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范本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 1

  经过修改后,本课也能基本完成了任务,而且在练*部分变得有趣些了。

  首先让学生运用学*2——5的分解与组成方法进行自主探究6和7 的分解与组成,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能很快得出结果。从学生的汇报中,了解到学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分解的,这点做到了教参中要求渗透的“有序”思想。而且学生能根据分法写出式子。

  然后在练*的衔接过度语上,创设了游戏比赛的情景,学生练*的热情高了,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 2

  5以内的加减法可以说对孩子们来说不是难点,5以内各数的组成也比较好记,甚至很多孩子用数一数的办法都能把加减法算对。但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对一些孩子还说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并且还容易算错。先学的6和7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不是难点,孩子对比大小,序数的含义掌握的还都不错。为了给有关6和7的加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关6和7的组成就是很关键的教学内容了。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在操作中体会组成的含义

  请同学们拿出六根小棒,如果把这六根小棒分成两部分,可以这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并记录一下你们的分法。让孩子自己先试着分一分,孩子对分小棒有一定的经验,有5的组成做基础,孩子倒是知道怎么分,但是大部分小组记录的不够全面。让孩子在汇报的时候,互相补充达到总结出所有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再引导大家如何有顺序地进行分一分,先引导通过数数的方式知道数完5再数6,说明5再多1个,也就是5再加1个就是6,让孩子先体会6可以分成5和1。然后通过移动黑板上的带有磁性的1根小棒,来感受6可以分成4和2。再移动1根小棒,6可以分成3和3。这样一直下去把6的组成再有顺序地探究一遍。并且老师及时的板书在黑板上。

  二、形式多样体会6和7的组成

  6的'组成虽然在黑板上演示了一遍,毕竟比较抽象,孩子还是不容易记住和理解。接着,我又采用涂一涂的办法,让学生把6个圆圈,通过涂颜色分成两部分,再来体会数的组成,自己独立完成课本上的涂一涂来体会6的组成,并能把所有情况自己再感受一遍。老师这是再问一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6的组成吗?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让学生说一说,学生会提出有规律的背,先背6可以分成5和1,然后4和2,然后3和3,然后2和4,然后1和5,前面是5、4、3、2、1,而后面一个数就是1、2、3、4、5,这种方法总结为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背。还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背。还能体会看到6可以分成5和1,就能想到也可以分成1和5。通过看到6可以分成4和2就可以想到还可以分成2和4。6可以分成3和3,倒过来还是3和3,就一样了。这样一对一对的背也可以。然后,让孩子读一读,背一背,让孩子齐背,单独背。还可以对口令背。

  然后,再通过接着画一画的办法,比如已经画了4个圆,再画几个圆就是6个圆了,再次体会6的组成和应用。

  这样7的组成的教学和6的组成类似,让孩子充分体会组成的含义。7的组成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背,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背,也可以一对一对的背。通过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不仅仅是学数学,其实是在做数学,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6和7的组成,为有关6和7的加减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 3

  5以内的加减法可以说对孩子们来说不是难点,5以内各数的组成也比较好记,甚至很多孩子用数一数的办法都能把加减法算对。但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对一些孩子还说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并且还容易算错。先学的6和7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不是难点,孩子对比大小,序数的含义掌握的还都不错。为了给有关6和7的加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关6和7的组成就是很关键的教学内容了。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在操作中体会组成的含义

  请同学们拿出六根小棒,如果把这六根小棒分成两部分,可以这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并记录一下你们的分法。让孩子自己先试着分一分,孩子对分小棒有一定的经验,有5的`组成做基础,孩子倒是知道怎么分,但是大部分小组记录的不够全面。让孩子在汇报的时候,互相补充达到总结出所有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再引导大家如何有顺序地进行分一分,先引导通过数数的方式知道数完5再数6,说明5再多1个,也就是5再加1个就是6,让孩子先体会6可以分成5和1。然后通过移动黑板上的带有磁性的1根小棒,来感受6可以分成4和2。再移动1根小棒,6可以分成3和3。这样一直下去把6的组成再有顺序地探究一遍。并且老师及时的板书在黑板上。

  二、形式多样体会6和7的组成

  6的组成虽然在黑板上演示了一遍,毕竟比较抽象,孩子还是不容易记住和理解。接着,我又采用涂一涂的办法,让学生把6个圆圈,通过涂颜色分成两部分,再来体会数的组成,自己独立完成课本上的涂一涂来体会6的组成,并能把所有情况自己再感受一遍。老师这是再问一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6的组成吗?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让学生说一说,学生会提出有规律的背,先背6可以分成5和1,然后4和2,然后3和3,然后2和4,然后1和5,前面是5、4、3、2、1,而后面一个数就是1、2、3、4、5,这种方法总结为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背。还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背。还能体会看到6可以分成5和1,就能想到也可以分成1和5。通过看到6可以分成4和2就可以想到还可以分成2和4。6可以分成3和3,倒过来还是3和3,就一样了。这样一对一对的背也可以。然后,让孩子读一读,背一背,让孩子齐背,单独背。还可以对口令背。

  然后,再通过接着画一画的办法,比如已经画了4个圆,再画几个圆就是6个圆了,再次体会6的组成和应用。

  这样7的组成的教学和6的组成类似,让孩子充分体会组成的含义。7的组成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背,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背,也可以一对一对的背。通过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不仅仅是学数学,其实是在做数学,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6和7的组成,为有关6和7的加减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 4

  兴趣是培养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好数学的最好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对数学学*产生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自然就会有好的效果。在教学“6和7的组成”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

  一开始,我就创设了到佩奇家做客的故事情境,这些动画形象是学生熟悉并且喜欢的,有趣的情境有助于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体验获得新知的过程,感受成功。

  6朵花可以怎么样分呢?学生动手分一分,写一写,记录他们分的结果,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看起来有点乱,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们记全呢。”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由此,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除了“有序”思想,我还渗透了“推想”思想,要求根据一个组成推想出另一个组成。

  3.多种形式的练*

  数学课练*是必不可少的,我多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众所周知,每一个学生都爱游戏,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对口令”的形式,七色花转转的游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提高。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 5

  兴趣是培养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好数学的最好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对数学学*产生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自然就会有好的效果。在教学“6和7的`组成”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

  一开始,我就创设了到佩奇家做客的故事情境,这些动画形象是学生熟悉并且喜欢的,有趣的情境有助于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体验获得新知的过程,感受成功。

  6朵花可以怎么样分呢?学生动手分一分,写一写,记录他们分的结果,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看起来有点乱,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们记全呢。”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由此,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除了“有序”思想,我还渗透了“推想”思想,要求根据一个组成推想出另一个组成。

  3.多种形式的练*

  数学课练*是必不可少的,我多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众所周知,每一个学生都爱游戏,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对口令”的形式,七色花转转的游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提高。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阅读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1)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3篇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1

  经过修改后,本课也能基本完成了任务,而且在练*部分变得有趣些了。

  首先让学生运用学*2——5的分解与组成方法进行自主探究6和7 的分解与组成,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能很快得出结果。从学生的汇报中,了解到学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分解的,这点做到了教参中要求渗透的“有序”思想。而且学生能根据分法写出式子。

  然后在练*的衔接过度语上,创设了游戏比赛的情景,学生练*的热情高了,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2

  6和7的组成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6和7后进行的,本节课是后面学*6和7的加减法的基础,在设计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1、通过复*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

  课一开始,我让孩子们背一背5以内数的组成,说一说学*5以内数的组成的学*方法。通过复*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这样学*新知识会变得更容易,也更容易激发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

  2、注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的时间和空间。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如: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给圆片涂色、同桌合作分学具等活动中去自主探索6和7的组成。在记6和7的组成时,我又让学生自由记、师生互记、同桌合作记,这些活动,表明我把学*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学生,真正视学生为学*的主人。操作实践,根据低段学生直观——抽象的认知特点通过把学具分成两堆这一具体操作的活动来初步了解7的组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掌握6和7的组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3、练*形式多样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巩固反馈阶段我设计对口令、拍手、猜数等有趣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把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使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了新知。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地方:

  1、板书7的组成时写得太小,不够清楚。

  2、整节课提无效的问题比较多。

  3、强调数的组成不够到位。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3

  5以内的加减法可以说对孩子们来说不是难点,5以内各数的组成也比较好记,甚至很多孩子用数一数的办法都能把加减法算对。但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对一些孩子还说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并且还容易算错。先学的6和7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不是难点,孩子对比大小,序数的含义掌握的还都不错。为了给有关6和7的加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关6和7的组成就是很关键的教学内容了。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在操作中体会组成的含义

  请同学们拿出六根小棒,如果把这六根小棒分成两部分,可以这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并记录一下你们的分法。让孩子自己先试着分一分,孩子对分小棒有一定的经验,有5的组成做基础,孩子倒是知道怎么分,但是大部分小组记录的不够全面。让孩子在汇报的时候,互相补充达到总结出所有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再引导大家如何有顺序地进行分一分,先引导通过数数的方式知道数完5再数6,说明5再多1个,也就是5再加1个就是6,让孩子先体会6可以分成5和1。然后通过移动黑板上的带有磁性的1根小棒,来感受6可以分成4和2。再移动1根小棒,6可以分成3和3。这样一直下去把6的组成再有顺序地探究一遍。并且老师及时的板书在黑板上。

  二、形式多样体会6和7的组成

  6的组成虽然在黑板上演示了一遍,毕竟比较抽象,孩子还是不容易记住和理解。接着,我又采用涂一涂的办法,让学生把6个圆圈,通过涂颜色分成两部分,再来体会数的'组成,自己独立完成课本上的涂一涂来体会6的组成,并能把所有情况自己再感受一遍。老师这是再问一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6的组成吗?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让学生说一说,学生会提出有规律的背,先背6可以分成5和1,然后4和2,然后3和3,然后2和4,然后1和5,前面是5、4、3、2、1,而后面一个数就是1、2、3、4、5,这种方法总结为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背。还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背。还能体会看到6可以分成5和1,就能想到也可以分成1和5。通过看到6可以分成4和2就可以想到还可以分成2和4。6可以分成3和3,倒过来还是3和3,就一样了。这样一对一对的背也可以。然后,让孩子读一读,背一背,让孩子齐背,单独背。还可以对口令背。

  然后,再通过接着画一画的办法,比如已经画了4个圆,再画几个圆就是6个圆了,再次体会6的组成和应用。

  这样7的组成的教学和6的组成类似,让孩子充分体会组成的含义。7的组成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背,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背,也可以一对一对的背。通过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不仅仅是学数学,其实是在做数学,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6和7的组成,为有关6和7的加减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2)

——6和7的组成教学设计通用5篇

  6和7的组成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7,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发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6、7的基数及序数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7个圆珠、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课件出示七个小矮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他们是那个故事里的人物呢?你能拍手表示他们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

  师:从这幅画里,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6个小矮人有胡子。)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6和7。(出示完整课题:6和7)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童话故事“7个小矮人”导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学*作好铺垫。]

  二、6、7的基数含义

  1.观察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在这幅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它们的数量又是多少呢?看哪位小朋友能用最快的速度,准确的把它们的数量数出来。

  (学生经过数数后,开始汇报,教师予以肯定)

  2.从集合图抽象到点子图。

  师:你能把教室里物体的数量用小圆珠表示吗?

