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3-24 00:00:00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

  克和千克这一单元,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些让同学们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

  第一步:质量单位的感受,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知道1克、1千克的重量与区别。小组的每个同学可以轮流做,一个先掂一掂,估计一下,另一个称一下,判断他估计的对不对。说一说关于1克、1千克的区别。

  第.二步: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用克或千克做单位。再由老师出题,同学们口头说单位。

  第三步:通过猜一猜、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质量单位的学*和认识。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同学们对物体的重量非常感兴趣并且掌握牢固。清楚明白“克”是用于比较轻的物体做单位,而“千克”是用于比较重的物体做单位。并清楚感受“1克”和“1千克”物体的重量。充分意识到,把生活的常见事物与数学结合起来很有味道,学得一点都不累!由此可见:多让同学们操作、动口说一说,满足他们好动好说的'特点,他们会学得开心,老师也教得轻松。

  另外:书本的第89页第7题,对于学生来说,解决起来有困难。第一步,要思考2千克里有多少个500克,方法有以下几种:500+500+500+500=20xx克;20xx/500=4;( )x500=20xx克……这些方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挺困难的。再者,通过统计表找出对应的价格,需要的是细心审题和做题。能够把这道题目完全做对,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似乎有点困难。这道题目的解决还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呢?本人仍要进一步思考。

  本节课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不仅提高了学*兴趣,从而也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获取了所学新知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由于这一节是学*重量单位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 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因此,最终把可以说,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1.课前准备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体的质量单位并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明确秤能帮助我们准确知道物体的质量。从而也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概念做铺垫。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我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枚2分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一个大头钉、一粒花生米、两个回形针、4、5粒黄豆,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掂一掂的活动,加深了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换着掂一掂,充分感知几十克、几百克,并初步感知1克和几十克和几百克的差异。

  3.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把内容分层细化。先让学生估一估重1千克的一袋黄豆有多重,然后再用盘秤称出黄豆的重量,再依次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互相说说1千克的感受。再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一只手掂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掂1克重的物品,感知1克的1千克的区别,并大胆猜想多少个1克就是千克?最后让学生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在课堂最后一抓准的活动中,6 个小组有一个小组准确的抓出了重1千克的水果,另外有两个小组抓出了重950克的水果,其余三个小组抓出了1100克重的水果,这个活动充分验证了学生在前面的动手体验中,已经准确的建立了克和千克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3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所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质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所以,在前一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带来一些包装袋上写着重量的物品,如:食盐,方便面,果冻等。没想到,竟然有个学生告我,“老师,潘×说明天是不是过六一呢?”哈,差点没把我晕死。我顺势对学生说:“这些东西是我们明天学*克和千克用的,你拿袋子装好了带来,可别半路上偷吃哦!”瞧把他们给乐的,呵呵。

  第二天,我发现几乎每个同学都带来一些东西,比以往任何一次作业的效果都要好,充分说明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才能让他们完成得心甘情愿,自然不会有忘带忘写的借口了。课堂上,利用这些东西,我让孩子们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比一比,从而基本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水到渠成的推算出1千克=1000克,而且还能正确清晰地读出这个公式,知道哪里停顿就能让听的人听明白了。

  但是,由于活动多了一些,所以练*的相对就少了,如果能够再合理安排一下时间就好了。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同组的张老师,给了我几个2分的硬币,别看东西不值钱,用处大着呢,1枚2分硬币大约就是重1克,对于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要找这硬币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再次感谢!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4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1千克的黄豆,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

  在听课老师和教学行家的指点下,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5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唤起对它的感受。先让学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体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用具来感受物体也有轻重之分。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为了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A、通过实际感受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二分硬币和1袋洗衣粉,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从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过加1、2、3、4个硬币来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概有1千克,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B、让学生实际测量物品的质量。在上面估测的时候,往往结果与实际质量有出入,这就得需要提供帮助验证的工具——“称”。学生知道要知道物体的轻重需用秤称,此时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C、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个二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二、不足之处:

  1、没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由于没能很好处理好时间的把握情况,致使小组合作匆匆忙忙,没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的体验还不够丰富

  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6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的估测和实际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观察、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

  课前有意让学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再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2分硬币的重量、500克盐、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一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铁块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教师先拿出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学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这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学生来评1000个1克的2分硬币和1个1千克的铁块谁轻谁重,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情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估测再实测的练*。如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7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重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样化的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虽然对克与千克还不熟悉,对1克与1千克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用手或其他部位去感受体验质量,分辨物体的轻重,所以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认识质量单位,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同时引导学生“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集二》这一教学反思,来自网!http://

  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在学*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三、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自主探究享受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盐、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学生在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操作培养学生自己去解答问题、去验证答案。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8

  克和千克这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且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2分的硬币两袋500克的盐,学生自带了一些物品。精彩两分钟学生介绍了千克的由来,为下面的学*作了铺垫。接着,我拿出准备好的质量都是1千克的四样东西,一捆作业,4盒牛奶,4盒粉笔,2袋盐。让学生掂一掂,并且估计一下哪样东西比较轻,哪样比较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步骤就完成了。接着下一步就是探索交流,解决问题。通过投影图片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引出课题,板书:克和千克并且让学生知道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称。接下来学*了盘秤的使用方法。利用盘秤称一称那四样物品。他们都是1千克。这一千克到底有多重?让每小组的`同学轮流掂一掂,把1千克的感觉牢牢记在心里。找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质量可以用千克做单位?对于千克的教学到这里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教学克的有关知识。一个两分的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小组轮流掂一掂一个两分的硬币,感受一下,一克到底有多重?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小组之间轮流掂一掂,找同学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

  在接下来就是克与千克的关系的教学。一袋盐,它的质量是500克,两袋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称一称这两袋盐。盘秤上指针指向1,说明是1千克。1000克=1千克。接下来作练*,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内容并不难,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质量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学生掌握较好。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9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0

  《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单,大多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中。二年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历,自然是十分开心的。纵观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反思:

  一、 整合课时,让学生因动而学

  为了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后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带来家中各种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要求学生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则巡视学生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的数学课真有趣啊!”“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下课了,因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我奖励他们共同分享带来的水果。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天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

  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历感受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准备利用中午时间安排学生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安排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和千克、克有更亲密的接触,我组织学生去菜场、超市进行调查,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这样的作业既是学生乐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当然,批改“调查作业”老师很累的,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但我们乐此不彼。因为,我和孩子们一样也经历了学*的过程,知道了洗衣粉有100克、250、 500克等不同包装,也知道105颗桂圆重1千克……此时,我犹如走进了超市,正在享受购物的快乐一般。

  三、 回归原始的教学方式

  自从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装备,我们的教学手段也随之丰富起来。精美的PPT,深情并茂的动画,给课堂增添了很多的乐趣。可看着孩子们鼻梁上悄悄架起的眼镜,我总有些心疼他们。

  《练*四》的教学,我一改往日的练*课教学模式——做一题讲一题,用原始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于是,孩子们把窗帘打开,教室里顿时亮堂堂的。我先让孩子们交流学*单:

  1、哪些物品重1千克?、哪些物品重1克?

  2、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

  3、1千克=( )克。

  然后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练*题1—6和思考题,做得快的小朋友自学“你知道吗”。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我巡视学生,最后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有的放失的对*题进行讲解,高效率的完成了书本练*的教学。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1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资源,拓宽学*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有的还有不同意见,如一个学生找到的雕牌洗衣粉净重500克,小组中的另一个学生说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却是250克,两人僵持不下,讨论得激烈。后来还是小组长出面解决说:可能是包装有分大小包的缘故,因此你们两人都没错。两位学生听到小组长这么说,也觉得有道理,这一场纷争才算*息。而我在一旁却暗自高兴,因为学生们有了问题懂得自己解决了,小组长也充分发挥了作用,看来我们班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来了几枚2分的硬币,因为一个2分的硬币就是1克。接着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接着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正确的表象。很快学生就联想到了如药片、图钉、扣子等物品,看来学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质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有的学生就汇报说1包食用碘盐重1千克、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条福寿鱼约重1千克、一瓶大可乐约重1千克……学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还真不少。

  当我让学生比较两个重量接*的`物体(橡皮擦和铅笔)时,学生有的用两手掂一掂,有的说要用秤称。其中一个学生突发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后把橡皮擦和铅笔放在左右两边。我看到这,就请这位学生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做。他马上向全班同学演示并介绍了他这么做的原理:因为我的尺子是20厘米,我把中间的10厘米对准文具盒,这样就相当于一个简易的天*了。原来是上课时我拿来的天*触发了他的奇思妙想,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解决了问题。看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容忽视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3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基于以上对教材思考,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达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课前准备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体的质量单位并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明确秤能帮助我们准确知道物体的质量。从而也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概念做铺垫。

  2.通过“建立质量概念——感受质量——应用知识”的模式,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思维特点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首先,先让学生掂一掂一个粉笔头的重量,在验证称一称,让生感受老师为其准备的粉笔头并不是凭空而得到的约1克的质量。物体的质量也不能凭空而定的。而之所以选用粉笔头而不用教材中的硬币或其它物品。是因为2分的硬币现在很难找到也不常用,而1角的硬币有新版和老版,新版的约2克多,旧版的虽然也约是1克,难于统一。而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在生活中比较少,也容易被忽视。因此我就为学生准备了约1克的粉笔头。接着让生再次掂量后找出桌面上约1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这时我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对1克的认识发现生活中用克作单位的物品进一步加深认识克这个质量单位。由于学生没有“1000以内数的认识”、“整百数相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些知识基础,只有这些知识的一些生活经验。基于此在教学中我是有选择性的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来进行教学。没有利用教材中提供的2袋500克的盐是1000克来认识“千克”及它与“克”之间的关系。而是先让学生通过感受活动:“找一找”、“掂一掂”,先让生比较掂量10克和1克、10克和100克的物品,加深对“克”的理解,培养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接着很自然利用10个100克是多少克来帮助生建立对“千克”的认识,同时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认识1000这个数。再用秤验证10个100是1000。来引发学生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接着通过掂一掂,说一说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比较掂量1克和1千克让生感受两个质量单位有一定的联系的同时还是有区别的,从而更好的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最终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之前学生在掂一掂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时,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它们有了一定的感受后,抽象出数据让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质量的大小,进一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最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这些都是我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

