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汇总五篇

首页 / 人生哲理 / |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1

  巧取豪夺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fú)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领,便是很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领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

  后来的人又从此引申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以不正当的方法,攫(jué)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2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江郎才尽

  【出处】《南史·江淹传》: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

  四字成语“江郎才尽”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原话本为“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出自徐志摩:“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果得到了,是我的幸运。如果得不到,就是我命里注定。(多用于感情方面)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3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孤家寡人

  孤家寡人,孤家与寡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即自谦为寡德之人。现在常用来指孤独的人,有时候指脱离群众的人,有时候是指没有亲眷的人。出处《孽海花》第六五回:“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一个就地正法。 云岫 的一妻一妾,也为这件事,连吓带痛的死了。到了今日, 云岫 竟变了个孤家寡人了。” *** 《论反对***主义的策略》:“关门主义的策略则是孤家寡人的策略。”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4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上》。

  释义——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公元哲理成语故事哲理成语故事38年,金国派使者要挟南宋皇帝递降书顺表,宋高宗、秦桧贪生怕死,准备降金。大臣胡铨写《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对:“誓与秦桧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斩下他的人头悬挂城门示众,然后诛杀金国使者。否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5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鞭长不及

  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

  四字成语“鞭长莫及”描述的哲理是什么:很多事情并非你的能力强就能办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非常多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汇总五篇(扩展1)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1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鞭长不及

  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

  四字成语“鞭长莫及”描述的哲理是什么:很多事情并非你的能力强就能办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非常多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2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江郎才尽

  【出处】《南史·江淹传》: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

  四字成语“江郎才尽”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原话本为“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出自徐志摩:“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果得到了,是我的幸运。如果得不到,就是我命里注定。(多用于感情方面)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3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一词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指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四字成语“水滴石穿”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事情就可能成功。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4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 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故事: 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 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刘备采用联吴抗曹之策,与吴军共同抵抗曹操。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

  军发起火攻。周瑜眼看火攻不能实现,急得口吐鲜血,病倒在床上,名医、良药都治不好他的病。这时诸葛亮去探望周瑜,问他为何得病。周瑜不愿说出实情,就说:“人有旦夕祸福,怎能保住不得病呢?”

  诸葛亮早猜透了他的心事,就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怎能预料到呢?”周瑜听到诣葛亮话中有话,非常惊讶,就问有没有治病的'良药。诸葛亮说:“我有个药方,保证治好您的病。”说完,写了16个字,递给周瑜。这16个字是: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一看,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便请教破敌之策。谙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预测到*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而的法术,借结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怎样?”周瑜高兴他说:

  “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做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

  周瑜部将黄盖,率领火船向曹操水寨急驶,当火船靠*曹军水寨时;一声令下,士兵们顺风放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把曹营的战船烧个一千二净,岸上的营寨也被烧着,兵马损失不计其数。在烟火弥漫中,曹操仓皇逃命,从小道退回许昌。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5

  巧取豪夺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fú)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领,便是很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领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

  后来的人又从此引申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以不正当的方法,攫(jué)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汇总五篇(扩展2)

——带有哲理的成语故事合集5篇

  带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1

  蔡文姬名琰(音ran),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其父左中郎将邕(音yong拥),是汉末的著名学者,以文章驰名于世。文姬自幼聪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后来,在董卓之乱中,匈奴入侵,公元196年为匈奴人虏获,做了左贤王的王后,在匈奴留居十二年,生了二子。直到中原地区为曹操统一后,公元208年曹操才派人把她接回。蔡琰在匈奴十二年,饱尝艰辛,她怀念祖国,思念亲人,曾作了《胡笳十八拍》来倾诉自己思亲思国的感情。后来,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对蔡文姬嫁到匈奴后的遭遇和心情也作了描写。其中有这样两句诗: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匈奴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像天地都倒了个个儿,连北斗星都转到南面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它启示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带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2