  学生摆完后汇报。

  (教师提问你摆了多少个小圆珠?根据学生汇报的个数,教师继续追加问题,你为什么摆这么多?)提问两个学生。并出示数字卡片:6和7

  3.生活中的数。

  师:生活中哪些东西还可以用6表示呢?

  学生观察、回忆汇报。

  师:哪些东西可以用7表示呢?

  学生观察、回忆汇报。

  4.6、7的写法。

  师:这么多东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们会写6、7吗?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长得象6、7的形状。你们想到了什么?说说看(哨子、锄头等)

  教师示范,学生在书上描红,每个数字描写两个。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的学*,环环相扣。由生活中的数引入对6、7的写法,非常自然。]

  三、6、7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

  师:我们在计数器上如何拨出“6”呢?6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呢?

  师:我们可以看出“6”添上1就是“7”,“7”去掉1就是“6”。

  2.课件出示直尺图。

  (对教科书上的直尺图做出了修改,通过填空让学生对7以内的数序有更深刻地体会,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推理、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3.儿歌:7个阿姨摘果子。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处,加入这首儿歌,不仅增添了学生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比较5、6、7的大小

  师:秋天到了,果实都成熟了。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发言)

  师在黑板上画出5个橘子,6个苹果。

  学生说出数量,并进行比较。

  师在画出7个梨,引导学生比较。

  师: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思考记录,再同桌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

  汇报:7>6、7>5、6>5、5<6、5<7、6<7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生活,以“你喜欢哪种水果”为线索,引出对5、6、7大小的比较,既能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有的,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

  五、6、7的序数意义

  1.游戏。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7个小朋友上来。游戏的名称是:按要求做动作。(如果对了,大家故障表扬他们;如果错了,举手告诉老师他们错在哪里?)

  师:第7位小朋友蹲下来,6个小朋友蹲下来,第6个小朋友到讲台桌上拿6支粉笔,后面7个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所以此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有利于学生对6、7的序数意义的理解。]

  2.出示金鱼图,学生看教科书第44页,学生口头回答。

  师:像这样的问题你会提吗?指名提问,回答。同桌互问互答。

  (鼓励同学们好学的精神。)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些什么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和整理,并通过自我评价,增加学*的自信心。]

  6和7的组成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46、47页,练*十第1、4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6、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教材在这里出现了大括号“ ”和问号“?”,并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教材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内容,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会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2、方法与过程: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尝试、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列减法算式计算的问题。

  教学方法:

  先试后导——尝试学*

  学*方法:

  自主学*,合作学*等

  教具学具:

  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谈话:今天,小白兔的爸爸和妈妈要带他们的小孩到野外采蘑菇。大家请看!(出示课件)

  2、让学生描述图的意思。

  3、大家说得很好!它们要请我们用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问题,你们能行吗?(揭示课题)

  二、尝试自学、发现问题。

  1、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理解解决问题中知道什么,求什么的意思。

  提问:“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加写“?只”。边画边说明:“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群小兔合起来,下面加一个‘?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提问并指名回答

  “括号表示什么?”

  “‘?只’表示什么?”

  “谁能完整地说出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指定两、三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把4只和2只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

  2、教师出示教科书第47页上的青蛙图。

  让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提问:“括号下面写着‘7只’表示什么?”(一共有7只青蛙)“在荷叶上的青蛙上面写着‘?只’表示什么意思?”(求在荷叶上的青蛙有几只。)

  “那么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别指名回答。“谁能完整地说出来?”指定三、四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减法?”(要从7只里去掉2只,求剩下几只,用减法。)

  三、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练*十第1题)

  ①、说一说

  师: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解决?

  请先自己想想用什么方法列式,然后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一人说时,其他人要认真听,要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②、师:哪个同学愿意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尝试就知道什么时候用减法来算。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2、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练*十第4题)

  ①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谁能把图意说出来?

  ②、尝试探究、独立解答

  你能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吗?

  ③、汇报交流、归纳方法

  谁愿意把你列的算式展示给大家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四、尝试归纳、整合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掌握了那些新的学*方法?能和大家说说吗?

  6和7的组成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6、7的物体,体会6、7的基数含义。

  2.了解6、7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相邻两数的大小,初步体会6、7的序数意义。会读、会写这两个数。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交流意识。

  二、重点难点

  6和7的顺序和序数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直尺、0~7数字卡片、若干圆片或其他学具。

  四、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1.猜数:比1大比3小的数字娃娃是谁?谁在2和4的中间?比4多1的数字是几?比5小1的数字是几?。

  2.引入:今天,又有两个新的数字娃娃要和我们交朋友呢,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可它们真顽皮,早已躲进了数学书39页的主题图中呢。

  (二)新课展开

  1.创设情境,学*数数和认数。

  (1)出示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课桌和1张讲桌、7把椅子,6个同学和1位老师在打扫卫生。

  (2)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

  (3)交流、汇报。

  你看到些什么?(同学、教师、桌子、椅子等)

  图上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和多少人?(6张桌子、7把椅子和7个人)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又是怎样数桌子或椅子的?

  (4)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板书:6)椅子的把数、师生共有的人数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7)

  (5)点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6和7这两个新朋友。板书课题。(6和7的认识)

  (6)用6和7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2.教学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1)摆学具:先摆出5个圆片,再添上1个圆片,是几个圆片?(6个)6个圆片再添上1个又是几个圆片呢?(7个)(让学生直观感知到6比5多1,7比6多1。)

  利用上面摆出的圆片,引导学生直观比较。

  师:从你摆的圆片中,你能发现什么?谁大谁小呢?跟你的同桌说说。(学生很容易比较出:6>5,5<6,7>6,6<7,7>5,5<7。)

  思考:7>(),()<6,……

  (2)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出直尺图,只写出0、1、2、3、4、5。提问:6、7的位置在哪儿呢?谁能帮它们找一找?请学生板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数的顺序。读一读(0~7,7~0)。

  争当小老师。谁能像老师一样提问题考考大家?如:5的后面是谁?6在几和几的中间?与5相邻的数字朋友是谁?……(可以同桌合作,小组合作,与你的好朋友合作等)

  3.明确6和7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出示金鱼图。分组进行,边观察边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

  (1)先让学生分清左和右,找准起点。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2瓶里有几条金鱼?第6瓶里呢?说出你是从哪边数起的?

  (2)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或从右数数是第几瓶?

  (3)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从右边数起呢?

  (4)小组合作。一生提问,组内人员回答。

  4.指导书写6和7。

  (1)展示6、7的形状,指导同学观察,启发想象6和7像什么?(6像哨子,7像锄头等。)

  (2)师介绍田字格,并在田字格中示范,学生在书中描红练*。

  (3)学生板演,学生评价,及时纠正。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谁?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了解什么?

  小结:认识了6和7,知道了7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五、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学生在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时,感受到数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够从实物中抽象出数。

  2.数学学*需要活动,数学活动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还有培养观察的能力、协作精神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

  6和7的组成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重点:掌握6和7的组成。

  2. 难点:亲历6和7的有序组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旧知。

  1、出示:沸羊羊、慢羊羊、美羊羊、喜羊羊、暖羊羊、机械羊。

  问:小朋友们,你认识它们吗?一共有几只小动物?(齐数)

  你最喜欢谁呀?

  2、师:想知道老师喜欢哪只羊吗?老师喜欢的羊是从右数起第6只,从左边数起第2只。是谁呀?(没错,就是知识渊博的慢羊羊。)

  问:谁愿意像老师这样,把自己喜欢的羊的位置告诉大家,然后请大家来猜一猜你喜欢的是哪只羊?

  (请猜出来的`小朋友带领大家数一数。)

  二、动手操作,尝试学*

  1、(拿走灰太狼)师:小朋友们,如果我们要把这6只羊分成两组,可以怎么分呢?请拿出6个圆片来代替这6只羊分一分。开始吧。

  (学生自由分圆片或小棒)

  问: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分一分呢?(生板演并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来板书)。

  追问:还可以怎么分呀?

  2、组织学生整理学具。

  3、师:小朋友们,这就是6的分成。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全班齐读)

  师:这样看起来有点乱,小朋友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们记全呢。

  (A、按顺序记;B、一组一组地记)

  小结:不管我们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来记,还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记,或者是一组一组地记,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方法,就能记得全了。明白了吗?

  4、拍手游戏

  师生合拍6下,并相应说出6的组成,如:生1:我拍1,生二:我拍5,生1、2:1和5组成6,6可以分成1和5。

  5.课中休息操

  6、师:小朋友们,现在是6只羊,如果再加上一只灰太狼,一共有几只了呀?(7只)那如果把这7只小动物分成两组,每一组有几只呢?你想怎么分呢?把你要怎么分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吧!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8、对口令:师生对:XXX,问问你,7能分成3和几?……

  三、活动游戏,操作巩固

  1、游戏---找朋友

  ⑴能组成6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213

  534

  ⑵能组成7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412

  653

  2、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四、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进一步认识了6和7。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好了,小朋友们,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6和7的组成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利用“一图两式”的学*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字朋友了?(生自由回答0到7)小朋友们的脑子真是棒!那你们会不会帮老师把这些凌乱的数字按一定的顺序排排队呢?(多媒体出示一组凌乱的数字:5、3、1、7、4、0、6、2)

  问: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排法?(从大到小或是从小到大排)

  2、那我们再与这些数字朋友玩玩算式的游戏好不好?看看谁算的又快又准。(多媒体出示口算题) 2+1 1+3 0+4 2+3 5-4 4-1 3-0 4-2 (让学生在练*本上先算出得数,师巡视,最先算完的学生举手)

  师:老师看了一下大多数同学都算的非常好,只有一小部分同学有点困难。没关系,我们一起帮帮有困难的同学。让学生边整齐读算式边说得数,多媒体显示得数。

  师:同学们都已经会计算了2、3、4、5的有关加减法了。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教授新知

  师:看小朋友们表现得这么棒,老师想带两位新朋友给你们认识,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这两位新朋友看到你们刚刚回答的问题这么棒,想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吗?(出示主题图左图)

  1、观察这幅图你们知道这两位新朋友在干嘛吗?

