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胀冷缩》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0-03 00:00:00 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液体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物质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实验。本课即是通过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液体受热受冷的规律,并列举常见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能力目标: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情感目标:

  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是指导学生探讨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的思想,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进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实验探究

  3、实际应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了吗?播放夏天充满气的轮胎容易爆裂、水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等视频短片。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这种体积的变化比较微小,所以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形式创设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

  为什么还没烧开的水就从壶里溢出呢?

  学生普遍认为是因为生了气体。猜想偏离于预设。于是我让学生将装满了染色的水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到热水和冷水中观察。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有气体产生吗?试管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然后对酒、果汁、醋、酱油,受热受冷情况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学*,接触的实验仪器少,使用传统仪器操作麻烦。烧瓶容量大,要一定时间实验效果才明显。因此我改用了简易的实验装置,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因为简易装置小,如果用常规手段直接实验讲解,学生看不清楚,耗时长。动画演示在此派上用场,它使复杂的实验步骤、方法变得简单、直观,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学会。起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保证了充足的实验和讨论时间。此课的意外惊喜是:因为实验充分,有小组对同种液体做了两次实验,发现同种液体在不同情况下热胀冷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1,老师将小组数据汇总在表2。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表分析能力在此得到了培养。

  (三)实际应用:

  让学生列举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例如超级瓶装液体不装满,温度的原理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建立起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外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合理吗?从而引发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探讨。

  我采用媒体展示对比图,图象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找出:实验必须控制起始体积以及起始温度。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影片、动画、图像合理地加以组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最佳时期,既吸引学生,帮助学*,又省时省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热胀冷缩》说课稿2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二、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科学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法等。而作为学*主体的学生,在学*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热胀冷缩》说课稿3

  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液体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物质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实验。本课即是通过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液体受热受冷的规律,并列举常见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能力目标: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情感目标:

  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是指导学生探讨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的思想,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进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实验探究

  3、实际应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了吗?播放夏天充满气的轮胎容易爆裂、水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等视频短片。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这种体积的变化比较微小,所以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形式创设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

  为什么还没烧开的水就从壶里溢出呢?

  学生普遍认为是因为生了气体。猜想偏离于预设。于是我让学生将装满了染色的水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到热水和冷水中观察。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有气体产生吗?试管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然后对酒、果汁、醋、酱油,受热受冷情况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学*,接触的实验仪器少,使用传统仪器操作麻烦。烧瓶容量大,要一定时间实验效果才明显。因此我改用了简易的实验装置,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因为简易装置小,如果用常规手段直接实验讲解,学生看不清楚,耗时长。动画演示在此派上用场,它使复杂的实验步骤、方法变得简单、直观,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学会。起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保证了充足的实验和讨论时间。此课的意外惊喜是:因为实验充分,有小组对同种液体做了两次实验,发现同种液体在不同情况下热胀冷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1,老师将小组数据汇总在表2。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表分析能力在此得到了培养。

  (三)实际应用:

  让学生列举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例如超级瓶装液体不装满,温度的原理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建立起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外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合理吗?从而引发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探讨。

  我采用媒体展示对比图,图象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找出:实验必须控制起始体积以及起始温度。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影片、动画、图像合理地加以组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最佳时期,既吸引学生,帮助学*,又省时省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热胀冷缩》说课稿4

  教学目的:

  指导儿童通过实验自己认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物体热胀冷缩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了解人们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利用和对危害的防止;

  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和科学创造的本领。

  教学方法:实验法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检查引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和学*知道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大家回去自己做实验来试一试空气和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你们的实验都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今天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先分小组里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讲一讲你做的是什么实验?怎样做的?实验的结果怎样?(教师巡视)

  生:(小组交流)

  师:现在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来,向全班同学进行实验汇报。先说明你做的是什么实验,再边讲边做实验,说明实验的结果。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汇报空气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用乒乓球来做的。有一次,我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后来,我带回家去,放在开水里一烫,结果乒乓球瘪的地方鼓起来了。这证明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把瘪的地方推出来了。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向大家汇报。

  生:为了查明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拿来一个塑料瓶,把它捏扁以后,拧紧盖子,再把它放在热水里(边讲边实验),捏扁的地方鼓起来了,放在冷水里,中间又瘪了下去。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会缩小。

  师:他的实验做的很好。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

  生:我用一个套有塑料袋的瓶子(边讲边实验),把瓶子放到热水里,塑料袋鼓起来了(鼓得不明显),把它再放进冷水里,塑料袋就瘪下去了(也不明显)。这说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对的。但是它的装置太小了,而且有漏期的地方,同学们不容易看清楚。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实验,它的构造同这位同学的设计差不多,可效果更明显一些。现在,就让他再给大家做一遍(教师出示实验装置)。这是一只玻璃瓶,瓶口套了一只瘪的气球,实验时请大家注意气球发生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生:(把玻璃瓶放入热水里)

  生:气球鼓起来了。

  生:(把玻璃瓶放在冷水里)

  生:气球瘪下去了。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的都是有关空气的实验。现在老师也来为大家做一个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板书:空气)。

  大家看这个实验装置,这根细玻璃管里有一滴红墨水,玻璃瓶里是空气,现在老师用手掌的热来加热玻璃瓶里的空气,请大家注意玻璃管里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我看见原来在下面的红墨水滴上升了。

  师:谁能讲一讲,这滴红墨水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老师的手捂住了玻璃瓶,瓶里的空气受了热,体积胀大了,推动了红墨水,使红墨水滴的位置上升了。

  师:对的。现在老师再用冷水使瓶里的空气受冷,大家再看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看到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滴下降了。

  师:你能不能讲一讲,这是什么道理?