  有遗憾和不足的地方是:由于学校的天*、盘秤教学仪器损坏了不能使用,故而没能小组有这两个秤来进行学*。只能是我操作告知给学生,他们就没能很好的进行观察。这是这节课我遗憾的地方。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掂量感受的时间较短;让学生用教师指定的进行语言表达;没有让学生进行估一估物体质量的环节来让学生感受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4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唤起对它的感受。先让学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体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用具来感受物体也有轻重之分。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为了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A、通过实际感受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二分硬币和1袋洗衣粉,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从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过加1、2、3、4个硬币来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概有1千克,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B、让学生实际测量物品的质量。在上面估测的时候,往往结果与实际质量有出入,这就得需要提供帮助验证的工具---“称”。学生知道要知道物体的轻重需用秤称,此时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C、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个二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二、不足之处:

  1、没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的乐趣,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由于没能很好处理好时间的把握情况,致使小组合作匆匆忙忙,没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的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3

  成功之处:

  由于小学生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上课伊始,我尽可能的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亲身感受,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告诉学生学校的.四个方向后,让学生说说学校的八个方向都有什么?学生说得很好。

  不足之处:

  我告诉学生一般方位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知道其中的一个方向,让学生判断其他几个方向时,同学们往往把图上的方向与实际的方向混淆,这是我倍感困惑,本来认为很简单的问题,没想到会出现如此效果。

  学生认知能力、知识层次差异很大,学*兴趣本来就不浓,如果课堂教学思路模糊、知识点含混,必然会使学生学*兴趣索然,出现学风不振的局面。

  再教设想:

  通过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使我深深的领悟到:学生学不会,必然有阻挡其认知的羁绊,所以我们要在恰当的位置,为他们铺设台阶。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4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回家准备一千克物品的作业,第二天大多数学生带来了1千克的物品,有带1千克大米的,1 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因为这是他们切身体验过的。

  我还带来了家里的电子秤,让孩子们排着队上来,每个人都有机会称一样物品,要求不能和别人的重复,称完后大声告诉大家这个物品的重量。学生非常开心,乐于参与,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受物体的'重量。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参照,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5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6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资源,拓宽学*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8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的体验性是现代学*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9

  《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单,大多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中。二年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历,自然是十分开心的。纵观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反思:

  一、 整合课时,让学生因动而学

  为了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后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带来家中各种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要求学生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则巡视学生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的数学课真有趣啊!”“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下课了,因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我奖励他们共同分享带来的水果。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天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

  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历感受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准备利用中午时间安排学生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安排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和千克、克有更亲密的接触,我组织学生去菜场、超市进行调查,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这样的作业既是学生乐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当然,批改“调查作业”老师很累的,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但我们乐此不彼。因为,我和孩子们一样也经历了学*的过程,知道了洗衣粉有100克、250、 500克等不同包装,也知道105颗桂圆重1千克……此时,我犹如走进了超市,正在享受购物的快乐一般。

  三、 回归原始的教学方式

  自从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装备,我们的教学手段也随之丰富起来。精美的PPT,深情并茂的动画,给课堂增添了很多的乐趣。可看着孩子们鼻梁上悄悄架起的.眼镜,我总有些心疼他们。

  《练*四》的教学,我一改往日的练*课教学模式——做一题讲一题,用原始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于是,孩子们把窗帘打开,教室里顿时亮堂堂的。我先让孩子们交流学*单:

  1、哪些物品重1千克?、哪些物品重1克?

  2、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

  3、1千克=( )克。

  然后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练*题1—6和思考题,做得快的小朋友自学“你知道吗”。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我巡视学生,最后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有的放失的对*题进行讲解,高效率的完成了书本练*的教学。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0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的估测和实际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观察、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

  课前有意让学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再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2分硬币的重量、500克盐、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一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铁块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教师先拿出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学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这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学生来评1000个1克的2分硬币和1个1千克的铁块谁轻谁重,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情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估测再实测的练*。如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1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

  1、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3、指导学生回顾学*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3

  开学的第一天,从学生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读出大家对新学期满满的信心,对新的知识的好奇和期待!在这样良好的学*愿景和对师生温馨、和谐关系的期待和开始经营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了《认识克和千克》的学*。

  今年很荣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级,虽然对于备教材这环节感觉容易了些,可面对全新的学生仍不容懈怠。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生活机紧密联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报到时,我就给大家布置了学前准备任务:每人准备少量花生米、黄豆粒,一枚2分硬币、一枚5分硬币,一粒纽扣等物品。并询问或回忆跟父母到超市购物时看到的称重的工具及购买物品有多重,记录有关克和千克的相关物品。

  教学中学生在观察了信息窗,聆听了学生认真读的四条信息后,思考很积极,提出了许多的问题: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2、150吨有多重;3、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看得出学生们的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强得!

  我们先来解决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问题,在经历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动中学生们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枚纽扣大约重1克等;继而出示并认识天*的.构造,演示天*称硬币的过程,学生见证了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分硬币比1克轻一点;5分硬币比一克重一点;再次演示验证了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之后,让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进一步体验一克有多重;之后演示称一些比一克重或轻的物品,增进学生的感悟,这一环节的学生也体验活动较为充分。在接下来引导学生: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做单位吗?由1000粒花生米约重1000克,让学生读出1000克,也可以写成1千克,引入千克,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的质量约是1千克;还有的同学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两袋食盐,两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质量,这些学*资源很有用,我首先肯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接下来,我选择了让学生用天*来称数学课本的质量,得出了数学课本约重245克,从而否定了一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的说法。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大约几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考得出了4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学*小组中把数学课本罗在一起,轮流掂一掂看4本数学课本有多重,再通过如出示演示称过的200g的牛奶,几包牛奶大约重1千克等问题,从而引导进一步体验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数换算练*环节中,我主要调查了学生的体重,借助了这项资源进行巩固练*。第二个调查的是王义轩同学:我的体重是62公斤,同学们居然多还没有反应,应该立刻大笑起来才对,看来他们还没反应这是错误的,于是,说:看来,王义轩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于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对了,王义轩的体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几个同学说了体重,大家从自己体重的数据中明确了千克与公斤、斤与克的换算关系;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 )斤。学生顺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课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尝试了借助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生成资源作为新知探究的载体,在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再次交流思维碰撞中不断反思学*从而获得并内化知识。感觉尚不理想之处是有的环节如调查体重,给学生时间用天*称物品的质量时,放的时间较多,从而拖延了探究时间,使达标练*时间紧张了,未能按时完成。因此在今后,提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时令人值得高兴地实践是课前活化心脑操的练*及指动游戏的使用让学生们得上课情绪得以更高涨,对于新课的期待更显强烈,表现专注而轻松。课中对于学生进行了较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交流更大胆而热烈了,体现在学生们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合作提出解决问题或是互相提问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记忆如: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表示等句子。就涌现出了很多的记忆小能手如:王义轩、王伟杰、张栋梁、赵传瑞、李新阳等,

  欣喜地发现赵传瑞同学在发现约3粒玉米重1克时,最先发现了3000粒约重1000克,掌声四起!有不少学生发现老师体重约50千克,约有20个老师体重1吨;4个小朋友体重约100千克,40个小朋友体重约1吨。今年还有一个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常很腼腆得他也特别的踊跃,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确,但在给大家讲解时有些紧张与激动,说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还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学新发现了词语,我说ⅩⅩⅩ得左邻右舍,被另一同学纠正了是左邻后舍,那时那刻是那么确切,很有才啊!

  在本节课中对于专心励志语的使用很少,我想如果用的适时些,全体的参与度可能会更高些!由于教学融合专注力的时间较长,因此检测评价,智慧提升环节仓促,*题设计及使用方面尚不够合理充分,这也是在今后的实践中值得继续探索的。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4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能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

  1、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课。整堂课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力亲为,亲手实践,重视实干、实效、实在、实际。

  2、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导入来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再以学生天天都能接触的实物入手,称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主动学*的愿望。

  3、整个教学活动还突出学生的亲手实践。从1克到1000克的逐一认识,都是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练*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有层次性、过渡性的题目,由简到难,增加对比度,并和学过的知识融汇贯通,达到传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认识)、巩固旧知(长度单位)的目的。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菁选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千克和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2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资源,拓宽学*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有的还有不同意见,如一个学生找到的雕牌洗衣粉净重500克,小组中的另一个学生说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却是250克,两人僵持不下,讨论得激烈。后来还是小组长出面解决说:可能是包装有分大小包的缘故,因此你们两人都没错。两位学生听到小组长这么说,也觉得有道理,这一场纷争才算*息。而我在一旁却暗自高兴,因为学生们有了问题懂得自己解决了,小组长也充分发挥了作用,看来我们班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来了几枚2分的硬币,因为一个2分的硬币就是1克。接着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接着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正确的表象。很快学生就联想到了如药片、图钉、扣子等物品,看来学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质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有的学生就汇报说1包食用碘盐重1千克、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条福寿鱼约重1千克、一瓶大可乐约重1千克……学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还真不少。

  当我让学生比较两个重量接*的物体(橡皮擦和铅笔)时,学生有的用两手掂一掂,有的说要用秤称。其中一个学生突发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后把橡皮擦和铅笔放在左右两边。我看到这,就请这位学生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做。他马上向全班同学演示并介绍了他这么做的原理:因为我的尺子是20厘米,我把中间的10厘米对准文具盒,这样就相当于一个简易的天*了。原来是上课时我拿来的天*触发了他的奇思妙想,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解决了问题。看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容忽视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3

  开学的第一天,从学生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读出大家对新学期满满的信心,对新的知识的好奇和期待!在这样良好的学*愿景和对师生温馨、和谐关系的期待和开始经营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了《认识克和千克》的学*。

  今年很荣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级,虽然对于备教材这环节感觉容易了些,可面对全新的学生仍不容懈怠。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生活机紧密联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报到时,我就给大家布置了学前准备任务:每人准备少量花生米、黄豆粒,一枚2分硬币、一枚5分硬币,一粒纽扣等物品。并询问或回忆跟父母到超市购物时看到的称重的工具及购买物品有多重,记录有关克和千克的相关物品。

  教学中学生在观察了信息窗,聆听了学生认真读的四条信息后,思考很积极,提出了许多的问题: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2、150吨有多重;3、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看得出学生们的`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强得!

