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1

  【教学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课堂容量。同时让孩子们在搜集信息的同时体会自主学*的快乐。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意识。尤其是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描写、歌颂黄河的诗句。

  ⑵通过历史课了解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⑶通过地理课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2、教师:

  ⑴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使学生能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⑵准备音乐作品《英雄交响曲》。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要求你们回去搜集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不知同学们准备得怎么样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诗句可真多!看来,同学们课前一定下了不少的功夫。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黄河颂》这个课题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答出:颂!)

  师:那“颂”有什么含义,“颂”什么呢?

  生:“颂”是歌颂,赞颂的意思,《黄河颂》就是歌颂黄河,赞颂黄河。

  师:课文是怎样歌颂黄河、赞颂黄河的?学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的。请问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黄河的?(没有)那我们先一起到黄河边走走。

  以诵读有关黄河诗句为序曲,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学*主题;抓住主题的关键字眼,意在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求知欲,为下文的学*打下铺垫。

  二、感性认识

  (出示八幅黄河的有关图片,配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感受黄河。第一幅图片是九曲连环的黄河整体图,第二幅是黄河夕照图,第三幅到第八幅是黄河壶口瀑布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图片)

  、

  师:欣赏黄河的美丽壮观,惊涛澎湃以后,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黄河的感受。(大家纷纷举手)

  生:我看到了汹涌澎湃的黄河掀起的万丈狂澜。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浊流滚滚,一泻千里的魄势。

  生:我体会到了黄河那英雄的气魄和她那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生:我觉得自己的心快要跳出了胸膛,浑身的热血在沸腾。

  ……

  这一环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感悟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通读全文,是理解课文深刻内涵的前提。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提问成为学生求知欲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去探究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求得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我认为描写黄河的英雄气魄的诗句是: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师:你认为这句诗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因为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看黄河,这“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是“望”统领的内容,所以“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字读的时候应该把声音拉长一点。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同学?

  (生举手)

  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师:读这句诗的时候,应该抓住哪个关键词来读?谁来试试?

  生:“掀”字应重读。因为“掀”字不仅写出了黄河奔流的动态:掀起万丈狂澜,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惊人,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黄河奔流的高低起伏。

  (生齐读)

  (师引导学生朗读)

  (生举手要求补充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生: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这句诗?

  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这位同学刚才读这句诗的时候,重读了哪个词?

  生:劈!

  (师指导朗读、齐读)

  师小结:我们学*诗歌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而且要抓住关键词来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描写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师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大家再快速阅读,找出诗人直接赞颂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生读)

  生: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师: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第一个“啊!黄河!”的内容?

  (指名读,生读得舒缓、深沉)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因为诗人从历史贡献这一角度来赞美黄河,既然是摇篮,那么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舒缓与深沉之情。

  师:好一个舒缓深沉之情!

  师:第二个“啊!黄河!”呢?谁来试一试?

  (生读。不等老师问个为什么,他就直接说了:诗人从黄河的地理优势出发把黄河比作巨人,巨人高大威猛,读的时候,应把巨人的伟大坚强读出来)

  师:你还能为同学们再表演一次吗?

  (生读,读得有声有色,还真有点韵味。生鼓掌鼓励)

  (第三个“啊!黄河!”还没等老师说完,就已经有许多小手高高举起来了。其中一个学生以饱满激动的感情读完了第三个直接赞颂黄河的内容。他的理由是诗人从黄河的流域宽广:“向南北*,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来写,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高潮,所以他认为读的时候,感情越读越激昂。)

  (师及时表扬了他)

  师:下面我们分组分角色试着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由舒缓到激昂的变化。

  小组合作,探究朗读(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全班齐读(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增强气氛)

  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朗读中,一面是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一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出多元反应。因而,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诗歌。

  四、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领略了黄河雄伟壮观的风采,感受了诗人笔下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但我们的学*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活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进行研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必要时可请老师帮助指导。

  1、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具体地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黄河有多长,流经哪几个省区?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3、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学*的结束,研究性学*为学生的主动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的界限,实现综合性学*。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把课堂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去,体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但我还是感到遗憾:不能放心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孩子们自由活动的乐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另外,小组活动不够充分,团体合作意识不强,这些都有待改进。

《黄河颂》教学反思2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音乐电视的情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自由诵读的情感体验无不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如果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作为诗歌的教学这节课在朗读教学的处理不够深入。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自身的朗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还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但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黄河颂》教学反思3

  《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1939年,硝烟弥漫,烽火燃遍我中华大地……那个特殊的时代,距现在的学生较远,因此在备课时设计了四大板块:感性认识黄河(图片、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初步感受);吟读黄河颂歌、探究黄河精神(读中感,读中悟,读中品);拓展延伸(三个小题开拓学生视野);当堂检测。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

  一节课仓促结束后,发现有两个方面的不足:

  1、诗歌教学中“读”的作用没有发挥出作用。

  尽管授课过程中有范读的引领,也有学生的自由读,可是学生的自由读展示时寥寥无几,虽然给学生指导怎样朗读,但学生的读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故在执行时大打折扣。

  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

  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显得学生学*的被动,因而课堂的氛围比较死板,学生只是在课堂中被动接受,其学*能力、学*思维等均为得到培养,故课堂效率低下。

