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反思6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1

  学*目标:

  1、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他写本诗的背景和目的,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涵虚、太清、徒等。

  2、要求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意和主题,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之美,并且熟背本诗,以此收集和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词。

  3、通过学*本诗,要求学生学*诗人的“自我推荐”的勇气和精神,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学*重点、难点:

  学*思路和方法指导:

  一、课前预*

  (教师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的任务)

  1、准确熟练地朗读本诗,对照课文注释或资料书疏通诗意。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解题。

  4、文言词语解释:涵虚、太清、济、端居、耻、坐观、徒有。

  二、课堂学*

  导入语设计:

  1、学生展示自主学*成果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后让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朗读水*。(教师作评价和朗读点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

  (2)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关文学知识?(让学自荐发言,教师提供资料作补充)

  2、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我们学过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留给后人的有《孟浩然集》。

  (1)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指出并解释诗中重要的词语?

  (让学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并补充解释)

  3、多媒体展示相关词语解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太清:天空。蒸:蒸腾。

  撼:撼动。济:渡过。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坐观:旁观。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解释题意?

  (教师引导探究与提示):这是一个联合结构短语,由“望洞庭湖”和“赠张丞相”两个述宾短语构成,因此可以初步判定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望洞庭湖”,着重于“望”,是以描写景物为主。后半部分是“赠张丞相”,着重于“赠”,是以表达意愿为主。那么,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帮助整理并提供参考资料)

  4、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讲述诗歌大意?

  (让学生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整理提供答案)

  5、多媒体展示诗歌大意:

  首联: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用宽广的*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过渡]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做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身在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引用典故]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后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教师问题设置:这首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即是“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归纳总结,给出参考答案)

  6、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诗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教师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课前预*时都把诗歌背诵了吗?谁来试试?(学生自荐背诵,教师适当表扬和鼓励,并提出背诵要求)

  7、自主学*小结:

  通过自主学*,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且大部分同学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背诵诗歌,初步把握了诗歌的大意和主题。我们下一步的学*将是在品析诗歌的基础上来欣赏、鉴赏诗歌。

  8、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本诗

  (教师设置学生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①诗歌的前四句诗描述了洞庭湖景色,你能用最精练、简洁的文字来概括这幅画面吗?

  ②请你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句话作简要的赏析。

  ③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④诗歌的后四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吗?他所用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⑤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自我推荐的方式呢?

  ⑥请谈谈你的自我推荐的经历或者感受。

  (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后小组推荐或自愿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引导、提示,最后归纳总结,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归纳总结的参考意见:

  ①浩瀚无边,澎湃动荡。

  ②这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都受到湖的滋养和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前面,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气势磅礴。

  ③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④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愿。用的是含蓄委婉的自我推荐的方式。

  ⑤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和勇气,我们应该更直接、大胆的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有亮出自己的所谓“亮剑”精神。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⑥略

  教学反思

  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的学*有如下几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学生的学*是主动积极的,课堂是他们自主学*的空间,他们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听众”,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

  2、教师的教学重心由“教”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学”,由传统的“授之于鱼”变为“授之于渔”,教与学互利互惠。

  3、教学中,我设置了课堂“同步练*”与“自我测评”这一环节,我认为检验课堂学*效果的法宝就是同步练*与自我测评,通过练*和测评提高学生的学而致用的能力,学生自主学*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得到肯定和加强。

望洞庭教学反思2

  进入三年级,入选教材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多,其中比喻句就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孩子们在低年级已经对现代文中的比喻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当比喻出现在古诗中,又该如何理解呢?就拿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为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在这首诗中,有以下几个难点:(1)怎么样理解“镜未磨”;(2)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理解“镜为磨”

  首先我先让学生了解“镜”。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找出人的'影子来,接着,我设计了如下的安排: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镜未磨”的意思,“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的感觉。然后在进行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是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过出示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通过学生反复地读,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时,我们通常说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我翻阅的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学这个比喻句,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望洞庭教学反思3

  学生的学*能力存在差异性,即学生的学*能力发展不*衡。所以,课前的预*,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两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克服障碍,主要表现在学*能力强的学生会掌握得多,学得好、快,而学*能力弱的学生懂得的少,学得慢,这无疑给课堂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的学生需求?该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呢?我认为,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前的自学目标应由学生自己拟订,这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的自己自学目标,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望洞庭》一诗时,为了增加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我这样引导学生自定自学目标:

  师问:“大家已预*了《望洞庭》一文,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同学们都争着举手。

  一生:“我很佩服刘禹锡能写出这样的诗。”

