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诗词鉴赏实用5篇

首页 / 诗词 / |

  《虞美人》诗词鉴赏 1

  虞美人·寄公度原文

  作者: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虞美人·寄公度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夏天已过,荷花凋落。寥廓的天空与浩瀚的江水相连,暮色中秋风吹起碧波。比翼的双燕各奔东西,贴着高寒的云天,远远飞去。我独倚在小楼东边的栏杆。

  人生应当饮酒尽欢,在半醉半醒中最好。长安大雪漫天,阻断了通行的路道。我知道朋友早晚登楼远望,盼望我的归来。江南春来早,请赠我梅花一枝,让我早早感到春天的温暖和明媚。

  注释

  芙蓉:指荷花。

  涵:包含,包容。

  沧:暗绿色(指水)。

  阑:栏杆。

  合:应该。

  尊:同“樽”,酒杯。

  虞美人·寄公度赏析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芙蓉,即荷花。荷花落尽,时当夏末秋初。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这两句视野开阔,而所见秋风残荷、落日沧波等外景,则透示出一派苍茫萧索的情调。“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

  “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长安,借指京城。“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顺势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是虚写,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用情颇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如此,更见其情深而意切。

  《虞美人》诗词鉴赏 2

  古诗原文

  风灭炉烟残�吕洌�相伴惟孤影。判教狼藉醉清尊,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尊前。

  译文翻译

  冷风吹灭了香炉中的残烟,燃尽的烛灰早已不再温热,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孤单的影子。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醇酒来麻醉自己,大声质问苍天谁是这世间清醒不醉之人。

  为何能与知己畅饮的盛宴总是相逢难,离别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闲愁萦怀,难以派遣,我还是用美酒和梦乡来逃避它吧。但只怕醒来之后,满腔的愁思就会让我又一次来到酒杯的面前。

  注释解释

  虞美人: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韵。

  炉烟:熏炉或香炉之烟。

  残�拢�xiè):烧残的烛灰。

  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

  清尊(zūn):酒器,借指清醇之酒。判教句:意谓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来麻醉自己。唐皇甫冉《曾山送别诗》:“凄凄游子苦飘蓬,明日清尊只暂同。”

  醒眼:清醒之眼光。

  花间酒:谓美景良辰时之酒宴。

  搔(sāo)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

  尊前:酒樽之前。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1678年),是词人妻子逝世的一周年,词人一直没有从妻子死亡的阴影中走出。词人和朋友相邀喝酒,借酒消愁,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诗文赏析

  词首第一句以冷风、残烟、烛灰、孤影交织而成一幅孤寂凄凉的室内独居图景。“风灭炉烟残�吕洌�相伴惟孤影”,冷风吹灭了香炉中的残烟,燃尽的烛灰早已不再温热;陪伴他的,只有孤单的影子。他既是自感忧愁如此,漫漫长夜该如何打发。

  词的第二句写词人无法派遣忧愁,只能通过借酒来消愁。“判教狼藉醉清樽”,即是说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醇酒来麻醉自己。“判教”、“狼藉”,都是决绝之语,感情色彩极为强烈,说明词人愁痛深入骨髓。否则他也不会大声质问苍天,问谁是这世间清醒不醉之人。“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出自《楚辞―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质问,似也点明了词人满腔郁闷忧愁的原因。

  词的第三句写借酒消愁、时光短暂。“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为何能与知己畅饮的盛宴总是相逢难、离别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空搔首”写出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对离别的无可奈何。

  词的尾句写出了虽然借酒消愁,但担心醒时又会继续喝酒的心理。“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尊前“,既然闲愁萦怀,难以派遣,词人只能用美酒和梦乡来逃避它。但词人又害怕醒来之后,满腔的愁思就会让他又一次来到酒杯的面前。“总”字写出了词人的怀疑,“恐”字写出了词人的害怕和担心。

  全词迂回曲折,写出了词人从孤独到借酒销愁,再到对酒产生怀疑,心中担忧酒醒后又会继续喝酒逃避的心理活动,和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类似。

  《虞美人》诗词鉴赏 3

  南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注释:

  老大:年老。那堪:怎么,那能。

  元龙臭味:是说与元龙气味相投。元龙:陈登的字,东汉末年人,以天下为己任。《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载:陈元龙有“湖海之士,豪气不除”的称誉,对不能忧国忘家的许汜不予理睬,受到刘备的赞许。臭味:气味,情趣。

  孟公瓜葛:与孟公建立了情谊。孟公:陈遵的字,西汉末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性情放纵,好客。瓜葛:牵连、关系。《汉书.游侠列传》:“陈遵字孟公,杜陵人也。…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

  硬语:豪迈刚劲,不合时宜的话。

  渠侬:他人,指在朝当政的人。渠侬:吴语对他人的称呼。

  汗血盐车无人顾:良马被人用来拖笨重的盐车,无人过问。比喻人才被埋没和受到屈辱。汗血:良马名,产于西域大宛,传说它流出的汗颜色如血,号称一日千里。盐车:相传伯乐乘车经过虞坂,有骐骥 (骏马)伏盐车下,见之长呜,伯乐下车泣之。

  千里空收骏骨:是说买了千里马的骨头也是徒劳的。比喻无人重视人材。《战国策·燕策》载:君王要买千里马,使臣以五百金买了千里马的骨头,于是许多人闻讯后纷纷选送千里马。骏骨:骏马的骨头。

  中宵舞:闻鸡起舞,志向远大。《晋书.祖狄传》说祖狄“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补天裂:用神话女娲补天的故事,比喻收复中原,统一山河的理想。

  译文1:

  我年纪老了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和你像陈元龙和陈孟公那样志同道合,友谊深厚,而你又像陈孟公那样热情交朋友,很多人都乐意和你交往。我正在忧愁的时候,你来了,我们都很高兴,饮酒高歌,欢乐无比,楼上的积雪,都被惊落下来。可笑人世间有那么一些人,把富贵功名看的如千钧那么重,依我看,不过像发毛那么轻。咱们谈论的有关抗金救国的言论,铿锵坚硬,在空中激荡,有谁来听呢?记得当时只有从西窗上进来的月光,静静地在听我们说讲,重新摆酒,另弹一只新曲来取乐。

  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分明的,只是因为人心的不同而使事情好坏分不清楚。请问他们:我们中国在历史上,究竟经过了多少次分裂与统一?现在我们国家处于危岌存亡的关头,非常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现在把汗血的千里名马去拉盐车也没有人管,他们只好等着收一副骏马的骨头吧!我举目远望,前面云雾茫茫,什么也看不见,去中原的路也断绝了。我最爱你的是:当我们在夜间谈论投机的时候,你兴奋地站起来作中宵舞蹈。你的名言说:“大丈夫抗金救国的决心像钢铁那么坚硬,到死也不动摇。”请他们看吧!我们要施展经纶手,把西北天上的裂缝弥补起来。

  译文2:

  年纪老了那里值得一说,象现在这样、我与你象元龙一样志趣相投,象孟公一般慷慨好客。我在病中你来此高歌痛饮,惊散了楼头的飞雪。笑世人重富贵如千钧而我们却轻之如毛毫发。慷慨激昂的话语有谁来听?记的当时、伴着我们的只有西窗的明月。

  重新上酒,再换曲调鼓琴瑟。世事没有两样人心却有区别。问他们:神州究竟还要几番离合?汗血宝马困顿地拉着笨重的盐车无人理睬,千里空收骏马之骨。国家的现状是故土未复关河阻断道路隔绝。而我最欣赏你闻鸡起舞的豪情壮志,说“男儿到死心如铁”。总有一天看我再试身手,象女祸一样去补天裂。

  赏析: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赋闲带湖已五年之久的辛弃疾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辛弃疾的老友、著名的爱国志士陈亮(字同父)。陈亮特地去拜访辛弃疾,并逗留了十天时间,两人纵谈世事,开怀畅饮,达到空前的默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关于这一次会见,辛弃疾在第一首《贺新郎》小序里说:“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切,为赋《乳燕飞》(贺新郎)以见意。”这段小序中还提到:“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为此,可发千里一笑。”围绕这一首《贺新郎》,辛弃疾与陈亮二人你来我往,相互唱酬,共填了五阙《贺新郎》词,可以说是南宋词中的抒写志士情怀与朋友交谊的千古绝唱。

  1、 辛弃疾 《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把酒长亭说);

  2、 陈亮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老去凭谁说);

  3、 辛弃疾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老大那堪说);

  4、 陈亮 《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离乱从头说);

  5、 陈亮 《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话杀浑闲说)。

  本词的突出特点在于,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壮沉雄发场奋厉的格调。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该词即是如此。作者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都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统洁者不思北复中原。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当时,词人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首词,就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词中,作者胸怀对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压迫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饱和笔端,浸透纸背。正如周济所云:“稼轩不*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词人这种慷慨悲凉的感情,是运用健笔硬语倾泻出来的,因而英气勃郁,隽壮可喜。

