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汇总20篇

首页 / 教学计划 / |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1

  一 、指导思想:

  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提倡高效课堂教学,学*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培养师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学生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找规律,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也要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2、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重视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学进度表

  (一)、位置(6课时)第一周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8课时)第二周至第四周

  例1 …………………………………………………4课时左右

  例2……………………………………………………7课时左右

  例3……………………………………………………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3课时左右

  (三)、图形的拼组(4课时)第五周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15课时)第五周至第七周

  数数 数的组成…………………………………………4课时左右

  读数 写数………………………………………………4课时左右

  数的顺序 比较大………………………………………5课时左右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左右

  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五)、人民币的认识(5课时)第八周

  认识人民币……………………………………………2课时

  简单的计算………………………………………………3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30课时)第九周至第十三周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6课时左右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8课时左右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4课时左右

  (七)、认识时间(6课时)第十四周

  小小店…………………………………………………1课时

  (八)、找规律(6课时)第十五周

  (九)、统计(6课时)第十六周

  (十)、总复*(10课时)第十六周至第十九周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3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学*《数学课程标准》。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班级情况分析: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我担任一年级(4)班的数学和一年级(1)班、(4)班《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一(4)班有50名学生,其中有男生28名,女生22名,少数民族学生31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还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将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准备课, 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乐园;认识图形(一),活动园地;11~20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最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我们的校园,数学实践活动;总复*。

  四、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表达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4

  一、 学情分析:

  一、三班学生40人,四班41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任务。

  二、 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加与减(一)”。是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降低了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学*数学的难度。退位减法是一个难点,学生掌握比较慢,但同时也是今后竖式减法的重点所在。所以在介绍的:数小棒、倒着数数、凑十法、看减法想加法、借助计数器这些方法中,孩子们喜欢用什么方法不统一要求,自己怎么快怎么算,但是要介绍这些方法。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 在“加与减”的学*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上学期立体图形到现在*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图形,七巧板是孩子喜欢的拼图,用它可以拼出很多的图形,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第五单元之后安排了一个大的实践活动,即“分扣子”和“填数游戏”。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类,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安排学生填数游戏,旨在对孩子的口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从立体到*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面图形的过程。

  (3)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 在整理与复*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

  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购物,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 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

  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问时适当降低难度。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

  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及时进行学*反馈,及时查漏补缺。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

  方法。

  6、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的良好*惯

  7、课堂主要是提高学生能力

  8、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

  9、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10、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进度安排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4)班、(5)班的数学教学。其中一(4)班有40名学生,男生21人,女生19人 ,一(5)班 有42人,男生 人,女生 人。

  1、知识掌握情况:两个班的学生对10以内的数数都掌握地挺好,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数100以内的数,知识方面可能对他们来说不会存在太大困难。但两个班还是存在一部分后进生,如一(4)班的金翔,范晨刚等。

  2、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简单的计算能力、数数,其它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上没有,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述,由于年龄的关系,没有任何的表述能力。

  3、学*态度和学**惯:学生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刚跨入小学,对数学课堂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

  相信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和努力,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并让学生的学*兴趣得到有效地提高。

  两个班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及素质都会得到更好地提高。

  二、教材总体分析:

  (一)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共十个单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难点: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三)教材编排特点: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

  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

  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初步养成良好的学*能力和学**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有条理、讲究美的好*惯。

  5.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综合实践活动:

  1、内容: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具体安排

  “数学乐园”是安排在第10周。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校园”安排在第 周,借助“我们的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并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看简单的统计图。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6

  一、 情况分析:

  因为学生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总复*。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认识立体图形,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的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全册教学重点、难点是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提高质量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真正做到备好课、备好学生,因材施教,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放手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惯。

  3、上课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精彩的发言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利用家长联系本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适当交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数学的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7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3个班共有215人,每班有65多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学*数学的兴趣。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8

  一、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面图形,感受*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教学计划 >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xx

  20xx-08-01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的主动性、学*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9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5)班现有学生50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数学学*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探究交流意识和基本的学**惯。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已达学*目标,对学*数学产生了一定兴趣,能较积极主动参与学*活动。特别对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比较感兴趣。虽然上学期期末测试成绩不是非常理想,但从学**惯、学*态度以及参与学*的兴趣等方面可以确定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课堂和数学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本学期要继续使已基本形成的兴趣保持再接再厉,不断提高积极性,进一步抓好基础知识。同时,本学期重点是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维,从自主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材分析 :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掌握好。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不仅使学生的数学学*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掌握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经历和体验学*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惯。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6.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行四边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五、教学措施:

  1.课前备课必须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设计当堂检测作业时必须针对学*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个别学困生当面辅导。

  2.重视课堂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具体的情境,灵活运用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审题,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和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数学知识。

  6.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

  1.认识图形(二)(3课时)

  2.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课时)

  (1)十几减9……1课时

  (2)十几减9的练*课……1课时

  (3)十几减8、7、6……1课时

  (4)十几减9、8、7、6的练*课……1课时

  (5)十几减5、4、3、2……1课时

  (6)十几减几的练*课……1课时

  (7)解决问题……2课时

  (8)整理和复*……2课时

  3.分类与整理(3课时)

  4.100以内数的认识(9课时)

  (1)数100以内的数和数的组成……1课时

  (2)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2课时

  (3)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2课时

  (4)解决问题……1课时

  (5)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6)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5.认识人民币(5课时)

  (1)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的进率……2课时

  (2)简单的名数变换和加、减法……2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2课时)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3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3课时

  (4)小括号…… 1课时

  (5)连加……1课时

  (6)连减……1课时

  (7)整理和复*……2课时

  7.找规律(4课时)

  8.总复*(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10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现*均每班有85左右学生,在大班额条件下,学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原因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惯、审题能力及认真听题的*惯。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全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

  *均错误率速度*均错误率速度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7%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12%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5题10%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6题

  (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三)教学难点:

  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会看读写几时几分。

  3、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4、用数学。

  5、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2.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学*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3.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4.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5.为学生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7.结合教学内容有机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知识提供丰富的资源。创设激趣、激情的情景,让学生愉快的自觉的投入学*中去。

  9.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认真审题。

  五、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主备人

  1位置

  综合练*4课时

  1课时

  2十几减9

  十几减几2课时

  3课时

  3应用题

  巩固练*3课时

  2课时

  4整理和复*

  单元测试3课时

  2课时

  5图形的拼组

  巩固练*3课时

  2课时

  6100以内数的认识5课时

  7100以内数的认识巩固练*

  单元测试2课时

  3课时

  8认识人民币

  期中考试3课时

  2课时

  9五一长假

  10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2课时

  3课时

  11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5课时

  12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整理与复*

  单元测试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3认识时间

  巩固练*4课时

  1课时

  14找规律

  巩固练*3课时

  2课时

  15统计

  单元测试3课时

  2课时

  16总复*5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

  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

  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2课时)

  3.位置(2课时)

  4.1——5的认识(3课时)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5.认识图形(1课时)

  6.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整理复*(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7.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8.认识钟表(1课时)

  9.认识钟表(1课时)

  10.9加几(3课时)

  8、7、6加几(4课时)

  5、4、3、2、加几(3课时)

  11.总复*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12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目的性教育和学**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惯。

  4、对思维活跃、学*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13

  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后,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智力因素等原因,学*成绩较差,缺少学*的积极性,有时课堂提问即使知道问题答案也不敢举手回答,这些方面需要我在今后加以注意,这学期我在数学方面重点就是抓好这部分“后进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4、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措施

  1、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兴趣。本学期我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课堂上尽量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提高作业的时效性。我要想办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我们班有不少家长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指导孩子学*方面的确有不少问题,我要加大与他们的联系,本学期我要走进孩子们的家里,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掘家长的“潜力”。

  5、重视培养*惯。好的*惯使学生学*数学事半功倍。在*时的教学中我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书写工整等良好*惯,并在数学学*中逐渐形成自觉行为。

  五、教学进度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有3课时六做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

