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20份

首页 / 数学教案 /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一、课前调节

  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二、讲授新课

  1、圆片出角

  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2、图形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3、各部分名称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4、画角

  师:想知道巢老师是怎样画出这些角的吗?好的,小朋友们,要看仔细哦。先画。(顶点)再画?(对,两条直直的线)这是顶点,这就是边。你能学着老师的样画出一个角吗?拿出作业纸,试试看。

  画完了吗?画完了就坐正。谁能将黑板上的这句话补充完整?问:角有()个顶点()条边。(板书这句话,多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5、辨角

  过渡:今天,还有位小伙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是谁?(小蜗牛)它也画了一些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角画的对不对?

  师:(课件出示)下列图形是角的在()里画笑脸,不是角的在()画哭脸。第一个……(重点讲述第二题)

  师:第二个图形为什么给它哭脸?(因为它有一条线是弯的)第二个……有人说笑脸,有人说哭脸,怎么回事?觉得是笑脸的举手,你的意思是它就是角了,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同意吗?又有人觉得它不是角,说说你的理由。听清楚了吗?谁能把话说的清楚些?谁能再说一遍,让大家都能明白?(反复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是的,角有一个角和两条边,而且这条边必须是什么样的?直直的第三个……第四个……为什么是哭脸呢?第五个……等等,它不是有两条直直的边吗?怎么不是角呢?

  师:你们的速度真快,老师必须送个你们个大拇指。

  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注意看是不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要看这条边是不是直直的。

  6、数角

  过渡:为了感谢小朋友的帮忙,小蜗牛特地带来了礼物盒要送给大家,可是,它把密码忘了,盒子打不开了。你愿意帮它找回密码吗?小蜗牛说啊,只要你们能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就能找到密码了,有信心吗?拿出作业纸,自己完成第二题。

  师:这个可不容易哦,我们要先判断它是不是角再来数一数,做完了还要记得再检查检查。重点讲述第一题。

  师:第一个图形有几个角?1个,同意吗?你上来指一指。还有吗?还有呢,你来指一指,一共3个。有谁反对?请你说。你说的真清楚,你来指给大家看看,哪条不是直的?有几个角?正确答案只有1个。

  总结:我们在找角的时候,也要记住了,角有尖尖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师:密码是什么?盒子打开了。

  7、找出身边的角

  过渡:小蜗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五角星,你喜欢吗?老师在这个面上找到了许多的角,你能找到吗?别着急,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下面仔细听,听巢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个角的。我找到的是这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它的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你学会了吗?你能像巢老师这样介绍你所找到的角吗?好的,你来介绍。说的真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角?你来介绍。声音真响亮啊。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能很快地找到图形中的角,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角,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们的课桌上和教室内哪些物体的面上藏着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同桌互相帮忙。小朋友,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请你上来指一指。(纠正学生指角方法)学生若指出课桌的面、铅笔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办法将它磨圆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切实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操作、直观,启发和引导等教具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把数学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学情分析

  2.1班和2.2班共99人,这两个班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都比较浓,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预定目标完成学*任务。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后,孩子们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一定困难。本学期我会把重点放在对学困生学*方法的引导上,使他们在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上保持,并逐步让他们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教材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排列问题、表内乘法和除法、观察物体、统计、认识1000以内的数、方向和路线、千克和克、四边形、加减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表内乘法和除法,认识1000以内的数,千克与克,四边形。

  教学难点: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认识千克与克,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排列问题

  1.通过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2.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加操作、拼摆、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感受数学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第二单元 表内乘法和除法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2.经历归纳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与同伴合作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形状。

  2.在观察、辨认等数学活动中,初步获得立体和*面视图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察。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的奇妙,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第四单元 统计

  1.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完成简单统计图。

  2.能对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3.在调查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惯。

  第五单元 认识1000以内的数

  1.能认、读、写1000以内的数,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00以内数的大小。

  2.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知道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够用图形表示1000以内的数。能用10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3.在估计、按规律数数、写数和掷点写数等数学活动中,感受1000以内数的意义,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可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第六单元 方向与路线

  1.经历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根据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会用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行走的路线。

  2.在辨认方向和路线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感受方向与路线跟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

  第七单元 千克和克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八单元 四边形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初步认识四边形,能辨认*行四边形。

  3.了解七巧板,能用七巧板拼图。在拼图和图案设计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美妙,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第九单元 加减法

  1.掌握1000以内简单加、减法的口算技能。

  2.使学生经历尝试、探索个性化算法的过程。在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能表达计算的思考过程。

  3.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2、继续加强学*常规和学**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兴趣。

  4、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又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5、进一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活动,首先从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6、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7、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8、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与其他学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用具】课件、布袋、球、圆柱、三角尺、纸条、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角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想玩吗?这里有一个袋子,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让学生上前摸一摸,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学生分别摸出了球、圆柱、三角板。

  过渡:同学们我们桌上都有三角板,把它举起来。

  摸一摸它的角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扎手)

  提问:课桌上还有其他的学*用品上面也有角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第一位小朋友指导摸)

  刚才我们小朋友摸感觉尖尖的,(指着角的边说)那我们摸这个地方怎么样?直直的预设:我摸到尖尖的地方,而且直直的。

  小结:我们摸到的角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2.寻找生活中的角过渡:其实像这样的角在身边也有很多,*常你有发现生活中有哪些角吗?小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并请孩子欣赏生活中的角。)

  二、自主探索,初步认识角

  1.认识“角”的基本特征过渡: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物体表面“描”下来(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其中的三个角分别描画出来。

  思考:这么多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尖尖的。

  提问:在哪里?上来指一指生上台指,老师用红笔点出来。

  讲授:这个尖尖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追问:除了顶点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吗?生: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讲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几条边?(板书:边)

  生:两条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啊?——角,它向小朋友进行了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认识了角,我们来画角。

  提问:画角需要什么工具?指导:请跟随老师的手来看看画角的过程:先画顶点(板书:顶点),再用尺子从这个点开始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板书:边),最后画一个小弧线表示角。这样一个角就画好了。(示范)看清楚了吗?生叙述画角的过程,再尝试画角。

  教室巡视,投影学生的作品。

  反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板书:

  边边顶点学生回忆怎样画角,相机小结: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3.辨角现在你们都认识角了吗?这里有一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请您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4.寻找图形中的角小朋友已经会辨角了,你们真棒呀!那如果角藏在图形中,你们能找到吗?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图形中的角,钟面上的角你能找到吗?提问:(出示钟表,转动表针,两针联动)仔细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现:两针离开的越来越远了,角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小结:角有大有小。(板书:角有大小)

  2.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游戏一:火眼金睛,找准角。

  活动要求:

  出示一个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同桌讨论、想一想:桌上的哪个角是从图形中剪下来的。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证明?教师巡视。

  指定两名同学拿着角上来。

  设疑:现在这些小组有答案了,你们认为谁的角是上面缺失的角?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一起来验证,怎么验证?生提出比较一下,引导孩子尝试重叠法。

  师补充讲解重叠的过程(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那么就是一样的),并确定两个同学的角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的同一个角上剪下来的,并指出两个角的大小是相等的。

  提问: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剪下来的角,大小相等,但是有什么不同?发现:边的长短不同;

  指导:是的,老师剪的时候,有的边剪得长,有的边剪的短,但是却不影响角的大小。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生再尝试说一说。

  3.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二:心灵手巧,制作角。

  活动材料:

  纸条两根,同桌合作。

  小组开始制作角,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设疑:想一想,怎么把角变大一点呢?变小呢?发现:看来这个想要大就要把两条边张开得大,想要小就要把两条边张开的小。

  小结:那么,我们可以说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观看角的大小变化的动画。

  4.出示活动角。

  指导:观察老师手中的角,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大,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小,角就(越小)。(教师将两条边延长)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

  小结: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总结升华通过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角,你对角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小结:为了更好的记住这节课的知识,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五、拓展提高,生活应用。

  1.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小学生儿童保护视力纠正器及护眼阅读看书架。调整阅读看书的角度,便于小朋友阅读,纠正了坐姿,有效预防*视。

  2.拓展提高一共有()个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角有大有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生活*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课题: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铺垫

  复*: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

  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的主人,将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巩固,应用实践

  1、练*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巩固,应用实践

  1、练*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均每行挂7面。 答:*均每行挂8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还记得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顶点,边,边。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二、合作探索,学*新知

  1、认识直角

  课件出示:**、椅子、单杠,找出以上实物**同具有的角。

  师:之前我们去了小精灵的操场认识了角,现在老师又从小精灵的操场上请来了一些朋友,你看看,这些图形里有角吗?

  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师: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呢?

  师:老师今天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数学当中的新朋友了,我们叫这种两条边都是直直的角为直角,今天我们的学*任务就是来认识直角,判断直角并且会画一个直角。

  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板,不同方向的直角,都是直角。

  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直角”。

  学生试着指出“直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师:下面哪些角是直角呢?

