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书》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石头书》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通过学*,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⒈书是我们常见的学*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与书有关,题目是:22 石头书

  ⒉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⒈自学生字词。

  ⑴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不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生字词。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勘探奇怪聚精会神足迹矿物地壳刨根问底

  ⒉学生自读课文。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让学生逐个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⑵指名解释词语:

  ⑶齐读生字词。

  ⑷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勘"、"探"、"叔"、"矿"、"刨"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⒊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⒌弄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⑴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⑵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

  ⑶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三、精读课文

  ⒈引出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这件事的过程当中是在不断变化,清在稳重画出有关的词语。

  ⒉朗读第1、2自然段。

  ⒊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

  ⒋过渡:勘探队员的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川川和磊磊的好奇,哪们,勘探队员到底在干什么?下节课学*。

  四、作业:

  1 练写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⒈朗读课文3、4自然段。

  过渡:第1、2 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哪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

  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同。

  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⒉朗读学*5~13自然段。

  思考:勘探叔叔夫人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⑴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⑵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⑶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⑷"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⒊朗读第14自然段。

  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⒋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⒈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⒉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种,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三、作业:

  练*朗读课文。

  《石头书》教学设计 2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通过学*,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⒈书是我们常见的学*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与书有关,题目是:22 石头书

  ⒉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⒈自学生字词。

  ⑴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不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生字词。

  ⑶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勘探奇怪聚精会神足迹矿物地壳刨根问底

  ⒉学生自读课文。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让学生逐个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⑵指名解释词语:

  ⑶齐读生字词。

  ⑷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勘、探、叔、矿、刨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⒊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⒌弄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⑴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⑵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

  ⑶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三、精读课文

  ⒈引出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清在稳重画出有关的词语。

  ⒉朗读第1、2自然段。

  ⒊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

  ⒋过渡:勘探队员的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川川和磊磊的好奇,哪们,勘探队员到底在干什么?下节课学*。

  四、作业 :

  1 练写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⒈朗读课文3、4自然段。

  过渡:第1、2 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哪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

  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同。

  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⒉朗读学*5~13自然段。

  思考:勘探叔叔夫人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⑴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⑵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⑶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⑷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⒊朗读第14自然段。

  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⒋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⒈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⒉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种,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三、作业 :

  练*朗读课文。

  《石头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同时在书本上做记号的读书方法。

  3.理解课文,知道“石头书”是什么?“书“里有什么学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书”里有什么学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7课《石头书》,石头为什么像书,到底里面有哪些奥秘呢?今天我们继续学*。

  二、学*课文

  (一)、师述: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川川和磊磊非常好奇,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呢?(指名读齐读)显示:川川好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呀?”

  理解“好奇”,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齐读句子)

  (二)、师:我在读书呢。(叔叔笑着说)

  1、听了叔叔的回答,他们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呢?(指名答)

  显示:书?哪里有书哇?

  2、这里写出了他们怎样的想法?(指名答充满疑惑)

  师:他们觉得有书吗?(没有)面前只有(生齐答)光秃秃的石头。

  3、谁来把这种疑惑读出来?(指名读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三)、显示:石头就是书。

  1、张老师要考考同学们了,这里石头与书哪里像?(指名答)

  (石头一层一层,书一页一页,所以石头就是书。纸越多书越厚,一层一层越多石头也越厚。石头的一层一层就像书页)板书:一层一层书页

  2、石头像不像书?(像)谁来读一读勘探员叔叔说的这句话?(指名读)

  显示: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同学们读得真好,谁再来读读?(指名读齐读)

  (四)、重点学*第7自然段。

  1、师:石头是不是就这一点像书呢?(不是)看看我们的书上都有些什么? (有字有图画)这石头书上有没有这些东西呢?它到底像不像石头书呢?川川的想法跟我们差不多的,请同学们读读下边这段话(显示第7自然段)把石头书上像字的地方圈出来。

  2、交流:指名读(适当指点)

  问:石头书上有哪些像字的东西?(指名答)(如雨痕,雨写的字。波痕,波浪留下的足迹……)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3、谁来像小雨点一样在石头上留下脚印?(指名读);谁来像波浪一样在石头上留下足迹?(指名读)

  4、师: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黄的可能是铜或金子;红的可能是铁;闪光的可能是银子;透明的可能是水晶……

  5、谁来做做这些小不点儿,来读一读这句话?

  (五)、我们读的书上还有画呢。找找看,石头书上有画吗?

  1、自由读第9自然段。

  2、你找到了吗?石头书上有些什么画呢?(树叶贝壳小雨)

  师:你想欣赏一下这些化石吗?(欣赏化石图片)

  (六)、过渡:同学们,我们日常读的书上的文字图画,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答)

  1、像石头一样的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2、自由读第11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3、像石头一样的化石包含着这么个有趣的故事呢。树叶长在树上,所以这里肯定有树木;贝壳生长在海里所以这里有海洋。化石能告诉我们地质变化(板书)

  (七)师:川川和磊磊,一连向勘探队的叔叔问了好几个问题,可他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还想问问勘探队的叔叔,这就叫:刨根问底(生齐答)

  1、师: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川川特别爱刨根问底。谁来读读下边这段文字(显示第13自然段)

  2、像文字一样的矿物告诉我们里面有矿藏(板书)。黄点告诉我们里面有铜,黑点告诉我们里面有煤炭,红点告诉我们里面有铁……

  (八)川川和磊磊学到了这么多知识,他们可高兴啦。齐读第14自然段。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川川和磊磊一起听勘探员叔叔上了一课,了解了石头像书,你觉得石头哪些地方像书呢?(结合板书小结一层一层的就像书页,上面的雨痕波痕和矿物能告诉我们矿藏;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能使我们了解地质变化。)

  石头书能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长大了去揭示那些奥秘。

  板书:

  石头书

  一层一层书页

  雨痕波痕矿物文字矿藏

  树叶贝壳小鱼(化石)图地质变化

  《石头书》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惯。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石头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这篇非常有趣的课文。

  有谁见过“石头书”没有?学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师述:

  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川川和磊磊感到非常好奇,向叔叔提了很多问题.

  2.快速朗读课文,找找川川和磊磊问了几个问题?

  3.(显示:6个问题) (只要读引号里的对话内容)

  师:川川和磊磊提了这么多问题,目的就是要把一个问题弄明白,探个究竟,什么问题---“为什么叫石头书?”找一找,书上有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显示:刨根问底)指名读读

  过渡:做学问都应该这样,下面请大家也进入“石头书”的世界去“刨”个明白,把你认为能找到“为什么叫石头书”的自然段好好读读,或者做个记号。

  三、学*课文

  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节

  交流(板书:一层一层)

  (从外形上看,书是一页一页、一册一册的,石头是一层一层的,很像)

  2.“你们看,……厚厚的书吗?”这是一句反问句。

  叔叔这样说是想加强肯定的语气,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3.齐读第五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1.交流:书上有字,石头上也有字(板书:字)

  2.指名读第7段,评价读书(来啊,是比较兴奋的语气)

  3.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雨痕、波痕、矿物

  这里的省略号里让你明白了什么?

  (矿石还有其他的颜色,说明石头书上的字也是很多的)

  4.师生分角色读6、7两节

  第九自然段

  1.找到这一自然段的同学起立读读。

  2.说说理由:书上有画,石头书上也有画(板书:画)

  3.“树叶、贝壳、小鱼”都叫---化石

  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很长时间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4.分角色读8、9两节

  5.师引导质疑:看到了这些化石,同学们有问题要问吗?

  师:我们有一个问题能解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

  十一自然段

  1.指名当勘探员叔叔读11节(读好“很久很久”慢些)

  (1)显示:

  ___________________化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石头书上的雨痕和树叶判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密林”;根据石头书上的波痕和贝壳、小鱼判断出后来这里变成“大海”,现在又变成高山。化石可以让我们了解各个地质时期的特点。)

  (2)联系7、9和11两节先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练说

  (3)交流:这里怎么能说明石头是书?(它也能让我们获得知识。石头能告诉我们地壳变化这一知识。)板书:获得知识

  (4)齐读11节

  十三自然段

  1.石头书上还有什么学问?

  (1)“……”省略号说明什么?石头书上的知识十分丰富啊,比如我们都没有见过恐龙,但恐龙骨骼和牙齿的化石是我们了解恐龙生活的主要线索。

  2.从叔叔的回答中川川和磊磊知道了很多,他们是多么高兴呀!

  生齐读14节

  四、总结

  1.石头就是书,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而大自然更是一本百科全书。同学们更要学会读这本身边的无字的书。

  2.自己浏览各网站,把你刨到的关于石头书的知识发在网上。

  第二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揭题。

  2.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叔叔还说他在——(生:读书)他读的是什么书呀?(石头书)为什么要读这石头书呢?请大家来读读这一句话。

  3.质疑。

  (1)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2)指名读句子。

  (3)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提问,师归纳)

  (4)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认真地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解决“石头能做成书吗”。

  (1)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这一段,看谁能自己解决。(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学生交流。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书。(把课题改成“石头书”)

  (3)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答吗?

  2.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说说自己选择这个自然段的理由。

  (2)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后同桌讨论。

  (3)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练*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 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让学生说说石头书里究竟有哪些学问,这里的“读”是指我们*时的读书吗? (“读”是指探索、研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秘,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谈话

  四、课外延伸

  你们见过哪些石头?它们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石头书》这节课上得较成功的地方是:我在备课时就发现书上的许多资料不够齐全,于是我就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并制作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其次,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通过朗读深入感悟课文,了解“岩石”这本大书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让学生拓展视野,自觉的探索大自然,初步开发的探究精神。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方式。

  《石头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

  2、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叔叔还说他在——(生:读书)他读的是什么书呀?(石头书)为什么要读这石头书呢?请大家来读读这一句话。

  3、质疑。

  (1) 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2) 指名读句子。

  (3) 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提问,师归纳)

  (4) 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认真地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解决“石头能做成书吗”。

  (1) 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这一段,看谁能自己解决。(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 学生交流。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书。(把课题改成“石头书”)

  (3) 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答吗?

  2、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说说自己选择这个自然段的理由。

  (2) 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后同桌讨论。

  (3) 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 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 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 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 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 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 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 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 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 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 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 练*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 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 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 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 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 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 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让学生说说石头书里究竟有哪些学问,这里的“读”是指我们*时的读书吗?

  (“读”是指探索、研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秘,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谈话

  四、课外延伸

  你们见过哪些石头?它们是什么样的?


