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1

  这节课我首先改变了原有的学*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化,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用口算,有的摆小棒、有的想到了竖式计算。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而且充满自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在交流时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第一个算式的计算过程,从而引出用竖式计算结果。由于一年级时学过竖式计算。

  “个位相加满10需向十位进1”是已有知识,以让学生尝试计算第一个算式。在第一个算式中出现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1时,我注重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说说计算过程,然后再进行分析小结。而在解决第三个算式时,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后通过互相说一说,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使学生进一步领悟用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与从个位加起的合理性,以及哪一位上满10要向前一位进1的必要性,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笔算加法的方法。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转变,把自己放在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2

  我校三年级是从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讲起的。这个单元的总情境是去“世博会”参观,因此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小片带着孩子们一起观看,对于上海世博会有了一个简单了解。然后出示了9页主题图,让学生找“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例1是利用图中的数学信息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在一二年级有了一定的口算基础。本节课我创设了以下两个空间:

  空间一:口算接龙。在这里我出示了一些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选取了几个典型的算式进行追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反思:对于比较简单的口算,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第算出结果。对于涉及到进位的'算式则出现了一些错误。口算采取的计算方法也比较集中在相同数位相加的方法上。

  空间二:探究算理。对于例1的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学生都能正确列式,我让学生同桌两个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再集中交流展示。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先算30+30,再算5+4的方法。个别学生用的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方法。

  在交流与集中展示之后,我跟进了课时练第5页中的相应练*。学生们完成的不好,这反应了学生对算理掌握得不扎实。

  反思:这类需要学生分步地写出算理的题在一年级接触的比较多,由于二年级计算的重点放在了乘除法上,所以有一些同学出现了计算不准确、分步不会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又集中带领学生梳理了分步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不要操之过急,要一步步地看清谁和谁算、运算符号是什么,又拓展了相应的口算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3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投入到学*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谈谈这节课设计的几个想法。

  一、注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用闯关游戏的形式把学生引到学*活动中来,把枯燥无味的练*课上得生动有趣。

  二、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例如:我设计的第四关,看图解决问题,再找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练*,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三、以“小老师”为动力,调动学生积极探索。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当小老师,以雪亮的眼睛观察题目,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小老师的形式,让他们帮小马虎改作业,学生积极性可高了,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加法满十进一,减法不够减向前一位借的意义就更明确了。

  四、在闯关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低年级的学生好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不足之处:

  1、课堂调控能力不是发挥得很好。

  2、教师的评价较少,大多都是让学生鼓掌。

  3、最后都是五朵智慧花,讲的不好,应该鼓励他们说“都很厉害,都很聪明”,而不是说“怎么办?”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

  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的*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所带来的成功。出现了这样几种口算方法: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他的理由。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5

  最新文章在学校开展的以级为单位的达标课推优活动中,我讲授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三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口算、笔算、估算)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因此本节课适合采用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突破新知。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总结如下:

  1、在备课时,我在思考根据教材36页内容,能够让学生感觉到难度的是什么,从自身认知出发,我发现对于情境图的理解算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情境图是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案,在课本提供的'数学信息中还有学生很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几个词语“湿地、哺乳类、爬行类、麋鹿”等,当我拿到课本吸引我的也是这些东西,我在想学生会不会也有相似的心理好奇需求呢?于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决定把时间放置在10分钟左右,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去完成对知识的求知欲。

  2、由于是计算课,所以在定位学*方法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所以各个环节问题的解决,都是以学生的做为先,然后再在评价环节引领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3、对于课堂学*活动,为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安排了三个数学活动,活动一是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动性,提出数学问题。活动二是以“啄木鸟”的角色来寻找大树(竖式)生病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计算时候的注意事项。活动三是争当班级“计算小能手”。

  本节课的优点是:

  1、设计理念中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能动性。

  2、课堂学*活动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3、课堂评价用语不随意,能够基于学*目标的达成具体的进行表扬与建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由于教师的很多想法是突发奇想的,所以往往是只有想法却没有对这个想法的预设和生成情况的各种可能性的提前预案,因此在处理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赶环节,走流程的情况发生。例如:在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以及可以提的问题书写在学*卡上,当时郝宇佳同学第一个汇报所提的问题是“鸟类和爬行类的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老师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所提问题很好,却用了不恰当的语言过渡了一下“好,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下面我们开看看人家所要让我们解决的问题”,等于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没有解决而暂时搁置了,回想起来,觉得如果这样的处理的话“好,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我想这样会更恰当。

  2、因为对很多预设的处理不到位,没有关注到细节,所以导致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处有点脱节,连贯性不够强。

  3、没有及时的板书课题,对于这一点,我是觉得本节课提出课题《不连续进位加法》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准备在第二课时学*了《连续进位加法》之后经过对比,让学生了解此类万以内数加法的特征。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1)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3篇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笔算加、减法的难点。第一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其一,练*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所带来的成功。出现了这样几种口算方法: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他的理由。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3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的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会了竖式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的延伸,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教学问题。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一)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新知识。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

  (二)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时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三)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本单元教学应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0)份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1

  最新文章 在学校开展的以级为单位的达标课推优活动中,我讲授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三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口算、笔算、估算)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因此本节课适合采用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突破新知。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总结如下:

  1、在备课时,我在思考根据教材36页内容,能够让学生感觉到难度的是什么,从自身认知出发,我发现对于情境图的理解算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情境图是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案,在课本提供的数学信息中还有学生很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几个词语“湿地、哺乳类、爬行类、麋鹿”等,当我拿到课本吸引我的也是这些东西,我在想学生会不会也有相似的心理好奇需求呢?于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决定把时间放置在10分钟左右,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去完成对知识的求知欲。

  2、由于是计算课,所以在定位学*方法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所以各个环节问题的解决,都是以学生的做为先,然后再在评价环节引领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3、对于课堂学*活动,为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安排了三个数学活动,活动一是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动性,提出数学问题。活动二是以“啄木鸟”的角色来寻找大树(竖式)生病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计算时候的注意事项。活动三是争当班级“计算小能手”。

  本节课的优点是:

  1、设计理念中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能动性。

  2、课堂学*活动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3、课堂评价用语不随意,能够基于学*目标的达成具体的进行表扬与建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由于教师的很多想法是突发奇想的,所以往往是只有想法却没有对这个想法的预设和生成情况的各种可能性的提前预案,因此在处理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赶环节,走流程的情况发生。例如:在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以及可以提的问题书写在学*卡上,当时郝宇佳同学第一个汇报所提的问题是“鸟类和爬行类的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老师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所提问题很好,却用了不恰当的语言过渡了一下“好,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下面我们开看看人家所要让我们解决的问题”,等于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没有解决而暂时搁置了,回想起来,觉得如果这样的处理的话“好,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我想这样会更恰当。