  我们先来解决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问题,在经历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动中学生们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枚纽扣大约重1克等;继而出示并认识天*的构造,演示天*称硬币的过程,学生见证了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分硬币比1克轻一点;5分硬币比一克重一点;再次演示验证了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之后,让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进一步体验一克有多重;之后演示称一些比一克重或轻的物品,增进学生的感悟,这一环节的学生也体验活动较为充分。在接下来引导学生: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做单位吗?由1000粒花生米约重1000克,让学生读出1000克,也可以写成1千克,引入千克,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的质量约是1千克;还有的同学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两袋食盐,两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质量,这些学*资源很有用,我首先肯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接下来,我选择了让学生用天*来称数学课本的质量,得出了数学课本约重245克,从而否定了一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的说法。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大约几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考得出了4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学*小组中把数学课本罗在一起,轮流掂一掂看4本数学课本有多重,再通过如出示演示称过的200g的牛奶,几包牛奶大约重1千克等问题,从而引导进一步体验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数换算练*环节中,我主要调查了学生的体重,借助了这项资源进行巩固练*。第二个调查的是王义轩同学:我的体重是62公斤,同学们居然多还没有反应,应该立刻大笑起来才对,看来他们还没反应这是错误的,于是,说:看来,王义轩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于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对了,王义轩的体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几个同学说了体重,大家从自己体重的数据中明确了千克与公斤、斤与克的换算关系;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 )斤。学生顺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课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尝试了借助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生成资源作为新知探究的载体,在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再次交流思维碰撞中不断反思学*从而获得并内化知识。感觉尚不理想之处是有的环节如调查体重,给学生时间用天*称物品的质量时,放的时间较多,从而拖延了探究时间,使达标练*时间紧张了,未能按时完成。因此在今后,提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时令人值得高兴地实践是课前活化心脑操的练*及指动游戏的使用让学生们得上课情绪得以更高涨,对于新课的期待更显强烈,表现专注而轻松。课中对于学生进行了较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交流更大胆而热烈了,体现在学生们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合作提出解决问题或是互相提问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记忆如: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表示等句子。就涌现出了很多的记忆小能手如:王义轩、王伟杰、张栋梁、赵传瑞、李新阳等,

  欣喜地发现赵传瑞同学在发现约3粒玉米重1克时,最先发现了3000粒约重1000克,掌声四起!有不少学生发现老师体重约50千克,约有20个老师体重1吨;4个小朋友体重约100千克,40个小朋友体重约1吨。今年还有一个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常很腼腆得他也特别的踊跃,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确,但在给大家讲解时有些紧张与激动,说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还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学新发现了词语,我说ⅩⅩⅩ得左邻右舍,被另一同学纠正了是左邻后舍,那时那刻是那么确切,很有才啊!

  在本节课中对于专心励志语的使用很少,我想如果用的适时些,全体的参与度可能会更高些!由于教学融合专注力的时间较长,因此检测评价,智慧提升环节仓促,*题设计及使用方面尚不够合理充分,这也是在今后的实践中值得继续探索的。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4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体验学*,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

  因此,最终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如让学生掂一掂硬币,估一估多重是一千克,通过称一称5本数学书是一千克,再掂一掂1千克的.重量,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学生情绪高涨,掌握得也不错。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5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十八第3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6

  摘要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

  教学《克和千克》这节课时,为了唤起学生有关台秤的知识经验,课前就布置学生在家搜集有关物品重量的素材。课中就出示一台秤,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台秤怎么称物品的重量?接着让学生认识台秤及使用方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称出1千克的橙子。学生有的说1千克的橙子有4个,有的说有5个,有的说小一点的有6个。学生发现每组1千克的橙子的个数是不同的。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这时教师拿出一些袋子,问:“在这些袋子里装上多少东西,就可以达到1千克的重量了?看谁猜得准。”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寻找身边的物品,进行猜测。

  生1:我想在袋子里装5本语文书和5本数学书。

  生2:我想在袋子里放2袋食盐。

  生3:我想在袋子里装上5袋洗衣粉。

  生4:我想在袋子里放上9个沙包。

  生5:我想在袋子里放2瓶营养快线。

  ……

  一会儿,学生的兴趣上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说。我于是话锋一转:你想验证刚才所装的袋子是否是1千克吗?如果不是1千克,你有办法使它成为1千克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一位学生把原来猜想的9个沙包放台秤上一称,羞涩的笑了,觉得相差太远了。有的小组在操作称物品时一会儿多,一会儿少,一会儿换个大点的,一会儿换个小点的,一直到刚好1千克为止。最后,学生展示汇报小组的成果,教师给猜测正确或接*的学生奖励智慧小花。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反思

  一、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节课中,精心的设计,组织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在称物品,掂物品,数物品的活动过程中加深了对千克的认识,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个实践活动也让每一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称一称、掂一掂而真实的感觉到“1千克”的物体到底有从重。从而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因为物体的重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让学生通过现实的称一称、掂一掂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物体的重量。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悟能力这一教学理念,又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思考,起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形成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态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经历生动的学*过程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教师的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教学中,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增加,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生动的学*过程,从而把学生的学*动机和兴趣引向最佳状态;同时分小组验证,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千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觉到“几千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学生对1千克的实物称重量的展示过程,正是一次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经验共享的过程。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学*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实际体验,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得以培养,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这个片段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验证,合作交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学生小组合作“称一称”的反复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有探究价值的学*材料,以具有较大思维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当学生在认真活动的时候,教师认真地听,准确的理解,热情的鼓励,并给予学生帮助,进而营造了一个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这样,学生享受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生长区”,诱发学生学*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中,我先让学生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会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后面的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为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在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后,我又引导他们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8

  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化学*新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一、促使学生走进数学生活,体验生活数学。

  课前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课做好准备。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却往往远离了生活实际,没有用心的去感受这一新的数学感念,没有学生的感性积累,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某项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的,因此,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有目的的去深入实际,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并实际感受其质量究竟是多重,到水果店实际挑选常见的或自己喜欢的水果,称一称、数一数,让一千克变成具体化、数字化、空间化。

  二、通过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前面的实际体验中都接触了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课堂z中我采取了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实际用天*称一称1个2分硬币,四颗黄豆、两个图钉和两枚回形针大约是1克,用台秤称一称2袋食盐,6个苹果,7个梨子,1个黄金瓜大约重1千克,再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自己的书包有几千克,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关注过程体验,激活课堂活力。

  体验学*,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面条、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

  但本节课后人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如有学生说爸爸的体重是78千克不可能等,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9

  一、课前调查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时,我选择了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即课前调查法,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效地学*后面的新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关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在注重学生探究体验的同时,我也兼顾适宜的知识传授,正确地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关系。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注重的是学生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50克、100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教学千克和克的字母,教学弹簧秤的刻度时,我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在一堂课中教师能正确地把握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度,使学生更加学得开心,学得自主。

  三、自主探究与合作学*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是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参与并发展的有生命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都一定是有效的学*,但并非所有的学*领域和学*主题都需用合作学*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领域和学*主题都得用合作学*的方式来进行。怎样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有机结合,创建一种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学*,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真正促进学生达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不能称出时,师设疑:为什么不能?(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太轻了)怎么办?接着:请小组合作再想办法称出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在组织学生合作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合作,如教师出示的合作要求是:①自己想办法②小组交流办法③小组分工合作称一称,说说是怎么称出来的?这一环节教师正确地处理好自主探究与合作学*的步骤,用的时机也很合理,收到的效果自然很理想。因此,在运用自主、合作学*方式前,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堂课是否有必要,这个知识点学生独立解决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合作解决,把握好它的运用时机,千万不要走形式,一定要用它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既能解决问题,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滋生的土壤。

  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即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学生生活*。从中我受到这样的启示: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数学知识。如《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在学生认识了500克、1千克以后,为了使数学知识密切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又传授给学生500克就是生活中的1斤,1千克就是生活中的2斤。这样的教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500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的认识,学生也不再觉得数学高深莫测,学生学*和研究的正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切实体会到数学离自己其实很*。

  需要改正之处:在让学生认识各种秤时,我运用的教法是知识传授法。对这一环节的处理,还是以学生体会为主,当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再给予拨引导。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兴趣,培养创设情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能力。鉴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觉得在以后教学应做到以下二点。