  面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自己认识到在教学中存在的陋*,故以后的教学打算从以下改进: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的参与者,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多种渠道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一班授课时进行改进,朗读环节设计了比赛,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诵读比赛。这样一来学生纷纷参与其中,在朗读中体验诗歌内容,那么下面的环节自然迎刃而解。所以说,只要注意到就能想到,能想到就能做到。

  2、诗歌教学中要专注“读”的灵魂作用。

  好的文章,朗读中自然能感受到它的迷人魅力,尤其是诗歌教学,“读”应该贯穿整个课堂。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同样的调整后在一班上《黄河颂》一文,夯实了“读”,学生在读中一下子感受到歌词部分统领的关键字是“望”,对于文中三次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其作用学生也能知晓。

  当然,课堂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感谢同组成员对我本节课的不足能毫无保留的指出,以便我更好的努力学*。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颂》教学反思4

  一、品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品创作的情感: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品诗歌的内容: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1、读出感情: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2、读出语气: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3、读出体会: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黄河颂》教学反思5

  《黄河颂》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段,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让学生自己介绍光未然和这首歌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中的情感。

  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验诗中激情。

  接着梳理作者的思路,序曲——主体——尾声。

  在赏析诗歌是,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 “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3、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4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5、“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

  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再总结。

  在对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读出诗中的豪迈气概。

  最后学唱《黄河颂》,感受爱情豪情。

  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课时的音乐直到了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作用,学生带着热情走进课文,所以学*效率高了。

  2、学生了解了歌词的写作背景,一种爱国豪情油然而生,所以情绪高涨,使课堂上多了一此豪壮气概。

  3、学生带着激情诵读,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而对歌词的理解又反过来使诵读显得更有感情。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效率最高。


《黄河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黄河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黄河颂》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黄河颂》教学反思1

  【教学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课堂容量。同时让孩子们在搜集信息的同时体会自主学*的快乐。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意识。尤其是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描写、歌颂黄河的诗句。

  ⑵通过历史课了解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⑶通过地理课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2、教师:

  ⑴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使学生能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⑵准备音乐作品《英雄交响曲》。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要求你们回去搜集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不知同学们准备得怎么样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诗句可真多!看来,同学们课前一定下了不少的功夫。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黄河颂》这个课题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答出:颂!)

  师:那“颂”有什么含义,“颂”什么呢?

  生:“颂”是歌颂,赞颂的意思,《黄河颂》就是歌颂黄河,赞颂黄河。

  师:课文是怎样歌颂黄河、赞颂黄河的?学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的。请问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黄河的?(没有)那我们先一起到黄河边走走。

  以诵读有关黄河诗句为序曲,激发学生学*兴趣,导入学*主题;抓住主题的关键字眼,意在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求知欲,为下文的学*打下铺垫。

  二、感性认识

  (出示八幅黄河的有关图片,配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感受黄河。第一幅图片是九曲连环的黄河整体图,第二幅是黄河夕照图,第三幅到第八幅是黄河壶口瀑布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图片)

  、

  师:欣赏黄河的美丽壮观,惊涛澎湃以后,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黄河的感受。(大家纷纷举手)

  生:我看到了汹涌澎湃的黄河掀起的万丈狂澜。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浊流滚滚,一泻千里的魄势。

  生:我体会到了黄河那英雄的气魄和她那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生:我觉得自己的心快要跳出了胸膛,浑身的热血在沸腾。

  ……

  这一环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感悟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通读全文,是理解课文深刻内涵的前提。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提问成为学生求知欲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去探究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求得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我认为描写黄河的英雄气魄的诗句是: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师:你认为这句诗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因为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看黄河,这“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是“望”统领的内容,所以“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字读的时候应该把声音拉长一点。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同学?

  (生举手)

  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师:读这句诗的时候,应该抓住哪个关键词来读?谁来试试?

  生:“掀”字应重读。因为“掀”字不仅写出了黄河奔流的动态:掀起万丈狂澜,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惊人,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黄河奔流的高低起伏。

  (生齐读)

  (师引导学生朗读)

  (生举手要求补充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生: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这句诗?

  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这位同学刚才读这句诗的时候,重读了哪个词?

  生:劈!

  (师指导朗读、齐读)

  师小结:我们学*诗歌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而且要抓住关键词来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描写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师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大家再快速阅读,找出诗人直接赞颂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生读)

  生: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师: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第一个“啊!黄河!”的内容?

  (指名读,生读得舒缓、深沉)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因为诗人从历史贡献这一角度来赞美黄河,既然是摇篮,那么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舒缓与深沉之情。

  师:好一个舒缓深沉之情!

  师:第二个“啊!黄河!”呢?谁来试一试?

  (生读。不等老师问个为什么,他就直接说了:诗人从黄河的地理优势出发把黄河比作巨人,巨人高大威猛,读的时候,应把巨人的伟大坚强读出来)

  师:你还能为同学们再表演一次吗?

