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典故6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09-28 00:00:00 历史

历史的典故1

  汉朝有个刘姓书生,上京赶考的时候路过华山,准备登山一游。山上有一座神庙,庙里供奉的是一位美丽善良的神女-华岳三娘。

  三娘被王母派遣到此地一直孤独寂寞,这一日有人路过当然喜不自胜。化成一尊塑像。刘书生进入神庙大殿,看到神女塑像,立即被深深吸引住了,暗想如果能取到这样的妻子改多好。想到此处百感交集,提笔在墙上作诗一首。三娘见书生清秀俊朗文采斐然,心里也特别喜欢。虽然也知道这是违反天条的事情,但是她还是抑制不住自己心中喷涌而出的爱情。

  终于化成了凡人,追上刘书生,与其结为夫妻,自是恩爱无比。后来三娘怀孕,而书生还要去考试,只能暂时分别,书生送给三娘一块祖传沉香,要三娘以此给孩子命名。后来三娘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这件事,将三娘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而神物宝莲灯也落入二郎神的手中。

  后来产下了沉香,托人送到了刘书生手中。等到沉香十六岁的时候,刘书生将整件事情说给他听。沉香决定上天救母。

历史的典故2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很有教养,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可是他家处于闹市中,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接着,他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学宫那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读书的氛围很浓。孟子很快的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一天,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戏了,心里很难,在听儿子说是在演*周礼后,就又高兴起来。

  后来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诗经》、《尚书》。“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还有一个版本: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选自《列女传》

  《买肉啖子》

  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文: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历史的典故3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故事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是罗贯中作品《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讲述的是曹操和袁绍在白马对峙时,曹操营中大将关羽斩杀了袁绍阵营两大猛将颜良和文丑的故事。袁绍派遣颜良出战前,帐营中的谋士曾告诫袁绍说,颜良的性子有些急,不能单独让他带兵出战。

  但是,袁绍没有听从该谋士的意见,一意孤行地让颜良去进攻曹将刘延。曹操的谋士荀攸让曹军假装在延津渡河,让袁军误以为曹军要偷袭他们的后方。于是,袁军会分散兵力入驻延津,如此一来曹军便可攻袭白马。袁军果然中了曹军计谋,当颜良距离白马十公里时候,已经看见曹军在前方。颜良震惊之余,仓皇准备迎战。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攻打袁军,关羽骑马走到队伍前方,看见对方将领颜良。关羽骑着马冲入袁军,还没等颜良反应过来,关羽已经冲到颜良面前,立即斩杀了颜良的头颅。袁绍和文丑得知颜良已被曹军杀害,心中万般悲痛。决心前去与关羽交战,为好友颜良报仇。文丑与关羽大战数个回合后,文丑感叹对方实力太过强大,于是文丑驾马沿河而逃。关羽哪里肯放过文丑,关羽乘胜追击,快要追赶上文丑的时候,关羽使出绝技拖刀斩,将文丑诛杀。

  《三国演义》中“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是全文经典的一个故事桥段,后来读者认为,文丑和颜良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将,不可能轻易被关羽诛杀。

历史的典故4

  【解释】: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 《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举例造句】: 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亡羊补牢,可称晚悟。 ★章炳麟《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二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知错就改

  【故事】: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五个月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历史的典故5

  有一天,郑国公子宋(字子公)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时,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对子家说:“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公子宋得意地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呢!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总能尝到新奇的美食!”

  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后,果然发现厨子正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见此场景,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竖起了大拇指。郑灵公见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在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

  过了一会儿,大夫们到齐了。那只已经切成块儿的大甲鱼放入鼎内由厨子装进盘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先尝了一口,称赞道:“味道不错!”示意大家一起吃。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但是,公子宋却呆呆地坐着。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显然,这是郑灵*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忽地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原文:“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见《左传·宣公四年》)。后来人们用“染指”一词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由这件事,郑灵公想杀公子宋,结果公子宋先把他杀了,另扶新君即位。但后来公子宋也被人杀了。可见玩笑不能开太大啊!

历史的典故6

  戴震与他的老师

  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哆嗦,不能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皇上大为兴奋。问戴震说:"你和老师比,谁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低。"皇上又问:"那水*高的反而不能回答,为什么?"戴震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赐为翰林。


历史的典故6篇扩展阅读


历史的典故6篇(扩展1)

——*历史典故6篇

*历史典故1

  典出《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魏公子就是战国四君子的信陵君公子无忌。战国后期,秦国为统一天下,不断向东用兵。长*之战坑杀40万赵军之后,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信陵君窃符救赵,击退秦军,留赵十年。秦军知道信陵君长期住在赵国,多次进攻魏国,魏王非常担忧。多次与信陵君沟通之后,冰释前嫌,信陵君回到魏国,率领五国联军击败秦军,将秦军赶回函谷关以西,秦军不敢东向。后来秦王多次使用反间计,离间魏王和信陵君,并假装不了解情况,祝贺信陵君问他是否已经当上了魏王。魏王天天都能听到诽谤信陵君的谗言,不得不信,就派人代替了信陵君上将军的职位。信陵君自己知道被谗言所害而遭弃用,索性就托言自己有病,不再上朝参与国事。通宵达旦与宾客饮酒,喝着醇香的美酒,左拥右抱着美女,没日没夜寻欢作乐的日子过了四年,终因饮酒过多而致病死(可能是酒精中毒吧)。

  饮醇*妇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有才干抱负的人意志消沉,沉迷酒色。另外也提示人们,言行高尚的君子,要想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是需要手段的。

*历史典故2

  典出《晋书·持坚载记》。

  东晋时,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逐步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公元383年,他又统领百万雄师,向南方的东晋王朝发动进攻,希冀统一全国。

  这时,东晋的宰相是名臣谢安。谢安从容镇定,派自己的侄子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精兵,前去阻击秦军。

  两军相拒于淝水。苻坚在大队人马未到达之前,亲自率领八千轻骑来到淝水前线,和前方的苻融的先头部队会合,准备一举击败东晋的军队。他认为自己的兵力已数倍于晋军,稳操胜券,便派一名东晋的降将朱序前去说降。

  朱序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投降前秦的。他见到谢石后,建议谢石趁前秦主力未到,渡过淝水,和前秦军队决战,他则在内部接应。

  谢石接受了朱序的建议,派使者要求苻坚略为后退,以便让晋军渡河决战。苻坚自恃兵力强大,又准备在晋军半渡时加以袭击,便同意了

  于是苻坚下令向后撤退。前秦军队刚开始撤退,朱序便率人火喊:“前方吃了败仗,快逃命呀!”

