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说课稿6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09-28 00:00:00 说课稿

《桂林山水》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9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江山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2、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语文学*基础,听、说、读、写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学*意识、良好的读书*惯已基本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阅读、分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即“感受阅读的乐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以及课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策略与准备

  1、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在本课教学中,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为*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理念,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做引领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质疑导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2、教学准备

  虽然教科版语文教学资源比较少,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列表中也没有教科版语文教材的内容,但我们在小学课程资源中找到了人教课标版四年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正好与我们使用的教科版三年语文下册第9课《桂林山水》完全相同,于是就采用了其中的多媒体课件,并结合实际做了一些改动。通过风光视频、配乐范读、变音示范、对比图片等丰富的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3、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通过反复的听、读、议,理解朗读的变音规则,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明确桂林的水和山的特点,在美的欣赏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体会法:通过欣赏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学生自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四、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引导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现在就请作者为我们做导游,共同来游览美丽的桂林山水(揭示并板书课题,同时播放《桂林山水》配乐朗诵风光视频)。这样,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利用课件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在优美的画面和悦耳的乐音中观赏、聆听、品味桂林美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了桂林美景,让学生伴随全文朗诵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要求:

  (1)认真听范读,读通课文,圈画自学生字、词。

  (2)试着找一找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品词赏句,自主感悟。

  1、学*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欣赏“漓江的水”视频,进一步加深体会。检查思考题①,学生会找到“静、清、绿”的特点。教师归纳后板书:简画水,静清 绿。

  (3)看屏幕,听第二段范读。看“大海”和“西湖”的图片,思考: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4)认读“澜、漓、瑕、翡”四个生字,课件展示书写规范。

  (5)检查思考题

  ②,重点学*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 课件播放重点句朗读,强化学*“啊” 的变音规则。

  ② 品读比较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③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6)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第三自然段。课件设计与运用思路与第二段相同。看桂林的山的视频,听本段朗诵,自读找到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对比泰山、香山图片明确作者的写作手法,认读“峦、兀、嶙、峋”四个生字,重点学*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句子,进一步掌握“啊”的变音规则,在品读中深化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4、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认读“筏”字的读音和写法,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通过运用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画卷,促进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拓展探究,深化总结。

  1、小组合作,假如你是小导游,请你为桂林山水设计导游词。这一步骤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2、欣赏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此设计意在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再次感受语言之美,进一步激发对桂林山水奇妙景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生归纳、讲评,谈学*收获。

  4、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布置课后学*任务,结束本课时教学。

  六、说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七、说教学反思

  通过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学*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促进了教师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农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让农远工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更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桂林山水》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

  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桂林山水》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组训练的重点,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澜、暇”等8个生字;理解“波澜壮阔、无暇”等18个词语的意思。

  (4)学*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列提纲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课标要求”,针对教材内容,采用讲读法、讨论法、多读多想、从扶到放等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猜:这是哪呢?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各种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带你漂在这样清澈的水面上,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再用充满激情的导语邀请学生一起游览桂林,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纲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必须的语文素质。我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紧扣重点,教给方法。

  1.学*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重点分析第2自然段:

  先让学生边读边圈出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这样学生对漓江水有了大体的印象,于是我趁热追击: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水*如镜)这时我在课件上出示大海和西湖的照片,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接着我们来分析描写漓江水特点的三个分句:并提问,这每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静、清、绿),再次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在朗读中更真切地感受水静、清的特点。然后我接着提问:你们*常见到的水都是什么样子的?此时学生便会议论开来,两种水一对比见明显地感受出桂林水静和清的特点。

  再分析“绿”的特点,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师抛出问题:无暇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学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师出示翡翠的图片,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可见漓江水之绿。

  3、仿句子写句子:

  а、池塘里的荷花花真美呀,美得……

  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本段的学*,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

  4.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5.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6.指导朗读,激**感。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朗读时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一起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桂林山水》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25号。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澜、瑕、翡、峦等生词,理解并积累波澜壮阔、无瑕、峰峦雄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把握文章大意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桂林山水》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依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时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发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时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身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时的画卷,沉溺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同学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假如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布置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丰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同学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同学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同学体会出来了;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干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干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身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同学已经掌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同学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小朋友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同学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同学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置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同学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同学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和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同学听后谈自身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同学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同学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身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同学自身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同学入境,让同学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发生共鸣,抒发自身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表达了自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他人。

《桂林山水》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丁编教材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6课的内容。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后的总体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学*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照方位进行描写”的读写典范。

  2.教学目标

  (l)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学*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处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学*课文第二段,理解、学*课文中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第2、4题。

  5.教具准备

  《桂林山水》.课件。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认识整体结构。

  2.举一反三法:课文中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多种形式练*,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采取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探究的良好*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自主学*,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回顾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中的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来观赏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看看桂林山水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上课一开始,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用带着问题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又通过幻灯片的展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向学生提出预*要求:

  (1)桂林山水到底美是指哪些地方的美?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观看《桂林山水》幻灯片,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

  3.检查预*情况,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答)。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⑵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

  ⑶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⑷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漓江水奇丽的美。

  ⑸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排比、比喻)

  ⑹教师投影出示句子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③.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⑻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顺序、什么方法学*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总结学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寻找景物的特点及怎样进行具体描写。借助幻灯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边读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强调本文写法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2.运用课堂练*2的提纲,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完成课堂练*第2、4题。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说课稿6篇扩展阅读


《桂林山水》说课稿6篇(扩展1)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6篇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组训练的重点,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 澜、暇”等8个生字;理解“波澜壮阔、无暇”等18个词语的意思。

  (4)学*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列提纲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5、教具准备

  多媒体《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课标要求”,针对教材内容,采用讲读法、讨论法、多读多想、从扶到放等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猜:这是哪呢?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各种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带你漂在这样清澈的水面上,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再用充满激情的导语邀请学生一起游览桂林,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纲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必须的语文素质。我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紧扣重点,教给方法。

  1、学*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重点分析第2自然段:

  先让学生边读边圈出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这样学生对漓江水有了大体的印象,于是我趁热追击: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水*如镜)这时我在上出示大海和西湖的照片,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接着我们来分析描写漓江水特点的三个分句:并提问,这每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静、清、绿),再次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在朗读中更真切地感受水静、清的特点。然后我接着提问:你们*常见到的水都是什么样子的?此时学生便会议论开来,两种水一对比见明显地感受出桂林水静和清的特点。

  再分析“绿”的特点,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师抛出问题:无暇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学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师出示翡翠的图片,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可见漓江水之绿。

  3、仿句子写句子:

  а、池塘里的荷花花真美呀,美得……

  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本段的学*,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

