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成语故事菁选

首页 / 经典美文 / | 2023-02-27 00:00:00

小学成语故事14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成语故事 篇1

  1忍辱负重

  注释:忍:忍受。负:担负。重:重任。忍受耻辱,承当重任。指忍受着暂时的屈辱,以完成肩负的重大任务。

  故事: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

  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于是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兵迎敌。

  当时,陆逊手下的将领多是孙策时代的旧臣名将,有的是王公贵族。他们骄傲自负,不大听从陆逊调遣。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恪尽职守。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处置,大家切勿违反!” 陆逊这一*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

  最终陆逊因谋略过人,调度有方,结果大败蜀军,刘备败退白帝城。

  造句:为洗刷不白之冤、完成秘密使命,他独自忍辱负重,为党默默贡献。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2投笔从戎

  注释:投:扔掉。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故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他们俩,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种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与这些国家保持和*,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造句:如果我现在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我要立刻投笔从戎,雪此国耻。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

  3过门不入

  注释:过:路过。入:进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故事:

  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水来土掩,积土阻水,结果失败。鲧因此而被处死。

  尧让位给舜以后,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接受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伏了洪水。

  禹为了治水,几次到过家乡,而且曾经三次经过自己家门,还听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没有时间进去看看。禹说:时间宝贵,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阴,也要爱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造句:他最*忙于公事,与家门相离咫尺,竟过门不入!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

  4视死如归

  注释:视:看待。归:回。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故事:

  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曾任命当时的大夫鲍叔牙为宰相,被鲍叔牙婉言拒绝,他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于是齐桓公就向管仲询问有关治理天下、复兴国家的方略。管仲答复齐桓公说:“大量开垦土地,大规模地扩建城镇,发展生产,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我不如宁敕,请派他去做管理经济的官员;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熟悉礼仪,举止得体,说话有分寸,我不如隰朋,请派隰朋去管理外交;不辞辛劳、不计较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冒死进谏,我不如东郭牙,请派他主管监察;整肃军队,打仗英勇,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派他去统率军队;断案英明,不枉杀无辜,我不如统章,请派他管理司法。如果您想富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足够了;若您想称霸天下的'话,还得依靠我管仲。”齐桓公很赞同管仲的话,任命他为宰相,并按照他所说的,分派了这五个人的官职。这五人果然干得非常出色。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逐渐强大起来,齐桓公也成为一代霸主。

  造句:在革命斗争中,千千万万***员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表现出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

  出处:先秦·管仲《管子·小匡》

  5道不拾遗

  注释:道:道路。拾:拾取。遗:别人丢失的东西。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

  造句: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大力宣扬正气,摒弃不良*气,我们的社会秩序一定会越来越和谐,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气一定会盛行!

  出处:后晋张昭远、贾纬等《旧唐书》

  6肝脑涂地

  注释: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甘愿牺牲。

  故事:

  汉高祖五年,一个叫娄敬的人求见刘邦。一见面,他就直截了当地说:您想在洛阳建立国都,是不是想要与周朝比一比盛况呢?刘邦点了点头说:正是这样啊!陛下错了,娄敬坦率地说,您怎么可以和周朝相比呢?周朝是以德行治理天下的,可是您起兵丰沛,大的战争有70场,小的战争也有40场,天下的百姓肝脑都涂在地上,男人的尸骨都暴露在野外,那数目多得数也数不清,哭声还没断,受伤的人伤还没养好,而您却要与周朝相比,在洛阳建立国都,我看这不合适。还是把国都建立在秦地长安为好,那里环山傍水,易守难攻,能容得下百万之众,可称为‘天府’之地。 刘邦听了娄敬的话,心中十分欢喜,觉得很有道理。

  造句:我的职位虽低,但也愿肝脑涂地,以除国难。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

  小学成语故事 篇2

  【成语】:不得要领

  【拼音】:bùdéyàolǐng

  【解释】: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成语故事】:

  不得要领这则成语的要,即腰,指衣腰;领指衣领。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时拿着衣领,提下裳时拿着贴腰部份。要领是比喻人的意旨,这里引申为态度。现在一般来表示说话、写文章抓不住要点或关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汉武帝初即位的时候,从北方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拿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赶跑,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他们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

  当时,武帝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想和月氏友好往来。但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于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担任郎官不久的张骞应募出使,被武帝批准。

  不幸的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且对他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

  就这样,张骞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了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进。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的国王听说汉朝十分富足,想和汉朝往来,只是未能如愿;见张骞后非常高兴,问他打算到哪里去。张骞回答说: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希望大王能派人给我带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里,将来回到汉朝,汉朝将赠送给你们无数财物。

  大宛的国王听从张骞的话,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送他到了月氏。原来,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迁到了这里,称为大月氏。现在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统治着早先就存在的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只想太*无事,快乐逍遥,又觉得和汉朝的距离很远,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

  张骞从大月氏到大夏,始终不能得到月氏对与汉共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他在那里留住了一年多,就起程回国了。

  小学成语故事 篇3

  寒酸落魄

  【成语故事】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穷人去见他。须贾见他一寒如此送他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出处】(范睢)遂换去鲜服,妆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驿馆,徐步而行,谒见须贾。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

  【解释】落魄:沮丧失意。形容不得志时穷困、狼狈颓丧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穷困潦倒颓丧

  小学成语故事 篇4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小学成语故事 篇5

  【囫囵吞枣】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想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

  读后:我们学*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狗猛酒酸】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招来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门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而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变质,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邻居们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家养的狗太凶猛的缘故。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有的人高高兴兴地提着酒壶准备到你家去买酒,可是还没等走到店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要扑上去撕咬人家。这样一来,又有谁还敢到你家去买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着发酸变质啊。”您看,一匹恶狗看门,就能把一个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门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个国家让坏人控制某些要害部门,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颠倒,社会腐败,百姓遭殃。

  【居安思危】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老虎也不在*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而*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

  提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中国。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实惠”。但为这点实惠他毁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叫“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意思: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现在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不耻下问。

  【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映雪囊náng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车胤囊萤夜读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还不休息。时间久,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就想出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马上就清醒,再继续读书学*。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家里没有书读,便就*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那样高。欧阳修以荻画地

  小学成语故事 篇6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

  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

  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

  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

  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

  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小学成语故事 篇7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

  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小学成语故事 篇8

白驹过隙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传》。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他即位后想方设法解除重要将帅的兵权。一天,赵匡胤请一些武将喝酒,喝到一半时,他对众人说:"假若不是依靠你们的拥护和支持,我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皇帝也太难了,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省心。"大将石守信赶忙问:"现天下已*定,谁也没有私心杂念了,你还有何忧虑呢?"宋太祖说:"你们虽无私心杂念,可是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如果也为你们黄袍回身,你们不也会自成一统吗?"石守信等将领一听此言,立该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便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壮的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你们不如多攒些钱财,去过舒适的生活,这样君臣相安无挂,不是很好的事吗?"石守信等将领见宋太祖驱武用文的决心已定,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权。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小学成语故事 篇9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8、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14、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揠(y啵┟缰ぁ薄?

  15、得过且过

  传说,五台山上曾经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夏天是它们羽毛丰满的季节。那时它们总是张开翅膀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垒窝,只知道玩乐。到了冬天,羽毛脱落,就不再美丽了。晚上躲进石缝里被冻得发抖,白天出了太阳,它们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注释]且:暂且,不作长远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马虎、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

  16、得意忘形

  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他读书入迷时,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出外游玩和访友时,因迷恋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常常几个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享乐,能够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

  [提示]本意为因高兴而忘掉一切。现多形容浅薄的人得志,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17、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琴弹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带琴出游,只见远山如画,河流清澈,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这美丽的景色让他兴致大发,就对着牛弹起琴来。尽管琴声动人,可是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这时,有个过路人对他说,不是琴弹得不好,是牛听不懂啊。

  [提示]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于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18、狐假虎威

  老虎抓住一只狐狸,准备吃掉它。狐狸说:“我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之王,你敢吃我,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见老虎不信,狐狸又说:“你跟着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兽们都怕我。”由于有老虎在身边,野兽们见了,纷纷逃命。老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注释]假:借着,利用。

  [提示]比喻依仗他人的威势欺压人。

  19、车水马龙

  东汉时,章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太后知道后,表示坚决反对,她对章帝说:“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我曾经看见很多人去他们那里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提示]形容繁华热闹的场景。

  20、半途而废

  东汉时,乐羊子外出求学。过了一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他的妻子一见到丈夫就用刀割断织机上的绢帛。乐羊子觉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说:“书没有读完就停下来,如同割断织丝一样。”乐羊子深受震动,又重新回去读书。七年后,完成了学业才回到家中。

  [注释]废:停止。

  [提示]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21、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一般连用。

  22、鹤立鸡群

  草地上有一群鸡。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最优秀的。就在他们互不服气,要打起来的时候,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了。

  [提示]比喻一个人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

  23、四分五裂

  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24、一鸣惊人

  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提示]比喻一个*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25、一日千里

  北宋年间,洛阳镇守钱惟演在城里修了一座驿舍,特请本城文豪谢希深、尹师鲁和后起之秀欧阳修,各做一篇文章。尹的文章用字最少,而且洗练生动。欧阳修暗暗称赞,当晚便去向他虚心请教。事后又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改了一遍。尹师鲁看后,感慨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像一日前进一千里一样。”

  [提示]原来形容马跑得很快。现在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

  26、对症下药

  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服药后,他俩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注释]症:病症

  [提示]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关措施。也作“对症用药”。

  27、风吹草动

  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提示]比喻一点点动静或轻微的动荡。

  28、风雨同舟

  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注释]舟:船。

  [提示]形容不同的人或团体共同渡过危难。

  29、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注释]负:背着。荆:荆条。

  [提示]比喻向人认错赔罪。

  30、甘拜下风

  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注释]甘:心甘情愿。下风:风向的下方。

  [提示]真心佩服别人,认为自己不如对方。

  小学成语故事 篇10

暗渡陈仓

  《史记.高祖本纪》。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这个典故载于巴、蜀和汉中。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就是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道:"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对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当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章邯被逼自杀。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小学成语故事 篇11

按图索骥

  【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小学成语故事 篇12

  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们。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小学成语故事 篇13

  彼一时此一时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燕王哙把**交给宰相子之,从而发生内乱,齐国趁机出兵燕国抢占土地。孟子极力主张出兵,要燕王给齐王称臣,从而推行仁政。但齐王却只看见燕国的土地与财富。孟子的学生充虞十分不满。孟子感慨地说:“彼一时,此一时也。”

  【典故】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时势不同,情况不同

  【相*词】时过境迁、事过境迁

  【示例】彼一时,此一时。他如今在天上,我得收拾门下,免死沟壑,便为万幸了,还敢妄言甚么。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小学成语故事 篇14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扩展阅读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扩展1)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

小学成语故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成语故事1

  妙玉来大观园探望惜春,贾宝玉自作多情要去送妙玉,两人来到弯弯曲曲的园内小路上,听到潇湘馆内传来叮咚的琴声,两人坐在石头上听这凄惨悠扬的`琴声,突然琴弦断了。妙玉要回寺庙,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地回到怡红院中。

小学成语故事2

  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小时候非常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发现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故事点评:一个人无论做任何的事情,都要花费一番心血。只有经过无数血汗、苦泪和功夫磨砺后,你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物。

小学成语故事3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海龟。青蛙自豪地对海鬼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

  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

  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海鬼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小学成语故事4

  1、大公无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2、神武挂冠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3、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看到后边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4、声色犬马

  【成语故事】隋炀帝的长子杨昭死后,次子杨湅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他远不及兄长那样有修养,他*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经常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同时好女色,同达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无恶不作。

  5、李郭同舟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6、舍我其谁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经常与学生们谈论一些治理国家的问题,他把儒家学说加以发挥,认为君主要仁爱,以仁治天下就像运转一个小泥丸一样容易。学生问他为什么有些不愉快,孟子回答:“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7、水陆毕陈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他在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想办法与石崇比富。王恺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水陆毕陈的宝物送给王恺。王恺自叹不如。

  8、魑魅魍魉

  【成语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军征讨小国陆浑,路过洛阳城旁的洛水时,公然在周王室境内陈兵耍威风,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无礼地问周王室的鼎有多重,王孙满解释说鼎是国家的`象征,国家强大任何魑魅魍魉都不敢接*。

  9、宠辱不惊

  【成语故事】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后来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原则。

  10、矢在弦上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袁绍为了攻打曹操,让陈琳写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列举曹操的罪状,大骂曹操祖宗三代。袁绍官渡之战败给曹操,陈琳也趁机投靠曹操。曹操问陈琳为什么写那篇檄文,陈琳说那时箭在弦上被袁绍所逼而写。

小学成语故事5

  前段时间我读了成语故事,了解许多成语的故事。比如一心一意、门庭若市等等。

  其中我记的最清楚的是“门罗可雀”这个的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当上了官,天天都有人来拜访他,后来他被免去了官职,他们家门前就十分的安静,简直可以张网捕鸟了,后来他又当上了官,他家来拜访的人又是络绎不绝,他感慨的贴了几句话在门上:一生一死,乃之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到社会中的贿赂,那些人通过给那些官员钱来让自己获得利益,难道这不是可耻的行为吗?

