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间》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0-03 00:00:00 说课稿,时间

《认识时间》说课稿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第81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练*十五第1、2题。

  【教材分析】:

  《认识时间》这一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时、分、秒的认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也就是例1,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例2,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惯。我选择的是第一个层次的教学,即例1。

  【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等,已经掌握了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能用文字表示法和数字表示法表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问题的好*惯。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生活*惯,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设计理念

  1、生活——数学——生活的大教学观。

  2、建构主义理论——“做数学”

  3、我校开展的“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

  【教法、学法选择

  1、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的心理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采用了愉快教学法,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例:在练*认读几时几分时我设计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同时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利用手中的钟表学具拨一拨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时间。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写一写、拨一拨、画一画、玩一玩、想一想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3、充分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赋予抽象的时间概念以鲜活的感性支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认识、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目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下载于*课件网),实物钟,钟表学具。

  【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校开展的“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课题,我实施了分层教学,开展了了“四步走”教学活动,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由猜谜导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创设学生喜爱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时间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以旧引新,掀起欲望

  1、复*旧知:认识8:00和6:30。

  2、引发冲突:课件演示分针由6转动到9,接着抛出问题:“你还认识这个时间吗?”引起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学*自主化。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第1层:认识钟面,利用课件认钟表里面的第1、2个分支,了解钟面是由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的构成的。

  第2层:认识几分,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认识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是一个教学重点,我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利用认钟表里面的第2、3个分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我先将钟面放大,让学生能更清楚的`看到分针走一个小格就是1分,从12走到1走了5个小格就是5分,接着再5个5个的数,得出一共有60个小格。

  为了使学生对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让孩子们在书上自己填一填,从用眼观察到动手书写,再从写到说一说每一个数字对应的是几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提高,知识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巩固。

  接着是感受一分钟的长短,懂得一分钟的时间虽然短,但还是能做许多的事情。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第3层:利用分支4解决时针走过几个大格就是几小时的问题。

  第4层:认识时、分的关系,理解1时=60分。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读、写时间

  这一阶段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带领学生探究9时5分的写法。第二步:扶。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10时5分和6时25分,会用两种方法表示。第三步是放,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1:20,6:50,10:45和5:25的认识。

  2、同桌合作,拨时间,说时间。

  3、完成课本P82“做一做”的第1题。《新课标》要求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说“小明的一天”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采用击鼓传花的方法选择学生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4、画一画

  从看着钟面说时间到根据时间画针,提高了难度,这是对学生学*效果的检查。

  5、玩一玩

  加强对时间的认识和判断。

  6、想一想

  这是对本节课的学*重点的回顾和对时间知识的延伸,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总之,整节课,我尽量把学*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氛围,组织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励他们去猜想、验证、归纳、概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成为出色的发现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乐的创造者。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时=60分

  7时5分7:05

《认识时间》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

  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三、教学过程:

  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做法二:

  复*巩固6时整,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四、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认识时间》说课稿3

  一、说课内容:

  《认识时、分》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七单元:90——91页的主题图,例1、例2、做一做及相关练*。

  二、学情分析:

  今年我担任二(5)班、二(6)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8 .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的一个内容,是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这样的教材安排,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惯。

  1、教学重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会5分5分地数分钟,学会两种记录时刻的方法。理解1小时=60分钟。使学生认识时针、分针、大格数、小格数、时针从12起走过几大格,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起走过几小格,是几分。而看“几分”所依赖的小格数,一般钟面上又没有标明,学生摸不着头脑,容易将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混淆。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建立时针与大格、分针与小格的对应关系,大格数与小格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读方法。

  2、教学难点: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读接*整时的时间(如8:55)。由于这样的时间,时针非常接*下一个大格数,肉眼几乎辨认不出时针是否在下一个大格数之前。学生年龄小,观察力有限,都以为到了下一个大格数,认读为9:55。

  我认为要解决本课的难点,必须在学生“观察认读”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认读经验:当“几分”越大时,时针越接*下一个大格数;反之,当时针很接*一个大格数,“几分”也很大时,“几时”应该看前一个大格数。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会5分5分地数分钟,理解1小时=60分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掌握看钟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勾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设计理念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不只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还包括背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学*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构认知。教学设计中体现在①动画片引入,②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

  2、在活动中学*:数学学*活动,是一种手脑并重的操作。在概括认读方法后,课堂并没有机械的叫学生认读一个个钟面,而是进行了一次组内拨钟练*。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操作,进一步认识了几时几分。

