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1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还是哲学家,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渔歌子》就是这位“烟波钓徒”的作品,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大概是因为喜欢古典诗词的原故吧,好像教学诗词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比学*白话文时做得充分一些。课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法指导、激励评价”开展教学。

《渔歌子》教学反思2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反思3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以上教学片段,我注意让学生从诗词中的饿关键词语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想象,建构文本意境,在大体把握诗意。感受适诗词描绘的情境后,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词主人公渔翁的内心世界,体会悠闲自得的心态,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点是做比较成功的。

  一、创设情境,导学得法

  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色彩明丽。我先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再到字词里面找,学生找到了方法,体会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走进渔翁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渔翁的情感。

  二、借助想象,读出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大胆放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诗词去想象,不断地体会,多次的、多角度的读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读促感悟,感悟促朗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4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还是哲学家,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渔歌子》就是这位“烟波钓徒”的作品,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大概是因为喜欢古典诗词的原故吧,好像教学诗词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比学*白话文时做得充分一些。课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法指导、激励评价”开展教学。

《渔歌子》教学反思5

  我的《渔歌子》教学:

  第一,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和”这个名字的来历,以及颜真卿对他的评价,丰厚学生对张志和的了解。

  第二,丰盈画面, 在音乐伴奏下,通过教师范读,继于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想象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让他们心中的画面有色彩,有声音,有动感。

  第三,品味“钓中情”,张志和笔下的渔翁为何不归,应该不难理解,但是需要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并想在孩子们心头留下一种情怀,是需要好好设计的,于是我引用颜真卿的话,切中要害,又饶有趣味,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就真正感受到了渔翁的悠闲,豁达。

  第四,研究“钓”之蕴,从古至今描写垂钓的诗词很多,该选哪些让孩子去品味,我仔细琢磨,最后选种了〈江雪〉和〈题秋江独钓图〉,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江雪〉中孤独的垂钓,〈渔歌子〉中悠闲的垂钓和〈题秋江独钓图〉中豪放的垂钓。三篇诗词,三种情感,三个境界,期望着能留给孩子们对诗歌执着地追求的热情。

  《渔歌子》教学反思《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一、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勾勒出西塞山的美景,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丰富的画面是学好《渔歌子》的关键。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时先抛出一个概括性的问题“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吗?”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问题细化:“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脑筋去想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恍然大悟:原来想象不仅要用脑,而且要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融为一体,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中,学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有的说:“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开放”有的说:“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这也为朗读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师不必刻意讲解,学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间中品味词中精华,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学生对于词中每一句画面的描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为老师,我没能引导学生将这首词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学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时让学生闭上眼睛,重温浏览过的美景,将 “身临其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相信学生会更容易把握全词的精华。

  二、反复朗读,品赏佳句

  “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此次教学中,初读全词时,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将这首词至少读3遍,第一遍要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第三遍,要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在此基础上,以情为主线,引导学生领略诗情画意,读出韵律美和画面美。当学生遇到朗读中的瓶颈时,我总会根据词中的意境来提示,如:“白鹭如此的悠闲,咱们把语速就得放慢些,声音读轻点。”“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不要惊扰它,读流水时再轻些。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齐读这一句。”“欢快的鳜鱼自由自在游动于水中,似乎要跃出水面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反复朗读句子,并在句中分出了轻重缓急,把握了词的节奏。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旷达乐观的襟怀和对世俗的鄙视,我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品味钓中情,归向何处?为何不归?相机出示张志和的生*,学生通过分析感悟不须归的原因,为强化这一感悟,我将《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于本词进行对读,体会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诗词解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的艺术形象。也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想象画面,在对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渔歌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渔歌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渔歌子》教学反思1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还是哲学家,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渔歌子》就是这位“烟波钓徒”的作品,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大概是因为喜欢古典诗词的原故吧,好像教学诗词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比学*白话文时做得充分一些。课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法指导、激励评价”开展教学。

《渔歌子》教学反思2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反思3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以上教学片段,我注意让学生从诗词中的饿关键词语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想象,建构文本意境,在大体把握诗意。感受适诗词描绘的情境后,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词主人公渔翁的内心世界,体会悠闲自得的心态,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点是做比较成功的。

  一、创设情境,导学得法

  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色彩明丽。我先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再到字词里面找,学生找到了方法,体会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走进渔翁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渔翁的情感。

  二、借助想象,读出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大胆放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诗词去想象,不断地体会,多次的、多角度的读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读促感悟,感悟促朗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4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还是哲学家,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渔歌子》就是这位“烟波钓徒”的作品,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大概是因为喜欢古典诗词的原故吧,好像教学诗词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比学*白话文时做得充分一些。课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法指导、激励评价”开展教学。

《渔歌子》教学反思5

  我的《渔歌子》教学:

  第一,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和”这个名字的来历,以及颜真卿对他的评价,丰厚学生对张志和的了解。