  (1)注重在生活中发现知识。

  物体的轻重概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其实早已建立,所以在课一开始,我就通过背一背、掂一掂先唤起学生的这种意识。作为重量单位的克和千克在生活中也常会用到,将它们和学生已知的重量单位进行比较和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单位上,激活学生认识克和千克的主观需求。在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这一环节上,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秤的形状,介绍各种秤的用途,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在熟悉的情景中认识秤,了解它们的用处。

  (2).教学应该在实践体验中升华知识。

  让教学内容与物品的重量建立联系,爸抽象的重量单位更形象基体化。我让学生调查自己熟悉的物品,小组合作先估计带来物品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德是否正确,最后还布置他们帮助父母估计所购买物品的重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重量这一概念。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0

  本课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1

  在教学《克和千克》,我觉得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反思之一——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开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反思之二——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学生上台称物体的重量时,有的学生并没有仔细听,说我没有叫他上台,非常不高兴,这是我没有想到。课堂上,学生第一次看到天*称,感到非常新鲜,在称重量时,他只顾“研究”天*称,最后是在我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反思之三——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兴趣和积极的学*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河南洛阳举行了全国第九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全国小学数学教师的盛大**,聆听了来自全国各省市选手的观摩课,每节课都表现出参赛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功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来之后我上了一节《克和千克》的汇报课,也算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汇报给大家吧!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因此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把教学重点放在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在教学中,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

  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经历体验、感悟中获得新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1千克和1克的轻重对于学生来讲必竟是生疏的,就连成年人对质量轻重的认识也不是很深。因此,建立1克、1千克概念时,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我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枚2分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一个大头钉、一粒花生米、两个回形针、4、5粒黄豆,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掂一掂的活动,加深了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换着掂一掂,充分感知几十克、几百克,并初步感知1克和几十克和几百克的差异。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把内容分层细化。先让学生估一估重1千克的一袋黄豆有多重,然后再用盘秤称出黄豆的重量,再依次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互相说说1千克的感受。再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一只手掂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掂1克重的物品,感知1克的1千克的区别,并大胆猜想多少个1克就是千克?最后让学生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在课堂最后一抓准的活动中,6个小组有一个小组准确的抓出了重1千克的水果,另外有两个小组抓出了重950克的水果,其余三个小组抓出了1100克重的水果,这个活动充分验证了学生在前面的动手体验中,已经准确的建立了克和千克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认识,还是练*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2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反思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反思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 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3

  1、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所以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

  3、关注学生学*兴趣与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理解与创造。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先让学生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水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这时教师给予学生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是先教给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去称。这是从学生的学*需求和学*欲望出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意创造矛盾,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现指示针几乎一动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来认识“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互相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现场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的`体重。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4、教材的认识与处理

  认识与处理的原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学生对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研究操作实践的“源”。在教材处理上,从整体——部分——整体,先认识千克后认识克,再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这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知体验。感知1千克时,通过分组合作,称一称,掂一掂,并将1千克转化成具体的数量:8个苹果,6根黄瓜,7支香蕉,12个桔子,6个梨子,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4

  《克和千克》是学生接触的两个新的单位名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做到:

  1、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质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5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的动机

  教材出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生长区”,诱发同学学*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同学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沛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菁选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千克和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十八第3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2

  克和千克对学生来说是两个比较抽象的单位,需要学生亲身去感受、体验,因此这节课要准备的东西不少。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两分硬币,一个小小的玩具,自己也准备了不少,比如米粒、黄豆,以及以100克、500克、1000克为一叠的`本子等。心想准备工作较为充分,这堂课应该不错了吧,但这节课的效果没有我预想得那么好。

  反思一:在整堂课中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我在课的前一部分要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秤,就问:“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怎么办?”学生答:“用秤称。”再展示各种各样的秤图,虽然很顺,但没有什么波折,激不起兴趣。

  反思二:40分钟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

  反思三:要多给学生鼓励,哪怕是一个眼神,给学生以学*的信心。

  反思四:课堂上怎样做到收放自如,教师怎样调控课堂,*时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3

  开学的第一天,从学生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读出大家对新学期满满的信心,对新的知识的好奇和期待!在这样良好的学*愿景和对师生温馨、和谐关系的期待和开始经营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了《认识克和千克》的学*。

  今年很荣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级,虽然对于备教材这环节感觉容易了些,可面对全新的学生仍不容懈怠。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生活机紧密联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报到时,我就给大家布置了学前准备任务:每人准备少量花生米、黄豆粒,一枚2分硬币、一枚5分硬币,一粒纽扣等物品。并询问或回忆跟父母到超市购物时看到的称重的工具及购买物品有多重,记录有关克和千克的相关物品。

  教学中学生在观察了信息窗,聆听了学生认真读的四条信息后,思考很积极,提出了许多的问题: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2、150吨有多重;3、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看得出学生们的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强得!

  我们先来解决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问题,在经历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动中学生们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枚纽扣大约重1克等;继而出示并认识天*的构造,演示天*称硬币的过程,学生见证了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分硬币比1克轻一点;5分硬币比一克重一点;再次演示验证了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之后,让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进一步体验一克有多重;之后演示称一些比一克重或轻的.物品,增进学生的感悟,这一环节的学生也体验活动较为充分。在接下来引导学生: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做单位吗?由1000粒花生米约重1000克,让学生读出1000克,也可以写成1千克,引入千克,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的质量约是1千克;还有的同学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两袋食盐,两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质量,这些学*资源很有用,我首先肯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接下来,我选择了让学生用天*来称数学课本的质量,得出了数学课本约重245克,从而否定了一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的说法。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大约几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考得出了4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学*小组中把数学课本罗在一起,轮流掂一掂看4本数学课本有多重,再通过如出示演示称过的200g的牛奶,几包牛奶大约重1千克等问题,从而引导进一步体验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数换算练*环节中,我主要调查了学生的体重,借助了这项资源进行巩固练*。第二个调查的是王义轩同学:我的体重是62公斤,同学们居然多还没有反应,应该立刻大笑起来才对,看来他们还没反应这是错误的,于是,说:看来,王义轩同学需要大家的帮助?于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对了,王义轩的体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几个同学说了体重,大家从自己体重的数据中明确了千克与公斤、斤与克的换算关系;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 )斤。学生顺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课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尝试了借助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生成资源作为新知探究的载体,在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再次交流思维碰撞中不断反思学*从而获得并内化知识。感觉尚不理想之处是有的环节如调查体重,给学生时间用天*称物品的质量时,放的时间较多,从而拖延了探究时间,使达标练*时间紧张了,未能按时完成。因此在今后,提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时令人值得高兴地实践是课前活化心脑操的练*及指动游戏的使用让学生们得上课情绪得以更高涨,对于新课的期待更显强烈,表现专注而轻松。课中对于学生进行了较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交流更大胆而热烈了,体现在学生们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合作提出解决问题或是互相提问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记忆如: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表示等句子。就涌现出了很多的记忆小能手如:王义轩、王伟杰、张栋梁、赵传瑞、李新阳等,

  欣喜地发现赵传瑞同学在发现约3粒玉米重1克时,最先发现了3000粒约重1000克,掌声四起!有不少学生发现老师体重约50千克,约有20个老师体重1吨;4个小朋友体重约100千克,40个小朋友体重约1吨。今年还有一个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常很腼腆得他也特别的踊跃,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确,但在给大家讲解时有些紧张与激动,说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还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学新发现了词语,我说ⅩⅩⅩ得左邻右舍,被另一同学纠正了是左邻后舍,那时那刻是那么确切,很有才啊!

  在本节课中对于专心励志语的使用很少,我想如果用的适时些,全体的参与度可能会更高些!由于教学融合专注力的时间较长,因此检测评价,智慧提升环节仓促,*题设计及使用方面尚不够合理充分,这也是在今后的实践中值得继续探索的。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4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资源,拓宽学*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有的还有不同意见,如一个学生找到的雕牌洗衣粉净重500克,小组中的另一个学生说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却是250克,两人僵持不下,讨论得激烈。后来还是小组长出面解决说:可能是包装有分大小包的缘故,因此你们两人都没错。两位学生听到小组长这么说,也觉得有道理,这一场纷争才算*息。而我在一旁却暗自高兴,因为学生们有了问题懂得自己解决了,小组长也充分发挥了作用,看来我们班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来了几枚2分的硬币,因为一个2分的硬币就是1克。接着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接着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正确的表象。很快学生就联想到了如药片、图钉、扣子等物品,看来学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质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有的学生就汇报说1包食用碘盐重1千克、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条福寿鱼约重1千克、一瓶大可乐约重1千克……学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还真不少。

  当我让学生比较两个重量接*的物体(橡皮擦和铅笔)时,学生有的用两手掂一掂,有的说要用秤称。其中一个学生突发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后把橡皮擦和铅笔放在左右两边。我看到这,就请这位学生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做。他马上向全班同学演示并介绍了他这么做的原理:因为我的尺子是20厘米,我把中间的10厘米对准文具盒,这样就相当于一个简易的天*了。原来是上课时我拿来的天*触发了他的奇思妙想,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解决了问题。看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容忽视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5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

  在听课老师和教学行家的指点下,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6

  一、课前调查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时,我选择了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即课前调查法,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效地学*后面的新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关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在注重学生探究体验的同时,我也兼顾适宜的知识传授,正确地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关系。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注重的是学生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50克、100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教学千克和克的字母,教学弹簧秤的刻度时,我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在一堂课中教师能正确地把握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度,使学生更加学得开心,学得自主。

