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范文五份

首页 / 教学计划 / |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 1

  教材:《应用数学》;周金玉、邓总纲、欧阳章东、肖前军;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适用于高职工科、经管类专业。

  教参:

  1. 《高等数学》;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教育出版社。

  2. 《mathcadXX及概率统计应用》;郝黎人、李宝麟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授课计划编制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中修订后的《应用数学》课程标准

  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现状的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学*的基本功相当薄弱,他们系统地学*《高等数学》理论的能力相对较弱;

  2、学*《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畏难情绪偏大;

  3、学生在个性和智能存在较大差异;

  4、学生错误地认为高等数学用处不大。

  主要教学目标

  技术知识(职业知识)目标:

  1、理解空间向量、常微分方程、laplace变换和laplace逆变换的概念,并学会利用向量思想、方程思想和变换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向量加法和乘法的基本计算公式与计算方法、会用坐标表示进行向量的乘积运算、常用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常用函数的laplace变换和laplace逆变换的求解;

  3、空间解析几何和微分方程的发展简史,关注数学科学的主要成就和数学对专业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应用领域(尤其是自身学*的专业),能尝试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专业中和生活中的问题 .

  5、掌握用数学软件mathcad解决各类计算问题的方法,掌握利用现代计算技术处理各类数学计算与数学图象的方法,为专业课的学*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职业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过程的理解,结合空间直线、*面、曲线、曲面的探究过程和常用微分方程的求解过程及常用函数的laplace变换和laplace逆变换的求解过程的探究,尝试应用向量、变换、方程这些数学工具研究专业中的具体问题,验证数学规律。

  2、通过空间直线、*面、曲线、曲面的探究过程和常用微分方程的'求解过程及常用函数的laplace变换和laplace逆变换的求解过程的探究,了解数学的探究方法,认识数学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相关专业中的作用。

  3、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应用向量、变换、方程这些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职业素养目标:

  1、能领略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奇妙,发展对数学的好奇心,能体验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艰辛与喜悦 .

  2、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专业学*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专业学*和生产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 .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

  5、了解并体会数学对专业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学重点: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laplace变换等模块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及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和在专业课中的应用;熟练掌握数学软件mathcad。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数学软件mathcad。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 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改革方案、《应用数学课程标准》、《应用数学》教材。

  2. 打破《高等数学》传统课程模式,以“理论够用”为原则,实施模块化教学。

  3. 改革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为中心,概念性内容应注重发现式教学法的运用,理论性内容应侧重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应用性内容应着眼于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利用数学软件(mathcad)以数学实验辅助教学。

  4. 有目的地实施差异化教学。

  5. 改革学生评价。

  学期授课进度计划表

  周 序 课 时 教 学 单 元 及 内 容 提 要 授课场地 授课方式 实际进度

  备 注

  第1周 2 向量及其运算 实训楼 讲授 讨论 *题

  第2周 2 空间中的线和面 实训楼 讲授 讨论 *题

  第3周 2 曲面 实训楼 讲授 讨论 *题

  第4周 2 mathcad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一) 实训楼 上机 演示 *题上机

  第5周 2 mathcad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二) 实训楼 上机 演示 *题上机

  第6周 2 常微分方程的概念, 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方程 实训楼 讲授 讨论 *题

  第7周 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实训楼 讲授 讨论 *题

  第8周 2 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 实训楼 讲授 讨论 *题

  第9周 2 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实训楼 讲授 讨论 *题第

  10周 2 mathcad解微分方程 实训楼 上机 演示 *题上机

  周 序 课 时 教 学 单 元 及 内 容 提 要 授课场地 授课方式 实际进度 备 注

  第11周 2 mathcad求解微分方程数值解 实训楼 上机 演示 *题上机

  第12周 2 laplace变换的概念 实训楼 讲授 讨论 *题

  第13周 2 laplace逆变换 laplace变换的应用举例 实训楼 讲授 讨论 *题

  第14周 2 mathcad求laplace变换和逆变换 实训楼 上机 演示 *题上机

  第15周 2 mathcad在laplace变换求解微分方程中的应用(一) 实训楼 上机 演示 *题上机

  第16周 2 mathcad在laplace变换求解微分方程中的应用(二) 实训楼 上机 演示 *题上机

  第17周 2 考试(笔试) 实训楼 讲授 讨论 *题

  第18周 2 考试(机试) 实训楼 上机 演示 *题上机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 2

  一、指导思想:

  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继续围绕“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扎实有效推进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心,夯实教学常规,细化教学管理,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师、学生成长环境,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

  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首先是教师层面:

  1、聚焦课堂,开展三管齐下的听评课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三管齐下就是分三方面,一起开展听评课活动,其第一管为:实行五个一工程,即指每月“上的一节好课(包含课件、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读的一本好书,写的一篇满意的教学叙事,精批的一篇学生作文(语文)或者精心设计一次实践作业(数学)、或者是精心策划一次学生活动(科任),思考的一个问题(论坛交流方式呈现,并在教研组内或者是校内发动自己思考问题的论坛研讨活动)”。每月底,采取互读分享、论坛交流、表扬督促等多种形式进行检查反馈。试想每个月收获一点,日积月累、滴水穿石,零敲碎打的砖瓦奠基,最终必将擎起一小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其第二管为潘校长和教务处一起进入课堂听推门课,即我们上学期进行的听常规课活动,本学期将继续坚持并扩大听评课的面积;第三管为教研组内研讨课,课例研究活动。多层面,多方式的听评课,促使教师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推进其专业成长步伐。

  2、继续开展教学常规活动,第五届“创新杯”优质课大赛计划在3月进行,第三届“精彩一刻”说课大赛计划在5月份进行,同时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后课件评比、与书同行征文评比和教学叙事评比等小型评比活动,搭建多种展示教师成长的*台,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各个节点都有展示的机会,促进全体教师的全面发展。

  3、开展系统的以“单元主题教学”为牵引的课例研究校本教研活动,在教学研究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上学期我们的校本教研工作开展的效果不错,本学期主管教学的各位领导将继续深入各教研组跟踪、参与每个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重点是关注其活动的实效性和活动开展的深度。特别是对于科任组的关注。科任学科的校本教研工作在下学期计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全组教师参加学*活动,学*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安排每月一次;另一部分为分散活动,组内同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在同学科进行的校本教研中,教师个人开展课例研究活动,每人每学期完成一份课例研究报告,进行的课例研究一定要有针对性,可以促进自己成长或者解决个人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建立多渠道的校本研修机制,以扎实的校本培训为主渠道,结合教师自学自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本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将继续上学期的四个方面同时开展,即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教师读书工程和网络交流研修模式。本学期将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的骨干教师培训,关注校本培训中的教研组长培训,关注教师读书工程的细化推进工作。

  5、继续开发适合我校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原有的课程方向基础上,深化、细化,使我校的校本课程逐渐彰显出学校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下学期计划有新的变动,由教务处统一制定方案和实施计划,并衍生出一部分小的活动主题,各年级任课教师结合本年级学生特点和爱好,结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活动的主题,这样既成系统,又有各自的特点。计划下学期学校的主题定位为我们的校园。小主题分解为:校园的树,校园的草,校园的水,校园的游戏,校园的运动等。在研究校园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各年级的校园运动特色。校本课程在下学期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跳绳校本课程的进程,让跳绳重新成为一小的一道风景线。

  6、继续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开展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其次是学生方面:

