点困惑。

  第一,概念引入时,教材中设计了三个问题情境,运用天**衡寻找等量关系,利用盘秤来寻找等量关系,利用一壶水倒成两热水瓶多200毫升,找出等量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没有出现不等式。而我在教学中,出现了等式。因为我觉得不等式是以前的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其次不等式的引入能从另一个角度来体会等式的含义。可是不等式,是否会干扰等式的理解,占用学*等式的时间等等,对于不等式,有没有必要引入,该引入多少,这是我第一个拿捏不准的。

  第二,北师大的教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等量关系的态度很隐晦,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只言传不意会。而方程的教学核心就是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某种意义上,从这节课,就得把关系堂堂正正地说出来,而且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何实现有隐晦到明白的这个转变,如何把以前欠下的从这节课开始慢慢补上?

  第三,对于*惯于算术思维的学生,太喜欢写175-21=X这样的方程了,究其原因,是受了算术思维的'干扰,不能将一个抽象的、假设的、虚构出来的、用字母表示放进运算过程中,把一个未知的当成已知的,来建立相等关系,来进行推理,求出假设的未知数。这样的方程如何进行引导?这是我难以把握的。

  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怎么认识方程?学生不认可有文字的、有图形的等式是方程,怎么解决

  1、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天*可以直接解读方程,所以从直观的天*开始

  (1)从图中获取信息。

  (2)发现等量关系。

  (3)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达。(数学表达)

  2、方程就是讲故事。

  让方程回归生活,在身边找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意义。把抽象的方程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让学生换个思路理解方程。

  举例列方程:生身高145CM 师身高:XCM 师比生高35CM 生:X-145=35 X-35=145 145+35=X 为什么学生喜欢145+35=X的表达?那是因为对算术思想根深蒂固。

  对“方程”的整体建议

  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

  2、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

  3、方程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心作好过渡。

  让抽象的直观起来,让枯燥的生动起来,把孤立的联系起来!

  听了吴老师讲的《认识方程》一课我有很多的收获。方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小学阶段学*的重点,对于学生将来的初中阶段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吴老师首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天*的概念,虽然只是一个天*图片和几张水果图片,几个砝码,普普通通的一节数学课却让吴老师演绎地如此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先问针对方程想知道些关于方程的什么内容,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是方程,有的学生可能在书上看到过这句话,知道“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但对于方程真正表示的意义却不知道。吴老师用简易天*和肢体语言表示*衡与不*衡,然后告诉学生每人心里都有一个天*。通过放水果的游戏,让学生写出一些等式与不等式的关系式,然后通过分类,明白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方程的意义。课堂上吴老师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关照课堂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能跟上集体的步伐,在充分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学生快快乐乐、真真实实地构建知识的模型。


《0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7)

——小学数学《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实用五篇

  0的加减法,主要根据0可以表示“没有”来进行计算。教材选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理解题意,联系实际分别理解得数是0减法和一个数加0的加法计算。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体现先例题再练*的数学课堂模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学*是快乐的,学*是有价值的。

  (1)情境的创设。创设动态真实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思维,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而由学生自己创设一系列源自生活的数学情境,课堂呈现出生成发展态势,数学中再现生活,问题中感悟数学。

  (2)评价的体现。学生在教师无声的眼神和手势的鼓励下,感受挑战成功的喜悦,在迁移中轻松地理解和探究新知识,在宽松的课堂中张扬着个性,解答着关于0的算式,发现着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探究着数学的奥秘,享受着数学的价值和学*的快乐。

  (3)探究的过程。本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积极地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大胆猜想,敢于提出数学问题,并能主动探究0的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学生在教师放手的自由课堂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学生经历着富有个性的数学学*过程,不同的学生在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提高,信心和自我的肯定。

  当然,本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我认识到以下几方面需要很大的提高:

  1、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机智,善于处理偶发事件。

  如我在创设情景“猴妈妈分桃子”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三只小猴吃桃情况学生不太明白时,我应该赶紧让三个学生代替三只小猴这样就更形象。

  2、注意知识的提问的方式。

  在探讨“0的加减法的规律”时提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确实太难了,应该换一种方式提问,如改为“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与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可能要好得多。

  3、关注学生的发展。

  低年级教学要为以后的学*打好基础。一年级的知识很简单,很多知识孩子在学前班已学过,只是让孩子养成好的*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关注孩子的思维*惯,这方面我以后还要多学*多钻研。如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应让孩子完整的说说题意,为以后学*应用题打下基础。

  在这次课中我虽然没有完全把自己设计的意图完美展现出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不断总结自己教学得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次比一次好。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再进行0的书写教学。最后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0的书写时,先是描述0的形状,然后以儿歌的形式带动全班小朋友,让孩子说说“写0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写0,使学生逐步形成写0的技能。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主动获取知识。

