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密度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

  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

  学生回答出颜色。(还有其他答案)

  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导入:昨天我买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学们帮我鉴别一下。

  启发:显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区分,今天同学们会学到一种有效的鉴别物质的方法,也就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们就从已学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1)出示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

  学生回答:铁块质量大,铝块质量小

  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因为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哪个质量大?

  学生回答:体积大的木块质量大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质量/体积若体积是 1m3,1dm3,1cm3等单位体积的话,就有质量/体积=质量,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根据速度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密度的定义式。

  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 m/v

  注意:(1)ρ的读法和写法。(与p的区别)

  (2)密度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

  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相同物质的密度相同,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是复合单位。

  有:千克/米3 kg/m3 (板书)

  讨论说出“kg/m3”这个复合单位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若质量的单位为g,体积的单位为cm3,则密度的单位是:g/cm3(板书)

  展示: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学生练*做题。

  学生查看小资料,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三)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例题,然后出示变式*题:

  展示:例题

  学生做题,讲解,点评学生做得情况。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启发,提示一下学生)

  判断金属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展示:例题(时间问题,可以课后做)

  三、小结

  以板书内容为纲,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了密度的知识,它是这章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我们经过实验知道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种物质的一种属性,什么属性呢?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的属性,这对于区分不同的物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其公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

  密度教学设计 2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了“质量”和“用天*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旧知

  如何用天*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密度定义: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kg/m3) m――千克(kg) V――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g/cm3=1×103kg/m3、

  2、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3、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4、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 3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了“质量”和“用天*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旧知

  1、如何用天*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是为后续各节的学*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操作,掌握天*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使用方法的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 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 吨(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t = 1000kg 1kg = 1000g

  1g = 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

  托盘天*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 质量不 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6.1 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1、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2、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

  3、托盘天*介绍。

  天*的使用步骤

  1、把天*放在水*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密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

  托盘天*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用天*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认知学*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

  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稳);

  (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分组实验(一):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

  1.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小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即为:ρ=m/v2

  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称出石块的质量。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石块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水和石块的体积V2/cm3

  密度ρ/g/cm3

  。

  4.学生分组实验(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1、用天*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

  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才能减小测量的误差?

  (测盐水的密度时,为什么要先测盐水的质量?而测盐水的质量为什么用剩余法?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如果先测盐水体积,量筒中水倒入杯后,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量筒中,质量测不准,偏小。同样如果先测杯子质量,再将盐水倒入杯子测出盐水和杯总质量,然后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杯中,使盐水体积测不准,偏小。)

  (2)为了计算方便,倒入量筒的盐水体积取什么样的数值最好?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实验记录数据的表格,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整理实验仪器,培养良好的*惯。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1)

——密度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密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

  托盘天*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用天*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认知学*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

  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稳);

  (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分组实验(一):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

  1.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小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即为:ρ=m/v2

  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称出石块的质量。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石块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水和石块的体积V2/cm3

  密度ρ/g/cm3

  。

  4.学生分组实验(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1、用天*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

  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才能减小测量的误差?

  (测盐水的密度时,为什么要先测盐水的质量?而测盐水的质量为什么用剩余法?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如果先测盐水体积,量筒中水倒入杯后,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量筒中,质量测不准,偏小。同样如果先测杯子质量,再将盐水倒入杯子测出盐水和杯总质量,然后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杯中,使盐水体积测不准,偏小。)

  (2)为了计算方便,倒入量筒的盐水体积取什么样的数值最好?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实验记录数据的表格,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整理实验仪器,培养良好的*惯。

密度教学设计2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密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是为后续各节的学*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操作,掌握天*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使用方法的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 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 吨(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t = 1000kg 1kg = 1000g

  1g = 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

  托盘天*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 质量不 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6.1 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1、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2、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

  3、托盘天*介绍。

  天*的使用步骤

  1、把天*放在水*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2)

——密度教学设计菁选

密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密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密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学*用天*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密度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工作*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天*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天*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情境设计:

  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1.密度概念的引入

  公元前245年,为了庆祝盛大的月亮节,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出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出水面。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变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他感到自己变轻了。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木块变轻了。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把皇冠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失去*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的两个盘上,结果天*也失去*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的两个铁块,然后分别用天*称出两个铁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体积,并计算出大小两个铁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分析与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的木块、铁块的质量的关系?对实验表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何体积木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铁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木块和铁块的质量是不同的。

  2.密度的概念

  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将某种物质单位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密度=质量/体积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密度公式、单位及密度表,熟悉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单位转换:训练(1)7.9×103㎏/m3= g/cm3(2)2.7 g/cm3 = ㎏/m3

  判断: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想一想:一个铁球的质量是15.8克,体积是2立方厘米。则铁球的密度是多少?

  练一练:酒精和煤油的密度都是0.8*103 ㎏/m3 ,那么能装下1千克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

  A酒精B煤油C酱油D豆油

  课堂巩固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2.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同种物质,在一定的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的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密度的单位有:或

  3.一杯盐水,现在用掉半杯,那么剩下的半杯盐水()

  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制作飞机应尽可能的选用密度的材料,制造电风扇底座应尽可能选用密度的材料。

  6.有一块金属,质量为237g,体积是30 c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kg/m3,这种金属是。若将这块金属切成两半,则其中一半的密度是kg/m3。

  7.单位换算:

  (1)30ml= cm3= m3

  (2)5.5g/ cm3= kg/ m3

  (3)7.9×103kg/ m3= g/ cm3

  4、密度知识的应用:

  指导学生书上密度知识的应用,熟悉密度的变形公式,启发学生从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出发,寻找密度知识的应用途径。

  课堂巩固:

  1.查表分析: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铜块的体积铝块的体积,因为铜块的密度铝块的密度。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的质量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物质密度(kg/m3)煤油0.8×103;水1.0×103;铝2.7×103;铜8.9×103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5:2,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是()

  A.5:3 B.3:5 C.15:4 D.4:15 3.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

  A.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B.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C.铁受到的重力比棉花受到的重力大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一瓶子最多可以装0.2kg的水,那么用它最多可以装酒精()

  A.200g B.125g C.160g D.250g

  5.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一定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也是空心的

  C.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是空心的,而铝球和铁球是实心的

  6.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球,分别是铜、铁、铝制成,那么其空心体积最大的是()

  A.铜球最大B.铝球最大C.铁球最大D.无法判断

  7.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是物体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体积有关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跟质量、体积无关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作业:

  1.一只空杯内放入一些砂糖,冲入开水,砂糖慢慢溶化了。对此,甲同学说,杯中糖的质量在变小,直至质量为零;乙同学说,固体的糖质量少了,但总的糖的质量是不会变的。你说哪一个同学说得对?你可用什么方法明?

  2.有一天,小明看到煤气公司价格牌上,冬季55元/瓶,夏季51元/瓶,他寻思着,为什么夏季价格低?他查找了煤气资料,煤气冬季密度0.88×103kg/m3,夏季密度0.8×103kg/m3,煤气瓶容积0.015m3。通过计算发现夏季价格比冬季价格____(填“高”或“低”),若夏季价格与冬季价格一样,夏季应标价为____元/kg。

密度教学设计3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了“质量”和“用天*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旧知

  1、如何用天*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

  完成下面*题:

  1.天*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密度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教学设计6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学生分析】

  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应有的对策。

  【仪器材料】

  天*、砝码、水、体积不等的木块、石块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2、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进一步提问:

  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导入:

  在生活中会有类似要去辨认的事物,要用到一些方法去辨认,那我们就来学  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密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氛围,把学生的兴趣给提起来,激励学生去学*。

  提出问题

  1、物体的密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怎么使用仪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实验所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比例法…

  想想密度可能会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会使用仪器做实验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实验,注意可以更好地去分析和理解实验

  学生实验  

  密度概念

  发实验仪器  

  实验提示  

  分析实验 

  得出结论 

  给出密度的概念

  学生做实验  

  实验记录 

  学生分析

  学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归纳总结

  1、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水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D.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2、密度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分析

  练*ρ的写法

  练*单位的化法

  经过总结与学生的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交流与

  讨论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对密度的深入研究,加深理解

  小结

  密度的引入目的、概念、公式、单位

  进行知识的复述与

  可以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作业

  测量身边小物件的密度

  板书设计

  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板书的设计更直观明了地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在第十一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上课前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实验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练*巩固四部分。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通过实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行探究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学生选择,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对密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让学生与速度概念的学*进行对比分组学*,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最后选择适当的练*对学生的学*进行巩固。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的设计与生活中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思路下来,所以在导入部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2.在实验探究部分,我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学生分组讨论,有几个组不知道要做什么得不出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实验探究部分教师要做两手准备,一旦学生反应不好时,要与学生共同计论设计实验步骤。

  3.在类比法学*密度的概念时,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发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4.课堂上自己总是生怕学生不懂,所以一节课感觉自己讲的东西过多了点,而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稍微少了点。在学生分析练*时,应要做到倾听,而不应有过多的讲解。

  5.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6.一节课如何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是通过不断的讲解呢还是通过练*得以突破。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难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这是我今后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7.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现在学生*惯于动脑,很少有动笔,这样容易造成上课全听懂,下课统忘掉的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动脑又动手的*惯,这要靠*时的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我对《密度》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在教学上积累经验,避免无效课堂的发生。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

  十一道沟学校

  刘润亮

密度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上来看,虽然学*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密度教学设计8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密度教学设计9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对进行公式变形

  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

  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四.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1.根据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和.

  2.组织学生练*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

  3.练*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的积极性.

  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

  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

  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

  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

  2.求质量

  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

  前几章我们学*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如果我们要求路程和时间怎么办?

  可以进行公式变形,得出

  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对于学*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对比可解决的公式变形问题.

  学生练*公式变形,并讨论变形后的公式在实际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回答前边的问题.

  由密度公式,可以得出,从式子中可以知道,用物体的体积乘以它的密度可以求出它的质量.这样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也就是说用密度知识可以求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4.讲解例题

  例题:有一个体积是的钢球,它的质量是316g,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学生练*,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学生练*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请几个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的判断方法.

  可以求出这个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小于铜的密度,所以是空心的.

  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应当是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所以原球是空心的.

  根据给出的铜球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结果小于已知球的体积,所以是空心的.

  那么我们计算出的体积值是谁的体积.

  是球壳的体积.

  由学生们的分析归纳出: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

  用投影打出如下标准解题过程,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改正.

  3.总结、扩展

  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

  (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

  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 由此得出.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

  (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反比.