《石头书》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石头书》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1)

——《石头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石头书》教学设计1

  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第六单元课文《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激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石头书” 的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并开始喜欢读科普读物。

  二、教学重难点:

  《石头书》以对话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化石的作用,其理解两个孩子与勘探员叔叔的对话,懂得“石头书”的内涵,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是教学该课时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若干;

  利用科学课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知识的了解。

  说教法、学法

  一、质疑导读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一方面可以弄清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疑难,便于随机调整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便于对疹下药,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现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一、读中感悟法

  “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手段,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读懂课文,入情入境;教师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给予点拨,或组织讨论,有助于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自主探究学*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深入探究问题,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质疑导入

  1、生共同板书:书,问:小朋友喜欢书吗?为什么?你知道书籍有什么作用?(板书:作用)

  2、师小结,问:我们一般见到的书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书上面一般会印些什么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画。今天我们来学*的课文,叫“石头书”,(师把课题板书完整)

  4、 师:课文你读过了吗?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吗?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预**惯,他们初读课文后一定能知道石头书是化石。)

  5、说说你们对化石的了解好吗?(师出示化石的图片,有动物化石、植物化石等作简单介绍)

  6、大家再来看看老师的板书,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书籍的特点,让他们知道书上有字有画,以及书籍的作用,并且及时板书,再简单介绍关于化石的知识,这样就把课文的脉络给理了出来。接着,又鼓励学生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但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新东西发生了冲突,很好地唤起学生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

《石头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聚精会神的看着一块大石头,川川、磊磊感到非常——(生:好奇)你们好不好奇呀?老师也很好奇,一块石头有什么好看的?那么让我们带着好奇心跟随川川和磊磊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授

  (一)过渡: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川川和磊磊于是向叔叔提出很多问题,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川川和磊磊一共问了几个问题?

  1、学生自渎课文,要求:找出川川和磊磊提了哪几个问题。

  2、指名说,老师相机出示问题。

  3、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

  师:川川和磊磊提了这么多问题,一直要到把问题都弄明白为止,找一找,书上有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显示:刨根问底)

  “刨”是什么意思?查字典然后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刨”字的本义是用工具挖掘,“刨根问底”的意思是将事情的经过弄得清楚明白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

  那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上刨到了哪些学问?

  (石头是书、石头上有字、有画……)

  1、解决“石头是书”

  师:嘿,奇怪了,石头怎么会是书呢?

  生回答,师相机出事句子:

  “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这是个反问句,其实就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说,相机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本书。”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的书。(把课题改成“石头书”)

  2、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答吗?

  3、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完成表格。

  (2)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

  (3)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练*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川川和磊磊经过刨根问底,明白了石头书里的学问,那么同学们,川川和磊磊这样刨根问底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或让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要用心的读书,这里的“读”是指我们*时的读书吗?)

  (“读”是指探索、研究)

  三、总结谈话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秘,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教学反思:《石头书》一课是科普小品文,教学重点是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读好人物对话,感悟课文内容。难点是感受岩石这本大书的神奇趣味,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要上好这堂课并不容易,我在经过多次研究教材后,课文中“刨根问底”这个词语引起了我的关注。从词语上来看,它是一个本文要重点理解的词语,“刨”还是本课的生字;从文章内容来看,它是对文章多次对话内容的一个巧妙总结;从写作手法上看,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教学设计的总体考虑来看,它可以作为一个突破点,解决《石头书》当中的问题。所以我由中心词“刨根问底”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深入感悟课文,了解“岩石”这本大书中的自然科学知识,使学生有感“趣”、知“趣”到探“趣”,并拓展视野,自觉的探索大自然,开发初步的探究精神。

《石头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课文,让学生了解石头书中的学问,激发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激发学*兴趣

  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了一篇有趣的课文——石头书。我们读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老师来检查小朋友上堂课的学*情况。

  出示:课文主要写了川川、磊磊通过 ,

  了解 。

  指名生回答。

  教师小结:那么“石头书”中到底有哪些学问呢?今天我们就和川川、磊磊一起来“刨根问底”,比一比谁的本领大,看谁从“石头书”中“刨”到的知识最多。

  二、学*课文,了解“石头书”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石头中有些什么学问?可以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表扬有些同学会读书,一时不懂的语句反复多读几遍,边读边动笔)

  2、刚才同学们学得可认真了,把你从文中“刨”到的知识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同学在说时我们要边听边思考,有补充或不同的看法,等同学说完再谈自己的想法。

  3、通过和小组内同学的交流,我想现在大家对课文的了解就更多了。现在你愿意把“刨”到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4、指名学生汇报学*情况。

  (1) 石头上有字。生答师相机板书:雨痕波痕 矿物

  “矿物”指什么?省略号表示什么?

  出示幻灯片(3)请同学们看雨痕、波痕、矿物图片,了解这些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

  (2)石头书上有画。生答师相机板书:树叶 贝壳 小鱼

  出示幻灯片(4)请同学看树叶、贝壳、小鱼化石。这些都是化石,图纹清晰,保存得十分完整。

  出示幻灯片(5)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别的化石,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化石,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化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这么多化石哪儿来的呢?上面的画又能说明什么呢?……)

  (3)出示幻灯片(9):“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也许你能从中“刨”到答案?

  a、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

  师小结:勘探队员根据石头上的字、画推测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密林、后来变成大海。

  b、了解化石的形成。(有些动物或植物,由于地壳运动被埋了起来,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以后,这些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就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d、指名生有感情读这段文字。

  (4)读懂了石头书还有什么用呢?(找矿、了解人类的发展、生物的进化……)

  师小结:今天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了解到石头书上的学问可真不少。5、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们班哪些同学特别喜欢刨根问低,就请你们读川川、磊磊的话,爱解决问题的同学就读勘探队员的话。

  三、总结深化 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引导:学到这里,老师也想和川川、磊磊一样来“刨根问低”——

  2、川川、磊磊怎么会“刨”到这么多学问?(善于观察 充满好奇 不懂就问)

  3、勘探队员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的知识?(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研究投入)引导学生联系“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这什么。”理解。

  4、教师小结:这样看来,不仅石头是一本书,勘探队员也是一本书,川川、磊磊也是一本书啊!小朋友你们同意吗?

  5、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看来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也能学到许多知识。真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

  四、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延伸

  1、今天小朋友学得这样认真,老师送大家一份礼物,这块石头采自水蜜桃之乡——无锡阳山,阳山水蜜桃驰名中外,特别好吃,据说这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朋友有兴趣读一读这本书吗?

  2、老师向大家推荐课外阅读《*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浏览

《石头书》教学设计4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有关的字、词。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书是我们常见的学*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与书有关,齐读课题:石头书。

  2、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读,做做小老师。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弄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1)、勘探队员告诉川川和磊磊,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勘探队员叔叔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3)、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四、学*生字:

  1、学生合作、交流学*10个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意思。

  2、自学、领读二类字

  3、检查朗读有关的词语。

  五、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石头书》教学设计5

  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第六单元课文《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激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石头书” 的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并开始喜欢读科普读物。

  二、教学重难点:

  《石头书》以对话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化石的作用,其理解两个孩子与勘探员叔叔的对话,懂得“石头书”的内涵,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是教学该课时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若干;

  利用科学课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知识的了解。

  说教法、学法

  一、质疑导读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一方面可以弄清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疑难,便于随机调整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便于对疹下药,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现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一、读中感悟法

  “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手段,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读懂课文,入情入境;教师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给予点拨,或组织讨论,有助于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自主探究学*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深入探究问题,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质疑导入

  1、生共同板书:书,问:小朋友喜欢书吗?为什么?你知道书籍有什么作用?(板书:作用)

  2、师小结,问:我们一般见到的书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书上面一般会印些什么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画。今天我们来学*的课文,叫“石头书”,(师把课题板书完整)

  4、 师:课文你读过了吗?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吗?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预**惯,他们初读课文后一定能知道石头书是化石。)

  5、说说你们对化石的了解好吗?(师出示化石的图片,有动物化石、植物化石等作简单介绍)

  6、大家再来看看老师的板书,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书籍的特点,让他们知道书上有字有画,以及书籍的作用,并且及时板书,再简单介绍关于化石的知识,这样就把课文的脉络给理了出来。接着,又鼓励学生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但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新东西发生了冲突,很好地唤起学生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


《石头书》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2)

——《石头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石头书》教学设计1

  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第六单元课文《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激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石头书” 的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并开始喜欢读科普读物。

  二、教学重难点:

  《石头书》以对话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化石的作用,其理解两个孩子与勘探员叔叔的对话,懂得“石头书”的内涵,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是教学该课时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若干;

  利用科学课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知识的了解。

  说教法、学法

  一、质疑导读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一方面可以弄清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疑难,便于随机调整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便于对疹下药,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现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一、读中感悟法

  “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手段,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读懂课文,入情入境;教师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给予点拨,或组织讨论,有助于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自主探究学*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深入探究问题,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质疑导入

  1、生共同板书:书,问:小朋友喜欢书吗?为什么?你知道书籍有什么作用?(板书:作用)

  2、师小结,问:我们一般见到的书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书上面一般会印些什么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画。今天我们来学*的课文,叫“石头书”,(师把课题板书完整)

  4、 师:课文你读过了吗?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吗?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预**惯,他们初读课文后一定能知道石头书是化石。)

  5、说说你们对化石的了解好吗?(师出示化石的图片,有动物化石、植物化石等作简单介绍)

  6、大家再来看看老师的板书,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书籍的特点,让他们知道书上有字有画,以及书籍的作用,并且及时板书,再简单介绍关于化石的知识,这样就把课文的脉络给理了出来。接着,又鼓励学生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但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新东西发生了冲突,很好地唤起学生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

《石头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块小石头。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谈话。(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了生字,还知道两个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见一位叔叔正聚精会神的看着一块大石头,川川、磊磊感到非常——(生:好奇)你们好不好奇呀?老师也很好奇,一块石头有什么好看的?那么让我们带着好奇心跟随川川和磊磊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授

  (一)过渡: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川川和磊磊于是向叔叔提出很多问题,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川川和磊磊一共问了几个问题?

  1、学生自渎课文,要求:找出川川和磊磊提了哪几个问题。

  2、指名说,老师相机出示问题。

  3、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

  师:川川和磊磊提了这么多问题,一直要到把问题都弄明白为止,找一找,书上有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显示:刨根问底)

  “刨”是什么意思?查字典然后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刨”字的本义是用工具挖掘,“刨根问底”的意思是将事情的经过弄得清楚明白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

  那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上刨到了哪些学问?

  (石头是书、石头上有字、有画……)

  1、解决“石头是书”

  师:嘿,奇怪了,石头怎么会是书呢?