  一 南极小客人——100以内数的认识……6课时

  二 下雨了——学看钟表……………………2课时

  三 农夫与牧童——方位与图形……………4课时

  实践活动——奇妙的回形针………………1课时

  四 绿色行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12课时

  数学广场………………………………………1课时

  五 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5课时

  六 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17课时

  实践活动——小小信息员……………………1课时

  数学广场………………………………………1课时

  七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4课时

  八 我们的鞋码——统计………………………2课时

  九 儿童乐园——总复*………………………5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14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在这个单元的学*中,学生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在这些单元的学*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六单元“购物”。在这个单元的学*中,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在这个单元的学*中,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在这个单元的学*中,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在这个单元的学*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中,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全册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数学学*的兴趣和良好*惯

  数学学*的兴趣对于数学学*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活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文是否完整,老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

  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老师不要急于求成,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的学**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过程。例如,在实践活动“小小运动会”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童话故事,在讲故事的进程中自然引入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运动会,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立了“问题银行”等栏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的问题当时不能解决,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以后解决。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15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2个班共有68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七、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

  一单元数一数1课时

  二单元比一比2课时

  三单元1至5的认识3课时;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单元分类2课时

  六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复*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单元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单元认识钟表2课时

  九单元9加几3课时

  九单元8、7、6加几4课时;5、4、3、2、加几3课时

  十单元总复*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16

  教学计划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的数学教师,任务较重,所以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一(1)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8人,女27人,一(2)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29人,女26人。从学生人数上观察,男生多于女生,那么课堂纪律便是一项较棘手的问题,再加上一年级孩子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完整,所以这学期的重点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和生活*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方面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四、教材的评价方面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的评价

  要结合学*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8课时

  第二单元4课时

  第三单元17课时

  第四单元2课时

  第五单元5课时

  第六单元2课时

  第七单元14课时

  第八单元2课时

  第九单元2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17

  一 、明确指导思想: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

  1 、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 、增加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 、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 确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 、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 写0~2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 减法的含义和加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 、初步学会根据加 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认识符号“>” “<”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 、直观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和圆。

  6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 、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 、在旁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 直观的教学活动。

  2、 在旁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 、经历观察 操作 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 、在旁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 、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 认真作业 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 采取相应措施:

  1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 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 、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操作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 、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5、 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18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3个班共有215人,每班有65多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学*数学的兴趣。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19

  我校一年级小学生进入一年级学*之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由于幼儿园学生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

  一、全册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空间与图形: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3、统计与概率: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丰收的果园,愉快的周末。

  二、全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减一位数;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的相应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并能正确识别;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

  (3)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

  2、数学思想方面

  (1)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况探索一位数加、减的算法。

  (2)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民展空间观念;

  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况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分析或计算的方法表达解决总是的过程与结果。(2)能对简单的几休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实际情况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学会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

  (3)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初步喜欢学*数学,喜欢观察并提出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经过独立思考认识数学知识的体验。

  (3)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20

  一、指导思想:

  通过学生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内容分析:

  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较大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学生适应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本册教科书还安排了简单的分类、认识常见的物体和实践活动等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有助于他们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计算的理解与掌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领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解决问题领域

  1。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2。学生初步了解到同意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学生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学生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领域

  1。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可以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形、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学生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五、教学对象分析:

  我任教的一(1)、一(3)两个班的数学,他们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即将踏入正式的、正规的教育学*。我任教的这两个班,他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数学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时间较短,孩子普遍好动,行为*惯还有待规范。针对以上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行为*惯,注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在课堂上,教师应从课堂常规训练开始,因为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6—10的加减法。

  2。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1。10以内数的组成

  2。凑10法。

  七、主要教学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4。加强知识的迁移作用,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减小教学步子。

  八、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略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汇总20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汇总20篇(扩展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9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学期应该加强班本身的业务素质水*,提升自己的育人艺术,强化学生各种学**惯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倾听、质疑等方面能力,与班主任配合,共同抓好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的道德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努力使学生的通过一学期的学*在知识、能力、智力等各方面都能上一个新台阶。

  二、教学要点

  1、学生各种学**惯的培养。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倾听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

  三、实施过程

  1.*惯的培养。

  (1)游戏:跟我做、举手等。

  (2)对对歌:进教室、抬头挺胸、从端正。

  (3)手指操。

  (4)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等。

  2.营造向上氛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

  (1)制定班级公约、班风,给自己班级、小队取个新名字等。

  (2)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立“袖珍图书角”、“卫生角”、“金色童年”、“我们在这里成长”等文化背景。

  (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显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理自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创新精神。

  3.合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培养小干部

  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4.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特殊教育

  ①.期初排出特殊学生名单(贫困家庭学生、智力障碍学生、自控力差生),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②.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对特殊学生开展教育。

  ③.针对行为*惯差、自控力差的学生,开学初计划用一周的时间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学**惯。

  ④.开展“帮困”活动。通过“结对助困”等活动,从生活、学*等方面对贫困学生进行关心帮助。

  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听取各方意见,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行为动向。要力争和班主任及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特别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共识,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5、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深入研究教材与学生,力求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

  一、教材简析:

  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一共编排十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大致能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依次是“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分别让学生在具体情境里数物体的个数,比物体的长短(高矮)或轻重,把若干物体按比较明显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三个单元是小学生学*数学的起步,之所以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头,主要原因有三个:①“数”“比”“分”都是学生在幼儿时期进行过的活动,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前教育时往往要进行这些活动,已经有了最初步的活动经验。把“数”“比”“分”等活动作为教材的起始内容,有利于数学学*和幼儿活动的衔接,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过渡。②观察、计数、比较、分类是数学教学经常开展的'活动,是学生主动学*数学的常用方法。学生具有这些活动的经验与能力,将对他们的数学学*产生长远的影响。把这些活动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是开发并积累学*资源,有利于主动、积极的学*方式的形成。③在这三个单元里没有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没有读、写、算的练*任务,寓数学思想方法于有趣的学*活动之中,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数学,有利于形成学*数学的热情。第二部分是第四单元到第十单元,本学期要新授的数学知识都在其中。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2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初步教学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在“统计和概率”领域教学简单的分类,包括分类的作用和方法。在“综合和实践”领域安排了“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两次活动。第三部分是第十一单元,在期末有重点地整理一学期所教学的数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复*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要求: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与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感受并认识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能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

  2、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事物的多少,简单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的算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具体的数描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物,并进行交流;能用长短、大小、轻重说明和交流一些简单物体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分析或计算的方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实际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4、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某些现象,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数学的热情,有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和与他人合作、交流中,体会学*数学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初步萌发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能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经历发现和改正数学活动中错误的过程,愿意在他人的帮助、指导下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三、教学重点: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感受并认识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能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

  2、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事物的多少,简单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的算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难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具体的数描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物,并进行交流;能用长短、大小、轻重说明和交流一些简单物体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分析或计算的方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实际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措施:

  1、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注意联系实际理解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和用数交流信息,鼓励学生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学*活动,把动手实践、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看作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学*的积极感情。

  六、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分一分……………………………1课时

  四、认位置……………………………1课时

  五、认识10以内的数…………………10课时

  六、认识图形(一)……………………1课时

  有趣的拼搭………………………………1课时

  七、分与合………………………………7课时

  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9课时

  丰收的果园………………………………1课时

  九、认识11~20各数……………………4课时

  十、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十一、期末复*…………………………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教学中,我将在全面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区、本班级的实际情况,**思想,大胆创新,探索适合于新时期课程的教学方式、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并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检验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教材建设作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10以内的数的认识,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法制教育与安全教育

  根据教管中心的安排,坚持放假前半小时安全教育,上午一分钟的认真清点学生到校情况和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坚持天天讲,力争做到零事故。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渗透相应的法律法规,力争做到每月一次。

  五、教学进度安排

  1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学会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出个数10以内的物或人,初在10以小黑板步学会用1~10各数内的物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或人数。教学挂图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了解分一、数1一一数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类数数从数的感受角度的方法1方法,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学*数数的方法,感受可以表示数量多少,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2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认识长教学挂图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短、高矮轻重。和轻重小黑板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的含义,二、比1二一比活动,初步建立长短、体会比相关实物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较的一教具判断和般方法,2养初步的观察、推理的能力。初步学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会比较的数学现象和事实,培物体的养学生对数学学*的长短、高积极情感。重视比矮和轻较的方法,注意培养学重。生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