  第二,丰盈画面, 在音乐伴奏下,通过教师范读,继于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想象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让他们心中的画面有色彩,有声音,有动感。

  第三,品味“钓中情”,张志和笔下的渔翁为何不归,应该不难理解,但是需要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并想在孩子们心头留下一种情怀,是需要好好设计的,于是我引用颜真卿的话,切中要害,又饶有趣味,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就真正感受到了渔翁的悠闲,豁达。

  第四,研究“钓”之蕴,从古至今描写垂钓的诗词很多,该选哪些让孩子去品味,我仔细琢磨,最后选种了〈江雪〉和〈题秋江独钓图〉,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江雪〉中孤独的垂钓,〈渔歌子〉中悠闲的垂钓和〈题秋江独钓图〉中豪放的垂钓。三篇诗词,三种情感,三个境界,期望着能留给孩子们对诗歌执着地追求的热情。

  《渔歌子》教学反思《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一、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勾勒出西塞山的美景,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丰富的画面是学好《渔歌子》的关键。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时先抛出一个概括性的问题“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吗?”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问题细化:“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脑筋去想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恍然大悟:原来想象不仅要用脑,而且要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融为一体,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中,学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有的说:“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开放”有的说:“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这也为朗读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师不必刻意讲解,学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间中品味词中精华,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学生对于词中每一句画面的描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为老师,我没能引导学生将这首词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学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时让学生闭上眼睛,重温浏览过的美景,将 “身临其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相信学生会更容易把握全词的精华。

  二、反复朗读,品赏佳句

  “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此次教学中,初读全词时,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将这首词至少读3遍,第一遍要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第三遍,要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在此基础上,以情为主线,引导学生领略诗情画意,读出韵律美和画面美。当学生遇到朗读中的瓶颈时,我总会根据词中的意境来提示,如:“白鹭如此的悠闲,咱们把语速就得放慢些,声音读轻点。”“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不要惊扰它,读流水时再轻些。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齐读这一句。”“欢快的鳜鱼自由自在游动于水中,似乎要跃出水面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反复朗读句子,并在句中分出了轻重缓急,把握了词的节奏。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旷达乐观的襟怀和对世俗的鄙视,我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品味钓中情,归向何处?为何不归?相机出示张志和的生*,学生通过分析感悟不须归的原因,为强化这一感悟,我将《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于本词进行对读,体会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诗词解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的艺术形象。也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想象画面,在对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渔歌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渔歌子》改写作文 (菁华5篇)

  下雨了。

  蒙蒙的细雨笼罩在一片青绿色的西塞山前。

  一切像被蒙上了一层轻纱,变得朦胧起来,泛着一片青烟似的雾。说它似翡翠吧,颜色太浅;说它似蓝宝石吧,颜色又太深:纵然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雨一落下来,原来如镜子一般的水面荡起了一片片细碎的涟漪,好一片“镜未磨”的景象!

  眼前如梦幻般地出现了一个身影,头戴箬笠,身披有些凌乱的蓑衣。在饱含着丝丝春雨的风中,这个身影一任船只在河面飘荡着。看,他的身边还有一只鱼篓,想必他是一位渔翁了。不,他一定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过着像“竹林七贤”那样悠闲的生活。瞧,他正钓着鱼,不紧不慢,像是在欣赏着风景,完全没有一般渔翁赶时间的急噪。他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后,肥美的鳜鱼追逐着粉红的桃花,顺着流动的河水欢乐地游泳;他也没有注意到,凉爽的雨水不知不觉沾湿了他的面庞……

  手中的垂钓停止了,他似乎转移了注意力,正微微抬头看着什么,哦,那是一行白鹭:它们的羽翼飞扬着,鸣声回荡着,掠过一阵微风,抚着岸边的桃花,顷刻,一阵香味扑鼻而来。他似乎醉了,拿着鱼竿的手直直地撑在那儿好久好久。

  雨,还在下着,船,又慢慢地飘起来,而他,似乎还在垂钓,哦,他一定不是在钓鱼,而在钓着人生……

  初春时节,西塞山前,风景美如画。

  桃花姐妹们各自在西塞山下秀出自己美丽的容颜:有的桃花已经完全绽开了笑容,有的还是比较拘谨,只是悄悄地绽放,轻轻的微笑,而还有的只是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脸儿却涨得通红,这分明是个害羞的小姑娘嘛!而她们给人的感觉,或大方,或拘谨,或害羞,但她们都是美的。

  在美丽的桃花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它永远悠闲自在的流着,一边流,还一边“叮咚,叮咚”地唱着欢快的歌儿。这时,鳜鱼正肥美,往溪水里望去,就会发现水里“埋伏”着许多又大又肥的鳜鱼:它们有的在玩“‘鲤鱼’跃‘龙门’”,有的在水里不停地游来游去,似乎是在觅食,还有的则在溪中欣赏岸上的美景,还不时地吐些小泡泡,一个一个浮在水面上,真是可爱!