  (3)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

  探究活动

  【课题】鉴别铅球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体的密度 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难点:减小实验误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设计意图】: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2、【学情预设】: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二、学导并进

  (一)、量筒的使用: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与刻度线垂直。

  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2、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学情预设】: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学情预设】: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4)【学情预设】: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二)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三、当堂训练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A用天*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B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

  C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D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

  E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B )

  A、A B、B或D C、C 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B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D )

  A、(1)(2) B、(1)(2)(4) C、(1)(2)(4)(5) D、(1)(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DCBA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四、总结提高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密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是为后续各节的学*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操作,掌握天*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使用方法的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 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3、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 吨(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 t = 1000kg 1 kg = 1000g

  1 g = 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

  托盘天*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 质量不 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6.1 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1 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

  5、托盘天*介绍

  天*的使用步骤

  1、把天*放在水*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密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具:

  天*、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铁比木头重,木头比棉花重,事实上是这样吗?任何理论上的说法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成为真理,这里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些说法的可信度,但老师今天上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在所拿来的器材中只有天*,没有砝码,这里有两块体积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怎样使用老师所提供的器材,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评估,并依据学生提供的方案比较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体积大的木块和体积小的铁块的质量大小,得出结论:铁比木头重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师:哪么,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木头重呢?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师:哪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师: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2、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3、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然后肯定,这些结论是正确的,实际上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前人忆经为我们总结出来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找到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五、类比分析,学*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

  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

  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提问并采用投影或多媒体展示解答过程。)

  七、巩固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类比等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归纳出来。

  生、第一、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密度,因此,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第二、我们通过类比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是:密度=质量/体积,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Kgm-3=10-3gcm-3;第三,我们掌握了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首先统一单位,然后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密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明确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行;托盘天*称量时使水*放置,并使横梁*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二:

  【提出问题】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明确思路】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交流与讨论】

  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

  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没有*衡进行读数;托盘天*使用前没有使横梁*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四、板书设计

  略

密度教学设计15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材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也是以后学*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等内容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通过实验引入密度,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尽管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的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但是,物理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这一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给予充分重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密度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直观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练*法。

  【教学流程】

  视频导入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建立概念完善密度概念

  巩固训练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泡沫石头”并提问:影视剧中用体积巨大的泡沫替代同体积的真石头进行拍摄很安全,因为他们虽然体积相等,但哪个物理量相差很悬殊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密度

  观看视频,并从视频中感受泡沫替代真石头的趣味性,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他们的“质量”不同。

  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入,紧抓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二、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就会?

  2.追问: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

  3.交待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案:同学们桌面上分别摆放有一组长方体物块,每组物块有大中小三个,体积分别为10cm3、8cm3、6cm3,同组物块材质相同,可能是铁块、铝块或塑料快。用天*测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将他们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在实验报告单表格中,并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从经验出发,回答问题: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基于经验猜测: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

  理解实验设计意图,为实验操作做准备。

  用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参与问题的解答,再提出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欲望最强的时候给出实验方案,使学生跃跃欲试。

  三、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关注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天*。

  进行实验,分别记录各物块的质量,填写到实验表格,计算出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寻找比值的规律。描点连线:进一步确认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实践中获得规律认知。

  四、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

  1你测出的三个质量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呢?通过描点连线,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正比)

  2.你描了几个点呢?(三个)其实还有一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不需要测量就可以确定,你知道是哪一组吗?(当物体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因此这条直线一定过原点。可以更准确的确定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找另外两种物质实验小组展示比值大小。

  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展示实验结果及结论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获得实验后的成就感,深度挖掘实验数据及图线中隐含的信息,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五、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教师提问:三组不同物质得到的比值并不相同,这些比值有什么物理意义呢?

  引出概念: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可以反映物体单位体积包含物质的多少)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回答。

  引导学生以实验结论为基础,科学的建立密度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六、完善密度概念

  PPT展示

  密度定义: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密度公式:ρ=m/v

  密度单位:g/cm3,kg/m3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的密度特征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提问:为什么表格中铁的密度是7.9g/cm3、铝的密度是2.7g/cm3而我们测出的却不同呢?

  理解记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推导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认识固、液、气体的密度特征。记忆水的密度大小。

  回答测量值和理论值不同原因:实验存在误差。

  建立完整的密度概念。使学生认识不同物质

  密度特征,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公式计算。

  强调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七、巩固训练

  PPT展示巩固练*:

  1、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的密度是8.9x103kg/m3,表示8.9x103m3铜的质量为1kg

  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铁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相同

  D.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杯水,老师上课时喝去一半,则剩下半杯水

  A.质量和密度都将减小一半

  B.体积减小一半,密度增加一倍

  C.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一半

  D.质量减小一半,密度不变

  (3、4)

  举手回答,并解释原因

  巩固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认识到密度是物质得特性之一,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板书设计

  6.2密度

  一、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

  2.密度表达式:p=m/v

  3.密度单位:kg/m3(基本单位)、g/cm3(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4.水的密度是1g/cm3即1000kg/m3

  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有趣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顺应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强烈需求,设计并进行小组实验。组内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不同种类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关系,进而得到一个可以表示物质特性的比值: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水到渠成得出密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建立密度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符合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要求,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完善学*密度概念之后,及时认识生活中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将所学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特性,深层次认识理解密度概念。针对学生对密度理解的易错点、易混点及薄弱点以*题形式进行纠正、强化。更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设计较为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实验操作均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课堂实施流畅。能够有效的解决密度概念建立的课堂要求,并通过深化练*和思考,克服了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3)

——密度教学设计菁选

密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密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密度教学设计1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材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也是以后学*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等内容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通过实验引入密度,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尽管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的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但是,物理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这一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给予充分重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密度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直观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练*法。

  【教学流程】

  视频导入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建立概念完善密度概念

  巩固训练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泡沫石头”并提问:影视剧中用体积巨大的泡沫替代同体积的真石头进行拍摄很安全,因为他们虽然体积相等,但哪个物理量相差很悬殊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密度

  观看视频,并从视频中感受泡沫替代真石头的趣味性,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他们的“质量”不同。

  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入,紧抓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二、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就会?

  2.追问: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

  3.交待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案:同学们桌面上分别摆放有一组长方体物块,每组物块有大中小三个,体积分别为10cm3、8cm3、6cm3,同组物块材质相同,可能是铁块、铝块或塑料快。用天*测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将他们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在实验报告单表格中,并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从经验出发,回答问题: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基于经验猜测: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

  理解实验设计意图,为实验操作做准备。

  用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参与问题的解答,再提出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欲望最强的时候给出实验方案,使学生跃跃欲试。

  三、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关注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天*。

  进行实验,分别记录各物块的质量,填写到实验表格,计算出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寻找比值的规律。描点连线:进一步确认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实践中获得规律认知。

  四、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

  1你测出的三个质量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呢?通过描点连线,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正比)

  2.你描了几个点呢?(三个)其实还有一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不需要测量就可以确定,你知道是哪一组吗?(当物体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因此这条直线一定过原点。可以更准确的确定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找另外两种物质实验小组展示比值大小。

  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展示实验结果及结论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获得实验后的成就感,深度挖掘实验数据及图线中隐含的信息,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五、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教师提问:三组不同物质得到的比值并不相同,这些比值有什么物理意义呢?

  引出概念: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可以反映物体单位体积包含物质的多少)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回答。

  引导学生以实验结论为基础,科学的建立密度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六、完善密度概念

  PPT展示

  密度定义: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密度公式:ρ=m/v

  密度单位:g/cm3,kg/m3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的密度特征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提问:为什么表格中铁的密度是7.9g/cm3、铝的密度是2.7g/cm3而我们测出的却不同呢?

  理解记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推导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认识固、液、气体的密度特征。记忆水的密度大小。

  回答测量值和理论值不同原因:实验存在误差。

  建立完整的密度概念。使学生认识不同物质

  密度特征,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公式计算。

  强调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七、巩固训练

  PPT展示巩固练*:

  1、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的密度是8.9x103kg/m3,表示8.9x103m3铜的质量为1kg

  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铁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相同

  D.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杯水,老师上课时喝去一半,则剩下半杯水

  A.质量和密度都将减小一半

  B.体积减小一半,密度增加一倍

  C.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一半

  D.质量减小一半,密度不变

  (3、4)

  举手回答,并解释原因

  巩固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认识到密度是物质得特性之一,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板书设计

  6.2密度

  一、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

  2.密度表达式:p=m/v

  3.密度单位:kg/m3(基本单位)、g/cm3(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4.水的密度是1g/cm3即1000kg/m3

  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有趣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顺应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强烈需求,设计并进行小组实验。组内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不同种类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关系,进而得到一个可以表示物质特性的比值: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水到渠成得出密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建立密度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符合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要求,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完善学*密度概念之后,及时认识生活中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将所学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特性,深层次认识理解密度概念。针对学生对密度理解的易错点、易混点及薄弱点以*题形式进行纠正、强化。更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设计较为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实验操作均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课堂实施流畅。能够有效的解决密度概念建立的课堂要求,并通过深化练*和思考,克服了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密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

  托盘天*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用天*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认知学*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

  (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

  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稳);

  (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分组实验(一):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

  1.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小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即为:ρ=m/v2

  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称出石块的质量。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石块质量m/g

  水的体积V1/cm3

  水和石块的体积V2/cm3

  密度ρ/g/cm3

  。

  4.学生分组实验(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1、用天*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

  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才能减小测量的误差?

  (测盐水的密度时,为什么要先测盐水的质量?而测盐水的质量为什么用剩余法?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如果先测盐水体积,量筒中水倒入杯后,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量筒中,质量测不准,偏小。同样如果先测杯子质量,再将盐水倒入杯子测出盐水和杯总质量,然后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总有一部分水残留在杯中,使盐水体积测不准,偏小。)

  (2)为了计算方便,倒入量筒的盐水体积取什么样的数值最好?

  实际操作,自行设计实验记录数据的表格,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

  整理实验仪器,培养良好的*惯。

密度教学设计3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学*用天*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密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

  完成下面*题:

  1.天*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密度教学设计6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密度教学设计7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了“质量”和“用天*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旧知

  1、如何用天*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对进行公式变形

  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

  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四.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1.根据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和.

  2.组织学生练*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

  3.练*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的积极性.

  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

  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

  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

  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

  2.求质量

  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

  前几章我们学*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如果我们要求路程和时间怎么办?

  可以进行公式变形,得出

  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对于学*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对比可解决的公式变形问题.

  学生练*公式变形,并讨论变形后的公式在实际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回答前边的问题.

  由密度公式,可以得出,从式子中可以知道,用物体的体积乘以它的密度可以求出它的质量.这样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也就是说用密度知识可以求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4.讲解例题

  例题:有一个体积是的钢球,它的质量是316g,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学生练*,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学生练*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请几个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的判断方法.

  可以求出这个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小于铜的密度,所以是空心的.

  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应当是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所以原球是空心的.

  根据给出的铜球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结果小于已知球的体积,所以是空心的.

  那么我们计算出的体积值是谁的体积.

  是球壳的体积.

  由学生们的分析归纳出: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

  用投影打出如下标准解题过程,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改正.

  3.总结、扩展

  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

  (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

  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 由此得出.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

  (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反比.