  2、因为对很多预设的处理不到位,没有关注到细节,所以导致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处有点脱节,连贯性不够强。

  3、没有及时的'板书课题,对于这一点,我是觉得本节课提出课题《不连续进位加法》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准备在第二课时学*了《连续进位加法》之后经过对比,让学生了解此类万以内数加法的特征。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我在上课时引导同学们看例题:第三周收集了192个矿泉水瓶,第四周收集了219个,问同学们这两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让同学们自己先讨论一下该怎么样进行估算,然后全班交流。有的同学一时反映不过来,积极性不高,我开始引导同学们可以先把192这个准确数转换成一个接*192并且是整百的或者是整百整十的一个数,那192可以看成190或者200,219就可以看成220或者200,但是对于去掉19个数变成200有一些同学有些不理解,觉得去的太多了,在做练*题时有很多同学只是把一个准确数看成几百几十想不到去掉十几个数变成几百,甚至还有的同学刚开始做估算题时直接把结果写成准确数了。

  针对这些情况我又在做题时又慢慢讲解,通过几次做题下来,大部分同学对于估算基本掌握了大部分同学能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个准确数变成这样一个数也可以看成那样一个数了。只是还是有同学在做估算时把握不好。我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努力。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我在上课时引导同学们看例题:第三周收集了192个矿泉水瓶,第四周收集了219个,问同学们这两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让同学们自己先讨论一下该怎么样进行估算,然后全班交流.有的同学一时反映不过来,积极性不高,我开始引导同学们可以先把192这个准确数转换成一个接*192并且是整百的.或者是整百整十的一个数,那192可以看成190 或者200,219 就可以看成220 或者200,但是对于去掉19个数变成200有一些同学有些不理解,觉得去的太多了,在做练*题时有很多同学只是把一个准确数看成几百几十想不到去掉十几个数变成几百,甚至还有的同学刚开始做估算题时直接把结果写成准确数了.

  针对这些情况我又在做题时又慢慢讲解,通过几次做题下来,大部分同学对于估算基本掌握了大部分同学能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个准确数变成这样一个数也可以看成那样一个数了.只是还是有同学在做估算时把握不好.我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努力.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4

  基于昨天的说课比较认真细致,今天的新课进行得特别顺,铃声几乎与我的课节奏几乎同步,效果很好。如果课前几分钟不进行作业评价,本节课就满意了。

  课堂的第一环节复*。先一个一个地数,从205---221,学生独立数完之后,指名再大声数给大家听。每次到接*整十的时候,说说下一个该怎么拨珠,不仅没有出错,还轻松小结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第2个小题是十个十个地数,从750数到1000。学生数得也比较熟练,还小结出“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第3个小题是成百成百地数,学生理解了“百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的道理。整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

  教学的第2环节是新授,难点是接*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我认为我的新授环节进行得很扎实,尤其是在数1000--1100时,学生学得有兴致。这一环节从1000开始先一个个地拨,拨到1009时,我这样引导:

  “再添一个珠是多少?该怎么拨?

  “再添个位就满十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非常好!在数学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这是规则。这个数是多少呢?该怎么读?”

  “千位上有一个珠子,读一千,个位上没有就读零,十位上是一个珠子,读一十,末尾的零不读。”

  学生在我的一小步一小步的引导下,顺利地数到了1019,又到接*整十数的关键了,孩子们数得很兴奋,加上了之前的经验,又轻松地度过了1020。

  “这个数又该怎么读呢?这两个零的读可别读错,自己试试吧!”

  关于数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是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走好第一步很关键。百位上的零和个位上的零说起来很饶口,为了以后亿以内数的学*,我觉得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区分这两个零。于是,我让学生把这两个0都起了名字,“中间的零”和“末尾的零”,这样就和以后的教学一致起来了。

  新课的第2部分是从1030开始向后数到1100。但是,我没有让学生挨着数,而是我说,学生拨。

  “请自由数到1039,再添一个是多少?这个数怎么读?”

  “请拨出1049,再拨一个是多少?怎么读?1059再添一个是多少?.....1099再添一呢?”

  这一环节比我想象地更顺。孩子不假思索地就开始在十位上拨起了珠子,居然很熟练。教学时顺利地小结出了“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新课的第3部分是1100数到2000。由于是成百成百的数数,对于孩子来说非常轻松,关键理解”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和末尾有0的读法,重在强调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

  本节课的学*过程比较扎实,边拨边说,边读,边写。由于是边学边练,整个结构很紧凑,学生也比较活泼。

  孩子们的学*效果十分明显。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5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这些内容不论在计算难度,还是在计算的方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也不乏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课堂中要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一些方面:

  一、注重课本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灵活获得本领。

  我们常说新课程的内容很活,是因为它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有了更为广博的空间,更能展示学生的个性。教师如何利用这样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是每个教师所无限追求的目标。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一课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在主题图“乘车”的问题上,以“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为活动目标,将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还初步接触到排列组合的内容。

  又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一课中,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一张卫生评比栏,让学生根据图上小朋友的对话,推理出条件信息。即二(1)班16面红旗,二(2)班比二(1)少3面,并通过分析信息,解决二(2)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依此方法,解决其他各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条件,解答某班得的红旗面数。由于条件不同,解答算式便也不同。从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不但会根据问题选择条件,也会根据不同条件来解答问题。

  二、注意错误资源的整顿,在揪错的道路上反正。

  课堂的教学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思维也总是有别于**。看似一个很简单的知识或许却是学生学*的难点。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

  (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

  (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精心准备的课堂,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们该怎么办?除了以后我们更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外,更重要的是目前要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我们可以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的*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切不可放弃这样的教学资源。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6

  最新文章 在学校开展的以级为单位的达标课推优活动中,我讲授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三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口算、笔算、估算)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因此本节课适合采用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突破新知。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总结如下:

  1、在备课时,我在思考根据教材36页内容,能够让学生感觉到难度的是什么,从自身认知出发,我发现对于情境图的理解算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情境图是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案,在课本提供的数学信息中还有学生很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几个词语“湿地、哺乳类、爬行类、麋鹿”等,当我拿到课本吸引我的也是这些东西,我在想学生会不会也有相似的心理好奇需求呢?于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决定把时间放置在10分钟左右,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去完成对知识的求知欲。

  2、由于是计算课,所以在定位学*方法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所以各个环节问题的解决,都是以学生的做为先,然后再在评价环节引领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3、对于课堂学*活动,为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安排了三个数学活动,活动一是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动性,提出数学问题。活动二是以“啄木鸟”的角色来寻找大树(竖式)生病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计算时候的注意事项。活动三是争当班级“计算小能手”。

