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菁选

首页 / 说课稿 / | 2023-02-21 00:00:0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1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通过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想想议议”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的兴趣,而且也是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

  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想想做做”中,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是一个开放型问题,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设计的方法应给予鼓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

  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份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 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同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推进新课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 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 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 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 用鼓槌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

  生 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 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l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 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 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振动

  生 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

  [想想议议]

  师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 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 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 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 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爆裂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 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

  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 我们*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

  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 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 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孥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 刚才这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ediu).

  生 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师 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问题.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 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 (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 真空不能传声.

  师 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2

  一、说课标解读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新教材)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本课题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这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主要学*声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二、说教材分析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三、说学情分析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这对学生学*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让学生自主学*,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然后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因此本节教法学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声的产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1:

  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2.探究实验·活动一——做一做:

  一根橡皮筋,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活动二——读一读:

  大家齐声朗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问题:

  (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活动一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

  ·活动三——说一说:

  说出生活生产中其它一些发声现象。试着解释发声现象的道理。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提出问题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时需要到飞船外工作。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这是为什么?但在太空舱内时,航天员的交流可以直接对话,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实验探究活动一——听一听:

  “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回答提出的问题。自主学*“声波”部分。(指出类比法)

  活动二——做一做:

  用一张桌子做实验

  活动三——想一想:

  面对路人的询问,钓鱼的小儿为什么默不作声。

  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3、声速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声速”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学生板演p31第5题,交流书写步骤。

  (三)总结反馈

  1、总结的方式是让学生“谈收获”;

  2、反馈练*力求精炼。

  (四)作业布置

  阅读p30“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七、说板书设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声速1、v固>v液>v气2、v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二、说学情

  (过渡语)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来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过速度,这对学生学*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负责老师微信66746005领取

  (过渡语)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本节教法学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

  利用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并提出问题: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

  【意图: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再通过学生自己“产生”声音,从而引出接下来我们所要学*的内容:声音的产生。】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接下来我会带着学生一一进行学*。

  (一)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意图:问题启发,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接下来进行探究性实验:一根橡皮筋,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接下来举出一些生活中发声的实例,让学生归纳: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意图: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总结的能力。】

  最后进行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首先提出问题: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时需要到飞船外工作。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这是为什么?但在太空舱内时,航天员的交流可以直接对话,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意图:问题启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兴趣,引出我们所要学*的内容。】

  实验探究

  活动——听一听:“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回答提出的问题。

  自主学*“声波”部分。

  【意图: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讨论过程可以加深他们对声音理解,并且锻炼他们的分析和总结能力,激发探索的热情】

  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至此,新课讲授的环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声速”部分,自主学*,总结相关规律和知识。

  【意图: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整理学到的知识。

  作业:阅读p30“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七、说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4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活动中学*、在美的熏陶中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配置与设计,增设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效果反馈。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分析

  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是不存在问题的。

  三、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四、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用媒体可把抽象变具体形象。

  五、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课后练*,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引课: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媒体展示)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多媒体展示较新奇的发声现象。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学生试完成展示的小实验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媒体展示实例。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媒体动画:真空铃。把抽象变具体形象。

  5、媒体: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变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6、媒体:回声现象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七、媒体展示练*、小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声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小学自然课中学过,但一般印象淡薄,需要进一步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现象进行概括得出相关结论。本节也是后面声现象知识的铺垫。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由于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对实验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不强,学*本节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本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依据教材和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

  能力目标:

  重视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及热爱生活、

  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以及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动手实验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经验中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初二学生才接触物理,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缺乏描述和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自己总结物理规律,在脑海中构建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四课堂教学秩序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导入新课

  注意是心灵的窗口,是学生有效学*新知识前的心理准备状态。根据本节特定内容,我选择在播放乐曲的同时配以简短的解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提出疑问: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以此激发学生探求的心理,从而导入本节课内容。乐曲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音乐,据说有利于大脑进入学*激发状态。

  (二)展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活动效率

  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对学*充满期待。使学生的自主学*有了努力的方向,便于提高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学*活动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学目标用语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三)新课教学

  本节课有三个小标题,直接指出了本节学*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一,声的产生;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速。还有部分内容用黑体字标出(例如:介质),为学生自主学*时抓住重点提供了方便。另外,必要的插图,形象的展示了相关内容,为学生在学*中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中介,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活动的进行。

