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范文10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的学*重点是通过记叙文中的叙述和描写,感受文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本文主要内容是在叙述中描写水乡的风韵。启发学生立足课文中对水的声音、色彩等方面描绘的动感意象,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绚丽画面。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力。

  以学案方式布置较为详细的预*作业,该学案分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介绍、周庄简介以及文章分析中需用到的相关概念)、基础知识(注音、词语解释)、预*指导(预*题及预*要求)、拓展练*题、课后作业5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在静态知识方面的自学能力,并且有效提示学生提前关注本节课教学重难点,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杜绝离开阅读感受的生长点——文本,乱说乱评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培养学生依据文本,由浅入深的品析文章关键词句。

  2、方法与过程:

  创设情境朗读训练文本解读探究拓展

  指导朗读启发思考引向深入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

  3、情感与价值观

  领略全文的境界和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体会作者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的写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发学生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初步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提问引导法、点拨拓展法

  【教学用具】PPT多媒体

  【课前准备】

  师:1准备播放的音乐和教学课件2采用多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2

  教学课程:

  本文选自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文章通过三次亲身游览周庄,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周庄的水韵,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突出中心所起的作用。

  3.学*本文自然过渡的特点。

  4.品味欣赏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感受本文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讨论交流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感受。

  3.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4.与诗《巴东三峡》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思路,了解课文怎样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揣摩语言,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PPS课件

  学*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由于文章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乏亲身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讨论与探究。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增大知识容量,而且描绘出一幅幅江南美景,情景交融。

  教学策略分析:

  1.问题法:几个问题紧扣教学重点,由情感到结构,虚实相间,层层深入。同时,问题的设置也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文章的结构。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有序、扎实多变的思维空间,又利于学生思考,积极进入讨论。

  2.讨论法:讲授法是单向的信息流动,而讨论法是师生相互提问、共同参与,信息流动是多向的。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方法”。

  3.朗读法:文章是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因此采用朗读法学*课文,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线索。本文语言生动优美,采用朗读法有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预*.扫除字词障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美是周庄。周庄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今天我们就要随赵丽宏去领略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千年古镇周庄的风韵。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走*周庄

  周庄位于江苏苏州城东南38千米,昆山市西南33千米。始建于北宋。旧名贞丰里,原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宋代迪功郎周君在此设庄,

  舍宅为寺,百姓感念其恩德,故称此庄为“周庄”。由于它“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需周揖”,故历代免遭战乱,900多年仍保留独特的古朴的江南水乡风貌。桥是构成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组成部分,走向世界的双桥和桥、楼合璧的富安桥,当推众桥之首,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的大幅油画《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神韵。

  2.听课文朗诵,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周庄的风情韵味。

  3.周庄给作者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看到。”

  4.阅读思考:

  (1)文中记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有的写得比较详细,有的写得比较简略,哪一部分详写,哪一部分略写?

  明确:前两次略写,第三次详写

  (2)作者三次游周庄分别是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迷蒙)——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动感)——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星火辉映——五彩缤纷、水天一色的七彩梦幻图。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述、描绘周庄优美景色的?

  明确:本文是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记述。

  描写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

  (4)从全文的整体叙述结构上看,课文采用什么结构?

  明确:总分结构

  5.疏通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周庄整体水韵图(1-3)

  第二部分:三次游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4-6)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动感版画

  第三次:五彩缤纷的梦幻图

  四、阅读品味讨论分析

  跟随作者三次走进周庄,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周庄水乡的韵味和情趣,再读读,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周庄的水韵?

  1.“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明确:对周庄在烟雨笼罩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朦胧美。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明确: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3.“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游记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游记的写作方法,学*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周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面,四种方法。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学*《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现阶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幅充满流动感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语文的*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强,学*较为被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品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4)学会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感受。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4)增强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2)引导学生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出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2、难点: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五、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摩,最后整体评价。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指导学生将课堂学*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能知人论世,对课**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动机,激发浓厚的学*兴趣。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六、教学媒体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为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建构清晰的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周庄图片,突破想象难关,以期利用网络资源,制做多媒体课件,发挥网络信息量大创设情景生动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缩短了语言与联想的距离,拓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七、教学过程设计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4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游记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游记的写作方法,学*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周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面,四种方法。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学*《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现阶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幅充满流动感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语文的*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强,学*较为被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品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4)学会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感受。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4)增强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2)引导学生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出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2、难点: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五、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摩,最后整体评价。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指导学生将课堂学*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能知人论世,对课**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动机,激发浓厚的学*兴趣。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六、教学媒体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为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建构清晰的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周庄图片,突破想象难关,以期利用网络资源,制做多媒体课件,发挥网络信息量大创设情景生动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缩短了语言与联想的距离,拓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七、教学过程设计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

  3、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赏析语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到水乡周庄的古典情韵和当代的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周庄代表性的几幅画面,并配合古典乐曲。

  2、教师解说:

  古老的石桥横跨在小河上;斑驳的老屋静默在河岸边;质朴的木船和云影、飞鸟徘徊在*静的河面上,这就是周庄。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那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这些图片带着我们一起领略了周庄的美,但我想不管是画家画笔下的周庄,还是摄影家镜头里的周庄,都没有文人笔下的周庄美。今天这节课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随着著名作家赵丽宏那唯美的文字,走进周庄,感受它的曼妙,品味其中的水韵风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思考: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恰当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周庄水韵”而不是“周庄之韵”或“周庄之水”呢?)

  【明确:作者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一句为“经”,概括了全文景物特点,领起文中作者行踪,“诗意”一词与题目相呼应:“‘周庄水及与之连在一起的事物有何韵致?’——‘充满诗意’”;“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一句为“纬”,交待了文章所写内容范围,连缀起了全文所写景物。作者以“周庄‘水韵’”为题,实在是再恰切不过了!在这两句话的统领下,作者又分两部分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在文章前三自然段,作者先介绍了对周庄的整体印象;四至六段详细描述了自己三游周庄的见闻。无论是整体印象还是具体描述,都是围绕着“周庄的水及与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来写,都体现了“在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这一特点。“韵”字词典上有三个解释:⑴好听的声音⑵韵母⑶情趣,这里我们可以将题目解释为:周庄之水的情调趣味。】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每次游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哪一次游最深刻?

  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次 数时间观察角度作者印象景物特点详略

  第一次仲春

  雨中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略写

  第二次冬天

  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版画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春夜

  旅游节视觉(色彩)

  如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文章重点描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那1-3段有何作用?去掉可不可以?

  【明确:1-3段是写周庄给人们的总印象。

  第一段侧重于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搅动。倒映在水中的……都被……搅碎,碎成……”。本段出现了“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还有“木橹、水面” 景物琐碎繁多但绝无杂乱之感,反倒显得错落有致、情趣横生。这当然要归功于包容万物的“水”。是“水”给其它景物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风采的、共同的舞台,——这些景物都被“倒映”于水中。而那支弯曲的“木橹”却充当了舞台指挥的角色,各种景物在它的指挥下舞动起来:它轻轻地在水中一搅,便将这些影子“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最后一句比喻“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漾动的水面景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前面这些景物只是一处处彩色的点缀,点缀于水光之中,使水变成了“彩”带。同时水也使这些景物更加灵动,更加鲜活。小河泛舟的诗意,也因此而生。

  第二段侧重于“桥”:在小河里泛舟,一个接一个的、古老的、形态风格各异的石桥以及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都成了船上人眼中一道道动人的风景——这不正是卞之琳的诗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古老的石桥,诗意的风景。

  第三段侧重于“人家”:水饶有兴致地将街道楼宅分隔开来,桥又执意地将其连接起来,多么巧妙而又有趣的配合!“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的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一句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状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水上的人家,诗意的生活。

  三段文字,三首小诗“流水,小桥,人家”,在这里,作者将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以最温柔的情愫、最清新的笔触殷殷地捧到读者眼前。

  全景介绍已毕,作者将镜头转向自己先后三次游周庄的见闻描述。第四段首句概括:“我曾经三次游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交代了游览次数,游览方式和所获印象不同。也明确领起下文三游周庄的内容。

  三、品味语言,欣赏周庄:

  不管周庄景有多美,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对周庄是一往情深,三次游周庄对周庄的喜爱是溢于言表,她将周庄的水韵描绘的如画一般美丽,我们不禁要问:作者是如何把这美景描绘出来,把这其中的韵味传达给读者的呢?自由读文,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的优美传神的语句,与同学交流,说说这些语句美在何处?

  方法指导:大家可以用刚学完的《济南的冬天》我们一起总结的欣赏品味语言的方法来品味。

  品味语言的方法:借助修辞手法品味

  抓关键词语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

  抓看似不合情理的词语品味

  答题方法:删词法、换词法

  【1、第一段画面欣赏---

  “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

  ----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泛舟水乡,充满诗情画意。有形有色,有静有动。

  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小船划过、被木橹搅动的河面比作“在风中樣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河水波动、倒影模糊纷杂而又闪亮的特点,突出周庄的水柔美动人的韵味。

  “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船行的闲适和缓慢,突出周庄泛舟时恬静闲适的意境。

  说“搅”不说“划”,因其能体现出动作的轻柔和心情的悠闲;说“漾动”不说“飘动”,可见动作轻柔,对应“搅动”,整个画面随波起伏,有静有动,变化无穷,以致于没有人能描绘出它的美来。

  2、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这样语气更肯定,不容置疑,从而更加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

  3、引用“相看两不厌”表现周庄处处皆风景,满眼都是画的意境。

  4、特写镜头中,一只木橹搅动河水。随着镜头的拉伸,我们的视线延伸到周围:石桥、楼宅、树影、云彩、飞鸟,还有美丽似绸的水面……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周庄,它的温婉和谐的气氛让人不忍打扰……这个画面式的开头一下抓住了读者,夺人眼球,让人印象深刻。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使用。

  例句:第四段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雾笼罩的周庄比作水墨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细雨蒙蒙的周庄清雅、恬淡、朦胧、浪漫的美感,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飘忽”有捉摸不定的意思,准确表现石桥和屋脊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轻巧而灵动的意境。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飘动”写出雨雾的特点,突出仲春时节小雨的美妙动感。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雪后的周庄比作版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斑斑积雪下的周庄与周围景物色彩对比鲜明,明丽耀眼的特点。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重叠的水声比作“江南丝竹”如人般“裹着柔情”“如诉如泣”,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小雪初融时发出那种悠扬、婉转的声音,突出冬天周庄的水温婉、细腻、缠绵、富有柔情,别具韵味。也可以看出雪后的周庄别有一番韵味。

  5、为什么无法模仿----丝竹只能模仿水的声音,却描绘不出其中的韵味和意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籁之音。

  6、水声----水声怎么重叠?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这里所用的是通感,仿佛水声尽在耳旁,且触手可及。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是一个目的: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突出小雪后的周庄韵味深长,意境优美。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7、“阳光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其中“穿破”表现出雪后阳光强烈,直射大地,融化积雪;“抚摸”一词,又把阳光拟人化,生动地表现阳光虽然强烈,但绝不刺眼,突出阳光的温和、轻柔,给人以舒适感,展现出雪后的周庄在阳光的下万般柔情。

  例句:第五段

  1、“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把焰火映照下的河水比成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此时河水绚丽、斑斓,烘托出节日周庄的七彩梦幻意境。

  2、“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来。

  3、“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

  -------“飞”、“划”,读到这句话,我们不禁感叹这两个字所用之妙:星星的光亮是静止的,它们能透过夜的黑暗给我们带来一束束暗红的光亮,但在作者的眼里它们仿佛是突然飞出来的,而且在飞上天空的同时还划出了一道道暗红的光线,就像冲天而起的萤火虫,这种想像是何等丰富。

  四、小结主题:

  1、通过赏析语言,我们更佩服作者,几个画面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描述了周庄水的独特韵味。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旅游节上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

  2、为什么详细写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有没有提到周庄的人?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前两次描写周庄古朴的美,突出其悠久的历史,第三次描写周庄梦幻时尚的美,突出缤纷的现实,周庄古老的建筑,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古朴的民风与五彩缤纷、改革开放的现实,在周庄的河面上交相辉映,我们看到古镇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五、结语:

  最后,让我们伴着古朴的音乐和同学们甜美的声音,再次享受作者唯美的文字,感受周庄的水韵,为它美好的未来而祈祷祝愿。

  六、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绝版周庄》体会它与本文描绘周庄的异同之处。

  板书设计

  悠久历史

  第一次—仲春雨雾笼罩-----朦胧诗意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雪后初晴-----明丽柔美的版画

  第三次—春夜旅游节上-----神奇缤纷梦幻童话 ——缤纷现实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6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游记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游记的写作方法,学*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周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面,四种方法。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学*《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现阶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幅充满流动感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语文的*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强,学*较为被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品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4)学会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感受。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4)增强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2)引导学生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出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2、难点: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五、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摩,最后整体评价。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指导学生将课堂学*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能知人论世,对课**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动机,激发浓厚的学*兴趣。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六、教学媒体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为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建构清晰的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周庄图片,突破想象难关,以期利用网络资源,制做多媒体课件,发挥网络信息量大创设情景生动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缩短了语言与联想的距离,拓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七、教学过程设计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7

  教学课程:

  本文选自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初审通过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文章通过三次亲身游览周庄,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周庄的水韵,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突出中心所起的作用。

  3.学*本文自然过渡的特点。

  4.品味欣赏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感受本文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讨论交流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感受。

  3.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4.与诗《巴东三峡》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思路,了解课文怎样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揣摩语言,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PPS课件

  学*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由于文章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乏亲身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讨论与探究。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增大知识容量,而且描绘出一幅幅江南美景,情景交融。

  教学策略分析:

  1.问题法:几个问题紧扣教学重点,由情感到结构,虚实相间,层层深入。同时,问题的设置也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文章的结构。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有序、扎实多变的思维空间,又利于学生思考,积极进入讨论。

  2.讨论法:讲授法是单向的信息流动,而讨论法是师生相互提问、共同参与,信息流动是多向的。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方法”。

  3.朗读法:文章是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因此采用朗读法学*课文,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线索。本文语言生动优美,采用朗读法有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预*.扫除字词障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美是周庄。周庄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今天我们就要随赵丽宏去领略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千年古镇周庄的风韵。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走*周庄

  周庄位于江苏苏州城东南38千米,昆山市西南33千米。始建于北宋。旧名贞丰里,原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宋代迪功郎周君在此设庄,

  舍宅为寺,百姓感念其恩德,故称此庄为“周庄”。由于它“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需周揖”,故历代免遭战乱,900多年仍保留独特的古朴的江南水乡风貌。桥是构成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组成部分,走向世界的双桥和桥、楼合璧的富安桥,当推众桥之首,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的大幅油画《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神韵。

  2.听课文朗诵,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周庄的风情韵味。

  3.周庄给作者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看到。”

  4.阅读思考:

  (1)文中记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有的写得比较详细,有的写得比较简略,哪一部分详写,哪一部分略写?

  明确:前两次略写,第三次详写

  (2)作者三次游周庄分别是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迷蒙)——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动感)——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星火辉映——五彩缤纷、水天一色的七彩梦幻图。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述、描绘周庄优美景色的?

  明确:本文是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记述。

  描写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

  (4)从全文的整体叙述结构上看,课文采用什么结构?

  明确:总分结构

  5.疏通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周庄整体水韵图(1-3)

  第二部分:三次游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4-6)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动感版画

  第三次:五彩缤纷的梦幻图

  四.阅读品味讨论分析

  跟随作者三次走进周庄,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周庄水乡的韵味和情趣,再读读,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周庄的水韵?

  1.“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明确:对周庄在烟雨笼罩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朦胧美。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明确: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3.“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8

  媒体辅助教学。

  生:课前预*,朗读课文,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文导入:(约3分钟)

  师:让学生以游客或者导游的身份对周庄简介(每人不超过100字)。

  几位同学已经非常出色地给我们简介了周庄。下面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感悟他笔下的“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周庄水韵》之美。(板书)。

  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有感情的诵读中,品析文章关键词句,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老师呢,只提一个小小的要求:专注投入,用情读文,大胆感言。同学们能做到么?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亲*周庄:(约10分钟)

  师:要想走进文本,体味作者的情感,必须要抓住课题。大家看课题《周庄水韵》,字典义有四种解释,你认为哪一种最适合本文?从题目入手,请从1-3段中找一句话来阐释:体现作者对周庄饱含感情,又印证了本文课题的恰当?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答案不必唯一,能从文本中找出依据,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

  周庄的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凭添了韵味。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这里的情趣,不仅仅体现在它是水乡,水多。还包括: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水中倒影如画,水面波动如绸。一声声好听的声音,和面临水人们的美好感受等多方面的元素。因此,情趣一词能更能全面的概括文章内容。用文章1——3段的一句话概括——周庄水的情趣包含:周庄的水和一切与水有关的事物。

  三:局部品味——对话文本,欣赏周庄。(15分钟)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以一个外乡人的身份去泛舟周庄的小河,领略它富有诗意的水乡情趣。看前三段,你认为哪一段最富有诗意,通过你精彩的朗读和品评,带领大家初游周庄,领略它的情趣?

  学生朗读后,按照: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的思路来点评

  学生活动:朗读、评点自己喜欢的段句(比喻句、描写句、关键词),教师点评,引领同学补充。

  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朗读舒缓悠扬,并且能关注重点词句去赏析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倒影如画,波动如绸的胜景,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周庄中去,恍惚我自己,忍不住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悠闲自在地细细品味这水乡的韵味。在这样美丽的小河里泛舟,怎能不更富于诗意呢?因而也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不止一次流连忘返于周庄的小河中,从不同季节感悟它的水韵之美。

  学生活动:学生可选择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前两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游览,作者把的周庄比作(板书)

  教师:哪一位同学愿意带领我们欣赏春雨雾中的周庄水韵?