  本节课的优点是:

  1、设计理念中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能动性。

  2、课堂学*活动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3、课堂评价用语不随意,能够基于学*目标的达成具体的进行表扬与建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由于教师的很多想法是突发奇想的,所以往往是只有想法却没有对这个想法的预设和生成情况的各种可能性的提前预案,因此在处理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赶环节,走流程的情况发生。例如:在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以及可以提的问题书写在学*卡上,当时郝宇佳同学第一个汇报所提的问题是“鸟类和爬行类的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老师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所提问题很好,却用了不恰当的语言过渡了一下“好,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下面我们开看看人家所要让我们解决的问题”,等于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没有解决而暂时搁置了,回想起来,觉得如果这样的处理的话“好,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我想这样会更恰当。

  2、因为对很多预设的处理不到位,没有关注到细节,所以导致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处有点脱节,连贯性不够强。

  3、没有及时的板书课题,对于这一点,我是觉得本节课提出课题《不连续进位加法》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准备在第二课时学*了《连续进位加法》之后经过对比,让学生了解此类万以内数加法的特征。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7

  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很顺利,学生反应比较灵活。在计算35+89的计算中学生大致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30+80=110,5+9=14,110+14=124;第二种是笔算。或许课堂太顺利了,于是我忽视了对计算方法清晰的演示,只是利用学生的板演进行讲评,算理的归纳也显得简单,而作业则要求学生全部独立完成,为是了解学生真实的计算水*和状态。作业批改中发现不够理想,错误情况

  原因1计算基础性错误;

  原因2:除了做一做的第1题,其它计算全部是看横式直接写得数;

  原因3:有4个孩子方法未掌握。

  提高措施:

  1、巩固训练孩子20以内进位加法;

  2、课堂上老师清楚的演示过程看似重复学生的板演,但这样的重复还是很有必要的。

  3、培养孩子细心的*惯,要有相应的激励手段。

  4、个别困难孩子进行及时的个别辅导。

  在自修课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板演、手演了一道笔算计算题,清楚完整地再现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过程,算法清晰明确,操作性强,效果非常好。一页的练*作业还是由学生独立完成,正确率有明显提高,有一半多孩子全对,真的很是安慰。孩子们作业正确率提高的原因或许还有两个:一是在书本作业批改中对于全对的作业老师打上了笑脸,并且告诉孩子们得5个笑脸就能评一个“作业优秀”,同时让书本作业得了第一个笑脸的孩子举手示意。第二个原因或许是通过书本作业的操练,孩子们也在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好好努力,这是说给孩子们的,也是说给自己的。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8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我在上课时引导同学们看例题:第三周收集了192个矿泉水瓶,第四周收集了219个,问同学们这两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让同学们自己先讨论一下该怎么样进行估算,然后全班交流。有的同学一时反映不过来,积极性不高,我开始引导同学们可以先把192这个准确数转换成一个接*192并且是整百的或者是整百整十的一个数,那192可以看成190或者200,219就可以看成220或者200,但是对于去掉19个数变成200有一些同学有些不理解,觉得去的太多了,在做练*题时有很多同学只是把一个准确数看成几百几十想不到去掉十几个数变成几百,甚至还有的同学刚开始做估算题时直接把结果写成准确数了。

  针对这些情况我又在做题时又慢慢讲解,通过几次做题下来,大部分同学对于估算基本掌握了大部分同学能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个准确数变成这样一个数也可以看成那样一个数了。只是还是有同学在做估算时把握不好。我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努力。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9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投入到学*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谈谈这节课设计的几个想法。

  一、注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用闯关游戏的形式把学生引到学*活动中来,把枯燥无味的练*课上得生动有趣。

  二、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例如:我设计的第四关,看图解决问题,再找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练*,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三、以“小老师”为动力,调动学生积极探索。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当小老师,以雪亮的眼睛观察题目,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小老师的形式,让他们帮小马虎改作业,学生积极性可高了,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加法满十进一,减法不够减向前一位借的意义就更明确了。

  四、在闯关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低年级的'学生好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不足之处:

  1、课堂调控能力不是发挥得很好。

  2、教师的评价较少,大多都是让学生鼓掌。

  3、最后都是五朵智慧花,讲的不好,应该鼓励他们说“都很厉害,都很聪明”,而不是说“怎么办?”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

  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的*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10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7单元,学*完这个单元后,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以上是我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请各位小学数学老师们批评指教。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3)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1

  学生在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时错误颇多。主要错误类型有:①基础计算不过关。如经过一个暑假有不少同学记不清6+7等于几,导致计算错误②书写规范问题。如数位没对齐,加号忘记写,书写顺序不对或进退位的记号搞错等;③不能正确进位或退位。该进位或该退位时不进或不退,不该进位或退位时却退了;④审题不仔细。有的学生是在写竖式时将题目数字抄错,有的'学生是加减混淆,在同一题中一会算加一会算减。

  针对这样的种种错误,我认为在*时的笔算教学可以做以下的努力。

  一、基础口算要过关。口算作为一种技能是孰能生巧的。一段时间不练就生疏了,因此在*日的教学中或课后练*中要加强对基础口算的练*。尤其是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要保持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状态。

  二、加强对算理的教学。课本中出示了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活动让孩子理解算理,但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秩序,在*日的教学中我都没有让学生实际独立操作小棒或计数器,而是让一个孩子在投影仪下代为操作或者直接课件演示。事后想想这似乎有些得不偿失。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亲自操作小棒,有了把小棒满10根捆成一捆的经验,对于理解个位满十进一的道理就数到渠成了,我想对“不该进位却进位”的这种现象应该会有所帮助。

  三、加强检查。教给学生一定的检查方法。如“粗查”。先看看有没有漏写的,如横式的答案等,或利用估算做初步的检查。“细查”——“一对、二算、三查”。先对题目是否抄错,然后蒙住答案重新想计算过程,再和先前答案校对,最后查看是否规范,如数位是否对齐等。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2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投入到学*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谈谈这节课设计的几个想法。

  一、注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用闯关游戏的形式把学生引到学*活动中来,把枯燥无味的练*课上得生动有趣。

  二、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例如:我设计的第四关,看图解决问题,再找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练*,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三、以“小老师”为动力,调动学生积极探索。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当小老师,以雪亮的眼睛观察题目,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小老师的形式,让他们帮小马虎改作业,学生积极性可高了,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加法满十进一,减法不够减向前一位借的意义就更明确了。

  四、在闯关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低年级的学生好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不足之处:

  1、课堂调控能力不是发挥得很好。

  2、教师的评价较少,大多都是让学生鼓掌。

  3、最后都是五朵智慧花,讲的不好,应该鼓励他们说“都很厉害,都很聪明”,而不是说“怎么办?”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

  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的*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3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单元,本单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下面是我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完成《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任务后,整体感觉是:本单元教学比较轻松,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最大的收获是学生能根据操作活动口述所学口算题的口算方法,使本单元的两个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是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难点得以很好突破。同时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解决问题方面,本单元解决的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这一问题我已在上学期提前教学了,一半的学生已经过关。这一次教学一方面是使另一半学生过关,另外重点放在对此类问题的分析上。通过教学,学生不仅会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还能对此类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知道两个数相比,一个数多,一个数少,较大的那个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那个较小的数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较小的数多的,所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在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由于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单元感觉轻松,所以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增加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感觉学生掌握较好,这又为二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减轻了负担。借鉴前一轮执教课改教材的经验,把一些难点问题提前教学,这样能使一部分学生提前掌握,另一部分学虽然当时理解不是很透,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等到再次教学的时候,基本就能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接受能力稍慢的学生是很有好处的。本单元还增加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简单的“年龄问题”、“锯木头问题”、“植树问题”、“上楼梯问题”的教学。这些问题没有对全班学生作出统一要求,学生能掌握多少算多少,真正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今天对本单元进行了测验(试卷上没有涉及到增加的内容),整体情况教好,100分11人,他们是:柯舒鹏、李子烨、鲁敦祥、程彦闵、余开阳、杨念庭、翁晓熙、谢雨、张子涵、胡雪妍、向泰宁;90到99分43人,80到89分14人,80分以下8人。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做题不仔细,一些学生做漏题,还有一些学生物体的数量没数清楚;二是少数做题速度慢,有些学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试题。当然与以往相比,学生做题的速度还是提高了;三是口算速度还没达标。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4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1、数的概念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是学*计算其它知识及发展数感的重要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视数的概念的培养,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在其中又复*到了以前学*的估算,然后能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主要是加法计算, 所以我提出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加法就是要把数与数之间合起来,在后来的操作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一道计算题会有很多种方法来解决,所以我请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结果,学生提出可以摆小棒,拨计数器,然后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来操作,由于头脑中已有加法的概念,所以学生无论是选择摆小棒还是拨计数器,都能够较为准确的进行操作,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对本节课的竖式的计算方法埋下了伏笔。

  二、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惯。

  1、贯彻课程标准,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学*用竖式计算时,由于本节课是不进位,所以可以从高位算起也可以从低位算起。

  2、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板书的竖式,自主探索为什么要竖着列? 体会到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而得出计算方法把握住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3、在本节课的卡片练*中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练*形式,如: 火眼金睛辨对错,卡片练*,以及书上的练*找尾巴,在练*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以及计算认真的好*惯。

  4、在这节课中,学生和我交流得比较密切、理想。但在这节课中还存一些不足和值得吸取经验教训之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备学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面对教学会出现哪些情况,而教师面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应如何去应对,如何去启发引导学生,都是以后应多加学*的。

  5、在本节课中,我认为教师的语言还应该再精炼些,把握住重点难点一针见血,而不是重复学生的话,这样也会显得比较罗嗦.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5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计算,培养学*兴趣和计算意识。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场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再如,借助教材设计的“发新书”、“买玩具”等,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教学时,我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学*活动中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组织好练*,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本单元的口算,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5—6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4)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3篇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笔算加、减法的难点。第一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其一,练*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所带来的成功。出现了这样几种口算方法: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他的理由。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的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会了竖式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的延伸,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教学问题。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一)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新知识。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

  (二)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时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三)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本单元教学应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5)

——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6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

  2.80里面有()个十,( )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 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卡上)

  3+5= 2+7= 5+4

  30+5=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

  三道复*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2、感受进位加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20+4032+1040+4842+7

  5+234+6456+308+51

  2、只列式不计算

  (1)上面哪几道题先算几加几?

  (2)哪几道题先算几十加几十?

  二、新知学*

  1、谈话引入,示联欢会场景图。

  2、看图了解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

  4、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合作摆小棒。

  5、分组介绍计算方法,集体评价。

  6、做一做,同桌任选一道合作摆小棒,说一说计算方法。

  7、指名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小结】师生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计算方法: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的得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

  三、巩固练*

  1、独立完成练*十五的第5题,(学生同桌说一说发现)。

  2、独立完成练*十五的第6题,集体订正。

  3、小医生,把错的改正过来,说一说错在哪里。

  54+7=5136+7=427+24=94

  4、游戏:小小邮递员,练*十一的第9题。

  四、拓展练*

  1、游戏夺红旗。

  (1)连续加7

  28→□→□→□→□→□

  (2)连续加8

  14→□→□→□→□→□

  2、数学乐园。

  从10、20、30、40、50、60、70、80中,写出和相等的一组算式。

  □+□=□+□

  □+□=□+□

  □+□=□+□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26+8=5+37=

  想:先算()加()等于()想:先算()加()等于()

  再算()加()等于()。再算()加()等于()。

  2、在正确得数的()里打“√”。

  35+9={34()44()49()}

  6+27={87()43()33()}

  7+53={60()50()75()}

  3、计算。

  40+30=6+82=76+6=56+4=

  47+2=69—40=82—10=30+4=

  32+9=57+7=9+71=80—30=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5页例2及相关练*。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列竖式的加法(进位)奠定基础。本课对理解“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是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旧知迁移,感知“进位”的必要性。借助学具操作,引导比较,自主探究,互助学*等方式。沟通算法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建立对进位加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经历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对比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的研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3、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计算方法相互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梳理,利用旧知的经验为新知迁移做铺垫

  课件出示复*题

  (一)比一比,算一算(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

  9+8=35+20=4+7=32+5=

  20+78=3+9=4+71=32+50=

  (二)列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教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复*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旧知,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经历探究进位加法算法的过程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需要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一起去一(1)班联欢会的现场看看吧。

  (一)主题引入,信息整合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发现的信息,教师选择性的进行板书。(课件演示突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闪烁。如“24瓶”“桌上有9瓶”可以添加这条信息。)

  选取的信息有:盒子里有24瓶矿泉水,桌子上有9瓶。

  (二)提出问题,列式促研

  1、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课件出示男孩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问题。

  2、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表述出来。课件进行完整性的呈现。

  学生列出算式。(课件出示女孩列出算式)

  3、比较算式,引入课题

  板书算式:24+9=

  4、提出问题:观察算式24+5与24+9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同点:24+5是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24+9比较难。(个位相加超过十,要进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会看情境图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删选信息、完整表述题意的能力。再通过复*题与新知算式的对比,初步感知“进位”,促进学生对新知展开探究的欲望。】