  前秦军队顿时乱成一团,纷纷逃命。谢石下令快速渡河,向前秦军队发起攻击。苻融想阻止部队溃退,在乱军中被晋军杀死。

  溃退途中,前秦军队望见八公山上随风摇曳的草木,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追兵,于是白天黑夜不停地逃,结果冻死、饿死的十有七八。

  这场淝水之战,东晋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从这以后,前秦再也无力向东晋发动进攻。东晋王朝得以偏安一隅。

  后来,“八公草木”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惧中产生的错觉。

*历史典故3

  吕作为一只狗,表示是有节操的,没事才不会乱咬人,其实这是跟狗还真没啥关系。洞宾在成仙之前,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他父母双亡,家境十分贫寒。吕洞宾很是同情他,和他结拜为金兰兄弟。

  一天,吕洞宾家里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见苟杳一表人才,读书用功,便要将妹妹许配给他。吕洞宾提出成亲后自己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听不禁一愣,但还是咬牙答应了。

  苟杳成亲这天,吕洞宾喜气洋洋,而苟杳却无脸面见人。苟杳好不容易过了三天,刚进洞房,见娘子正伤心落泪,连忙上前赔礼,林小姐只管低头哭著说:“郎君,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原来是吕洞宾怕兄弟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

  几年后,苟杳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一晃八年过去了,这年夏天,吕家不慎失了大火,偌大一份家产化成一堆灰烬。夫妻俩决定去找苟杳帮忙。苟杳对吕洞宾热情招待,可就是不提帮忙的事情,一连住了一个多月,一分钱也没有给吕洞宾,吕洞宾以为他忘恩负义,一气回了家。吕洞宾回家一看,家里盖了新房,他刚要迈进家门,却见大门两旁贴著白纸,知道家中死了人,他大吃一惊,慌忙走进屋内,见屋内挺著一口棺材,妻子批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

  原来,吕洞宾走后不久,就有一帮人来帮他盖房子,盖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帮人抬著一口棺材进来了,他们说吕洞宾在苟杳家病死了。吕洞宾一听,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戏。他走*棺材,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开两半,只见里面全是金银珠宝,上面还有一封信: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因为苟杳和狗咬同音,传来传去便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了。

*历史典故4

  每个人都有许多喜爱的历史典故,不过,我最喜爱的莫过于玄武门之变了。

  唐朝第一任皇帝李渊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是秦王李世明很有心计,另辟蹊径,打算从业绩、能力等方面超越李建成,让父王改立自己为太子。于是,李世民开始刻苦地学*,注意自身修养和谈吐举止,不仅如此,他还广交朋友,为自己以后争储做准备。并且,他兵权在握,而且深得民心,大家都很尊敬他。

  太子李建成知道秦王李世明的业绩早已远远的超过了他,担心再这样下去,父王说不定会动心,改立李世明为太子,于是拉拢齐王李元吉一起来排挤李世明,还拉拢朝廷内内外外的官员当着李渊的面说李世明的坏话。李世明虽然长年在外征战,但对朝廷里的事也不是一无所知,因为他早料到会这样,已经在李建成的部下中安排了很多卧底,一听到皇宫传来的事,他立马带兵准备回去杀他们个措手不及。

  他带着他的爱将尉迟恭及一些士兵躲在玄武门后面,然后下假诏书,找李建成和李元吉回宫,他俩在回宫的路上发现门口冷冷清清,这才发现上当了,赶紧逃跑,说时迟,那时快,李世明一个箭步冲出来一箭射中了李建成的要害,使他当场毙命,李元吉也没有幸免于难,被李世明的部下杀死了。

  这场*让李渊只好立李世明为太子,后来再无奈退位,成就了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明。

  这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古代官场的黑暗——为了权力,大家拼得你死我活,还不惜将自己的亲兄弟杀掉,虽然李世明最终成为了一代明君,但是他杀死亲兄弟的行为却遭到了全天下人的斥责。

*历史典故5

  宋人苗振考取进士后,出仕多年,将参加馆阁考试。馆阁为文学儒臣所处之地,录取者皆为饱学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谓苗振曰:“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也。”苗振不以为意,曰:“岂有三十年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语。后经考试,果未中选,晏殊闻其落选笑道:“苗君竟倒绷孩儿矣!”绷即包扎婴儿,为老娘所熟谙。“倒绷孩儿”意为将孩儿包扎颠倒。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时疏忽大意,亦将失误。《朱子语类?杂类》所记事同人异,云是陈易赴试,宰相韩珂对陈规劝事。后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见于通俗小说。(典见《东轩笔录》、《事文类聚》)

*历史典故6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进士科考试,榜中录取考生崔瀣。同时被录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为崔沆相知。时人有“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之谣。后人因称气味相投为“沆瀣一气 ”。今多用于贬义。(典见《南部新书》、《唐语林》)


历史的典故6篇(扩展2)

——历史典故6篇

历史典故1

  南朝刘宋时到*来的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他就是靠“换脑袋”来学*话的,一夜之间就学会了。对,不出你所料,这又是一个浑身散发传奇色彩的和尚,毕竟,但凡高僧,他怎么可能只会念经嘛!

