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1-12 00:00:00 [db:标签-标题]

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

  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三、说学法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学*新课

  本环节我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经验,指导学生学*方法,让学生小组探究学*北京的位置。在学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和其他区域一样有海陆位置外,还有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

  在学生探究时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北京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来进入北京职能的学*,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具有这些职能的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时,我列举若干项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任选一项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我适时地穿插一些小活动,如在介绍音乐方面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京韵大鼓和国粹京剧,可让学生试唱两句;

  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以上是我对《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这一课的设计,还很不成熟,恳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

初中地理说课稿2

  [练*巩固]

  课本:

  P66-67活动题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据日本自然条件你会如何发展日本的经济?

  回忆,总结

  学生看图思考

  读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试着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对”

  认真观察

  读图完成相应练*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忆,回答

  课后分组讨论学*

  让学生了解学*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归纳方法,实现技能的迁移、巩固

  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学*活动,而且是学*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活动。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培养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

  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同时充分估计了学生的回答,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势,化抽象难以理解的或无法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应用资料的能力,在学*的过程中直接掌握知识,也作为参与教学的一种形式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学会比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通过回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观点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给了学生突破课堂学*的空间,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让地理的学*在课外得到延伸,同时也体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课改思想,锻炼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作为下一节课教学的知识准备。

初中地理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前面教材的延续和深入。它很好地体现了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密切的关系:河流的分布、发展受地形的制约,气候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她又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学*黄河的有关知识,了解黄河、认识黄河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⑴ 认识目标:黄河的源地、注入海洋、长度;流经的省区及主要地形区;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主要水利枢纽工程的名称和分布。

  ⑵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熟练查阅地图的能力,能把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重要支流、水利工程等落实在地图上。

  ②阅读黄河水系图和“地上河”示意图,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将多种地图和信息对照使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黄河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教学重 、难点

  ⑴重点:黄河上、中、下游的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⑵难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成因。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1、根据教学需要、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自主学*、获取知识。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

  3、图文结合,培养记忆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师问:①我们喝的自来水取自于哪里?(生答:黄河)

  师问:你对黄河的了解又有哪些呢?

  (生答,教师作总结,导入新课)

  二、探究合作,获取新知

  一、壮美黄河(板书)

  1、远观黄河(课件辅助)

  学生阅读《黄河水系图》观察黄河干流的形状特征

  学生活动:

  ① 在图中找出黄河的河源,流经的省(自治区)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长江和黄河同时流经的省(自治区)有:

  ③ 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河口和旧孟津,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一个省区。 ④ 找出黄河的重要支流渭河与汾河。

  ⑤ 找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小结: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方千米。

  师问: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生答,教师点评,然后过渡到第二个问题)

  2、*看黄河(板书)

  (播放课件,阅读课文,感受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并做小结)

  上游:河源段:水清、浅、稳定

  河谷段: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富水力

  河滩*原段:河床*,水流缓,水量少

  中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河面宽阔,“地上河”

  投影:黄河感怀之一《黄河观汛》 (齐读)

  一片浩瀚呈烟雾,惊涛舔坝神鬼怵。

  晴日无风三尺浪,黄河自古不夜渡。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母亲”河的壮观气势和美丽风光。

  (过渡:由课件中看到的“地上河”过渡到第二个大问题)

  二、“问题”黄河

  1、“地上悬河”的成因及危害(板书,学生分析、并播放课件)

  2、黄河凌汛(板书,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3、黄河断流(板书,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投影:黄河感怀之二《黄河遗恨》(齐读)

  冲出邙山骜不驯,千里沃野人狂奔。

  皇帝河官束无策,龙王铁犀枉受尊。

  城堙河於阡陌废,市井萧疏民断魂。

  汴梁几遭灭顶灾,州桥明月何处寻。

  (过渡:由“问题”黄河引出黄河的治理)

  三、根治黄河(板书)

  1、治理措施(板书,由“问题”黄河对症下药)

  ① 保持水土(板书)

  ② 修建水库(板书)

  ③ 修筑堤坝(板书)

  播放课件: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资料

  过渡:这些措施治理黄河的成效如何呢?

  2、治理成效(板书)

  播放课件:

  新闻一:《黄河调水调沙试验今年初显成果》(略)

  新闻二:《今年黄河不喊渴》(略)

  学生由此得出治理效果明显的结论。

  投影:黄河感怀之三《黄河巨变》(齐读)

  半世安澜无溃堤,旷代工程小浪底。

  千秋伟业民福祉,黄河今朝害变利。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自我小结,纳入体系:

  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呢?

  (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清理思路,纳入体系)

  四、学以致用,引发思考:

  师:由20xx年兰考抗洪的事实告诉我们,治理黄河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不能包治百病,黄河的治理还任重而道远。

  师问:如果你是治理黄河的专家,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引发思考)

  五、板书设计

  滔滔黄河

  一、壮美黄河

  1、远观黄河

  2、*看黄河

  二、“问题”黄河

  1、地上悬河

  2、黄河凌汛

  3、黄河断流

  三、根治黄河

  1、治理措施:

  ①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

  ③修堤筑坝

  2、治理成效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本着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做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学*的帮助者,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地理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级第 章第 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地球和地图、区域地理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这为学*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于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为学好(区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识:掌握地球与地图的知识,能初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观测、实验、调查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地理事物,积累地理表象;初步学会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流表达学*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好奇心,提高兴趣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全球意识,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课的重点: 。

  本课的难点: 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注意活动)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励竞争教学法(2)问题探究法(3)合作讨论法(4)趣味教学法

  三、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读图分析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展示法 归纳总结法

  四、下面我重点说的是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内容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激情导入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板书设计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5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东南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东南亚》是(鲁教版)《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新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各种天气的判读,学会判断哪种空气质量对人有益哪种气空质量对人有害。

  能力目标: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学或者其他人播报天气预报,能自己找出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

  情感目标: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培养学生了解天气的多种多样,从而热爱地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了解天气、空气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积累有关天气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

  知道天气和地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地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练*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二十如何使他们学会学*,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安排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来进行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导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趣学*这节内容,我让学生看书上57、58页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们怎么产生关系的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这节内容中来,从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

  (二)初读内容、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我在精心教学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以此让学生有兴趣学*这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页,要求小组以合作竞争的意识完成两个任务:找出本页主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显重难点、积累知识

  分析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仔细看56页济南天气预报和60页的图,知道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了解天气变化。要求学生分角色模仿天气预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谁播报得更快捷、更准确,好不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实践运用。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掌握了播报天气情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放学后找出天气信息的其他获取,让他们向同学或者家人播报一组天气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六)总结与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这节内容,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四,说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初中地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台湾省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分析省级区域特征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爱国热情的重要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并能在地图上填写台湾省的各种地理事物。

  2、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初步说明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3、识记台湾主要城市,并了解其职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以文字、图片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台湾省地理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进一步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人民共同的愿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一)教学重点

  1、台湾的位置范围;台湾的自然环境、“多山”的地形及台湾岛丰富的资源。2.台湾“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点。

  依据:由于地理位置是分析自然地理特征的关键,而自然地理特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节课学生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

  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

  依据: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之间,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不仅是学生学*上的难点,也是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的一个难点。

  三、说学情:

  前几章的学*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地理概论的相关知识,而对区域地理特征,学生尚有较强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另外,通过一个半学期的学*,学生已掌握了利用图形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

  四、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采用“读(看)——议——讲”结合法、读图讨论法等。

  五、说学法:

  本课中,我大体从以下两方面来渗透学法:首先,针对初中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这一生理特点,我以活动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新知识。其次,鼓励学生从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以阿里山图片为背景,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提问)阿里山在什么地方?(答)台湾

  (讲述)阿里山只是台湾省众多美丽风景中一个,台湾省还有更多美丽的风景,丰富的资源,被称为我国的宝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台湾,一起学*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依据:《阿里山的姑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能利用美丽的阿里山引入台湾,便于开展教学。

  整个教学类容安排以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1、投影“台湾省的位置与范围”图,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完成在图中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东海、台湾海峡、太*洋、南海。

  2、让学生通过自主学*,掌握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纬度位置:________穿过中南部,地跨_____带和___带

  海陆位置位于我国_________,北临____,东临_______,南临_____,西隔________与________相望。

  范围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00多个岛屿,陆地面积3.6万*方千米。

  3、投影“台湾——中国神圣领土”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计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各相距多少公里?

  二、自然地理环境

  1、采用的学*模式是投影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图,由学生先自主学*,再小组讨论,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分布特点。

  2、教师对难点问题设问,引起学生思考重视,如地形对气候分布的影响。

  3、穿插“阿里山”与“玉山”等材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爱国情操。

  地形:以____为主,*原主要分布在__部,地势__低__高地壳运动较活跃,多_____。

  气候:类型:____带和___带____气候。气象灾害:________________

  河流:河流水流,____丰富。最大河流是_______最大湖泊是_____

  自然资源:深林资源、农作物、矿产、水产和海盐。

  三、发展中的经济

  这一部分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所以由学生阅读P81-82,再小组讨论总结台湾省的经济有哪些特点?(农业、工业、交通、旅游业)

  (合作探究)读“台湾岛交通及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思考:1、说出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和铁路线的分布特点。2、台湾经济以“进口-加工-出口”为基本特色,试从地理位置加以分析。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地形、地理位置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人口与城市

  这一部分内容简单,直接由学生自主学*完成任务。

  五、小结

  由于时间问题,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口述知识结构,对重点问题进行复述。

初中地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过渡句】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先来谈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草原和荒漠》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片段内容,本课主要是分析了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并且探究了景观变化的原因,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能够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一些景观的存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说学情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谈一谈我对于学生的认识。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正处于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由于学*地理的时间不是很长,观察力和读图能力比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地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能找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2.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学生能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1.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会分析西北地区干旱、荒漠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我的教学过程总共包含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图片导入的方法,我会在大屏幕上呈现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景观图并提问学生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现象?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会顺势引入这节课《草原和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图片导入的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学*兴趣还能够更快的把他们带入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句】新课讲授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设计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力求突破我的重难点。

  1.位置、范围

  呈现中国行政区划图请学生找出西北地区的具**置和范围?