  《南史·江淹传》: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

  四字成语“江郎才尽”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带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3

  别无长物这则成语的长物是指多余的物品。表示除此外别无他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恭传》,恭曰:吾*生无长物。

  东晋时有个读书人,名叫王恭。他生活俭朴,不图享受,人们都说他将来定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有一年,王恭随父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人在一张竹*上促膝谈心。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身下的*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竹*,就称赞了一番这张竹*,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张竹*。

  王恭听了,毫不犹豫地将身下这张竹*赠送给王忱。王忱千恩万谢地走了。其实,王恭只有这张竹*。送掉后,他就改用了草*。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十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忝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说: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生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带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4

  西晋的时候,河南有个地方官叫乐广,一次他有个朋友病了,便亲自登门看望。乐广见他朋友病情很重,便问其什么地方不舒服,那朋友支支吾吾地不愿说。乐广再三询问,他才说了实情。原来有一天他在乐广家里饮酒,刚要举杯时,突然看到酒杯里有条蛇,隐隐约约地在蜿蜒蠕动。顿时受惊,一股厌恶冒上喉咙。但因同坐的有几个朋友,他说也不便说出,更不便退*。硬着头皮喝完后,感到肚子很不舒服,回到家便病倒了。

  乐广听后很奇怪,“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他反复考虑这件事。回到家中走到大厅,终于找出了原因。他派人把老朋友请来,仍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命侍从斟上满满一杯酒,对朋友说:“你凑*看,酒杯里还有怪物吗?”朋友一看,同上次看见的一样,一条蛇在杯中摆动。乐广哈哈大笑指,指着墙壁上一张硬弓说:“那蛇是弓的影子啊!”原来如此,那朋友豁然开朗,舒眉展眼笑了,多日的病也顿时痊愈。

  乐广的朋友把弓的影子当作是蛇,结果病倒了,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对反映客观实际的歪曲的反映,会给客观事物带来消极的作用。它启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带有哲理的成语故事 5

  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都钦佩的人:“*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温馨提示: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汇总五篇(扩展3)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6篇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七擒七纵(诸葛亮)

  [释义]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语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用法]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例句] 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

  [成语故事]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1、远交*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jū)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队伍要经过韩、魏两国。队伍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队伍,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就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的愿望。

  远交*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的敌人,而不能越过*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策略。

  成语“远交*攻”,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2、图穷匕见(xiàn)

  战国末期,秦国很强盛,就不断出兵侵占其它国家的领土。一次,秦国攻占了赵国的都城,而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焦虑不安,决定派勇士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并让秦舞阳作他的助手。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欢喜,以便有机会靠*他,燕太子丹让荆轲带去两样东西作礼物: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国叛将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一是燕国的地图。樊于期的人头和地图分别装在两个匣子里。地图里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过的,只要刺破一点皮,就能使秦王丧命。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后,先用金银珠宝买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过他对秦王说,燕国的荆轲要把叛将的人头和燕国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阳宫里摆下酒宴,接见燕国来的勇士。荆轲在前,秦舞阳随后,登上宫殿的台阶。这个时候,秦舞阳紧张得腿都有点发抖了,而荆轲却坦然自若,面无惧色。

  秦王看过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又让荆轲把燕国的地图献上来。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献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图展开,仔细观看。地图将要展到尽头,裹在里边的匕首突然露了出来。这个时候,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见,吓得扯断衣袖,转身就逃。荆轲没有刺中秦王,就在后边紧追。这个时候,秦王的卫士赶来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长剑,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没有击中。结果,勇士荆轲被拥上来的卫士杀死了。

  后来,“图穷匕见”这句成语,人们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最后,真相终于暴露出来了。

  3、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4、孺(rú)子可教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天下会大乱。十三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tāo)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十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

  成语“孺子可教”,后来常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1、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2、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3、三顾茅庐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4、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5、栩栩如生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庄子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6、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的灵位,每逢有大一点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都是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7、扼臂啮指