  求那跋陀罗,中天竺人,婆罗门种姓,家里不信佛法,信奉外道。他小时候受到了完备的教育,通达五明,天文历算、医方咒术,凡是婆罗门该学的,他都学得很精通。后来看到了佛教小乘论典《阿毗昙心论》,顿时对佛法心有向往,就想出家。但他家里坚决不同意,于是他只能远遁他乡,出家后,刻苦学修,博通小乘三藏。之后,他又弃舍小乘,改学大乘。

  求那跋陀罗去投大乘师父的时候,师父为了试试他和大乘的缘分,就让他在诸多经匣之中随意抓取,类似小孩抓周的游戏。求那跋陀罗抓了两部经,打开一看,一部是《大品般若经》,一部是《华严经》。师父很高兴,觉得他和大乘特有缘分。后来他又写信给家里,劝服了父亲,于是全家改信佛教。

  学成后,求那跋陀罗就开始云游,有次在海上遇到风停水竭之难,他发动全船人同念观音,很快化险为夷。他的神异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刘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求那跋陀罗从广州登陆,来到了*。宋太祖把他迎请到京城建康(南京)供养,一时贵胄盈门,风光无限。在当时*义学僧们的协助下,他译出了《楞伽经》、《胜鬘经》,从学者有七百之众。丞相南谯王刘义宣也对求那跋陀罗执弟子礼,出镇荆州的时候就把求那跋陀罗带到了荆州,住在辛寺。很多高僧都曾住在这里,包括我们以前谈过的法显。求那跋陀罗在这里继续译经,译出了《央掘魔罗经》等等。

  求那跋陀罗直到那时为止也不怎么通达汉语,他译经是靠传译,然后通过往还问答、反复核对再定稿。但是刘义宣对仅仅阅读翻译过来的经典已经感到不满足了,所以他就请求那跋陀罗讲解《华严经》。请法者位高权重,这当然是一个硬性任务,不可能推诿。但求那跋陀罗并不怎么会讲汉语,单靠传译,他又觉得不能完全表达,情急之下,他就还是那招:求观音。

  有用吗?有用。

  求那跋陀罗日日夜夜地求观音菩萨加持,有一夜忽然梦见一位穿白衣、持宝剑、提着一个人头的人问他:“你在发什么愁?”求那跋陀罗就对白衣人说了苦恼。那人说,没事儿。当即提起宝剑把求那跋陀罗的脑袋砍了,再把自己提着的那个人头给按在他脖子上,说你转头试试痛不痛。求那跋陀罗试了试,不痛。第二天,他忽然就会说*话了,而且说得特别好。从那以后,他就正式开始讲经说法。

  元嘉末年,南谯王刘义宣老做怪梦,求那跋陀罗预言说,京城要出祸乱了。果然,不久文帝被太子刘劭所杀,刘劭又被兄弟刘骏所杀,刘骏即帝位,就是宋孝武帝。后来,刘义宣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忽然就要起兵造反。求那跋陀罗知道事必不成,但苦劝无果,还被刘义宣逼着跟造反的一起走。结果梁山大败,刘义宣自刎身亡。

  当大败之时,求那跋陀罗所在的战船离岸很远,他又不会水,根本逃不走。万般无奈,老办法:求观音。求那跋陀罗一边称念观音菩萨名号,一边抓起根竹竿就往江里跳。跳到水里,忽然有个小孩儿从后面出现,抓着他就走。求那跋陀罗还很奇怪,说你这个娃娃如何能救我啊!但恍惚之间,就忽然走到岸上去了。求那跋陀罗想脱下衣服赠与那孩子,那孩子却早已不见踪影。

  刘义宣战败了,但孝武帝对求那跋陀罗仍然很倾慕,客客气气地让人把他送到京城。后来求那跋陀罗和刘义宣之间十年的往来书信被发现,无一字涉及军事,证明他确实没有参与叛乱,于是更加受到孝武帝的礼遇。有一次孝武帝跟他开玩笑说:“你还想不想丞相(刘义宣)呀?”求那跋陀罗当即回答:“我受他供养十年,怎么能忘记他的恩德?希望陛下允许我为他烧香三年。”孝武帝很感动,当即恩准。求那跋陀罗这个回答,可见他是相当有政治智慧。如果他一口咬定不想了,那么孝武帝必将介意他是无情无义的墙头草。如果他张口结舌不知怎么答,孝武帝又会怀疑他顾恋旧主,并不诚心归顺。倒不如坦坦荡荡答这一番话,既显得有情有义,又显得心怀磊落,孝武帝反而深受感动。实际像这样需要急智的场合求那跋陀罗不止遇到一次,但每一次他都能和君主对答如流。

  但皇帝总是不太好伺候的。大明六年,刘宋出现了大旱,祭祀山川好几个月,一点用也没有。于是孝武帝给求那跋陀罗下了个不讲理的死命令:去求雨!要是求不下来,你就别回来见我了。求那跋陀罗也很硬气:好,求不下来我就不回来。当然,三下五除二他就把这雨给求下来了。

  求那跋陀罗的神异多了去了,比如他还会驱鬼,这对他来说不过雕虫小技。他大部分的人生都在陪伴刘宋的统治者们,为他们预言,为他们占卜,为他们摆*自然灾害,安慰帝王们的心情,活得就像一个*人传统印象中的“高僧”一样。但这些神异却多少有些掩盖了求那跋陀罗在*佛教史上真正最有意义的身份:译经师。也许只有当翻开《楞伽经》、《胜鬘经》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起他是多么好的一位学问僧。

  泰始四年,公元468年,求那跋陀罗感到自己不行了,于是他便向王公大臣们告别。临终的那一天,求那跋陀罗久久地望着天空,他看到了天上缤纷而落的花朵和诸佛的慈颜。安然而逝的求那跋陀罗译师,终年七十五岁。

历史典故2

  乐此不疲的意思

  [释义] 乐:喜爱;爱好;疲:疲倦。乐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觉疲倦。形容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

  [语出]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如此;倒也乐此不疲。”

  [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 疲;不能写作“皮”。

  [*义] 乐而忘返 专心致志 沉迷不醒

  [反义] 心猿意马 心不在焉

  乐此不疲的成语典故

  汉光武刘秀为建立东汉*,东征西战,历尽艰辛。刘秀登基后,为巩固*,改善黎民百姓的生活,他非常重视发展生产,提高国力。他每天很早上朝,处理国家大事,很晚散朝回宫,还要与文武公卿们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商量和处理一些问题,稍有空闲,他还要伏案读书、批文。每天很晚才能休息。他的儿子刘庄,见父亲每天如此劳累,满分作文,心中很不安。刘庄便劝刘秀说:“父王争战半生,如今临朝秉政,又如此操劳,儿臣实在放心不下,儿望父王效仿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使生活更悠闲、宁静。”

  刘秀听罢,说:“皇儿之心,为父要以理解。只因我乐此道,不为疲也。”这话的意思是:我自己乐于这样,也不觉得疲劳。

  用乐此不疲造句

  1) 再美味的菜,吃久了都会腻;再惬意的生活,过久了都会倦。但唯独“爱你”这件事,乐此不疲,始终不变!