  在以前学*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加减法都有涉及。

  在这里我为学生创设了2个问题情境,“鸟窝里有三只小鸟,飞走了三只还剩几只?”“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0只青蛙,合起来有多少只青蛙?”让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摆出问题,列式计算。把探究0的加减法的算理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之中。

  3.在这节课当中我也有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不是那么恰当,比如:

  (1)对0的含义的拓展不够。这节课学生只了解到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却忽略了其他的含义。比如:0还可以起占位的作用、0在温度计上还表示分界线等等。可以让孩子再找一找生活中什么地方上有0,说一说这些0表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深度的发展,对0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2)0的加减法计算,应注重让学生多说生活中的实例来体会同数相减等于0,任何数加0或者减0都等于它自己。或者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来用老师的教具小棒

  亲自演示这些0的加减法的规律。这样更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算理,主动获取学*的方法。

  (3)在教学一个数加零时和一个数减0时,可以同时出现,进行类比。计算出结果后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一个数加0时和减0时得到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呢?”这样同时比较一方面能突出0表示什么都没有的含义,也能使孩子多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这个规律,从而不局限于只用0~5这些数字来列算式。还可以渗透到100、1000、或者用字母、用图形来表示这样的规律。既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把将来的知识融会贯通,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它无处不在,乐趣无穷。

  (4)自身的语言还有待加强,尽量简洁少说,感情要有起伏,语气要有轻重缓急,不能一直都在一个调上,这样让学生不能感受到这节课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哪些是重难点。组织教学应更有指向性,老师一个命令下达,全班的同学都要做好它,不能强调几次以后效果还不明显。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全面的关注学生,老师不仅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的方法,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呈现出教学效果。

  上完这节课,我感想颇丰,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活动安排的反思,我反思最多的还是如何让“生活数学”走向数学课堂,避免问题流于形式。

  反思一:语言富有童趣

  “猜硬币”“帮助小动物找位置”这两个活动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情境,而且“猜”“找”让人感到了动的过程,学生非常感兴趣。因此,今后的教学我要注意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生动、富有情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反思二: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0 原本只是一个数学的符号,似乎与孩子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在教学时始终以各种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活动。如“在故事中体验 0 ”、“在直尺上找 0 ” 、“在情景中体会 0 的计算”让孩子们感觉 0 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0 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在这节课的学*中,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 0 ,知道了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它的意义变得那么丰富,学生对 0 的计算也可以用生活中事例来解释真理。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再进行0的书写教学。最后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0的书写时,先是描述0的形状,然后以儿歌的形式带动全班小朋友,让孩子说说“写0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写0,使学生逐步形成写0的技能。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主动获取知识。

  在以前学*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加减法都有涉及。

  在这里我为学生创设了2个问题情境,“鸟窝里有三只小鸟,飞走了三只还剩几只?”“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0只青蛙,合起来有多少只青蛙?”让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摆出问题,列式计算。把探究0的加减法的算理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之中。

  3、在这节课当中我也有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不是那么恰当,比如:

  (1)对0的含义的拓展不够。这节课学生只了解到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却忽略了其他的含义。比如:0还可以起占位的作用、0在温度计上还表示分界线等等。可以让孩子再找一找生活中什么地方上有0,说一说这些0表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深度的发展,对0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2)0的加减法计算,应注重让学生多说生活中的实例来体会同数相减等于0,任何数加0或者减0都等于它自己。或者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来用老师的教具小棒

  亲自演示这些0的加减法的规律。这样更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算理,主动获取学*的方法。

  (3)在教学一个数加零时和一个数减0时,可以同时出现,进行类比。计算出结果后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一个数加0时和减0时得到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呢?”这样同时比较一方面能突出0表示什么都没有的含义,也能使孩子多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这个规律,从而不局限于只用0~5这些数字来列算式。还可以渗透到100、1000、或者用字母、用图形来表示这样的规律。既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把将来的知识融会贯通,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它无处不在,乐趣无穷。

  (4)自身的语言还有待加强,尽量简洁少说,感情要有起伏,语气要有轻重缓急,不能一直都在一个调上,这样让学生不能感受到这节课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哪些是重难点。组织教学应更有指向性,老师一个命令下达,全班的同学都要做好它,不能强调几次以后效果还不明显。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全面的关注学生,老师不仅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的方法,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呈现出教学效果。

  上完这节课,我感想颇丰,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活动安排的反思,我反思最多的还是如何让“生活数学”走向数学课堂,避免问题流于形式。

  反思一:语言富有童趣

  “猜硬币”“帮助小动物找位置”这两个活动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情境,而且“猜”“找”让人感到了动的过程,学生非常感兴趣。因此,今后的教学我要注意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生动、富有情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反思二: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0原本只是一个数学的符号,似乎与孩子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在教学时始终以各种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活动。如“在故事中体验0”、“在直尺上找0”、“在情景中体会0的计算”让孩子们感觉0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0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在这节课的学*中,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0,知道了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它的意义变得那么丰富,学生对0的计算也可以用生活中事例来解释真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