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说课稿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07-02 11:15:06 说课稿

“植树问题”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

  路全长(米) 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 间隔(个) 棵树(棵) 图示

  A15

  B20

  C25

  D30

  E

  发现了: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4段 5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4段 5棵)

  d.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间隔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

  20 +1=21 为什么还要+1?

  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在做题时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求的是需要多少棵树苗,必须要知道有多少个间隔,间隔数加一才是需要的棵数,间隔数是用全程长除以间隔距离,让学生将刚才掌握的规律说清楚,通过例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并且说清算理,同时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再利用教材第118页上面的做一做进行强化练*,要求学生在列式之前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惯。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猜测法、分析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掌握两端要种的植树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运用了大量的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基础练*:

  1.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学校到5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小结: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情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反馈练*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间隔数;间隔数=棵树-1".)

  提高练*:

  1. "六一"庆祝,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7只红灯笼,每两只红灯笼之间挂2只黄灯笼,你知道同学们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吗?

  2.卓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卓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体现一种"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价值取向。)

  拓展: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入的学*。

  (在学生掌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题,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今后更好的学*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相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学*效果。)

  五、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去学*。

  整节课我们努力作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份"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

“植树问题”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均分成了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的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国一端栽,或是两端都不栽。本单元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等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3、课时安排: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中简单规律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认识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探索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现象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惯。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四、说教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一、情境导入

  “用以改变和净化我们生存环境的‘植树活动’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发现了?”

  设计意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1。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寻求可行性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数学猜想。

  2.动手绘制线段图,通过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⑵学生汇报,初步建模。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环节意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的结论都要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础上。

  3.学生自己解决路长和树的间距,比较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给全体学生创设水到渠成的境界

  4、重新审视例题1的不同解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探索出的规律解决他们认知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此自然而然的化解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豁然开朗。

  三、巩固练*

  四、课堂小结。

“植树问题”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

  路全长(米) 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 间隔(个) 棵树(棵) 图示

  A15

  B20

  C25

  D30

  E

  发现了: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4段 5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4段 5棵)

  d.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间隔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

  20 +1=21 为什么还要+1?

  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在做题时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求的是需要多少棵树苗,必须要知道有多少个间隔,间隔数加一才是需要的棵数,间隔数是用全程长除以间隔距离,让学生将刚才掌握的规律说清楚,通过例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并且说清算理,同时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再利用教材第118页上面的做一做进行强化练*,要求学生在列式之前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惯。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猜测法、分析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掌握两端要种的植树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运用了大量的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基础练*:

  1.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学校到5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小结: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情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反馈练*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间隔数;间隔数=棵树-1".)

  提高练*:

  1. "六一"庆祝,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7只红灯笼,每两只红灯笼之间挂2只黄灯笼,你知道同学们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吗?

  2.卓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卓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体现一种"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价值取向。)

  拓展: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入的学*。

  (在学生掌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题,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今后更好的学*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相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学*效果。)

  五、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去学*。

  整节课我们努力作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份"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


“植树问题”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植树问题”说课稿3篇(扩展1)

——《植树问题》说课稿3篇

《植树问题》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发现了: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4段 5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4段 5棵)

  d.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间隔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

  20 +1=21 为什么还要+1?

  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在做题时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求的是需要多少棵树苗,必须要知道有多少个间隔,间隔数加一才是需要的棵数,间隔数是用全程长除以间隔距离,让学生将刚才掌握的规律说清楚,通过例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并且说清算理,同时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出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再利用教材第118页上面的做一做进行强化练*,要求学生在列式之前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惯。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猜测法、分析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掌握两端要种的植树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运用了大量的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基础练*:

  1.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学校到5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小结: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情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反馈练*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x间隔数;间隔数=棵树-1".)

  提高练*:

  1. "六一"庆祝,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7只红灯笼,每两只红灯笼之间挂2只黄灯笼,你知道同学们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吗?

