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十份

首页 / 心得 / |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1

  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想让学*者学会如何学*,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不断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本书也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做学*型的教师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和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化、学*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时代的要求。

  二、做欣赏型的教师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是真正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学生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好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几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做善问型的教师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主学*、合作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2

  袁振国先生所着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是其*年来在国内影响颇大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一,一直广受中小学教师的喜爱。该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的道理”,以全新的视角扫描新世纪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眼前展现了一个完全别样的教育新天地,给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带来了新世纪教育的新思考、新要求。其中,“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依托”一节,更是恳切地阐述了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学校建设教师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形成教师讨论的气氛”,读来让人深受鼓舞和启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本人深刻感受到要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固然,袁文“教师文化”中所指“教师”,乃是集合概念;文中所说学校的“教师文化”一般理解为:以校园为背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被多数人认同的职业意识、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作风、生活信念、人际关系以及情绪反应等群体行为表现。但是本人本人以为,学校群体的教师文化是以个体的教师文化为基础和单元建设而成的,没有个体的教师文化,就没有群体的教师文化。学校个体教师文化的优劣影响着群体教师文化的优劣,乃至于影响整个学校文化的优劣。因此,对于学校任何一个教师来说,要对建设学校教师文化乃至学校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其选择莫过于--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说易行难。其中的“文化”,虽专指教师应有的文化,但依然涵义广泛。其中,既有狭义的学科知识修养,又含广义的道德理念、职业素养等等;既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又含现代教育所应有的科学思想等等,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容易使人望而生畏。但本人以为,牢记教育既有的普世原则,学*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言传身教,再结合现代教育的结构特点,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尝试修炼。

  首先,崇尚无私奉献的教师道德。“德为才之首”,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首先要增进自己的教师道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是凭着“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的道德精神,才筑起了高山仰止的教育大厦。如今,时代变了,但教育的真谛和精神未改。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了无私奉献。因为我们相信“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的风范对学生来说是就最好的榜样,教师崇高的品德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而崇尚无私奉献的教师道德,在今天说来,就是要爱岗敬业,就是要牢固树立对工作的责任感,就是要不断增强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

  其次,培养灵魂塑造的教师理念。教育首先是“人文”的,而不是“科学”的。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清楚地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项无比崇高的职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注重学生思想的发展,灵魂的塑造,使学生首先成为明白事理、重情重义、思想独立、灵魂高尚的人。如今的教育,落后的“应试”模式泛滥,虽受社会诸多顽固势力所囿,但作为有独立思想的中学教师,如果屈服于落后思想或顽固势力,甚至受惑于片面的“分数的辉煌”,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来教育,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巨人,灵魂的侏儒,从而彻底背离教育的真谛。

  培养灵魂塑造的教师理念,眼下说来,重在三个“增强”。一是增强发展意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成绩和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就业的需要,而是为了终身发展。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变单向的灌输为与学生的*等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学*,实现“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增强人本意识。新课标所强调的三个维度之一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要求在情感领域与学生进行*等交流,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三是增强民主意识。即所有教师都要创设必要的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放弃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倡导师生民主、人格*等、尊重主体的现代精神,“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

  第三,提升厚积薄发的教师素养。俗话说,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坚持学*,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达到专业精深、学识广博的固有知识素养。不仅懂得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懂得如何运用基本方法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具体地说,教师应掌握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一是本体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知识等;二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如怎样评价学生;三是背景性知识,指教师特定知识以外的知识,如教师的生活阅历、实践经验甚至是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等。

  第四,激发创新科研的教师情怀。我国正值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肩负着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特殊使命。而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学生的创新学*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

  教师要实现自身的**成为创新型教师,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来教育,造成学生成长的重大偏废。现代创新教育观念则追求学生的健康成长,即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的主人。

  二要培养创新精神,开展创新实践。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学*动机。把继承性学*提升为创新学*。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遵从创新教育的质疑性原则,让学生思维处于一定的疑惑状态,进而提出诱发创新思维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四要淡化学科本位意识。现代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需要教师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淡化学科间的人为差异,注重学科交叉、渗透。既要注意学科内部各教学内容间的纵向联系,还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

  第五、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

  社会和教育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要求。无疑,这是教师时下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新时期教师文化的新增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注重内在学*需求和学*动力,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注重教师发展方式的“与时俱进”。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本人以为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重在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沟通合作。不仅在教师之间沟通合作,而且在师生之间沟通合作。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可以是个人之间的沟通合作,也可以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或专门团队进行沟通合作。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合作带来每个教师的提高和发展;同时,沟通合作也是一个明确目标、相互激励、协调一致、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过程。

  二是开展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通过深入反思,有利于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可以说,主体反思是教师自己发展的重要机制,甚至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根本,而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

  上述文字,来自于读袁振国先生所着《教育新理念》有感。“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要说的还有很多。自感探索尚浅,心得无多,只是以此表达自己的一个追求--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3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者学会如何学*,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不断完善自己,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教育新理念》,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提倡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化,学*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时代的要求。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4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者学会如何学*,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不断完善自己,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教育新理念》,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提倡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化,学*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时代的要求。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5

  在阅读《教学新理念》这本书时,引起我最大关注的,是有关数学的教育。

  之前从来也没有特别地深究过,于是直到看到这本书时,才明白数学的本质竟然是“无中生有”。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从具体的事物里抽象出所谓的信息,进行抽象的加工处理成为我们所要的结果,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一个结果。那么,我们学*数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由浅入深的学*、积累,不断学会新的思考方法(而不是新的知识),用以解决问题。所以,数学应该是一门开放的学科,用积累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创造性的解决社会中的数学问题。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里,完全背离课本而进行彻底的开放教学是不可能的。孩子们要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才行,所以我想,可以利用教材中所编排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安排、组织,从中培养孩子们初步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实践活动呢?我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活动目的,写好活动计划

  每一次实践活动,都绝不可以是无目的无计划的,它必须是为了配合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为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的,必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组织的。同时,每次的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如同上课之前的备课一样,为它制订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当然还要顾及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只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二、帮助学生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

  每次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以相关的数学知识作为活动的基础。那么在活动之前,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把所需的数学知识理一遍。

  帮助学生作相关的知识准备,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前,也可以落实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要看具体的教学实际而定。

  三、准备好实践活动必须的素材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的活动,这必然要动用许多素材。有时是一些资料,如图片,文字描述,数据统计表等;有时是一些实物,如彩球、细棒等等;有时是一些工具,如器皿,卷尺,以及其他学*用具;有时也会用到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如视频录像等等。在讨论要准备哪些必须的素材时,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思考,集齐大家的智慧,这不也是一个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么?为了能够使数学实践活动顺顺利利的开展,一定要提前把必需的用品准备的妥妥当当,并及时的分配到学生手里,避免手忙脚乱引起混乱。

  四、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要使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极高的参与热情,作为教师还应当精心为实践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情境,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买什么电话卡划算”“压岁钱怎么花”;可以说一个故事,把需要解决的难题融入到故事中去,激起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可以开展角色游戏,如“小小快餐店”;当然也可以把学生领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去发现简单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观察、测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一个学*的情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情境是否有趣,是否有吸引力,决定着学生学*兴趣和学*过程中的参与热情。

  五、做好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从烦闷枯燥的课堂学*走进活泼有生趣的实践活动中,难免他们会出现主动性过强,情绪激动的情况,也就是常说的“收不住”,那么教师就要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在实践活动之前就应当提出相关要求,制订一些与活动有关的规则,活动中更要加强督促和学生之间的互相督促,使学生做到张驰有度。

  六、及时做出实践活动的总结

  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前,一定要及时对这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的表现,如学*情绪、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一定的表扬、肯定和鼓励,以激发他们以后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要对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所解决的问题,或者是研究的结果,都要进行一个精确的概括,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总结可以由教师来说,当然教师也可以把这个机会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显然后者优于前者。

  总之,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的反馈,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实际运用。在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6

  读《教育新理念》一书有感之一(读第一篇《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记得年终述职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理念上的转变而非教学细节上的小打小闹。”几天后,中午吃饭时,有老师私下对我说,对这句话有特别的感触。但我在心里却打了个问号:“我们的课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理念”?

  今天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中央教科所袁振国所长编著的《教育新理念》,想借此书丰富一下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将*时所想的系统整理一下,而第一篇《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就将我的思绪激活了。

  一、问题思维为什么湮灭于我们的课堂教育?

  记得前几年,小学部一位数学教师曾对这个命题十分感兴趣,也希望能借该命题,系统反思一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病,但最终却不了了之,甚为可惜。

  问题思维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孩子自接触这个对于他而言陌生的世界时,就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会向周边能问到的每一个大人询问。可随着时间的增长,孩子逐渐长大了,问题越却来越少,最可怕的是问题意识也在逐步淡漠乃至冷漠,孩提时对知识的那种渴望,越来越难在成长的他或她身上看到。我想这种结果的出现,也许和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关(当然板子也不能全部打在学校身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庸的处世态度或许也应该承担一份罪责)。

  《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非常具有典型性,说的是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来上海,走访了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并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安排下,听了一堂高一物理课,这堂课是一名特级教师上的。在中国教师的眼里,这堂课非常完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活跃、师生互动热烈,甚至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但在美国人眼里,这堂课很奇怪,他认为: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会回答,这堂课为什么还要上?

  是啊,这个问题也激起了我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走进课堂,究竟想要让学生知道些什么?难道一定要求学生都知道你所提问的问题的单一答案吗?小孩子是因为无知而上学的,回答问题不正确,或者“天马行空”,那是正常的,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把这种正常现象看作是不正常的呢?这可能与我们的考试制度有关,千变万化的世界,一出现在试卷上就变得单一了,成了只有“对”或“错”两种可能性,甚至语文中的作文考题,也有偏题,也有答题技巧,这样的教育是可怕的,也是无奈的。

  二、我们能对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变吗?