  生:不好判断。

  师:那我们先排除几个肯定不是直角的角。

  师:这两个角很明显不是直角可以直接判断。

  师:那剩下的两个角我们如何判断他是不是直角呢?给你一个小提示,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

  生:三角板。

  师:三角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那怎么帮助我们呢?

  师:老师把第二个角带到了黑板上,请同学想想如何用三角板进行判断。

  师:先将顶点对齐,再对齐其中一条边,看另一条边是否对齐。

  师:那我们现在一起看看这两个角到底是不是直角。

  3、现在用你手中的三角尺,判断一下你的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我这里有一张纸,大家想一想,用这张纸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直角?

  成果展示。

  小结: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师:你有没有验证一下,你折的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呢?

  5、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还在哪里找到直角了?

  出示幻灯片,欣赏直角。

  6、画直角

  师: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

  生: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从顶点出发的边。

  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学生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教师巡视。

  三、巩固练*

  1、第一关、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

  指名学生回顾判断方法,学生独立完成。

  2、第二关。数一数有几个直角

  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关。在方格纸上画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学生独立完成。

  4、把下图中的长方形去掉一个角,还剩下几个直角?

  小组讨论

  四、回顾小结

  说一说,假如你是直角,你要交给大家什么知识,怎样介绍你自己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难点: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

  实物展示发,课件演示发,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几种图形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是重点引导长方形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1、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直观的观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孩子会从感知上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很有可能学生会说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条中有两条长边,有两条短边……)

  (2)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教师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很有可能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激发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小游戏验证。)预设: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找到验证的结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2、课件展示:总结。

  汇报后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课件。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清两条长边叫做对边,两条短边也叫做对边。在交流,展示验证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总结长方形的特征。

  (这时候演示课件,不仅肯定了开始的猜测,还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长方形的特征。让孩子总结长方形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孩子对知识在头脑中又加深巩固了一次)

  3、认识长和宽(1)出示长方形纸,师指说: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我们把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

  (2)师指另外两条边问:这条边叫什么?有几个长?几个宽?

  (3)让学生找出身边“长方形”同桌活动,指一指长、宽、对边。

  (三)、练*1、游戏一:我会“辨”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小结:不管怎么放,只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就是长方形;反过来只要是长方形,它的对边就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游戏二:量一量同桌合作:指出上一题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3、游戏三:画一画出示课件:学生帮助自己设计像框,并画在方格纸上长方形4、游戏四:拼一拼老师建议用不同的长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送给你的朋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5

  教材解读:

  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保持他们学*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求*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根据除法算式想出合适的口诀)。

  教学过程:

  一、读儿歌,导入新课

  1、教师课件出示儿歌“小矮人儿歌”

  小矮人儿歌

  1个小矮人1张床,7个小矮人(7)张床。

  1个小矮人2只耳,7个小矮人( )只耳。

  1个小矮人3双鞋,7个小矮人( )双鞋。

  1个小矮人4件衣,7个小矮人( )件衣。

  1个小矮人5条裤,7个小矮人( )条裤。

  1个小矮人6本书,7个小矮人( )本书。

  1个小矮人7支笔,7个小矮人( )支笔。

  教师读唱儿歌第一句(边拍手边读唱)。

  学生开火车形式边填边读唱。

  2、教师课件出示儿歌“螃蟹之歌”

  螃蟹之歌

  1只螃蟹8条腿,

  2只螃蟹(16)条腿;

  3只螃蟹( )条腿,

  ( )只螃蟹32条腿;

  ( )只螃蟹40条腿,

  6只螃蟹( )条腿;

  7只螃蟹( )条腿,

  ( )只螃蟹56条腿。

  学生齐唱“螃蟹之歌”。

  教师提问:小矮人儿歌和螃蟹之歌所用几的乘法口诀?

  学生回答:小矮人儿歌所用的是7的乘法口诀,螃蟹之歌所用的8的乘法口诀。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板题课题: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探究求商方法:

  1、教师谈话: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理由。

  师:同学们,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生:“六一”儿童节。

  师:瞧,二(1)班的同学为准备这个节日正忙着呢?(课件出示P48情境图)教师播放“庆祝六一”之歌。

  2、探究体验:

  师::请你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在干什么?

  生: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就让我们走*这几个小组,看他们准备得怎么样了!

  3、教学例1:课件出示:做彩旗

  (1)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课件出示)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均每行挂几面?)

  (3)读题,谁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独立解答)(引导学生列式并板书:56÷8=7

  (4)商7,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商是7)你为什么会想到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求它的商呢?引导得出:要知道56÷8等于几,就要想到几乘8等于56,所以可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求商。那八是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五十六呢?七呢?算式中缺了7,所以商就是七。

  小结:当你选择了正确的乘法口诀后,观察除法算式中缺几,那么商就是几。

  齐说算理。

  (5)如果挂成7行呢?该怎么计算?(指名解答)

  交流:56÷7=8

  你是怎样想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商是8)

  (6)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被除数相同,但除数和商的位置交换了。并且它们使用了同一句乘法口诀求商。)

  4、尝试练*: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三组小朋友完成的情况

  从第二组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小朋友做了49颗星星,分给了7个小组)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①*均每组做了几颗?)

  (2)从第三组中,你又能知道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第三组小朋友带来了28个汽球,每7个摆成一行)(②可以摆成几行)

  选择你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生练*)

  (4)交流汇报:你解决了几号问题?

  生:(49÷7=7)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再(男生齐说算理)

  生:(28÷7=4)怎么算的?再(女生齐说算理)

  归纳小结求商的方法:在计算除法时,可用什么方法求商?(“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你有信心能又快又对的求商了吗?

  三、实践应用

  1、算一算:

  48÷8想:()八四十八

  42÷7

  想:

  35÷7

  想:

  40÷8

  想:

  学生上练*本独立完成后订正。

  2、做一做:

  反馈:

  a、指名汇报答案,全班订正。

  b、观察每组式题,你有什么发现?(乘法里的积是除法算式的被除数;乘法里的两个因数,一个是除法里的商,另一个是除法里的除数。)

  c、小结发现:所以根据一个乘法算式,能求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商,除法和乘法关系密切,它是乘法的逆运算。

  其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也喜欢过六一呢,现在就有几只动物宝宝正积极准备呢,不过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请大家帮帮忙?行吗?

  3、“小鸟回家”的游戏

  师:瞧,小鸟正在练*回家的节目呢,你算对了,就能让小鸟高高兴兴地回家哟!

  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最后一题全班用手势选择后再订正。

  4、“小白兔采蘑菇”的游戏

  师:大家齐了协力让小鸟高高兴兴地回家,小白兔可急坏了:原来小白兔想采蘑菇过节,可是河太宽了,需要踩着树叶过河,可是树叶上有除法算式,算对了才能过,小白兔却没学过除法,你愿意帮他吗?(P50页第1题)

  让学生扮演小白兔说答案,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订正。

  5、“拔河比赛”的比赛。

  师:看到同学们如此厉害,让我们一起参加拔河比赛吧!

  四、全课总结:

  师:谈谈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6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1、ppt和相对应的图片

  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样数的。

  ⑵计算机演示: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到一千。(同学跟着计算机数)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计算机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①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②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142个小木块。

  ③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④(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豆子。有9个百,7个十,2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豆子。有9个百,5个十,4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豆子。有10个百,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8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6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豆子。有9个百,3个十,3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豆子。有9个百,1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豆子。有9个百,8个十,9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还差28个,我们拿了2个十,8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还差46个,我们拿了4个十,6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还差10个,我们拿了1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多了12个,拿走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还差12个,我们拿了1个十,2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还差5个,我们拿了5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还差67个,我们拿了6个十,7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还差90个,我们拿了9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还差11个,我们拿了1个十,1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7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学具:制作方向板的纸板。

  课时1

  教学过程

  切入举偶

  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熊现在站在哪里?(学校)

  那么,在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呢?

  大家真聪明,你能填出下面四个建筑物的准确方向吗?

  体育馆在学校的()面,商店在学校的()面。

  医院在学校的()面,邮局在学校的()面。

  对话*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初步了解大致方向。

  (1)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请仔细观察,在学校的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

  先自己找一找,再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这些建筑物又在学校的那个方向呢?请你仔细想一想。

  2.议一议。通过议一议及亲身体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1)说一说。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2)议一议。

  谁说得对?为什么?