  ① 你们先猜小女生会怎样列式计算?想到的同学在自己的练*本上写出来。(师巡视)

  指名学生说一说怎么列式计算,你是怎么算的? (她的左边是5个,右边是1个,合起来就是:5+1=6)(师板书)

  师:小朋友们,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方法吗?跟他算一样的同学笑一笑。小朋友真棒!

  ② 那小男生又会怎样列式计算呢?

  师:想到的同学说一说怎么列式计算?为什么这么算?

  (他的左边是1个,右边是5个,合起来就是1+5=6)(师板书)

  师:小朋友们,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方法吗?如果你同意也和他算的一样,那我们就给这位同学和自己掌声表扬一下)

  ③ 小朋友们,我们来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得数也相同,只是加数的位置不同。)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新朋友与我们算的一不一样。(多媒体出示算式)

  2、师:咦?为什么两位新朋友算的是同一幅图,为什么会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与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讨论讨论。

  生:小女生是从她的左边数有5个,右边有1个,合起来就是6个;小男生是从他的左边数有1个,右边有5个,合起来就是6个。所以列出的两道加法算式就不同,但是得数是一样的。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同学?

  师小结:同一幅图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但是得数一样。

  3、师:小朋友们既然这么聪明,那这两位新朋友还想再考考你们,怕不怕?(出示主题图右图)

  师:快看看他们是怎么分的?他们分别又会怎样列式计算呢?你们想到了吗?快动手在练*本上写出来吧,看谁算的又快又准。(师巡视)

  ① 谁来帮小男生算?指名学生回答是板书算式。

  问:你是怎么这么快就算出6-5=1的?(学生可以由6分成5和1,所以6-5=1;也可以由5+1=6,所以6-5=1)

  ② 谁又来帮小女生算一算呢?(同样的方法教学6-1=5)

  ③ 师:咦?同样也是一幅图也能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为什么呀? 指名学生回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顺序不同,所以算式不同。

  师小结:原来同一幅图,观察的角度不同,既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也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小朋友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三、巩固练*

  1、师:小朋友们,你们这么厉害,那就再来帮帮这两只狗狗解决它们的难题吧!(多媒体出示狗狗数骨头左图)

  ① 大狗和小狗分别会怎么列式计算呢?你们赶紧动手帮帮算吧!

  ② 说说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2、你们会帮它们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那这幅图又该怎么列式计算呢?(出示狗狗分骨头右图)

  师生共同小结:同样的一幅图观察角度不同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也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

  3、小朋友们表现的这么好,连花儿都笑了。快来看看花儿又会考我们什么?(出示花儿图、小木棒图、三角形图)

  ① 会算吗?赶紧翻开你们的课本42页,动手填在课本上。

  ② 分男女生两部分分别整齐回答花儿图的算式和小木棒图的算式。

  ③师:咦?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其他的图都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为什么三角形这图只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呢?(让生自由说发言说理由)

  师小结:原来,当两部分的数相同时,根据同一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式。

  四、课堂总结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什么?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3)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6和7的认识》教学内容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其他几个知识点相对于学生较简单,但也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实物与抽象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我从主题图导入,让孩子观察同学们打扫卫生的画面,找出图中的是6和7的人或物,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接着,我让孩子找找生活中的6和7,孩子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自己住在第7层”,“昨天口算训练做到第7页”,“七巧板中也有7”,“电话号码中也有7”,除了说一说以外,如果能让学生用画一画、拍一拍、写一写等多种形式来表示出7,学生能更多的感受实物与抽象数字之间的联系,对于7的认识就更加丰满了。然后通过计数器和一把断尺,让学生知道5、6、7的位置,以及6、7和1、2、3、4、5之前的大小关系。

  而对于重难点6、7的基数序数意义,这节课我呈现了图中的金鱼图。让孩子们数一数“一共有几缸鱼”,“第7缸鱼有几条鱼”,“有7条鱼的是第几缸”,但是最终有个别学生也没弄清楚“7缸鱼”和“第7缸鱼”的本质区别。谢老师的建议是换一个情境,如“把7个圈涂色,把第7个圈圈出来”,在涂和圈的过程中,思维碰撞,学生自觉考虑两者的差异,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除了涂和圈之外,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座位左数第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第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从左数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突破重点,达到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目的。6和7的组成与分解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让学生把6个圆片分成两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渗透一种有序思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在每次移动一片圆片的体验中,观察左右两堆圆片之间的变化,感受有序的数学思维。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学得也较轻松,但也存在不少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整个教学内容可以更具趣味性。比如设计小猴子过生日的情境,小猴子邀请了他的6个好朋友一起来参加他的生日聚会开始,导入6和7的认识。6位好朋友坐着小火车,咔嚓咔嚓,在声形并茂的过程中,教授数序和进行大小比较,孩子们会乐此不彼。到了小猴子家里,小猴子为他们准备了很多的食物,呈现6种鲜艳、动态跳跃的水果图片,让孩子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开心的分成两堆。整个教学内容都贯穿在小猴子过生日的主线中,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吗?

  课件出示七个小矮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你们看他们是谁?你能拍手表示他们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

  师:从这幅画里,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6个小矮人有胡子。)板书:6。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6和7。(出示完整课题:6和7)

  [设计说明: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童话故事“7个小矮人”导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数数和认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同学们这样的数数方法真好,我们大家一起再来数一数吧。(结合数数过程,课件闪动被数的对象,使学生更清楚地发现5、6、7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小朋友,教室是我们学*的地方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课件相应演示)

  b.摆一摆:小组合作,用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出不同的图形,并上台展示,说一说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了什么图形,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说一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里有那些物体的数量是6,那些物体的数量是7?”,“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四人小组)

  [设计说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可以用6、7表示的事物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6、7的写法。

  师:这么多东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们会写6、7吗?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长得像6、7的形状。你们想到了什么?说说看(哨子、锄头等)

  教师示范,学生在书上描红,每个数字描写两个。

  4.教学数序。

  a.出示计数器:让学生上台拨5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6颗)也就是5添上1是几?6颗珠子再添上几颗是7颗珠?(1颗)也就是6添上几是7?

  问: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b.通过直尺图,直观教学数序。

  课件展示直尺图:0、1、2、3、4、5、()、()

  师:你知道5的后面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0正数到7,从7倒数到0?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5、比较5、6、7的大小

  师:秋天到了,果实都成

  熟了。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发言)

  师在黑板上画出5个橘子,6个苹果。

  学生说出数量,并进行比较。

  师在画出7个梨,引导学生比较。

  师: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思考记录,再同桌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

  汇报:7>6、7>5、6>5、5<6、5<7、6<7

  [设计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以“你喜欢哪种水果”为线索,引出对5、6、7大小的比较,既能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有的,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

  6.6、7的序数意义

  a、游戏。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7个小朋友上来。游戏的名称是:按要求做动作。(如果对了,大家表扬他们;如果错了,举手告诉老师他们错在哪里?)

  师:第7位小朋友蹲下来,6个小朋友蹲下来,第6个小朋友到讲台桌上拿6支粉笔,后面7个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所以此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有利于学生对6、7的序数意义的理解。]

  b、出示金鱼图,学生看教科书第44页,学生口头回答。

  师:像这样的问题你会提吗?指名提问,回答。同桌互问互答。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4)

——学*7的组成教案 (菁华5篇)

  学*7的组成

  [活动目标]

  学*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可以有6个答案,能够在6个答案中找出相像的两组,并做标记表示。

  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惯。

  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7个贴绒苹果,放大的记录单(图5—9)、水彩笔、放大的幼儿操作材料。

  学具:

  1、一面是红色,一面是绿色的两色片片12份,每份8个,记录单若干张(如图二),铅笔12支。

  2、记录单若干张(如图5—9)、每组一盆相同的小花片、铅笔。

  3、记录单若干张(如图5—10)、格子纸、剪刀、浆糊、铅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学*7的分合。

  ①请一名幼儿将7个苹果分成两份,分完后进行记录,要求每次分的结果都不一样。

  ②引导幼儿检查其进行的每次分合是否有重复和遗漏的,确认7分成两份有6个答案,如有错误,引导幼儿进行改正。

  (2)引导幼儿给相像的两组答案做标记。

  ①请幼儿观察6个答案的记录,找一找有哪两个答案相像(如:3和4与4和3)。并讨论:“能否给它们做一个标记,让人清楚地看出哪两组是相像的。”

  ②请个别幼儿尝试为两个相像答案做标记表示(如在3和4与4和3这两组答案后的空格里各画1朵相同的.小花表示它们相像)。讨论:为什么他要画两朵相同的花表示呢?

  2、幼儿操作活动

  (1)分花片

  请幼儿每次将7个花片分成两份,并用数字做记录,要求每一次分的结果都应不一样,分一次记一次,最后找出两组相像的答案并在后面的空格里做出标记。

  (2)剪贴格子

  请幼儿每次拿一条格子纸条,纸条上格子的数量与记录单上的总数相同,将格子纸条沿线剪开分成两份贴在横线上,要求每次分的都不一样,分完后用数字记录下来。想想怎么分才能分的又快又对,一组都不漏掉。最后再找出两组相像的答案并给它们做上标记。

  (3)翻片片

  请幼儿将7个片片排成一排,然后翻动前面一部分片片变化颜色,说说两种颜色的片片各有几个,每次翻出的另一种颜色的片片数目都不能相同,并用数字记录,再在后面的空格里给相像的两组答案画上相同的小标记。

  3、评价活动。

  展示一份放大的“分花片”的操作记录,集体检查其答案是否正确,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看见这两个标记(如两个圆点)怎么就知道这两组答案是相像的呢?以及根据同一标记是否能找到相像的两组答案。

  反思:

  将数学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他们熟悉的情境进行游戏,他们很感兴趣。此次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也很完美。

  教学目标:

  1、让幼儿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学*7的组成,让幼儿掌握7的六种分合方法。

  2、引导幼儿发现分合式中递增、递减规律和互换规律。

  3、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幼儿掌握7的六种分合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幼儿发现分合式中递增递减规律和互换规律。

  教学准备:

  教具:花果山背景图(小花、小草、太阳、小鸟、小猴);贴片桃子7个;粉笔、黑板;磁带、录音机;教鞭

  学具:1—6数字卡片人手一份;桃子卡片30张(均贴有数字并剪成两半);每人一碟小桃子卡片、空碟人手一个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引出课题;花果山上的桃子熟了,我们到山上摘桃子吧!(放音乐,教师带幼儿模仿猴子动作进入教室)

  二、基本部分:

  (一)学*7的组成游戏:我们都是好朋友

  (1)、请7个幼儿为一组,手拉手边念儿歌边走动:“123,321,你拉我,我拉你,我们都是好朋友,你蹲下我站起。”儿歌念完,有的幼儿蹲下,有的幼儿站起,请一个幼儿在卡片上用分合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继续游戏,引导幼儿把每一次游戏的情况记录下来。

  (2)、把7的几种分法用综合式的方式记录,学*7的分合式。

  (3)教师小结;7共有6种分法。 (二)、引导幼儿探索分合式中的递增、递减规律

  (1)引导幼儿发现分合式中的递增递减规律

  请幼儿看一看刚才的分合结果,左边有些什么数字?右边有些什么数字?

