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首页 / 教学计划 / | 2023-03-06 00:00:00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通用15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计划吧。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

  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数学应具有哪些学*方法和学*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对自己学*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行动,不会安排学*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此外,还有许多学生数学学*兴趣不浓厚,不具备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重视不够或掌握情况不好,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和发散性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必修1,主要涉及两章内容:

  第一章:集合

  通过本章学*,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为以后的学*奠定基础。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在给定集合中某个集合的补集;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5.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6.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得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教学本章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抽象、概括,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章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学会用函数的思想、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1.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学*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借助函数的知识表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时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学*函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函数的应用,目的就

  是利用已有的函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函数的应用,对完善函数思想,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1.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的*似解;了解函数模型及其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的能力。

  必修4: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三角函数

  通过本章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3.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二章:*面向量

  在本章中让学生了解*面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的运算;

  3.理解*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4.理解*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会用*面向量的数量积解决有关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通过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教学分析

  1、分析教材

  本章教材整体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及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圆的方程是在前一章直线方程基础上引入的新的曲线方程,更进一步要求“数与形”结合。所以学*有关圆的方程时,仍仍然沿用直线方程中使用的坐标法,继续运用坐标法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问题。此外还要学*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以便为今后用坐标法研究空间几何对象奠定基础。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圆锥曲线方程、导数和积分的基础。

  2、分析学生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好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前面学*过直线知识,只是使学生有了用坐标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圆的概念的引入及其现实生活中圆的例子,启发学生学*的兴趣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熟练的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坐标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研究细致思考,规范得出解答,体现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本认识。

  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会求解简单的直线与圆的相关曲线的方程;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定义和圆标准方程、一般方程的概念;能根据圆的方程求圆心和半径,初步掌握求圆的方程的方法。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3、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采用探究、讨论的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采用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其优良的传播功能,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尤其是动画效果)对提高学生学*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概念理解有积极作用。制作中,采用交互技术,使课件的机动性得到加强。

  四、对内容安排的说明

  本章分三部分: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1、建立圆的方程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圆的几何特征(主要是动点与定点间距离恒定)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再根据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求出点的坐标所满足的曲线方程。

  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就是解析几何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特点,也就是坐标法。始终强调曲线方程与曲线图像之间的一一对应。这一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圆的教学。

  2.通过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两条曲线有无公共点,等价于由它们方程联立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组有几组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没有公共点。

  (2)。运用*面几何知识,把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结论转化为相应的代数结论。

  3、坐标法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坐标法这一重要思想,不怕重复;通过坐标系,把点和坐标、曲线和方程联系起来,实现形和数的统一。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先用坐标和方程表示相应的几何对象,然后对坐标和方程进行代数讨论;最后再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这就是用坐标法解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五、教学评价

  ㈠过程性评价

  1、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紧扣教学目标,内容深浅要分层次,设计的问题要照顾好、中、差。

  2、对于方程的推导运用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主要采用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检测反馈

  ㈡终结性评价

  1、课程内容全部结束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选代表谈收获、体会和感想。

  2、留课后作业(扣教学目标、分类型、分层次,落实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认真理解和巩固,了解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以及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做完课后*题,做好作业。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教学分析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集合间的关系教学中,建议重视使用Venn图,这有助于学生通过体会直观图示来理解抽象概念;随着学*的深入,集合符号越来越多,建议教学时引导学生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关系和符号,例如∈与?的区别.

  三维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能判断给定集合间的关系,提高利用类比发现新结论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的'含义,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空集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 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

  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思路2.复*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空:(1)0N;(2)2Q;(3)-1.5R.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答案:(1)∈;(2)?;(3)∈)

  推进新课

  提出问题

  (1)观察下面几个例子:

  ①A={1,2,3},B={1,2,3,4,5};

  ②设A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③设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

  ④E={2,4,6},F={6,4,2}.

  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吗?

  (2)例子①中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例子④中集合E是集合F的子集,同样是子集,有什么区别?

  (3)结合例子④,类比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a,则a=b”,在集合中,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4)按升**时,每个班的同学都聚集在一起站在旗杆附*指定的区域内,从楼顶向下看,每位同学是哪个班的,一目了然.试想一下,根据从楼顶向下看的,要想直观表示集合,联想集合还能用什么表示?

  (5)试用Venn图表示例子①中集合A和集合B.

  (6)已知A?B,试用Venn图表示集合A和B的关系.

  (7)任何方程的解都能组成集合,那么x2+1=0的实数根也能组成集合,你能用Venn图表示这个集合吗?

  (8)一座房子内没有任何东西,我们称为这座房子是空房子,那么一个集合没有任何元素,应该如何命名呢?

  (9)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c,则a≥c”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教师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

  (1)观察两个集合间元素的特点.

  (2)从它们含有的元素间的关系来考虑.规定:如果A B,但存在x∈B,且x 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3)实数中的“≤”类比集合中的 .

  (4)把指定位置看成是由封闭曲线围成的,学生看成集合中的元素,从楼顶看到的就是把集合中的元素放在封闭曲线内.教师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

  (5)封闭曲线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椭圆等等,没有限制.

  (6)分类讨论:当A B时,A B或A=B.

  (7)方程x2+1=0没有实数解.

  (8)空集记为 ,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 A;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 A(A≠ ).

  (9)类比子集.

  讨论结果:

  (1)①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

  ②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

  ③集合C中的元素都在集合D中;

  ④集合E中的元素都在集合F中.

  可以发现: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有下列关系: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或集合B中的元素都在集合A中.

  (2)例子①中A B,但有一个元素4∈B,且4 A;而例子②中集合E和集合F中的元素完全相同.

  (3)若A B,且B A,则A=B.

  (4)可以把集合中元素写在一个封闭曲线的内部来表示集合.

  (5)如图1121所示表示集合A,如图1122所示表示集合B.

  图1-1-2-1 图1-1-2-2

  (6)如图1-1-2-3和图1-1-2-4所示.

  图1-1-2-3 图1-1-2-4

  (7)不能.因为方程x2+1=0没有实数解.

  (8)空集.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一 指导思想

  为了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2.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3.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4.提高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 学情分析

  1. 基本情况: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 人,后进生约人。

  2.我所执教的215班均属普高班,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三 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必修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两章:第四章《三角函数》和第五章《*面向量》。三角函数的主要内容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弧度制、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的三角函数以及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等。难点是弧度制的概念、综合运用本章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及恒等式的证明周期函数的概念,函数y=Asin(x+)的图象与正弦曲线的关系。*面向量主要内容是向量及其运算和解斜三角形,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面向量的数量积,*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移公式,解斜三角形是本章的重点,而向量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斜三角形等是本章的难点。

  四 教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方式。

  3. 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惯。

  五 教学及辅导措施

  1.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信心,提高学*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 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 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 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 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 优、差生名单及辅导措施

  1. 对于优生:学生自愿成立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不定期的开展活动,围绕数学竞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原有基础上,稳定班级在数学学*钟的尖子学生,进一步培养他们自主学*的意识。

  2. 对于待发展生: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基础差异和个性差异,耐心细致的进行个别辅导,有问题随时解决,并多予以鼓励。在作业中体现分层。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七 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课时




内 容




重 点、难 点




第1周




5




任意角和弧度制(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2周




5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




诱导公式的探究。运用诱导公式。




第3周




5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5)




两角和与差的公式及其应用与求值、化简




第4周




5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3)




正、余弦函数的图象(2)




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和差化积公式




正、余弦函数图象的画法




第5周




5




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4)




三角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函数思想。




第6周




5




函数y=sin(+)的图象(2)、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2)




用参数思想讨论图象的变换过程。用三角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难点: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




第7周




5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2)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反三角函数的表示




第8周




5




三角函数单元复*




知识点的复*+练*卷




第9周




5




*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




向量的概念。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加、减法的运算及几何意义。向量数乘运算及几何意义。




第10周




5




*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




*面向量的数量积(2)




*面向量基本定理。会用*面向量数量积的表示向量的模与夹角。




第11周




5




*面向量的应用举例(2)




用向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向量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12周




5




向量*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向量*移的公式




第13周




5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




第三章小结(1)




以11个公式为依据,推导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公式,会进行三角变换。




第14周




5




期末复*





第15周




5




期末复*




分章归纳复*+3套模拟测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和掌握将对今后学*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一、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本学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双基要求: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2.能力培养: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 思想教育:

  三、进度授课计划及进度表(略)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及相关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时 内 容 重 点、难 点

  第1周

  9.2~9.6 5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难点:理解概念

  第2周

  9.7~9.13 5 集合的基本运算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表示法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能简单应用

  第3周

  9.14~9.20 5 单调性与最值、

  奇偶性、实*、小结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几何意义

  第4周

  9.21~9.27 5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掌握幂的运算;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难点:理解概念

  第5周

  9.28~10.4 5 (9月月考?、国庆放假)

  第6周

  10.5~10.11 5 对数与对数运算、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第7周

  10.12~10.18 5 幂函数 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y=x,y=x2, y=x3, y=x-1, y=x1/2)图象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

  第8周

  10.19~10.25 5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

  二分法求方程*似解, 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似解;

  第9周

  10.26~11.1 5 几类不同增长的模型、函数模型应用举例 对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第10周

  11.2~11.8 期中复*及考试 分章归纳复*+1套模拟测试

  第11周

  11.9~11.15 5 任意角和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和度的互化;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12周

  11.16~11.22 5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借助三角函数线推导出诱导公式,能画出y=sinx,y=cosx,y=tanx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第13周

  11.23~11.29 5 函数y=Asin(wx+q)的图像 借助图像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借助计算机画出图像观察A w q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第14周

  11.30~12.6 5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单元考试 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的重要函数模型

  第15周

  12.7~12.13 5 *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理解其几何意义掌握数乘运算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了解*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掌握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会用坐标表示*面向量的加减及数乘运算

  第16周

  12.14~12.20 5 *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面向量的数量积, 理解用坐标表示的*面向量共线的条件,理解*面向量数量积德含义及其物理意义,体会*面向量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求夹角、及垂直关系

  第17周

  12.21~12.27 5 *面向量应用举例,

  小结 用向量方法解决莫些简单的*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是一种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的工具,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8周

  12.28~1.3 5 两角和与差点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能以两角差点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点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19周

  1.4~1.10 5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期末复*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将完成“《数学①》必修”和“《数学④》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A版)的学*,教学辅助材料有《三维设计》和自愿订阅学*方法报部分单元练*及学法指导阅读材料。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前半期完成《数学①》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约13学时)

  通过本章学*,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为以后的学*奠定基础。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在给定集合中某个集合的补集;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5.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6.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得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约14学时)

  教学本章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抽象、概括,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章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学会用函数的思想、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1.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学*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借助函数的知识表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时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3.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的*似解;了解函数模型及其意义;

  4.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的能力。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约9学时)

  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学生还将学*利用函数的性质求方程的*似解,体会函数与方程的有机联系。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似解的常用方法。

  3、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4、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二)后半期完成《数学④》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三角函数(约16学时)

  通过本章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3.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二章*面向量(约12学时)

  在本章中让学生了解*面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的运算;

  3.理解*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4.理解*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会用*面向量的数量积解决有关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约8学时)

  通过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以及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参与数学发现活动的基础上,体会向量与三角函数的联系、向量与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的联系,理解并掌握三角变换的基本方法。

  1.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

  2.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3.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三、教学常规要求及建议(要点)

  根据学校对教师的常规要求,结合本备课组实际,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望老师们自觉执行,落实教学各个环节,不拉同行的后腿,力求各班级之间*均分的差距达到学校要求。

  1、做好传、帮、带工作,达到学校教务处要求。本组新分1青年教师,中二1人、中一教师2人,高级教师4人,在学校要求参加集体听课、交流的教研活动之外,组内教师之间不定时地听随堂课并交流不少于听课总数的半。

  2、集体参加组内专题备课2—3次,每次中心发言人应有发言材料准备,其他教师补充发言记录。

  3、教师每周全收、批学生作业次数不低于上课总节数的五分之三(正常上课没周收改作业至少3次。

  3、每节课应有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解决的问题和方法、过程。

  4、做好教学反思(每周至少有一次)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构建全新而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数学**制定高一上学期数学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计划模板。

  教材分析

  函数性质是函数的固有属性,是认识函数的重要手段,而函数性质可以由函数图象直观的反应出来,因此,函数各个性质的学*要从特殊的、已知的图象入手,抽象出此类函数的共同特征,并用数学语言来定义叙述。基于此,本节的概念课教学要注重引导,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题课教学以具体技巧、方法作为辅助练*。

  学情分析

  学生对函数概念重新认识之后,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简单函数的图象对函数性质进行抽象定义。另外,为了方便学生做题及熟悉函数性质,还需要补充一些函数图象的知识,例如*移、二次函数图象、含绝对值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及其变形的函数图象。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要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坚持从图象中来到图象中去的原则。

  教学建议

  以图象作为切入点进行概念课教学,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形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是概念中的部分关键词要做深入讲解,用函数图象指导学生做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值、奇偶性的图形特征

  (2)会用单调性定义证明具体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最值;会用奇偶性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

  (3)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题

  (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从观察具体函数的图像特征入手,结合相应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转化到用数学语言形式化的建立相关概念

  (2)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进行*题课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归纳

  (2)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规范学生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课时安排

  (1)概念课:单调性2课时,最值1课时,奇偶性1课时

  (2)*题课:5课时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0

  本学期担任高一X1、X2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X人,通过一期的高中学*,学*能力更加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较高;部分学生学**惯不好,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X1班部分同学学*方法问题严重:只做,不归纳总结,学*效率低。学校要求高,教学任务艰巨。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三角函数、*面向量,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弧度、向量有关概念、三角公式和三角函数的图象,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三角函数、*面向量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三角函数、函数有关性质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二、教学要求

  (一)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半角、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5.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了解奇偶函数的意义;并通过它们的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以及简化这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角。

  (二)*面向量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问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掌握*移公式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汁算问题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通过“实*作业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9通过“研究性学*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学会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学会交流.

  三、教学重点

  1、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3.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4.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四、教学难点

  1.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2.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

  3.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五、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题、周练题、章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最有效的学*是自主学*,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2、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

  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1)加强数学数学竞赛的指导,提高学*兴趣。

  (2)加强学*方法的指导,全方面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特别是自主能力,并通过强化训练,不断提高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更上一城楼。

  (2)、加强对边缘生的辅导。边缘生是一个班级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我将下大力气辅导边缘生,通过个别加集体的方法,并定时单独测试,面批面改,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有质的飞跃。

  3、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的分析。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才能提高成绩,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是最好的练*,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导学生纠错。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维*惯,使学生真正理解。

  六、进度安排.

  第四章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2课时

  §4.2弧度制…………………………………………………………………………………………2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2课时

  §4.5诱导公式………………………………………………………………………………………2课时

  §4.6两角和与差三角函数…………………………………………………………………………7课时

  §4.7二倍角公式……………………………………………………………………………………3课时

  §4.8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课时

  §4.9函数y=sin(ωx+φ)的图象…………………………………………………………………3课时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课时

  §4.11给值求角………………………………………………………………………………………4课时

  第五章*面向量…………………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法及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2课时

  §5.4*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课时

  §5.7*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2课时

  §5.8*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9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5.11实*作业………………………………………………………………………………………2课时

  第六章不等式…………………

  §6.1不等式的性质…………………………………………………………………………………3课时

  §6.2均值定理………………………………………………………………………………………2课时

  §6.3不等式的证明…………………………………………………………………………………6课时

  §6.4不等式的解法…………………………………………………………………………………3课时

  期末复*20课时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面*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学*态度、方法、纪律)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与基本学*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都有很大的兴趣,学*纪律比较自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章、节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1.1,1.2

解三角形


2

1.2

解三角形


3

2.1,2.2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


4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5

2.4,2.5

等比数列及前n项和


6

2.5

考试


7

3.1,3.2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8


3.3,3.4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


9


考试,复*


10


期中考试


11

1.1,1.2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


12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

2.1,2.2

空间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14

2.3

直线、*面的判定及其性质


15

3.1,3.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方程


16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7

4.1,4.2

圆的方程,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18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19


复*


20


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I这是指数函数在本章的位置。

  指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后,学*的第一个新的初等函数。它是一种新的函数模型,也是应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研究函数的一次实践。指数函数的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初等函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的过程。

  指数函数模型在贷款利率的计算以及考古中年代的测算等方面有着广泛地应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这部分知识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Ⅱ.教学目标设置

  1。学生能从具体实例中概括指数函数典型特征,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能够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幂的大小。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体验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

  4。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养成良好思维*惯,提升自主学*能力。

  Ⅲ.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学生为南京师大附中实验班学生。

  1。学生已有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完成了指数取值范围的扩充,具备了进行指数运算的能力。学生已有研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初等函数的直接经验。学生数学基础与思维能力较好,初步养成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惯。

  2。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

  学生需要对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有初步的认识,需要具备较好的归纳、猜想和推理能力。

  3。难点及突破策略

  难点:1。 对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的认识。

  2。 自主选择底数不当导致归纳所得结论片面。

  突破策略:

  1。教师引导学生先明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总体上认识研究的目标与手段。

  2。组织汇报交流活动,展现思维过程,相互评价,相互启发,促进反思。

  3。对猜想进行适当地证明或说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

  Ⅳ.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学*基础,为提升学生的学*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学*方式。通过教师引领学生经历研究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认识研究的目标与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学生的自主学*,具体落实在三个环节:

  (1)建构指数函数概念时,学生自主举例,归纳特征,并用符号表示,讨论底数的取值范围,完善概念。

  (2)探究指数函数图象特征与性质时,学生自选底数,开展自主研究,并通过汇报交流相互提升。

  (3)性质应用阶段,学生自主举例说明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从形和数两个方面展开。从图形直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借助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观察特征,发现函数性质,进而猜想、归纳一般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并适时应用函数解析式辅以必要的说明和证明。

  Ⅴ.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建构概念

  师:我们已经学*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大家都知道函数可以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你能用函数的观点分析下面的例子吗?

  师:大家知道细胞分裂的规律吗?(出示情境问题)

  [情境问题1]某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如果细胞分裂x次,相应的细胞个数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情境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余的质量是原来的84%。如果经过x年,该物质剩余的质量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得到解析式y=2x和y=0。84x。

  师:这样的函数你见过吗?是一次函数吗?二次函数?这样的函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问题1类似的函数,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能否写成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指数函数的具体例子,感受指数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典型特征,初步形成指数函数的概念,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初步得到y=ax这个形式后,引导学生关注底数的取值范围,完成概念建构。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后,关注x∈R时,y=ax是否始终有意义,因此规定a>0。a≠1并不是必须的,常函数在高等数学里是基本函数,也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能构成反函数,规定a≠1。此处不需对此解释,只要补充说“1的'任何次方总是1,所以通常还规定a≠1”。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从而初步建立函数模型y=ax。

  [教学预设]学生能举出具体的例子——y=3x,y=0。5x…。如出现y=(-2)x最好,更便于引发对a的讨论,但一般不会出现。进而提出这类函数一般形式y=ax。

  Ⅵ.教后反思回顾

  一、对于指数函数概念的认识

  指数函数是一种函数模型,其基本特征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取值范围有规定,使得这一模型形式简单又不失本质。不必纠结于“y=22x是否为指数函数”,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合理性的理解以及体会模型思想。

  二、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惯的考虑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实际上,选择底数a的数据的大小和数量,需要对指数函数的性质有预判;从列表到作图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指数函数单调性等性质;观察并归纳性质,既需要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模式,也应养成有序进行观察和归纳的良好的思维*惯。对所归纳的指数函数的性质,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或教学要求进行证明或合理的说明。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也初步体验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关于设计定位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学情下,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的提出可以分层次进行。另外,注意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为什么”等问话形式,促使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高一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数学网高中频道整理了高一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希望能帮助教师授课!

  本学期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教科处及教研组的计划安排来开展,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学校创建为前提、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以自主教育为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全面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搞好本学期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按照均衡、优质、高效原则,精诚团结,和谐创新,加强科组建设,提高高一数学备课组的整体实力;努力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学期的工作重点是继续进行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要着重抓好差生辅导和尖子生的培养,让绝大部分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二、工作思路

  1.在学校科研处和教务处的领导下,有计划地组织好全组教师的学*与培训工作,特别是搞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研究和交流,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推广现代教育科研成果,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2.以组风建设为主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法探索为重点,以构建主动发展型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以提高队伍素质,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3.教学研究要以集体备课为基础,以作课、听课、评课活动以及出考卷活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论文、案例撰写为提高,在研究状态下理性的工作。培养本组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惯,

  三、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应用;

  必修2: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直线与*面*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直线与*面*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二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学*自觉性与基本学*方法比较欠缺,学生心理不稳定,空间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较差,而本学期所要学*的内容包含了高中数学中重要而难学的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部分,因而教学时尽可能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和规范,不随意拔高难度,努力使绝大部分学生打好三基。教学时在完成市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放慢速度,确保绝大部分学生的学*质量。*时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不断鼓励和欣赏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时测试要注重考查三基,严格控制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及格,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多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五、工作目标

  1、狠抓教学常规和学*常规的贯彻落实。在数学教学研究中努力做到三主(教学研究以学*理论为主导、大纲教材课程标准为主体、探索教学模式为主线)和三有(教学研究要对教学实践有指导、对教学质量有促进、对教师有提高)。

  2、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试验、逐步形成本学科特色,把我组建设成一个团结协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先进集体。

  3、把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与对新教材的研究结合起来,力求使每一位数学老师都能较好地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较好地把握数学学*内容中有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和要求,初步掌握所教教材的结构特点、每章每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

  4、认真做好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和高中新教材的阶段总结,加强教法的研究,注意总结和发现典型的教学案例,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做好资料、信息收集工作,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争取在全国等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六、具体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信心,提高学*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7、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资料统一、测试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学*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函数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1、集合、简易逻辑

  (1)理解集合、子集、补订、交集、交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

  1、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四、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最有效的学*是自主学*,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和掌握将对今后学*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阅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1)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篇)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做好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能够类比研究一般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过程与方法,来研究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幂函数的变化规律及蕴含其中的对称性.