  2) 他们又最爱自创新招,四兄弟个个三头六臂,一心几用,奏乐同时又玩杂耍,我拨你的结他弦线,你按他的笛孔仍然合拍,又乐此不疲戏弄别人,总之绝无冷场,最紧要好玩!

  3) 六一六一,祝福穿上花衣,祝你万事如意,生活无忧无虑,没事打打太极,模样更加神气,心情保持美丽,天天乐此不疲!

  4) 今天我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上山,走了半小时的路上了山顶我们乐此不疲,我们难以抑制自己的高兴,不约而同的大喊起来。最后,我们步履匆匆的下山了。

  5) 我们在学*上劲头十足,可谓学而不厌;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悉心辅导,可谓诲人不倦;我们和老师都可以说是乐此不疲啊!

  6) 当别的同学问题问到我时,我都会不胜其烦地说不知道,但查田君都会很乐意地教他们,乐此不疲。

  7) 不错,你现在是正当年,流连于岁的瑜伽教练和酒店服务生美眉之间,乐此不疲。但总不能永远这么下去吧。

  8) 她成天躲在家,她凡事嫌麻烦,她不爱出门,她常常不修边幅,她不恋爱,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她乐此不疲。

  9) 人生乐此不疲为哪般?佛曰:下班。

  10) 青春就像是切洋葱,我们都泪流满面,却还乐此不疲。

  11) 他对这件工作倍感兴趣,虽常夜以继日,但却乐此不疲。

  12) 小明很喜爱园艺,一个人在自家的后院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掘土种花的时光。

  13) 世界各国乐此不疲的寻找着全球贸易路线并且不断派遣船只探路,这次他们看到了希望。

  14)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此不疲地玩微博。

  15) 他总是没日没夜地搞研究,每天乐此不疲。

  16) 有时,在他人看来这些事情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她却乐此不疲地追求这些微不足道的快乐。

  17) 他每天都在马戏团表演小丑,真可谓是乐此不疲。

  18) 老赵天天去公园慢跑,乐此不疲。

  19) 小明总是帮助同学,乐此不疲。

  20) 我在家里乐此不疲的做着家务。

  21) 他乐此不疲地尝试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使美联储能够应对金融崩溃,即使美国的政客们已无力回天。

  22) 这个小明,管起闲事来乐此不疲。

  23) 跟facebook一样,用户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免费为它做这项工作。

  24) 有些人对麻将是乐此不疲。

  25) 虽然植树很累,但同学们都为绿化我们的家园而乐此不疲。

  26) 我十分爱看书,每当有书摆在我面前时,总能让我乐此不疲的乐在其中。

  27) 小弟弟不是玩他的遥控飞机,就是玩他的奥特曼,真是乐此不疲。

  28) 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项节日活动类似于摸彩.

  29) 父亲是一个坚毅冷峻的男人,似乎永远不会屈服。但是,父亲却愿意低下头让我坐上他的肩头,而又乐此不疲。

  30) 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十分简单,上天给我的恩赐,我并没多要财产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点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乐此不疲的。

  31)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泰戈尔

  32) 此决定对和*年代本已紧张的太*洋地区邻邦关系报道纷至沓来;穆帅自己火上浇油;记者们也乐此不疲,决心将热闹进行到底。

  33) 亲情友情爱情情情相系,思念想念挂念念念不忘,官运财运鸿运运运亨通,短信真心诚心衷心祝愿你,赐福祈福祝福福福传到,重阳节欢乐喜乐快乐乐此不疲!

  34) 六一六一,送你一件新衣,让你心情美丽,模样更加神气,没事打打太极,生活纸醉金迷,天天乐此不疲,心底无限欢喜,开心天下无敌!老小孩们,节日快乐。

  35) 由于依靠*救助基金才得以幸存下来,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除了欣然同意外别无选择,但是福特也同样乐此不疲。

  36) 我从小便爱上了天文星相学,每每有关此类书籍摆在我面前总能让我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37) 重庆是*西南的一个著名的大城市,全城群山遍布,倩影幽幽,让人乐此不疲。

  38) 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无论什么疑难,每问必知,据知而答,无答不即详且尽,并且乐此不疲。

  39) 他在这权力的两极之间左右逢源又左右为难,既是游刃有余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诱惑使之乐此不疲,但暗藏的杀机又不得不让他盼望早日解脱。

  40) 小猫对毛线团的喜爱众所周知,只要有机会得到,小猫就会乐此不疲的玩下去,总也不厌。

历史典故3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在《劝学 篇》中说:“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就是说瓠巴弹瑟时,连水里的鱼都要跃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时,正吃草料的马也仰 首而听,高度评价了伯牙的演奏技术。

