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9-28 00:00:00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

  一年的高三复*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痛苦,基本没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态度上

  这一轮,因为不带班,教学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以前所没有体会过的。别说很少有人肯在语文科上格外下工夫,就是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认真完成任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随弯就弯,因此这一届高三,觉得比以往都要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课堂上要盯住纪律,每套卷子几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诵要到办公室过筛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这是良心活,想要对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这样,到了后期也很难落实了,学生的确很疲劳了,课上睡觉很难控制,课下肯牺牲的大概也只有语文,又不让你批评,一句“我们自己会努力的”就噎的你无话可说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心口不一,老师就只有干着急的份,所以后期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尽管我依然坚持每一天考默写,每一天批改,但学生对老师的安排几乎毫不配合,不背,错了的责令改完还是错的,让你有一种在荒野上呼喊,周围毫无回应之感,无比寂寞。

  高三复*的确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尽量丰富课堂资料,调动学生学*兴趣。讲鉴赏时,必须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讲古文必须要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调动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历史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涉及超多的查阅资料,看过的*得不准便不好讲,学生知识不丰富,挑毛病是很擅长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们需要题的时候,复*题跟不上,只好自己组内研究订了一本二十套的综合题,之后,校园订的各种套题纷至沓来,加之,后期校园格外安排的模拟测试,都使我们的时间变的十分仓促,很多题目我们务必精选,老师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选出适宜的给学生做,有时一天要完成好几套题,加上超多的阅卷工作,很多任务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时星期天没课,却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备课组内的工作都尽力而为,进度安排上,尽量合理,该准备的授课材料、*题、作文等都及时准备好,力争为其他老师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安排上

  能够说语文的这一次教改是失败的,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语文的考察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字音字形没有了,标点符号没有了,词语运用没有了,阅读客观题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现代文选考题传记的难度小于小说,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阅读仍是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议论文,我真不明白语文还有什么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题技能的训练。现代文相对不太重要,而且课本内的不会考,所以,我们一轮复*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两个月时间。然后即进入专项,成语病句,诗词鉴赏,文言文是大头儿,表达运用和现代文阅读挑一些讲,背诵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后是综合训练,其实专项时便带着综合,综合时,又要适当的加一点成语、病句、长短句等专项,直到最后,这几块资料学生才真正有了感觉。

  这一轮在作文和背诵上我们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争在前两年构成一个系列,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高三时就更细,开头结尾,分析论据的方法,原材料的运用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厌其精,但是,在考场上,学生时间紧张,做题慌乱,实际上很多方法都没了,大脑空白一片,基础好的自然还是好,基础不好的始终写不出精品,因此头两年的功夫恐怕还就应多下些比较好。但能够说学生还是构成了必须的作文框架,有了一点大模样,素材的积累方面比往届好一些,文章不那么杂乱和干瘪了,这就是收获吧。

  背诵、默写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诸多要背诵的篇幅,应对*时考试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当时有些没要求背的,如难度很大的《离骚》《逍遥游》之类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负担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复*,学生记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却始终觉得不透亮,真不明白这教改搞什么怪。

  三、尖子生培养上

  发了一些题,一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本人自费,但学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学生谈谈话,李健飞,赵雪岩,杨凯等关注指导稍多,但作用不大,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兴趣问题,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但这不是我能给他们的,有些老师太能占用时间了(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能够节省出来,比如把作业打印出来,不要在黑板上抄写,有时学生还抄错,导致做半天做不出来,太耽误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没有必要整套卷都让学生做,第一天务必做出来,第二天不必须能讲,逼死学生阿)。其实更愿意被关注的倒是从来不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的`几个不声不响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经验

  1、作文要坚持序列化训练,尽量细致些,并尽早下手。素材积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网络,复*题和解题方法等网上很全面,皆可据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阅读学*,不必都打印出来,省时省力。

  3、成语病句等专项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反复训练。

  4、专项复*的参考材料中很多东西并不适用,如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等完全能够以题带练。

  5、答题规范的指导要坚持始终,构成良好的得分意识。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败的教训

  1、学生字太烂,高一高二始终重视不够,高三已经没有时间练。

  2、学生记叙文、散文不会写,议论文纵式结构不会写,高一高二没有适当练*,太过急功*利,虽然未必影响高考,但也很危险。

  3、不明白校园最后半个月的考试安排,没有及早进入综合,造成收尾仓促,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只凭经验办事。

  4、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自作聪明地把重要资料放在最后,以为学生会重视,实际恰恰相反。比如背课文等,此时学生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留下的离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极差,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创新,没有波及全组。

  6、金太阳专家的预测可信度不太高,信专家不如信自己,练题还要尽量全面,比如语文阅读客观题,专家不但没预测对,而且金太阳的练*题里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该题目本身不难,只是学生没有准备,导致乱了阵脚。

  六、新一轮高一教学展望

  1、现代文选取讲,古文重点讲。

  2、专项训练在高一即插入,能够细致一些,每人负责一部分,构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顺序,为了高考,可再细致一些,构成体系。如果要真正兼顾写作个性的构成,则要鼓励学生写随笔。

  4、背诵部分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布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点句,别太担心与八校的比较。

  七、推荐

  1、推荐校园以后不要再订语文金太原的专项题了,多年来,我们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语、病句和鉴赏(这些我们也能够自己找,他们的题质量实在并不高,不是太负职责),其他全是浪费。各地高考模拟题质量更好一些,东三省的,大庆的都不错。

  2、推荐八校安排授课资料要更合理,选修时讲的新闻、现代诗歌等高考又不考,为什么没有选先秦文学,不知是否八校一齐商量的,还是某权威拍脑门定的。

  2、推荐校长以后讲话慎重,语文这科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特例当成规律,知识固然在于*时积累,但在知识普遍积累不足的状况下,高考语文考的更是答题的感觉和技巧,这种技巧是在超多训练中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大学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实我们告诉学生就应学什么,落实起来往往很难,但你要告诉他们不用学什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学和不学差五十分挺恐怖,难道语文学和不学差二十分就就应吗?对于还有一点灵性的学生来讲结果确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们的带动作用就不必说了吧,而且他们忽略的绝不止是课下,关键是他们同时忽略了正课和晚课。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2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靠的是*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高三语文第一轮复*就成了整个高三复*的重头戏。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是主体,而教师的教学,也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用新理念带动高三语文复*:

  *年的高考试题彰显新课改精神,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体验、关注价值取向,注重实际应用,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的生活化、能力化、情景化告诉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备考方式,才能赢取高考的胜利。

  1、复*策略:一轮复*,系统掌握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能力体系,以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及写作四个系统为主线,小的专题复*穿插其中、分专题分模块复*的`,主要是打通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二轮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查找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切块”复*。提高审题能力,注重思维训练,探寻解题规律。做到规范答题。强化读写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突出重点,三轮复*主要是搜集各地高考信息,严格按高考题的内容和要求,精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高考适应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2、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上,提倡运用“感悟探究式复*模式”。

  基本模式: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

  感悟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答题思路。

  2、你以为这类题将来会怎样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谈出各自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思路与方法。

  巩固训练:配合练*进行逐项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当然,训练的类型要全面,难度要适中,能力要求要到位。

  二、复*的具体做法

  1、复*要重视知识的落实:无论多好的复*计划,多好的复*形式,多好的复*措施,如果不落到实处,一切都等于零。复*要狠抓一个“实”字,在“实”字上做足文章。

  (1)、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知识的复*,坚持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运用是目的的策略,把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统一起来。语文基础知识前五题,我们是夯实课内语基,补充课外语基。将课文中常见易混易错的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老师从课本中打印出来,要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做,帮助学生动手积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语基题的选择判断能力,我们每周编写四套选择题的语基练*,每天限学生5分钟之内完成,通过以上措施,课内与课外知识同时兼顾,并通过一些典型题目点拨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住了做题的诀窍。对于名句名篇的默写,化整为零,天天坚持。高考既考查课内名句名篇的默写,又考查课外名句名篇的默写。在第一轮复*时,主要让学生背诵课内名句,不采用集中背诵,化整为零,每天背诵一篇或一段,课堂检查一定要落到纸上。同时在复*巩固好课内名句的前提下,补充《论语》《孟子》及其他课外名句的默写。让好学生做到第一卷基本不失分,中等生尽量少失分,差生也能得到理想的分。

  (2)阅读与写作的落实。阅读与写作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高考阅读与写作分,占高考整个试卷九成以上的分,它承载着一个考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全部梦想,进入高三后,我们仍一如既往地坚持阅读,每周编选“高三美文时文阅读”一期。编选的原则:一是选取经典美文、哲理散文、典型的记叙文、议论文;二是从网络杂志上寻找时新材料;三是每期必有一个名人的传记故事。让学生自主选怎阅读,学*优美的语言和辩证的思维及规范的写作路子。阅读课有时是专拿出一节课阅读,教师当堂指导阅读方法;有时是放在课下早读时间,在下一周周一,拿出十几分钟时间检查阅读情况,主要检查阅读背诵情况。学生背诵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选择篇目,教师不限制必背哪一篇。作文写作落实系列化。先是按文体练*,解决记叙文细节描写、情节安排、结尾升华,议论文材料叙述、说理议论、结构层次;散文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的问题;然后按类型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材料加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其中穿插了作文的开头、过渡、论证方法及结尾的训练。操作的方法是两周一大作文,一周一小作文。

  2、精选试题材料,做到复*的准确性。

  高三学生时间宝贵,如果为占时间,随便拉过来试题就让学生做,无异于图财害命。高三试题材料的选择,决定着备考的内容与方向,材料的质量决定着备考的质量。选题要适应高考趋势及学生答题水*,能力定位力求准确,避免题海战术,要“进得去,出得来”。

  (1)练*题的编选。练*题的编选的原则是依据《考试大纲》准确把握“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高考可能考的前瞻表现形式是什么”。

  (2)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或命制。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一份试卷的选编和命制也应该充分体现语文的味道,就是在综合试卷的编选命制中,不仅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人生。高三一年,我们对于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命制,每次都让它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也就是整份试卷应通过试题背景材料的选材来体现出各种语文味道,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3.研究高考命题规律,探求高考答题规律。

  语文复*有其自身的规律,找到了规律,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在高考复*中,教师要增强“一个题即一个类型”的意识。例如文言文复*,我们通过*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文言实词的考查是经常超出高考规定的120个实词的,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考查的是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学生记住120个实词意思,仍然不会做题的。我们根据高考命题规律,教给学生怎么准确判断词语的语境意上做文章,18个文言虚词的考查,就是各大雷同复*资料中长列举的例子,所以不必让学生把课本中有关某一个虚词的意思都记住。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3

  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围绕各个专题,各个考点、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个专题、考点、像一条条*行线永远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些考点、专题又得返工。语文教学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从xx-xx年的考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回归课本越来越突出,从字音、字形到语言表达,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学熟悉的大背景中。面对试题的改变,我们打响了回归课本的旗帜。于是,理清教学思路,如何重新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寻求教学突破,寻找各个专题,考点的契合点、连结点,使高三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个严峻的课题。

  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主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中,是天下第一题。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课外收集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作文专项训练常抓不懈,这固然重要,但这是否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是否有更切实有效的途径?透过纷繁复杂的专题、考点,我找到了这个契合点、连结点,它就是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强化各专题训练的同时,实际上都在为作文作准备。我们是否有必要舍*求远,另起炉灶,花大量时间来抓作文专项训练呢?

  (一)学*“虚词、实词、熟语的正确使用”等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批阅学生的作文,许多教师都感叹学生作文里词汇的贫乏,要么辞不达义、望文生义,要么就出现很多生造词。一篇作文难得见到几个用得贴切、鲜活的词。在复*这些专题考点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作文的角度多积累词汇,然后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运用一些词汇。

  (二)学*“字形的识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专题,养成良好的写作*惯。以往教学出现的情形是,做这类专题训练的时候,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较好,准确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写作文,就不当一回事了,无所顾忌,错别字连篇,标点“一逗到底”,“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学”与“用”严重脱节了,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没有和作文连在一块了,未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惯。

  (三)学*“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专题,丰富作文素材的储备。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快速成篇,学生*时若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即使有较好的写作技巧,较强写作能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教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专题的高考分值是“X+60”分(“X”是该专题分值,“6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学生重视,在写作训练中、能现学现用、活学活用,起到不错的效果。

  (四)学*“语言应用题”专题,改造并锤炼学生作文的语言。语言应用题历来被称作是高考的“实验田”,题型新,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则语言应用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据一定的句式、一定的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多用整句、对称句。很多学生很喜欢做这类题目,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一写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根本找不到感觉了。在讲评语言应用题的时候,我时常会这样感慨:“要是在作文里能出现这样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语言应用题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讲究语言的改造和锤炼,每一句、每一段语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语言自然就好起来。

  此外,还有其他专题训练,也可以和作文串起来,譬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文本,不单单就为了解决那些题目,还应该把它们当作美文、范文来品读、来学*、借鉴。为自已的作文的提高提供范本。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学*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鉴模仿的过程。

  总之,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作文。让教师心中有作文,更要让学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的同时,不忘彰显作文的特殊地位。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4

  进入高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变得功利起来,一切都围绕着高考展开。虽然都是在复*,但由于语文科目的特殊性,所以复*的方式与其它科目略有不同。一学期下来,我感觉有这么几点是在复*时应注意的————

  一、抢前抓早

  进入高三,短短一年时间里,既要学*新课程新内容,又要复*6本书,准备会考,还要复*26个模块,又要进行大量的模练。这么多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教学的整体观,不抢前抓早,势必造成走马观花的结果,师生都会疲惫不堪,实际效果不佳。因此,教学上要有整体观念,抢前抓早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说来就是在高一高二(尤其是高二,因为高一学生刚上来,教学速度不宜太快。)的时候加快教学进度,侧重能力训练,不宜大量做题。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

  二、整合教材

  名句名篇填空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而且名句名篇的积累亦是加固学生文化积淀的很好途径。因而进入高三我们编排了一个小册子,即《中学生必背古诗文》。其中选编了高中、初中乃至小学的重要古诗文。这样学生有章可循,每天背诵几首或几篇,效果不错。

  三、由浅入深

  语文是一个整体知识体系,复*语文不能把它支解开来对待,一盘散沙的,头疼医头,脚痛治脚。从第一题的字音字形开始,到下面的词语的义,病句的修改,再到后面社科文、文言文的阅读,基本上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与原则。选题时切不可过难过深,违背复*规律,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四、知能过手

  高三复*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过手,提高复*效率,搞好高三的“讲、练、评”三个环节;要针对学生实际,每一节课要有一定的信息量。知识和能力过手,很大程度体现在“讲、练、评”三个环节上。“讲“就是要透讲,“练”要精练,“评”要深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谓“透讲”:即高三复*课应力求避免与*时教学的简单重复,教学要创新,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注意变换角度,注意总结规律。所谓“精练”,就是不搞题海战术,精心选编*题,这一步很关键,学生一定要做,坚持学生不做老师不讲的原则。所谓“深评”,就是评讲课不能仅对答案,而要剖析、阐释,要增大授课的信息量,兼顾基础与能力。但一学期下来,坚持得并不是十分好。

  五、指导读写

  尽管高考复*任务繁重,但不能忽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例如*古典诗歌、现当代散文名著,填补学生荒凉的阅读园地。指导学生每天阅读,可利用做其它科目*题疲倦的时候进行阅读。阅读的时间每次不宜过长,要细水长流。我们更不能忽视作文自我训练,毕竟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题。这段时间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作,认真总结自己作文的得与失;二是要学会整理充实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三要善于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一些积极、昂扬、向上且较为深刻、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认识储存起来。

  以上只是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5

  古诗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难度在于:一是诗歌创作的时代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古诗中的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三是古诗中某些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偏差较大,需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时代背景来理解。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学*应分三步走:

  课前预* 自学清障

  针对古诗的上述特点,课前可布置学生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除学*上的“拦路虎”。

  预*需完成的任务:

  (1)了解诗人的生活朝代、生*事迹、历史背景;(

  2)利用工具书理解难懂字词的意思;

  (3)读通诗歌,大致了解诗意;

  (4)试译全诗,运用勾画圈点读书法和生疑发问读书法找出问题;

  (5)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归纳诗歌主旨,找“诗眼”,找艺术手法。通过预*,学生基本扫除了学*障碍,变过去的被动听取知识为主动索取知识,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教师组织分组式讨论,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彼此的预*成果,互相弥补预*漏洞,解决一些问题,交流思想打开思路。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及难点问题进行点拨教学。

  授之以渔 指导点拨

  加强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授之以渔,“渔”即学法,译诗有“释、留、补、调”四步法。释:解释难解字词;留:保留字词愿意;补:把诗意跳跃、压缩、省略的地方连缀起来,引申出来,补充完整;调:遇到诗中词序变换的地方,译时把它们的位置进行调换。理解诗意有“分、释、理、连”四步法。

  分:将诗句划分成一个个词或词组;释:解释字词;理:解释诗句意思;连:说说整首诗的诗意。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的具体步骤应该是:挖掘教材,钻研学法---精心讲授,渗透学法---回顾过程,揭示学法---自学实践,运用学法。

  如高二选修中杜甫的《登岳阳楼》,教师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请学生介绍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

  第二步,初读全诗,交给学生古诗“释、留、补、调”四步法,指导学生释词句,说诗意;

  第三步,激疑品词,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宽阔宏伟的意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第四步,带领学生展开想象,反复吟咏,感受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第五步,回顾学*过程,揭示学法----知作者→解题意→译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对比阅读 探索发现

  接下来,布置学生自学《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及《旅夜书怀》,主要让学生运用从第一首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实践,教师可安排如下步骤:明确目标---运用学法自读实践---讨论汇报---评议点拨---总结整理。学生自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独立学*,第二阶段以学*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交流。学生自学时,教师进行巡视,随时了解学情,进行必要地点拨指导,放手让学生阅读、品味、想象,入情入境。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带学生“入境”。

  如《旅夜书怀》可提问,这首诗与《登岳阳楼》在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又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在写景抒情方面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又有哪些不同?就第一个问题,学生能想到从写作时间、作者境遇、诗风、缘景明情等方面思考。而对第二个问题,学生能想到从诗人性情、艺术手法等方面探究。

  教学效果表明,此种自主学*的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明确了解读诗歌的基本方法,不再茫然无绪且乐于去讨论探究,学*兴趣盎然,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而且记忆深刻,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祖国文化瑰宝的无限魅力!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是教材配套的读本,是极好的阅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讲读课学到的方法进行自读实践的机会。教师应深入钻研赏析指导,精讲赏析示例,引导学生自主赏析,并向学生推荐作品。

  当然,课外阅读的面是很广的,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和读本,可组织学生搜集不同类型的诗歌做对比研究,或者鼓励学生就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分时期、分风格的搜集整理,将古代诗歌的鉴赏类别化、体系化。