  生回答,师相机出事句子:

  “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这是个反问句,其实就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说,相机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本书。”

  师听后边说边板书:哦,原来,这篇课文讲的是石头像书,而不是用石头做成的书。(把课题改成“石头书”)

  2、激趣:可是这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们看我们*时用的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等,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师拿起一块石头)可是这石头光秃秃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答吗?

  3、解决“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该怎么找答案呢?老师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来,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找到了就在这个自然段前作一个“☆”的记号。然后完成表格。

  (2)学生自读课文,作上记号

  (3)交流。(应该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学生说到哪个自然段就学*哪个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请交流的同学读读这一段,并让他说说石头哪儿像书。(师板书:一层一层)

  ②句子训练。

  出示句子: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请学生把这句问号的.句子改成句号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最后指导朗读。

  ③说话训练。

  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请学生说说选择这一段的理由。

  ②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这石头书上有哪些字,并把它们圈出来。

  ③再交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理解“雨痕、波痕、矿物”,并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欣赏矿物(演示课件)。

  ④说话训练。还是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⑤师生对读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请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②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

  ③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演示课件,欣赏化石。

  ④练*说话。用上“因为……所以……”再说说石头为什么像书。

  ⑤分男女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并想想石头书能告诉我们什么,用直线划出来。

  ②交流,板书:告诉我们……

  ③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__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_____。石头书会告诉我们__________……

  ④探究。

  再读第十一、十三自然段,并联系上文,想想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师生对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小结。

  再次出示句子:“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川川和磊磊经过刨根问底,明白了石头书里的学问,那么同学们,川川和磊磊这样刨根问底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或让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要用心的读书,这里的“读”是指我们*时的读书吗?)

  (“读”是指探索、研究)

  三、总结谈话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秘,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教学反思:《石头书》一课是科普小品文,教学重点是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读好人物对话,感悟课文内容。难点是感受岩石这本大书的神奇趣味,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要上好这堂课并不容易,我在经过多次研究教材后,课文中“刨根问底”这个词语引起了我的关注。从词语上来看,它是一个本文要重点理解的词语,“刨”还是本课的生字;从文章内容来看,它是对文章多次对话内容的一个巧妙总结;从写作手法上看,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教学设计的总体考虑来看,它可以作为一个突破点,解决《石头书》当中的问题。所以我由中心词“刨根问底”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深入感悟课文,了解“岩石”这本大书中的自然科学知识,使学生有感“趣”、知“趣”到探“趣”,并拓展视野,自觉的探索大自然,开发初步的探究精神。

《石头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课文,让学生了解石头书中的学问,激发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激发学*兴趣

  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了一篇有趣的课文——石头书。我们读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老师来检查小朋友上堂课的学*情况。

  出示:课文主要写了川川、磊磊通过 ,

  了解 。

  指名生回答。

  教师小结:那么“石头书”中到底有哪些学问呢?今天我们就和川川、磊磊一起来“刨根问底”,比一比谁的本领大,看谁从“石头书”中“刨”到的知识最多。

  二、学*课文,了解“石头书”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石头中有些什么学问?可以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表扬有些同学会读书,一时不懂的语句反复多读几遍,边读边动笔)

  2、刚才同学们学得可认真了,把你从文中“刨”到的知识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同学在说时我们要边听边思考,有补充或不同的看法,等同学说完再谈自己的想法。

  3、通过和小组内同学的交流,我想现在大家对课文的了解就更多了。现在你愿意把“刨”到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4、指名学生汇报学*情况。

  (1) 石头上有字。生答师相机板书:雨痕波痕 矿物

  “矿物”指什么?省略号表示什么?

  出示幻灯片(3)请同学们看雨痕、波痕、矿物图片,了解这些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

  (2)石头书上有画。生答师相机板书:树叶 贝壳 小鱼

  出示幻灯片(4)请同学看树叶、贝壳、小鱼化石。这些都是化石,图纹清晰,保存得十分完整。

  出示幻灯片(5)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别的化石,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化石,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化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这么多化石哪儿来的呢?上面的画又能说明什么呢?……)

  (3)出示幻灯片(9):“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也许你能从中“刨”到答案?

  a、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

  师小结:勘探队员根据石头上的字、画推测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密林、后来变成大海。

  b、了解化石的形成。(有些动物或植物,由于地壳运动被埋了起来,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以后,这些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就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d、指名生有感情读这段文字。

  (4)读懂了石头书还有什么用呢?(找矿、了解人类的发展、生物的进化……)

  师小结:今天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了解到石头书上的学问可真不少。5、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们班哪些同学特别喜欢刨根问低,就请你们读川川、磊磊的话,爱解决问题的同学就读勘探队员的话。

  三、总结深化 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引导:学到这里,老师也想和川川、磊磊一样来“刨根问低”——

  2、川川、磊磊怎么会“刨”到这么多学问?(善于观察 充满好奇 不懂就问)

  3、勘探队员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的知识?(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研究投入)引导学生联系“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这什么。”理解。

  4、教师小结:这样看来,不仅石头是一本书,勘探队员也是一本书,川川、磊磊也是一本书啊!小朋友你们同意吗?

  5、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看来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也能学到许多知识。真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

  四、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延伸

  1、今天小朋友学得这样认真,老师送大家一份礼物,这块石头采自水蜜桃之乡——无锡阳山,阳山水蜜桃驰名中外,特别好吃,据说这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朋友有兴趣读一读这本书吗?

  2、老师向大家推荐课外阅读《*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浏览

《石头书》教学设计4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有关的字、词。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书是我们常见的学*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与书有关,齐读课题:石头书。

  2、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读,做做小老师。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弄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1)、勘探队员告诉川川和磊磊,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勘探队员叔叔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3)、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四、学*生字:

  1、学生合作、交流学*10个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意思。

  2、自学、领读二类字

  3、检查朗读有关的词语。

  五、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石头书》教学设计5

  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第六单元课文《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激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石头书” 的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并开始喜欢读科普读物。

  二、教学重难点:

  《石头书》以对话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化石的作用,其理解两个孩子与勘探员叔叔的对话,懂得“石头书”的内涵,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是教学该课时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若干;

  利用科学课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知识的了解。

  说教法、学法

  一、质疑导读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一方面可以弄清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疑难,便于随机调整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便于对疹下药,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现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一、读中感悟法

  “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手段,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读懂课文,入情入境;教师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给予点拨,或组织讨论,有助于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自主探究学*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深入探究问题,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质疑导入

  1、生共同板书:书,问:小朋友喜欢书吗?为什么?你知道书籍有什么作用?(板书:作用)

  2、师小结,问:我们一般见到的书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书上面一般会印些什么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画。今天我们来学*的课文,叫“石头书”,(师把课题板书完整)

  4、 师:课文你读过了吗?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吗?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预**惯,他们初读课文后一定能知道石头书是化石。)

  5、说说你们对化石的了解好吗?(师出示化石的图片,有动物化石、植物化石等作简单介绍)

  6、大家再来看看老师的板书,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书籍的特点,让他们知道书上有字有画,以及书籍的作用,并且及时板书,再简单介绍关于化石的知识,这样就把课文的脉络给理了出来。接着,又鼓励学生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但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新东西发生了冲突,很好地唤起学生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


《石头书》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3)

——石头书教学设计范本5份

  石头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通过学*,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书是我们常见的学*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与书有关,题目是:22石头书

  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自学生字词。

  ⑴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不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生字词。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勘探奇怪聚精会神足迹矿物地壳刨根问底。

  学生自读课文。

  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让学生逐个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⑵指名解释词语:

  ⑶齐读生字词。

  ⑷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勘"、"探"、"叔"、"矿"、"刨"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弄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⑴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⑵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

  ⑶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三、精读课文

  引出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这件事的过程当中是在不断变化,清在稳重画出有关的词语。

  朗读第1、2自然段。

  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

  过渡:勘探队员的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川川和磊磊的好奇,哪们,勘探队员到底在干什么?下节课学*。

  四、作业:

  练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朗读课文3、4自然段。

  过渡: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哪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

  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同。

  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朗读学*5~13自然段。

  思考:勘探叔叔夫人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⑴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⑵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⑶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⑷"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朗读第14自然段。

  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种,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三、作业:

  练*朗读课文。

  石头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课文,让学生了解石头书中的学问,激发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激发学*兴趣

  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了一篇有趣的课文――石头书。我们读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老师来检查小朋友上堂课的学*情况。

  出示:课文主要写了川川、磊磊通过 ,

  了解 。

  指名生回答。

  教师小结:那么“石头书”中到底有哪些学问呢?今天我们就和川川、磊磊一起来“刨根问底”,比一比谁的本领大,看谁从“石头书”中“刨”到的知识最多。

  二、学*课文,了解“石头书”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石头中有些什么学问?可以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表扬有些同学会读书,一时不懂的语句反复多读几遍,边读边动笔)

  2、刚才同学们学得可认真了,把你从文中“刨”到的知识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同学在说时我们要边听边思考,有补充或不同的看法,等同学说完再谈自己的想法。

  3、通过和小组内同学的交流,我想现在大家对课文的了解就更多了。现在你愿意把“刨”到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4、指名学生汇报学*情况。

  (1) 石头上有字。生答师相机板书:雨痕波痕 矿物

  “矿物”指什么?省略号表示什么?

  出示幻灯片(3)请同学们看雨痕、波痕、矿物图片,了解这些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

  (2)石头书上有画。生答师相机板书:树叶 贝壳 小鱼

  出示幻灯片(4)请同学看树叶、贝壳、小鱼化石。这些都是化石,图纹清晰,保存得十分完整。

  出示幻灯片(5)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别的化石,请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化石,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化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这么多化石哪儿来的呢?上面的画又能说明什么呢?……)

  (3)出示幻灯片(9):“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也许你能从中“刨”到答案?

  a、勘探队员是根据什么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

  师小结:勘探队员根据石头上的字、画推测到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密林、后来变成大海。

  b、了解化石的形成。(有些动物或植物,由于地壳运动被埋了起来,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以后,这些动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就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d、指名生有感情读这段文字。

  (4)读懂了石头书还有什么用呢?(找矿、了解人类的发展、生物的进化……)

  师小结:今天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了解到石头书上的学问可真不少。5、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们班哪些同学特别喜欢刨根问低,就请你们读川川、磊磊的话,爱解决问题的同学就读勘探队员的话。

  三、总结深化 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引导:学到这里,老师也想和川川、磊磊一样来“刨根问低”――

  2、川川、磊磊怎么会“刨”到这么多学问?(善于观察 充满好奇 不懂就问)

  3、勘探队员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的知识?(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研究投入)引导学生联系“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这什么。”理解。

  4、教师小结:这样看来,不仅石头是一本书,勘探队员也是一本书,川川、磊磊也是一本书啊!小朋友你们同意吗?