  3、应用意识的培养;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本课练*一判断谁迟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一般方法是通过认读钟表。另发车时间的问题,更使学生体验到认读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

  1、图示法。图示法直观而形象,学生学*起来既感兴趣,又能达到很好的学*效果。本课在学生疑难处,可采用图示法。如大格数与小格数的对应关系。又如认识几时几分,在钟面上采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

  2、引导法。由于本课的内容特点和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在概括看时间的方法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六、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生是在互动中,冲击成见、已有知识和思考*惯,从而产生新知识的。本课中,可让学生小组内说自己的想法,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相互纠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2、抽象概括。我认为,方法是学*的关键。如本课认读时间的方法,学生一经领悟,具备的将是认读更多时间的能力。因此,本课可让学生观察三个典型时间,概括看时间的方法,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用数学的语言,修正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学*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为自身的知识。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练*,学生轮流操作,共同记时。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了时和分的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声音、猜钟表。

  【设计意图】在我的课前调查中,学生最感兴趣是有关猜测的游戏,我设计了猜一猜,播放时间是他们很关注的。创设了以上这一情境,勾起学生无限兴趣。

  2、师:什么时间播放?(出示钟面7时、8时)会认读吗?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认识7时、8时,及时巩固了旧知识、引出了新的知识。最后,在教师鼓舞与号召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认识钟面

  1、回顾旧知、观察钟面。

  ①针:时针、分针。②数:12个数。③格:大格、小格。

  2、探究大格与小格的对应关系。

  ①填图。填从12到各个数字之间的小格数。(生自行对照、修正)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5个5个加的方法,很快得出结果。接着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对答案。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学生产生浓厚的主人翁意识。

  ②说说对应关系。大格数有对应的小格数。

  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

  ③出示钟面,教师调试,学生感知分针走1圈是60分、时针走1大个是1小时。小结1小时=60分。

  ④填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看时间,往往只看钟面上的数与格,很难把注意力投注到大格数所对应的小格数上。因此,让学生来参与游戏性的对口令,熟识对应关系,对他们正确认读时间是很有好处的。动画出示时针和分针一起走感知1小时=60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练,在通过巩固练*落实所学内容。

  (三)拨钟表游戏

  教师说时间学生拨:12时、12时30分、1时

  小结:要看时间,要看时针从12起走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多,还要看分针在哪里。

  2、探究新知、认识钟面。(整5分、整10分)

  ①4:05(出示图片:课间活动,钟面:4时5分,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

  师:这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时针在什么位置,分针呢?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认读4:05的钟面,由于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学生很容易读出“5分”;更由于学生*惯从左往右观察事物,时针在左非常接*4,而分针在右,学生能轻易得出4:05这一时间。这一认知,并非是学生已掌握认时间的方法获知的,而是一种接*直觉思维的结果。因此,教师并未展开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学生看的方法,让学生沉下心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惯。

  ②4:30(出示图片)同桌交流,相互补充。

  ③4:45(出示图片)组内展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认读内容由易而难。由4:05,4:30,4:45是由易而难,首先是独立练*认读方法形成技能,其次是同桌交流、完善补充,最后是同组交流、展示自我。这样的安排,既符合教材的内在逻辑次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⑤、体验1分钟。(口算题、写字)

  【设计意图】在本课1分钟时学生口算、写字,教师记时,学生体验了1分钟到底有多长。可谓一举两得。

  3、观察归纳。

  ①观察。

  7:50、915、4:20、1:05、10:40、6:35、8:55

  师:同学们真能干!认识了这么多的时间。你看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吗?

  (几时,怎么看?几分,怎么看?)学生同组讨论。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学生想法是千变万化的,教师作了多种预设,既有开放的思考,也有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象这样的开放课堂减少了预设性,增加了生成性,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几时几分

  看时针看分针

  4、拨钟练*。

  ①老师说出的时间学生拨。

  ②小组活动,组内成员轮流拨钟,并说出所拨的时间。

  ③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自己认读。

  【设计意图】给受教育者更多的实践和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拨钟,加深了他们对时和分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认读的方法。做过的,才能理解地更深。

  (四)拓展练*

  出示北京20xx年7月13日晚申奥成功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时间的能力。

  (五)总结:谈自己的收获?(部分转载)

《认识时间》说课稿4

  教材分析

  认识时间是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时、分、秒》第一课时。在学过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

  说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经历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2.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1分钟的时间。结合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

  3.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1分钟的时间,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概念。

  本课教学难点:了解时刻的含义,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概念。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生活中的时间、新知探索、身边的数学、课后体验四个环节。