  (3)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

  探究活动

  【课题】鉴别铅球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具:

  天*、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铁比木头重,木头比棉花重,事实上是这样吗?任何理论上的说法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成为真理,这里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些说法的可信度,但老师今天上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在所拿来的器材中只有天*,没有砝码,这里有两块体积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怎样使用老师所提供的器材,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评估,并依据学生提供的方案比较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体积大的木块和体积小的铁块的质量大小,得出结论:铁比木头重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师:哪么,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木头重呢?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师:哪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师: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2、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3、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然后肯定,这些结论是正确的,实际上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前人忆经为我们总结出来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找到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五、类比分析,学*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

  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

  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提问并采用投影或多媒体展示解答过程。)

  七、巩固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类比等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归纳出来。

  生、第一、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密度,因此,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第二、我们通过类比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是:密度=质量/体积,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Kgm-3=10-3gcm-3;第三,我们掌握了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首先统一单位,然后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密度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工作*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天*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天*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情境设计:

  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1.密度概念的引入

  公元前245年,为了庆祝盛大的月亮节,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出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出水面。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变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他感到自己变轻了。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木块变轻了。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把皇冠和同样重量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失去*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的两个盘上,结果天*也失去*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的两个铁块,然后分别用天*称出两个铁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体积,并计算出大小两个铁块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分析与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的木块、铁块的质量的关系?对实验表格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

  单位何体积木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铁块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木块和铁块的质量是不同的。

  2.密度的概念

  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将某种物质单位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密度=质量/体积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密度公式、单位及密度表,熟悉常见的物质的密度。

  单位转换:训练(1)7.9×103㎏/m3= g/cm3(2)2.7 g/cm3 = ㎏/m3

  判断:1、大铝块的质量为4㎏,小铝块的质量为1㎏,则大铝块的密度大于小铝块的密度。()

  2、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想一想:一个铁球的质量是15.8克,体积是2立方厘米。则铁球的密度是多少?

  练一练:酒精和煤油的密度都是0.8*103 ㎏/m3 ,那么能装下1千克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

  A酒精B煤油C酱油D豆油

  课堂巩固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2.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同种物质,在一定的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的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密度的单位有:或

  3.一杯盐水,现在用掉半杯,那么剩下的半杯盐水()

  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制作飞机应尽可能的选用密度的材料,制造电风扇底座应尽可能选用密度的材料。

  6.有一块金属,质量为237g,体积是30 cm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kg/m3,这种金属是。若将这块金属切成两半,则其中一半的密度是kg/m3。

  7.单位换算:

  (1)30ml= cm3= m3

  (2)5.5g/ cm3= kg/ m3

  (3)7.9×103kg/ m3= g/ cm3

  4、密度知识的应用:

  指导学生书上密度知识的应用,熟悉密度的变形公式,启发学生从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出发,寻找密度知识的应用途径。

  课堂巩固:

  1.查表分析: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铜块的体积铝块的体积,因为铜块的密度铝块的密度。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的质量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物质密度(kg/m3)煤油0.8×103;水1.0×103;铝2.7×103;铜8.9×103

  2.甲、乙两个实心球,体积之比是2:3,质量之比是5:2,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是()

  A.5:3 B.3:5 C.15:4 D.4:15 3.通常说的铁比棉花重,它的实质是指()

  A.铁的体积比棉花的体积小B.铁的密度比棉花的密度大

  C.铁受到的重力比棉花受到的重力大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4.一瓶子最多可以装0.2kg的水,那么用它最多可以装酒精()

  A.200g B.125g C.160g D.250g

  5.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一定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也是空心的

  C.铜球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是空心的,而铝球和铁球是实心的

  6.质量和体积都相等的空心球,分别是铜、铁、铝制成,那么其空心体积最大的是()

  A.铜球最大B.铝球最大C.铁球最大D.无法判断

  7.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是物体的疏密程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体积有关

  C.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跟质量、体积无关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密度也不会变

  作业:

  1.一只空杯内放入一些砂糖,冲入开水,砂糖慢慢溶化了。对此,甲同学说,杯中糖的质量在变小,直至质量为零;乙同学说,固体的糖质量少了,但总的糖的质量是不会变的。你说哪一个同学说得对?你可用什么方法明?

  2.有一天,小明看到煤气公司价格牌上,冬季55元/瓶,夏季51元/瓶,他寻思着,为什么夏季价格低?他查找了煤气资料,煤气冬季密度0.88×103kg/m3,夏季密度0.8×103kg/m3,煤气瓶容积0.015m3。通过计算发现夏季价格比冬季价格____(填“高”或“低”),若夏季价格与冬季价格一样,夏季应标价为____元/kg。

密度教学设计11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学生分析】

  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应有的对策。

  【仪器材料】

  天*、砝码、水、体积不等的木块、石块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2、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上却能*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进一步提问:

  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导入:

  在生活中会有类似要去辨认的事物,要用到一些方法去辨认,那我们就来学  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密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氛围,把学生的兴趣给提起来,激励学生去学*。

  提出问题

  1、物体的密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怎么使用仪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实验所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比例法…

  想想密度可能会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会使用仪器做实验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实验,注意可以更好地去分析和理解实验

  学生实验  

  密度概念

  发实验仪器  

  实验提示  

  分析实验 

  得出结论 

  给出密度的概念

  学生做实验  

  实验记录 

  学生分析

  学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更好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归纳总结

  1、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水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D.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2、密度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分析

  练*ρ的写法

  练*单位的化法

  经过总结与学生的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巩固。

  交流与

  讨论

  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对密度的深入研究,加深理解

  小结

  密度的引入目的、概念、公式、单位

  进行知识的复述与

  可以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作业

  测量身边小物件的密度

  板书设计

  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板书的设计更直观明了地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在第十一章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上课前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实验探究――密度概念的建立――练*巩固四部分。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通过实验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行探究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变化规律,2.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大量的器材可供学生选择,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对密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让学生与速度概念的学*进行对比分组学*,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最后选择适当的练*对学生的学*进行巩固。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的设计与生活中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能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思路下来,所以在导入部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2.在实验探究部分,我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学生分组讨论,有几个组不知道要做什么得不出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实验探究部分教师要做两手准备,一旦学生反应不好时,要与学生共同计论设计实验步骤。

  3.在类比法学*密度的概念时,学生对组合单位的换算在练*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我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发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时间不够。

  4.课堂上自己总是生怕学生不懂,所以一节课感觉自己讲的东西过多了点,而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稍微少了点。在学生分析练*时,应要做到倾听,而不应有过多的讲解。

  5.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6.一节课如何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是通过不断的讲解呢还是通过练*得以突破。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难点,那么对于这一知识点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突破呢?这是我今后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7.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现在学生*惯于动脑,很少有动笔,这样容易造成上课全听懂,下课统忘掉的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动脑又动手的*惯,这要靠*时的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我对《密度》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在教学上积累经验,避免无效课堂的发生。使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最终达到高效。

  十一道沟学校

  刘润亮

密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是为后续各节的学*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操作,掌握天*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使用方法的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 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3、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 吨(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 t = 1000kg 1 kg = 1000g

  1 g = 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

  托盘天*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 质量不 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6.1 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1 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

  5、托盘天*介绍

  天*的使用步骤

  1、把天*放在水*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密度教学设计13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上来看,虽然学*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密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明确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行;托盘天*称量时使水*放置,并使横梁*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二:

  【提出问题】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明确思路】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交流与讨论】

  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

  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没有*衡进行读数;托盘天*使用前没有使横梁*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四、板书设计

  略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4)

——《蜗牛》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美观的书写四个生字:奖、蜻、蜓、蜂。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蜗牛飞行本领的高强。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环节:

  1、看图激趣,质疑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品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4、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质疑导入

  师:瞧,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昆虫,它们是?(课件出示或老师把提前画好的小昆虫拿出展示)

  生:回答:蜻蜓、蝴蝶、蜜蜂,

  师:然后拿出带翅膀的蜗牛问学生,这是……

  生:蜗牛

  师:这是蜗牛(怀疑的语气),好,看老师写这两个字(师板书:蜗牛 写上蜗牛,然后把生字注音)然后指名让学生读,后齐读,好,你们见过的蜗牛是这个样子吗?说说看,指名让学生回答。

  生:我见过的蜗牛没有翅膀,它长着一对触角,后面还长着螺旋形的壳子。

  师:你真了解蜗牛说得真好,请坐。

  生2:我见过的蜗牛中间部分肚子是看不见的。它的背上有一个坚硬的壳子。(教师引领学生着重“壳子”)

  师:指着黑板上的蜗牛问:它们是这个样子吧?

  学生回答:不是。

  师:你们看到黑板上那个的蜗牛你们有什么想法?指名让学生来回答。

  生1:为什么老师出示的蜗牛会飞,见到的蜗牛为什么不会飞?

  生2:为什么以前的蜗牛很高兴,现在的蜗牛却愁眉苦脸的。

  生3:为什么现在的蜗牛没有翅膀,以前的蜗牛长着一对翅膀呢?

  师评价后说,这些问题,我们学过课文第七课,蜗牛的奖杯之后就全明白了。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的奖杯,奖字注音)

  师:然后说明奖是个生字,谁来读?

  生1:奖杯,

  师:很好,还有谁来读一下。

  生2:奖杯,

  师:好,咱们大家一块读一下。

  生齐读

  师:试着连起来读课题。生1、生2、后生齐读,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神奇的童话世界吧。

  (课件出示:小昆虫比赛的场面,配乐情景朗读)

  故事读完了,有趣吗?故事听完了,下面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任务。

  二、出示目标及要求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目标(课件出示后让学生读目标及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美观的书写四个生字:奖、蜻、蜓、蜂。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蜗牛飞行本领的高强。

  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学*带休止符的节奏,并为歌曲伴奏。

  二、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同学们懂得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三、 能力目标:通过创编、表演,培养学生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和探究团结的精神。初步学会评价。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听到的音乐,从而体验音乐、感受音乐。

  教学难点

  学会o x o x | o x x ‖的节奏型,唱出歌曲的强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蜗牛和黄鹂鸟的头饰、打击乐器、电子琴等。

  教学方法

  听唱法、视唱法、情境法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感受音乐

  学生听音乐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走进音乐教室。

  二、谜语激趣导入

  1、猜一猜

  师:老师这有一个小谜语让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小动物行得慢,背着房子它在里面住。是什么动物?(生:蜗牛。可见出示蜗牛)它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学学蜗牛爬行的样子。

  师:瞧!森林里的黄鹂鸟也来了(课件出示)

  2、师:可真热闹呀,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可是老师要用唱的方式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教师范唱《蜗牛与黄鹂鸟》)

  师:谁能把刚才老师唱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看看谁说得最棒。(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三、学*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师:这么有趣的歌曲让我们为它伴奏相信会更好听的。

  1、课件出示两条节奏型

  ① o x o x | o x x ‖

  ② xxxx x | xxxx x ‖

  老师示范拍节奏

  2、师:你们觉得哪条节奏型更像小蜗牛在爬的样子呢?我们就用它为歌曲伴奏(学生讨论并回答)。

  3、练*节奏

  第一步:学生有节奏的模仿蜗牛爬的样子

  出示:0爬 0爬 | 0爬 爬‖

  第二步:学生按节奏怕手为歌曲伴奏

  第三步:用自己喜欢的并能发出声响的方式按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学唱歌曲

  师:这么有趣的歌你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

  1、 听一听:播放电脑课件完整聆听《蜗牛与黄鹂鸟》,感受歌曲。

  2、 哼一哼:教师弹奏学生用“lu”轻声模唱歌曲。

  3、 念一念:按节奏念歌词,教师要提示念歌词时第一拍要念得强一些。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5)

——《**》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主题目标:

  1、通过升**场景的感受以及画**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对**的认知和尊敬、热爱**的情感。

  2、养成升**、奏**时要肃立、敬队礼的行为*惯。

  3、运用观察、体验等方式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1、视频《开国大典》中的***升起第一面***。

  2、电影《在烈火中永生》片段。

  3、视频《五一***升**仪式》。

  4、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5、每组一面小**。

  6、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

  活动时间:3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媒体课件激情导入

  1、多媒体配乐播放***城楼前的升**仪式片段。

  2、看到这一幕你想说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直观感知,学问明理

  1、出示**,让学生认识我国的**是***。

  (1)观察:什么颜色?有什么?