  生:老师用冷水使玻璃瓶受冷,瓶里的空气受冷体积缩小,所以玻璃管里的水滴的位置下降了。

  师:对的。我们一起做了四个实验,实验的结果都看到了一个相同的现象:空气受热以后,它的体积胀大了;受冷以后,它的体积缩小了(板书:体积胀大、体积缩小)。同学们,通过对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除了空气以外,科学家也对其他的气体做了实验,实验结果也是这样;它们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缩小,这些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下面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有一支钢笔,笔套拧不开了,我把它泡在热水里,过了一会儿,把钢笔拿出来,轻轻一拧就拧开了。这证明固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做实验。

  生:我有一粒钢珠和一只玩具铁锅(边讲边演示),我在铁锅中间打了一个孔,这粒钢珠刚好能通过这个孔。现在我把钢珠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铁锅的孔里,它通不过去了。把钢珠放进冷水里受冷,再放到铁锅孔里,钢珠有能通过小孔了。

  师:你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我的实验说明了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他的实验设计得很好,同学们一定看得很清楚。现在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做实验汇报。

  生: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有一个铝环(边讲边实验),我把它放在纸上,再在铝环的边上画上两条线,然后把铝环放在火上烤,等热了以后再放到纸上去比较。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用画好的两条线来比较受热后的铝环体积是否胀大,坐在下面的同学看不清。老师也有一个用铝环做的实验,但是不用画线比较的方法,而是在木板上钉两只钉子(出示实验装置),钉子间的距离刚好能让铝环通过。用这个方法来检验铝环体积的变化,同学们看起来会很明显。下面就请这位同学把老师设计的实验做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生:现在把铝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边讲边演示),再放到铁钉之间,铝环通不过去。把铝环放进冷水里使它受冷,取出来放到两钉之间,铝环又能通过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铝环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铝环受冷以后体积缩小了。

  师:你们做了几个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现在老师也来做个实验给大家看看(出示实验装置)。这是一根铝条(板书:铝条),它也是固体。老师把铝条放在架子上,一端是固定的,另一端是不固定的,铝条可以在这里滑动,并且它顶着一根指针,如果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指针就会怎样?

  生:指针就会被顶起来。

  师:如果铝条体积缩小了,指针又会怎样?

  生:指针就会下降。

  师:同学们,现在指针在什么地方?(演示实验)

  生:指针停在红标记上。

  师:现在老师给铝条加热,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我看见了,指针在向上升。

  师:指针上升,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了。

  师:对(板书:体积胀大)。现在老师用冷水冷却铝条,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指针下降了。

  师:这是什么原因?

  生:说明铝条受冷体积缩小了。

  师:说得很对(板书:体积缩小)。我们做了铝条的实验,同学们做了铝环和钢珠的实验,大家想一想,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对(板书: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经过两节课的实验和研究,做了水、酒精这些液体的实验;也做了空气的实验;又做了钢珠、铝环、铝条等固体的实验,这些实验,能不能给它下一个总的结论?

  生: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谁能把这个结论再简化一下?

  生: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这个结论下得好,既简洁,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板书: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请大家一起读这个结论。

  生:(朗读结论)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比如我们*时用的体温计(出示体温计),它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生活中,有时瓶盖拧得太紧了,我们可以把瓶盖放在热水里泡一下或在火上烤一烤,就可以轻松地把它拧开。这就是利用瓶盖受热以后,体积胀大而做到的。

  这里有两张图(出示挂图),一张是夏天画的,一张是冬天画的。你们看一看,想一想,哪一张是夏天画的,哪一张是冬天画的,并讲讲道理。

  生:这两张画的不同地方在电线杆上,上面一张画的电线是下垂的,下面一张的电线是绷紧的。由此可以确定上面一张是夏天画的,因为夏天气温比较高,电线遇热后伸长,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所以,电线下垂。下面一张是冬天画的,冬天气温比较低,电线受冷体积缩小,结果电线被绷紧。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这节课学*了热胀冷缩的知识,还自己设计验证了热胀冷缩的实验。热胀冷缩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这种现象也是到处存在的。我们今后要经常注意观察,哪些地方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哪些工作要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哪些地方要防止产生热胀冷缩而造成危害?不仅要观察,而且要思考。

《热胀冷缩》说课稿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教学后记:


《热胀冷缩》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热胀冷缩》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菁华3篇)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1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场面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为了完成探究活动,我需要如下材料准备:*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瓶矿泉水,提出问题:“这瓶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下面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自主探究阶段—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准备以学生自主探主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放大镜,胶带,有什么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学生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1.玻璃管内的水不能漏出来,所以瓶口要用胶带封好,2.为了方便观察水体积变化,要在吸管原来的液面做记号3.液面变化不明显时,可用放大镜观察,4滴加红墨水,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

  ③做好记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学生实验,我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阿?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 (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汇报时,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学生汇报: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在已经了解水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我出示红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因势利导:“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小结

  总结,首位呼应,“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内容并将科学知识学*致用,我还布置了延伸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制作运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此节课的学*,相信学生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有了深度的了解。

  板书 水受热,体积膨胀

  水受冷,体积缩小

  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2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二、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科学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法等。而作为学*主体的学生,在学*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3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x号参赛选手xx,来自xx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二、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科学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法等。而作为学*主体的学生,在学*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热胀冷缩》说课稿(十)份

  《热胀冷缩》说课稿 1

  一、 说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自然常识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关于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了前一单元《加热和传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加热的水壶会溢出来;热水瓶盖有时会跳起来;大热天自行车车胎会胀爆;冬天的电线会缩紧而绷直。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例,唤起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水、空气、铜球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推测一般物体都有这种的性质。因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影响,想法利用这一性质。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学*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认识事物等知识提供铺垫;更能使学生深切感知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 说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②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乐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③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想法,描述本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科学探究目标:

  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分析。

  3、科学知识目标:

  ①在活动中感受水、空气和铜球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②能够运用一些身边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认识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三、 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究自然奥秘的愿望,相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本课之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他们对自然科学课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氛围比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不断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不断提高。

  然而,热胀冷缩现象虽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且通过上一单元的学*,学生对于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此方面观察不够,甚至很少去思考。为此,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情况上看,学*理解尤其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学生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有利于学生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学*也符合增强学生主体性学*的要求,并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有所体现,而不再是口号。

  四、 说教学策略(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者在一定学*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资源,通过自主行为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根据学生素质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 “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和感悟水、空气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些问题。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以下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别有匠心。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通过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2、探究学*,关注体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理念,我重点引导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探究。

  空气、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们肉眼看不出来,但是通过启发引导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让这些细微的变化呈现出来,针对前期的实验现象,大胆进行推测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我以为,大胆的猜测并不等于“瞎蒙”、“乱猜”,它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水、空气和铜球热胀冷缩现象的认知经验和观察、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充分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强交流,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高潮,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握“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突破“教师中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学*材料,给与充足的活动时间,放手给学生,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理性的思考,以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作为基本教学方式。

  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发生的现象,还要进一步作出思考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回报,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为在寻求科学表达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进行科学的思考。

  3、解决问题,拓展延伸,解释生产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惯和生活*惯。因为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实践应用,而不是停留在发现和理解上。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应该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我努力这么做。

  五、 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设计实验、交流,了解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 通过推理、验证活动,认识铜球和其他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描述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4、 通过探究实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设计

  探究水、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加热的水壶。

  思考交流: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了?