  一、生活中的时间

  (一)爱国教育本环节设计意图是由升旗仪式引入新课,加强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强烈情感。

  (二)看图说话本环节意图是让学生先自己看图描述亮亮的一天,主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有关时间知识经验。

  二、新知探索本环节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得知时针和分针怎么走是一小时、一分钟。同时为认识时间打下基础。自主感受一分钟的时间,建立一分钟的时间表象。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三、身边的数学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一分钟的时间,充分理解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四、课后体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认识时间》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

  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三、教学过程:

  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做法二:

  复*巩固6时整,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四、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认识时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认识时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认识时间》说课稿 (菁华5篇)

《认识时间》说课稿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第81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练*十五第1、2题。

  【教材分析】:

  《认识时间》这一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时、分、秒的认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也就是例1,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例2,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惯。我选择的是第一个层次的教学,即例1。

  【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等,已经掌握了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能用文字表示法和数字表示法表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问题的好*惯。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生活*惯,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设计理念

  1、生活——数学——生活的大教学观。

  2、建构主义理论——“做数学”

  3、我校开展的“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

  【教法、学法选择

  1、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的心理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采用了愉快教学法,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例:在练*认读几时几分时我设计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同时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利用手中的钟表学具拨一拨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时间。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写一写、拨一拨、画一画、玩一玩、想一想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3、充分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赋予抽象的时间概念以鲜活的感性支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认识、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目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下载于*课件网),实物钟,钟表学具。

  【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校开展的“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课题,我实施了分层教学,开展了了“四步走”教学活动,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由猜谜导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创设学生喜爱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时间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以旧引新,掀起欲望

  1、复*旧知:认识8:00和6:30。

  2、引发冲突:课件演示分针由6转动到9,接着抛出问题:“你还认识这个时间吗?”引起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学*自主化。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第1层:认识钟面,利用课件认钟表里面的第1、2个分支,了解钟面是由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的构成的。

  第2层:认识几分,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认识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是一个教学重点,我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利用认钟表里面的第2、3个分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我先将钟面放大,让学生能更清楚的`看到分针走一个小格就是1分,从12走到1走了5个小格就是5分,接着再5个5个的数,得出一共有60个小格。

  为了使学生对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让孩子们在书上自己填一填,从用眼观察到动手书写,再从写到说一说每一个数字对应的是几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提高,知识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巩固。

  接着是感受一分钟的长短,懂得一分钟的时间虽然短,但还是能做许多的事情。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第3层:利用分支4解决时针走过几个大格就是几小时的问题。

  第4层:认识时、分的关系,理解1时=60分。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读、写时间

  这一阶段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带领学生探究9时5分的写法。第二步:扶。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10时5分和6时25分,会用两种方法表示。第三步是放,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1:20,6:50,10:45和5:25的认识。

  2、同桌合作,拨时间,说时间。

  3、完成课本P82“做一做”的第1题。《新课标》要求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说“小明的一天”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采用击鼓传花的方法选择学生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4、画一画

  从看着钟面说时间到根据时间画针,提高了难度,这是对学生学*效果的检查。

  5、玩一玩

  加强对时间的认识和判断。

  6、想一想

  这是对本节课的学*重点的回顾和对时间知识的延伸,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总之,整节课,我尽量把学*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氛围,组织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励他们去猜想、验证、归纳、概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成为出色的发现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乐的创造者。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时=60分

  7时5分7:05

《认识时间》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

  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三、教学过程:

  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做法二:

  复*巩固6时整,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四、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认识时间》说课稿3

  一、说课内容:

  《认识时、分》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七单元:90——91页的主题图,例1、例2、做一做及相关练*。

  二、学情分析:

  今年我担任二(5)班、二(6)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8 .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的一个内容,是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这样的教材安排,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惯。

  1、教学重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会5分5分地数分钟,学会两种记录时刻的方法。理解1小时=60分钟。使学生认识时针、分针、大格数、小格数、时针从12起走过几大格,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起走过几小格,是几分。而看“几分”所依赖的小格数,一般钟面上又没有标明,学生摸不着头脑,容易将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混淆。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建立时针与大格、分针与小格的对应关系,大格数与小格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读方法。

  2、教学难点: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读接*整时的时间(如8:55)。由于这样的时间,时针非常接*下一个大格数,肉眼几乎辨认不出时针是否在下一个大格数之前。学生年龄小,观察力有限,都以为到了下一个大格数,认读为9:55。