  三、自主探究与合作学*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是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参与并发展的有生命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都一定是有效的学*,但并非所有的学*领域和学*主题都需用合作学*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领域和学*主题都得用合作学*的方式来进行。怎样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有机结合,创建一种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学*,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真正促进学生达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不能称出时,师设疑:为什么不能?(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太轻了)怎么办?接着:请小组合作再想办法称出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在组织学生合作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合作,如教师出示的合作要求是:①自己想办法②小组交流办法③小组分工合作称一称,说说是怎么称出来的?这一环节教师正确地处理好自主探究与合作学*的步骤,用的时机也很合理,收到的效果自然很理想。因此,在运用自主、合作学*方式前,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堂课是否有必要,这个知识点学生独立解决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合作解决,把握好它的运用时机,千万不要走形式,一定要用它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既能解决问题,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滋生的土壤。

  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即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学生生活*。从中我受到这样的启示: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数学知识。如《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在学生认识了500克、1千克以后,为了使数学知识密切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又传授给学生500克就是生活中的1斤,1千克就是生活中的2斤。这样的教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500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的认识,学生也不再觉得数学高深莫测,学生学*和研究的正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切实体会到数学离自己其实很*。

  需要改正之处:在让学生认识各种秤时,我运用的教法是知识传授法。对这一环节的处理,还是以学生体会为主,当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再给予拨引导。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兴趣,培养创设情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能力。鉴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觉得在以后教学应做到以下二点。

  (1)注重在生活中发现知识。

  物体的轻重概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其实早已建立,所以在课一开始,我就通过背一背、掂一掂先唤起学生的这种意识。作为重量单位的克和千克在生活中也常会用到,将它们和学生已知的重量单位进行比较和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单位上,激活学生认识克和千克的主观需求。在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这一环节上,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秤的形状,介绍各种秤的用途,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在熟悉的情景中认识秤,了解它们的用处。

  (2).教学应该在实践体验中升华知识。

  让教学内容与物品的重量建立联系,爸抽象的重量单位更形象基体化。我让学生调查自己熟悉的物品,小组合作先估计带来物品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德是否正确,最后还布置他们帮助父母估计所购买物品的重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重量这一概念。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7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这节课力求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整堂课我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多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我使用了教具“天*”和“台秤”,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如:片段一:认识“克”,感受1克。

  师: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生: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师出示:

  1克有重呢?瞧!这是什么?生齐声说:一角的硬币。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请你们先用手掂一掂1角硬币,感觉怎样?生:很轻,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师:让天*告诉我们1枚1角硬币的重量吧!

  (简单介绍天*的各部分。)我们把它放在天*的左盘,移动游标,使天*左右两端保持*衡,结果怎么样?1枚2分硬币大约有多重?(1克)1克的重量很轻很轻。师:想一想,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也大约重1克?在你们带来的物品中能找到吗?(生找:回形针、两粒豆、乒乓球)师:10枚1角硬币有多重?几克?(10克)100枚有多重?、1000枚呢?

  片段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认识1千克:师:你们真棒!那么谁来估量一下这包盐的重量?师:谁估计得最准?一起看标注!(500克)师:一袋盐500克,两袋呢?(1000克)板书:500克+500克=1000克师:我们用秤来称称看。这是什么秤?(盘秤)知道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这一大格就是1千克)老师示范: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师: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你们发现了1000克和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整个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了的亲手实践。从1克到1000克的逐一认识,都是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枯燥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8

  《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强烈,因此,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要判断物品的轻重,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始,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则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学*质量单位的需要。激起学生学*“千克”的愿望,把学*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二、注重过程体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发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我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找一找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还让学生合作,拎一拎1千克、2千克和4千克的物品,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对1千克、几千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对几千克有了较深的理解后,让学生估书包的重量,验证书包的重量,最后还让学生估体重,称体重,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学生开展这些学*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学生们通过大量的操作与体验,化抽象为具象,对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对克与千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的建立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三、巧设问题情境——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我在同学们还对体验几千克津津乐道时,巧设一个问题情境:树上的小鸟看到同学们在称体重,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重,于是,小鸟飞到健康秤上,此时,指针动了动,最后停在0刻度的旁边,提问:小鸟重几千克?此时,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学生质疑无法看出小鸟重几千克,学生质疑的同时油然产生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的需要,激发了学*更小的质量单位的热情,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克”。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浓厚兴趣和学*欲望。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告诉学生一个小砝码重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我设计利用克与千克在感觉上明显的反差,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1千克=1000克。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像插秧与收割,老师的角色也就是播种与收割的农夫,按部就班,学生就像庄稼,整整齐齐,过程看似有条不紊却千人一面,缺乏激情,学生在*淡中接纳与收获,而新课堂和新理念更应该像一场足球赛,老师的角色是教练,学生就是运动员,球场外,教练制定战术,确定目标,球场上,运动员各尽所能,攻城拔寨,只为共同完成的目标:胜利。过程无法预料,但却精彩纷呈。新课堂教学就应该如此:既有精心完美的预设,更有激情四射的生成。只有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才能在充满乐趣体验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9

  本课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是第一学段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体会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建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的。总的来说,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新课程的理念。

  一、 走进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克和千克”这个内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打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把学*延伸到课前,拓展到课后。课前,我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从课堂上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它对生活的意义。这是展开新课教学的基础。课堂上,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为新课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生活中哪里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哪些东西大约重1千克。可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是有效的。课后,我引导学生写一篇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日记,唤醒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 关注过程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本课教学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质量观念,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有多次的体验活动,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从学生能比较准确的估测物体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的理解是比较清晰的。这些数学知识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质量观念,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在数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课中,建立了1克的观念后,让学生想一想10个这样的2分硬币该有多重呢?10袋这样10克的米又该有多重呢?从学具中找出大约100克的东西等等。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个数学推理和想象的过程,有着浓浓的数学味。猜测和验证又是一种重要的学*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称一称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另外,判断数学日记中有哪些错误是比较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只有在深刻理解质量单位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上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推理、猜测、验证、判断等心智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

  上完这节课,从学生能准确的举例说出生活中大约1克或1千克的东西,以及大部分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测物体的质量,正确地使用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是比较高的。但这节课的学具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东西都觉得很新鲜,很好奇,总想动一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多思考和总结一些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从“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有个别学生估的质量和实际质量差距比较大,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的估测能力在一节课内还没得到很好的培养,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实践和练*中不断修正,形成正确的估测策略。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化学*新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一、促使学生走进数学生活,体验生活数学。

  课前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课做好准备。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却往往远离了生活实际,没有用心的去感受这一新的数学感念,没有学生的感性积累,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某项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的,因此,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有目的的去深入实际,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并实际感受其质量究竟是多重,到水果店实际挑选常见的或自己喜欢的水果,称一称、数一数,让一千克变成具体化、数字化、空间化。

  二、通过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前面的实际体验中都接触了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课堂z中我采取了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实际用天*称一称1个2分硬币,四颗黄豆、两个图钉和两枚回形针大约是1克,用台秤称一称2袋食盐,6个苹果,7个梨子,1个黄金瓜大约重1千克,再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自己的书包有几千克,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关注过程体验,激活课堂活力。

  体验学*,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面条、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

  但本节课后人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如有学生说爸爸的体重是78千克不可能等,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2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

  证明

  ,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

  (介绍天*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4

  目前“大班额”教学是我校教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在教学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有以下收获: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兴趣

  克和千克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两个基本的重量单位,也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打交道的单位,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资源、拓宽学*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

  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的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本节课,在教 1千克=1000克时,我及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如:让学生掂一掂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这样调动了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究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并掌握质量单位。在大班额课堂中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每一个学生学*的主动性。

  三、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大班额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要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听讲,也不思考,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静**够四十分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上课几乎是无聊的、无趣的也是浪费时间的。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的生活材料,如:盐、方便面、洗洁精、果冻等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组内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

  四、教师及时评价,掌控学*活动

  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可以促进学生更有效的进行课堂探究活动的。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哪个组的问题讨论最好,哪个组同学发言最积极, 教师要及时的鼓励评价。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5

  1、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3、指导学生回顾学*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 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 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 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 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 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意识。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弹簧秤1台,重1克物体若干,每个小组两包盐、1枚1角(新版)硬币。

  2、教师使用各种常见秤,天*1架,1角硬币1个,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一看。

  观察两瓶饮料,哪瓶重一些?

  2、掂一掂。

  观察两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呢?

  生体验说感受。

  3、称一称。

  掂一袋(大米)和一袋(黄豆),这回你能不能看出它们谁重谁轻?有时只靠眼睛看和用手掂是不能准确的得出结果的,那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秤就是用来称出物体的重量的工具。

  二、联系实际,导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什么样的秤呢?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吗?

  斤和公斤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可在国际上通常是用克和千克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操作感悟。

  1、认识“克”

  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新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

  简介天*的用法。

  师生合作称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其他物品吗?

  2、认识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袋的食盐,掂量一下它有多重?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加起来呢?

  请同桌把两袋盐都放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方便袋中,闭上眼轮流掂一掂这1000克重的盐。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还了弹簧秤来称这食盐,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生介绍用法。

  同桌合作称量。

  生汇报: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

  总结出1000克等于1千克。

  生掂一掂1千克左右的物体,相机检验。

  三、看书质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开,认真阅读85~86页,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同学们不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还学会了称量物体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合作称一称刚才我们要比较的那袋大米和黄豆的重量。

  四、巩固练*,内化新知。

  1、读出水果的重量。

  2、写出体重。

  3、写信

  五、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做一做等方法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而且解决了很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谁愿意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今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主题挂图,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气球轻,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轻。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9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千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观察老师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

  (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

  (4)认识各种秤。

  (5)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

  (6)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

  3、克的认识

  (1)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三样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用天*验证。

  (2)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克?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计数学书的质量。

  数学书和我们刚才掂过的50克、100克、500克哪个比较接*,那么你估计这本数学书的质量是多少?