  周济还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介存斋论词杂著》)。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阕,便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作者作为一名忠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笔作词,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制,不免直泻笔端。“老大那堪说。”直写心怀,感情极为沉郁。“那堪”二字,力重千钧,义蕴极为丰富。当此之时,英雄坐老,壮志难酬,光阴虚度,还有什么可以说的!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以收复中原为已任的志士们,胸中的烈焰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因此,下面“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两句,抒发了作者的壮怀,并且与陈亮的“同志”之情拍合。“元龙”、“孟公”,皆姓陈,又都是豪士,以比陈亮:“臭味”谓气味相投,“瓜葛”谓关系相连。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复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不久前,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辛》祭陈同父文《)这是大慰*生的一次相会,故在此词中津津乐道:“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词人时在病中,一见好友到来,立即与之高歌痛饮,彻夜纵谈。

  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讨论世事时硬语盘空(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足见议论有力。这几句是他们交谈时情景的实录。因为写在词里,故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着一“惊”字,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然而,当时只有清冷的明月与两人相伴,论说国家大事的“盘空硬语”又有谁来倾听呢?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努之情。正因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夜虽已很深,但他们仍“重进酒,换鸣瑟”,兴致不减。

  如果说,词的上阕主要是作者奔放沸腾的感情融于叙事之中,那么下阕则主要是直泻胸臆的赋体,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词人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事无两样人心别。”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把家耻国难全都抛在了脑后。词人用“事无两样”与“人心别”两种不同象意象加以对照,极其鲜明地刻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尽情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词人义愤填膺,向统治者发出了严厉的质问:“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统,自古已然,“合”时多而“离”时少。今当政者不思恢复中原,反而以和议确定了“离”的局面,是何居心!词语中凛然正气咄咄逼人,足以使统治者无地自容。雄健顿挫的笔力,加重了词的感情色彩,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词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统一,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今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压制,正象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尸骨又有何用!词人连用三个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锐的不*。“一个”空“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对朝中当政者打击排斥主战派种种行为的无比怨忿。笔力劲健,感情沉郁,意境极其雄浑博大。”正目断关河路绝。“词人触景生情,由大雪塞途联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断绝,悲怆之情油然而生。山河分裂的惨痛局面,激起了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他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动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更加坚定了统一祖国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笔健境阔,格调高昂。用典如水中着盐,浑化无迹,从而丰富了词的义蕴,加强了形象的深广度,呈现出极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词的意境也最后推向了高潮,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虞美人》诗词鉴赏 4

  《虞美人》

  甚矣吾衰矣。

  怅*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鉴赏】:

  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虞美人》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虞美人》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虞美人》诗词鉴赏 5

  古诗原文

  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译文翻译

  黄昏时分又听到城头传来号角声,病中的我勉强坐起,心情不佳。药刚刚煮沸,灯烛发出青色的光焰,快要烧尽的熏香散发半缕青烟,又勾起无限伤感。

  自古以来多情者总是多病,我照着镜子,叹惜自己憔悴不堪的容颜。读一句你的《弹指词》,泪水突然滑落,拜托东风不要把我在病中对你的思念诉与你知道。

  注释解释

  短檠(qíng):短柄之灯。

  “清镜”句:谓揽镜自照,看到那清瘦的形影着实令人怜惜。 清镜,即明镜。 清影,清瘦之形影。

  “一声”句:此言吟唱一声《弹指词》便伤心得泪下如丝。弹指,此指顾贞观之《弹指词》。

  央及:恳请、请求。 玉人:对所爱者的爱称。张先《菩萨蛮》:“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创作背景

  该词初看之下是写给恋人的,但细细品读,发现另有端倪。从文中“弹指”等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友人顾贞观而写下,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诗文赏析

  纳兰的词,总是让人感觉缱绻幽情,该词自然也不例外。全词辞藻优雅,言浅意深,可谓是直抒胸臆的佳作。

  一开篇,作者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黄昏时分,城头号角响起,词人身患疾病,心情异常低落。接着纳兰向我们交代了此时他正在做什么, “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那么,纳兰到底是因何而生病呢?他在下片给出了答案: “多情自古原多病。”患病之人一般都会自怜自伤,纳兰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是独自病在异乡,没有亲人的悉心照料,没有朋友的嘘寒问暖,所以他只能无奈地揽镜自照,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己日渐消瘦的容貌。

  词的结尾两句似乎很好理解, “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病中的纳兰触景伤情,以至于轻轻弹一下手指,就伤心得泪下如丝,但是他又不想让想念之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后徒增伤心,于是央求东风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这里的“弹指”指代别的是纳兰好友顾贞观的词集《弹指集》。那尾句中的“玉人”又如何解释呢?从通常意义上理解,它当然是指美丽洁白的女子。另外,它也会被用来指代风流俊美的才郎,由此看来,纳兰以玉人来称呼顾贞观,也就变得合情合理。

  全词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充分体现了纳兰词“率直性灵”的风格。


《虞美人》诗词鉴赏实用5篇扩展阅读


《虞美人》诗词鉴赏实用5篇(扩展1)

——《虞美人》诗词鉴赏3篇

《虞美人》诗词鉴赏1

  虞美人·杜鹃千里啼春晚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翻译

  杜鹃鸟啼到了暮春时节,故乡总勾起人伤春的情绪。钱塘江口空阔辽远,洁白的月光下,似乎伍子胥的素车白马又奔潮而来。

  山川家国都不是原来的模样,人间的情义都被耽误。心中有情怀难以*复,怎么经得起几回潮起潮落。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韵。

  杜鹃:鸟名,又名杜宇、子规。

  春晚:春暮。

  故国:故乡。

  春心:春景所引发的意兴。

  海门:内河通海之处,此指钱塘江口。

  皑皑:雪白貌。

  素车白马:送丧的车马。此处指伍子胥。

  夜潮:潮水每日两次,此指夜间之潮。

  城郭非故:用丁令威成仙化鹤事,且极言城郭亦非当年。以此来警喻世人。后世多用此典。恩怨,恩与怨,常偏指怨恨。

  须臾:片刻,短时间。

  误:错误,引申为迷惑。

  孤愤:耿直孤行,愤世嫉俗。

  消得:此谓怎禁得起。

  创作背景

  王国维22岁离开家乡,便奔走东西、辗转南北,很少回海宁。从1906年8月到1907年4月,在海宁为亡父“守制”总共八个月。他回到北京才三个月,便得到妻子病危的消息,又匆匆赶回来,十天以后,妻子就去世了。妻子去世后,他心中一片空虚,眼前却尽是妻子临终的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上片第一、二句为第一层。

  首句画出了一幅凄美的“千里暮春图”,把读者带入了一片充满悲哀的广阔空间;第二句“故国春心断”的“春心”,是被春景所引发的一种美好的意愿。不过要注意“春心”这个词,古人常常把它和“伤”、“损”一类的词连用,更是充满了理想幻灭的悲伤与迷惘。这两句直白悲凉心境,其中流露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心和幻灭之感。

  上片第三、四句为第二层。

  此两句就写出了这样一幅开阔雄豪的画面。不过应该注意到:结合开头两句来看,这幅画面应该不是眼前所见,而是故乡夜潮景象在作者心中的留影。它在开阔中有苍凉,雄豪中有孤寂,奔放中有执著,而且还叠加了一个复仇幽灵的幻象,因此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心灵对现实景象的折射。那月下的海面和潮头的幽灵已经有一种悲壮之美,而“依旧”的百折不挠又有一种誓不屈服之意。这两句以一种开阔豪放之致使这首词从低回走向高昂,为开拓下片作引线。“皑”、“来”相叶,“月”与“夜潮”相应,有境界。

  下片第一、二句为第三层。

  这两句宜视为午夜心潮澎湃的内容,主观上对山川、人物的看法。所谓“山川城郭都非故”,只能是王氏感情激动的叹息;王氏认定,人世间人情陡变,有反清的思潮涌起。“故”、“误”相叶,使所抒之情进一步展开。

  下片第三、四句为四层——结束语。

  “人间孤愤最难*”,是全词抒情的顶点,其内涵指其他人倾向于革命,而作者却着意维护满清。作者从拥戴满清看问题,那是他所谓的“国是”。他愤恨时代潮流前进,因而他只能向隅而泣。末句视为疑问句,自有无穷感慨在内。钱塘江潮落又潮生,是永恒的,王氏为“国是”忧心如焚。“*”、“生”相叶,也正道王氏*生的心潮。

《虞美人》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译文翻译

  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

  注释解释

  湖山信:元祐初,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宋仁宗曾作诗送行曰:“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此句即从仁宗诗来。梅挚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吴山。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杭州太守陈襄(述句),将调往雨京(今河南商丘)行前宴客于美堂。*间苏轼作此词。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处指陈襄。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

  沙河塘:位于杭州东南,当时是商业中心。

  水调:商调名,隋炀帝开汴渠,曾作《水调》。

  阑:残,尽,晚。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设宴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写下了此词。

  诗文赏析

  关于此词的写作,宋人傅榦的《注坡词》所叙甚详。傅云:“《本事集》云:陈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而就。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据《宋史·陈襄传》,陈襄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在民”。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此时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静?

