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俗6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09-28 00:00:00 元宵节

元宵节的*俗1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妈妈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中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妈妈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中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

  看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的*俗与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这一天让我懂得了很多课外知识与文化*俗,*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传统的文明的文化*俗传承下去。

元宵节的*俗2

  其实闽南元宵的*俗也大体上是和其它地方相似,大体是新年伊始,人民群众表达美好愿望的心情。元宵灯节在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有一叫“穿灯脚”的*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那一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吃元宵

  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谓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元宵节前后,若有亲友来访,也常以元宵待客。

  敬神明

  元宵节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寓意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吉兆。

  “请替身”

  旧时泉郡元宵节有“请替身”之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其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妇先焚香,斟酒,少顷,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触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把“替身”送到户外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消灾弭祸,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准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求;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

  “听香”

  “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安赚大钱。“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去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过去泉州有“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之俗语,如果元宵夜听得不过瘾,耐心等到中秋夜,还有机会再听听。

  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传统艺术形式,有人们熟悉的“贡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笼吹、龙x斗、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狮、弄龙、阁车、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等。

  “装人”(妆人)

  即化装成古戏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称“装人”。前导持一面卷书牌,上书表演单位(境、村)名称,继以五音锣鼓开路,表演节目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亲姆打”、“西游记”、“白蛇传”、“打铁记”、“骑驴探亲”、“公背婆”、歌仔戏等等。

  钱鼓舞

  一种传统古典舞蹈。表演者各执皮制钱鼓按音乐节奏起舞,形式多样,有彩女钱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辽人钱鼓舞等。

  马队阁

  以儿童着崭新古装,各饰戏中角色,骑在盛装的马背上参加*。阁,采用古代的阁棚,如床状故又称“阁床”,上面架起长方形的棚子,分“粗阁”和“细阁”两种。上有彩绸或布景,儿童1至3人,妆成戏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

  由4人扛阁*,这是“粗阁”。“细阁”则是阁中有一个古装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形象古朴优雅。

  猎户阵

  猎户阵全阵成员数十人,各披“猎装”,分别手执各种兵器(十八般武艺齐全),为首者披挂戎装骑马开路,阵中还有若干人扛着禽兽及虎皮随行,颇有架势。不时还打出各种套路,十分壮观。

  元宵灯会

  元宵花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元宵灯节形成后,人们又根据灯与“丁”同部首的关系,将元宵花灯与生男联系起来,认为花灯具有使妇女生男的神力。在闽南、粤东方言中,“丁”与“灯”谐音,两地人们则据此认为花灯有预兆生男的吉祥意义。因此,元宵节挂灯、送灯、妇女观灯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义。

元宵节的*俗3

  上海元宵节*俗

  上海元宵节的*俗:挂望田灯、串马灯

  上海农村农田里挂上一盏灯,称做“望田灯”,预兆五谷丰登,讨个太*年成。吴淞一带店家挂跑马灯、鱼灯等,乡间各庙宴神,在庙门前立灯塔、架桥灯,饶有情趣。夜里,高竹竿上挂红灯,走村儿童提彩灯,还有人玩 “掼火球,照田财”。金山、松江地区元宵夜,有人在田间挥野火,有人把灯笼檐前挂。有人上街舞龙灯,有人出行 “串马灯”。

  老上海元宵节吃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寻觅记忆中老上海乡村元宵节几段尘封的剪影:上海县农民元宵夜食南瓜、苦草、高粱圆子,黄、绿、红三色兆丰年;或做12只大圆子,用手指在圆子顶端揿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积水多少,以卜当年每月雨水。川沙居民元宵爱吃谢年的“收心馄饨”,入夜,寺庙前高悬七层至九层红灯,农人手持火把走在田头“调火龙”,唱:“花三担,稻六石,赤米绿豆收两石”,祝祷丰收;他们还点燃田边茅草,俗称“炭茅柴”。

  南汇地方家家做高粱、糯米圆子,中午包馄饨,夜里,孩子们玩“炭茅荡”,举着火把绕着自家的田头边跑边喊一些祝愿自己家种的庄稼比别人好的话。宝山的桶形天灯别有情趣,点燃油灯,带着人们美好的祈愿冉冉飘向深邃的夜空……奉贤元宵夜,农家点燃天香蜡烛,祥瑞之光可兆丰年。此地做的汤圆大不同,花包形称“花包圆”,稻堆形称“稻堆圆”,寓意粮棉大丰收。崇明地方糯米茧团形状巧,两头大来中间小,元宵中午,包的馄饨叫 “兜财”,下午,用筷子插上茧团,放置田头,祈求丰收,叫作“斋田头”。

  扛三姑娘

  沪郊农家有元宵节“扛三姑娘” “迎紫姑”*俗。“紫姑”俗称“坑三姑娘”,是传说中的“厕神”,即用一只淘米箩,箩上插一只银簪,由几个姑娘“通神”邀请田角姑娘、场角姑娘、坑三姑娘等“三姑娘”“降神”,或用淘箩或畚箕下缚一只筷,由二人扶着,让筷在木屑或糠秕上写字以卜雨水、年成及婚事等,多由妇女参加。询问吉凶祸福,是一种迷信活动。

  走三桥

  元宵夜,吴淞等地还有“走三桥”风俗,妇女结伴相行,或拖儿携女,或挟持婴儿衣衫走过三座大桥,认为可实现一年保*安,求生贵子,祈祝幼儿祛病消灾等愿望。沪地乡村亦有“卜流花”旧*,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锅水中,谷物爆开粉碎为末,是大好征兆!据说元宵之夜少女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此时,天空一轮明月、皎洁如玉,地上一片灯火,良辰美时,此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

  金华元宵节的*俗

  元宵放灯

  元宵前夕,东阳市卢宅古建筑群内的肃雍堂大堂灯,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每到农历闰年元宵节期间,肃雍堂都会张挂大堂灯。今年的这套大灯,高4.05米,直径2.10米,重122.5公斤,中间用羊皮、料丝、羊角3盏大灯上下相接,外围垂6串24盏羊角小灯和珠篮灯,共用40万颗彩色玻璃珠穿就。

  元宵节放灯之俗,始于汉朝。汉明帝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即令点灯,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元宵节放灯*俗就这样开始了。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长安“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过高达150尺的灯楼。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

  到了宋代以后,元宵灯节更是热闹异常。元宵放灯时间,汉朝开始仅张灯一个晚上,唐玄宗规定三个晚上,北宋延长至五个晚上,到了明朝朱元璋时,规定从正月初八晚开始张灯,延至十七晚落灯。唐代放灯时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出现了灯谜,到明代又增设了戏曲表演。

  如今,在金华也还有许多地方有花灯,花灯品种繁多,多姿多彩,有的灯还是传统样式,像手提灯尚用蜡烛,也有的已用电灯取光。

  品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始于宋代。宋代《*园续稿》一*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据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这种“糖圆子”、“浮圆子”因应节而做,后改称为“元宵”。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一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

  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儿的;另一种是带馅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元宵可带汤吃,也可炒吃、油氽和蒸吃。元宵的口味,有荤有素,有甜有咸,有酸有辣。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已跳出应时食品之外,成为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品种,口味更显丰富。

  猜灯谜

  元宵前后,我市很多单位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来源于民间口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就成了谜语,其中包括灯谜、事物谜、儿童谜、填格谜等。

