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9篇

首页 / 教学计划 / | 2022-03-25 00:49:50 教学计划,历史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1

  根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结合学校工作要求及学期、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学生情况

  从上期*时学*和期末考试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学**惯也还过得去,主要表现在上课基本都能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做作业马虎,并且做完作业后不喜欢检查,甚至丧失学*兴趣,特别是不愿及时复*记忆掌握基础知识等。

  二、教材分析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xx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占3个课时,期中复*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四、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的*惯。

  2、抓课堂常规管理、学**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

  3、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4、落实好培优补差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起止页数

  1

  第1课时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

  2

  第2课时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时 第3 课 盛唐气象

  6-18

  3

  第4 课时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时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8-26

  4

  第6课时 隋唐时期单元复*

  第7课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7-32

  5

  第8课时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时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33-40

  6

  第10课时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时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1-50

  7

  第12课时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时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51-58

  8

  第14课时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5课时 宋元时期单元复*

  59-64

  9

  第16课时 期中复*

  第17课时 期中复*

  10

  第18课时 期中考试

  第19课时 试卷讲评、分析

  11

  第20课时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21课时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65-75

  12

  第22课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23课时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76-87

  13

  第24课时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5课时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8-98

  14

  第26课时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7课时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99-110

  15

  第28课时 明清时期单元复*?

  第29课时 活动课:*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114

  16

  第30课时 期末复*

  第31课时 期末复*

  17

  第32课时 期末复*

  第33课时 期末复*

  18

  第34课时 期末考试

  以上计划如遇学校工作变化可再做调整。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2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均成绩在80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历史的不良*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24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总复*

  附录

  6课时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前五名。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多数学生对学*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第三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八年级学生学***代史,理解*代*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模式:

  预*+展示+反馈

  五、拟用的教学方法

  2、以学生自主学*为主(学*小组为单位)

  3、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注重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精讲多练。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反馈,以单元为单位认真组织检测,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5、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七、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八、教学设想

  1、做好导学过程。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放大学生的优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尝试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4

  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历史的不良*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第四单元

  科学技术文化

  6课时

  六、辅导:

  辅导以学*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目的的教育及学*兴趣的激发,学*意志、*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使他们增强学*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5

  根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结合学校工作要求及学期、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学生情况

  从上期*时学*和期末考试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学**惯也还过得去,主要表现在上课基本都能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做作业马虎,并且做完作业后不喜欢检查,甚至丧失学*兴趣,特别是不愿及时复*记忆掌握基础知识等。

  二、教材分析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xx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占3个课时,期中复*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四、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的*惯。

  2、抓课堂常规管理、学**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

  3、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4、落实好培优补差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起止页数

  1

  第1课时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

  2

  第2课时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时 第3 课 盛唐气象

  6-18

  3

  第4 课时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时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8-26

  4

  第6课时 隋唐时期单元复*

  第7课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7-32

  5

  第8课时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时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33-40

  6

  第10课时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时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1-50

  7

  第12课时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时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51-58

  8

  第14课时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5课时 宋元时期单元复*

  59-64

  9

  第16课时 期中复*

  第17课时 期中复*

  10

  第18课时 期中考试

  第19课时 试卷讲评、分析

  11

  第20课时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21课时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65-75

  12

  第22课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23课时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76-87

  13

  第24课时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5课时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8-98

  14

  第26课时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7课时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99-110

  15

  第28课时 明清时期单元复*?

  第29课时 活动课:*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114

  16

  第30课时 期末复*

  第31课时 期末复*

  17

  第32课时 期末复*

  第33课时 期末复*

  18

  第34课时 期末考试

  以上计划如遇学校工作变化可再做调整。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6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

  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

  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

  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年继续讲授*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一、学情况分析

  有的同学学*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5、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改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历史的不良*惯;

  6、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7、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7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兴趣,端正学*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本学年继续讲授*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

  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方式,即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周 次

  具 体 计 划

  第1周(2.14-2.19)

  期末试卷讲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2.2-2.26)

  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2.27-3.5)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3.6-3.12)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3.13-3.19)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3.2-3.26)

  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并立的时代

  第7周(3.27-4.2)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4.3-4.9)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1-4课

  第9周(4.1-4.16)

  复*5-8课

  第10周(4.17-4.23)

  复*9-12课

  第11周(4.24-4.3)