  我认为要解决本课的难点,必须在学生“观察认读”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认读经验:当“几分”越大时,时针越接*下一个大格数;反之,当时针很接*一个大格数,“几分”也很大时,“几时”应该看前一个大格数。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会5分5分地数分钟,理解1小时=60分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掌握看钟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勾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设计理念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不只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还包括背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学*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构认知。教学设计中体现在①动画片引入,②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

  2、在活动中学*:数学学*活动,是一种手脑并重的操作。在概括认读方法后,课堂并没有机械的叫学生认读一个个钟面,而是进行了一次组内拨钟练*。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操作,进一步认识了几时几分。

  3、应用意识的培养;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本课练*一判断谁迟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一般方法是通过认读钟表。另发车时间的问题,更使学生体验到认读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

  1、图示法。图示法直观而形象,学生学*起来既感兴趣,又能达到很好的学*效果。本课在学生疑难处,可采用图示法。如大格数与小格数的对应关系。又如认识几时几分,在钟面上采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

  2、引导法。由于本课的内容特点和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在概括看时间的方法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六、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生是在互动中,冲击成见、已有知识和思考*惯,从而产生新知识的。本课中,可让学生小组内说自己的想法,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相互纠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2、抽象概括。我认为,方法是学*的关键。如本课认读时间的方法,学生一经领悟,具备的将是认读更多时间的能力。因此,本课可让学生观察三个典型时间,概括看时间的方法,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用数学的语言,修正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学*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为自身的知识。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练*,学生轮流操作,共同记时。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了时和分的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声音、猜钟表。

  【设计意图】在我的课前调查中,学生最感兴趣是有关猜测的游戏,我设计了猜一猜,播放时间是他们很关注的。创设了以上这一情境,勾起学生无限兴趣。

  2、师:什么时间播放?(出示钟面7时、8时)会认读吗?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认识7时、8时,及时巩固了旧知识、引出了新的知识。最后,在教师鼓舞与号召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认识钟面

  1、回顾旧知、观察钟面。

  ①针:时针、分针。②数:12个数。③格:大格、小格。

  2、探究大格与小格的对应关系。

  ①填图。填从12到各个数字之间的小格数。(生自行对照、修正)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5个5个加的方法,很快得出结果。接着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对答案。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学生产生浓厚的主人翁意识。

  ②说说对应关系。大格数有对应的小格数。

  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

  ③出示钟面,教师调试,学生感知分针走1圈是60分、时针走1大个是1小时。小结1小时=60分。

  ④填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看时间,往往只看钟面上的数与格,很难把注意力投注到大格数所对应的小格数上。因此,让学生来参与游戏性的对口令,熟识对应关系,对他们正确认读时间是很有好处的。动画出示时针和分针一起走感知1小时=60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练,在通过巩固练*落实所学内容。

  (三)拨钟表游戏

  教师说时间学生拨:12时、12时30分、1时

  小结:要看时间,要看时针从12起走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多,还要看分针在哪里。

  2、探究新知、认识钟面。(整5分、整10分)

  ①4:05(出示图片:课间活动,钟面:4时5分,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

  师:这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时针在什么位置,分针呢?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认读4:05的钟面,由于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学生很容易读出“5分”;更由于学生*惯从左往右观察事物,时针在左非常接*4,而分针在右,学生能轻易得出4:05这一时间。这一认知,并非是学生已掌握认时间的方法获知的,而是一种接*直觉思维的结果。因此,教师并未展开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学生看的方法,让学生沉下心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惯。

  ②4:30(出示图片)同桌交流,相互补充。

  ③4:45(出示图片)组内展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认读内容由易而难。由4:05,4:30,4:45是由易而难,首先是独立练*认读方法形成技能,其次是同桌交流、完善补充,最后是同组交流、展示自我。这样的安排,既符合教材的内在逻辑次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⑤、体验1分钟。(口算题、写字)

  【设计意图】在本课1分钟时学生口算、写字,教师记时,学生体验了1分钟到底有多长。可谓一举两得。

  3、观察归纳。

  ①观察。

  7:50、915、4:20、1:05、10:40、6:35、8:55

  师:同学们真能干!认识了这么多的时间。你看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吗?