  5、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看来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也能学到许多知识。真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

  四、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延伸

  1、今天小朋友学得这样认真,老师送大家一份礼物,这块石头采自水蜜桃之乡――无锡阳山,阳山水蜜桃驰名中外,特别好吃,据说这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朋友有兴趣读一读这本书吗?

  2、老师向大家推荐课外阅读《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浏览

  石头书教学设计 3

  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第六单元课文《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激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石头书”的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并开始喜欢读科普读物。

  二、教学重难点:

  《石头书》以对话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化石的作用,其理解两个孩子与勘探员叔叔的对话,懂得“石头书”的内涵,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是教学该课时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若干;

  利用科学课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知识的了解。

  说教法、学法

  一、质疑导读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一方面可以弄清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疑难,便于随机调整教学重难点,另一方面便于对疹下药,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现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一、读中感悟法

  “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手段,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读懂课文,入情入境;教师将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给予点拨,或组织讨论,有助于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自主探究学*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深入探究问题,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质疑导入

  1、生共同板书:书,问:小朋友喜欢书吗?为什么?你知道书籍有什么作用?(板书:作用)

  2、师小结,问:我们一般见到的书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书上面一般会印些什么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画。今天我们来学*的课文,叫“石头书”,(师把课题板书完整)

  4、师:课文你读过了吗?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吗?(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预**惯,他们初读课文后一定能知道石头书是化石。)

  5、说说你们对化石的了解好吗?(师出示化石的图片,有动物化石、植物化石等作简单介绍)

  6、大家再来看看老师的板书,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书籍的特点,让他们知道书上有字有画,以及书籍的作用,并且及时板书,再简单介绍关于化石的知识,这样就把课文的脉络给理了出来。接着,又鼓励学生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但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新东西发生了冲突,很好地唤起学生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

  石头书教学设计 4

  一、复*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勘探队员叔叔告诉我们石头就是书,因为石头一层一层的(生答)

  2.关于石头书,这节课你想进一步了解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学*第六~十四自然段

  1.自己读第六~十四自然段,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读好。

  2.老师了解班上哪些同学爱提问,哪些同学爱回答问题?再读课文,爱提问的遇到课文中的问话多读几遍,爱回答的遇到课文中的回答就多读几遍。

  3.(出示问话)请爱提问的同学推荐一位导读。要求:让我们一听就知道你重点问什么?[相目机板书:字画]

  4.(出示带提示语的问话)加上提示语,你们是不是能读得更好,问话更吸引人?自己读。

  (1)指名读,把你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我们听。

  ①不禁笑了起来说说川川心里怎么想?

  ②一起问找一个你的好朋友一起问。

  ③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班有没有像川川一样遇到问题爱刨根问底的同学,请你们一起来读一读。

  5.学*答话。

  (1)你对这4个问题中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就在书上找到叔叔的回答,自己读一读。

  (2)指名答。

  ①有字吗?指名答。问:字是什么?[板书:波痕、雨痕、矿物]问:矿物是什么?还有可能有什么颜色?

  ②有画吗?指名答。问:画是什么?[板书:树叶、贝壳、小鱼]看书上的化石图,欣赏上面的图画。

  ③化石能说明什么?老师课前找了一些资料,请大家读读课文,再结合资料想一想,化石到底能说明什么?可以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指名答,再结合这块石头上的字、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④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指名答。结合书上的省略号想一想还有哪些作用?引导学生课后查资料。

  6.分角色读叔叔和川川、磊磊的对话。

  三、师总结

  化石能让我们由现在推测到过去,多神奇啊!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心中的小问号解决了吗?这样的石头书你们会读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

  石头书

  字波痕雨痕矿物

  画树叶贝壳小鱼

  石头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认识石头书,初步知道为什么叫石头书。

  4、学*川川和磊磊对周围感兴趣的事刨根问底,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导入新课

  1、大家喜欢看书吗?为什么?

  *时喜欢看什么样的书?

  板书:有字

  有画

  知识

  2、今天呀,老和大家一同来读一本非常奇特的书——“石头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这本书在哪里?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这本书上有什么字?这本书上有什么画?这本书上有哪些知识?)

  2、同学们对这个题目提出了许多疑问。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这就叫“好奇”。

  板书:好奇

  我们三(2)班的小朋友都是好奇、好学的孩子。大家的“好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石头可以成为书吗?二是这本书上有些什么样的字、画,有什么用途?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读这本石头书?

  3、好!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好奇心去读这本奇怪的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畅。大家愿意试一试吗?

  (这里采用以问设疑,以疑激趣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深入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和质疑、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5、检查自读情况

  ①通过课件出示词语:川川磊磊叔叔地壳贝壳

  勘探矿物煤炭脚印足迹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后评价:读得很好。“叔叔”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地壳的“壳”有两个读音,地壳的壳读qiao,地壳就是地球坚硬的壳;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词语。

  (词语分四类出示,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区分多音字和近义词)

  ②课文插图上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叔叔是干什么的?

  (是勘探员叔叔)

  师介绍:勘探员叔叔的任务就是发现地壳中的矿物和煤炭。发现地壳中的矿物的过程就叫“勘探”。

  ③磊磊和川川向勘探员叔叔问了许多问题,勘探员叔叔也回答了不少问题。刚才大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为什么叫“石头书”?也就是“石头”与“书”有什么关系?现在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一下,把不懂的问题标出来。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石头书上真的有字吗?有哪些字呢?让我们在带着这些来读6——7自然段,也许你们自己能解决这些问题。

  ①自读后交流

  卡片出示:石头书上有,有,还有,

  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②谁愿意代表勘探队叔叔把这段话有表情地读一下?那些小朋友愿意和老师合作一起来读一读?

  ③通过课件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一段话:“有哇,你们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上的字。”)学生自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还有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

  [师]雨痕和波痕的形状可能有什么不同?

  [生]雨痕是一点一点的,波痕是一圈一圈的。

  [师]石头书上的字就这些吗?

  [生]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

  [师]指着视幕上的省略号问:这6个小点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的。这些小不点儿叫什么?

  [生]叫矿物。

  ④相机板书:雨痕、波痕、矿物(师简要介绍雨痕、波痕、矿物的有关知识)

  ⑤课件展示5幅不同矿物标本照片,这些矿物有不同的颜色,有的金光闪闪,有的晶亮透明……看到石头书上的这些字,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学生纷纷回答:千奇百怪。五颜六色。密密麻麻。千姿百态。姿态各异。)

  ⑥石头书上真的有字,不仅形态各异,而且五彩斑斓,多姿多彩。谁愿意代表勘探员叔叔把这段话有表情地读一下?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把这段话读一下。

  2、石头书上真的有画吗?有哪些画呢?自读(8——9自然段)

  ①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

  ②出示课件:小鱼、贝壳等化片,简单介绍一下化石。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化石标本,师生一起逐一辨认:恐龙,兰草,鱼,蜘蛛,荷花,海星,小海螺,海虾,等等。)看到这么多的画,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呢?

  (学生纷纷回答:惊讶!太美了!太神奇了!千姿百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③这些画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这些有画的石头有一个名称,叫——?

  (生齐:化——石)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不仅突出了重点,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了词汇)

  ④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勘探员叔叔的第二段话:叔叔说:“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请喜欢这一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这一段话。(一部分同学站起来读。再指名个别读,齐读。)

  3、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石头书上真的有字有画,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请你猜一猜:(课件)石头书上有小鱼,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树叶,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贝壳,这里以前可能是()。

  石头书上有(),这里以前可能是()。

  (猜一猜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得、解决课问中的知识要点和难点。)

  4、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三段话:“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①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一起朗读。)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告诉了我们地壳竟是如此的变动,告诉了我们许多地壳变动的知识。读到这里,你们对这本石头书有什么新的认识?

  (石头书里的知识很多很多。一块小小的石块里,居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知识!)

  ②说得太好了!勘探队员们从金光闪闪的矿物中,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金矿;从色彩斑斓的各种矿物中,可以推断这里蕴藏着何种珍贵的矿藏。

  6、在视幕上展示勘探员叔叔的第四段话:“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①大家一起把勘探员叔叔说的这一段话读一下。石头书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知识就是财富。我国有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叫李四光,他通过研究“石头书”,为我国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大量的石油资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②板书:财富

  (即时地介绍李四光研究地质的事例,从中体会石头书的用途,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总结课文

  1、石头书跟我们用的书一样,有字,有画,有知识,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只是读这本书需要许多特殊的知识和技术。除此以外,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石头书在哪里呢?

  [师]大家说,石头书在哪里呢——?

  [生齐]在——山——上。

  [师]对,在山上,也可能在地下,在海里。还有什么问题吗?(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的脑袋里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许多问题,充满着好奇,非要把问题弄清楚。课文上有一个词,叫——?

  [生齐]刨——根——问——底

  板书:刨根问底

  [师]问一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一直问到把问题弄清楚。大家把这个词一起读一下。

  [师]“刨”是什么偏旁?

  [生]侧刀旁。

  2、对,刨就是挖掘。刨根问底是指遇到不懂或有趣。的问题一直追问到底,直到彻底弄明白为止。

  这是科学探究精神的体现。

  (这里设计的一段刨根问底的追问,让学生理解了“刨根问底”的意思,依托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这真是这堂课确定的教学重点之一。)

  3、今天我们学了《石头书》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心热爱科学的兴趣,引发了大家许许多多的问题,、怎么办?可以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可以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也可以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到网上去查阅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希望大家继续探究这本永远读不完的“石头书”。

  附:教师板书设计:

  石头书好奇

  有字

  有画

  有用刨根问底

  (财富)

  教学后记:

  心理学认为,儿童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和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的确如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尝试既需要勇气,又可以激发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实践的热情。在教学时,我一方面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读书要求,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

  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此,师生共同读、共同讨论、共同进步,形成了真意义上的“学*共同体”。

  我在组织学生研读文本时,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有的只是送给孩子一声肯定,带给孩子一片掌声,献给孩子一张笑脸。让所有的孩子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和知识。基于此,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这样想象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语言也就流淌出来了。


《石头书》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4)

——《竹石》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代表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迁移学*,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四)托物言志

  1、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二小 李 莉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 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推荐

  学*目标:

  1.会认生字:破磨击尔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古诗。

  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中内涵,学*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作者:郑燮,他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石头书》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5)

——《柳树》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性格。

  2、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学会欣赏别人。

  三、课前准备

  教师:《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生字,用引入课题。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8个生字宝宝。你还能叫出他的名字吗?