  思考:能不能调换一下每组数字的顺序?应该怎么做呢?

  (2)幼儿尝试按顺序分。幼儿用7个桃子,自主练*数字7按顺序分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左边的数字和右边各有什么特点?(小组)

  教师小结:在分合式中,左边的数字越来越大,右边的数字越来越小。按顺序分不仅能很快地找出全部分法,而且不会重复。

  3、引导幼儿发现分合式中两个部分数的互换关系

  (1)师:“小猴子们仔细看看,在分合式中还能发现什么秘密?”

  教师以7和7两个分合式为例讲解分合式中互换规律。

  ∧∧

  3 4 4 3

  小结:部分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

  (2)引导幼儿用互换规律找出77的相应分合式 77

  ∧∧ ∧∧

  1 66 12 55 2

  4、复*7的组成

  (1)游戏一: “对口令”

  游戏玩法:每个幼儿盒子里有数字卡片1—6,请幼儿找出和教师的数字卡片合起来是7的就举起来。要求幼儿表述,如——师;我是1、幼:我是6,7可以分成1和6,1和*起来是7。 (2)游戏二:拼拼乐

  游戏玩法:每张桌子上的小篮子里有许多贴有数字的半张桃子卡片,幼儿取半张桃子卡片看清上面的数字后在本组内找到另一半桃子,两张桃子卡片上面的数字合起来是7就可以变成一个完整的桃子,送给小猴子。

  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在本组幼儿中寻找和自己卡片上的数字合起来是7的桃子卡片。

  (3)游戏:数字娃娃找朋友

  幼儿佩带数字卡当数字娃娃,听音乐找朋友,要求两个幼儿的数字合起来是6。游戏开始,看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对。

  三、结束部分

  小猴子们看到这么多又大又红的桃子,他们说谢谢你们,还邀请大家一起去玩,我们走吧。(放音乐,带幼儿离开教室。)

  活动目标:

  1.学*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可以有6种分法,并记录结果。

  2.在探索操作活动中,知道按序分合不易漏掉数字,在观察中发现两部分数之间的增1减1的关系。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硬币若干活动过程:

  一、复*6的组成玩"碰球游戏"师:我的1球碰几球?

  幼:你的1球碰5球。

  二、学*7的组成游戏导入:

  1.今天小超市开业了,你们想去逛逛吗?

  2.逛超市买东西需要什么呢?(出示装有硬币的小包,请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3.取款机里有很多的硬币,请小朋友不用眼睛看,用手摸出7个硬币。

  4.跟好朋友检查一下,是不是都摸对了。

  游戏"抛硬币"1.看看硬币是什么样的吗?它两面的图案一样吗?

  2.正面是什么样的?反面有是什么样的?

  3.你们知道一个硬币是多少钱吗?那你们手里有多少钱呢?

  4.现在时间还早,超市还没开门呢,我们来玩个抛硬币的游戏吧!

  5.请小朋友回到座位上,把7个硬币轻轻撒到盘子里,6.看看有几个正面?有几个反面?然后把它记下来。

  7.幼儿游戏,并记录操作结果。

  8.展示记录情况。你玩出了几种情况?你是怎样记录的?

  游戏"猜硬币"9.我手里有7个硬币,我将他们藏在两只手上,你们猜猜每只手里藏了几个?

  10.和旁边的小朋友玩一玩。

  教师总结7的6种分合情况

  三、巩固7的组成购物(巩固练*)

  1.小超市开门了,超市里的商品真多,它们的价钱是不一样的,请小朋友用7元钱买两样东西,每个人都要把自己手上的钱用完。

  2.幼儿自由购物。教师做营业员检查幼儿活动结果。

  活动反思:

  在学*7的组成时,我先以“看数拍手”的游戏的形式引入幼儿兴趣,孩子们在拍手游戏过程中都显得很有兴趣,也特别喜欢这样的游戏形式。在用故事《水果成熟了》引导幼儿帮助小动物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想上来分,争先恐后的举手。边分边引导幼儿说左边分了几个,右边分了几个等。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基本能正确分配。也能很好的说出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操作的机会,我利用操作材料(玩具)让每个孩子都和我一起来分一分,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让每个孩子对数学更有兴趣。从孩子的操作过程中看,她们基本上都能进行独立操作了,并能进行口头表述。

  活动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主动学*7的组成,知道7的分合方法和数学的互补关系,培养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和善于思考的*惯。

  环境创设:

  小铃1只,音乐磁带,7的组成卡片,数量分别是1---6个图片分散在教室四周的桌子上,数量为1—6的小动物头饰每人一个。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5)

——8和9的组成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为使本节课更有层次性,预想将“8的组成”的教学过程设计得更能凸显教师的指导性,而在“9的组成”这一部分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通过对比,体现教师指导后学生自主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学*的过程和能力。

  因此,“8的组成”这一部分第一次设计为:

  【设计一】

  1、师:将8个〇分成两部分,可以怎样分?

  (学生每人动手分。师巡视,看是否正确,是否完整,是否有序。)

  ①.分完以后在黑板展示“ 8” 的7种组成。

  师板书: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 完整地读一遍。

  2、师:这么多种组成,怎么记会更快、更方便呢?

  ①. 学生讨论。

  小结出:只需记前4种,就能想出后3种。……

  ②. 记背这4种。

  ③. 巩固记忆:对口令,找朋友……

  【反思一】

  试教中,发现教学过程进行得很顺利,但课堂气氛也很沉闷。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前面在学*2---7的组成时,一直要求学生有序地分出所有组成,所以第一个要求对学生来说实在是简单得没有任何新意。而且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方式几乎都是前一次课(“6和7的组成”)的.翻版,因此学生才学得了无生趣。不禁问自己:这种顺利而沉闷,顺利得没有一点思维“撞击”的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吗?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学到什么与前一节课不同的东西?又能在哪些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呢?

  因此,重新对“8的组成”这一部分进行了设计。不仅改变了学*方式,还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与需求。第二次设计如下:

  【设计二】

  1、师:将8个〇分成两部分,有哪些分法?

  你能把所有的分法不重复、不遗漏地都摆出来吗?

  2、小组合作操作:有人摆,有人记录。

  3、展示分法:

  ①、记录了7种的:(观察是否是有规律地记录的)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只记录了4种的:

  8 8 8 8

  / / / /

  1 7 2 6 3 5 4 4

  提问:你们(他们)为什么只记录4种?

  可以通过你(他)们记录的这4种想出8的全部7种分成吗?怎样想?

  4. 记8的组成。

  (略)

  在设计上太注重老师的引导,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实施,层次不分明。在学生掌握了8的组成后,对于9的组成我完全放手,并进行了分层教学,具体设计如下: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自己来学*9的组成吗?会的小朋友可以直接填写,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来分一分,说一说,在填写。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分层进行学*,并逐步掌握了9的组成的知识。经过这一环节的'改变,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本节课的几个可取之处:

  1、复*部分的“悄悄算”游戏对一年级孩子具有集中注意力,激起孩子学*兴趣的作用。

  2、把扑克引入课堂,并做到一牌多用:先用扑克牌进行了8的组成的分一分活动,再进行了“我翻牌你出牌”游戏,还利用扑克进行了找朋友游戏,活跃了课堂,学生兴趣昂然。

  3、游戏形式多样,如对口令游戏、拍手游戏、悄悄算游戏、我翻牌你出牌、找朋友游戏等等,游戏活动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喜闻乐见的,并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原以为有了几年教学经历了,上教研课不会紧张的,可是随着上课铃响起,我还是心怦怦直跳。也许是我太在乎了。

  为了上好《8和9的组成》,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我由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新知识,还设计了生动、活泼的竞猜教学环节,不断地激发学生学*的乐趣和欲望,不断地使学生得到鼓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学*的情感。课堂40分钟完成了课时计划的任务,学生也一直坚持到了最后。相对于试教的效果,好多了。

  即使自我感觉良好,问题还是存在一些。例如: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的时间太少。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怕没有充足的时间做*题,学生摆小棒探究9的组成都非常仓促,另一方面的原因更是担心驾驭不好课堂,怕学生沉于玩小棒不再跟着一起思考;作为数学教师,语言不够精炼,也担心自己表达的意思学生不能马上接受,喜欢重复;课堂设计的内容就是8和9的组成,显得单调,容量太小。

  就当自己觉得可以稍微松懈一下的时候,我们数学组的其他3个老师挤出时间为我的课进行了讲评,我的心又悬了起来。现实终究是要面对的,我也虚心的记下了她们提出的一些宝贵意见:

  1.我们从数字3开始,3的组成就是利用摆小棒找出来的。再到4、5、6、7的组成,也无非是利用分圆片或者小花。现在已经到了8和9的组成,学生完全可以根据组成的规律,脱离实物找出8和9的组成。问题在就于我在*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数学建模的渗透,没有把教学提升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

  2.游戏环节的设计要考虑充分,不能顾此失彼。我在游戏环节中为学生准备的是他们喜欢吃的糖果,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不便于学生观察。在新课引入阶段,我扮演小兔子猜测盒子里还剩下糖果的个数,没有让学生一探究竟地检验盒子的糖果的个数。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想当然;