  4、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5、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6、指导朗读,激**感。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朗读时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一起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为了巧妙的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材研读必不可少。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魅力,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题,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以及学*如何描绘具体景物的”能力。《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了解学生的学**惯和认知方式是生动课堂的指南针。

  四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因为这篇写景的课文有很强的抒情性,许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桂林,看过桂林的山和水,因此要体会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好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风向标,具有灵魂和统帅作用。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波澜壮阔、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精美佳句,掌握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灵魂与统帅,那么教学重难点则是心脏,处于核心地位。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理解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并掌握作者的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将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作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相结合展开我的教学。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教学通往最优化境界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感悟知识情境的开始。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将采取谈话导入法,我会让学生描述他印象最深刻的景色,进而引到有一位作家用笔记录了他印象最深的美景,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领略一下。顺势导入新课《桂林山水》。

  (二)初步感知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喜欢阅读的*惯,而整体感知环节可以体现这一要求。本课伊始,将首先给五分钟时间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易错易混生字词,并指名写在黑板展示区。

  接下来,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就展示区的生字词从读音、字义、字形三方面进行讲解。

  通过这种形式的生字教学锻炼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为之后的文本阅读扫清了障碍。

  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学生听和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概括课文主要从桂林美景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为接下来深入研读文本奠定良好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的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深入也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入。

  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以同桌探讨,填写表格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文章中山和水有哪些特点呢?你能否找到原文中描写这些特点的词句?作者又是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来进行描写的呢?(这些问题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后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做下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的品读,思考以下问题: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小组相互交流以及教师的补充,学生能够得出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巩固提高

  巩固是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也是拓展兴趣的*台。

  我将组织一个创编活动,学生自由组合,一位同学朗诵课文,另一位同学创编合适的歌舞,并给予点评和评选。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课堂的巅峰,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们对课文的内化理解和吸收。

  (五)小结作业

  在语文教学中,小结作业的地位不可低估。首先,我将采用系统归纳与情感升华相结合的方式对本课重难点进行梳理,并烘托出情感主旨:大家要养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并敢于出现走走,发现新鲜事物,感受祖国的魅力。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布置一个开放型的作业,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桂林美景图,并配上相应的小诗歌。通过布置这个小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充了学生知识面与生活技能,体现语文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语文教学由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体现了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的理念。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和我对这课教材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种独特的美;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小组合作学*

  第二课时:继续学*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作者写作方法,试着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音磁带一盒

  三、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

  四、说学法

  1、合作讨论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教师先引导学生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学*的,现在用这样方法小组合作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能力。

  2、朗读体会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3、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

  给学生直观出示各种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个直观的感受。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多媒体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同时配以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的画面。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那画境般的桂林,去领略他山水的美。教师用绚丽多姿的画面、动情的歌曲和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提出预*要求:

  (1)读通课文,生字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在写什么?

  2、检查预*情况,读课文。

  (三)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初步美感,形成整体表象。

  然后播放录音,创设美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能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语境中去。

  (四)图文对照,品读课文。

  1、播放漓江水的图片,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要读出美感。

  2、按课文的顺序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作者用什么与漓江的水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认识对比句。学生交流汇报后,出示西湖和大海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然后了解排比句,并仿照本段的排比句句式练*仿说。

  4、引导学生照画面反复朗读,品读本段。感受抒情句、排比句、比喻句所体现的赞叹之情。

  5、多媒体出示总结感悟本段的写作方法。

  抓住特点:静、清、绿 (排比句)

  运用对比:波澜壮阔的大海 水*如镜的西湖

  (五)创设情境,自学训练:

  1、仿照第二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段,师指导。

  2、观赏“桂林的山的图片,激发美感。

  3、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叹之情。

  (六)读中想,想中读。

  教师配乐朗读第四段,学生欣赏画面。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七)阅读拓展

  播放贺敬之的《桂林上水歌》配以桂林上水的录像,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六、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语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把课文中心内容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板书如下)

  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分

  山:奇 秀 险

  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七、说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图文结合的文章,其具体描写了桂林山水的风景,通过本课的学*,借助于文章作者的描绘,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我们虽未到广西桂林,但已经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现在已经已置身于桂林,正在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一样,真是“人未到桂林,但已有那种感觉”。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遵循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基本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这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桂林山水》一文。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形、声、色的辅助教学,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解文字内容,在多元化的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桂林山水的特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一幅如诗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学**惯,也有较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学*的热情,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入地感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

  四、融入媒体,激活教学

  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的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效的整合,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很好地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具体要求:观察事物能注意抓特点,并适当展开想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主合作探究学*。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课件演示,采用图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学

  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七、教学准备

  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八、设计思路

  1、激**感,感受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借助多媒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极大的学*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为整堂课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氛围。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想不想欣赏桂林的美丽景色,领略它独特的美?”(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这就是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看到这旖旎的风光,美丽的景色,我们不禁为之陶醉。观看后大家还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学生们各抒己见)“想不想到桂林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桂林,好吗?”对于从未到过桂林的学生,看到这样如诗如画的画面,情感很快被激起,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之中。

  2、激发想象,感悟美。优美的语言文字如果没有视觉形象,学生领会是比较困难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其变成真切的声音、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激发他们的想象,很容易地感受到文字的美,对文章内容的领悟会层层深入,进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重点学*桂林山水特点的这部分内容时,我抓住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设计了以下环节:

  (1)在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多媒体先后出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波澜壮阔”、“水*如镜”两个词语。并质疑“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已经够美的了,为什么作者要提出‘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有什么不同之处?”继续播放课件(出示分别具有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当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时,我再次加以开放:“漓江的水有多静、多清、多绿?”结合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描写漓江水美的句子,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小组赛读、同桌对读等形式练*有感情地朗读,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评价,最后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师生共同背诵。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和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学生的身心很自然地融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深刻地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为了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在学*桂林山这一段内容时,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学*漓江水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我用课件出示了学*漓江水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感受桂林山的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香山和桂林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品词析句,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既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又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

  3、升华情感,体会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情感的体验也会步步加深。

  当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的余音还在教室里缭绕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并带着对桂林山水浓浓的喜爱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把学生再次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形象、美的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

  九、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静

  漓江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 秀

  险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直观形象,条理清晰,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为下一节的文章结构“总——分——总”的学*打下基础。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5

  一、说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课文写了作者欣赏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走进了人间仙境。

  这篇课文的选编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美,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同时,也再现了作者细致观察,描写有序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练*题,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会认、会写本科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无暇、扩散、攀登、波澜壮阔”等词语。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语段,学*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遵循“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与读,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的思考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桂林山水缺乏感性认识,给学*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影视资料,将桂林山水的美景显示在学生面前,是学生入情入境,降低了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紧扣主题读、找、认、议,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2、抓住主题,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3、指导初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4、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表达;