  2.卓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卓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体现一种"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价值取向。)

  拓展: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入的学*。

  (在学生掌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题,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今后更好的学*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相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学*效果。)

  五、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去学*。

  整节课我们努力作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份"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

《植树问题》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这次的说课题目是"植树问题".它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一、说教材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认识不封闭路线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路线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

  教具准备:课件小树纸板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设疑激趣法、实际操作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观察辨析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谈话引入,明确课题。(利用3月12日植树节进行引入,这样既直观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有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同学们身边的现实问题情境。"我校计划在一条40米长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问题,("可"字体现出植树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植树方案。

  学生的知识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植树方案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与合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数一数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当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后,老师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案,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并说一说。(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感知,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样几个相同点:小路的长度,每两棵之间的距离,小路被分成的段数。还有一个不同点:棵数不同,这时候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当学生说到方案不同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哪里不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

  方案一:两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

  方案二:40÷5=8

  方案三:40÷5=8

  8+1=98-1=7

  下一步就是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异同,他们会发现,每种方案都有一个相同的算式:40÷5=8

  究竟40÷5=8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给予纠正并介绍两个新词"间隔"与"间隔数",同时可以借助五指加强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8,而方案一种了9棵树,方案二种了8棵树,方案三种了7棵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察,他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只有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刚刚发现的规律,也为后面的练*作铺垫,我又设计了一道例题"为了让孩子们的乐园更漂亮,幼儿园打算在20米长的小路旁摆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这道题只告诉了路的总长度,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更广,同学们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两盆间的距离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摆,也可以两旁都摆;可以两端都摆,也可以只在一端摆,还可以两端都不摆。这道题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根据上一例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植树问题并不仅仅是植树,就像摆花盆也属于植树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老师可以提示,让他们知道挂灯笼、爬楼梯、安装路灯、锯木头、敲钟、排队等都属于植树问题。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我用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学们呈现了几道练*题,其中包括:栽树、安装路灯、爬楼梯、锯木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5、总结。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奥秘,就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植树问题》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均分成了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的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国一端栽,或是两端都不栽。本单元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等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3、课时安排: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中简单规律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认识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探索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现象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惯。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四、说教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一、情境导入

  “用以改变和净化我们生存环境的‘植树活动’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发现了?”

  设计意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1。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寻求可行性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数学猜想。

  2.动手绘制线段图,通过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⑵学生汇报,初步建模。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环节意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的结论都要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础上。

  3.学生自己解决路长和树的间距,比较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给全体学生创设水到渠成的境界

  4、重新审视例题1的不同解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探索出的规律解决他们认知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此自然而然的化解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豁然开朗。

  三、巩固练*

  四、课堂小结。


“植树问题”说课稿3篇(扩展2)

——《植树问题》评课稿3篇

  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郎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在20厘米尺子上摆小棒(不同间隔长)来发现栽树的棵数、间隔数、间隔长、总长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郎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创景引题---先学后教---巩固提升三个模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纵观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1、注重知识的铺垫和兴趣的激发。

  新课开始,郎老师就和学生玩起了猜谜、手指夹铅笔的游戏,这个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戏中找规律,使学生把学*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注重“优化”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与游戏巧妙的结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找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2、充分体验,夯实学*基础。

  做完练*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规律,理解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郎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待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郎老师又进行对比提升,“如果路的两边都载,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使学生的思维慢慢升华,逐步提高。

  建议:

  教师要提醒每一步算出来的单位名称。

  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对吕老师吕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我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先来说说这节课的亮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这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是学生在一节课中学*的方向,吕老师详尽、明确地表明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贴*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寻找手指上的数学信息,引出间隔数的概念,通过植树问题寻找其规律,然后欣赏有类似的现象的图片,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操,最后运用所学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符合新课标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例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本上的例题是“在100米长的路一侧每隔5米栽树”。让学生理解并算出这么长的`公路一侧能植几棵树?比较抽象,特别是特困生就会没兴趣。在这里吕老师先把100的小路改为20米的小路,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就能找出答案,让学生知道用线段图的方法,也是一种数学解题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得出植树问题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因此在下面的练*中学生很自然的想到用得到的规律来计算结果。最后把这种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广到解决其它植树问题上来。这种先降低例题难度,然后在练*中提高难度的动态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想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很有指导意义。

  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思考:

  我认为学*植树问题就是一个建模的过程,即给出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情境,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再应用数学模型这样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发现本节课的学*内容。