  教学重点:

  重点从五个具体幂函数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

  难点画五个具体幂函数的图象并由图象概括其性质,体会图象的变化规律.

  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

  材料一:幂函数定义及其图象.

  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 为常数.

  幂函数的定义来自于实践,它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一样,也是基本初等函数,同样也是一种形式定义的函数,引导学生注意辨析.

  下面我们举例学*这类函数的一些性质.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尝试作出五个具体幂函数的图象,观察所图象,体会幂函数的变化规律.

  定义域

  值域

  奇偶性

  单调性

  定点

  师:引导学生应用画函数的性质画图象,如:定义域、奇偶性.

  师生共同分析,强调画图象易犯的错误.

  材料二: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 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 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 轴右方无限地逼* 轴正半轴,当 趋于 时,图象在 轴上方无限地逼* 轴正半轴.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例2、比较下列两个代数值的大小:

  [例3]讨论函数 的定义域、奇偶性,作出它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说明函数的单调性.

  练*

  1.利用幂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幂的值的大小:

  2.作出函数 的图象,根据图象讨论这个函数有哪些性质,并给出证明.

  3.作出函数 和函数 的图象,求这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单调区间.

  4.用图象法解方程:

  1.如图所示,曲线是幂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已知 分别取 四个值,则相应图象依次为:.

  2.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

  (2).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例抽象概括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集合的基本知识的学*,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②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惯;学*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数学的特有文化——简洁精炼,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我校现行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第二课时,这节课主要学*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集合语言的学*,有利于学生简明准确地表达学*的数学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中职数学学*的出发点。

  在中职数学中,这部分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在后续学*的集合的相关内容和第二章≤不等式≥、

  第三章≤函数≥,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都离不开集合。也是研究数学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一课在本章的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本章后续学*和后续学*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中,虽然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初步认知,由于中职学生的现状,学生基础比较弱,学**惯比较差,根据我校的现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惯,打好基础,对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通过讲练结合、不断地巩固练*、提高练*来达到标准要求,鼓励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学*方法来学*。

  二、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采用新知识讲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先熟悉再深入,采用启发式、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举法、描述法。

  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教学方法:实例归纳、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来增加学生的学*兴趣和对集合知识的直观理解。

  6、教学思路:

  7、教学过程

  7.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多媒体展示:

  1、草原一群大象在缓步走来。

  2、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飞翔

  3、一群学生在一起玩。

  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问题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一群大象、一群鸟、一群学生)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轻松的学*气氛。

  7.2步步探索,形成概念

  【活动1】观察下列对象:

  ①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②我国从1991—20xx年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③金星汽车厂20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④20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⑤所有的正方形;

  ⑥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

  ⑦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

  ⑧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

  师生共同概括8个例子的特征,得出结论,给出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啊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明确集合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2】要求每个学生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比

  如:

  1)A={1,3},3、5哪个是A的元素?

  2)B={身材较高的人},能否表示成集合?

  3)C={1,1,3}表示是否准确?

  4)D={中国的直辖市},E={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否表示同一集合?

  5)F={a,b,c}与G={c,b,a}这两个集合是否一样?

  【分析】1)1,3是A的元素,5不是

  2)我们不能准确的规定多少高算是身材较高,即不能确定集合的元素,

  所以B不能表示集合

  3)C中有二个1,因此表达不准确

  4)我们知道E中各元素都是属于中国的直辖市,但中国的直辖市并不 只有这几个,因此不相等。

  5)F和G的元素相同,只不过顺序不同,但还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通过上述分析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概括出集合中各种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要求说明理由。师生一起得出集合的特征:

  1)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集合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集合。

  7.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高一(4)班里所有学生组成集合A,a是高一(4)班里的同学,b是

  高一(5)班的同学,a、b与A分别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 得出结论:①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②如果b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b不属于集合A,记作b?A。

  再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说明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挥想象,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活动】熟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阅读教科书第3页表格中的内容,认识常用数集记号。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记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免日后做题时混淆。

  7.4集合的表示方法

  【问题】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表示集合呢?

  7.4.1集合的列举法表示

  【活动】尝试用列举法第4页例1中的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

  并思考列举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自主学*列举法,得出答案:

  1)A={0,1,2,3,4,5,6,7,8,9}

  2)A={0,1}

  3)A={2,3,5,7,11,13,17,19}

  通过上述讲解请同学说说列举法的特点:

  1)用花括号{}把元素括起来

  2)集合的元素可以具体一一列出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基本了解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并了解列举法的特点。

  7.4.2集合的描述法表示

  【活动1】提出教科书中的思考题: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吗?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1)从2开始到8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不能一一列出,因此不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激发学生学*描述法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描述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描述法的特点。

  例如2)可以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活动2】引导学生完成第5页例2

  1) 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讨论应当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总结:

  1)描述法:A={ x?R|x2?2?0}

  列举法:

  2)描述法:A={ x?Z|10

  列举法:A={11,12,13,14,15,16,17,18,19}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好两种表示法各自的特点,根据题目灵活选择。

  7.5课堂小结,学*反思

  【问题】1)集合与元素的含义?

  2)集合的特点?

  3)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整理概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的能力。

  8、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课后作业:*题1.1A组第4题

  课后思考作业: ①结合实例,试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对象。

  ②自己举出几个集合的例子,并分别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出来。

  9、板书设计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元素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2、集合的含义: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3、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A,a?A

  5、常用数集与记法

  6、列举法

  7、描述法

  8、课堂小结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本学期担任高一(9)(10)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2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不高;部分学生学**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三、学生在数学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数学应具有哪些学*方法和学*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2)能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结果,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3)掌握的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进行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思考,获得并集与交集运算的法则,感知并集和交集运算的实质与内涵,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法则的发现、完善,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客观规律的兴趣与能力,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集、并集运算的含义,识记与运用.

  难点:弄清交集、并集的含义,认识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

  在思考中感知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知识,在独立钻研和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尝试实践与交流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思考:观察下列各组集合,联想实数加法运算,探究集合能否进行类似“加法”运算.

  (1)A = {1,3,5},B = {2,4,6},C = {1,2,3,4,5,6}

  (2)A = {x | x是有理数},

  B = {x | x是无理数},

  C = {x | x是实数}.

  师:两数存在大小关系,两集合存在包含、相等关系;实数能进行加减运算,探究集合是否有相应运算.

  生:集合A与B的元素合并构成C.

  师:由集合A、B元素组合为C,这种形式的组合就是为集合的并集运算. 生疑析疑,

  导入新知

  形成

  概念

  思考:并集运算.

  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称C为A和B的并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 = {x | x∈A,或x∈B},Venn图表示为:

  师:请同学们将上述两组实例的共同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合作交流:归纳→回答→补充或修正→完善→得出并集的定义.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问题共性,感知并集概念,从而初步理解并集的含义.

  应用举例 例1 设A = {4,5,6,8},B = {3,5,7,8},求A∪B.

  例2 设集合A = {x | –1

  例1解:A∪B = {4, 5, 6, 8}∪{3, 5, 7, 8} = {3, 4, 5, 6, 7, 8}.

  例2解:A∪B = {x |–1

  师:求并集时,两集合的相同元素如何在并集中表示.

  生:遵循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师:涉及不等式型集合问题.

  注意利用数轴,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

  生:在数轴上画出两集合,然后合并所有区间. 同时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学生尝试求解,老师适时适当指导,评析.

  固化概念

  提升能力

  探究性质 ①A∪A = A, ②A∪ = A,

  ③A∪B = B∪A,

  ④ ∪B, ∪B.

  老师要求学生对性质进行合理解释.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形成概念 自学提要:

  ①由两集合的所有元素合并可得两集合的并集,而由两集合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又会是两集合的一种怎样的运算?

  ②交集运算具有的运算性质呢?

  交集的定义.

  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

  即A∩B = {x | x∈A且x∈B}

  Venn图表示

  老师给出自学提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我学*交集知识,自我体会交集运算的含义. 并总结交集的性质.

  生:①A∩A = A;

  ②A∩ = ;

  ③A∩B = B∩A;

  ④A∩ ,A∩ .

  师:适当阐述上述性质.

  自学辅导,合作交流,探究交集运算.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发展培养基本素质.

  应用举例 例1 (1)A = {2,4,6,8,10},

  B = {3,5,8,12},C = {8}.

  (2)新华中学开运动会,设

  A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

  B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求A∩B.

  例2 设*面内直线l1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l2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1,l2的位置关系. 学生上台板演,老师点评、总结.

  例1 解:(1)∵A∩B = {8},

  ∴A∩B = C.

  (2)A∩B就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中那些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组成的集合. 所以,A∩B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

  例2 解:*面内直线l1,l2可能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相交于一点,*行或重合.

  (1)直线l1,l2相交于一点P可表示为 L1∩L2 = {点P};

  (2)直线l1,l2*行可表示为

  L1∩L2 = ;

  (3)直线l1,l2重合可表示为

  L1∩L2 = L1 = L2. 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归纳总结 并集:A∪B = {x | x∈A或x∈B}

  交集:A∩B = {x | x∈A且x∈B}

  性质:①A∩A = A,A∪A = A,

  ②A∩ = ,A∪ = A,

  ③A∩B = B∩A,A∪B = B∪A. 学生合作交流:回顾→反思→**→小结

  老师点评、阐述 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课后作业 1.1第三课时 *案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反思升华

  备选例题

  例1 已知集合A = {–1,a2 + 1,a2 – 3},B = {– 4,a – 1,a + 1},且A∩B = {–2},求a的值.

  【解析】法一:∵A∩B = {–2},∴–2∈B,

  ∴a – 1 = –2或a + 1 = –2,

  解得a = –1或a = –3,

  当a = –1时,A = {–1,2,–2},B = {– 4,–2,0},A∩B = {–2}.

  当a = –3时,A = {–1,10,6},A不合要求,a = –3舍去

  ∴a = –1.

  法二:∵A∩B = {–2},∴–2∈A,

  又∵a2 + 1≥1,∴a2 – 3 = –2,

  解得a =±1,

  当a = 1时,A = {–1,2,–2},B = {– 4,0,2},A∩B≠{–2}.

  当a = –1时,A = {–1,2,–2},B = {– 4,–2,0},A∩B ={–2},∴a = –1.

  例2 集合A = {x | –1

  (1)若A∩B = ,求a的取值范围;

  (2)若A∪B = {x | x<1},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1)如下图所示:A = {x | –1

  ∴数轴上点x = a在x = – 1左侧.

  ∴a≤–1.

  (2)如右图所示:A = {x | –1

  ∴数轴上点x = a在x = –1和x = 1之间.

  ∴–1

  例3 已知集合A = {x | x2 – ax + a2 – 19 = 0},B = {x | x2 – 5x + 6 = 0},C = {x | x2 + 2x – 8 = 0},求a取何实数时,A∩B 与A∩C = 同时成立?

  【解析】B = {x | x2 – 5x + 6 = 0} = {2,3},C = {x | x2 + 2x – 8 = 0} = {2,– 4}.

  由A∩B 和A∩C = 同时成立可知,3是方程x2 – ax + a2 – 19 = 0的解. 将3代入方程得a2 – 3a – 10 = 0,解得a = 5或a = –2.

  当a = 5时,A = {x | x2 – 5x + 6 = 0} = {2,3},此时A∩C = {2},与题设A∩C = 相矛盾,故不适合.

  当a = –2时,A = {x | x2 + 2x – 15 = 0} = {3,5},此时A∩B 与A∩C = ,同时成立,∴满足条件的实数a = –2.

  例4 设集合A = {x2,2x – 1,– 4},B = {x – 5,1 – x,9},若A∩B = {9},求A∪B.

  【解析】由9∈A,可得x2 = 9或2x – 1 = 9,解得x =±3或x = 5.

  当x = 3时,A = {9,5,– 4},B = {–2,–2,9},B中元素违背了互异性,舍去.

  当x = –3时,A = {9,–7,– 4},B = {–8,4,9},A∩B = {9}满足题意,故A∪B = {–7,– 4,–8,4,9}.

  当x = 5时,A = {25,9,– 4},B = {0,– 4,9},此时A∩B = {– 4,9}与A∩B = {9}矛盾,故舍去.

  综上所述,x = –3且A∪B = {–8,– 4,4,–7,9}.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惯。

  四、学情分析

  1、基本情况:12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人,后进生约人。

  14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人,后进生约人。

  2、两个班均属普高班,学*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信心,提高学*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内 容


重 点、难 点


第1周


2.12~2.18


5


算法与程序框图(2)基本算法语句(3)理解算法的含义。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理解5种基本的算法语句。

第2周


2.19~2.25


5


算法案例(6)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面*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学*态度、方法、纪律)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与基本学*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都有很大的兴趣,学*纪律比较自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章、节 教学内容 备注

  1 1.1,1.2 解三角形

  2 1.2 解三角形

  3 2.1,2.2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

  4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5 2.4,2.5 等比数列及前n项和

  6 2.5 考试

  7 3.1,3.2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8 3.3,3.4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

  9 考试,复*

  10 期中考试

  11 1.1,1.2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

  12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 2.1,2.2 空间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14 2.3 直线、*面的判定及其性质

  15 3.1,3.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方程

  16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7 4.1,4.2 圆的方程,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18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19 复*

  20 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教学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惯。

  四、学情分析:

  两个班一个普高一个职高,学*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信心,提高学*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的好,好的教学计划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优异的教师,做好一定的教学计划很有必要。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是一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课。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已知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已知两点也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本节要求利用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建立直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直线。

  2。解析:直线方程属于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的开始。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研究几何问题。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解析几何的基础。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本节来看,学生对直线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学生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陌生是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求直线的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掌握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解析

  ①知道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知道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②理解建立直线点斜式方程就是用直线上任意一点与已知点这两个点的坐标表示斜率。

  ③经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体会直线和直线方程之间的关系,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④在讨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建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中,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思想。

  ⑤在建立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比较中,体会两者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体会两者数形结合的区别,进一步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一次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学生对研究直线的.方程可能心存疑虑,产生疑虑的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到解析几何,不明确解析几何的实质,因此应跟学生讲请解析几何与函数的区别。

  2。学生能听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的过程,但可能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还是要跟学生讲清坐标法的实质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用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

  3。由于学生没有学*曲线与方程,因此学生难以理解直线与直线的方程,甚至认为验证直线是方程的直线是多余的。这里让学生初步理解就行,随着后面教学的深入和反复渗透,学生会逐步理解的。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可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教学。通过问题串,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通过纵向挖掘知识的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着对新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方法。

  2、学法分析

  改善学生的学*方式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惯。

  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质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是什么?如何将这些几何要素代数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

  问题2:建立直线方程的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也就是将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用方程表示出来。

  引例:若直线经过点,斜率为,点在直线上运动,那么点的坐标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经历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过程,初步了解求直线方程的步骤。

  问题2。1要得到坐标满足什么条件,就是找出与、斜率为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何种关系?

  (过与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确定直线的条件,体会动中找静。

  问题2。2如何将上述条件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用坐标表示确定直线的条件。

  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就是,即。

  问题2。3为什么说是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关系。

  此时的坐标也满足此方程。所以当点在直线上运动时,其坐标满足。

  另外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也在直线上。

  所以我们得到经过点,斜率为的直线方程是。

  问题2。4:能否说方程是经过,斜率为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尽管学生不可能深刻理解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但在这里仍要渗透,为后因理解曲线方程的埋下伏笔。

  问题3:推广: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且斜率为k,怎样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的学*思路,培养学生的是归纳概括能力。

  问题4:直线上有无数个点,如何才能选取所有的点?以前学*中有没有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解析几何取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注: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为以后学*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必做过多解释。

  问题5:从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你知道了求几何图形的方程的步骤有哪些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解析几何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①设点———用表示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

  ②寻找条件————写出适合条件;

  ③列出方程————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④化简———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⑤证明————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例1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并画出直线。

  ⑴倾斜角

  ⑵斜率

  ⑶与轴*行;

  ⑷与轴*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直线的点斜式的使用条件,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作公式用,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使用条件。

  注:⑴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条件是:①定点,②斜率存在,即直线的倾斜角。

  ⑵与的区别。后者表示过,且斜率为k的直线方程,而前者不包括。

  ⑶当直线的倾斜角时,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是。

  ⑷当直线的倾斜角时,此时不能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直线方程是。

  练*:1。。

  2。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则直线的斜率为,倾斜角为,这条直线经过的一个已知点为。

  [设计意图]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逆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问题6:特别地,如果直线的斜率为,且与轴的交点坐标为(0,b),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和直线斜截式方程。

  将斜率与定点代入点斜式直线方程可得:

  说明:我们把直线与y轴交点(0,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是由直线的斜率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注(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直线在轴上截距的是。

  (2)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3)斜截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和斜截式一样。

  问题7: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类似。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函数图像是以形助数,而解析几何是以数论形。

  练*:1。。

  2。直线的斜率为2,在轴上的截距为,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截距的含义。

  3。直线过点,它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相等,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斜截式方程的结构特征。

  4。已知直线过两点和,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合理选择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求直线方程,同时为下节学*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埋下伏笔。

  例2:已知直线,试讨论

  (1)与*行的条件是什么?

  (2)与重合的条件是什么?

  (3)与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说明:①*行、重合、垂直都是几何上位置关系,如何用代数的数量关系来刻画。

  ②教学中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若两直线*行,则且反过来,若且,则两直线*行。

  ③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与之*行、垂直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练*:

  问题8: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要点:

  (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命名都是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

  (2)两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总结: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一、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二维的*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的推广,是以后学*空间向量等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索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学概念、方法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 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点的坐标的意义,掌握由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点确定其坐标或由坐标确定其在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点,认识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坐标的关系。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确定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确定。

  四、教学难点: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点的坐标来确定点在空间内的位置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1. 确定一个点在一条直线上的位置的方法。

  2. 确定一个点在一个*面内的位置的方法。

  3. 如何确定一个点在三维空间内的位置?

  例:如图,在房间(立体空间)内如何确定一个同学的'头所在位置?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确定点在直线上,通过数轴需要一个数;确定点在*面内,通过*面直角坐标系需要两个数。那么,要确定点在空间内,应该需要几个数呢?通过类比联想,容易知道需要三个数。要确定同学的头的位置,知道同学的头到地面的距离、到相邻的两个墙面的距离即可。

  (此时学生只是意识到需要三个数,还不能从坐标的角度去思考,因此,教师在这儿要重点引导)

  教师明晰:在地面上建立直角坐标系xOy,则地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只须利用x,y就可确定。为了确定不在地面内的电灯的位置,须要用第三个数表示物体离地面的高度,即需第三个坐标z.因此,只要知道电灯到地面的距离、到相邻的两个墙面的距离即可。例如,若这个电灯在*面xOy上的射影的两个坐标分别为4和5,到地面的距离为3,则可以用有序数组(4,5,3)确定这个电灯的位置(如图26-3)。

  这样,仿照初中*面直角坐标系,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从而确定了空间点的位置。

  (二)、建立模型

  1.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先由学生对空间直角坐标系予以抽象概括,然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定义。

  从空间某一个定点O引三条互相垂直且有相同单位长度的数轴,这样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点O叫作坐标原点,x轴、y轴、z轴叫作坐标轴,这三条坐标轴中每两条确定一个坐标*面,分别称为xOy*面,yOz*面,zOx*面。

  教师进一步明确: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让右手拇指指向x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轴的正方向,若中指指向z轴的正方向则称这个坐标系为右手坐标系,课本中建立的坐标系都是右手坐标系。

  (2)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画在纸上时,x轴与y轴、x轴与z轴成135,而y轴垂直于z轴,y轴和z轴的单位长度相等,但x轴上的单位长度等于y轴和z轴上的单位长度的 ,这样,三条轴上的单位长度直观上大致相等。

  2. 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点的坐标。

  思考: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空间任意一点A与有序数组(x,y,z)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在学生充分讨论思考之后,教师明确:

  (1)过点A作三个*面分别垂直于x轴,y轴,z轴,它们与x轴、y轴、z轴分别交于点P,Q,R,点P,Q,R在相应数轴上的坐标依次为x,y,z,这样,对空间任意点A,就定义了一个有序数组(x,y,z)。

  (2)反之,对任意一个有序数组(x,y,z),按照刚才作图的相反顺序,在坐标轴上分别作出点P,Q,R,使它们在x轴、y轴、z轴上的坐标分别是x,y,z,再分别过这些点作垂直于各自所在的坐标轴的*面,这三个*面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A.