  过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虞美人》诗词鉴赏3

  虞美人·寄公度原文

  作者: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虞美人·寄公度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夏天已过,荷花凋落。寥廓的天空与浩瀚的江水相连,暮色中秋风吹起碧波。比翼的双燕各奔东西,贴着高寒的云天,远远飞去。我独倚在小楼东边的栏杆。

  人生应当饮酒尽欢,在半醉半醒中最好。长安大雪漫天,阻断了通行的路道。我知道朋友早晚登楼远望,盼望我的归来。江南春来早,请赠我梅花一枝,让我早早感到春天的温暖和明媚。

  注释

  芙蓉:指荷花。

  涵:包含,包容。

  沧:暗绿色(指水)。

  阑:栏杆。

  合:应该。

  尊:同“樽”,酒杯。

  虞美人·寄公度赏析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芙蓉,即荷花。荷花落尽,时当夏末秋初。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这两句视野开阔,而所见秋风残荷、落日沧波等外景,则透示出一派苍茫萧索的情调。“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

  “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长安,借指京城。“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顺势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是虚写,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用情颇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如此,更见其情深而意切。


《虞美人》诗词鉴赏实用5篇(扩展2)

——《虞美人》实用五篇

  《虞美人》 1

  虞美人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词作鉴赏

  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虞美人》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虞美人》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虞美人》 2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1.本文是自读课文,但是,却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所学的第一首词作。较之以初中所学的三首词(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除了在背诵和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外,重点应放在通过语言来品味词中情景的况味,进一步分析词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等,从而引发学生对词章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潜心涵咏的诵读*惯。

  2.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线,结合评议,抓住词义要旨,分组讨论意境构成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3.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进行补充。另外,可以引入他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进行延伸阅读。

  4.自制多媒体课件,渲染教学的情感氛围,梳理知识要点。

  5.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历史故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能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摄影师,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下面,让我们开始——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请问,他是谁?

  明确: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二、读

  1.学*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2.评价朗读。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3.学生朗读,试背。

  4.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5.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6.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三、议

  1.问: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确:愁)

  2.那么,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确: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明确: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③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四、小结

  这首词前六句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自然与人生之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此循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难*

  《虞美人》 3

  《虞美人》

  年代:宋 作者: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洄,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沈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作品赏析

  【注释】:

  此词运用新巧别致的比喻手法,表现了怀才不遇、伤春惜别的主题。词人用细腻的笔墨,精心刻绘出完整的形象来作比喻。词的上片写仙桃 ,下片写美人,以仙桃比喻美人,而美人又是作者寄托身世、用以自况的对象。

  首句化用晚唐诗人高蟾《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句 ,只是把“ 种”改为“栽”,并稍易语序。再言“不是凡花数”,以赞美花的仙品,说它象天上和露栽种的碧桃,不是凡花俗卉一般。

  接下来“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却突作转折,极力一抑,显示这仙品奇葩托身非所。乱山深处,见处地之荒僻,因此,它尽管具有仙品高格,在萦迴盘绕的溪边显得盈盈如画,却没有人来欣赏。

  过片“ 轻寒细雨情何限 ,不道春难管。”两句,写花在暮春的轻寒细雨中动人的情态和词人的`惜春的情绪。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天很快就要消逝,想约束也约束不住。花的含情无限之美和青春难驻的命运在这里构成无法解决的矛盾。

  结句“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说的是因为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更同情花的青春难驻 ,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君,这里指花。“只怕”二字一转 ,又折出新意,说是想到酒醒以后,面对的将是春残花落的情景,岂不更令人肠断?这一转折,将惜花伤春之意更深一层地表达了出来。

  此词通过仙桃这一美的形象,来寄托作者怀才不遇、美而不被赏识的身世感慨。作者善于利用转折突变的方式表达感情,先充分描写桃的非凡、美丽,下面突然转写它生非其地,强调它的身世悲哀;先写春光多情,让人惬意,然后笔墨一转,叹惜其不由人意。

  在这种转折变化中,造成一种情绪上的迭宕起落,收到了百转千回、凄咽恻断的艺术效果。

  《虞美人》 4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赏析

  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立意和前篇相*,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词题,颇为得体。“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知识扩展:虞美人

  虞美人(赵文鼎生日)

  翠屏罗幕遮前后。舞袖翻长寿。紫髯冠佩御炉香。看取明年归奉、万年觞。

  今宵池上蟠桃*。咫尺长安日。宝烟飞焰万花浓。试看中间白鹤、驾仙风。

  虞美人(送赵达夫)

  一杯莫落吾人后。富贵功名寿。胸中书传有余香。看写兰亭小字、记流觞。

  问谁分我渔樵*。江海消闲日。看君天上拜恩浓。却恐画楼无处、著东风。

  《虞美人》 5

  【原文】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

  只是朱颜改。④

  问君能有几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的作者李煜简介】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虞美人的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的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诗词鉴赏实用5篇(扩展3)

——《虞美人》3篇

三秋落叶几多愁?

明月正清圆。

万山一夜风戏弄,

淡隐青山枫叶映红颜。

春水秋逝未折道,

旧情已枉然。( 文章阅读网: )

何事能消此中结?

薄酒凉词忆封笔七年。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以下只选了李煜词的教学步骤,其他6首词的教学方法同此。)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

  │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

  ├─────────┼────────┼──────────┤

  │││苏轼、柳永、秦观、│

  │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

  │││李清照│

  ├─────────┼────────┼──────────┤

  │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

  ├─────────┼────────┼──────────┤

  │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

  └─────────┴────────┴──────────┘

  三、研*《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醉翁亭记》教案,《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蓝蓝的威尼斯》教案,《蓝蓝的威尼斯》教学设计《绿色蝈蝈》教案,《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背影》教案,《背影》教学设计《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陶罐和铁罐》教案,《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紫藤萝瀑布》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4.课堂训练(投影显示)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虞美人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虞美人》诗词鉴赏实用5篇(扩展4)

——虞美人教案9篇

  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词的文体知识。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学会选择恰当的意象来写愁。

  4、学会用积极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课文。

  3、通过对比,探讨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把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学生讨论,老师总结的形式完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以《相见欢》引出新课(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并板书名句,然后板书新课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是作者降宋后所写,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抓住一个“愁”字即可,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必须说明原因)最喜欢哪一句?(也必须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四、既然词眼是“愁”,就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讨论一下,作者的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从作者的背景和词中的内容提取)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李煜的“愁”:(学生讨论,然后请两位同学上来板书)

  师:这些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而来,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借什么来把抽象的“愁情”写得如此生动呢?

  1: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次出现了“月”,而“月”又常常表现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等主题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

  2: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3: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师:很好。我看除了对比(“雕栏玉砌”的“在”和“朱颜”的“改”作对比)、比喻、虚实的运用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

  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

  再问人:“往事知多少?”

  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

  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板书: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③对比。(“宇宙的永恒不变”和“人生之短暂无常”作对比)

  ④发问

  其实,全文除了“愁”字以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字眼,那就是“改”字。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总结:这首词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五、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六、名句欣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这是一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这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民式的抒情,否则的话,它就无法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他的读者。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的《梅岭三章》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的确,*庸的心灵只能有*庸的痛苦,*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让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七、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写愁的诗词名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愁的无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的形状(或体积)

  八、评价李煜(或我看李煜)

  (一)从职业上看,他既是国主,又是词人

  1、成功的词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2、失败的政治家(生活奢侈豪华、沉浸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从他作

  品的内容可体现这一方面:他的作品前期主要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后期主要表现他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而这种“情”,这种“恨”又主要体现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二)勾践与李煜

  同是亡国之君,他们两人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勾 践:反省自己,制定策略,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李 煜:留念过去,纵情声色,胸无大志,被赐而死

  就其根本原因,勾践还想当国王,李煜选错了职业。这是由人生观的不同造成的。如果是你,你将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

  九、课堂作业:

  ⑴熟读、背诵。

  ⑵找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愁”的意象,写一篇作文(课堂上如有时间就先谈谈自己的构思)

  十、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主要以写人为主,写人的作品又是以写情为主。李煜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词人,他的词主要体现了一个“情”字。这首词是以写“愁情”为主的成功之作,教学时,不仅要分析词人是怎样使抽象的“愁”形象化,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知道对“愁”的描写是多样化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以上事例),选择的角度不同,“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也就不同,学会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使用勾践的事例,主要是想教会学生对待生活须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生活的无助,学*的艰难,事业的失败,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像李煜那样,只会借梧桐,借江水来抒发自己的无奈,而要学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夺回天下,永远把生活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手上,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词的文体知识。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学会选择恰当的.意象来写愁。

  4、学会用积极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课文。

  3、通过对比,探讨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把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学生讨论,老师总结的形式完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以《相见欢》引出新课(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并板书名句,然后板书新课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是作者降宋后所写,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抓住一个“愁”字即可,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必须说明原因)最喜欢哪一句?(也必须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四、既然词眼是“愁”,就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讨论一下,作者的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从作者的背景和词中的内容提取)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李煜的“愁”:(学生讨论,然后请两位同学上来板书)

  师:这些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而来,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借什么来把抽象的“愁情”写得如此生动呢?