  一,声音的产生

  (1)教师演示,学生动手实验寻找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教师播放敲鼓和琴弦振动的演示课件,同时让学生思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振动停止还能听到声吗?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橡皮筋和直尺实验,亲自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可以得出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同时教师以信息快递的方式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加以肯定。

  二,声音的传播

  (1)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固体可以传声

  (2)教师讲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下雨天听见打雷的声音,在岸上听见水下发出的声音。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液体和气体也能传播声音。

  (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师播放真空不能传声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师进一步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信息*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书上的图片:为什么在月球上宇航员要靠无线电通讯,做到学以致用。

  (4)让学生阅读教材,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叫声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声速

  (1)观看视频《射雕英雄传》片段,让学生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固体传声快

  (2)阅读书上“一些物质中的声速”,知道声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同时分析、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时直接显示前面所学结论,目的是促成知识的保持,并提示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利用时空顺序辅助记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并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结构化的知识更便于记忆、检索和提取。

  (五)达标检测

  检测题围绕重点设计,课前印发给学生。检测能够促进知识迁移,设计的原因前面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六)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兴趣。

  整个教学程序这样设计,但具体的课堂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突发事件等不断调整。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总之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各方面有所提高,还要提高学*效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法的作用,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学*、能力的形成,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交流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活动中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

  全节共分两个部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具有如下特点:

  1)重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应用的联系。

  2)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3)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重视内容呈现的多样化。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生活阅历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理素材和学*能力,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动手实验的能力比较强,易于接受物理这门学科。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在教过程中有意识培养。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采取分组实验及演示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气球,蜡烛,录音机,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小球。

  学具:橡皮筋,小鼓,钢尺,纸。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音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真空铃实验”,“声波的形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运用学生分组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声音产生实验,归纳“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结论。在探究中,适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气球、火焰在音箱旁的振动,体会放大微小振动的实验方法。

  3、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声音的传播。

  首先,结合固体能否传声实验,指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然后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尝试探究液体是否传声实验,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惯,培养终身学*的愿望。

  4、通过声音的发生、传播事例交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时收集资料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最后,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本节是学生学*物理的第一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多引导,渐渐形成各方面的能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8

  【教材分析】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

  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放映水波的传播。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问:水滴使水面振动,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通过对声速的学*,评议刚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一步问:3次敲击声分别是沿着什么物质传来的?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9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2.总结语

  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3.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出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学科八年级上册的课程,在本章节声音的知识中起到了引入打基础的作用。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并且传播的。让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生活知识。

  4.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并且传播的。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做声音产生的实验和讨论,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让同学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其中培养学生动手和探究能力是教学难点,因为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提升的`。

  5.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正如陶行知曾说,培养教育学生要像种花木一样,结合花木的特点,要区别不同的情况加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所以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初中年龄段的学生,这个阶段学生性格主要以好胜心和好奇心为主,对事物也开始有了认识,但是声音的知识是刚接触的,这就需要老师去积极引导学生,只有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思索,才能学好知识,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6.教学教法

  因此,我将采用讨论法、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同时也为了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理念指导下,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将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7.教学过程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导入,好的导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作引子和铺垫。

  所以我会借助多媒体播放声音视频,让同学们带着他们之间的沟通是基于什么媒介做出回应?这个问题进行观看和思考。接下来我将演示一遍我的导入部分,同学们好,开始上课,同学们请坐,在上课开始前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一段视频,那同学们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之间的沟通是基于什么媒介做出回应?)认真观看思考,开始吧!视频播放完啦。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老师的问题?嗯,我听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是声音,因为听到了声音才会做出回应,很对啊。就像是老师和大家交流,也是因为你们听到老师的声音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本节课要学*的主角声音。

  新授,为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我将会让同学们阅读课本声音产生部分的内容,并且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时间为4分钟,通过自己找出的答案会更加有印象容易记住掌握。然后我会带领着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把尺子一端搭在课桌上,手轻轻弹一下尺子另一端,观察尺子是不是在上下浮动的同时发出声音,震动停止声音也停止,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