  一生:读了这首诗,我觉得洞庭湖的景色很美。”

  一生:“诗人的语言生动,用词很讲究。”

  就这样,一连四、五个同学谈了自己的感受,紧接着,我又抛出了另一种诱饵:“这首诗,你最想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办法来学*?”同学们又春笋般地举起了手。

  一生:我的学*目标是好好向刘禹锡学*写诗,我的学*方法是认真学*诗中的词句,并且再读一些刘禹锡的诗。”

  一生:“我的学*目标是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学*作者写诗的方法,比如讲中的比喻手法很值得一学。”

  一生:“我的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让自己感受深刻。”

  以上同学们自定的学*目标,我都──给予肯定,还请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学*目标和学*方法进行学*。可以说,同学们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收效很大。

  我想,只要每位老师能根据教学实际,开动脑筋,定能创设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的情境。

望洞庭教学反思4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所以在学*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没有单一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相信学生在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观察中我引导学生按由上到下,由*到远的顺序说说图意。在观察和说话中相机提问: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镜”呢?然后,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把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把君山想象成“清螺”,来进一步体会,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交流过程中适时出示了一些描写月亮和湖水湖面的词语,同学们受到了启发,也说出了一些*时积累的:皓月当空、银光闪闪、水*如镜、水天一色等。当整幅图的意思说出来后,其实诗所描绘的意境也出来了。我就适时过度:有位诗人站在这仙镜般的洞庭湖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看着这美景喜爱极了所以写下这首诗。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了诗中的“思”字感受诗人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教学反思5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能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了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忽视对意境的感悟。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试着想象下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望洞庭教学反思6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开课,通过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教师背诵《陋室铭》引发学生对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这首诗整体朗读,了解“秋、月、水、山”四个词。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宁静和谐”。

  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

  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在说中整理思绪。

  齐读后,试着背诵。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


望洞庭教学反思6篇扩展阅读


望洞庭教学反思6篇(扩展1)

——《望洞庭》教学反思6篇

《望洞庭》教学反思1

  进入三年级,入选教材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多,其中比喻句就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孩子们在低年级已经对现代文中的比喻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当比喻出现在古诗中,又该如何理解呢?就拿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为例,《望洞庭》是唐代xx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在这首诗中,有以下几个难点:(1)怎么样理解“镜未磨”;(2)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理解“镜为磨”

  首先我先让学生了解“镜”。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找出人的影子来,接着,我设计了如下的安排: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镜未磨”的意思,“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的感觉。然后在进行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是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过出示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通过学生反复地读,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时,我们通常说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我翻阅的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学这个比喻句,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望洞庭》教学反思2

  学*目标:

  1、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他写本诗的背景和目的,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涵虚、太清、徒等。

  2、要求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意和主题,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之美,并且熟背本诗,以此收集和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词。

  3、通过学*本诗,要求学生学*诗人的“自我推荐”的勇气和精神,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学*重点、难点:

  学*思路和方法指导:

  一、课前预*

  (教师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的任务)

  1、准确熟练地朗读本诗,对照课文注释或资料书疏通诗意。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解题。

  4、文言词语解释:涵虚、太清、济、端居、耻、坐观、徒有。

  二、课堂学*

  导入语设计:

  1、学生展示自主学*成果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后让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朗读水*。(教师作评价和朗读点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

  (2)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关文学知识?(让学自荐发言,教师提供资料作补充)

  2、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我们学过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留给后人的有《孟浩然集》。

  (1)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指出并解释诗中重要的词语?

  (让学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并补充解释)

  3、多媒体展示相关词语解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太清:天空。蒸:蒸腾。

  撼:撼动。济:渡过。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坐观:旁观。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解释题意?

  (教师引导探究与提示):这是一个联合结构短语,由“望洞庭湖”和“赠张丞相”两个述宾短语构成,因此可以初步判定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望洞庭湖”,着重于“望”,是以描写景物为主。后半部分是“赠张丞相”,着重于“赠”,是以表达意愿为主。那么,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帮助整理并提供参考资料)

  4、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讲述诗歌大意?