  引导学生得出: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内蒙古和宁夏及甘肃的北部。

  2.气候

  结合课本中文字部分以及PPT中的西北地区气温图找出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学生读图思考得出: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西北地区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的降水比较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超过一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3.地形

  紧接着结合图8.3引导学生归纳出西北地区的地形分布为: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4.草原、荒漠景观分布原因

  在对自然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4人为一组,时间是5分钟,小组讨论西北地区既有草原景观又有荒漠景观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实时点拨,学生讨论完毕之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并给出肯定性的评价,最终共同得出: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可知其距海较远且有高山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自然特征。故由于东部距离海洋较*,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有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有了以上的学*基础后我会请学生试着自主探究西北地区的河流分布找出其河流分布状况。在学生进行了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由于气候干旱,这里的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内流河、湖:塔里木河、艾丁湖;外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

  【设计意图】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透彻理解同时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我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结束这堂课,以强化学*效果。

  基于一个新课改的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作业,思考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特征条件下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一谈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初中地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的地区和国家》一章中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一学期的学*,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探究学*”;另外,学生通过学*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点。

  3、掌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并且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对日本有初步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2、培养合作学*的意识和*惯。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惯。

  3、通过中日岛屿争端,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二)难点:

  1、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会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配合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重难点。然后用随堂练*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2、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

  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探究能力。

  利用生活中的地理: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重视地图的作用: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通过读图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展示多媒体一组动漫图片(多啦A梦、柯南、火影、一休)及风景图片(富士山和樱花)。七年级学生年龄层次较低,他们对动漫有着浓厚的兴趣,用他们耳熟能详的动漫人物引入本课内容,他们很容易接受,且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结:日本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然后给学生分组:把学生分为四组,多啦A梦组、柯南组、火影组、一休组。

  要求:小组团结合作,有集体荣誉感。

  1、小组同学在课堂中玩“找茬”游戏。寻找老师课件展示中的错误,每找到一处得一朵红花。

  2、合作学*探究学*,优胜组得红花。课程结束,得花最多组胜利。

  (二)新课讲授

  1、多媒体展示我们到坐火车到日本旅游(学生寻找错误)

  2、多媒体展示《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日本国》图

  3、找出日本周围的海域

  4、谈时事,中日岛屿领土争端,使学生明确岛屿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热情。

  我作总结: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太*洋西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它位于北温带,与中国一衣带水,而且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日本东临太*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西南与我国隔东海相望。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地图来寻找答案,印象更加深刻,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

  (三)师生互动读图分析讨论:

  1、日本的领土构成

  总体介绍日本的领土面积通过比较练*法,同学们感受到日本的人稠地狭。通过读图得知四大岛的分布范围及最大岛。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深刻认识日本的领土构成和人口状况,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2、日本地形特点

  探究讨论:互动学*分析出日本的地势的特点,通过老师带领同学分析,通过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发现总结出特点。

  最后多媒体展示我们考察了日本的自然风光,发现日本的*原比山地多。我们来到了位于九州岛的旅游胜地——富士山,它是日本最高峰,是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圣地。富士山是一座死火山,尽管是夏天,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富士山山顶的皑皑白雪。(学生寻找错误)

  3、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展示《富士山》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

  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日本应对地震的措施。

  通过讨论知道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讨论中发现别的同学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找到自己学*的优势与缺点,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学*提供方法。

  我总结出日本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不仅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一座火山。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与地震。

  我国处在两大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根据“5.12汶川地震”,模拟地震中在四个不同场景中(教室,家里,商场,大街上)如何自救?最后,教师总结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同学们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

  (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

  展示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

  1、地理位置

  2、组成部分

  3、海岸线曲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4、多火山和地震

  作业:

  1、结合“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搜集有关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2、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围绕日本国的地理特征来呈现,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日本的地形地貌,着重突出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学生也能从我的板书设计中进行有条理的笔记。

初中地理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日本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学生较为熟悉,兴趣大,从地理的角度上有很强的认识愿望。教材把日本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作为切入点,了解位置为后面日本多火山、地震及气候做好铺垫。接着安排樱花图,使内容“波浪起伏”,结构上呈现一定的内在联系,轻松导向日本的气候。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日本气候,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从位置、地形等方面理解日本气候的形成,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指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并了解其地形和气候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一)教法分析:“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采取情境、读图分析、问题式和比较分析、分层、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指导:依据新课程理念“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根据本节课内容,将知识点归纳为图,读图析图是这节课的核心。教师指引图像,引导学生准确读图。通过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简明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明确日本是我国的*邻,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二)读地形图讨论问题:

  1.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

  2.利用比例尺,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

  3.找出富士山、关东*原、东京湾、濑户内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何影响?

  (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日本的象

  征——“樱花”引入气候,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视觉效果及丰富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四)通过讨论*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逆向分析气候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五)梳理知识结构,巩固所学内容。

  (六)布置作业。

  中国行政区划

  在活动教材部分安排了四项活动,编者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题中第3项练*要求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按地理方位排列找出名称和简称,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地理分区,本身就增加了难度,不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这道题作了如下处理:要求学生沿黄河、长江干流,沿大陆海岸线、沿北回归线等找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简称。经过这样处理后,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各省级行政单位空间位置的掌握,为以后的教学作必要的铺垫。本节教学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需要记忆,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是:

  教学重点: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能力目标:能在中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以及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的神圣职责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策略(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法、游戏法等。即“读(看)——议——讲——练”结合法,重点突出一个练字。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知识,变成一幅“活”的中国政区图。

  2、学法指导(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应用“一图五法”突破难点。即:一张中国政区图,采取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形象联想法、拼图游戏法、填图练*法五种方法。抓住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兴趣。在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学*、合作学*、探究学*等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国地理拼图板辅助学*。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地理拼图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多发表见解,多动手练*,实现课标要求。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总体设计的依据: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突出体现使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学校周围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和发展有用。

  3、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通过教师导学,运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培养地理学*方法,激发学*地理的热情,开发学生智能。关注每一名学生,力求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及课后开展拼图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说课稿1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编排上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章内容是后面各章内容学*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又南北方地区*时大家了解较多,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河流流量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地区人文差异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南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创设出全新的氛围,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旧到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已学*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行政区划以及温度和降水量图的判读,所以在本堂课我通过:导入→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 →反馈练*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

  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说的是:齐国的晏子到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

  回答: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就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

  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为什么呢?因为土壤不同。

  从故事提出问题,我国南,北方的在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

  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点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原因的热情,也以问题的形式带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课

  本节课是信息整合课,每两个同学就有一台电脑,所以本节课我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让学生讨论结果,教师再巡回指导来进行新课的学*。这样可以达到个别同学能力的锻炼与全班参与相结合,避免了重视个体,实现了人人参与,营造出了良好的学*氛围。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1、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中国年降水量图,根据图下面所设的问题读图,讨论,寻找答案,从而了解南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气温和降水量上的区别以及河流径流量的差异

  2、提问:南北方地区在自然方面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进行引导和归纳总结。

  (过渡)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自然差异往往会造成了人文方面上的差异,进而过渡到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在人文地理差异这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在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信息了解南北方地区在农耕制度,传统民居,饮食,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后引导学生从地形,温度,降水,河流等方面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四)巩固小结

  在学*中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因此最后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笔记,让学生参照课堂笔记,回答课前导入时所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

  (五)在小结完后通过反馈练*达到反馈,巩固的作用。

  四、亮点

  本节课目的性强,层次感强,实践性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用合作交流学*经验的形式让学生们学得自在,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初中地理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舨)《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标:

  本节学生的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要求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电脑直观演示法和气氛高涨的知识竞赛法,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让他们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析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方式。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明确学*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过程中逐渐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方法,促进学生学*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六个环节: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

  导入本课

  4分钟

  创设"地球还是水球"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锚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

  1,观察地球仪和动画演示

  2,学*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学生发言交流不同的观点

  地球动画和图片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环境。

  (二)

  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

  7分钟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1,随机地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

  d,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1,展示著名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

  2,世界海陆分布图

  3,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4,水,陆半球图

  5,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

  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抖,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

  (三)

  观察思考

  深入自学

  5分钟

  1,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2,师:看完海洋,找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

  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l,"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四)

  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20分钟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和四大洋相对位置(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3,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4,各大洋大小比较示意图

  5,"一笔画世界"

  组织学生深入的自主学*,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方法,促进学生学*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

  竞赛话动

  巩固练*

  6分钟

  1,设置抢答题:

  (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2)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3)七大洲的轮廓大致有什么特点

  (4)赤道横穿哪几个洲

  (5)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2,对各组的表现作点评

  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以抢答形式为主(各组每一成员都可抢答,答对的为本组得分)。

  1,所提的问题和答案

  2,世界地形图竞赛版

  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引发竞争意识,这样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六)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3分钟

  1,师:"本节课你学*了哪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形式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2,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2—13

  1,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板书和作业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l,四大洋

  (1)洋,海和海峡

  (2)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1)大陆,半岛,岛屿

  (2)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

  大高加索山(黑海)l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初中地理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选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学生在掌握了我国国土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国情后,认识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一步。同时与将要学*的气候、水文等关系密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引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的特征。其次用文字、地形图呈现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主要地形区。学好本节能帮助对我国自然环境有初步感受,也能为今后学*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授课过程中需要关注自己的授课对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七年级的地理学*,初一学生对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学*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本部分的学*,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针对本部分地形特征来说,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以地图为基础,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形特征,并能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多种途径归纳我国的地形特征,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增加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内容。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兴趣。

  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上课伊始呈现《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是否还记得这是一幅什么图?什么又是地形?学生回答后追问:地形的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又有什么特征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形类型齐全

  首先我会展示《中国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地形类型齐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原。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在地图册上对应的《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画不同走向的山脉,并尝试分类识记。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将*似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起来,构成网格图,并找出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从而明确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原和丘陵。

  【设计意图】中国的山脉和地形,学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设置“山脉位置画一画”的游戏去呈现这部分的知识点,且该部分知识为本节内容重难点,结合中国地形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好地识记中国的山脉。

  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我国都有,但每种地形的占比是一样的吗?从而引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2.山区面积广大

  我会先组织学生猜想:我国哪种地形类型占比最高?学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然后我会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以哪类地形为主?学生通过读图不难得出我国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最后我会进行补充: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据统计,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故而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与人类活动

  首先我会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我国的地形对我国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进行多种经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山区多,*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我们在对地形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山脉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设置一个“我说你指”的游戏,学生一个说山脉或地形名称,另一个指出在地图中相应位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堂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并布置以下作业: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山区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扩展阅读


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扩展1)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3篇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自然资源更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资源紧张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而在各种资源中,水资源又是相对重要的,因为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没有水地球上将不会有 生命的存在。而当今世界,水资源的问题又十分严重,缺水、水污染和浪费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面临的问题,因此,让学生了解*的水资源,认识世界水问题,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就显的尤为重要。

  (二)课标要求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知道当地的水资源状况,了解当地水资源问题,并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有限的水资源,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教学难点:联系我国降水分布等自然环境方面的相关材料,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方法。

  (二)说学法:学生已经学过了一年多的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的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体现知识见的循序渐进的同时,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三、说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出示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碗,都要请他来。

  新授:

  1、水是宝贵的资源:

  (1)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在哪里”、“我们人类常用的淡水储存在哪里”,

  (2)出示世界水体比例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并结合教材75页图

  3.16,帮助学生分析世界淡水资源的状况;并出示水资源定义的材料

  2、我国水资源现状

  (1)多媒体出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排名的材料

  (2)多媒体出示我国降水径流分布图

  (3)多媒体出示20xx年重庆干旱的一组材料,并用提示性语言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内容材料: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4)多媒体出示哈尔滨松花江水污染和南京水污染的材料,并引领学生回忆当时哈尔滨市民的状况

  (5)多媒体出示漫画

  (6)由阿城和哈尔滨的缺水状况引入,延伸到全国的有用水状况,并用醒目的“*渴了”提醒学生我国面临的水资源危机

  3、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方法: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1)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

  4、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1)农业节水:结合教材83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2)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3)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4)家庭节水:结合教材84页活动,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5)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

  4、知识延伸:解决水资源总量少的方法,教师简单介绍目前世界上拓宽淡水资源的两种方法

  (1)海水淡化

  (2)利用大汽水

  5、思维拓展性练*:多媒体出示相关*题

  6、认知提升多媒体播放一组关于水的图片,提升学生情感

  7、教师小结,学生质疑反思猜谜语的同时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地球上的水、淡水、人类常利用的淡水储存在哪里

  观察世界各种水体比例的饼状图,了解人类目前直接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世界总水体的0.3%,并通过讨论认识水是种宝贵的资源

  通过对材料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事实观察教师提供的降水径流分布图,根据图例及过去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南方多,北方少。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重庆干旱的原因,并根据教师的语言提示得出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不均的结论:夏秋多冬春少,

  认知到水污染是南北方乃至全国存在的重要现象,并再一次认知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认真观察漫画,认识现实生活中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的事实。