  接下来以4人为一小组,分为6各小组,由我来说步骤,让同学们进行操作,第一步让同学们拿出我事先准备的时钟和真空玻璃罩,第二步设定临*时间点9点20的闹钟,听闹钟响铃的声音,然后在响铃时罩上真空玻璃罩。这时我会问同学们,为什么听不到声音了,前后有什么变化。让同学们用6分钟时间小组讨论,时间到后我来提问的方式来学*声音的传播,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有的同学会说是没有空气在里面了。这时候保持悬念,带领着同学阅读课本中声音传播部分的内容找到答案。

  小结,课堂知识学完课程即将结束,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来总结回顾一下本节课知识点,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学*了本节课,课下自己想一个声音产生的小实验,下节课让同学展示。

  8.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正上方是本课标题,左边是本课重点,右边是两个孩子在对话的图案,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图文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10

  声音是人们在生活中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说明如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也是学生正式学*物理知识的第一节,因此,这节课显得非常重要。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就是第一章内容的基础,只有先掌握了这节内容,才能够学好后面的内容。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通过身边的例子把物理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物理有一种亲切感,觉得物理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物理的兴趣,还对后面的内容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2、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首先引入生活中的各种发声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通过科学探究试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以及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和声速的概念,最后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自己得出结论。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知道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以及介质的种类。

  ③知道声速以及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②在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和别人交流与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合作与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养成自己去探究物理现象的*惯。

  ②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4、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要掌握本章后面的内容,就必须先了解三点关键性的知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靠介质来传播”以及“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所以,这三点关键性的知识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学*物理知识的第一节课,他们对物理知识都很陌生,而“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学*“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有很大的障碍,因此,将“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三、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我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观察、感受声音的一些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科学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学*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四、学法

  学生通过观察声音的一些物理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传播的,接着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然后一起交流与合作,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从中不仅学会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怎样和他人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用一个课时完成,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探究实验来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分为三大环节: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和小结。

  1、观看视频动画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观看各种声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美妙声音的世界。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学生观察、感受的自

  主探究活动来认知声音产生的机理,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小实验。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备有:一个小鼓、一对鼓棒、铁架台、一个用细线吊着的乒乓球、音叉、音叉棒、音箱、闹钟和水槽等器材)

  实验1:用音叉棒敲击音叉,观察悬挂着的与音叉接触的乒乓球的变化(乒乓球不停地跳动着),并用手触摸音叉(感受振动)。

  实验2:用鼓棒敲打鼓面,用手触摸鼓面,感受被敲打后的鼓面的变化(发声时鼓面在振动)。

  实验3:教师吉他伴奏,让学生唱一段歌曲,同时,学生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唱歌时喉咙的振动并观察吉他发声时的特征(琴弦在振动)。

  以上三个设计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产生质疑,再亲身感受,从而找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由此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

  这是本节课教学重点之二。当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之后,提问:

  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学生讨论、猜想)

  演示实验:将响着的闹铃放在钟罩座上,盖上钟罩,让学生听从钟罩内发出的响声,然后用抽气机抽尽罩内的空气,同时让学生聆听。

  提问1:闹铃仍在响,但听不到声音,为什么?(答:因为罩内的空气被抽掉了)

  提问2:这说明了什么呢?(答: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展示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视频动画。

  提问3: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如何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学生讨论、猜想)同时展示两位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照片。

  提问4: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那在水中呢?(学生讨论、猜想)

  实验1:要求学生将响着的闹钟用透明的塑料袋密封好,并使其完全淹没在装有适量水的水槽中,聆听。

  由学生从实验中得出:声音在水中也可以传播。

  提问5:声音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水中传播,那声音还可以在什么中传播呢?

  实验2:两人一组,用自制的“土电话”相互对话

  实验3:两人一组,一学生在课桌的一端用手指轻轻来回划动,另一同学把耳朵贴在课桌的另一端聆听。

  由学生归纳得出:声音还可以在绳子、课桌中传播。

  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气体(空气)、液体(水)和固体(绳子、课桌)中传播,这些气体、液体和固体在物理学中就叫做介质,即: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而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所以说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

  提问6:声音既然是靠介质来传播的,那它是以怎样的'形式传播的呢?

  展示形成声波的图片以及演示动画来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种波就叫做声波。

  提问7:人们如何保存声音?