  这样,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空间任意一点A与有序数组(x,y,z)之间就建立了一种一一对应关系:A (x,y,z)。

  教师进一步指出: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任意点A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空间任意点A,作点A在三条坐标轴上的射影,即经过点A作三个*面分别垂直于x轴、y轴和z轴,它们与x轴、y轴、z轴分别交于点P,Q,R,点P,Q,R在相应数轴上的坐标依次为x,y,z,我们把有序数组(x,y,z)叫作点A的坐标,记为A(x,y,z)。

  (三)、例 题 与 练 *

  1. 课本135页例1.

  注意:在分析中紧扣坐标定义,强调三个步骤,第一步从原点出发沿x轴正方向移动5个单位,第二步沿与y轴*行的方向向右移动4个单位,第三步沿与z轴*行的方向向上移动6个单位(如图26-5)。

  2. 课本135页例2

  探究: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坐标*面xOy,xOz,yOz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x轴、y轴、z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解:(1)xOy*面、xOz*面、yOz*面内的点的坐标分别形如(x,y,0),(x,0,z),(0,y,z)。

  (2)x轴、y轴、z轴上点的坐标分别形如(x,0,0),(0,y,0),(0,0,z)。

  3. 已知长方体ABCD-ABCD的边长AB=12,AD=8,AA=5,以这个长方体的顶点A为坐标原点,射线AB,AD,AA分别为x轴、y轴和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这个长方体各个顶点的坐标。

  注意:此题可以由学生口答,教师点评。

  解:A(0,0,0),B(12,0,0),D(0,8,0),A(0,0,5),C(12,8,0),B(12,0,5),D(0,8,5),C(12,8,5)。

  讨论:若以C点为原点,以射线CB,CD,CC方向分别为x,y,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那么各顶点的坐标又是怎样的呢?

  得出结论:建立不同的坐标系,所得的同一点的坐标也不同。

  [练 *]

  1.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各点:A(0,0,3),B(1,2,3),C(2,0,4),D(-1,2,-2)。

  2. 已知:长方体ABCD-ABCD的边长AB=12,AD=8,AA=7,以这个长方体的顶点B为坐标原点,射线AB,BC,BB分别为x轴、y轴和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这个长方体各个顶点的坐标。

  3. 写出坐标*面yOz上yOz*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

  (四)、拓展延伸

  分别写出点(1,1,1)关于各坐标轴和各个坐标*面对称的点的坐标。

  六、评价设计

  1、 练* : 课本P136. 1、2、3

  2、 课堂作业: 课本P138. 1、2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0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将完成“《数学①》必修”和“《数学④》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A版)的学*,教学辅助材料有《三维设计》和自愿订阅学*方法报部分单元练*及学法指导阅读材料。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前半期完成《数学①》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约13学时)

  通过本章学*,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为以后的学*奠定基础。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在给定集合中某个集合的补集;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5.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6.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得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约14学时)

  教学本章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抽象、概括,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章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学会用函数的思想、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1.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学*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借助函数的知识表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时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3.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的*似解;了解函数模型及其意义;

  4.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的能力。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约9学时)

  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学生还将学*利用函数的性质求方程的*似解,体会函数与方程的有机联系。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似解的常用方法。

  3、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4、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二)后半期完成《数学④》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三角函数(约16学时)

  通过本章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3.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二章*面向量(约12学时)

  在本章中让学生了解*面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的运算;

  3.理解*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4.理解*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会用*面向量的数量积解决有关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约8学时)

  通过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以及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参与数学发现活动的基础上,体会向量与三角函数的联系、向量与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的联系,理解并掌握三角变换的基本方法。

  1.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

  2.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3.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三、教学常规要求及建议(要点)

  根据学校对教师的常规要求,结合本备课组实际,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望老师们自觉执行,落实教学各个环节,不拉同行的后腿,力求各班级之间*均分的差距达到学校要求。

  1、做好传、帮、带工作,达到学校教务处要求。本组新分1青年教师,中二1人、中一教师2人,高级教师4人,在学校要求参加集体听课、交流的教研活动之外,组内教师之间不定时地听随堂课并交流不少于听课总数的半。

  2、集体参加组内专题备课2—3次,每次中心发言人应有发言材料准备,其他教师补充发言记录。

  3、教师每周全收、批学生作业次数不低于上课总节数的五分之三(正常上课没周收改作业至少3次。

  3、每节课应有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解决的问题和方法、过程。

  4、做好教学反思(每周至少有一次)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2)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第一节《1.2直线的方程》第一部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内容。

  二、教材分析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给出了根据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基本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

  、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从初中代数中的一次函数引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求直线方程问题。在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清

  直线与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理解研究直线可以从研究方程和方程的特征入手。

  在推导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时,根据直线这一结论,先猜想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再根据猜想得到的条件求出直线方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

  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情态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五、教学难点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要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描述几何图形。

  六、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引导、讨论.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

  学*活动。

  2.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调动多感官去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

  间的密切联系。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我主要指导了以下的学*方法:

  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观察图像归纳总结,自己评析解题对错,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②.分组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一、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本学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双基要求: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2.能力培养: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 思想教育:

  三、进度授课计划及进度表(略)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及相关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时 内 容 重 点、难 点

  第1周

  9.2~9.6 5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难点:理解概念

  第2周

  9.7~9.13 5 集合的基本运算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表示法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能简单应用

  第3周

  9.14~9.20 5 单调性与最值、

  奇偶性、实*、小结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几何意义

  第4周

  9.21~9.27 5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掌握幂的`运算;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难点:理解概念

  第5周

  9.28~10.4 5 (9月月考?、国庆放假)

  第6周

  10.5~10.11 5 对数与对数运算、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第7周

  10.12~10.18 5 幂函数 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y=x,y=x2, y=x3, y=x-1, y=x1/2)图象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

  第8周

  10.19~10.25 5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

  二分法求方程*似解, 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似解;

  第9周

  10.26~11.1 5 几类不同增长的模型、函数模型应用举例 对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第10周

  11.2~11.8 期中复*及考试 分章归纳复*+1套模拟测试

  第11周

  11.9~11.15 5 任意角和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和度的互化;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12周

  11.16~11.22 5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借助三角函数线推导出诱导公式,能画出y=sinx,y=cosx,y=tanx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第13周

  11.23~11.29 5 函数y=Asin(wx+q)的图像 借助图像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借助计算机画出图像观察A w q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第14周

  11.30~12.6 5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单元考试 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的重要函数模型

  第15周

  12.7~12.13 5 *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理解其几何意义掌握数乘运算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了解*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掌握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会用坐标表示*面向量的加减及数乘运算

  第16周

  12.14~12.20 5 *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面向量的数量积, 理解用坐标表示的*面向量共线的条件,理解*面向量数量积德含义及其物理意义,体会*面向量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求夹角、及垂直关系

  第17周

  12.21~12.27 5 *面向量应用举例,

  小结 用向量方法解决莫些简单的*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是一种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的工具,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8周

  12.28~1.3 5 两角和与差点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能以两角差点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点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19周

  1.4~1.10 5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期末复*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一、教学分析

  1、分析教材

  本章教材整体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及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圆的方程是在前一章直线方程基础上引入的新的曲线方程,更进一步要求“数与形”结合。所以学*有关圆的方程时,仍仍然沿用直线方程中使用的坐标法,继续运用坐标法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问题。此外还要学*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以便为今后用坐标法研究空间几何对象奠定基础。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圆锥曲线方程、导数和积分的基础。

  2、分析学生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好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前面学*过直线知识,只是使学生有了用坐标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圆的概念的引入及其现实生活中圆的例子,启发学生学*的兴趣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熟练的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坐标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研究细致思考,规范得出解答,体现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本认识。

  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会求解简单的直线与圆的相关曲线的方程;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定义和圆标准方程、一般方程的概念;能根据圆的方程求圆心和半径,初步掌握求圆的方程的方法。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3、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采用探究、讨论的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采用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其优良的传播功能,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尤其是动画效果)对提高学生学*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概念理解有积极作用。制作中,采用交互技术,使课件的机动性得到加强。

  四、对内容安排的说明

  本章分三部分: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1、建立圆的方程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圆的几何特征(主要是动点与定点间距离恒定)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再根据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求出点的坐标所满足的曲线方程。

  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就是解析几何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特点,也就是坐标法。始终强调曲线方程与曲线图像之间的一一对应。这一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圆的教学。

  2.通过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两条曲线有无公共点,等价于由它们方程联立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组有几组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没有公共点。

  (2)。运用*面几何知识,把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结论转化为相应的代数结论。

  3、坐标法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坐标法这一重要思想,不怕重复;通过坐标系,把点和坐标、曲线和方程联系起来,实现形和数的统一。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先用坐标和方程表示相应的几何对象,然后对坐标和方程进行代数讨论;最后再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这就是用坐标法解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五、教学评价

  ㈠过程性评价

  1、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紧扣教学目标,内容深浅要分层次,设计的问题要照顾好、中、差。

  2、对于方程的推导运用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主要采用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检测反馈

  ㈡终结性评价

  1、课程内容全部结束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选代表谈收获、体会和感想。

  2、留课后作业(扣教学目标、分类型、分层次,落实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认真理解和巩固,了解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以及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做完课后*题,做好作业。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一、基本情况分析

  任教153班与154班两个班,其中153班是文化班有男生51人,女生22人;154班是美术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并且有音乐生8人。两个班基础差,学*数学的兴趣都不高。

  二、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研组要根据教材各章节的重难点制定教学专题,每人每学期指定一个专题,安排一至二次教研课。年级备课组每周举行一至二次教研活动,积累教学经验。

  6、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加强对高层次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拔尖人才。

  四、教研课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新教法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 集 合

  第二周 函数及其表示

  第三周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周 指数函数

  第五周 对数函数

  第六周 幂函数

  第七周 函数与方程

  第八周 函数的应用

  第九周 期中考试

  第十十一周 空间几何体

  第十二周 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十三十四周 直线与*面*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第十五十六周 直线与方程

  第十八十九周 圆与方程

  第二十周 期末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2)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2)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第一节《1.2直线的方程》第一部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内容。

  二、教材分析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给出了根据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基本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

  、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从初中代数中的一次函数引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求直线方程问题。在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清

  直线与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理解研究直线可以从研究方程和方程的特征入手。

  在推导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时,根据直线这一结论,先猜想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再根据猜想得到的条件求出直线方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

  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情态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五、教学难点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要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描述几何图形。

  六、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引导、讨论.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

  学*活动。

  2.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调动多感官去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

  间的密切联系。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我主要指导了以下的学*方法:

  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观察图像归纳总结,自己评析解题对错,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②.分组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高考要求

  ①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②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③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④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⑤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⑥能够应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性质解决某些简单实际问题.

  二、两点解读

  重点:①求函数定义域;②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求函数表达式或函数值;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相结合的有关问题;⑤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⑥求反函数;⑦利用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互换关系解题.

  难点:①抽象函数性质的研究;②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三、课前训练

  1.函数的定义域是 ( D )

  (A) (B) (C) (D)

  2.函数的反函数为 ( B )

  (A) (B)

  (C) (D)

  3.设则 .

  4.设,函数是增函数,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2,3)

  四、典型例题

  例1 设,则的定义域为 ( )

  (A) (B)

  (C) (D)

  解:∵在中,由,得, ∴,

  ∴在中,.

  故选B

  例2 已知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解:∵是上的减函数,当时,,∴;又当时,,∴,∴,且,解得:.∴综上,,故选C

  例3 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若,则

  解:∵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

  ∴,即的周期为4,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

  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数学应具有哪些学*方法和学*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对自己学*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行动,不会安排学*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此外,还有许多学生数学学*兴趣不浓厚,不具备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重视不够或掌握情况不好,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和发散性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必修1,主要涉及两章内容:

  第一章:集合

  通过本章学*,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为以后的学*奠定基础。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在给定集合中某个集合的补集;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5.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6.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得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教学本章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抽象、概括,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章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学会用函数的思想、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1.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学*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借助函数的知识表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时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学*函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函数的应用,目的就

  是利用已有的函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函数的应用,对完善函数思想,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1.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的*似解;了解函数模型及其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的能力。

  必修4: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三角函数

  通过本章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3.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二章:*面向量

  在本章中让学生了解*面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的运算;

  3.理解*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4.理解*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会用*面向量的数量积解决有关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通过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4个重点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学*积极性高。普通班学生在基础、学**惯、学*自觉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强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争取每堂课教学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2、教材分析:本学期时间短,教学任务是必修4第二章,必修5,必修2涉及*面向量,解三角形,数列,空间几何体,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高一数学下册,包括第四章《三角函数》和第五章《*面向量》。按照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第四章教学需要36个课时(不包含考试与测验的时间);第五章的教学需要22个课时,共计需要58个课时。本学期有两次月考和五一长假,实际授课时间为18周,按每周6课时计算,数学课时达到110课时左右,时间相当充足。这为我们数学组全面贯彻“低切入、慢节奏”的教学方针提供了保障,也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水*的又一次极好的机会。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及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并懂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四、教学计划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预计在4月14号至4月17号进行)涵盖的内容为第四章的前9节,由于课时量充足,第10节“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第11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将在上半学期讲授,这样下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30个课时。

  我们备课组经过认真的思索、充分的讨论,将期中考试前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一单元)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3课时

  §4.2弧度制3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4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4课时

  §4.5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4课时

  复*课(*题课)4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二单元)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7课时

  *题课3课时

  §4.7两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4课时

  *题课2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三单元)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4.8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5课时

  *题课2课时

  §4.9函数的图象4课时总计授课53课时,余下课时可安排期中复*。

  期中考试后的授课计划: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课时

  §4.11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4课时

  *题课2课时

  第四章复*4课时

  第五章

  (一单元)向量及其运算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3课时

  §5.4*面向量的坐标计算3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3课时

  §5.7*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8*移2课时

  *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随堂)2课时

  §5.9正弦、余弦定理5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实*与研究性课题4课时

  *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总结:以上就是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一 设计思想:

  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纽带,再加上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是具体事例与抽象思想相结合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教学法。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有熟悉到陌生,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函数与方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函数与方程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之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I必修本(A版)》第94—95页的第三章第一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的零点。

  本节通过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研究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个数的判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它既揭示了初中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也引出对函数知识的总结拓展。之后将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在利用二分法解方程中(3。1。2)加以应用,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3。2)更全面地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渗透“方程与函数”思想。

  总之,本节课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程与函数”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好本节课可以为学好中学数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因此教好本节是至关重要的。

  三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 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惯;

  3。使学生感受学*、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重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连续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与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探究发现函数存在零点的方法。

  四 教学准备

  导学案,自主探究,合作学*,电子交互白板。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六、探索研究(可根据时间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

  讨论:请大家给方程的一个解的大约范围,看谁找得范围更小?

  [师生互动]

  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时间,让学生充分研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各组把这几个题做为小课题来研究,激发学生学*潜能和热情。老师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演示根的存在性及根存在的区间大小情况。

  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探究学*中得到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五阶段设计意图:

  一是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似解做准备

  二是小组探究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本组探究题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组题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基本上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七、课堂小结:

  零点概念

  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零点存在性定理的应用注意点:零点个数判断以及方程根所在区间

  八、巩固练*(略)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格式,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进步。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一、基本情况

  高一计算机1323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13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学*环境新,好奇心强.但是普遍学**惯不好,数学基础较差,学*兴趣不浓.所以工作的重心在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科的兴趣,以及在补足初中知识漏洞的前提下,进一步的夯实学生基础.

  二、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围着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注意学生*惯的培养,为三年后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任务和措施

  任务:基础模块第一章至第四章

  第一章集合(9月份

  第二章不等式(10月份

  第三章函数(11月份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2月份-1月份

  措施:

  1.夯实三基

  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整体,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训中形成的,通过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能力才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能力的提高又会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

  A.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B.重视概念的归纳、规律的总结、技能的训练。

  C.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D.加强知识过关检测,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A.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B.课堂练*典型化;

  C.教学语言精练化

  D.板书规范化。

  3.加强学*方法指导:

  A.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惯。

  B.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总结解题规律,归纳典型例题解法及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

  4.加强学风建设与学**惯的培养。

  适当安排作业,认真检查督促,加强优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对学生的作业尽量做到面批。

  四、各章节授课具体时间安排:

  (基础模块第一章集合(约12课时

  (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

  (2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3理解集合的运算(交、并、补。

  (4了解充要条件。

  (基础模块第二章不等式(约12课时

  (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掌握区间的.概念。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基础模块)第三章函数(约20课时

  (1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

  (3能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基础模块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约20课时

  (1理解有理指数幂,掌握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掌握利用计算器进行幂的计算方法。

  (2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及其简单性质。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4理解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及积、商、幂的对数,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

  (5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6能运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整体水*一般,成绩以中等为主,中上不多,后进生也有一些。几个班中,从上课一周来看,学生的学*进取性还是比较高,爱问问题的同学比较多,但由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上课效率不是很高。

  二、教材分析

  使用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理解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必修1有三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必修2有四章(空间几何体;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三、教学任务

  本期授课资料为必修1和必修2,必修1在期中考试前完成(约在11月5日前完成);必修2在期末考试前完成(约在12月31日前完成)。

  四、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本事。

  3、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本事,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本事,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事。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确定。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构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资料,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本事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教学方法及推进措施

  六、相关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梦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应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本事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忙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齐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资料,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本事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本事,经过例题,从形式和资料两方应对所学知识进行本事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本事要求。

  (4)让学生经过单元考试,检测自我的实际应用本事,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本事的培养。

  (7)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8)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较相*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9)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10)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11)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引入、探究、例析、反馈),针对不一样的教材资料选择不一样教法,提倡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被动理解知识转化主动学*知识。

  七、教学进度安排:

  (略)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新学期已开始,为使新学期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使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更加得心应手,特订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作为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所提供的学*情景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素材

  教科书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主题,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教科书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5,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科书中"读一读"给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教科书中的*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另一类面向有更多数学需求的学生。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教学重点是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和判定定理的应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难点是对反

  比例函数的理解及应用;用试验或模拟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

  杂的随机时间发生的概率。

  四,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素材。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多媒体教学,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接*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加强学生学**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认真分析问题的*惯。同时注意学*态度的培养。

  五,时间安排

  4月1日——4月20日一元二次方程

  5月16日——5月31日反比例函数

  6月1日——6月10日频率与概率

  6月11日——7月11日复*考试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10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16)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及相关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兴趣。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必修4包括第一章《三角函数》和第二章《*面向量》。按照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必修4教学需要36个课时(不包含考试与测验 的时间);第五章的教学需要22个课时,共计需要58个课时。必修3需要30个课时。 本学期有两次月考和五一长假,实际授课时间为18周,按每周5.5课时计算,数学课时达到93课时左右,时间比较充足。这为我们数学组全面贯彻低切入、 慢节奏的教学方针提供了保障,也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水*的又一次极好的机会。

  教学计划:

  依据年级备课组的高一数学教学进度安排,本学期的期中考试(5月上旬进行)涵盖的内容为必修3与三角函数前面内容,三角函数将在上半学期讲授,这样下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38个课时,完成三角剩内容与*面向量的教学,及整个学期的复*。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高一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团结合作,互相学*,认真 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的活动,在教学中,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全面提高,为来年高考作 好充分的准备,争取优异的成绩。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三角函数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2)通过揭示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算法初步,1算法步骤2程序框图(起始框,判断框,附值框,)3silab语言(顺序,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第二部分,统计,第三步分,概率,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三、 具体措施

  1.期中考前上好第一册(必修3),期中考后完成好必修4

  2.抓好数学补差,培优活动 各班在星期1或星期4的下午

  3.立足于教材。

  4.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及每一章课后*题

  5、继续学*《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6、继续认真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师徒间经常听课交流,认真评课。集中备课,共同商讨教材等。

  7、抓好竞赛辅导,

  8、段统一考试在周日或者周三的晚自修时间,每隔2周考一次;

  9、响应学校教务处的备课计划安排,督促组员落实工作;

  10、抓好集体备课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0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面*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学*态度、方法、纪律)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与基本学*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都有很大的兴趣,学*纪律比较自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章、节 教学内容 备注

  1 1.1,1.2 解三角形

  2 1.2 解三角形

  3 2.1,2.2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

  4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5 2.4,2.5 等比数列及前n项和

  6 2.5 考试

  7 3.1,3.2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8 3.3,3.4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

  9 考试,复*

  10 期中考试

  11 1.1,1.2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

  12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 2.1,2.2 空间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14 2.3 直线、*面的判定及其性质

  15 3.1,3.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方程

  16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7 4.1,4.2 圆的方程,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18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19 复*

  20 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本学期担任高一X1、X2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X人,通过一期的高中学*,学*能力更加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较高;部分学生学**惯不好,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X1班部分同学学*方法问题严重:只做,不归纳总结,学*效率低。学校要求高,教学任务艰巨。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三角函数、*面向量,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弧度、向量有关概念、三角公式和三角函数的图象,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三角函数、*面向量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三角函数、函数有关性质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二、教学要求

  (一)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半角、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5.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了解奇偶函数的意义;并通过它们的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以及简化这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角。

  (二)*面向量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问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掌握*移公式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汁算问题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通过“实*作业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9通过“研究性学*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学会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学会交流.

