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菁选6篇)

首页 / 心得 / | 2022-10-03 00:00:00 读书心得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

  在最初听到《瓦尔登湖》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它是一本小说,但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这本书从头至尾都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的湖畔两年来的真实生活写照。虽然这是本纯写景的散文或者甚至可以称为随笔的书,但梭罗在两年的独居中思考了很多,并且把他的思想注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认为,梭罗便是那种值得我们敬仰的人,那种“用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的人。如果不是他骨子中的一种超脱世俗,他不会选择到瓦尔登湖过整整两年的简朴的独居生活,那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孤独和朴素。他也从不追求那些享受的事物,他认为财富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但同时他又许多他写的书中告诫着人们要走出自己的路,这是他所坚持的“个人主义”。

  《瓦尔登湖》中有大量唯美的景色,它们不是浓烈的色彩,不是让人窒息的美丽,而是清淡的、素雅的——正如梭罗本人那样。“文明创造了皇宫,但创造贵族和国王却没有那么容易。假如文明人的追求并不比野蛮人高尚,假如他把生命的大部分都只用于谋取基本的必需品和舒适品,那么他为什么要比野蛮人住得更好呢?“”我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亲、母亲或者邻居。“他认为人们的思想是匹配不上人们生活的条件的,并且有太多的人在重复着别人的生命轨迹,这也是他来到那所简陋的木屋,回归大自然的原因。

  这本书如今这般受到追捧,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明白生命不是用来谋取基本的需求的。但反观我们的周围,多少人按照自己父母给他们规划好的人生路线上一成不变地前进着,学热门的专业,毕业后做自己不喜欢但薪水高的工作,为买一辆车而没日没夜地工作着,就算买完了车,还需要有一套房,有了房,又差不多该考虑养老了……这又与梭罗所说的“野蛮人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陷入这个永无尽头的需求圈套的人,也许也厌恶着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生活,一边唾弃着这种没有高度的人生,一边又不得不迫于生存压力坐在办公桌前,然而有多少人又能拥有梭罗的勇气,主动将城市中舒适的公寓抛弃,回到那个湖边的木屋里呢?倒不是所有人都要跟梭罗选择同样的方式,只是应该自己为自己的人生思考,而不是浑浑噩噩地被强硬地安插到一个可以赚钱的岗位上。然而又只有寥寥无几的少数做到这点。

  所以无论是《瓦尔登湖》这本书或是梭罗这个人,都带给我许多思考,也让我敬佩。我不禁问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过的吗?还好我发现答案是肯定的,我也很高兴我前进在自己希望的那条路上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2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终于把这本枯燥的书看完了!

  《瓦尔登湖》是作者亨利。梭罗写得一本散文集,主要内容是作者远离尘世的喧嚣,在瓦尔登湖边上的森林里过了两年与世无争的生活。

  通过作者描述的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如何与大自然相处,在没有文明的生活中体会那种纯粹的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光。作者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以及一切看似很重要的东西,实际上一切都是浮云。抛开表象去看实质,我们大多数人追求的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而我们为了追求这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却舍掉了太多本该有的乐趣。作者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描写了季节更替,山川湖水,飞鸟游鱼等等自然现象,啰里啰嗦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很想睡觉。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或者作者想表达的就是观察大自然的种种、与大自然相处本身就是一种很享受的事情,而这种乐趣需要去体会了才知道。

  也许是因为我正处于作者批判的这样一个社会中,自己也是这样一个社会的产物,尽管我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内心还是很抗拒的。我想我们每个人内心丑陋的一面不也是我们的真实状态吗,不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吗?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说,既然人类成为了地球上表面上的统治者,那所有人类正在发生的行为,所谓好的还是不好的,不也是进化的结果吗?换言之,也是自然的结果。现在人类倡导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动物等等也是自然的结果。作者所倡导的那样一种生活方式是要人类都回归到一种简单原始的生活状态去,这样就会减少很多痛苦。的确,人生中的很多痛苦都是自寻苦恼,所谓变苦、行苦都是,只有苦苦—生老病死是无可奈何的苦。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所有这些痛苦都是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功名利禄而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宁愿承受这样的痛苦去追寻我们所想要的东西,我们承担这个后果和代价去追求那些我们想要的结果,这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所描述的和我所说的形成了两种极端。一种是类似犬儒主义的抛去世间一切枷锁回归自然的状态,一种则是主动承受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枷锁去追求世俗眼光中的功名和财富。其实各有利弊。作者所说的那种生活可以让个人升华成一种哲学的范畴,然而这样社会就不发展了,文明也不进步了。而我所说的那种生活状态其实是如今大部分人正在承受的,虽然能获得某些方面的满足,然而却要承受更大的痛苦以及心灵的折磨而不得解脱。

  想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们所尊崇的各类主义,佛家,儒家,拜金主义等等。以前从来没有好好想过自己需不需要尊崇一种主义,现在我想是时候好好了解一下儒家了。我想孔子的儒家思想真正是做到了中庸之道,在一个大的礼制的环境下不过分的追求自己的抱负。

  《瓦尔登湖》这本书中其实作者也多处引用了孔子的话,这多多少少让我有些吃惊!而且作者的意思*人是自以为是的,会不会是因为作者知道20__多年前的*人就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智慧,所以现在变得有些自以为是了呢?又或者,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的描述来唤醒现实生活中被蒙蔽的我们呢?我因为读书比较少,所以不敢妄加评价。既然这么多人推崇这本书,必然是有一定的道理吧?我还要多加修炼,多读书,多学*,才能体会这本书中的奥妙所在。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3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那里能够让他享受宁静,*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那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那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齐笑,跟他一齐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貌,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读后感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齐坐坐,一齐聊聊。只是,不明白,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一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我,为什么活着,自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貌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我,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可是,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期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期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明白,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明白,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我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我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能够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我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我的真心,想想自我的初心,明白自我的真心,记着自我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一样。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4

  阅读,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获得知识,获得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20xx年,我们要一起坚持读好书!龙港幼师读书会第一个读书分享人——胡英琴老师。

