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十)份

首页 / 教学计划 / |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主要内容

  第12周 第一单元

  第3、4、5周 第二单元

  第6、7、8周 第三单元

  第9、10、11周 第四单元

  第12、13周 第五单元

  第14、15、16周 第五单元

  第17、18周 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惯也有好转,学*自觉性提高了,期末笔试优秀率达100%,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本期和学生共同制定的目标是笔试*均分达90分,将书本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知道生活和学*中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2、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第二单元

  1、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从对古代文化的探究与古今的对比中,知道历史是如何记账下来的,如何去了解历史。让学生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其过去和未来。

  3、了解和探索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三单元

  1、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精神。

  2、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遗产,借助文化遗产,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状况,激发学生对文物古迹受损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意识。

  第四单元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3、知道人们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并对这种探索精神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及为此做出贡献的愿望。

  4、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

  1、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根据“课后练*与评价”册,信息收集、社会实践、期末考查、学生课堂常规,发言情况、学*态度等进行多元评价。

  六、课时安排:32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3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周次:教学内容

  1-3周:好大一个家

  4-6周:壮丽的山河

  7-9周: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10-12周:各族人民一家亲

  13-15周:自然灾害与救助

  16-18周:珍爱自己的生命

  19-20周:期末总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同学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学思维活跃,集体观念强,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有爱心,敢于表示自我,个性好强,但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善于反省自身,爱模仿电视明星,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错误。

  二,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和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和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同学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战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规范》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实际生活 。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同学主体

  四,教学目标:

  引导同学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身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引导同学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证了我们的权益。

  了解国家所蒙受的羞耻,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通过生动的事例,协助同学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同学的人文精神。

  让同学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溢机遇和挑战。

  五,教学措施:

  必需注重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同学,以所有同学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中强调"必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需与同学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出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需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必需注重同学的实践

  实践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笼统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学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同学学**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惯。

  4,培养专心听他人讲话的*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考虑,做好笔记的*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惯。

  七,潜能生辅导:

  1,对毛俊杰等喜欢打闹的同学,引导其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2,引导计智慧等不爱科学的女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

  3,用"学校里的红绿灯"教育常犯纪律的张浩然等,使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八,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时提高业务水*;辅导同学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

  九,教学活动布置:

  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 3课 10~14课时

  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 3课 7~9课时

  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 4课 8~12课时

  第四单元:科技发明新生活 4课 7~9课时

  第五单元:商品带你看世界 4课 9~12课时

  总计: 41―― 56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5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主要内容

  第12周 第一单元

  第3、4、5周 第二单元

  第6、7、8周 第三单元

  第9、10、11周 第四单元

  第12、13周 第五单元

  第14、15、16周 第五单元

  第17、18周 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6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有四节教材:自尊自爱、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线、与法同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有四节教材: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独领风骚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与的使者;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有三节教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第四单元美丽的地球,有三节教材;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上的陆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在学*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多个自然村,共有49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4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7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与体验──感悟的学*,当然,传授──给予的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7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主要内容

  第12周 第一单元

  第3、4、5周 第二单元

  第6、7、8周 第三单元

  第9、10、11周 第四单元

  第12、13周 第五单元

  第14、15、16周 第五单元

  第17、18周 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8

  一、学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9

  一、学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0

  一、学情分析:

  上学期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类相关知识的学*尤其感兴趣,对历史类教材兴趣相对弱。本期,我在教学时将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更多的体验活动,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热爱和*、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热心助人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为三个单元,16课。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第二单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第三单元《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

  三、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初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2、知道*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3、让学生知道战争的危害,明确和*的重要意义,知道全世界人民渴望和*,知道联合国组织和为维护世界和*做出的贡献,知道中国人民***为维护和*所做出的贡献。

  4、让学生了解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及通过课题研究《蒸蒸日上的新农村》来感受现代农业的变化,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5、使学生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知道灾难时必须要互帮互助,众志成城。并且学*自救自护的小常识,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科技所带来的便利。

  6、通过研究课题《体验工作流程》,让学生学*了解现代工业的变化。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对教材的钻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多说、多疑来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现代生活。