  期中考试

  第12周(5.1-5.7)

  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3周(5.8-5.14)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5.15-5.21)

  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5.22-5.28)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5.29-*)

  第18课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7周(6.5-6.11)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18周(6.12-6.18)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9周(6.19-6.25)

  期末复*

  第20周(6.26-7.2)

  期末复*,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8

  根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结合学校工作要求及学期、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学生情况

  从上期*时学*和期末考试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学**惯也还过得去,主要表现在上课基本都能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做作业马虎,并且做完作业后不喜欢检查,甚至丧失学*兴趣,特别是不愿及时复*记忆掌握基础知识等。

  二、教材分析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xx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占3个课时,期中复*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四、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的*惯。

  2、抓课堂常规管理、学**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

  3、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4、落实好培优补差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起止页数

  1

  第1课时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

  2

  第2课时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时 第3 课 盛唐气象

  6-18

  3

  第4 课时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时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8-26

  4

  第6课时 隋唐时期单元复*

  第7课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7-32

  5

  第8课时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时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33-40

  6

  第10课时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时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1-50

  7

  第12课时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时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51-58

  8

  第14课时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5课时 宋元时期单元复*

  59-64

  9

  第16课时 期中复*

  第17课时 期中复*

  10

  第18课时 期中考试

  第19课时 试卷讲评、分析

  11

  第20课时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21课时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65-75

  12

  第22课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23课时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76-87

  13

  第24课时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5课时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8-98

  14

  第26课时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7课时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99-110

  15

  第28课时 明清时期单元复*?

  第29课时 活动课:*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114

  16

  第30课时 期末复*

  第31课时 期末复*

  17

  第32课时 期末复*

  第33课时 期末复*

  18

  第34课时 期末考试

  以上计划如遇学校工作变化可再做调整。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9

  初一历史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们提升自主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今天制定了这个学期地理教学计划,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本学期收获进步。

  本学期我将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历史的方法和学*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目的不明确,学*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阶段,要认真制定复*计划,精心组织复*,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的*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五、改进措施

  1、对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对学*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教学进度

  初一历史华东版第一册总共有24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2周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周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4周

  第四单元:*分立与民族融合4周

  复*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9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9篇(扩展1)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9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1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均成绩在79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历史的不良*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总复*

  附录

  6课时

  文章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2

  一、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和表述历史的潜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潜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潜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资料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资料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代史,理解*代*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必须的学*动力。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学**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资料比上学期繁多,对于理解、分析潜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起来会有必须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 、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课堂上体现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全力的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参与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知识趣味化,使学生爱学*,提高45 分钟的利用效率。

  2 、在教学过程中,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状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并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方式,为探究性学*创造条件。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职责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潜力。

  4 、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个性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用心性,培养学*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五、教学进度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教学进度表

  第 1 周 隋唐时期 第 1—3 课

  第 2 周 第 4 课,第 5 课

  第 3 周 第一单元复*检测、第一单元讲评

  第 4 周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 6—7 课

  第 5 周 第 8 课 第 9 课

  第 6 周 第 10—12 课

  第 7 周 第 13 课 机动

  第 8 周 第二单元复*检测、第三单元讲评

  第 9 周 复*

  第 10 周 期中考试

  第 11 周 明清时期 第 14 课第 15 课

  第 12 周 第 16—18 课

  第 13 周 第 19—21 课

  第 14 周 第 22 课 机动

  第 15 周 第二单元复*检测

  第 16 周 第三单元讲评

  第 17 周 总复*

  第 18 周 期末复*

  第 19 周 期末工作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3

  根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结合学校工作要求及学期、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学生情况

  从上期*时学*和期末考试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学**惯也还过得去,主要表现在上课基本都能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做作业马虎,并且做完作业后不喜欢检查,甚至丧失学*兴趣,特别是不愿及时复*记忆掌握基础知识等。

  二、教材分析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xx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占3个课时,期中复*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四、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的*惯。

  2、抓课堂常规管理、学**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

  3、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4、落实好培优补差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起止页数

  1

  第1课时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

  2

  第2课时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时 第3 课 盛唐气象

  6-18

  3

  第4 课时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时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8-26

  4

  第6课时 隋唐时期单元复*

  第7课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7-32

  5

  第8课时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9课时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33-40

  6

  第10课时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时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1-50

  7

  第12课时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3课时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51-58

  8

  第14课时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5课时 宋元时期单元复*

  59-64

  9

  第16课时 期中复*

  第17课时 期中复*

  10

  第18课时 期中考试

  第19课时 试卷讲评、分析

  11

  第20课时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21课时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65-75

  12

  第22课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23课时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76-87

  13

  第24课时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5课时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8-98

  14

  第26课时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7课时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99-110

  15

  第28课时 明清时期单元复*?