  三、教学重点

  1、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3.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4.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四、教学难点

  1.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2.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

  3.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五、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题、周练题、章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最有效的学*是自主学*,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2、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

  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1)加强数学数学竞赛的指导,提高学*兴趣。

  (2)加强学*方法的指导,全方面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特别是自主能力,并通过强化训练,不断提高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更上一城楼。

  (2)、加强对边缘生的辅导。边缘生是一个班级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我将下大力气辅导边缘生,通过个别加集体的方法,并定时单独测试,面批面改,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有质的飞跃。

  3、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的分析。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才能提高成绩,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是最好的练*,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导学生纠错。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维*惯,使学生真正理解。

  六、进度安排.

  第四章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2课时

  §4.2弧度制…………………………………………………………………………………………2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2课时

  §4.5诱导公式………………………………………………………………………………………2课时

  §4.6两角和与差三角函数…………………………………………………………………………7课时

  §4.7二倍角公式……………………………………………………………………………………3课时

  §4.8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课时

  §4.9函数y=sin(ωx+φ)的图象…………………………………………………………………3课时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课时

  §4.11给值求角………………………………………………………………………………………4课时

  第五章*面向量…………………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法及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2课时

  §5.4*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课时

  §5.7*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2课时

  §5.8*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9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5.11实*作业………………………………………………………………………………………2课时

  第六章不等式…………………

  §6.1不等式的性质…………………………………………………………………………………3课时

  §6.2均值定理………………………………………………………………………………………2课时

  §6.3不等式的证明…………………………………………………………………………………6课时

  §6.4不等式的解法…………………………………………………………………………………3课时

  期末复*20课时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的基础。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课时分配(14课时)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约1课时9月1日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约1课时9月4日 | | 9月12日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约2课时

小结与复*约1课时
1.2.1函数的概念约2课时
1.2.2函数的表示法约2课时9月13日 | | 9月25日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约2课时
1.3.2奇偶性约1课时

小结与复*约2课时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

  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课时分配(15课时)

2.1.1引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约3课时9月27日30日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8日10日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约3课时10月11日14日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15日18日
2.3幂函数约1课时10月19日24日

小结约2课时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似解的常用方法。

  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课时分配(8课时)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约1课时10月25日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似解约2课时10月26日27日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约2课时10月30日 | 11月3日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约2课时

小结约1课时

  考生只要在全面复*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是一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课。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已知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已知两点也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本节要求利用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建立直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直线。

  2。解析:直线方程属于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的开始。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研究几何问题。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解析几何的基础。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本节来看,学生对直线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学生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陌生是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求直线的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掌握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解析

  ①知道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知道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②理解建立直线点斜式方程就是用直线上任意一点与已知点这两个点的坐标表示斜率。

  ③经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体会直线和直线方程之间的关系,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④在讨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建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中,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思想。

  ⑤在建立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比较中,体会两者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体会两者数形结合的区别,进一步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一次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学生对研究直线的方程可能心存疑虑,产生疑虑的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到解析几何,不明确解析几何的实质,因此应跟学生讲请解析几何与函数的区别。

  2。学生能听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的过程,但可能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还是要跟学生讲清坐标法的实质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用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

  3。由于学生没有学*曲线与方程,因此学生难以理解直线与直线的方程,甚至认为验证直线是方程的直线是多余的。这里让学生初步理解就行,随着后面教学的深入和反复渗透,学生会逐步理解的。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可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教学。通过问题串,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通过纵向挖掘知识的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着对新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方法。

  2、学法分析

  改善学生的学*方式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惯。

  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质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是什么?如何将这些几何要素代数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

  问题2:建立直线方程的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也就是将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用方程表示出来。

  引例:若直线经过点,斜率为,点在直线上运动,那么点的坐标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经历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过程,初步了解求直线方程的步骤。

  问题2。1要得到坐标满足什么条件,就是找出与、斜率为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何种关系?

  (过与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确定直线的条件,体会动中找静。

  问题2。2如何将上述条件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用坐标表示确定直线的条件。

  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就是,即。

  问题2。3为什么说是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关系。

  此时的坐标也满足此方程。所以当点在直线上运动时,其坐标满足。

  另外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也在直线上。

  所以我们得到经过点,斜率为的直线方程是。

  问题2。4:能否说方程是经过,斜率为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尽管学生不可能深刻理解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但在这里仍要渗透,为后因理解曲线方程的埋下伏笔。

  问题3:推广: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且斜率为k,怎样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的学*思路,培养学生的是归纳概括能力。

  问题4:直线上有无数个点,如何才能选取所有的点?以前学*中有没有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解析几何取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注: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为以后学*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必做过多解释。

  问题5:从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你知道了求几何图形的方程的步骤有哪些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解析几何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①设点———用表示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

  ②寻找条件————写出适合条件;

  ③列出方程————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④化简———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⑤证明————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例1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并画出直线。

  ⑴倾斜角

  ⑵斜率

  ⑶与轴*行;

  ⑷与轴*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直线的点斜式的使用条件,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作公式用,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使用条件。

  注:⑴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条件是:①定点,②斜率存在,即直线的倾斜角。

  ⑵与的区别。后者表示过,且斜率为k的直线方程,而前者不包括。

  ⑶当直线的倾斜角时,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是。

  ⑷当直线的倾斜角时,此时不能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直线方程是。

  练*:1。。

  2。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则直线的斜率为,倾斜角为,这条直线经过的一个已知点为。

  [设计意图]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逆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问题6:特别地,如果直线的斜率为,且与轴的交点坐标为(0,b),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和直线斜截式方程。

  将斜率与定点代入点斜式直线方程可得:

  说明:我们把直线与y轴交点(0,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是由直线的斜率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注(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直线在轴上截距的是。

  (2)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3)斜截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和斜截式一样。

  问题7: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类似。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函数图像是以形助数,而解析几何是以数论形。

  练*:1。。

  2。直线的斜率为2,在轴上的截距为,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截距的含义。

  3。直线过点,它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相等,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斜截式方程的结构特征。

  4。已知直线过两点和,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合理选择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求直线方程,同时为下节学*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埋下伏笔。

  例2:已知直线,试讨论

  (1)与*行的条件是什么?

  (2)与重合的条件是什么?

  (3)与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说明:①*行、重合、垂直都是几何上位置关系,如何用代数的数量关系来刻画。

  ②教学中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若两直线*行,则且反过来,若且,则两直线*行。

  ③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与之*行、垂直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练*:

  问题8: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要点:

  (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命名都是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

  (2)两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总结: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为圆满完成新高一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必修一到四的学*内 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高一数学组秉承“高一决定高考,细节决定成败”的思想,从初、高中衔接起认真分析学情,积极研讨,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状况:

  (1)本年级共12个行政班,学生860人。在中考数学成绩满分120分的基础上,我级100分以上的人很少,相对来说90分以上属于高分,绝大多数90分以下;学生数学底子薄弱,学*环节不完整,学**惯不科学;另外,班级差异大,层次多。我们要加强集体备课力度,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2)由于初高中分别实施课改教学,高中教学内容与初中所学衔接度远远不够,存在较大断层,我们需制定并学*衔接材料,并且在新授的同时适时补充一些内容,势必挤占新课的授课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珍惜每一堂课,优化每一环节,提高学*效率,探索高效课堂。

  (3)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学生有的是一份执着,期望值也较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

  (4)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还停留在初中时的学**惯和学*方法以及对数学学*的.散漫认识上,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任务:

  本学期完成数学人教A版《必修1》和《必修2》两册内容。

  三、教学措施要求: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方法的衔接工作;加强自我学*,特别是两个纲领性文件——《国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20xx年山东省高考数学科考试说明》的学*,吃透大纲,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不做无用功。

  (2)加强集体备课,发动全组同志,确定阶段主讲人,集思广益,讨论优化教学方案;各班级统一进度,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分层考试;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兴趣。

  (3)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4)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训练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素养。

  (5)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总结总结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6)精心组织教学,保护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重视数学学*能力培养;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分层培养和数学基础辅导。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教育的理念为指引,以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工作计划为指南,加强备课组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学*,更新教学观念,落实教学常规,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尤其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

  二、工作目标

  1、全组成员精诚团结,互相学*,取长补短,力争使我们高一数学备课组组成为一个优秀集体。

  2、规定集体备课的时间(单周二上午第三节),分工协作,加强研讨,统一助学案,***学进度,每周一练,又要根据本班的学情进行复备。

  3、积极参与备课组的教学资源的建设,丰富博客内容,鼓励每位教师就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或教训,及时总结。

  三、学情分析:

  1—2班属普高班,3—8班属综合重点班,学*情况在整个年段较好,大部分学生基础相比较较扎实,上个学期,学生自觉性较好,自我控制力强,但部分学生上进心仍然不太强,缺少紧迫感,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能力有待加强,并且课堂内容除了基础,也要注重能力培养,适当增加难度,向高考看齐。11—17班属综合普通班,学*情况一般,课堂主体性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9班园艺班,10班计算机班,学*情况一般,学生学*自觉性差,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纪行为。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各班数学计算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基本能脱离计算器,但很多学生偏科严重,上课走神,说话,睡觉,作业不按时按质完成,学*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上课照顾到全部学生。同时普通班和3+2班,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四、具体工作和措施:

  1、认真学*教学大纲和钻研教材教法,把握好教材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2、积极进行集体备课,为了能够将集体备课落实到实处,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时间,统一地点。

  3、、抓好每次备课组活动。遵守会议制度,活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确定专题发言人,能提前准备好教案,活动能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做好记录。

  4、本组教师年轻化程度高,因此要加大新课标的学*力度,通过备课组学*,集体讨论,个人学*为主,要求每人在学期末能撰写一篇论文或案例,使每位教师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迈进。

  5、落实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师徒结对,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成长。

  6、抓好初中与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方法的衔接教学,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牢固打好数学基础。

  7、课堂教学要多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双基的教学。

  8、教学中要注重:

  (1)强化思维过程,努力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增强实践意识、重视探究和应用;

  (3)倡导主动学*,营造自主探索和应用: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实际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开设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主学*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培养钻研精神,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9、贯彻落实教学常规,作业全批全改,在作业上写好激励性的`评语。

  10、精讲精练,落实单元过关测试,教师要全批全改,及时认真讲评。并做好试卷补偿练*,单元卷由备课组成员轮流负责,做到侧重知识点的覆盖,难度控制(不可太难);

  11、加强尖子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做好尖子生的培养工作及所有学生的学*情况跟踪工作,争取不让学生掉队,认真做好因材施教,积极探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

  12、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初中过渡阶段的学*,教学时应注意高、初中知识的衔接,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3、尽快了解学生的数学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培养好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14、做好教情学情的调查,及时调整教与学,制定好研究性课题,组织本备课组教师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

  以上几点就是我们高一数学备课组,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我们全组老师将会团结合作,共同努力,落实好学校和各部门的任务,并能够按照自身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3)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一起对今后的学*做个计划吧。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 :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 , , ,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 , , , , , , , (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

  性质: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 ,可见,集合 ,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 ,并且 ,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或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 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 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 A ② A ③ ④A 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 A ,且A≠ ,则 A;

  (2)如果 , ,则 .

  例1 写出集合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 的所有的子集是 , , , ,其中 , , 是 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 ”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 R,{1} {1,2,3}

  ②{0}与 :{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0}。不能写成 ={0}, ∈{0}

  例2 见教材P8(解略)

  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 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 不是 ;

  (4) 的所有子集是 ;

  (5)如果 且 ,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 与 不能同时成立.

  解:(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 与 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 的所有子集是 ;

  (5)正确

  (6)不正确.当 时, 与 能同时成立.

  例4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 ;

  (2) ; ;

  (3) ;

  (4)设 , , ,则A B C.

  解:(1)0 0 ;

  (2) = , ;

  (3) , ∴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5) ;

  (2) ; (6) ;

  (3) ; (7) ;

  (4) ; (8) .

  解:(1) ;(2) ;(3) ;(4) ;(5)=;(6) ;(7) ;(8) .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二) 全集与补集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即

  .

  A在S中的补集 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 S( 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 SA={2,4,6};

  (2)若A={0},则 NA=N*;

  (3) 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表示.

  注: 是对于给定的全集 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 ,当 时, ;当 时,则 .

  例5 设全集 , , ,判断 与 之间的关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教学分析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集合间的关系教学中,建议重视使用Venn图,这有助于学生通过体会直观图示来理解抽象概念;随着学*的深入,集合符号越来越多,建议教学时引导学生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关系和符号,例如∈与?的区别.

  三维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能判断给定集合间的关系,提高利用类比发现新结论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的含义,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空集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 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

  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思路2.复*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空:(1)0N;(2)2Q;(3)-1.5R.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答案:(1)∈;(2)?;(3)∈)

  推进新课

  提出问题

  (1)观察下面几个例子:

  ①A={1,2,3},B={1,2,3,4,5};

  ②设A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③设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

  ④E={2,4,6},F={6,4,2}.

  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吗?

  (2)例子①中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例子④中集合E是集合F的子集,同样是子集,有什么区别?

  (3)结合例子④,类比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a,则a=b”,在集合中,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4)按升**时,每个班的同学都聚集在一起站在旗杆附*指定的区域内,从楼顶向下看,每位同学是哪个班的,一目了然.试想一下,根据从楼顶向下看的,要想直观表示集合,联想集合还能用什么表示?

  (5)试用Venn图表示例子①中集合A和集合B.

  (6)已知A?B,试用Venn图表示集合A和B的关系.

  (7)任何方程的解都能组成集合,那么x2+1=0的实数根也能组成集合,你能用Venn图表示这个集合吗?

  (8)一座房子内没有任何东西,我们称为这座房子是空房子,那么一个集合没有任何元素,应该如何命名呢?

  (9)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c,则a≥c”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教师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

  (1)观察两个集合间元素的特点.

  (2)从它们含有的元素间的关系来考虑.规定:如果A B,但存在x∈B,且x 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3)实数中的“≤”类比集合中的 .

  (4)把指定位置看成是由封闭曲线围成的,学生看成集合中的元素,从楼顶看到的就是把集合中的元素放在封闭曲线内.教师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

  (5)封闭曲线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椭圆等等,没有限制.

  (6)分类讨论:当A B时,A B或A=B.

  (7)方程x2+1=0没有实数解.

  (8)空集记为 ,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 A;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 A(A≠ ).

  (9)类比子集.

  讨论结果:

  (1)①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

  ②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

  ③集合C中的元素都在集合D中;

  ④集合E中的元素都在集合F中.

  可以发现: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有下列关系: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或集合B中的元素都在集合A中.

  (2)例子①中A B,但有一个元素4∈B,且4 A;而例子②中集合E和集合F中的元素完全相同.

  (3)若A B,且B A,则A=B.

  (4)可以把集合中元素写在一个封闭曲线的内部来表示集合.

  (5)如图1121所示表示集合A,如图1122所示表示集合B.

  图1-1-2-1 图1-1-2-2

  (6)如图1-1-2-3和图1-1-2-4所示.

  图1-1-2-3 图1-1-2-4

  (7)不能.因为方程x2+1=0没有实数解.

  (8)空集.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幂函数概念的学*以及对幂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归纳与概括,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了解类比法在研究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幂函数的性质及运用

  难点:幂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发现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水果w千克,那么她需要付的钱数p(元)和购买的水果量w(千克)之间有何关系?

  (总结: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这里p是w的函数)

  问题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形的面积 ,这里S是a的函数。 问题3:如果正方体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体的体积 ,这里V是a的函数。 问题4:如果正方形场地面积为S,那么正方形的边长 ,这里a是S的函数 问题5:如果某人 s内骑车行进了 km,那么他骑车的速度 ,这里v是t的函数。

  以上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个数学模型,你能发现以上几个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点吗?(右边指数式,且底数都是变量) 这只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一类函数的几个具体代表,如果让你给他们起一个名字的话,你将会给他们起个什么名字呢?(变量在底数位置,解析式右边都是幂的形式)(适当引导:从自变量所处的位置这个角度)(引入新课,书写课题)

  二、新课讲解

  由学生讨论,(教师可提示p=w可看成p=w1)总结,即可得出:p=w, s=a2, a=s , v=t-1都是自变量的若干次幂的形式。

  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都是自变量的若干次幂的形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power function),其中 是自变量, 是常数。 1幂函数与指数函数有什么区别?(组织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概念) 结论:幂函数和指数函数都是我们高中数学中研究的两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从它们的解析式看有如下区别: 对幂函数来说,底数是自变量,指数是常数 对指数函数来说,指数是自变量,底数是常数 例1判别下列函数中有几个幂函数?

  ① y= ②y=2x2 ③y=x ④y=x2+x ⑤y=-x3 ⑥ ⑦ ⑧ ⑨ (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2幂函数具有哪些性质?研究函数应该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前面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研究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3幂函数的定义域是否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一样,具有相同的定义域?

  (学生小组讨论,得到结论。引导学生举例研究。结论:幂指数 不同,定义域并不完全相同,应区别对待。)教师指出:幂函数y=xn中,当n=0时,其表达式y=x0=1;定义域为(-∞,0)U(0,+∞),特别强调,当x为任何非零实数时,函数的值均为1,图象是从点(0,1)出发,*行于x轴的两条射线,但点(0,1)要除外。)

  例2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它们的奇偶性:①y=x ②y= ③y=x ④y=x

  (学生解答,并归纳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对照比较。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简单归纳:分数指数应化成根式,负指数写成正数指数再写出定义域。幂函数的奇偶性也应具体分析。)

  4上述函数①y=x ②y= ③y=x ④y=x 的单调性如何?如何判断?

  (学生思考,引导作图可得。并加上y=x 和y=x-1图象)接下来, 在同一坐标系中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将学生作图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指出优点和错误之处。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见后附图1

  让学生观察图象,看单调性、以及还有哪些共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注意学生叙述的严密性。)

  教师总评:幂函数的性质

  (1)所有的幂函数在(0,+∞)上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如果a>0,则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3)如果a<0,则幂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在第一区间内,当x从右边趋向于原点时,图象在y轴右方无限地趋*y轴;当x趋向于+∞,图象在x轴上方无限地趋*x轴。

  5通过观察例1,在幂函数y=xa中,当a是(1)正偶数、(2)正奇数时,这一类函数有哪种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讲评:(1)在幂函数y=xa中,当a是正偶数时,函数都是偶函数,在第一象限内是增函数。(2)在幂函数y=xa中,当a是正奇数时,函数都是奇函数,在第一象限内是增函数。

  例3巩固练* 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它们的奇偶性和单调性:①y=x ②y=x ③y=x 。

  例4简单应用1: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①0.75 ,0.76 ;

  ②(-0.95) ,(-0.96) ;

  ③0.23 ,0.24 ;

  ④0.31 ,0.31

  例5简单应用2:幂函数y=(m -3m-3)x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求m的值。

  例6简单应用2:

  已知(a+1)<(3-2a) ,试求a的取值范围。

  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内容和方法有哪些?你有哪些收获和经验?