  (3)教师。

  在学生议一议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明确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做一做。

  在做一做中,进一步明确八个方向。

  用你手中的学具制作方向板。

  学中做

  1.试一试。

  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那位同学。

  3.练一练。

  完成书中练一练。

  板书设计

  辨认方向

  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8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时安排:

  1、解决问题????4课时

  2、表内除法(一)????15课时

  3、图形与变换????3课时

  4、表内除法(二)????11课时

  5、万以内数的认识????10课时

  6、克与千克????2课时

  期中复*????4课时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8课时

  8、统计????2课时

  9、找规律????4课时

  总复*????6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9

一、课前调节

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二、讲授新课

1、圆片出角

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2、图形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3、各部分名称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4、画角

师:想知道巢老师是怎样画出这些角的吗?好的,小朋友们,要看仔细哦。先画。(顶点)再画?(对,两条直直的线)这是顶点,这就是边。你能学着老师的样画出一个角吗?拿出作业纸,试试看。

画完了吗?画完了就坐正。谁能将黑板上的这句话补充完整?问:角有()个顶点()条边。(板书这句话,多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5、辨角

过渡:今天,还有位小伙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是谁?(小蜗牛)它也画了一些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角画的对不对?

师:(课件出示)下列图形是角的在()里画笑脸,不是角的在()画哭脸。第一个……(重点讲述第二题)

师:第二个图形为什么给它哭脸?(因为它有一条线是弯的)第二个……有人说笑脸,有人说哭脸,怎么回事?觉得是笑脸的举手,你的意思是它就是角了,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同意吗?又有人觉得它不是角,说说你的理由。听清楚了吗?谁能把话说的清楚些?谁能再说一遍,让大家都能明白?(反复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是的,角有一个角和两条边,而且这条边必须是什么样的?直直的第三个……第四个……为什么是哭脸呢?第五个……等等,它不是有两条直直的边吗?怎么不是角呢?

师:你们的速度真快,老师必须送个你们个大拇指。

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注意看是不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要看这条边是不是直直的。

6、数角

过渡:为了感谢小朋友的帮忙,小蜗牛特地带来了礼物盒要送给大家,可是,它把密码忘了,盒子打不开了。你愿意帮它找回密码吗?小蜗牛说啊,只要你们能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就能找到密码了,有信心吗?拿出作业纸,自己完成第二题。

师:这个可不容易哦,我们要先判断它是不是角再来数一数,做完了还要记得再检查检查。重点讲述第一题。

师:第一个图形有几个角?1个,同意吗?你上来指一指。还有吗?还有呢,你来指一指,一共3个。有谁反对?请你说。你说的真清楚,你来指给大家看看,哪条不是直的?有几个角?正确答案只有1个。

总结:我们在找角的时候,也要记住了,角有尖尖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师:密码是什么?盒子打开了。

7、找出身边的角

过渡:小蜗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五角星,你喜欢吗?老师在这个面上找到了许多的角,你能找到吗?别着急,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下面仔细听,听巢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个角的。我找到的是这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它的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你学会了吗?你能像巢老师这样介绍你所找到的角吗?好的,你来介绍。说的真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角?你来介绍。声音真响亮啊。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能很快地找到图形中的角,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角,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们的课桌上和教室内哪些物体的面上藏着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同桌互相帮忙。小朋友,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请你上来指一指。(纠正学生指角方法)学生若指出课桌的面、铅笔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办法将它磨圆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额统计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还有谁和你一天过生日吗?你想知道那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2、实践操作

  这学期,我们学*了统计的知识,不仅知道了怎样收集数据,还学*了很多统计的方法,下面请你在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情况。

  (1)小组交流

  先收集同学们的生日数据,(同学们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由小组长收集交给老师,也可以组长举手统计……)

  再整理数据(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画其他符号统计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个月的表格贴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表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2)贴一贴

  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组长处取彩色小圆片,并贴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 整理数据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4)说一说

  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

  1、小熊文具店(书96页1题)

  2、汽车的快慢(书96页第2题),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喜欢的动物。(书96页第3题)能够准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下面是丁丁小组14名同学喜欢看的漫画书统计情况

  西游记熊出没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5人( )人

  (1)补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欢看( )的人最多,喜欢看( )的人最少

  (3)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买6本需要( )元。

  (4)买一本《西游记》要18元,买一本《喜洋洋和灰太狼》要9元,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丁丁带了40元去买这三本漫画书各一本,他的钱够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20份扩展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20份(扩展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几百几十的场景,比如:一本书一共有320页,会场中一共有920个人等,告诉学生几百几十的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几百几十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几百几十)

  二、操作探究,学*新知

  1、教学例题

  (1)直观认识

  出示4块方板。

  提问:这4块方板里有多少个小方块?400里面有几个百?(板:4个百)

  (出示5根木条)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方块?五十里面有几个十?(板:5个十)

  现在一共是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计数器表示。让学生都在计数器上拨珠,并指名演示。

  (3)写数、读数

  让学生对照计数器试着写数,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个位上为什么0?0可以不写吗?谁能把这个数读一读?

  2、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能一边拨珠子一边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九十数到四百三十吗?

  请把它们写下来。(要求学生相互给同学看)

  提问:数到三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那么数到六百九十呢?数到八百九十呢?

  不拨珠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要求学生数给同桌听)

  提问:数到九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追问:九百九十后面为什么时一千?

  三、组织练*,加深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独立看图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怎么想到13个十是13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填写,共同订正。

  提问:360和630各是怎么组成的?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指名读数,共同写数。要求学生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订正后提问:做过这两道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

  让学生独自填写得数或算式。

  做完第5题后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口算时可以利用几百几十的组成来思考,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思考。)

  5、做“想想做做”第7、8题。

  口算给同桌听。(每人一组)

  6、做“想想做做”第9题。

  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结:已经栽的棵数与还剩下的棵数相加,就是一共栽的棵数。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各数。

  2、通过探索、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地数数和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每组1000根左右的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一休的故事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播放一休的录像片)你心目中的一休是个什么样子的?

  生1:聪明的。

  生2:爱动脑筋的。

  生3:是个小和尚。

  师:今天,一休想出个数数的题来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做出一休的题目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把一休带给大家的小棒倒出来,猜一猜大约有多少根?

  生1:300多根。

  生2:800多根。

  生3:1000根。

  生4:20xx根。

  师:现在我们就动手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在数以前,组长要合理分工,想一想,怎么数才能做到以下几个要求:1、数的速度要快;2、数的数量要准确;3、数的结果能让别人很快就看出来,而不用再去数。小组商量好了,就动手数一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数小棒,组长合理分工,记录数的方法和数的最后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数的方法。

  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数的,我们先把20根捆成1小捆,然后数出5小捆捆成1大捆,正好是100根,就这样一捆一捆地摆好,最后数了数,一共有10大捆,正好是1000根。

  组2:我们小组是50根50根地数的,50根1捆,然后把2小捆捆到一起,正好是100根,我们数了数一共是10捆,所以就是1000根。

  组3:我们组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以前学过10根捆成一捆,所以我们是10根10根地分。然后把10小捆捆成1大捆,一共捆了10大捆,就是1000根。

  3、找出典型。

  师:10小捆捆成1大捆,从这组小棒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小组先商量,然后汇报。

  组1:我发现1大捆是由10小捆组成的。

  组2:我发现1大捆比1小捆多得多。

  组3:我发现10个十是100。

  师:这l大捆和这10大捆你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4、小结。

  跟同学们说的那样,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今天我们就来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今天一休还请来了他的三位好朋友,大师兄、二师兄和他的朋友小叶子,他们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数一千以内的数,都想出个题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你想先接受谁的挑战?(学生自由选择题目)

  一休:你能估计出这些画面上有多少个(本)吗?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小叶子:小叶子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闯关的游戏,小猫每闯过一关得100分,(演示小猫闯关的游戏)看完了小猫闯关的游戏,你知道小猫一共闯了几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共闯了10关;因为小猫每闯1关得100分,它得了1000分,就是10个一百,所以就是闯了10关。

  大师兄:大师兄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收苹果的游戏,(出示课件)现在小猫已经得了986分,小猫每收一个苹果加1分,请你仔细数一数,看小猫最后一共得了多少分?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从(1)(2)题中任选一个题目。

  (1)从592数到613;

  (2)数出897后面的。8个数;

  二师兄:xxxxx、xxxxx、800xxxxx、xxxxx

  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你们是怎么数的?