  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

  战国时期,曾子一个人他外出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找他,曾母左等右盼不见他回来,客人急着要回去。曾母就使劲扼住自己的手臂直到疼痛难忍为止,曾子立即感到手臂痛,立即丢掉柴禾跑回家问母亲有什么事,母亲告诉他有客人在找他。

  8、千呼万唤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诗歌为民*,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9、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0、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11、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12、道听途说

  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古时学者艾子的邻居毛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把外边听到的事情加以夸大说给艾子听。一次他说:“一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艾子不信,他又说天上掉下一块二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耳听来的

  13、不自量力

  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出处】(北宋)欧阳修《归田录》。

  【释义】做什么事情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熟能生巧的历史典故】

  北宋时期,有个人叫陈康肃,号尧咨,他从小就喜欢射箭,整日练*,所以他的箭术十分精湛。他因此非常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

  有一天,陈尧咨练*射箭,只见他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旁观人见他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领,无不拍手叫好。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他环顾四周,发现一个卖油的老头只是略微地点了点头,有些不以为然的样子。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你看我射得怎样?”老人很干脆地回答:“我不会射箭。你射得还可以,但并没有什么,只是手法熟练而已。”

  陈尧咨听了有些恼火地说:“老头儿,你敢小看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你有什么更高超的本事吗?”老人笑着说:“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我可以倒油给你看看。根据我卖油的经验,知道你的射箭本领也是熟能生巧而已。”说完老人拿了一个盛油的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勺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地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人谦虚地说:“这也是一种*常的技术,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地练*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了。

  【成长心语】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汇总五篇(扩展4)

——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汇总五篇

  1 南辕北辙的故事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向北走却要去楚国的人,我告诉他说:‘你的方向错了!’他却回答我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很快!’这位马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明,但是他这样走下去,只会离楚国越来越远而已。现在,大王仗着强势想称霸,你越是这样做,离称霸的目的就越远,和那个想到楚国去,反而往北走的人一样。”魏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最后终于放弃攻打赵国的计划。

  2 南辕北辙资料

  【注音】nán yuán běi zhé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

  【简介】犹至楚而北行也

  【近义词】背道而驰,缘木求鱼,适得其反,升山采珠。

  【成语举例】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南辕北辙,相差甚远,有什么和议可言。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造句

  1、想成功却又不努力,岂非南辕北辙?

  2、如今我的生活方式和原本的构想,可说是南辕北辙,全不相干。

  3、做事如果无视客观环境,只凭主观想法,结果往往与事实的需求南辕北辙。

  4、做事情不但要有目标而且要讲方法,只讲目标不讲方法,南辕北辙怎么完成?

  5、你一面急着想要减肥,一面却荤甜不忌,南辕北辙,难怪越减越肥,一点没有成效。

  6、你嘴里说要实行爱的教育,可是动不动就要体罚,说的跟做的南辕北辙,教育的效果当然不彰。

  7、要振兴经济,就必须开放门户,互通有无,现在却在操舞政治,闭关自锁,如此南辕北辙,民生怎能不凋敝,经济怎么不衰退呢?

  8、教化却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南辕北辙。

  9、务经理和市场营销经理必须进行充分合作借以消除结果上的南辕北辙。

  10、我让你去日本出差,你竟然跑去北京,天啊,真是南辕北辙。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典故:《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战国时候,有一回魏国的大夫季梁到赵国去旅行。

  旅途中忽然一日他得到了魏王想发兵攻打赵国的消息。

  “魏王怎么能攻打赵国呢……”季梁立刻感到了一种不安。

  为制止魏王攻打赵国,他停止旅行,转身回魏国而去。

  他一回到魏国,衣顾不得换,脸顾不得洗,便匆匆忙忙地去见魏王。

  魏王看他风尘仆仆、慌慌张张的样子,觉得很奇怪,问道:“季梁大夫,你不是说要走很久吗?为什么现在就回来了?难道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吗?”季梁不紧不慢地说道:“事情并不算特别要紧,只是我遇到了一个怪人以及他的怪事,我愿意早一点告诉你罢了。