  记得这么一句话:“改变能够改变的,不改变不能够改变的,努力改变可以努力改变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渗透也许是属于第三者的,虽然也有很多限制在那里,例如高考、中考中的答案的唯一性,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高三、初三教学中需要规范学生的答题模式、框架、语言乃至方向,但我们在非升学年段还是可以做一些改变的。

  课堂教学行为上的改变:例如,改课堂结尾前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为“今天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否理解了?还有没有新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上的改变:例如,在教案设计中,重点在于理清知识线索,对一些知识关键点、重点、难点留足“空白区”,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充分交流,在生成中,达到探索知识的愉悦境界。

  课后作业设计上的改变:例如,在作业中布置一个常规作业:“你对今天课堂上所讲知识,有没有新的想法?新的问题?请你写下来。”

  学生期末评价上的改变:例如,增加一项对学生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评价。

  《教育新理念》中的这么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7

  《教育新理念》一书我认真的读了一遍,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文笔通俗易懂,事例典型,文章中的阐述的观点让我大受启发。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用符合教育发展的思想来武装自己。

  文章中的典型案例非常多,如我们经常都会问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今天你的作业做完了吗”而有一个国家的家长会问自己的孩子:“今天你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这让我感触很深。中国的教育好象定好了一个框架,任何一个孩子的聪明与笨拙、听话或顽皮都是有一条条框框来评定的,极少有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并且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特别是对一些回答不了的问题,可实话实说,绝对不能敷衍了事,可以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中国的课堂教学是“去问题教学”,学生没带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这不由得使人们对教育的真正功能产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格”。

  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并且强化以下几点: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了二十年书了,感觉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⒈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⒉教师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等、*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真的就会有天才出现。

  四、要会创新

  当今社会,创造、创新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

  这就告诉我们,创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禀赋,它与人的智力水*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言简意赅地说过:“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小孩会说话后,说的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可是回头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家长们面对孩子的这么多问题,会显得不耐烦,常常一句话“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敷衍而过。老师呢,当孩子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施以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和嘲笑。可是孩子是因为无知而上学,他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问题浅薄荒谬,这是正常现象啊!所以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久而久之,还谈什么创新我们作为老师,就是要努力冲破传统的观念障碍,要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由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知识为纽带为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全程引导学生盯着问题进行教学,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8

  记得刚教一年级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天真与无瑕是与生俱来的。同样,他们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从教他们数的概念和认识时,大部分孩子心中早已对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学*的动力也很大,因为课堂上学*的东西他们都早早的学会了。我记得当时在教1-5数的认识的时候,有个孩子说他20以内加减法都会了。这让我又惊又喜的。但同时也让我思考接下来的`教学该如何进行。通过课间了解和网上查阅,我明白了大部分孩子都和刚刚那孩子一样。那么我就不能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了。培养孩子的数感变成了我的新教育方法。

  慢慢地我又发现,这只是个开头。接下来的很多知识都必须突破传统。尤其是通过学*我师父的课之后,启发更多。在他的年月日教学中,他通过出示几年的年历数据,首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数据信息,然后通过醒目的记号标出部分内容。这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自主学*能力。没有问题的自主观察,可以不限定学生的想象力。这样的教学经验值得我反复摸索和借鉴学*。

  这两年的教学让我充分意识到教学不能限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不能为了不做错题而反复重复做很多遍。题海战术对小学生是极大的伤害。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9

  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想让学*者学会如何学*,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不断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本书也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做学*型的教师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和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化、学*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时代的要求。

  二、做欣赏型的教师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是真正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学生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好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几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做善问型的教师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主学*、合作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10

  《教育新理念》一书我认真的读了一遍,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文笔通俗易懂,事例典型,文章中的阐述的观点让我大受启发。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用符合教育发展的思想来武装自己。

  文章中的典型案例非常多,如我们经常都会问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今天你的作业做完了吗?”而有一个国家的家长会问自己的孩子:“今天你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这让我感触很深。中国的教育好象定好了一个框架,任何一个孩子的聪明与笨拙、听话或顽皮都是有一条条框框来评定的,极少有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并且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特别是对一些回答不了的问题,可实话实说,绝对不能敷衍了事,可以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中国的课堂教学是“去问题教学”,学生没带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这不由得使人们对教育的真正功能产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并且强化以下几点: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了二十年书了,感觉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⒈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⒉教师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等、*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真的就会有天才出现。

  四、要会创新

  当今社会,创造、创新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

  这就告诉我们,创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禀赋,它与人的智力水*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言简意赅地说过:“创造始于问题。” 问题意识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小孩会说话后,说的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可是回头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家长们面对孩子的这么多问题,会显得不耐烦,常常一句话“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敷衍而过。老师呢,当孩子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施以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和嘲笑。可是孩子是因为无知而上学,他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问题浅薄荒谬,这是正常现象啊!所以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久而久之,还谈什么创新?我们作为老师,就是要努力冲破传统的观念障碍,要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由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知识为纽带为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全程引导学生盯着问题进行教学,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十份扩展阅读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十份(扩展1)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菁华5篇)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1

  《教育新理念》一书我认真的读了一遍,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文笔通俗易懂,事例典型,文章中的阐述的观点让我大受启发。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用符合教育发展的思想来武装自己。

  文章中的典型案例非常多,如我们经常都会问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今天你的作业做完了吗?”而有一个国家的家长会问自己的孩子:“今天你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这让我感触很深。*的教育好象定好了一个框架,任何一个孩子的聪明与笨拙、听话或顽皮都是有一条条框框来评定的,极少有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并且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特别是对一些回答不了的问题,可实话实说,绝对不能敷衍了事,可以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的`课堂教学是“去问题教学”,学生没带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这不由得使人们对教育的真正功能产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并且强化以下几点: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了二十年书了,感觉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⒈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⒉教师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等、*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真的就会有天才出现。

  四、要会创新

  当今社会,创造、创新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

  这就告诉我们,创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禀赋,它与人的智力水*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言简意赅地说过:“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小孩会说话后,说的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可是回头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家长们面对孩子的这么多问题,会显得不耐烦,常常一句话“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敷衍而过。老师呢,当孩子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施以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和嘲笑。可是孩子是因为无知而上学,他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问题浅薄荒谬,这是正常现象啊!所以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久而久之,还谈什么创新?我们作为老师,就是要努力冲破传统的观念障碍,要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由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知识为纽带为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全程引导学生盯着问题进行教学,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2

  读了《教育新理论》我的感触良多,下面就谈一下我认识和体会:

  一、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

  书中写道: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人,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为了达到教师境界我们必须提升自己。另外,在学生的眼中,我们是“无所不知,无所无晓的”。因此,我们具有的知识面愈广博、愈丰富愈好。所以教师更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树立终身学*的意识。

  二、联系实际,不断反思

  1、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加强交流沟通,加深了解

  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课上要多些微笑和多些鼓励,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而不听你的讲课、不看你的面孔,这常常是因为教师居高临下。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课下要多些关心和多些谈话,聊一些关于他们的生活、兴趣以及其他功课的学*等各方面的话题。教师要像一个朋友般地听学生诉说,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我们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者,我们应该努力学*、不断反思、加强沟通,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3

  有人说:读书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在课余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同时袁先生提出的“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也让我颇多受益。书中举了个鲜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数学的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教室的体积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再计算)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从这里我也联想到了我自己。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时看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读文学作品,听语文课我是乐在其中,而听其他学科的教研课我就不得已而为之了。因为我一直认为既然自己是语文专任教师,教好我的语文课足已。事实上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提出“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而要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这一“境界”。我们不求胜任二三门课程的教学,但有必要熟悉学生所学*的全部内容,能够在学科间相互沟通。

  袁振国教授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笔通俗而优美,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我觉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胧胧仿佛感受到的地方,经他或以事例说明或引经据典般地娓娓道来,不觉大受启发。对于文中倡导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者学会如何学*,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认识。

  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4

  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获颇多!书中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比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对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掌握学*策略;作为学*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当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其二,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二、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随着学生学*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学*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联系教学,不断摸索和探讨

  1、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注意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用什么手段去体现,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衣服,我们知道只要穿得得体就会很好看。同样,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

  总之,如何达到一种“真正教师”的`境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5

  《教育新理念》一书我认真的读了一遍,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文笔通俗易懂,事例典型,文章中的阐述的观点让我大受启发。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用符合教育发展的思想来武装自己。

  文章中的典型案例非常多,如我们经常都会问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今天你的作业做完了吗?”而有一个国家的家长会问自己的孩子:“今天你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这让我感触很深。*的教育好象定好了一个框架,任何一个孩子的聪明与笨拙、听话或顽皮都是有一条条框框来评定的,极少有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并且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特别是对一些回答不了的问题,可实话实说,绝对不能敷衍了事,可以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的课堂教学是“去问题教学”,学生没带问题走进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没有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储存知识的仓库,这不由得使人们对教育的真正功能产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并且强化以下几点: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了二十年书了,感觉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⒈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⒉教师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等、*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真的就会有天才出现。

  四、要会创新

  当今社会,创造、创新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

  这就告诉我们,创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禀赋,它与人的智力水*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言简意赅地说过:“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小孩会说话后,说的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可是回头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家长们面对孩子的这么多问题,会显得不耐烦,常常一句话“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敷衍而过。老师呢,当孩子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施以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和嘲笑。可是孩子是因为无知而上学,他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问题浅薄荒谬,这是正常现象啊!所以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久而久之,还谈什么创新?我们作为老师,就是要努力冲破传统的观念障碍,要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由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知识为纽带为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全程引导学生盯着问题进行教学,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十份(扩展2)

——新理念学*心得体会范文十份

  新理念学*心得体会 1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在课余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1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从这里我也联想到了我自己。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时看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读文学作品,听语文课我是乐在其中,而听其他学科的教研课我就不得已而为之了。因为我一直认为既然自己是语文专任教师,教好我的语文课足已。事实上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提出“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而要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这一“境界”。我们不求胜任二三门课程的教学,但有必要熟悉学生所学*的全部内容,能够在学科间相互沟通。

  袁振国教授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笔通俗而优美,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我觉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胧胧仿佛感受到的地方,经他或以事例说明或引经据典般地娓娓道来,不觉大受启发。对于文中倡导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者学会如何学*,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新理念学*心得体会 2

  本人通过对《新理念》的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时所听课改观摩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

  教师学*新课程理念能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的确很少,“开新车走老路”的教师很多。更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教师自以为,每一节课都“蜻蜓点水式”开展小组合作学*,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教学。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目前,一是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再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

  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

  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

  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

  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本人认为新课程而不是外在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样推进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应把课程目标把握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①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②奖励激励,提高学*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你的证明很有说服力!你真棒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③尝试“做中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做中学的基本流程是“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猜想→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得到并介绍自己的成果→结论→学生能力评定”。它与课改的思想观念是不谋而同的,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能力。

  在新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合作、探究就无从说起。因此,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必须激发学生对学*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新理念学*心得体会 3

  周六和三位同事去日照外国语学校参加了所谓的“《新理念》、《新课标》、《新课堂》暨中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会上听取了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毛洪其老师的《苏州园林》及其他的讲座《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有效性》,还有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的教授袁志勇执教的示范课《段落写作入门》,因为时间关系,他的讲座《论有效教学》就没来得及听,很是遗憾。

  毛洪其老师把《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了:1.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故园的深情;2.学*“目录分解式”的介绍方法。

  课堂上毛老师紧紧围绕着这两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从老师的角度看,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了毛老师对教材文本的深度挖掘,印证了他的“任何一篇我都当作来读”的教学理念,也呈现了一种语文个性化解读教学的模式。

  但是,如果放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并不很认同毛老师的这堂课的。如果说要认同,那也只能是在学生已经按照常规教学来学*完这篇之后的“再赏读”教学。