  讨论设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理?

  交流:

  水遇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交流:交流实验结果。

  自行归纳:

  出示媒体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

  谁来说说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的原因?

  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

  讨论设计:

  探究验证:

  交流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并由此产生问题:水受热时,体积有什么变化?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

  (二)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趣味过渡: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自行归纳:铜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铁和铝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又有什么猜想?准备怎样去研究?

  讨论设计: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预想,设计验证方案。

  交流:交流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

  修改设计: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探究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交流:交流探究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会什么热胀冷缩?

  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做哪些事情?

  观看:生活场景中的问题

  思考解释: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割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

  除了这些你们还能想出在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的事情吗?

  学生交流

  教师预先拍摄一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思考解释常见生活现象是迁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

  《热胀冷缩》说课稿 2

  教学目的:

  指导儿童通过实验自己认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物体热胀冷缩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了解人们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利用和对危害的防止;

  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和科学创造的本领。

  教学方法:实验法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检查引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和学*知道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大家回去自己做实验来试一试空气和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你们的实验都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今天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先分小组里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讲一讲你做的是什么实验?怎样做的?实验的结果怎样?(教师巡视)

  生:(小组交流)

  师:现在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来,向全班同学进行实验汇报。先说明你做的是什么实验,再边讲边做实验,说明实验的结果。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汇报空气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用乒乓球来做的。有一次,我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后来,我带回家去,放在开水里一烫,结果乒乓球瘪的地方鼓起来了。这证明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把瘪的地方推出来了。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向大家汇报。

  生:为了查明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拿来一个塑料瓶,把它捏扁以后,拧紧盖子,再把它放在热水里(边讲边实验),捏扁的地方鼓起来了,放在冷水里,中间又瘪了下去。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会缩小。

  师:他的实验做的很好。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

  生:我用一个套有塑料袋的瓶子(边讲边实验),把瓶子放到热水里,塑料袋鼓起来了(鼓得不明显),把它再放进冷水里,塑料袋就瘪下去了(也不明显)。这说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对的。但是它的装置太小了,而且有漏期的地方,同学们不容易看清楚。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实验,它的构造同这位同学的设计差不多,可效果更明显一些。现在,就让他再给大家做一遍(教师出示实验装置)。这是一只玻璃瓶,瓶口套了一只瘪的气球,实验时请大家注意气球发生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生:(把玻璃瓶放入热水里)

  生:气球鼓起来了。

  生:(把玻璃瓶放在冷水里)

  生:气球瘪下去了。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的都是有关空气的实验。现在老师也来为大家做一个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板书:空气)。

  大家看这个实验装置,这根细玻璃管里有一滴红墨水,玻璃瓶里是空气,现在老师用手掌的热来加热玻璃瓶里的空气,请大家注意玻璃管里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我看见原来在下面的红墨水滴上升了。

  师:谁能讲一讲,这滴红墨水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老师的手捂住了玻璃瓶,瓶里的空气受了热,体积胀大了,推动了红墨水,使红墨水滴的位置上升了。

  师:对的。现在老师再用冷水使瓶里的空气受冷,大家再看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看到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滴下降了。

  师:你能不能讲一讲,这是什么道理?

  生:老师用冷水使玻璃瓶受冷,瓶里的空气受冷体积缩小,所以玻璃管里的水滴的位置下降了。

  师:对的。我们一起做了四个实验,实验的结果都看到了一个相同的现象:空气受热以后,它的体积胀大了;受冷以后,它的体积缩小了(板书:体积胀大、体积缩小)。同学们,通过对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除了空气以外,科学家也对其他的气体做了实验,实验结果也是这样;它们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缩小,这些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下面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有一支钢笔,笔套拧不开了,我把它泡在热水里,过了一会儿,把钢笔拿出来,轻轻一拧就拧开了。这证明固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做实验。

  生:我有一粒钢珠和一只玩具铁锅(边讲边演示),我在铁锅中间打了一个孔,这粒钢珠刚好能通过这个孔。现在我把钢珠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铁锅的孔里,它通不过去了。把钢珠放进冷水里受冷,再放到铁锅孔里,钢珠有能通过小孔了。

  师:你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我的实验说明了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他的实验设计得很好,同学们一定看得很清楚。现在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做实验汇报。

  生: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有一个铝环(边讲边实验),我把它放在纸上,再在铝环的边上画上两条线,然后把铝环放在火上烤,等热了以后再放到纸上去比较。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用画好的两条线来比较受热后的铝环体积是否胀大,坐在下面的同学看不清。老师也有一个用铝环做的实验,但是不用画线比较的方法,而是在木板上钉两只钉子(出示实验装置),钉子间的距离刚好能让铝环通过。用这个方法来检验铝环体积的变化,同学们看起来会很明显。下面就请这位同学把老师设计的实验做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生:现在把铝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边讲边演示),再放到铁钉之间,铝环通不过去。把铝环放进冷水里使它受冷,取出来放到两钉之间,铝环又能通过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铝环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铝环受冷以后体积缩小了。

  师:你们做了几个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现在老师也来做个实验给大家看看(出示实验装置)。这是一根铝条(板书:铝条),它也是固体。老师把铝条放在架子上,一端是固定的,另一端是不固定的,铝条可以在这里滑动,并且它顶着一根指针,如果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指针就会怎样?

  生:指针就会被顶起来。

  师:如果铝条体积缩小了,指针又会怎样?

  生:指针就会下降。

  师:同学们,现在指针在什么地方?(演示实验)

  生:指针停在红标记上。

  师:现在老师给铝条加热,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我看见了,指针在向上升。

  师:指针上升,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了。

  师:对(板书:体积胀大)。现在老师用冷水冷却铝条,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指针下降了。

  师:这是什么原因?

  生:说明铝条受冷体积缩小了。

  师:说得很对(板书:体积缩小)。我们做了铝条的实验,同学们做了铝环和钢珠的实验,大家想一想,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对(板书: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经过两节课的实验和研究,做了水、酒精这些液体的实验;也做了空气的实验;又做了钢珠、铝环、铝条等固体的实验,这些实验,能不能给它下一个总的结论?