  “你得成为一个哥伦布,寻找你内心的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开辟海峡,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而是为了思想融合。”本书作者亨利·大卫·梭罗,美国作家及自然主义者。《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国的经典读物。

  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想了解大自然而又没办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欢探究生活和内心的人。因为该书有冗长的内心独白和细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

  瓦尔登湖是一个美丽的湖,书中有好多描绘湖的地方。如“九月一日,我发现三两株小枫树的叶子已经红了,离湖不远就在三株**的白杨下,一个胡角上,临*这水。啊!它们的颜色诉说着许多的故事。慢慢地,一个又一个星期,每株树德特性都显现出来了,它在光亮如镜的湖面上欣赏自己的倒影。每天清晨,这个画廊经理便取下墙上的旧画,换上一些新的地方画家幅,鲜亮而和谐的色彩多人眼目。”将大自然比喻为画廊经理的表现方式,拟人化地写出湖的美景。

  书中的“我”,生活得很满足,他没有豪宅,也没有亿万财产,但是他过的很充实。几*方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块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亲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现食物最真实的味道。喜欢吃什么,就在方寸地里种什么,也不必把杂草都去除,或许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获季节,收获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那是一种怎样的体会,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惬意。

  我想,梭罗的这本书只是展示了他自己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交给我们一个方法,关键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也许很多人也向往瓦尔登湖那样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认为那种生活一定会是美好的。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作者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最终离开。并不是瓦尔登湖不美,也不是因为他厌倦,而是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静,就算是环游世界,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我常想起书中路人留下的一句话,“最高贵的心灵,是最能知足自满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绽放烟火,风景是不缺的,却缺的是一颗能体会美的心。乡下的人向往城市繁华喧嚣的生活,而城市里的人羡慕乡下那*静悠闲的日子。为什么三毛能在撒哈拉沙漠上找到那么多美丽的故事?为什么梭罗能在那么差的物质条件下过着让今人艳羡的诗意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认真对待生活,主动对生活索取,回过头,此处便是你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5

  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看到省文化厅微博的图书推荐,过了几天我去借书时一起借了回来。我记得是在角落最后一排人迹罕至的地方,版本很多,我拿了一本粉红色书皮的。是谁翻译的我都没注意,因为我并没有完成那次的读书计划,到了期限只能原封不动的还了。那一次我按照推荐里的书单借了很多书,发现有一些并不合我的胃口,就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借书。《瓦尔登湖》也逐渐被我忘记了。

  再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推荐《听客溪的朝圣》,借回来看到书中有这样的宣传,大概是说可以和《瓦尔登湖》相媲美的书籍,甚至有人认为超越。于是我又想起了《瓦尔登湖》,我注意到很多权威的微博都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大致说是一生中必读的书之一。于是我又重新去图书馆找那本粉色的书,却没找到。这段时间这本书又火了起来,很多*期一点的版本都被借走了。剩下的,我本着小众及边远地区出版社不选的原则,最终拿了译林出版社许崇信和林本椿的版本。看到书中作者介绍这是“自己家中唯一一本版本上多重收藏的书”,我就对译本放心了很多。而实际读下来我深深感觉这本书译得“有点拧巴”。

  从爱默生的“梭罗小传”,“经济篇”读下来都很吃力,我多次无数次的想放弃。这样一本书,逻辑,叙事顺序都有点混乱,并不像一个刻意写书的人会去顾及读者的感受,真像一本神经错乱的呓语集子。我读来到底有何意义,为什么又如此受追捧,我又一次感觉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是很奇怪,我还是一直坚持,咬着牙往下读,是因为他炒作得太有名气了

  ?还是…其实这本书有些特别,前面很多部分确实索然无趣,跟想象中优美、有意境的湖畔生活完全不同,因为作者的出发点跟“湖畔诗人”迥异!把《瓦尔登湖》跟《听客溪的朝圣》比较我觉得有些不可理喻,《听客溪的朝圣》是一本以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造就,我也并不觉得那本书有多出色,而且也不满意那个译本。可能在*,诗人和生物学家还没有联姻吧,因为我百度“毒胡萝卜”竟然没有,我到底不知道此为何物,在*又叫什么、指什么。

  那本书我更多的新奇是一些大自然本身的奇特,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另外,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并不完美纯真的自然界,而是处处充满了“残忍”。梭罗在湖边居住只是把湖当成一种体验,从他的文字中我觉得他一直是个旁观者,冷静的哲人而不是他自己所谓的“诗人”,他从未停止过思考,是一个“实践的哲学家”。

  纵然有一些泰戈尔式的优美又有哲理的散文诗句,而且他也经常思想独到。但总体来言,整书虽然说是散文,但更像一篇长篇大论的论文,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论据,他一直是个冷静的旁观者,时刻审视自己当前的生活与他的思想,我甚至觉得他在捕鱼,洗澡,采集浆果的时候都没有停止关于他那个“大计”的思考,他是带着任务来考察和体验这一切的,所以我觉得他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和享受当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也感觉不到太多的诗意和美感。反而跟《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有些像,我更喜欢鲁宾逊这种纯粹的目的。

  我不认同有人把它评为“诗意的栖居”。但是这本书真的也有点特别,像一个孤独、入魔、又执着的哲学家一直追逐自己的抱负并实践。我想我也是孤独的寡人一类,我并不关注他的实践证明什么,我更喜欢他那有时单纯流露出来的诗意和一些孤独星球人类的感悟,所以我还是想拥有这样一本书。但我觉得目前这个版本翻译的很没有诗意,于是百度了很多版本,最终买下了四川文艺出版社仲泽的版本,像泰戈尔的诗那样放在案前,有事没事想起来嗅一嗅书中那些有芳香的文字就好。

  关于译本,我并不是很喜欢直译的东西,我觉得好的翻译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收藏价值。当然如果是专家从事研究的'学者,就有必要读直译和原著了,那是他们的事。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6