  组1:600、700、800、9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的。

  组2:798、799、800、801、802,我们1是一个一个地数的。

  组3:802、801、800、799、798,我们1也是一个一个地数的,但我们是倒着数的。

  师:通过这个题我们看出,数数的顺序不同、数数的规律不同,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四、全课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用具】课件、布袋、球、圆柱、三角尺、纸条、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角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想玩吗?这里有一个袋子,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让学生上前摸一摸,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学生分别摸出了球、圆柱、三角板。

  过渡:同学们我们桌上都有三角板,把它举起来。

  摸一摸它的角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扎手)

  提问:课桌上还有其他的学*用品上面也有角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第一位小朋友指导摸)

  刚才我们小朋友摸感觉尖尖的,(指着角的边说)那我们摸这个地方怎么样?直直的预设:我摸到尖尖的地方,而且直直的。

  小结:我们摸到的角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2.寻找生活中的角过渡:其实像这样的角在身边也有很多,*常你有发现生活中有哪些角吗?小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并请孩子欣赏生活中的角。)

  二、自主探索,初步认识角

  1.认识“角”的基本特征过渡: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物体表面“描”下来(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其中的三个角分别描画出来。

  思考:这么多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尖尖的。

  提问:在哪里?上来指一指生上台指,老师用红笔点出来。

  讲授:这个尖尖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追问:除了顶点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吗?生: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讲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几条边?(板书:边)

  生:两条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啊?——角,它向小朋友进行了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认识了角,我们来画角。

  提问:画角需要什么工具?指导:请跟随老师的手来看看画角的过程:先画顶点(板书:顶点),再用尺子从这个点开始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板书:边),最后画一个小弧线表示角。这样一个角就画好了。(示范)看清楚了吗?生叙述画角的过程,再尝试画角。

  教室巡视,投影学生的作品。

  反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板书:

  边边顶点学生回忆怎样画角,相机小结: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3.辨角现在你们都认识角了吗?这里有一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请您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4.寻找图形中的角小朋友已经会辨角了,你们真棒呀!那如果角藏在图形中,你们能找到吗?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图形中的角,钟面上的角你能找到吗?提问:(出示钟表,转动表针,两针联动)仔细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现:两针离开的越来越远了,角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小结:角有大有小。(板书:角有大小)

  2.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游戏一:火眼金睛,找准角。

  活动要求:

  出示一个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同桌讨论、想一想:桌上的哪个角是从图形中剪下来的。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证明?教师巡视。

  指定两名同学拿着角上来。

  设疑:现在这些小组有答案了,你们认为谁的角是上面缺失的角?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一起来验证,怎么验证?生提出比较一下,引导孩子尝试重叠法。

  师补充讲解重叠的过程(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那么就是一样的),并确定两个同学的角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的同一个角上剪下来的,并指出两个角的大小是相等的。

  提问: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剪下来的角,大小相等,但是有什么不同?发现:边的长短不同;

  指导:是的,老师剪的时候,有的边剪得长,有的边剪的短,但是却不影响角的大小。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生再尝试说一说。

  3.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二:心灵手巧,制作角。

  活动材料:

  纸条两根,同桌合作。

  小组开始制作角,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设疑:想一想,怎么把角变大一点呢?变小呢?发现:看来这个想要大就要把两条边张开得大,想要小就要把两条边张开的小。

  小结:那么,我们可以说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观看角的大小变化的动画。

  4.出示活动角。

  指导:观察老师手中的角,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大,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小,角就(越小)。(教师将两条边延长)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

  小结: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总结升华通过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角,你对角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小结:为了更好的记住这节课的知识,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五、拓展提高,生活应用。

  1.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小学生儿童保护视力纠正器及护眼阅读看书架。调整阅读看书的角度,便于小朋友阅读,纠正了坐姿,有效预防*视。

  2.拓展提高一共有()个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角有大有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小组合作学*。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六九( )

  ()八五十六 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6=( )

  30÷5=( ) 24÷6=( )

  18÷6=( ) 8÷2=( )

  3÷1=( ) 12÷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均每行几面?”“*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B、7×9C、36÷9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中将会继续学*。

  3、巩固练*

  (1)练*: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67人,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惯上,听课*惯、作业*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一)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建立学好数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

  │ │ 单元结束时 │ 期末 │

  │ ├─────┬──────——┼──────┬──────——┤

  │ │*均错误率│ 速度 │*均错误率 │ 速度 │

  ├────┼─────┼──────——┼──────┼──────——┤

  │ │ │绝大多数达到 ││绝大多数达到 │

  │表内除法│ 6%│ │ 4%以内 │ │

  │ │ │每分钟做8题 ││每分钟做10题│

  └────┴─────┴──────——┴──────┴──────——┘

  (二)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3、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四: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两个途径上: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五: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解决问题5

  2—5表内除法(一)16

  6—7图形与变换6

  7—8表内除法(二)6

  8—9万以内数的认识7

  11克和千克3

  11—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3

  15统计4

  16找规律4

  17—18复*8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一的第4题,选取了*国家足球队参加20xx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7= 6+24=

  27-9= 14+6=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一第7页第4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各数。

  2、通过探索、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地数数和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每组1000根左右的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一休的故事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播放一休的录像片)你心目中的一休是个什么样子的?

  生1:聪明的。

  生2:爱动脑筋的。

  生3:是个小和尚。

  师:今天,一休想出个数数的题来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做出一休的题目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把一休带给大家的小棒倒出来,猜一猜大约有多少根?

  生1:300多根。

  生2:800多根。

  生3:1000根。

  生4:20xx根。

  师:现在我们就动手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在数以前,组长要合理分工,想一想,怎么数才能做到以下几个要求:1、数的速度要快;2、数的数量要准确;3、数的结果能让别人很快就看出来,而不用再去数。小组商量好了,就动手数一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数小棒,组长合理分工,记录数的方法和数的最后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数的方法。

  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数的,我们先把20根捆成1小捆,然后数出5小捆捆成1大捆,正好是100根,就这样一捆一捆地摆好,最后数了数,一共有10大捆,正好是1000根。

  组2:我们小组是50根50根地数的,50根1捆,然后把2小捆捆到一起,正好是100根,我们数了数一共是10捆,所以就是1000根。

  组3:我们组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以前学过10根捆成一捆,所以我们是10根10根地分。然后把10小捆捆成1大捆,一共捆了10大捆,就是1000根。

  3、找出典型。

  师:10小捆捆成1大捆,从这组小棒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小组先商量,然后汇报。

  组1:我发现1大捆是由10小捆组成的。

  组2:我发现1大捆比1小捆多得多。

  组3:我发现10个十是100。

  师:这l大捆和这10大捆你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4、小结。

  跟同学们说的那样,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今天我们就来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今天一休还请来了他的三位好朋友,大师兄、二师兄和他的朋友小叶子,他们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数一千以内的数,都想出个题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你想先接受谁的挑战?(学生自由选择题目)

  一休:你能估计出这些画面上有多少个(本)吗?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小叶子:小叶子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闯关的游戏,小猫每闯过一关得100分,(演示小猫闯关的游戏)看完了小猫闯关的游戏,你知道小猫一共闯了几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共闯了10关;因为小猫每闯1关得100分,它得了1000分,就是10个一百,所以就是闯了10关。

  大师兄:大师兄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收苹果的游戏,(出示课件)现在小猫已经得了986分,小猫每收一个苹果加1分,请你仔细数一数,看小猫最后一共得了多少分?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从(1)(2)题中任选一个题目。

  (1)从592数到613;

  (2)数出897后面的。8个数;

  二师兄:xxxxx、xxxxx、800xxxxx、xxxxx

  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你们是怎么数的?

  组1:600、700、800、9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的。

  组2:798、799、800、801、802,我们1是一个一个地数的。

  组3:802、801、800、799、798,我们1也是一个一个地数的,但我们是倒着数的。

  师:通过这个题我们看出,数数的顺序不同、数数的规律不同,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四、全课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旧知,为学*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单,根据学*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单,根据学*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单上*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

  2、出示课题:小练*(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

  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午餐费:?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

  (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

  (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 )张( )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

  (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

  (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

  (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

  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

  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

  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

  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0.1与1之间的进率是10。

  2.使学生理解1.1只能是1+0.1,也即1+ 1/10。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再一次加深对0.1、0.01、0.001之间的进率认识,加强学生十进制的观念。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

  1.用小数表示数射线中的分数(p18/2)

  我们已经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开门见山地讲授知识。]

  中心阶段:

  利用导入阶段的数射线。

  (一)出示p18图1:提出疑问

  学生讨论汇总

  10个0.1是——“零点拾”

  10个0.1是1

  请学生说说各自的理由。

  0.1就是1/10,10个1/10就是10/10,也就是“1”

  出示p18图2,引导学生理解。

  出示,提出下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汇总

  11个0.1就是10个0.1再加上1个0.1,就是1.1。

  (三)出示p18图3,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生看图,同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练*阶段

  1.P18试一试

  [在练*中,巩固知识点,帮助学*困难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哪些内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20份(扩展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复*引入课题: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方位词语,谁来说说是哪几个词?

  学生说一说。

  2、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辨认这些方向的呢?

  学生做一做。

  3、在地图上我们又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呢?