  *水资源问题小结: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认知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了解缺水是我国各个城市和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教师的提示的前提下,想到解决水资源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的分布特点的解决办法,并结合上图探究南水北调的意义,同时简单理解三条线路中东线调水的优势

  在阅读教材81页“农业节水”的前提下,了解堤灌、喷灌、滴灌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以色列节水农业的情况了解我们当地农业用水与之的巨大差距,从而感知农业节水的巨大潜力

  结合调查内容,反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如何节约用水

  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该如何节约水资源;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了解目前世界开发水资源的现状,并立志将来去开发更多的水资源,寻找新的拓宽水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引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入学*状态

  通过教材中相关的图片以及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认识淡水资源状况,使学生了解世界水资源的大致状况,认清目前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危机

  使学生能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过去所学过的知识的回忆,再通过相关的图片分析,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1)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3)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4)水污染现象严重(5)水浪费现象明显,从而在总体上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在了解我国水资源问题基础上,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让学生自行分析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空间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不均——修建水库,整治污染,节约用水。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给学生构筑想象的空间。

  通过资料的出示使学生了解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生活节水的意义和方法,并意识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节水标志的,把节约用水的意识深入每个孩子的心里,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节水好*惯,并做宣传节水、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识

  用开放性的*题,培养学生思维

  进一步强调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每一滴水,而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

  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

  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

  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

  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地理学*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3)北京市昌*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和*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尔自治区、*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扩展2)

——初中地理说课稿(精选十篇)

  初中地理说课稿 1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河流湖泊众多。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特征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等。本课既是对前面“地形地势”“气候”的拓展和延伸,也为下面学*“长江”“黄河”打好基础,因此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完本节课后,能对我国河流分布及其特征有所了解,培养热爱自然的理念。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个性鲜明,对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相应的主动性,不适合自主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找出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分析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通过读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总结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提升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中国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分布及其水文特征。

  【难点】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一条河流,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河流?接着进一步提问:我国的这些河流都分布在哪?它们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从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设置疑问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心理,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中来。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总特征。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并请学生说一说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学生读图后师生总结: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呈现河流湖泊众多的特点。

  2、河流

  (1)分布特征。首先我会展示中国水系分布图并请学生在图上填出河流的名称,并找到他们的归宿。学生读图后回答注入太*洋: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长江、黄河等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外流区。而塔里木河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内流区。接下来我会继续提问:我国的内流河和外流河是相间分布吗?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学生阅读地图后回答到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限与之前所学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大致相同,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气候较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我会在此提醒学生注意在西北地区也有外流河,如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东部地区也有内流区,如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就有部分为内流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找寻答案的过程,提升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养成从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水文特征。首先我会展示“中国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结合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将全班分为三大组,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外流河(北方和南方)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学生阅读地图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谈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理解这一难点。

  3、湖泊。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点。学生回答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原地区。我国湖泊众多,面积在1*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xx多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原地区。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其中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意图】及时获得学生的学*反馈,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作业:根据本节课内容,搜集资料,描述本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对家乡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 2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所选用的教材为广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一方面,这是在学*了的基础上,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对进行等;

  能力目标:通过的学*,培养学生图表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地理学*的独特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了,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

  此外,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农村教育的特点,我将采用地理教具、地图册辅助教学,直观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现代地理教学论指出,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环节。

  (3)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几道例题及练*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4)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掌握了哪些学*数学的方法?

  (5)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况、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的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 3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为将来进一步学*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

  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 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

  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5、练*安排:

  第14页选做复*题1-3题,这两道题是突出本节重点

  知识和重点插图而安排的,第1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现象的原因,第3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说教法

  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要

  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演示、课件播放、指导目标、教师讲述、练*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自制

  课件等。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目的。

  3.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观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提

  问,这些是自然现象还是有神灵在主宰,引出本课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二)讲授新课: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动画得出结论。

  (2)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昼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4)想一想:当我国北京午夜时,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夜晚?当日本东京午夜时,英国伦敦是白天还是夜晚?

  (5)读一读: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1)地球公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动画得出结论。

  (2)通过观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的动画,得出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是保持66.50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

  (3)演示讲解: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4)演示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得出四季变化的规律,填写表格。

  (5)想一想:①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较高,什么时候较低?②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较长,什么时候较短?

  (三)总结新课: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了季节变化的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对照课文中图1.17,在图1.24中标出地球公转的

  方向,画出太阳直射的纬线,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二、地球公转

  1.绕地轴运动 1.绕太阳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2.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24小时 3.周期:一年

  4.产生现象:昼夜交替 4.产生现象:季节变化

  初中地理说课稿 4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使用。

  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

  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美国临*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三、拓展延伸感受不同制度的优劣

  课后收集我国**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初中地理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中国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中国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中国地理学*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中国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

  (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

  (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

  (3)北京市昌*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和**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自治区、**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初中地理说课稿 6

  [练*巩固]

  课本:

  P66-67活动题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据日本自然条件你会如何发展日本的经济?

  回忆,总结

  学生看图思考

  读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试着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对”

  认真观察

  读图完成相应练*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忆,回答

  课后分组讨论学*

  让学生了解学*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归纳方法,实现技能的迁移、巩固

  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学*活动,而且是学*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活动。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培养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

  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同时充分估计了学生的回答,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势,化抽象难以理解的或无法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应用资料的能力,在学*的过程中直接掌握知识,也作为参与教学的一种形式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学会比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通过回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观点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给了学生突破课堂学*的空间,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让地理的学*在课外得到延伸,同时也体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课改思想,锻炼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作为下一节课教学的知识准备。

  初中地理说课稿 7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为将来进一步学*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

  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 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

  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5、练*安排:

  第14页选做复*题1-3题,这两道题是突出本节重点

  知识和重点插图而安排的,第1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现象的原因,第3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说教法

  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要

  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演示、课件播放、指导目标、教师讲述、练*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自制

  课件等。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目的。

  3.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观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提

  问,这些是自然现象还是有神灵在主宰,引出本课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二)讲授新课: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动画得出结论。

  (2)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昼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4)想一想:当我国北京午夜时,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夜晚?当日本东京午夜时,英国伦敦是白天还是夜晚?

  (5)读一读: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1)地球公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动画得出结论。

  (2)通过观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的动画,得出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轴是保持66.50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

  (3)演示讲解: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4)演示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得出四季变化的规律,填写表格。

  (5)想一想:①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较高,什么时候较低?②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较长,什么时候较短?

  (三)总结新课: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了季节变化的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对照课文中图1.17,在图1.24中标出地球公转的

  方向,画出太阳直射的纬线,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二、地球公转

  1.绕地轴运动 1.绕太阳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2.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24小时 3.周期:一年

  4.产生现象:昼夜交替 4.产生现象:季节变化

  初中地理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中国地形》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生学*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识记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和按走向分为五种类型的山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说教法

  本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的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获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新建构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神,开展讨论、对比、练*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的课程教育理念。

  三、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针对学生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讨论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已的见解和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进行学*。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综合和小组的意见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说远教资源的分析和采用

  中央电化教育管资源中人教课标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地形》中的媒体展示中的中国地形及中国地形剖面图的flah动画及中国地形山脉等十几幅图片形象生动,典型例题中的例子有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其中flah制作的动画<古诗欣赏>更是生动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资源进行组合、链接、补充制成PPT课件。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形、声及动画效果,图文并茂,声形并茂展示给学生。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以下四个环节穿插在本节课的三部分(1、中国的地势特征 2、山脉纵横交错 3、中国的名山)内容中。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 自主学*,合作探究

  三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四 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我首先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 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形。

  1、中国的地势特征

  我给学生展示FLAH动画〈古诗欣赏〉,通过欣赏古诗《虞美人》,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会向东流?引出对中国地势特征的学*。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中国地形概况图、中国三梯阶梯示意图、中国地势剖面图,让学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会对我国的河流、气候与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出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山脉纵横交错

  在教学活动中,我给学生展示幻灯片:中国主要山脉图,分析各种走向的山脉,将其归纳为三横、三竖、三撇、两捺、一弧形。之后,我及时展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训练: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一、“你能写出这些主要山脉的名称吗?试试看,你能行的!”二、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学*中国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脉的分布。读图2-2和2-9,请填出下列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3、中国名山

  我给学生展示中华五岳、天山、昆仑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展示课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图片、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主要体现目标教学模式,做到本课的知识脉络简明扼要,精炼概括。直观醒目,图文并茂。

  初中地理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的地区和国家》一章中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一学期的学*,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探究学*”;另外,学生通过学*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点。

  3、掌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并且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对日本有初步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2、培养合作学*的意识和*惯。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惯。

  3、通过中日岛屿争端,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二)难点:

  1、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会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配合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重难点。然后用随堂练*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2、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

  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探究能力。

  利用生活中的地理: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重视地图的作用: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通过读图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展示多媒体一组动漫图片(多啦A梦、柯南、火影、一休)及风景图片(富士山和樱花)。七年级学生年龄层次较低,他们对动漫有着浓厚的兴趣,用他们耳熟能详的动漫人物引入本课内容,他们很容易接受,且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结:日本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然后给学生分组:把学生分为四组,多啦A梦组、柯南组、火影组、一休组。

  要求:小组团结合作,有集体荣誉感。

  1、小组同学在课堂中玩“找茬”游戏。寻找老师课件展示中的错误,每找到一处得一朵红花。

  2、合作学*探究学*,优胜组得红花。课程结束,得花最多组胜利。

  (二)新课讲授

  1、多媒体展示我们到坐火车到日本旅游(学生寻找错误)

  2、多媒体展示《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日本国》图

  3、找出日本周围的海域

  4、谈时事,中日岛屿领土争端,使学生明确岛屿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热情。

  我作总结: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太*洋西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它位于北温带,与中国一衣带水,而且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日本东临太*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西南与我国隔东海相望。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地图来寻找答案,印象更加深刻,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

  (三)师生互动读图分析讨论:

  1、日本的领土构成

  总体介绍日本的领土面积通过比较练*法,同学们感受到日本的人稠地狭。通过读图得知四大岛的分布范围及最大岛。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深刻认识日本的领土构成和人口状况,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2、日本地形特点

  探究讨论:互动学*分析出日本的地势的特点,通过老师带领同学分析,通过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发现总结出特点。

  最后多媒体展示我们考察了日本的自然风光,发现日本的*原比山地多。我们来到了位于九州岛的旅游胜地——富士山,它是日本最高峰,是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圣地。富士山是一座死火山,尽管是夏天,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富士山山顶的皑皑白雪。(学生寻找错误)

  3、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展示《富士山》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

  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日本应对地震的措施。

  通过讨论知道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讨论中发现别的同学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找到自己学*的优势与缺点,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学*提供方法。

  我总结出日本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不仅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一座火山。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与地震。

  我国处在两大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根据“5.12汶川地震”,模拟地震中在四个不同场景中(教室,家里,商场,大街上)如何自救?最后,教师总结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同学们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

  (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

  展示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

  1、地理位置

  2、组成部分

  3、海岸线曲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4、多火山和地震

  作业:

  1、结合“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搜集有关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2、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围绕日本国的地理特征来呈现,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日本的地形地貌,着重突出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学生也能从我的板书设计中进行有条理的笔记。

  初中地理说课稿 10

  [练*巩固]

  课本:

  P66-67活动题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据日本自然条件你会如何发展日本的经济?