  (三)学具操作,直观感悟

  1、思考:怎样计算24+9=,课堂上没有矿泉水瓶,用什么学具代替我们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引导,借助小棒代替矿泉水,尝试摆一摆,算一算。

  2、操作:同桌合作,摆出算式,算出结果。相互之间说一说是怎样得出结果。

  3、汇报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请学生板演算式中小棒的摆法。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这样几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中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3根,共33根;

  方法二:左边24中1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左边的3根,共33根;

  方法三: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3根,,20加上13就是33根;

  方法四:直接往后数9个;

  方法五:24加10再减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由具体的小棒呈现计算思考过程,突出旧知“凑十法”的迁移,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提供直观的表象支撑,而直接把4根和9根进行相加是13根,为“进位”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在探究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操作方法的多样化。】

  三、分析操作过程,把握本质,体会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操作交流的过程,共同分析方法一、二都是运用“凑十法”,方法三是直接把根数相加。

  再次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回顾梳理。

  (一)数形结合,初建模型

  (课件呈现两种方法,动态演示,突出10根小棒捆一捆),借助小棒摆放,课件演示,体现思考过程。

  教师:第一种方法中的原来的2捆为什么变成了3捆?为什么要把后面的几根重新打捆?第二种方法中1捆多3根是怎么得到的?1捆表示什么几根?

  让学生对着课件演示,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棒演示过程按照“先……再……”的顺序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动手操作过程,借助小棒打捆,建立“进位”的直观表象;再按照课件依次出示的顺序,分别说说两种算法中先……先算……。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进而突出每种算法的重点。强调10个一是1个十,满十就要打捆的意识。】

  (二)符号表征,明确算理

  结合小棒摆放图,把算式过程图填写完整。

  (课件出示算式,以学生表述过程陆续呈现步骤,突出算法不同。)

  利用课件呈现小棒图,出示算式,每种算法的呈现以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相对照,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棒摆放,说出算式一是把9分成两个数,运用“凑十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算式二结合小棒图,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三)即时练*,深化算理

  (课件出示)教材65页“做一做”。

  让学生观察小棒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练*,全班交流,课件反馈。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由具体实物操作到符号抽象理解,明确计算步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语言表征能力。即时练*给学生对新知理解基础上再次回忆,形成计算策略,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四、专项练*,强化对进位加法算理的认识

  (课件出示)

  (一)快乐的小猴。(说一说□里能填几。)

  (二)捉害虫。(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解决问题。

  教材66页第4题。

  【设计意图:设计几个层次的趣味练*,让学生在练*中愉悦情感,通过比较算法,错误辨析,沟通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通过本课的练*,你对加法计算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系密切,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铺垫导入

  (一)复*口算

  5+34=

  63+7=

  9+84=

  38+50=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二)复*笔算

  32+6=

  5+43=

  24+61=

  43+37=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复*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既是对旧知的复*,也是为本堂课学*进位加做好铺垫。笔算的最后一道题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

  (三)汇报交流,明确算理

  预设一: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设计意图:借助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预设二:列竖式计算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6)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最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4、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5、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第61页例1情境图)、小棒若干。

  四、教学过程

  (五)复*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20 40+2

  50+30 50+3

  2、比较以上两组式题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说明:突出加几十与加几的区别,激活与课本相关的已有知识,促进学*迁移。

  (六)新授

  3、课件演示第61页例1情境图。显示一包数学书35本,一包语文书30本,三位小朋友每人拿一本数学书,另有8本语文书。画外音:老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弄清图意,说说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如:

  a)数学书有多少本?

  b)语文书有多少本?

  c)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

  d)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5、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a)生独立从画面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各组分别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

  35+5 30+8 35+30 8+3

  (2)哪几个算式的计算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

  (3)35+3、35+30得多少?先独立思考,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4)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计算方法。

  请各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发言,屏幕上出现各种计算方法。

  计算35+3

  利用小棒帮助解答。

  i.先摆5根小棒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

  ii.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根、36根、37根、38根。不利用小棒直接计算。

  iii.先算5+3=8,再算30+8=38。

  iv.用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计算35+30 利用小棒帮助解答。

  v.先摆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

  vi.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0:35、45、55、65。

  vii.先计算个位上30+30=60,再计算60+5=65。

  (课件演示配有摆小棒的动作和口述计算方法的声音。)

  (5)小组讨论:以上两题的不同计算方法哪一种比较方便?

  (6)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板书计算过程。如:

  35 + 3= 35 + 30=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6、尝试练*。

  40+17= 2+36=

  可以把他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进行计算。

  7、完成课本第61页“做一做”。

  a)引导学生按上下两题一组独立进行计算。

  b)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七)巩固练*

  1、练*十一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挑选若干题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2、练*十一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方法。

  3、练*十一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八)小结

  1、小朋友,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请大家自我评估一下,今天的学*你成功了吗?

  一、教学目标

  1、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1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录音机、磁带、写有算式的26个大苹果、六棵智慧树、2张写有算式的楼梯图、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1张写有思考题的智慧王国图。

  学具:写有口算题和思考题的练*纸(每人一张);每组准备1块小黑板、1支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四、教学过程

  (一)纠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1、今天,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一年级一班的“小小玩具店”正式开业了,我们先来看一下都有哪些玩具,好吗?[教师出示标有价格的6种玩具:大赛车(40元)、小轿车(2元)、飞机(6元)、布娃娃(30元)、小狗熊(3元)、大花猫(20元)。]

  师:都有哪些玩具,价格是多少?(学生回答,要说明礼物是什么以及它的价格。)

  2、这些玩具都有自己的价格,你们要想得到它必须怎么办?(生:用钱买)在每个组的信封里还有一样东西,倒出来看看是什么?(生:人民币)

  师:数数看,有多少人民币?(学生合作数人民币,并报总数。)

  1组:35元 2组:35元

  3组:29元 4组:87元

  5组:64元 6组:38元

  师:你们小组商量一下要买哪种玩具?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7)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实用5篇

  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是学生在学*完小数的读写法,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来教学的。在此基础上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通过练*让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算法,然后以本单元主题图的买书情景为线索展开教学,自然的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运用迁移规律突出算理和算法

  因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学*小数加减法的基础,这节课中,我先通过让学生计算两道整数加减法题,让学生回忆、交流整数加减法的算法。出示情景图学生列出横式后,我先让学生试做,学生计算时自主的迁移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不自觉地把小数点对齐。即把小数加减法转化整数加减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最后再通过提问、交流、巩固“小数点对齐”的问题使学生明白,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如果盖上小数点,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相同。让学生学会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在探究中获得知识

