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通用5篇

首页 / 句子 / |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 1

  1、多寡随意,丰俭由人。

  2、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

  3、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4、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5、更多关于食物的传承,恰恰是在最*凡的生活里。

  6、人类组织家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更合理地生产和分配食物。正是这些人间烟火,让家庭组织更加紧密。尽管千门万户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但有位作家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7、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8、每个晚上,后厨都是一番刀光剑影。

  9、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

  10、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11、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12、师徒,中国传统伦常中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

  13、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口大锅,当地人称作鏊子,加工的是山东标志性的主食——煎饼。

  14、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15、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16、一个成功的厨师,并不只依赖青春,更仰仗厚重的经验。

  17、多么希望你是一道美食,我做一个真空的盒子,将你永远在我心中保鲜,谁也不行,你是我的独家记忆。

  18、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了下一代,然而随着知识日新月异,不少家长能做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

  19、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20、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 2

  1、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2、昂贵的玛仁糖,层次丰富的手抓饭,只要对自然和时序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

  3、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

  4、独居的老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白无奇。辛苦的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5、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6、精打细算,亲力亲为,是上海男人做事的*惯。

  7、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8、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9、芝麻的香气伴着蕨粑的甘甜,这就是瑶族人时代繁衍的味觉密码,也是撰写着人类味觉记忆史的通用语言。

  10、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们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11、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12、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13、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14、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腰缠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15、更多关于食物的传承,恰恰是在最*凡的生活里。

  16、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功夫,没有捷径。

  17、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18、春季,万物萌发,庄稼青黄不接,但大自然已经备好了各种野菜。

  19、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20、匠人创造历史,文人记录历史。

  21、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起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22、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觉,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23、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24、一个成功的厨师,并不只依赖青春,更仰仗厚重的经验。

  25、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26、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27、所有由美食纪录片引起的垂涎之心皆可从这里找到最好的出口,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这里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这里没有复杂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致的器皿,只有与纪录片一脉相承的食物本身的质感、美味。

  28、如今制作蕨粑不仅是对美味的留念,也是祖辈提醒后代,不忘艰难时日。

  29、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30、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31、吃过早茶后,她的主要任务是准备晚饭。

  32、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情怀。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33、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

  34、厨师作为传统行当,一直以师徒形式在中国延续。

  35、每个晚上,后厨都是一番刀光剑影。

  36、所谓心传,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新年,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37、对纯朴的苗家人来说,腌鱼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

  38、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39、春江水暖,刀鱼最鲜;夏天滋补,笋干炖鸡;秋季肥美,鱼头不容错过;冬日最爱,必是那热腾腾的火锅。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 3

  1、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那遥远的大海和高山。

  2、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3、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4、别人眼中的虚度生活,在我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时光。

  5、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6、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7、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8、无论是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家人的美味。

  9、一个成功的厨师,并不只依赖青春,更仰仗厚重的经验。

  10、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们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11、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

  12、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13、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14、世事变迁、人心进退!人们,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回归农耕生活。

  15、食材的获得,需要超长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

  16、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17、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

  18、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

  19、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20、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21、25年,相比一个城市的兴衰流转,显得短暂。但对一个人来说,却足以酿出浓厚的乡情。

  22、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

  23、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24、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了下一代,然而随着知识日新月异,不少家长能做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

  25、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

  26、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27、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28、木榨榨油,传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艺。电力机械时代,血肉和草木之间的对决,依然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

  29、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30、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

  31、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32、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33、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34、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35、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36、独居的老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白无奇。辛苦的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37、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38、半身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39、这纪录片就是吃货福利啊,酥油煎松茸,螺狮粉,全鱼宴,油炆冬笋……高清摄影机真是拿人命,口水都流一地了,绝对是深夜报复社会的大杀器,都快要饿哭了!

  40、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41、做腌鱼首先要制作甜米,糯米淘洗干净,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加酒曲发酵,鲤鱼吃饱了稻花,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与其说捕获食材,不如说更像是是一场户外亲子游戏。

  42、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43、人类组织家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更合理地生产和分配食物。正是这些人间烟火,让家庭组织更加紧密。尽管千门万户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但有位作家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44、地球村形成的速度不断加快,没有人能够阻挡。然而,只要保持对某种味道的迷恋和期待,那么这种味道,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就一定会守护一个个不可复制的'部落,一处处令人神往的秘境。

  45、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

  46、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47、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8、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他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49、今天,从大雨到肉,到家常小菜,煎饼几乎可以包裹一切,并且多寡随意,但对地道的山东人来说,最适合卷在煎饼里的,似乎还是一根大葱,山东人最看重质地和口感,煎饼入口回甘,但对人的咬合力是一个挑战。

  50、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51、所有由美食纪录片引起的垂涎之心皆可从这里找到最好的出口,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这里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这里没有复杂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致的器皿,只有与纪录片一脉相承的食物本身的质感、美味。

  52、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53、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54、不是所有的秘境都隐藏在崇山峻岭的处女地,繁华都市,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境,露天的滚油旺火,深灶铁锅,烹炒出浓香四溢的街头料理。鲜虾云吞,手工竹昇面,牛筋软糯,虾子清鲜,厚实的味道,深刻进这片社区斑驳的岁月。顽强的味觉记忆召唤人们,一路追随。

  55、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口大锅,当地人称作鏊子,加工的是山东标志性的主食——煎饼。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 4

  1、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2、甜食是人类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在中国的厨房,无论制作菜肴还是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当然,白马甲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3、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

  4、食材的获得,需要超长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

  5、无论是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家人的美味。

  6、独居的老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白无奇。辛苦的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7、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口大锅,当地人称作鏊子,加工的是山东标志性的主食——煎饼。

  8、今天,从大雨到肉,到家常小菜,煎饼几乎可以包裹一切,并且多寡随意,但对地道的山东人来说,最适合卷在煎饼里的,似乎还是一根大葱,山东人最看重质地和口感,煎饼入口回甘,但对人的咬合力是一个挑战。

  9、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10、做腌鱼首先要制作甜米,糯米淘洗干净,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加酒曲发酵,鲤鱼吃饱了稻花,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与其说捕获食材,不如说更像是是一场户外亲子游戏。

  11、稻花鱼去内脏,在灶上摆放整齐,用微弱的炭火熏烤一夜,现在需要借助空气和风的力量,风干与发酵,将共同制造出特殊的风味,糯米布满菌丝,霉菌产生的各种酶,使淀粉水解成糖,最终得到爽口的酸甜。甜米混合盐和辣椒,一同塞进鱼腹中,稻花鱼可以直接吃,也适合蒸或油炸,不管用哪种做法,都盖不住腌鱼和糯米造就的迷人酸甜。

  12、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

  13、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他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14、半身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15、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出发,又是一次千里跋涉;宁夏固原,回乡的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再次起锚。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16、别人眼中的虚度生活在我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时光。---《舌尖上的中国》

  17、25年,相比一个城市的兴衰流转,显得短暂。但对一个人来说,却足以酿出浓厚的乡情。---《舌尖上的中国》

  18、一个成功的厨师,并不只依赖青春,更仰仗厚重的经验。---《舌尖上的中国》

  19、所有由美食纪录片引起的垂涎之心皆可从这里找到最好的出口,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这里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这里没有复杂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致的器皿,只有与纪录片一脉相承的食物本身的质感、美味。---《舌尖上的中国》

  20、木榨榨油,传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艺。电力机械时代,血肉和草木之间的对决,依然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舌尖上的中国2》

  21、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舌尖上的中国2》

  22、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舌尖上的中国2》

  23、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舌尖上的中国2》

  24、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舌尖上的中国2》

  25、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舌尖上的中国2》

  26、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舌尖上的中国2》

  27、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舌尖上的中国2》

  28、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舌尖上的中国2》

  29、用舌尖上的苦涩来掩盖肉体的疼痛,用满脸的苦笑来中和心底的酸楚。---《舌尖上的中国2》

  30、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舌尖上的中国2》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 5

  1、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2、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3、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4、你总看到女神自拍美食,偏偏她还怎么吃都不胖。其实她每道菜就吃了一口就放下筷子了。

  5、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6、灌汤小笼包的皮是薄薄的,甚至都透亮了,张嘴咬一口,里面鲜美的汁水流入口中,咬那浸了汁水的肉团,不肥不腻,入口爽滑……那真叫美!

  7、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8、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9、秀风景,秀美食,秀工作,秀恩爱,秀孩子。打开人人微博朋友圈,似乎都是大家过的都很好。

  10、粽子用绿色的芦叶包着纯白的糯米和红色的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

  11、小混沌,个小,皮薄,只要往开水中一捞,就能盛入碗中,吃上一口,好鲜美!

  12、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13、烧卖里碧绿的颜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纸的面皮,犹如翡翠一般。轻轻地咬上一口,皮一点便破,吃到里面由虾仁、韭菜和鸡蛋制成菜茸,爽口清润。吃下去后嘴里还充满虾仁的香味,真可谓齿颊留香。

  14、从进入厨房的瞬间开始,你们就肩负着烹饪美食的责任。这无关经验和立场。

  15、多么希望你是一道美食,我做一个真空的盒子,将你永远在我心中保鲜,谁也不行,你是我的独家记忆。

  16、盐水鸭皮白柔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

  17、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18、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19、烤红薯焦糊糊的,周身满是草灰,嗅一嗅,香喷的气味马上会进入你的五脏六腑,令你"口水直流三千尺"。

  20、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通用5篇扩展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通用5篇(扩展1)

——舌尖上的*打动我的句子 40句菁华

1、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口大锅,当地人称作鏊子,加工的是山东标志性的主食——煎饼。

2、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3、一个成功的厨师,并不只依赖青春,更仰仗厚重的经验。

4、这是巨变的*,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5、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6、小混沌,个小,皮薄,只要往开水中一捞,就能盛入碗中,吃上一口,好鲜美!

7、从进入厨房的瞬间开始,你们就肩负着烹饪美食的责任。这无关经验和立场。

8、甜食是人类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在*的厨房,无论制作菜肴还是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当然,白马甲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9、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

10、25年,相比一个城市的兴衰流转,显得短暂。但对一个人来说,却足以酿出浓厚的乡情。---《舌尖上的*》

11、这是巨变的*,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舌尖上的*2》

12、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舌尖上的*2》

13、传承*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舌尖上的*2》

14、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舌尖上的*2》

15、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人叫它“缘分”。---《舌尖上的*2》

16、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

17、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18、这是巨变的*,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19、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20、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21、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式的人生,更折射出*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22、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23、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24、*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25、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人叫它“缘分”。

26、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

27、不是所有的秘境都隐藏在崇山峻岭的处女地,繁华都市,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境,露天的滚油旺火,深灶铁锅,烹炒出浓香四溢的街头料理。鲜虾云吞,手工竹昇面,牛筋软糯,虾子清鲜,厚实的味道,深刻进这片社区斑驳的岁月。顽强的味觉记忆召唤人们,一路追随。

28、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

29、美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人的饮食哲学。

30、精打细算,亲力亲为,是上海男人做事的*惯。

31、所谓心传,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新年,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32、昂贵的玛仁糖,层次丰富的手抓饭,只要对自然和时序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

33、三月回暖,播种南瓜,丝瓜,等待萌发成芽;四月蝴蝶化茧,砍取枝条,给山药搭好支架;五月,燕子筑巢,准备秧苗,菜园等待施肥;夏种之后,玉米成熟,丝瓜,南瓜可以收获;待到九,十月,播种藠头,静待来年开春生长,四季轮回,应季而作,应季而收,*农民用祖先的经验,获得丰沛的回报。

34、别人眼中的虚度生活,在我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时光。

35、五味使*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36、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37、这是巨变的*,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38、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衡,不仅是*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39、匠人创造历史,文人记录历史。