  (2)引导探究**各部分的象征意义。

  小组讨论:为什么是***?

  2、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加深对**的认识。

  3、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再播放***城楼前的升**意识片段。

  二、听、看故事,激发感情

  1、播放电影《烈火中永生》片段。

  2、谈感受。

  3、讲故事《一定要让***升起来》。

  4、谈感受。

  5、引导看书上的图片。

  四、课外延伸

  1、搜集爱**,爱祖国的故事,下节课交流。

  2、访谈家长:什么时候看到**最激动?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感。

  1、多媒体不妨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周一校园中、国际赛场上等出现升挂**的情景片段。

  2、谈谈感受,全般交流,丰富认识,加深情感。

  二、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同学交流自己搜集的图片。

  2、教师补充**班的故事《**和太阳一起升起》。

  3、继续交流搜集的资料。

  三、学生交流回家访谈家长的情况。

  四、延伸升华。

  引导学生说出爱**的感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有无限的民族自豪感。

  五、唱有关**的歌曲。

  六、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在***广场、在奥运赛场、在贫困山区、在边防哨所升的录象片段。

  2、谈感受:如果你在谈们身边你会怎么做?

  二、结合实际,指导行为

  1、说说每周升**时是怎么做的?当时的心情怎样?

  2、指导:升**要肃立、敬礼、唱**。

  三、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1、再次感受升**的气氛。

  2、画画**,延伸升华。

  四、交流反思,拓展情感

  1、说说:**出现在哪里?

  2、找找:有关**的资料。

  3、听听:有关**的故事。

  教学内容:

  1、听赏《中华人民共和国**》。

  2、学唱歌曲《****真美丽》。

  教学目标:

  1、能安静地聆听音乐,并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要唱、奏**。

  2、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感受人声和器乐不同的音色。

  3、学唱歌曲《****真美丽》,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唱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感受人声和器乐不同的音色。

  难点: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演唱歌曲《****真美丽》。

  教具准备:唱、奏**的VCD、录像带或幻灯片及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听赏《**》

  1、引入新课。

  教师简单介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反映该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因此,在唱、奏**时一定要起立。面部表情要庄重、肃穆,身体不能乱动。介绍完后,请学生起立,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赏一遍。

  2、可向学生提问:在什么场合、情景下唱、奏**?然后播放有关唱、奏**的VCD、录像带或幻灯片及有关图片,再请一至两位学生补充。

  3、介绍**的来历,并听齐唱和铜管乐演奏的**,使学生感受人声与乐器的不同音色。

  4、教师启发学生简单谈谈,用乐器演奏和人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他们的不同感受。

  5、播放奏**、升**的画面,让学生知道奏**、升**的联系。

  (二)学唱《****真美丽》

  1、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谈一谈,**的形状、颜色、五星的排列、象征意义等**知识。

  2、教师播放歌曲录音或范唱一遍,以引起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

  3、教师带领学生将歌词按语言节奏朗读一遍。

  4、学生跟着教师分句模唱歌曲数遍。

  5、教师引导学生,以接唱方式熟唱歌曲,如教师唱“****”,学生接唱“真美丽”……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你都知道了什么?能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指名学生交流)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的确不少,老师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唱奏**中,都能和录象当中的小朋友表现一样出色。

  教学评价:

  1、是否能安静地听音乐。

  2、是否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唱、奏**。

  3、是否能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真美丽》,而不喊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认识常用课堂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3、听赏歌曲《吹芦笙》。

  教学目标:

  1、能有兴趣地听音乐,并知道《吹芦笙》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3、认识碰铃与响板,并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有兴趣地听音乐,并知道《吹芦笙》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2、认识碰铃与响板,并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难点:能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教具准备:图片、录像、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学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1、教师挂出中国地图和长江、黄河风景图,介绍长江、黄河,并请学生指出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2、教师将歌曲范唱一遍,或播放童声独唱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词、节奏和情感。

  3、跟着教师有表情地分句轻声学唱。

  4、请几级学生集体演唱,并评出有表情且音色较美的小组进行表扬。

  (二)听赏《吹芦笙》

  1、教师播放歌曲《吹芦笙》,引导学生欣赏,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简单介绍侗族及其吹奏乐器芦笠的主要特点。

  3、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4、在听赏几遍以后,可让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哼唱。

  (三)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1、教师向学生展示乐器实物,演示基本的演奏方式,并让学生识别两种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

  2、教师将乐器发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敲击方法。如乐器数量不够,可轮换进行。

  3、教师出示卡片 碰铃dang dang dang dang

  响板da da da da da da da da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统*演奏。可分组交换练*,每两人为一组作乐器交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你都知道了什么?你又学会了什么?赶快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学生相互交流)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的确不少,老师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不断学*中,能够成长为一个非常出色的孩子。(放音乐,学生律动出教室)

  教学评价

  1、能否区别碰铃与响板的音色,并能正确演奏。

  2、是否知道《吹芦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儿童歌曲。

  3、能否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学目标:

  1、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表演。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难点:能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表演。

  教具准备:图片、录像、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用碰铃和响板为歌曲《****真美丽》伴奏

  1、在教师指导下将歌曲集体演唱一遍,使学生感受节奏、速度和情绪。

  2、教师给出节奏卡片:

  学生分组按节奏拍手练*。

  3、每两人一组发给碰铃和响板,按卡片上的节奏练*。

  4、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分组为歌曲伴奏。

  (二)歌表演《舞家娃娃真幸福》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听歌曲的录音。

  2、学生四人为一组学*彝族集体舞的走步与拍手。

  3、教师引导每组学生随歌曲跳简单的彝族集体舞。

  4、教师请出跳得较好的学生作示范,并和自己一起跳,以鼓励其他学生。

  5、要求学生回家后将所学的彝族集体舞的基本动作大方地跳给爸爸和妈妈看,并能在家里寻找一件能敲击出清脆声音的物件,制作打击乐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你又收获了多少呢?谁能大胆地向老师汇报一下,你对自己或者你的同学、伙伴表现如何?(学生相互交流评价)

  看来同学们不但收获多,而且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同学、伙伴,老师非常高兴,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不断学*中,能够成长为一个更加出色的孩子。(放音乐,学生律动出教室)

  教学评价

  1、能否正确地使用打击乐器并按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2、能否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舞表演。

  3、能否背唱《****真美丽》

  教学目标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精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到升**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指导书写起、立等4个生字,培养良好的写字*惯。

  重点难点

  重点: 精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识记字形、书写。

  难点:指导学生规范书写起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精读训练

  1、指导看图,引读第一句

  (1) 什么是我们的**?

  (2) 出示句子:***,我们的**。

  (3) 指名读。

  (4) 讲述:***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和象征,它是中国人的骄傲。

  (5) 指导用骄傲、自豪的语气读。

  2、指导看图,引读第二句

  (1)看鲜艳的***已经高高的飘扬在祖国蓝天里了,你知道它是怎么升起来吗?

  (2)出示句子:**声中,高高升起。

  (3)投影演示升**(播放《**》)

  (4)知道读出自豪、崇敬之情。

  3、指导看图,引读第三句。

  (1) 升**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2) 出示句子:我们立正,向您敬礼。

  (3) 您指谁?在生活中你喜欢用您称呼哪些人?

  (4) 指导读出崇敬、热爱之情。

  二、指导识记字形、书写。

  起:提醒注意第七笔捺要写得长些,把己托起来。

  向;第二笔和第三笔要往里收。

  实施修改意见

  表演读

  看图,启发想象:听到雄壮嘹亮的**声,看到整齐有力的敬礼,小鸟会说什么,做什么?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1、 指导学生看图,并听嘹亮的**,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小鸟飞过来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2、 引导学生齐唱《****真美丽》

  实施修改意见

  启发想象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在*字册上练写生字起、立、正、向

  选做:向家里的长辈介绍升**的情景,要求边说边表演。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札记

  学生们都受过爱国主义教育,对**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且都为我们的**感到自豪,骄傲。因此,指导朗读时,很容易掀起感情高潮,再加上表演读,效果更好。启发想象时,学生的发言使我都深受感动:**多美呀!要是我也是中国人,多自豪呀!我也想向**敬礼。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对**的含义和情感,初步学会演唱进行曲风格的歌曲。

  2.尝试用动作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内容。

  3.在唱歌时体验庄严、自豪的心情。

  活动准备:

  1.**一面,录音机及歌曲磁带。

  2.幼儿用书:《**多美丽》

  活动过程:

  1.帮助幼儿感知旋律,了解歌词。

  观看投影仪,在音乐伴奏下,教师范唱歌曲《**多美丽》。

  师:你听了刚才的新歌,它有几段?你听到两段歌词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歌词重复与动作重复的对应关系,帮助幼儿降低学*难度的方法,从而较快地记歌词、学歌曲。

  师:你发现动作和歌词是什么关系?(歌词相同的地方动作也一样。)

  了解其他动作的含义。

  师:刚才你还看到、想到了什么动作,它是什么意思?

  2.幼儿学唱歌曲《**多美丽》。

  在教师动作、歌声带领下,幼儿初步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试一试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2遍)。

  师:刚才小朋友唱得很好,这次老师不唱出声音来,看看你们会不会唱?

  演唱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反思自己自助的方法是什么。

  师:我没有唱出来,你们怎么还能唱得很好呢?是什么帮助了你们?(引导幼儿主动

  记忆歌词。)

  教师只用口型提示的方法,让幼儿听音乐,尝试自己演唱歌曲。

  师:这次更难了,老师不做动作了你们也能唱出来吗?

  教师完全退出,幼儿听乐曲,尝试自己演唱歌曲。

  师:现在老师什么都不做了,完全靠你们自己来唱这首歌,你们能行吗?

  问:老师没有帮助你们,你们怎么还能唱出来呢?