  生: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谁能把这个结论再简化一下?

  生: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这个结论下得好,既简洁,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板书: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请大家一起读这个结论。

  生:(朗读结论)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比如我们*时用的体温计(出示体温计),它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生活中,有时瓶盖拧得太紧了,我们可以把瓶盖放在热水里泡一下或在火上烤一烤,就可以轻松地把它拧开。这就是利用瓶盖受热以后,体积胀大而做到的。

  这里有两张图(出示挂图),一张是夏天画的,一张是冬天画的。你们看一看,想一想,哪一张是夏天画的,哪一张是冬天画的,并讲讲道理。

  生:这两张画的不同地方在电线杆上,上面一张画的电线是下垂的,下面一张的电线是绷紧的。由此可以确定上面一张是夏天画的,因为夏天气温比较高,电线遇热后伸长,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所以,电线下垂。下面一张是冬天画的,冬天气温比较低,电线受冷体积缩小,结果电线被绷紧。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这节课学*了热胀冷缩的知识,还自己设计验证了热胀冷缩的实验。热胀冷缩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这种现象也是到处存在的。我们今后要经常注意观察,哪些地方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哪些工作要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哪些地方要防止产生热胀冷缩而造成危害?不仅要观察,而且要思考。

  《热胀冷缩》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设计一个简易的观察水(液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

  ●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生产和生活中。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惯和良好的科学研究品质。学*中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

  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大多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自身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底烧瓶1个、烧杯2个、带细玻璃管的胶塞1套、红水(高锰酸钾水)若干、热水瓶、试管等。

  为每组准备:水槽内装好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一瓶水和一个带细玻璃管的瓶子(各组装置不一定相同)、带细管的注射器、一条干抹布、彩色笔1支、实验报告等。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请各组研究“带细管的注射器”有什么发现?

  一、引入

  1、教师演示:把装有水的试管放在热水中,试管内的水会有什么变化?将试管放在冷水中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现象明显吗?(投影)

  那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对我们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从而让实验效果更明显些呢?

  二、水热胀冷缩的探究

  1.改进水热胀冷缩的实验装置

  (1)集体讨论分析第1-3项,并投影

  (2)重点分组研究第4项:

  A、老师分发实验报告(一)

  B、小组研究,提出改进方法,完成实验报告(一)空缺栏目,教师巡导。

  C、汇报、小结(投影)

  实验报告(一)改进实验,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

  试管内的水面升、降不明显的原因改进方法(可用文字或画图说明)

  1、水的颜色:水是无色透明的,液面看不清。可以把水染红

  2、水温变化:冷、热变化小,造成内部水的体积变化不明显。两只烧杯中的水冷、热温差大一点

  3、液面标记:无标记,先后难对比。在液柱顶端做上标记线

  4、容器形状:试管上、下和管口大小相*,导致水面升、降变化小。上面细而长,下面大的容器。

  下面我们就用改进的实验方法来探究水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情况。(教师说明装置和材料)

  2.水和(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1)实验前,老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2)分发器材,老师为各组倒热水、放冰。

  (3)学生实验、记录。老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时,教师课件再现实验报告二)

  实验报告(二)

  “液体的热胀冷缩”科学研究记录单

  第()组xxxx年4月26日

  瓶内所装液体浸入热水后观察到的现象浸入冷水后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科学道理

  水液柱上升液柱下降。受热体积胀大;

  受冷体积缩小。

  自选其他

  液体

  ()液柱上升液柱下降。受热体积胀大;

  受冷体积缩小。

  能得出什么结论多数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归纳小结: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板书:水热胀冷缩)像水、醋、饮料、酱油等,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板书不同液体名称,并总结:多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这一性质,点题。)

  三、科学应用

  1.将装有红色水的烧瓶装置先后浸入1号、2号水杯中,停止运动后的液柱情况如下图,你能判断哪杯水的温度较高吗?

  2、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组实验装置,他们和我们实验用到的哪种仪器非常相似?(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了什么原理来测量温度的呢?找出与温度计相对应的部分。

  3.出示各种瓶装液体: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这些瓶子里的液体都不装满?

  4.小组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并请分析。

  茶壶烧水、太阳能热水器溢出水……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看似*常的小事,如果细细想来,还真的有很多科学道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随处可见呀。希望大家在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也能想今天一样认真思考,积极动手,你将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五、作业及讲评

  判断题:

  1、常温下水受冷体积变小,受热时体积变大()

  2、通过今天的研究可知: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用水壶烧水,烧开时会溢出来,说明水受热后变多了()

  5、容器装液体,不装满是为了防止液体受热后体积胀大()

  课后实践题:

  晴天,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

  为什么能较快让水变热?

  六、机动安排:(延伸研究)喷泉演示对比(烧瓶内水有多少)并推测原因

  板书设计:

  《热胀冷缩》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这节课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不过,有了前面液体体积变化观察的经验,学生们在设计观察方法时会从前面的经验中等到启发并进行迁移。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四、说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五、说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引出问题、提示课题。

  2、探究新知: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分析小结(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学以致用: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2)、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4、课堂延伸: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泡一泡,为什么就会鼓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热胀冷缩》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

  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

  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热胀冷缩》说课稿 6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有3页,分两个部分。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活动一延续了前一节课的话题。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发现,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本课我们将和学生一起进一步研究“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问题。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在活动一结尾,安排了一个让学生“依据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变化”的活动。这项活动将前面的学*成果再次提升,从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温度计的原理。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新的认识得到巩固,而且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做出回答。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予以证实。当学生对其他液体进行研究之后,是否就可以肯定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呢?在这还要提醒学生,还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我们只研究了几种液体,只能说明我们研究的这部分液体有这样的性质。活动二设计的“其他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的活动,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也是对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策略】

  科学课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强调过程中的观察、发现、预测和假设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发现问题,在交流、比较中发现最佳方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选择最佳方案——修改实验方法——探究发现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能力得到了提高,科学素养得了到培养。在教学中应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真真正正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验证”新知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学*,不断进步。

  【教学立足点】

  探究性探究既是科学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是学生学*科学的主要途径。

  主体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性在教学中能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充分挖掘教材,进行创造的教学,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能根据实验效果修改探究方法的初步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教学重点】

  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经历对水等多种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设计观察水受热体积膨胀的实验。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小瓶子、纸杯、细吸管、红墨水、小水槽、暖瓶(内装热水)、温度计

  另备牛奶、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

  演示实验:试管、红水、酒精灯、气球皮、橡皮筋。

  【教学过程】

  课前实验:喷泉实验。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境引入,引导学生猜测

  1、教师操作: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

  提问: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为什么水面会升高?(重在争论增减和水面、体积等变化)

  观察思考讨论:水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

  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在此问题情境下让学生猜测,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明确本课要探究的内容—冷热对水体积变化的影响。

  2、演示实验:试管装满水用气球皮蒙紧,放入热水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看清了吗?能想办法让大家看清楚吗?

