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的世界》教学设计实用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马的世界”的活动和探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2、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与写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预*“马的世界”

  要求:

  A、通览内容,提出问题,做好记录。

  B、猜答问题(多角度)。

  C、尽可能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导入:(提问)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那么古时侯,尤其在战争中,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什么?(生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先进,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淡忘,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

  现在,就让我们的两位小主持带领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打开记忆的闸门,走进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掌声有请两位主持人上场!

  活动一:沿坡讨源,见字见马(形式:小组比赛)

  (主持人1)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那么让我们沿坡讨源,见字见马。这项活动我们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展示大家对“汉语汉字中的马”的了解。希望大家亮出你自己:

  第一环节:展示“马字书法”(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前展示“马”字的书法,前四名为优胜组,给该组加5分。)

  第二环节:马字成语知多少。(必答题:每组指定一名同学说出一个马字成语,并解释,回答正确每组加班10分;抢答题:快速解释卡片上马字成语,并造句。抢答正确的同学给该组加5分。)

  第三环节:积累马字谚语。(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规定的一分钟内看谁说出的谚语或歇后语多,给前四名的小组依次加上8、6、4、2分。)

  第四环节:马字名句知多少。(第一轮:每组必答一句诗词名句且不重复,回答正确组加5分;第二轮:抽签答题,对者每组加10分。)

  活动二:悠悠岁月,浓浓马情(形式:故事会)

  (主持人2)热情澎湃的比试,好像竞技的赛场,同学们热情澎湃,希望下面的表现更出色。在日常生活中,在军事活动里,马与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悠悠岁月,诉说浓浓马情。我们开个小小的故事会,讲述“历史传说中的马”(如的卢马、白龙马、汗血马)

  (主持人1)谁能再给大家讲一讲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伯乐相马、老马识途、按图索骥)

  (主持人2)刚才这几位小故事家都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华,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

  活动三:我为马儿歌唱(形式:歌曲大比拼)

  (主持人1)自古以来有不少人歌唱马,赞美马,今天让我们也来用歌声,用音乐来表达对马的感情吧!

  活动四:走进文学,找寻马的精神(形式:诗文朗诵会)

  (主持人2)以上的故事和歌曲再现了马的英姿,难道我们脑海中留下的仅仅是马的英姿吗?下面一个环节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的海洋,找寻马的精神,来一次诗文朗诵会。要求:用普通话,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可以是诗歌片断或一篇文章。自愿上前朗诵且声情并茂的同学为该小组加10分,其次按朗诵水*酌情加分。

  “诗文朗诵会”现在开始!

  (如:诗歌《老马》、描写马的片断、《巩乃斯的马》等)

  活动五:唇枪舌战

  (主持人1)唐代诗人韩愈在《马说》里面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生活中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

  你更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六:自由畅想

  (主持人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的提高,装甲车取代了骑兵出现在现代战争中,汽车站、飞机取代了马匹成为快捷的交通工具。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你认为这个为人类服务了数千年的动物,它的命运会怎样呢?

  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心中的感想,积极发言者该组酌情加8、6、4分。

  (主持人1结束语):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看马、说马、谈马、诵马、画马、写马……马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愿我们大家都能做人与动物的和*使者,传达美好的心声。

  通过一节课的激烈角逐,让我们来评出本节课的三个优胜小组和一个优胜排。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活动总结(说出心里话):

  你最想对我们的朋友——马说些什么?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马的世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课,包括四项内容:“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是关于“马”的四个层面的“文化研究”或曰“文化追踪”。由于上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积累有限,可以主要侧重于“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两项内容的学*,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其他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再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 及教学设想

  1.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马的世界”的精彩博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交谈、说讲、论辩)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听说*惯,尊重别人的*惯,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①首先要教会学生“倾听”,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第一步。

  会听:要认真听,能抓住对方说话的关键,了解别人的意图,这样才能积极应对,更好的与别人交流

  认真、耐心的听:养成尊重、关心别人的*惯,才能更好的与人交际。

  ②其次是教会学生说。

  敢说: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为了使学生饶有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口语交际中去,通过展示图片、教师亲切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积极主动参与交际活动

  会说: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培养学生描述的能力,力求语言生动,感情充沛。通过辩论、互评、师生互动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③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其基本特点是听说双向互动,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双向互动”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真正交流起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才能使口语交际活动不断深入地进行下去。本堂课想通过小组合作看图说话、辩论、互评等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

  3、通过讲名马的故事,了解名马的成语,学*马勤劳、忠诚、勇往直前的精神。

  一、导入

  提问:

  1、那中动物可以参加人类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马。

  2、中国旅游局将哪一件艺术作品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甘肃出土的东汉时代的雕塑作品“马踏飞燕”。

  3、国际标准的铁路轨距是1.435米,你知道这个数字从何而来?是古罗马两匹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也就是说马屁股的宽度是国际标准铁路轨距的“祖先”。

  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却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情:有一种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这种动物就是——马。我们一起来读——“马”。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

  二、文字中寻找马的源头

  (一)导语 :马的世界丰富多彩,先让我们在文字中寻找马的源头,认识“马”这个字。全班同学从中间分开,分为两组。A组和B组。

  A组任务:

  1、列出十个以上以“马”为偏旁的字并了解其意思。

  2、想一想,这些字与“马”有什么关系?

  B组任务:

  1、至少列举八个含“马”字的成语。

  2、明确这些词语的含义,思考它们表现了“马”的什么特点?

  有关马的成语中,褒义词多,还是贬义词多?为什么?人们就在马身上寄托了许多美好的感情:勤劳、聪慧、忠诚、憨厚、善良,还有我们民族精神:奔腾不息,勇往直前。

  (二)一分钟速记成语,看谁记得多!

  (三)列举生活当中还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惯用语

  三、历史中寻找马的足迹

  讲一讲能体现马的精神的故事

  1、 你知道哪些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欣赏《三国演义》中的卢马救主人的录像。学生复述。教师引导。

  怎样能把故事讲的吸引人,感人? (板书:讲故事:抓要素+细节+想像+投入感情)

  2、作文也应该注重细节描写,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下面请同学们再准备一下,根据以上方法把其他的名马的故事讲个大家听。你喜欢哪一个,就重点准备哪一个。

  3、请学生讲故事。

  这些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马的这种忠贞、诚信、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它所傲视的,就不仅仅是它的同类了。

  四、艺术中寻找马的俊美

  1、有关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最喜欢哪一件作品?

  2、欣赏一下徐悲鸿的《六骏图》。

  你看到的是一群怎样的马?你联想或想象到了什么?

  3、来欣赏一下不朽的艺术作品,回顾一下马不*凡的历史。(看图片)

  五、讨论

  ***走到今天,马不得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你认为,它的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自由发言。

  作业:

  以 “马,人类无言的朋友”或“马,我为你哭泣”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想,恰当引用一些自己收集的资料,文章应不少于500字。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 3

  1、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感情。

  2、通过“马的世界”的探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有关的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4、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提前一周布置,要求全体学生根据兴趣特点,按分成三个大组,若干小组,选出组长,提供各项专题活动的设计建议。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制作“马的世界”页。

  学生:预*《马的世界》,要求每位同学查找个以上以“马”为偏旁的字,二十个含“马”字的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会造句。根据书上的要求及老师的专题活动建议,个人收集资料,小组开展活动,资源共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法国作家布封说过:“人类所能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又剽悍的动物――马。”。马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今天,让我们说马话马,走进马的世界,与马共舞。让我们走进第一站――了解汉语汉字中的马。

  二、第一章:研究“汉语汉字中的马”

  1、教师打开网页,进入“汉语汉字中的马探究任务“一栏。

  2、学生明确任务

  全班分成两个小组:

  A组任务:

  ①、列出十个以上以“马”为偏旁的字。(写在纸上)

  ②、想一想,这些字与“马”有什么关系?写出与“马”有关的义项,了解这些字与“马”的关系。

  如:骁(xiāo)――好马

  B组任务:

  ①、至少列举十个含“马”字的成语。

  ②、找出其中的褒义词(用不同颜色的字写出)。

  ③、明确这些词语的含义,思考它们表现了“马”的什么特点?(可口述)

  如:汗马功劳:汗马,将士骑马作战,马累得出汗。汗马功劳原指战功,现也指对事业的贡献。――这个成语能体现“马”的忠诚、勤劳。

  3、学生分组活动,把研究的结果写在纸上或制作成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

  4、各组交流汇报

  5、教师小结

  6、成语、俗语接力赛

  全班学生进入“马的世界学*资源”,一分钟时间快记成语。比赛分两组进行,各组按座位顺序依次说出关于“马”的成语、俗语,不能重复,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说的成语、俗语最多。

  三、讲述“历史传说中的马”

  1、过渡:在我国古代涌现过许多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流传着许多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大家知道哪些与马有关的历史传说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这些故事中,有着重写马,体现马的精神,形象的,也有着重写人叙事的,告诉人们一件事情或讲述一个道理。下面,同学们打开“历史传说中的马学*资源”部分,找出着重写马,能体现马的精神、品质的故事。

  4、学生筛选资料,小声讨论。

  5、全班交流,明确。

  6、指导说故事

  师:看了上面的故事,你认为马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对人忠诚、勤劳、善良的动物)

  师:带着这种感情,咱们练*讲故事,打开“历史传说中的马学*指导”。

  7、学生练*讲故事。

  8、指名讲故事

  9、小结:

  这次综合性学*要求我们改写一个与马有关的故事。我们在改写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上两点,这样才能把作文写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汉语汉字中的马,了解到在古代,马与人们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我们还欣赏了一些关于马的历史故事。这节课,让我们进入文学天地,走进艺术殿堂,欣赏一下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马的形象。

  二、欣赏徐悲鸿的《八骏图》,进行学法指导。

  1、让我们先来欣赏一幅徐悲鸿的《八骏图》。请大家描述一下画面,说说看到这幅图,你联想或想象到什么?

  2、学生小声讨论,交流

  3、指名说

  4、教师总结,我们欣赏一幅艺术作品也可以用以上的方法去欣赏、品味。

  三、全班同学确定专题,网上探究

  1、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分组,确定探究任务。

  艺术小组同学的探究任务:

  在“艺术作品中的马学*资源”网页中浏览、欣赏各种与马有关的绘画、雕刻、摄影作品,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制成电子作品。说出它的名称、作者,描述一下它的样子(画面)。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它表现了马什么特征、精神?它让你联想到什么?

  文学小组同学的探究任务:

  在“文学作品中的马学*资源”网页中浏览、欣赏有关马的文章,找出一篇能体现马的精神品质(风貌)的诗文,制成电子作品,读一读,并对它进行简单的评析。

  2、学生进入“学*指导”,在“学*指导”中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建议,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任务。

  如: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马”小组学*指导

  对古代诗文的赏析:

  ①朗读,然后把它翻译成现代文。概括一下这首诗(文)写什么?表现了马的什么精神风貌(或特点)?