  我想如果教师能将学生被动式学*提升至自主性学*,将事半功倍地提升教学效果,而如果能将学生自主性学*提升到研究性学*的水*和高度,就可以肯定的说他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6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边城》这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谐的有张力的“场”。《边城》的“场”在何处?城市少年看得见天空中被夕阳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吗?杜鹃的叫声是怎样一种叫声?泥土草木和各种甲虫类气味是怎样一种气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变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莺夜半的吵闹和闭着眼的安睡与繁密如落雨的虫声是怎样美妙的复奏?……我曾试图利用音像的资料来帮助我建造这个“场”,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绍典主任“课堂要原生态”的叮嘱更坚定了我远离现代技术的主意。因为所有形象直观具体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对丰富的简化,对真实的歪曲,对深刻的疏离。于是我赤手空拳,试图用最原始的说和写,思考和交流来营造这个“场”。转接是流畅的,过程是自由的,气氛是民主的,不要预设,拒绝灌输,在行走中寻找闪亮的星星,捡拾美丽的珠贝。当然还有开头那“*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另外一种人生”,结尾“蕴藏的热情、隐伏的悲痛”的点拨,帮助我营造着这个“场”。我们所依靠的只是我们那一颗颗敏感善良的心、聪慧正直的脑。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从心,我还是觉察到了学生、我与《边城》的疏离,我和学生的疏离,我和所有在场者的疏离,我有了逃走的欲望,逃到边城中去,逃到那一个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发现我的官能的不足,发现我的认知的浅薄,我渴望将自己的这些体验汇入到《边城》所在的那一条人类整体经验的河流中去,虽然未知前方在何处。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7

  高考已经过去整整三个月了,又迎来了一批新的高一学生,重新回到起跑线,开始了新一轮的长跑。回顾这一年的高三语文教学,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深思的地方。高三四位语文老师,只有一位是从高一年级带上来的,剩余三位全是中途接班。我所教的高三六班与高三八班,是理科重点班,其中高三八班又是学校特意在高三年下学期分出的提高班,而我是进入高三才带这提高班。今年是我省进入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一切都要在实践中摸索。本届学生又是经历课改的一代,小学课改,初中课改,高中又赶上新课改。面对压力与困难,我立足现有实际,“精研新版课标,细琢授课方法,倾情课堂教学,尽责课内课外”,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全力投入到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努力把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完成好。

  一、坚持学*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把脉定向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来实现的。语文教学在*年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新的气象、新的景观,那种统得过死、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

  首先,“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教育部制定的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作出的权威性规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的是让学生通过专门的学*学会母语,学会运用母语将来好从事社会工作,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追求的是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突出的是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即每个学生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其次,“新课标”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教育部新课标下发后,广大语文教师放下了思想包袱,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展示课”上,执教老师弘扬了人文性,增大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通过播音乐、放图像、正反辩论、课本剧演出,无论是教者还是学生,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借助这些先进的电子手段,把以前用语言很难讲明的意境通过动漫等形式展示出来,达到“教师一键波动,学生一眼既明”的效果,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修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深入研究高考卷,为语文复*寻找规律

  语文教学到了高三年级,整个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在高考前,抓好语文复*任务。在正式展开复*之前,我针对20xx年高考的新形势,认真研读了20xx年考纲、考试说明以及20xx年全国总共18份高考试卷,特别是重点关注5个新课改区(广东、山东、江苏、海南、宁夏)的高考试卷,认真分析,深入领会,精心选题。我们发现新课改地区试卷结构及考试内容均有很大的变化:试卷分甲卷必考与乙卷选考两部分;考试内容增加了探究能力测试与选考试题,修辞部分由原来的8个增加为9个,语言表达部分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等等,可谓考点细实,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因此,要求复*内容应该全面、系统,落实考点必须训练到位。

  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是认真制定高三复*计划。“心有考纲,备考不慌”。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总则,也是我们复*备考的总纲。认真研学考纲,对于备考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校领导起到了指引作用。我们拿到的一些资料与后来省里统一下发的大纲内容几乎完全一致,我们走在了省里的前面。

  为了高三教学有的放矢,少走弯路,高三教师一定要先熟悉考卷框架,掌握题型与分布,落实各知识点的构建,抓住典型题目和创新题目,举一反三,制定高三复*计划。今年黑龙江省面临新课改后的第一届高考,高考如何考,大家心里都没数。在考纲还没有下来之前,复*方向如何走,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我们语文组还是认真研究*几年的高考试题,力求自己把这几年的全国卷和海南、宁夏卷都做一遍,总结一些要点,给学生讲解。

  在20xx年考试大纲指导下,我和其他三位语文老师一道,从贯通教材基本知识,提升自我运用能力入手,我们备课组沿袭了以往的好*惯,知识点落实到人,资源共享,注重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三语文复*三个阶段计划。即:教材复*理清知识点,专题复*发现学生长处,综合模拟分析试题思路。明确了目标,复*时自然知道训练什么,怎么训练,也就容易事半功倍。当然也要关注新的动向,如有改动之处,当然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二)是着重强化知识点。

  “教材是个例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

  对照语文大纲要求及复*内容六个能力层级,四大板块,二十五个考点”,我带着学生对于教材中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将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同类合并,做到由一个知识点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例如复*文言文时,就要求学生重新学*高中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从课文中积累文言文知识。与学生共同归纳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交给学生解题技巧,同时做一篇文言文阅读,通过阅读训练一边给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一边熟练解题技巧。

  同时,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我们狠抓了大纲中要求必背的初中50篇,高中14篇。复*时我采取强制性定篇定时检查的方法,每个星期指定背诵篇目,下星期以默写形式检查,默写不出的,抄写三篇,再默写,直到默写出为止。这方法效果还不错,学生默写过的一般能写出。

  (三)是因材施教到个人。每次考试之后,我们都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面:语言知识运用的成语病句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选考题中的文字表述部分,还有作文。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管理,了解每个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的规律。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能得分的考点讲详做细,争取能得分的不失分,能得高分的不得低分。练*也好,作业也好,都以检查批改为主,重在检查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力争把目标落到实处,细化内容,序化训练,深化辅导。

  对病句题,可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学生知道有六大病句类型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就此判定这个句子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而且学生对于语法知识是特别的头痛,这样师生都减轻负担。

  对诗歌鉴赏,我们分三步进行复*:

  (1)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

  (2)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作为一般常识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

  (3)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同时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12种诗歌鉴赏题型,熟悉答题步骤与答题术语。

  (四)是提高效率上好讲评课。进入高三,面临着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等一系列困难,学生的复*训练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忽略训练和试卷讲评的过程。我认为认真抓好讲评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惯,是高三复*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讲评时要讲清试题的角度,即这道题是怎样来考的;还要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如判断语句是否有语病常用三种方法:语法结构分析法、逻辑事理分析法和表达效果分析法。而对一些经典题型,更是不厌其烦地讲,不仅是老师讲,而且也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每道题我们都不厌其烦地讲思路,讲答题套路,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的*惯也就养成了。每次的练*卷,即使不是全批全改,也会抽查一部分典型生来改,以了解全部学情。而综合卷,则一定全批。

  另外,讲评中还特别注意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批评、指责、扬一批人压一批人,或者以“高考题比我们的练*更难”相威吓,都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负面效应。

  三、不断总结新经验,为下届高三提供借鉴

  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时讲课要注重积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天积累易读错、写错的字词5个、成语1个;每个月除月考外额外完成*作一篇;坚持在每节课前五分钟开展诗词赏析或演讲成语故事或介绍名句等小活动,通过这三项常规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同时发展。

  二是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创设语文学*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1、要求学生买《读者》《青年文摘》,统一订阅《语文周报》等优秀报刊,在班级传阅。

  2、要求学生坚持抄范文,利用周记进行练笔、积累材料。

  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例文,认真研读揣摩,利用文中材料进行仿写,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

  4、注重作文实战训练,认真选题,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导,在卷面、书写、标点等方面严格要求。

  5、坚持每周背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在老师跟前过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点东西,真是难为他。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三是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只有不断地复*,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

  四是坚持开展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

  1、书写清晰规范;

  2、审题明白准确;

  3、答题科学合理;

  4、时间利用得当。

  五是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和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六是阅读思考与解题技巧同等重要。解题技巧的总结和积累在高三复*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阅读思考也不容忽视。埋头做题,学而不思,前人早就概括过,一个字:惘。就是迷茫的意思,到底我为什么做题?做这个题有什么意义和收获?学生很少思考,成为解题机器,只会按部就班,缺少应变能力。体现在考试中,他们对于新东西新题目,因为缺乏应有的自信、创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更需要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思考所读文章的内涵意义,思考阅读于自己而言有何收获,对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迪,这样的阅读与思考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高考是一次检阅,它检阅着我们老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高考是一位老师,它引导着我们走向前景更好的教学之路。对于发展中的十三中学来说,她正在成长、壮大,并蓄积待发。精研细琢育桃李,倾情尽责引梅香,愿我们全体教师立足本职、精益进取,相信十三中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8

  北京市20xx年开始自主命题,20xx年开始有独自的《考试说明》。四年来,北京卷试题从全国卷的基础上出发,逐渐走出自己的特色。作为地方自主命题,所受束缚相对较少,命题组的个性特渐露峥嵘。这些个性特征体现着命题组对语文考试,乃至对语文教学深层次的思考。今天,我们尝试认识这些特色,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

  一、20xx年北京试题知识含量增加,这种增加带给我们哪些思考?举例说一下。

  第13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由过去的4分增加到6分。这是一道纯知识题,考查内容为《贾谊·过秦论》、《孔雀东南飞》、《李贺·李凭箜篌引》、《姜夔·扬州慢》,涉及到古文、诗词,两汉、唐宋,范围更宽,难度增加。从实际情况看,失分也应比较多;当然我们可以预期,题目的区分度也会比较好。

  知识因素含量高的题目,例如考查字音、字形的题目,一般来说,区分度都会比较好。这也反映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性

  。但是,我们也有必要注意它的导向性,权衡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第13题要求默写的八句,基本都不属于一流名句,不是中华文化中最精粹的内容。学生即使在备考前强化成诵,也难以成为持久记忆,除了专业人士,大概谁也不会凝定为持久记忆。背诵默写,是需要理解,需要兴趣的,是需要与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有机结合的。

  名句在流传过程中能成为一流,不是谁册封的,正因为这些名句易于理解,富含兴趣,相当程度地活跃在现代人的思维、语言中。不错,第13题的确在语文教材和《考试说明》要求默写的范围之内。

  可是,如果能够把《考试说明》划定的篇目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尤其在单纯为了默写分数,完全脱离理解、兴趣和鲜活的思维和语言应用的情况下,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语文老师往往会圈定一些重点,一流名句会被囊括在圈定的重点范围之内。语文老师为什么要圈定重点呢?

  一是考虑学生时间与精力的实际,

  二是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以此充实、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

  这第三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和实践。而且学生在写作中也能应用,娴熟地引用名句,形成论证的力量。但他们的默写成绩并不乐观。

  固然,语文老师的目的是分数,但学生也会在分数的驱策下不自觉地丰富语文积淀。现在试题突破“一流名句”的范围,突破了老师圈定的重点线。在这种导向下,一部分同学要占用大量时间完成《考试说明》的要求,而并无多大语言积淀的意义;一部分同学,或时间,或精力,或兴趣不逮,索性放弃。

  毕竟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语文学科已沦落为弱势科目。现实中,高考几乎是高中学*的唯一动力——令人惋叹,令人不满,甚至令人愤怒,但这是现实,我们不能不充分顾及的现实。

  二、《合欢树》阅读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05年北京高考阅读题《合欢树》在文学鉴赏的要求上可说是跨出了一大步。这一大步迈得考生们极不适应,本来已经让学生最为头痛的大阅读,这次更应是答得惨不忍睹。

  1、首先,看阅读文本的选择。

  前三年北京高考的阅读文本,更体现出理性色彩,说理的意味比抒情浓,作者的情感没有那么含蓄和深沉。这次在文本选择上完全不同,选了一篇意蕴很深的真正的散文,其特点是没有生字生词障碍,没有背景知识障碍,不会因文外因素干扰阅读。较少情感体验障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作品主旨大致明了,但深入理解作者的独特感受却不易。作品的情感线索并不明显,需要读者认真品味方能找到。文中的深沉含蓄的语句影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这显示了命题人在文本选择上的要求——这样的文本将是考查的重点。

  而我们*时训练缺乏。

  2、学生的阅读问题

  问题很多,如果究其根源,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意识。

  学生读文章缺少句间关系意识,他们不愿一句一句读,也就不能根据句间关系整合出新的意义;他们缺少主旨意识,不能根据文章主旨思考问题,也就不能回答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他们缺少统观意识,只会根据支言片语做出判断,也就不能答出第一段与后边真正的结构联系;他们缺少文本意识,忘记了要理解作者怎么说,而是想着自己怎么说,于是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得出“‘我’以前厌烦母亲”的荒谬结论。

  3、教师应当起的作用。

  阅读能力提高无捷径可言,但浮躁的心态使许多学生,也包括老师误以为有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找准答案,因此,他们不愿意静下心来思考,深入理解文本。

  我一直不太主张情绪化的批判考试题,我总相信,命题人一定对文本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们的题目和答案往往是文本理解的典范,同时也是对考生阅读能力要求的具体化。即使我们的学生答得再不好,即使他们的题目出得有些脱离学生实际(这次有些题确实是这样的),但只要答案是合理的,我们都应该看做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的新的具体化的要求。我们能做的,就是经过认真的分析,包括分析试题和学生答题情况,然后制订正确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吃透文本和试题,吃透学生答题情况基础上。

  这就是《合欢树》试题告诉我们的。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

  一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发现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语文,就是在学*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二忽略了对学生的预*,复*的全程监督和检测。

  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而我校学生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三忽略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反思我的语文课堂,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篇扩展阅读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篇(扩展1)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2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

  一年的高三复*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痛苦,基本没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态度上

  这一轮,因为不带班,教学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以前所没有体会过的。别说很少有人肯在语文科上格外下工夫,就是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认真完成任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随弯就弯,因此这一届高三,觉得比以往都要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课堂上要盯住纪律,每套卷子几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诵要到办公室过筛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这是良心活,想要对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这样,到了后期也很难落实了,学生的确很疲劳了,课上睡觉很难控制,课下肯牺牲的大概也只有语文,又不让你批评,一句“我们自己会努力的”就噎的你无话可说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心口不一,老师就只有干着急的份,所以后期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尽管我依然坚持每一天考默写,每一天批改,但学生对老师的安排几乎毫不配合,不背,错了的责令改完还是错的,让你有一种在荒野上呼喊,周围毫无回应之感,无比寂寞。

  高三复*的确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尽量丰富课堂资料,调动学生学*兴趣。讲鉴赏时,必须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讲古文必须要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调动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历史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涉及超多的查阅资料,看过的*得不准便不好讲,学生知识不丰富,挑毛病是很擅长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们需要题的时候,复*题跟不上,只好自己组内研究订了一本二十套的综合题,之后,校园订的各种套题纷至沓来,加之,后期校园格外安排的模拟测试,都使我们的时间变的十分仓促,很多题目我们务必精选,老师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选出适宜的给学生做,有时一天要完成好几套题,加上超多的阅卷工作,很多任务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时星期天没课,却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备课组内的工作都尽力而为,进度安排上,尽量合理,该准备的授课材料、*题、作文等都及时准备好,力争为其他老师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安排上

  能够说语文的这一次教改是失败的,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语文的考察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字音字形没有了,标点符号没有了,词语运用没有了,阅读客观题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现代文选考题传记的难度小于小说,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阅读仍是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议论文,我真不明白语文还有什么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题技能的训练。现代文相对不太重要,而且课本内的不会考,所以,我们一轮复*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两个月时间。然后即进入专项,成语病句,诗词鉴赏,文言文是大头儿,表达运用和现代文阅读挑一些讲,背诵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后是综合训练,其实专项时便带着综合,综合时,又要适当的加一点成语、病句、长短句等专项,直到最后,这几块资料学生才真正有了感觉。

  这一轮在作文和背诵上我们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争在前两年构成一个系列,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高三时就更细,开头结尾,分析论据的方法,原材料的运用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厌其精,但是,在考场上,学生时间紧张,做题慌乱,实际上很多方法都没了,大脑空白一片,基础好的自然还是好,基础不好的始终写不出精品,因此头两年的功夫恐怕还就应多下些比较好。但能够说学生还是构成了必须的作文框架,有了一点大模样,素材的积累方面比往届好一些,文章不那么杂乱和干瘪了,这就是收获吧。

  背诵、默写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诸多要背诵的篇幅,应对*时考试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当时有些没要求背的,如难度很大的《离骚》《逍遥游》之类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负担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复*,学生记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却始终觉得不透亮,真不明白这教改搞什么怪。

  三、尖子生培养上

  发了一些题,一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本人自费,但学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学生谈谈话,李健飞,赵雪岩,杨凯等关注指导稍多,但作用不大,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兴趣问题,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但这不是我能给他们的,有些老师太能占用时间了(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能够节省出来,比如把作业打印出来,不要在黑板上抄写,有时学生还抄错,导致做半天做不出来,太耽误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没有必要整套卷都让学生做,第一天务必做出来,第二天不必须能讲,逼死学生阿)。其实更愿意被关注的倒是从来不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的`几个不声不响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经验

  1、作文要坚持序列化训练,尽量细致些,并尽早下手。素材积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网络,复*题和解题方法等网上很全面,皆可据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阅读学*,不必都打印出来,省时省力。

  3、成语病句等专项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反复训练。

  4、专项复*的参考材料中很多东西并不适用,如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等完全能够以题带练。

  5、答题规范的指导要坚持始终,构成良好的得分意识。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败的教训

  1、学生字太烂,高一高二始终重视不够,高三已经没有时间练。

  2、学生记叙文、散文不会写,议论文纵式结构不会写,高一高二没有适当练*,太过急功*利,虽然未必影响高考,但也很危险。

  3、不明白校园最后半个月的考试安排,没有及早进入综合,造成收尾仓促,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只凭经验办事。

  4、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自作聪明地把重要资料放在最后,以为学生会重视,实际恰恰相反。比如背课文等,此时学生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留下的离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极差,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创新,没有波及全组。

  6、金太阳专家的预测可信度不太高,信专家不如信自己,练题还要尽量全面,比如语文阅读客观题,专家不但没预测对,而且金太阳的练*题里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该题目本身不难,只是学生没有准备,导致乱了阵脚。

  六、新一轮高一教学展望

  1、现代文选取讲,古文重点讲。

  2、专项训练在高一即插入,能够细致一些,每人负责一部分,构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顺序,为了高考,可再细致一些,构成体系。如果要真正兼顾写作个性的构成,则要鼓励学生写随笔。

  4、背诵部分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布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点句,别太担心与八校的比较。

  七、推荐

  1、推荐校园以后不要再订语文金太原的专项题了,多年来,我们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语、病句和鉴赏(这些我们也能够自己找,他们的题质量实在并不高,不是太负职责),其他全是浪费。各地高考模拟题质量更好一些,东三省的,大庆的都不错。

  2、推荐八校安排授课资料要更合理,选修时讲的新闻、现代诗歌等高考又不考,为什么没有选先秦文学,不知是否八校一齐商量的,还是某权威拍脑门定的。

  2、推荐校长以后讲话慎重,语文这科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特例当成规律,知识固然在于*时积累,但在知识普遍积累不足的状况下,高考语文考的更是答题的感觉和技巧,这种技巧是在超多训练中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大学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实我们告诉学生就应学什么,落实起来往往很难,但你要告诉他们不用学什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学和不学差五十分挺恐怖,难道语文学和不学差二十分就就应吗?对于还有一点灵性的学生来讲结果确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们的带动作用就不必说了吧,而且他们忽略的绝不止是课下,关键是他们同时忽略了正课和晚课。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2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xx年的9月份开始,20xx届的复*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后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课、作文复*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

