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原文、翻译、赏析通用十篇

首页 / 赏析 / |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 1

  原文: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宋代]苏轼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山林多瘴气,草木繁茂,只有海棠这种名贵的花很是少见。

  那株竹篱间的海棠宛如女子美好的笑容,桃花李花虽满山遍野,与之相比便粗俗得很了。

  我知道上天是有深意的,特地将这株海棠洒落在山谷。

  海棠是天然的富贵资质,本不需要华丽的房屋或是贵重的盘子来陪衬它。

  美丽的海棠好似美女酒后双颊微红,卷起衣袖红纱映现出肌自如雪。

  山林浓密雾气重,遮住了阳光,海棠就好似在和风暖日中睡醒的美女。

  一旦风雨来袭,海棠便似含泪佳人,神情凄婉。月下无人之时,它则更显清秀美好。

  我饭后无事可做,拍着肚子散步,自在逍遥。

  不去寺庙也不拜访乡邻,只是拄着拐杖来看挺拔的竹林。

  突然与娇媚的海棠相对,更映照出我的衰老,无奈只能叹息一声,擦擦模煳的双眼仔细观看。

  这偏僻的地方是从哪里得到这株海棠的?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

  海棠不易从远处移栽,这一定是鸿鹄把种子衔来的。

  海棠啊,我和你都远离家乡西蜀,流落异乡,为此应该共饮一杯,吟唱这感叹沦落天涯的诗篇。

  明天酒醒后我还会独自前来,只怕到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

  注释

  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海棠:在定惠院东小山上。

  地瘴: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之气。

  蕃(fán)草木:使草木繁茂。

  苦:甚。

  嫣(yān)然:形容笑容美好。

  佳人:喻指海棠。佳人在空谷,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意。

  荐:献,进。华屋:华丽的居室,富贵者所居。

  晕(yùn):指酒后两颊的微红色。

  “日暖”句:《明皇杂录》载,唐玄宗曾把醉中的杨贵妃比做“海棠睡未足”,这里诗人反用其意,把海棠比做春睡足的美人。

  清淑:清秀美好。

  “先生”二句:先生,诗人自指。无一事,诗人贬在黄州,被责令“不得签书公事”,故云。这是诗意转折之处,以下皆借海棠寄寓人生感慨。

  “不问”二句:暗用《南史·袁粲传》,粲家居逍遥,得意出游,悠然而返。时“郡南一家,颇有竹石,粲率尔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啸咏自得”。又《晋书·王徽之传》:“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徽之)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

  绝艳:指海棠。衰朽,诗人自谓。

  陋邦:这里指黄州。“无乃”句:这句意谓莫非好事者从四川移栽。四川盛产海棠。

  “衔子”句:说或是鸿鹄之类把海棠种子衔来此地。

  “天涯”句:说自己与海棠都是流落天涯者,命运相同,令人感伤不已。“俱”字双绾花与人。

  雪落纷纷:形容海棠凋零,纷纷飘落。

  那忍触:犹言那忍见。

  触:接触,遇。

  赏析:

  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这首诗前半部分反复刻画海棠,极力形容海棠幽独,高雅,美丽、清淑的品格,后半部分写诗人访海棠,见花生感,抒发了“天涯沦落俱可念”的情怀。这里赞美海棠,悲接海棠,实际上也就是寄托作者的情操,悲接自身的遭遇。全诗因物寄慨,形象鲜明,辞格超迈,不蹈袭前人,是东坡生*得意之作。

  诗歌首句就点出瘴气蒸郁的恶劣环境、海棠的高贵和流落草莽间的孤寂,而“嫣然一笑竹篱间”则又深入一层,写出海棠不以境遇荣辱动其心的品格:纵然被放逐到荒郊野外,却仍然自信地微笑着,相形之下,遍山的桃李似乎都变得粗俗不堪。下句暗引杜甫“绝代有人,幽居在空谷”诗意,将海棠花比为空谷中的佳人,更突显出海棠花的绝代风华。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诗人首先以简练的话语总括其自然富贵的风姿,以下四句则细笔描摹海棠的美丽和在早晨、日暖、雨中和月下的各种情态:她如醉酒的佳人,朱唇沾酒,红晕泛上脸颊。卷起绿纱的衣袖,映现出红润的肌肤。林深雾暗,很迟才能透进阳光;而当日色温暖,清风和畅的时候,春睡十分酣畅。在雨中,海棠垂着泪滴,显得凄怆可怜;而当月下无人之时,则越发地清雅婉淑。诗人发他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拟人的手法从容不迫地对海棠作了多角度的描绘,既精细又不板滞。

  诗歌的第二部分转而写诗人的感慨,但是却又不直接加以直白的议论,而是先活画出诗人的乐天与幽默:东坡先生饱食之后,闲得无事,便摩挲着肚皮漫步,不论是民居还是僧舍,只要看到修长的绿竹,就拄着拐杖敲门要细加欣赏。而后写诗人初见海棠的诧异与惊喜:忽然看到绝代的艳色出现在我这衰朽之身面前,不禁无言接息,擦拭着有病的眼睛凝视着她。僻陋的黄州怎么会有这么高贵的海棠花呢。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的。但是诗人很快又作出了否定:一寸多长的幼苗,怎么能够从远在千里之外的西蜀移植呢。肯定是鸿鹄衔来了种子落到此地才得以成长为这么一株明艳照人的鲜花。

  诗人面对着来自故乡西蜀的海棠,不禁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一阵酸楚涌上心来,于是便痛饮一樽美酒,歌吟出这首诗篇。最后两句是尾声:明朝酒醒之后,作者他还会独自到来,只怕那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这句虽是悬想之词,却是至情之语。

  全诗的最大特色是以物喻人,而且每一描写都贴切自然。如海棠自西蜀来黄州的揣测实是诗人自身际遇的暗喻,而海棠在黄州“苦幽独”的精神苦闷同样是诗人自指,不过诗人虽然暗用心机进行比附,却并不显得生硬单调。虽是写“苦”,却常杂以愉快而幽默的笑语,苦中有乐,苦乐交织,使诗歌显出一种独特的格调。而其写物抒情,也正如纪昀所评“风姿高秀,兴像微深”,实在是苏轼诗中的精品。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 2

  原文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翻译

  东风轻拂着海棠,花透出美妙的光华,

  迷茫的夜雾中弥漫着花香,朦胧的月光转过回廊。

  夜很深了,因为担心海棠会像人一样而睡去,

  所以赶忙点燃蜡烛,照耀着海棠。

  运用手法运用了对比、暗喻.拟人等手法,将诗人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赏析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全诗语言浅*而情意深永。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 3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注释

  1.赋:吟咏。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1、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xx年:124

  赏析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创作背景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 4

  原文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迥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轮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注释

  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

  蔽日:遮蔽日光。

  注释

  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

  蔽日:遮蔽日光。

  赏析

  开句“万点猩红将吐萼”,正是花苞初放的喜人姿色,它“嫣然回出凡尘”,有着非同凡尘的丽姿、质。两句描写,把这株刚从“古寺”移来园中种植的海棠,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它还只是一株幼树,所以词主人公对它更是寄予希望,现在时当寒食,待“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一年以后,又将是一番摸样了。下片承接说:“细干柔条才数尺”,这是现在的样子,但已迥出凡尘,将来“千寻起自微因”,不知该是如何的可爱了。所以下面词人就沉入了希望的遐想:“绿云蔽日树输囷”,树长得参天高大而盘曲,当然这不无夸张,但夸张正表现了面前这位种花人的欣喜中的厚望。她还希望它不要忘记种花人的辛勤栽种与呵护。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 5

  赏海棠花妖诗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为底开?

  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注释

  隤:通“颓”。

  底:何。

  北堂:母亲的代称,已见于小说前面薛宝钗给林黛玉的诗。寿考,长寿,“考”是老的意思。

  一阳旋复:冬至阴极阳回。占先梅,说海棠比梅花抢先了一步开。

  注释

  (1)隤:通“颓”。

  (2)底:何。

  (3)北堂:母亲的代称,已见于小说前面薛宝钗给林黛玉的诗。寿考,长寿,“考”是老的意思。

  (4)一阳旋复:冬至阴极阳回。占先梅,说海棠比梅花抢先了一步开。

  赏析

  《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为续补文字,非曹雪芹所作。《赏海棠花妖诗》出自第九十四回,共有三首。这首《赏海棠花妖诗·海棠何事忽摧隤》就是其中之一,为贾宝玉所作。小说中,怡红院里的海棠本来枯萎了几棵,忽然冬日开花,贾赦、贾政说是花妖作怪,贾母说是喜兆,命人备酒赏花。贾宝玉等人“彼此都要讨老太太的喜欢”,就做了诗。

  八十回之前,曹雪芹让海棠在晴雯死时枯萎了,这象征着大观园女儿的命运。这里,续书者让海棠花也像气候的“阴极阳回”那样能够死而复生,这也是一种象征,它与原本该“一败涂地”的贾府后来衰而复兴一样,都反映了续书者的创作思想与坚持“按迹循踪”的曹雪芹是不同的。续书者在小说中宁可“失真”,也要顽强地表现自己维护传统制度和这个大家庭利益的主观愿望。

  贾母说:“我不大懂诗,听去倒是兰儿的好,环儿做的不好。”这是因为她喜欢听吉利话。其实三首诗都做得很蹩脚。别人还可以,连贾宝玉也写得如此笨拙,毫无诗意,这与小说前面的描写是不符合的。而且,这个“古今不肖无双”的传统叛逆者,在这里却成了一个善于说好话、能迎合长辈心理的孝子,这种转变也很惊人。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 6

  原文:

  咏白海棠

  清代:曹雪芹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译文: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夕阳照着秋草连接着层层的院门,苔藓青翠长满了雨水淋过的花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白玉的品格难比海棠的纯洁,那雪般的肌骨更能陶情醉人。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点点花蕊芳香娇嫩好似不胜风力,夜深明月下还留着她俏丽的影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不要说白衣仙女会升天飞去,她正多情地伴我在黄昏中吟咏呢。

  注释:

  斜阳寒草带重(chóng)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寒草:秋草。带:连接。重门:重重院门,指深宅大院。苔翠:青翠的苔色。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销魂:使人迷恋陶醉。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倩影:美好的身姿。月有痕:月有影。

  莫谓缟(gǎo)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缟:古时一种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白衣。以“缟仙”说花,承前“雪为肌骨”来,道家称成仙或飞升叫“羽化”,意思是如同化为飞鸟,可以上天。

  赏析:

  这首诗首联交待了季节、场景;颔联写海棠之白;颈联写海棠之柔;尾联写海棠与诗人融为一体。贾探春以白海棠自喻,既描绘了白海棠的仙姿,又抒写出自己的超凡脱俗的风范,同时也表达出对于无力扭转家族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全诗节奏明快,气韵生动,感情较为直白,充斥着萧瑟之感。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交待了季节、场景。开头的“斜阳”二字,与诗尾的“黄昏”二字遥相呼应,定下了全篇萧瑟、感伤的基调。“寒草”点明季节是在秋天。

  “苔翠盈铺”形容年深月久,生长海棠的花盆表面已经布满了青苔。而一番新雨的洗刷,使景色在焕然一新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凄凉,为写海棠之“白”作了铺垫。总的来看,这一联描写由远及*,由大到小,从“斜阳寒草”写到“重门”,再对生长海棠的花盆加以细致描写,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海棠,但海棠已经呼之欲出了。同时,这一联也暗示出贾府这个大家族已经日薄西山的命运。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写海棠之白,以白玉、冰雪比喻花的颜色的素白和品格的纯洁。它的精神如玉,但是用玉来形容仍嫌不足,难以比拟其高洁;它的肌骨如雪,使人迷恋陶醉。这其实是探春的自我写照。生长在日趋没落的家族中,探春依然不屈不挠,极想有一番作为。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用比喻,透过环境,写出花的娇美无力的身姿和月下映出的丽影,写出了海棠之柔。海棠虽然生机勃勃,但是终究娇柔无力,它那下垂的细小花蕊仿佛正在叹息。那美丽的身姿在深夜的月光中,投下心事重重的阴影。这一联暗含着探春的伤感。探春身为女儿之身,无力扭转家族的命运,只能在暗中担忧。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中,是说但得白海棠多情相伴,就不必理会飞升远去的事了,“多情”的海棠与忧患的诗人(贾探春)融为一体。“缟仙”是将海棠形容为白衣仙子,它本有羽化成仙的可能,却不愿离去,而是留下来倍伴在黄昏中吟咏的诗人。探春后来远嫁异乡,虽然生活还算不错,但却难以割断对故乡亲人的牵挂,心中满怀悲苦。这是后话,探春不可能预先知晓。而曹雪芹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创作《红楼梦》,不断在诗词中暗示人物后来的命运,则具有设置悬念和引导读者的功能。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 7

  原文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翻译

  东风轻拂着海棠,花透出美妙的光华,

  迷茫的夜雾中弥漫着花香,朦胧的月光转过回廊。

  夜很深了,因为担心海棠会像人一样而睡去,

  所以赶忙点燃蜡烛,照耀着海棠。

  运用手法运用了对比、暗喻.拟人等手法,将诗人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赏析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全诗语言浅*而情意深永。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 8

  原文: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宋代]苏轼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山林多瘴气,草木繁茂,只有海棠这种名贵的花很是少见。

  那株竹篱间的海棠宛如女子美好的笑容,桃花李花虽满山遍野,与之相比便粗俗得很了。

  我知道上天是有深意的,特地将这株海棠洒落在山谷。

  海棠是天然的富贵资质,本不需要华丽的房屋或是贵重的盘子来陪衬它。

  美丽的海棠好似美女酒后双颊微红,卷起衣袖红纱映现出肌自如雪。

  山林浓密雾气重,遮住了阳光,海棠就好似在和风暖日中睡醒的美女。

  一旦风雨来袭,海棠便似含泪佳人,神情凄婉。月下无人之时,它则更显清秀美好。

  我饭后无事可做,拍着肚子散步,自在逍遥。

  不去寺庙也不拜访乡邻,只是拄着拐杖来看挺拔的竹林。

  突然与娇媚的海棠相对,更映照出我的衰老,无奈只能叹息一声,擦擦模煳的双眼仔细观看。

  这偏僻的地方是从哪里得到这株海棠的?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

  海棠不易从远处移栽,这一定是鸿鹄把种子衔来的。

  海棠啊,我和你都远离家乡西蜀,流落异乡,为此应该共饮一杯,吟唱这感叹沦落天涯的诗篇。

  明天酒醒后我还会独自前来,只怕到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

  注释

  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海棠:在定惠院东小山上。

  地瘴: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之气。

  蕃(fán)草木:使草木繁茂。

  苦:甚。

  嫣(yān)然:形容笑容美好。

  佳人:喻指海棠。佳人在空谷,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意。

  荐:献,进。华屋:华丽的居室,富贵者所居。

  晕(yùn):指酒后两颊的微红色。

  “日暖”句:《明皇杂录》载,唐玄宗曾把醉中的杨贵妃比做“海棠睡未足”,这里诗人反用其意,把海棠比做春睡足的美人。

  清淑:清秀美好。

  “先生”二句:先生,诗人自指。无一事,诗人贬在黄州,被责令“不得签书公事”,故云。这是诗意转折之处,以下皆借海棠寄寓人生感慨。

  “不问”二句:暗用《南史·袁粲传》,粲家居逍遥,得意出游,悠然而返。时“郡南一家,颇有竹石,粲率尔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啸咏自得”。又《晋书·王徽之传》:“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徽之)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

  绝艳:指海棠。衰朽,诗人自谓。

  陋邦:这里指黄州。“无乃”句:这句意谓莫非好事者从四川移栽。四川盛产海棠。

  “衔子”句:说或是鸿鹄之类把海棠种子衔来此地。

  “天涯”句:说自己与海棠都是流落天涯者,命运相同,令人感伤不已。“俱”字双绾花与人。

  雪落纷纷:形容海棠凋零,纷纷飘落。

  那忍触:犹言那忍见。

  触:接触,遇。

  赏析:

  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这首诗前半部分反复刻画海棠,极力形容海棠幽独,高雅,美丽、清淑的品格,后半部分写诗人访海棠,见花生感,抒发了“天涯沦落俱可念”的情怀。这里赞美海棠,悲接海棠,实际上也就是寄托作者的情操,悲接自身的遭遇。全诗因物寄慨,形象鲜明,辞格超迈,不蹈袭前人,是东坡生*得意之作。

  诗歌首句就点出瘴气蒸郁的恶劣环境、海棠的高贵和流落草莽间的孤寂,而“嫣然一笑竹篱间”则又深入一层,写出海棠不以境遇荣辱动其心的品格:纵然被放逐到荒郊野外,却仍然自信地微笑着,相形之下,遍山的桃李似乎都变得粗俗不堪。下句暗引杜甫“绝代有人,幽居在空谷”诗意,将海棠花比为空谷中的佳人,更突显出海棠花的绝代风华。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诗人首先以简练的话语总括其自然富贵的风姿,以下四句则细笔描摹海棠的美丽和在早晨、日暖、雨中和月下的各种情态:她如醉酒的佳人,朱唇沾酒,红晕泛上脸颊。卷起绿纱的衣袖,映现出红润的肌肤。林深雾暗,很迟才能透进阳光;而当日色温暖,清风和畅的时候,春睡十分酣畅。在雨中,海棠垂着泪滴,显得凄怆可怜;而当月下无人之时,则越发地清雅婉淑。诗人发他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拟人的手法从容不迫地对海棠作了多角度的描绘,既精细又不板滞。

  诗歌的第二部分转而写诗人的感慨,但是却又不直接加以直白的议论,而是先活画出诗人的乐天与幽默:东坡先生饱食之后,闲得无事,便摩挲着肚皮漫步,不论是民居还是僧舍,只要看到修长的绿竹,就拄着拐杖敲门要细加欣赏。而后写诗人初见海棠的诧异与惊喜:忽然看到绝代的艳色出现在我这衰朽之身面前,不禁无言接息,擦拭着有病的眼睛凝视着她。僻陋的黄州怎么会有这么高贵的海棠花呢。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的。但是诗人很快又作出了否定:一寸多长的幼苗,怎么能够从远在千里之外的西蜀移植呢。肯定是鸿鹄衔来了种子落到此地才得以成长为这么一株明艳照人的鲜花。

  诗人面对着来自故乡西蜀的海棠,不禁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一阵酸楚涌上心来,于是便痛饮一樽美酒,歌吟出这首诗篇。最后两句是尾声:明朝酒醒之后,作者他还会独自到来,只怕那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这句虽是悬想之词,却是至情之语。

  全诗的最大特色是以物喻人,而且每一描写都贴切自然。如海棠自西蜀来黄州的揣测实是诗人自身际遇的暗喻,而海棠在黄州“苦幽独”的精神苦闷同样是诗人自指,不过诗人虽然暗用心机进行比附,却并不显得生硬单调。虽是写“苦”,却常杂以愉快而幽默的笑语,苦中有乐,苦乐交织,使诗歌显出一种独特的格调。而其写物抒情,也正如纪昀所评“风姿高秀,兴像微深”,实在是苏轼诗中的精品。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 9

  作品原文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①

  元好问

  其一

  翠叶轻笼豆颗均②,胭脂浓抹蜡痕新③。

  殷勤留著花梢露④,滴下生红可惜春⑤。

  其二

  枝间新绿一重重⑥,小蕾深藏数点红⑦。

  爱惜芳心莫轻吐⑧,且教桃李闹春风⑨。

  作品注释

  ①赋:作诗。

  ②笼:笼罩。豆颗:形容海棠花苞一颗一颗像豆子一样。

  ③胭脂:指红色。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

  ④殷勤:情意深切。花梢:花蕾的尖端。这句说:露水情意深切地停留在花尖上,不愿滴下来似的。

  ⑤生红:深红,指花瓣。

  ⑥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⑦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⑧芳心:指花的芬芳的花芯。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⑨且教:还是让。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作品译文

  其一

  被绿叶轻巧地包笼——豆粒般的蓓蕾是那么均匀。被胭脂浓浓地涂抹——蜡痕般的花蒂是那么鲜新。

  我怀着满腔的情意,再三要留住花梢的露水。只怕它滴下花蕾的红艳,可惜了这片明媚的阳春。

  其二

  海棠枝间新绽的绿叶一重一重;小小的蓓蕾深藏在叶里数点鲜红。

  它爱惜自己的高洁芳心,不轻易向人吐露;暂且让应时的桃花李蕊,闹腾在煦煦春风。

  创作背景

  嘉熙四年(1240年)前后,诗人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在这时,诗人创作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其一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写“未开海棠”的形态色泽。“豆颗”,豆子,此处借指花蕾。海棠花未开时,花瓣对合如豆状。像豆颗一样饱满的、小小的花蕾匀称地点缀在护惜着它们的翠叶之中。“轻笼”的“轻”,状写翠叶的欲笼未笼的情态,贯注了诗人对未开海棠的轻怜蜜爱。“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常用来形容花的颜色。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落”。此处以“胭脂浓抹”来形容海棠花蕾的红艳。恰如浓施胭脂的美人那样娇艳可爱,光采夺目。“蜡痕”,指海棠的花蒂,其状如蜡。梅尧臣《海棠》诗有“胭脂**滴,紫蜡蒂何长。”这里以“蜡痕新”来突出海棠花蒂的光泽,就像上过了蜡那样光泽闪烁。“轻笼”“浓抹”相对照,一写情,一描色,使未开海棠不仅有了人的感情,而且有了浓妆艳抹的美人的容颜。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转而抒情。诗人殷勤地嘱咐新生的海棠一定要把花梢上的露珠留住。倘若把那美丽的红色滴下来,就真要为春天而感到可惜了。“生红”,指花朵鲜活的红色。王安石《咏秘诗》“一撮生红慰不*”,元好问也常用“生红”来指代花,如“一树生红锦不如”,“生红点点弄娇妍”等。此处,以“生红”来呼应“胭脂”。诗人害怕晶莹欲滴的露水溶解了花上的胭脂,表现了诗人爱美的心情,同时把海棠花苞那红艳欲滴的景象写得十分生动传神。元好问还有一首《清*乐·杏花》说:“生红闹簇枯枝,只愁吹破胭脂。”和这首诗的用词相类,意旨相似。“殷勤”“可惜”,抒情色彩浓烈,充分表达了诗人珍爱美好事物,惟恐芳菲易尽,“惜春只恐春归去”的深挚情感。

  这首诗用笔细腻独到,写景设色富有情韵;抒发了作者惜春的情怀,不仅包含着对含苞欲放的海棠花蕾的怜爱,更隐含着对岁月倏忽、青春易逝的人生感叹。

  其二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作者这里用一个“深”字,表明海棠花的小,如不细心是不会被人发现的。这小小的花蕾好比青春少女,悄悄地来到这个世界,成长并且日益成熟,越长越娇美,惹人喜爱。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这也应合了“最后的'笑,才是胜利的笑”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诗人深爱这春天里的花朵。正是由于深爱,才会珍惜花的开放,希望它们开得时间长。这里借花的开放,表达自己渴望美好的生活。从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对花开花落的感触,可以体会到诗人年迈而不能报国的惆怅心情。

  作者简介

  元好问(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 10

  原文:

  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斜阳废苑朱门闭。吊兴亡、遣恨泪痕里。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凝愁处,似忆宣华旧事。

  行人别有凄凉意。折幽香、谁与寄千里。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宣华,故蜀苑名。

  注释:

  ①点酥:喻美目。

  ②宣华:蜀王旧苑。

  ③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翻译:

  成都城南有一座蜀王的旧苑,尤其多梅,均为两百年古木。

  夕阳西下,旧苑大门紧闭。追念以往的兴旺与衰败,只留下一眼泪痕。淡淡梅花,依旧如初,衬出水中凄凉。凝固在哀愁之处,好似在回忆宣化旧事。

  路过来往行人别有一番凄凉的意味。折下花香,谁又将它寄到千里之外?独自站在江边,自知难相逢,回头骑马远去。马蹄声远去,只留下这楼独自倚靠。因而,这座别苑又的名字叫做宣化。

  赏析:

  这首词,作者借宫梅的“凝愁忆旧”,抒写自己对成都蜀王旧苑的凭吊。上片从旧苑梅花而引起怀古之情。下片因梅而忆人。“折幽香、谁与寄千里”,表现了诗人“别有凄凉意”。全词凄恻哀婉,幽雅含蓄。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通用十篇扩展阅读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通用十篇(扩展1)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宋代]苏轼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山林多瘴气,草木繁茂,只有海棠这种名贵的花很是少见。

  那株竹篱间的海棠宛如女子美好的笑容,桃花李花虽满山遍野,与之相比便粗俗得很了。

  我知道上天是有深意的,特地将这株海棠洒落在山谷。

  海棠是天然的富贵资质,本不需要华丽的房屋或是贵重的盘子来陪衬它。

  美丽的海棠好似美女酒后双颊微红,卷起衣袖红纱映现出肌自如雪。

  山林浓密雾气重,遮住了阳光,海棠就好似在和风暖日中睡醒的美女。

  一旦风雨来袭,海棠便似含泪佳人,神情凄婉。月下无人之时,它则更显清秀美好。

  我饭后无事可做,拍着肚子散步,自在逍遥。

  不去寺庙也不拜访乡邻,只是拄着拐杖来看挺拔的竹林。

  突然与娇媚的海棠相对,更映照出我的衰老,无奈只能叹息一声,擦擦模煳的双眼仔细观看。

  这偏僻的地方是从哪里得到这株海棠的?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

  海棠不易从远处移栽,这一定是鸿鹄把种子衔来的。

  海棠啊,我和你都远离家乡西蜀,流落异乡,为此应该共饮一杯,吟唱这感叹沦落天涯的诗篇。

  明天酒醒后我还会独自前来,只怕到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

  注释

  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海棠:在定惠院东小山上。

  地瘴: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之气。

  蕃(fán)草木:使草木繁茂。

  苦:甚。

  嫣(yān)然:形容笑容美好。

  佳人:喻指海棠。佳人在空谷,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意。

  荐:献,进。华屋:华丽的居室,富贵者所居。

  晕(yùn):指酒后两颊的微红色。

  “日暖”句:《明皇杂录》载,唐玄宗曾把醉中的杨贵妃比做“海棠睡未足”,这里诗人反用其意,把海棠比做春睡足的美人。

  清淑:清秀美好。

  “先生”二句:先生,诗人自指。无一事,诗人贬在黄州,被责令“不得签书公事”,故云。这是诗意转折之处,以下皆借海棠寄寓人生感慨。

  “不问”二句:暗用《南史·袁粲传》,粲家居逍遥,得意出游,悠然而返。时“郡南一家,颇有竹石,粲率尔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啸咏自得”。又《晋书·王徽之传》:“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徽之)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

  绝艳:指海棠。衰朽,诗人自谓。

  陋邦:这里指黄州。“无乃”句:这句意谓莫非好事者从四川移栽。四川盛产海棠。

  “衔子”句:说或是鸿鹄之类把海棠种子衔来此地。

  “天涯”句:说自己与海棠都是流落天涯者,命运相同,令人感伤不已。“俱”字双绾花与人。

  雪落纷纷:形容海棠凋零,纷纷飘落。

  那忍触:犹言那忍见。

  触:接触,遇。

  赏析:

  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这首诗前半部分反复刻画海棠,极力形容海棠幽独,高雅,美丽、清淑的品格,后半部分写诗人访海棠,见花生感,抒发了“天涯沦落俱可念”的情怀。这里赞美海棠,悲接海棠,实际上也就是寄托作者的情操,悲接自身的遭遇。全诗因物寄慨,形象鲜明,辞格超迈,不蹈袭前人,是东坡生*得意之作。

  诗歌首句就点出瘴气蒸郁的恶劣环境、海棠的高贵和流落草莽间的孤寂,而“嫣然一笑竹篱间”则又深入一层,写出海棠不以境遇荣辱动其心的品格:纵然被放逐到荒郊野外,却仍然自信地微笑着,相形之下,遍山的桃李似乎都变得粗俗不堪。下句暗引杜甫“绝代有人,幽居在空谷”诗意,将海棠花比为空谷中的佳人,更突显出海棠花的绝代风华。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诗人首先以简练的话语总括其自然富贵的风姿,以下四句则细笔描摹海棠的美丽和在早晨、日暖、雨中和月下的各种情态:她如醉酒的佳人,朱唇沾酒,红晕泛上脸颊。卷起绿纱的衣袖,映现出红润的肌肤。林深雾暗,很迟才能透进阳光;而当日色温暖,清风和畅的时候,春睡十分酣畅。在雨中,海棠垂着泪滴,显得凄怆可怜;而当月下无人之时,则越发地清雅婉淑。诗人发他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拟人的手法从容不迫地对海棠作了多角度的描绘,既精细又不板滞。

  诗歌的第二部分转而写诗人的感慨,但是却又不直接加以直白的议论,而是先活画出诗人的乐天与幽默:东坡先生饱食之后,闲得无事,便摩挲着肚皮漫步,不论是民居还是僧舍,只要看到修长的绿竹,就拄着拐杖敲门要细加欣赏。而后写诗人初见海棠的诧异与惊喜:忽然看到绝代的艳色出现在我这衰朽之身面前,不禁无言接息,擦拭着有病的眼睛凝视着她。僻陋的黄州怎么会有这么高贵的海棠花呢。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的。但是诗人很快又作出了否定:一寸多长的幼苗,怎么能够从远在千里之外的西蜀移植呢。肯定是鸿鹄衔来了种子落到此地才得以成长为这么一株明艳照人的鲜花。

  诗人面对着来自故乡西蜀的海棠,不禁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一阵酸楚涌上心来,于是便痛饮一樽美酒,歌吟出这首诗篇。最后两句是尾声:明朝酒醒之后,作者他还会独自到来,只怕那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这句虽是悬想之词,却是至情之语。

  全诗的最大特色是以物喻人,而且每一描写都贴切自然。如海棠自西蜀来黄州的揣测实是诗人自身际遇的暗喻,而海棠在黄州“苦幽独”的精神苦闷同样是诗人自指,不过诗人虽然暗用心机进行比附,却并不显得生硬单调。虽是写“苦”,却常杂以愉快而幽默的笑语,苦中有乐,苦乐交织,使诗歌显出一种独特的格调。而其写物抒情,也正如纪昀所评“风姿高秀,兴像微深”,实在是苏轼诗中的精品。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宋代]苏轼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山林多瘴气,草木繁茂,只有海棠这种名贵的花很是少见。

  那株竹篱间的海棠宛如女子美好的笑容,桃花李花虽满山遍野,与之相比便粗俗得很了。

  我知道上天是有深意的,特地将这株海棠洒落在山谷。

  海棠是天然的富贵资质,本不需要华丽的房屋或是贵重的盘子来陪衬它。

  美丽的海棠好似美女酒后双颊微红,卷起衣袖红纱映现出肌自如雪。

  山林浓密雾气重,遮住了阳光,海棠就好似在和风暖日中睡醒的美女。

  一旦风雨来袭,海棠便似含泪佳人,神情凄婉。月下无人之时,它则更显清秀美好。

  我饭后无事可做,拍着肚子散步,自在逍遥。

  不去寺庙也不拜访乡邻,只是拄着拐杖来看挺拔的竹林。

  突然与娇媚的海棠相对,更映照出我的衰老,无奈只能叹息一声,擦擦模煳的双眼仔细观看。

  这偏僻的地方是从哪里得到这株海棠的?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

  海棠不易从远处移栽,这一定是鸿鹄把种子衔来的。

  海棠啊,我和你都远离家乡西蜀,流落异乡,为此应该共饮一杯,吟唱这感叹沦落天涯的诗篇。

  明天酒醒后我还会独自前来,只怕到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

  注释

  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海棠:在定惠院东小山上。

  地瘴: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之气。

  蕃(fán)草木:使草木繁茂。

  苦:甚。

  嫣(yān)然:形容笑容美好。

  佳人:喻指海棠。佳人在空谷,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意。

  荐:献,进。华屋:华丽的居室,富贵者所居。

  晕(yùn):指酒后两颊的微红色。

  “日暖”句:《明皇杂录》载,唐玄宗曾把醉中的杨贵妃比做“海棠睡未足”,这里诗人反用其意,把海棠比做春睡足的美人。

  清淑:清秀美好。

  “先生”二句:先生,诗人自指。无一事,诗人贬在黄州,被责令“不得签书公事”,故云。这是诗意转折之处,以下皆借海棠寄寓人生感慨。

  “不问”二句:暗用《南史·袁粲传》,粲家居逍遥,得意出游,悠然而返。时“郡南一家,颇有竹石,粲率尔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啸咏自得”。又《晋书·王徽之传》:“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徽之)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