  从毛老师的目标确定来看,本堂课更像是赏析课。我们不否认作者当年写这篇时,确实是怀着对故乡故园的深情,而正是因为这深情,作者才想把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人知晓。正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学,况且,教材在选编这篇时,题目由原来的《拙政诸园寄神眷——谈苏州园林》改为了《苏州园林》,目的就很明显的`是当作了说明文来安排的。所以,我更赞成把本文当作说明文来教。

  另外,我从上查阅了本文大量的教案,也都是按照说明文来设计的。我为什么也要强调按说明文来教呢,因为这篇历来是说明文文体考试的典范。如果老师不按照这种文体来教学,在考场上,学生是要吃大亏的。没办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还是更多的为了考试而教的。

  有一点,需要声明,其实,我是非常的欣赏毛老师的这种教学理念的,但是,因为考试的脚镣带在脚上,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是很难彻底放得开的。所以,如果非得按照来教的话,我建议在按照常规学*了之后,再做一个赏读,也是未尝不可的。

  另外,毛老师的讲座《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有效性》讲的非常好,给我们一线教师很好的启示,告诉我们一线教师除了做一个教书匠之外,还可以做学问搞研究来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专业水*。我想我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我有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是都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我达不到理论提升的高度上。

  新理念学*心得体会 4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个人认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以高深的学识为基础,正所谓“学高为师”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是指教师的知识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知识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的知识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知识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不但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还要有高深的教学理论,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要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意识。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动力和热情。尤其是教师教学理论调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衡,并获得了更多的方法,这对自己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教师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取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通过本次学*,使我体会到教师要热爱这个职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不求回报,刻苦地钻研下去,一切为的就是一份热爱和执着,在教学中,不能墨守陈规,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去思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最终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终身学*,提高自身能力有了新的理解。。终身学*,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更多方面,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等等。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与人际交往。教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工作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我还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进而喜欢听你的指导。这就要求个人魅力不断提升,在积累经验中获得一种*和优雅的心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赖。书是最好的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在实践中反思自我,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新的起点需要新的奋斗,新的奋斗需要新的理论作为引导,这次培训就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理论上,思想上、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了我切实的指导和鼓励。让我有了明确的定位、坚定的信念、奉献的精神、良好的心态、高度的责任心、热爱学生的行动、进取的意识并且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名真正的学*型教师。

  新理念学*心得体会 5

  新的课程标准已出台,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合理使用中学物理新教材,如何遵循《课标》的思想及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理学人才,就成了摆在我们这些中学物理教师或准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想就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新理念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一,物理教育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物理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物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物理教育和教学的问题。学*和研究物理教育学,首先要钻研和领会已有的物理教育教学理论,因为这是人们多年来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成果,接受这些成果有助于避免重复别人在物理教学上所走过的弯路。但对物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必须与当前的物理教学实践。

  二,注重学*环境,让学生参与物理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氛围激励学生学*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活动的质量。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合作学*的机会。合作学*是21世纪学生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

  三,认清《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定位。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

  四、注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物理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为学生的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物理。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策略意识的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物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物理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物理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物理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和第二发展水*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创造“最*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考模式的改变,现行的中学物理教学不应单纯立足于物理知识的学*,而要把物理知识与化学、生物、地理乃至历史知识相互穿插,并适当增加这方面综合题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学科综合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在讲解“原子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时,可以与化学上的.电离及生物上的遗传、变异等相联系;在讲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时,可以与生物上的血液流动方向挂钩;《电磁感应》一章中,在判断飞机在某地方上空飞行时两机翼的电势高低时,可以与地理方面的知识相联系。

  六,改进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根据标准及大纲的要求,目前的评价理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更多地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题精神。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评价主体互动化:即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与协商;

  ⑵评价结果效益化:即重视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反馈作用,以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接受;

  ⑶评价方式动态化:即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注意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

  ⑷评价内容多元化: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⑸评价模式过程化:即不要只关注评价结果,不要只关心学生作对了多少,要更重视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去了多少时间?是否与他人合作过?是否遇到过较大的困难,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

  ⑹评价施实日常化:即重视评价的实效性。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将评价日常化,通俗化。

  此处以研究性学*评价为例:为了让学生既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及时知道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不足,通过设计量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操作时分五个步骤:

  ⑴教师设计量表。具体内容包括开题评价,过程评价和结题评价。三各项目下又各有子项目,各个项目又各占一定的权重。

  ⑵组织学生根据量表自评。包括自我肯定,自我批评,意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⑶教师评价。指导老师根据量表对所指导的学生客观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一份。让学生与自评量表对照。如有明显争议,鼓励学生提出来和老师商榷。

  ⑷课题组评价。在课题组内组织评价委员会,既有资深老师参加,又有年轻老师参加,对各班小组“研究”进行评价,选出优秀研究组,通过表扬和树立榜样形式,在班内,校内倡导研究之风。

  ⑸校内评价,在学期结束时,在各班中选取研究比较好的小组,向全校公开汇报,以号召全校师生都支持研究性学*。

  关于对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新理念的理解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细细地摸索,探寻。这里指出的几点看法只是一家拙见,希望大家能加以补充和指正。

  新理念学*心得体会 6

  周六和三位同事去日照外国语学校参加了所谓的“《新理念》、《新课标》、《新课堂》暨中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会上听取了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毛洪其老师的《苏州园林》及其他的讲座《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有效性》,还有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的教授袁志勇执教的示范课《段落写作入门》,因为时间关系,他的讲座《论有效教学》就没来得及听,很是遗憾。

  毛洪其老师把《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了:1.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故园的深情;2.学*文章“目录分解式”的介绍方法。

  课堂上毛老师紧紧围绕着这两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从老师的角度看,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了毛老师对教材文本的深度挖掘,印证了他的“任何一篇文章我都当作美文来读”的教学理念,也呈现了一种语文个性化解读教学的模式。

  但是,如果放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并不很认同毛老师的这堂课的。如果说要认同,那也只能是在学生已经按照常规教学来学*完这篇文章之后的“再赏读”教学。

  从毛老师的目标确定来看,本堂课更像是赏析课。我们不否认作者当年写这篇文章时,确实是怀着对故乡故园的深情,而正是因为这深情,作者才想把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人知晓。正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学,况且,教材在选编这篇文章时,题目由原来的《拙政诸园寄神眷——谈苏州园林》改为了《苏州园林》,目的就很明显的是当作了说明文来安排的。所以,我更赞成把本文当作说明文来教。

  另外,我从网上查阅了本文大量的教案,也都是按照说明文来设计的。我为什么也要强调按说明文来教呢,因为这篇文章历来是说明文文体考试的典范。如果老师不按照这种文体来教学,在考场上,学生是要吃大亏的。没办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还是更多的为了考试而教的。

  有一点,需要声明,其实,我是非常的欣赏毛老师的.这种教学理念的,但是,因为考试的脚镣带在脚上,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是很难彻底放得开的。所以,如果非得按照美文来教的话,我建议在按照常规学*了之后,再做一个美文赏读,也是未尝不可的。

  另外,毛老师的讲座《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有效性》讲的非常好,给我们一线教师很好的启示,告诉我们一线教师除了做一个教书匠之外,还可以做学问搞研究来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专业水*。我想我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我有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是都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我达不到理论提升的高度上。

  下午听了袁志勇教授执教的示范课《段落写作入门》,感觉耳目一新。袁老师的教学理念非常的清晰,从他的课堂教学来看,袁老师是在想摸索创造一种可以类似于数学例题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难题。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一大热点,全国关于作文教学的书籍、学生作文选,多得不计其数。可是还是有大批的学生不愿意写作,不会写作。而作文又在语文教学成绩中占了*半壁江山,就是老师不着急,学生的家长也是很着急的,各种辅导书、作文选一股脑儿的往家搬,其实效果还是一般的。

  袁老师的作文教学设计力求有例可循,从易到难,能够面对所有的学生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有作文畏难情绪的学生来说,效果应该是不错的。但是相对于骨子里对作文天生有好感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无意又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灵性的扼杀。

  其实,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个性化的东西。爱好写作的学生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学下来,可能是才华殆尽了。

  不过,从应试角度来说,袁老师的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是能够迅速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的,很适合我们现在的国情。

  当天,毛洪其老师和袁志勇教授,都是先执教了课,然后再做报告,都应该属于学者型的教师。但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袁老师更好一些,身为一名老教师,袁老师能够紧跟时代步伐,颇有老顽童的情趣,拉*了和学生间的距离,无疑多数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来。而毛老师讲座讲的不错,可是课堂教学瑕疵还是很多的。在他的课堂中,真正参与进来的学生并不是很多,仅仅局限于几个积极分子身上,有学生回答问题,也是搬了教参照本宣科的。另外45分钟的课,整整上了一个小时,让我们有些迷惑,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学*到底是需要一课时来完成,还是两课时呢?

  这几年,我外出听课学*的机会相对来说还是可以的。我发现无论是国家级的还是省、市级的老师,在上课时,都喜欢把45分钟的课上成1个小时,甚至更多。我就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外出听课学*,除了从专家那儿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以外,就想学学专家们在45分钟的时间里,应该完成并能够完成多少的教学任务?学学他们在一节课里,能够让学生学到哪些知识?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那些专家们能够洗尽铅华,给我们展示一堂真实的家常课,毕竟他们是有很大的导向作用的。

  新理念学*心得体会 7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思想,认真学*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把握学*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培养学*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

  学*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使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转变成为主动学*,学会自主学*,互相合作、探究学*,在学*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新理念学*心得体会 8

  俗话说:“学到老,学不了,越学越觉得自己知识少。”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在学*进程中得出的结论。学*教育新理念,使我发觉科学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际。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多么的肤浅,只不过是沧海里的一粟罢了。回想以前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的成绩,获取了几项奖励,受到了领导的表扬,自以为非常的了不起,因而目空一切,旁若无人,真的是无知的表现。

  学*了教育新理念,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下面是我对这次学*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教学的底蕴。

  知识是教师职业必备的文化修养的重要方面。扎实的文化基础是从事教育和学工作的文化基础,也是教师进一步自学、进修的文化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新精神的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把技能技巧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好像教学生掌握技能技巧就是教学的目的。而教育新理念是让我们的目光看得更远一点,把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审美能力作为我们的主要教学目的。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才是管好学生一辈子的大事。

  创新精神是发展创造力的前提,是一个人勇于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勇于破旧立新,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因此在与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的教学目的。

  教师担负着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好基础的重任。我们教师应当加深对教育新理念的学*,不断地探索教学教法,为教改做出贡献,为培养祖国未来高素质人才奉献自已的力量。

  新理念学*心得体会 9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一定恪守 以往的常规秩序,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应当给予肯定。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但不是不要传授,必要的概念还