  初步观察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给学生空间,讨论思考如何改进探究方法。

  二、水热胀冷缩的探究

  1、设计水热胀冷缩实验

  (1)老师给大家提供材料。

  提问: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能更明显看到水受热会发生变化什么吗?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3)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

  把仪器组装好后,调节细管上的黑色小圈,使它与水柱相*,再放到热水中。这样我们就能对比出水柱是否发生了变化。

  出示实验材料,激活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小组的讨论和生生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从而突破该课的难点。而用黑色的小圈来标明液柱的起始位置,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也难以通过探究讨论得出,所以这里采取讲解的方式。

  2、水的热胀实验

  (1)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提出实验要求:A、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小心别把玻璃仪器打破。B、实验时,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C、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原因引起水柱的变化?D、小组长负责填写好实验记录卡,并负责小组内的纪律管理。

  (2)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水柱上升说明水受热后的体积和原来的体积相比有什么变化?

  在科学上我们的表述是“体积膨胀”。是什么引起了水的体积膨胀呢?

  (4)归纳总结

  水受热,体积会有什么变化?(水受热,体积膨胀)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什么,并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3、水冷缩的探究

  教师: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

  (1)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

  (2)学生做水的冷缩实验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

  (4)归纳总结

  水受冷,体积又有什么变化?(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汇报时,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让学生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活动一小结。

  1、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

  2、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

  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水有热胀冷缩的特点,那生活中我们知道了这个特点有什么用呢?结合教材指出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就像温度计的雏形。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入理解水的热胀冷缩与生活实践相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提供了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要求实验多做几次,反复验证。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5、归纳总结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属于同种物体(液体),这些液体加热或者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仅如此,许多液体都能热胀冷缩。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准备一些液体供他们选择,如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饮料等,在实验之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猜测,之后用较多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讨论。这样就可以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五、联系生活,启发创造

  1、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2、现在你能解释一下,烧开水时,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那么我们在烧开水时,需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热胀冷缩》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

  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

  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

  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

  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

  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③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

  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

  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

  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

  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

  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课时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在活动过程中学*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对空气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难点观察比较空气与水的热胀冷缩的不同之处。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吹泡泡游戏导入,通过吹大肥皂泡是空气的增多与烧瓶吹肥皂泡是体积的膨胀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同时提出怎样使肥皂泡更大的问题,渗透受热越多空气体积膨胀越大的概念。

  2、自已动手,动手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师前面吹泡泡游戏“扶”的的基础上“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事实说话。在这里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小组自主探究。

  3、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到这里,学生自然会想到固体也会怎样?教学中,附带再讲一下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法。考虑到危险性,所以还是用教师演示的方法。

  4、联系生活,知识运用。“学以致用”,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课后,我又设计了钢轨伸缩缝、夏冬季的电线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总之,吸引力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热胀冷缩》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科书将该课知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第二部分是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积极的探究欲,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四、说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锥形瓶、气球、烧杯3个、热水、常温水、冰块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设施一套、空气与水热胀冷缩对比设施一组、滴管、红水、冰块、热水瓶、课件等。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四大板块 。

  (一)复*旧知,引出主题

  我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询问学生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时用过?这样能够唤起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热胀冷缩”知识,既是对旧知识进行复*,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接着我把瓶子里的水倒掉,并擦干,询问学生:瓶子里还剩什么?在学生回答还有空气之后再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学生进行猜测后,进入新课的学*: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因为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的学*方式来突破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的方式来进行。

  1、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首先,为了把学生引入探究中,我有目的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集体汇报“要把空气装到瓶子里,让瓶内的空气受冷(或受热),然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情况,再根据现象推断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还想到了,要看到原本看不见的空气体积的变化是需要借助其他的物体的,想到了在瓶口上套一个气球,皮胶等多种方法来试一试。这时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来进行实验操作。我从旁指导,并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快学生就有了结论,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空气受热时,气球会 鼓起来 ,说明空气体积 膨胀了 ;空气受冷时,气球会 凹进去 ,说明空气体积 收缩了 。

  2、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

  在观察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还希望学生能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作一比较。因此教材内容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要学生思考:“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

  在两支相同型号的试管内分别装进红水和空气,再在试管口都塞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并在装空气的试管上端的玻璃导管内注入一段红水,调整红水的位置,使其与另一支试管中红水的液面顶端相*。

  请一位学生分别用两只手握住两支试管一会儿,用手心热量给试管内的水和空气加热,观察比较两支试管液面上升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当实验演示完毕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膨胀,将水挤了出来,而且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更明显。通过以上的几个环节,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模拟游戏,解释现象

  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建构起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产生“为什么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的问题。而“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是本课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建立这样抽象的概念呢?阅读教材P35,了解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尝试在班级内完成。讨论交流:

  (1)同学们都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不动的时候,和每个人都起劲儿地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从游戏中,你们明白了什么?你能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3)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我们能建立自己的假说吗?

  这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模拟活动,把一种抽象的运动用直观的“模型”表达出来。在游戏中,我注重让学生体会“微粒”的运动、“微粒”的距离、和圈的大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游戏中体会、感悟、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加强直观感受和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的理解,建立起学生自己关于“热运动”的认识。最后用课件展示:原来,常见的物体都是微粒,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问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从让学生动一动,由体验而感悟,由感悟再迁移,完成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四)巩固落实,拓展延伸

  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体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

  1、乒乓球被踩瘪了,你能帮助老师让它恢复原状吗?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气不会打得太足,为什么?