  1: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次出现了“月”,而“月”又常常表现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等主题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

  2: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3: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师:很好。我看除了对比(“雕栏玉砌”的“在”和“朱颜”的“改”作对比)、比喻、虚实的运用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

  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

  再问人:“往事知多少?”

  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

  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板书: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③对比。(“宇宙的永恒不变”和“人生之短暂无常”作对比)

  ④发问

  其实,全文除了“愁”字以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字眼,那就是“改”字。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总结:这首词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五、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六、名句欣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这是一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这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民式的抒情,否则的话,它就无法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他的读者。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的《梅岭三章》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的确,*庸的心灵只能有*庸的痛苦,*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让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七、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写愁的诗词名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愁的无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的形状(或体积)

  八、评价李煜(或我看李煜)

  (一)从职业上看,他既是国主,又是词人

  1、成功的词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2、失败的政治家(生活奢侈豪华、沉浸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从他作

  品的内容可体现这一方面:他的作品前期主要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后期主要表现他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而这种“情”,这种“恨”又主要体现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二)勾践与李煜

  同是亡国之君,他们两人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勾 践:反省自己,制定策略,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李 煜:留念过去,纵情声色,胸无大志,被赐而死

  就其根本原因,勾践还想当国王,李煜选错了职业。这是由人生观的不同造成的。如果是你,你将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

  九、课堂作业:

  ⑴熟读、背诵。

  ⑵找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愁”的意象,写一篇作文(课堂上如有时间就先谈谈自己的构思)

  十、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主要以写人为主,写人的作品又是以写情为主。李煜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词人,他的词主要体现了一个“情”字。这首词是以写“愁情”为主的成功之作,教学时,不仅要分析词人是怎样使抽象的“愁”形象化,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知道对“愁”的描写是多样化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以上事例),选择的角度不同,“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也就不同,学会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使用勾践的事例,主要是想教会学生对待生活须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生活的无助,学*的艰难,事业的失败,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像李煜那样,只会借梧桐,借江水来抒发自己的无奈,而要学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夺回天下,永远把生活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手上,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李煜的词上承花间词和南朝宫体词,下启北宋婉约词,其所创言怀述志的新诗体,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巨痛,使词摆脱了花间词曼声吟唱的风格,并对北宋豪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较大影响。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是他后期代表作,学*本词要细心体会李词的特点,它所承载的感伤长愁,体悟“情景交融”这一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体悟词这一体裁与诗相比的不同点,从而明白词的特点。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 具体研*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用流水写愁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厢愁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把愁绪具体化的诗词: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何处何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嗖嗖,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梦难成,恨难*。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五、阅读讨论

  李煜创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词各一首,与《虞美人》三词连贯在一起,全面体会李煜其词其人,深化迁移。

  1.第一创作阶段: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浥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2.第二创作阶段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院,锁清秋。

  深入体会三个时期代表了李煜三种人生态度:第一时期“眷念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人生”,第二时期“感叹人生无常”,“愁肠入怀”,第三时期“厌倦”。如果作者对人生未感厌倦,是决写不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样凄婉哀怨的词的。从而深入体悟李煜其人其词,明白他在词史上“遗世独立”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六、李词特点

  1、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3).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抒情方式:情真意切,洗尽脂粉,纯用白描,直抒胸臆。

  4、语言特色:返朴归真

  七、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八、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

  学*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思路:

  整首词的学*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过程:

  一、品味鉴赏:

  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

  概括全文的情感

  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

  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

  1)品味意象

  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

  二、联想比较:

  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

  三、“愁”句集锦: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四、迁移运用:

  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

  附页:

  一、关于李煜:

  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阙”

  3、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三、前人评价:

  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

  2、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3、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

  四、相关连接:

  1)垓下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词的文体知识。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学会选择恰当的意象来写愁。

  4、学会用积极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课文。

  3、通过对比,探讨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把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学生讨论,老师总结的形式完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以《相见欢》引出新课(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并板书名句,然后板书新课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是作者降宋后所写,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抓住一个“愁”字即可,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必须说明原因)最喜欢哪一句?(也必须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四、既然词眼是“愁”,就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讨论一下,作者的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从作者的背景和词中的内容提取)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李煜的“愁”:(学生讨论,然后请两位同学上来板书)

  师:这些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而来,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借什么来把抽象的“愁情”写得如此生动呢?

  1: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次出现了“月”,而“月”又常常表现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等主题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

  2: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3: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师:很好。我看除了对比(“雕栏玉砌”的“在”和“朱颜”的“改”作对比)、比喻、虚实的运用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

  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

  再问人:“往事知多少?”

  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

  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板书: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③对比。(“宇宙的永恒不变”和“人生之短暂无常”作对比)

  ④发问

  其实,全文除了“愁”字以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字眼,那就是“改”字。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总结:这首词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五、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六、名句欣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这是一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这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民式的抒情,否则的话,它就无法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他的读者。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的《梅岭三章》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的确,*庸的心灵只能有*庸的痛苦,*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让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七、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写愁的诗词名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愁的无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的形状(或体积)

  八、评价李煜(或我看李煜)

  (一)从职业上看,他既是国主,又是词人

  1、成功的词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2、失败的政治家(生活奢侈豪华、沉浸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从他作

  品的内容可体现这一方面:他的作品前期主要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后期主要表现他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而这种“情”,这种“恨”又主要体现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二)勾践与李煜

  同是亡国之君,他们两人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勾 践:反省自己,制定策略,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李 煜:留念过去,纵情声色,胸无大志,被赐而死

  就其根本原因,勾践还想当国王,李煜选错了职业。这是由人生观的不同造成的。如果是你,你将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

  九、课堂作业:

  ⑴熟读、背诵。

  ⑵找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愁”的意象,写一篇作文(课堂上如有时间就先谈谈自己的构思)

  十、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主要以写人为主,写人的作品又是以写情为主。李煜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词人,他的词主要体现了一个“情”字。这首词是以写“愁情”为主的成功之作,教学时,不仅要分析词人是怎样使抽象的“愁”形象化,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知道对“愁”的描写是多样化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以上事例),选择的角度不同,“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也就不同,学会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使用勾践的事例,主要是想教会学生对待生活须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生活的无助,学*的艰难,事业的失败,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像李煜那样,只会借梧桐,借江水来抒发自己的无奈,而要学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夺回天下,永远把生活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手上,做生活的强者。

  一、情景导入

  上节语文课我们具体分析了“20xx年高考新课标二试卷”的诗歌《残春旅舍》,里面有一个题目是这样问的“颔联乃晚唐巧句,具体分析巧在哪里”。在诗歌鉴赏题里重点分析某个字某句诗的这种题型,我们称之为炼字炼句。今天我们以炼字炼句作为解读突破口,具体赏析有着双重身份的词人李煜流传千古的名词《虞美人》。

  二、 简析作者

  1、身世 2、爱好 (PPT展示)

  3、词风特点 :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爱情生活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

  4、语言特点: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记笔记)

  三、创作背景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四、 诵读指导

  1、 找出每一句你认为需要重读的字词

  (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自己试着读,明确读出的感情基调——低沉凄迷

  2、 思考关键字词有哪些?

  五、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2、作者的愁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

  华清中学第二届教学新秀第一轮赛教语文课堂实录春花秋月 往事

  小楼东风 故国明月

  雕栏玉砌 朱颜

  六、品析鉴赏,感受艺术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4、 “朱颜”的含义是什么?