  4、1千克=1000克的教学

  (1)猜一猜,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课中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应用拓展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只老虎重70(),一个气球重5(),

  一罐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包重100()。

  2、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五、教学具准备(略)

  六、教学呈现:

  一、设疑自探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克和千克"

  2、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生:克和千克是什么?(在没有学*这个内容以前还是有部分同学不知道的)

  师:在你们生活中见到过"克和千克"吗?谁来当小老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

  师: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想提吗?

  生: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怎么称物体的重量?

  (如个别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给出。)

  二、指导自学新知

  1、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抽取几个有针对性地板书如下:

  一根牙膏是30克

  生:一袋大米30千克

  生:一袋虾条15克

  生:爸爸的体重65千克

  生:一袋感冒药5克

  ......

  ⑴思考:

  ①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②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巡视)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

  2、感知一克和一千克的重量

  ⑴探究:1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桌上的两分硬币动手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⑵探究:1千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一袋洗衣粉来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3、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师:1千克和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能说出来,如说出则让学生当老师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如不能说出,先让学生自学书,再用实物动手实践一下)

  4、认识生活中的秤

  ⑴各组之间先互相介绍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秤,然后集体汇报,介绍得不完整的教师给以补充。

  ⑵出示弹簧秤,探究认秤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秤的组成及刻度后,学生探究认秤的方法,并在组际间交流。

  ②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强调,给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三、称量大比拼

  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长在组内合理分工,先估计组内的物品重量,再验证,同时填好报告单,最后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四、总结

  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会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角硬币若干、黄豆、玉米、红豆、较轻积木若干、电池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1、师出示课件:(1)我的体重是30米。

  (2)妈妈买的水果重2分钟。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2、指名回答后,出示“关于克和千克你了解多少?”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和千克

  小组汇报搜集到的知识

  2、知道1千克=1000克

  小组汇报,并用实例讲解。

  3、感受1克有多重。

  小组汇报,使同学们亲身感受1克有多重。

  4、认识各种称物品的秤。

  在小组汇报中,展示同学们带来的秤,并介绍用法。

  5、实际动手操作,先估量再称重。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

  三、综合运用

  1、选择合适的单位,圈一圈。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2、将物品与适当的重量连一连。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3、糊涂的明明

  通过明明的一封信,找出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看一看明明糊涂在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第3题

  教材第106页第8题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克g500克500克=1000克

  千克kg1千克=1000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克和千克》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选择是单的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质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1克和1千克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估测物体的质量。

  课前准备:

  1、两袋食盐,一些红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克千克教学设计菁选

克千克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克千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方法初渗

  1、 出示: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这两个苹果你觉得哪个重?为什么?{你真是火眼金睛,通过眼睛看大小就判断出她们的轻重了——板书“看”}

  2、 出示(一个苹果和一包薯片)

  那我再拿出一包大薯片,再来和它比比,哪个重?为什么?

  小结出: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候不能光看物体的大小,还需要我们实际得来掂一掂——板书“掂”

  二、感知1克,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1、感知1角硬币。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轻}

  2、小组合作找1克物品:找到这种感觉之后,同学们可不可以从桌上物品中找出和1角硬币差不多重的物品呢?{提醒:小组长维护好秩序,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

  交流汇报:小朋友们找到了吗?

  1)生1:乒乓球。你是怎么找的?

  2)生2:花生。你是怎么找的?—{肯定学生的方法,鼓励和引导用双手对比着来掂的方法}

  3)生3:一颗棋子。你是怎么找的?

  3、小结:1)刚才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我们说估量两个物体是否一样重,我们可以对比着掂一掂。2)那么像刚才同学们找到的一颗花生、一颗棋子、一个乒乓球以及这个1角硬币都大约重1克。克就是今天要向同学们介绍的一个质量单位——板书“克”

  4、进一步感知克:一个1角硬币是1克,那2个是几克呢?6、8个呢?小组6个、8个同学可以把硬币合起来掂一掂,和1克想比有什么感觉?那50克要几个这样硬币呢?100克呢?

  结:虽然1克给我们的感觉很轻,但当100克时,就有一些分量了。

  5、估量苹果重量,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很多1克的物品,那苹果为什么你们觉得它不是1克重呢?那你估量它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量的?{与已知的物品(1克)对比着掂}我们再借用这个方法再来估量一下。生估,师揭晓200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200克的苹果。

  6、估量盐。

  那同学们再来估量一下桌上一包盐有多重。{生估,定500克(可见包装)}

  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有多重呢?板书——500克+500克=1000克 1000克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1千克,1000克=1千克

  三、感知1千克

  1)感受1千克。小组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两包盐。掂的.时候要静静地感受,把1千克的感觉记到心里去。

  2)如果1克与1千克比较,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要1000个1克才是1千克。

  3)找1千克物品。同学们可以运用找1克物品的方法来找找桌上1千克重的物品。

  交流:找到了吗?(一瓶水)

  师:同学们都找到这瓶水,找得没错。但是为什么都没找书包呢?(太重)那你估量一下它有多重呢?{异组同学回答,再请同组同学回答,引出争议:同组小朋友对同一个书包有不一样的估量,同学们想想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从而引出“秤”}

  四、认识秤

  1)课件展示各种秤:你认识哪些?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师补充简介一般用来称哪些物品的}

  2)实物展示天*介绍

  3)如果要称书包,可以选择什么秤?用弹簧秤实际称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的很愉快,那你们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六、看书整理知识,完成书上相应练*

  七、完成课件上的练*题。

  1)改错题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3)思考题: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

  4)我们说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有很大用处,请同学们回去用你们神奇的手去找一找、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逐步积累对克与千克的感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些硬币,盐,绳子等实物。

  2、多媒体课件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看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眼睛最明亮,你们觉得现在我们教室里谁是最重的?谁是最轻的?

  教室里最重的是老师,老师的体重是100斤,最轻的是XXx,她的体重的XXx斤,而100斤,XXx斤,这些表示物体有多重的量都叫做质量,而我们说的斤,公斤,千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国际通用质量单位

  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活动

  一、认识新朋友克

  小朋友们,请你拿出纸盒子里的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猜一猜,它有多重呢?那么小朋友猜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用到称量的工具,秤。

  1、初步认识各重秤

  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秤来称量,秤的种类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在市场上面称量大袋的粮食用的磅秤,有实验室用的天*,有超市里经常使用的电子秤,还有水果店经常使用的盘秤,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物体的轻重程度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秤,我们现在要测量的是2分硬币的质量,我们就需要用到电子秤。

  2、初步认识1g我们一起来称量一下吧,,那么这个2分的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再次用手掂一掂,说一说,你认为质量大约为1克是什么感觉呢?1克是很轻很轻的,我们用一只手就能很轻松的掂起来,我们在计量较轻的物体时,用的计量单位是克,又叫g(板书:计量较轻的物体——克、g)

  3、几粒黄豆大约重1克

  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准备了小小的黄豆,大家拿出一颗黄豆,用手掂一掂,说说,它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掂的时候我看见有很聪明的宝贝,他一手拿黄豆,一手拿着硬币,一起掂,真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宝贝啊,那么,你得出你的结论了吗?

  对了,黄豆比1克轻,那么,你知道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g吗?动动小手,掂一掂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那么刚才小朋友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用天*进行验证)原来6粒黄豆大约重1g。那么5粒对不对呢?也对,6粒小一点的黄豆和5粒大一点的黄豆

  4、猜猜我是谁

  老师昨天晚上在给大家准备学具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我就不知道我称量好的物体谁是谁呢?你能帮帮我吗?

  (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一起掂一掂,猜一猜,请组长说一说纸巾12g、1元硬币6g、盐500g、细绳比1g轻

  生活中也有很多是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小朋友们昨天回去找到了那些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呢?谁愿意来分享一下(展示课前题单)

  活动

  二、认识新朋友千克、kg

  1、认识1kg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盐呢?500+500=1000g,那到底是不是1000克呢?我们就需要用到另一个称量的工具了,盘秤

  简单认识一下盘秤,盘秤的单位是千克,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我们来称量一下两包盐,指针指向1,即为1kg。

  思考:为什么计算出的答案是1000克,而称量出来的答案是1kg,因为1000g=1kg,刚才我们学*了1枚两分的硬币大约为1g,1000枚2分硬币呢?那么2kg的质量大约会有多少枚硬币呢?1kg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请小组长拿出两包盐,放在袋子里,左手掂硬币,右手掂两包盐,小组内轮流掂一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重的感觉,1kg用一只手掂一下就有一点困难了,说明计量较重的物体用的单位是千克,kg(板书:计量较重的物体用千克、kg)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吧,小组一起合作,用手掂一掂,1kg大约有几本数学书。

  小组长汇报,教师盘秤验证,大约4本书。

  那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生活里有那些东西可以用千克来做单位?老师也找到了一件质量为千克的物体,一起来看看吧。洗衣液净含量5kg,苹果净含量25kg。

  这瓶洗衣液的上面写着呢,净含量2kg,那么这个净含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秤一秤,咦?怎么会比2kg多那么多呢?净含量就是指这瓶洗衣液不包括瓶子的质量是2kg,包含了瓶子就会比2kg多。

  (展示课件)

  小朋友们,我们学*了克和千克,现在我们来做个练*吧,看看谁最棒。学生独立完成,展示题单,集体订正。

  三、总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四、拓展

  刚才我们上课的时候说了体重,其实我们8岁孩子的标准体重如下:只有在标准体重内,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健康,长的更高,更强壮,小朋友们,回家后去秤一秤,自己的体重吧,看看你是多少kg?看看你达标了没有?最后啊,老师还有四句口诀来送给大家,我们一起读一读(展示课件)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下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轻和重,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对质量单位以及意义还是缺乏认识的。

  【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并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更好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掌握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环节目标:唤醒学生经验,从生活中开始提取学*资料。)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学生上来掂一掂,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板书:轻、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板书: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环节目标:拉*学生与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并从生活中提取出质量单位,做好正式学*的铺垫。)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课件出示:常见的秤)用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课前老师请小朋友们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谁来汇报?(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情况。课件出示:一些物品的质量情况。)

  师:听了,看了,你发现它们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板书:单位。)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掂一掂,以及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从生活中发现不同轻重的物品用的单位不同,为下面的学*创设了良好的学*情境。

  三、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环节目标: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能初步估量1千克和几千克。会使用盘秤称重。)

  师:(出示盘秤)这就是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师:是这样的,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6本数学书,两袋盐……)

  师:这6本书的总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这6本书,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板书:比较。在重的前面。)

  师:我们再来掂一掂其他东西吧!(掂物品,比较重的,有1千克,2千克的)

  师:你估计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的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设计意图】

  1千克的质量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通过让学生掂一掂,使学生感受到1千克物品的轻重。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先估测后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尝试使用盘秤的方法。

  四、认识“克”,感受1克。(环节目标:认识克,感受克的微小,初步建立克的概念,体会比较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更加合适。)

  师:刚才,我们用盘秤称了一些物体的质量,现在我想知道这颗玉米粒的重量,用盘秤能称出来吗?(不能。为什么?)