40、吃过早茶后,她的主要任务是准备晚饭。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通用5篇(扩展2)

——舌尖上的中国实用5份

  舌尖上的中国 1

舌尖上的中国_1200字

  “美食”“纪录片”“人文关怀”三个词表面上看来并无太多瓜葛,但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细腻温润的镜头、恰如其分的文字以及现场同期声完美的将它们糅合在一起,让大江南北的观众们守在电视机前,享用它所带来的精神饕鬄盛宴。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大全,更戏称为“吃货指南”。但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不是一部美食片,而是一部彻彻底底地记录片,是一部对“饮食文化”的追溯片,是一个对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片”《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魅力是让□过美食了解中国,因此,每一集的主角并非食物,而是人。

  “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陈晓卿说,食材无上下之分,讴歌劳动者,敬畏自然,感恩生活,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传达出的一种对待食物的原始态度。在《转化的灵感》一节中,第一幕便是炭火上的豆腐球随着轻快的音乐在竹编上跳动。随着镜头的推进,当地居民用竹签子将豆腐球一一串起、蘸酱、入口。看着镜头前那油汪汪、红嘟嘟的小孩的嘴,即使是在电视机前,也能想象出那该是何等的美味。起初,煮熟的大豆无法引起食欲,更是让人有胀气感,所以迫切的需要寻找方法。而国人,则运用风、水、阳光、豆腐间微妙关系,从温润多雨的江南,到中国腹地,再到干旱的大漠;从由井水塑造的豆腐球,到大豆磨成的豆腐块,再到由鲜牛奶发酵而成的奶豆腐。一块普普通通的豆腐竟是有完全不同的做法。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中国豆腐其本身的“清贫”气质。也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国人——安于清贫、顺其自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在明亮的阳光和当地人或嘈杂或静谧的街道的画面中,导演并没运用太多的无声源音乐来为此装饰。也许,他也认为国人的美食已是美轮美奂,无需再添加修饰吧。在影片中,豆腐成型的关键步骤就是水,水是对豆腐的塑造,似乎就像水能滋养人灵性与觉悟。但笔者却以为,豆腐无限包容的.个性更是能够给予国人足够大的想象空间。“桑拿天不做毛豆腐”这是影片中黄山市毛桂荣对大女儿传授的经验。我十分惊讶于中国人对霉菌这类微小生物的应用得心应手。而绍兴的黄酒更是应用了天时地利人和——天、风、空气、菌,这一切捉摸不定的元素。

  也许这一切的成果都像影片中解说的一样“漫长时间中,一切的变量都会消失、修改,更有新变量的出现。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交给时间。”镜头下,青石板房内有些昏暗,老赵一家围坐在已略显残破的矮桌周围,拿起清白分明的大葱蘸了蘸放在桌子中间用大碗装着的酱料才送进嘴中。大口咀嚼。或许这同东北人直爽的性格所致,他们吃的菜肴并不珍奇,蘸的作料并不好看。但那样貌“粗犷”的酱料正如当地人粗中带细的性情一般,那么细腻、美味。时间流转,生命红火。所有这充满生命力的转化,所打造出的风味,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形成一种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然而在笔者的眼中,《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荧屏中那艳丽的美食,更是美食背后所投射出来的人文的东西,《舌尖上的中国》笼括了中国各个地区大大小小的美味,让我们在观看的同时不禁会想起儿时妈妈为我下的一碗面条,爸爸为我炒的一盘番茄炒蛋……这是不能够用词汇表达的。想必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都可以用“共鸣”这个词来形容。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韧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 2

  这段时间,观看了中央一套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的情景让我非常感动,在大流口水的同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有如下的体会:

  一、纪录片里面很多美食我们没吃过

  第一ji至第七jijiji都有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们吃过的寥寥,而且我们发现,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费功夫的。在速食泛滥的今天,在流水线充斥的现在,在添加剂无所不能的当下,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贵的馈赠,哪里才有浸透着汗水和辛苦的美食?因此,这一切,只能在电视里,不能在肚子里。是电视唤起了我们对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灵感的转化

  我是陕西人,看了第二ji“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较熟悉。那个陕北卖黄馍馍的人我似曾相识。

  他说,老天爷会把钱给勤快人,不会给懒人的,我觉得他的这句话是这部纪录片的灵魂,豆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豆腐,大米经过发酵可以酿成美酒,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辛勤和汗水可以转化为美好和幸福。

  三、我们的田野

  钢筋和水泥里长不出来美食,忙碌和焦灼品尝不了美味,但是我们都已经为了生活住进了城市。被钢筋和水泥锁定后我们发现我们心里却一直存在着一片长满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们心里的净土。为了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师傅让人拉了三卡车土,把自己的楼顶开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长满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鸟语花香,晚上有邻居聚餐,楼顶上满是开心和快乐。

  中国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

  《舌尖上的中国》是我看过中文纪录片最好的一部,感觉像是看到了bbc《美丽中国》的续ji,里面有不少镜头就是直接从《美丽中国》剪切的,甚至连海报都有几分神似。

  《舌尖上的中国》打败了同时段的热播剧,几乎创造了一个中国纪录片的奇迹。之前央视出品的不少纪录片,拖沓冗长,解说沉闷,而这部纪录片明显借鉴了《美丽中国》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镜头切换简洁明快,解说词设计得也恰到好处。以食文化为窗口,渗透人文的关怀,虔诚的态度,尊重劳动,尊重自然,尊重传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导演陈晓卿表示“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舌尖上的中国 3

  用三句话评价《舌尖上的中国2》

  1、美味只能来自乡野;美味与民俗共传承。那些舌尖上的味道,是*凡朴实的双手所创造;而那些摩肩接踵的熙来攘往,也无非“赚生活”的辛苦与疲劳。真正的美味,不是五星级大厨的烹饪,抑或时代潮人的午后甜点;而是生活的滋味。

  2、与其说食材的索取是人类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不如说是人使尽十八般武艺,对每一寸土地残忍地剥削。

  3、即便是吃也要吃出文明的深度。与其说这是一个专属于美食的游记,倒不如说这是一次对民俗与文化饶有滋味的思考。

  如何做文艺的吃货

  舌尖上的中国,我认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诉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诉你,怎么吃,和谁吃,在哪里吃,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吃。我不希望我是为数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哭的人,不是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为了他的那一句家乡味。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一直很棒,你难以想象的动人,顽固,竟然都可以成为味道的形容词,我们这才不止一次的觉得,原来,味觉也是情的来源。加上背景永远“勾人”的男声,画面的质感和清晰度是一如第一季,给人身临其境和心旷神怡的曼妙感受。所谓生活,除了柴米油盐,全都是人情世故。所以当看到为生计奔波,远走他乡的国人的时候,谁没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带入了进去,谁没有设身处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

  舌尖的成功远远不止是吃那么简单。这部超脱了纪录片意义的纪录片实在是给人了大于更实际的现实的震撼。虽然你知道这是摆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一张淳朴的脸上的每一丝感情,都是不掺假的真实。偶尔的背景音还是在不断的提醒着我们,中国的现状,虽然伤感,可是越是这样,传递出的人文关怀也就越加的浓烈,不同于那些新闻里的,法制频道里的念白,人们在这种打开心灵和感官,专注于感受的时候,传递出的这样的情怀,这样的信息,才更加被人接受,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们的恻隐之心。

  “爸爸,你太厉害了。”

  “当爸爸的很能干的。”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给了我异样的感动,不管脚步有多远,心永远都朝着故乡的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难,都要记得一种永恒的感动,家,是最最温馨的港湾。

  我不是个合格的吃货,不然就不会美食当前还有时间拿着手帕纸流泪。但是我是个有感情的文艺的吃货,所以,舌尖就是这样的,在每一个抑扬顿挫的声调之间,把不仅仅是如何吃,更加是对于中国的热爱,对于社会的关爱吗,对于家乡的思念,全部勾引出来,让你欲罢不能,又沉醉其间。

  所谓的根正苗红,若是做到这样,倒也真真是,不负恩泽。

  舌尖上的中国 4

  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的热播,引起了全国人民对“吃”这个词的连锁反应——关于美食,关于中国文化,关于吃的历史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由这部纪录片引发的“舌尖体”也在网络上流行起来。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也唤起了观众和我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情。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过七旬的鱼把头,在严寒中起早贪黑的张网打鱼,并在除夕夜当晚,与家中大厨一起,为全家奉上了一桌美味的全鱼宴,也为观看纪录片的观众送上了一次绝美的视觉享受。

  这部记录片的结构是传统的绘圆法结构,即纪录片的主题就是一个圆心,以这个主题为圆心,不断地向外扩充内容。这一集的主题是“自然的馈赠”,整集片子的画面内容都围绕着“馈赠”二字展开,片中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物产——莲藕,东北的大鱼以及海鱼等等。所有的内容都围绕在主题这个圆心的周围,将主题不断地扩展和充实。

  随着记录片艺术的不断改革进步,现在的纪录片不再仅仅追求对一个完整事件的全称跟踪记录,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纪录片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即纪录片的主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去呈现,而在故事中要突出一个主要的人物和他的命运发展。在渔船的船长带领着他的船员们出海捕鱼的那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重担在身的船长,他一个人的决定掌握了周围所有人的命运,他的决定就决定了能不能捕到鱼。在这一部分中,导演将人物命运化刻画的非常的好。第一次打捞,捞起的渔网中竟然没有鱼,而是只有几只水母,这也就宣告了这次捕鱼的失败。在这里,捕鱼失败是导演有意再造的一个喜剧性场景,其目的就是为了无限的放船长在捕鱼失败后的焦虑和迷茫,从而增强影片的戏剧性。从这一个事件中,就将人物的命运感体现了出来,为观众留下了悬念和遐想的空间。导演对于人物命运感的成功塑造,也给观众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让观众在看美味食物的同时也参与到片中人物的命运中去。导演有意的在片中加入一些“波折”,看似与食物本身无关,但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融入到食物中去。

  在片中,导演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比较细致入微。这部纪录片看似是一个讲述中国美食的片子,但是在每一种美食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东北全鱼宴的背后,是那个掌握着所有捕鱼者命运的鱼把头。导演在刻画这个人物时,通过用*景、特写拍摄了很多鱼把头的表情与动作,展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变化。例如在冰面上捕鱼时鱼把头镇定的表情;在买福字买对联时,脸上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除夕夜,与家人一起吃全鱼宴,脸上则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导演抓住了人物表情的细微变化,也就抓住了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完整的刻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

  本片对细节的塑造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在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表现那些精致的食物。在鱼把头家里制作全鱼宴的过程中,特写镜头无处不在——家中大厨用刀切鱼的动作,用手拌馅料的动作,包饺子的动作,都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重点展现人物的行为过程,让观众能更*距离的看清人物一步一步的动作;在做菜的过程中,在全鱼宴的餐桌上,也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表现特定的有表现力的东西,以展示表现食物的色泽与细节,这样*距离的观察,能让观众更加有品尝欲。在拍摄这些特写镜头时,导演与摄像也非常注重用光,选择好的光线条件去拍摄,这样更能够为食物的表面增色,达到一种美轮美奂的效果。细节的刻画不光只是在画面上,在音响方面的细节处理也是非常的成功的。捕鱼时渔网的声音,马在冰面上跑的马蹄声,制作全鱼宴时的切鱼声,煎鱼时锅里发出的油声,都被导演有选择性的录制下来并放大,让观众能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这些动作的真实,仿佛是身临其境。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所说:他是怀着一种对事物的情感和敬意来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也是用画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事物的故事,更是关于时间空间、关于文化以及关于情感的中国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 5

他们都张大了嘴巴,

这是舌尖上的中国。

蚂蚁们在牙齿缝隙间绕行,

我这些楼上楼下的邻居。

每一次的咀嚼,

都惊心动魄。 ( )