  后宫佳丽的容颜,

  词人的容颜,

  国家的容颜。

  5、 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改”

  朱颜 (貌美如花到容颜衰老) 地位 (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 心情 (欢乐自由到愁思绵延)

  6、前六句里,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明确:不变的“外物”巨变的“人事”物是人非之痛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觉得这句话写的好吗,好在哪里?明确: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昼夜不舍,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七:写法鉴赏——“以水喻愁”

  李煜之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不如李煜词境界阔大,气象超迈。李煜之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不如李煜词流畅自然、明白如话、眼界阔达八、小结本课

  法国作家缪塞: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虞美人》诗词鉴赏实用5篇(扩展5)

——《虞美人》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词“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一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三组对比,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李煜,这首词就是《虞美人》。

  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二单元的诗歌,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从中你都学到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生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当然,仅有这些方法,我们还不能很好的鉴赏*古代诗歌,今天我就将带领大家运用你们所掌握的这些方法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等方法去学*煜写的《虞美人》。

  二、复*检查词的相关知识: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和乐府一样是配音乐的。后来它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其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它还被称为“长短句”。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字数多少)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3、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其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则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就内容和风格而言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流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是豪放派诗作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和力量;以秦观、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是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感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之情。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听一听、读一读

  欣赏邓丽君的《几多愁》并指导学生诵读。

  学生诵读《虞美人》,并初步感知

  1、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2、意读提示:读注释一,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词,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四、知人论世(引出对李煜的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五代时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投降宋朝后被封为“违命侯”,幽禁在汴京。他整日以泪洗面,凄凉寂寞,度日如年,在41岁生日(七月七日晚)时做《虞美人》,并令歌伎演唱,在词中不假思索的表达他对过去宫廷生活的怀念,因此触怒宋太宗被赐毒酒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算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了。当然《虞美人》也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2、后人评价: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

  ——王国维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想一想、议一议

  提问: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前六句的感情?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明确: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思考。

  明确:物质——李煜在南唐国当皇帝时锦衣玉食、佳丽三千、纸醉金迷的富贵生活;

  精神——权力、地位、人格、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为什么词中作者两次提到“月”?联系学过的诗歌,谈谈“月”这个意象有何特定含义?

  明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怀念亲友

  5.在诗句“只是朱颜改”中,改变的仅仅只是朱颜吗?

  明确: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6.改变的有朱颜、地位、感受,那么没有改变的有什么?请从词中寻找具体的事物。

  明确: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7.前六句词有三组对比,反复对比宇宙永恒不变和人生短暂无常。请问哪几句写宇宙?哪几句写人生?

  明确:(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于是,最后两句呼之欲出。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妙在何处?

  明确:这是以水喻愁﹑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尽,语句形象而生动。

  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啊。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六、本课小结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七、拓展训练,写出你所知道的写愁名句。

  写愁名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贺铸)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八、随堂练*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九、布置作业: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写出自己的赏析。

  浪淘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当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三、研*《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3.课堂训练(投影显示)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4.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教学目标

  1、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誓词的方法。

  3、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生*挖掘作品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品位意境。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李煜生*,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文眼导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古典诗词中写愁的名句导入本课。

  二、作者及本词创作背景介绍

  1、作者:检查学生预*情况,要求了解:生活年代或朝代,姓名、字号、后世评价、主要作品及风格。

  [投影总结]集国君与词宗、庸才与天才、失败者和成功者于一身的矛盾体。

  2、创作背景:李煜降宋之后,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之囚,这人生巨大的变故不能不引起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尝味,因此,公元978年的七夕,当他跨入生命的第41个轮回之际,融血凝泪写下了这首词,来倾吐心中种种愤恨于无奈之情。

  三、集体背诵

  本词通俗上口,集体背诵为下面的鉴赏创设氛围。

  四、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

  1、相关知识介绍(投影)

  (1)诗词之眼: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2)作用:统摄全篇,奠定诗词的感情基调。

  (3)表达方法:借助意象(景、人、事、物),形成意境。

  2、总体把握

  思考:

  (1)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关键词是哪一个?

  (2)选取了哪些意象?

  [集体回答明确]

  (3)请学生用诗中词语连缀组合,为每句词概括一个7字标题。

  3、品位意境

  (1)学生集体回答——品位意境的方法,投影出示:

  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

  (2)学生分为四大组,分组品味,注意品味方法。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讨论归纳

  抠的字眼为:何时了、知多少、又、不堪、应犹在、只是、问、恰似、流。

  结合李煜的生*来看,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抒发了作者经历人生巨变之后的伤感、凄凉、痛楚之情。四幅画面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

  (词眼)(意境)

  4、挖掘“愁”的深层内涵

  (1)从词中找出使作者“愁”的原因,要求学生扣文本讨论。


《虞美人》诗词鉴赏实用5篇(扩展6)

——《虞美人》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词“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一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三组对比,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李煜,这首词就是《虞美人》。

  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二单元的诗歌,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从中你都学到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生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当然,仅有这些方法,我们还不能很好的鉴赏*古代诗歌,今天我就将带领大家运用你们所掌握的这些方法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等方法去学*煜写的《虞美人》。

  二、复*检查词的相关知识: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和乐府一样是配音乐的。后来它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其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它还被称为“长短句”。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字数多少)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3、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其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则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就内容和风格而言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流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是豪放派诗作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和力量;以秦观、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是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感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之情。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听一听、读一读

  欣赏邓丽君的《几多愁》并指导学生诵读。

  学生诵读《虞美人》,并初步感知

  1、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2、意读提示:读注释一,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词,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四、知人论世(引出对李煜的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五代时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投降宋朝后被封为“违命侯”,幽禁在汴京。他整日以泪洗面,凄凉寂寞,度日如年,在41岁生日(七月七日晚)时做《虞美人》,并令歌伎演唱,在词中不假思索的表达他对过去宫廷生活的怀念,因此触怒宋太宗被赐毒酒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算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了。当然《虞美人》也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2、后人评价: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

  ——王国维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想一想、议一议

  提问: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前六句的感情?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明确: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思考。

  明确:物质——李煜在南唐国当皇帝时锦衣玉食、佳丽三千、纸醉金迷的富贵生活;

  精神——权力、地位、人格、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为什么词中作者两次提到“月”?联系学过的诗歌,谈谈“月”这个意象有何特定含义?

  明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怀念亲友

  5.在诗句“只是朱颜改”中,改变的仅仅只是朱颜吗?

  明确: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6.改变的有朱颜、地位、感受,那么没有改变的有什么?请从词中寻找具体的事物。

  明确: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7.前六句词有三组对比,反复对比宇宙永恒不变和人生短暂无常。请问哪几句写宇宙?哪几句写人生?

  明确:(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于是,最后两句呼之欲出。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妙在何处?

  明确:这是以水喻愁﹑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尽,语句形象而生动。

  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啊。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六、本课小结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七、拓展训练,写出你所知道的写愁名句。

  写愁名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贺铸)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八、随堂练*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九、布置作业: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写出自己的赏析。

  浪淘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当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三、研*《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3.课堂训练(投影显示)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诗词鉴赏实用5篇(扩展7)

——《虞美人》读后感 (菁华5篇)

  听着邓丽君前辈的演唱,再来品读《虞美人》,心中竟不太*。慢慢地,一滴泪滑下脸颊,模糊了视线。

  一代风流才子,却被命运推上了帝王的宝座。他无心理政,在位期间,无所建树,因而被冠上“昏庸无能”的罪名。然而,我却想要为他鸣不*。的确,他不比汉武帝的气吞万里,没有刘备的济世情怀,不敌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但他拥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所缺乏的横溢才华!

  李煜,一个错位的人生,写就一段千古悲情。若不是生在帝王之家,若不是命运弄人,他又怎会年仅42岁就草草地绝了笔?他留给我们的,是政客用鄙夷的嘴角吐出的“亡国之君”“昏庸无能”的不屑,是文人用心品读出的无尽悲凉,更是一个集风流倜傥天才卓绝于一身的“词中帝王”的旷世才情。他,该更羡慕那**淡淡的文人吧?远离了人世纷繁,远离了国事困扰,远离了勾心斗角,远离了腥风血雨,独自守着一份宁静,泛舟湖上,吟诗作对。乘着清风,伴着明月,踏着花香,唱出人生的醉意与惬意。这,该正是他所向往的吧?多少个夜晚,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啊,何时才能去到?多少个白昼,那个心生烦厌的宝座啊,何时才能远离?

  坐着,闭眼,静静地听《虞美人》。实在佩服邓丽君前辈竟可以将其诠释得如此尽致淋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往事,或许不是在位时期的锦衣玉食,或许不是万人之上的荣华富贵,或许不是与大小周后的飘逸爱情,却恰恰是他无忧无虑的童年,托腮沉思的少年,即兴作诗的青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看见他了!只身一人,在沙地上留下一行浅浅的脚印,一步一步拾级而上。用手拂上石壁,什么时候,在它的夹缝中,竟早已杂草丛生?抬头凝视铁柱,什么时候,它竟已锈迹斑斑,失了威严?轻轻推开木门,什么时候,它竟已落满尘埃,无人造访?这是他与大小周后诗酒做伴,嬉闹玩耍的地方啊!而如今……

  转过身,偌大的庭院,竟毫无生机!一株梧桐,寂寞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凋零。见证了两段美丽的爱情;见证了一代君王的沧桑变化;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它累了,厌了,倦了。所以,它只是静静地,默默地,悄悄地,隐在记忆里。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错位人生,写就千古悲情。错!错!错!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阙《虞美人》,总是少不了离愁。昔日的项王诀别了爱姬,而今的后主诀别了南国。“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春花秋月,不知多少诗家赋诗赞美,人间良景,莫过于此,可面对如此佳境,后主却急不可耐的期盼它早日了却。何也?往事凄零,不忍感怀。宋元以来,一个“又”字,抄者无数,置于诗中,*淡如常却又莫名心动,细细品来道是时光易逝,转眼又是伤春。往日帝王沦为阶下之囚已然三年。三年,一国之君只能于小楼苟且偷生,窗外的春景年年似,岁岁似,南唐的殿宇却早已换了赵姓。