  3.准备的练*缺乏层次,也就说明了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

  事实虽不容乐观,但是我并不气馁。如果没有这样机会,我就发现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也听不到其他老师的指教。我的学*历程中有这么多乐于助人同事的帮助,我的明天会更好。

  今天我上了《8、9的组成》这一课,40分钟的课堂教学,面对学生收获成功的笑容,回顾从研读教材到教学设计,再到课堂实践,让我对今天的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一个地球”,备课就是为了给学生找出一个学*的支点,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地提升。课前精心的备课,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时时有亮点,处处有新意,并且将这种亮点变为了高效,学生就会轻松得到一份厚重知识。通过这节课,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游戏、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思考,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景中,学生就会对数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我们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只要小朋友能学会8和9的组成,歌星小企鹅就会为大家唱一首动听的歌曲!“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并将这一情景贯穿着节课的始终)紧紧“拴住学生的心,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兴趣。

  3、通过比赛进行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 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8 根小棒分成两份,要求6人一组合作进行,小组长按号进行,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看一看哪一组完成的最棒。通过操作、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进步之处:

  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以前我在上课时总是怕学生太乱而不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只是找一个或两个学生到前边来进行操作示范。这样做的效果只是锻炼了好学生,而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动手的体验,所以理解的知识不扎实,有些同学虽然死记硬背下来但对学*渐渐也失去了兴趣。所以我在这节课中,放手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动手,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所以记忆的知识就会比较扎实,学生的兴趣也有所提高。

  三、存在问题:

  1、在学生摆小棒之前,我虽然有一定的示范但学生自己摆和说的过程中还是显得比较乱。这就说明我们在*时的常态课教学中对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训练少,学生接触的少,自然就说不上来。

  2、在处理个人说和集体交流说的顺序上存在问题,应先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独自思考的过程,在指名学生回答订正,而在这节课中我是先指名说再自己说说,这样处理后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致使好学生或个别人有练*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学别人说,自己没有思考。

  3、学生的良好学**惯还要进一步培养,如听讲、说话,尤其在其他学生回答问题,认真去听,去思考,回答问题说完整话,声音洪亮。

  四、改进措施:

  1、仔细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多向同年级的老师请教,尽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反复推敲练*题。

  2、课前做好分析工作,找好每节课的重难点和训练点。做到有效地落实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时的点点滴滴入手。

  4、努力学*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

  为使本节课更有层次性,预想将“8的组成”的教学过程设计得更能凸显教师的指导性,而在“9的组成”这一部分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通过对比,体现教师指导后学生自主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学*的过程和能力。

  因此,“8的组成”这一部分第一次设计为:

  【设计一】

  1、师:将8个〇分成两部分,可以怎样分?

  (学生每人动手分。师巡视,看是否正确,是否完整,是否有序。)

  ①.分完以后在黑板展示“ 8” 的7种组成。

  师板书: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 完整地读一遍。

  2、师:这么多种组成,怎么记会更快、更方便呢?

  ①. 学生讨论。

  小结出:只需记前4种,就能想出后3种。……

  ②. 记背这4种。

  ③. 巩固记忆:对口令,找朋友……

  【反思一】

  试教中,发现教学过程进行得很顺利,但课堂气氛也很沉闷。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前面在学*2---7的组成时,一直要求学生有序地分出所有组成,所以第一个要求对学生来说实在是简单得没有任何新意。而且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方式几乎都是前一次课(“6和7的组成”)的翻版,因此学生才学得了无生趣。不禁问自己:这种顺利而沉闷,顺利得没有一点思维“撞击”的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吗?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学到什么与前一节课不同的东西?又能在哪些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呢?

  因此,重新对“8的组成”这一部分进行了设计。不仅改变了学*方式,还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与需求。第二次设计如下:

  【设计二】

  1、师:将8个〇分成两部分,有哪些分法?

  你能把所有的分法不重复、不遗漏地都摆出来吗?

  2、小组合作操作:有人摆,有人记录。

  3、展示分法:

  ①、记录了7种的:(观察是否是有规律地记录的)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只记录了4种的:

  8 8 8 8

  / / / /

  1 7 2 6 3 5 4 4

  提问:你们(他们)为什么只记录4种?

  可以通过你(他)们记录的这4种想出8的全部7种分成吗?怎样想?

  4. 记8的组成。

  (略)

  在设计上太注重老师的引导,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实施,层次不分明。在学生掌握了8的组成后,对于9的组成我完全放手,并进行了分层教学,具体设计如下: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自己来学*9的组成吗?会的小朋友可以直接填写,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来分一分,说一说,在填写。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分层进行学*,并逐步掌握了9的组成的知识。经过这一环节的改变,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本节课的几个可取之处:

  1、复*部分的“悄悄算”游戏对一年级孩子具有集中注意力,激起孩子学*兴趣的作用。

  2、把扑克引入课堂,并做到一牌多用:先用扑克牌进行了8的组成的分一分活动,再进行了“我翻牌你出牌”游戏,还利用扑克进行了找朋友游戏,活跃了课堂,学生兴趣昂然。

  3、游戏形式多样,如对口令游戏、拍手游戏、悄悄算游戏、我翻牌你出牌、找朋友游戏等等,游戏活动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喜闻乐见的,并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原以为有了几年教学经历了,上教研课不会紧张的,可是随着上课铃响起,我还是心怦怦直跳。也许是我太在乎了。

  为了上好《8和9的组成》,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我由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新知识,还设计了生动、活泼的竞猜教学环节,不断地激发学生学*的乐趣和欲望,不断地使学生得到鼓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学*的情感。课堂40分钟完成了课时计划的任务,学生也一直坚持到了最后。相对于试教的效果,好多了。

  即使自我感觉良好,问题还是存在一些。例如: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的时间太少。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怕没有充足的时间做*题,学生摆小棒探究9的组成都非常仓促,另一方面的原因更是担心驾驭不好课堂,怕学生沉于玩小棒不再跟着一起思考;作为数学教师,语言不够精炼,也担心自己表达的意思学生不能马上接受,喜欢重复;课堂设计的内容就是8和9的组成,显得单调,容量太小。

  就当自己觉得可以稍微松懈一下的时候,我们数学组的其他3个老师挤出时间为我的课进行了讲评,我的心又悬了起来。现实终究是要面对的,我也虚心的记下了她们提出的一些宝贵意见:

  1、我们从数字3开始,3的组成就是利用摆小棒找出来的。再到4、5、6、7的组成,也无非是利用分圆片或者小花。现在已经到了8和9的组成,学生完全可以根据组成的规律,脱离实物找出8和9的组成。问题在就于我在*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数学建模的渗透,没有把教学提升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

  2、游戏环节的设计要考虑充分,不能顾此失彼。我在游戏环节中为学生准备的是他们喜欢吃的糖果,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不便于学生观察。在新课引入阶段,我扮演小兔子猜测盒子里还剩下糖果的个数,没有让学生一探究竟地检验盒子的糖果的个数。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想当然;

  3、准备的练*缺乏层次,也就说明了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

  事实虽不容乐观,但是我并不气馁。如果没有这样机会,我就发现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也听不到其他老师的指教。我的学*历程中有这么多乐于助人同事的帮助,我的明天会更好。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的一种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在教学8和9的组成时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在活泼气氛中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大胆地创造、使用教材,从孩子熟悉的“分家”这一生活情景出发引入课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自学互学,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乐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我采用"当小老师"的形式,“闯关大比拼”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上台展示,把苹果宝宝分家。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分家"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加深了对数的认识。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教学中我时刻激励孩子们,学生纪律好、回答问题好等都可以得到一个拼过宝宝,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练*形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关键是老师怎么调动。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练*,让学生“活”起来,师生一起进行闯关,感觉数学的乐趣和无穷魅力。例如:教8和9的组成时,在讲完后,我请9个同学上台,每人发一个数字,教师说组成8的两人是好朋友,学生就两人手牵手的成为了好朋友,也可以组成9的两人是好朋友,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8、9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同学之间互相团结、友爱。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及工作原理,并能制作简单的太阳钟。

  由于是第二次教学本课,教师已经了解了学生,所以课前进行的精心的准备。

  上课伊始,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先提问学生:现在几点了?你几点起床?你是如何知道的?接着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进而引入新课。

  在学生了解不同的日晷后,让学生到操场亲自动手做一做简易的太阳钟,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认识其工作原理。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学*手掌日晷,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规律一旦为人所用,就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科学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后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计时工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6)

——数的组成教学反思(精选5篇)

  本课我从学生熟悉的20以内的数数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口头数到100多,基于这点,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里的小棒。在反复的点数过程中,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数的组成也是基于2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让学生数出35根小棒,42根小棒。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摆放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35,42。即让学生把小棒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从而使他们透彻的理解数的组成。

  这节课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拐弯处数数处理不妥,强调不够,如49数到50的数数。因为在课前的数数训练中,学生基本都能数到100多。因此,在课中就忽视了这一点,以为学生都会了,其实很多学生都在滥竽充数。而事实上,这正是学生的难点。所以,以后每一堂课,都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做到心中有数。

  2.在一个教学环节结束后,小结不够。这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

  3.表扬性语言用的比较少,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表扬。就是表扬起来也是生硬,不自然。课堂教学上,缺少了点艺术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节课是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学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并且对于100以内的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在学生充分展示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如课一开始我就请学生先说说20以内数的组成,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接着又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小棒入手,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着数100根小棒,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有数数的好方法时,再请学生上台展示。在展示数数的过程中,我不时的指导,肯定了他们10根10根数的方法后,要求他们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于是全班同学学着数小棒,再一次展现10捆小棒时,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教师的评价较少,应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表扬。

  2、这节课我讲得过多,留给学生动口动思维的空间不够多,应尽情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积极地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

  3、学生的语言表达还需进一步加强训练,让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

  4、拐弯处数数强调不够,如49数到50的数数。对2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39个再加一个是多少应再多加强调。因为在课前的数数训练中,学生基本都能数到100多,在课中忽视了这一点,而事实上,这正是学生的难点。

  所以,今后的每一堂课,我都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要落到实处。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和“十”,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认识11-20各数的意义并会读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将以上节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认识计数器,认识和理解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从而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进一步学*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时,我让学生经历“用摆小棒表示数——用计数器表示数——写数——叙述数的组成”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学生的认数经验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

  基于教材以及引导学生感知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上的珠子表示的含义。我首先教学认识11,通过摆一捆和一根小棒表示11,接着出示计数器,引导学生去认识计数器,找一找计数器上都有一些什么?引导学生认识个位和十位,边讲解变动手拨一拨: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捆小棒即1个十;个位上的1颗珠表示一根小棒即1个一。从而引出用计数器表示11。再把计数器表示的数改写成用数字表示,引导学生认识到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就要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的1颗珠表示1个一,就要在个位上写1。最后,引导学生叙述11的组成: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之后如上般的复制认识11的教学过程,教学了认识16,19,20的组成。此刻,学生一脸的茫然以及刚教学完20的组成下课铃就响了,让我立刻意识到,我又犯了心急的错误。本例题的教学设置其实是想体现由扶到放的层次。应教学了11后,直接将16、19、20的组成方法留给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主动内化所学的知识。可是对于孩子们的不相信,教师的霸权思想的作祟,使得本节课效果实在不理想,记得以前一位校长说过:教学注重的是教学前的预设和把控,课堂上及时处理掉各类问题,否则将问题拖到下课,那样就会变成夹生饭,你再怎么回锅煮都是煮不熟的。

  由本节课去反思我一直以来的教学,新课改一直强调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似乎总是觉得低年级孩子还太小,将课堂还给他们那样课堂就乱掉了,教学效果更不谈了。但是今天的教学效果告诉我,我若不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必将还我一副茫然无措的脸,那样我的课堂将必定永久注定是低能低效的。给自己一句话:放开手,去享受学生们无穷的智慧带给我的惊喜吧!