  1、对学生作业深入关注,结合五个一工程,推进对教师布置学生作业的改革。每月对教学五个一工程中的学生作业进行关注和指导,以此增加学生作业的特色性和实践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学生管理上,继续坚持学生教学活动下移教研组的形式推进,加大教务处组织的大型学生活动,比如说第二届“学富五车我最博学”主题知识大赛,还计划进行在六一首届学生艺术节,结合我校开展的艺术类校本课程进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学生读书活动。继续推广开展学生读书活动,本学期一年级开展比较有特色,《儿歌365夜》的阅读不仅学生在每天坚持读,而且扩展到家庭,引导学生在家中和父母进行亲子阅读活动,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好评,而且一学期下来,学生很多都能在说话练*的时候借用儿歌中的形式表达。因此以一年的经验,计划继续推广学生年级主题读书活动。本学期的重点推广年级为二到五年级。

  三、具体要求:

  1、教师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辅备。要求每周有教案的2-3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辅备,详细辅备的篇目在本学期内可以自由调整,但不能少于总课时的20%。

  2、教师一学期听各级各类课不少于15节,50周岁以上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

  3、45周岁以下教师制作课件及编写课件说明不少于4个,逐步建立学校课间资源库。

  4、教学叙事每月上交一篇,同时在业务学*笔记本上写自己的教学叙事,每学期上交10篇。业务学期除了每次校本研修记录之外,需要完成16篇。

  5、参加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并在自己的成长手册中完成自己的研修成长规划和总结。

  6、完成自己的成长手册,并且累计过程性资料成册。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 3

  一、指导思想: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不仅要为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应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我校的体育工作,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学期体育教学将以“教育单元”和“个人案例研究”为突破点,努力抓住课堂改革,向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体育工作重点:

  1、强化常规教学管理,做好体育课常规教学安排:

  (1)抓好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

  (2)抓好体育教师的理论学*和业务学*,多方面进行基本功培训。

  (3)加强对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学*。

  (4)抓好体育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努力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5)抓好新操(广播操、武术操)的教授工作,保证课间操的质量。

  2、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工作,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以及校外活动的重中之重。我们的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把安全问题要放在首要位置,由专人负责。确保各种活动都在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进行。

  3、认真制定各项教学计划

  根据学年总课时数、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制定合理的学年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表和课时计划。有计划、高标准的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统计、上报工作。一丝不苟地做好各种体育档案资料的整理和管理工作,不断充实,完善体育资料库、资源库、学生成绩数据库、教师个人成长资料库。

  4、加强集体备课管理制度、加大教学检查力度。

  全体教师要熟悉、掌握教学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目标,各教师按年级教学进度安排表计划,提前一周写出设计方案和课时计划并进行集体备课讨论(全员参加),时间每周五上午教研活动,认真检查教学设计方案、课时计划。查看课后小结,促进各教师学*和提高。

  5、加强课外体育工作的开展

  本学期计划开展年级广播操及进退场比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做操和进退场质量。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加强各项活动的宣传、制定和组织实施。积极开展校各项运动队的训练,精心准备、严格要求、刻苦训练、积极参加各项比赛活动。激励有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积极参加比赛,为班级、学校及区市争光。

  6、加强与政教处、教务处及班主任的联系

  在教学与活动中,应加强与政教处、教务处及班主任的联系与沟通。做到尽可能科学的排课,尽可能少的占用学生和其他课的时间,尽可能的相互配合,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效果。

  7、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通过组建学校学生各运动队和阳光体育运动队,在田径、篮球(男队、女队)、广播操、乒乓球、足球、三门球等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中,在玩耍中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同时,教职工的体育文化生活也是校园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校领导以及工会的关心和组织,体育教师和体育爱好者的引领和召集,成立各种体育项目的校队,积极开展校内和校外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

  三、各项体育工作的安排:

  (一)加强体育教师的理论学*和业务学*。

  1、理论学*:(一本书)

  组织和要求每位体育教师每学期学*一本体育类书籍,并完成读后感或是论文一篇。组织全体体育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学*与讨论,全面提升教学观,丰富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2、业务学*:(一堂课)

  学*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学好各年级的教材,掌握教法。做到研究大纲、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真正使每个学生达到:

  (1)学生身体得到锻炼;

  (2)思想教育得到提高;

  (3)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锻炼了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3、以名师为榜样:(一“师傅”)

  “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我们学*的准则,每个人的教学中都存在值得我们学*的地方,我们要相互学*,互为“师傅”。当然走出去多看名师的课,学*人家的经验对我们的帮助可能更大。

  (二)抓好新操(广播操、自编操、武术操)的教授工作,保证课间操质量。

  1、用课间操时间提高学生做操质量(广播操、自编操、武术操),教师利用体活课进行巩固练*。

  2、课间操有专人负责,保证学生做操时间及质量。

  3、保证上午的眼保健操时间,有专人负责。

  4、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

  (三)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管理:

  1、对各位体育教师的学*多督促、多检查。

  2、在业务上加强交流:

  (1)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定出可行的体育工作计划。

  (2)和各位体育教师一起备课,多听课,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开足、开齐各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及体育活动。

  (四)注重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建立建全各项安全措施。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提高教师自身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2、专人负责,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和制度。

  3、定人定期检查安全措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本学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着重加强广播操的学*与提高,全面普及校园自编操和武术操。

  2、体育课逐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3、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有普遍的提高。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 4

  一、原则和方法

  1、国学经典的学*原则:全家共学、每日阅读、长期坚持、重质轻量、积少成多、由简入繁、诵解结合、定期反复、身体力行。

  2、阅读方法:参照“育心经典”累积式教育法,即每周阅读同一段内容,每天保证半小时阅读时间,以七天为一周期,周末复*阅读,下周阅读下一段新内容。每天可读2-3本书。全书读完后,换新书继续循环阅读。对读过的书要按累积式阅读法定期复*阅读。

  3、步骤:先以读、背经典原文为主,而后通过讲解《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基础语义常识,引导孩子阅读简单古文,逐步提高其领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能够自己阅读《三言》《东周列国志》之类的书籍,基本能够阅读简单的文言文。

  二、孩子阅读书目

  计划小学前,阅读以下国学书目:

  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大学、孝经、道德经、

  易经、古今诗词选、声律启蒙、二十四孝、心经、

  三字经、增广贤文集、格言联壁、幼学琼林、

  论语、中庸、孟子、庄子、古文观止、东周列国志

  如有余力可增加阅读以下书目:

  尔雅、四书集注、黄帝内经、诗经、警世通言、龙文鞭影

  另外,配合国学的学*,可阅读历史演义类连环画,如《东周列

  国志》《西汉演义》等。

  三、孩子读书计划安排

  (一)现阶段读经时间安排:

  每天早6点半起床,诵读易经两章、《心经》各三遍。

  每晚练毛笔字期间,抽出10分钟来读一段《笠翁对韵》。

  每周与孩子共同阅读、细讲《千字文》《东周列国志连环画》。 孩子随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各类课外书,如童话书、作文选、科普书等。这类阅读由孩子兴趣作主,不作硬性规定。

  (二)小学阶段阅读计划安排:

  1、二年级上学期之前已读经典: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大学、道德经、孝经、心经。易经读至十二章。

  2、二年级下学期,按照累积式阅读法,课外时间完成《声律启蒙》的阅读。每日晨读《易经》。每周细讲《千字文》。复*重点:《弟子规》《大学》《道德经》。

  3、暑假期间:阅读《三字经》《二十四孝》《古今诗词选》。细讲《三字经》。复*《弟子规》《大学》《道德经》。

  4、三年级阅读书目:《论语》、《易经?系辞传、说卦、序卦、杂卦》、《增广贤文集》。

  5、四年级阅读书目:《孟子》《幼学琼林》《格言联壁》,尝试读《东周列国志》《三言》等。

  6、五年级阅读书目:《中庸》《古文观止》《龙文鞭影》《尔雅》《四书集注》

  以上计划均为课外阅读,除现阶段的二年级计划比较详细外,三年级以上均为概略书目。课外安排要与学校经典阅读内容配合,相应增减阅读。各阶段进行时,应注意及时复*读过的经典书目,反复熟悉,减少遗忘。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 5