  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我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整节课自始至终不脱离学生的尝试与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领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体验,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热胀冷缩》说课稿 9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二、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科学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法等。而作为学*主体的学生,在学*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热胀冷缩》说课稿 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科书将该课知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第二部分是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积极的探究欲,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四、说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锥形瓶、气球、烧杯3个、热水、常温水、冰块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设施一套、空气与水热胀冷缩对比设施一组、滴管、红水、冰块、热水瓶、课件等。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四大板块 。

  (一)复*旧知,引出主题

  我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询问学生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时用过?这样能够唤起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热胀冷缩”知识,既是对旧知识进行复*,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接着我把瓶子里的水倒掉,并擦干,询问学生:瓶子里还剩什么?在学生回答还有空气之后再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学生进行猜测后,进入新课的学*: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因为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的学*方式来突破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的方式来进行。

  1、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首先,为了把学生引入探究中,我有目的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集体汇报“要把空气装到瓶子里,让瓶内的空气受冷(或受热),然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情况,再根据现象推断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还想到了,要看到原本看不见的空气体积的变化是需要借助其他的物体的,想到了在瓶口上套一个气球,皮胶等多种方法来试一试。这时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来进行实验操作。我从旁指导,并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快学生就有了结论,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空气受热时,气球会 鼓起来 ,说明空气体积 膨胀了 ;空气受冷时,气球会 凹进去 ,说明空气体积 收缩了 。

  2、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

  在观察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还希望学生能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作一比较。因此教材内容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要学生思考:“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

  在两支相同型号的试管内分别装进红水和空气,再在试管口都塞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并在装空气的试管上端的玻璃导管内注入一段红水,调整红水的位置,使其与另一支试管中红水的液面顶端相*。

  请一位学生分别用两只手握住两支试管一会儿,用手心热量给试管内的水和空气加热,观察比较两支试管液面上升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当实验演示完毕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膨胀,将水挤了出来,而且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更明显。通过以上的几个环节,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模拟游戏,解释现象

  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建构起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产生“为什么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的问题。而“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是本课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建立这样抽象的概念呢?阅读教材P35,了解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尝试在班级内完成。讨论交流:

  (1)同学们都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不动的时候,和每个人都起劲儿地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从游戏中,你们明白了什么?你能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3)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我们能建立自己的假说吗?

  这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模拟活动,把一种抽象的运动用直观的“模型”表达出来。在游戏中,我注重让学生体会“微粒”的运动、“微粒”的距离、和圈的大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游戏中体会、感悟、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加强直观感受和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的理解,建立起学生自己关于“热运动”的认识。最后用课件展示:原来,常见的物体都是微粒,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问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从让学生动一动,由体验而感悟,由感悟再迁移,完成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四)巩固落实,拓展延伸

  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体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

  1、乒乓球被踩瘪了,你能帮助老师让它恢复原状吗?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气不会打得太足,为什么?

  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我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整节课自始至终不脱离学生的尝试与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领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体验,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热胀冷缩》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散步》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学*,要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另外,在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朗读能力的培养。《课标》对第四学段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优美语言。

  2、培养学**惯。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优美语言。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三、说教法

  1、启发谈话,以情动人。

  2、授之以渔,合作学*。

  3、交流对话,开放学*。

  4、链接生活,震撼心灵。

  5、媒体辅助,增色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步骤:

  1、情境导课:这里用多媒体放歌曲《我爱我家》,然后,我随着音乐的节奏说出家庭生活中的细节。给学*奠定了学*本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又使学生在课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细节,这又为后面的教学铺好了道路。

  2、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一开始,我便教给了学生学*的方法:[阅读(扫清文字障碍);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体会精彩语言);延伸(谈谈你的感悟)。]从而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3、朗读指导: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认为怎样才能把这篇文章读好,学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后,我接着提醒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然后由学生自由表演读。

  4、交流对话,了解内容,在学生前面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说出课文内容,并将用媒体展示。

  5、合作探究,品体语言美: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美点大寻踪,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名子并进行分析,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

  6、链接生活,接受灵魂的洗礼。

  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所以,课到这里,教师又一次的和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细节,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与作业布置:

  1、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与其说是知识教授课,不如说是学*方法的传授课,故在板书设计上首先是学*方法,接着是课文内容的分析,我将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为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并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本文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归纳。

  2、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分三类:

  1、口头作业:求学生进一步朗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书面作业: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新知(对称句的特点及作用)的加强与巩固。

  3、实践作业:学了本节课,尊老爱幼不能只停在口头上,因此,我设计了实践作业,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并给自己的亲人洗一脚写出自己的心得。

  老师同学们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散步》。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说教法学法以及说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来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莫怀戚的《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前两课重在写家庭矛盾、冲突给家庭成员造成的“精神虐杀”和心灵伤害,后三课重在展现温馨、和美的家庭氛围。五课分别从正反两个不同角度来讴歌亲情,引导学生感悟建立怎样的家庭人际关系,才能实现和谐的家庭格局。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的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本课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揣摩本文的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二是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本文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依据:最后一段话较为抽象,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深刻理解的基础,需要教师加以点拨。

  四、说教法学法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为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的条件下,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首先是教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学生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其次是学法,主要有两种方法:

  1、一是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惯。

  2、二是朗读感悟法。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程序

  主要分为五个步骤: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听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让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最能表现亲情的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然后相互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教学重点。最后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让学生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莫怀戚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同学们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左右的温馨短语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设计学生抒写对亲人的祝福,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

  5、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与目标不明确的学*,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

  (四)、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热胀冷缩》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狼》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制约教学行为。在《狼》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以下教学理念:

  1.多读多诵,丰富文言积累。文言教学,诵读为本。通过诵读,让学生感悟文本、积累语言,做到文言并重。在本课教学中,“读”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2.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机械地串讲、死记硬背的做法,指导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3.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切实体现语文学*的实践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说教材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狼》写的是一位屠夫与两只狼之间的一场生死较量。文笔简练,语言典范,寓意深刻,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很好的凭借。

  三、说目标

  学*本文,需要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文言语感,并积累一批新的文言词句,而且还要从故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做出积极的评价。基于以上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教学价值的解读,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故事情节,学*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自己解决生字难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

  (2)通过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的本性,分析屠夫形象。

  (3)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屠夫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2)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曲折的情节,揣摩简洁生动的语言。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阐释自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感受。

  五、说学情

  初中生的注意力较难长时间集中,对文言文艰涩难懂有些畏惧,但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扣人心弦的小故事,字词较易理解,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点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增进他们的学*信心。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设想: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我采用激趣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引申--拓展法。

  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朗读为主的学*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

  (1)在诵读基础上,自主疏通课文时,让学生提出学*中的难词、难句,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加以点拨,从中悟出规律方法。