  ②作者为什么要写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现代诗文的赏析:

  ①朗读,思考首诗(文)写什么?表现了马的什么精神风貌(或特点)?作者借马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3、学生分组活动,网上阅读,合作探究,制作电子演示文稿。

  4、小组汇报,学生互相评价。

  四、听二胡曲《赛马》,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要求:说话时最好用上关于马的成语,表达你对马的喜爱之情。

  五、围绕话题,谈谈看法。

  话题:我想对马说……

  六、小结

  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马”进行了文化研究。地球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家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生存伙伴,我们应该善待动物,关爱动物,成为动物真诚的朋友。

  七、作业――与马共舞(任选一题)

  1、所收集到的与“马”有关的资料中选一则,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求叙事完整,描写生动,不少于500字。

  2、以“马,人类无声的朋友”或“马,我为你哭泣”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感受,恰当引用一些自己收集的资料,不少于500字。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了解祖国优秀灿烂的成语文化,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

  2.激发学生学*成语的兴趣,培养动脑动手的技能和*惯。了解成语的来源。

  3.开发智能,提高语言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填充含“马”字的成语、成语抢答。

  2.教学难点:成语表演。

  3.课前准备活动:①每位学生准备20个含有动物名的成语,并掌握它的意思,并重点注意与“十二生肖”有关的动物成语。②全班分成四个组参加比赛,每组选派两名代表参加。③公布活动要求:不带词典,准备表演成语节目。④题目分必答题、抢答题,答题加分,设计分员1人。

  4.教学方法:讨论法、竞赛法。

  5.教学时数:一课时。

  6.教具:小黑板及其它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按照中国农历的说法,每年都要冠以一种动物之名,有谁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马年) 那又有谁知道,马年是根据什么说法而来的吗?

  介绍农历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年一个轮回,循环反复)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到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倪萍就曾给全国的电视观众考了一题,题目是:请您说出十个含有“马”的成语。同学们,你们能说出来吗?

  每组代表必须先说出两个,再进行抢答,多答一个给1分。

  各组代表发言后,再进行抢答,计会员加分。

  二、“马”字成语的运用:

  刚才,我们已经请同学们回答了许多关于“马”字的成语。现在请各组代表注意看小黑板,请联系我们的学*、生活实际,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填充下列各道含有“马”字的成语运用题。

  (出示小黑板,内容如下)

  1. 在理想上:我们要以年段冠军为______________,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进方向) (争先恐后) (坚持不懈)

  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

  (取得胜利)

  2. 在学*上:我们要拿出_______________,为父母效_________________,直到立下

  (一种精神) (一种劳动)

  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成就)

  3. 在课堂上:我们不能_________________,不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分散注意力) (与学*无关的事。填6个字的成语)

  回答问题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

  (场面热闹的样子)

  4. 在集体上:我们不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败坏群体的马) (脱离了管束的马) (眼睛看不见的马)

  维护班级荣誉上,我们不能搞_______________,要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团结,不单干) (有雄壮的气势) (多马飞奔的样子)

  各组代表与本组同学互相讨论、探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师生共同评分:此题为必答题,每空2分。计分员计分,公布得分情况。

  参考答案:1.马首是瞻、一马当先、马不停蹄。

  2.龙马精神、犬马之劳、汗马功劳。

  3.心猿意马、风马牛不相及、车水马龙。

  4.害群之马、脱疆之马、盲人瞎马、单枪匹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

  三、“马”字成语抢答:(每个2分)

  接下来,我们进行有关“马”字成语的抢答,各小组注意:答对加2分,答错倒扣1分。

  ①老马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竹马、 ③______________买马、④_____________铁马、⑤_____________犬马、 ⑥马空______________。

  教师组织抢答,计分员加分,公布得分情况。

  参考答案:老马识途 、青梅竹马、招兵买马、

  金戈铁马、声色犬马、马空行骥

  四、十二生肖成语抢答:(每个2分)

  在我们学*完有关“马”字的成语后,接下来,我们再来学*有关十二生肖的成语,同样,我们也进行抢答。

  ①请说出含“鼠”的成语:鼠目寸光、獐头鼠目、抱头鼠窜

  ②请说出含“牛”的成语:对牛弹琴、九牛二虎之力、九牛一毛

  ③请说出含“虎”的成语:狐假虎威、如狼似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④请说出含“兔”的成语:兔死狐悲、狡兔三窟、守株待兔

  ⑤请说出含“龙”的成语: 龙飞凤舞、叶公好龙、龙争虎斗

  ⑥请说出含“蛇”的成语:画蛇添足、心如蛇蝎

  ⑦请说出含“羊”的成语: 亡羊补牢、羊入虎口

  ⑧请说出含“猴”的成语: 猴年马月、杀鸡儆猴

  ⑨请说出含“鸡”的成语: 鸡飞狗跳、呆若木鸡、鸡犬升天、闻鸡起舞

  ⑩请说出含“狗”的成语: 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血喷头

  ⑾请说出含“猪”的成语: 猪朋狗友

  教师组织抢答,计分员加分,公布得分情况。

  五、成语表演:

  请各组代表上台抽签,根据字条提供的成语即兴进行哑剧表演。要求:不能说话,只能以手势、动作表演。(每组抽签2个,由两个代表完成动作,组员回答,正确每个加5分,错误不得分)

  材料备抽签:手舞足蹈、眉开眼笑、掩耳盗铃、哭笑不得、自吹自擂、震耳欲聋、摩拳擦掌、目瞪口呆、笑里藏刀、小心翼翼、画蛇添足、爱不释手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并作出简单的解说和评价。计分员加分。

  六、介绍成语的来源:

  接下来,我们来学*一下有关成语的来源,拓宽我们的课外知识视野。

  1.古代神话寓言故事:

  如:愚公移山-------------<<列子>> 叶公好龙-----------<<新序>>

  南辕北辙-------------<<战国策>> 黔驴技穷-------<<柳宗元集>>

  2.来自历史故事:卧薪尝胆、四面楚歌、刮目相待

  3.摘自古代诗文:

  如:诲人不倦-------<<论语>> 讳疾忌医------------<<韩非子>>

  4.来自民间俗语:张冠李戴 人云亦云 得过且过

  七、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动物名称成语在我们身边的运用,大家回去以后,认真体会这些成语的含义,并抄写在积累本子上。现在,我们来公布一下各组的得分情况。计分员报各组总得分,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或给予一定奖励。

  八、作业:

  1.根据刚刚学*的成语来源特点,分类收集成语,期末进行评比、奖励。

  2.准备下一次的“成语接龙”活动。

  相关说明:

  1.本课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兴趣,各个环节都考虑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向“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靠拢,符合当今课改的方向。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新方式。学生在学*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做到了共同促进。

  3.较好地把握了成语这种固定语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通过活动去感悟生活、联系生活。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马的世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课,包括四项内容: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是关于马的四个层面的文化研究或曰文化追踪。由于上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积累有限,可以主要侧重于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两项内容的学*,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其他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再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 及教学设想

  1.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马的世界的精彩博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交谈、说讲、论辩)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听说*惯,尊重别人的*惯,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①首先要教会学生倾听,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第一步。

  会听:要认真听,能抓住对方说话的关键,了解别人的意图,这样才能积极应对,更好的与别人交流

  认真、耐心的听:养成尊重、关心别人的*惯,才能更好的与人交际。

  ②其次是教会学生说。

  敢说: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为了使学生饶有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口语交际中去,通过展示图片、教师亲切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积极主动参与交际活动

  会说: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培养学生描述的能力,力求语言生动,感情充沛。通过辩论、互评、师生互动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③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其基本特点是听说双向互动,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双向互动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真正交流起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才能使口语交际活动不断深入地进行下去。本堂课想通过小组合作看图说话、辩论、互评等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

  3、通过讲名马的故事,了解名马的成语,学*马勤劳、忠诚、勇往直前的精神

  一、导入

  提问:1、那中动物可以参加人类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马。2、中国旅游局将哪一件艺术作品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甘肃出土的东汉时代的雕塑作品马踏飞燕。3、国际标准的铁路轨距是1。435米,你知道这个数字从何而来?是古罗马两匹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也就是说马屁股的宽度是国际标准铁路轨距的祖先。

  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却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情:有一种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这种动物就是马。我们一起来读马。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

  二、文字中寻找马的源头

  (一)导语 :马的世界丰富多彩,先让我们在文字中寻找马的源头,认识马这个字。全班同学从中间分开,分为两组。A组和B组。

  A组任务:1、列出十个以上以马为偏旁的字并了解其意思。2、想一想,这些字与马有什么关系?

  B组任务:1、至少列举八个含马字的成语。2、明确这些词语的含义,思考它们表现了马的什么特点?

  有关马的成语中,褒义词多,还是贬义词多?为什么?人们就在马身上寄托了许多美好的感情:勤劳、聪慧、忠诚、憨厚、善良,还有我们民族精神:奔腾不息,勇往直前。

  (二)一分钟速记成语,看谁记得多!

  (三)列举生活当中还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惯用语

  三、历史中寻找马的足迹

  讲一讲能体现马的精神的故事

  1、 你知道哪些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欣赏《三国演义》中的卢马救主人的录像。学生复述。教师引导。

  怎样能把故事讲的吸引人,感人? (板书:讲故事:抓要素+细节+想像+投入感情)

  2、作文也应该注重细节描写,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下面请同学们再准备一下,根据以上方法把其他的名马的故事讲个大家听。你喜欢哪一个,就重点准备哪一个。

  3、请学生讲故事。

  这些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马的这种忠贞、诚信、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它所傲视的,就不仅仅是它的同类了。

  四、艺术中寻找马的俊美

  1、有关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最喜欢哪一件作品?

  2、欣赏一下徐悲鸿的《六骏图》。

  你看到的是一群怎样的'马?你联想或想象到了什么?

  3、来欣赏一下不朽的艺术作品,回顾一下马不*凡的历史。(看图片)

  五、讨论

  ***走到今天,马不得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你认为,它的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自由发言。

  作业 :

  以 马,人类无言的朋友或马,我为你哭泣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想,恰当引用一些自己收集的资料,文章应不少于500字。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阅读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1)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地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归纳综合的能力;了解有关”马”的文化知识,进而认识到*历史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与内涵,丰富学生文化素养;树立勤劳恳干的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资源,一个星期内进行收集整理,同学间进行资料共享;活动课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参与、合作的快乐。

  活动重点:

  1、通过“见字见马” “马的故事” “马的诗文”等有关“马”的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有关马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2、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积累语言,提高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资料,小组间交流,做到资料共享。

  活动过程:

  一、导入:(略)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沿坡讨源,见字见马(形式:小组比赛)

  (主持人1)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那么让我们沿坡讨源,见字见马。这项活动我们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展示大家对“汉语汉字中的马”的了解。希望大家亮出你自己。

  第一环节:马字“大探究”。(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前展示与“马”字有关的字,一分钟内写出多者为胜,给前四名的小组依次加上8、6、4、2分。)

  第二环节:书画作品“大展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前展示“马”字的书法,前四名为优胜组,给该组加5分。)

  第三环节:成语“大点兵”。(必答题:每组指定一名同学说出一个马字成语,并解释,回答正确每组加10分;抢答题:快速解释卡片上马字成语,并造句。抢答正确的同学给该组加5分。)

  第四环节:谚语,歇后语“大背诵”。(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规定的一分钟内看谁说出的谚语或歇后语多,给前四名的小组依次加上8、6、4、2分。)