  (生读,读得有声有色,还真有点韵味。生鼓掌鼓励)

  (第三个“啊!黄河!”还没等老师说完,就已经有许多小手高高举起来了。其中一个学生以饱满激动的感情读完了第三个直接赞颂黄河的内容。他的理由是诗人从黄河的流域宽广:“向南北*,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来写,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高潮,所以他认为读的时候,感情越读越激昂。)

  (师及时表扬了他)

  师:下面我们分组分角色试着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由舒缓到激昂的变化。

  小组合作,探究朗读(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全班齐读(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增强气氛)

  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朗读中,一面是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一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出多元反应。因而,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诗歌。

  四、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领略了黄河雄伟壮观的风采,感受了诗人笔下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但我们的学*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活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进行研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必要时可请老师帮助指导。

  1、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具体地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黄河有多长,流经哪几个省区?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3、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学*的结束,研究性学*为学生的主动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的界限,实现综合性学*。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把课堂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去,体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但我还是感到遗憾:不能放心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孩子们自由活动的乐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另外,小组活动不够充分,团体合作意识不强,这些都有待改进。

《黄河颂》教学反思2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音乐电视的情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自由诵读的情感体验无不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如果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作为诗歌的教学这节课在朗读教学的处理不够深入。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自身的朗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还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但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黄河颂》教学反思3

  《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1939年,硝烟弥漫,烽火燃遍我中华大地……那个特殊的时代,距现在的学生较远,因此在备课时设计了四大板块:感性认识黄河(图片、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初步感受);吟读黄河颂歌、探究黄河精神(读中感,读中悟,读中品);拓展延伸(三个小题开拓学生视野);当堂检测。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

  一节课仓促结束后,发现有两个方面的不足:

  1、诗歌教学中“读”的作用没有发挥出作用。

  尽管授课过程中有范读的引领,也有学生的自由读,可是学生的自由读展示时寥寥无几,虽然给学生指导怎样朗读,但学生的读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故在执行时大打折扣。

  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

  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显得学生学*的被动,因而课堂的氛围比较死板,学生只是在课堂中被动接受,其学*能力、学*思维等均为得到培养,故课堂效率低下。

  面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自己认识到在教学中存在的陋*,故以后的教学打算从以下改进: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的参与者,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多种渠道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一班授课时进行改进,朗读环节设计了比赛,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诵读比赛。这样一来学生纷纷参与其中,在朗读中体验诗歌内容,那么下面的环节自然迎刃而解。所以说,只要注意到就能想到,能想到就能做到。

  2、诗歌教学中要专注“读”的灵魂作用。

  好的文章,朗读中自然能感受到它的迷人魅力,尤其是诗歌教学,“读”应该贯穿整个课堂。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同样的调整后在一班上《黄河颂》一文,夯实了“读”,学生在读中一下子感受到歌词部分统领的关键字是“望”,对于文中三次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其作用学生也能知晓。

  当然,课堂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感谢同组成员对我本节课的不足能毫无保留的指出,以便我更好的努力学*。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颂》教学反思4

  一、品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品创作的情感: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品诗歌的内容: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1、读出感情: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2、读出语气: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3、读出体会: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黄河颂》教学反思5

  《黄河颂》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段,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让学生自己介绍光未然和这首歌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中的情感。

  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验诗中激情。

  接着梳理作者的思路,序曲——主体——尾声。

  在赏析诗歌是,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 “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3、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4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5、“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

  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再总结。

  在对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读出诗中的豪迈气概。

  最后学唱《黄河颂》,感受爱情豪情。

  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课时的音乐直到了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作用,学生带着热情走进课文,所以学*效率高了。

  2、学生了解了歌词的写作背景,一种爱国豪情油然而生,所以情绪高涨,使课堂上多了一此豪壮气概。

  3、学生带着激情诵读,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而对歌词的理解又反过来使诵读显得更有感情。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效率最高。


《黄河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河颂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黄河颂教学反思1

  一、品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教学反思。《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品创作的情感: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品诗歌的内容: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教学反思《《黄河颂》教学反思》。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1、读出感情: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2、读出语气: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3、读出体会: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教研活动黄河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反思2

  3月1日上午,我听了实*老师杨老师的一节语文课。现把教学过程简单记录下来,并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上节课内容,引入《黄河颂》的“尾声”。

  二、齐读课文《黄河颂》。

  三、分析“尾声”部分。

  四、学生齐读课文《黄河颂》。

  五、讨论分析课文押韵。

  六、讨论分析诗歌“三美”特点在课文中的体现。

  七、讨论分析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八、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九、师生齐读课文。

  十、布置课后练*。

  附:板书设计

  序曲

  黄河颂主体

  尾声:号召中华儿女学*黄河精神

  音乐美

  诗的三美绘画美

  建筑美

  《黄河颂》选自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面对着黄河唱出了赞颂之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号召中华儿女向黄河学*,学*黄河的伟大坚强。

  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于形式,往往由教师回答了事。学生从诗歌中找韵脚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让学生回答押“an”韵,而未能让学生具体找出押韵的字;教师自己回答了几个韵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押韵的知识,无从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由于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意义。在分析诗歌的绘画美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现绘画美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这种绘画美学生究竟体会到了没有,教师无从把握。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绘画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三、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停顿。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分句的重音词是“奔”、“掀”、“奔”、“劈”,四个分句应该越读越激昂,方能表现黄河的气势。

  3、歌词中的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拉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4、诗歌第一次“啊!黄河!”,要读得舒缓深沉;第二次“啊!黄河!”,要读得坚强有力;第三次“啊!黄河!”,要读得高亢激昂。

  5、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指导完毕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兴趣上下功夫。