  在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引发讨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学生在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愉快的学*所学知识。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方面:为了充分复*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用的时间有点长,而使后面的一些巩固练*没有完成。造成课堂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这是本节课的学*重点。在学生尝试计算时,能够把小数点对齐,所以这部分处理较简单,只是告诉同学们应小数点对齐,没有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或借助人民币单位等来理解小数对齐的道理,虽然学生在后面的练*中能做的不错,但没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对后面学*“位数不相同小数的加减法”的学*会造成困难。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制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惯。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生: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就是看53.40比49.80多多少,应该用减法计算。列式:53.40-49.80=: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二 、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生汇报:生1:我算的是“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用减法计算,列式: 58.20-49.20=9.00

  58.20-49.209.00

  生2: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 53.40+58.20=111.6053.40+58.20111.60生3: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 49.80+49.20=99.0049.80+ 49.2099.00生4:我算的是“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要用两队的成绩相减……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生2:……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生2: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三、深化练*、巩固新知

  1、完成“练*十六” 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题。

  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完成“做一做”第2题。问: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3、作业:练*十六第2题。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 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今天上了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例1的教学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对于4.75+3.4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两个书写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解决了“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

  2、对于“列竖式时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难点,一位学生回答得很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但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由于怕时间不够,我没有让学生充分说,只是让个别好学生说;在让学生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时,我发现学生总结的有些凌乱。课后我想,如果我能以这样一道填空题的方式:“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的( )对齐,再从( )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 )对齐。计算结果是小数,且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 )化简。”这样让学生总结,特别对一些差生,应该更清晰。

  3、这节课的教学我能始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实践,并能及时捕捉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发现有学生计算结果不化简,反馈时我把他的练*纸展示出来请学生当小老师,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他找出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进行了订正,在课后作业中,我发现他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错误了,我想:像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比我直接告诉他要注意什么,给他的印象会更深刻。

  4、课堂上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都掌握得不错,但在课后练*中我发现仍有不少学生很粗心,计算正确率不高,主要是需要进位和退位时容易算错,结果不化简,特别是口算问题很多,如3.2+6=3.8…还需要加强练*,提高正确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和算法上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导入部分我通过一道整数加法算式,使学生回忆在整数加法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新授例1部分,学生自主计算。巡视时我发现学生出现“把末位对齐”和把“小数点对齐”这两种方法,于是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与整数加法的对比发现,小数加法计算时应把小数点对齐,明确小数点对齐是为了使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讲完之后马上让学生进行练*。例2主要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明确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相减。练*题时,引导学生发现,根据小数性质,在得数中,小数末尾有零的,要进行简化。

  整节课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整体掌握的不错,但是本节课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因为严格把控时间,所以减少了学生发表自己想法的时间,学生演完板之后,可以尝试让学生去讲,加深学生的印象。

  2、小数末尾有零的竖式计算时,可以直接在竖式计算时,让学生将零划掉,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在写得数时忘记这一步。

  3可以引导学生将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进行对比,进一步明确算理。

  经验+反思=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只要不断坚持,每一天的我,都会比前一天优秀。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8)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最新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内容,是在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的。计算教学因纯数字的教学会显得抽象且枯燥,教材中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实物操作,直观呈现算法过程,再通过语言表征,简化思维,理解算理。丰富学生对本课知识建构,同时为以后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1.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25+20在汇报时往往都会说“先算整捆,2捆加2捆,就是4捆是40根,再加上5根共45根。也就是先算十位(高位),再算个位。因为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算理,熟练算法,且计算过程都以口算为主,计算顺序可能显得不很重要,但是教师如果不引导,强调,鼓励这种方法,这与今后教授列竖式的方法发生矛盾,此时教学过程在这环节中把握好这个度。

  2.本课研究的计算方法有部分同学是掌握的,只是朦胧感觉到应该是这样计算,但说不出算理,表述或思维过程中不够系统,不够规范,教师可在讲解中稍微提示以使学生便于理解,而这个环节的直观呈现也是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从直观学具操作到抽象数字理解过程。

  如果在授课中缺乏直观操作、演示、对比、辨析的过程,只是简单讲解,反复练*,学生虽然也会逐渐掌握计算方法,但是借助学具,直观感悟,利用数的意义和组成,探索数字系统的结构,会用数学语言表征,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所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算式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小棒、计数器;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引入新知

  (一)复*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数字卡片:每张苹果卡片中都藏着一个数宝宝,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1.先出示22、5

  教师引导:说数意义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如: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4表示()个(),个位上的()表示()个()。

  2.再出示53

  教师:如果用小棒你怎样摆出这个数?

  3.最后出示40、4、20

  出示“40”和“4”

  教师:如果在计数器上,你怎样拨出这个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再出示“20”

  教师:这个数与“40”相加是多少?表示几个十?

  以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的知识。根据教师依次出示的数字卡片,指定学生说出数的意义。

  (二)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

  40+20 50+30 40+2 50+3

  (三)新课引入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数的意义知识掌握很好。在写字课上,小林和小红两位小朋友也在谈论着完成的作业情况。

  【设计意图:以不同的形式复*数的组成,突出加几和加几十的区别,加强旧知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的联系,促进对新知学*的迁移思想的渗透。】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了解信息。

  教师:从图片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请学生回答,教师摘要信息并板书;

  小林:我写了25个大字,还要写2个;小红:我才写了20个。

  教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完整表述,摘录可探究问题。

  让学生能完整地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可能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有选择性进行板书,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尝试列式,比较“一共要写”和“已经”的含义。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列式?学生说出算式,教师依次板书出:

  25+2= 25+20

  师生分析,肯定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三、自主探究,直观建模

  (一)尝试计算,触发疑问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

  可能有学生会计算,请学生说出结果,教师可用粉笔轻轻写在算式的后面。并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教师:我们准备了小棒,可以通过这些学具摆一摆,把过程清晰展现出来。

  (二)借助学具,实际操作

  (1)小棒演示,学生板演。

  算式25+2,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根表示加上2。

  算式25+20,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捆表示加上20。

  师追问:为什么他俩摆完25之后,一个摆了2根,一个摆了2捆?

  指定学生表述过程(课件演示),注重引导根数与根数相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捆数与捆数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师生归纳,用摆小棒的方式验证这两个结果是正确的。

  教师:你会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计算吗?

  (2)计数器直观呈现相同数位相加的特点。

  学生板演。

  教师:请学生演示先拨出25,在增加2个,在个位上再拨出2个,最后是27个。

  教师:如果加20在什么数位上拨?拨几个?表示什么?