  读《瓦尔登湖》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书里有选文,于是找来原书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梭罗绝对是个思婺八极、神游太虚的高人,在每一根木头的香气里他能想到那么多仿佛毫不沾边的东西,跟着他一起想,有着上天入地般的激动,仿佛灵魂在一次次玩着过山车和蹦极。

  看到《冬天的湖》那篇的时候是个微亮的清晨,初夏的清晨慵懒而清新,我就斜靠着看那些关于凿冰的描写。更妙的时候睁开眼翻开一页的时候手触到的文字这样写道:“睡过了一个安静的冬天的夜晚,而醒来时,印象中伤佛有什么问题在问我,而在睡眠之中,我曾企图回答,却又回答不了——什么——如何——何时——何处?可这是黎明中的大自然,其中生活着一切的生物,她从我的窗户里望进来,脸色澄清,心满意足,她的嘴唇上并没有问题。醒来便是大自然和天光,这便是问题的答案。”看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身边的同伴在跟自己说起昨日的梦境一样真实,一样巧合。于是清晨一下子闪亮了许多。紧接着冰湖水里的梭鱼和铃儿叮当的驴马也出来了,清晨一下热闹了起来,有趣的梭罗开始带领我去丈量所谓的“无底之湖”,去盯梢地主老爷们精明的交易,我们仿佛两个特务一样,看看这里,管管那里,然后视线最终落在了对冰的研究上,像两个好奇的孩子,研究为什么瓦尔登的冰是那样美丽而又特别的微绿色,挖冰人的雪车走过,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我们就每天都跑去看那块绿色的翡翠。然后敏思的梭罗话锋一转开始露出思想者的面目了,“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被那种诙谐和智慧震撼的不能起床,生生的把上班的时间忘在了脑后。

  紧接着,我想说,如果不是这文还有那么小一段,那么精彩的要命的段落,我真想今天就彻底“躲进小楼成一统”了。哦,是这样的文字,真精彩的要命:“似乎紧跟着将要有查尔斯顿和新奥尔良,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的挥汗如雨的居民,在我的井中饮水。在黎明中我把我的智力沐浴在《对话录》的宏伟宇宙的哲学中,自从这一部史诗完成了之后,神仙的岁月也不知已逝去了多少,而和它一比较,我们的*代世界以及它的文学显得多么地猥琐而藐小啊;我还怀疑,这一种哲学是否不仅仅限于从前的生存状态,它的崇高性,距离着我们的观点是这样地遥远啊!我放下了书本,跑到我的井边去喝水。瞧啊!在那里,我遇到了婆罗门教的仆人,梵天和毗瑟奴和因陀罗的僧人,他还是坐在恒河上,他的神庙中,读着他们的吠陀经典,或住在一棵树的根上,只有一些面包屑和一个水钵。我遇到他的仆人来给他的主人汲水,我们的桶子好像在同一井内碰撞。瓦尔登的纯粹的水已经和恒河的圣水混合了。柔和的风吹送着,这水波流过了阿特兰蒂斯和海斯贝里底斯这些传说中的岛屿,流过饭能,流过特尔纳特,蒂达尔和波斯湾的入口,在印度洋的热带风中汇流,到达连亚历山大也只听到过名字的一些港埠。”

  读到这里,这篇文刚好结束,既震撼又有点扫兴,意犹未尽的情绪之下才百般无奈的合上书页,剩下的还要留待慢慢享受哩!有人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我想那是因为他自己太热烈,他的生活太过于丰富。《瓦》不寂寞,恰恰是在嘲讽我们这些不会享受寂寞的寂寞人的。然后,被它嘲讽,确是那样的快乐!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菁选6篇)扩展阅读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菁选6篇)(扩展1)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菁选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工作生活状态。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

  《瓦尔登湖》是安静的,寂寞的。但读到’冬天的访客‘、’冬天的动物‘时,我才发现先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瓦尔登湖》并不是先生在自说自话。然后暗自叹息自己的浅薄与狭隘,同时更加喜爱《瓦尔登湖》。我得承认,当我听到瓦尔登湖边野鹅咕咕的叫声,觉察到狐狸在皓月当空的夜里寻找松鸡,偷窥到松鸡偷食红松鼠掉在地上的玉米粒,我简直对先生妒忌的要死。呵,这群明火执仗的盗贼,不知道松鼠和野鼠为了坚果争吵会是怎样的有趣?

  再这样下去,我会陷入一个怪圈:单纯的妒忌、叙述(而且颇不精彩)《瓦尔登湖》的`魅力。但事实就是这样,原谅我的浅薄吧,因为梭罗先生的敏锐。

  梭罗先生并不是单纯的叙述,他也在思考,思考着生活,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思考着大自然,什么是自然的大自然?思考着人,什么是本来的人?那么,亲爱的你,有没有思考过?

  人们往往把一种生活方式视为成功的生活方式,于是无数人为之疲于奔命却不知道自己丢失了什么。你能够在阳光下的青草地上坐上一下午而不叹息浪费了一下午时间吗?你能够冲路遇的陌生人微笑吗?你能够在周末静静地读一本书而不是去东大街罗马市压马路吗?你能够安静的倾听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费尽心机的揣测别人的心理吗?你能够心*气和的接受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吗?幸运的或者不幸的。

  真的很幸运能够邂逅《瓦尔登湖》。在这个匆匆忙忙为挣财产挣地位的世界里,也许我们真该放慢脚步听听自己的内心。去阅读真正的文学,去思考,去丰富自己、服务社会,而不是为功利、为娱乐。真正的和谐是与大自然合拍,如春天花开秋天叶落一样自然。《瓦尔登湖》绝不是希尔顿《消失的地*线》中虚幻的香格里拉,梭罗先生是思考者,亦是实践者。那么,亲爱的,你准备好安静的阅读《瓦尔登湖》了吗?