黄河颂教学反思3

  忘记是哪个名人说的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是说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是永远没有进步的。教师在上完每一节课后,对自己教学中的得失进行反思,这些经验和教训便可成为今后教学工作逐步完善和改进的依据。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黄河颂》。本来在备课的时候准备的很充足,考虑到了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开始讲的时候很顺利,一切都按照我预计的在进行。我想通过多形式朗读来达到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要求学生读出“赞”与“颂”的语气。在授课进行中,我当然也想起利用音乐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品析时更加感性。可是我预先铺陈的太多,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发言,一度使课堂的气氛显得“中规中矩”,

  我想引领学生要达到的激昂情绪并没有按我预期的来临。课堂气氛确实会影响老师的情绪,老师不是圣人啊。

  我的情绪也有些不自主的低落,可是临*结束时,一个偶发的因素却又使整个课堂峰回路转。我在问学生还能不能想起其它的表现保家卫国的作品,一个学生喊出了班歌《精忠报国》,一个新分来的学生就说:“我们还没有唱过呢!”我当时就同意让全班老生带着新生一起唱起来,虽然时间的安排有了变化,但是全班达到了一个情绪的`高潮,乃至于后来的一个单元的讲授过程中每节课学生都会齐唱起《精忠报国》。

  通过这件事情我更加意识到了新型的课堂更加强**师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我们把课堂上一些随机应变的机智之举加以剖析,进行理性思索,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黄河颂教学反思4

  诗歌的教学应注重品读

  一、了解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体会创作的情感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品味诗歌的内容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读

  一、读出感情

  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二、读出语气

  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三、读出体会

  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黄河颂教学反思5

  《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回顾刚刚在学校小组公开课上展示的《黄河颂》一课,自我反思如下:

  一、运用“美”的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声像文相结合,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黄河,历来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犹如聚龙般横亘祖国东西,涛涛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亲眼见过黄河之壮美的同学却几乎没有。因此,我制作了“美”的课件,声像文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的配乐视频,目的是以图象来显示情境,以音乐来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视频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气势磅礴,又配以雄浑的钢琴曲,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当我问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激动的*乎抢答,能畅谈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学生的激情中,我说: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蕴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人们歌咏它,还因为它沧桑,它和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在上个世纪,***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励它的儿女奔赴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文艺工作者,一起来到了黄河,来到壶口瀑布,被这惊涛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诗人光未然。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也异常激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连写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作品--《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当时的抗日人士,迸发出了他们黄河般一往无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就这样通过直观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词、曲作者展示给学生。并通过知识链接介绍《黄河大合唱》简介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其有关知识。

  在听读课文时,我把收集到的黄河图片,按照歌词的内容,描写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顺序、时间、方式,力求图片和诗歌内容一致,让学生有图文并茂之感。

  整个课件集视频、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在幻灯片中,或以漂亮的美术字为教学环节的名称,或以养眼颜色的图片为背景,或用雄浑的黄河图片展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魅力,进而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二、将听、说、读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

  如以下几个环节:

  诗歌欣赏:

  1、学生朗读诗歌:请一名同学领读(读朗诵词),其他同学齐读歌词。

  2、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音频朗读,学生听的同时欣赏黄河图片集。

  3、学生自由朗读:先跟音频朗读一遍后,再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分角色朗读:一学生领读朗诵词,四个小组各读一个层次,最后四句齐读。

  5、学生齐读全诗。

  合作探究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并解决;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诗歌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领悟作者对黄河的理解上,同时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畅谈感受、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及学*方法。

  五、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展示了《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的歌词,两首歌词风格相*,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不仅使学生领略了黄河长江的风采,而且还感受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既与教材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又使教材知识得以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正是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但是,课堂教学似乎永远是一种残缺的艺术,欣喜之余也有诸多遗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话,亲自示范朗读,是不是会更好的感染学生呢?如果在课堂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个学生足以展示的机会课堂效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大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仿写一段歌颂家乡或祖国其他景物的歌词会怎样?课前如果和音乐老师沟通,请她先讲《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的有关知识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结果会这样呢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黄河颂教学反思6

  《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世人借黄河歌颂我们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上课时,我用大屏幕播放黄河的视频,激发同学的学*兴趣,感受黄河伟大的气魄,接着听课文录音学*这首诗歌。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诗歌,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的重点所在,我让大家研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调和节奏,重点研讨三个“啊,黄河”部分,区分这三个部分的感情基调和语调,读出语气,俗话说: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三个“啊,黄河!”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采取的方式是个别读,两两对读,分组读,齐读等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的深刻含义,理解了诗人保卫黄河的雄心。

  在描写黄河的部分,我让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在这个环节中,我与全体学生对读,体会黄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

  在迁移阶段,我设计了《我爱你中国》的视频,让同学配乐朗诵这首歌词,也是采取对读的形式,感情得到升华,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这节课不足之处是,先品读了赞黄河部分,接着又回过头来品读描写黄河的句子,顺序颠倒。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应放在第一位。

黄河颂教学反思7

  自主探索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优势,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的步骤来进行学*。它在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学*和研究的太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发现的力量。”

  “自主探索”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远东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任务。

  学生学*语文与学*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上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学生年龄特点,“自主探索”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索”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然而,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当今情况下,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创设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学*氛围,就有如如虎添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就得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必将成为会学*、会生活、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领