  师:看来盘秤只能用来称比较重的物品,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另一种秤——天*。

  师:老师在课前称了这颗玉米粒,它重1克,也可以用1g表示。

  师:请同学们把这颗玉米粒放在手心,闭上眼睛,感受1克有多重?

  师:你觉得1克怎么样?(太轻了)(板书:太。在轻的前面。)

  师:找一找,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如:回形针,乒乓球,茶包,黄豆等的重量。

  师:克一般用在比较轻的物体上,你觉得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克来做单位?

  师:掂一掂物品,感受10克、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设计意图】

  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易被忽视。设计让学生掂一掂等环节,让学生感受到1克物体的轻重,并与1千克形成较大的对比。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掂一掂等活动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如几粒米、几颗豆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了正确的表象。建立了1克的质量观念后,在实物中让学生感受10克、100克、500克物体的质量;循序渐进,通过掂一掂、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等感官活动,刺激肌肤与神经记忆,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的经验。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环节目标:知道1千克=1000克。)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1,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这说明1千克等于(1000克)。(完善板书:1千克=1000克)

  六、解决问题。(环节目标:巩固所学。)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约重3( ) 小胖今年7岁,约重28( ) 一个苹果约重150( )

  一个鸡蛋约重60( ) 一个篮球重450( ) 一包方便面重100( )

  2、判断。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本数学书约重200千克。( )

  小刚今年8岁,体重30克。( ) 一只鸭约重4克。( )

  3、在○里填上<、>、=:

  500克○500千克 800克○8千克 600克○700克 1千克○1000克

  4、(课件出示)妈妈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

  1)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500克鱼。1千克苹果,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如: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3)如果鸡蛋7元1千克,鸡蛋要多少元?

  5、这是小明给爷爷写的信,大家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爷爷您好:

  我已经7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32克,每天早晨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我们一家三口能把将*1克的米饭吃光。

  您的孙子:小明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4

  20xx年4月

  6、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1)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

  师: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

  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

  师:100千克相当什么呢?……可真重呀。

  3)一头大象大约有5000千克那么重,而最大的蓝鲸大约相当于30头大象那么重。

  师:像这样的动物太重了,用千克来做单位都显得小了,它们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了,至于是什么,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设计意图】

  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判断不同物体采用不同的质量单位。并强化了学生的估量能力。

  七、小结:(环节目标:整理所学知识。)

  师:想一想,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八、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太 轻 比较 重

  豆、纸、回形针……

  1000 克 = 1 千克

  【几点说明和疑问】

  (1)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我真的很难准备这么多的东西,有的也不是整千克数的,该怎么办?

  (4)内容实在是有点多,不知道该怎样安排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

  (一)学*目标

  1.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学生能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增强估计能力。

  能用适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

  (二)学*内容

  1、基础性学*包

  (1)克、千克、吨的认识。

  2、开发性学*包

  (1)实物称重。

  (2)奇妙的动物世界。

  (3)82页你知道吗?

  3、拓展性学*包

  (1)自己寻找生活中质量单位的广泛应用并做好统计。

  (2)丰收园。

  (三)整合点说明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仅一个信息窗,由于千克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将千克的认识放在最前面学*,再者是克的认识,最后是吨的认识。

  2、学科间整合:《科学》动物的学*,有关生物知识可以在本单元做铺垫引入。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体育课上铅球、垒球等的'重量与本单元知识相结合。

  4、体验式活动:在课堂中搞一次以质量做对等交换的“买卖”活动。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共安排 3课时。

  注:学生针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类,教师借助这一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因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常见,所以先探究1千克有多重,再探究1克有多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框架,对于接下来的学*也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调换顺序,实现了千克和克学*的课程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十八第3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意识。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弹簧秤1台,重1克物体若干,每个小组两包盐、1枚1角(新版)硬币。

  2、教师使用各种常见秤,天*1架,1角硬币1个,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一看。

  观察两瓶饮料,哪瓶重一些?

  2、掂一掂。

  观察两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呢?

  生体验说感受。

  3、称一称。

  掂一袋(大米)和一袋(黄豆),这回你能不能看出它们谁重谁轻?有时只靠眼睛看和用手掂是不能准确的得出结果的,那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秤就是用来称出物体的重量的工具。

  二、联系实际,导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什么样的秤呢?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吗?

  斤和公斤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可在国际上通常是用克和千克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操作感悟。

  1、认识“克”

  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新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

  简介天*的用法。

  师生合作称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其他物品吗?

  2、认识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袋的食盐,掂量一下它有多重?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加起来呢?

  请同桌把两袋盐都放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方便袋中,闭上眼轮流掂一掂这1000克重的盐。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还了弹簧秤来称这食盐,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生介绍用法。

  同桌合作称量。

  生汇报: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

  总结出1000克等于1千克。

  生掂一掂1千克左右的物体,相机检验。

  三、看书质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开,认真阅读85~86页,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同学们不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还学会了称量物体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合作称一称刚才我们要比较的那袋大米和黄豆的重量。

  四、巩固练*,内化新知。

  1、读出水果的重量。

  2、写出体重。

  3、写信

  五、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做一做等方法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而且解决了很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谁愿意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今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进行一次动物知识大赛怎么样?师:请听题: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师:蜂鸟在刚出生时还不到1克重呢!

  师:请听第二题:肚上大口袋,装个小宝宝,是什么动物?师:恭喜你们又答对了!最大的袋鼠体重可达到90千克。师:最难的题目来了,世界上最小的狗是什么狗呢?

  师:你来说,你知道的真多!这就是可爱的茶杯犬,大约重1千克。

  2、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师:看到这些有趣的信息,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情况1)生: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板书)

  师:大家都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克、千克(课题)

  二、克的认识

  1、初步感受克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克和千克?

  师:你们都非常善于观察。看来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克和千克。我们先来认识1克有多重。

  (情况2)生:克和千克是是什么?(板书)

  师:大家都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克、千克(课题)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克和千克?(节奏快些)师:你们都非常善于观察。看来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克和千克。

  师:要想认识克和千克,我们先来了解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板书问题)

  2、感受1克

  师:我们先来了解1克有多重。师:猜一猜桌子上哪些物品会和1克差不多重?(1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米。)

  师:你们也找到了吗?那我们猜的对不对呢?还得通过这个小助手来验证一下。(课件加实物)师:他是谁?你会用吗?你来说说看。

  (如果孩子说不到点上)大家同意他说的吗?老师有一个小疑问:如果两边一样高呢?说得真好!

  (如果说到点了)大家同意他说的吗?老师也明白了:如果两边一样高就说明两边的物品一样重,是吗?你说的真好!师:除了像这样比较物品的轻重,天*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师:这就需要用到砝码。他们专门用来称出物品的轻重,砝码有200克、100克、、、等等

  师:天*的托盘里已经有了1克的砝码,你们不能用它来验证一下硬币和花生米是不是1克呢?注意:在另一个托盘里放东西时一定要轻轻地放,明白了吗?好,开始验证吧?师:怎么样?有结果了吗?

  师:那1枚2分硬币是不是重1克呢?(1克),一粒花生米呢?、、、、、、

  师:猜对了的同学请举手!真了不起!接下来让我们亲自体验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掂硬币、花生米,体验1克有多重)

  师:你掂了1克的硬币,还掂了1克的花生,你觉得1克怎么样?大家觉得呢?

  师:是啊!真的是很轻很轻!我们在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一起说,用什么表示?

  3、进一步感受1克

  师:现在记住1克的感觉了吗?这次不用天*称,你能不能通过掂一掂,来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吗?师:这些物品就在桌子上的小盒子里,组长把结果记录在这张记录卡上,聪明的孩子们听明白了吗?开始!

  师:有结果了吗?那就以最好的坐姿给老师看。哪个小组上来交流一下?

  师:下面的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小组是不是和你们的一样?师:你跟大家说说吧!

  情况一: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大家估的都一样准啊,同学们,你们心中的小称可真准!看来大家对1克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你心中的那杆小称能不能称稍微重一点的物品?

  情况二: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到底哪个小组估计的对呢?大家赶紧用天*来验证一下。有结果了吗?(找错了的小组回答)现在我们就知道了,(钙片)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呢?

  师:同学们,你们心中的小称可真准!看来大家对1克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你心中的那杆小称能不能称稍微重一点的物品?

