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心得 / | 2022-10-28 00:00:00 体会,教学心得,小学

小学教学心得体会1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已有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一些优秀的前辈老师的交流,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要点。

  首先,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是做秀,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为老师,在做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的.动力。

  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教学情境之特点,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创设的情景要充满趣味性

  兴趣是学*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中。

  二、创设的情景要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例如我在教学求圆柱体容积的时候,带了一只木水桶,让学生主动测量,计算,检验。学生们兴趣十足,他们竟然能自己得出结论:计算时要使用内直径和内高。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数学是大有用处的。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的动机,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后,让学生做探究延伸题,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后那种喜悦溢于言表。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去设计的。

  总之,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进学生的交往,体验情感,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小学教学心得体会2

  第一次上台讲是到实验小学的第二周,上的虽然不是专业,但是依然非常紧张,毕竟第一次面对真正的学生讲。

  根据老师和以往师姐们的经验,正式上前的第一堂,讲好纪律很重要。所以在第一次上之前,自己列了几项需要跟他们讲清楚的规矩,然后就去上了。

  我教的是四年级个班的综合实践。虽然班级不一样,但是面对新老师的反应,可以说是很一致了,有着好奇,有着“摆脱”旧老师的雀跃,也有着对未知的新老师的胆怯。在个班分别讲纪律的过程中,全程一直板着脸,班上的学生也是安安静静地听着,这个时候,就觉得他们很乖很听话。但是接下的日子,让我觉得自己太天真了。

  三、四年级的孩子,应该正处于不同于一、二年级对老师的恐惧,熟悉老师教学的一套方法,也没有五、六年级的学生懂事的状态,所以对于他们的心理,感觉非常难把握。上综合实践时,或许是我的声音太小了,也或许是我的内容对于他们说太过简单,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会了,这节学不到什么东西,所以上的时候有说话的,有做其他作业的,也有画画的或者做其他事情的,堂上十分混乱。

  下之后认真想了一下,觉得综合实践这门程不能完全按照书上讲,因为书本的知识学生们可能都知道了,所以觉得无所谓。后在结合本上,又加入了其他因素。比如讲到校园,我就先介绍了自己的学校,给他们看了学校的图片,这些图片瞬间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一个个地都在“哇~哇~哇~”地惊叹着。介绍完以后,就让他们给老师介绍一下他们自己的校园,他们也非常地积极。虽然还是有同学不听在捣蛋,但是比之前有好转。

  上快一个月,这期间,自己也一直在适应与改变,在不断地解决自身的问题。作为一名老师,想要讲好一门,最重要的应该是要让学生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吧!讲的时候,可以用学生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方式,结合他们的生活进行授。

  学生都是好学的,都是具有强大的好奇心的。就像介绍学校,他们对老师的学校感到非常好奇,而且跟自己生活的环境非常不一样,他们感兴趣,所以上的时候非常认真。再比如讲到食品安全的时候,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问问他们下有没有去学校附*的小商店买零食,会买些什么,再出示一些他们比较喜欢的零食的图片,给他们讲讲零食的一些成分和对身体的影响;除此之外,还会联系到他们*时会去市场上买菜,要怎么样分辨蔬菜果肉的好坏,他们都非常感兴趣,堂上每个同学都想发言说一说。

  但热闹的堂,往往纪律就是一大难点,学生们兴奋起,是很难停下的,通常需要叫好几遍。但我觉得纪律管理需要慢慢找出方法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还是需要不断地观察学*。当然,本里重要的知识还是要认真落实到的,可能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但依然要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

  在这一个月的教学中,让我深有体会地意识到,教学真的不是一容易的事情,你需要不断地去改变,去适应,去创新,才能将一门讲的生动有趣。尽管教的不是专业,但是依然能为以后教授专业积累许许多多的经验与胆量。并且在教学期间,还在不断地去听,不断地汲取专业教学的经验,为以后专业的教学积累经验。

小学教学心得体会3

  音乐是一门融入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音乐课的美育教学上,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在歌曲的处理和表现上,训练学生达到美的效果。

  唱歌是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最主体的内容,唱一首歌,不能仅满足于按乐谱教会,学生能唱下来,还应讲究唱得好,让歌声更美。因为唱歌是表演的艺术,表演者进行的再创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或者给原曲增加光彩;或者可能歪曲、丑化原曲的形象。一首歌能唱出美的效果,当然要靠*时的基本训练,使学生的听力、音准、节奏、发声方法等都能把握好,教师还应进行必要的处理。掌握好力度、速度的变化,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同是一首七段歌词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常听到低年级学生在下午上课前自发的齐唱中,曲未终而声先停,甚至唱的有人入睡。而在电视节目中看郁军剑的演唱却是那样扣人心弦,曲终而意未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前者在无老师组织和指导的情况下,越唱越慢,成了“牵牛歌”、“摇篮曲”,而后者则进行了表演上的再创造,在速度、力度等方面富有变化,起伏跌宕加之情绪饱满的表演,使演唱时而娓娓细语,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慷慨激昂,极富表现力,令人振奋。

  我在教唱〈〈大树桩你有几岁〉〉这首歌时做了这样的处理:

  不能每小节都高嗓门强力度唱完,那样则显*淡,毫无情趣可言。如强调顿音,突出强(f)、弱(p)的变化,再注意节拍的“强、弱、弱”规律,做到有层次、有对比、有起伏、有铺垫,就能恰当表现歌词的意思和孩子数年轮判树龄时天真烂漫的情境。

  〈〈嘀哩嘀哩〉〉可处理为:每段前面的提问句分别由男独、女独提问,第三句开始分别由女声、男声齐唱作答。从“嘀哩哩嘀哩”开始全体大齐唱。这样就造成领唱与齐唱、男声与女声、部分与全体之间互相问答的多层次对歌的热烈场面,也给听众带来色彩上的变化,美感由此产生。

  二.在音乐欣赏中,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

  欣赏内容占小学音乐教学时间的15—30%。一盘盘小小的磁带,可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音乐王国。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不但得到轻松愉悦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方面的满足,也被音乐作品的美好形象、美好意境所吸引,音乐的美育功能在美的意境中体现出来了。那史诗般的〈〈黄河大合唱〉〉,把学生带到了“金淘澎湃,挽起万丈狂澜,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的黄河岸边,看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看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团结奋起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二泉映月〉〉展现给听众的则是旖旎的太湖风光,悦耳的江南丝竹,诗意的淡雅色彩,悲怆的人生咏叹。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的作品,使学生超越时空限制,领略到绿色欧洲的明丽,蓝色多瑙河的妖媚,黑色树林的神秘教师只要作好充分准备,提前加以引导提示,就会有效的调动学生兴趣,丰富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观察力,达到预期的美育效果。

  三.在内容选择上,引导学生认识美的真谛。

  当前小学声受所谓“流行歌曲”污染的现象十分严重,外来音乐,特别是港澳文化垃圾充斥音乐市场,在“艺术商品化”、“艺术市场化”的大旗下招摇过市。那些软绵绵、懒洋洋、轻漂漂、娇滴滴的靡靡之音,那些嘈杂粗野的狂吼,那些浅薄直露的歌词,居然有不少的小学生模仿和传唱。而对各方面都很稚嫩的小学生们,音乐教师应唤起自己的良知和责任心,引导小学生抵制糟粕。用民族的、高尚的,健康向上的歌声去占领学校的音乐领地,占领儿童空白的心灵空间。