  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紧扣《考试说明》,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可以从一定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还可以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况合理地分配复*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效率。

  复*策略:

  1、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

  因此,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通过练*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匪浅。

  3、精选*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

  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复*思路,修订计划。

  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集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集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

  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3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当怎样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向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经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活力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本事和竞技水*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和复*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能够检查水*,能够看出问题,能够推进复*,能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所以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资料、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到达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能够代劳的,也不是经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进取准备,所以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证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当并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到达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进取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忙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此刻,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提高和语文本事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很多讲述;②很多训练;③对学生很多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资料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并且这种做法也正贴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所以,孙子异常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包含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到达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仅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4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钻研、学*《考纲》,把握《考纲》的精神,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因此,针对的特殊性,复*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因而,复*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所以,我觉得高三整个复*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目标、计划,稳扎稳打,打好每一知识内容的攻坚战。

  同时,由于高三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必须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工作总结《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总结》。例如,在复*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二堂课阅读文学书籍、杂志,这时,学生肯定兴趣大增,情绪高涨,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好得多,同时,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文翻译之后,偶尔穿插古诗鉴赏,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练*后,一下子驰骋在*古代文化的最壮阔天地中,领略*文学的最辉煌篇章,那种雄奇、壮美、深广、博大,必定让学生感慨不已、欲罢不能。这远比机械的操作文言翻译板块和古诗赏析内容来得更好。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特别是仿句、扩句)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入进行;现代文阅读和练*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学*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而不能打乱整个复*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在这里,"系统、灵活"集中表现为"全面完整、有条不紊、主次得当"。作为学生,既要能够遵循教师的复*思路,在每个阶段巩固好复*的重点板块,又要有自主调配、查漏补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师的进度,灵活穿插知识点,及时训练,补偏补弱,做到举一反三,调整总结。相信,每经历一个重要的复*阶段,学生都会有进步,日积月累,某一天,可能会产生质的飞跃。

  高三复*,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极为关键。同时,必须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规定,明确包括作业在内的各项要求,防止学生出现松懈、拖沓现象。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如果这两方面结合有效、操作得法,学生的成绩是大有可为的。还有,教师要与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师生互为理解、配合的基础上收到奇效。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5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和复*?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6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边城》这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谐的有张力的“场”。《边城》的“场”在何处?城市少年看得见天空中被夕阳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吗?杜鹃的叫声是怎样一种叫声?泥土草木和各种甲虫类气味是怎样一种气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变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莺夜半的吵闹和闭着眼的安睡与繁密如落雨的虫声是怎样美妙的复奏?……我曾试图利用音像的资料来帮助我建造这个“场”,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绍典主任“课堂要原生态”的叮嘱更坚定了我远离现代技术的主意。因为所有形象直观具体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对丰富的简化,对真实的歪曲,对深刻的疏离。于是我赤手空拳,试图用最原始的说和写,思考和交流来营造这个“场”。转接是流畅的,过程是自由的,气氛是民主的,不要预设,拒绝灌输,在行走中寻找闪亮的星星,捡拾美丽的珠贝。当然还有开头那“*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另外一种人生”,结尾“蕴藏的热情、隐伏的悲痛”的点拨,帮助我营造着这个“场”。我们所依靠的只是我们那一颗颗敏感善良的心、聪慧正直的脑。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从心,我还是觉察到了学生、我与《边城》的疏离,我和学生的疏离,我和所有在场者的疏离,我有了逃走的欲望,逃到边城中去,逃到那一个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发现我的官能的`不足,发现我的认知的浅薄,我渴望将自己的这些体验汇入到《边城》所在的那一条人类整体经验的河流中去,虽然未知前方在何处。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7

  背景:

  最*一段时间,我发现体育委员李圆上语文课时总是趴在课桌上,显得很懒散,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可效果却不是特别明显,但他也不是班上的学困生。留心观察之后我发现:还有好多的学生听讲时的状态也不是很好,回答问题很被动。批阅学生的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进入高二以来,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记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希望老师考虑。"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想到出现的这些情况。我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也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为什么有些学生,读书时间越久,语文学*的热情越低,而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描述

  我在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思考: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以及生活经验在学*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生活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学*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来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8

  一年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最终结束了,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头我就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明白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可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明白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明白,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能够了,这能够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明白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够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仅有不断地复*,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可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当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仅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可是重要性不一样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资料: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能够检查水*,能够看出问题,能够推进复*,能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所以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当并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到达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进取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忙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七、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此刻,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

  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八、管理至上,指导为重。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提高和语文本事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很多讲述;

  ②很多训练;

  ③对学生很多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资料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并且这种做法也正贴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

  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

  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所以,孙子异常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基本条件;

  ②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包含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到达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仅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中收获无限的欢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此刻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

  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②学*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③帮忙学生构筑本事体系;

  ④帮忙学生制定语文学*的短、中、长期目标;

  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提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和复*,把学生由“学*”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考是一次检阅,高考是一位教师;它检阅着我们教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它引导着我们走向更正确的教学之路。它让我看到许多教学的不足和缺憾,同时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未来的教学,我心中似乎越发清楚。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

  面对全国卷,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们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与教学策略;新学期的高三教学我不能不做及时的调整,而我的学生经过了一个暑假的磨砺,好像在新学期绝大部分人似乎都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从九月一日到今天头尾上了四天的课,都是复*课,主要是复*文言文,上课的重点自然与*时的新课教学是有区别的,而且这样的复*课主要还是要帮助学生找出复*过程中还可能存在的不足与缺憾,同时针对学生的这些薄弱点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讲解指点,能够让学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学*状态,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较好地完成复*任务。

  教师的教学点还是着重选择那些学生在自己复*的过程中暂时无法弄通弄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较为到位的讲解与拓展,争取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学*效果。

  课堂气氛还是比较轻松活泼,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解,不是刻板的训练,尽可能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事例,选择学生喜欢听的那些语气、语调来表达,选择学生需要的内容来讲解。客观上说,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的效果,毕竟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还是有教学激情的,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如此的教学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

  除了课内的复*,最*的教学还是突出了时事评论带入课堂,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并上台点评,采用就事论事的方式,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刚开始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第二三天慢慢地发现学生其实很聪明,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时事评论家。

  但是回顾这几天的教学,我还是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学生的量多,要做到人人落实还是有一定的难处;课堂的复*课还是无法完全做到人人满意,人人接受。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0

  一年的高三复*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痛苦,基本没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态度上

  这一轮,因为不带班,教学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以前所没有体会过的。别说很少有人肯在语文科上格外下工夫,就是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认真完成任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

  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随弯就弯,因此这一届高三,觉得比以往都要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课堂上要盯住纪律,每套卷子几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诵要到办公室过筛子。

  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这是良心活,想要对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这样,到了后期也很难落实了,学生的确很疲劳了,课上睡觉很难控制,课下肯牺牲的大概也只有语文,又不让你批评,一句“我们自己会努力的”就噎的你无话可说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心口不一,老师就只有干着急的份,所以后期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尽管我依然坚持每一天考默写,每一天批改,但学生对老师的安排几乎毫不配合,不背,错了的责令改完还是错的,让你有一种在荒野上呼喊,周围毫无回应之感,无比寂寞。

  高三复*的确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尽量丰富课堂资料,调动学生学*兴趣。讲鉴赏时,必须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讲古文必须要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调动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历史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涉及超多的查阅资料,看过的*得不准便不好讲,学生知识不丰富,挑毛病是很擅长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们需要题的时候,复*题跟不上,只好自己组内研究订了一本二十套的综合题,之后,校园订的各种套题纷至沓来,加之,后期校园格外安排的模拟测试,都使我们的时间变的十分仓促,很多题目我们务必精选,老师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选出适宜的给学生做,有时一天要完成好几套题,加上超多的阅卷工作,很多任务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时星期天没课,却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备课组内的工作都尽力而为,进度安排上,尽量合理,该准备的授课材料、*题、作文等都及时准备好,力争为其他老师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安排上

  能够说语文的这一次教改是失败的,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语文的考察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字音字形没有了,标点符号没有了,词语运用没有了,阅读客观题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现代文选考题传记的难度小于小说,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

  文言文阅读仍是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议论文,我真不明白语文还有什么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题技能的训练。现代文相对不太重要,而且课本内的不会考,所以,我们一轮复*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两个月时间。

  然后即进入专项,成语病句,诗词鉴赏,文言文是大头儿,表达运用和现代文阅读挑一些讲,背诵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后是综合训练,其实专项时便带着综合,综合时,又要适当的加一点成语、病句、长短句等专项,直到最后,这几块资料学生才真正有了感觉。

  这一轮在作文和背诵上我们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争在前两年构成一个系列,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高三时就更细,开头结尾,分析论据的方法,原材料的运用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厌其精,但是,在考场上,学生时间紧张,做题慌乱,实际上很多方法都没了,大脑空白一片,基础好的自然还是好,基础不好的始终写不出精品,因此头两年的功夫恐怕还就应多下些比较好。

  但能够说学生还是构成了必须的作文框架,有了一点大模样,素材的积累方面比往届好一些,文章不那么杂乱和干瘪了,这就是收获吧。

  背诵、默写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诸多要背诵的篇幅,应对*时考试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当时有些没要求背的,如难度很大的《离骚》《逍遥游》之类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负担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复*,学生记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却始终觉得不透亮,真不明白这教改搞什么怪。

  三、尖子生培养上

  发了一些题,一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本人自费,但学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学生谈谈话,李健飞,赵雪岩,杨凯等关注指导稍多,但作用不大,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兴趣问题,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但这不是我能给他们的,有些老师太能占用时间了(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能够节省出来,比如把作业打印出来,不要在黑板上抄写,有时学生还抄错,导致做半天做不出来,太耽误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没有必要整套卷都让学生做,第一天务必做出来,第二天不必须能讲,逼死学生阿)。

  其实更愿意被关注的倒是从来不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的几个不声不响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经验

  1、作文要坚持序列化训练,尽量细致些,并尽早下手。素材积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网络,复*题和解题方法等网上很全面,皆可据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阅读学*,不必都打印出来,省时省力。

  3、成语病句等专项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反复训练。

  4、专项复*的参考材料中很多东西并不适用,如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等完全能够以题带练。

  5、答题规范的指导要坚持始终,构成良好的得分意识。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败的教训

  1、学生字太烂,高一高二始终重视不够,高三已经没有时间练。

  2、学生记叙文、散文不会写,议论文纵式结构不会写,高一高二没有适当练*,太过急功*利,虽然未必影响高考,但也很危险。

  3、不明白校园最后半个月的考试安排,没有及早进入综合,造成收尾仓促,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只凭经验办事。

  4、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自作聪明地把重要资料放在最后,以为学生会重视,实际恰恰相反。比如背课文等,此时学生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留下的离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极差,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创新,没有波及全组。

  6、金太阳专家的预测可信度不太高,信专家不如信自己,练题还要尽量全面,比如语文阅读客观题,专家不但没预测对,而且金太阳的练*题里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该题目本身不难,只是学生没有准备,导致乱了阵脚。

  六、新一轮高一教学展望

  1、现代文选取讲,古文重点讲。

  2、专项训练在高一即插入,能够细致一些,每人负责一部分,构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顺序,为了高考,可再细致一些,构成体系。如果要真正兼顾写作个性的构成,则要鼓励学生写随笔。

  4、背诵部分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布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点句,别太担心与八校的比较。

  七、推荐

  1、推荐校园以后不要再订语文金太原的专项题了,多年来,我们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语、病句和鉴赏(这些我们也能够自己找,他们的题质量实在并不高,不是太负职责),其他全是浪费。各地高考模拟题质量更好一些,东三省的,大庆的都不错。

  2、推荐八校安排授课资料要更合理,选修时讲的新闻、现代诗歌等高考又不考,为什么没有选先秦文学,不知是否八校一齐商量的,还是某权威拍脑门定的。

  3、推荐校长以后讲话慎重,语文这科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特例当成规律,知识固然在于*时积累,但在知识普遍积累不足的状况下,高考语文考的更是答题的感觉和技巧,这种技巧是在超多训练中构成的。

  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大学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

  其实我们告诉学生就应学什么,落实起来往往很难,但你要告诉他们不用学什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太容易了。

  其他科目学和不学差五十分挺恐怖,难道语文学和不学差二十分就就应吗?对于还有一点灵性的学生来讲结果确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们的带动作用就不必说了吧,而且他们忽略的绝不止是课下,关键是他们同时忽略了正课和晚课。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1

  一年的高三复*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痛苦,基本没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态度上

  这一轮,因为不带班,教学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以前所没有体会过的。别说很少有人肯在语文科上格外下工夫,就是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认真完成任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随弯就弯,因此这一届高三,觉得比以往都要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课堂上要盯住纪律,每套卷子几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诵要到办公室过筛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这是良心活,想要对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这样,到了后期也很难落实了,学生的确很疲劳了,课上睡觉很难控制,课下肯牺牲的大概也只有语文,又不让你批评,一句“我们自己会努力的”就噎的你无话可说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心口不一,老师就只有干着急的份,所以后期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尽管我依然坚持每一天考默写,每一天批改,但学生对老师的安排几乎毫不配合,不背,错了的责令改完还是错的,让你有一种在荒野上呼喊,周围毫无回应之感,无比寂寞。

  高三复*的确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尽量丰富课堂资料,调动学生学*兴趣。讲鉴赏时,必须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讲古文必须要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调动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历史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涉及超多的查阅资料,看过的*得不准便不好讲,学生知识不丰富,挑毛病是很擅长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们需要题的时候,复*题跟不上,只好自己组内研究订了一本二十套的综合题,之后,校园订的各种套题纷至沓来,加之,后期校园格外安排的模拟测试,都使我们的时间变的十分仓促,很多题目我们务必精选,老师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选出适宜的给学生做,有时一天要完成好几套题,加上超多的阅卷工作,很多任务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时星期天没课,却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备课组内的工作都尽力而为,进度安排上,尽量合理,该准备的授课材料、*题、作文等都及时准备好,力争为其他老师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安排上

  能够说语文的这一次教改是失败的,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语文的考察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字音字形没有了,标点符号没有了,词语运用没有了,阅读客观题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现代文选考题传记的难度小于小说,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阅读仍是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议论文,我真不明白语文还有什么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题技能的训练。现代文相对不太重要,而且课本内的不会考,所以,我们一轮复*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两个月时间。然后即进入专项,成语病句,诗词鉴赏,文言文是大头儿,表达运用和现代文阅读挑一些讲,背诵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后是综合训练,其实专项时便带着综合,综合时,又要适当的加一点成语、病句、长短句等专项,直到最后,这几块资料学生才真正有了感觉。

  这一轮在作文和背诵上我们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争在前两年构成一个系列,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高三时就更细,开头结尾,分析论据的方法,原材料的运用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厌其精,但是,在考场上,学生时间紧张,做题慌乱,实际上很多方法都没了,大脑空白一片,基础好的自然还是好,基础不好的始终写不出精品,因此头两年的功夫恐怕还就应多下些比较好。但能够说学生还是构成了必须的作文框架,有了一点大模样,素材的积累方面比往届好一些,文章不那么杂乱和干瘪了,这就是收获吧。

  背诵、默写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诸多要背诵的篇幅,应对*时考试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当时有些没要求背的,如难度很大的《离骚》《逍遥游》之类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负担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复*,学生记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却始终觉得不透亮,真不明白这教改搞什么怪。

  三、尖子生培养上

  发了一些题,一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本人自费,但学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学生谈谈话,李健飞,赵雪岩,杨凯等关注指导稍多,但作用不大,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兴趣问题,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但这不是我能给他们的,有些老师太能占用时间了(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能够节省出来,比如把作业打印出来,不要在黑板上抄写,有时学生还抄错,导致做半天做不出来,太耽误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没有必要整套卷都让学生做,第一天务必做出来,第二天不必须能讲,逼死学生阿)。其实更愿意被关注的倒是从来不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的几个不声不响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经验

  1、作文要坚持序列化训练,尽量细致些,并尽早下手。素材积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网络,复*题和解题方法等网上很全面,皆可据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阅读学*,不必都打印出来,省时省力。

  3、成语病句等专项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反复训练。

  4、专项复*的参考材料中很多东西并不适用,如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等完全能够以题带练。

  5、答题规范的指导要坚持始终,构成良好的得分意识。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败的教训

  1、学生字太烂,高一高二始终重视不够,高三已经没有时间练。

  2、学生记叙文、散文不会写,议论文纵式结构不会写,高一高二没有适当练*,太过急功*利,虽然未必影响高考,但也很危险。

  3、不明白校园最后半个月的考试安排,没有及早进入综合,造成收尾仓促,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只凭经验办事。

  4、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自作聪明地把重要资料放在最后,以为学生会重视,实际恰恰相反。比如背课文等,此时学生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留下的离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极差,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创新,没有波及全组。

  6、金太阳专家的预测可信度不太高,信专家不如信自己,练题还要尽量全面,比如语文阅读客观题,专家不但没预测对,而且金太阳的练*题里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该题目本身不难,只是学生没有准备,导致乱了阵脚。

  六、新一轮高一教学展望

  1、现代文选取讲,古文重点讲。

  2、专项训练在高一即插入,能够细致一些,每人负责一部分,构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顺序,为了高考,可再细致一些,构成体系。如果要真正兼顾写作个性的构成,则要鼓励学生写随笔。

  4、背诵部分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布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点句,别太担心与八校的比较。

  七、推荐

  1、推荐校园以后不要再订语文金太原的专项题了,多年来,我们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语、病句和鉴赏(这些我们也能够自己找,他们的题质量实在并不高,不是太负职责),其他全是浪费。各地高考模拟题质量更好一些,东三省的,大庆的都不错。

  2、推荐八校安排授课资料要更合理,选修时讲的新闻、现代诗歌等高考又不考,为什么没有选先秦文学,不知是否八校一齐商量的,还是某权威拍脑门定的。

  3、推荐校长以后讲话慎重,语文这科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特例当成规律,知识固然在于*时积累,但在知识普遍积累不足的状况下,高考语文考的更是答题的感觉和技巧,这种技巧是在超多训练中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大学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实我们告诉学生就应学什么,落实起来往往很难,但你要告诉他们不用学什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学和不学差五十分挺恐怖,难道语文学和不学差二十分就就应吗?对于还有一点灵性的学生来讲结果确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们的带动作用就不必说了吧,而且他们忽略的绝不止是课下,关键是他们同时忽略了正课和晚课。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2

  一、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发现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语文,就是在学*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二、忽略了对学生的预*,复*的全程监督和检测。

  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而我校学生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三、忽略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反思我的语文课堂,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篇(扩展2)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0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当怎样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向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经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活力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本事和竞技水*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和复*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能够检查水*,能够看出问题,能够推进复*,能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所以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资料、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到达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能够代劳的,也不是经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进取准备,所以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证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当并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到达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进取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忙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此刻,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提高和语文本事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很多讲述;②很多训练;③对学生很多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资料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并且这种做法也正贴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所以,孙子异常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包含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到达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仅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2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这样做。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要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 、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和复*?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臵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助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

  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

  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讲述;

  ② 大量训练;

  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

  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臵,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

  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

  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基本条件;

  ② 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指导、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讲述;

  ② 大量训练;

  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臵,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基本条件;

  ② 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

  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

  ①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② 学*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③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