  谜语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服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讲民间故事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寓以深意,以期收到预期效果。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瘐词”,这就是谜语书面创作的最初阶段。到了秦汉以后,谜语形成为一种书面创作。到了南宋,谜语变成元宵节里特有的游戏方式。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称作“灯谜”。如今,猜谜活动已成为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色彩的一种文艺活动。

  迎龙灯

  迎龙灯在金华很多地方都有,这些年也越来越为各地所喜爱。前两天,浦江、义乌、磐安、金东等多个地方举办了迎龙灯活动。像浦江县白马镇旌坞村在村里的广场上舞动板凳龙,当天共有三条板凳龙在村里“闹元宵”。元宵节扛起板凳舞龙,是当地农家新年里的大事。

  金华这边的龙灯,大多为板凳龙,又称为长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一条龙从头到尾,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长度从数百米到几千米不等。20xx年,浦江板凳龙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12种雅趣汤圆

  雪中送炭汤圆

  所谓雪,就是汤圆雪白的外层,而炭则是内层的炭烧朱古力馅,汤圆味道较浓,所以就配以一个清新的玫瑰花汤底,喝一口汤,吃一口汤圆,就是最佳的吃法。

  玫瑰椰露汤圆

  单看外型已够赏心悦目,吃一口,更有双唇在浸玫瑰花浴的感觉,椰汁、鲜奶再加玫瑰花,清润而暖和,再加上同样有美颜作用的芝麻汤圆,最适合女孩子品尝。

  香蕉奶皇汤圆

  奶皇汤圆最叫人难忘之处,是外层够薄够干身,汤圆皮软糯却不糊口,以往有芒果、麦提莎、榴及燕窝等口味,今次则返璞归真,以最简单的香蕉做馅,蕉味浓郁,软绵绵的口感不比一向好卖的`芒果逊色。

  桂花南瓜汤圆

  南瓜汤圆通常以南瓜做皮,这个则以南瓜做馅,外层蘸芝麻增添香口的感觉。汤圆放于桂花糖水内,外香内甜,保证这个元宵节会甜蜜蜜。

  翡翠汤圆

  新年吃得太饱太腻,翡翠汤圆就专为怕腻的人士而设,由糖水至汤圆都属少甜配搭,绿茶味汤圆皮内藏的是红豆白奶黄馅,白奶黄即纯以蛋白做成的奶黄,味道较清,所以加入了有咬口的红豆,试过味道确没有一般的腻,叫人对吃汤圆的看法大为改观。

  菠菜花生蓉汤圆

  菠菜做馅的汤圆也不一定是碱的,因为菠菜内加入砂糖及花生,却依然有淡淡菜味,吃起来特别清,也适合大鱼大肉之后食用。

  燕窝红宝石汤圆

  云南东南部的建水以燕窝驰名,该处的岩燕不同一般的海燕,无腥味而且蛋白质特别丰富,这个红宝石汤圆就是以冰糖健水燕窝作糖水底,每碗都有燕窝,配合甘笋汁皮的小汤圆,很清甜。

  定心汤圆

  可说是层次感最丰富的汤圆,是云南人过年必吃的早点,馅料有火腿、花生蓉及晒干的云南桔皮,最精彩的是汤底,用云南野生玫瑰,晒干后加入片糖及黄酒放入山洞内发酵半年以上,做成玫瑰花酱储存。吃时宜将汤圆切开,让花生粒及桔皮的香跟带清醇酒香的玫瑰花汤融为一体,几种香味同时向味蕾冲击,实在非比寻常。

  山珍珠翡翠汤圆

  山珍珠是生长在云南海拔四千尺的一种野生果实,具有乌发及养颜的作用,虽然无味,却口感烟韧,配合用菠菜汁做成的小汤圆,做出如水晶加翡翠般的效果。

  金陵雨花汤圆

  搓成雨花石一般的花纹,其实是芝麻味及原味糯米团的混合,汤圆比一般的细小,一口一个,精细可爱。

  青豆蓉汤圆

  上海王家沙以蟹粉汤圆最知名,但由于香港人不太接受,现已停止供应,跑出的反而是青豆蓉汤圆,选用纽西兰青豆加糖打成蓉,味道跟豆沙颇相似,不过甜度较低,而且有一阵豆香,汤圆呈榄核形,入口感觉更细滑。

  *海汤圆

  对咸味而馅料多多的汤圆一向无甚好感,但惠州的*海汤圆确实很香。馅料有虾米、唐芹、肉碎、冬菇及津白等,肉不过多,却有一股津白及虾米的清香,汤底以猪骨及津白为主,味道同样很清幽,虽然汤圆个子比一般的大,却无损讨好的感觉。

元宵节的*俗4

  走百病

  *古代一些地方还有正月十五"走百病"的*俗。"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走桥"、"摸灯"等,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身着白绫衣裳,在正月十五这天结伴相携,越走水桥,到郊外旅游,目的就是驱病除灾。其时,走在最前面的妇女举香开道,其他人紧随其后,依次过桥,谓之"度厄"。

  据说,这样能保一年腰腿无病,健康长寿。过桥后,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谓之"宜男",说是这样可以多生男孩。

元宵节的*俗5

  闽南元宵节*俗一、马队阁

  以儿童着崭新古装,各饰戏中角色,骑在盛装的马背上参加*。阁,采用古代的阁棚,如床状故又称“阁床”,上面架起长方形的棚子,分“粗阁”和“细阁”两种。上有彩绸或布景,儿童1至3人,妆成戏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由4人扛阁*,这是“粗阁”。“细阁”则是阁中有一个古装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形象古朴优雅。

  闽南元宵节*俗二、猎户阵

  猎户阵全阵成员数十人,各披“猎装”,分别手执各种兵器(十八般武艺齐全),为首者披挂戎装骑马开路,阵中还有若干人扛着禽兽及虎皮随行,颇有架势。不时还打出各种套路,十分壮观。

  闽南元宵节*俗三、元宵灯会

  元宵花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元宵灯节形成后,人们又根据灯与“丁”同部首的关系,将元宵花灯与生男联系起来,认为花灯具有使妇女生男的神力。在闽南、粤东方言中,“丁”与“灯”谐音,两地人们则据此认为花灯有预兆生男的吉祥意义。因此,元宵节挂灯、送灯、妇女观灯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义。

  闽南元宵节*俗四、“请替身”

  旧时泉郡元宵节有“请替身”之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其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妇先焚香,斟酒,少顷,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触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把“替身”送到户外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消灾弭祸,前途光明。

  闽南元宵节*俗五、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准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求;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

  闽南元宵节*俗六、吃元宵

  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谓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元宵节前后,若有亲友来访,也常以元宵待客。

  闽南元宵节*俗七、敬神明

  元宵节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寓意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吉兆。

  闽南元宵节*俗八、“听香”

  “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安赚大钱。“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去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过去泉州有“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之俗语,如果元宵夜听得不过瘾,耐心等到中秋夜,还有机会再听听。

  闽南元宵节*俗九、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传统艺术形式,有人们熟悉的“贡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笼吹、、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狮、弄龙、阁车、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等。

  闽南元宵节*俗十、“装人”(妆人)