  还有朽木难雕这个成语我也记的很清楚,它的故事是说孔子的学生宰予说起话来娓娓动听,孔子认为他必成大器,可是不久宰予暴露了懒惰的毛病,一天孔子在给大家讲课,可宰予却在房间里睡大觉,学生们听到了之后哄堂大笑,孔子叹了口气说:“腐烂的木头是雕刻不得的,粪土似得墙壁是粉刷不得的。宰予是个言行不一的.人,我要从他那吸取教训,不能再以言信人了!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人不能看他的外表和语言,应该看的行动,来决定。

  这两个故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许多其他的成语故事,也十分精彩。

小学成语故事6

  不懂装懂

  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刚到南方,肯定有许多事情弄不明白,如果虚心请教别人,也许并不难懂。可这位先生可不想去问别人,那样显得自己太无知,岂不是太没面子了。他宁肯不懂装懂,结果惹出许多笑话来。

  有一次,地方上一个乡绅请他去做客,大家聊得很开心,这时,仆人送上一盘菱角。这位没吃过菱角,又不好意思问,主人家又一再请他先尝,无奈,他只好拿起一只菱角,放到嘴里去嚼。主人看他连壳也没有剥就吃了,心里很诧异,问他:“这菱角是要剥了皮才好吃的,你怎么整个丢到嘴里去嚼呢?”他明知自己弄错了,却一本正经地说:“刚刚到南方来,有些水土不服,连壳都吃掉了,为的就是清热解火。”

  主人摇摇头,说:“我们怎么没听说过呢?你们那儿这东西很多吗?”那人答道:“多得很呐!山前山后到处都有的长呢。”主人不禁哑然失笑。还有一次,他和一位朋友逛街,在菜市场上,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姜。这人没见过姜是怎么生长的,就问道:“一棵树上一年能结多少姜?”卖姜的'人和周围的人都笑了,他们说:“姜是地里长的,怎么能是树上结的呢?”他却硬是和别人争辩个没完:“你们真是笨呀,姜是树上结的,我会不知道?我们邻居家就有一棵姜树,不信,我们问问去?”他虽然这样说,但心里也发虚,因为他知道他的邻居家根本没有姜树,他不过是为自己解围罢了。他的朋友心里明白他是不懂硬要装懂,于是,便故意对大家说:“他这么有学问的人会不知道姜是地里长的吗?他不过是考考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对的,就要敢于坚持,错的,也要敢于改正,这样才能进步啊!”那人听了朋友的话,脸红了。

  意思就是成语“不懂装懂”的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不明白的问题时,不会就是不会,要多善于向别人学*,不要装懂,反而,遭到别人的嘲笑。

小学成语故事7

  成语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而且每个成语还带有一个个小故事,不愧为精华。今天我学*了两个成语故事,分别是“铁杵磨针”和“凿壁偷光”。

  “铁杵磨针”主要写了李白小的时候不爱学*,有一天,他看见河边有个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棍,便过去问她:“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呢?”那位老太太说:“我准备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又问:“这跟铁棒这么大,而针又这么小,能摸成吗?”老太太告诉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后大为感动,牢记在心,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是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任何人都知道,可是真正用到里面道理的人又有几个呢?只要人人都有决心,肯下功夫,那么世界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世界也就会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凿壁偷光”主要写了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就这样,经过匡衡的刻苦学*,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凿壁偷光”意思是: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看完这个故事,我感觉我们的学*条件比匡衡好得多。家里整天开着电灯,还有许多书和电脑,可是为什么没有获得像匡衡的成就呢?我想:还是和我们没有像匡衡那样刻苦学*的情况分不开的。今后我下定决心,以匡衡为目标,努力刻苦的学*,争取早日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教会我为人处世,教会我哲学道理,教会我太多太多。我不会忘记这位良师益友,我会继续学下去?

小学成语故事8

  周朝时,齐国遭饥荒。有个叫黔敖的财主在路旁摆下些食物,等着饥民过来吃。不久,便有个饿汉用袖子蒙着面孔,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拿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对他说: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来吃吧!那饿汉张大眼睛看了看黔敖和食物,说:我正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吆喝着施舍给我的东西),才饿成这副样子的!

  嗟来之食,指带侮辱性的施舍。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熬又叫道:“喂,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最后那个人饥饿而死。

  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成语故事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小学成语故事9

  画饼充饥huà bǐng chōng jī

  【成语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语简拼】:hbc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画饼充饥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小学成语故事10

  殷浩有个外甥,姓韩,名康伯,聪颖健谈,颇受殷浩喜爱。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一直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殷浩见康伯正在向别人发表言论,便仔细旁听,结果发现他所讲的,完全是套用抄袭自己的只言片语,没有融入个人的见解,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便对旁人说:“康伯连我的牙慧都没有捡到,就自以为了不起了,这真不应该啊!”

  拾人牙慧的启示:

  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而不假思索,不仅无法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不能融会贯通。

  所以我们在学*和生活中,要在参考别人的知识和观点的同时,真正做到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才能把问题看透彻,想透彻,把知识学透彻。

小学成语故事11

按图索骥

  【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小学成语故事12

  从前有个富人,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每次做业务只赚不赔,所以他家有大量钱。有一个的小偷儿,看中了他家的金元宝,所以打算去这个富人家偷金元宝。由于这个富人家没有看守钱的人,所以第一天小偷成功偷到大量金元宝。

  第二天,这个富人筹备去买一个大房子住。在他拿钱的时候,感觉钱少了大量,仔细一查,发现少了20个金元宝,聊天的时候,他给另一个富人说了这件事,那个富人劝他说:“你雇一个守护钱的人,这样就不会被小偷偷金元宝了”。可富人不听,他说:“雇一个人还烧钱。而且还费时,有这个时候间,还不如不如去挣钱呢〞。那个富人说:“怪不得你那样懒,目前还是个光棍”。

  今天晚上那个小偷又来了,又偷走了大量金元宝。这下富人可急坏了,立刻把那个富人找回来,问那个富人如何解决。那个富人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了才去找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你雇一个守钱的.人,但是他的功夫需要得很厉害”。

  那个富人照做了,结果金元宝再也没丢过。

小学成语故事13

沆瀣一气

  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小学成语故事14

  齐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

  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就是指恋爱、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远,高攀了的意思。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小学成语故事15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有代表性。当时,不但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个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个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扩展2)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

小学成语故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成语故事1

  请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很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小学成语故事2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小学成语故事3

  看完《众志成城》,主角周阔的一句成语“众志成城”,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春秋时期,周打算铸一口大铜钟,大臣反对,周不听,铸了一口大铜钟。他请乐手到很远的地方演奏,乐手说:“这个大钟的声音很美,很悠扬。”听到这个消息,周静国王非常高兴。请音乐人每天给他演奏。有一天,司马观舟鸽对他说:“你投的大钟,如果人民喜欢,和谐悦耳。任何不认同人民的人都会失败,一颗心强于城市!”

  看了这个故事,想学*一下国鸽的.优良品质,遇到困难想和别人一起解决困难。有一次我们班有两个人三脚跑的比赛。我和小明是一个组的,小明之前处理的比较多,但是我们绕着障碍物走的时候思想不统一,总是摔倒。虽然一开始是跑第一名,但是被一群同学追上了,最后还是拿了第二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同心协力,取得了世界第一。

  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再难,也是可以解决的。

小学成语故事4

  【1】吴刚伐桂

  吴刚伐桂酿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吴刚每天伐树不止,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知道人间还没有桂树,他就把桂树的种子传到人间。

  古时候在杭州的两项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一年冬天,冰封雪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中年男子,看样子是个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慈心大发,也不管别了怎么议论她,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

  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

  仙酒娘子为难了,因为常言道,寡妇门前事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

  果不出所料,关于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

  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

  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到一位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目,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目哪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

  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

  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来这瘫汉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这事一传开,远*都来索要桂子。

  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风光。

  对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使他们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

  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当年,吴刚的妻子缘妇由于内心负疚,便叫三个儿子,一个叫鼓、一个叫延、一个叫殳斨,飞往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爸爸,度过那漫长无尽的清冷岁月。吴刚的`三个儿子叫鼓的变成了蟾蜍,叫延的变成了小兔,叫殳斨的变了叫不详天癸。从此殳斨开始制作箭靶,鼓、延开始制造钟、磬,制定作乐曲的章法。所以寂寞的广寒宫时常仙乐飘飘。

  后世,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把这些游乐曲记录下来,回到人间,创作了《霓裳曲》。传说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吴刚还接见了他呢!只不过当时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头已经生满了黑锈,破旧的衣袖也因为没有人缝补而破烂不堪罢了。

  这便是中华远古五帝时代吴刚第一位做成了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的事!

  【2】天衣无缝

  传说从前有个名叫郭翰的人,夏天的一个晚上因酷热难受。在庭院里睡觉。他仰望上空,只见一轮明月悬在朵朵飘浮的白云之中。突然,一朵浮云化为一位仙女,从空中飘落而下;

  郭翰以为是在梦中,但顷刻之间那仙女出到自己眼前,分明是在现实。于是慌忙起身,向仙女施礼道:请问仙姑从何处来到人间?

  那仙女还了一礼。柔声说道:;我是天上的织女。

  郭翰细细打量织女的衣服,不知它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特别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她穿的这身衣服竟然没有衣缝;不禁非常奇怪,便问。请问您穿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织女笑了笑回答说:

  我穿的是天衣,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缝起来的,自然没有衣缝。

小学成语故事5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小学成语故事6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

  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

  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

  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

  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

  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小学成语故事7

  精忠报国: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想:

  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个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很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小学成语故事8

  临危不顾

  【注音】lín wēi bù gù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联合灭蜀,蜀后主刘禅投降,大将姜维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复蜀国,鼓动钟会杀掉邓艾,然后准备出兵长安杀司马昭叛乱。部将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临危不顾,坚决反对钟会进行叛乱。

  【出处】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

  【解释】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英勇

  【结构】连动式

  【相*词】临危不惧、临难不顾

  【示例】思赴蹈于仁义,临危不顾,前哲所难。 《周书·赵善传论》

小学成语故事9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来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门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而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了,最终变质了,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邻居们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家养的狗太凶猛了的缘故。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有的人高高兴兴地提着酒壶准备到你家去买酒,可是还没等走到店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要扑上去撕咬人家。这样一来,又有谁还敢到你家去买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着发酸变质啊。”您看,一匹恶狗看门,就能把一个好端端的酒店弄得这样门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个国家让坏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门,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颠倒,社会腐败,百姓遭殃。

小学成语故事10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名叫曹冲,曹冲的爸爸是个大官。

  有一天,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于是就对手下的官员说:”你们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我想知道它有多重。”

  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么称它?手下的官员开始使劲想,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

  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

  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冲,大家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而且大象这么重,他怎么可能想到办法称它呢!

  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也想不出来。

  他爸爸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

  他叫人把大象牵了过来,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爸爸,还有那些官员们都很奇怪,曹冲去河边干什么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怎么称大象,就一起跟着来到河边。

  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冲说:“在船挨着水的地方画一条线做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就往上浮起来很多。

  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想:“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他这样怎么能称出大象有多重呢?”

  接下来曹冲叫人搬了很多石块过来,装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曹冲看见船上的记号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块一块块搬下船来。

  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个记号的地方,这时候,石头和大象是一样重的;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

  所有的官员还有曹冲的爸爸都竖起大拇指说:“曹冲真聪明!”