  3.引导幼儿用捂住耳朵、轻声默唱的方法来演唱歌曲,以检验自己是否能不要别人帮助,真正学会本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让学生感受到升**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

  2、学会七个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升、向”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生字“升、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揭题

  三、初读指导

  细读课文

  五、总结课文

  六、学*生字词

  a)师:(出示书本插图)小朋友们,请看屏幕。想一想,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b)师:每天早上,我们学校也要升**,那我们升**的时候,你还能听到什么呢?(**声)那个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分别请请一位少先队员和一位普通学生回答)

  师:小朋友们回答的真好,这就是我们升**时的情景。(录像:升旗仪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新课,(板书课题:shengguoqi升**)

  领读课题,齐读,(提醒学生:“升”是后鼻音)

  1、师:“升**”就是把**高高地升上天空。下面我们就来学学这一课。先请小朋友们把书本翻到第~页。

  2、教师范读课文

  师:先认真听老师把课文读一边。请你们仔细看着课文,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3、师: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在下面看拼音轻声读课文,把你还没把握读好的字上面画个记号。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师: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自己读过一边了,都读会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看你到底会不会了?

  (1)出示生字词:(逐个出现)

  wǔxīnghóngqí

  wǒmenguóqí

  ***

  我们**

  shēngqǐlìzhèngjìnglǐ

  升起立正敬礼

  指名认读,相机纠音。

  后鼻音:星、升、正、敬

  轻声:们

  (2)齐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新词。

  5、师:认识了这些新词语,请你们再自己读一遍课文,看看共有几句话?(三句)

  1、学*第一句

  a.请学生读第一句(出示第一句:***,我们的**)

  b.谁来说说我们的**是什么样子的?(自由说)

  (出示)***

  老师讲:四颗小星向着一颗大星,表示全国人民团结在***的周围,我们国家就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富强。

  ***是我们中国的**。

  那有谁知道怎么样来读第一句才能让人知道***是我们的**呢?

  指名读。(点评:把“我们的”重读就可以读出来了)

  男生读,女生读

  齐读。

  2、学*第二句

  a.师:***,是我们自己的**,那在升**的时候我们还听到什么?(《**》)

  b.师:小朋友们真仔细,那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小朋友认真观察过***在**声中是怎样升起来的?

  c.(出示)**声中,高高升起

  d.指名读句子

  (出示升**的动画)师:你们瞧,在**声中,鲜艳的***升得多高阿!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上。多美啊!谁能把这么美丽的轻轻通过朗读读出来?

  指名读。

  3、学*第三句

  a.(引读)(出示句子)

  b.指名读句子

  c.这里的“您”指谁?(**)为什么要用“您”而不用“你”?(表示对**的尊敬)

  d.师:向国立正,向**敬礼,表示我们尊敬**、热爱祖国。那谁能把我们小朋友尊敬**热爱祖国的感情读出来呢?

  e.指名读

  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是(我们的**)。在**声中,(高高升起),升**时,我们要(立正),(敬礼)。

  举行“模拟升旗仪式”

  1、抽读生字卡片,口头组词。

  2、说笔顺。教师提醒学生:“升”的第一笔是撇,不是横。

  3、描红:中、升。

  1、用完整的话说:早晨,在学校的操场上,小朋友们在升**,大家立正,向**敬礼。

  2、用完整的话说:升**的时候,我们还听到**声,我们排着队伍,立正,向**敬礼。

  3、齐读课题。

  1、听老师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认读生字。

  4、齐读生字词。

  5、去掉拼音认读生字新词。

  6、再自己读一遍课文,看看共有几句话?(三句)

  1、读第一句。

  2、说说我们的**是什么样子的?

  (红色的,上面有五颗金色的星星,中间一颗大的星星,边上有四颗小星星)

  3、朗读。

  1、读第二句。

  2、说说***在**声中是怎样升起来的?(在**声中,***高高升起)

  3、朗读。(体会**声中高高升起)

  4、再读。

  5、齐读。

  6、齐读一、二句。

  1、读第三句。

  2、升**的时候,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立正,向您敬礼。)

  3、交流。

  4、朗读。

  5、个别读。

  6、齐读。

  7、练读全文,齐读。

  1、抽读生字卡片,口头组词。

  2、说笔顺。

  3、描红:中、升。

  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6)

——冰花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第一,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复*巩固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三,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冰花的一些特征,理解“晶亮、宽大、柔嫩、丰满、洁白、一朵朵、一束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冰花的美丽神奇,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目标,我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根据自学目标进行自学(试读课文,整体把握,初步认读生字,描红仿影;)第二、三课时:随文识字写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点拨。学完之后,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几点做法应该坚持下去:

  一、教学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

  课始,我用简洁的话语想学生宣布本课的学*目标:1、一读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2、二读课文,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标记;3、三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最少读5次;4、四读课文,找出长句子,或难懂难读的句子,至少反复读5次;5、五读课文,读连贯,读正确;6、读生字(会认的和会写的),看笔顺,书空;7、读帖,描红。最后,我又明确地提出了下课时的检测要求:抽查。这样,学生有事可做,有目标,有要求,学*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

  二、文中找词,词中找字,送字回文。这12个字就是我进行本课识字教学的程序。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从词语中找出生字,最后将生字送回课文当中,这种方法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理念。

  三、注重发挥小老师的榜样作用

  作为老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论是识字、写字也好,还是朗读、背诵也罢,都要学会发现“小老师”,当你在课堂上表扬某个“小老师”时,你留意一下其他的学生,此时,你就会发现,有很多学生想和他比一比,想和他一样去展示自己,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因此,要重点培养几个优秀的“小老师”,他们的表现会给其他的学伴带来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变成一股强大的动力,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竞争的种子,进而促进更多的学生进步、提高。 教学中还有不少细节问题需要解决,如怎样让组长具备更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学*责任感……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钻研,只要我们坚持,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一、导入:

  1、师:小朋友,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几幅美丽的图片,我们一 起来看看好吗?(出示图片:花)谁告诉老师,你看见什么了?板书:花

  2、用“我看见了 ()的 ()”练*说话。

  3、喜欢什么花呢?

  4、这么美丽的花儿开在哪里呢?(花园、草地、树林)

  5、是啊,春天,美丽的花儿在花园、草地、树林里开放,现在,冬爷爷来了,他给我们带来一种特殊的花,这种花就是:冰花谁能来把课题读好?

  6、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冰花的吗?(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师:小朋友的小脑袋里装了那么多的问题,快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把课文多读几遍,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先来听听老师读这 篇课文吧。一边听一边用手指着书。认真听,仔细看。

  2、师:听完课文,你觉得冰花是怎样的这么美的冰花你们想学吗?谁能再美美的读读课题?

  3、下面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完课文读读课后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提醒读课后生字。

  (2)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好字词。谁能把这些词读准。

  (出示词语)清晨醒来看见玻璃窗晶亮惊奇宽大的树叶柔嫩的小草丰满的牡丹时候

  (3)四人小组合作学*:请小朋友们四人一组,每人把自己读得最好的词读 给大家听听,如果遇到自己不会读的词,请小组里的其他伙伴帮帮你(学生读)

  (4)检查读词情况,说说你是怎样接受别的同学帮助的,或者你是怎样帮助别的同学的 看,小朋友在一起学,就可以互相学*,互相帮助,多好啊

  4、现在我来看看小朋友们的学*成果:清晨:什么时候是清晨你知道吗

  惊奇:谁来做做惊奇的样子?

  宽大的树叶柔嫩的小草丰满的牡丹看图读词

  指名读,开火车读,请读得准的学生领读。

  5、字和词小朋友们这么快就读会了,现在字宝宝和词宝宝都是集合在这里让你认的,你能认得,现在他们解散,躲到课文里去了,你还能认得他们吗?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注意刚才的这些音节。[

  (轻声词)课文中还有一些轻声音节也应注意。出示轻声音节:

  看见玻璃窗上结了喊着开花了真漂亮

  牡丹笑了笑冬爷爷时候哪儿来的

  指名读,领读。

  6、师:读课文时,这些音节都要注意读准确。默看课文,数数共有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哪段最难读需要大家的帮助?

  第一段指导重点: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议。

  指导朗读长句:看见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

  齐读第一段。

  第二段指导重点:

  指名读。要读好这一段,必须读好这些词组。

  宽大的树叶柔嫩的小草丰满的牡丹惊奇地喊着一束束一朵朵

  指名选择自己会读的词组领读,注意“的”要连读,轻而快;“一”要变调,有时读第二声,有时读第四声。

  自由读这一段,你觉得哪个地方较难读?交流、指导。

  指名读,齐读第二段。

  这么美的冰花是从哪儿来的呢?

  第三段指导重点:

  指名读。

  这一段朗读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划出问句,指导朗读:

  “这花是从哪儿来的?”

  划出长句,指导朗读:“是冬爷爷/在你睡觉的时候/送给你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让学生感受冰花的千姿百态与美丽,了解冰花的形成。

  2模仿句式,训练用()像()说话。

  3通过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惯,教给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冰花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二名。表扬:看来上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今天,我们想不想再去小童家看看冰花。哪句话更细致地写出了冰花的样子。

  二、学*课文第二段。

  1、自由轻声地自读课文。

  2、指名回答3~5名说到完整为止。说完整后齐读。

  3、现场采访:你们觉得冰花怎样?指导感情朗读。

  4、指导感情朗读,谁能美美地读一读:3~4名。

  5、男女生比赛读,表扬:女生读得很美,男生读得也很棒,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给不给老师这个机会?

  6、师读,生评价。谢谢大家的夸奖,老师接受大家的建议。你们猜猜老师怎么会读得这么美吗?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既读又想:冰花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

  7、老师的优点你们一定都学到了:齐读,相信集体的力量一定比我大。

  8、这么美的冰花,昨天傍晚还没有,今天早上有了,小童真幸运,能看到这么美的冰花。你们想不想看?老师帮你们实现这个愿望,现在请听我指挥:闭上眼睛,趴在桌上,集中注意听音乐。

  9、播放录音、生想象:天亮了,请大家揉揉眼睛,伸个懒腰,睁开眼睛。瞧,看到了什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你们会惊奇地喊:妈妈,你瞧。

  10、出示板书。指图说

  11、冰花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

  12、指导读如:啊!真漂亮。

  13、小组合作完成冰花图。要求:可以自己画,也可以几个人商量着画,两个学生上黑板画。

  14、每组讲画的是什么,采访黑板上的小朋友。

  15、每个小朋友的想象力都开花了,画了有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冰花。这也不奇怪,冰花是在不同光线的折射下,会发出不同的光

  16、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摄影师拍下的冰花。

  17、师配乐,作解说。

  18、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想做的?

  19、指名回答。

  20、课文中的小童和我们一样,爱动脑,会思考。第三段中哪句话告诉我们冰花是从哪儿来的?

  三、学*第三段。

  1、自渎思考,画下有关句子,不动笔墨不读书。

  2、指名回答,齐读。

  3、老师告诉大家:冰花形成的原因。大屏幕出示。

  4、生读。

  5、师读。

  6、读两句话,比较,哪句话更喜欢哪句话?

