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2022-06-29 20:17:07 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我以《数一数》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感悟。【案例】课题: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复*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乘法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展台、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口算训练

  7+5+2+1=5+6+3=3+2+6+4=

  二、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幅熊猫图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

  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棒,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2)小结:好,真能干,我们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

  (二):“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加数相同)

  (2)齐读:5+5+5=153+3+3+3+3=15(学生感到有些难读,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

  出示相同加数连加还可以这样读:3个5连加等于15(板书)5个3连加等于15(板书)

  3、活动

  (三):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点子?学生自由地数数,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6+6+6+6=244+4+4+4+4+4=24(2)让学生读出这个加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4个6等于24;6个4等于24)

  (3)一起来数有几个方格,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0+10+10=303+3+3+3+3+3+3+3+3+3=30

  4、活动

  (四):数一数

  (1)让学生观察苹果图,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四人小组讨论,列出加法算式),

  3+3+3+3+3=□

  (2)让学生讨论出:6盘呢?10盘?15盘呢?(出示投影片)

  (3)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你读写了这些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四、巩固应用

  1、让学生再举出这样的算式,如:上面的苹果50盘呢?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2、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么长的算式写起来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办呢?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一、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

  四、关注知识储备差异,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在本节课中,小组之内以及小组之间不*衡。由于小组之间的不*衡,造成了小组之间没有可比性,小组之间的交流产生障碍,成了某几个小组的表演,一部分小组则成了陪衬,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中,小组成员的搭配应该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同时小组合作应该是长期合作,而不是临时合作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使合作学*小组的建立变得合理,*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一1——3题。

  看练*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加以巩固。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师: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 师: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

  (一)比一比

  1. 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 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 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 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 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 小结: 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

  1. 师:请你们现在也学一学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的玩具进行比较,看看这个方法怎样?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评价如何?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扩展阅读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扩展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经历上下、前后空间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一定的辨别空间方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位置

  师:现在交通便捷,而且有序,大家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画面一: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画面二: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上、下”的位置关系。

  ①观察画面,认知“上、下”的位置关系。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们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里的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清楚,(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的上、下位置关系吗?我们的身体上呢?

  ②练*。

  把数学书放存课桌的上面,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然后把你的双手压在文具盒上面。

  说一说,数学书上面是什么?你的双手下面是什么?

  (2)教学“前、后”的位置关系。

  ①认知“前、后”的位置关系。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说它们又是什么位置关系呢?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板书:前、后)

  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

  ⑦练*。

  a、出示十二生肖图,让学生说说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谁排在谁的前面,谁排在谁的后面。

  b、教室里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的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在另一个同学的(被念到的同学请站起来)。还可以问:从前往后数,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

  三、运用知识。巩固练*

  (1)师生一起玩“做一做”的游戏。然后同桌两人出座位玩边说方向位置边拍手的游戏。

  (2)做“说反话”游戏。

  四、质疑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师指着板书)“上”“下”“前”“后”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例子说明吗?学会了“上、下、前、后”的位置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将它们进行应用。请小朋友回家后结情境给父母说一说生活巾的“上、下、前、后”。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系统整理与乘法有关的知识,熟练运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系统整理复*一、二单元的乘法知识。

  2、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体会解题方法多样性和最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新教室上课,猜猜为什么要到这来上课呢?这是因为今天我们要参观一个节日广场。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国庆节的时候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有一个节日广场更是热闹非凡。想去看看吗?

  二、整理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图上画些什么?有一个老朋友他也来到了节日广场,他是谁?智慧爷爷说了什么?

  1、 整理复*乘法知识。

  (1) 什么是乘法?怎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举例说明。老师也想了一个算式:a+a+a+a,能改成乘法算式吗?你怎么想的?

  (2)乘法算式的得数叫什么?(积)那求积用什么法?(乘法)求和呢?求差呢?求商呢?(3)你是怎样算出乘法算式的积的?乘法口诀熟吗?开火车对口诀。

  (3)有个同学在计算4×6=?一时忘了乘法口诀了,该怎么办呢?4×6表示什么意思?它们的样子不一样,意思却完全一样,结果也一样。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第一幅图。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气球每束有8个,4束一共有多少个?

  4×8=32(个)

  生:一共有多少盆花?

  师:这些花分几部分?(2部分:外面的和里面的)怎么算?

  先算外面的:每种颜色有8盆,有4种颜色,一共有多少盆?4×8=32(盆)

  再里面的花:3×4=12(盆)

  最后算一共有多少盆花:32+12=44(盆)

  (2)观察第二幅图。

  生1:每列有3个人,有6列,一共多少人?3×6=18(人)

  生2:每排有6人,有3排,一共有多少人?

  生3:穿每种颜色的衣服有6人,有3种颜色,一共多少人?

  观察同一幅图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旁边看跳舞的小朋友也想来跳舞?可以怎么算呢?

  生:3×6+5=33 这个算式还可以写成什么?生:4×6-1=33说说你怎么想的?