  (2)针对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本着朗读为主的原则,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时,先对狼既残酷又灵慧的神秘性进行虚实结合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出示狼追击猎物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狼的形象,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环节二:诵读课文,感知文意

  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途径。通过诵读,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进而感知文意,是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分三步完成:

  ①学生读课文,相机正其读音和句读。

  这一步,教师没有“先入为主”式的范读,而是让学生原生态的先读课文,这样可以发现学生在基本字词方面的不足,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及时对学生字音和句读不正确的地方予以纠正。

  ②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我认为,没有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的积累,学生是不可能形成较高的文言阅读能力的。由于古、今汉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学*文言文,疏通文意必不可少。本文的课下注解很详细,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自主疏通文意。个人无法理解的,做好标记,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并对本文的多义词(如“意”“敌”)、通假字(如“止”)、古今异义词(如“顾”)、词类活用(如“犬”“洞”)作了归纳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理清故事情节,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出示学生讨论视频)

  ③诵心惟,想象屠夫遇狼的情景,抓关键词分析屠夫的人物形象。

  这一步首先是引导学生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读出形象,读出感受,边读边想象屠夫遇狼的情景,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走进文本。

  紧接着教师提问: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夫的心理有些什么变化?面对狼的步步紧逼,屠夫怎么做?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的想法和做法?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最后按照“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我”,描述屠夫的心理变化(要求:在原文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细致描摹屠夫的心理过程,写成文字,全班交流)。

  环节三:变换角度,评演故事

  为了突出狼这一主角,我要求学生从狼的角度来评

  演故事,并设计了以下问题:

  狼的动作、神态有什么变化?它在想些什么?找出最能表现狼的本性的词语读一读,品一品,通过品析文中生动、凝练的文言词语,充分认识狼的贪婪、狡诈。然后尝试表演两狼“对话”。(出示学生表演视频)

  环节四: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由于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已经对狼的贪婪、凶狠、狡诈和屠夫的机智勇敢有了充分感受,所以这时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文章寓意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已经对文本相当的熟悉了,于是我要求学生试背全文,然后指名朗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矣”“而”“哉”“耳”这几个文言虚词,体味文言文语言含蓄、深刻的特点,领悟本文主旨。

  教师提问:作者想通过《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情绪高涨,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顺势帮助学生整合本节内容。(出示视频)

  环节五: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学*是为了生活,这个奇异的故事令人深思。面对困境我们该怎么办?我设置了以下拓展训练:

  据媒体报道,14岁的汕头市浮东小学六年级学生黄俊杰,在颅脑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浴血百米路,只身勇追偷车贼最终不支倒地。经过医生全力抢救,黄俊杰昏迷多时后苏醒。少年浴血擒贼的事迹一时间在当地广为传颂,人们在赞赏少年勇气可嘉的同时,围绕评价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讨论也热烈展开。结合屠夫智斗两狼的故事,谈谈你的看法。

  八、说教学检测与学生反馈

  教学检测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的主要依据。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一组练*。通过检测发现,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一、说教材:

  《彼得与狼》是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第七单元的欣赏内容,这个单元只有这一首欣赏曲目,是对曾经音乐欣赏中学*的各种西洋管弦乐音乐知识的一个汇总,也是基于学生长期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一个整体呈现,可见其重要性。这首乐曲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西方古典音乐和管弦乐队,特地采用了童话故事这种轻松直观的方式所写的一首交响童话,是一部典型的“听音乐,识乐器,讲故事,乐表演”的古典音乐作品。通过对这首乐曲的欣赏学*,帮助学生加深对西洋管弦音乐的认识理解,为今后在这方面的欣赏上提供更好的保证。

  二、学情分析:

  在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能根据音乐,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较强的学生还能在音乐欣赏中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

  三、教学目标:

  《彼得与狼》是一首构思巧妙细致的管弦音乐,因此在本节新授课上,针对学生第一次聆听,布置以下三点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让学生加深对西洋管弦乐队中每一种乐器音色的聆听掌握,进而进一步掌握各种乐器所代表的不同音乐角色以及各种角色所表现的性格特征,并且能在视听过程中能很好的掌握故事的情节主线,并能随音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精彩的故事拓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视听教学、教师的指导讲解、赏析法、小组合作学*、学生自由讨论等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通过欣赏《彼得与狼》,懂的正义始终能战胜邪恶的意义,教育学生面对凶恶的坏人,团结起来机智勇敢的去斗争就能胜利,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善于动脑的良好意志品质以及树立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理解音乐作品,熟练掌握每一种西洋管弦乐队乐器的音色,掌握各种乐器所代表的不同角色以及各种角色所表现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由于欣赏的音乐作品采用的是一首无人声对白的动画音乐,因此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的有限,所以说能随音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精彩的故事拓展,将故事讲的绘声绘色就变的尤为重要。

  五、说教法:

  《彼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欣赏音乐,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视听教学,能更好、更直观地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多媒体课件视听教学显的尤为重要,再配合教师引导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的融洽交流中愉快的进行教学。

  六、说学法:


《热胀冷缩》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有趣的热胀冷缩作文500字范本五份

  为什么浸过冷水的鸡蛋就不会粘壳?为什么踩扁的乒乓球在热水里烫过后可以恢复原样?这就是科学,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小科学。

  周末的早晨,妈妈做了白煮蛋给我做早餐,我心急火燎地从蒸锅里拿了蛋开剥。可是我越剥越不对劲,总有蛋白粘在蛋壳上,要不就是蛋膜粘在蛋白上,一个蛋剥完,象地球表面一样坑坑洼洼。

  这时候只见妈妈从锅里拿出鸡蛋,放在水龙头里冲了冲,然后在一个大碗里放了点自来水,把蛋放在里面。没过一会儿,妈妈拿了一个鸡蛋放在桌上轻轻一磕,从中间抠开壳,一撕一拉没几秒一个光滑的白煮蛋就呈现在了眼前。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便问妈妈:“为什么我的鸡蛋凹凸不*,你的却很光滑呢?”妈妈头也不抬地说:“因为我的在冷水里泡了一会儿呗。”听了妈妈的话,我又拿了一个试了一下,竟然真的跟妈妈说的一样。我又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呀?”妈妈一边收拾餐桌一边回答说:“这呀,就是热胀冷缩中的‘冷缩’原理。”

  下午,妈妈带我去上乒乓球课。下课时我发现有几个乒乓球的一角瘪下去了,我叹息道:“这个好可惜呀。”妈妈神神秘秘地跟我说,“我能把这些球还原,你信不信?”我使劲地捏了捏瘪下去地方的旁边,还是纹丝不动。我不解地看着妈妈,妈妈也似乎看出了我的疑问,拍拍我的肩膀说:“走,我回家给你变魔术去。”

  到了家,妈妈打了一盆热水,把几个球放入了热水中。接着妈妈拿着干瘪一面往开水里按下去烫着。过了几分钟,我惊讶地发现瘪下去的地方居然慢慢突出来了,就像新的一样。妈妈笑**地跟我说:“这个就是热胀冷缩中的‘热胀’原理了。”

  看来,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学问啊。

  你们还记得张尉然的那位“高胀低缩“的爸爸吗?那可真让他头疼啊!不过我的爸爸更让人头疼!