  抬起头,就看见一行白鹭在天空中,排着整齐的队伍,自由地飞翔。

  渔夫坐在岸边,身上穿着绿蓑衣,头上戴着个青斗笠,“全副武装”着钓那肥美的鳜鱼,可鳜鱼似乎在一瞬间变“聪明”了,就算把鱼钩上的诱饵吃了,也没有上钩,还挑衅似的故意玩“跃‘龙门’”,好像在说:“你钓不到我!你钓不到我!”

  渔夫被这群鳜鱼激怒了,心想:我就要钓你!我就要钓你!结果,在斜风细雨中,渔夫仍旧坐在岸边,一动不动。

  这天,阳光明媚,阳光轻轻地抚摸着大地,给大地增添了几分勃勃生机,大地开心地笑了。

  这是一个幽静的地方,有一条小河,河面波光粼粼,许多又肥又大的镢鱼在河里无忧无虑地嬉戏着。你看,它们正在捉迷藏呢!有只“鬼鬼祟祟”地躲在水藻后面,可狡猾的“狐狸”这是斗不过好“猎手”被一只料事如神的鱼给逮个正着。那只沾沾自喜的鱼顿时成了泄了气的皮球。那只“好猎手”继续前进,将狡兔三窟的鱼给揪了出来。

  小河旁杨柳依依,微风吹过,杨柳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空中翩翩起舞。刚才在闹腾个不停的镢鱼也停了下来,目瞪口呆地看着杨柳女,成了她最忠实的观众。岸边还有许多杏树、梨树、桃树,它们开满了花趟儿,一个个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朝着太阳竞相开放。它们一个个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

  西塞山上那郁郁葱葱,大树枝繁叶茂,小草也探出了脑袋,环顾四周,好奇地望着世界,山前有几只羽毛丰满的白鹭在无边无际的湛蓝的空中展翅翱翔,黄鹂也在翠绿的柳树上唱着婉转的歌曲,可真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啊!

  一位渔人在河面上钓鱼,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蒙蒙细雨,可这位渔人头戴箬笠,身穿绿蓑衣,仍在钓鱼。他喝了几口小酒,捋了捋胡子,真是悠然自得啊!这时,他诗兴大厦大发,不禁吟诵道: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镢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春天到了,西塞山山明水秀,连绵起伏。在蒙蒙薄雾中若隐若现、朦朦胧胧,更加富有诗情画意了。山边有一条潺潺流淌的河流,清澈见底。只见几只白鹭展开洁白的羽毛飞翔着,有的拍了拍翅膀直冲云霄,有的在西塞山上环绕了几圈,不肯离去,好像在留念西塞山的美景,还有的飞了一会儿又停在河边的桃树上。

  一阵微风拂过,一瓣瓣娇嫩鲜艳的花瓣随风飘下,在风中打着转绕着圈跳着舞,然后飘落在*静的河面上。经过河水的浸泡,粉红的花瓣愈加红润,远远望去,犹如一叶粉红的小舟。河中的鳜鱼是多么肥美,顽皮地跃上跃下,好像有无穷的力量似的',使河面泛起层层细小的涟漪。

  鳜鱼正要和桃花比谁游得快,就被一位渔翁设下的鱼饵迷住了。这个头顶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渔翁,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上静静地坐着,等待鱼儿上钩。瞧!他那专注的神情,聚精会神地盯着鱼钩。只见渔翁把钓线一拉,鳜鱼就被提起来了。

  渔翁看见这么肥美的鳜鱼,开心地笑了,又开始垂钓了。此时,绵绵春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这春雨似牛毛如花针。虽然略有小雨,但渔翁微微一笑,依然在江边垂钓着。原来渔翁头戴青箬笠,身穿翠绿的蓑衣,哪用怕着毛毛雨呢?箬笠和蓑衣都是刚编好的,散发出淡淡的草香味。渔翁已经陶醉了。绵绵春雨在不停地下着,丝毫没有感染到渔翁的情绪。认为在这么如痴如醉的环境中不一定要回去。

  大诗人张志和看到这幕,吟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山白鹭,流水游鱼,斜风细雨是一幅秀丽的水乡山水画。青山,碧水,白鹭,红桃则是这幅图中最美丽的颜色,一切都笼罩在水乡烟雨迷蒙之中。