  5、总结全文,练*背诵,积累词句;

  6、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人在画中游

  山:奇、秀、险

  六、说课后反思

  1、整理课文,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统统围绕阅读展开,总体思路无误,具体实施后觉得还可多读,在朗读指导上应多下点功夫,以读悟文,以读体情。

  2、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低沉,是因为*时对学生要求过于生硬。今后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更多体现民主,课堂上应多点幽默,少些*淡。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学难点:

  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八、板书设计:

  xx


《桂林山水》说课稿6篇(扩展2)

——桂林山水 教案10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学*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检查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 “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 出示: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真奇啊 真秀啊 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 (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背诵。

  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的水,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走*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课件)快速浏览这段话,和第二段比较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构基本相同,简直像第二段的孪生姐妹。那这一段用不用集体学了?那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第三段,一边朗读一边品味,看看能不能用你生动的朗读把山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 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总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 静、清、绿

  分述

  桂林的山 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静、清澈。*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   )。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方法。

  把(   )比作了(   )。

  七、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文中的生字、词。

  情感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培养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操,陶冶爱美情趣。

  能力目标: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操。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的设想:

  1.诵读法:体会诗歌优美、深情的语言,精彩的语句和段落可作背诵要求,从而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

  2.研讨探究法:对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可鼓励学生结合以往经验,研讨交流。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桂林的迷蒙云雾,桂林的绿树红花优美如画,山水如歌,让我们共同欣赏、聆听

  2、整体感知:这既是一篇优美的山水诗,又是一曲深情的祖国颂。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1)初读诗歌,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评价。)

  提示: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山水相依,自然和谐;山环水绕,令人陶醉,富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2)梳理诗歌结构:(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给予指正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是对桂林山水和城市特点的概括。

  第二部分:从招手相问老人山至使我青春永不老,联系个人感受以抒发对桂林山水的挚情。

  第三部分:从七星岩去赴神仙会至最后,概括了桂林山水从历史到现实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3.探究赏析:

  (1)观赏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观赏漓江的水:

  (2)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练*朗读,读出桂林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桂林水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4.积累迁移:默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提示: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布置作业:

  (1)这首诗从桂林山水甲天下写起,结束于桂林山水--满天下。两句诗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意境却大不相同。作者为什么用满字替换甲字呢?谈谈你的理解?

  (2)积累诗歌中的优美句子,并加以背诵。

  六、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山:奇、秀、险

  甲天下

  水:静、清、绿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静、清澈。*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教学目的:

  1、运用自制CAI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抓住“静”、“清”、“绿”、“奇”、“秀”、“险”,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学*“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画面展示和朗读,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课件(高亮度投影设备或大屏幕彩电一台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学*兴趣

  出示课件:播放一些风景胜地的图片,(红叶似火的香山,峰峦雄伟的泰山,神奇峻秀的黄山。水*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的大海,幽深壮美的.三峡。)让学生初步感知祖国河山是如此多娇。

  师谈话:同学们看了录像,有很多同学又喜欢去旅游,到过很多地方,知道了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壮观。有无数名山大川像一颗颗珍珠撒落在祖国大地上。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以山水秀丽闻名的广西桂林去旅游,欣赏那里的秀丽风光。好不好?(好)请同学们边听朗读看画面,边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配画配乐的课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之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看图、欣赏、理解、学文。

  (采取变序法教学)

  的确,桂林山水非常美,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景的?

  1、学*第二自然段

  (1)初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学生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2)观察,以说代读

  运用CAI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静、清、绿画面各一幅,指导学生具体观察漓江水的特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把水的特点说具体。

  (3)精读,理解重点

  勾画书上具体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反复读,找出重点词语体会漓江水的美。理解句子:“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作者把水比喻成无暇的翡翠,写出了水的颜色,是闪光的绿、透明的绿、迷人的绿、醉人的绿,贴切而精妙,这不仅仅只是比喻漓江水的绿,也是对漓江水“静、清、 绿”三大特点的综合描绘,使我们对它的爱幕之心油然而生。

  (4)深读,相互交流

  讨论: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改一改,好不好?为什么?

  出示课件:比较句子具体描写的好处(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2、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自读句子,交流所得。

  (5)品读,充分感悟

  漓江水的美,我们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轻声读、个别读、集体读、闭上眼睛试背)

  真美呀!别说作者连我们在座的人都被陶醉了,当作者从美景中醒过来,才发觉自己的船在前进,作者是从什么地方感觉到船在前进的?

  本段小结:这一段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水的特点,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奇特美。

  2、总结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刚才我们学第二自然段时是怎么学的?师生一起总结学*方法,课件出示学*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思考:

  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抓住了哪些特点怎样写具体的?(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山的奇异、秀丽、险峻。根据课文结合画面,汇报讨论结果。学到这里你想对桂林的山说点什么?

  小结:这一段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特点。桂林的山奇异到山山不同,峰峰各异,秀丽得像苍翠壮美的屏风,像新生的竹笋;危险得叫人简直不敢站在它的下面,兀立的怪石好像时刻会栽倒下来。(指导学生入情朗读)

  3、学*第四自然段

  桂林的山、漓江的水都那么奇特,那么美,如果把它们合二为一,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学*第四自然段。

  师范读,生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齐读一二两个分句,想想“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出示课件:山围绕水,水倒映山的画面,让学生理解山水交融的景象。

  那么桂林山水的迷人之处就只表现在这些地方吗?出示课件: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桂林山水之美所表现的地方。

  作者游览了桂林山水,他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学*第一自然段

  正因为这里山美、水美,山水交融,加上绿树红花,竹筏小舟,更是优美奇绝,无与伦比,天下第一,所以,人们都赞美地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什么意思?“甲天下”呢?人们为什么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

  三、小结,回归整体

  学生看着课件上的板书总结:因为作者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才乘船去游览,然后,具体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写出作者的感受,这里确实美,美如画,不愧为甲天下的美称,前后照应,结构十分完整,作者是采用什么结构来描写的?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把桂林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迁移训练,发散思维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老师根据它的特点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看法?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数不胜数,现在你们都是小诗人,请把你知道的风景胜地根据它的特点也写一首小诗。(交流学*)

  五、说话练*:

  桂林山水非常美,我最喜欢( ),因为( )。我真想( )。

  结束语:同学们,桂林这里之所以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因为桂林的人民保护好了桂林的山水,中外游客珍爱桂林山水,我们家乡的巴岳山也非常美丽。我们要热爱她,保护她,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让我们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清。