  第五环节:马字名句知多少。(第一轮:每组必答一句诗词名句且不重复,回答正确组加5分;第二轮:抽签答题,对者每组加10分。)

  活动二:悠悠岁月,浓浓马情——马的故事 (形式:故事会)

  (主持人2)热情澎湃的比试,好像竞技的赛场,同学们热情澎湃,希望下面的表现更出色。在日常生活中,在军事活动里,马与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悠悠岁月,诉说浓浓马情。我们开个小小的故事会,讲述“历史传说中的马”(如的卢马、白龙马、汗血马)(给故事说得好的同学这组加10分。)

  (主持人1)谁能再给大家讲一讲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伯乐相马、老马识途、按图索骥)(给说得好的同学这组加10分。)

  (主持人2)刚才这几位小故事家都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华,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

  活动三:走进文学,找寻马的精神 ——马的诗文(形式:诗文朗诵会)

  主持人:同学们,马和战士结合,便成铁骑,铁骑劲突刀枪鸣。没有马,秦始皇不可能驱驭万军统天下;没有马,成吉思汗不可能十万铁骑建帝国。而三国时的曹植的《白马篇》,更是写一个游侠骑着白马,武艺高超,英武奋勇,寄托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另外,辛弃疾《破阵子》里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就写出了马冲锋陷阵的英勇气概。臧克家的《老马》,也同作者一起因背负沉重的压力,对前途茫然,因而悲伤、忧虑。但当孟郊考试登第,策马奔驰在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便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样神采飞扬的诗句,可见马也会意气风发的。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诗文朗诵,从而进一步体验马的驯良、勇毅、和睦的品格,要求:用普通话、准确、流畅而有感情。(给朗诵优秀的同学这组加10分。)

  三、活动总结(说出心里话):

  你最想对我们的朋友——马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1、从你收集到与马有关的资料中选取一则自己最感兴趣的,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力求把事情发展的经过叙述清楚。

  2、以“马,人类无言的朋友”或“马,我为你哭泣”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想,恰当引用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准备活动表

  语文实践活动:《马的世界》

  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诚的朋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忘记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愿我们做一个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和*使者,去传递共享美好世界的心声。

  活动时间:七年级 二学期 第 16 周

  活动地点:

  参加活动人员:

  活动内容:

  收集与马有关的资料。

  活动过程:

  1、 查找我国古代“马”字的写法,并描摹其写法。

  2、 写出以“马”字为偏旁的常见字(至少20个),并了解这些字与马的关系。

  3、 写出含“马”字的成语(至少10个),解释成语的意思,并分别用他们造句。

  4、 搜集与马有关的谚语,歇后语及含“马”字的名句。

  5、 搜集马的故事,讲述历史传说中的马、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准备一个故事向同学讲述。(写出你要讲的故事名。)

  6、找寻马的诗文,并有感情地朗诵。(写出你要在班上朗诵的诗文名。)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马的世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课,包括四项内容: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是关于马的四个层面的文化研究或曰文化追踪。由于上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积累有限,可以主要侧重于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两项内容的学*,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其他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再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 及教学设想

  1.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马的世界的精彩博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交谈、说讲、论辩)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听说*惯,尊重别人的*惯,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①首先要教会学生倾听,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第一步。

  会听:要认真听,能抓住对方说话的关键,了解别人的意图,这样才能积极应对,更好的与别人交流

  认真、耐心的听:养成尊重、关心别人的*惯,才能更好的与人交际。

  ②其次是教会学生说。

  敢说: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为了使学生饶有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口语交际中去,通过展示图片、教师亲切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积极主动参与交际活动

  会说: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培养学生描述的能力,力求语言生动,感情充沛。通过辩论、互评、师生互动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③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其基本特点是听说双向互动,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双向互动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真正交流起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才能使口语交际活动不断深入地进行下去。本堂课想通过小组合作看图说话、辩论、互评等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

  3、通过讲名马的故事,了解名马的成语,学*马勤劳、忠诚、勇往直前的精神

  一、导入

  提问:1、那中动物可以参加人类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马。2、*旅游局将哪一件艺术作品定为*旅游标志?甘肃出土的东汉时代的雕塑作品马踏飞燕。3、国际标准的铁路轨距是1。435米,你知道这个数字从何而来?是古罗马两匹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也就是说马屁股的宽度是国际标准铁路轨距的祖先。

  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却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情:有一种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这种动物就是马。我们一起来读马。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

  二、文字中寻找马的源头

  (一)导语 :马的世界丰富多彩,先让我们在文字中寻找马的源头,认识马这个字。全班同学从中间分开,分为两组。A组和B组。

  A组任务:1、列出十个以上以马为偏旁的字并了解其意思。2、想一想,这些字与马有什么关系?

  B组任务:1、至少列举八个含马字的成语。2、明确这些词语的含义,思考它们表现了马的什么特点?

  有关马的成语中,褒义词多,还是贬义词多?为什么?人们就在马身上寄托了许多美好的感情:勤劳、聪慧、忠诚、憨厚、善良,还有我们民族精神:奔腾不息,勇往直前。

  (二)一分钟速记成语,看谁记得多!

  (三)列举生活当中还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惯用语

  三、历史中寻找马的足迹

  讲一讲能体现马的精神的故事

  1、 你知道哪些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欣赏《三国演义》中的卢马救主人的录像。学生复述。教师引导。

  怎样能把故事讲的吸引人,感人? (板书:讲故事:抓要素+细节+想像+投入感情)

  2、作文也应该注重细节描写,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下面请同学们再准备一下,根据以上方法把其他的名马的故事讲个大家听。你喜欢哪一个,就重点准备哪一个。

  3、请学生讲故事。

  这些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马的这种忠贞、诚信、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它所傲视的,就不仅仅是它的同类了。

  四、艺术中寻找马的俊美

  1、有关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最喜欢哪一件作品?

  2、欣赏一下徐悲鸿的《六骏图》。

  你看到的是一群怎样的马?你联想或想象到了什么?

  3、来欣赏一下不朽的艺术作品,回顾一下马不*凡的历史。(看图片)

  五、讨论

  *走到今天,马不得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你认为,它的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自由发言。

  作业 :

  以 马,人类无言的朋友或马,我为你哭泣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想,恰当引用一些自己收集的资料,文章应不少于500字。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马的世界”的活动和探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2、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与写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预*“马的世界”

  要求:

  A、通览内容,提出问题,做好记录。

  B、猜答问题(多角度)。

  C、尽可能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导入:(提问)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那么古时侯,尤其在战争中,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什么?(生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先进,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淡忘,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

  现在,就让我们的两位小主持带领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打开记忆的闸门,走进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掌声有请两位主持人上场!

  活动一:沿坡讨源,见字见马(形式:小组比赛)

  (主持人1)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那么让我们沿坡讨源,见字见马。这项活动我们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展示大家对“汉语汉字中的马”的了解。希望大家亮出你自己:

  第一环节:展示“马字书法”(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前展示“马”字的书法,前四名为优胜组,给该组加5分。)

  第二环节:马字成语知多少。(必答题:每组指定一名同学说出一个马字成语,并解释,回答正确每组加班10分;抢答题:快速解释卡片上马字成语,并造句。抢答正确的同学给该组加5分。)

  第三环节:积累马字谚语。(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规定的一分钟内看谁说出的谚语或歇后语多,给前四名的小组依次加上8、6、4、2分。)

  第四环节:马字名句知多少。(第一轮:每组必答一句诗词名句且不重复,回答正确组加5分;第二轮:抽签答题,对者每组加10分。)

  活动二:悠悠岁月,浓浓马情(形式:故事会)

  (主持人2)热情澎湃的比试,好像竞技的赛场,同学们热情澎湃,希望下面的表现更出色。在日常生活中,在军事活动里,马与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悠悠岁月,诉说浓浓马情。我们开个小小的故事会,讲述“历史传说中的马”(如的卢马、白龙马、汗血马)

  (主持人1)谁能再给大家讲一讲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伯乐相马、老马识途、按图索骥)

  (主持人2)刚才这几位小故事家都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华,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

  活动三:我为马儿歌唱(形式:歌曲大比拼)

  (主持人1)自古以来有不少人歌唱马,赞美马,今天让我们也来用歌声,用音乐来表达对马的感情吧!

  活动四:走进文学,找寻马的精神(形式:诗文朗诵会)

  (主持人2)以上的故事和歌曲再现了马的英姿,难道我们脑海中留下的仅仅是马的英姿吗?下面一个环节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的海洋,找寻马的精神,来一次诗文朗诵会。要求:用普通话,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可以是诗歌片断或一篇文章。自愿上前朗诵且声情并茂的同学为该小组加10分,其次按朗诵水*酌情加分。

  “诗文朗诵会”现在开始!

  (如:诗歌《老马》、描写马的片断、《巩乃斯的马》等)

  活动五:唇枪舌战

  (主持人1)唐代诗人韩愈在《马说》里面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生活中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

  你更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六:自由畅想

  (主持人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的提高,装甲车取代了骑兵出现在现代战争中,汽车站、飞机取代了马匹成为快捷的交通工具。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你认为这个为人类服务了数千年的动物,它的命运会怎样呢?

  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心中的感想,积极发言者该组酌情加8、6、4分。

  (主持人1结束语):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看马、说马、谈马、诵马、画马、写马……马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愿我们大家都能做人与动物的和*使者,传达美好的心声。

  通过一节课的激烈角逐,让我们来评出本节课的三个优胜小组和一个优胜排。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活动总结(说出心里话):

  你最想对我们的朋友——马说些什么?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马的世界”的活动开展,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激发和培养善待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

  2.探寻“马的世界”,了解马的有关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一般课题研究的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

  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组织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有侧重地进行研究或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资料,深入思考,最后写作成文。

  (活动重点的确定,突出了本单元综合性学*具有问题探究性和课题研究性的特点,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能力”。把作文作为检测活动效果的一种手段,作为学*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这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

  教学安排

  活动时间一周,安排2—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l_活动安排表和设计方案各一份。

  2.收集好有关“马”的文学艺术作品。

  3.提前一周布置,提供课题研究方案,作必要的动员和说明。指导学生分成四个活动小组,选出负责人,并明确每个小组的研究专题。

  4.向学生提供专题活动设计建议,设计并发放活动记录表。准备好作文自评、互评表等。

  学生:

  预*“马的世界”。要求:

  (1)通览内容,提出问题,做好阅读笔记。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教师的专题活动建议,设计制定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计划)。

  (3)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资料,小组间交流,做到资料共享。

  (要搞好综合实践活动,作好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准备,是为了更好地设计、指导、参与、评价这次活动;学生的准备,是为了突出活动的自主性,引导他们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会搜集资料、整合材料、获取新的有用的知识。课前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卓有成效的保证。)

  设计思路

  “马的世界”这一综合性学*具有问题探究性与课题研究性的特点。教师组织指导这次综合性活动时,应指导学生围绕课题展开研究,注意培养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意识。所以活动过程可根据教材中前四个标题,也就是四个课题,分四个活动小组有侧重地进行研究或展开活动。在此基础上,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或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作文是本次活动学*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应指导学生写好这次作文,优秀作文应在自评、互评基础上给予充分肯定和展示。活动后可以此为话题,出一期黑板报或墙报,巩固活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指导