  诗人张志和,来到了浙江省湖州西面的西塞山。这时正下着蒙蒙细雨。

  踏进碧绿的西塞山,迎面吹来一阵清风。张志和仰望蔚蓝的天空,几只雪白的鹭鸶鸟展翅高飞,不禁赞叹“这白鹭可真美呀,给天空增添了无限生机。”再向前走,简直就是仙境一般,粉红的桃花绽开一片片美丽的花瓣,像是在迎接他的到来。清澈见底的溪水中,一条条肥大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张志和租了一艘小木船,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滋味。他拿着木桨在水中划动,尽情欣赏这绿树红花。突然他看到了一位一脸严肃,神情专注的渔翁正在钓鱼,他身穿绿色蓑衣,头戴青绿斗笠。张志和立马高声吟诵“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他把船停在岸边,走到渔翁身旁,彬彬有礼地对那位渔翁问道:“老伯,您看这天气,下着细雨,有时还吹来凉飕飕的风,难道您不想回家吗?”“不不不,你看那溪水中肥美的鳜鱼,我怎舍得放下。”渔翁若无其事地答道。

  张志和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个老伯钓鱼这么认真。他忍不住吟诗一首——<<渔歌子>>,又对着渔翁大声朗诵:“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翁转过头来赞扬道:“好诗呀!”。


《渔歌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渔歌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学*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导入新课。

  一、以歌曲导入。

  1、听歌曲。

  2、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

  3、介绍词。

  4、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你从哪里读懂的。)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

  指名说,师画简笔画。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全班齐读诗一二句)

  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

  8、你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风()雨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2、课件:《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读)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

  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板书“渔”)会读这个字吗?齐读。是什么意思?(捕鱼)

  师:(加上“歌”),渔歌是什么意思?(捕鱼人的歌谣),“渔歌子”呢?你会想到什么?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

  二、初读词,读得有点“词”味

  1、初读:

  我们先来看几个词语;鹭(读、出示图片了解白鹭),鳜(读、出示图片了解鳜鱼),箬笠(读、出示图片认识箬笠),蓑(读、出示图片认识蓑衣)。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指名朗读)

  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指名评价)

  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指名试读)

  三、想象美景,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样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翠的西塞山、碧绿的西塞山);

  白鹭,想象一下白鹭飞翔的样子?谁能说说?(展翅飞翔)

  桃花,桃花开的时候,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火红一片,蜜蜂在花间飞舞);

  流水,谁能说说流水?(清澈、缓缓地流着,又肥又大的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桃花开的时候,溪水涨起,所以人们又称这时的溪水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动的溪水中,鱼儿喜欢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处,桃花盛开了,粉红的花朵引来成群的蜜蜂在花间飞舞……

  4、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指名说)

  师:看看这画面,还少了什么?(雨)谁能把它画上?他画的对吗?(对,斜风细雨,春雨是那样的细、那样的密,在微风的吹拂下,播撒在大地上。

  小结: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师生共同朗诵)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3、是啊,张志和在太湖边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每天出门时,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过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这样的生活啊。

  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鳜鱼会上钩吗?

  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心情),对,心情,什么样的心情呢?(悠闲、自在)

  4、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延伸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1、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2、齐读

  师: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指名说、适时解答)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和已学诗词是学*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检测

  1、生字、生词、多音字(你能不能说上一句话,用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

  2、找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天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反复读)

  出示词(课件)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

  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

  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

  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

  (点红“箬笠、蓑衣”)*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渔歌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古诗《渔歌子》赏析 (菁华3篇)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赏析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渔歌子·荻花秋】

  五代:李珣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渔歌子·荻花秋】创作背景

  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对前蜀怀有故国之思,便向往江湖。李珣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在湖南、湖北一带过了一段时期的隐居生活,然后溯湘水而上,后来他在岭南生活了较长时期。词人乘船经过湖南、湖北一带,创作了大量描写隐逸生活的词作,这首《渔歌子》便是其中之一。

  【渔歌子·荻花秋】译文

  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画。浩淼的烟波中,皎洁的月光下,我收拢钓鱼的丝线,摇起小船回家。

  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胜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面对盈杯的水酒,望着诗书满架,我已心满意足,再不用将名利牵挂。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牌名。单调二十七字,四*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

  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抽生草黄色扇形圆锥花序,生长在路边和水旁。

  潇湘:两水名,今湖南境内。《山海经》:“潇水,源出九巅山,湘水,源出海阳山。至零陵合流而于洞庭也。”

  橘洲:在长沙市境内湘江中,又名下洲,旧时多橘,故又称“橘子洲”。《水经注·湘水》:“湘水又北经南津城西,西对橘洲。”

  垂纶(lún):垂钓。纶,较粗的丝线,常指钓鱼线。

  篷:船帆,此处代指船。

  “名利”句:即心不将名利牵挂。

  【渔歌子·荻花秋】简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了词人的隐逸生活。

  上片写景。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是地处潇湘的橘子洲的秋夜,荻花临风,美景如画。“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月光下的江水,轻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下片写人事,主要写词人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隐在民间,云水就是家乡,蓬舍就是住所,经常吃的是家常的鱼羹稻米饭。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开怀惬意,其乐陶陶,绝不把名利挂在心上。

  词人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把一个一个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的词人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来,旷达超脱,余韵悠悠,受中唐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颇大。