  (3)请你来当小老师提问。生解答。

  生:照相的每组有4人,3组有几个人?4×3=12(人)

  (4)请你在本子上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3、小结。

  今天你在节日广场玩得高兴吗?学到了什么?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得知道什么?解决乘法问题的2个数学信息之间必须有什么关系?(是几个几的关系。)

  课后自评

  这节课是一、二单元的整理复*课,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有2个:一个是对乘法知识的系统整理,一个是运用乘法知识实际解决问题。在复*乘法知识时,主要抓住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乘法口诀这几部分知识。在解决问题这一部分,主要通过第一幅图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和较为复杂的问题。第二幅图解决观察同一幅图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第三、四幅图请学生来当老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在作业本上自己提问解决问题。

  上完课后,我发现自己语言还需要锤炼,更精炼些,提问更准确些。在处理学生解决问题时,时间的调配还掌握得不够好,对于简单问题应该很快的一笔带过。把精力重点放在解决复杂问题,解决学生思维的争议点,学生的出错的地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惯。

  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求积。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

  二、复*旧知

  (1)复*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下图:

  ○ ○ ○ ○ ○ ○ ○ ○

  ○ ○ ○ ○

  ○ ○ ○ ○ ○ ○ ○ ○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

  (2)完成练*二十五第6题。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表内乘法的复*

  一、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二、乘法口诀

  背诵1—9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的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感受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按顺序数出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从儿童乐园的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和研究很多有趣、有用的数学问题,小朋友们将在数学课上学到很多有用的本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好吗?不过,今天到儿童乐园玩,跟*时的玩可不一样,我们要用数学的方法去玩、去观察、去思考。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3)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如有学生说:“有2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2个小朋友在骑木马”等等。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

  (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三、巩固深化,寓教于乐

  1、按顺序数数。

  谈话:你能看着圆点图,按顺序从1数到10吗?同桌的小朋友先互相数一数。反馈:指名数一数。

  2、谈话:刚才我们数出了儿童乐园里事物的个数,并且用圆点图表示了这些事物的个数。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自己身边事物的个数吗?如第一小组有6位同学??组织交流。

  3、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2)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3)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8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责任感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数数,你们学得开心吗?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系统整理与乘法有关的知识,熟练运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系统整理复*一、二单元的乘法知识。

  2、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体会解题方法多样性和最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新教室上课,猜猜为什么要到这来上课呢?这是因为今天我们要参观一个节日广场。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国庆节的时候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有一个节日广场更是热闹非凡。想去看看吗?

  二、整理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图上画些什么?有一个老朋友他也来到了节日广场,他是谁?智慧爷爷说了什么?

  1、 整理复*乘法知识。

  (1) 什么是乘法?怎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举例说明。老师也想了一个算式:a+a+a+a,能改成乘法算式吗?你怎么想的?

  (2)乘法算式的得数叫什么?(积)那求积用什么法?(乘法)求和呢?求差呢?求商呢?(3)你是怎样算出乘法算式的积的?乘法口诀熟吗?开火车对口诀。

  (3)有个同学在计算4×6=?一时忘了乘法口诀了,该怎么办呢?4×6表示什么意思?它们的样子不一样,意思却完全一样,结果也一样。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第一幅图。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气球每束有8个,4束一共有多少个?

  4×8=32(个)

  生:一共有多少盆花?

  师:这些花分几部分?(2部分:外面的和里面的)怎么算?

  先算外面的:每种颜色有8盆,有4种颜色,一共有多少盆?4×8=32(盆)

  再里面的花:3×4=12(盆)

  最后算一共有多少盆花:32+12=44(盆)

  (2)观察第二幅图。

  生1:每列有3个人,有6列,一共多少人?3×6=18(人)

  生2:每排有6人,有3排,一共有多少人?

  生3:穿每种颜色的衣服有6人,有3种颜色,一共多少人?

  观察同一幅图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旁边看跳舞的小朋友也想来跳舞?可以怎么算呢?

  生:3×6+5=33 这个算式还可以写成什么?生:4×6—1=33说说你怎么想的?

  (3)请你来当小老师提问。生解答。

  生:照相的每组有4人,3组有几个人?4×3=12(人)

  (4)请你在本子上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3、小结。

  今天你在节日广场玩得高兴吗?学到了什么?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得知道什么?解决乘法问题的2个数学信息之间必须有什么关系?(是几个几的关系。)

  课后自评

  这节课是一、二单元的整理复*课,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有2个:一个是对乘法知识的系统整理,一个是运用乘法知识实际解决问题。在复*乘法知识时,主要抓住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乘法口诀这几部分知识。在解决问题这一部分,主要通过第一幅图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和较为复杂的问题。第二幅图解决观察同一幅图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第三、四幅图请学生来当老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在作业本上自己提问解决问题。

  上完课后,我发现自己语言还需要锤炼,更精炼些,提问更准确些。在处理学生解决问题时,时间的调配还掌握得不够好,对于简单问题应该很快的一笔带过。把精力重点放在解决复杂问题,解决学生思维的争议点,学生的出错的地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练*十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的内容和任务。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咱们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

