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实*报告 (菁华3篇)

首页 / 实*报告 / | 2022-11-08 00:00:00 实*报告

地貌学实*报告1

  一、实*概况

  1、实*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环节。通过此次实*,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概况

  (1)实*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均宽3.8公里,面积300*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 姓名:王斌 学号:08120901003

  (3)实*时间:20xx年6月5号——20xx年6月10号

  (4)实*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老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老师等

  (6)实*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内容

  1、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础。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发展演化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 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情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3、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时,溶解能力加强。 自然界碳酸的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4、沉积构造

  在大峡谷的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5、地质构造

  在花江大峡谷一带进行实地的考察,观察该区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状,结合书本已学的地质学知识,可以形象的进行如下概括: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6、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 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 ,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可把记录本*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7、花江大峡谷石漠化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 )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经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采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采取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采取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采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良、施肥,促进林竹生长。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仅靠林业部门一家的努力难以达到效果。因此,*把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实现多部门联动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林下种草。结合当地重点发展以花椒为种植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地区开展林下种情况下,种草养畜,增加了农户收入,调动了广大群众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区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区,要投入较大力度。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岩溶区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长期随意樵采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三、实*心得

  此次教学实*我们在实*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的安排,达到了实*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我们不但欣赏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花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花江大峡谷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自然保护区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地貌学实*报告2

  一、实*概况

  1、实*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环节。通过此次实*,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概况

  (1)实*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均宽3.8公里,面积300*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单位:xxxxx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3)实*时间:20xx年6月5号——20xx年6月10号

  (4)实*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老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老师等

  (6)实*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内容

  1、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础。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发展演化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 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情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3、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时,溶解能力加强。 自然界碳酸的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4、沉积构造

  在大峡谷的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5、地质构造

  在花江大峡谷一带进行实地的考察,观察该区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状,结合书本已学的地质学知识,可以形象的进行如下概括: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6、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 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 ,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可把记录本*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7、花江大峡谷石漠化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 )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经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采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采取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采取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采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良、施肥,促进林竹生长。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仅靠林业部门一家的努力难以达到效果。因此,*把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实现多部门联动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林下种草。结合当地重点发展以花椒为种植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地区开展林下种情况下,种草养畜,增加了农户收入,调动了广大群众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区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区,要投入较大力度。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岩溶区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长期随意樵采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三、实*心得

  此次教学实*我们在实*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的安排,达到了实*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我们不但欣赏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花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花江大峡谷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自然保护区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地貌学实*报告3

  实*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矗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报告。

  (二)实*内容及要求

  实*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中必须学*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

  实*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矗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报告。

  (二)实*内容及要求

  实*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中必须学*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2.观察认识内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峰山滴水岩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寒武系变质岩、震旦系混合岩的岩石特征,初步掌握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的因素;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黑云母花岗岩)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的穿插关系,了解岩浆侵入作用的机制;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以及接触带附*岩体结晶颗粒的变化,地层受热接触变质作用产生的角岩化、斑点化现象;初步掌握断层的识别描述方法,学*断层素描图的绘制。

  (2) xx峰山电视台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石英脉、煌斑岩脉的穿插关系;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及花岗岩的粒度变化,分析峰顶处的变质岩(残余顶盖)的形成机制;观察认识花岗岩中的“x”次生节理,学会节理的产状测量与记录。

  (3)赣县江口木材厂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燕山晚期玄武岩的岩性特征及产出状态,初步掌握岩浆喷出作用及喷出岩的野外鉴定特征。学*断层特征的判别与产状测量。

  (4) xx市蛤湖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笔架山岩体(花岗斑岩)的岩性特征及中细粒花岗岩脉的穿插关系;通过参观莹石矿,了解气水-热液成矿作用的机制,初步掌握莹石矿的鉴定特征及形成条件。

  3. 编写地质实*报告三天

  第一部分 前言:实*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地点等;

  第二部分 实*路线中主要地质特征:按照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的顺序进行概括性地总结;

  第三部分 几种地质现象的认识与探讨:选择地质实*路线中最有兴趣、感想最深的两种以上地质现象,对其作用方式、形成过程、产物及特征作较深刻、有见地的分析与探讨。

  第四部分 结束语:通过实*的收获、体会及建议。

  地质实*报告要求实事求是、逻辑清楚、言简意骇、图文并茂。

  5.通过实*,要求对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学会用手持gps定点。

  (2)能掌握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构造面)的产状。

  (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矿物、岩石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4)学会绘制地质信手剖面图,学会绘制地质现象示意图、素描图。

  (5)基本掌握地质观察点的记录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编写地质路线小结。

  (6)初步学*标本采集的一般方法和有关知识。

  (7)学*编写地质实*报告。


地貌学实*报告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地貌学实*报告 (菁华3篇)(扩展1)

——地貌实*报告 (菁华5篇)

地貌实*报告1

  一、实*概况

  1、实*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环节。通过此次实*,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概况

  (1)实*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均宽3.8公里,面积300*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 姓名:王斌 学号:08120901003

  (3)实*时间:XX年6月5号——XX年6月10号

  (4)实*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老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老师等

  (6)实*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内容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础。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发展演化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 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情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3、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时,溶解能力加强。 自然界碳酸的来源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4、沉积构造

  在大峡谷的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5、地质构造

  在花江大峡谷一带进行实地的考察,观察该区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状,结合书本已学的地质学知识,可以形象的进行如下概括: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6、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 ,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可把记录本*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7、花江大峡谷石漠化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XX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 )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经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采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采取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采取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采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良、施肥,促进林竹生长。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仅靠林业部门一家的努力难以达到效果。因此,*把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实现多部门联动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林下种草。结合当地重点发展以花椒为种植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地区开展林下种情况下,种草养畜,增加了农户收入,调动了广大群众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区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区,要投入较大力度。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岩溶区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长期随意樵采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三、实*心得

  此次教学实*我们在实*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的安排,达到了实*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地貌实*报告2

  一、实*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为今后学*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有:

  1、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2、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

  3、野外地貌素描的练*

  4、学会野外实*报告的编写

  二、实*区地理概况

  实*基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整体构造为一复向斜,东翼宽浅,西翼较陡。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推断层。可根据统一岩层的高度对比来判断断层的类型。该地区的地貌类型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个柳江盆地是个不对称的复向斜,褶曲核部新,两翼老,为向斜,西翼东倾,动翼西倾;且西翼窄,东翼宽,即西翼倾角大,东翼倾角小,两翼不对称,且西翼上有多个小背斜。综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个两翼不对称的复向斜。

  实*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最底气温—21。5摄氏度(1959。1。1),最高气温39。9摄氏度(1961。6。10),年*均气温11。3摄氏度。暑期(6—9月)气温高于30摄氏度的天数仅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间,多集中在7—8月份,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季节。

  该区工农业并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山坡多种果树,尤以桃树较多,盛产蜜桃。矿产以煤,耐火粘土为主。其中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局部为劣质煤。柳江煤矿为区内最大工矿企业,年产60万吨。其次是北山发电厂,主要满足秦皇岛市工业和居民用电。此外,水泥厂,建材厂在盆地内星罗棋布。

  盆地内起伏小,河流广布,地处山海关与秦皇岛之间,陆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另有铁路纵贯其间。

  三、地貌营力

  a)内营力

  内营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等所产生的作用力。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不但可以改变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同时还可以改变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比如造山运动,板块运动等。

  b)外营力

  外营力是指主要由太阳能、重力能及生物活动产生的作用力。它们常常是通过水、冰、大气和生物等介质的运动推动地表物质发生位移,从而改变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冻融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各种外力作用又都可以划分为剥蚀和堆积两种基本形式。主要由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剥蚀地貌,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堆积地貌。剥蚀、堆积与内力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升的地区一般形成剥蚀地貌,在构造下沉的地区则形成堆积地貌。随着构造升降的变化,剥蚀地貌可以转化为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也可以转化为剥蚀地貌。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种多样的地貌营力下形成的。本区地壳活动频繁,多次地壳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内的多个沉积和沉积间断,以及周围火山及地震活动,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柳江盆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大体轮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风、水、太阳能、生物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地貌形态。通过风化、流水、岩溶、冻融、风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貌,都不是单纯地由外力作用或单纯地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尽管在某个地区和某个时期,内外营力可能是不*衡的,但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两种营力总是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认为,地球表面大的起伏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奠定的,外力主要是刻削这些大型起伏,造成更复杂的形态,并最终趋于将地表夷*。许多地貌学家认为,就整个地球表面说来,内营力与外营力的地貌作用在数量上具有同等的意义。地貌营力的作用与地表组成物质(包括地质构造与岩石性质)也有密切的关系。正由于此,现代地貌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地貌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地貌实*报告3

  一、地貌学的意义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及表层的物质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内部结构、空间分布、成因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随着人类社会及科技发展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地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地貌学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作为人类对地球家园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征——地貌形态的形成规律的探索和解释,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地貌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预、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管理等方面,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研究地貌方法的叙述,突出野外的现场工作、实验室分析方法和技术、数据处理方法、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进行野外考察,学*,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类型。

  二、 花岗岩地貌

  红色风化壳花岗岩本是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岩类,后因构造隆升以及地表受到长期的侵蚀作用而出露地表。花岗岩在地表分布广泛,可占地表火成岩面积的20%~25%。国内外地质、地理学家对花岗岩地貌研究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形成高山峻岭;二是形成雄伟浑圆的山体和低矮的丘陵岗地。前者为构造侵蚀的花岗岩峰林地貌,这种地貌主要发育在高差的山区,多由岩株状的花岗岩体组成,花岗岩岩石祼露,岩体内多组断裂和节理发育,受冰川或流水强烈切割和风化侵蚀后形成了雄伟高耸、峰峦重叠、谷深坡陡的奇峰深壑,往往成为风景旅游胜地,如我国著名的黄同、九华山、 天柱山、三清山、华山等风景名山。后者由穹隆状的花岗岩体形成,在气候条件的作用下,岩体上常发育厚层的,形成红土丘陵地貌,如我国华南花岗岩丘陵地区,或经风化剥蚀后也可形成雄伟浑圆状山体,如海南岛的五指山等。花岗岩红土丘陵表层结构松开的风化壳极易发生散流冲刷和暴流侵蚀,成为崩岗侵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高发区,这类花岗岩地貌以我国的华南地区最为典型。以上这两类花岗岩地貌均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了解其特点和形成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花岗岩地貌旅游资源,以及因地制宜地开展花岗岩风化丘陵地区的土地退化的防治工作。

  XX年5月25,上午8点,在学校出发,往南宁的东北方向前进,经过五塘,老师跟我们解释说南宁市正北方向是寒武纪岩,我们往东北方向可以看到寒武纪地层,背斜山。该阶段为邕江及小型支流冲出来的小形盆地,呈现波状地形,台地和河谷,该地区以植水稻、玉米为主,少量的花生,由于雨水较充足,丘陵上的种桉树,这种耗肥需水大的经济树种。公路两侧是寒武纪砂岩、沉积岩,能清楚地看见地层节理。

  再往前走地形变化较大了,可以看到花岗岩风化壳,花岗岩是块状结构的岩石,坚硬密致,孔隙率约为1%,因而透水性比页岩还要差,只有页岩的1/5。花岗岩属于不透水的岩石,容易产生地表散流与暴流的冲蚀。岩性结构坚硬,抵抗侵蚀能力很强,所以花岗岩能够形成高峻的山地,然而,花岗岩岩体有丰富的节理,在节理或断裂集中的地方往往出现崖壁,因为那里的地下水活动较强,岩体抗剪力较弱,易于进行重力崩塌作用,加之岩体结构坚硬透水性差,节理交错,因此花岗岩容易风化。土壤相当贫脊,以高岭石为主,矿物机质较少,植被难以生长,且水土易流失。如果植被不好即遭到人为的破坏,导致崩岗,崩岗地貌是一种发育于热带,亚热带山区的严重水土侵蚀地貌。通常指发育在红土丘陵地区(特别是花岗岩丘陵)的冲沟沟头部分,经不断地崩塌和陷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地貌。因此该地区人烟荒芜,有零星村落分布。

  到达昆仑关,看典型的花岗石红色风化壳,沿着节理进行的风化作用,可以向岩体内部深入形成很厚的风化壳。地层在三十米以上。我们来到花岗岩崩岗侵蚀区,用地质捶敲打岩石,判断此处岩石多为白云母。其岩性主要为粗粒或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有局面中粒(斑状)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肉红色黑云母花岗岩。我们用地质捶敲该岩石,易于散裂,说明花岗岩风化壳粘粒含量少出粒较多,胶结性弱,结构疏松。

  在车辆行驶的路上,我们看到一闪过的灰色岩石。老师说那是火山凝灰岩,三叠纪喷发出来。这主要由粒径<2mm的火山灰(炭屑,晶屑,玻屑)及火山碎屑等(含量50%以上)固结而成的岩石。分选性差,碎屑多具有棱角。岩石外貌有粗糙感,可以清楚看见层理。我们*距离地观察看了风化不够彻底的红色风化壳,其碎屑较多,是三叠纪形成的,层面较薄,长期发展下去最终形成高岭石、氧化铁、氧化锰等氧化物。人为破坏植被会形成坡面细流。不过,我们看到的.不是自然的雨水冲刷的坡面细流而是挖土机挖出的爪痕。

  三、峰林洼地地貌

  在前往上林的途中,可以看到峰林地型。峰丛、峰林、孤峰及溶丘可总称为峰林地形,它们是岩溶地区的主要正地形,都是在高温多雨的热湿热气候条件下,长期岩溶作用的产物。其成因复杂,是岩性纯、厚度大、产状*缓、分布广的碳酸盐岩地区地表水的侵蚀、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以及沿节理裂缝所进行的机械崩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峰丛多分布于碳酸盐岩山区的中部,或靠*高原、山地的边缘部分。峰丛顶部为尖锐的或圆锥状的山峰,而基部相连结簇状。在峰林地形中代表发育较早阶段的地形,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峰林、洼地地形形成之后,地壳抬升,岩溶进一步发展改变而成。广西西部,西北部,靠*云南,贵州高原的边缘部分都是发育了峰丛。而峰林主要发育在湿润热带、亚热带(年均温)>20℃,年降水量>1500毫米)老师说这是发育不成型的峰林,成分不纯,杂质较多,叫锥状峰林,桂林地区的峰林叫塔状峰林。这里的下边地层为不可熔岩,上边是可熔岩。

  到了上林,我们在那里吃了午饭。

  从金龙洞出来我们往西北方向前进,坐着车上,我们看见一些没有水的坑,老师说,那是干谷。干谷为岩溶区特有的景观。岩溶地区发育了古河谷,当地壳上升,地表河流不是随之下切,而是沿着后期在谷底上发育的岩溶孔道(漏斗、落水洞等),将水吸干,谷底干涸遂形成干谷。有些干谷在暴雨季节尚排泄部分洪水,则称半干谷。干谷的形成也可以由于河流发生地下截弯取直现象,使原来的地表弯曲河流段变为干谷。因此在干谷地段常保留昔日河流冲积物的残余。在岩溶地区,由于地表河流常发生遇落水洞或溶洞而转为地下伏流的现象,这种河谷遇石灰岩而突然截断,当这种河谷变为干谷时就称盲谷。

  来到古零乡,该地区属于峰从洼地,地层漏水严重,以种植玉米为主。 在高大宏伟的灵阳寺下面,老师说这是典型的白云岩(18)我们用地质锤敲打和用放大镜观察,发现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区别。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成分(50%以上)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外貌虽与石灰岩相似,但硬度略大,较坚韧,滴稀盐酸(5%)不起泡或微弱起泡,而石灰岩是起很多的气泡。白云岩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容物。途径古寨路口,老师给我们介绍该地区为浅洼地,地表水出不去,只能从地下水出去,形成喀斯特干谷。串株状洼地,土层薄,植物难以生长,当地居民饮水质量很差,经济落后。

  傍晚,我们在周围都是山的马山县住宿。

  四、 岩溶地貌

  岩溶(或称喀斯特),是一种发育以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地区的特殊自然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其区域地貌发育形成一系列与岩石的可溶性相关的独特地貌和水文特征。包括各种封闭洼地、漏斗及地下水系,地表岩石表面可以形成特殊的溶蚀形态,地下可以形成洞穴及相应的洞穴堆积物,其外在表现为区域特殊地貌和水文现象,形**们通常所说的奇峰异洞,如峰林、峰丛、石林、石芽、暗河、天生桥、盲谷、竖井、天坑以及形态各异的岩溶洞穴等。我国岩溶地区分布广泛,集中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山西、*等地。岩溶发育的主要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面积约137多万*方千米,如果再加上埋藏于地下的碳酸盐岩溶,则总面积可达300多*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3.岩溶地貌常常形成特殊的风景资源,成为旅游胜地,如我国世办自然遗产中的九寨沟、黄龙寺、桂林山水,世界地质公园云南石林,以及众多的旅游洞穴。

  影响岩溶地貌的因素

  作为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岩石主其可溶性特征,实际上属于地质条件范畴。从沉积学的角度分析,不同沉积相的碳酸盐岩可以形成不同的碳酸岩结晶状况、岩石结构和岩石构造,并导致了溶蚀作用的差异,进而对地貌发育产生影响。不同沉积相碳酸盐岩之间的裂隙也同样是岩溶发育的重要基础。不同类型地层的组合,如砂岩等非岩溶岩层与岩深岩层的组合方式,可以影响到区域或小范围地下水活动,造成不类型的岩溶地貌发育,如半岩溶、全岩溶。岩溶地区水文现象具有地表分水岭与地下水岭不重合的现象,地下河的存在则是岩溶地区特殊水文现象。岩溶地区的地貌与水文是相互作用的。地表、地下水流的流体力学性质、流动性及流量对于侵蚀或沉积地貌的形成均有较大的影响。经常流动的水体,通过多种化学过程(如混合溶蚀)和机械过程,能较大地提高水的溶蚀力。岩溶地区不同地下水动力带的地下水不同运动方式,具有不同的岩溶溶蚀特征并直接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洞穴系统的发育。此外,岩溶地区土下存在一个特殊水文带——壤下带(subcutaneous zone),是土下可溶岩体顶部次生裂隙发育的地带,此处溶蚀作用活跃并对岩溶地貌形态发育影响巨大,是直接与特殊地下水动力相关的表层岩溶对岩溶地貌形态发育影响巨大,是直接与特殊地下水动力相关的表层岩溶(epikarst)地貌带。

  到了大龙湖水库,我们下车沿着公路走,观看了两边的岩性,是二元结构,泥盆纪和石炭纪交结而成,形成峰丛洼地,这里水库漏水严重,在这里修建的水库都要进行多处的人工修补。岩性以石炭纪方解石为主,植被较少,其表层风化程度较深,可以看见多处的沿着节理风化的方解石似乎要崩塌下来。还看见与灰质岩相似 藻类苔藓系岩。

  我们来到了水库边上的岩溶洞,这里主要成分是常湿钙质淋溶土。溶洞的形成是早期的地下河崩塌溶蚀,以化学沉积为主,形成的自然拱。在岩溶地区,溶洞是指由于岩溶侵蚀作用及后期的沉积作用改造而形成的洞穴。溶洞是岩溶作用形成的各种洞穴的总称,而洞穴则是指可以容纳人们进入的地下空间。广义上包括地下大小不同的各种类型的洞穴,包括落水洞,竖井和复杂洞 穴系流等。狭义的溶洞是指发育在潜流带或季节变动带内形成的水*延伸为主,通常有地下河作用的曲折分布的洞穴。溶洞是喀斯特地貌区别于其他地貌类型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地貌类型。地下河是岩溶地区沿大型岩溶管道或洞穴廊道集中排泄,具有较稳定流量的地下常年径流,也称暗河或伏流。地下河对地下水运动而言,从分散层流运动形式或发展为线性集中紊流运动。从地貌作用上,从简单的化学过程(溶蚀,淀积)发展为兼有化学溶蚀淀积,流水冲蚀机械侵蚀和堆积,崩塌等复合过程。地貌营力大大加强,地下河可以有河床卵石及两侧漫滩卵石沙粒堆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洞壁上有很多的鹅卵石。

  这个洞很大,我们下去后可以看见洞顶往下有很多的石钟乳,表明水有波动,蒸发出来,溅水沉积而成。确切的说,石钟乳是洞穴沉积中常见的类型,是由于洞顶裂缝出渗出富含碳酸钙水流发生淀积,从洞顶向下垂直悬挂生长的碳酸钙沉积体,由方解石成层结晶构成,悬挂如古钟,外形如乳,下端常有短鹅管凸起,故得名。石钟乳内部呈层状结构,垂直剖面中心常有鹅管。石钟乳的生长速度快慢不一,而且有阶段性,大多每30-50年生长一厘米。在破损的石钟乳上,我们可以看到雪白的晶粒岩石,是方解石。在洞顶上,我们还发现了旋窝脚洞,这是地下河小型支流冲出来的。脚洞是溶蚀作用在岩溶石山基部水面附*形成的浅洞,其成因一般认为是与池沼静水环境或静水滴水环境下水面溶蚀作用相关。脚洞发育后期可以成为地表水转入地下通道,故脚洞可以成群分布并相互贯通,成因上仍然是与地表,地下水的溶蚀侵蚀作用相关。也常与河流冲蚀或差异溶蚀有关,也有的是溶洞崩塌破坏的残余。我们深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洞里,听见一些滴水声,是从岩洞顶部滴落下来的。洞里还弥漫着泥土的味道夹杂着腥味,仔细一看是蝙蝠屎,用电筒往上照,发现黑黑乎乎的一片蝙蝠,说明洞里是非常潮湿阴暗的。

  5月26日,8点40分,我们往马山县的东北方向前进,地势逐渐陡峻,是典型的峰丛洼地也叫溶蚀洼地,岩性以石炭系的碳酸盐岩为主,石多,土少,水缺。溶蚀洼地是岩溶地区的负地形,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面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长轴常沿构造线而发育,面积约数几到数十*方公里。洼地底部呈线凹形,有时因漏斗及落水洞的分布而略有不*。表层堆积有厚度不等的残余红土及水流冲刷来的红土堆积。洼地与峰林地形同步形成,开始在峰丛之间可能形成一些由岩溶漏斗、落水洞集中的小凹地;而后小凹地水流集中,使地表及地下的岩溶作用均强烈发展,漏斗落水洞逐步扩大,遂形成今天看到的洼地。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洼地面积越大。在地壳间歇上升区,可以形成不同标高的洼地,或在溶蚀洼地之中形成类似“谷中谷”现象。该地区的浅洼地方种植玉米,山坡上种植根系发达的竹子。为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出资在山坡上修建了很多小型的蓄水柜。

  我们到达了里当乡民乐村,下车观察了此处的洼地。老师说洼地至少有一个排水口。这地区易旱易涝。旱是因为地下漏水,储存不住水。易涝是因为地下河有的地方管道过小,泥沙进入管道造成拥塞,来水太猛就无法消去,洪水一涨就淹没了洼地。我们仔细观看了白云母灰质岩。老师说由于冲蚀风化,生物作用如苔藓类植物作用,使岩层上逐渐形成土壤。我们还真看到岩层上面的小涡有一层薄细粒。不过我怀疑是风把周围的土吹上去的。老师拨开岩石下面的土壤,发现土壤掩盖的岩石部分很光滑。用手触摸感觉凉丝丝的,很湿滑。老师说这是土下溶蚀。我们还去看了传说中的地下河,感觉很*常,不像想象中那样急流、汹涌,倒像地沟水。用手触摸,没发现与*常水有什么不同。

  五、流域地貌

  河流是陆地表面的一种自然水体,是流水与地表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大气降水或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表低洼处,在策略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性地沿低洼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河流。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的干支流系统,就是水系。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的流域。两相邻流域之间地面高程最高点的连线,就是两个水系的分水岭。水流不间断地作用于河谷,而河谷又反过来约束水流。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河流地貌。

  1、河流地貌过程

  冲刷会使河床减低,扩大过水断面;而淤积引起河床抬高,缩小过水断面。由于过水断面的扩大或缩小,流速减小,输沙力降低,冲刷就逐渐停止。断面缩小,流速加大,输沙力加强,不再发生堆积。这种自反馈机制,称为河流的自动调节作用。它反映了水动力、泥沙与河床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水与岩石(包括松散沉积物)相互作用,塑造河流地貌的过程。

  2、弯曲型河床

  弯曲型河床是最常见的河床。河床曲率等于或大于1。5,*面上河床蜿蜓曲折,河漫滩宽广,深槽紧靠凹岸,最深点位于凹岸顶点偏下游处,河弯的曲率半径愈小,水深愈小,水深愈大。河床横断面不对称,凹岸深槽与凸岸边滩位于两个反向河弯之间转折点,通常称其为过渡段浅滩,故纵剖面亦具有阶梯状坡折。

  弯曲河床的生成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单向环流作用。当水流经过微弯河床凸岸时在离心力作用下,水流射向凹岸,,使凹岸水位抬高,由此产生了水面横比降和横向压力,该力作用方向凸岸,力的大小由水面到水底相同。由于离心力在水面大,水底小,它与黄压力相加产生的合力方向是:表层向着凹岸,底层向着凸岸。水流也随着合力方向而运动,即表流流向凹岸,这样就构成了单向环流,由于它发生在弯道,故又称为弯道环流。这种环流与河流的纵向流水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螺旋形的环流。单向环流与河流中射向凹岸的表面及其下降水流,流速大,侵蚀力强,结果使凹岸后退,其河道形成深槽。底流是从深槽流向凸岸的上升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减弱,造成堆积,形成边滩。上、下两个深槽之间的过渡河段,也因上升流而堆积出河心浅滩。在凹岸不断侵蚀后退,凸岸不断堆积前移之下,原来微弯的河床也就变成弯曲河床了。

  再往北东东方向前往宾阳不一会地形骤变,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宽阔无垠,绿油油的水稻。这是河流(红水河)扫出的的*坦地面,以弯曲河流扫荡为主。由于弯曲河流凹岸不断侵蚀后退,凸岸不断堆积乔移,日长月久就形成了*原。由于该地区水水份充足,光照条件好,因此可以大规模的种植水稻。冲击*原是人类文明发源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深厚。