  学生知识能力

  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有一定的认识。对计算机工作的过程,人们处理信息的过程有一定了解。学*过程中,学生兴趣浓,但对于在日常生活和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还不够。学*中不能大胆的去探究,对于问题解决显得束手无策,创造能力仍需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的任务

  从信息与信息技术概念与应用出发,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操作,包括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

  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管理计算机的操作应用文档的设计数据统计与分析

  难点:二进制相关知识 计算机安全使用。

  个人教研专题

  基于行动学*理念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讨

  完成任务的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2.把握学生的兴趣给予正确的引导;

  3.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学*的能力;

  4.积极学*各种报刊杂志上有关理论,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课堂教学的艺术,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学中涉及专题教育的应用

  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

  周次 起讫时间 教学内容及复*、检测、考试安排 涉及专题教育

  1 9.1-9.7 信息与信息技术

  2 9.8-9.14 信息的编码

  3 9.15-9.21 有效获取信息

  4 9.22-9.28 (9月19-21日中秋节放假)

  5 9.29-10.5 (10月1-7日国庆假)

  6 10.6-10.12 计算机系统组成

  7 10.13-10.19 优化我的计算机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

  8 10.20-10.26 规划应用文档 制作正文

  9 10.27-11.2 制作卷首语 制作目录

  10 11.3-11.9(11月6-8日期中考试)

  11 11.10-11.16 制作封面和封底 主题活动

  12 11.17-11.23 认识Excel 规划工作表

  13 11.24-11.30 修饰工作表 公式

  14 12.1-12.7 函数 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

  15 12.8-12.14 查找 排序 筛选

  16 12.15-12.21 分类汇总

  17 12.22-12.28 数据描述方式的多样性 图表的制作

  18 12.29-1.4 (元旦休假3天)

  19 1.5-1.11 期末复*与期末考试

  20 1.12-1.18(1月17-19日期末考试)

  21 1.19-1.24 1月24日放寒假

  专题教育类别:法制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消防)教育、健康卫生教育、国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范文五份扩展阅读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范文五份(扩展1)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范文10份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1

  (一)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别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部分。必须认识到,这样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之中并且互为影响的。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在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态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的,而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知识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具体的课程单元中,要逐渐地*惯于全面地考虑和把握教学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具体内容,也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事先从目标出发进行考虑:在这一单元、主题或课题的学*中,可能促进学生哪些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可能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可能给予学生哪些知识经验的获得?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把握。当然,在不同的内容中,态度、能力、知识目标必然地会各有侧重。

  (二)要充分利用并且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并非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并不是从这门课的学*才开始的。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已经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行为*惯,具有了很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很自然地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基本相适应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了初步的社会积极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正是从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继续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要把教学内容当作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来加以讲解,加以灌输。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的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

  除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还应当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样才符合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连续性过程的规律。所有这些,仅仅依靠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不够的,要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思考和尝试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向更成熟、更高级的水*发展,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扩充、提升。

  (三)要刻意引导学生自主学*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当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等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而这些成分的形成、变化与提高,都是以个体的亲身经历、主观体验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就不会有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而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动当中才可能产生。因此,如何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地学*,是教师带有根本性的任务。

  (四)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2

  一.班级情况分析: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3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社会性、时代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对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融合尚有一定的断层。

  二、教材分析(教材结构、内容等)

  本册教材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在”“走进世界”板块内容要求编写的。本册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自我、认识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社区)的基础上,将视野进一步推到对祖国和社会世界的认识,并让学生走*世界——人类共同的地球村中去发现、去了解。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

  第二单元富国强民之路

  第三单元巨龙腾飞

  第四单元生活在地球村

  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内容更加深刻,学*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全册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知道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知道*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优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3、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事实,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知道我国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4、了解三代伟人提出的梦想与实现的原因,了解三峡工程的慨况,知道三峡工程是祖国建设的一项伟大成就,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引导学生关注三峡工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5、知道西部地区所包含的12个省、市、自治区,了解西部风景的优美,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懂得开发西部是网络协调东西部*衡发展,其最终目的是真正实现全中国共同富裕。每样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能为西部建设出谋划策。激发学生关注西部大开发的热情。

  6、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交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知道交通工具各有特点,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全国交通的发展,知道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节哀内设,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7、了解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道路、走向世界的曲折历程。知道对外开放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策,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感受感受经济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与变化。关心祖国建设与发展,初步具备社会责任意识与开放的国际意识。

  8、知道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的名称,认识这些组织的标志,初步了解这些国际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

  四、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五、教学进度(含课时分配)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4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40人,他们大多来本村或周边村子,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第一单元重在告诉学生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单元是安全方面的,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危险发生后的紧急情况,同时防止事故的发生,以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

  第三单元是消费和理财的。告诉学生要学会合理的花费。

  第四单元是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善于关爱别人、理解别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5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担任五年级10个班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几年的学*,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3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个主题。

  三、教学要求

  1、第一单元初步让学生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第二单元让生知道自然资源是地球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理解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3、第三单元是让学生知道地球上各个国家的面积,人口是不等的,经济发展水*也是不均衡的,但是这些国家都是*等的,都享有*等的权利。

  四、教学措施

  (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评价的方式

  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学生辅导

  1、注重全班学生整体发展和提高,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

  2、与潜能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进行自我转化。

  3、采用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潜能生的辅导。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6

  一、学情分析:

  上学期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类相关知识的学*尤其感兴趣,对历史类教材兴趣相对弱。本期,我在教学时将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更多的体验活动,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热爱和*、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热心助人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为三个单元,16课。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第二单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第三单元《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

  三、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初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2、知道*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3、让学生知道战争的危害,明确和*的重要意义,知道全世界人民渴望和*,知道联合国组织和为维护世界和*做出的贡献,知道中国人民***为维护和*所做出的贡献。

  4、让学生了解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及通过课题研究《蒸蒸日上的新农村》来感受现代农业的变化,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5、使学生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知道灾难时必须要互帮互助,众志成城。并且学*自救自护的小常识,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科技所带来的便利。

  6、通过研究课题《体验工作流程》,让学生学*了解现代工业的变化。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对教材的钻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多说、多疑来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现代生活。

  3、通过体验、观看、交流、查询、了解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法律的重要、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生活。

  五、教学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课时安排

  1、第1周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2、第2周多种多样的住房

  3、第3周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4、第4周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5、第5周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6、第6周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7、第7周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8、第8周我们的衣食之源

  9、第9周农业大家庭

  10、第10周面对自然灾害

  11、第11周“考察”农业的历史

  12、第12周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13、第13周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14、第14周我们的生活在变化

  15、第15周我国工业的发展

  16、第16周体验工作流程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7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30,男生19,女生11,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爱国精神,但对社会、国际时事没有关注的意识,除了看电视外,很少有机会了解国家大事与国外文化,还没确立开放的国际意识。大部分学生的道德处于他律状态,逐步向自律发展。个别学生处于青春期,出现自我中心、故意捣乱、是非不分、叛逆等现象。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引领儿童走进多样化的世界,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学期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五、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探究、体验,在学*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惧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

  六、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

  2.23——2.28

  始业教育(1课时)

  1、可爱的地球(1课时)

  2

  3.1——3.7

  1、可爱的地球(1课时)

  2、从世界***(1课时)

  3

  3.8——3.14

  2、从世界***(1课时)

  3、我们互通有无(1课时)

  4

  3.15——3.21

  3、我们互通有无(1课时)

  4、网络连接你我他(1课时)

  5

  3.22——3.28

  4、网络连接你我他(1课时)