  回忆,总结

  学生看图思考

  读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试着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对”

  认真观察

  读图完成相应练*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忆,回答

  课后分组讨论学*

  让学生了解学*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归纳方法,实现技能的迁移、巩固

  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学*活动,而且是学*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活动。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培养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

  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同时充分估计了学生的回答,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势,化抽象难以理解的或无法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应用资料的能力,在学*的过程中直接掌握知识,也作为参与教学的一种形式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学会比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通过回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观点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给了学生突破课堂学*的空间,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让地理的学*在课外得到延伸,同时也体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课改思想,锻炼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作为下一节课教学的知识准备。


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扩展3)

——初中地理教案15篇

  教材分析:

  对一个省区的介绍,其自然环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绍其他各方面的基础。本区首先介绍了海南省自然环境。从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图介绍海南省在我国的位置,结合地图,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征,随后介绍了其范围和海南岛面积。教材通过"海南岛地形图"结合文字描述介绍了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和水系特征。地形和水系特征是相辅相成的,中高周低的 地形特点使海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受海洋影响,具备一定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总的来说是以冬季暖热,夏季高温多雨为主要特征。这种气候特征决定了海南省农业以热带作物为主,加之风景秀丽,使其成为我国热带风光旅游胜地。从这一角度看,海南气候特征是本节难点。海南省独特的。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和"丰 富的旅游资源"是本节的重点。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与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相关联的,也是海南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

  在我国南部有一 岛屿,因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历代封建帝王都将此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内陆的,人们把它视为天之涯,海之角,有去无回,故有"天涯海角"之称。你知道它是我国的哪一岛屿吗?

  方案②:

  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红树林、珊瑚礁等热带风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欢歌等民族风情的录像片。引人对海南省新课的讲授。

  在讲述海南省 "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 政区"图(或出示"*政区"挂图X请一个学生指出海南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2.结合地图说出海南岛的地理位置。(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位于 祖国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部和南部濒临南海,是我国最年轻省份,也是省级经济特区。

  3.展示"海南岛地形"挂图,进行以下练*:

  (1)找出五指山、万泉河、黎母岭、昌化江、南渡江。

  (2)海南岛地形有何特点?水系有何特征 ?

  (3)这种地形特点同水系特点有何关系?(海南岛中高周低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海 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

  3.结合 "*政区"图,请学生描述一下海南所处纬度区域、当地的气候特点。(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深受海洋影响,高温多雨为其主要气候特征。全年无冬,最冷月 的*均温度为16~24℃。

  在讲述海南省"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时,按下列步骤进行:

  方案①:

  (1)为什么海南省农业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 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热带作物?

  (3)海南省有哪些热带水果?

  (4)为什么海南渔业资源丰富?你知道有哪些水产品吗?

  (5)完成教材 p.67活动题1,了解海南丰富的盐业资源。

  方案②:

  2.用多媒体展示天然橡胶、椰子、胡 椒、咖啡、腰果、剑麻、槟榔、菠萝蜜、芒果等热带作物画面 。

  3.出 示椰子、胡椒、腰果、摈榔、菠萝蜜等实物。(教师可去超市预先购买)

  讲述海南省"旅游资源"时,可按以下步骤:

  1.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等热带迷人风光,及黎村苗寨,黄火欢歌的民族风情片段。老师可补充讲述:在现代旅游业中,有所谓"三S"指的是太阳、海洋和沙滩这三种最受人 们欢迎的旅游资源,而此三者都与海 滨有关。*海滨旅游最大的潜力在海南,这里一年四季都适宜海水浴。

  2.讨论:海南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照教材"海南岛地形"图)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66活动题3和P67活动题2。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

  2.范围面积

  3.地形特点

  4.水系特征

  5.气候特点

  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

  三、丰富的旅游资源

  1.秀丽的热带风光

  2.浓郁的民族风情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4.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与我们”“工业的空间分布”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标题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是前后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教材第一个标题下,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例,利用景观图片结合文字说明,形象地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次,强调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三,强调了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并且,教材通过活动练*“观察我们的家……”,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一个标题内容的学*,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个标题下,内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使学生对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现状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在活动练*中,以“辽中南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影响工业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条件,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个标题下,首先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第二,介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三,讲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和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动练*。通过活动练*内容可以使学生明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工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的相互联系性。教材运用图4.24直观地进行了说明。处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出现不同的工业部门和类型。例如开采矿产,采伐森林等,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的工业;冶炼钢铁,制造水泥等,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生产汽车,制造机器,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上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品,是下一个生产阶段的原料,体现了工业生产具有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材利用插图表现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与工业的关系。通过几个侧面,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便利。教材在活动练*1中,设计了“仔细观察我们的家……”的内容,让学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们生活与各工业部门的联系,同时找出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通过活动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我国的工业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教材运用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点内容。

  5.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要考虑发挥地区条件的优势,扬长避短;第三,要考虑城乡结合,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考虑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五,要考虑当地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构成;第六,要考虑国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动练*1中,以资源配置较好的辽中南工业区为例,提出了本地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问题;在活动练*2中,以资源配置不好的沪宁杭工业区为例,提出了如何发挥本区市场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优势的问题。通过这些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分布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练*3中,安排了由学生选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这使学生又一次获得锻炼其分析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练*4中,涉及到工业的分布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关系,这在我国当今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6.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教材运用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了我国沿海开发区、内陆和沿边开发区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除青藏地区外,各省区多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8.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沿海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形成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9.教材在最后的活动练*中,安排了材料阅读内容。三则短文中,第一个短文介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第二个短文介绍的是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三个短文介绍的是国际互联网这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工业企业的供、产、销中,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三则短文共同明确了一点,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①图4.25“张梦的家”,②我们的'教室,找出工业产品,并说出相关的工业部门,使学生认识到工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工业生产的兴趣。

  2.播放有关工业生产过程的录像,增加学生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工业与我们】

  1.关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读图4.24“什么是工业”,并分析得出工业生产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阶段。然后,可以汽车的轮胎为例,“追根寻源”上个生产阶段,即合成橡胶工业和石油工业。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汽车工业和轮胎制造业相互的按比例发展关系。由上述内容可让学生归纳出工业生产过程的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关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农民、建筑师、科学家、军人对工业重要性的评述,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多种角色,例如医生、记者、电视节目主持人、售货员等,从各自行业角度寻找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体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3.完成活动练*1、2两题内容。

  由于电视机内部零件复杂,学生绘制生产联系图的难度较大,故只要求学生绘出灯具、餐桌、食品的生产联系图。在此基础上,再找出分属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各个部门。

  【工业的空间分布】

  1.引导学生读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分析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城市;黄河、长江沿线的工业城市;沿海四个工业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应作为重点内容。

  2.完成活动练*1内容。引导学生读图4.27“辽中南地区”,识别矿产符号,了解辽中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资源;识别表示各种工业部门的图例符号,了解辽中南地区的工业分布。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①辽中南工业区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②辽中南工业区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

  3.完成活动练*2、3内容。引导学生读图4.28“沪宁杭地区”,组织学生讨论:①上海有哪些主要工业,对比辽中南地区的工业有什么不同?(上海的轻、重工业都很发达,辽中南的工业则以重工业为主)。②上海附*煤、铁资源匮乏,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原因。③读图分析沪宁杭地区有哪几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对其工业分布的影响。

  4.完成活动练*4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使工业的分布和农业的分布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整体脱贫致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介绍乡镇企业的典型事例,例如江苏的华西村、北京的韩村河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针对活动练*4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报纸、杂志、因特网),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30“高新技术产业结硕果”,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29“北京高新技术园区”,找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位置。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中关村科技园区或其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录像,引导学生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除青海和*外,其他省区的中心城市都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针对这一内容,教师可以举出我国沿海、沿边和内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例,向学生介绍。

  5.完成活动练*1、2、3内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三则短文,然后重点针对练*2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班级交流。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天气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以及因它而划分的温度带。

  (板书)第二节 气候

  (观看图片)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冬季不仅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同时也有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的南国景致。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在“我国一月份的*均气温分布图”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样的结论呢?

  看《*1月*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1月*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秦岭-淮河一线一月*均气温大约多少度?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个小组5~6个同学为宜;部分同学准备事先搜集好的相关图片及信息材料。

  2、教学课件: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咱们生活在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惯已经很了解了,那么南方地区在这些方面跟咱们雷同吗?有谁去过南方地区,跟大家谈一谈你的所见所闻。

  学生自由发言。

  一、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播放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录像资料。

  教师:从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那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以及*地形图,找出北方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板书:1、从地形上

  教师:从地形图上看,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势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上。具体来说,两个区域在地形上有何差异呢?各有一些什么地形区?

  学生: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原等,主要地形区:西部是黄土高原,东部是东北*原和华北*原;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盆地、*原、丘陵等,地形比较复杂,主要地形区:西部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是长江中下游*原和东南丘陵。

  板书:2、从气候上

  教师:从气候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什么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四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强调:哈尔滨和北京代表北方地区,武汉和广州代表南方地区。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教师:北方地区最热月(7月)*均气温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季节变化比较明显;而南方地区最热月(7月)*均气温接*30℃,最冷月(1月)*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较多,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学生完成教材活动“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

  板书:3、从河流流量上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中的长江和黄河流量过程线图

  教师:长江和黄河的河流流量有何差异?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学目的:

  1、 能读图说明欧洲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并能在图上指出主要的岛屿、半岛、海湾、海峡和内海

  2、 读图熟悉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的名称和位置

  3、 了解欧洲西部实际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经济发展水*最高的国家

  4、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繁荣的地区并分析原因,熟悉本区主要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重难点:

  各国经济发展概况、特点;繁荣的旅游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欧洲西部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我们地球上有这么一个地区,它的面积只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这个地区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个地理区域呢?

  一、 位置和范围、国家

  1、 展示“世界地图”,指出欧洲西部的范围:即欧洲的西半部。

  2、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说明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骤进行:

  (1) 欧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别濒临什么海或洋?

  (2) 欧洲西部的东面与什么大陆相连?这种三面临海,一面连陆的的分布可称作什么?

  (3) 欧洲西部最南端的纬度大约是多少?最北端的纬度大约是多少?在五带中大部分处于什么温度带?

  (4) 学生小结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

  3、 观察“欧洲西部图“,思考:欧洲西部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欧洲西部的气候和经济有什么影响?(讨论)

  4、 引导学生在“欧洲西部地形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主要岛屿、半岛、海峡和海湾及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

  5、 设问:欧洲西部各国,从经济发展水*来看,大多属于何种性质的国家?

