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史》读书心得优选【十】篇

首页 / 心得 / |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 1

  刚刚开始上《中国*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此刻来到了大学,怎样还要学啊而且资料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剩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 2

  *代中国史曾经灌输给我们的只是**腐败、民众愚昧、很多丧权辱国的协议.....但其实历史没那么简单,那段历史中我们的先辈曾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进行过了他们力所能及的抗争。

  蒋廷黻的《中国*代史》始于鸦片战争,止于***的.死亡(不知道我看的是否有删减)。

  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古化国家对*代化国家的必然失败,失败的因素包括武器、政治、军事、思想等,全面的失败,输的一点不冤。

  太*天国运动是一场延续中国中古历史*惯的农民起义,不比方腊、朱元璋那帮人高明多少,兴起的原因是清朝发展了一定阶段了,失败的原因是选错了时间,当时已经是19世纪了,如果不是曾国藩,太*天国只会造成更大的祸害。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给中国*代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如果不是他们中国国土面积现在和巴西差不多就不错了。李鸿章是想做点事情,但终究在清廷这个烂地基上盖不了高楼,而他一生也没有孙中山的思想高度。

  甲午战争输得有点冤,中国为此付出了太惨痛的代价了!一直到45年才结束,真是不忍回首啊!

  最后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复兴方案是三民主义,实现步骤是军政、讯政和**,这在今天仍然有意义,可惜蒋公当年啊....孙先生地下有知,当知道100年后的中国,伟大复兴还在提,并且有专家声称已经实现了62%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 3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被迫签订了中国*代史的第一个不*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超多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天国运动:这是中国*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的新思想。

  清**作为中国的合法**,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必须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最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最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 4

  作者对*百年尖锐的复杂的阶级斗争史实完全不提,异常强调向西方学*,除了上述讨论过的其所处的时代因素外,与其身份和经历的关系也极其密切。必须承认,蒋廷黻骨子里就是一个学者。他十七岁负芨远游,在美国修读文学与哲学,后回国任教。

  是“生长于三湘,学成于西方;既受到过陶谢、魏源、曾国藩、谭嗣同等同乡前贤‘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也理解了西方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的文化人。但除此之外,他中年时又以书生从政,任民国**高级外交官,且还政后依然从事学术的研究。这样一段特殊时期的政治生涯,使他的历史著作既“高屋建瓴,目光四射,纵横剖析一切人和事的是非功罪”,又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一层意识形态的阴影。

  但这本书在的论述切入点也颇值得我们借鉴。本书以比较开篇,而后抽丝剥茧,对主要事件逐个剖析。这一幕幕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单独成像的画面剪辑,在其背后,还有一张宏大变换的.幕布做背景。而这张幕布,无疑是蒋廷黻在外交上的长袖善舞泼洒绘制而成的。同时,书中没有引用太多的史料和掌故,而是以*易*人的语言文字,给人以形象感。

  民国遗风拓印其上,如行云流水,收放自若。且对于蒋廷黻而言,无论是作为一名学者,***官员,甚或只是一个中国人,都有这样一种职责和义务,即经过回溯与反思,借鉴与参考,在得失取舍、兴衰荣辱中寻求“锻造”中国的良方,重塑一个国家的精神。就《中国*代史》这本书而言,在“不仅仅要回溯神州陆沉的痛苦历程而已,更要揭示历史的内在规律,使人们鉴古知今,认识前进的方向”这点上,毫无疑问,蒋廷黻做到了。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 5

  中国*代史是一段让人无法释怀的历史。读史的过程就是不断生出慨叹的过程。但是站在后来的角度,选定一个既定的基点去阐述历史,是谓“盖棺定论”者,实在让人疑惑它的释读。教科书中的*代史如此,教科书外的`*代史,此是其一,也未脱窠臼。所喜者,毕竟接触到些许不同的历史追述,些许开明了一些观点和立场。

  之前读曾文正公的传记,最大的感叹就是,所有著史者,皆是局外人。因为是局外人,便只能凭借史料推敲连缀;因为是局外人,便对历史的走向有了一点两点通明,因而似乎更易评说好恶;但也因为是局外人,便永远无法从当事人的角度还原历史的真相。换句话说,大多数读史人,永远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把他们换回历史现场,他们的所为只有更糟。

  所以,读史或在于了解现代一切的由来和背景,或在于于风云变幻中*得一两点人生积累,而决不在于顿生义愤。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 6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数千年来,从丝绸之路的捍威到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威仪,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外抚四夷,封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应有尽有,以不*等待遇对外邦交,以封藩属国作为我国的国防外线代守门户。却不料在这固步自封下,西方*代文明的曙光乍现一个个“日不落”的神话,黯淡了东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说:“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现代文明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惨败。”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使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觉醒,探索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

  我们总将其屈辱原因归结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这个“落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软肋之上呢?

  一.旧社会的恶性循环

  在第二章里,蒋先生提到两个恶性循环①大乱后大治:因为民众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于是乱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垦——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低——烧香拜佛,土匪起义,小乱变大乱——大治末,乱世初;②每朝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薄,奢侈低,体恤民情,内政昌明吏治澄清;后来则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贪污长进。

  这两个循环造就了中国历史如同sin函数图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时候,我们开始处在云端做双曲线中的下抛运动。这映证着*代历史血泪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必须跳出该图像的发展,也就是必须革命地彻底,将中国封建统治连根拔起,这我也将在下面第三点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与国家进退

  《南京条约》后,广州民众因为触及到自身利益而产生仇外心理,不让外人入城。当政者没有顾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则徐等的意见认为“民心可用”,认为”四万万同胞有胜无败”,希望等到外人骚扰作乱时组织百姓去**其洋枪洋炮。“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代表一种趋势,但如果没有大势力量——也就是综合国力的推动这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花骨朵儿。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有甚者当起了汉奸,有些老百姓不明所以还帮忙外敌搬运物资——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地抑制思想发展,当明清八股局限、***风行时,统治者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江山的'倾覆往往咎由自取呢!

  更何况,“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碍之一。"就好像在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也正是“野心家知道中国人民的乡族观念,从而利用之,已达到割据的目的。”就算是接受了西洋文化,也只是盲目地学*。就好像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小农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狭隘阶级利益(“他的真实心志不在于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而打着天朝的幌子,通过宗教信仰从而进行革命,其根本与封建文化无异。

  士大夫阶级的独立、大无畏、创新精神在哪里

  在鸦片战争前与外国的邦交中,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等条约中,除了一点被迫的无奈外,是否更多体现了晚清“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士大夫认为的“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直至戊戌变法才被调整;在洋务运动中,“时人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曾国藩在推翻太*天国中,也是“以中国旧礼教为其立场,维持清**作为政治中心,凭依忠君思想”……

  就好像一位网友提到的“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彻底,接受的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大部分则是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这个时代,包括很多:闭关自守;外国的趁火打劫;民众的迷信与无知;思想文化的限制等等。”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局限性,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更应该想到,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当国家栋梁尚为此愚昧,也就不难理解国难殇殇了。

  四.战略战术啃老底、太拘泥、不分明

  *代有好几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洋务派出于国防动机率先开始军事建设和企业建设。奕他们“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大着胆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而蒋先生痛心扼腕地说,这种新精神为什么不能出现在鸦片战争后而出现在20年后的咸末同初呢?“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在于我们的落伍,但其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致命伤……我们的*代化若比日本早20年,远东的*代史则完全改写。”洋务派们迟了一步,

  但更重要在宣告洋务运动终结的北洋海军溃败中战略战术运用不当。当时我们已经引进很多西方的大炮船只,但“我们的失败不是船不如人,炮不如人,而为战略战术不如人。”例如总司令选用带马队、全不了解海军作战的丁汝昌;例如在变更阵势形势自乱,敌人有空可钻,而我们第一炮误中自己望台……而且当时一些有远见的贤士郭嵩焘、曾纪泽等也郁郁不得志,

  最重要的,是“*代化的国防不仅需要*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代化的政治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种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是中国旧式民间运动不能救国救民的根源。所幸的是,我们一步步尝试学*和接受*代文化,取其精华地继承传统文化,于是有了推翻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处在*代的中国,就好像刚刚脱离温室的花朵,唯独经历风雨的洗礼,才可以摆脱自身的娇弱。我们愤怒,为着列强的恶毒和凶残;我们悲痛,为着大厦将倾,尸骨遍野;我们庆幸,可以卧薪尝胆,力挽狂澜——所以我们努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而唯有在那一层屈辱之下取长补短去学*,把握机遇去成长,中华民族才能昂然站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高一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感想,顺便完成自己的暑假作业,放在这里希望大虾们多多指点~谢谢!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 7

  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泪下的歌曲……让我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蒋廷黼所著的《中国*代史》,贯穿了中国*代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至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一个世纪历史,讲述了整整一个旧民主革命阶段——鸦片战争,太*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作者用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开这本《中国*代史》,就仿佛掀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长卷。为何当时的中国多次被列强的铁甲钢炮给轰开了古老的大门?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人的守旧。中国人的守旧造成了他们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造成了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造成了国防的落后,国防的落后就造成了国家不保的危险。很可惜,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李鸿章勇敢地站了出来。

  李鸿章,何许人是也?世界排名第九的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与统帅,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无数的荣耀集他一身,可谓是时势造英雄。或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李鸿章认清了只有向西洋学*才能自强的道理。

  历史就是这样公正,也是这样的残酷,它不会给予弱小者任何悲悯,也不会给予强大者任何协助。当清王朝的统治者在宫殿里享着天伦之乐之时,西方的.工厂里机器正在轰鸣。李鸿章向西方学*,建工厂,设学校,成立北洋海军。虽然他自强的方式很不错,但是他自强过后却也救不了国,因为他自强的不彻底,没有认清楚清王朝落后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变就算是他能力再强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说,在那个时期,想要自强是有多么的困难。

  历史早已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因为即便我们对历史有多么的不满,我们也无法将它改变。无论是什么年代,都是属于强者的。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如此这般,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 8

  时间曾凝聚在1949年10月1日,当巍峨的华表披上曙光,当雄伟的***迎来新一轮的太阳,当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在***广场冉冉升起,伟大的领袖***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时刻对于一个饱经忧患、受尽欺凌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宝贵啊!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一个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骄傲与自豪的名字,从此诞生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日子到来时,沉睡了百年的东方“雄狮”终于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州”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我们会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刻苦学*、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 9

  《中国*代史》这本书由蒋廷黻先生编写,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是史学界公认的*代史研究开山之作。本书于上个世纪上半叶出版,至今仍然在继续出版。

  这些天俄罗斯乌克兰在打仗,国内很多人支持俄罗斯,是俄罗斯的粉丝,认为俄罗斯是中国的伙伴,因为有历史上苏联与中国的那段关系,所以现在虽然中俄没结盟但是胜似结盟。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实际上这是一种危险的想法,因为每个国家在国际上所下的每个决定都是基于本国的利益,而没有什么所谓的“兄弟情义”。人与人之间是有兄弟情谊的,中国人与外国人(微观具体尺度上的人)是有兄弟情谊的(我认为奥运会就是这种美好关系的延续),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宏观的区域与**角度)是只有利益关系的。我们在面对俄罗斯问题的时候要保持冷静,尤其是在看了已经作古的蒋廷黻先生在上个世纪写的这本《中国*代史》之后。

