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的内容表述: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舟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余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再由*及远,远*间乡愁毕现,远*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间主题实现,远*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六)拓展作业

  课外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活动练*: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正”,“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说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能够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两个地区的不同,并请学生用学过或者读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可能回答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净水*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等等。教师先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引题“其实,南方的春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的比较早,在北方还是冬天的.时候就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代北方诗人王湾羁旅江南时,残腊逢春时所作的诗《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体出示王湾个人信息如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洛阳诗人。王湾早年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旅途延伸在碧色苍翠的青山之外,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黑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正值残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该怎么投递家书?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创作的地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地点: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

  此处既是景物描写又表明了创作地点,语言自然工丽,境界却很宏大开阔,为全诗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写基调。

  2.颔联也是写景,那么首联的写景与颔联有何不同?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首联的写景先写山,再写水,由山到水,是一种大景观,奠定了全诗大格局的描写基调,同时它还是一种动态的景,本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静态美的意象,但“路”、“行”两字立刻点出了作者所处于羁旅途中,化静态为动态;而颈联的写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种“此身此地”的非常具体的小景观,依然延续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调,本身涨水和扬帆都是动景,然而作者确实用了“*”和“正”来描写,使动景却显现出静态美,将春天于无声无息处滋润大地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

  3.本诗创作的时间是何时?作者是如何展现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本诗的创作时间是岁暮残腊,破晓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时间,而是将时间蕴藏于写景之中,“海日生残夜”表明,是破晓之时,太阳趁着残留的夜色从江面上升起,此处教师应明确:“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旧年”是指时节依然是残冬腊月,但万物已初现春的气息。

  4.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语言上看,作者用“生”字描绘了水中升起朝阳的情景,用“入”字描写残冬已展现的春的气息,但是“生”意思是出生,“入”意思是进入,本身都是人的行为,此处为拟人的手法。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赋予实景活泼的气息,赋予全诗轻快的节奏;从内涵上看,此处展现了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残冬里蕴藏着暖春。暗示了腐朽之处孕育着新的生机,使全诗除了语言优美和谐外,更蕴含着一层哲学意味。

  5.尾联描写了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尾联是抒发了思乡之情。然而此处依然有虚写的景“归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处要明确:本诗中的时间、地点和抒情都通过写景的方式展现出来,句句写景,但景中表明了时间地点,情感和哲思。

  (四)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再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将哲思或者抒情蕴藏于写景中的诗句,任选一首与本诗进行对比,将比较结果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1)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6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的时候。

  4、 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了*,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活动练*: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正”,“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活动练*: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正”,“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 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 第一二句 尾联

  第三四句 首联

  第五六句 颈联

  第七八句 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 *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 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 **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水 前。

  │ │ ─ ─ │ ─ ─ │ │ ─

  潮 *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 ─ ─ │ │ │ │ │ ─ ─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 │ ─ ─ │ ─ ─ │ │ ─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 ─ ─ │ │ │ │ │ ─ ─

  (活动练*: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 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 “正”, “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 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的时候。

  4、 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了*,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2)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了*,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仄。

  1、律诗的*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仄。”*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仄**仄仄*

  师:*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仄。老师用“─”表示*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活动练*: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阔是潮*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正”,“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个人、小组学*。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

  学*第一首诗词:

  一、【原文】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

  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四、【名句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探究:

  4、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首学*:《赤壁》

  一、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

  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

  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二、诗的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

  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

  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1、诗的小结: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

  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

  ,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之气。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3、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第三首: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诗的分析:

  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二、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三、预*布置:;泰戈尔诗三首的预*

  四、课堂小结。

  课堂练*

  课堂小结

  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2、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3、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P21~P24页的注释的整理。

  2、熟读背诵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一、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三、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3)

——改写次北固山作文 (菁华3篇)

  我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喜欢去观赏和钟情于山水美景的游子。我喜欢一个人默默观赏,细细品味之后再把风景悠然自得的记录下来。我很享受这样的旅行,在其中,它总让我心旷神怡。