  (让学生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整理提供答案)

  5、多媒体展示诗歌大意:

  首联: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用宽广的*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过渡]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做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身在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引用典故]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后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教师问题设置:这首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即是“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教师归纳总结,给出参考答案)

  6、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诗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教师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课前预*时都把诗歌背诵了吗?谁来试试?(学生自荐背诵,教师适当表扬和鼓励,并提出背诵要求)

  7、自主学*小结:

  通过自主学*,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且大部分同学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背诵诗歌,初步把握了诗歌的大意和主题。我们下一步的学*将是在品析诗歌的基础上来欣赏、鉴赏诗歌。

  8、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本诗

  (教师设置学生探究的问题,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①诗歌的前四句诗描述了洞庭湖景色,你能用最精练、简洁的文字来概括这幅画面吗?

  ②请你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句话作简要的赏析。

  ③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④诗歌的后四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吗?他所用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⑤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自我推荐的方式呢?

  ⑥请谈谈你的自我推荐的经历或者感受。

  (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后小组推荐或自愿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引导、提示,最后归纳总结,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归纳总结的参考意见:

  ①浩瀚无边,澎湃动荡。

  ②这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湖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都受到湖的滋养和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前面,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气势磅礴。

  ③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④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愿。用的是含蓄委婉的自我推荐的方式。

  ⑤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和勇气,我们应该更直接、大胆的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有亮出自己的所谓“亮剑”精神。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⑥略

  教学反思

  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的学*有如下几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学生的学*是主动积极的,课堂是他们自主学*的空间,他们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听众”,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

  2、教师的教学重心由“教”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学”,由传统的“授之于鱼”变为“授之于渔”,教与学互利互惠。

  3、教学中,我设置了课堂“同步练*”与“自我测评”这一环节,我认为检验课堂学*效果的法宝就是同步练*与自我测评,通过练*和测评提高学生的学而致用的能力,学生自主学*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得到肯定和加强。

《望洞庭》教学反思3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时,我们通常说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教学诗句中的比喻句,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教育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在这首诗中,还具有以下几个难点:

  (1)怎么样理解“镜未磨”;

  (2)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

  (3)怎么样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4)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理解“镜未磨”

  首先我先让学生了解“镜”。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找出人的影子来,接着,我设计了如下的安排: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镜未磨”的意思,“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的感觉。然后在进行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是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

  二、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出示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学生通过讨论,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句,学生反复地朗读,理解了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三、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怎么样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1、在理解整首诗意思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经学过的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者通过画面顶活动方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2、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朗读。在课堂上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的思考,把握诗中的感情基础。

  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少,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老师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自己讲了出来,有点将老师的思维强加给学生的味道,学生并没有自己理解感悟,明白诗中的含义。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以改进。

《望洞庭》教学反思4

  《望洞庭》是有“诗豪”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洞庭湖秋月图。我在学*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抓住字眼,理解词意、句意、诗意,进而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将想画面、多朗读、谈感受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画面的景色,边谈自己的感受,相信学生在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来进一步体会,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和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在写法上我也进行了适时的点拨。学生在多读、明诗意的基础上,找出了诗中的修辞手法---比喻,通过四人小组活动、交流、填表,懂得了比喻的意义和作用。

  在读诗、背诗时,我采用了*传统读书法进行指导,让孩子们读出了诗的节奏和感情。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整节课我采用了“学*古诗五步法”进行教学,目标明确。多媒体融合教学,使教师教学、文字、画面、音乐以及创设情境得到了有机统一,使课堂高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望洞庭》教学反思5

  我周日准备了《望洞庭》,说是准备,实际上就是借鉴了一节名师课。早上本来觉得有些信心,可是一节课上下来。两位资深的组长很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自己没有生本的意识,这可真是致命的缺点。其次,缺少语文味。

  一、改进教育理念。关注学生自主学*的引导点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与被动接受区别较大,学生自主学*是根据自身的学*认知与知识点,?教师的引导点拨十分重要。而在生本语文课堂上,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个体引导,在学生合作学*时也给予引导,帮学生学*和掌握语文知识。而我恰恰忽视了个体引导,使得指导环节成了走过场。

  二、体现语文味道。如何将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融入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老师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他的语言感染力越强,越会评价、鼓励学生,越能激起童真童,他的课堂越有语文味。

  王崧舟曾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把生本放在第一位,竭力改进自身的不足。

《望洞庭》教学反思6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描写了洞庭湖的湖光月色互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教学中,我通过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拓展提高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备课要精心

  在理解诗意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初步理解了诗的大意。此时我提问学生诗中“湖”和“潭”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指的是洞庭湖,接着我又追问,为什么第一句中用“湖”,第二句中用“潭”?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得其解。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字典很快弄明白了,“湖”是形容洞庭湖面积大,而“潭”是形容洞庭湖深的。再结合学生手中的资料,得知洞庭湖的面积是2789*方千米,最深处达30.8米,从而得出结论,作者是从不同方面描写的洞庭湖。在备课的时候,我忽略了这个问题。说课的时候,闫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查阅了字典,得到了答案。从这一点我知道了,备课必须全面,细致。