  3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让学生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在观察中初步应用。和分一教学挂图分的'活动中认小黑板2、使学生通过分一分识分类三、分2三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相关实物培养初步的分感受分教具、图1的思想,类能力。类的作片用,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4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教学挂图小黑板2、使学生能按上下、指导学认2四位置前后、左右的方位关生分清相关实物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左右的图片2系,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位置关会使用上下、前后、左系。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5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0以内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1、数数、0~10各数。2、使学生在数数、认数的认数、读教学挂图写数过程中掌握10以内数的数、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和数的小黑板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用一一对大小比卡片2至6五五、认数15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较。少,理解“同样多”和“多”2、认识“少”的实际意义,认识符号=、>、<,会使用这几和第些符号和语言表示10以几的区内两个数的大小。3、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4.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和*惯。别。

  6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让学生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通过观教学挂图体。察,直观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认识长小黑板的活动中,感受*面和方体、正认识6六图形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方体、圆相关图形分类等认识物体的柱和球,教具、卡2较、方法,培养初步的观体会这片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些形体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的特征。

  7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让学生在活动中经重点:通历2、3、4、5各数分过合作、与合的学*过程,体会操作让教学挂图分与合的思想,并能从学生自3、4、5各数的一种分主探究小黑板发。出各数的分与相关口算卡片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合。7至8七分与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的难点:10能力。通过探索自己得出分与合的式子。

  8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初步体会加重点:法和减法的意义,并能学生动解决实际问题。手操作自主探相关口算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索,合作卡片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交流。10以内9加至13和减法法的过程。难点:教学挂图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理解相小黑板25力,推理能力。应的加、减法之4、使学生初步感受生间的联活中有许多计算问题,系培养学*兴趣和信心。

  9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操作与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的过程重点:中产生兴趣。会读、会写11—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20各教学挂图用数描述简单的生活数。认14至15识八11—20各数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难点:小黑板培养初步的估算意是否知卡片7用,识发展数感。道20以内数的3、重点知道“个位”顺序。和“十位”提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0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重点:计景中,了解20以内的算20以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内的进口算,达到一定的熟练位加法,程度。正确进相关口算2、使学生经历应用所行口算,卡片20以内16的至19位加法十进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达到一实际问题。定熟练教学挂图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程度。逐步养成难点:在小黑板15学*过程中,独立思考的*惯,参与数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学学*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过程中,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惯。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

  一、教材简析:

  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一共编排十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大致能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依次是“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分别让学生在具体情境里数物体的个数,比物体的长短(高矮)或轻重,把若干物体按比较明显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三个单元是小学生学*数学的起步,之所以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头,主要原因有三个:①“数”“比”“分”都是学生在幼儿时期进行过的活动,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前教育时往往要进行这些活动,已经有了最初步的活动经验。把“数”“比”“分”等活动作为教材的起始内容,有利于数学学*和幼儿活动的衔接,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过渡。②观察、计数、比较、分类是数学教学经常开展的活动,是学生主动学*数学的常用方法。学生具有这些活动的经验与能力,将对他们的数学学*产生长远的影响。把这些活动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是开发并积累学*资源,有利于主动、积极的学*方式的形成。③在这三个单元里没有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没有读、写、算的练*任务,寓数学思想方法于有趣的学*活动之中,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数学,有利于形成学*数学的热情。第二部分是第四单元到第十单元,本学期要新授的数学知识都在其中。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2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初步教学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在“统计和概率”领域教学简单的分类,包括分类的作用和方法。在“综合和实践”领域安排了“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两次活动。第三部分是第十一单元,在期末有重点地整理一学期所教学的数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复*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要求: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与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感受并认识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能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

  2、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事物的多少,简单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的算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具体的数描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物,并进行交流;能用长短、大小、轻重说明和交流一些简单物体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分析或计算的方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实际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4、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某些现象,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数学的热情,有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和与他人合作、交流中,体会学*数学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初步萌发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能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经历发现和改正数学活动中错误的过程,愿意在他人的帮助、指导下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三、教学重点: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感受并认识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能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

  2、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事物的多少,简单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的算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难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具体的数描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物,并进行交流;能用长短、大小、轻重说明和交流一些简单物体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分析或计算的方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实际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措施:

  1、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注意联系实际理解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和用数交流信息,鼓励学生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学*活动,把动手实践、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看作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学*的积极感情。

  六、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分一分……………………………1课时

  四、认位置……………………………1课时

  五、认识10以内的数…………………10课时

  六、认识图形(一)……………………1课时

  有趣的拼搭………………………………1课时

  七、分与合………………………………7课时

  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9课时

  丰收的果园………………………………1课时

  九、认识11~20各数……………………4课时

  十、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十一、期末复*…………………………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

  一、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一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60人。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和生活*惯。如: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老师指挥;读、写方面的要求等。这些都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和生活。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水*,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 实际问题。认、写20以内的数,读、会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计方法。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单实际问题。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整时的时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置关系。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3)联系具体情境,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复一些简单的问题。能根据物体的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能根据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的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或问题,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有喜欢数学学*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1.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2. 安排两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 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4.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 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5.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 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 并用数交流信息。

  6.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学生 保留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五、课时安排:

  一. 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 分一分1课时

  四. 认位置1课时

  五.认数(一)10课时

  六.认识物体2课时

  七.分与合6课时

  八.加法和减法21课时

  九.统计1课时

  十.认数(二)5课时

  十一.认识钟表1课时

  十二.加法5

  十三.期末复*4课时

  数学, 国标, 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教学中,我将在全面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区、本班级的实际情况,**思想,大胆创新,探索适合于新时期课程的教学方式、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并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检验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教材建设作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10以内的数的认识,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法制教育与安全教育

  根据教管中心的安排,坚持放假前半小时安全教育,上午一分钟的认真清点学生到校情况和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坚持天天讲,力争做到零事故。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渗透相应的法律法规,力争做到每月一次。

  五、教学进度安排

  1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学会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出个数10以内的物或人,初在10以小黑板步学会用1~10各数内的物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或人数。教学挂图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了解分一、数1一一数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类数数从数的感受角度的方法1方法,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学*数数的方法,感受可以表示数量多少,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2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认识长教学挂图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短、高矮轻重。和轻重小黑板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的含义,二、比1二一比活动,初步建立长短、体会比相关实物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较的一教具判断和般方法,2养初步的观察、推理的能力。初步学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会比较的数学现象和事实,培物体的养学生对数学学*的长短、高积极情感。重视比矮和轻较的方法,注意培养学重。生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

  3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让学生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在观察中初步应用。和分一教学挂图分的活动中认小黑板2、使学生通过分一分识分类三、分2三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相关实物培养初步的分感受分教具、图1的思想,类能力。类的作片用,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4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教学挂图小黑板2、使学生能按上下、指导学认2四位置前后、左右的方位关生分清相关实物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左右的图片2系,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位置关会使用上下、前后、左系。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5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0以内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1、数数、0~10各数。2、使学生在数数、认数的认数、读教学挂图写数过程中掌握10以内数的数、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和数的小黑板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用一一对大小比卡片2至6五五、认数15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较。少,理解“同样多”和“多”2、认识“少”的实际意义,认识符号=、>、<,会使用这几和第些符号和语言表示10以几的区内两个数的大小。3、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4.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和*惯。别。

  6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让学生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通过观教学挂图体。察,直观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认识长小黑板的活动中,感受*面和方体、正认识6六图形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方体、圆相关图形分类等认识物体的柱和球,教具、卡2较、方法,培养初步的观体会这片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些形体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的特征。

  7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让学生在活动中经重点:通历2、3、4、5各数分过合作、与合的学*过程,体会操作让教学挂图分与合的思想,并能从学生自3、4、5各数的一种分主探究小黑板发。出各数的分与相关口算卡片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合。7至8七分与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的难点:10能力。通过探索自己得出分与合的式子。

  8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初步体会加重点:法和减法的意义,并能学生动解决实际问题。手操作自主探相关口算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索,合作卡片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交流。10以内9加至13和减法法的过程。难点:教学挂图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理解相小黑板25力,推理能力。应的加、减法之4、使学生初步感受生间的联活中有许多计算问题,系培养学*兴趣和信心。