  原文: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诗词赏析:

  这首《渔歌子》乃记游之作,有景致,有情趣,令人神往。

  上片前三句:“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描绘出开阔秀丽的背景:暮春天气,楚江*,垂柳轻拂,袅娜多姿,一树树鲜花,姹紫艳红,芳香四溢,沁人肺腑,更有莺歌燕舞,生机盎然,好一派明媚春光。这为作者春游渲染出欢快明朗的气氛。

  后三句:“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写作者初游:他乘坐一叶扁舟,轻轻荡着船桨,悠闲自得地从一条小河上出发,刚刚漂入开阔的楚江之时,便听到悠扬的歌声;那歌声起处,但见早出的打鱼人,已经满载着鱼儿,穿梭似地往来于江上,各自回家,他们看着丰硕的收获,喜出望外,欣然而歌,吸引了游客。这里有渔船,游船;渔人,游人;滔滔江水伴着高亢的渔歌,沓杂纷繁,热闹异常。

  一船船鲜嫩的鱼虾鳖蟹,令人垂涎。游兴正浓的作者,不肯作罢。过片“罢垂纶”之句,正是说他为渔郎之获吸引而垂钓长川,且喜有了可足美餐的收获,方才作罢。旋即以此嘉肴佐美酒,呼朋啸侣相斟酌,亦即词中所云“还酌醑”。这是一次饶有兴味的野餐,人们早自忘却了时光的流逝,直到酒足兴尽才准备回家。“孤村遥指云遮处”一句,即是准备返航时的一幅画面:已是暮云西遮,同伴们相邀返回,可哪里是住处呢?他们遥望着远方,相互指指点点,那天边依稀可辨的孤村,即是下榻的去处。

  早在垂钓之时,船儿信自游去,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江中沙洲之上。下片后三句:“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则是写从沙洲返回的情景。“临深渡”句,《全唐五代词》作“临浅渡”,反不好。用“深”字才形象性极强,暗示出已是夜幕降临时分,船儿在水上摸黑行进,难辨深浅,人们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状,可以想见。忽然间,“惊起一行沙鹭”,打破了万簌俱寂的江空。这一句以动写静,与上文明媚春光下的莺啼燕鸣、渔郎引吭以及鸣俦啸侣形成鲜明对比。以此作结,耐人回味。


《渔歌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渔歌子语文教案 (菁华3篇)

  知识目标:

  1、 学*“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个性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词题

  我们已经学过《忆江南》这首词。忆江南称这首词的词牌名。今天,

  我们要又学*一首词,题目是《渔歌子》。跟老师读,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现在,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

  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试着读得有板有眼。

  1、 学生自由读诗

  2、 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再请学生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听,他哪里作了停顿)

  3、 全体学生齐读一遍(读准音,读出节奏)

  4、 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一遍

  5、 这首词在描写什么?让我们静静读这首词,联系课文中的注解,结合课文的插图,试着想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

  三、解读画面,品味词境

  (一)我来出个题目,了解你对这首词的掌握。

  看到的——

  1、 你在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 谁来读这些景物,把景物读进同学们的脑海中去

  3、 谁能根据这首词,把景物的特点读出来?

  4、 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还有许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吗?

  听到的——

  1、听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

  闻到的——

  1、你还闻到了什么?

  2、师小结

  3、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幽静,秀丽,美如画卷)

  4、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个别)

  (二)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里的风景,你会怎么介绍吗?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准备。

  1、 生练说

  2、 交流

  3、小结:多么秀丽的江南美景呀。作者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把这些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浮想联翩。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不禁让我们诵读这首词。(师生配合读)

  4、 好一个不须归(板书:不须归)

  四、熟读成诵,进入心境

  好一个不须归呀。如此秀丽的水乡美景,我们陶醉了,我们——不须归,还有谁也不须归?(渔翁,张志和)渔翁就是张志和,张志和就是渔翁

  1、他不想回家,在哪里做什么?(垂钓)

  2、创设情境,随机拓展《渔歌子》三首

  他恋上了垂钓,不想回家。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你看到了——

  我们又看到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饮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你看到了——

  我们还看到,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你看到了——

  1、 生质疑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2、 了解作者及诗文的背景

  3、 生回答,师总结

  是啊,他厌恶官场上黑暗险恶,厌恶哪些阿谀奉承,看破庸扰的红尘,他想把心放回大自然中,回归宁静,回归本真。他自称自己为“烟波钓徒”

  4、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境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分大组读)

  5、 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老师查询了资料,他钓鱼从来不放鱼饵,你说他

  在钓鱼吗?他钓的是美景,钓的是一份心情,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板书)

  6、 让我们悠闲自在地读一遍(男女生读)

  7、 小结:秀丽宜人的风景,让人不须归,悠闲自在的生活,让人不须归。

  10、回读: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这首词。(配乐背诵)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结合《渔歌子》作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景画

