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实用10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交流)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静而慈祥的脸”***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就义前说的话。(出示***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那为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的**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得方法。

  4、***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

  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感

  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

  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生自己说再汇报)

  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目标。(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三、独立自学,重点点拨

  1、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疏理:

  a、先看知识树字词句篇读一遍。

  b、重点汇报理解了哪些内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什么是前后照应,有何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开头结尾的关系,作用。

  文章主要内容,写了***同志的三件事,文章倒叙的写法。

  c、看13课课后题把没理解的一题第二问号作上记号。

  本课学*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但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精讲课上我们再读课文通过***同志的表现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另外,虽然同学们能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但理解这种写法还需在精讲课进一步深入。

  d、质疑:本课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没疑,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前后照应,那什么是首尾连贯呢?生答。

  e、检查读课文,自选你受感动的片段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部分读。自练指读评价。

  3、演练。

  ①看拼音写汉字(集体)

  ②用“√”选出正确读音。(个人做)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棉袍(páo,bāo)

  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待了一会儿(dāi,dài)

  ③改错字(个人做)

  敌人把父亲全身收了一篇。()()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映,首尾联惯。()()()

  ④组词,娱误剧据袍抱阀伐宪先怒努(个人做)

  四、自我检测,矫正补救

  小组内①听写生字词②检查读课文组内互评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步今天的自学课,同学们学*非常认真,收获也不小,留成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大家通过读,知道了课文从***的语言,动作等外表来表现***的沉静、镇定,坚贞不屈,通过读,知道了文章写敌人的心虚、凶残是为了衬托***同志的英勇无畏,知道了文章写亲友的害怕,突出***的从容,写亲友的机智是因为受到了***的影响。通过读,知道了***之所以坚贞不屈,沉着镇定是因为他忠于革命,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于革命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4

  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崇高的***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离开北京,***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对局势有清醒的�Y,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即使***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l,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同志*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5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自读,联系上文体会***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6

  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为了世界的和*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同志。(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b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分角色朗读。

  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跟随着***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在敌人的残害下,***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20xx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交流)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静而慈祥的脸”***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就义前说的话。(出示***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那为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的**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情况。

  生字:阀 避 啪 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绑 啃 袍 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感受人物形象

  1、学*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的事迹。

  (***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前后照应

  被审时——*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同志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9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自读,联系上文体会***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作者怎样描写***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作者描写***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革命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制作ppt 演示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首先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指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采用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体现其精神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一)自主学*

  1. 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8—1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关键词句读出这些信息?(生自主学*)

  2. 小组交流学*收获

  3. 小组展示,汇报学*成果

  大钊呢?我们一起学*18—29自然段。

  1. 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相关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主学*)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展示汇报

  4. 欣赏评析,点拨,指导读好句子。(相机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预设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外貌和神态描写)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施了重刑;

  “*静”说明***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体现 “安定”、“沉着”,作者怎样评价父亲?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 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拓展练*

  ★必做:老师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尝试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

  开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选做:***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4. 展示交流。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6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崇高的*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离开北京,*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即使*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同志*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作者:陆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同志,但*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题1

  教学过程:

  一、学*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乐余中心小学教育*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交流)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静而慈祥的脸”*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就义前说的话。(出示*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那为了*的进步、人民的**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

  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感

  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

  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生自己说再汇报)

  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目标。(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三、独立自学,重点点拨

  1、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疏理:

  a、先看知识树字词句篇读一遍。

  b、重点汇报理解了哪些内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什么是前后照应,有何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开头结尾的关系,作用。

  文章主要内容,写了*同志的三件事,文章倒叙的写法。

  c、看13课课后题把没理解的一题第二问号作上记号。

  本课学*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但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精讲课上我们再读课文通过*同志的表现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另外,虽然同学们能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但理解这种写法还需在精讲课进一步深入。

  d、质疑:本课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没疑,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前后照应,那什么是首尾连贯呢?生答。

  e、检查读课文,自选你受感动的片段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部分读。自练指读评价。

  3、演练。

  ①看拼音写汉字(集体)

  ②用“√”选出正确读音。(个人做)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棉袍(páo,bāo)

  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待了一会儿(dāi,dài)

  ③改错字(个人做)

  敌人把父亲全身收了一篇。()()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映,首尾联惯。()()()

  ④组词,娱误剧据袍抱阀伐宪先怒努(个人做)

  四、自我检测,矫正补救

  小组内①听写生字词②检查读课文组内互评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步今天的自学课,同学们学*非常认真,收获也不小,留成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大家通过读,知道了课文从*的语言,动作等外表来表现*的沉静、镇定,坚贞不屈,通过读,知道了文章写敌人的心虚、凶残是为了衬托*同志的英勇无畏,知道了文章写亲友的害怕,突出*的从容,写亲友的机智是因为受到了*的影响。通过读,知道了*之所以坚贞不屈,沉着镇定是因为他忠于革命,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于革命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5