  能够邂逅《瓦尔登湖》,真好。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2

  梭罗的作品是瓦尔登湖。

  梭罗试图描述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赞美与世隔绝的和*。他试图让每个人都相信瓦尔登湖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作为一名读者,我明显感受到了文字背面的另一个真理,那就是他的心并没有真正放在这深蓝色中。这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避风避雨的亭子。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白色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但它并没有融化出对现实世界充满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想法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诚朋友。瓦尔登湖对梭罗来说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无助的超然。就像一个企业家从天而降,离开家躲在月亮湖里一样。睡不着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两颗……

  梭罗数着第一块冰下的气泡,一两个……

  虽然梭罗仔细研究了瓦尔登湖的每一滴水。然而,我看到的仍然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他试图皈依瓦尔登湖。

  只有瓦尔登湖的儿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如何,它都无法与生命的起源和生长的天堂相媲美。安静、快乐、舒适的水,一滴一滴,就像流淌在自己体内的血液。

  发自内心的爱,是大自然的音乐。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3

  《瓦尔登湖》是作者戴维·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远离尘嚣,想于大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质朴的生活状态,一种更具诗意的生活。或许这次选读这本书,是希望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寻找本真的心路历程,感受来着大自然的力量,并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

  读后我也发掘了自己身边的瓦尔登湖,对我来说,大学就是一个瓦尔登湖,一个全新脱俗的环境。我通过这两个月的生活我越来越能发掘生活节奏,变得适应和恬然,心境也越来越好,逐渐开始安静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会思考的问题。最全面的站可能很多会在大学应接不暇的节奏中乱了方向,而我却借由这股乱流让它成我我的瓦尔登湖,让我变得更好更优秀。

  在大多数人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静的大自然,是内心的向导。其实这个瓦尔登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慰藉心灵的地方。读这本书或许可使我们在这浮世中释放安静的灵魂,减轻焦虑,这或许就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让我们在大学中保持一颗*静的心,去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4

  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看到省文化厅微博的图书推荐,过了几天我去借书时一起借了回来。我记得是在角落最后一排人迹罕至的地方,版本很多,我拿了一本粉红色书皮的。是谁翻译的我都没注意,因为我并没有完成那次的读书计划,到了期限只能原封不动的还了。那一次我按照推荐里的书单借了很多书,发现有一些并不合我的胃口,就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借书。《瓦尔登湖》也逐渐被我忘记了。

  再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推荐《听客溪的朝圣》,借回来看到书中有这样的宣传,大概是说可以和《瓦尔登湖》相媲美的书籍,甚至有人认为超越。于是我又想起了《瓦尔登湖》,我注意到很多权威的微博都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大致说是一生中必读的书之一。于是我又重新去图书馆找那本粉色的书,却没找到。这段时间这本书又火了起来,很多*期一点的版本都被借走了。剩下的,我本着小众及边远地区出版社不选的原则,最终拿了译林出版社许崇信和林本椿的版本。看到书中作者介绍这是“自己家中唯一一本版本上多重收藏的书”,我就对译本放心了很多。而实际读下来我深深感觉这本书译得“有点拧巴”。

  从爱默生的“梭罗小传”,“经济篇”读下来都很吃力,我多次无数次的想放弃。这样一本书,逻辑,叙事顺序都有点混乱,并不像一个刻意写书的人会去顾及读者的感受,真像一本神经错乱的呓语集子。我读来到底有何意义,为什么又如此受追捧,我又一次感觉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是很奇怪,我还是一直坚持,咬着牙往下读,是因为他炒作得太有名气了?还是…其实这本书有些特别,前面很多部分确实索然无趣,跟想象中优美、有意境的湖畔生活完全不同,因为作者的出发点跟“湖畔诗人”迥异!把《瓦尔登湖》跟《听客溪的朝圣》比较我觉得有些不可理喻,《听客溪的朝圣》是一本以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造就,我也并不觉得那本书有多出色,而且也不满意那个译本。可能在中国,诗人和生物学家还没有联姻吧,因为我百度“毒胡萝卜”竟然没有,我到底不知道此为何物,在中国又叫什么、指什么。

  那本书我更多的新奇是一些大自然本身的奇特,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另外,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并不完美纯真的自然界,而是处处充满了“残忍”。梭罗在湖边居住只是把湖当成一种体验,从他的文字中我觉得他一直是个旁观者,冷静的.哲人而不是他自己所谓的“诗人”,他从未停止过思考,是一个“实践的哲学家”。

  纵然有一些泰戈尔式的优美又有哲理的散文诗句,而且他也经常思想独到。但总体来言,整书虽然说是散文,但更像一篇长篇大论的论文,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论据,他一直是个冷静的旁观者,时刻审视自己当前的生活与他的思想,我甚至觉得他在捕鱼,洗澡,采集浆果的时候都没有停止关于他那个“大计”的思考,他是带着任务来考察和体验这一切的,所以我觉得他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和享受当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也感觉不到太多的诗意和美感。反而跟《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有些像,我更喜欢鲁宾逊这种纯粹的目的。

  我不认同有人把它评为“诗意的栖居”。但是这本书真的也有点特别,像一个孤独、入魔、又执着的哲学家一直追逐自己的抱负并实践。我想我也是孤独的寡人一类,我并不关注他的实践证明什么,我更喜欢他那有时单纯流露出来的诗意和一些孤独星球人类的感悟,所以我还是想拥有这样一本书。但我觉得目前这个版本翻译的很没有诗意,于是百度了很多版本,最终买下了四川文艺出版社仲泽的版本,像泰戈尔的诗那样放在案前,有事没事想起来嗅一嗅书中那些有芳香的文字就好。

  关于译本,我并不是很喜欢直译的东西,我觉得好的翻译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收藏价值。当然如果是专家从事研究的学者,就有必要读直译和原著了,那是他们的事。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5

  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6

  《瓦尔登湖》是一本书,瓦尔登湖就是瓦尔登湖。

  去年这段时间,在美国的女儿那儿住了几个月,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游览了凡到美国都应去的一些地方,当然都是女儿女婿精心选择,周密安排,细致策划,亲自陪同。得以饱览了自然风光,参观了历史遗迹,领略了先进科技。感受到了一种不虚此行的满足,上千张拍摄的.图片,7—8万字的日记,现在拿出来欣赏和翻阅,恍如昨日。