  (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扩展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用具】课件、布袋、球、圆柱、三角尺、纸条、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角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想玩吗?这里有一个袋子,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让学生上前摸一摸,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学生分别摸出了球、圆柱、三角板。

  过渡:同学们我们桌上都有三角板,把它举起来。

  摸一摸它的角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扎手)

  提问:课桌上还有其他的学*用品上面也有角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第一位小朋友指导摸)

  刚才我们小朋友摸感觉尖尖的,(指着角的边说)那我们摸这个地方怎么样?直直的预设:我摸到尖尖的地方,而且直直的。

  小结:我们摸到的角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2.寻找生活中的角过渡:其实像这样的角在身边也有很多,*常你有发现生活中有哪些角吗?小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并请孩子欣赏生活中的角。)

  二、自主探索,初步认识角

  1.认识“角”的基本特征过渡: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物体表面“描”下来(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其中的三个角分别描画出来。

  思考:这么多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尖尖的。

  提问:在哪里?上来指一指生上台指,老师用红笔点出来。

  讲授:这个尖尖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追问:除了顶点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吗?生: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讲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几条边?(板书:边)

  生:两条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啊?——角,它向小朋友进行了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认识了角,我们来画角。

  提问:画角需要什么工具?指导:请跟随老师的手来看看画角的过程:先画顶点(板书:顶点),再用尺子从这个点开始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板书:边),最后画一个小弧线表示角。这样一个角就画好了。(示范)看清楚了吗?生叙述画角的过程,再尝试画角。

  教室巡视,投影学生的作品。

  反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板书:

  边边顶点学生回忆怎样画角,相机小结: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3.辨角现在你们都认识角了吗?这里有一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请您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4.寻找图形中的角小朋友已经会辨角了,你们真棒呀!那如果角藏在图形中,你们能找到吗?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图形中的角,钟面上的角你能找到吗?提问:(出示钟表,转动表针,两针联动)仔细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现:两针离开的越来越远了,角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小结:角有大有小。(板书:角有大小)

  2.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游戏一:火眼金睛,找准角。

  活动要求:

  出示一个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同桌讨论、想一想:桌上的哪个角是从图形中剪下来的。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证明?教师巡视。

  指定两名同学拿着角上来。

  设疑:现在这些小组有答案了,你们认为谁的角是上面缺失的角?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一起来验证,怎么验证?生提出比较一下,引导孩子尝试重叠法。

  师补充讲解重叠的过程(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那么就是一样的),并确定两个同学的角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的同一个角上剪下来的,并指出两个角的大小是相等的。

  提问: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剪下来的角,大小相等,但是有什么不同?发现:边的长短不同;

  指导:是的,老师剪的时候,有的边剪得长,有的边剪的短,但是却不影响角的大小。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生再尝试说一说。

  3.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二:心灵手巧,制作角。

  活动材料:

  纸条两根,同桌合作。

  小组开始制作角,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设疑:想一想,怎么把角变大一点呢?变小呢?发现:看来这个想要大就要把两条边张开得大,想要小就要把两条边张开的小。

  小结:那么,我们可以说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观看角的大小变化的动画。

  4.出示活动角。

  指导:观察老师手中的角,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大,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小,角就(越小)。(教师将两条边延长)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

  小结: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总结升华通过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角,你对角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小结:为了更好的记住这节课的知识,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五、拓展提高,生活应用。

  1.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小学生儿童保护视力纠正器及护眼阅读看书架。调整阅读看书的角度,便于小朋友阅读,纠正了坐姿,有效预防*视。

  2.拓展提高一共有()个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角有大有小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找到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再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的积相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迫切欲望,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一些数学中的规律,激发对数学的喜爱,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寻找算式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出规律,并会举例。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1.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2.34543239676932

  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读都一样。

  具有这个特点的句子叫回文句,具有这个特点的数字叫回文数。

  二、探索规律

  1.读读下面的几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个算式中的数字都一样。

  不同点: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每个因数首尾上的数字也交换了位置。

  只读左右两个算式中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类算式的规律。

  先计算下面每题中的左、右两个小题,再在()里填上“〉”、“

  (1)12×42=24×21=

  12×42()24×21

  (2)34×86=68×43=

  34×86()68×43

  (3)36×21=12×63=

  36×21()12×63

  2.独立计算思考,引导发现规律。

  (1)通过以上的计算与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2)这3组算式为什么分别相等,

  ①左边算式的第一个因数与右边算式的第一个因数的关系怎样?左右两个算式的第二个因数的关系又是怎样?(12扩大2倍是24,42缩小相同的2倍是21)

  ②再看竖式你有什么发现?(每层的乘积相等,比较为什么?)

  ③你从每个算式中的4个数字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吗?(第1个数字乘第3个数字的积等于第2个数字乘第4个数字的积)

  3.验证:

  我们把每个因数都变成小数,这个规律是否成立?不计算你怎样验证?(验算a×c是否等于b×d)

  (1)3.6×4.2()2.4×6.3

  (2)3.2×4.6()*×2.3

  (3)1.3×2.6()6.2×3.1

  4.这类题和表内乘法的哪些口诀有关?