  7、我们*时讲话时,也可以把话讲得有意思点。

  8、屏幕出示:下雪了,树木、房屋,都盖着厚厚的白雪,怎样把话说得更有意思。

  9、小组讨论。

  10、指名回答。

  四、总结课文。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每到冬天,就能看到千姿百态的冰花,你们想看吗?那就带着你们前往。再读课文,齐读课文,想象冰花的美丽。

  五、作业:

  问:冰花只开在小童家的玻璃窗上吗?生回答后,师述:当你看到冰花时,你相干些什么?师述:让冰花永远开在小朋友的心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放动画,欣赏图片,创设情境等形式和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与认知目标:

  1、通过学*课文,了解和认识冰花的一些特征。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段落。

  3、指导学生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去了解冰花的美。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1、冰花的成因。2、引导学生想象说一说冰花的其他形态。

  教学准备

  冰花及窗户等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有效导入

  动态情境 趣味揭题

  一 复*导入

  1。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着小朋友们继续去欣赏―――――(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冰花)(齐读课题)

  2。 师: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么多好看的冰花(课件:冰花),

  老师告诉大家哦,冰花会变魔术哦!

  看!(课件 冰花上出现词语)

  冰花变出来的词语你能正确的响亮的读出来吗?

  (复*生字词)(提醒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趣”字当头,老师送冰花 读词语,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整体感知

  再次读文,自主感悟

  二 感知全文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冰花是什么样的?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请三个小朋友分别来朗读课文的三个自然段。

  请其他小朋友,眼睛看着书,耳朵仔细听,听了课文,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冰花?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冰花先有一个整体的映像,可以用书上的话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对文本的初步感悟)

  深入文本

  三 学*课文第一段

  设置情境 走入文本

  1 师:课文读得真棒!大家说的也很好!现在啊,老师要奖励你们听一段优美的音乐,先闭上小眼睛,一会呀,老师会有惊喜的礼物要送给你们哟~

  (老师放音乐 先描述:大雪下了整整一夜,树枝白了,屋顶白了,路面也白了,清晨,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来了,人们渐渐地从睡梦中醒来,伸了个懒腰,从玻璃窗上向外望去,(老师贴画),快睁开你们的小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 看到了玻璃窗上结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冰花只有在夜晚才能凝结而成,有效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2 师:小童和我们一样,他看到了―――――(出示第一段)

  师:他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

  3 师:读着读着,哪个词引起了你的注意?

  (一朵朵 晶亮 相机课件变红)

  一朵朵

  师(课件出示一朵)小朋友们,这是一朵朵吗?(出示两朵)这是一朵朵吗?(出示很多朵)看!这下出现了那么多冰花,这就叫――――(一朵朵)

  哦,小朋友,现在我们知道了,一朵朵就是―――(很多很多 一朵一朵又一朵 数也数不清)

  对!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什么什么这样的词语来表示事物的数量很多,例如,很多很多条鱼我们可以说――――(一条条鱼),你还能说出一些像这样的词语吗?

  及时反馈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穿插其中,老师通过看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让学生能对文本中的重点词汇进行理解,并能拓展延伸,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联系了生活的经验,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指名学生说)

  还有哪个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

  (晶亮)

  联系生活 理解词语

  师:生活中,你见过什么东西是晶亮的吗?

  及时反馈

  (钻石 项链 玻璃 水晶 露珠…)

  (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

  你能用晶亮说完整的话吗?钻石是晶亮的…)

  (老师出示 钻石 露珠 …)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东西看上去都―――(非常闪亮)

  师:闪闪发光,美丽极了,你能把晶亮读出来吗?(指名学生读晶亮)

  4。师:谁再来读课文的第一段,把这样又多又晶亮的冰花读出来?

  评价:

  a 有点亮了,但是还不够亮,谁能读的再闪亮一些?

  b 晶莹透亮 非常好看!

  c 你读的冰花不但多而且亮

  d 老师的眼前好像看到了这样的冰花,你读书的时候抓住了一些关键的词语 你很会读书

  (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学*第一段,初步感知冰花的特点是又多又晶亮的,为学*下文,更深入的学*课文,了解冰花的千姿百态做铺垫。)

  四 学*课文第二段

  1。师:小童第一次看到了这样漂亮的冰花,于是他――――――读!出示(惊奇的喊着――――――学生读)

  师:哎呀!你觉得他是小童吗?你觉得他把小童第一次看到冰花时的心情读出来了吗?

  (指名生评议)

  (预设:他读的不像小童 因为他读的不惊奇 不惊喜…。)

  2。师:哦~你听的很仔细!对呀!惊奇就是――――(惊讶和奇怪)

  师:谁再来做一做惊奇的小童?(指名学生再读)

  师:他读的怎么样?我觉得他不够惊奇,因为第一次看到冰花的小童是喊了起来(喊变成红色)

  3。小朋友们,喊和我们*时说话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声音是很大的!)

  师:那小童为什么要喊呢?(很惊奇,他很想让妈妈知道看见冰花)

  师:那现在老师就是妈妈,你就是小童,

  那就请你当一当小童,惊奇的喊一喊

  (指名学生读)

  老师引读:他惊奇的喊着――――(学生读)

  (设计意图:学*词语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读文体会,学生看到黑板上的冰花已经有了惊讶的感受,所以理解词语并不困难,老师以引导为主)

  4、过渡:那玻璃窗上冰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能让小童感到这样惊奇呢?接下来就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把描写冰花样子的句子画下来,(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自由读 老师巡视指导)

  (指名读)

  (出示它像)

  在这些冰花中,你最喜欢什么样子的冰花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冰花读一读,说一说,达到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的目的,营造一个自主,轻松,丰富的开放性课堂氛围)

  引导学文 自主探究

  学生自由汇报:

  (1)。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几片叶子,今天给你们带来了,瞧!

  (出示芭蕉树 香樟 绿萝 椰子树等叶子)

  师:你们觉得这些叶子看上去怎么样?

  (很大很宽)

  对!这就叫宽大~

  有的冰花的模样就很像这样宽大的树叶,

  瞧!老师把这样的冰花送给你们!

  师:喜欢吗?喜欢你能读好吗?

  出示句子:像宽大的树叶

  (2)我喜欢像"柔嫩的小草那样的冰花”

  (出示读)

  师:还有的像什么样的小草?(柔嫩的小草)

  师:什么季节的小草是最柔嫩的?(春天)

  师(出示小草图)那么春天的小草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软软的,细细的 嫩嫩的,还可以在草地上睡大觉呢。)

  师:对呀,这样的小草多想让人去摸一摸呀!

  师:像小草一样的冰花老师也拍了下来!看!

  出示冰花图 你瞧,这些冰花多像―(生:像柔嫩的小草)

  出示句子: 这样的冰花谁喜欢?指名读。

  a:老师感觉到了,柔柔的嫩嫩的,读的真美呀!

  (3)我喜欢像"丰满的牡丹那样的冰花

  "牡丹",小朋友看见过吗?(学生讲述牡丹)

  想看吗?

  (出示图片)

  师:每年春天的时候,牡丹花就开了,中国洛阳的牡丹是世界闻名的,看,这就是一朵在洛阳盛开的牡丹花,。

  它长的怎么样?

  (很漂亮 开的很大)

  师:你们看她这么大的花瓣,一层层,一片片。花瓣开的又多又密,开的非常的旺盛,这就叫”丰满”

  有的冰花就像丰满的牡丹!(出示冰花图)

  出示图:瞧,这冰花多像――丰满的牡丹呀

  谁喜欢上这冰花了?你读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擅长的是形象思维,对于不常见的冰花并不熟悉,老师利用图片和冰花相互对照,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关键的词语,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真正的去喜欢美丽的冰花,从心底去热爱大自然馈赠的礼物)

  。3师:读的真好!这些冰花各式各样,千姿百态,它们结在玻璃窗上―读!(像宽大的洁白)(老师引读)

  师:是啊!一束束一朵朵,好多呀!(板书:一束束 一朵朵 多)

  还非常的――――――晶亮 洁白(点击板书:晶亮洁白)是那么的――――(生:美)啊!(板书美)

  师:又多又美的冰花真是惹人喜爱,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冰花,边看边用你最好听的声音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边放动画 边一齐读”它像―――――洁白”)

  4 练*说话

  激发想象 积累内化

  (1)在小童眼里,冰花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小朋友,在你们眼里冰花又会像什么?现在就请你们睁大眼睛,仔细的看,大胆的想象吧!

  (一张张的出示图片)

  (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有独特的视角和充满想象力的思维,老师在这里给学生练*说话,激发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主动性,培养其说话的能力。)

  师:冰花真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呀!

  那么小童家的玻璃窗上还会印出什么样子的冰花呢?

  现在就请你用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说一说!

  (出示 千姿百态的冰花有的像宽大的树叶,有的像柔嫩的小草,有的像丰满的牡丹,有的像( )的( )

  (指名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拓展说话回归文本,设计本意在于还是让学生又能够文本中的句式来练*说话,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性的扩展,也再次提炼了文本语言,让学生再次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5 升华主题 激情诵文

  1、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看到些美丽动人 千姿百态的冰花

  难怪小童会情不自禁地说―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评价a 你读出了对它的喜爱

  b你读出了对它的惊讶

  c你读出了对它的赞叹

  d哎呀你的眼睛里有美丽的冰花,你是发自内心的赞叹呀!

  多么神奇多么漂亮的冰花呀―――男生读

  多么晶亮多么洁白的冰花呀,――――女生读!

  让我们和小童一起,再次欣赏这玻璃窗上的冰花吧!

  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一起读第二段)

  五 学*第三段

  童趣对话 巧妙解谜

  过渡――这么美丽的冰花是从哪儿来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三段,找找答案!

  (1)冰花是怎么来的?(生答)

  齐读:(课件)是冬爷爷在你睡觉的时候送给你的。

  是谁告诉小童的?(小童的妈妈)

  师:哦!原来善于思考,敢于提问题的小童也和我们一样产生了疑问。请男同学读小童的话 女同学来读一读妈妈的话

  出示:这花是从哪儿来的?

  是冬爷爷在你睡觉的时候送给你的。

  分角色来读课文。

  那冰花到底是不是冬爷爷在我们睡觉的时候送给我们的礼物呢?

  冬爷爷有个小秘密想告诉大家!

  (放冬爷爷的话)

  (设计意图:充满童趣和新意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冬爷爷来揭示冰花的秘密,巧妙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

  小结:哦,听了冬爷爷的话,大家明白了冰花到底是怎么来的了!