  1、 幂函数的概念及其指数函数表达式的区别 2、 常见幂函数的图象和幂函数的性质。

布置作业:

  课本p.73 2、3、4、思考5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4个重点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学*积极性高。普通班学生在基础、学**惯、学*自觉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强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争取每堂课教学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2、教材分析:本学期时间短,教学任务是必修4第二章,必修5,必修2涉及*面向量,解三角形,数列,空间几何体,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高一数学下册,包括第四章《三角函数》和第五章《*面向量》。按照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第四章教学需要36个课时(不包含考试与测验的时间);第五章的教学需要22个课时,共计需要58个课时。本学期有两次月考和五一长假,实际授课时间为18周,按每周6课时计算,数学课时达到110课时左右,时间相当充足。这为我们数学组全面贯彻“低切入、慢节奏”的教学方针提供了保障,也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水*的又一次极好的机会。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及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并懂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四、教学计划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预计在4月14号至4月17号进行)涵盖的内容为第四章的前9节,由于课时量充足,第10节“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第11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将在上半学期讲授,这样下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30个课时。

  我们备课组经过认真的思索、充分的讨论,将期中考试前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一单元)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3课时

  §4.2弧度制3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4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4课时

  §4.5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4课时

  复*课(*题课)4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二单元)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7课时

  *题课3课时

  §4.7两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4课时

  *题课2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三单元)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4.8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5课时

  *题课2课时

  §4.9函数的图象4课时总计授课53课时,余下课时可安排期中复*。

  期中考试后的授课计划: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课时

  §4.11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4课时

  *题课2课时

  第四章复*4课时

  第五章

  (一单元)向量及其运算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3课时

  §5.4*面向量的坐标计算3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3课时

  §5.7*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8*移2课时

  *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随堂)2课时

  §5.9正弦、余弦定理5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实*与研究性课题4课时

  *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总结:以上就是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将完成数学必修1和数学必修4 (人教A版)两本教材的的学*,教学辅助材料有《同步金太阳导学》。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认真深入地学*《新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目标,把准教学标高。注意到新教材的特点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规律的掌握、基本方法的应用上多下功夫,转变教学观念,螺旋上升地安排核心数学概念和重要数学思想,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概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注重师生互动,对基本的知识点要落实到位,新教材对教学中有疑问的地方要在备课组中多加讨论和研究,特别是有关概念课的教学,一定要讲清概念的发生、发展、内涵、外延,不要模棱两可。

  1. 处理好初高中衔接问题。初中内容的不适当删减、降低要求,导致学生双基无法达到高中教学要求;高中不顾学生的基础,任意拔高教学要求,繁琐的`、高难度的运算充斥课堂。对初中没学而高中又要求掌握的内容(具体内容见附录)。

  2. 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学。不搞一步到位删减的内容不要随意补充;不要擅自调整内容顺序;教辅材料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核心概念、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上;追求通性通法,不追求特技。

  3. 适当使用信息技术。新课程主张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根据学*内容需要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使用科学型计算器;提倡适当使用各种数学软件。

  4. 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认真讨论本周的教学得失,研究下周所教内容的重难点,安排周练的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编训练题,做到每周一次综合训练(同步或滚雪球式的保温训练),一次微型补差训练,要搞好单元过关训练。选题要注意基础,强化通法,针对性强,避免对资料上的训练题全套照搬使用。要重视对数学尖子生的培养,力争在数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5. 在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必须关注非智力因素。应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全面发展和数学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切实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I这是指数函数在本章的位置。

  指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后,学*的第一个新的初等函数。它是一种新的函数模型,也是应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研究函数的一次实践。指数函数的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初等函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的过程。

  指数函数模型在贷款利率的计算以及考古中年代的测算等方面有着广泛地应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这部分知识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Ⅱ.教学目标设置

  1。学生能从具体实例中概括指数函数典型特征,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能够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幂的大小。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体验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

  4。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养成良好思维*惯,提升自主学*能力。

  Ⅲ.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学生为南京师大附中实验班学生。

  1。学生已有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完成了指数取值范围的扩充,具备了进行指数运算的能力。学生已有研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初等函数的直接经验。学生数学基础与思维能力较好,初步养成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惯。

  2。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

  学生需要对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有初步的认识,需要具备较好的归纳、猜想和推理能力。

  3。难点及突破策略

  难点:1。 对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的认识。

  2。 自主选择底数不当导致归纳所得结论片面。

  突破策略:

  1。教师引导学生先明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总体上认识研究的目标与手段。

  2。组织汇报交流活动,展现思维过程,相互评价,相互启发,促进反思。

  3。对猜想进行适当地证明或说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

  Ⅳ.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学*基础,为提升学生的学*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学*方式。通过教师引领学生经历研究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认识研究的目标与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学生的自主学*,具体落实在三个环节:

  (1)建构指数函数概念时,学生自主举例,归纳特征,并用符号表示,讨论底数的取值范围,完善概念。

  (2)探究指数函数图象特征与性质时,学生自选底数,开展自主研究,并通过汇报交流相互提升。

  (3)性质应用阶段,学生自主举例说明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从形和数两个方面展开。从图形直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借助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观察特征,发现函数性质,进而猜想、归纳一般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并适时应用函数解析式辅以必要的说明和证明。

  Ⅴ.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建构概念

  师:我们已经学*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大家都知道函数可以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你能用函数的观点分析下面的例子吗?

  师:大家知道细胞分裂的规律吗?(出示情境问题)

  [情境问题1]某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如果细胞分裂x次,相应的细胞个数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情境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余的质量是原来的84%。如果经过x年,该物质剩余的质量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得到解析式y=2x和y=0。84x。

  师:这样的函数你见过吗?是一次函数吗?二次函数?这样的函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问题1类似的函数,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能否写成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指数函数的'具体例子,感受指数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典型特征,初步形成指数函数的概念,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初步得到y=ax这个形式后,引导学生关注底数的取值范围,完成概念建构。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后,关注x∈R时,y=ax是否始终有意义,因此规定a>0。a≠1并不是必须的,常函数在高等数学里是基本函数,也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能构成反函数,规定a≠1。此处不需对此解释,只要补充说“1的任何次方总是1,所以通常还规定a≠1”。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从而初步建立函数模型y=ax。

  [教学预设]学生能举出具体的例子——y=3x,y=0。5x…。如出现y=(-2)x最好,更便于引发对a的讨论,但一般不会出现。进而提出这类函数一般形式y=ax。

  Ⅵ.教后反思回顾

  一、对于指数函数概念的认识

  指数函数是一种函数模型,其基本特征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取值范围有规定,使得这一模型形式简单又不失本质。不必纠结于“y=22x是否为指数函数”,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合理性的理解以及体会模型思想。

  二、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惯的考虑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实际上,选择底数a的数据的大小和数量,需要对指数函数的性质有预判;从列表到作图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指数函数单调性等性质;观察并归纳性质,既需要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模式,也应养成有序进行观察和归纳的良好的思维*惯。对所归纳的指数函数的性质,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或教学要求进行证明或合理的说明。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也初步体验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关于设计定位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学情下,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的提出可以分层次进行。另外,注意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为什么”等问话形式,促使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高考要求

  ①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②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③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④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⑤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⑥能够应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性质解决某些简单实际问题.

  二、两点解读

  重点:①求函数定义域;②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求函数表达式或函数值;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相结合的有关问题;⑤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⑥求反函数;⑦利用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互换关系解题.

  难点:①抽象函数性质的研究;②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三、课前训练

  1.函数的.定义域是 ( D )

  (A) (B) (C) (D)

  2.函数的反函数为 ( B )

  (A) (B)

  (C) (D)

  3.设则 .

  4.设,函数是增函数,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2,3)

  四、典型例题

  例1 设,则的定义域为 ( )

  (A) (B)

  (C) (D)

  解:∵在中,由,得, ∴,

  ∴在中,.

  故选B

  例2 已知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解:∵是上的减函数,当时,,∴;又当时,,∴,∴,且,解得:.∴综上,,故选C

  例3 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若,则

  解:∵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

  ∴,即的周期为4,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即将要学*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乃至高中的不等式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教学内容。而对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和2,相信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不会有很大困难,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通过对以往学生的了解,发现很多学生会忘记分正负两种情况,因此在本节新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将不等式未知的性质与等式已知的性质进行类比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验证不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等式的性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初步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

  教学难点: 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索与运用。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1.举例说明什么是不等式?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 1 )若x-4=12, 则x=16()

  ( 2 )若3x=12, 则 x=4()

  ( 3 )若x-4>12 则 x>16()

  ( 4 )若3x>12则 x>4()

  【设计意图】(1)、(2)小题唤起对旧知识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回忆,(3)、(4)小题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复*既找准了旧知停靠点,又创设了一种情境,给学生提供了类比、想象的空间,为后续学*做好了铺垫。

  教师导语:当我们开始研究不等式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它是否与等式有相类似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类比来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温故知新

  问题1.由等式性质1你能猜想一下不等式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吗?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

  估计学生会猜: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教师引导:“=”没有方向性,所以可以说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而不等号:“>,<,≥,≤”具有方向性,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它在方向上的变化。

  问题2.你能通过实验、猜想,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吗?

  同桌同学通过实例验证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不等式性质1。

  问题3.你能由等式性质2进一步猜想不等式还具有什么性质吗?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等式依然成立。

  估计学生会猜: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你能和小伙伴一起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吗?(教师鼓励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发现了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会出现两种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探索规律,从而形成共识,归纳概括出不等式性质2和3。

  【设计意图】猜想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规律,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问题4.在不等式两边都乘0会出现什么情况?

  问题5.如果a、b、c表示任意数,且a

  【设计意图】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数学学*中的一项基本能力,这里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指导学生先作变形再填不等号,对字母c的取值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想一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独立总结异同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促成知识的“正迁移”。

  综合训练:你能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吗?

  1、课本62页例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问题是由a>b经过怎样的变形得到的,应该应用不等式的哪条基本性质。由学生思考后口答。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推理训练,让学生明白,叙述要有根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你认为在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哪一条性质最容易出错,应该怎样记住?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学*反思,总结经验,通过相互评价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知识盲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小明的困惑:

  小明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m>n进行变形,两边都乘以4,4m>4n,两边都减去4m, 0>4n-4m,即0>4(n-m),两边都除以(n-m),得0>4,0怎么会大于4呢?

  小明可糊涂了……聪明的同学,你能告诉小军他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吗?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替人排忧解难,强化对不等式三个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火眼金睛

  ①a>2, 则3a___2a

  ②2a>3a,则 a ___ 0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何体会?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提高。学生自觉形成本节的课的知识网络。

  思考题:你来决策

  咱们班的王帅同学准备在五、一期间和他的爸爸、妈妈外出旅游。青年旅行社的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方正旅行社的标准为: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若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你能帮王帅同学考虑一下选择哪家旅行社更合算吗?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本学期担任高一X1、X2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X人,通过一期的高中学*,学*能力更加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较高;部分学生学**惯不好,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X1班部分同学学*方法问题严重:只做,不归纳总结,学*效率低。学校要求高,教学任务艰巨。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三角函数、*面向量,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弧度、向量有关概念、三角公式和三角函数的图象,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三角函数、*面向量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三角函数、函数有关性质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二、教学要求

  (一)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半角、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5.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了解奇偶函数的意义;并通过它们的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以及简化这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角。

  (二)*面向量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问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掌握*移公式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汁算问题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通过“实*作业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9通过“研究性学*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学会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学会交流.

  三、教学重点

  1、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3.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4.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四、教学难点

  1.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2.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

  3.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五、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题、周练题、章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最有效的学*是自主学*,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2、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

  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1)加强数学数学竞赛的指导,提高学*兴趣。

  (2)加强学*方法的指导,全方面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特别是自主能力,并通过强化训练,不断提高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更上一城楼。

  (2)、加强对边缘生的辅导。边缘生是一个班级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我将下大力气辅导边缘生,通过个别加集体的方法,并定时单独测试,面批面改,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有质的飞跃。

  3、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的分析。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才能提高成绩,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是最好的练*,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导学生纠错。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维*惯,使学生真正理解。

  六、进度安排.

  第四章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2课时

  §4.2弧度制…………………………………………………………………………………………2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2课时

  §4.5诱导公式………………………………………………………………………………………2课时

  §4.6两角和与差三角函数…………………………………………………………………………7课时

  §4.7二倍角公式……………………………………………………………………………………3课时

  §4.8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课时

  §4.9函数y=sin(ωx+φ)的图象…………………………………………………………………3课时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课时

  §4.11给值求角………………………………………………………………………………………4课时

  第五章*面向量…………………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法及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2课时

  §5.4*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课时

  §5.7*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2课时

  §5.8*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9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5.11实*作业………………………………………………………………………………………2课时

  第六章不等式…………………

  §6.1不等式的性质…………………………………………………………………………………3课时

  §6.2均值定理………………………………………………………………………………………2课时

  §6.3不等式的证明…………………………………………………………………………………6课时

  §6.4不等式的解法…………………………………………………………………………………3课时

  期末复*20课时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0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面*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学*态度、方法、纪律)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与基本学*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都有很大的兴趣,学*纪律比较自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2)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第一节《1.2直线的方程》第一部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内容。

  二、教材分析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给出了根据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基本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

  、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从初中代数中的一次函数引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求直线方程问题。在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清

  直线与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理解研究直线可以从研究方程和方程的特征入手。

  在推导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时,根据直线这一结论,先猜想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再根据猜想得到的条件求出直线方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

  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情态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五、教学难点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要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描述几何图形。

  六、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引导、讨论.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

  学*活动。

  2.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调动多感官去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

  间的密切联系。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我主要指导了以下的学*方法:

  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观察图像归纳总结,自己评析解题对错,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②.分组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日期





周次





学时





内容





重点、难点





9.1-9.7





1





5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的基本运算





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难点:理解概念





9.8-9.14





2





5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表示法





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能简单应用





9.15-9.21





3





5





函数的基本性质、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几何意义





9.22-9.28





4





3





本章复*、测试






9.29-10.5





5






国庆放假






10.6-10.12





6





5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掌握幂的运算;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难点:理解概念





10.13-10.19





7





5





对数与对数运算、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10.20-10.26





8





5





幂函数,复*、测试





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y=x,y=x2,y=x3,y=x-1,y=x1/2)图象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





10.27-11.2





9





5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





二分法求方程*似解,





几类不同增长的模型、函数模型应用举例





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似解;





对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日期





周次





学时





内容





重点、难点





11.3-11.9





10






期中复*及考试






11.10-11.16





11





5





讲评试卷





分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1.17-11.23





12





5





任意角和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度的互化,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1.24-11.30





13





5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借助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推导出诱导公式,能画出








的图象,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单调性、最值等性质

12.1-12.7





14





5





函数








的图象,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了解函数








的实际意义,能借助计算器画出函数



的图象,并观察参数对图象的影响。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12.8-12.14





15





5





复*、测试





*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通过力的分析,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12.15-12.21





16





5





*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数乘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以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了解向量的基本定理、运算性质及其几何意义。掌握*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12.22-12.28





17





5





*面向量的数量积





*面向量的应用举例





本章复*、测试





理解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会进行数量积的运算,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面向量的垂直关系。用向量解决某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12.29-1.4





18





5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能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5-1.11





19





5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期末复*





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进行知识的梳理。





1.12-1.18





20






复*及期未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本学期担任高一5、6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1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还能够;部分学生学**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必须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经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供给生活背景,经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本事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本事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本事。

  (1)经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经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本事。

  2、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1)经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3)经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本事。

  (4)经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本事,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本事。

  3、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

  (1)经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经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本事。

  (3)经过不等式、函数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本事。

  (5)经过典型例题不一样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1、集合、简易逻辑

  (1)理解集合、子集、补订、交集、交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确定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

  1、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四、工作措施

  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团体备课,经过团体讨论,抓住教学资料的实质,构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本事。最有效的学*是自主学*,所以,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经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构成知识体系;经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本事。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高一年级学生对学*缺乏热情,学**惯不好,学生学*动机不明确,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能听讲,但是课后不归纳总结,不做题,学*效率低。另外,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大,学生基础差,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许多学生意志不坚定,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特作以下计划:

  一、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年,我担任高一(9)和(10)班的数学课。两个班整体水*都一般,成绩以中下等为主,中上不多,后进生有很多。其中在中考成绩两个班中都存在20人以上等级分在5分以下。从而看出基础知识不太牢固,当然上课效率也不是很高。

  二、教材简析

  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必修1有三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必修2有四章(空间几何体;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三、教学任务

  本期授课内容为必修1和必修2,必修1在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2在期末考试前完成。

  四、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及措施

  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分层推进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方法的衔接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降低难度。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兴趣。

  (7)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8)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3)、(4)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38人。大部分学生初中的基础较差,整体水*不高。从上课两周来看,学生的学*进取性还比较高,爱问问题的学生比较多;但由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没有良好的学**惯,自控本事较差,不能正确地定位自我;所以上课效率一般,教学工作有必须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运算本事、空间想象本事,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本事;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本事。

  (3)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使学生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经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职责,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本事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经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供给生活背景,经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基本函数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本事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本事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本事。

  (1)经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2)经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本事。

  2、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1)经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3)经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本事。

  (4)经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本事,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本事。

  三、学情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梦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应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本事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忙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齐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

  四、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及措施

  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资料,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本事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分层推进措施

  1、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2、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较相*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本事,经过例题,从形式和资料两方应对所学知识进行本事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本事要求。

  4、让学生经过单元考试,检测自我的实际应用本事,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6、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同时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本事的培养。

  7、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引入、探究、例析、反馈),针对不一样的教材资料选择不一样教法,提倡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被动理解知识转化主动学*知识。

  8、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方法的衔接工作。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资料,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本事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4)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制定一个计划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学分析

  1、分析教材

  本章教材整体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及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圆的方程是在前一章直线方程基础上引入的新的曲线方程,更进一步要求“数与形”结合。所以学*有关圆的方程时,仍仍然沿用直线方程中使用的坐标法,继续运用坐标法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问题。此外还要学*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以便为今后用坐标法研究空间几何对象奠定基础。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圆锥曲线方程、导数和积分的基础。

  2、分析学生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好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前面学*过直线知识,只是使学生有了用坐标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圆的概念的引入及其现实生活中圆的例子,启发学生学*的兴趣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熟练的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坐标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研究细致思考,规范得出解答,体现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本认识。

  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会求解简单的直线与圆的相关曲线的方程;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定义和圆标准方程、一般方程的概念;能根据圆的方程求圆心和半径,初步掌握求圆的方程的方法。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3、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采用探究、讨论的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采用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其优良的传播功能,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尤其是动画效果)对提高学生学*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概念理解有积极作用。制作中,采用交互技术,使课件的机动性得到加强。

  四、对内容安排的说明

  本章分三部分: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1、建立圆的方程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圆的几何特征(主要是动点与定点间距离恒定)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再根据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求出点的坐标所满足的曲线方程。

  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就是解析几何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特点,也就是坐标法。始终强调曲线方程与曲线图像之间的一一对应。这一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圆的教学。

  2.通过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两条曲线有无公共点,等价于由它们方程联立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组有几组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没有公共点。

  (2)。运用*面几何知识,把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结论转化为相应的代数结论。

  3、坐标法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坐标法这一重要思想,不怕重复;通过坐标系,把点和坐标、曲线和方程联系起来,实现形和数的统一。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先用坐标和方程表示相应的几何对象,然后对坐标和方程进行代数讨论;最后再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这就是用坐标法解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五、教学评价

  ㈠过程性评价

  1、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紧扣教学目标,内容深浅要分层次,设计的问题要照顾好、中、差。

  2、对于方程的推导运用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主要采用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检测反馈

  ㈡终结性评价

  1、课程内容全部结束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选代表谈收获、体会和感想。

  2、留课后作业(扣教学目标、分类型、分层次,落实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认真理解和巩固,了解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以及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做完课后*题,做好作业。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本学期,我负责高一三、四班的数学教学。这两个班有138名学生。初中生基础薄弱,整体水*不高。从两周的课堂来看,学生的学*积极性仍然很高,有很多学生喜欢提问。但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惯差,自我控制能力差,无法正确定位自己,课堂效率普遍,教学工作存在必要的难度。为了做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以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质量目标

  (1)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理解基本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实质,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技能,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正确、系统地表达推理过程的技能。

  (3)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加强学*目的教育,提高学生学*数学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求实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探索创新。

  (4)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数学视野,逐步理解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思维*惯,倡导数学的理性精神,体验数学的审美意义,理解普遍运动、变化、创新、创新,数学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负有双重责任。他们不仅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技能的培养,还要渗透高考思想方法,准备三年的学*。

  二、教学目标

  (I)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分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存在的,培养学*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面*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学*态度、方法、纪律)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与基本学*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都有很大的兴趣,学*纪律比较自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及相关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时 内 容 重 点、难 点

  第1周

  9.2~9.6 5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难点:理解概念

  第2周

  9.7~9.13 5 集合的基本运算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表示法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能简单应用

  第3周

  9.14~9.20 5 单调性与最值、

  奇偶性、实*、小结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几何意义

  第4周

  9.21~9.27 5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掌握幂的运算;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难点:理解概念

  第5周

  9.28~10.4 5 (9月月考?、国庆放假)

  第6周

  10.5~10.11 5 对数与对数运算、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第7周

  10.12~10.18 5 幂函数 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y=x,y=x2, y=x3, y=x-1, y=x1/2)图象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

  第8周

  10.19~10.25 5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

  二分法求方程*似解, 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似解;

  第9周

  10.26~11.1 5 几类不同增长的模型、函数模型应用举例 对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第10周

  11.2~11.8 期中复*及考试 分章归纳复*+1套模拟测试

  第11周

  11.9~11.15 5 任意角和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和度的互化;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12周

  11.16~11.22 5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借助三角函数线推导出诱导公式,能画出y=sinx,y=cosx,y=tanx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第13周

  11.23~11.29 5 函数y=Asin(wx+q)的图像 借助图像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借助计算机画出图像观察A w q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第14周

  11.30~12.6 5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单元考试 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的重要函数模型

  第15周

  12.7~12.13 5 *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理解其几何意义掌握数乘运算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了解*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掌握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会用坐标表示*面向量的加减及数乘运算

  第16周

  12.14~12.20 5 *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面向量的数量积, 理解用坐标表示的*面向量共线的条件,理解*面向量数量积德含义及其物理意义,体会*面向量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求夹角、及垂直关系

  第17周

  12.21~12.27 5 *面向量应用举例,

  小结 用向量方法解决莫些简单的*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是一种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的工具,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8周

  12.28~1.3 5 两角和与差点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能以两角差点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点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19周

  1.4~1.10 5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期末复*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为圆满完成新高一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必修一到四的学*内 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高一数学组秉承“高一决定高考,细节决定成败”的思想,从初、高中衔接起认真分析学情,积极研讨,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状况:

  (1)本年级共12个行政班,学生860人。在中考数学成绩满分120分的基础上,我级100分以上的人很少,相对来说90分以上属于高分,绝大多数90分以下;学生数学底子薄弱,学*环节不完整,学**惯不科学;另外,班级差异大,层次多。我们要加强集体备课力度,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2)由于初高中分别实施课改教学,高中教学内容与初中所学衔接度远远不够,存在较大断层,我们需制定并学*衔接材料,并且在新授的同时适时补充一些内容,势必挤占新课的授课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珍惜每一堂课,优化每一环节,提高学*效率,探索高效课堂。

  (3)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学生有的是一份执着,期望值也较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

  (4)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还停留在初中时的学**惯和学*方法以及对数学学*的散漫认识上,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任务:

  本学期完成数学人教A版《必修1》和《必修2》两册内容。

  三、教学措施要求: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方法的衔接工作;加强自我学*,特别是两个纲领性文件——《国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20xx年山东省高考数学科考试说明》的学*,吃透大纲,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不做无用功。

  (2)加强集体备课,发动全组同志,确定阶段主讲人,集思广益,讨论优化教学方案;各班级统一进度,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分层考试;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兴趣。

  (3)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4)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训练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素养。

  (5)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总结总结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6)精心组织教学,保护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重视数学学*能力培养;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分层培养和数学基础辅导。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本学期担任高一(9)(10)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2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不高;部分学生学**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三、学生在数学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数学应具有哪些学*方法和学*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基本情况

  高一计算机1323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13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学*环境新,好奇心强.但是普遍学**惯不好,数学基础较差,学*兴趣不浓.所以工作的重心在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科的兴趣,以及在补足初中知识漏洞的前提下,进一步的夯实学生基础.