  教师课件展示四个方向,学生看一看。

  4、今天我们继续学*“辨认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引语:同学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准备带大家到笑笑的学校去参观。

  教师课件展示学校及周围建筑物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最后老师要请同学们向全班汇报。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将汇报到的建筑物贴片贴在黑板上。

  4、怎样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将另外的四个方向统一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5、请同学们用描述方向的八个词来说一说笑笑学校四周的建筑物。

  教师课件展示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制作方向板:

  1、教师展示方向板,学生观看。

  2、教师指导方向板的制作方法: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最后把纸摊开后再对角对折。在出现的八条折痕上标出八个方向。

  3、同学交流谁的方向板做得好,谁的需要改进。

  四、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五、实践综合应用:

  1、教师课件展示*地图,学生观察。

  2、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吉林、上海、四川和自己的家乡。

  3、完成书上第23页的第1题。

  4、学生看书第23页第2题,说一说图中建筑物的'方向。

  5、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做游戏:说一说小乌龟的周围的数字各在小乌龟的什么方向。

  6、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六、全课小结:

  1、除了今天在课堂上学*的关于方向的例子,你们在生活中还了解到哪些和方向有关的知识或者例子吗?

  2、说说你在今天的课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哪些地方表现最棒?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七、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知识和自己每天放学回家所走的路线,设计出自己的回家路线图。

  教学反思:

  1、我以“参观笑笑的学校”为引子,以解决“笑笑学校的四周有哪些建筑”为导线,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

  2、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

  3、为了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提升、建模,抽象出数学的规律、方法,我在体验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制作方向板的练*。

  4、在“说说你的周围什么方向上有哪些同学”的过程中,我请相邻的的同学说方向,从而让学生感知方向的相对性,知道以不同的事物为中心,同一事物会处在不同的方向上。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还记得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顶点,边,边。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二、合作探索,学*新知

  1、认识直角

  课件出示:**、椅子、单杠,找出以上实物*同具有的角。

  师:之前我们去了小精灵的操场认识了角,现在老师又从小精灵的操场上请来了一些朋友,你看看,这些图形里有角吗?

  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师: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呢?

  师:老师今天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数学当中的新朋友了,我们叫这种两条边都是直直的角为直角,今天我们的学*任务就是来认识直角,判断直角并且会画一个直角。

  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板,不同方向的直角,都是直角。

  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直角”。

  学生试着指出“直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师:下面哪些角是直角呢?

  生:不好判断。

  师:那我们先排除几个肯定不是直角的角。

  师:这两个角很明显不是直角可以直接判断。

  师:那剩下的两个角我们如何判断他是不是直角呢?给你一个小提示,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

  生:三角板。

  师:三角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那怎么帮助我们呢?

  师:老师把第二个角带到了黑板上,请同学想想如何用三角板进行判断。

  师:先将顶点对齐,再对齐其中一条边,看另一条边是否对齐。

  师:那我们现在一起看看这两个角到底是不是直角。

  3、现在用你手中的三角尺,判断一下你的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我这里有一张纸,大家想一想,用这张纸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直角?

  成果展示。

  小结: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师:你有没有验证一下,你折的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呢?

  5、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还在哪里找到直角了?

  出示幻灯片,欣赏直角。

  6、画直角

  师: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

  生: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从顶点出发的边。

  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学生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教师巡视。

  三、巩固练*

  1、第一关、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

  指名学生回顾判断方法,学生独立完成。

  2、第二关。数一数有几个直角

  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关。在方格纸上画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学生独立完成。

  4、把下图中的长方形去掉一个角,还剩下几个直角?

  小组讨论

  四、回顾小结

  说一说,假如你是直角,你要交给大家什么知识,怎样介绍你自己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小组合作学*。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六九( )

  ()八五十六 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6=( )

  30÷5=( ) 24÷6=( )

  18÷6=( ) 8÷2=( )

  3÷1=( ) 12÷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均每行几面?”“*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B、7×9C、36÷9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中将会继续学*。

  3、巩固练*

  (1)练*: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用具】课件、布袋、球、圆柱、三角尺、纸条、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角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想玩吗?这里有一个袋子,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让学生上前摸一摸,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学生分别摸出了球、圆柱、三角板。

  过渡:同学们我们桌上都有三角板,把它举起来。

  摸一摸它的角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扎手)

  提问:课桌上还有其他的学*用品上面也有角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第一位小朋友指导摸)

  刚才我们小朋友摸感觉尖尖的,(指着角的边说)那我们摸这个地方怎么样?直直的预设:我摸到尖尖的地方,而且直直的。

  小结:我们摸到的角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2、寻找生活中的角过渡:其实像这样的角在身边也有很多,*常你有发现生活中有哪些角吗?小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并请孩子欣赏生活中的角。)

  二、自主探索,初步认识角

  1.认识“角”的基本特征过渡: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物体表面“描”下来(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其中的三个角分别描画出来。

  思考:这么多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尖尖的。

  提问:在哪里?上来指一指生上台指,老师用红笔点出来。

  讲授:这个尖尖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追问:除了顶点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吗?生: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讲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几条边?(板书:边)

  生:两条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啊?——角,它向小朋友进行了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认识了角,我们来画角。

  提问:画角需要什么工具?指导:请跟随老师的手来看看画角的过程:先画顶点(板书:顶点),再用尺子从这个点开始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板书:边),最后画一个小弧线表示角。这样一个角就画好了。(示范)看清楚了吗?生叙述画角的过程,再尝试画角。

  教室巡视,投影学生的作品。

  反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板书:

  边边顶点学生回忆怎样画角,相机小结: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3、辨角现在你们都认识角了吗?这里有一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请您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4、寻找图形中的角小朋友已经会辨角了,你们真棒呀!那如果角藏在图形中,你们能找到吗?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图形中的角,钟面上的角你能找到吗?提问:(出示钟表,转动表针,两针联动)仔细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现:两针离开的越来越远了,角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小结:角有大有小。(板书:角有大小)

  2、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游戏一:火眼金睛,找准角。

  活动要求:

  出示一个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同桌讨论、想一想:桌上的哪个角是从图形中剪下来的。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证明?教师巡视。

  指定两名同学拿着角上来。

  设疑:现在这些小组有答案了,你们认为谁的角是上面缺失的角?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一起来验证,怎么验证?生提出比较一下,引导孩子尝试重叠法。

  师补充讲解重叠的过程(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那么就是一样的),并确定两个同学的角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的同一个角上剪下来的,并指出两个角的大小是相等的。

  提问: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剪下来的角,大小相等,但是有什么不同?发现:边的长短不同;

  指导:是的,老师剪的时候,有的边剪得长,有的边剪的短,但是却不影响角的大小。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生再尝试说一说。

  3、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二:心灵手巧,制作角。

  活动材料:

  纸条两根,同桌合作。

  小组开始制作角,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设疑:想一想,怎么把角变大一点呢?变小呢?发现:看来这个想要大就要把两条边张开得大,想要小就要把两条边张开的小。

  小结:那么,我们可以说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观看角的大小变化的动画。

  4、出示活动角。

  指导:观察老师手中的角,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大,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小,角就(越小)。(教师将两条边延长)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

  小结: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总结升华通过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角,你对角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小结:为了更好的记住这节课的知识,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五、拓展提高,生活应用。

  1、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小学生儿童保护视力纠正器及护眼阅读看书架。调整阅读看书的角度,便于小朋友阅读,纠正了坐姿,有效预防*视。

  2、拓展提高一共有()个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角有大有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时安排:

  1、解决问题????4课时

  2、表内除法(一)????15课时

  3、图形与变换????3课时

  4、表内除法(二)????11课时

  5、万以内数的认识????10课时

  6、克与千克????2课时

  期中复*????4课时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8课时

  8、统计????2课时

  9、找规律????4课时

  总复*????6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难点: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

  实物展示发,课件演示发,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几种图形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是重点引导长方形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1、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直观的观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孩子会从感知上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很有可能学生会说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条中有两条长边,有两条短边……)

  (2)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教师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很有可能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激发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小游戏验证。)预设: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找到验证的结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2、课件展示:总结。

  汇报后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课件。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清两条长边叫做对边,两条短边也叫做对边。在交流,展示验证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总结长方形的特征。

  (这时候演示课件,不仅肯定了开始的猜测,还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长方形的特征。让孩子总结长方形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孩子对知识在头脑中又加深巩固了一次)

  3、认识长和宽(1)出示长方形纸,师指说: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我们把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

  (2)师指另外两条边问:这条边叫什么?有几个长?几个宽?

  (3)让学生找出身边“长方形”同桌活动,指一指长、宽、对边。

  (三)、练*1、游戏一:我会“辨”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小结:不管怎么放,只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就是长方形;反过来只要是长方形,它的对边就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游戏二:量一量同桌合作:指出上一题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3、游戏三:画一画出示课件:学生帮助自己设计像框,并画在方格纸上长方形4、游戏四:拼一拼老师建议用不同的长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送给你的朋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20份(扩展3)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实践练*,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旧知。

  1、复*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能力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内容

  第19~20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小朋友游戏图),写有解决问题的课题题目。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

  学具:每组1块小黑板,1枝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学*新知

  1.教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客人,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出示课件:学生活动图)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说: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有的在准备踢足球,有的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3.教师: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呢!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会自信地说:能。)

  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根据活动中已告诉的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

  4.小组合作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5.小组汇报学*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拉*画面并出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生1:丢手绢的活动中,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我们来看踢足球的活动,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要来几人?