  ”魏王问:“那是什么样的怪人和怪事呢?”季梁说道,有一回,他走在赵国地域上的太行山下时,遇到了一人乘着一辆马车由南向北行驶。

  但他却声言要到楚国去。

  季梁觉得他走的方向不对,便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不朝南走反而向北去呢?难道你不知道楚国在南边吗?”那乘车人回答说:“没关系,我的马好,跑得快!”季梁说:“你的马虽然好,可你走的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呀?”那乘车人又道:“不怕,我带的路费多。

  ”季梁说:“你的路费多又有什么用呢?这确实不是去楚国的路呀。

  ”那乘车人坚持着要往北去,并说:“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季梁说:“你的这些条件再好,如果朝北去,离楚国也只能是越走越远呀!”听了季梁讲的无头无尾的故事,魏王很是觉得好笑,就问季梁道:“天下难道真有这样胡涂的人吗?”季梁说:“有,不光赵国有,我们魏国也有。

  ”魏王不以为然:“什么,我们魏国也有?”季梁直言道:“是的,比如魏王你吧,你的志向是建霸业,当诸侯的首领。

  为此目的,你倚仗着国家的强大与军队的精良,想利用攻打赵国的办法,来扩大地盘和抬高威望。

  可你这样做,别的国家会怎样想呢?我觉得,你这样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你的宏伟志向就越远。

  这不正如那个乘车的赵国人欲去楚国不朝南反朝北走一样吗?”季梁这番话,说得魏王的脸暗暗地红了。

  【注音】nán yuán běi zhé

  【出处】犹至楚而北行也。 《战国策·魏策四》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结构】联合式

  【相*词】背道而驰

  【相反词】有的放矢

  【同韵词】面和意不和、拨草寻蛇、志同道合、被山带河、急不暇择、心醇气和、摇吻鼓舌、延津剑合、瞠目结舌、潦草塞责、......

  【年代】古代

  【谜语】反其道而行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安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大臣们都反对他,季梁给他讲一个故事:太行山的一个人驾车准备到楚国去,但他却坚持往北走,这样越走越远。争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赢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辕北辙一样。魏安王决定不打仗了

  【示例】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南辕北辙,相差甚远,有甚么和议可言。★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成语例句】

  ◎ 第三,方向的配合各人合作,必须趋向同一方向,而后可生效果,否则南辕北辙,必难成功。

  ◎ 如果让一个企业不需要的机构"加强服务",同时又强调加快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革,岂不是自相矛盾南辕北辙。

  ◎ 她虽然也觉得介民的心和自己是南辕北辙;但为冷而复热的感情所驱使,使她不能自止的进行,向着渺茫虚无的不可捉摸的欲望上进行。

  ◎ *年来盛行的"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招商活动已经产生变异,文体热热闹闹,经贸冷冷清清,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 她不认识我,怎么会走进我的.世界里呢?事到如今,我到底是怎么认识了宋雪呢?我的记忆和宋雪的说法犹如南辕北辙的那个成语所言。

  ◎ 追流溯源,追到"新民主主义制度";又山高水长,简括出两条"南辕北辙"的建国思路。

  ◎ 从此南辕北辙,晤面难期,前途渺茫,唯靠我一颗忠心,两手操劳;唯愿吾女得志;以图他日相会。

  ◎ 有时竟南辕北辙,让人啼笑皆非。

  【汉字】南辕北辙

  【拼音】nán yuán běi zhé

  【基本释义】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贬义词

  【出处】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近义词】背道而驰 缘木求鱼 适得其反 升山采珠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汇总五篇(扩展5)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汇总五篇

  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的解释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指鹿为马的造句