  5、地球在“发低烧”(1课时)

  6

  3.29——4.4

  5、地球在“发低烧”(1课时)

  6、天有不测风云(1课时)

  7

  4.5——4.11

  6、天有不测风云(1课时)

  7、许多物种消失了(1课时)

  8

  4.12——4.18

  7、许多物种消失了(1课时)

  9

  4.19——4.25

  8、可怕的物种入侵(2课时)

  10

  4.26——5.2

  9、自然资源取之不尽(2课时)

  11

  5.3——5.9

  10、战争何时了(2课时)

  12

  5.10——5.16

  11、科学技术的喜与忧(1课时)

  13

  5.17——5.23

  11、科学技术的喜与忧(1课时)

  12、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14

  5.24——5.30

  12、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13、我的这6年(1课时)

  15

  5.31——6.6

  13、我的这6年(1课时)

  14、去中学看看(1课时)

  16

  6.7——6.13

  14、去中学看看(1课时)

  15、我们的毕业典礼(1课时)

  17

  6.14——6.20

  15、我们的毕业典礼(1课时)

  18

  6.21——6.27

  复*迎考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8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一班、六年级二班、六年级七班、六年级八班品社课下册的教学工作。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几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展开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景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地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永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审核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相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要求:

  1、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懂得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能创造;勇于尝试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

  2、了解工业、农业生产与认得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科学技术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3、感受现代通信和现代传媒与人们生存的关系;了解现代通信和现代传媒的种类与方式。

  4、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文学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主要价值。

  5、知道实际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知道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风情,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成果。

  五、教学进度表

  (略)

  六、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9

  今秋我担任三年级4个班,四年级4个班的品德教学工作,一周共16节课,每课都有配套的练*题,一课一练、做后要改,工作量相当大。

  一、指导思想: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四年级四个班的学生比三年级学生稍微好一点,已经有一年的品德学*经验。学生学**惯、风气、态度良好。热爱学*,热爱生活,有一定安全意识。

  三、工作目标:

  总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综合指数达到规定标高。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培优辅差措施:

  培优对象为20xx年春期末考试成绩临优学生,辅差对象为20xx年春期末考试成绩临及学生。

  1、教师了解和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其实并不是以消灭差异为目的,而是推动有差异的发展。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使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先慢后快,全面提升。

  2、教师坚持做到每节课“层级化”训练分明,练*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既有“双基”知识,也有拓展训练,保证后进生学有所获,优等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

  3、*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努力做到多鼓励,多宽容。耐心细致地帮助,上课时多留意,多体贴,督促他们及时完成相关作业以及练*。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和生活的强者;鼓励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和鼓励下,另行自我发展,找到自己的长处。

  5、使他们明确学*的目的性、端正学*态度,逐步做到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

  6、课堂活动中,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譬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7、对学困生在教学中做到:“四优先、五跟踪”(“四优先”即课堂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课外辅导优先、家庭访问优先,“五跟踪”即思想跟踪、课堂跟踪、作业跟踪、测试跟踪、学法跟踪)。

  六、教学进度表:

  20xx年秋季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进度表

  周数

  具体时间

  应完成的教学内容

  课时数

  备注

  第1周

  9.1———9.4

  新学期开学*惯教育

  1

  只有2天教学时间

  第2周

  9.6———9.10

  第一单元我的一家

  2

  第3周

  9.14———9.18

  爱的港湾

  2

  第4周

  9.21———9.25

  安全地成长

  2

  第5周

  9.28———10.2

  复*第一单元

  1

  只有3天教学时间

  第6周

  10.5———10.10.

  复*第一单元

  1

  只有3天教学时间

  第7周

  10.12———10.16

  第二单元说说我自己

  2

  第8周

  10.19———10.23

  夸夸我的同学

  2

  第9周

  10.26———10.30

  同学之间

  2

  第4周

  11.2———11.6

  复*第二单元

  2

  第11周

  11.9———11.13

  第三单元我爱我们班

  2

  第12周

  11.16———11.20

  学*交流站

  2

  第13周

  11.23———11.27

  大家一起玩

  2

  第14周

  11.30———12.4

  复*第三单元

  2

  第15周

  12.7———12.11

  第四单元画画我们的学校

  2

  第16周

  12.14———12.18

  学校里工作的人们

  2

  第17周

  12.21———12.25

  学校的变化

  2

  第18周

  12.28———元月1日

  复*第四单元

  2

  第19周

  元月4日———元月8日

  总复*

  2

  第20周

  元月11日——元月15日

  总复*

  2

  第21周

  元月18日————元月22

  考试周

  20xx年秋季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进度表

  周数

  具体时间

  应完成的教学内容

  课时数

  备注

  第1周

  9.1———9.4

  新学期开学*惯教育

  1

  只有2天教学时间

  第2周

  9.6———9.10

  第一单元学会合作

  2

  第3周

  9.14———9.18

  当意见不一致时

  2

  第4周

  9.21———9.25

  诚信是金

  2

  第5周

  9.28———10.2

  复*第一单元

  1

  只有3天教学时间

  第6周

  10.5———10.10.

  复*第一单元

  1

  只有3天教学时间

  第7周

  10.12———10.16

  第二单元我是学*的主人

  2

  第8周

  10.19———10.23

  和好书交朋友

  2

  第9周

  10.26———10.30

  复*第二单元

  2

  第4周

  11.2———11.6

  第三单元我的家乡在哪里

  2

  第11周

  11.9———11.13

  长江**是家乡

  2

  第12周

  11.16———11.20

  说说家乡的故事

  2

  第13周

  11.23———11.27

  复*第三单元

  2

  第14周

  11.30———12.4

  第四单元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2

  第15周

  12.7———12.11

  我的发现与担心

  2

  第16周

  12.14———12.18

  复*第四单元

  2

  第17周

  12.21———12.25

  复*第1、2单元

  2

  第18周

  12.28———元月1日

  复*第3、4单元

  2

  第19周

  元月4日———元月8日

  总复*

  2

  第20周

  元月11日——元月15日

  总复*

  2

  第21周

  元月18日————元月22

  考试周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10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这些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话说社区”“生我养我的地方”“东西南北中”“人类共同的家园”。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感。教学中应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进度:

  第一周: 期始教育

  第二周:《社区――我的大“家”》

  第三周:《可爱的社区人》

  第四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第五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六周:《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七周:《我来做个小导游》

  第八周:《家乡特产知多少》

  第九周:《了不起,家乡人》

  第十周: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一周:《我国的行政区》

  第十二周:《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第十三周:《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第十四周: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五周:《我们的地球》

  第十六周:《世界真奇妙》

  第十七周:《我们这样生活》

  第十八、十九周:期末复*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范文五份(扩展2)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计划范文五份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计划 1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方向,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教材,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示完整的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单 元周 次课 题课时

  第一单元 有困难 我不怕第一周1.这点困难算什么

  第二周.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单元 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四周4.成长的故事

  第五周5.“我”和“我们”

  第六周6.我们要做最棒的

  第三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七周7.各种各样的商店

  第八周8.购物有学问

  第九周9.我是理财小能手

  第四单元 公共生活讲道德第十周10.无声的朋友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1.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第十三周13.我们是邻居

  第十四周14.文明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六周16. 在这危急时刻

  第十七周17. 灾害无情人有情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及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吴威、漆希、吴江等)、优异生(谢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学*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上遇到的困难。

  3.坚持辅潜工作,两周一次。

  4.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和成功感。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计划 2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有三节教材:、站在泰山顶峰、来到黄河岸边、循迹孔子故里;第二单元,心中有祖国:有三节教材:好大一个家、同是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振兴;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乡、黄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在学*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20多个自然村,共有53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8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8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与体验──感悟的学*,当然,传授──给予的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计划 3