  生3:我们来看捉迷藏的活动,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人,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藏起来几人?

  6.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能。)

  教师: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

  (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说给大家听。

  7.小组汇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形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捉迷藏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3-6=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藏起来几人,必须从参加捉迷藏的13人中去掉找人的6个人,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3、6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3代表玩捉迷藏的总人数,6代表找人的6个人,7代表藏起来的人数。

  b.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踢足球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6-9=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c.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丢手绢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8+6=14

  学生1:你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玩丢手绢的一共有多少个人,必须把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合起来,就是总人数,所以用加法。

  学生3:算式中的8、6和14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8代表要女同学的人数,6代表男同学的人数,14代表参加丢手绢游戏的总人数。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小组进行评价,能够说明白的小组可以得到合作星。

  [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通过课件,创设动态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学*新知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学*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想来我们班作客,都等急了,让我们再把小动物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都有哪些小动物呀?(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可以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还有几条小鱼?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4.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纸自己完成。

  5.集体订正,同学互评。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的教室里就藏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吗?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1.观察小旗。

  2.观察其中两个组的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

  小结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况说一说。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课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评析: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了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能力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内容

  第19~20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小朋友游戏图),写有解决问题的课题题目。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

  学具:每组1块小黑板,1枝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学*新知

  1.教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客人,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出示课件:学生活动图)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说: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有的在准备踢足球,有的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3.教师: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呢!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会自信地说:能。)

  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根据活动中已告诉的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

  4.小组合作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5.小组汇报学*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拉*画面并出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生1:丢手绢的活动中,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我们来看踢足球的'活动,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要来几人?

  生3:我们来看捉迷藏的活动,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人,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藏起来几人?

  6.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能。)

  教师: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

  (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说给大家听。

  7.小组汇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形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捉迷藏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3-6=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藏起来几人,必须从参加捉迷藏的13人中去掉找人的6个人,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3、6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3代表玩捉迷藏的总人数,6代表找人的6个人,7代表藏起来的人数。

  b.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踢足球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6-9=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c.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丢手绢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8+6=14

  学生1:你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玩丢手绢的一共有多少个人,必须把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合起来,就是总人数,所以用加法。

  学生3:算式中的8、6和14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8代表要女同学的人数,6代表男同学的人数,14代表参加丢手绢游戏的总人数。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小组进行评价,能够说明白的小组可以得到合作星。

  [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通过课件,创设动态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学*新知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学*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想来我们班作客,都等急了,让我们再把小动物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都有哪些小动物呀?(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可以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还有几条小鱼?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4.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纸自己完成。

  5.集体订正,同学互评。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的教室里就藏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吗?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1.观察小旗。

  2.观察其中两个组的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

  小结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况说一说。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课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评析: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了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定位的。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导入

  1.复*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三、质疑再探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 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教材第70页练*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十一第4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十一第4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图形和变换,巩固*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对称图形

  山东省济南市经八路小学李静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字母a√ 1 ×

  梳子×五角星√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正方形(4条)

  3.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9

  对称图形

  山东省济南市经八路小学李静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字母a√ 1 ×

  梳子×五角星√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正方形(4条)

  3.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5、66页。

  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三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判断三种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卡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角。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

  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符号。

  (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

  2、判断直角

  方法一:直观判断直角。

  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认。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一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找一找直角。

  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角?说一说。

  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4、用活动角摆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6、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将这三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

  三、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断锐角。

  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

  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断直角。

  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

  (3)判断钝角。

  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四、动手操作。

  1、用纸折出三种角。

  2、画三种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五、总结思考。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课本第66页第1、2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经过。

  2.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三、深入探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

  4.用覆盖式投影片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

  五、书写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均每行挂7面。 答:*均每行挂8面。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5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6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图形和变换,巩固*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8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均每行挂7面。 答:*均每行挂8面。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9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

  一、课前调节

  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二、讲授新课

  1、圆片出角

  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2、图形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3、各部分名称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4、画角

  师:想知道巢老师是怎样画出这些角的吗?好的,小朋友们,要看仔细哦。先画。(顶点)再画?(对,两条直直的线)这是顶点,这就是边。你能学着老师的样画出一个角吗?拿出作业纸,试试看。

  画完了吗?画完了就坐正。谁能将黑板上的这句话补充完整?问:角有()个顶点()条边。(板书这句话,多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5、辨角

  过渡:今天,还有位小伙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是谁?(小蜗牛)它也画了一些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角画的对不对?

  师:(课件出示)下列图形是角的在()里画笑脸,不是角的在()画哭脸。第一个……(重点讲述第二题)

  师:第二个图形为什么给它哭脸?(因为它有一条线是弯的)第二个……有人说笑脸,有人说哭脸,怎么回事?觉得是笑脸的举手,你的意思是它就是角了,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同意吗?又有人觉得它不是角,说说你的理由。听清楚了吗?谁能把话说的清楚些?谁能再说一遍,让大家都能明白?(反复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是的,角有一个角和两条边,而且这条边必须是什么样的?直直的第三个……第四个……为什么是哭脸呢?第五个……等等,它不是有两条直直的'边吗?怎么不是角呢?

  师:你们的速度真快,老师必须送个你们个大拇指。

  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注意看是不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要看这条边是不是直直的。

  6、数角

  过渡:为了感谢小朋友的帮忙,小蜗牛特地带来了礼物盒要送给大家,可是,它把密码忘了,盒子打不开了。你愿意帮它找回密码吗?小蜗牛说啊,只要你们能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就能找到密码了,有信心吗?拿出作业纸,自己完成第二题。

  师:这个可不容易哦,我们要先判断它是不是角再来数一数,做完了还要记得再检查检查。重点讲述第一题。

  师:第一个图形有几个角?1个,同意吗?你上来指一指。还有吗?还有呢,你来指一指,一共3个。有谁反对?请你说。你说的真清楚,你来指给大家看看,哪条不是直的?有几个角?正确答案只有1个。

  总结:我们在找角的时候,也要记住了,角有尖尖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师:密码是什么?盒子打开了。

  7、找出身边的角

  过渡:小蜗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五角星,你喜欢吗?老师在这个面上找到了许多的角,你能找到吗?别着急,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下面仔细听,听巢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个角的。我找到的是这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它的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你学会了吗?你能像巢老师这样介绍你所找到的角吗?好的,你来介绍。说的真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角?你来介绍。声音真响亮啊。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能很快地找到图形中的角,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角,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们的课桌上和教室内哪些物体的面上藏着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同桌互相帮忙。小朋友,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请你上来指一指。(纠正学生指角方法)学生若指出课桌的面、铅笔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办法将它磨圆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20份(扩展4)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几百几十的场景,比如:一本书一共有320页,会场中一共有920个人等,告诉学生几百几十的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几百几十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几百几十)

  二、操作探究,学*新知

  1、教学例题

  (1)直观认识

  出示4块方板。

  提问:这4块方板里有多少个小方块?400里面有几个百?(板:4个百)

  (出示5根木条)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方块?五十里面有几个十?(板:5个十)

  现在一共是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计数器表示。让学生都在计数器上拨珠,并指名演示。

  (3)写数、读数

  让学生对照计数器试着写数,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个位上为什么0?0可以不写吗?谁能把这个数读一读?

  2、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能一边拨珠子一边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九十数到四百三十吗?

  请把它们写下来。(要求学生相互给同学看)

  提问:数到三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那么数到六百九十呢?数到八百九十呢?

  不拨珠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要求学生数给同桌听)

  提问:数到九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追问:九百九十后面为什么时一千?

  三、组织练*,加深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独立看图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怎么想到13个十是13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填写,共同订正。

  提问:360和630各是怎么组成的?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指名读数,共同写数。要求学生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订正后提问:做过这两道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

  让学生独自填写得数或算式。

  做完第5题后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口算时可以利用几百几十的组成来思考,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思考。)

  5、做“想想做做”第7、8题。

  口算给同桌听。(每人一组)

  6、做“想想做做”第9题。

  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结:已经栽的棵数与还剩下的棵数相加,就是一共栽的棵数。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各数。

  2、通过探索、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地数数和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每组1000根左右的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一休的故事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播放一休的录像片)你心目中的一休是个什么样子的?

  生1:聪明的。

  生2:爱动脑筋的。

  生3:是个小和尚。

  师:今天,一休想出个数数的题来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做出一休的题目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把一休带给大家的小棒倒出来,猜一猜大约有多少根?