  要讲,但是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 解决,是在现今的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角色上主要 讲述教师是学*者、发现者、欣赏者,教师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 教师是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这三个方面。结合《数学》课程,在课改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 课改实验教师认真从学*课改的教育理论,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自己角色灵活转变入手。

  一、学*课改的教育理论。

  任何实践都应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缺乏科学性 的。作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应深深懂得这次自己所肩负的任务的重量,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应不断的学*,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

  《课标》中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的 学*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反

  映了英语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也是初中学生学*英语主要方式,真正实现 学生的英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还有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课程要具有开放 性; 把对学生的多样化评价引入课程等。

  当然是在前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与探索出来的。理论的`学*解决了我们教学的方向性问题。

  二、让学生自主学*。

  让学生自主学*,并不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 自主学*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起来的,学生自主学*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面对全班学生,这个学生的学*态度要端正,那个学生的学*障碍要排除;课堂良好的学*环境

  要精心创设,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要尊重;共同性的疑难要解答,独立思 考的问题要诱导……这些细致而复杂的内容,只是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充分 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不仅仅是让教师重新定义“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教的过程精彩纷呈,更要让学生学的过程充实、辉煌。

  新理念学*心得体会 10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在课余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这本书阐述了:作为教师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论,转换哪些旧观念。在教育模式、学*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换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如何去做?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1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从这里我也联想到了我自己。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时看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读文学作品,听语文课我是乐在其中,而听其他学科的教研课我就不得已而为之了。因为我一直认为既然自己是语文专任教师,教好我的语文课足已。事实上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提出“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而要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这一“境界”。我们不求胜任二三门课程的教学,但有必要熟悉学生所学*的全部内容,能够在学科间相互沟通。

  袁振国教授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笔通俗而优美,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我觉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胧胧仿佛感受到的地方,经他或以事例说明或引经据典般地娓娓道来,不觉大受启发。对于文中倡导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者学会如何学*,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十份(扩展3)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优选【十】份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1

  在阅读《教学新理念》这本书时,引起我最大关注的,是有关数学的教育。

  之前从来也没有特别地深究过,于是直到看到这本书时,才明白数学的本质竟然是“无中生有”。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从具体的事物里抽象出所谓的信息,进行抽象的加工处理成为我们所要的结果,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一个结果。那么,我们学*数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由浅入深的学*、积累,不断学会新的思考方法(而不是新的知识),用以解决问题。所以,数学应该是一门开放的学科,用积累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创造性的解决社会中的数学问题。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里,完全背离课本而进行彻底的开放教学是不可能的.。孩子们要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才行,所以我想,可以利用教材中所编排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安排、组织,从中培养孩子们初步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实践活动呢?我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活动目的,写好活动计划

  每一次实践活动,都绝不可以是无目的无计划的,它必须是为了配合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为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的,必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组织的。同时,每次的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如同上课之前的备课一样,为它制订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当然还要顾及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只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二、帮助学生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

  每次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以相关的数学知识作为活动的基础。那么在活动之前,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把所需的数学知识理一遍。

  帮助学生作相关的知识准备,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前,也可以落实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要看具体的教学实际而定。

  三、准备好实践活动必须的素材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的活动,这必然要动用许多素材。有时是一些资料,如图片,文字描述,数据统计表等;有时是一些实物,如彩球、细棒等等;有时是一些工具,如器皿,卷尺,以及其他学*用具;有时也会用到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如视频录像等等。在讨论要准备哪些必须的素材时,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思考,集齐大家的智慧,这不也是一个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么?为了能够使数学实践活动顺顺利利的开展,一定要提前把必需的用品准备的妥妥当当,并及时的分配到学生手里,避免手忙脚乱引起混乱。

  四、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要使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极高的参与热情,作为教师还应当精心为实践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情境,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买什么电话卡划算”“压岁钱怎么花”;可以说一个故事,把需要解决的难题融入到故事中去,激起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可以开展角色游戏,如“小小快餐店”;当然也可以把学生领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去发现简单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观察、测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一个学*的情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情境是否有趣,是否有吸引力,决定着学生学*兴趣和学*过程中的参与热情。

  五、做好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从烦闷枯燥的课堂学*走进活泼有生趣的实践活动中,难免他们会出现主动性过强,情绪激动的情况,也就是常说的“收不住”,那么教师就要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在实践活动之前就应当提出相关要求,制订一些与活动有关的规则,活动中更要加强督促和学生之间的互相督促,使学生做到张驰有度。

  六、及时做出实践活动的总结

  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前,一定要及时对这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的表现,如学*情绪、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一定的表扬、肯定和鼓励,以激发他们以后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要对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所解决的问题,或者是研究的结果,都要进行一个精确的概括,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总结可以由教师来说,当然教师也可以把这个机会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显然后者优于前者。

  总之,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的反馈,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实际运用。在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2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者学会如何学*,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不断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第一章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是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提倡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化、学*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时代的要求。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3

  根据教育局举行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专业技能大练兵”三大活动要求,暑假我自学了《教育新理念》一书。《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从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的理念上为我们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袁振国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两种不同的问法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我国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有没有完成老师给的学*任务,我们老师关心的是如何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教科书就成了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而国外的许多教育却从能不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等方面来考虑学*的意义。难怪我国学生在国际奥赛中屡屡摘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我国在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得分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作为一位教师,我在阅读了此书后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喜欢怎样的教育?因而,我,更应该是我们,要从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开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已经被证实的,确信无疑的知识,而是应该为了教学生怎样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讲课不能以让学生回答我们的问题作为目的和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教育是什么?赞可夫曾经说过: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发展。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余地,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我们提倡孩子“思维无禁区”,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说的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确,《教育新理念》让我认识到了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比解决教师给学生的问题更重要;教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4

  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获颇多!书中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比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对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掌握学*策略;作为学*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当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其二,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二、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随着学生学*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学*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联系教学,不断摸索和探讨

  1、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注意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用什么手段去体现,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衣服,我们知道只要穿得得体就会很好看。同样,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

  总之,如何达到一种“真正教师”的境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5

  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想让学*者学会如何学*,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不断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本书也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做学*型的教师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和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化、学*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时代的要求。

  二、做欣赏型的教师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是真正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学生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好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几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做善问型的教师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主学*、合作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6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学十几年,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等、*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7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在我的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学*与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教师发展的主要领域,这个暑期我坚持把“三大”活动的着眼点放在读书学*与反思提高上,不做表面文章,切实做到以读书学*促进反思,通过反思优化教学实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暑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作为一名*凡 的教师 ,这另本书 让 我 感动,更让我深思 。

  一、 用知识武装自己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化、学*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时代的要求。

  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在《教育新理念 》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 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 ,把握不住了重点 ,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 ,不知从何处入手 。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了袁教授 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8

  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获颇多!书中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比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对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掌握学*策略;作为学*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当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其二,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二、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随着学生学*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学*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联系教学,不断摸索和探讨

  1、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注意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用什么手段去体现,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衣服,我们知道只要穿得得体就会很好看。同样,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

  总之,如何达到一种“真正教师”的境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9

  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想让学*者学会如何学*,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不断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本书也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做学*型的教师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和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化、学*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时代的要求。

  二、做欣赏型的教师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是真正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学生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好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几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做善问型的教师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主学*、合作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10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学十几年,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等、*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十份(扩展4)

——初中教育心得范文十份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走上三尺讲台,实现儿时梦想的那一刻,我已深深懂得对学生要有一颗一视同仁的爱心,虽然刚参加工作的我满怀激情,但是由于年轻气盛加上缺乏经验,面对班里那些迟到早退不交作业打架抽烟顶撞老师的"钉子户"的时候,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总是容易焦虑、烦躁、有点想要逃避和放弃却又不甘心,总是试图用严苛的纪律去约束和制服他们,但往往铩羽而归,甚至适得其反。于是一次次硬着头皮心头笼罩着悲观消极的情绪做着打持久战的准备。直到一个孩子的出现让这种坏情绪烟消云散。

  叫他小A吧,在盐中的前两年里,小A一直是个神秘人物也是个知名人物,神龙见首不见尾,甚至很多他班里的科任老师都没见过他。虽然高一高二未曾教过他,但是对他却早有耳闻,是的,不是迟到就是早退,上课玩闹顶撞老师旷课更是家常便饭,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就是上学这么多年几乎没有静下心来听过一节完整的课。果不其然,新班级成立的前两周他一直没来,期间我通过各种途径打过许多次电话催他返校,每次得到的回复不是生病了就是家里有事,每次都说过几天就回学校,但一直到放暑假也没来。

  终于,在8月中旬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上,我见到了小A的庐山真面目,看着不像那种特别能闹的学生,但是,人不可貌相,还是得盯紧点,我在心底这样告诉自己。头两天,相安无事,但早操和课间操的队伍里从未出现他的身影。可能是我开学之初每晚预备课都会强调班级纪律尤其是请销假制度,第三天的大课间他来找我请假"老师,我中午请个假"。我说"有什么事吗?"他说"回家拿东西"。我说"都高三了,学*这么紧张,需要什么东西让家长送过来吧""家长都挺忙的,没时间"他的语气已经明显有点不耐烦了。"好吧,请假的事一会再说,我怎么发现你这两天都没跑操呢?"我问他。"我在以前班级就从来没跑过,再说,跑操有什么用啊?"听他这么说,当时我的心里有一串大道理要讲,但想了想,此情此景面对此类学生,这样的话根本无济于事还可能适得其反让他更为逆反,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解冻还得另辟蹊径、从长计议。初次交锋,算我败下阵来。

  隔了三天,晚自*的时候,他又来请假,还是那个理由回家拿东西,这次我先有点不耐烦了,强压住自己的情绪说了一句"让家长来接你"。他还是那句话"有事来不了",我说"那不行,万一。。。"。还没等我说完,他像第一次请假一样不耐烦的情绪又上来了,而且还说了一句"我都这么大人了,能出什么事呀?再说,要真出了事跟学校无关,跟你也无关行了吧?"虽然,他的这句话已经让我心里怒火中烧,但我还是微笑着对他说"你们不管多大,在老师和父母的眼里永远都是孩子"。不知是我的笑容让他意外还是我的话触动了他,他竟不好意思地笑着挠了挠头说"老师,真的没事,我家就在学校后面,

  我让我妈妈给你打电话吧"。最后这假还是给他了,我把假条递到他手里同样微笑着说"路上一定小心点,注意安全,回家早点休息,对了,到家告诉我一声"。大约十多分钟以后,我收到一条短信"老师,我到家了,放心吧。老师,您也早点休息,谢谢您"。再次交锋,我知道我赢了。

  第二天的5点45的早操队伍里,我看到了他的身影,虽然没有穿校服,但不知为何我的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丝的感动而且觉得自己看到了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的政治课上他也不再只是趴着或是低着头而是时不时的回答问题,虽然很多时候都不准确,但我还是抓住每一次可以鼓励或是表扬他的机会给他信心。大约两周以后,他开始交作业了,而且隔三差五就来问题,虽然很多问题都很基础,但我每次都是耐着性子给他讲鼓励他,他也会跟我聊班里的一些我看不到的事情还有很多班级管理的建议。而且我还利用它写字漂亮的优势让他组织出板报,写课程表和座次表甚至奖状。慢慢地,他不光学政治了,语文、历史、英语等老师也发现他表现越来越好,虽然他不是学生干部,但他对班级工作的热心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不仅每天跑操而且还带头喊口号,早晚预备课带领全班同学朗读班级誓言背诵英语单词,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班里那些原先以基础差听不懂跟不上为借口不交作业不学*的孩子也都渐渐进入状态了,甚至原先了解小A的老师都惊讶于他的变化开玩笑问我"张老师,你对小A施了什么魔法?"