  这类题和表内乘法中积相等的两句不同口诀有关。

  追问想想:两句乘积相等的口诀有哪几组?

  (1×42×2;1×62×3;1×82×4;1×93×3;2×63×4;2×84×4;2×93×6;4×63×8;4×96×6)

  追问:这类题和表内乘法的这几组口诀有什么关系?

  追问:根据这几组口诀你能编出具有这种规律的题吗?计算并检验。

  例如:1×6=62×3=6

  12×63=36×21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时安排:

  1、解决问题????4课时

  2、表内除法(一)????15课时

  3、图形与变换????3课时

  4、表内除法(二)????11课时

  5、万以内数的认识????10课时

  6、克与千克????2课时

  期中复*????4课时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8课时

  8、统计????2课时

  9、找规律????4课时

  总复*????6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一第7页第4题。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难点: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

  实物展示发,课件演示发,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几种图形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是重点引导长方形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1、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直观的观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孩子会从感知上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很有可能学生会说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条中有两条长边,有两条短边……)

  (2)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教师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很有可能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激发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小游戏验证。)预设: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找到验证的结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2、课件展示:总结。

  汇报后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课件。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清两条长边叫做对边,两条短边也叫做对边。在交流,展示验证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总结长方形的特征。

  (这时候演示课件,不仅肯定了开始的猜测,还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长方形的特征。让孩子总结长方形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孩子对知识在头脑中又加深巩固了一次)

  3、认识长和宽

  (1)出示长方形纸,师指说: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我们把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

  (2)师指另外两条边问:这条边叫什么?有几个长?几个宽?

  (3)让学生找出身边“长方形”同桌活动,指一指长、宽、对边。

  (三)、练*

  1、游戏一:我会“辨”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小结:不管怎么放,只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就是长方形;反过来只要是长方形,它的对边就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游戏二:量一量同桌合作:指出上一题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3、游戏三:画一画出示课件:学生帮助自己设计像框,并画在方格纸上长方形4、游戏四:拼一拼老师建议用不同的长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送给你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6~P7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思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二、解决问题

  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3、汇报情况。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5×7=35(人)

  7+7+7+7+7=35(人)7×5=35(人)

  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五、作业: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附录;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还记得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顶点,边,边。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二、合作探索,学*新知

  1、认识直角

  课件出示:**、椅子、单杠,找出以上实物*同具有的角。

  师:之前我们去了小精灵的操场认识了角,现在老师又从小精灵的操场上请来了一些朋友,你看看,这些图形里有角吗?

  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师: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呢?

  师:老师今天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数学当中的新朋友了,我们叫这种两条边都是直直的角为直角,今天我们的学*任务就是来认识直角,判断直角并且会画一个直角。

  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板,不同方向的直角,都是直角。

  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直角”。

  学生试着指出“直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师:下面哪些角是直角呢?

  生:不好判断。

  师:那我们先排除几个肯定不是直角的角。

  师:这两个角很明显不是直角可以直接判断。

  师:那剩下的两个角我们如何判断他是不是直角呢?给你一个小提示,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

  生:三角板。

  师:三角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那怎么帮助我们呢?

  师:老师把第二个角带到了黑板上,请同学想想如何用三角板进行判断。

  师:先将顶点对齐,再对齐其中一条边,看另一条边是否对齐。

  师:那我们现在一起看看这两个角到底是不是直角。

  3、现在用你手中的三角尺,判断一下你的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我这里有一张纸,大家想一想,用这张纸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直角?

  成果展示。

  小结: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师:你有没有验证一下,你折的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呢?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扩展3)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9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编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知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

  3、能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交流、推理、归纳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迁移学*能力。

  教具学具:

  学具盒(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1,2的乘法口诀,你能说一说吗?按你的理解,知道我们今天的学*内容吗?

  学生:3的乘法口诀。

  (板书:3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观察例1插图,把例1补充完整。

  教师: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分组的?你能根据1,2的乘法口诀的学*,把例1的表格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思考,把例1补充完整,教师指定一学生上台(黑板上)补充。

  (2)探索口诀的编法,促进口诀理解。

  课件显示完整的例1。(随机抽取图或算式、口诀)

  教师:表格中的哪一个数可以表示8个组跳绳的人数?

  教师:说说哪一个算式可以表示4个组跳绳的人数。

  教师:7个组有几个人在跳绳?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

  教师: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几个组跳绳的人数?应该用哪个算式?

  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9个3是27;它表示9个组跳绳的人数;应对应39=27(或93=27)这个算式。

  (3)读3的乘法口诀。

  学生全班拍手齐读3的乘法口诀。

  (4)找特征,总结规律。

  教师:3的乘法口诀有哪些特征和规律?

  3的乘法口诀共有7句。

  口诀的第一个字都是三。

  口诀的第二个字从上到下依次增加1。

  口诀的积从上到下依次增加3。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规律?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自己找出了这么多的特征,总结出这么多的规律。你能利用这些特征和规律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三七二十一

  三四十二

  三八二十四

  三五十五

  (5)熟记口诀。

  教师:利用口诀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临时遗忘的口诀补充完整,你们能记住这么多口诀吗?