  故事点评:曹冲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曹冲利用大石头成功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至此曹冲称象的故事就广为流传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让我们的思维受限制,要多角度思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学成语故事11

  对牛弹琴:

  战国时期,有位非常的.音乐家叫公明仪,他既能作曲又能演奏,七弦琴也弹得非常好,遇到好天气时,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

  有一天,他到郊外散步,看到草地上有头黄牛正在低头吃草,两只耳朵不时动一下,好像在聆听什么。

  公明仪顿时来了兴致,摆上琴,拨动琴弦,为它弹奏了一支极为高雅的乐曲。

  不过曲终之后,那头黄牛却无动于衷,仍然在低头吃草。

  公明仪认为是曲子太高深,牛无法听懂,就又弹了首通俗的曲子,可那头黄牛依然对他不理不睬,悠闲地吃着草。

  过了一会儿,牛竟然慢悠悠地换个地方吃草去了。

  公明仪非常失落,周围的人对他说:你不要沮丧,并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不该对牛弹琴,白费力气啊!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着琴回去了。

小学成语故事12

  乘风破浪chéng fēng pò làng

  【成语解释】:乘:趁着。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人的志向远大,气魄雄伟,奋勇前进

  【成语出自】:《宋书·宗悫传》:“悫少时,炳问其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成语简拼】:cfpl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乘风破浪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茅盾《子夜》五)

  【近义词】:披荆斩棘、高歌猛进

  【反义词】:裹足不前、垂头丧气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事业迅速发展

  【成语故事】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符干。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小学成语故事13

  调虎离山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位;“三十六计”中的一计。目的在于削弱对方的抵抗力,减少自己的.危险。在军事上指,如果敌方占据来有利的地势,并且兵力众多,这时我方应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引入对我方有利的地区,才可以取胜。此计是一个阴险的谋略。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凭借长*关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屡次挫败秦军。

  秦国把坚守长*关的廉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精心策划了反间计,使赵王对廉颇起了疑心,将廉颇撤换下来,派去了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秦将白起为了引诱赵括离开长*关,故意打了几个败仗后退走。赵括求胜心切,轻易杀出长*关,出城追击秦军,结果进入了秦军的埋伏圈。白起将赵括的40万大军断成两段,分而制之。

  赵括只好就地筑起营垒,等待援兵。其实援兵早被白起悉数全歼。赵括在营垒里苦等了40余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秦军故意网开一面,引诱赵括强行突围,结果赵括轻易离开营垒,再次进入秦军的埋伏圈。这一次赵括回天无力,全军覆没。

  在这里,秦军三次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第一次用反间计调走了廉颇这只虎,第二次调赵括离开易守难攻的长*关,第三次诱骗赵括离开临时营垒。值得称奇的是,秦军使用调虎离山之计连连得手,赵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秦军的圈套。

小学成语故事14

  不懂装懂

  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刚到南方,肯定有许多事情弄不明白,如果虚心请教别人,也许并不难懂。可这位先生可不想去问别人,那样显得自己太无知,岂不是太没面子了。他宁肯不懂装懂,结果惹出许多笑话来。

  有一次,地方上一个乡绅请他去做客,大家聊得很开心,这时,仆人送上一盘菱角。这位没吃过菱角,又不好意思问,主人家又一再请他先尝,无奈,他只好拿起一只菱角,放到嘴里去嚼。主人看他连壳也没有剥就吃了,心里很诧异,问他:“这菱角是要剥了皮才好吃的,你怎么整个丢到嘴里去嚼呢?”他明知自己弄错了,却一本正经地说:“刚刚到南方来,有些水土不服,连壳都吃掉了,为的就是清热解火。”

  主人摇摇头,说:“我们怎么没听说过呢?你们那儿这东西很多吗?”那人答道:“多得很呐!山前山后到处都有的长呢。”主人不禁哑然失笑。还有一次,他和一位朋友逛街,在菜市场上,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姜。这人没见过姜是怎么生长的,就问道:“一棵树上一年能结多少姜?”卖姜的人和周围的人都笑了,他们说:“姜是地里长的,怎么能是树上结的呢?”他却硬是和别人争辩个没完:“你们真是笨呀,姜是树上结的,我会不知道?我们邻居家就有一棵姜树,不信,我们问问去?”他虽然这样说,但心里也发虚,因为他知道他的邻居家根本没有姜树,他不过是为自己解围罢了。他的朋友心里明白他是不懂硬要装懂,于是,便故意对大家说:“他这么有学问的人会不知道姜是地里长的吗?他不过是考考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对的,就要敢于坚持,错的',也要敢于改正,这样才能进步啊!”那人听了朋友的话,脸红了。

  意思就是成语“不懂装懂”的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不明白的问题时,不会就是不会,要多善于向别人学*,不要装懂,反而,遭到别人的嘲笑。

小学成语故事15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词,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得无以为生,而求助于别人时,别人又因他*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扩展3)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

小学成语故事14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成语故事 篇1

  1忍辱负重

  注释:忍:忍受。负:担负。重:重任。忍受耻辱,承当重任。指忍受着暂时的屈辱,以完成肩负的重大任务。

  故事: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

  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于是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兵迎敌。

  当时,陆逊手下的将领多是孙策时代的旧臣名将,有的是王公贵族。他们骄傲自负,不大听从陆逊调遣。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恪尽职守。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处置,大家切勿违反!” 陆逊这一*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

  最终陆逊因谋略过人,调度有方,结果大败蜀军,刘备败退白帝城。

  造句:为洗刷不白之冤、完成秘密使命,他独自忍辱负重,为党默默贡献。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2投笔从戎

  注释:投:扔掉。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故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他们俩,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种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与这些国家保持和*,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造句:如果我现在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我要立刻投笔从戎,雪此国耻。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

  3过门不入

  注释:过:路过。入:进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故事:

  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水来土掩,积土阻水,结果失败。鲧因此而被处死。

  尧让位给舜以后,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接受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伏了洪水。

  禹为了治水,几次到过家乡,而且曾经三次经过自己家门,还听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没有时间进去看看。禹说:时间宝贵,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阴,也要爱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造句:他最*忙于公事,与家门相离咫尺,竟过门不入!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

  4视死如归

  注释:视:看待。归:回。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故事:

  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曾任命当时的大夫鲍叔牙为宰相,被鲍叔牙婉言拒绝,他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于是齐桓公就向管仲询问有关治理天下、复兴国家的方略。管仲答复齐桓公说:“大量开垦土地,大规模地扩建城镇,发展生产,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我不如宁敕,请派他去做管理经济的官员;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熟悉礼仪,举止得体,说话有分寸,我不如隰朋,请派隰朋去管理外交;不辞辛劳、不计较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冒死进谏,我不如东郭牙,请派他主管监察;整肃军队,打仗英勇,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派他去统率军队;断案英明,不枉杀无辜,我不如统章,请派他管理司法。如果您想富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足够了;若您想称霸天下的'话,还得依靠我管仲。”齐桓公很赞同管仲的话,任命他为宰相,并按照他所说的,分派了这五个人的官职。这五人果然干得非常出色。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逐渐强大起来,齐桓公也成为一代霸主。

  造句:在革命斗争中,千千万万***员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表现出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

  出处:先秦·管仲《管子·小匡》

  5道不拾遗

  注释:道:道路。拾:拾取。遗:别人丢失的东西。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

  造句: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大力宣扬正气,摒弃不良*气,我们的社会秩序一定会越来越和谐,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气一定会盛行!

  出处:后晋张昭远、贾纬等《旧唐书》

  6肝脑涂地

  注释: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甘愿牺牲。

  故事:

  汉高祖五年,一个叫娄敬的人求见刘邦。一见面,他就直截了当地说:您想在洛阳建立国都,是不是想要与周朝比一比盛况呢?刘邦点了点头说:正是这样啊!陛下错了,娄敬坦率地说,您怎么可以和周朝相比呢?周朝是以德行治理天下的,可是您起兵丰沛,大的战争有70场,小的战争也有40场,天下的百姓肝脑都涂在地上,男人的尸骨都暴露在野外,那数目多得数也数不清,哭声还没断,受伤的人伤还没养好,而您却要与周朝相比,在洛阳建立国都,我看这不合适。还是把国都建立在秦地长安为好,那里环山傍水,易守难攻,能容得下百万之众,可称为‘天府’之地。 刘邦听了娄敬的话,心中十分欢喜,觉得很有道理。

  造句:我的职位虽低,但也愿肝脑涂地,以除国难。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

  小学成语故事 篇2

  【成语】:不得要领

  【拼音】:bùdéyàolǐng

  【解释】: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成语故事】:

  不得要领这则成语的要,即腰,指衣腰;领指衣领。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时拿着衣领,提下裳时拿着贴腰部份。要领是比喻人的意旨,这里引申为态度。现在一般来表示说话、写文章抓不住要点或关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汉武帝初即位的时候,从北方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拿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赶跑,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他们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

  当时,武帝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想和月氏友好往来。但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于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担任郎官不久的张骞应募出使,被武帝批准。

  不幸的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且对他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

  就这样,张骞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了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进。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的国王听说汉朝十分富足,想和汉朝往来,只是未能如愿;见张骞后非常高兴,问他打算到哪里去。张骞回答说: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希望大王能派人给我带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里,将来回到汉朝,汉朝将赠送给你们无数财物。

  大宛的国王听从张骞的话,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送他到了月氏。原来,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迁到了这里,称为大月氏。现在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统治着早先就存在的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只想太*无事,快乐逍遥,又觉得和汉朝的距离很远,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

  张骞从大月氏到大夏,始终不能得到月氏对与汉共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他在那里留住了一年多,就起程回国了。

  小学成语故事 篇3

  寒酸落魄

  【成语故事】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穷人去见他。须贾见他一寒如此送他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出处】(范睢)遂换去鲜服,妆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驿馆,徐步而行,谒见须贾。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

  【解释】落魄:沮丧失意。形容不得志时穷困、狼狈颓丧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穷困潦倒颓丧

  小学成语故事 篇4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小学成语故事 篇5

  【囫囵吞枣】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想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

  读后:我们学*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狗猛酒酸】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招来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门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而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变质,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邻居们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家养的狗太凶猛的缘故。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有的人高高兴兴地提着酒壶准备到你家去买酒,可是还没等走到店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要扑上去撕咬人家。这样一来,又有谁还敢到你家去买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着发酸变质啊。”您看,一匹恶狗看门,就能把一个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门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个国家让坏人控制某些要害部门,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颠倒,社会腐败,百姓遭殃。

  【居安思危】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老虎也不在*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而*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

  提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中国。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实惠”。但为这点实惠他毁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叫“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意思: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现在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不耻下问。

  【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映雪囊náng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车胤囊萤夜读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还不休息。时间久,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就想出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马上就清醒,再继续读书学*。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家里没有书读,便就*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那样高。欧阳修以荻画地

  小学成语故事 篇6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

  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

  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

  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

  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

  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小学成语故事 篇7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

  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小学成语故事 篇8

白驹过隙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传》。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他即位后想方设法解除重要将帅的兵权。一天,赵匡胤请一些武将喝酒,喝到一半时,他对众人说:"假若不是依靠你们的拥护和支持,我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皇帝也太难了,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省心。"大将石守信赶忙问:"现天下已*定,谁也没有私心杂念了,你还有何忧虑呢?"宋太祖说:"你们虽无私心杂念,可是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如果也为你们黄袍回身,你们不也会自成一统吗?"石守信等将领一听此言,立该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便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壮的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你们不如多攒些钱财,去过舒适的生活,这样君臣相安无挂,不是很好的事吗?"石守信等将领见宋太祖驱武用文的决心已定,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权。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小学成语故事 篇9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8、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14、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揠(y啵┟缰ぁ薄?