  9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操作与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的过程重点:中产生兴趣。会读、会写11—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20各教学挂图用数描述简单的生活数。认14至15识八11—20各数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难点:小黑板培养初步的估算意是否知卡片7用,识发展数感。道20以内数的3、重点知道“个位”顺序。和“十位”提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4、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5、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7、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8、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9、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解决问题: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同伴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汁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4、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措施:

  1、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

  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标。

  3、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知识、发展技能,学*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4、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5、注意学*过程的构建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窗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动手、动脑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通过“做数学”获得再创造的机会,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6、注意评价的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过程。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第1——2周 一、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第 3 周 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第 4 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5 周 国庆放假

  第6——8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9 周 四、有趣的游戏

  第10——11周 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第 12 周 六、有趣的游戏——认识图形

  第13——15周 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第16——17周 八、雪山乐园——总复*

  第18——19周 期末复*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7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1)班有61人,一(2)班有58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如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3、分一分、认识物体。

  4、11—20各数的认识。

  5、20以内的进位加法。

  6、20以内的退位减法。

  7、总复*。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8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2个班共有68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七、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

  一单元数一数1课时

  二单元比一比2课时

  三单元1至5的认识3课时;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单元分类2课时

  六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复*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单元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单元认识钟表2课时

  九单元9加几3课时

  九单元8、7、6加几4课时;5、4、3、2、加几3课时

  十单元总复*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9

  一、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20名学生,10名男生,10名女生。学生的来源很广,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有着较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很多行为*惯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具体单元安排为: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图形(一);分与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11—20各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期末复*;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两个综合实践活动。

  1、“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了6个单元。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数,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单元数一数、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第七单元分与合,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安排在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些内容是学生今后计算学*的重要基础,教材编排时不但课时有所增加,而且增设了“思考题”和“你知道吗”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拓展认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数的认识,增强探索规律的意识和简单应用知识的能力。

  2、“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3个单元。即第二单元比一比、第四单元认位置、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一方面利用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轻重、远*等,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另一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初步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再一方面,经过实物、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为今后学*几何图形奠定初步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经验。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三单元分一分,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活动,学*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学*统计和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

  4、“综合与实践”领域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分别安排在第六、八单元里,结合认识物体安排了《有趣的拼搭》,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安排了《丰收的果园》。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现实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在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中,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探索10以内的加法、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法、减法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能探索一些简单的物体、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经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数学思考。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体会分与合的数学意义,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运算能力。经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体会有根据地进行思考;经过对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经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培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发展思维能力。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观察、比较的能力。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3、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从事物的数量多少,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等方面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初步学会经过简单的数数、比较大小、加减计算以及观察、操作、分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和交流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态度。

  (1)在老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数数、比较、分类、计算等与数学有关的活动感兴趣,具有喜欢数学学*的积极情感。

  (2)在建立数的概念、认识物体形状、讨论计算方法、表达思考过程等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3)在用简单的数表示事物的多少、用加减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用文字、符号表示简单规律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用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知道在计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数学活动中有可能会出现错误,并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建议。

  1、培养良好的数学学**惯。

  良好的学**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一年级学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和认真的学*态度。要求他们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准确表达、认真作业。学生在写作业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更要关注学生的坐姿、握笔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视力。严格要求学生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涂改,认真听题、细心计算、耐心检查,逐步养成书写规范的良好*惯。说到书写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数字写得清楚、美观,还要注意写数字的笔顺,比如:经常有学生把“0”、“8”的笔顺写错。

  2、丰富问题情景,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1)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

  教材在选择素材时注重创设形象、生动、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游数学知识的“海洋”,进行有趣的数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如“数一数”教学中,选择了儿童乐园的场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观察、数数、初步感受数的实际意义。再如教学“10以内加法和减法”时,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浇花、植树、游泳、跳高、踢球、乘公交车)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2)编写生动的故事激发学*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些童话故事的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中学*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以“森林运动会”为素材,引导学生学*数的大小比较;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经过“小朋友浇花”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提出“现在一共有几人”“还剩几个人”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数一数、算一算的冲动,主动去探索计算的方法,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3)设计丰富的活动提高计算能力。

  在上一年级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等方面的经验,所以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基本没有问题。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稍有难度,这是后续学*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生必须学好,并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学期末速度要求大约为每分钟8道一步计算式题(直接写得数),正确率要达到90%~95%。由于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而计算练*又比较枯燥,因此,老师在强调计算的同时,也要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数学扑克、登山夺红旗、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同桌自编计算题交换算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3、经历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给学生锻炼数学思维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分析,发展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

  (1)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索与合作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数学。真正使数学学*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在学*加、减法计算,特别是20以内进位加法时,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交流算法,实现算法多样化,并引导学生对不同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感受每种计算方法的优劣,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优化计算方法。

  (2)要注重突出数学基本思想在知识形成和应用中的作用。

  一是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学抽象过程,初步体会数学抽象的意义。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数出现实场景中人或物的数量,再引导他们用相应颗数的算珠表示“一类等价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最后由相应颗数的算珠抽象出数,并借助直尺和图形使他们初步感受直线上的点与数是一一对应的,明确数的顺序和大小。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侧重引导学生经历“用小棒摆出十几→在计数器上拨出十几→写数”这样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初步感受不同数位上的数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值,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

  二是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体会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确定性。例如,组织“比一比”的活动时,增加了比“3支笔的长短”、比“3种水果的轻重”、比“3杯水的多少”等问题,引导学生在确定最长最短、最轻最重、最多最少等活动中,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

  4、注重*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

  一是要适当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学*能力的练*。例如,为了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练*写数的机会,在学*“认识1-5”和“认识6-9”这两个部分内容后分别增加了1课时的练*,同时还在练*一和练*二中适当增加了*题的容量。另外,考虑到学生熟练掌握8、9的分与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历一个适当的过程,把8、9的分与合分开编排,并增加了1课时的练*。

  二是进一步加强相*、相似或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比较。例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计算时,让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说出指定得数的若干不同算式,启发他们在此过程中自主体会相关加、减式题的联系和区别。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经过题组形式,多次引导学生比较“得数相同的不同算式” 和“得数不同的相*算式”,启发他们在比较中进一步把握相关式题的内在关联,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并形成必要的技能。

  5、适量补充安排思考题和自主阅读材料。

  本册教科书一共安排了12道思考题,这些题目涉及数和运算的意义、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数学规律、简单的判断和推理等内容。解答这些思考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学*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自身的价值与魅力、锻炼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本册教科书还经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两则自主阅读材料,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愿望,启发他们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量补充安排相关的思考题和自主阅读材料。如在教科书29页“照下图这样,把8根短绳连在一起,要打( )个结”,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中探索规律,解决问题。进一步延伸“把8根短绳连在一起,围成一圈,要打( )个结”,让学生进一步探讨。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汇总20篇(扩展2)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实用20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

  Ⅰ、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个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惯、学**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要让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任务。

  Ⅱ、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 ;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

  2、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Ⅲ、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二)能力方面

  1、在学*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符号感和初步的数学思想。

  4、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的良好*惯。

  3、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等。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安排

  1、准备课 ----------- 4课时;

  2、位置---------- -------- 6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 10课时;

  4、认识图形 (一)------- 3课时;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5课时;

  6、1—20各数的认识------ 10课时

  7、认识钟表----------- 3课时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0课时;

  9、总复* ---------------- 10课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了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这些内容也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数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回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回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 编排特点

  1、 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措施

  1、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学*目的性的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

  2、 针对计算教学这一教学重点,教学时注意:

  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鼓励学生因题而异灵活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加强基本训练,打好计算基础。

  培养认真、仔细地计算和及时检查的学**惯。

  3、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4、要充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学*能力。

  五、本学期教改思路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积极开展教改实验,尽快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学*,探索学*,合作学*和创新学*。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的全过程。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3

  一、教材分析:

  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二、教学目标: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同学,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同学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同学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同学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要认真,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同学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同学的思维,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同学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同学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同学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同学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同学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同学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同学的意见,及时了解同学的学*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同学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促进自己的教学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同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同学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4)班、(5)班的数学教学。其中一(4)班有40名学生,男生21人,女生19人 ,一(5)班 有42人,男生 人,女生 人。