  (几时,怎么看?几分,怎么看?)学生同组讨论。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学生想法是千变万化的,教师作了多种预设,既有开放的思考,也有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象这样的开放课堂减少了预设性,增加了生成性,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几时几分

  看时针看分针

  4、拨钟练*。

  ①老师说出的时间学生拨。

  ②小组活动,组内成员轮流拨钟,并说出所拨的时间。

  ③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自己认读。

  【设计意图】给受教育者更多的实践和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拨钟,加深了他们对时和分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认读的方法。做过的,才能理解地更深。

  (四)拓展练*

  出示北京20xx年7月13日晚申奥成功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时间的能力。

  (五)总结:谈自己的收获?(部分转载)

《认识时间》说课稿4

  教材分析

  认识时间是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时、分、秒》第一课时。在学过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

  说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经历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2.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1分钟的时间。结合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

  3.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说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1分钟的时间,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概念。

  本课教学难点:了解时刻的含义,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概念。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生活中的时间、新知探索、身边的数学、课后体验四个环节。

  一、生活中的时间

  (一)爱国教育本环节设计意图是由升旗仪式引入新课,加强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强烈情感。

  (二)看图说话本环节意图是让学生先自己看图描述亮亮的一天,主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有关时间知识经验。

  二、新知探索本环节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得知时针和分针怎么走是一小时、一分钟。同时为认识时间打下基础。自主感受一分钟的时间,建立一分钟的时间表象。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三、身边的数学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一分钟的时间,充分理解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四、课后体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认识时间》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

  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三、教学过程:

  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做法二:

  复*巩固6时整,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四、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认识时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倒数的认识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苏教版版数学第十一册P50《倒数的认识》

  2、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倒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几组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倒数,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计算关键,它沟通了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3、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倒数的引入是为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求一个数(包括分数、自然数)的倒数的求法,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尤其是互为倒数的两个数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 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学例7,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

  三、 说学法

  1、 观察、比较的方法。

  倒数的意义是从几组乘积是1的算式引入的,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比较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加深对倒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识记。

  2、自学尝试的方法。

  在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的学*中,指导学生自学和尝试性的解答,最后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本,进行比较,促使学生仔细认真阅读课本,养成良好的学**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教学刚开始的口算练*,我的目的是一方面起到练*巩固口算的目的,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知做铺垫,让学生初步感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一些特征,如乘积是1,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等等。

  口算各题: 5 18

  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交流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倒数的概念

  出示例7,提问:这8个数中,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板书:乘积是1)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 =1 =1

  教师讲述,揭示倒数的概念,这里有三组数的乘积是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的两份数互为倒数,在“两个数”、“互为”下加上着重号),联系具体的题目说一说。

  教师在具体的例子中直接揭示倒数的概念,学生在联系具体题目说一说谁和谁互为倒数中能够初步感受倒数的形式。

  2、板书课题:认识倒数

  马上揭示课题直截了当,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深入理解倒数上。

  (1)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意义:倒数不是表示一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两个数的乘积是1时,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

  使学生明确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增强其逻辑的严密性。

  (2) 求倒数的方法。

  问: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倒数,你能分别找出 和 的倒数吗?随机板书: =1 =1

  问: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5组数,他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例7中找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对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初步感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得到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是: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

  5的倒数是多少呢,为什么?

  1的倒数呢?

  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通过交流,学生明确:因为5 =1所以5的倒数是 ;1 1=1所以1的倒数是1。

  5、1、0是比较特殊的三类数,学生需要回到倒数的概念中去寻找方法,使学生牢记倒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中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

  3、 练一练,知道学生正确书写一个数的倒数。

  三、巩固提高

  想想做做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选择两题说说怎样想的

  第4题教师逐一板书,后一组一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3)给出的数是几分之几,他们的倒数是整数。 (4)非零的自然数,他们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这组题对于学生的能力又是一个理论上的提高,不仅能发现规律,而且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这不是这么简单的,尤其对于第二组和第四组来说,所以对于说的不准确的老师引导者的角色要呈现出来,让学生得出真理!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倒数,“倒数” 和别的数有什么不同?

  2、怎样就能很快得到一个数的倒数?

  这两个问题涵盖了学生对倒数概念的理解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回顾之前的经验做一个总结概括。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倒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认识时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认识钟表》说课稿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时间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他们的活动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来设计的。注重了学生学*学*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论。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进行学*,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使40分钟的课堂变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应。

  学生的学法:

  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要结合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其主动掌握时间的基础知识,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也参与了有效学*的过程。

  我的设计理念:

  一、感受数学生活化的魅力。

  由于时间在生活当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从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入手引入正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激发学生练*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在实践探究中,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三、感受数学中的情感。

  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生活,这也是在有效教学中“全人”发展的特征体现。在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妈妈的作息时间,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惯。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钟表和钟表模型

  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由五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创设情景,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根据出主题图设题提问。

  提问:你能说出你自己的作息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身体又细又长的叫分针;身体又粗又短的叫时针。)

  电子表:①由数字表示时间。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开放式的课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学生自主、有效的获取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也就更加扎实。)