  展示老式唱片、磁带和CD光盘的图片。

  (3)声速

  提问1:站在远处对着高墙或是山崖喊话,会发现什么现象呢?(答:有回声)

  提问2: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提问3:那站在远*不同的地方对着高墙或是山崖喊话,听到回声的快慢相同吗?(答:不同)

  教师归纳:声音的传播是有快慢的。而在物理学中就用声速来描述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的大小就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它的符号为v,单位是m/s,也可以写成m·s-1,读做米每秒。

  展示课本上“小资料”中的表。

  提问4:这个表说明了声速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答: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之三。

  提问5: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哪种介质中的声速最大呢?(答:固体)其次呢?(答:液体)最后呢?(答:气体)

  教师归纳: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而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介于这两者之间。

  巩固练*:如果你将耳朵帖在长水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长水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声音为什么

  这道练*既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回去后请您想出能测量声速的办法,看看如何才能更好地测量出比较准确的声速,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可以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询问他人。)

  这道作业题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查阅资料以及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11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菁选(扩展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菁华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1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通过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想想议议”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的兴趣,而且也是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

  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想想做做”中,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是一个开放型问题,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设计的方法应给予鼓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

  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份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 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同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推进新课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 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 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 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 用鼓槌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

  生 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 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l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 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 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振动

  生 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

  [想想议议]

  师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 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 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 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 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爆裂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 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

  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 我们*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

  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 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 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孥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 刚才这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ediu).

  生 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师 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问题.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 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 (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 真空不能传声.

  师 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

  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放映水波的传播。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问:水滴使水面振动,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通过对声速的学*,评议刚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一步问:3次敲击声分别是沿着什么物质传来的?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3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通过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想想议议”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的兴趣,而且也是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

  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想想做做”中,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是一个开放型问题,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设计的方法应给予鼓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

  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份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 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同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推进新课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 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 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 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 用鼓槌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

  生 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 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l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 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 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振动

  生 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

  [想想议议]

  师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 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 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 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 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爆裂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 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

  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 我们*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

  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 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 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孥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 刚才这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ediu).

  生 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师 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问题.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 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 (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 真空不能传声.

  师 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4

  一、说课标解读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新教材)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本课题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这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主要学*声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二、说教材分析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三、说学情分析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这对学生学*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让学生自主学*,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然后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因此本节教法学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声的产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1:

  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2.探究实验·活动一——做一做:

  一根橡皮筋,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活动二——读一读:

  大家齐声朗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问题:

  (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活动一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

  ·活动三——说一说:

  说出生活生产中其它一些发声现象。试着解释发声现象的道理。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提出问题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时需要到飞船外工作。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这是为什么?但在太空舱内时,航天员的交流可以直接对话,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实验探究活动一——听一听:

  “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回答提出的问题。自主学*“声波”部分。(指出类比法)

  活动二——做一做:

  用一张桌子做实验

  活动三——想一想:

  面对路人的询问,钓鱼的小儿为什么默不作声。

  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3、声速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声速”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学生板演p31第5题,交流书写步骤。

  (三)总结反馈

  1、总结的方式是让学生“谈收获”;

  2、反馈练*力求精炼。

  (四)作业布置

  阅读p30“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七、说板书设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声速1、v固>v液>v气2、v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5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通过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想想议议”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的兴趣,而且也是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

  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想想做做”中,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是一个开放型问题,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设计的方法应给予鼓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

  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份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 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同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推进新课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 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 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 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 用鼓槌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

  生 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 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l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 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 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振动

  生 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

  [想想议议]

  师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 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 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 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 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爆裂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 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

  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 我们*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

  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 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 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孥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 刚才这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ediu).

  生 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师 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问题.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 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 (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 真空不能传声.

  师 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菁选(扩展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通用五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1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活动中学*、在美的熏陶中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2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3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通过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想想议议”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的兴趣,而且也是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

  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想想做做”中,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是一个开放型问题,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设计的方法应给予鼓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

  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份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 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同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推进新课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 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 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 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 用鼓槌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

  生 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 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l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 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 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振动

  生 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

  [想想议议]

  师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 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 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 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 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爆裂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 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

  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 我们*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

  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 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 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孥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 刚才这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ediu).

  生 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师 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问题.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 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 (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 真空不能传声.