  学生集体拍手背口诀一生当小老师,抽大家背同桌互相打电话背分4人小组抽背集体拍手背。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学例2。

  教师板书出示例2:36=□73=□

  教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计算这两道题各用哪句口诀?计算结果是多少?再把积填在方框里。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出得数,教师指名在黑板上填写。

  学生:我填出的积各是18,21,各用的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这两句口诀。

  3、小结

  教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学*了例1,自学了例2。下面老师要看小朋友们能不能熟练地、灵活地运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第1题、第2题、练*三第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你自己解决了几个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今天我们学*了3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编3的乘法口诀,了解了口诀的特征,知道了用3的乘法口诀可以求积。

  五、板书

  3的乘法口诀

  三三得九

  教材分析:

  本单元“方向与位置”是在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来学*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趣味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因此,这部分内容不能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形成方向感。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学会辨认自己的前、后、左、右、上、下等相对位置。但要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亲自到操场去观察、辨认,让学生在活动中,具体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2.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与反思。

  教学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方位。

  教学难点:

  在实景中辨别方向。

  教学关键:

  让学生学会如何辨认东、南、西、北。

  导学策略:

  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教具准备:

  练一练第3题的算式卡片、透明胶。

  学具准备:

  剪下教材第105页的记录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板书:东南西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东南西北”。咱们先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认一认方向,好吗?别急,请大家带上笔和老师让你们准备的记录纸,按照小组排队,小组长带队。(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排好队到操场去。)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一)室外观察与记录。

  1.找一找。

  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每天早上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东)

  你能用手指一指东方吗?(学生用手指向东,眼睛看着东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东边有什么呀?

  大家真能干,通过找一找太阳升起的方向,很快找到了东边,而且观察得非常认真,找到了操场东边的许多景物,真了不起!那么傍晚的时候,太阳又是从哪个方向落下去的呢?(西)

  你能用手指一指西方吗?(学生用手指向西,眼睛看着西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西边有什么呀?

  好,除了东和西,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呢?(南、北)

  你们知道中午的时候,太阳是在我们的哪一边呢?(南边)

  你能用手指一指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南,眼睛看着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南边有什么呀?

  那么南边的对面又是什么方向呢?(北)

  你能用手指一指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北,眼睛看着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北边有什么呀?

  2.记一记。

  请小组长组织自己组的同学,把刚才看到的景物按照各自的方位记在带来的记录纸上,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注意,一定要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分工完成,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集合*室。)

  (二)室内整理与辨别。

  1.看一看。

  请每个组的小组长把观察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互相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小组长依次贴记录纸。)

  指导学生观察,每张记录纸上所标的地方位置一样吗?(学生观察,发现图上标注的位置不同。)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记的地方是一样的,为什么看起来位置不一样呢?(我们组是把“北”记在上面,我们组是在上面记“东”……)

  看起来很乱,为了大家记的图能统一些,我们规定:把“北”记在上面。 “北”没有记在上面的小组,请小组长上来调整一下。(小组长上前调整。)

  再指导观察:现在这四个地方的位置一样了吗?看来我们班的同学记录得都不错。图的上方都是“北”,那么图的下方、左方和右方分别画的是什么方向呢?(学生观察并回答。)

  请大家翻开书本第58页,听听智慧老爷爷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智慧老人的话: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现在你们知道,刚才老师为什么要规定把“北”记在上面了吗?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标准》提出了要加强估算的要求,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备课时我发现课本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场景的'出现,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便于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认为以例4引入新课有些太唐突,对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和估算的过程没有做足铺垫。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先以猜价格的游戏导入,游戏时给出提示:转笔刀接*10元、书包接*30元。同学都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说出接接*10和30的数。至此我便抓住同学对“接*”的理解,渗透什么是大约,从而会说()大约()这样的句式,再通过练*会找各数的最接*的整十数。

  接着再教学例4,帮助学生理解在买东西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进行大约的计算,学生很快能找到三种物品的价格最接*的整十数分别是多少。再结合之前学*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让估算的策略变得多样化,同样也可以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有些超之过急,有些学生不理解加减法的估算,仍有学生不进行估算,还是用精确计算的方法。

  在练*部分,也出现同样的情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识到,在课上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保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为学生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对此我会朝这个方向一步步努力。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3)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4)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5)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教材分析:

  本单元“方向与位置”是在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来学*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趣味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因此,这部分内容不能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形成方向感。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学会辨认自己的前、后、左、右、上、下等相对位置。但要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亲自到操场去观察、辨认,让学生在活动中,具体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2.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与反思。

  教学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方位。

  教学难点:

  在实景中辨别方向。

  教学关键:

  让学生学会如何辨认东、南、西、北。

  导学策略:

  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教具准备:

  练一练第3题的算式卡片、透明胶。

  学具准备:

  剪下教材第105页的记录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板书:东南西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东南西北”。咱们先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认一认方向,好吗?别急,请大家带上笔和老师让你们准备的记录纸,按照小组排队,小组长带队。(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排好队到操场去。)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一)室外观察与记录。

  1.找一找。

  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每天早上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东)

  你能用手指一指东方吗?(学生用手指向东,眼睛看着东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东边有什么呀?