  一、 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长疏于管理,学*态度不够端正,自控能力较差,学*效率低。本人决定以课本为导向,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法、教法,着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向社会、学校、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本册书共由三个单元组成——“灿烂辉煌的东西方文明”、“面向世界”、“我们热爱和*”。主要是引导学生接触有关世界古代的历史与文化方面的内容,体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继而热爱我们生活的地球。

  (二)教材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既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激发对古代璀璨文明的敬仰之情,欣赏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2、了解古丝绸之路的开通、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通过具体事例,体会随着时代进步,东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交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培养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从历史事件中借鉴经验,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中国的发展服务。树立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地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2、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充实教学内容,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4、拓展教学空间,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5、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意接受的学*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五、教学进度安排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计划 4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学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同学,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只使同学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同学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备注

  1 从四大发明说起 2

  2、 圆明园在哭泣 2

  3、 悲愤的吼声 2

  4、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

  5、 春天的故事 2

  6、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2

  7、 走进新时代 2

  8 高峡出*湖 2

  9 西部大开发 2

  10 日新月异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国际组织 2

  13 期末复* 2

  14 期末检查 2

  15 检查反馈 2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计划 5

  一、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你我同行;

  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

  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的渴望、共创和*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通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生活提供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助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进度:

  周次课文课时

  1男生和女生2

  2朋友之间2

  3、学会和谐相处2

  4、只有一个地球2

  5、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2

  6、当灾害降临的时候2

  7、战争风云下的苦难2

  8、放飞和*鸽2

  9、我们手拉手2

  10、我的成长足迹2

  11、临别感言2

  12--16期末复*10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范文五份(扩展3)

——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五份

  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97%。但也有个别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

  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8人。*均年龄11岁。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5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让学生学会合作。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小,只能做小事;许多人合作起来力量大,可以做大事,懂得对手也是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竞争和合作无处不在,教育学生在学*中、在赛场上、在活动中合作,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让学生了解在合作中遇到矛盾怎样处理。

  第二单元:简单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感受新时代,给人民带来的新生活,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树立远大的理想,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三单元、教育学生热爱和*,反对战争。知道*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第四单元、初步了解地球与人类的关系。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热爱地球,懂得地球是人类耐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做破坏环境的事。

  第五单元、学会感激。懂得学会了感激,就拥有了快乐与幸福,学会感激亲人、朋友、老师及身边的人。教育学生学*名人与科学家,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3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孩子们的行为、*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 、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 、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 、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 、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 、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 、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形式,学会合理选择通信;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 、了解诚信的内涵,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3 、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4 、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措施:

  1 、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 “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 “一锅煮”的误区。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周次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1

  第一单元通信与生活1通信连万家

  2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

  3小窗口大世界

  4

  4从看电视说起

  5

  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1请你相信我

  7

  2诚信是金

  8

  3社会呼唤诚信

  9

  机动

  10

  第三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1班队干部大家选

  11

  2集体事情大家定

  12

  3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13

  4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14

  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吃穿住话古今

  15

  2火焰中的文化:陶瓷青铜

  16

  3汉字和数的故事

  17

  4我们的骄傲:先人国宝国粹

  18

  机动

  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

  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天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造未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并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2、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

  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5、通过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的学*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结合第一单元的学*让他们巩固与贵州有关的地理知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搜集整理,了解到贵州的特色、民俗,进行汇报交流,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宣传家乡、报效家乡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学*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学会保护自身安全。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①我的家乡在哪里2课时

  ②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2课时

  ③浓浓乡土情2课时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

  ①吃穿用哪里来2课时

  ②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2课时

  ③生活中的各行各业2课时

  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①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2课时

  ②交通与我们的生活2课时

  ③从古到今话交通2课时

  ④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2课时

  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

  ①通信连万家2课时

  ②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课时

  ③小窗口大世界2课时

  ④从看电视说起2课时

  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5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大部分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都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三、教材重点难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范文五份(扩展4)

——小班语言领域教学计划范文五份

  经过一学期的学*,我们班幼儿的语言水*整体有所提高,表达的愿望在原有基础上更强烈了,事情阐述比较清楚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幼儿不愿意表达。本学期我班又增加了几名新生,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体幼儿的语言水*,本学期将通过交谈、日常用语、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继续引导幼儿学说普通话,丰富幼儿词汇为幼儿创设运用语言的机会。我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本班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愿意并能够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

  2、乐意与同伴交流,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话 。

  3、大胆朗诵简短儿歌,在教师的帮助下愿意复述简短故事。

  4、能比较正确地运用常见的词语,能说出简单而完整的语句。

  5、在各种活动中,注意丰富幼儿的词汇并为幼儿创设运用的机会。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的乐趣,学*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6、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三、教学措施

  1、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3、幼儿的语言学*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关注,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

  四、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进度及内容(省略)

  新学期又开始了,今年我还是带小班的幼儿。

  新学期开学了,小朋友一个个穿着漂亮的衣服,带着愉快的笑脸进了幼儿园的大门,开始了他们幼儿园的学*和生活.本班有三分之一的幼儿没进过幼儿园,必须从点点滴滴的*惯个方面开始.给他们孩子的心最埋下扎实的种子。

  本学期教育教学方面,把握幼儿建构式课程的五大领域,我制定了本学期孩子的发展目标及教育目标:

  健康:逐渐适应集体生活;愿意参加多种活动,情绪稳定,快乐;有初步的进餐,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惯。

  语言:愿意与老师,同伴交谈.会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喜欢的故事,念儿歌,爱看图书;能听懂普通话。

  科学: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有兴趣和好奇心,愿意参加科学活动;学*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失事物和现象;学*用语言,动作表达探索过程;对生活和游戏中失去的数量,形状等有兴趣。

  社会:逐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乐意参加集体活动;愿意和老师,同伴交往;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则,并学*遵守;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爱父母,长辈,老师与同伴。

  艺术:对环境,生活和艺术有兴趣;愿意参加艺术活动;能学*用一些简单放大进行艺术去玩活动;在小朋友的主题活动中,让他们与区域活动想结合,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制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三四月份:

  主题:幼儿园真好、甜甜蜜蜜

  数学:标记本、标记图、几何图形、相关物品对立排列卡、大小对立排序卡

  美术:魔术师的礼物、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糖果一家

  纸工:拍个好笑的你、五彩面条、咚咚的大嘴巴

  体育:基本动作走,学早操,游戏猫捉老鼠、动物找家

  音乐:基本舞步拍手叉腰律动我们都是好朋友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

  五六月份

  主题:快乐的六个宝、好吃的水果

  数学:接龙卡、数物拼图卡、水果卡

  美术:贴五官、美丽的泡泡、我的小手

  纸工:糖果纸手镯、西瓜、梨

  体育:基本动作跑,学早操,游戏把沙包捡回来、找鸡妈妈

  音乐:基本舞步走步,律动鸟飞,歌表演哈巴狗

  指导思想

  《语言》科目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幼语言的发展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了解周围的事物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应到幼儿对周围环境中语言教学而产生兴趣,并学*用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新〈〈纲要〉〉和园务计划指导思想的引导下,以幼儿为本,促进每个幼儿有个性的发展。

  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本期增加新生幼儿二十名,孩子们*均年龄在三岁左右,有的小孩已经上了一期的小班,所以很快就适应了新学期的生活和学*环境,情绪稳定,能够正常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但有部分孩子是第一次上幼儿园,情绪激动有哭闹现象, 语言能力方面不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自信心有所欠缺,活动中表现出任性、自私的一面,针对以上情况,本学期我班将重点进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语言教育。班内三位老师将齐心协力从薄弱环节着手,加强对幼儿的指导和教育。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1、喜欢念儿歌,感受边念儿歌边做动作的快乐。