  指导学学生掌握学*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慰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本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情晰具体的映像,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系统。这样,学生就能依据已掌握、理解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识延伸到解决具体问题中,促进知识迁移,使知识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充。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比,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词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的方法,如学*《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于是我立刻借助计算机使句中的感叹号和问号不断闪烁,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使学生了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能力,继而发现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就有了“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新课时,想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机会,锻练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索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呈现学*内容,指导学*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联想力等得到强化。

  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观看录像,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步拨: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业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探索交流继续:“我认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发,可发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现了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学生进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利用计算机反复显示主要过程,通过探索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再次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学生发现就头号,懂的就讲,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而多媒体那创设阅读的问题情境,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为加速思考、探求新知提供内部动因的特殊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运用多媒体,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自主探索”,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各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欲望好似火焰,而教师的期望的确切的评价如同柴、油。为此,我十分重视运用多媒体正确评价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焕发起新的要求成功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的自信心,为下一步学*打下基础。教师评价时的表情态度、语气构成了学生对自己学*评价的反馈,思路,所以,对学生主动发现,交流得好的,我除了运用传统教育媒体——语言和体态,对他们以真心实意的评价外,还常常运用现代多媒体对其进行表扬。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而画的想象画,或自己设计的课文板书等。我运用实物投影仪将他们的作品显现出来,让大家欣赏、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

  老生常谈改革,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实施“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潜能,教师要从应试教学的桎梏中**出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黄河颂教学反思8

  《黄河的主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第八自然段中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他凭着智慧和勇敢、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关键是让学生能充分地感知艄公操纵着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中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

  教学中,我这样展开——

  一、抓住细节,感受皮筏之“小”

  文中对羊皮筏子的描写比较细腻。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让后细细揣摩。你对羊皮筏子怎样的映像?孩子们觉得:那羊皮筏子真是太小了,太轻了!再找找,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为了写出羊皮筏子的轻、小,作者都是怎么描述的?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孩子们在有所感的同时,还能*得文中的语言。

  二、对比阅读,感受坐筏之“险”

  关注一下文中对乘客的描写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一种:害怕:“……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一种:泰然自若:“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对比阅读,思考:坐羊皮筏子,到底“险不险”?

  有了对羊皮筏子的认识,经过交流,孩子们发现:做羊皮筏子,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皮筏子那么小,万一真有一个大浪头打过来,也许真会把它整个儿吞没。第二,皮筏子太轻,在波浪滔滔的黄水中破浪前行,如果浪稍微大一点,猛一点,那皮筏子会被冲得不知去向。第三,皮筏子上没有栏杆,紧贴着他们的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坐在这样的皮筏子上,要度过这样的水面,任何人都会心有余悸。

  三、展开想象,感受艄公之“勇”

  既然坐羊皮筏子那么惊险。那么,那些乘客们为什么还会“谈笑风生,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呢?原因在什么地方?

  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到了“老艄公”。那是一位怎样的老艄公?结合文中的语言说说?交流中,孩子们发现了艄公的勇敢——能在这样的水面上,撑着这样的羊皮筏子破浪前行,而且筏子上还有那么多的人和东西。没有足够的勇敢是绝对不敢尝试的。老艄公智慧、镇静、机敏——面对这样的风浪,老艄公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及时采取措施,避开危险,没有足够的智慧,也许会发生不测。老艄公有责任心——他的手里只有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却身系那么多乘客的安全,再看看乘客们的泰然自若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乘客们一定非常信任那位老艄公,说明老艄公一定技术一流,而且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再读课文,孩子们眼中有了画面,心中有了对老艄公的深深敬重。

黄河颂教学反思9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黄河颂教学反思10

  关于要不要在公开课的时候讲《黄河颂》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这节课没有太多的情节,主要的就是朗读,后来问过x老师之后,x老师说这节课可以讲成一节朗读为主的公开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观摩几节公开课之后,心里有了讲课的一个大概思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听朗诵,自己读,展示读,分析读,齐读……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也要通过读的过程展现出来;一想到要读,要讲课的班也就定了下来,一班有几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比较适合朗读,他们可以带动起班级气氛,所以定下来要在一班讲这一节课。在具体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会有很多问题:首先,课前的时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黄河颂》?或者是放《保卫黄河》更合适一些?其次,“读”的顺序如何确定下来,是先齐读还是先范读?学生展示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小组合作着展示还是个人展示?然后还有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融入对与文章的分析等问题都扑面而来……实在想不通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请教了x老师,x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不确定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帮我落实下来,在讲课之前我的心里也有了底气。

  开始讲课,学生们也很配合,他们也知道有老师听课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课前播放的《保卫黄河》把学生们也带进了激情澎湃的氛围里,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很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很配合,能够看出后面听课的老师脸上不时地浮现出来的笑意。真的是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锻炼了,在讲台上的那种紧张的感觉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是自信与从容。在展示的环节,我没有规定个人或者小组起来展示,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有些小组真的很积极,读完朗诵词之后意犹未尽,次次我找人读的时候他们都举手,还特别的积极,真的很高兴。在前几个部分都是小组展示之后,我本以为最后部分也会是小组来读,没想到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段我自己读吧,我知道他是真正的在这节课上放开了自己,*时是个很腼腆的小男生,这次却主动表现自己了,我感到很欣慰。在这节课结束之后,听课的老师陆续的走出教室,而学生们却还沉浸在《黄河颂》的激情之中,自发的吟诵起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要知道这首《将进酒》他们还没有学过,他们却已经可以自发的背诵了,我被我的学生们的表现感动了。