  即化装成古戏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称“装人”。前导持一面卷书牌,上书表演单位(境、村)名称,继以五音锣鼓开路,表演节目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亲姆打”、&ld

  quo;西游记”、“白蛇传”、“打铁记”、“骑驴探亲”、“公背婆”、歌仔戏等等。

  闽南元宵节*俗十一、钱鼓舞

  一种传统古典舞蹈。表演者各执皮制钱鼓按音乐节奏起舞,形式多样,有彩女钱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辽人钱鼓舞等。

元宵节的*俗6

  其实闽南元宵的*俗也大体上是和其它地方相似,大体是新年伊始,人民群众表达美好愿望的心情。元宵灯节在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有一叫“穿灯脚”的*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那一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吃元宵

  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谓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元宵节前后,若有亲友来访,也常以元宵待客。

  敬神明

  元宵节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寓意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吉兆。

  “请替身”

  旧时泉郡元宵节有“请替身”之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其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妇先焚香,斟酒,少顷,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触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把“替身”送到户外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消灾弭祸,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准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求;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

  “听香”

  “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安赚大钱。“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去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过去泉州有“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之俗语,如果元宵夜听得不过瘾,耐心等到中秋夜,还有机会再听听。

  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传统艺术形式,有人们熟悉的“贡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笼吹、龙x斗、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狮、弄龙、阁车、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等。

  “装人”(妆人)

  即化装成古戏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称“装人”。前导持一面卷书牌,上书表演单位(境、村)名称,继以五音锣鼓开路,表演节目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亲姆打”、“西游记”、“白蛇传”、“打铁记”、“骑驴探亲”、“公背婆”、歌仔戏等等。

  钱鼓舞

  一种传统古典舞蹈。表演者各执皮制钱鼓按音乐节奏起舞,形式多样,有彩女钱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辽人钱鼓舞等。

  马队阁

  以儿童着崭新古装,各饰戏中角色,骑在盛装的马背上参加*。阁,采用古代的阁棚,如床状故又称“阁床”,上面架起长方形的棚子,分“粗阁”和“细阁”两种。上有彩绸或布景,儿童1至3人,妆成戏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

  由4人扛阁*,这是“粗阁”。“细阁”则是阁中有一个古装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形象古朴优雅。

  猎户阵

  猎户阵全阵成员数十人,各披“猎装”,分别手执各种兵器(十八般武艺齐全),为首者披挂戎装骑马开路,阵中还有若干人扛着禽兽及虎皮随行,颇有架势。不时还打出各种套路,十分壮观。

  元宵灯会

  元宵花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元宵灯节形成后,人们又根据灯与“丁”同部首的关系,将元宵花灯与生男联系起来,认为花灯具有使妇女生男的神力。在闽南、粤东方言中,“丁”与“灯”谐音,两地人们则据此认为花灯有预兆生男的吉祥意义。因此,元宵节挂灯、送灯、妇女观灯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义。


元宵节的*俗6篇扩展阅读


元宵节的*俗6篇(扩展1)

——元宵节的*俗作文6篇

元宵节的*俗作文1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早我就拉着爸爸到街上去玩。走到天风街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龙灯。爸爸说:“中午可能有龙灯吧?现在没有,我们就到别的地方去玩吧!”于是我们逛了一会街就回家了。

  到了中午,我们还是没有看到龙灯,于是我们到岝è山公园里去玩。河水清清的,泛着微波。到公园里面一看,大红的茶花开了,原来春天已经悄悄来临。

  我们到新造的桥上去,发现栏杆还没有做好,已做好了三座凉亭,还有许多凳子。我们玩了很长时间,直到我满头大汗才回家。

  晚上,街上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群,两边挂着各种各样的灯笼,有小猫的、小鱼的、小鸟的、小牛的,看得我眼花缭乱。有些小朋友戴着红红的“牛角”,有的在买灯笼,我只买了亮闪闪的莹光棒,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就是没有白色的。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震耳的火炮声,接着又看见了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四处散开,真美呀!过了一会儿,有人把红红的孔明灯点燃,慢慢地飞向天空。到了高处,那火光就像飞机尾后的灯光一样,渐渐消失在夜幕中。

  虽然没有看到龙灯,但今年的元宵节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收获,我很开心!

元宵节的*俗作文2

  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元宵节的*俗作文3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峰。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俗。

  今年,我们学校也不例外,举办了一场隆重而精彩的赏灯、猜灯谜活动。热闹非凡的大礼堂内,挂满了同学们的手工艺术品——灯笼。这些灯笼颜色艳丽、形态各异:有动物造型的、有几何造型的……其中有一个灯笼让我印象尤为深刻。那就是一串长鞭炮。真是不得不由衷佩服同学们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精湛的手艺,真是太牛了!大礼堂被这些灯笼点缀得喜气洋洋,今天的大礼堂真是美翻了!

  其实猜灯谜才是今天的重点,也是同学们最为期待的环节。挂着的每个灯下面都有一张小纸,上面写着灯谜的谜面与灯笼的序号,这是老师事先准备好夹上去的。老师宣布四到六年级活动开始,同学们就立马排好队。一声令下,一个个像离弦之箭般“冲”下楼去参加猜灯谜活动。同学们穿梭在各个灯谜之间,寻找自己知道的答案,准备大显身手!

  大家准备的灯谜都非常精彩,也相当有难度。同学们个个绞尽脑汁好像也没能猜对几个,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家的兴致。其中有一个灯谜让我最为难忘:两个胖子在一起(打一省会城市名),我左思右想,动用了好多脑细胞,花了将*五分钟才把答案给纠出来——“合肥”,对了,就是合肥!两个胖子在一起——合。所以,答案就是——“合肥”!

  有趣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不知不觉,活动就接*了尾声,同学们在老师宣布结束的声音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礼堂。这次的活动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元宵节的*俗作文4

  盼望已久的正月十三“上灯节”终于到了。晚上,妈妈和面,奶奶拌馅儿,不一会儿,一锅又白又滑的汤圆就浮出水面。我和爸爸狼吞虎咽地吃了几个汤圆,就急匆匆地跨上摩托车往大街上赶。你要问我为什么这么急呀?当然是去观花灯看礼花喽!今晚的邵伯街,可热闹了。

  “飞”到街上,眼前的情景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多。人多、灯多、摊多。到处都是人,有做生意的人早早来到摆好摊位,有的开车从好几里外赶来,还有的小孩骑在爸爸脖子上,手拿着糖葫芦边吃边看;街上的花灯种类繁多、设计新奇、造型各异。

  人群中,最开心的要数小孩子们了,他们每人手里都有一盏灯。这些各式各样的灯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拉的、有提的,甚至还有戴的——因为今年是鼠年,鼠灯自然最受孩子们的亲睐。看,那边一个小女孩身后拉的花灯多有趣:一只金鼠推着一辆装满元宝的小车,兴高采烈地走着,边走还边唱着:“恭喜你发财,祝你更精彩……”元宝堆里的小老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探出头来,小脑袋有节奏地摇晃着,真逗!……