  第29课时 活动课:*传统节日的起源

  111-114

  16

  第30课时 期末复*

  第31课时 期末复*

  17

  第32课时 期末复*

  第33课时 期末复*

  18

  第34课时 期末考试

  以上计划如遇学校工作变化可再做调整。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教材初一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潜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潜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潜力,且有部分同学学*目的不明确,学*欠用心。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一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潜力正在构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职责帮忙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兴趣,端正学*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状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我就应从调动学生学*兴趣上入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上提高历史成绩。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2 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资料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用心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那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资料,也有反映民族*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并立时代的状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状况。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资料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透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 '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代史,理解*代*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一样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个性注重学生潜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潜力;解读、决定和运用历史材料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潜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构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构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构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贴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六、教学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构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必须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资料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透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当天所学的资料。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用心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参与历史小制作,透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透过自主的学*方式,提高探究学*潜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潜力。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5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均成绩在79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历史的不良*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略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6

  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要求

  要求学生学*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古代史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史念。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

  1、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

  2、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素质和学*效率。

  3、通过举办历史讲座、辩论会、舞台剧等形式培养学生学**兴趣。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与”。”与”,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如何”,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单元”,实际涉及”和”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与”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第三个单元”,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宝岛和抗击沙俄》来””,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让学生”,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以‘闭关锁国”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既要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阶段,要认真制定复*计划,精心组织复*,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8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

  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

  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

  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年继续讲授*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

  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与”。”与”,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如何”,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单元”,实际涉及”和”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与”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第三个单元”,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宝岛和抗击沙俄》来””,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让学生”,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以‘闭关锁国”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既要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阶段,要认真制定复*计划,精心组织复*,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9篇(扩展2)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10篇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学年继续讲授*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四、教学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课标,把握课标的基本要求和现行教材并吃透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

  2、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方式,为探究性学*创造条件。

  3、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4、要求学生注重教材内容的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在横向方面掌握同一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在纵向方面,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这两个方面增加学*的综合、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选择恰当的事例拟好课堂思考题,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参与教学。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历史的不良*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0课时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8课时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10课时

  第四单元:科学技术文化。——6课时

  六、辅导:

  辅导以学*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目的的教育及学*兴趣的激发,学*意志、*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使他们增强学*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他们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大多数同学对历史比较有兴趣,课堂纪律较好。但是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难度,综合归纳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时间为顺序,从人类的起源讲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措施

  1、转变学生的学*方式

  新课改提倡转变传统的学*方式,提倡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我会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历史课堂中来,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课堂起始,以精彩的导入为学生的自主学*提供铺垫,使学生在兴趣和好奇的驱使下自主学*,培养学生自主学**惯和自主学*能力。在课堂中,重点、难点部分将主要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来解决,而不再仅仅由教师讲述。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在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历史课来说,教师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要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思考和展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课时分配

  第一周:历史导言课

  第二周: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三周:华夏之祖;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四周:灿烂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五周:国庆假期

  第七周: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单元回顾

  第八周:秦王扫*;伐无道诛暴秦

  第九周:大一统的汉朝;复*

  第十周:复*,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情况总结;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二周: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十三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

  第十四周: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单元回顾

  第十五周:三国鼎立;三国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十七周: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单元回顾

  第十八周:复*

  第十九周:复*

  第二十周:复*,期末考试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期教学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效果差距较大。有的学生基础很好,视野开阔,并能对历史事件发表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也让教师必须加大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学生基础一般,但课堂回答积极。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基础差,所以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这学期的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上多下功夫,注意学*方法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川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继续讲授*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开皇之治;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新罗、日本的关系;唐朝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北宋的统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宋与金的对峙;南方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与民族融合;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清朝的疆域;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的政策;《资治通鉴》;佛教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发明;《本草纲目》;赵州桥;北京城;

  教学难点:

  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宋时期,*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间复杂的关系;对蒙古族统一*应如何看待;*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读读”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方式,提高探究学*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试卷评讲 导言课