  下午每班的第二节课,我进行了本节课的练*。那一节课上,我还是注重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语言训练,每到一题就让学生去说,由有基础好的带着基础差的学生去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没有什么难度了。关于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学生是没有难度的,但是依旧发现学生对于:15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还是存在难度。一直思考怎么让学生理解数字的前后,以前试过用数字排队来演一遍,当时那段时间还真是没什么人错,可是长时间一放下,学生又忘记了。于是想到了用写词语“前后”的方法跟孩子说明,这是很无语的办法。最后的练*,让学生填写小动物的房间号,让学生理解数的序数意义,并练*写数。本题我扩充引导学生认识了:2,4,6,8,10,12,14,16,18,20是双数;1,3,5,7,9,11,13,15,17,19是单数。

  这一节课,将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点数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感受“十”在计数中的作用,知道10个十是100,感受“十”与“百”的关系,感受100与50、20等数的关系;结合具体的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的意义,并进行简单的估计;使学生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对数的情感。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教学难点是数出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数。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在做中学,通过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其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在课前我了解了绝大部分学生口头数数的能力,从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学生的数数只是唱数,对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是有困难的,学生所形成的100以内的数的数感的层次还比较低。因此,我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学生熟悉的数量是100的实物小棒,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数出物体个数的过程中,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2、在数前猜,通过多种形式的估数,促进学生的数感形成。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力求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在学生数数、观察主题图、等各个环节中都有所体现:数数之前先估数,让学生对物体的个数有个大体的感知。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数100个物体之前先请学生数出10个物品,感知10个物品是多大一堆,再数出10个物品,让学生感知20个物品是多大一堆,然后以10个一堆,20个一堆为参照物,估计自己那一袋物品大约是多少。通过让学生实际数一数,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向学生渗透估计的方法,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3、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学*方式。

  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式。就数数而言,学生能口头数到一百多,这是学生进一步学*数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过程中,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在这样的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的学*方式。

  4、关于教学数的组成,我认为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对20以内各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迁移。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动手摆出出35根小棒,并思考怎样摆能让别人很容易看出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再脱离实物和图像,抽象出数的组成。这样由具体形象到到抽象,由浅入深,每一步都是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为基础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数的组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里的“数数和数的组成”,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是数出来的,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让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数学活动中学会新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数的意识

  本节课是利用“百羊图”创设情境引入的,我先引导学生数出10只羊、20只羊,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知,再让学生估一估这幅图上的羊有多少只,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到100有多少,并体会出100要比20多得多。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从而培养了他们估计的意识。在做课后练*“数皮球”这幅图时,也是先指名让多位学生来估一估,再设法数出皮球的数量,让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数小棒,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进而突破数数时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这一难点,教师在此过程中担任的只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数的组成时,也是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在操作中思考,并获取新知,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有些地方我认为须进一步改进,如要调控好活动的时间、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惯等等。只有让每位学生都认认真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才会起到好效果。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7)

——7的组成教案(精选五篇)

  活动目标:

  1.复*6的组成,体验两个部分数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2.学*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感知递增递减的关系。

  3.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并注意倾听、理解同伴的发言。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数字卡片;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碰球"游戏。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6,与幼儿共同玩"碰球"游戏。

  教师: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儿答:嘿、嘿,你的2球碰4球。

  教师可以变换数字卡片,与集体、小组、个别幼儿玩,也可以请个别幼儿上来出示卡片带领大家玩碰球游戏。

  (2)ppt课件复*6的组成,引导幼儿自主学*7的分合。

  (3)学*7的分合。

  在已经学会6的组成基础上,请幼儿将7朵花分到两个不同的花瓶中,请幼儿说说有几种分法。

  请幼儿齐读一读7的分合式。

  (4)出示7只小狗图片,找找小狗的不同特征,然后根据小狗的不同特征分类。

  (5)让幼儿看一看、读一读,巩固7的分合。

  2、操作活动。

  (1)依样涂色进行7的分合,并记录7的分合式。

  引导幼儿观察图上辣椒的数量及颜色的变化,请你按序涂色,并看图记录7的分合式。

  (2)看分合式填空。

  观察点卡分合式,请你在方框内,画出相应数量的圆点填写分合式。

  (3)观察数字7,学*在日字格中,正确地描写数字。

  3、活动评价。

  (1)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其他幼儿边看边念分合式,巩固对7的认识。

  (2)教师展示幼儿的操作材料,对书面整洁、操作正确的幼儿给予表扬和肯定。

  活动反思:

  在学*7的组成时,我先以“看数拍手”的游戏的形式引入幼儿兴趣,孩子们在拍手游戏过程中都显得很有兴趣,也特别喜欢这样的游戏形式。在用故事《水果成熟了》引导幼儿帮助小动物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想上来分,争先恐后的举手。边分边引导幼儿说左边分了几个,右边分了几个等。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基本能正确分配。也能很好的说出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操作的机会,我利用操作材料(玩具)让每个孩子都和我一起来分一分,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让每个孩子对数学更有兴趣。从孩子的操作过程中看,她们基本上都能进行独立操作了,并能进行口头表述。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学具,让幼儿杆子将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并作记录。

  2、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如一个不风增加1,另一个部分就要减少1。

  活动准备

  塑料小鸭学具人手42只。

  活动过程

  一、复*6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现数咔,师问:这数是几?答“6”。

  师:今天玩碰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6。(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5球

  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集体尝试活动

  出现小狗、小兔家的图象。

  师:今天小狗请几只小鸭到它们家做客?(幼儿答:7只)

  小兔也请小鸭去做客,怎么办呢?(幼儿答……)

  请小朋友在桌上拿7只小鸭,分成两份,一部分到小狗家,一部分到小兔家

  (小朋友操作)要求小朋友分的数与别人不一样。(第一次尝试)

  教师请幼儿回答,你是怎么分的

  幼儿回答

  教师操作小鸭到小狗,小兔家,并列出分合式,幼儿回答一种,教师列出一种,功写出6个分合式。

  师:分成两份,共有几种分法?答:共有6种,集体朗读7的分合式。

  师:刚才小朋友每人分一种,但是7有6中分法,小朋友再试试你能否分出6种,幼儿操作“塑料计算小鸭”,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擦掉。(第二次尝试)

  师:现在我请某某小碰哟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7的分合式,如图。教师请幼儿回答时要注意请有代表性意见的,一是有重复的,实际没有6种;二是虽有6种,但没有按顺序分;三是有顺序地分清6种。请幼儿看看,这三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的方法好。

  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全擦掉,请幼儿在作业纸上写7的6种分合式。(第三次尝试)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1和6,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2和5。

  师问:2比1,幼儿答:2比1多1。

  师问:5比6,幼儿答:5比6少1。

  用这种方法讲清7得6种顺序奋发,最后得出结论:7分成两份,这边增加1,那边就减少1。

  活动设计背景

  1. 在操作中探究7的分解组成,理解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2. 发展分析、推理、归纳和迁移能力。

  3. 喜欢并愿意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 在操作中探究7的分解组成,理解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2. 发展分析、推理、归纳和迁移能力。

  3. 喜欢并愿意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在操作中探究7的分解组成并记录。

  2. 难点:在理解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递增递减的规律)。

  活动准备

  洞洞板学具 白色若干 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取学具

  2.游戏“敲鼓”

  3.通过故事学*7分解组成,并理解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1) 以《苹果熟了》的故事形式,学*7的分解组成。

  出示7个绿棋子。

  故事:在吉林省梅河口市有一所第二幼儿园,幼儿园的院子里面有一棵苹果树,秋天到了树上结了7个苹果,第一天。1个苹果成熟了,变成红的。

  老师将一个绿棋子变成红色棋子,并出示记录表。

  提问7分成了1和几?1和6和起来是几?

  请幼儿用“照相机”把第一天苹果成熟的情况拍下来。

  第2天,又1个苹果长成熟了,变成红的…………(方法同上)

  (2) 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分出来的两个部分数中一个数增加1,另一个就少1,总数不变”的互补关系。

  教师演示比较第1天和第2天红苹果的数量.