  师 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声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小学自然课中学过,但一般印象淡薄,需要进一步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现象进行概括得出相关结论。本节也是后面声现象知识的铺垫。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由于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对实验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不强,学*本节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本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依据教材和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

  能力目标:

  重视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及热爱生活、

  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以及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动手实验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经验中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初二学生才接触物理,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缺乏描述和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自己总结物理规律,在脑海中构建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四课堂教学秩序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导入新课

  注意是心灵的窗口,是学生有效学*新知识前的心理准备状态。根据本节特定内容,我选择在播放乐曲的同时配以简短的解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提出疑问: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以此激发学生探求的心理,从而导入本节课内容。乐曲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音乐,据说有利于大脑进入学*激发状态。

  (二)展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活动效率

  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对学*充满期待。使学生的自主学*有了努力的方向,便于提高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学*活动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学目标用语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三)新课教学

  本节课有三个小标题,直接指出了本节学*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一,声的产生;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速。还有部分内容用黑体字标出(例如:介质),为学生自主学*时抓住重点提供了方便。另外,必要的插图,形象的展示了相关内容,为学生在学*中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中介,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活动的进行。

  一,声音的产生

  (1)教师演示,学生动手实验寻找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教师播放敲鼓和琴弦振动的演示课件,同时让学生思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振动停止还能听到声吗?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橡皮筋和直尺实验,亲自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可以得出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同时教师以信息快递的方式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加以肯定。

  二,声音的传播

  (1)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固体可以传声

  (2)教师讲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下雨天听见打雷的声音,在岸上听见水下发出的声音。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液体和气体也能传播声音。

  (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师播放真空不能传声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师进一步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信息*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书上的图片:为什么在月球上宇航员要靠无线电通讯,做到学以致用。

  (4)让学生阅读教材,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叫声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声速

  (1)观看视频《射雕英雄传》片段,让学生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固体传声快

  (2)阅读书上“一些物质中的声速”,知道声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同时分析、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时直接显示前面所学结论,目的是促成知识的保持,并提示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利用时空顺序辅助记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并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结构化的知识更便于记忆、检索和提取。

  (五)达标检测

  检测题围绕重点设计,课前印发给学生。检测能够促进知识迁移,设计的原因前面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六)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兴趣。

  整个教学程序这样设计,但具体的课堂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突发事件等不断调整。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总之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各方面有所提高,还要提高学*效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法的作用,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5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活动中学*、在美的熏陶中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菁选(扩展3)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菁选6篇)

  声现象

  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当时的真实值.

  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1= =14.3 h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2= =2 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3= =0.8 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发声的喇叭在振动。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物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以上的体验学*,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强调学生的合作学*

  一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在两个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同桌互相学*,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活动中学*、在美的熏陶中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列举大自然中发声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学*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结构]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模式]

  “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

  2)学生实验的器材

  3)多媒体、图片、模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2、声音的传播

  (1)实验:把耳朵贴*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当时的真实值。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丰富多彩的声现象,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2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实际是声波的传播,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实验仪、钢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蜡烛、火柴、录音机。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聆听歌声中让学生进入声音世界,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作传声物质。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种介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声速也会改变。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物体发声的特征。

  明确在同学讨论基础上动手做一些活动(如拨动钢尺,敲击桌面等),观察、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互动2:体验哪些物体能发声。

  明确通过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动,体会除了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气体也能振动发声。开头歌词中“空气、马的声带和黄河水”都是发声体。

  互动3:声音是怎佯从发声体传播出去的。

  明确先让同学们大胆猜想,进而设计实验研究(如做土电话,把闹钟密封好放入水中)声音的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互动4: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

  明确用槌击鼓,观察旁边的烛焰在摆动,引导学生推论空气传声时形成了波动,也就是声波。

  互动5:你知道声速吗?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而后听见雷声?

  明确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由其他知识过渡感知声速,了解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

  3.达标反馈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通常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空气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①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②空气能传播声音。

  (3)某人在一根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听到3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的。

  (4)打雷时一人看到闪电后5s听到雷声,则此人到雷击处的距离为1700m。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菁选(扩展4)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铃鼓、豆子、音叉、一杯水、钢尺、纸筒、橡皮筋等。

  学生准备:空纸盒、橡皮筋、一杯水、钢尺,豆子、拨浪鼓以及身边能发声的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探究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2 (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

  (评比栏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 质疑导入

  1.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决定的?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噪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2.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状态,从而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

  (三 )探究过程

  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

  (1) 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

  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汇报交流。

  (为了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台,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亲历中有目标的去观察思考,体会声音产生的过程,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

  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进行猜测

  (2) 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在相互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3.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

  (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实验 2 、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敲响鼓后,观察现象。

  实验3、 将音叉敲响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 4、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对学困生更多的去引导。)

  (5) 小组汇报,交流信息。

  a.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b.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c.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6)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实践活动,在认真观察和相互启发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放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氛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认真观察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1.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利用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原理制造的?(手机、电话、喇叭、音响等)。

  2. 既然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不让物体振动,那会怎样?比如:锣鼓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的声音立即停止呢?