  板书:

  2、桂 林 山 水

  林 间 奇 静

  观 绿 秀 清

  光 树 险 绿

  画 映 桨 绕

  中 红 声 山

  游 花 柔 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挂图

  四、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让了解桂林的学生说说桂林山水的情况。

  二、出示本课时目标三、导学达标

  1、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同时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2、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3、观赏漓江的水(学*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4、观赏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着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3).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5、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练*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四、达标测评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口述本课时目标

  二、导学达标

  (1)指名读课文

  (2)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识记生字,练*书写

  (4)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背诵全文。

  (5)完成思考·练*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6)全班背诵课文

  (7)作业

  三、达标测评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教材简介:

  《桂林山水》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文按先总——分——总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深受学生的喜爱,是一篇很适合训练、指导诵读的好教材。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本文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讲授法,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学生直观的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也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想象,提高审美能力。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精读课文,感悟美景,”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根据学生的学*兴趣安排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受到桂林的美丽景色,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语感,在感悟中探究,体验想象桂林的美丽景色。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

  2、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会认“澜、瑕、攀、峦、骆、驼、障”等7个生字,会写“漾、镜、瑕、峦、览、骆、驼、罗、障”等9个字,掌握“荡漾、无瑕、峰峦、游览、骆驼、奇峰罗列、屏障”等词语。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独特的美。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浑源县境内有一处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谁知道是哪儿吗?(闻名遐迩的北岳恒山和巧夺天工的悬空寺)是的,我们家乡的北岳恒山以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和雄伟的山川,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他们流连忘返,也令我们浑源儿女由衷地感到自豪,也由衷地感到骄傲。其实在我们*像北岳恒山一样的游览胜地还是有很多,比如,水*如镜的杭州西湖,峰峦雄伟的东岳泰山,红叶似火的北京香山,还有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2、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陈淼先生的一篇观赏桂林山水的课文。(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人们观赏归来时都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桂林的山水,那句话呢?谁知道呀?(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3、师过渡: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我们就随着作者陈淼先生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去领略一下桂林的美丽景色吧!(板画小舟)看课文听录音,想一想,这篇课文总共几段?哪一段是讲桂林的水的?哪一段是讲桂林的山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景

  (一)观赏漓江的水

  1、我们先来看桂林的水(板画水),齐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漓江水的语句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师生对话:交流画住的语句,漓江水的特点是(板书静、清、绿)。

  (1)请同学们用字或者关联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句子,报告给老师。(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2)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用亲切、亲昵或者可爱来评价,叠词使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3)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这么独特,这么有个性,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示范)

  “清”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示范)

  “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示范)

  3、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具体说明。老师读上半句,你们对下半句。

  (1)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2)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并在课件中学*“瑕”字。

  (4)练*把句子写具体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4、这三个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是用什么标点符号隔开的?

  5、这样写是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把这种又静又清又绿的气势写出来了,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再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6、仿写排比句。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

  7、学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明明是写漓江的水的,干嘛从一开始就写什么大海呀什么西湖呀?读第一句,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这是对比手法,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8、读最后一句,找见一对反义词,(前进和后移)其实第一段中的一个词和第二段中的一个词是近义词,你们找到了吗?(欣赏和观赏)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二)观赏桂林的山

  1、接下来同学们自学桂林的山,先自由朗读;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2、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3、归纳桂林山的特点。(依次请学生板画山)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用了两个比喻句“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并在课件中学*““障”字。)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师过渡: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欣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1、理解“空中、山间、江上”这样的层次、方位、立体感觉。(板画云雾迷蒙、绿树红花)。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理解:“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完成板书的画卷)。

  (2)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板书)

  4、练*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探究内化

  1、看课文视频,此时此刻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全国各地都有,所以我们可以把“桂林”改为“祖国”,想象一下祖国的山水。

  2、加形容词来表示祖国山水的美?(秀丽、锦绣、美丽)

  3、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水的美?


《桂林山水》说课稿6篇(扩展3)

——桂林山水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学*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检查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 “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 出示: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真奇啊 真秀啊 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 (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背诵。

  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的水,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走*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课件)快速浏览这段话,和第二段比较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构基本相同,简直像第二段的孪生姐妹。那这一段用不用集体学了?那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第三段,一边朗读一边品味,看看能不能用你生动的朗读把山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 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总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 静、清、绿

  分述

  桂林的山 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

  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

  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a)]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设计理念

  创造自主学*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自主参与学*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学*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特色

  发挥个性,自主学*;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或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评点现代教学媒体合理有效地使用,从深层次上改变着课堂教学模式。本设计通过像文对照,展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情境,多向导读,丰富和拓展学生阅读的心境,这是对导读的一种新探索。

  二、学*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 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 换词练*,区分观赏与欣赏。

  3 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评点教师不问不讲,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自读,自己发现要点。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第二自然段

  1 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 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 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如镜。

  评点找合作伙伴,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学*,品味课文,这是阅读教学多元化的大胆尝试,它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 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 引读自悟,学*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 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1 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 学生汇报学*情况。

  (1)请学生上台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 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 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评点教师走下讲台,听学生的见解,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讲台成了学生自由发问、自由表现的舞台。

  五、学*第四自然段

  1 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 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3 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评点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将传统的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把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变成了一种个人需求和个人欲望。

  六、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总评】设计者打破语文课堂一头沉的局面,转变观念,转变教的方式,把原来的口授、设问、解答变为提供自主探究的条件引导学生学*。这样,给学生自主学*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质疑解难、设计板书、上台板演、汇报成果,自始至终通过读来抒发自己的体验,逐步将学生带进了自主探究的学*境界。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静、清澈。*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本课生字“波澜壮阔”“翡翠”“屏障”“拔地而起”等;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看图和反复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难点:学*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桂林山水的旅游宣传视频,请学生认真观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这样美景的?我们一起来学*《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阅读全文,并划出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3、带着生字词齐读课文,说一说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1、文章描写的是桂林山水,它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一句原话来回答?(桂林山水甲天下)

  2、为什么说它甲天下?文章是如何描写的?

  3、请同学朗读第2段,并说一说水有何特点?是如何描写的?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4、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思考桂林山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说一说语言表达的妙处。

  5、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小结。游玩在这样美丽的山水中,真让人。

  (四)研读课文,拓展延伸

  1、分小组朗读全文,注意体会情感

  2、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和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桂林山水的相关图片、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探究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桂林山水

  2、提问:你知道桂林吗?