  提问:第1天,树上有几个红苹果、几个青苹果,第2天,几红、几青?红变的(多一个)青呢?(少了一个)

  为什么红变多一个,青就变的少一个呢?(因为树上总共只有7个苹果,红变多了、青就变少了)

  (3) 通过故事摆出7的不同分法。

  请幼儿边叙述故事边摆棋子,摆完说出一种分合式,在摆下一种。

  (4) 引导幼儿进一步的理解部分数之间(逐一递增、逐一递减的互补关系)

  游戏“猜拳”

  4.收学具并检查学具

  5.听音乐送学具

  活动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主动学*7的组成,知道7的分合方法和数学的互补关系,培养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和善于思考的*惯。

  环境创设:

  小铃1只,音乐磁带,7的组成卡片,数量分别是1---6个图片分散在教室四周的桌子上,数量为1—6的小动物头饰每人一个。

  重点与难点:

  操作活动中主动学*7的组成,知道7的分合方法和数学的互补关系。

  活动过程:

  一、寻找

  教师:小朋友闭上眼睛用耳朵听一听,老师敲了几下小铃?(7下)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2张卡片,要求卡片上的图形个数合起来正好是7个。

  幼儿分散找,相互检查说说找到的2张卡片的内容。

  二、书写

  以小组为单位让小朋友把配在一起的两张卡片上个数用数字记录在纸上。

  每组请一位幼儿将记录的7的不同分合方法读出来,教师用7的组成卡逐一出示在黑板上。

  三、排列

  教师把7的6种分合方法都贴在板上,引导幼儿发现用什么方法帮它们排排对,记起来方便又不漏掉。

  幼儿尝试排列。

  四、归纳

  教师引导幼儿把2个数字交换位置的方法记忆组成。

  五、找伴

  幼儿带着自己画的小动物头饰,听音乐找朋友,要求找到的朋友头饰上的数字合起来是7.手拉手重复进行。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7的分解,知道7有多种分法。

  2、在游戏中矾固对7的分解,组成的认识。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学用具:小毛驴、小牛各一只、数字1-7,7的分解图3张

  幼儿用具:豆子每人一筐、记录表每人一张、铅笔、橡皮。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8)

——《6和7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优选【5】份

  10月15日,按照学校教务处和数学教研组安排部署,我有幸上了一节题为《6和7的解决问题》汇报课,对我而言既是一次实践锻炼,更是一次难得的学*机会,通过课前共同磨课、课堂现场讲授、课后统一评课,让我受益良多,反思颇深。

  《6和7的解决问题》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根据给出图形要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实属不易,所以本节课我只教授了怎么用加法,不仅为让学生扎实掌握本节内容,更让学生在初步解决问题时能找到兴趣,获得成就感,从而能进一步爱上数学并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乐。

  一、强化复*,加深记忆。

  在上新课之前,我先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让学生对之前学过的6和7的加减法和一图四式进行回顾,引导学生对上节学*内容再一次加深记忆,对上好本节内容打好基础。

  二、故事导入,引出新知。

  我根据例题给出的图片,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图中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然后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分清左右,学生会很轻易说出左边有四只,右边有两只,还会发现两个新朋友,老师告知学生两个新朋友,分别是大括号和问号,老师通过手势让学生自行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老师小结大括号下面有问号表示的是: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

  第二步:怎样解答呢?学生思考如何列式,用什么方法?(加法),4+2=6(只)强调(只)是单位名称,必须用括号括起来。

  第三步:解答正确吗?如何验证呢?学生独立思考后作答,用数一数的方法检验是否正确。答案是肯定的。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4+2=6(只)

  一共有6只兔子。

  三、设置活动,巩固训练。

  课件上兔子一家陷入了一片漆黑中……老师接着讲故事,原来是他们一家全部掉进了猎人的陷阱里,怎么办呢?试问同学们想不想救出兔子,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这时,老师设置了一个森林大救援的活动,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做对题就可以救出兔子。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此时立即出示“森林大救援1”练*,让学生通过与例题对照比较,快速并准确的作答并验证。按照“营救计划”同学们在闯过三关后老师设置了“终极营救”作为课堂总结,通过女生组和男生组摘水果的多少,老师设置:一共摘了多少个水果?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复*?在大括号下面时所表示的含义。让课堂内容整个无缝衔接,达到更好的效果。题做完了,兔子成功救出。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通过用加法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真正做到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内涵。

  此时,同学们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也有了极大的成就感,但站在教师的角度上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1.本节课没有把学*的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老师说的多,学生实践少,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说出问题并解决问题。2.问题设计上,对题型的设计欠灵活,比较单一,没有做到层层递进,让学生思维不断升华。3.对于“森林大营救”环节,主题设置没有紧密联系兔子的处境,设置相关问题,导致营救问题有些偏离主题。4.对于后进生的关注还不够,没能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后进生出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没能让后进生得到快速的成长。5.教师语言还不够简洁精炼,部分学生对提问题再解答的概念有些模糊。

  一堂课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老师,更取决于学生,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了,弄懂了那才算的上真的成功。所以,老师的责任重于泰山,只有当好引路人,引领着孩子辨别正确的方向,才能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健康快乐的成长。

  今天上了6和7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即时对于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连接不是特别的自然,感觉是把每块知识点硬凑得凑在一起。还有发现自己上课心比较急,就像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其他几个知识点相对于学生较简单,但也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实物与抽象的数字之间的联系。因为早上在1(4)班上课时发现知识点太多,时间感觉非常的紧凑,再加上我在4班上课的时省略了用小棒来摆图形。致使我下午在3班上课时就急着把每个知识点上完,而没考虑到学生是否学的很扎实。导致这个发生可能是因为我对教材吃的不够透彻,今天张老师说了等你以后对课本看了能看出什么来了你也就知道怎么上课了。但是我看着书本没多大感觉的。看看一年级的内容简单。但是要怎么把知识教给学生确实是难啊。

  2、对于上课的内容需要层次感,其实练*也是需要的,而且要知道每个练*你是为了解决什么知识点,你这个练*放在这步骤是什么目的。一年级学生很多练*是需要老师扶着做的,就像课本里的金鱼图,先要学生找准点,是从左边数还是右边数,然后再来判断,叫学生回答的时候也要学生说清楚是从哪边开始数的。还有的练*就是让学生观察自己说出题意的',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放”了。

  3、其实我们都知道一年级上课最主要的是课堂的调控,学生没在讲话但是没有参与到其中也是没有用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还不够)还有就是课堂语言的提高拉!数学课老师讲的每几句话都要简略,把该表述的意思尽可能的简单。学生能听明白即可。还有就是课堂评价语言的提高拉!一年级学生需要哄,这个哄还是需要技巧的。总之这方面还是需要好好的加强。向其他老师好好的学*学*。讨教讨教,向别人取点经来。

  怎么说我在教师这个舞台上以后的日子是漫长漫长的,希望自己慢慢的成长。不要求自己有多出色,但是我希望我能尽早的合格。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

  首先,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我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号,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议论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及“只”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小结的时候我边讲解边用类似于大括号的手势把两边的人物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边的物体数量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问题“不知道两边一共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接着,教学减法计算。出示青蛙跳水图:在前面教学解决加法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初步理解了大括号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放在认识大括号下面的数量及部分数位置的问号上。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大括号,说一说大括号表示什么,让学生明确大括号一样是表示两边物体的数量,大括号下面有数字,就是表示已经知道总的有多少个,再让学生观察分析画面中和上一题加法不同的地方,知道加法中原来两边都已经知道数量是多少,现在其中的一部分有问号,也就是说其中的一部分物体不知道数量是多少,让学生讨论明确已经知道总数及其中的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要用总数扣掉已经知道的那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计算。

  最后,在练*的时候,我出示企鹅图: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观察比较两幅画面,找到大括号和问号,想一想它们分别和哪一道题的形式一样,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在哪里,要问的问题又是什么,应该怎么样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形式的练*,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解决加减法问题的格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0月15日,按照学校教务处和数学教研组安排部署,我有幸上了一节题为《6和7的解决问题》汇报材料课,对我而言既是一次实践锻炼,更是一次难得的学*机会,通过课前共同磨课、课堂现场讲授、课后统一评课,让我受益良多,反思颇深。

  《6和7的解决问题》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根据给出图形要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实属不易,所以本节课我只教授了怎么用加法,不仅为让学生扎实掌握本节内容,更让学生在初步解决问题时能找到兴趣,获得成就感,从而能进一步爱上数学并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乐。

  一、强化复*,加深记忆

  在上新课之前,我先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让学生对之前学过的6和7的加减法和一图四式进行回顾,引导学生对上节学*内容再一次加深记忆,对上好本节内容打好基础。

  二、故事导入,引出新知

  我根据例题给出的图片,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图中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然后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分清左右,学生会很轻易说出左边有四只,右边有两只,还会发现两个新朋友,老师告知学生两个新朋友,分别是大括号和问号,老师通过手势让学生自行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老师小结大括号下面有问号表示的是: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

  第二步:怎样解答呢?学生思考如何列式,用什么方法?(加法),4+2=6(只)强调(只)是单位名称,必须用括号括起来。

  第三步:解答正确吗?如何验证呢?学生独立思考后作答,用数一数的方法检验是否正确。答案是肯定的。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4+2=6(只)

  一共有6只兔子。

  三、设置活动,巩固训练

  课件上兔子一家陷入了一片漆黑中……老师接着讲故事,原来是他们一家全部掉进了猎人的陷阱里,怎么办呢?试问同学们想不想救出兔子,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这时,老师设置了一个森林大救援的活动,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做对题就可以救出兔子。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此时立即出示“森林大救援1”练*,让学生通过与例题对照比较,快速并准确的作答并验证。按照“营救计划”同学们在闯过三关后老师设置了“终极营救”作为课堂总结,通过女生组和男生组摘水果的多少,老师设置:一共摘了多少个水果?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复*?在大括号下面时所表示的含义。让课堂内容整个无缝衔接,达到更好的效果。题做完了,兔子成功救出。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通过用加法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真正做到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内涵。

  此时,同学们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也有了极大的成就感,但站在教师的角度上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本节课没有把学*的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老师说的多,学生实践少,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说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问题设计上,对题型的设计欠灵活,比较单一,没有做到层层递进,让学生思维不断升华。

  3.对于“森林大营救”环节,主题设置没有紧密联系兔子的处境,设置相关问题,导致营救问题有些偏离主题。

  4.对于后进生的关注还不够,没能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后进生出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没能让后进生得到快速的成长。

  5.教师语言还不够简洁精炼,部分学生对提问题再解答的概念有些模糊。

  一堂课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老师,更取决于学生,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了,弄懂了那才算的上真的成功。所以,老师的责任重于泰山,只有当好引路人,引领着孩子辨别正确的方向,才能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健康快乐的成长。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其他几个知识点相对于学生较简单,但也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实物与抽象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学生们已经有了1-5的数的认识基础,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学具摆出6和7。教学中在学生已经摆出6根小棒的情况下,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摆出7根小棒。让学生们猜一猜,摆的最快的小朋友是怎样摆的。通过学生动脑操作、叙述,使他们充分感知6与7的联系。从过程中归纳得出6和7的大小关系。并通过一把断尺,让学生知道7后面还有数,以及6、7和1、2、3、4、5之前的大小关系。想象生活当中还存在哪些物体可以用6和7来表示,充分感受实物与抽象数字之间的联系。