  15、得过且过

  传说,五台山上曾经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夏天是它们羽毛丰满的季节。那时它们总是张开翅膀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垒窝,只知道玩乐。到了冬天,羽毛脱落,就不再美丽了。晚上躲进石缝里被冻得发抖,白天出了太阳,它们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注释]且:暂且,不作长远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马虎、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

  16、得意忘形

  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他读书入迷时,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出外游玩和访友时,因迷恋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常常几个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享乐,能够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

  [提示]本意为因高兴而忘掉一切。现多形容浅薄的人得志,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17、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琴弹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带琴出游,只见远山如画,河流清澈,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这美丽的景色让他兴致大发,就对着牛弹起琴来。尽管琴声动人,可是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这时,有个过路人对他说,不是琴弹得不好,是牛听不懂啊。

  [提示]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于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18、狐假虎威

  老虎抓住一只狐狸,准备吃掉它。狐狸说:“我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之王,你敢吃我,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见老虎不信,狐狸又说:“你跟着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兽们都怕我。”由于有老虎在身边,野兽们见了,纷纷逃命。老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注释]假:借着,利用。

  [提示]比喻依仗他人的威势欺压人。

  19、车水马龙

  东汉时,章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太后知道后,表示坚决反对,她对章帝说:“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我曾经看见很多人去他们那里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提示]形容繁华热闹的场景。

  20、半途而废

  东汉时,乐羊子外出求学。过了一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他的妻子一见到丈夫就用刀割断织机上的绢帛。乐羊子觉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说:“书没有读完就停下来,如同割断织丝一样。”乐羊子深受震动,又重新回去读书。七年后,完成了学业才回到家中。

  [注释]废:停止。

  [提示]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21、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一般连用。

  22、鹤立鸡群

  草地上有一群鸡。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最优秀的。就在他们互不服气,要打起来的时候,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了。

  [提示]比喻一个人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

  23、四分五裂

  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24、一鸣惊人

  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提示]比喻一个*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25、一日千里

  北宋年间,洛阳镇守钱惟演在城里修了一座驿舍,特请本城文豪谢希深、尹师鲁和后起之秀欧阳修,各做一篇文章。尹的文章用字最少,而且洗练生动。欧阳修暗暗称赞,当晚便去向他虚心请教。事后又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改了一遍。尹师鲁看后,感慨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像一日前进一千里一样。”

  [提示]原来形容马跑得很快。现在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

  26、对症下药

  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服药后,他俩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注释]症:病症

  [提示]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关措施。也作“对症用药”。

  27、风吹草动

  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提示]比喻一点点动静或轻微的动荡。

  28、风雨同舟

  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注释]舟:船。

  [提示]形容不同的人或团体共同渡过危难。

  29、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注释]负:背着。荆:荆条。

  [提示]比喻向人认错赔罪。

  30、甘拜下风

  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注释]甘:心甘情愿。下风:风向的下方。

  [提示]真心佩服别人,认为自己不如对方。

  小学成语故事 篇10

暗渡陈仓

  《史记.高祖本纪》。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这个典故载于巴、蜀和汉中。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就是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道:"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对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当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章邯被逼自杀。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小学成语故事 篇11

按图索骥

  【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小学成语故事 篇12

  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们。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小学成语故事 篇13

  彼一时此一时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燕王哙把**交给宰相子之,从而发生内乱,齐国趁机出兵燕国抢占土地。孟子极力主张出兵,要燕王给齐王称臣,从而推行仁政。但齐王却只看见燕国的土地与财富。孟子的学生充虞十分不满。孟子感慨地说:“彼一时,此一时也。”

  【典故】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时势不同,情况不同

  【相*词】时过境迁、事过境迁

  【示例】彼一时,此一时。他如今在天上,我得收拾门下,免死沟壑,便为万幸了,还敢妄言甚么。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小学成语故事 篇14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扩展4)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

小学成语故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成语故事1

  请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很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小学成语故事2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小学成语故事3

  看完《众志成城》,主角周阔的一句成语“众志成城”,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春秋时期,周打算铸一口大铜钟,大臣反对,周不听,铸了一口大铜钟。他请乐手到很远的地方演奏,乐手说:“这个大钟的声音很美,很悠扬。”听到这个消息,周静国王非常高兴。请音乐人每天给他演奏。有一天,司马观舟鸽对他说:“你投的大钟,如果人民喜欢,和谐悦耳。任何不认同人民的人都会失败,一颗心强于城市!”

  看了这个故事,想学*一下国鸽的.优良品质,遇到困难想和别人一起解决困难。有一次我们班有两个人三脚跑的比赛。我和小明是一个组的,小明之前处理的比较多,但是我们绕着障碍物走的时候思想不统一,总是摔倒。虽然一开始是跑第一名,但是被一群同学追上了,最后还是拿了第二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同心协力,取得了世界第一。

  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再难,也是可以解决的。

小学成语故事4

  【1】吴刚伐桂

  吴刚伐桂酿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吴刚每天伐树不止,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知道人间还没有桂树,他就把桂树的种子传到人间。

  古时候在杭州的两项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一年冬天,冰封雪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中年男子,看样子是个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慈心大发,也不管别了怎么议论她,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

  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

  仙酒娘子为难了,因为常言道,寡妇门前事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

  果不出所料,关于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

  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

  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到一位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目,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目哪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

  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

  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来这瘫汉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这事一传开,远*都来索要桂子。

  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风光。

  对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使他们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

  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当年,吴刚的妻子缘妇由于内心负疚,便叫三个儿子,一个叫鼓、一个叫延、一个叫殳斨,飞往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爸爸,度过那漫长无尽的清冷岁月。吴刚的`三个儿子叫鼓的变成了蟾蜍,叫延的变成了小兔,叫殳斨的变了叫不详天癸。从此殳斨开始制作箭靶,鼓、延开始制造钟、磬,制定作乐曲的章法。所以寂寞的广寒宫时常仙乐飘飘。

  后世,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把这些游乐曲记录下来,回到人间,创作了《霓裳曲》。传说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吴刚还接见了他呢!只不过当时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头已经生满了黑锈,破旧的衣袖也因为没有人缝补而破烂不堪罢了。

  这便是中华远古五帝时代吴刚第一位做成了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的事!

  【2】天衣无缝

  传说从前有个名叫郭翰的人,夏天的一个晚上因酷热难受。在庭院里睡觉。他仰望上空,只见一轮明月悬在朵朵飘浮的白云之中。突然,一朵浮云化为一位仙女,从空中飘落而下;

  郭翰以为是在梦中,但顷刻之间那仙女出到自己眼前,分明是在现实。于是慌忙起身,向仙女施礼道:请问仙姑从何处来到人间?

  那仙女还了一礼。柔声说道:;我是天上的织女。

  郭翰细细打量织女的衣服,不知它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特别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她穿的这身衣服竟然没有衣缝;不禁非常奇怪,便问。请问您穿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织女笑了笑回答说:

  我穿的是天衣,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缝起来的,自然没有衣缝。

小学成语故事5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小学成语故事6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

  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

  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

  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

  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

  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小学成语故事7

  精忠报国: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想:

  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个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很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小学成语故事8

  临危不顾

  【注音】lín wēi bù gù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联合灭蜀,蜀后主刘禅投降,大将姜维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复蜀国,鼓动钟会杀掉邓艾,然后准备出兵长安杀司马昭叛乱。部将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临危不顾,坚决反对钟会进行叛乱。

  【出处】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

  【解释】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英勇

  【结构】连动式

  【相*词】临危不惧、临难不顾

  【示例】思赴蹈于仁义,临危不顾,前哲所难。 《周书·赵善传论》

小学成语故事9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来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门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而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了,最终变质了,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邻居们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家养的狗太凶猛了的缘故。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有的人高高兴兴地提着酒壶准备到你家去买酒,可是还没等走到店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要扑上去撕咬人家。这样一来,又有谁还敢到你家去买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着发酸变质啊。”您看,一匹恶狗看门,就能把一个好端端的酒店弄得这样门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个国家让坏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门,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颠倒,社会腐败,百姓遭殃。

小学成语故事10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名叫曹冲,曹冲的爸爸是个大官。

  有一天,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于是就对手下的官员说:”你们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我想知道它有多重。”

  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么称它?手下的官员开始使劲想,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

  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

  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冲,大家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而且大象这么重,他怎么可能想到办法称它呢!

  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也想不出来。

  他爸爸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

  他叫人把大象牵了过来,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爸爸,还有那些官员们都很奇怪,曹冲去河边干什么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怎么称大象,就一起跟着来到河边。

  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冲说:“在船挨着水的地方画一条线做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就往上浮起来很多。

  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想:“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他这样怎么能称出大象有多重呢?”

  接下来曹冲叫人搬了很多石块过来,装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曹冲看见船上的记号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块一块块搬下船来。

  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个记号的地方,这时候,石头和大象是一样重的;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

  所有的官员还有曹冲的爸爸都竖起大拇指说:“曹冲真聪明!”

  故事点评:曹冲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曹冲利用大石头成功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至此曹冲称象的故事就广为流传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让我们的思维受限制,要多角度思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学成语故事11

  对牛弹琴:

  战国时期,有位非常的.音乐家叫公明仪,他既能作曲又能演奏,七弦琴也弹得非常好,遇到好天气时,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

  有一天,他到郊外散步,看到草地上有头黄牛正在低头吃草,两只耳朵不时动一下,好像在聆听什么。

  公明仪顿时来了兴致,摆上琴,拨动琴弦,为它弹奏了一支极为高雅的乐曲。

  不过曲终之后,那头黄牛却无动于衷,仍然在低头吃草。

  公明仪认为是曲子太高深,牛无法听懂,就又弹了首通俗的曲子,可那头黄牛依然对他不理不睬,悠闲地吃着草。

  过了一会儿,牛竟然慢悠悠地换个地方吃草去了。

  公明仪非常失落,周围的人对他说:你不要沮丧,并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不该对牛弹琴,白费力气啊!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着琴回去了。

小学成语故事12

  乘风破浪chéng fēng pò làng

  【成语解释】:乘:趁着。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人的志向远大,气魄雄伟,奋勇前进

  【成语出自】:《宋书·宗悫传》:“悫少时,炳问其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成语简拼】:cfpl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乘风破浪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茅盾《子夜》五)

  【近义词】:披荆斩棘、高歌猛进

  【反义词】:裹足不前、垂头丧气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事业迅速发展

  【成语故事】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符干。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

  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将来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小学成语故事13

  调虎离山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位;“三十六计”中的一计。目的在于削弱对方的抵抗力,减少自己的.危险。在军事上指,如果敌方占据来有利的地势,并且兵力众多,这时我方应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引入对我方有利的地区,才可以取胜。此计是一个阴险的谋略。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凭借长*关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屡次挫败秦军。

  秦国把坚守长*关的廉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精心策划了反间计,使赵王对廉颇起了疑心,将廉颇撤换下来,派去了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秦将白起为了引诱赵括离开长*关,故意打了几个败仗后退走。赵括求胜心切,轻易杀出长*关,出城追击秦军,结果进入了秦军的埋伏圈。白起将赵括的40万大军断成两段,分而制之。

  赵括只好就地筑起营垒,等待援兵。其实援兵早被白起悉数全歼。赵括在营垒里苦等了40余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秦军故意网开一面,引诱赵括强行突围,结果赵括轻易离开营垒,再次进入秦军的埋伏圈。这一次赵括回天无力,全军覆没。

  在这里,秦军三次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第一次用反间计调走了廉颇这只虎,第二次调赵括离开易守难攻的长*关,第三次诱骗赵括离开临时营垒。值得称奇的是,秦军使用调虎离山之计连连得手,赵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秦军的圈套。

小学成语故事14

  不懂装懂

  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刚到南方,肯定有许多事情弄不明白,如果虚心请教别人,也许并不难懂。可这位先生可不想去问别人,那样显得自己太无知,岂不是太没面子了。他宁肯不懂装懂,结果惹出许多笑话来。

  有一次,地方上一个乡绅请他去做客,大家聊得很开心,这时,仆人送上一盘菱角。这位没吃过菱角,又不好意思问,主人家又一再请他先尝,无奈,他只好拿起一只菱角,放到嘴里去嚼。主人看他连壳也没有剥就吃了,心里很诧异,问他:“这菱角是要剥了皮才好吃的,你怎么整个丢到嘴里去嚼呢?”他明知自己弄错了,却一本正经地说:“刚刚到南方来,有些水土不服,连壳都吃掉了,为的就是清热解火。”

  主人摇摇头,说:“我们怎么没听说过呢?你们那儿这东西很多吗?”那人答道:“多得很呐!山前山后到处都有的长呢。”主人不禁哑然失笑。还有一次,他和一位朋友逛街,在菜市场上,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姜。这人没见过姜是怎么生长的,就问道:“一棵树上一年能结多少姜?”卖姜的人和周围的人都笑了,他们说:“姜是地里长的,怎么能是树上结的呢?”他却硬是和别人争辩个没完:“你们真是笨呀,姜是树上结的,我会不知道?我们邻居家就有一棵姜树,不信,我们问问去?”他虽然这样说,但心里也发虚,因为他知道他的邻居家根本没有姜树,他不过是为自己解围罢了。他的朋友心里明白他是不懂硬要装懂,于是,便故意对大家说:“他这么有学问的人会不知道姜是地里长的吗?他不过是考考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对的,就要敢于坚持,错的',也要敢于改正,这样才能进步啊!”那人听了朋友的话,脸红了。

  意思就是成语“不懂装懂”的成语来源,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不明白的问题时,不会就是不会,要多善于向别人学*,不要装懂,反而,遭到别人的嘲笑。

小学成语故事15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词,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得无以为生,而求助于别人时,别人又因他*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扩展5)

——小学成语故事6篇

  疾雷不及掩耳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出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

  【解释】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

  【近义词】迅雷不及掩耳

  【成语示列】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李郭同舟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出处】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后汉书·郭太传》

  【解释】以之比喻知已相处。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结构】主谓式

  【相*词】李郭同船、李郭仙舟

  【同韵词】覆水难收、才学兼优、显微阐幽、华屋山丘、老气横秋、含垢包羞、豆分瓜剖、饮谷栖丘、终身之忧、替古人耽忧、......