  3、通过体验、观看、交流、查询、了解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法律的重要、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生活。

  五、教学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课时安排

  1、第1周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2、第2周多种多样的住房

  3、第3周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4、第4周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5、第5周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6、第6周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7、第7周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8、第8周我们的衣食之源

  9、第9周农业大家庭

  10、第10周面对自然灾害

  11、第11周“考察”农业的历史

  12、第12周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13、第13周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14、第14周我们的生活在变化

  15、第15周我国工业的发展

  16、第16周体验工作流程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十)份扩展阅读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十)份(扩展1)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篇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生基本情况:

  班上的学生能听从教师的教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听从老师教诲。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能积极完成学校交给的'各种任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懂得与同学友好相处。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责任心尚未形成,对待学业得过且过。总之,引导本班同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惯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二、教学内容

  1、成长的快乐与烦恼;2、追根寻源;3、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4、我们生活的地球。

  三、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

  4、教学时要注重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尽可能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程资源。

  五、教学进度表

  周别 教学内容和课时

  1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1 生活中的快乐(3课时)

  2 拥有好心情(3课时)

  3 尝尝苦滋味(2课时)

  4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5 吃穿住话古今(一)(2课时)

  6 吃穿住话古今(二)(2课时)

  7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3课时)

  8 汉字和书的故事(4课时)

  9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10 伟大的先人(2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周次:教学内容

  1-3周:好大一个家

  4-6周:壮丽的山河

  7-9周: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10-12周:各族人民一家亲

  13-15周:自然灾害与救助

  16-18周:珍爱自己的生命

  19-20周:期末总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主要内容

  第12周 第一单元

  第3、4、5周 第二单元

  第6、7、8周 第三单元

  第9、10、11周 第四单元

  第12、13周 第五单元

  第14、15、16周 第五单元

  第17、18周 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惯也有好转,学*自觉性提高了,期末笔试优秀率达100%,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本期和学生共同制定的目标是笔试*均分达90分,将书本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知道生活和学*中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2、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第二单元

  1、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从对古代文化的探究与古今的对比中,知道历史是如何记账下来的,如何去了解历史。让学生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其过去和未来。

  3、了解和探索自古以来*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三单元

  1、了解一些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精神。

  2、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遗产,借助文化遗产,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状况,激发学生对文物古迹受损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意识。

  第四单元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3、知道人们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并对这种探索精神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及为此做出贡献的愿望。

  4、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

  1、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根据“课后练*与评价”册,信息收集、社会实践、期末考查、学生课堂常规,发言情况、学*态度等进行多元评价。

  六、课时安排:32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的编写是在1-4年级家庭、学校、社区等领域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祖国与世界的场景中去,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

  教材特点:

  1、人文性: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因为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本质就是学会做人,为此,教材努力体现“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如第一单元的第3课:我心中的那颗“星”教材只是想借学生追星的这一现象唤起学生的希望、理想、产生一种追求,以至于可以为了这个追求、理想去奋斗的信念。 第二单元的第4课:通过教学了解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从而让学生在学了本课之后,能与同学与人交往,体验快乐。

  2、经验性:五年级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是在他们的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以学生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并在他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经验。就需要为了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有些还让学生融入社会、亲身参与、体验。通过学生与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综合性:教材将品德、民主与法制、历史与地理,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融为一体,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认识的相互关联和整体发展。

  4、基础性:现在要求学生掌握的都是基本的、初步的知识和能力,只是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设置:

  第一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着重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亲情向家庭的内在深处进发,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直面家庭矛盾,学*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第一单元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为五、六年级的儿童心智已经有很大发展,对很多问题已经有了独立的看法,对家庭事务已经有了参与的愿望和初步能力,已经能够体察到家庭矛盾之所在。这是他们对家庭问题“懂”的一面。但在理解父母的难处、家庭矛盾的化解、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等方面尚有许多需要学*的地方。这是他们“不懂”的一面。本单元就是从儿童家庭生活中这种“似懂非懂”的基础出发,进而帮助儿童学*处理家庭深层次问题。