  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 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 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 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 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 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 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伯牙大笑。道:“你真是我知音啊!”于是两人便结为兄弟。一起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又抱琴来楚国汉阳,向一位白胡皓须的老翁问路:“请问老公,这里可是集贤村?”老翁说:“集贤村有上下两个湾子,不晓得先 生找的是哪个?” 伯牙说:“找我的知音朋友钟子期。”老翁一听说是找钟子期,眼圈就红了,眼泪一洒,号哭说:“您家莫是那个伯牙大人伯牙先生?我期儿坟上都长草了,今昼是 他的百日,他闭眼那暂,还要听先生弹琴哪!”伯牙一听,跌脚捶胸,三泡眼泪四泡流,呜呜哭了一大场。他跟着钟父到子期坟头,把琴搁在拜石上,打起盘脚,愈 哭愈弹。那上下左右湾的伢儿老小,听说大臣都跟子期上坟,一窝蜂赶来看稀奇,一见伯牙打坐弹琴,以为他好不懂事,还在取乐,就都嘘之*、叽叽哄哄地走 了。伯牙一见,越发伤心,搜出解刀,割断琴弦,举起瑶琴,卯起来往拜石上一摔,高声哭唱:“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后人忘不了这一对琴师的深情厚谊,就把当年伯牙江边鼓琴觅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台;把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断口;把钟子期的家乡集贤村,起名钟家台。

历史典故4

  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分。”子路说:“老师,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说:“你真鲁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后以“名正言顺”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历史典故5

  历史沿革

  西汉扬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

  古代*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

  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20xx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规定,在公共服务领域中,馄饨的标准英文名为Wonton或Huntun。

  特色

  馄饨以馄饨和水饺来比较的话,馄饨皮为边长约6厘米的正方形,或顶边长约5厘米,底边长约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饺皮为直径约7厘米的圆形。

  馄饨皮较薄,煮熟后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别,等量的馄饨与水饺入沸水中煮,煮熟馄饨费时较短;煮水饺过程中另需加入3次凉水,经历所谓‘三沉三浮’,方可保证煮熟。

  馄饨重汤料,而水饺重蘸料。

  关于馄饨的历史典故

  汉朝匈奴之说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息战乱,能过上太*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道教之说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吃馄饨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评的馄饨,著名的有成都市龙抄手饮食店的抄手,其品种多种,皮薄馅嫩,味美汤鲜;重庆市的过桥抄手,包捏讲究,调料多种,蘸调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庙松运楼三鲜馄饨,馅料讲究,薄皮包馅,味色鲜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曲曲,羊肉为馅,皮薄馅嫩,汤清味鲜等等。

  西施之说

  相传春秋战国,吴王夫差打败越国,生俘越王勾践,得到许多金银财宝,特别是得到了绝代美女西施后,更加得意忘形,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问国事。这年冬至节到了,吴王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宫廷内外歌舞升*。不料饮宴之中,吃腻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悦,搁箸不食。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里,她趁机跑进御厨房,和面又擀皮,欲做出一种新式点心来,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几个花样后,终于包出一种畚箕式的点心。放入滚水里一氽,点心便一只只泛上水面。她盛进碗里,加进鲜汤,撒上葱、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献给吴王。吴王一尝,鲜美至极,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这为何种点心?”西施暗中好笑:这个无道*,成天浑浑噩噩,真是混沌不开。听到问话,她便随口应道:“馄饨。”从此,这种点心便以“馄饨”为名流入民间。吴越人家不但*日爱吃馄饨,而且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还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历史典故6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陰侯列传》。

  【释义】千金:千两黄金。受了别人一顿饭的恩惠,要用千两黄金来回报。比喻受恩厚报。

  【历史典故】

  韩信,汉初一位叱咤风云的统帅。他本是淮陰人,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而且性格放纵,不拘礼节。他家里没有什么财产,既不可能被推荐做官,又不会经商、种地,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只得依靠别人救济度日,这里混一顿,那里蹭一餐,许多人都很讨厌他。

  为了生活,韩信只好到淮陰城的河边去钓鱼。那里经常有许多老妇人在冲洗丝绵,其中一个老太太见他饥肠辘辘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十几天都是这样。韩信非常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大声斥责韩信说:“堂堂七尺男儿,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还希望你的报答啊?”韩信听了很是惭愧,立志要闯出一番事业来。

  他每天专心研究兵法、练*武艺,只等着机会的到来。秦末战乱,他辗转投奔了刘邦的汉军,做一个负责押运粮草的小官。之后,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名将军。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韩信帮助刘邦*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对楚作战的胜利;连续灭魏、徇赵、胁燕,*定齐国;最后,逼项羽退到垓下,自刎而死。此战之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回到楚国后,找到当年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太太,送她黄金一千两,以报答当日之恩。

  【成长心语】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当你的人生处在最艰难的时刻,一点点小小的帮助,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你所得到的,不只是帮助,更多的是一点光亮、一线希望,它可以为你在无尽的黑暗中,照出一丝光亮;它可以为你在人生的绝境中,提供一线生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这样你所拥有的就不仅是一双援手,还有一种世间独有的温暖,还有一颗纯粹、感恩的心。


历史的典故6篇(扩展3)

——*经典历史典故6篇

  管鲍之交

  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三国鼎立

  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汉献帝退位,东汉灭亡,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绣针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是不是他从小就懂得刻苦学*?都不是。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有一天,李白在学的路上,看见一位老妈妈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妈妈磨这根铁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礼貌地问:“老妈妈,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老妈妈头也不抬,还在一个劲地磨:“我的绣花针丢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一听吓了一跳,说:“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妈妈抬起头来:“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

  从铁杵磨成针,李白想到了做学问。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学问就一定会有长进和建树。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学了,他每天苦读诗书,终于成为*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出自:1.《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 就是说自己知道好的东西 一定要告诉大家或者身边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八王之乱

  西晋中后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而爆发的混战。公元290年,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除掉汝南网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除太子。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废贾后,之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等为争夺皇位展开厮杀。最终司马越毒死晋惠帝,夺取大权。西晋从此衰落。

  三顾茅庐

  袁绍于官渡之战败北后,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公元207年,刘备三访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淝水之战

  十六国时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坚率80万军队攻打东晋,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率8万北府兵迎击。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秦军撤退之际,晋军渡水突击,秦军大败,连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到了。此战直接导致前秦衰亡,东晋则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历史的典故6篇(扩展4)

——历史典故素材6篇

  献媚者现丑

  十六国时期南燕刺史鞠仲,为了讨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兴之圣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慕容德就让左右的人赏赐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赏赐太重,正在谦让,没想到慕容德却说:“你知道跟我开玩笑,难道我就不知道跟你开玩笑?你对我说的不是实话,我赏你的也是虚数。”鞠仲拍马屁没边没沿,被皇帝狠狠戏弄了一番。

  典出《楚辞·渔父》。

  战国时楚国人屈原,是的诗人。他因馋言陷害而流放到江南,在沅江、湘江一带流浪。有一天,面色憔悴,身体枯瘦的屈原在江畔吟诗,一个老渔翁见到他,就问:

  “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流落到如此地步呢?”