  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崇高的*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离开北京,*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即使*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同志*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作者:陆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同志,但*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题1

  教学过程:

  一、学*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乐余中心小学教育*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得方法。

  4、*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2)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得方法。

  4、***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持工作

  被捕时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法庭上*静慈祥安定沉着

  被害后无比悲痛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同志。

  (课件出示***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国际歌》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革命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二、学*理解***对革命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对革命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为了全中国的**,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理解***对家人的关爱

  1、***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

  1、***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革命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上将最好的留言代表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同志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被军阀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国际歌》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

  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崇高的***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离开北京,***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即使***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同志*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作者:陆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同志,但***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题1

  教学过程:

  一、学*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乐余中心小学教育*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5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作者怎样描写***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作者描写***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革命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制作ppt 演示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首先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指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采用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体现其精神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一)自主学*

  1. 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8—1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关键词句读出这些信息?(生自主学*)

  2. 小组交流学*收获

  3. 小组展示,汇报学*成果

  大钊呢?我们一起学*18—29自然段。

  1. 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相关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主学*)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展示汇报

  4. 欣赏评析,点拨,指导读好句子。(相机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预设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外貌和神态描写)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施了重刑;

  “*静”说明***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体现 “安定”、“沉着”,作者怎样评价父亲?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 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拓展练*

  ★必做:老师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尝试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

  开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选做:***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4. 展示交流。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7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

  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感

  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

  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生自己说再汇报)

  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目标。(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三、独立自学,重点点拨

  1、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疏理:

  a、先看知识树字词句篇读一遍。

  b、重点汇报理解了哪些内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什么是前后照应,有何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开头结尾的关系,作用。

  文章主要内容,写了***同志的三件事,文章倒叙的写法。

  c、看13课课后题把没理解的一题第二问号作上记号。

  本课学*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但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精讲课上我们再读课文通过***同志的表现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另外,虽然同学们能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但理解这种写法还需在精讲课进一步深入。

  d、质疑:本课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没疑,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前后照应,那什么是首尾连贯呢?生答。

  e、检查读课文,自选你受感动的片段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部分读。自练指读评价。

  3、演练。

  ①看拼音写汉字(集体)

  ②用“√”选出正确读音。(个人做)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棉袍(páo,bāo)

  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待了一会儿(dāi,dài)

  ③改错字(个人做)

  敌人把父亲全身收了一篇。()()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映,首尾联惯。()()()

  ④组词,娱误剧据袍抱阀伐宪先怒努(个人做)

  四、自我检测,矫正补救

  小组内

  ①听写生字词

  ②检查读课文组内互评

  五、总结评价。

  激励进步今天的自学课,同学们学*非常认真,收获也不小,留成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大家通过读,知道了课文从***的语言,动作等外表来表现***的沉静、镇定,坚贞不屈,通过读,知道了文章写敌人的心虚、凶残是为了衬托***同志的英勇无畏,知道了文章写亲友的害怕,突出***的从容,写亲友的机智是因为受到了***的影响。通过读,知道了***之所以坚贞不屈,沉着镇定是因为他忠于革命,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于革命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感受人物形象

  1.学*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的事迹。

  (***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前后照应

  被审时——*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同志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9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

  ***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交流)

  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不慌不忙”看出***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静而慈祥的脸”***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就义前说的话。(出示***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那为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的**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3)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汇总10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作者怎样描写***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作者描写***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革命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制作ppt 演示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首先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指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采用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体现其精神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一)自主学*

  1. 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8—1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关键词句读出这些信息?(生自主学*)

  2. 小组交流学*收获

  3. 小组展示,汇报学*成果

  大钊呢?我们一起学*18—29自然段。

  1. 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相关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主学*)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展示汇报

  4. 欣赏评析,点拨,指导读好句子。(相机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预设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外貌和神态描写)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施了重刑;

  “*静”说明***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体现 “安定”、“沉着”,作者怎样评价父亲?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 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拓展练*

  ★必做:老师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尝试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

  开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选做:***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4. 展示交流。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4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1)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作者怎样描写***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作者描写***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革命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制作ppt 演示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首先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指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采用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体现其精神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一)自主学*

  1. 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8—1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关键词句读出这些信息?(生自主学*)

  2. 小组交流学*收获

  3. 小组展示,汇报学*成果

  大钊呢?我们一起学*18—29自然段。

  1. 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相关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主学*)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展示汇报

  4. 欣赏评析,点拨,指导读好句子。(相机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预设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外貌和神态描写)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施了重刑;