  这本书放在今天来看也不过时,而且很新,我觉得它新是因为这本书的角度和我们*时看到的有关历史科普的节目上的角度不一样,不是单纯的从宏观的角度上去描写历史事件,也不是从微观的角度去埋怨或者夸大某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是宏观与中观相结合并运用唯物史观去讲述和分析中国*代史上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充满了理性。

  关于历史人物:林则徐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很正面很正派的形象,只不过因为当时的社会配不上他才导致了失败;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只学西方技术而不学政治和文化是因为洋务派的眼光不够;古代很多士大夫充满了气节,这是我们需要学*的。不得不说以上的这些观点是我在没看这本书之前的想法,我相信很多人的观点和我上述的观点一致。但是看完这本书后会发现上述的观点是极其片面的,林则徐虽然正直但是也有不为人知的“自傲”,并且他的正直来自于“天朝上国”自大的思想(他在中英产生矛盾的时候,看到中国的武器打不赢外国的武器时,竟然觉得西洋人喜欢中国的红茶和丝绸,所以只要停止向国外出口红茶和丝绸外国人就会冷死和饿死然后自然而然的投降示弱),以至于后期的他在看清楚了一些世界的局势以及中国的出路后,因为怕说出真相损害自己的口碑于是依旧保持赞同“传统”文化。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不是他不想学*西方的政治和民主自由的思想,而是当的社会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李鸿章在当时确实站得高,但是在人生的后期翻了机会主义和投机的错误,差点把中国东北以官方的形式送给了俄国。士大夫们虽然文笔口才很好,但是没有才干,只会空喊口号(封建主义和天朝上国的理想主义),不切实际且误国,甚至在我国东南沿海被西方列强全面入侵准备瓜分的时候士大夫们还在喊口号要去征服和争夺管控我们的藩属国(但是藩属国在士大夫们心中的定位是用来守护中国边疆的,并不是用来做生意的,越南守卫中国西南、琉球守卫中国东南、高丽守卫中国东北、蒙古守卫西北)。

  关于历史事件:清王朝禁烟按照以前的说法是鸦片危害人的心智,所以**有义务去禁烟,而清王朝的角度更多的是因为中国人买烟导致本国的大量的金银流失海外,对本国的经济不利于是禁烟,清**的禁烟并不是一个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的禁烟。并且清**是中国历史上最不会搞外交和做做生意的朝代,几乎是零外交。(当然,这是传统封建思想发展到高潮的必然——我们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不配与我们*等外交和做生意)洋人当时在中国仅可以在广州“十三行”与中国人做生意,且广东省还要在中央4%税收基础上额外多征收20%且不固定无依据随心所欲的'税,并且受封建的传统文化影响,无论中国收到了怎样的打击士大夫依旧看不起外国人并且试图羞辱外国人,闭关锁国的思想加上贸易上的冲突导致了战争。社会底层的民众就更不用说了,更不可能意识到现代化的重要性了,太*天国表面上想要推翻清**但实际上确实想要建立自己的王朝自己当皇帝。义和团更是盲目排外,甚至到了后期的义和团还去给慈禧太后打气向世界各个帝国宣战,最后引来了八国联军侵华。

  豺狼一般的帝国:帝国列强在我国*代的各种掠夺和瓜分中国的行径不必多说,但是我想强调一下俄国,俄国是最会欺骗中国的国家,很多人只知道日本曾经占领了我国东三省,但是不知道俄国也眼红东三省,霸占过东三省的领土,在东三省修筑铁路,甚至与日本在东三省打仗(日俄战争)抢夺地盘。俄国**官员利用中国人在甲午战争后恨日的情绪,在李鸿章面前表达自己也烦日本,愿与中国一道抗击日本,但是希望清**能分给俄国东三省的土地,李鸿章差点就签字了,差点东三省就被清**以官方的名义赠与了俄国(那样东三省就回不来了,哪怕新中国成立后也拿不回来了,因为是官方赠与的地不是帝国抢夺的地),还好后来因李鸿章的死亡这个协议就没签成。

  读了*代史后我有这样一个感受:正是因为内有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外有帝国列强的侵入才导致了中国*代史上一连串屈辱的事件发生,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毫无疑问,帝国主义至今仍然活跃在国际上的每个角落需要我们去防范,但是中国内部的传统封建文化的思想已经消除了吗?我认为是没有的,我们依旧要警惕“天朝上国”这样的思想以及文化自负,爱护自己身处世界各地的同胞,时时刻刻以史为鉴,不要像清朝的士大夫与民众一样,他们在那样的文化土壤上共同做出了无数个不切实际、空谈误国和随意指点的外交决策,最终写成了一本屈辱的中国*代史。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 10

  我读了《中国*代史》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了解了很多*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清王朝在我以前的看法中,是一个自甘堕落的王朝,然而事实上,它却有过自强的挣扎。

  七下历史中,我们有提到过它“闭关锁国”“一口通商”,说这是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形成国人脑中“天朝无所不有”这种错觉带来的产物。的确,清王朝是太自负了。被打之后我们才失掉了自信。此时只有民族的复兴才是通往强国之路。

  我们去学*西方先进的军器,派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去西洋,在国内所建造的有工业化痕迹的制造厂商,建立多所“外国语学校”……其中最大的动机无外乎是国防,我们总不能一直被欺负啊!于是军事建设也占比最多。自强运动的领袖们知道国防*代化的必要性,但他们*代化得不彻底(非常关键)。全国上下先进的东西是变多了,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国人陈旧的心智和国家陈旧的政治。这就像下了极大的决心,却一直在为“表面功夫”而努力。领袖们虽为“领袖”,进行过与外国的交涉,也出过国,但他们所了解的'只停留在表面,也只允许他们停留在表面:学军备。然而真正需根除的是旧制度、旧社会。

  这就要求领袖们去深入了解外国的政治思想、理念,学到“内核”。这一点,也是孙中山先生与这些领袖的大不同之处。

  当然,也不可否认他们把中国的自强向前推进了一步。

  发生在清末的那若干不*等条约,不过是不得已。不得已因军备落后而签,不得已因内部起义(内乱)干扰而无法专心外交而签。唯一对中国有利可寻的条约,是琦善所签。他也正因超时人的外交观念而认作是“汉奸”“卖**”。

  所以,清王朝的挣扎的不彻底,使致了一个受强者凌弱的形象。我们不是不愿自强,而是不懂自强。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优选【十】篇(扩展1)

——中国*代史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代史读后感 1

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中国*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代中国的衰败**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对于这本书的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的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的内容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内容之外,能够成系统的写清中国*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的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的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的统治,那种《1984》下的社会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惩罚。

  中国*代史读后感 2

虽然我们中国的*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是时势造英雄,中国的英雄们经过一番努力的战斗,最终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与和*!

1921年7月1日,伟大的***终于诞生了!***人用崭新的理论和务实的精神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沉寂多年的中国大地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亲,***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亲不再受到欺凌,一批批***人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那封建黑暗势力的绞杀下,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人用自己的脊梁筑起中华民族不朽的长城。在***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带着对光明的憧憬,一步步走出暗无天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都在聆听那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终于如凤凰涅磐般诞生了!在这个崭新的国家,劳苦大众第一次当家作主人,以百般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祖国大地万象更新,旧貌换新颜。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从此,中国人民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东方巨龙在全世界人民惊诧的目光中腾飞、再腾飞!

掩卷长思,我庆幸我属于这个古老而年青的国度;我庆幸我属于这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我庆幸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

  中国*代史读后感 3

  历史是一座山,因为它不会被人遗忘;也是一盏明镜,可以照亮古今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的点点印记。《中国*代史》这本记录了400年中国历史的书籍,让我穿越历史长河,看遍这四百年来的腥风血雨和兴盛衰落,让我对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中国*代史读后感 4

翻开这本书,思绪仿佛也随着翻动的书页飞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满是伤痕。我听见,一声声,痛苦的**,一声声,绝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人,在我看来,历史往往太过真实,历史不是一个作家可以创作的作品,历史就是真实存在的,发生过的的事。相较于历史而言,我更喜欢其他类型的作品,在我看来,很多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欢悲剧,我看完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历史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我没办法告诉我自己,曾经没有那么多因为战争流血流泪,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没有办法告诉我自己有些屈辱,有些残忍,有些可怕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我的认识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的腐朽,经济萧条,清王朝腐败,清**昏庸无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无能,慈禧奢侈无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李鸿章代表清**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琦善崇洋媚外,买主求荣。林则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谋,却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国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打下了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主持百日维新,向西方努力寻找真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三民主义……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段段历史就这样在我眼前啊展开,我告诉自己,这不是创作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看这本书,开始走进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一点点读下去,我开始对那一段历史,那一段历史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或许我不应该把那一段惨痛的历史账都算在清**和士大夫的头上,至少这不能全怪他们。我们没有办法去苛责那些从来没有了解过西方的人,让他们明白中西方的差距,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急需改革,但是还是觉得他们的意识过于麻痹。他们一直在闭关锁国中坐着自己的春秋大梦,就像蒋先生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然试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希望当时的他们能有更高的觉悟,有更长远的眼光,对西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然而他们没有。

说起*代的民族英雄,我总能第一个想到林则徐,那个主持虎门硝烟,备受赞誉被称为*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读蒋先生的书,也让我对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没有的认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给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但是,其实不然,这是历史对林则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则徐的身后名。假使,当时林则徐没有被道光皇帝撤职,那我们的鸦片战争还是没办法打赢的。这场战争的背后有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悬殊。诚如蒋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是百战百胜的。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知道中国兵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国应该以以夷制夷,但是他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人格,每个都是我们自己,或许,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一种人格,一个不愿意承认时代落后的旧时代精英,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让自己的名誉得以保全。但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是完全的没有缺点的,人之所以为人,大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完美性,正是这些独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丽的可能。

很多时候,再去读历史,就像是站在上帝视角去俯瞰世事。或许就是这样,我们会去感慨,会去气愤,会去惋惜。

在我的印象里,我所知道的琦善大概是一个备受苛责的人,看过很多对他的形容,说他是旧官僚,说他胆小怕事所以主和,更有甚者说他是卖**。大多时候,琦善都被拿来与林则徐作对比,用来突出林则徐的爱国,忠义,有远见。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琦善却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现在琦善在我心里不是英雄,但是至少,我发现他也并不是像我之前以为的那样,是个胆小怕事主和的旧官僚。就像蒋廷黻先生评价那样: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的确,我们就不应该把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怪在某一个人的头上,我们没法说刀枪棍打不过洋枪洋炮是因为一个大臣的过错。在蒋先生的书中,我认识了一个诚实的琦善,他知道没落的清王朝没法与兴起的*代化英国相抗衡,他认识到“化外蛮夷”的实力而不惜一切去“抚”,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全中国。可惜这种诚实在别人看来是失了国体,这种诚实无异于是一种怯懦。但是,在我现在看来,琦善担的起中国*代外交第一人的称号。

或许有的时候事实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样子,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永远是最伟大的,最公正的裁判,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有一个公*的判断。

  中国*代史读后感 5

  同治十一年五月,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对于中国*代史的图景,笔者认为,李鸿章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词是对其最好的概括。而蒋廷黻先生便是对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忠实纪录者,他的《中国*代史》也正是在讨论一个主题,那便是*代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对此他提出的主要方案是:*代化。

  当时的中国史学界认为中国*代史尚未到著书立说的时候,这本被蒋廷黻称为“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中国*代历史虽仅百年,历时不长但内容极为复杂丰富,全书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是他对中国*代史整体思考的集中体现。

  “*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这本书是最早提出中国的强国之道在于“*代化”。哪个国家率先“*代化”,哪个国家便占据了主动。书中说,英国领先全世界率先“*代化”,从而变成了第一强国。他还举出土耳其、日本、俄国、土耳的例子,讨论“*代化”对于国家发展的突出意义。

  书中多次提到“*代化”这词,由此可以认为,他是以这个独特视角来解读中国*代史乃至世界*代史的。他曾无数次的号召,中国人民走向“*代化”的路程。若说对其评价很高,笔者想这个观点一定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代化”真的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唯一途径吗?“*代化”的理论真的毫无缺陷吗?