  首先,要教育学生识别什么是真正的美。让孩子明白,有些外来的时髦东西,在境外也是遭人唾弃和抵制的,它并不是什么有价值的艺术。正如群众所形容的“流行歌曲”表演者们不是“孤苦伶仃”的,就是“痛不欲生”的;下去个“有气无声的”,上来个“扭胯抽筋的”。然后再向学生介绍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及他们表演的激励向上、催人奋进的优秀作品。让学生通过比较去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启迪学生去发现美的世界。

  音乐留给人记忆中的深刻印象,往往是其他事物难以相比的。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每一首歌、每一支乐曲,无不以其真实生动的形象,展现出一副副美丽的画卷。如〈〈我的祖国〉〉、〈〈爱我中华〉〉,赞颂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赶圩归来阿里里〉〉、〈〈如今家乡山连山〉〉,唱出家乡的美;〈〈娃哈哈〉〉、〈〈牧童短笛〉〉,反映劳动的美、生活的,美;〈〈小蝌蚪〉〉、〈〈小蜜蜂〉〉、〈〈天鹅〉〉、〈〈月亮姐姐快下来〉〉,再现了大自然的美;〈〈鹿〉〉、〈〈悄悄话〉〉、〈〈大森林的生命〉〉、〈〈小背篓〉〉,讴歌了人性的美;〈〈嘎达梅林〉〉、〈〈马塞曲〉〉,弘扬了英雄行为的美。我国各民族声乐及器乐的介绍,我国各地民歌的介绍以及外国音乐作品和器乐的介绍,展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使这美好的世界,美好的大自然,美好的生活通过音乐作品形象置一画卷,被孩子们不断发现和认识。而且和美好的音乐一样,深刻久远的留在心底。

  五.让音乐伴随学生追求美的人生。

  歌曲是音乐和诗词的结合,好多歌曲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诗以言志,歌以传情”,好多歌曲可以对一个时代、一大批人及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产生巨大的影响。战争时代,多少志士在〈〈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保卫黄河〉〉等歌曲的影响下,将青春和热血全部献给了人民的**事业中;建国以来,多少少年儿童唱着〈〈我爱北京*〉〉长大,成为共和国的建设者。〈〈江姐〉〉、〈〈洪湖赤卫队〉〉中的唱段鼓舞着一整代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今天,当〈〈**〉〉的旋律在国外奏响时,又使多少人热泪盈眶。

  小学音乐教师担负有为祖国花朵奉献精神食粮、培养一大批有作为的新人、推进和谐社会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牢固占领小学音乐领地,保护好幼小的花朵,用大批优秀、健康的音乐内容去塑造少儿的美好灵魂。应积极宣传、推广优秀歌曲帮助青少年辨别美丑,区分良莠,用好歌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热情、道德和情操,让好歌伴随少年儿童长大成材,为提高我们全民的素质作出贡献。

小学教学心得体会4

  一、关注生活,积累素材。二、精选材料,为文添彩。三、教会学生联想,想象。四、常动口,常动手。五、多读能助写作一臂之力。

  小学生学*语文最头痛的就是写作文。如何解决小学生写作文难的问题,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我自己觉得发现可以从下几方面的去做:

  一、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很多学生一看到作文,最头痛的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记得我是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告诉我,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关注身边的一切,当时就特别注意身边的事和物了,到写作的时候,好像不管什么样的作文,自己都有内容可写。今天自己当老师了,也同样把这个方法告诉我的学生。其实生活中很多的素材都是我们写作的元素,多数孩子觉得没什么可写主要是没用心去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同时我认为这样的积累,对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度也有很大的帮助,久而久之的积累,作文内容就丰富多彩了。

  二、精选材料,为文添彩。

  生活中的内容积累多了作文就有了可写的了,但在写时应该还得注意材料的筛选。有很多孩子在写作的时候,一看到写事的就把自己做的事随便找一件来写,我觉得在这时,教师应该指导孩子在自己积累的材料中去选择最贴*自己生活,最能与主题有共鸣的内容来写。同时应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法。

  如:1、学会为文章添枝加叶。

  2、小中见大 挖掘*凡事物中的真谛。

  3、转换视角 一料多用。

  三、教会学生联想,想象。

  在作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经常训练学生写一些想象作文。

  首先是培养学生有依可想。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学*到“大年夜,又下着雪,一个穿着一双很大的拖鞋的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突然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小女孩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说等他有孩子时可以拿它做摇篮。”这句时让学生谈读后感受,然后以《我就是那位小男孩》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学生们在文章中写出了对小女孩的同情,对那个社会制度的愤恨。

  其次,给孩子们搭建想象的*台,让孩子们在写作的空间任意翱翔。如:让孩子们写《二十年后的我》、《我长大了以后》、《假如我是*》、《我的理想》、《假如我会克隆》等这样的文章,来训练孩子们的思维,想象给孩子写作添上了翅膀,有些孩子发挥极致,洋洋洒洒上千字不成问题,有些孩子不仅能想象未来,更可贵的是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今天,要想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必须要好好学*,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四、常动口,常动手。

  要想让学生写出有切身感受的文章,那就必须得让学生先动手,然后再动脑。我布置学生杀过鸡,杀过鱼,上山采树叶、做过环境调查,做过手抄报,为生病的同学做过募捐活动,炒菜,包饺子,整理自己的小天地,帮助妈妈做家务,等等。由于学生亲自去做这些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有很深的感受,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便是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同时,我会让学生在写作前先动口说自己所做或看到的事,学生会说了那么写的时候才会动笔快!

  五、多读能助写作一臂之力。

  多“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通过大量地反复地阅读课文,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改造自己的语言,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从阅读中汲取作文的营养,为写作服务。如:我在教《十里长街送*》一文时,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一段,深刻体会人们在等候*灵车到来时的情境。在体会的同时,学生还从中学会了不同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方法,为今后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教学心得体会5

  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小学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小学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1)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

  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2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六个年头了,在这六年的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感,学*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合作中学*,而且获得了学*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方式的转变。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的方法,培养终身学*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另外,教学中我们还有不少困惑。

  一、新课改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我们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很多,加上家长对新教材不熟悉,甚至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不闻不问,即使过问,顶多关注分数,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能力,不懂得什么叫“减负增效”,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二、新课改在课时安排上更紧了。新课程方案的课时数有了很大的变化,象三年级每周只有四课时,对于优生来说,问题不大,尖子将更尖,教材的编排有利于他们发展思维,拓宽思路,但对差生而言,差生更差,教师有时为了几个差生通常要费好几倍的时间,但是还是跟不上趟,而每天课表又都安排的满满的,学生在校时间又严格控制,这样就成了一对矛盾,迫于进度的要求,又不得不开新课,这个知识还未掌握,下一个知识又来了,简直是应接不暇,最后就达到了云里雾里,糊里糊涂的境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新课程要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的机会相对多了,班级名额多,动手机会多,组织教学难了,让学生多活动,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一周只有四节课,不让学生自主探究吧,又与新课程相违背,现在每学期市局要调研,*时学校要检查,也许是我们太在意结果吧。