  在评课的时候,还是张老师对我们进行的点评:我与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读,在不断的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本文应有的情感,环节的设置非常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受到了触动。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学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没有及时的给予解答,“对不对”口头语太多等等。

  通过这次的听课,我的成长和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黄河颂教学反思11

  《黄河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首直抒胸臆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其充满斗志的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热情讴歌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力量。并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打动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

  一、借助美读体会语言美、意境美

  我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情感朗读上。因为我始终认为如果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对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是十分有利的。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课堂上,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画面,谈论着自己的收获。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学生小组合作朗读、师生合作放声联读,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析等容量很大,。本节课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

黄河颂教学反思12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我在本课教学中希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我渴望用饱含自我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渴望借助自由诵读来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民族感情的熏陶。我希望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但我的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评课中,我认真听了诸位老师的点评,反思之后,确实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如:对于课文的重点词语解析点拨的深度不够,激励性语言运用偏少,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等许多方面皆有不足之处。

  最后,衷心感谢区教研室给了我们这次学*与展示的机会!衷心感谢在此次研讨课中给予我很多指导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前辈和朋友们的意见和建议。

黄河颂教学反思13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黄河颂教学反思14

  2月25日,上午第二节课,众多的语文同仁齐聚于七(4)班教室,给课堂*添了许多严肃与庄重,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颂”由此拉开了序幕。

  一、精彩回顾

  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欣赏着“黄河”一泻千里惊涛澎湃的宏伟画面,耳畔是播音员激情昂扬的朗诵,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完全沉浸在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之中了。

  在对时代背景作了简要的介绍之后,接下来是对诗歌主体的学*。教师身先士卒领读了文前的朗诵词,同学们也受到感染,争先恐后地朗读了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其中既有个别读,又有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地诵读中品味诗句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另外,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

  最后,通过学唱《保卫黄河》,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大家刻苦学*掌握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爱国主义是时代的主旋律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清代学者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间也有谚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都是先有大家后有小家之意。

  爱国,一个看似遥远、简单、*凡的名词,今天却如此紧迫地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焦点。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不顾历史事实一意孤行的挑衅,以及国际上部分敌对势力对中国发展的肆意指责和百般刁难,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义愤填膺:中国人民不可欺!同样,这样一种爱国的情感也最应当被我们的下一代所接受。

  教学完本文后二天,有新闻报道:中国拟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举必将更加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

  一个没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危机意识的民族是危险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去走进历史不忘国耻。尽管我只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我仍然觉得:在今天,借学*课文《黄河颂》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的学生受到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既有必要也恰到好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画面渲染、歌曲欣赏等教学辅助工具,达到了激发学生学*兴趣的良好效果。再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了诗歌所蕴含的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另外,结合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教师又补充介绍了一些有关“中日钩鱼岛争端”的时事新闻,更加激起了同学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更加彰显了本文的思想教育意义。

黄河颂教学反思15

  可以说很多学生事前都没有看过《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对于课文的重点问题:为什么艄公被称为黄河的主人?按照传统的方法来看,可以从黄河的磅礴气势,羊皮筏子的小而轻,乘客的谈笑风生等方面来理解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镇静的风采。其实就是三个方面的衬托出艄公的勇敢和镇静。那么我们可以把文章的后半部分不要发给学生,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渲染、衬托上,让学生猜猜谁是黄河的主人呢?这样一来,课堂气氛会更浓,学生学*的主动性会更大。

  1、黄河和艄公两者的对比

  2、羊皮筏子体积之小与其载物这之多的对比

  3、旁观者和当事人的对比

  在课堂上抓住这三个对比,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黄河的主人——艄公那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形象,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对艄公肃然起敬,还让学生深深明白课文各部分与中心是紧密相连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生对艄公的敬仰之情,是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之中“牵”出来的,要使在孩子的内心真正有很深的感受还应当在各个对比之中

  “用心”读书,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地生成,在一遍遍的读书过程中慢慢感受到,慢慢从心中“长”出来的真情实感,而不应该是老师带着学生从文章中生硬地“对比”出来的。


《黄河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黄河颂》优秀教学反思3篇

  在“热情的说”“尽情地读”“深情的品”的几个环节上,同学们表现比较踊跃,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课堂上展示的一览无余。在观看完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了波澜壮阔的黄河。”有的说:“我看到了黄河金涛澎湃,我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声。”……课堂上,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师生放声联读课文,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思考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老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不足之处: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不足,这批学生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与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久远了些。所以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具体介绍。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

  人人都知道: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我们在学*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一、了解创作背景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可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使课堂的教学延伸得更深远,丰富学生的知识。《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那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危难年代。诗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站在象征民族气节的黄河面前,面对黄河的磅礴气势,写下的诗歌,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地会与民族命运联系到一起。

  二、体会创作的情感

  诗歌作品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又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诗歌学*的重点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诗人创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是“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包纳了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殊河流。诗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对着它机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化的摇篮”、“铁的臂膀”、“英雄的体魄”、“民族的屏障”学生的内心的豪迈之情被激发了,与诗人达成了共鸣。再辅以《黄河颂》的乐章的欣赏,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品味诗歌的内容