  然而我不想用这些来充塞我的空间,也不想耽搁别人的宝贵时间,我下面说的是一本书和一个湖。

  《瓦尔登湖》这本书我们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没听说过,不少人知道没读过,也有不少人知道读过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们多数人不知道,多数人没听说过,有的人知道,也听说过,但多数人没去过,没见过。

  《瓦尔登湖》我知道,我买过,我读过,但也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知道,当然是从那本书上看到的,但我以为150多年前书上说的一个小湖,可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这次在美国却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7

  当身心为世俗所累,我会一遍遍捧读《瓦尔登湖》这本书。

  诚然,《瓦尔登湖》有很多的版本。此刻,我阅读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由王家新、李昕二位翻译的新版本。作者是大家所熟知的美国作家、诗人亨利?戴维?梭罗。我在纸上记录下这个名字,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向往。

  向梭罗致敬,不光因为散文集《瓦尔登湖》记载的是他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对生活意义的探索和沉思,也不光因为他当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日益受到当今越来越多人的接受、悦纳和推崇,更重要的是我无比欣赏梭罗对世俗虚荣的远离和摈弃,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理想和信念,这样的天赋良知让我顶礼膜拜。

  《瓦尔登湖》一书,如一泓清泉,汩汩濯灌着人们物质生活丰厚但却贫瘠漠然的内心世界。在纷繁芜杂的纸醉金迷中,回归自然,寻找本性,持有率真,梭罗教给我们和带给我们的,是他身体力行中的生命哲学和熠熠光照,引领人们凭直觉和本能一步一步认识、认**理,凭借自身心灵力量提升生活的深度、质量还有内涵,最终保证我们的`生活向美、向上、向光明、向崇高迈进。

  简单,而又有智慧。

  这,也必将成为人们的至上追求和生活目标。

  书中,梭罗对湖水、树木变化的传神描述,对鸟儿、小动物的绘色叙说,对地质考古的细腻渗透和入微诠释等,这些自然财富翔实生动地展示,吸引着读者为之入迷为之痴狂。这些观察、发现和体验,洋溢着原始的生命力,也带给读者如梦似幻的神话享受。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菁选6篇)(扩展2)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菁选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

  无论是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犹如春水般的不凉不热,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时分,充满神秘和阳光的气息。

  文中,梭罗描述了一百个爱尔兰人在冬天从剑桥来瓦尔登挖冰的故事,他们带来各种工具,把湖上的冰切成方块,然后装车拉到市场上出售。挖冰人的行为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深深刺痛着梭罗,他尖锐地批评道:他们“剥去了瓦尔登湖的唯一的外衣,不,剥去了它的皮,而且是在这样的严寒的冬天里!” 在梭罗看来,这些冰决不是商品,而是灵性与美的大自然的化身。它会给你启示,净化你的心灵,使你在大自然中找到永恒。

  梭罗以自己的实践向读者展示着,鼓励人们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作者通过细腻描写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展现了他对大自然不同寻常的丰富感受和与大自然亲*的天性,表达了他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破坏大自然行为的斥责。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紧张,使我们每个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梭罗的世外桃源和简约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后你我的期盼,至少是内心深处的。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2

  当身心为世俗所累,我会一遍遍捧读《瓦尔登湖》这本书。

  诚然,《瓦尔登湖》有很多的版本。此刻,我阅读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由王家新、李昕二位翻译的新版本。作者是大家所熟知的美国作家、诗人亨利?戴维?梭罗。我在纸上记录下这个名字,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向往。

  向梭罗致敬,不光因为散文集《瓦尔登湖》记载的是他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对生活意义的探索和沉思,也不光因为他当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日益受到当今越来越多人的接受、悦纳和推崇,更重要的`是我无比欣赏梭罗对世俗虚荣的远离和摈弃,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理想和信念,这样的天赋良知让我顶礼膜拜。

  《瓦尔登湖》一书,如一泓清泉,汩汩濯灌着人们物质生活丰厚但却贫瘠漠然的内心世界。在纷繁芜杂的纸醉金迷中,回归自然,寻找本性,持有率真,梭罗教给我们和带给我们的,是他身体力行中的生命哲学和熠熠光照,引领人们凭直觉和本能一步一步认识、认**理,凭借自身心灵力量提升生活的深度、质量还有内涵,最终保证我们的生活向美、向上、向光明、向崇高迈进。

  简单,而又有智慧。

  这,也必将成为人们的至上追求和生活目标。

  书中,梭罗对湖水、树木变化的传神描述,对鸟儿、小动物的绘色叙说,对地质考古的细腻渗透和入微诠释等,这些自然财富翔实生动地展示,吸引着读者为之入迷为之痴狂。这些观察、发现和体验,洋溢着原始的生命力,也带给读者如梦似幻的神话享受。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3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是一场重返自然生活的实验,是一个重新认识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择一片湖泊,觅一处树林,自建原始木制房屋,捕鱼锄豆,听风踏雪。

  身处闹市,你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这样的呼唤?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来自家长的呼唤,那是来自童年的记忆。

  究竟什么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呢?衣服提供了什么,房屋又提供了什么?只关心房子、村子、湖泊、动物,只感受这里的声音、色彩,这里的春,这里的冬。而这一切的`花费,也许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费。

  作者在1846年做这个试验,让我们记起了我们人类的过去。那时,铁路才刚刚发明,电灯泡还没有电亮人类的夜晚。世界还是那么大,夜晚还是那么神秘,人类的活动大部分还是在那百十公里内。

  而瓦尔登湖这片土地,在作者来到的百年前这里又还是处于人类蒙昧状态的社会。这样的一个土地,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更能带来返璞归真的震撼。

  这样一本书,对现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仿佛一剂心灵良药。对于我们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呢?是否我们也要有这么一片心灵的净土呢?