  绝艳:指海棠。衰朽,诗人自谓。

  陋邦:这里指黄州。“无乃”句:这句意谓莫非好事者从四川移栽。四川盛产海棠。

  “衔子”句:说或是鸿鹄之类把海棠种子衔来此地。

  “天涯”句:说自己与海棠都是流落天涯者,命运相同,令人感伤不已。“俱”字双绾花与人。

  雪落纷纷:形容海棠凋零,纷纷飘落。

  那忍触:犹言那忍见。

  触:接触,遇。

  赏析:

  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这首诗前半部分反复刻画海棠,极力形容海棠幽独,高雅,美丽、清淑的品格,后半部分写诗人访海棠,见花生感,抒发了“天涯沦落俱可念”的情怀。这里赞美海棠,悲接海棠,实际上也就是寄托作者的情操,悲接自身的遭遇。全诗因物寄慨,形象鲜明,辞格超迈,不蹈袭前人,是东坡生*得意之作。

  诗歌首句就点出瘴气蒸郁的恶劣环境、海棠的高贵和流落草莽间的孤寂,而“嫣然一笑竹篱间”则又深入一层,写出海棠不以境遇荣辱动其心的品格:纵然被放逐到荒郊野外,却仍然自信地微笑着,相形之下,遍山的桃李似乎都变得粗俗不堪。下句暗引杜甫“绝代有人,幽居在空谷”诗意,将海棠花比为空谷中的佳人,更突显出海棠花的绝代风华。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诗人首先以简练的话语总括其自然富贵的风姿,以下四句则细笔描摹海棠的美丽和在早晨、日暖、雨中和月下的各种情态:她如醉酒的佳人,朱唇沾酒,红晕泛上脸颊。卷起绿纱的衣袖,映现出红润的肌肤。林深雾暗,很迟才能透进阳光;而当日色温暖,清风和畅的时候,春睡十分酣畅。在雨中,海棠垂着泪滴,显得凄怆可怜;而当月下无人之时,则越发地清雅婉淑。诗人发他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拟人的手法从容不迫地对海棠作了多角度的描绘,既精细又不板滞。

  诗歌的第二部分转而写诗人的感慨,但是却又不直接加以直白的议论,而是先活画出诗人的乐天与幽默:东坡先生饱食之后,闲得无事,便摩挲着肚皮漫步,不论是民居还是僧舍,只要看到修长的绿竹,就拄着拐杖敲门要细加欣赏。而后写诗人初见海棠的诧异与惊喜:忽然看到绝代的艳色出现在我这衰朽之身面前,不禁无言接息,擦拭着有病的眼睛凝视着她。僻陋的黄州怎么会有这么高贵的海棠花呢。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的。但是诗人很快又作出了否定:一寸多长的幼苗,怎么能够从远在千里之外的西蜀移植呢。肯定是鸿鹄衔来了种子落到此地才得以成长为这么一株明艳照人的鲜花。

  诗人面对着来自故乡西蜀的海棠,不禁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一阵酸楚涌上心来,于是便痛饮一樽美酒,歌吟出这首诗篇。最后两句是尾声:明朝酒醒之后,作者他还会独自到来,只怕那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这句虽是悬想之词,却是至情之语。

  全诗的最大特色是以物喻人,而且每一描写都贴切自然。如海棠自西蜀来黄州的揣测实是诗人自身际遇的暗喻,而海棠在黄州“苦幽独”的精神苦闷同样是诗人自指,不过诗人虽然暗用心机进行比附,却并不显得生硬单调。虽是写“苦”,却常杂以愉快而幽默的笑语,苦中有乐,苦乐交织,使诗歌显出一种独特的格调。而其写物抒情,也正如纪昀所评“风姿高秀,兴像微深”,实在是苏轼诗中的精品。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3

  赏海棠花妖诗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为底开?

  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注释

  隤:通“颓”。

  底:何。

  北堂:母亲的代称,已见于小说前面薛宝钗给林黛玉的诗。寿考,长寿,“考”是老的意思。

  一阳旋复:冬至阴极阳回。占先梅,说海棠比梅花抢先了一步开。

  注释

  (1)隤:通“颓”。

  (2)底:何。

  (3)北堂:母亲的代称,已见于小说前面薛宝钗给林黛玉的诗。寿考,长寿,“考”是老的意思。

  (4)一阳旋复:冬至阴极阳回。占先梅,说海棠比梅花抢先了一步开。

  赏析

  《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为续补文字,非曹雪芹所作。《赏海棠花妖诗》出自第九十四回,共有三首。这首《赏海棠花妖诗·海棠何事忽摧隤》就是其中之一,为贾宝玉所作。小说中,怡红院里的海棠本来枯萎了几棵,忽然冬日开花,贾赦、贾政说是花妖作怪,贾母说是喜兆,命人备酒赏花。贾宝玉等人“彼此都要讨老太太的喜欢”,就做了诗。

  八十回之前,曹雪芹让海棠在晴雯死时枯萎了,这象征着大观园女儿的命运。这里,续书者让海棠花也像气候的“阴极阳回”那样能够死而复生,这也是一种象征,它与原本该“一败涂地”的贾府后来衰而复兴一样,都反映了续书者的创作思想与坚持“按迹循踪”的曹雪芹是不同的。续书者在小说中宁可“失真”,也要顽强地表现自己维护传统制度和这个大家庭利益的主观愿望。

  贾母说:“我不大懂诗,听去倒是兰儿的好,环儿做的不好。”这是因为她喜欢听吉利话。其实三首诗都做得很蹩脚。别人还可以,连贾宝玉也写得如此笨拙,毫无诗意,这与小说前面的描写是不符合的。而且,这个“古今不肖无双”的传统叛逆者,在这里却成了一个善于说好话、能迎合长辈心理的孝子,这种转变也很惊人。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4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古诗简介

  此诗作者为金代诗人元好问,时金已灭亡,作者已入暮年,返回故里,与世无争。其借未开之海棠,寄托自己独善其身的态度。

  翻译/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注释

  1.赋:吟咏。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赏析/鉴赏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芯。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首诗用新“绿”写出了海棠叶子的鲜嫩,用数点“红”表达远处赏花的观感。海棠的小小花蕾含苞欲放,深藏在重重嫩绿的叶子里,只露一点“红”观看着外部世界,表现出不轻荡、不卖弄,欲露还羞,爱惜花芯的情态。我们的现代公仆就应该具备这样的情操。要像小小花蕾那样,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凝聚自己的实力,增长自己的才干,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奉献。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这一句中,“闹”字讽刺了桃李的哗众取宠,反衬出海棠的谦逊;“芳心”既指海棠花的心,又指儿辈的心。这一句表面写海棠,实际上是教育儿女要举止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猖狂。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5

  摸鱼儿·海棠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飞仙,石湖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古诗简介

  《摸鱼儿·海棠》是南宋词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词。词人在词中对花抒怀,借花言志,运用典故和精致细腻的语言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海棠的命运相结合,立意深远,感情真挚。

  翻译/译文

  自人春后,就一直阴雨绵绵,寒意未尽,导致海棠到了花期还迟迟没有绽放;等到前些时候天气突然晴朗起来,初开放的娇嫩花朵却又因难以承受一连三天的日晒而恹恹欲睡,仿佛一位位慵懒欲睡的小美人。我两鬓已有星星白发,犹如霜华点缀。疑惑该不是由于日渐衰老,因而不再有赏花的缘分了吧?人当老去,才思锐减,情怀也不复如昔年之健,恨无五色彩笔以歌咏海棠的风采格致,愧对名花。

  更使我懊恼的是,海棠花也和那些薄命丽姝一样,空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却遇不着爱赏、卫护她们的人。她们寂寞地从院墙背后探出头来,秀靥半露,可是又见谁来关怀她们?只有那东风在夕阳西下之时,百无聊赖之际,吹去了她们脸上的胭脂,使她们的脸色一天天变得憔悴泛白。名葩易萎,佳酿难熟,古往今来,这两样物事,是天公最为吝啬,断不肯轻付与人的。光阴脚步匆匆,眼看着夏天就要来临。到那时,树上固然是绿叶繁茂,却再见不着海棠花的倩影;就连地下也将铺满苍苔,缤纷的落英也将无迹可寻。绵绵此恨,还不知怎样消遣。

  注释

  摸鱼儿:唐教坊曲有《摸鱼子》,宋人始见晁补之词,名《摸鱼儿》。《词谱》以晁补之、辛弃疾、张炎三家词为正体。晁词一百一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十句六仄韵;下片五十九字,十一句七仄韵。前片第四韵、后片第五韵的十字句,须一气呵成,句式可以灵活。另有《买陂塘》、《迈陂塘》、《陂塘柳》、《双蕖怨》、《山鬼谣》、《安庆摸》等名称。

  甚:为什么。

  迟了芳信:指迟迟未开花。

  蓦(mò)然:突然地。

  万姝(shū):万花。

  娇因:花欲开状。

  潘令:晋潘岳,曾为河阳令,爱花,多树桃李,人称河阳一县花。其《秋兴赋序》自叹:“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

  不成:难道。

  分(fèn):缘分。

  玉局:指苏轼。苏轼晚年曾提举玉局观,有咏海棠之作多篇。

  飞仙:会飞的仙人,此处比喻仙逝。

  石湖:指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亦有咏海棠之作传世。

  佳人:指海棠花。

  胭(yān)脂(zhī)成粉:比喻花凋零。

  不成:难道。

  创作背景

  嘉定年间(1208-1224),词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赋了一首《落梅》诗,因诗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诗句,被人指控为“讪谤当国”,一再被黜,坐废十年,此即“落梅”诗案。这首《海棠》词当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词中,词人以海棠的迟开、被冷落与最后的凋零自况,并用潘岳、苏轼、范成大三位历史人物作比,表达了自己对因诗被贬的不满,也流露出珍惜光阴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借写海棠花而暗指自身经历的词,借物言志是此词的好处。

  老天爷仿佛是有意和爱花的词人作对,入春以来,低温阴雨,连绵不断,已经过了花期的海棠还迟迟未开。好不容易天放晴了 ,蓓蕾初吐,偏又暴暖三日,娇嫩的花儿搭拉下脑袋,仿佛一位位慵懒欲睡的小美人。词人两鬓已有星星白发,犹如霜华点缀。他疑惑该不是由于日渐衰老,因而不再有赏花的缘份了吧?人当老去,才思锐减,情怀也不复如昔年之健,恨无五色彩笔以歌咏海棠的风采格致,愧对名花呵!

  更使词人懊恼的是,海棠花也和那些薄命丽姝一样,空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却遇不着爱赏、卫护她们的人。她们寂寞地从院墙背后探出头来 ,秀靥半露,可是又见谁来关怀她们呢?只有那东风在夕阳西下之时,百无聊赖之际,吹去了她们脸上的胭脂,使她们的脸色一天天变得憔悴泛白。词人感概万端:名葩易萎,佳酿难熟,古往今来,这两样物事,是天公最为吝啬,断不肯轻付与人的!光阴脚步匆匆,眼看着夏天就要来临。到那时,树上固然是绿叶繁茂,却再见不着海棠花的倩影;就连地下也将铺满苍苔,缤纷的落英也将无迹可寻。绵绵此恨,还不知怎样消遣哩!综观全词,真正扣合海棠特征的笔墨实际上仅有“胭脂成粉”一句:海棠含苞待放之时为深红色,等到花瓣舒展开来,便渐渐褪淡而至于粉红了。然而这正是此词的长处 。正因为词人咏物而不粘滞于斯物,所以才能够腾出笔来,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那一腔炽热的爱花、惜花之情。具体地说,起首“甚春来、冷烟凄雨”一问,就有对于那“做冷欺花”的造物主无限嗔怪之意。次句“ 朝朝迟了芳信”,下“朝朝”二字,更活画花期既误,词人天天翘首掐指相盼计日之焦虑。以上二句,是词人爱花惜花于海棠未花之前也。继云“ 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对于初开之花的疼惜,一如对于扶床弱步之小囡。继云“倾成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 ”,对于盛开之花的爱怜 ,俨然像是在为待字未嫁的相邻娇娃而叹息。“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 ”,对于行将凋零之花的伤感,则不啻是向韶华转逝的空闺少妇一掬同情之泪了:分三阶段写来、都是爱花惜花于海棠已花之时也。最后以“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作结,悬想未来,情深一往,是仍将爱花惜花于海棠无花之后也。全篇循序渐进,脉络井井,写尽了作者对海棠花的钟爱深惜。

  作为南宋后期的爱国志士,刘克庄一向耿介刚直。这一点颇不为当政者所容,屡被罢官。仕途冷暖,于风雨如晦之时,感受更深。因此词人眼中的海棠也就不纯然是海棠而融入了作者的精魂,“似花还似非花”,作者与海棠在情感深处得到了沟通。既属咏花,故作者自比潘令,便有“ 一客不烦二主”之妙。“玉局”谓苏轼,“石湖 ”则是范成大的自号。这两位本朝的文豪都酷爱海棠并为她题写过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苏氏之“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范氏之“低花妨帽小携筇,深浅胭脂一万重。不用高烧银烛照,暖云烘日正春浓 ”(《闻石湖海棠盛开亟携家过之三绝》其三)等等。咏海棠而写出苏、范二公,较前泛用潘岳事,更为贴切。

  一阕之中,虽三见古人 ,但各派各的用场,“潘令”是自况,“ 玉局 ”、“石湖”是反衬,用事命笔,错落有致,自然渊雅 。这亦是本篇的成功之处。“飞仙”、“绝笔”云云,是词人怅恨二公仙逝,不能再传海棠之神韵。但是词人对海棠的拳拳眷恋之情,绝不亚于东坡、石湖,因此尽管自己才情不及二公,仍然不肯搁笔,而愿竭尽全力为海棠传神韵。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一:刘后村作《摸鱼儿》以咏海棠,后阕云:“君试论,花共酒、古来二字天犹吝。年光更迅。谩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取异恨。”旧见瞿山阳《摸鱼儿》尾云:一怕绿叶成阴,红花结子,留作异时恨。”殆全用后村句格。或者宗吉诵刘词久熟,不觉用为己语耶。不然,则连盗数言熟婆亦白知懈。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6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注释

  1.赋:吟咏。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1、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xx年:124

  赏析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创作背景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通用十篇(扩展2)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10)份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 1