  学生活动:朗读、评点自己喜欢的段句(修辞句、描写句、关键词),教师点评,引领同学补充。

  教师小结:

  也许,因为雨阻住了游客们的脚步罢,这一天的小镇一下子恢复了昔日的宁静。*看,雨雾飘动,视线逐渐远行,石桥屋脊也失去往日的明艳线条,随着雨雾忽隐忽现变得飘忽起来。烟雾迷离中的周庄,静穆在清新的春雨中,恬静、安详。一切是那么的素雅,朦胧,把我们带回一座古朴的有着悠远历史古镇中。此时泛舟周庄怎能不更富有诗意呢?

  请同学们再次体味,自己朗读一遍,注意朗读的时候语速舒缓,语气轻柔,读出朦胧、神秘、水墨周庄的特征。

  第二次游览,作者把的周庄比作(板书)

  江南的雪天是十分可贵而短促的,她的美犹如昙花一现。一层薄薄的雪,根本经不

  住阳光的照射,阳光下,积雪消融了。

  请大家细细品味,作者给我们描绘的这两幅画的确很美。可是,这仅仅停留在视觉欣赏的角度,让我们觉得这只是这两幅*面画,像是?梦境,这样的画似乎缺少点什么。很好,作者笔锋一转,从视觉引入到听觉的美。

  作者觉得周庄冬天的积雪融化声和流水声好听吗?

  学生活动:轻声朗读积雪融化的句子,点评、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师预测学生评点的难点:“如诉如泣”,形容水声的柔细,并非悲凉。用“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比喻水声。又说“人类乐曲无法模仿”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雪水初融化时的优美动听,后面的句子强调这种声音是自然造就的,难以人为模仿,突出各种水声的悦耳动听赏心。

  教师小结:这部分,作者用两个完整的比喻句分别先从视觉角度写出色彩对比强烈的街景,后从听觉角度写出水声的悦耳动听,多角度描绘周庄之美。富有韵味的叠词,形象生动的拟人比喻,描绘出了雪后初晴的水声轻婉、柔媚、悠扬,如同人们赏画时的背景音乐,令游览者的心情随乐声的变化而变化,增添了游览的情趣。大家在读的时候,要抓住轻柔和绵长不绝的水的韵味

  配乐,朗读接龙,邀请两位同学。

  前面同学读得那么好,也感染了老师,激发了老师的读的信心,我想邀请咱班朗读水*最好的两位同学和我一起朗读这一部分,请大家闭了眼仔细聆听,并用一句话概括你听读后的感受。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教师加以肯定、指导。

  四、合作探究,拓展发散(约10分钟)

  1、虽然我们不能亲临周庄,但是通过作者优美的文笔,在大家绘声绘色的朗读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写意的画卷,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你读文后感悟周庄水韵之美的句子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形式:周庄的水韵在于:

  教师示范:周庄水韵在于:清明时节的杏花雨,撑一支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青石板雨巷。远看飘忽的雨雾笼罩古镇,*赏静淌缓流的小河拥抱拱桥。

  周庄的水韵在于:踏一叶扁舟,悠然穿行于碧水蓝天中,仰首是桥,座座别致;俯首是水,闪烁迷离。

  2、展示两张未来周庄图片,让同学们观察:一张古朴典雅、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木橹轻摇;一张高楼林立、马路宽阔、水星点点。对比讨论,哪一幅更适合未来周庄?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之后,推选代表回答,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评定。

  设计意图:

  五:课堂总结 (约2分钟)

  周庄的情趣在于它多变的水,阅读的乐趣在于深入探究之后的惊喜发现。只有投入的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才能读懂作者,才能与文本对话。也才能走出文本,引发你的独特思考。

  紧张,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常多浮躁,也让我们的心蒙尘埃,希望这节课,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静下心去读书,品味文字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放牧心灵于美文中。回归古朴的宁静,净化灵魂,陶冶性情。

  六、课后作业:

  1、自学赏析课文5、6段,圈点批注,选择你最喜欢的1、2个句子,深入感知周庄水乡童话世界绚丽之美。

  2 、课文为我们描绘不同风格的三个周庄,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随笔:推荐课外阅读:本文与《感悟周庄》《绝版的周庄》,联系历史与现实,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七、板书设计

  周庄水韵

  赵丽宏

  雨雾中水墨画灰蒙蒙、朦胧、清新、写意

  情雪后初晴版画黑白分明、色彩对比强烈

  水声如音乐

  趣温暖春夜童话变幻多姿、流光溢彩

  师:仲春时节雨雾中的周庄像水墨画,冬天雪后的周庄像版画。那在作者眼中,温暖春夜的周庄像什么?

  第三次游览,作者把的周庄比作(板书)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结。

  师:第三次游周庄,作者泼墨如水,定然是作者满怀着喜悦要表达的,从水中闪烁的彩灯的倒影变幻莫测到水面映射天空中的烟花灿烂缤纷,从悠然摇动木撸的船娘,到摆动丝竹的当地农民,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古镇生机勃勃的现代生活的侧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在这节课上一一细致入微品评。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读读,想想,写写,以书面的形式完成这部分的赏析。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9

  目 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欣赏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学* 内 容

  笔 记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特色;并引用李健吾作品中的一句话:“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那么,作为古色古香的古城遗址的旅游胜地,如果没有水,也是一种美中不足,似乎缺少一点韵味如果说中国云南的丽江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那么,江苏苏州的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则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周庄”位于江苏昆山“周庄”因河成街,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图景“水韵”是指周庄水的韵味,即多姿多彩的水乡

  2、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上海作协副**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3、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

  4、学*生字:

  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 lán) 漾动(yàng)

  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ng) 屋脊(jǐ)

  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

  谛听(dì) 参差(cēn cī) 娴熟(xián) 轨迹(guǐ)

  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

  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 càn) 摇曳(yè)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

  明确:由总写到分写,共四幅“水韵图画”即

  (1)整体水韵图画:“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略写作者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5、6)详写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和感受

  五、学*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13段

  2.讨论探究:

  (1)开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不说地点,直接描绘出幽静的场景,色彩斑斓,比喻形象、生动,给人意味深长的遐想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明确: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3)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它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本体是倒映着的石桥、楼屋、云彩和飞鸟的水面,喻体是彩绸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倒映着美景的周庄水面的美丽画面,有形有色,有静有动

  (4)“还有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反问,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

  (5)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明确: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

  (6)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景像,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生动、具体,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句话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写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展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体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幸福欢乐的生活和对外开放的意识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二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游踪,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

  2、仔细揣摩语言,品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3、注意适时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2、难点:理解“水韵”的含义。

  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曲悠扬、和谐的笛声从远方悠悠响起,一艘乌篷木船慢慢从水面上滑过,木櫓在水面上轻轻搅动,**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请同学们翻阅课前教学插图。

  教师引导学了解两份课件内容: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请学生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要点: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周庄水乡的美丽图景,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方公里的古镇就有*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共同营造出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同学们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参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非常写意。)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解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

  2、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词的音义。

  (1)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

  (2)提出疑难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复*游记知识,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游记,要点明 、 ,交代 、 ,抓住 ,并做到 。(答案:时间;地点;游踪;观赏顺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

  2、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出文章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

  (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并说出其作用。

  2、阅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3、阅读第三自然段。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

  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要点: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4、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行人、小舟,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

  五、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3、课外阅读《远去的周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字词。

  2、请学生背诵文章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投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次数 时间 观察角度 作者感受 特点 详略安排

  第一次游览 仲春雨中 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概括写

  第二次游览 冬天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游览 春夜旅游节 视觉(色彩) 光带、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

  (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

  参考:①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②用词丰富。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③“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分析第5、6自然段。

  讨论、归纳: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

  (2)细读第5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3)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 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总结。

  (1)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

  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

  (2)归纳本文的特点。

  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四、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同学们有何见解与措施?留待同学们课外探讨,作为今天的书面作业。

  五、结语。

  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水中倒影——美丽

  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小河泛舟——诗意 只有威尼斯才能见到

  整体布局——巧妙

  第二课时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 水墨画 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 版画 色彩鲜明、声音柔美 多姿多彩

  第三次游周庄:春夜 旅游节 仿佛进入了梦境 动人心弦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阅读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1)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6篇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的抒情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实情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体会山川美丽多娇,享受美的乐趣,培养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在学*《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现阶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幅充满流动感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

  教学建议和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与其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在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欣赏美,感悟美,把对课文的学*转化成个人独具个性的创造性审美活动。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在清新舒缓的音乐中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美和意境美。

  (准备清新舒缓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由对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或云南“丽江古城”的介绍引入;

  2、由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创设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引入;

  3、由对周庄的介绍直接导入。

  二、导入新课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有着*九百年的历史。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就曾居住周庄,它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

  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山川之美,周庄集*水乡之美”

  周庄被成为*“第一水乡”。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领略这*第一水乡的风韵。

  三、整体把握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在背景音乐中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在悠悠琴韵和朗朗书声中,大家初步领略了周庄的美,那么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周庄让我想起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

  生:周庄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水为周庄这座古城增添了神采和韵味。可以说是周庄包容了水的生机,水为周庄增添了活力。

  师:假如要我们打个比方,把三峡和周庄比作两个不同的人,你觉得三峡是一个什样的人,周庄又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周庄像一位温柔、婉约的古典女子;三峡像一位热情、奔放的热血男儿。

  生:周庄像少女,矜持恬静;三峡像男孩,活泼调皮。

  师:同学们的联想真可谓丰富,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将我们对三峡和周庄截然不同的感受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种感受不仅可以化作人物形象来感知,甚至可以用不同类型的乐曲来模拟,不是吗?

  生:周庄像妈妈哼唱的摇篮曲,充满柔情;三峡像摇滚乐,让你浑身激荡着豪情。

  生:周庄让我联想到了《春江花月夜》:三峡让人想起琵琶曲《十面埋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周庄像一位典雅女子,像一支温柔夜曲。怪不得我们的作者曾三次游览周庄。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找出起止段落,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相互交换修改评选优秀的标题,师生共同评价、赏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加以板书。)

  如:图一,从“我曾经三次到周庄”到“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图二,从“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到“用人类的乐曲永远也无法模仿。”——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师:照此看来,你觉得,灯火缤纷的周庄像什么画?

  学生讨论后明确:它色彩艳丽、浓烈,像是一幅抢眼的油画。

  师板书:图三,从“最*一次去周庄”到“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春天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

  四、重点赏析

  (一)品味赏析

  师:不管是水墨画、版画还是油画,它们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韵味。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出来。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喜欢的文段、文句,组内讨论交流感想,全体师生共同赏析。

  生:朗读“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

  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富有感情,流畅自然。不过我觉得语速上还应该慢一点。

  生:对,因为这段话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闲适与和缓的感觉。

  师:有道理,那么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种“闲适”的呢?

  生:比如“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师:好一个恬静与闲适的周庄,这份宁静与和谐的气氛真让人不忍打扰。当然你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否则你走不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中。还有没有喜欢的`段落?

  生:“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抓住了版画立体感强、色彩浓烈的特点,形象贴切。

  生:“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从听觉的角度表现了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

  (二)赏析小结

  师:本文在写作上是否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呢?有的话不妨跟同学讲一讲。

  生:课文以时空为序,主要写了我三次游览周庄的所见所闻所感。

  师:不错,抓住了课文在顺序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生:文章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使描绘的景物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生: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描写,绘形写声,强化了周庄诱人的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五、课堂总结

  1.将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仿照其句式、修辞等特点进行仿写。

  2.朗读课文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何不同。

  被誉为“*第一水乡”的古镇周庄,有着*千年的悠久历史。《周庄水韵》通过作者在不同季节里三次游览古镇周庄时的所见所感,运用优美的文笔将这座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回味无穷。我们再齐读一遍课文,从这优美的字里行间领略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妙风情。(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

  六、教学后记

  1、内容:本文紧扣住“水韵”二字,从不同的季节(春、冬)、不同的情态(动态、静态)、不同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描述了这个水乡的景色。先写总体印象: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周庄泛舟有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此中情景,恰似水城威尼斯。接下来,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

  2、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3、特点: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描写景色。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

  4、教学感想:

  (1)通过阅读,学生是否感悟了周庄水韵之美境,真正受到了美的熏陶。

  (2)学生是否体会了本文语言的精妙,理解了多角度描写以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3)学生能否在实际写作中得以恰当运用。

  加强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学*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对自然山水,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教学重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2、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说说、议议等多种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全国*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2、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lán) 漾动(yàng)

  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òng) 屋脊(jǐ)

  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

  谛听(dì) 参差(cēn)(cī) 娴熟(xián) 轨迹(guǐ)

  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

  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

  3、词语积累

  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闪烁:光亮的样子。

  朦胧:不清楚,模糊。

  连缀:相接。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以此类推。

  丝竹:代指弦乐器。

  清澈剔透:形容水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勾勒:画出形象的轮廓。

  黑黝黝:形容黑的样子。

  隐匿:藏起来,不显露。

  凝重:聚集在一起,很浓。

  蔓延:不停地生长。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

  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

  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1)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结构探究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走进周庄,包括小河泛舟与古镇风貌。

  首段安排很巧妙,开门见山,先来一段描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随着文字自由想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支在水面上搅动的木橹,弯曲的,颇有点小镇古朴之风。接下来你的视线延伸到了周围的地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这些景物可以被你随意组合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画,而且很美,你看:它们“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丝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的花纹……”如此美景,多么让人流连忘返,让人随着作者的思路继续下行,探个究竟。

  一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而且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周庄的桥多,有特色,因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对桥的描述,视角是从河面看桥,“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当然,由于笔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统而言之,“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虽然表面上语言很*常,但细细琢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

  水和桥都看完了,该说说古镇了。作者仅用丁一个“井”字,就让我们对古镇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精辟之处。这是一个古镇,它永远都不可能与往事割裂,因此作者笔调一转,想起了当年的古镇,“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以前是这样,我们不难想像现在的周庄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不,作者又正正经经提到了现在的水:“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这句话承上启下,后一部分就是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来看周庄的水了。

  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

  先交待一句,“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不禁很好奇,这也是课文设下的玄机。接下来,作者开始介绍第一次到周庄的时间——仲春、天气——“天下着小雨”,那么在这样一个下着小雨的仲春时节,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这句比喻手法的运用将雨中山河写得生动了。

  紧接着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仍然是先交待时间——冬天、天气——刚刚下过一夜小雪,不同的是,作者这次可比第一次看得仔细了,他不仅看到“阳光穿破石层抚摸大地”,看到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石阶的积雪,还看到了小镇四处滴水、淌水的情景。这段景物描写作者写得非常细心,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启动各种感官,将雪后小镇写得妩媚动人,“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不禁让人十分向往。

  作者的重点不是前两次周庄之行,而是第三次,所以他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将前两次放在一个自然段,而第三次则单独一段,费墨颇多。第三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那里的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盛大的节日”,既然是个节日,肯定很热闹,于是描绘当时的盛况,“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作者开始坐船夜游,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就是以船行驶时的所见为顺序的。先写船娘,“轻松”一词将她娴熟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写船行后留下的轨迹和橹的划痕,再写船经过一座拱桥时传来的音乐及当时的水面,再写划过来的花船,最后写泛舟结束后的小河,“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星光出来了,大家不免往天上看,“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在这焰火的烘托下节日的氛围突然变得这么浓,它给夜晚的古镇增添了一份新的光彩。“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后,作者的思想又回到了水中,他把由“天上的辉煌和璀璨”映照的“*静幽深的河水”比喻成“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而倒映在水里的河畔楼屋则“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他甚至赋予它们生命,“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如此良辰美景,虽然泛舟结束,但惊喜仍在蔓延,这是人们陶醉于大自然中的快乐,作者很好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乐、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第六段是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也是课文的结束。作者回忆起这个奇妙的夜晚,他的言词之中还是充满了喜爱和向往:“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4、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四、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第二课时

  一、游记线索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精读课文

  1、“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2、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3、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4、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5、描写景物方法多种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6、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1)“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3)“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4)“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5)“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6)“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7)“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三、主旨探究

  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

  四、写作特点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3、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比喻之处很多,“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等,都用了生动形象又不乏淡雅清新的比喻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仿佛亲眼目睹了如此这般的一番景物,这是比喻的妙处,也可见作者的功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2、课后完成“思考练*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六、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七、教学反思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游踪,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

  2、仔细揣摩语言,品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3、注意适时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2、难点:理解“水韵”的含义。

  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曲悠扬、和谐的笛声从远方悠悠响起,一艘乌篷木船慢慢从水面上滑过,木櫓在水面上轻轻搅动,*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请同学们翻阅课前教学插图。

  教师引导学了解两份课件内容:*第一水乡——周庄。请学生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要点: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周庄水乡的美丽图景,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方公里的古镇就有*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共同营造出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同学们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参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非常写意。)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解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

  2、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词的音义。

  (1)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

  (2)提出疑难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复*游记知识。

  2、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出文章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

  (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并说出其作用。

  2、阅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3、阅读第三自然段。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

  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要点: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4、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行人、小舟,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

  五、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3、课外阅读《远去的周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字词。

  2、请学生背诵文章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投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次数 时间 观察角度 作者感受 特点 详略安排

  第一次游览 仲春雨中 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概括写

  第二次游览 冬天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游览 春夜旅游节 视觉(色彩) 光带、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

  (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

  参考:①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②用词丰富。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③“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分析第5、6自然段。

  讨论、归纳: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

  (2)细读第5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3)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 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总结。

  (1)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

  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

  (2)归纳本文的特点。

  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四、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同学们有何见解与措施?留待同学们课外探讨,作为今天的书面作业。

  五、结语。

  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水中倒影——美丽

  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小河泛舟——诗意 只有威尼斯才能见到

  整体布局——巧妙

  第二课时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 水墨画 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 版画 色彩鲜明、声音柔美 多姿多彩

  第三次游周庄:春夜 旅游节 仿佛进入了梦境 动人心弦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游记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游记的写作方法,学*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周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面,四种方法。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学*《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现阶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幅充满流动感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语文的*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强,学*较为被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品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4)学会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感受。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4)增强语言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2)引导学生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出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2、难点: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五、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摩,最后整体评价。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指导学生将课堂学*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能知人论世,对课**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动机,激发浓厚的学*兴趣。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六、教学媒体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为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建构清晰的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周庄图片,突破想象难关,以期利用网络资源,制做多媒体课件,发挥网络信息量大创设情景生动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缩短了语言与联想的距离,拓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七、教学过程设计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会生动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设想】