  我们前往大龙湖人工水库,途中我们下车观看了一条季节性河流冲出的河谷。现在河流已干涸,能看见许多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大多是没有被磨圆的,说明河水冲刷不够。河周围生长着矮灌木丛,其中稔子树很多,正值花开时期,很漂亮。

  我们原路返回马山县,在白沙镇观看了摆在路边的观赏石。由于此类观赏石在大化最为典型,因此也称为大化石。这类观赏石在红水河形成,成分主要是碳酸盐岩,经地热形成变质岩。由于形状怪异,自然构造美,因此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接着,我们继续往东南方向前进,这是二叠纪石灰岩形成的峰丛,地势较*坦,种植水稻,坡上种植桉树。到达两江,我们沿河流上游走,真切看到河流的侧向侵蚀,凸岸露出一些鹅卵石。

  老师指给我们看了河漫滩。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外,谷地部分也被淹没,被淹的河底滩地就是河漫滩,*水期初露。当河流发育到一定阶段,旁蚀(测蚀)作用占主导地位,河谷不断展宽,为河漫滩发育奠定了基础。分布在河床两侧洪水时被淹没的*整地面,叫做河漫滩。

  通常情况下,v型谷的谷底几乎为河床所占据。粗粒沉积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积,另外在河流凹岸地段,由于流速较缓也有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展宽加高,以致在*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并与谷坡的坡积裙相连。这时因河谷还是比较狭窄,洪水期与*水期流速相差不大,所以雏形河漫滩上主要沉积了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沉积物,较细的悬移物质被带往河流下游。河谷再继续展宽,浅宽的滩上水流速度更加变小,即使在洪水期时粗粒碎屑物已不能被带上滩地,只有较细的悬移质能沉积在这里。这样,便形成了具有二元结构的河漫滩沉积。

  而河漫滩沉积的表层往往为细粒的粘土和沙粉,而其下往往是粗粒的河床沉积物,这就是典型的二元相沉积结构。*原河流河漫滩具有二元沉积结构,下部是粗粒的河床相沉积,而且越*底部颗粒越粗,越到上部颗粒越细。河漫滩上层的细粒沉积物是洪水泛滥时悬移质沉积,多为粉砂淤泥。随距河床距离的增加,沉积物有逐渐变细和变薄的趋势。

  河里和河岸的鹅卵石都是从大明山冲刷下来的。鹅卵石成分多种多样。有含有晶粒的石英,有易敲碎的泥岩和砂岩,有花斑洞的花岗岩,有较硬的变质岩,有黄铜矿、锡矿,花岗岩寒武纪轻变体,变质程度较深的铅变岩等。同学们拿着地质锤敲打各种岩石,辨别其成分,玩得不亦乐乎。

  此次地貌野外实*课完满结束,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描述不是很清楚的东西。通过实践,我们收获了很多。

地貌实*报告4

  〖实*目的〗实践出真知,通过一学年的《自然地理学》的学*,我们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理论知识,但作为当代大学生,死读书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被社会所淘汰。于是,学院组织了本次的肇庆野外自然地理实*,通过野外调查的方法来巩固我们的自然地理知识。

  〖关键词〗西江 地貌 羚羊峡 新构造运动 河道

  羚羊峡作为珠江流域西江下游的最后一道峡口门户,我们对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的地理野外实*,羚羊峡是我们实*的重要地点之一,因此,本文根据此次的野外调查结果及一些前人的调查资料,将对羚羊峡的地形地貌进行初步的探讨。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羚羊峡的地貌概况

  羚羊峡的地貌发育成因及过程

  羚羊峡形成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实*的工具〗本次的研究主要用到的工具是地质罗盘,通过地质罗盘,我们可以测量目的物方位,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走向的测定,岩层倾向的测定,和岩层倾角的测定,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基本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一、 羚羊峡的地貌概况

  羚羊峡是西江的现河道,穿越烂柯山的低山地区,为一狭长断裂峡谷。河道较*直,河身狭窄,*没有积阶地,在峡谷的西北岸山脚与江面呈波状接触,东南岸则呈锯齿状。该地区以沟谷流水地貌为主,水流湍急,*地势险要,并没有形成河漫滩。西江在羚羊峡口有三条河道,一为肇庆东面的早期河道万都坳,另一为羚羊峡西北面的中期河道旱峡。羚羊峡为现在的西江河道。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里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因此,羚羊峡附*多低山。

  图羚羊峡附*现代河道与古河道位置图

  ①一西江早期古河道②一西江中期古河道③一西江现河道

  二、 羚羊峡的地貌发育成因及过程

  羚羊峡地貌发育与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在区域构造划分上, 羚羊峡位于粤西隆起与粤中褶皱带之接界处,发育于燕山运动时期, 羚羊峡位处背斜地带,在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升降作用下,背斜断裂下沉,形成了今天的羚羊峡。

地貌实*报告5

  一、实*概况

  1、实*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环节。通过此次实*,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概况

  (1)实*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均宽3.8公里,面积300*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 姓名:王斌 学号:08120901003

  (3)实*时间:20xx年6月5号——20xx年6月10号

  (4)实*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老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老师等

  (6)实*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内容

  1、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础。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发展演化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 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情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3、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时,溶解能力加强。 自然界碳酸的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4、沉积构造

  在大峡谷的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5、地质构造

  在花江大峡谷一带进行实地的考察,观察该区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状,结合书本已学的地质学知识,可以形象的进行如下概括: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6、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 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 ,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可把记录本*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7、花江大峡谷石漠化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 )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经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采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采取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采取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采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良、施肥,促进林竹生长。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仅靠林业部门一家的努力难以达到效果。因此,*把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实现多部门联动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林下种草。结合当地重点发展以花椒为种植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地区开展林下种情况下,种草养畜,增加了农户收入,调动了广大群众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区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区,要投入较大力度。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岩溶区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长期随意樵采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三、实*心得

  此次教学实*我们在实*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的安排,达到了实*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我们不但欣赏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花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花江大峡谷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自然保护区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地貌学实*报告 (菁华3篇)(扩展2)

——地质地貌的实*报告 (菁华3篇)

地质地貌的实*报告1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为了巩固《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20xx年7月9—11日,我们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xx级150名同学在高全洲老师、刘祖发老师和杨清书老师的带领下到肇庆市七星沿地区进行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而且我们目前专业知识的匮乏、能力的有限,确实很难对肇庆七星沿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有很透彻的认识,但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等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地势由北部、东北部渐次向中部和东南部倾斜,具有山地、丘陵、*原、湖泊等多种地貌。市区背靠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北部为北岭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中部为河谷冲积*原,东西两端重峦叠峰紧锁江流,形成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境内孤丘台地疏落散布,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形成五湖、六岗、七峰、八洞的独特自然景观,成为驰名中外的七星岩风景区。正因为肇庆独特的地质地貌风光,它才成为我们实*的首选之地。

  本次实*从7月9日开始,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路经中山,江门、高要等市,并在途中的西江大桥到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然后才到肇庆党校。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后是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地貌。10日主要是在七星岩风景区对其地质地貌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具体路线如下:

  7月9日:告别中大珠海校区——西江大桥——卸媒码头(上南岸)——肇庆党校——北岭山南——东岗村附*。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滑坡和二三级阶地地貌。

  7月10日:肇庆党校——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阆风岩,玉屏岩,观音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婆岩。这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水*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7月11日:上午:肇庆党校——三榕峡(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采石场。此次目的是观察断层及其层理结构。下午实*结束,返回中大珠海校区。

  我们这次考察的地区常见的七种地貌类型分别如下:

  1) 侵蚀低山。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北岭山脉;

  2) 侵蚀丘陵。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西江南岸的丘陵和山地;

  3) 侵蚀台地。其相对高度在10m以上,坡度和缓,一般15度,主要是指位于侵蚀低山和侵蚀丘陵之间的低矮的高地;

  4) 洪积阶地和冲洪积扇。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麓;

  5) 河流阶地。主要是指沿岸二级、三级河流阶地;

  6) 冲积*原。主要是指西江沿岸的河漫滩和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

  7) 喀斯特丘陵。岩性为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主要是指七星岩等喀斯特石峰。

  实*内容:

  7月9日早上7点,我们从中大珠海校区乘车出发。沿路可以看到公路有很多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而正是由于肇庆的基岩出露状况比较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的基地。

  整体上来看,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原,肇庆七星岩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这个*原上。我们三天考察的地貌类型按顺序大概如下:滑坡与阶地,冲洪扇与洪积*原,充填构造,喀斯特丘陵与溶洞,落水洞,背斜与断层。下面我就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第一天:

  我们从珠海出发乘车经过江门、新会、高要,在开往肇庆党校的途中顺道考察了西江大桥南岸东侧的卸煤码头(上南岸),这是一个半埋藏阶地。

  上南岸是一个潜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没有再次滑坡的趋势和迹象。滑坡是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它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据老师介绍,该地在2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滑坡,现仍可以看到当年的滑坡壁(上图山坡凹处),滑坡体由于采山取石和植树造林等原因已经看不出。1983年12月16日上午约9时至11时该地发生一般规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发时该处卸煤码头上有四个民工在小屋内睡觉,后来只有一人逃脱。据首先发现滑坡的当地民工讲,滑动是首先从下面开始的,后来才看到上部滑动,由此可分析判断此滑坡属牵引式或称拖带式滑坡,广东地区的滑坡多是这种小型滑坡。

  根据老师的分析介绍,我们知道了造成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①该地处于西江凹岸,终年被流水冲刷而造成岸壁不稳定;

  ②滑坡的上部阶地上有一个水塘(现在已经填*),并且有地下渗透带,水塘中的水以地下水的形式与江水互渗,使中间土体遭到破坏,土质疏松,有些地方甚至被掏空;

  ③滑体主要是花岗岩的风化壳,为第四纪的松散堆积物,很不稳定;

  ④滑坡上的码头堆积了大量的煤,负荷太重,其重力对滑坡的发生是一个间接的推动力;

  ⑤整个肇庆地区的粘土含量普遍较高,滑坡发生的前天当地下了一场大雨,粘土的膨胀系数大,雨水对其影响很大,造成土质松软,从而引发了这次滑坡。

  此滑坡范围宽134米,10多米厚,滑动后形成5个阶梯,滑坡体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所以没有造成西江淤塞。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又考察了阶地,据资料介绍,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或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1)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如鉴江信宜、漠阳江春湾、北江韶关,是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2)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堆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原,如肇庆市西江与七星岩之间的地貌即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3)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渐被全新统覆盖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1]

  据老师介绍,我们现在所走的公路和卸煤码头就是建在第一级阶地上(左图)。看完第一级阶地之后,我们就爬上公路旁的小山去观察第二和第三级阶地。第二级阶地分布在上南岸码头公路旁的小山咀,高度大约为10米,在这里可以找到磨圆度较好的鹅卵石。为什么阶地会跑到山上来呢?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下图左),岩性复杂且较脆,风化程度较大,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也显示了该二级阶地是西江干流经远距离搬运形成的。第三级阶地位于西江大桥南桥头东侧的自来水厂高地,高度大约为15至16米,这里地势比较*坦,岩石年代更为久远,鹅卵石风化程度更深,质地松化,一踩即碎(下图右),不过现在由于人工作用,很多被水泥盖住,已经很难找到地面证据——鹅卵石。

  通过我们的观察,结合老师的分析,得出此处阶地鹅卵石的几个特点:(1)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2)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3)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

  该地阶地示意图如下:

  肇庆市西江河谷地貌横剖面图[1]

  下午,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首先到了东岗村附*的北领山地考察,这里是洪积扇和冲积*原的过渡地带。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2]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这些地貌的形成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由北领山地冲积而形成的,另外一种是由西江的冲积而形成的。根据我们的观察(右图),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大多为砾石,粒径较大,较疏松,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话,那么这里的岩型应该会比较复杂(这是因为冲积物复杂),颗粒一般是为圆形的,磨圆度较好,没有棱角,质地也会比较硬,而且纵观整个地貌类型,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冲积*原,那么宽度应该很大(比冲洪积扇大的多),但是此地的扇形宽度并不是很大。故我们判断,这应该是由北领冲积而形成的洪积扇。

  从而我们也就可以知道,我们所走的公路、广茂铁路以及它们两边的建筑物、还有我们住的肇庆党校都是建在洪积扇上的。因为洪积扇是经过很上的时间堆积而成的,坡度比较*坦(这里只有3到5度),在上面建一些东西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岩石不是很硬,地基不是很好,所以不宜建高层的建筑,这也是我们在路旁都没有见到高层建筑物的原因。

  下午四点,我们到了另外一个点——在石牌村北面的公路边观察洪积扇的中部剖面。这里刚好是有人搞建筑,对洪积扇的中部进行了横切,从而使我们能够清楚的观察洪积扇的内部结构(下图)。我们所观察的这个洪积扇剖面有六、七米高,据老师的介绍,这些岩层组成是第四纪时代的岩石,北领的岩石主要是泥盘系的砂岩滚下来再堆积成第四纪岩层的。据我们观察,裸露在外面的红色岩石是砂岩,由长石、石英组成,风化后很容易敲碎,因带有Fe而呈红色;沉积物颗粒有大有小,有一定的磨圆度,总体上来看,岩石自上而下,从扇顶到扇缘,依次是由粗到细的砂岩,符合老师所说的“一般情况下,洪积扇底部的沉积物粒径较大”的规律。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充填结构(又称透镜体,左图凹处),充填结构就是洪积扇停止生长,被大水冲出大沟,以后洪水又挟带物质填上而成为的一种地貌现象。充填结构里面的东西因为是后来填上去的,故其物质组成跟周围的岩石有很大的差别,成分比较复杂多样。

  第二天:

  旅游胜地七星沿坐落在城区中心,背靠北岭山脉,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岩的来历传说很多,有说七星岩的七座山峰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七块灵石;有说是天上七仙女羡慕人间、独爱肇庆而下凡不归等等。七星岩于1982年成为*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七星岩风景区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向有“岭南第一奇观”、“人间仙景”、“天然山水盘景”之美誉。千多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名人墨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文。“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委员长的诗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岩风景的诗情画意。 *年,七星岩风景区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装饰各种霓虹灯, 再造了一个“夜星湖”。

  早上8点多,我们就到达七星沿这个风景名胜区开始新一天的实*考察。进入大门,我们就看到,在路的左边是沙页岩形成的一些侵蚀丘陵,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我们向前走,大约到了一座招财佛像前时,面向佛像仰望,就可以明显的看到两边的地貌景观有很大的不同,左边马栏岗是砂页岩经风化后形成的低矮山丘,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高耸奇峰,由于两边岩性的不同,其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类型和稀疏程度也不同,马栏岗上的植物多草本,非常茂密,而右边山峰上生长的植物多为藤本或木本并很稀疏。

  很快的,我们走到了位于阿坡岩下面的双源洞的一个出入口。双源洞是七星沿风景区里面最长的一条静水地下河,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长270多米(据我查证,它长并不是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 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右图)

  在这里,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双源洞的形成原因。双源洞的水是来自地表水的下渗和地下水的供给,在溶洞发育初期,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节理面,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当空隙完全被水充满后,水就具有了承压性,溶蚀能力加强,随着空隙的扩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机械侵蚀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隙迅速扩大并合并,形成了地下河。在洞口的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两个断裂面交叉形成的X形断裂,这是岩溶发展得最好的地方:在X节理处,裂隙最大,因而这里水流动最快、最多,溶蚀力最强,侵蚀最厉害,因此两条溪水在这里汇合形成双源洞。据查,在历史上,双源洞的地下水是一条弯曲的河流,一直溯源到北岭山区。水的整个路线为:北岭山地来水——洪冲积扇——地下水出露与喀斯特水相汇合——进入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

  我们继续向前走,转过阿坡岩,到了一处名为奇观的钟乳石前,这是一个外露的石钟乳(左图),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看完石钟乳,我们向前走到了双源洞的另外一个出入口,在这里,地表水进入地下成为了盲谷。在洞口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白云石灰岩和白云岩具有的最典型特征――披麻状构造(右图),岩石表面好像是老阿婆的脸一样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皱纹”。在这里因为不是沿着岩石的走向,所以岩石的倾角大概有40到50度,如果是沿着岩石的走向看的话,岩石都是水*的(在阿坡岩的背面就是这样的)。在这里又可以看到岩石相互交叉的层面、节理(下图),这些地貌特征对岩溶的形成很有利。岩溶发育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是:①岩石必须是可溶的。从成分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碳酸岩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第二类是硫酸岩类岩石,如石膏,芒硝等;第三类是卤盐类岩石如食盐,钾岩等。 它们的溶解度依次增大。②岩石必须是透水的。就是说岩石必须有裂隙、节理等。③水具有侵蚀性。即水中含有大量的CO2,它溶于水后于水反应产生HCO3—,把CaCO3变为Ca(HCO3—)2溶于水。④水具有流动性。流动的水具有增加溶蚀力的作用,因为停滞的水,很快会使溶液达到饱和而失去溶蚀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了哪一个溶蚀就不发生了,岩溶也就无从发育了。如果这四个条件具备,随着时间的增长,溶洞也就会发育的越大。双源洞的岩性为石灰岩,而且又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空隙比较大,有利于水的渗透和流动,洞里面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主要水源使雨水,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水的侵蚀性。也正是由于双源洞的具备了这些条件,经过日积月累,终于发育成为七星沿里面最长的一个溶洞。

  看完了双源洞,我们原路返回到那座招财佛,从旁边的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左下图)。这也是符合课本里面有关的背斜成谷理论的。

  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一般发育于不可溶的沙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的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据我们的观察,这个落水洞比较大,由于其四周长满了植物,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从岗上望下去,一片绿荫,根本就看不到洞底,很难判断这个落水洞究竟有多深。

  接下来我们到了玉屏岩西面山脚观察断层和学*用罗盘量产状(岩石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这是一个右行*移的断层,玉屏岩和观音岩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观音岩向南东方向移动,玉屏岩向北西方向移动,从而形成一个左旋的断层,其断层面呈弯曲形,这也说明了断层面不仅仅是*直的事实,印证了课本上所说的。在两个断层的中间破碎带,由于很容易被风化侵蚀,形成的粘土透水性很差,日积月累蓄满雨水而成为湖。按照老师教我们的方法,我们判断了断层面的走向:微观上根据擦痕判断,用手摸断层面,若光滑则是沿其走向;纵观上根据断层的阶步,顺则是其走向。

  接着,我们还学*了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基本方法是先打开罗盘盖,让罗盘盖上的镜子中轴线前端对准远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线的后端指向观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针转动、静止至微动,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针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对所指地物的方位。

  下午1点左右,我们齐聚天柱岩脚下,准备登上这个七星沿风景区最高的喀斯特山峰。在山底下,我们听取了有关天柱岩的一些情况: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由于在地下,我们见不到,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已经停止了发育(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就开始登山了,在登山之前,下了一场阵雨,使到我们的登山考察更具有情趣。在大概25到30米左右的高度,我们见到了第一个溶洞,它属于第二层溶洞,但是它比较小,我们就没有进去看;再继续往上爬,到了50米高度左右,我们见到了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在接*洞口的`地方已经被开发成为一个庙宇,我们只见到洞口进去5米左右的地方,在佛像的后面(不只5米的地方)由于光线太暗,我们无法看到这个洞究竟有多深,估计应该至少也有几十米深。在这个洞里,我们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我们在大约75米高的地方见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

  大约13:30的时候,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柱岩的最高点――摘星亭。从山顶眺望,七星沿风景区一览无余,青山绿水,奇峰异景,无不让人赞叹。整个七星沿地区的地形也尽收眼底(左图和下图):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原过渡到冲积*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

  接下来的时间是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几个同学到了龙岩洞参观。龙岩洞是七星沿石室洞中的一个著名水洞,其实就是一个第一层的溶洞,里面有关于溶洞地貌如石钟乳、石柱等各种景观都发育的特别好,如花似卉,类人似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这里由于长期受自由流水的溶蚀、侵蚀作用,所以洞顶*坦,某些地方形成向洞内凹入的槽状结构(原因在前两段有说明)。洞内充满水时冲击力很大,石柱等不易形成(但还是有的,就像我们触摸过的姻缘石),故洞口在洞上方,易为冷气积聚,形成清凉世界。让人惊奇的是,在乘船游洞登岸处有一个石鼓,一个工作人员用草*击拍它,竟然发出犹如古代战鼓的声音。大自然真是神工鬼斧!游完龙岩洞,我们又到了旁边的碧霞洞参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发育的非常好的落水洞(上图),这个落水洞现在已经不发育了,它的洞口是在山顶上,高大概有10几米,洞口比较小,但是到下面就逐渐变大,下面还发育了一些石笋,有一个还特别像一只抱着儿子的母猴,让人叹绝!

  第三天:

  第三天是实*的最后一天,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早上不到8点半,我们就到了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三榕峡考察河流峡谷地貌和背斜、断层和节理地貌类型。三榕峡为于西江的中下游,峡谷段河流狭窄,水流速度很快,水特别深,侵蚀能力也比较强。

  我们沿着公路从南往北走,在车上粗略的观察了三榕峡附*这个大背斜的南翼、核部和北翼,然后在背斜的北翼下车开始考察。我们所对的大山整个就是背斜北翼的一部分,该背斜发育于泥盆系底层,主要是沙页岩,页岩具有明显的岩理,节理发育(岩石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重力方向裂开的裂隙为节理。),与泥岩一样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在北翼这里,背斜向南倾斜,地表大部分为沉积岩多覆盖,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理和层理。在这里,老师为我们演*了怎样来用罗盘来测量岩层的倾向、倾角和走向,然后由我们自己实践,我粗略测出背斜北翼的岩层的倾角是向北南40度,层面倾向是北偏西30度,走向是40度。

  接着我们向南走来到一个采石场,这里就是背斜的核部了(右图)。由于背斜的核部受到两边的挤压,岩石支离破碎,抗风化能力很差,使得土壤层较厚,植被比起背斜的两边要茂密很多。而且这里岩层倾角*似水*(即倾角几乎为0),节理最发育,形成很多的X形节理,并且有一些节理面两面岩层有着显著的位移,形成了断层,甚至局部有些岩石受两边岩层的挤压,形成小型的褶皱。由于这里受挤压和顶部的张力,岩石容易破碎,故在这里采石比较容易,这也就是这里为什么会建有一个采石场而在背斜的两边没有采石场的缘故,但是这里生产的岩石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坚硬度不是很高,一般不适合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物的材料。在这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石英砂和粉砂岩,据我们所知,肇庆著名的端砚就是用本地产的很细的石英砂和粉砂岩制作的。

  考察完背斜的核部,我们就再往南走,没多久就到了背斜的北翼了。这里的岩层都是向南倾斜的,据我所测,这里的岩层倾角是向北48度。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一个发育特别好的X形节理,但是可能因为人工的破坏吧,有一个角已经掉了(如右图)。看完了背斜的北翼,我们就合影留念,实*也就告结束了。

  地质地貌发展史

  1。地质发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构造为地槽构造特征,这个时期的褶皱比较强烈。在距今5。7—5。0亿年的寒武纪时期,肇庆地区是个浅海地区,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积达1000—1500厚,这些堆积来自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奥陶纪时期发生的广东范围的郁南运动使奥陶纪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纪地层之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深度受地壳,气候等的影响而由深到浅,志留纪(S)后,距今4。0亿年,发生了著名的加里东运动,影响了整个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构造进入了准地台阶段,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2)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石炭纪时期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相继形成测水灰岩,煤系,壶天组灰岩。从二叠纪到三叠纪,仍然呈海陆相交互,为滨海沼泽环境。

  上三叠世到下侏罗世发生的印支运动使整个广东省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地。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在第三幕燕山运动时期,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至此,地质发育情况趋于稳定。

  2。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Q2)以前,由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长期侵蚀,溶蚀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蚀低山,南面为丘陵,中间形成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坡,羚羊峡。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流动带形成地下河。

  在中更新世时期的陆像环境,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这是根据第三,第四层水*溶洞之间的高度差值估算出来的)。由于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形成了水流下蚀,karst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首先的水*流动带抬升为干溶洞,成为垂直上升带。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洪冲击扇抬升为洪冲击阶地。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桂头群的角砾石(第二层溶洞堆积物)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冲击阶地。

  在晚更新世(Q3)时期,地壳大幅度抬升几十米。由于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中更新世的七星岩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溶洞。晚更新世抬升以后,从此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虽有局部的上升,实际冲积层厚度超过了正常冲积层厚度。

  至距今两万年,即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蚀,有利于河流阶地发育;(2)海*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广东大陆下降,第一级和路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第一级半埋藏阶地。这一时期地壳表面以风化侵蚀为主,颗粒小,呈红色,剧烈风化。

  结束语:

  三天的实*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都意犹未尽,期望着实*能够再长一点,我们可以学到多一点的野外实*知识。通过这三天的实*,尽管不是很长,但是我们却学到了很多过去课本上讲的但是不是很好理解的东西,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提高了我们野外实*、考察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和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期待着下次实*的到来。

地质地貌的实*报告2

  一 、实*概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配合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使同学们对所学地质地貌学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20xx年7月13日,我们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01级的同学在高老师和刘老师的带领下,到全国首批旅游城市之一的肇庆七星岩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我们的地质地貌知识也相当有限,但是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和刘老师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验证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本次实*从7月13日开始,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途经中山,江门等市,中午到达高要市,实*考察正式开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再经西江大桥抵达肇庆市,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后是到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冲积*原与洪积扇之间的过渡地貌。14日考察重点在七星岩风景区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

  二 、实*内容

  7月13日早上,我们乘车出发,所经过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着珠江三角洲的边缘开辟的。南方多丘陵,沿着三角洲冲积*原的边缘建设公路难度一般都较低。公路两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而正是由于肇庆的基岩出露状况比较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的基地。

  整体上来看,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原,肇庆七星岩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这个*原上。下面我们就三天实*所考察的地貌类型来分类来说明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1.滑坡与侵蚀阶地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坡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