  “*静”说明***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体现 “安定”、“沉着”,作者怎样评价父亲?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 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拓展练*

  ★必做:老师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尝试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

  开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选做:***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4. 展示交流。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6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同志。

  (课件出示***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国际歌》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革命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二、学*理解***对革命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对革命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为了全中国的**,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理解***对家人的关爱

  1、***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

  1、***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革命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上将最好的留言代表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同志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被军阀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国际歌》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9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10

  该文是***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课文,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学*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 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入手,明确单元学*目标

  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要求。

  2、指名说说学*的内容和学*目标。

  3、(课件出示学*要求)齐读学*目标。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运用。

  二、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

  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

  3、交流***的资料。(师看情况补充)

  ***是***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检查预*

  1、 检查生字读音,指导魔、等字的写法。

  2、 本课的多音字非常多,看大家能否读准:出示:被难日 埋头整理 待了一会儿 含糊 着急 新夹衣 散步 便衣 披散 乱蓬蓬 沉着 蒙了一团云雾

  3、同桌检查读课文。

  4、用一句话概括李星华回忆父亲***什么事?这件事是从哪一段到哪一段记叙的?

  四、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这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留下印象很深刻的是什么?简单划句子,做批注。

  (1)、交流: 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

  理清条理,归纳小标题: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2)、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和哪一段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本文的叙述顺序是?开头结尾什么关系?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重点解决:

  A、被捕前,局势紧张。如果学生交流到“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就引导,父亲为什么这么做,找出有关语句,同时点出,文章不仅首尾照应,还有这样的前后照应,这样的前后照应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介绍清楚了。并让学生找一找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的句子。

  B、重点练*朗读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C、通过交流,你觉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学生交流“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时,随机问学生,在交流完后,在回顾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成为这样的人呢?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有关的句子。交流,齐读。

  2、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的那些言行令你最为感动或印象最深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有什么手法表现了***的高尚品质。学生自学。

  五、回顾学*收获,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搜集***在狱中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2、领悟理想信念对英雄人物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8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李星华一起回忆了她的父亲***被捕前后的经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呢?是什么力量使它成为这样的人呢?

  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齐读。

  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他的那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呢?上节课老师请大家围绕这句话,划出***同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言行,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写出了***的高尚品质。大家做好批注了吗?好,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自己做的批注,准备交流。

  二、品读,理解写法,迁移运用。

  (一)首先我们交流被捕前。

  1、被捕前,品味重点句,体会***同志对待工作认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A、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抓住含糊的回答,理解什么是含糊的回答,为什么要含糊的回答?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进而体会到父亲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2)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父亲对工作的负责,对亲人的爱。

  (3)谁愿意再读读这段话?(评价,要读出作者当时的疑惑)

  B、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抓住语言描写表现***对工作的负责,不怕危险。引:为什么不能离开?

  (2)如果让你来读***的话,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坚决)你从哪品味出来的这份坚决?(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给句子“我哪能离开呢?”换个说法:“我不能离开。”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父亲的坚决。试着读出父亲的坚定。

  (4)、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设计情境读:

  父亲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男生读)

  母亲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女生读)

  母亲和朋友多次劝他离开北京,父亲坚决地说:——(齐读)

  教师小结:是啊, 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法庭上。法庭上父亲的那些言行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神态描写说明敌人对***施了重刑。

  (2)“*静”体会***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3)“慈祥”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爱。

  (4)、你知道敌人对***都施了什么重刑吗?补充资料(如果学生课前有查到资料,可以让学生交流)

  ***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引导学生想象在此时,***和敌人的语言、神态。但是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并没有介绍,我们在上一节课了解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是文章结构紧凑,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够仿照我们这篇文章的写法,抓住***和敌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运用对比写法,将***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场面的补充上去,与上文形成前后照应,大家能做到吗?写的时候,可以运用上文中的词语。

  A、学生练笔。

  B、交流练笔,并及时评价。

  C、通过刚才的练笔交流,大家对***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D、是啊,正是因为_---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这更是信念的力量。

  E、既然狱中这部分内容的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那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呢?

  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可见作者虽然对自己的父亲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但是在写回忆录时,还是尊重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这就也回忆录写法的一个特点。

  F、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1)面对亲人的哭喊,***只是“瞅了瞅”,没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亲人。)

  (2)、父亲的表现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体会“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和哥哥受父亲的影响,成为革命青年,继续父亲未完的道路。

  (3)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朗读时读出父亲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我”的机智、勇敢,敌人的冷酷与凶残。

  三、引导朗读,情感升华。

  1、导:***被残暴的敌人执行了绞刑,你知道什么是“绞刑”吗?