  正当大家兴致勃勃地观赏花灯时,人群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句:“放礼花了!”话音刚落,“砰砰砰”从地面蹿出几个闪光点,在“啪”的一声巨响中同时绽放,组成一朵紫黄相间的巨型“菊花“,顿时,漆黑的天幕被照得如同白昼,人群中传出阵阵尖叫声和啧啧的赞叹声。“菊花”越开越大,最后在人们的赞叹声中消失了。紧接着一颗颗五彩的礼花腾空而起,礼花炸开以后,一朵朵纸花飘落下来,甚至有的纸花还带着一颗颗亮闪闪的东西,真像一颗颗彩色的流星;有的礼花炸开以后是双层的,接着变成动物形状了;有的炸开以后就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还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环,把天空变得光彩夺目。好美的夜空呀!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今宵难忘,我们的心也伴着这如梦似幻的礼花一起飞向空中……

元宵节的*俗作文5

  今天是元宵节,妈妈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超市买汤圆。为什么要买汤圆呢?因为元宵指的就是既可爱又好吃的汤圆了。

  到了中午,我们开开心心地一起吃汤圆。有草莓口味的,有苹果口味的,还有黑芝麻口味的,好多好多口味呢!吃完汤圆以后,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带着弟弟出去放鞭炮,可开心啦!我们一直玩到了晚上,放了许多鞭炮。吃完晚上的汤圆,我们全家人一起出来看烟花,大家说说笑笑,高兴极了!不一会儿,睡觉时间到了,他们有的边看电视边吃面包,有的已经一定睡觉了,还有的在被窝里玩耍,开心极了!

  今天真令我难忘呀!们看到了“猜灯谜"有些人在绞尽脑汁地在想,有的在用百度……我跟爸爸一起猜。我看到纸上写着,猜中一个,就有小礼品。我心想我一定要那个小礼品,灯谜上写着“人有他则变大”,我左思右想,突然我想到了,到底是不是这个呢?哦!是这样的,于是我恍然大悟,猜了一个,我左思右想礼品到底是什么呢?有个姐姐给了我一个又大又圆的大元宵,爸爸说自己靠实力得来的东西是最好的。

  今天是个快乐的节日!

元宵节的*俗作文6

  元宵节到了,民间有三个*俗:一吃元宵;二看花灯;三放烟花,今天我就在这儿说一说。

  元宵有很多种口味:黑芝麻、蓝莓、巧克力等等,其中我最爱吃黑芝麻的了,外皮滑溜溜的(呵呵,听起来怎么那么像肥皂?)咬一口馅就出来了,不是那么甜得发腻,也没有那么淡。好吃!嘻……

  我们也去看了花灯。刚入广场大门,可以看到两只高抬着头的凤凰,下面整齐地站着卖荧光棒的小贩,嘴中不停喊着:"走过路过别错过!""走一走,看一看!"走到中间,看见一个大碗,釉色清晰明朗,真像明代的青花瓷!上面有一个个元宵,诱人啊……碗的下面还有还有"配餐":大葱、辣椒、彩椒、西红柿。

  大碗的前面是一个小舞台,舞台后有八只张牙舞爪的长龙,威风凛凛。大碗的后面是三座冰雕,全是具有古典风格的房屋,还插了一个牌子:小心有电!大碗的左面是十二生肖有牛、虎、羊……咦?这是老鼠还是松鼠?我一下看见了兔子,我指着喊"妈妈!"(我妈咪属兔的)妈妈笑着说:"小坏蛋!"大碗的右面也是小动物造型的灯。

  晚上,我们看了烟花。呵!从铁人广场一直排出两、三千米,这也验证了一个谜语:世界上最长的车是什么车?答:堵车。我不耐烦了,与妈咪下车看。烟花有红色、橙色、金黄色、绿色、紫色,那最好看的烟花也是最大的:砰,砰,砰,三个金黄色的烟花,形成了一个金黄色的树,漂亮极了。还有"黄金瀑布"、"变色花"……

  今年,我们欢欢喜喜的.闹了元宵节。


元宵节的*俗6篇(扩展2)

——元宵节的*俗9篇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史料记载: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早在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喜欢的话可以收藏本栏目哦汇总

  揭秘:元宵节*俗大全

  今天晚上,我和我的家人去看花灯。

  大街上的人可真多呀!人们互相拥挤着,用“人山人海”一词来形容这场面一点也不过分!

  哇!好漂亮的一只金老鼠啊!瞧这只老鼠,通身发黄,灯泡般的大眼睛,金鼠背上有两个金元宝,金老鼠摇头晃脑,好像在说:“祝大家财源滚滚,万事如意!”两条小鲤鱼也跃出水面向人们祝贺!前面的五个小和尚在敲锣打鼓迎新春,哈哈!好一幅“金鼠送宝”呀!

  “快看哪!是嫦娥!”我大叫到。月宫仙子嫦娥在个干吗?原来她在追人造卫星呢!可怎么追也追不上!旁边有一架火箭,火箭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航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祖国的发展,飞天已不是个梦想,如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各国遥遥领先,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祝祖国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

  “哇!福娃也来了!”我说。五只奥运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欢聚一堂!它们站在一个旋转的轮子上,向人们招手。轮子上刻画的是奥运会精彩的瞬间!张怡宁奋力打乒乓球,郭晶晶夺得奥运金牌,飞人刘翔的跨栏。xx年,奥运将在首都北京举行。让我们期待奥运的成功吧!

  “姐姐快看,是米老鼠”弟弟高兴的说。六只米老鼠正在举行拔河比赛呢!米老鼠一前一后那个大大的春字,不正喻意着春的来临吗?

  哇噻!好逼真的一条巨龙!巨龙腾云驾雾,高高在上,巨龙盘旋着,两条一摇一摆的鲤鱼也看着巨龙,栩栩如生的巨龙让人望而生畏。

  这不是小鲤鱼跳龙门吗?看!一条小鲤鱼破着风浪来到龙门。它告诉我们有恒心,持之以恒,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回家路上,我还想着那些花灯给我的深刻的启示。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早我就拉着爸爸到街上去玩。走到天风街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龙灯。爸爸说:“中午可能有龙灯吧?现在没有,我们就到别的地方去玩吧!”于是我们逛了一会街就回家了。

  到了中午,我们还是没有看到龙灯,于是我们到岝è山公园里去玩。河水清清的,泛着微波。到公园里面一看,大红的茶花开了,原来春天已经悄悄来临。

  我们到新造的桥上去,发现栏杆还没有做好,已做好了三座凉亭,还有许多凳子。我们玩了很长时间,直到我满头大汗才回家。

  晚上,街上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群,两边挂着各种各样的灯笼,有小猫的、小鱼的、小鸟的、小牛的,看得我眼花缭乱。有些小朋友戴着红红的“牛角”,有的'在买灯笼,我只买了亮闪闪的莹光棒,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就是没有白色的。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震耳的火炮声,接着又看见了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四处散开,真美呀!过了一会儿,有人把红红的孔明灯点燃,慢慢地飞向天空。到了高处,那火光就像飞机尾后的灯光一样,渐渐消失在夜幕中。

  虽然没有看到龙灯,但今年的元宵节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收获,我很开心!