  最后以陶渊明的一首《归去来兮辞》送给大家共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4

  读此书感悟颇多,在书中领略一番瓦尔登湖的风景和与自然和谐相处场景,书中告诉我们勤俭也可以让生活有滋有味。

  思考领悟:现实中我们自诩不是套中人,不过是已上套,被蒙蔽了双眼,还不知。或许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段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就可以知晓自身所渴求的本质。

  思考本质:在此间寻一处属于自己的静谧,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活留出更多空间去思考,放飞真实的自我。毕竟我们经历了,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在此待思考过后,心境透彻,懂得拨开似是而非的云雾,遵从自己的内心看到渴求的本质。

  寻一方向:在思考着思考着,选择出一条属于我们的生活。其实每一条路都是通向命运之路,但只有你自个儿的路例外,那就得了,还是走你自个儿的路吧。

  思考未来:确定了方向,开始思考未来。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可以思考,但不能深陷于对外界恐慌的思绪中,给自身带来紧张的气氛,一个人活着,总会遇到危险。不念过往,不惧将来,秉持心气,何惧远方?

  播种美德:遇人遇事,要播种诸如诚实、真理、简朴、信仰和纯真这一类的种子,既然付出了,就要做到最好!无愧于心,无愧于己。

  生活、经营需算计:生活需要经营,有时候说人生难得糊涂,但在生活上要会打理、“算计”,让自己的生活朴素而精致,且生活需是认真的但不是较真。在经营中我们需要算计,算计自己的得失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毕竟一团乱麻,谁都帮不了你自己。在经营中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你要谋生,靠的不是自己的手艺,而是自己的消遣。尽情享受大地的乐趣吧,可千万不要占有大地。不要居于安乐,不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一份渴求外应的心,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还要牢记思考两者的得失,一份发现,一份思考,一份收获!

  感受自然的魅力,重塑自身的心境。靠时光的流逝,断断乎到不了拂晓,这就是那个早晨的特性。遮住我们两眼的亮光,对我们无异于黑暗。唯有我们清醒的时候,天光才大亮。天光大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才不过是一颗晨星罢了。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5

  当我合上《瓦尔登湖》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将心境洗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它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写下来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这本书中用很大的篇幅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片段。静静的抛去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看完这本书的我,心是震撼的.,他教会我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瓦尔登湖般干净。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是那样的,他的一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虽然短暂却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精妙绝伦。

  书中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梭罗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简朴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远不会来临。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了,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洗涤。

  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6

  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好书。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说的是,读这本书,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最早接触这本书,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之下。那是徐迟翻译的那个版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朋友喜欢海子,喜欢苇岸,凑巧海子和苇岸这两位诗人又都是在中国最早推崇梭罗和《瓦尔登湖》的两位诗人。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得以接触到了这本对我来说影响甚大的书。

  徐迟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是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回顾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特别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无怪乎苇岸在《我于梭罗》一文中说,“梭罗*两年在中国仿佛忽然复活了,《瓦尔登湖》一出再出,且在各地学人书店持续荣登畅销书排行榜,大约鲜有任何一位19世纪的小说家或者诗人的著作出现过这种情况,显现了梭罗的超时代意义和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应有的力量。”在资源被无限制地掠夺的.今天,读这样一本纯净的书,成为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生活的我们一种无奈的精神的追求。

  而我,正是这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对于工业文明和改革浪潮对中国原始村落的冲击的那种切肤之痛有着深刻的体验。人类的年轮走到今天,在此时此刻,我不敢说我们的社会是进步的。在《瓦尔登湖》中,我感受到了梭罗的伟大之处,他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情。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使他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地努力,他重新获得一种成熟的恬静。整本**录了梭罗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而他的这一种生活方式,别人也称之为超验主义——主张通过亲历亲为,来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温度,其实这两种需要和大多数的动物的需要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这里,我领悟了最简单的人生哲理——其实我们可以活得很简单,因为简单,我们也可以活得更加洒脱,没有羁绊和束缚。他说:“我们心目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经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

  他在湖畔的两年自耕自读的生活,虽然暗合了我们中国文人的耕读传家的隐士风格,因此梭罗在中国能够大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梭罗的那种自耕自读的生活方式,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并不相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隐士是消极避世的。而梭罗在湖边的那两年的生活,是极其积极地在体验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梭罗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对话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罗先生告诉我,要热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说,读这本书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我想,不管是哪一种读法,于我都是合适的,这也是我钟爱这本书的原因了。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7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瓦尔登湖》这本书时,我还小,大约在念小学五六年级,沉迷的是富有情节的故事小说,对散文式的文章,统统不屑一顾,所以乍一翻看,觉得很是乏味,想也没想就把它扔回了原处,再说,封面上都是灰尘的书,想必是不值得一读的吧!

  多年后,我上大学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可谓琳琅满目,看着远比小书店多好几倍的书,从一个书架移到另一个书架,脚都挪不动,无意间,又看到了这本书,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梭罗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哲学家了,大概人就是这么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带出了图书馆。

  要真正看懂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欲知其人,须得听其言,观其行,而要了解一本书,不仅要了解书的作者,也要了解此书创作时作者所处的境况以及当时大的社会背景。脱离了这些,书为死物,你既无法深究什么,也无法获得更全面的思考。

  亨利·戴维·梭罗,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哲学家,改革家,16岁进入哈佛大学学*,其思想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自然。1845年,梭罗26岁,正是青年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于名利追逐的年纪,可是梭罗却挣脱了俗世的枷锁,独自在瓦尔登湖湖畔建立了一个小木屋,生活中的一切皆为自给自足,《瓦尔登湖》便是他在湖边两年生活里大小琐事的记录和思想的随笔。

  19世纪的美国,被历史学家们认为是独立的美国文化诞生和生长的时期,当时著名的思想家爱默生提倡崇尚自然力量和人的自我本真,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而梭罗较之而言,注重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8

  我没有看过梭罗其他的作品,只读了他最有名的《瓦尔登湖》,但足以让我从中窥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质。他出生于美国建国50年后,成长于开始工业化的大时代,身边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国、无法摆脱旧欧洲最底层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这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国变成了中国,工业化变成了信息化而已。我们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的同时,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追求纯净美好的内心,不被时代的喧嚣所裹挟,梭罗给了一种答案!