  几天来,我们走进了“马”这个陌生而又亲切的世界,查马、观马、说马、谈马、画马、写马……马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今天,让我们在“马的世界”里,了解马的文字、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下面请同学们按四大组,交流研究情况,展示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得失。希望全班同学人人参与,资源共享;积极发言,作好记录。注意:表述要清楚、简洁、准确、生动,活动过程要井然有序,活泼生动。

  (各自选记录人、主要发言人。班级选两名学生主持人。)

  二、开展活动

  1.见字见马——汉语汉字中的马。

  (1)组长汇报“汉语汉字中的马”的研究成果。

  (2)用比赛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①展示“马”字书法;

  ②比赛查字典——“马”为偏旁的字;

  ③抢答(可接龙。)“马”字成语;

  ④背诵“马”的俗语。

  (用多种形式,认识了解“马”字的演变特点,了解马与古代人民日常生活和军事活动的密切关系,并借此介绍几种工具书及其用法,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的意识和*惯。)

  2.历史与马——历史传说中的马。

  (1)组长传递“历史传说中的马”的探究体验。

  (2)用故事会的形式讲述马的历史传说。

  ①讲故事;

  ②演小品。

  (3)穿插讨论。

  ①讨论题及相关要求:

  马的未来命运会怎样?(提示:应考虑到科技的发展,人类越来越无需借用“马力”;人类对动物态度的重新思考和根本转变。)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注意:不要追求惟一答案,只要引导学生从讨论中展开对识才与成才、善用才与施展才的关系的思考即可。)

  ②围绕话题,展开辩论。

  注意:有礼有节,以理服人;言之成理,重在参与。

  (讲故事,能让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历史资料活起来。辩论,不但能激起我们无限的遐思,也能培养思辨和创新能力。)

  3.马的艺术——艺术作品中的马。

  (1)组长介绍课题创作过程。

  (2)学生们拿着作品向同学展示。

  (3)选择两个优秀作品,请作者作重点介绍。

  (灵巧的双手,再现了马的英姿,马在我们手中生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素养和创造能力。)

  4.说马赞马——文学作品中的马。

  (1)组长组织诗文朗诵,主题是关爱动物、和睦共处。

  (2)要求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诵,要投人情感。

  (如果说1、2两项侧重于对“马”的理性的探讨,那么3、4两项活动则侧重于对“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观照。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投入情感,初步培养学生文学和艺术的鉴赏水*和表现能力,并展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5.作文指导—一与马共舞。

  (1)选择两类作文中的一类写作文。

  第一类:

  改写故事——凭借已有的历史故事改写一则小故事。

  要求:展开适当想像,投入自己的情感,对故事主题结构进行改造。

  第二类:

  谈谈感想——侧重于谈这次活动的感想,以议论为主。

  (活动是作文的准备,作文是活动的小结。作文既是检测前期活动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学*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所以,作文在本次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文可在活动前布置,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积累资料,并做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

  (2)出示评改要求,自评作文。

  (3)小组互评,推荐优秀作文,全班交流赏析。

  三、活动小结

  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诚的朋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忘记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愿我们做一个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和*使者,去传递共享美好世界的心声吧。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2、通过“马字成语、俗语”“马的故事”“马的艺术”“马的诗文”等有关“马”的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有关马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写作练*,引导学生以“我眼中的马”为话题,多角度地畅写,认识马的精神,寻找马趣,培养马的精神,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马字成语、俗语”“马的故事”“马的艺术”“马的诗文”等有关“马”的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有关马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2、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积累语言,提高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准备:

  1、设计此次小组活动的方案。(注意:活动内容、时间安排、活动方式)。

  2、查找《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中的马字,马成语以及有关“马”的文学艺术作品,并做好汇报作准备。

  3、成立正反两个辩论队,各选出主辩一名,其余同学都为副辩,再各选出一人为主持人,各自查找资料,作好辩论准备。

  4、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景,设场导入

  主持人: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身体高大,面部很长,小耳直立,尾有长毛,四肢强健。给人的印象是憨厚、诚实、纯朴,没有一点虚假。马禀性温驯,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行走灵活,善于奔跑,适应性强。不但能耕、挽,而且能乘、运。因而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可靠的运输工具。在现代生活中,尽管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淡忘了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这次综合性学*,走进这个陌生而亲切的马的世界,去了解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

  二、马的英姿,你找我看

  主持人:马——这个骏美的精灵,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类历史文化中最奔放活跃的角色。尤其在古代,马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骏马图片,欣赏完后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轻捷的神情……高贵的姿态……强劲而豪迈的模样……

  最具魅力的是当马奔跑起来,潇洒异常……

  下面让我们比一比看,“汉语汉字中的马”的研究成果,看谁汇报得好。

  1、☆马字“大探究”,看谁查马字有关的字又快又多,说说它与马的关系。

  2、☆成语“大点兵”,看谁说的与马字有关的成语多。

  3、☆书画作品“大展示”,看谁展示的古今与马有关的书画作品更美。

  4、☆谚语,诗歌“大背诵”,看谁背诵与马字有关的谚语,俗语、诗句多。

  5、☆佳名美誉“大比武”,马有许多佳名美誉,看谁说得多。

  例:

  马的佳名美誉:千里马、天马、宝马、汗血善马、骏马、老骥、白驹等等。唐太宗屡用以征伐的六骏、周穆王巡行天下的八骏、汉文帝有良马九匹号为九逸,都各以其形象、毛色和速度,锡以嘉号。

  〔评委打分〕

  三、马的故事,你说我演

  主持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军事活动中,马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畅开心怀说故事,看谁说的最精彩。(学生一人讲故事,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比如: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关羽败走麦城,被害东吴,赤兔马也跟着绝食而亡。项羽的坐骑乌骓马也是这样,当年刘邦的大将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在垓下,项羽不能突围而自刎乌江,而乌骓马也自跳乌江,留下了千古绝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评委打分〕

  四、马的艺术,创作熏陶

  主持人:生动的故事,把我们带入到无限的遐想中,人们因爱马而赞马,并以各种艺术形式托马寄情,托马言志——书法、绘画,更是写尽了、画尽了马的风骨,马的精神,下面请同学们进行马的艺术创作,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让我们用灵巧的双手,再现马的英姿,得到艺术的熏陶。

  学生将创作的马的书法,绘画、布艺作品等展示出来,互赏互评。

  五、马的诗文,朗诵体验

  主持人:同学们,马和战士结合,便成铁骑,铁骑劲突刀枪鸣。没有马,秦始皇不可能驱驭万军统天下;没有马,成吉思汗不可能十万铁骑建帝国。而三国时的曹植的《白马篇》,更是写一个游侠骑着白马,武艺高超,英武奋勇,寄托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另外,辛弃疾《破阵子》里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就写出了马冲锋陷阵的英勇气概。臧克家的《老马》,也同作者一起因背负沉重的压力,对前途茫然,因而悲伤、忧虑。但当孟郊考试登第,策马奔驰在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便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样神采飞扬的诗句,可见马也会意气风发的。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诗文朗诵,从而进一步体验马的驯良、勇毅、和睦的品格,要求:用普通话、准确、流畅而有感情。

  〔评委打分〕

  六、马的辩论,赏析提升

  主持人: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有人认为,“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的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骛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辩一辩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下面我们有请正方代表……坐在左边

  下面我们有请反方代表……坐在右边

  我们的辩题是:

  正方: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 反方:没有伯乐也有千里马

  (伯乐重要) (千里马重要)

  辩论的程序是:双方主辩陈述观点——自由辩论——双方四辩总结观点

  (辩论应有礼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掌握分寸,以理服人,要知道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明白马与伯乐的关系。)

  〔评委打分〕

  七、马的作文,修改提高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进行了观马、说马、画马等活动,我们与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下面让我们扬起马的文学,记下马的点滴,去传递我们共同美好的心声。

  马文写好后请同学们认真修改,互相讨论,并在讨论中不断提高。

  八、畅谈体会,拓展延伸

  1、活动收获: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经历了这一番马的世界综合性活动后你有什么体会呢?

  (可谈对马的认识,查找运用资料的经验,合作探究的乐趣等)

  主持人小结:

  记得法国作家布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骠悍的动物——马”。的确是这样,数千年来,人们爱马、赞美马、歌颂马——爱的是它奔腾不息的气势、颂的是它勇往直前的精神,马和人一样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马是我们忠诚的朋友。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去“放牧疾驰的马群“,去“奔腾奋进的精神”吧!

  2、拓展延伸:

  ①从你收集到与马有关的资料中选取一则自己最感兴趣的,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力求把事情发展的经过叙述清楚。

  ②以“马,人类无言的朋友”或“马,我为你哭泣”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想,恰当引用自己收集的资料。

  ③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编写《人类与马》的小册子。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2)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地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归纳综合的能力;了解有关”马”的文化知识,进而认识到*历史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与内涵,丰富学生文化素养;树立勤劳恳干的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资源,一个星期内进行收集整理,同学间进行资料共享;活动课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参与、合作的快乐。

  活动重点:

  1、通过“见字见马” “马的故事” “马的诗文”等有关“马”的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有关马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2、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积累语言,提高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资料,小组间交流,做到资料共享。

  活动过程:

  一、导入:(略)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沿坡讨源,见字见马(形式:小组比赛)

  (主持人1)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那么让我们沿坡讨源,见字见马。这项活动我们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展示大家对“汉语汉字中的马”的了解。希望大家亮出你自己。

  第一环节:马字“大探究”。(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前展示与“马”字有关的字,一分钟内写出多者为胜,给前四名的小组依次加上8、6、4、2分。)

  第二环节:书画作品“大展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前展示“马”字的书法,前四名为优胜组,给该组加5分。)

  第三环节:成语“大点兵”。(必答题:每组指定一名同学说出一个马字成语,并解释,回答正确每组加10分;抢答题:快速解释卡片上马字成语,并造句。抢答正确的同学给该组加5分。)

  第四环节:谚语,歇后语“大背诵”。(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规定的一分钟内看谁说出的谚语或歇后语多,给前四名的小组依次加上8、6、4、2分。)

  第五环节:马字名句知多少。(第一轮:每组必答一句诗词名句且不重复,回答正确组加5分;第二轮:抽签答题,对者每组加10分。)

  活动二:悠悠岁月,浓浓马情——马的故事 (形式:故事会)

  (主持人2)热情澎湃的比试,好像竞技的赛场,同学们热情澎湃,希望下面的表现更出色。在日常生活中,在军事活动里,马与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悠悠岁月,诉说浓浓马情。我们开个小小的故事会,讲述“历史传说中的马”(如的卢马、白龙马、汗血马)(给故事说得好的同学这组加10分。)

  (主持人1)谁能再给大家讲一讲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伯乐相马、老马识途、按图索骥)(给说得好的同学这组加10分。)

  (主持人2)刚才这几位小故事家都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华,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

  活动三:走进文学,找寻马的精神 ——马的诗文(形式:诗文朗诵会)