  是啊,我到底对小A施了什么魔法呢?我也不知道。其实,我一直都把这归结为自己运气好,恰巧碰到小A自己转变了,知道学*了,直到我看到小A写的9月份月考总结。他是这样写的"高中就像一艘泰坦尼克,登上船,你会遇到很多人,穷孩子,富孩子,学*好的或者爱打架的,说不定JACK和ROSE也会出现在你的世界里,于是一切变得浪漫。毕业那天,或许就是沉船的时候,这时候,你将再也见不到一些人,再也听不到一些事,仿佛他们随着泰坦尼克一起沉入海底,有些人你会一辈子记在心里,或幸福或痛苦。但总有人在你落入冰冷的水中时温暖了你的心。感谢你,我的老师,是你温暖了我的心。这么多年的学生生涯,我一直是反面典型,我已经*惯了老师同学的冷眼与嘲笑,*惯了在教室的角落里扮演空气的角色,是您,让我知道被老师关心和在乎是什么感觉,谢谢您,虽然我现在成绩依然很差,虽然我知道要把自己从原来的环境里彻底拉出来很难,但是,我想要改变就一定不会轻易说放弃,正如您所说——我们置身于一条很长很黑的隧道里,庆幸的是,在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地方有一丝光亮,这就是我前进的方向"。

  小A的转变让我明白了,教师充满理解和信任的语言似一股股清泉滋润每位学生的心灵,会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正如泰戈尔曾说"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粗糙的石头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学生自尊的呵护,给学生以尊重,让学生真正的从心灵深处感化和触动,这才是教育对爱的诠释。设想,如果只是一味的斥责和讥讽,又怎能换来"浪子回头"的觉醒呢?是的,爱是一把心灵的钥匙,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

  1.一所学校办学水*的高低取决于校长水*的高低,一个班级水*的高低取决于班主任水*的高低。水*的高低主要看下列指标:(1)校容、班容,(2)师生的精神面貌、行为*惯,(3)师生的道德水*,特别是进步生的道德水*,(4)业务及学*成绩,(5)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师生的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

  2.领导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调动积极性从下列方面注意:

  1)要讲明做某件事的目的意义作用,使大家明白做这件事的重要性,产生这件事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信念。

  2)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特别是要安排好主要责任人,使这件事从程序上保证不会有问题。

  3)奖罚分明、兑现承诺,使每个人都有完不成任务将受到惩罚、圆满完成任务将体现个人价值并受到表彰的心理,从而产生积极完成任务的向上力。

  3.建立效率高的运行机制是一个学重要因素。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具有以下特征:

  1)职责明确。这不是,般意义上的明确;而是具体到工作的每个细节。

  2)赏罚分明。现代管理中特别是学校教育管理中,往往存在该赏的不赏;该罚的不罚或赏的少而罚的更少甚至没有处罚的现象,这往往造成教师工作疲塌、松懈、素质下滑的重要原因。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不仅仅与大气候有关,而在于学校领导班子是否高瞻远瞩、能否把思想工作做到位、能否带领大家蚺到高一层次看问题有很大关系。

  3)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高。对名利有适中的看法理解、对工作有自已的向上追求、精神上具有较高的修养;处世上能兼顾大家的利益。出现消极情绪、行为熊在高素质的群体中得到迅速化解消除进而得到提高,而不会出现对己对集体都不利的情况发生。这是对任何学校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在这样的集体里,不必去考虑什么人际关系和去争名夺利,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管理也趋向简单,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干好就什么都好了。

  4)教干素质高。这是关键中韵关键;这些教干目光长远,思想上追求世界上五年甚至十年后的先进目标;名利上能抛开常人所遵从的名利观。不斤斤计较有关自己的好话坏话、不斤斤计较名、不斤斤计较那在别人看来很重的利、不以物喜不以名悲,能避开尘世的喧嚣,阅透人生的真谛。工作上同学校共命运同呼吸,不为多干工作怨,不为少得名利烦,从细处着手干,从大处长效对人宽,从心底里感到工作是福、帮人是福、活着是福。

  4.“商量”是魏书生成功的秘诀。商量有无穷的力量和好处,老师和学生商量好了;班级就基本不用管了,校长和老师商量好了,就基本不用花多长时间去管理;同一部门的主管和助手商量好了,本部门的各项工作效率就会非常高,因为通过“商量”,所有事情都会想得比较周到、周全、细致,通过商量,还可以融洽领导老师学生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感情,增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能形成更好的工作关系;这种融洽工作关系能给老师带来无比愉悦的心情,同时,每位老师又非常珍惜这种工作氛围,自觉地维护这种氛围,无形中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也提高了全体教师员工学生的做人素质,为学校办学水*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张某,初二五班学生,学*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图玩乐,迷恋电脑游戏。性格倔强、固执,但又有惰性心理。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自由散漫,喜好标新立异,日常行为*惯欠佳。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经过多次与他交谈,以及从其他学生处了解到他的后进问题来源于内因和外因初中问题学生转化案例百科

  之所以成为后进生最主要的外因是他小时候,父母经常争吵,后父母离婚,他被判给了父亲,父亲不太管他,因此导致他形成了种种恶*。由于他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自己的行为、学*成绩得不到改进,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内因是,虽然接受能力并不弱,但学*态度不端正,对学*不感兴趣,基础较差,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贪玩难以自控,形成了学*成绩差。

  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是会从"问题学生"的行列中走出来的。因此,我想方设法开导他,引导他,使他尽快走出"问题学生"这一行列。

  在*一段的学*中,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指高效率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时下最需要的,才是顺应局势发展的。

  我理解的高效课堂,就是要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旧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课堂教学。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这就要求要我们用热情去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老师讲的轻松自如,学生学得轻轻松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课题内容,这样学生才不会有厌学情绪,学*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

  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励学生学*的积极性。

  三是教学中适时指导、监控、反馈、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打造高效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备课方面要准备更加充分,每节课上课前,要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打算让学生获得什么?我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我怎样知道学生达到了要求?这课前四问能够让老师对于课堂有了大概地了解,准备就要更加充分,做到不上无准备之课。在上课时,应该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什么时间学生自己学,什么时间老师开始讲,什么时间开始练,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更应该准确把握课堂节奏,重难点精讲细讲。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更是现今我们课改的主阵地,必须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预*准备、不断改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去不断思考与实践。

  学*过后,感慨良多,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思考自己的语言,如何让他妙趣横生;思考自己的眼睛,如何让他传神丰富;思考自己的行为,让他规范专业;思考自己的学识,让他犹如涌泉;思考自己的脾气,让他逗人喜爱;思考自己的心灵,让他*和美丽;思考自己的灵魂,让他崇高圣洁。总之,留下的思考太多太多。

  那一年暑假后,学校安排我直接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当时,我动了一个小手术,不能立即上课。一周后回到学校,老师们说到这个班,真是怎一个“乱”字了得啊?听完科任老师的一纸纸诉状,我真是着急。可急有什么用,得想办法啊。

  初三刚刚并班,学生思想动荡,不稳定,班集体缺乏凝聚力,以往的老师全换掉了,学生心理也要有个适应。而且,最关键时,我这新班主任不露面,群龙无首,岂能不乱。可是面对这乱,不能乱发脾气,不能向希特勒那样实行高压政策。初三的学生,有思想,有主见,高压不成,恐怕会适得其反。思考再三,我决定使用我特殊的通行证。 第一天上完课,面对乱脏脏的教室,我说:“值日表还没安排妥当,今天谁来自愿值日?”话一出,教室内鸦雀无声,没一个人响应,我虽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有一丝失望,只是没有表现出来。我笑嘻嘻地看着他们,停顿片刻,说:“我们共同组成了这个班集体,这个家,今后,我们将与她荣辱与共,每一个人都应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别忘了,我也是其中的一成员,一分子。今天,你们全部回家,值日由我做。路上骑车要小心!”说完,我走出教室,等学生出来。不少学生拿出书包,放在自行车上,但并没有回家的意思。几分钟后,我走进教室,里面还有几个人,磨磨蹭蹭地整理着书包。我拎起水桶,打水,泼地,清扫?渐渐的,我发觉扫地的笤帚不止我这把,而是两把,三把,四把?移动的脚步,越来越多。

  整理完教室,擦擦脸上的汗,看着周围*一班的学生,一种叫感动的情感在内心涌动。正在此时,不知是哪个调皮鬼喊了声:“王老师,你的花脸真可爱!”学生们笑了,我,也笑了。

  人,可以拒绝冷漠和虚伪,却无法拒绝真诚和真情。我知道,我用“爱”这张通行证,已走*了学生。

  班级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经常这样对学生说。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只要求学生,忽视了自己。这个家,需要学生的努力,更需要老师的呵护与经营。 携一片阳光进课堂。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感到教师亲切,才会愿意和你亲*,才会相信你说的话,甚至是爱屋及乌,才会乐学你所教的学科。而让学生乐于亲*你,你必须在上课之前准备好阳光,带阳光走进课堂。

  记得一次上课,刚走上讲台,从学生中就传出了一声摔炮响。顿时,教室内鸦雀无声,空气也随之紧张起来,不少学生有些担心的盯着我。凭心而论,我判断出了炮声的源地,知道是小A,也想批评他几句。可那样的话,小A这节课都会心神不宁,更不用说专心听讲了。其他学生,也会因我得满脸乌云而影响上课情绪。但是,又不能置若罔闻。于是,我笑着调侃道:“我知道大家愿意让我来上课,有同学都喜欢到我一来,就拉鞭放炮了。”学生们一听,都笑了,轻松的氛围,也随之扩散,漫开在整个课堂。

  课后,小A主动找到了我,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还表达了对我的谢意。在以后的学*中,学生们的课堂总是很轻松,学*兴趣也很高。尤其是小A,对语文课,更是热情高涨。