  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俗,今天要吃汤圆。

  汤圆是南方的叫法,在北方叫元宵,名字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元宵是把事先做好的馅切成小立方块,放入有很大滚筒的机器或器皿中,倒上糯米粉,滚筒的滚动带动馅料沾到糯米粉,像滚雪球一样逐渐“长”成圆圆的元宵。而汤圆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它不是“摇”出来的,是像包子一样包出来的。把拌好的馅料直接用粘性极强的湿糯米粉包起来制作而成。我更喜欢吃南方的.汤圆,因为它更软,口感更糯。

  那元宵为什么又叫汤圆呢?这个故事啊,据说跟*有关。当年,*当上了大总统还不满足,还想要当皇帝。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在吆喝卖“元——宵”,让他联想到“袁——消”,觉得好晦气。于是勃然大怒,下令将卖元宵的抓起来,还命令所有人都不准再提“元宵”二字,将“元宵”的名字改为“汤圆”。但避讳是没用的,这事儿过去没多久,*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很快就在忧惧中死去。于是,一首歌谣在京城流行开来:“大总统,*年,正月十五吃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皇帝命不长。”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和*俗真不少啊!下次再跟你们说啦,哈哈,我现在要去吃汤圆喽!

  1.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俗,有击太*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2. [舞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3.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4.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民间传统节目——舞狮子

  5.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6.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7.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8.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安。

  9.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10.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11.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12.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俗活动,无固定节日。

  在我的家乡——汕头,无论什么节日,我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

  就拿元宵节来说吧。那*俗可真多呀!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游神赛是家乡元宵节必须举行的,所谓的游神赛就是有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抬着一蹲人称“老爷”的佛像,还有一些人是抬着一蹲人称“观音娘娘”的佛像,抬“老爷”的人一般都是比较多的,因为据说抬到“老爷”佛像的,那些结婚还未生子的人明年就会生男孩,抬着这两蹲佛像的人就会在大街小巷上走一圈,后面还跟着一帮敲锣打鼓的人,观看的人也是人山人海,特别热闹,等这些人抬到村外后就开始赛跑起来,看看谁先把佛像抬到目的地,所谓的目的地就是在村里的广场搭好的一个神台,然后把佛像放进去后,人们就开始在广场上摆起了各种各样的祭品,祭拜起来了,祭拜的人特别多。在神台的.对面,有一个戏台,村里特地请了戏班子来表演给神明看。人们祭拜完后就会放烟火,放鞭炮,热闹非凡。

  第二个独特的风俗是吊喜灯,因汕头话灯和丁是同音,故点灯与添丁是谐音,所以家乡人认为点灯是添丁的吉兆,人口畅旺浮现。如果去年结婚的人或者生了男孩的人,在今年的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就必须提着红灯笼,拿一张红纸写上姓名贴到灯屏上,欢天喜地地挂在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刚结婚的象征着不久就会添丁,生了男孩的象征着家中添了丁。

  元宵节的时候,我们不仅有游神赛与吊喜灯,还有一些好吃的粿品,其中“炸油角”是我们家乡元宵节必备的粿品之一。据说,“炸”象征着发财,这是我们家乡人一个美好的愿望,不管这些风俗象征着什么,但“油角”却是我最喜欢吃的美食之一。

  家乡的元宵节对我来说是新奇的、热闹的,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迫不及待地想到我们的家乡体验一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民间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象山的元宵节非常独特,过十四,而不过十五,它的由来与明代嘉靖年间,沿海抗倭寇有关。

  据说,有一年的'正月中旬,倭寇乘着民众忙于过节,大举入侵昌国、石浦、南田一带。戚继光的军队和老百姓一道奋起抗击,最后取得了胜利。正当大家杀鱼宰猪欢庆抗倭大捷,各种菜肴正准备下锅的时候,不料,探子来报,另有一股倭寇前来报复,进犯我地。

  军情危急,来不及一盘盘烧煮,伙夫就匆忙把切好的各种小菜一起倒进锅里,煮烧一段时间后,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粒”,立刻叫大家吃起来,既当饭又当菜。将士们吃饱后,士气大振,经过一阵拼杀,最后大获全胜。这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因此象山就在正月十四过元宵。这种现象一直流传至今,已沿袭成为一种民俗活动。

  象山元宵节*俗很多,既有全国通行的,也有象山地方特色的。是日夜,开始“上灯”,丹城兴吃汤圆,石浦兴吃糊腊,乡间多食炒年糕。糊腊也叫“糊腊羹”、“发财羹”,以牡蛎、虾仁、蛏肉、**、鱼肉等为主料,芋艿、萝卜、年糕等为辅料,混合在一起煮熟,用番薯粉调成杂烩羹。

  旧时十四夜,乡间有放野火、烧“田坎毛”之*俗,是夜,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蝗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在田野上滚动,故又称“燂火龙”,在夜幕下观看很是壮观。

  十四夜,举行灯会,街巷悬挂灯彩,地上小孩子拉着各式动物灯,俗称“行会”。丹城五境(丹城分东境、南境、西境、北境、章穆镜)灯队,争芳斗妍,各放异彩,蔚为壮观。石浦 、昌国有跑马灯,跑船灯、提鱼灯等活动。每年一到正月十四日晚上,玩灯、观灯、猜灯谜的人成千上万,热闹非凡。此*俗一直沿袭至今。

  上海元宵节*俗

  上海元宵节的*俗:挂望田灯、串马灯

  上海农村农田里挂上一盏灯,称做“望田灯”,预兆五谷丰登,讨个太*年成。吴淞一带店家挂跑马灯、鱼灯等,乡间各庙宴神,在庙门前立灯塔、架桥灯,饶有情趣。夜里,高竹竿上挂红灯,走村儿童提彩灯,还有人玩 “掼火球,照田财”。金山、松江地区元宵夜,有人在田间挥野火,有人把灯笼檐前挂。有人上街舞龙灯,有人出行 “串马灯”。

  老上海元宵节吃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寻觅记忆中老上海乡村元宵节几段尘封的剪影:上海县农民元宵夜食南瓜、苦草、高粱圆子,黄、绿、红三色兆丰年;或做12只大圆子,用手指在圆子顶端揿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积水多少,以卜当年每月雨水。川沙居民元宵爱吃谢年的“收心馄饨”,入夜,寺庙前高悬七层至九层红灯,农人手持火把走在田头“调火龙”,唱:“花三担,稻六石,赤米绿豆收两石”,祝祷丰收;他们还点燃田边茅草,俗称“炭茅柴”。

  南汇地方家家做高粱、糯米圆子,中午包馄饨,夜里,孩子们玩“炭茅荡”,举着火把绕着自家的田头边跑边喊一些祝愿自己家种的庄稼比别人好的话。宝山的桶形天灯别有情趣,点燃油灯,带着人们美好的祈愿冉冉飘向深邃的夜空……奉贤元宵夜,农家点燃天香蜡烛,祥瑞之光可兆丰年。此地做的汤圆大不同,花包形称“花包圆”,稻堆形称“稻堆圆”,寓意粮棉大丰收。崇明地方糯米茧团形状巧,两头大来中间小,元宵中午,包的馄饨叫 “兜财”,下午,用筷子插上茧团,放置田头,祈求丰收,叫作“斋田头”。

  扛三姑娘

  沪郊农家有元宵节“扛三姑娘” “迎紫姑”*俗。“紫姑”俗称“坑三姑娘”,是传说中的“厕神”,即用一只淘米箩,箩上插一只银簪,由几个姑娘“通神”邀请田角姑娘、场角姑娘、坑三姑娘等“三姑娘”“降神”,或用淘箩或畚箕下缚一只筷,由二人扶着,让筷在木屑或糠秕上写字以卜雨水、年成及婚事等,多由妇女参加。询问吉凶祸福,是一种迷信活动。