  ④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和复*,把学生由“学*”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3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最*高考改革政策中提出:“要降低英语在高中中的比例,增大语文的分值。”这样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并加大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这也促使我们语文教师要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地实施语文教学,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升入高三之后,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复*整个高中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复*的效率和质量,成为了我们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高三复*中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总是有条不紊地将高中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逐一进行复*,随后在浩如海洋的*题中寻找或是挑选一些*题组织学生一套又一套的进行练*。学生做教师批改,学生再做教师再批,这样反复重复的复*定式,消耗了学生多有的兴趣和动力,最后不但不能取得优异的复*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为此,我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复*方式,争取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语文复*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复*的过程中用较少机械性的训练次数收获更高的复*效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深刻地感受到,高三语文复*的灵魂在于语文教师的组织和管理。确切来说是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复*的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方法,而不是采取费时费力的机械性复*方式;要激励学生形成热情积极的复*态度,提高学生复*语文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在高三这个重要的学*时期,无论是哪一科的知识都将进行大量的高难度的复*和训练活动。教师的这种想法和举动也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这样的教学和复*计划会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然而,事实教学情况告诉我们,这种繁琐的、大题量的复*方式不但不会有效增强学生的复*效率,还会在无形中给学生增加复*的负担,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为此,在高三学*阶段为学生设计大量的*题,加重学生学*的负担无疑是一种很失败的举动。进过反复的研究表明,高中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与在高三复*期间教师测试的频繁程度以及训练*题的难易程度没有直接性的关系。而且,高三复*阶段没有质量保障的大量的*题压力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担,无法顺利取得成绩上质的飞越。并且,*题的难度以及考试的次数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够形成扎实牢固的语文基础。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在懂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感悟和联想,能够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道理。而在语文学*过程中感悟是教师无法用语言进行传授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可以培养和提高的。为此,在高三最后的复*阶段,教师要将课堂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去感悟和理解,而不是频繁的测试训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高三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此时心理的需要,让学生在复*过程中获得主动权利,体验到复*成功的喜悦。我们可以通过降低试题的难度,减少考试的次数。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4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钻研、学*《考纲》,把握《考纲》的精神,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因此,针对的特殊性,复*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因而,复*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所以,我觉得高三整个复*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目标、计划,稳扎稳打,打好每一知识内容的攻坚战。

  同时,由于高三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必须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工作总结《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总结》。例如,在复*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二堂课阅读文学书籍、杂志,这时,学生肯定兴趣大增,情绪高涨,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好得多,同时,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文翻译之后,偶尔穿插古诗鉴赏,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练*后,一下子驰骋在*古代文化的最壮阔天地中,领略*文学的最辉煌篇章,那种雄奇、壮美、深广、博大,必定让学生感慨不已、欲罢不能。这远比机械的操作文言翻译板块和古诗赏析内容来得更好。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特别是仿句、扩句)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入进行;现代文阅读和练*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学*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而不能打乱整个复*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在这里,"系统、灵活"集中表现为"全面完整、有条不紊、主次得当"。作为学生,既要能够遵循教师的复*思路,在每个阶段巩固好复*的重点板块,又要有自主调配、查漏补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师的进度,灵活穿插知识点,及时训练,补偏补弱,做到举一反三,调整总结。相信,每经历一个重要的复*阶段,学生都会有进步,日积月累,某一天,可能会产生质的飞跃。

  高三复*,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极为关键。同时,必须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规定,明确包括作业在内的各项要求,防止学生出现松懈、拖沓现象。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如果这两方面结合有效、操作得法,学生的成绩是大有可为的。还有,教师要与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师生互为理解、配合的基础上收到奇效。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5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和复*?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但对于作文批改究竟采用什么方式,人们莫衷一是。我校*十年来在语文组开展的师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认为学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切合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又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也能把老师从繁重而效微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转变了写作观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了学生的人格。传统的写作是被动的写作,是为别人(老师)而写。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更是一种以**(老师)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作,这就多了些世故,少了些天真;多了些功利,少了些淳朴。老师高高在上,审视着一切,主宰着一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最终的评定。这种作文批改法恰恰是作文教学中的大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对作文批改作过精辟的阐述:“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批改乃修正学生所作意义及字句也。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

  一、生活实践

  传统作文教学存在许多弊端,生活是写作的泉源,已成为众人的共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分数这根指挥棒的淫威下,学生们个个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有如何去接触生活,体验生活!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于是我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野游,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审视社会的种种现象,体察各行各业实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

  只有留心观察生活,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美的所在,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写出蕴含丰富的文章。

  *时,我还注意让学生看影视作品,引导他们懂得看门道,而不是看热闹,让他们懂得看电视也能帮助学*,学到知识,这也就告诉了学生,作文可以是在生活实践中的。

  二、阅读积累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跟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我让每个学生学年初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并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我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多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

  针对学生书籍少的现状,我在班级搞了一个图书箱,让每位同学献出自己喜爱的书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也拿出自己收藏的书。我还通过向学校图书室借等方式,把图书箱搞得小有规模,把读书活动搞的红红火火。

  三、兴趣爱好

  作文只有作自己感兴趣的,才有话可说,做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才可以打动读者,首先考虑作文是否与自己的喜好有联系,比如,形容某种感受或是经历,某句歌词,某一首歌,或是某一首诗,某一幅画等等,或是某一种体验就如体育项目给人的满足与快感等等都可以用在作文中。

  语言方面,只要不违背语法*惯,写自己的语言个性特点。

  三、合作交流

  “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方式。我在作文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我特别重视课前动笔之前的孕育准备阶段。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积累写作材料。在作文课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阅读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这里,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的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使学生的思维自由的遨游,从而激发创新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7

  *期我校高三语文主要是以文言文一轮复*已基本结束,在文言文复*的过程中,我一直思考文言文究竟应该如何来指导学生进行复*。期间,根据新课程改革六字方针——自主、合作、探究,根据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依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课堂教学的指导精神,参照我校的文言文教学基本流程设计,结合我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文言文复*课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做了很多的探究,由各种教学模式的尝试,到新模式的初步定型,到不断完善,直至教学模式的最后确定。尽管现在看还谈不上成熟,但至少已经基本定型。现总结如下:

  (1)依据考纲的要求,以学案导学的形式明确复*的目标要求,明确需要梳理、掌握的重点内容,尤其明确复*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复*。其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有专门的学案,来加强学生的系统性学*。(课前时间)

  这一个环节也可放在课上,不过鉴于充分性的要求,最好放在课前进行。在前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以学案的形式,把这节课复*的目标要求、复*的内容以及方法告诉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先自主复*。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所复*的内容先有一个比较熟悉的认知和切入,让学生能带着点问题继续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检查复*的情况,让学生展示自己复*的成果,进而明确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钟)

  首先让学生自由交流一下复*的情况,尝试以合作的形式解决在前一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告知老师。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也可以以做*时训练或板书等形式对学生复*的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尝试以与同学合作学*的形式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不了,及时告知老师;当然老师要时时关注学生复*的进展。对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及时帮他们解决:个性的问题,随机当面单独指导;共性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下一个环节中进行集体指导。

  (3)集中突破重难点,并作适当拓展。(25分钟)

  依据考纲的要求,就学生复*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疑难进行讲解,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作系统梳理;目的是弥补缺漏,帮助学生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大致有两种操作模式:一是通过串讲的形式,梳理重难点;二是以学案导学的形式,给学生提供现成的总结好了的材料,指导学生去读,去背,去记,去理解,去顿悟。当然,在记忆过程中我们也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综合复*,巩固。

  (5)整理感悟,能力提升。(10分钟)

  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做好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整理,让学生在梳理课堂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感悟,获得能力的提升。可以是整理课堂笔记的形式,也可以是整理错题的形式,还可以是写学*反思的形式。另外,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材料,拓展视野,提升能力。

  (4)训练巩固,点拨指导。(晚辅导时间)

  让学生当堂做精心设计好的训练题,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要限时,学生做完后,学生之间可互改,相互纠错,解决不了,教师点拨指导。

  这五个环节,从教师教的角度可用五个字来概括:标—诊—授—点—留。“标”,出示目标及要求,让学生对将要掌握的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非常清楚;“诊”,通过小练*,检查学生复*的情况,及时为学生纠正错误,诊断学生薄弱点,以此确定本节课传授的重点;“授”,依据考纲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作梳理,传授知识,破解困惑,建立知识体系;“点”,指导学生训练,训练结束后有针对性地点拨;“留”,最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整理,或总结,或反思,以期有所领悟、提升。

  从学生学的角度,也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学—查—理—练—悟。“学”,学生先自学;“查”,通过自主复*和练*,自查不足;“理”,在老师指导下进一步梳理知识,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并且在理的过程中,解除困惑和误解,充分认知;“练”,练*巩固,应用能力提升,练后纠正;“悟”,在总结反思中领悟提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8

  这学期是学生高中学*的冲刺阶段,对每一位任课教师来说,高三教学工作意味着紧张、忙碌、劳累,同时也意味着充实、收获和提高。自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也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暗下决心,一定要踏实努力的做好各项工作。

  一、深入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将理论与经验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作为标准和方向的《考试说明》,每年都会根据实际要求调整,这种调整或改动势必会对高考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从而要求各学科针对说明进行细致研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的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考点进行解读,并分析比较与去年的差别,特别是结合高考试题分析,从而明确教学的侧重点,为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导。同时,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担任过高三教学工作的老教师的经验就是最好的学*教材,这些经验都是直接得出来的,是对高三教学工作的集中反映。只有通过交流学*,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和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细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上好每一堂课。

  1、用好教材,注重双基。

  学生总是抱怨语文课本对考试来说没用,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对的。教材是一个载体,它包含了高考说明中的所有基础考点,熟练掌握教材就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材又是一个跳板,只有从教材中拓展、生发,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而高考试题正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用好课本我们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2、激发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只有步入高三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的紧迫性和肩负的责任感。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激发兴趣绝不是一个故事或者笑料就足够的。因此我根据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做好准备。注重知识点与高考说明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变通,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些,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僵化的,要在使用中占有知识,在理解中拓展知识。同时,再辅以课堂中的那些生成性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和感悟,就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使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课堂上的,还有生活中的。

  3、突破重点,注重实效,抓好常规,注重*时积累。

  高三的总复*绝不是高一高二的简单重复,特别是教材的复*,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所突破,紧扣大纲要求,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如文言文教学,不仅是掌握基础词语、用法和现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规律的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系统,这样才能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掌握复*的重难点,从而有效的达到复*的目的。对于专题专项复*要抓好常规落实。由于语文知识点多,分散广,再加上记忆的遗忘性,就要求我们注意多积累,做好基础知识和错题的分类整理,为高考的最后冲刺夯实基础。在落实上要加强课前练*,从字音字形、成语、标点、语病、诗词鉴赏和名句默写上做好,即对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警示作用,又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精选*题,优化训练,上好讲评课。

  这学期是专项复*与系统训练相结合的时期,要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做题中去,就要精选试题,主要选择那些有针对性、典型性、创新性的试题,同时试题要紧密结合考试说明。在讲评试卷时,也要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要结合考纲分析出题的类型、方向和趋势,甚至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这样也能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认识。同时,还要讲究解题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答案分析主观题的答题步骤、术语和得分要点,全面提高学生的阶梯能力,最大限度的避免失分。对于错误一定要分析原因,做到借鉴和学*。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提醒适当拓展,将那些同类但不同问法的试题集中归纳。

  5、做好学情分析,对症下药。

  通过定时练*来检查我们在教与学上的不足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于这些,我们要及时通过学情分析找准具体环节,然后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稳步提高的目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学生的作业上发现问题。这样多管齐下,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由于自己的年青,第一次带毕业班经验不足,也在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课堂上会因为时间的不足和学生反应慢而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少,也有时会追求作业的数量而一刀切。在知识点的归纳和讲解上有些不是很到位。我相信随着以后教学经验的积累,自己将会及时发现问题,改正缺点。

  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感谢同备课组老师的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和配合,自己将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汗水,希望在这凤凰花开的日子里,自己的学生榜上有名,让我这学期艰辛而又快乐的路程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

  古诗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难度在于:一是诗歌创作的时代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古诗中的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三是古诗中某些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偏差较大,需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时代背景来理解。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学*应分三步走:

  课前预*自学清障

  针对古诗的上述特点,课前可布置学生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除学*上的“拦路虎”。

  预*需完成的任务:

  (1)了解诗人的生活朝代、生*事迹、历史背景;

  (2)利用工具书理解难懂字词的意思;

  (3)读通诗歌,大致了解诗意;

  (4)试译全诗,运用勾画圈点读书法和生疑发问读书法找出问题;

  (5)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归纳诗歌主旨,找“诗眼”,找艺术手法。通过预*,学生基本扫除了学*障碍,变过去的被动听取知识为主动索取知识,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教师组织分组式讨论,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彼此的预*成果,互相弥补预*漏洞,解决一些问题,交流思想打开思路。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及难点问题进行点拨教学。

  授之以渔指导点拨

  加强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授之以渔,“渔”即学法,译诗有“释、留、补、调”四步法。释:解释难解字词;留:保留字词愿意;补:把诗意跳跃、压缩、省略的地方连缀起来,引申出来,补充完整;调:遇到诗中词序变换的地方,译时把它们的位置进行调换。理解诗意有“分、释、理、连”四步法。

  分:将诗句划分成一个个词或词组;释:解释字词;理:解释诗句意思;连:说说整首诗的诗意。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的具体步骤应该是:挖掘教材,钻研学法---精心讲授,渗透学法---回顾过程,揭示学法---自学实践,运用学法。

  如高二选修中杜甫的《登岳阳楼》,教师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请学生介绍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

  第二步,初读全诗,交给学生古诗“释、留、补、调”四步法,指导学生释词句,说诗意;

  第三步,激疑品词,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宽阔宏伟的意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第四步,带领学生展开想象,反复吟咏,感受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第五步,回顾学*过程,揭示学法----知作者→解题意→译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对比阅读探索发现

  接下来,布置学生自学《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及《旅夜书怀》,主要让学生运用从第一首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实践,教师可安排如下步骤:明确目标---运用学法自读实践---讨论汇报---评议点拨---总结整理。学生自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独立学*,第二阶段以学*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交流。学生自学时,教师进行巡视,随时了解学情,进行必要地点拨指导,放手让学生阅读、品味、想象,入情入境。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带学生“入境”。

  如《旅夜书怀》可提问,这首诗与《登岳阳楼》在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又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在写景抒情方面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又有哪些不同?就第一个问题,学生能想到从写作时间、作者境遇、诗风、缘景明情等方面思考。而对第二个问题,学生能想到从诗人性情、艺术手法等方面探究。

  教学效果表明,此种自主学*的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明确了解读诗歌的基本方法,不再茫然无绪且乐于去讨论探究,学*兴趣盎然,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而且记忆深刻,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祖国文化瑰宝的无限魅力!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是教材配套的读本,是极好的阅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讲读课学到的方法进行自读实践的机会。教师应深入钻研赏析指导,精讲赏析示例,引导学生自主赏析,并向学生推荐作品。

  当然,课外阅读的面是很广的,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和读本,可组织学生搜集不同类型的诗歌做对比研究,或者鼓励学生就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分时期、分风格的搜集整理,将古代诗歌的鉴赏类别化、体系化。

  我想如果教师能将学生被动式学*提升至自主性学*,将事半功倍地提升教学效果,而如果能将学生自主性学*提升到研究性学*的水*和高度,就可以肯定的说他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0

  反思以往的高三语文复*教学,我认为要提高高三语文复*的有效性,必须认清教学的三大禁忌,却也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大量讲述,大量训练,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旷日持久,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

  布卢姆的《掌握学*理论》中主张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要充满信心,并为每个学生提供理想的教学,提供均等的学*机会,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的、适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面向全体的学生观,也是关注到了学生心灵需要的教学观。

  我认为,学生了解了自己,明确了学*目标,才会有奋斗坚持的毅力,才会对语文学*充满兴趣,才会感受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并为之而欣喜。

  高三语文老师必须正视学生的差异,应该帮助学生把学*的内驱力真正化为学*的动力,帮助学生分析自己在语文学*上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个性化复*方案。我们可以设计一张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表格,表格上根据高考的各个大项,从语知语用到作文,分别呈现,然后由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明确各自的优势区域、薄弱环节,然后根据其基础、能力、发展前景、努力方向等,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商定,然后选择最易达成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完成目标的方法,进行重点突破。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篇(扩展3)

——语文教学反思9篇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这样做。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要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 、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和复*?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臵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助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讲述;

  ② 大量训练;

  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

  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臵,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

  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

  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基本条件;

  ② 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指导、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语文园地四》一共涉及到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交流*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台”旨在让学生学*怎样理解人物形象;“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意在让学生学*小说中不同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句子中的词语的感情色彩,或者不同的语言所体现出的不同人物的心情;最后,“日记月累”版块留给我们的是一首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增加学生们诗词的积累。通过教学,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内容:

  一、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交流*台”教学过程中,首先与学生一起回忆,我们这个单元学过的《桥》《穷人》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总结从哪些方面理解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总结出三个方面: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二、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三、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的形象。例如《桥》中的老汉的形象通过老汉“冷冷的”“凶得像只豹子”“吼道:‘少废话,快走’”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凸显出来。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在《桥》一课中通过描写山洪的凶猛,体现出老汉的沉静、有威信等

  2、“词句段运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先读句子,体会小说中的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的形象的作用,指导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要注意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体会各种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另外,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品质。

  3、对于《回乡偶书》的学*,先与学生介绍诗人写诗时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纠正学生的字音,使学生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和积累诗句。

  二、成功之处

  我在教授“语文园地四”的时候,感觉自己比较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们学*起来也比较充实。对于古诗的学*,因为节奏简单明了,学生们学*兴趣非常高,气氛热烈,基本在课上已背过整首诗了。

  三、不足之处

  这一课的学*,我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参与度还可以,但我觉得在“词句段运用”的学*方面,学生们紧紧浮于表面的.学*,并没有真正地深入理解,对于让孩子应用在自己的写作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需要更多的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词句段运用”方面多做准备,准备更多的资料,让学生们体会理解,并准备一些适当的练*进行小练*,甚至可以让学生当堂进行小练笔,同组讨论,进行纠正,使得“词句段运用”的学*更加深入。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中“交流*台”安排的是和同学们交流如何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安排的是1.读《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读出示的三句话,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3.读《穷人》片段,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仿写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古诗《回乡偶书》。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交流*台”教学时,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小组交流,再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生动的文学形象,并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从哪里感受到的。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受人物性格。

  2.“词句段运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和关键词语,结合情节,体会情感,感受人物心情。

  3.教学《回乡偶书》时,首先谈话导入,揭示诗题。接着初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然后借助课文插图,小组讨论每句诗讲了什么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然后引读全诗,读中悟情。最后,配乐吟诵,升华诗情。课下布置作业:积累《回乡偶书》第二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古诗《回乡偶书》时,为了让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给同学们留有足够大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分析、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表演读,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升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艺术的魅力,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教学完成后,反思整节课,感觉有以下不足:我的语言还不够优美,语气语调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的激励评价针对性不够。

  这几天忙忙碌碌的,上午总算完成了《iuv》的教学。课堂上,孩子们在故事与图画中进一步认识了这三个单韵母,他们把字母同蚂蚁、乌龟、金鱼的身体进行了充分的比较,所以记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在给字母加声调这一教学中,i要去掉一点,v却相反。怎样让孩子不产生混淆呢?除了将声调想象成字母宝宝的帽子之外,我还引导孩子想象i的一点是蝴蝶结,v的两点是眼睛,戴帽子的话,蝴蝶结当然要盖住,可是眼睛却不能盖住,盖住的话就看不见了。这样的想象引导孩子果然记得很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指导书写时,发现有部分孩子给v加声调的时候写在了两点之间,我又用故事引导:帽子当然是戴在眼睛的上面,有谁见过将帽子戴在眼睛中间的啊?小朋友哄堂大笑,当然,书写的规范性也大大提高。看来,同小朋友讲话,一定要有趣,才能吸引他们,直白的讲解他们才不会理你呢!呵呵!