  3、提出自学要求:(投影)

  (1)、自由轻声读课文,认识生字,初步理解生词语。

  (2)、默读课文,想想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用笔画出重点句子。

  (3)、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同位试着说一说好在哪里。

  (4)、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同位讨论一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15分钟左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共同纠正读音。

  2、提问: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读出相关句子。

  板书:山的特点:奇、秀、险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读出相关句子。

  板书:水的特点:静、清、绿。

  3、学生交流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说说好在哪里。可以说语言美,也可以说景色美。

  教师适时加以肯定,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加以引导。

  四、教师小结。

  五、作业。抄写本课生字。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生字“漓、谰、瑕、翡、桨、峦、筏”。

  2.理解“竹筏、奇峰罗列、屏障、兀立、怪石嶙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细致观察的能力。

  2.训练学生学*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读文和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陶冶学生的爱美情操,深人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二、学法引导

  1.预*:在学*新课之前,独立自学新课内容,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独立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2.课堂上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自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圈点和批注的方法来阅读文章,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

  三、重点

  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像其美景。

  2.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人情人境地朗读去体会。

  (二)难点

  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疑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知道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课前预*和查找资料,反复入境地朗读去体会美景;通过教师介绍,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读、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作者观察及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优美、舒缓的音乐伴奏带。

  2.“桂林山水”全景图及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观察画面,谈感受。

  2.质疑问题,独立解决生字、新词。

  3.思考、讨论,勾画重点词句。

  4.再观察插图,发挥想像,进行表达练*。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培养想像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导入。

  (板书课题)通过预*,谁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2.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3.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4.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5.检查自读效果。

  (1)重点纠正下列字音:

  漓江

  波澜

  峰峦雄伟

  翡翠

  竹筏

  (2)解决新词,引导学生体会。

  竹筏——竹排,可当船用。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县城北。古称东岳,海拔1524米,主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

  香山——在北京西郊。风景秀丽,以秋天的红叶著称。

  6.学*第二自然段。

  (1)出示“漓江水”的单幅图。

  看图,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显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评点。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学*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画面。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漓江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漓江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漓江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8.出示“全景图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在读了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此时,我们已被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练*背诵课文

  1.自背。

  2.交流背诵方法。

  (二)谈收获

  1.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生以导游身份为大家深情地介绍桂林山水的美。

  3.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课文的写作结构。

  (1)作者的写作方式:抓住特点,层次井然。课文按观察的顺序,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开头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的赞美桂林山水,然后分述了山和水的特点,最后概述山水的全景,层次井然。

  语言优美、合理想像,写出了景物的特色。文中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实现了桂林山美、水美,并展开合理想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课文结构:

  课文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式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为什么去观赏桂林山水。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观赏漓江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观赏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写桂林山水之美。

  4.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漓”:右边是“离”最后两笔是“乙”和“、”。

  “澜”:右边“门”里是“柬”。·

  区分“瑕”与“暇”

  “峦”与“恋”

  “桨”与“浆”。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名不虚传。

  2.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话介绍当地的一处风景,使读的人能了解这处景物的特点。(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

  2.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墨城的云和月》。

  3.读下面的句子,先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碧:————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板书:

  4.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5.练*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6.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录像、学文,了解桂林山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像、收集有关桂林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感。

  1、见过山吗?能用词语概括其特点吗?

  二、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板书:山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小黑板出示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3、朗读指导描写奇的语句。

  (1)这段话该怎样读?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2)谁来读读描写奇的语句?(指名读)

  (3)找到奇的感觉了吗?从哪儿找到的?

  (4)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仅此而已吗?

  (5)生:不是的。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6)完成练*纸上的作业

  。能干的可以尝试写更多的。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全班交流。

  桂林的山真奇啊!

  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7)老师也写了一首诗。师朗诵诗歌。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姑娘织布,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8)你再试试,能不能读得更奇呢?自由读后齐读。

  4、朗读指导描写秀的语句。

  (1)描写山秀的语句谁来试试?

  (2)听了你的朗读,使人眼前一亮,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呀?

  (3)还有别的理解吗?

  (4)看,桂林的山多秀啊!(幻灯)

  (5)齐读。

  5、读指导描写险的语句。

  (1)现在,谁愿意来动手画一画山的险?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桂林山水》说课稿6篇(扩展4)

——《桂林山水》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学*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检查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 “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 出示: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真奇啊 真秀啊 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 (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背诵。

  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的水,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走*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课件)快速浏览这段话,和第二段比较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构基本相同,简直像第二段的孪生姐妹。那这一段用不用集体学了?那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第三段,一边朗读一边品味,看看能不能用你生动的朗读把山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 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总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 静、清、绿

  分述

  桂林的山 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一、教学目标


《桂林山水》说课稿6篇(扩展5)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6篇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全文脉络清晰,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本文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也是本册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美丽的河山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语言和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典范教材。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理解重点句段,学*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3.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1. 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 难点:学*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一个由中低段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学生注意力增强,其思想方法开始由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向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学生的言语发展水*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根据这一变化,语文教学可在课标指导下要重视字词句段文等语言文字训练;强化阅读、思维和写作训练,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四年级是强化良好*惯和改变不良*惯的关键时期,让孩子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养成独立读书的*惯尤其重要。四年级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课堂上还应该欣赏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在客观评价中进步。

  【教法学法

  谈话法、阅读法、自主阅读与合作学*相结合等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认读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的桂林,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美景。

  (设计谈话导入,一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上来;二是以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桂林山水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新词的,相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梳理文章脉络,初知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整体——部分——整体”,遵照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认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重要段落,为细致阅读课文奠定基础;认读生字新词,为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扫清障碍。)

  三、 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1. 自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2. 谈话,了解自读情况,相机引导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诗要追溯到八百年前宋朝时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或许还能更早。历史上,各个朝代均有人慕名游览桂林山水,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佳作。意思是说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第一。其中“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作者以此句总领全文。

  (根据课文结构,课文第一段是总起段,就其在文中作用而言,起着引起下文作用,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对学生读写都有着重要作用;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到赞美之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四、小结全课,练*写字。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关于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中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做到天天练”)

  设计理念:

  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你们看屏显画面,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范读课文。(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评价激励:概括得真好,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把长句读成短句。)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屏显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原句整齐,读上去有节奏,琅琅上口)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播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屏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屏显文字。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的写法。

  3、朗读比赛。

  谁觉得自己能够把桂林山的特点读出来,就自告奋勇来当擂主,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挑战同学要先对擂主做出点评再朗读。

  4、朗读欣赏。

  比赛优胜者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看能否看到奇、秀、险的桂林山。

  5、谈谈值得学*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导语:静、清、绿的漓江水犹如一面大镜子,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奇、秀、险的桂林山环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请同学们看风光片,听老师朗读最后一段。