  【成语举例】一时门外瞻望颜色,伺侯车骑者弱项肩累迹,几如荀陈会坐,李郭同舟。东汉风流,再见今日也。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

  典故春秋时,晋*公有一次问祁黄公说:“南阳县缺个*,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公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过了一些日子,*公又问祁黄公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

  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吗?”更赢说:“能。” 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羸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羸於下弓解释说:“这是一只有隐伤的鸟,听见弦声惊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术高明!”魏王更纳闷了:“大雁在天空中飞,先生怎么知道它有隐伤?”更羸回答:“它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鸣声又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到弦声,就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瞬间就牵动旧的创伤,疼得使它跌落下来。”

  【启发】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聪明的小男生,他只有十岁。一天他一个人出去玩,结果他走进了一个森林里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到傍晚的时候,小男生很饿很饿了,他很想吃妈妈做的饼,可这时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能吃到妈妈做的饼呢?于是聪明的小男生就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饼,还在饼上点上芝麻。小男生看着看着,好像就闻到了饼的香味,他想着自己*时吃到的香喷喷的饼,想着想着小男生就觉得自己不是特别饿了,他又沿着一条小路走。很快小男生的爸妈就找到了他,于是聪明的小男生回了家,还吃到了真正香喷喷的饼。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扩展6)

——小学成语故事 (菁华5篇)

  疾雷不及掩耳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出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

  【解释】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

  【近义词】迅雷不及掩耳

  【成语示列】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滥竽充数

  【典故】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李郭同舟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出处】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后汉书·郭太传》

  【解释】以之比喻知已相处。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结构】主谓式

  【相*词】李郭同船、李郭仙舟

  【同韵词】覆水难收、才学兼优、显微阐幽、华屋山丘、老气横秋、含垢包羞、豆分瓜剖、饮谷栖丘、终身之忧、替古人耽忧、......

  【成语举例】一时门外瞻望颜色,伺侯车骑者弱项肩累迹,几如荀陈会坐,李郭同舟。东汉风流,再见今日也。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

  典故春秋时,晋*公有一次问祁黄公说:“南阳县缺个*,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公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过了一些日子,*公又问祁黄公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

  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东汉末年,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想拉拢刘表,但刘表却不知道该归顺谁。有一天,刘表的属下韩嵩说:“曹操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我们,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是万全之策。”刘表说:“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操住在许昌,你替我前去探一下他们的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就是赴汤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辞。如果将军已作出归顺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劳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了京城后,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封他为零陵太守。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韩嵩对自己的叛逆,准备等韩嵩回来后就杀了他。韩嵩一进门,刘表大骂:“韩嵩逆贼,竟敢叛我!”韩嵩说:“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将军辜负我,不是我辜负将军!”刘表哑口无言。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影响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难以服众。”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死罪。

  后来,人们就用“赴汤蹈火”来形容即使面对滚烫的热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艰险。汤,热水。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扩展7)

——经典成语故事菁选

经典成语故事14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音】náng yíng zhào shū

  【典故】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书·车胤传》

  【释义】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勤学苦读

  【相*词】囊萤映雪、囊萤照雪、囊萤照读

  【押韵词】燎发摧枯、韫椟藏珠、支床迭屋、和氏之璧,夜光之珠、号啕大哭、体无完肤、五大三粗、酒入舌出、好语似珠、红紫夺朱、......

  【成语故事】晋代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但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因此浪费晚上的.时间他觉得十分可惜。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他见室外到处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吊在书本的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

  【解释】

  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故事】

  古时候,北方边塞住着一个老头,人们都管他叫塞翁。

  有一天,塞翁家的一匹马撒起野来,跑到塞外胡地去了。他的邻居们得知此事,跑到他家里,劝慰他不必过于伤心。谁知塞翁听了众人的话,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丢了一匹马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依我看,马儿跑走了,说不定会给我带来好处呢!”邻居们听得目瞪口呆,谁都不相信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过了一段日子,塞翁家的那匹马由于过不惯胡地的生活,自己跑了回来,并且还带来了一匹胡人的骏马。邻居们知道后,又都不约而同地赶来向塞翁祝贺。他们拍着那匹胡马,啧口称赞。可塞翁并不为此感到高兴,皱着眉头叹息道:“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没花分文得了一匹胡马,弄不好会给我家引来灾祸啊!”邻居们听了不以为然,心想:塞翁肯定是老糊涂了,不然,怎么连好事坏事都分不清了。

  塞翁的兒子很喜欢骑马,自从家里添了那匹胡马,就整天骑出去游玩。谁知那匹胡马未经驯化,很不服人管教。一天,胡马把塞翁的儿子掀翻在地,他被摔断了一条腿,落得个终身伤残。

  邻居们闻此不幸的消息,纷纷赶来向塞翁表示慰问。可塞翁一点也不难过,反而劝慰大家:“各位不必为我的儿子忧伤,他的腿瘸了,虽然很不幸,但也可能因祸得福啊!”

  果然,一年之后,胡人挥戈南下,大举入侵边塞。边塞上的`所有青壮男人都应征入伍,与胡人展开激战,其中大部分人都死在战场上。塞翁的儿子因伤致残,是个瘸子,就没有去当兵打仗,因而和年迈的塞翁一起保全了性命。

  这就是塞翁失马的故事。现在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常常把“塞翁失马”与“焉知非福”连在一起,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也形容天无绝人之路!

  (摘自《小学阅读指南》)

  【注音】jī zhuó yáng qīng

  【出处】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尸子·君治》

  【解释】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清除坏的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彰善瘅恶、隐恶扬善

  【反义词】讳疾忌医

  【同韵词】拨草瞻风、以聋辨声、如履薄冰、闻宠若惊、石破天惊、井中视星、积久弊生、神色不惊、素昧*生、靡靡之声、......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司空从事中郎牵秀好说大话,他说如果他居于督察百官的地位,就一定像冲除脏水浮上清水那样除掉恶人奖励好人。他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并没有那样去做。在“八王之乱”中,作为尚书的他见哪个王有势力就投靠哪个

  【成语示例】待制为官,尽忠报国,激浊扬清。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

  【其它使用】

  ◎相声,这被侯宝林先生称之为"笑的.艺术"的艺术形式,利用捧、哏、逗、说等等手法,其中精彩的片断,风趣的对白,熔高雅诙谐于一炉,合寓意和风趣共一体,常常会使得"台上台下呵成一气",大有"一个小丑进城胜过十个名医"之妙呢!至于相声段子中那意思是针砭时弊、革故鼎新也好;是嘲讽世事、激浊扬清也罢;是忍俊沉吟、陶冶性情也行,其意味、意趣都是极浓的。

  ◎这些文章充满浓郁的政治热情,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切中时弊,激浊扬清,入木三分,读者拍案惊叹。

  【拼音】xiǎng è xíng yún

  【典故】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 《列子·汤问》

  【释义】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歌声嘹亮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响彻云霄、震耳欲聋、震天动地

  【相反词】悄无声息

  【押韵词】大汗涔涔、上下同门、拥彗扫门、逐队成群、大雨倾盆、芝艾同焚、反朴还淳、大开方便之门、超迈绝伦、化驰如神、......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手薛潭向歌唱家秦青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薛潭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向老师辞行。秦青在郊外设宴送行,*间唱了一曲十分悲壮的.歌曲,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觉得十分惭愧,于是留下继续学*

  【示例】跟手又唱第二出,便是《一夜九更天》,用老生挂白须,扮老人家,唱过岭时,全用高字,真是响遏行云。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八回

  【成语造句】

  ◎ 无数人前呼后拥,旌旗蔽日,鼓乐的喧嚣响遏行云。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强气节之高为后人称道。

  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后人称他为殷纣王。年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但到了统治后期,开始腐败。

  有一次,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师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担心。

  箕子见微知著联想了很多,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将用犀牛的`角或玉作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会进一步升级到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食物改变了,将不满足穿着,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会穿绫着缎;穿着改了,下一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腐败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子,把箕子这种联想,说成“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这就是见微知著的来历。

  有一天,纣王长夜饮晏,不理朝政,竟忘了日期,询问左右,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便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徒弟说:“君主忘日则天下忘日,不是好兆头,商之天下到了危险关头。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我也极其危险”。令徒弟告诉来者:“太师醉了也不知道”。

  以后箕子多次进谏,纣王充耳不闻,我行要素,骄傲恣肆,专横拨扈,使箕子非常失望。他装疯卖傻,以避迫害,但仍被纣王囚禁。

  正如所料,不过五年,纣王就被周武王所灭。

  【注音】bān jīng dào jiù

  【典故】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於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杜预注:“班,布也。布荆坐地,共议归楚,事朋友世亲。”

  【释义】指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亦作“班荆道故”。

  【用法】作谓语;指好友相逢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班荆道故

  【同韵词】积德裕后、如蝇逐臭、负老携幼、挂羊头,卖狗肉、天资雄厚、酒余茶后、朽骨重肉、*履丰厚、威迫利诱、千秋之后、......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参与蔡国的子朝是好朋友,他们的儿子伍举与声子也是好朋友。伍举因为岳父王子弁犯罪而逃到郑都城郊外,与声子相见,他们马上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互相倾诉衷肠。声子后终于为伍举**

  【示例】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 晋·陶潜《与子俨等疏》

  【拼音】huán chún fǎn pǔ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代的.明山宾忠厚笃实,家里十分贫寒,外出乘坐牛车。为了生存,他把唯一的一头牛卖掉,收钱后对买主说:“这牛经常漏蹄,已经治好,恐怕以后会掉毛,只好如实相告。”买主立即要求退货还钱。处士阮孝绪感叹他的还淳反朴本性。

  【典故】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梁书·明山宾传》

  【释义】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返朴”。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还淳返朴、还淳反古、还醇返朴

  【成语示列】还淳反朴已难期,依德依仁敢暂违。

  营:像苍蝇到处乱飞比喻某些小人得到名誉,到处钻营的意思。苟:苟且,这里是不顾优容的意思。比喻为了追逐好吃的东西,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知羞耻。(贬义词)

  “蝇营”出自《诗经·小雅·青蝇》诗。诗共3节,每节都以“营营青蝇”开头,第一节四句:“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营营,形容往来频繁之状;青蝇,蝇类中最惹人厌恶的绿头苍蝇;樊,义同“藩”,即篱笆;恺悌,亦作“岂弟”,和乐*易之意,《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这四句大意是说,绿头苍蝇真讨厌,嗡嗡营营停在篱笆上面。和善明理的君子啊,决不可听信谗言。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人把播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把谗佞小人为争逐名利无孔不入、不择手段的行为称之为“蝇营”,说卑鄙小人象营营往来的青蝇一般,讨厌之至,正人君子要警惕。

  “狗苟”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之后添了“狗苟”二字,这个成语从此流传。《送穷文》是一篇颇有寓意的文章,文中说要送走五个穷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蝇营狗苟,驱去复还”。狗苟,是形容苟且、贪婪下作、偷偷摸摸。“蝇营”和“狗苟”二字均同音相连,在字面上组合得较巧妙。“蝇营狗苟”一般都用来形容没有廉耻的卑污人物。