  1、根据本单元的四篇游记课文的教学内容,前面三篇课文写祖国山水的美丽,后一篇是写世界现代化的城市之美,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立足祖国,放眼世界。

  2、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游记的写作方法,学*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语段。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重点学*“第三次游周庄”的语段,掌握景物描写的顺序、特点;体味作者的感情及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可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并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有关周庄、丽江、威尼斯体现“水乡、水城”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几幅对比画面。以“高山流水”或“泉水叮当”作为背景音乐。

  2、教师同时解说:

  图一:对比的“威尼斯”与“周庄”——如果说威尼斯体现了“水城”的富丽堂皇,是“水中的皇宫”;那么,周庄则体现了“水乡”的朴素清纯,是“水上的碧玉”。

  图二:对比的“丽江”与“周庄”——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特色;并引用李健吾作品中的一句话:“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导入解说:)那么,作为古色古香的古城遗址的旅游胜地,如果没有水,也是一种美中不足,似乎缺少一点韵味。如果说*云南的丽江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那么,江苏苏州的周庄被誉为“*第一水乡”则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山川之美,周庄集*水乡之美。”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

  (二)、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1、配乐朗读,感性感知:

  展示播放周庄的四幅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直接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配乐:

  以“高山流水”或“表现节日热闹气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听”读感知内容结构:

  学生“听读”课文时,教师同时布置“听读”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图画”及“听读”到的课文内容,在听完朗读后,完成下列初步感知的任务。

  提问:“听”完朗读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提问: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细读加深印象,熟悉内容,学会描述。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作者游历周庄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的句子,然后点名学生简要叙述前两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突出“水韵水情”。并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采用竞赛的形式。

  教师归纳总结:

  (1)、概括性描述的语句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街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2)、归纳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三)诵读精彩语段,增强感悟能力。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诵读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情景”——“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采用教师示范诵读,帮助学生理清背诵的层次和逻辑顺序,学生同桌(前后)两人一组相互从“试背”到“熟背”。

  背诵层次示例:(以句号为单位)

  A.第一层:第一二三句,交代第二次游历的时间、情景及描述阳光照耀下,斑斑积雪之时周庄古镇的“水”(雪)之“色”(雪之白与古镇之古“黑”)

  B.第二层:第四五句,描述“阳光下,积雪融化之时周庄古镇的“水”之“声”(滴水之声与流水之声的重叠)

  (四)、作业布置:

  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后一齐背诵。

  (二)、精读局部重点语段(第5段)。

  1、学生默读第5段“第三次游历周庄”的文段。

  2、采用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有选择地点拨归纳小结的方法:

  (1)、描写景物方法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释疑参考:

  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2)、写作顺序有条有理。

  提问:作者写第三次游历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参考提示: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要求学生按照作者写作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

  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三)、品读散文语言。

  1、分小组竞赛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及妙处。

  “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2、小结: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语言清新优美,如周庄之水,柔情万般,韵味十足,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十分融洽。

  (四)、作业布置:

  1、课后完成“思考练*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仿照课文“第三次游周庄、第二次游周庄”的内容及所用“移步换景”或“定点写景”法,以“逛(游)……”或“雨中行”“烈日下的……”……为标题,写作一篇描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写景小短文(200——500字),要求用五个以上的比喻句。

  【板书设计】

  《周庄水韵》

  结构内容: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写作特色:

  多角度描写景物

  语言清新优美

  比喻生动贴切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6

  教学课程:

  本文选自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初审通过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文章通过三次亲身游览周庄,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周庄的水韵,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突出中心所起的作用。

  3.学*本文自然过渡的特点。

  4.品味欣赏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感受本文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讨论交流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感受。

  3.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

  4.与诗《巴东三峡》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思路,了解课文怎样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揣摩语言,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PPS课件

  学*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由于文章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乏亲身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讨论与探究。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增大知识容量,而且描绘出一幅幅江南美景,情景交融。

  教学策略分析:

  1.问题法:几个问题紧扣教学重点,由情感到结构,虚实相间,层层深入。同时,问题的设置也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文章的结构。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有序、扎实多变的思维空间,又利于学生思考,积极进入讨论。

  2.讨论法:讲授法是单向的信息流动,而讨论法是师生相互提问、共同参与,信息流动是多向的。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方法”。

  3.朗读法:文章是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因此采用朗读法学*课文,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线索。本文语言生动优美,采用朗读法有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预*.扫除字词障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美是周庄。周庄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今天我们就要随赵丽宏去领略被誉为“*第一水乡”的千年古镇周庄的风韵。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走*周庄

  周庄位于江苏苏州城东南38千米,昆山市西南33千米。始建于北宋。旧名贞丰里,原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宋代迪功郎周君在此设庄,

  舍宅为寺,百姓感念其恩德,故称此庄为“周庄”。由于它“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需周揖”,故历代免遭战乱,900多年仍保留独特的古朴的江南水乡风貌。桥是构成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组成部分,走向世界的双桥和桥、楼合璧的富安桥,当推众桥之首,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的大幅油画《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神韵。

  2.听课文朗诵,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周庄的风情韵味。

  3.周庄给作者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看到。”

  4.阅读思考:

  (1)文中记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有的写得比较详细,有的写得比较简略,哪一部分详写,哪一部分略写?

  明确:前两次略写,第三次详写

  (2)作者三次游周庄分别是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迷蒙)——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动感)——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星火辉映——五彩缤纷、水天一色的七彩梦幻图。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述、描绘周庄优美景色的?

  明确:本文是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记述。

  描写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

  (4)从全文的整体叙述结构上看,课文采用什么结构?

  明确:总分结构

  5.疏通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周庄整体水韵图(1-3)

  第二部分:三次游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4-6)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动感版画

  第三次:五彩缤纷的梦幻图

  四.阅读品味讨论分析

  跟随作者三次走进周庄,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周庄水乡的韵味和情趣,再读读,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周庄的水韵?

  1.“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明确:对周庄在烟雨笼罩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朦胧美。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明确: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3.“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2)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

  3、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赏析语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到水乡周庄的古典情韵和当代的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周庄代表性的几幅画面,并配合古典乐曲。

  2、教师解说:

  古老的石桥横跨在小河上;斑驳的老屋静默在河岸边;质朴的木船和云影、飞鸟徘徊在*静的河面上,这就是周庄。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山川之美,周庄集*水乡之美”。若要在*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那就是“*第一水乡”周庄。这些图片带着我们一起领略了周庄的美,但我想不管是画家画笔下的周庄,还是摄影家镜头里的周庄,都没有文人笔下的周庄美。今天这节课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随着著名作家赵丽宏那唯美的文字,走进周庄,感受它的曼妙,品味其中的水韵风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思考: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恰当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周庄水韵”而不是“周庄之韵”或“周庄之水”呢?)

  【明确:作者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一句为“经”,概括了全文景物特点,领起文中作者行踪,“诗意”一词与题目相呼应:“‘周庄水及与之连在一起的事物有何韵致?’——‘充满诗意’”;“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一句为“纬”,交待了文章所写内容范围,连缀起了全文所写景物。作者以“周庄‘水韵’”为题,实在是再恰切不过了!在这两句话的统领下,作者又分两部分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在文章前三自然段,作者先介绍了对周庄的整体印象;四至六段详细描述了自己三游周庄的见闻。无论是整体印象还是具体描述,都是围绕着“周庄的水及与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来写,都体现了“在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这一特点。“韵”字词典上有三个解释:⑴好听的声音⑵韵母⑶情趣,这里我们可以将题目解释为:周庄之水的情调趣味。】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每次游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哪一次游最深刻?

  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次 数时间观察角度作者印象景物特点详略

  第一次仲春

  雨中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略写

  第二次冬天

  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版画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春夜

  旅游节视觉(色彩)

  如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文章重点描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那1-3段有何作用?去掉可不可以?

  【明确:1-3段是写周庄给人们的总印象。

  第一段侧重于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搅动。倒映在水中的……都被……搅碎,碎成……”。本段出现了“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还有“木橹、水面” 景物琐碎繁多但绝无杂乱之感,反倒显得错落有致、情趣横生。这当然要归功于包容万物的“水”。是“水”给其它景物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风采的、共同的舞台,——这些景物都被“倒映”于水中。而那支弯曲的“木橹”却充当了舞台指挥的角色,各种景物在它的指挥下舞动起来:它轻轻地在水中一搅,便将这些影子“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最后一句比喻“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漾动的水面景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前面这些景物只是一处处彩色的点缀,点缀于水光之中,使水变成了“彩”带。同时水也使这些景物更加灵动,更加鲜活。小河泛舟的诗意,也因此而生。

  第二段侧重于“桥”:在小河里泛舟,一个接一个的、古老的、形态风格各异的石桥以及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都成了船上人眼中一道道动人的风景——这不正是卞之琳的诗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古老的石桥,诗意的风景。

  第三段侧重于“人家”:水饶有兴致地将街道楼宅分隔开来,桥又执意地将其连接起来,多么巧妙而又有趣的配合!“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的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一句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状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水上的人家,诗意的生活。

  三段文字,三首小诗“流水,小桥,人家”,在这里,作者将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以最温柔的情愫、最清新的笔触殷殷地捧到读者眼前。

  全景介绍已毕,作者将镜头转向自己先后三次游周庄的见闻描述。第四段首句概括:“我曾经三次游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交代了游览次数,游览方式和所获印象不同。也明确领起下文三游周庄的内容。

  三、品味语言,欣赏周庄:

  不管周庄景有多美,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对周庄是一往情深,三次游周庄对周庄的喜爱是溢于言表,她将周庄的水韵描绘的'如画一般美丽,我们不禁要问:作者是如何把这美景描绘出来,把这其中的韵味传达给读者的呢?自由读文,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的优美传神的语句,与同学交流,说说这些语句美在何处?

  方法指导:大家可以用刚学完的《济南的冬天》我们一起总结的欣赏品味语言的方法来品味。

  品味语言的方法:借助修辞手法品味

  抓关键词语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

  抓看似不合情理的词语品味

  答题方法:删词法、换词法

  【1、第一段画面欣赏---

  “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

  ----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泛舟水乡,充满诗情画意。有形有色,有静有动。

  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小船划过、被木橹搅动的河面比作“在风中樣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河水波动、倒影模糊纷杂而又闪亮的特点,突出周庄的水柔美动人的韵味。

  “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船行的闲适和缓慢,突出周庄泛舟时恬静闲适的意境。

  说“搅”不说“划”,因其能体现出动作的轻柔和心情的悠闲;说“漾动”不说“飘动”,可见动作轻柔,对应“搅动”,整个画面随波起伏,有静有动,变化无穷,以致于没有人能描绘出它的美来。

  2、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这样语气更肯定,不容置疑,从而更加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

  3、引用“相看两不厌”表现周庄处处皆风景,满眼都是画的意境。

  4、特写镜头中,一只木橹搅动河水。随着镜头的拉伸,我们的视线延伸到周围:石桥、楼宅、树影、云彩、飞鸟,还有美丽似绸的水面……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周庄,它的温婉和谐的气氛让人不忍打扰……这个画面式的开头一下抓住了读者,夺人眼球,让人印象深刻。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使用。

  例句:第四段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雾笼罩的周庄比作水墨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细雨蒙蒙的周庄清雅、恬淡、朦胧、浪漫的美感,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飘忽”有捉摸不定的意思,准确表现石桥和屋脊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轻巧而灵动的意境。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飘动”写出雨雾的特点,突出仲春时节小雨的美妙动感。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雪后的周庄比作版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斑斑积雪下的周庄与周围景物色彩对比鲜明,明丽耀眼的特点。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重叠的水声比作“江南丝竹”如人般“裹着柔情”“如诉如泣”,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小雪初融时发出那种悠扬、婉转的声音,突出冬天周庄的水温婉、细腻、缠绵、富有柔情,别具韵味。也可以看出雪后的周庄别有一番韵味。

  5、为什么无法模仿----丝竹只能模仿水的声音,却描绘不出其中的韵味和意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籁之音。

  6、水声----水声怎么重叠?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这里所用的是通感,仿佛水声尽在耳旁,且触手可及。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是一个目的: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突出小雪后的周庄韵味深长,意境优美。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7、“阳光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其中“穿破”表现出雪后阳光强烈,直射大地,融化积雪;“抚摸”一词,又把阳光拟人化,生动地表现阳光虽然强烈,但绝不刺眼,突出阳光的温和、轻柔,给人以舒适感,展现出雪后的周庄在阳光的下万般柔情。

  例句:第五段

  1、“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把焰火映照下的河水比成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此时河水绚丽、斑斓,烘托出节日周庄的七彩梦幻意境。

  2、“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来。

  3、“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

  -------“飞”、“划”,读到这句话,我们不禁感叹这两个字所用之妙:星星的光亮是静止的,它们能透过夜的黑暗给我们带来一束束暗红的光亮,但在作者的眼里它们仿佛是突然飞出来的,而且在飞上天空的同时还划出了一道道暗红的光线,就像冲天而起的萤火虫,这种想像是何等丰富。

  四、小结主题:

  1、通过赏析语言,我们更佩服作者,几个画面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描述了周庄水的独特韵味。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旅游节上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

  2、为什么详细写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有没有提到周庄的人?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前两次描写周庄古朴的美,突出其悠久的历史,第三次描写周庄梦幻时尚的美,突出缤纷的现实,周庄古老的建筑,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古朴的民风与五彩缤纷、改革开放的现实,在周庄的河面上交相辉映,我们看到古镇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五、结语:

  最后,让我们伴着古朴的音乐和同学们甜美的声音,再次享受作者唯美的文字,感受周庄的水韵,为它美好的未来而祈祷祝愿。

  六、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绝版周庄》体会它与本文描绘周庄的异同之处。

  板书设计

  悠久历史

  第一次—仲春雨雾笼罩-----朦胧诗意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雪后初晴-----明丽柔美的版画

  第三次—春夜旅游节上-----神奇缤纷梦幻童话 ——缤纷现实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游踪,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

  2、仔细揣摩语言,品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3、注意适时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2、难点:理解“水韵”的含义。

  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曲悠扬、和谐的笛声从远方悠悠响起,一艘乌篷木船慢慢从水面上滑过,木櫓在水面上轻轻搅动,*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请同学们翻阅课前教学插图。

  教师引导学了解两份课件内容:*第一水乡——周庄。请学生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要点: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周庄水乡的美丽图景,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方公里的古镇就有*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共同营造出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同学们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参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非常写意。)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解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

  2、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词的音义。

  (1)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

  (2)提出疑难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复*游记知识,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游记,要点明 、 ,交代 、 ,抓住 ,并做到 。(答案:时间;地点;游踪;观赏顺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

  2、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出文章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

  (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并说出其作用。

  2、阅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3、阅读第三自然段。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

  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要点: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4、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行人、小舟,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

  五、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3、课外阅读《远去的周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字词。

  2、请学生背诵文章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投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次数 时间 观察角度 作者感受 特点 详略安排

  第一次游览 仲春雨中 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概括写

  第二次游览 冬天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游览 春夜旅游节 视觉(色彩) 光带、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

  (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

  参考:①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②用词丰富。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③“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分析第5、6自然段。

  讨论、归纳: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

  (2)细读第5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3)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 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总结。

  (1)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

  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

  (2)归纳本文的特点。

  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四、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同学们有何见解与措施?留待同学们课外探讨,作为今天的书面作业。

  五、结语。

  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水中倒影——美丽

  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小河泛舟——诗意 只有威尼斯才能见到

  整体布局——巧妙

  第二课时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 水墨画 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 版画 色彩鲜明、声音柔美 多姿多彩

  第三次游周庄:春夜 旅游节 仿佛进入了梦境 动人心弦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会生动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设想

  1、根据本单元的四篇游记课文的教学内容,前面三篇课文写祖国山水的美丽,后一篇是写世界现代化的城市之美,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立足祖国,放眼世界。

  2、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游记的写作方法,学*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语段。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重点学*“第三次游周庄”的语段,掌握景物描写的顺序、特点;体味作者的感情及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可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并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有关周庄、丽江、威尼斯体现“水乡、水城”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几幅对比画面。以“高山流水”或“泉水叮当”作为背景音乐。

  2、教师同时解说:

  图一:对比的“威尼斯”与“周庄”——如果说威尼斯体现了“水城”的富丽堂皇,是“水中的皇宫”;那么,周庄则体现了“水乡”的朴素清纯,是“水上的碧玉”。

  图二:对比的“丽江”与“周庄”——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特色;并引用李健吾作品中的一句话:“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导入解说:)那么,作为古色古香的古城遗址的旅游胜地,如果没有水,也是一种美中不足,似乎缺少一点韵味。如果说*云南的丽江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那么,江苏苏州的周庄被誉为“*第一水乡”则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山川之美,周庄集*水乡之美。”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

  (二)、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1、配乐朗读,感性感知:

  展示播放周庄的四幅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直接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配乐:

  以“高山流水”或“表现节日热闹气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听”读感知内容结构:

  学生“听读”课文时,教师同时布置“听读”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图画”及“听读”到的课文内容,在听完朗读后,完成下列初步感知的任务。

  提问:“听”完朗读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提问: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细读加深印象,熟悉内容,学会描述。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作者游历周庄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的句子,然后点名学生简要叙述前两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突出“水韵水情”。并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采用竞赛的形式。

  教师归纳总结:

  (1)、概括性描述的语句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街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2)、归纳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三)诵读精彩语段,增强感悟能力。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诵读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情景”——“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采用教师示范诵读,帮助学生理清背诵的层次和逻辑顺序,学生同桌(前后)两人一组相互从“试背”到“熟背”。

  背诵层次示例:(以句号为单位)

  A.第一层:第一二三句,交代第二次游历的时间、情景及描述阳光照耀下,斑斑积雪之时周庄古镇的“水”(雪)之“色”(雪之白与古镇之古“黑”)