  二、雄厚的经济实力

  1、 引导学生阅读P54图2-26,设问: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欧洲西部的经济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过渡)欧洲西部作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2、 学生阅读P54文字,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发达的经济可以从工业、农业、发达的交通业等方面说明

  3、 一学生朗读P55“阅读”,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教师结合有关资料适当补充说明。(见教参P77)

  (过渡)欧洲西部发达的经济还可以从其繁荣的旅游业表现出来

  三、繁荣的旅游业

  学生自读,思考:

  1、 欧洲西部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

  2、 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熟悉欧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资源

  3、 讨论:欧洲西部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4、 学生自读P56“阅读”,了解瑞士的自然风光和德国的啤酒节

  5、 完成P56活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1.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国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2.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议:

  巴基斯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巴基斯坦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三.【教学重点】

  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


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扩展4)

——说课稿初中15篇

  一、说教材

  《雨说》就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在教学这首拟人化的诗时,我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用心体味,揣摩诗句,体验诗人蕴含的真情,达到背诵这首情诗的目的。

  (一)《雨说》的叙述主脚就是“雨”,它象征着为大地带来春天,为儿童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注意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二)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三)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把握语气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的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 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味诗歌,理解感情;展开想象与联想,与诗人进行感情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听完歌曲,师总结:这首歌就是儿女对母爱的高度深情赞颂,同时我认为这首歌也就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亲的热爱所作的真情告白。可就是,同学们仔细品味过雨的诉说吗? (大多同学回答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这首优美的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

  2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

  3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点评)

  4推选班内最优胜者,领读全诗;

  5师生齐读全诗(可选喜悦轻快的曲子,生自选)

  (3)、细读全诗,理解品味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

  老师明确1、这首诗通篇都就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就是到大地上来亲*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要点拨背景引导得出答案。

  介绍背景资料、欣赏《雨说》,解读《雨说》(王景山)

  老师明确2、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就是*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就是诗人对“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就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

  1、诗歌就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对于语言的品位,就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学生通过找拟人化的语言,会总结出大多好处,师诱导学生理解。这种手法不就是拟人手法,点击二者的区别就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明确: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就是。这首诗就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拟人手法就是文学作品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合作讨论并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生之间谈体验。师生共同明确:(点击)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就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4)、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达到共同背诵下来的目的。

  (5)、作业 以“‘雨’的自述”为题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题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的理解来完成这道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

  一、说教材

  《雨说》就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在教学这首拟人化的诗时,我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用心体味,揣摩诗句,体验诗人蕴含的真情,达到背诵这首情诗的目的。

  (一)《雨说》的叙述主脚就是“雨”,它象征着为大地带来春天,为儿童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注意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二)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三)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把握语气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的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 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味诗歌,理解感情;展开想象与联想,与诗人进行感情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听完歌曲,师总结:这首歌就是儿女对母爱的高度深情赞颂,同时我认为这首歌也就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亲的'热爱所作的真情告白。可就是,同学们仔细品味过雨的诉说吗? (大多同学回答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这首优美的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

  2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

  3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点评)

  4推选班内最优胜者,领读全诗;

  5师生齐读全诗(可选喜悦轻快的曲子,生自选)

  (3)、细读全诗,理解品味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

  老师明确1、这首诗通篇都就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就是到大地上来亲*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要点拨背景引导得出答案。

  介绍背景资料、欣赏《雨说》,解读《雨说》(王景山)

  老师明确2、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就是*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就是诗人对“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就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

  1、诗歌就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对于语言的品位,就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学生通过找拟人化的语言,会总结出大多好处,师诱导学生理解。这种手法不就是拟人手法,点击二者的区别就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明确: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就是。这首诗就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拟人手法就是文学作品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合作讨论并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生之间谈体验。师生共同明确:(点击)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就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4)、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达到共同背诵下来的目的。

  (5)、作业 以“‘雨’的自述”为题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题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的理解来完成这道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的说课题目是《我知我家》。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首先是对于教材的分析:《我知我家》是人教版社八年级上册思想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为下面内容的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次就是对于学情的分析,初二的孩子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对《我知我家》这一框题的学*,不仅会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情感上的了解,还有更深一层次,那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的责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爱自己的家。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型;了解家庭的相关功能;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2.能力目标:增强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自己良好的家风和传统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热爱、对于父母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对于“家”的理解;对于家庭关系的确立的认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的认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并明确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一首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的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我所设计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这三种学法。希望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从被动的学*转变主动探索,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由学生自己来把握整个学*过程的节奏。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应试能力、以及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要着重突出讲解的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5-6分钟)我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大约5-6分钟的新课导入。首先我会为学生播放歌曲《大*》,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各种照片,先通过歌曲与图片为学生学*本课奠定情感基础。而通过歌曲和图片的展示,我意图让学生知道*是我们共同的家,在家里各族人民是兄弟姐妹、是亲人,彼此之间有亲情。但是我们每个人除了这个大家之外还有自己的小家,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彼此之间就像一颗大树上的枝与干相互牵连。接着我会设计小一个活动,让每个学生绘制自己的亲情树,让学生从自己的家人开始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的含义。

  (2)讲授新课活动一:我说我家(30-35分钟)我会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然后我会让学生从自己的家庭成员、家庭特色等各个方面去介绍自己的家,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结构的不同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家庭结构,然后我会总结一下,告诉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结构,都不能淡化家人之间的关系,父母永远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永远是手足情深。虽然我们的家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建立的情形不同,家庭结构有别,但一样的是:我们都有家人,都有亲情。

  活动二:

  我爱我家我会给学生播放配乐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汶川地震相关作品),告诉他们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许多孩子失去父母,也让许多父母痛失孩子,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诗歌及音乐作品,就是网友为纪念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小生命所作的。然后我会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父母们怎样的心情?第二个问题:在孩子与妈妈的对话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约定,是什么?(来生还要一起走)这个心愿真的能实现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领悟到,也许他们曾经和父母有过争吵,有过意见分歧。也许他们曾抱怨过父母的诸多不是,但所有的这些不快、不解、不满在最纯真的亲情面前,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生命是父母给的,这种关系不可改变,无法选择。与痛失亲人的同胞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和幸运,亲人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每天都能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何须等到来世?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换句话说,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父母肯定有不少值得称道地方。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再次认识自己的家庭。

  活动三:我家“趣事”大爆料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认为自己父亲或母亲最值得他自豪的事.(让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家中的趣事同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个很人性化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既然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我们就应该学会接受、学会珍爱。当我们学会用“心”来看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时,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真的很优秀。

  (3)知识小结,巩固升华(2-3分钟)我主要通过两个部分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一个是通过看板书回忆所学内容,同时还准备了两道小练*来帮助学生进行操练,最后总结一下,儿不嫌母丑,爱家要知家,爱父母要知父母,我们要发扬良好家风,为家庭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贡献。

  (4)课后作业课外实践: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活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学生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足球——脚背内侧运球》,今天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预计效果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授课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的基本技能外,还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既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思想。

  二 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教材主要内容是《脚背内侧运球》。足球运动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它既能发展学生的全身的协调能力,又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

  三 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均在15~~16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初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和挑战,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因此,对本科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但是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占优势,并极易扩散。所以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个别学生学*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掌握技术较差。

  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足球的练*,使学生初步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概念。

  2、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运球的基本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使90%以上的学生能够提高控制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及合作精神。

  五 教学过程

  ( 一)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的身体运球姿势。

  难点:身体的协调用力。

  (二)准备部分:

  分为三个内容,安排时间8分钟。一是课堂常规,二是热身活动(猎人打老虎),使学生对运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达到热身的效果。三是热身操,使学生的生理机能活动能力从相对较低水*逐渐调动起来,为人体活动状态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并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基本部分:

  分为四个内容,安排时间为30分钟。一是学生自主的学与练,时间为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练*运球,目的是让学生发挥自己所认识所了解的运球技术和练*方法。教师要观察学生对足球球性的掌握情况。二是教师做示范,时间为2分钟。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出教师运球与自己运球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建立一个良好的动作概念,激起学生学*的兴趣。三是学生看过教师示范之后,用教师的运球

  方法再次体验,看能否像教师一样把球控制好。时间为3分钟。这一安排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运球的欲望。四是学*和发展,时间为20分钟。

  1、熟悉球性,原地散点撒开,每人一球,将球置于两脚之间做来回滚动的练*,为了使学生把理性的认识转化为动作,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并模仿练*。同时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运球的姿势和身体的协调性。

  2、两人一组相距3米,用脚背内侧传球。练*时注意击球的部位,传球时球不得离开地面,并且互相纠正错误。

  3、学*脚背内侧运直线球,学生分为两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绕标志物进行运球练*。

  4、学*脚背内侧运曲线球,学生分为两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绕标志物进行运球练*。在学生练*的同时,教师口令提示学生练*时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及时改正错误的运球方法。在基本部分,我采用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脚背内侧运球。

  (四)结束部分:

  分为五个内容,安排时间为7分钟。

  1、接力游戏:是让学生在学*脚背内侧运球的基础上做的一个巩固练*,使学生的运球技术在比赛当中得到提高。

  2、放松练*:在教师的带领下放松,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的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3、师生总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综合评价。

  4、师生再见。

  5、送还器材。使学生养成爱护公共器材的良好*惯。

  六 预计效果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9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预计课的练*密度为45%~~50%,*均心率为130~~140分/次。本次课效果良好。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初中足球说课稿3

  我说课的题目是脚内侧踢球,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拼搏的优秀品质。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体育与健康》中的选项学*部分。足球脚内侧踢球,是足球的基本技术学生容易掌握,在足球运动中也广泛运用,深受学生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 :

  1.认识目标:学*与了解足球脚内侧踢球的技术原理及其在足球运动中的作用。建立脚内侧踢球的动作概念培养学生对足球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让学生能正确的掌握脚内侧踢球的动作要领,巩固提高学生对足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足球练*,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

  1.掌握脚内侧踢球的连贯与协调能力。

  教学难点:

  1.支撑脚位置的合理性

  2.击球点的准确性

  五.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己,对足球知识有一定了解,但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对技术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法学法

  基于高中学生的特点,我将着重运用“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纠正错误法”“优生示范法”多种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对“自主学*法”“合作学*法”“探究学*法”的学*。

  七.教学过程

  第一是准备部分,和开始部分 安排时间为10分钟

  1.课堂常规

  体委整队,要求队列为四列横队,师生问好,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及要求。

  2.热身活动

  慢跑两圈 按体操队形散开,师生共同做行进间徒手操,使相关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充分活动。8分钟

  第二为基本部分,安排时间为30分钟

  1.教师示范动作

  老师在队伍中间做一个的脚内侧踢球的动作的完整示范,然后在进行两次分解动作讲解

  2.学生进行3组 *10次脚内侧踢球无球动作练* 结束后 老师进行集体动作纠错

  3学生进行3组*10次 脚内侧踢固定球动作练*

  4.学生分成两组 相向站立 进行3组*10次短距离的脚内侧踢球练* 在期间老师进行个别纠错

  5.优生示范。

  选择两名动作较好的同学进行动作示范,并进行表扬,树立学*榜样。

  第三是结束部分,时间安排为5分钟

  学生排成四列横队集体做放松操后,教师进行做教学总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技术动作的理性认识,然后器材回收。

  八.效果预计与所需场地器材

  预计本课*均心率为100--110次/分,最高心率为145次/分,场地 半块足球场 器材 20个足球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二年级篮球运球接力的第一课时。

  篮球运球是《新课标》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它是学*较复杂篮球动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灵敏、速度、协调等素质的基本方法。我此次课是篮球行进间运球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课的练*安排上,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即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注意运动安全,并采用“小组互助”学*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篮球行进间运球的动作。

  2、发展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学生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

  3、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品质,使学生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生学*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注意击球部位

  难点:全身协调发力手腕控球控制球的方向

  四、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兴趣很高,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不够稳定。本节课是在练*过排球比多之后的篮球运球练*,因此,我在教学中多提示,用降低难度、游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五、器材、场地的布置:

  篮球场1片,小篮球40个,小红旗4面,录音机1台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惯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七、主要的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景、讲解示范、提示、设置疑问、分组练*、自评互评,自我监督等方法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6分

  这部分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动机,为基本部分提供必要的心理与生理准备,因此,我设计了课堂常规(检查学生情况)、慢跑热身和篮球操(上肢、体转、腹背等运动)。

  2、展示自我,合作探究重点20分

  A。原地运球:复*拍球比多。(目的为了让学生熟悉球性)

  B。体验运球:方法:分小组散点,学生自由练*,体验手感。教师可以在其中走动运球,让学生一起体验试试。c。运球练*:请几个学生上前展示原地和走动的运球练*,其余学生考虑不同之处,引出今天的学*内容,教师再完整示范,点出重点,注意击球点,要求学生试试在跑动中运球。在练*重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突破重点)d。行进间运球:组织学生集体练*,再一次规范动作要求。

  3、拓展能力,激活思维10分

  通过上面的练*,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8字运球接力游戏,进而巩固学生的练*。

  a。组织:将学生分**数相等的8组,老师讲明比赛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b。提出改进措施,重新分组组织,再次比赛,使学生情绪高涨。随后教师点评、表扬奖励。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4分

  a、通过意念、冥想、抖动达到放松肌肉和心理的目的。方法:在教师的口令的指挥下,伴着轻音乐,模仿教师做各种放松的动作,调整呼吸。学生认真模仿,尽量让自己全身得到放松,呼吸节奏趋于*稳。

  b、教师总结本节课,表扬表现好的小组。集体“你们真棒!”