  金缕曲·咏白海棠

  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

  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

  偏触动、词人系念。

  昨日微阴今日雨,好春光有限无馀欠。

  肯为我,一时暂。

  冰绡雾縠谁烘染?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

  墙角绿阴栏外影,印上芸窗冰簟。

  隔一片、清阴暗澹。

  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

  春欲暮,易生感。

  注释

  飐:吹动。

  系念:挂念。

  好春光有限无馀欠:意思是春光虽是有限的,但现在,它却尽情表现出来了。

  暂:停下脚步。

  冰绡:透明如冰的绡纱。绡,生丝织成的薄纱。雾縠,阵阵的雾气。縠是一种纱皱形状,此处形容雾。

  爱依依:依依可爱。

  柔条:嫩枝,柔软的枝条。

  靓妆:秀丽的装扮,光彩照人。

  芸窗:即窗子。芸是形容它有香气。

  冰簟:竹*。

  澹:同“淡”。

  封姨: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盈盈:满。

  魂难忏:魂系梦绕地留恋春光。忏,悔。

  注释

  飐:吹动。

  系念:挂念。

  好春光有限无馀欠:意思是春光虽是有限的,但现在,它却尽情表现出来了。

  暂:停下脚步。

  冰绡:透明如冰的绡纱。绡,生丝织成的薄纱。

  雾縠,阵阵的雾气。縠是一种纱皱形状,此处形容雾。

  爱依依:依依可爱。

  柔条:嫩枝,柔软的枝条。

  靓妆:秀丽的装扮,光彩照人。

  芸窗:即窗子。芸是形容它有香气。

  冰簟:竹*。

  澹:同“淡”。

  封姨: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盈盈:满。

  魂难忏:魂系梦绕地留恋春光。忏,悔。

  赏析

  上片开首,作者采用用对比的手法说:“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描写那白海棠的`可爱,说它素洁的淡妆,是不以浓妆艳抹为美的。此处特点是词人用了拟人化的口吻,同时这里也映射、批评了世俗的审美。随即词人又赞美白海棠“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说它不欲白日中在东风拨动下搔首弄姿,招惹狂蜂浪蝶。在朦胧明月下,尤其展示了它的美。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它“偏触动、词人系念”。词中对白海棠的赞美,表现了词人与世俗的审美倾向的不同。词人又感叹如观赏到白海棠的开放一样,“好春光”是不多的。而“昨日微阴今日雨”,是词人希望天公能够为自己多留一些明媚的时光,哪怕是仅如片刻的“一时暂”,这是词人对春的留恋。

  下片,词境又进一步扩展,而以“冰绡雾縠”句为过渡。这里词人用丝绸织品的美丽,来比喻白海棠开放时的美丽春光,衬托白海棠。问“谁烘染”,实际是用疑问来赞叹花被烘染得更美。这春光如一副画一般。下面就是这画面的描述:“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水边的柳条,依依映照,一片光彩美丽。还有“墙角绿阴栏外影”,这影子照射在芸窗上,照射到床*上。中间,还有被什么隔开的一片“清阴暗澹”,等等。这里词人解答了自己过片所提出的“谁烘染”的疑问。词人对于“烘染”着白海棠的一片春花,作了尽情的渲染。当然,这些都是词人审美欣赏的表现。作为同时也擅长绘画的词人,在整首作品中,也表现着词中有画的特点。最后,词人又未免感伤地说:“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白海棠开在晚春,这时,树木已盈盈茂盛,花魂却难以挽留了,而不能怪是封姨鼓风,吹折了它。对于词主人公来说,也触景生情,故发出了“春欲暮,易生感”的喟叹。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古诗简介

  此诗作者为金代诗人元好问,时金已灭亡,作者已入暮年,返回故里,与世无争。其借未开之海棠,寄托自己独善其身的态度。

  翻译/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注释

  1.赋:吟咏。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赏析/鉴赏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芯。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首诗用新“绿”写出了海棠叶子的鲜嫩,用数点“红”表达远处赏花的观感。海棠的小小花蕾含苞欲放,深藏在重重嫩绿的叶子里,只露一点“红”观看着外部世界,表现出不轻荡、不卖弄,欲露还羞,爱惜花芯的情态。我们的现代公仆就应该具备这样的情操。要像小小花蕾那样,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凝聚自己的实力,增长自己的才干,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奉献。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这一句中,“闹”字讽刺了桃李的哗众取宠,反衬出海棠的谦逊;“芳心”既指海棠花的心,又指儿辈的心。这一句表面写海棠,实际上是教育儿女要举止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猖狂。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海棠 宋朝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译文

  袅袅的东风足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移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只害怕夜深人静移儿独自开放无人欣赏,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

  《海棠》注释

  东风:春风。袅袅:微风轻轻足拂的样子。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空蒙:一作“霏霏”。

  夜深移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海棠》赏析

  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 “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

  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 “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

  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海棠》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当时已是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宋代]苏轼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山林多瘴气,草木繁茂,只有海棠这种名贵的花很是少见。

  那株竹篱间的海棠宛如女子美好的笑容,桃花李花虽满山遍野,与之相比便粗俗得很了。

  我知道上天是有深意的,特地将这株海棠洒落在山谷。

  海棠是天然的富贵资质,本不需要华丽的房屋或是贵重的盘子来陪衬它。

  美丽的海棠好似美女酒后双颊微红,卷起衣袖红纱映现出肌自如雪。

  山林浓密雾气重,遮住了阳光,海棠就好似在和风暖日中睡醒的美女。

  一旦风雨来袭,海棠便似含泪佳人,神情凄婉。月下无人之时,它则更显清秀美好。

  我饭后无事可做,拍着肚子散步,自在逍遥。

  不去寺庙也不拜访乡邻,只是拄着拐杖来看挺拔的竹林。

  突然与娇媚的海棠相对,更映照出我的衰老,无奈只能叹息一声,擦擦模煳的双眼仔细观看。

  这偏僻的地方是从哪里得到这株海棠的?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

  海棠不易从远处移栽,这一定是鸿鹄把种子衔来的。

  海棠啊,我和你都远离家乡西蜀,流落异乡,为此应该共饮一杯,吟唱这感叹沦落天涯的诗篇。

  明天酒醒后我还会独自前来,只怕到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

  注释

  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海棠:在定惠院东小山上。

  地瘴: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之气。

  蕃(fán)草木:使草木繁茂。

  苦:甚。

  嫣(yān)然:形容笑容美好。

  佳人:喻指海棠。佳人在空谷,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意。

  荐:献,进。华屋:华丽的居室,富贵者所居。

  晕(yùn):指酒后两颊的微红色。

  “日暖”句:《明皇杂录》载,唐玄宗曾把醉中的杨贵妃比做“海棠睡未足”,这里诗人反用其意,把海棠比做春睡足的美人。

  清淑:清秀美好。

  “先生”二句:先生,诗人自指。无一事,诗人贬在黄州,被责令“不得签书公事”,故云。这是诗意转折之处,以下皆借海棠寄寓人生感慨。

  “不问”二句:暗用《南史·袁粲传》,粲家居逍遥,得意出游,悠然而返。时“郡南一家,颇有竹石,粲率尔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啸咏自得”。又《晋书·王徽之传》:“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徽之)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

  绝艳:指海棠。衰朽,诗人自谓。

  陋邦:这里指黄州。“无乃”句:这句意谓莫非好事者从四川移栽。四川盛产海棠。

  “衔子”句:说或是鸿鹄之类把海棠种子衔来此地。

  “天涯”句:说自己与海棠都是流落天涯者,命运相同,令人感伤不已。“俱”字双绾花与人。

  雪落纷纷:形容海棠凋零,纷纷飘落。

  那忍触:犹言那忍见。

  触:接触,遇。

  赏析:

  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这首诗前半部分反复刻画海棠,极力形容海棠幽独,高雅,美丽、清淑的品格,后半部分写诗人访海棠,见花生感,抒发了“天涯沦落俱可念”的情怀。这里赞美海棠,悲接海棠,实际上也就是寄托作者的情操,悲接自身的遭遇。全诗因物寄慨,形象鲜明,辞格超迈,不蹈袭前人,是东坡生*得意之作。

  诗歌首句就点出瘴气蒸郁的恶劣环境、海棠的高贵和流落草莽间的孤寂,而“嫣然一笑竹篱间”则又深入一层,写出海棠不以境遇荣辱动其心的品格:纵然被放逐到荒郊野外,却仍然自信地微笑着,相形之下,遍山的桃李似乎都变得粗俗不堪。下句暗引杜甫“绝代有人,幽居在空谷”诗意,将海棠花比为空谷中的佳人,更突显出海棠花的绝代风华。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诗人首先以简练的话语总括其自然富贵的风姿,以下四句则细笔描摹海棠的美丽和在早晨、日暖、雨中和月下的各种情态:她如醉酒的佳人,朱唇沾酒,红晕泛上脸颊。卷起绿纱的衣袖,映现出红润的肌肤。林深雾暗,很迟才能透进阳光;而当日色温暖,清风和畅的时候,春睡十分酣畅。在雨中,海棠垂着泪滴,显得凄怆可怜;而当月下无人之时,则越发地清雅婉淑。诗人发他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拟人的手法从容不迫地对海棠作了多角度的描绘,既精细又不板滞。

  诗歌的第二部分转而写诗人的感慨,但是却又不直接加以直白的议论,而是先活画出诗人的乐天与幽默:东坡先生饱食之后,闲得无事,便摩挲着肚皮漫步,不论是民居还是僧舍,只要看到修长的绿竹,就拄着拐杖敲门要细加欣赏。而后写诗人初见海棠的诧异与惊喜:忽然看到绝代的艳色出现在我这衰朽之身面前,不禁无言接息,擦拭着有病的眼睛凝视着她。僻陋的黄州怎么会有这么高贵的海棠花呢。莫非是好事者从西蜀移来的。但是诗人很快又作出了否定:一寸多长的幼苗,怎么能够从远在千里之外的.西蜀移植呢。肯定是鸿鹄衔来了种子落到此地才得以成长为这么一株明艳照人的鲜花。

  诗人面对着来自故乡西蜀的海棠,不禁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一阵酸楚涌上心来,于是便痛饮一樽美酒,歌吟出这首诗篇。最后两句是尾声:明朝酒醒之后,作者他还会独自到来,只怕那时海棠的花瓣已如雪片纷纷飞落,不忍触摸了。这句虽是悬想之词,却是至情之语。

  全诗的最大特色是以物喻人,而且每一描写都贴切自然。如海棠自西蜀来黄州的揣测实是诗人自身际遇的暗喻,而海棠在黄州“苦幽独”的精神苦闷同样是诗人自指,不过诗人虽然暗用心机进行比附,却并不显得生硬单调。虽是写“苦”,却常杂以愉快而幽默的笑语,苦中有乐,苦乐交织,使诗歌显出一种独特的格调。而其写物抒情,也正如纪昀所评“风姿高秀,兴像微深”,实在是苏轼诗中的精品。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海棠 宋朝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译文

  袅袅的东风足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移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只害怕夜深人静移儿独自开放无人欣赏,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

  《海棠》注释

  东风:春风。袅袅:微风轻轻足拂的样子。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空蒙:一作“霏霏”。

  夜深移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海棠》赏析

  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 “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

  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 “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

  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海棠》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当时已是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 6

  原文:

  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斜阳废苑朱门闭。吊兴亡、遣恨泪痕里。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凝愁处,似忆宣华旧事。

  行人别有凄凉意。折幽香、谁与寄千里。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宣华,故蜀苑名。

  注释:

  ①点酥:喻美目。

  ②宣华:蜀王旧苑。

  ③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翻译:

  成都城南有一座蜀王的旧苑,尤其多梅,均为两百年古木。

  夕阳西下,旧苑大门紧闭。追念以往的兴旺与衰败,只留下一眼泪痕。淡淡梅花,依旧如初,衬出水中凄凉。凝固在哀愁之处,好似在回忆宣化旧事。

  路过来往行人别有一番凄凉的意味。折下花香,谁又将它寄到千里之外?独自站在江边,自知难相逢,回头骑马远去。马蹄声远去,只留下这楼独自倚靠。因而,这座别苑又的名字叫做宣化。

  赏析:

  这首词,作者借宫梅的“凝愁忆旧”,抒写自己对成都蜀王旧苑的.凭吊。上片从旧苑梅花而引起怀古之情。下片因梅而忆人。“折幽香、谁与寄千里”,表现了诗人“别有凄凉意”。全词凄恻哀婉,幽雅含蓄。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 7

  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

  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

  斜阳废苑朱门闭,吊兴亡、遗恨泪痕里。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凝愁处,似忆宣华旧事。

  行人别有凄凉意,折幽香、谁与寄千里。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

  译文

  夕阳西下,旧苑大门紧闭。追念以往的兴旺与衰败,只留下一眼泪痕。淡淡梅花,依旧如初,衬出水中凄凉。凝固在哀愁之处,好像在回忆宣华苑,以及蜀国旧事。

  路过来往行人别有一番凄凉的意味。折下花香,谁又将它寄到千里之外?独自站在江边,自知难相逢,回头骑马远去。马蹄声远去,只留下这楼独自倚靠。

  注释

  月上海棠:词牌名。此调有两体,七十字者,见《梅苑》无名氏词,又名《玉关遥》;九十一字者,见姜夔《白石词》,又名《月上海棠慢》。

  蜀王旧苑:名合江园,在成都西南十五六里处。是五代蜀王赏梅消闲的别苑。据宋人记载,园中芳华楼前后种梅极多。

  点酥:喻梅花素雅娇美的花瓣。语本苏轼《腊梅一首赠赵景贶》诗:“天公点酥作梅花。”

  剪水:轻轻拂拭水面。

  宣华:指成都宣华苑,为五代蜀王的宫苑。

  江皋(gāo):江岸边。

  陇头:陇山之头。代指陕西、甘肃一带。

  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赏析:

  这首词,作者借宫梅的“凝愁忆旧”,抒写自己对成都蜀王旧苑的凭吊。上片从旧苑梅花而引起怀古之情。下片因梅而忆人。“折幽香、谁与寄千里”,表现了诗人“别有凄凉意”。全词凄恻哀婉,幽雅含蓄。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 8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只害怕夜深人静花儿独自开放无人欣赏,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

  注释

  东风: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空蒙:一作“霏霏”。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赏析

  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 “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

  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 “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

  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当时已是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 9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注释

  1.赋:吟咏。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1、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xx年:124

  赏析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创作背景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 10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古诗简介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借景抒情,融情入境。第一首以浪漫的构思,奇特的设想,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第二首写诗人漫步于水榭亭边的幽径,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淡晴之景迷蒙幽寂,烘托了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诗歌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表现婉曲,韵味幽深,别具风采。

  翻译

  今天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开花的时候;我在梦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开了,这繁花就像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

  此时虽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但人却老了;每年过了社日,燕子才飞回来。

  春天像青又像白、不浓又不淡的天色,正是初晴景象;就在这春空里,柳絮将飞又落下。

  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

  这里竹边有台榭,水边有亭子,风景秀美,环境清幽,不需要随从,独自一人在这里漫步就很好。

  春天初暖,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

  经过一番雨冲刷的园林,道路更洁净,显得更幽深;那刚飞出窝的小鸟更显得欢快,鸟啼声此起彼伏,悦耳娱心。

  这里的风景固然美丽,可惜少了丰满美丽的海棠花;那故乡的海棠花已经辜负了两个寒食没见到了。

  注释

  ⑴社:社日。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年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

  ⑵无那:无奈。

  ⑶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⑷末两句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创作背景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作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春天,当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提举广东常*茶盐之职。一说这组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

  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杨万里离家南行赴广州任职,三月抵达广州官舍。此时诗人虽已经五十多岁了,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当年,他对***,北方大好河山沦于敌手,感到悲愤。他对宋孝宗重用奸党,打击忠臣,不图恢复,甚为忧虑。他因直言谏诤,屡遭排斥,官职频迁,心情颇为忧郁,对于仕宦有些厌倦,因而产生归隐之念。他在《四月十三日度鄱阳湖》诗中说:“游倦当自归,非为猿鹤怨。”故上任后,常有叹老嗟衰、思乡怀旧之感。这组诗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写的。

  赏析

  第一首诗开头点题,写春晴怀念故园(家乡)的海棠。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海棠,真的梦见家乡繁花似锦的海棠。当然,也不一定真的做了这种好梦,诗人有时喜欢假托梦境来表现极端想念。也就是借“有所梦”,来表现“有所思”。如果以为诗中写梦,都是真的做梦,那就被诗人瞒过了。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念之情。