  7月13日早上我们从珠海出发,首先到达的第一个实*地点是处于西江南岸西江大桥东侧的一个小卸煤码头,也称上南岸,属于半埋藏阶地。

  上南岸是一个潜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没有再次滑坡的趋势和迹象。该地区在2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约9时至11时该地发生一般性规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发时该处卸煤码头上有四个民工在小屋内睡觉,后来只有一人逃脱。据讲,滑动是首先从下面开始的,后来才看到上部滑动,由此可分析判断此滑坡属牵引式或称拖带式滑坡,广东地区的滑坡多是这种小型滑坡。

  此滑坡范围在130m—140m内,滑动后滑坡体伸入西江,由于规模较小,所以没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该地处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蚀使土石坊减少,导致不稳定。

  (2)滑坡体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现已填*),与山体旁的西江距离不远,水的下渗对滑坡体的滑动起了润滑作用。

  (3)该地原本的卸煤码头比较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体的负荷,促进滑坡的产生。

  (4)滑坡体由第四纪粘土组成,是松散的堆积物,容易产生滑动。

  该滑坡滑动后形成了4-5个滑坡阶地。如今的滑坡体由于采山造石和植树造林等原因已经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然可见。

  2.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是洪水不能淹没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态阶地。这里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 ,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须有残留冲积物,如果河流谷坡仅有阶梯状的岩石坡面,可称之台地或古剥蚀夷*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

  肇庆市西江河谷地貌横剖面图

  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或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

  (1)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如鉴江信宜、漠阳江春湾、北江韶关,是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

  (2)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堆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原,如肇庆市西江与七星岩之间的地貌即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

  (3)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渐被全新统覆盖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

  上文所说的滑坡历时一个多小时,形成四五个台阶。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级阶地,朝上是三级阶地。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判断。

  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曾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使河漫滩抬升,形成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动的,河流是下切的,*是抬升的。

地质地貌的实*报告3

  一、实*概况

  1、实*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环节。通过此次实*,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概况

  实*地点:xx自然保护区

  xx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xx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实*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xx级

  实*时间:20xx-12-31

  二、实*内容

  1、xx自然保护区概况

  xx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xx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xx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6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xx地质地貌概况

  xx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xx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xx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xx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xx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xx自然保护区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xx、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的*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xx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xx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xx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内容

  xx硅化木

  我们的站就是xx极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xx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xx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xx石林

  xx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xx石林”。

  据专家考证,xx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xx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xx石林规模比南京*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xx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xx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地貌学实*报告 (菁华3篇)(扩展3)

——地貌学实*报告(5)份

  地貌学实*报告 1

  一. 实*目的

  1、通过野外实*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原的衔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杭州市*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内容

  20xx年8月30日 九溪十八涧途中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龙井泉处出露了石灰岩,岩层倾向北东,与地形坡向趋*一致。岩层层面裂隙及节理发育,一条北东方向延伸的断层正好穿过龙井寺,这些都成为龙井泉的导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龙泓涧和九溪分水岭“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汇集。西面棋盘山集水面积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这些因素就是形成龙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于这种特殊的地形,无数细小的水流都汇集向盆地中心部分汇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涧”。我们所观察的阶地在九溪十八涧这一实*路线中。阶地是当某一地区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相对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该阶地位于疗养院门口,为基岩、砾石结构的基座阶地,这种阶地以基岩为基座,基岩顶部覆有河流冲积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构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过原先河谷底部。上图中的阶地下部基岩为康山群的石英砂岩。砾石层约有80厘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砾石均有一定磨圆度(二级磨圆度),表土层约40厘米厚,上面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种植了毛竹等植被。

  20xx年9月1日 富春江流域(新沙岛)

  新沙岛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滩,它并不位于主流线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时称之为雏形心滩当上游河道河势有利,河流经常交替地冲刷河道,而不直接冲击雏形心滩,该心滩就有可能逐渐稳定和涨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为心滩。心滩的组成物质和雏形心滩一样,多为河流所挟带的'较粗的床沙质。心滩前端流速较大,易受冲刷,尾部流速较缓,有利于粗砂落淤而使心滩向下游加长,逐渐发展为浅滩,洪水期间细粒物质在浅滩上沉积,*水期浅谈接受河流冲积物在其上堆积,形成了我们在洲头沙滩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回二元结构。由于富春江大桥的修建使得洲头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对洲头的侵蚀速度加快,为阻止洲头后退,沙滩上有一些木桩,同时种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边沙滩可以观察到潮滩上有很多气泡沙结构,这是由于涨潮时潮水将部分水压入海滩,同时空气也被压入,退潮后空气冒出所形成的。此外还有很多泥球(右图),具有黏性,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块碎裂,其中沙被水流冲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状形成的。除了泥球,还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状的泥,这是一种滩角(间)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冲走沙,泥被冲蚀后形成的外形。

  20xx年9月2日 分水江地区

  分水江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于临安天目山,全长165.2千米,上游临安境内干流称天目溪,进入桐庐境内称分水江,集水总面积3430*方公里,多年*均径流量31.8亿立方米。富春江在*面形态上为微弯型与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动力条件以径流为主,河床相对稳定。

  地貌学实*报告 2

  一. 实*目的

  1、通过野外实*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原的衔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杭州市*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内容

  20xx年8月30日 九溪十八涧途中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龙井泉处出露了石灰岩,岩层倾向北东,与地形坡向趋*一致。岩层层面裂隙及节理发育,一条北东方向延伸的断层正好穿过龙井寺,这些都成为龙井泉的导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龙泓涧和九溪分水岭“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汇集。西面棋盘山集水面积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这些因素就是形成龙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于这种特殊的地形,无数细小的水流都汇集向盆地中心部分汇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涧”。我们所观察的阶地在九溪十八涧这一实*路线中。阶地是当某一地区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相对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该阶地位于疗养院门口,为基岩、砾石结构的基座阶地,这种阶地以基岩为基座,基岩顶部覆有河流冲积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构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过原先河谷底部。上图中的阶地下部基岩为康山群的石英砂岩。砾石层约有80厘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砾石均有一定磨圆度(二级磨圆度),表土层约40厘米厚,上面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种植了毛竹等植被。

  20xx年9月1日 富春江流域(新沙岛)

  新沙岛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滩,它并不位于主流线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时称之为雏形心滩当上游河道河势有利,河流经常交替地冲刷河道,而不直接冲击雏形心滩,该心滩就有可能逐渐稳定和涨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为心滩。心滩的组成物质和雏形心滩一样,多为河流所挟带的较粗的床沙质。心滩前端流速较大,易受冲刷,尾部流速较缓,有利于粗砂落淤而使心滩向下游加长,逐渐发展为浅滩,洪水期间细粒物质在浅滩上沉积,*水期浅谈接受河流冲积物在其上堆积,形成了我们在洲头沙滩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回二元结构。由于富春江大桥的修建使得洲头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对洲头的侵蚀速度加快,为阻止洲头后退,沙滩上有一些木桩,同时种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边沙滩可以观察到潮滩上有很多气泡沙结构,这是由于涨潮时潮水将部分水压入海滩,同时空气也被压入,退潮后空气冒出所形成的。此外还有很多泥球(右图),具有黏性,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块碎裂,其中沙被水流冲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状形成的。除了泥球,还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状的泥,这是一种滩角(间)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冲走沙,泥被冲蚀后形成的外形。

  20xx年9月2日 分水江地区

  分水江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于临安天目山,全长165.2千米,上游临安境内干流称天目溪,进入桐庐境内称分水江,集水总面积3430*方公里,多年*均径流量31.8亿立方米。富春江在*面形态上为微弯型与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动力条件以径流为主,河床相对稳定。

  地貌学实*报告 3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报告,普通地质实验室实*

  实*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报告。

  (二)实*内容及要求

  实*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中必须学*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

  实*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报告。

  (二)实*内容及要求

  实*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中必须学*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报告,

  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2.观察认识内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峰山滴水岩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观察认识寒武系变质岩、震旦系混合岩的岩石特征,初步掌握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的因素;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黑云母花岗岩)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的穿插关系,了解岩浆侵入作用的机制;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以及接触带附*岩体结晶颗粒的变化,地层受热接触变质作用产生的角岩化、斑点化现象;初步掌握断层的识别描述方法,学*断层素描图的绘制。

  (2) xx峰山电视台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石英脉、煌斑岩脉的穿插关系;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及花岗岩的粒度变化,分析峰顶处的变质岩(残余顶盖)的形成机制;观察认识花岗岩中的“X”次生节理,学会节理的产状测量与记录。

  (3)赣县江口木材厂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观察认识燕山晚期玄武岩的岩性特征及产出状态,初步掌握岩浆喷出作用及喷出岩的野外鉴定特征。学*断层特征的判别与产状测量。

  (4) xx市蛤湖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观察认识笔架山岩体(花岗斑岩)的岩性特征及中细粒花岗岩脉的穿插关系;通过参观莹石矿,了解气水-热液成矿作用的机制,初步掌握莹石矿的鉴定特征及形成条件。

  3. 编写地质实*报告 三天

  第一部分 前言:实*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地点等;

  第二部分 实*路线中主要地质特征:按照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的顺序进行概括性地总结;

  第三部分 几种地质现象的认识与探讨:选择地质实*路线中最有兴趣、感想最深的两种以上地质现象,对其作用方式、形成过程、产物及特征作较深刻、有见地的分析与探讨。

  第四部分 结束语:通过实*的收获、体会及建议。

  地质实*报告要求实事求是、逻辑清楚、言简意骇、图文并茂。

  4.通过实*,要求对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学会用手持GPS定点。

  (2)能掌握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构造面)的产状。

  (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矿物、岩石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4)学会绘制地质信手剖面图,学会绘制地质现象示意图、素描图。

  (5)基本掌握地质观察点的记录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编写地质路线小结。

  (6)初步学*标本采集的一般方法和有关知识。

  (7)学*编写地质实*报告。

  地貌学实*报告 4

  一. 实*目的

  1、通过野外实*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原的衔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杭州市*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内容

  20XX年8月30日 九溪十八涧途中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龙井泉处出露了石灰岩,岩层倾向北东,与地形坡向趋*一致。岩层层面裂隙及节理发育,一条北东方向延伸的断层正好穿过龙井寺,这些都成为龙井泉的导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龙泓涧和九溪分水岭“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汇集。西面棋盘山集水面积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这些因素就是形成龙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于这种特殊的地形,无数细小的水流都汇集向盆地中心部分汇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涧”。我们所观察的阶地在九溪十八涧这一实*路线中。阶地是当某一地区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相对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该阶地位于疗养院门口,为基岩、砾石结构的基座阶地,这种阶地以基岩为基座,基岩顶部覆有河流冲积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构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过原先河谷底部。上图中的阶地下部基岩为康山群的石英砂岩。砾石层约有80厘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砾石均有一定磨圆度(二级磨圆度),表土层约40厘米厚,上面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种植了毛竹等植被。

  20XX年9月1日 富春江流域(新沙岛)

  新沙岛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滩,它并不位于主流线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时称之为雏形心滩当上游河道河势有利,河流经常交替地冲刷河道,而不直接冲击雏形心滩,该心滩就有可能逐渐稳定和涨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为心滩。心滩的组成物质和雏形心滩一样,多为河流所挟带的较粗的床沙质。心滩前端流速较大,易受冲刷,尾部流速较缓,有利于粗砂落淤而使心滩向下游加长,逐渐发展为浅滩,洪水期间细粒物质在浅滩上沉积,*水期浅谈接受河流冲积物在其上堆积,形成了我们在洲头沙滩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回二元结构。由于富春江大桥的修建使得洲头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对洲头的侵蚀速度加快,为阻止洲头后退,沙滩上有一些木桩,同时种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边沙滩可以观察到潮滩上有很多气泡沙结构,这是由于涨潮时潮水将部分水压入海滩,同时空气也被压入,退潮后空气冒出所形成的。此外还有很多泥球(右图),具有黏性,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块碎裂,其中沙被水流冲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状形成的。除了泥球,还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状的泥,这是一种滩角(间)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冲走沙,泥被冲蚀后形成的外形。

  20XX年9月2日 分水江地区

  分水江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于临安天目山,全长165.2千米,上游临安境内干流称天目溪,进入桐庐境内称分水江,集水总面积3430*方公里,多年*均径流量31.8亿立方米。富春江在*面形态上为微弯型与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动力条件以径流为主,河床相对稳定。

  地貌学实*报告 5

  一、实*概况

  1。实*的目的和意义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该把实*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无疑巩固了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2。时间

  20xx年1月16日至2XX年1月18日

  3地点

  肇庆市七星岩公园 三水木棉围 岗美 东岗村 三榕峡公路旁

  二、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顿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七星岩风景区具体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5*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而这一次我们主要是要观察这里的水*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紧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找到了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双源洞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两边,时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钟乳。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 上滴下来时,由於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而我们看到的石钟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落水洞发育于不可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判断落水洞有多深。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接着,我们来到天柱岩脚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 而成山脉。天柱岩高 108 米,由下而上有 4 层溶洞,最低的一层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 代越久远, 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 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由于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已经停 止了发育。第二层的溶洞较小,我们没有仔细观察。而是选择仔细观察第三层的溶洞,这个 洞比较大,里面黑暗一片,我们无法看到洞里 有多深,我们在洞里面的较外部听老师讲解。 在洞里,我们在闪光灯和电筒的微光下可以看 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 个倒扣的"脸盆" ,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 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 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 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 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 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 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 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 我们看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 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 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 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层理,反 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老师说这一层以前经过很多河流 的冲刷,虽然我们无法观察到具体流向,但大致水面的 位置和可能的方向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的。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比较巨大的石钟乳, 老师说迟早一天他会整个掉下来。经过大概 1 个小时的登山,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 顶眺望,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 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原过渡到冲积* 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 积*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 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 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 是由于抬升和*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 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 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 湖。老师还在这里给我们讲解了肇庆市 的地貌特点和大概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 地貌知识,这里真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 的地方啊。

  第二天,我们到了木棉围的公路旁 的河流阶地上,那边有大量的鹅卵石, 普遍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部分被水泥盖住了。此处阶地鹅卵石磨圆度好,粒径不 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 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而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 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 鹅卵石可以判断。 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 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 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 动的,河流是下切的,**是抬升的。沿 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体现此处 基岩的多样性。然后,我们还到一些村庄 里面观察了不少阶地。 而下午我们到了北岭那边的东岗村洪积扇 参观考察, 肇庆市北部是北岭山脉, 西江从肇庆 市的西部流进, 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 市的'南端流过, 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 构成基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 再到冲积*原的 过渡。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 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 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 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 洪积*原,又称山麓洪积*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原 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 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 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 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简单来说,洪积扇是由于 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 量堆积, 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 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 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这些地貌的特点,这里 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粒径较大,较疏松,大多 为砾石,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

  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到了三榕峡公 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断层,节理,岩层及滑坡 等地貌。 首先,我们在公路旁的山边学*罗盘的用 法。如何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何用罗 盘定地物方位。然后,我们沿着公路一直走我们 所在考察的地点位于背斜的北翼, 面前的大山是 北岭山脉的延伸,岩性是砂页岩。在这边,地表 大部分为沉积岩多覆盖, 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 理和层理。背斜的轴部往往是比较低洼的地区。该背斜发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主要是 砂页岩,页岩具有岩理,与泥岩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由于在公路旁 200 多人在走,警察也 一度劝我们停止行程,但最后在老师们的交涉下,只出动警车为我们开路,看来应该有更重 要的地貌值得我们冒这一个险。果然,一段步行后,我们看到一个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 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是斜 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 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 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滑坡是我们地貌学第一节课所教的内容,现在亲眼看到,还真是震 撼。而 3 天的实*也到此为止。

  三、结语

  这次肇庆地区地貌学实*能够圆满完 成,有赖于老师们事先充分的踩点布置等各种 的准备,令我们从课堂外这另一个角度去认识 地貌学。在实*的过程中,我尤其要感谢我的 实*指导老师,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教诲和经验 技术的授予,使同学的积极性和学*气氛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次实*,我深深的感受到以 往书本上没有生气的文字和图片里的石头与地貌, 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巩固了我对 硬知识的认识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去加深对地貌学的体会和理解。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实 *是一次美好的经历和一次有意义的学*过程, 同时也是一次思维模式的转换。 希望再有机 会去进行野外实*。


地貌学实*报告 (菁华3篇)(扩展4)

——地质地貌实*报告10篇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为了巩固《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2004年7月9—11日,我们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02级150名同学在高全洲老师、刘祖发老师和杨清书老师的带领下到肇庆市七星沿地区进行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而且我们目前专业知识的匮乏、能力的有限,确实很难对肇庆七星沿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有很透彻的认识,但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等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地势由北部、东北部渐次向中部和东南部倾斜,具有山地、丘陵、*原、湖泊等多种地貌。市区背靠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北部为北岭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中部为河谷冲积*原,东西两端重峦叠峰紧锁江流,形成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境内孤丘台地疏落散布,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形成五湖、六岗、七峰、八洞的独特自然景观,成为驰名中外的七星岩风景区。正因为肇庆独特的地质地貌风光,它才成为我们实*的首选之地。

  本次实*从7月9日开始,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路经中山,江门、高要等市,并在途中的西江大桥到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然后才到肇庆党校。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后是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地貌。10日主要是在七星岩风景区对其地质地貌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具体路线如下:

  7月9日:告别中大珠海校区——西江大桥——卸媒码头(上南岸)——肇庆党校——北岭山南——东岗村附*。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滑坡和二三级阶地地貌。

  7月10日:肇庆党校——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阆风岩,玉屏岩,观音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婆岩。这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水*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7月11日:上午:肇庆党校——三榕峡(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采石场。此次目的是观察断层及其层理结构。下午实*结束,返回中大珠海校区。

  我们这次考察的地区常见的七种地貌类型分别如下:

  1) 侵蚀低山。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北岭山脉;

  2) 侵蚀丘陵。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西江南岸的丘陵和山地;

  3) 侵蚀台地。其相对高度在10m以上,坡度和缓,一般15度,主要是指位于侵蚀低山和侵蚀丘陵之间的低矮的高地;

  4) 洪积阶地和冲洪积扇。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麓;

  5) 河流阶地。主要是指沿岸二级、三级河流阶地;

  6) 冲积*原。主要是指西江沿岸的河漫滩和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

  7) 喀斯特丘陵。岩性为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主要是指七星岩等喀斯特石峰。

  实*内容:

  7月9日早上7点,我们从中大珠海校区乘车出发。沿路可以看到公路有很多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而正是由于肇庆的基岩出露状况比较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的基地。

  整体上来看,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原,肇庆七星岩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这个*原上。我们三天考察的地貌类型按顺序大概如下:滑坡与阶地,冲洪扇与洪积*原,充填构造,喀斯特丘陵与溶洞,落水洞,背斜与断层。下面我就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第一天:

  我们从珠海出发乘车经过江门、新会、高要,在开往肇庆党校的途中顺道考察了西江大桥南岸东侧的卸煤码头(上南岸),这是一个半埋藏阶地。

  上南岸是一个潜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没有再次滑坡的趋势和迹象。滑坡是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它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据老师介绍,该地在2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滑坡,现仍可以看到当年的滑坡壁(上图山坡凹处),滑坡体由于采山取石和植树造林等原因已经看不出。1983年12月16日上午约9时至11时该地发生一般规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发时该处卸煤码头上有四个民工在小屋内睡觉,后来只有一人逃脱。据首先发现滑坡的当地民工讲,滑动是首先从下面开始的,后来才看到上部滑动,由此可分析判断此滑坡属牵引式或称拖带式滑坡,广东地区的滑坡多是这种小型滑坡。

  根据老师的分析介绍,我们知道了造成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①该地处于西江凹岸,终年被流水冲刷而造成岸壁不稳定;

  ②滑坡的上部阶地上有一个水塘(现在已经填*),并且有地下渗透带,水塘中的水以地下水的形式与江水互渗,使中间土体遭到破坏,土质疏松,有些地方甚至被掏空;

  ③滑体主要是花岗岩的风化壳,为第四纪的松散堆积物,很不稳定;

  ④滑坡上的码头堆积了大量的煤,负荷太重,其重力对滑坡的发生是一个间接的推动力;

  ⑤整个肇庆地区的粘土含量普遍较高,滑坡发生的前天当地下了一场大雨,粘土的膨胀系数大,雨水对其影响很大,造成土质松软,从而引发了这次滑坡。

  此滑坡范围宽134米,10多米厚,滑动后形成5个阶梯,滑坡体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所以没有造成西江淤塞。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又考察了阶地,据资料介绍,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或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1)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如鉴江信宜、漠阳江春湾、北江韶关,是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2)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堆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原,如肇庆市西江与七星岩之间的地貌即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3)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渐被全新统覆盖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1]

  据老师介绍,我们现在所走的公路和卸煤码头就是建在第一级阶地上(左图)。看完第一级阶地之后,我们就爬上公路旁的小山去观察第二和第三级阶地。第二级阶地分布在上南岸码头公路旁的小山咀,高度大约为10米,在这里可以找到磨圆度较好的鹅卵石。为什么阶地会跑到山上来呢?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下图左),岩性复杂且较脆,风化程度较大,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也显示了该二级阶地是西江干流经远距离搬运形成的。第三级阶地位于西江大桥南桥头东侧的自来水厂高地,高度大约为15至16米,这里地势比较*坦,岩石年代更为久远,鹅卵石风化程度更深,质地松化,一踩即碎(下图右),不过现在由于人工作用,很多被水泥盖住,已经很难找到地面证据——鹅卵石。

  通过我们的观察,结合老师的分析,得出此处阶地鹅卵石的几个特点:(1)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2)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3)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

  该地阶地示意图如下:

  肇庆市西江河谷地貌横剖面图[1]

  下午,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首先到了东岗村附*的北领山地考察,这里是洪积扇和冲积*原的过渡地带。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2]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这些地貌的形成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由北领山地冲积而形成的,另外一种是由西江的冲积而形成的。根据我们的观察(右图),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大多为砾石,粒径较大,较疏松,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话,那么这里的岩型应该会比较复杂(这是因为冲积物复杂),颗粒一般是为圆形的,磨圆度较好,没有棱角,质地也会比较硬,而且纵观整个地貌类型,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冲积*原,那么宽度应该很大(比冲洪积扇大的多),但是此地的扇形宽度并不是很大。故我们判断,这应该是由北领冲积而形成的洪积扇。

  从而我们也就可以知道,我们所走的公路、广茂铁路以及它们两边的建筑物、还有我们住的肇庆党校都是建在洪积扇上的。因为洪积扇是经过很上的时间堆积而成的,坡度比较*坦(这里只有3到5度),在上面建一些东西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岩石不是很硬,地基不是很好,所以不宜建高层的建筑,这也是我们在路旁都没有见到高层建筑物的原因。

  下午四点,我们到了另外一个点——在石牌村北面的公路边观察洪积扇的中部剖面。这里刚好是有人搞建筑,对洪积扇的中部进行了横切,从而使我们能够清楚的观察洪积扇的内部结构(下图)。我们所观察的这个洪积扇剖面有六、七米高,据老师的介绍,这些岩层组成是第四纪时代的岩石,北领的岩石主要是泥盘系的砂岩滚下来再堆积成第四纪岩层的。据我们观察,裸露在外面的红色岩石是砂岩,由长石、石英组成,风化后很容易敲碎,因带有Fe而呈红色;沉积物颗粒有大有小,有一定的磨圆度,总体上来看,岩石自上而下,从扇顶到扇缘,依次是由粗到细的砂岩,符合老师所说的“一般情况下,洪积扇底部的沉积物粒径较大”的规律。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充填结构(又称透镜体,左图凹处),充填结构就是洪积扇停止生长,被大水冲出大沟,以后洪水又挟带物质填上而成为的一种地貌现象。充填结构里面的东西因为是后来填上去的,故其物质组成跟周围的岩石有很大的差别,成分比较复杂多样。

  第二天:

  旅游胜地七星沿坐落在城区中心,背靠北岭山脉,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岩的来历传说很多,有说七星岩的七座山峰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七块灵石;有说是天上七仙女羡慕人间、独爱肇庆而下凡不归等等。七星岩于1982年成为*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七星岩风景区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向有“岭南第一奇观”、“人间仙景”、“天然山水盘景”之美誉。千多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名人墨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文。“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委员长的诗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岩风景的诗情画意。 *年,七星岩风景区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装饰各种霓虹灯, 再造了一个“夜星湖”。

  早上8点多,我们就到达七星沿这个风景名胜区开始新一天的实*考察。进入大门,我们就看到,在路的左边是沙页岩形成的一些侵蚀丘陵,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我们向前走,大约到了一座招财佛像前时,面向佛像仰望,就可以明显的看到两边的地貌景观有很大的不同,左边马栏岗是砂页岩经风化后形成的低矮山丘,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高耸奇峰,由于两边岩性的不同,其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类型和稀疏程度也不同,马栏岗上的植物多草本,非常茂密,而右边山峰上生长的植物多为藤本或木本并很稀疏。

  很快的,我们走到了位于阿坡岩下面的双源洞的一个出入口。双源洞是七星沿风景区里面最长的一条静水地下河,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长270多米(据我查证,它长并不是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 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右图)

  在这里,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双源洞的形成原因。双源洞的水是来自地表水的下渗和地下水的供给,在溶洞发育初期,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节理面,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当空隙完全被水充满后,水就具有了承压性,溶蚀能力加强,随着空隙的扩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机械侵蚀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隙迅速扩大并合并,形成了地下河。在洞口的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两个断裂面交叉形成的X形断裂,这是岩溶发展得最好的地方:在X节理处,裂隙最大,因而这里水流动最快、最多,溶蚀力最强,侵蚀最厉害,因此两条溪水在这里汇合形成双源洞。据查,在历史上,双源洞的地下水是一条弯曲的河流,一直溯源到北岭山区。水的整个路线为:北岭山地来水——洪冲积扇——地下水出露与喀斯特水相汇合——进入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