  (补充资料,***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三绞处决”,即在受刑人的脖颈上套上绳索,背上插上一根棍棒第一绞,把舌头勒出来,第二绞把眼珠子勒出来,第三绞,七窍流血而身亡。敌人为了延长***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2、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但是***同志还是面无惧色的面对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3、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

  正是因为***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

  被捕前,他 ;

  被捕时,他 ;

  在狱中,他 ;

  法庭上,他 ;

  刑场上,他 。

  小结:如今,84年过去了,李星华女士也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对英雄的回忆不会停止。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向来都不缺像***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革命的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这节课,我们除了进步的了解了***,在写作方法方面还有什么收获?

  必做作业:

  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

  2、整理课堂小练笔。

  选做作业:

  1、读革命题材小说。

  2、办一期理想与信念的手抄板

  十六年前的回忆

  爱家人 动作 语言 神态 对比

  忠于革命 对比

  坚贞不屈 前后照应

  回忆录 尊重事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4)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 ) 娱( ) 僻( ) 怖( ) 宪( )

  伐( ) 误( ) 避( ) 布( ) 选( )

  胖( ) 刑( ) 押( ) 舅( ) 绞( )

  伴( ) 形( ) 胛( ) 臼( ) 较( )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出示*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时局严重形势紧急高度负责

  被捕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勇敢坚强

  被捕后乱篷篷生死置之度外

  教材分析:

  本文是*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5)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3篇

  一、成功之处

  善于创设情境,以情境带动学生。导入部分的图配乐,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调,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一种庄重、缅怀先烈的氛围中来。

  教学设计与课文有关的字词练*,是我这学期来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根据词语意思写出词语、根据字在词语的意思选出正确解释……方法多样,既让学生得到考试方法的训练,又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为进一步读懂课**好铺垫。

  在教学中,特别是放手让学生学*的时候,他们的发现很多,体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时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进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二、不足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领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这一环节做得最让自己沮丧。学生不能领悟其好处,又接*下课了,未完成教学,我把前后照应的好处和课文结合后直接告诉他们了。但是,当学生不能体会时,教师的作用不就是点拨吗?有点矛盾了。

  三、改进措施

  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所以在教学前就要设计好引导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收集关于1927年前的*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从事革命工作的危险性及*同志的生*的资料。

  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重点在描写*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同志的精神。如,“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明知形势严峻,处境万分危险,但他竟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说明*同志即使受过酷刑,仍保持这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伤痛。相反,他要永“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人化悲痛为力量。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到*同志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其充满了革命色彩与血肉亲情的一篇文章,同时也有不忘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教育。通过对*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课前我要求学生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危险性及*生*。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展示、交流他们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和老师的补充,学生对*这一人物的.生*和背景基本了解了。再来导入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读题,接着根据课题质疑――看了这一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结果学生纷纷举起了手:(1)我知道这是一篇回忆录,但我想知道这是谁的回忆,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2)十六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十六年后还依然记得清楚?(3)作者为什么十六年后还要把它写下来?到底想表达什么?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想,让孩子们自学的机会来了。于是我抓住这一机会说:“同学们问得真好,如果想知道那我们赶紧读书吧,看谁读得最认真,最先弄明白,在书上做上记号。如果有弄不明白的请在书上标明。在独学中,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对文本的研读中。接下来,学生通过自主学*和小组交流,不但解决了上述几个问题,而且知道抓住*的语言、行动、表情描写等句子进行分析和体会。再加上我利用视频进行深情的范读和感情朗读指导,学生们在读中深深地感受到*同志的革命精神。

  但是,一节课下来,仍然有很多问题:

  1、课前搜集资料不全,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理解,所以对这位革命先驱的革命事迹在感悟上不深入,比较肤浅;

  2、导学过程中,部分小组只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而没有提出自己读书的疑问,即使有,也都较为浅显;

  3、老师的点拨还需要精当、适时;有时有越俎代庖之嫌。

  总之,在本节课的学*中,师生都有收获,但也要不断改进学*方法。逐步让课堂“高效”起来!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6)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6篇

  一、设疑导趣

  学*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在该课教学时,我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方法。

  二、质疑导思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同志被捕前的一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在教学*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析疑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兴趣。如教学*被审时,我让学生先看录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同志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观看图象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学,动手画词画句,然后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本课师生能在*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观点有所转变,能够在安排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方式及学*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对教材理解较好,并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拓宽了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淡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适量地增加了课外阅读内容。课堂上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本课能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学生能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参与学*全过程,课堂上主动求知(质疑),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主动运用。

  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时机表现得不够充分,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有时不够及时。阅读练*的时间稍短了一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回顾今天的课堂,简单却也不失简约,利用了导图,开始了互助,不求复杂,只求扎实,真实而不失那份主动,灵动。《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篇回忆录,也是一篇老课文,虽然篇幅比较长,但内容不难理解,利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情流露,表达真情实感,具有可读性,也是一份革命教育的好题,从内容出发而不局限于内容,两课时的安排得失小结如下