  九、预期效果:32~35%,*均心率:115次/分。

  十、归纳优点: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欲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练、寓教于乐,寓教于教学过程的思想,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

  我此次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各位尊敬的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山水画欣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堂欣赏,评述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属于讲解*山水画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且对一些山水画进行赏析,使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和技法以及怎样运用笔墨进行作画的。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师及其风格,为以后深入学*山水画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水*。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

  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2、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思想

  四、学情分析

  本科教学的对象时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绘画技巧以及审美水*,还有几本的构图基础,对于陌生的知识会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趣味,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欣赏法:通过欣赏各个画家的山水画,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以及技法;

  2、讨论法:通过讨论来解决山水画方面的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教学结果的理念,并且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

  3、讲授法:通过讲授,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印象;

  4、采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采用一些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六、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关于*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及相关图片)

  学具:毛笔,纸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交流*画的简要知识,如*画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国画颜料等等)

  1、提问:关于*画你还知道些什么?

  2、发展概况:*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3、*画按照绘画题材可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如何欣赏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的一些知识。

  (二)、讲授新课

  1、师:通过描绘自然界中山水树木、天地云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变化,山水画画家们把真实的景呈现在纸上,供别人观赏,同时也在这变化莫测的山水间藏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

  2、*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

  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三)、赏析《富春山居图》

  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并展示相关图片与资料

  (四)、讨论

  1、了解*山水画的萌芽、发展、兴盛时期?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画家或一幅作品作深入了解,然后进行讨论。

  3、山水画在唐代就分化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要了解青绿山水看《千里江山图》、《早春图》等)

  大家在学*过程中要注意作品和画家生*的相结合。

  4、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但为什么*画家笔下的山水大多数是黑白的? 结论:画家具有*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提倡“无为”,尤其在乱世之时,*文人更加追求自然,以林泉为伴。

  (五)、教学总结

  八、教学评价

  本课运用教学课件以及多媒体使用,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当然,在学*的过程中,情感的因素也是同样重要的。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用电》是在学*过电路、电路计算、家庭电路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教材中所谈到的对人体的安全电压、触电事故的发生需要前面所学知识为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旧知识的应用又是新知识的探索。

  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是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教育内涵的具体表现,面对电气化普及的社会,安全用电知识的学*在以后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学*本节教材的知识,学生能了解日常安全用电常识,规范日常用电行为,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初三学生的实际知识水*,依据教学指导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了解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了解触电事故的发生,了解安全用电的原则。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根据我校小班化教育的特点,考虑到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法、记忆法等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略

  本节内容由人体触电讲到安全用电,实质是围绕一个电压、两种情况、一个原则讲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安全用电意识的目的。我采用这种脉络式的板书,便于教师总结归纳,也便于学生学*的系统化、网络化。

  一、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诗歌的*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三、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四、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 )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采用的学*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A、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

  B、说明写作意图,

  C、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

  D、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4、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惯。

  5、拓展延伸

  A、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B、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 这节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 这节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学*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

  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

  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确定研究的方法。

  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老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老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老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

  1、各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五、作业设计

  1、课后练*

  编制两类练*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

  (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新的求知欲望。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二年级篮球运球接力的第一课时。

  篮球运球是《新课标》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它是学*较复杂篮球动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灵敏、速度、协调等素质的基本方法。我此次课是篮球行进间运球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课的练*安排上,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即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注意运动安全,并采用“小组互助”学*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篮球行进间运球的动作。

  2、发展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学生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

  3、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品质,使学生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生学*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注意击球部位

  难点:全身协调发力手腕控球控制球的方向

  四、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兴趣很高,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不够稳定。本节课是在练*过排球比多之后的篮球运球练*,因此,我在教学中多提示,用降低难度、游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五、器材、场地的布置:

  篮球场1片,小篮球40个,小红旗4面 ,录音机1台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惯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七、主要的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景、讲解示范、提示、设置疑问、分组练*、自评互评,自我监督等方法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6分

  这部分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动机,为基本部分提供必要的心理与生理准备,因此,我设计了课堂常规(检查学生情况)、慢跑热身和篮球操(上肢、体转、腹背等运动)。

  2、展示自我,合作探究 重点 20分

  A.原地运球:复*拍球比多。(目的为了让学生熟悉球性)

  B.体验运球:方法:分小组散点,学生自由练*,体验手感。教师可以在其中走动运球,让学生一起体验试试。 c.运球练*:请几个学生上前展示原地和走动的运球练*,其余学生考虑不同之处,引出今天的学*内容,教师再完整示范,点出重点,注意击球点,要求学生试试在跑动中运球。在练*重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突破重点) d.行进间运球: 组织学生集体练*,再一次规范动作要求。

  3、拓展能力,激活思维 10分

  通过上面的练*,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8字运球接力游戏,进而巩固学生的练*。

  a.组织:将学生分**数相等的8组,老师讲明比赛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b.提出改进措施,重新分组组织,再次比赛,使学生情绪高涨。随后教师点评、表扬奖励。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4分

  a、通过意念、冥想、抖动达到放松肌肉和心理的目的'。 方法:在教师的口令的指挥下,伴着轻音乐,模仿教师做各种放松的动作,调整呼吸。学生认真模仿,尽量让自己全身得到放松,呼吸节奏趋于*稳。

  b、教师总结本节课,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集体“你们真棒!”

  九、预期效果: 32~35%,*均心率:115次/分。

  十、归纳优点: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欲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练、寓教于乐, 寓教于教学过程的思想,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

  我此次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移"对图形变换的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学*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认识*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本节内容的重点。*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移的`定义、特征和要素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移的定义、特征及要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第二方面: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这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鉴于教材内容特性是探索*移特征,要素,便于进行生成性学*,故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联系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来理解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另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台。

  第三方面: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二)新课讲解(三)反馈练*(四)*移动画欣赏(五)小结并布置作业五个部分.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扩展5)

——初中地理教案9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3.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方式来实施和完成。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地理学*兴趣,关心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

  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疆”应当都认得吧?这是新疆的地形图我们来看一看有趣的地名出示

  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强占的50万*方千米的国土,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远离政治中心,提醒我们要时刻握紧手中的武器,保卫祖国的疆土。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新疆了解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进入新课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出示新疆卫星影像示意图,学生说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的南部,是*面积最大的盆地。盆地处于天山和昆仑山之间。面积达53万*方千米。在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面积最大的沙漠,面积达33万*方千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左右,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合作探究一:1.读喀什气候图,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总结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类型。喀什的气温与降水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2.讨论分析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出示课件

  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海陆位置),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地形),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在盆地内部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合作探究二:读图8.18,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各题

  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镇,说出它们的分布特点。

  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上,沿着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观察图中绿洲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找出这里重要的河流—塔里木河。

  绿洲是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绿洲是星星点点分布的而且相距遥远。绿洲面积小,限制了农业生产;绿洲之间相距遥远,造成新疆交通不便,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起各座城镇,沿着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图中有两条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猜测修建这两条公路的原因。

  主要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中的油气资源。

  油气资源的开发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简介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总面积56万*方公里,根据中石油、中石化最新一轮资源评价数据统计,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约为162.9亿吨,其中: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150亿吨;中石化塔河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12.76亿吨,中石化河南宝浪油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20xx.94万吨。

  截至20xx年,盆地剩余油气资源总量在全国各大油气田位居第一,天然气资源量列全国500多个盆地之首,现阶段仍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来源:巴州油地项目研发中心 发布时间:20xx-11-27 )

  西气东输:播放影像资料

  西气东输工程的两条线路及意义:

  出示课件:

  合作探究三:

  1、什么是“西气东输”?

  西气东输工程是指*西部地区天然气向东部地区输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2、 那沿途一定经过哪些地方?

  西气东输工程分两条线路。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到上海、杭州,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 。二线工程主干线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将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向南运至广州、广西,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管道,可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

  3、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自西向东经过了哪些地形区?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原、第江中下游*原

  4、讨论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

  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

  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发挥西部地区能源优势;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

  5、塔里木盆地开发油气资源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开发油气资源应重视环境保护。

  6、西气东输工程对塔里木地区的能源、环境保护方面带来哪些好处?

  西部地区的人们普遍使用了廉价、洁净的天然气能源,缓解了周边地区因薪柴砍伐带来的环境压力。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1、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重点指导学生读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

  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

  2、 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天气与气候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

  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

  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教师活动:举出身边的例子,提问天气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说出天气是多变的,不稳定的。

  教师活动:什么是气候,举出实例让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说出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教师活动: 小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列表总结:区别: 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学生活动:练*: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清明时节雨纷纷——气候; 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那么,天气是怎样预测出来的呢?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展示卫星云图。

  讲解: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通过计算机处理,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谈一谈学*的收获。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风级的表示方法: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谈一谈学*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谈一谈学*的收获。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区别它们;

  3、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4、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主要利用类型;

  5、通过分析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知道世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概况;

  6、通过漫画、资料等使学生了解土地利用和破坏的现状,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土地资源”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的分类方法很多,教材选择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主要是通过读图让学生了解世界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分布区,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既复*了前面相关的地形、气候和自然带的知识,为以后学*打基础,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部分,教材首先说明了土地与人的密切关系,接着进一步通过一些数字说明由于人口增加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问题,尤其是耕地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污染等问题,并进一步通过阅读资料“巴比伦的兴废”,提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供同学们思考。

  教法建议

  建议利用讨论法和讲授法,并通过一系列小步子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授课,既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又突出学生活动。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的学*,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提问思考:土地有什么用途?(学生思考回答)

  2、利用投影片显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3、学生自己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

  4、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作为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Article/Index。html>总结,又可以给学生成就感和提高兴趣

  5、教师总结时可以出示一些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首先是使学生明确,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可以使用的和目

  前难以使用的各种土地,如沙漠戈壁等。对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土地资源的分布,可以阅读课本插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由于地图上信息量多,所以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思维方向,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那两个自然带内?(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可以采用实例教学,通过一些数字、实例、漫画、文章等表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种不合理状况:

  1、对于土地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利用景观图片展示出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地,必须都在土地上进行,同时土地提供人类生产生活必需的物质等。

  2、利用数字计算或通过课文的漫画、景观图片、录像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说明*些年来土地资源减少的状况,引导学生分析土地资源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激增与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归纳出人类破坏土地资源的主要表现。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主要内容需体现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或保护的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分类,利用保护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分布挂图

  投影片:(1)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图片(复合片);(3)需要回答的问题;(4)土地资源破坏1———一组数字及文字资料;(5)土地资源破坏2————漫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讲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今天我们研究一种可再生资源。人们都说,万物土中生,所以我们就先学*土地资源。土地有什么用?(学生回答)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承转)假如你们小组有一块和学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们将如何利用它呢?请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画出来。(学生分组活动)