  这里笔者不单独论述“现代化”范式下中国*代史的编写态度,在这里,笔者以蒋廷黻“洋弟子”费正清的“冲击-反应”原理来讨论“*代化”理论的弊端。80年代后中国*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即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争论。而“冲击-反应”理论正是现代化范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现代化范式是什么?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将中国*代史的发展过程总结为传统农业国家到现代工业国家转型的过程。“冲击-反应”理论也正是如此。但问题在于:“冲击-反应”是社会进化论学说和国家有机体学说,将人类的生老病死用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之中,国家也因此生老病死的特征。那么,由此延展出来的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的过程,是一个单线程不可逆的过程,那以此推断,这个国家走的是什么发展过程呢?显然是一个走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过程,一个西方化的发展过程。用一个常见的词就是“西方中心主义”或者叫“欧洲中心论”,暗含的意思就是中国也应当并且必须按照欧洲的道路走。在这个体系下,显然列强是冲击,中国是反应。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个,冲击的文明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动态的文明,反应的文明是一个静止落后的静态的文明。第二个,这个静止落后的文明只有在发展进步的文明的触动下才会发生改变。第二点用赫德的话来说就是“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变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候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这里可以看出冲击回应将传统和现代对立,将传统看作落后,将现代看作先进,又走上了西方路线唯一的道路。第二点是显而易见的西方中心主义,忽视了中国传统社会在中国*代史发展的主体作用。

  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发展或者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两半社会的独特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没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谈不上社会转型的成功。“冲击-反应”理论简单的把中国*代史的发展历程总结为转型的过程,是非常片面不合理的。而“*代化”也正是“西方中心论”思想下的产物,是单纯的“西洋化”,而非通俗意义上理解的“现代社会的特征,它是社会在工业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在今天我们重新学*和研究的时候,更应当注意这个理论对于本书的影响与我们现实思考时的角度问题。

  但具有“西方中心论”观点的《中国*代史》是否就不具有可取性呢?答案当时是否定的,蒋廷黻在《中国*代史》一书的总论中明确指出,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找出中国*代史的教训”,为抗战建国提供借鉴。而我们正应当把握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在内忧外患的社会条件限制下,他不得不寻找发展的捷径,而学*西方正是合理的选择,所以我们应当站在多重立场上考虑他对于“*代化”问题的解读与看法,不能只站在现在或当时的视角下给予片面的评定。

  另外一个问题便是“内外”问题。蒋廷黻先生作为中国*代著名外交家,对于国际形势的把握切中肯綮,但令笔者觉得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阐述角度却始终以“内”为主。1938年蒋廷黻用两个月时间写就了这本《中国*代史》,当时中国正处于日本侵略的危机之中,同时也是中国开始现代化改革的百年之机。“外交虽紧要,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他的这本著作即是从外交内政的关系入手,重点论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为抵御外敌入侵而改革内政的各种方案,体现了他寻求救亡之道的使命感。正如他在全书的《总论》中说到此书的写作宗旨是:“现在我们研究我们的*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但我们也可以体悟到贯穿始终的外交线索对于作者行文思路的影响。

  最后笔者要讨论的问题便是书中对于人物新颖独特的评价问题,相对于其他学者的中国*代史著作,蒋廷黻先生的《中国*代史》最打动笔者的地方便是别出心裁的人物评价,以林则徐为例:

  提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著名诗句可谓耳熟能详。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便是:百战百胜、忠君爱国。历史对其的评价也多是褒奖。而在作者看来,林则徐“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晚清士大夫最忌惮清流指摘,林则徐在海疆一线,深知中国器物不如西方,必须改革,可是林则徐不敢说。因为在北京朝廷的清流们,对西方器物一无所知,如果林则徐提出改革,势必会说他扬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倘若失了名誉,当官就难了。

  由此不得不联系到书中另外一个见解:中国社会的守旧势力太大,一个人提倡维新,有十个人反对。在晚清士大夫群体中,能够发现维新才能救国的远不足十分之一,而能够公然提倡维新并身体力行的,更是少之又少,毕竟提出者总要遭到社会舆论的激烈反对。郭嵩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西欧时,努力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认为不仅仅是器物,就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也值得中国学*。他的这些超时代言论自然是引起全国士大夫的谩骂,说他是个汉奸,“有二心于英国”……故而旧时的中国官场造就了一大批如林则徐、李鸿章这样的政治两面人:一方面,公开场合上坚持维护政治正确,不敢说朝廷一个不字;另一方面,私下里洞悉中国不如西方,必须加紧变革。

  所以,作者认为“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其实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场,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颇有远见,但是他们都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也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罢了。也正因如此,在他笔下的林则徐由此形象鲜明同时极具代表性,这也反映出历史人物的多面性特点。

  综合上述讨论,笔者认为,蒋廷黻先生的《中国*代史》便是一次追寻*代中国的复兴之路的拓荒,他的历史研究观对于后世学者的*代史研究有着奠基作用,对于*代史的阐释也符合当时对于*代中国复兴的求索,开拓了*代史研究的“荒原”,不仅如此,“墙里开花墙外香”,在*代中国历史的国内外研究领域都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影响。

  中国*代史读后感 6

  对于蒋廷黻这个名字,我是非常陌生的。直到拿到他所写的这本*代史,看到有关于他的介绍,我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样一位人物。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政界,他都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所写的这本书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百年的史事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这本仅有五万余字的小册子,并不是像一般史书那样单纯地按照时间为顺序去叙述,而是在历史变迁内在联系上先后承继、转合变幻。他是在以史为鉴、以史经世的思想支配下,全书四章分别为外患、内忧、自强运动、瓜分和民族复兴。

  外患主要是简述清**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惨败后签订不*等的条约,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维新改革。朝中官员分为剿夷和抚夷,主剿者自大狂傲,主抚者一昧妥协。两者都没能正确认识中国当时的情形,从而进行积极的改革,统治者更是毫无远见,使中国更加落后于西方国家。

  内忧是指清**遭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天国运动的冲击。洪秀全领导的运动,那是不可能复兴民族,兴旺国家的。他只对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十分积极,而对于社会革命是消极的,“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曾国藩带领湘军最终战胜洪秀全。

  自强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恭亲王及文祥从英法联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京外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也开始学*西方的机械。然而,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这次运动的失败。原因何在?这些人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这远远不够的。*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代、教育、经济,而且必须要*代化的政治和国民。政治制度不进行彻底的改革,那就没法真正走向*代化,没法救国救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一系列的不*等条约大大地刺激国人,康有为提倡进行变法运动。然而新政却又失败了,西太后及顽固派又一次破坏了改革政治制度的机会。民间的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却后来还是给***当做乱民,派兵围剿。义和团的后果是《辛丑条约》。作者认为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救国救民,是民族“唯一的复兴的路径”。

  这本书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所写,整理了*百年的史事,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这一段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了解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经过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努力才换来的。历史用鲜血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今天我们理应奋发图强,复兴民族。正确对待历史,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自强自立。

  对于蒋廷黻这个名字,我是非常陌生的。直到拿到他所写的这本*代史,看到有关于他的介绍,我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样一位人物。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政界,他都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所写的这本书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百年的史事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这本仅有五万余字的小册子,并不是像一般史书那样单纯地按照时间为顺序去叙述,而是在历史变迁内在联系上先后承继、转合变幻。他是在以史为鉴、以史经世的思想支配下,全书四章分别为外患、内忧、自强运动、瓜分和民族复兴。

  外患主要是简述清**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惨败后签订不*等的条约,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维新改革。朝中官员分为剿夷和抚夷,主剿者自大狂傲,主抚者一昧妥协。两者都没能正确认识中国当时的情形,从而进行积极的改革,统治者更是毫无远见,使中国更加落后于西方国家。

  内忧是指清**遭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天国运动的冲击。 洪秀全领导的运动,那是不可能复兴民族,兴旺国家的。他只对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十分积极,而对于社会革命是消极的,“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曾国藩带领湘军最终战胜洪秀全。

  自强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恭亲王及文祥从英法联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京外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也开始学*西方的机械。然而,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这次运动的失败。原因何在?这些人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这远远不够的。*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代、教育、经济,而且必须要*代化的政治和国民。政治制度不进行彻底的改革,那就没法真正走向*代化,没法救国救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一系列的不*等条约大大地刺激国人,康有为提倡进行变法运动。然而新政却又失败了,西太后及顽固派又一次破坏了改革政治制度的机会。民间的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却后来还是给***当做乱民,派兵围剿。义和团的后果是《辛丑条约》。作者认为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救国救民,是民族“唯一的复兴的路径”。

  这本书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所写,整理了*百年的史事,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这一段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了解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经过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努力才换来的。历史用鲜血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今天我们理应奋发图强,复兴民族。正确对待历史,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自强自立。

  中国*代史读后感 7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中国*代史的书。用一个字评价就是好,两个字是很好,三个字是非常好。

这里说的一顿饭,是说用吃一顿饭的金钱可以买到,花吃一顿饭的时间能够读完。这本小册子很薄,当当上购买仅需要13元,网上甚至还有8.8元的版本,不可谓不便宜,而读完之后却能让人豁然开朗耳清目明,收获百倍于其价,性价比之高简直令人发指啊!喜欢*代史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本经典之作!

中国*代史其实是一段很不好写的历史,因为怎样写似乎都失之偏颇。主流向左其实理所当然,反正清廷早已不存在,李鸿章***也作古多年,无论扣上如何糟糕的帽子都不会有人追究。而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蒙尘,也正是源于这样不负责任的心态。即便此时发生之事,即便著书人身处局中,也未必能在错综复杂的表象之下看**相,而百千年前风云变幻的旧事,却敢在教科书上铁板钉钉的写下某某人如何如何,又怎能让人信服?