  三、新课改对教师课堂调控更难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常常一发难收,课堂纪律,难于控制。学生分小组活动,合作探究,这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也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同时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但问题又来了,目前教学班人数多,学生分组六人一组,一个班要分八组以上,四人一组要分十二组以上,活动中教师照顾不全,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把活动时间变成聊天时间了,教师的辅导引导作用就起不到了,难以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

  四、新课改对课前准备更复杂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我们是农村小学,硬件条件跟不上,不可能同时使用课件,全校二十个教学班只有一台投影仪,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看挂图,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3

  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这本书内容丰富,这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本书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法和演示法四种。我想前面三种我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

  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总之,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我会利用课余时间把本书的其他章节认真阅读,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起来,最后运用到课堂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4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把握“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的主题策略,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全体学生特点的课堂模式,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打造“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五”是“五步”,其含义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激趣导入、自主学*、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知能应用、知识总结。

  “四”是“四精”,其含义是:三个精心设计一个精讲,即精心设计导入,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精讲。

  “三”是“三体现”,其含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养成教育。

  二、“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

  (一)五步教学流程要求

  五步教学流程只是教学过程的一般形式,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不管怎样调整,整个教学流程一定要体现双自主教学,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二)“四精”的要求

  1、精心设计导入,吸引学生。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注重起始环节,数学教学亦不例外。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意境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们比较重视新课“导入”,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每节数学课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导人新课如同桥梁,联系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人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准备。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苦苦探索的问题。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要优化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给予整个教学过程一个

  2、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学*兴趣。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中,紧紧地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起伏的情感体验当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得知识的办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并用自己准备好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细绳,一支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还难以完成,就必须合作操作。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会到画圆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就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表现的异常积极。这样的学生才是一种享受。

  3、精心设计练*,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许多知识如果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应用,那么一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的练*才能实现,所以,练*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课堂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练*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设计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交替再现,达到巩固的目的。

  (2)、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

  (3)、练*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

  (4)、练*设计要有针对性,帮助领会知识的实质。

  (5)、练*设计要有坡度,让所有的学生感受成功。

  4、教师“精讲”,提升教学效果。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高效呈现知识和高效指导学生学*的策略。

  “精讲”并不是少讲、不讲,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解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因为学生注意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三)、“三体现”的要求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教师要从权威的讲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每节课教师都要小结。每单元学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整理复*,这些*时都做的事情,*常放手让给学生做。教师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小结,而且能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整理并交流,在学生们的交流中还能提出问题进行解答,举例说明等。若教师包办代替单元知识的总结,全篇一律的话,就没有了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探索。

  2、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课堂的*等关系与班级的温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和谐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应走进学生,亲*学生,了解和*等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和谐的内容主要包括:

  (1)、师生间要和谐互信

  首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要诚信,说话算数,不落口债,凡是答应学生的事应尽量做到,有特殊情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师以诚待人,必须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有时学生忘记带作业或者说“我的作业本、书等忘记在学校了”教师不要训斥而要讲明什么时间把作业补充交给老师。复*的时候总有学生不懂或者学得“吃力”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并故意给这样的学生机会去教给另外的学生,让他感到教师对他的信任。师生间的这样信任关系产生后,学生每次都能努力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2)、生与生间要和谐。

  一个班集体总有优生、差生,教师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人人*等,优、差生都可能犯错误,教师要做到及时教育、监督、不偏袒,做到公正、公*。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及时发现表扬树立自信心,增加集体凝聚力。

  其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每个学*小组里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的条件,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

  3、体现养成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惯。”学生学*的过程就是形成*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学生的学**惯是在长期的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有了良好的学**惯,才能提高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学**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惯养成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才可以达到目的。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学**惯;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惯;培养学生阅读题目的*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惯。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

  ——学*方法研究

  一、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方法研究”

  二、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有效地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2、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变接受式学*为自主探索式学*;变静态学*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为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内容:

  1、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自主学*、探究性学*;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

  2、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3、研究内容

  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

  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

  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

  ④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的策略研究。 ⑤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四、实验实施的措施

  1、认真学*《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方式”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它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合作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销蚀。单

  一、被动、陈旧的学*方式已经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推进的一个障碍,因此《课标》提出的转变学生的学*方式在目前推进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学生学*方式改变的关键。教师在观念的转变的更新中,首先应坚决贯彻《课标》,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学*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景观。其次,应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氛围,才能使学生愈来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教与学需要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在教学的各环节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索”学*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为主动探索式学*,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在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数学的过程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与题海大战,而是通过讨论、钻研、发现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形成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方式。构建教师与学生*等对话与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要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情境,如探索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竞争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快乐。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意调协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学*,促进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摆脱自身经验。

  3、营造和谐、民主的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

  (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时学*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者积极参与,合作学*、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3)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五、实施步骤

  ⑴在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研究内容,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研究方案。

  ⑵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机构,确保实验研究顺利开展。

  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采取不同措施,实施验证。

  ⑷定期组织学*,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师生角色,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定期汇报交流,要求每月、每学期开一次实验汇报课,在实践中完善、总结,促进学生“探究——交流”的教学策略。做好学*、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

  ⑸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协调作用,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⑹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教研信息的沟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经反复实践、总结、完善,逐步形成“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⑺聘请专家指导认定,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六、实验的组织及管理:(1)学期初,课题组与担任实验的教师围绕专题共同拟定实验计划。

  (2)教研组组织教师学*《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新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

  (3)抓好集体备课的工作。发挥备课组的作用,集思广益,重点研究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

  (4)加强听课评课的活动。实验教师每学年围绕教师专题开课4节以上,进行互听互评活动。

  (5)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做好实验的总结工作


小学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2)

——小学美术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小学美术教学心得体会1

  评课今天参加吴兴区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中短期培训,有幸聆听了四位老师的美术课堂,感受颇丰。四位老师亲切的教态,对教材的深入把握及精彩的课堂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星星闪烁》——丁玲

  丁老师课堂首先由一个情景的导入,让学生手拿剪好的星星跟着音乐的律动找朋友,迅速的将学生拉进了课堂。随后学生又在丁老师的引领下,循序渐进的画星星,在学生的体验中不断改变不断丰富。打破了学生原先对星星的传统认识,在不断的体验中发现变化与美感。课堂中比较重视学生自己的生成,老师在学生自己生成的作品上再加以修改和引导最后完成一件星星闪烁的作品。学生的作品也呈现的非常丰富,非常的有美感。但是我认为这堂课是不是还可以引导一下星星的组合,不一定是没人一张纸上画一个星星,还可以在一张大的纸上有星星的大小等的排列,组合的构成变化。不光是单个星星的变化还可以是多个在一起的构成上的变化。

  《门的装饰》——孟丽芳

  孟老师的课堂总会给人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整堂课有一个*传统文化的大背景。里面讲到了很多*传统文化

  中的文案,像龙凤呈祥、福在眼前、幸福莲年等。并且课的开始部分也是从*传统文化中的甲骨文“门”字开始的。而且孟老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也是非常深厚的,她对门的理解非常的透彻。包括门的形式感及艺术语言,门的各部分的结构,隔扇门,门上的装饰纹样,隔心,裙板等,这些知识都在孟老师的课堂语言上体现了出来。并且最后的作业也组成了一扇完整的门。课的设计也非常精妙,课刚开始,让学生折对开的门。起先我认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练*,后来发现原来这一折太神奇了。这样折过的一扇对开的门用到了最后的作业中,将整堂课串在了一起,并且非常的有立体感,这样就使最后的作业呈现时候的美感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很好的解决了对称的问题。整堂课孟老师准备的教具都做的非常的精致,很有视觉性。特别是那几个纹案的图,一个个贴到黑板上,显的很别致。还有两个门钹。但是在课的前面部分欣赏门的的时候,是不是稍微多了一点,不够精炼,而且看的速度是不是快了一点,有点走马观花的感觉。这里的节奏能不能放慢一点。再有在最后的作业当中体现的也不多。可以再提炼一下。