  二、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围着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注意学生*惯的培养,为三年后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任务和措施

  任务:基础模块第一章至第四章

  第一章集合(9月份

  第二章不等式(10月份

  第三章函数(11月份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2月份-1月份

  措施:

  1.夯实三基

  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整体,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训中形成的,通过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能力才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能力的提高又会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

  A.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B.重视概念的归纳、规律的`总结、技能的训练。

  C.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D.加强知识过关检测,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A.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B.课堂练*典型化;

  C.教学语言精练化

  D.板书规范化。

  3.加强学*方法指导:

  A.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惯。

  B.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总结解题规律,归纳典型例题解法及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

  4.加强学风建设与学**惯的培养。

  适当安排作业,认真检查督促,加强优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对学生的作业尽量做到面批。

  四、各章节授课具体时间安排:

  (基础模块第一章集合(约12课时

  (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

  (2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3理解集合的运算(交、并、补。

  (4了解充要条件。

  (基础模块第二章不等式(约12课时

  (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掌握区间的概念。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基础模块)第三章函数(约20课时

  (1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

  (3能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基础模块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约20课时

  (1理解有理指数幂,掌握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掌握利用计算器进行幂的计算方法。

  (2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及其简单性质。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4理解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及积、商、幂的对数,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

  (5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6能运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和掌握将对今后学*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全集的意义.

  2.理解补集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概念教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渗透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 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补集的有关运算.

  ●教学方法 发现式教学法 通过引入实例,进而对实例的分析,发现寻找其一般结果,归纳其普遍规律.

  ●教具准备

  第一张:(记作1.2.2 A)

  ●教学过程 Ⅰ.复*回顾

  1.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如何寻求?其个数分别是多少? 2.两个集合相等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Ⅱ.讲授新课 [师]事物都是相对的,集合中的部分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请同学们由下面的例子回答问题: 投影片:(1.2.2 A)

  [生]集合B就是集合S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即为如图阴影部分

  由此借助上图总结规律如下: 投影片:(1.2.2 B)

  Ⅳ.课时小结

  1.能熟练求解一个给定集合的补集.

  2.注意一些特殊结论在以后解题中的应用. Ⅴ.课后作业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0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I这是指数函数在本章的位置。

  指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后,学*的第一个新的初等函数。它是一种新的函数模型,也是应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研究函数的一次实践。指数函数的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初等函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的过程。

  指数函数模型在贷款利率的计算以及考古中年代的测算等方面有着广泛地应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这部分知识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Ⅱ.教学目标设置

  1。学生能从具体实例中概括指数函数典型特征,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能够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幂的大小。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体验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

  4。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养成良好思维*惯,提升自主学*能力。

  Ⅲ.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学生为南京师大附中实验班学生。

  1。学生已有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完成了指数取值范围的扩充,具备了进行指数运算的能力。学生已有研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初等函数的'直接经验。学生数学基础与思维能力较好,初步养成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惯。

  2。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

  学生需要对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有初步的认识,需要具备较好的归纳、猜想和推理能力。

  3。难点及突破策略

  难点:1。 对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的认识。

  2。 自主选择底数不当导致归纳所得结论片面。

  突破策略:

  1。教师引导学生先明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总体上认识研究的目标与手段。

  2。组织汇报交流活动,展现思维过程,相互评价,相互启发,促进反思。

  3。对猜想进行适当地证明或说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

  Ⅳ.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学*基础,为提升学生的学*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学*方式。通过教师引领学生经历研究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认识研究的目标与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学生的自主学*,具体落实在三个环节:

  (1)建构指数函数概念时,学生自主举例,归纳特征,并用符号表示,讨论底数的取值范围,完善概念。

  (2)探究指数函数图象特征与性质时,学生自选底数,开展自主研究,并通过汇报交流相互提升。

  (3)性质应用阶段,学生自主举例说明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从形和数两个方面展开。从图形直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借助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观察特征,发现函数性质,进而猜想、归纳一般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并适时应用函数解析式辅以必要的说明和证明。

  Ⅴ.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建构概念

  师:我们已经学*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大家都知道函数可以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你能用函数的观点分析下面的例子吗?

  师:大家知道细胞分裂的规律吗?(出示情境问题)

  [情境问题1]某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如果细胞分裂x次,相应的细胞个数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情境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余的质量是原来的84%。如果经过x年,该物质剩余的质量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得到解析式y=2x和y=0。84x。

  师:这样的函数你见过吗?是一次函数吗?二次函数?这样的函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问题1类似的函数,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能否写成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指数函数的具体例子,感受指数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典型特征,初步形成指数函数的概念,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初步得到y=ax这个形式后,引导学生关注底数的取值范围,完成概念建构。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后,关注x∈R时,y=ax是否始终有意义,因此规定a>0。a≠1并不是必须的,常函数在高等数学里是基本函数,也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能构成反函数,规定a≠1。此处不需对此解释,只要补充说“1的任何次方总是1,所以通常还规定a≠1”。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从而初步建立函数模型y=ax。

  [教学预设]学生能举出具体的例子——y=3x,y=0。5x…。如出现y=(-2)x最好,更便于引发对a的讨论,但一般不会出现。进而提出这类函数一般形式y=ax。

  Ⅵ.教后反思回顾

  一、对于指数函数概念的认识

  指数函数是一种函数模型,其基本特征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取值范围有规定,使得这一模型形式简单又不失本质。不必纠结于“y=22x是否为指数函数”,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合理性的理解以及体会模型思想。

  二、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惯的考虑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实际上,选择底数a的数据的大小和数量,需要对指数函数的性质有预判;从列表到作图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指数函数单调性等性质;观察并归纳性质,既需要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模式,也应养成有序进行观察和归纳的良好的思维*惯。对所归纳的指数函数的性质,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或教学要求进行证明或合理的说明。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也初步体验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关于设计定位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学情下,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的提出可以分层次进行。另外,注意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为什么”等问话形式,促使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教学目标 :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 , , ,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 , , , , , , , (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

  性质: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 ,可见,集合 ,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 ,并且 ,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或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 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 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 A ② A ③ ④A 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 A ,且A≠ ,则 A;

  (2)如果 , ,则 .

  例1 写出集合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 的所有的子集是 , , , ,其中 , , 是 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 ”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 R,{1} {1,2,3}

  ②{0}与 :{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0}。不能写成 ={0}, ∈{0}

  例2 见教材P8(解略)

  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 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 不是 ;

  (4) 的所有子集是 ;

  (5)如果 且 ,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 与 不能同时成立.

  解:(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 与 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 的所有子集是 ;

  (5)正确

  (6)不正确.当 时, 与 能同时成立.

  例4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 ;

  (2) ; ;

  (3) ;

  (4)设 , , ,则A B C.

  解:(1)0 0 ;

  (2) = , ;

  (3) , ∴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5) ;

  (2) ; (6) ;

  (3) ; (7) ;

  (4) ; (8) .

  解:(1) ;(2) ;(3) ;(4) ;(5)=;(6) ;(7) ;(8) .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二) 全集与补集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即

  .

  A在S中的补集 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 S( 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 SA={2,4,6};

  (2)若A={0},则 NA=N*;

  (3) 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表示.

  注: 是对于给定的全集 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 ,当 时, ;当 时,则 .

  例5 设全集 , , ,判断 与 之间的关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一 设计思想:

  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纽带,再加上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是具体事例与抽象思想相结合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教学法。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有熟悉到陌生,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函数与方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函数与方程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之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I必修本(A版)》第94—95页的第三章第一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的零点。

  本节通过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研究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个数的判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它既揭示了初中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也引出对函数知识的总结拓展。之后将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在利用二分法解方程中(3。1。2)加以应用,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3。2)更全面地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渗透“方程与函数”思想。

  总之,本节课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程与函数”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好本节课可以为学好中学数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因此教好本节是至关重要的。

  三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 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惯;

  3。使学生感受学*、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重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连续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与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探究发现函数存在零点的方法。

  四 教学准备

  导学案,自主探究,合作学*,电子交互白板。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六、探索研究(可根据时间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

  讨论:请大家给方程的一个解的大约范围,看谁找得范围更小?

  [师生互动]

  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时间,让学生充分研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各组把这几个题做为小课题来研究,激发学生学*潜能和热情。老师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演示根的存在性及根存在的区间大小情况。

  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探究学*中得到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五阶段设计意图:

  一是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似解做准备

  二是小组探究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本组探究题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组题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基本上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七、课堂小结:

  零点概念

  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零点存在性定理的应用注意点:零点个数判断以及方程根所在区间

  八、巩固练*(略)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格式,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进步。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和掌握将对今后学*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面上的直线就是由*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 。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5)通过直线方程特殊式与一般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直线斜率的意义和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直线方程的概念和直线斜率的概念导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分别导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两点式;再由两点式导出截距式;最后都可以转化归结为直线的一般式;同时一般式也可以转化成特殊式.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以及根据具体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有两项根本性的任务:一个是求曲线的方程;另一个就是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内容就是求直线的方程,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以后学*用方程讨论直线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曲线方程的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面解析几何中所求出的第一个方程,是后面几种特殊形式的源头.学生对点斜式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

  ②本节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证明.

  2.教法建议

  (1)教材中求直线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思路,特殊形式的方程几何特征明显,但局限性强;一般形式的方程无任何限制,但几何特征不明显.教学中各部分知识之间过渡要自然流畅,不生硬.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反映了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统一性,教学中应充分揭示直线方程本质属性,建立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为继续学*曲线方程打下基础.

  直线一般式方程都是字母系数,在揭示这一概念深刻内涵时,还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教学中应重点分析思路,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使学生学会严谨科学的分类讨论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在强调几种形式互化时要向学生充分揭示各种形式的特点,它们的几何特征,参数的意义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转化,并加深对各种形式的理解.

  (4)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如两个点、一个点和一个方向或其他两个独立条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是学生很早就接触的几何公理,然而在解析几何,*面向量等理论中,直线或向量的方向是极其重要的要素,解析几何中刻画直线方向的量化形式就是斜率.因此,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点斜式在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已知两点可以求得斜率,所以点斜式又可推出两点式(斜截式和截距式仅是它们的特例),因此点斜式最重要.教学中应突出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三个教学高潮.

  求直线方程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要依不同的几何条件选用不同形式的方程.根据两个条件运用待定系数法和方程思想求直线方程.

  (5)注意正确理解截距的概念,截距不是距离,截距是直线(也是曲线)与坐标轴交点的相应坐标,它是有向线段的数量,因而是一个实数;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正实数(或非负实数).

  (6)本节中有不少与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是函数、不等式、三角与直线的重要知识交汇点之一,教学中要适当选择一些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7)直线方程的理论在其他学科和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大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和其它学科,教师要注意引导,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8)本节不少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和讨论,还要适当增加练*,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而不是仅停留在观念上.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一、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x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x)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xx》的学*和掌握将对今后学*本节内容《xx》和选修内容《xx》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4、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5、教学难点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5)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篇

  一、基本情况

  高一计算机1323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13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学*环境新,好奇心强。但是普遍学**惯不好,数学基础较差,学*兴趣不浓。所以工作的重心在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科的兴趣,以及在补足初中知识漏洞的前提下,进一步的夯实学生基础。

  二、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围着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注意学生*惯的培养,为三年后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任务和措施

  任务:基础模块第一章至第四章

  第一章集合9月份

  第二章不等式10月份

  第三章函数11月份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2月份-1月份)

  措施:

  1.夯实三基

  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整体,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训中形成的,通过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能力才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能力的提高又会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

  A.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B.重视概念的归纳、规律的总结、技能的训练。

  C.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D.加强知识过关检测,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A.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B.课堂练*典型化;

  C.教学语言精练化

  D.板书规范化。

  3.加强学*方法指导:

  A.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惯。

  B.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总结解题规律,归纳典型例题解法及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

  4.加强学风建设与学**惯的培养。

  适当安排作业,认真检查督促,加强优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对学生的作业尽量做到面批。

  四、各章节授课具体时间安排:

  基础模块第一章集合

  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

  2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3理解集合的运算交、并、补。

  4了解充要条件。

  基础模块第二章不等式。

  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掌握区间的概念。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基础模块)第三章函数

  1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

  3能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基础模块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理解有理指数幂,掌握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掌握利用计算器进行幂的计算方法。

  2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及其简单性质。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4理解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及积、商、幂的对数,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

  5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6能运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分析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集合间的关系教学中,建议重视使用Venn图,这有助于学生通过体会直观图示来理解抽象概念;随着学*的深入,集合符号越来越多,建议教学时引导学生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关系和符号,例如∈与?的区别.

  三维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能判断给定集合间的关系,提高利用类比发现新结论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的含义,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空集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 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

  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思路2.复*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空:(1)0N;(2)2Q;(3)-1.5R.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答案:(1)∈;(2)?;(3)∈)

  推进新课

  提出问题

  (1)观察下面几个例子:

  ①A={1,2,3},B={1,2,3,4,5};

  ②设A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③设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

  ④E={2,4,6},F={6,4,2}.

  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吗?

  (2)例子①中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例子④中集合E是集合F的子集,同样是子集,有什么区别?

  (3)结合例子④,类比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a,则a=b”,在集合中,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4)按升**时,每个班的同学都聚集在一起站在旗杆附*指定的区域内,从楼顶向下看,每位同学是哪个班的,一目了然.试想一下,根据从楼顶向下看的,要想直观表示集合,联想集合还能用什么表示?

  (5)试用Venn图表示例子①中集合A和集合B.

  (6)已知A?B,试用Venn图表示集合A和B的关系.

  (7)任何方程的解都能组成集合,那么x2+1=0的实数根也能组成集合,你能用Venn图表示这个集合吗?

  (8)一座房子内没有任何东西,我们称为这座房子是空房子,那么一个集合没有任何元素,应该如何命名呢?

  (9)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c,则a≥c”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教师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

  (1)观察两个集合间元素的特点.

  (2)从它们含有的元素间的关系来考虑.规定:如果A B,但存在x∈B,且x 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3)实数中的“≤”类比集合中的 .

  (4)把指定位置看成是由封闭曲线围成的,学生看成集合中的元素,从楼顶看到的就是把集合中的元素放在封闭曲线内.教师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

  (5)封闭曲线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椭圆等等,没有限制.

  (6)分类讨论:当A B时,A B或A=B.

  (7)方程x2+1=0没有实数解.

  (8)空集记为 ,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 A;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 A(A≠ ).

  (9)类比子集.

  讨论结果:

  (1)①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

  ②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

  ③集合C中的元素都在集合D中;

  ④集合E中的元素都在集合F中.

  可以发现: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有下列关系: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或集合B中的元素都在集合A中.

  (2)例子①中A B,但有一个元素4∈B,且4 A;而例子②中集合E和集合F中的元素完全相同.

  (3)若A B,且B A,则A=B.

  (4)可以把集合中元素写在一个封闭曲线的内部来表示集合.

  (5)如图1121所示表示集合A,如图1122所示表示集合B.

  图1-1-2-1 图1-1-2-2

  (6)如图1-1-2-3和图1-1-2-4所示.

  图1-1-2-3 图1-1-2-4

  (7)不能.因为方程x2+1=0没有实数解.

  (8)空集.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是一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课。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已知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已知两点也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本节要求利用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建立直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直线。

  2。解析:直线方程属于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的开始。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研究几何问题。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解析几何的基础。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本节来看,学生对直线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学生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陌生是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求直线的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掌握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解析

  ①知道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知道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②理解建立直线点斜式方程就是用直线上任意一点与已知点这两个点的坐标表示斜率。

  ③经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体会直线和直线方程之间的关系,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④在讨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建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中,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思想。

  ⑤在建立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比较中,体会两者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体会两者数形结合的区别,进一步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一次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学生对研究直线的方程可能心存疑虑,产生疑虑的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到解析几何,不明确解析几何的实质,因此应跟学生讲请解析几何与函数的区别。

  2。学生能听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的过程,但可能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还是要跟学生讲清坐标法的实质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用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

  3。由于学生没有学*曲线与方程,因此学生难以理解直线与直线的方程,甚至认为验证直线是方程的直线是多余的。这里让学生初步理解就行,随着后面教学的深入和反复渗透,学生会逐步理解的。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可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教学。通过问题串,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通过纵向挖掘知识的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着对新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方法。

  2、学法分析

  改善学生的学*方式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惯。

  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质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是什么?如何将这些几何要素代数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

  问题2:建立直线方程的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也就是将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用方程表示出来。

  引例:若直线经过点,斜率为,点在直线上运动,那么点的坐标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经历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过程,初步了解求直线方程的步骤。

  问题2。1要得到坐标满足什么条件,就是找出与、斜率为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何种关系?

  (过与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确定直线的条件,体会动中找静。

  问题2。2如何将上述条件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用坐标表示确定直线的条件。

  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就是,即。

  问题2。3为什么说是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关系。

  此时的坐标也满足此方程。所以当点在直线上运动时,其坐标满足。

  另外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也在直线上。

  所以我们得到经过点,斜率为的直线方程是。

  问题2。4:能否说方程是经过,斜率为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尽管学生不可能深刻理解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但在这里仍要渗透,为后因理解曲线方程的埋下伏笔。

  问题3:推广: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且斜率为k,怎样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的学*思路,培养学生的是归纳概括能力。

  问题4:直线上有无数个点,如何才能选取所有的点?以前学*中有没有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解析几何取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注: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为以后学*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必做过多解释。

  问题5:从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你知道了求几何图形的方程的步骤有哪些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解析几何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①设点———用表示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

  ②寻找条件————写出适合条件;

  ③列出方程————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④化简———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⑤证明————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例1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并画出直线。

  ⑴倾斜角

  ⑵斜率

  ⑶与轴*行;

  ⑷与轴*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直线的点斜式的使用条件,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作公式用,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使用条件。

  注:⑴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条件是:①定点,②斜率存在,即直线的倾斜角。

  ⑵与的区别。后者表示过,且斜率为k的直线方程,而前者不包括。

  ⑶当直线的倾斜角时,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是。

  ⑷当直线的倾斜角时,此时不能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直线方程是。

  练*:1。。

  2。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则直线的斜率为,倾斜角为,这条直线经过的一个已知点为。

  [设计意图]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逆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问题6:特别地,如果直线的斜率为,且与轴的交点坐标为(0,b),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和直线斜截式方程。

  将斜率与定点代入点斜式直线方程可得:

  说明:我们把直线与y轴交点(0,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是由直线的斜率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注(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直线在轴上截距的是。

  (2)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3)斜截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和斜截式一样。

  问题7: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类似。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函数图像是以形助数,而解析几何是以数论形。

  练*:1。。

  2。直线的斜率为2,在轴上的截距为,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截距的含义。

  3。直线过点,它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相等,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斜截式方程的结构特征。

  4。已知直线过两点和,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合理选择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求直线方程,同时为下节学*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埋下伏笔。

  例2:已知直线,试讨论

  (1)与*行的条件是什么?

  (2)与重合的条件是什么?