  困惑:班上有三个小朋友读带声调的六个单韵母还比较困难,其中一个无论怎么教,让他自己读的时候居然连一个都读不了,每当面对他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有一种将要崩溃的感觉!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是教师们在往年的小学二年级教学实践过程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处在二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经过一年级一年的启蒙教育,对数学上一些简单的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这个年纪的孩子对数学也最容易培养出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及时根据反馈信息,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我们提供的小学二年级上全套教材视频,相信会给您在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一定的帮助。

  一直以来,小学二年级求*均数就是一个难点,对此,特级教师进行如下反思:

  一、合理并充分地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通过创设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桃子让学生让学生看到*均分和求*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接着是对主题图的观察、讨论,在学生说出“移多补少”方法的时候,我紧接着提出:13是他们实际收集的结果么?进一步强化求*均数和*均分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并得出*均每人收集的3个相当于把我们组收集的矿泉水*均份,在用计算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情境教学是特级教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之一。

  二、口算、估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例1时,我忽略了“估算"这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在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得信息后,我直接引入了新的教学,应该在这里要学生们想一想:*均数会大于15吗?会小于11吗?那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呢?先确定*均数的范围,再计算,更突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样学生在练*过程中就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后面的练*中虽然也让学生先估一估,但重视不够,因此在后来的作业中学生出现了求出的*均数计算超出所给的数和最小数时也不知道是错了。因此强化估算能让学生在练*过程中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查。现在《课标》越来越注重口算、估算、笔算三者的结合,口算能力时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发展。所以我们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口算和估算技能的发展。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或选择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给学生创设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次经历口算和估算的过程,形成相关的技能。所以注重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惯和意识是特级教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之二。

  三、在生活中体验*均数,并从*均数的数量中得到信息让学生经历求*均体重的活动,经历测量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获得信息这个过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据求3人*均体重,求2人*均体重,再求5人*均体重,这样可以在活动中加强巩固练*。我十分注意在学生理解*均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求*均数的方法,练*的设计注意了现实性,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根据求出的各项*均数和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和统计的知识,再现了"求*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映。所以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来源于生活,数学问题就在身边,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了很多关于*均数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均数的大用途,是特级教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之三。

  总之,了解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及理解能力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实时调整教学方法,定时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才能帮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才能真正教好这门课。

  前几天,我和刘老师正好集体备课到《叶公好龙》这篇文言文。对叶公只喜欢龙的艺术,见到真龙却又极度恐惧的这一行为,我们有不同的见解,就像爱画虎的画家一样,如见到真虎也必定会逃之夭夭,是人之常情。如只谈个人看法,我从中领会的是“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刘老师和我也有同感。

  但《教师教学用书》中有一个重点提示“从文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学生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何引导他们去领会这个重点呢?

  在上《叶公好龙》的第二课时时,孩子们从“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领会到叶公对龙艺术的喜爱,又从“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领会到对真龙的恐惧,把两部分进行比较理解,要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叶公的看法。

  结果就有了四种观点: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篇(扩展4)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9篇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新的奋斗,新的期望。为了科学有效地搞好语文复*工作,特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本年度,我带高三一、二两个班的语文课。三一班共61个学生,其中有9个插班的往届生。他们基础能够,但欠缺语文素养和创新意识。要在短期内提高他们的本事和水*,还需要刻苦的训练和严谨的授课。二班共67个学生,学生基础较差,加强基础是当务之急。

  为了六中14年的高考,为了不辜负领导和学生的期望,特精心拟定如下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总体基础差、底子薄,主要表此刻:

  1、对课内必修课文资料生疏;

  2、书面表达本事较差,主观题作答及作文中多错别字和病句;

  3、书写不公整、不规范;

  4、学**惯差,学*进取性、主动性不高;

  所以,复*过程中,应立足学生实际,抓基础,抓落实,进而提高复*的有效性。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学期当系统复*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的有关知识及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背诵。这其中包括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识记现代汉语字形,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语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还要复*古诗词鉴赏的有关资料。全面复*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本事,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本事,为应考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措施和方法

  1、向45分钟要质量。

  1)使用分组教学法,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进取性

  2)备课要很多参考多种资料,力求知识的新、全、准。

  3)上课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启发学生主动去寻求答案,掌握原理。坚决反对满堂灌,填鸭式。

  4)多开展学*竞赛活动,奖勤罚懒,在比赛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

  2、多布置作业,及时收交,及时批阅。多鼓励学生,保护他们的学*热情。

  3、作文要提倡学生多做教师粗改,多肯定学生的长处。

  4、注意适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热情。

  5、还要适当布置口头作业,及时抽查。

  6、讲评高考模拟试卷,必须要注意讲清思路,教给学生方法。异常是教给他们解读现代文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突破

  1、选好配套资料,以考点为专题组织教学资料。

  2、以明确集中的复*目标来安排教学,以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3、要根据复*课的不一样类型设计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结构,上好每一节课。

  ①知识复*课。

  各种命题角度典型实例导入→归纳知识要点、弄清高考命题角度→典型例题训练→评讲点拨解题思路、归纳做题方法→迁移训练(包括高考试题未出现的命题角度试题)。

  ②阅读鉴赏复*课。课前布置预*(要求学生阅读并完成文后试题)→上课第一环节指导整体把握文章(全文和各个局部写了什么,文章思路和结构,文章重点和特点)→上课第二环节进入答题,进行答题程序与方法指导(要求学生通读题目,把握每个命题指向;审清每个试题的题意,明确解答要求;锁定每个题目的研读区间,探究答案;分析解答要点,规范表述)→课末小结环节,归纳文章阅读程序和解答试题基本步骤→布置课外训练作业。

  ③综合试卷评讲课。

  评讲试题要走出“对答案”和“就题论题”的教学模式。评讲时,一要注意突出重点。错误面大的题目、分值大而得分率不高的题目、新题型的题目、思维难度较高的题目应当成为评讲的重点。二要注意将错误原因的分析和运用基础知识解答结合起来,使训练起到强化和运用知识的作用。

  ④作文指导课

  作文指导与训练,既要分散又要相对集中,既要系统化又要系列化。即作文指导与训练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即系列化),穿插于各项专题复*之间,每次训练要保证相对集中的时间对某一板块进行整体指导(即系统化)。

  4、给学生训练的题目,教师必须先做一遍,不选错题、无答案题,对偏题、过难题做适当处理。

  5、认真进行质量分析,采取对缺差情景采取补救措施

  每次模拟考试之后要认真采集数据,对学生个体和班级团体情景进行质量分析,全面清楚地了解每个小题的答题情景和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对一个阶段的复*作出小结,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以集体备课组教研计划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针对上学年教与学的不足,形成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高三年级部工作计划为参考,继续推进高中新课改,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通过考点突破第一轮的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扎实打好基础,积极备考。

  二、教学目标及工作任务

  (一)教学目标

  1.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2.提高学生的语文学*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视野和精神境界,引导学生热爱汉语,热爱中华文化。

  3.培养学生的语文学**惯,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语文学*方法,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为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的工作任务

  1.提高学生的语文学*兴趣,继续规范学生的学*语文行为,促进学生快乐自觉地学*语文。

  2.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争取高效完成本期的教学任务,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3.加强基础练*,改进练*方式,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三、教学工作

  (1)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1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重点讲成语

  第2周:辨析并修改病句

  第3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第4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第5周:阅读评价中外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

  第6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及虚词的用法

  第7、8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第9周:筛选文言文信息

  第10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11周:半期考试,分析总结

  第12周:翻译文言句子及文言语段断句

  第13周: 鉴赏诗歌形象

  第14周:鉴赏诗歌语言

  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16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

  第17周: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第18周:阅读鉴赏中外小说

  第19周:阅读鉴赏中外小说

  第20周:阅读鉴赏中外散文

  第21周:阅读评价中外传记

  第22、23周:作文专题训练及期终考试

  以上时间安排并非固定,在教学过程中可作适当调整。

  (2)教学基本原则

  A、整合教材,大胆取舍

  本学段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去掉节假日及复*备考,及因连堂进行作文训练而用去的课时,真正用于处理教材的时间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不允许也不必要按部就班地处理教材。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针对教材的特点,做出取舍与整合。

  B、立足教材,服务高考

  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立足于教材,服务于高考。讲清知识要点,又要结合高考考点的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前瞻性教学。

  (3)教学要求

  A.每周星期二集体备课时,广泛吸收其他教师的好的建议,争取优化资源,完善教案,充分备课。

  B.按照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要点,并引导学生模仿创作。每个单元的教学完成之后,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单元集训。

  C.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学,自奋其力,自力得知;要突出研究性学*特点,拓展课堂内容;要组织合作学*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切磋,相互讨论。

  2、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采用课堂定时作文训练和*时练笔两种形式,两种形式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1)课堂作文的训练内容:

  A.落实教本上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实践”的训练内容,重点进行抒情、议论类文体的训练。

  B.根据考试作文的要求,课堂作文还将加强作文文采、审题训练,训练将分项进行,要求学生逐项达标

  C.强化模仿与借鉴,每次作文都给学生一些写作素材和可借鉴的文章,学生可模仿和借鉴这些文章进行写作,这可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2)提高学生定时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钟内能根据要求写出800字左右的文章。

  (3)批改及评讲要求

  A、作文要及时批改,可调动学生参与作文批改与点评,提高批改实效。

  B、重视作文讲评,通过讲评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导学生自批自改。

  C、鼓励学生写作文后记,做自我总结。

  (4)练笔训练原则上应结合单元教学内容或学*、生活热点进行,也可让学生进行自由写作,教师可做适当指导。

  (5)本期拟做大作文4—5次,练笔10次。

  (6)收集整理学生的优秀作文,及时复印,在各班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3、*惯养成

  (1)强化阅读积累

  字词(包括成语)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格言警句、华词丽句的积累。读书笔记,要勤检查,多督促。

  (2)强化古文背诵

  由课代表组织学生每星期完成一本书的背诵篇目的背诵,并通过晨读时间反复诵读与检查,强化记忆,丰富底蕴。

  (3)强化书写练*

  每天布置简单的问答题,要求学生用书法纸工工整整的书写上交,到一定的时间举行班级书法比赛,以激励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惯。

  四、注重反馈

  1、每次作业批改,将存在问题及时的给学生讲解。

  2、每一次考试,将学生的不足及时的贯穿于教学之中,使之不断改进。

  当学生学情不适应教学计划时,需适时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的发展。

  根据新颁布《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通过深入学*体会《大纲》精神,并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学工作计划,以便使自己的工作能有序地开展。

  一、学生状况及成绩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5)、高三(10)两个班的语文科教学工作,高三(5)班为普通班级,有学生53人,高三(10)班为实验班。学生36人。

  从上学期成绩情况来看,高三(5)班的学生仍然存在水*相对较低,参差不齐的状况。人均分93。9分,但优生少,差生多。高三(10)班学生从中考成绩上来说是好的,人均分98。4,但对那些基础知识还需要多细心些。

  思想状况方面,高三(1)班有1/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目标,比较认真刻苦,他们的学*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较能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不会受到环境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能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帮助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高三(10)班学生,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有个别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无知,自控能力比较弱,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还不是十分自觉,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知识目标:全面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有关知识,熟记文言文。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三、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具

  第五册语*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的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论文的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学会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除此而外,还要从10月份开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复*。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材重难点

  高三语着重培养研讨、评价论文的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学会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欣赏*现当代诗歌、散文和外国诗歌、散文,重点是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鉴赏*现当代诗歌、散文、演讲词、序言的语言;欣赏诗歌散文、演讲词、序言的艺术手法;学*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的思想。

  五、教研课题

  本学期在教学中仍沿用“目标教学法”开展教学,要教学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做好“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四个步骤,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

  六、教改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教改措施:

  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教育理念。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公民,不会自学,就不可能具有自我发展和创造的潜力。基于这一认识,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掌握学*方法,养成自学*惯,为日后的.继续自学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2、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上。现行教材的教学参考书,比较注重对课文的分析与解说,而不大注重提供研读的思路和备课资料。本来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的,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实际上却成了对这些课文分析的“惟一”或“标准”答案。

  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不能定于一尊,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标准”,不免失之偏颇。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则吸取了过去教学参考书编写中的经验教训,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重在说明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课文的点评和鉴赏指导中,注意吸收语文教学和语言学、文学研究中已有定评的新成果。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注意帮助教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注意给教师留有余地,尽量不提供结论性的东西,以利于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教学实际中的创造性。

  七、业务自修内容

  1、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

  2、多阅读、查找资料,订阅专业报刊;

  3、多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学生的学*问题。

  八、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经验,差生加以学*。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3。对学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学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4。充分了解学生现行学*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差的状况,提高学*成绩。顾及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年学生的学*情况有以下问题:文班的成绩不错,理班的学生仍然存在水*相对较低,参差不齐的状况。思想意识方面,文班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但也有个别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无知,自控能力比较弱,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理班的学生学*积极性不是很高,只有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语文,并能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但从考试情况总体来说学生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3)见不多,识不广,导致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4)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欠缺。

  二、主要教学内容计划安排

  第一轮复*从八月底到三月中旬,依据学校已经下发的《20xx高考核按钮语文复*用书》,按照考点针对性地复*,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复*从三月下旬到五月初,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复*从五月初到高考,主要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 第一轮复*即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本期的重点在第二轮和第三轮复*。

  第二轮复*,首先带领学生深入研读20xx年安徽省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及其说明,进行综合能力的复*训练,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复*备考的依据。解读考试大纲时,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

  其次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两年来,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题比例减小,测试的重点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和作文这三个方面。从考生个人语文知识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实际状况上看,除作文外,失分较多的是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表达。这一轮复*中,强化对这几部分内容的复*。

  第三轮复*,经过第一、二轮复*以后,就进入了冲刺复*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前一段学*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采取这样的做法:

  1.作文训练贯穿复*的全过程,具体做法是,每周分点按序指导和训练,内容是审题立意、充实材料、构思技巧、多样形式、语言文采和锤炼范文。

  2.名篇名句的记诵贯穿复*的全过程,具体做法是,每周早自*时间测试教材一册书的内容。具体范围是考纲规定的诗文。

  三、具体教学措施

  基于学情分析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我准备深入备课,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作业批改方面,坚决贯彻学校对高三提出的作业练*的要求,通过练*加强落实,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作文争取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

  期间我还计划充分利用晚自*时间,督促学生复*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基础知识,做好高一高二文言文的第一轮复*,利用自*课的时间发挥学生主动性,分小组找题做题,共同练*基础知识题,力求在本学期末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的复*,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另外计划采用一优生带一后进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经验,后进生加以学*。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思维、方法来影响后进生。并建立培优学生档案,将每次考试成绩列表,分析每次考试得失,以求出现语文拔尖生。高考虽然迫在眉睫,但复*仍需贴*考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只要扎实灵活,科学得法,冲刺就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指导思想:

  成功在课堂,潜力在学生,优势在群体,关键在落实。

  1、紧密结合高考形势,吃透《课标》和《考纲》精神,明确《考纲》中每一个考点的要求、范围、难度,明确出题点并找出规律,搞好知识点全面复*。以《考试说明》为行动指南,以20xx至20xx年高考试卷为实践样品,借鉴其他省市新课标卷命题理念及特点,揣摩20xx年的命题趋势,探讨各种题型及其应对策略,以策略指导教学实践。

  2、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中心,抓基础、抓重点、抓落实。要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上下工夫,使学生始终保持适当的兴奋度;要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领悟为基础、以学生的运用为落脚点,使学生全面介入教学活动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

  3、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切实加强高三复*的计划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要帮助学生形成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清晰审题能力、感悟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方法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清晰规范的语言表述能力。教师要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步骤都有所悟,有所得。

  二、学生分分析

  本学期所教的高三(4),高三(5)两个班的学生语文素质有所提高,但差生面仍较大,相当多的学生语文学*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相当多学生基础知识漏洞较多,阅读、作文能力和鉴赏能力尚待提高,作文思路偏窄、语言*淡。

  三、具体教学措施: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改作业时适当地面批面改。做到针对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辅导。另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适当地布置一些提高能力的作业。对情绪波动大的学生,还要做适当的心理辅导。部分学生基础较扎实,复*态度也主动积极,希望这部分学生,能在这一阶段的复*中形成良好的答题*惯。对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我们更要在这一轮复*中加强训练,让其养成良好的审题、答题*惯.具体安排如下:

  首先,整体常抓不懈。虽然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但教师对此部分学生基础能力提高同样需在复*中重视。这一轮的复*,这部分学生较其他学生主动,一般规定时间让其自主复*,按时检查小测,再校对答案即可。作文训练重点仍然要紧抓结构与审题,加强中心语段和开篇的训练。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篇(扩展5)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9篇

  一、基本情况分析

  高二没有提前讲授高三的课文,目前高三的新授还未结束,整个高三语文教学显得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

  从对几次测试的情况分析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失分较多;现代文阅读有一定基础,但仍有待提高;文言文阅读较薄弱,遇到难度稍深的文言材料便不易读懂;古诗鉴赏失分较大,学生面对一首古诗,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鉴赏,鉴赏些什么内容,即使能大致读懂诗的意思,对诗后的题目也束手无策,不知如何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仿写、扩写和缩写,往往不得要领,只是凭感觉,机械地模仿,这样很容易失分。

  作文,这“个天下第一大题”,虽然一般情况拉分不会很大,但如果偏离了话题,也会失分很大的;而要冲击高分层,作文必须得高分。从目前情况分析,学生语言功底还行,但由于缺少话题作文的训练,往往不能找准切入点,只是泛泛而谈,中心不够突出。

  二、今后的一些设想

  尽快结束新授,进入总复*。

  第一轮复*,每个点要训练到位。对前六题的基础知识,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去摸索和总结一些解题技巧,再用这些技巧去指导解题。

  自科文的阅读,应着重训练对文章信息的提炼及根据所知信息进行推论。因为高考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思路去设计题目的。

  社科文的阅读,应着重训练学生在总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表达技巧。

  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的运用、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也应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诗歌鉴赏从两方面去训练,一是从哪里入手鉴赏,二是怎样组织语言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来。

  仿写、扩写和缩写,应对所给材料有足够的理解,才能仿得像,扩得真,缩得精。因此,应着重训练对题意认真分析,对原材料仔细揣摩。然后慎重下笔,轻松得分。

  作文训练分散穿插在其它知识点的复*过程中进行。每两周写一篇话题作文,并作讲评。

  作文的训练打算分两步走。

  第一步,面向全体同学,着重训练在审好题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写记斜文,要通过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去突显话题,演绎主题。写议论文,要明确地摆出观点,层层深入地去论证。当然也可鼓励学生去写杂文、小说或剧本等体裁,以立异来求创新。在写作时注意文题的拟定,开头和结尾的技巧。这样力保大部分同学能得保险分(42——45分)。

  第二步,对一些冲击高分层的同学,要求他们在此基础上增设文章的亮点,以求获得发展等级的高分。文章的亮点,可以是新颖的构思,也可以是深远的立意,还可以是曲折动人的情节,甚至可以是三两句散布在文中的富于生活哲理的精辟议论。这样力求一部分同学能过50分。

  三、时间按排

  复*内容课时数起讫时间措施和方法

  高三新授四周9月1日——9月25日①、知识清理②、强化训练③、解题技巧总结④、能力测试

  第一轮复*基础知识(前六题)四周9月26日——10月23日

  自科文阅读一周10月24日——10月30日

  文言文阅读两周10月31日——11月13日

  社科文阅读两周11月14日——11月27日

  古诗鉴赏两周11月28日——12月11日

  语言表达两周12月12日——12月25日

  第二轮复*基础知识(前六题)三周12月26日——1月15日在第一轮复*的基础上,练*运用解题技巧去解一些不能明确判断的题,提高正确系数。

  自科文阅读一周1月16目——1月22日

  社科文阅读二周1月23日——2月5日

  文言文阅读二周2月12日——2月25日

  诗歌鉴赏二周2月26日——3月11日

  语言表达二周3月12日——3月25日

  第三轮复*二个月3月26日——5月20日综合测试查漏补缺。

  *年来高考的命题一直在进行改革,而语文命题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准确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如何进一步体现对中学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总体思想仍然是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的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使高考和教学在发展方向上一致起来。?