  五、以读代讲学*第四节

  1、范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话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屏显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我们的家乡来凤也有很多名胜。屏显:仙佛寺,酉水河的景色。

  2、说一说。要求: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仙佛寺山的特点,酉水河水的特点,学*用整理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3、写一写(略)

  七、选择性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三、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二、学*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一、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二、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三、制作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过渡语: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同学们,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人的画卷。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随景入文初读课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查字典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教师范读。

  3、指名分段配音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三、依图学文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四、看图学文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问难。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

  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水*如镜”。)

  4、(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5、指导朗读

  (1)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6、品味词句,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7、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8、了解文章特点学*写法

  小组合作学*: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9、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桂林的水真()啊,()得()。

  真()啊,()得()。

  10、总结第二段学法

  设计意图: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要求:

  ⒈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⒊学*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⒋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⒉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⒊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⒈出示表格:

  前字韵母 啊的发音 举例

  a、o、e、i、ü ya 真绿啊、真奇啊

  u、ao、ou wa 真秀啊

  n na 真险啊

  ng nga 真静啊、真清啊

  ⒉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思考怎样给课文分段;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⒊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给文章分成四段。

  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完成板书提纲:

  总起:甲天下

  静

  水 清

  桂林山水 分述: 绿

  奇

  山 秀

  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⒈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谈谈学*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的方法、步骤。

  ⒉交流学*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

  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作者为何在静、清、绿前加上一个真字,后都带个啊字?通过朗读,体会真写出程度。啊抒发作者喜悦、赞美之情。)

  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⑸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朗读这一节,首先要把握*稳、清新的基调,其次要运用重音、速度等技巧,传递出对内容的理解第一句是全节的总起句,读时要*稳,声音可略低,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读重音。第二句要掌握重音和停顿。最后一句是再次写感觉,以突出漓江水的静,读时渐轻、渐缓。

  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

  个读,齐读。

  ⑹质疑,解疑

  ⑺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课文的?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⒊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课文背出来的。

  (记关键词,列提纲,记每句第一字)

  ⒋检查背诵

  四、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⒊背诵并默写第二节。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⒈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⒈用学*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山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⒉交流学*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

  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

  色彩明丽山色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交流学*方法: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

  ⒈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⒉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⒊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⒋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

  ⒈指导课后练*二:

  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⒉完成其他练*

  六、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默写课文。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识字与写字

  对学*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基于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2.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3.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学*语文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自主学*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强。并且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写作,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学生对语文的学*非常感兴趣朗读能力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不断提高,所交流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感悟很局限。

  学*目标

  1、借助拼音,会认读“澜、暇”等8个生字,会写“澜、暇”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玩赏、无暇”等16个词语。

  2、通过默读,能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并能简要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评价任务

  评价一:通过读准字音,交流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能正确认识“澜、瑕、攀”等生字。

  评价二:通过听教师范读、默读、个别读等形式,练*课文朗读,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带着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评价三:通过运用语言,文本感悟,相关资料的渗透等多种策略,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

  学*活动过程

  环节学*过程评价要点

  环节一

  整体感知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完成目标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评价任务三)

  环节二

  .检查预*、质疑问难活动2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完成目标一)读准生字,指名读文

  (评价任务一)

  环节三

  交流课前预*生字词情况活动3

  合作学*小组内交流及检查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1)同桌相互读所学生字词情况,要求读音准确。

  (2)读生字,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完成目标一) 自由读、齐读、互读,指名读,小组内听写、订正。

  环节四

  再读课文,初知大意活动4

  1.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2.(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完成目标三)自由读文,小组合作交流,指名汇报,初步感知桂林山水的美。

  环节五

  感知课文层次活动5

  讨论分段,自由朗读。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完成目标二)自由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指名汇报。

  (评价任务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会用“观赏”、“形态万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本课先总起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叙述方式和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5、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准备:放大课文、课文图片。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二、学*课文。

  范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甲天下:天下第一。

  观赏:观看和欣赏。

  无瑕的翡翠:没有一点斑点的绿色的玉。

  拔地而起:指从地面突然高出。

  奇峰罗列:指千奇百怪。

  屏障:像屏风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危峰兀立:指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叠的样子。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想想人们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指导分段。

  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写桂林的水。

  第三段:写桂林的山。

  第四段:总写桂林山水。

  3、再读课文,体会为什么这样分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词语。

  攀登观赏欣赏游览漓江屏障明丽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怪石

  嶙峋云雾迷蒙

  二、学*课文第一段。

  1、“甲天下”是天下第一的意思,这就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于是来观赏。“观赏”是观看和欣赏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三、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思考:这段有几句话?

  2、第一句话将漓江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进行比较,强调了漓江的水有它的独特之处。

  3、第二句话讲了什么?(漓江的水的特点)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边讨论边板书: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水清可看见江底的沙

  绿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

  ①指导朗读。

  ②读第三句话,读后思考:这句话讲了什么?(讲人们荡舟漓江的感觉,“船桨激起……岸在后移”这句话说明了漓江水的静,正是由于静,所以人在船上几乎感觉不到船在前进。)

  ③指导朗读,试背课文第二段。

  四、作业。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说说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造句。

  观赏——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

  1、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

  二、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三段。

  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课文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第一句用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突出桂林的与众不同。

  3、指导朗读。

  4、课文第二句讲了什么?

  板书:

  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山秀像……像……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

  说说下面一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1)我攀登过泰山,游览过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2)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形态万千”是什么意思?用“形态万千”造句。

  指导朗读。

  三、讲读课文第四段。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①桂林有山有水,水是那样的静、清、绿,山是那样的奇、秀、险,而且山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清水秀,一片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观赏桂林山水,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②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

  (游人乘船在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就好象在风景优美的画中游览,景色太美了,使人忘了自己在江上游览。)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

  讲讲桂林山水的特点。

  二、学*写作特点。

  学生读课文,思考后讨论:课文第二、三、四段的内容和课文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有什么联系?