  走过了十多年的教学之路,我总觉得,在课堂上,老师的音容笑貌,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哪怕是一含笑的�p鼓励的�p期待的眼神,都会让课堂充满灿烂阳光。在这样阳光遍地的课堂,学生的内心也会是一片敞亮,心会被温暖润湿,学*效果会很好,并且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如果老师面无表情,甚至是满脸冰霜,训斥声不断,学生就会处在阴云笼罩之下,紧张包围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灵里,又怎么不会有阴霾,又怎么不会有叛逆呢?所以,聪明的你,不要太吝啬,即使你遇到了不快,即使不幸降临在你身上,进教室前,别忘了为学生携一片灿烂阳光。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都比站在原地更接*幸福。”日本教育家宫泽贤治的这句话让我们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光里,感受到了前行的幸福和“在路上”的快乐。一起相处的时光,酸甜苦辣皆有,怎么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我的感觉是从和孩子做真挚的朋友开始。

  其实十三、四岁的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刚刚步入青春期,正处于心里巨变期,自制力、判断力和辨别力都相对较弱,感性和理性、个性和服从、叛逆和乖顺等因素都在这一时期交汇碰撞。作为孩子的家长,更要关注他们的心里特点和行为变化,更要学会和他们*等沟通,学会认可和赞美他们。对他们的一些嗜好,家长要因势利导,不要强行阻止,否则孩子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只会适得其反。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心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

  没有错误的孩子,只有错误的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要从“自我教育”做起。要学会和孩子*等交流、互相尊重,不要居高临下和独断专行。

  在我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感觉最重要的是要互相尊重,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等的朋友去对待,有些事情多和孩子商量,让孩子出主义。在交谈中,不要摆出家长的样子,要知道孩子们的内心现在对家长这个概念其实有时候是“不屑一顾”的,在他们的内心没有感动的时候,他们感觉你做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他们认为家长是很不合格的。在你喋喋不休的唠叨中,他也许在内心早就对你产生了厌烦。

  尊重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慢慢地,他就会感觉到原来自己的一些行为会对这个家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那么在做事中也就学会了思考,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在和孩子的交谈中,学着和孩子做朋友的过程中,不要变成家长单方面的说教,而且不要老是和孩子谈论学*,在学*成了说教的中心的情况下,孩子从内心来说是很反感的。

  和一些家长交谈,很多人都说,孩子大了,和孩子之间的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大人交流了,我就问他们都和孩子说些什么,他们的回答都是就问学*方面的事情啊。由此可见,大部分人已经把学*变成了孩子学*的全部。可是,学*确实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孩子在学校已经学*了一天了,晚上回到家,依然是学*学*学*,孩子肯定产生了极大的厌烦,以前我也经常和孩子谈论学*,她经常是默不作声,后来,我找别的话题和她交谈,她就“喋喋不休”的和我说个没完没了。

  我们做家长的,要把孩子的生活变得多元化,比如新闻、体育、娱乐等等,要时常关注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初一的时候,女儿很喜欢听唱英文歌曲,孩子害怕我反对,就悄悄的听唱,有一天晚上我发现她在写作业的时候哼唱,就说你唱的是什么,让妈妈也听听,她说我们小孩子喜欢的歌曲你又不喜欢,我说,那也不一定啊,你放出来让我听听,她用手机放出来艾薇儿的英文歌曲,我听了一遍就被优美的旋律吸引了。我告诉孩子,以后你喜欢的东西都让妈妈参与一下,妈妈也很喜欢的,听完我的话,孩子惊奇的看着我。

  和孩子构建良好的沟通,当然要符合孩子的兴趣和心理,谈论他们喜欢谈论的话题。良好的沟通构建好了以后,孩子也自然会感觉到家长对他们的理解、宽容和关爱,他们才会真正打开自己的心扉,和父母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在这个世界中,在人的一生中,学*也只是一个方面,不是全部。如果经过一个家长和孩子的努力,这个孩子如果真的在学*方面没有兴趣,而对别的,例如街舞、篮球、手工等方面有兴趣,就不要去逼迫孩子学*,而是让孩子在快乐中寻求另一种生活和学*方式。

  95%的家长都在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我们给他们说的话,他们从来都听不进去,只能越来越走下坡路。其实,在我们抱怨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检查过自己的言行,是否去探索过孩子那颗幼小的心灵在想什么。

  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做过了错事,走过弯路,留下了许多遗憾和希冀。不知不觉中,我们把自己无法实现或者感到无法挽回的的事情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不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和孩子的对话经常使用了许多的“必须”、“不要”、“不准”等词语命令孩子该做什么,就孙瑞雪老师说的,我们在把自己的权威施加给孩子,在这样的权威下,孩子有的只能是畏惧、恐慌和害怕。

  因为我们经历过,而他们没有。什么挫折都没有经历过的孩子,他们哪里有吃一堑长一智的灵气?什么事情都没有经历过,他们去哪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五彩缤纷?没有任何教训,如何去感受漫漫人生的矛盾和变数?我们能为孩子洗几年衣服,做几年饭,甚至挑几年鱼刺,但是,我们能为他们洗一辈子衣服吗,挑一辈子鱼刺吗?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各种锻炼的机会,满足孩子的各种好奇心,让他们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了以后,才能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该怎么做,后果是什么,该负怎么样的责任。

  现在的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是到了一种“穷途末路”的地步,孩子的压力一天大似一天,说是要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试问中国的那些教育官员们,给孩子提供全面发展的沃土和舞台了吗,孩子在短缺的优质资源中“残酷”的竞争着,每天的时间恨不得掰成八份,一个初中孩子的每天的.有效睡眠时间只有6小时,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求他们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要求他们综合素质、要求他们体育水*都要是好的……我们也许只能为我们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感觉悲哀,但是,我们*凡的普通老百姓是改变不了什么的,我们能改变的也许只有我们自己的思想、看问题的角度和做事的方法,以此来适应这个社会。

  家长有时候也很委屈,感觉自己为孩子做了那么多,每天自己辛苦的在外边打拼,为了这个家不辞辛苦的工作、应酬、做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孩子还那么不争气、不听话,给自己添乱。很多家长的这些想法我也曾经感同身受,但是,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是否想过,我们给的是否是孩子想要的东西?我们毕竟是三、四十岁的成年人,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我们更应该成熟地去面对一切,处理好和孩子的关系,当我们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享受孩子给予我们的爱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也会把他的爱、他的宽容和理解给予付出的父母……也许,我们在当今中国社会,能给孩子的,仅此而已。

  在和孩子做朋友的过程中,每天留出一点时间倾听孩子对今天发生的一件事情的和认知和想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怎么和老师、同学、朋友相处,把一种健康、宽容、美好、善良、关爱的情怀传达到孩子的思维里,只有能较好的和人相处的孩子,才能在以后的独立生活中收获快乐。

  要善于“抓大放小”,把握好孩子大的学*方向和人生目标,学会宽容和赏识他们“小”的失败和不足,学会赞美孩子,不要盯住孩子的缺点,更不要把缺点放大。

  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里健康的成长,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比学*更重要。

  建议天下所有的家长,不要单纯性的呵斥和打骂犯了错误的孩子,要学会赏识他们,并走进他们的心灵,和他们做知心朋友。与孩子交流是一门学问,深谙其中,日积月累,总会有很多收益的。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告诫自己——要学会与孩子交流,请相信:随着时光的流逝,当这一切顺理成章、怡然自得的时刻,那也是幸福的真谛。

  为了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突出解决我校少数教师身上存在的慵、懒、散、满、混、浮、慢、差、乱等师德修养不高、职业纪律涣散、专业素质不精、从教风气不正、师表形象不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职工师德水*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市、区和区教育党工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强化队伍管理,优化师德师风为核心,以思想教育、制度建设、集中整顿、严明纪律为抓手,着力解决我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学校班子成员和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切实增强教职员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纪律意识、安全意识,确保学校教育发展大局和谐稳定,为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和创办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和坚强支撑。

  二、总体目标

  通过集中开展“师德师风整治”专项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教师师德不纯、师风不正、师能不精等突出问题,在规范管理上建立一套新机制,在师德建设上塑造一个新形象,在立德树人上达到一个新层次,在质量提升上达到一个新高度。

  三、活动范围

  学校班子成员及全体教职工。

  四、组织机构

  为确保本次活动取得实效,学校成立实验学校集中开展“师德师风整治”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组长:

  成员:

  (1)查有无散布有损党和国家声誉和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和言论,传播违反互联网规定的不良信息,参与邪教等非法组织及和**的**、**、**等活动的行为。

  (2)查有无讽刺、挖苦学生,歧视后进生,谩骂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或随意剥夺学生上课权利,将学生逐出教室,或以辅导、谈话为名,带异性学生单独到教师办公室的行为。

  (3)查有无不备课、上课应付、批改作业不认真、辅导不用心等敷衍塞责、马虎从教、误人子弟的现象。

  (4)查有无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公正对待学生,产生明显负面影响的现象。

  (5)查有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的现象。

  (6)查有无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职务评审、教研活动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现象。

  (7)查有无教育理念陈旧、教法死板,不读书不学*,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方法、新课改等行为。

  (8)查有无校园内吸烟、上课时间接打电话、讲脏话粗话等行为。

  (9)查有无拒不接受学校正常工作安排,消极怠工,甚至擅自脱岗等违反工作纪律的现象。

  (10)查有无接受家长的宴请或索要财物、向学生推销资料或学*用品、乱收费用、违规补课、有偿家教、调人情座位等行为。

  (11)查有无上班时间酗酒、在职经商、行为不检点等违反职业道德和违法违纪的行为。

  (12)查有无学校领导脱离群众、不带课、自我要求不严,管理不透明等现象。或违反财务、纪律等规定的现象。服务态度的现象。

  (13)查有无不服从工作调配和管理,或搬弄是非、制造矛盾、破坏团结,或在校内外制造事端、打架斗殴等行为。

  (14)查有无不遵守学校考勤制度,迟到早退、无故不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或旷工的行为。

  (15)查有无传谣、造谣,利用网络发表不负责任言论、搞人身攻击的行为。

  (16)其它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

  20xx年4月2号,公司相关部门针对全体公司人员进行了安全教育,看似是一场很*常的安全教育,毕竟公司内部经常进行这样的培训,但是众所周知,*日江苏响水化工厂,昆山综保区某公司集装箱燃爆,都造成了严重的死伤人数,安全事故猛如虎,昨日的安全教育着实给在座的每一位敲响了震耳欲聋的警钟。

  无论是生产还是施工,危险如影随形,都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用在防范危险、安全生产上面我想更加贴切。套用教育意义电影《流浪地球》里热门台词,生产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也许,空洞的说辞与文章不足以让我们意识到生产安全的重要性,但当我们看到昨日安全教育影片中一些血淋淋的视频实例后,简直触目惊心。在视频里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由于安全生产意识的薄弱、安全防护用品的缺失损坏、违规操作等就这样阴阳两隔。毁的不仅仅是他的生命,也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下笔至此,脑海里依旧浮现悲惨的画面,内心黯然神伤。