  2 第一课 第一课

  3 第二课 第三课

  4 第四课 第五课

  5 主题活动课 主题小结

  6 第六课 第七课

  7 第八课 第九课

  8 第九课 主题小结

  9 课堂练* 课堂练*

  10 课堂测试 试卷评讲

  11 第十课 第十课

  12 半期考试及试卷评讲

  13 五一放假

  14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15 第十三课 第十四课

  16 主题小结 主题活动 演讲会

  17 试题练* 第十五课

  18 中考

  19 第十六课 第十七课

  20 第十八课 第十九课

  21 第二十课 第二十一课

  一、计划宗旨:

  今学期,以学校各项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双基教育和能力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基础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强化探究性学*、合作性学*的研究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初一《*历史》(上)共二十二课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介绍了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分立与民族融合

  《*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了在*古代史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误,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学*和全面认识*的国情,显得更为重要、

  三、具体目标

  (一)常规教学目标:

  成绩目标:

  提高A等率,消灭C等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七年级上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四、能力达成目标: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⒈学*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认真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⒊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⒋借鉴和学*外地先进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水*、

  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⒍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注意对优秀生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⒎加强对学生的学*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

  ⒏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本学期我将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历史的方法和学*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目的不明确,学*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阶段,要认真制定复*计划,精心组织复*,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的*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六、改进措施

  1、对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对学*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七、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和学**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素质和学*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远教和网络资源。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态度不端正,*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倡导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兴趣,端正学*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主题编写了xxx,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题以及xxx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方式,即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xxx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园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七年级《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单元

  十月份:第二单元

  十一月份:第三单元

  十二月份:第四单元

  一月份:复*迎考

  一、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初一(2)、(3)班课堂比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有个别学生问题回答完毕后就会跑调,放出去就收不回来。初一(1)班上课纪律较好,但思维不够活跃。所以这个年级主要抓常规工作。

  二、教材简析

  本学年讲授第2册*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第2册*历史叙述我国隋朝至清朝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有*的为弹性课,不做统一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掌握。其余课时除每单元安排一节活动课外,可灵活掌握,每课课文由引导框、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动脑筋和课后练*,活动与探究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目标

  初一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增强对历史的学*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

  2、深化对课标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激趣有效整合。

  (二)措 施:

  1、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9篇(扩展3)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菁华5篇)

  一、学科分析:

  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动力。然而,从目前上课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底子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学**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重组,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远远不够或欠佳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起来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分析:

  《历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有限。因此,与其他分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面临着学科建设和教材呈现方式改造的双重压力。

  四、教材特色:

  1、教材编写的思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

  基本思路:生活是主题(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时空是框架(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2、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和基于问题的表述。

  3、教材内容的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

  (2)突出能力培养(课题活动、自我测评、综合探究)。

  五、实施教学总体思路: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真正“主宰”课堂。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教材进行有机教学,活学活用,以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3、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尤其要强调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教学,要淡化某些概念的学科规范,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逐步领悟、构建出有关知识的学科意义。

  4、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六、教学进度安排:(共约十六周)

  第一——四周: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五——八周:完成第二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八——十三周:完成第三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十四——十六周:复*备考,期末考试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与”。”与”,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如何”,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单元”,实际涉及”和”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与”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第三个单元”,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宝岛和抗击沙俄》来””,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让学生”,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以‘闭关锁国”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既要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阶段,要认真制定复*计划,精心组织复*,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前五名。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多数学生对学*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第三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八年级学生学***代史,理解*代*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模式:

  预*+展示+反馈

  五、拟用的教学方法

  2、以学生自主学*为主(学*小组为单位)

  3、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注重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精讲多练。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反馈,以单元为单位认真组织检测,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5、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七、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八、教学设想

  1、做好导学过程。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放大学生的优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尝试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与”。”与”,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如何”,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单元”,实际涉及”和”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与”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第三个单元”,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宝岛和抗击沙俄》来””,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让学生”,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以‘闭关锁国”。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既要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阶段,要认真制定复*计划,精心组织复*,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9篇(扩展4)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菁华5篇)

  新学期的工作开始了,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成绩。回顾上学期的学*,一部分学生的历史基础打的不好,这些学生*时看书太少,书的内容不熟悉,导致学*成绩不高。所以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方法,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认真贯彻历史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有利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方式。