  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第三句,“万物皆春”明点“春”字。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春天,古时叫“青春”,后来,人在青年时期也叫“青春”。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都富有生气。可是这里却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这不仅不协调,而且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第四句,“一年过社”暗点“春”字。这里说的是春社。燕子是候鸟,过了春社日(春分前后),才从南方海岛上飞回。这一句和上句相呼应,以燕子飞回,补充说明“万物皆春”,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第三联出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对句以直白之语,将柳絮将飞又堕的神态写出来。这柳絮像是要掉下来,却又飞上去,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飘个不停。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最后一联说,无奈(无那)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遣诗)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美玉)做的酒杯中来吧。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作者在这里一反其意,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正是用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

  第二首诗首联拈出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上一首,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观察四周的景色。在这一首中,作者已由静观转入游赏,以下数句,都是游览所得,故其描写,更富有变化。“行”前加一“独”字,就突出了作者此时孤寂、无聊之情。中间两联,俱写眼前之景致,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眼前景色,固然很美丽,但诗人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因此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海棠,对景生情,顿生感慨。结句言自己辜负了两个春天。诗中所写春天景象,非不美好,而作者却有枉抛光阴之叹,可见眼前景色,徒增烦恼。诗人重笔叠写,也只是为了衬托此时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

  第一首以海棠起,第二首以海棠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明白自然,若信口而出,其实用字精准,化用前人诗句也浑然无迹,体现出深厚的诗学功底,从中也可看出杨万里对江西诗派并非全然抛却,而是有所继承。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作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春天,当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提举广东常*茶盐之职。一说这组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

  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杨万里离家南行赴广州任职,三月抵达广州官舍。此时诗人虽已经五十多岁了,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当年,他对***,北方大好河山沦于敌手,感到悲愤。他对宋孝宗重用奸党,打击忠臣,不图恢复,甚为忧虑。他因直言谏诤,屡遭排斥,官职频迁,心情颇为忧郁,对于仕宦有些厌倦,因而产生归隐之念。他在《四月十三日度鄱阳湖》诗中说:“游倦当自归,非为猿鹤怨。”故上任后,常有叹老嗟衰、思乡怀旧之感。这组诗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写的。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通用十篇(扩展3)

——清明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十篇)

  折桂令・客窗清明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鉴赏二

  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从“五十年春梦繁华”一句推测,此曲约写于作者五十岁左右。

  开头三句写即目所见的景物。清明时节,时届暮春,经过风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渐凋零了。这是透过窗棂所看到的外景,写景的观察点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写窄索细密的窗帘和小巧玲珑的窗纱,以扣紧题目中的“客窗”两字。接着用“甚情绪灯前”的一个“甚”字,领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渐渐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怀。一个客居在外的人,面对孤灯一盏,当然没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怀、重重心事和天涯漂泊的苦况,萦绕在枕边耳际。这万千的心事,作者仅用了以下两句来进行概括:“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上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说明自己白发因愁而生,表现了愁思的深长。下句说五十年来的生活,像梦一样过去了。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无限的愁思和感怆。

  “蓦见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转,将视线移向窗外人家,这家门前的杨柳如含烟雾一般,长得与屋檐相齐,充满着春来柳发的一片生机,给这家人家带来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此情此景,更反衬出游子天涯飘泊的孤独之感。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中有“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即是用人家的笑语欢言来反衬自己的寂寞伤神,此曲抒情手法与此一脉相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紧窄的窗户,小巧的窗纱,拓露出一方视野的空间。窗外飘打过多少阵风雨,而梨花还是那样的耀眼。不须说客灯前黯然的心绪,孤枕畔旅居的伤感,我的思念总是飞向很远很远。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发垂肩,再久的繁华不过是春梦一现。忽然间,我发现居民家飘出一缕缕轻烟,从杨柳树两边升起,渐渐爬上了高耸的屋檐。

  注释

  窄索:紧窄。

  甚:甚是,正是。

  檐牙:檐角上翘起的部位。

  鉴赏一

  乔吉卒于至正五年(1345)二月,生年已不可考。但曹寅本《录鬼簿》说他“江湖间四十年,欲刊所作,竟无成事者”,他在《录么遍・自述》中也有“批风抹月四十年”之语,则享年至少在六十岁以上。从本曲“五十年春梦繁华”句来看,当是他五十岁进入老境的作品。

  这首曲写的是清明,却从“客窗”的意境表现,不消说客愁才是真正的.主题。诗人先从窗外的一角春景领起,转入“窄索帘栊,巧小窗纱”,实已显现出自己囿守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情状。而临窗所见的,是“风风雨雨梨花”。风雨、梨花,固然是清明时节的典型景物,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寒食花开千树雪”;但以“风风雨雨”来配合“梨花”,那就难免使人感到“可恨狂风淫雨恶,晓来一阵,晚来一阵,难道都吹落”(顾德润《青玉案》)的憾恨了。这种惊心动魄的春景,暗示了作者“客窗清明”的悲愁心情。

  守着窗儿,一无出户赏春的情绪,这就为以下客况的种种回忆留出了地步。诗人以一个“甚”字总领,有感慨万千之意;而“三千丈”两句的概括,则充溢着客愁茫茫、万念俱灰的怅恨。“三千丈清愁鬓发”,是从李白《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脱化,这与“五十年春梦繁华”对应,显示了作者进入垂暮之年而不堪回首*生的颓然心境。白发皤然,犹漂泊于客乡,诗人的“情绪”、“客怀”、“心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结末以一个“蓦”字打断客思,重将目光投向窗外,照应“清明”,而深意又不止此。原来清明节前为寒食禁烟,家家冷食,不点火做饭,直到清明的这天才重开新火,而民间又有以新火互赠亲邻的*俗。这一笔以“人家”的“分烟”,衬示自己作客的孤独,不言愁而愁意倍见,可谓神来之笔。

  原文:

  清明二绝・其二

  宋代:陈与义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译文: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春风卷地,抛进来街头阵阵欢乐的声浪。病弱的诗人,却高堂端坐,静赏清明风光。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帘外的夕阳渐渐西沉,看那微风中的杨柳,婀娜多姿,百般娇媚轻狂。

  注释:

  卷地风抛(pāo)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市井:市街。危坐:端坐。了:了结,度过。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mèi)生。

  赏析:

  这首诗首句“卷地风抛市井声”,承其一而来,写风吹市井喧闹之声自外传来,角度在自己,喧闹在别人。“卷地风”,语出韩愈《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但仅取其“卷地春风”之意;“市井声”,化用黄庭坚《仁亭》“市声鏖什枕,常以此心观”诗句,亦仅化出“市井声”一词;受陈师道《春夜》“风回晚市声”一语启发,着一“抛”字,状”市井”喧闹之声如在目前,顿使全句神采飞扬,活灵活现,充满春天的活力。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读来令读者陡然一紧,与墙外市井之声的喧闹相反,诗人却自称“病夫”,而且“危坐”,那份拘谨,那份压抑,跃然纸上;尤其是一“了”字,更是透出了诗人充满遗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其时,诗人名震朝野,众目所瞩,也有些许迹像看来于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压抑着自己,端坐高堂,不去游春。但身未动心却”飞,“抛”过来的市井之声时时喧闹着诗人之心。眼随心转,“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无奈之下,只得眼盯着一帘之隔的窗外,看那一抹晚霞渐渐收起,杨柳吐绿的柔条,在微微春风中轻舞飞扬,婀娜多姿,百媚横生。虽此一窗春色,却已令诗人心旌摇荡。“百媚生”,语取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拟物,更见出杨柳春意。

  “文似看山不喜*”,诗歌亦然。此诗虽短,却一波三折,写得摇曳多姿。加之语句畅朗,音节浏亮,风格俊爽,既有江西诗派锻字炼句的精工,又具有陶、谢、韦、柳妙契自然的神韵。

  原文:

  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

  兴味:兴趣、趣味。

  萧然:清净冷落。

  新火:唐宋*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1)兴味:兴趣、趣味。(2)萧然:清净冷落。(3)新火:唐宋*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译文]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原文:

  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

  兴味:兴趣、趣味。

  萧然:清净冷落。

  新火:唐宋*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1)兴味:兴趣、趣味。(2)萧然:清净冷落。(3)新火:唐宋*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译文]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原文:

  清明呈馆中诸公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译文:

  1.禁垣:皇宫的围墙。

  2.杏酪(lào):传统*俗,在寒食三日作醴(lǐ)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3.白下:南京的别称。

  4.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祝�他曾任尚书令,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治城。

  5.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6.待诏:明代翰林院所设官职,主管文件奏疏。

  7.京华:即京都。

  注释:

  1.禁垣:皇宫的围墙。

  2.杏酪(lào):传统*俗,在寒食三日作醴(lǐ)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3.白下:南京的别称。

  4.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祝�他曾任尚书令,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治城。

  5.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6.待诏:明代翰林院所设官职,主管文件奏疏。

  7.京华:即京都。

  赏析:

  本诗写帝都清明节光景透露出思乡的一缕深情。微婉从容,接*盛唐一些诗人的风格。

  【宋】陆游

  气候江吴异,清明乃尔寒!

  老增丘墓感,贫苦道途难。

  燕子家入,梨花树残。

  一春回首尽,怀抱若为宽?

  译文:

  江南吴越气候与往年不同;今年清明尤其寒冷。

  见到山丘墓地,年老徒增感叹;走在道路远途,贫穷困苦难行。

  燕子依旧家家飞来飞去筑巢;梨花在风中凋落只剩下残枝。

  一年的回头看即将过去;胸襟抱负哪里能够得到舒展呢?

  注释:

  1、江吴:广泛指吴越一带,狭指*江府吴郡。这里泛指。

  2、乃尔:犹言如此,竟然如此。

  3、老增:年老徒增。

  4、丘墓: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叫坟,*者叫墓。《方言》卷十三记:凡葬而无坟谓之墓。这里指墓,而非坟。

  5、贫苦:指贫穷遭遇困苦。

  6、道途:道路,路途。

  7、回首:指回头;回头看。

  8、怀抱,指胸襟;抱负。

  9、若为:怎样;怎堪。

  赏析:

  江南的清明,是杜牧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清明,也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清明,更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清明。这里的二月初,不特定指,而是一种美学感受。

  清明,给我的美学体验是迢迢春水初涨的样子,一切在清明雨水的冲刷下,汇聚成一个叫做春愁的词汇,引起内心无尽的感伤。

  这既不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壮美,也不是优美,而是一种淡淡的凄美。

  对于落花伤春的凄美。

  也是这首诗的主题。

  首联,讲吴越的气候,原本一过春分,就分外明媚,到清明理应更加。只是,南宋淳熙间的清明,比较,它比历朝历代都要寒冷些。据一些专家考证,可能是吴越地区迎来了一个极寒时期。

  陆游就在这极寒时期,感到一种上的熨帖。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营造出来的祥和景象,不就是泼在诗人心头的`一盆凉水么。

  寒冷来了,带来了风,带来了雨,也带来了落花。

  李煜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朝来寒雨,晚来风。无疑是寒冷清明最好的写照。

  李煜的寒冷是心灵的寒冷,而陆游的寒冷,更多的是体表的寒冷,是真冷。

  且看他第二句,脱口而出,清明怎么能够如此寒冷的呢,这哪里还像春天。

  其实,在长江**,春天常常有倒春寒。今年清明前几日,江淮地区一阵寒冷袭来,不少人纷纷春衣改冬衣,就是最好的体现。

  只不过,诗人的寒冷比我们前几日还要厉害得多。即便这样,诗人也没提酒御寒。

  杜牧清明佳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直成为经典。但寒流中的诗人此时却无心饮酒,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诗人眼前的景象,实在不适合饮酒。且看诗人去干嘛去了。

  颔联,老增对贫苦,丘墓对道途,是说自己又老又贫,想想年岁不多,仕途渺茫,便有一种哀愁袭上心头。

  清明扫墓,本是传统*俗。但诗人却在扫墓的道路上,看到了许多荒废了的*墓。那些被埋葬的,无不提醒着诗人,再不,就只能变成荒丘一堆。

  英雄功业早成,而自己一事无成,也就更jia惆怅。

  贫穷本没有什么可哀的。只不过凭什么是陆游?难道读了一辈子书,就该是这样的下场吗?

  想起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陆游似乎也正在突围,在贫困中突围。宋代对待知识分子还算比较优渥,尚且如此贫困,那些生活在元、清下的知识分子就更不要说了。

  像陆游这样饱读诗书、文韬武略、志向高远的有识之士,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一个施展拳脚的*台,最终沦落到贫苦的地步?

  颈联,可谓佳句。诗人用燕子对梨花,家家对树树,入对残,对仗工整。残,形容词作动词用。

  此联,通过燕子、桃树,进一步渲染寒字。

  小燕子们因为怕冷,一个个都躲进屋檐巢穴。梨花无枝可依,被寒冷风雨打落在地,偶尔残留枝头的,也冻得瑟瑟发抖。

  雨打梨花春将尽。

  尾联,诗人面对此景,不禁生发出感叹:一春将去,年华将老,我舒展怀抱的宽阔天地在哪里呢?

  这是诗人对不幸发出的控诉,也是对社会不尊重知识分子的发出的控诉。

  诗人的清明是灰暗的,因他所处的时代。而我们的清明是光明的。在知识命运的号召下,无数知识分子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不再忍受贫困,这无疑是华夏民族的巨大进步。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代: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译文及注释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今天是清明节,和几个好友在园林中小聚。

  胜:优美的。

  晴风吹柳絮(xù),新火起厨烟。

  天气晴朗,春风和煦吹动着柳絮飞扬,清明乞新火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杜若开出了很长,文章想起了两位贤人。

  杜草:即杜若。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什么时候能够乘车出发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饮着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今天是清明节,和几个好友在园林中小聚。天气晴朗,春风和煦吹动着柳絮飞扬,清明乞新火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

  杜若开出了很长,文章想起了两位贤人。什么时候能够乘车出发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饮着酒。

  注释

  胜:优美的

  杜草:即杜若

  赏析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此诗是诗人在与朋友聚会园林中即兴所至,诗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描述了清明时节的情景,清明这一天,诗人和几个好友一起在园林当中小聚,天气晴朗,春风和煦,柳絮随风飞扬,清明乞新火过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下阙诗文表达的'就是对于两位好朋友的寄语,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希望和祝愿。通篇读下来,不难发现,欢乐的小聚会中,不免透露出了诗人朋友目前不堪的处境,略略的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无奈的心情。

  浣溪沙·雨湿清明香火残

  宋代:朱敦儒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译文及注释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lán)干。

  清明时节的雨水落在祭拜后残留的香烛纸钱上,桥下溪水碧绿,桥外燕子衔湿泥筑巢。白日渐长,独自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

  香火:香烛纸钱.用以祭祀鬼神。燕泥寒:燕子衔湿泥筑巢。日长:春分后,夜短日长。

  脱箨(tuò)修篁(huáng)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刚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发着嫩绿之色,刚掉落花瓣的新杏,还未散发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与谁一起观赏呢。

  箨:竹皮,笋壳。修篁:美好的竹子。篁:竹.褪花:花瓣掉落。与谁看:与谁一起观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明时节的雨水落在祭拜后残留的香烛纸钱上,桥下溪水碧绿,桥外燕子衔湿泥筑巢。白日渐长,独自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

  刚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发着嫩绿之色,刚掉落花瓣的新杏,还未散发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与谁一起观赏呢。

  注释

  香火:香烛纸钱.用以祭祀鬼神。

  燕泥寒:燕子衔湿泥筑巢。

  日长:春分后,夜短日长。

  箨(tuò):竹皮,笋壳。

  修篁(huáng):美好的竹子。篁:竹.