  3. 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 教师总结: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学生评议。

  2.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探讨有关声音的秘密。

  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物体的震动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响,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

  教学准备

  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强、闹铃一个、气球一个。

  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的起始阶段,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

  1、声音的产生。

  (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结论。

  (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2、声音的传播

  (1)通过讨论生活事例,以及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增进理解。

  3、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展开,可采用我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一个模型。

  4、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入“击敲长铁管听声”的事例,让学生联想。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事先录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声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等。

  教师:(播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同学回答:声音。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你们自己想知道哪些有关声音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动

  这人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教师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研究的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咙,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

  教师: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们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们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们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物体难以觉察的运动”的方法?

  2、教师:(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互动的形式中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的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利用树叶吹奏出声音等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说明: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

  (1)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样发声的?蚊子是怎样发声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

  (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试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三、探索性活动

  (创设情境)医生利用听诊器听到的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让学生狂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让学生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课桌做传声物,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接受体(人耳),中间为传声物质(课桌)。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教师:你们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体验一下?如果你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回答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学生活动:方法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教师: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到脚步声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让学生做实验试一试。

  教师: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

  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位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去空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出空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下铃声的对比。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猜想,最后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声波

  教师: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

  教师:你们会看见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的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五、声速以及估测

  情境: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赏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赏的口型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我们要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声速度)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教师: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学生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你们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出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声源、声音传播的距离、传播时间)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物理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测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准确。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就应该给予鼓励)

  教学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够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3、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4、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体:纸、气球、矿泉水瓶(半瓶水)及学生身边的各种物体;尺子、橡皮筋、铝箔;系细线的乒乓球、音叉;录音机、乒乓球、

  录音带(各种声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安静,注意听,你听到了什么?(音乐声音响起)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呢?(学生说生活中的声音),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声音,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带: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可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所不在。

  大家听了这么多的声音,现在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呢?(学生说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

  (二)制造声音,提出假设。

  1、制造声音。各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出什么样的声音?鼓励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提示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意图: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让学生的活动融入了思考。)

  2、展示交流。小组交流,边汇报、边演示给全班同学看。要求每个小组汇报时说清楚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的声音。

  3、引导思考,提出假设。大家制造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物体发声时,物体都在动,在来回地动。科学上,把这种来回不断的动称为“振动”。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有了假设,就要通过实验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我们也要通过多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关于声音的假设。

  (三)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1、实验一:橡筋琴、直尺、塑料瓶子声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用橡皮筋、直尺、塑料瓶子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的现象。(发声时振动,可以看见橡筋、直尺、铝箔的振动)

  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物品

  发声的方法

  实验中的现象

  橡皮筋

  直尺

  塑料瓶子

  2、实验二:音叉发声实验:

  敲击音叉发出声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看到振动吗?看不到振动,用系线的乒乓球靠*音叉,演示音叉发声时的振动,让学生体会到间接证明的方法。乒乓球在跳动验证音叉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菁选(扩展5)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声音的产生》是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振动与声音”中的第一课。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用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在开课时,我以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导入课题,通过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学生的学*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了。这为接下来的学*做好了铺垫。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我们都采用哪些方式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学生尝试着用各种方法让一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来。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我用敲击鼓面,让鼓面的豆粒跳起来,敲击音钹,学生摸音钹的面,感受到振动,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后来,我又从反的一面证明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我让学生捏住嗓子,不让声带振动,让学生实践,看看有没有声音产生,结果,没有声音发出,再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因为是学生自己探究的,学生记得很牢,学*的.效果非常好!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铃鼓、豆子、音叉、一杯水、钢尺、纸筒、橡皮筋等。