  1、知识掌握情况:两个班的学生对10以内的数数都掌握地挺好,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数100以内的数,知识方面可能对他们来说不会存在太大困难。但两个班还是存在一部分后进生,如一(4)班的金翔,范晨刚等。

  2、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简单的计算能力、数数,其它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上没有,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述,由于年龄的关系,没有任何的表述能力。

  3、学*态度和学**惯:学生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刚跨入小学,对数学课堂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

  相信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和努力,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并让学生的学*兴趣得到有效地提高。

  两个班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及素质都会得到更好地提高。

  二、教材总体分析:

  (一)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共十个单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难点: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三)教材编排特点: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

  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

  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初步养成良好的学*能力和学**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有条理、讲究美的好*惯。

  5.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综合实践活动:

  1、内容: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具体安排

  “数学乐园”是安排在第10周。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校园”安排在第 周,借助“我们的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并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看简单的统计图。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5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

  建构主义的学*观认为,学*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应该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该: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3、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同时注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

  5、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起空间观念。因此,教学时应该注意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大量、丰富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大量感知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什么是空间与图形,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做什么,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

  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8、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努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主要表现在: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2)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加深知识的理解。

  (3)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实物(动物、水果等)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这些都可以供学生认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时操作用。

  2.口算练*卡片

  3.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这是为使学生达到计算熟练用的学具。

  4.数的组成练*卡片这是为使学生掌握数的组成的练*材料

  5.计数器这是演示20以内的数和计算用的一种教具。

  6.绒板这是用来演示数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用的教具。

  7.钟面

  8.方木块可以用来数数和演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9.小棒本学期每个学生要准备20根小棒。

  10.数位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用。

  六、课时安排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正课16周,总复*4课时。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分类(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加几………………………………………………………………3课时

  整理和复*………………………………………………………………………1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

  十、总复*(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6

  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重点难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2课时)

  三、1至5的认识(10课时)

  1、1至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分类(2课时)

  六、6至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复*……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加几………………….3课时

  十、总复*(4课时)

  改进教学方法或建议: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7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的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8

  一、本班学情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的转变,使他们对“学*”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惯比较随意,个别孩子课堂上随意下位的情况严重。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欲望的,有较好的学*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体系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9个小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

  2、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7、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8、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

  2、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3、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体验分类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

  7、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三、本期教学目标:(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应培养的能力。)

  1、认识0~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5、能说出个位和十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6、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7、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8、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9、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本期教学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惯。学生学*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的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学生刚刚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教学是要注意根据孩子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环节,如游戏,故事,比赛等,注意从生活中找素材,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提供具体的学*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过程。

  3、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刚入学的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创设丰富有趣的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既关注个体又不影响全体。

  4、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上等。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做练*、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1)、发现困难生要及时帮助,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兴趣。

  (2)、积极开发学生对学*兴趣,利用情境培养学*数学的愿望。

  (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对优秀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利用奖章制度树立班级学*榜样,结合班级的评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氛围。

  五、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9

  一、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水*,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 实际问题。认、写20以内的数,读、会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计方法。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单实际问题。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整时的时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置关系。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3)联系具体情境,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复一些简单的问题。能根据物体的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能根据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的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或问题,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有喜欢数学学*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1.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2. 安排两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 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4.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 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5.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 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 并用数交流信息。

  6.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学生 保留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五、课时安排:

  一. 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 分一分1课时

  四. 认位置1课时

  五.认数(一)10课时

  六.认识物体2课时

  七.分与合6课时

  八.加法和减法21课时

  九.统计1课时

  十.认数(二)5课时

  十一.认识钟表1课时

  十二.加法5

  十三.期末复*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0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的兴趣和良好*惯

  数学学*的兴趣对于数学学*非常重要。教师要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过程。

  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50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如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3、分一分、认识物体;

  4、11-20各数的认识;

  5、20以内的进位加法;

  6、20以内的退位减法;

  7、总复*。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域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20以内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加法、减法运算的意义,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了解这些常见的几何体;

  2、数学思考领域

  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对20以内数的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学生在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简单几何体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解决问题领域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初步了解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情感与态度领域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可以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而知识与技能的学*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

  四、本册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1.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

  现实的——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学生愿意思考,乐于接受;

  引入数学问题(如P7例1、P18例1);

  引导学*思路(如P71第11题);

  激发学*兴趣(如P26例1、P54主题图)。

  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数学知识不宜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如P10例1、P81主题图);

  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认知*台(如P17第9题);

  体现开放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如P8例4,P36例3);

  把合作交流作为学*行为与学*要求(P16第8题,P89第3题)。

  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让学生亲*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乐于学*数学;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文字以对话出现。

  有利于学生“(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

  课堂活动

  作用: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机会;

  课堂活动与教学活动、练*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主要形式:操作、游戏等。

  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

  个体与集体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

  P16第8题、P62第4题,认识周围的数、我有一双小巧手。

  贴*儿童生活,注意适用性与开放性;

  展现过程,有一定的操作性。

  5.体现学法,利学利导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

  ——允许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认真听讲,课堂练*、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方式。

  6. 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的重要资源;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影响……

  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本册两个数学文化:P58“分类”和P80“***数字的由来”)

  五、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七、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1 准备课 2课时

  2—3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9课时

  4—9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16课时

  10 分一分、认识物体 5课时

  11—13 11—20各数的人数 7课时

  14—16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8课时

  17—19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9课时

  20 总复* 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2

  一、学情份析

  本学期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数学的熟悉未几,学生的学*行为与*惯都还没有构成,所以,一年级教学上册教学任务的计划,我是按本班学生的学*基础低和学**惯还没有构成制定的。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预备课;位置;1——5的熟悉和加减法;熟悉图形(一);6——10的熟悉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熟悉;数学乐园;熟悉钟表;20之内进位加法;总温*。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熟悉立体图形,和初步熟悉钟面,使学生取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利用数学的爱好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目在20之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辨别几个和第几个,把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把握10之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熟悉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份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之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题目。

  4、熟悉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熟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体会学*数学的乐趣,进步学*数学的爱好,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之内的加法和20之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份内容和20之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熟悉数的计算的开始。在*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利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毕生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把握。

  五、改进教法进步教学质量的假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进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动身,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换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纵、归纳、类比、猜想、交换、反思等活动,取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惟能力,激起学生的学*爱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合适学生发展的教学进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公道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步教学效益。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3

  一、 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和寄宿部的工作,分别是55人和45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要两面都要俱到。(1)班的女孩子人数比较多,管理起来相对方便一些。(3)班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只相差1个人,半托占了三分之二,全托占了三分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的主动性、学*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4

  一、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一年级(1)班有7人。虽然大部分学生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惯、行为*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四、教学方法设计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六、教学评价

  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惯和生活*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五、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六、补差意见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七、教学进度安排

  1 始业教育 使用工具 杠杆的科学

  2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轮轴的秘密 复*

  3 定滑轮和动滑轮 滑轮组 练*

  4 斜面的作用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练*

  5 国庆假期

  6 抵抗弯曲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拱形的力量

  7 找拱形 练* 课外延伸

  8 做框架 建高塔 机动

  9 桥的形状和结构 用纸造一座“桥”复*第二单元

  10 期中复*知识回顾 期中检测 机动1课时

  11 电和磁 电磁铁 电磁铁的磁力(一)

  12 电磁铁的磁力(二) 练* 神奇的小电动机

  13 电能和能量 电能从哪里来 能量与太阳

  14 练* 复*第三单元 校园生物大搜索

  15 校园生物分布图 多种多样的植物 练*

  16 种类繁多的动物 相貌各异的我们 练*

  17 原来是相关联的 谁选择了它们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8 复*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测试 概念梳理

  19 复*

  20 期末测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5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23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 方方面面都要俱到。 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的主动性、学*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六、课时安排