蚂蚁们尖叫,哭喊着,

四散逃窜。

他们不知道,安然地

用纸巾擦了擦嘴,

优雅地端起茶杯,

慢条斯理地品茶。

蚂蚁们牙虫一样,又开始

紧张地舔舐着牙缝间的食物。

间或碰到了伸进来的牙签,

非死即伤。

总有一些蛀空了的虫牙,

让蚂蚁们暂时躲藏,安身。

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

总有越来越多蛀空了的虫牙。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通用5篇(扩展3)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通用20篇

  天亮堂堂的,温顺的阳光投射进来,呈现出一派美好的景象,同时衬托出我愉快的心情。

  寻找食材,艰难做准备

  我打开冰箱,拿出胡萝卜、玉米和肉,便开始切了。可胡萝卜就像被涂了油一样滑溜,一下刀,向前滚,向后滑,弄得我火冒三丈。可我还是切不中它,我又不敢用手压住胡萝卜再切,怕切到手。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所有食材准备好,接下来就要开始炒了。

  炒菜被油烫,差点就毁了

  我把食材放进锅里,加了些油开始翻炒。原以为此次炒菜应该是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突然,一滴油溅在手上,痛得我呜呼大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开始不敢靠*锅了。我不去动锅,想着让它自己在被火中自动加热。忽然,我闻到一股味,不好!要焦了!我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焦急地拿勺翻动几下,才不至于毁于一旦。

  “千辛万苦”终炒好,美味

  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炒好了,我把菜盛上来,就开始品尝我的大作。我夹起一块牛肉放入口中,牛肉在嘴中散出阵阵香味。吞进咽喉,香味仍在咽喉中飘荡,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开始了舌尖上的'美味之旅,我提醒自己不能再吃了,要不然一盘菜就被自己吃光了。我笑了笑,为我的大作点赞。

  看着手上的创口贴,我不禁体会到母亲天天为我们炒菜的辛苦,又想到自己能独立,能为母亲分担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的?

  今天我接受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自己做菜。做什么呢?唉,对了,爸爸炒的鱼香**很棒,不如学学吧!于是,我开始去买菜和调料。对于从来没有做过菜的我,不禁为调料和食材搞得头都大啦,挑食材和调料就挑了半个小时才挑完。

  走进厨房,我先把菜洗干净,再把肉洗一洗。切成**,在切的过程中我偷工减料了,见肉怎么切都还是切不细,我就把本该切**换成了切肉条。把胡萝卜切成丝,把木耳泡好,香菜切好,各种调料准备就绪!

  油锅热后,我往里倒些油,又手脚忙慌的把肉条放了进去,只听见“唰”的一声,吓得我忙往后退。锅里的油飞溅了起来,还是溅到了我的手上。“哎哟啊!”真疼。气得我要拿起炒勺去进攻了,把肉条打的心服口服。然后再放进胡萝卜,可是这胡萝卜像是不想跳进这个滚烫的“游泳池”,在把它放入锅中的时候,不时地往下掉,气得我一把抓起掉了的胡萝卜冲洗后扔进了锅里,心里不服气地说:“敢跟我斗,有你好看的。”

  突然,我闻到了一股糊了的味道,可能是对我的报复,锅里的肉都快糊了。我“啊”的一声尖叫起来,爸爸闻声赶来说:“怎么了?”我急得不知道要说什么,“快,快,看一下锅里!”最后还是在爸爸的帮助下,完成了这道菜,我品尝了一下,还算不错。

  舌尖上的美味,不靠长期的锻炼是做不出来,品尝不到的。因此,我要好好下一番苦功夫,尝尝自己的硕果。

  大家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吧!我也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舌尖上的美味吧!

  登场美味---青椒鸡腿肉!它乃至出于奶奶的铲下。

  镜头一:色。

  青椒鸡腿肉,绿色无公害,安全无污染。香喷喷油光发亮出现金光灿灿颜色的美味鸡腿肉,再配上青翠欲滴让人倍增食欲与口感的.青椒,再加上调味的味达美,简直就是一副美妙绝伦的美图!

  镜头二:香。

  晚上刚一回到家,就有一股美味直往鼻子里钻,我狠狠的吸了一口气,闻到了有猪排;白菜炖肉;酸辣土豆丝;还有一股莫名而又奇特的奇香特别的吸引着我,它是那么的诱人,让人着迷,我完全被这股奇香所吸引,它的奇香盖过了所以饭菜的香味,我赶快大步奔了过去一看究竟,原来奶奶还炒了一盘青椒鸡腿肉。

  镜头三:味。

  我洗净了双手,准备大快朵颐,我夹起一块最大,最好的鸡腿肉,放在嘴里狠狠的撕下一块肉,拼命的咀嚼,那肉越嚼越香,肉非常有筋道,加上味达美的香味,咸度也刚刚好,吃的我鼻子嘴巴上全是油,奶奶微笑着站在一旁笑着说:“别急,慢慢吃,锅里还有呢”

  啊!我的舌尖美味---青椒鸡腿肉,我爱死你了,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也流口水了,有机会我请你们吃我奶奶做的美味鸡腿肉哦。

  酸奶,能算上是大众认可的美味甜点之一吧。这不,我就是个超级酸奶迷。它既酸甜可口又美味无比,还富有其他食品普及不到的有机细菌——双歧(qì)杆菌。饭后来一杯,还能有助于肠道吸收。酸奶还能抵制有害细菌的繁殖,阻碍人体吸收有害细菌分解的毒素。还能给你的牙齿做健身运动哦,它还能延长寿命!更重要的是,酸奶那淳朴软滑爽口的味道,喝上一口,绝对会让你流连忘返。

  今天放学,我妈妈一边开着车,一边对我说:“今天有个大大大的惊喜给你哦!”“神马惊喜?”“下车了再给你说。”哼,老是给我卖关子,我想到。只不过我还是翘首以待惊喜的到来。

  终于等到了下车的时间,我迫不及待的推开车门,妈妈打开车门,拿出了一个类似于电饭煲的东西,我一看,令我大吃一惊:“原来是酸奶机!!

  “妈妈,你太好了,thank you!”说着,我就像抢劫似的一下子抱走了酸奶机。

  一回到家,我对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一起做酸奶吧!”无奈妈妈只好答应。哈哈,看看自己做出来的酸奶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翘首以待。

  我拿来了一大堆“特仑苏”牛奶。

  全部都“嚓嚓嚓嚓”的剪了个粉碎,但还是“误伤”倒到了自己的身上。把纯奶倒进了锅里,然后,妈妈把锅盖盖了上去。把火开到了“大火”位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问。“先把纯奶煮沸,生的纯奶可不能发酵。”哦,看来喝上酸奶的过程还不容易啊!正当我要走的时候,突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我如临大敌。还以为出了意外,我立马箭步冲上关掉了开关。“那只是他发出的声音而已啊!”妈妈解释道,哦,煮牛奶还会发出这样的声音,真是无奇不有。我闻了闻,牛奶发出浓郁的香味。这时,它上面还结了一层薄薄的,淡淡的皮。“这是‘奶黄金’,奶皮吧。”“对,它能补充营养和蛋白质呢!”哇塞,奶的价值竟然这么高啊,我还是低估了牛奶。煮好后,冷至30°~40°。再把它倒进了酸奶机的桶里,拿出一包“乳酸菌”和一包“双歧杆菌”。洒在了里面,和煮好的牛奶搅拌在了一起。这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浓郁又悠远。

  虽然对酸奶的成功是满怀期待,但接下来就要经过漫长的等待了。

  “啊!先是一种麻辣味入了我的舌尖,接着便是一阵香喷喷的肉汁味侵入了我的口腔。啊,真香!”

  这还要从我们这节作文课说起,我看见悦悦拿出了饭盒,就迫不及待的想打开研究研究,一打开饭盒,一碗热气腾腾的尖椒**就映入了我的眼帘,真让我垂涎欲滴。青绿色的.辣椒加上翠绿的大葱,在加上白白胖胖的大蒜,还有“大首长”**,简直就是人间美味。这时我就像“火烧眉毛”一样想尝一口。刚把鼻子凑过去,便闻到了一股麻辣味儿,还不由自主的咳嗽了几下,紧接着便闻到了大蒜那刺鼻的味道,一下子我就呛住了。啊,一种香喷喷的肉汁味围绕着我,真是“口水直流三千尺,不吃实在不解恨。”“呀!终于能尝一口这碗美味了。”对于我这个“吃货人设”来说,我当然会夹一大口吃掉了。咬一口,顿时香菜的肉汁溢满了我的口腔,在咬一口,又拉又香。哇塞,这也太香了吧,不得不佩服悦悦妈妈的手艺,简直就是五星级饭店的大厨子做出来的,甚至比那还高级。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昨天在手机上看到的做法,只见先是把尖椒洗净,切丝,把猪肉切成丝,把锅中加入油,让油在七成熟时放入葱和姜,然后放切好的**加一点酱油和香油,把尖椒放进去,翻炒,加上盐,就可以出锅了,一碗完美的尖椒**就完成了。可以说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了香。真是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美味。我喜欢把**倒进米饭里,搅拌好,拿勺子一勺一勺的挖着吃。

  我爱北京的烤鸭,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但我最爱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尖椒**。

  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每当孩子和朋友玩耍受伤回来,他对过世妻子留下的缺憾,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传来阵阵悲凉的'低鸣。

  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

  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一路上担心着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可孩子总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担心。然而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就寝时,突然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儿子的,一阵狠打。“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脏要给谁洗?”

  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体罚孩子。

  “我没有……”孩子抽抽咽咽地辩解着:“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进了棉被底下保温。

  爸爸听了,不发一语地紧紧抱住孩?看着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泡面,啊,孩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

  孩子即使再年幼,也有他们的尊严,如果父母发现错怪了孩子,要勇敢向他们说:对不起!

  要说我最喜欢的零食,那当然属美味的薯片啦!它虽然没有像果冻那样晶莹剔透,没有像糖果那样甜甜的,更没有像巧克力那样丝滑,但它咸咸的、脆脆的味道让我回味无穷。

  每当到了星期六下午,我的脚就会不由自主地跑到爸爸那里,软磨硬泡地吵着要买一包薯片解解馋。爸爸比较心软,就会偷偷地给我买上一小包。当拿到薯片的那一刻,我的心简直美的呀会在天上飞。

  我仔细地打量着手上的'这包薯片。只见它方方正正的,上面写着《经典薯片》这四个字。我轻轻地撕开包装袋口,一阵阵青瓜的清香扑鼻而来,金黄色的薯片正静静地躺在里面。椭圆形的,一片一片正整整齐齐地排着队呢!哎呀,口水都要流了下来,我赶紧拿出一片,咬上一口,清脆的“咔嚓”声顿时响了起来,嗯,太~美味了,一片两片……不一会儿整包薯片就底朝天了。真的还想再吃上一包,可是妈妈不允许我再吃了。

  薯片虽然美味,但可不能多吃哦!因为薯片是由土豆经过切片,在高温下油炸加工制成,含有很高的热量,有的薯片还含有高盐,不能长期食用,只能像我这样偶尔解解馋啦!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县城——定远。

  我从小就喜欢吃水饺,对水饺情有独钟。一个个水饺仿佛一艘艘可爱的小白船,每次看到这些小白船,我都会想到妈妈、想到家乡。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的特有方式。据说,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大年三十那天,为了晚上能吃上一顿美味的饺子,家家户户都早早起了床,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包饺子的材料。大家一边忙活,一边有说有笑,真是其乐融融。这是我心底最温暖的记忆。