  主持人:同学们,马和战士结合,便成铁骑,铁骑劲突刀枪鸣。没有马,秦始皇不可能驱驭万军统天下;没有马,成吉思汗不可能十万铁骑建帝国。而三国时的曹植的《白马篇》,更是写一个游侠骑着白马,武艺高超,英武奋勇,寄托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另外,辛弃疾《破阵子》里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就写出了马冲锋陷阵的英勇气概。臧克家的《老马》,也同作者一起因背负沉重的压力,对前途茫然,因而悲伤、忧虑。但当孟郊考试登第,策马奔驰在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便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样神采飞扬的诗句,可见马也会意气风发的。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诗文朗诵,从而进一步体验马的驯良、勇毅、和睦的品格,要求:用普通话、准确、流畅而有感情。(给朗诵优秀的同学这组加10分。)

  三、活动总结(说出心里话):

  你最想对我们的朋友——马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1、从你收集到与马有关的资料中选取一则自己最感兴趣的,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力求把事情发展的经过叙述清楚。

  2、以“马,人类无言的朋友”或“马,我为你哭泣”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想,恰当引用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准备活动表

  语文实践活动:《马的世界》

  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诚的朋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忘记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愿我们做一个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和*使者,去传递共享美好世界的心声。

  活动时间:七年级 二学期 第 16 周

  活动地点:

  参加活动人员:

  活动内容:

  收集与马有关的资料。

  活动过程:

  1、 查找我国古代“马”字的写法,并描摹其写法。

  2、 写出以“马”字为偏旁的常见字(至少20个),并了解这些字与马的关系。

  3、 写出含“马”字的成语(至少10个),解释成语的意思,并分别用他们造句。

  4、 搜集与马有关的谚语,歇后语及含“马”字的名句。

  5、 搜集马的故事,讲述历史传说中的马、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准备一个故事向同学讲述。(写出你要讲的故事名。)

  6、找寻马的诗文,并有感情地朗诵。(写出你要在班上朗诵的诗文名。)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马的世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课,包括四项内容: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是关于马的四个层面的文化研究或曰文化追踪。由于上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积累有限,可以主要侧重于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两项内容的学*,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其他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再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 及教学设想

  1.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马的世界的精彩博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交谈、说讲、论辩)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听说*惯,尊重别人的*惯,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①首先要教会学生倾听,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第一步。

  会听:要认真听,能抓住对方说话的关键,了解别人的意图,这样才能积极应对,更好的与别人交流

  认真、耐心的听:养成尊重、关心别人的*惯,才能更好的与人交际。

  ②其次是教会学生说。

  敢说: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为了使学生饶有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口语交际中去,通过展示图片、教师亲切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积极主动参与交际活动

  会说: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培养学生描述的能力,力求语言生动,感情充沛。通过辩论、互评、师生互动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③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其基本特点是听说双向互动,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双向互动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真正交流起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才能使口语交际活动不断深入地进行下去。本堂课想通过小组合作看图说话、辩论、互评等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

  3、通过讲名马的故事,了解名马的成语,学*马勤劳、忠诚、勇往直前的精神

  一、导入

  提问:1、那中动物可以参加人类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马。2、*旅游局将哪一件艺术作品定为*旅游标志?甘肃出土的东汉时代的雕塑作品马踏飞燕。3、国际标准的铁路轨距是1。435米,你知道这个数字从何而来?是古罗马两匹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也就是说马屁股的宽度是国际标准铁路轨距的祖先。

  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却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情:有一种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这种动物就是马。我们一起来读马。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

  二、文字中寻找马的源头

  (一)导语 :马的世界丰富多彩,先让我们在文字中寻找马的源头,认识马这个字。全班同学从中间分开,分为两组。A组和B组。

  A组任务:1、列出十个以上以马为偏旁的字并了解其意思。2、想一想,这些字与马有什么关系?

  B组任务:1、至少列举八个含马字的成语。2、明确这些词语的含义,思考它们表现了马的什么特点?

  有关马的成语中,褒义词多,还是贬义词多?为什么?人们就在马身上寄托了许多美好的感情:勤劳、聪慧、忠诚、憨厚、善良,还有我们民族精神:奔腾不息,勇往直前。

  (二)一分钟速记成语,看谁记得多!

  (三)列举生活当中还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惯用语

  三、历史中寻找马的足迹

  讲一讲能体现马的精神的故事

  1、 你知道哪些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欣赏《三国演义》中的卢马救主人的录像。学生复述。教师引导。

  怎样能把故事讲的吸引人,感人? (板书:讲故事:抓要素+细节+想像+投入感情)

  2、作文也应该注重细节描写,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下面请同学们再准备一下,根据以上方法把其他的名马的故事讲个大家听。你喜欢哪一个,就重点准备哪一个。

  3、请学生讲故事。

  这些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马的这种忠贞、诚信、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它所傲视的,就不仅仅是它的同类了。

  四、艺术中寻找马的俊美

  1、有关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最喜欢哪一件作品?

  2、欣赏一下徐悲鸿的《六骏图》。

  你看到的是一群怎样的马?你联想或想象到了什么?

  3、来欣赏一下不朽的艺术作品,回顾一下马不*凡的历史。(看图片)

  五、讨论

  *走到今天,马不得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你认为,它的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自由发言。

  作业 :

  以 马,人类无言的朋友或马,我为你哭泣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想,恰当引用一些自己收集的资料,文章应不少于500字。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马的世界”的活动和探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2、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与写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预*“马的世界”

  要求:

  A、通览内容,提出问题,做好记录。

  B、猜答问题(多角度)。

  C、尽可能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导入:(提问)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那么古时侯,尤其在战争中,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什么?(生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先进,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淡忘,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

  现在,就让我们的两位小主持带领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打开记忆的闸门,走进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掌声有请两位主持人上场!

  活动一:沿坡讨源,见字见马(形式:小组比赛)

  (主持人1)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那么让我们沿坡讨源,见字见马。这项活动我们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展示大家对“汉语汉字中的马”的了解。希望大家亮出你自己:

  第一环节:展示“马字书法”(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前展示“马”字的书法,前四名为优胜组,给该组加5分。)

  第二环节:马字成语知多少。(必答题:每组指定一名同学说出一个马字成语,并解释,回答正确每组加班10分;抢答题:快速解释卡片上马字成语,并造句。抢答正确的同学给该组加5分。)

  第三环节:积累马字谚语。(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规定的一分钟内看谁说出的谚语或歇后语多,给前四名的小组依次加上8、6、4、2分。)

  第四环节:马字名句知多少。(第一轮:每组必答一句诗词名句且不重复,回答正确组加5分;第二轮:抽签答题,对者每组加10分。)

  活动二:悠悠岁月,浓浓马情(形式:故事会)

  (主持人2)热情澎湃的比试,好像竞技的赛场,同学们热情澎湃,希望下面的表现更出色。在日常生活中,在军事活动里,马与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悠悠岁月,诉说浓浓马情。我们开个小小的故事会,讲述“历史传说中的马”(如的卢马、白龙马、汗血马)

  (主持人1)谁能再给大家讲一讲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伯乐相马、老马识途、按图索骥)

  (主持人2)刚才这几位小故事家都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华,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

  活动三:我为马儿歌唱(形式:歌曲大比拼)

  (主持人1)自古以来有不少人歌唱马,赞美马,今天让我们也来用歌声,用音乐来表达对马的感情吧!

  活动四:走进文学,找寻马的精神(形式:诗文朗诵会)

  (主持人2)以上的故事和歌曲再现了马的英姿,难道我们脑海中留下的仅仅是马的英姿吗?下面一个环节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的海洋,找寻马的精神,来一次诗文朗诵会。要求:用普通话,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可以是诗歌片断或一篇文章。自愿上前朗诵且声情并茂的同学为该小组加10分,其次按朗诵水*酌情加分。

  “诗文朗诵会”现在开始!

  (如:诗歌《老马》、描写马的片断、《巩乃斯的马》等)

  活动五:唇枪舌战

  (主持人1)唐代诗人韩愈在《马说》里面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生活中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

  你更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六:自由畅想

  (主持人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的提高,装甲车取代了骑兵出现在现代战争中,汽车站、飞机取代了马匹成为快捷的交通工具。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你认为这个为人类服务了数千年的动物,它的命运会怎样呢?

  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心中的感想,积极发言者该组酌情加8、6、4分。

  (主持人1结束语):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看马、说马、谈马、诵马、画马、写马……马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愿我们大家都能做人与动物的和*使者,传达美好的心声。

  通过一节课的激烈角逐,让我们来评出本节课的三个优胜小组和一个优胜排。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活动总结(说出心里话):

  你最想对我们的朋友——马说些什么?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马的世界”的活动开展,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激发和培养善待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

  2.探寻“马的世界”,了解马的有关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一般课题研究的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

  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组织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有侧重地进行研究或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资料,深入思考,最后写作成文。

  (活动重点的确定,突出了本单元综合性学*具有问题探究性和课题研究性的特点,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能力”。把作文作为检测活动效果的一种手段,作为学*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这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

  教学安排

  活动时间一周,安排2—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l_活动安排表和设计方案各一份。

  2.收集好有关“马”的文学艺术作品。

  3.提前一周布置,提供课题研究方案,作必要的动员和说明。指导学生分成四个活动小组,选出负责人,并明确每个小组的研究专题。

  4.向学生提供专题活动设计建议,设计并发放活动记录表。准备好作文自评、互评表等。

  学生:

  预*“马的世界”。要求:

  (1)通览内容,提出问题,做好阅读笔记。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教师的专题活动建议,设计制定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计划)。

  (3)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资料,小组间交流,做到资料共享。

  (要搞好综合实践活动,作好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准备,是为了更好地设计、指导、参与、评价这次活动;学生的准备,是为了突出活动的自主性,引导他们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会搜集资料、整合材料、获取新的有用的知识。课前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卓有成效的保证。)

  设计思路

  “马的世界”这一综合性学*具有问题探究性与课题研究性的特点。教师组织指导这次综合性活动时,应指导学生围绕课题展开研究,注意培养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意识。所以活动过程可根据教材中前四个标题,也就是四个课题,分四个活动小组有侧重地进行研究或展开活动。在此基础上,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或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作文是本次活动学*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应指导学生写好这次作文,优秀作文应在自评、互评基础上给予充分肯定和展示。活动后可以此为话题,出一期黑板报或墙报,巩固活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指导

  几天来,我们走进了“马”这个陌生而又亲切的世界,查马、观马、说马、谈马、画马、写马……马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今天,让我们在“马的世界”里,了解马的文字、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下面请同学们按四大组,交流研究情况,展示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得失。希望全班同学人人参与,资源共享;积极发言,作好记录。注意:表述要清楚、简洁、准确、生动,活动过程要井然有序,活泼生动。

  (各自选记录人、主要发言人。班级选两名学生主持人。)

  二、开展活动

  1.见字见马——汉语汉字中的马。

  (1)组长汇报“汉语汉字中的马”的研究成果。

  (2)用比赛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①展示“马”字书法;

  ②比赛查字典——“马”为偏旁的字;

  ③抢答(可接龙。)“马”字成语;

  ④背诵“马”的俗语。

  (用多种形式,认识了解“马”字的演变特点,了解马与古代人民日常生活和军事活动的密切关系,并借此介绍几种工具书及其用法,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的意识和*惯。)

  2.历史与马——历史传说中的马。

  (1)组长传递“历史传说中的马”的探究体验。

  (2)用故事会的形式讲述马的历史传说。

  ①讲故事;