  有一年的冬末春初,我去别地探访一位朋友,我乘舟从长江顺流而下。行了一段路后,天色将晚,因为逆风,船速太慢,所以我们必须北固山下靠岸寄宿。

  其实,之前我曾经途径这里,但从未留意,岸上有许多矮松,它们一年四季都是绿的,总是郁郁葱葱。

  所以,即使冬天,它们也依然装点着北固山,北固山也因此得到了一点生机。

  江面上现在也不*静,不时的有水涌上来,它们一层层的拍打着石头,石头也因此被常年打磨的光滑起来。

  涨潮了,开始没有察觉,后来江水与岸就同宽了,*齐了,水面显得非常广阔,水*如镜,蔚为壮观。

  这巨大的明镜上倒映着明月,也倒映着北固山,江面变成了一副生动的*山水画。

  *处有一艘挂着白帆的船在顺风行走,走过之后便会在水中留下一道波纹,这个景象简直是锦上添花。

  远处一位渔夫在卖力的挥洒渔网,又是一群鱼儿从江面上一跃而起,然后又争抢着钻进江里,逃脱出渔夫手里的网。有些鱼跳起来,被渔民饲养的鸬鹚一下子叼住,然后,一只接一只。渔夫喜笑颜开,收网,踏上了回家的路。

  随着月亮的升起,我也回到船上。清晨,我从船里走出来,黑暗尚未褪尽,太阳没见踪影。只是远处的山峰的后方微露瓷色,慢慢的,变成一抹红光,太阳出来了。江面像是喝了酒,脸也红了。

  太阳升高,天空呈现橙色,水天终成一色,漂亮极了。山上不知为何,缠绕一丝晨雾,烟波浩渺,变得神秘了起来。

  清晨的大自然真是魔幻百变,看得我心旷神怡,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倏忽之间,我想起了我的家人,不知道我的书信到了什么地方。

  我多么希望,大雁能够带着我的家书快快的回到我的家乡—洛阳。

  黎明将*,船家摇橹的声音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睁开睡眼朦胧的眼睛,向外望去,江上鸦雀无声。远处的北固山优美逶迤,蜿蜒盘旋,宛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

  船儿慢悠悠地飘荡在绿水中,水清澈见底,蓝天、白云、青山、垂柳,都倒映在这一湾水中,像一幅美丽的*画,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

  这时,山朗润起来了,潮水也涨起来了,江面显得更为宽阔,此时此刻,我站在船头上,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

  我看着这宽阔的江面,望着那湛蓝的天空,我突然产生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赞美之感。

  微风轻轻徐来,船家扬起风帆起航了,小船奋力地向前驶去,江面上泛起了一层层白色的涟漪。

  黑夜的帷幕还没有完全褪尽,月亮仍还在天空挂了半边,天边九渐渐地显露出一抹霞光。一轮旭日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微微从地*线探出头来,冉冉升起。

  春姑娘拿起了一支神奇的画笔,挥洒自如地把大地装点了一番:岸边的垂柳轻轻摆动着纤纤玉手,抚摸着岸堤,绿油油的小草扬起了脸,在晨光中闪闪发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姹紫嫣红,格外好看。

  突然,我想起来新年就要到了,我思念我那年迈的老母亲,思念我那贤惠温柔的妻子,和我那活泼可爱的儿子,心中充满了无限惆怅,而此时的我却孤身在外,不能与我家人相聚,但一想到现在的我在为朝廷效力,悲伤之情也就淡了。

  我现在有些思念他们了,想给家人捎一封书信,如何表达呢?