  这一盘美味的水饺是用面粉擀出来的面皮,馅是用韭菜、粉丝、鲜肉等等洗净、搅拌、烧熟。再通过妈妈那双灵巧的手变成香喷喷的饺子。饺子做好了,就要把它放到沸腾的开水里煮,煮饺子一定要有耐心。过了两三分钟,饺子在水里自由自在地东躲**。又过了一会儿,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水里活蹦乱跳,嬉戏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锅子里面的饺子也一直在沸腾。过了不久,我见时间已到,便连忙拿来一个碗,盛了几个饺子,煮熟以后饺子皮晶莹剔透,亮晶晶的,咬一口满嘴的香味,美味极了!它包含了我们一家人一起包水饺,幸福温暖的味道。

  有人喜欢吃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有人喜欢吃香喷喷的牛排,而我最喜欢吃的还是我们家乡的美味--麦饼。麦饼的颜色是黄中还带着一些白色,其间还有一种焦褐感。它的样子,看上去圆溜溜的,像一个金黄的大太阳。它的上面还点缀着一颗颗香喷喷的芝麻。我看着麦饼,忍不住地用鼻子闻了闻,一股小麦的清香钻进了我的鼻子里,我瞬间口水直流三千丈。我毫不犹豫地吃了起来,一股浓浓的小麦味充斥着我的口腔。然后一种软绵绵的口感在我的嘴巴里荡漾,接着梅干菜的咸香和香喷喷的牛肉味又合二为一,这简直就是世界一绝呀。

  麦饼不仅好吃,制作方法也很特别。先把面粉用水和匀,然后用棍子用力地将面粉制成饼状。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材大块的放进面团里。接着再揉成一个团。再放入热乎乎的壁炉中,等待几分钟后,就会有一股香气在空中打滚,闻到着味道的人们总会聚集在店门口。最后再撒上几粒芝麻,就算大功告成了。

  关于麦饼也有一个精彩的小故事,相传古代温州人为了抒发自己对秦侩的愤怒,所以做了卖国比饼。随着时间的推移,卖国饼也变成了现在人们都爱吃的麦饼。

  这就是我们的麦饼,远方的顾客,如果有时间一定要过来品尝品尝哦!

  台上老师笑语盈盈,台下学生垂下口水“三千尺”。

  老师微微一笑,仿佛吊我们的胃口:“猜对了可以吃多点。”

  顿时,教室如同炸开了锅一般。同学们那是饿得“魂飞魄散”,全然不顾形象,大喊大叫起来——“海苔饼!”“板栗!”“猫耳朵!”

  老师麻利地打开了纸袋,一股浓香顿时充斥了整间教室。同学们两眼发光,直勾勾地看着那金黄酥脆的油赞子。

  “耶!是矮酥油赞子啦!”大家欢呼起来!

  那浓香,混合着植物的清香和油的酥香,无时无刻不在撩拨着我的心弦。

  只见那油赞子拧成一团,细细观看,竟也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忍不住了,忍不住了!我瞪着捧在手中金灿灿的.油赞子,一口咬了下去,随着轻轻的“嘎吱”一声,那酥酥的浓厚之味顿时在我的口腔中爆开。它没羊脚蹄松软,没海苔饼酥香,但是咬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我迫不及待吞了一下,它立马进入食道,滑入我那空荡荡的胃中,冰冷的身体瞬间有了一股暖流。此刻,不仅是肉体的享受,更有灵魂上的升华。

  再咬一口,唇齿舌尖满是那香喷浓郁的滋味,细细品尝一番,回味无穷。

  那种味道,如同千万支香蕉在油中蹦跶后在你的口腔中“大闹天宫”,又如同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在嬉笑打闹,然后依依不舍地滑到我的食道。啊!此生无憾了!不愧是宁波的特产。

  它可真是罪该万死,短暂的幸福之后是那无穷无尽的思念和牵挂。

  矮酥油赞子,我会找到你的!你一定要给我等着,就算是走遍天涯海角,也会找到你!

  幸福无处不在,对我而言,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吃。我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美食家。美味尝了不少,然而我最难忘的却是这过桥米线。在说这道美食前,得先来说说关于它的动人传说:一个书生在桥端念书,妻子每天都要送饭给他,可有时端去的饭菜会冷掉。有一天。妻子偶然发现滚烫的鸡汤能把生肉片给烫熟,而且味道非常鲜美。于是,妻子熬制好一锅鸡汤,把米线、生肉片和各种蔬菜装好一盘,过桥送给了书生,书生吃后啧啧称赞。于是,这过桥米线的做法和名称也就慢慢传开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发现,过桥米线好吃的关键就是那锅汤。后来的人,不仅用鸡,还加上鸭和筒子骨一起慢火熬制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一锅吸收了肉骨中精华的又白又鲜、香喷喷的`高汤就做好了,滚烫的高烫用一个保温的砂锅盛上来,然后你就可以动手把切好的肉片先放进烫里,然后依次放鹌鹑蛋、酥肉、鸡肉、草芽、玉兰片、豌豆尖,最后放入米线。不一会儿,一股浓浓的香味弥漫开来,黄的蛋、白的肉、绿的菜,还有那滑顺的米线,一道绝世美味就可以享用了!

  开吃吧!烫水稀里哗啦,口中的米线软中带韧,越吃越有劲儿。眼前这碗如诗如画充满传奇美味的米线下了肚,满心温暖。哇,过桥米线,难忘这舌尖上的美味!

  看,它穿着绿色的衬衫,有着黄色的皮肤,在棕色的大海里游泳,你们猜它是什么?

  哈哈,它就是《蚝油黄瓜》,它的味道非常的鲜嫩,很香又很脆,闻到那股香味,我马上毫不手下留情的抓了一块放进嘴里,它让你爱不释手。

  蚝油黄瓜是一道很下饭的菜,它让我不停地流口水,在我的幻想中里感觉流了一大盆似的,我呆呆的望着它,真是垂涎欲滴啊。

  当我吃了第一口时,就在“梦幻”里想到了以前外公给我做的蚝油黄瓜,那些汁马上向火箭般的速度飞进我的喉咙。外公在我的心目中是多么的疼爱我,关心我,我非常感谢他,我有一个好外公,蚝油黄瓜真是可口无比。

  但是我建议下次不要做的那么咸,不过它的味道是油而不腻,我本以为它不是那么好吃,但是正好恰恰相反,原来是那么的好吃,我又想起了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以后我也要做好吃的给妈妈,我感受到了做这道菜的人给予的温暖,和甜蜜。

  就在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话:不管这道菜做的好不好吃,只要有家人的温暖,你就是最幸福的。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调技艺精湛,举世闻名,在世界拥有“饮食王国”的美誉。我可以毫不谦虚的封自己“小小美食家”,因为我对菜颇有一番研究。光说菜名我就能滔滔不绝的说上百种。北京烤鸭、内蒙古小肥羊、山西刀削面……但作为“美食家”的我不仅得会吃,还应该会做菜才行啊。说干就干,今天我就要做一个柿子炒鸡蛋!

  我和妈妈先到楼下的菜市场,去采购原料。我精挑细选了一些鸡蛋和西红柿,鸡蛋特别新鲜,西红柿又大又圆。

  回到家,我选择了两个漂亮的西红柿洗干净,切成小块准备待用。再拿两个鸡蛋备用。可是鸡蛋圆圆的在桌子上滚来滚去,突然间一个鸡蛋掉在了地上,摔碎了。“哎,真是不小心,浪费了。”我又小心翼翼的拿了一个鸡蛋,打入碗中,用筷子搅拌均匀成蛋液。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炒鸡蛋了。妈妈在一旁提醒我,要注意安全。

  开锅热油,我先将蛋液到进锅中,只听“滋啦”一声鸡蛋液在锅里仿佛开出了一朵黄色的花。我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快看,多漂亮!”正高兴呢,一滴调皮的油溅到了我的手上,哎呦,好疼。妈妈紧张的看了看我的手,说她要帮我继续炒,我告诉她我不能放弃。接下来把鸡蛋先盛到盘子里,然后继续炒柿子。柿子炒的差不多了再放入鸡蛋,继续翻炒几下,放入盐,蒜末。成功!

  看着我的胜利成果,我和妈妈赶紧尝一尝。怎么回事,这么咸,原来盐放多了。看来做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妈妈每天都给我做饭真是辛苦啊!以后我再也不挑食了。

  要说有什么好吃的食物让大多数同学在每天下了第四节课后都三步并作两步赶到食堂,只是为了能尽快尝到它,我想这种食物的真面目应该就是“面食界”的芝士意大利面了吧。就算没有品尝过的人,也一定能从那狭小空间中摩肩接踵的同学们脸上兴奋的表情看出来,这位“意面高僧”的味道一定不是盖的。

  这一天,我早早来到食堂,放下书包后马不停蹄的去买面,只想赶紧见到那位“脸红害羞的少女”。在度日如年的等待中,我终于等到了她。望向她的脸,上面浮着一层发光金光的芝士,它们极富柔性,就像女孩的头发。在这其中夹杂着一些圆圆的肉粒,像极了阳光少年脸上的代表阳光的.小小雀斑。她的脸是粉红的,这其中一定饱含了生命的活力,还有一丝丝的羞涩。

  如果你凑*鼻子嗅嗅,你会发现她除了酱汁的香气外,还参合着属于芝士的那份甜,用筷子碰一碰,她就会赖叽叽的缠着你不走了。将芝士与意面混合成那种红里透黄、黄里透白的样子,会让你控制不住自己的口水,想尽快接触到她。这时候你终于忍不了了,决定让嘴巴来欣赏“她的美”,你能清晰的感觉到她在挑逗你的味蕾,接着抚摸你的喉咙,顺着你的脖子,最后进入胃,那感觉比在酷夏中喝杯冰水还要舒服。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形形色色的食物,但很少有人能注意到那种简易但却能真正让你感到惬意的美食。学校能将意面做到这般极致,双膝都要跪下了。

  吃汤包其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妈妈的吃法,一种是我的吃法。

  妈妈的吃法是这样的`:先用筷子轻轻夹起一个汤包,夹的时候,用力要均匀与温柔,不然一不小心,汤包就破了。然后轻轻地放到自己嘴边,用牙齿咬开汤包底部一个小缺口,让鲜美的汤汁缓缓流入嘴里。等把汤汁吮吸干净后,再把只剩下皮子与肉馅的汤包蘸了醋,分几口慢慢吃下。

  而我的吃法是这样的:先用勺子把汤包舀到自己的小碗里,然后用吸管像打针一下**汤包的中央,接下来像蜜蜂吸蜜一样把里面的美味汤汁吸得一干二净。然后拿起放醋的小壶往汤包上洒几滴醋,再用勺子把汤包一口送入口中,最后包着嘴巴,慢慢把整个汤包嚼碎后吞下,舒服极了。

  你是怎么吃汤包的呢?

  豆荚们过年大鱼大肉等油腻东西吃多了,该换一换清淡口味了。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道清淡一点的小吃——洛阳特色小吃“浆面条”。

  凡是喝过洛阳浆面条的人,提起这味,立时会觉得余香满口,回味无穷。它虽然是中原面条饭食中的一种,但它那特殊的原料和特殊的做法,使浆面条与普通面条的味道截然不同。

  浆面条的主料是面条,但配料是关键。因为煮浆面条的水不是常用的清水,而是一种特制的面浆,所以做浆尤其重要。浆水做得如何,决定浆面条质量的好坏,也说明主妇烹调手艺的高低。

  做浆时,先把绿豆或豌豆用水浸泡,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放在盆中或罐里。一两天后,浆水发酵变酸。把酸浆倒在锅里煮至80℃的时候,浆水的表层泛起一层白沫。这时,要用勺子轻轻打浆,浆沫消失后,浆体就变得细腻光滑,放入香油、五香粉等调料。浆水煮沸时,把面条下锅,勾人面糊,再放入盐、葱、姜、花生、芝麻、黄豆、芹菜、辣椒等调料,这样,浆面条就做成了。因为这种煮面条的方法是在浆水中下面条,所以洛阳人都叫它"浆面条"或"粉浆面条"。

  浆面条是洛阳人的家常饭食,也是当地的`一种风味小吃。在火车站、集贸市场、大小街道的各个餐点,浆面条随处可见。它香气四溢,诱得人们驻足不前,也给外地的客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

  豆荚们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也想来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浆面条”呢?