  (总起——分述——总结)前后照应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桂林山水》说课稿6篇(扩展6)

——《桂林山水》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

  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

  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

  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

  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ɡɑ),清啊(nɡɑ),绿啊(yɑ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二、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三、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同时,它也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表达方法。因此,桂林的山水的景色很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很值得同学们去积累,去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以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理解,我将本课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其他方法理解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表达方法的感悟。

  教学过程:

  今天,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每堂课都有三个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实际我将第二课时具体安排安排为五个环节:

  一、板题示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要求我们语文课上导入语要简洁,最好能开门见山的引出新课,可以不再复*提问,不再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再解题,这一切都交给学生在自学中去完成。但也可以有一两句富有激情的语言。因此,我将这一课的导入语设计为;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桂林,去欣赏一下桂林的山水。(板书课题)课题的板书也很重要,一定要认真对待,不但要把字体写工整,笔画笔顺也要正确,板书的地点还要醒目。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在板书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板书结束还要让大家读一读。接着是出示学*目标。(八字教学法,对学*目标也提出了要求:首先,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是模糊不清,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容易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易测量,所以,我们只要求教师每堂课必须出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不必出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如果不实事求是,要求理解的,却设定为掌握、运用,要求熟读的,却设定为“背诵”,学生当堂达不到,那么,教学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最后,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简洁明了,便于师生记住。)学*目标的出示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表达,但出示的时间不宜太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目标出示后,还要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大家完成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激励语;能完成这些目标吗?请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诉朱老师。

  二、依据自学指导自学

  明确了学*的目标,我接着出示自学提示。过渡语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环节的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 怎样学*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目标呢?我们来看一下自学提示: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自学提示是否有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明确:确自学的时间、内容、学*方法、达到的标准、检测的方法及要求。

  自学提示要科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才有可能达到八字教学法的效果————紧张、高效、愉快。根据这一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2、用横线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反复朗读,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桂林山的句子,反复朗读,并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4、作者在介绍桂林的山、水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5分钟之后,比谁学得好。)

  三、 检查自学效果

  八字教学法中提规定自学时间到时,教师一般用“举手”统计的方法了解学情。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完成自学任务,那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半数学生未完成,教师就应适当延长时间。举手统计之后就是检测,检测的方法,文科一般以口头提问为主,以笔头练*为辅,重在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根据我的理解在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而问“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2、(过渡)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那么哪位同学说说,漓江的水美在哪里?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教师相机板书:静、清、绿)

  3、、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的

  (指名朗读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的句子,注意指导读好六个“啊”的变调)

  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明确句子的含义,并想一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试着朗读体会。八字教学法中提到;教师在检测时,应选择后进生作为检测的对象,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检查朗读时,先让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读,读不好再找其他学生帮忙,如果还读不好,老师引导。

  比如,学生在读漓江的水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找了一个学生站起来读,第一遍读得很*淡,只是做到了将句子读通顺,清的程度没读出来,接着,我又找了一名程度稍好一点学生来读,这个学生读得很有感情,接着又让第一个同学来读,这个同学这次读得也带上了感情,但我感觉他还能读得更好,我就出示了一幅山水倒映,水清的能看见江底的沙石的图片,然后让这个学生再来读,这一次他读得非常有感情。这样一来后进生的问题解决了,其他学生在听、纠正的过程中朗读的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同时这位后进生的成功也是后教的成功体现。

  学生都能有感情的读好每一个句子,我有安排了齐读第二段。(过渡语;看着这样静清绿的漓江水,怪不得游客都忘了穿在前进,岸在后移,让我们也带着陶醉之情一起读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4、学生学*了漓江的水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对第三段的理解(过渡语;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美不胜收的山呀!)

  (1)谁来读一读描写桂林的山的句子?(注意“啊”的音变)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谁来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奇、秀、险)

  师: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它,下面让我们大家齐读第三段,再次体会桂林的山的美(师生同读)

  5、体会山和水相映之美

  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美的画面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因此这一环节看视频谈感受。

  师过渡: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品味了桂林的山,如果把山和水结合起来欣赏又是怎样的画面呢?请看大屏幕。

  请大家带着各自的感受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并给你的同桌说说作者此时此刻的感受。

  指名谈作者的感受。

  齐读最后一段。

  6、谁来说一说,作者在介绍桂林的山水时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本环节也可安排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四、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环节,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当堂独立完成作业,这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综合训练。他强调精讲多练,八字教学法中重点强调宁可老师多费事,不让学生做废题。在操作此环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精心设计*题,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二要注意面向全体、团材施教(作业可分为“必作题、选作题和思考题”),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三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三要指导学生做题方法,先复*再做题,死记活用。五要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留给学生去学和练,教师不当堂批改作业,六要强调学生纠错。纠错也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纠错一定要及时。

  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以下训练题;

  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背诵的内容要适中要求当堂背诵的一定要做好检查,检查可以是抽查,也可以是互查,抽查时一定要多抽查后进生。实在背不上来的可放在课下抓,最好不要出现有的同学在背诵,有的同学在做题的现象)

  2、完成练*题仿写句子。

  例: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浏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到桂林这一带的山。

  我看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电影,听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曲,却从没听过这样动人的故事。

  3、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尽情的游览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其实我们国家像桂林这样迷人的景色还有许多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去尽情的欣赏,也希望大家也能向作者一样把他写的如诗如画。下课!

  板书设计; 学手段不断更新,投影、实物投影,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实效性越来越强,但是,就现阶段绝大多数学校而言,黑板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用具。用好黑板,精心设计好板书,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一节课,45分钟,什么时间,在黑板上板书什么内容,写在什么位置,用什么方式写,由谁来写,教师都要在备课时预先考虑好。科学合理地设计板书,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随文学*“翡”“瑕”等生字,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等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和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学*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方式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诵读,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

  教师做总结,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水的静,清,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我们在*时的写作中也要适时的运用。

  教学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我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是学*对词语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读,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感情朗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特与魅力。

  最后是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会以读代讲,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有感情的朗读。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再联系课后问题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拓展练*,总结全文

  在拓展练*当中,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子,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本课,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名

  (3)学*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你熟悉的一处景物。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述:甲天下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 “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互动。于是,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仅仅做个引领者。通过让学生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其爱美情趣,学*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桂林山水》说课稿6篇(扩展7)

——《桂林山水》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

  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

  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

  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

  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ɡɑ),清啊(nɡɑ),绿啊(yɑ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二、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三、入境动情:


《桂林山水》说课稿6篇(扩展8)

——《桂林山水》说课稿(精选10篇)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

  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组训练的重点,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 澜、暇”等8个生字;理解“波澜壮阔、无暇”等18个词语的意思。

  (4)学*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列提纲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课标要求”,针对教材内容,采用讲读法、讨论法、多读多想、从扶到放等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猜:这是哪呢?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各种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带你漂在这样清澈的水面上,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再用充满激情的导语邀请学生一起游览桂林,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纲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必须的语文素质。我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紧扣重点,教给方法。

  1.学*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重点分析第2自然段:

  先让学生边读边圈出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这样学生对漓江水有了大体的印象,于是我趁热追击: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水*如镜)这时我在课件上出示大海和西湖的照片,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接着我们来分析描写漓江水特点的三个分句:并提问,这每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静、清、绿),再次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在朗读中更真切地感受水静、清的特点。然后我接着提问:你们*常见到的水都是什么样子的?此时学生便会议论开来,两种水一对比见明显地感受出桂林水静和清的特点。