  B.第二层:第四五句,描述“阳光下,积雪融化之时周庄古镇的“水”之“声”(滴水之声与流水之声的重叠)

  (四)、作业布置:

  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后一齐背诵。

  (二)、精读局部重点语段(第5段)。

  1、学生默读第5段“第三次游历周庄”的文段。

  2、采用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有选择地点拨归纳小结的方法:

  (1)、描写景物方法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释疑参考:

  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2)、写作顺序有条有理。

  提问:作者写第三次游历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参考提示: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要求学生按照作者写作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

  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三)、品读散文语言。

  1、分小组竞赛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及妙处。

  “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2、小结: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语言清新优美,如周庄之水,柔情万般,韵味十足,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十分融洽。

  (四)、作业布置:

  1、课后完成“思考练*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仿照课文“第三次游周庄、第二次游周庄”的内容及所用“移步换景”或“定点写景”法,以“逛(游)……”或“雨中行”“烈日下的……”……为标题,写作一篇描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写景小短文(200——500字),要求用五个以上的比喻句。

  【板书设计

  《周庄水韵》

  结构内容: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写作特色:

  多角度描写景物

  语言清新优美

  比喻生动贴切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游踪,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

  2、仔细揣摩语言,品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3、注意适时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2、难点:理解“水韵”的含义。

  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曲悠扬、和谐的笛声从远方悠悠响起,一艘乌篷木船慢慢从水面上滑过,木櫓在水面上轻轻搅动,*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请同学们翻阅课前教学插图。

  教师引导学了解两份课件内容:*第一水乡——周庄。请学生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要点: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周庄水乡的美丽图景,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方公里的古镇就有*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共同营造出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同学们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参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非常写意。)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解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

  2、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词的音义。

  (1)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

  (2)提出疑难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复*游记知识,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游记,要点明 、 ,交代 、 ,抓住 ,并做到 。(答案:时间;地点;游踪;观赏顺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

  2、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出文章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

  (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并说出其作用。

  2、阅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3、阅读第三自然段。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

  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要点: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4、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行人、小舟,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

  五、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3、课外阅读《远去的周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字词。

  2、请学生背诵文章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投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次数 时间 观察角度 作者感受 特点 详略安排

  第一次游览 仲春雨中 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概括写

  第二次游览 冬天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游览 春夜旅游节 视觉(色彩) 光带、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

  (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

  参考:①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②用词丰富。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③“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分析第5、6自然段。

  讨论、归纳: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

  (2)细读第5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3)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 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总结。

  (1)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

  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

  (2)归纳本文的特点。

  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四、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同学们有何见解与措施?留待同学们课外探讨,作为今天的书面作业。

  五、结语。

  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水中倒影——美丽

  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小河泛舟——诗意 只有威尼斯才能见到

  整体布局——巧妙

  第二课时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 水墨画 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 版画 色彩鲜明、声音柔美 多姿多彩

  第三次游周庄:春夜 旅游节 仿佛进入了梦境 动人心弦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5

  【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的学*重点是通过记叙文中的叙述和描写,感受文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本文主要内容是在叙述中描写水乡的风韵。启发学生立足课文中对水的声音、色彩等方面描绘的动感意象,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绚丽画面。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力。

  以学案方式布置较为详细的预*作业,该学案分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介绍、周庄简介以及文章分析中需用到的相关概念)、基础知识(注音、词语解释)、预*指导(预*题及预*要求)、拓展练*题、课后作业5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在静态知识方面的自学能力,并且有效提示学生提前关注本节课教学重难点,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杜绝离开阅读感受的生长点——文本,乱说乱评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培养学生依据文本,由浅入深的品析文章关键词句。

  2、方法与过程:

  创设情境朗读训练文本解读探究拓展

  指导朗读启发思考引向深入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

  3、情感与价值观

  领略全文的境界和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之美,体会作者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的写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发学生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初步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提问引导法、点拨拓展法

  【教学用具】PPT多媒体

  【课前准备】

  师:1准备播放的音乐和教学课件2采用多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3)

——《周庄水韵》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理清写作思路。

  3、品析清新优美的抒情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品析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要求:熟读课文,自行解决文中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周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被称为 “漂浮之都”的“水城”是意大利哪个旅游城市?(威尼斯)被称为“*第一水乡”的旅游景点在哪?(周庄) 这两个旅游景点的共同点是什么?(水多、桥多)

  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周庄,以及周庄给予他心灵的感悟。

  二、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及周庄的材料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思考: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讨论、明确: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

  第四幅——春夜(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

  3、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1)齐读第1—3段的文字。

  (2)找出文中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

  讨论、明确:“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3)找出作者对这样的印象评价的句子。

  讨论、明确:“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4)说说作者将周庄与威尼斯比较的用意。

  明确:突出周庄所具有的特别的“水”的特点。

  (5)第一部分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周庄所具备的这些特点。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水中的倒影是清晰的还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一些词来形容,(斑斓)、(朦胧炫目)(斑斓迷离);作者还描写了小石桥,都举了哪些桥?这些桥都是一个样的吗?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很有特色,各呈风采 ;“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除此以外,作者还用什么将街道和楼宅连缀为一体?(桥)

  (6)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古桥、小舟、行人、游客,古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板书:

  小 水中倒影 斑斓迷离

  桥

  流 水上石桥 各呈风采 诗情画意

  水

  人 水傍古镇 浑然一体

  家

  四、作业:课后*题二、三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效果。

  斑斓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耀眼

  晶莹光亮透明

  参差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仔细听

  娴熟熟练

  摇曳摇动

  如诉如泣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虽然我要面对不熟悉的八年级学生,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忽略。另外,听说读写也应该作为最基本的能力要素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提升。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深入解读文本,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升华”的方法。通过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全班交流法,本着启发式原则,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在本文中,还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速读、跳读和感情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另外,作为一课时来设计,绝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依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旨在使学生有一点收获即可。

  【教材分析】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洗尽历史铅华的周庄,卓然独立,风姿绰约,周庄在水,在水周庄。课文“水韵”悠长,蕴涵在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橹声灯影里的宁静,素雅、悠远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流光中。蕴涵在四个画面里:小桥流水人家图、春雨迷蒙水墨画、冬天雪后动感版画、春夜七彩梦幻图画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周庄水韵”的整体感和局部感。

  2、品味语言,*得写作经验。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美文《周庄水韵》,这里有独特的景色,清新的语言,更有创作的快乐。

  【设计意图】:

  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大于老师的语言的,从这点来说,直接入题省时省力。

  二、一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项活动,理解文意,欣赏美景。老师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速读课文,并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拟这样题的理由。

  1、学生自己读课文、拟题;

  2、交流、说理由;

  3、、将自己拟的题目写在标题旁边,进行比较。找几个同学板演自己的标题;

  3、抓住学生拟的题目里的“水”,告诉学生最简明、准确、概括性强的标题还是“周庄水韵”,尤其是一个“韵”字,韵味十足,将周壮水的情致都表达出来了!

  【设计意图】:

  本文围绕着“水韵”来选材做文章,学生拟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文章内容的一种梳理再创作。即使有些只是抓住一小节一小部分,在准备理由的过程中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并且通过交流研讨,学生在自评他评对比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不足,学会方法。

  三、二读课文,欣赏周庄水韵

  了解主要内容后,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活动,品味语言,丰富积淀。老师建议大家这样朗读课文,你就是作者,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你写完文章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带点微笑,我自己写出的文章,我要朗读它。

  1、朗读课文;

  2、读课文时发现哪里的语言最美呢?批注,注意理由;

  3、交流赏析(注意引导学生朗读);

  4、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简单小结,四幅画面的安排设置:小桥流水人家图、春雨迷蒙水墨画、冬天雪后动感版画、春夜节日七彩梦幻图画

  语言使用的技巧方法: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②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③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④运用比喻等修辞法描写景物。

  【设计意图】

  本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清新隽永,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而品系语言不仅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景色之美,深入解读文本,更能够学会写作方法,进行语言积淀。

  四、三读课文,概括周庄印象

  作者笔下周庄韵味十足,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拟题),一篇文章来描摹(品味到的语言),还可以写几句话来宣传。下面,让我们跳读课文,提取有用信息,放飞思维,快乐创作。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4)

——对韵歌教学设计6篇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所以本学案的设计结合识字课的特点,图文结合,将汉字学*与认识事物建立联系,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激发探究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惯。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教师)

  2.预*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花对(树)。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课前布置孩子动手搜集生活中的资料,对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和为新课做铺垫,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1.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生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对”字。

  (1)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

  (2)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

  (3)认识“对”字的部首,指导书空。

  (4)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

  5.指导学*“云”“山”“虫”。

  (1)出示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上有云、山、虫),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一看课文。

  (2)学生汇报这是哪一句,并齐读。

  (3)交流画了哪几个生字。

  (4)指生领读这三个生字。重点指导“云”和“虫”。

  (5)学*“云”和“虫”的字理。

  ①激趣:这几个字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个字还非常有趣呢!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屏幕出示“云”和“虫”的字理演变图)

  ②学生发表感想。

  ③小结:古人特别聪明,根据物体的某一部分的特点,一点点写出了汉字,汉字多有趣呀!我们在以后的学*中,还会学到更多的汉字知识呢!

  (6)给“云”和“虫”两个字扩词。

  (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生个别读,齐读。

  6.指导学*“雨”“风”“花”“鸟”。

  7.理解词语。

  (1)出示最后一句,指生朗读。

  (2)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理解“山清水秀”的意思。

  ①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

  ②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

  ③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

  (4)理解“桃红柳绿”。

  ①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

  ②说一说:( )的桃花,( )的柳树。

  ③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

  ④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视突出识字教学。教师出示美丽的`图片,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有效避免了学*的枯燥,使教学变化灵活,生动活泼。

  三、加强巩固,写字教学

  1.开火车读生字。

  2.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读要求写的生字。

  4.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

  (2)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做到天天练。所以在起始阶段,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对读。

  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

  6.出示一些对子,试着一起拍手读一读。

  7.汇报朗读。

  8.小结。《对韵歌》优秀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语文知识的学*贵在“积淀”。学生在一一对应的对韵吟诵中,再一次巩固识字,既高效地完成了识字的任务,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对韵歌的韵律美,体验事物之间对应的奇妙感觉,促进积累。拓展的课外对子,更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的文化积淀。

  教学反思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认识6个字,会写6个字。

  2、在对对子过程中,产生识字兴趣。

  三、教学准备

  1、识字卡片。

  2、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都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象和把地球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花草树木。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象。

  那课文中又介绍了哪些美丽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吧,这是一首对子歌。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问:你们愿不愿自己先读读?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怎么办?

  小结:借助拼音来帮忙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都是好办法。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轻声自由读。

  2、检查读书。

  指名读。(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一人读一句。注意我可能随时请你接着读,没叫到的同学仔细听,他们是不是读准字音了。)

  (三)再读课文,了解字词的意思,感受对子的形式。

  1、请你再轻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生字。标完后,同桌间互相考一考,看看你是不是认识这些生字朋友了。

  2、说说你们画了哪些生字朋友,大声地读出来。

  3、学*第一小节。

  老师把这些生字朋友从课文中挑出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

  (1)出示生字:“雾”。指名读,集体读。

  提问:你们见过“雾”吗?什么样?什么时候见到的?

  师:太阳出来了,雾慢慢地散了。老师有一个词,谁来读一读?

  [出示卡片]齐读晨chén雾

  (2)填空:()对雾

  课件出示云、雾的对比图片。(注:山峰间萦绕的云)知道为什么用云对雾了吗?

  (3)小结:有时我们也把它们放在一起。(课件显示:“对”字消失留下云雾。)

  学生读词。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雨对()

  春夏对()

  追问:为什么这样对?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过渡:聪明的孩子们快看看,这幅图说的是哪句话?(出示:青山绿水图片)

  提问: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山伴着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水伴着什么样的山?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不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青山伴绿水”。

  小结:青山有绿水作伴,绿水有青山作伴,我们有()作伴。(课件出示:我们有____作伴。)这样的情景多美呀!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4、学*第二小节。

  (1)看图激趣。(出示:农场图片,图上有菜园,周围有果树)

  (2)看图认识蔬菜、水果。

  农场里的物品真不少,看看你认识哪些,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出示:白菜,红椒、蒜苗,豆芽、红薯的图片)

  在学生说出名称的同时,用课件呈现出对应的汉字,生字上有拼音。

  蒜suàn苗葡pú萄táo

  方式:看音节读词,去掉图片背景读词,去掉拼音直接读词。

  (3)引导记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生字,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蒜葡萄都有“艹”,完整地读第二小节。

  思考:“艹”和什么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艹”的字?)

  (4)找对子。

  在这小节里,哪些词语是相对的?比一比,看谁最有眼力。

  (5)朗读第二小节。

  方式:指名读,同桌互相读。

  (6)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重点理解:红薯长青藤。课件演示图片,帮助理解“长青藤”。

  葡萄穿紫袍:课件出示紫色的葡萄。

  (7)练*说话。看到农场这样的美景,你最想说什么?

  (8)有感情地读第二小节。

  5、小结。有感情地读全文。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红”字。

  1、巩固会写字的认读。

  方式:抢读生字词语。

  2、指导书写。

  (1)观察会写字,看看有什么发现。

  (除“袍”字外,都是上下结构或上中下结构的字。)

  (2)指导写“袍”字。

  请学生自己读帖——说说它的写法——学生临写——纠正反馈——再次练写。

  重点提示:衣字旁不要写成示字旁。

  (五)作业。

  收集带有本课生字的物品,并把这些物品的名称记在自己的识字卡片上。

  第二课时

  (一)巩固会认字,进一步记忆字形。

  1、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语。

  2、一字组多词,看谁组得多。

  3、分小组交流怎样记住这些生字,选出好的方法。各组选同学来交流。

  4、交流课外识字情况:

  说说你从哪些物品的名称中找到了上节课我们认识的生字朋友。

  (二)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方面的共同之处。(占格、宽窄、大小等方面)

  方式:指名说,课件演示(如:用画线法标明结构特征)

  2、总结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规律:上下对正竖向短,记清各部窄和宽,下部穿插上空间,结构紧凑不松散。

  3、学生照范字书写,教师巡视,展示学生书写并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观察哪一笔写得好,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再写一个。要求:第二个比第一个漂亮。

  4、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在写字方面,你又有什么收获或心得?

  (三)扩展延伸。

  1、你在生活中又认识了哪些字?说给大家听听。

  2、小组合作学*:分小组找一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词语是相对的,可以对成对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得多。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第一个识字单元,编排了《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韵歌》《口耳目》《日月水火土》5篇识字课,内容丰富,渗透韵语知识、看图识字、象形字识字、对对子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走进语文,乐于识字。从本单元开始,学生就正式进入正式的语文学*。要从起始阶段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特备是朗读*惯和写字*惯。

  二、教学设计

  1、本课教材分析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形式出现的,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图文结合,在老师的教读、学生分组读、拍手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初步感受汉语的音韵节奏,提升学*语文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三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个基本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教学重点:通过听读,看图想象风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读准“风、虫”的字音。

  4、课时安排:2课时

  5、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等。

  6、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认识新笔画“提”,会写生字“虫”。

  2、能正确流利地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的识字课文:《对韵歌》

  老师板书课题,教读课题。

  二、读对韵歌

  1、教读:

  老师教读对韵歌,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注意拿书的姿势。

  老师继续教读,老师读两句,学生读两句。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注意停顿。

  3、小组比赛读。

  4、同桌拍手读

  三、学*生字

  刚才小朋友们都读得很好,这韵文里面含有7个生字宝宝,它们从韵文中跑出来了,你还能认到它吗?

  1、出示白云的图片,了解云字的演变,给云字找朋友。卡片出示云字,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2、出示乌云的图片,了解乌云来了要下雨,相机出示雨字的演变,初步感受云和雨之间的联系,给雨字找朋友。卡片出示雨字,领读,齐读,指名读。

  3、出示小树摇晃的图片,你从这里找到了今天学的那个生字?你还从哪些方面知道风的存在?卡片出示风字,注意后鼻音,齐读,开火车,读,找朋友。

  4、刚才的云、雨、风、等都是自然现象,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

  4、按照以上方法分别再学*对“对、花、鸟、虫”四个生字。

  花、鸟、虫都是动物和植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植物?

  四、指导书写,认识新笔画。

  1、今天我们来写一个生字宝宝:虫

  2、看书本上虫的笔画与笔顺,认识新笔画提,跟老师一起念:提、提

  提的笔画怎么写呢?看书——看老师示范写,跟老师一起写(下笔从左到右,从重到轻,收笔要出尖)

  4、引导学生在课本田字格中观察虫字各笔画所在的位置

  出示田字格并范写,重点提示:口要写得扁一点,提要长一点字才会好看。

  5、学生练*写“虫”字。

  6、展示优秀作品,互相评价。

  五、作业

  把《对韵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复*7个生字,背诵韵文。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5)

——《水》教学设计

《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设计指导思想: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在拓展部分——保护水资源方面,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学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重点:水的组成实验。

  难点:水的组成的论述和表述。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

  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如何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激发学生学*兴趣和探究欲

  (五)、教法学法:

  创设学*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电脑、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水的电解装置。

  (七)、教学程序

  (一)对水的组成的探究

  师:水是大家非常熟悉一种物质。江、河、湖、海、大气中、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工业上用水作原料、冷却机器等,农业用水浇灌农田,生活中用水洗衣、做饭。那么,水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既然水这么重要,那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这个结论你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1:从书上找到的。

  师:你们从书上获得的结论只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抽象的。下面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水的组成。

  师:[演示实验3-1]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为让学生好观察,将水染成红色),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投影出示表一:

  观察点

  现象

  电极上

  玻璃管内

  生2:电极上有气泡产生,负极上的气泡比正极上的多

  生3:玻璃管内夜面下降,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比正极玻璃管内气体要多。

  师:能否用具体的数据或比值来衡量气体的多少关系?