  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与责任》以直接的公民教育为基本主题。当今世界的公民教育有不同的范式,德国是义务论,美国是权利论,新加坡是道德论。在本册教材中所探索的公民教育,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范式,教育学生既要有权利意识,也要有义务观念。本单元共三课,第一课《我来做*》引领儿童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关心公共事务,有为公共事务服务的意识。第二课《我是共和国的公民》是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教育。第三课《法律护我成长》以现代公民所必备的法律意识为主题。

  第三、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上、下)》着重引导儿童走进历史,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让学生努力去寻找“历史人”的心灵踪迹,感受他们的真实叙事,他们的痛苦与快乐,他们的艰苦与辛劳,他们的追求与希望。历史属于过去,但历史也属于现在,让历史也真正进入儿童的心灵之中。教材力求突显一些历史细节,用历史细节使没有生命活力的过去活起来。比如,在第8课《*的背后》中我们选用了“xx*的四兄弟”、“慈禧吃饭”、“福康安对英国火器的态度”等历史细节,使人在这些细节中站起来。

  根据有关的研究,五六年级儿童所可能达到爱祖国观念水*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而小学生的这种情感色彩更多表现为一种“亲切依恋感”和“自尊自豪感”,“与归属需要联系的对祖国自然、人文及国家关系所产生的喜欢、亲切和眷恋”,“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祖国的自尊自豪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按照儿童特点去编写教材,我们期待的是有着一颗*心的*人在成长!

  二、教学建议

  1、教师要通读上下两册教材。

  只有对内容有通盘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执教不慌。

  2.使用教材时必须注重教材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要不断充实教材内容。虽然教材在编写时,已经考虑得很周密,但是要上足这些课时,有些内容还略显贫乏。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注意与语文等其他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如第六课、第十课。这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不要局限在课堂内,可以到课堂外、社会上、网络室上课、少年宫上课。

  3.必须注重学生实践。

  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人在社会实践中,从生理到心理总会有一些变化,这是体验的表层,如果能从深处参与体验,伴随我们的知觉、思维及心理机能的共同作用,就会出现一些情感活动,通过体验及情感的积累,使认识和情感相协调,能够获得一定的道德观念,并且内化为我们每个人个体的稳定的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通过体验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自觉地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惯。

  4.按单元备课,授课时间弹性延展、授课空间开放。

  备课时,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情况,注意按单元备课。各个小的主题活动相辅相成,多数呈递进关系,不要一味追求通过某一活动全面落实单元目标。课时安排要有弹性,可结合学校德育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的延展。授课空间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这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会很自然的发生,希望老师们在实际操作中予以重视。

  5.妥善落实活动目标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儿童已有知识经验,找准教育切入点,认真负责制定活动目标。不能仅仅关注活动本身,为了活动而活动,要按照活动目标随时调整活动节奏和儿童活动方式,使教学活动得以目标妥善落实,提高活动效率。

  6.活动应体现课程性质

  品德课程强调“做中学”,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即寓教育于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为儿童创设充足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空间,提供多种方式和方法,为儿童创设自主观察、操作、独立操作的机会,使其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十)份(扩展2)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性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性、关注过程和具有生成性,强调学生自主学*和亲身经历及积极实践,体现参与,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

  二、教学目标

  1、亲*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三、教学措施

  1、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2、增加劳动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更有生命力。

  3、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学会与人合作,搜索整理资料。

  四、教学进度表

  第1-4周身边的名俗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春天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了解春天的变化特征,启发学生体验、感受春天的美。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春天的资料,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了解传统文化的美好。通过小组合作查阅、春游、探究交流等活动,逐步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和学*交流能力。

  第5-9周生活中的科技

  活动目标:通过课外走访,上网调查,收集资料,了解生活当中处处是科学,处处都是窍门!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思考。通过小组合作查阅、实际操作等活动,逐步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验证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探索和研究精神!