  屈原因答:“我之所以被流放,因为世人都肮脏只有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

  渔翁说:“圣人应该不拘泥于一物,应随事物变换而变换。既然世人都肮脏,你何不也掀起波浪,带起泥沙?既然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一醉方休?何必苦思冥想,故作清高,以至于落到今天这般田地?”

  屈原回答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会先把帽子上的灰尘弹掉再戴上去;刚洗完澡的人,也一定会抖干净衣服。我怎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俗世的尘埃呢?我宁可投江喂鱼,也不能那样做。”

  渔翁听了笑笑,就划桨离开。边划边唱道:“沧浪河水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河水浊啊,可以洗我的脚。”

  渔翁的意思仍是劝屈原不可过于清高,人应随波逐流,适应尘世的生活。但屈原没有听进去,不久就投江而死。

  后来,“沧浪濯缨”这一典故,用来表示保持高风亮节,或表示避世脱俗;也用于表示随波逐流,混同世人。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燕昭王因国中没有能攻善守的将军深感头痛,他的谋士郭隗给他讲了一个国王花费千金买来千里马尸骨的故事。燕王听了这个故事茅塞顿开,当即重用郭隗,给了他崇高的礼仪和优厚的待遇。各国贤臣良将见郭隗得到燕王如此厚爱,便纷纷前来投奔,一时燕国人才云集。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有政策优势才有人才优势。要让真正的千里马脱颖而出,需要伯乐的眼光和品德,更需要公正公*公开的赛马规则和遴选机制。

  老当益壮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醉 打 金 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公主的故事。

  升*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在郭子仪的寿宴上拒不行礼喝高了的郭暖借着酒劲,施以老拳,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升*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

  墨绖从戎

  亦作墨缞从戎。绖(déī),古代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意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晋人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秦晋崤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战役经过已如前载。战前对于秦、晋、郑、周王室来说,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晋文公重耳卒,谁接替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秦穆公的战略通过袭郑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晋襄公新继位,能不能继续高擎晋文公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过崤之战给出了答案。“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恐国破后,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隋灭陈后,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徐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全家聚在一起,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女邂逅,后来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赶,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青梅竹马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长干行》中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历史的典故6篇(扩展5)

——历史典故三十个经典历史典故及简析6篇

  以管窥天

  【出处】《史记·扁鹊列传》。

  【释义】以:用或从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因为他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人,所以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而不去提他真实的姓名了。传说,扁鹊曾得到过仙药和秘方,能隔墙给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脏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扁鹊又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陰陽交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活。”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先生该不是胡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一解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经脉。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扁鹊仔细检查了太子的身体,切了太子的脉,然后为太子实施针灸。当银针扎进太子身体后,太子就慢慢睁开眼,嘴唇微微动了动,周围的人们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扎完针后,扁鹊又为太子配制了几副药,同时告诉太子侍从如何煎服。最后,他对君主说:“太子不出一个月,身体就会康复。”果然,没出一个月,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扁鹊的名声就更大了。

  【成长心语】

  守门人一开始不把扁鹊看在眼里,他不相信也不了解扁鹊有如此高的医术,只能说明他见识狭隘。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不但见识狭隘,心胸也狭隘,他们用厚厚的壳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生活在自己狭小冷漠的世界里。他们处处以自我利益为核心,无朋友之情,无恻隐之心,不懂得宽容、谦让、理解、体贴、关心别人。他们始终生活在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种豁达、宽容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鹏程万里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逍遥游》。

  【释义】鹏:传说中的大鸟;程:路程;万里:远大。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理想宏伟,前程远大。

  【历史典故】

  传说,在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有一种鱼,其身宽达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就是鹏,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开双翅,宛如遮天的乌云一样。

  大鹏鸟乘着旋转的狂飙盘旋向上,搏击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风,直向高飞去,扶摇直上,冲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飞出几万里。如此远的距离,大鹏鸟要过半年才能飞回到原来的住所休息。

  沼泽中有只小小的雀儿,看见大鹏在高飞,不以为然地笑笑说:“它将飞到哪里去呢?我跳跃飞腾,悠然向上,不过几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自由自在,这也是极得意的飞行啊。它飞飞向几万里外的地方,是为什么呢?”

  后来,人们常用“鹏程万里”作为祝贺或自勉的话。李白在《上李邕》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

  【成长心语】

  俗话说:“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一个人如果没有志气,就不会奋发向上,也成不了一个有成就的人。立志是成功的起点,一个人只有具备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才会朝气蓬勃,勇往直前。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就像登山一样。有的人发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却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坚持到底,必能如愿。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岂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唯有具备远大的理想,经过努力之后,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因为伟大的动力来自伟大的目标。

  夸父逐日

  【出处】《山海经·海外北经》。

  【释义】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历史典故】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而且心地善良,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但是当时的大地上毒蛇猛兽横行,夸父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有一年,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心里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陽,告诉族人:“太陽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陽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有的人说:“太陽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但是夸父心意已决,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于是,夸父告别族人,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陽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跑累的时候,就打个盹,饿的时候,就摘野果充饥。眼看离太陽越来越*,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太陽,就渴得越厉害。但是,他没有害怕,一直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九天九夜之后,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抱住太陽。可是太陽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喝干;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成长心语】

  卓越者和*庸者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有没有人生的目标。人生没有目标,正如生活没有方向,让人意志消沉,碌碌无为而虚度一生。*淡而有规律的日子,使人惬意,但让人容易失去方向。不甘于*庸一生,不愿意永远被埋没,则需要树立目标,然后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树立自己人生的目标,就如同黑夜中燃起不灭的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只要有了目标,*淡的日子亦能放射出绚丽的光芒,生活才会变得充实和有意义。