  寻互助抓手,从培养质疑入手。本文最大的一个举措与收获便在此,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存疑读书。(十六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怎样的事情让我十六年后还回忆?)聚焦内容提问,虽然不难,由于*时重视不够,学生还不是太会发问;趁热追击,在梳理课文结构后,根据黑板上的导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这一轮难度提升,质疑互助,学文释疑。(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父亲为什么被捕?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师追问,除了关注内容之外,还可以怎么提问?生给出: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前后什么关系?显然提问者是有答案的,师继续追问,根据你知道的答案再提问,生马上给出: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有了如此启发,问题质量在提升: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父亲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通过两轮质疑,给予时间,帮助梳理,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少讲真思,好!

  提高值问题,尝试互助学*。聚焦文章写法,提炼人物品质的问题,正是共学好凭借。共学一: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互为补充,完整表达,强化写法的品鉴,从内容,写法,读者三个角度,层层深入,既为读,也为考;共学二:*的精神品质,证据?学*提炼,互为补充,化零为整,既从片段中提炼,也从全文中关注。共学三:生字词人人过关,第一课时,互相提醒的是易错音,形,偏旁,人人修改过关,第二课时,互相批改的是实时听写的情况,人人订正过关。扎扎实实过基础,扎扎实实学阅读。

  遗憾亦有,写法未完全突破,部分学生有些很不上进度的.小茫然;互助未真正敞开,男女生交流不够,发言面,发言层次体现不出,继续努力,实践调整!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所以在教学前就要设计好引导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收集关于1927年前的*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从事革命工作的危险性及*同志的生*的资料。

  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重点在描写*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同志的.精神。如,“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明知形势严峻,处境万分危险,但他竟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说明*同志即使受过酷刑,仍保持这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伤痛。相反,他要永“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人化悲痛为力量。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到*同志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本课师生能在*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观点有所转变,能够在安排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方式及学*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对教材理解较好,并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拓宽了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淡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适量地增加了课外阅读内容。课堂上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本课能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学生能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参与学*全过程,课堂上主动求知(质疑),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主动运用。

  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时机表现得不够充分,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有时不够及时。阅读练*的时间稍短了一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回顾今天的课堂,简单却也不失简约,利用了导图,开始了互助,不求复杂,只求扎实,真实而不失那份主动,灵动。《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篇回忆录,也是一篇老课文,虽然篇幅比较长,但内容不难理解,利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情流露,表达真情实感,具有可读性,也是一份革命教育的好题,从内容出发而不局限于内容,两课时的安排得失小结如下

  寻互助抓手,从培养质疑入手。本文最大的一个举措与收获便在此,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存疑读书。(十六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怎样的事情让我十六年后还回忆?)聚焦内容提问,虽然不难,由于*时重视不够,学生还不是太会发问;趁热追击,在梳理课文结构后,根据黑板上的导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这一轮难度提升,质疑互助,学文释疑。(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父亲为什么被捕?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师追问,除了关注内容之外,还可以怎么提问?生给出: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前后什么关系?显然提问者是有答案的,师继续追问,根据你知道的答案再提问,生马上给出: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有了如此启发,问题质量在提升: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父亲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通过两轮质疑,给予时间,帮助梳理,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少讲真思,好!

  提高值问题,尝试互助学*。聚焦文章写法,提炼人物品质的问题,正是共学好凭借。共学一: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互为补充,完整表达,强化写法的品鉴,从内容,写法,读者三个角度,层层深入,既为读,也为考;共学二:*的精神品质,证据?学*提炼,互为补充,化零为整,既从片段中提炼,也从全文中关注。共学三:生字词人人过关,第一课时,互相提醒的是易错音,形,偏旁,人人修改过关,第二课时,互相批改的是实时听写的情况,人人订正过关。扎扎实实过基础,扎扎实实学阅读。

  遗憾亦有,写法未完全突破,部分学生有些很不上进度的小茫然;互助未真正敞开,男女生交流不够,发言面,发言层次体现不出,继续努力,实践调整!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7)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

  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感

  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

  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生自己说再汇报)

  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目标。(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三、独立自学,重点点拨

  1、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疏理:

  a、先看知识树字词句篇读一遍。

  b、重点汇报理解了哪些内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什么是前后照应,有何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开头结尾的关系,作用。

  文章主要内容,写了*同志的三件事,文章倒叙的写法。

  c、看13课课后题把没理解的一题第二问号作上记号。

  本课学*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但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精讲课上我们再读课文通过*同志的表现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另外,虽然同学们能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但理解这种写法还需在精讲课进一步深入。

  d、质疑:本课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没疑,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前后照应,那什么是首尾连贯呢?生答。

  e、检查读课文,自选你受感动的片段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部分读。自练指读评价。