  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6

  一、 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和寄宿部的工作,分别是55人和45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要两面都要俱到。(1)班的女孩子人数比较多,管理起来相对方便一些。(3)班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只相差1个人,半托占了三分之二,全托占了三分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的主动性、学*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7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教学一年级(1)班、一年级(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其中,一(1)班 有44人,一(3)班有40人。这两个班都是男生偏多,男孩子普遍较好动,但是都较聪明,对数学的学*是一件好事。另外,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学前班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学前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性格内向,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常规知识还得加强训练,他们还像在学前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体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教学重点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

  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8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教学中,我将在全面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区、本班级的实际情况,**思想,大胆创新,探索适合于新时期课程的教学方式、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并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检验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教材建设作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10以内的数的认识,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法制教育与安全教育

  根据教管中心的安排,坚持放假前半小时安全教育,上午一分钟的认真清点学生到校情况和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坚持天天讲,力争做到零事故。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渗透相应的法律法规,力争做到每月一次。

  五、教学进度安排

  1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学会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出个数10以内的物或人,初在10以小黑板步学会用1~10各数内的物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或人数。教学挂图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了解分一、数1一一数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类数数从数的感受角度的方法1方法,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学*数数的方法,感受可以表示数量多少,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2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认识长教学挂图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短、高矮轻重。和轻重小黑板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的含义,二、比1二一比活动,初步建立长短、体会比相关实物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较的一教具判断和般方法,2养初步的观察、推理的能力。初步学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会比较的数学现象和事实,培物体的养学生对数学学*的长短、高积极情感。重视比矮和轻较的方法,注意培养学重。生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

  3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让学生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在观察中初步应用。和分一教学挂图分的活动中认小黑板2、使学生通过分一分识分类三、分2三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相关实物培养初步的分感受分教具、图1的思想,类能力。类的作片用,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4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教学挂图小黑板2、使学生能按上下、指导学认2四位置前后、左右的方位关生分清相关实物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左右的图片2系,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位置关会使用上下、前后、左系。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5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0以内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1、数数、0~10各数。2、使学生在数数、认数的'认数、读教学挂图写数过程中掌握10以内数的数、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和数的小黑板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用一一对大小比卡片2至6五五、认数15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较。少,理解“同样多”和“多”2、认识“少”的实际意义,认识符号=、>、<,会使用这几和第些符号和语言表示10以几的区内两个数的大小。3、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4.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和*惯。别。

  6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让学生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通过观教学挂图体。察,直观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认识长小黑板的活动中,感受*面和方体、正认识6六图形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方体、圆相关图形分类等认识物体的柱和球,教具、卡2较、方法,培养初步的观体会这片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些形体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的特征。

  7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让学生在活动中经重点:通历2、3、4、5各数分过合作、与合的学*过程,体会操作让教学挂图分与合的思想,并能从学生自3、4、5各数的一种分主探究小黑板发。出各数的分与相关口算卡片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合。7至8七分与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的难点:10能力。通过探索自己得出分与合的式子。

  8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初步体会加重点:法和减法的意义,并能学生动解决实际问题。手操作自主探相关口算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索,合作卡片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交流。10以内9加至13和减法法的过程。难点:教学挂图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理解相小黑板25力,推理能力。应的加、减法之4、使学生初步感受生间的联活中有许多计算问题,系培养学*兴趣和信心。

  9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操作与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的过程重点:中产生兴趣。会读、会写11—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20各教学挂图用数描述简单的生活数。认14至15识八11—20各数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难点:小黑板培养初步的估算意是否知卡片7用,识发展数感。道20以内数的3、重点知道“个位”顺序。和“十位”提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0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重点:计景中,了解20以内的算20以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内的进口算,达到一定的熟练位加法,程度。正确进相关口算2、使学生经历应用所行口算,卡片20以内16的至19位加法十进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达到一实际问题。定熟练教学挂图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程度。逐步养成难点:在小黑板15学*过程中,独立思考的*惯,参与数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学学*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过程中,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惯。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9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23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 方方面面都要俱到。 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的主动性、学*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六、课时安排

  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

  一、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面图形,感受*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教学计划 >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xx

  20xx-08-01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的主动性、学*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汇总20篇(扩展3)

——年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汇总5篇

  年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1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3)(4)班共有学生85人, 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惯。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本学期要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维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材分析 :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 以内 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 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找规律。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

  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的风格和特色更加鲜明,将数学学科体系的严谨性和学生自主学*的开放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又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更加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 100 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 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 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惯。

  四、教学目标 :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 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 100 以内数,会读写 100 以内数。掌握 100 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 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 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和数据整理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 角,1 角=10 分, 爱护人民币。

  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 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 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倾听,书写工整的良好*惯。

  10、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维方法。

  五、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 学生参与学*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数 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 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品 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喜闻乐见 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 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

  一、认识图形(二)(3课时)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课时)

  1、十几减9.................................1课时

  2、十几减9的练*课.........................1课时

  3、十几减8、7、6...........................1课时

  4、十几减9、8、7、6的练*课................1课时

  5、十几减5、4、3、2........................1课时

  6、十几减几的练*课........................1课时

  7、解决问题................................2课时

  8、整理和复*..............................2课时

  三、分类与整理(3课时)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9课时)

  1、数100以内的数和数的组成................1课时

  2、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2课时

  3、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2课时

  4、解决问题...............................1课时

  5、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6、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五、认识人民币(5课时)

  1、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的进率...........2课时

  2、简单的名数变换和加、减法...............2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2课时)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3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3课时

  4、小括号....................... 1课时

  5、连加...........................1课时

  6、连减...........................1课时

  7、整理和复*.....................2课时

  七、找规律(4课时)

  八、总复*(4课时)

  备注:每周5课时,此进度仅供教师参考 法定节假日未安排课时

  年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2

  一、教材简析:

  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一共编排十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大致能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依次是“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分别让学生在具体情境里数物体的个数,比物体的长短(高矮)或轻重,把若干物体按比较明显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三个单元是小学生学*数学的起步,之所以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头,主要原因有三个:①“数”“比”“分”都是学生在幼儿时期进行过的活动,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前教育时往往要进行这些活动,已经有了最初步的活动经验。把“数”“比”“分”等活动作为教材的起始内容,有利于数学学*和幼儿活动的衔接,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过渡。②观察、计数、比较、分类是数学教学经常开展的活动,是学生主动学*数学的常用方法。学生具有这些活动的经验与能力,将对他们的数学学*产生长远的影响。把这些活动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是开发并积累学*资源,有利于主动、积极的学*方式的形成。③在这三个单元里没有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没有读、写、算的练*任务,寓数学思想方法于有趣的学*活动之中,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数学,有利于形成学*数学的热情。第二部分是第四单元到第十单元,本学期要新授的数学知识都在其中。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2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初步教学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在“统计和概率”领域教学简单的分类,包括分类的作用和方法。在“综合和实践”领域安排了“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两次活动。第三部分是第十一单元,在期末有重点地整理一学期所教学的数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复*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要求: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与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感受并认识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能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

  2、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事物的多少,简单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的算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具体的数描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物,并进行交流;能用长短、大小、轻重说明和交流一些简单物体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分析或计算的方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实际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4、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某些现象,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数学的热情,有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和与他人合作、交流中,体会学*数学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初步萌发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能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经历发现和改正数学活动中错误的过程,愿意在他人的帮助、指导下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三、教学重点: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感受并认识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能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

  2、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事物的多少,简单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的算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难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具体的数描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物,并进行交流;能用长短、大小、轻重说明和交流一些简单物体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分析或计算的方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实际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措施:

  1、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

  2、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注意联系实际理解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和用数交流信息,鼓励学生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学*活动,把动手实践、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看作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学*的积极感情。

  六、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分一分……………………………1课时

  四、认位置……………………………1课时

  五、认识10以内的数…………………10课时

  六、认识图形(一)……………………1课时

  有趣的拼搭………………………………1课时

  七、分与合………………………………7课时

  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9课时

  丰收的果园………………………………1课时

  九、认识11~20各数……………………4课时

  十、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十一、期末复*…………………………4课时

  年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3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23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 方方面面都要俱到。 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的主动性、学*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六、课时安排

  略

  年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4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一(1)班现有学生xx人, 一(4)班现有xx人。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惯。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本学期要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维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目标 :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 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 100 以内数,会读写 100 以内数。掌握 100 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 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 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和数据整理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 角,1 角=10 分, 爱护人民币。