而后,左风盛行的久了,就有人出来标新立异,开始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为古代人矫枉,于是同情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愤青亦有之。但上帝视角本身就十分可笑,因此这样高高在上的矫枉也就容易过正。

蒋先生算是半个*代史的经历者,也是历史学专业出身,此书著于1938年,期间蒋先生并未亲*红蓝两党,立场公正客观,下笔严谨清晰,加上学贯中西的教育背景,对世界格局也有比较理性的认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大量的统计数字,也没有各色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清晰的梳理了*代中国格局的脉络,从英国最初的和*外交受挫,到后来一系列的外交失败、战争失败,理性的串讲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因后果,以及中西方文化大碰撞带来的新的社会局面,从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到科学技术、教育体制,最后再到国家体制、政治体制,无一不阐述的清晰透彻。

中国的*代史,实则是古老中国遍体鳞伤的*代化历程,多方面多角度的注重这种变化的过程,才是正确认识历史大势的关键。蒋先生的这本《中国*代史》正是帮助我们了解*代历史变化流转的绝佳著作。

历史不是数字也不是年代人物,而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保罗所有的必然和偶然,这种奇妙的规律,才是历史的魅力之所在。

  中国*代史读后感 8

  作者以为,那时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是中古的**,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是陈旧腐朽的器物和政治,且在根本上是落后的生产关系,造就了十九世纪“中古的人民”。相比较而言,1840年以前的西方世界却已经具备了所谓的*代礼貌。零零碎碎的五百年中,西方世界已历经了不知几多剧烈变革。自帕台农神庙和万神殿予追寻自由、财富和现世幸福的人们以庇佑,几乎统治了欧洲整个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皇的头顶,上帝的光环便开始消退和弥散。而即使是信奉国教的英国国王,也不得不在一场不流血的宫廷**中,逐渐掣肘于他以往忠诚的盟友——下院中的资产阶级新贵族。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神奇地驱动着笨重的火车轰鸣向前,满载意气风发的新贵们,去往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在这风光无限的旅途中,“自由”、“*等”、“民主”、“博爱”的理性主义被高声呼喊。这呼喊甚至从大西洋彼岸独立不久的美国传来,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直抵巴黎市中心的巴士底狱。这时充斥着西方的不仅仅是呐喊,更甚还有前所未有的照亮沉沉黑夜的光明。这光明一旦降临,工厂便再无眠夜,机器的齿轮飞快地运转,推动着西方世界驶向那更为喧嚣和嘈杂的远方。就这样,第二次工业革命*卷而来,一举将稚拙的美国和以往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推到了科技的最前沿。

  经此一番比较,清王朝在坚船利炮下的不堪一击是能够预见的,因为西方的优势是如此显而易见。当蒋廷黻站在十九世纪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的历史转折点上,环顾四周,他望见“东方日出之国”正喷薄而出、冉冉升起;他也依旧记得俄皇“大彼得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可是滨海的尼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的历史。(正是“大彼得”的.这些作为,奠定了俄国*代化的基础)而在离他最*的时代,他看到,在几*被战火夷为*地的土耳其——那个也曾是强盛一时的大帝国,却因只知保守而被欧洲列强宰割的土耳其——的废墟和瓦砾上,民族领袖基马尔“不但提倡科学工业,甚至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为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重新打稳立国之基础。“这三国理解了*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所以,在蒋廷黻看来,“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理解*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为了论证上述结论,作者再次回首中国*代史的曲折坎坷之路,顺从历史迈进的方向,踩着“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这道久远的印记出发,跌跌撞撞,艰难摸索,一向到踏出“惯彻**的遗教”这个纹络分明的脚印;本书第二部分也相应地从“剿夷与抚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自强及其失败”一向叙述到“瓜分及民族之复兴”。正如作者在总论中陈述的:“此刻我们要研究我们的*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在这段回忆的推进过程中,不仅仅作者,连我们也隐约仿佛感知到了一线历史的逻辑。

  可是作者“*代化国防不但需要*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的论断有未免过于武断,以致时常遭人诟病。这种“全盘西化”的话,这种不顾中国实际、抹杀民族传统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也的确反映了作者政治思想上的短视。可是后记《难以遗忘的人与书》也给出了一份解释,它这样写道,“一方面,蒋廷黻对本民族的文化并未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也不主张顶礼膜拜西方的一切;另外,他梦想的社会改革蓝图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非照搬英美的民主政治模式。

  中国*代史读后感 9

提起中国*代史,似乎就是说中国落后挨西方列强打的一部屈辱史。但是看过这本书以后,感觉有很多观点被刷新了。首先,洋人的动机原来并非一开始就是以政治颠覆的诉求为先,而是想来做生意的。是中国先不给予洋人以*等地位,洋人才要用炮舰来求得这个“*等”,最终反而是占了优势,中国变成不*等的殖民之所了。其次,中国方面并不是一直被压着打的,中间其实是有很多次没有让洋人占到便宜,很多历史教材上斥为卖国的旧官僚表现出来的强大学*能力和执政水*令人动容,而另一些所谓的民族英雄其实不仅思想守旧,客观上也让国家付出沉重代价。再次,中国民众始终未能得到唤起和组织,成为国内斗争和国际争端的一再牺牲品,甚为可惜可叹,他们在所有的权贵眼里都不过是随时可供消费的数字而已。上层的一切,看似一边倒,看似结果可期,其实都有考虑、有较量、有逻辑,只不过中国方面始终没有十分准备好,吃亏面大些,但并不能说没有努力过。

本书的史料很精当,举了很多奏折和批文的原文,还有不少英国方面的文献。作者功底深厚,不仅解其总意,而且注意字句选用的细节,推导出双方博弈的心理活动,以及当事人在其本国和谈判对手之间的周旋的余地。这样读史,才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并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自己独立得出可能和书本上不同的结论,而非只说林则徐销烟好、李鸿章签马关坏。销烟到底是不是当时博弈的最好手段?马关条约是不是已用尽谈判的空间?中国看重的是什么,英国看重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分析,不回答,结论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只愿锁国自大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因为我们都是百姓,出了事情大抵是要被牺牲的那群人。

  中国*代史读后感 10

  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我的要求是通俗易懂,读史亦是读小说。蒋廷黻先生的《中国*代史》,带给我的就是这种轻松惬意,以及诸多意外惊喜。全书五万七千字,高度精炼概括了自鸦片战争(1840年)到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没有史料堆砌,没有华丽辞藻,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先生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本书成于1938年。1938年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初期,中日战场连连失利,内忧外患,民族存亡危在旦夕。而此时,蒋廷黻先生(1895-1965年)结束了两年驻俄大使任务,即将奔赴国民**行政院行政处履新,于炮火纷飞的汉口作短暂停歇,在此两月间完成此书。深感国家举步维艰,作者通过对中华民族*代历史的强烈反思,积极探索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字句间无不彰显其作为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

  十九世纪初的中华民族依旧沉浸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国人傲慢、自大、守旧、愚昧。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大炮强行撬开了国门,“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等待遇。”自中英《南京条约》始,启动中外不*等条约签订模式。比起鸦片战争的失利,作者更痛惜于鸦片战争之后,道咸年间的国人并未痛定思痛,依旧坚守着落后愚昧,意淫于“天国”梦想,丧失了最好的二十年发展光阴。“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代化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

  彼时中国的出路,在于*代化,*代化之路在于科学化、机械化、民族化。对于*惯了八股文的举国体制,科学化,机械化于当时的士大夫阶级(知识分子及官僚阶级)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作者对以林则徐为代表的道咸年间的士大夫作出这样的批判:守旧、自保、缺乏独立精神。林则徐是“禁烟运动”中的民族英雄,他在中西交往中较早意识到中国“技不如人,器不如人”。但是作者以为林则徐实在是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刚毅、正直,于西洋战事中百战百胜(而事实上,禁烟运动之后林已不再从事西洋事务)。另一个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林则徐,他意识到国之落后,彼之强盛,复兴之举唯有革新,却从不公开提倡改革(作者以林交予朋友的信件为鉴)。“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斗争。”作为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林文忠公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他人自不必说。

  咸丰年间,中法联军攻占北京城,以恭亲王奕鱏、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士大夫阶级逐步觉醒,领导发起“自强运动”。以国防建设为目的,步步推进,发展*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相继成立了军械所、造船厂、学校、招商局等。1888年,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水师。作者高度赞扬了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但是旧社会旧制度,乃至改革者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自强运动”带来的改革是不彻底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利,也宣告了“自强运动”的失败。

  作者探索式提出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关键在于未进行彻底的.制度变革。同时强调,只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才能实现一个民族自上而下,彻底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统一而**不集中或集中而运用不大胆,不猛烈,则*代化虽进行而不能快。”作者期待一个如十八世纪沙皇俄国大彼得时期的专制体制,通过中央集权强力推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大彼得的横暴,旧马斯哥的守旧势力是不可能打到的……他是俄罗斯民族的大恩人。”而同光年间的中国名为统一,实不统一。曾李左诸人的事业不是国家通盘筹划的事业。李鸿章虽在北洋背负创设新陆军和新海军的责任,但是他的财源仅靠北洋一隅,其他各省的协饷需靠李与其他督抚的私人关系。作者叹道“只有绝顶天才始能创造新事业,始能为民族行百年大计。”“但是这些天才,没有集中的**作后盾,不知道历史上有多少被庸人和群众反对而消没了。”

  通观全篇,蒋氏的《中国*代史》倾注了作者对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思考,在内外战火交织,人民满目疮痍的历史背景下,艰难摸索着复兴强国之路。其间,好奇使然,读了《蒋廷黻先生回忆录》,了解先生西行游学,投身教育,再到临危受命、弃学从政的人生经历。《回忆录》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个懵懂少年到鬓白精英的笃志救国之念。文字是最善于妆扮的,但我也无需纠结于那浓妆掩盖下素颜的惨淡。总会有一些优秀人物,他们的存在是推动人类进步,推动文明发展的。所以在此,向那些有血性、有担当、有智慧的历史风云和精英人物致敬!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优选【十】篇(扩展2)

——《中国*代史》读后感合集10篇

  《中国*代史》读后感 1

  终于读完了徐中约的《中国*代史》。这套灰不溜秋的书,分上下册。当然,我看的是后浪出版社的。

  作者写下了1600-20xx年间,中国从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走向灭国的边缘,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辈,里的重大事件。全书1083页,以一个外国人的视野来***发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观,逻辑的思维,笑看过去,俨然一本通鉴。

  舞台上,依然还是只有几个人,围绕着权力中心,着你死我活的较量,重复着“王始帝国”的故事。

  常拿凹面镜看自己,显得自己巨牛无比。拿凸面镜看别人,大象在眼里也成了蚂蚁。我只想找面*面镜,还原真实的自我。

  一部中国*代史,一部*代中国人们的苦难血泪史。书的内容国人都清楚。西方人逻辑的思维用在分析中国的事有些不妥,你站在一个边境线外,通过一些材料,作逻辑推导,得出结论。然而,我们是酱缸文化,对逻辑免疫。

  在神气的国度里,发生神气的事。神气,神气,再神气!(最*流行咆哮体)这才是行文之道。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该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而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后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可以轻而易举的灭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后来,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后失败了。

  不过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中国科技水*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希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后来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助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后,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后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应该人人*等,就像生活中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有困难的那些人,而且做人要大气,不能为一点点小事而闹得越来越大,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中国*代史》读后感 2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代史”界定为“中国*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代化以及如何*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终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我的观点:“*代化国防不但需要*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代替。这本书不仅仅奠定了蒋氏在*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能够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简便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样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当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样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我带给自我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中国*代史》读后感 3

  虽然我们中国的*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是时势造英雄,中国的英雄们经过一番努力的战斗,最终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与和*!