  一抬头看到了飞翔的大雁,我十分地希望北归的大雁把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带给洛阳的亲人们!让他们知道,此时此刻的我,正在思念他们。我将快马加鞭,很快我们就能见面的。

  清晨,一滴雨露在树叶上顽皮地跳着,一不小心落到了水里,泛起一圈圈涟漪。

  唐代诗人王湾,坐着小船,沉默地看着一滴滴露珠落入水中。他现在正在北固山外,乘着一只小船孤单地前行。

  他默默地想:我因想考取状元而离家远行,当时,我的儿子只有一岁多,现在应当会干许多事了吧。如今,我漂泊在北固山之外,举目无亲,真是无比孤单。

  旅途依然遥远,他乘着小船儿在碧波荡漾的绿水之上慢慢前行,想着自己漫漫的旅途,他心事重重。

  眼前这水真绿,就好像是一块晶莹的绿宝石。是不是要到春天了呢?

  这时满江的潮水已涨满,已经与*一样高了,水面显得非常开阔,就好像是一面银光闪闪的大镜子。镜子中有茂盛的绿树,晶莹剔透的蓝天,姿态万千的白云。不时有一两只鸟儿飞过,发出欢快的鸣叫。

  他看着这清秀的山水,却又不由得想起远在天边的家人。

  江风徐徐吹来,似是要给这艘小船一点前进的动力。那一叶白帆也被风吹得高扬起来,为青山绿水增添了一点色彩。一叶扁舟乘风前进,像是披荆斩棘,要斩灭一切阻挡去路的东西。

  王湾站在船头,吹着风,看着这大好河山,心中似有所感,转身回到了棚内,躺了下来。

  他的脑子中回想着父母、家人、朋友。不知父母是否生活满足,不知儿子是否帮助妻子照顾弟妹……

  这些事情在脑中翻来倒去,搅得他无法*静下来,索性坐起来写起家书,诉说自己的牵挂。

  渐渐地,他感到天色变亮,太阳好像迫不及待地要冒出头。王湾不禁想到了,现在已是年底,新的一年也这么迫不及待地到来呢,真的是时光如白驹过隙呀。

  “嘎嘎嘎~”王湾循声抬头看去,只见一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飞过天空,想到了自己写的长长家书,他真是恨不得叫住大雁,让它们帮忙捎到洛阳呢。

  看着大雁慢慢消失在天边,王湾心里百味杂陈,写下了一首名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4)

——改写次北固山下作文(5)份

  一痕秋水,暗暗地激起一心思乡情;一叶小舟,轻轻地荡起一池水波纹;一首小诗,静静地唱起一支民间小调。

  做客异乡,只有身旁的青山微微相映,放舟江上鱼儿们窜上跳下好一番折腾,扑通扑通的水声之间,小舟映绿了池水,稻花飘香了**,闻得秋潮都醉了,**越发开阔。

  一片叶子的凋落你怎知不是明春有一片叶子的新绿?正如旭日在夜之将尽时生于海潮之上,今年的早春带着上年未化的冰花出现在人们身旁。

  天边远飞的大雁啊,只有你能带给我春的希望,替我捎一封家书,在洛阳河畔,我的家乡。

  大雁你可知道,游子的心漂泊在远方…

  北固山下有一条路向远处伸展的路,这是行客们的必经之路。王湾要穿过北固山,他坐船前行。

  我乘船在绿水中前行,水波不兴、清澈见底,如一面光滑的镜子。整个江南风景都倒映在水中,奇迹的展现出了一幅山水画。放眼望去,只有这一条孤船在缓缓地行驶着,*静的水面如此宛如一块天然的翡翠。