  生4:*距离观察后得出:2:1

  师:这个实验是比较粗略的,经过更精确的实验,其体积比约为2:1。

  师:那正、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气体呢?

  生5:氢气和氧气。

  师:同学们有很多猜想,究竟是什么,请看下面的鉴定实验。

  师:投影出示鉴定方法,师生协作演示鉴定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要求学生观察

  并记录。

  检验方法

  现象

  结论

  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用火柴点燃

  师:鉴定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由此你获得的结论是什么?

  生8: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

  师:点燃负极试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

  生9:气体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师:这种气体在玻璃管口燃烧时,由于受玻璃管内钠离子的干扰,产生的是黄色火焰,实际上,这种气体燃烧时发出的是淡蓝色火焰。经过更科学的实验鉴定,这种气体是氢气。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师: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产生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0:有。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你能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吗?

  生11:在黑板上写出:水通电氢气+氧气

  师:从上面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你能得出有关水的组成的什么结论?

  生12: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生1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生14: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生12说的对吗?

  生15:不对。所以水不可能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师:说的棒极了!同学们听懂了吗?以后千万不要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哟!

  师:生13说的对吗?

  生:不知道。

  师:生13的说法也不对。因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说法中,“氢和氧”是指氢元素和氧元素还是氢气和氧气,是不具体的,所以是不具体的说法。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才是正确的说法。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么氢气和氧气又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6: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师:说的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47页讨论题2:化学变化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

  生17:没有变化。

  师:说的也很好!掌声鼓励!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生23:通过今天的学*,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生24:我懂得了实验是进行化学研究的好方法。我们在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思考。

  生25:我知道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师:说的都很好!相信通过努力,你们在化学的海洋中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了巩固大家今天所学知识,请大家完成教材49页2、3、4题。

  (说明:生1、生2……只是代表学生,有可能是同一人。)

  (八)、教学评价设计:

  探究发现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过程,它可以是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可以是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可以是技工学*某种技巧的过程,可以是学生掌握学*方法的过程。因此探究发现应分不同层次,主要是根据研究的主体(人)掌握知识的程度及科学实践能力高低,以及相关经验阅历的深浅而定。只要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水*上自己经过钻研学会了过去不曾会操作的方法、过程或技巧,都应属于探究发现。在探究发现过程中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是在同伴互助下、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都属于发现式学*。本案例在发现式学*上作了较好的尝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化学课堂中,如果老师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利用简短的语言把学生好奇心紧紧抓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兴趣并设法论出个究竟,它会比老师直接灌输知识或逼着学生去学作用大许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兴趣的起源。有了兴趣有时会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本案例中教师用水受热有三态变化,水的化学式有2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组成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然后设下悬念:“如果水中插入电极,情形是否与受热有所不同呢?”用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语言虽然简单,但收到了投石激浪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2、巧设台阶,引导学生实验操作的完成

  知识的发现往往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学生即便产生了探究欲望,但受知识的局限、经验的缺乏限制,因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把探究过程分解为几步,并会启发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沿着老师设好的台阶逐渐蹦级。本案例中,老师巧妙的把实验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水的电离,第二步生成气体的检验。还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水中插入电极将如何?”“生成的气体不是水蒸气呢?是不是CO2、H2、O2等常见气体呢?”这种逐级递升的引导,使学生自然地沿着老师设定的途径去操作。克服了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又引导他们掌握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捷径,可谓提高了探究过程的高效性。

  3、顺水推舟,促成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经常需要实验作依托,但实验获得的结果往往是具体表面现象,正确结论往往是抽象概括的本质内容,实验结果距绪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两者有质的区别,如果仅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那么知识就没有被发现,也可谓是功亏一篑。因此教师还应抓住有利时机,顺势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来分析实验结果。本案例中引导学生注意气体V正极:V负极=1:2,帮助学生猜想气体会不会是CO2、H2、O2等,最后让学生知道O2:H2=1:2等。至此,完成了使学生从宏观的体积的不同推论出微观上原子个数不同的认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促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称得上乘借东风、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4、巧妙点拨,诱导学生由结果上升理论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很成熟,对概念等抽象问题认识较片面,这时就需教师适时搭设铺垫,诱发其抽象思维。本案例中教师能从能量角度、从元素组成角度、从微粒组成角度启发学生自己进行飞跃式思维得出结论:2H2O2H2↑+O2↑同时还诱导学生认识到H2O通电生成H2和O2的过程中有分子结构的破坏及原子重新组成分子的过程。学生经过教师的铺垫点拨,自己的思维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螺旋式上升变化,最后才产生思维结果。学生不仅发现了知识,而且掌握由实践到理论的一般方法。如果师生们长期坚持,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水、赞美水、亲*水而真诚地发出“珍惜水”的呼唤,深刻体会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2、增强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心灵。

  3、培养学生能够与人沟通。善于交流、乐于与人合作学*。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完成本次活动的基础上完成本单元的*作。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来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缺水图片

  说一说看完图片后的感受。是什么原因造成这般景象?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做的哪些事情和水有关?(学生畅所欲言)

  指名回答

  2、我们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试想一下,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我们将面临着......所以说,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命之本。同学们让我们畅所欲言来赞美水,好吗?

  活动一:

  交流信息-----赞美水

  1、课件出示赞美水的要求

  (1)从古诗文中找。

  (2)从现代诗文中找。

  (3)从歌词中找。

  (4)有关于水的成语。

  2、学生充分、自由、民主、轻松地相互交流彼此的信息。(分组进行)

  活动二:

  畅所欲言-----亲*水

  1、你在日常生活中与水都有哪些接触?

  课件出示: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谈。

  2、同桌间相互交流。

  3、指名回答。

  活动三:了解水

  1、你对水有哪些了解?课前有一些细心的同学对水进行了调查,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调查报告。

  (1)水龙头在关不紧的情况下一个小时能滴多少水?24小时会浪费多少水?

  (2)河面上的漂浮物是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

  2、通过这些同学的汇报和你自己的经历,你想说写什么?学生交流。

  过渡语:同学们,当地球只剩下一滴水的时候,那也许就是我们人类悔恨的泪水。让我们一同来爱惜水,珍惜水吧!

  活动四:珍惜水

  1、写有关水的广告标语。

  2、假如所有的小河干涸了,地球会怎样?

  小结

  水,滋养了地球,孕育了生命,但随着人类的繁衍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使我们所赖以生存的水环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水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属于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所以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小公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非臆造而是根据实验结果所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熟悉的水进行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难点:电解水实验及其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实验准备

  课本第48页[实验3—1][实验3—2]教学用品

  水槽、试管、直流电源、带电极的导线、烧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小黑板出示)(提问)

  1、下列符号的意义:(追问2的意义)H____,2H_____,H2_____,2H2_____,H2O_____,2H2O____。

  2、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氢、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引言)我们已学了水的化学式H2O,通过第2题的练*,知道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也会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8,但事实是否如此?

  三、新课讲授

  1、水的物质性质

  (观察)展示一杯纯净的水。引导学生按照氧气的物理性质顺序认识论述水的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第47页水的物理性质。

  (小结)

  (1)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凝固点:0℃,沸点:100℃;

  (3)1标准大气压下,4℃时密度最大为1g/mL。

  (4)冰的密度比水小。

  2、水的组成

  (实验)课本[实验3—1] (观察)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出现。

  (讨论)正、负两极管内分别为什么气体?如何检验?(实验)课本[实验3—2] (观察)用点燃的木条分别进行检验,可以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能使点燃的木条燃烧得更旺;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小结)由此可见,阳极(正极)产生氧气,阴极(负极)产生氢气。

  (提问)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互相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讲解,分析过程可用投影。

  (小结)(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了氢气,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和氧气两种单质,证明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了分解反应,水氢氧+氧气。

  (3)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可进一步扒导水的化学式是H2O。 根据实验事实。

  生成气体的体积比VH2:VO2=2:1 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所以,气体的质量比:H2:O2=(2×0.0899):(1×1.429)=1:8 所以,水中H元素:O元素=H:O=1:8 氢的原子量为1,氧的原子量为16,所以,H2O中原子个数比为H:O=

  根据实验测得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结论)(1)一个水分子只能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化学式为H2O

  四、巩固练*

  1、巩固练*(小黑板展示)(1)通电分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证明( )

  A、水的组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通电时,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D、通电可使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

  E、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2)计算水中H、O元素的质量分数。

  (提示:①B、C ②H%=11.1% O%=88.9%)

  五、典例分析

  例1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果所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又知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8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及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通电计算确定水的化学式。

  (分析)这是一道根据实验数据判断物质组成的计算题,一般情况下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步骤是:

  (1)确定该物质组成的无种类,例如该题中根据实验事实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根据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及该物质的相对分发子质量确定它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3)根据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细解题步骤见新课讲授中的最后小结中第(3)点。)例2下图是简易的电解水的装置:(1)在图括号内标出电的正、负极;(2)与正极相连的试管里产生的是________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气,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分子个数比_______。

  (分析)由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得知:(1)负极产生的气体为H2,正极产生的气体为O2。

  (2)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2:1.所以分子个数比也是2:1,因此根据氧气、氢气的密度计算出它们的质量比为:mH2:mO2=2×0.0899g/L:1×1.429g/L=1:8

  六、归纳小结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水的组成,水分子的构成。会用符号表达式表示电解的水的反应。

  3、通过电解水生成了氢气的和氧气的事实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理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七、作业布置

  1、课后*题

  2、课时作业设计:第一大题。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见课文第47页

  二、水的组成: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1、有气体生成;

  2、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H2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O2

  3、氢气与氧气的全积比为2:1 4。结论:(根据实验事实)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水氢气+氧气;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了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是H2O;

  (4)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H2O H2↑+O2

  一、关于教材

  本文讲述了一个偏远农村因缺水给村民们带来的种种不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理解:水,成为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三、 导入

  1. 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水”。

  2. 作者马朝虎出生的地方严重缺水,在他的记忆中地面永远是开裂的,河流是干涸的,庄稼经常颗粒无收,所以在第一自然段中他这样说道:“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出示),谁来读一读。

  3. 板书:最珍贵??为什么这样说?

  4. 再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体验他们缺水的生活。

  四、学文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思考:你从那里看出水是村子了最珍贵的?

  2. 思考交流:

  出示“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用了好几个数词,请你圈一圈,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

  【有慧眼,一下子找到了关键句】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真好】

  【体会这么深,相信读得更好】

  走了十公里,等了一小时才换来这一担水,无怪乎当地有这么一**谣:“半夜起来去爬山,爬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已下山。”(指名读)思考:从这**谣中你体会到什么?

  再读以上这段文字。

  是啊,挑水真难(板书:挑水难),这水真是来之不易,因而显得格外珍贵。怪不得村里人常说:“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水比酒还来得珍贵,可以不喝酒,但不可以不喝水,水乃生命之源哪!】

  第二自然段

  1. 过渡:①.这小小的泉眼怎满足得了村民喝水的需求,真乃远水不解*渴哪,所以下雨天成了村里人都期盼的日子。

  ②.于是下雨天成了每个人期盼的日子。

  2. 听,雷声终于响了,雨终于落下来了,看村里所有人都加入了洗澡的行列。

  3.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 生交流

  ⑴. 学生回答具体的句子,(师概括:这是在雨中洗澡)

  ⑵. 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去吃来自天空的水。”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天天有水用,是多么幸福。】

  【你能一个月不洗澡吗?现在有水了,舒舒服服地洗吧,读这段话,点评:有水的感觉真好!】

  【你能三个月不洗澡吗?现在终于下雨了,让你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场,读这段话,点评:这哪是雨水分明是甘霖哪!】

  【你知道村子里的人有多久没洗了吗?为什么?】

  【现在终于盼来了一场雨,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洗澡的行列中去吧,读这段文字。】

  ⑶. 因为缺水,盼望着下雨,下雨的日子成了他们的节日,有澡洗真痛快呀!(板书:洗澡乐)

  第三自然段

  1. 过渡: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引读)

  2. 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

  ⑴. 为什么母亲要用一把大锁锁住水窖?

  【挑水不易。】

  【水窖里的水要用很长的时间。】

  【防止水的浪费,蒸发。】

  【怕有人偷】可见这水 。

  ⑵. 骄阳无雨的日子里,这水显得越发珍贵。

  第四、五自然段

  1.当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母亲是怎样做的?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带给四兄弟什么感觉呢?再读第四、五自然段,带上笔,写上你的体会。

  【真是酣畅淋漓哪,通彻全身。】

  【痛快得让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三个“滑过”中读到了什么】

  【要知道这可是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呀。】

  3. 我们在与四兄弟一起感受着一勺水带来的幸福与快乐时,还感受到了什么?

  【对水非常非常珍惜。】

  4. 这可是全村最珍贵的东西,是母亲精打细算留下的水啊!

  5. 就是这珍贵的一勺水让我们幸福得“啊啊”大叫,一起来感受这份幸福与痛快吧。齐读第五自然段。

  6. 母亲给我们水,她自己渴不渴,为什么从她的脸上看到的却是笑容呢?

  (出示)①.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

  ②.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是饿坏了。”

  从母亲的笑声中你读懂了什么呢?(对孩子的爱。)

  【母亲对缺水的日子依然充满了信心与希望,这就叫“乐观”,用自己特有的幽默感染着我们。】一起来读以上两次笑

  7. 生活如此辛苦,母亲笑着面对,乡亲们呢?我们四兄弟呢?

  【这是反衬写法,苦中作乐】

  五、 总结

  家乡是缺水的,但是这种对美好生活得守望和向往,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乐”。让我们好好珍惜这水吧。因为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此时老师想到了《忘不了》这首歌,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们忘不了什么呢?

  忘不了走十公里挑来的一担水

  忘不了从黎明走到黄昏找来的水

  忘不了雨天洗澡的痛快与酣畅

  =

  忘不了……

  六、 作业

  1. 调查你家里一周用水多少。

  2. 写几条公益用语。

  挑水苦

  板书设计: 水 反衬写法

  (珍贵)

  洗澡乐 苦中作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分别装有水、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实验记录单1张。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记录表一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有关水的谜语“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引出课题。从谜语中可以看出水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就来学*有关水的知识。

  二、活动

  1、师:老师今天不仅带了水,还带了其他物品,分别是: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分别放在编号1-7的黑色袋子中。但是老师忘记了袋子中分别装了哪些物品,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这些物品。

  2、回顾观察方法

  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们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去观察物品呢?

  学生回答。

  教师板**录。

  3、出示实验要求

  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猜测袋子中的物品,并记录你是根据哪些特点分辨出来的。

  展示实验记录表。

  4、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打开袋子。

  (2)小组长负责监督实验结果的记录。

  (3)实验结束后,整理好物品,放回小推车上。

  (4)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

  了解注意事项后,提问个别学生:你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学生回答。

  5、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帮助学生。

  6、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明确的物品,请学生回答是根据什么特点来确认物品的。

  对于不能轻易分辨的水和牛奶,请学生回答它们之间的相同特点。(能说出软,捏过去会流走)

  师:在袋子不能打开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分辨出水和牛奶,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观察方法去判断。

  教师选取一组物品,一一打开,确认是否正确。

  三、分类

  师:你能给以上的7中物品分分类吗?你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类的?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6)

——《水》教学设计

《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月桃花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领悟春天的水声和水清之美。

  2.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收获。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课文学*,了解大自然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与感悟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理解课文的意境,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感受语言之美,并能将想象内容有机呈现。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

  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领略春天

  1.欣赏图片,领略春天的美景2.用四字词语描述春天

  3.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描绘春天。(课件出示,让学生在白板上操作)载歌载舞绚丽催促皱纹春意盎然应和流淌

  春天,是希望纷飞的季节。大雁一路﹍﹍﹍,排踏出春天的韵律,传递着春的喜讯。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一望无际的麦田,吹皱了静静﹍﹍﹍的河水,荡漾着﹍﹍﹍。﹍﹍﹍的朝霞﹍﹍﹍着机器的鸣响,好像在﹍﹍﹍人们赶快播种。出行的人们背负着行囊,走向﹍﹍﹍的南北东西,走进浮光跃金的大千世界,播种自己心底的希望。

  4.感情朗读,揭示课题(课件出示原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感知春天

  1.播放视频资料《三月桃花水》 2.指名发言谈感受

  二、小组合作,感悟春天

  1.(课件出示)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2.思考:这两句抓住了三月桃花水的哪两方面?3.在合作中感悟春天水声之美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1)白板出示合作要求:

  ①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桃花水的美。

  ②三月的桃花水能演奏出各种悦耳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用“—”划出表示声音的词语。

  (2)小组内派成员在白板上划词语(3)集体评议(4)感情朗读指导

  4.在合作中感悟春天水清之美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1)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①在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用“﹏”划出相关的词语。 ②请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 ③想象:它还看见了什么?

  (2)小组内派成员在白板上划词语,集体评议(3)感情朗读指导(4)描绘春天(课件出示)

  它看见;它看见……

  三、发挥想象,描绘春天

  让学生在白板上利用白板资源自己动手描绘春天,体验学*的快乐。

  四、配乐朗读,赞美春天

  1.朗读指导,赞美春天(课件出示)

  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2.配乐朗读全文,读中生情。 3.名言激励(课件出示)

  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印度谚语

  五、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1.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2.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三月桃花水,你会对燕子、垂柳……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把你想象的话语说给同学听。

  3.背诵描写三月桃花水声音或光芒的段落。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读读文中的小诗,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 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三.画一画,评一评。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

  3. 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5.出示第7页彩图,让学生读读画中描写家乡的小诗,然后观察自己画的家乡,把观察的结果编成小诗填写在画面中。

  6.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

  四.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如:《梓童山的传说》等。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五音戏,并介绍五音戏的由来。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结构,能找出一自然段中问题对应的答案。

  2.读课文,感知桃花水的柔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师:昨天我们学*了春潮,感受到了春潮的势不可挡,不可抗拒的力量。今天我们走进春天的另一幅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春天的美景,配音乐)

  反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春天的景色多么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月桃花水》,继续感受春天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昨天,孩子们已经做了预*,我们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情况,看看谁最认真最努力。(大屏幕:出示比较难的字词)

  2.现在请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学*这些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3.抽基础稍稍薄弱的孩子完成反馈。

  (小结)真棒,孩子们又成长了,看来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收获。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的朗读声。(指明朗读课文)学生相互评价。

  三、学*课文

  1.春天来了,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我们走来了……(读第二自然段)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什么?