  (出示:冰花是由于冬天夜晚寒冷,将玻璃窗上的水气凝结成冰,这些冰就形成冰花了。)

  (跟老师读一读冰花形成的原因)

  一、激情导课

  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花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什么花?(我喜欢---花,因为它-----)看大家都很喜欢花,今天呀,冬爷爷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种很特别的花(出示冰花图),这是什么花?我们一起喊出它的名字。(板书:冰花)冰是后鼻音,我们再来读一遍。

  请同学们竖起耳朵认真听老师读这节的课的学*目标:

  明确目标(出示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绿线通道内的10个生字和生字格中6个生字,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见、丰、他”三个生字。

  3、预期效果

  老师说过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带上我们的宝,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宝?那大家都带上了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谁最先与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宝宝交上朋友,最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民主导学

  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任务:

  任务一:读通课文,认识生字。(出示任务一)

  学*方法:

  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遇到生字多读两次,读准字音。然后想想哪几个生字宝宝你早已认识了。

  2、同桌互读生字,认真听,指正错音,把生字读正确。

  自主学*:学生合作学*,师巡视。

  展示交流:

  1、现在,字词宝宝已经迫不及待地跳出了课文,想跟大家交朋友。(出示词语)你还认识它们吗?1)自己先大声练读一遍。2)谁来说说哪些字音你要提醒大家?倾听是一种本领,谁最会倾听,谁就最会学*。(重点强调*翘舌音,前后鼻音,轻声音节)3)齐读 4)开起两组小火车读(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两遍)。

  jīng qí fēng mǎn

  惊 奇 丰 满

  ròu nèn mǔ dān kàn jiàn

  柔 嫩 牡 丹 看 见

  Sóng gěi còng lái

  送 给 从 来

  zhè lǐ shuō huà

  这 里 说 话

  dōng yé ye shí hou

  冬 爷 爷 时 候

  tā tā

  他 它

  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我们把这样的字叫同音字。第九课我们还学过他们的一个同音字(“她”),你能正确区分它们吗?

  它 她 他

  妈妈笑了,( )显得更美了。

  爸爸很喜欢菊花,( )说:“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

  冰花很漂亮,( )像宽大的树叶。

  2、把拼音帽子摘掉,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1)齐读,2)开火车读。

  3)大家读的这么认真,老师要奖励你们,我们来玩一个识字游戏!

  你能顺利地找到老师读的那个词语吗?谁来试试?指2人读。

  3、大家词语读得真棒,但是光读准生字词还不够,只有再把句子读通顺了,才能把课文读好。文中有两个长句子,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它。(出示长句子:)

  A、小童清晨醒来,看见/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

  B、妈妈笑了笑说:“是/冬爷爷/在你睡觉的时候/送给你的。”

  (自己练读,指2人读,齐读。)

  4、长句子也读好了,我们来读读课文。

  1)、哪位同学先读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应怎么做?(生读后其他同学评价)

  2)、这句话中有个叠词,谁找到了?(“一朵朵”), 第八课看菊花中也出现过这样的词语 (出示句子)

  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回想一下,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这些词语说明(菊花的数量特别多)

  (出示句子)小童清晨醒来,看见/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这儿的一朵朵指的是(冰花的数量多)

  以后想要表达一种事物特别多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上这样的叠词。

  比如:老师面对的是我们51个孩子的笑脸,可以说一张张笑脸,谁还能这样说?

  3)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也是说冰花的,你找到了吗?(晶亮)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东西是晶亮的?(学生回答后出示图片)

  大家的表现得真棒,现在拿起书,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5、谁来读第二个自然段?(生评价)

  同学们这段话告诉我们冰花(?),用上课文中的一个词。(真漂亮!)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句子它像……)

  6、谁接着读第三自然段?

  这段话是一组对话,下面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小童的话,女生读妈妈的话,我们来读一遍。

  课文读好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把三个生字宝宝送回家。

  任务二:学*生字“见、丰、他”。(出示)

  1、这三个生字宝宝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把它记住、写好,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把“贝”最后一笔点改成竖弯钩就是“见”)(“也”加单人旁就是“他”)(“三”加上一竖就是“丰”)

  2、对,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生字,加一加,减一减来记住新的生字。下面老师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仔细观察,然后说说写的时候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也就是说要注意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一定要按()写?(笔顺)。

  3、来,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师范写,生一边书空一边说笔画名称)

  4、你能给他们找个朋友吗?

  5、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7页,先从田字格中把这三个字进行描红,然后从练*本上每个写三遍。(大家可要用心了,写得好的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

  三、检测导结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7)

——《小池》教学设计_(精选五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3、背诵古诗,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所见》,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1、背诵《所见》。

  2、板书课题:

  教师一丝不苟地书写,边写边告知学生:字要写得横*竖直,端端正正才好看。

  3、理解课题,提醒学生:

  “池”是翘舌音,出示画面,知道“小池”指的是小小的的池塘。

  4、简介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书,提示读书要求:

  ⑴ 读书姿势要端正。

  ⑵ 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

  ⑶ 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

  ⑴ 叫出生字朋友的名字。

  导语:大家读书真认真!瞧,生字宝宝忍不住要和大家交朋友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快拼一拼,读一读吧!

  ⑵ 同桌互读互纠。

  ⑶ 个别读。

  (去掉拼音)

  ⑷ 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⑸ 齐读。

  3、读熟古诗:

  打开书,把这首诗再读几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三、借助插图,明白大意

  1、(出示插图):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说说这些景物。

  2、边读古诗边看图,想想:

  读明白了什么?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

  4、这首诗写了小池的哪些景物呢?

  快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师相机板画。

  5、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重点探讨的问题。

  如:“泉眼”“晴柔”“尖尖角”等,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解疑。

  四、创设情境,诵读古诗

  1、出示画面: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讲述,师生在音、画**同想象,感受“小池”的“自然”“情趣”美。

  2、学生交流仿佛看到的景色及心里所想。

  3、学生配乐练*朗读。

  4、师范读。

  5、学生再读,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

  边读要边想像看到的美景。

  6、指名读、评议。

  赛读、齐读。

  7、练*背诵。

  五、巩固识字,积累语言

  1、玩“小青蛙认字”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仔细看写有生字的荷叶卡片,会读的小朋友叫:

  呱呱,这是“X”“X”。

  2、齐读生字,交流识字的好办法。

  3、积累课后“我会读”的部分词语,用喜欢的词语练*说话。

  六、学写生字,感受汉字的美

  1、课件: 出示“闭”、“立”,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范写: 强调这两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生练写:

  师提示学生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4、投影展示,评议,欣赏。

  七、拓展积累,课外延伸

  1、课件: 西湖画面,配乐朗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生欣赏。

  2、课外自己找杨万里写的诗,读一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春天来到时小池塘的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小池塘不同状态带给人的美感享受。教学准备:录音机、实物投影仪、挂图;学生准备画笔、白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小池塘,旁边长着许多芦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板书:小池塘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了小池塘,你觉得小池塘怎么样?

  生:我觉得小池塘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小池塘很美。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说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小池塘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本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可以默读,也可以同桌对读,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也可以提出来。

  (2)老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3)指名说。

  生:从“池塘里的水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可以看出池水是很清很清的。

  生:从“池塘里的水一闪一闪的,活像人的大眼睛一动一动的”。

  生:课文中说,池塘边的芦苇像我们眼睛上的睫毛,我觉得也很像。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没读懂,“春风姐姐吹了一口气,池塘就醒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几位同学举起了手要求回答,为了让小朋友能说的更好,我安排他们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这句话说的就是春天来了,春风吹过之后,天气回暖了,池塘里的冰也融化了,水动起来了,就好象人睡醒了似的。

  (4)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再大声朗读。

  (5)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小朋友注意听,能不能感受到小池塘的美?

  2、精度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将自己读懂的地方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3)分小组进行反馈(比一比,哪一小组读懂的问题多)

  生:我发现这一段有四决话,每句话中都有倒映在池塘里像……

  生:每句话的上半句分别讲的是“白云”、“太阳”、“月牙”、“星星”,这些都是天上的东西,每句话的下半句分别说了“白鹅”、“气球”、“小船”,这些都是地面上的东西。

  生:“白云”、“太阳”都是白天能看到的,“月牙”、“星星”是晚上才能看到的。

  师:小朋友读懂的问题真不少,说的也非常好,真不简单,(幻灯出示第二节课文)这四句话排列很整齐,每句话都是说“什么”像“什么”,这就是在打比方,这样写能使我们对描写的景色留下非常具体的印象,下面我们听录音读这一节,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中的画面。

  (4)师:你的脑子里想象出课文中的情景了吗(想到了)?想不想用笔把它画下来(想)?想画白天的那幅就画白天的,想画晚上那幅就画晚上的。

  (5)学生动画笔。

  师:(在黑板上贴出白天、夜里的图画各一张)。作者从白天写到夜里,从天空中的实物写到地上池塘里我们所能看到的景象。小朋友觉得这个小池塘美吗(美)?你能把这种美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试试。让学生互相挑战读。(师生共同评价,鼓励读的好的和大有进步的小朋友)

  3、精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节师:“五彩”说的是颜色非常多。很美,为什么说这个小池塘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呢?

  (2)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3)指名说,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4)指名感情朗读。

  (5)闭上眼睛,听录音,感受小池塘的美丽。

  (6)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迁移练*。

  课文我们已经读懂了,你们注意观察过吗?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像什么呢?

  出示:()倒映在池塘里像()

  生:圆圆的月亮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圆盘。

  生:飞机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小鸟。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到郊外去观察池塘或小河,说说感受,并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画下来。

  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部分第一条就指出低年级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可见,语文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直观的挂图、生动的课件演示来调动孩子的视觉器官,老师精彩的范读配以优美的音乐作用于孩子的听觉器官。让每个孩子都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孩子在朗读课文时能领悟到小池塘那充满生命力的美。 此外,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学*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文中的小池塘,就是我们身边的小水塘、小河流的翻版。学*语文就要结合课文,“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语文课程标准》)带孩子出去走一走,他们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教学要求 】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教学准备 】 电脑制作“小池风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 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按要求学*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出示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

  2、理解题目意思。

  3、学会生字新词,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出其不意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

  ⑴“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

  ⑵“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

  ⑶“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

  ⑷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

  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继续学*

  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

  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

  演示课件。

  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指 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

  读第二行,演示课件。

  “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指 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 小结:

  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演示课件。

  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

  (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 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

  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 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 评价。

  4、背诵全诗。

  六、 小结学法

  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要求一步一步的学*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方法。

  七、打开计算机,按要求做练*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听歌曲《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跟随春风姐姐来到小池塘,看看,春天给小池塘带来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个好的开头不仅能给学生美的感受,而且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为下文奠定了良好的基调。一开始,教师用欢快的音乐,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了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先读课文后面的生字,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2)再读读课文,读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读音。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宝宝放入课文中,再读课文。

  5、小池塘美吗?你觉得最美的地方在哪里?找出课文的句子读一读。

  6、课文把小池塘比作了什么?板书:(画眼睛)

  [设计意图:从美丽课题的导入,到感知小池塘的美丽、有趣,之间又深入了一步,小池塘美丽的面纱逐渐揭示,又引导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唤起小池塘在学生心中的朦胧美感,使学生读后意犹未尽,初步整体地感知了内容。]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

  1、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小池塘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眼睛?自己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2)看图说说:哪像大眼睛,哪像睫毛?

  (3)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只大眼睛,能不能读出来?练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池塘的样子。

  (4)谁能把你眼中的大眼睛读给老师听听。师指导朗读。(注意“醒来了”“一闪一闪”“长长”等词的读法。)

  (5)小朋友真了不起,我的眼前真的出现了一个清清的小池塘,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学*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评价尤为重要。在老师的评价中,学生逐渐地发现自我,肯定自我。]

  2、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小朋友的眼睛也非常明亮。(看一学生)呀,我在你的眼睛里看见我了。小池塘,这只水汪汪的大眼睛,会看到什么呢?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看图理解“倒映”。

  小池塘很清,很静,多像一面镜子,很多东西都能映出来。上面有一个,水中有一个倒过来的。这就是——倒映。

  (3)看“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映在池塘里的画面。

  (4)练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5)谁来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老师听听。

  你读的白云、太阳非常美,老师想问一下,月牙、星星什么时候出来?(指导读出夜晚的轻柔。)

  (6)男女生赛读。

  (7)日月星辰都倒映在小池塘里,小池塘显得更美丽。

  (8)小池塘还能映出什么?