  冬去春来,如果用手去触碰江里的水你会有一丝丝冰凉,让你感到寒冷,潮水跟着上涨了起来,**与江水齐*,整个江面都显得十分开阔。春天的风还带着点冬天的寒冷,像是几根针扎在你的脸上,感到那丝寒冷,西风吹,春风来,梅花们在凋零,树叶们在生长,水上波纹,鱼儿游荡,春已来到身边,感到一丝温暖。我站在船上看到昏暗的天,感受到寒冷的风,前方的路还有很长,心想: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到呢?忽然,春天的第一阵风吹来了,不是那么寒冷了,而是带着花香气息的暖风,仿佛眼前的事物都变了,周围都开满了花朵,太阳明日当空,而这阵风吹着小船上的帆,吹得鼓起来,船前进快了几分。夜还没有消尽,一轮红日却已经从水面上冉冉升起,水面被红日染成了鲜红色,光明驱走了黑暗,一切都那么富有生机。江山春早,旧年未过新年已来。江**的北固山上,似乎有了几分“春景”,春天的感觉驱走了寒冷,旧事物中已经蕴藏了新的生命。天气虽然还冷,但春色已在山上显现,我感到十分欣喜。我这是想到已经许久没有回到家乡了,自己漂泊在外,家中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母亲的身体还好吗?弟弟学*怎么样?”他自己嘀咕着。只要一想到家里的事,王湾对家乡的思念就又浓重了许多。他自己也不知道往家里寄了几封信了,自己离家那么远,有几封信能寄到家中呢?前几天,她刚写的一封家信,在出发之前就寄出去了,从这里到家有千山万水阻挡,信是否能寄到家乡?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一封信到洛阳。

  大雁啊,你能把我的思念带回家园吗?

  清晨,一滴雨露在树叶上顽皮地跳着,一不小心落到了水里,泛起一圈圈涟漪。

  唐代诗人王湾,坐着小船,沉默地看着一滴滴露珠落入水中。他现在正在北固山外,乘着一只小船孤单地前行。

  他默默地想:我因想考取状元而离家远行,当时,我的儿子只有一岁多,现在应当会干许多事了吧。如今,我漂泊在北固山之外,举目无亲,真是无比孤单。

  旅途依然遥远,他乘着小船儿在碧波荡漾的绿水之上慢慢前行,想着自己漫漫的旅途,他心事重重。

  眼前这水真绿,就好像是一块晶莹的绿宝石。是不是要到春天了呢?

  这时满江的潮水已涨满,已经与**一样高了,水面显得非常开阔,就好像是一面银光闪闪的大镜子。镜子中有茂盛的绿树,晶莹剔透的蓝天,姿态万千的白云。不时有一两只鸟儿飞过,发出欢快的鸣叫。

  他看着这清秀的山水,却又不由得想起远在天边的家人。

  江风徐徐吹来,似是要给这艘小船一点前进的动力。那一叶白帆也被风吹得高扬起来,为青山绿水增添了一点色彩。一叶扁舟乘风前进,像是披荆斩棘,要斩灭一切阻挡去路的东西。

  王湾站在船头,吹着风,看着这大好河山,心中似有所感,转身回到了棚内,躺了下来。

  他的脑子中回想着父母、家人、朋友。不知父母是否生活满足,不知儿子是否帮助妻子照顾弟妹……

  这些事情在脑中翻来倒去,搅得他无法*静下来,索性坐起来写起家书,诉说自己的牵挂。

  渐渐地,他感到天色变亮,太阳好像迫不及待地要冒出头。王湾不禁想到了,现在已是年底,新的一年也这么迫不及待地到来呢,真的是时光如白驹过隙呀。

  “嘎嘎嘎~”王湾循声抬头看去,只见一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飞过天空,想到了自己写的长长家书,他真是恨不得叫住大雁,让它们帮忙捎到洛阳呢。

  看着大雁慢慢消失在天边,王湾心里百味杂陈,写下了一首名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是青山,我被锁在这一汪碧绿之中。辨不太清东南西北,没有家的庇护,哪儿都是迷茫。云,临于我的头顶,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这么*又那么远,正如我思乡的愁绪一样。家在很远的地方,可却从来没离过我的心,那么远又这么*。

  潮涨了,满到几乎要溢出来。我放眼望去,是一种不着边际的辽阔,澹澹的水波,漾在心中,随着我的乡愁起伏。不着边际的寂寞中,唯有我这一叶孤舟在漂泊。

  我本不该在这儿的,是吗?就要过年了,人人都回家与家人团聚,大概也只有我会在这个本该回家的日子里与家背道而驰吧?