  (板书)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学生作品展示 投影片1)显示学生设计的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学生讲解。

  (教师讲解,投影片2)根据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将其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公交占地等。

  (思考)沙漠、戈壁、石山、荒地等是土地资源吗?(是土地资源,虽然目前难以使用,但随着人类利用土地水*的提高将来可以利用)那么世界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板书)三、土地资源的利用分布大势

  (投影片3)读挂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及教材P56"土地资源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Article/Index。html>总结)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过渡)通过刚才学*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已经被人类利用,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应用,造成许多问题。

  (板书)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引导思考)读下面的材料,分析世界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投影片4,土地资源的破坏1)

  全世界耕地每年有5万~7万km2成为沙漠;1/4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风蚀、水蚀,每年流水冲走肥沃的土壤250亿吨,沙漠吞没的土地约600万公顷;

  *耕地退化7。7万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0。1%,其中水土流失占34。26%,盐碱化占8%,沙化耕地占1。93%,耕地退化导致低产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条件,甚至成为"生态难民"。

  (投影片5,土地资源的破坏2)读漫画"新增人口住房要占一部分耕地"、"大难临头",漫画说明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请结合前面的文字资料,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与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产生矛盾,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加重,沙漠面积扩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加重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必须要考虑的。请你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以提醒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现状有足够的重视或给人们发出警告,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设计思想】

  对于本章第一节来说,土地资源部分教学应该起到"示范"作用,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录像、VCD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分类。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组进行活动,自己设计某一块土地的利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学生作品的展示,给与学生成就感。教师总结时将各组提到的利用类型归纳后用投影打出来,同时辅以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对城市的孩子尤其重要。

  对于土地资源分布大势,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世界地形图和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类型即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教师有意识的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的含义中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教师的归纳,使同学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总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建立师生互动体系,教师引导思维方向,归纳整理思维的线索和知识的结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发现展示,提高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思维品质。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 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 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 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 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 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况,培养学生热爱 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复*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学生回答有,并且举例说明。)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 。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 上,*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三、讲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 区的 自然资源

  1、 淡 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 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 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㈤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 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 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 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 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 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作业: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 记:

  后半节课,学生自主交流,讲 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热 烈,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结束。以后可以上一节关于两极的地理知识交流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扩展6)

——地理教师述职报告15篇

地理教师述职报告1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师述职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二(4、5)班的'地理课程,为了抓好教学,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课前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并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具体主要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教学质量,上好每一堂课、为了上好课,我课前做了下面的工作:

  1、今年是我校实施新课程教学的第二年,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我坚持课前阅读>,>,>等书籍、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新课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如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二、重视课堂管理、做为一名教师,我十分清楚课堂管理的重要性、

  我深知,有了一个科学的课堂管理,那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为此,我十分重视课堂管理,在课堂上向45分钟要质量、一般我一进课堂,就以自身饱满的情绪影响全体学生,使学生们也能以饱满的,高涨的情绪来上的我课,然后抓紧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把本节课的重点学*完,把难点剖析清楚、接下来学生的精力开始涣散了,课堂秩序有些不稳定了,这时我来个地理小故事或小幽默,改变一下课堂气氛,待学生精力又集中时,及时把重点,难点巩固、至于简单易懂的知识,我一般是让学生相互讨论来完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不错、

  三、虚心学*,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个教师最先被要求的往往是他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是做一个成功的教师,还是成了一个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多次的听学校各位老师的公开课,让我有了学*观摩的机会,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多次的组内教研活动,让我有了检查自己的时机;通过梁永禄老师,张郁老师的尽心指导,各位组员的大力帮助,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要“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评好每一堂课;反思好每一堂课”成了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基本情况

  姚志勇,男,1971年6月出生,1993年6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学专业,本科学历,并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7月至1994年7月在南海区大沥中学高中部任教,1994年8月至xxxx年7月在南海区大沥高级中学任教,xxxx年8月至今在南海第一中学任教。20xx年11月,经佛山市中学一级教师第二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具备中学地理一级教师资格。现申报中学地理高级教师资格,并作如下述职报告。

  二、申报理由

  本人热爱祖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关心国家大事,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各项学*。坚持教书育人,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工作上服从学校的安排,任劳任怨。

  参加工作以来,曾获得佛山市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南海区教育教学科研先进工、南海区高中地理学科论文评比三等奖、南海区第一届高二地理能力竞赛优秀辅导老师奖、南海区第一中学“十大优秀班主任”、南海区第一中学优秀班主任、南海区第一中学“先进工”、南海区第一中学优质课竞赛二等奖、南海区第一中学优质班会课评比三等奖、大沥区优秀教师和大沥区教育线优秀团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教学能力及成果

  我比较注重抓主干知识的学*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其次,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乐于学*。对优生,我鼓励他们在老师指导下独立钻研,充分展现他们的优势。20xx年高考我任教的高三(1)班地理*均分为94.72,比学校*均分92.39高2.33,比南海区*均分92.37高2.35,比佛山市*均分92.07高2.65。xxxx年6月首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中,我辅导的李明辉同学获优秀奖。xxxx年4月南海区第一届高二地理能力竞赛中,我辅导的何振辉同学获二等奖、李雪仪同学和张颖欣同学获三等奖,我也因此获得优秀辅导老师奖。xxxx年12月广东省第一届博冠杯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中,我辅导的熊斐影同学获一等奖、周文胜同学和谢锦添同学获三等奖。

  (二)教研能力及效果

  xxxx年9月起个人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性评价探索与实践》校级课题研究,目前已经结题,并且获得校级优秀课题。xxxx年6月起参与南海一中袁小雄主任主持的《高中地理(必修Ⅲ)网络资源建设开发与应用研究》佛山市级课题研究,我主要负责图片、音频等素材、课件以及各种试题、练*题等,并且已经在佛山教育网开设专题学*网站,充分实现资源共享。xxxx年12月论文《浅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获南海区xxxx年度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在交流会上宣读。xxxx年12月两篇论文《从xxxx年广东高考地理综合题看今后备考》和《浅谈湘教版地理Ⅰ“活动”的使用》获南海区xxxx年度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在交流会上宣读。xxxx年12月论文《高中地理教学的图象运用》获佛山市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三)教育能力及成果

  担任班主任期间,我认为要塑造一个人,特别是高中生,首先要端正思想。学*成绩有高有低很正常,但是思想不能落后。也就是俗话说的“成才先**”。然后就是集体主义问题,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团队合作很重要。当然现在具体来说就是班风问题。个人思想问题会影响班风,班风好会促进个人的快速发展,当然班风不好会阻碍个人的发展。例如xxxx~xxxx学年度我所带的高一(18)班,从见到他们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强化我的这些观点,结果这个班六次获得“优秀班集体”,创造了南海一中的历史纪录。“优秀班集体”可是考虑了诸多因素,并且用比较科学的量化方式评选出来。因此xxxx年1月我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同时“优质班会课”评比也获三等奖。同年9月,我因教育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南海一中“十大优秀班主任”。在重视集体效益的同时,我也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例如对于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经常私下找他们聊,像学*方法、学*经验等,使他们的成绩有更快速度的提高。例如,xxxx~xxxx学年度我所带的高一(18)班的黄焕桃、冯钰、梁燕芬等,又如xxxx~xxxx学年度我所带的高二(1)班的陈绮*、何振辉等,他们今年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对于学*成绩比较落后、思想上比较厌学的学生,我也经常私下找他们聊,像立志、理想等,也经常跟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巩固他们的思想、稳定他们的情绪。例如xxxx~xxxx学年度我所带的高一(18)班的梁毅森、钟美云等,xxxx~xxxx学年度我所带的高二(1)班的陈力豪、李钜利等,后来他们都逐渐走出困境,勇敢地走向未来。

  (四)培养青年教师情况及效果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由于在xxxx年7月之前,我一直在南海区大沥高级中学担任史地科组长,所以培养青年教师义不容辞。1995至1998年指导黄立雄、谢桂珍老师完成他们的第一个教学循环;1999至xxxx年指导徐淑霞老师完成她的第一个教学循环。xxxx至xxxx学年度我被学校聘为谢群老师的教学工作导师,今年8月她将第一次上高三。xxxx至xxxx学年度我被学校聘为陈江宁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导师。以上各位老师在我的帮助下都迅速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教育成绩。

  (五)参加继续教育情况

  在工作之余,我积极参加各项继续教育培训,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其中有xxxx年12月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地理大讲堂“把握教材改革,灵活实施教学”,xxxx年10月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地理大讲堂“我国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xxxx年7月我参加由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科省级培训班”等中学地理教学系列培训课程。xxxx年12月经佛山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测试,我的普通话水*为二级乙等。

  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xxxx年10月我参加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级培训”,考核合格。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工作,及师德学*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和业务能力。

  我还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xxxx年1月起参加由佛山教育学院电教中心和佛山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计算机全员初级培训”,考核合格;xxxx年4月起参加由广东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和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计算机全员中级培训”,考核合格。20xx年8月我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五个模块PowerPointxxxx、Excelxxxx、Internet应用、Wordxxxx、WindowsXP),考核合格。

  三、今后打算

  上述内容是我担任中学地理一级教师以来的一个缩影。任职八年来,我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其中有失败的沮丧,也有成功的喜悦。但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能够成为一名中学地理高级教师,我将一如既往地勤恳工作,努力钻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了。回顾这学期,教育地理学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报告如下:

  第一,认真学*业务。

  我在高一四个班当地理老师。在教学中,我认真学*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为了准确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和他们讨论教学中的问题。

  第二,创造良好的学*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独立学*。只有将认知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知主体的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逐渐将他们的内在动力从好奇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将学*目标和任务巧妙地放置在学生最*的发展区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使学生通过充分的体验和探索,掌握地理事物发展的发生和变化规律。

  第三,致力于地理教学的优化。

  1、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造有趣的学*情境,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意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可以激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发散、对立、深刻的思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重组和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意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亲自批改,个别辅导。

  3.注意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用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感染他们,给他们一个笑脸,一份真诚,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和成功时,应该得到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得到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通过以上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掌握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认真学*新课程理念,理解和研究教材,在教材中寻找知识和思想的结合点,寻找自然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的嵌入点。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可以在地理知识教学中渗透、理解和掌握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从而达到

  1.多教地理方法和思路。地理思想是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思想,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理解,是地理的智慧和灵魂。因此,理解地理思想和方法是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要研究教材,掌握知识中包含的地理思想和方法,通过传授知识,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地理方法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在学*地理知识的同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思想和方法,并通过类比巧妙地应用知识,从而真正实现灵活学*和使用,改变教学理念,促进学*方法的改变,探索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学*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掌握好的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2.过程查询多,知识展示少。地理知识源于生活,是从实际应用中逐渐抽象、总结、论证、推理而形成的系统严谨的学科体系。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开放的思维,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地理知识增长的基础,多教授关于知识生成的过程探究,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最终定义,这将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在讲难题的时候,我经常让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大家理解判断谁对谁的方法最简单。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很乐意和大家表达,辩论。但在实际教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阅读、简单枯燥、机械的演练式教学,不注重地理的理性和深层内涵,使地理教学流于表面,不利于学生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发现,不利于教学和学生地理的未来发展。

  3.以学生为本的多,教师中心少。高中生的学*热情很高,尤其是对于贴*生活、有一定感性体验的学*材料,能在学*中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然而,长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会挫伤学生的学*积极性,导致被动学*和教学困难。结合地理学*中的知识,创设一些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可以轻松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促进地理学*。以学生为本,打破教师中心,应该始终是地理课堂实施教学的首要策略。