  (课件演示过程,并提出问题)

  这两题中,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用语言表征过程中简化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三)过程呈现,理清算理

  师生回顾,计算过程,板书呈现,直观感悟。(课件演示)

  (四)学以致用,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鼓励个性化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个性化的学*,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巩固应用,内化算理

  (一)小猴摘苹果。(纠错题)课件呈现

  请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师生小结,归纳计算方法,突出本课重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并彩色粉笔板书。

  (二)我来试试。(课件呈现)

  5+3= 2+6=

  35+3= 2+46=

  35+30= 20+46=

  让学生在练*卡上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汇报结果。

  预设:如果有学生发现每组算式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适时拓展学生思维。突出“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在练*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对不同算式进行计算时,熟练掌握算法,在比较中有助于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的形成。】

  五、创造发现,回顾点题

  课件再次出示苹果卡片上的数字。

  (一)创造算式,比较大小

  教师:老师把苹果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根据这些数字,一起创造符合条件的算式。

  (课件呈现)条件

  (1)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40 53+40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6 53+6

  22+5 53+5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二)列式设疑,孕伏新知

  课件添加数字“9”,教师提出问题:还能组成新的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这样算式,教师板书:22+9 53+9

  追问:这两道算式你会算吗?

  教师:这就是下节课要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练*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生的情感体验,无声把所学知识渗透并延伸到游戏中。】

  六、全课总结

  教师:在今天学*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一、教学目标

  1、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1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录音机、磁带、写有算式的26个大苹果、六棵智慧树、2张写有算式的楼梯图、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1张写有思考题的智慧王国图。

  学具:写有口算题和思考题的练*纸(每人一张);每组准备1块小黑板、1支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四、教学过程

  (一)纠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1、今天,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一年级一班的“小小玩具店”正式开业了,我们先来看一下都有哪些玩具,好吗?[教师出示标有价格的6种玩具:大赛车(40元)、小轿车(2元)、飞机(6元)、布娃娃(30元)、小狗熊(3元)、大花猫(20元)。]

  师:都有哪些玩具,价格是多少?(学生回答,要说明礼物是什么以及它的价格。)

  2、这些玩具都有自己的价格,你们要想得到它必须怎么办?(生:用钱买)在每个组的信封里还有一样东西,倒出来看看是什么?(生:人民币)

  师:数数看,有多少人民币?(学生合作数人民币,并报总数。)

  1组:35元 2组:35元

  3组:29元 4组:87元

  5组:64元 6组:38元

  师:你们小组商量一下要买哪种玩具?

  3、能根据玩具的价格和人民币的总数,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提出数学问题:)

  生1:我们组一共有35元,买一辆小轿车要用2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2:我们组一共有35元,买一只大花猫要用20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3:我们组一共有29元,买一架飞机要用6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4:我们组一共有87元,买一个布娃娃要用30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5:我们组一共有64元,买一辆大赛车要用40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6:我们组一共有38元,买一只小狗熊要用3元,提出的数学问题足:还剩多少元?

  4、要想解决“还剩多少元钱?”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最后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5、展示大家列的算式:请每组的代表把小黑板放在前面。

  1组:35—2= 2组:35—20=

  3组:29—6= 4组:87—30=

  5组:64—40= 6组:38—3=

  (二)交流合作 学*新知

  1、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1)我们先来帮l算一算。挂起1组的小黑板:35—2=

  (2)那么35—2得多少,应该怎样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3)请一个小组汇报学*情况,教师可随机进引导。(生:先不看十位,先看个位,5 —2=3,再把3和3()合起来,就是33。)

  (4)你的这种方法很好,说得也很明白。(这时,教师再征求一下其他组的意见,如果都是用的这种方法,再请一个小组派代表说一说。)

  (5)这个过程大家都明白,谁能用上先算……再算……比较简单地说一说。

  (先算5—2=3,再算3+30=333。)

  师:×××说得好不好?鼓励一下。你们能不能学着他们的样子说给同学听一听呢?

  (6)先请一名中等生说,再请一名学困生说。

  (7)教师根据出现的算法与学生一起进行小结,教师板书口算过程(略)。

  (8)拓展练*。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算出了这道题。看看其他组的算式,有没有和刚才这道题类似的。

  生:29—6=和38—3=

  同桌合作一人一题说一说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请一位同学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订正。

  2、学*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过渡:我们再来看2组的这个题“35—20=”。小组讨论一下。(教师走进小组与学生一起学*。)

  (2)请小组汇报学*情况。

  生1:先不看个位,先看十位,30—20=10,再用10加上个位的5就是15。

  (3)师:你说得非常好,淮能比他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2:先算30—20=10,再算10+5=15。

  师:和他们方法—样的同学起立,进行表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征求学生不同的意见。)

  如果没有其他方法了,让学生集体说,教师把刚才的口算过程板书在黑板上。(略)

  (4)拓展练*:

  师:我们旧来看看其他组的算式,有没有和刚才这道题类似的。

  生:87—30=和64—40=)

  对桌合作一人一题说一说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指两名学生说,进行集体订正。

  (4)知识应用:

  师:前两天,鹿老师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可是我只带了10元钱,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

  生:老师遇到的难题是:钱不够了,还需要带多少钱?

  师:谁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难题呢?

  生:还需要带16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从书的价格26元里面去掉老师已经带的10元,就是还要带的钱数。我列的算式是:26—10=16,所以还需要带16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师:谢谢你,明天,我就再带16元去买这本书。

  3、小结:我们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两组口算题有什么特点?同学商量一下。

  生:第一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第二组是两位数减整十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师:大家比较一下,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都是减法,被减数都是两位数。

  生2: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整十数和一位数,如果减数是一位数,就从一位数里减去,然后再和整十数相加;如果减数是整卜数,就从整十数里减去,然后再和一位数相加。(这一点如果学生找不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得出。)

  师:在今后的口算中,大家只要掌握了规律,相信你一定能算得又对又快。

  (三)巩固反馈

  1、算练*。(共两组)才应学生自评和互评两种评估形式。

  在做完第一组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比较上下两行算式的异同,这有利于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

  76—4= 57—3= 68—5= 99—6= 85—2=

  76—40= 57—30= 68—50= 99—60= 85—20=

  (二)

  99—50= 87—40= 98—5= 66—20= 36—3=

  76—2= 48—4= 77—60= 58—6= 89—20=

  2、综合练*:玩“摘苹果”的游戏。

  教师出示贴有苹果的六棵智慧树(每棵树上贴有6个写有本课所学两种算式的苹果)。

  如图:

  并说明游戏要求:每个组的小黑板上贴有一个得数,是这个得数的苹果有6个。请小组同学合作根据自己的得数接力摘苹果,最后教师评定。全对的小组可获得合作星。

  (学生按要求玩游戏。)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练*:玩“爬楼梯夺智慧星”的游戏。

  教师任选两组学生进行比赛,根据口令同时接力做题,先做完的小组获智慧星。

  4、思考性练*:去智慧王国做题。学生随音乐做小燕子飞的动作来到智慧王国。

  教师打开智慧大门出示思考题。

  想一想:下面每个( )里可以填什么数?