  但是,我并不后悔!这就是我的使命,既然目标是地*线,那么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夜晚的纱要被揭开了,那是黎明透过第一缕晨曦的希望。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还挽留什么?我只是静静地期待新春的到来,等待我的希望萌发。

  回归的大雁啊,先停下你匆匆的脚步,请等等。待我写好家书,请为我传达对家的思念吧!

  翡翠一般的江水将我带到这石壁嵯峨,山势险峻的北固山下。现在正是涨潮之时,水陆相接,放眼望去,好似*坦的大路。在江水的尽头,似乎有几座青山,时隐时现,在水上飘浮着,云雾缭绕,像是小蓬莱山。

  有这横枕大江的北固山做伴,孤独的旅程多了一丝慰藉。站在船头,望着家乡的方向,我的内心有无限惆怅。幸得一路的美景相随,倒也不虚此行。

  回过头看看来时的路,不知不觉已走了这么远,不知是不是山神见我一人独行,故派清风助我一臂之力。天色微明,寅时已至,就在此住一天吧,稍会儿再上山游览。远处的“小蓬莱山”逐渐清晰起来。山后似乎有一轮朝阳,正缓缓升起。

  江面好像提前步入春天,旧年还未离开,可新春却率先来到江上展现她的美丽。

  “嘎——嘎——”一群大雁飞过天空,叫声牵动着我的心,我何时才能归家啊?江南清丽山水倾城倾国,可终不是家!南归的大雁,你可否将我的书信带给我的家人啊?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5)

——《识字一》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和一种笔画,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3、体验在海边沙滩玩耍的乐趣。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基本理解词语的意思,流利的朗读词串

  教学难点:

  启发想象,体验在海边沙滩玩耍的乐趣。

  教学准备:

  录音带、图片、生字卡、小黑板。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轻轻闭上眼睛,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大海声音)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看海。

  二、指导看图,出示词语。

  1、(出示图片。)请小朋友们按由远到*的顺序观察挂图。按沙滩→海面→天空的顺序说说图上的景色。

  (1)沙滩上呢?(金色的沙滩上,小朋友们光着脚丫,正兴高采烈地捡贝壳呢!)

  (2)海面上呢?(蔚蓝的海水,海风掀起层层海浪,海浪拍打着岩石,激起无数晶莹的浪花。海鸥在海面上自由地飞翔,远处的灯塔立在海面上。渔船上满载着鱼虾、海带,停泊在港湾里。)

  (3)远处的天空有什么?(晚霞)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图片旁贴出对应的词卡。

  三、初步感知

  1、大海真美啊!(引读课题)我们今天要学的识字5就是一篇描写大海的韵文。请大家把书翻到102页,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可以表演读也可以用眼睛读。(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一点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注意前后鼻音和*翘舌音。

  四、教学韵文

  1、学*第一行词串

  (1)(观察图画)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小姑娘正弯腰去捡一个蓝色的贝壳。穿红背心的男孩儿吮着大拇指,他可能有了新的发现。右边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过来,举着一个大海螺大声地喊着:“瞧,多漂亮的贝壳!”沙滩上留下了他的一串小脚印。)

  小朋友们玩耍的沙滩。水把泥土冲上岸,当水渐渐退去,泥土中的水分逐渐减少,就变成了沙。所以“沙”的左边是三点水旁,“沙”的右边是少,一起读。

  (2)这软软的沙滩上,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出示词卡“贝壳”)。走,我们捡贝壳去。看看,我们捡到了什么样的贝壳啊?(读好“贝壳”)

  (3)小结:孩子们光着小脚丫在沙滩上捡贝壳,尽情玩耍。看,他们的小脚丫在沙滩上留下了……(脚印)他们玩得是多么开心呀!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行

  2、学*第两行词串

  (1)站在沙滩上,遥望海面,海风吹来了,它把谁也带来了呢?(浪花,海鸥)

  (2)浪花看着开心的孩子们页快乐地跳起了舞,一群海鸥飞过来了,它们在海面上想干什么?(要和孩子们一起在海边快乐的玩耍,飞翔、鸣叫、捕捉小鱼、追逐)