  2、课外阅读《渔歌子》五首

  教学目标:


《渔歌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渔歌子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1、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读得更到位。吟唱古词,一来是想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二来是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这部分花的时间比预计多。

  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我倾听时却不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学生的回答有些偏离主题时,应该要仔细捕捉有关信息,作适时引导。

  3、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静,没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

  总之,经过这一次的赛课,收获很大。我将不断学*,以求更上一层楼!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1、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读得更到位。吟唱古词,一来是想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二来是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这部分花的时间比预计多。

  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我倾听时却不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学生的回答有些偏离主题时,应该要仔细捕捉有关信息,作适时引导。

  3、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静,没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

  总之,经过这一次的赛课,收获很大。我将不断学*,以求更上一层楼!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悠远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诗言志、词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抱着教参,加上感觉去确定教学目标,而是先认真读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是这样阐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目标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年段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其中,“激发想象力,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测的。必须转换成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于是,我把“大体把握这首词的意思”转换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把“体会诗人的情感”转换为“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些要求,我初步定下这样几条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的关键问题,就是采用何种方法促使目标达到最优化。我没有像以往急着去动脑设计教学,而是充分阅读了方智凡教授的《古诗教学新视野之意象与意境》、市教研室刘春老师的《“浅”诗深读的价值》、区教研室朱xx老师的《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教学古诗》等相关文章,聆听了特级教师高林生、优秀青年名教师高青对古诗词教学教法的解读,网络上观摩了特级教师窦xx的《清*乐村居》,王崧舟的《长相思》、《枫桥夜泊》等名家的古诗词示范课,我写出了一稿、二稿、三稿……在经过我校领导、区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之后,形成了以上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认为本课有两个成功:

  1、反复诵读,层层递进。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击掌踏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感悟词境后的美读,要求层层深入,学生在游戏中、在赏画时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2、感悟词境,授之以渔。

  诗词教学中,把握诗词的意境是个重难点。不讲,学生不得要领;讲得多了,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在此环节中,我紧抓住词的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通过想象阅读——“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白鹭?什么颜色?让画面动起来!让我们听到声音!”引导学生把景物一步一步说具体;通过比较阅读——杜甫《绝句》中“一行白鹭上青天”与“西塞山前白鹭飞”里的白鹭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西塞山“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特点,使学生明白赏词也应该像阅读一样要联系前后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描述其他景物,自然是水到渠成。

  上完本节课我还有两点困惑:

  1、本节课只学了一首词,内容是否太少?而我又补充了两首同主题的词让学生课后赏析。只在课后进行拓展合适吗?会不会只是走过场?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落实课后的拓展?

  2、试讲时,我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渗透了词的“*仄”特点。我告诉学生“*”就是第一声、第二声,“仄”就是第三声、第四声。读的时候遇*则声音拉长,遇仄声音缩短。区教研室领导在听了试讲后,建议我教学中不要渗透“*仄”的概念,果然效果要好得多。这让我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渗透的“度”的问题有了思考。


《渔歌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渔歌子改写优秀作文范本5份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的日子。大诗人张志和来到了浙江省湖州市西面的西塞山前。

  张志和只见远处的西塞山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天空中的白鹭在自由飞翔,给蔚蓝的天空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张志和被深深的迷住了,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生怕错过了眼前的美景。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二个小时过去了……他终于想起来他应该去看看别的地方了。他来到了一条小溪旁边,那旁边的娇嫩的桃花,被斜风细雨所打落,掉进水里,似乎把水映红了。不时还可以闻到一股桃花的清香。

  张志和发现旁边的石头上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在一心一意的钓着鱼。于是张志和走去说:“老伯。”

  还没说完,那位老伯就小声说:“别惊动我的鱼儿。”

  “老伯,下雨了,您要回家了。”张志和小声说。

  老伯笑着说:“下这么一点儿雨没什么事。”

  张志和轻声唱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好诗啊!”老伯说。

  张志和同那位老伯一起钓起了鱼。

  春姑娘化作了潺潺的流水,带着无尽的春意,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西塞山。她播撒了“春天”的种子,过了几天,“春天”发芽了,嫩绿色便充满了整个西塞山。好像换上了绿色的新衣一样,西塞山显得生机勃勃。这景象,吸引了许多动物,他们和“春天”一起成长。从远处望去,动物们玩耍嬉戏,衬着那一片翠绿,让人感到来到了人间仙境,心中,有着阵阵的喜悦。

  在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形态万千的山间,一群白鹭在展翅飞翔。他们自由自在,安闲的欣赏着这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为绿色的西塞山增添了一份生机、一抹白色。在西塞山中,一簇簇的桃花抬头仰望,看见了那宛若仙境的山间,悠然自得地翱翔着一只只白鹭。他们与山色相映,为大山添加了一份色彩。一朵朵桃花,把翠绿的西塞山点缀得美丽、漂亮。山脚下,传来了潺潺的流水声。水中的鳜鱼游来游去,在水中嬉戏。为这安静的山、鸟、花,加上了“音乐”。