  高考语文主要测试五个方面的能力: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高考语文考试内容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五个方面。

  (一)二轮复*计划

  1.指导思想:紧扣“考纲”,研究考题,把握方向,讲练结合,培养能力。

  2.操作方法:采用切大块分小块复*的方法。

  语言知识及运用:对这部分知识的讲授要本着简明、实用、高效的原则,要结合实例讲解。耍根据“考纲”内容要求,将每点内容分解为若干测试点,将每个测试点配上5个左右的题目,强化训练,直到过关为止。语文基础既是技艺之学,也是积累之学,是检测学生真正语文水*的`根本,所以这一知识板块的复*,必须重在挖掘以往知识库存并伴随着持续的大量的课外积累即“功夫在课外”的工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阅读理解:包括现代文阅读理解、古诗文阅读理解。复*本部分内容,重点是选好例题与*题,最好是以*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题与练*题,紧扣“考纲”考点要求,讲练悟结合。讲,要讲出思路,讲出方法,讲出规律;练,耍练出能力,练出信心,练出水*;悟,即让学生在自己练、教师讲的基础上,结合考点内容要求及例题,及时消化总结,真正转化为自已的能力。

  3.复*要求:语言知识及运用部分要特别加强应用能力、理解能力等训练。阅读理解部分要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为难发愁思想。写作部分要加强规范化训练,重视语言训练,追求个性。

  (三)三轮复*计划

  1.指导思想:模拟训练,回扣课本,稳定情绪,增强信心。

  2.操作方法:教师从大量的手头材料中,按照高考题的形式,精编3套左右的试题,进行模拟训练。并以提高学生的应试信心为目的,加强讲评。回扣课本阶段要明确告诉学生该复*、回扣什么,而不能笼统地、盲目地回扣。

  3.复*要求:要控制复*节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反刍”。

  (四)写作

  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有计划地贯串于整个高三复*中。⑴加强文体训练。⑵突破重点、难点。⑶重视技巧训练。⑷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五)主要措施

  今年语文复*应考可注意这么几点:

  (1)全面复*,夯实基础能力。高考以能力立意作为命题的原则,对我们的总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科学、更有序地训练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鉴赏能力。而不能摆花架子或寻求一蹴而就的捷径。

  (2)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练之有“法”,除了有训练量的保证外,更重要的是加强题型研究,给学生提供规律性的解题钥匙。

  (3)重视“语用”训练。语言情景题(改病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句式的变换、仿写、选择,语句扩展,语段压缩等等)要有专题突破的措施,总结规律,强化技巧,落实操作性训练的“序”和“量”。

  (4)作文训练要到位。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多种形式和内容要顾及到。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训练审题能力。即使是如*年的开放式作文,审题不当也很难写出内容深透的好文章;②关注生活,关注优秀文化传统,关心社会,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其认识能力;③重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写好规矩文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加强创新思维训练;④加强思想修养,进行思想感情训练;⑤注重表达,强化情文并茂的针对性训练。

  (六)如何提高复*效率

  一、强调精讲,变抢时间为比效率。

  二、强调精选,变多练*为巧练。

  三、强调学法,变学会为会学。

  四、学*高考试卷、试题

  首先,要系统地、动态地学*试卷、试题,即将*年来的试卷、试题看作一个整体,有比较、有分析地加以研究。

  再次,研究试卷、试题,旨在为我所用。在使用试卷中,我们提倡多种方式:

  拆开法:即随着教学或复*的进程,将试题化整为零,每一阶段只取一瓢。事实证明,此方法效果明显,它结合学*和复*的内容,并且是高考考过,格外引起重视。

  微变法:即根据试题的材料,将原来的试题加以变化,如将新闻记者的素材进行分段,了解结构;抓住重点语句,归纳中心;对语言、表达方面的分析……还可将选择题变为简答题,如文学鉴赏改为从某一角度加以评析;语病诊断的选择题变为修改病句题……

  五、有效地使用课本

  1.抓准训练点,淡化基本篇。抓住每课、每单元的训练点,集中训练某一方面,其余大胆舍弃。

  2.力主自学。高考试题的作答,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自学水*的检查--阅读一篇材料时,再没有老师讲解,靠的是自学、自求、自得,然后交出答卷,以供评定。

  六、有效地使用练*

  1.语言知识与能力宜分散。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训练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

  以往的训练有两个偏差:

  一是过于追求系统化,抠名词术语;二是集中一段时间反复训练。

  此类的训练宜长流水、不断线,既可防止枯燥乏味,又有利于在反复的训练中加强语言的感悟能力,有利于迁移。

  2.重视分类训练,少搞综合训练。

  3.练*应注意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的测试目标,即本题考的是什么,必须与《考试说明》紧相挂钩。

  (2)立意与命题的角度,即通过什么,或从什么角度来考查的。例如,通过给文章选择题目,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准确认识及作者的感情倾向;通过关联词的选择,理解句间的关系;通过语句的转换,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3)干扰项是如何干扰的。干扰项的作用是诱答,特点是似是而非,似是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有的涵盖过大,有的函盖不全,有的局部偷换,有的单独看来是正确的判断,但文中未及,有的是文中谈此,而题中言彼,即论题偷换或违背同一律。

  (4)解题的思路和依据。通过思路和依据的分析,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5)作适当的拓展。一次、几次或一段时间的练*后,应再补充些同类性质、命题方式有变化的练*,不仅了解其宗、更了解其变,于万变不离其宗的训练中,把握试题的正确解答规律。

  以上谈到了关于训练的建议:语言训练分散,综合练*不妨肢解为分类练*。此外,能力涉及较多的也不妨分步、分解地加以训练。如将阅读分为:概括、筛选、归纳、理解……提供的阅读材料也不一定是整篇文章,也可以是片断。再如,病句也宜先分类辨识、修改,再综合训练。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确保20xx年高考语文学科取得较好成绩,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 指导思想

  高考语文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认真研究《课标》和《考纲》,明确《考纲》中每一个考点的要求、范围、难度,明确出题点并找出规律。在语文复*中训练、探究、巩固哪一环节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复*效果,所以我们要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上下工夫,使学生始终保持适当的兴奋度;要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领悟为基础、以学生的运用为落脚点,使学生全面介入教学活动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要帮助学生形成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感悟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方法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步骤都有所悟,有所得。

  二、 工作目标

  1.深刻领会高考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准确把握考试大纲的整体要求,把对高考考试大纲的理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2.坚持课堂教学改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学*、思考、探究,争取在高三一年的学*中使学生在不同层面都得到提升。

  3.搞好学科教研组建设,强化协作精神,创建团结、和谐并充满创新与活力的优秀教研组,关键要在研究高考考题的方向上,要有校本化的学*资料,争取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三、 主要问题:

  1.回归课本不到位。教师在复*课本知识时有些浮躁,认为除了默写不会有原题,何必过它,于是就对课本轻描淡写地走一遍,甚至对许多课文不闻不问,就是过也只是只看知识,不注重用课本的经典材料训练思维能力,结果导致大量印发、购买材料,不加判断地使用材料,使学生的能力难以提高。

  2.教师不能做到精选*题。因为教师缺乏对复*整体的思考,缺乏对《课标》和《考纲》的认真分析,缺乏对提高教学效率重要性的认识,因而不能对*题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整合,导致题海战术,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效率。

  3.教师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不足。学生在第二卷失分较多,一是理解有问题,经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二是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练、逻辑性差。 对于“理解”问题,主要因为教师在*时的教学中,忽视了学法指导,没有很好地摸索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时训练过程中总是懒于思考,静等教师讲解答案,然后抄在纸上了事。对于“表达”问题,主要因为教师过多地注重讲,而没有注重写,没有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训练。学生仅仅听一听、看一看和亲自写一写、练一练的效果是

  不同的,听过看过就忘了,而写过练过印象就深刻多了,因为它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这样才会使学生有实际的提高。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积累量少。高三教师还是就资料讲资料,忽视了学生最基本的'语言感知力还是来自阅读,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解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培养他逻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5.作文训练效果甚微。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教师都花大力气布臵作文,可是写到最后学生却越来越不会写作文,不喜欢上作文课,许多老师最后就只有放弃了。

  四、 主要措施: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课本是基础知识的重要载体。比如说,高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选文虽然在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都可以在课本里找到。基本能力在课本中也有体现,如高考题中的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能力点:理清思路、筛选信息、把握文意、揣摩语言等都是我们学*课本时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复*时,涉及到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多翻一翻课本是大有裨益的。再者,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华,有深厚的文化内蕴,尤其是高中五、六册的选文,谈人生,谈哲学,谈艺术,认真阅读钻研这些优秀的文化精品,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的手段。

  学科组要集体讨论如何使知识回归课本的问题,并安排教师对课本主要知识进行归类,编成校本教材,同时要指导学生进行复*。教师要写教学反思谈谈对如何运用课本的认识。

  2.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精选*题

  进入高三以后,大多数学生对学*语文有这样的感觉:语文知识不少,管用的不多;学*的课文不少,考试考到的不多;做的练*不少,心中有底的不多。问题就出在练*上,教师基本都是一本资料讲到底,不了解学情,不分析考试方向从而让学生做了很多无用功。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以高考试题、试卷为蓝本,全面地研究高考试题、试卷,包括它的总体设计、各题的考查目的、设问的角度、干扰项设计的特点、解题思路等等,并在此基础上精选*题。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做题,多多思考,举一反三,悟出规律,练就“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题的选用应以以下三点为标准:一是知识的高含量。试题要最大限度地增加覆盖面,尽可能囊括最多的知识点。二是思维的开放度。适度开放,给考生以思维的空间,而不是就题论题,死记答案。三是文化内涵的厚重性。各地试卷在选材上都趋向于文化含量高、文学色彩浓的文章,命题时注意挖掘其内蕴。

  学科组要组织教师对资料进行筛选,重新组题,自己编题,形成校本特色。学科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分工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不断反思,有错必纠。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题库。把每次考试学生做错的题集中起来,并养成对错题进行反思的教学*惯。学生的反思应突出:自己是否很好的理解了题意,弄清了问题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较快地找到了答题的突破口,在答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是怎样改正的,表述是否符合逻辑,语言是否流畅等等。学生的反思和探究的思维*惯要靠老师来引导。

  反思以后要改错,要求学生把高三一年来所做过的试卷、练*,分类整理装订,把做错的题目一一纠正过来,明确错误原因,以免再犯同类错误。要相信高考的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不会超出这一年来所作练*的范围。

  4.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主观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定下心来读文章的*惯。对文章要总体把握,有总体印象,答题时注意上挂下联,到文章中寻找对应点。在阅读中,一些同学不会从文字出发欣赏“细节”,从而逐步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没有养成“依言”入情悟道的*惯,精读文章,学会欣赏“内涵”,更谈不到情感得到调动与熏陶,思维得到“内化”与拓展了。

  其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里提供一种思路:

  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它是检测的标尺,是分析失误的前提,是归纳总结的基础。

一.学情分析

同学们经历高二学业水*的测试,基础有所扎实,但是对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是不太熟悉的。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这些都要在高三前部分时间不断向他们强调灌输的内容。

二、指导思想

紧密结合高考形势,吃透“双纲”精神,搞好知识点全面复*。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切实加强高三复*的计划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中心,抓基础、抓重点、抓落实;以全面育人为指针,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科学有序,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三、教学目标

1、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力争做到小块不丢公,大块得高分。

2、全面提高语文成绩,力争2010年高考语文取得佳绩。

3、培育尖子生,提高语文学科优秀率。

四、复*措施

(1)强化积累,夯实基础

语*在积累。诵读和练*是语文积累的不二法门。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语文高考必须重视诵读这个环节。各班除早自*外,每天宜再安排20分钟诵读时间,制订好诵读计划。诵读的内容,可参见下列这些。

①诵读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5的文言文。达到会背诵,会翻译,会解词。

②诵读名句名篇。重点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篇目。达到会背诵,会默写。

③诵读字、词(包括熟语)。一是教材上容易读错的字、词;二是教材中的几个“附录”的内容。

④时文美文。自选和由教师推荐一些报刊上的最新时文,通过诵读,汲取思想精华,领悟写作技巧,积累语言材料。

⑤*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特别留意与自己喜欢的文体相同的文章,积累语言素材,掌握考场作文的一般写作规律。

练*一般安排两个内容:一是练字,要力求把字写规范,写工整;二是练阅读,包括一篇文言文阅读和一篇现代文阅读。选材宜以*几年的高考题和各地的模拟题为宜。

⑵ 考点训练,实现突破

考点训练是语文备考的核心,考点的训练必须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掌握方法,逐步推进,巩固知识,扩大视野,提升能力。

1、字音、字形——积累中强化辨析(辨音、辨形、辨义)。

2、词语(包括熟语)——突出实际运用能力。

3、标点符号——关注常见错误。

4、语言运用——依照规范操作。

5、古文阅读——突出四个重点:

①实词——重视积累(重点是“大纲”上规定的120个实词),巧妙推断具体语境中的词义。

②虚词——突出重点(18个虚词),辨明用法。

③句式翻译——直译为主,避开误区。

④分析综合——重视人、事、理。

对文言句式的复*,要注意五个联系:①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对词类活用的分析联系起来;②把对实词意义的理解与辨析特殊句式联系起来;③把理解文句与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联系起来;④把课外材料与课本联系起来;⑤把文言中的辨词析句与现代汉语最基本的句法分析联系起来。

6、古诗阅读——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7、现代文阅读——审清要求,依文作答。

8、作文——打造文体强势,突出文章亮点。

突出两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强化三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在标题、开头、段首、结尾等处画龙点睛,设计亮点。

⑶ 自由阅读,开阔视野

(1)阅读范围:时文、报纸、杂志、读本等,各种题材均要涉及,拓宽知识面,增大知识容量。

(2)阅读方式:

速读,写读书笔记。速度要求是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可在课前15分钟,统一印发资料,根据要求写心得,当堂收回,当堂批改。

浏览,捕捉有益信息。浏览是提取信息的有效手段,要求学生浏览时,一定要注意记笔记。

精读,研究布局章法。特别是对于典范文章,要从析立意入手,研究结构布局。

⑷ 常抓作文,注重系统

要化极大的精力和时间,用心经营好“作文餐厅”。作文教学要突出落实各种基础文体的要求和训练,要将语言出彩贯串于*时教学,同时要做到:

(1)长与短结合 (即整篇、分段与组句训练相结合);

(2)文与纲结合(成篇训练与拟提纲相结合);

(3)读与写结合 (读课文、读时文、读高考优秀作文,促写作);

(4)练与评结合(练规范,练技巧。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具体做法:

①备好两大“菜系”,突出特色品种。

考虑到作文训练的各个方面,尤其要备好两大“菜系”——记叙文、议论文。在此基础上,再备好自己的“特色菜”——自己所擅长的文体。*时训练,突出这两种文体,明确文体要求,尽量避免笼而统之地要学生写“话题作文”。

②注意积累素材,丰富写作仓库。

鉴于高考作文,“材料丰富”是一个重要的评分点,也是形成作文区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时要教育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写作积淀,为作文备好原材料。

③大、小作文结合,提高发展等级。

除考试时的作文认真对待以外,教育学生坚持练笔,养成写周记、日记的*惯。每周上交一次周记,供老师检查,促自己写作。

注重写作技巧,研究考纲对作文的要求,在发展等级上下够工夫。

初步拟定:1——8周安排记叙性文章的训练。记叙文侧重训练记人、记事性,尤其是记事性的文章。9——18周安排议论文的训练。19——25周安排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训练。26——28周安排审题、拟题、立意、选材、修改等的综合训练。29周——考前,安排拟写提纲的训练。当然,视情况,也可交叉

进行。

⑸ 作业、考试,加强落实

坚决贯彻学校和年级组对高三年级提出的作业练*的要求,通过练*加强落实,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作业争取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确保20xx年高考语文学科取得较好成绩,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 指导思想

  高考语文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认真研究《课标》和《考纲》,明确《考纲》中每一个考点的要求、范围、难度,明确出题点并找出规律。在语文复*中训练、探究、巩固哪一环节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复*效果,所以我们要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上下工夫,使学生始终保持适当的兴奋度;要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领悟为基础、以学生的运用为落脚点,使学生全面介入教学活动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要帮助学生形成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感悟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方法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步骤都有所悟,有所得。

  二、 工作目标

  1、深刻领会高考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准确把握考试大纲的整体要求,把对高考考试大纲的理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2、坚持课堂教学改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学*、思考、探究,争取在高三一年的学*中使学生在不同层面都得到提升。

  3、搞好学科教研组建设,强化协作精神,创建团结、和谐并充满创新与活力的优秀教研组,关键要在研究高考考题的方向上,要有校本化的学*资料,争取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三、 主要问题:

  1、回归课本不到位。教师在复*课本知识时有些浮躁,认为除了默写不会有原题,何必过它,于是就对课本轻描淡写地走一遍,甚至对许多课文不闻不问,就是过也只是只看知识,不注重用课本的经典材料训练思维能力,结果导致大量印发、购买材料,不加判断地使用材料,使学生的能力难以提高。

  2、教师不能做到精选*题。因为教师缺乏对复*整体的思考,缺乏对《课标》和《考纲》的认真分析,缺乏对提高教学效率重要性的认识,因而不能对*题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整合,导致题海战术,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效率。

  3、教师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不足。学生在第二卷失分较多,一是理解有问题,经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二是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练、逻辑性差。 对于“理解”问题,主要因为教师在*时的教学中,忽视了学法指导,没有很好地摸索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时训练过程中总是懒于思考,静等教师讲解答案,然后抄在纸上了事。对于“表达”问题,主要因为教师过多地注重讲,而没有注重写,没有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训练。学生仅仅听一听、看一看和亲自写一写、练一练的效果是不同的,听过看过就忘了,而写过练过印象就深刻多了,因为它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这样才会使学生有实际的提高。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积累量少。高三教师还是就资料讲资料,忽视了学生最基本的语言感知力还是来自阅读,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解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培养他逻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5、作文训练效果甚微。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教师都花大力气布置作文,可是写到最后学生却越来越不会写作文,不喜欢上作文课,许多老师最后就只有放弃了。