  2.孩子们,听……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的走过村边文中哪些段落回答了这个问题,找一找。

  (反馈)③④自然段,指明读一读。

  3.他把三月桃花水比作了什么?(春天的竖琴)

  4.这春天的竖琴弹奏出哪些美妙的声音?请拿出你的笔,一边听老师读一边勾出你听到的声音。(出示③④自然段,师范读)

  5.说一说,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6.你喜欢那种声音,自己走进去读一读,想想问什么喜欢?(反馈)仔细品读每一种声音。(讲读结合)(小结)这些可爱的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的走过了村边,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配乐生读)

  7.又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你又在哪些自然段中找到答案的?找一找,读一读。(⑤⑥自然段)

  8.这明镜又能映照出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你看到了什么?

  9.(反馈)你从这面明镜中看到了什么?

  10.好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这些画面也出现在了三月桃花水的眼里,不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

  11.读的真好,老师都陶醉了,我们一起再来美美的读一读。引读: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感受排比句式的特征)

  12.三月桃花水真的有眼睛吗?(因为水很清澈,就像镜子一样,所以映照出很多美丽的风景。)

  13.三月桃花水仅仅只是看见这些吗?从哪里看出来?(有……号)

  14.充分发挥想想,它还会看见什么呢?(小组内小讨论)

  (反馈)

  四、总结课文

  让我们带上各自的体会读一读后面的课文。来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教学重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2、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说说、议议等多种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全国**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2、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lán) 漾动(yàng)

  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òng) 屋脊(jǐ)

  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

  谛听(dì) 参差(cēn)(cī) 娴熟(xián) 轨迹(guǐ)

  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

  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

  3、词语积累

  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闪烁:光亮的样子。

  朦胧:不清楚,模糊。

  连缀:相接。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以此类推。

  丝竹:代指弦乐器。

  清澈剔透:形容水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勾勒:画出形象的轮廓。

  黑黝黝:形容黑的样子。

  隐匿:藏起来,不显露。

  凝重:聚集在一起,很浓。

  蔓延:不停地生长。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

  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

  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1)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结构探究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走进周庄,包括小河泛舟与古镇风貌。

  首段安排很巧妙,开门见山,先来一段描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随着文字自由想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支在水面上搅动的木橹,弯曲的,颇有点小镇古朴之风。接下来你的视线延伸到了周围的地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这些景物可以被你随意组合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画,而且很美,你看:它们“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丝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的花纹……”如此美景,多么让人流连忘返,让人随着作者的思路继续下行,探个究竟。

  一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而且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周庄的桥多,有特色,因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对桥的描述,视角是从河面看桥,“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当然,由于笔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统而言之,“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虽然表面上语言很*常,但细细琢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

  水和桥都看完了,该说说古镇了。作者仅用丁一个“井”字,就让我们对古镇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精辟之处。这是一个古镇,它永远都不可能与往事割裂,因此作者笔调一转,想起了当年的古镇,“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以前是这样,我们不难想像现在的周庄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不,作者又正正经经提到了现在的水:“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这句话承上启下,后一部分就是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来看周庄的水了。

  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

  先交待一句,“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不禁很好奇,这也是课文设下的玄机。接下来,作者开始介绍第一次到周庄的时间——仲春、天气——“天下着小雨”,那么在这样一个下着小雨的仲春时节,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这句比喻手法的运用将雨中山河写得生动了。

  紧接着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仍然是先交待时间——冬天、天气——刚刚下过一夜小雪,不同的是,作者这次可比第一次看得仔细了,他不仅看到“阳光穿破石层抚摸大地”,看到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石阶的积雪,还看到了小镇四处滴水、淌水的情景。这段景物描写作者写得非常细心,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启动各种感官,将雪后小镇写得妩媚动人,“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不禁让人十分向往。

  作者的重点不是前两次周庄之行,而是第三次,所以他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将前两次放在一个自然段,而第三次则单独一段,费墨颇多。第三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那里的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盛大的节日”,既然是个节日,肯定很热闹,于是描绘当时的盛况,“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作者开始坐船夜游,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就是以船行驶时的所见为顺序的。先写船娘,“轻松”一词将她娴熟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写船行后留下的轨迹和橹的划痕,再写船经过一座拱桥时传来的音乐及当时的水面,再写划过来的花船,最后写泛舟结束后的小河,“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星光出来了,大家不免往天上看,“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在这焰火的烘托下节日的氛围突然变得这么浓,它给夜晚的古镇增添了一份新的光彩。“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后,作者的思想又回到了水中,他把由“天上的辉煌和璀璨”映照的“*静幽深的河水”比喻成“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而倒映在水里的河畔楼屋则“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他甚至赋予它们生命,“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如此良辰美景,虽然泛舟结束,但惊喜仍在蔓延,这是人们陶醉于大自然中的快乐,作者很好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乐、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第六段是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也是课文的结束。作者回忆起这个奇妙的夜晚,他的言词之中还是充满了喜爱和向往:“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4、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四、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第二课时

  一、游记线索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精读课文

  1、“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2、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3、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4、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5、描写景物方法多种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6、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1)“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3)“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4)“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5)“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6)“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7)“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三、主旨探究

  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

  四、写作特点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3、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比喻之处很多,“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等,都用了生动形象又不乏淡雅清新的比喻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仿佛亲眼目睹了如此这般的一番景物,这是比喻的妙处,也可见作者的功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2、课后完成“思考练*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六、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七、教学反思

  1.提前板书我的水钟

  物品摆放在左上角,空瓶子横放,课前准备小刀,小抹布,2个空瓶,一个接满水的瓶子,表,笔,尺,输液控制器5.分组要求

  1号小组长管好本组纪律,收发材料2号小组长稳定水钟3号小组长计时4号小组长画刻度

  在古代水钟有哪两种形式?泻水型和受水型。

  那么水钟是根据什么特性计时的呢?回忆下上节课的2个实验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设计制作一个水钟!板书制作

  制作前应该先怎么样?板书设计

  好的设计就是成功的开始,同学们设想一下怎样利用,两个空塑料瓶来制作水钟? 1.制作水钟的类型?

  2.如何控制漏水的速度?

  3.在书的空白位置画步骤图,来展现你的设计方案。(教师巡视)

  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们是如何设计的?你来说我来做!她说时请你认真听。选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说老师演示模型展示步骤,并贴在黑板上。组装提示,

  1.按照设计步骤进行制作

  2.注意使用美工刀时不要伤到自己或同学

  各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组装快静齐。做完举手,老师检查。

  第一步,水钟组装完毕,时钟有刻度,水钟作为计时工具也需要刻度。小组讨论:如何划分2分钟时间刻度?下面各小组开始讨论。好,请同学们做好看老师学生发言画刻度的要求,

  1.标初始刻度0

  2.出示读数要求,教师演示

  3.2分钟刻度画法,画刻度要用尺子

  有的同学可能没听清,那下面老师用实物再做一遍。受水型,泻水型30秒刻度画法。实验提示,

  1.往瓶子里注水时,要注意不要溅出来

  2.黑色笔标出1~2分钟水位刻度

  3.预测3~4分钟水位刻度用红笔标注

  4.制作完毕,整理好工具

  请同学们听好当拍手掌代表实验结束,你要立即做好。实验开始实验结束

  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测出前两分钟的刻度,预测了3~4分钟的刻度,接下来我们要采用对比试验检验我们的水钟是否准确,请你真实测量3~4分钟的刻度,并用黑笔画下刻度。实验开始

  好实验结束,请你说一说你们小组的水钟计时准确吗?实际测量与预测结果是否一致?刻度线不均,并且时间越长,刻度线越密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重力,压力造成水一开始滴速快后来滴速慢,瓶子中水位的改变,造成了压力不同,滴速不同。

  其实除了这些问题还有一个问题也会在我们实验中出现,就是人工误差,通俗点就是手抖了。那么我们可以怎么改进,让刻度更均衡?控制滴速,也就是要保持水位均衡

  如何改进现有装置,让它的保持水位均衡?请你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出示改进装置图

  同学们可以课下跟爸爸妈妈一起对自己的水钟的装置进行改进。还可以用你制作的水钟给自己计时,尝试背一首古诗。好谢谢大家这节课上到这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的抒情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实情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体会山川美丽多娇,享受美的乐趣,培养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在学*《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现阶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幅充满流动感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

  教学建议和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与其自由发挥、发展的空间,在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欣赏美,感悟美,把对课文的学*转化成个人独具个性的创造性审美活动。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在清新舒缓的音乐中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美和意境美。

  (准备清新舒缓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由对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或云南“丽江古城”的介绍引入;

  2、由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创设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引入;

  3、由对周庄的介绍直接导入。

  二、导入新课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有着*九百年的历史。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就曾居住周庄,它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

  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周庄被成为中国“第一水乡”。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领略这中国第一水乡的风韵。

  三、整体把握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在背景音乐中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在悠悠琴韵和朗朗书声中,大家初步领略了周庄的美,那么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周庄让我想起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

  生:周庄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水为周庄这座古城增添了神采和韵味。可以说是周庄包容了水的生机,水为周庄增添了活力。

  师:假如要我们打个比方,把三峡和周庄比作两个不同的人,你觉得三峡是一个什样的人,周庄又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周庄像一位温柔、婉约的古典女子;三峡像一位热情、奔放的热血男儿。

  生:周庄像少女,矜持恬静;三峡像男孩,活泼调皮。

  师:同学们的联想真可谓丰富,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将我们对三峡和周庄截然不同的感受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种感受不仅可以化作人物形象来感知,甚至可以用不同类型的乐曲来模拟,不是吗?

  生:周庄像妈妈哼唱的摇篮曲,充满柔情;三峡像摇滚乐,让你浑身激荡着豪情。

  生:周庄让我联想到了《春江花月夜》:三峡让人想起琵琶曲《十面埋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周庄像一位典雅女子,像一支温柔夜曲。怪不得我们的作者曾三次游览周庄。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找出起止段落,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相互交换修改评选优秀的标题,师生共同评价、赏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加以板书。)

  如:图一,从“我曾经三次到周庄”到“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图二,从“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到“用人类的乐曲永远也无法模仿。”——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师:照此看来,你觉得,灯火缤纷的周庄像什么画?

  学生讨论后明确:它色彩艳丽、浓烈,像是一幅抢眼的油画。

  师板书:图三,从“最*一次去周庄”到“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春天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

  四、重点赏析

  (一)品味赏析

  师:不管是水墨画、版画还是油画,它们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富有韵味。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出来。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喜欢的文段、文句,组内讨论交流感想,全体师生共同赏析。

  生:朗读“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

  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富有感情,流畅自然。不过我觉得语速上还应该慢一点。

  生:对,因为这段话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闲适与和缓的感觉。

  师:有道理,那么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种“闲适”的呢?

  生:比如“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师:好一个恬静与闲适的周庄,这份宁静与和谐的气氛真让人不忍打扰。当然你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否则你走不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中。还有没有喜欢的段落?

  生:“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抓住了版画立体感强、色彩浓烈的特点,形象贴切。

  生:“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从听觉的角度表现了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

  (二)赏析小结

  师:本文在写作上是否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呢?有的话不妨跟同学讲一讲。

  生:课文以时空为序,主要写了我三次游览周庄的所见所闻所感。

  师:不错,抓住了课文在顺序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生:文章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使描绘的景物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生: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描写,绘形写声,强化了周庄诱人的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五、课堂总结

  1.将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仿照其句式、修辞等特点进行仿写。

  2.朗读课文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何不同。

  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镇周庄,有着*千年的悠久历史。《周庄水韵》通过作者在不同季节里三次游览古镇周庄时的所见所感,运用优美的文笔将这座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回味无穷。我们再齐读一遍课文,从这优美的字里行间领略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妙风情。(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

  六、教学后记

  1、内容:本文紧扣住“水韵”二字,从不同的季节(春、冬)、不同的情态(动态、静态)、不同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描述了这个水乡的景色。先写总体印象: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周庄泛舟有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此中情景,恰似水城威尼斯。接下来,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

  2、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3、特点: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描写景色。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

  4、教学感想:

  (1)通过阅读,学生是否感悟了周庄水韵之美境,真正受到了美的熏陶。

  (2)学生是否体会了本文语言的精妙,理解了多角度描写以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3)学生能否在实际写作中得以恰当运用。

  加强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学*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对自然山水,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情况:课文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挑水、爱水、盼水、节水。作者通过回忆孩提时洗澡的快乐,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文中有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洗澡时的“痛痛快快”、“ 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当然,本着多元解读的角度,母爱、苦乐交织的生活、乐观生活态度也可以成为个人体会。

  (二)、目标设定:本课设定了三大目标。一是有感情的读文,此目标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不论哪个年段,哪篇课文。且文本情感性极强,非常适合朗读,因此更应强调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二是学*反衬的写作方法,《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指出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三是感受水的珍贵,激发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这既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也凸显教材的编写意图——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同时,文章又是以“珍贵”为中心展开描写的,洗澡的快乐,缺水的苦涩都是为了突出水的珍贵。当然,三大目标的实现都是以文本为依托的,要紧扣文本,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学*入手,最终达成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学会“品味”文本,学*反衬的写作方法。而课文所叙述的背景与故事离学生现实生活太远,如何让学生体会水的珍贵便成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理念:改变知识系统核心的课堂,建构以语文能力、学会学*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理念。一是以读为魂,以“品味”、“述说”的形式体会文本、训练朗读。品味与述说不仅作为学*本课的形式手段,更应作为一种阅读方法贯穿课内课外,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怎样进行阅读,从而能够自觉地将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形成能力,为学*语文、为终身学*奠定基础;二是文道结合,引导学生读文悟道。道,既有道理之意——珍惜水;也有方法之意——以乐写苦的反衬手法。读“乐”悟“苦”知“珍贵”明“反衬”。三是变教课文为学语文,大胆取舍,1自然段学方法,2自然段用方法,5自然段巩固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采用“镜头呈现法”、“变换角色法”、“联系生活法”等形式,引导学生 “品味”文本,“述说”语言,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随文学*生字。

  (二)、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对课文两次洗澡的内容进行学*,感悟作者以有水之乐反衬缺水之苦的写作方法。

  (三)、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水的珍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重点

  学会“品味”、“述说”文本,学*反衬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

  采用“镜头呈现法”、“变换角色法”、“联系生活法”等形式,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水的珍贵。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课文(至少读4遍),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对课文有初步印象,了解大意。

  (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享受语文。

  1、师生认识、聊天。

  2、品味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水”中有真情,“水”中有美景,“水”中有哲理……

  3、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品一品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笔下的《水》中有什么,你们准备好了吗?

  【课前以水相关古诗让学生感悟“水”中有真情,“水”中有美景,“水”中有哲理……感悟文字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尝试品味文字、享受语文。】

  (二)、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珍贵”。

  1、要想品味课文,先要知道文章大意,通过预*,谁能在课题前面加上一个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词?( )的水。

  2、文中有一个生词 “水窖”,一起读两遍,:出示图片:这就是水窖。水窖有什么作用?说作用、写生字“储”。

  【借助预*,以填空的形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生词“水窖”为切入点进入学*。】

  (三)、亲临“挑水”现场,品味显而易见的“珍贵”。

  1、为什么建水窖呢?(缺水)。文章开篇就提到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大家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缺水?生交流。(通过数量词品味语段、板书“抓住词句”)

  2、假如这是一场电影,透过镜头,我看到了遥远的路、曲折的路,你看到了什么长场面?生交流。

  3、镜头渐渐拉*,*了,*了,不,我们每一个人不再是看电影了,而是成为了村子里的一员,我们也来到了挑水现场,请问你在干什么?你想说什么?(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注意逗号的强调作用,融入其中品味语段,板书“融入其中”)。感情升华,读句子:水,成了我们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我们不再是朗读了,而是述说我们的挑水生活。(板书述说)

  5、用这样的方法,述说文章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的学*以电影镜头的方式呈现,牢牢抓住数量词品味语段,由电影镜头到挑水现场,进行角色置换,学生转变为“村里人” ,我即是“我” ,述挑水之难,感缺水之苦,品水之珍贵。】

  (四)、围绕“水窖” ,品味藏于乐中的“珍贵”。

  1、学法小结:抓住词句是为品,融入其中才有味。

  2、运用学法同桌合作品味雨浴场景。交流:品了哪些词,品出什么味,融入文中读。(注意读好“痛痛快快”,感受:雨,是我们村子里很珍贵的东西。)

  【总结学法,同桌合作学*,熟悉品位之法。同时对第二自然段进行选择性学*,重点抓住“只有……才……”和孩子们洗澡的场面,而大人们洗澡的场面则留待第二课时。】

  3、我们还会在何时洗澡呢?体会“勺”,水的珍贵。

  4、让我们也成为四兄弟中的一员去感受这一勺水的舒服吧!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指导难读的句子“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5、读正确、流利了,我们就可以品味这一勺水了。

  6、品味、述说“勺浴”。

  (1)自由品味。

  (1)滑的解释,体会快。

  (2)文中却是“缓缓地滑过”,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生交流。

  (3)让我们抓住“滑”,成为四兄弟中的一位,去细细品味母亲的一勺水吧!

  (4)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述说这一勺水吧!

  (5)省略号,你感受到什么?停留享受、继续滑动……

  (6)那就让水继续在我们四兄弟身上继续滑动吧,我们继续述说着。此时的述说与之前的缓缓地滑动有什么不一样?