  走三桥

  元宵夜,吴淞等地还有“走三桥”风俗,妇女结伴相行,或拖儿携女,或挟持婴儿衣衫走过三座大桥,认为可实现一年保*安,求生贵子,祈祝幼儿祛病消灾等愿望。沪地乡村亦有“卜流花”旧*,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锅水中,谷物爆开粉碎为末,是大好征兆!据说元宵之夜少女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此时,天空一轮明月、皎洁如玉,地上一片灯火,良辰美时,此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

  金华元宵节的*俗

  元宵放灯

  元宵前夕,东阳市卢宅古建筑群内的肃雍堂大堂灯,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每到农历闰年元宵节期间,肃雍堂都会张挂大堂灯。今年的这套大灯,高4.05米,直径2.10米,重122.5公斤,中间用羊皮、料丝、羊角3盏大灯上下相接,外围垂6串24盏羊角小灯和珠篮灯,共用40万颗彩色玻璃珠穿就。

  元宵节放灯之俗,始于汉朝。汉明帝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即令点灯,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元宵节放灯*俗就这样开始了。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长安“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过高达150尺的灯楼。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

  到了宋代以后,元宵灯节更是热闹异常。元宵放灯时间,汉朝开始仅张灯一个晚上,唐玄宗规定三个晚上,北宋延长至五个晚上,到了明朝朱元璋时,规定从正月初八晚开始张灯,延至十七晚落灯。唐代放灯时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出现了灯谜,到明代又增设了戏曲表演。

  如今,在金华也还有许多地方有花灯,花灯品种繁多,多姿多彩,有的灯还是传统样式,像手提灯尚用蜡烛,也有的已用电灯取光。

  品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始于宋代。宋代《*园续稿》一*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据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这种“糖圆子”、“浮圆子”因应节而做,后改称为“元宵”。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一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

  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儿的;另一种是带馅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元宵可带汤吃,也可炒吃、油氽和蒸吃。元宵的口味,有荤有素,有甜有咸,有酸有辣。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已跳出应时食品之外,成为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品种,口味更显丰富。

  猜灯谜

  元宵前后,我市很多单位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来源于民间口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就成了谜语,其中包括灯谜、事物谜、儿童谜、填格谜等。

  谜语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服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讲民间故事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寓以深意,以期收到预期效果。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瘐词”,这就是谜语书面创作的最初阶段。到了秦汉以后,谜语形成为一种书面创作。到了南宋,谜语变成元宵节里特有的游戏方式。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称作“灯谜”。如今,猜谜活动已成为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色彩的一种文艺活动。

  迎龙灯

  迎龙灯在金华很多地方都有,这些年也越来越为各地所喜爱。前两天,浦江、义乌、磐安、金东等多个地方举办了迎龙灯活动。像浦江县白马镇旌坞村在村里的广场上舞动板凳龙,当天共有三条板凳龙在村里“闹元宵”。元宵节扛起板凳舞龙,是当地农家新年里的大事。

  金华这边的龙灯,大多为板凳龙,又称为长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一条龙从头到尾,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长度从数百米到几千米不等。20xx年,浦江板凳龙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12种雅趣汤圆

  雪中送炭汤圆

  所谓雪,就是汤圆雪白的外层,而炭则是内层的炭烧朱古力馅,汤圆味道较浓,所以就配以一个清新的玫瑰花汤底,喝一口汤,吃一口汤圆,就是最佳的吃法。

  玫瑰椰露汤圆

  单看外型已够赏心悦目,吃一口,更有双唇在浸玫瑰花浴的感觉,椰汁、鲜奶再加玫瑰花,清润而暖和,再加上同样有美颜作用的芝麻汤圆,最适合女孩子品尝。

  香蕉奶皇汤圆

  奶皇汤圆最叫人难忘之处,是外层够薄够干身,汤圆皮软糯却不糊口,以往有芒果、麦提莎、榴及燕窝等口味,今次则返璞归真,以最简单的香蕉做馅,蕉味浓郁,软绵绵的口感不比一向好卖的`芒果逊色。

  桂花南瓜汤圆


元宵节的*俗6篇(扩展3)

——元宵节的*俗的英语作文3篇

  In our China,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is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custom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to make lanterns, in my hometown - Jiexi customs is a little different, we Jiexi custom is - "welcome master".

  Today is the Lantern Festival. You listen to the neat sound of gongs and drums, which is telling everyone that the lively "welcome master" activities will soon begin. The "retinue" of the "master" are also preparing. Then, the lively "welcome master" activities began. You see, people closely follow the "master" behind, "master" through the streets, every family saw the old man came to set off firecrackers, and ready to incense specified number, such as "master" after welcome, put incense in the following "cigarette station". Of course, more than just a "master", and "three mountain king", and not only to meet a morning, evening is also welcome: at night, "master" through the place, there will inevitably be dozens of rich families will set off fireworks.

  This is the Lantern Festival lively "welcome master" activities, I love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is also the last day of the New Year,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lanterns, every to this day, people will eat yuanxiao, go to the flower market, admire lanterns, fireworks, guess lantern riddles, dragon and lion dance, to place the best wishes for spring.

  Our family just finished the reunion dinner, my father said he took me to see lanterns, I was very happy. In the evening, a bright moon has risen early in the sky. A few stars winked mischievously at me. The silver moon walks with me to the lanterns. Our family came to the flower market with the lively crowd. The "little fish" I know is on my fathers neck, she is holding a fluorescent stick, with a red horn on her head, wearing a red coat. With a happy smile on her face.

  Streets, everywhere decorated with lights, all kinds of electronic lanterns, it is dizzying, with waves of gongs and drums, two dragons, in the middle of the crowd cross flying.

  At this time, a few loud noise, beautiful fireworks in succession in the air to open, some like chrysanthemums, some like snow in June, some like the stars of the sky, and like colorful flowers.

  Late at night, people watching lanterns are filled with satisfaction, happiness, comfortable look left.

  When I got up this morning, my mother said I wanted to eat Yuanxiao. I heard, elated, happy to jump three feet high - but I love to eat yuanxiao ah! Mother first pour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water into the pot to boil, and then one after another will be the yuanxiao babies into the pot "bubble hot spring". Before long, my mother lifted the lid of the pot, a hot air will come head on, a yuanxiao baby danced in the boiling water "ballet" mother gave me a bowl on the table, I picked up a spoon, cant wait to sit on the table.

  Bowl that flawless white yuanxiao babies have big and small, all out of the water out of the small head, curious to look at the colorful world. I scooped up a small one, leaned it against my mouth, blew it, put it into my mouth, and bit it again. Ah! Soft, sweet, sweet, it is full of thick juice flow out. Its really Nescafe -- it tastes great!

  I "wind and cloud" like finished a bowl of yuanxiao, feel full belly, very satisfied!