  《现代建筑设计》——蒋珏熙

  整堂课蒋老师主要是借助悉尼歌剧院这一个建筑来向学生讲解现代建筑的设计的灵感,设计的型,设计的组合形式等问题。同时选取了白纸这一种学生容易接受,造型能力

  又非常强的材料让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去感受去体验。教师下发的四张白纸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四个不同的形状的纸,因为这样学生在单个造型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多的做出不同的造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从视觉中不同角度、不同组合的建筑图片的发现、感受转换成学生造物上的体验这一个学生学*的过程。老师一直在挖掘学生看到图片“哇”后面隐藏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又抓住其实的一个点来进行教学深入,而没有全部都来剪,避免了*铺直叙。最后学生的作品也很好的呈现了他们的设计灵感和造型的组合。但是我感觉在前面的单个造型之后后后面的组合中间这个过程稍微有点脱节,这一步的转过来中间是不是还应该再有一个环节。

  《多彩多姿的课程表》——钮淑贞

  钮老师的这堂课教态非常的亲切。课堂的导入也非常的有趣,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到了课程表。然后老师想了很多好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在课程表中图标的设计。但是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味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困难,发现问题,然后再一个个的去击破这些困难。老师的问题并没有把学生给束缚住,反而是引导学生更好的去感受去体验,再通过小练*把问题解决。在讲解课程表外形装饰的时候钮老师也选择了很好的方法去解决。并且通过自己的示范和范作的欣赏,更加直观的去发现。最后学

  生的作品也都很好的展示了出来。但是我感觉小图标的讲解是不是比重太大了一点,导致后来的外形稍微轻了点,两者是不是可以互换一下?

小学美术教学心得体会2

  最*,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该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师的需要,即学*者的实际需要,导入案例,创设情景,强调学*者的活动和对话。同时,致力于改变教材历来的面貌和我们阅读*惯,以新的呈现方式,尊重学*者选择和使用的权利。我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这一章感悟较多,这章从教材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评价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评价发展到什么程度,总离不开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各科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而在极具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中,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时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家长的思想认识

  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常常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总认为学生懂什么,他们是不知道好坏的。在家长眼里画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业,其实,他们由于对儿童的思维了解不够深入,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较为片面,有的教师往往也用**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导致对作品中学生的创新之处、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确评价,无形中还误导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而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为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距离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儿童的思想认识,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多多倾听儿童的心语。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

  有位哲人说过,“人与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具有向群性”。也就是说人都喜欢凑热闹,比如,某大商店开业了,人头攒动,你正好散步路过,即使你不打算买东西,相信你也会融入人群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同样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向群性”,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可采用游戏、故事、趣味课件等手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新年》这节课时,我事先在教室里布置好各种彩色窗花、对联、气球、绸带、假鞭炮等新年用品。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新年的喜庆气氛,然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只袋子,和相同数量的年货,(年货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筹集)把年货放在自己作品的地方,等待新年的钟声。作业完成后,老师敲响新年的钟声,学生们开始以互相拜年的形式进行作业互评:你认为喜欢的作品就给那位同学一份礼品,最后看谁拜年拜到的礼品多。这节课学生既当主人又当客人,既做评委又当选手,兴趣十分高涨。

  三、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

  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比如,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1、构图是否饱满2、线条是否流畅3、造型是否准确4、色彩是否丰富 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1、造型 2、表现手法3、材料选择4、制作的技法5、创意6、色彩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四、拓宽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首先从评价的内容来说,评价包括知识、智力、运用、*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形式上来说,评价包括课内与课外、统一与民主、长期与短期等。对于智力不十分好的学生来说,可让其他学生找出这些学生作品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等等。然后再让这些优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小学美术教学心得体会3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已有整整四年时间,从刚开始教中学美术到现在教小学美术,不能说经验丰富,也不能说颇有成就,但对教育教学这方面还是颇有感触。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他为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学*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合作互动学*;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学会做人、终身受益。以前接触中学较多,但在接触小学美术后我发现让我感触的和需要学*的更多。小学美术教学更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我常常想:什么样的美术教学是适合学生发展的呢?怎样上好美术课?带着这些问题,我边教学边摸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实施后,我把自己的一些的做法与粗浅的想法写出来与各位教师分享,以期取得认识和方法上的共鸣。就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及评价而言,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时间、地域以及个性差异

  由于所教的班级不同,学生性格各异,同样的教学手段所显示出来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以此,在课堂纪律的组织上,在提问方式等方面,我因人而异,防止依样画葫芦,这样,学生鲜明的个性不会被抹*乃至同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传统的美术教学。过分重视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个体对美术的体验,无法让大多数学生体验到学*美术的乐趣,从而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却不敢表现、展示自己的才能。针对这一现象,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上没有那么幸运,反应显得迟缓些,作为教师就不能心急,也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性评价,也会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孩子天生就是表现家,他们会通过唱歌、跳舞、绘画等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每表现一次就成长一些,当他们得到赞美时就会信心大增,也就会更喜欢这项活动,表现的更好。我认为适当的赞美对于孩子来说是推动其进步的风帆。

  二、兴趣是学*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对其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关注和积极探索,并表现出心驰向往的状态。研究表明,如果每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就有可能发挥他全部才能并长时间保持搞笑利率而不感到疲劳;相反,学生容易精力疲劳。兴趣还可以开发智力,是成才的起点。重视形成性评价,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课改以前,美术教学中只注重对作业的评价,是一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教学结果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过程,因为相似的教学结果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细微的差异又将导致教学结果发生巨大差异。

  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等都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以赞美,可以强化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学*动力,培养自信心,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教师的赞美愈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的劲头越足。教师的赞美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更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 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注重引导学生的发展

  心理学表明: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对待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美术评价中不能以固定僵化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业,枯燥冰冷的分数会浇灭学生创造的火花,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因为美术不同于一般学科,学生作业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创造性活动产品,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差异。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对美术的感悟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承认和维护学生在美术方面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美术,为学生的学*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

  五、 加强自评与互评,使学生逐步成为评价的主体

  《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第一条就是“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中反映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在美术教学中,我改变教师是评价权威的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先在自己的作业背面写上自己对作业的评价,然后再到讲台前展示,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评价,觉得自己哪儿画得很好,哪儿还有些不足,需要怎样改才好。给学生一点阳光,他们会很灿烂!改革评价方式,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了摆在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架起师生、生生之间的友谊桥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通过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开展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检测评价学生,将会把美术课堂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天地,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六、要有爱心

  教师的爱,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幼小的`心灵。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和配合,建立友谊,产生凝聚力,向心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这方面对低年段的学生我做的比较突出,结果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我的美术课。每当我走进教室,孩子们便会兴奋地欢呼“耶”!在孩子们那既活泼又充满稚气的语言中,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乐!他们的反应让我了解到他们在学*中也体会到快乐。我也因此深深爱上了美术教学工作。