  大家真能干,通过找一找太阳升起的方向,很快找到了东边,而且观察得非常认真,找到了操场东边的许多景物,真了不起!那么傍晚的时候,太阳又是从哪个方向落下去的呢?(西)

  你能用手指一指西方吗?(学生用手指向西,眼睛看着西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西边有什么呀?

  好,除了东和西,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呢?(南、北)

  你们知道中午的时候,太阳是在我们的哪一边呢?(南边)

  你能用手指一指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南,眼睛看着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南边有什么呀?

  那么南边的对面又是什么方向呢?(北)

  你能用手指一指北方吗?(学生用手指向北,眼睛看着北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北边有什么呀?

  2.记一记。

  请小组长组织自己组的同学,把刚才看到的景物按照各自的方位记在带来的记录纸上,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注意,一定要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分工完成,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集合*室。)

  (二)室内整理与辨别。

  1.看一看。

  请每个组的小组长把观察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互相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小组长依次贴记录纸。)

  指导学生观察,每张记录纸上所标的地方位置一样吗?(学生观察,发现图上标注的位置不同。)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记的地方是一样的,为什么看起来位置不一样呢?(我们组是把“北”记在上面,我们组是在上面记“东”……)

  看起来很乱,为了大家记的图能统一些,我们规定:把“北”记在上面。 “北”没有记在上面的小组,请小组长上来调整一下。(小组长上前调整。)

  再指导观察:现在这四个地方的位置一样了吗?看来我们班的同学记录得都不错。图的上方都是“北”,那么图的下方、左方和右方分别画的是什么方向呢?(学生观察并回答。)

  请大家翻开书本第58页,听听智慧老爷爷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智慧老人的话: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现在你们知道,刚才老师为什么要规定把“北”记在上面了吗?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扩展4)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一、复*引入课题: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方位词语,谁来说说是哪几个词?

  学生说一说。

  2、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辨认这些方向的呢?

  学生做一做。

  3、在地图上我们又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呢?

  教师课件展示四个方向,学生看一看。

  4、今天我们继续学*“辨认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引语:同学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准备带大家到笑笑的学校去参观。

  教师课件展示学校及周围建筑物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最后老师要请同学们向全班汇报。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将汇报到的建筑物贴片贴在黑板上。

  4、怎样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将另外的四个方向统一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5、请同学们用描述方向的八个词来说一说笑笑学校四周的建筑物。

  教师课件展示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制作方向板:

  1、教师展示方向板,学生观看。

  2、教师指导方向板的制作方法: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最后把纸摊开后再对角对折。在出现的八条折痕上标出八个方向。

  3、同学交流谁的方向板做得好,谁的需要改进。

  四、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五、实践综合应用:

  1、教师课件展示*地图,学生观察。

  2、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吉林、上海、四川和自己的家乡。

  3、完成书上第23页的第1题。

  4、学生看书第23页第2题,说一说图中建筑物的'方向。

  5、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做游戏:说一说小乌龟的周围的数字各在小乌龟的什么方向。

  6、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六、全课小结:

  1、除了今天在课堂上学*的关于方向的例子,你们在生活中还了解到哪些和方向有关的知识或者例子吗?

  2、说说你在今天的课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哪些地方表现最棒?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七、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知识和自己每天放学回家所走的路线,设计出自己的回家路线图。

  教学反思:

  1、我以“参观笑笑的学校”为引子,以解决“笑笑学校的四周有哪些建筑”为导线,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

  2、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

  3、为了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提升、建模,抽象出数学的规律、方法,我在体验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制作方向板的练*。

  4、在“说说你的周围什么方向上有哪些同学”的过程中,我请相邻的的同学说方向,从而让学生感知方向的相对性,知道以不同的事物为中心,同一事物会处在不同的方向上。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还记得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顶点,边,边。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二、合作探索,学*新知

  1、认识直角

  课件出示:**、椅子、单杠,找出以上实物*同具有的角。

  师:之前我们去了小精灵的操场认识了角,现在老师又从小精灵的操场上请来了一些朋友,你看看,这些图形里有角吗?

  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师: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呢?

  师:老师今天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数学当中的新朋友了,我们叫这种两条边都是直直的角为直角,今天我们的学*任务就是来认识直角,判断直角并且会画一个直角。

  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板,不同方向的直角,都是直角。

  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直角”。

  学生试着指出“直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师:下面哪些角是直角呢?

  生:不好判断。

  师:那我们先排除几个肯定不是直角的角。

  师:这两个角很明显不是直角可以直接判断。

  师:那剩下的两个角我们如何判断他是不是直角呢?给你一个小提示,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

  生:三角板。

  师:三角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那怎么帮助我们呢?