  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学*的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逐渐了解*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学*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学期学**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封建社会的第三、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主要重点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

  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

  四、现状分析:

  七年级有四个班的学生,面对考试的课程,还没适应过来,给学*带来一定困难,但从一个学期的学*来看,大多数学生学*积极性高,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态度消极,不愿学历史,课上不积极,分析理解能力差,加上*时不太看书,考试成绩不理想。

  五、教学措施:

  1、先是要高质量的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能力。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乐意学*。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课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从学生的认识水*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合理利用有效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多上一些学生有趣的课。布置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缺补漏。

  六、辅导:

  辅导以学*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目的的教育及学*兴趣的激发,学*意志、*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使他们增强学*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历史的方法和学*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目的不明确,学*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阶段,要认真制定复*计划,精心组织复*,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的*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六、改进措施

  1、对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对学*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七、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和学**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素质和学*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远教和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

  初一历史华东版第一册总共有24课,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2周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周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4周

  第四单元:*分立与民族融合4周

  复*

  新的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围绕教研中心和学校“集体教研”、“学案导学”、“*惯培养”三项重点工作进行,在继续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抓好学生*惯培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不断提高。为此,在总结上一学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要求,制订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初一(1)、(2)班,共约90多名学生。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兴趣。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尚处于较低水*,综合归纳能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欠积极不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行为*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3、具体措施:

  (1)研究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态度,注意培养初一学生的学*兴趣以及良好的学**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认真学*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意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和业务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实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以“我的三分钟我展示”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表述历史、评价历史等方面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促进优生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集体的力量,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主要措施: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探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优秀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动向,及时将学生不良行为加以改正;与所有教师一起,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以取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为以后学*奠定基础。

  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课前预*的*惯,主要是利用学案,在上课时检测学生预*效果,让学生学会预*。

  (2)培养学生听课、做笔记的*惯。笔记可以记在学案上,也可以记在书上,经常检查,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9篇(扩展5)

——七年级历史下册具体教学计划汇总五篇

  新学期的工作开始了,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成绩。回顾上学期的学*,一部分学生的历史基础打的不好,这些学生*时看书太少,书的内容不熟悉,导致学*成绩不高。所以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方法,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认真贯彻历史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有利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方式。

  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学*的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学*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学期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

  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

  四、现状分析:

  七年级有四个班的学生,面对考试的课程,还没适应过来,给学*带来一定困难,但从一个学期的学*来看,大多数学生学*积极性高,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态度消极,不愿学历史,课上不积极,分析理解能力差,加上*时不太看书,考试成绩不理想。

  五、教学措施:

  1、先是要高质量的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能力。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乐意学*。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课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从学生的认识水*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合理利用有效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多上一些学生有趣的课。布置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缺补漏。

  六、辅导:

  辅导以学*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目的的教育及学*兴趣的激发,学*意志、*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使他们增强学*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表格、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认识到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夏商西周的兴亡和西周的分封制。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你就学这些内容。

  【自主预*】

  结合课文学*以下内容

  (一)夏朝

  1 、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

  2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

  3 、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

  4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二)商朝

  1 、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 、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

  3 、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三)西周

  1 、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 、 “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 、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四)分封制

  1 、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 、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2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学生合作掌握课文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阶段,要认真制定复*计划,精心组织复*,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做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和学**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素质和学*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进度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从我国的远古居民讲到魏晋南北朝。每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新教材主要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以历史发展的线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为重点。本学期共二十周,第十八周进行年度统考,除去考试周,共大约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课讲授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四个课时,期中复*两个课时,期末总复*四个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1~6课共6个课时

  第六周至第八周7~11课共5个课时

  第九周期中复*2个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三单元(12~17课)共6个课时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第四单元(18~22课)共5个课时

  第十六、十七周期末复*及统考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目的不明确,学*欠积极。

  三、教材

  1、教材特点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方式,提高探究学*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五、教学进度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构成,以课为单位。文化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活动课的时间可适当增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 ― 人。

  【自主预*】

  ( 一)、 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人/70万──20万年/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人和山顶洞人!

  ( 二) 、 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 , 引起学生的兴趣 , 。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 、地点 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 、距今年代 约 70 万年至 20 万年。

  3 、人的体质特征

  让学生观察人头部复原像 , 并试着说一说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 , 教师补充。

  4 、生活情况 :

  ⑴使用打制石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