  句式训练:——————倒映在池塘里,像——————————————————。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小池塘映出这么多的景物,师引读第三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彩的世界倒映在小池塘里,把小池塘装点得格外漂亮。让我们拿起书,把小池塘的美景看个够吧!

  四、课后作业。

  1、拿起你的彩笔画一画美丽的小池塘。

  2、预*本课的生字,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还”)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8)

——《锄禾》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锄禾》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指导看图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

  2.第二首诗正是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二、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粒。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精耕细作 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

  5.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

  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丰:注意撇捺的舒展与*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总结课文,教育学生要辛勤劳动,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完成课堂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总结课文

  1.学会了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2、用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完成课堂作业

  作业 设计:

  一、组词。牛( ) 木( ) 立( ) 古( )

  午( ) 禾( ) 粒( ) 苦( )

  二、积累词语。春种秋收、五湖四海、硕果累累、两手空空。

  板书设计 :

  20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春种一粒粟,

  汗滴禾下土。 秋收万颗子,

  谁知盘中餐, 四海无闲田,

  粒粒皆辛苦 农夫犹饿死

  21、锄禾

  一、 导入

  1、 小朋友们,今天正好有这么多的老师在,我们来开个诗歌朗诵会,展示你们的才华,好吗?谁能背一背给大家听? (指名汇报)师评:看来大家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呀!

  2、 看到大家读得这么起劲,唐代诗人李绅也想来参加,他带来的诗是出示课题词卡:锄禾 (全班齐读),大家可要注意了,锄是翘舌音,大家再把课题读一遍。

  3、 这其中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农民伯伯在田里种地,过了一段时间,绿油油的禾苗长出来了,特别让人喜欢。可是,这时周围的杂草也跟着长了起来,快把禾苗的营养吃光了。如果你农民伯伯,你会怎么做?(指名答)

  4、 对,为了让禾苗长得更好,用锄头把周围的杂草锄掉,这在古时候就叫锄禾

  二、 初读识字

  1、 在课前老师调查,大家就会读这首古诗了,谁来试试?师评:声音真响亮/很流利(板:会读)

  2、 大家知道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注意把古诗的每个字音读准,现在就大家翻开书119页,对照着拼音读一读,找一找哪些字是我们容易读错的?(生汇报,师在黑板上圈出)师评:你们读得真仔细

  3、 经过刚才几个小朋友的提醒,我们现在再来读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板:读准

  三、 悟读古诗:

  1、 老师看到大家读得那么有意思,也想来读读。(师范读)

  2、 老师读得怎么样?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对呀,那是因为老师知道了古诗的意思。

  3、 那现在大家就在四人小组讨论,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没读懂的句子也提出来。(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4、 学午:如生读出该句,就请该生读字卡。出示字卡,那你能不能读读这个字?谁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5、 大家看看图,当时的太阳怎么样?一天中什么时候的太阳最大?(中午)对的,农民伯伯在太阳最大的时候在地里锄杂草,汗水都滴到禾苗的泥土里了。谁再来读读这了两行?师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还没感到烈日当空/看来你真是一个会朗读的小诗人,老师仿佛看到农民伯伯满头大汗的样子了/太阳可真大呀,农民伯伯的汗不停往下滴。

  过渡: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3、4行告诉我们什么?

  6、 每当你看着盘中的白米饭时,你会想到什么?

  7、 学辛苦,出示字卡辛:指名读,你能说说怎么记吗?

  师述字理:农民每天都要站立在田地里干十多个小时的活,辛苦不辛苦?

  8、 *时,你还觉得什么事情辛苦,能不能用辛苦说一句话?

  9、 看来大家都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谁来读读后面两行诗?师评:看来你已经知道粮食的可贵了/那米饭可是用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呀,谁再来?/每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呀,你能再试试吗?/可真是一个爱惜粮食的好孩子

  四、 说话拓展

  1、 师出示几张浪费粮食的画图,大家仔细看看,和同桌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句式:

  2、 指名汇报。师评:

  3、 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体会更深了,那我们再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板:读好)

  过渡:读好书,还要写好字。

  五、 指导写字

  1、 这一课有几个生字?不用老师教就已经会写的小朋友举手。好的,那今天大家就来当当小老师,看看这字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的?(出示字卡:禾)师范写,生描红

  2、 相继出示:午、辛、苦

  六、 小结:今天学完了锄禾这首诗后,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相信会更加爱惜粮食,课后,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诗来读读。

  由于日常的积累,学生早已经可以背出30多首古诗,《锄禾》更是不在话下。于是,我改变了备课中的步骤,以学生的自学、小组学*为教学的主要方式:

  1、评选“古诗大王”,激发学*兴趣

  上课伊始,我就告诉学生“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将*一个学期中已经背了很多古诗了,今天我们就要开展评选“古诗大王”的活动。

  活动规则是:采取接龙的形式,接不出下句的学生则被淘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活跃。

  2、讨论诗句意思,进入古诗意境

  当评选出“古诗大王”后,我这样导入:“看见小朋友们背出了这么多的古诗,叶老师相信在我们班中一定能有‘小李白’、‘小骆宾王’出现!古诗,虽然只有几十个字,但包含的`内容却很多很多。就像《锄禾》,我们已经能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诗句的意思,在理解诗句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

  3、连环画创作,深化主题

  学生读出感情后,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每人给一句诗配上一幅画,四个人的作品组成一本小小的连环画。

  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连环画解说,有一组学生是这样描述的:

  生1:在一个夏天的中午,火红的太阳照着大地,农民伯伯正在禾田里锄草。

  生2:因为天气太热了,农民伯伯的汗水都滴落到了田地里。

  生3:丁丁一家三口,正坐在饭桌前吃着香喷喷的米饭。

  生4:因为丁丁知道了每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所以丁丁吃饭时一粒米饭都没有掉出来。

  不言而喻,学生已经理解了《锄禾》的深刻主题。

  课后,我还举行了连环画展,评选出最佳创作奖,并给予奖励。这样,学生学*古诗的兴趣被大大地激发了,不少人在学完《锄禾》后,还意犹未尽。

  教材分析

  《锄禾》是北师大版小语教材的一首古诗。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农民在烈日下锄草松土,汗流满面的情景,以及想到的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辛苦所得的道理。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每行诗的意思和全诗内容,懂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3.练*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能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背诵全诗。

  3.理解诗中每个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复*旧知

  昨天我们学*这首古诗时,我们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把米粒宝宝送回家。

  2、我们的火车一路上遇到了许多词语宝宝,谁认识他们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

  (二)导入新课

  1、 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课件点击,出现一幅中午炎热的情景,特写一个火辣辣的太阳。) 看图说话:图上画着谁?在哪里?干什么?

  2、唐朝诗人李绅看到这样的情景后,忍不住作了一首诗,就是今天我们要继续学*的古诗——《锄禾》

  3、朗读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生齐读古诗后,告诉学生在朗读五言绝句是,大部分是在前2个字后有稍长的停顿。接着教师示范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然后让学生练*读。

  二、讲授新课

  (一)、理解题意,了解古诗结构。

  首先解题,“锄禾”,即给禾苗锄草松土。

  (二)、教给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一行“锄禾日当午,”

  1、谁知道“锄禾”的意思?

  2、“日当午”是什么意思?(中午太阳晒得最热的时候)

  3、教师讲解:古人写诗时,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往往把词语的顺序进行了位置的调换,在这一行里,就应该把“锄禾”和“日当午”

  的顺序还原,翻译起来才通顺。

  4、指名学生翻译,教师及时补充和表扬,注意要说出“谁”在“锄禾”。

  第二行“汗滴禾下土。”

  1、教师讲解:我们学*古诗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先理解诗句中每个词(字)的意思,然后再把它们连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就是诗句的意思了。

  2、指名学生说:“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行诗句。

  4、两句放在一起翻译并朗诵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9)

——倒数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引入概念

  出示例1的一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乘积都是1。通过观察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叫做“倒数”。

  让学生读一读:“倒数”。

  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探究讨论,深入理解

  让学生说说对倒数意义的理解。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判断下面的句子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叙述。

  因为3/4×4/3=1,所以3/4是倒数,4/3也是倒数。

  三、运用概念,探讨方法

  出示例2,找一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汇报找的结果,并说说怎样找的?

  1、 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2、 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

  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快?(第二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得到。)

  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归纳找倒数的方法。

  (1)找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

  例:

  (2)找整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例:

  四、出示特例,深入理解

  看一看,例2中的哪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1,0)

  提问: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

  1、 关于1的倒数。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也可以这样推导:

  1的倒数是1。

  2、 关于0的倒数。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也可以这样推导:

  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

  五、巩固练*

  1、 完成“做一做”。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 练*六第3题。

  用多媒体或投影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 同桌进行互说倒数活动(练*六第2题)。

  六、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

  什么叫倒数?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历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这部分内容通过两个例题,主要教学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课强调从学生的学*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通过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让学生先学后教,激发学*热情,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

  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热情。让学生体验探索中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突破难点

  1、谈话——蕴含“两个”,突破“互为”

  师:老师也愿和六(1)班的同学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那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是老师的…(朋友)。你们和老师互为朋友。(指板书:互为)

  二、导入揭题,引导质疑

  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数学中的类似问题。揭题——(板书:倒数的认识)

  师: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倒数?怎样求倒数?……

  这节课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三、创设活动情景,理解概念——“倒数是什么”

  师:我们刚刚研究了分数乘法,老师想了解大家掌握的怎么样?请看计算。

  1、在分类中理解“是什么”

  ①5/8×8/5②0。25×4③3/4+1/4

  ④1。6—3/5⑤13/7×7/13⑥3/2×6/5×5/9

  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

  师:如果请你将这六个算式分成两类,你准备怎么分?

  (学生汇报:乘积是1。)[适当处板书:乘积是1]

  归纳总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一类的算式。

  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预设:乘积是1。

  2、举例感悟“怎么做”

  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还能举出与这些算式不同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不同的算式吗?

  归纳总结:像刚才举的这些例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乘积是1)在数学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5/8×8/5=1,我们就可以说5/8和8/5互为倒数,还可以怎么说?如我们表述朋友的关系。

  5/8倒数是8/5,8/5倒数是5/8。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②0。25×4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活动)

  ⑤13/7×7/13

  3、在思辨中深入理解

  师:能说3/4和1/4互为倒数吗?为什么?

  师:能说3/2、6/5和5/9互为倒数吗?为什么?

  四、运用概念,探究方法——“怎样求倒数”

  过渡:大家对倒数理解的很不错,那么我给你一个数你能找出它的倒数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