  1921年7月1日,伟大的***终于诞生了!***人用崭新的理论和务实的精神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沉寂多年的中国大地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亲,***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亲不再受到欺凌,一批批***人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那封建黑暗势力的绞杀下,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人用自己的脊梁筑起中华民族不朽的长城。在***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带着对光明的憧憬,一步步走出暗无天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都在聆听那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终于如凤凰涅磐般诞生了!在这个崭新的国家,劳苦大众第一次当家作主人,以百般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祖国大地万象更新,旧貌换新颜。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从此,中国人民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东方巨龙在全世界人民惊诧的目光中腾飞、再腾飞!

  掩卷长思,我庆幸我属于这个古老而年青的国度;我庆幸我属于这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我庆幸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

  《中国*代史》读后感 4

  时间曾凝聚在1949年10月1日,当巍峨的华表披上曙光,当雄伟的***迎来新一轮的太阳,当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在***广场冉冉升起,伟大的领袖***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时刻对于一个饱经忧患、受尽欺凌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宝贵啊!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一个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骄傲与自豪的名字,从此诞生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日子到来时,沉睡了百年的东方“雄狮”终于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州”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我们会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刻苦学*、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

  《中国*代史》读后感 5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该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而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后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可以轻而易举的灭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后来,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后失败了。

  不过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中国科技水*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希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后来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助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后,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后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应该人人*等,就像生活中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有困难的那些人,而且做人要大气,不能为一点点小事而闹得越来越大,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中国*代史》读后感 6

  终于读完了徐中约的《中国*代史》。这套灰不溜秋的书,分上下册。当然,我看的是后浪出版社的。

  作者写下了1600-20xx年间,中国从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走向灭国的边缘,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辈,里的重大事件。全书1083页,以一个外国人的视野来***发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观,逻辑的思维,笑看过去,俨然一本通鉴。

  舞台上,依然还是只有几个人,围绕着权力中心,着你死我活的较量,重复着王始帝国的故事。

  常拿凹面镜看自己,显得自己巨牛无比。拿凸面镜看别人,大象在眼里也成了蚂蚁。我只想找面*面镜,还原真实的自我。

  一部中国*代史,一部*代中国人们的苦难血泪史。书的内容国人都清楚。西方人逻辑的思维用在分析中国的事有些不妥,你站在一个边境线外,通过一些材料,作逻辑推导,得出结论。然而,我们是酱缸文化,对逻辑免疫。

  在神气的国度里,发生神气的事。神气,神气,再神气!(最*流行咆哮体)这才是行文之道。

  《中国*代史》读后感 7

  同治十一年五月,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对于中国*代史的图景,笔者认为,李鸿章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词是对其最好的概括。而蒋廷黻先生便是对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忠实纪录者,他的《中国*代史》也正是在讨论一个主题,那便是*代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对此他提出的主要方案是:*代化。

  当时的中国史学界认为中国*代史尚未到著书立说的时候,这本被蒋廷黻称为“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中国*代历史虽仅百年,历时不长但内容极为复杂丰富,全书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是他对中国*代史整体思考的集中体现。

  “*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这本书是最早提出中国的强国之道在于“*代化”。哪个国家率先“*代化”,哪个国家便占据了主动。书中说,英国领先全世界率先“*代化”,从而变成了第一强国。他还举出土耳其、日本、俄国、土耳的例子,讨论“*代化”对于国家发展的突出意义。

  书中多次提到“*代化”这词,由此可以认为,他是以这个独特视角来解读中国*代史乃至世界*代史的。他曾无数次的号召,中国人民走向“*代化”的路程。若说对其评价很高,笔者想这个观点一定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代化”真的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唯一途径吗?“*代化”的理论真的毫无缺陷吗?

  这里笔者不单独论述“现代化”范式下中国*代史的编写态度,在这里,笔者以蒋廷黻“洋弟子”费正清的“冲击-反应”原理来讨论“*代化”理论的弊端。80年代后中国*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即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争论。而“冲击-反应”理论正是现代化范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现代化范式是什么?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将中国*代史的发展过程总结为传统农业国家到现代工业国家转型的过程。“冲击-反应”理论也正是如此。但问题在于:“冲击-反应”是社会进化论学说和国家有机体学说,将人类的生老病死用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之中,国家也因此生老病死的特征。那么,由此延展出来的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的过程,是一个单线程不可逆的过程,那以此推断,这个国家走的是什么发展过程呢?显然是一个走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过程,一个西方化的发展过程。用一个常见的词就是“西方中心主义”或者叫“欧洲中心论”,暗含的意思就是中国也应当并且必须按照欧洲的道路走。在这个体系下,显然列强是冲击,中国是反应。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个,冲击的文明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动态的文明,反应的文明是一个静止落后的静态的文明。第二个,这个静止落后的文明只有在发展进步的文明的触动下才会发生改变。第二点用赫德的话来说就是“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变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候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这里可以看出冲击回应将传统和现代对立,将传统看作落后,将现代看作先进,又走上了西方路线唯一的道路。第二点是显而易见的西方中心主义,忽视了中国传统社会在中国*代史发展的主体作用。

  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发展或者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两半社会的独特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没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谈不上社会转型的成功。“冲击-反应”理论简单的把中国*代史的发展历程总结为转型的过程,是非常片面不合理的。而“*代化”也正是“西方中心论”思想下的产物,是单纯的“西洋化”,而非通俗意义上理解的“现代社会的特征,它是社会在工业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在今天我们重新学*和研究的时候,更应当注意这个理论对于本书的影响与我们现实思考时的角度问题。

  但具有“西方中心论”观点的《中国*代史》是否就不具有可取性呢?答案当时是否定的,蒋廷黻在《中国*代史》一书的总论中明确指出,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找出中国*代史的教训”,为抗战建国提供借鉴。而我们正应当把握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在内忧外患的社会条件限制下,他不得不寻找发展的捷径,而学*西方正是合理的选择,所以我们应当站在多重立场上考虑他对于“*代化”问题的解读与看法,不能只站在现在或当时的视角下给予片面的评定。

  另外一个问题便是“内外”问题。蒋廷黻先生作为中国*代著名外交家,对于国际形势的把握切中肯綮,但令笔者觉得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阐述角度却始终以“内”为主。1938年蒋廷黻用两个月时间写就了这本《中国*代史》,当时中国正处于日本侵略的危机之中,同时也是中国开始现代化改革的百年之机。“外交虽紧要,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他的这本著作即是从外交内政的关系入手,重点论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为抵御外敌入侵而改革内政的各种方案,体现了他寻求救亡之道的使命感。正如他在全书的《总论》中说到此书的写作宗旨是:“现在我们研究我们的*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但我们也可以体悟到贯穿始终的外交线索对于作者行文思路的影响。

  最后笔者要讨论的问题便是书中对于人物新颖独特的评价问题,相对于其他学者的中国*代史著作,蒋廷黻先生的《中国*代史》最打动笔者的地方便是别出心裁的人物评价,以林则徐为例:

  提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著名诗句可谓耳熟能详。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便是:百战百胜、忠君爱国。历史对其的评价也多是褒奖。而在作者看来,林则徐“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晚清士大夫最忌惮清流指摘,林则徐在海疆一线,深知中国器物不如西方,必须改革,可是林则徐不敢说。因为在北京朝廷的清流们,对西方器物一无所知,如果林则徐提出改革,势必会说他扬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倘若失了名誉,当官就难了。

  由此不得不联系到书中另外一个见解:中国社会的守旧势力太大,一个人提倡维新,有十个人反对。在晚清士大夫群体中,能够发现维新才能救国的远不足十分之一,而能够公然提倡维新并身体力行的,更是少之又少,毕竟提出者总要遭到社会舆论的激烈反对。郭嵩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西欧时,努力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认为不仅仅是器物,就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也值得中国学*。他的这些超时代言论自然是引起全国士大夫的谩骂,说他是个汉奸,“有二心于英国”……故而旧时的中国官场造就了一大批如林则徐、李鸿章这样的政治两面人:一方面,公开场合上坚持维护政治正确,不敢说朝廷一个不字;另一方面,私下里洞悉中国不如西方,必须加紧变革。

  所以,作者认为“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其实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场,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颇有远见,但是他们都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也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罢了。也正因如此,在他笔下的林则徐由此形象鲜明同时极具代表性,这也反映出历史人物的多面性特点。

  综合上述讨论,笔者认为,蒋廷黻先生的《中国*代史》便是一次追寻*代中国的复兴之路的拓荒,他的历史研究观对于后世学者的*代史研究有着奠基作用,对于*代史的阐释也符合当时对于*代中国复兴的求索,开拓了*代史研究的“荒原”,不仅如此,“墙里开花墙外香”,在*代中国历史的国内外研究领域都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影响。

  《中国*代史》读后感 8

  每每翻开*代史,我的心情都会特别的沉重。这也是我为什么爱着*代史,同时又不敢去翻开它。但历史就是历史,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我们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如不是,当我们成为历史时,后人是不是也会怀着这种沉重的心情来看我们呢?在那段如鲜血般令每个中华儿女都刻骨铭心的历史里,每发生一件事,都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1840年,英国用当时的红衣大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不知红发碧眼的英国人踏上我们这一片炽热的土地时是怎样的心情,也不知当时的大清子民又是怎么看待这些外来者,也许他们也会像紫禁城里的贵族一样,认为这些蛮夷不足为惧,反正我们的天朝地大物博。在侵略者的枪炮下,那徒有外壳的清**,一步步地瓦解。帝国倒塌的痛苦和屈辱终于慢慢的唤醒了消沉的民族。

  开眼看世界的魏源,鞠躬尽瘁的林则徐,英勇就义的义和团,血洒菜市场的六君子……一批批的战士,在国难时,为这个已经千疮万孔的民族做他们最后的努力。每一次看到战争爆发,每一次看到我们的民族英雄牺牲,我都无法压抑住自己的情绪。心不停的抽搐,只愿那段屈辱史快点过去。没错,时代要变更,但这太残忍了。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可以怨恨,愤怒,但却不可以改变。