元宵节的*俗6篇(扩展4)

——元宵节的*俗 (菁华5篇)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妈妈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中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妈妈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中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

  看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的*俗与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这一天让我懂得了很多课外知识与文化*俗,*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传统的文明的文化*俗传承下去。

  1、吃元宵.“快乐的皮,幸福的馅,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俗。汤圆,又名汤团、 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 “汤丸”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2、观灯。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汉明帝永*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花灯高高挂,挂出新年万紫千红幸福花;红烛熊熊烧,烧出新年顺风顺水红运道”。

  3、猜灯谜。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4、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其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5、舞狮子。“勇气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俗,她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安。

  6、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安。

  元宵节*俗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俗,有击太*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舞龙灯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俗。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布龙也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在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

  踩高跷、舞狮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安。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吴县有一个叫张成的人,起夜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立在家中的东南角,举手召唤他。张成走上前去,女子对他说:“我是你们家的这个地方的神,明年正月十五的时候,你做好粥,上面盖上肉来祭祀我。你们家的蚕桑就能丰收。”说完这女子就不见了。张成从此以后每年都这样做,果然年年丰收。

  所以在丝绸业逐渐兴盛的魏晋时候,这种风俗就流传开来。人们做好粥,祝祷说:“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古代的祝祷词是:“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妇。小姑可出。”念这样的词,把紫姑的人形拿到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如果觉得人形变沉了,就是紫姑的灵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紫姑是皇帝的女儿,临终时说自己*时就喜欢游玩,嘱咐身边的人在正月十五的时候,用衣服来迎接自己的魂魄,好继续享受元宵节的热闹。

  后来的传说中,紫姑就变成了厕神。据说,陶侃曾经在厕所见到一个人,自称是后帝,对他说:“三年莫说,贵不可言。”意思是陶侃三年后就能发达,后来果然如此。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

  古代的*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在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但由于条件改变现在多是妇女在这一天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撮一顿。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俗活动,无固定节日。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狞猎动作。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正月十五闹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佳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以下一起来看看元宵节的来历和各地闹元宵的*俗吧。

  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放灯

  按*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猜灯谜

  猜灯谜活动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吃元宵

  元宵作为节日特色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最初称为"汤圆",后因多在元宵佳节食用,所以也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常见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圆形,馅料丰富多样,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等,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象征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

  元宵订情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1、去老字号吃最地道汤圆

  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吃汤团,自然不会忘记两个地方:城隍庙宁波汤团店,七宝老街汤团。百年老字号宁波汤团店,去年去的时候人满为患不说,价格开得离谱也罢,居然还有露馅的“空心汤团”时常出现。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位于七宝的老街汤团店,体验本地人的“大汤团”。

  2、到城隍庙豫园看元宵节灯会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赏灯的美景良辰元宵节已*到眼前,不妨去申城最具*年味儿的豫园商城挤挤人气、沾沾喜气,祈福一年安康好运气。古色古香的飞檐翘角,五颜六色的民俗灯海,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给你最有味道的元宵灯会。

  3、在弄堂里拉兔子灯

  兔子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宁都县。宁都的灯彩绚丽多姿、品种繁多,“兔子灯”是宁都灯彩中的一种。点燃“兔子灯”的“过灯”是一年一度每家每户都要参加的大型活动,“过灯”是用彩纸扎成的母子兔子形状的灯点燃后,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

  “过灯”的民俗兴于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人们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人们所祈求神灵保佑,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舞龙舞狮

  元宵节大街上有舞龙灯、戏狮子等表演,龙灯分金龙、青龙、白龙。舞龙灯边行进,边翻滚,舞者如痴,观者如云。豫园元宵灯会精彩纷呈,《瀛壖杂志》记:“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远*亭台,灯火多于繁星,爆竹之声累累如贯珠不绝,借以争奇角胜。”

  挂红灯

  夜里,高竹竿上挂红灯,走村儿童提彩灯,还有人玩 “掼火球,照田财”。金山、松江地区元宵夜,有人在田间挥野火,有人把灯笼檐前挂。有人上街舞龙灯,有人出行 “串马灯”。嘉定农家正月半吃的馄饨叫做贺年羹,又以面粉团捏成缸甏等状蒸煮,称为“蒸缸甏”,看 “缸甏”潭内水汽多少,卜一年之晴雨。

  走三桥

  元宵夜,吴淞等地还有“走三桥”风俗,妇女结伴相行,或拖儿携女,或挟持婴儿衣衫走过三座大桥,认为可实现一年保*安,求生贵子,祈祝幼儿祛病消灾等愿望。沪地乡村亦有“卜流花”旧*,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锅水中,谷物爆开粉碎为末,是大好征兆!


元宵节的*俗6篇(扩展5)

——元宵节的*俗作文 (菁华5篇)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元宵时节,灯是最让人难忘的,那色彩丰富的灯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的*俗。

  灯,凝集着古代的智慧,我最喜欢的就是“海盐滚灯了”:在海盐长川坝一带有着那令人赞不绝口的滚灯节目,谁会知道那灯还能与人翩翩起舞呢?不过,你看那托举、腾跳、侧手翻、倒立、窜扑、叠罗汉等高超动作连成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你看那是刘海撒金钱,那是仙鹤生蛋,那是我最喜欢的众星拱月,我看见那个金灿灿的灯在舞艺高超的人的手上,充满了神力,短短的一转眼,那灯从那人的脖子上照到了腰间,是那么的璀璨啊!

  当然,海宁陕石灯彩展也是颇负盛名的,那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灯真是美啊。展示了灯的另一景观。当然,桐乡乌镇的走灯颇负*俗的,男女老少沿街自南而北走过每座桥,从心中许下新一年的愿望,真让人温馨啊。

  我喜欢嘉善余姚一带的“走马灯”,用竹扎成的马灯在慢慢地走着,照耀着黑暗中大地的一寸土地,表演的人拿着庞大的灯,向人们表演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最好看的是《白蛇传》和《三国演义》了,马灯队每到一家,倍受着欢迎。

  我拿着灯,又一次次想起了古人的`智慧。灯,让黑暗中充满了光明,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房;灯,让文化更加辉煌,传统得以延续。每到晚上,我就会想起灯,想起灯下的文明。

  怎么样!元宵节的灯是不是很有文化韵味呢?

  元宵节有很多很有趣的活动,放许愿灯、吃元宵,属于这个节日的活动一结束,就表示过年也告一段落,大家要乖乖的工作和上学,期待明年新年的到来了。

  我编了一个关于元宵节的传说,大家听听看,我是不是很会说故事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宇宙中有一个地方,名叫元宵岛的地方,他们跟我们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非常的`爱吃汤圆,不管早、中、晚餐都要吃汤圆,有趣的是,那里的汤圆都是飘在半空中,想吃多少都有,吃到你撑死为止。

  有一天,有两个小朋友阿元和阿宵,突然灵机一动,把要给国王的汤圆,拿去油炸,没想到国王吃了后,居然说很好吃。

  从今以后,人民都变成吃炸汤圆,并且纪念阿元和阿宵,所以把他们挂掉的那天取名为元宵。

  你吃过炸汤圆吗?试试看吧!那是阿元和阿宵发明的美食哦!

  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的特色,各地举办的元宵节活动也是十分多姿多彩。这不,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到了,大街上人声鼎沸,广场上的人们积极地参加猜灯谜、赏灯会等具有元宵节特色的活动,整个小镇上洋溢着浓浓的元宵气氛。

  而我,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也是乐呵呵的。因为,每到这个元宵佳节,手艺极好的爷爷便会大展身手,亲自掌勺做汤圆!