  褪花:花瓣掉落。

  与谁看:与谁一起观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北宋灭亡的时候,作者流落江南之时创作的,此时的作者正值中年,满腔爱国热情的作者,看到眼前的美景,想到灭国之痛,写下这首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来衬托对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的作品。

  赏析

  这首小词写于南渡后的某个清明节。全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远离家乡的孤独感和忧时伤事的苦闷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时节江南特有的风光展开画面。“雨湿清明”,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状了江南一带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香火残”,指清明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碧溪”,写江满溪碧青色的春水。“燕泥寒”,说南来的燕子正啄着带寒意的泥土准备筑巢。词人面对以上这些风物,不由得件件触起深沉悲凉的感慨。由清明扫墓而联想起自己逃离家乡客居江南,无法祭扫先人之坟;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联想起自己四处飘零无以为家,更由霏霏淫雨,料峭春寒,而联想起国事的暗淡艰难。透过歇拍“日长独自倚阑干”的背后,可以想见词人心中蕴含着多少辛酸沉痛的潜台词啊!上片中迷漾的景色又正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种深沉动人的韵。

  下片写江南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绪。首句描画出刚脱了笋壳的修长的新竹青翠欲滴,散发出一片耀眼的绿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蝶恋花》)句意,状写新*褪落了娇艳花瓣的杏花杏子尚小,嫩绿而酸,清新可爱。这样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么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颜开啊!然而词人笔锋陡转,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既与上片歇拍孤独怆然韵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这正是朱敦儒南渡后中期词作的可贵之处。这首词如同这一时期其它同类题材的词作一样,如“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芳草连天云薄暮”(《苏幕遮》)’“东风寂寞,可怜谁为攀折”(《念奴娇》),“秋风又到人间,叶珊珊。四望烟波无尽,欠青山”(《相见欢》),以真性情写真景物,将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相交融地交织成浑然一体的境界,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通用十篇(扩展4)

——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十篇

  原文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译文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

  只那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

  注释

  更:再,重。

  檐:屋檐。

  子规:杜鹃鸟。

  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原文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译文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

  只那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

  注释

  更:再,重。

  檐:屋檐。

  子规:杜鹃鸟。

  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原文: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翻译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2、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19—121页.

  参考资料: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济南出版社,20xx年1月版.@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19—121页.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半山春晚即事》译文

  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

  《半山春晚即事》注释

  ⑴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春晚:即晚春,暮春。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⑵春风:一作“晚风”。

  ⑶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清阴:清凉的树阴。

  ⑷翳翳(yì):树阴浓暗的样子。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⑸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园屋:田园、房屋。深:幽阴深邃。

  ⑹床敷(fū):安置卧具。每:每每,常常。

  ⑺杖屦(jù):拄杖漫步。或,有时。幽寻,探寻风景之胜。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⑻北山:即钟山。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诗,寄托真心隐逸的心境。

  ⑼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好音:美妙的叫声。

  《半山春晚即事》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过许多。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静谧,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这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诗人在*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

  《半山春晚即事》创作背景

  王安石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退居江宁。元丰中营建园宅,称半山园,因其地距白下门与钟山均为七里,正在一半路程中,并自号半山,此诗即作于此时。

  念奴娇·洞庭春晚原文

  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

  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

  翻译

  洞庭春喝得比较晚,洞庭湖的春天也来得晚,旧时相传大概就这样,但确实人间物之绝美者。收拾瑶池的时候,把她从瑶池移到朱栏这边来的,是倾国仙姝。可以透出室外散发阵阵的香味,使黄莺隔帘而语,姑射仙子,玉肌冰骨,洁白如雪,令人神移。月夜下的姿态,怎能不使狄仁杰避让?

  酒宴归来,对着寒窗,仿佛记起昨夜乘醉赏花,梅花应该正在开放。犹如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赋高唐一样,久久不能忘怀,不管灯的明亮或者熄灭,如此美好晤面恐难以后再难遇见了,然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以致为愁而鬓发斑白。犹如听了韩娥的歌声,舜的音乐,萦绕脑际,经久不忘,甚至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注释

  洞庭春:又为酒名。这里也指洞庭的春天。

  尤物:旧称绝色女子。亦指物之绝美者。

  瑶池:神话中称西王母所住的地方。

  龙香:指龙涎香。

  人杰:当指狄仁杰。

  高唐:宋玉有《高唐赋》。

  难期:难以实现。

  星星发:斑白之发。

  绕梁声:即馀音绕梁。极言《韶》乐之美。

  赏析

  这首词是咏梅的,主要是用拟人手法描述所咏之物,也是在抒发对佳人的思慕之情。

  词开头三句写其美,写其给人的总体印象。刘后村咏梅诗说:“世间尤物难调护,寒怕开迟暖怕飞”(《全芳备祖前集》卷一)作者说他所咏之物“旧传恐是,人间尤物”,使用“尤物”二字,一方面说明它是“物之绝美者”,另一面也暗示出所咏之物为梅。“收拾”二句写其来历。辛弃疾在《瑞鹤仙·赋梅》词中称梅有“瑶池旧约”,而在《念奴娇·题梅》词中又说:“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惜”,均说梅同瑶池有密切关系。此处与之同意,言其所咏之物是从瑶池移到朱栏这边来的,是倾国仙姝,进一步暗示他吟咏的是梅。

  “透户”三句写其特点。一是如姑射仙子,玉肌冰骨;二是特香,可以透出室外,使黄莺隔帘而语,令人神移。结尾二句言其为花妖。一方面照应“瑶池倾国艳”五字,另一方面写其有迷人的魅力,进一步揭示其无与伦比的美色。

  “酒罢”三句追忆昨夜所见。如果说“月妖”二句是写花避人,而过片三句则写人怜花,词的`意脉似断而实续。言昨夜晚间,痛饮洞庭春,意欲一睹“月妖真态”,但他避而不见,及归对寒窗,仿佛记起昨夜乘醉赏花。“应是梅花发”,点明所咏之物为梅,使人豁然开朗,醒明了题旨。

  “赋了”二句写昨夜赏梅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犹如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赋高唐一样,久久不能忘怀,而“不管孤灯明灭。”可见其感情何等专注,而他对梅花之美又是多么神往。

  “半面”三句宕开一笔,言如此美好晤面恐难再逢,然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以致为愁而鬓发斑白。结尾二句写其印象之深刻,犹如听了韩娥的歌声,舜的音乐,萦绕脑际,经久不忘,甚至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这首词看似以人拟花,其实也很可能又以物拟人,借梅花写其意中人,故词中所咏之物与人若即若离而又不即不离,达到了物人合一的境界,艺术上达到了极高境地。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译文

  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

  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

  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

  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注释

  黍饭:黄米饭,唐人常以之待客。馨:香。

  蒙蒙:形容雨点细小。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声音。

  鸂(xī)鶒(chì):一种水鸟,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鹧鸪。”

  桑柘(zhè):桑木与柘木。深:茂盛。

  蚕:农家养蚕女。渌(lù):水清而深的样子。

  赏析

  贯休是晚唐诗僧,《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这组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创作时间是晚春时节,具体年份不详。

  创作背景

  第一首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正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且不说蒙蒙的景色与泠泠的水声,单说树上莺。树上莺尚且如此欢腾聒噪,逗得小儿啼索不休,更可想见大田里农夫抢耕的情景了。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过后喜悦的心情是农民普遍的心情,诗人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方东树谓“小诗精深,短章酝藉”,方是好诗。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写得短而精,浅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于“澹中藏美丽”(薛雪《一瓢诗话》),于静处露生机。

  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如“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陈情献蜀皇帝》),人因之称他为“得得来和尚”。又如,“茫茫复茫茫,茎茎是愁筋”(《茫茫曲》),“马蹄蹋蹋,木落萧萧”(《轻薄篇》),等等。这诗也具有这一艺术特色。在四句诗中,叠字凡三见:“寂寂”,写出春雨晴后山家春耕大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壮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第二首从“山家”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扩大到周围的大环境。前三句写自然景色。“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比起晚唐那些典雅、雕饰、绮丽、纤弱的诗来,贯休以其作品明快、清新、朴素、康健之美,独树一帜。明代杨慎指出:“贯休诗中多新句,超出晚唐”(《升庵诗话》),真可谓独具只眼。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人月圆·春晚次韵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湖画舫,垂柳骄骢。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创作背景

  此曲是赓和何人原韵、作于何时何地均不可考。但可以肯定是写故地重游而伊人不在的感慨。作者在暮春傍晚伫立昔日送别之地,触景生情,睹物感旧,沉浸在绵绵离恨和凄然惆怅之中不能自拔,故作此曲。

  译文及注释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通用十篇(扩展5)

——除夜原文赏析及翻译(精选十篇)

  原文:

  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

  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译文

  剪一朵红花,载着春意。精美的花和叶,带着融融春意,插在美人头上。斜阳迟迟落暮,好像要留下最后的时刻。窗下有人添上新油,点亮守岁的灯火,人们彻夜不眠,在笑语欢声中,共迎新春佳节。回想旧日除夕的宴*,,美人白暂的纤手曾亲自把黄桔切开。那温柔的芳香朦胧,至今仍留在我的心中。我渴望在梦境中回到湖边,那湖水如镜,使人留连忘返,我又迷失了路径,不知处所。可怜吴地白霜染发点点如星,仿佛春风也不能将寒霜消融,更何况斑斑发发对着落梅如雨雪飘零。

  注释

  除夜:除夕。立春:周密《武林旧事》说:“立春前一日,临安府进大春牛,用五色丝彩杖鞭牛,掌管予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是月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

  红情、绿意:剪彩为红花绿叶,即春幡,可以戴在头上。

  花信:花信风的简称,犹言花期。

  钗股:花上的枝权。

  残日:指除岁。

  侵晓:指天亮。

  新年莺语:杜甫诗:“莺入新年语。”

  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具。俎:砧板。

  玉纤擘黄柑:玉纤,如玉般的纤手,妇女手指;擘黄柑,剖分水果。擘(bāi):分开,同“掰”。

  幽素:幽美纯洁的心地。

  镜中路:湖水如镜。

  吴霜:指白发。李贺《还自会吟》:“吴霜点归发。”

  赏析:

  【评解】

  这首词扣紧“除夜立春”,咏怀节日,更抒发怀人之情。

  上片写家人除夕守岁以及迎接新春之乐。剪红裁绿,西窗添烛,笑声莺语,迎接新年。下片写立春所用之春盘黄柑,曾是伊人置办,如今春已归来,而伊人不见,相思成梦,眼前惟有落梅成阵。全词构思精巧,委婉含蓄,为古今读者所称赏。

  【集评】

  彭孙遹《金粟词话》:余独爱梦窗《除夕立春》一阕,兼有天人之巧。

  许昂霄《词综偶评》:换头数语,指春盘彩缕也。“归梦”二句从“春归在客先”想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上”字婉细。

  陈洵《海绡说词》:前阕极写人家守岁之乐,全为换头三句追摄远神,与“新腔一唱双金斗”一首同一机杼,彼之“何时”,此之“旧”字,皆一篇精神所注。

  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人之常情。除夕,恰恰又逢立春,浪迹异乡的游子,心情之难堪,正是“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首词上片极为烘托节日的欢乐气氛,从而反衬自己的凄苦。

  先写立春。“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红情”、“绿意”指红花、绿叶。赵彦昭《奉和对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诗:“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花信,指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立春,人们剪好红花绿叶,作成春幡,插鬓戴发,以应时令。春风吹钗股,象是吹开了满头花朵。“花信上钗股”,着一“上”字,运笔细腻,可与温飞卿词“玉钗头上风”(《菩萨蛮》)媲美,似比辛稼轩词“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汉宫春》)更显风流。

  再写除夕守岁。“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夕阳亦像人一样,对即将逝去的一年恋恋不舍,不肯轻易落山,同时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给人新的希望。这两句已有除旧迎新之意,切合“除夜立春”的题意。

  “放”用字尤其贴切,显示出梦窗炼字的功夫。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终于,除夕之夜降临,守岁的人们彻夜不眠,剪烛夜话,笑声不绝,在莺啼声中迎来了新春的清晨。“新年莺语”,援用杜甫“莺入新年语”(《伤春》)诗意。

  以上的一切,欢欢喜喜,均为客居他乡者的耳闻目睹,其人心境之孤寂愁苦,自在不言中了。周围的热闹与欢乐更加反衬出作者的寂寞和哀伤,而且使这份寂寞的哀伤更让人难以承受。这位客居、有家难归的人,失去了与亲人团圆之乐,真是“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无名氏《青玉案》)啊。

  上片渲染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不能不唤起下片对温馨家庭生活的回忆。陈洵评此词云:“前阕极写人家守岁之乐,全为换头三句追摄远神。”(《海绡说词》)换头云:“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借指宴*。词人仿佛回到了昔日除夕之夜的家宴上,美人用纤纤玉手为自己破开黄橙,那幽香似乎还萦绕在周围。回忆及此,当然别是一番滋味。上片以景之可喜反衬处境之可悲,人之欢乐反衬己之愁苦,此处又以昔之温馨反衬今之凄苦。

  对往事的追忆、神往,终于走进了梦境。而相隔既久,山水迢递,过去的美好回忆,连梦中也难以追寻了:“归梦湖边,还迷境中路。”湖水如镜,梦影朦胧,难觅归路。往事散如轻烟,徒增无穷怅惘而已。往事如烟,而今,与谁相对呢?“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吴霜,用李贺《还自会稽歌》字面:“吴霜点归鬓。”如今是春风吹融了冰雪,可是永远不能销去飞上鬓角的寒霜,已经够可悲的了;更何况,落梅如雨,斑斑白发与点点白梅相对,这岂不令人凄绝!杜甫咏梅诗意:“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与此词意趣相一致。

  梦窗此词委曲含蓄,欲藏还露,颇得**风神,而其抒情笔触又了然可寻。吴梅论梦窗词云:“貌观之,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细心吟绎,觉味美于方回,引人入胜,既不病其晦涩,亦不见其堆垛。”(《词学通论》)自是研讨有得之言。真情实感是艺术的生命。有真情流贯其间,则无论表现为何种形式与风格,都有其动人之处。此词后半,愈来愈奇。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意境的幽深冷峭,词中少见,唯白石名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可与比照。歇拍处,情意的痛切,设想的妙巧,堪与东坡咏榴花词“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贺新郎》)前后相映生辉。

  原文:

  应诏赋得除夜

  唐代: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译文: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注释: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zhú)五更来。

  逐:追随。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zhuó)后园梅。

  风光:时光,春光。著:“着”的本字。附着,贴*。唐代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有“*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句,“著花”一词意为长出花蕾或花朵。这里“著后园梅”采用此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人们没有感觉到春光的到来,已催开了后园的梅花。

  赏析:

  这首诗虽是史青应诏之作,但写得俊逸*淡,真情朴质,十分具有感染力。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翻译

  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注释

  客心:自己的心事。

  转:变得。

  凄然:凄凉悲伤。

  霜鬓:白色的鬓发。

  明朝:明天。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通用十篇(扩展6)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十篇

  对酒

  陆游〔宋代〕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往往成衰翁。

  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

  译文

  闲来的忧愁像飞雪一样,落入酒杯中就自然消融。美丽的花朵像故人一样,一阵欢笑酒杯就自然而空。畹啭的黄莺似乎有情地眷恋我,从早到晚鸣叫在柳树边的春风中。居住长安还不到十四年,嗜酒者常常变成了老翁。纵然有权贵的宝带光芒照大地,还不如惋留您痛饮个双颊绯红。

  注释

  闲愁:闲暇的忧愁。故人:老朋友。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长安”句:陆游自隆兴元年(1163年)三十九岁时被免去枢密院编修官离开临安,到写此诗时(淳熙三年,即1176年),已历十四年。长安,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酒徒:嗜酒者。往往:常常。衰翁:衰弱的老者。九环宝带:古时帝王和官僚穿常服时用的腰带,这里指佩带此种“宝带”的权贵。《北史·李德林传》说隋文帝以李德林、于翼、高颎等修律令有功,赐他们九环带,《唐书·舆服志》则记载不但隋代贵臣多用九环带,连唐太宗也用过。光照地:兼用唐敬宗时臣下进贡夜明犀,制为宝带,“光照百步”的典故。双颊红:饮酒至醉,双脸发红。