  2、上节课我们也认识了两位新朋友,你们看它们来了。(出示柳树和枣树图片) 同学们和他们的打声招呼吧!今天我们继续学*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

  二、朗读感悟,质疑解答 ,品味道理。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这两个小伙伴,所以我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小枣树和小柳树发生了什么故事。(课件出示问题)

  师:老师读完了, 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虽然现在同学们还不能完整的说出来,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会知道了。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走进小柳树河小枣树当中去。

  师:在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它们长得什么样子?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你能读一读吗?(屏幕出示有关句子指导朗读),你认为小柳树美吗?你能把小柳树的美通过你的读让老师感受到吗?(学生再读,师适时指导)

  师:我们感受到了小柳树的美,让我们再来看看小枣树现在是什么样子。谁能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师:你是从第几自然找到的?(学生回答)小枣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得好。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小柳树听到同学们这么夸奖他可开心了,他对小柳树说了一句话,你知道说的是什么吗,从课文中找一找,指名回答,并用横线画出来。(屏幕出示: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通过小柳树说的话让我体会到此时的小柳树非常骄傲、自豪在炫耀自己。指导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棒,不知不觉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小柳树和小树是什么样子,你在文中找一找,看找的快又准确。(学生朗读,屏幕出示)

  师:此时的小柳树和小枣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名回答)是啊,小柳树真美,他又对小枣树说什么了,你能快速找出来吗? 用横线画出来。此时的小柳树又是在表达自己对小枣树的什么?指名说说,师纠正:嘲笑、讥讽、看不起(屏幕出示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小柳树他一共说小枣树几次?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说自己美,小枣树丑)

  师:又过了好些日子,小枣树才长出了小小的叶子。这时候。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她在微风中得意的跳起舞来。(屏幕出示小柳树跳舞的画面)

  师:日子过的真快,转眼秋天到了,你们再来看看他们又有什么变化呢?(屏幕出示枣树结满枣子的图片)你喜欢吃枣子吗?你为什么喜欢吃?(指名回答)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看,(屏幕出示图片)这家人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吃着枣子,他们在说些什么呢,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练*:我会填一填

  ( 又大又红的 )枣子 ( 高高兴兴地 )吃起来

  ( )苹果 ( )读书

  师:听着一家人对小枣树的夸奖,小柳树看看自己什么也没结心中有了一种想法,你知道他想什么了吗?从文中找一找画一画。指名读。

  师:这时候,小柳树对小枣树有进行了谈话。(屏幕出示三句话)指名学生朗读,您能判断这都是谁说的吗?(指名学生回答)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此时,小柳树是低下头说,老师有些不明白,他为什么低下头?(指名学生回答)小枣树听到小柳树的问话,他是怎么回答的?把你找到的读给你的同桌听。(屏幕出示)通过小枣树的回答我发现小枣树说的都是小柳树的长处。都是什么长处?(指名说)你们喜欢小枣树吗?现在你们就是小枣树,来温和地说。(学生朗读小枣树说的话)

  师:听到小枣树这么夸奖小柳树,小柳树不好意思地笑了,

  师:谁来说说,小柳树为什么不好意思的笑了?

  屏幕出示小结:

  枣树和柳树各自都有( )点和( )点,我们要像枣树那样既看到别人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不要像小柳树那样看不起人,也不要太骄傲,这样我们才能茁壮成长!

  师:用一个我们曾经学过的八字成语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三扩展延伸

  师: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你了解你自己吗?能说说你自己的缺点吗?说说同学的优点吗?

  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谢谢大家!

  (一)激趣,引入新课

  1.你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问:你看见这个字想到了什么?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春()()()()()()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3.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景象。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课文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板书:柳树)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见板书)

  3.分节自愿读课文,说说柳树怎么了。板书:醒了软了绿了飞了

  (三)朗读,板画识字

  1.读第一节,老师板画春雷(闪电),出示生字雷、醒。怎么记这两个字?读音有什么特点?

  2.读第二节,老师板画柳枝,出示生字澡、枝、软。谁能发现澡、枝的偏旁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记软字?

  3.读第三节,学生板画,出示生字梳、梢。谁发现了这两个字的特点?

  4.读第四节,说说小柳絮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介绍,板画柳絮飞舞的情景。5.齐读第五节,通过比较认识耍字。要和耍有什么不同?怎样记耍字?

  (四)活动,巩固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生字。

  2.同桌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

  3.小组比赛认读生字卡。

  4.出示下列生字,学生做找朋友(组词)的游戏。说()()()话()()()朋()()()友()()()春()()()高()()()

  5.指导书写以上六个字。

  (五)背诵,感悟文意

  1.借助板书、板画背诵:自由练背;同桌互背;齐背。

  2.创设情境背诵:配乐背诵;表演背诵。

  (六)扩展活动

  1.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2.画一画: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教材分析:课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出现,因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旨在让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

  教学目标: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识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感悟、体会文章中的道理。

  教学设计理念:抓住课后*题设计教学流程,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课后*题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石头书》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6)

——《诚信》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质”“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理解诚信和谎言、隐私的关系,把握诚信的核心。

  2、能力目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诚信守则,运用诚信智慧,提高诚信守则的实践能力和诚信的两难上分辨是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鄙视那些不讲诚信的现象,涵养善良之心,展现诚信问题上的智慧,以诚信的道德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

  难点: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诚信的理解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自制课件。

  2、学生观察身边的诚信和不诚信行为,制作诚信之星。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复*提问:

  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我们学*的诚信的知识,谁来说说诚信的重要性?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也告诉我们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诚信的人?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第十课第二框《做诚信的人》(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五元钱与诚信》。请同学们思考:

  1、小林同学这么做,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原因?

  2、他这样做会有什么的影响?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

  教师总结:不管小林怎么样的原因而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是不对的,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那么诚实和信任有什么关系呢?

  (一)诚实与信任的关系

  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对人诚实自然会获得人们的信任,对人不诚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

  过渡: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知道要讲诚信,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不诚信的事发生呢?在哪些情况下,人们往往最容易违背诚信的原则呢?

  学生探究讨论,教师引导。教师小结:人们违背诚信的共同点,就是利益冲突。

  (二)诚信守则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国王与花种》,思考:

  1、为什么没花的小男孩却被国王选中了?

  2、故事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小男孩就是尊重了客观事实,才赢得了国王的信任。这也是我们要明确的诚信守则之一。 1)诚信守则一:坚持实事求是

  就是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到真实不欺,表里如一,信守诺言。

  教师:当然,生活是复杂的,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经受住诚信的考验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诚信大考验:小丽的爸爸在菜市场卖菜。一天,小丽发现爸爸正在往要卖的蘑菇上浇水,以加重分量。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你怎么评价小丽爸爸的行为?他这样做对自己以后的经营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2、假如你是小丽,会怎么选择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小丽爸爸的行为是不对的,贪图个人利益,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必然会招致大多数消费者利益的受损。长期下去,恐怕生意就难做了。这告诉我们在涉及利益冲突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站在多数人利益的一边。 2)诚信守则二:在涉及利益冲突时,诚信要求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

  我们学校有些同学喜欢通宵达旦上网,考试时爱作弊。这样的行为好吗?我们来看一则材料,然后思考。

  小松的故事(多媒体显示)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小结。

  3)诚信守则三: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时,诚信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

  同学们,毒品是世界的一大公害。吸毒的人,我们敬而远之。下面看则材料:小明报案(多媒体显示)

  问题:

  1、小明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亲戚朋友都指责他呢?

  2、小明应该怎么选择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情与法的冲突中,诚信要求站在法律的一边,维护法律的尊严。 4)诚信守则四:情与法的冲突中,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的一边。

  过渡:我们明确了诚信守则。有人说,为了做到诚信,实话实说就可以了。是不是这样呢?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对,生活不是这么简单。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来看两个材料:《说与不说》(多媒体显示)。学生讨论作答。

  教师总结:从大家的谈话中,这个情境里讲诚信和尊重别人隐私发生了矛盾。

  1、“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我们应该恪守诚信的品德;

  2、尊重隐私是待人坦诚的前提,是维持良好关系,有效沟通的基础。尊重他人隐私,未经他人同意不得将其公开,也是我们在交往时应有的品德。

  那么如何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矛盾呢?

  (三)诚信的智慧

  1、诚信要与具体情境相结合

  正确把握对人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发生冲突时,要结合具体情境,坚持原则,权衡利弊,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

  过渡:我们知道,说谎与诚实是水火不相容的,做诚实的不应该撒谎。然而在特定的交往情境中,有时需要隐瞒事情的某些真相,说些“美丽的谎言”。

  我们来看一则材料:医生的“谎言”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总结:我们经常听到有医生为了病人更好的治疗,不把病重的的实情告诉病人本人;刑警为了让家人放心,而隐瞒执行任务的危险性。诸如此类谎言,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善良。这也体现了诚信的核心。诚信的核心是善。

  2、从根本上说,“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信的道德。

  教师总结:只有人人讲诚信,社会才能和谐。同学们,坚持诚信守则,运用诚信智慧,努力做诚信之人,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三、课堂小结

  1、诚信守则

  1):坚持实事求是。

  2):在涉及利益冲突时,要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

  3):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要站在长远利益一边。

  4):在情与法冲突中,要站在法律一边。

  2、诚信的智慧

  1)应该正确把握对人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之间的关系。 2)“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信的道德。

  四、“送出一颗诚信之星”活动

  老师发放每位同学一颗正五角星,在背面写上一条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格言或成语。我们把五角星命名为“诚信之星”,它代表我们内心深处一种崇高的愿望和真情。请同学们将这颗诚信之星赠送给你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人吧。

  五、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相关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明白信用是创业成功的根本,也是现代经济生活的灵魂,信用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通过师生对经济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的探讨与分析,深刻体会诚信对于创业投资经营活动的重要意义,理解参与社会生活必须讲求诚信。

  2、能力目标:通过学*,基本能够运用全面地、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诚信的理解,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教学重点:信用对于个人创业和成功及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诚实守信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媒体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狼来了》的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动画并给故事中的放羊娃配音。(用故事和动画吸引学生的兴趣)

  师总结:听完了故事,看完了动画,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当这个放羊娃真正遇到狼时,他大喊狼来了,为什么没人去救他?2、这个放羊娃骗人的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这个孩子以后会怎样?