  2、愿意声音响亮的集体面前朗诵儿歌,并能给其他表演的小朋友掌声鼓励。

  3、愿意和同伴根据诗歌内容和角色进行表演。

  4、能体验故事表演游戏的乐趣。

  能力目标

  1、学*一边朗诵儿歌一边玩手指游戏,能手指协调地进行游戏。

  2、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图片、儿歌的理解。

  3、能根据儿歌内容创编动作,并能够和同伴协调进行表演。

  4、能够在观察理解图画内容的基础上,用较完整的语句看图讲述。

  认知目标

  1、能够感受儿歌的韵律和活泼俏皮的语句。

  2、能理解儿歌中描写的友情。

  3、通过学*儿歌,了解春天的特点。

  4、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学*朗诵儿歌,能发准音,读准“滴答”“梨树”“虫”等字词。

  实现目标的措施: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多运用图片,头饰、 VCD等教具。在一日生活中,我们将注重对孩子们进行随机教育,捕捉孩子们的学*兴趣点,灵活地利用点滴的时间对幼儿进行语言知识的渗透。积极创设以幼儿为主的教育环境。

  *时带领幼儿多说多讲,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利用散步、走路、餐前等零碎时间,让孩子们多说,散步时引导幼儿多观察,说说周围的景色及幼儿自己看到的东西,注意在这种无意识的活动中丰富幼儿的词汇,让他们跟着说,并学会举一反三,活动中要求幼儿说话表达清楚,声音不要太大或太小;对于胆子小的幼儿,在上课时总也不敢发言,多给他机会锻炼。从而培养幼儿人人爱表达、爱表现。

  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第一周:常规训练

  第二周:《新的学期又来到》

  第三周:《春雨》 《春天真美丽》

  第四周:《轻轻地》

  十月

  第五周:《小熊醒来吧一》 《小熊醒来吧二》

  第六周:《春晓》

  第七周:《小蚂蚁搬虫虫》 《小手摸摸摸》

  第八周:《下雨的时候》

  十一月

  第九周:《捉迷藏》 《找朋友》

  第十周:《小板凳》

  第十一周:《小兔找家》 《好朋友》

  第十二周:《大家来抬水》 《我爱洗澡》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范文五份(扩展5)

——高一体育教学教学计划范文五份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本课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坚持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启发思维、观察体验、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练结合为主旨,充分体现兴趣性、师生互动性和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背景。本课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通过运动技能的学*,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勇于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

  二、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跑的这个教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体育活动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自然活动能力。高一年级跑得教材内容主要以跑得专门性练*和跑的技术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教学活动,改进跑的技术,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自信、果断等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手段。

  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22)班学生,该班学生身体素质整体一般,参与跑等项目的活动兴趣不高,以前虽接触过快速跑教材但对快速跑的技术动作掌握情况不够理想,尤其是对摆臂技术的掌握缺憾较大,从而对跑速和跑成直线造成了直接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运用了各种方法安排了各种跑的练*,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有效的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倾向。

  三、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与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并大胆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动作。

  2. 运动技能与目标: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会30米快速跑的`正确方法,提高奔跑能力,并了解跑的知识、对身体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3.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跑和游戏发展学生跑的能力,促进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培养顽强的精神。

  4. 心理健康目标:在学*中充分展现自我,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乐趣。

  5.社会适应目标:通过游戏活动,体现合作交往,团结合作的拼搏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快速跑的能力,及身体灵敏性、协调性。

  教学难点:体验、观察、合作探究的锻炼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观察体验入手,创设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的情景,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展现自我和体现团队精神。

  五、教学方法:

  通过体验观察、启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运动的参与性。在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上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1.导入与热身

  课前预设知识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不同的认识进入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思维,教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主动地融入课堂之中,自然的走向过渡。采用蛇形移位跑,徒手操和专项练*,起到热身运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练*情趣,并逐渐导入新课,进入教材。

  2.合作与探究

  合作与探究是本次课的重点,也是一种重要的学练方式。贯彻于课的始终,并在教学中得以突现。以掌握合作跑技术和接力跑技术为难点,以“体验观察——思考比较——感知——寻找问题,选择方法——学会解决问题”为教学流程,在教学中将重难点分为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层:体验与观察:强**学过程以学生体验与实践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有针对性的练,以演示、激励、指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体验法、观察法、尝试法、讨论法、合作法、互助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过程,达成目标。

  第二层:巩固与加强:把合作跑作为重点,让学生在快速跑的基础上,以小组竞赛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竞赛中建立正确的合作跑,并蕴含规则要求,进一步巩固、提高合作跑的能力。

  第三层:自主锻炼: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结合,发挥想象,选创动作,进行柔韧灵敏练*,使学生学会柔韧、灵敏的练*方法,安全措施,突出学生的组织能力,再次展现师生互动、合作锻炼的课堂情景。

  3.放松与小结

  在教师的带领下做自上而下的放松活动,力求生理和心理彻底放松。课后小结,对同学们的体会和练*进行讲评。

  六、教学过程

  1. 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发现问题,改进练*方法,提高快速跑的动作质量,发展快速跑的能力,使力量、柔韧、灵敏性、身体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得到发展。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体会合作、探究学*的快乐,建立和谐的课堂情景和集体荣誉感。养成课外积累知识的*惯。

  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并向教师报告人数

  2.师生相互问好

  3.教师宣布本课内容任务,注意事项,导入教学,安排见*生

  1.督促学生迅速集合,队形整齐

  2.要求体委认真整队,检查人数

  3.师生问好,教师精神饱满、声音宏亮

  1.听到集合口令迅速集合站队

  2.要求快、静、齐

  3.队行整齐划一

  认真听老师安排课的内容

  准备活动13分钟

  一、慢 跑

  二、徒手操(4*8)

  扩胸运动

  体转运动

  体侧运动

  腹背运动

  正、侧压腿

  活动膝、踝关节

  教师领跑,并发出口令指挥慢跑路线及变换跑姿

  教师示范、领做,动作到位

  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徒手操动作规范,有力度,活动充分,避免在练*时受伤

  22分钟

  一、跑的专门性练*

  1.前踢腿:15M

  2.高抬腿:15M

  3. 后蹬跑:30M

  二、接力快速跑

  方法:当信号响起,每队排头手持接力棒快速跑出,将接力棒交给对面接棒队员后站在队尾,以此类推

  三、障碍接力跑

  方法:将标志桶摆放成障碍跑的路线,持接力棒的同学快速绕过所有障碍将接力棒传给下一位同学,以此类推,直到本组所有队员完成为止

  1.教师示范、讲解,提出练*要求

  2.指挥练*

  3.观察并语言提示

  1.教师讲解练*方法

  2.指挥练*

  3.语言提示、纠正错误动作。

  1.教师讲解练*方法

  2.指挥练*

  3.必须绕过每个障碍物,不得跳过障碍物

  1.认真听讲解,记住动作要求及技术要点、作用。

  2.按要求进行练*

  3.相互鼓励、提示,按要求完成技术动作

  1.认真听练*方法及要求

  2.认真练*,积极主动,相互配合

  3.按要求完成练*

  1.认真听练*方法及要求

  2.认真练*,积极主动

  3.注意练*时的安全

  结束部分

  一、整理放松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范文五份(扩展6)

——心理健康教育授课计划范文五份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

  3.重视教师的心理辅导,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心理辅导水*。

  4.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

  5.做好家长辅导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三、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1.建立组织。为了使我校心理健康能得以正常开展,成立心理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刘校长