  (3)与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说明:①*行、重合、垂直都是几何上位置关系,如何用代数的数量关系来刻画。

  ②教学中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若两直线*行,则且反过来,若且,则两直线*行。

  ③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与之*行、垂直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练*:

  问题8: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要点:

  (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命名都是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

  (2)两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总结: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一、学情分析

  我校选用的数学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A版教材。与旧教材作一比较,发现本套教材是在继承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优良传统和基础上进取创新,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我校是一所普通的高中,在重点高中和私立学校扩招的影响下,我校新生的素质可想而知了。学生基础差,学*兴趣不大,怎样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是本期在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有下列几个特点:

  1、更加注重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使教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即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美感,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

  2、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体现了问题性,本套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每一章都能够看到“观察”“思考”“探索”以及用“问号性”图标呈现的“边空”等栏目,利用这些栏目,在知识形过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发展区”内,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切实转变学生的学*方式。

  3、信息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认识工具,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体现了进取探索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帮忙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对数学的本质作进一步的理解。

  4、关注学生数学发展的不一样需求,为不一样学生供给不一样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供给了很好的*台。例如教材经过设置“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一方面为学生供给了一些关于探究性、拓展性、思想性、时代性和应用性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和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数学在推动其他科学和整个文化提高中的作用。

  5、新教材注重数学史渗透,异常是注重介绍我国对数学的贡献,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任务与目的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靠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函数的构成要素,会求简单函数定义域和值域,会根据实际情境的不一样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经过已学过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的含义,会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兹、欧拉等)的有关资料,了解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

  2、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经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明白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经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经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明白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互为反函数(a》0,a≠1)。经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y=x,y=x2,y=x3,y=1x,y=x12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景。

  3、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似解的常用方法、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间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一样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4、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很多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经过观察用两种方法(*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一样表示形式。完成实*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5以长方体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经过对很多图形的观察、实验、操作和说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行、垂直判定方法以及基本性质。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体验公理化思想,培养逻辑思维本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

  6、在*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行或垂直。

  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行直线间的距离。

  四、教学措施和活动

  1、加强团体备课与个人学*,个人要加强自我学*和养成解数学题的*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本事,转变学生学*数学的方式。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人,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我学*,自我教育与发展的意识和本事。改善学生的学*方式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3、了解新课程教学基本程序,掌握新课程教学常规策略,立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5、要深刻理解领悟新教材的立意进行教学,而不要盲目地加深难度。

  一、教学资料: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资料是高一数学下册,包括第四章《三角函数》和第五章《*面向量》。按照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第四章教学需要36个课时(不包含考试与测验的时间);第五章的教学需要22个课时,共计需要58个课时。本学期有两次月考和五一长假,实际授课时间为18周,按每周6课时计算,数学课时到达110课时左右,时间相当充足。这为我们数学组全面贯彻“低切入、慢节奏”的教学方针供给了保障,也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水*的又一次极好的机会。

  二、教学计划: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预计在4月14号至4月17号进行)涵盖的资料为第四章的前9节,由于课时量充足,第10节“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第11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将在上半学期讲授,这样下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30个课时。

  我们备课组经过认真的思索、充分的讨论,将期中考试前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一单元)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3课时

  4.2弧度制3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4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4课时

  4.5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4课时

  复*课(*题课)4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二单元)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7课时

  *题课3课时

  4.7两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4课时

  *题课2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三单元)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4.8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5课时

  *题课2课时

  4.9函数的图象4课时总计授课53课时,余下课时可安排期中复*。

  期中考试后的授课计划: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课时

  4.11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4课时

  *题课2课时

  第四章复*4课时

  第五章

  (一单元)向量及其运算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3课时

  5.4*面向量的坐标计算3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3课时

  5.7*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8*移2课时

  *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随堂)2课时

  5.9正弦、余弦定理5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实*与研究性课题4课时

  *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和掌握将对今后学*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为了做好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结合学校二轮课改要求和“十六字方针”特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高一下学期的工作是第二册课本教学任务;

  二、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方式。

  4.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惯。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方式

  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的主人,以*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本学期要继续以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为主,提倡探究性学*、参与性学*和实践性学*。

  2.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

  集体备课,教案要求统一。每次备课都有一个主题,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不搞教条主义和*。教案应体现知识体系、思维方法、训练应用,以及渗透运用等,要对重点、难点有分析和解决方法。

  3.详细计划,保证练*质量

  教学中用配备资料《创新设计》,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题,教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时间,每周的一份周测练*试卷,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及时安排时间讲评。

  4.加强辅导工作

  对已经出现数学学*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个别辅导十分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学困学生。

  一、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中的作用。经过不一样形式的自主学*、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本事。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本事,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本事,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事。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确定。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构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本学期要到达的教学目标

  1、双基要求: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资料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必须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2、本事培养: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构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构成数学的意思;从而经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思想教育:

  培养高一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及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并懂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三、进度授课计划及进度表

  (略)

  一、教材资料分析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资料,函数的表示法是“函数及其表示”这一节的主要资料之一。学*函数的表示法,不仅仅是研究函数本身和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也是加深对函数概念理解所必须的。同时,基于高中阶段所接触的许多函数均可用几种不一样的方式表示,因而学*函数的表示也是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化归等)、学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表示方法的重要过程。

  学生在学*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比较*惯于用解析式表示函数,但这是对函数很不全面的认识。在本节中,从引进函数概念开始,就比较注重函数的不一样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函数的不一样表示法能丰富对函数的认识,帮忙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异常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使函数在数形结合上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在研究函数时,应充分发挥图象直观的作用;在研究图象时要注意代数刻画,以求思考和表述的精确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新课改的理念,我从知识、本事和情感三个方面制订教学目标。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经过具体的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其应用。

  2、经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情境中能根据不一样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发展学生思维本事。

  3、经过一些实际生活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学*函数表示的必要性;经过函数的解析式与图象的结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初中已经接触过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高中阶段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三种表示法各自优点的基础上,使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所以,教学中应当多给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在比较、选择函数模型表示方式的过程中,加深对函数概念的整体理解,而不再误以为函数都是能够写出解析式的。

  (2)分段函数很多存在,但比较繁琐。一方面,要加强用分段函数模型刻画实际问题的实践,另一方面,还能够经过动画模拟,让学生体验到,分段函数的问题应当分段解决,然后再综合。这也为下一步研究分段函数的单调性等性质打下伏笔。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一)、本节课的教法特点

  根据教学资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景,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动脑,调动学生进取性,充分地参与学*的全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函数来处理信息的本事。

  (二)、本节课预期效果

  1、经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函数三种表示法的优、缺点。

  创造问题情景这种情景的创设以具体事例出发,印象深刻。所以在引入时先从函数的三要素入手,强调要素之一对应关系,然后给出三个具体实例:

  (1)炮弹发射时,距离地面的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景;

  (2)用图表的形式给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与时间的关系;

  (3)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景。

  指出每种对应分别以怎样的形式展现。引出函数的表示方法这一课题。因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会根据不一样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会选择的前提是理解,这些完全靠学生的现实经验,让学生自我去发现各自的优劣。这为第一道例题打下基础。

  例1经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用三种不一样的表示方法来表示的同一个函数,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独立完成,并自我检查发现问题,加深学生对三种表示法的深刻理解。学生思考函数表示法的规定。注意本例的设问,此处“”有三种含义,它能够是解析表达式,能够是图象,也能够是对应值表。

  由于这个函数的图象由一些离散的点组成,与以前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是连续的曲线不一样。经过本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函数概念中的对应关系、定义域、值域是一个整体、函数y=5x不一样于函数y=5x(x∈{1,2,3,4,5}),前者的图象是(连续的)直线,而后者是5个离散的点。由此认识到:“函数图象既能够是连续的曲线,也能够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并明确:如何确定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方法

  2、让学生会根据不一样的实例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例2用表格法表示了函数。要“对这三位运动员的成绩做一个分析”不太方便,所以需要改变函数表示的方法,选择图象法比较恰当。教学中,先不必直接把图象法告诉学生,能够让学生说说自我是如何分析的,选择了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示这三个函数、经过比较各种不一样的表示方法,达成共识:用图象法比较好。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函数表示法的本事。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获得结论、比如总体水*(朱启南成绩好)、变化趋势(刘天佑的成绩在逐步提高)、与运动员的*均分的比较,等等。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获取有用信息的本事。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图中的虚线不是函数图象的组成部分,之所以用虚线连接散点,主要是为了区分这三个函数,直观感受三个函数的图象具有整体性,也便于分析成绩情景,加以比较。

  3、经过具体的实例,了解分段函数及其表示

  生活中有很多能够用分段函数描述的实际问题,如出租车的计费、个人所得税纳税税额等等。经过例3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分段函数及其表示。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给出了实际情景的模拟。能够使函数在数与形两方面的结合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使学生经过函数的学*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提高的需要。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理解性等,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活力。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经过不一样数学资料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本事,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资料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到达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经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善学生的学*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惯。

  四、学情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梦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应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本事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忙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齐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信心,提高学*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提高。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较相*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5、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本事的培养。

  教材分析:

  解不等式是不等式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一项重要技能。主要类型有: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解法。其中,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基础,初中已经学*,二次不等式是重点,也是学*的难点。作为数学重要的工具及方法,经常运用于其它数学知识之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主要有二种,课本上介绍的是“数形结合”方法,这种方法将二次函数,二次方程结合为一体,并且借助“图形”直观地得出答案,充分展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也展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巨大魅力。然而,个人认为,还有一种更加自然的方法,将二次不等式转化为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这种方法思路自然,同时也体现了“转化”思想,难度也不大,应该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思维及思路。

  学情分析:

  初中已经学*了一元一次不等式(或组)的解法,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同时,对于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相关知识学生均较为熟悉。然而,根据自己的调查,一少部分学生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陌生。进而,可以先从复*简单的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入手加以展开教学。

  学生心理方面,学*积极性较高,对数学的学*兴趣、信心也比较理想,有较强的学*动机——考上大学,尽管是外在的诱因。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初步学会两种方法求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②过程与方法

  经历不等式求解的探索及发现过程,体验“数形结合及转化”思想的魅力,掌握方法,学会学*

  ③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在上述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了对数学学*的兴趣及信心,发展了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增强了学*的内在动机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

  解法的探索及发现,关键在于“识图能力”

  反思:

  今天的课堂,这个难点突破欠缺力量,主要缘于自己备课时对难点考虑不到位,进而缺乏必要的设计。在课堂上,就难点特别与个别差生进行了交流,并且给予了帮助及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我找出了他们困难的二个环节:

  首先,对*面曲线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座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现陌生,进而对它们的取值变化情况感到费解。

  其次,是差生的思维能力尚处于“经验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薄弱,进而对运动中的'点的坐标取值范围只能是“一筹莫展”。

  在了解情况后,遵循“最*发展区”原理,以问题串的形式给差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后,差生也顺利度过了难关。由此足以说明,从知识的角度而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还是相当有道理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结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布鲁纳也有类似观点: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我可以教会他任何任何学科任何年龄段的任何知识。

  教学程序:

  一、复*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以题组形式设计*题

  ①2x+3>7

  ②不等式组

  ③ax>b

  二、创设二次不等式的生活背景实例,引入课题

  采用课本上的实例,有关网络收费问题

  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探索

  (1)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特殊到一般,学生经历“转化”方法的探索及发现过程。

  由于这种方法课本没有给出,进而课堂上不作为重点,重在引导学生自行归纳、体验及总结“转化”思想,最后以课外思考题的形式设计相应*题。

  (2)

  采取启发式教学,师生共同经历“数形结合”方法的探索及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主要的解题步骤。今天的课堂上,这些解题步骤全部由学生的语言组织并完成,并撰写在黑板上,教师没有作任何干涉。我一直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知识,尽管这些知识不完整,语言或许不规范,思维或许不严密。

  之后,从特殊到一般,研究一般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由于经历了前面的解题过程,这个环节全部放手让学生完成,鼓励他们通过或独立或合作的方式解决学*任务,完成课本上的表格。

  反思:根据课堂反馈,二个班级大约有70%的同学能够胜任这个任务。于是,在大多数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一次讲解,特别加强了对“识图”环节的讲解力度,力求突破难点。

  四、练*环节

  可以说,即使到了高三,仍然有不少同学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困惑。因此,熟练掌握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从学*类型看,这节课显然属于技能课,对于技能的学*及掌握,关键是强化练*,“力求熟能生巧”,达到自动化的水*。

  课本上,配置了不少练*题。对于练*,我采取多种方式,或叫学生上黑板板书,借助学生练*规范解题格式;或者口答,说解题思路及答案;或者下面独立练*。

  五、课堂小结

  知识,思想、方法及感悟等

  六、课后作业

  ①作业设计:分成A、B两层,难度不一,让学生自主选择,均来源于课本上的A组或B组

  ②课外思考题:

  1比较两种解题方法即“转化及数形结合”方法的优劣,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

  2已知不等式mx^2-(m-2)x+m>0的解集为R,求m的取值范围

  变式一:戓将R改为空集,此时结论如何

  变式二:仿上,自己改编条件,并解之。

  反思:课外思考题的设计,可以提升课堂容量,深化课堂知识,提高课堂思维含量,为优生服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同时,加强变式教学,可以充分拓展*题的潜在价值,期望实现“举一反三”的目标。

  一、制定的依据

  随着高一新教材的全面实施,本年级数学学科的教学进入了新课程改革实际阶段,本计划制定的依据主要是以下三个:

  1、第二学期课改的理念:一个为本、三类课程、三维目标

  2、新数学课程标准(详见《xx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三本书:课本、教参、练*册

  4、本校教研组对本学期学科的要求

  二、基本情况分析

  高一(x)全班共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上学期期末为区统测,*均分为xx分,合格率为xx%,优秀率为xx%,低分率为xx%。高一(x)全班共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上学期期末为区统测,*均分为xx分,合格率为x%,优秀率为xx%,低分率为xx%。

  从上学期期末统测来看,我班的学生在数学学*上可以说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是:

  1、有潜力。

  2、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互相信任,配合默契。

  存在的不足是:

  1、聪明有余,而努力不足。

  2、男生聪明,上课积极,但不够勤奋、踏实;女生认真,但上课效率不高,学得不够灵活。

  3、从期末统测来看,差生的比重大。

  4、个别学生懒惰成性,学*态度、学**惯极差。

  5、*时学*不够用心,自觉,专心思考、钻研的时间太少。

  6、一些同学学*成绩起伏大,不稳定。

  7、一些好学生满足现状,骄傲自满,思想放松,导致成绩退步。

  8、学*兴趣,动力,上进心不足。

  三、本学期力争达到的目标

  1、完成三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基础性课程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拓展性课程要适当延伸和补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研究性课程要重过程,不重结果,培养学生自主学*,探索研究的*惯与品质。

  2、完成新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3、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惯(包括预*、上课、作业、复*等)。

  4、转化学困生,提高成绩。有些学生成绩总是上不去,以为不是块读数学的料,久而久之,产生放弃数学,讨厌数学的心理。由此,我在学*中,要多方面激发其学*兴趣,耐心指导,不断激励。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让其喜欢数学,找到学*数学的乐趣。

  5、一手提高优秀率,一手减少不及格人数,力争班与班之间无明显差距。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6)

——高一数学教学总结菁选

高一数学教学总结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教学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想半年的高一教学工作,有付出,有收获,有憧憬,有彷徨。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参考书,丰富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思想觉悟。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成绩不断提高。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新课改培训和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反思。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理论学*,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还认真学*多媒体制作知识,基本上掌握了Pt及flash和authorware制作课件,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在新课标下,要学会用教材,理解课标,而不是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2、备教材备课标。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如何处理教材和补充哪些资料,才能教好。

  3、备学生。我所教班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别,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备教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本学期结合以前的教学,采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对于高三学生,合理安排好课时很重要,如何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不费功夫是很能达到的。以前多采用“抓”,“练”,在时间上抓紧和占用的同时,多增加练*,这提高成绩是很明显的,但学生的学*效率不高,也给其他科目造成作业无法认真的完成。所以本学期积极探索能够提高学生成绩的更好的方法。

  5、优化课堂。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好课堂教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虽然学生已是高三学生了,但在思想上是有较大的差别,还很爱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学*不自觉,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争取准确的找出导致“差”的原因。在情感上温暖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时,注意阳光语言的使用,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或自身存在的缺点。

  7、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

  8、热爱学生,*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全期没请过事假、病假,出满勤、干满点,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2,6两班的数学教学,完成了必修1、4的教学。本学期教学主要内容有: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等五个章节的内容。现将本学期高中数学必修1、必修4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1、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认真学*数学课程标准,对课改有所了解。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的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继承传统,更新教学观念。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方式,改进学生的学*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2、关心爱护学生,积极研究学情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爱是最好的教育”,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任响应的教学,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了解了学生,才能了解到学情,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与学生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做学生的朋友,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班级中学生的学*情况,从而为自己的备课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还可以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提高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3、充分备课,精心钻研教材及考题

  对教材内容,教学时需要作适当处理,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必须处理的。灵活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提高教学质量。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调整。此外,还应把握教材的“度”,不要想一步到位,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螺旋上升,逐步加深。

  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的效果。备课中我着重注意了这样几点:

  1、新课程与老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数学中的地位;

  3、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4、*几年高考试题对本节内容的考查情况;

  5、学生对本节内容预*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6、本节内容还可以补充哪些典型例题和*题;

  7、本节内容在数学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8、本节内容哪些是学生可以自学会的,哪些是必须要仔细讲解的;哪些是可以不用做要求的;

  9、本节内容的重点如何处理,难点如何突破,关键点如何引导,疑惑点如何澄清等

  在教学过程过,特别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是考生必须牢固而又熟练掌握的内容之一。它也是高考数学科所重点考查的重点内容。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考生尤其需要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从这几年的高考来看,有相当多的考生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内容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甚至残缺不全,因而在解题中往往无从下手或者导致各种错误。还特别重视学生对公式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基本运算的训练,重点抓解答题的解题规范训练.

  4、改进学生的学*方式,注意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以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归纳、总结。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的学,培养问题意识。

  5、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后作业和反馈练*、测试是检查学生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主动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

  6、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学生在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往往会有些不能适应新的学*环境。例如新的竞争压力,以往的学*方法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不良的学**惯和学*态度等一些问题困扰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从下面几方面下功夫:

  (1)改变学生学*数学的一些思想观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开学初,我就给他们指出高中数学学*较初中的要难度大,内容多,知识面广,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准备。对此,我给他们讲清楚,大家其实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谁先跑,谁跑得有力,谁就会成功。对较差的学生,给予多的关心和指导,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骄傲的学生批评教育,让他们不要放松学*。(2)改变学生不良的学**惯,建立良好的学*方法和学*态度

  开始,有些学生有不好的学**惯,例如作业字迹潦草,不写解答过程;不喜欢课前预*和课后复*;不会总结消化知识;对学*马虎大意,过分自信等。为了改变学生不良的学**惯,我要求统一作业格式,表扬优秀作业,指导他们预*和复*,强调总结的重要性,并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写章节小结,做错题档案,总结做题规律等。对做得好的同学全班表扬并推广,不做或做得差的同学要批评。通过努力,大多数同学能很快接受,慢慢的建立起好的学*方法和认真的学*态度。

  二、存在困惑

  1、书本*题都较简单和基础,而我们的教辅题目偏难,加重了学生的学*负担,而且学生完成情况很不好。课时又不足,教学时间紧,没时间讲评这些练*题。

  2、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更少巩固练*的时间。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一些学生听得似懂非懂,造成差生越来越多。而且知识内容需要补充的内容有:乘法公式;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及根与系数的关系;根式的运算;解不等式等知识。

  3、虽然经常要求学生课后要去完成教辅上的精选的题目,但是,相当部分的同学还是没办法完成。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有的学生则是学*意识淡薄。

  三、今后要注意的几点

  1、要处理好课时紧张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2、注意对教辅材料题目的精选;

  3、要加强对数学后进生的思想教育。

  总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要充分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不同学生的智力差别,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给他们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活跃学生的思维,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8、32两班的数学教学,完成了必修1、4的教学。本学期教学主要内容有: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三角函数、*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等六个章节的内容。现将本学期高中数学必修1、必修4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1、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认真学*数学课程标准,对课改有所了解。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的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继承传统,更新教学观念。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方式,改进学生的学*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2、合理使用教科书,提高课堂效益。对教材内容,教学时需要作适当处理,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必须处理的。灵活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提高教学质量。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调整。此外,还应把握教材的“度”,不要想一步到位,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螺旋上升,逐步加深。

  3、改进学生的学*方式,注意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以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归纳、总结。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的学,培养问题意识。

  4、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后作业和反馈练*、测试是检查学生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主动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

  5、分层次教学。我所教的两个班,层次差别大,32班主要是落后面的学生,初中的基础差,高中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更增加了难度,而18班也是两极分化严重,前面约20个学生的基础扎实,成绩在中等以上,而后面的30多个学生的成绩却处于中下以下的水*,因此,不管是备课还是备练*,我都注重分层次教学,注意引导他们从基础做起,同时又不乏让他们可以开拓思维,积极动脑的提高性知识,让人人有的学,让人人学有获。

  6、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学生在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往往会有些不能适应新的学*环境。例如新的竞争压力,以往的学*方法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不良的学**惯和学*态度等一些问题困扰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从下面几方面下功夫:

  (1)改变学生学*数学的一些思想观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开学初,我就给他们指出高中数学学*较初中的要难度大,内容多,知识面广,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准备。对此,我给他们讲清楚,大家其实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谁先跑,谁跑得有力,谁就会成功。对较差的学生,给予多的关心和指导,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骄傲的学生批评教育,让他们不要放松学*。