  1911年,特别的一年。八国联军侵华给了孱弱的帝国沉重的一击。但它同时也将人民长久以来积攒下来的力量给激发出来了。虽然孙中山和革命军们把那庞大悠久的政治机器给推到,给了我们短暂的希望,但是这个希望就像泡沫一样,随着***把革命的果实窃取,很快又破灭了。但是在1911这特殊的一年里,这个瞬间即灭的希望给当时的人们孕育了更大的希望。

  1921年,一个伟大的组织产生了。谁也预想不到,当时只有13个人小组织最后真的成了燎原之势,点燃了整个华夏大地。当*代史被翻阅到这里的时候,我总不禁露出少少的欣慰,这个久经战火的国家,它真正的领导者终于出现了。即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仍有人在牺牲,但最终我们这个饱受欺辱的国家还是站起来了。这个晒满鲜血的*代史,还是过去了。

  《中国*代史》读后感 9

  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并不是很长,也不是很难懂的书。找时间的困难,集中精力读书的困难,在很长时间不能完整阅读一本书之后,更是难上加难。谨以此篇,作为自己又开始正常阅读的标记。

  该书成文于1938年,正是全面抗战开始的初期,对1840至1926年的史实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集中于中国的现状、自强的努力和中西关系。能够带来更多思考的是中国遇到的每个大难关中,作者都对中西邦交的大环境和矛盾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代邦交,是中国前进的大阻碍,同时也是大机会。

  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因为路途遥远,因为中国经济自给自足,邦交不必有。没有邦交的另一方面原因,还因为我们是“天朝上国”,所有与我国打交道的外邦,如高丽、琉球等,都尊我们为上国,并以藩属自居。所以,西洋各国,在我们眼中,也一般无二,都是外夷。我们不了解他们,不了解世界。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首先对与中国通商的需求迫切了起来,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两次派遣使者访华,希望能够加开通商口岸,明确关税,派驻大使,并给予一个小岛以供英国商人居住和贮货。因为“跪拜之礼”的问题,遭到乾隆的拒绝和嘉庆的驱逐,关闭了和*通商的大门。“虎门销烟”在中国人看来只是内政问题,在英国人看来,确是武力争取通商的必然。于是,有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次战争,自是压迫深重、民族苦难的`开始。然让作者遗憾和痛心疾首的是,我们没有睁开双眼向外看。我们没有从两次使节访华中看到西方科技的进步,也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看到西方的强大,选择了继续沉睡,直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惊醒了少数人,错失20年光阴。

  试想,如果能够在英国使节访华的时候,睁眼看世界,积极融入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的大世界,我们将有机会获得极其光荣的国际地位。如果能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时候,痛定思痛,奋力自强,我们的改革将早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在东方世界,我们将居上,而日本将居下,免去多少民族的苦难。

  然而,20年光阴匆匆过,机会也并不是只有一次。1860年的时候,我们开始了艰难的自强运动,学*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以自强。此时,日本已全面快速地西化,学*西方的军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并接受西方的民族思想、立国精神。于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揭晓了在第二轮的比赛中,不彻底地学*和改革是不行的。

  其实,甲午一战,也许可以避免失败。中国没有打算一定要打,日本也没有必打的决心,是国内各种不明世情的舆论的激荡和外交判断的不准确,才势成骑虎。是海军用人及训练的不科学,战略战术的失败,才一败涂地。

  作者于每一个大难关处,看到了中国的“难”,又从错综复杂、利益交错的国际关系中,看到了民族生存的“机”。然而,受限于沉重的历史惯性,我们还是“太慢了”,以至于经受了太多苦难,才终将完全地奋起。

  《中国*代史》读后感 10

  《中国*代史》是蒋廷黻先生的经典著作,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翻开这本书的封面,内文插图赫然是一张著名的《时局图》,令我过目不忘。图中虎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它们正在瓜分中国,这就是悲惨的中国*代情形。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被迫签订了中国*代史的第一个不*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等条约到达了几百个。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完整和领土完整。

  这也是一段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人低头服软、卖国求荣,可是广大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除了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哪里,就在哪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许多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势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第一次是太*天国运动。这是中国*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这是中国人民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一部探索史。在*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提高。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的新思想。

  清**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可是洋务运动在必须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可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随着***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已久的正确方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不断开创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读完这部经典著作,我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总有一天会被其他人超越,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而一个国家如果不图强,整日闭门造车,轻则被迫签订不*等条约出让利益,重则被分裂甚至亡国。清**长时期沉浸在自以为是强国的美梦中,却不知西方列强早已在多方面遥遥领先,这种强弱差距造成了这样一段坎坷的历史。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自强不息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使中国越来越强大,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优选【十】篇(扩展3)

——《中国*代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中国*代史》读书笔记 1

  历史是一座山,因为它不会被人遗忘;也是一盏明镜,可以照亮古今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的点点印记。《中国*代史》这本记录了400年中国历史的书籍,让我穿越历史长河,看遍这四百年来的腥风血雨和兴盛衰落,让我对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中国*代史》读书笔记 2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牙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牙片战争,清**被迫签订了中国*代史的第一个不*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牙片战争为标志进入*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牙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牙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牙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天国运动:这是中国*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上、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牙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的新思想。

  清**作为中国的合法**,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代史》读书笔记 3

  《重说中国*代史》是北大政治学教授张鸣老师所著。张鸣老师常常在各大网站以及报刊上发表一些新闻评论。其新闻评论语言犀利、视角独特,再加上本人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读其作品不只是学*他的观点,更是学*一些文史知识。当然,这本著作与新闻评论并不是一回事,但多少也保留了张鸣老师新闻评论的某些特点。

  具体的说,这本著作有三处与官方不同:

  其一,这本书对好多*代历史事件的评价与官方评价存在极大区别。比如,官方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农民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发起的爱国运动。可是,张鸣老师在文中结合大量史实得出的结论则是,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一次政治冒险。

  其二,这本书罗列了大量不为人之的史实。我们依然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官方对这段历史的记述重点是义和团如何抵抗八国联军,对义和团给社会造成的破坏鲜有详细的记载。张鸣老师却根据大量不为人知的史实,把义和团给社会造成的社会破坏做了详尽的罗列。

  其三,这本书能够尽力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说历史人物的对错。其实,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好多研究历史的人,*惯用后人的视角去评说已经远去的历史。结果,历史反而成了“借古喻今”的题材,而要保证历史结论的客观公正真是难上加难。

  当然,这部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能颠覆官方对*代史的诸多论断,而在于它能以新颖的表述改变人们对*代史的诸多误解,让人们能够带着怀疑去读我们的*代史。

  《中国*代史》读书笔记 4

  终于读完了徐中约的《中国*代史》。这套灰不溜秋的书,分上下册。当然,我看的是后浪出版社的。

  作者写下了1600-2000年间,中国从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走向灭国的边缘,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辈,里的重大事件。全书1083页,以一个外国人的视野来***发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观,逻辑的思维,笑看过去,俨然一本通鉴。

  舞台上,依然还是只有几个人,围绕着权力中心,着你死我活的较量,重复着王始帝国的故事。

  常拿凹面镜看自己,显得自己巨牛无比。拿凸面镜看别人,大象在眼里也成了蚂蚁。我只想找面*面镜,还原真实的自我。

  一部中国*代史,一部*代中国人们的苦难血泪史。书的内容国人都清楚。西方人逻辑的思维用在分析中国的事有些不妥,你站在一个边境线外,通过一些材料,作逻辑推导,得出结论。然而,我们是酱缸文化,对逻辑免疫。

  在神气的国度里,发生神气的事。神气,神气,再神气!(最*流行咆哮体)这才是行文之道。

  《中国*代史》读书笔记 5

  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中国*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代中国的衰败与名族**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对于这本书的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的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的内容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内容之外,能够成系统的写清中国*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的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的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的统治,那种《1984》下的社会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惩罚。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优选【十】篇(扩展4)

——《**代史》读书笔记3篇

  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代*的衰败与名族**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介绍**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对于这本书的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的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的内容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内容之外,能够成系统的写清**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的`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的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的统治,那种《1984》下的社会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惩罚。

  说到**代史的研究学者,我们的脑海里能一下闪现出许多大家的名字,如胡绳、范文澜、陈麓等等。而蒋廷黻却不怎么为人所熟知,特别是大陆。我在学生时代对此人及其在**代史研究中的成就知之甚少,老师偶尔提及,也并未引起注意。参加工作后,有一次研究高考试题,发现09年江苏高考卷第7题引用了一段蒋廷黻在《**代史大纲》中的原文:*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代化。感觉其文字凝练简洁,对*代史的分析研究透彻,能在千头万绪中把握根本。这引起了我阅读蒋廷黻所作《**代史大纲》的兴趣。

  蒋廷黻,1895年生于湖南省邵阳县,从小接受私塾和新学教育,1911年赴美求学,先后攻读新闻、政治、历史等专业,1923年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35年从政,先后担任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使、*驻联合国首*代表兼联合国安理会*首*代表、驻美大使等职。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代史大纲》是蒋廷黻1938年辞去驻苏*使回国,在汉口花了2个月时间写成的,他本人一直强调希望读者只把它当作一个初步的报告,而非学术著作。然而就是这本仅5万余字的小册子却贯穿了从鸦X战争到抗日战争期间的*百年历史,条理清晰、分析透彻而且通俗易懂,充分展示了作者厚重的史学功底。难怪1948年中央研究院评选院士的时候,傅斯年就说:“**代史研究,除蒋廷黻以外,无第二人。”(非原话)

  除了陈麓所作“重印前言”和文正义“重版后记”之外,全书分为“剿夷与抚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自强及其失败”、“瓜分及民族之复兴”四章。鸦X战争、太*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都有涉及,主要笔墨着力于背景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特别重视当事人的口述、信件等资料的收集和引用。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1、语言的简洁凝练

  以五万余字的篇幅来论述*百年风云际会的*代历史,史实详尽,史论明晰,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需要作者在文字方面下足功夫。纵观《**代史纲要》全文,可谓“字字珠玑,让人叹绝”,有学者甚至评价其为“诺大著作堆垒成的金字塔的塔尖。”如“剿夷与抚夷”一章中第一节“英国请*订立邦交”,讲述鸦X战争前后中英关系的发展变化,在19世纪以前中西无邦交的原因,作者言简意赅地用了几句话加以阐释:第一,中西相隔很远,交通也不方便。还有一个缘故,那就是*不承认别国的*等。那时的通商制度也很特别,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一口。几句话就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由于清*的原因,导致中西方的隔绝。在本节的最后,作者更是用了一句话来概括局势的变化:在鸦X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等待遇。由此可见文字简练的程度。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论文写作中,会经常为了显示文章内容的深奥和作者水*的`高深,刻意将文章写得晦涩难懂。苏大的朱小田教授也曾经在讲座中谈及此类问题,说现在写一篇论文没有几十个注释,注释的字数没有多过文章本身的字数,作者就会感觉不那么自信,同行也会认为这篇文章档次不高。为注释而注释,为高深而高深,学术论文永远都是“高山流水”,不接地气,没有生命。