  3、演练。

  ①看拼音写汉字(集体)

  ②用“√”选出正确读音。(个人做)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棉袍(páo,bāo)

  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待了一会儿(dāi,dài)

  ③改错字(个人做)

  敌人把父亲全身收了一篇。()()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映,首尾联惯。()()()

  ④组词,娱误剧据袍抱阀伐宪先怒努(个人做)

  四、自我检测,矫正补救

  小组内①听写生字词②检查读课文组内互评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步今天的自学课,同学们学*非常认真,收获也不小,留成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大家通过读,知道了课文从*的语言,动作等外表来表现*的沉静、镇定,坚贞不屈,通过读,知道了文章写敌人的心虚、凶残是为了衬托*同志的英勇无畏,知道了文章写亲友的害怕,突出*的从容,写亲友的机智是因为受到了*的影响。通过读,知道了*之所以坚贞不屈,沉着镇定是因为他忠于革命,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于革命的信心。

  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崇高的*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离开北京,*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即使*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同志*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的其他故事。

  一、词语解析

  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政治、军事等]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句子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反问句表示*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面对亲人的哭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瞅了瞅”看出*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三、教材解析

  本文通过对*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四、课后*题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那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对敌人的心虚、残暴和父亲的镇静、处乱不惊;接着写了父亲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悲痛心情。

  (2)我对*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景象最深。原因:尽管敌人十分凶狠,可*同志坚强不屈,沉着、冷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面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异常坚强,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了“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8)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实用五份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台,拉*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课后反思

  上了教研课后,有同事说:这下子心情紧张过后该轻松了吧。其实不然。这节课备课评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学*,也有太多的东西令我思索。

  把这样的老课文拿来教学,我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因此,普通人的情感成为我和学生对话的*台。我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能较好地把握人性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都是知之甚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烈士的女儿李星华。文中,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结合学生的学*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由“坚决”体会到***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相对“被捕前”和“被捕后”这两部分,将“被捕时”这一部分做弱处理。通过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来组织学*,两课时有详有略,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由此可见,长文短教的关键是选择好教学的切入口,即确定重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突破,而不及其余。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在一遍遍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凡的,可亲的`。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敌人时,他却能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不*凡的,他更是一位伟大的人。我被文章中所涌动着的人性的美所深深打动。我想,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一个*凡人的不*凡的一生。

  20xx年4月28日,是***先生逝世80周年的纪念日。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都是知之甚少:他是***的创始人之一,为了***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仅此而已。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从作者的视觉出发,挖掘文中人性最美好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凡的,是可亲的,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的敌人时,他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战士。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的教学设计力求拉*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作为一名*凡人的伟大的内心世界。

  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实,极具感染力。文章的布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首尾照应,整体结构的严谨体现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能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些,都是学生学*文本的宝贵资源,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基于以上的两个方面的思考,我们结合学生的学*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揣摩、学*文章的表达方式,读写结合。

  [教学预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台,拉*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反思

  上了教研课后,有同事说:这下子心情紧张过后该轻松了吧。其实不然。这节课备课评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学*,也有太多的东西令我思索。

  把这样的老课文拿来教学,我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因此,普通人的情感成为我和学生对话的*台。我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能较好地把握人性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都是知之甚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这是一堂*实的课。从检查预*、整体感知课文再到学生批注阅读。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我两次提醒学生,表面看来是打断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是因为我发现学生的批注都是口号式的大话,作为老师要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指引学生深入地去读,深沉地去思考,这即是学*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此文教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我选择的切入点是:哪些言行打动你?课前预设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上挂下联、有取有舍,重锤敲打的是第7段,弱处理“被捕时”段落,但在具体操作时对课文的结构没理清楚,学生回答问题有点混乱,教学时可以更明确分段。

  第7段的情感挖掘还不够深入。我启发学生由“坚决”体会到***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可是先前对于“局势严重”的理解,这里缺少一个铺垫,学生对当时所处的背景不了解,对于理解后文“我哪能离开?”有困难,学生的情感也就没能激发。

  朗读的指导上还可以更细些,在感受***毫不犹豫地留下这部分课文时,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来组织学*,,可以加入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读。

  长文短教的关键是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虽然选择好教学的切入口,即确定重点“***的哪些言行打动你?”,但是我没有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突破:“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因而后面的教学中,我自己教一步,学生学一步,停留在大方框里。