  副组长:金炜、徐寒燕

  组员:陈丽菊,耿亚芳、各班班主任

  2.加强教师学*,提高教师心育素质。

  进一步统一认识,提高广大教师“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意识。学校加强领导,做到学校的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一支自身身心健康,懂得心理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所以,本学期将下发学*材料和由参加市心理健康培训的老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使每位教师都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四、实施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即通过班级各科教学、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以及整合班级内外、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

  3.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心理健康要与思想品德课、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同时,利用晨会、班队活动,红领巾小广播等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也可通过组织有关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通过德育基地进行实施。加强家长学校的互动合作,全方面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做好来访咨询和“悄悄话信箱”的回复等工作,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对全体学生进行沟通和咨询服务。

  5.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讲求实效。

  五、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2.提出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上好每周的健康教育晨会课,做好心理辅导。

  4.一对一帮教心理辅导落实。

  5.一年级活动课《我有一个小窍门》。

  三月份:

  1.红领巾小广播

  2.上好每周的健康教育晨会课,做好心理辅导。

  3.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培训。

  4.五年级情感活动课《守信与守时》。

  四月份:

  1.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等途径,让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培训。

  3.红领巾小广播

  4.六年级综合训练活动课《我与班级》。

  五月份:

  1.团体心理测试和辅导。

  2.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培训。

  3.红领巾小广播

  六月份:

  1.红领巾小广播

  5.全体学生讲座《考前心理辅导》。

  2.总结回顾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针对当代初中生身心特点,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宗旨,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将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力争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宣传工作,让广大师生、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2、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我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做法

  1、建设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队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学校要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

  通过班主任会议,定期学*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通过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主题队会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中,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完善德育导师制的工作,每位老师担任1到3位同学的德育导师,每周至少与每一位同学开展一次谈心活动。老师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学生把内心的困惑向导师诉说,使心理辅导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德育导师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心理讲座与辅导。由心理教师不定期为各年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讲座。同时,各班主任要班内进行心理健康主题的班会,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完善心理咨询室。继续发挥“心语小屋”的作用,完善“小屋”的配备,使其更专业、温馨。心理咨询室由专任教师负责,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

  (3)发挥“心语信箱”的作用。“信箱”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和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沟通、预约咨询。同时,也可利用网络(电子邮件)和每周一次的周记向咨询老师或班主任反映自己的困惑和问题,使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4)利用学校宣传阵地。利用**下讲话、校园中的橱窗、教室中的黑板报以及校园广播台在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端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5)发挥学生会的力量。学生会由学校经过选拔和培训过的优秀学生组成,他们有着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会的力量,帮助同学,助人自助,同时也帮助自己。

  (6)加强学科渗透。每一位老师都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适当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3、加强家校互动。让家长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各年级的家长学校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知道,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让家长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对子女行为的关注。

  四、每月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1、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为初一新生安排一次讲座,内容为新生入学心理调适和*惯的养成。

  3、在班主任会上进行宣传,请班主任对班级中问题学生进行观察摸底,并将名单上报德育办公室。

  十月:

  1、根据班主任上报的问题学生名单,为每一个同学安排德育导师。

  2、利用校园橱窗宣传。

  3、在校园广播台中开设每周一次的心理专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配合学校的文化节,开展有关的心理读书活动。

  十一月:

  1、针对期中考试,安排关于如何克服考前焦虑的讲座。

  2、开展一期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活动。

  3、期中考试之后的家长学校上,对家长进行宣传,让家长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十二月: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范文五份(扩展7)

——语文德育教学计划范文五份

  一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是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无论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在写作入门阶段都要经历看图说话、写话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可指导学生根据图片,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进而对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此外,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演课本剧、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一、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拼音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此时我们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也要注重其思想情感教育,使汉语拼音教学避免相对抽象和枯燥,无形中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同时也把握住了对初入校门的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记得在学*“j、”q“、”x“和”ü“相拼,”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时,正当我准备归纳时,一小女孩举手站起来说:”小ü看到j、q、x,挖掉鱼眼还念ü“,说是在学前班就会了。此时,我没有简单的否认或置之不理,而是询问:”小鱼儿可不可爱?你喜欢它吗?“”你忍心伤害它吗?“大家互相一说,都认为”挖掉鱼眼“太残忍了,不能这样。于是我们修改了句子:”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脱帽“。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枯燥的规则,也上了一堂爱护小动物、待人要有礼貌的德育课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很重要,同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如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我会读“中关于”打“字的教学。我先和学生一起学*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有一人组了”打人“,其余纷纷跟着说”打架、打骂、打死、打倒“等等,我一看这势头便反问了一句:”这些词说得不错,但我们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我们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一年级下册第三组专题教材,要让学生懂得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激发对地球大家园的热爱,意识到肩负的环保责任,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学*第五组专题教材,了解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喝到水的乌鸦,知道古时候有位沉着冷静、当机立断的司马光,认识善于思考、想出称象妙法的曹冲。使学生认识到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思考,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我做到了,则是一种创造。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让智慧的火花点燃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四、在看图说话教学中渗透德育

  指导小学低年级孩子看图说话,是作文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小学低年级孩子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更是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无论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在写作入门阶段都要经历看图说话、写话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可指导学生根据图片,结合说、写这两个重要环节从小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思想的教育。如《找春天》,教师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从左到右进行观察。学生掌握了以上的观察顺序,一经图画出现、就能通过思考,有选择地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教师在此时渗透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通过《该怎么做》这组图的教学,学生既掌握了看多图说话的方法,又在看图说话中受到了”知错就改“的教育。

  总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教师选好切入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一、 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曾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因此,我国要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培养“四有”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全面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措施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合作性学*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法,这种学*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既要为别人的.学*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成绩的*惯。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

  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一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是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无论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在写作入门阶段都要经历看图说话、写话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可指导学生根据图片,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进而对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此外,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演课本剧、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一、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拼音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此时我们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也要注重其思想情感教育,使汉语拼音教学避免相对抽象和枯燥,无形中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同时也把握住了对初入校门的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记得在学*“j、”q“、”x“和”ü“相拼,”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时,正当我准备归纳时,一小女孩举手站起来说:”小ü看到j、q、x,挖掉鱼眼还念ü“,说是在学前班就会了。此时,我没有简单的否认或置之不理,而是询问:”小鱼儿可不可爱?你喜欢它吗?“”你忍心伤害它吗?“大家互相一说,都认为”挖掉鱼眼“太残忍了,不能这样。于是我们修改了句子:”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脱帽“。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枯燥的规则,也上了一堂爱护小动物、待人要有礼貌的德育课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很重要,同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如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我会读“中关于”打“字的教学。我先和学生一起学*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有一人组了”打人“,其余纷纷跟着说”打架、打骂、打死、打倒“等等,我一看这势头便反问了一句:”这些词说得不错,但我们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我们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一年级下册第三组专题教材,要让学生懂得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激发对地球大家园的热爱,意识到肩负的环保责任,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学*第五组专题教材,了解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喝到水的乌鸦,知道古时候有位沉着冷静、当机立断的司马光,认识善于思考、想出称象妙法的曹冲。使学生认识到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思考,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我做到了,则是一种创造。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让智慧的火花点燃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四、在看图说话教学中渗透德育

  指导小学低年级孩子看图说话,是作文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小学低年级孩子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更是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无论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在写作入门阶段都要经历看图说话、写话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可指导学生根据图片,结合说、写这两个重要环节从小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思想的教育。如《找春天》,教师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从左到右进行观察。学生掌握了以上的观察顺序,一经图画出现、就能通过思考,有选择地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教师在此时渗透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通过《该怎么做》这组图的教学,学生既掌握了看多图说话的方法,又在看图说话中受到了”知错就改“的教育。

  总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教师选好切入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一、以教材作为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依据