  2、以史学家的情怀、外交家的眼光来审视*代历史

  (1)以现代化史观等先进的史学理念引领纵观全书的取舍编排,作者选择林则徐、李鸿章、孙中山等人为主要对象,正是基于他们在**代史上对国家*代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由此可见蒋廷黻对国家*代化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我们在全书的许多地方都能感觉到,比如在讨论鸦X战争后*社会转型时写道:“鸦X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由此可见作者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的史学理念是十分先进的。

  (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独到的见解正是由于作者运用先进的史学理念来研究和评价历史,加之其外交家的身份和眼光,在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许多独到评价。比如在评价林则徐时,作者做了如下表述: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张剿灭的。他是百战百胜的。……真正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广东后,他就知道*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极力购买外国炮船,派人翻译外国刊物。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在给友人的信件中林则徐清楚地讲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但是他请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更不敢公开提倡改革。由此可见作者对林则徐更多的不是褒奖,而是惋惜,或者说是不满。他承认林文忠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产品,是士大夫阶层的楷模和典范,但是他们珍惜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没有为*的*代化作更大的努力,所以作者对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评价不高。

  以上是我阅读蒋廷黻《**代史纲要》后的一点想法,学识和能力有限,不免流于粗浅,请大家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重说**代史》是北大政治学教授张鸣老师所著。张鸣老师常常在各大网站以及报刊上发表一些新闻评论。其新闻评论语言犀利、视角独特,再加上本人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读其作品不只是学*他的观点,更是学*一些文史知识。当然,这本著作与新闻评论并不是一回事,但多少也保留了张鸣老师新闻评论的某些特点。

  具体的说,这本著作有三处与官方不同:

  其一,这本书对好多*代历史事件的评价与官方评价存在极大区别。比如,官方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农民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发起的爱国运动。可是,张鸣老师在文中结合大量史实得出的结论则是,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一次政治冒险。

  其二,这本书罗列了大量不为人之的史实。我们依然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官方对这段历史的记述重点是义和团如何抵抗八国联军,对义和团给社会造成的破坏鲜有详细的记载。张鸣老师却根据大量不为人知的史实,把义和团给社会造成的社会破坏做了详尽的罗列。

  其三,这本书能够尽力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说历史人物的对错。其实,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好多研究历史的人,*惯用后人的视角去评说已经远去的历史。结果,历史反而成了“借古喻今”的题材,而要保证历史结论的客观公正真是难上加难。

  当然,这部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能颠覆官方对*代史的诸多论断,而在于它能以新颖的表述改变人们对*代史的诸多误解,让人们能够带着怀疑去读我们的*代史。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优选【十】篇(扩展5)

——**代史读后感6篇

  学*了《**代史》后,我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代史使我受益匪浅。**代史是*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历史,我们*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并且这是一段屈辱史,*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代*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只有**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学***代史,使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激发出我强烈的爱国热情。

  **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到“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代史是*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百年来*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间相比较。

  *是*代史,是*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历史。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个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逐步变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人民,极大的促进了*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而*人民的团结和行动的力量,是我们打不垮的砝码。人民的觉醒,是*代史中最伟大的成就。

  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我们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们的国家保持飞速的发展。我们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使祖国走向辉煌。

  终于读完了徐中约的《**代史》。这套灰不溜秋的书,分上下册。当然,我看的是后浪出版社的。

  作者写下了1600-2000年间,*从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走向灭国的边缘,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辈,里的重大事件。全书1083页,以一个外国人的视野来看*发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观,逻辑的思维,笑看过去,俨然一本通鉴。

  舞台上,依然还是只有几个人,围绕着权力中心,着你死我活的较量,重复着王始帝国的故事。

  常拿凹面镜看自己,显得自己巨牛无比。拿凸面镜看别人,大象在眼里也成了蚂蚁。我只想找面*面镜,还原真实的自我。

  一部**代史,一部*代*人们的苦难血泪史。书的内容国人都清楚。西方人逻辑的思维用在分析*的事有些不妥,你站在一个边境线外,通过一些材料,作逻辑推导,得出结论。然而,我们是酱缸文化,对逻辑免疫。

  在神气的国度里,发生神气的事。神气,神气,再神气!(最*流行咆哮体)这才是行文之道。

  学*了《**代史》后,我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代史使我受益匪浅。**代史是*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历史,我们*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并且这是一段屈辱史,*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代*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只有**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学***代史,使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激发出我强烈的爱国热情。

  **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到“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代史是*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百年来*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间相比较。

  *是*代史,是*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历史。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个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逐步变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人民,极大的促进了*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而*人民的团结和行动的力量,是我们打不垮的砝码。人民的觉醒,是*代史中最伟大的成就。

  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我们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们的国家保持飞速的发展。我们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使祖国走向辉煌。

  如其封面所说的“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与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历史教育观点非常不同,甚至出现相悖的历史故事。到底何为真何为假?仅仅阅读这本书与之前所受的历史教育我不可能做出回答。历史学家尚持不同观点,我这个微小的学生怎么可能在短短时间内看透历史呢?所以这篇读后感将以阅读过程中我所受的思想冲击和从中得到的小小感悟为主,当然不会阐述我的历史观点或者立场。

  阅读这本书可以说比我之前阅读过的所有关于历史的书籍都要轻松,并且我非常愿意去阅读。因为它一改历史书籍的艰涩枯燥,更多地给人一种在课堂上课的感觉,语言很幽默生动。当然,这本书本身也是源自一门很受欢迎的选修课。

  阅读第一讲时,我已经被直白明了、指戳要点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可见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么受大部分学生青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其实没有很多人会主动去考究这个问题,大家只是觉得大概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就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现在依旧在“童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

  而*代的“三妇”心理,幽默有趣但又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我们过去对**代史的三种态度。其实我觉得这些心态仍然是时下大部分人面对民族、爱国、历史等所采取的态度。就举前不久的来说吧。怨妇的哭闹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吧!但是,除了“日本人不知悔改”“小日本天性就坏”之类的话以外,就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再就是泼妇的凡事讲打的心态了。义愤填膺地呐喊助威反抗小日本,又砸汽车又防火。结果,别人毛发不损,我们自己却焦头烂额。情妇的“崇洋”心态则同样的一味好外,连自己祖宗的姓氏都忘记了。我之所以把这些列举出来,其实是想阐述我的小感悟:我们接受怎样态度的历史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民族对待遗留的历史问题的立场和处理方法。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在读这本书时,原本所知道的历史故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比如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还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大量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基本上整本书都才刺激我“保守”的神经,但是我却非常享受这一阅读过程。它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道许多很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

  《**代史》是蒋廷黻先生的经典著作,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历史,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翻开这本书的封面,内文插图赫然是一张著名的《时局图》,令我过目不忘。图中虎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它们正在瓜分*,这就是悲惨的**代情形。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的*战争,清*被迫签订了**代史的第一个不*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也以*战争为标志进入*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被迫签订的不*等条约到达了几百个。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等条约,把*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代*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的*完整和领土完整。

  这也是一段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在第一次*战争中,尽管有人低头服软、卖国求荣,可是广大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除了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哪里,就在哪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许多的反洋教斗争。

  在**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势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第一次是太*天国运动。这是**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这是*人民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一部探索史。在*代*的特殊时期,*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提高。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艰难的*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战争中,先进的*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的新思想。

  清*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可是洋务运动在必须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可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随着**的成立,*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人民找到了探索已久的正确方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不断开创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读完这部经典著作,我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总有一天会被其他人超越,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而一个国家如果不图强,整日闭门造车,轻则被迫签订不*等条约出让利益,重则被分裂甚至亡国。清*长时期沉浸在自以为是强国的美梦中,却不知西方列强早已在多方面遥遥领先,这种强弱差距造成了这样一段坎坷的历史。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自强不息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使*越来越强大,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代史》是由蒋廷黻先生编写的一部讲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背景的书。这本书是蒋廷黻先生对**代社会的思考,1840年——1925年这段时间,也让我对神州大地上的人民有了更多的了解。

  当时的`由于自古以来的小农经济以及过于膨胀的君主专制,不明白他们所面对英国、法国并非是之国,西方国家带着绅士风度并不是到*来朝拜进贡,而是来进行贸易。那时的*,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知道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而此后引发的*战争仅仅是因为皇帝对待马嘎尔尼十分无礼。*直到*战争失败及剿夷派崩溃后,才有人意识到是强国之路。

  其中让我感受比较深的是林则徐这个人物,他是典型的*士大夫的代表人物。*战争的失败跟林则徐本人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在虎门销烟时,林则徐看起来是一个十分有决断,有思想,一心为国保卫人民且百战百胜,战无不胜的人。其实他也真的觉悟到了是时候去西方取经了,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把他的想法大胆公开出来?如果从他那时起,觉悟了的士大夫都去表达自己,那*的现代化可能会早二十年。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因为在他心中,他的名誉比拯救世界更重要。这也是*士大夫的通病。我认为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士大夫本来就是胆小懦弱,不敢说出实话,另一方面是皇帝和官场的大背景十分固化,且皇帝时常用人不当,使士大夫们不敢言也不敢怒。所以我认为现在的统治者应当多听取八方的意见,让真正有抱负的明珠慧眼帮助*一直进步。

  其实只要当时*回过头去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闭关自守是多么大的错误。远在唐朝时,日本就派遣唐使来*学*。快速引进*文字,服饰,建筑甚至是管理制度,它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进行很彻底的进行,于是它就越来越强大。不说日本,当时玄奘西行,引进了佛教,使其在*发展。佛教的引进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选择,还促进了国家的管理。这说明引进外国的优秀文化是一个促进国家发展的好办法。倘若当时的*有足够高的智慧,大胆引进西方文明,将战争化险为夷,那么*不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而且一定会在国际上重塑*文明的辉煌。历史不会改变,但我们可以吸取历史的教训。学*历史,吸取教训,是走向成功的比较好捷径。在做决定时,想一想曾经走过的弯路,或许,它就会轻松许多了。


《中国*代史》读书心得优选【十】篇(扩展6)

——**代史读后感作文 (菁华5篇)

  我实在没有想到,蒋廷黻的这本《**代史》会这样单薄,篇幅会这样短小。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惊异,是因为其书名与篇幅长短呈现出的奇异的负相关。**代史——这个范畴如此宏大又如此狭窄,它覆盖着*最屈辱和辛酸的百年记忆,尽管在中华五千年的浩荡长河中,犹如浮光掠影。另一方面,但凡是一段历史,且不说还是这样一部正好卡着*最黯淡无光时候的历史书,怎么会短呢?