  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略)

  师:是的,狼来了并不可怕,失去诚信最可怕。因此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中,我们都要诚实守信,因为信用是金。给学生讲应聘的故事:(见投影片)让学生扮演这位应聘者,假如你是这位应聘的青年,你会怎么说?(学生回答)

  师:告诉学生这位应聘者的想法和做法。应聘的中国青年心里一震:“他认错人了。”而在此时,承认自己有哈佛的学历对应聘绝对有好处,但这个青年认为,诚实比什么都重要。于是他冷静而又客气地说:“先生,你可能认错人了。我没有到哈佛学*过,我只在中国的内地读过大学,”说话的同时,他已经作好了不被录取的准备。没想到主考的美国人露出惊喜之色,他说:“你很诚实,刚才就是我们考试的第一关,现在我们进行第二关的考试。”最终,这位青年凭着他的诚实和专业水*,最终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总结诚信的重要性:诚信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他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诚信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那么在经济生活中,在投资经营活动中,我们也要讲信用,因为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的灵魂,信用是金。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个标志:(海尔标志)这是什么标志?你们对海尔有哪些了解?问学生:(点击张瑞敏)全面的了解一下今天的海尔。(播放对海尔集团及其产品的介绍)。

  师:海尔创业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以质量求生存,靠信用闯天下却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20年前的海尔又是怎样的呢?20年前的海尔是一个亏损147万元,年销售额仅348万元的集体小厂——青岛电冰箱总厂。就连职工的工资也发不出,张瑞敏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1985年的一天,他从一封用户的来信中发现,刚生产出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于是他一台一台的检查,结果查出了76台有问题的冰箱,假如你是张瑞敏,怎么处理这76台冰箱?

  学生讨论:(略)为什么砸?为什么不砸?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张瑞敏是怎么做的?(点击播放影片)

  师:小结信用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看来信用既是创业者成功创业的秘诀,又是守业者发展的根本,失去信用会使一个名满天下的老字号面临生死存亡,甚至破产,倒闭。

  给学生讲述今年月饼市场上的一种奇怪现象:(略)

  师: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件事对月饼市场的影响至今还在。是什么事件的影响呢?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来并以记者的身份给我们报道一下:(学生在课本上找出并朗读,可叫语文科代表或朗读比较好的学生。)冠生园由于用陈馅做月饼,失去市场信用,不仅使企业破产,他的厂房等已在前几天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拍卖。他还影响到整个月饼市场,冠生园的阴影至今还未散去。看来失去信用就会失去所有的发展机会。学生一起看一个报道:悲哉,龙口粉丝!(点击播放)

  让学生猜测龙口粉丝的发展前景。(让学生明白重建信用非常困难)

  小结:信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假如我们的社会没有信用,我们来到一个不讲诚信的地方,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下面我们分组讨论以下几道题目,讨论完后各组的代表发言,看看你们组有多少担心和怀疑:(让小组自己选择他们要讨论的话题)

  (1)如果医院失去诚信,就诊时我们会怀疑

  (2)去市场买肉时,我们会担心:

  (3)当受雇于别人时,我们会提防

  (4)当雇佣别人时,我们会猜测:

  (5)当借钱给别人时,我们会担心;

  还有两个小组没有话题可选,你们自己寻找话题:从你们现在的生活,学*中来谈谈。

  提供两个参考:当我们与同学交往时,我们会担心:

  当我们在学校学*时,我们会猜测:

  让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总结:通过我们的讨论,我们知道,社会失去诚信,我们的生活无法想象,如果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讲诚信,那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担心,那么多的怀疑,那么多的猜测。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诚信对你对我、对他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中,我们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让学生从作业、考试方面来说)下面请同学们用以下几个词说一句或一段话:人人、企业、信用、社会(各组讨论一下,看哪组同学说的最精彩,)

  分组让学生说自己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只有我们人人讲信用,我们的社会才会有信用,我们的信用杭州、信用浙江、信用中国才能成为现实。在经济生活中,我们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而现在,我要和各位同学说:信用是金,诚信无价!愿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是诚信的人!

  教学目标:

  1、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

  2、体会真诚相待,讲信用的可贵,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3、知道诚守信用是为社会所称许的行为,在班级、校园、社区倡导诚信之风。

  教学重点:

  1、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

  2、知道诚实、守信是社会所称许的行为。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会真诚相待、讲信用的可贵。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与诚信有关格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朗读一篇学生的诚信家风作文,与学生交流谈话,引入课题。

  二、新授

  活动一 演一演 角色扮演:“买票”

  1、由学生扮演“买票”中的各个角色,再现买票的情景。

  2、小组讨论:你觉得父亲和售票员谁说得对?为什么?

  3、小结:

  活动二 讲一讲 诚信故事大家讲

  1、看林海燕事迹的诚信资料和海尔集团的诚信资料,并说说主要讲什么?

  2、换位体验,假如你是林海燕,你会怎样?你赞成海尔总裁的做法吗?

  3、同学交流自己生活中的诚信故事,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结:

  活动三 议一议 我该怎么办?

  1、教材第19页中的漫画呈现四个两难情境,请学生思考、讨论:遇到这些事情,我该怎么办?

  2、小结:

  活动四? 评一评班级诚信小天使

  1、小组讨论: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诚信之星?

  2、评选班级诚信之星,并说感言。

  3、一起设计班级的诚信宣言。

  活动五 说一说 我该怎么做?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打算今后怎样做?

  布置作业:办一份诚信手抄报

  板书设计 :

  三、我和诚信交朋友

  诚实守信

  不说谎话

  知错就改

  言而有信

  说到做到

  教材分析:

  《诚信是金》是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让诚信永相伴》的第二课。诚信,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道德品质,在人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加强诚信教育直接关系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2、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感受诚实是立身之本,理解“人无信不立”,理解诚实在待人处事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

  1、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经典事例。

  2、把第八页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完成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3、利用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课时划分: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续编课本第八页故事情节,学*第九页案例,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播放故事《狼来了》,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从而导入新课主题“诚信是金”。(板书:诚信是金)

  二、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身边的事例。

  1、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事例?

  2、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不诚信或诚信的行为呢?都产生了什么影响?

  3、其实,生活中很多人知道诚信的可贵,也向往做一名诚信人。在生活中的我们要怎样做到诚信呢?(板书:从小事做起)

  三、分组讨论,续编故事。

  1、课件出示第八页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

  (1)那个扔掉诚信的青年人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2)想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待人处事上会是什么样?这样下去其结果会是什么样?

  3、小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续演出来。

  三、交流收集,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四、学*第九页的案例,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五、总结。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寄语,真诚祝愿

  同学们,孔子说过,“人无信不立”。(板书:人无信不立)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溅起一个海洋。同学们,相信诚信的力量吧,它可以点石为金,触目为玉。

  一、教材分析

  《做诚信的人》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有两目,第一目是诚信守则,第二目是诚信的智慧。诚信守则是诚实守信的前提,诚信的智慧是诚实守信的升华。前面三个单元主要讲述与父母、老师、同学以及文化、网络交往等,第四单元重在探索交往的艺术与品德。本课内容不仅是交往的品德与艺术问题,它还涉及如何做人的根本问题。

  二、学情分析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但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一些中学生身上存有不讲诚信的现象和行为,而且有蔓延之势。因此全社会大力弘扬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加强诚信教育甚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大力弘扬中华诚信美德。

  2、能力目标

  发展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为人处世、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践约守信,诚实做人。

  3、知识目标

  了解诚信守则的要求,懂得诚信的核心是善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诚信的守则,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讲诚信要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情感体验法、分组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出示有关诚信的名言。

  2、提出问题:这些名人名言对我们共同的警示是什么?学生阅读名言,谈感受: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去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吧!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名言的诵读,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从而产生对做诚信人的渴望,从而引出课题。


《石头书》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7)

——定语从句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一、概说

  定语从句即指在主从复合句用作定语的从句。定语从句通常修饰名词或代词,对它进行限制、描绘和说明。受定语从句修饰的词语叫先行词,引导定语从句的词语叫关系词。关系词按其性质又分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词不仅引导定语从句,同时还在定语从句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

  如:The girl who spoke is my best friend. 讲话的姑娘是我最好的朋友。

  此句中,who spoke是由关系代词who引导的定语从句,用以修饰先行词the girl,同时who 在定语从句中用作主语。

  This is the town where I was born. 这就是我出生的城市。

  此句中,where I was born是由关系副词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用以修饰先行词the town,同时where在定语从句中用作状语。

  二、关系词的用法与辨析

  1. 关系词的用法

  关系词分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代词主要的有 that, who, whom, whose, which, as 等,其中who和whom 只用于指人,which和as 只用于指事物,whose和 that既可于指人也可用于指物,它们在定语从句可用作主语、宾语、表语或定语;关系副词主要有when, where 和why,其中when表示时间,where表地点,why表原因,它们在定语从句中均用作状语:

  A plane is a machine that can fly. 飞机是一种能飞行的机器。(that指物,在从句中用作主语)

  I have forgotten everything that I learnt at school. 我把学校学的所有东西都给忘了。(that指物,在从句中句作宾语)

  The man who lives in that house is my uncle. 住在那座房子里的人是我叔叔。(who指人,在从句中作主语)

  The house whose windows are broken is empty. 破了窗户的那座房子是空的。(whose指物,在从句中作定语)

  There are some students whose questions I can’t answer. 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回答不了。(whose指人,在从句中作定语)

  He is not such a fool as he looks. 他并不像他看起来那么傻。(as指人,在从句作表语)

  2. 关系词的选择

  选择关系词可考虑以下四点:

  (1) 一看先行词的意义,即分清先行词是指人、指物、时间、地点还是原因(如指物时不能用who或whom,指人时通常不用which等)。

  (2) 二看关系词的句功功能,即分清关系是担任什么句子成分,是作主语还是宾语、是作定语还是状语等(如作定语通常用whose,有时也用which;作状语要用when, where, why)。

  (3) 三看定语从句的种类,即分清是限制性定语从句还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如that和why通常不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4) 四看文体,即分清是正式文体还是非正式文体,是书面语体还是口语体。

  3. 关系词的辨析

  (1) 关于关系代词that与which的区别、that与who的区别、who与whom的区别、as与which的区别等。

  (2) 关系副词when, where与why的区别是:when用于指时间,where用于指地点,why用于指原因:

  1980 was the year when he was born. 1980是他的出生年。

  This is the room where he lived. 这就是他曾住过的房间。

  These are the reasons why we do it. 这些就是我们这样做的理由。

  三、关系词的省略

  关系词有时可以省略,但这只限于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关系词则不可省略。

  1. 关系代词作宾语时的省略

  当关系代词who, whom, which和that在定语从句中用作动词宾语或介词位于句末时的介词宾语时,可以省略:

  Is there anything (which) you wanted? 想要什么东西吗?