  我们继续向前走,转过阿坡岩,到了一处名为奇观的钟乳石前,这是一个外露的石钟乳(左图),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看完石钟乳,我们向前走到了双源洞的另外一个出入口,在这里,地表水进入地下成为了盲谷。在洞口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白云石灰岩和白云岩具有的最典型特征――披麻状构造(右图),岩石表面好像是老阿婆的脸一样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皱纹”。在这里因为不是沿着岩石的走向,所以岩石的倾角大概有40到50度,如果是沿着岩石的走向看的话,岩石都是水*的(在阿坡岩的背面就是这样的)。在这里又可以看到岩石相互交叉的层面、节理(下图),这些地貌特征对岩溶的形成很有利。岩溶发育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是:①岩石必须是可溶的。从成分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碳酸岩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第二类是硫酸岩类岩石,如石膏,芒硝等;第三类是卤盐类岩石如食盐,钾岩等。 它们的溶解度依次增大。②岩石必须是透水的。就是说岩石必须有裂隙、节理等。③水具有侵蚀性。即水中含有大量的CO2,它溶于水后于水反应产生HCO3—,把CaCO3变为Ca(HCO3—)2溶于水。④水具有流动性。流动的水具有增加溶蚀力的作用,因为停滞的水,很快会使溶液达到饱和而失去溶蚀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了哪一个溶蚀就不发生了,岩溶也就无从发育了。如果这四个条件具备,随着时间的增长,溶洞也就会发育的越大。双源洞的岩性为石灰岩,而且又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空隙比较大,有利于水的渗透和流动,洞里面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主要水源使雨水,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水的侵蚀性。也正是由于双源洞的具备了这些条件,经过日积月累,终于发育成为七星沿里面最长的一个溶洞。

  看完了双源洞,我们原路返回到那座招财佛,从旁边的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左下图)。这也是符合课本里面有关的背斜成谷理论的。

  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一般发育于不可溶的沙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的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据我们的观察,这个落水洞比较大,由于其四周长满了植物,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从岗上望下去,一片绿荫,根本就看不到洞底,很难判断这个落水洞究竟有多深。

  接下来我们到了玉屏岩西面山脚观察断层和学*用罗盘量产状(岩石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这是一个右行*移的断层,玉屏岩和观音岩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观音岩向南东方向移动,玉屏岩向北西方向移动,从而形成一个左旋的断层,其断层面呈弯曲形,这也说明了断层面不仅仅是*直的事实,印证了课本上所说的。在两个断层的中间破碎带,由于很容易被风化侵蚀,形成的粘土透水性很差,日积月累蓄满雨水而成为湖。按照老师教我们的方法,我们判断了断层面的走向:微观上根据擦痕判断,用手摸断层面,若光滑则是沿其走向;纵观上根据断层的阶步,顺则是其走向。

  接着,我们还学*了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基本方法是先打开罗盘盖,让罗盘盖上的镜子中轴线前端对准远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线的后端指向观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针转动、静止至微动,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针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对所指地物的方位。

  下午1点左右,我们齐聚天柱岩脚下,准备登上这个七星沿风景区最高的喀斯特山峰。在山底下,我们听取了有关天柱岩的一些情况: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由于在地下,我们见不到,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已经停止了发育(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就开始登山了,在登山之前,下了一场阵雨,使到我们的登山考察更具有情趣。在大概25到30米左右的高度,我们见到了第一个溶洞,它属于第二层溶洞,但是它比较小,我们就没有进去看;再继续往上爬,到了50米高度左右,我们见到了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在接*洞口的地方已经被开发成为一个庙宇,我们只见到洞口进去5米左右的地方,在佛像的后面(不只5米的地方)由于光线太暗,我们无法看到这个洞究竟有多深,估计应该至少也有几十米深。在这个洞里,我们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我们在大约75米高的地方见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

  大约13:30的时候,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柱岩的最高点――摘星亭。从山顶眺望,七星沿风景区一览无余,青山绿水,奇峰异景,无不让人赞叹。整个七星沿地区的地形也尽收眼底(左图和下图):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原过渡到冲积*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

  接下来的时间是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几个同学到了龙岩洞参观。龙岩洞是七星沿石室洞中的一个著名水洞,其实就是一个第一层的溶洞,里面有关于溶洞地貌如石钟乳、石柱等各种景观都发育的特别好,如花似卉,类人似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这里由于长期受自由流水的溶蚀、侵蚀作用,所以洞顶*坦,某些地方形成向洞内凹入的槽状结构(原因在前两段有说明)。洞内充满水时冲击力很大,石柱等不易形成(但还是有的,就像我们触摸过的姻缘石),故洞口在洞上方,易为冷气积聚,形成清凉世界。让人惊奇的是,在乘船游洞登岸处有一个石鼓,一个工作人员用草*击拍它,竟然发出犹如古代战鼓的声音。大自然真是神工鬼斧!游完龙岩洞,我们又到了旁边的碧霞洞参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发育的非常好的落水洞(上图),这个落水洞现在已经不发育了,它的洞口是在山顶上,高大概有10几米,洞口比较小,但是到下面就逐渐变大,下面还发育了一些石笋,有一个还特别像一只抱着儿子的母猴,让人叹绝!

  第三天:

  第三天是实*的最后一天,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早上不到8点半,我们就到了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三榕峡考察河流峡谷地貌和背斜、断层和节理地貌类型。三榕峡为于西江的中下游,峡谷段河流狭窄,水流速度很快,水特别深,侵蚀能力也比较强。

  我们沿着公路从南往北走,在车上粗略的观察了三榕峡附*这个大背斜的南翼、核部和北翼,然后在背斜的北翼下车开始考察。我们所对的大山整个就是背斜北翼的一部分,该背斜发育于泥盆系底层,主要是沙页岩,页岩具有明显的岩理,节理发育(岩石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重力方向裂开的裂隙为节理。),与泥岩一样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在北翼这里,背斜向南倾斜,地表大部分为沉积岩多覆盖,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理和层理。在这里,老师为我们演*了怎样来用罗盘来测量岩层的倾向、倾角和走向,然后由我们自己实践,我粗略测出背斜北翼的岩层的倾角是向北南40度,层面倾向是北偏西30度,走向是40度。

  接着我们向南走来到一个采石场,这里就是背斜的核部了(右图)。由于背斜的核部受到两边的挤压,岩石支离破碎,抗风化能力很差,使得土壤层较厚,植被比起背斜的两边要茂密很多。而且这里岩层倾角*似水*(即倾角几乎为0),节理最发育,形成很多的X形节理,并且有一些节理面两面岩层有着显著的位移,形成了断层,甚至局部有些岩石受两边岩层的挤压,形成小型的褶皱。由于这里受挤压和顶部的张力,岩石容易破碎,故在这里采石比较容易,这也就是这里为什么会建有一个采石场而在背斜的两边没有采石场的缘故,但是这里生产的岩石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坚硬度不是很高,一般不适合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物的材料。在这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石英砂和粉砂岩,据我们所知,肇庆著名的端砚就是用本地产的很细的石英砂和粉砂岩制作的。

  考察完背斜的核部,我们就再往南走,没多久就到了背斜的北翼了。这里的岩层都是向南倾斜的,据我所测,这里的岩层倾角是向北48度。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一个发育特别好的X形节理,但是可能因为人工的破坏吧,有一个角已经掉了(如右图)。看完了背斜的北翼,我们就合影留念,实*也就告结束了。

  地质地貌发展史

  1。地质发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构造为地槽构造特征,这个时期的褶皱比较强烈。在距今5。7—5。0亿年的寒武纪时期,肇庆地区是个浅海地区,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积达1000—1500厚,这些堆积来自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奥陶纪时期发生的广东范围的郁南运动使奥陶纪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纪地层之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深度受地壳,气候等的影响而由深到浅,志留纪(S)后,距今4。0亿年,发生了著名的加里东运动,影响了整个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构造进入了准地台阶段,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2)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石炭纪时期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相继形成测水灰岩,煤系,壶天组灰岩。从二叠纪到三叠纪,仍然呈海陆相交互,为滨海沼泽环境。

  上三叠世到下侏罗世发生的印支运动使整个广东省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地。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在第三幕燕山运动时期,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至此,地质发育情况趋于稳定。

  2。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Q2)以前,由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长期侵蚀,溶蚀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蚀低山,南面为丘陵,中间形成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坡,羚羊峡。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流动带形成地下河。

  在中更新世时期的陆像环境,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这是根据第三,第四层水*溶洞之间的高度差值估算出来的)。由于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形成了水流下蚀,karst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首先的水*流动带抬升为干溶洞,成为垂直上升带。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洪冲击扇抬升为洪冲击阶地。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桂头群的角砾石(第二层溶洞堆积物)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冲击阶地。

  在晚更新世(Q3)时期,地壳大幅度抬升几十米。由于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中更新世的七星岩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溶洞。晚更新世抬升以后,从此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虽有局部的上升,实际冲积层厚度超过了正常冲积层厚度。

  至距今两万年,即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蚀,有利于河流阶地发育;(2)海*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广东大陆下降,第一级和路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第一级半埋藏阶地。这一时期地壳表面以风化侵蚀为主,颗粒小,呈红色,剧烈风化。

  结束语:

  三天的实*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都意犹未尽,期望着实*能够再长一点,我们可以学到多一点的野外实*知识。通过这三天的实*,尽管不是很长,但是我们却学到了很多过去课本上讲的但是不是很好理解的东西,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提高了我们野外实*、考察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和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期待着下次实*的到来。

  实*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实*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矗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报告。

  (二)实*内容及要求

  实*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中必须学*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

  实*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矗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报告。

  (二)实*内容及要求

  实*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中必须学*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2.观察认识内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峰山滴水岩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寒武系变质岩、震旦系混合岩的岩石特征,初步掌握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的因素;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黑云母花岗岩)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的穿插关系,了解岩浆侵入作用的机制;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以及接触带附*岩体结晶颗粒的变化,地层受热接触变质作用产生的角岩化、斑点化现象;初步掌握断层的识别描述方法,学*断层素描图的绘制。

  (2) xx峰山电视台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石英脉、煌斑岩脉的穿插关系;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及花岗岩的粒度变化,分析峰顶处的变质岩(残余顶盖)的形成机制;观察认识花岗岩中的“x”次生节理,学会节理的产状测量与记录。

  (3)赣县江口木材厂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燕山晚期玄武岩的岩性特征及产出状态,初步掌握岩浆喷出作用及喷出岩的野外鉴定特征。学*断层特征的判别与产状测量。

  (4) xx市蛤湖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笔架山岩体(花岗斑岩)的岩性特征及中细粒花岗岩脉的穿插关系;通过参观莹石矿,了解气水-热液成矿作用的机制,初步掌握莹石矿的鉴定特征及形成条件。

  3. 编写地质实*报告三天

  第一部分 前言:实*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地点等;

  第二部分 实*路线中主要地质特征:按照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的顺序进行概括性地总结;

  第三部分 几种地质现象的认识与探讨:选择地质实*路线中最有兴趣、感想最深的两种以上地质现象,对其作用方式、形成过程、产物及特征作较深刻、有见地的分析与探讨。

  第四部分 结束语:通过实*的收获、体会及建议。

  地质实*报告要求实事求是、逻辑清楚、言简意骇、图文并茂。

  5.通过实*,要求对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学会用手持gps定点。

  (2)能掌握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构造面)的产状。

  (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矿物、岩石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4)学会绘制地质信手剖面图,学会绘制地质现象示意图、素描图。

  (5)基本掌握地质观察点的记录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编写地质路线小结。

  (6)初步学*标本采集的一般方法和有关知识。

  (7)学*编写地质实*报告。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为了巩固《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2004年7月9—11日,我们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02级150名同学在高全洲老师、刘祖发老师和杨清书老师的带领下到肇庆市七星沿地区进行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而且我们目前专业知识的匮乏、能力的有限,确实很难对肇庆七星沿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有很透彻的认识,但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等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地势由北部、东北部渐次向中部和东南部倾斜,具有山地、丘陵、*原、湖泊等多种地貌。市区背靠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北部为北岭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中部为河谷冲积*原,东西两端重峦叠峰紧锁江流,形成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境内孤丘台地疏落散布,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形成五湖、六岗、七峰、八洞的独特自然景观,成为驰名中外的七星岩风景区。正因为肇庆独特的地质地貌风光,它才成为我们实*的首选之地。

  本次实*从7月9日开始,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路经中山,江门、高要等市,并在途中的西江大桥到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然后才到肇庆党校。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后是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地貌。10日主要是在七星岩风景区对其地质地貌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具体路线如下:

  7月9日:告别中大珠海校区——西江大桥——卸媒码头(上南岸)——肇庆党校——北岭山南——东岗村附*。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滑坡和二三级阶地地貌。

  7月10日:肇庆党校——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阆风岩,玉屏岩,观音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婆岩。这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水*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7月11日:上午:肇庆党校——三榕峡(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采石场。此次目的是观察断层及其层理结构。下午实*结束,返回中大珠海校区。

  我们这次考察的地区常见的七种地貌类型分别如下:

  1) 侵蚀低山。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北岭山脉;

  2) 侵蚀丘陵。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西江南岸的丘陵和山地;

  3) 侵蚀台地。其相对高度在10m以上,坡度和缓,一般15度,主要是指位于侵蚀低山和侵蚀丘陵之间的低矮的高地;

  4) 洪积阶地和冲洪积扇。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麓;

  5) 河流阶地。主要是指沿岸二级、三级河流阶地;

  6) 冲积*原。主要是指西江沿岸的河漫滩和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

  7) 喀斯特丘陵。岩性为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主要是指七星岩等喀斯特石峰。

  实*内容:

  7月9日早上7点,我们从中大珠海校区乘车出发。沿路可以看到公路有很多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而正是由于肇庆的基岩出露状况比较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的基地。

  整体上来看,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原,肇庆七星岩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这个*原上。我们三天考察的地貌类型按顺序大概如下:滑坡与阶地,冲洪扇与洪积*原,充填构造,喀斯特丘陵与溶洞,落水洞,背斜与断层。下面我就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第一天:

  我们从珠海出发乘车经过江门、新会、高要,在开往肇庆党校的途中顺道考察了西江大桥南岸东侧的卸煤码头(上南岸),这是一个半埋藏阶地。

  上南岸是一个潜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没有再次滑坡的趋势和迹象。滑坡是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它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据老师介绍,该地在2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滑坡,现仍可以看到当年的滑坡壁(上图山坡凹处),滑坡体由于采山取石和植树造林等原因已经看不出。1983年12月16日上午约9时至11时该地发生一般规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发时该处卸煤码头上有四个民工在小屋内睡觉,后来只有一人逃脱。据首先发现滑坡的当地民工讲,滑动是首先从下面开始的,后来才看到上部滑动,由此可分析判断此滑坡属牵引式或称拖带式滑坡,广东地区的滑坡多是这种小型滑坡。

  根据老师的分析介绍,我们知道了造成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①该地处于西江凹岸,终年被流水冲刷而造成岸壁不稳定;

  ②滑坡的上部阶地上有一个水塘(现在已经填*),并且有地下渗透带,水塘中的水以地下水的形式与江水互渗,使中间土体遭到破坏,土质疏松,有些地方甚至被掏空;

  ③滑体主要是花岗岩的风化壳,为第四纪的松散堆积物,很不稳定;

  ④滑坡上的码头堆积了大量的煤,负荷太重,其重力对滑坡的发生是一个间接的推动力;

  ⑤整个肇庆地区的粘土含量普遍较高,滑坡发生的前天当地下了一场大雨,粘土的膨胀系数大,雨水对其影响很大,造成土质松软,从而引发了这次滑坡。

  此滑坡范围宽134米,10多米厚,滑动后形成5个阶梯,滑坡体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所以没有造成西江淤塞。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又考察了阶地,据资料介绍,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或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1)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如鉴江信宜、漠阳江春湾、北江韶关,是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2)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堆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原,如肇庆市西江与七星岩之间的地貌即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3)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渐被全新统覆盖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1]

  据老师介绍,我们现在所走的公路和卸煤码头就是建在第一级阶地上(左图)。看完第一级阶地之后,我们就爬上公路旁的小山去观察第二和第三级阶地。第二级阶地分布在上南岸码头公路旁的小山咀,高度大约为10米,在这里可以找到磨圆度较好的鹅卵石。为什么阶地会跑到山上来呢?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下图左),岩性复杂且较脆,风化程度较大,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也显示了该二级阶地是西江干流经远距离搬运形成的。第三级阶地位于西江大桥南桥头东侧的自来水厂高地,高度大约为15至16米,这里地势比较*坦,岩石年代更为久远,鹅卵石风化程度更深,质地松化,一踩即碎(下图右),不过现在由于人工作用,很多被水泥盖住,已经很难找到地面证据——鹅卵石。

  通过我们的观察,结合老师的分析,得出此处阶地鹅卵石的几个特点:(1)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2)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3)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

  该地阶地示意图如下:

  肇庆市西江河谷地貌横剖面图[1]

  下午,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首先到了东岗村附*的北领山地考察,这里是洪积扇和冲积*原的过渡地带。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2]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这些地貌的形成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由北领山地冲积而形成的,另外一种是由西江的冲积而形成的。根据我们的观察(右图),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大多为砾石,粒径较大,较疏松,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话,那么这里的岩型应该会比较复杂(这是因为冲积物复杂),颗粒一般是为圆形的,磨圆度较好,没有棱角,质地也会比较硬,而且纵观整个地貌类型,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冲积*原,那么宽度应该很大(比冲洪积扇大的多),但是此地的扇形宽度并不是很大。故我们判断,这应该是由北领冲积而形成的洪积扇。

  从而我们也就可以知道,我们所走的公路、广茂铁路以及它们两边的建筑物、还有我们住的肇庆党校都是建在洪积扇上的。因为洪积扇是经过很上的时间堆积而成的,坡度比较*坦(这里只有3到5度),在上面建一些东西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岩石不是很硬,地基不是很好,所以不宜建高层的建筑,这也是我们在路旁都没有见到高层建筑物的原因。

  下午四点,我们到了另外一个点——在石牌村北面的公路边观察洪积扇的中部剖面。这里刚好是有人搞建筑,对洪积扇的中部进行了横切,从而使我们能够清楚的观察洪积扇的内部结构(下图)。我们所观察的这个洪积扇剖面有六、七米高,据老师的介绍,这些岩层组成是第四纪时代的岩石,北领的岩石主要是泥盘系的砂岩滚下来再堆积成第四纪岩层的。据我们观察,裸露在外面的红色岩石是砂岩,由长石、石英组成,风化后很容易敲碎,因带有Fe而呈红色;沉积物颗粒有大有小,有一定的磨圆度,总体上来看,岩石自上而下,从扇顶到扇缘,依次是由粗到细的砂岩,符合老师所说的“一般情况下,洪积扇底部的沉积物粒径较大”的规律。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充填结构(又称透镜体,左图凹处),充填结构就是洪积扇停止生长,被大水冲出大沟,以后洪水又挟带物质填上而成为的一种地貌现象。充填结构里面的东西因为是后来填上去的,故其物质组成跟周围的岩石有很大的差别,成分比较复杂多样。

  第二天:

  旅游胜地七星沿坐落在城区中心,背靠北岭山脉,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岩的来历传说很多,有说七星岩的七座山峰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七块灵石;有说是天上七仙女羡慕人间、独爱肇庆而下凡不归等等。七星岩于1982年成为*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七星岩风景区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向有“岭南第一奇观”、“人间仙景”、“天然山水盘景”之美誉。千多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名人墨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文。“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委员长的诗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岩风景的诗情画意。 *年,七星岩风景区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装饰各种霓虹灯, 再造了一个“夜星湖”。

  早上8点多,我们就到达七星沿这个风景名胜区开始新一天的实*考察。进入大门,我们就看到,在路的左边是沙页岩形成的一些侵蚀丘陵,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我们向前走,大约到了一座招财佛像前时,面向佛像仰望,就可以明显的看到两边的地貌景观有很大的不同,左边马栏岗是砂页岩经风化后形成的低矮山丘,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高耸奇峰,由于两边岩性的不同,其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类型和稀疏程度也不同,马栏岗上的植物多草本,非常茂密,而右边山峰上生长的植物多为藤本或木本并很稀疏。

  很快的,我们走到了位于阿坡岩下面的双源洞的一个出入口。双源洞是七星沿风景区里面最长的一条静水地下河,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长270多米(据我查证,它长并不是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 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右图)

  在这里,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双源洞的形成原因。双源洞的水是来自地表水的下渗和地下水的供给,在溶洞发育初期,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节理面,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当空隙完全被水充满后,水就具有了承压性,溶蚀能力加强,随着空隙的扩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机械侵蚀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隙迅速扩大并合并,形成了地下河。在洞口的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两个断裂面交叉形成的X形断裂,这是岩溶发展得最好的地方:在X节理处,裂隙最大,因而这里水流动最快、最多,溶蚀力最强,侵蚀最厉害,因此两条溪水在这里汇合形成双源洞。据查,在历史上,双源洞的地下水是一条弯曲的河流,一直溯源到北岭山区。水的整个路线为:北岭山地来水——洪冲积扇——地下水出露与喀斯特水相汇合——进入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

  我们继续向前走,转过阿坡岩,到了一处名为奇观的钟乳石前,这是一个外露的石钟乳(左图),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看完石钟乳,我们向前走到了双源洞的另外一个出入口,在这里,地表水进入地下成为了盲谷。在洞口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白云石灰岩和白云岩具有的最典型特征――披麻状构造(右图),岩石表面好像是老阿婆的脸一样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皱纹”。在这里因为不是沿着岩石的走向,所以岩石的倾角大概有40到50度,如果是沿着岩石的走向看的话,岩石都是水*的(在阿坡岩的背面就是这样的)。在这里又可以看到岩石相互交叉的层面、节理(下图),这些地貌特征对岩溶的形成很有利。岩溶发育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是:①岩石必须是可溶的。从成分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碳酸岩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第二类是硫酸岩类岩石,如石膏,芒硝等;第三类是卤盐类岩石如食盐,钾岩等。 它们的溶解度依次增大。②岩石必须是透水的。就是说岩石必须有裂隙、节理等。③水具有侵蚀性。即水中含有大量的CO2,它溶于水后于水反应产生HCO3—,把CaCO3变为Ca(HCO3—)2溶于水。④水具有流动性。流动的水具有增加溶蚀力的作用,因为停滞的水,很快会使溶液达到饱和而失去溶蚀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了哪一个溶蚀就不发生了,岩溶也就无从发育了。如果这四个条件具备,随着时间的增长,溶洞也就会发育的越大。双源洞的岩性为石灰岩,而且又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空隙比较大,有利于水的渗透和流动,洞里面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主要水源使雨水,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水的侵蚀性。也正是由于双源洞的具备了这些条件,经过日积月累,终于发育成为七星沿里面最长的一个溶洞。

  看完了双源洞,我们原路返回到那座招财佛,从旁边的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左下图)。这也是符合课本里面有关的背斜成谷理论的。

  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一般发育于不可溶的沙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的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据我们的观察,这个落水洞比较大,由于其四周长满了植物,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从岗上望下去,一片绿荫,根本就看不到洞底,很难判断这个落水洞究竟有多深。

  接下来我们到了玉屏岩西面山脚观察断层和学*用罗盘量产状(岩石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这是一个右行*移的断层,玉屏岩和观音岩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观音岩向南东方向移动,玉屏岩向北西方向移动,从而形成一个左旋的断层,其断层面呈弯曲形,这也说明了断层面不仅仅是*直的事实,印证了课本上所说的。在两个断层的中间破碎带,由于很容易被风化侵蚀,形成的粘土透水性很差,日积月累蓄满雨水而成为湖。按照老师教我们的方法,我们判断了断层面的走向:微观上根据擦痕判断,用手摸断层面,若光滑则是沿其走向;纵观上根据断层的阶步,顺则是其走向。

  接着,我们还学*了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基本方法是先打开罗盘盖,让罗盘盖上的镜子中轴线前端对准远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线的后端指向观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针转动、静止至微动,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针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对所指地物的方位。

  下午1点左右,我们齐聚天柱岩脚下,准备登上这个七星沿风景区最高的喀斯特山峰。在山底下,我们听取了有关天柱岩的一些情况: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由于在地下,我们见不到,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已经停止了发育(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就开始登山了,在登山之前,下了一场阵雨,使到我们的登山考察更具有情趣。在大概25到30米左右的高度,我们见到了第一个溶洞,它属于第二层溶洞,但是它比较小,我们就没有进去看;再继续往上爬,到了50米高度左右,我们见到了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在接*洞口的地方已经被开发成为一个庙宇,我们只见到洞口进去5米左右的地方,在佛像的后面(不只5米的地方)由于光线太暗,我们无法看到这个洞究竟有多深,估计应该至少也有几十米深。在这个洞里,我们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我们在大约75米高的地方见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

  大约13:30的时候,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柱岩的最高点――摘星亭。从山顶眺望,七星沿风景区一览无余,青山绿水,奇峰异景,无不让人赞叹。整个七星沿地区的地形也尽收眼底(左图和下图):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原过渡到冲积*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

  接下来的时间是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几个同学到了龙岩洞参观。龙岩洞是七星沿石室洞中的一个著名水洞,其实就是一个第一层的溶洞,里面有关于溶洞地貌如石钟乳、石柱等各种景观都发育的特别好,如花似卉,类人似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这里由于长期受自由流水的溶蚀、侵蚀作用,所以洞顶*坦,某些地方形成向洞内凹入的槽状结构(原因在前两段有说明)。洞内充满水时冲击力很大,石柱等不易形成(但还是有的,就像我们触摸过的姻缘石),故洞口在洞上方,易为冷气积聚,形成清凉世界。让人惊奇的是,在乘船游洞登岸处有一个石鼓,一个工作人员用草*击拍它,竟然发出犹如古代战鼓的声音。大自然真是神工鬼斧!游完龙岩洞,我们又到了旁边的碧霞洞参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发育的非常好的落水洞(上图),这个落水洞现在已经不发育了,它的洞口是在山顶上,高大概有10几米,洞口比较小,但是到下面就逐渐变大,下面还发育了一些石笋,有一个还特别像一只抱着儿子的母猴,让人叹绝!