  不经意间,李煜内心的悲苦愤慨、悔恨怅惋都如尚带寒意的东风迎面而来。那是物是人非的枨触,是囚居异邦的惆怅,是珠围翠绕到长歌当哭的嗟叹感伤。书“小楼”缩笔吞咽,题“故国”放笔呼号。哪来的“不堪回首”?那只是一个离乡游子无处诉说的柔肠,看那一轮明月,何尝不是落魄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但我不是李煜,不是才华卓越的千古词帝,感悟不了他深夜面南时的悲凉。

  失去了,所以珍惜。兼雨的帘袆在风中抖动,轻抚雕栏,“回首”不堪回首的故国,此时的李煜内心是挣扎,是矛盾的。他是诗人,本有一份豁达乐观的心态,但他终究是帝王,终究放不下金陵华丽的大殿。可到底玉栏落尘,朱颜已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这东风,不再;这寒窗,难关。肝肠寸断却又无能为力——身为宋囚,连性命都无力自保,又哪来的歇斯底里的权利?所以,还是选择做一个词人吧,一个与世无争的词人,万千愁绪勾勒成“只是”,在笔底*息波澜。可当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如今、景象与人事、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沧桑……繁杂的一切交融在一起,掩抑蕴藏于胸中的悲愁悔恨还是曲折有致的倾泻喷薄,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刹那,什么都变了。再看全诗,竟于每一处墨痕上看见后主心底的愁绪波澜。春花是愁,秋月是愁;雕栏玉砌是愁,故国朱颜是愁。一江春水,一江饱含愁绪的春水,在他起笔的那一刻,已经在宣纸上流淌。择取词中一二,不过感到点滴惆怅,令人不忍卒读;但通读全词,竟是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心中万斛愁思化作满腔恨血,喷薄溅开。

  前有太白“愁高滟滪堆”,后有少游“飞红万点愁如海”,高如斯,繁如斯,读来莫不愁绪繁厚,但细细品读,终不如“春水”二字来的细腻来的深沉,这般愁,感人肺腑,扣人心弦,不能凝,不能流。于幽深长远处汹涌翻腾,于至柔至和处给人以至深至切的感伤。

  罢了,罢了!东风不来,清风不再,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恨人间,恨上天,恨余生,恨梦长,倒不如将向来之愁,付与东流,付与江南的金銮,付与楼前的梧桐。

  江山更替我不在乎,我只爱那个唤作重光的南唐词帝,待到流水尽,落花眠,再问问他,天上人间,孰更寂寞,孰更缠绵。

  生命的高贵与卑微,本是相对的,纵然不幸卑微成一颗杂草,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让命运改道,活出另一番景象。

  ——《虞美人》

  羞涩见人,莲步轻易。原是一乡间杂草,独自在路边摇曳,明明是草的命,却始终做着花的梦。它不舍不弃,默默积蓄着,这顽强的意志也许是上天的感动,终于野草绚丽的绽放出美丽的.鲜花。红的,白的,粉的,如云锦落入凡尘,漫步于山间,它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好一个绽放,好一个虞美人。

  虞美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有时命运对我们不公,那我们要敢于与命运做斗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我们要控制命运的咽喉,不要一味的迁就命运,命运只是弱小者逃避现实的借口。命运是弹簧,你弱它就强,命运是歌,曲折而婉转,命运是笔,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我们与命运拼搏,改变命运我们终究会与虞美人一样,开出绚丽的花瓣。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著名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少时经历了一场车祸,使原本生龙活虎的他骤然之间禁锢在了轮椅上。面对自己的命运,她也想改变,但是,那么一瞬间,他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我虽坐在轮椅上,但我的脑子仍然可以运转,手还可以写字,我若是只因这道坎,而停止住了脚步,那不就是对命运对抗,他用一支笔写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他并非是对自己哀伶,自叹,而是让自己微笑着面对生活,改变命运。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也是如此,在晚年,他双耳失聪,但这一切的一切却从来没有阻止过他对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作为21世纪的少年,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不就要学*贝多芬感于与命运做抗争和这不屈不挠的品质吗?

  如果你还听天由命,那就读读《虞美人》吧!它会告诉你如何改变命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

  无边的凄楚,无尽的愁思,往日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如今只剩下虚无缥缈的轮廓。于是只能逃避。春花秋月,却殷切期盼它早日了却,只因怕勾起内心最深处的伤口。"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所有的心碎、心酸、心痛都融在这一声叹息之中…

  "雕栏玉砌"不会因为人间是是非非而改变,改变的是作者见到它的心情--两个沉重的字眼:苦涩;但它又是改变了颜色,曾经的红似火,如今已真正化成了一团火,灼伤了李煜的心,成了不可愈合的伤口。

  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愈愁,愁无底!愁长流!锁眉,垂头,叹气,那深深地痛…

  在我,一个后世读者的眼光看来,这首诗写的是那样凄美,那样震撼人心。本词通过采用问答形式,描绘出词人悲恨交织的内心世界,读来肝肠寸断,痛不欲生。

  作者先以问句撩开无边的愁绪,"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一声发自心灵深处的绝望和悲戚!春花年年开,秋月月月圆,你何时才能到了最终的时候?问得如此突兀,大胆,摄人心魄。

  对于常人而言,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但对于昔日高高在上,今日却沦为阶下囚,朝夕以泪洗面的李煜来说,春花秋月着实是一种残忍的折磨。

  转而,他又问人间:"往事知多少?"往事,主要是指他在当南唐皇帝时的岁月。这一深沉的发问中,包含了他既有悲哀亦有后悔的心情。他后悔像南唐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宽阔,实力雄厚的国家,竟由于自己的贪于享乐而失天下;他后悔自己宠信奸臣小人,而帮助宋朝大军渡江围攻金陵,致使家破国亡;他后悔忠直大臣因劝谏未成而悲愤自杀,自己也成为别人刀俎上的鱼肉;他悲哀,悲哀历史不能给予他一个改过自新,自强自立的机会。这,一个多么心酸的问号…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夜深人静,月光似水,凝目向窗外望去,那过去曾经是自己的国土,现在却处在别人的掌控之中,更可悲的是,连自己的自由都丧失了,只能在被圈定的范围内徘徊,哀叹。为此,他有太多的感慨,故国何堪回首?失国之君的亡国之恨和那种对故土的悠悠眷恋之情,()尽在这一声叹息之中透露出来。

  无边无际的哀愁与不堪回首的往事中,他不由得又向自己发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又自答道:"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君者,词人自己也。这些仇恨,悲哀,辛酸,郁积在心,沉淀为浓浓的一汪愁绪,无法消除,无法解去,历史的沉沦…

  追昔抚今,这一首千古杰作,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李煜,一代帝王,却一世悲哀,他的愁,他的悔,他的痛,化作星光,成为历史长空里的一角,时时给我们以警戒。

  生命的高贵与卑微,本是相对的,纵然不幸卑微成一颗杂草,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让命运改道,活出另一番景象。

  ——《虞美人》

  羞涩见人,莲步轻易。原是一乡间杂草,独自在路边摇曳,明明是草的命,却始终做着花的梦。它不舍不弃,默默积蓄着,这顽强的意志也许是上天的感动,终于野草绚丽的绽放出美丽的鲜花。红的,白的,粉的,如云锦落入凡尘,漫步于山间,它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好一个绽放,好一个虞美人。

  虞美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有时命运对我们不公,那我们要敢于与命运做斗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我们要控制命运的咽喉,不要一味的迁就命运,命运只是弱小者逃避现实的借口。命运是弹簧,你弱它就强,命运是歌,曲折而婉转,命运是笔,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我们与命运拼搏,改变命运我们终究会与虞美人一样,开出绚丽的花瓣。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著名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少时经历了一场车祸,使原本生龙活虎的他骤然之间禁锢在了轮椅上。面对自己的命运,她也想改变,但是,那么一瞬间,他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我虽坐在轮椅上,但我的脑子仍然可以运转,手还可以写字,我若是只因这道坎,而停止住了脚步,那不就是对命运对抗,他用一支笔写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他并非是对自己哀伶,自叹,而是让自己微笑着面对生活,改变命运。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也是如此,在晚年,他双耳失聪,但这一切的一切却从来没有阻止过他对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作为21世纪的少年,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不就要学*贝多芬感于与命运做抗争和这不屈不挠的品质吗?

  如果你还听天由命,那就读读《虞美人》吧!它会告诉你如何改变命运!