  Who is the man (that / who / whom) you were talking to? 刚才和你讲话的人是谁?

  2. 关系代词作表语时的省略

  当关系代词that在定语从句中用作表语时,可以省略:

  China is not the country (that) it was. 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了。(that作表语)

  3. 关系代词作宾语补足语时的省略

  当关系代词that在定语从句中用作宾语补足时,可以省略:

  I’m not the madman (that) you thought me. 我并不是你所认为的那个疯子。(that作宾语补语)

  4. 关系代词作主语时的省略

  一般说来,关系代词作主语时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在以下两种特殊情况,也可省略:

  (1) 当定语从句为there be 结构时,作主语的that可以省略:

  I’ve told you all (that) there is to tell. 该告诉的我都告诉你了。

  (2) 当主句为there be结构时,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的that, which, who有时可省略:

  There’s a gentleman (who) wants to see you. 有一位先生要见您。

  (3) 当主句为it is结构时,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的that也可省略:

  Here’s a little book (that) will tell you how to raise roses. 这是一本关于玫瑰花栽培的.小册子。

  5. 关系副词when的省略

  用作时间状语的关系副词when通常不能省略,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即用于day, year, time等少数几个词后时可以省略(也可换成that):

  That was the year (that) I first went abroad. 就是那一年我第一次出国了。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that) we met.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们见面的那一天。

  6. 关系副词where的省略

  用作地点状语的关系副词where通常不能省略,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即用于place, somewhere, anywhere, everywhere, nowhere少数几个词后时可以省略(也可换成that):

  This is the place (where) they met yesterday. 这就是他们昨天碰头的地方。

  Have you somewhere (that) I can lie down for an hour? 你有没有一个什么地方可以让我躺一个小时?

  7. 关系副词why的省略

  关系副词why通常只用于the reason后引导定语从句,且通常可换成that或for which,均可省略:

  That’s the reason (why, for whih, that) he reads on Qisu English APP. 这就是他在奇速英语APP上读时文的原因。

  四、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1. 形式不同

  限定性定语从句主句和从句之间不用逗号隔开,口语中使用时也不停顿;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与主句之间通常有逗号隔开,口语中使用时有停顿。

  2. 功能不同

  限定性定语从句用于对先行词的意义进行修饰、限制和识别,如果去掉,就会造成句意不完整或概念不清;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用于对先行词起补充说明作用,如果省略,句意仍然清楚、完整:

  People who take physical exercise live longer. 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活得长些。(若把从句去掉句子就失去意义)

  His daughter, who is in Boston now, is coming home next week. 他女儿现在在波士顿,下星期回来。(若把从句去句子意义仍然完整)

  3. 翻译不同

  在翻译定语从句时,一般把限定性定语从句翻译在它所修饰的先行词之前,而把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与主句分开:

  He is the man whose car was stolen. 他就是汽车被窃的那个人。

  I’ve invited Jim, who lives in the next flat. 我邀请了吉姆,他就住在隔壁。

  4. 含义不同

  比较:

  I have a sister who is a doctor. 我有一个医生的姐姐。(姐姐不止一个)

  I have a sister ,who is a doctor. 我有一个姐姐,她是当医生的。(只有一个姐姐)

  5.先行词不同

  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只能是名词或代词,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则可以是名词或代词,也可以是短语或句子;另外,当先行词为专有名词或其他具有独一无二性的普通名词时,通常要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而不用限制性定语从句:

  Peter drove too fast, which was dangerous. 彼得开车很快,这是很危险的。(which指drive too fast)

  He changed his mind, which made me very angry. 他改变了主意,这使我很生气。(which指整个主句)

  Mr. Smith, who is our boss, will leave for Japan next week. 我们的老板史密斯先生下周要去日本。(先行词为专有名词,要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

  Her father, who has a lot of money, wishes her to study abroad. 她父亲很有钱,希望她出国学*。(先行词为表独一无二意义的普通名词,要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

  6. 关系词不同

  关系词that和why可用于限制性定语从句中,通常不用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另外,在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关系词有时可以省略,而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关系词一律不省略。

  五、紧缩的定语从句

  1. 关于“介词+关系代词+不定式”

  该结构主要用于正式文体中,相当于一个被紧缩的定语从句:

  She must have time in which to grow calm. 她必须有冷静下来时的时间。

  Allow me one minute in which to change my clothes. 给我一点时间换衣服。

  He was miseralbe unless he had neighbours with whom to quarrel. 他要是没有邻居吵架就难受。

  注意,该结构中的介词不能没有,也不能位于不定式后面:

  在那儿孩子们有个玩耍的花园。

  正:There the children had a garden in which to play. (很正式)

  正:There the children had a garden in which they could play. (较正式)

  正:There the children had a garden to play in. (较口语化)

  误:There the children had a garden which to play in.

  2. 将定语从句转化为分词短语

  有时为了简洁起见可将定语从句转化为分词短语作定语:

  Who’s the girl who is sitting beisde Jim? / Who’s the girl sitting beside Jim? 坐在吉姆旁边的女孩是谁?

  Most of the people who were invited to the party were teachers. / Most of the people invited to the party were teachers. 奇速英语在线学*的*台(www.qisuen.cn)应邀参加晚会大多数是教师。

  Anyone who touches that wire will get a shock. / Anyone touching that wire will get a shock.任何人触到那根电线都会遭到电击。

  注意,并非所有的定语从句都能转换成分词短语,比如那些不能后置定语的分词短语就不能与定语从句进行转换:

  误:This is the boy being from the country. (being引出的分词短语通常不用定语,除非它是构成被动语态的助动词)

  正:This is the boy who is from the country. 这是来自乡下的那个男孩。

  误:We caught the thief having stolen the car. (现在分词完成式不用作定语,即使换成一般式也不对,因为现在分词短语作定语时它不能先于谓语动作之前发生)

  正:We caught the thief having stolen the car. 我们抓住了偷汽车的小偷。

  六、应考定语从句的几个易错点:

  1. 混淆定语从句与并列句

  请看下面两题:

  (1) He has two children, and both of _____ are abroad.

  A. them B. which C. whom D. who

  (2) He has two children, both of _____ are abroad.

  A. them B. which C. whom D. who

  第(1)题选A,第(2)题选C。由于第(1)题中用了并列连词and,从而使整个句子为并列句,and后应是一个独立的简单句,所以选A不选C;第(2)题没有并列连词and,both of whom are abroad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2. 混淆定语从句与表语(从句)

  请看下面的试题:

  (1) Your coat is still _____ you left it.

  A. where B. there C. there where D. the place where

  答案选A,where引导的是表语从句(=在…的地方),而不是定语从句。

  (2) Is this school _____ your father worked in ten years ago?

  A. where B. what C. that D. the one

  答案选D,this school为句子主语,the one 为表语,your father worked in…为定语从句。不要误认为this是句子主语,否则school前应加冠词the。

  比较:

  Is this the school _____ your father worked in ten years ago?

  A. where B. what C. that D. the one (选C)

  Is this the school _____ your father worked ten years ago?

  A. where B. what C. that D. the one (选A)

  3. 混淆定语从句与状语从句

  请看下面的试题:

  (1) I went upstairs ______I heard some crying.

  A. where B. when C. that D. which

  答案是B而不是A,when的意思是“当…的时候”,引导的是时间状语从句。(upstairs为副词,不宜用作先行词)

  (2) He is _____ a clever boy _____ we all like.

  A. such, that B. such, as C. so, that D. so, as

  答案应选B,而不是A。such … that …(如此…以致…)用于引导结果状语从句,其中的that不充当句子成分,而such…as…中的as为关系代词,用以引导定语从句并在定语从句充当句子成分。上句中第二空之所以选as,是因为它用作动词like宾语。

  4. 误加与关系代词同义的人称代词

  误:He is a man everyone respects him.

  正:He is a man everyone respects. 他是一个人人都敬重的人。

  5. 混淆关系代词与关系副词

  有的同学一看到先行词是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的名词,就认为一定要用关系副词,其实也一定。在此情况下,还要看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是用作什么成分,若是用作状语,则用关系副词,若不是用作状语(如用作主语、宾语等)则不能用关系副词,而用关系代词。

  比较:

  This is the factory where I want to work. 这就是我想工作的工厂。(work为不及物动词where在从句中用作状语)

  This is the factory that I want to visit. 这就是我想参观的工厂。(visit为及物动词,that用作visit的宾语)

  The reason why he can’t come is that he is ill. 他没来的是因为他病了。(come为不及物动词,why在定语从句中用作状语)

  The reason that he put forth is very important. 他提出的理由很重要。(put forth为及物动词,that在定语从句中用作其宾语)

  6. 因逗号误判which

  有的同学一看见逗号,就以为一定要选which而不选that,但问题是有时根本就不是定语从句:

  (1) If a book is in English, _____ means slow progress for you.

  A. as B. which C. what D. that

  (2) When I say two hours, _____ includes time for eating.

  A. as B. which C. what D. that

  以上两题均应选that,而不能选which,因为它们根本不是定语从句。之所以选that,是因为句中已有if和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逗号后为主句,that为主句主语。

  7. 混淆which与whose

  两者在定语从句中都可用作定语,区别是:whose 的意思相当于 one’s,而 which 的意思则相当于 that 或 this。

  比较:

  (1) This is Mary, whose [= and her] father we met last week.

  (2) Call again at 11, by which time [= and by that time] the meeting should be over.