  ”汤圆汤圆送汤圆,香香的汤圆是圆又圆……”,这是一首过元宵时唱的《汤圆》。现在用来描述爷爷做的汤圆的香甜也正合适。

  这煮汤圆又什么稀奇的!有人肯定会不以为然,那你就大错特错啦!看!爷爷刚刚煮好了几碗汤圆,正欲端出,几双虎视眈眈的眼睛便紧盯着里面又白又“胖”的汤圆不放了,可见它们的魅力无限啊!香味一阵阵的袭来,我忍不住咽了一口口水。还没放稳,我们姐妹三人便都像是“饿鬼”似的操起勺子一阵狼吞虎咽,贪心的样子惹得大人们一阵发笑。我咬了一大口,外皮很薄,又糯又香,而且软而不黏,十分可口。刚咬开外皮,一股汤便流了出来,一尝,鲜香无比,我忍不出又贪心地咬了一大口,里面的肉也是极为鲜嫩,让人回味无穷。外面买来的可没有这么新鲜好吃啊!皮薄馅多,又这么好吃,那可是只有自家才有这种美味啊!我一次性吃了十个,已经撑了,家里的汤圆就是大!

  这一天,大人们吃完晚饭后边聊天边观看元宵晚会,其乐融融,人们不时的哈哈大笑,小孩子则到一旁说着悄悄话,人人都沉浸在这个幸福的世界中不亦乐乎,整个屋子里都洋溢着令人愉快的气氛!

  年年元宵,今又元宵。元宵节是新年之后第一个满月,也意味着春节的正式结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象征着圆圆满满,象征着合家团圆。元宵节,我们大家喜欢你!祝愿新一年中,大家心想事成,事事顺利,和和美美!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妈妈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中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妈妈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中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

  看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的*俗与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这一天让我懂得了很多课外知识与文化*俗,*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传统的文明的文化*俗传承下去。


元宵节的*俗6篇(扩展6)

——元宵节*俗介绍(五)份

  时光飞转,正月十五又在花灯的多彩中匆忙地来赶赴这团圆的盛会。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这个历久弥香的传统佳节不但没有褪色,而且愈发的蓬荜生辉。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後,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俗。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载:柳以*世风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灯游戏,奏请禁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资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

  上述文献资料记载了我国闹花灯的悠久历史,在这一天里中华大地一片喜气洋洋,家中所有的人,不分主仆,不论贵贱,不管男女,一切等级、性别、贵贱的界限全部打破,一切隔阂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欢歌笑语。

  关于灯节的起源,民间传说更是纷纭不一。有的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

  有的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宫女元宵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自从进宫后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

  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

  元宵节彩灯地方特色浓郁,各地均有“拳头产品”,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北京的宫灯、上海的龙灯、哈尔滨的冰灯、浙江的硖石灯、广东的走马灯、四川的自贡灯等,都是蜚声古今享誉灯坛的。

  彩灯样式更是五花八门各显异彩,诸如:人物灯、花卉灯、建筑灯、动物灯、塔灯、宫灯、风景灯、龙灯等,多以篾制灯架,以彩纸糊裱、手工书画精绘而成,内点蜡烛成为光源。

  元宵点灯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什么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据《史记?乐书》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元宵十大*俗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舞龙灯:

  温州元宵节龙灯*俗开展得十分普及,在农村还有布龙、首饰龙、凳板龙、稻草龙、挡龙等各种龙灯,供观赏的称作“观赏龙”,舞动、滚动的称“狂龙”。

  历史上,市区“南塘大头龙”很出名。因为这种龙的头特别大,是用竹篾版纸制作而成的。龙头高3米,宽5米,龙身10米。龙的背部设有华丽的宫殿庙宇,龙肚内有灯火,要十多个年轻力壮的后生儿互相抬着才游得动。

  在“大头龙”游动的前面先是一支西乐号队,再是由一百多匹骏马组成的.“马架”队伍,每匹马的背上都骑着一位“三国”、“封神”或者“水浒”的角色人物。一路上马嘶人喊,浩浩荡荡,阵容威武,活动通宵达旦。

  温州有一首民俗竹枝词就是描写元宵节龙灯活动的,“元宵灯节闹融融,塘河**游干龙。文官武将齐出马,幼童扮作县令公”。

  跑马灯:

  在过去的温州城,元宵节时还有一种活动叫做跑马灯。这种活动一般都是以小孩子为阵容。这些孩子个个都打扮得很漂亮,每个人腰部都挂有铜铃和用多层花纸剪贴起来的“马头”和“马尾”,马头挂在前身,马尾挂在后身,整个人跑起来时,这马头和马尾就会不停地前后摆动,铜铃也“叮铃铃”地响起,真好比马跑过一样。到了晚上,马头和马尾的里面还都点着灯,相当耀眼。

  过去温州民间流传着这么一首打油诗,意思是讽刺一些住在偏僻的深山岙里的妇女没见过城底元宵跑马灯的可笑样子。“山里女子笑欣欣,赶到城底看马灯。三更半夜愁肚饿,番薯麻糍当点心,东门走底不惜吃,西门出来满嘴增”。

  猜灯谜:

  温州人有句俗语就叫作“百里坊,大灯光”。据讲,百里坊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曾利用灯谜来展示抗日口号。

  每年元宵之夜,百里坊口(现百里东路口头而)悬挂有四盏特别大的红灯笼,里面点着灯。每盏灯光外面都写着一句醒目的灯谜。

  第一句写着“像杭不是杭”,第二句写着“明月不在边”,第三句写着“求得书文会”,第四句写着“玉口方成章”,如果不仔细看,好比是描写元宵夜景文人云集的样子,但精细一看,是四条灯谜,而且把四条灯谜所猜中的谜底四个字连起来,正好是“抗日救国”的一句革命口号。

  莆田元宵*俗的摆棕轿介绍:

  摆棕轿是福建省莆田市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属于元宵节闹元宵特色。人们围在燃烧的篝火前,表演者抬着用棕料做成的“轿子”,按抬轿的走步和摆轿的跳步,随着时紧时缓锣鼓声,一次又一次地高举轿子又落下,一圈又一圈的快跑疾跳。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摆棕轿*俗的由来谁也说不清,只知道这样比较神圣庄严。在熊熊燃烧的'火堆前摆棕轿,带有原始的神秘光环,又常与各种民俗、宗教、祭祀、红白喜事等活动结合在一起。莆田市汉族民间闹元宵时间与其他地域不同,“正统”的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而莆田闹元宵从正月初六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底。

  摆棕轿既娱神也娱人,带有一定体育动作元素。表演者随着锣鼓声节奏,或边走或边跳,或抬轿或摆轿跳步,既有腿部动作,也有手臂及躯干动作,既有直线又有曲线运动,是一种独特强身健体活动。

  而且表演者与围观者在活动中相互呼应,淋漓尽致抒**感,不仅带来视觉冲击,还引发心灵震撼,人们在表达对神敬仰的同时也享受生活乐趣。

  人们的热情被激燃了,人群沸腾了,这时表演者与围观者已分不清谁是谁了。这种夸张的肢体语言旨在表达对神的敬仰之情。

  莆田元宵节*俗节绍:

  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超过春节,且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原因是各村的时间不同,最早的初八,最迟的正月廿九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