  四、 主要措施: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课本是基础知识的重要载体。比如说,高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选文虽然在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都可以在课本里找到。基本能力在课本中也有体现,如高考题中的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能力点:理清思路、筛选信息、把握文意、揣摩语言等都是我们学*课本时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复*时,涉及到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多翻一翻课本是大有裨益的。再者,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华,有深厚的文化内蕴,尤其是高中五、六册的选文,谈人生,谈哲学,谈艺术,认真阅读钻研这些优秀的文化精品,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的手段。

  学科组要集体讨论如何使知识回归课本的问题,并安排教师对课本主要知识进行归类,编成校本教材,同时要指导学生进行复*。教师要写教学反思谈谈对如何运用课本的认识。

  2、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精选*题

  进入高三以后,大多数学生对学*语文有这样的感觉:语文知识不少,管用的不多;学*的课文不少,考试考到的不多;做的练*不少,心中有底的不多。问题就出在练*上,教师基本都是一本资料讲到底,不了解学情,不分析考试方向从而让学生做了很多无用功。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以高考试题、试卷为蓝本,全面地研究高考试题、试卷,包括它的总体设计、各题的考查目的、设问的角度、干扰项设计的特点、解题思路等等,并在此基础上精选*题。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做题,多多思考,举一反三,悟出规律,练就“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题的选用应以以下三点为标准:一是知识的高含量。试题要最大限度地增加覆盖面,尽可能囊括最多的知识点。二是思维的开放度。适度开放,给考生以思维的空间,而不是就题论题,死记答案。三是文化内涵的厚重性。各地试卷在选材上都趋向于文化含量高、文学色彩浓的文章,命题时注意挖掘其内蕴。

  学科组要组织教师对资料进行筛选,重新组题,自己编题,形成校本特色。学科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分工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不断反思,有错必纠。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题库。把每次考试学生做错的题集中起来,并养成对错题进行反思的教学*惯。学生的反思应突出:自己是否很好的理解了题意,弄清了问题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较快地找到了答题的突破口,在答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是怎样改正的,表述是否符合逻辑,语言是否流畅等等。学生的反思和探究的思维*惯要靠老师来引导。

  反思以后要改错,要求学生把高三一年来所做过的试卷、练*,分类整理装订,把做错的题目一一纠正过来,明确错误原因,以免再犯同类错误。要相信高考的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不会超出这一年来所作练*的范围。

  4、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主观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定下心来读文章的*惯。对文章要总体把握,有总体印象,答题时注意上挂下联,到文章中寻找对应点。在阅读中,一些同学不会从文字出发欣赏“细节”,从而逐步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没有养成“依言”入情悟道的*惯,精读文章,学会欣赏“内涵”,更谈不到情感得到调动与熏陶,思维得到“内化”与拓展了。

  其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里提供一种思路:

  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它是检测的标尺,是分析失误的前提,是归纳总结的基础。

  感悟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答题思路。你以为这类题将来会怎样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谈出各自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思路与方法。“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

  巩固训练:配合练*进行逐项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当然,训练的类型要全面,难度要适中,能力要求要到位,要多动手。

  总之,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而不要教师代替思考,要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到自己的进步,不断提高自信心。

  教师要做案例分析,反思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5、要注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只有大量阅读,才能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知识得到积累。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或规定让学生每天自读一篇文章,或给学生提供适量的文章供他们阅读 ……当然,在让学生阅读时,教师应提出相应的要求,以便学生读有方向,同时也便于督促、检查,最后使阅读落到实处。 教师要制定阅读计划,留出阅读时间,推荐阅读书目(或者让学生推荐)。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章,每周让学生进行一次片段练*,重在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6、要明确作文教学目标,避免走弯路。

  A、 审题意识。高考作文的审题不可能成为一大障碍,但也不是一眼就能看到底的,需要好好琢磨,细细思辨。只有领会命题意图,才能把握写作思路。

  B、文体意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时训练要有文体意识,记叙文就是要有描写意识;议论文观点鲜明,要有思辨意识、哲理意味;散文要有人有事,揭示哲理。

  C、结构意识。段落不要分得太零碎,以免给人一种很散的感觉,不要故作高深写“题记”,不要分成“一”、“二”、“三”、“四”,很自然的分成4——6个自然段即可,要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D、“亮点”(创新)意识。一个巧妙机智的构思,一个精彩的段落,一段内涵丰厚的句子,一个有个性的词汇,甚至一个有如诗眼的字,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标点符号,都可以作为亮点,提升文章的层次。有的考生喜欢故作深沉,故意把文章写得很“含蓄”,缺乏开点题的意识,以致使得观点不亮。要凸显自己的亮点,不怕张扬,不怕“招摇”,把文章的语言美、立意美、结构美发挥到极致。

  E、语言意识。尽量“装潢”作文的语言。要进行写好一段排比或一段比喻的训练,进行写好一段逻辑性强的文字的训练,进行写好头一段精辟有哲理的话的训练,进行写出一段生动形象的话的训练。总之,要在语言上“征服”阅卷教师。

  首先,要制定详细的作文教学计划。其次,要认真研究课本,从课本中挖掘作文素材,研究课本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写教学反思。第三,教师要整合信息广泛收集资料,编写校本教材。

  7、备课 要根据学情备课。

  8、教学目标 要注意制定目标,因人施教。

  复*要讲究个性差异,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和特点制订目标,研究方法,使复*带有个性化特点。克服目前教师“过度期望、过分干预、过度包办”的弊病,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层次上有所进步,明确自己的方向,明白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学*,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譬如帮助学生在确定目标、准备资料、整理思路、检测调控、得失总结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学生了解他自己的迫切需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建构过程服务,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学*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

  教师要建立“学生语文成绩档案库”,把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测验成绩都加以细化和分解,明确学生在哪一部分失分较多,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是需要大面积的补救还是需要个别辅导。尤其是那些语文成绩需要关注和关心的学生。老师要做清醒的老师,学生要做明白的学生。

  教学工作安排

  第一学期:

  1、九月至十一月上旬期中考试(11月1号——6号)

  基本完成“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专题讲座。

  基础知识讲座和作文训练兼顾。

  2、十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期末考试(1月29——2月4号)

  基本完成“文学常识、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专题讲座。

  基础知识、阅读鉴赏讲座和作文训练兼顾。

  春节放假2月12号——2月25号

  第二学期:

  1、二月下旬至三月下旬第一次调研测试(3月26号——4月1号)

  基本完成“现代文阅读”专题讲座,结束第一轮复*,并强化作文训练。

  2、四月份至五月中旬进行第二轮题组练*,四月下旬第二次调研测试。

  3、五月下旬第三次模拟训练。

  4、六月学生自主复*备考。

  本年度是江苏省实行新高考的第一年,为了响应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课堂教学效益年”的口号,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特拟定本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高三(20)班是个音乐体育组合班级,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太理想,语文基础较差,最令人尴尬的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把语文学科当成一回事,普遍都有轻视语文的思想,极少在自学时间学*语文,更无暇顾及课外的阅读,故而造成阅读水*提高不快,知识面窄,思路阻塞,文章洞。

  二、教学设想

  1、研究考试大纲,加强学*。认真研究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并将*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认真做了一遍,试图从中寻找一些考试规律,准确把握高考动态,并且及时加以落实。

  2、狠抓专项复*,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主要进行专项复*,夯实基础。

  3、落实培优补差工作,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情,采用了“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民参与”的教学方法。

  4、落实问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授课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实效性。

  三、具体的措施及注意问题:

  以最节省的时间换取最高效率,是我们的愿望。

  1、复*几条线齐头并进,以学年时间安排的内容为主线,将字词知识积累、名篇名句背诵、文章阅读分析、写作能力训练等贯穿复*的全过程。具体如下:

  ①第一阶段将《核按钮》的字音、字形及使用词语的练*完成,印发答案;

  ②每周阅读两篇文言文、二至三篇现代文、二至四首诗歌(《核按钮》的的阅读练*);

  ③每周至少有一节写作辅导课。

  2、为学生精心挑选复*资料。由于现在复*资料良莠不齐,且不少是粗制滥造,因而要指导学生选好一二本质量好的有系统性的复*书本。教师在难以抽出时间自编练*的情况下,要自订一至二本杂志,并参照多本复*资料,编选出质量较高的训练题。

  3、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解题规律、解题方法,特别是梳理知识点进行单项训练时,老师切忌只是宣读答案的机器,点评练*,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主要实际问题,并将出题者的意图、目的、惯用的手法告诉学生,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教会学生解题方法,

  4、语文靠的是积累,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半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而学生在繁忙的学生中总是忽视语文,为在课外争得时间,把部分训练题、部分作文、放在课外完成,教师要严加检查,务必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中抽出时间来学*语文。

  5、加强阅读训练。没有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就想通过试题训练产生“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因而,各类文体的阅读贯串在整个高三的复*中。我们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语文能力可随之提高,更能带动写作,且高考阅读份量不轻,因而抓好阅读是复*的一个重点。

  6、依照《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将出题者惯用手法告诉学生,如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偷梁换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歪曲观点、漏掉条件等等。尤其要注意训练学生根据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合乎事理、情理、逻辑的分析、综合、推断,将字面上写而未透的内容明朗化。克服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会抄原文,不懂提取组合加工原文的毛病。

  7、本学期,语文科要加强综合性训练,练速度、练能力,通过训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8、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关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从身边,从报刊杂志上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由此积累学问知识、思想观点、事例材料和精彩的语句。

  9、写作方面,解决学生“巧妇无米”之难,积累写作素材;抓好审题立意,避免偏题离题;根据学生实际订出写作目标,例如层次低的要求做到观点明确,结构清楚,有材料,层次高的要求能辩证分析问题。

  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以集体备课组教研计划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针对上学年教与学的不足,形成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高三年级部工作计划为参考,继续推进高中新课改,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通过考点突破第一轮的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扎实打好基础,积极备考。

  二、教学目标及工作任务

  (一)教学目标

  1.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2.提高学生的语文学*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视野和精神境界,引导学生热爱汉语,热爱中华文化。

  3.培养学生的语文学**惯,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语文学*方法,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为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的工作任务

  1.提高学生的语文学*兴趣,继续规范学生的学*语文行为,促进学生快乐自觉地学*语文。

  2.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争取高效完成本期的教学任务,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3.加强基础练*,改进练*方式,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三、教学工作

  (1)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1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重点讲成语

  第2周:辨析并修改病句

  第3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第4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第5周:阅读评价中外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

  第6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及虚词的用法

  第7、8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第9周:筛选文言文信息

  第10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11周:半期考试,分析总结

  第12周:翻译文言句子及文言语段断句

  第13周: 鉴赏诗歌形象

  第14周:鉴赏诗歌语言

  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16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

  第17周: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第18周:阅读鉴赏中外小说

  第19周:阅读鉴赏中外小说

  第20周:阅读鉴赏中外散文

  第21周:阅读评价中外传记

  第22、23周:作文专题训练及期终考试

  以上时间安排并非固定,在教学过程中可作适当调整。

  (2)教学基本原则

  A、整合教材,大胆取舍

  本学段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去掉节假日及复*备考,及因连堂进行作文训练而用去的课时,真正用于处理教材的时间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不允许也不必要按部就班地处理教材。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针对教材的特点,做出取舍与整合。

  B、立足教材,服务高考

  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立足于教材,服务于高考。讲清知识要点,又要结合高考考点的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前瞻性教学。

  (3)教学要求

  A.每周星期二集体备课时,广泛吸收其他教师的好的建议,争取优化资源,完善教案,充分备课。

  B.按照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要点,并引导学生模仿创作。每个单元的教学完成之后,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单元集训。

  C.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学,自奋其力,自力得知;要突出研究性学*特点,拓展课堂内容;要组织合作学*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切磋,相互讨论。

  2、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采用课堂定时作文训练和*时练笔两种形式,两种形式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1)课堂作文的训练内容:

  A.落实教本上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实践”的训练内容,重点进行抒情、议论类文体的训练。

  B.根据考试作文的要求,课堂作文还将加强作文文采、审题训练,训练将分项进行,要求学生逐项达标

  C.强化模仿与借鉴,每次作文都给学生一些写作素材和可借鉴的文章,学生可模仿和借鉴这些文章进行写作,这可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2)提高学生定时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钟内能根据要求写出800字左右的文章。

  (3)批改及评讲要求

  A、作文要及时批改,可调动学生参与作文批改与点评,提高批改实效。

  B、重视作文讲评,通过讲评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导学生自批自改。

  C、鼓励学生写作文后记,做自我总结。

  (4)练笔训练原则上应结合单元教学内容或学*、生活热点进行,也可让学生进行自由写作,教师可做适当指导。

  (5)本期拟做大作文4—5次,练笔10次。

  (6)收集整理学生的优秀作文,及时复印,在各班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3、*惯养成

  (1)强化阅读积累

  字词(包括成语)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格言警句、华词丽句的积累。读书笔记,要勤检查,多督促。

  (2)强化古文背诵

  由课代表组织学生每星期完成一本书的背诵篇目的背诵,并通过晨读时间反复诵读与检查,强化记忆,丰富底蕴。

  (3)强化书写练*

  每天布置简单的问答题,要求学生用书法纸工工整整的书写上交,到一定的时间举行班级书法比赛,以激励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惯。

  四、注重反馈

  1、每次作业批改,将存在问题及时的给学生讲解。

  2、每一次考试,将学生的不足及时的贯穿于教学之中,使之不断改进。

  当学生学情不适应教学计划时,需适时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xx年《考试说明》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强化学生应考训练与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实施全面科学高效的复*备考。

  二、总体设想与教学目标

  1、二轮复*主要在一轮复*基础上查漏补缺,对重点知识分考点进行复*,建立知识系统。充分利用复*资料(本学期并未给学生订教材,以教师自己根据班级学情出的练*为主,有针对性查漏补缺。)根据高考新动向,调整训练重点。

  2、三轮复*以试题训练为重点,采用当年各省模拟卷加强学生应考能力。

  3、梳理知识网络,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规范答题要求,强化踩分意识,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

  4、强化阅读和写作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具体方案

  (一)注重学情,紧抓基础。针对学生一轮复*的实际情况,狠抓薄弱环节,确定目标,对重点知识分块复*。

  1、有的放矢,落实背诵。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指定背诵篇目,给学生背诵指明方向。背诵不能靠突击,要细水长流,分课突破,而且每一篇要落实到纸上,让学生切实消灭错别字,力争背诵拿满分。

  2、分类归纳,突破难点。对一轮复*中做过而出现较多问题、得分不高的考点,如字音字形、成语熟语、病句修改等,要通过再做题,再分类合并归纳,强化记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答题目的方法。

  3、语言运用题,重视题干的审读和答题规范化的训练。要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和规范要求。经典的题型要多训练,创新的题型要多接触。

  4、通过多种途径,

  提升作文。一是分类指导。要突破制约学生作文水*提高的瓶颈,写出升格作文,根据他们作文“审题是否准确”“思路是否清晰”“说理是否透彻”“语言上是否有亮点”“材料是否丰富”等情况,对所教学生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评改、指导。二是研究*三年高考范文,借鉴立意和构思,找准感觉,然后课堂进行思维训练。三是加大训练量,训练可做到一周一篇,要挖掘出话题的内涵,要重点把“为什么”这一部分作为重点落实到笔头上。如果写议论文,说理要透彻,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假设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从多角度把“为什么”讲深,谈透。四是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步:品味原材料或话题,仔细揣摩、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准确把握材料话题或标题的内涵,结合自己熟悉的素材,从而确立的立意角度;训练时应有自己的主攻方向,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尽力展示自己的个性;行文过程中,结构要清晰,要让阅卷老师迅速地把握你的思路;要有较强的扣题意识;*常要多关注现实,广泛阅读,注重积累新颖鲜活的写作素材,使自己的文章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5、抓好现代文阅读题复*。训练阅读题时,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让学生抓住文体特征,快速浏览,整体把握文意。关注题目作者,留心小注,抓关键段和句。二是认真审题,找出明示、隐含信息,圈点问题、关键词、赋分,落实好踩分点。三是让学生学会规范答题:找准答案所在的区域,筛选整合有效信息;紧扣题干要点,巧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题干中有“多角度多方面”等字眼,要分点作答;探究类题,要先明示自己的观点,然后紧扣文章主旨作答;答题要快速准确简洁,不罗嗦,条理性要强;答题语言要规范,要积累一些必要的名词术语,并能准确使用;答题步骤要规范,要梳理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不遗漏要点。

  6、文言文版块,重点突破文言语句翻译和虚词用法。训练,侧重方法指导,让学生熟练运用词义推断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发挥集体智慧,实施考点分工。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讨论每一个考点的重点、授课思路、方法及典型试题,精心完善每一个考点复*的教案和学案。课堂上,注重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效率,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亢奋的状态,向课堂要效率。

  (三)精选资料,讲求实效。要充分占有资料,本着“题型要对路,材料要典型”的原则,精心筛选资料,提高复*效率。教师应注重有效指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练*和反思、总结时间。坚持以训练为主线,采取精心选题、完成、课堂讲解、课后纠错的方式,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坚持训练常态化,注重*时积累。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执教文科重点和文科普通班,但两个班的学*水*和学*积极性存在很大差异,从假前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学*情况有以下问题:文1班的成绩不错,文2班的学生仍然存在水*相对较低,参差不齐的状况。思想意识方面,文1班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但也有个别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无知,自控能力比较弱,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文2班的学生学*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学生知道认真学*,并能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但从考试情况总体来说这两个班的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3)见不多,识不广,导致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

  (4)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欠缺。

  二、主要教学内容计划安排

  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教学完成及读本中一些重要篇目的学*,力求做到充分借助读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惯,通过比较、分析与归纳,借鉴或吸取有益的养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语言综合能力。组织并完成高三语文第一轮复*。

  三、具体教学措施

  基于学情分析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我准备深入备课,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作业批改方面,坚决贯彻学校对高三提出的作业练*的要求,通过练*加强落实,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作文争取做到精批细改,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面批。做好考试的命题,审题,阅卷,分析讲评,考后总结与思想疏导工作。力求让学生"考一次,长一智"。

  期间我还计划充分利用早自*时间,督促学生复*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基础知识,做好高一高二文言文的第一轮复*,利用自*课的时间发挥学生主动性,分小组找题做题,共同练*基础知识题,力求在本学期末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的复*,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另外计划采用一优生带一后进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经验,后进生加以学*。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思维、方法来影响后进生。并建立培优学生档案,将每次考试成绩列表,分析每次考试得失,以求出现语文拔尖生。

  四、个人专业水*提高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篇(扩展6)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一、勇于创新

  创新是现代教育个性强调的一个资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就应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必须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透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

  “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这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

  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此刻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的前提就应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潜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不仅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

  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就应充满生机,就应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用心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久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博采约取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能够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

  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

  “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资料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转成丝,花转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转成自己的东西。

  四、回归教材

  高三复*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的有效策略。

  *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

  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就应是最好的复*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透过网络,透过报刊,透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

  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能够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

  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能够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能够说是一举两得。

  五、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现实,最接*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能够使写作有源头活水,能够使鉴赏潜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

  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潜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

  贴*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明白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

  当埃及神庙古迹上的“丁锦昊到此一游”的.*式涂鸦、中学生校服涂画现象调查、农民工坐公交车等等时评类文章的写作摆在我们高三学生面前时,我们不禁感叹,*年这种高考作文中的“时评体”引发的师生热议与拍砖,的确不亚于当下的社会热点、焦点。君不见微信中的“孩子他妈哭了,因为恶心死了!”等戏言吗!但无论如何,对于高中生写作而言,我们必须明白,一种直击社会热点新闻话题的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和写作,我们必须面对;一种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彰显大语文教学理念、洋溢强烈时代责任感的时评体作文模式,我们必须掌握。今年高三的学生,面对高考可能出现的时评体写作,无从下手者众多,教师的写作教学陷入瓶颈状态,而高考时间步步逼*,希望短时间内提升时评体写作能力的愿望愈加强烈,可作文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即可达成的。我不禁反思,为何会如此被动?