  诗的内容是阅读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思想表现的根本,所以必须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过多过细地去“肢解”、分析。想要让学生通过内容了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就不宜有过多的讲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失去了学*体味的机会。课堂上应注意引导的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点到即止。《黄河颂》结构与内容都比较简明,表达的主题也集中,稍加点拔即可。

  一、读出感情

  诗歌朗读时应充分发挥想象,“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意节奏,语调的高低起伏及关键词的把握,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其中的情与味。

  二、读出语气

  言为心声,一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表达的意思就不相同。诗歌的朗读语气得揣摩准确。《黄河颂》句式整齐,相同句式重复多处,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连用了三个“啊,黄河!”,但三处所表达的语气是有所不同的:豪迈—赞美—激昂。|

  三、读出体会

  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享受,更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小节这一环节中可让学生选取最喜欢的章节或句子说说理由,或就诗的意境、思想、情感、写法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尝试写写诗。

  总之,诗歌教学应注重品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还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拓展迁移。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笼统”再次走向“笼统”。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局部。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同学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局部,如《黄水谣》《捍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同学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同学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示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同学能谈到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身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同学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同学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笼统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黄河颂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揣摩某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教师:

  1.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

  2.准备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学生: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2.查阅历史与地理资料,了解黄河在*历史上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1.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黄河的照片和影像片段,然后请一两个学生代表谈观后感。

  2.请两名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黄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教师小结:“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今天,我们来学*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

  二、朗读诗歌

  1.教师示范朗颂。

  2.朗读指导:

  3.学生根据指导反复品读。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

  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5.诗歌是怎样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的?

  6.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7.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们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明确:

  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4.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本诗塑造了一个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奔腾不息的黄河形象,给人以雄壮豪迈的美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这样的气势多么雄伟;“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样的气度和力量无坚不摧;“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这样一条金色的巨龙源远流长;“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这样的气魄是何等的伟大坚强!诗中的这些语句,刻画出黄河气势雄伟、源远流长的壮美形象,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壮阔的雄伟图画,营造了歌词的画面之美。

  6.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7.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配乐朗诵

  师生齐诵诗歌,播放音乐《黄河颂》。

  五、教师小结

  昔日,黄河以他英雄的气魄激励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斗,赢得了民族的**与独立。今天,愿我们继续宏扬黄河精神,勇往直前,把我们的民族建设得更加强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

  六、布置作业

  1、练*朗颂。

  2、完成《基础训练》。

  【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作者和作品。

  ⑵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⑶利用字典,掌握“涛、澜、浊、宛、魄、涤、泻、荡、屏”等9个字。

  2、技能目标:

  ⑴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3、情感目标: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法指导】

  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

  【课前准备】

  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学生──收集《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并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没有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不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⑴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⑵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三、小组合作学*,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朗诵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探究修辞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继而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的语句。

  六、联系课文,拓展延伸

  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七、学生评价

  教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估表,让学生进行效果自测。

  八、作业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歌词的方法任选《黄河大合唱》中的一篇进行赏读,写出阅读体验。

  【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一畅所欲言的*台,使学生个别化学*和协作学*得到了和谐统一。第三、这样的整合模式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既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体会其风格。

  2、指导学生学*朗读方法:

  进入角色,充分体会文章蕴涵的感情;

  可配乐朗读,配乐朗读资料:《黄河大合唱》。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读课文,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学生搜集与《黄河大合唱》有关的资料,及与黄河有关的诗词。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的影像资料,由此导入,并创设出情境,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检查预*

  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与黄河有关的诗词;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强烈情感。

  三、整体感知

  解题:本文的题目是《黄河颂》,中心词是哪个?

  (抓住颂)

  1、师范读:

  配乐朗读,播放背景音乐《黄河大合唱》。

  2、学生自读:

  教师指导朗读方法,大屏幕出示:朗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表达。

  3、学生试读:

  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4、大屏幕出示: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赞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引导学生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去思考)

  明确第二个问题答案: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

  5、生再读诗歌:

  小组推荐代表,比比谁读得最好;

  6、学生自评:

  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

  7、学生全体齐读:

  要求读出气势和感情;

  8、学生谈一谈:

  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四、拓展延伸

  1、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

  (如: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由此联想到古今英雄;及黄河身边发生了许多的感人故事,由此展开联想延伸 )

  2、朗读展示:

  学生分为四个大组,自行编排,进行朗诵比赛。

  五、布置作业

  1、课下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准备朗读比赛。

  2、完成《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揣摩某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教师:

  1、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

  2、准备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学生: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2、查阅历史与地理资料,了解黄河在*历史上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1、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黄河的照片和影像片段,然后请一两个学生代表谈观后感。

  2、请两名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黄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教师小结:“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今天,我们来学*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

  二、朗读诗歌

  1、教师示范朗颂。

  2、朗读指导:

  3、学生根据指导反复品读。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

  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5、诗歌是怎样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的?