小学美术教学心得体会4

  评课今天参加吴兴区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中短期培训,有幸聆听了四位老师的美术课堂,感受颇丰。四位老师亲切的教态,对教材的深入把握及精彩的课堂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星星闪烁》——丁玲

  丁老师课堂首先由一个情景的导入,让学生手拿剪好的星星跟着音乐的律动找朋友,迅速的将学生拉进了课堂。随后学生又在丁老师的引领下,循序渐进的画星星,在学生的体验中不断改变不断丰富。打破了学生原先对星星的传统认识,在不断的体验中发现变化与美感。课堂中比较重视学生自己的生成,老师在学生自己生成的作品上再加以修改和引导最后完成一件星星闪烁的作品。学生的作品也呈现的非常丰富,非常的有美感。但是我认为这堂课是不是还可以引导一下星星的组合,不一定是没人一张纸上画一个星星,还可以在一张大的纸上有星星的大小等的排列,组合的构成变化。不光是单个星星的变化还可以是多个在一起的构成上的变化。

  《门的装饰》——孟丽芳

  孟老师的课堂总会给人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整堂课有一个*传统文化的大背景。里面讲到了很多*传统文化

  中的文案,像龙凤呈祥、福在眼前、幸福莲年等。并且课的开始部分也是从*传统文化中的甲骨文“门”字开始的。而且孟老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也是非常深厚的,她对门的理解非常的透彻。包括门的形式感及艺术语言,门的各部分的结构,隔扇门,门上的装饰纹样,隔心,裙板等,这些知识都在孟老师的课堂语言上体现了出来。并且最后的作业也组成了一扇完整的门。课的设计也非常精妙,课刚开始,让学生折对开的门。起先我认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练*,后来发现原来这一折太神奇了。这样折过的一扇对开的门用到了最后的作业中,将整堂课串在了一起,并且非常的有立体感,这样就使最后的作业呈现时候的美感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很好的解决了对称的问题。整堂课孟老师准备的教具都做的非常的精致,很有视觉性。特别是那几个纹案的图,一个个贴到黑板上,显的很别致。还有两个门钹。但是在课的前面部分欣赏门的的时候,是不是稍微多了一点,不够精炼,而且看的速度是不是快了一点,有点走马观花的感觉。这里的节奏能不能放慢一点。再有在最后的作业当中体现的也不多。可以再提炼一下。

  《现代建筑设计》——蒋珏熙

  整堂课蒋老师主要是借助悉尼歌剧院这一个建筑来向学生讲解现代建筑的设计的灵感,设计的型,设计的组合形式等问题。同时选取了白纸这一种学生容易接受,造型能力

  又非常强的材料让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去感受去体验。教师下发的四张白纸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四个不同的形状的纸,因为这样学生在单个造型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多的做出不同的造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从视觉中不同角度、不同组合的建筑图片的发现、感受转换成学生造物上的体验这一个学生学*的过程。老师一直在挖掘学生看到图片“哇”后面隐藏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又抓住其实的一个点来进行教学深入,而没有全部都来剪,避免了*铺直叙。最后学生的作品也很好的呈现了他们的设计灵感和造型的组合。但是我感觉在前面的单个造型之后后后面的组合中间这个过程稍微有点脱节,这一步的转过来中间是不是还应该再有一个环节。

  《多彩多姿的课程表》——钮淑贞

  钮老师的这堂课教态非常的亲切。课堂的导入也非常的有趣,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到了课程表。然后老师想了很多好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在课程表中图标的设计。但是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味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困难,发现问题,然后再一个个的去击破这些困难。老师的问题并没有把学生给束缚住,反而是引导学生更好的去感受去体验,再通过小练*把问题解决。在讲解课程表外形装饰的时候钮老师也选择了很好的方法去解决。并且通过自己的示范和范作的欣赏,更加直观的去发现。最后学

  生的作品也都很好的展示了出来。但是我感觉小图标的讲解是不是比重太大了一点,导致后来的外形稍微轻了点,两者是不是可以互换一下?

小学美术教学心得体会5

  《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并强调“重视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内在激励作用。”因此,现在的美术课堂上,少了教师采用简单化的否定性评价,少了教师的严厉批评声,而多了对学生的表扬、赞赏、肯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我就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在阳光下得到全面发展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重视形成性评价,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

  课改以前,美术教学中只注重对作业的评价,是一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教学结果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过程,因为相似的教学结果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细微的差异又将导致教学结果发生巨大差异。所以,仅仅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不能反映教学的价值。

  二、通过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上没有那么幸运,反应显得迟缓些,作为教师就不能心急,也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性评价,也会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孩子天生就是表现家,他们会通过唱歌、跳舞、绘画等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每表现一次就成长一些,当他们得到赞美时就会信心大增,也就会更喜欢这项活动,表现的更好。我认为适当的赞美对

  于孩子来说是推动其进步的风帆。

  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认识孩子作品的特点进行有益的评价,适当的给孩子以赞美的评价,对于孩子树立自信心,有效的学*,大胆的表现自我有很大的作用。就让我们多给孩子一点赞美的评价,使他们多一份自信。

  三、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注重引导学生的发展

  心理学表明: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对待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美术评价中不能以固定僵化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业,枯燥冰冷的分数会浇灭学生创造的火花,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因为美术不同于一般学科,学生作业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创造性活动产品,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差异。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对美术的感悟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承认和维护学生在美术方面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美术,为学生的学*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

  给学生一点阳光,他们会很灿烂!改革评价方式,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了摆在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架起师生、生生之间的友谊桥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通过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开展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检测评价学生,将会把美术课堂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天地,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小学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3)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

  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六个年头了,在这六年的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感,学*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合作中学*,而且获得了学*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方式的转变。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的方法,培养终身学*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另外,教学中我们还有不少困惑。

  一、新课改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我们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很多,加上家长对新教材不熟悉,甚至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不闻不问,即使过问,顶多关注分数,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能力,不懂得什么叫“减负增效”,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二、新课改在课时安排上更紧了。新课程方案的课时数有了很大的变化,象三年级每周只有四课时,对于优生来说,问题不大,尖子将更尖,教材的编排有利于他们发展思维,拓宽思路,但对差生而言,差生更差,教师有时为了几个差生通常要费好几倍的时间,但是还是跟不上趟,而每天课表又都安排的满满的,学生在校时间又严格控制,这样就成了一对矛盾,迫于进度的要求,又不得不开新课,这个知识还未掌握,下一个知识又来了,简直是应接不暇,最后就达到了云里雾里,糊里糊涂的境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新课程要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的机会相对多了,班级名额多,动手机会多,组织教学难了,让学生多活动,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一周只有四节课,不让学生自主探究吧,又与新课程相违背,现在每学期市局要调研,*时学校要检查,也许是我们太在意结果吧。

  三、新课改对教师课堂调控更难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常常一发难收,课堂纪律,难于控制。学生分小组活动,合作探究,这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也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同时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但问题又来了,目前教学班人数多,学生分组六人一组,一个班要分八组以上,四人一组要分十二组以上,活动中教师照顾不全,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把活动时间变成聊天时间了,教师的辅导引导作用就起不到了,难以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