《虞美人》诗词鉴赏实用5篇(扩展8)

——虞美人说课稿通用10篇

  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

  学**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思路:

  整首词的学*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过程:

  一、品味鉴赏:

  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

  概括全文的情感

  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

  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

  1)品味意象

  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

  二、联想比较:

  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

  三、“愁”句集锦: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四、迁移运用:

  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

  附页:

  一、关于李煜:

  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阙”

  3、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三、前人评价:

  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

  2、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3、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

  四、相关连接:

  1)垓下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及教学后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一) 教材分析:

  《虞美人》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心灵的歌吟”中的第一篇。本单元是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词从唐朝后期开始兴起,《虞美人》正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

  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词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职学生在诗词鉴赏学*中往往存在两大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常识积累不足,鉴赏时往往脱离作者及其时代背景,不能挖掘出原作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是学生普遍缺乏鉴赏兴趣,因而只能停留于表面的东西,无法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优点:

  该班学生班级凝聚力加强,比较活跃,与教师的互动性较好,动手能力较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回顾词的发展,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分析,领悟词的意境,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词的鉴赏能力和知识搜集整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使学生能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学*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意象象征意义的分析,领会作者创设意境、抒**感的手法和风格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1、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虞美人》诗词鉴赏实用5篇(扩展9)

——虞美人作文(10)份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人,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书法、绘画和文章都很出色,总之他是一个优秀的文人。但作为一名君王,他却没有属于君王该有的那份霸气和统一天下的壮志,所以对于军事不感兴趣的他,最后终究逃不过亡国的下场。李煜的词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描写宫廷之中豪华奢侈以及风花雪月之类的内容,第二是体现极度忧愁的心情,第三是亡国之后在被软禁时写的反应亡国之情的词,这是李煜词成就最高的时候,但时间不长他便撒手西去了。

  当了囚徒,李煜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吃喝不愁,但身份毕竟不同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和享乐了,再加上亡国之痛,所有这些切身的体会,李煜都融进了词中,由此诞生了词史上最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虞美人》便是其中的一首。

  我非常喜欢李煜的词,虽然作为一名亡国的'帝王,他的词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愁苦,但是的却给人的感受很深,我总觉得他是不适合做帝王的,但是生在帝王家的他,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他是不幸的。但怎么说呢,或许就是因为他生在帝王家,才使得他创造出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词吧。也让我们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了他的内心。

  有时候帝王的苦与痛,悲与喜,爱与仇,或许也只能够书写进这些词或诗中吧。

  雨,神秘的大自然赐给人们的精灵。绵绵的春雨,潇潇的夏雨,凉凉的秋雨......往往给人一种特别的洒脱和惬意。

  从小就喜欢听鱼的轻歌曼舞。听雨,铺天盖地,痛快淋漓,缠绵悱恻的下起来。多么动听的`音乐呀!滴答滴答,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扣在青石板上的木屐声也随之急促起来了。一阵悠闲地琴声谈起,还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们的头发悄悄扬起,他们的衣服被雨水洗旧为一幅水墨画。少年多美好啊! 雨无声,静静的用心倾听,转眼间已到了中年时期。整日忙着四处奔波,站在客船上,仰面任雨洒脱在脸上,斜斜的,直到浸入我的肺腑。原来,活着自己创造并不容易啊! 就这样,一直走到了晚年,两鬓已经星星点点了,无数花白呀!看透了世俗的悲苦离情,任由风雨吹打在脸上,躯体上。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就让这雨洗涤人生的所有污垢,点点滴滴,点点滴滴......

  雨中,请侧耳倾听,可否听见我的心声?

  第一次听说虞美人,是一个小时候的朋友告诉我的。她和我说虞美人是那一种鲜艳的大红色的花。于是乎,虞美人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俗”。

  那一天,我终于在路旁的杂草堆里邂逅了它。那一抹红色撑开了我的眼,我不禁感叹着它捧出的热情。它如同美人一般亭亭玉立,却又不似林黛玉那般柔弱无力,反而多出了几分坚毅。

  令我愤愤不*而又惊讶的是,上苍为何要将她安置在一堆枯萎的杂草丛中。即便是这样,她也还是挣脱出杂草的束缚,努力地吮吸着天空雨水的恩赐;拼命地挤出去感受那少得可怜的阳光。她没有抱怨,没有放弃,她一直注视着来往的人们,希望他们可以看自己一眼。终于,那一抹让人惊艳的色彩展现在我面前,那深棕色的依然挺拔的腰肢在风雨尽情摇曳,丝毫不受一旁杂草的干扰,傲骄的绽放着,没有丝毫的`软弱。

  虞美人,虞美人,这不禁令我想起西楚霸王与虞美人那一段绝别。虞兮虞兮奈若何?耳边是四面楚歌,眼前摇曳的花朵如同她舞起的艳红的霓裳,显得孤傲坚定。虞姬为项羽,不愿存活于世,那股傲气令我惊叹。拔剑的那一刻,那抹血红映在了洁白的帐篷上,衬出了一朵惊艳的花。

  我想,虞美人为何这样红,原因就是此吧。

  当我再次凝视着这朵花时,我的心中万千感慨。心里对虞美人的印象彻彻底底的改变了。她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庸俗,而是这个世上内外都有着一股傲气的花,那一刹红是世界上最惊艳最孤独的。

  我愿作虞美人,愿拥有她的孤傲,她是美好的,是独一无二的。

  生活中温存着许多令人感动的情,它是一阵风,一片落叶,一缕青烟。但是,人生几何,我们又能感受到多少爱呢?我明白了,爱可能在生命中,也可能在我们博大的心中。聪明的你,告诉我,爱究竟为何物?究竟该怎么去爱?究竟……

  向来不喜欢惆怅,却对李煜的《虞美人》之钟爱无比。那悲壮、浪漫的词调,令人难以悌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拦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此感人,如此低沉,自然对它情有独钟,自然对它爱之人骨。去年,我生日时,妈妈把它当作礼物送我,我没有怪妈妈给我的礼物太低沉。第一次读它,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我的心被它牵走了。从此我便迷上了宋词……

  在全宋词中,李煜属于浪漫、忧伤派词人的'典范。他原是南唐(十六国之一)国主,对宋词、音乐等都有造谐,惟独对治国一窍不通。最后被宋朝军队攻破。李煜被封为“违命侯”。对于李煜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来说,真是沉重的打击。这首词就是李煜在这段时期写的。

  向往已久的我读了它便也多愁善感起来。借着“春花秋月”的个性,坐在阳台上,心中不经易地翻滚起波涛,心比天高……

  唉,唉,唉,我如果不伤心怎会连叹三声?正如李煜那样,愈发伤感,不禁两眼流泪,叹的是李煜那才高八斗的学问,哭的是……

  朋友,你们肯定喜欢能让自己快乐的礼物,而我,只有“扶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历历”的忧愁了。不只为何?

  伤心时,读它会是一种安慰;高兴时,读它会是一种享受……

  永远,它矗立在我的心田。永远,永远,永远……

  “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题记

  静静的淌过浅浅的河滩,透过柳叶缝中的光斑,在一篇嫩绿里,摇曳着一片娇艳欲滴的红,美的惊心动魄。大片大片的,织就了一条血红的锦幛,在这天地间,铺撒开来,蔓延着如血的鲜红。风过花中,它们便开始高低起伏地摇动,像是被风吹过的麦浪,弥漫着一片高贵的赤色,把我和这天地一道,笼罩其中。

  只是轻轻的触及,手指好像可以麽迷到浅浅的花香,他那纤细的茎和那娇柔的瓣,就像单薄得不堪一击似的。可那单薄的如同蝉翼的花瓣,竟有如此耀目的鲜红,摄人心魄。指尖,还萦绕着丝丝缕缕的幽香,经久不散。

  风,有些大了,懒的没有梳起的头发,被风吹的凌乱,而它,也被风压下了娇柔的身躯。一阵风的走过,悄无声息。我别好自己的头发,看看它,也挺直了自己的腰身,阳光射下,被那花的颜色映照的有些微红。

  竟还有些风骨,倒也对得起这个名字。

  传说中,项羽兵败,虞姬也于江边自刎,碧血溅地,便生一花,此花便为“虞美人”。

  关于虞姬这个女子,史书上没有过多的`记载,只有司马迁在史记上将她一笔带过:有美人名虞。她没有听朝摄政,没有戎马疆场,她的一生,仅仅只是两个字:忠贞。

  她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楚汉之争,项羽终败,他也不负李清照对他的称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选择了自刎乌江,留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项羽选择了终了,而她呢?难道不能选择渡江而逃,好好的活着?难道不能安安稳稳的度过余生?可她没有这样选择,而是剑起剑落,自刎而终。她娇柔的身躯,如同那被风儿刮倒的花儿一般,缓缓的倒下。碧血化为江上之草,在埋葬她衣襟的地方,静静地生长着,花色,是一位女子的鲜血染红的。

  她只是一个女人,试问谁不惜命?我想,她大概也想过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一门不出,二门不迈,明天点点花钿,焚香调琴,甚至是待到出阁,相夫教子。而她这一生,注定不能如此。或许,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深深地爱着项羽,真的是应了那句“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

  我不知道,一个女人,是什么力量支持着她,拿起了那柄剑,又是什么力量,让她狠了心,往自己脖子上抹这一刀。她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后世歌颂,她比不上上官婉儿等女诗人那样富有才气,不像陆令萱那样权倾朝野,更不像卫子夫,长孙皇后那样入主中宫,母仪天下。仅仅只有誓死追随项羽这一条,从此,忠贞二字便照亮了她的一生。

  谁说只有伟大才值得被歌颂?