  第10-14周植物与环境

  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后调查搜集资料,认识、了解绿色食品标志,也通过到超市辨别、调查绿色食品,从而学会如何选购绿色食品,做一个理性的、聪明的消费者。同时,发动学生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宣传有关绿色食品的知识,告诉他们怎样正确选购绿色食品,让自己和家人、朋友吃得科学,吃出健康。

  第15-20周网络与人们的生活

  活动目标:通过这次活动就让学生走进网络,了解网络,正确使用网络,并自主发现、寻找网络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重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世界。活动注意点:

  1.注意文明礼貌与交通安全。

  2.注意制作工具的安全。

  3.注意活动过程中做好活动记录。

  4.调查及采访相关文字必须保证真实有效。

  五、对本学期的期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希望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团结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六、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综合实践活动课五年级下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力的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社会性、时代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对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融合尚有一定的断层。

  二、教材分析(教材结构、内容等)

  本册教材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在”“走进世界”板块内容要求编写的。本册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自我、认识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社区)的基础上,将视野进一步推到对祖国和社会世界的认识,并让学生走*世界——人类共同的地球村中去发现、去了解。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

  第二单元富国强民之路

  第三单元巨龙腾飞

  第四单元生活在地球村

  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内容更加深刻,学*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全册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知道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知道*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优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3、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事实,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知道我国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4、了解三代伟人提出的梦想与实现的原因,了解三峡工程的慨况,知道三峡工程是祖国建设的一项伟大成就,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引导学生关注三峡工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5、知道西部地区所包含的12个省、市、自治区,了解西部风景的优美,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懂得开发西部是网络协调东西部*衡发展,其最终目的是真正实现全中国共同富裕。每样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能为西部建设出谋划策。激发学生关注西部大开发的热情。

  6、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交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知道交通工具各有特点,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全国交通的发展,知道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节哀内设,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7、了解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道路、走向世界的曲折历程。知道对外开放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策,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感受感受经济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与变化。关心祖国建设与发展,初步具备社会责任意识与开放的国际意识。

  8、知道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的名称,认识这些组织的标志,初步了解这些国际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

  四、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五、教学进度(含课时分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有四节教材:自尊自爱、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线、与法同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有四节教材: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独领风骚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与的使者;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有三节教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第四单元美丽的地球,有三节教材;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上的陆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在学*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多个自然村,共有49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4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7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与体验──感悟的学*,当然,传授──给予的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教材简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简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西师大版)第十册第15-16页的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教材处理

  以前,教师通常把《分数的基本性质》看作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时先用几个例子让学生较快地概括出规律,然后更多地通过精心设计的练*巩固应用规律,着眼于规律的结论和应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问题较碎,步子较小,放手不够,探究的过程体现不够充分。《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不可以有别的教学思路呢?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这一新的理念,我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方法。所以,教师的着眼点,不能只是规律的结论和应用,而应有意识地突出思想和方法。

  二、教学课件设计意图

  场景一:故事引人,揭示课题。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三分之一,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六分之二。老三分到了这块的九分之三。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纸,通过师生折、观察和验证,得出结论:三兄弟分得的一样多。

  一上课,先听讲一段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并会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浓厚。通过故事设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场景二:发现问题,突出质疑。

  既然三兄弟分得的一样多,那么表示它们分得土地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答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关系,它们*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3.引入新课:下面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

  它们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呢?场景三: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1.出示思考题。

  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1)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2)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让学生带着上面的思考题,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再翻开教科书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2.集体讨论,归纳性质。

  (1)从左往右看,由1/4到2/8,分子、分母是怎么变化的?引导学生回答出:把1/4的分子、分母都乘以2,就得到2/8。原来把单位“1”*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现在把分的份数和表示份数都扩大2倍,就得到2/8。

  (2)3/4是怎样变化成9/12的呢?怎么填?学生回答后填空。

  (3)引导口述:3/4的分子、分母都乘以2,得到6/8,分数的大小不变。

  (4)在其它几组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怎样?几名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试着归纳变化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6)对照教科书中的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说出少了什么?(少了“零除外”)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出示的思考题是学生探求新知、独立思考的指南,教师环紧扣的提问以及引导学生逐步展开的充分的讨论,帮助学生一步步走向结论。]

  3.出示例2:把3/4和15/2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思考:要把3/4和15/2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怎么不变?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举例,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分数与除数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

  [有助于学生顺利地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新知化归旧知。]

  场景四:多层练*,巩固深化。

  1.口答。

  学生口答后,要求说出是怎样想的?