  四、新课改对课前准备更复杂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我们是农村小学,硬件条件跟不上,不可能同时使用课件,全校二十个教学班只有一台投影仪,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看挂图,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这本书内容丰富,这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本书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法和演示法四种。我想前面三种我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

  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总之,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我会利用课余时间把本书的其他章节认真阅读,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起来,最后运用到课堂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把握“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的主题策略,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全体学生特点的课堂模式,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打造“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五”是“五步”,其含义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激趣导入、自主学*、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知能应用、知识总结。

  “四”是“四精”,其含义是:三个精心设计一个精讲,即精心设计导入,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精讲。

  “三”是“三体现”,其含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养成教育。

  二、“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

  (一)五步教学流程要求

  五步教学流程只是教学过程的一般形式,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不管怎样调整,整个教学流程一定要体现双自主教学,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二)“四精”的要求

  1、精心设计导入,吸引学生。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注重起始环节,数学教学亦不例外。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意境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们比较重视新课“导入”,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每节数学课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导人新课如同桥梁,联系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人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准备。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苦苦探索的问题。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要优化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给予整个教学过程一个

  2、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学*兴趣。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中,紧紧地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起伏的情感体验当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得知识的办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并用自己准备好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细绳,一支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还难以完成,就必须合作操作。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会到画圆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就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表现的异常积极。这样的学生才是一种享受。

  3、精心设计练*,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许多知识如果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应用,那么一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的练*才能实现,所以,练*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课堂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练*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设计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交替再现,达到巩固的目的。

  (2)、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

  (3)、练*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

  (4)、练*设计要有针对性,帮助领会知识的实质。

  (5)、练*设计要有坡度,让所有的学生感受成功。

  4、教师“精讲”,提升教学效果。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高效呈现知识和高效指导学生学*的策略。

  “精讲”并不是少讲、不讲,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解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因为学生注意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三)、“三体现”的要求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教师要从权威的讲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每节课教师都要小结。每单元学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整理复*,这些*时都做的事情,*常放手让给学生做。教师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小结,而且能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整理并交流,在学生们的交流中还能提出问题进行解答,举例说明等。若教师包办代替单元知识的总结,全篇一律的话,就没有了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探索。

  2、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课堂的*等关系与班级的温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和谐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应走进学生,亲*学生,了解和*等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和谐的内容主要包括:

  (1)、师生间要和谐互信

  首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要诚信,说话算数,不落口债,凡是答应学生的事应尽量做到,有特殊情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师以诚待人,必须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有时学生忘记带作业或者说“我的作业本、书等忘记在学校了”教师不要训斥而要讲明什么时间把作业补充交给老师。复*的时候总有学生不懂或者学得“吃力”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并故意给这样的学生机会去教给另外的学生,让他感到教师对他的信任。师生间的这样信任关系产生后,学生每次都能努力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2)、生与生间要和谐。

  一个班集体总有优生、差生,教师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人人*等,优、差生都可能犯错误,教师要做到及时教育、监督、不偏袒,做到公正、公*。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及时发现表扬树立自信心,增加集体凝聚力。

  其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每个学*小组里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的条件,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

  3、体现养成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惯。”学生学*的过程就是形成*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学生的学**惯是在长期的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有了良好的学**惯,才能提高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学**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惯养成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才可以达到目的。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学**惯;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惯;培养学生阅读题目的*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惯。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

  ——学*方法研究

  一、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方法研究”

  二、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有效地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2、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变接受式学*为自主探索式学*;变静态学*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为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内容:

  1、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自主学*、探究性学*;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

  2、研究目标:


小学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4)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教学理念方面: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必须背过、必须默写过、必须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希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达到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所配备的教材内容都是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内容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应该视情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内容,而是教学生自主学*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学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学会运用。

  对于语文教学课堂来说,既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课标实施的关键,而新课程要求的是以上培养和形成的学*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他们学*知识的海洋,教师只是这个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真正的主体。

  如今,我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已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想想这几个多月来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整体上讲:课堂面貌比起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对我的语文课来说吧!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一些活力,学生学*的兴趣很浓厚,他们的参与度几乎达到 90% 。看到这一切,真是令我感到一丝欣喜。尽管如此,从中也有一些让我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这几个月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来看,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积极性,深化课堂改革理念

  1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一开始还不能够自主探究,甚至学*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此时,做好学生的督促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尽可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意识,让学生能够自愿去学*。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把课堂全部还给学生。

  2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氛围。除此之外,还要认真地处理好课堂教学改革与减负工作之间的关系。尽量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紧扣课文内容的表演活动,唤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乐”相结合。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3 、知识的点拨与补充以及教师本身语言的规范化。

  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当学生说出多种答案时,教师就适当地做出点拨和补充。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不能让他们在模棱两可的答案中徘徊。

  4 、学生的预*环节。

  我认为学生的预*应当是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预*的大范围模块,让学生按照这个模块进行预*。而并非直接给学生练*式的提纲去预*课文,这样的话并没有完全**学生的思想,更没有**我们的教学模式,反而锁定了学生的思。,

  二、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和难题。

  1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也有许多的困惑:少部分学生不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只会滥竽充数,这样下来还很难达到课改所要求的“全员参与”。让较好的学生带动学困生讨论、交流时,那些学困生就无话可说,不会讨论。不只这样,反而还把部分优等生拉下泥水去,到头来他们也还是一无所知、一窍不通了。

  2 、在进行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就有更多的学生在举手发言,这时如果都要让所有举手的学生一一发言,这样就会影响了展示汇报的时间,更影响了教学进度。若是不让他们发言,那也会使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谈不上有没有什么好的效果了。

  3 、至于“让全员参与”这个节骨眼上的问题,我还没有很好地去解决和实现。因为在实施“以学*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要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讨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收获较多的只是*时学*较好的那部分学生,而对于那些学困生就只是一种煎熬,难耐无味了。所以,在本班所有学生当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只达到 90% ,并没有达到“参与式”教学模式所要求达到的 100% 。

  以上情况引起的原因是我们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欠佳,他们会做但无法用口语将它通通顺顺地表达出来,更不用说完完整整地叙述出来,他们无法把自己内心知道的讲给别人听。特别是来自村校的学生,更是受本地民族语言的影响,时常把语句倒着说,不用说让他们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事了,就用汉语完整地与同学、老师说通一句话都觉得很难。

  现在为了避免学困生无话可说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地鼓励他们都说话,哪怕只说出一句来,只是为了先培养好他们能用汉语交流的关键问题而已,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还不能给他们指定。与此同时,我还根据学生的水*层次,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让每个学生能有兴趣地认真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的学*效果也有了进一步的转变,他们不管说对说错也都会争着到讲台上去当“小老师”了。

  以上之谈就是我这几个多月以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的体会和困惑,虽然还没能够达到课堂教学改革真正的“改”,但这也是为了日后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语文教学应倡导“大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否则学不好语文。传统教育方式使得课堂枯燥无味,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做人,学会适应多变的社会。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生活

  联系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生活,实际体验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关于社会人生问题,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琐事,也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例如我教周国*的《直面苦难》这课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设想自己处于逆境,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艰难和逆境面前,你可以屈服,也可以使自己变的更坚强——甚至,你可以改变环境!你就是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这样学生对人生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庄子的《逍遥游》时,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庄子的逍遥理解为自由,精神上的自由,那么在*凡考试的压力下,我们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从而揭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他们的心灵是自由的。这样联系生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难为易,而且便于抓住机会进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二,积极互动