  上课的时候,我的思维、语言与课堂现场的状态不同步。我在情感上比较着急,患得患失,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点拨,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比起课文中***先生面对敌人,面对死亡能依然镇定从容,胸怀如此宽阔,那我自己的那点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从准备这节课,上这节课,评课中我学到了许多,感悟到了很多……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深深地怀念中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二、说学情

  本班62人,学*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三、说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四、说方法策略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学就是把大千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田。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台,拉*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9)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范文5份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文,写的是***的女儿李兴华对她父亲在被**派逮捕之前到被害后的回忆。从中表现出了***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坚贞信念和为革命。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思路清晰,设计合理。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篇课文教学的难度较高,篇幅较长,生活背景久远,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主要训练点。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所以教师先带大家一起认识了***,又从生字词入手检查了孩子们的在预*中孩子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王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重点句,以时间这条线让同学们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引导学生以时间段为突破口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划分,并教给孩子们运用小标题的方式来帮孩子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品味课文让同学们找出令自己感动的描写***同志言行的句子,并说出体会成了本节课的切入点,,从而达到让学生体会***形象的目的。

  二、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激发学生情感。

  “读”是语文学*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王老师重点把握描写***言行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读读议议,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词句意思,交流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很准确的谈出自己的体会,并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老师抓住重难点词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理解了重点词句再回到整体,再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孩子进一步认识首尾呼应这一写作特点。

  三、拓展资料,升华情感。

  最后王老师通过一个小片段升华了学生情感,加深了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地进行阅读和理解教学,课堂教学非常完整。

  本节课也有一些遗憾,课堂上孩子积极性不高,教学设计不够新颖,建议王老师能大胆创新,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在学*方法上能加以指导,能鼓励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孩子们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情感,教师还应大胆放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才会更完美。

  拓展: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前几天参加了由**二小和我校联合举办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我思考了好多。下面就我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做一反思: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全文有32个自然段。本着从本班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读正确有关重点词句,了解***先生的生*简介、课文写作顺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的重点词句及描写敌人穷凶极恶的词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不仅具有忠实于革命事业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而且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他还有着对家人深深地怜爱之情。第三课时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体会父亲被害后家人的心痛及感受,并联系第一自然段,体会文章前后呼应写法的好处。随后就学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星华、李星华的母亲、军阀张作霖……)进行小练笔。现就第二课时反思如下:

  在上课开始,我以让学生回忆文章主要内容为引入,以***“被捕前”、“被捕时”和“被审时”为主线索展开新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时很少发言的个别同学积极地参与到问题之中并踊跃地回答问题;

  二是同学们对文本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读时很有感情;

  三是同学们在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法庭上”这一部分时,我被同学们的精诚团结所感动,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让哪几个同学来表演,谁扮演父亲、谁扮演女儿、谁扮演法官和谁扮演母亲,就在这时,我不慌不忙地将主动权交给了班长,在班长的组织下,几位同学立刻有声有色地进行了表演。

  最后,课堂在“从父亲又望了望我们的‘望’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的思考中结束。这节课是我上几次公开课以来第一次感觉比较成功的一节课,不过,在反思中也意识到了还有以下几点不足:

  1、板书不够细心。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节课的精华,而我却将要点没有很好地写在黑板上。

  2、长文短教的技巧还很欠缺。这是一篇回忆录,应该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时”这两个方面的学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法庭上”这一部分,而我却没敢大胆地将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3、如郑校长和几位老教师所评价的那样,我的课堂只注重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六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连句成段。这一点是我以前真的没有意识到的。我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引,现在的教学中我也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这一表达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勇于尝试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争取不断地进步。

  今天,聆听了张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很有收获。纵观本课,我个人以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把握课堂有较大进步,呈现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比较*实,做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以文导写,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方法,也培养形成着学生的能力。比如:充分利用精巧的板书在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首尾照应的写法,感悟写法的好处,继而在文中为给定的句子寻找照应句,让前后照应的写法深入人心。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时必要的点拨和牵引,使学生领悟了文章为了体现***的崇高品质多抓住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

  2.教师教学设计有创新。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句支撑***壮举,凸显***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试图用一咏三叹的回扣朗读,深化学生的认识。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设计多,关注学生表现少,因而不能及时敏锐的捕捉学生反馈信息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效的追问,将学生高度概括的语言细化为紧扣文中关键词理解感悟的语文能力训练。

  2.教师情感在文本之外,引读缺乏激情,朗读效果不很显著。本班学生朗读课文语速普遍较快,看来教师*时教学中齐读方式运用的多,个体朗读指导的少,学生的朗读水*有待提高。

  3.新课改我们倡导对文本采用整体感知,淡化逐段的剖析分解,但同时抓关键词、关键句读懂文本,*得方法依旧很重要,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如:“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仅一个咬紧牙不但有我对xxx派的恨,有对父亲的爱,更有下定决心继承父亲意志。一个“勉强”把孩子失去父亲的突然,不能接受,不愿接受的心痛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对这些关键词的体悟,才更能突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佩和怀念,明白课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语句倒装的深情。