  2.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运用反馈片判断,错的要求说明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几个字不相符。

  3.在下面()内填上合适的数。

  练*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巩固新知,又发展思维,其间还自然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师生对出数做题,能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气氛。通过举例,还渗透了函数思想。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 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 第二单元 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 不屈不饶的中国人;第四单元 日益富强的中国人。

  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 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 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 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 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 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标:

  1. 能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 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 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 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知识目标:

  1. 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 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 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 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 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 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安全与信任。

  7. 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 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 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方法与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 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四、课时安排

  略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班队活动。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二、活动目标

  1、在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活、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2、在能力方面: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3、在知识方面:

  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究学*,发现和获得知识。即不再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而是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生活、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的积极态度,

  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四、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时应重过程轻结果,特别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的过程和方法。应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组完整的经验和--组有意义的学*活动。单元中的每-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四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与班级共成长”、“为父母分担”“信息万花筒”、“让生活多-些绿色”。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的教学,帮助孩子们建立集体观念,学*做小主人,自己的班级自己爱,自己的班级自己管,班级生活规则大家定、齐遵守,从而培养孩子们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责任意识。

  2.通过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的教学,体会父母为家庭忙碌的辛劳,管好自己,少给父母添麻烦,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为家庭事务出主意,用自己的创意和行动为家庭做贡献。

  3.通过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教学,引导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养成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等良好行为*惯,学*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渗透《环境保护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制教育。

  4.通过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教学,让孩子们爱祖国从爱自己的家乡做起,了解家乡的美丽山水、丰富物产,认识为家乡作出贡献的可亲可敬的人们,为伟大祖国8新月异的变化而骄傲自豪。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感。教学中应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惯也有好转,学*自觉性提高了,期末笔试优秀率达100%,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本期和学生共同制定的目标是笔试*均分达90分,将书本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知道生活和学*中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2、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第二单元

  1、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从对古代文化的探究与古今的对比中,知道历史是如何记账下来的,如何去了解历史。让学生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其过去和未来。

  3、了解和探索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三单元

  1、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精神。

  2、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遗产,借助文化遗产,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状况,激发学生对文物古迹受损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意识。

  第四单元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3、知道人们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并对这种探索精神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及为此做出贡献的愿望。

  4、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

  1、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根据“课后练*与评价”册,信息收集、社会实践、期末考查、学生课堂常规,发言情况、学*态度等进行多元评价。

  六、课时安排:32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课标要求:

  一、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担任五年级五班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几年的学*,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5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来自亲人、老师、社会的关爱,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树立“生命至高无上”的观念。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正确对人生的艰难与挫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期待,勇敢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2、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规则和学校纪律,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懂得规则就是通过约束我们的行为,为我们的生活、学*服务,从而愿意自觉地遵守规则。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并能自觉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等。

  3、知道*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4、通过调查、访问、动手体验等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技创造新生活”。注意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的含义,认识到科学必须为造福人类服务,初步树立科学的道德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事实,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知道我国多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3、注重学生的实践

  4、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措施与方法

  1、注重全班学生整体发展和提高,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

  2、与潜能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进行自我转化。

  3、采用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潜能生的辅导。

  4、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5、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

  6、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7、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同学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学思维活跃,集体观念强,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有爱心,敢于表示自我,个性好强,但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善于反省自身,爱模仿电视明星,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错误。

  二,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和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和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同学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战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规范》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实际生活 。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同学主体

  四,教学目标:

  引导同学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身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引导同学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证了我们的权益。

  了解国家所蒙受的羞耻,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通过生动的事例,协助同学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同学的人文精神。

  让同学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溢机遇和挑战。

  五,教学措施:

  必需注重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同学,以所有同学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中强调"必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需与同学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出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需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必需注重同学的实践

  实践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笼统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学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同学学**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惯。

  4,培养专心听他人讲话的*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考虑,做好笔记的*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惯。

  七,潜能生辅导:

  1,对毛俊杰等喜欢打闹的同学,引导其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2,引导计智慧等不爱科学的女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

  3,用"学校里的红绿灯"教育常犯纪律的张浩然等,使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八,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时提高业务水*;辅导同学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