  而对于重难点6、7的基数序数意义,这节课我设计了一系列分小组动手操作并结合游戏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学*和相互交流合作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一个个新知识,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同更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增加了学生学*的自信心,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班级学生的座位左数第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第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从左数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把这个重点突破。达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目的。但从叫学生回答问题时根据他们座位对应的做法,在我看来是对基数序数的渗透,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麻烦。他们并不理解老师这么叫的意图,而且也不熟悉自己的组里的位置,因此在课堂上浪费了不少的时间,最终有部分学生也没弄清楚“6位同学”和“第6位同学”的本质区别。我想在本环节中,我应该减少这样叫学生的次数,但可以先让6位同学全体站起来,在弄清基数的基础上,再强化序数的概念,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有了层次性,掌握也会更扎实。在做书中的练*从左数第6个鱼缸里有几条小鱼,右数第5个鱼缸里有几条小鱼等,由于时间的关系,练*的太少,致使这个环节没有落到实处,在课后反馈中发现学生掌握不够扎实。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学得也较轻松,但也存在不少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基数序数意义这一环节。虽然我运用了各种方法去渗透基数与序数的含义,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多动脑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活动的形式,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范本5份(扩展9)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范本5份

  《原子的构成》课题的教学,教材编排上是叙述性的,很抽象。若按传统方法直接按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不会对原子结构的知识产生兴趣。教师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经过反复研究教材,本人觉得这一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理论型”探究性学*的好素材。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呢?通过查阅了一些资料,决定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展开学*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灵活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把教师讲解为主改为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原子的结构,单靠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很难在脑海里形成原子结构模型。因此听着是懂了,但遗忘得也快。为了克服这一点,课堂上运用影像资料、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本人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非常重要,有问题才能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探究活动才能发现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地过程中学生才能学*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有几点需要研究、探讨:

  ⒈本节课从严格意义上讲,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在老师设计的“圈套”中进行的。这样处理的原因主要在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本人最初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在课余查找一些人类认识原子的结构的史料,感知前人认识原子的历史,事先做一些辅垫。再在课堂上利用动画启示,教学也许更顺畅一些。但农村中学大多数是住读生,手头资料有限,上网查阅也不现实。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农村中学开展探究性学*活动值得研究的问题。

  ⒉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如何培养这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差异较大,如何具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在方式方法上值得探讨。

  ⒊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 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分组讨论,,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加深了对原子结构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有时会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要求还课堂给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无论哪种学*方式都需要很多时间,农村的实际决定了这段时间会更长,而课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怎样解决这些现实的教学问题,让我们在实践中一起探索!

  教学建议:

  1.本课题内容是学*化学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而言,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因为学生缺乏粒子的观点,我们在第三单元讲解水的组成时,就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水电解的微观模拟动画以及解释图片,这个模拟动画可能会使学生从感性上认为原子是一种实心的球体。因此本节课我们仍然建议教师们采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通过动画让学生观看原子内部的模拟图。

  2.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与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上面也讲到本节课抽象内容比较多,要求学生在脑海里要建立一个立体原子的原子内部模型,因此,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原子的立体模型等。

  3.对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及电性的关系,建议通过学生阅读原子内部的带电情况图进行自我归纳。特别是关于“原子为何不带电这个问题”可以用具体的原子进行说明,指出原子中质子所带的具体电荷、电性,及电子所带的具体电荷、电性,从而得出原子不带电的结论

  4.关于原子核体积和原子体积的相对大小,除了教材中的类比思维,还可以通过学生活动建立直观印象,如: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圈代表原子核,那么按照想想象制做原子模型,则景外边缘应该在哪里?是否超出了这张纸?是否超出课桌、教室、教学大楼、学校?

  5.让学生联系生活中、通过讨论提出“应如何使原子质量的大小表达得更方便、更直观?”的方法,然后提出化学中的方法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值的获得,可以渗透讲解化学史中对相对原于质量标准的规定的演变过程。为了建立“碳12原子的1/12”定义为标准的'印象,建议直接给出数据,利用公式带入数据算出性对原子质量,最后归纳出“碳12原子的1/12对所有原子都是不变的”,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6.对比电子、质子、中子质量时,可以给出实际的数据并得出结论“一个质子质量=1832个电子质量,从而得出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中。

  7.类比、归纳是不错的方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图表,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对比电子、质子、中子质量时,可以给出实际的数据并得出结论”一个质子质量=1832个电子质量,从而得出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中。

  本节课的优点:

  1. 本教学设计运用学生自主探究学*模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开放性题目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2.这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要让学生掌握原子内部结构及微粒间的关系,我们通过数据的量化、科学的推理、真实的图像让学生认识。“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结论需要经过推理完成。

  3.这节课充分利用图片、动画,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认识微观世界,又通过多种表格,让学生认识微粒间的关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边学边练,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新知识,内容充实,课堂容量大,学生小测反馈情况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和改进设想:

  在细节的处理上不够果断、灵活,时间的安排还有不够合理之处。整节课的内容较简单,设计的练*题欠梯度。假如能加入英国化学家卢瑟夫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即可以增加趣味性也可以提高难度,更接*中考。

  《原子的构成》课题的教学,教材编排上是叙述性的,很抽象。若按传统方法直接按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不会对原子结构的知识产生兴趣。教师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经过反复研究教材,本人觉得这一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理论型”探究性学*的好素材。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呢?通过查阅了一些资料,决定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展开学*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灵活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把教师讲解为主改为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原子的结构,单靠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很难在脑海里形成原子结构模型。因此听着是懂了,但遗忘得也快。为了克服这一点,课堂上运用影像资料、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本人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非常重要,有问题才能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探究活动才能发现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地过程中学生才能学*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有几点需要研究、探讨:

  1、本节课从严格意义上讲,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在老师设计的“圈套”中进行的。这样处理的原因主要在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本人最初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在课余查找一些人类认识原子的结构的史料,感知前人认识原子的历史,事先做一些辅垫。再在课堂上利用动画启示,教学也许更顺畅一些。但农村中学大多数是住读生,手头资料有限,上网查阅也不现实。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农村中学开展探究性学*活动值得研究的问题。

  2、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如何培养这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差异较大,如何具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在方式方法上值得探讨。

  3、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分组讨论,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加深了对原子结构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有时会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要求还课堂给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无论哪种学*方式都需要很多时间,农村的实际决定了这段时间会更长,而课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教学反思:

  在细节的处理上不够果断、灵活,时间的安排还有不够合理之处。整节课的内容较简单,而且我们设计的练*都是一些基础题目,所以时间比较充裕,前半节课的时间控制不错,但在上课过程中就发现学生的接受能力比我们预料的要强,所以很多知识一点就通,节省了很多时间,所以在后半节课节奏明显放慢了,刚好准点讲完内容,但小测就来不及评讲。假如上课过程中能果断一些,或许可以能将小测也评讲完,整节课就更加完整了。

  整节课略显得简单,假如能加入英国化学家卢瑟夫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即可以增加趣味性也可以提高难度,更接*中考。

  教学建议:

  1.本课题内容是学*化学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而言,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因为学生缺乏粒子的观点,我们在第三单元讲解水的组成时,就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水电解的微观模拟动画以及解释图片,这个模拟动画可能会使学生从感性上认为原子是一种实心的.球体。因此本节课我们仍然建议教师们采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通过动画让学生观看原子内部的模拟图。

  2.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与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上面也体到本节课抽象内容比较多,要求学生在脑海里要建立一个立体原子的原子内部模型,因此,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原子的立体模型等。

  3.对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及电性的关系,建议通过学生阅读原子内部的带电情况图进行自我归纳。特别是关于“原子为何不带电这个问题”可以用具体的原子进行说明,指出原子中质子所带的具体电荷、电性,及电子所带的具体电荷、电性,从而得出原子不带电的结论

  4.关于原子核体积和原子体积的相对大小,除了教材中的类比思维,还可以通过学生活动建立直观印象,如: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圈代表原子核,那么按照想想象制做原子模型,则景外边缘应该在哪里?是否超出了这张纸?是否超出课桌、教室、教学大楼、学校?

  5.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方法、通过讨论提出应如何使原子质量的大小表达得方便、直观?然后提出化学中的方法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值的获得,可以渗透讲解化学史中对相对原于质量标准的规定的演变过程。为了建立碳12原子的1/12定义为标准的印象,建议直接给出数据,利用公式带入数据算出性对原子质量,最后归纳出碳12原子的1/12对所有原子都是不变的,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6.对比电子、质子、中子质量时,可以给出实际的数据并得出结论“一个质子质量=1832个电子质量,从而得出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中

  7.类比、归纳是不错的方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图表,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得出规律。

  今天早上雾气很大,出门有点冷,因为要给学生上课,心里很紧张,到了学校也无法缓解这种紧张的情绪,对,我很紧张,虽然从老师,学生,室友的角度都看不出我的紧张情绪,但是我,确实很紧张,直到,孩子们做完操回到教室,一个个的坐好安静下来,我深呼吸一下,让学生收拾好书本,开始我的第一节课。我即使再紧张,也要控制,因为我的课只有45分钟,紧张也是一堂课,享受也是一堂课,还不如好好呢。

  上课的时候,感觉最好的不是我把这节课上完了,时间也掐得比较准,而是初三(1)班的孩子积极地配合我,认真的在听讲,思考的时候大家都在动脑,记笔记的时候没有一个是不动起来的,也就说我上课的.时候他们在听,在参与,而不是我一个人讲。

  上完这节课,翟老师和我大概的交流了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三点:

  ①在化学史部分,介绍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时候,关于这三个现象,我引导的太多,学生没有自己思考出来,可能那些层次相对低一点的同学不一定会回答的出来,我自己原本的处理是组织学生讨论,当时上课的时候一紧张,又怕控制不住学生就临时把讨论去除了。

  ②介绍核电荷数这个概念的时候,只是由学生从书本53页的段落中寻找到,但是却没有向学生自己介绍这个概念。

  ③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可以省略,这个知识点,就忘记了向学生讲。

  基于以上这几个失误,我要记在我的反思上,便于以后工作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今天第一天上课,上完课自己的感觉还是不错的,翟老师和一班的学生都说上的蛮好,虽然我知道这个“蛮好”带着点安慰,但是我就当是真的“蛮好”来接受吧,哈哈,自我安慰一下。

  明天去那边学校,第一件事情是拿一班学生的化学作业批改,从作业中来看看自己上课到底上的怎么样,看看他们反馈的信息才能真正知道一节课的质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