  我认为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地理,乐于学*地理是很重要的。

  本学期我带的是八年级地理,对他们来说中国地理是一门新的课程,对我也是个挑战。经过一学期的师生间的共同努力,学生们对中国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了解到世界中的中国的疆域与人口问题知识、中国的地形地势、天气与气候,河湖的水文特征知识、不同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特点等地理知识,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地理的重要性。

  一、在思想上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岗敬业,认真做好值日工作,依时到岗。恪守良好的师风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要想在学生心目树立自己的威信,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以已服人。

  二、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再次,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最后,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三、在自己总结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形式。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惯。

  再次,认真组织开展复*迎接考试。侧重于教会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在掌握好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学*,如: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尽管在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现代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尚存在*缓,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年来,我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教育局、学校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所任班级教学质量有了大面积提高,现就将一年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

  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恪守良好的师风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要想在学生心目树立自己的威信,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以已服人。

  二、认真学*,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和业务学*,紧紧围绕学*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工作

  作为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没节课都以最佳的在状态站在讲台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实施,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地理科在中学来讲是一门非统考的科目,但它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初二学生,学*的全是中国的地理知识,身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连一点中国地理常识都不认识,从这点,激发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认识、理解。故此,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初中物理教师述职报告针对初二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惯。还要进行复*、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及其联系纽带——交通输业等方面。地理知识与通信、邮电、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也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地图知识、地名和各种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知识。所以要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还有,适量适时的练*、作业和测验也是必要的。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我尽能减少作业量,把大多的练*放在课堂上,一来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巩固知识,二来可以从学生的练*中及时得到反馈并补救。这也可避免有少部分学生抄作业的*惯。

  另外,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及学*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班主任工作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我一直遵循“严要求,高标准”的指导方针。

  1、思想教育常抓不懈:利用班会,晨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卫生、纪律、安全等经常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惯、劳动*惯和文明行为*惯等。

  2、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大胆放手使用班干部,通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各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班内形成了团结向上的优良班风。

  3、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激发学*兴趣,培养刻苦学*的意志,教会学*方法,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

  4、关心学生身体健康,注意保护视力,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生活*惯。

  5、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等。

  通过以上工作,本班学生纪律、学*、生活*惯、日常行为规范等都有了较大转变,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尽管在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现代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尚存在*缓,*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基本情况

  XXX,男,19XX年6月出生,19XX年6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学专业,本科学历,并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参加工作。19XX年7月至19XX年7月在南海区大沥中学高中部任教,19XX年8月至20xx年7月在南海区大沥高级中学任教,20xx年8月至今在南海第一中学任教。20xx年11月,经佛山市中学一级教师第二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具备中学地理一级教师资格。现申报中学地理高级教师资格,并作如下述职报告。

  二、申报理由

  本人热爱祖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关心国家大事,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各项学*。坚持教书育人,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工作上服从学校的安排,任劳任怨。

  参加工作以来,曾获得佛山市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南海区教育教学科研先进工、南海区高中地理学科论文评比三等奖、南海区第一届高二地理能力竞赛优秀辅导老师奖、南海区第一中学“十大优秀班主任”、南海区第一中学优秀班主任、南海区第一中学“先进工”、南海区第一中学优质课竞赛二等奖、南海区第一中学优质班会课评比三等奖、大沥区优秀教师和大沥区教育线优秀团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教学能力及成果

  我比较注重抓主干知识的学*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其次,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乐于学*。对优生,我鼓励他们在老师指导下独立钻研,充分展现他们的优势。20xx年高考我任教的高三(1)班地理*均分为94.72,比学校*均分92.39高2.33,比南海区*均分92.37高2.35,比佛山市*均分92.07高2.65。20xx年6月首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中,我辅导的李明辉同学获优秀奖。20xx年4月南海区第一届高二地理能力竞赛中,我辅导的何振辉同学获二等奖、李雪仪同学和张颖欣同学获三等奖,我也因此获得优秀辅导老师奖。20xx年12月广东省第一届博冠杯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中,我辅导的熊斐影同学获一等奖、周文胜同学和谢锦添同学获三等奖。

  (二)教研能力及效果

  20xx年9月起个人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性评价探索与实践》校级课题研究,目前已经结题,并且获得校级优秀课题。20xx年6月起参与南海一中袁小雄主任主持的《高中地理(必修Ⅲ)网络资源建设开发与应用研究》佛山市级课题研究,我主要负责图片、音频等素材、课件以及各种试题、练*题等,并且已经在佛山教育网开设专题学*网站,充分实现资源共享。20xx年12月论文《浅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获南海区20xx年度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在交流会上宣读。20xx年12月两篇论文《从20xx年广东高考地理综合题看今后备考》和《浅谈湘教版地理Ⅰ“活动”的使用》获南海区20xx年度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在交流会上宣读。20xx年12月论文《高中地理教学的图象运用》获佛山市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三)教育能力及成果

  担任班主任期间,我认为要塑造一个人,特别是高中生,首先要端正思想。学*成绩有高有低很正常,但是思想不能落后。也就是俗话说的“成才先**”。然后就是集体主义问题,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团队合作很重要。当然现在具体来说就是班风问题。个人思想问题会影响班风,班风好会促进个人的快速发展,当然班风不好会阻碍个人的发展。例如20xx~20xx学年度我所带的高一(18)班,从见到他们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强化我的这些观点,结果这个班六次获得“优秀班集体”,创造了南海一中的历史纪录。“优秀班集体”可是考虑了诸多因素,并且用比较科学的量化方式评选出来。因此20xx年1月我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同时“优质班会课”评比也获三等奖。同年9月,我因教育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南海一中“十大优秀班主任”。在重视集体效益的同时,我也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例如对于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经常私下找他们聊,像学*方法、学*经验等,使他们的成绩有更快速度的提高。例如,20xx~20xx学年度我所带的高一(18)班的黄焕桃、冯钰、梁燕芬等,又如20xx~20xx学年度我所带的高二(1)班的陈绮*、何振辉等,他们今年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对于学*成绩比较落后、思想上比较厌学的学生,我也经常私下找他们聊,像立志、理想等,也经常跟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巩固他们的思想、稳定他们的情绪。例如20xx~20xx学年度我所带的高一(18)班的梁毅森、钟美云等,20xx~20xx学年度我所带的高二(1)班的陈力豪、李钜利等,后来他们都逐渐走出困境,勇敢地走向未来。

  (四)培养青年教师情况及效果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由于在20xx年7月之前,我一直在南海区大沥高级中学担任史地科组长,所以培养青年教师义不容辞。1995至1998年指导黄立雄、谢桂珍老师完成他们的第一个教学循环;19XX至20xx年指导徐淑霞老师完成她的第一个教学循环。20xx至20xx学年度我被学校聘为谢群老师的教学工作导师,今年8月她将第一次上高三。20xx至20xx学年度我被学校聘为陈江宁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导师。以上各位老师在我的帮助下都迅速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教育成绩。

  (五)参加继续教育情况

  在工作之余,我积极参加各项继续教育培训,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其中有20xx年12月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地理大讲堂“把握教材改革,灵活实施教学”,20xx年10月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地理大讲堂“我国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xx年7月我参加由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科省级培训班”等中学地理教学系列培训课程。20xx年12月经佛山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测试,我的普通话水*为二级乙等。

  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20xx年10月我参加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级培训”,考核合格。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工作,及师德学*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和业务能力。我还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20xx年1月起参加由佛山教育学院电教中心和佛山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计算机全员初级培训”,考核合格;20xx2年4月起参加由广东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和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计算机全员中级培训”,考核合格。20xx年8月我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五个模块PowerPoint20xx、Excel20xx、Internet应用、Word20xx、Windows),考核合格。

  三、今后打算

  上述内容是我担任中学地理一级教师以来的一个缩影。任职八年来,我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其中有失败的沮丧,也有成功的喜悦。但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能够成为一名中学地理高级教师,我将一如既往地勤恳工作,努力钻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xx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以来,本人一直坚持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效果比较显著,所教班级形成比较良好班风、学风,学生思想素质有所提高,培优转差取得一定成绩,为学校的地理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奉献。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本人虚心向老教师学*,注重地理教学方法和高考地理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教学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于20xx年8月经考核认定具备中学二级教师资格,现申报中学一级教师资格。现将本人任教以来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情况述职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爱国家、爱民族,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服从党的领导,忠诚党和人民的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言行一致,品德高尚。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已任,依照教育学心理学原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去感染学生。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坚守岗位,诚恳踏实,勤勉努力,任劳任怨,不断上进。尊重领导,服从安排,与人为善。认真负责,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对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都乐意接受,团结教师,互助合作。

  二、教学工作方面

  首先、在教学工作中,我首先把好课堂教学关,为了上好每堂课,自己总是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备课,对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经常虚心向别人请教,潜心研究教材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所授的课堂知识,我非常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寻找最佳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认真分析地理概念形成的过程,降低概念难度,易于学生理解,如有时候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模拟一些地理情景,展示实验所难以演示的地理过程。因为我长期从事新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长期有同行老师跟班听课,曾多次为本校教师及外校来访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

  其次,注重对学生的课余辅导,强调基础,强调基本知识的落实,不论是任教哪个年级,我都能够既注重尖子学生的培养,又能面向全体,从不歧视后进学生,上课自*时间都注重效率的提高,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特别是上课态度和课堂作业这两个方面,当然我也会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出他们的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所以一直都能得到学生的好评。

  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在实践中学*,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已经*六年的时间,教学能力的提高一直是我的追求,并且始终不渝地坚持向别人学*,包括向刚刚分配工作的年轻人学*,他们有充沛的精力,有活跃的思想,这都是我们学*的地方;还经常性的听课,学有经验的老师对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学*他们处理问题的技巧。边学*,边摸索,边体会,边创新,边巩固,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教育工作方面

  自工作以来,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四年,作为一名班主任,工作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带班能力强,有丰富的管理班级的经验,讲究工作艺术,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总结。我热爱学生,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个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的“精神关怀者”。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与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情况,理解学生的言行,谅解学生的过失。能针对不同时期学生思想变化采取相应对策,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重视学生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治功能。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常与科任、家长沟通,对学生的教育采取立体式多角度进行,多管齐下,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所带班成为勤奋好学、文明守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把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摆在第一位。在培优转差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待优生,按高标准去要求他们,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四、教研工作方面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我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从事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学经验和体会,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先后多次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获奖。

  1、《浅谈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开展地理教育》,发表于市级《黄山教育》,20xx(6)

  2、《谈在新课改理念下开展地理教学新思维》获市级三等奖

  3、《浅析高考地理图表信息的解读》,发表于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刊物《中国多媒体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9121/G),20xx(3)

  4、《试论黟县西递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发表于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刊物《中国多媒体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9121/G),20xx(6)

  5、《高考地理试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发表于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刊物《中国多媒体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9121/G),20xx(5)

  6、《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表于《考试报高中地理》(国内统一刊号:CN46-0008)第24期

  7、《浅析高考地理图表信息的解读》,转载于《考试报高中地理》(国内统一刊号:CN46-0008)第28期

  8、《严禁无中生有 善于节外生枝》,发表于于《考试报高中地理》(国内统一刊号:CN46-0008)第14期

  9、《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型学*的基本策略》,获考试报主办的论文评比第1名

  10、《浅析地理图文信息的解读》在20xx届高三毕业班地理研讨会做专题发言。

  11、《高考地理主观题的答题规范训练》在20xx届高三毕业班地理研讨会做专题发言。

  12、获得中国地理学会颁发的“全国优秀指导老师”和“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