  6、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7、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们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明确:

  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4、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本诗塑造了一个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奔腾不息的黄河形象,给人以雄壮豪迈的美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这样的气势多么雄伟;“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样的气度和力量无坚不摧;“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这样一条金色的巨龙源远流长;“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这样的气魄是何等的伟大坚强!诗中的这些语句,刻画出黄河气势雄伟、源远流长的壮美形象,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壮阔的雄伟图画,营造了歌词的画面之美。

  6、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7、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配乐朗诵

  师生齐诵诗歌,播放音乐《黄河颂》。

  五、教师小结

  昔日,黄河以他英雄的气魄激励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斗,赢得了民族的**与独立。今天,愿我们继续宏扬黄河精神,勇往直前,把我们的民族建设得更加强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

  六、布置作业

  1、练*朗颂。

  2、完成《基础训练》。

  教科书分析:

  1、《黄河颂》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2、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本课学*中要突出“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这个教学重点。

  3、七年级下学期,学生之前已学过现代诗歌,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揣摩诗歌精彩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不是很熟稔,因此,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引导学生细心揣摩,学会品味。

  4、《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可以作为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优秀范本。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爱朗读、好模仿,表演欲望也很强烈。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的处理上更胜一筹;还要对学生朗读技巧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边读边品析、揣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2、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年代,祖国屈辱的历史已远。要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爱国热情。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多种形式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音频、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识作家作品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入:“一把黄土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来感受黄河的气势。播放《黄河颂》(男声独唱)音频,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壮美的意境,然后谈谈对这首曲子的感受由此引入《黄河颂》歌词。

  1.老师板书题目:黄河颂(“颂”字加着重号)

  2.出示任务:

  (1)题目“颂”的含义是什么?(赞颂、歌颂)

  (2)听《黄河颂》的感受是什么?

  3.反馈指导:

  (1)指名回答,理解题目含义;全班齐读课题,在“颂”字上重读。

  (2)《黄河颂》这首歌曲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题目,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课文是赞颂黄河的诗歌;听了歌曲,从歌词中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的气势。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歌?它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相信我们只要美美地读这首诗歌,就能知道了。

  (二)初识作家,了解作品

  1.出示任务:

  (1)阅读课本“预*”部分,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光未然、作品《黄河大合唱》及预*时查阅的背景。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指导:

  (1)强调《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补充其它七个乐章;作者光未然、谱曲冼星海。

  (2)学生在补充时不能读资料,要自己理解后介绍出来。

  (3)齐读课本“预*”部分,补充资料。

  二、美读诗歌,体味黄河气势

  (一)听读课文,感知诗意

  1.出示任务: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2)听读时,在课文里把重要字词圈画出来,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将这些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学生上黑板板书听读时自己圈画的字词,并为其他同学强调重点。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红、加粗字的读音及释义(PPT显示):

  注音:

  释义:


《黄河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黄河颂》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二、诵读诗歌:① 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 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 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

  6、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小结。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四、小结: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黄河简介: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改道26次。

  查阅资料补充下列写黄河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浪淘沙》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 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黄河颂》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语文《黄河颂》教学反思(精选5篇)

  《黄河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首直抒胸臆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其充满斗志的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热情讴歌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力量。并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打动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

  一、借助美读体会语言美、意境美

  我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情感朗读上。因为我始终认为如果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对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是十分有利的。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课堂上,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画面,谈论着自己的收获。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学生小组合作朗读、师生合作放声联读,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析等容量很大,。本节课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

  《黄河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首直抒胸臆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其充满斗志的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热情讴歌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力量。并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打动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

  一、借助美读体会语言美、意境美

  我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情感朗读上。因为我始终认为如果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对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是十分有利的。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课堂上,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画面,谈论着自己的收获。学生进入了情境,热情高涨。学生小组合作朗读、师生合作放声联读,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紧密

  本节课,听歌、读诗、赏析等容量很大,。本节课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自然而然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标。

  欣赏《黄河颂》音乐,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让学生自己介绍光未然和这首歌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中的情感。

  师配乐范读课文后,按序曲——主体——尾声的思路指导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诗中激情。

  在读中赏析诗歌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思考你认为哪些诗句直接描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诗句又集中地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2、“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读法是否一样,为什么?

  3、文章结尾应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为什么?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再总结。

  在对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读出诗中的豪迈气概。明确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最后师生配乐合作读,展示成果,感受爱国豪情。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课时的音乐做到了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作用,学生带着热情走进课文,所以学*效率高了。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2、学生了解了歌词的写作背景,一种爱国豪情油然而生,所以情绪高涨,使课堂上多了一此豪壮气概。

  3、学生带着激情诵读,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而对歌词的理解又反过来使诵读显得更有感情。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效率最高。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读文时对作品的主旨把握和文中个别语句、词语的引申义挖掘深度不够。当然,还有很多缺点,希望广大同仁指出。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四、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

  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

  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黄河颂》光未然创作于1939年,硝烟弥漫,烽火燃遍我中华大地……那个特殊的时代,距现在的学生较远,因此在备课时设计了四大板块:感性认识黄河(图片、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初步感受);吟读黄河颂歌、探究黄河精神(读中感,读中悟,读中品);拓展延伸(三个小题开拓学生视野);当堂检测。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

  一节课仓促结束后,发现有两个方面的不足:

  1、诗歌教学中“读”的作用没有发挥出作用。

  尽管授课过程中有范读的引领,也有学生的自由读,可是学生的自由读展示时寥寥无几,虽然给学生指导怎样朗读,但学生的读被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故在执行时大打折扣。

  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

  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显得学生学*的被动,因而课堂的氛围比较死板,学生只是在课堂中被动接受,其学*能力、学*思维等均为得到培养,故课堂效率低下。

  面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自己认识到在教学中存在的陋*,故以后的教学打算从以下改进: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