  现代人的眼里,自杀,也许是一个很不美好的字眼,可对于虞姬而言,那时的选择也早已不重要了,她自刎了,在她血珠溅地的那一刻,她就注定是一个不*凡的女子。

  李清照在乌江亭里,感怀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站在花丛中,望着虞美人,思着虞美人。与李清照不同——我明白她。

  那片花,是虞姬的化身,与她一样,既娇柔,又坚强。红日渐沉,把它鲜红的瓣淹没在一层夕阳的金粉里。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吟唱着一位女子,一生的忠贞。

  花开之时,红胜杜鹃。

  汉八年,天下已定。

  我是江东的一名舞伎。无名无姓,不知身世,他们唤我妙弋。

  在别人眼中,我是神秘的女子,终日素纱掩脸,除了乐坊中人,无人曾看清我的面容。*日里,我偏爱一身鹅毛拖地长裙,长长的雪白的群摆摊在鲜红的毯子上,高傲而冷漠。更重要的是,我素爱舞剑,边舞边歌。剑影随着舞姿摆动,堪称乐坊的一绝。此时,江东流传着刚故去的西楚霸王和美女虞姬的故事,主人便让我扮演那位大美人虞姬。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我的歌声伴随着舞姿剑影终日缠绕在乐厅。纵使人人觉得我神秘不可测,但无数达观贵人观看过我的舞蹈,聆听过我的歌声,只觉终生难忘,更想一窥我的真容。我成了乐坊一绝,位列吴中乐伎之首。

  乐坊因此渐渐门庭若市,许多公子哥儿冲我而来,有的更要娶我为妾。可是我决不碰任何一个男人,当然也从不钟情于任何男人。

  我对自己说,他们都是贪求名利,游手好闲之辈,不过是沾了祖上之光罢了。我妙弋,又怎可在这样的侯门里苟且偷生?。

  只是,演出这个节目久了,我便渐渐觉得心痛。那是种从心里深处痛出来的苦楚,隐隐地,像阴魂不散。特别是“大王”一句,只觉冥冥中是我的心声。可细想,又不知为何。

  那天,主人来我房间小坐,百思不得其解的我向她坦白,顺便问起自己扑朔迷离的.身世。没想到,一向温婉,待我如亲姐妹的主人如遭雷击般,桃花般的脸颊顿时变得苍白无血。她的嘴唇颤动着,起身冷冷地望着窗外的春色,丢下一句“妙弋,以后不要再唱了”,便拂袖而去。裙裾飞扬,泪花隐含,留下我不知所措。

  从前常锁小小乐坊,难享尘世的灯红酒绿。今朝刚刚走出来,我感到夜色眩目而华丽。街上人声少了,但店铺的盏盏大红灯笼依旧流光溢彩。一切似乎熟悉,却又带着几分陌生。难道我从前在这里生活过?我的.记忆中却只有乐坊。

  离开乐坊,我只好寄住在主人家里。

  这段时间我显得无所事事。主人不让我多出去,免得惹麻烦,我只好常常隔着窗帘看外面车水马龙的景象,脸上依旧蒙着素纱。而主人却日日早出晚归,脸上总漫着愁意。我不便问,心里更愁:我的未来在那里虞美人

  以前的我,对虞美人并不感兴趣,直至今天。

  在今天的作文课上,老师跟我们探讨了许多知名与不知名的花,其中,我就十分注意起了一种特殊的花儿,它的名叫——虞美人。

  它长得不算艳丽,也不能说上娇小可爱,说实话,在看到它图片的那瞬间,在我的感觉之下,它长得并不好看,还可以说,是有点丑。它那几瓣褐红的、硕大的花瓣,让我觉得有些微微的反感,再加上花中间褐黑色的花蕊,不像三角梅那般嫩生生的,春花烂漫;也不像雏菊那般白花花的,端庄典雅。而是像一位残枝败叶的“老妇人”,在荒草萋萋中,显现了它那一抹褐红;在荒凉孤寂的“野海”里,它的身影也不曾趴倒过,它是在等待着谁?它为什么生长在这种环境里?就连它的颜容也十分惨淡,不惊人,反倒让人厌。

  这种看法使我联想起了小学二、三年级时弹的'一首古筝名曲——虞美人。不知为什么,每当弹起这首曲子时,一种畏惧感悄然浮上心头,可能是因为这首曲子的指法对于当时的我有些困难,或是因为这首曲子的曲调凄凉惨淡,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我在小学这几些年里对“虞美人”产生了特别的看法与好奇的想象。

  而在些年里,我也恰巧地了解到了有关虞美人的相关讯息。原来,在这个奇特的名字后,也有过一段柔情百转的痴情,一段生离死别,一段痴心过往:虞姬原是项羽的爱姬,为了让项羽安下心来去打仗,不惜提刀自刎。也许在那时的我才能明白,那一片茫茫凄凉的野草,那一段痴痴柔情的过往,我才能明白,虞美人当年这个名字的由来和它背后的爱恨情长。

  生离死别,正是虞美人的花语。我懊悔当年对它的评价,我也感叹今日听了项羽和虞姬的爱恨情长,为了让项羽放下儿女情长,她不惜自刎。而我也因这种感人肺腑的故事,将虞美人这个特殊的意义植入心底,永存忆中。

  今天,我们去“星月广场”观察一种美丽的植物,——虞美人。真的很美。虞美人优雅多彩。它们的茎又长又绿,像玉一样,有白色的'刚毛和灿烂的红色花朵。它们摸起来像丝绸,在阳光下更耀眼。青红搭配就更漂亮了,远远看去,就像玉镶红宝石。一阵风吹来,他们在风中摇摆,就像跳舞的女孩。

  我正看得入迷,突然陈子韬大叫一声:“快来看!”当我放下这里的花时,我的眼睛立刻被那里的花吸引住了。“哇!”这些花在花中脱颖而出:花瓣边缘是一种红白相间的颜色,像一个同心圆的玛瑙。它立刻被我们包围了。旁边的花上挤满了花蕾,花蕾呈椭圆形,有的像是一手拿着足球,准备把球传给另一个球员;有的像挥舞高尔夫球杆,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有些人就像瞧不起自己的智者.

  虞美人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镇咳、止泻、抗癌、延年益寿的作用。啊!虞美人真的比得上杨贵妃!

  这个春天似乎迟迟没有到来,天气整天阴雨蒙蒙,厚厚的冬装还没有脱下。可是,在那天,我发现春天已经悄悄来了。

  我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来到花鸟市场观察花。进了大门,我吃了一惊,那么多花都开了!听一家老板说:“水仙花都下市啦!”天啊,春都来了这么久了。突然,一盆花出现在我的眼前,一朵粉红色的花苞就要快开了,旁边还长了几个绿绿的花骨朵儿,那个花苞迎着瑟瑟的微风向我微笑。这就是虞美人。我欣喜若狂,找到对象了,我把她小心翼翼地抱回了家。

  这盆花被安放在了阳台上,我凑上去仔细观察。因为下雨,这盆花的叶子和那个花苞上都有滚圆滚圆的雨珠。看着那朵花苞啜饮着雨水,我心中十分欣慰。

  虞美人花未开时,蛋圆形的花蕾上包着两片绿色白边的萼片,垂独生于细长直立的花梗上,极像低头沉思的少女。

  一天晚上,虞美人开了。睡在床上的我听着大风吹来的呼呼声和雨滴落下的嘀嗒声,怎么也睡不着,我太想去看看那盆柔弱的虞美人了。我脑海里不停浮现它被风雨摧残的'情景。

  第二天,阳光还没照下,我就一骨碌爬起来,飞快穿上衣服,奔向阳台。天啊——虞美人完好无损,只是有一处不同,虞美人开了!弯着的身体直立起来。向上的花朵上,4片薄薄的花瓣质薄如绫,光洁似绸,轻盈花冠似朵朵红云,片片彩绸,十分光滑。虽无风亦似自摇,风动时更是飘然欲飞。原来弯曲柔弱的花枝,此时竟也挺直了身子,撑起了花朵。

  在这朵花的熏染下,这似乎久久不暖和的天气变暖了。空气中飘来淡淡的清香。

  望了很久,太阳出来了,今天必定是个好天气。虞美人,你尽情开吧!这里是你的舞台。你可以随风舞动,变成仙女;你可以绽开笑脸,为它歌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