  1、大凡世人均对他的指鹿为马津津乐道。

  2、明明是一只狮子,却被贴上了驴的标签,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3、坏人常常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真是不应该。

  4、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对那些指鹿为马的人和事明明心知肚明,却要随声附和,阿谀奉承。

  5、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6、我们对待科学应该严谨、一丝不苟,如果不懂装懂,就可能闹出指鹿为马的笑话。

  7、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8、秦朝末年,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为了排除异己,他想出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花招。此举既将皇帝秦二世玩于股掌之上,又能将那些不阿权势、敢讲真话的大臣识别出来,以便加以清除,可见其用心之深毒。

  9、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10、他对机械根本就不认识的,不是在指鹿为马吗?

  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的`解释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指鹿为马的造句

  1、大凡世人均对他的指鹿为马津津乐道。

  2、明明是一只狮子,却被贴上了驴的标签,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3、坏人常常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真是不应该。

  4、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对那些指鹿为马的人和事明明心知肚明,却要随声附和,阿谀奉承。

  5、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6、我们对待科学应该严谨、一丝不苟,如果不懂装懂,就可能闹出指鹿为马的笑话。

  7、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8、秦朝末年,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为了排除异己,他想出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花招。此举既将皇帝秦二世玩于股掌之上,又能将那些不阿权势、敢讲真话的大臣识别出来,以便加以清除,可见其用心之深毒。

  9、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10、他对机械根本就不认识的,不是在指鹿为马吗?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指鹿为马的典故: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说那是一头鹿,不是千里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指鹿为马的汉语词典解释:

  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后汉书窦宪传》:「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改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唐贺兰进明《古意》诗之一:「秦庭初指鹿,群盗满山东。」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

  ●清吴伟业《读史杂感》诗:「国中惟指马,阃外尽从龙。」

  ●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韵》:「指马谁攻秦相诈,入林都畏阮生狂。」

  指鹿为马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混淆黑白、以白为黑、识龟成鳖、指皁为白、混淆是非、张冠李戴、颠倒黑白、颠倒是非、指皂为白

  反义词:循名责实、是非分明

  用指鹿为马造句:

  一、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二、纵然是长官,也不可以要求部属指鹿为马,颠倒是非。

  三、所谓指鹿为马,今日是处处一现实。

  四、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我们用它来形容那些故意颠倒是非的人。

  五、画饼充饥,指鹿为马,误导消费。

  六、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七、在正义与真理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人终究是要受到惩罚的。

  八、今天经理说话真是蛮横无理,居然指鹿为马,是非不分。

  九、岂不知奴才发烧了可以指鹿为马,杀了皇帝,夺了天下。

  十、他竟然敢在大众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真是胆大妄为。

  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的解释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指鹿为马的造句

  1、大凡世人均对他的指鹿为马津津乐道。

  2、明明是一只狮子,却被贴上了驴的标签,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3、坏人常常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真是不应该。

  4、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对那些指鹿为马的人和事明明心知肚明,却要随声附和,阿谀奉承。

  5、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6、我们对待科学应该严谨、一丝不苟,如果不懂装懂,就可能闹出指鹿为马的笑话。

  7、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8、秦朝末年,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为了排除异己,他想出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花招。此举既将皇帝秦二世玩于股掌之上,又能将那些不阿权势、敢讲真话的大臣识别出来,以便加以清除,可见其用心之深毒。

  9、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汇总五篇(扩展6)

——经典有哲理的成语故事范本5份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有一天,龙虾与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见龙虾正把自己的硬壳脱掉,只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非常紧张地说:“龙虾,你怎么可以把唯一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也放弃呢?难道你不怕有大鱼一口把你吃掉吗?以你现在的情况来看,连急流也会把你冲到岩石去,到时你不死才怪呢?”