  回顾安全教育影片,作为传统机械行业的从业人员,我想有必要把视频中提到的一些重点提炼出来,也算是对自己的二次教育。视频中提到几种事故类型。其中高处坠落事故首当其冲,占所有安全事故的36%多。绝大部分没有系安全带和违规操作。我很庆幸自己在一家重视安全生产的公司工作。我们有登高作业,每次施工作业前,公司相关负责人会进行生产安全教育,检查安全防护设备等,宁愿生产进度不如意,也不放过任何一点安全漏洞。即使这样,也不能麻痹自己的安全意识,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如影随形的危险需要持续不断的警醒。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十份(扩展5)

——教育书刊读书心得范本十份

  最*品读了于漪老师所著的《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这本书,我感到受益匪浅。所谓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读者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拥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聆听其教诲,正如《学记》所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教育魅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轻易达成的,它需要经久的修养和锻炼。教育魅力的形成和提升,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儒家说:人人皆可为圣贤;佛家说:明心见性,自行成佛。那就是说,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魅力教师,

  都可以拥有一份独具鲜明个性的教育魅力。

  如何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在品读《教育魅力》后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睿智、幽默的。其表现在老师自身应该有丰富的语言和很好的表达能力,富有诗情画意,在学*与生活中能引领学生去感受生活与学*中的美,使学生能快乐、幸福地在你所教的学科里学*、生活、成长。正如书中学生所说“幽默的老师

  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二)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宽容的,他能和孩子们心贴心,善于鼓励赏识学生,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善于循循善诱,在和学生的交谈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他应富有责任感,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生活环境。《教育魅力》一书中有一段

  美国学者威帝以学生口所吻阐述的教师的宽容标准:“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我相信她像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教师们要以宽容的心对待所有学生,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不应该因为他们一方面的缺点而全盘否定他们。

  (三)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拥有渊博的学识。博学的老师能让孩子们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学*能力,提高文化素养。跟着这样的老师学*,学生们会不断地进步。大量的事实证明,现代学生不喜欢那种古板、单调的老师,而是喜欢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会像一块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教师的教育魅力在于教育实践,在于与学生朝夕相处、春风化雨的过程中。从教师教育魅力中启发:教师要关心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也不少,想激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真的很困惑:"孩子们,我该拿什么来吸引你们呢?"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极的学*态度,高涨的学*热情。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如何让课真正被孩子们的心灵所接纳?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寻找答案,终于体会到:爱,是我和孩子们快乐学*、和睦相处的源泉。课堂常规和良好的学**惯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然而,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不亦乐乎地说着、做着其它事时,我想:如果我大声吼叫,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被我震住,但是还有一些还是会继续的。如果你认为通过默默地注视,就让他们乖乖停下来的话,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说,不动,他们便会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看到这种情景,我会微笑地对他们说:"今天你们不想上课,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请你们一起来学*。"好奇让他们很快静下来了。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游戏里,他们主动参与学*,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美,享受学*带来的快乐。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几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也有了兴趣。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教育漫话》一书,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是在概括并总结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英国业已形成的绅士教育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较之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富有时代感和实际意义,更能适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对绅士培养的要求,因此,《教育漫话》在*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育的作用问题上,洛克于《教育漫话》中坚决反对封建贵族为维护等级差别而鼓吹的遗传决定论,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对教育在培育人才,强盛国家中的作用寄予厚望,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洛克没有认识到教育与环境、遗传之间的辩证关系,更没有认识到教育要受到经济和政治的制约,具有教育万能论的理论倾向,这显然又是错误的。

  在教育的途径问题上,出于对当时英国学校中重视古代语文,轻视实际知识,重视形式,轻视内容,重视知识灌输,轻视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的古典人文主义的不满,洛克认为绅士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而断然否定学校教育。洛克的这一思想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它的确反映了自中世纪以来,英国贵族重视家庭教育而忽视学校教育的阶级偏见。当然,其中也包含有洛克重视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正确思想。

  在绅士教育内容上,洛克继夸美纽斯之后,全面提出了一个以实用科目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意在满足资产阶级事业家处理公私事务,开拓海外,充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潮流对教育的迫切要求。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的一个重大贡献,即是提出了一个包容体育、德育、智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洛克对体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当时那种把人的身体视作囚禁灵魂的囹圄,因而无视身体健康,反对体力锻炼的经院主义教育统治之下,洛克的体育思想无异于石破惊天,令人耳目一新。洛克成为第一个提出了精密的.体育理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德育方面,洛**调道德教育要及早实践,对儿童要及早管教,强调以道德教育统领其它各育,强调德育的生活化和道德规范的践履,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和由外在他律向儿童内在自律的转化,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智育方面,洛克重视通过学问和知识的学*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思惟能力,后来出现的所谓"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明显受到了洛克思想的影响。洛**调智育的实际效用,反对空疏无用坐谈玄远的经院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注意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充分表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人的尊重。

  洛克的《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各国(特别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每一个将来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人仔细研读。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这段时间在电脑上读了法国教育家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感觉受益匪浅。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每个人必须要适应这种发展,所以就必须的学*,得接受新的教育,而且要终身的学*,不然就会被社会淘汰,终身教育的基本含义就是指认在其一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终身教育观念是对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教育观念的彻底革新,也是人类对教育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历史性飞跃。

  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个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是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和研究,通过实*培训,人才会有更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应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终身教育已经是形式所迫,社会所需。我们每个人必须认识到这点,并且欣然接受这种形式,最后祝愿终生学*的人们整个人生终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与生活的无限美好!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这说明了学*的主要是让我们掌握学*的方法,去适应以后的生活。培育“学会学*”的个体。朗格朗主张任何学*都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应付自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与特殊之间关系的能力、把知和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在终身教育的条件下,要用方法来武装人们,使人们能在自己的整个求知道路上和文化生涯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这种方法。当今时代,那种凭借某种固定知识和技能就能度过一生的观念已被抛弃,教育不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传统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把对学生的培养封闭在狭窄的对现行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上,重点在于文化模式的再现而不是创造,忽视人的全面发展,重知轻能,陷入“唯书”“唯上”的泥海里。

  这种教育的结果是,教育与生活缺少联系,脱离具体的现实,偏向于选拔和分数,所培养的是失去个性和独立性的人。显然,传统教育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特点,仅“满足了统治阶级和普通大众的利益”,却不能满足人性的一般需要和个体的特殊需要。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能应对现代社会挑战,为人类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学*过程的重点都不能再放在设置局限、安排刻板的内容上,必须着眼于能力发展。终身教育意在“教人们掌握一种在自己整个求知道路和文化生涯中能得心应手地运用的方法”,即“学会学*”,从而造就具有新的生存价值和生存能力,能够解决新的生存问题的人。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的固有格局,整合社会多方资源,促使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能够获得不间断的发展,从而在度过富有意义的人生。

  终身教育不是简单地进行**教育,它的实现有赖于整个基础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变革。它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系统的教育思想,为教育能更好地为人类的生活谋求幸福而努力将是以后教育发展的方向!终身教育赋予**教育以新的意义。**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立足于**的特点和**的需要、是非强制的、自由的教育,是对人的“长远利益的关怀”,让终生学*的人们整个人生终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与生活的无限美好!

  《教育学》

  *日,我报名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以获取一个高中教师资格证书。其中一门考试科是《教育学》,按照规定不得不购买这门课的复*资料是一本内部编印的《现代教育学》。

  客观地说,这本内部资料除了有一些排版错误的毛病外,编者罗列了《教育学》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材料详略得当,也算是一本编得精致、实用(针对考试)的当代《教育学》汇编。可我在仔细阅读之后,心中竟空落落的,是乎没有一点充实的感觉。书中大量篇幅阐述的这个名词、那个概念,这个模型、那个学派,这种规律、那种原理,这种意义、那种作用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些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除了增加考试的难度外,对指导一线教师提高教育水*实无裨益。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总在忙碌着翻译国外的最新成果和整理传统教育的精华,教育理论书籍种类是越来越多,书是越写越厚。可不知他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社会和人民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满意度却越来越低?这难道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没有关系吗?难道与政治体制发展滞后和教育发展超前没有关系吗?

  《教育学》

  *日,我报名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以获取一个高中教师资格证书。其中一门考试科是《教育学》,按照规定不得不购买这门课的复*资料是一本内部编印的《现代教育学》。

  客观地说,这本内部资料除了有一些排版错误的毛病外,编者罗列了《教育学》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材料详略得当,也算是一本编得精致、实用(针对考试)的当代《教育学》汇编。可我在仔细阅读之后,心中竟空落落的,是乎没有一点充实的感觉。书中大量篇幅阐述的这个名词、那个概念,这个模型、那个学派,这种规律、那种原理,这种意义、那种作用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些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除了增加考试的难度外,对指导一线教师提高教育水*实无裨益。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总在忙碌着翻译国外的最新成果和整理传统教育的精华,教育理论书籍种类是越来越多,书是越写越厚。可不知他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社会和人民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满意度却越来越低?这难道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没有关系吗?难道与政治体制发展滞后和教育发展超前没有关系吗?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也不少,想激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真的很困惑:"孩子们,我该拿什么来吸引你们呢?"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极的学*态度,高涨的学*热情。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如何让课真正被孩子们的心灵所接纳?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寻找答案,终于体会到:爱,是我和孩子们快乐学*、和睦相处的源泉。课堂常规和良好的学**惯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然而,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不亦乐乎地说着、做着其它事时,我想:如果我大声吼叫,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被我震住,但是还有一些还是会继续的。如果你认为通过默默地注视,就让他们乖乖停下来的话,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说,不动,他们便会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看到这种情景,我会微笑地对他们说:"今天你们不想上课,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请你们一起来学*。"好奇让他们很快静下来了。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游戏里,他们主动参与学*,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美,享受学*带来的`快乐。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几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也有了兴趣。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也不少,想激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真的很困惑:“孩子们,我该拿什么来吸引你们呢?”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极的学*态度,高涨的学*热情。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如何让课真正被孩子们的心灵所接纳?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寻找答案,终于体会到:爱,是我和孩子们快乐学*、和睦相处的源泉。课堂常规和良好的学**惯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然而,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不亦乐乎地说着、做着其它事时,我想:如果我大声吼叫,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被我震住,但是还有一些还是会继续的。如果你认为通过默默地注视,就让他们乖乖停下来的话,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说,不动,他们便会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看到这种情景,我会微笑地对他们说:“今天你们不想上课,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请你们一起来学*。”好奇让他们很快静下来了。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游戏里,他们主动参与学*,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美,享受学*带来的快乐。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几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也有了兴趣。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最*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以至我必须写一篇学*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突出而严重的问题。

  同杜威“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怀特海“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极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范文十份(扩展6)

——教育新理念学*心得汇总五篇

  读了《教育新理论》我的感触良多,下面就谈一下我认识和体会:

  一、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

  书中写道: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人,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为了达到教师境界我们必须提升自己.另外,在学生的眼中,我们是“无所不知,无所无晓的”。因此,我们具有的知识面愈广博、愈丰富愈好。所以教师更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树立终身学*的意识.