  纸上谈兵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纸:书;兵:用兵之道。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久经沙场的廉颇领军20万前去抗敌,两军在长*展开了大战。廉颇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便决定在长*筑垒固守,等到秦军粮草供给不足的时候再出兵作战。于是廉颇下令闭门不出,进行严密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应战。就这样,廉颇在长*坚守达三年之久,秦军没能得逞。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

  赵括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一上任便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引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可为时已晚。赵军成了瓮中之鳖。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了绝境。

  46天后,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还没冲到秦军的阵地前,就被乱箭射死了。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40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成长心语】

  做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没有太陽。如果有了理想却没有行动,理想永远只是理想。在“想要”和“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做到”。行动才是实现梦想的关键。赵括空有理论,却忽视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他将自己所想的当成一种真知灼见,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做”与“想”是不一样的,它需要耗费脑力和体力,需要面对过程中的许多困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我们心中的所想变为现实,才能验证它是否可行。

  寄人篱下

  【出处】《南史·张融传》。

  【释义】依附于他人篱笆下。比喻依附别人生活。

  【历史典故】

  张融,南朝人,其貌不扬,但才智过人,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尤其擅长狂草。他的作品不拘常法,独创一格。其为人处世,清高绝俗,只与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人交往,否则即使王公贵族也不放在眼里。南朝皇帝萧道成在前朝做太尉时就很赏识他,萧道成精通武略又文采出众赢得张融的佩服,于是二人结为好友。萧道成建立南齐*当了皇帝以后,两人还经常在一起探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一些问题。

  一天,两人又讨论起了书法。在评价了几位著名书法家的特色之后,皇帝评论起张融的书法来,他说:“您的书法颇有风骨,但还缺少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张融笑道:“陛下只看到张融缺少二王的法度,却没看到二王缺少张融的法度啊。”皇帝听了心头一惊,随后指着张融笑道:“也只能从你嘴里说出这样奇怪的话,好,说说你的理由吧。”张融说:“男子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要向孔夫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开拓新路,独创一格,推出的作品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法度,怎能因循守旧,拾人牙慧,寄人篱下呢?二王的法度我不是没吸收,但已经转化为我自己的法度了,遗憾的是二王不能吸收我的法度再行转化了。”皇帝听了也不得不点头佩服。

  【成长心语】

  张融不仿前人、独具一格的书法成就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对于青少年来说,要学会独立,能够舍弃依赖之心。诚然,依赖思想人皆有之,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点也不依赖他人;而一个人善于尊重别人,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什么事都没有主见,什么事都得依赖别人,那就需要注意了。人生的漫漫旅途上,仅仅靠依赖别人是不行的。

  只有舍弃依赖之心,鼓起自主自立的勇气,走出过分依赖别人的误区,独立自主地干好自己的事,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尽好自己的责任,当好自己的主人,那才是生活的强者。

  两袖清风

  【出处】(元代)魏初《送杨季海》诗。

  【释义】袖:袖子。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原指人迎风潇洒的姿态,后指穷得一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

  【历史典故】

  于谦,字廷益,明朝名臣。他在没有调入京城前,一直担任地方官。他为官清廉,对下属的各级官员要求都十分严格,坚决禁止贪赃,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他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否则,人家会对你有看法,还会找你的麻烦的。”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风趣地说:“只有清风!我当官是为国为民,不是为了某一个人。只要我为官清廉,认真做事,又何需担心他人?”

  为此他曾作过一首《入京》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子了。

  【成长心语】


历史的典故6篇(扩展6)

——酒的历史典故 (菁华6篇)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饮洒风尚,从周朝就开始盛行了,并且在各诸候国中,楚国是最负盛名的。楚国人嗜好饮酒,不仅在《楚辞》中有许多文字的描叙,先秦文献《左传》中关于楚人饮酒的记录也很多。

  楚人的酒*俗可见南方酒文化之端倪。《左传》成公16年载:楚晋战于鄢陵,双方酣战一日,晋军秣马历兵,准备明日再战。楚王“闻之,召子反(司马)谋。毂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结果楚军因主将醉酒不能作战,只好连夜撤退,子反酒醒后受到楚共王和令尹子重的责罚,不得不引疾自刎。屈原正是总结许多的历史教训后,所以在他任左徒期间,能为楚王入同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候。屈原也才能“众人皆醉我独醒”《鱼父》。

  《楚辞·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谢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东君”是楚人尊崇的太阳神。“东君”射杀天狼得胜而归,人们为之举行了庆功宴,东君就高举北斗为杯,痛饮佳酿。在屈原的笔下,楚人饮酒的豪气跃然纸上,也足以验证了诗人的夸张手法,已达炉火纯青之地步。楚人的嗜酒,其实为楚人酒神精神的一种显现。

  《楚辞·招魂》在讲述盛宴时曰:“腼鳖炮羔,有拓浆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酌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拓浆”就是甘蔗汁,《汉书.郊祀志》曰:“泰尊拓浆折朝醒”。是指助酒,解酒的甜饮料。“琼浆”、“瑶浆”二词,清代胡文英《屈骚指掌》解释为白酒和红酒。如果按这段辞所说:瑶浆盛于“羽觞”,形似鸟状的酒杯,注满了瑶浆;琼浆盛于“华酌”,酌就是从酒樽(或是酒瓮)提酒用的酒斗,华酌的“华”在这里理解为花,华、花古代通用字。五臣云:“华酌,谓置华(花)于酒中”。由此看来,“琼浆”就是掺入了桂花(或菊花或玖瑰花)一类芳香型植物花朵的红酒(或甜酒)。《九歌》中提到的两种美酒:“奠桂酒兮椒浆”,桂酒、椒浆当是掺入了桂花、椒花植物的红酒,是以为证。此时此刻,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场景是:各种各样的名酒、美酒和饮料摆放在宴*上,人们争相你斟我酌,举起酒杯、相互把盏,喝酒唱歌,手舞足蹈。大家都喝醉了,就把醪糟沥渣(挫糟),把汁子冰冻一下,然后再喝(冻饮),那样可以醒酒(清凉)。正好应了现代一句俚语:“酒醉还需酒来解”,也正如“解铃还需系铃人”一样。不管是举行宴会还是祭祀亡灵,都可以证明楚人嗜酒的风气。