  二、重点要突出

  理解诗中的比喻句是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在设计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中的比喻句展开教学。设计了一个问题“找出诗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1、理解“湖面无风镜未磨”

  怎样理解“镜未磨”,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给学生出示了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的图片,学生通过看图,在对比着洞庭湖的图片,可以体会到因为现在的时间是傍晚,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是暗淡的,又因为作者是远望,再加上湖面无风,所以会出现湖面出现“镜未磨“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出现这种效果是有特定条件的。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可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2、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理解这一比喻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青螺,很多学生不知道是什么,所以我找了图片,课上给学生展示,学生对比着君山的图片,可以说出,青螺颜色与洞庭湖相似,形状与洞庭湖相似。从而体会到深秋的君山的美丽。在引导学生体会“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美景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想象在大大的白银制成的盘子里,有一枚青螺。想象后让学生说感受,很多同学很难体会到这种意境的美。我想这里让学生说说想象到的画面,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读诗重指导

  在学*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刚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在理解诗意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体会完诗情后,引导学生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情。

  四、小组合作要加强

  本节课,学生在理解诗意的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前进行了预*,这个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在体会诗情的.环节,我也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了讨论,但放手的力度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疑惑的地方给予指导。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望洞庭教学反思6篇(扩展2)

——《望洞庭》教学设计9篇

  教材简析:

  本文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古诗。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湖光图。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一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二是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是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文本特点和单元主题、选编目的,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依据学生对古诗文学*的已有知识基础、文本特点和教材选编意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熟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难点是: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引导诵读,引导探究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是学生学*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所以,我采用的方法是引导法:引导学生诵读领悟诗句的美景,引导学生探究诗句的含义。

  学*方法:

  诵读领悟,合作探究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要重视朗读训练,所以我引导学生主要运用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和诗文,运用读、思、议相结合的方法,经历“初读通顺——读出节奏——细读明白——熟读积累”的过程,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本首诗我采用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解课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八百里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处理生字:庭)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揭题:介绍得真不错,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今天,我们来学*刘禹锡的一首《望洞庭》。

  从课题的“望”字,你能捕捉到什么信息?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所以我开课之处首先让学生交流关于洞庭湖的一些知识,旨在通过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整体上对洞庭湖有一个感知,经历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并起到引题与解题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通顺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读出节奏。

  2、检查朗读情况,适时处理生字词:多音字:和,磨。生字的书写:潭,螺。

  3、范读,读出*仄。师示范读。并介绍一二声为*,三四声为仄,*音读长,仄音读短。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有两个内容,一是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朗读能力,通过两个层次的读,一是正确,二读通顺,三读出韵脚,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朗读是学*古诗文的必要方法,理解词意也是建立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两个层次的朗读足以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二是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它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文本中出现的生字也要随文学*,所以,安排识字写字也是语文基础性的直接体现。)

  三、细读诗句读明白

  1、结合插图和诗文,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吗?(湖光、秋月、湖面、君山、)?

  2、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加强积累) 3、再读诗句,边读边和同桌讨论这些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问问同学或者老师。

  4、合作交流,理解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比喻句要注意)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读出*仄和感情)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注意诗的节奏)

  遥望洞庭山水色,(: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纸和绿粉笔头):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带着你的理解和感情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注意诗的*仄)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有三步,一是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中插图,说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尝试用学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意境,为下文理解两个比喻句做好铺垫,第二步是让学校合作学*,自读自悟,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在学生合作时,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合作的进程,帮助他们解决疑难,使学生感到学得轻松。第三步是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交流理解环节中,我将理解词句与领悟意境融合在一起,从中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描写的美景。)

  四、熟读诗句强积累

  1、如果你就是刘禹锡,在一个秋月高照的夜晚,登临岳阳楼,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色?(请用诗句告诉大家。)

  2、如果你就是刘禹锡,在一个月明星稀的秋夜,漫步在洞庭湖边,看到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波光粼粼,水*如镜,朦朦胧胧,宁静和谐,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请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诗句。