  但是蒋廷黻的这本《**代史》,确实只有寥寥五万字,但同时这也是洋洋洒洒的五万字。照陈旭麓先生的话说,“这一本薄薄的才五万余字的书,论述却颇能融会贯通。作者以自己的认识,抓住重大事件和人物,以点带线,写了从*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历史,为*代*划了个轮廓。”需要指出的是,由蒋先生笔绘的这个*代*的轮廓,大致圈着的年岁,与我们熟知的1840——1949年的划分略有出入。

  这是因为那时*尚是一团混沌,1938年蒋先生正有几月赋闲在家,于是忙不迭做了这么一件他一直想做的事情。诚如蒋先生所述,“我在清华教学的时侯,原想费十年功夫写部*代史。抗战以后,这种计划实现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我在汉口的那几个月,身边图书虽少,但是我想不如趁机把我对我国*代史的观感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这是这书的性质,望读者只把它作个初步报告看待。”

  而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做这个初步报告的动因,又是显而易见的。1938年,“七七事变”后,狼烟已经烧在了中原大地上,淞沪战役也即将打响。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作为*高级官员的蒋廷黻,必然是怀抱着满腔的忧思与愁虑的;也是在这个时刻,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的想弄清楚:何以到了十九世纪,我民族就遇着这空前的难关呢?

  在本书中,作者大略地给出了他的回答。这本《**代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第二部分则由“剿夷与抚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自强及其失败”、“瓜分及民族之复兴”四个章节组成。全书呈总分的论述模式,结构严密,层次清晰,与其短小的篇幅相协调。即使作为一部历史书,它的魅力也丝毫不输其他同类书籍。

  1840年随着广东珠江口的英国舰队一声炮响,**代的黑暗历史正式拉开帷幕。由于当时的*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没有先进的武器,而且清*好大喜功,腐朽愚昧,使得英国的侵略者势如破竹,直攻入南京。最终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1个不*等条约-南京条约。

  作为弱者,我们需要赔偿其2100万白银,割香港,开放数处通商口岸。英国得了便宜,美法两国居然要挟*签订同样条约。可当时的清*目光短浅,不重用剿夷派大臣,以致英法等国不断压榨我国收益,收割我国土地这些条件都给*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于既得利益,发动了第2次*战争,古老的落后的防御被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如摧枯拉朽般毁灭,并与多个国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清*终于肯吸收外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可两次*战争之间的20年时光,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也因此丧失了大片领土和*,尤其是沙俄,掠夺了*150多万*方千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书中写道,*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中的奢侈标准是极低的,而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疾苦,办事宜比较认真,这是内政昌明、立志澄清的时代。后来,慢慢的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此官吏的贪污一大大的长进。”所以我认为每到了天下太*已久,人口增加很多民生痛苦的时候,官吏加多,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人民所受的压榨也更加严重。而清朝嘉庆年间正是到了这个循环套的最低点,此时清*连铲除内患都不急,又何谈抵抗西方侵略势力呢,所以西方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抵抗力量薄弱之机,因此中华民族在*代遇到的难关是双重的。

  读完**代史,我的心中有自豪,有不甘,有憎恶,有无奈,慨叹于1840年起这段灾难深重而屈辱的历史,这段饱受欺凌和侵略的历史。至今,因人民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走向光明共创辉煌,而现在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这个国家的和*和自由。我们只有凭努力学*回馈社会,才对得起那些岁月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起的今天。

  精美的史书是轻盈的蝴蝶飞跃光阴的记载,轻叩我们的心扉;它流传着*几千年的文明,记载着*政治制度的演变,承载着*日新月异的王朝更替,镌刻着***代以来的屈辱与胜利,铭记着*现代辉煌建设成就……

  打开《**代史》,它是一部记载着我国由危亡走向复兴。

  在*严重损害人们健康,犹如一条毒蛇吞噬着,这时林则徐深明大义地上述朝廷请求严禁*,从而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洪秀全领导太*军奋起放抗。由于清*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使得太*天国运动失败。面对日本军队的突然袭击,挑起战端。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不畏生死,迎战敌舰,与日本军队同归于尽。面对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张学良,杨虎威发动西安事变,用“兵谏”的形式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张学良、杨虎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敌面前,他们不畏困难,顽强拼搏。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处处为过为民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他们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身心之间。

  1851年,太*天国运动领导人冲破重重阻挠建立太*军,但是社会矛盾十分激化,面对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艰险,领导太*军同清*、外国侵略者反抗。他们用行动进行反抗,用精神同他们斗争。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洪秀全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敬佩不已的人。

  在抗日就往运动的推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抗体救过,对蒋介石实行了“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不惧后果,一腔的热血随着抗日起伏。他们不希望国家再深陷于战火之中,用行动去证明。他们一刻不停地杀敌报国,心系国家安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是出来解国家之危,用生命去维护民族生死。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对风云突变的局面,变幻莫测的战场,他们毅然去之。面对随时有生命的危险,他们仍知生死可以决定时,但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为国家流血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积蓄能量在巡检释放和爆发了鲜红的光亮。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枪支弹药。那些鲜活的身影在那火光四射的背影下退场了。他们有着时刻准备为国家牺牲的决心,时刻准备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他们的身影尽管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品德,他们的精神永不泯灭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之上。

  他们识大体顾大局,愿为国家牺牲。他们是这样的勇敢,是维护国家脊梁的战士。他们热爱祖国,保护祖国,他们之所以被世人称颂,就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留在人们心中的丰碑。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学*他们不面强敌时不畏困难的决心,学*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他们的爱国精神。

  老师推荐的那么多本书,我最喜欢蒋廷黻老先生的《**代史》。这本书正文内容其实很短。短小却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讲的东西,娓娓道来。结合老师的授课内容,再反复看这本书,觉得自己看待历史的角度,比以前开阔了许多,文化底蕴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许。

  网络上,总流传着很多有道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别人一番话,就觉得自己的价值观都变了,那他大抵是个井底之蛙。在历史这方面,我承认我只是个坐井观天的人。因此,这本书和这门课带给我的影响,在认知历史方面是彻底的。风靡学生群体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两本,就觉得它无聊看不下去了。所以,这本《**代史》含着老师的部分内容对应讲解,真真是的非常对我的口味。非常感谢老师,那么用心地准备课堂,那么耐心地讲授内容,那么极力地推荐了一本《**代史》。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是客观的`。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内容,会不自觉想起初中老师如何讲授(高中读理科,上的历史课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历史老师,也是可以把历史通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当讲到*代史*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老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么那么可恶。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发展的。是*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己改变的机会。

  就像蒋廷黻先生说的:“*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等待遇。”一开始不由觉得都是*人活该,再回味时,那些偏颇于*人还是外国人的念头都没有了。的确,我们的失败是注定的。我们强大时,传统思维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压着*人,让我们对外来文化,毫无宽容心可言,我们的视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头观望,也不过是上面那一点点景色。若没有人洗净自身反封建的东西,再带领其他人更新观念,*那时是毫无胜算可言的。*战争前,由马戛尔尼主领的英国使团拜访*,“狮子号”军舰的说明书*人拆都没拆过,代表人类翱翔天际的第一步的热气球展示,以及先进的军事手段,*人都不屑一顾,还出言不逊,毫无大国气度可言。惨痛的教训已经付出,我们*人应该更多的去了解他们,传承他们,勿忘国耻,奋发向上。

  那段历史无论有多屈辱,多不堪,都应该积极地正视——了解外国人如何欺负我们的同时,更应正视自己做错的地方。既要讲外国人怎么攻打我们,掠夺我们;更要讲,我们如何无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错失机会。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让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有偏颇,我能理解国家的用意,读后感.但却不能认同。我们签订条约时,由于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虎门条约》时,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协定关税、治外法权这种涉及国家*的东西。互派使节这种要求,*人从爆发*战争的一百年前开始,更是拒绝、拒绝、再拒绝。《南京条约》后,*人仇外心里表现之一是杀外国人,可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无辜的,耆英要求严厉执行国法,被人骂洋奴……这些错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正确区分别人的善意与敌意,这一点,到今天,对于*人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我更想说的是:知己知彼这一点,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代*强大起来了,可论起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了解,*人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都了解甚少(争着去申遗的*人,对那些文化遗产背后的东西又是否曾主动去了解呢?)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都只会道出表层肤浅的东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敌意》这一文章中大谈相比于日本人对*的研究,*人对日本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对于这个观点,很是赞同。

  蒋廷黻先生的《**代史》真的是让我知道了更多那段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先生的评论,也很精准。也许以后学者会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论的东西。但无疑,先生的著作,还可以继续走很远很远的路。

  总论开篇,即发出了*为何在*代落后于世界的叩问。作者给出了三个解释,一是“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二是“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年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他认为,欧洲“文艺复兴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当我们还软绵绵地趴在康乾盛世的余韵中时,欧洲已在战火的洗礼中变得愈为坚强和团结。在蒋先生看来,所有这些只有一个指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人能*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代的民族国家吗?

  从这里不难看出,作者将是否向西方学*并学有所成作为**代化的衡量标准。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的确有失偏颇。然试想一下,1938年距1840年不过百年,但风云突起,山河飘零,人间都不知已换了几回。而作者与大多数史学家不同之处在于,他正深陷于历史的漩涡中,且迎面扑卷来的浪头一个高过一个。在他生活的年代,历史裹挟着刀光剑影,与现实掺合在一起,一团乱麻纠葛难分。自*战争炸开清王朝的大门,围绕皇城的数重城墙其实便已在照亮下关江面的熊熊火光中轰然倒塌,从此国无宁日。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来了又去了,日本人“姗姗来迟”,却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吉野号”,“嘭”一声,撞沉了“致远舰”。黄海海面的邓世昌和他的狗渐渐沉到不见光亮的海里去了,而这片毗邻*黑吉辽三省的大海,也吞噬了李鸿章二十余年的心血。无论皇脉还是国运,都一同,在这愈为黑暗隐晦的深渊里,蜿蜒曲折,破碎支离。世纪之交,各国又欢欢喜喜结伴而来,于是古老的北京城被烧了个火光冲天;之后,大家在东交民巷也都有了各自的地产,却亻旧不免争执。如此十年浑浑噩噩,大清江山摇摇欲坠。金秋十月的好时节里,湖北新军在楚望台的一声军令,响彻了中华大地十余省,独立的大旗纷纷被立起。皇城里的小皇帝终究保不住祖宗传下来的帝位,将一纸退位书,交到了*的手上。但是,即使是袁大总统筹划良久的“*帝制”,也仅仅存在了83天,便在随后混战军阀的铁蹄下碾作飞灰与尘屑。这一阵扬起的尘暴,弥散在*的土地上十数年,原应在北伐大军的行进中落定。然一波未*,一波又起,日本人这次不仅开着船在海上游荡,更甚将陆军师驻扎在了华北*原。他们在原野上徘徊,在上海滩徘徊,这些来来去去的鬼影,纠缠在蒋廷黻的心头,搅得他不能入眠。此时此刻的他,迫切想弄明白,我民族何以就遇着这空前的难关呢?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1840年前后的那一段历史,越回想越觉得屈辱和悲愤。他用手指着隐藏在中华民族还未曾愈合的伤口下的民族惰性,说:“*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道伤口被一次次划开,是因为*人的守旧性太重,因为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阶级饭碗的摇动。还因为“*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