  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对于自然,特别是瓦尔登湖所在区域的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单辟章节,详尽描绘了村庄、湖、冬天的湖、森林、庄稼地、禽兽,也记载了他在这如画而单纯的环境中,如何阅读、种地、垂钓、建造居所、社交。在记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给我感触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他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开销,精确到每一分钱。如他建造湖边的小屋,置办所有家居陈设,开荒种地。他记录这些,是想表达,想满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动手,只需花费极少的金钱和消耗极少的自然资源。但是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呈现的结果,都让人陶醉其中。

  他记录这些,实际上是想倡导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为此他对照了爱尔兰移民,为了能交得起房租,维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东西以维持体力。但最终呈现在梭罗眼中的,是破败的房屋,凌乱的房间,以及全家人空洞无辜的眼神!我们当下的奋斗,有多少成分与那些爱尔兰移民一样,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许的物质享受当做奖励,在这个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环中消耗生命呢?

  他对自然的爱,透过字面汩汩涌出,让你也好像身临其境,尽管相隔已*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尔登湖现在是什么样子?还如梭罗描述的一样吗?

  以往外国作家对自然的描绘,总感觉与本国作家的不同,但梭罗是第一个通过写作能让我身临其境的外国人,他笔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国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远,留白处让你掩卷冥思!让你不自主的走到户外,看那些你已看过无数次的景物,竟在脑海中闪回梭罗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动了我,对于我来说是他将自己退到无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馈赠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书中,梭罗对于各种典故、言论信手拈来,无比贴切。援引希腊及罗马神话倒正常,但是还有对于中国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让我尤为敬佩了!相比当代,那是一个信息的蛮荒时代,梭罗需要多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累下如此的渊博学识,而且领会其中的含义!他不是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隐居湖畔,你能看到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与古来先哲的精神沟通后,短暂的隐居可能只是一种实践!

  梭罗被同时代的人视作偏执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义,《瓦尔登湖》也被摆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这多么像梵高,另一个我深深热爱的炙热滚烫的艺术家。他们都不被时代所接受,也许这给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羁绊,为了追逐自己的终极,甘愿受尽世人眼中的磨难,他们真的是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成就自己伟大而高尚的灵魂,最终将精神的升华通过某种艺术方式传递出来,因与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让人们,那些如移民般只为活着而活着的我们,打开了一条窥视生命本真的窄缝,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顿身形钻过去,那怕被那条缝隙划的伤痕累累,但相信那边的阳光,足矣照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9

  《瓦尔登湖》是作者戴维·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远离尘嚣,想于大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质朴的生活状态,一种更具诗意的生活。或许这次选读这本书,是希望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寻找本真的心路历程,感受来着大自然的力量,并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

  读后我也发掘了自己身边的瓦尔登湖,对我来说,大学就是一个瓦尔登湖,一个全新脱俗的环境。我通过这两个月的生活我越来越能发掘生活节奏,变得适应和恬然,心境也越来越好,逐渐开始安静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会思考的问题。最全面的站可能很多会在大学应接不暇的节奏中乱了方向,而我却借由这股乱流让它成我我的瓦尔登湖,让我变得更好更优秀。

  在大多数人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静的大自然,是内心的向导。其实这个瓦尔登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慰藉心灵的地方。读这本书或许可使我们在这浮世中释放安静的灵魂,减轻焦虑,这或许就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让我们在大学中保持一颗*静的心,去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0

  《瓦尔登湖》一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的背景之下创作的。

  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部著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是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记录。

  梭罗在书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受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段我们暂时是安全的。”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过着简朴,原生态的生活,用自己的经历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生态的文明发展。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去面对自然,一昧地依仗科技的利剑去征服、践踏自然,对大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在追求物质的欲望下失去了自然的韵味,丧失了自然之美。

  梭罗之所以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是是非非,而是他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在简朴的小木屋里过着悠游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清静的湖边上游鱼戏水,倾听湖音,感受着大自然的唯美,探索人生的真谛。正如梭罗所描述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表面的东西,迫使我们提出问题,由于答案总是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可以在书中领悟到最朴素自然,生活才是最奢侈的,而并非物质方面上的奢侈。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热衷于豪宅、名车、名表、名牌包包这些奢侈品中,追求物质层面上的舒服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在书中梭罗令我们体会到大部分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生活中的舒适品,非但不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舒适而言,智者过着比穷人更为简朴和节俭的生活。梭罗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轻物质重精神的简朴生活方式,他将衣食住行降低到必需的限度上,不追求表面的华丽与奢华,重在于真正的享受生活的乐趣。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应该就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独立搭建小木屋,简陋的破炉破灶,独自种粮食、觅食野果、追猎狐狸、种豆耕锄、捕鱼、吹笛奏乐等等,自给自足,每天虽然粗茶淡饭,粗衣麻布,却依然很享受,抛弃了物质和财富,远离了世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正如梭罗在书中所描述的“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使自己不断丰富,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梭罗用自己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都要投身其中,好好过我们的生活;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咒骂它。热爱我们的生活,不管它有多么的贫穷,即使在贫民窟中,也会有一些愉快、惊喜和辉煌的时光。梭罗生活在何处,生活的目的的篇章中让我们领悟到了生活的本质所在。我们只有通过永远不停地灌输和侵染我们周遭的现实,才能理解一切圣洁和高贵的东西,宇宙不断地、顺从地适应我们的想象;不管我们走得快还是走得慢,脚下的道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了。梭罗讲述到我们应该自然那像清醒地生活每一天,不要因落在道路上一只坚果壳或蚊子的翅膀而脱离轨道。这读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他却形象的地道出了生活的本质。任凭人来人往,我们就主要的是下定决心过好每一天,反观我们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抵制不了物质的诱惑而每天不停的奔波,精神却日益枯竭,随波逐流,忙忙碌碌被迫成为了一种*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无目的,无追求。