  (3)小结:海风轻拂,浪花欢唱,海鸥飞翔,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谁能读好第二行的三个词语?(指读)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行。

  3、引读两行词串

  蔚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白色的(浪花),轻柔的(海风),翱翔的(海鸥),还有光着(脚丫)兴高采烈捡(贝壳)的小朋友们,一切都是那么美丽,充满了快乐。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照笔顺提示,自由练*书空。

  2、重点指导:

  沙:右部“少”的竖应写在竖中线右边,左点写在中心点偏左,右点比左点高,最后一撇要舒展。

  浪:第八笔为“竖提”,应在竖中线的左边,捺要舒展。三点水旁,左窄右宽。

  风:第二笔是什么?第二笔为“�U”,中间部分要写得适中。(教师进行示范)

  贝:上部写得略长些,左竖比横折的折笔要略短,第三笔为竖撇,末笔为长点。

  3、在书上描红。

  4、教师范写“风、浪”。

  5、学生描红。

  板书设计:

  识字5

  沙滩贝壳脚丫

  海风海鸥浪花

  珍珠鱼虾海带

  港湾渔船晚霞

  〖知识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6)

——《咕咚》优秀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理解课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思路:

  先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最后用以“扶”带“放”的方法指导学生学*自读课文《小牛站起来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新课前,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咚,咕咚。)(板书: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想)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咕咚》。

  2.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听录音。

  二、听全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仔细听,认真想,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三、借助汉语拼音,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小黑板,思考回答问题。

  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____幅图,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四、指导看图,说清图意。

  出示课文中的一、二、三、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图意参考:

  1.兔子听到木瓜熟后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

  3.大象也跟着跑。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4.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是什么,大家都笑了。

  五、小结过渡。

  刚才,老师和大家听了录音,读了课文,看了插图,同学们对《咕咚》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篇课文中,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它几种动物为什么也跟着就跑,野牛为什么拦住它们,故事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你们想知道吗?(想)老师下一堂课再和大家一起继续学*。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

  2.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情,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继续学*课文。

  二、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出示挂图1)这幅图讲了什么?(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小兔为什么跑?(它认为咕咚可怕极了)

  3.它有没有仔细看一下?(没有)

  4.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这声音太响了,胆子很小的兔子听到这个声音会怎么样?(害怕)

  5.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吓了一跳、拔腿就跑、边跑边叫)(随机理解:拔腿就跑)

  6.它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7.指导朗读:“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三、阅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出示挂图2)这幅图讲了什么?(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起来了。)

  2.小猴为什么也跟着跑?从哪儿看出来的?(小猴听了兔子的叫声,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从小猴子边跑边叫:“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可以看出)

  3.“咕咚”追它们来了,小猴子心里会怎样?(非常害怕)

  4.指导朗读:“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了”和“快跑哇”音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5.小猴子那可怕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一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

  6.这一自然段中讲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怎么样?“大伙儿”指谁?(有狐狸、山羊、小鹿。它们也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大伙儿”指狐狸、山羊、小鹿)

  7.它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它们认为“咕咚”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要来吃它们了)

  8.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其它的动物以为“咕咚”吃它们来了。它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9.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0.就这样,很*常的一声“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一种很怪的动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它们一个跟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也怎样了?(跟着跑起来)

  四、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挂图3)这幅图讲了什么?(野牛拦住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2.野牛为什么没有跑?它是怎样做的呢?(野牛想搞清楚“咕咚”是什么。它拦住了大伙儿)

  3.(出示“拦住”一词)你会做“拦”的动作吗?野牛是怎么拦的?(让学生通过演示理解)

  4.野牛拦住了大象和大伙儿后是怎样问的?(指导学生用“先问____,再问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问____”的句式回答。)

  5.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五、阅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出示挂图4)这幅图讲了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大伙儿是怎样知道事情真相的呢?(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比较朗读后思考:

  (1)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木瓜熟透了)

  (2)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撞击水面)