  (2)改变学生不良的学**惯,建立良好的学*方法和学*态度

  开始,有些学生有不好的学**惯,例如作业字迹潦草,不写解答过程;不喜欢课前预*和课后复*;不会总结消化知识;对学*马虎大意,过分自信等。为了改变学生不良的学**惯,我要求统一作业格式,表扬优秀作业,指导他们预*和复*,强调总结的重要性,并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写章节小结,做错题档案,总结做题规律等。对做得好的同学全班表扬并推广,不做或做得差的同学要批评。通过努力,大多数同学能很快接受,慢慢的建立起好的学*方法和认真的学*态度。

  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尾声,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方面

  这学期,本人担任了高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得到了所担任班级学生的很好评价和充分爱戴。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所有教师都面临着全面贯彻和落实学校的新教育教学方法的重任,在工作中通过自身的学*研究、教师的合作交流及学生的充分配合,有效的将学校的新教学方针得以充分落实和发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映在教学上,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的主体,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在课前预*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学*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常要求学生在预*中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能力。

  ①、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

  ②、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

  ③、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

  ④、通过预*,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也不要求学生应该记什么不应该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学*和练*区体会。

  少数学生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些要求刚开始实施时,是有一定困难的,有些学生还不够自觉,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惯。另外,在课前预*时,我有时要求学生在学*过程中进行角色转移,站在教师的角度想问题,这叫换位思考法。在学*每一个问题,每项学*内容时,先让学生问问自己,假如我是老师,我是否弄明白了?怎样才能给别的同学讲清楚?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学*的内驱力,对每一个概念,每一个问题主动钻研,积极思考,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主动学*的位置。如在讲“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时,我把这节内容留给学生课前思考,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准备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实例和有关的练*。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换位教学法,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课前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在教学中我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地前进。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对于问题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

  在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解题活动,包括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教学实践的经验已经证明,题海战术不可取,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数学解题的思维策略在解题活动中进行思维策略的训练。这种训练应包括解题过程的规范训练,常规问题的模式训练,非常规问题化归为常规问题的转换训练等。在课堂教学中,我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特征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这时间包括学生的思考时间、演算时间、讨论时间和深入探究问题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上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正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亲自动脑,亲自动手,不会将问题结果完全寄托于老师的`传授,而是在积极主动的探索。现代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他所倡导的发现学*的教学模式不是把学*材料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只给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要学生自己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来学*知识,掌握策略,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3、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测试是检查学生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节、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动手“列菜单”,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是要长期坚持的。科学安排,课前、课堂、课后三者结合,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机会。真正把学生推向主动地位,使其变成学*的主人,我想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结果吧。

  二、思想工作日常工作方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以便使自己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大赛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宣传,积极帮助计算机水*不高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以提高活动和大赛的水*。

  工作期间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正确处理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业务进修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逼*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工作之余,抽出部分时间通过网络积极参加全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并阅读大量有关教育和教学的专业书籍,而且也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充分地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以适应以后的新课程教学,并主动帮助同事们学*和制作教学课件。

  高一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本学期按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学年我担任高一(9)班与(10)班的数学老师,认真钻研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虚心学*,无论是出勤、备课,还是业务学*、教研教改,都积极参加。经受了磨砺和考验的我,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学科知识的理解和业务水*方面更有了进步。

  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并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惯:在学*中除了要眼、脑、手并用,勤学、善思、多问之外,还要在课前做好预*,把握重点;课上认真听讲,拓展思维;课后全面复*,巩固提升;独立完成作业、检验学*效果。这四步是每位同学都应养成的良好*惯,并且需要持之以恒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合理化进行教学定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指导好学生对教材的合理利用,理解知识网络,构建认识体系,明确高考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把握好复*方向和明确重难点,为学生进入高二进一步的学*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高一年的学生要参加基础学科的学业会考,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且这学期的时间较短,所学内容又是必修四和必修五两本书,导致最后的复**结、提高阶段存在很大不足,计划在以后的总复*阶段给予加强。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多方面 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工作,争取在多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不断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本学期,根据需要,学校继续安排我上高一xxx班(文化班)、xxx班(文科艺体)数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两个班都是学校高考重点考试班。xxx班虽作为文化小班,但数学素养还是比较缺乏。xxx班作为文科艺体班,数学是全班学*的困难学科,所以感觉教学压力特别大。但在本学期中,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同事的帮助,我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还在业务水*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半年的教学历程,是忙碌的半年。是充满艰辛的半年。这也是收获喜悦的一学期。下面分别根据xxx,xxx的教学情况对本学期的教学做个简单的小结:

  xxx班作为文科艺体班,女生居多,且数学基础异常的薄弱,更甚者是小学、初中的很多知识都不清楚,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期末统考中班数学*均分约为35分,可想而知,数学教学难度有多高,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我知道用往常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调整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简单的一些做法:首先,应让学生提高数学学*的兴趣,降低畏难情绪。这首先就必须让他们接受我这个新的老师,适应我的教学方法,但怎么才能让学生提高兴趣了?还得从根本上让他们觉得数学不是那么的难学,降低教学起点是首要要做的:根据课本知识点,只讲学生能听明白的,不讲学生如论如何弄不懂的。其次,温故而知新。学生底子薄,注意力不集中且理解能力弱,讲过的*题,知识点这时讲,那时忘,更甚者应用能力也弱。所以将讲过的*题和知识点让学生背住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且,不能只背答案,不背*题的题目。最后,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情况,力求让大部分学生从根本上爱上学*数学,掌握基本的数学学*方法。而且也要利用学校的月考,考察学生的学*情况,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法。虽然在最后的期末统考中,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均分提高到了40分,比第一学期提高了5分,而且从*时的学*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学*热情提高了,应用能力也有了少许的提高。

  xxx班,人数39人,女生居多,其中更是艺体生居多,学*时间相较于文化生来说偏少,学生畏难情绪高,这给数学教学更是加大了难度。怎么教才能在期末统考中考出好的成绩,让学校保卫目标有增无减,一直是在教学中的知道目标。因此,这期来,我努力改进遵循学校的指导的衡水经验,切实抓好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认真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无论从学*态度还是学*方法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取得了应有的成绩。现将本学期的教学

  一、备课

  分备教材和备学生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备教材就是根据所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情景,力争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方法灵活,讲练结合,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备学生指的是全面掌握学生学*数学的现状,依据学生的学*态度、水*设计合理恰当的教学氛围,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台,创设熟悉易懂的学*情景,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积累提供可能。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这样二者兼顾才能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学工作的关键阶段。上课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授课,以启发式为主,兼顾个别学生,从听讲、笔记、练*、反馈等环节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光获得应有的智慧,也应掌握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对概念课采用启发引导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产生的背景,发生发展的过程,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巩固课坚持“精讲多练”,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的特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力争使讲解通俗易懂,使方法融会贯通,并让学生在练*中加以消化,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业

  包括课本上的练*、*题、以及课外作业,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练*题要求全体学生尽量当堂完成,并及时进行讲解。*题中的A组题挑选有针对性的题目作为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全批全改,深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及新方法的掌握情况,B组题适当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给与提示,以求进一步提高。课外作业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精选题目,不求数量而求质量,加强和深化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以积累学生的解题经验,提高认识。

  四、辅导

  主要是指导学生及时旧课,预*新课,特别是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或集中讲解,或个别答疑,以求真正地使学生的数学学*保证持续性,建立知识网络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系统的高度,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概念和方法。尤其是在课后辅导中更多地关注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了学*数学的信心,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进步。

  总之,教学工作不仅仅要落实常规,还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办法,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课堂,关注每一个环节,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而且今年已是进入到第四个年头。广大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新课程的实施必须依靠广大教师。新课程是在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建立并丰富和发展的,这个过程是教师学*和研修的过程,也更是教师发展、成长的过程。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为: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中的作用。

  1、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慌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好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不同兴趣学生的学*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的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订学*计划;

  2、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3、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4、注重数学知识现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5、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

  6、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

  7、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学*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水*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的全过程,既要发挥主人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主人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数学教学的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不幸有利于数学教学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

  2、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7)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好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本计划制定的依据主要是以下三个:

  (1)二期课改的理念:一个为本、三类课程、三维目标

  (2)新数学课程标准(详见《广州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三本书:课本、教参、练*册

  (4)本校教研组对本学期学科的要求

  二、基本情况分析

  高一(3)全班共52人,男生24人,女生28人。上学期期末为区统测,*均分为54.1分,合格率为5%,优秀率为0%,低分率为56%。高一(4)全班共53人,男生26人,女生27人。上学期期末为区统测,*均分为50.3分,合格率为3%,优秀率为0%,低分率为62%。

  从上学期期末统测来看,我班的学生在数学学*上可以说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是:

  1、有潜力;

  2、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互相信任,配合默契。

  存在的不足是:

  1、聪明有余,而努力不足;

  2、男生聪明,上课积极,但不够勤奋、踏实;女生认真,但上课效率不高,学得不够灵活。

  3、从期末统测来看,差生的比重大;

  4、个别学生懒惰成性,学*态度、学**惯极差;

  5、*时学*不够用心,自觉,专心思考、钻研的时间太少;

  6、一些同学学*成绩起伏大,不稳定;

  7、一些好学生满足现状,骄傲自满,思想放松,导致成绩退步;

  8、学*兴趣,动力,上进心不足。

  三、本学期力争达到的目标

  1、完成三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基础性课程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拓展性课程要适当延伸和补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研究性课程要重过程,不重结果,培养学生自主学*,探索研究的*惯与品质。

  2、完成新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3、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惯(包括预*、上课、作业、复*等)。

  4、转化学困生,提高成绩。有些学生成绩总是上不去,以为不是块读数学的料,久而久之,产生放弃数学,讨厌数学的心理。由此,我在学*中,要多方面激发其学*兴趣,耐心指导,不断激励。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让其喜欢数学,找到学*数学的乐趣。

  5、一手提高优秀率,一手减少不及格人数,力争班与班之间无明显差距。

  四、具体措施

  1、从期末统测来看,学困生的比重大,优秀率没有。为此要进行分层教学,学困生要注重基本题、常规题的反复操练,增强他们对数学学*的信心和兴趣。好学生要避免无谓失分的情况,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高三。总而言之,学困生还是继续注重双基的训练,将做过,讲过的题目再反复操练。另外也不能忽略了高分学生的培养,给好学生布置一些有质量的课外题,定期查阅,批改,答疑。这样,通过抓两头,促中间,带动整体水*的提高。

  2、提高教学质量,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根据课程标准,教参,切实落实教学目标,做到全面不遗漏,要以考纲为标准。另外,每节课要安排必要的练*时间,多安排随堂测试是有好处的。试题讲解时要突出方法,突出思考、分析过程,要暴露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概念、计算等方面的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要有针对性的矫正,补偿。不就题讲题,注意适当的变式。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积累解题经验,课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订正,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

  3、从期末统测看学生应用能力明显不足。教师要通过*时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审题、数学建模的能力。让学生熟悉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背景,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数学知识,

  4、期末统测中选择题普遍得分不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由于选择题只有唯一答案,所以解答选择题的策略是:合理、迅速、检验,要善于转化,避免机械套用公式、定理和"小题大做,舍*求远,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不良*惯。另外,由填空题的错误表达和解答题的计算粗心、考虑不全面而造成的无谓失分,导致了分数上不去和好学生考不出高分。所以,为保证得到该得的分数,要求必须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弄清概念,思考全面,正确表达。

  5、注重讲练结合。要多安排课堂练*,当堂检测。当日作业,周练,月考要及时安排时间进行讲评。*时要注意练*的有效性(适当题量,恰当难度,精选精练),规范书写,认真批改,及时讲评,反馈矫正(建立错题集,进行再认识)。坚决反对只练不讲,只讲不练。评讲中要针对学生的错因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缺漏,发现问题要跟踪到题,跟踪到人。本次统测中许多试题*时讲过,练过,考过,但错误仍然很多,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

  五、保障措施和可行性

  1、关爱学生,严格要求,用情实现师与生的沟通,用景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难度要适当,要追求最有效的训练,要清楚哪些学生需要哪些训练,切实注重部分学生的补差和提高,关注全体学生的学,基本教学要求要有效落实到位;

  3、注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内容和方式要更新,有层次推进,多角度理解,反思总结,重视教与学的方式多样化;

  4、激发兴趣,重视过程教学,重视错误分析型学*;

  5、重视开放性、研究性问题的教学,关注主观评判性问题的学*,研究新题型,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其数学能力。

  6、结合二期课改新课程标准、教参,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7、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8、加强课外辅导,利用中午和晚间休息时间辅导学生答疑解惑、找学生谈话等等。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9、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的分析。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才能提高成绩,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是最好的练*,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导学生纠错。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维*惯,使学生真正理解,过关。

  10、学生除配套练*册外,每人订一本《一课一练》作为补充练*,并要求每周写学*感悟与学*疑惑,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本收集错题,每人在课本留白处做好课堂笔记。另外,我自己有充足的时间与资料,进行*题精选与练*补充。

  六、总目标达成度与现阶段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相关分析

  本学期一定要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同时抓*时的学**惯,学*规范,作业质量等细节问题,切实提高学*的有效性。另外,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本学期力争消灭不及格,并使那些因无谓失分而导致分数起伏不定的学生能稳定下来,从而进一步提高优秀率。

  目前,我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还非常多,好在学生的学*势头保持良好。我和我们班的全体学生,将尽我们所能,力争在本学期能有所收获,更进一步。

  七、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1、结合二期课改,将"接受式学*"变为"主动式学*","启发式学*",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积极开展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加强基础训练,但要避免"题海"战术,要精讲精练,举一反三,突出方法,总结经验,采取变式训练,专题训练等多种方式。

  3、针对本学期三角公式多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学*支持材料,如公式默写表,公式背诵口诀,公式记忆方法,公式小卡片等。

  4、借助"TI图形计算器"强大的图形功能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8)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5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是时候认真思考计划该如何写了。想学*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学情分析

  我校选用的数学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A版教材。与旧教材作一比较,发现本套教材是在继承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优良传统和基础上积极创新,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我校是一所普通的高中,在重点高中和私立学校扩招的影响下,我校新生的素质可想而知了。学生基础差,学*兴趣不大,怎样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是本期在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有下列几个特点:

  1、更加注重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使教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即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美感,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

  2.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体现了问题性,本套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每一章都可以看到“观察”“思考”“探索”以及用“问号性”图标呈现的“边空”等栏目,利用这些栏目,在知识形过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发展区”内,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切实转变学生的学*方式。

  3.信息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认识工具,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体现了积极探索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对数学的本质作进一步的理解。

  4.关注学生数学发展的不同需求,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台。例如教材通过设置“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探究性、拓展性、思想性、时代性和应用性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和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数学在推动其他科学和整个文化进步中的作用。

  5.新教材注重数学史渗透,特别是注重介绍我国对数学的贡献,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任务与目的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函数的构成要素,会求简单函数定义域和值域,会根据实际情境的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通过已学过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的含义,会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根据某个主题,收集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兹、欧拉等)的有关资料,了解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

  2.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 x互为反函数(a > 0, a≠ )。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y=x, y=x2, y=x3, y= x, y=x 2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3.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似解的常用方法.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间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4.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完成实*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5以长方体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操作和说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行、垂直判定方法以及基本性质。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体验公理化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

  6.在*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行或垂直。

  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行直线间的距离。

  四.教学措施和活动

  1.加强集体备课与个人学*,个人要加强自我学*和养成解数学题的*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转变学生学*数学的方式。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人,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我学*,自我教育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改善学生的学*方式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3、了解新课程教学基本程序,掌握新课程教学常规策略,立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5、要深刻理解领悟新教材的立意进行教学,而不要盲目地加深难度。

  一、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x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x)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xx》的学*和掌握将对今后学*本节内容《xx》和选修内容《xx》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4、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5、教学难点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构建全新而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数学**制定高一上学期数学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计划模板。

  教材分析

  函数性质是函数的固有属性,是认识函数的重要手段,而函数性质可以由函数图象直观的反应出来,因此,函数各个性质的学*要从特殊的、已知的图象入手,抽象出此类函数的共同特征,并用数学语言来定义叙述。基于此,本节的概念课教学要注重引导,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题课教学以具体技巧、方法作为辅助练*。

  学情分析

  学生对函数概念重新认识之后,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简单函数的图象对函数性质进行抽象定义。另外,为了方便学生做题及熟悉函数性质,还需要补充一些函数图象的'知识,例如*移、二次函数图象、含绝对值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及其变形的函数图象。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要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坚持从图象中来到图象中去的原则。

  教学建议

  以图象作为切入点进行概念课教学,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形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是概念中的部分关键词要做深入讲解,用函数图象指导学生做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值、奇偶性的图形特征

  (2)会用单调性定义证明具体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最值;会用奇偶性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

  (3)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题

  (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从观察具体函数的图像特征入手,结合相应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转化到用数学语言形式化的建立相关概念

  (2)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进行*题课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归纳

  (2)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规范学生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课时安排

  (1)概念课:单调性2课时,最值1课时,奇偶性1课时

  (2)*题课:5课时

  一、学生情景分析

  本学期担任高一森林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共有66人,大部分学生学**惯好,学*目标明确、勤奋、主动,学*动力足,少数同学质疑“学*是否有用”;另外,少数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必须的难度,在学*中取得长足的提高,必须要引导他们,摆正学*态度,让他们体会到学*的乐趣,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提高他们学*的进取性,还要不断的鼓励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

  二、教学目标

  1、由数学活动、故事等等,经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构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供给生活背景,经过动手建立几何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中的作用。经过不一样形式的自主学*、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4、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本事。

  5、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本事,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本事,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事。

  6、经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确定。

  7、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本事。

  8、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的'资料主要有集合,函数和空间几何体,这些都是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其中函数更是高中数学的学*重点,也是学*其他资料的必备基础,空间几何是高考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上要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空间想象本事的培养及自学本事的逐步构成。

  四、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信心,提高学*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提高。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较相*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就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一样的教材资料选择不一样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本事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高速公路上的实际例子,引起积极的思考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可以遇到变量间的依赖关系.能够利用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了解依赖关系中有的是函数关系,有的则不是函数关系.

  2.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在于让学生领悟生活中处处有变量,变量之间充满了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探索:

  阅读课文P25页。实例:书上在高速公路情境下的问题。

  在高速公路情景下,你能发现哪些函数关系?

  2.对问题3,储油量v对油面高度h、油面宽度w都存在依赖关系,两种依赖关系都有函数关系吗?

  问题小结:

  1.生活中变量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随处可见,并非有依赖关系的两个变量都有函数关系,只有满足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才称它们之间有函数关系。

  2.构成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必须是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因变量都有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

  3.确定变量的依赖关系,需分清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如果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个变量是因变量,另一个变量是自变量。

  (二)、新课探究——函数概念

  1.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

  2.从集合的观点出发,函数定义:

  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A中的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种对应关系f叫做定义在A上的函数,记作或f:A→B,或y=f(x),x∈A.;

  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惯上我们称y是x的函数。

  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4.函数值

  当x=a时,我们用f(a)表示函数y=f(x)的函数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能够类比研究一般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过程与方法,来研究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幂函数的变化规律及蕴含其中的对称性.

  教学重点:

  重点从五个具体幂函数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

  难点画五个具体幂函数的图象并由图象概括其性质,体会图象的变化规律.

  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

  材料一:幂函数定义及其图象.

  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 为常数.

  幂函数的定义来自于实践,它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一样,也是基本初等函数,同样也是一种形式定义的函数,引导学生注意辨析.

  下面我们举例学*这类函数的一些性质.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尝试作出五个具体幂函数的图象,观察所图象,体会幂函数的变化规律.

  定义域

  值域

  奇偶性

  单调性

  定点

  师:引导学生应用画函数的性质画图象,如:定义域、奇偶性.

  师生共同分析,强调画图象易犯的错误.

  材料二: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 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 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 轴右方无限地逼* 轴正半轴,当 趋于 时,图象在 轴上方无限地逼* 轴正半轴.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例2、比较下列两个代数值的大小:

  [例3]讨论函数 的.定义域、奇偶性,作出它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说明函数的单调性.

  练*

  1.利用幂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幂的值的大小:

  2.作出函数 的图象,根据图象讨论这个函数有哪些性质,并给出证明.

  3.作出函数 和函数 的图象,求这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单调区间.

  4.用图象法解方程:

  1.如图所示,曲线是幂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已知 分别取 四个值,则相应图象依次为:.

  2.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一、基本情况

  高一计算机1323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13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学*环境新,好奇心强.但是普遍学**惯不好,数学基础较差,学*兴趣不浓.所以工作的重心在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科的兴趣,以及在补足初中知识漏洞的前提下,进一步的夯实学生基础.

  二、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围着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注意学生*惯的培养,为三年后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任务和措施

  任务:基础模块第一章至第四章

  第一章集合(9月份

  第二章不等式(10月份

  第三章函数(11月份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2月份-1月份

  措施:

  1.夯实三基

  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整体,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训中形成的,通过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能力才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能力的提高又会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

  A.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B.重视概念的归纳、规律的总结、技能的训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