  ②演小品。

  (3)穿插讨论。

  ①讨论题及相关要求:

  马的未来命运会怎样?(提示:应考虑到科技的发展,人类越来越无需借用“马力”;人类对动物态度的重新思考和根本转变。)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注意:不要追求惟一答案,只要引导学生从讨论中展开对识才与成才、善用才与施展才的关系的思考即可。)

  ②围绕话题,展开辩论。

  注意:有礼有节,以理服人;言之成理,重在参与。

  (讲故事,能让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历史资料活起来。辩论,不但能激起我们无限的遐思,也能培养思辨和创新能力。)

  3.马的艺术——艺术作品中的马。

  (1)组长介绍课题创作过程。

  (2)学生们拿着作品向同学展示。

  (3)选择两个优秀作品,请作者作重点介绍。

  (灵巧的双手,再现了马的英姿,马在我们手中生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素养和创造能力。)

  4.说马赞马——文学作品中的马。

  (1)组长组织诗文朗诵,主题是关爱动物、和睦共处。

  (2)要求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诵,要投人情感。

  (如果说1、2两项侧重于对“马”的理性的探讨,那么3、4两项活动则侧重于对“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观照。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投入情感,初步培养学生文学和艺术的鉴赏水*和表现能力,并展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5.作文指导—一与马共舞。

  (1)选择两类作文中的一类写作文。

  第一类:

  改写故事——凭借已有的历史故事改写一则小故事。

  要求:展开适当想像,投入自己的情感,对故事主题结构进行改造。

  第二类:

  谈谈感想——侧重于谈这次活动的感想,以议论为主。

  (活动是作文的准备,作文是活动的小结。作文既是检测前期活动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学*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所以,作文在本次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文可在活动前布置,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积累资料,并做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

  (2)出示评改要求,自评作文。

  (3)小组互评,推荐优秀作文,全班交流赏析。

  三、活动小结

  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诚的朋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忘记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愿我们做一个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和*使者,去传递共享美好世界的心声吧。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2、通过“马字成语、俗语”“马的故事”“马的艺术”“马的诗文”等有关“马”的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有关马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写作练*,引导学生以“我眼中的马”为话题,多角度地畅写,认识马的精神,寻找马趣,培养马的精神,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马字成语、俗语”“马的故事”“马的艺术”“马的诗文”等有关“马”的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有关马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2、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积累语言,提高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准备:

  1、设计此次小组活动的方案。(注意:活动内容、时间安排、活动方式)。

  2、查找《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中的马字,马成语以及有关“马”的文学艺术作品,并做好汇报作准备。

  3、成立正反两个辩论队,各选出主辩一名,其余同学都为副辩,再各选出一人为主持人,各自查找资料,作好辩论准备。

  4、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景,设场导入

  主持人: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身体高大,面部很长,小耳直立,尾有长毛,四肢强健。给人的印象是憨厚、诚实、纯朴,没有一点虚假。马禀性温驯,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行走灵活,善于奔跑,适应性强。不但能耕、挽,而且能乘、运。因而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可靠的运输工具。在现代生活中,尽管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淡忘了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这次综合性学*,走进这个陌生而亲切的马的世界,去了解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

  二、马的英姿,你找我看

  主持人:马——这个骏美的精灵,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类历史文化中最奔放活跃的角色。尤其在古代,马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骏马图片,欣赏完后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轻捷的神情……高贵的姿态……强劲而豪迈的模样……

  最具魅力的是当马奔跑起来,潇洒异常……

  下面让我们比一比看,“汉语汉字中的马”的研究成果,看谁汇报得好。

  1、☆马字“大探究”,看谁查马字有关的字又快又多,说说它与马的关系。

  2、☆成语“大点兵”,看谁说的与马字有关的成语多。

  3、☆书画作品“大展示”,看谁展示的古今与马有关的书画作品更美。

  4、☆谚语,诗歌“大背诵”,看谁背诵与马字有关的谚语,俗语、诗句多。

  5、☆佳名美誉“大比武”,马有许多佳名美誉,看谁说得多。

  例:

  马的佳名美誉:千里马、天马、宝马、汗血善马、骏马、老骥、白驹等等。唐太宗屡用以征伐的六骏、周穆王巡行天下的八骏、汉文帝有良马九匹号为九逸,都各以其形象、毛色和速度,锡以嘉号。

  〔评委打分〕

  三、马的故事,你说我演

  主持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军事活动中,马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畅开心怀说故事,看谁说的最精彩。(学生一人讲故事,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比如: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关羽败走麦城,被害东吴,赤兔马也跟着绝食而亡。项羽的坐骑乌骓马也是这样,当年刘邦的大将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在垓下,项羽不能突围而自刎乌江,而乌骓马也自跳乌江,留下了千古绝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评委打分〕

  四、马的艺术,创作熏陶

  主持人:生动的故事,把我们带入到无限的遐想中,人们因爱马而赞马,并以各种艺术形式托马寄情,托马言志——书法、绘画,更是写尽了、画尽了马的风骨,马的精神,下面请同学们进行马的艺术创作,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让我们用灵巧的双手,再现马的英姿,得到艺术的熏陶。

  学生将创作的马的书法,绘画、布艺作品等展示出来,互赏互评。

  五、马的诗文,朗诵体验

  主持人:同学们,马和战士结合,便成铁骑,铁骑劲突刀枪鸣。没有马,秦始皇不可能驱驭万军统天下;没有马,成吉思汗不可能十万铁骑建帝国。而三国时的曹植的《白马篇》,更是写一个游侠骑着白马,武艺高超,英武奋勇,寄托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另外,辛弃疾《破阵子》里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就写出了马冲锋陷阵的英勇气概。臧克家的《老马》,也同作者一起因背负沉重的压力,对前途茫然,因而悲伤、忧虑。但当孟郊考试登第,策马奔驰在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便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样神采飞扬的诗句,可见马也会意气风发的。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诗文朗诵,从而进一步体验马的驯良、勇毅、和睦的品格,要求:用普通话、准确、流畅而有感情。

  〔评委打分〕

  六、马的辩论,赏析提升

  主持人: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有人认为,“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的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骛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辩一辩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下面我们有请正方代表……坐在左边

  下面我们有请反方代表……坐在右边

  我们的辩题是:

  正方: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 反方:没有伯乐也有千里马

  (伯乐重要) (千里马重要)

  辩论的程序是:双方主辩陈述观点——自由辩论——双方四辩总结观点

  (辩论应有礼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掌握分寸,以理服人,要知道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明白马与伯乐的关系。)

  〔评委打分〕

  七、马的作文,修改提高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进行了观马、说马、画马等活动,我们与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下面让我们扬起马的文学,记下马的点滴,去传递我们共同美好的心声。

  马文写好后请同学们认真修改,互相讨论,并在讨论中不断提高。

  八、畅谈体会,拓展延伸

  1、活动收获: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经历了这一番马的世界综合性活动后你有什么体会呢?

  (可谈对马的认识,查找运用资料的经验,合作探究的乐趣等)

  主持人小结:

  记得法国作家布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骠悍的动物——马”。的确是这样,数千年来,人们爱马、赞美马、歌颂马——爱的是它奔腾不息的气势、颂的是它勇往直前的精神,马和人一样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马是我们忠诚的朋友。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去“放牧疾驰的马群“,去“奔腾奋进的精神”吧!

  2、拓展延伸:

  ①从你收集到与马有关的资料中选取一则自己最感兴趣的,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力求把事情发展的经过叙述清楚。

  ②以“马,人类无言的朋友”或“马,我为你哭泣”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想,恰当引用自己收集的资料。

  ③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编写《人类与马》的小册子。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3)

——《马说》教学设计6篇

  一、导入

  1、导语:世人常常感叹机遇不至,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却难遇上一个欣赏自己的伯乐!于是,古之文人常抒发出不*之鸣,从屈原的《离骚》到李商隐“不问苍生问鬼神”,直到韩俞的“大凡物不得其*则鸣”。于是,历史上演了一幕幕时常相似的画片: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能不令后人为之扼腕长叹!

  在唐风的天空里,值得后人称赞的还不只是韩愈的“伯乐”“千里马”给人带来的震撼,更在于他这种“以文为诗”,诗文结合的写作特点,在他的倡导下,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风,而代以先秦两汉散文的特色,为*文学发展带来了震撼千年的影响,于是,一代大儒就在“古文运动”中诞生了;于是,在唐风宋韵中,又站立起了八个顶天立地的散文大豪!而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马说。

  2、文体知识:a,关于韩愈字、作品。B,关于说,马说,什么意思?是马要说话吗?(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学过的还有《爱莲说》,以后还会学《师说》、《捕蛇者说》

  二、朗读:

  1、范读。

  2、又到了单独吹竽的机会了,谁愿意吹奏一段。

  3、其他同学点评他吹的怎样?优欠、有无问题。(调吹的准不,轻重缓急、情吹出来了吗?)

  三、疏通文意:

  1、下面请同学这样啊:对照注释及资料,口头翻译,可以同学间交流,也可以和老师交流。2、(--分钟后):请同学们提出质疑不解处、困难处。例:策之、食之、鸣之(鸣叫它,对吗)

  3、老师也提几个小问题来考考你:答案均板书在北侧。

  (1)找出文中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可以两个人一块儿找,比如“食”。明确:食(食不饱,力不足,吃;一食,吃一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能(虽有千里之能,本领才能;不能通其意,能够)策(执策而临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2)找出有几个通假字:食通饲,见通现,邪通耶,祗通只,材通才。

  (3)说说这三个之字的用法:策之、食之、鸣之(鸣叫它,对吗)

  (4)说说两个其字的用法: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其1表反问语气,其2表感叹语气。几位同学试读。建议“其真不知马也。”中的句号该为感叹号,哪一个好?给编辑部去一封信)

  4、请一位同学通译全文。

  四、文中哪一句话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

  1、明确:其真不知马也。因为缺少了伯乐的眼光,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将会——怎样?被埋没。

  五、找出被埋没的遭遇表现?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六、不认识千里马的人对千里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明确:曰,天下无马!……更荒唐可悲的是,还拿着鞭子站在千里良驹面前说,天下无马。作者发出了增样的感慨呢?呜呼……

  七、作者仅仅是在写千里马的故事吗?

  强调:人的故事:《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板书: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乐—比喻—识得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埋没、扼**才的人

  托“其真不知马也!”的故事—托物言志(或)—言“埋没人才”的道理

  总结: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和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揭露和控诉。

  八、拓展延伸

  那么,假如你将来也遭遇到怀才的情况,那么你会认同以下哪一种情况呢?也可以谈谈这几种情况以外的认识。

  1、毛遂自荐,锥在囊中,脱颖而出

  2、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

  3、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4、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

  5、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

  6、姜子牙,垂钓等待,80岁遇文王

  九、作业:背诵课文

  结语: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生不逢时、知遇之难,今天,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不愁没有伯乐,只怕没有真才。我希望你们就是一匹匹真正的未来的千里马。能做到吗?(能!大声点,能!再来一遍,能!)