  (7)读“水,它不多不少……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体会水的珍贵。

  7、小结:用一个词形容勺浴。

  【抓住“勺浴”展开探究式学*。“滑过”的处理,有矛盾解读、有品重点词句,有诗歌述说,有变换角色,以多种形式品味勺浴之舒服。“勺浴”的处理可以分成三个大步骤:一是读正确流利,抓难读的句子“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既要扎实指导学生读书,也要渗透一种扎实的学*态度。二是品味,抓住“滑、缓缓地”进行品味。三是述说,以诗一般的语言述说,抓住省略号述说。】

  (五)、结合板书,品味“苦乐”之“道”。

  1、回顾两次洗澡:通过板书,雨浴对我们意味着( )、勺浴对我们意味着( )。

  2、出示句子:这样的日子像过节一样,读“过节”。

  3、不过,这样美好的日子毕竟太少了。那更多的是什么呢?(炎热、干燥,是苦)

  4、是啊,文章把水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享受、幸福充分描述出来了,而这短暂、难得的痛快背后是多少缺水的苦痛和期盼啊!得水之乐,更反衬出了缺水之( 苦 )。

  【道,既有道理之意——珍惜水;也有方法之意——以乐写苦的反衬手法。同时鼓励多元解读,品味苦乐。】

  5、文中还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如大人们雨中洗澡、风干的滋味、母亲的一笑,腰上的钥匙,渴说成饿……留待下节课咱们再去品味、述说。

  【课内得法,课外运用,让品味由一种方法,成为一种能力,一种*惯,这也是我的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 杭群燕

  设计理念:

  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条主线,凭借“挑水”、“锁水”、“洗澡”等画面,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通过品味咀嚼,体会文字的丰富内涵。通过深刻体验缺水的“苦”,反衬有水的“乐”,从而明白苦事乐写的写作手法,于潜移默化中深悟珍惜水资源的道理,让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和谐统一,自然流淌。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咀嚼,体会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深刻体验缺水的“苦”,让学生明白珍惜水的道理,激发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2、围绕“天浴”、“勺浴”这两独特的细节,抓住矛盾处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

  3、通过缺水的“苦”与有水的“乐”的鲜明对比,领悟苦事乐写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水》。课题虽然只是简简单单一个字,但是它在老师心里却是沉甸甸的,我不敢,因为我想到那些生活在我国西北农村干旱地区的老百姓,他们每天都在缺水的贫困线上,甚至是在死亡线上苦苦地挣扎着。但是我忍不住不写,因为没有了水,怎么去维持他们的生命呢?(板书:水)

  也许老师的这个开场白对于你来讲显得太沉重了些,特别是对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孩子们来讲,是无法想象,有时无法体验的事情,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跟随作者去寻找那珍贵的水吧。

  二、整体感知缺水之苦。

  1. 打开语文书,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读这篇课文吧,一边读一边体会,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特别意外,是你万万没有想到的?(学生悄悄地读书,并作批注)

  2.师生交流:

  (1)他们挑水要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且要等上1个小时。

  乡亲们吃水太困难了,请同学们一起读读文章的第一小节

  (2)还有什么地方让大家感到很意外?下雨天都跑到街上洗澡

  是的,水太少了,天不刮风,不下雨,天上只有那个太阳。

  (3)在我们日常生活都不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文章中人们都非常渴望得到水。

  (4)他们那里的村民都说“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是的,水比酒还要珍贵。

  (5)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地方的家家户户都有“水窖”?这是为什么呢?(水窖是他们生活的保证)为什么水窖上还要上一把大锁呢? 因为水是家里最珍贵,不是谁都可以动的。 (板书:水窖 锁 钥匙)

  三、品语言文字,感悟水的珍贵。

  1、按理讲,缺水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的是——苦难(板书:苦),但是在作

  者童年的记忆里却是充满了快乐(板书:乐),刚才大家朗读的时候,我发现不少人的脸上都有了笑意,什么地方可让你这么快乐?

  师生交流 :

  (1)、孩子们和大人在雨中洗澡快快乐乐地洗澡。

  (2)、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兄弟四人洗澡。

  师小结:在作者童年的记忆里,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洗澡,第一次是在雨中洗澡,这是老天爷的恩赐,为了感谢上苍,我们暂且创造一个词语,就叫“天浴”吧;为了感谢母亲的一勺水,让我们再创造一个词语叫(勺浴)

  “勺”是个生字,这个字的外形象什么?(勺子)

  里面为什么是一点呢?(板书。:勺)

  (里面只有一点水,更显出水的珍贵。)

  2、学*“天浴”,感受水带来的痛快。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先来感受一下最痛快的天浴吧。

  请同学自由读读课文第二段, 看看孩子们和大人们是怎样表现,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把文字转换成画面。

  师生交流: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 ,在你想象的画面里最高兴的是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孩子们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仰起头,张大嘴巴吃来自天空的雨水。嘴里不停地喊着,真痛快,真好喝。

  孩子们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种疯狂吧!你们认为这样的描写真实吗?)

  这是孩子们,乡亲们期盼了多少个日子才盼来的呀,多么激动。这让我想到了杜甫的“欣喜若狂”(教师改写古诗――板书“洗欲狂” )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指名读)

  3、学*“勺浴”,感受水带来的“舒服”。

  大人们毕竟是大人,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大家都象过节一样庆祝这美好的日子,但是??(老师引读)

  孩子们,什么叫“风干”?(师生交流)

  人如果风干的话会导致什么结果? (中暑、休克、晕倒,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1)、因此储藏在水窖里的水更加珍贵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兄弟四人洗澡。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第四自然段,看看孩子们有怎样的表现? (孩子们舒服得“啊啊”大叫)

  (2)、“啊啊”大叫应该是痛快,为什么说是舒服中带着痛快呢?

  想想当时我们四兄弟出于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当时我们四个兄弟像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板书:被晒干)

  快被晒干的狗尾巴草是什么样呢? (耷拉着脑袋,快枯萎了)

  师小结: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种感觉,只见母亲手里拿着一勺水为孩子们洗澡了,老四先来洗,拉出四个学生浇水,(对不起,没有水了)(板书:舒服) 孩子们,笑吧,叫吧,因为这一刻是我们盼望已久,等待已久的最幸福的时刻啊,

  (板书:守望幸福),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共同分享这份舒服和痛快吧!

  (3)、孩子们,你们在享受快乐之余,还体会到什么了?师引读。(水的珍贵)

  真是滴水如金呀!

  (4)、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在作者对水的描述中,用了一个“滑”字,为什么不用流、淌?(板书:滑、流、淌)自你试着放进去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师生交流 :

  流——速度快,源源不断。

  淌——水集中不均匀,没有不到每寸皮肤都被浸湿的感觉。

  滑——抚摸的感觉,抚爱的感觉。

  师:水在我们身体上滑呀,滑呀,在我们的每一寸皮肤上滑呀,滑呀,就像有只手在轻轻地抚摸,让人感到特别的舒服,你觉得像谁的手呢?)

  (母亲,只有母亲的手才是这样的细腻,舒服)

  师:使得我们身上的每个毛孔都张开了嘴巴贪婪地吸吮着,水随着毛孔,进入了体内,进入了我们的血管,在血管里快速地流动着。同学们,这流动着的还仅仅是**常常的一滴水吗?那是——?

  那是滋润我们生命的水!

  那是我们生命中的血液!

  那是母亲对孩子的一份生命的关怀啊!(板书:关怀)

  (5)、总结朗读。

  你看时隔这么多年了,这勺水一直在我们的生命中流淌,这勺水已经化作了我们的血液,已经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让我们用心去慢慢地读,慢慢地品吧!齐读这一段。(配乐朗读)

  四、抓住“二笑”,感受母亲的乐观坚强。

  母亲的一勺水,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下面母亲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母亲的笑)

  我们忘不了母亲的笑,那文中写了母亲几次笑?找一找。

  1、第一次“轻轻一笑”。

  看看这是母亲当时在什么情况下笑的?

  母亲将被风干,我们将被晒干,可是母亲脸上没有一丝痛苦,没有一丝忧虑,只是微笑,而且是轻轻一笑,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母亲的坚强,母亲的乐观)

  2、第二次呢?

  母亲笑着说“你们真的饿坏了吗?”

  母亲用自己的爱,用自己的幽默的话语给我们带来水,带来力量,带来生活的信息。 (学生读)

  五、总结全文,感悟水的珍贵。

  1、讨论课题:

  这是迄今为止我唯一听到将“渴”说成“饿”的话。所以在作者的原文中,作者把文章取名为《饿水》,我不知道编者为什么要删掉“饿”,你们觉得删好还是不删好呢? (在课题前板书:饿)

  同座交流,师生交流 :

  生:饿水——突出水的珍贵。

  生: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警钟。

  生:从文章内容看,起到点明题意的效果。

  生:作者的题目是《饿水》,我们就想到了水的重要,一看到饿水,就让我们想到了乡亲们生活的苦,作者用一种特别的方法,表达了乐与苦之间的关系。

  有水之乐,反衬没水之苦。这样写的效果让我们感到现实生活是苦上加苦。 师: 那才真叫——饿水呀!

  但是,生活如此艰苦,我们有没有听到乡亲们叫一声苦?(没有)有没有听到母亲叫一声苦?(没有)相反他们笑对困难,乐观地生活着,他们像狗尾巴草一样坚强的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我们还能说这是苦水吗?这是饿水吗?(不是)

  是的,用“水”做题目,气内涵更丰富。

  2、深情读课题。

  你看我们说水太珍贵了,怎么读——

  久旱逢甘霖,水让我们太惊喜了——

  在雨中洗澡,水让我们太痛快了——

  母亲的一勺水,让我们太舒服了——

  我们的家乡是缺水的,但是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守望和向往,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乐”。孩子们让我们好好珍惜水吧。 让我们幸福地读好课题——

  3、谈收获。

  此时,老师想到的《忘不了》这首歌,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们忘不了了什么?

  师生交流 :

  忘不了,

  忘不了没水的苦,

  忘不了有水的乐,

  忘不了雨中的狂欢,

  忘不了一勺水的幸福,

  忘不了母亲的微笑,

  忘不了母亲的幽默,

  忘不了贫瘠的土地,

  忘不了乡亲们生活的坚强。

  六、作业 :

  1、摘抄将文中精彩的语言。

  2、设计一条节水的环保警示语。

  教学目标:

  1、通过一定的装置,用流水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2、小组分工、合作,用画图、文字、口述等形式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并利用剪刀、塑料瓶等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水钟,在实际运用中能够提出改进建议。

  3、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快乐。教学重点:

  用画图、文字、口述等形式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并利用剪刀、塑料瓶等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水钟。

  教学难点:能够找出自制水中的不足,并做出改进方案。教学准备:

  美工刀、两个塑料瓶、秒表、笔、纸胶和、纸条尺、输液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出示古代水钟图片)这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设计出来的水钟,它分为哪两种类型呢?(受水型和泄水型)大家仔细比较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有什么区别呢?(泄水型刻度在容器上,受水型水钟刻度在盛液杯上。)师总结:哦,意思就是泄水型水钟是水流出多少来计量时间,刻度就在容器上面;而受水型水钟是根据盛液杯中接多少水来计量时间,刻度是在盛液杯上。(课件出示)

  我们简单了解了古代的水钟,孩子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能够计时的水钟?(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设计制作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简易水钟。(板书我的水钟)

  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两大小、粗细相同的透明饮料瓶,我们用它们来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老师今天还准备的材料有水,可粘贴的纸条,工具有剪刀、大头针、秒表、笔、帕子、废液缸。(边说边展示板书材料与工具)他们是用来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6页,给大家2分钟读书。看书的时候可别忽略书上的一句话一个图片,在读的同时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以图文的形式拿出你们组的设计方案。

  1、你们要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是受水型还是泄水型的。

  2、我们怎样来控制水流的速度;

  3、我们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标在哪个位置,需要哪些工具。(课件出示。)

  师:(老师观察到孩子们已经设计好了)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方案。在说方案的时候请按照老师的问题一步一步的说,说清楚。最好用书中的原话,别的小组的同学竖起小耳朵看看他们小组的设计方案有不准确的地方吗?当他发表完意见的时候补充。(板书设计方案)

  生:我们小组是制作一个受水型水钟。首先用剪刀把两个塑料瓶剪开,一个留下下部,而另一个留下上部,并把瓶盖钻一个小孔。师:孔的大小要合适,太大水流太快,太小水流太慢,都不利于计时。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帮大家选出了合适的钻孔工具(出示工具并示范),然后呢?生:把两个瓶子组装起来,用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依水位来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10分钟的时间刻度。师:回答的非常好,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生:在标出时间刻度时我们用可以粘贴的纸条贴在瓶子上,在瓶子形状一致的地方标上0min,当水位到达0min时计时。

  师:回答的相当好,老师这里来说说如何使用秒表,左边清零,右边计时开始,再按一下暂停(边说边示范)那请问我们的纸条尺用来干什么呢?(手中拿出纸条尺)

  生:用来量出1min水位高度,5min水位高度,根据水位高度推算1—10min的水位高度。(师复述,并演示)

  师:哦,这是第一小组的设计方案,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方案吗?说出与第一小组的不同。

  生:我们小组制作的是泄水型的水钟,与第一小组不同的是在标出时间刻度的是在装置的上半部标出水流出时的水位。

  师:大家的方案都非常棒!还有不同的方案吗?(没有)那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着ppt巩固一下制作水钟的步骤。生:

  1、将两个塑料瓶如图一样分割开。

  2、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

  3、如图一样将塑料瓶组装起来。

  4、标出时间刻度。

  师:好了,同学们在按照设计方案制作水钟前,组长请分工1号同学剪饮料瓶

  2号同学钻小孔,3号同学粘纸条,4号同学稳定水钟,5号同学画刻度,6号同学计时,7号8号同学推算时间刻度。当然,请大家齐读ppt上温馨提示。

  生:

  1、在剪塑料瓶的同时钻小孔,针尖锋利,注意安全。

  2、计时前粘好画刻度线纸条,并标上0刻度。

  3、擦干塑料瓶上的水。

  4、计时同学与画刻度线同学互相配合。

  5、扶住水钟,不要让水钟倒掉。

  6、废料放入废液缸中。

  7、水不小心洒了用帕子擦干。

  现在请领料员前来领取材料与工具。开始制作水钟。 (师分组指导实验)

  各小组都把自己的水钟做好了,那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计时更准确呢?首先我们来计时3分钟,开始,时间到,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使用中发现的问题)

  生1:3分钟过后水以经超过3分钟的刻度一点点。那我们来看看4分钟呢?生2:差不多。我们再看看7分钟?

  生:差一点没到7分钟的刻度。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我们设计的水钟不能准确计时。

  师: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水钟准确计时呢?

  生:水在慢慢减少,水流速度变慢,容器的形状也有影响……(ppt出示)师小结:通过同学们实际操作,发现了我们设计的水钟存在了很多问题,如果水的流速不变的话,我们的水钟是不是更准确啊!那如何解决呢?(板书改进方案)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们观察过医院的输液装置吗,(ppt出示图片)它就能使我们输的液滴匀速的流入人体内老师这里带来了与之类似的装置。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速度是不是均匀的呢(出示装置),我们一起来观察30秒,1分钟的水位。大家看是不是水位差不变。(是的)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加上这个装置改进自己的水钟,看看老师是如何安装的滴漏装置的(示范),现在组长就领取装置,改进自己的水钟)有时间的话总结:通过我们的改进,我们的水钟变得更精确了,但我们每个小组制作的水钟都有不足,每个小组进一步改进,制作出更美观准确计时的有创意的水钟。下节课汇报。板书设计

  4我的水钟材料与工具

  设计方案

  使用中发现的问题

  改进方案

  活动背景:

  1、由于我镇附*水域污染,各村的地下水均不同程度被污染。

  2、人们乱扔垃圾、乱倒废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都排放到河中。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明确污染越少,水质越好;流水比静水好等事实。

  2、了解水污染的现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体验人类与水资源互相影响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3、培养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取水样:杨柳河水(摩云山村、太*沟村、英家堡村、鸡王屯村) 顾家房河水

  池塘水,井水(摩云山村、太*沟村、英家堡村、唐家房、顾家房、鸡王屯等)

  深井水(唐家房东部自来水) 山泉水

  2、酒精灯、烧杯、明矾

  活动课时: 4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准备取样阶段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两杯水,哪一杯水好喝?(注意是可以饮用的水)

  (1)请两名学生上讲台尝。

  (2)告诉大家品尝结果。

  (3)为什么2号杯里的水比1号杯里的水好喝?

  2、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1)水的味道不相同,有的好喝,有的不好喝

  (2)揭示主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里的水最好喝”

  二、活动设计

  说到这个问题,你会想到什么?

  生说。

  引导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这里的水最好喝”的具体实施方案。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展示学生较好的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一些研究方法,并完善计划书(如采水样时要标明各种相关数据)

  三、课后学生按小组进行活动,采集水样。

  四、第二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进行观察,重点观察水源地周围环境,并实地采集水样。

  第三课时 检测水样阶段

  一、看水样推测哪里的水好喝

  1、拿出学生采集到的水样(已过滤、无标鉴、有编号)

  2、提问:大家可仔细观察,推测一下可能哪杯水最好喝,哪杯水最不好喝。

  3、小组观察、讨论。

  4、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

  二、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推测

  1、谈话:刚才只是大家的推测,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呢?

  2、学生讨论研究方案。

  3、汇报实验方案。

  4、分析、评价实验方案。

  5、学生实验。

  (1)将水编成号。

  (2)对三杯水消毒,煮沸处理。

  (3)每人亲自尝一尝。

  (4)将水按好喝不好喝排序。

  三、分析造成各地水味道不同的原因:

  1、提问:实验的结果与你们的预测是否相同?

  2、它们的味道为什么不同?

  3、看照片及录像(水源地的环境)。

  4、提问:这些地方有什么不同。

  5、根据实验和录像资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6、水好不好喝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四课时 归纳总结阶段

  一、指导学生认识水质的好坏对人的影响

  1、分析水质不好对人有哪些影响?

  (1)影响青少年的身长发育

  (2)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1、水质的好坏对人的健康影响极大。

  2、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水资源。

  3、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办?