  学生准备:空纸盒、橡皮筋、一杯水、钢尺,豆子、拨浪鼓以及身边能发声的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探究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2 (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

  (评比栏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 质疑导入

  1.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决定的?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噪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2.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状态,从而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

  (三 )探究过程

  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

  (1) 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

  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汇报交流。

  (为了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台,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亲历中有目标的去观察思考,体会声音产生的过程,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

  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进行猜测

  (2) 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在相互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3.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

  (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实验 2 、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敲响鼓后,观察现象。

  实验3、 将音叉敲响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 4、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对学困生更多的去引导。)

  (5) 小组汇报,交流信息。

  a.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b.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c.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6)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实践活动,在认真观察和相互启发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放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氛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认真观察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1.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利用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原理制造的?(手机、电话、喇叭、音响等)。

  2. 既然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不让物体振动,那会怎样?比如:锣鼓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的声音立即停止呢?

  3. 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 教师总结: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学生评议。

  2.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探讨有关声音的秘密。

  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物体的震动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教学反思:--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

  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

  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

  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物理学,树立科学学*文化知识的思想。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

  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

  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

  演示:

  (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

  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物理学,树立科学学*文化知识的思想。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

  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

  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菁选(扩展6)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材料包提示学生需准备材料: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铜丝等。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用图文呈现了学生听收音机、贴着水槽听石块在水中相互碰撞的声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听敲击桌面的声音及学生在教学楼外听到上课铃声返*室的漫画场景图。引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进行传播及声音传播的方向。活动二:玩一玩“土电话”,比一比用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用图片呈现了学生制作“土电话”和玩“土电话”的场景。让学生在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声音可以在多种物体中传播的道理。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加深其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本课遵循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传播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对声音传播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声音传播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细铜丝、回形针、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课件、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PPT2出示]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

  学生根据问题思考,会想到声音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耳朵的,向什么方向传播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

  提示学生准备相关材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导入新课

  上课铃响了,不管在学校的哪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纷纷进入教室。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

  三、探究活动

  (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PPT3出示]出示隔着固体听声音的场景图。

  2.[PPT4出示]出示在水中用声纳诱捕鱼的场景图。

  3.[PPT5出示]出示“猜一猜: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和“设计方案,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4.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5.猜想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6.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7.[PPT6出示]出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在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学生在桌子的一端轻轻地敲,另一个学生耳朵紧贴桌面的另一端倾听声音。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8.[PPT7出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把两块石块浸入水槽中的水里面,在水中敲击石块,一个学生把耳朵紧贴在水槽壁上倾听声音,通过研究认识液体能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9.[PPT8出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可用多种方法.

  播放音频(听收音机,MP3等)或者视频之类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就是靠空气传播的。

  10.[PPT9出示]出示空气靠粒子传播声音的视频。

  11.[PPT10出示]出示“抽空玻璃钟罩内空气,听不到钟罩内闹钟的声音。”

  12.还可以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种罩内放进一只小闹钟,用抽气筒抽玻璃罩里的气体直至真空,观察现象。小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小闹钟在*似真空状态下,几乎听不到声音。通过抽空气前后对比实验,是学生认识到气体能传播声音。(把玻璃罩换成拔罐,把闹钟换成音乐贺卡的那个音乐发声器也可。)

  13.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14.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向哪个方向传播呢?

  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听到铃声,由此可见,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当我叫一个同学时,其他在不同方向的同学也能听到,这也说明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

  15.[PPT11出示]出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16.[PPT12出示]出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17.[PPT13出示]出示铁道游击队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体现声音传播的应用,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

  (二)玩一玩“土电话”。

  1.[PPT14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所需材料

  2.[PPT15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的视频

  3.学生讨论制作方法,然后分组制作。(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分别用棉线、铜丝、细铁丝、塑料线做“简易电话”)。

  4.[PPT16出示]出示玩“土电话”

  5.比较用棉线和铜丝做的“土电话”,哪种材料做的“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

  发现:铜丝传播声音效果好些。

  6.把棉线做的“土电话”的棉线放松,与拉紧时听到的声音对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菁选(扩展7)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

  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

  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当时的真实值.

  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

  s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计算

  t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

  2s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t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

  2s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t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

  2s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t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

  s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t2?t1[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1=

  s1=14.3 h v1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2=

  s2=2 h v2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3=

  s3=0.8 h v3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