  1、注重“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寄寓于知识之“宅”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入其“宅”,才能悟得其“育人”之真谛,探寻到这些“潜”于知识“地下河流”中的“泉眼”——“育人点”,即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1

  佳“融合点”,这就是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学*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教书育人”必须既要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

  2.抓住“时机”

  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必须从教材出发,才能觅到源头——“渗透点”。引出源远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一厢情愿来随意安排。也就是说施教者有了“渗透”这一明确的目标意识并以此为指向成功地挖掘到了“渗透点”,还不行,还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的位置、层次、地位来安排教学过程,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

  3.控制“度”

  如果说找准“渗透法”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那么把握好渗透的“时机”则是为了解决什么时间、怎样“突破”的问题。显然,教学中的“渗透点”与最佳“时机”的结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知识的教学与思想的教育两不误,还要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二者关系。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而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更具有特殊性。因为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2

  效果不佳;而过“度”则又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了政治课、思品课等。这就要求教学中既不可偏颇任何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即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而又不“越”位。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1、语文学科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激起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报效祖国的.情思。

  3、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4、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地信心,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3

  痛苦,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青少年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5、我的学生们,独生子女,万般宠爱集于身,他们已*惯了接受爱。父母的艰苦付出,他们视为应该,心安理得,很少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很难有感恩之心,所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

  6、高尚品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我们应该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过程。让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树立健康高尚的品行。其实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学生学*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三、抓住字、词教学,渗透德育。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通过欣赏文章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祖4

  国山河的壮美,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

  四、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

  1、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2、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既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六、通过写话训练,培养良好品质

  在“十一”期间,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到校后一评,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

  一、工作目标:

  1、抓好日常行为*惯的养成教育,特别是学生的礼貌教育。一二年级抓养成,三四五年级抓巩固,六年级抓强化。


授课计划与教学计划范文五份(扩展8)

——《演讲与口才》教学计划范本5份

  一. 学生现状分析:

  本专业是客服专业方向就业的学生,流利的普通话,极强的沟通能力,敏捷的说服技巧,就是他们以后的一张名片。所以让每一位客服的学生掌握和学校基本的演讲与口才的知识和技巧,以提高他们的演讲能力和口才水*,进而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还存在这写问题:

  普通话不够流利,有些个别发音还不够准确。

  上课回答问题比较胆怯和紧张,声音很小,缺乏自信。

  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是不够积极,上课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学*目的也不够明确。

  二.教学措施:

  1.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对演讲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多种活动经历;

  2)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同时互相切磋、互相学*的舞台;

  3)增加学生的上台经历,提高学生的演讲水*,交际能力。

  4)指导学生掌握演讲方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教学方法与措施:

  1)每周早晨或者晚自*的时间,加强普通话的练*和发音。

  2)看报纸、刊物,了解实事及当前潮流思想。

  3)、读有哲理、启发性的书刊;也可根据个人的爱好精读几本有深度的书。

  4)试着自己写作演讲稿,织小型演讲、辩论赛,评论等,利用晚自*的时间进行演讲比较或者辩论赛,提高学*的胆量和自信心。

  5)课堂上,列举生活中的案例及分析,提高学生的应变和思维能力

  6)对演讲时所注意事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手势、面部表情及情感

  7)学校还定期组织班级与班级的演讲和辩论赛。

  演讲与口才是从培养儿童学*兴趣出发,通过通俗易懂的形体动作训练,语言训练,儿歌,诗文朗读,绕口令,学讲故事等趣味教学方法,在富有情趣的训练中,增强孩子们的节奏感,记忆力和表现力。 四到八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而演讲与口才又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艺术教育的大方向,所以培养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不能缺少的。

  下面我将我们暑期的演讲与口才培训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我们每天的课程设置为:表演训练,气息训练,语音训练,绕口令训练,主持与表演五大块。

  表演训练:形体站姿的训练,形体坐姿,形体走姿,形体姿态模仿,眼神的距离感、眼神的方向感,表情、眼神在情绪中的表现,能恰当的表演各种表情。教学方式游戏形式

  气息训练:口型操训练,发声练*。

  语言联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根音,翘舌音,*舌音,的训练,教学方式读精美的好文章,诗词。

  绕口令:绕口令主要是训练孩子的发音与气息,所以每节课都会有绕口令的练*。

  主持与表演;儿歌的朗读表演,学讲故事,主持演讲训练。教学方式游戏形式。

  演讲与口才老师的任务不是手把手的教孩子而是引导孩子,所以我希望我所教的孩子不是复制出来的而是要有孩子的个性,最后祝愿

  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

  人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交往。交往主要借助的媒介是语言。在语言媒介中,口头语言―口头上交际使用的语言,又远比书面语言使用的频率高、涉及的范围广;既方便,又灵活。因而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并非任何人都能很好地掌握它。能够很好的掌握运用口头语言,是一种才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口才。口才不能先天而生,也不能轻易获得,它有自己的逻辑结构、发展规律。只有充分认识它、掌握它,才能很好地运用于社会日常交往。

  一、学生现状分析

  普通话不够流利,有些个别发音还不够准确。

  上课回答问题比较胆怯和紧张,声音很小,缺乏自信。

  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是不够积极,上课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学*目的也不够明确。

  二、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对演讲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多种活动经历; 2、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同时互相切磋、互相学*的舞台; 3、增加学生的上台经历,提高学生的演讲水*,交际能力。 4、指导学生掌握演讲方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教学方法与措施:

  1、每周早晨或者晚自*的时间,加强普通话的练*和发音。 2、看报纸、刊物,了解实事及当前潮流思想。 3、读有哲理、启发性的书刊;也可根据个人的爱好精读几本有深度的书。 4、试着自己写作演讲稿,组织小型演讲、辩论赛,评论等,利用晚自*的时间进行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提高学*的胆量和自信心。 5、课堂上,列举生活中的案例及分析,提高学生的应变和思维能力。 6、对演讲时所注意事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手势、面部表情及情感。

  一、学生现状分析

  1、普通话不够流利,有些个别发音还不够准确。

  2、上课回答问题比较胆怯和紧张,声音很小,缺乏自信。

  3、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是不够积极,上课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学*目的也不够明确。

  二、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对演讲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多种活动经历;

  2、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同时互相切磋、互相学*的舞台;

  3、增加学生的上台经历,提高学生的演讲水*,交际能力。

  4、指导学生掌握演讲方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教学方法与措施:

  1、每周早晨或者晚自*的时间,加强普通话的练*和发音。

  2、看报纸、刊物,了解实事及当前潮流思想。

  3、读有哲理、启发性的书刊;也可根据个人的爱好精读几本有深度的书。

  4、试着自己写作演讲稿,组织小型演讲、辩论赛,评论等,利用晚自*的时间进行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提高学*的胆量和自信心。

  5、课堂上,列举生活中的案例及分析,提高学生的应变和思维能力。 6、对演讲时所注意事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手势、面部表情及情感。

  人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交往。交往主要借助的媒介是语言。在语言媒介中,口头语言—口头上交际使用的语言,又远比书面语言使用的频率高、涉及的范围广;既方便,又灵活。因而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并非任何人都能很好地掌握它。能够很好的掌握运用口头语言,是一种才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口才。口才不能先天而生,也不能轻易获得,它有自己的逻辑结构、发展规律。只有充分认识它、掌握它,才能很好地运用于社会日常交往。

  一、学生现状分析

  普通话不够流利,有些个别发音还不够准确。

  上课回答问题比较胆怯和紧张,声音很小,缺乏自信。

  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是不够积极,上课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学*目的也不够明确。

  二、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对演讲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多种活动经历; 2、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同时互相切磋、互相学*的舞台; 3、增加学生的上台经历,提高学生的演讲水*,交际能力。 4、指导学生掌握演讲方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教学方法与措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