  4.教学环节设计还能实用些。比如:最后出示**中央对***的墓碑评价。我们发现,评价的话语高度概括,远离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没有实效,完全可以根据配套练*,设计为***写悼词或者你想对***说些什么的语言表达训练,让有限的时间实现更多的产出。

  5.对于文本思想内涵的挖掘结合现代生活让其有新意,更具时代特征,比如:***坚贞不屈,毫不畏惧其实都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责任意识,社会担当,在任何时代都有说服力,这一点挖透了,文本解读就有新意了。

  以上仅一家之言,因为是研讨,欢迎张老师及各位语文老师批评指正。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军阀狠残暴的本质。

  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

  (2)通过学*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的描写,学*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

  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听过杨老师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议》,真的有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杨老师虽然年龄小,教龄短,但课堂上的那份成熟的确值得大家学*。

  杨老师由齐读课题并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直奔课题,让高效课堂从上课伊始就得以展现。在完成“双基”任务后,以追寻“***是什么样的人”为主线,展开和组织教学活动。用“读一读”、“悟一悟”、说一说“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想、说有机结合,动态地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情感的体悟。并通过围绕“***是什么样的人”这一立体骨架,再次深入文本速读、初想、略说,将这幅骨架,渐渐变得丰满,变得圆润,变得生动。

  杨老师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较好的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中,受到情感熏陶,并能较好地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参与学*过程。教师从引导学生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结合的方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为重点,较好而又全面地发展了学生智力。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富有创新。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句支撑***壮举,凸显***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应该说,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我个人认为,杨老师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在学生读完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的时候,多给学生点时间去感悟、去体会;二是老师的话还是有些多,要放手让学生去说,当好学生学*的领路人;三是充分利用评价功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氛围,走进学生心灵,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活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10)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如果说,教材也像跳水运动一样有难度系数的话,那么《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属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那一类:文章长、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久远,学生难以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难以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在处理这篇教材时,我反复地读文,围绕着两个问题寻找突破口,即:一、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把握住重点,不在细枝末节上费功夫?二、如何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透过文本,*距离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就这样,我不停地读文本,同时,在网络中寻找***同志的相关资料.读着文本和资料,我深深地感动了,***同志作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他坚信革命会胜利.正是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信念,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于是,书中的一句跳入了我的眼帘: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我发现了突破口!这伟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励***同志的源泉吗?于是,我的课堂设计出现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你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这伟大的力量吗?紧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三大块读书感悟.在学生难以理解处适当补充***同志受刑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循着问题读书,不断地在发现中感悟,和我一样被***同志深深地感动了,肃穆的课堂让我知道我的教学成功了.

  回顾钻研教材的过程,我再次认识到,拿到教材,不能慌着看教参,不能忙着看别人的教法设计,而应该从最基本的细读文本入手.老师自己要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寻找到教材的突破口,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入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但是,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有时候在头脑里总是有点混乱,上上课,就茫然了。

  首先,在阅读分析***同志被捕是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处,深入体会***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其次,利用阎振三的再次出现,引出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去读,自主感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之后,再由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出现的几处前后照应的'句子,再读再体会。

  课堂教学中,有预设,也有生成。本课最后所生成的环节,也顺理成章。在教学最后环节收束之后,我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回的新生活,好好学*,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倾诉内心世界的机会,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但是,对于课时的安排上有所拖沓,上课时就没有着急,课堂就显得松垮,第二课时边读课文边浅显的提问,我的目的是为下节课打基础,课时课堂容量就没有了,更加体现不出高效来了。

  反思是老师教学工作不断提高的阶梯,当我们认真准备一节课时,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课后,我一直在想,这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缺点,主要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工作时紧张的心理总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失误。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认真细致地备课、反思,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展开的。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 。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中的重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第一步给此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二步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时我立足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的基本功,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该提倡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之心。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做到"善于"提问,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发问,从能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设问,从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善于点拨释疑,选择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通过读书,思考去探索答案,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能在*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观点有所转变,能够在安排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方式及学*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对教材理解较好,并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拓宽了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淡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适量地增加了课外阅读内容。课堂上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本课能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学生能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参与学*全过程,课堂上主动求知(质疑),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主动运用。

  不足之处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时机表现得不够充分,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有时不够及时。阅读练*的时间稍短了一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展开的。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 。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中的重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第一步给此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二步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时我立足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的基本功,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该提倡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之心。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做到"善于"提问,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发问,从能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设问,从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善于点拨释疑,选择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通过读书,思考去探索答案,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