  (3)“咕咚”究竟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3.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它们都怎样呢?(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4.这里的“大伙儿”指谁?为什么都笑了?(“大伙儿”指:兔子、小猴、小鹿、狐狸、山羊、大象。它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5.这时候,它们会想些什么呢?(诱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不再瞎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六、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兔子听到“咕咚”的响声,没有弄明白,就边跑边叫“咕咚”非常可怕。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跟着跑起来,并且叫大家也快跑。狐狸、山羊、小鹿听到后,一边跑一边叫大家逃命。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却不这样。他拦住大家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最后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事情真相。

  2.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

  3.我们同学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难点:

  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1、教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教师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从而引入课文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里共有几只动物?“咕咚”到底是什么?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指导学生就所找出的动物进行质疑,学生如果不明白,教师可举例。如: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

  四、以读为本,顺学而导

  (一)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的?

  1、让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说说小白兔的动作、神态。然后让学生体会小白兔的内心。

  2、动作演示“撒腿就跑”,再用该词练*说话。

  3、指导朗读。这一句的朗读指导关键,让学生读出小白兔当时极度恐慌的心理。但是不同的学生,对此有不同的体会,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二)狐狸、猴子、小鹿、听到兔子慌张的喊声,他们有什么反映?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慌张”、“乱哄哄”。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大致明白“慌张”的意思即可。

  (2)让学生通过比较,对“乱哄哄”一词,有感性的认识,再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楚即可。

  2、指导朗读

  (三)狮子被吵醒之后,他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

  1、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狮子说的话,用横线画出其他动物说的话。

  2、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1)他追上去,好奇地问“你们跑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好奇”这个词,通过换词的方式理解“好奇”就是“奇怪”的意思,然后朗读体会,读出疑问的语气即可。

  (2)“咕咚?"狮子愣了一下,又问:“咕咚是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愣”字,通过表情表演,明白“愣”的意思,在读“咕咚”这个词时,“咚”字的读音要上扬,读出怀疑的语气。

  (3)“我们还是回去看看吧!”

  首先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的狮子皱着眉头,环抱双手,一幅要探个水落石出,查个究竟的样子,通过看图、说图,想象狮子的内心,从而读出坚决的语气。读的时候,做到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相吻合。

  (4)小猴说:“不好了,咕咚来了,你也赶快跑吧!”、“我不知道。”、“咕咚是什么?”

  小猴的性格活泼,读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可以稍快些。

  (5)“我……我也没看清楚。”兔子摸着自己的耳朵,结结巴巴地说。

  兔子在说这句话时,是结结巴巴地说的,指导学生读时,“我”字的声音要延长,“我也没看清楚”这句时,要紧紧抓住“结结巴巴”这个词朗读体会,可指导学生朗读时配以相应的`表情。

  (四)角色表演

  五、比较表现,明白道理

  小组讨论,狮子的表现跟其他动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咕咚》一文,谁知道“咕咚”是什么?小动物们听到“咕咚”都是什么反应?(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二、借助插图,学*第5~7自然段

  1.出示第三幅插图,学*第5自然段。

  (1)小动物们知道“咕咚”来了,全都吓得逃跑了,只有野牛没有跑,他把大伙儿拦住了,我们看看野牛是怎么说的。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

  (2)出示第5自然段,找找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示出来。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3)自由读第5自然段,把小动物们的对话读清楚。

  2.出示第四幅插图,学*第6~7自然段。

  (1)听了野牛的话,兔子领着大家来到了湖边。他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赶快读读第6自然段。

  (2)读了第6自然段,谁来说说大家看到了什么?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了吗?

  (3)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大伙都笑了?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动物,在亲眼见到什么是“咕咚”后,你心里会想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这个“笑”既是虚惊一场的笑,也是不好意思地笑)

  3.小结:通过这件事,动物们懂得了以后要向野牛学*,不再偏听偏信,遇事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的道理。

  三、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思考有哪些收获。

  2.分角色进行模仿表演。

  3.知道以后遇到事情先问为什么,弄清事情的真相。

  四、复*生字,指导书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