  4、体验20克、60克、500克

  师:从桌箱里拿出一个小面包放在右手,再将一克的硬币放在左手里,对比着掂一掂,估计一下小面包大约有多重?、、、、、、

  3、4人,有猜到大约20克)师:同意10克的同学请举手,同意20克的请举手,同意X克的请举手。师:到底谁估的更接*呢?赶紧用电子秤来验证一下!师:大约多少克?

  师:刚才谁估计的是大约20克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不但知道1克有多重,还知道了20克有多重,真是了不起!其他的同学要加油哦!情况2:(没有人估的接*)到底有多重呢?赶紧用电子秤来验证一下。

  师:有结果了吗?多少?师:一下子估这么重的物品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估错了也没关系,赶紧掂一掂小面包,感受一下20克有多重,把它记在你的心里。

  师:小猴子去超市买了两样物品,我们来看。这次不用电子秤,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对比着20克的小面包来掂一掂、估一估这两样物品呢?把你估计的结果先记录在探究卡的这个位置,听明白了吗?好,从桌箱里拿出小盒子,开始!

  师:估计出来了吗?赶紧用电子秤来验证一下,把结果页填写在探究卡上,我们比比哪个组完成的最快。开始!师:哪个同学起来交流一下?

  (生1交流)估的这么接*,真准!还有谁想交流一下?(生2交流)你的小秤也真准

  师:他们两个估的可真准!你们也估的这么准吗?

  师:看来有的同学估的准,有的同学估的还不是很准是吗?我们再比比谁的小手更灵活?

  师:请同学们把QQ糖、鸡蛋和苹果都放到小盒子里,三个数放回桌箱,

  师:既然大家估的这么准,那快速掂一掂桌子上的`一袋盐,你觉得它有多重?

  师:好了吗?你来说!

  (有说到500克的)就是500克,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其他同学也来找找看,找到了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就是包装袋上的标识,通过它就知道这袋盐重?(500克)很多包装上都有这样的标识,大家回去后找一找、认一认好吗?

  师:赶紧再掂一掂,感受一下500克有多重。(拍手坐好)师:同学们,你觉得哪些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用克来做单位?师:看来都是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是吗?你觉得老师的体重用克做单位合适吗?为什么?那用什么作单位?

  三、认识千克

  1、师:你知道的真多!在计量像老师这样较重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来做单位,(板书)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一起来说,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公斤。

  师:你能从桌子上找到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吗?我们比比赛,看谁最先找到?

  师: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大家都觉得两袋盐重1千克,我们找的对不对呢?要验证1千克是不是还要用天*来帮忙呢?

  (收天*:将放有砝码的托盘轻轻拿下来放在另一个托盘上,再轻轻地把天*放回材料箱)(师拍手坐好)

  2、师:我们一起来看,称较重的物品都用到了哪些秤?(图片)师:你会看秤吗?我们来试试看师:它有多重呢?

  (提醒说完整,反馈的语言)

  3、师:刚才找到的两袋盐是不是大约重1千克呢?我们还得请上盘秤来帮忙验证一下。可以两个人轻轻地抬上来。好,开始吧!师:称出来了吗?两袋盐重多少呢?(板书:1千克)师:我们找的对吗?真了不起!

  师:再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回想一下,一袋盐重?两袋盐就是500+500等于1000克。

  师:同样的两袋盐,用秤称是1千克,而计算出来的却是1000克呢?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

  师:你的意思是1千克=1000克,是吗?说的真对!用字母表示就是:1kg=1000g师: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示范)生读

  师:那2千克就等于?6000克就等于?真聪明!

  4、感受1千克

  师:轮流掂一掂这两袋盐,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可以和硬币对比着掂。师:掂完了吗?你觉得1千克和一克比有什么感受?大家觉得呢?师:所以在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用(千克)来作单位。

  5、称1千克物品,再次感受1千克。

  师:记住1千克的感觉了吗?那你觉得几个这样的苹果能有1千克?(学生估)认为是3个的举手,4个的,5个的。师:到底谁估的准呢?赶紧来称一称,看看有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交流)

  师:赶紧在小组内拎一拎,再次感受1千克有多重。(拍手坐好)

  6、估计比1千克重的物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1千克,如果是再重一点的物品,你还能估计出来吗?

  师:这里有一棵大白菜,小组内商量一下,你们觉得大约有多重?(交流)

  师:你们俩(最靠前的同学)再来掂掂试试,估计有多重?师:到底哪个小组估计的更接*呢?你们小组帮忙验证一下。多少?哪个小组估计的更接*?真是厉害啊!

  师:你俩在提白菜时有什么感受?(很重)我们的爸爸妈妈每天买菜拎回家是不是很辛苦啊?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分担一些,好吗?

  师:同学们,这么重的大白菜你们都能估计的出来,那如果是更重一些的呢?还能估计出来吗?

  师:找一位坐姿端正的孩子上来,还是小组内估计一下,他大约有多重?(再找两个同学上来抱抱试试)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体重秤,你上来称称看,多少?师:估计对了的小组请举手。

  四、自主练*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要出几道小题考考大家,敢闯关吗?

  1、第一关:这瓶墨水有多重?你是怎么算的?同意吗?

  2、让我们进入第二关:快速抢答!你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重吗?

  3、加大难度!第三关:你知道一袋有多重?几袋重1千克吗?

  4、第三关也顺利闯过,来看第四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有信心顺利过关吗?赶紧拿出桌箱里的练*纸,快速做一下第1题。

  师:这是谁做的?你给大家读一下,同意吗?全做对的举手!恭喜你们顺利过关

  5、最后一关:你会填吗?快速做一下第2题。(交流同上)

  师:咱班的同学学的太好了!真是一群聪明的好孩子!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计量较轻物品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如果是计量像大象、汽车这样特别重的物体,我们还会用到一个新单位,这个要留着我们下节课来学*。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衡。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上,天*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上,天*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

  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学生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6、分析讨论课本第90页第8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设计理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范本10份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回家准备一千克物品的作业,第二天大多数学生带来了1千克的物品,有带1千克大米的,1 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因为这是他们切身体验过的。

  我还带来了家里的电子秤,让孩子们排着队上来,每个人都有机会称一样物品,要求不能和别人的重复,称完后大声告诉大家这个物品的重量。学生非常开心,乐于参与,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受物体的重量。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参照,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1、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所以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

  3、关注学生学*兴趣与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理解与创造。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先让学生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水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这时教师给予学生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是先教给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去称。这是从学生的学*需求和学*欲望出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意创造矛盾,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现指示针几乎一动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来认识“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互相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现场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的体重。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4、教材的认识与处理

  认识与处理的原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学生对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研究操作实践的“源”。在教材处理上,从整体——部分——整体,先认识千克后认识克,再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这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知体验。感知1千克时,通过分组合作,称一称,掂一掂,并将1千克转化成具体的数量:8个苹果,6根黄瓜,7支香蕉,12个桔子,6个梨子,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资源,拓宽学*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克和千克》是学生接触的两个新的单位名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做到:

  1、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质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生长区”,诱发学生学*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中,我先让学生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会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后面的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为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在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后,我又引导他们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体验学*,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

  因此,最终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如让学生掂一掂硬币,估一估多重是一千克,通过称一称5本数学书是一千克,再掂一掂1千克的重量,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学生情绪高涨,掌握得也不错。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基于以上对教材思考,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达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课前准备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体的质量单位并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明确秤能帮助我们准确知道物体的质量。从而也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概念做铺垫。

  2.通过“建立质量概念——感受质量——应用知识”的模式,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思维特点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首先,先让学生掂一掂一个粉笔头的重量,在验证称一称,让生感受老师为其准备的粉笔头并不是凭空而得到的约1克的质量。物体的质量也不能凭空而定的。而之所以选用粉笔头而不用教材中的硬币或其它物品。是因为2分的硬币现在很难找到也不常用,而1角的硬币有新版和老版,新版的约2克多,旧版的虽然也约是1克,难于统一。而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在生活中比较少,也容易被忽视。因此我就为学生准备了约1克的粉笔头。接着让生再次掂量后找出桌面上约1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这时我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对1克的认识发现生活中用克作单位的`物品进一步加深认识克这个质量单位。由于学生没有“1000以内数的认识”、“整百数相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些知识基础,只有这些知识的一些生活经验。基于此在教学中我是有选择性的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来进行教学。没有利用教材中提供的2袋500克的盐是1000克来认识“千克”及它与“克”之间的关系。而是先让学生通过感受活动:“找一找”、“掂一掂”,先让生比较掂量10克和1克、10克和100克的物品,加深对“克”的理解,培养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接着很自然利用10个100克是多少克来帮助生建立对“千克”的认识,同时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认识1000这个数。再用秤验证10个100是1000。来引发学生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接着通过掂一掂,说一说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比较掂量1克和1千克让生感受两个质量单位有一定的联系的同时还是有区别的,从而更好的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最终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之前学生在掂一掂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时,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它们有了一定的感受后,抽象出数据让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质量的大小,进一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最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这些都是我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

  有遗憾和不足的地方是:由于学校的天*、盘秤教学仪器损坏了不能使用,故而没能小组有这两个秤来进行学*。只能是我操作告知给学生,他们就没能很好的进行观察。这是这节课我遗憾的地方。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掂量感受的时间较短;让学生用教师指定的进行语言表达;没有让学生进行估一估物体质量的环节来让学生感受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体验学*,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

  因此,最终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如让学生掂一掂硬币,估一估多重是一千克,通过称一称5本数学书是一千克,再掂一掂1千克的重量,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学生情绪高涨,掌握得也不错。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

  (介绍天*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