  2.认识整时。

  (1)课件依次出现“我的一天的生活”。

  观察画面,说一说我接下来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生的评价客观、真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充分交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

  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此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探究中发现知识。)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1、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2、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3、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4、反馈练*。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5、小结:今天我们学*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小结加深学生对时间两种表现形式的理解)

  三、知识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十六第3题。

  (1)提问: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2)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3)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这个实践活动体现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的关注发展和关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情感体验。

  你能说出妈妈一天的作息时间吗?她的作息时间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关注“全人”发展。)

  五、小结。

  师: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应用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渗透有效教学的内涵,节时高效。相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后总结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数学教学之路的我来说,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免不了会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给我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并将努力改善。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第二册教学内容。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尽早让学生了解有关时间的知识,能够方便学生的生活。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虽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但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潜移默化的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在教学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爱惜时间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二、说教法教学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受官参与学*。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更贴*学生的生活。

  3、实践探索学*法: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学生数学学*的过程。

  4、合作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提问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今天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通过让学生说自己起床的时间,教师了解了学生收集时间信息的情况,学生更明确了时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气氛。

  出示主题图,教师提问:这个小朋友是什么时候起床的?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课题:是的,闹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时间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在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通常会说到秒针,当学生说到秒针的时候教师应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教师说明秒针走一圈才一分钟,我们在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走的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的顺序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2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再出示4时、8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小组讨论看整时刻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拨出3时、6时,通过拨规定的时刻进一步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3、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圈,所以一天中有两个9时,拓展了学生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9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9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惯。让学生拨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

  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具体事例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学*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了表示时间的第二种方法,再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为学生再次积累时间的感性认识。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除了用钟表表示时刻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示时刻?出示用钟、机械表、电子表表示的三个时刻,让学生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发现,钟、机械表是用时针、分针表示时刻的,而电子表不是。

  教师提问:电子表是怎样显示时间的?像电子表这样显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哪见过?你能试着用这种方法表示2时吗?学生自己练*,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表示的。出示8时、3时让学生用二种方法写出来。

  (三)应用新知,巩固发展

  1、应用新知。出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图,让学生观察什么时刻小明在做什么,然后用两种记时法写下这个时刻。再从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图中抽出6时和12时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有什么。

  2、通过游戏,巩固新知,拓展学生思维

  (1)手势游戏:老师做手势,学生根据老师做的手势猜猜是什么时刻。

  (2)小品游戏:请几个小朋友分别上台做出洗脸、读书、吃饭、睡觉的动作,其他学生猜什么时刻在做什么,然后在钟面上拨出你猜的时刻,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可以。

  四、全课小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目的`是归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第二册教学内容。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尽早让学生了解有关时间的知识,能够方便学生的生活。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虽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但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潜移默化的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在教学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爱惜时间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二、说教法教学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受官参与学*。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更贴*学生的生活。

  3、实践探索学*法: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学生数学学*的过程。

  4、合作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提问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今天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通过让学生说自己起床的时间,教师了解了学生收集时间信息的情况,学生更明确了时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气氛。

  出示主题图,教师提问:这个小朋友是什么时候起床的?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课题:是的,闹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时间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在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通常会说到秒针,当学生说到秒针的时候教师应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教师说明秒针走一圈才一分钟,我们在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走的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的顺序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2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再出示4时、8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小组讨论看整时刻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拨出3时、6时,通过拨规定的时刻进一步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3、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圈,所以一天中有两个9时,拓展了学生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9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9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惯。让学生拨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

  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具体事例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学*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了表示时间的第二种方法,再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为学生再次积累时间的感性认识。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除了用钟表表示时刻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示时刻?出示用钟、机械表、电子表表示的三个时刻,让学生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发现,钟、机械表是用时针、分针表示时刻的,而电子表不是。

  教师提问:电子表是怎样显示时间的?像电子表这样显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哪见过?你能试着用这种方法表示2时吗?学生自己练*,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表示的。出示8时、3时让学生用二种方法写出来。

  (三)应用新知,巩固发展

  1、应用新知。出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图,让学生观察什么时刻小明在做什么,然后用两种记时法写下这个时刻。再从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图中抽出6时和12时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有什么。

  2、通过游戏,巩固新知,拓展学生思维

  (1)手势游戏:老师做手势,学生根据老师做的手势猜猜是什么时刻。


《认识时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认识角》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64到65页)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我们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特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烟,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起点。同时低年级学生特定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但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形象教学、动手实践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抽象的图形角表象,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了角的特征,再通过应用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兴趣,我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将生活中的角上升到数学中的角。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四、说教学过程:

  角是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是比较困难的。这节课,我注重了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特别是本课的导入,让学生谈谈看到“角”字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开放式的提问,把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的关于“角”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学生基本感知到角的特征,知道今天学*的是*面图形——角,为下面学*抽象角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学*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关。鼓励他们,只要课上能积极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智慧顺利地闯过三关,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为学生打开“学*闯关”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进而在挑战和体验中学*新知。

  第一关: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认识角。

  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熟悉的物体,如黑板、桌子、数学书等,让学生找实物中的角,由实物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渗透了“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接着,通过摸一摸实物图上的角,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联系触摸时的感觉,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然后通过一些判断练*,摸一摸游戏进行辨析,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是一种“体验性”的学*,是一种“探究性”的学*,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触摸式”、“体验式”、“建构式”的学*。正如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关:做角。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我将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用学具盒中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数学学*的活动中去经历一个过程,因为过程肯定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说做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关:比较角的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上课前,我反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猜测到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角的大小和所画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程度有关。怎样能直观的将这两种情况演示给学生看,并能验证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紧跟着展示角这个环节,我选两位同学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个是活动角)。即而提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学生果然出现两种答案。这时候,我不急着判断,我出示一个实物钟面,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学生很容易发现,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在逐渐变大,于是我追问:“可是,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并没有变化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自然地,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将更容易得出正确结果。

  接着,我说:“同学们,大家看着,老师要变魔术了。”我将活动角变得和另一个角差不多大,这时候,学生没办法一眼看出哪个角大,那怎样比较呢?我让学生经历比较的尝试过程,经历过程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往往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学生尝试过后,能正确的说出比较方法:将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观察另外一条边来比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学*的角度重点指向了学生,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角度的转换。

  在学生顺利地闯过了这三关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角乐园”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准备好一个帽子,帽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等各种图形,老师走到某个学生身后,他将有机会在老师的帽子里摸一个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那个图形就送给他了。我将再一次让学生体验触摸的感觉,而这次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摸到圆这样没有角的图形。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我想让学生与数学知识来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心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的浓厚兴趣。第二、履行了课一开始自己的诺言,大家闯过三关以后,将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的诺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异常重要的,而这些五颜六色的图形,在孩子们心里已经是个不错的奖励了。短短几分钟的轻松,学生在快乐中学*,有益又有趣。

  四、说练*

  本课的练*,我设计了三种。第一:在初步认识角之后,随之出现4个图形,让学生判断该4个图形是否有角。这个练*我把它叫做“跟随”练*,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图形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第二:在完成认识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学之后,设计了一次练*,我把它叫做“巩固”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第三:在课的最后,留下课后练*,我把它叫做“开放”练*。题目是这样的:试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看看还剩下几个角。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个题目不止一个答案,是留给学生课后做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完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同学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笼统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如此笼统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同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角的含义和系统的学*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同学知道周围许多物体外表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同学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笼统运用的编排,符合同学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同学参与数学学*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同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同学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同学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同学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考虑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机会,多一些尝试胜利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同学的特点,首先从同学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溢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同学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发明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同学谈一谈自身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同学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同学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同学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沛感知角,让同学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沛调动同学学*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身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小朋友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小朋友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优秀教案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同学充沛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 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方法,使同学在尝试学*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的快乐。】

  3.尝试练*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同学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同学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区分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同学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同学思维,也发挥了同学间的相互作用。】

  4. 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同学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笼统,又由笼统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同学在获得了从感性资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同学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同学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 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方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同学自身想方法判断,自身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方法,为同学提供了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方法,养成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同学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胜利。在小小的成绩感面前,感受学*的快乐。】

  2、同学自学画角:同学看书后,画一个自身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同学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身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同学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出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同学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同学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同学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志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出现同学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同学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全课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学情

  《认识角》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内容,学生将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它是后续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和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以及今后进一步学*角的度量与三角形、梯形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教材首先在主情境图中呈现学生熟悉的三件生活物品——剪刀、钟表、红领巾,并特意用红线分别描出其中角的图形;接着又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自由”画角,第二个问题——认识角的顶点和边,第三个问题——在图形中辨认角。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特点。

  从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时,已经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三角形有3个角,并且具备了一些角的感性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生活中的墙角、桌角等与数学上作为一种抽象图形的“角”尚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并未真正理解“角”的本质意义和特征。