  第三天:

  第三天是实*的最后一天,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早上不到8点半,我们就到了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三榕峡考察河流峡谷地貌和背斜、断层和节理地貌类型。三榕峡为于西江的中下游,峡谷段河流狭窄,水流速度很快,水特别深,侵蚀能力也比较强。

  我们沿着公路从南往北走,在车上粗略的观察了三榕峡附*这个大背斜的南翼、核部和北翼,然后在背斜的北翼下车开始考察。我们所对的大山整个就是背斜北翼的一部分,该背斜发育于泥盆系底层,主要是沙页岩,页岩具有明显的岩理,节理发育(岩石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重力方向裂开的裂隙为节理。),与泥岩一样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在北翼这里,背斜向南倾斜,地表大部分为沉积岩多覆盖,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理和层理。在这里,老师为我们演*了怎样来用罗盘来测量岩层的倾向、倾角和走向,然后由我们自己实践,我粗略测出背斜北翼的岩层的倾角是向北南40度,层面倾向是北偏西30度,走向是40度。

  接着我们向南走来到一个采石场,这里就是背斜的核部了(右图)。由于背斜的核部受到两边的挤压,岩石支离破碎,抗风化能力很差,使得土壤层较厚,植被比起背斜的两边要茂密很多。而且这里岩层倾角*似水*(即倾角几乎为0),节理最发育,形成很多的X形节理,并且有一些节理面两面岩层有着显著的位移,形成了断层,甚至局部有些岩石受两边岩层的挤压,形成小型的褶皱。由于这里受挤压和顶部的张力,岩石容易破碎,故在这里采石比较容易,这也就是这里为什么会建有一个采石场而在背斜的两边没有采石场的缘故,但是这里生产的岩石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坚硬度不是很高,一般不适合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物的材料。在这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石英砂和粉砂岩,据我们所知,肇庆著名的端砚就是用本地产的很细的石英砂和粉砂岩制作的。

  考察完背斜的核部,我们就再往南走,没多久就到了背斜的北翼了。这里的岩层都是向南倾斜的,据我所测,这里的岩层倾角是向北48度。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一个发育特别好的X形节理,但是可能因为人工的破坏吧,有一个角已经掉了(如右图)。看完了背斜的北翼,我们就合影留念,实*也就告结束了。

  地质地貌发展史

  1。地质发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构造为地槽构造特征,这个时期的褶皱比较强烈。在距今5。7—5。0亿年的寒武纪时期,肇庆地区是个浅海地区,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积达1000—1500厚,这些堆积来自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奥陶纪时期发生的广东范围的郁南运动使奥陶纪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纪地层之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深度受地壳,气候等的影响而由深到浅,志留纪(S)后,距今4。0亿年,发生了著名的加里东运动,影响了整个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构造进入了准地台阶段,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2)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石炭纪时期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相继形成测水灰岩,煤系,壶天组灰岩。从二叠纪到三叠纪,仍然呈海陆相交互,为滨海沼泽环境。

  上三叠世到下侏罗世发生的印支运动使整个广东省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地。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在第三幕燕山运动时期,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至此,地质发育情况趋于稳定。

  2。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Q2)以前,由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长期侵蚀,溶蚀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蚀低山,南面为丘陵,中间形成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坡,羚羊峡。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流动带形成地下河。

  在中更新世时期的陆像环境,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这是根据第三,第四层水*溶洞之间的高度差值估算出来的)。由于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形成了水流下蚀,karst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首先的水*流动带抬升为干溶洞,成为垂直上升带。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洪冲击扇抬升为洪冲击阶地。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桂头群的角砾石(第二层溶洞堆积物)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冲击阶地。

  在晚更新世(Q3)时期,地壳大幅度抬升几十米。由于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中更新世的七星岩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溶洞。晚更新世抬升以后,从此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虽有局部的上升,实际冲积层厚度超过了正常冲积层厚度。

  至距今两万年,即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蚀,有利于河流阶地发育;(2)海*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广东大陆下降,第一级和路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第一级半埋藏阶地。这一时期地壳表面以风化侵蚀为主,颗粒小,呈红色,剧烈风化。

  结束语:

  三天的实*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都意犹未尽,期望着实*能够再长一点,我们可以学到多一点的野外实*知识。通过这三天的实*,尽管不是很长,但是我们却学到了很多过去课本上讲的但是不是很好理解的东西,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提高了我们野外实*、考察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和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期待着下次实*的到来。

  一、实*概况

  1、实*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环节。通过此次实*,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概况

  实*地点:xx自然保护区

  xx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xx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实*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xx级

  实*时间:20xx—12—31

  二、实*内容

  1、xx自然保护区概况

  xx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xx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xx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6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xx地质地貌概况

  xx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xx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xx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xx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xx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xx自然保护区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xx、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的*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xx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xx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xx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内容

  xx硅化木

  我们的站就是xx极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xx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xx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xx石林

  xx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xx石林”。

  据专家考证,xx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xx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xx石林规模比南京*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xx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xx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沉积构造

  在xx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

  接触变质岩。

  xx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兼有漫滩相或局部浅湖相的细碎屑沉积。区域沉积岩之沉积构造特征,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随处可见。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场中沿坑壁可观察到极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泄水构造、抱卷层理、大型交错层理等。另在xx东坡还可以同时见到向上变细和向上变粗两种沉积层序。测量岩层产状可以断定,xx地区当年有一古水流,方向为自北向南。各种沉积构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遍布于山林之间,给旅游、地质教学提供了一处理想场所。

  接触变质带

  由于岩浆的入侵及对围岩的烘烤诸因素,在接触带部位沉积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变质作用。在xx极顶东麓可见紫色、灰色粉砂岩及细砂岩发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岩,以及沉岩体边缘不规则分布的黑色角岩。在火山岩中也可见到砂砾岩捕虏体。长达几百米的接触变质岩,将火山岩与沉积岩截然分开,宛如一条“黑色长龙”,极其壮观,具有非常高的观赏及科研价值。

  其他

  xx是即墨西部*原地区的一座孤山,且范围较小,故形不成其独立的气候特征,它与城区及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状况无大的差异。由于xx地区地势较高,水资源相对贫乏,其主要水源为天然降水。

  xx因受地貌、岩性之影响,土壤类型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为山体土壤和山周土壤两种类型。

  xx的山体植被由于地形及土壤状况,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种类型。

  xx的的自然资源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矿产资源及植被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的极其珍贵,闻名于全国乃至于全球有的非常丰富,蕴藏于整个xx区域中。

  xx山体间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侧柏、水杉、刺槐、合欢、火炬、拓树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统计,它的综合面积可达3000余亩,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尽管这些各类林木尚在幼年时朋,但它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三、实*心得

  此次教学实*我们在实*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的安排,达到了实*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操作能力。实*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我们不但欣赏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能力。在野外实*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xx的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xx自然保护区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一、实*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为今后学*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有:

  1、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2、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

  3、野外地貌素描的练*

  4、学会野外实*报告的编写

  二、实*区地理概况

  实*基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整体构造为一复向斜,东翼宽浅,西翼较陡。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推断层。可根据统一岩层的高度对比来判断断层的类型。该地区的地貌类型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个柳江盆地是个不对称的复向斜,褶曲核部新,两翼老,为向斜,西翼东倾,动翼西倾;且西翼窄,东翼宽,即西翼倾角大,东翼倾角小,两翼不对称,且西翼上有多个小背斜。综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个两翼不对称的复向斜。

  实*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最底气温—21。5摄氏度(1959。1。1),最高气温39。9摄氏度(1961。6。10),年*均气温11。3摄氏度。暑期(6—9月)气温高于30摄氏度的天数仅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间,多集中在7—8月份,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季节。

  该区工农业并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山坡多种果树,尤以桃树较多,盛产蜜桃。矿产以煤,耐火粘土为主。其中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局部为劣质煤。柳江煤矿为区内最大工矿企业,年产60万吨。其次是北山发电厂,主要满足秦皇岛市工业和居民用电。此外,水泥厂,建材厂在盆地内星罗棋布。

  盆地内起伏小,河流广布,地处山海关与秦皇岛之间,陆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另有铁路纵贯其间。

  三、地貌营力

  a)内营力

  内营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等所产生的作用力。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不但可以改变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同时还可以改变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比如造山运动,板块运动等。

  b)外营力

  外营力是指主要由太阳能、重力能及生物活动产生的作用力。它们常常是通过水、冰、大气和生物等介质的运动推动地表物质发生位移,从而改变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冻融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各种外力作用又都可以划分为剥蚀和堆积两种基本形式。主要由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剥蚀地貌,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称堆积地貌。剥蚀、堆积与内力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升的地区一般形成剥蚀地貌,在构造下沉的地区则形成堆积地貌。随着构造升降的变化,剥蚀地貌可以转化为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也可以转化为剥蚀地貌。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种多样的地貌营力下形成的。本区地壳活动频繁,多次地壳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内的多个沉积和沉积间断,以及周围火山及地震活动,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柳江盆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大体轮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风、水、太阳能、生物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地貌形态。通过风化、流水、岩溶、冻融、风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任何一个地区的地貌,都不是单纯地由外力作用或单纯地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尽管在某个地区和某个时期,内外营力可能是不*衡的,但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两种营力总是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认为,地球表面大的起伏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奠定的,外力主要是刻削这些大型起伏,造成更复杂的形态,并最终趋于将地表夷*。许多地貌学家认为,就整个地球表面说来,内营力与外营力的地貌作用在数量上具有同等的意义。地貌营力的作用与地表组成物质(包括地质构造与岩石性质)也有密切的关系。正由于此,现代地貌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地貌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实*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一、实*概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配合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使同学们对所学地质地貌学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20xx年7月13日,我们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01级的同学在高老师和刘老师的带领下,到全国首批旅游城市之一的肇庆七星岩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我们的地质地貌知识也相当有限,但是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和刘老师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验证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本次实*从7月13日开始,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途经中山,江门等市,中午到达高要市,实*考察正式开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再经西江大桥抵达肇庆市,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后是到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冲积*原与洪积扇之间的过渡地貌。14日考察重点在七星岩风景区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

  二、实*内容

  7月13日早上,我们乘车出发,所经过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着珠江三角洲的边缘开辟的。南方多丘陵,沿着三角洲冲积*原的边缘建设公路难度一般都较低。公路两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而正是由于肇庆的基岩出露状况比较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的基地。

  整体上来看,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原,肇庆七星岩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这个*原上。下面我们就三天实*所考察的地貌类型来分类来说明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1.滑坡与侵蚀阶地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坡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1]

  7月13日早上我们从珠海出发,首先到达的第一个实*地点是处于西江南岸西江大桥东侧的一个小卸煤码头,也称上南岸,属于半埋藏阶地。

  上南岸是一个潜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没有再次滑坡的趋势和迹象。该地区在2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约9时至11时该地发生一般性规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2]事发时该处卸煤码头上有四个民工在小屋内睡觉,后来只有一人逃脱。据讲,滑动是首先从下面开始的,后来才看到上部滑动,由此可分析判断此滑坡属牵引式或称拖带式滑坡,广东地区的滑坡多是这种小型滑坡。

  此滑坡范围在130m—140m内,滑动后滑坡体伸入西江,由于规模较小,所以没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该地处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蚀使土石坊减少,导致不稳定。

  (2)滑坡体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现已填*),与山体旁的西江距离不远,水的下渗对滑坡体的滑动起了润滑作用。

  (3)该地原本的卸煤码头比较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体的负荷,促进滑坡的产生。

  (4)滑坡体由第四纪粘土组成,是松散的堆积物,容易产生滑动。

  该滑坡滑动后形成了4-5个滑坡阶地。如今的滑坡体由于采山造石和植树造林等原因已经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然可见。

  2.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是洪水不能淹没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态阶地。这里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须有残留冲积物,如果河流谷坡仅有阶梯状的岩石坡面,可称之台地或古剥蚀夷*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1]

  肇庆市西江河谷地貌横剖面图[3]

  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或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

  (1)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如鉴江信宜、漠阳江春湾、北江韶关,是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

  (2)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堆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原,如肇庆市西江与七星岩之间的地貌即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

  (3)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渐被全新统覆盖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3]

  上文所说的滑坡历时一个多小时,形成四五个台阶。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级阶地,朝上是三级阶地。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判断。

  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曾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使河漫滩抬升,形成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动的,河流是下切的,*是抬升的`。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

  该地的三级阶地高50米,地势*坦,鹅卵石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但现被水泥盖住了。由于鹅卵石形成的致密隔水层比较坚实,现此处建有一供水站。

  通过观察,得出此处阶地鹅卵石的几个特点:

  (1)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

  (2)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

  (3)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

  因此,要确定各级阶地可根据以上三个特点,通过找砾石,观察岩性,风化程度,磨圆度等方面来确认。

  3.洪冲积阶地和洪积扇

  肇庆市西江和北岭间有洪积扇地貌。13日下午15:30我们来到了该洪积扇所在的耀辉园艺场,这里和我们所住的党校都是建在北岭的洪积扇上的,地上原积的土都是来自洪积扇的,广茂铁路的肇庆市北端部分也是修在洪积扇上。从来的路上我们也看到不少依山而建的度假别墅,洪积扇是经过很长时间堆积而成的,坡度相对比较*坦,在上面搞建筑是可行的。我们观察到眼前的洪积扇剖面有五六米高,岩层组成是第四纪时代的岩石,北岭的岩石主要是泥盘系的砂岩滚下来再堆积成第四纪岩层的。裸露在外的红色岩石是砂岩,由长石、石英组成,风化后易敲碎,在大气中变质后变黄生成Fe2O3。岩石特征自上而下,从扇顶到扇缘,依次是由粗到细的砂岩。

  接着,我们来到东岗村一洪积扇和冲积*原的过渡地带进行考察。肇庆市北部是北岭山脉,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进,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市的南端流过,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构成基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原的过渡。

  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1]

  过渡地带的地面有很多白色的泥土,踩上去比较柔软。过渡地带的物质组成基本是粘土物质,既有冲积物又有洪积物,岩性复杂。冲积*原和洪积扇共有的特点是前缘较薄,地下水较浅,物质较细。两者的区别是:

  (1)冲积*原是远距离搬运所致,而洪积扇是*距离搬运所致。如我们所考察的过渡地带中的冲积物就是从西江中上游远距离搬运来的。

  (2)结构成分上,冲积*原的砾石成分可以是任何岩石,而洪积扇由砂岩组成。

  (3)结构上,冲积物的颗粒磨岩度好,而洪积物的颗粒磨岩度差,并呈红色。

  4.喀斯特丘陵和洞穴

  旅游胜地七星岩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岩的七个秀丽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这七座岩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后的两翼形成的山岩,称为残峰。这里各级溶洞发育良好。溶洞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节理面、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当孔隙完全被水充满后,水就有了承压性,溶蚀能力加强。随着空隙的扩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机械侵蚀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蚀迅速扩大并合并,形成地下河。

  7月14日早上8点多,我们到达七星岩开始新一天的实*。步入七星岩风景区,一路向前走,路的左边是砂质岩形成的侵蚀丘陵,路的右边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途经一招财佛石像前,抬头仰望,只见招财佛后面的山岩是一分界处,左边是砂页岩,右边是石灰岩,两边的植被也有所不同。

  接着我们来到位于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

  岩溶发育须具备的条件是:(1)岩石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2)岩石的透水性好。岩石的透水性影响着水向地下渗流,关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进行。岩石裂隙越发育,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3)地下水须具有侵蚀性,例如要具有CO2,能形成HCO3-。(4)地下水必须是流动的,否则HCO3-饱和后不再形成。由以上条件形成溶洞,时间越长,溶洞越大。双源洞具备以上条件,其岩性为石灰岩,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

  我们继续向前走,据老师介绍,此处的喀斯特溶洞在60年代作为军事用地,小的用作防空洞,大的用作军用机场。

  转过禾原岩我们来到一题为“奇观”的钟乳石前,钟乳石就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由二氧化碳溢出而形成。

  双源洞还有另一个出口,北岭流过来的河流流进溶洞,形成断头河。溶洞水冬暖夏凉(地下水20米恒温),地表水与此汇集到落水洞。

  离开双源洞后,我们登上马栏岗,该处是一个石灰岩侵蚀坍塌后形成的大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落水洞发育于不可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判断落水洞有多深。由于很难深入落水洞去考察,所以我们无法得知雨水落入洞后,是沿什么路径流动的。

  在玉屏岩西面山脚,我们考察了玉屏岩和七星岩之间的断层面。这是一个右行*锥*移断层,玉屏岩本与观音岩相连,后来观音岩向南东移动,玉屏岩向北西移动,从而形成一左旋断层。中间破碎带易被风化侵蚀,形成的粘土不透水,从而蓄水成湖。观察此断层面走向的方法是:微观上根据擦痕判断:用手摸断层面,若光滑则是沿其走向。综观上根据断层阶步,顺则是其走向。

  接着,我们还学*了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基本原理是先打开罗盘盖,让罗盘盖上的镜子中轴线前端对准远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线的后端指向观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针转动、静止至微动,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针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对所指地物的方位。

  当天13:15我们来到高108米的天柱岩脚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而成山脉。13:30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顶眺望,北岭山脉自北向南过渡,北面有别墅建在洪积扇上。地形分布是:山前由倾斜*原过渡到冲积*原;向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七个喀斯特丘陵,石上的坑洼是由雨点的机械侵蚀和雨点的侵蚀造成的。

  5.皱褶和断层

  7月15日早上8:30,我们到达正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三榕峡。峡谷段处在西江中游,峡谷段河流狭窄,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我们所在考察的地点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岭山脉的延伸,岩性是砂页岩。背斜的轴部往往是比较低洼的地区。该背斜发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主要是砂页岩,页岩具有岩理,与泥岩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整个背斜朝北倾斜。

  三榕峡这一段的岩层倾向整体上朝北倾斜,目视倾角大约为30度。我们朝南走,找到一处岩层表面比较*滑的地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使用罗盘来测量岩层的倾向、倾角和走向。由于岩层倾角与走向相互垂直,所以一般只需要测量岩层的倾角,然后加上或减去90度就可得出其走向了。

  9:40我们继续向另一个考察地进发,9:45到达了一个采石场。此时我们基本到了背斜的轴部,岩层倾角*似水*,有一点往南倾斜,此处岩石易破碎,节理最发育,人工采石时,不需要花太大的人力、物力,当然,这里生产的岩石也有一个缺点——坚硬度不高,一般不适合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物的用材。

  从采石场再往南走就是北岭的背斜南翼,岩层往南倾斜。至此,我们基本观察完北岭山脉的背斜。再往南走时,我们发现发育于泥盆系的岩层突然消失,从我们手上的地质地貌剖面图,可以看到北岭山脉上标有一个大断层,该处断掉从泥盆系到第四系6个系的地层形成断层。然后我们就在采石场观察和拣石头标本。我们发现有不少石英砂、粉砂岩,而肇庆著名的端砚就是用很细的石英砂和粉砂岩制作的。

  中午时分,我们乘车回到党校。党校的公路也是修在洪积扇上,我们途中下车选择两个点用罗盘测量了倾角,大约为4、5度,越往上角度越大。

  三、地质地貌发展史

  1.地质发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构造为地槽构造特征,这个时期的褶皱比较强烈。在距今5.7-5.0亿年的寒武纪时期,肇庆地区是个浅海地区,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积达1000-1500m厚,这些堆积来自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到奥陶纪(O)时期,发生了广东范围的郁南运动使奥陶纪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纪地层之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深度受地壳、气候等的影响而由深变浅。志留纪(S)后,距今4.0亿年,发生了著名的加里东运动,影响整个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构造进入了准地台阶段,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1)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头群的不整合地层。到了距今3.4—2.8亿年的石炭纪时期(C),整个肇庆地区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初期气候温暖,贝壳类生物繁殖很快,由于海水碳酸钙浓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淀,石磴子灰岩(C1ds)由此形成。后来又发生海退,许多地区都形成了滨海环境,出现滨海和沼泽,形成测水灰岩(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时期,气候炎热,海水运动不强烈,流动性差,开阔的浅海台地生物不发育,在化学作用下,生物化学风化、海水蒸发浓缩形成层理不发育的白云石灰岩,即壶天组灰岩(C2+3ht)。从二叠纪到三叠纪,仍呈海陆交互相,为滨海沼泽环境。

  至中生代(Mz),三叠纪时期(T)大地处于大陆边缘活动带,上三叠纪(T3)到下侏罗纪(J1)发生的印支运动使整个广东省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地。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

  中侏罗纪(J2)至白垩纪(K)(距今1.95—0.55亿年),发生了五幕燕山运动。其中第三幕燕山运动(距今1.55—1.35亿年)时期,花岗岩体入侵,熔岩侵入,后来钙质被剥蚀使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至此,地质发育情况趋于稳定。

  2.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Q2)以前,主要包括白垩纪(K)、早第三纪(E)、晚第三纪(N)、早更新纪(Q1),即距今1.5亿-70万年之间,由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长期侵蚀、溶蚀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蚀低山,南面为侵蚀丘陵,中间形成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峡、羚羊峡。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冲积扇,西江*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流动带形成地下河。(根据第四层水*溶洞经过四次构造抬升,抬升到目前的65-75m高度)。

  在中更新世(Q2)时期的陆相环境,早更新世(Q1)末期与中更新纪(Q2)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这是根据第三、四层水*溶洞之间的高度差值估算出来的)。由于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蚀,喀斯特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原先的水*流动带抬升为干溶洞,成为垂直上升带。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北岭南坡形成洪冲积扇,而后洪冲击扇抬升为洪冲积阶地。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桂头群的角砾石(第二层溶洞堆积物)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冲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根据第二、三层水*溶洞之间的高度差值或第二、三级河流阶地之间的高度差值估算得出的)。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冲击阶地。

  在晚更新世(Q3)时期,地壳大幅度抬升几十米。由于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中更新世(Q2)的七星岩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溶洞。晚更新世(Q3)抬升以后,从此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虽有局部的上升,实际冲积层厚度超过了正常冲积层厚度。(正常冲积层厚度为20米,肇庆冲积*原地区最厚冲积层厚度竟达60米,旱峡在全新世淤塞,其冲积层厚度竟达90米)。在晚更新世(Q3)时期,在羚羊峡进口和出口附*有来自山地的两条溪流,沿北岭与龙门之间的向斜构造下蚀和溯源侵蚀,切开源头分水岭,形成西江旱峡汊道。

  至距今两万年,即晚更新世(Q3)末到全新世(Q4),海*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蚀,有利于河流阶地发育;(2)海*面下降(距今6000年),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广东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广东大陆构造下沉,第一级和河流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第一级半埋藏阶地。这一时期地壳表面以风化侵蚀为主,颗粒小,呈红色,剧烈风化。

  四、结束语

  大学的第一次野外实*很快结束了,我们这次的“笃行”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的热情。本次实*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如做笔记应该用铅笔等等,学会基本的考察报告的写法,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地貌学严钦尚曾昭璇高等教育出版社;

  [2]肇庆市地方志编委会,肇庆市志(上),1999,第二章(15页、192页);

  [3]广东河谷地貌刘尚仁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1月第36卷第1期;

  [4]晚更新世以来,北江和西江的阶地、地壳运动及其生产利用刘尚仁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4),P135-142。

  一 、实*概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配合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使同学们对所学地质地貌学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20xx年7月13日,我们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01级的同学在高老师和刘老师的带领下,到全国首批旅游城市之一的肇庆七星岩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我们的地质地貌知识也相当有限,但是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和刘老师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验证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本次实*从7月13日开始,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途经中山,江门等市,中午到达高要市,实*考察正式开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再经西江大桥抵达肇庆市,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后是到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冲积*原与洪积扇之间的过渡地貌。14日考察重点在七星岩风景区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

  二 、实*内容

  7月13日早上,我们乘车出发,所经过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着珠江三角洲的边缘开辟的。南方多丘陵,沿着三角洲冲积*原的边缘建设公路难度一般都较低。公路两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而正是由于肇庆的基岩出露状况比较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的基地。

  整体上来看,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原,肇庆七星岩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这个*原上。下面我们就三天实*所考察的地貌类型来分类来说明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1.滑坡与侵蚀阶地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坡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

  7月13日早上我们从珠海出发,首先到达的第一个实*地点是处于西江南岸西江大桥东侧的一个小卸煤码头,也称上南岸,属于半埋藏阶地。

  上南岸是一个潜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没有再次滑坡的趋势和迹象。该地区在2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约9时至11时该地发生一般性规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发时该处卸煤码头上有四个民工在小屋内睡觉,后来只有一人逃脱。据讲,滑动是首先从下面开始的,后来才看到上部滑动,由此可分析判断此滑坡属牵引式或称拖带式滑坡,广东地区的滑坡多是这种小型滑坡。

  此滑坡范围在130m—140m内,滑动后滑坡体伸入西江,由于规模较小,所以没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该地处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蚀使土石坊减少,导致不稳定。

  (2)滑坡体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现已填*),与山体旁的西江距离不远,水的下渗对滑坡体的滑动起了润滑作用。

  (3)该地原本的卸煤码头比较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体的负荷,促进滑坡的产生。

  (4)滑坡体由第四纪粘土组成,是松散的堆积物,容易产生滑动。

  该滑坡滑动后形成了4-5个滑坡阶地。如今的滑坡体由于采山造石和植树造林等原因已经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然可见。

  2.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是洪水不能淹没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态阶地。这里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 ,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须有残留冲积物,如果河流谷坡仅有阶梯状的岩石坡面,可称之台地或古剥蚀夷*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

  肇庆市西江河谷地貌横剖面图

  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或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

  (1)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如鉴江信宜、漠阳江春湾、北江韶关,是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

  (2)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堆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原,如肇庆市西江与七星岩之间的地貌即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

  (3)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渐被全新统覆盖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

  上文所说的滑坡历时一个多小时,形成四五个台阶。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级阶地,朝上是三级阶地。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判断。