  3、这首诗意境很美,请同学们美美地吟诵并试着背诵。

  4、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齐背。

  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设计有三步,一是创设情境,用我心作你心,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作者,入情入境的诵读;二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并检查。第三步是我通过结束语,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兴趣,激发学生有实地欣赏游览的想法,从而落实单元训练主题: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简介刘禹锡和洞庭湖。(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和: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望洞庭教学反思6篇(扩展3)

——《望洞庭》教案菁选

《望洞庭》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望洞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收集资料,结合画面来感知诗词大意,通过质疑,小组计论,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突破方法:联系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体会。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朗读、看图、看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重点训练学生有感情吟诵,并在读中体会、理解。

  学法:自读,小组交流,边读边想,背诵。 [教学准备]

  1、预*这首古诗,了解刘禹锡的生*及诗作。 2、收集并积累有关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诗1—2首。 3、课文插页的挂图。 4、洞庭湖的录象资料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

  3、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像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西子湖,领略了西湖晴天雨天各有所妙的美景,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有谁知道洞庭湖呢?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位于湖南北部,岳阳市附*,方圆八百里,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教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4、引出课题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被洞庭湖的迷人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许多洞庭的美诗佳句。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位来自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途经此地陶醉于其中,诗兴大发,写下了这篇千古传颂的佳作。

  板书: 望洞庭

  二、读出情感,感悟意境

  1、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tán ) 磨(mó) 螺(luó)

  4

  2、指导朗读,指名读。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是谁与谁? (湖光和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5、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之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挂图,说说感觉。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里,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观看录像,联系诗句,品味诗人的情感。 5、积累内比,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比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之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3)、再次观看洞庭湖美景录像 说一说你所见到的用一句话写下来。 三、[作业设计]

  抄写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6附:板书设计

  望 洞 庭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潭面无风 镜未磨 宁静和谐 洞庭 山 (美) 白银盘 青螺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 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望洞庭》教学设计五,古诗词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写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查阅洞庭湖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考考你,下面的图片是介绍哪个地方的?(用上学过的诗句或好句)

  出示图片:

  (1)景:庐山瀑布 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景:大明湖 诗句: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3)景:昆明湖 句子: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

  师:今天我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有谁知道洞庭湖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介绍得真不错,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初读感悟。

  1、多媒体出示诗,师配乐朗诵。——范读

  2、咱们也来读一读。

  同桌互读 抽读检查(5-6人)

  3、检查自学效果:

  A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B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词,也可以把不理解的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洞庭 湖光 秋月 和 潭面 磨 遥望 白银盘 青螺)

  3、大家预*的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洞庭湖的美景吧。(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

  师:送你们一组词语,幻灯片出示:

  山青水秀 水天一色 湖光山色

  水*如镜 银光闪闪 波光粼粼

  备注:培养学生积累字词的*惯,为下面的写作作铺垫。

  三、细读体会,理解诗句意思。

  师:洞庭的美景配上刘禹锡的诗句那一定是有声有色,下面把你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说一说你的理解。

  (一)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结合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景象?感受到了什么?

  生: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师:看到如此美景,作者是怎样形容的?(镜未磨)

  师:讲解“镜未磨”的意思。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师:这里藏着什么修辞方法?

  生: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师:同桌互相把这两句美美地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同桌互读,一个读,一个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师:远远望去,在*静的湖面上,我们还看到了什么?他像什么?(图片出示君山)

  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介绍的君山的?(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

  师:你觉得它美在哪里?(翠、白、青,描写的有声有色)

  师:这句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山水,你读出来了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三)诵读或背诵全诗。

  师: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让我们闭上眼睛再去感受一下这宁静和谐的'洞庭湖。(给学生配乐诵读)

  四、品读诗句,理解作者感情。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是用什么心情去读的?(愉快、高兴)其实,这首诗是作者刘禹锡被贬之后途经洞庭湖,夜晚站在岳阳楼上看到如此宁静和谐的美景,写下了这首诗,我们再来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

  备注:学生读完,说一说这样读的原因。老师要在感情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感情,体会作者开阔的胸襟,广阔的胸怀。

  五、说写结合,感受诗句之美。

  1、师: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请结合刘禹锡的诗,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美丽的洞庭湖。

  2、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搜集更多有关洞庭湖的古诗,相互交流。

  3、最后,我们让我们和着动听的音乐,美美地背一背这首诗。

  望 洞 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预*提示:

  1、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下面字词。(把不理解的做出标记)

  洞庭 湖光 秋月 和 潭面 磨 遥望 白银盘 青螺

  2、 课下查阅洞庭湖的相关资料。

  3、画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诗句或你不理解的诗句。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水*如镜、湖水*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作业:批判性地学*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教材分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让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跃然纸上,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目标:

  1、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读写遥望、银盘、青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会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大意,并体会诗人喜爱洞庭湖之情。

  目标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法、学法

  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学,创设情境,初识诗人揭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跟随着教科书的作者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喜爱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风景迷人的黄山,赞叹壮观的钱塘潮,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飞瀑,最爱“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另一处山水。(播放视频)

  2、播放画面叙述: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号称“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绚丽迷人。

  3、(播放洞庭湖风光课件后),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书:望洞庭)(注重书写“庭”)(田字格出示)

  4、简单了解刘禹锡。

  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去欣赏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读正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1、学生自己练读。(时间两分钟)

  (要求: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编,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读出节奏,能读出节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诵。)

  小结:孩子们,你读书时的模样、读诗的声音,都将给我带来美的感受。)

  2、检查反馈。(出示节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诗的意境美

  (一)了解背景,为蓄情做准备。

  了解学古诗就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你对洞庭湖、诗人有什么了解呢?(总结学法: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为学诗而准备。这是学诗非常重要的学*方法)

  (二)读诗句,赏画面之“和”

  欣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美,从反复读诗句入手:

  一边读,一边画,诗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释,结合诗句,你望到了怎样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合作汇报。

  1、两相和

  (月给了水清辉满怀,水给了月灵动无限,月色与水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镜未磨

  (这里的镜指古代的铜镜,(出示课件)古时候使用的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而未磨的镜面,*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在月色下,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带水雾,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用铜镜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3、“望洞庭”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银盘呢?(出示插图)

  B浩瀚无际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绿的君山,为何浓缩为精致小巧的白玉盘,一青螺呢?

  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赏洞庭湖的画面的和谐之美。

  (二)知诗意,品自然之“和”

  1、品读前两行诗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仅仅27个字,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生动的画面:

  学生读前两行诗,想象画面,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用你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静,朦胧,才让我们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谐。这份和谐的美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学生试读)

  引读: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湖面上泛起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静的,尽管刘禹锡接连被贬,但他并不伤感,秋月、湖光融合成为他心中最美丽的`画面——

  教师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板书:和)

  2、品读后两行诗。

  月光下的洞庭湖,虽然比不上甲天下的漓江,也比不上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但在诗人的眼中,此时,它就是最美的。让我们继续来欣赏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1)(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从哪里感受到“和”字?

  (2)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怎么读出感受?

  (识记生字“螺”)

  真美,月夜下洞庭湖面变成了白银盘,君山变成了小青螺,看起来多么精致呀?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

  (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行诗,齐读)

  诵读过诗后,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叙述画面)

  创设情境引读: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诗人不由赞叹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子,楚楚动人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刘禹锡,只觉得自己身轻如燕,飘飘欲仙。他忽发奇想,如果能够飞上云端,鸟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闪烁的湖面,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而湖中碧玉般挺立着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银盘中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完成板书简笔画部分)

  (三)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远望洞庭八百里,诗人眼前定是无遮无拦,兴许还是登高而望,才能“遥望山水”,尽收眼底,也才会生出“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奇思妙想。这与其说是真实的山水之景,不如说是作者此时内心的情绪的写照,诗中诉说着怎样的心情?

  1、寻找“和”字背后的故事,探寻诗人的人生经历。

  这首诗的诗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后,隐藏着什么耐人寻味意境呢?(出示资料)

  (二十三岁踏上仕途的刘禹锡,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写诗得罪执政,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可见本诗是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小结: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贬的痛苦,忘掉了四处奔波的辛酸,只感觉心旷神怡,如饮美酒,请你再读读整首诗——(配乐)

  2、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来向大家展示这首古诗?(展示)

  小结:你们读出了情,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我们还可以用歌声演绎对洞庭湖的喜爱,(放歌曲)

  (四)拓展延伸,感受诗的情感美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诗句。

  1、拓展诗:《望洞庭赠张丞相》《题君山》

  2、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课后让我们继续了解洞庭湖与刘禹锡。

  拓展作业

  背一背《望洞庭》

  画一画洞庭湖的美景

  读一读关于洞庭湖的文章

  赏一赏刘禹锡的诗作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 学*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 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

  ⑶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学*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2.揭题释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介绍洞庭湖。

  二、阅读理解古诗

  1.一读,读准

  ⑴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⑵检查字音,指名读,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2.二读,读好----读出节奏