  龙虾气定神闲地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但是你不了解,我们龙虾每次成长,都必须先脱掉旧壳,才能生长出更坚固的外壳,现在面对的危险,只是为了将来发展得更好而作出准备。”

  寄居蟹细心思量一下,自己整天只找可以避居的地方,而没有想过如何令自己成长得更强壮,整天只活在别人的护荫之下,难怪永远都得不到发展。

  温馨提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区,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请不要划地自限,勇于接受挑战充实自我,你一定会发展得比想像中更好。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退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孔子一行在陈国断粮,随从饥饿得病,不能行走。子路愤愤地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只有君子才能安守穷困。

  寓意为君子在困窘之境能固守其道。“君子固穷”,贫穷是没有罪的,反而,君子能够在贫穷的时候坚守节操是可贵。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在“穷”的时候应该做到“独善其身”,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操守,不随波逐流,“不为五斗米折腰”;“达“的时候要有“兼济天下”的广阔胸襟。我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为何能坦荡荡,我想这是因为真正的君子能够做到“君子固穷”而能心中坦荡。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队伍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队伍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温馨提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汇总五篇(扩展7)

——孩子成语故事汇总5篇

  1、孩子简短成语故事: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2、孩子简短成语故事: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3、孩子简短成语故事: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4、孩子简短成语故事: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揠苗助长”

  5、孩子简短成语故事:得过且过

  传说,五台山上曾经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夏天是它们羽毛丰满的季节。那时它们总是张开翅膀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垒窝,只知道玩乐。到了冬天,羽毛脱落,就不再美丽了。晚上躲进石缝里被冻得发抖,白天出了太阳,它们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注释]且:暂且,不作长远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马虎、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

  6、孩子简短成语故事:得意忘形

  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他读书入迷时,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出外游玩和访友时,因迷恋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常常几个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享乐,能够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

  [提示]本意为因高兴而忘掉一切。现多形容浅薄的人得志,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7、孩子简短成语故事: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琴弹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带琴出游,只见远山如画,河流清澈,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这美丽的景色让他兴致大发,就对着牛弹起琴来。尽管琴声动人,可是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这时,有个过路人对他说,不是琴弹得不好,是牛听不懂啊。

  [提示]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于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8、孩子简短成语故事:狐假虎威

  老虎抓住一只狐狸,准备吃掉它。狐狸说:“我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你敢吃我,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见老虎不信,狐狸又说:“你跟着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兽们都怕我。”由于有老虎在身边,野兽们见了,纷纷逃命。老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注释]假:借着,利用。

  [提示]比喻依仗他人的威势欺压人。

  9、孩子简短成语故事:车水马龙

  东汉时,章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太后知道后,表示坚决反对,她对章帝说:“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我曾经看见很多人去他们那里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提示]形容繁华热闹的场景。

  10、孩子简短成语故事:半途而废

  东汉时,乐羊子外出求学。过了一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他的妻子一见到丈夫就用刀割断织机上的绢帛。乐羊子觉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说:“书没有读完就停下来,如同割断织丝一样。”乐羊子深受震动,又重新回去读书。七年后,完成了学业才回到家中。

  [注释]废:停止。

  [提示]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1.学成语过识字关

  2.学成语提高辨字能力。

  3.成语可激发学生的巨大兴趣。

  4.成语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5.成语可以使学生文学水*提高。

  6.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7.成语是浓缩的历史,读成语知古鉴今。

  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然而读书读到半夜的时候往往会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这样,每当想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孙敬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也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侯学问并不多。他舟游四方却得不到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努力读书。每当他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侯,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侃侃而谈”这则成语的侃侃是刚直而从容的样子。比喻说话时,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的样子。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形容辩论时态度好。京雷注)如也,君在,口口(口口为左足右叔和左足右昔,音CUJI,恭敬不安的样子。京雷注)如也,与与如也。”

  在周朝的等级制度中,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其中又分为两等,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

  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个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但他在当时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并提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所以他是一个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在家乡,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说话,和下大夫说话,他都有不同的举止和言语。