  时评类文章,也叫时事评论,是一种对时事进行评论的文章。它往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上至国家大事,小到凡人琐事,都可以有感而发,作出评论。既可对先进的新生的事物赞颂、褒扬,也可对落后丑恶现象批评、鞭挞,还可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发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正因为时评类文章革故鼎新,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观点鲜明,嬉笑怒骂,语言辛辣,讲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作为中学生,学写时评,不仅能开阔眼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辨能力,还能积累素材,为今后写好议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也设置了时评两篇,介绍时评写作,让学生了解时评的有关文体知识,加深对时评的认识。

  可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时评写作却仍存在许多盲区与误区。为什么会这样?

  我反思的结果是:

  第一、长久以来,我们的学生陷入在封闭的学*环境之中,不能真正地成为学*的主人,被动学*,被动写作,哪谈得上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第二、之前的作文教学尤其是议论文教学存在功利主义思想,高考考什么,*时作文教学就教什么,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规范教条死板,师生均只重写作技巧,写作成了纯技巧性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学生没有自我的真情实感,无病**,空发议论,套作连连。

  如何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呢?

  我认为高中作文教学应该强化六大“意识”:

  (一)强化计划意识。

  学校现行作文教学的弊端,就是作文的无序化。教师随意出题,学生盲目写作。教师往往因为缺乏计划性而对每次作文

  训练的目标不太明确,每次训练针对教学大纲的哪一点,要达到何种训练效果,学生昏昏,教师也未必了然。对每学期的作文训练不能做到统筹安排、全面计划、循序渐进。所以每次作文只能提出既全面又模糊的要求:从主旨、材料到语言、结构,面面俱到又无主次之分,分散了学生可能集中在重点、突破点上的注意力,使学生顾此失彼,茫然不知所措,作文训练处于无序状态,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日复一日,长期低层次机械性的写作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写作水*的提高。

  “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制定符合学生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合乎科学的训练序列。作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有一个

  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作文教学的“序”首先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基于整体目标,在每次作文中都应该有重点的训练一二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他们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写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

  科学的高中作文训练序列应具备“三定”:(1)定向。即高中三年有明确的总目标,每学年有阶段目标、每学期都有总体布局、每一次训练都有具体训练内容。(2)定体。重点训练记叙文和议论文。(3)定等级。训练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例如,高三年级的作文训练可以遵循以下的思路进行:

  高三第一学期 着重审题能力(记叙文、议论文)的培养和写作基本素材的积累,重点训练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强化文体规范和试卷规范训练,穿插拟题、扣题和思路结构等的技法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达到基础等级。

  高三第二学期 着重就作文的发展等级进行训练,具体分为: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有创意。重点是新材料作文训练,适当穿插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长处,确定某一文体进行强化训练,力图通过训练使其作文达到基础等级的上限或创新等级。

  (二)强化过程意识。

  1、重视写前审题意识。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即指题目规定的文章的体式、主旨、材料,以至标题、字数,等等。要审出题目中蕴含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了解题目是什么,还要思考何为作文题中最关键的那个“题眼”,然后进行构思,调用素材。

  2、强化主体参与意识。

  (1)、培养兴趣,激发欲望。脱离主体的客观实际的任何作文要求和作法,必然带来学生兴趣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这种情况下的作文课上,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题,学生都是哎声叹气,满脸的发烦和无奈。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树立起牢固的主体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师头脑里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写”而是“人”,老师在设计作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具体的作法是,首先,认真细致地分析主体的客观现状,摸清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其次,鼓励学生讲真话,让他们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想法,尽管有时学生的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不对的,但老师也应该以*等的身份去交流,去引导,而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去评判。这样尊重主体实际的做法,既促进了学生说话的欲望,也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2)、互改互评,百家争鸣。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写,老师改;学生应付,教师忙碌;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把学生从被批评的被动牢笼中**出来。每次学生作文结束之后,都可以根据训练目的提出具体的评改目标。再引导学生自改、互改,并建立互助组。评改时,先让作者朗诵*作,谈自己的构思;再听取其他成员对自己文章的评改意见,作者本人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表明写作的意图。最后将有代表性的*作交给老师批阅,教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以点带面,提供示范。这样,学生各抒己见,除了寻找别人的成功之处学*借鉴外,还可以挑出别人*作中值得修改的地方,大家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真正成了作文评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

  动服从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自由作文,放胆表现。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作文形式当然也不能刻板划一:可以书面作文,也可以口头作文;既有规定作文,又有自由作文。课前三两分钟,让学生轮流演讲:或叙事或抒情,或奇闻逸事,或名言佳句。作文后讲评课,让学生上台朗读:或片段或全文,台下“评头论足”,各抒己见。总之,把学生看作写作的主体,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之精心构思,自然表达。

  (三)强化积累意识。

  首先要丰富生活积累。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把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地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强化素材积累,多阅读课外读物,常咀时文精华,在多阅读的同时,还应建立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手册。这个手册要分门别类,有作文题,构思路数、文章概要和写作资料等。所积累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要强调用脑记,要背,不能光靠笔记本。材料越充足,写作就越有底。

  (四)强化文体意识。

  1、记叙文的达标训练(以形象感人)要抒发真情实感。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够感染读者,而要想以情动人,最好要写自己有真切体验的内容,并且把这种情感与文章所描写的景色、生动的细节、真切的心理刻画等结合起来,与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抒发出来的感情才可能是真切的、感人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依据如下三个原则,即以“我”为中心的原则,细节真实的原则,先感动自己的原则。

  2、议论文的达标训练(以理服人):①鲜明的观点②规范的开头③清晰的框架④丰富的材料⑤深刻的思考分析能力训练。这是克服议论文写作中“以摆代论”毛病的重要保证。所谓分析,就是找联系,找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找某一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例如,“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普遍和个别之间的联系”“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联系”等等,能够把这些联系找充足,就是说理充分;能够找到最本质的联系,就是说理深刻。

  3、散文的达标训练(以情动人)。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 中的 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等细节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总之,不管选择什么文体要树立两种意识:树立写自己的知情意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意识,树立再现人生的*、批判假丑恶的意识。

  总之,作文的训练备考应该抓基础知识的积累,如素材、文体知识的积累;抓基本能力训练,如审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这一切最终回归到抓思维训练,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广度与宽度、思维的严谨性、思维的创新性等,唯如此,方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并最终让学生写出高水*的作文。

  一年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最终结束了,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头我就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明白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可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明白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明白,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能够了,这能够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明白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够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仅有不断地复*,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可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当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仅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可是重要性不一样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资料: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能够检查水*,能够看出问题,能够推进复*,能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所以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当并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到达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进取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忙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七、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此刻,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

  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复*、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八、管理至上,指导为重。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提高和语文本事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很多讲述;

  ②很多训练;

  ③对学生很多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资料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并且这种做法也正贴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

  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

  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所以,孙子异常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的基本条件;

  ②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包含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到达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仅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中收获无限的欢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此刻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

  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②学*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③帮忙学生构筑本事体系;

  ④帮忙学生制定语文学*的短、中、长期目标;

  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提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和复*,把学生由“学*”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考是一次检阅,高考是一位教师;它检阅着我们教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它引导着我们走向更正确的教学之路。它让我看到许多教学的不足和缺憾,同时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未来的教学,我心中似乎越发清楚。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当怎样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向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经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 望的催生和学*活力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本事和竞技水*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和复*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能够检查水*,能够看出问题,能够推进复*,能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所以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资料、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到达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能够代劳的,也不是经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进取准备,所以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证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当并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要到达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进取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帮忙学生学会学*,由此提高学生学*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篇(扩展7)

——高三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第一次段考是对学生复*情况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检查。这次段考,我授课的两个班级(高三财会班和机电班)语文*均成绩分别是62.8分和62.7分,复*效果不够明显。唯一可喜的是,全年级上80分的有六位同学,其中我带的两个班占四名。

  结合这次段考,我对两个月的语文复*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改进。

  一、做题能力方面

  通过第一轮复*,语文知识已经达到全面覆盖。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答题,答题的准确率低,一些难度不大的题目,学生都容易出错。因此,今后要增加做题量,以考代练*,以考代复*,通过量变达到质变。只有通过做题数量的增加,才能达到做题质量的提高。

  二、做题技巧方面

  段考后,我抽查了部分学生试卷,发现不少学生缺乏应有的做题技巧。例如选择题,有的学生忽视了选项中的“迷惑点”或“陷阱处”;又如阅读题,有的学生抛开了例文中的“暗示语”或“告知句”,缺乏做题技巧,答题就费时费力。今后在做题技巧方面要精心辅导,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他们能够“以一法应万题”。

  三、做题速度方面

  语数英合卷,学生第一次做这样试卷很不适应。学生做题速度慢,不能合理地支配做题时间,用于作文时间过长,极大的影响了考试成绩。今后复*,要加强作文速度训练。不能因为写作文而占用基础知识题和阅读题的做题时间,当然更不能占用数学、英语两科的做题时间。其实,只有熟练而全面地掌握知识,做题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提高做题速度,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卷。

  总之,这次段考给我自己敲响了警钟。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必然导致学生学*存在问题。教和学都存在问题,就必然在考试中显现出来,学生考试成绩就难以大幅度提升。因此,对教学工作常常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一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发现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语文,就是在学*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二忽略了对学生的预*,复*的全程监督和检测。

  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而我校学生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三忽略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反思我的语文课堂,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一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发现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语文,就是在学*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二忽略了对学生的预*,复*的全程监督和检测。

  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而我校学生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三忽略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反思我的语文课堂,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一、勇于创新

  创新是现代教育个性强调的一个资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就应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必须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透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这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此刻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的前提就应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潜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不仅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就应充满生机,就应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用心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久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博采约取

  “博采”与“约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而言的。我们说,教师只有“博采”才能够开阔眼界,尤其是对于年轻的高三教师。高三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学经验,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博采众长”也是必需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博采”并不意味着只要“博”,备课质量就会高。所以“博采”的基础上还要“约取”。“约取”就是要对“博采”的资料比较、加工、创新的过程。“博采”是“他山之石攻玉”,“约取”是“桑叶转成丝,花转成蜜”。“博采”能够启迪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约取”能够让教师把他人的东西转成自己的东西。

  四、回归教材

  高三复*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的有效策略。

  *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十分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就应是最好的复*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透过网络,透过报刊,透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能够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能够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能够说是一举两得。

  五、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现实,最接*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能够使写作有源头活水,能够使鉴赏潜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潜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在跌撞中、摸索中、尝试中,我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在脚下延伸。但我明白我还很稚嫩,为了我挚爱的语文和我喜爱的学生,我还将一路走下去。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当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必须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资料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一样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本事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仅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贴合学生的学*本事,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很多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本事。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事,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语文的*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构成健全人格。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本事。这就明确地指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所以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本事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本事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资料,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其次,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理解,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但一到实践中,就缩手缩脚,担心打破原先的定势模式,引起课堂混乱,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我在学*中的自主性创造性。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进取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学*的主要途径。

  高考已经过去整整三个月了,又迎来了一批新的高一学生,重新回到起跑线,开始了新一轮的长跑。回顾这一年的高三语文教学,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深思的地方。高三四位语文老师,只有一位是从高一年级带上来的,剩余三位全是中途接班。我所教的高三六班与高三八班,是理科重点班,其中高三八班又是学校特意在高三年下学期分出的提高班,而我是进入高三才带这提高班。今年是我省进入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一切都要在实践中摸索。本届学生又是经历课改的一代,小学课改,初中课改,高中又赶上新课改。面对压力与困难,我立足现有实际,“精研新版课标,细琢授课方法,倾情课堂教学,尽责课内课外”,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全力投入到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努力把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完成好。

  一、坚持学*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把脉定向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来实现的。语文教学在*年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新的气象、新的景观,那种统得过死、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

  首先,“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教育部制定的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作出的权威性规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的是让学生通过专门的学*学会母语,学会运用母语将来好从事社会工作,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追求的是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突出的是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即每个学生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其次,“新课标”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教育部新课标下发后,广大语文教师放下了思想包袱,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展示课”上,执教老师弘扬了人文性,增大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通过播音乐、放图像、正反辩论、课本剧演出,无论是教者还是学生,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借助这些先进的电子手段,把以前用语言很难讲明的意境通过动漫等形式展示出来,达到“教师一键波动,学生一眼既明”的效果,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修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深入研究高考卷,为语文复*寻找规律

  语文教学到了高三年级,整个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在高考前,抓好语文复*任务。在正式展开复*之前,我针对20xx年高考的新形势,认真研读了09年考纲、考试说明以及20xx年全国总共18份高考试卷,特别是重点关注5个新课改区(广东、山东、江苏、海南、宁夏)的高考试卷,认真分析,深入领会,精心选题。我们发现新课改地区试卷结构及考试内容均有很大的变化:试卷分甲卷必考与乙卷选考两部分;考试内容增加了探究能力测试与选考试题,修辞部分由原来的8个增加为9个,语言表达部分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等等,可谓考点细实,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因此,要求复*内容应该全面、系统,落实考点必须训练到位。

  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是认真制定高三复*计划。“心有考纲,备考不慌”。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总则,也是我们复*备考的总纲。认真研学考纲,对于备考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校领导起到了指引作用。我们拿到的一些资料与后来省里统一下发的大纲内容几乎完全一致,我们走在了省里的前面。

  为了高三教学有的放矢,少走弯路,高三教师一定要先熟悉考卷框架,掌握题型与分布,落实各知识点的构建,抓住典型题目和创新题目,举一反三,制定高三复*计划。今年黑龙江省面临新课改后的第一届高考,高考如何考,大家心里都没数。在考纲还没有下来之前,复*方向如何走,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我们语文组还是认真研究*几年的高考试题,力求自己把这几年的全国卷和海南、宁夏卷都做一遍,总结一些要点,给学生讲解。

  在20xx年考试大纲指导下,我和其他三位语文老师一道,从贯通教材基本知识,提升自我运用能力入手,我们备课组沿袭了以往的好*惯,知识点落实到人,资源共享,注重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三语文复*三个阶段计划。即:教材复*理清知识点,专题复*发现学生长处,综合模拟分析试题思路。明确了目标,复*时自然知道训练什么,怎么训练,也就容易事半功倍。当然也要关注新的动向,如有改动之处,当然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二)是着重强化知识点。

  “教材是个例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

  对照语文大纲要求及复*内容六个能力层级,四大板块,二十五个考点”,我带着学生对于教材中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将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同类合并,做到由一个知识点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例如复*文言文时,就要求学生重新学*高中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从课文中积累文言文知识。与学生共同归纳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交给学生解题技巧,同时做一篇文言文阅读,通过阅读训练一边给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一边熟练解题技巧。

  同时,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我们狠抓了大纲中要求必背的初中50篇,高中14篇。复*时我采取强制性定篇定时检查的方法,每个星期指定背诵篇目,下星期以默写形式检查,默写不出的,抄写三篇,再默写,直到默写出为止。这方法效果还不错,学生默写过的一般能写出。

  (三)是因材施教到个人。每次考试之后,我们都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面:语言知识运用的成语病句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选考题中的文字表述部分,还有作文。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管理,了解每个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的规律。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能得分的考点讲详做细,争取能得分的不失分,能得高分的不得低分。练*也好,作业也好,都以检查批改为主,重在检查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力争把目标落到实处,细化内容,序化训练,深化辅导。

  对病句题,可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学生知道有六大病句类型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就此判定这个句子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而且学生对于语法知识是特别的头痛,这样师生都减轻负担。

  对诗歌鉴赏,我们分三步进行复*:

  (1)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

  (2)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作为一般常识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

  (3)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同时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12种诗歌鉴赏题型,熟悉答题步骤与答题术语。

  (四)是提高效率上好讲评课。进入高三,面临着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等一系列困难,学生的复*训练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忽略训练和试卷讲评的过程。我认为认真抓好讲评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惯,是高三复*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讲评时要讲清试题的角度,即这道题是怎样来考的;还要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如判断语句是否有语病常用三种方法:语法结构分析法、逻辑事理分析法和表达效果分析法。而对一些经典题型,更是不厌其烦地讲,不仅是老师讲,而且也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每道题我们都不厌其烦地讲思路,讲答题套路,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的*惯也就养成了。每次的练*卷,即使不是全批全改,也会抽查一部分典型生来改,以了解全部学情。而综合卷,则一定全批。

  另外,讲评中还特别注意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批评、指责、扬一批人压一批人,或者以“高考题比我们的练*更难”相威吓,都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负面效应。

  三、不断总结新经验,为下届高三提供借鉴

  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时讲课要注重积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天积累易读错、写错的字词5个、成语1个;每个月除月考外额外完成*作一篇;坚持在每节课前五分钟开展诗词赏析或演讲成语故事或介绍名句等小活动,通过这三项常规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同时发展。

  二是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创设语文学*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1、要求学生买《读者》《青年文摘》,统一订阅《语文周报》等优秀报刊,在班级传阅。

  2、要求学生坚持抄范文,利用周记进行练笔、积累材料。

  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例文,认真研读揣摩,利用文中材料进行仿写,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

  4、注重作文实战训练,认真选题,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导,在卷面、书写、标点等方面严格要求。

  5、坚持每周背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在老师跟前过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点东西,真是难为他。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三是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只有不断地复*,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

  四是坚持开展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

  1、书写清晰规范;

  2、审题明白准确;

  3、答题科学合理;

  4、时间利用得当。

  五是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语文缺乏成就感,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中充分感受学*的成效,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和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

  六是阅读思考与解题技巧同等重要。解题技巧的总结和积累在高三复*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阅读思考也不容忽视。埋头做题,学而不思,前人早就概括过,一个字:惘。就是迷茫的意思,到底我为什么做题?做这个题有什么意义和收获?学生很少思考,成为解题机器,只会按部就班,缺少应变能力。体现在考试中,他们对于新东西新题目,因为缺乏应有的自信、创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更需要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思考所读文章的内涵意义,思考阅读于自己而言有何收获,对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迪,这样的阅读与思考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高考是一次检阅,它检阅着我们老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高考是一位老师,它引导着我们走向前景更好的教学之路。对于发展中的十三中学来说,她正在成长、壮大,并蓄积待发。精研细琢育桃李,倾情尽责引梅香,愿我们全体教师立足本职、精益进取,相信十三中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xx年的9月份开始,20xx届的复*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后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课、作文复*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原则与策略。

  紧扣《考试说明》,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可以从一定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还可以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况合理地分配复*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效率。

  复*策略

  1、 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