  大年三十,我们全家开车去东阳,那是妈妈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我的味蕾和我的心情一样激动、兴奋,想着期待已久的美食。我开始了踏上找“舌尖上的美味”之旅。

  我们很快就到了外婆所在的村庄。整个村庄特别热闹,家家户户都点起了土灶台,绫炊烟已经把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美味的饭香中。外婆见我们来了,来不及脱下困裙就直奔过来抱了我一下。她塞给我一个压岁红包,然后就拉着我一起去看菜谙。外婆早就猜出我最想吃的是外婆烧的招牌菜一慢头夫红烧内笋干油豆腐。今年我提议由我来烧这道菜。我告诉外婆我在家里也经常燒些家常菜,外要有点不放心但还是欣然答应了。

  灶台上放着外婆准备好的一盘刚炸好的三角形油豆腐,黄灿灿的若千漫泡好的老笋干,一块肥腹参半的土猪肉。外婆耐心地和我讲了下烧这道菜的步骤,第一步是炒糖第二步待糖炒成红色炒肉第三步“第六步是加油豆腐,再炖半小时。最后稍稍收收汤即可。

  我和外婆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我在土灶烧红烧肉,外婆在旁边的煤气灶上炒其他菜。外婆一边娴熟地烧着每一道菜,一边指导我烧烧肉。没过多久,我们把香喷喷的年夜菜全部烧好了。我看着飘香四溢,吸收了红烧肉的油水和作料香味的油豆腐,忍不住用筷子夹了一块咬上一口,新嫩多汁,味道超签啊!外婆递给我一个馒头,夹上红烧内和油豆网,就更好吃了,比基的汉堡要更营更好吃。

  我帮着外婆吆喝道:“大家快来吃饭啦,快快入座。”大家都找好位置入座,称赞我的厨艺。一大家子围着圆桌,其乐融融地吃着经典的家乡菜。《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而我心中“舌尖上的美味”是一道团圆菜,一道能把五湖四海在外工作、游学的子女和老家父母团聚在一起的美食。

  随着大人们的干杯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实在是一个难忘的充满新年味道的年夜饭。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是真正找到了“舌尖上的美味”。

  钱阿婆是我的奶奶,她是我们家的厨神,她能把所有的食物变得很美味。

  一天放学后,我一进门,就冲向厨房,因为我早就饥肠辘辘了。厨房里飘满香味,香气扑鼻,“是鸡汤。”我大叫。“真是狗鼻子!”阿婆满面笑容。

  一提起鸡汤,阿婆就会把腰板挺得直直的,非常得意。鸡汤可是阿婆的招牌菜,阿婆说:“她的鸡汤在全世界都很出名的。”可我问过别人,没有一个人知道这道菜!

  阿婆煮的鸡汤从器皿到选材用料都非常讲究,锅是祖传的砂锅,鸡是乡下散养的草鸡,阿婆煮鸡汤火候把握得很好,通常煮三个小时,鸡汤先用大火煮半个小时,再用小火慢慢地炖。阿婆煮的鸡汤色清亮,不浑浊,上面飘着淡淡一层鸡油,让人垂涎三尺。汤里经常会放些笋、木耳、树菇、山药……每一种配料营养价值都可高了。喝一口汤,啊,太好喝了,满嘴香味,再加点枸杞,色彩鲜艳。掀开锅盖看看,经过慢火的炖,鸡油和其他配料很好的融合,在锅里翻滚着,好诱人呀……

  每次“吃”鸡汤,我必喝上个四碗,鸡汤营养价值高,还有这么好的厨师,真完美!

  “人间美食”就是阿婆的鸡汤了,让我感到满满的爱和无限的幸福!

  台上老师笑语盈盈,台下学生垂下口水“三千尺”。

  老师微微一笑,仿佛吊我们的胃口:“猜对了可以吃多点。”

  顿时,教室如同炸开了锅一般。同学们那是饿得“魂飞魄散”,全然不顾形象,大喊大叫起来——“海苔饼!”“板栗!”“猫耳朵!”

  老师麻利地打开了纸袋,一股浓香顿时充斥了整间教室。同学们两眼发光,直勾勾地看着那金黄酥脆的油赞子。

  “耶!是矮酥油赞子啦!”大家欢呼起来!

  那浓香,混合着植物的清香和油的酥香,无时无刻不在撩拨着我的'心弦。

  只见那油赞子拧成一团,细细观看,竟也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忍不住了,忍不住了!我瞪着捧在手中金灿灿的油赞子,一口咬了下去,随着轻轻的“嘎吱”一声,那酥酥的浓厚之味顿时在我的口腔中爆开。它没羊脚蹄松软,没海苔饼酥香,但是咬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我迫不及待吞了一下,它立马进入食道,滑入我那空荡荡的胃中,冰冷的身体瞬间有了一股暖流。此刻,不仅是肉体的享受,更有灵魂上的升华。

  再咬一口,唇齿舌尖满是那香喷浓郁的滋味,细细品尝一番,回味无穷。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通用5篇(扩展4)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感想(精选十篇)

  在25岁的年纪,比物是人非更能让我觉得悲凉的词念做背井离乡。苗族的女孩哭着说,我知道他们马上就要离开了,可我什么都不能做。我最爱的老人也曾哭着对我说,你怎么一年才回来一次,你为什么不留在家里。

  我关于美食最深的记忆,都来自于我的外婆,她长于西北,擅长面食,会用自家种的蔬菜做各种各样的酱料,腌菜,会创新出大受欢迎的菜式,她清楚家里每位成员的偏爱。看这样一部记录片,让我脑中的回忆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外婆从菜圃里摘下几个番茄,碎碎剁酱,慢慢熬制,再从腌菜坛子里舀出黄黄的胡萝卜,青青的黄瓜摆在碟子中,然后把与好的面切条,只等水开煮下。这样的情景像是纪录片一样彩色,清晰,甚至一举一动都在放慢动作。再没有比中国人更注重口腹之欲的了,每次回家,离家必伴着各样的家乡小食,水果,家是我的铠甲,是我的软肋,家乡的食物,用人类最原始的需求告诉我,那是我永远无法抛下的地方。总有一天,我要回去,用我所有的努力。

  这样一部唤醒情感,用心去做的纪录片,比一千部投资巨大的烂片都来的有意义。

  “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交给别人,谁知道那上面能长出啥好吃的。”

  虽然有些玩笑的成分在内,但是却直白地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在东方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无时不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过程中,弹幕时不时飘过远在大洋彼岸正在留学他国的学生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食物最能代表故乡,也最寄托了游子的思念。介绍一些菜系时,也总有“这是我家乡菜”之类的话,盛满了对故乡的骄傲与自豪。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辽阔的地域也带来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常无奇,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吃的文化早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因为此,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

  每个*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融入了饮食,融入了心。

  《舌尖上的中国2》,这是一档介绍来自中国各个地方的美食节目,透过那一个个诱人的事物,我们也从中得到感知,本周是《舌尖2》的第三集节目,《时节》,讲述一年四季的美食。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在节日假期的悠闲之中,我们感受四季的轮替,感受天南海北的诱人美食。

  第三集《时节》的内容,比之前的节目增加了更多美食的介绍,本期节目介绍了铁锅炖鱼贴饼子、虾子小刀面、桂花糯米藕、老鸭雁来蕈、板栗烧鸡、清煮飞鱼干。等来自各地一年四季的美食,完全是吃货的世界,看得人垂涎三尺。

  这些食物都是按照时令吃食物,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中国人讲究按时令吃食物,而不同的食物也在不同的时令产生。只要对自然和时序产生敬畏,每一道菜,每一家人,总会得到最甘甜的回报

  在本集中,讲述了螺蛳捕手的故事,捕螺蛳就要对螺蛳的最佳捕获季节掌握的一清二楚。才能换得到餐桌上一盘盘的螺蛳~~~

  从冬到夏,从春至秋,餐桌上的食材随时令变化,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勤劳努力。色彩变化,生机盎然间,是一次次美食的体验。

  这几天,妈妈说新出了一个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好看,很馋人。也要给我下载看看。

  一开始,我还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论呢。可一看才知道都是讲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鱼、虾、海参……反正大多数都是我的最爱。而且还有它们的生长以及制作过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浓香的糯稻;有喷香的烤鸭。特别是人家捉鱼捉虾的过程。那活蹦乱跳的鱼和那些生长充沛的糯稻,还有在浅海海底摸海参、海胆、鲍鱼的潜水员,仿佛就在我的眼镜面前动着,让我想跳起来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场面很多都在厨房里,上面都是实际的声音。每当我听到那些油在锅里发出的“嗞嗞”声时,我就觉得肚子饿了。还有那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笋,炒的时候镜头直接对准锅,那些笋白白得像小孩儿一样可爱。还有那大厨们神奇的刀功煮功。他们可以把豆腐切成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长条,还可以半小时煮好一只大肥猪。非常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楼顶菜园了。夏天一到上面就是一个大凉篷,很壮观。秋天结的小瓜一个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饺。我的菜园子还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增加了我们做饭的兴趣,可是我一看见上面的美食就不想吃我们家的饭了。说实话,我是实在想扑倒电脑屏幕上大吃一顿去的。

  寒假,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小吃货”的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我记得有一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烧好后,再浇上一层*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仿佛透过屏幕,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一口尝尝,……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的流下口水来。作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感动的瞬间,总有触动泪点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文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触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特别是一个叫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时的甜,还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挂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泪腺,我原来还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广告词有所怀疑,不甚理解,为什么要准备好纸巾擦口水和泪水。直到看了以后,才有所明白……

  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简单而淳朴,真实也感动。

  今天老师上了两节课,让我们看了两集《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给了我们视觉冲击,也给了我们灵魂冲击!一开始我陶醉在诱人的美食中,后来我低头看着对劳动人民的敬仰,最后我感叹中国五千年的饮食文化!

  看第一集的时候,看着诱人的美食,要引起我们的兴趣,要仔细聆听每一种美食的魔力和诱惑力。本片中有详细的介绍,每种食物的具体做法也急于讲述。让我们一起看,一起惊叹,哪怕是用口水。一边看美食,一边被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深深打动!

  通过看这部电影,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随着汗水。就像挖竹笋一样,有经验的劳动人民知道什么时候竹笋最新鲜好吃,在哪里挖竹笋,挖完竹笋后如何保护好竹根。知道如何保存竹笋。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世界上出现了各种美味的食物。正是因为他们勤劳的智慧,每一种食物都能完美呈现在我们眼前。我真心佩服他们!

  当然,在这部电影中,我也感叹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就像那些传统*俗一样,除夕夜,北方人喜欢自己做馒头包饺子。亲手做好吃的。这个*俗代代相传。虽然在当今机械化社会,自己动手蒸馒头包饺子的人越来越少,但还是有人传承下来了。也希望这种文化不要在这里消失,更多的人可以传承这种*俗。再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

  在影片中,我也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为了生活,为了让孩子上学,他们不得不离乡背井,用体力换来一些钱。就像电影里的挖藕兄弟一样,每年九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省嘉鱼县,挖一种长在水里的美味藕——。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爱,我也希望我们作为人类,不要目光短浅,不要被肆意虐待!从他们兄弟身上可以看出他们的努力和单纯。他们说在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种亲切感,觉得那些藕是自己亲手挖出来的!这说明他们有多简单。现在餐桌上随处可见藕,但我们不知道这些藕的背后有多少故事,有多少汗水从劳动人民身上流下来。当我们享受桌上的每一道美味时,我们应该想到那些勤劳的人们,感谢他们的双手,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到如此美味的食物!