  再分析“绿”的特点,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师抛出问题:无暇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学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师出示翡翠的图片,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可见漓江水之绿。

  3、仿句子写句子:

  а、池塘里的荷花花真美呀,美得……

  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本段的学*,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

  4.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5.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6.指导朗读,激**感。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朗读时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一起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山水闻名遐迩,然后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桂林的山和水等角度分别描写了桂林美景的特色。

  学*本文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与热爱之情,并让学生体悟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句来表情达意的。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单元主题和本文的特点,设定本课重难点如下:

  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绘身边的事物。

  难点: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二、说学情

  1、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学*过关于描绘山水的文章,初步具有了欣赏美、热爱美的能力,但是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运用技巧来写景达意,并对其中的优秀技巧进行模仿写作,这样的感悟力和能力还需要加强。

  2、我的学生多是95后,他们已经学会了网上查资料,有的还曾经去很多地方旅游过。因此,让他们通过自己查资料先了解桂林山水的美并不难。他们也已经初具独立思考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可以组织相应的互动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

  2、背诵全文。

  (二)方法目标:

  1、通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2、能够模仿例段,学*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情感目标: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品读赏析”和“问题探究”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安排2课时。

  借助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在描写景色时所采用的优美语句;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三)学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有感情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节新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板书:第2课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分钟的时间。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景色美。

  2、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3、教师范读以后,再请学生默读,这次是带着任务的默读:首先,让学生借助词典查出生字的读音和组词,并查出新出现的重要词语的意思;然后,试着概括每段最主要写的是桂林的什么美景。(说明:新课标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初步学会默读,不指读,学会略读并粗知文章大意,所以在默读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简单概括文章的大意的任务;另要求学生学会借助相关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的意思,所以我还安排学生自己查词典并解决生词释义。)

  4、检查朗读的任务完成,并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

  首先我请两名同学分别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带领学生解决了生词的问题,再来初步概括文章大意。这里仍然采用检查任务完成的方式,请4名同学分别说出每段最主要写了桂林的什么美景。得出如下线索: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

  (3)桂林的山

  (4)桂林的山水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以后,接下来就要重点学*文章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桂林的美景的。在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分段研读的方法,因为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分段研读的设计如下: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老师读前面的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读出后面的内容),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说明:由于本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一样的,学生根据前面老师的讲解,结合小组讨论,可以对第三段进行分析了,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小组讨论以后,预想学生会总结出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险、秀,和采用的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排比,老师就可以根据大家的回答,按照第二段的模式写成板书。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攻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我是这样帮助学生回顾整体知识的: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放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5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植物、动物。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

  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语言优美,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作的典范

  (二)、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学生实际和我对这课教材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4)学*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种独特的美;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我计划用两课时上完。

  第一课时: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小组合作学*

  第二课时:继续学*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作者写作方法,试着背诵课文。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情境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4、学法指导:

  归纳总结学*写景文章的`方法“抓住词句──欣赏美景──体会感情──朗读表达”。并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说过程,说精华(第二课时)

  1.学*第一自然段。

  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品析句子表达的意思。

  (3)教师设计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比较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

  (5)学*提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3.“读——找——品——诵”的方法用于第三自然段的学*,4.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

  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感。

  [教学意图: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并让学生用所拿到的桂林山水实景图片各说一句话。

  2.指导背诵课文。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和我对这课教材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种独特的美;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小组合作学*

  第二课时:继续学*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作者写作方法,试着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音磁带一盒

  三、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

  四、说学法

  1、合作讨论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教师先引导学生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学*的,现在用这样方法小组合作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能力。

  2、朗读体会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3、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

  给学生直观出示各种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个直观的感受。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多媒体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同时配以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的画面。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那画境般的桂林,去领略他山水的美。教师用绚丽多姿的画面、动情的歌曲和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提出预*要求:

  (1)读通课文,生字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在写什么?

  2、检查预*情况,读课文。

  (三)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初步美感,形成整体表象。

  然后播放录音,创设美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能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语境中去。

  (四)图文对照,品读课文。

  1、播放漓江水的图片,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要读出美感。

  2、按课文的顺序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作者用什么与漓江的水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认识对比句。学生交流汇报后,出示西湖和大海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然后了解排比句,并仿照本段的排比句句式练*仿说。

  4、引导学生照画面反复朗读,品读本段。感受抒情句、排比句、比喻句所体现的赞叹之情。

  5、多媒体出示总结感悟本段的写作方法。

  抓住特点:静、清、绿 (排比句)

  运用对比:波澜壮阔的大海 水*如镜的西湖

  (五)创设情境,自学训练:

  1、仿照第二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段,师指导。

  2、观赏“桂林的山的图片,激发美感。

  3、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叹之情。

  (六)读中想,想中读。

  教师配乐朗读第四段,学生欣赏画面。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七)阅读拓展

  播放贺敬之的《桂林上水歌》配以桂林上水的录像,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六、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语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把课文中心内容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板书如下)

  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分

  山:奇 秀 险

  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七、说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图文结合的文章,其具体描写了桂林山水的风景,通过本课的学*,借助于文章作者的描绘,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我们虽未到广西桂林,但已经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现在已经已置身于桂林,正在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一样,真是“人未到桂林,但已有那种感觉”。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遵循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基本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25号。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澜、瑕、翡、峦等生词,理解并积累波澜壮阔、无瑕、峰峦雄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把握文章大意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方式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诵读,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

  教师做总结,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水的静,清,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我们在*时的写作中也要适时的运用

  教学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我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是学*对词语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读,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感情朗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特与魅力

  最后是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会以读代讲,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有感情的朗读。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再联系课后问题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拓展练*,总结全文

  在拓展练*当中,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子,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再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再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桂林山水的感受。我趁势做总结,同学们,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真是美丽无比啊,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吧,最好能够把你喜欢的语段给背诵下来!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一、说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课文写了作者欣赏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走进了人间仙境。

  这篇课文的选编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美,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同时,也再现了作者细致观察,描写有序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练*题,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会认、会写本科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无暇、扩散、攀登、波澜壮阔”等词语。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语段,学*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遵循“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与读,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的思考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桂林山水缺乏感性认识,给学*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影视资料,将桂林山水的美景显示在学生面前,是学生入情入境,降低了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紧扣主题读、找、认、议,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2、抓住主题,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3、指导初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4、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表达;

  5、总结全文,练*背诵,积累词句;

  6、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舟行碧波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