  一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全家在家里避暑。家里开着电风扇,别提多凉快了!可是家里没有冰淇淋了,所以就让爸爸出去买冰淇淋。

  “砰砰砰“,门外想起了敲门声。一开门,我和妈妈可傻了眼。只见一个比大象还大的庞然大物出现在我家门口。我定睛一看,原来是爸爸!我和妈妈连忙把爸爸用起重机从房顶送进家门。一进家,电风扇吹到了爸爸的身上,他立刻就变回了原来大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立刻把爸爸送进了医院。经专家检查得出结论:爸爸患的是“热胀冷缩“症!

  以后,我和妈妈都不敢让爸爸在夏天或冬天出门,因为爸爸只要一遇到热,他就膨胀;一遇冷,他就缩小。

  别以为爸爸只能呆在家里,他还为地球做过贡献呢!有一年,一颗小行星朝地球飞来。我们听了,急忙把爸爸送到航天局。在介绍了爸爸之后,那里的工作人员立刻把爸爸送到了航天飞船上。在爸爸上飞船之前,他们在飞船上安了空调。

  爸爸上天后不久,空调就打开了,放出大量的热气。爸爸遇到热气就开始膨胀,把飞船胀破后,他成功把小行星挡在了地球之外,脱离了轨道。

  现在,爸爸还在享受“热胀冷缩“的乐趣呢!

  科学是人类的成长之门。是它,让人类得知了那么多的知识;是它,让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奥秘;是它,让我们拥有了那么多的科学发明;是它,让我们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启发与好奇。你们相信乒乓球也可以热胀冷缩吗?

  有一次,我和爷爷在家里的乒乓球桌上打乒乓球,本来我们玩得正起劲呢!忽然,我那个“调皮鬼”妹妹跑出来吓我一跳,原来可以接到的球,因为我的分神“飞”到了我们脑后。“砰――”乒乓球落下的声音,紧接着又有一丝声音冒出来,我一听到这样奇怪的声音,马上转过身去。是路过的爸爸不小心踩了乒乓球一脚,此时它已经“瘪”得不像话了。看到这个情景,我和爷爷不禁叹了一口气,想着想着,咦?科学老师不是说过凡是物体都会出现冷胀热缩或热胀冷缩的现象吗?于是,我先拿来一盆冷水,把乒乓球放在里面,不管我们怎么动,可是出现的情景让我们无比失望,乒乓球碰到了冷水不但没有胀起来,反而像泻了气的球“瘪瘪”地躺在水面上。我心里一阵恼火,又拿来热开水把乒乓球往里面放。不一会儿,乒乓球“瘪”的部分居然奇迹般地慢慢地胀了起来,马上恢复了原样。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又可以打球了。才知道,原来乒乓球是个例外!他不是冷胀热缩,而是热胀冷缩。

  经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科学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很深奥的知识。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也可以发现与众不同的科学。科学,是要我们发现的,只要你有一双爱观察的眼睛,才能发现科学;还要用一颗探索真理的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科学。

  一上课,老师就带来了兵乓球。它是橙橘色的,非常健康。于是,老师又拿出了一个“生病”的兵乓球。它的肚子“凹凸”了,看起来好像它得了“腹痛”。我们应该怎么治疗它呢?大家都很纳闷。

  同学们各抒己见,该怎么治疗白兵乓球的“腹痛”。有的同学说:“只要把兵乓球放在沸腾的开水里泡一会儿拿出来,兵乓球的“腹痛”就治好了。”有的同学说:“把生病的兵乓球放开水里泡一会儿在放到冷水里兵乓球的“腹痛”就治好了。”还有的同学说“把兵乓球放微波炉里热一下兵乓球的“腹痛”就治好了。”不过我还是支持我的方法,因为我觉得热胀冷缩。

  “叮铃铃”上课了,老师端出了一杯水,那水上飘着一大片蒸气,好像蒸汽姑娘想把热量带走呢,我们一看就知道了那杯水是热水。老师用尺子把兵乓球压在热水里,不过兵乓球在反抗老师,老师把它压下去,它就浮上来,好像小宝宝被开水烫到了要离开这个地方,过了还一会儿,老师把兵乓球治好了“腹痛”了。

  这节课我们学*了热胀冷缩的知识,并把白兵乓球治好了“腹痛”。原来,兵乓球里有许多气体小分子这些气体小分子一碰到热水那些气体小分子就受不了,把白兵乓球“凹凸”的地方顶了出来,啊!这堂课真是两全其美呀!

  “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吗?”自然课上,刘老师亲切地说。 我们摇摇头。

  刘老师说:“现在,我们做个实验,让实验告诉我们。” 实验开始了!只见刘老师拿出一个称架, 链子上挂着一个金属球。然后,刘老师用圆环轻而易举地穿过了金属球,又拎了出来。这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钻进钻出吗。正当我暗暗得意,刘老师小心翼翼地点燃了酒精灯,让金属球在火上烧,过了一会儿,金属球加热以后,再用圆环套,正在这时一件我不敢相信的是发生了。圆环竟然穿不过去,他顷刻间像变胖了。我简直惊呆了!然后,刘老师把圆环放进水里,水面上顿时冒出一阵白烟。在穿,毫不费力一下子穿了过去。我再不大意,等待刘老师揭开谜幕。

  “其实,在我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与今天的研究有关:一个瘪乒乓求球放进热水里,过了一会,它立刻复原了;一个气球拴再烧杯上,在火上烧,一会气球就鼓了;饮料瓶内不能装满,是因为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由此可见,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听了刘老师多话我豁然开朗!多么有趣的实验,他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