  虽然只看了两集,但这两集让我受益匪浅!

  昨天终于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边看边和妹妹聊天,但是看到面食,职业割麦人那里,不知为什么心里酸酸的,看到熟悉的割麦场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这样的割麦人来的,他们大多从河南来,我们叫他们小河南,因为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那么多人干活,除了爸妈就我和姐姐能帮忙,那时最讨厌过麦秋和大秋,因为我也要下地割麦子,那时56月份,天气热,而且麦穗痒人,之后是捆麦、打麦这些会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对于这些至今记忆犹新。割麦真的是个体力活,看到那些割麦人,再看到那些现在的收割机,我只能说社会进步终将把古老的东西湮没在历史之中,看到他们的脸我只看了无奈和哀伤,他们真的是最后的割麦人了,在现在除了可能偏远的山区,基本上*原地带的麦子从种到收全部是机械化了,他们真的是要被历史遗忘了,我只能说,现在人基本没见过和经历过以上我说的那些所以他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看到小花菇那里,我感叹时间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贴*他们的人才能品尝和体会,但是老人独自一人的晚餐,让我鼻子发酸,现在的人都太急躁,喜欢快速的生活,什么都要快速,连生病了都要立刻药到病除,其实根本不可能,时间真的是艺术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谁能真正的了解他呢。

  感觉这一集的编导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独居老人、割麦人、留守儿童,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看到留守儿童那里,我真的很有感触,我上大学时去过支教,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顾,他们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们需要翻几座山去上学,早上5点钟起床去上学,下午3点钟就下课,因为他们有好长的山路要走,回到家还要自己洗衣做饭写功课,他们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余时间也只是在电话里叮咛安慰了。这些社会问题没接触的人只会觉得这与我无关,别人的事我管不了,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感觉和心态,有时真的也是爱莫能助,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一点自省都没有,那么这个国家会怎样呢,在这里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编导的用心,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曾经有过璀璨的历史文化,但是现在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快要将这个国家*卷一空了,食物是个好的媒介,它承载着历史、传承、人情、文化、还有就是情感媒介,每个人看到食物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家乡味,希望我们的家乡味能够留下来继续传承下去,不要让她真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以食物的力量。

  在吊足人们胃口之后,CCTV于上周五终于开始播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我因为有事没赶上首播,今天有点闲暇就迫不及待地在腾讯视频补看。第一集《脚步》里人物、故事和美食都来自农村和底层老百姓,编剧为什么这样选择,一种可能因为编剧来自农村有强烈的乡下情节,也可能是因为比较偏爱不经繁复处理简单加工的的食材本初味道,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想,也许后面几集中会有变化。故曰:名曰中国,实则故乡!

  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受观众欢迎,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美食美景,更多是因为那些美食是人们记忆中的故乡的味道,以及伴随故乡味道的亲情故事,惹起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该片就是抓住这一点在撩拨着远离故土的观众的离情,抚慰着他们的别绪,让人欲罢不能。甚至有人夸张地说是:一边流口水,一边流眼泪。故曰:名曰舌尖,实至心头!

  不管怎样,这一集电视片中还是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这些都是在歌舞升*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关民生!

  第一集中印象比较深的另一个情节是,养蜂人老谭的妻子在他们星夜转场到下一个放蜂地的时候不无感概地说:“养蜂的乐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约束,我们就是享受这点自由。”。养蜂人工作的餐风露宿和迁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处漂泊的自由自在这一点却又让人心生羡慕而心驰神往。除了少数生活中的幸运儿,安逸舒适和自由自在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有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偏爱而取舍和选择了。

  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正经历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中国有句古谚:民以食为天。当人们衣食无忧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对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的追求。“无自由,毋宁死”的声音曾经震耳发聩,生存和自由,同样重要,不过最好是由此及彼的和*渐进关系,正处于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乱象环生,不过人们珍视自由、追求梦想的一天也不会太远了。

  前几天,我们全家去大西北旅游,那里的饮食*惯和苏州有好大的差异,比如说,每顿都会有白馒头,有老酸奶,还有西北人喜欢吃的酿皮、甜醅……,我这个江南人还真是吃不*惯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吃的东西不一样呢?妈妈告诉我,这就叫做饮食文化。

  回到家,妈妈打开电视机,让我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总共7集的纪录片,我竟然一口气看完了!在厨师们的那双“魔手”上,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已经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仿佛听见了那些美食对我的召唤,真希望电视机里的食物能马上飞到我的面前。

  之后,我的心难以*静。我问过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他们都说看了之后很饿,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但是静下心来想想,播出这部片子,真的纯粹是让我们了解美食吗?恐怕不是吧!就像那些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农民们,也许,他们没有读过书;也许,他们的条件没有我们优越;也许,他们没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们有的是勤劳朴实的面庞,坚韧能干的手和善良乐观的心!其实,播出这部片子真正的原因是要弘扬中国人勤劳而又坚韧的性格,是这些,成就了我们大中国的各色饮食文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谁都会背诵,但是,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我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再看看碗里桌上剩下的米粒,总会十分羞愧。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食,也要感谢那些把食物搬上餐桌的人们,我们要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每一棵菜,让美味不仅留存在舌尖,更要渗透到我们的内心!

  舌尖上的中国,我认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诉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诉你,怎么吃,和谁吃,在哪里吃,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吃。我不希望我是为数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哭的人,不是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为了他的那一句家乡味。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一直很棒,你难以想象的动人,顽固,竟然都可以成为味道的形容词,我们这才不止一次的觉得,原来,味觉也是情的来源。加上背景永远“勾人”的男声,画面的质感和清晰度是一如第一季,给人身临其境和心旷神怡的曼妙感受。所谓生活,除了柴米油盐,全都是人情世故。所以当看到为生计奔波,远走他乡的国人的时候,谁没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带入了进去,谁没有设身处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通用5篇(扩展5)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的生活经历是幸福的。小的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的厕所和没有蚊虫的夜晚当成美丽的生活。幼小的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俘虏了,更可怜的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的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的泥土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的爸爸都没有啊。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的热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协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自私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的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的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的喜悦和感恩的心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的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是中国的。”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的土地。钢铁怪兽的牢笼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的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的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的结尾说的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的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的礼物。

  最后一集的张桂春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我们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怀抱,他必然会敞开她的胸怀给你最温暖的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集体恋母的民族,男性坚强的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的心。”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的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励自己前行。

  2012年5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了一部与饮食有关的纪录片。播出之前,并没有人对这部片子寄予厚望。因为整个拍摄在资金、技术、经验等多方面都受到制约,相关的宣传也寥寥无几。

  然而随着片子的播出,那些诱人可口的美食、深厚的人文情怀、丰富的饮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成为人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优秀纪录片。其实,这部片子我们都不陌生,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的成功,归结于中国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喜爱:食物的滋味不仅仅局限于舌尖之上,它可以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风俗文化,它反映了人们的偏好,也反映着人们的性情。人们之所以对饮食的话题乐此不疲,除了满足口舌之快,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人间百态,家常世情。

  诚然,将饮食作为拍摄的视角,是这部片子立意上的高明之处。但是,没有摄制团队背后的付出,也很难有制作如此精良的作品。在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里,导演组特意增加了一集花絮内容,向观众们展示了这部深受欢迎的纪录片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在我们的想象中,拍摄美食节目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寻遍祖国大好河山,品尝名扬四海的各大菜系,探访几*失传的民间秘制。但真实的情况是,为了拍摄到最为壮观的捕鱼盛景,摄制组需要忍受零下30度的严寒;为了记录下葡萄成熟最新鲜的一刻,他们只身穿越酷热干旱的荒漠;为了寻找难得一见的野生食材,他们更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除了旅途的艰辛、环境的恶劣,摄制组还面临着各种技术上与设备上的问题。为了能更好地呈现壮观的全景,团队反复调整航拍的方式,克服技术条件的限制,精益求精。我们看到的每一帧精美的画面,就如同新鲜的食材,只有经过千万道工序、“煎炸烹煮”,最终才能呈现给观众一道生动的文化大餐。

  观看这个纪录片的花絮,让我感触颇深。摄制组的一位导演曾说:“一切成功的秘密,都来自于笨拙的探索。”做好一道菜是这样的,拍好一个片子也是这样的。其实,在我看来,做好任何一个工作都需要不畏艰辛,反复尝试。

  我们都知道煤炭行业目前处于相对低迷状态,市场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下滑。面对这种严峻的行业形势,许多人工作的积极性也大不如从前。实际上,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眼前的得失而失去对工作的动力,失去对企业的信心。越是在这种困难的环境下,越不能选择消极逃避。不论是处于生产一线的员工,还是在管理岗位上的员工,都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反复摸索,精益求精,改进优化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效率;学会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应对各种压力,这样我们才能在岗位上有所收获,帮助企业从细节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最终使企业走出低迷的困境。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时,丰富复杂的地理环境也成就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多种多样的食物原材料造就了各地区各具特色的美食,我们把它叫做大自然的馈赠。然而中国人也学会了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换取这馈赠,他们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打捞,采摘,挖掘,在收获的同时也埋藏着新生,用这样的方式迎接着下一轮的馈赠。怀着对大自然的感激,怀着对大自然的憧憬以及对大自然的无线依恋……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以“大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七个专题全方位的将中国文化与中国饮食结合在一起,使得两者合二为一,使人获益匪浅。

  然而,其中犹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中国人对食材的灵感,创造与改进。用牛奶做成奶豆腐,配上醇香的奶豆腐,喝上一口,仿佛听见了远方草原上的悠长粗犷的牧歌。

  就连原来简单到极致的食材,豆腐,让我惊讶的是,那份清寡竟然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气质……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这让我重新认识了豆腐这种食物,也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恬静与寡欲。进而,人们从豆腐中又衍生出毛豆腐,油豆皮等等美味的食物。这便是转化的智慧。

  然而,食物的美味从某一程度上讲也是时间的作品,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死敌。可是智慧的人们创造出风干,腌腊,糟醉和烟熏这样的方法,让鲜食相比更加有风味的美味。它们便是时间的产物。然而,我从中也学到了中华民族对世道人心的一种感悟。我想时间的味道也是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与故乡,亲情,坚忍深深融合在一起,纪录片中的一句话觉得说的特别好:“才下舌尖,又上心尖,让我们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厨房是创造美食奇迹的载体,没有人会想到各种或精致,或朴素,或咸,或淡,或酸或辣的食物都是从那一方小小的隔间里制作出来。然而,这样的艺术品并不仅仅是调料食材的简单搭配,而是制作者内心情感的宣泄与对用餐者的深深祝福吧。然而我也想用纪录片本集结尾当做这段的结尾:“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人与食物,人与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大整体,人依靠食物获取身体上的康健,依靠文化获取精神上的康健,而食物呢?又依靠着人的创造力焕发出极致的价值,文化靠着人的传承一直经久不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得不说,二者中和起来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的质感与内涵,也使一个国家真正做到了内外兼修。这应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所想达到真正效果吧!