  基于以上对教材与学情的简析,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从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和教学内容实际,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是: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学*活动,经历发现角、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广泛应用价值,在逐步探究和认识角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三、说教法、学法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你怎样去教,也许比你教什么更为重要。”为此,我针对本课教学实际需要,在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上努力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既提供丰富感性材料,又有利于激发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究中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三是注重开展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学会思考,辨析正误;四是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通过其动态演示,有的、有效地凸显本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有这些,将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这里不作赘述。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拟分四个环节展开教学活动。

  第一个环节——游戏激趣,自然引出角

  具体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游戏摸“圆”。让学生从装在信封中的*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把圆给摸出来。

  第二层,设问引“角”。通过设问“他们摸出的都是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直直的,有尖尖的地方或尖尖的角,而圆的边沿是弯弯的,没有尖尖的地方或尖尖的角。”得出“有角和没角,摸起来感觉还真就不一样。”

  第三层,举例说“角”。让学生举例说说在哪些东西上见到过角,并把所看到的角的样子比划一下。

  第四层,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在熟悉的四种*面图形中摸出圆的游戏,既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又顺势利用摸的不同感觉自然引出角;再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并比划角的样子,旨在进一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收集丰富的感性素材,为后面的认识角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感知、抽象,逐步认识角

  具体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抽象角的几何图形。先用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图片,提问“你能指出每个角藏在什么地方吗?”(生上前用手比划,课件配合闪烁其中的角)再用课件动态演示,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第二层,让学生尝试“自由”画角。

  第三层,认识角的边和顶点。通过设问“仔细观察屏幕上三个角和你自己所画的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有两条直直的线,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由此得出:在数学里,这两条直直的线(师用手示意)叫做角的边(课件在一个角上标示:边边),这个尖尖的地方(师用手示意)叫做角的顶点(课件在同一个角上标示:顶点,)一个角是由两条边和一个顶点组成的。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

  第四层,学*角的记法和读法。师:为了把角表示出来,并且区别不同的角,在数学中规定了角的记法和读法。比如黑板上画了一个角,在这个角上标一条小弧线表示这里是一个角,并在它的旁边写上“1”(师边说边板书),这个角就记作∠1(板*作:∠1),读作角1(板书读作:角1)。并引导学生比较角的符号和小于号的区别。再用课件出示一个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记法和读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角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几何图形,与儿童头脑中所想象的生活中的角不尽相同。为此,本环节教学中,首先,注重引导学生充分直观感知几种日常生活物品上所藏有的角,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从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清晰表象,接着,让学生自由画一画角;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角的基本特征,认识角的边和顶点,知道数学上的角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最后,从表示并区别角的需要入手,引出角的记法和读法。】

  第三个环节——练*、反馈,巩固认识角

  具体安排三项练*:

  1、辨一辨

  课件出示:

  ①②③④

  提问:它们是角吗?不是角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是角的,请指出角的边和顶点。其中,特意针对图①追问:“你能想出办法使它变成一个角吗?”生答,课件配合演示;图④用课件出示不同摆放方式,追问:“这样摆放,它还是角吗?”

  2、标一标

  课本第62页: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反馈,注意纠正最后一幅图中可能出现两处所标的不是角的错误,同时发现如有标出图形外面的角的同学当即给予表扬。

  3、做一做

  课本第64页:做一做,填一填。一张正方形纸有4个角,如果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

  【本环节设计意图:先通过“辨一辨”、“标一标”反馈练*,旨在及时巩固和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与掌握。再通过“做一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剪或画的过程中,一方面熟悉对角的认识,另一方面体会多边形的边数与角的个数的变化情况,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总结、延伸,深化认识角

  具体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总结学*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面图形的王国里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员(课件出示)。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老师借用这个“√”来肯定你们的学*态度和成果,这个符号里有角吗?假如你就是一个角,你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有关角的知识介绍一下自己吗?(生畅所欲言,师相机评价)

  第二层,欣赏和感受角。

  课件展示:古今中外有关建筑物图片,重点选取由各种角组成的美丽图案,让学生尽情欣赏角的图形美,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环节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力求富有新意:一是采用新颖有趣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系统梳理知识,达到进一步巩固深化之目的;二是通过课件展示古今中外建筑物中由各种角组成的美丽图案,让学生尽情欣赏角的图形美,充分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广泛应用价值。】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

  教师指着三角形说,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 ——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

  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10—15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目标,直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吗 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

  (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形象直观的作

  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的乐趣,成为学*的主人.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

  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

  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

  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练*,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在学生对角有了一个感性的[说课稿]认识后,马上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让学生自己归纳角,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 并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学生在本子上练*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5,练*:(屏幕出示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