  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曾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使河漫滩抬升,形成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动的,河流是下切的,*是抬升的。

  一. 实*目的

  1、通过野外实*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


地貌学实*报告 (菁华3篇)(扩展5)

——地质地貌实*报告 (菁华5篇)

  一、实*概况

  1、实*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环节。通过此次实*,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概况

  实*地点:xx自然保护区

  xx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xx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实*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xx级

  实*时间:20xx-12-31

  二、实*内容

  1、xx自然保护区概况

  xx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xx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xx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6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xx地质地貌概况

  xx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xx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xx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xx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xx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xx自然保护区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xx、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的*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xx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xx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xx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内容

  xx硅化木

  我们的站就是xx极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xx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xx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xx石林

  xx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xx石林”。

  据专家考证,xx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xx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xx石林规模比南京*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xx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xx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实*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一、实*概况

  1、实*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环节。通过此次实*,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概况

  实*地点:xx自然保护区

  xx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xx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实*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xx级

  实*时间:20xx-12-31

  二、实*内容

  1、xx自然保护区概况

  xx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xx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xx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6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xx地质地貌概况

  xx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xx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xx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xx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xx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xx自然保护区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xx、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的*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xx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xx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xx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内容

  xx硅化木

  我们的站就是xx极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xx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xx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xx石林

  xx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xx石林”。

  据专家考证,xx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xx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xx石林规模比南京*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xx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xx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砂岩、夹粉砂岩;在西江南岸侵蚀低山、侵蚀台地和冲积*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断层线附*还有老虎坳组(D2l)的砂砾岩、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估计是上覆新地层被侵蚀掉而出露表层的。

  另有两组为晚泥盆世地层,分别为帽子峰组(D3m)的页岩、粉砂岩、砂岩互层、夹灰岩和天子岭组(D3t)的灰岩和泥质灰岩、夹钨质页岩。

  4.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层广泛出露于西江北面的冲积*原上,由西江北岸出发,向北岭方向分别从岩关阶(孟公坳组)(C1y)砂页岩过渡到测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煤层。

  七星岩地区也主要为石炭系的地层,石牌附*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岩夹泥质页岩,阿波岩为壶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岩、微粒灰岩、夹角砾状灰岩。

  5.二叠系(P)

  龙潭组上部(P2lb)石英砂岩、页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煤层只在图中西江东南的冲积*原上找到一处,位于高要市东北部。

  6.三叠系(T)

  这一时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为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质页岩互层、夹灰质页岩及煤层(T3r-J1a)

  三叠纪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层是晚侏罗世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〥32(3)),这是在发生在三叠纪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西江南岸,形成黑云母花岗岩群;另外在羚羊峡附*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区也有较多出露。

  7.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的冲积*原上,为现代河床沉积。其中南岸主要是砾石、砂夹红黄色粘性土,北岸主要为砂、砂砾、夹粉砂质粘土;另外在市区北部公路附*还有砂、砂砾、砂质粘土、夹泥炭及淤泥层的第四系地层。

  (二)构造

  1.褶皱

  肇庆地区的褶皱是在构造运动中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几乎整个肇庆地区都处于这一大型褶皱构造之上。北岭、栏柯山是桂头群为主的背斜山,中部*原是石炭系灰岩为主的复式向斜谷。

  肇庆*原的沉积主要来自西江对凸岸的沉积,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

  2.断层

  从地质图上看到,在北岭山有一段连续的正断层,还有一些性质不明的断层和岩层不整合面。

  我们知道,北岭山地层岩性主要为泥盆系的砂页岩,七星岩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层时代来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层应该在较新的石炭系地层之下,但是北岭比七星岩高出许多,原因就在于地壳发生过断裂,上升一侧突起成山,低降一侧形成低地。北岭断裂时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层;肇庆*原就断陷成为西江谷地。北岭山脚就是一条断裂带。

  我们在七星岩公园能够看到明显的大型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北岭南坡和鸡笼山北坡的“断层崖”实际上是由抗蚀强岩石形成的断层线崖。北岭南坡的“断层三角面”实际上是该背斜山的向南倾斜的蚀余层面;该断层在北岭林场场部、西江大学的北面洪冲积地形基底通过,并无错断这类地貌。

  这一断层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西向断层,它的形成定型于喜山期末期,即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

  一. 实*目的

  1、通过野外实*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地貌学实*报告 (菁华3篇)(扩展6)

——建筑学实*报告 (菁华5篇)

  xxxx年x月xx日至x月x日学校安排暑期建筑施工生产实*,我和xxxx三人联系到了xx区xx的xxx商住楼工程处实*。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xx市南明区二戈寨的富源南路,工程名称为富源天地商住楼,承建单位是中建四局,设计单位是铝镁设计院,房开公司是xx金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程总面积是45600*方米,规划面积1万*方米,规划建设楼盘5栋,其中包括中高层、小高层几种类型的建筑群体。

  实*内容:

  1.熟悉有关设计图纸,学*施工企业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以及施工管理文件,掌握其实际实施情况。

  2.参加主要工程如基础工程、钢筋工程、模版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工作,掌握其施工方法。下面对各项内容作简要的总结。

  一:基础工程

  工程的基础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具有机具设备简单,施工方便,占用施工场地小,对周围建筑物影响小,施工质量可靠,可全面展开施工,缩短工期,造价低等优点。人工挖孔灌注桩适用于土质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黏土、亚黏土、含少量砂卵石的黏土层。可用于高层建筑、公用建筑、水工建筑做桩基,作支承、抗滑、挡土之用。对软土、流砂、地下水位较高、涌水量大的土层不宜采用。

  我们到工地的时候,已经开始人工挖孔。我们先在资料室里看了关于建筑物场地工程地质和必要的水位地质资料,以及桩基础的结构施工图、地下管线地布置、桩基础所用建材资料和施工桩基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然后才到工地上观看孔桩的施工。

  孔内设应急爬梯,供人员上下井;施工人员进入孔内必须戴安全帽;使用的电葫芦、吊笼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每日开工前必须检测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并应有足够的安全措施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1m范围内,机动车辆的通行不得对井壁的安全造成影响。

  孔桩护壁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圈,每挖下一米九浇筑一段护圈。采用直径为6mm的钢筋作骨架。修筑钢筋砼井圈护壁应保证:护壁的厚度、配筋、砼强度符合设计要求;上下节护壁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mm;每节护壁在当日施工完毕;护壁模板在24h后拆除;发现护壁有蜂窝、漏水现象时,应及时补强以防造成事故。挖至设计标高时,孔底不应积水,终孔后应清理好护壁上的淤泥和孔底残渣、积水,然后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应立即封底和灌注桩身砼。

  挖孔桩的同时,就制作钢筋笼并验收。接着就吊装钢筋龙进入已经挖好的孔桩进行安装。钢筋笼搬运和吊装时,应防止变形;安放前需再检查孔内的情况,以确定孔内无塌方和沉渣;安放要对准孔位,扶稳、缓慢、顺直,避免碰撞孔壁,严禁墩笼、扭笼。应该特别注意钢筋笼的标高,到达设计位置后应采用工艺筋(吊筋、抗浮筋)固定,避免钢筋笼下沉或受混凝土上浮力的影响而上浮。

  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为无护壁时70mm、砼护壁时35mm。保护层用水泥砂浆块制作,当无砼护壁时严禁用粘土砖或短钢筋头代替(砖吸水、短钢筋头锈蚀后会引起钢筋笼锈蚀的连锁反应)。垫块每1.5-2m一组,每组3个,每组之间呈梅花形布置。保护层的允许偏差为±10mm。在灌注砼前,应进行清孔工作,要求孔壁、孔底必须清理干净,孔底无浮渣,孔壁无松动。

  接下来就是混凝土的浇注与养护。

  二:钢筋工程

  各种钢筋在运进场地之前要验收,要有质保单,并要求作力学性能试验和焊接试验,合格后才能启用。各种钢筋加工机器如钢筋冷拉机、调直机、切断机、弯曲机、电弧焊机、电渣压力焊机等都必须运到工地上。

  钢筋制作之前必须通过施工图纸得出钢筋加工表,以便以后进行钢筋的各种加工。

  我们首先看熟施工图纸,结合《建筑施工》课中的理论知识,了解钢筋的下料。改用直径为多大的'钢筋,在什么地方截断等等。钢筋切断时,应根据钢号、直径、长度和数量长短搭配,先断长料后断短料,尽量减少和缩短钢筋短头,以节约钢材。钢筋的配料长度按±1M中心线计算,180度的末端弯钩按设计长度加3.5d加*直长度。箍筋的下料尺寸按箍筋内口尺寸计算,另加二个弯钩及直段尺寸。钢筋在加工之前必须进行除锈工作。

  钢筋笼制作严格按设计加工,主筋位置用钢筋定位支架控制等分距离。主筋间距允许偏差±10mm;箍筋或螺旋筋螺距允许偏差±20mm;钢筋笼直径允许偏差±10mm;钢筋笼长度允许偏差±50mm。

  加颈箍宜设在主筋外侧,以加强对钢筋笼的箍子作用,且不会增加施工难度,主筋一般不设弯钩。钢筋的绑扎,底层基础钢筋的绑扎首先要放样,每一跨度里钢筋的接头数只有25%,即4根钢筋里只有一个接头,另外,接头要尽量放在受压区内。

  钢筋笼搬运和吊装时,应防止变形;安放前需再检查孔内的情况,以确定孔内无塌方和沉渣;安放要对准孔位,扶稳、缓慢、顺直,避免碰撞孔壁,严禁墩笼、扭笼。

  注意钢筋笼的标高,到达设计位置后应采用工艺筋(吊筋、抗浮筋)固定,避免钢筋笼下沉或受混凝土上浮力的影响而上浮。

  在钢筋的吊装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免钢筋笼变形,而给以后的工作带来麻烦。

  三:模版工程

  本工程模板采用木模,木模应保证下料尺寸准确、拼缝严密,保证砼不漏浆。木模底部加固可采用在埋木条的方法,底部挡木用铁钉固定,采用此方法简单可靠,容易保证砼不跑模。

  模板安装时,要保证其*整度和垂直度,模板支撑系统必须有足够的稳定性。模版的支撑采用钢管支撑。

  砼浇筑前24小时应对模板淋水,并用海绵条及三夹板堵缝,以免漏浆。

  模板的拆除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并在砼施工时,留置试块,标准养护,作为拆模的依据。砼若未达到强度要求,不得提前拆模。

  模板安装前的基本工作:

  放线:首先引测建筑的边柱,墙轴线,*以该轴线为起点,引出各条轴线。模板放线时,根据施工图用墨线弹出模板的中心线和边线,墙模板要弹出模板的边线和外侧控制线,以便于模板安装和校正。

  用水准仪把建筑水*标高根据实际标高的要求,直接引测到模板安装位置。

  模板垫底部位应预先找*,杂物清理干净,以保证模板位置正确,防止模板底部漏浆或混泥土成形后烂根。

  工长事先确定模板的组装设计方案,向施工班组进行技术,质量,安全交底。

  模板应图刷脱模剂。还有好多注意事项,我在这就不列举了。

  支模与拆模:

  支撑底端地面应*整坚实,使用木楔调整高度时,调整高底的木楔要钉牢,木楔不宜垫得过高。支模承重架应严格检查,发现严重变形,螺栓松动等应及时修复。支模应按工序进行,模板没有固定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禁止利用拉杆、支撑攀登上下。

  二人抬运模板时要互相配合,协同工作。传送模板、工具应用运输工具或用绳子系牢后升降,不得乱扔。脚手架的操作层应保持畅通,不得堆放超载的材料。交通过道应有适当高度。工作前应检查脚手架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拆除模板应经施工技术人员同意。操作时应按顺序分段进行,严禁猛撬、硬砸或大面积撬落和拉倒,停工前不得留下松动和悬挂的模板。

  拆模前,作业区周边及进出口应设围栏并加设明显标志和警告牌,重要通道应设专人看管,严禁非作业人员进人作业区。垂直运输模板和其它材料时,应有统一指挥、统一信号。拆模的顺序应按自上而下,从里到外,先拆掉支撑的水*和斜支撑,后拆模板支撑,梁应先拆侧模后拆底模,拆模人应站一侧,不得站在拆模下方,几人同时拆模应注意相互间安全距离,保证安全操作。

  拆下的模板应及时运到指定的地点集中堆放或清理归垛,防止钉子扎脚伤人。

  四:混凝土工程

  在钢筋工程和模板工程做完之后就是混凝土工程了。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通过计算算出混凝土的水灰比,及各种成分的配比关系。

  一、概述

  房屋建筑学是研究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的一门课程,同时还包括介绍建筑设计的一般原则的教学内容。因此本课程在土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构造组成研究房屋的各个组成部分及作用。构造原理研究房屋各个部分的构造要求及符合这些要求的构造理论。构造方法研究在构造原理的指导下用性能优良经济可行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制品的构成建筑结构配件以及构配件之间的连接方法。建筑设计知识研究建筑空间的构成组织功能和外观形象的基本概念及一般原则。

  二、实*目的

  1、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积极性。

  2、通过参观在建工程及阅读施工图纸,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

  3、通过实*,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熟悉房屋构造,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4、通过实*,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小结

  我对此次房屋建筑学的实*的感受颇深,通过现场参观,我对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构造有了感性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热理解,也将给我们后面要学的专业课打下基础。给我了很大的感悟,通过本次学*我对我们的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未来充满希望,了解到了一些新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些基础,同时通过实*我对西方欧洲的建筑风格及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达到了实*的目的。

  四、实*感悟

  虽然说我们的就业前景很广阔,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目前*房地产业的打压,不好的工程一再出现等等,不得不使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提高警惕。怎样更好地掌握知识?怎样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怎样开发自己的发展空间?怎样让自己更好地适应并生存在这个社会?我们都需要考虑。通过这几天的实*,我不仅发现了自己学*上的不足,知道了自己那些地方还有欠缺,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知识和实践的差异。在今后,我不仅要更加努力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抓住一切可用机会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并巩固自己的知识,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首先我认为施工的安全是最重要的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与规模与日惧增,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建筑工地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老城旧貌换新颜,人们对现代建筑的美观、舒适及其多功能的追求是不断在升级,施工技术正随着建筑物的高度而迅速提升.而同时,随之带来了很多新问题的出现,这当中最重要的要属施工的安全.安全问题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从施工到投入使用,安全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建设者和使用者的心. 施工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水*.“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发展方向才是一个国家建筑业是否发达的代表.提高施工技术是有许多先决的条件,如经济实力、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机械的水*、施工现场管理的能力等诸多因素.在某理工大学体育馆工程,遇见过这样的事例.该地区没有能起吊设计中钢梁的起重机械,不得以从外地租用了两辆大型起重机械才把钢梁安装完毕,进行施工的企业也是南方的某著名钢结构公司,这样无行中增大了施工成本和竣工的时间.影响建筑安全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除工程建设本身众多因素的相互干扰与影响,工程的技术问题,材料的品质问题,工程的经济问题等等都从不同层面制约着建筑物的安全.工程安全不仅仅是工程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每个环节,在追求工程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同时,千万记住:安全是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在建设施工安全方面,国家及地方主管部门抓得格外严格.除进行经济处罚外,出现人身伤亡事故的施工项目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所有相关人员都要受到行政处罚,有关单位还会遭受降低企业资格等级的处罚.可还是有不可预料的“灾害”发生,如吊车工操作不当身亡;某工地在进行吊运过程中,吊物下落把一名正在操作搅拌机的施工人员头部打裂,当场死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再次说明:“施工安全重于泰山”.

  其次施工质量与管理是相辅相程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必须有严格的管理,质量才能有保障,反过来,有好的质量必须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与之相照应.《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00—20xx在建筑工程质量上做出了细致的规定,每个施工单位都以它做为施工质量评判的标准.下面就施工中常见的质量事故做简要分析,阐述施工质量与管理的关系.

  一、底层模板支架沉降

  1.原因分析: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善,支模前不进行设计,立模后不仔细检查支架是否稳固,施工班组操作技工没有进行培训,不熟悉施工方法,盲目蛮干,导致发生工程事故.

  2.保证质量措施:模板支架在浇筑砼前必须按规范要求,经过认真的设计计算来确定.施工前应将支模基土夯实填*,放好支架轴线位置,铺垫碎石垫层,支架下应设置垫块.

  二、胀模

  浇筑振捣过程中模板鼓出、偏移、爆裂甚至坍塌,出现胀模.

  1.原因分析:模板侧向支撑刚度不够,模板太薄强度不足,夹挡支撑不牢固;柱模中如果柱箍间距过大,就会出现胀模现象.

  2.保证质量措施:模板就位后,技术人员应详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一般梁中部用铁丝穿过横档对拉,或用对拉螺栓将两侧模板拉紧;柱模应计算浇筑砼时的侧压力,检查箍距是否满足要求,及时加设达到标准的水*斜撑、剪刀撑等.

  三、钢筋加工制作错误

  1.原因分析:施工管理混乱,没有严格的检查制度,操作人员不经培训即到施工现场进行操作;不懂钢筋级别,工地没有配料单,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使下料长度失控,时长时短.

  2.保证质量措施:施工现场必须建立健全的质量检查制度,每道工序都要有检查,应严格按设计图纸要求制作出钢筋配料单,钢筋应先经过调直,除锈后再下料.同一规格的钢筋应统一挂牌,标明钢筋的级别、种类、直径等,运输、堆放、吊装时要有专人负责.技术人员要认真做好钢筋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四、漏放构造钢筋

  1.原因分析:对结构设计认识不全面,对构造钢筋的作用重视不够.再我看来多数都是重视不够而忘记还应该放置构造钢筋这回事,如少放或者不放梁中“腰筋”,柱下弯起钢筋等等.

  2.保证质量措施:认真检查已经安装好的钢筋,补足构造钢筋,尤其是现浇板边、角部位,梁的支座部位,墙或板预留洞口的周围.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构造钢筋的位置,不得随意踩踏等.

  五、混凝土浇筑不当使构件存在缺陷

  此缺陷在拆模后看的清楚,给予补救已经来不及.因为砼已经初凝,会出现蜂窝、麻面、凸凹不*、露筋、孔洞、夹渣等现象,影响结构耐久性要求.

  保证质量措施: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局部修复、灌浆、实*报告范文 补强等.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明确操作要求,并向工作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明确责任,实行分界挂牌制,加强现场管理,浇筑砼时注意观察模板受荷后的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

  可见,质量事故的出现都是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才出现的!因此,加强管理才能尽量减少质量方面问题的出现.

  最后就是 施工监理组织的问题. 自1988年开始,我国在建设领域开始进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试点工作,5年后逐步推行.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法律制度形式做出规定:“国家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从而使建设工程监理在全国范围内进入执行阶段.它是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对我国工程建设的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设工程监理的重要内容概括为:“三控、两管、一协调”,既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进行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协调有关单位之间的关系.建筑产品具有价值大,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并且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健康生活环境.工程监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服务于建设单位,从产品需求者的角度对建设工程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方式对材料、设备、构配件质量分项、分部工程质量严格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 比较正规的监理企业,他们人员素质高,企业管理制度健全,企业文化做得相当优秀.这当中有的监理公司人员老化,知识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监理活动.还有的监理玩忽职守,那施工单位的好处,不认真履行监理职责,没有很好的服务于建设单位,这样的不规范、不正规的现象相信会随着市场的开放,法制的'健全、完善而得到解决!

  我国建筑业比起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有着很多的差距,只有我国建筑行业的人员不断努力才能超过他们.当然,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搞建设才是出路.

  通过施工业务实*让我更多的了解我国建筑的发展水*和现状.实*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我学*的成果;进行施工的施工企业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企业的实力;当地的建筑施工水*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建筑业的发展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在世界各国建筑业中的位置!我为圆满的完成实*而高兴,更为以后能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骄傲和自豪!

  一、概述。

  房屋建筑学是研究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的一门课程,同时还包括介绍建筑设计的一般原则的教学内容。因此本课程在土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构造组成研究房屋的各个组成部分及作用。

  构造原理研究房屋各个部分的构造要求及符合这些要求的构造理论。构造方法研究在构造原理的指导下用性能优良经济可行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制品的构成建筑结构配件以及构配件之间的连接方法。建筑设计知识研究建筑空间的构成组织功能和外观形象的基本概念及一般原则。

  二、实*目的。

  1、通过参观实际建筑,加强了我们对建筑施工图的.认识,了解了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布置、装饰构成等特点。

  2、通过参观在建工程及阅读施工图纸,还在老师的引导阅读了整套图纸,进一步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

  3、通过实*,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熟悉房屋构造,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4、通过实*,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同时为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打下了基础。

  三、实*安排。

  按照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计划和日程安排,我们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认识实*。

  四、实*过程及单位。

  1、动员大会。

  上午八点,全体xx级建筑工程管理的同学都聚集在教三401教室,召开动员大会。会上,实*指导老师就实*做了指导性报告,介绍了实*的目的,实*内容,实*具体的工作安排,要求每天写实*日志,实*完后要写实*报告,还简单的介绍了实*要注意的地方。

  下午两点,先由优秀毕业生xx学姐介绍了自己的学*历程,和在学*中应注意的地方及她的一些感触。接着是秦皇岛三信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做了报告。主要介绍了建筑业以后的发展方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毕业后应具备那些能力等等。可以说这两次报告为我们以后的学*指明方向。使我们的以后的学*能更好的有的放矢。

  2、施工现场。

  我们第一天去了桥东里1号公寓住宅楼,该工程由秦皇岛宏扬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承包,建筑面积达10126.7*方米,全高35.05米,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为12层,地下一层。承重墙为钢筋混凝土墙,隔墙为空心砌块墙。另外一个是旭还大厦,该楼为办公楼,它的结构形式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做车库用,采用剪力墙结构,地上7层是办公和住宅用。

  3、看录象。

  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识读了一个工程的全套图纸,使我们对工程语言———图纸有了全面的理解,并具有了一定的识读能力。

  老师还给我们放了一些施工录象,具体有架子工、砖瓦工、钢筋工等片断。我们还看了一些老师在现场拍回的照片。这使我们对工程有了一个较全面、较完善的认识,图片弥补了我们在施工现场的遗漏和没有注意的内容,老师并对其特点、施工工艺做了介绍,从而达到了真正的认识实*的目的。

  五、实*收获。

  下面就实*与理论知识结合及得到的收获做一些总结:

  1、结构形式。

  当今的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或者是框架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也采用但用的比较少。我们所参观的两个施工工地都采用的是框架——剪力结构。它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面布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2、构造柱。

  砖混结构设计中,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避免或减轻破坏,根据抗震规范,我们设置一定数量的圈梁和构造柱,来增强和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构造柱的设置位置的规定:规范规定无论房屋的层数和地震烈度是多少,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纵墙交界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外墙和内横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最好设置。上人屋面的女儿墙也应设置构造柱。。跨度比较大的梁,如果不设置墙垛或垫块,也应有构造柱。而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为了加强砌块隔墙的整体性,应在砌块隔墙的适当位置设置构造柱或圈梁,具体设置位置和砖混结构的一样。

  3、砌块墙构造。

  (1)增加砌块墙的整体性措施。

  ①块墙的接缝处理。

  砌块在厚度方向大多没有搭接,为了加强砌块墙在水*的整体性,因此砌块的长向错缝搭接要求较高。具体做法参见施工手册。另外砌块建筑还应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圈梁。当圈梁与过梁位置接*时,往往用圈梁取代过梁

  ②设置构造柱。

  砌块墙的竖向加强措施是在外角、墙的转角以及外墙交接处增设构造柱,将砌块墙在垂直方向连成整体。

  (2)门窗框与墙体的连接。

  砌块墙与门窗框的连接一般是砌体中预埋木砖,用钉子将门窗框固定,或在砌体中预埋铁件与门窗框焊牢。门窗框与墙体的连接除了以上,还有利用膨胀木楔,膨胀螺栓,铁件锚固等做法。我们参观的桥东里1号公寓住宅楼用的是固定处砌几皮建筑黏土砖,以后用钢钉加以固定。

  (3)防潮构造。

  砌块的吸水性强,易受潮。在易受水的部位,如檐口、勒脚、窗台、*应做好防潮处理。我们参观的公寓住宅楼就是在砌块墙的下部砌了5皮粘土砖,以做防潮。

  (4)不承重设置。

  为了保证砌块墙不承重,应在砌块墙的顶部与楼板相接处,应用粘土砖斜砌一皮或留20毫米的空隙,用木楔打紧,后用砂浆填缝。

  (5)施工缝、变形缝和后浇带。

  ①施工缝:

  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②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他们的作用是保证房屋在正常温度变化、基础不均匀沉降或地震时有一些自由伸缩,以防止墙体开裂,结构破坏。而后浇带是在高层建筑中来代替变形缝的做法。其做法是每30米到40米留一道缝宽为800毫米到1000毫米的缝隙暂时不浇注混凝土。缝中钢筋可采用搭接接头,等荷载差不多稳定时,一般是结构封顶两个月后再浇注混凝土。后浇带都是用于建筑长度大于50米的建筑。而当建筑长度小于50米时并且是框架结构,这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和一定的刚度,就的设置单元墙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刚度。

  (6)后浇带的施工工艺具体是:

  ①由于施工原因需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结构形状而定,留设位置应经设计院认可。

  ②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应按设计要求确定,当设计无要求时,应不少于40天;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情况下,应保留60天。

  ③后浇带的保护。

  基础承台的后浇带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垃圾杂物掉入。保护措施可采用木盖覆盖在承台的上皮钢筋上,盖板两边应比后浇带各宽出500毫米以上。地下室外墙竖向后浇带可采用砌砖保护。楼层面板后浇带两侧的梁底模及梁板支承架不得拆除。