  *时,在家乡与乡亲们谈话,他显得温和恭顺,好象不善辞令的样子;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善言,只是比较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侃侃而谈,显得从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在国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仪去做,小心谨慎,还怕有不妥之处。

  应该说,孔子提倡的礼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使从现在来说,也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汇总五篇(扩展8)

——描写勤学的成语故事汇总五篇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青年时代,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俩人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希望共同建功立业,复兴晋国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不这样想,这是在催促咱们起床练剑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祖逖为了使自己能够早起练*武艺,就以雄鸡报晓的方式提醒自己起床*武。后人以“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比喻有志之人,能够及时奋发自励。人生在世,想要有所成就,就得勤奋苦练。

  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随月读书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江泌的人,江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爸爸瘫痪、妈妈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赚钱养家,晚上还要帮妈妈做事,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上学读书。有一天晚上,家里的人全部睡着以后,江泌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突然,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来看些书,就不愁没钱点灯看书了。”可是,月亮会慢慢移动,江泌就拿着书随着月光一边移动一边看书,直到月光不见为止。有时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还是努力提起精神看书,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江泌的学问越来越好,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后来,大家就用“随月读书”来形容一个人用功读书,不怕辛苦的精神!

  负薪挂角

  汉朝时期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那样高了。


带有典故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汇总五篇(扩展9)

——诚信的典故成语故事范文五份

  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不久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

  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可是豫让继续图谋为知伯报仇。他全身涂漆,化妆成像一个生癞的人。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时对他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让听了这话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划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却要这样做,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

  不久,赵襄子要外出巡视,豫让埋伏在赵襄子所必经的桥下。赵襄子骑马走在桥边时,马忽然惊跳起来,赵襄子说:“这一定又是豫让。”经派人搜捕之后,果然是豫让。因此赵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中行氏吗?知伯灭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报仇,反而屈节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国亡已经很久,你为什么如此替他报仇呢?”豫让回答说:“当我侍奉范、中行氏时,他们只把我当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们;而知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知伯。”于是赵襄子用怜惜的口吻感叹说:“唉!豫让啊,由于你为知伯报仇,已经使你成为忠臣义士了。而寡人对待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释放你了!”于是赵襄子就下令卫士把豫让包围起来。

  这时豫让又对赵襄子说:“据臣所知,一个贤臣不阻挡人家的忠义之行,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君王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不过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许我在这里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愿望?”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的志节,就当场脱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给豫让。豫让接过王袍以后拔出佩剑,奋而起身,然后用剑刺王袍仰天长叹:“啊!天哪!我豫让总算为知伯报了仇!”豫让说完话就自杀而死。赵国的忠义之士听说以后,都落泪惋惜不已。

  吴国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知它是吴国国宝,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这宝剑送给您。”

  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来到徐君墓前,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随从连忙问道:“人都死了,还赠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答应将这宝剑送给徐君,如今徐君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徐州兵败后,关公与曹操约法三章,暂居曹营。

  曹操敬重关公,为了笼络他,赐给他珍贵物品,关羽却拒之不受;几日一宴请,关羽从不乱吃喝;给关羽大宅,关公却将内宅分给老兵,自己住外间;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却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无法,安排刘备的两个夫人和关公同居一屋室。关公仍不动色,秉烛独坐在门外,专心致志读《春秋》,通霄达旦,毫无倦色。曹操想通过美色来诋毁关公,从而达到要挟逼其就范目的。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的信条在关公身上失去了灵验。

  关公夜读春秋,通霄达旦给出三个信息:一是关公面对美色坐怀不乱,二是通霄甘做两个嫂嫂守护卫士,三是《春秋》儒学道义对关公定力的影响。反映出的实质就是:不仅仅是关公对皇兄的忠义的承诺,更反映出关公诚实守信的品质本性,这一天性经《春秋》儒学道义的熏染,升华成华夏民族最宝贵的忠义诚信的道德典范。千古流传,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