  师:老师把第二个角带到了黑板上,请同学想想如何用三角板进行判断。

  师:先将顶点对齐,再对齐其中一条边,看另一条边是否对齐。

  师:那我们现在一起看看这两个角到底是不是直角。

  3、现在用你手中的三角尺,判断一下你的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我这里有一张纸,大家想一想,用这张纸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直角?

  成果展示。

  小结: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师:你有没有验证一下,你折的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呢?

  5、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还在哪里找到直角了?

  出示幻灯片,欣赏直角。

  6、画直角

  师: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

  生: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从顶点出发的边。

  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学生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教师巡视。

  三、巩固练*

  1、第一关、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

  指名学生回顾判断方法,学生独立完成。

  2、第二关。数一数有几个直角

  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关。在方格纸上画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学生独立完成。

  4、把下图中的长方形去掉一个角,还剩下几个直角?

  小组讨论

  四、回顾小结

  说一说,假如你是直角,你要交给大家什么知识,怎样介绍你自己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小组合作学*。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六九( )

  ()八五十六 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6=( )

  30÷5=( ) 24÷6=( )

  18÷6=( ) 8÷2=( )

  3÷1=( ) 12÷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均每行几面?”“*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B、7×9C、36÷9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中将会继续学*。

  3、巩固练*

  (1)练*: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用具】课件、布袋、球、圆柱、三角尺、纸条、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角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想玩吗?这里有一个袋子,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让学生上前摸一摸,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学生分别摸出了球、圆柱、三角板。

  过渡:同学们我们桌上都有三角板,把它举起来。

  摸一摸它的角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扎手)

  提问:课桌上还有其他的学*用品上面也有角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第一位小朋友指导摸)

  刚才我们小朋友摸感觉尖尖的,(指着角的边说)那我们摸这个地方怎么样?直直的预设:我摸到尖尖的地方,而且直直的。

  小结:我们摸到的角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2、寻找生活中的角过渡:其实像这样的角在身边也有很多,*常你有发现生活中有哪些角吗?小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并请孩子欣赏生活中的角。)

  二、自主探索,初步认识角

  1.认识“角”的基本特征过渡: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物体表面“描”下来(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其中的三个角分别描画出来。

  思考:这么多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尖尖的。

  提问:在哪里?上来指一指生上台指,老师用红笔点出来。

  讲授:这个尖尖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追问:除了顶点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吗?生: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讲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几条边?(板书:边)

  生:两条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啊?——角,它向小朋友进行了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认识了角,我们来画角。

  提问:画角需要什么工具?指导:请跟随老师的手来看看画角的过程:先画顶点(板书:顶点),再用尺子从这个点开始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板书:边),最后画一个小弧线表示角。这样一个角就画好了。(示范)看清楚了吗?生叙述画角的过程,再尝试画角。

  教室巡视,投影学生的作品。

  反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板书:

  边边顶点学生回忆怎样画角,相机小结: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3、辨角现在你们都认识角了吗?这里有一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请您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4、寻找图形中的角小朋友已经会辨角了,你们真棒呀!那如果角藏在图形中,你们能找到吗?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图形中的角,钟面上的角你能找到吗?提问:(出示钟表,转动表针,两针联动)仔细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现:两针离开的越来越远了,角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小结:角有大有小。(板书:角有大小)

  2、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游戏一:火眼金睛,找准角。

  活动要求:

  出示一个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同桌讨论、想一想:桌上的哪个角是从图形中剪下来的。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证明?教师巡视。

  指定两名同学拿着角上来。

  设疑:现在这些小组有答案了,你们认为谁的角是上面缺失的角?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一起来验证,怎么验证?生提出比较一下,引导孩子尝试重叠法。

  师补充讲解重叠的过程(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那么就是一样的),并确定两个同学的角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的同一个角上剪下来的,并指出两个角的大小是相等的。

  提问: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剪下来的角,大小相等,但是有什么不同?发现:边的长短不同;

  指导:是的,老师剪的时候,有的边剪得长,有的边剪的短,但是却不影响角的大小。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生再尝试说一说。

  3、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二:心灵手巧,制作角。

  活动材料:

  纸条两根,同桌合作。

  小组开始制作角,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设疑:想一想,怎么把角变大一点呢?变小呢?发现:看来这个想要大就要把两条边张开得大,想要小就要把两条边张开的小。

  小结:那么,我们可以说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观看角的大小变化的动画。

  4、出示活动角。

  指导:观察老师手中的角,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大,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将两条边**的越小,角就(越小)。(教师将两条边延长)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

  小结: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总结升华通过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角,你对角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小结:为了更好的记住这节课的知识,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五、拓展提高,生活应用。

  1、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小学生儿童保护视力纠正器及护眼阅读看书架。调整阅读看书的角度,便于小朋友阅读,纠正了坐姿,有效预防*视。

  2、拓展提高一共有()个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角有大有小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扩展5)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七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用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然后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教材先呈现“56÷8”的计算思路,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在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乘法口决求商的计算技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CAI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引导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法

  六、预设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打气球:小朋友们,奥运福娃给我们送来了很多气球,你们看,五颜六色的气球多漂亮!不过,这些彩色气球背着卡片太重了,你们帮帮它们,让这些气球高飞吗?