  [成语拼音] yīn hu dé fú

  [成语解释] 变坏事为好事。

  [典故出处] 《史记·管晏列传》:“其为政也,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成语故事

  管晏字仲,名夷吾,颖上人。早年家贫,曾在南阳经商,与鲍叔牙是好朋友。后来辅佐公子纠失败后,被鲍叔牙推荐给了齐桓公。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国。

  管仲很善于在不利的形势下扭转败局,变被动为主动,最后一举获得成功。有一次,齐桓公跟夫人蔡姬在湖里划船游玩。蔡姬识水性,她也经常划船游乐,所以坐船就像坐车一样行动自如。但齐桓公不懂水性,*时也很少坐船。蔡姬一时兴起,就与他开起了玩笑,使劲晃动小船。小船荡来荡去,齐桓公一时吓得脸都白了,大叫“别晃!”蔡姬毫不理睬,还哈哈大笑,齐桓公气得要死,上岸后,就打发蔡姬回娘家蔡国。齐桓公这么做只不过是因为一时生气,并没有说要废了她。但蔡国却认了真,很快就把蔡姬改嫁出去了。齐桓公大怒,想立刻率兵去扫*蔡国。但是,一个堂堂诸侯霸主,就因为夫人的一个玩笑闹翻了脸,然后去灭掉夫人的娘家,是在是很不光彩的事。于是管仲就出主意说:“可以先进军楚国,质问他们为什么不按时向周天子纳贡。而蔡国一直亲*楚国,这样侵蔡也就名正言顺了。”于是齐国大军南下到楚边境。

  管仲为了扩大齐国的影响,还建议齐桓公兴兵阀鲁,结果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今山东省宁阳西北)。鲁将曹沫趁鲁君和齐桓公签约时,抓住齐桓公,威胁他退还占领的土地。齐桓公没法,只得签约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过后,齐桓公觉得受了侮辱,就要杀了曹沫。管仲立刻劝阻说:“不能杀。几座鲁城,只不过是一点小利;在诸侯中树立威望,才是大利。如果各地诸侯知道您连在被劫持的情况下订立的盟约都不肯背弃,那就一定会立大信于天下!”

  果然,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各个诸侯国都认为齐桓公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都愿意尊他为霸主,不久齐桓公就成了各个诸侯国的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注音】bá xīn lǐng yì

  【出处】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释义】拔:抽出;新:新意;领:具有;异:指独特之处。指创立新意,提出独特的见解。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提出新异的'观点

  【结构】联合式

  【相*词】标新立异

  【押韵词】东南半壁、瞒天昧地、儿皇帝、橐驼之技、自取咎戾、牛衣对泣、开足马力、苍白无力、违害就利、鸿鶱凤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时,孙兴公推荐支道林,说他看问题拔新领异。王羲之自傲不愿与支道林交谈。支道林默默地退出。后来王羲之外出办事见到高僧支道林,就和他谈起了《庄子·逍遥游》,没想到支道林的论述十分精辟与新奇,王羲之十分佩服

  【注音】luó què jué shǔ

  【出处】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新唐书·张巡传》

  【解释】原指张网捉麻雀、挖洞捉老鼠来充饥的窘困情况,后比喻想尽办法筹措财物。

  【用法】作谓语;比喻想尽办法筹措财物

  【结构】联合式

  【同韵词】杯弓市虎、块然独处、志坚行苦、面面相覩、痛心切骨、六神无主、析圭分组、修文演武、竞今疏古、猫鼠同处、......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玄宗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757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派手下大将尹子奇围攻睢阳城。睢阳城守将张巡誓死抵抗,在南霁云搬不到救兵及城里粮食断绝的'情况下,他们张网捉鸟雀吃,挖掘老鼠洞寻找残粮,艰苦抵抗守城达3个多月

  【成语示列】快饿死者,罗雀掘鼠,粮食罄尽,转为沟瘠是也。 严复《有如三保》

  【注音】qián jù hòu bēi

  【典故】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战国策·秦策一》

  【释义】倨:傲慢;卑:谦卑,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指人的前后态度

  【结构】联合式

  【相*词】前倨后恭

  【押韵词】三复白圭、天下老鸹一般黑、比翼齐飞、身轻言微、文过饰非、上援下推、惹事生非、一定之规、龙标夺归、耀武扬威、......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求父亲给他新皮袍和百两黄金,前去秦国游说他的`政治主张,没有成功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嫂子连饭都不给他吃。他并没灰心,闭门读书,甚至用锥刺股来提醒自己,后来他成为六国的丞相,回家时嫂子跪地不敢抬头

  一天,农民在山上砍完柴准备回家时,发现回家的路上有一排狼的脚印,而且是朝着他家的方向去的。“不好!”农民的心一下子被提了起来了。

  他把柴扔到地上,沿着狼的`足迹找到了自己家的羊圈里。却发现羊圈上破了个洞,羊圈中少了一只羊。农民吓得瘫坐在了地上,嘴巴张大得都可以塞进一个西瓜了。他逐渐*静下来后,心里想:“还好只少了一只羊,洞也不大就不补了。”他于是就把柴拿回家里,然后睡觉去了。

  第二天,当他抓鱼上岸后又发现了狼的脚印,但是这次他看起来*静多了,可能是因为他已经经历了一次。但是他还是很紧张,生怕羊都被狼吃光了。他爬到岸上,拿着装着鱼的桶跑回了家。这次他紧张的连汗都一直在向下滴。回到了家,又少了一只羊,但是农民的想法又不一样了:“都少了两只羊了,狼应该不会再来了吧,洞就不补了。”

  但是这次其他的村民都来劝他,想让他把羊圈的洞补上,但是农民根本不听他们的意见。

  到了第三天凌晨的时候,那只来过了两次的狼带着狼群来了,他们纷纷涌入羊圈,把羊全部都吃光了。

  第二天早上,农民为了以防万一去了羊圈,却看到了一地都是羊血,羊一只都不剩,这次农民才把羊圈补上,以后羊一只也没有少过。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扩展8)

——成语故事菁选

关于成语故事精选15篇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成语都不陌生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我读了一些成语故事,我就给你们讲一些,先讲《掩耳盗铃》吧!

  里面说了:“一个小偷去范氏家偷东西,他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小偷决定把大钟敲碎,然后一块一块搬回家,于是他找来一把大铁锤,拼命向大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他吓了一跳:说‘这不是告诉别人我在这吗?’他就想啊!想啊!就想到一个办法,找来两个棉花团把耳朵塞住,他想,这下谁都听不见了吧。可是他以为自己听不见了,别人就听不见。其实只有他自己听不见,这就叫愚蠢自欺,最后还是被别人抓住了。”

  还有一个故事叫《买椟还珠》也很好看!

  春秋时候有个楚国人,为了把自己珍贵的珍珠多卖点钱,想尽了办法。他用名贵的木兰香木做了个木匣子,里边装上珍珠在大街上叫卖。立刻吸引来不少顾客,但没有人来买。

  一会走过来一个郑国人,给了卖珠人许多钱,急忙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卖珠人,只是托着木匣子走了。有许多看热闹的人都惊呆了。原来这个买主不是买珍珠的.而是买木匣子的啊! 这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不光看外表其实里边比外表更值钱。这两个故事也其中告诉我同样的道理:做事要先考虑周全!

  在《中华成语故事》中,这个成语——“程门立雪”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深刻体会的成语之一。宋朝时,有一位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学*的一段小故事。杨时在青年时代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不少知识。四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他有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四十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要到。午饭后,杨时为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一起去程颐家。守门人说程颐正在睡觉。他们不愿打扰,便在门口守着。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的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口守着。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他们在门完雪地里等了很久,便。赶快叫他们进去。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厚了。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义已经非产明显,就是要让人们知道——学*的优异,需要汗水的付出,才有回报。然而,现在的这个时代,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越来越少,希望通过这个成语,能让大家找会这种精神。

  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我再一次被汉语的奇妙所震撼,为它的魅力折服。成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它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为,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一个个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

  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只吹竽乐队,并受到了优厚的待遇。有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但也混了进去。每次合奏吹竽的时候都只是做做样子。齐宣王去世后,他儿子齐湣王偏喜欢听乐师们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十分害怕,赶紧溜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它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同时,我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虚作假,靠侥幸取胜。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是站不住脚的。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学管乐时的'情形。有一次,滥竽充数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管乐课学了新曲子,老师让我们回家多练练,我也没在意,只练了一遍,心想到时候做做样子就行了。

  上课了,老师先让我们合奏了一遍,我不停的按单簧管上的按键,摇头晃脑,好像吹的很陶醉,其实我根本就没吹出来音。终于吹完了,我长叹一口气,以为这样就完了,没想到,老师对我们吹得不太满意,竟让我们一个一个吹。我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里,急得抓耳挠腮。轮到我了,我没吹几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红着脸老老实实说了实话。结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师的一阵数落,受同学们的一顿嘲笑。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滥竽充数是不行的。

  我喜欢《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它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一个词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可笑或感人,但都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

  《铁杵磨成针》是一个成语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是个不爱学*的孩子,经常逃课出去玩。有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溜出学堂去玩耍。在一条小河边,他看到以为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而且老婆婆告诉李白她打算把铁棒磨成一根针。李白满脸狐疑的看着老婆婆,老婆婆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就笑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之后很感动,从此开始刻苦学*,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铁杵一天天磨,就能磨成绣花针;水滴一遍遍滴,就能把石头凿穿。这说明持之以恒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如果我们也具有这样的精神,那学*生活中的`一点点小困难又算得上什么呢?作业写累了,就稍稍休息一下,继续把剩下的做完;钢琴练烦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再坚持把曲子弹熟;跑步跑累了也决不能放弃,坚持过临界点你就会觉得剩下的距离其实很轻松……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却挡不住诱惑,忍不住想停下来。比如,我上个星期做了一个学*计划,可没执行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再比如,我跟老师约定每天都去练琴,可连续去了几次之后就开始找借口放松自己,这使我学琴的进度变得很慢。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伟大的人物都是通过勤奋学*才会取得伟大的成就。我只有控制好自己,挡住那些诱惑,时刻提醒自己做事要坚持不懈、刻苦努力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

  海角天涯的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两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韩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

  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但都很早离开了人世。

  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海角天涯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hǎi jiǎo tiān yá

  【解释】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

  【出处】唐·白居易《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近义词】海角天隅 天涯海角

  海角天涯的成语故事点评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海角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

  上个星期五下午,我们304班举行了讲成语故事比赛,班上共有20位同学参赛。为体现公*,贺老师特地请来了方何文浩、沈博、李博、陈奕萌的妈妈来当评委。

  首先,小主持人章文昊走上讲台,给我们介绍了比赛目的和评分细则。当章文昊说:“有请一号选手吴卓凡上台,二号选手阮铭轩准备。”同学们就依次上台将自己精心准备好的`故事讲了出来。有的讲得很流利,还加了自编的动作;有的讲得结结巴巴,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了。

  终于到我了,我紧张地走上讲台,敬了个队礼,大声说道:“敬爱的老师、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我今天要讲的故事是《磨杵成针》。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讲的时候,由于紧张,我停顿了几次。讲完了,我又敬了个队礼,长吁一口气,轻松地走下台,坐到座位上,等主持人报我的成绩。当听到自己只得了8.925分时,我心里很失望……

  经过两节课的激烈比赛和那些妈妈评委们的公正评分,比赛结果很快出来了。贺老师即时公布了获奖的等次。当我听到张婷婷二等奖时,心里特别开心,觉得这几天的努力没有白费。

  余音绕梁

  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请她再来演唱。

  可是旅店老板却对韩娥很不礼貌,韩娥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声悲伤凄楚,附*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由于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两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屋梁间缭绕飘荡,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当人们听说韩娥已经出城离去时,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韩娥不便违拗百姓的要求,便回来为大家继续演唱了一次。听众很高兴,几天来的悲伤情绪一扫而空。 《列子·汤问》在描写这一情节时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此,人们称赞歌声或音乐的'美妙,余音不绝,就常用“绕梁三日”来比喻。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释读】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注音】gù zuǒ yu ér yán tā

  【成语故事】齐宣王喜欢穷兵黩武,聚敛财物,上大夫封悦请孟子劝告齐宣王。孟子问齐宣王朋友受托而不尽责与官员不称职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道断交与撤职。当孟子问到君主对外用兵、对内敛财该怎么办?齐宣王东张西望而不回答。

  【出处】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有意避开主题而搪塞

  【相*词】顾而言他

  【成语造句】

  ◎ 判决宣布后,罗伯茨"博士"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宣称言论自由的'原则得到了维护,但对法庭指他"虚假不实"的判语却讳莫如深,装聋作哑,对遗址的真伪则顾左右而言他。

  ◎ 我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和"骑士"有一搭无一搭地顾左右而言他着。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扩展9)

——经典成语故事菁选

经典成语故事15篇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汗马之劳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萧何是他的可靠助手。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任相国。论功行赏,萧何第一,首先封为侯,食邑八千户。

  对这一封赏,有些功臣不服气,便说:“我们拼死拼活,身经百战,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连战场都没上过,只会耍笔杆,发议论,封赏为什么反在我们之上?”