  生1:300多根。

  生2:800多根。

  生3:1000根。

  生4:20xx根。

  师:现在我们就动手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在数以前,组长要合理分工,想一想,怎么数才能做到以下几个要求:1、数的速度要快;2、数的数量要准确;3、数的结果能让别人很快就看出来,而不用再去数。小组商量好了,就动手数一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数小棒,组长合理分工,记录数的方法和数的最后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数的方法。

  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数的,我们先把20根捆成1小捆,然后数出5小捆捆成1大捆,正好是100根,就这样一捆一捆地摆好,最后数了数,一共有10大捆,正好是1000根。

  组2:我们小组是50根50根地数的,50根1捆,然后把2小捆捆到一起,正好是100根,我们数了数一共是10捆,所以就是1000根。

  组3:我们组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以前学过10根捆成一捆,所以我们是10根10根地分。然后把10小捆捆成1大捆,一共捆了10大捆,就是1000根。

  3、找出典型。

  师:10小捆捆成1大捆,从这组小棒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小组先商量,然后汇报。

  组1:我发现1大捆是由10小捆组成的。

  组2:我发现1大捆比1小捆多得多。

  组3:我发现10个十是100。

  师:这l大捆和这10大捆你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4、小结。

  跟同学们说的那样,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今天我们就来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今天一休还请来了他的三位好朋友,大师兄、二师兄和他的朋友小叶子,他们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数一千以内的数,都想出个题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你想先接受谁的挑战?(学生自由选择题目)

  一休:你能估计出这些画面上有多少个(本)吗?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小叶子:小叶子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闯关的游戏,小猫每闯过一关得100分,(演示小猫闯关的游戏)看完了小猫闯关的游戏,你知道小猫一共闯了几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共闯了10关;因为小猫每闯1关得100分,它得了1000分,就是10个一百,所以就是闯了10关。

  大师兄:大师兄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收苹果的游戏,(出示课件)现在小猫已经得了986分,小猫每收一个苹果加1分,请你仔细数一数,看小猫最后一共得了多少分?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从(1)(2)题中任选一个题目。

  (1)从592数到613;

  (2)数出897后面的。8个数;

  二师兄:xxxxx、xxxxx、800xxxxx、xxxxx

  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你们是怎么数的?

  组1:600、700、800、9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的。

  组2:798、799、800、801、802,我们1是一个一个地数的。

  组3:802、801、800、799、798,我们1也是一个一个地数的,但我们是倒着数的。

  师:通过这个题我们看出,数数的顺序不同、数数的规律不同,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四、全课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用具】课件、布袋、球、圆柱、三角尺、纸条、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角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想玩吗?这里有一个袋子,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让学生上前摸一摸,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学生分别摸出了球、圆柱、三角板。

  过渡:同学们我们桌上都有三角板,把它举起来。

  摸一摸它的角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扎手)

  提问:课桌上还有其他的学*用品上面也有角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第一位小朋友指导摸)

  刚才我们小朋友摸感觉尖尖的,(指着角的边说)那我们摸这个地方怎么样?直直的预设:我摸到尖尖的地方,而且直直的。

  小结:我们摸到的角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2.寻找生活中的角过渡:其实像这样的角在身边也有很多,*常你有发现生活中有哪些角吗?小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并请孩子欣赏生活中的角。)

  二、自主探索,初步认识角

  1.认识“角”的基本特征过渡: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物体表面“描”下来(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其中的三个角分别描画出来。

  思考:这么多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尖尖的。

  提问:在哪里?上来指一指生上台指,老师用红笔点出来。

  讲授:这个尖尖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追问:除了顶点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吗?生: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讲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几条边?(板书:边)

  生:两条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啊?——角,它向小朋友进行了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认识了角,我们来画角。

  提问:画角需要什么工具?指导:请跟随老师的手来看看画角的过程:先画顶点(板书:顶点),再用尺子从这个点开始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板书:边),最后画一个小弧线表示角。这样一个角就画好了。(示范)看清楚了吗?生叙述画角的过程,再尝试画角。

  教室巡视,投影学生的作品。

  反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板书:

  边边顶点学生回忆怎样画角,相机小结: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3.辨角现在你们都认识角了吗?这里有一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请您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4.寻找图形中的角小朋友已经会辨角了,你们真棒呀!那如果角藏在图形中,你们能找到吗?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图形中的角,钟面上的角你能找到吗?提问:(出示钟表,转动表针,两针联动)仔细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现:两针离开的越来越远了,角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小结:角有大有小。(板书:角有大小)

  2.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游戏一:火眼金睛,找准角。

  活动要求:

  出示一个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同桌讨论、想一想:桌上的哪个角是从图形中剪下来的。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证明?教师巡视。

  指定两名同学拿着角上来。

  设疑:现在这些小组有答案了,你们认为谁的角是上面缺失的角?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一起来验证,怎么验证?生提出比较一下,引导孩子尝试重叠法。

  师补充讲解重叠的过程(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那么就是一样的),并确定两个同学的角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的同一个角上剪下来的,并指出两个角的大小是相等的。

  提问: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剪下来的角,大小相等,但是有什么不同?发现:边的长短不同;

  指导:是的,老师剪的时候,有的边剪得长,有的边剪的短,但是却不影响角的大小。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生再尝试说一说。

  3.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二:心灵手巧,制作角。

  活动材料:

  纸条两根,同桌合作。

  小组开始制作角,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设疑:想一想,怎么把角变大一点呢?变小呢?发现:看来这个想要大就要把两条边张开得大,想要小就要把两条边张开的小。

  小结:那么,我们可以说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观看角的大小变化的动画。

  4.出示活动角。

  指导:观察老师手中的角,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大,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小,角就(越小)。(教师将两条边延长)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

  小结: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总结升华通过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角,你对角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小结:为了更好的记住这节课的知识,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五、拓展提高,生活应用。

  1.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小学生儿童保护视力纠正器及护眼阅读看书架。调整阅读看书的角度,便于小朋友阅读,纠正了坐姿,有效预防*视。

  2.拓展提高一共有()个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角有大有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小组合作学*。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六九( )

  ()八五十六 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6=( )

  30÷5=( ) 24÷6=( )

  18÷6=( ) 8÷2=( )

  3÷1=( ) 12÷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均每行几面?”“*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B、7×9C、36÷9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中将会继续学*。

  3、巩固练*

  (1)练*: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67人,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惯上,听课*惯、作业*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一)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建立学好数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

  │ │ 单元结束时 │ 期末 │

  │ ├─────┬──────——┼──────┬──────——┤

  │ │*均错误率│ 速度 │*均错误率 │ 速度 │

  ├────┼─────┼──────——┼──────┼──────——┤

  │ │ │绝大多数达到 ││绝大多数达到 │

  │表内除法│ 6%│ │ 4%以内 │ │

  │ │ │每分钟做8题 ││每分钟做10题│

  └────┴─────┴──────——┴──────┴──────——┘

  (二)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3、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四: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两个途径上: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五: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解决问题5

  2—5表内除法(一)16

  6—7图形与变换6

  7—8表内除法(二)6

  8—9万以内数的认识7

  11克和千克3

  11—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3

  15统计4

  16找规律4

  17—18复*8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一的第4题,选取了*国家足球队参加20xx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7= 6+24=

  27-9= 14+6=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一第7页第4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各数。

  2、通过探索、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地数数和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每组1000根左右的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一休的故事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播放一休的录像片)你心目中的一休是个什么样子的?

  生1:聪明的。

  生2:爱动脑筋的。

  生3:是个小和尚。

  师:今天,一休想出个数数的题来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做出一休的题目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把一休带给大家的小棒倒出来,猜一猜大约有多少根?

  生1:300多根。

  生2:800多根。

  生3:1000根。

  生4:20xx根。

  师:现在我们就动手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在数以前,组长要合理分工,想一想,怎么数才能做到以下几个要求:1、数的速度要快;2、数的数量要准确;3、数的结果能让别人很快就看出来,而不用再去数。小组商量好了,就动手数一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数小棒,组长合理分工,记录数的方法和数的最后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数的方法。

  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数的,我们先把20根捆成1小捆,然后数出5小捆捆成1大捆,正好是100根,就这样一捆一捆地摆好,最后数了数,一共有10大捆,正好是1000根。

  组2:我们小组是50根50根地数的,50根1捆,然后把2小捆捆到一起,正好是100根,我们数了数一共是10捆,所以就是1000根。

  组3:我们组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以前学过10根捆成一捆,所以我们是10根10根地分。然后把10小捆捆成1大捆,一共捆了10大捆,就是1000根。

  3、找出典型。

  师:10小捆捆成1大捆,从这组小棒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小组先商量,然后汇报。

  组1:我发现1大捆是由10小捆组成的。

  组2:我发现1大捆比1小捆多得多。

  组3:我发现10个十是100。

  师:这l大捆和这10大捆你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4、小结。

  跟同学们说的那样,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今天我们就来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今天一休还请来了他的三位好朋友,大师兄、二师兄和他的朋友小叶子,他们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数一千以内的数,都想出个题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你想先接受谁的挑战?(学生自由选择题目)

  一休:你能估计出这些画面上有多少个(本)吗?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小叶子:小叶子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闯关的游戏,小猫每闯过一关得100分,(演示小猫闯关的游戏)看完了小猫闯关的游戏,你知道小猫一共闯了几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共闯了10关;因为小猫每闯1关得100分,它得了1000分,就是10个一百,所以就是闯了10关。

  大师兄:大师兄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收苹果的游戏,(出示课件)现在小猫已经得了986分,小猫每收一个苹果加1分,请你仔细数一数,看小猫最后一共得了多少分?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从(1)(2)题中任选一个题目。

  (1)从592数到613;

  (2)数出897后面的。8个数;

  二师兄:xxxxx、xxxxx、800xxxxx、xxxxx

  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你们是怎么数的?