  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过程创建必要的学*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 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 过程中,实现意义学*(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而不是机械记忆)。因此我在教《背影》一文中,引导学生由课文选材联系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背影”。

  全文记父亲说的话只有五处,都十分简单。按理说,在“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境遇里,在父子难分难舍的离情中,交谈、告诫、嘱咐,自是不少,为何作者只记了这极普通极简短的几句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可以看出文章在这里选材的标准是:只记叙可以表现“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的话语,使读者“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广泛应用

  学以致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语文课外活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外活动,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进行有计划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写字活动、朗读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智力比赛、即*发言、参观访问、旅游采风、故事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作品欣赏会、改编排练课本剧等等。

  四,拓宽知识

  拓宽知识在于使学生更加了解课文的年代背景,注重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不会产生时间上的代沟。通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读者们读了本文,多会产生共鸣,并想到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亲情和作者的父亲并没有两样。“当时的*,军阀割据,列强势力明争暗斗,混战不休,百姓生活日益艰难。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也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在这一背景下,课文通过临别前父亲背影的描写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题,从家庭的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景气;父亲的关切使作者感激,父亲的艰难挣扎令作者感动,这一切都显示出父子亲情的纯挚与可贵。”

  经过此番介绍后可让学生更加容够融入课文,为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产生实际感,让学生不至于有不着边际的感觉,对于让学生联系实际有着良性的辅助效果。

  总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会使教育质量得到行之有效的提高.

  辨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关联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联系得比较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形态称之为“场”,如“电场”“磁场”等等。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处于立体的、互动的、多层次*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也存在一个“场”。在这个“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学生身心无比愉悦,知识体系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养成。我们把这样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可以称之为“对话场”。而这个“对话场”的创设与形成,正是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以至于最终形成和谐、融洽的“对话场”呢?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在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构的过程。没有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内因不发挥作用,学生是很难无法完成知识体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构的。

  怎样才能使学生和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呢?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学会做一个“隐藏者”,在课堂中隐去我们的身影,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要确实做到成为一个“隐藏者”,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两个保证”。一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

  第一个保证中要特别注意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质疑问难是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对话场”,完成意象建构的.一种基本策略。它能引导学生真正经历与文本对话的全过程,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出现障碍的真正原因,便于集中火力,解决根本问题。学生也能通过在“对话场”中解决这些问题,而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

  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一个教师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在总结阶段,让学生完成了这样一个填充题:你认为花木兰是个( )的女英雄。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谈一谈对花木兰的整体印象,相互交流对课文的整体感受。但学生交流起来很困难,甚至出现了“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的女英雄”的状况。这就是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学生被紧紧地束缚在一个小小的框子里。如果我们这样问:学完了课文,你想对花木兰说些什么?你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则对话的空间要大出许多。

  (二)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全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之初,肯定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仅仅依赖这种对话,是不能完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师的科学整合,则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关键。

  教师的整合一般有这样的两种形式。

  1、预设性整合。

  一般在上课之前,教师都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都会设想如何在学生独立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两个大的问题,不断把对话引向深入。而这一两个问题的确定,关键是要看教师是如何对“三个思路”进行整合。“三个思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学*的思路、教者的教学思路。而对“三个思路”整合的关键,则在于教师确定怎样的“三个思路”的交叉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这种预设性整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话场”是否最终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课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给予及时的整合。学生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时所产生的问题。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整合,我们教师一般有三种处理办法:①当场解决。②整合后作为第二课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来解决。③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解决。第二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突然提出的一些问题或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对于这种形式的问题,一种方法是学到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随机给予解决;另一种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一两个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临时改变自己的预设性教案,并围绕着这一、两个核心问题组织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

  文本,不仅仅指教材这种文本,也包括其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各种教学资源。“文本拓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层面是从“客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什么叫“客观文本”的拓展呢?我们说,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它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我们就认为它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种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横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个层面是从“主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这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来,课文内容是否“活”了起来。这是从纵向来说的,从文本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丰满的过程来说的。

  1、在“客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这是现在很多老师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的“泗水春景”之美时,学生卡住了。让学生讲出美在何处十分困难,教师尝试着让学生读出景色之美,学生读得也不行。这时,学生和文本对话出现了障碍。但这位教师处理得十分巧妙:播放课件,让学生一边听描写春天景色的音乐,一边欣赏描绘春天明媚景色的画面,唤醒学生对春天美景的已有感知。再让学生吟诵一下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这时,学生的朗读果然出现飞跃。“不着一言,而尽得风流。”为什么这里他教得如此成功呢?关键是因为教师在这里,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时参与对话的文本,不再仅仅是教材了,还包括了一些能激活学生对春天已有感知的音乐、图画,诗歌等等各种教学资源。正是在这种与多种文本的对话中,正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交流以及和谐、融洽的“对话场”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意象建构和情感表达。这是烦琐分析所不能够达到的。

  2、在对“主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学生的“主观文本”,是他们头脑中建构的一种意象,教师是无法直接看到、触摸到的,但教师可以在倾听、观察,了解学生已有“主观文本”建构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对话,对学生既有的“主观文本”进行修正、补充和拓展。从而在形成“对话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重新建构。

  情境表演是对“主观文本”进行拓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很多老师认为,对话就是指语言上的*等交谈,实际上,学生的倾听,教师的一种姿态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眼神,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集语言、动作、表情一身的情境表演,则更是一种对话。而这种对话,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与拓展。于永正老师在这个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个“高手”和“大师”。在情境作文《捕鸟》中,教师在让学生听音乐,感受并描写森林、小鸟的美丽和可爱之后,教师竟扮演成一个偷猎者,在大森林中偷猎。在学生义愤填膺之时,请全班同学推荐一个同学扮演“红领巾”上台对教师的“偷猎”进行劝阻。在这个情境表演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鲜活的“文本”在与学生对话,这里的教师即文本,文本即教师,教师和“文本”已经融为一体。学生正是在与教师这个“活化”的文本的对话中,顺利地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和拓展。这也正是后来学生“主观文本”物化后的作文,十分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是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还是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还是在对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真正经历和文本完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指导作用,并通过这种和谐、融洽而又高效的对话场的创设,确实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使学生不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或许就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归宿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惯,教给学生必要的诵读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

  通过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教研室教师刘占泉的专题讲座《小学语文诵读教学技能与策略》,我获益匪浅。以前,我对“朗读”“美读”“诵读”“吟诵”这四个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不够准确。通过刘老师的讲授,我不仅分辨清了“朗读”“美读”“诵读”“吟诵”的概念,而且进一步明确了诵读技能的训练路径,即从“吟”古诗到“诵”古诗,再从读古诗到读古文,最后从诵读古诗文到美读白话作品。同时,我也体会到了诵读技能的三个用途,一是用于备课,二是用于堂上示范,三是用于创设“诵读课”。刘老师在讲座中给我们深刻阐述了诵读教学中要处理好的五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疾读与缓读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实地朗读与美读的关系,三是处理好范读与点拨的关系,四是处理好诵读与涵咏的关系,五是处理好诵读的扎实与灵动的关系。