  一、自主学*。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

  2、文体、背景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

  写作背景:韩愈不仅是千里马,而且是极为出色、千年一遇的千里马:25岁中进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称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有《马说》、《师说》等经典诗文。但又是一匹不得志的千里马: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3、字音、字形、词语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槽枥()()相马()

  粟()外见()食马()

  (2).借助词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划线的重点词语。

  ①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⑤安求其能千里也()()

  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⑦执策而临之()()

  (二)初读感知:这篇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对“马”进行这么深入思考呢?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诵读。(抓住两个字“语气”)

  1、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

  ①学生试读。

  ②老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文中做标记。)

  强调点拨:“食(sì)马者”“食之不能尽其材”“食”的读音______。划出停顿:“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学生朗读。

  2、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文中用了很多“不”字,同学们数数有多少个?)

  ①点拨:朗读《马说》,就要把“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要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

  ②学生朗读(多种形式朗读)。

  3、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

  ①老师范读。

  点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读出惋惜的意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出不*的语气)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

  ②学生自由朗读。(多种形式读)

  4、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排比语气,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作者的愤慨。)

  老师范读点拨,学生自由朗读。

  5、学生演读全文。

  活动二:积累。

  1、听记积累。(听老师讲解并记录)

  奴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两个“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说”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之千里者”的“之”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的“以”字,_______________;“故虽有名马”的“虽”__________________;“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的“是”_____________;“且欲与常马等”中的“等”_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安”__________________。

  2、辨析积累:(文言文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地用,有的时候就表现出同形但意义不同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一词多义。)

  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字是一样的,如“之”,“其”等,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同。小组合作寻找。)

  3、翻译积累:对着课文把它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把它讲成白话文。

  4、背诵积累。(指导背诵课文)

  活动三:主题探究,归纳写法。(结合写作背景)

  ①“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

  千里马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乐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三、拓展延伸。

  1、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要求说话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2、对比阅读。(16分)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7分)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买其首五百金。___________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

  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食马者”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分)

  四、布置作业。(根据学生基础选做)

  1、默写:(用文章原句填空)(1)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小文章。(可以试用文言表达。)

  五、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

  辱、骈死(悲惨命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食不包(直接原因)嘲讽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不知马(根本原因)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托物寓意

  自主检测:2答案

  1、(1)pián(2)sù(2分)

  2、(1)鞭打(用鞭子打,驱使)(2)同“返”(返回)(2分)

  3、(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4分)

  4、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2分)

  5、《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即可)(2分)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

  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二、简介文体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四、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第3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阅读课下注释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 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 )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 ……

  六.找到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七、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

  2.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八、课文分析

  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十一、练*

  1.课堂练*:阅读课后练*,完成练*三。

  2.课外练*:背诵全文。

  3. 韩愈用“千里马”比喻____,用“食马者”比喻____,表达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和悲愤之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状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积累提升:

  1.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过?

  3.背诵积累:

  4.知识迁移: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附:板书设计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马说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通过学*,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

  四、听读课文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五、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七、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4)

——《马莎长大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知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知4个部首。

  4.认知问句、问号。学*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具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课型】

  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看看(放录像),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动物?看清楚说。(这幅画面上有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

  wěi ba

  bǐ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巴)这节课俺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新课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俺们什么。

  2、各自轻声读儿歌。

  3、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的

  长

  好像

  猴子

  松鼠

  扁

  4、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5、讨论:这首儿歌告诉俺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俺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第

  一、二两节。

  (二)、细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提问:读时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谁”)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谁的尾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问呢?

  3.指名读三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评议。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引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就是——

  4.小结过渡。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三)、细读课文第二节。

  1、放录像,教师比划。提问,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呢?(对,长和短,比较就能看出来了)

  2、第二节里哪两句话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出示黑板)

  3、指导朗读理解o。

  ①“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老师问的时候强调“谁”,答的时候要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猴子”)老师问,同学答。还要注意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猴子的尾巴)

  ②现在小朋友问,老师来回答,看老师回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谁的尾巴长?师:猴子

  师述:对,俺们回答问题一定要语句完整。(领说两遍:回答问题要完整)现在老师再来问,大家一齐回答。

  ③“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教师问,同学答,注意“兔子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女生问,男生答。

  第一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长,后问了谁的尾巴短,第二小节就先答了——(引读),后答了——(引读)。

  师述:这就告诉俺们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领说两遍: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④看录像,假如老师把问的.次序颠倒一下,怎样回答呢?老师问,指名同学答。

  ⑤放出牛、羊的录像,学*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回答问题要完整。

  ⑥第一小节里的第三个问题: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一把伞,是不是一把伞?书中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3)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不是好像一把伞?大家看录像。

  ⑦放出录像,问: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

  ⑧指导朗读第三句,圈出重音,划出连线。

  ⑨放出燕子的录像,提问:燕子的尾巴好像什么?用“好像”说话。

  ⑩分角色朗读第

  一、二节。

  (四)、学*三问、三答的方法,比比水牛、山羊、燕子的尾巴。

  1.放录像,同桌的同学练*提问并回答。

  2.指名同学回答。

  (五)、识记局部生字字形。

  1.划出生字,各自读读,记记字形。

  2.出示卡片学*生字。

  的:分析结构,教学白字旁,书空左半局部。读词;谁的、猴子的。

  巴:有几笔写成?范写“巴”。读词;尾巴、嘴巴。

  把:“把”比“巴”多一个偏旁,教学提手旁。读词:一把伞、一把剪刀。

  长:范写,长有几笔写成?指名分解笔画。

  (六)、复*巩固。

  1.自由读读,记记字音、字形。

  2.抽读生字。

  3.做“找朋友”的游戏。(四个字、四个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抽读卡片:长、的、巴、把。

  2.指名读课文第

  一、二节。

  二、细读课文第三节。

  1.出示黑板:(第三节)看看第三小节,注意读时也要和第一小节问句一样,要强调哪些词。指名说,教师圈重音“谁”,划出连线谁的尾巴。

  2.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第四节。

  1、第三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弯,俺们来看看;(放录像)公鸡、鸭子、孔雀,谁的尾巴弯呢?—指名同学指出来,用手画画公鸡的尾巴。(放特写镜头)大家一齐画。

  2.第四小节怎样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圈出重音“公鸡”,划出连线。

  3.谁的尾巴扁呢?(看实物;两个盒子)先看看老师手上的两个盒子哪一个是扁的?用手比划扁盒子。

  4.放录像,看看谁的尾巴扁?放特写镜头,看看鸭子的扁尾巴。

  5.课文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师问,同学齐答。(圈出重音“鸭子”,划出连线)

  6.放录像,鸭子的尾巴扁,还有哪一局部也是扁的(指嘴)鸭子的尾巴和嘴巴都是扁扁的,这就叫”扁”。

  7.放录像,看看这六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放孔雀的特写镜头),孔雀的尾巴上有很多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眼睛)对,俺们叫它“大眼状花纹”。看看大眼状花纹有哪些颜色。

  出示黑板:大眼状花纹的颜色有_______、有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指名说句话,谁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

  师述:孔雀的尾巴好看极了,没有哪一种动物的尾巴比得上它,所以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好看前面加上一个“最”。

  指导朗读,老师问,同学答,评议,圈出重音“孔雀”,划出连线。

  8.分男生、女生朗读第

  三、四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

  这首儿歌的题目叫《比尾巴》,通过比较告诉俺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六、看录像,学编儿歌《此嘴巴》。

  过渡,动物的尾巴不一样,也有许多动物的嘴巴不一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比比几种动物的嘴巴,编一首“比嘴巴”的儿歌。

  1.放录像,仔细观察公鸡、鸭子、老鹰三种动物的嘴巴。

  2.提出要求: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3.同桌讨论。

  4.指名同学编儿歌《比嘴巴》。

  七、识记局部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三、课堂小结

  (一)总结:

  这首儿歌的题目叫《比尾巴》,通过比较告诉俺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看录像,学编儿歌《此嘴巴》。

  过渡,动物的尾巴不一样,也有许多动物的嘴巴不一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比比几种动物的嘴巴,编一首“比嘴巴”的儿歌。

  1.放录像,仔细观察公鸡、鸭子、老鹰三种动物的嘴巴。

  2.提出要求: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3.同桌讨论。

  4.指名同学编儿歌《比嘴巴》。

  (三)、识记局部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四)、巩固复*。

  1.看黑板,记字音和字形。

  2.抽读生字。

  3.猜字游戏.

  四、布置作业练*书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

  比尾巴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的

  长

  好像

  猴子

  松鼠

  扁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知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知4个部首。

  4.认知问句、问号。学*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具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课型】

  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看看(放录像),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动物?看清楚说。(这幅画面上有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

  wěi ba

  bǐ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巴)这节课俺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新课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俺们什么。

  2、各自轻声读儿歌。

  3、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的

  长

  好像

  猴子

  松鼠

  扁

  4、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5、讨论:这首儿歌告诉俺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俺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第

  一、二两节。

  (二)、细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提问:读时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谁”)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谁的尾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问呢?

  3.指名读三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评议。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引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就是——

  4.小结过渡。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三)、细读课文第二节。

  1、放录像,教师比划。提问,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呢?(对,长和短,比较就能看出来了)

  2、第二节里哪两句话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出示黑板)

  3、指导朗读理解o。

  ①“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老师问的时候强调“谁”,答的时候要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猴子”)老师问,同学答。还要注意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猴子的尾巴)

  ②现在小朋友问,老师来回答,看老师回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谁的尾巴长?师:猴子

  师述:对,俺们回答问题一定要语句完整。(领说两遍:回答问题要完整)现在老师再来问,大家一齐回答。

  ③“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教师问,同学答,注意“兔子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女生问,男生答。

  第一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长,后问了谁的尾巴短,第二小节就先答了——(引读),后答了——(引读)。

  师述:这就告诉俺们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领说两遍: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④看录像,假如老师把问的次序颠倒一下,怎样回答呢?老师问,指名同学答。

  ⑤放出牛、羊的录像,学*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回答问题要完整。

  ⑥第一小节里的第三个问题: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一把伞,是不是一把伞?书中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3)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不是好像一把伞?大家看录像。

  ⑦放出录像,问: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

  ⑧指导朗读第三句,圈出重音,划出连线。

  ⑨放出燕子的录像,提问:燕子的尾巴好像什么?用“好像”说话。

  ⑩分角色朗读第

  一、二节。

  (四)、学*三问、三答的方法,比比水牛、山羊、燕子的尾巴。

  1.放录像,同桌的同学练*提问并回答。

  2.指名同学回答。

  (五)、识记局部生字字形。

  1.划出生字,各自读读,记记字形。

  2.出示卡片学*生字。

  的:分析结构,教学白字旁,书空左半局部。读词;谁的、猴子的。

  巴:有几笔写成?范写“巴”。读词;尾巴、嘴巴。

  把:“把”比“巴”多一个偏旁,教学提手旁。读词:一把伞、一把剪刀。

  长:范写,长有几笔写成?指名分解笔画。

  (六)、复*巩固。

  1.自由读读,记记字音、字形。

  2.抽读生字。

  3.做“找朋友”的游戏。(四个字、四个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抽读卡片:长、的、巴、把。