  刘邦则回答说:“你们都打过猎,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巢穴、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而萧何指挥冲杀,是‘功人’。并且,你们虽然勇敢,却多数是单身跟随我出战,而萧何一家几十口人都参加军队作战,这你们又怎么能比呢?”

  这些人听了刘邦的话,心里才服气,不再发牢骚。

  走马看花成语故事

  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第。他虽然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家属都养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权贵之门。他决心刻苦攻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叩开仕途的大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了,孟郊高兴极了。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诗:

  昔日龌龃不足夸,

  今朝旷荡恩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

  盲人瞎马

  据《世说新语》记载:“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段话的大概内容如下。

  有一天,桓玄(即桓温的儿子,篡夺东晋帝位,被刘裕赶下台,并因此结束两晋进入南北朝,也算是中国历史转折点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了),殷仲堪(荆州官员),还有顾恺之(博学多才,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三个人在一起闲坐无聊,就做了个小游戏,要求根据一个字,说一句话,这句话必须能体现这个字的意思。

  第一个字,是“了”语。顾恺之先想到了,说道:“火烧*原无灰烬”。桓玄接着说道:“白布缠棺幡旗飘”。此时殷仲堪也有了,说道:“投鱼深渊放飞鸟”。三人笑成一团。

  于是,又继续出第二个字。这一次是“危”字。桓玄先想到,于是说道:“矛头洗米剑头炊”,殷仲堪笑了笑,说道:“百岁老头攀枯枝”,顾恺之接着说道:“井上辘轳卧婴孩”。

  顾恺之刚说完,此时殷仲堪有一个参军坐在边上,一时技痒,脱口而出,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参军纯属一时兴起,没想到,却不小心触到了殷仲堪的伤心事。原来呀,殷仲堪瞎了一只眼。只听见被惹火了的殷仲堪一声斥责:“咄咄逼人!”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而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车水马龙

  东汉时,汉章帝的母亲马太后是一个非常明理的老太太。有一年,汉章帝准备根据汉朝的旧制,对他的母亲马太后的弟兄们加官晋爵,但是马太后不同意。

  第二年夏天,全国发生了特大旱灾。

  一些迷信的大臣就认为,这是皇帝不给马太后的兄弟们加官晋爵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很多官员再次提出了封官的事情。

  马太后仍然不同意,她义正词严地说:“提出要对我的兄弟们封爵的人,都是想讨好我,以达到为自己捞取**厚禄的目的。我身为太后,*时节衣缩食,周围伺候我的人也很简朴。我这样做正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为下面的人做个好样子,我以为我娘家的人知道后也能像我这样。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还嘲笑我。前几天,我路过我娘家,看到去家里请安问好的人多得不得了,车马来往不断,像流水游龙一样,十分热闹繁华。家里的佣人,衣服考究得连给我驾驭车子的马夫都自叹不如。我对他们实在是太了解了。他们只顾着自己享乐,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

  听了这些话,那些主张给他们加官晋爵的人就再也不敢提这回事了。

  后来,人们便以“车水马龙”作为成语,用来形容繁华热闹的景象。

  成语名称:鸱目虎吻

  成语拼音:chī mù hǔ wěn

  成语用法:作定语;形容奸狠凶恶的样子。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鸱:鹞鹰;吻:嘴唇。如鸱的眼睛,像老虎的嘴。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成语来源: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中》:“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成语造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王莽非直鸱目虎吻,亦紫色蛙声。”

  鸱目虎吻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鸱目虎吻豺狼的王莽处心积虑,沽名钓誉,以抚育亡兄的儿子,衣不解带侍侯生病的伯父,博得了“孝”名,被伯父推荐给孝元太后和皇帝,被封黄门郎,他广泛交际,后来成为大司马以及称帝,一旦掌权就十分凶残,大开杀戒。

  鸱字开头的.成语

  鸱目虎吻

  包含有鸱字的成语

  鸱目虎吻

  自相矛盾【典故】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韩非子·难势》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很会弹琴。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一天,公明仪在郊外游玩时,看到了一头牛。他想:大家都赞扬他的琴技,不如我给牛也弹一曲吧!给牛弹奏了一曲古雅的曲子,牛埋头吃草不理他。他又弹奏了一曲欢快的曲子,牛依然埋头吃草不理他。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结果牛还是不理会他。公明仪非常失望,开始怀疑自己的`琴技。路人说:“不是你弹的琴不好,而是牛根本听不懂啊!”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树桩上,死了。农夫捡起了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啊,却再也没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都荒废了。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他白天放羊,晚上就把羊赶进木桩做的羊圈。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把羊叼走了。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这位牧民很后悔,马上听从邻居的劝告堵上了窟窿。

  【拼音】pī jiān zhí ruì

  【典故】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 《战国策·楚策一》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装备精良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秣马厉兵、厉兵秣马、严阵以待

  【相反词】手无寸铁、赤手空拳、赤膊上阵

  【押韵词】余腥残秽、饶有兴味、风云际会、摧折恶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漂母之惠、遵养时晦、被坚执鋭、如芒在背、如嚼鸡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梁和项羽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起兵反秦,秦朝大将章邯派王离、涉间率军围困赵国,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去救赵国。宋义到安阳后不进军,对项羽说:“披坚执锐不如你,运用计谋你不如我。”

  【成语举例】披坚执锐,虽未经于戎行;制胜伐谋,亦常*于事业。 唐·刘禹锡《请赴行营表》

  成语“守株待兔”,出自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触柱折颈而死。……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由于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能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 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x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守株待兔”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 的侥幸心理。

  守株待兔 - 词

  守株待兔

  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释: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的军队准备抵抗。鲁国有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叫曹刿(ɡuì),他自告奋勇,请求跟鲁庄公一同参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率领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双方刚摆好了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曹刿说:“时机未到,不能进攻。”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攻的命令,曹刿才对鲁庄公说:“好了,现在可以进攻了。”于是,鲁军鼓声震天,士兵们像潮水一样冲向齐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逃命。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观察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军击鼓三次以后,你才让我下令出兵呢?”曹刿答道:“打仗时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斗志最旺盛;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大家的士气就会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兵的勇气就全消失了。等齐军的三通鼓击完,我们才击鼓冲锋,这时齐兵的勇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是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

  成语“一鼓作气”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鼓,敲战鼓;作,振作。

  齐国大饥荒。有个人叫黔敖[qián至áo],他煮了一大锅粥,摆在大路边上,救济挨饿的人。有一个人饿得有气没力,跌跌撞撞地从大路那头走过来。黔敖看见了就大声吆喝说:“嗨,到这儿来!我让你吃个饱!”那个人抬起头来,瞪着眼睛对黔敖说:“你吆喝什么!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别人的人的东西,所以饿成这样了!我才不吃你的东西哪!”黔敖才觉得自己的态度不好,赶忙道歉。可是那个人怎么说也不肯吃,终于饿死了。

  “嗟来之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比喻用恶劣的恩赐态度给别人的东西。有人很有骨气,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什么“恩惠”,可以说他“不食嗟来之食”。“嗟”是吆喝的声音,“来”是很不礼貌地呼唤别人过来。

  【拼音】bào hǔ píng hé

  【出处】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经·小雅·小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

  【解释】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比喻有勇无谋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有勇无谋、贸然行事

  【反义词】有勇有谋、谨言慎行、深谋远虑

  【押韵词】翻唇弄舌、以手加额、椒焚桂折、不挠不折、举笏击蛇、量力度德、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楼台亭阁、人言啧啧、君子爱人以德、......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接*孔子。孔子想收他为徒,子路说自己像箭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于是拜孔子为师,他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暴虎冯河?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位于现在的浙江和江苏一带。这两个国家因为地界相邻,时常发生纠纷。

  日子久了,两国的百姓就像仇人一样,见了面也互不理睬。

  有一回,一些吴国人和越国人同乘一条船渡江。刚上船时,大家还像往常一样,你瞪我,我瞪你,各在一边。后来,船滑到江中间,忽然狂风大作,江面波涛波涌,船身也跟着摇晃起来。

  不一会儿,风浪越来越大,波涛一阵阵地打进船舱(cāng),船进了水,刹那间船舱突然失去了控制。

  眼看着船就要沉没了,船上的人也顾不得分别你我,赶快联合起来,划桨的划桨,把舵(duò)的把舵,舀(yǎo)水的'舀水,吴人和越人共同奋力抢救。不久,终于战胜了翻腾的江涛,脱离险境,安全抵达对岸。

  相传吴人和越人经过了这次事件后,彼此之间的仇恨便渐渐化解,又和和气气地来往了。

  【寓意启示】

  同舟共济:舟:船;济:渡,过渡。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从吴人和越人的故事里,我们了解到,患难之时,大家唯有打破隔阂,心连心,手携手,团结起来,才能化险为夷。

  【例句应用】

  如今大家就像同搭一条船,若不能同舟共济,就难以克服路上种种的困难。

  如今国难当前,全国人民要同舟共济,奋发图强。

  【注音】táng bì dāng chē

  【典故】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庄子·人间世》

  【解释】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不量力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自不量力、泰山压卵

  【反义词】量力而行

  【同韵词】中心如噎、好吃好喝、是耶非耶、倒置干戈、豪牦不伐,将用斧柯、穷侈极奢、寸心如割、打诨插科、櫜弓戢戈、有斧无柯、......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灵公请鲁国贤士颜阖做大公子蒯目贵的老师。蒯目贵是一个生性残暴、胡作非为的人,根本不听颜阖的教导。颜阖去向蘧伯玉大夫讨教。蘧伯玉告诉他不能过分迁就他,但也不能得罪他,否则会像螳臂当车一样粉身碎骨

  【成语举例】谁知腹中虽离渊博尚远,那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光景,却处处摆在脸上。可谓“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注音】qī ruǎn pà yìng

  【典故】点催首放富差贫,保上户欺软怕硬。 明·高明《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

  【释义】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畏强欺弱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重富欺贫、厚此薄彼、畏强欺弱

  【反义词】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卑不亢

  【押韵词】稳稳静静、弄瓦之庆、孤鸾照镜、执鞭随蹬、同舟共命、一动不如一静、膏梁之性、料敌制胜、与世无竞、昼想夜梦、......