  本节课吕老师的教学思路是由手指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再分别探究三种植树情况,最后应用所得规律解决问题。

  在第一种两端都种的种植情况展示后,吕老师设计了自行设计其他情况下的植树方案,完成表格1的环节,在这里有的学生出现的疑惑,他们不理解老师的要求,我想在这里可以明确说明其他情况就是同样的米数,不同的间隔数,或者不同米数不同间隔数。在这里我有另外一个思考,在这个环节之前师生已经列出了求棵树可以用总长除以间隔长度的这样的式子,而这是属于我们的猜想,接下来这一环节应该是要验证并明确规律。在这一环节学生在表格上直接填写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是已经把这一结论当作是正确的,是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学*过奥数,在这之前可能已经掌握,而未接触过这一学*内容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结论还是将信将疑的,他们需要通过其他的例子来验证这一结果的正确性。

  《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曹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主线明朗清晰,目标定位准确,训练扎实有效,下面主要从评价方面予以点评:

  一、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的使用恰当

  说到数学,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单调琐碎的计算、生涩复杂的应用题。的确数学以理性见长。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经常运用幽默、风趣的言语,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曹老师多次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当有学生回答正确时,曹老师说:“恭喜你答对了!”“你们都学会抢答了”让学生记忆植树问题的三种规律时,曹老师又说:“刚才,同学们设计了三种方案,还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可是个宝贝,你们想得到它吗?(想啊,)那请闭上眼睛,打开你的大脑主机,我要把这个宝贝输入你的大脑了,千万别开小差啊,出现死机现象那可麻烦啦,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传宝贝了……好,收到了宝贝的同学请用最美的姿势坐好。”曹老师几句富有儿童化的、风趣幽默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使整个课堂充盈着个性和生命力,充满了激情和趣味,拉*了师生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合理运用赏识与鼓励性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评价语言应以鼓励为主,让孩子获得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这节课中曹老师赏识激励性语言的使用恰如其分,如:“不错,老师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现,有信心吗?”、“你想得真周到,真是个既细心又爱动脑的孩子”。“你回答得太棒了,老师感到震撼!”、“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很善于观察。”、“别急,慢慢说,这题稍微有点难度,很多同学还在思维的路上,我们再等一等。”曹教师赏识、激励性评价语言的使用,情真意切,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从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

  三、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评价过程中尽量以正激励为主,减少对比激励。正激励能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要,完成既定目标;正激励能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提高教学效果。而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不仅不能完成教师提出的既定目标,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如:曹老师发现女生发言不够积极,于是说:“看,今天男生表现得多好!”如此一来,挫伤了女生的积极性,这样说效果会更好一些,我相信女生在后面的表现中更棒!

  2。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本次课曹老师还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在以后的教学中评价应走向多元化:①教师鼓励评价,激发学生感悟学*的真谛,②学生评价教师,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③学生评价学生,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④学生自我评价,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植树问题”说课稿3篇(扩展3)

——环形植树问题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一、教材概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

  3、经历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

  4、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但是,这个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特别是中下的学生。因此,在这基础之上,要让学生借助围棋盘,动手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来一起探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总结规律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每小组一副围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教师投影出示教材第120页例3情境图。

  教师:图上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下围棋)

  你对围棋有哪些了解?

  师:在这小小的围棋盘下可有不少数学问题呢!

  板书课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投影出示围棋盘。

  师:在围棋盘上一个点可以放一个子。

  (2)出示例3。

  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个棋子?

  师:同学们算得都正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围棋盘最外层摆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动手在围棋盘上摆一摆,数一数,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汇报。

  通过动手摆,认真的观察判断,分析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

  三、反馈应用

  (1)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投影出示情境画面,出示第1题。

  (2)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2题。

  ①讨论:可以怎么摆放?

  ②最少需要多少盆花?