  39—10>( )

  95—( )<55

  64—( )=84—( )

  (这一题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留给学生课下完成。)

  (四)课堂总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学*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2、师: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况自由发言。

  3、结语:通过学*,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师:(指25+8)谁来告诉大家这一题是怎样算的?

  生1:5+8=13 20+13=33

  生2:25+5=30 30+3=33

  ……

  (3)练*:

  师:这一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类题?

  找学生出题大家回答。

  (二)分小组活动

  1、谈活明确任务、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总结呢?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2、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在巡视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瞧,这一小组四个小朋友配合的真默契,一个填表,一个写算式,一个算答案,还有一个当小老师检查对错呢!

  3、交流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们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一评。(把汇报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小代表做讲解。重点提问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课本上有这样一组题(p78第1题),请直接写在书上。比一比谁做得又队又快。

  (四)作业

  第79页的第1题、第2题。

  反思:

  在和学生的相互合作中,学会了这么多知识,效果很好。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 )

  2.80里面有( )个十,( )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 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卡上)

  3+5= 2+7= 5+4

  30+5= 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三道复*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在情境图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件出示图片)

  (一)谈话过渡,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在学*中善于交流,分享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你们瞧,一(1)班上的小朋友在忙些什么呢?

  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说自己观察并分析的信息。

  (二)汇报交流,完整表述相关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预设情况:学生可能会根据主题图无序说一些信息,如:有几个人,男生几个,女生几个……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发书、写大字、剪五角星)进行观察,了解相关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单元主题图的出示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场景,进行分析,教育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识图,辨图、删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主题定位,经历删选、操作、感悟、明确“理清法明”的探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在发书过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主题定位,信息重组

  学生汇报信息,教师选择性进行板书。

  可能有:共有30本;(学生直观感受)10本10本地数。

  教师引导追问:

  1.这些书是怎样摆放的?

  2.为什么是10本10地数?

  左边10本,右边有20本,一共有30本。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0+10=

  (二)自主探究,直观操作

  学具操作,尝试验证。学生汇报过程,可能会出现:

  1.小棒摆放。

  左边2捆小棒,右边1捆,共3捆,就是30根。

  2.计数器拨数

  先再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1个珠子,十位上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3.直接数数。

  10个10个地数,数到30.

  4.旧知迁移

  因为1+2=3,所以10+20=30.

  (三)感悟算理,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汇报中追问:在摆小棒时,为什么是一捆一捆的?拨数时,为什么总在十位上拨珠子?数数时,是10个10个地数?

  学生感悟,突出对整十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四)算法多样,算理明确

  1.即时口算练*:30-20=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体现用多种方法理解算理。

  课件出示小棒图,附一图三式。请学生口答补充完整。

  2.口算抢答。

  3+2= 4+5= 6-4= 7-3=

  30+20= 40+50= 60-40= 70-30=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设计几个层次,通过尝试计算,在数数过程中,强化计数方式的变化;在学具辅助过程中,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汇报交流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即时练*中既有新旧知的类比,又有促进探究减法的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对算理的理解。】

  四、巩固应用,深化对整十数加、减算法的理解。

  (一)夺红旗。(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

  (二)购物。(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尝试练*,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教材63页思考题)

  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2.汇报分析,方法多样,明确解题策略。

  【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练*类型,从具象直观操作到数字表象感悟再上升到语言表征,让学生既有学*兴趣的同时,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题的设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尝试练*,通过优势互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一、教学目标

  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空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7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公园里举行花卉展,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电脑演示)

  教学过程说明:结合教材,精心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吸引学生进入新课的教学。

  2、这么多漂亮的花,都是工人叔叔在苗圃里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让我们跟着工人叔叔到苗圃里去看一看。(电脑演示)

  (二)探究新知

  从这幅图上,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汇报:苗圃里有3种颜色的花;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盆等。(电脑出示10、20、30。)

  1、整十数加整十数。

  看着这些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1)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2)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3)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要想知道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样计算?(板书:10+20)

  谁还有不同的算式?(板书20+10)

  10+2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每组的几个同学讨论讨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1)数的方法:10、20、30。

  (2)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3)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4)想减算加:因为30-10=20,所以10+20=30。

  (5)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

  (6)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汇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

  2、整十数减整十数。(电脑演示)

  工人叔叔说:布置花坛还需要紫花,我要搬走10盆。小朋友们,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还有多少盆紫花?

  原来有30盆紫花,工人叔叔搬走了10盆,想一想,要算还有多少盆紫花,怎样列算式?

  板书:30-10=20

  你怎么知道30-10等于20?给你们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交流。)

  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说明:借助苗圃有许多鲜花的场景图,描述工人叔叔运送鲜花的情节,让学生进入情境,并从中发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还有多少盆紫花”等计算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爱可以……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巩固练*

  小猫花花要去钓鱼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钓鱼?听说花花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钓鱼,猫妈妈可不放心了,(电脑演示)“花花,钓鱼的路上会遇到很多难题,你和小朋友们能解决吗?”“能!”“好!我要出几道题考考你们。”

  电脑演示:

  1、40+20= 60-20=

  2、口算:

  3+2= 4+5= 6-4=

  30+20= 40+50= 60-40=

  3、

  + = + =

  注意:若有学生把右图的算式列为4+3=7,教师应让学生讲清道理。

  电脑演示:这么多难题都没有难住你们,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今天的知识。希望你们能钓到许多许多的鱼!不过,你们可要牢牢的记住,只有得数等于40的路,才是回家的路!

  花花拿着鱼竿和水桶来到了小河边,一条大鱼游了过来。谁能帮花花算出鱼身上的得数,谁就能钓出这条鱼。

  电脑演示:

  70+20 20+30 70-30

  0+80 80-50 100-20

  不知不觉,太阳就快落山了,让我们和花花一起赶紧回家吧!哪条路才是回家的路呢?花花正在犯愁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妈妈的话,得数是40的路就是回家的路。请同学们算一算,哪些式子的得数是40?(学生活动。)

  20+30 100-60

  0+40

  30+0 40-10

  90-50

  30+10 70-20

  50-10

  20+30

  70-30

  40+30

  10+30

  60-40

  教学过程说明:运用多媒体把“小猫花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展示了小猫花花出发、钓鱼、回家的连续场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