  【年代】古代

  【灯谜】降不住猪骨降豆腐

  【歇后语】捉老虎的`笼子关岩羊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宋襄公很想学齐桓公那样成为诸侯霸王,先是扶植公子昭回国即位成齐孝公,然后召集曹等小国在宋国开会,杀掉公子子则,请出楚成王召集其他诸侯在宋国开衣裳之会。在会上楚成王凭着自己的武力当上霸主,欺软怕硬的宋襄公自认倒霉

  【成语示列】不公道,欺软怕硬!有好差事派了别人;这样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

  【其它使用】

  ◎ 她高兴地说:"这肩膀呀,也是个欺软怕硬的货,就看你敢拚不敢拚。"

  ◎ 的选择一般是软弱而没有还击可能的人,遵循的法则是欺软怕硬,没有哪个傻瓜会把强大的人当成“替罪羊”

  ◎ 他们像我一样,欺软怕硬,就这么回事,受了老婆的气会拿乘客出,受了乘客的气会拿老婆出。

  ◎ 张斑斑却表现恶劣,拒不悔改,肠胃蠕动却很少异常,看来上帝也是欺软怕硬的。

  ◎ 他从不吃亏,欺软怕硬无论男同学、女同学他都厚着脸皮,用一张小嘴巴讨人喜欢。

  ◎ 对**派不要怕,他的样子好象很凶,其实他是欺软怕硬的。

  ◎ 在封建社会,二德子这类人物,欺软怕硬,见到洋人吓得心惊胆战,对老百姓趾高气扬,百般刁难。

  [成语拼音] jiàn lì wàng yì

  [成语解释]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典故出处]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成语故事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密议对策。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归周勃指挥。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zhu)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

  《汉书》记载说:“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作者班固认为郦寄不属于“见利忘义”。

  【注音】bù jiào ér zhū

  【出处】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荀子·富国》

  【解释】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不教而杀

  【相反词】仁至义尽、谆谆教诲

  【同韵词】糊糊涂涂、时异事殊、日异月殊、一命鸣呼、一人有福,拖带满屋、舛讹百出、诈败佯输、神思恍惚、满腹诗书、十年读书、......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扩展10)

——中国成语故事菁选

中国成语故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语】: 画蛇添足

  【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非常友好热情,但是始终不肯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不得要领”来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之处。

  衣袖中没有暗拿任何进贡的财物。形容为官清廉。

  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曾经担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作为地方最高长官,他前后在任十九年,遍巡州县,考官**,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政绩优异,而且自奉简朴,不结私交。)他回京城的时候,总是不带一件礼物。

  人们传颂着他的'一首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和线香这些土特产,本是这些地方老百姓过日子用的东西,现在却因为一级一级向上进贡而成了地方和百姓被搜刮的祸殃。自己偏偏这些东西什么也不拿,就带两袖清风进京去朝见天子,免得民间也怨怒、议论!)(后来他被奸邪权贵陷害抄家时,“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

  手不释卷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学问提高很快。

  【典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注引《江表传》

  【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勤奋好学

  【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相反词】不学无术

  【成语造句】

  ◎ 谷秸的最大乐趣,是手不释卷,闭门读书。

  ◎ 他的'一生养成了好读的*惯,一直到老年仍然每天手不释卷。

  ◎ 说到学*,现在有很多同志可谓手不释卷,无时不学,因此,他们进步也快。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其中不少成语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传统美德。暑假里,我读了《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书中的许多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

  《滥竽充数》主要讲了在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里面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他喜欢让人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自知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也曾经当过“南郭先生”。那还是我上三年级时的事了,有一次班级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老师说需要剪些窗花来装饰教室。我不会剪窗花,但是看到许多同学都去帮忙,我也跟去了。我装腔作势地说:“剪窗花还不简单吗?简直是小菜一碟!”我一会儿让这个同学剪小草,一会儿让那个同学剪小花,俨然是一个“行家”。正巧这一幕被老师看见了,在总结时老师还表扬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在这件事过去不久的一天,老师把我和几个同学叫去,让我们去参加学校的剪纸比赛。我大吃一惊,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后来,我只好红着脸跟老师说了实话,承认了错误。

  这个故事更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也一样,绝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因为没有过硬本领的人,或许能混过一时,但不可能混过一世。《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必须抓紧年少时的宝贵时光,脚踏实地、发奋学*,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中国成语故事》中像这样含义深刻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等,有时间我还要再读读这本书。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成语】: 老生常谈

  【拼音】: lǎo shēng cháng tán

  【解释】: 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

  【成语故事】:

  故事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光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小名气。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飓耳里。

  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闹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几,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何虽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伯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阿!”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邓飓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没什么意思。”何宴脸上铁青,一语不发。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宴、邓辂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他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他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他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他。他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成语】: 刮目相看

  【拼音】: guā mù xiāng kàn

  【解释】: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成语故事】:

  刮目相看出自三国东吴军师鲁肃之口。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这则成语的釜是锅;舟是船。砸破烧饭用的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拚死一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用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项羽也成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刘邦的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坚壁清野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神采英拔

  【成语故事】南朝梁武帝时期,江总以他的述怀诗而出名,他与尚书仆射张瓒等人结为忘年交。梁武帝称他是神采英拔、才气出众的'人。到了陈后主时期,江总得到重用,经常出*陈后主的酒座赋诗作曲,欢歌酣饮,通宵达旦。

  【出处】尔操行殊异,神采英拔,后之知名,当出吾右。 《陈书·江总传》

  【解释】指人的容貌、仪态英俊非凡。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质

  【近义词】英姿焕发、神采奕奕

  【成语示列】他神采英拔,英姿焕发。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小学成语故事菁选(扩展11)

——成语故事菁选

关于成语故事精选15篇

  从前有个富人,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每次做生意只赚不赔,所以他家有很多钱。有一个的小偷儿,看中了他家的金元宝,所以打算去这个富人家偷金元宝。因为这个富人家没有看守钱的人,所以第一天小偷成功偷到很多金元宝。

  第二天,这个富人准备去买一个大房子住。在他拿钱的时候,感觉钱少了很多,仔细一查,发现少了20个金元宝,聊天的时候,他给另一个富人说了这件事,那个富人劝他说:“你雇一个守护钱的人,这样就不会被小偷偷金元宝了”。可富人不听,他说:“雇一个人还花钱。而且还浪费时间,有这时间,还不如不如去赚钱呢〞。那个富人说:“怪不得你那么懒,现在还是个光棍”。

  今天晚上那个小偷又来了,又偷走了很多金元宝。这下富人可急坏了,马上把那个富人找回来,问那个富人怎么办。那个富人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了才去找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你雇一个守钱的人,但是他的功夫必须得很厉害”。

  那个富人照做了,结果金元宝再也没丢过。

  歧路亡羊

  亡:丢失。在岔道上跑丢了羊,比喻人生道路复杂,掌握不好方向会误入歧途,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成语故事:

  杨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带领了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忙去追寻。杨子问道:“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

  追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邻居:“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没有追到”杨子问:“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不知该走那条。”杨子听了,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们觉得奇怪,经过询问,终于弄明白老师的想法:“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

  天真烂漫

  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南宋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原来,宋朝是赵姓打的天下,“肖”是赵的偏旁。画家表示自己永远思念南宋,并隐居在苏州的一所寺庙里。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成,把其中的“十”字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有一次。他画了二卷高五寸,长一丈多的墨兰。画上的墨兰,自然全无土根的。他还在画上题上八个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大家欣赏了这幅画后,赞不绝口,一致夸它画得纯真自然,生气勃勃。

  【释读】“天真”指单纯;“烂漫”自然的意思,这则成语常用来指人心地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青少年或儿童心地单纯善良。

  【出处】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五·郑思肖》工画墨兰,尝自画一卷,长大会,高可五寸许。天真烂漫,超出物表。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看故事学成语札人忧天

  杞人忧天

  从前,在一个名叫杞(qi))的小国里,有一个胆子特别小,经常怕这怕那的人。有一次,他呆呆地望着天空,忽然心头涌上巨大的恐惧。他想,如果有一天,这天突然塌了下来,大地也崩裂了,我没了安身的地方,该怎么办呢?

  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忡,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有个朋友担心他这样下去对身体非常有害,便跑来劝导他说:“天只不过是聚积起来的气体,这气体到处都是。你在这气体里呼吸、活动,就是在天里面生活,难道还要担心这天会塌下来吗?”

  杞人问:“天如果真的是聚积起来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不是都要掉下来了?”

  朋友继续劝导他说:“日月星辰也都是聚积起来的气体,只是它们能发出耀眼的光。因为它们都是气体,所以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到人的。

  杞人又问;“那么大地崩裂,然后陷下去,又怎么办呢?”

  朋友再劝导说:“大地其实是一些聚积的土块,填满了四方,到处都是。你在它上面走、跑、跳跃,一直与这土地完全连在一起,难道还用得着担心它舍崩裂吗?”

  杞人听了这些劝导,终于放心了。而他的朋友也开心地笑了。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当务之急 ( dāng wù zhī jí )

  解释 当:当前;务:应该做的事。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判断语句中

  示例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六)》:“我们目下的~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今学者~,曰中国古今史,曰泰东西古*史。

  近义词 燃眉之急、迫在眉睫、事不宜迟

  反义词 慢工细活、鸡毛蒜皮一拖再拖、遥遥无期

  误用 现在的当务之急 (当就是现在的意思)

  出处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释义 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快乐是一本永不腿色的日记。往事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每当我想起下面一件事时,我便会哈哈大笑,觉得很难忘。

  记得有一天下午,我到阿姨家去玩,却发现家中只有上一年级的表弟。他一见我就喊:“好无聊啊!表哥陪我玩。”我实在没办法,只好陪他玩游戏,玩得满头大汗时,我们便坐下来休息。表弟竟拿出小风扇扇了起来。于是,我和表弟一边吹着风扇一边看电视,准备看小品,我发现正在放小品《砸墙》。表弟马上把电视机关了,我问:“你为什么把电视机关了?”表弟回答道:“我妈妈最喜欢看这个小品了。我要等到她回来以后一起继续接着看,让妈妈也开心快乐。”他以为电视跟书一样看到一半可以合上,等想看了,再打开来接着看。我默不作声,想用事实,把真相告诉他。过了一会儿,我没有事情干,只好陪着表弟玩一些无聊的小游戏打发时间。

  终于,大人们回来了。表弟马上把妈妈拉到沙发上,迫不及待地说:“妈妈快看电视吧!小品,我还帮你存着呢!”阿姨被她弄晕了,便打开了电视。表弟发现小品结束了,现在正在唱京剧呢。表弟疑惑地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阿姨。阿姨对他说:“你这个傻小子,我们家的电视既不是网络电视,又不和书一样,不可以随时观看,小品怎么能存起来呢?”

  表弟的行为,引得我和大人们哈哈大笑,而他羞红了脸,低下了头。阿姨把她抱在怀里,他太喜欢这个“傻小子”了。

  毛遂自荐

  《史记·*原君列传》记载:

  赵王使*原君求救于楚,*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原君。*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春秋时,秦军在长*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原君:“此人是谁?”*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释读】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今天我读了《成语故事里》中的盲人摸象,故事讲的是有几个盲人摸一头大象,他们每个人摸的部位都不一样,结果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人说像柱子,有的人说像蛇,有的人说像扇子,有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全面,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我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不要象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事物的一面。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

  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五羊传说】

  五羊传说是一个关于古代广州城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广州海天茫茫,遍地荒芜,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田野荒芜,农业失收,民不聊生。一天,南海的天空上忽然仙乐缭绕,柔美悠扬。随后便又出现了五朵彩色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色仙羊。每只羊都口衔着“一茎六出”的优良稻穗,降临楚庭。仙人把稻穗赠给了广州人,并祝愿此处五谷丰登,永无饥荒。祝罢仙人骑彩云腾空飞逝。而五只仙羊因依恋人间,便化为石头留了下来,并一直保佑着广州风调雨顺。从此,广州便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就是广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称的由来。

  【羊皮鼓】

  羊皮鼓是羌族“释比”的法器,而并非一件乐器;击鼓、舞蹈、演唱《坛经》是“释比”作法事的基本形式。以鼓伴唱时,鼓点以比较单一的节奏循环往复,舞蹈少,动作小。以鼓伴舞时,鼓点节奏沉稳热烈,丰富多变。

  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或“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又称“跳经”,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羌族羊皮鼓舞起源于传说中的《木姐珠与斗安珠》故事,传说是天神阿巴木纳带了很多在各种祭祀场所用的经书,由于路途劳累,休息时他睡着了,醒来时,所有的经书都被一只山羊吃进了肚里,正着急时,树上的金丝猴对他说:“羊子吃掉了你的经书,你快杀掉山羊,用山羊皮制成鼓,做法事的时候,敲起羊皮鼓,经文就会脱口而出。”此法果然灵验,阿巴木纳为感激金丝猴,在做法事的时候,就佩戴金丝猴皮帽。从此以后,释比们敬拜猴头师祖或做法事时就大跳“羊皮鼓舞”。

  【三阳(羊)开泰】

  对于年画上的“三羊开泰”,人们并没感到有什么差错。其实,就像许多谐音于我国古代成语的广告语一样,“三羊开泰”实为“三阳开泰”。

  鼠年到时,人们喜欢用“羊”字讨个吉利,“三羊开泰”中的“羊”字其实是借了太阳的“阳”的谐音。正确的应该写成“三阳开泰”。这个词来源于《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泰卦。“三阳”意为春天开始,表示冬去春来,阴阳消长,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也作“三阳交泰”,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成为岁首人们用来互相祝福的吉利话。如果将“阳”字改为“羊”,就词义上说是讲不通的。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要使它凶猛,这样才可以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