  通过学*,我深刻明白了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后,我将在克服学生诵读过程中存在的`弊病以及出现的问题的同时,自己也得加强诵读基本功的训练。因为,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也只有教师的诵读水*提高了,才能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正确地指导和点拨,才会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的书声。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小学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产生直接的影响。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这些年的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三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本来就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使之很乐意很高兴去学。再者,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中去。

  二、教给方法是关键。

  方法是入门的锁匙。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培养,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但有的年轻父母们,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入学前就给孩子们教会了不少的字,甚至于有的小孩识字水*超过了小学一年级水*,这是件好事。但我在教学中也发现有的家长由于方式方法上的不正确,也损害了小孩的学*积极性。由于南方方言上相对北方普通话而言,存在语音不准的缺陷。如果说家长不是用标准普通话来教的话,造成孩子读音不准,给教师教学中带来巨大挑战。所以,在小学生入学之后,我往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来教会孩子们如何用拼音认字识字。在拼音教学中,自己制作一些教学模具或把拼音画成动物符号,使小学生一看就会,一读就准,在实践中效果非常不错。拼音基础打牢了,这样使孩子们为以后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理解记忆出成果。

  小学生记忆力好,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所以,要想让小学生提高识字认字水*,只有让学生对字的含义有所了解,才能增强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我在教学中,常常采取一些组词认字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复*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小学生增强理解,加深记忆认字识字能力就会得到巩固。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而形*字是识字教学的难点,如这难点不突破,就会经常出现错别字,阻碍识字率的提高,影响小学生的读和写。低年级识字中,学生易写错形*字。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细微差别缺少分辨能力,对形*字的区别又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容易写错别字。在二年级下学期我开始尝试,如何让孩子区分形*字,辨析形*字,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展开联想让学生灵活识记

  我利用汉字形性的特点,以通俗而形象的解释使形*字的外形和意义之间建立起一种形象化的联系,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灵活识记字形。如学生很容易将“辛”和“幸”混淆。我让孩子先观察如何识记“辛”和“幸”,“辛”由“立”和“十”组成,表示站立了十个小时,真“辛苦”;这样学生很容易区分,很容易记住了。“买”和“卖”区分是也让孩子展开想象,能说出“十”字代表买东西得到的钱,不易再错,不易混淆。

  二、直观形象,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小学生对形*字写错的原因主要是对字义的理解不透彻,回生快,根据对低年级学生这种特点采用了通俗、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识义、辨形。效果明显,如区别“挑、跳”“桃’时,让学生知道要“挑选东西必用手”。“跳高”需要脚来跳,所以“足”旁是“跳”。桃子结在桃树上。在区别“抱、跑、饱”这类形*字时,根据汉字的组字特点和不同字义编出易懂有趣的儿歌:“用手包紧‘抱’,有足才能‘跑’,食包肚子‘饱’”。这样学生易学好记,既记住了字形,又悟出了字义。

  三、观察对比,寻找其中规律

  我在让学生区分“鱼”和“渔”时,我先让学生分别给这两个字组词,老师相应板书如下:

  鱼:小鱼、草鱼、鲸鱼、钓鱼

  渔:渔船、渔民、渔夫、渔翁

  学生经过分析归纳,发现“鱼”是名词;“渔”是“打鱼”的意思,是动词。学生便理解“渔夫”“渔民”的意思。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还由此认识了相关的汉字,真是一举多得。

  四、善于归纳,轮流摘录形成册子

  在每课生字教学中自然渗形*字的区分与辨析,形*字摘录出写在本课生字旁边的空白处,学生轮流记录在形*字归类本上,每天有记录,每天都翻阅,时间久了学生会记住很多,定期从其中挑选学生易错的,再以作业的形式出现,加以巩固,收效明显。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尝试,学生对形*字的辨别能力大有提高,错别字的读和写也大大减少,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易错的字仍掌握不扎实,这些尚不成熟的做法还不能面向全体,恳请各位同行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小学教学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5)

——小学教学教学心得体会实用5篇

  根据学校本年度校本培训工作的部署,要求各教师按照相应的学科,在网上观看优质教育资源教学录像,观看后,要进行参加研讨评论。*期,我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观看了吕老师上的《百分数的应用》这堂课,觉得非常精彩,非常成功,我看了这堂课后受益颇多,感受特深:

  (1)吕老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兴趣,在情境中引入新知,再根据生活实际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展开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数学起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吕老师在传授新课时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出百分数并加以理解,还通过百分数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在整堂课学*活动中,老师自始至终从不包办、插手、干预学生的学*,只起到了引领、启发、共同探究的作用。

  (3)吕老师在设计课堂训练时,非常灵巧,从多层次的练*中巩固新知,让知识的运用得到了延伸,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教师通过巧妙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与训练中,达到了知识与道德,数学与方法,巩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现在是信息时代,教研活动可以通过录像进行。前几天,我观看了青山镇八河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的教学录像,王蕾蕾老师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导入自然流畅。王老师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课题。整个过程王老师是围绕着巴金爷爷为什么给家乡的孩子写信来贯穿,从而引导学生要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整堂课王老师的教态自然、语言流畅,肯定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其次,课堂组织能力好。整堂课王老师都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的思路都能跟着老师走完整堂课,师生互动很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纪律性强。

  再次,中心思想突出。在教学的思路上,王老师让学生通过巴金爷爷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中体会到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关心和热爱,抒发了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的情感,同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

  通过这次学*,让我知道语文课程的魅力所在,特别对于我这个刚踏入语文门槛的曾经的数学老师来说。刚接触这门课程,脑子里还有太多未知数,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慢慢去摸索,去实践,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工作中能有新的突破。

  4月19日下午,我们音乐组一起学*《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体会如下:

  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律动教学

  在进行律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注意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都各不相同。我们在进行律动教学时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应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激情,才能启发学生情绪、联想和想象能力。

  二、要根据不同形式的方法进行律动教学

  从多角度、多元化出发,根据有的心理特征,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律动教学。

  1、用生动、形象的方法教会学生基本动作和基本步法进行教学。

  2、凭借拟人、夸张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要根据游戏情景的开展进行律动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的并不是高超的技能技巧,而是通过游戏和联想,使学生身临其境,从中猎取情趣和美感。如果教师善于在学生律动教学中产生联想,从律动的联想中抒发亲切的感情,这就构成了律动的一大艺术特色,联想与真情默契,显示了情景交融的美感。

  由此可见,律动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的首要途径,它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在因素,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使音乐教学更好地完成培养孩子素质的任务,也十分受孩子们的喜爱,所以,学生律动教学值得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

  *十年来,教育教学不断改革深化,科学教学更是走在改革的前沿。本学期我有幸从事科学教学工作,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亲身实践和总结反思,在此,我浅谈自己工作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学生兴趣,从入门抓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都不错,我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有兴趣的东西,他们掌握起来快而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采用开放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学*的能力。

  科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社会,指导于生活,科学学科的每一个概念和规律、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在科学教学中我注重把学生引入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观察,记录,分析,归纳,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三、创设情境,学以致用。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活动。在教学中我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利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

  教育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路,教育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累,改革创新,为了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让我们携手共进,把教育事业做得更加美好!

  1、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激发学*兴趣。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地对待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

  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仅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便于操作,容易理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

  3、要尽量让学生自我去研究发现。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的学*和理解,应当做到:学生能做的必须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必须让学生说。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供给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我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