  江水之上,渔翁带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绿色的蓑衣在垂钓。他们安静的闭着双眼,即使在斜风细雨中,也是安静、悠然自得的垂钓。这时候,整个天地浸在一片烟雨之中,宁静而美好。

  这首诗如同一首色彩明丽、清新优美的画卷。在这首诗中,有鸟有鱼、有风有雨、有山有水。把我带进了一幅宁静美好、悠然自得、生机盎然的田园风景画中。西塞山色彩鲜明,景色清晰,很令人向往。真是“山水皆画意,风雨满诗情。”

  “春光无限好啊!”划着小舟在江心垂钓的张志和,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他看着这自然美景,不由发出感叹。

  “叽叽,叽叽……”他的耳畔传来一阵清脆的鸣叫。抬头仰望,只见天空中几只白露正在悠闲的'飞翔。时快时慢,时高时低。叫声也时时变换着调子:时而高亢,似乎表现它满心的愉快;时而低沉,似乎赞颂美丽的景色;时而轻盈,似乎尽情展示它的歌喉。白露轻轻划过天际,留下了令人回味无穷的美。

  湖边的桃花,千姿百态,一阵阵馥郁的芬芳弥漫在湖四周;湖水潺潺的流着,波光粼粼,阳光下泛起阵阵涟漪。肥肥的鳜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着。一会儿吐出一个个;泡泡一会儿又摆动着鱼尾波动水面。

  突然,天空飘起了绵绵细雨。张志和被清风拂面,被雨水打湿了额角,带来了无尽的凉爽与惬意,不禁举杯吟哦:“

  塞外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是一个爱钓鱼的人,对鱼也非常了解。听说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西塞山那儿有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到极点,吃了仿佛进入了仙境。于是我去那儿,边游玩边钓鱼,真是一举两得。

  我到了那里景色还真美。又高又陡的西塞山耸立在湖边,西塞山前白鹭高飞,时不时发出欢乐的叫声,也许是被这么美丽的景色给迷住了吧!桃花已经盛开了,开得花繁叶茂,桃花害羞得脸儿粉红粉红,和边上的花儿挨挤挤。

  我戴上用竹篾 、箬叶编的斗笠,穿上用草和棕丝制成的蓑衣。我坐在小舟上钓着我梦寐以求想吃到的鱼。风儿吹来了,毛毛细雨从天而降,因为我穿着蓑衣,戴着箬笠不怕这点毛毛细雨。

  在这美丽的景色里我诗兴大发写下了: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需归。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美丽的春天的一天,云宝宝正在哭泣,风婆婆轻轻地吹拂着大地。

  那高耸入云的西塞山上矗立着许许多多珍奇古怪的树,形成了绿色的大海洋。树下,一棵棵小草悄悄地钻进山伯伯的怀抱,小草的到来,给雄奇秀丽的西塞山增添了无限生机。五颜六色的野花从草地里冒出来,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白的、金色的,真是绚丽夺目。西塞山上有一条金河,河水清澈见底,发出悦耳动听的`“沙沙”声,金灿灿的阳光照到河中,顿时发出亮晶晶的光芒,象一条价值连城的水晶项链。河边的柳树上,一群群小鸟飞来飞去,好象正在开音乐会,“叽叽叽,喳喳喳,小小鸟儿真可爱。咿咿咿,呀呀呀,小小鸟儿真快乐。”这动听的歌声在山中回荡,使人感到陶醉。这歌只有沐浴在大自然中可爱的小鸟才能创造出来。瞧,旁边树上的知了也在叫着:“知了,知了”,好象在为小鸟伴音呢!

  西塞山前,洁白无瑕的白鹭在雨中欢乐地唱着歌,好象在逗云宝宝笑,白鹭在天空中,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有顺序地在空中跳起了芭蕾舞,“啦啦啦”小鸟在为白鹭伴舞,天空中出现了这样美的景象绝对不是凡人所能造化的,可能是神得意的杰作或大自然得意的杰作,不论是谁的,都是美丽的。


《渔歌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渔歌子作文300字合集五篇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花儿都开了,暖和的春光照耀着大地,西塞山美得像仙境一般。小草都长了出来,嫩芽从树干冒了出来,打量着这个美丽的世界。蜜蜂和蝴蝶也纷纷飞出来忙碌着采蜜。几只白鹭飞在青山前,舒展着自己动人的舞姿。

  清澈的`流水叮叮咚咚地流着,流水边有几棵桃树也开花了,花瓣不时地被风吹入水面,像一只只可爱的小粉蝶飞向水面。漂在水面上的桃花,像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流向远方。在水面上,鳜鱼苏醒了,一条条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到水面,还不时地吐着泡泡呢!