  九,教学活动布置:

  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 3课 10~14课时

  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 3课 7~9课时

  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 4课 8~12课时

  第四单元:科技发明新生活 4课 7~9课时

  第五单元:商品带你看世界 4课 9~12课时

  总计: 41—— 56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学生基本情况:

  班上的学生能听从教师的教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听从老师教诲。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能积极完成学校交给的各种任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懂得与同学友好相处。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责任心尚未形成,对待学业得过且过。总之,引导本班同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惯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二、教学内容

  1、成长的快乐与烦恼;2、追根寻源;3、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4、我们生活的地球。

  三、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

  4、教学时要注重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尽可能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程资源。

  五、教学进度表

  周别 教学内容和课时

  1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1 生活中的快乐(3课时)

  2 拥有好心情(3课时)

  3 尝尝苦滋味(2课时)

  4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5 吃穿住话古今(一)(2课时)

  6 吃穿住话古今(二)(2课时)

  7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3课时)

  8 汉字和书的故事(4课时)

  9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10 伟大的先人(2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情况分析

  《科学》五年级上册由“生物与环境”、“在阳光下”、“材料”和“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通过三、四年级两年的学*,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册教学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科学素养的其他方面都获得进一步发展。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与前两年的学*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的主要目标

  1、“生物与环境”单元,让学生对研究生物特征及其行为产生深厚兴趣,学*用简单的控制实验获取事实的方法,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植物特征的方法,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收集数据的必要性,经历进行简单实验设计的过程并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交流和探讨。

  2、“在阳光下”单元,围绕着太阳与地球、太阳与人的关系展开研究,引领学生“将太阳作为地球上最主要的能源(光和热的提供者)”来认识,来开展活动。

  3、“材料”单元,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研究材料的特征,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利用材料、创造材料。

  4、“健康生活”单元,让学生关注健康,学*有关身心健康的科学知识,并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惯。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五、教学措施:

  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

  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发挥评价对学*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状况。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惯。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周次:教学内容

  1-3周:好大一个家

  4-6周:壮丽的山河

  7-9周: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10-12周:各族人民一家亲

  13-15周:自然灾害与救助

  16-18周:珍爱自己的生命

  19-20周:期末总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主要内容

  第12周 第一单元

  第3、4、5周 第二单元

  第6、7、8周 第三单元

  第9、10、11周 第四单元

  第12、13周 第五单元

  第14、15、16周 第五单元

  第17、18周 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学情分析:

  上学期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类相关知识的学*尤其感兴趣,对历史类教材兴趣相对弱。本期,我在教学时将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更多的体验活动,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热爱和*、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热心助人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为三个单元,16课。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第二单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第三单元《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

  三、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初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2、知道*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3、让学生知道战争的危害,明确和*的重要意义,知道全世界人民渴望和*,知道联合国组织和为维护世界和*做出的贡献,知道中国人民***为维护和*所做出的贡献。

  4、让学生了解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及通过课题研究《蒸蒸日上的新农村》来感受现代农业的变化,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5、使学生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知道灾难时必须要互帮互助,众志成城。并且学*自救自护的小常识,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科技所带来的便利。

  6、通过研究课题《体验工作流程》,让学生学*了解现代工业的变化。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对教材的钻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多说、多疑来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现代生活。

  3、通过体验、观看、交流、查询、了解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法律的重要、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生活。

  五、教学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课时安排

  1、第1周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2、第2周多种多样的住房

  3、第3周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4、第4周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5、第5周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6、第6周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7、第7周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8、第8周我们的衣食之源

  9、第9周农业大家庭

  10、第10周面对自然灾害

  11、第11周“考察”农业的历史

  12、第12周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13、第13周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14、第14周我们的生活在变化

  15、第15周我国工业的发展

  16、第16周体验工作流程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十)份(扩展3)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篇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惯。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

  册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五、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 世界问题还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 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第13周至第15周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你我同行》,意在使儿童了解与人交往,如何相处一些常识。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惯。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与人交往,如何相处一些常识。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

  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五、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第13周至第15周