  2.指名读课文第

  一、二节。

  二、细读课文第三节。

  1.出示黑板:(第三节)看看第三小节,注意读时也要和第一小节问句一样,要强调哪些词。指名说,教师圈重音“谁”,划出连线谁的尾巴。

  2.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第四节。

  1、第三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弯,俺们来看看;(放录像)公鸡、鸭子、孔雀,谁的尾巴弯呢?—指名同学指出来,用手画画公鸡的尾巴。(放特写镜头)大家一齐画。

  2.第四小节怎样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圈出重音“公鸡”,划出连线。

  3.谁的尾巴扁呢?(看实物;两个盒子)先看看老师手上的两个盒子哪一个是扁的?用手比划扁盒子。

  4.放录像,看看谁的尾巴扁?放特写镜头,看看鸭子的扁尾巴。

  5.课文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师问,同学齐答。(圈出重音“鸭子”,划出连线)

  6.放录像,鸭子的尾巴扁,还有哪一局部也是扁的(指嘴)鸭子的尾巴和嘴巴都是扁扁的,这就叫”扁”。

  7.放录像,看看这六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放孔雀的特写镜头),孔雀的尾巴上有很多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眼睛)对,俺们叫它“大眼状花纹”。看看大眼状花纹有哪些颜色。

  出示黑板:大眼状花纹的颜色有_______、有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指名说句话,谁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

  师述:孔雀的尾巴好看极了,没有哪一种动物的尾巴比得上它,所以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好看前面加上一个“最”。

  指导朗读,老师问,同学答,评议,圈出重音“孔雀”,划出连线。

  8.分男生、女生朗读第

  三、四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

  这首儿歌的题目叫《比尾巴》,通过比较告诉俺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六、看录像,学编儿歌《此嘴巴》。

  过渡,动物的尾巴不一样,也有许多动物的嘴巴不一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比比几种动物的嘴巴,编一首“比嘴巴”的儿歌。

  1.放录像,仔细观察公鸡、鸭子、老鹰三种动物的嘴巴。

  2.提出要求: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3.同桌讨论。

  4.指名同学编儿歌《比嘴巴》。

  七、识记局部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三、课堂小结

  (一)总结:

  这首儿歌的题目叫《比尾巴》,通过比较告诉俺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看录像,学编儿歌《此嘴巴》。

  过渡,动物的尾巴不一样,也有许多动物的嘴巴不一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比比几种动物的嘴巴,编一首“比嘴巴”的儿歌。

  1.放录像,仔细观察公鸡、鸭子、老鹰三种动物的嘴巴。

  2.提出要求: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3.同桌讨论。

  4.指名同学编儿歌《比嘴巴》。

  (三)、识记局部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四)、巩固复*。

  1.看黑板,记字音和字形。

  2.抽读生字。

  3.猜字游戏.

  四、布置作业练*书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

  比尾巴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的

  长

  好像

  猴子

  松鼠

  扁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知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知4个部首。

  4.认知问句、问号。学*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具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课型】

  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看看(放录像),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动物?看清楚说。(这幅画面上有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

  wěi ba

  bǐ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巴)这节课俺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新课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俺们什么。

  2、各自轻声读儿歌。

  3、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的

  长

  好像

  猴子

  松鼠

  扁

  4、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5)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课

  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好累啊”“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的?以怎样的态度学*的?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主预*

  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

  (1)重难字

  嗜学(shì) 砚冰(yàn)

  弗(fú) 怠(dài)

  逾约(yú) 硕师(shuò)

  叩问(kòu) 叱咄(chì du)

  俟(sì) 卒(zú)

  负箧(qiè) 曳屣(x)

  皲裂(jn) 媵人(yìn)

  衾(qn) 绮绣(q)

  容臭(xiù) 烨然(yè)

  缊袍(yùn) 耄老(mào)

  谬称(miù) 廪稍(ln)

  冻馁(ni) 谒(yè)

  贽(zhì) 诋(d)

  (2)通假字

  四支(zh)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p)绮绣(“被”同“披”,穿)

  (3)古今异义词

  假 造的(跟“真”相对)。(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

  走今义:行走,走路。(古义:跑。例:走送之。)

  益今义:好处。(古义:更加。例:益慕圣贤之道。)

  趋今义:趋向。(古义:快走。例:尝趋百里外。)

  左右今义:大约。(古义:身边。例:余立侍左右。)

  汤今义:汤水。(古义:热水。例:媵人持汤沃灌。)

  卒今义:兵。(古义:最终。例:卒获有所闻。)

  再今义: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古义:两次。例:主人日再食。)

  (4)一词多义

  至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慕略无慕艳意(羡慕)(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从当余之从师也(跟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书撰长书以为贽(名词,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名词))

  道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益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

  质非天质之卑(资质,名词)(援疑质理(询问,动词))

  (5)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

  (6)文言虚词

  以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之 立性,不译)(当余之从师也(助词,取消句子的`独)

  (7)文言句式

  倒装句

  a.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嗜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文中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尝:曾。

  趋:疾走,跑。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咄:训斥,呵责。

  曳屣:拖着鞋子。

  衾:被子。

  日再食:每日供给两顿饭。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县官:文中指朝廷。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谒:拜见。

  归见:回家探望。

  2.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4)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我)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中学业不精通、品德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四、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示例:写自己求学艰难和勤奋学*的经历(勤奋艰苦的学*经历)。

  2.全文写自己的学*经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答案示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示例: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宋濂学*的勤且艰。希望本文能给同学们带来启示。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学*课文。

  六、练*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课

  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好累啊”“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的?以怎样的态度学*的?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主预*

  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

  (1)重难字

  嗜学(shì) 砚冰(yàn)

  弗(fú) 怠(dài)

  逾约(yú) 硕师(shuò)

  叩问(kòu) 叱咄(chì du)

  俟(sì) 卒(zú)

  负箧(qiè) 曳屣(x)

  皲裂(jn) 媵人(yìn)

  衾(qn) 绮绣(q)

  容臭(xiù) 烨然(yè)

  缊袍(yùn) 耄老(mào)

  谬称(miù) 廪稍(ln)

  冻馁(ni) 谒(yè)

  贽(zhì) 诋(d)

  (2)通假字

  四支(zh)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p)绮绣(“被”同“披”,穿)

  (3)古今异义词

  假 造的(跟“真”相对)。(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

  走今义:行走,走路。(古义:跑。例:走送之。)

  益今义:好处。(古义:更加。例:益慕圣贤之道。)

  趋今义:趋向。(古义:快走。例:尝趋百里外。)

  左右今义:大约。(古义:身边。例:余立侍左右。)

  汤今义:汤水。(古义:热水。例:媵人持汤沃灌。)

  卒今义:兵。(古义:最终。例:卒获有所闻。)

  再今义: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古义:两次。例:主人日再食。)

  (4)一词多义

  至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慕略无慕艳意(羡慕)(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从当余之从师也(跟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书撰长书以为贽(名词,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名词))

  道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益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

  质非天质之卑(资质,名词)(援疑质理(询问,动词))

  (5)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

  (6)文言虚词

  以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之 立性,不译)(当余之从师也(助词,取消句子的独)

  (7)文言句式

  倒装句

  a.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嗜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文中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尝:曾。

  趋:疾走,跑。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咄:训斥,呵责。

  曳屣:拖着鞋子。

  衾:被子。

  日再食:每日供给两顿饭。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县官:文中指朝廷。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谒:拜见。

  归见:回家探望。

  2.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4)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我)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中学业不精通、品德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四、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示例:写自己求学艰难和勤奋学*的经历(勤奋艰苦的学*经历)。

  2.全文写自己的学*经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答案示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示例: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宋濂学*的勤且艰。希望本文能给同学们带来启示。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学*课文。

  六、练*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课

  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好累啊”“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的?以怎样的态度学*的?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主预*

  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

  (1)重难字

  嗜学(shì) 砚冰(yàn)

  弗(fú) 怠(dài)

  逾约(yú) 硕师(shuò)

  叩问(kòu) 叱咄(chì du)

  俟(sì) 卒(zú)

  负箧(qiè) 曳屣(x)

  皲裂(jn) 媵人(yìn)

  衾(qn) 绮绣(q)

  容臭(xiù) 烨然(yè)

  缊袍(yùn) 耄老(mào)

  谬称(miù) 廪稍(ln)

  冻馁(ni) 谒(yè)

  贽(zhì) 诋(d)

  (2)通假字

  四支(zh)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p)绮绣(“被”同“披”,穿)

  (3)古今异义词

  假 造的(跟“真”相对)。(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

  走今义:行走,走路。(古义:跑。例:走送之。)

  益今义:好处。(古义:更加。例:益慕圣贤之道。)

  趋今义:趋向。(古义:快走。例:尝趋百里外。)

  左右今义:大约。(古义:身边。例:余立侍左右。)

  汤今义:汤水。(古义:热水。例:媵人持汤沃灌。)

  卒今义:兵。(古义:最终。例:卒获有所闻。)

  再今义: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古义:两次。例:主人日再食。)

  (4)一词多义

  至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慕略无慕艳意(羡慕)(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从当余之从师也(跟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书撰长书以为贽(名词,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名词))

  道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益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

  质非天质之卑(资质,名词)(援疑质理(询问,动词))

  (5)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

  (6)文言虚词

  以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之 立性,不译)(当余之从师也(助词,取消句子的独)

  (7)文言句式

  倒装句

  a.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嗜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文中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尝:曾。

  趋:疾走,跑。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咄:训斥,呵责。

  曳屣:拖着鞋子。

  衾:被子。

  日再食:每日供给两顿饭。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6)

——《马莎长大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知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知4个部首。

  4.认知问句、问号。学*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具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课型】

  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看看(放录像),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动物?看清楚说。(这幅画面上有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

  wěi ba

  bǐ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巴)这节课俺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新课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俺们什么。

  2、各自轻声读儿歌。

  3、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的

  长

  好像

  猴子

  松鼠

  扁

  4、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5、讨论:这首儿歌告诉俺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俺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第

  一、二两节。

  (二)、细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提问:读时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谁”)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谁的尾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问呢?

  3.指名读三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评议。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引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就是——

  4.小结过渡。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三)、细读课文第二节。

  1、放录像,教师比划。提问,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呢?(对,长和短,比较就能看出来了)

  2、第二节里哪两句话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出示黑板)

  3、指导朗读理解o。

  ①“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老师问的时候强调“谁”,答的时候要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猴子”)老师问,同学答。还要注意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猴子的尾巴)

  ②现在小朋友问,老师来回答,看老师回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谁的尾巴长?师:猴子

  师述:对,俺们回答问题一定要语句完整。(领说两遍:回答问题要完整)现在老师再来问,大家一齐回答。

  ③“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教师问,同学答,注意“兔子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女生问,男生答。

  第一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长,后问了谁的尾巴短,第二小节就先答了——(引读),后答了——(引读)。

  师述:这就告诉俺们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领说两遍: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④看录像,假如老师把问的.次序颠倒一下,怎样回答呢?老师问,指名同学答。

  ⑤放出牛、羊的录像,学*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回答问题要完整。

  ⑥第一小节里的第三个问题: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一把伞,是不是一把伞?书中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3)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不是好像一把伞?大家看录像。

  ⑦放出录像,问: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

  ⑧指导朗读第三句,圈出重音,划出连线。

  ⑨放出燕子的录像,提问:燕子的尾巴好像什么?用“好像”说话。

  ⑩分角色朗读第

  一、二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