  来钓鱼的人们头顶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手里拿着鱼竿悠闲地钓鱼,享受着大自然的乐趣。

  在这美好的环境,有蝴蝶,有蜜蜂,有江水,有桃花水里的鳜鱼。在加上舒服的斜风细雨,而且还有清脆地鸟叫声,钓鱼人怎记得回家呢?

  在青翠的西塞山前,有一队白鹭自由地展翅飞翔。山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潺潺。时值桃花落下的季节。粉红色的花瓣随风飘下,落入水中。经过河水浸泡,它们愈加显得红润。头小身肥的鳜鱼游来游去,好不欢快自得!一条鳜鱼上钩了!只见一位渔翁快速地提起钓竿,竟是一条肥美的大鳜鱼。只见那鳜鱼紧紧地咬着鱼饵,用力甩着尾巴冲出水面。黄色的鱼鳞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金光。原本*静的水面顿时热闹起来。

  渔翁将他的`收获塞入竹筐之中,慢悠悠地继续垂钓。只见老渔翁头戴笠帽,身披蓑衣,在这青山绿水桃花间显得格外悠闲,他感受着春天温柔的风和如织的细雨,品味着洒脱的生活滋味。此时沉稳的山,流动的水,飞舞的桃花,跃动的鳜鱼与老者相互应和,成为了一副和谐的画面。如此的美景让人不忍归去。

  风景秀美的西塞山,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有一个叫西塞的山。在它的前面,有一群白鹭在自由的翱翔,很有序的,一列一列的在西塞山捕鱼。

  在桃花夹岸的'溪水中,有一种淡水鱼——鳜鱼,这是在产卵时期特别肥美好吃。正处于雨中,桃花盛开,波比荡漾,再加上鳜鱼肥美,就不用提了。真美!

  在溪水的水*线上,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的渔夫正在大雨,这时也不忘带上鹈鹕。在微风中,在细雨中,垂钓的人时而不想回家。雨中雾蒙蒙的,水里的氧气不足,鳜鱼就会往上游来呼吸氧气,在这时鹈鹕不用听渔夫的指令就开始捕鱼了。鹈鹕用翅膀在水边上捕捉鱼,他有着大大的嘴巴,在这大大的嘴巴里能成下各种鱼,小鱼就是十几条,在嘴巴里塞满鱼的时候,鹈鹕就会自己飞回渔夫身边,渔夫用手往鹈鹕的脖子上一掐,许多欢快的鱼就随然蹦出来。也不忘留一块鱼给鹈鹕,把鱼扔到旁边,鹈鹕就好像懂得了渔夫的意义,就开始猛吃猛喝。在水面上,吊了好几条鱼也不想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着读着,我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之旅。

  极目远眺,西塞山层峦叠翠、高耸入云,好像一个巨大的士兵守卫着家园。它的面前飞来几只欢快的白鹭,它们唱着轻盈的歌儿,拍打着翅膀,四处翱翔。

  水“哗哗”地流着,小水滴儿一会儿跳着优美的舞蹈,一会儿捉迷藏。岸上栽着几株桃树,枝头上鸟儿在聊天,亮丽的`桃花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芬芳。水中的鳜鱼也很不安分,它们不时地跳出水面,与我打招呼,伸长头颈张望这个世界。它们在湖中快乐嬉戏,还吐出一串串泡泡呢!

  我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在绵绵细雨中垂钓。抬头遥望,远处云雾迷蒙,朦胧的美景展现在眼前。迎面吹来一阵阵微风,它们让我感到凉爽、温馨,因为里面夹杂着淡淡的桃花香和树木的气息。

  我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乐而忘返。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诗是富有诗情画意的,那么在你的想象中,诗又是怎样的呢?

  在一座雄伟壮观、高耸入云的高山前,几只身段适宜、外刑精巧匀称,如同一首散文诗的白鹭在那里自由地飞翔。它们张开自己雪白的蓑毛翅膀,还有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在那儿飞啊飞,累了就下来在清水田里钓鱼、喝水,这情景着实迷人。而那座山的名字就是西塞山。

  山中的春天,桃花正在盛开,那一个个鲜艳的花骨朵儿好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那香气扑鼻而来。春天的潮水刚刚上涨,又大又肥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活蹦乱跳的样子看着就使人直流口水。

  这时一位老翁走了过来,留着醒目的长胡子,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不仔细看真以为和草融为了一体呢。只见他安详地坐在乌篷船上,手上搭着破旧不堪的竿子静静地等待着鱼儿们。一会儿,或许有大鱼上钩,他立在了船头上,向后用力扯拉鱼杆,江面上水波荡漾,只见一条大鱼在水中乱窜,小船也使劲乱晃,好一场人鱼大战的场景。

  青山,绿水,肥鱼,老翁,人与自然是多么亲*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