  《楚辞》对*酒文化的贡献不能小视。《左传》成公十二年载:晋卿郤至访问楚国,“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悬(编钟)焉。至将登。金奏作子下”。楚宫地室除用作“地下音乐厅”外,还常是皇宫贵族们聚众夜饮狂欢的场所。《招魂》曰:“铿钟摇簴,揳梓瑟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这段文字向我们真实地描述了当时楚国贵族们燃起明烛,饮酒作乐没完没了。那场面是:“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娭光眇视,目曾波些《招魂》”。撞起编钟敲起鼓,歌妓舞女齐登场,新编的歌儿唱完《涉江》又唱《采菱》,一曲《扬荷》舞姿伴清唱,美女们早已醉意朦胧,两颊娇颜红晕胜似海棠,男女们都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招魂》男女之间相错杂坐,一点礼数也不讲了,可说是喝的天昏地暗,难分白天黑夜,好一副醉生梦死的景象。推测其地点很可能就在地室(地下音乐厅)中,因为那种场面在地室中可以避人耳目,更可放荡不羁。看来地下音乐厅不是现代人的发明。看着江陵擂鼓墩出土的那高大的冰酒鉴时,我们不能不为楚人的豪饮而惊叹了。楚人的好乐与豪饮,表现着楚人的放纵不拘,那都是酒神醉意的产物。

  “兰膏明烛,华灯错些。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酎饮尽欢,乐先故些。《招魂》”。在华灯错丽的场所,一些文人墨客借助醉意兴志,正是诗兴大发之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作诗的,还有作赋的,还有说文的,总之撰写的诗文赛过兰花香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酒出诗”的雅语。把酒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屈原乃第一人也。

  《楚辞.大招》曰:“四酎并孰,不涩嗌只;清馨冻歆,不歠役只;吴醴白蘖,和楚沥只;魂乎归来,不遽惕只”。朱熹《楚辞集注》曰:“酎,三重酿酒。秦月令曰:春酿之,孟夏始成。汉亦以夏酿,八月乃成。此云四酎,则是四重酿矣。”四酎,则是以三重之酒为水再酿而成的度数很高的醇酒。这么好的美酒喝起来,味道甚佳,清新爽口,又不苦涩。把吴国用白酒曲酿成的醴酒,和楚国酿造出的清酒—楚沥,配起来喝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同时你也不要担心酒不够。《大招》这段文字向我们透露了许多古代信息:一是楚国人早已掌握了熟练的酿酒技术了。并且能够酿造出上等好酒。二是楚人当时已经懂得了勾兑酒的方法了。三是楚人饮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四是楚人饮酒不亚于殷人嗜酒的*俗。

  东晋新亭会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 “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因为是戏说,大路谈及的上述酒局,未必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其实历史上的著名酒局还有很多,如秦赵渑池之会、东晋兰亭会、韩熙载夜宴、关云长的单刀会、初唐腾王阁寿筵、明朝五女拜寿家宴、座山雕的百鸡宴等等等等,这篇文字尚不及万一。酒后涂鸦,各位原不必当真。自古以来,不可因酒废事,才是正途。

  话得从头说起,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荒淫、残暴、滥杀,孙皓的罪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罄竹难书。相貌堂堂的好青年怎么就变成一个恶魔了呢?有人分析,这是他小时遗留的恐惧种下的祸根。父亲当了太子,后被废又被杀。全家的境况急转直下,从天堂跌到地狱,他从小颠沛流离、担惊受怕,尝尽世态炎凉。而对他家下毒手的,又是血缘最*的亲人,心中的仇恨无以言说。

  他戴上了面具,小心翼翼,实际灵魂已扭曲变形,变得乖张暴戾。等他掌握生杀大权,能呼风唤雨,曾经压抑的愤怒终如火山爆发,有悖常论的疯狂,才能让内心得到发泄和满足。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1、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因为是戏说,大路谈及的上述酒局,未必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其实历史上的著名酒局还有很多,如秦赵渑池之会、东晋兰亭会、韩熙载夜宴、关云长的单刀会、初唐腾王阁寿筵、明朝五女拜寿家宴、座山雕的百鸡宴等等等等,这篇文字尚不及万一。酒后涂鸦,各位原不必当真。自古以来,不可因酒废事,才是正途。

  2、九匠起源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禹奉舜之命率领民众,利用聪明才智,耗尽心血与体力,完成治水大业,随后舜禅位于禹,大禹将全国分为九州,并选用能工巧匠铸造九鼎,问鼎中原,随有了大禹治水分九州,九州定天下的美谈。

  大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用于祭祀盛典,期间,仪狄奉大禹之命,在九州遍寻天下最美之酒,而终不可得,于是仪狄在九个州各选择一位最优秀的酿酒匠师,九位匠师独具匠心,九匠之心于一心,终酿造出一款绝世美酒,进献给禹品尝,禹饮用之后,备感味道甚是甘甜醇美,大悦,随赐封这款酒为“九匠酒”。

  启建立夏朝后,九匠酒独特而复杂的酿造工艺开始流传于民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九匠酒独特的酿造工艺逐渐失传。

  1996年,金酱酒业传承*匠人精神,探访华夏各处酿酒圣地,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追寻九匠酒独特的酿造工艺与方法,运用传统酿酒工艺,结合现代技术,古法今用,匠法传承,经过多位酿酒师的匠心酿造和调酒师的反复勾调,最终追本溯源地恢复了历史上失传已久的“九匠酱酒”。

  3、长安酒会

  冠军酒局让政治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选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原因。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有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我们知道,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起饮过酒,而且还不只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些其他人。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诗把这种场面记录下来并传于后世。

  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以下省去三千六百字酒况描述)

  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会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4、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领袖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5、鸿门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