  ⑴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斜线。出示节奏,指生读出诗的节奏。

  ⑵听范读。自由地练*。指生读,评价。齐读。

  3.三读,读懂----理解诗意

  ⑴交流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⑵自读自悟,四个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⑶交流反馈,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⑷齐读古诗。

  4.四读,读美----读出意境

  ⑴洞庭湖景色美丽,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①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秋月,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

  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②潭面无风镜未磨

  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指生读,师评价)

  读出洞庭湖的朦胧美。(齐读)

  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

  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③遥望洞庭山水翠

  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板书:山水)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翠)

  读出和谐之美。(指名读、小组赛读)

  ④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这句诗妙在哪?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读出喜爱、赞美之情。(齐读)

  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一起来读读吧!(两句诗齐读)

  ⑵小结全诗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

  5.五读,读熟----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z

  1.欣赏有名的诗人为我国的名胜写下的经典名篇。

  2.布置作业:

  (1)小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背给父母、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选做)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美景吧。(选做)

  板书:

  望洞庭

  观察湖月

  山水

  想象人景

  一、学*《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学*《忆江南》

  1、背诵前两首诗。这一首描写怎样的景致呢?怎样的心情呢?

  2、带着问题读诗、看图理解意思。

  3、指读正音,借助注解理解意思。

  4、说诗意,并诵读。

  5、小组合作学*,相互交流收获。

  6、作业:背诵《忆江南》

  教学任务:

  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复*,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

  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1、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指名说。

  2、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

  三、流汇报自学情况

  1、

  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

  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

  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

  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2、自由练读。

  指名读、背。

  指导生字练写生字。

  作业: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意境,并写下来。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望洞庭教学反思6篇(扩展4)

——改写《望洞庭》范文五份

  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恰逢中秋节的第二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洞庭旁散步,八百里洞庭美如画,我的目光不由投上湖水和圆月,只见澄彻空明的湖水倒映着圆月,圆月银光照耀在湖面上,让我立刻想到了猴子捞月这一寓言故事,我仿佛看到调皮的小猴子在对着我挤眉弄眼呢……湖水和秋月交相辉映,如同琼田玉鉴,犹如这是一个宁静、缥缈、和谐的“国度”。湖面一丝风都没有,迷迷糊糊的湖面是一块未擦拭的铜镜。我心里暗暗赞叹:洞庭湖还真是风*浪静、宁静温柔啊,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洁白的月光铺整个湖面,给洞通湖穿上了一件婚纱,犹如一位仙女,盈盈向我们走来。

  我又看到湖中心的君山,在皓月散发的银光下,君山愈显的青山苍翠,湖水愈显得清澈见底,山水浑然成为一体,君山青得像一个青螺,湖水清得像一个大白银盘子。湖水围着君山,就像白银盘里托一个大青螺,十分惹人喜爱。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仿佛变成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给我们莫大的艺术享受。我被之前的美景陶醉了,随口吟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那首《望洞庭》。

  洞庭湖里的奇异壮观,似乎让我们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洞庭湖如此美丽,肯定会使来了的人们流连忘返。

  在一个皓月当空的秋夜,刘禹锡在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他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景色如诗如画,于是他决定到岳阳楼上欣赏美景。

  他登上岳阳楼,抬头仰望:天上黑乎乎的,许多小星星一闪一闪的,仿佛嵌在夜空上的宝石一般。一轮明月挂在天上,把自己的光辉洒向人间。刘禹锡又低头往下看:月光照在湖面上,与湖水融为一体,显得非常和谐。湖面上迷迷糊糊的,就像披上了一层白纱。这时,湖面上一点儿风也没有,湖面倒映着月亮、树木。它们一会清楚,一会迷糊。此时,洞庭湖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远远望去,一望无际的湖面仿佛一个白银做的盘子,洞庭湖中的君山就像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镶嵌在白银盘的中央,这是一件多么完美的艺术品呀!