  一 、学生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六年级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少年期。这个期间人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在个性方面出现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感”的发展,表现在:期望自己能和**一样独立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期望了解和参与**的生活世界;对于成年人的刻意模仿。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尽管对于他的理解还是很不够的,但少年儿童们却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从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为了使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十)份(扩展4)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3篇)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最后一年学*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内容更加深刻,学*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三、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力: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知识: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教学策略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 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1生活中的快乐

  2拥有好心情

  3尝尝苦滋味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1吃穿住话古今(一)

  2吃穿住话古今(二)

  3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

  4汉字和书的故事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1伟大的先人

  2我国的国宝

  3我们的国粹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1蔚蓝色的地球

  2我们的地球村

  3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有三节教材:、站在泰山顶峰、来到黄河岸边、循迹孔子故里;第二单元,心中有祖国:有三节教材:好大一个家、同是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振兴;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乡、黄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在学*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20多个自然村,共有53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8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8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与体验──感悟的学*,当然,传授──给予的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十)份(扩展5)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十)份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为了更好地搞好《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激情上来,让学生通过调查,交流,查资料等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积极性。

  二、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规律、学生认知水*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三、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动情用理,辩析导行。我根据实

  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存在问题及原因:由于是新教学,所以在教学中也没什么经验可参考。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不断改进,以后一定会想到更好的方法的。

  四、一学期来,通过讲解、交流、调查、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学生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了与人交往,了解了许多明星成长的经历。了解了很多历史名人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认识了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达到了预期目标。

  五、改进措施,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的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以后,我会注意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实践的。情绪不断高涨。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一、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

  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 培养学生从小爱学*的*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在学*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 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 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 通过学*,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大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可以做到以上几点。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本学科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要求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

  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的*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在学*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通过学*,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学校应注意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应加强学科组集体备课,在教学设备、资料上加大投入,引导教师不断的学*,提高自身素质,这样会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的*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在学*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祖国,知道祖国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公民,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了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团结友爱。

  4、通过学*,让学生知道生命的重要性,从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3)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应进一步加强学*,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学生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学生要为根本。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不耍赖皮。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双赢观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年级认真学*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这一学期,按照教学目标有计划的完成了本册书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比较强,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形式的教学,学生的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品课教学反思

  “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惯。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情绪不断高涨。

  学*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色、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一些英雄或老一辈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的榜样。在指导学生学*英雄人物时,不仅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

  动情用理,辩析导行。我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例如,有道辩析题:“国产的东西都不如进口的东西好”。学生争论很激烈,最后教师从国产名优产品为国争光,假冒伪劣产品败坏名声,外国的东西并非样样都好,这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爱国产物品的情感,引导学生澄清思想,统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的认识,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基本情况分析

  我们班共有学生32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2人,大部分学生头脑聪明灵活,求知欲强,好问个为什么,模仿性强,对品德与社会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品德与社会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对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2、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3、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不耍赖皮。

  4、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教学中,有时候没有把学生放在学*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3、个别学生学*品德与社会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实践*惯。

  4、学生学*情况两极分化严重,有少数学生还没有掌握学*的方法。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

  1、重视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工作。

  2、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以适应新形式下教学发展的需要。

  3、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学*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具,充分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4、实践活动要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可以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

  本学期我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紧紧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课堂教学贴*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规范学生行为*惯,抓好养成教育。二是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研品位。

  一、认真学*,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教材实质

  这学期,我认真《品德与社会》教材培训材料,进一步用理论充实自己的头脑,具体的课例带来了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更能把握住教材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制定好《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

  二、利用集体备课,体现课程理念。

  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接触了大量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理论如果不变成教学实践,再先进也是没用的。

  为了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本学期我把握教材的性质,寻找更符合学生的切入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教材精心策划、反复推敲,将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交流。课后,结合教学反思,和其它教师的意见,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

  三、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一学期以来,我们大力加强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惯。从小、从*、从实、从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校园文化重建,把新《守则》、《规范》上墙,并设置一些富有教育内涵、学生易于接受的固定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实践,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儿童的品德在生活里萌芽,让儿童的生活在笑声中飞扬。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五年级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课标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1、激活教学新观念。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