  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 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 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倾听,书写工整的良好*惯。

  10、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维方法。

  三、本学期重点及难点:

  1、认识 100 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 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 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惯。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 学生参与学*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数 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 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品 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喜闻乐见 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 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年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5

  一、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xx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惯。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好说好动,精力难以集中,思维跳跃性大,课堂常规较差,尤其是倾听的*惯和随便插嘴的*惯。因此,本学期要立足于端正学*态度,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xx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xx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xx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xx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惯。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xx”和“xx”,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xx以内数,会读写xx以内数。掌握xx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xx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xx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xx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xx元=xx角,xx角=xx分,爱护人民币。

  5、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xx时=xx分,知道珍惜时间。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3、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倾听*惯、交流*惯。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的方法。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8、课堂上关注学困生的学*情况,以鼓励、激励为主,重视课堂上辅导督促工作。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汇总20篇(扩展4)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6篇

  一、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20名学生,10名男生,10名女生。学生的来源很广,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有着较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很多行为*惯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具体单元安排为: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图形(一);分与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11—20各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期末复*;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两个综合实践活动。

  1、“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了6个单元。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数,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单元数一数、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第七单元分与合,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安排在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些内容是学生今后计算学*的重要基础,教材编排时不但课时有所增加,而且增设了“思考题”和“你知道吗”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拓展认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数的认识,增强探索规律的意识和简单应用知识的能力。

  2、“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3个单元。即第二单元比一比、第四单元认位置、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一方面利用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轻重、远*等,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另一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初步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再一方面,经过实物、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为今后学*几何图形奠定初步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经验。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三单元分一分,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活动,学*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学*统计和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

  4、“综合与实践”领域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分别安排在第六、八单元里,结合认识物体安排了《有趣的拼搭》,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安排了《丰收的果园》。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现实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在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中,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探索10以内的加法、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法、减法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能探索一些简单的物体、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经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数学思考。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体会分与合的数学意义,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运算能力。经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体会有根据地进行思考;经过对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经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培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发展思维能力。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观察、比较的能力。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3、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从事物的数量多少,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等方面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初步学会经过简单的数数、比较大小、加减计算以及观察、操作、分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和交流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态度。

  (1)在老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数数、比较、分类、计算等与数学有关的活动感兴趣,具有喜欢数学学*的积极情感。

  (2)在建立数的概念、认识物体形状、讨论计算方法、表达思考过程等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3)在用简单的数表示事物的多少、用加减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用文字、符号表示简单规律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用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知道在计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数学活动中有可能会出现错误,并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建议。

  1、培养良好的数学学**惯。

  良好的学**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一年级学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和认真的学*态度。要求他们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准确表达、认真作业。学生在写作业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更要关注学生的坐姿、握笔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视力。严格要求学生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涂改,认真听题、细心计算、耐心检查,逐步养成书写规范的良好*惯。说到书写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数字写得清楚、美观,还要注意写数字的笔顺,比如:经常有学生把“0”、 “8”的笔顺写错。

  2、丰富问题情景,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1)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

  教材在选择素材时注重创设形象、生动、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游数学知识的“海洋”,进行有趣的数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数学学*活动。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如“数一数”教学中,选择了儿童乐园的场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观察、数数、初步感受数的实际意义。再如教学“10以内加法和减法”时,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浇花、植树、游泳、跳高、踢球、乘公交车)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2)编写生动的故事激发学*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些童话故事的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中学*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以“森林运动会”为素材,引导学生学*数的大小比较;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经过“小朋友浇花”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提出“现在一共有几人”“还剩几个人”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数一数、算一算的冲动,主动去探索计算的方法,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3)设计丰富的活动提高计算能力。

  在上一年级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等方面的经验,所以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基本没有问题。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稍有难度,这是后续学*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生必须学好,并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学期末速度要求大约为每分钟8道一步计算式题(直接写得数),正确率要达到90%~95%。由于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而计算练*又比较枯燥,因此,老师在强调计算的同时,也要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数学扑克、登山夺红旗、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同桌自编计算题交换算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3、经历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给学生锻炼数学思维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分析,发展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

  (1)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索与合作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数学。真正使数学学*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在学*加、减法计算,特别是20以内进位加法时,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交流算法,实现算法多样化,并引导学生对不同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感受每种计算方法的优劣,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优化计算方法。

  (2)要注重突出数学基本思想在知识形成和应用中的作用。

  一是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学抽象过程,初步体会数学抽象的意义。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数出现实场景中人或物的数量,再引导他们用相应颗数的算珠表示“一类等价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最后由相应颗数的算珠抽象出数,并借助直尺和图形使他们初步感受直线上的点与数是一一对应的,明确数的顺序和大小。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侧重引导学生经历“用小棒摆出十几→在计数器上拨出十几→写数”这样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初步感受不同数位上的数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值,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

  二是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体会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确定性。例如,组织“比一比”的活动时,增加了比“3支笔的长短”、比“3种水果的轻重”、比“3杯水的多少”等问题,引导学生在确定最长最短、最轻最重、最多最少等活动中,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

  4、注重*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

  一是要适当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学*能力的练*。例如,为了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练*写数的机会,在学*“认识1-5”和“认识6-9”这两个部分内容后分别增加了1课时的练*,同时还在练*一和练*二中适当增加了*题的容量。另外,考虑到学生熟练掌握8、9的分与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历一个适当的过程,把8、9的分与合分开编排,并增加了1课时的练*。

  二是进一步加强相*、相似或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比较。例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计算时,让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说出指定得数的若干不同算式,启发他们在此过程中自主体会相关加、减式题的联系和区别。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经过题组形式,多次引导学生比较“得数相同的不同算式” 和“得数不同的相*算式”,启发他们在比较中进一步把握相关式题的内在关联,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并形成必要的技能。

  5、适量补充安排思考题和自主阅读材料。

  本册教科书一共安排了12道思考题,这些题目涉及数和运算的意义、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数学规律、简单的判断和推理等内容。解答这些思考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学*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自身的价值与魅力、锻炼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本册教科书还经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两则自主阅读材料,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愿望,启发他们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量补充安排相关的思考题和自主阅读材料。如在教科书29页“照下图这样,把8根短绳连在一起,要打( )个结”,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中探索规律,解决问题。进一步延伸“把8根短绳连在一起,围成一圈,要打( )个结”,让学生进一步探讨。

  一、学情分析

  (借鉴的朋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这学期负责一(2)班的数学,本班总数是36人,实到35人,其中女生30人,男生是6人,老生有30人,新生是6人,新生学*大部分学*都不怎么好。上学期我们班的合格率达到98%,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深入了解,我对班里的同学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刚步入小学阶段,有许多同学还不能马上适应课堂学*,个别同学常常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许多的不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这个学期我会加油的!

  【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 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同学的数学学*提供丰富的知识。

  2.以同学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注重同学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同学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2)让同学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同学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

  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同学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与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育要使同学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

  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7.注重培养同学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6、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7、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同学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同学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同学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同学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同学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教学措施】

  一、落实教学“七认真”的具体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同学交谈,了解每个同学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同学参与学*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同学良好的行为,培养同学学*数学的热情。

  3、培养同学良好的`学**惯,逐步引导同学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同学的独立思考,引导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同学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二、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五个必须”即:“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能力不同的同学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

  对同学因厌学辍学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积极采取帮扶转化措施,采用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信心。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向积极主动地学*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同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同学的厌学思想, 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进度安排:

  一、位置 4课时

  二、20以内退位减法 13课时

  三、图形的拼组 2课时

  四、100以内的认识 10课时

  五、人民币的认识 5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减法一 16课时

  七、认识时间 4课时

  八、找规律间表 4课时

  九、统计 5课时

  十、总复* 5课时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钟表,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图形,100以内的加减法(一),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减法(二),厘米、米的认识,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一班44人,二班42人。经过了一学期数学学*,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惯,对课堂常规有所了解,他们的自制能力、自立能力、及自学能力在上学期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他们天真、好动,好奇、好问、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学*方法,但也有少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理解力稍差,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让每个同学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共同进步。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并会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