  二、联系实际,不断反思

  1、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加强交流沟通 加深了解

  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课上要多些微笑和多些鼓励,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而不听你的讲课、不看你的面孔,这常常是因为教师居高临下.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课下要多些关心和多些谈话,聊一些关于他们的生活、兴趣以及其他功课的学*等各方面的话题。教师要像一个朋友般地听学生诉说,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我们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者,我们应该努力学*、不断反思、加强沟通,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培训的时光尽管短暂,却也收获颇丰。这段时间,我们聆听了将*二十名教授、专家、特级教师深入浅出的讲座,他们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出发,畅谈了对教师专业发展、人文素养以及小学英语教学等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如听了屈小武老师“聊家例程”的讲座后,让我深切明白了:“知识也是有保质期的。”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者。作为教师,自主学*的意识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想给孩子一滴水,首先自己要先具备一桶水。面对着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全国特级教师刘定一老师在“教师人文素养”的讲座中也明确强调了:“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急需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除了有“专识”之外,更要有“通识”。人生教育应当是通识教育,缺乏通识教育,只有专业教育,是培育不出我们心目中渴望的“参天大树”的,有的只会是矮小的、只见枝条不见主干的“灌木丛”。

刘老师除了让我们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之外,还向我们灌输了不少儒家思想,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大“洗礼”。其中的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感慨颇多。起初我只是简单地把这句话理解为:“自己不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听了刘老师举的一个个例子后才恍然大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做任何事任何决定前要懂得先进行角色转变,简单地说就是要换位思考,知道了若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感受之后再去决定该不该做这样的事。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在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都要时刻谨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尊重每一位学生,*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高,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听着不同类型的讲座,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这些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却是终生的,培训绝不是学*的终结,而是自我发展的起点。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超越。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县小学英语领雁工程理论学*培训已经结束了。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能够聆听前沿的教育理念,能够与众多教授、专家、名师们零距离的接触,倾听他们对英语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英语思想理念,聆听他们纯粹流利的英语口语,这样的机会是弥足珍贵的。

  培训的时光尽管短暂,却也收获颇丰。这段时间,我们聆听了将*二十名教授、专家、特级教师深入浅出的讲座,他们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出发,畅谈了对教师专业发展、人文素养以及小学英语教学等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如听了屈小武老师聊家例程的讲座后,让我深切明白了:知识也是有保质期的。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者。作为教师,自主学*的意识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想给孩子一滴水,首先自己要先具备一桶水。面对着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全国特级教师刘定一老师在教师人文素养的讲座中也明确强调了: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急需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除了有专识之外,更要有通识。人生教育应当是通识教育,缺乏通识教育,只有专业教育,是培育不出我们心目中渴望的参天大树的,有的只会是矮小的、只见枝条不见主干的灌木丛。

  刘老师除了让我们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之外,还向我们灌输了不少儒家思想,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大洗礼。其中的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感慨颇多。起初我只是简单地把这句话理解为:自己不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听了刘老师举的`一个个例子后才恍然大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做任何事任何决定前要懂得先进行角色转变,简单地说就是要换位思考,知道了若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感受之后再去决定该不该做这样的事。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在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都要时刻谨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尊重每一位学生,*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高,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听着不同类型的讲座,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这些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却是终生的,培训绝不是学*的终结,而是自我发展的起点。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超越。

  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忽视以学生为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的需要,忽视学生的利益需求,缺乏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人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无论从实践出发、还是理论思考都需要有新的思维和新的视角才能推进道德教育创新,进一步推动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一、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主体论,强化学生的自律精神

  主体,指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认识的对象性。主体性,即独立性、主动性。指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有作为主体去独立地完成某一个工作任务的意愿,能够自己寻求完成这一任务的途径和找到解决这一任务的方法、技能,这种意愿与方法、技能的统一叫做主体性。主体性问题反映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规律,即知识技能、道德观点、信念都不可能是外部交给学生的,而必须是由学*者自己投人力量,积极活动才能获得。

  马克思指出:“道德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原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第1卷人类精神的自律是自我主体的发生机制,道德是为人而存在的,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尊重个体的自律和自由。道德是社会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教育是以实现人自身的完美和幸福为目的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的道德教育强调个人从属于集体,从属于社会,从属于国家,主要以道德秩序和道德准则来规范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有时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在形式上体现为一种道德的管制,推行一体化秩序的道德约束;在评价上,奖惩成为支配个人行为的外在统治力量,遏制了个人道德主体性。限制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个人的权利,容易使学生产生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知行脱节的现象,这种道德的外在强迫、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选择和判断,难以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特殊动力,它既有发展人自由的一面,又有约束人的一面,它反映了主观和客观,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主体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包括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对象化活动和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道德教育应该在弘扬主体性基础上,实现双方的统一。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从主体性意义讲是受教育者对自身发展的改造,这种改造是通过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能动作用而实现统一的过程。即教育者要使道德教育成为主体的要求,使道德教育过程成为映现自我、确证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完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投射。这种投射在受教育主体通过实践的渗透和自身的融合成为主体的存在,成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客体主体化表现为主体对道德规范的选择和实践。道德规范一旦完成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则成为人发展的动力源。

  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体与主体的*等关系(互为主客体关系)。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两个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实现的,因此,无论是从内容或目的出发,都应该强调*等主体双方的理解、移情和互动;道德教育关注人生的意义、价值、人与人之间关系等精神存在,把握的是一种意义世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主体精神和健康心理的塑造,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等的,相互尊重对方、在相互的理解接纳中承认并保持各自独立性和完整性,进而实现道德主体的自律。

  二、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需要论,提升学生的摇要层次需要,指个人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即对事和物的欲望和要求,它是客观需要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在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积极的活动中产生的。

  在道德教育中,一直有“崇高理想”和“***道德精神”等终极价值目标的设定,忽视了从实际、从主体需要出发道德教育的空洞说教与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的脱节,成为道德教育的误区。追求道德理想就意味着要做一位“完人”,做“完人”成为人们为之奋斗的方向,道德变**们企盼但难以实现的目标。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曾这样讲过:人的全部行为可以用存在着的三种“内驱力”理解,即利己主义、恶意和同情。美国学者马斯洛在《人的激励理论》一书中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他的分析中人的一切需要都是在生理需要中产生的、是生理需要相对满足的产物。人的生理需要满足越充分,道德需要越多,反之,道德需要越少。伦理道德是所有追求自身的最大幸福与利益的行为规则,是人们追求幸福快乐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或利益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需要”,二是“表现为社会需要的个人需要”,“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很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全集》第3卷第514页)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满足自身的各种生理心理的需要,就要了解社会运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个体只有在掌握了社会规则并遵守时,才能被社会认同实现个人的需要。道德一开始在个体生活中出现具有工具性的意义,是个体实现利益,满足需要的手段,当个体把道德作为一种手段来思考和应用时,道德主体处于他律阶段,是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必经阶段。此时,个体道德行为并不是为了道德而做出的,而是为满足个体利益的需要。伴随着个体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的发展,个体道德需要日益强化和理性化逐步从他律阶段走向自律。因此,个体道德需要对于道德的发生和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个体道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个体首先从自身出发,从自己利益出发决定对客观事物的取舍,个体是否遵守有关的道德法则,遵守的程度,取决于个体从需要出发做出的道德抉择。

  个体道德需要不是先天的,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个体道德需要本质上是社会对其药束对其要求,是社会需要。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有机体,这些矛盾表现为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矛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群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就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有序化、规范化。道德应社会有序化运行的客观要求而生,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而具有普遍有效性。社会道德通过外部压力和动力成为个体道

  德需要,社会道德需要对个体道德的发生发展形成了一种外在压力,也是一种动力,需要是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也是社会道德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种精神需要。任何道德都只有转化为个体道德才有意义,因此,只有唤醒主体道德需要才能在道德实践中实现这种需要。

  三、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功利论,倡导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

  西方功利主义道德观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资产阶级伦理学家边沁(jeremybentham)和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穆勒(johstuartmill),他们认为,快乐幸福是评价道德行为善恶和优劣的终极标准。在穆勒看来,功利就是快乐与免除痛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快乐的最主要的情境条件是一个人追求并达到目的.。每个人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实现一定的欲望,如行为成功,欲望、需要得到满足则快乐,反之则痛苦。就道德而言,人们最初完善自我品德是因为美德给了自身利益,之所以爱人而生同情心和报恩心,是因为别人给其以快乐,追求美德的直接动因和原动力是自爱心、求生欲和自尊心,而终极的动因则是自己得到了快乐和利益。

  西方伦理学家主张从人的自然本性,人的基本心理反应(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快乐的追求)引申出道德来,将道德从人本身的利益出发并将其放在实际利益的范围中来考察反映出人们对道德认知的一种深化,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就道德目的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将个人的感受和个人的利害关系作为道德原则和根本目的,在实践中容易导致价值的偏倚。虽然功利主义道德观也提出了将个人幸福和社会、他人幸福,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但它只是把社会公益,社会幸福的道德行为看成是获得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的方法和手段;其次,功利主义道德观将人生的一切目的只解释成快乐和幸福,将道德原动力与道德目的混同起来也是片面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马克思主义并不笼统地反对功利主义,如果就“利益”而言,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各有不同的功利主义,我们提倡的是以劳动人民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局部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革命功利主义。主张关心人民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倡导的是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机制,既有其功利性的一面,又有其超功利性的一面,以满足方式和效果而言是利他的,以期望实现个人幸福的动机而言,是利己的、是功利的,两方面不可分割又互相缠绕,有机统一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我国的道德教育自身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很多成功经验,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传统道德观受到冲击,新道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之中。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就要进行创新,就要强调对人个体的尊重,强调个人的道德需要,重视个人道德建构的幸福观、功利观、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唯此,才能突破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在道德教育理念上进行创新,惟有观念的转变,才可以带来新的道德教育目标、内容、体系、途径的构建。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与现实结合,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察觉到奇特的不寻常的事件,对*惯的态度和评价勇于质疑,追求答案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善于变通,做到思路开阔。同时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综合利用现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以期取得道德教育上的进展和突破。

  读了《教育新理论》我的感触良多,下面就谈一下我认识和体会:

  一、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

  书中写道: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人,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为了达到教师境界我们必须提升自己.另外,在学生的眼中,我们是“无所不知,无所无晓的”。因此,我们具有的知识面愈广博、愈丰富愈好。所以教师更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树立终身学*的意识.

  二、联系实际,不断反思

  1、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