  七、重点考点原创精练

  1. He wrote a lot of novels, many of _____ translated into foreign languages.

  A. it B. them C. which D. that

  2. He wrote a lot of novels, many of _____ were translated into foreign languages.

  A. it B. them C. which D. that

  3. He wrote a lot of novels, and many of _____ were translated into foreign languages.

  A. it B. them C. which D. that

  4. Mr Smith is _____ a good teacher _____ we all respect.

  A. such, that B. such, as C. so, that D. so, as

  5. She may have missed the train, in _______ case she won’t arrive for another hour.

  A. whose B. that C. which D. what

  6. If he’s only interested in your looks, _____ just shows how shallow he is.

  A. as B. which C. what D. that

  7. It was in the small house _____ was built with stones by his father _____ he spent his childhood.

  A. which, that B. that, which

  C. which, which D. that, where

  8. I believe the time will soon come ______ there will be no weapons in the world.

  A. since B. that C. where D. when

  9. The meeting was put off, _____, of course, was exactly what we wanted.

  A. who B. which C. this D. what

  10. The train, _____ takes only two hours to get there, is quicker than the bus, _____ takes three.

  A. which, it B. it, which

  C. which, which D. it, it

  11. Mr Smith has bought a little house in the country, around _____ some green trees.

  A. which is B. it is C. which are D. them are

  12. He is always really rude, ______ is why people tend to avoid him.

  A. that B. it C. this D. which

  13. The crisis has reached a point ______ the receiver will have to be called in.

  A. when B. where C. that D. who

  14. In 1980 he caught a serious illness from _____ efforts he still suffers.

  A. which B. that C. whose D. what

  15. I’m looking for a new job, one _____ I get a bit more job satisfaction.

  A. when B. where C. that D. which

  16. They found a strange book, parts of _____ we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 that B. which C. what D. this

  17. What have you got _____ will help a cold?

  A. what B. that C. it D. who

  18. Is there a shop around ______ we can buy some toilet articles?

  A. that B. which C. where D. what

  19. Unless I’m very much mistaken, ______ is my watch you’re wearing!

  A. as B. which C. what D. that

  答案:

  1—5 BCBBC 6—10 DADBC 11—15 CDBCB 16—19 BBCD

  一、概说

  定语从句即指在主从复合句用作定语的从句。定语从句通常修饰名词或代词,对它进行限制、描绘和说明。受定语从句修饰的词语叫先行词,引导定语从句的词语叫关系词。关系词按其性质又分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词不仅引导定语从句,同时还在定语从句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

  如:The girl who spoke is my best friend. 讲话的姑娘是我最好的朋友。

  此句中,who spoke是由关系代词who引导的定语从句,用以修饰先行词the girl,同时who 在定语从句中用作主语。

  This is the town where I was born. 这就是我出生的城市。

  此句中,where I was born是由关系副词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用以修饰先行词the town,同时where在定语从句中用作状语。

  二、关系词的用法与辨析

  1. 关系词的用法

  关系词分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代词主要的有 that, who, whom, whose, which, as 等,其中who和whom 只用于指人,which和as 只用于指事物,whose和 that既可于指人也可用于指物,它们在定语从句可用作主语、宾语、表语或定语;关系副词主要有when, where 和why,其中when表示时间,where表地点,why表原因,它们在定语从句中均用作状语:

  A plane is a machine that can fly. 飞机是一种能飞行的机器。(that指物,在从句中用作主语)

  I have forgotten everything that I learnt at school. 我把学校学的所有东西都给忘了。(that指物,在从句中句作宾语)

  The man who lives in that house is my uncle. 住在那座房子里的人是我叔叔。(who指人,在从句中作主语)

  The house whose windows are broken is empty. 破了窗户的那座房子是空的。(whose指物,在从句中作定语)

  There are some students whose questions I can’t answer. 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回答不了。(whose指人,在从句中作定语)

  He is not such a fool as he looks. 他并不像他看起来那么傻。(as指人,在从句作表语)

  2. 关系词的选择

  选择关系词可考虑以下四点:

  (1) 一看先行词的意义,即分清先行词是指人、指物、时间、地点还是原因(如指物时不能用who或whom,指人时通常不用which等)。

  (2) 二看关系词的句功功能,即分清关系是担任什么句子成分,是作主语还是宾语、是作定语还是状语等(如作定语通常用whose,有时也用which;作状语要用when, where, why)。

  (3) 三看定语从句的种类,即分清是限制性定语从句还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如that和why通常不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4) 四看文体,即分清是正式文体还是非正式文体,是书面语体还是口语体。

  3. 关系词的辨析

  (1) 关于关系代词that与which的区别、that与who的区别、who与whom的区别、as与which的区别等。

  (2) 关系副词when, where与why的区别是:when用于指时间,where用于指地点,why用于指原因:

  1980 was the year when he was born. 1980是他的出生年。

  This is the room where he lived. 这就是他曾住过的房间。

  These are the reasons why we do it. 这些就是我们这样做的理由。

  三、关系词的省略

  关系词有时可以省略,但这只限于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关系词则不可省略。

  1. 关系代词作宾语时的省略

  当关系代词who, whom, which和that在定语从句中用作动词宾语或介词位于句末时的介词宾语时,可以省略:

  Is there anything (which) you wanted? 想要什么东西吗?

  Who is the man (that / who / whom) you were talking to? 刚才和你讲话的人是谁?

  2. 关系代词作表语时的省略

  当关系代词that在定语从句中用作表语时,可以省略:

  China is not the country (that) it was. 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了。(that作表语)

  3. 关系代词作宾语补足语时的省略

  当关系代词that在定语从句中用作宾语补足时,可以省略:

  I’m not the madman (that) you thought me. 我并不是你所认为的那个疯子。(that作宾语补语)

  4. 关系代词作主语时的省略

  一般说来,关系代词作主语时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在以下两种特殊情况,也可省略:

  (1) 当定语从句为there be 结构时,作主语的that可以省略:

  I’ve told you all (that) there is to tell. 该告诉的我都告诉你了。

  (2) 当主句为there be结构时,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的that, which, who有时可省略:

  There’s a gentleman (who) wants to see you. 有一位先生要见您。

  (3) 当主句为it is结构时,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的that也可省略:

  Here’s a little book (that) will tell you how to raise roses. 这是一本关于玫瑰花栽培的小册子。

  5. 关系副词when的省略

  用作时间状语的关系副词when通常不能省略,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即用于day, year, time等少数几个词后时可以省略(也可换成that):

  That was the year (that) I first went abroad. 就是那一年我第一次出国了。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that) we met.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们见面的那一天。

  6. 关系副词where的省略

  用作地点状语的关系副词where通常不能省略,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即用于place, somewhere, anywhere, everywhere, nowhere少数几个词后时可以省略(也可换成that):

  This is the place (where) they met yesterday. 这就是他们昨天碰头的地方。

  Have you somewhere (that) I can lie down for an hour? 你有没有一个什么地方可以让我躺一个小时?

  7. 关系副词why的省略

  关系副词why通常只用于the reason后引导定语从句,且通常可换成that或for which,均可省略:

  That’s the reason (why, for whih, that) he reads on Qisu English APP. 这就是他在奇速英语APP上读时文的原因。

  四、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1. 形式不同

  限定性定语从句主句和从句之间不用逗号隔开,口语中使用时也不停顿;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与主句之间通常有逗号隔开,口语中使用时有停顿。

  2. 功能不同

  限定性定语从句用于对先行词的意义进行修饰、限制和识别,如果去掉,就会造成句意不完整或概念不清;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用于对先行词起补充说明作用,如果省略,句意仍然清楚、完整:

  People who take physical exercise live longer. 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活得长些。(若把从句去掉句子就失去意义)

  His daughter, who is in Boston now, is coming home next week. 他女儿现在在波士顿,下星期回来。(若把从句去句子意义仍然完整)

  3. 翻译不同

  在翻译定语从句时,一般把限定性定语从句翻译在它所修饰的先行词之前,而把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与主句分开:

  He is the man whose car was stolen. 他就是汽车被窃的那个人。

  I’ve invited Jim, who lives in the next flat. 我邀请了吉姆,他就住在隔壁。

  4. 含义不同

  比较:

  I have a sister who is a doctor. 我有一个医生的姐姐。(姐姐不止一个)

  I have a sister ,who is a doctor. 我有一个姐姐,她是当医生的。(只有一个姐姐)

  5.先行词不同

  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只能是名词或代词,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则可以是名词或代词,也可以是短语或句子;另外,当先行词为专有名词或其他具有独一无二性的普通名词时,通常要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而不用限制性定语从句:

  Peter drove too fast, which was dangerous. 彼得开车很快,这是很危险的。(which指drive too fast)

  He changed his mind, which made me very angry. 他改变了主意,这使我很生气。(which指整个主句)

  Mr. Smith, who is our boss, will leave for Japan next week. 我们的老板史密斯先生下周要去日本。(先行词为专有名词,要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

  Her father, who has a lot of money, wishes her to study abroad. 她父亲很有钱,希望她出国学*。(先行词为表独一无二意义的普通名词,要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

  6. 关系词不同

  关系词that和why可用于限制性定语从句中,通常不用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另外,在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关系词有时可以省略,而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关系词一律不省略。

  五、紧缩的定语从句

  1. 关于“介词+关系代词+不定式”

  该结构主要用于正式文体中,相当于一个被紧缩的定语从句:

  She must have time in which to grow calm. 她必须有冷静下来时的时间。

  Allow me one minute in which to change my clothes. 给我一点时间换衣服。

  He was miseralbe unless he had neighbours with whom to quarrel. 他要是没有邻居吵架就难受。

  注意,该结构中的介词不能没有,也不能位于不定式后面:

  在那儿孩子们有个玩耍的花园。

  正:There the children had a garden in which to play. (很正式)

  正:There the children had a garden in which they could play. (较正式)

  正:There the children had a garden to play in. (较口语化)

  误:There the children had a garden which to play in.

  2. 将定语从句转化为分词短语

  有时为了简洁起见可将定语从句转化为分词短语作定语:

  Who’s the girl who is sitting beisde Jim? / Who’s the girl sitting beside Jim? 坐在吉姆旁边的女孩是谁?

  Most of the people who were invited to the party were teachers. / Most of the people invited to the party were teachers. 奇速英语在线学*的*台(www.qisuen.cn)应邀参加晚会大多数是教师。

  Anyone who touches that wire will get a shock. / Anyone touching that wire will get a shock.任何人触到那根电线都会遭到电击。

  注意,并非所有的定语从句都能转换成分词短语,比如那些不能后置定语的分词短语就不能与定语从句进行转换:

  误:This is the boy being from the country. (being引出的分词短语通常不用定语,除非它是构成被动语态的助动词)

  正:This is the boy who is from the country. 这是来自乡下的那个男孩。

  误:We caught the thief having stolen the car. (现在分词完成式不用作定语,即使换成一般式也不对,因为现在分词短语作定语时它不能先于谓语动作之前发生)

  正:We caught the thief having stolen the car. 我们抓住了偷汽车的小偷。

  六、应考定语从句的几个易错点:

  1. 混淆定语从句与并列句

  请看下面两题:

  (1) He has two children, and both of _____ are abroad.

  A. them B. which C. whom D. who

  (2) He has two children, both of _____ are abroad.

  A. them B. which C. whom D. who

  第(1)题选A,第(2)题选C。由于第(1)题中用了并列连词and,从而使整个句子为并列句,and后应是一个独立的简单句,所以选A不选C;第(2)题没有并列连词and,both of whom are abroad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2. 混淆定语从句与表语(从句)

  请看下面的试题:

  (1) Your coat is still _____ you left it.

  A. where B. there C. there where D. the place where

  答案选A,where引导的是表语从句(=在…的地方),而不是定语从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