  3、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理解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

  5、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6、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7、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8、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9、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10、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惯。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惯。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

  五、教学措施

  1、实现多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确立教学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能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知识与技能等显性目标上。

  2、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使全体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教学时,就同一问题情景,允许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在自主练*时要为学生提供难易、数量不同的题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完成,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5、教师应创造性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虽然本教材已构建成以教科书为核心,以教师教学用书、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和教辅读物为辅助的立体化的课程教材体系,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教师还需因人、因地、因时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以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6、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实施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六、课时安排及教学进度

  1、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逛公园 (共计8课时)

  第二单元 下雨了 (共计3课时 )

  第三单元 丰收了 智慧广场(共计7课时 )

  第四单元 农夫与牧童 趣味拼摆(共计3课时)

  第五单元 绿色行动 (共计10课时)

  第六单元 小小存钱罐 (共计3课时)

  第七单元 大海边 智慧广场(共计15课时)

  第八单元 阿福的新衣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共计5课时)

  第九单元 我换牙了 (共计3课时)

  第十单元 儿童乐园 (共计8课时)

  2、教学进度

  第1周3.5——3.6 20以内的退位减法P2-5

  第2周3.9——3.13 20以内的退位减法P6-13

  第3周3.16——3.20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认识钟表P14-22

  第4周3.23——3.27 100以内数的认识P23-31

  第5周3.30——4.3 100以内数的认识智慧广场单元检测P32-36

  第6周4.7——4.10 认识图形、100以内的加减法一P37-43

  第7周4.13——4.17 100以内加减法一P44-51

  第8周4.20——4.24 100以内加减法一、单元检测P52-56

  第9周4.27——4.30 人民币的认识 P57-62

  第10周5.4——5.8 期中检测、100以内加减法二P63-67

  第11周5.11——5.15 100以内加减法二P68-75

  第12周5.18——5.22 100以内加减法二P76-83

  第13周5.25——5.29 100以内加减法二、智慧广场、单元检测P84-92

  第14周6.1——6.5 厘米、米的认识P93-101

  第15周6.8——6.12 统计、单元检测 P102-105

  第16周6.15——6.19 总复*P106-113

  第17周6.23——6.26 总复*P114-115

  第18周6.29——7.3 期末质量检测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今年我任教一年级二班数学,学生人数32人。全班学生刚进校门,年龄小,爱说、爱动、爱表现,天真烂漫,喜欢玩耍,对于学校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良好的学**惯处于初步形成期。

  2、认知能力:学生的程度不一,有的孩子对于点数、数字的书写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学*数学的经验;而有的学生,对于数字和数学语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认识,学生的程度深浅不一。

  3、学*态度及*惯:每个学生都抱着美好的愿望来上学,开始他们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来接受正规的教育。但是谈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目的还未明确,学**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汇总20篇(扩展5)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6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的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2课时)

  3、位置(2课时)

  4、1——5的认识(3课时)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5、认识图形(1课时)

  6、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整理复*(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7、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8、认识钟表(1课时)

  9、认识钟表(1课时)

  10、9加几(3课时)

  8、7、6加几(4课时)

  5、4、3、2、加几(3课时)

  11、总复*

  一、 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和寄宿部的工作,分别是55人和45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要两面都要俱到。(1)班的女孩子人数比较多,管理起来相对方便一些。(3)班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只相差1个人,半托占了三分之二,全托占了三分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的主动性、学*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一、复*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分类与比较、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位置、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图形、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总复*。以上各单元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最后的总复*对整册的知识点进行了整体的浓缩和提炼。

  二、指导思想:

  复*的目的既要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使知识条理化,形成体系,又要适当进行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此过程中,重点是帮助学困生,查漏补缺,解决他们在知识与技能上的缺失。

  三、复*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惯。

  2、通过总复*使学生在本学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的乐趣。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5、培养学生的良好审题、书写、检查作业的学**惯。

  四、复*重点、难点:

  重点:2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

  难点:加减混合运算看图列式

  五、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学生本学期的学*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惯方面。90%的学生的学**惯较好,能自觉、保证质量的完成作业和学*任务;10%的学生*惯不好,表现在课堂上爱做小动作、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任务拖拉、作业马虎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在复*中加强对学生的要求。

  2、计算方面。对于20以内计算80%的学生能过很好的掌握,20%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不会;其中有部分学生做题容易出错。在计算方面还要加强认真的*惯的教育。

  3、解决问题方面。本学期主要学*利用看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利用计算能够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80%的同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20%的同学计算时不知道如何下手。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加强辅导。

  4、操作方面。本学期认智慧广场重叠问题,移多补少问题基础不好的可以动手操作。在复*中,对于这些学生应加强教育,使他养成良好的作业*惯。

  综上所述,同学们已经基本能掌握所学知识,但是,在学**惯、学*态度方面做的不好,个别学生应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六、复*措施:

  1、把定位辅导落到实处,对于基础的知识让学生一定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2、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与系统复*,使学生对知识能系统掌握。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后进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4、做到当堂达标,提高学生的能力,做到讲练结合。

  5、加强学生的*惯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先审清题意,然后再做。做题的过程中做到仔细、认真。

  七、时间安排

  12.20——12.31按照单元复*,共两周时间。

  1.3——1.7进行分类复*,并穿插模拟测试。

  1.10——1.12考前动员,有针对性的做一些练*,直到期末质量检测。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数学知识。

  五、教学课时安排:

  略。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惯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的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2课时)

  3.位置(2课时)

  4.1——5的认识(3课时)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5.认识图形(1课时)

  6.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整理复*(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7.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8.认识钟表(1课时)

  9.认识钟表(1课时)

  10.9加几(3课时)

  8、7、6加几(4课时)

  5、4、3、2、加几(3课时)

  11.总复*

  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汇总20篇(扩展6)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菁华5篇)

  一、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水*,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 实际问题。认、写20以内的数,读、会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计方法。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单实际问题。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整时的时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置关系。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3)联系具体情境,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复一些简单的问题。能根据物体的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能根据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的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或问题,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有喜欢数学学*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1.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2. 安排两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 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4.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 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5.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 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 并用数交流信息。

  6.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学生 保留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五、课时安排:

  一. 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 分一分1课时

  四. 认位置1课时

  五.认数(一)10课时

  六.认识物体2课时

  七.分与合6课时

  八.加法和减法21课时

  九.统计1课时

  十.认数(二)5课时

  十一.认识钟表1课时

  十二.加法5

  十三.期末复*4课时

  一、 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和寄宿部的工作,分别是55人和45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要两面都要俱到。(1)班的女孩子人数比较多,管理起来相对方便一些。(3)班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只相差1个人,半托占了三分之二,全托占了三分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的主动性、学*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一、教材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三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

  9.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初步养成良好的学*能力和学**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说得比较完整而简洁。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轻声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合作。能与同学友好合作完成数学游戏、数学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学研究。

  ⑼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有条理、讲究美的好*惯。

  5.初步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教学一年级两个教学班。其中一(2)班共38人(男21女17),一(4)班共42人(男25女17)。初入学两班已个性初显:(2)班如山野稚朴天成,勇敢无畏,少约束,法自然,拟严规矩,不压个性,严爱相加;(4)班如园林静美有规,和谐温顺,有礼貌,志上游,拟拓视野,鼓励张扬,放手而爱。

  四、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加强游戏、儿歌、演示、观察与操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加强听、说、读的分量,创造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贯穿审题、解题思路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思考。

  5.在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情分析:

  一、三班学生40人,四班41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加与减(一)”。是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降低了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学*数学的难度。退位减法是一个难点,学生掌握比较慢,但同时也是今后竖式减法的重点所在。所以在介绍的:数小棒、倒着数数、凑十法、看减法想加法、借助计数器这些方法中,孩子们喜欢用什么方法不统一要求,自己怎么快怎么算,但是要介绍这些方法。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 在“加与减”的学*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上学期立体图形到现在*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图形,七巧板是孩子喜欢的拼图,用它可以拼出很多的图形,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第五单元之后安排了一个大的实践活动,即“分扣子”和“填数游戏”。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类,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安排学生填数游戏,旨在对孩子的口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