  组1:600、700、800、9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的。

  组2:798、799、800、801、802,我们1是一个一个地数的。

  组3:802、801、800、799、798,我们1也是一个一个地数的,但我们是倒着数的。

  师:通过这个题我们看出,数数的顺序不同、数数的规律不同,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四、全课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旧知,为学*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单,根据学*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单,根据学*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单上*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教学目标:

  1、初步学*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

  2、出示课题:小练*(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

  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20份(扩展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和“倍”有关的具体问题,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教学重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12÷3=4 (*均分,12是3的4倍)

  二、看图。新课

  1、第一排摆:4个圆片

  第二排摆:8个圆片

  问:第二排圆片的个数是第一排圆片的个数的几倍?怎么解答?为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第一排摆:2个圆片

  第二排摆: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

  问:第二排摆( )个。

  谁是一倍数?(第一排的圆片数)第二排的圆片数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是什么意思?

  3个2 。求3个2 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3、比一比1)、2)题,他们有什么区别联系?

  联系:都是和倍有关的问题。第一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第二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都要找到一倍数。

  4、读取文具店的信息,并说一说。

  小兔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

  小牛说:我买了3枝笔。

  小狐狸说: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问题:1、小牛花了多少钱?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

  分别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1、小牛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牛买什么花了多少钱?(3枝铅笔)每枝铅笔多少钱?就是求3个2元是多少。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兔花的钱就是一倍数。就是求4个2是多少。

  三、练*。

  1、画一画。3片叶子配一朵花。15片叶子配几朵花?

  每3片配一朵花,即每一份是3,可以配几朵花,就是问15里有几个3.

  2、○有3个,△的个数是○的2倍,△有几个?

  △的个数是○的2倍,那○的.个数是一倍数。就是问2个3是多少。

  49页练一练

  1、看图列式。

  1)长铅笔的长是短铅笔的2倍。短铅笔长8cm,短铅笔的长是一倍数,求长铅笔的长就是求2个8是多少。

  2)一倍数是5元,10元是5元的几倍,就是问10里面有几个几。

  2、河马有7匹,是一倍数。斑马的匹数是河马的5倍,斑马有几匹。就是求5个7是多少。

  红珠是白珠的几倍。白珠是一倍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即求6里面有几个2.

  3、找清数量关系。数量关系要对应。

  条件: 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 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 大客车上的乘客数是面包车上的2倍。

  问题:1)大客车上有多少人?

  解决:大客车上的人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上的人数有关系。)什么关系?倍数关系。谁是一倍数?(面包车上的人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几个几。

  2)小轿车上有几位乘客?

  解决:小轿车上的乘客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的人数有关)什么关系?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面包车有6人,几时问6是几的2倍。求一倍数。把6*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

  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

  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面内前、后掌握较快,对于左右掌握会很慢,在介绍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时,先让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写字的手一直举着),学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体的通过楼上与楼下就分清。练*中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就会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 [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 学*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 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 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法。

  教学准备:

  练*课中的情境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20份(扩展6)

——二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本5份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课本第29页例1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并能判断对称的图形;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能正确找、画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对称轴。

  教、学具准备:

  1、教具:图片、课件。

  2、学具:剪刀、彩纸和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纸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感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张漂亮的图片,想看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喜字、表演杂技、门、举重、蝴蝶、小毛驴。

  师:漂亮吗?

  生:漂亮。

  师:它们不仅漂亮还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特征,赶快睁大小眼睛找一找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1:喜字的两边一样。

  生2:小毛驴的两边一样。

  生3:举重的两边一样。

  ……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认识对称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些图片的两边无论形状大小都一样。如果把图片从中间开始对折后,两边又会怎样?

  (点击图片动画对折)

  生:和在一起了。

  师:这是完全重合,从中间开始,两边的图形对折后没有多一点,也没有少一点。这些图片都是对称的。

  (板书课题---对称)

  师: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物体是对称的?

  生:两边完全重合就是对称的。

  师:你学的真认真。在你生活的周围就有许多对称的物体,请你留心想一想,说一说。

  生1:桌子

  生2:裤子

  生3:黑板

  ……

  师:你们真是细心观察的孩子,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图形,考考大家你们敢挑战吗?

  生:敢。

  (课件出示图形并判断,其中字母E是上下对称的,告诉同学生活中的物体不仅有左右对称的,还有上下对称的。)

  师:同学们的判断力真强。

  2、剪一剪、说一说

  师:老师自己剪了两个图形,猜猜看是什么?它们是对称的吗?

  (出示蝴蝶和飞机的图形)

  生:是。

  师:你能剪出对称的图形吗?同学之间可以先商量一下,再动手剪,想剪什么就剪什么只要是对称的就行。

  (1)学生互相讨论并动手操作

  (2)老师巡视并把正确的图形展示并让孩子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及时给与鼓励。

  3、学画对称轴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剪的图形上面留有什么?

  生:有一条印。

  师:这是折痕,它叫对称轴。(板书—对称轴,并演示画对称轴)

  师:看一看对称轴是一条什么线?

  生1:一条直线。

  生2:一条虚线。

  师:是一条直直的虚线。

  (学生在自己剪好的图形上试着画对称轴,同学之间评价,不正确的给与纠正)

  三、巩固应用

  (1)让学生先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纸折一折再说一说对称轴。

  (2)第29页的“做一做”

  ①你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②交流找对称轴的方法。

  四、汇报收获

  五、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的学*收获还真不少。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也很多,对称现象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如许多艺术品、建筑物的设计中也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均衡、均称的感觉,是美感。现在就让我们欣赏一下这些对称的美吧!

  教材简析:

  《轴对称图形》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放在圆的后面,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说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对所学的各种*面图形中轴对称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分析:学生已学过简单*面图形,对*面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且初步了解研究*面图形的方式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鼓励学生在具体、直观操作中发现知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事物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体会对称美。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使学生直观的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操作中理解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1、(屏幕出示相关图片)观察下面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指出:像前三个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轴对称图形。

  3、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知和感受。

  1、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思考:现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一下这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a、学生试说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b、教师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完全重合重点强调)

  c、让学生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轴对称图形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图形举例说明)

  d、教师结合图形说明对称轴的概念。

  2、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来汇报,同时电脑演示)

  3、我们已经学过不少*面图形,现在你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各有几条,请你画出来。(汇报从杂乱----有规律)

  4、完成做一做1。(口答,屏幕演示)

  5、完成做一做2。(口答,屏幕演示)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轴对称图形,知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知道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我们还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各有几条对称轴。

  6、质疑。

  巩固练*:

  1、数书P1021(口答)(屏幕)。

  2、数书P1024(口答)(屏幕)。

  3、画出每组图形的对称轴。

  4、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你能不能举例说明?

  5、欣赏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

  6、判断:

  所有的*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所有的*行四边形都是对称图形。()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对称现象,初步理解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掌握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美感。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识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说说在游乐场喜欢玩的项目,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从蝴蝶形状的风筝引出“对称”。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一)观察图形,认识对称

  1、观察几幅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感悟对称。

  2、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1、猜一猜:出示几幅轴对称图形,猜一猜它们是怎么来的。

  2、动手操作,剪出轴对称图形。

  (1)师示范剪一件上衣的过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

  (2)生动手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3)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认识对称轴

  (1)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2)画一画:师示范画出对称轴,然后学生自己画,再交流。

  4、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1)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2)议一议:讨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3)举一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判一判: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猜一猜: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猜出它是什么图形。

  3、折一折、画一画、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对称现象,初步理解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掌握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美感。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识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说说在游乐场喜欢玩的项目,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从蝴蝶形状的风筝引出“对称”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一)观察图形,认识对称

  1、观察几幅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感悟对称。

  2、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1、猜一猜:出示几幅轴对称图形,猜一猜它们是怎么来的。

  2、动手操作,剪出轴对称图形

  (1)师示范剪一件上衣的过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

  (2)生动手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3)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认识对称轴

  (1)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2)画一画:师示范画出对称轴,然后学生自己画,再交流。

  4、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1)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2)议一议:讨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3)举一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判一判: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猜一猜: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猜出它是什么图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