  赏析

  诗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饮酒的作用和兴致,是“对酒”的经验和感受。这一层以善于运用比喻取胜。“酒能消愁”是诗人们不知道说过多少遍的话了,陆游却借助于“飞雪”进入热酒即被消融作为比喻,便显得新奇。以愁比雪,文不多见;飞雪入酒,事亦少有;通过“雪”把“愁”与“酒”的关系连结起来,便有神思飞来之感。对着“好花”可助饮兴,说来还觉*常,把花比为“故人”,便马上*添助饮之力,因为对着好友容易敞怀畅饮的事,是人们所熟悉的。通过“故人”,又把“好花”与“空杯”的关系连结起来,便更增助饮。这两个比喻的运用,新鲜、贴切而又曲折,表现了诗人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有极高的艺术创造才能,使诗篇一开始就有了新奇、突兀而又真切动人的气概。

  “流莺”两句为第二层,补足上文,表自然景物使人“对酒”想饮之意,并下层作过渡。“流莺有情”,在“柳边”的“春风”中啼叫,承接上文的“好花”,显示花红柳绿、风暖莺歌的大好春光。春光愈好,即愈动人酒兴,写景是围绕“对酒”这一主题。这一层写景细腻、秀丽,笔调又有变化。

  结尾四句为第三层,从人事方面抒写“对酒”想饮之故。第一句写自己的一段经历,慨叹年华飞逝。第二句不怀念首都的权贵,而只怀念失意纵饮的“酒徒”,则诗人眼中人物的轻重可知,这些“酒徒”,当然也包括了一些“故人”。身离首都,“酒徒”、“故人”转眼成为“衰翁”,自然诗人身体的变化也会大体相似,则“衰翁”之叹,又不免包括自己在内。“酒徒”中不无壮志难酬、辜负好身手的人,他们的成为“衰翁”,不止有个人的身体变化之叹,而且包含有朝廷不会用人、浪费人才之叹。这句话外示不关紧要,内涵深刻的悲剧意义。这两句在闲淡中出以深沉的感慨,下面两句就在感慨的基础上发出激昂的**之声了。“九环宝带光照地”,写权贵的光辉显耀;接下来一句,就用“不如”饮酒来否定它。用“留君双颊红”写饮酒,色彩绚丽,足以夺“九环宝带”之光,又与“衰翁”照应,法密而辞妍,既富力量,又饶神韵。

  全诗抒情明快优雅,节奏自由流畅。起句以愁比雪,构思新颖巧妙,飞雪如酒,好花赏怀,极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这种名士风流式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陆游以此入诗,包含着对于“美在生活”这一命题的初步认识,使之更增添无尽的历史文化意蕴。一切闲愁,一切不*与愤懑,都如同轻盈的雪花,飘飞进金樽清酒后,转瞬便化作潺潺甘泉,诗人扬眉舒目,将其一饮而尽,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室内酒酣气热,室外春风流莺,这种生活态度是多么的旷达,而又富有诗情画意。陆游的醉酒是一种酣畅淋漓的解脱,解脱之后的清醒,清醒之后的超俗。他雄视千古、傲岸王侯的精神气质,不计前嫌、渴望进取的生命意志都在饮酒中得到充分张扬。

  陆游写饮酒的诗篇很多,有侧重写因感慨世事而痛饮的,如《饮酒》、《神山歌》、《池上醉歌》等;有侧重因愤激于报国壮志难酬而痛饮的,如《长歌行》、《夏夜大醉醒后有感》、《楼上醉书》等;有想借酒挽回壮志的,如《岁晚书怀》写“梦移乡国*,酒挽壮心回”;而此诗则侧重蔑视权贵而痛饮。开头奇突豪放,中间细致优美,结尾以壮气表沉痛,笔调虽灵活多变,跌宕起伏,但感情基调仍不失豪壮洒脱。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对酒忆贺监二首

  唐代·李白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

  其一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其二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注释

  贺监:即贺知章。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 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四明山,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南。《名山洞天福地记》:四明山,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贺季真:即贺知章,季真是贺知章的字。

  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来的仙人。

  杯中物:即酒。语出陶潜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松下尘:已亡故的意思,古时坟墓上多植松柏,故云。语出释昙迁诗:“我住刊江侧,终为松下尘。”

  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的故乡。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唐书》:贺知章,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卒年八十六。

  沼:池塘,这里指镜湖。

  故宅: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会稽志》。唐贺秘监故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遗址今已不存。施宿《会稽志》:唐贺秘监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八十步,今天长观是。

  创作背景

  天宝三载(744)春正月,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诏许之。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贺知章回乡后不久便去世了,卒年八十六。这两首诗是在贺知章去世之后的天宝六载(747),李白游会稽时悼念贺知章而作的。

  赏析

  第一首以“金龟换酒”事为中心,追忆与贺知章的情谊。“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宁波府志》:“四明山发自天台,屹峙于郡治之坤隅,上有二百八十峰,绵亘明、越、台三州之境,为三十六洞天之一。”《会稽记》亦载:“县南有四明山,高峰迭云,连岫蔽日。”贺知章家于此,故自号“四明狂客”。“风流”二字,本陆象先语,《旧唐书》卷一九〇引陆氏语云:“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可见李白用“风流”二字,并非仅仅用以形容贺知章的言谈风姿,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思念之情。始二句点明所忆之人,接下来回忆:“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此二句所言之事已见诗序。“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一言昔,一言今。“昔好杯中物”概括了贺知章一生的嗜好——酒。李白在写这两首诗之后,还有《重忆一首》诗云:“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似乎李白与贺知章情谊的凝聚点就在于“酒”。而贺知章也的确是离不开酒的,前引杜甫《饮中八仙歌》也说明了这一点。“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金龟换酒”,可以说是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幕。这里的“换酒处”与下句的“却忆”是倒装句,本应为:“却忆金龟换酒处”,但诗人为了强调“金龟换酒”事,以突出贺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对友情的倾心,方作如此安排。今日对酒,诗人难免会想起昔日“长安一相见”的情形,也更不会忘记“金龟换酒”那令人惬意的一幕;尤其是当诗人在今与昔的反复对比与追忆中,其中也不排斥诗人自身的遭际,不能不倍加思念这位曾有知遇之恩的亡友,不能不泪盈满巾。

  第二首从贺知章归乡后着笔,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怀念与悲凄之情。“狂客归四明,山**士迎。”贺知章是“请为道士还乡里”,故云“道士迎。二句虽同为遥忆,但前句实写,后句虚拟。“归”、“迎”二字概括了贺知章还乡的整个过程,容量极大。“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贺知章归乡时,皇帝曾下诏,将镜湖剡川一曲赐于他,作为放生池。“为君台沼荣”,即为这一片池塘增添了荣耀和光彩。以上四句**道来,似无深意,但它却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回到了当初长安送别的场面,更令人不禁想起李白当时赠行的两首诗:“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应阻洞庭归。”(《送贺监归四明应制》)“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完全是一种乐观的、恭贺的态度。对于贺知章来说,这种“辞荣禄”而“遂初衣”的结局,的确是功成身退、荣归乡里。而这正是李白所羡慕、所追求的。但诗人感情一转:“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可以想象,如果贺知章还在世的话,此时二人的相聚,应该是怎样的情形。“荷花生”不仅点明了此行的季节,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情韵,尤其是“空有”二字,更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睹物思人,对酒怀人,往事历历在目,然而“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如幻似梦般的往事,空余故宅的现实,不仅有睹物思人、对酒怀人之念,也更有萧条异代、物是人非之感,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泪沾巾、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静的心绪。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本着“绝去形容,独标真素”(《诗镜总论》)的论诗宗旨,对唐代五言古诗,包括杜甫在内,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唯独李白颇得赞许。他在《诗镜总论》中说:“观五言古于唐,此犹求二代之瑚琏于汉世也。古人情深,而唐以意索之,一不得也;古人象远,而唐以景逼之,二不得也;古人法变,而唐以格律之,三不得也;古人色真,而唐以巧绘之,四不得也;古人貌厚,而唐以姣饰之,五不得也;古人气凝,而唐以佻乘之,六不得也;古人言简,而唐以好尽之,七不得也;古人作用盘礴,而唐以径出之,八不得也。虽以子美雄材,亦踣踬于此而不得进矣。庶几者其太白乎?意远寄而不迫,体安雅而不烦,言简要而有归,局卷舒而自得。离合变化,有阮籍之遗踪;寄托深长,有汉魏之委致。”陆氏的见解未免过于偏激,但李白的《对酒忆贺监》这一类诗,的确具有上述特征,从而带有“绝去旧形容,独标真素”的显著特点。首先,当时律诗已相当成熟,但李白却仍采用古诗的'形式,这正是为了更贴切地表现他那种朴素、纯真而又自然的情感,诗歌的本身,已说明了这一点。其次,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事雕凿,毫无惊人之句,一切**道来,然而其中蕴含的情韵和诗人内心的凄楚,却十分深沉饱满。这大概就是陆时雍所说的“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诗镜总论》)的道理。从诗歌审美角度来说,这也正是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准则。

  对酒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翻译

  眼前都是新诗的材料,可我一时无法表达;鸟儿从眼前飞掠,云儿在天上飘浮,都倒映进我的酒杯。

  做着小官,文书堆案没完没了,使人厌倦;猛抬头,楼前又是一番风雨,秋天已经到来。

  是是非非,接踵不绝,书生渐渐老去;岁月匆匆,翩翩燕子,已仓促回归。

  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脑后,含笑抚摸着用江南竹根做的枕头,喝醉了酒,美美地睡上一觉,鼾声如雷。

  注释

  新诗:新的诗作。

  官里:衙门里,官府里。

  簿书:官府的文书。

  衮衮:相继不绝。

  赏析

  据陈与义集前后诗作年,这首诗当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秋。

  诗首联切题,但以倒装出之。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江西诗派的诗喜欢拗折,这样起句,将因果倒置,诗便显得突兀而有波折。同时人葛胜仲在评论陈与义诗时,曾指出他的诗“务一洗旧常畦径,意不拔俗,语不惊人,不轻出也”,这联诗便是很好的例子。诗写的情况,是每个诗人都遇到过的。这样的感触,就是陶渊明《饮酒》诗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即李商隐《锦瑟》诗所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明明是极好的景情,诗似乎就在口边,却一下子说不出来。陈与义对这种境界体会很深,多次拈出,如《春日》云:“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又如《题酒务壁》云:“佳句忽堕前,追摹已难真。”

  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这两联是名句,方回对此极为赞赏,在《瀛奎律髓》中评说:“此诗中两联俱用变体,各以一句说情,一句说景,奇矣。”宋吴开《优古堂诗话》说:“*时称陈去非诗‘案上簿书何时了,楼头风月又秋来’之句。或者曰:此东坡‘官事无穷何日了,菊花有信不吾欺’耳。予以为本唐人罗邺《仆射陂晚望》诗‘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唯觉到秋忙’。”方回则以为本苏轼词“官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第三联则与陈与义自己的《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的“世事纷纷人老易,春阴漠漠絮飞迟”同意,“是为变体”。吴开及方回都遵循江西诗派宗旨,在“无一字无来历”上下工夫,实际上,不论陈与义是否袭用前人,诗都写得意深情深,格调高迥;其中以“书生”对“燕子”、“簿书”对“风雨”、“是非”对“岁月”,都很灵动,非俗手所能做到。

  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这联虽然是故作达语,力求轩豁,但气势与上不称。陈与义曾经提出作诗要达到两个标准,一是“忌俗”,一是“不可有意用事”,这联却写得很俗气,违背了自己的标准,所以清纪昀、许印芳都曾予以指摘。

  这首诗属于拗体,采用了特殊的结构形式,显得兀傲奇崛,是陈与义学黄山谷诗的结果,因此被极力鼓吹江西诗派诗的方回赞为“学许浑诗者能之乎?此非深透老杜、山谷、后山三关不能也”。

  原文: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

  明代:杨慎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译文: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船儿停泊在,在烟波朦胧的锦江码头星桥旁边,朋友难舍我离去,惆怅地折柳相赠。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杨柳颜色仍绿,故乡却离我越来越遥远,前途茫茫的征人去往那荒凉之地了。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被匈奴拘禁了十九年得以放还,又有谁从皇帝的身边为我带来赦免的诏书!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胡马越鸟尚且怀恋故士,自己此刻听着思乡之曲,又怎能不肠断心碎!

  注释: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pān)江上树。

  锦津:指锦江发舟处,即望江楼附*,为刘善充对其送别处。刘善充:作者友人,其事迹未详。星桥:原成都西南西江上,又名“七星桥”。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miǎo)渺征人大荒去。

  故乡遥:杨慎回云南贬所,故离故乡遥远。征人:杨慎自指。大荒:指云南贬所。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西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不屈,被留十九年。十九年:此杨慎以苏武借指自己遭贬十九年。“谁传”句:相传汉昭帝索求苏武不得,乃遗使者谓单于天子射雁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泽,乃得放还。此处言“上林无书”,指自己还期渺茫,遭遇比苏武还坏。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yán)蜀国弦。

  “北风”句“:古诗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此处借喻自己遭遇还不如鸟兽。蜀国弦:属乐府相和旧曲名。此指思乡之曲。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叙别的地点,送行者的情谊;三四句写辞离故乡,远行边荒;五六句写感慨,借用苏武传札得归事,表达诗人对赦免的期待;最后两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全诗一气呵成,浑成自然,且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句道出刘善充为之置酒送行的地点和折柳赠别的情谊。“惜别”写内心感情,“愁攀”写外在动作。仔细传神,将诗人远行,朋友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矛盾与苦涩,形象地勾勒了出来。杨慎久戍荒域,暂假归家又当长别。临行之际,内心的苦痛不言而喻。诗人不言自己的伤感,却写为之饯行的刘善充的情态,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朋友相别,常常折柳赠送以祝*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跳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杨柳歌辞》),“伤见路旁杨柳青,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杨柳》)。此处虽亦是折柳送行,却不落俗套,读者既知所攀之树就是杨柳,又不与颔联的“青青杨柳”重复。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句写诗人行色之匆匆,戍地之荒凉遥远。“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朋友赠送的,带着故土芬芳、朋友情谊的杨柳颜色尚青,故乡的影子就越来越遥远了。“青青杨柳”暗示离别的时间很短,“故乡遥”以见诗人行程之快,行色之匆忙。“大荒去”,言诗人所去的地方之偏远,环境之恶劣。上句从诗人切身的感受落笔写故乡之远去,内心的恋与悲苦;下句从朋友的眼光所及着手,写诗人离去之迅速,所去之地的荒凉,朋友的惆怅。进一步反衬诗人内心的苦痛。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句用典自寓,抒发诗人渴求自由、渴求免的强烈愿望。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汉昭帝即位,使人求索不得,汉使谓单于曰“天子射猎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乃放还。”杨慎嘉靖三年谪成永昌,到此时正好十九年,尚无赦免的音讯,所以发出“谁传书札上林边”的呼救声,上林苑本是汉天子打猎的场所,此处借指明世宗。此意其呼救之声哀伤悲绝。。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北风胡马南枝鸟”,化衍“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句。舟中对酒,愁绪更浓,无法排解,无法述说,只好将柔肠寸断的满腔情愫,倾泻到那思乡恋土的蜀国弦歌之中。诗人借弦歌以抒胸,倾吐自己眷恋故土不欲离去的情感,哀绝婉转,催人泪下。

  这首诗结构严谨,抒情写意真挚自然。诗歌由朋友的不忍别,想到马上会天涯相隔。再由戍地的荒凉,希望赦免还家。赦免无望更加依恋故土,最后是绝望悲歌声泪俱下。层层相转,感情一层浓于一层。

  原文:

  对酒

  [*现代]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吝惜花费千金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去换美酒也算得上豪迈。

  应该多珍惜这一腔革命的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

  注释

  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

  宝刀: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

  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勤,常常,多。珍重:珍惜重视。

  碧涛:血的波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赏析:

  秋瑾的小诗“对酒”作于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板荡,中华民族濒临灭绝的危险,而满清王朝腐败不堪,鉴湖女侠愤然而起,她本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娇花弱柳,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于1904年变卖掉自己的全部首饰衣物东去日本留学。她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报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在日本她以高价购得一柄宝刀,并学*剑击和射击技术。秋女侠是*代史上一位奇女子,击剑,舞刀,豪饮,赋诗,俱能来得,尽显巾帼豪气。1905年从日本回国,走访好友吴芝瑛,以所购宝刀相示,纵情豪饮,酒酣耳热,拔刀起舞。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唿应,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第吴芝瑛久知秋瑾有光复志,虑其事泄贾祸,屡示珍重。面对好友的提醒,这就有了本诗的第三,第四句,秋女侠的回答。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蛮强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原文】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翻译】

  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我想多坐一会儿,即便时间的移动,使豪华的宫殿的位置变得朦胧难测,我仍想多看看,桃花如何追逐白色的杨花,它们如何争着抛弃这个世界。黄鹂和白色鸥鸟,比赛逃离。我也是厌世者,早已失去朝见皇帝的胃口。由于缺少异数,我纵酒,烂竽充之。想隐居水边,可在水滨依然是王臣。现在老了,还说什么“事了拂衣去”。

  【赏析】

  诗人微官缚身,空怀报国之心,却无所作为,虚空寥落之际,将失望与忧忿寄托于花鸟清樽。颔联描绘的是暮春景色、形神兼有、色香具备、生动传神,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空闲无事,留意花落鸟飞的懒散无聊的心境。

  【阅读训练】

  1.杜甫,字子美,其诗作被称作“ ”。(1分)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3. 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4.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5.“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分)诗史

  2.(3分)A

  3.(4分)改得巧妙、准确。(1分)修改是把拟人改为白描。(1分)从全诗看,作者表现的是因仕途失意而懒散无聊的心情。用白描的手法,写桃花的“细逐”,杨花的“飘落”,正好衬出他枯坐江边、空闲无聊的心情。(1分)用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1分)

  4.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之情。

  5.“桃花欲共杨花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正因为仕途失意,懒散无聊,诗人才久坐江头,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纯用描写,能更好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对酒忆贺监二首

  唐代·李白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

  其一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其二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注释

  贺监:即贺知章。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 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四明山,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南。《名山洞天福地记》:四明山,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贺季真:即贺知章,季真是贺知章的字。

  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来的仙人。

  杯中物:即酒。语出陶潜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通用十篇(扩展7)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5篇

  咏史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古诗简介

  《咏史》是女诗人李清照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东、西两汉和王莽建立的新朝。后两句写不愿意投降司马氏的嵇康,慨然赴死及嵇康对依附司马氏的朋友山涛的痛责。

  这首诗的东、西两汉暗讽李清照所处时代的北、南两宋,借新朝来指贬伪齐、伪楚**。同时又借嵇康之口,用山涛来影射那些不思报国,却贪恋权位的朝庭主和派。

  翻译/译文

  西汉和东汉本来就是承接关系,中间却多出来个新朝,就像是人身上长了个无用的肉瘤一样。所以才有嵇康这样唱着广陵散慷慨赴死的英雄,他在临时前写文章批责那些不遵守法纪纲常的人。

  注释

  ①继绍:承传。

  ②新室:西汉末年,王莽建立的新朝。

  ③赘[zhuì]疣[yóu]:赘:多余。疣:肉瘤。形容累赘无用之物。

  ④嵇[jī]中散:三国时魏人嵇康在临死前所弹奏的曲子。稽康,宇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拜中散大夫不就,人称稽中散。嵇康丰姿俊逸,放达不羁,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威、王戎合称“竹林七贤”。有《嵇康集》传世。

  ⑤至死薄殷周:嵇康的`朋友山涛任吏部郎迁散骑常侍后,向司马氏推举嵇康担任他的旧职。嵇康身为曹魏宗室,不齿山涛依附于司马氏的行为,于是遂与之绝交,并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其中有言: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薄:鄙薄,瞧不起。殷周,指殷汤王和周武王,二人分别建立了商朝和周朝。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与南宋的交替时期,当时的南宋朝庭充斥着投降主义思想,很多达官贵人不思收复失地,为国出力。他们贪图安逸、偏安一隅。国家的更替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换了一个为官的地方,他们毫无廉耻的接着当他们的官,享受荣华富贵,对国家的兴亡混不在意。

  全诗赏析

  这首诗用“借古讽今”的写法,把南宋继承北宋,比作东汉继承西汉,把在金人统治者扶持下出现的伪楚、伪齐傀儡**比作王莽的新室。并且表示,只有东汉继继承的西汉,南宋继承北宋才是正统**,而对于一切傀儡**坚决不予承认。对于反对司马氏篡魏的嵇康,给予热情的赞颂。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善于用典一向是李清照的特点,在这首诗里,李清照用王莽的新朝比喻当时的伪齐、伪楚**。用嵇康与山涛绝交之事来贬低那些苟且偷生之辈。读起来有丈夫之气,当真巾帼不让须眉。

  原文:

  咏史八首·其四

  魏晋:左思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译文: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京城内王侯的住宅富丽堂皇,达官显贵的冠服车盖充满道路。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朱色的车轮在长街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从早到晚,不是在金、张家,就是在许、史家。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这些贵族**之家不是这家“击钟罄”,就是那家“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寂静的扬雄家,门前没有一辆卿相的车。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扬雄在幽静空廓的屋子里写《太玄经》,阐述玄远虚无的道理。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他模仿《论语》作《法言》,拟司马相如赋写作《长杨》《甘泉》等赋。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扬雄的名字闻名于四面八方。

  注释:

  济济京城内,赫(hè)赫王侯居。

  济济:形容人多。赫赫:显赫。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qú)。

  冠盖:官员穿戴的服饰和乘坐的车辆,常借指官吏。荫:遮蔽。四术:四通八达的道路。朱轮:红色车轮。汉代列侯二千石可乘朱轮的车子。竟:整个。长衢:长街。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家族。许史:许指汉宣帝许皇后的父亲,史指汉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娘家。

  南邻击钟磬(qìng),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yú)。

  寂寂:寂静。扬子:指扬雄。扬雄是西汉末年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学家,是《三字经》中的五子之一。卿相:古代高级官名。舆:车。

  寥(liáo)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寥寥:稀少。玄虚:玄妙而不可捉摸。扬雄仿周易作《太玄经》十卷;仿《论语》作《法言》十三卷;拟司马相如《子虚赋》等而作赋。作者取“玄虚”二字涵盖了他讲学的内容。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nǐ)相如。

  准:水准。宣尼:指孔子(汉宣帝追谥孔子为褒城宣尼公)。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悠悠:长久、遥远。擅:超过。八区:八方,天下。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四首。《咏史八首》写于左思早年,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73年),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体可以断定在泰始元年(公元273年)以后。左思来到洛阳,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道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朝的政治腐败,并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句。晋灭东吴,是在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咏史八首》作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前。

  咏史

  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

  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

  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

  君*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翻译

  五大都市,自夸财富雄厚,三川一带,热衷于名利追逐。

  有钱的富豪,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明经的士人,能够得到**厚禄。

  京城里,大路四通八达,高耸韵屋脊,像鱼鳞一样密布。

  做官的,华美的帽缨随风飘动,闲游的,骑着快马在城中漫步。

  凌晨时分,天上依旧繁星闪烁,官宦们的车驾,已如风云般涌入。

  宾客与仆从,随之纷至沓来,黑乎乎的土地上映照着鞍马的光芒闪闪。

  寒来暑往,似乎只是一瞬,百花纷纷争艳,只趁春光明媚之时。

  唯独严君*,甘于寂寞不慕荣利,俗世不用他,他也不求入仕。

  注释

  五都:西汉时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

  矜:自夸。

  三川:秦郡名,治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其地有河、洛、伊三水,所以称三川。

  养声利:追求名利。

  不市死:不死于市中。

  衢:大道。

  飞甍:高耸的屋脊。

  鳞次:像鱼鳞一样密布。

  彯:长带摆动的样子。

  竦:执。

  轻辔:是指善跑的马。辔,辔头,御马索。

  轩盖:带篷盖的车,达官贵人所乘。

  云至:云涌而来,极言其多。

  宾御:宾客和侍者。

  飒沓:众多的样子。

  一时:一时间,刹时。

  君*:汉代蜀人严遵,字君*。他在成都以占卜为生,每日得百钱则闭门下帘读《老子》,一生不求仕进。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太始二年(466年),宋孝武帝刘骏死后,世人矜财货、重名利,与坚守寂寞、与世相弃的君*形成强烈的对比,益发显示了世风的奢华、腐朽。作者为了表达对于官僚贵族的强烈憎恶,以及自身对耿直高洁品格的坚守,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诗人起笔便尖锐地指出,五都的人以财产雄厚而自尊自大,三川的人好追逐名利。诗人谴责的,不仅仅是五都和三川的人,他谴责的还有高门世族和达官贵人。接下来,这种谴责进一步深入:“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无疑给他造成沉重的压抑之感。使得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因而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

  下面八句,对于靠明经而出仕、怀巨金而来游的仕子游客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大意是:京城里大路四通八达,高屋似鱼鳞一般密布。做官的帽子上摆动着华美的长缨,游者骑着快马来到京城。在明星未稀的清早,官宦们的车子已云涌而至,色彩斑斓,光照大地。诗人抓住这些具有典型性质的场面,用夸张铺陈的手法,极尽渲染描绘之能事,显示了京城的繁华奢靡和游乐之风的盛行。

  紧接着,诗的笔锋一转:“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寒暑的变化快,因此,如今的繁华兴盛、春光明媚也只是暂时的,散热曲折地透露出寄希望于未来的心绪。

  “君*独寂寞,身世两相弃。”唯有严君*不慕荣利,弃绝世俗,甘于寂寞。世不用他,他亦不去求仕进。在成都卖卜为生,每日得百钱则闭门下帘读《老子》,一生不求功名。诗人赞扬贫贱不移的严君*,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借此表达了对仕途不介于心的高旷胸怀和豁达的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是高明的。首先,诗的语言华美而生动。诗中运用“飞甍”、“华缨”、“轻辔”等偏正词组形容达官贵人们的房屋、服饰、马匹,形象鲜明地显露出它们的奢华,用“鳞次”来描绘高屋密布,用“云至”来形容官宦们的车子纷纷而来,其多如云。准确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诗句显示出华贵的色彩,将统治阶级醉死梦生的生活暴露无遗。

  其次,构思超越凡俗,详略描写恰到好处。诗的大部分极力铺叙渲染京城的豪华与奢侈,只用最后二句写君*的生活,便足以衬托出君*的的寂寞。矜财逐利和安贫乐道的鲜明对照,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海棠原文、翻译、赏析通用十篇(扩展8)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原文: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朝:元好问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译文: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被翠叶笼罩着的海棠花苞一颗一颗像豆子一样,是那么均匀;颜色就好像被涂抹上浓浓的胭脂,光泽娇嫩。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我怀着满腔的情意,再三要留住花梢的露水;只怕它滴下花蕾的红艳,可惜了这片明媚的阳春。

  注释: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yān)脂(zhi)浓抹蜡痕新。

  笼:笼罩。豆颗:形容海棠花苞一颗一颗像豆子一样。胭脂:指红色。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

  殷(yīn)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殷勤:情意深切。花梢:花蕾的尖端。生红:深红,指花瓣。

  赏析: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写“未开海棠”的形态色泽。“豆颗”,豆子,此处借指花蕾。海棠花未开时,花瓣对合如豆状。像豆颗一样饱满的、小小的花蕾匀称地点缀在护惜着它们的翠叶之中。“轻笼”的“轻”,状写翠叶的欲笼未笼的情态,贯注了诗人对未开海棠的轻怜蜜爱。

  “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常用来形容花的颜色。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落”。此处以“胭脂浓抹”来形容海棠花蕾的红艳。恰如浓施胭脂的美人那样娇艳可爱,光采夺目。“蜡痕”,指海棠的花蒂,其状如蜡。梅尧臣《海棠》诗有“胭脂**滴,紫蜡蒂何长。”这里以“蜡痕新”来突出海棠花蒂的光泽,就像上过了蜡那样光泽闪烁。“轻笼”“浓抹”相对照,一写情,一描色,使未开海棠不仅有了人的感情,而且有了浓妆艳抹的美人的容颜。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转而抒情。诗人殷勤地嘱咐新生的海棠一定要把花梢上的露珠留住。倘若把那美丽的红色滴下来,就真要为春天而感到可惜了。

  “生红”,指花朵鲜活的红色。王安石《咏秘诗》“一撮生红慰不*”,元好问也常用“生红”来指代花,如“一树生红锦不如”,“生红点点弄娇妍”等。此处,以“生红”来呼应“胭脂”。诗人害怕晶莹欲滴的露水溶解了花上的胭脂,表现了诗人爱美的心情,同时把海棠花苞那红艳欲滴的景象写得十分生动传神。元好问还有一首《清*乐·杏花》说:“生红闹簇枯枝,只愁吹破胭脂。”和这首诗的用词相类,意旨相似。“殷勤”“可惜”,抒情色彩浓烈,充分表达了诗人珍爱美好事物,惟恐芳菲易尽,“惜春只恐春归去”的深挚情感。

  这首诗用笔细腻独到,写景设色富有情韵;抒发了作者惜春的情怀,不仅包含着对含苞欲放的海棠花蕾的怜爱,更隐含着对岁月倏忽、青春易逝的人生感叹。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朝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译文及注释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lěi)深藏数点红。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jiào)桃李闹春风。

  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且教:还是让。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注释

  赋:吟咏。

  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

  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且教:还是让。

  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创作背景

  公元1240年(嘉熙四年)前后,诗人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在这时,诗人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作者这里用一个“深”字,表明海棠花的小,如不细心是不会被人发现的。这小小的花蕾好比青春少女,悄悄地来到这个世界,成长并且日益成熟,越长越娇美,惹人喜爱。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这也应合了“最后的笑,才是胜利的笑”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诗句虽然用语*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词典释义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古诗简介

  此诗作者为金代诗人元好问,时金已灭亡,作者已入暮年,返回故里,与世无争。其借未开之海棠,寄托自己独善其身的态度。

  翻译/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注释

  1.赋:吟咏。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赏析/鉴赏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芯。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首诗用新“绿”写出了海棠叶子的鲜嫩,用数点“红”表达远处赏花的观感。海棠的小小花蕾含苞欲放,深藏在重重嫩绿的叶子里,只露一点“红”观看着外部世界,表现出不轻荡、不卖弄,欲露还羞,爱惜花芯的情态。我们的现代公仆就应该具备这样的情操。要像小小花蕾那样,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凝聚自己的实力,增长自己的才干,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奉献。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这一句中,“闹”字讽刺了桃李的哗众取宠,反衬出海棠的谦逊;“芳心”既指海棠花的心,又指儿辈的心。这一句表面写海棠,实际上是教育儿女要举止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猖狂。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古诗简介

  此诗作者为金代诗人元好问,时金已灭亡,作者已入暮年,返回故里,与世无争。其借未开之海棠,寄托自己独善其身的态度。

  翻译/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注释

  1.赋:吟咏。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赏析/鉴赏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芯。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首诗用新“绿”写出了海棠叶子的鲜嫩,用数点“红”表达远处赏花的观感。海棠的小小花蕾含苞欲放,深藏在重重嫩绿的叶子里,只露一点“红”观看着外部世界,表现出不轻荡、不卖弄,欲露还羞,爱惜花芯的情态。我们的现代公仆就应该具备这样的情操。要像小小花蕾那样,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凝聚自己的实力,增长自己的才干,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奉献。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这一句中,“闹”字讽刺了桃李的哗众取宠,反衬出海棠的谦逊;“芳心”既指海棠花的心,又指儿辈的心。这一句表面写海棠,实际上是教育儿女要举止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猖狂。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古诗简介

  此诗作者为金代诗人元好问,时金已灭亡,作者已入暮年,返回故里,与世无争。其借未开之海棠,寄托自己独善其身的态度。

  翻译/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注释

  1.赋:吟咏。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赏析/鉴赏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芯。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