  作为一个忠诚的吃货,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如此火爆时无动于衷。当我屁颠屁颠流着哈喇子观看着那一种种闻所未闻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时,流着口水的同时还有泪水。也许我体会到了那比吃更可贵的情感……

  无可否认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在“勾人馋虫”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网友们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全中国竟然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听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腊汁肉夹馍、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国美食,可谓包罗万象,此片看后必然让你垂涎三尺,都说民以食为天,想要减肥的朋友们看片要三思哦!至于我,反正没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给人带来更多的是感动。看着冬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挖藕人吃着用自己双手挖出的藕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那是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片段。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一年中最冷的两个月,老黄可以卖出-个黄馍馍,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上碾,揉面,发酵……每一个过程都让人感到温暖。当老黄赶着驴磨糜子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老黄驮着700个黄馍馍的车子上时,当老黄拼命蹬着车子赶路时,当有人买老黄的黄馍馍时,当老黄自豪地说自家的黄馍馍最好吃时,当老黄卖黄馍馍吆喝时,那笑容,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生活在繁华浮躁的城市中,久违的真诚的笑容!那从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关怀与脉脉温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的中国各地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食纪录片,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原味的中国,带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

  这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山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违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乡亲、质朴、勤俭、坚韧等等情感与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来之际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儿的中国风记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体”,以美食为承载,以新年作为一个符号,去讲述中国人年节时下的美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温暖的镜头记录着繁复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们漫漫回乡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着美好的象征,那些对团圆的期盼、对家人的思念、对新年的希望和愿景……都在这部娓娓道来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讲美食,通过镜头的记录,带着你去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间小吃、街头蜜饯,美食中又蕴含着华夏儿女为人处世的事故哲学。而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则是用美食品尝日日冲淡的年味儿。许多儿时对于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随着镜头的远*摇移慢慢浮现出来。当大都市里日渐被洋节日侵占的时候,乡野民间却还保存着年节时祭天祭地送灶王爷的*俗。

  你是否还记得,那首小时候一直传唱的年俗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每当细细读起来这首有趣的民谣,心里都是对过年的怀念和回忆。小时候的我们,过年就是最大的欢乐。可以买到过年的新衣,走亲访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还有很多长辈们给的“嘎嘣响”的崭新的压岁钱。那时候的年味儿之于我们,就是过年整的枣花糕、大花卷、饺子就着腊八蒜,还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风干腊肠。或许,那些90年代的记忆已经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还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泪点。那些父辈的人们,就仿佛被时光停驻了一般,他们依然坚守着流传几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或许,有这样感慨的人不在少数。生活在都市的我们被一个个精心包装的洋节日迷得团团转的时候,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春节,却在年年的“越来越没年味儿”中渐渐失去了欢乐。以前,老辈儿的人讲,过完了大正月,这个年才算完。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就连个正月十五都过不到就要紧锣密鼓的回来上班,如何还有“闹花灯”的闲暇和心境呢?有时候想,对于春节最大的保护,应该是以**为主导的尊重,让我们有闲暇也有心情去扮靓我们民族的节日。

  当然,感慨是个人的。影片本身还是很欢乐的。看完电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舌尖上的新年》是适合吃饱了看,还是饿着肚子去看?有人说,得吃饱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饿不行,怕根本坚持不住;也有人说,还是饿着看吧,不然吃饱了看完还得吃,太长肉了。反正我是饿肚子去看的,一个字,馋啊~人还在电影院,心早已飞在了春节奔驰的火车上,期盼着一年一次的大团圆和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通用5篇(扩展6)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优选【5】篇

  这几天,妈妈说新出了一个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好看,很馋人。也要给我下载看看。

  一开始,我还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论呢。可一看才知道都是讲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鱼、虾、海参……反正大多数都是我的最爱。而且还有它们的生长以及制作过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浓香的糯稻;有喷香的烤鸭。特别是人家捉鱼捉虾的过程。那活蹦乱跳的鱼和那些生长充沛的糯稻,还有在浅海海底摸海参、海胆、鲍鱼的潜水员,仿佛就在我的眼镜面前动着,让我想跳起来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场面很多都在厨房里,上面都是实际的声音。每当我听到那些油在锅里发出的“嗞嗞”声时,我就觉得肚子饿了。还有那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笋,炒的时候镜头直接对准锅,那些笋白白得像小孩儿一样可爱。还有那大厨们神奇的刀功煮功。他们可以把豆腐切成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长条,还可以半小时煮好一只大肥猪。非常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楼顶菜园了。夏天一到上面就是一个大凉篷,很壮观。秋天结的小瓜一个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饺。我的菜园子还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增加了我们做饭的兴趣,可是我一看见上面的美食就不想吃我们家的饭了。说实话,我是实在想扑倒电脑屏幕上大吃一顿去的。

  中国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流传甚广。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与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离开家久了,就经常会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也许我们并不怀念故乡,也许只是故乡对我们魂牵梦萦。

  养蜂的女人说,结果我跟她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说,这海洋的钞票难挣,没有牛劲马力难吃海洋衣食。这些都是生活给人的最朴素最直接的感受与经验。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母亲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我想,对很多人来说,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艰辛的。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不过是回到家里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巴适睡上一觉。

  也许我爸妈的饭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总是会想吃它,也许我想吃的只是那种味道,别人无法做出来。

  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会不会有那样一种味道,我后来再也没尝到过?

  这一天,我打开电脑,看了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看了第一集叫《自然的馈赠》。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一开始我怀疑这不会是一部关于一些美食的纪录片,结果却是这样。我对美食不感兴趣,但我完全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因为我看到了美食背后农民的艰辛,那些场景仍然让我难忘。

  影片开头介绍的是山菇,是野生菇的一种,真的很少见。每天早上,一个小女孩和她妈妈都要在凌晨三点起床走山路去找山菇。他们在挖山菇的时候,不要破坏山菇的根部,小心翼翼的把山菇拿出来,然后把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菇重新长出来。小女孩说:“一定要凌晨三点起床去找山绒。现在是雨季,山绒长得比较好。很多人挖,晚了就被别人抢了。”多么简单的语言,多么彪悍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个烤山菇可以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拿起菜单,挥挥手,财大气粗地喊:“给我最贵的。”你有没有想过,美食的背后是早起贪黑的农民的劳动?当你离开的时候看到桌子上的剩菜,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农民每一滴汗水的结果?

  当你在酒店里挥霍东西的时候,你理解农民找不到蘑菇时的绝望吗?你忽略的剩菜是农民视之为珍宝的食物,你视之为珍宝的金钱让农民视之为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的辛勤汗水更可耻,浪费大自然的馈赠更可耻。别人可能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才会欣赏,但每一个农民看到家乡播出的产品,不仅仅是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不亚于汪曾祺对别人谈论家乡鸭蛋的回应,因为纪录片记录了他们的辛苦,记录了他们不怕苦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美食,也是中国的勤劳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几样特色菜。有;云南 香格里拉的松茸

  与冬笋、 浙江的竹笋、 安慰的莲藕、火腿、盐、吉林的鱼类等。

  其中的云南的松茸与冬笋很有名气的。 先把松茸切成一片

  一片的,然后放入锅里煎一煎,真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哦。冬笋它也可以烹饪出几道美味的菜肴。 安徽的莲藕蛮有特色的。先把莲藕切成一片一片的,切好之后,二片莲藕的当中放入一些肉末。 等全部弄好之后,把它们放入*底锅煎一煎。莲藕也能熬成一锅美味的汤肴哦。 锅里放入一些蔬菜、骨头、莲藕等食材。 莲藕咬一口,它的丝会拉出来很长的。口感很好的,吃了一片又想吃第二片,莲藕的营养价值很高,还能做出几道美味的菜肴。 吉林的鱼类有特色的。 吉林的渔民半夜四点出发赶往莫一个地方捕鱼。有的渔民用铲子挖洞捕鱼,有的渔民挖好洞就开始放网了。 有的渔民用电器的工具打洞与捕鱼。 吉林的渔民非常喜欢吃鱼。 鱼的营养很好。烧、 蒸、烹、 煮、 煎、 这几种做法可以品尝鱼的各种各样的美味菜肴哦。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通用5篇(扩展7)

——舌尖上的中国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特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人、食物和大自然,走的是有多么紧密。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常无奇的事情,跟着我们的脚步,一直在前进,探索。寄托在我们心灵之上的,可能只是一种味觉的感知,但却被社会激发出各种的表现形式,融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直至永恒。开播四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给纪录片创下了一次光辉的成就,是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之后最受网民关注的纪录片。获得如此关注量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抓住”了社会,引起了人们的反响,给人以寄托,给人以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中国特色文化与传统的渴望。四年过去了,第三季即将开播之际,回味一下让内心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第二季,或许四年的.变迁,会让自己品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一种味道,一抹乡情。故土,远方的眷恋和思念的情愫。这部纪录片中集中介绍了各种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国各地不同食物不同风格,代表着不同地区的不同性格甚至是风骨。中国人爱这样的美食,其实就是爱自己的文化,爱自己的血脉,爱自己的土地。无论是米面还是豆制品,虽然南北风格迥异,差异巨大,但是却连贯着一样的传统,一样的根。无论是农民,渔民,牧民还是山民,都是一样原始,淳朴,勤劳,智慧,不怕繁琐,静心细致打磨。每一次收获中都饱含着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蕴含着魅力无限的智慧和想象,每一样成品中都承载着单纯质朴的满足和喜悦,还有那让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劳作和无怨付出。“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美食文化是人们几千年来养成的饮食*惯,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样容易消失,只要这一地区还有人,那么这一地区的美食文化就不会消失。

  “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这是我在题记上写的一段话。这段话是出自于第一集《脚步》中的旁白,我觉得这句话最能代表这部纪录片。这句话让人想到的不仅是对于传统美食和中国特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更会让人对社会中“味道”和“意境”进行探究、感慨“乡愁”,逐渐懂得食物背后的秘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来之际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儿的中国风记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体”,以美食为承载,以新年作为一个符号,去讲述中国人年节时下的美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温暖的镜头记录着繁复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们漫漫回乡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着美好的象征,那些对团圆的期盼、对家人的思念、对新年的希望和愿景……都在这部娓娓道来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讲美食,通过镜头的记录,带着你去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间小吃、街头蜜饯,美食中又蕴含着华夏儿女为人处世的事故哲学。而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则是用美食品尝日日冲淡的年味儿。许多儿时对于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随着镜头的远*摇移慢慢浮现出来。当大都市里日渐被洋节日侵占的时候,乡野民间却还保存着年节时祭天祭地送灶王爷的*俗。

  你是否还记得,那首小时候一直传唱的年俗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每当细细读起来这首有趣的民谣,心里都是对过年的怀念和回忆。小时候的我们,过年就是最大的欢乐。可以买到过年的新衣,走亲访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还有很多长辈们给的“嘎嘣响”的崭新的压岁钱。那时候的年味儿之于我们,就是过年整的枣花糕、大花卷、饺子就着腊八蒜,还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风干腊肠。或许,那些90年代的记忆已经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还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泪点。那些父辈的人们,就仿佛被时光停驻了一般,他们依然坚守着流传几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或许,有这样感慨的人不在少数。生活在都市的我们被一个个精心包装的洋节日迷得团团转的时候,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春节,却在年年的“越来越没年味儿”中渐渐失去了欢乐。以前,老辈儿的人讲,过完了大正月,这个年才算完。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就连个正月十五都过不到就要紧锣密鼓的回来上班,如何还有“闹花灯”的闲暇和心境呢?有时候想,对于春节最大的保护,应该是以**为主导的尊重,让我们有闲暇也有心情去扮靓我们民族的节日。

  当然,感慨是个人的。影片本身还是很欢乐的。看完电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舌尖上的新年》是适合吃饱了看,还是饿着肚子去看?有人说,得吃饱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饿不行,怕根本坚持不住;也有人说,还是饿着看吧,不然吃饱了看完还得吃,太长肉了。反正我是饿肚子去看的,一个字,馋啊~人还在电影院,心早已飞在了春节奔驰的火车上,期盼着一年一次的大团圆和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特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人、食物和大自然,走的是有多么紧密。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常无奇的事情,跟着我们的脚步,一直在前进,探索。寄托在我们心灵之上的,可能只是一种味觉的感知,但却被社会激发出各种的表现形式,融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直至永恒。开播四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给纪录片创下了一次光辉的成就,是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之后最受网民关注的纪录片。获得如此关注量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抓住”了社会,引起了人们的反响,给人以寄托,给人以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中国特色文化与传统的渴望。四年过去了,第三季即将开播之际,回味一下让内心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第二季,或许四年的变迁,会让自己品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一种味道,一抹乡情。故土,远方的眷恋和思念的情愫。这部纪录片中集中介绍了各种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国各地不同食物不同风格,代表着不同地区的不同性格甚至是风骨。中国人爱这样的美食,其实就是爱自己的文化,爱自己的血脉,爱自己的土地。无论是米面还是豆制品,虽然南北风格迥异,差异巨大,但是却连贯着一样的传统,一样的根。无论是农民,渔民,牧民还是山民,都是一样原始,淳朴,勤劳,智慧,不怕繁琐,静心细致打磨。每一次收获中都饱含着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蕴含着魅力无限的智慧和想象,每一样成品中都承载着单纯质朴的满足和喜悦,还有那让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劳作和无怨付出。“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美食文化是人们几千年来养成的饮食*惯,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样容易消失,只要这一地区还有人,那么这一地区的美食文化就不会消失。

  “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这是我在题记上写的一段话。这段话是出自于第一集《脚步》中的旁白,我觉得这句话最能代表这部纪录片。这句话让人想到的不仅是对于传统美食和中国特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更会让人对社会中“味道”和“意境”进行探究、感慨“乡愁”,逐渐懂得食物背后的秘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对中国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陕北的饽饽商贩、查干湖的捕鱼老者、云南的火腿匠人、兰州的拉面师傅……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才是组成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其实这部片子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过程看上充满神秘气息,夹杂着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镜头里,他们笑得很满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生活的热情,知足常乐。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想要的太多,反而忘了简单生活的真谛?”