  ④后浇带的封闭。

  浇筑结构混凝土时,后浇带的模板上应设一层钢丝网,后浇带施工时,钢丝网不必拆除。后浇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设置,都必须在封闭前仔细地将整个混凝土表面的浮浆凿除,并凿成毛面,彻底清除后浇带中的垃圾及杂物,并隔夜浇水湿润,铺设水泥浆,以确保后浇带砼与先浇捣的砼连接良好。地下室底板和外墙后浇带的止水处理,按设计要求及相应施工验收规范进行。后浇带的封闭材料应采用比先浇捣的结构砼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微膨胀剂uea,掺量为12%—15%)浇筑振捣密实,并保持不少于14天的保温、保湿养护

  ⑤变形缝。

  a、沉降缝:

  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如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等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都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就是“沉降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b、伸缩缝:

  若建筑物*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此有专门规定。伸缩缝在基础可不断开;

  c、抗震缝:

  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根据笔者体会,将现浇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的施工方法作一介绍。

  ⑤五零线:

  在墙身砌起1米以后,就在室内的墙身上定出+0.500米标高线也称五零线,以作为地面施工和室内装修用的基准线。五领线的另外的一个作用是作为每层楼的标高向上传递的基准线。对于高程传递精度要求较高的建筑物,通常用钢尺直接丈量来传递高程,对于二层以上的各层,每砌高一层就从楼梯间用钢尺从下层的+0.500标高线向上量出层高,测出上一层的+0.500的标高线。

  六、总结。

  通过这一次认识实*,我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触的东西,受益颇丰。深入工地一线的参观,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体会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工作特点,熟悉了工程设计与施工现场的各种技术和管理工作,在实*中,我发觉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思想准备。此外,通过实*,我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建筑施工的理性认识。

  一、实*目的

  生产实*是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生学完大三课程以后进行的第二次实*,是继大三的认识实*之后有组织,有目的,深层次的实*。学生深入工地现场,与现场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参与实践,全面系统的了解建筑工程的各项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以及各项管理措施。熟悉工程建设企业的性质、作业特点,以及生产管理的经营运作模式。在实*过程中,我们可以整合课堂所学专业知识,深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运用和实务工作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意识和职业责任感,培养我们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开阔眼界,树立热爱专业热爱劳动的`思想,为我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内容

  (一)基本概况:

  为山东华瑞房地产有限公司工程-华瑞荷塘月色3#、5#楼,工程地址位于东营市广饶县潍高路以南,民安路以东,南邻广通路。华瑞.荷塘月色3#、5#楼框架结构五层,本次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10123.6m2(3#楼建筑面积为5120.77,5#楼建筑面积为5002.83)±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6m,室内外高差为0.15m,建筑高度:17.19m。耐火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二)主体工程的施工:

  1、施工工艺流程:

  2、砌体工程建筑专业实*报告(1)设计要求:

  本工程±0.00以上,墙体采用烧结煤矸石大三孔砖

  (2)施工工艺

  ①因本工程主体施工时正值冬季,砌筑时对砖要随砌随洒水。

  ②多孔砖墙的砌筑要控制好砂浆的稠度,不得过大或过小。

  ③砌体灰缝应保持横*竖直,灰浆饱满程度:水*灰缝的粘结面不得低于80%,竖缝的粘结面不得低于80%。严禁用水冲浆浇灌灰缝,也不得用石子等垫灰缝。

  (3)砌筑主要工序:确定排列图→铺灰→多孔砖就位→校正→灌竖缝镶砖→检查质量。

  操作要点:

  砌筑前,应复核弹线尺寸,对基层进行清理找*,若找*厚度大于2cm,必须用细石砼进行找*。

  多孔砖使用前,应浇水湿润。含水率控制在10-15%为宜,冬季施工应边洒水边砌筑。

  砌筑时先立皮数杆,保证水*高度,构造柱马牙搓要先退后进。门窗洞口处按门窗连接铁件尺寸预留C20细石砼预制块,以利窗框固定。

  砌筑时要求上、下错缝,内外搭接。竖向灰缝采用挤出法,使其砂浆饱满,严禁用水冲灌砂浆。砌筑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垂直度和水*度,做到三皮一吊线、五皮一靠尺,保证三度均符合规范要求。

  砌筑时应与安装进行配合及时做好电气管道的预埋,严禁事后凿槽。 内外墙应同时砌筑,特别是转角处、施工间断处,应留斜槎并放置2φ6的拉筋,伸入墙内的1000mm间距@500。

  (三)砼工程:

  (1)本工程主体砼结构施工正值冬期施工,故砼主体结构施工时除按下述要求施工外,还必须遵循冬期施工有关规定(详见第八章季节性施工措施)。

  (2)原材料:

  水泥:采用P.C32.5普通硅酸盐水泥,凡进场每批水泥均需要进行强度和安定性复试,复试不合格的水泥严禁使用。

  石子:采用16-31.5mm粒径的级配石子,其粒径不得大于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3/4,要求无杂质,经冲洗后使用(必须在规范规定的含杂质和含泥量内)。

  砂子:采用中粗砂,要求含泥量≤3%,无杂质,经过洗筛后使用。

  水:采用洁净的自来水。

  (3)施工配合比的确定:

  根据试验室的配合比,结合现场砂、石含水率换算成施工配合比,在施工中如原材料和天气发生变化时,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即时作出调整。

  (4)砼的拌和: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

  (5)砼的浇捣:

  构造柱的砼浇捣:在浇砼时,必须先将底部浇水湿润,并在底部铺垫50mm与砼配合比同标号的砂浆,然后才能浇砼,以防出现烂根现象。浇底部柱时,每次浇筑高度不应大于50mm,且不得漏振,也不能过振。砼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超过时可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串筒最下两节应保持与砼浇筑面垂直,柱头施工缝应留成略凸缝,以利冲洗排渣,每层柱的施工缝留在圈梁下口。

  圈梁、楼板砼浇捣:砼浇捣时铺浆与振捣必须密切配合,铺浆操作应铲锹反扣,振捣器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操作要快插慢拔,振捣密实,不得漏振和过振,不得损坏钢筋和模板,板用*板振动器振*振实。楼面采取随浇捣随用刮尺刮*。

  砼振捣指定专人操作,并每班记录操作者所振捣的部位,拆模后根据砼浇捣的质量对操作者实行奖惩制度,砼浇筑时每班由管理人员值班,跟班监督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

  在楼面砼浇捣时,应注意所有施工人员不得践踏钢筋,特别注意必须保证负弯矩筋的正确位置。

  (6)楼面*整度控制:根据我们积累的经验,在浇砼时,根据楼面现浇板厚度制作4-6个长2m左右的小矮凳,其高度为板厚加1cm,控制板面砼的虚铺厚度,经*板振动器振实后正好达到设计板厚,楼面采取随捣随用刮尺刮*,确保整个楼面的*整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7)斜屋面的浇捣:

  ①浇捣斜屋面的砼坍落度应比常规减小,采用干硬性砼。

  ②浇筑顺序架软梯从斜屋面的两边由下往上同时向屋脊浇捣。

  ③砼振捣采用专用的手提式振动器进行振捣。

  ④由于屋面板连续长度超过35m,中标后与设计部门商量在单元分隔处现浇屋面板上,增设一道伸缩缝。

  ⑻砼试块的留置,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制作试块,数量为每机每台班一组。砼试块与构件进行同条件养护。

  每个楼层应制作1-2组拆模指导试块,与现浇构件进行同等条件的养护,按砼养护期间的温度、强度与龄期的关系推算试压日期进行试压,指导拆模。

  ⑼砼的养护

  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养护不得少于14昼夜。

  ⑽施工缝

  施工缝的位置:构造柱留水*缝,留在基础的顶面及圈梁的下面。现浇板采取连续浇捣不留施工缝,如因特殊情况确需留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留在现浇板中部1/3跨的范围内且留垂直缝。

  施工缝的处理:在继续浇筑砼以前,清除砼接头表面的水泥浆薄膜和松动的石子及软弱砼层,并冲洗干净充分湿润,不得积水,浇筑前在施工缝处铺一层10-20mm与砼成份相同的水泥砂浆,然后浇筑新砼,并在接头处加强振捣。

  施工缝的处理,关键在操作认真,一丝不苟,操作时由工地的专职质检员旁站监督严格把关。

  ⑾质量验收要求:

  ①砼质量要求:表面无蜂窝、孔洞、露筋,施工缝无夹渣等现象。

  (四)技术员工作职责:

  ⑴负责项目施工的技术管理、质量监督、质量管理工作。

  ⑵负责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

  ⑶负责项目“创优”质量目标的策划、组织、资料准备,负责“创优”质量目标的监督实施、过程控制和日常管理工作。

  ⑷负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本项目的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总结工作。

  ⑸向招标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提出就设计方面的任何可能的合理化建议。

  ⑹图纸复印、分发、保管及受控管理。

  ⑺负责管理项目质量检检小组的工作,实施项目过程中工程质量的质检工作,并与*质量监督对口工作。

  三、实*中发现的问题

  1.各施工班组之间的合作很重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可以大大增加效率。

  2.材料浪费严重。

  3.施工严谨程度要适当,过于苛刻工人做不到,返工浪费时间和材料。而且要提前说明施工要求,否则,要么质量不好,要么没效率,且影响工作积极行。

  4.质量实验资料过于冗杂,大都拟造,失去其了本来意义。

  5.安全意识。只有自己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才起作用,监督是徒劳的。

  6.适当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地貌学实*报告 (菁华3篇)(扩展7)

——土木测量学实*报告 (菁华3篇)

  前言

  一、实*目的:

  1、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2、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钢尺)和工具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3、掌握导线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与计算方法,掌握地形测量的测、算、绘技能;

  4、培养一丝不苟的测绘技术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集体协作的精神。

  二、实*要求

  要求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检验和校正的方法;掌握测绘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作业能力;学*和掌握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三、实*任务

  1.小组上交成果及资料:

  1)导线点及水准路线示意图及野外记录;

  2)水准测量及导线测量的外业观测原始记录本;

  3)内业计算及精度评定说明书;

  4)指定实*范围的一幅标准图幅的1:500地形图。

  注意:外业观测原始记录及地形图绘制一定要使用2h及以上铅笔

  2.个人上交成果:实*报告一份

  四、实*时间

  第一章 测区概况

  一、测区地理位置:xxxx省xxxx市xxxx区xxxx科技大学测图实*基地之场地三。位于xxxx科技大学校园内,东以j6-5教学楼东侧的南北路的东边界,东大约至j3楼西边的南北路,北大约到j1教学楼南侧的墨水河

  二、测区气候特点:xxxx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3℃降雨量年*均值680.5mm,全年雨量集中在7、8两个月,终年多东南和西北两个风向。年*均风速4.9m/s,各月*均风速以3月为5.6m/s,9月最弱为4.1m/s。

  第二章 选点

  一、选点要求

  安全性。便于安置仪器,考虑地面湿滑、来往车辆等对人身和仪器安全的影响。

  实用性。点位间通视良好、便于测角量距。

  便利性。导线点选好后须做好标记,便于寻找。

  二、导线布设

  以已知点i116点为1号点,导线边在80~150米范围内,均匀分布各区,便于控制整个测区。并使相邻边长之比小于3:1

  三 导线布设示意图

  第二章 *面控制测量

  第一节仪器工具

  dj6经纬仪一台,脚架1个,花杆1根,测钎1副,钢尺1把,皮尺1把

  第二节水*角测量

  1.经纬仪的安置

  经纬仪的安置,包括对中和整*两个内容

  安置方法:

  ①用三角架架腿对中

  使架头大致水*,架头中心大致对准测站标志,先在适当位置踩实一条架腿,两手分别握另外两条架腿,在移动架腿的同时,从光学对中器的目镜中观察,使对中器的十字丝中心对准测站标志为止。

  ②用三角架腿粗*

  伸缩三角架的架腿,在移动架腿的同时,使基座圆水准泡居中,使照准部大致水*。

  ③脚螺旋精*,*移基座精确对中

  ④照准部大体水*后,可旋动脚螺旋使照准部水准管气泡居中,使照准部精确水*,,检查仪器是否对中,如不对中,则*移基座,精确对中,在调脚螺旋进行照准部精*,如此反复直到精确对中和照准部精确水*为止。

  2.测回法测水*角

  ①经纬仪安置好后,先将经纬仪竖盘放在盘左位置,松开水*制动扳扭,转动照准部,使望远镜大致瞄准a点上的标杆,然后,拧紧水*制动扳扭,用微动螺旋使望远镜精确的瞄准a点(一般瞄准标杆的底部)读取水*读盘读书a1,记入水*角观测记录手簿内

  ②松开水*制动扳扭,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用上述方法精确瞄准b点,读取水*度盘读数b1,记录,即完成半个测回。

  ③倒转望远镜,使竖盘位于盘右位置,这次用望远镜先精确瞄准b点,读取水*度盘读数b2,记录

  ④松开水*制动扳扭,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用望远镜精确瞄准a点,读取水*度盘读数a2,记录。完成一个测回。

  ⑤进行第二个测回,盘左,用望远镜瞄准a点后,转动水*度盘使读数比原来读数增加90度,再按上述方法再测一个测回。这样可以减小由于水*度盘不*整所造成的误差。

  3.水*角作业要求

  4.评价:在进行水*角测量时,每个测站保证每个车站的精度,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是我们顺利一次测完达到要求的法宝。

  第三节距离测量

  1.仪器:钢尺

  2.直线定线:当两点间的距离大于钢尺长度时,需分段丈量,故量距时和水*角测量同时进行。

  第四节内业计算

  一,导线点坐标计算

  注意事项:在内业计算前,先进行角度闭合差检验,根据各测回成果计算的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不得超过40″

  1.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2.计算角度改正数:

  3.计算改正后的角度:

  4.推算方位角:

  5.计算坐标增量:

  6.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7.计算全长闭合差及其相对误差:

  8.精度满足后,计算坐标增量改正数:

  9.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10.计算导线点的坐标

  二.评价

  在进行内业计算时,角度的改正数往往不能整除,所以改正数就不能*均分配,我们遵守的原则是大角度配大改正数,小角度配小改正数。

  内业计算一定要认真,我们在计算时就由于抄错一个数导致后面描图出现大的误差,检查了很久才检查出来,是前面一个数据错了,并导致后面全错了,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内业计算一定要认真,仔细。

  第三章 高程控制测量

  一.仪器:ds3水准仪

  二.方法:双面尺法以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三.水准测量原理

  利用水准仪提供的一条水*视线,借助水准尺来测定地面两点之间的高差,从而由已知点的高程和测得的高差,求出待测点的高程。

  四.水准仪的使用

  步骤

  1.安置水准仪

  2.粗略整*

  先用双手同时内(外)转动一对脚螺旋,使气泡未居中而位于脚螺旋之间,再转动另一只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3.瞄准水准尺

  ①在瞄准水准尺之前,先进行目镜对光,使十字丝成像清晰

  ②松开制动螺旋,转动望远镜,利用望远镜筒上的缺口和准星,瞄准水准尺,然后再拧紧制动螺旋

  ③转动物镜对光螺旋进行对光,使尺子的影像看的十分清晰,并转动微动螺旋,使尺子的像靠*十字丝竖丝的一侧,以便于读数

  ④消除视差为了检验对光质量,可用眼睛在目镜后上下微微晃动,若发现十字丝与目标影像有相对移动,则须重新进行对光,直到眼睛上下移动而水准尺上读数不变为止

  4.精确整*

  5.读数

  读数按照后黑——前黑——前红——后红的顺序读数

  四.水准测量的检核

  同一同一水准尺的红面与黑面读数(加尺常数后)之差不超过4mm,黑红面高差之差(在红面所测高差上减或加100mm又不超过5mm,取其*均值作为该站的观测高差。

  五.水准测量的内业

  1.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

  2.高差闭合差的允许值


地貌学实*报告 (菁华3篇)(扩展8)

——果树学实*报告

果树学实*报告

  在生活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果树学实*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一个学期《果树栽培学》课程科目的学*,让我们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有关于果树的分类、生长繁殖过程、管理等相关知识,并初步了解到一些关于果树产业的形成、进步与发展方向等市场信息。在几次果树实验和实*过程中,我们又亲自体验了有关果树栽培管理等过程,在实践中对果树学的相关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补充。

  这个学期,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对南方常见果树进行生产栽培管理,主要内容如下:(1)认识果园常见果树;(2)疏枝;(3)挖坑施肥;(4)吊瓶;(5)挖沟种树。

  一、认识果园常见果树

  第一节课,大家都带着很高的热情去到标本园,在薛老师的带领下认识了果树,主要认识了龙眼、芒果、荔枝。刚开始很新奇,心想:认识果树很简单的事啊,一堂课下来,才知道,认识果树,不单单知道它叫什么就行了,而且也包括它的形态特征,生长情况,树的花期和结果期,以及产于何地。经过大半天的听课,我突然明白很多事物,需要透彻了解,才能说是真的认识、了解了。从此开启专业学*的大门。万事开头难,心中坚信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一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感动。

  二、疏枝

  疏枝可以疏除干枯枝和病虫枝。疏轮生骨干枝,即对轮生状态的多个骨干枝,选留位置适当、有发展前途的5~7个大枝,其余大枝要分批在2~3年内疏除。疏重叠枝和并生枝,即对上下重叠或水*并生的枝条和枝组,采取留好去坏、一留一缩、一抬一压的方法进行疏间。疏三叉枝,按逢三去中间、留枝分两边的方法进行疏间。疏竞争枝,即对骨干枝延长头附*的强旺竞争枝,从基部疏除或重度短截。疏内膛徒长枝,即对树冠内膛萌生的过密徒长枝,依据空间大小进行疏间。疏密生结果枝,一般去密留稀,对初结果期树上的结果枝要去强旺留中庸,去直立留*斜,对盛果期树上的结果枝要去弱留强,去下垂留两侧。

  三、挖坑施肥

  我们进行的是环状施肥,又叫轮状施肥,是在树冠外围稍远处挖一环状沟,沟宽20厘米左右。施肥离树干远*和深浅要合适,果树水*根分布范围多是冠径的2—4倍,所以,通常在树冠垂直投影的外缘位置,深度因树龄、土壤状况、根系分布深度而定:一般施基肥深度20厘米左右。离树干赿*,施肥沟越浅。施基肥沟要深,施追肥要浅(10—15厘米)。把肥料施入沟中,要与土壤混合后覆盖。此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用肥等

  四、吊瓶——给树木打针

  在适当的时间,给树木打针,也就是注入营养素后,树木可以恢复活力,从而促进树木生根发芽,提高移栽成活率。其实那个打吊瓶,里面装的不是什么葡萄糖而是营养液、保水剂和生根液。这样可以在树木移栽后数根部没有完全恢复为树体供应营养的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打吊瓶保证树体和树上生长所需的营养。为帮助大树适应新土壤,会给它注射营养液,同时如果树生病虫害了,也要注射药物,比直接喷洒效果更明显,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五、挖坑种树

  最后的一次是学种树,一开始就有很多的同学小声说“种树——就是挖一个坑,把树种下去,这个我们都会的啊,这个应该不会很难啊.” 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我们开始怀疑了,原来,种树还要注意那么多——坑的面积,所需要填的土质,表面土和底层土的堆放位置,填土时的注意事项,填土的高度,最后还需要浇适量的水。其实中一棵树,还需要后期的精心管理。

  六、果树生产实*感悟

  以上就是我们这个学期学到的知识。虽然,一个学期的生产实*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却让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正如*时我们在超市看到水果架子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水果,原来是需要付出很多辛勤的汗水的,而没有真正经历过,体验过的人使不会了解到的。只有真的做过,体验过,才会更懂得,这份不易,才会更加珍惜。任何东西得来都是不易的,我们应该珍惜,珍惜这份汗水,珍惜这份不易。

  这次的果树生产实*,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一步的了解,更多地喜欢上我的专业。生产实*让我学到了专业技能,技巧,提高了我动手,动脑的能力,为我以后走上社会积累了知识,经验,让我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更加的增长了见识。它让我学会做事的同时,也更加懂得做人,更加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们生活在人群中,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能盲目,也不能轻易放弃,要学会合作,合作使我们更懂得了齐心协力的快乐及重要性,齐心协力让我们事半功倍,考虑的更加全面。我们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增长知识,在合作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品味生活的乐趣。大家在一起不容易,在一起劳动更不容易,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在一起,所以,在炎炎烈日下,我们依然可以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认认真真的干活,而且,大家在一起,有了竞争,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顺应时代发展,人人挣做第一,有了竞争,有了比较,才会给自己必要地压力,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还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因为我们在一起,所以果园里更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我们在一起,我们把一个学期的生产实*都好好

  完成了。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了很多技巧,我相信在将来一定会帮到我,即使我可能一时半会儿没有用到,但是,我也经历了,成长了,体会了,懂得了。

  生产实*就是为了锻炼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增长我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以后工作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和课堂讲课完全不一样的方式。这次的果树生产实*,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一步的了解。

  在这一整个生产实*过程中,我收获很多,既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我们互帮互助,相互讨论,共同努力。在管理果树上,只要你认真踏实干活了,就总会有收获。这次果树管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才知道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这次果树管理对我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以后如果有条件,我想将种植蔬菜做为一项工作来进行到底。所以,这次生产实*对我意义重大,是我人生得到的又一笔财富!我想说:下学期我们继续!

  一、实*目的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用人单位对果树学专业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果树学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果树学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参加果树学专业毕业实*是必不可少的阶段。

  通过果树学专业毕业实*,能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果树学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果树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协同合作及组织工作的能力,同时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果树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时间

  20xx年02月01日~20xx年03月15日

  (修改成自己果树学专业实*时间)

  三、实*地点

  杭州市滨江经济开发区江南大道

  (修改成自己果树学专业实*地点)

  四、实*单位

  杭州市振石教育集团(修改成自己果树学专业实*单位)

  此处可以继续添加具体你果树学专业实*单位的详细介绍

  五、实*主要内容

  我很荣幸进入杭州市振石教育集团(修改成自己果树学专业实*单位)开展毕业实*。为了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一个具备完善职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实*单位主管领导首先给我们分发果树学专业相关岗位从业相关知识材料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自主学*,并安排专门的老同事对岗位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项培训。

  在实*过程,单位安排的了杜老师作为技术指导,杜老师是位非常和蔼亲切的人,他也是果树学专业毕业的,从事果树学领域工作已经有十年。他先带领我们熟悉工作环境和果树学专业岗位的相关业务,之后他亲切的和我们交谈关于实*工作性质以及果树学专业课堂上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容易遇到的问题。杜老师带领我们认识实*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并让我们虚心地向这些辛勤地在果树学专业工作岗位上的前辈学*,在遇到不懂得问题后要积极请教前辈。 在单位实*期间,我从事的果树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之外,还负责协助人事部部的日常工作,包括制定计划,利用果树学知识处理相关文书。具体实*内容过程如下:

  第一、招聘。协助人资部处理首先,要熟悉招聘流程。其次,与

  用人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用人部门的需求状况。

  第二、录用并建立员工档案。给员工办好入职手续,包括签订协议、劳动合同、办工作证等等;在合同方面遇到问题时,才发现在大学里学果树学专业理论知识之外,更应该学*合同相关实践法律知识。

  第三、单位考勤管理,完成每月考勤记录,并根据考勤情况进行薪资计算。虽然只是简单的计算,但也需要Excel相关知识。在大学里学*果树学专业知识之外,我利用课余时间考取电脑应用二级证书终于在这里发挥了作用。

  短暂的实*生活除了掌握果树学专业相关工作经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学*到了很多在果树学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还有人生角色的变换——从校园思维模式到职场思维模式的转变,为今后尽快适应融入果树学专业岗位职场生涯奠定了基础。

  六、实**结

  当我们从母校——××大学(修改成自己果树学专业所在的大学)毕业,就意味着要踏上职业生涯的道路,对于果树学专业的应届生的我来说,还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经过了这两个月果树学专业相关岗位实*,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特别是在领导和果树学专业岗位相关同事的关心和指导下,认真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和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在工作中积极学*新知识、技

  在不知不觉中,时光缓缓地从我的指尖流走,一个学期的各种生产实*已经圆满结束了。在这个学期的果树生产实*中,我们园艺10级的学生共分为8个生产实*小组,我是一班第一小组的成员。回想起来,这个学期的果树生产实*真是令人难以忘怀。虽然已经转入秋季,不过南宁的秋天也还是那么的酷热。然而如此酷热的环境却打消不了同学们上课的热情以及学*的的认真,几乎每个同学都是热情的投入生产实*中并乐此不疲。通过这个学期的生产实*,我认识了很多种类的果树,并充分的掌握了它们的各种特性,我学会了怎样给某些果树环沟施肥以及给营养不足或者生病的果树挂吊瓶。

  这个学期总共上了五次生产实*,内容都不相同,包含了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实践,让我收获颇丰。每次上课都是老师先讲有关的知识与原理,再手把手的教我们如何实践,让我用实践的方式把原理和操作都记下来了。

  第一节课老师和师姐师兄带领我们认识了标本园里的各种果树,并详细地介绍了它们的生产*性和生活特征。生活中,果树很常见,可是作为如此细致的来接触果树却是头一次。第一节课,大家都带着很高的热情去。刚开始很新奇,我以为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学生来说认识果树是件很简单的事。可是一堂课下来,才知道,认识果树,不单单知道它叫什么就行了,而且也包括它的形态特征,生长情况,树的花期和结果期,以及产于何地以及收获情况等。听老师和师兄师姐的讲解懂得了很多,如梨等仁果类果树、柑橘、葡萄等属于混合花芽;桃、李等核果类果树属于纯花芽。

  第二次课是抹芽和剪枝。抹芽也叫掰芽,就是在果树发芽后至开花前,去掉那些多余的芽。据老师介绍抹芽的好处是:集中树体营养,使棵留下来的芽子,可以得到充足的营养,更好地生长发育。剪是一项重要,不容马虎的工作,剪枝的好差,也直接关系到树接受光的多少,也影响到开花结果情况,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并且,不同的树要求不同的修剪方法,所要留,去的枝,芽也不一样。

  第三次课是我们全班同学在师兄师姐的带领下除去园土上的草,然后挖坑来种树。虽然最后我们并没有进行种果树环节,但是我们知道了挖坑并不单单只是随便挖一个坑就行了,而是要根据所中果树的生理特性和果苗的大小等来确定该怎么挖坑,要挖多深多宽的坑。