  (3)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汇报。

  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然后教师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二)

  a.19×2+17×2=72(个)


“植树问题”说课稿3篇(扩展4)

——植树问题说课稿通用10篇

  一、单元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单元内容由原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来,例3调整为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本单元共有三个例题,例1是直线植树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例2是直线植树中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例3是封闭曲线上植树问题。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本部分知识时重点就是借助图画方法和“一一对应”“化繁为简”等方法解决问题。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图画方法和“一一对应” “化繁为简”的思想解方法决问题。

  四、教学措施

  1.例1: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

  植树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解决点和间隔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但是当数据比较大时,不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所以教材编排上体现了化繁为简和建模的思想。

  例1是关于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1)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话“100 m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渗透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的编排渗透了“猜测—探索—归纳—应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点培养学生借助线段图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材呈现学生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通过观察两端都栽树的示意图或线段图,把分割点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在30 m、35 m上加以验证,从而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例2: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

  例2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即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况。教材继续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找出一般规律来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

  有了例1的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教材呈现学生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发现当两端都不栽树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然后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例题的问题。

  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放在“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画线段图,可以与例

  1、例2的对比来获得对这一基本模型的理解,同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要求的问题。

  3.例3:封闭曲线上植树

  (1) 突出画图的策略

  例3是在一条首尾封闭的曲线上植树的问题。编排思路和例1相同,继续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画图的策略。借助图示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2)注重模型的对比与沟通

  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你能发现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找出这种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树正好等于间隔数,也就相当于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建议

  1.经历建模的过程,感悟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具体到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如例1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归纳、推理的过程,渗透简单的化归、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模型、推理等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突出画图(线段图)的策略

  几何直观是课标的核心概念之一,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惯是非常重要的。本单元通过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来解决植树问题,可以更直观理解、更好地发现规律,建立模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学生在学*中容易将两端都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弄混。事实上,学生不用记每种模型的结论,遇到问题,只要画个线段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而体会到画图策略的价值。

  一、设计理念及意图:

  1、以课标为理论依据,为本节课把脉。

  《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生活体验,探求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有意义的学*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生活体验而自主建构的。体验是学生活动化学*的关键,是建构知识的基础。因此,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又渗透了数学方法,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例1--植树问题。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情况复杂而多样。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即使在一条线段植树也有不同的情形: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的几种情形。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植树问题的教学旨在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推理能力。

  说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教参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意图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3、学生能借助图形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棵数、总长、间距的关系,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4、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5、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两端都种植时“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不是单纯的因数学而教学,而是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而过程性目标的设立,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数学学*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实质。)

  教学难点:

  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建立物体总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千变万化,学生先分析与“植树问题”的异同,再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在路旁安装路灯问题,学生先建立路灯的总数相当于植树问题中棵数,再分析间隔数与路灯的总个数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具有思维难度)

  为了加强学生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段图、小棒、直尺、课件演示等直观手段,让学生发现、总结、运用规律,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方格纸、小棒、直尺、课件

  三、说教法、说学法

  教师是学*的引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过程中起到点拨、渗透,引导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学*模式,学生通过画图等方法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创设为学校设计植树方案的情境,贴*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并且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到学*活动中。我还把教材例题100米,改成20米,主要因为我感觉100米的距离还是有些长,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便于研究。同时也遵从了教参中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重点探讨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其实也是生活中一些类似问题的关系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向学生渗透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起数学模型的过程,非常重要。

  我精心设计了这样4个小环节:

  1、出示要求。

  2、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3、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

  4、引导归纳。

  5、尝试应用。

  三、巩固应用

  1、联系生活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有很多,你能举例吗?

  师:杨老师也找到一些,请大家试一试。

  (1)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丁丁回家每走一层楼就有12个台阶,共要走72个台阶,丁丁住在几楼?

  (3)一座大桥全长1400米,在桥的两边从头到尾每隔20米,有一盏路灯(两端都有),共有多少盏路灯?

  (4)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5)四戊班56人做课间操,排成2列纵队,每2位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一位同学到最后一位同学的距离有多少米?

  (6)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2、分层练*

  A组:一根10米长的木头,把它*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B组: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6只红灯笼,再在每两只红灯笼中间挂了2只黄灯笼,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

  (1)选择一题,独立解题。

  (2)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练*题设计有层次性,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总长=间隔数×间距

  六、教学效果预设:

  通过这样一堂课的教学,学生感受这样两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