  4、小结:为了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我们必须保护水资源。做到:

  (1)不乱扔脏物。

  (2)做好宣传工作,劝阻大人的不良行为。

  (3)寻找污染源,向环保部门反映。

  三、拓展活动:

  写一份保护水资源的倡议书。

  【文本透视】

  《三月桃花水》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文章词如玑、语如诗、景如画,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美”的花朵,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令人身心愉悦。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再融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设计理念】

  教学活动应真正着眼于学生的言语发展,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为需要而学,教师为学生的真正需要而教。注重学*过程,渗透学*方法,扎根于语言文字,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的感受。

  实实在在,想象出最美的画面;简简单单,诵读出最真的情感。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2、让学生用心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的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3、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了解“桃花水”。

  春天冰雪消融,雨水渐多,河水上涨,便称这为“桃花水”。“桃花水”指的就是“春水”。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字词检测

  3、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完成书后思考题,把握文章结构

  一方面写声 ,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二方面写色 ,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三方面是对全文的总结,赞扬了三丹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叫人沉醉。

  (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

  一、词串欣赏

  从读好词语入手,用声音和表情来表达出词语的意思,并能发现每组词语的特点。

  课件出示:第一组:绚丽的朝霞、明洁的丝绸、袅袅炊烟、

  第二组:草如茵、柳如眉、如雾如烟

  第三组:应和、低语、谈心、催促

  二、精读感悟

  用心地去读这几个词语,就能读出它的画面,读出它的色彩,读出它的感情……同样的,用心地去读文章的每一句话,也能读出很多的感受。

  (一)、学*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谈感受

  2、老师范例:批注式阅读

  课件出示:教师在诗歌第二小节上做的一些笔记,如在关键词语下面点着重

  号,在诗歌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等。

  (二)、学*第三、四小节

  1.自由阅读,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做批注。

  2.交流研读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融入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引导学生从“轻柔的弦、纤细的低语、谈心、催促……”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的感受,让学生感受桃花水的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第五、六小节

  1、请快速默读第五、六小节,看看在三月桃花水的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2、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3、仿诗练说,拓展画面

  4、指导读出省略号的味道

  [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最真的情;静静地想,想出最美的画面]

  三、整体诵读

  全文配乐朗读,师生共同合作美读

  四、拓展仿写

  试着仿照课文的任意一小节来写一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五、激情小结

  教学目标:

  1、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

  3、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赏析语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到水乡周庄的古典情韵和当代的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周庄代表性的几幅画面,并配合古典乐曲。

  2、教师解说:

  古老的石桥横跨在小河上;斑驳的老屋静默在河岸边;质朴的木船和云影、飞鸟徘徊在*静的河面上,这就是周庄。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那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这些图片带着我们一起领略了周庄的美,但我想不管是画家画笔下的周庄,还是摄影家镜头里的周庄,都没有文人笔下的周庄美。今天这节课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随着著名作家赵丽宏那唯美的文字,走进周庄,感受它的曼妙,品味其中的水韵风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思考: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恰当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周庄水韵”而不是“周庄之韵”或“周庄之水”呢?)

  【明确:作者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一句为“经”,概括了全文景物特点,领起文中作者行踪,“诗意”一词与题目相呼应:“‘周庄水及与之连在一起的事物有何韵致?’——‘充满诗意’”;“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一句为“纬”,交待了文章所写内容范围,连缀起了全文所写景物。作者以“周庄‘水韵’”为题,实在是再恰切不过了!在这两句话的统领下,作者又分两部分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在文章前三自然段,作者先介绍了对周庄的整体印象;四至六段详细描述了自己三游周庄的见闻。无论是整体印象还是具体描述,都是围绕着“周庄的水及与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来写,都体现了“在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这一特点。“韵”字词典上有三个解释:⑴好听的声音⑵韵母⑶情趣,这里我们可以将题目解释为:周庄之水的情调趣味。】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每次游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哪一次游最深刻?

  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次 数时间观察角度作者印象景物特点详略

  第一次仲春

  雨中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略写

  第二次冬天

  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版画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春夜

  旅游节视觉(色彩)

  如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文章重点描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那1-3段有何作用?去掉可不可以?

  【明确:1-3段是写周庄给人们的总印象。

  第一段侧重于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搅动。倒映在水中的……都被……搅碎,碎成……”。本段出现了“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还有“木橹、水面” 景物琐碎繁多但绝无杂乱之感,反倒显得错落有致、情趣横生。这当然要归功于包容万物的“水”。是“水”给其它景物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风采的、共同的舞台,——这些景物都被“倒映”于水中。而那支弯曲的“木橹”却充当了舞台指挥的角色,各种景物在它的指挥下舞动起来:它轻轻地在水中一搅,便将这些影子“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最后一句比喻“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漾动的水面景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前面这些景物只是一处处彩色的点缀,点缀于水光之中,使水变成了“彩”带。同时水也使这些景物更加灵动,更加鲜活。小河泛舟的诗意,也因此而生。

  第二段侧重于“桥”:在小河里泛舟,一个接一个的、古老的、形态风格各异的石桥以及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都成了船上人眼中一道道动人的风景——这不正是卞之琳的诗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古老的石桥,诗意的风景。

  第三段侧重于“人家”:水饶有兴致地将街道楼宅分隔开来,桥又执意地将其连接起来,多么巧妙而又有趣的配合!“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的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一句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状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水上的人家,诗意的生活。

  三段文字,三首小诗“流水,小桥,人家”,在这里,作者将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以最温柔的情愫、最清新的笔触殷殷地捧到读者眼前。

  全景介绍已毕,作者将镜头转向自己先后三次游周庄的见闻描述。第四段首句概括:“我曾经三次游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交代了游览次数,游览方式和所获印象不同。也明确领起下文三游周庄的内容。

  三、品味语言,欣赏周庄:

  不管周庄景有多美,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对周庄是一往情深,三次游周庄对周庄的喜爱是溢于言表,她将周庄的水韵描绘的如画一般美丽,我们不禁要问:作者是如何把这美景描绘出来,把这其中的韵味传达给读者的呢?自由读文,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的优美传神的语句,与同学交流,说说这些语句美在何处?

  方法指导:大家可以用刚学完的《济南的冬天》我们一起总结的欣赏品味语言的方法来品味。

  品味语言的方法:借助修辞手法品味

  抓关键词语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

  抓看似不合情理的词语品味

  答题方法:删词法、换词法

  【1、第一段画面欣赏---

  “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

  ----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泛舟水乡,充满诗情画意。有形有色,有静有动。

  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小船划过、被木橹搅动的河面比作“在风中樣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河水波动、倒影模糊纷杂而又闪亮的特点,突出周庄的水柔美动人的韵味。

  “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船行的闲适和缓慢,突出周庄泛舟时恬静闲适的意境。

  说“搅”不说“划”,因其能体现出动作的轻柔和心情的悠闲;说“漾动”不说“飘动”,可见动作轻柔,对应“搅动”,整个画面随波起伏,有静有动,变化无穷,以致于没有人能描绘出它的美来。

  2、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这样语气更肯定,不容置疑,从而更加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

  3、引用“相看两不厌”表现周庄处处皆风景,满眼都是画的意境。

  4、特写镜头中,一只木橹搅动河水。随着镜头的拉伸,我们的视线延伸到周围:石桥、楼宅、树影、云彩、飞鸟,还有美丽似绸的水面……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周庄,它的温婉和谐的气氛让人不忍打扰……这个画面式的开头一下抓住了读者,夺人眼球,让人印象深刻。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使用。

  例句:第四段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雾笼罩的周庄比作水墨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细雨蒙蒙的周庄清雅、恬淡、朦胧、浪漫的美感,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飘忽”有捉摸不定的意思,准确表现石桥和屋脊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轻巧而灵动的意境。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飘动”写出雨雾的特点,突出仲春时节小雨的美妙动感。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雪后的周庄比作版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斑斑积雪下的周庄与周围景物色彩对比鲜明,明丽耀眼的特点。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重叠的`水声比作“江南丝竹”如人般“裹着柔情”“如诉如泣”,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小雪初融时发出那种悠扬、婉转的声音,突出冬天周庄的水温婉、细腻、缠绵、富有柔情,别具韵味。也可以看出雪后的周庄别有一番韵味。

  5、为什么无法模仿----丝竹只能模仿水的声音,却描绘不出其中的韵味和意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籁之音。

  6、水声----水声怎么重叠?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这里所用的是通感,仿佛水声尽在耳旁,且触手可及。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是一个目的: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突出小雪后的周庄韵味深长,意境优美。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7、“阳光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其中“穿破”表现出雪后阳光强烈,直射大地,融化积雪;“抚摸”一词,又把阳光拟人化,生动地表现阳光虽然强烈,但绝不刺眼,突出阳光的温和、轻柔,给人以舒适感,展现出雪后的周庄在阳光的下万般柔情。

  例句:第五段

  1、“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把焰火映照下的河水比成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此时河水绚丽、斑斓,烘托出节日周庄的七彩梦幻意境。

  2、“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来。

  3、“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

  -------“飞”、“划”,读到这句话,我们不禁感叹这两个字所用之妙:星星的光亮是静止的,它们能透过夜的黑暗给我们带来一束束暗红的光亮,但在作者的眼里它们仿佛是突然飞出来的,而且在飞上天空的同时还划出了一道道暗红的光线,就像冲天而起的萤火虫,这种想像是何等丰富。

  四、小结主题:

  1、通过赏析语言,我们更佩服作者,几个画面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描述了周庄水的独特韵味。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旅游节上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7)

——周庄_范文五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有薄薄的白雾,斜斜的细雨,暖暖的软风。

  置身于江南水乡,泛舟在这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中,轻轻踏过石桥,看那河**的杨柳,怎能不让人心怡神旷?

  周庄,作为江南第一水乡,那风景自然是不必言说,在这里,我感受到江南水乡独特的美丽,骨子里的美丽。

  脚下的石砖经过了岁月的磨练,有的已经松动,有的已经上浮,走在这种路上,脚下会发出沉闷的响声,单调而又不乏味。两旁的工艺品店里,蓝底白花的染布,碎花的旗袍,苏绣工艺的手绢,丝绸的围巾,显示出了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

  坐在船上,摇船的大叔也不忘一展歌喉,唱了一曲悠扬,正宗的民间小调,声音很亮,我无法用专业的眼光来欣赏这歌声,只觉得这粗狂奔放的歌声中,又不乏细腻的情感。与周围的民居呼应,似乎已经融为一体了。

  但这一切似乎又缺少了一点什么,来衬托这美丽的江南小镇。对,就是这个,一把把油纸伞。

  在我的印象中,江南的小镇,到处都是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女子,天生的柔情,天生的娇羞。在油纸伞下,藏着她们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在眺望着远方,在眺望着远方的那一只只小船。

  我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小镇之中,感受江南水乡骨子里的柔情,领略水乡诗一般的情怀……

  当我们看惯了都市现代文明的灯红酒绿,也许只渴望真正纯净的色泽来填补眼中的饥渴。这时,文明不妨走进古朴自然,纯真动人的周庄。

  虽然我未曾亲临过周庄,但读着《周庄水韵》时,我的脑海中便出现了许多美好的画面。

  我梦中的周庄是——

  清晨,古老的小城正沉睡在迷蒙的晨雾中。乳白色的雾从山顶汩汩第淌出,缓缓第漫下山坡,像谁抖开一件轻柔的衣衫,飘飘忽忽第披在人家的屋顶上,房屋变得模糊不清。雾重重地落下来,层层地积在那剔透的水面,与倒映在水中的绿树红花,蓝天飞鸟柔和成一幅淡雅清丽的长卷。

  正午,日上中天。在热情耀眼的阳光下,周庄宛如一个历经千年的处子,在看着过往的时光和人生,看着红尘中凋落的繁华。小屋走廊,参差错落;白墙黑瓦,爽朗分明;桥下有河,河上有桥。岸边的回廊曲折蜿蜒,翘角的屋檐错落有致,像一些用标点符号穿插成的文章,一段又一段。

  凉风**,踏着落日的余晖,触摸着周庄的神韵。

  伴着温暖的晚霞,临*河道,古朴便化作河水静静地流淌,跨上拱桥,古朴便化作青苔生长在砖石上;拐入河岸的长廊,古朴便化为泛黄的木桩与墙体,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晚霞慢慢消失了,但天边也还飘着几瓣红叶,最后红叶也消失了,天渐渐黑了。一轮玉盘似的圆月,从天边缓缓升起,那河道,像是给抹上了一条金边。掬一捧河水,河里的月亮变成了碎金子,而手中,却留下了个月亮。

  夜深了,周庄就早早入眠了。这时的周庄像个孩子,水便是周庄的床。瞧!它正安谧地做着美梦呢!

  也许周庄是一幅画,虽然没有抢眼的色彩,却留给我那种古朴,那种安谧。

  “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上海淀山湖畔;周庄的水犹如一锦翠绿的丝绸穿进古镇的每一处空隙里。

  一整条碧绿的小河,终年潺潺地环绕着周庄。河岸两边的垂柳,绿得发亮的柳枝,拂过河面当起层层涟漪,伸进河里正跟鱼儿谈心。坐在船里感受周庄古色古香的建筑,靠*河边的房子都有几层台阶,下了台阶就坐到船,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可以让划船的人们当作是休息站。在船里的船工饶有兴趣地依次介绍水乡的特色。

  居民依河筑屋,依水成街。船当然也就成了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这里的船模仿九百年前的船,古建筑也不少于九百年,有至今还保存着“桥从前门进,船自家中过”的张厅和七进五门的沈厅;沈厅有七个堂,左右各有一个厢房。沈厅上方是卧室,又称江南民居一绝??走马楼,从墙门到小堂楼前后六进,周长200米,大小房屋45间。占沈厅整个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一。整个结构成回形状,结合和谐,空间多变,厅堂楼阁,廊庑和备弄,连贯有序,曲折绵延,为江南民居独特建筑。

  周庄小巷多,多得让你找不着北,多得让你走一天也走不完。最有意思的就是小巷里的店,每家店都有稀奇古怪的东西,琳琅满目让你应接不暇。店里的老板可会拉客了,只要你碰到他们,他们的热情会让你不由自主地买他的东西。

  天暗了,这时候的周庄才叫美。各家灯都开了起来,这时候的周庄就像要升起的月亮。河水流进一家一户的屋檐下,倒映着一家一户的情景,这就叫作:小桥流水人家。

  唐宋水依依,烟雨江南,风孑遗,碧玉周庄。周庄是个美丽的地方,梦中那个美丽的地方,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周庄,我们来啦!

  苏州周庄的大门十分有特色,走进去会发现你已经被蒙了!只是一条羊肠小路罢了,再往前走,会发现有一个大盆景,是一个雕刻的马,下面还放了了许多漂亮的鹅卵石,可能快要到了吧!我边安慰着自己,一边捡了一块鹅卵石,鹅卵石滑滑的,一点瑕疵都没有,会不会是一块玉啊?如果是,我们家发了该怎么办呢?我问妈妈。拉倒吧!如果是玉,那人家还放到里面?你可真想得美!我叹了口气,又把鹅卵石塞进了口袋。我们有看了好多风景,一路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就到了。

  这次游周庄,令我记忆深刻的就是纸雕动物和纸雕纸箱王,这个家园可不是说着玩儿的呀!是一组和我们差不多高的家园,还可以住人呢!那么大的一头大象,只用了10张纸,想到了我们浪费了那么多的纸,可以做多少的大象啊!我惭愧地低下了头,可最令我惊讶的是那么小的椅子,竟然可以承受200斤的体重,但是介绍员提醒我们,一般体重到180斤的人呢,就不要坐了吧!把椅子做坏了,可不是一件好事!还有的是河马,每一个动物都雕的,都像真的一样,既看到了雕刻者的用心,还去了一次动物园,甚至比去动物园还要棒!去动物园不可以*距离地看那些国家级保护动物,而在这里,不仅可以*距离看,甚至还可以摸呢,让我了解了许多知识!更棒的是纸雕的房子,上面用红色的纸雕了一颗大大的爱心,中间还用白色的纸雕了一个大大的英语单词LOVE,也许家就要暖暖的爱吧!

  游周庄不仅让我看到了世界上少有的美丽风景,那如画的风景,还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并感到暖暖的,也许家就要暖暖的吧!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去江南水乡--周庄。在路上,我总是在想,一个小小的庄子肯定比不上苏州乐园、黄山大明山好玩,我们有必要千里迢迢赶去吗?把心中的疑惑告诉爸爸,他笑着对我说:“丫头,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车子进了周庄,路边的树木高大粗壮,浓密的树荫遮住了整个公路,附*的很多房屋都是小青砖砌成的,屋顶是青色的小瓦,像鱼鳞一样整齐排列着,这些与我的老家春草差不多。

  到了周庄最古老的街道,路全是用石块铺成的,高低不*,但是踩在脚上很舒服。街道中央是一条河,很多码头的石阶一节一节地伸进水里,像喝水的小龙。有水了,桥也多,各种各样的,有普通的石桥,有单孔拱桥,有三孔拱桥,最有名的是双桥,一圆一方一左一右,听旁边的老人说,这座桥曾经出现在一个画家的作品里,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到周庄不得不看沈万三,一个明朝的大富豪,据说曾经拥有金山银山。到了他家里,到处雕梁画栋流光溢彩,过道上全是黄铜铸成的壁画,记录了沈万山的一生。他家里的椅子桌子都是红木的,房屋加起来有几十进。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家的门槛,太高了,两次把我绊得踉跄。爸爸说:“这样的门户就是门槛高,在那时普通人是不能随便进出的,到这里的都是达官贵人,富贾名流。”

  出了沈万三的家,到处看见出售万三蹄髈的店铺,不知是沈万三发明的还是他最爱吃的,爸爸也说不清楚。后来我们还去了一个怀旧展览厅。我和姐姐在里面各拍了一张照片:穿着草绿色的军装,带着军帽,都很神气。

  临走了,爸爸买了一把扇子,扇面写着四个大字--水韵周庄。他已经*惯了用这种方式作为远游的纪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