  与其说《舌尖上的中国》抓住了电视机前观众舌尖的味蕾,不如它说正在悄悄地唤起每一位观众心中的文化热忱。“民以食为天”是这个农耕文明的最高政治箴言。画面里的天、地、阳光、森林、河流、海洋是真正的生命源头,它所唤起的是一种“怀乡感”。它对这个已变形的社会和心理具有某种疗伤式的*复作用。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挑动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那一根心弦。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这根充满着情感的心弦已然布满灰尘,而社会和心理也被外来的压力不断地挤压变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传递的温情、*和、从容,悄然拨动了这根几乎被遗忘的心弦,那从心底涌起的,汹涌澎湃的感情,将美好于记忆和梦想中迸发出来。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现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魅力,让我对吃有了新的定义,其中提到的中国传统五味,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奇妙的联想。

  酸、甘、苦、辛、咸是传统中医对五味所下的定义,这五味与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烹饪词典里,咸是百味之首。咸味带给人许多联想,汗水是咸的,泪水也是咸的。老人在教训晚辈时也总喜欢语重心长地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咸味是食物入味的基础,就如同人生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在光阴的流逝中沉淀为了人生的底色。奋斗的汗水最终会酝酿为幸福的眼泪,开心喜悦,这份咸始终伴随于人的左右,在阅尽沧桑后让人明白,**淡淡才是真——这是关于幸福最朴素的解释。

  辛与酸在中国菜谱中是互补的味道。中国人喜欢用“酸”字来形容某种疼痛、某种妒嫉、某种不堪以及某种难以言说的苦难,而辣则代表着开朗、坚韧、果断的个性。一个纠结,一个果敢;一个隐晦,一个奔放。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中庸,倡导和谐。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对立的相互融合转化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中国菜中的酸辣融合能调出鲜,中国人外圆内方的性格则能调剂出和谐。懂得包容也讲究原则,心胸宽广也是非分明。酸与辣的结合就如同这种刚与柔的互补,在转化中煅造出和谐的“太极八卦”,幸福也在这种包容中历久弥新。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品味和回味各自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舌尖上的传统文化便如同这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要让五味在调和以及*衡中散发永恒的醇香。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世、追求幸福甚至在经世治国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的句子通用5篇(扩展8)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优选【5】份

  中国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数不胜数。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读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后,让我对中国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让我产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尝全国美食的愿望。

  回想我也曾经也去旅行过,比如北京、青岛、南京、扬州、无锡等。但是我只是吃过肥而不腻的北京烤鸭,品种齐全的青岛海鲜,香鲜味美的南京盐水鸭,原汁原味的扬州炒饭。有好多旅游地点的美食我还没有品尝到,比如说《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扬州的鉴真素鸭、文思豆腐、清炖狮子头、扬州大包子。我还都没一一品尝过。忽然觉得有点遗憾,觉得应该去尝尝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欢吃美食,也喜欢旅行,因为我喜欢那种氛围,喜欢新的环境,喜欢历史的痕迹,喜欢品尝美味的特色小吃。如果在烟雨的江南,撑着一只油纸伞,走在那雨巷,走在那白墙黛瓦的古典房屋之间,那定是另一种心情。或许还会坐上一叶小舟,走水路欣赏那江南的朦胧之美。或许还能坐在小楼上一边欣赏着朦胧的江南烟雨一边品尝着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烧卖、鲜肉汤包等。那该是多么的惬意呢!

  中国由于历史悠久,不仅拥有烟雨的江南风景,还拥有独特的美食,我记得《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中提到了重庆的麻辣火锅,我也是个爱吃火锅的人,我喜欢火锅的味道,也喜欢吃起来酣畅淋漓的感觉。书中提到在重庆每家火锅店都有自己炒制底料的秘方,可见重庆的火锅味道多种多样。重庆的火锅不仅味道多种多样,而且菜品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毛肚火锅以牛的毛肚为主。正宗的毛肚火锅的菜品用的几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莲白、蒜苗、葱节、豌豆尖等素菜。真想有机会去重庆品尝这等美食,会不会让人流连忘返呢?

  从美味的火锅之都出来,是不是想来点清淡的食物呢!我想要是我还真想来点清淡的,例如美味的鲜笋。我去过黄山,那里有卖一种笋干的,食用前要在清水中泡上两三天,再用高压锅蒸。蒸好后即可用来食用,比如做成笋干红烧肉、老鸭笋干汤之类的'。这种笋干的味道虽不如刚挖的鲜嫩,但口感也是极佳的。如果有幸去黄山旅行一定要带回来几包才好。

  吃过了南方的火锅、笋干后是不是应该来点南方的主食呢!南方的烧麦口味不错,是大众喜爱的食品之一。烧卖包皮透亮,味咸椒香。糯米陷松软而不熟烂,粒粒可数。吃了南方的烧麦我才体会到,我在北方吃到的有多么不正宗,北方的烧麦馅是像小笼包馅一样,不似真正的烧麦里面是糯米。现在真想再品尝一次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烧麦。

  南方的美食数不胜数,北方的美食也不少啊!北方虽没有烟雨朦胧之感,但是有粗犷豪放之气。给我另一种感觉,如果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在屋内暖洋洋的吃着东北的酸菜炖白肉,那真是爽啊!酸菜炖白肉是以酸菜和猪五花肉为主要食材的东北菜,口味酸辣,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之效。我家冬天也会做酸菜白肉吃,我家虽不是在东北,但是我感觉酸菜的腌制方法与东北人家的差不多,《舌尖上的中国》也说了这个酸菜的做法,让我更加坚信了这点。我家在做酸菜炖白肉时还会放入血肠,血肠是现杀猪时,用大盆装些盐水接血,然后在开水锅内稍煮凝结成血块,再将血块捣碎后灌肠,扎紧捆实即成。血肠味道浓香,油而不腻。血肠与酸菜和白肉放一起那味道别提多棒了,每次吃的时候都比较喜欢吃血肠,味道很是不错,这菜也是很下饭。

  说了这么多的美食,我还没介绍我家乡的美食呢!我的家乡美食是驴肉火烧。驴肉火烧就是把熟驴肉夹到火烧里食用,火烧口感酥脆,驴肉肥而不腻,回味醇厚。驴肉火烧加羊杂汤一起食用味道再好不过,羊杂汤虽然不是我们家乡的特色美食,但是我认为做得也是极好的。真希望我家乡的美食也能上《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古时不是有句话叫“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嘛!可想而知驴肉的美味,再配上我们那酥脆的火烧真是让人吃不够啊!

  我想有时间不如让我们抽出时间去旅行一下,去品尝下天下的美食,或者停下手里的工作去做一顿美味的佳肴犒劳自己一下,这样不是很好么。希望《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能出第二册,让我们更加了解天下的美食。我也希望以后再去旅行时能品尝到《舌尖上的中国》一书中提到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国》一书感动我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记忆的味道!让我们一起去旅行,一起去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吧!

  自然,主食,转化。中国人在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出了各种不同的主食,尽管主食的来源只有很少的几种,但是中国人还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进制作方法和手段,创造出数不尽的美味食品。中国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饭,这磨砺着中国人的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所以中国人*惯于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家说的就是中国人在骨子最为笃信的真理。中国人其实是最爱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当心头事的,因为为了生存,为碗中舌尖的一口饭食,还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后继续付出自己的努力。

  努力永远不会白费,中国人在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改善和创造一切有利于自己的`食物,把豆子做成百味不争的豆腐,把稻米做成可以宴饮的米酒。中国人在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几乎利用了自己一切的智慧,为的只是把自然能给予人类的事物发挥到最极致的状态;为的只是在自然允许的条件下,薪火相传,留给后代自己所有的生活智慧,然后乐然得看着自己的子孙有如一季一季的菽麦稻谷,连绵不绝。

  今年过年我回家祭祖,当把将饺子和酒倒进祖先墓前燃尽的纸灰时,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许祭祀祖先的真正意义在于感恩祖先,不是他们所谓的阴灵庇佑,而是他们将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智慧延绵不断流传下来的努力。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我来说,怎泥拱、香椿煎蛋、紫苏炒螺蛳等食物不断撞击着我的味觉神经。我对妈妈说,你什么时候会做这些菜啊?妈妈说,我会尽量学的,为了我的宝贝!

  以前经常听到卖切糕的很骗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切糕。晚上终于看到庐山真面目了。我感觉这么美味的食物这么会是骗人的工具呢?

  《舌尖上的中国2》还有一点让我看起来感觉很爽,就是画面太美了。感觉比我看的任务动画片都美。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这是节目的最后说的一句话。虽然我不大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很喜欢这句话。

  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我跟妈妈说,以后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日来,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播出之初,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广泛流传。

  《舌尖上的中国》,以一种最简单的解释,那大自然的恩赐,故事的主食,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调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自由行走中,展现各地民族风情*俗,呈现在面前是童年回忆之一。那些普通的人,善良淳朴,与现代城市文明独特的田园生活,传统一脉相承,技能代代相传,记在心里。表达一种爱和敬畏自然,一种隐藏在背后的中国菜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文化遗产缓慢下降的担忧,一种中国食物含有亲情,爱心的宣扬。让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一种苗鱼,是湘西苗族人民的美食烹饪鱼,辣尤其之重。做苗鱼功夫在于煎功上,是讲究以文火慢慢煎,把鱼炸香脆而不是炸糊,火候不容易掌握。配料是青椒为主,比例是五五。鱼有辣味,椒有鱼香,汤既鱼味也辣味。起初入口很香的气味扑鼻而来,吃起来既香滑柔软,有鳞片的皮吸收也有很多的汤,咬鱼皮时汤水溢出,别有一番风味。《舌尖上的中国》记录是美味的食物,也是中国吃苦耐劳的精神!

  今天,我打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绍一些山珍海味的纪录片吧,结果真是如此。我对于那些美味佳肴并不感兴趣,但我却完完整整的把这集纪录片给看完了,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每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坏山茸的根,小心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生长。那个小女孩说:“必须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现在是雨季,山茸长比较好,特别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苦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有没有想过美味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心情。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面对别人说起自己故乡的鸭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