  看到了此情此景,刘禹锡彻底陶醉了,忍不住诗兴大发,吟诵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天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这里的景色多么迷人啊。

  我仰望着深蓝色的天空,只见圆圆的月亮悬挂在一览无余的天空中,如同温柔的母亲深情地凝望着大地。

  没有风的湖面显得十分*静,*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硕大银镜。偶尔一阵清风拂过,湖面才会泛起阵阵涟漪。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远远望去湖面像个巨大的银盘,而那苍翠如墨的君山就恰似一个青螺被托在银盘中央,十分惹人喜爱。

  我被眼前的如诗如画的景色深深陶醉了,不禁吟诵起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天的一个夜晚,唐朝著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美丽的洞庭湖畔,观赏这美丽的秋夜湖景。

  洁白如玉的一轮圆月发出柔和清亮的光,与清澈有波浪的湖面交相晖映,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清澈的湖水里倒影着美丽的月亮,月亮衬托着微波粼粼的湖面。在月光照耀下隐约可见倒映在湖中的影子。无风吹拂的洞庭湖,如未磨过的青铜镜一样,少了几分光泽与色彩,但却反映着朴实、纯朴的洞庭湖的另一面。

  从远处望洞庭湖的山山水水,就觉得更加的美丽了。洞庭湖到处是一片墨绿,如一颗绿得发光的宝石。洁白的洞庭水中间有一座墨绿的小岛-----------------------------——君山,在环绕的洞庭湖的衬托下,真是像一只白银盘里放着一颗墨绿的青螺啊!

  欣赏着这一幅美丽的洞庭秋夜图,著名诗人刘禹锡禁不住诗兴大发,并挥笔写下了这一首《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个凉风**的秋天夜晚,我来到洞庭湖边观赏迷人的风景。

  我看见一轮圆圆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墨蓝墨蓝的天空中,散发出一种明亮又洁白的光芒,照在清澈透明的湖面上。湖中倒映着如同大玉盘一般的明月,再加上一点轻微的波浪,湖面显得波光粼粼,两物互相融合,显得十分和谐。这时,洞庭湖面风*浪静,一丝风都没有,就像一面没有打磨过得大镜子。

  远远看到洞庭湖中间有一个绿意盎然的小岛,那就是君山。我看到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就像给君山铺上了一层柔软又舒适的绿地毯。“地毯”上绣着几朵娇艳欲滴的鲜花,风儿一吹,它们就舒展开有优美的身姿,跳起集体舞。碧绿的杨柳像一位少女,把“头发”放进水里洗头发。……

  我看着这美丽的景色,不禁诗兴大发,大笔一挥,写下了《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教学反思6篇(扩展5)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 “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教材分析】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

  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以律、绝为主,乐府小章尤为著名。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浪淘沙》《石头城》等。

  4.介绍洞庭湖

  师:通过题目有谁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

  生:洞庭湖

  师:那洞庭湖在哪呢?

  生:湖南省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由书上的注释知道的。

  师:孩子们真是善于搜寻有用的信息,真棒!

  师出示PPT寻找湖南省,并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岳阳市附*,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景象?

  生:晚霞、湖水、山、鸟……

  师:那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你看的景物吗?

  生:波光粼粼、梦幻迷人、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月色朦胧……

  师送一组词,出示PPT水天一色、湖中有山、水*如镜、朦朦胧胧、水鸟翱翔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出示朗读音频。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一下吧!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古诗的方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交流反馈

  看着大家刚刚激烈的讨论,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3.古今对比读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出示PPT

  古文 今文

  女生:湖光秋月两相和 男生: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相互映衬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风*浪静,如同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四、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以精炼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学生上黑板画)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

  师:诗人是在什么时候欣赏的洞庭湖美景的呢? 生:秋天的夜晚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从“秋月”一词。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湖光、秋月

  (板书:湖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生:水*如镜的湖面,银色朦胧的秋月。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风*浪静,水天一色……)

  师:是哪个字把这种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表现出来的?生:和(板书:和)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

  生: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师:是什么让诗人联想到是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生:水*如镜的湖面。

  师:把湖面比作镜子似乎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同学们在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述,可是作者却别出心裁的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为什么要强调没打磨过的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滑吗?

  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

  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

  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

  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

  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一列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

  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出示图片)

  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对大自然的喜爱)

  5.创设情境读

  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考一考

  看到

  联想

  比喻

  五小组合作

  1.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读给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

  4.小小书法家:请将《望洞庭》整齐地书写在你的方格纸上。

  六、交流展示

  小组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成果。

  七、布置作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些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交流。

  八:教学板书: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月 和

  观察

  山 水 翠

  想像

  九、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所以在学*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让学生再读诗。在理解诗意的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方法同桌交流,并进行了古今对比读。在感悟诗境这一块我采取的逐句分析,并重点解释了镜为磨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掌握诗人整首诗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比喻句的应用。最后安排的小组合作展示孩子的喜欢的方面。把空间时间留给孩子。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小组合作中有的孩子还没能够完成自己的作品。处理的太过匆忙。以后还得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争取一次比一次进步。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