  第四次课是老师教我们怎样给龙眼树环沟施肥以及吊瓶。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先环绕着果树的树根,以树冠大小挖沟,再在挖好的沟上撒上肥料,培土。当时我还按照师姐的指导给生病的果树挂吊瓶,以治疗果树的病症。果树挂吊瓶是指在树干上吊挂装有肥液或药液的瓶,瓶中的肥液或药液直接通过树干中的导管输送到枝叶上,从而达到补充肥液或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据老师介绍果树挂吊瓶的优点是所输入的肥料或农药不受根际土壤条件的影响,直接进入树体,因此,一般用量小,见效快,具有节水、省肥(药)、省力、速效等优点。*几年来,已在园林和果树栽培中普遍采用。不过虽然挂吊瓶的优点多,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吊瓶的用水质量要好,肥料的纯度要高,以防止对树木造成伤害。挂吊瓶补肥应选择适宜的时间,一般可在秋季林木落叶后或春季树叶流动后至萌芽前进行。树干钻孔要注意枝干中导管的上下联系,尽量使输入的药液分散均匀。输入的液体若酸度偏高,会使木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树木对养分的正常吸收和运输。

  虽然,一个学期的生产实*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却让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时我们在超市看到水果架子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水果,原来是需要付出很多辛勤的汗水的。任何东西得来都是不易的,我们应该珍惜,珍惜这份汗水,珍惜这份不易。

  生产实*就是为了锻炼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增长我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以后工作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和课堂讲课完全不一样的方式。这次的果树生产实*,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一步的了解,更多地喜欢上我的专业。生产实*让我学到了专业技能,技巧,提高了我动手,动脑的能力,为我以后走上社会积累了知识,经验,让我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更加的增长了见识。它让我学会做事的同时,也更加懂得做人,更加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们生活在人群中,不能盲目,也不能轻易放弃,要学会合作。合作使我们更懂得了齐心协力的快乐及重要性,齐心协力让我们事半功倍,考虑的更加全面。

  这个学期的生产实*真的很令我难忘!因为我们在一起,所以果园里更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我们在一起,我们把一个学期的生产实*都好好完成了。果树生产实*让我体会到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不足,知识掌握度还不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了很多技巧,我相信在将来一定会帮到我,即使我可能一时半会儿没有用到,但是,我也经历了,成长了,体会了,懂得了。

  一、实*目的及意义

  1、为了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上,加强动手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开展了果树冬季修剪实*。2、生产实*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生产实*让学*者深入生产第一线,提高实践技能,在实践中思考,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理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任务

  1、熟悉果树修剪各个环节,学会主要果树修剪技术。理论结合实践,做好果树的的修剪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修剪

  2、积极参加所在实*单位的果树修剪,认真实*做好观察记录,牢固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实*时间

  xxxx年12月6日

  三、实*地点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绿宝果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实*企业概况:

  凤翔县绿宝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以果品种植.实验研究,示范开发,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在苹果新技术试验.研究.推广等方面去得了多项殊荣。公司先后被确定为国家863计划职能化农业陕西示范点.农业部引进国外技术项目成果展示图.陕西省优质苹果示范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国家现代苹果技术体系风向苹果综合试验站.陕西省引进国外技术示范推广基地.陕西省科普惠农富民先进集体.宝鸡市十佳科普示范基地。在果园管理上坚持绿色.生态.环保.优质.高效.安全的指导思想及先进.实用.实效. 动态综合管理的技术路线.全面落实十二相配套技术.注重生产名品.精品。生产的苹果具有果个匀称.色泽艳丽.风味浓郁.果肉酥脆.营养全面.口感极佳.等特点.*年来公司又开发了具有保健作用的SOD苹果。产品已打入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宝鸡等大中型超市.深受消费者靑睐.赢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赞誉。

  五、实*的具体内容

  20xx年12月6日早8点在班主任王毅老师和邹养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乘车来到实*地点——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绿宝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当地的老技术员,学*了果树修剪的技术要领,老技术员将多年的果树修剪经验总结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5.1、明确整形修剪的目的掌握修剪要领和方法步骤及修建的关键

  5.1.1、修剪的目的

  1、使幼树提早结果,延长结果年限;2、对于盛果期的树,应该以提高产量,克服大小年为目的;3、 使冠内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危害,提高果实品质;4、提高工效,降低成本;5适应不良气候,增强抗逆能力,扩大栽培范围。

  5.1.2修剪要领和方法步骤及修建的关键

  种植果树,修剪果树的依据:土肥水是基础,病虫防治是保障,优良品种是根本,合理密植是前提,整理修剪是调节,科学实验是手段,优质高产是目的。在做好这些之后,果园的产量就会有很大的保障。第一、了解树形,找树的'毛病。只有知道了哪里不好,才能有目的的做出判断。第二、了解品种,看修剪反映。不同的树品种,生活*性上会有一定的区别,根据经验,可以知道哪些枝该怎样剪。第三、看树上花芽的形成。今年的花芽就是明年的果子只有适量花芽长在合适的位置,才能期待来年的高产。

  1、要修剪好树,首先必须仔细观察果树的形态,因树制宜,随势做型,采用适合的修剪手法,以保障果树生长与持续结果。树形大概有: 主干形、变则主干形、纺锤形、细长纺锤形、圆柱形、层形、十字形、自然开心形等。不同品种的果树都要根据当地不同的光照条件,气候条件等进行修剪。

  2、留好结果树枝:第一,生长势旺的枝必须疏除。特别是直立向上的枝,不仅消耗果树营养,而且不能结果。第二,多留两侧枝,可以进行回缩、短截促进只组复壮。;两侧枝属于中庸枝,不是很弱,又不是很强的只消耗的枝。是结果的中坚力量。所以我们将背上枝与背下枝看情况疏除。第三,枝条必须分布均匀。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总的来说,必须保障果树有新枝,能结果,能保持。

  3 、根据果树的树龄以做以下修剪:第一、幼树期间修剪,应以促为主。短枝型苹果有成枝力弱,树冠扩大缓慢的特点,幼树期间,促使多生枝条,加快树冠的形成。第二、 结果期间修剪,对于生长强壮的枝条、饱满的芽,要多加以利用;多疏除一些花芽,使树体合理负载,以保持健壮中庸的树势;各主枝延长枝延伸生长时,要用壮枝代头,在中部饱满芽处短截;结果枝组应适当回缩或疏去失去结果能力的枝组;对于临时性枝条,去弱留强,去*留斜,将直立枝拉斜。第四、调整上强下弱的生长势。短枝型苹果树极易出现树体上强下弱现象,纠正这种现象,修剪时一般应该保持下部的主枝开张角度要小于上部主枝的开张角度;如果上部主枝生长势强时,要用弱枝代头,在弱芽处短截。

  5.1.3、带队老师老技术员进行示范操作。

  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力求做到示范操作规范准确,以便让每个同学都能明白无误,正确掌握修剪技术。老师向我们进行示范操作是使我们将书本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桥梁。

  5.1.4、学生亲自实践训练

  随机组合,每组四人,一次修剪一棵树,期间大家互相配合,自由交流讨论,同时,指导老师会在边上不断的指导和给予帮助。

  5.1.5、老师审查并分析小结

  每次修剪结束后,老师都会对我们分组训练修剪的结果进行认真细致地检查、分析、

  总结,这是大大提高我们冬剪技术的必要环节。我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寻找修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以后的修剪中及时避免,同时,老师还提出改进的想法和措施,以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

  六、实*中资料的收集与总结

  1、在实*中认真听讲解,仔细看示范,作好记录,亲自动手实践、参观、咨询搜索、资料等能联系理论进行苹果树基础生产管理和进行合理的修剪

  2、搜索了资料后总结了影响来年产量的原因:第一、生态*衡遭到了破坏,造成了气候改变。第二、现代工厂的破坏,大量排出酸雨。第三的密度太大。第四施肥欠当没有按照*衡施肥的原则,或者施肥实时机选择不当。第五、超负荷结果。第六、干旱高温。第七、害虫危害,主要是苹掌舟蛾与铜绿金龟子。第八、苹果树管理粗放。总之除了果树管理,包括施肥、灌水、修剪等人为管理不当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当今我们生活的环境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3、具体的修剪中,先是要找到树的毛病,我们必须认清哪些枝是辅养枝,在认清主枝以后,做到大枝亮堂堂,小枝闹嚷嚷。大枝要充分接受光照,因为他们负担了绝大部分的产量。而那些小枝就是结果的关键。同时要做到下部密上部疏,内部密外部疏,北边密南边疏,小枝密大枝疏。疏密有秩,分布合理,枝与枝之间不交叉,树与树之间分布合理,光路清晰,空间分布均匀。只要做到了这些,苹果树的修剪就算掌握了。

  七、实*感想与体会:

  通过这次的实*让我扎实的记牢了冬季果树的修剪技术,虽说还不熟练,但至少看到一棵果树,我会大体知道怎么下手,从哪里下手。

  通过本次修剪,我们不仅仅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锻炼了动手的能力,也培养了责任心,因为果树是多年生的作物,修剪是否合理,都会在树体上留下明显的痕迹,对于果树的修剪,了解掌握的还远远不够熟练。知道并深刻的体会到了整形修剪的意义,通过合理的整形修剪,培养合理的树形,协调各树体部位间的关系*衡,改善树体的营养状况,达到早结果、早丰产和长期的优质、稳产、高效益的栽培目的。果树修剪包括整形和修剪两个方面。通过整形修剪创造一个坚强的树体骨架,调节生长与结果的矛盾,促使树体内外均衡立体结果。克服果树大小年现象,保障果树持续高产。

  通过参观,更好了解了现代科技在高新农业中的作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绿宝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典型的高科技农业园区,园区借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台,进行了各种现代农业开发,培养了各种新兴的水果新品种,通过科学的管理,有效地增加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产品价值,为现代农业增收提供了很好的科技保障。

  通过参观实*,我深刻地意识到科技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要有效地投入到实际生产操作中去,加大农业与**,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运作,带动农业产业化链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坚强的后盾和技术支持。

  这次实*给予了非常好的学*机会,特别是对苹果树修剪的技术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真正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同时感谢班主任王老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各位老师给予的关心、支持和组织。指导老师和班主任的严谨的教学风格,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的每一份友好鼓励,每一个善意微笑,每一次细心指导,都让我深深感动,让我对实*信心十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将永远铭记尊师的教诲,将心中的感激化为以后工作积极进取的源动力!

  罗合宁

  20xx年12月

  通过又一个学期《果树栽培学》生产实*课程的学*,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有关于果树的分类、生长繁殖过程、管理等相关知识,并初步了解到一些关于果树产业的形成、进步与发展方向等市场信息。在几次果树实验和实*过程中,我们又亲自体验了有关果树栽培管理等过程,在实践中对果树学的相关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补充。,我们在进一步加深了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开阔了对于行业发展和市场前景的视野。

  本学期的果树生产实*的主要内容包括:梨树的物候期观察、荔枝的整形修剪和剪枝等方面的内容。

  一、疏枝

  疏枝可以疏除干枯枝和病虫枝。疏轮生骨干枝,即对轮生状态的多个骨干枝,选留位置适当、有发展前途的5~7个大枝,其余大枝要分批在2~3年内疏除。疏重叠枝和并生枝,即对上下重叠或水*并生的枝条和枝组,采取留好去坏、一留一缩、一抬一压的方法进行疏间。疏三叉枝,按逢三去中间、留枝分两边的方法进行疏间。疏竞争枝,即对骨干枝延长头附*的强旺竞争枝,从基部疏除或重度短截。疏内膛徒长枝,即对树冠内膛萌生的过密徒长枝,依据空间大小进行疏间。疏密生结果枝,一般去密留稀,对初结果期树上的结果枝要去强旺留中庸,去直立留*斜,对盛果期树上的结果枝要去弱留强,去下垂留两侧。

  二、物候期观察

  1.项目确定:专项物候期观察项目需详细,一般物候期观察选择主要项目。

  2.植株选择:无特殊要求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健壮结果树,每品种3-5株,挂牌记需进行测定和统计的项目,要在植株上选择典型部位并进行标记。

  3.时间间隔:通常萌芽至开花前3-4天观察一次,开花期1-2天观察一次,生长季的其他时间1周左右或更长时间观察一次。

  4.其他:有些项目需配合定期测量、定期取样、计数及统计等。如,枝条的加长生长、加粗生长、果实体积或直径的增加、花芽分化、落花落果等。 梨物候期的观察项目和标准

  以上就是我们这个学期学到的知识。虽然,一个学期的生产实*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却让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正如*时我们在超市看到水果架子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水果,原来是需要付出很多辛勤的汗水的,而没有真正经历过,体验过的人使不会了解到的。只有真的做过,体验过,才会更懂得,这份不易,才会更加珍惜。任何东西得来都是不易的,我们应该珍惜,珍惜这份汗水,珍惜这份不易。

  这次的果树生产实*,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一步的了解,更多地喜欢上我的专业。生产实*让我学到了专业技能,技巧,提高了我动手,动脑的能力,为我以后走上社会积累了知识,经验,让我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更加的增长了见识。它让我学会做事的同时,也更加懂得做人,更加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们生活在人群中,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能盲目,也不能轻易放弃,要学会合作,合作使我们更懂得了齐心协力的快乐及重要性,齐心协力让我们事半功倍,考虑的更加全面。我们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增长知识,在合作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品味生活的乐趣。大家在一起不容易,在一起劳动更不容易,也许是为我们在一起,所以,在炎炎烈日下,我们依然可以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认认真真的干活,而且,大家在一起,有了竞争,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顺应时代发展,人人挣做第一,有了竞争,有了比较,才会给自己必要地压力,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还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因为我们在一起,所以果园里更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我们在一起,我们把一个学期的生产实*都好好完成成了。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了很多技巧,我相信在将来一定会帮到我,即使我可能一时半会儿没有用到,但是,我也经历了,成长了,体会了,懂得了。生产实*就是为了锻炼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增长我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以后工作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和课堂讲课完全不一样的方式。这次的果树生产实*,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一步的了解。在这一整个生产实*过程中,我收获很多,既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我们互帮互助,相互讨论,共同努力。在管理果树上,只要你认真踏实干活了,就总会有收获。这次果树管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才知道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这次果树管理对我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以后如果有条件,我想将种植蔬菜做为一项工作来进行到底。所以,这次生产实*对我意义重大,是我人生得到的又一笔财富!!

  本学期果树实*我们参观了紫金港校门口的梨园,学*了大概的梨树套袋的技术,然后参观了湖州长兴农业示范基地,湖州三生农业园和紫金港的桃园。

  通过这个短学期的实*,我们学*了梨树套袋技术,进行桃树修剪操作,然后参观现代化农业园区,了解现代农业的操作技术以及认识了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这个短学期主要实*日程为:20xx年6月9日:紫金港梨园‘翠冠梨’的套袋;20xx年7月1日:上午参观湖州三生农业园,下午参观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示范基地;20xx年7月2日:紫金港桃园桃树夏季修剪,主要是徒长枝的修剪。

  对于果树套袋技术,通过这次的实*有了切身的体会和实际操作,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了果树套袋技术。正确使用果树套袋技术,既能使水果个头大,商品性能提高,含糖量上升,增产增收;又能达到果实白嫩,肉质细腻,果色鲜艳的效果。关键应做到以下几点

  1、套袋前的管理。首先要施足底肥,浇好底墒水。其次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及适当喷施微量肥料。如喷施百菌清、大生、多菌灵等杀菌剂;喷施阿维菌素、吡虫啉等杀虫杀螨类的药剂。另外,针对果树缺某种微量元素,可喷施硼、钙、铁、锌等微量肥料。喷后几小时后方可套袋。若喷药后12小时内遇上下雨,要及时补喷药剂,露水未干不能套袋。

  2、正确掌握套袋时间。由于各地地形不同,果树的品种各异,因此,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下旬,水果在生理落果以后,宜早套袋。

  3、套袋方法:先将袋撑开,用拳头在袋内撑一下,下底微微打开通气孔,但不能露光,将幼果轻轻套入袋内后再折叠2—3次袋口,将有金属丝的那折放在最外。然后在二分之一处(幼果放在套的中间部位)将袋口往下斜折叠,袋口形成“∧”字型,这样才能防止害虫、雨水、药水进入袋内。

  4、摘袋。一般在采果前10—20天左右摘袋。摘袋时要注意天气变化,若遇到连阴雨天气时,可将纸袋先撕掉,剩下膜袋,通过光膜可自然着色。

  桃树的夏季修剪对桃树很重要,尤其是八年以下的幼树和初结果树更不能忽视。因为这段时期生长旺盛,发枝力强,新梢徒长,副梢抽生次数多,如不利用夏剪控制旺枝生长,改善光照条件,就会出现上强下弱,外密内空,副梢着生部位高,形成外围结果内膛无实的“环围结果”现象,不能形成立体结果的丰产树形。而且夏剪不到位,给冬季修剪增加了工作量,造成树体的恶性循环。夏剪要点如下:

  1.抹芽。将主干、主枝整形带和主枝基部15厘米内的萌蘖和同主枝并生、重叠的嫩芽、嫩梢及时抹除或剪除,以免影响骨干枝的生长。

  2.摘心。当新梢长到30厘米长时,将先端嫩梢摘去,使其暂停向前延伸,迫使营养物质转向侧芽,刺激萌发抽梢,降低分枝部位。这样,既控制旺长,避免形成“长把伞”枝,又为培养结果枝创造了条件,还可促进果实发育和花芽分配。摘心和剪梢留长30厘米,不能过长或过短。过长,下部光秃段长;过短,易刺激下部芽大量发枝。不足30厘米长的不摘心,已封顶停长的也不摘心。

  3.剪梢。过于密集、方位不当或未及时摘心的新梢,进行疏除或留长30厘米短截,借以调整骨干枝的长势、角度和方位,控制徒长枝、竞争枝,减少无效生长,从而达到抑强扶弱、充实内膛、*衡树势的目的。

  4.曲枝。对直立强旺的新梢,在距基部10~15厘米处,用左手固定下部,右手捏着上部轻揉,待木质柔和后,把上端曲向空隙处,使其变成*斜或弯垂,用改变枝生长方向来缓和顶端优势,使上部形成花芽,下部萌发副梢,为培养结果枝组创造条件。但揉时用力要轻而均匀,切不可过猛过重,尽量避免折断木质或把外皮揉破,引起流胶而削弱树势。


地貌学实*报告 (菁华3篇)(扩展9)

——地貌实*报告实用10份

  实*时间:XX年7月7日—7月18日

  实*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

  实*人员: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学生

  实*目的:

  1、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地质现象,

  2、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3、练*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

  5、了解实*区地层发育情况及接触关系

  6、了解实*区总的构造构架和特点

  7、初步分析实*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般轮廓

  实*概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地质地貌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在杨东林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100多名同学到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了为期11天的地质地貌实*。尽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师们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配合一些背景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知识,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目录

  1实*区概况

  2实*主要内容

  3结束语:实*的心得体会及总结

  一、实*区概况

  实*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区实*区是本次实*的主要区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南距秦皇岛市约23公里。本区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原和渤海湾,北依燕山,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大石河河谷内的南部落,海拔70米。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有秦青铁路、地方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便利。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比较湿润温和。实*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实*主要内容

  (一)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见下表

  1、元古界

  (1)龙山组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主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厚91米。

  (2)景儿峪组

  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统

  (1)府君山组:

  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层,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本组属浅海沉积相,与下伏景儿峪组,上覆的馒头组均为*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十分明显。底部尾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碎屑。厚146m。

  (2)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的。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厚71m。

  (3)毛庄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较好,化石丰富,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颜色比馒头组页岩的颜色暗一些,俗称猪肝红。以褶颊虫类三叶虫化石为主。厚约112m。

  中统

  (4)徐庄组

  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含有三叶虫化石。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厚101m。

  (5)张夏组:

  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三叶虫化石最丰富。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0m。

  〖摘要〗

  羚羊峡位于西江上游,在肇庆城区东北部。峡谷左右为高山相扼,左为龙门山,海拔615米,右为烂柯山,海拔达903米。羚羊峡的形成,是与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有关。更新世末,羚羊峡断裂斜切烂柯尾山,破碎带一面受西江正面而来的河水冲击,一面在山区沿破碎带受支沟的底蚀作用.当新河床低于旱峡原河床时,便袭夺了原河道之水,作第二次改道,形成了著名的“羚羊峡”。羚羊峡峡谷深而窄,最窄之处仅有220米,全峡长度约为7000米(自羚山寺至砚坑口)[1]。

  〖关键词〗

  西江地貌羚羊峡新构造运动河道

  羚羊峡作为珠江流域西江下游的最后一道峡口门户,我们对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的地理野外实*,羚羊峡是我们实*的重要地点之一,因此,本文根据此次的野外调查结果及一些前人的调查资料,将对羚羊峡的地形地貌进行初步的探讨。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羚羊峡的地貌概况

  羚羊峡的地貌发育成因及过程

  羚羊峡形成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实*的工具〗

  本次的研究主要用到的工具是地质罗盘,通过地质罗盘,我们可以测量目的物方位,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走向的测定,岩层倾向的测定,和岩层倾角的测定,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基本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一、羚羊峡的地貌概况

  羚羊峡是西江的现河道,穿越烂柯山的低山地区,为一狭长断裂峡谷。河道较*直,河身狭窄,**没有积阶地,在峡谷的西北岸山脚与江面呈波状接触,东南岸则呈锯齿状。该地区以沟谷流水地貌为主,水流湍急,**地势险要,并没有形成河漫滩。西江在羚羊峡口有三条河道,一为肇庆东面的早期河道万都坳,另一为羚羊峡西北面的中期河道旱峡。羚羊峡为现在的西江河道。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里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因此,羚羊峡附*多低山。

  图羚羊峡附*现代河道与古河道位置图

  ①一西江早期古河道②一西江中期古河道③一西江现河道

  二、羚羊峡的地貌发育成因及过程

  羚羊峡地貌发育与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了砂岩和页岩,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排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两侧岩层倾向相反,分别形成南北两翼。在区域构造划分上,羚羊峡位于粤西隆起与粤中褶皱带之接界处,发育于燕山运动时期,羚羊峡位处背斜地带,在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升降作用下,背斜断裂下沉,形成了今天的羚羊峡。

  羚羊峡地貌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水热条件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而且,水表径流丰富,加剧了河流对**山的侵蚀,于是有陡峭的悬崖的形成。

  羚羊峡地貌发育与岩性

  各种岩石成分、硬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很大区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羚羊峡的岩石主要由泥盆系和石炭系砾岩、砂岩、页岩及灰岩组成,,南岸为更新世晚期的砂质粘土夹腐植粘土,北岸为更新世中晚期残坡积红色。由此可以推断,西江南北**在发展上是不*衡的。产生的原因可能与更新世时羚羊峡断裂的活动有关。西江就是沿此断裂带冲刷授蚀形成河床,在全新世时沉积了现代沉积粘土。

  三、羚羊峡形成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羚羊峡的形成,是和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升降作用密切相关。更新世中晚期,西江在西部沿现道至肇庆市后,非取道于羚羊峡或旱峡,而是以袭夺湾指的方向东经万都坳至金利接现道西江,更新世晚期新构造的差异运动,使烂柯山南部上升,河道最狭处万都坳上隆,造成了河道闭塞,河水倒流,需要寻找新的河道。与此同时,旱峡地区相对下降,在更新世中晚期仍为喀斯特山的七星岩至黄岗好一带,经长期风化夷*,倒流的河水夺此而过,成为第一次改道的旱峡中期古河道。在此之前,羚羊峡断裂斜切烂柯尾山,断裂破碎带一方面受到西江倒流的河水冲击,另一方面在烂柯山与龙门山之间的支谷和冲沟,由于地壳上升而底蚀作用强烈,并选择了羚羊峡断裂带进行刻蚀。更新世末期,烂柯山北部上升,旱峡缓慢抬起,河道渐趋缩小。而此时,正面而来的西江水流与烂柯山、龙门山的溪流经较长时期的冲刷,羚羊峡谷初具规模,当峡谷所成的新河床低于旱峡原河床时,今日之西江水,便袭夺了原河道之水,作第二次改道,形成了著名的“羚羊峡”,而被遗弃的水基头河道,就是当地居民俗称为“旱峡”。

  肇庆市附*沙头地区西江袭夺湾*面图

  〖实**结〗

  在五月初,我们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在肇庆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野外实*。这次短暂却充实的实*让我收获颇丰!野外实*将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这次实*也是一次艰苦的行程,爬鼎湖山,游七星岩,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顶着烈日,积极参与,逐步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在行进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锻炼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情!

  这次的野外实*使同学们对地理科学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同学们的情操,达到转变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和提高从事专业工作的兴趣。

  通过实*,也发现了自己地理方面知识的匮乏,对野外实*的准备不充分等问题。在实*过程中,自己缺少做笔记的能力,往往不能捉住老师讲解中的扼要。

  实践出真知,自然地理学更是如此,我们的实*也正是把我们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逐步成长。

  砂岩、夹粉砂岩;在西江南岸侵蚀低山、侵蚀台地和冲积*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断层线附*还有老虎坳组(D2l)的砂砾岩、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估计是上覆新地层被侵蚀掉而出露表层的。

  另有两组为晚泥盆世地层,分别为帽子峰组(D3m)的页岩、粉砂岩、砂岩互层、夹灰岩和天子岭组(D3t)的灰岩和泥质灰岩、夹钨质页岩。

  4. 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层广泛出露于西江北面的冲积*原上,由西江北岸出发,向北岭方向分别从岩关阶(孟公坳组)(C1y)砂页岩过渡到测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煤层。

  七星岩地区也主要为石炭系的地层,石牌附*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岩夹泥质页岩,阿波岩为壶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岩、微粒灰岩、夹角砾状灰岩。

  5. 二叠系(P)

  龙潭组上部(P2lb)石英砂岩、页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煤层只在图中西江东南的冲积*原上找到一处,位于高要市东北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