  30÷6 18÷3 15÷3 25÷5 24÷6

  36÷6 12÷3 20÷5 18÷3 9÷3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 )八五十六三( )二十七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二( )十八( )七二十八

  设计意图:复*旧知,为新知识做准备,让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复*为新知识提供一个学*的模板,为学*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情境激趣:

  1、奥运福娃想知道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是啊,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CAI课件出示教材48页主题图

  2、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上你可以了解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3、小组相互说说,再指名汇报。

  ①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56面旗,要挂成8行。

  ②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了49颗星,要分成7个小组。

  ③第三小组的同学带来27个彩球,每9个要摆成一行。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

  ①*均每行挂几面?

  ②*均每组分几颗?

  ③可以摆几行?

  5、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六一节环境布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学*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三)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例1画面。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挂几面?可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运用除法列出算式:56÷8=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56÷8呢?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教师指名说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均每行挂7面。

  (教师板书:56÷8=7七八五十六)

  (2)变换上题中的条件:要是挂成7行呢?

  学生独立列算式计算,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56÷7=8)

  (3)课件出示第48页的主题图

  怎样解决*均分几颗和可以摆几行的'问题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同讨论完成。

  ①先独立思考,分别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②再在小组中交流解答的过程,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③分小组在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分别板书:

  49÷7 = 7 27÷9 = 3

  (4)归纳小结

  除数是7、8、9的除法怎样计算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生共同回顾7、8、9的乘法口诀。

  可以是师生同背,也可以开展口诀接龙的游戏。

  (5)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时空交还给学生。)

  (四)巩固练*

  (1)动力火车(比赛,看哪组火车开得快?)

  奥运福娃带我们去做动力火车啦,他们邀请我们去美丽的森林了,看哪列火车开得最快?

  (2)小鸟找家

  火车带我们来到了环境优美的大森林,奥运娃娃说“你们看,鸟儿们在等着我们给他们安排新家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这些小鸟吗?”

  先学生独立计算,再连线,然后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机和激情的学*氛围,满足孩子们喜欢成功的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扩展6)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二十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

  3、曲别针的长是3( )。

  4、1米=( )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

  1、今天我们继续学*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接*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加以巩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

  3、曲别针的长是3( )。

  4、1米=( )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复*“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加以巩固。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扩展7)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实用五份

  课题: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铺垫

  复*: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兴趣。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扩展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汇总五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时的学*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2、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

  【魔术设计】:师取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如上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O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

  (课堂反应:学生非常安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做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进入沉思状态,接着就是小声议论。)

  师重复以上活动

  2次后提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图案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明为什么老师要把抽出的这张牌旋转1800吗?(小组讨论)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

  (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所有新知识的学*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2、教师揭示谜底。

  利用“Z+Z”课件游戏演示牌面,请学生找一找哪张牌旋转180O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3、学生通过动手分析上述扑克牌牌面、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到答案:

  (1)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2)其余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因此,老师事先按牌面的多数(少数)指向整理好,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就可以马上在一堆扑克牌中找出它。

  (反思:本环节是在扑克魔术揭密问题的具体背景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能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

  (二)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师问: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与这张扑克牌一样,旋转180O后和原来一样?

  生举例:线段、*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飞机的双叶螺旋桨等。

  2、你能将下列各图分别绕其上的一点旋转180O,使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先让学生思考,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利用 “Z+Z”演示其旋转过程。)

  3有人用“中心对称图形”一词描述上面的这些现象,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采取发现式的学*方式,通过“想一想”、“议一议”、 “动一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方式。)

  (三)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O,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列出表格,加深印象)

  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沿对称轴对折绕对称中心旋转1880O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

  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

  (四)解释、应用与拓广

  1、教师用“Z+Z

  智能教育*台”演示旋转过程,验证上述图形的中心对称性,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利用计算机《Z+Z智能教育*台》技术,通过图形旋转给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几何解释,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分。

  3、师问:怎样找出一个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

  (两组对应点连结所成线段的交点)

  4*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若是,请找出其对称中心,你怎样验证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讨论:根据以上的验证方法,你能验证*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5逆向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是*行四边形吗?

  学生讨论回答。

  6你还能找出哪些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反思:合作学*是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种学*方法,但合作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学*将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于我在上课时强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由当天的小组长组织进行,并由当天的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每个小组有一张课堂合作学*参考表,见附录)。)

  (五)拓展与延伸

  1、中国文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有许多是中心对称的,你能找出几个吗?

  2、正六边形的对称中心怎样确定?

  (六)魔术表演:

  1、师: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上,然后把某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得到右图,你知道哪一张扑克被旋转过吗?

  2、学生小组活动:

  以“引入”为例,在一副扑克牌中,拿出若干张扑克牌设计魔术,相互之间做游戏。

  (新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以例题和*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竞争收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四、案例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正体现了新教材的重要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内容更加贴*实际,同时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玩扑克牌)——让学生感知学*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得轻松愉快,整个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加以巩固。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