  在阅读篇中告示我们心灵的寂静,才能活得轻松惬意,不被枷锁所困扰。梭罗的最初居住在瓦尔登湖畔没能拿起书来阅读,尽管他整个夏天都把荷马的《伊利亚特》,也只是偶尔地看一看他的书页,因为最初他的手头总是有没完没了的手工活计,同时既要房子完工,又要锄豆子,根本就不可能读书,不过他盼望着将来能读够书,一直用这样的希望来激励自己。

  在梭罗看来,书为我们存在,或许它会解释我们的奇迹,并且可以揭示新的奇迹。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它们或许已经在别处表达过了;纠缠、困扰和令我们迷惑的问题,同样的纠缠、困扰和令所有的智者迷惑过;无人能免;每个人都尽其所能,用自己的言语和生命,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要沉得住、心静下来读书领会书中所带给我们的真谛,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它们可能会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并且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新层面。有多少人,因为阅读一本书而开创了他生命中的新阶段。

  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是我们心中一份清新脱俗的宁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不为世俗所困,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本心。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1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九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这里可以让他享受宁静,*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这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这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子,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不过,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己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可以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己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记着自己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同。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2

  “你得成为一个哥伦布,寻找你内心的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开辟海峡,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而是为了思想融合。”本书作者亨利·大卫·梭罗,美国作家及自然主义者。《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国的经典读物。

  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想了解大自然而又没办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欢探究生活和内心的人。因为该书有冗长的内心独白和细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

  瓦尔登湖是一个美丽的湖,书中有好多描绘湖的地方。如“九月一日,我发现三两株小枫树的叶子已经红了,离湖不远就在三株**的白杨下,一个胡角上,临*这水。啊!它们的颜色诉说着许多的故事。慢慢地,一个又一个星期,每株树德特性都显现出来了,它在光亮如镜的湖面上欣赏自己的倒影。每天清晨,这个画廊经理便取下墙上的旧画,换上一些新的地方画家幅,鲜亮而和谐的色彩多人眼目。”将大自然比喻为画廊经理的表现方式,拟人化地写出湖的美景。

  书中的“我”,生活得很满足,他没有豪宅,也没有亿万财产,但是他过的很充实。几*方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块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亲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现食物最真实的味道。喜欢吃什么,就在方寸地里种什么,也不必把杂草都去除,或许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获季节,收获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那是一种怎样的体会,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惬意。

  我想,梭罗的`这本书只是展示了他自己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交给我们一个方法,关键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也许很多人也向往瓦尔登湖那样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认为那种生活一定会是美好的。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作者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最终离开。并不是瓦尔登湖不美,也不是因为他厌倦,而是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静,就算是环游世界,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我常想起书中路人留下的一句话,“最高贵的心灵,是最能知足自满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绽放烟火,风景是不缺的,却缺的是一颗能体会美的心。乡下的人向往城市繁华喧嚣的生活,而城市里的人羡慕乡下那*静悠闲的日子。为什么三毛能在撒哈拉沙漠上找到那么多美丽的故事?为什么梭罗能在那么差的物质条件下过着让今人艳羡的诗意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认真对待生活,主动对生活索取,回过头,此处便是你的瓦尔登。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3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代表作,这部著作也让瓦尔登湖成为世界著名景点。打开书本,迎面而来的是一股简单而又真实的舒适和宁静,让人暂时脱离市井回归自然,于无声处徜徉于山水竹木之间。

  这部作品记录的是作者梭罗一个人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中的所做所想。1845年春天,风华正茂的梭罗放弃了城市浮华的一切,独自一人走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深处,建造一座木屋,几乎不借助任何现代文明的帮助,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和原始交换生活了2年9个月。书中大部分内容是作者生活中的琐事,他是怎么在瓦尔登湖畔用木头建造小屋的,怎么靠一点点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着简单的生活,怎么和来访的过客交流并倾听穷人们的心声,怎么测量湖底深度绘制地图,怎么去观察蚂蚁大战、鱼儿游泳。此外还有瓦尔登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小镇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心中对瓦尔登湖的爱,对自然万物的爱,更是超越了浮躁的安静。

  书中总会时不时出现一两句耐人寻味的话语,应该是作者深思熟虑良久才想明白的话。这样的话虽然不多,却总能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和共鸣。一场柔雨,青草更青。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像果实上的霜粉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以保存的、一个人如果能坚定自信地朝着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追求他所向往的生活,最终他是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无论你的生活有多么低劣*庸,都要面对它好好地过,不要躲避它咒骂它。这些饱含深意的话语总能引发内心深处的思考,带给我们*静和力量。他们有着一种启迪的作用,告诉我们要珍爱这世间的一切,要热爱生活,要尊重任何生命,包括我们身边的一片树叶或是一棵草。

  现在的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已经不再有耐心去读这些伟大的作品,在这样一个快节凑的繁华世界,读书好像已经没有了意义。然而,有时停下匆忙的脚步去读一些书,总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一种收获。

  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是我们心中一份脱俗的宁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4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读大学的时候,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是在5年后的北京,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5

  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看到省文化厅微博的图书推荐,过了几天我去借书时一起借了回来。我记得是在角落最后一排人迹罕至的地方,版本很多,我拿了一本粉红色书皮的。是谁翻译的我都没注意,因为我并没有完成那次的读书计划,到了期限只能原封不动的还了。那一次我按照推荐里的书单借了很多书,发现有一些并不合我的胃口,就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借书。《瓦尔登湖》也逐渐被我忘记了。

  再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推荐《听客溪的朝圣》,借回来看到书中有这样的宣传,大概是说可以和《瓦尔登湖》相媲美的书籍,甚至有人认为超越。于是我又想起了《瓦尔登湖》,我注意到很多权威的微博都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大致说是一生中必读的书之一。于是我又重新去图书馆找那本粉色的书,却没找到。这段时间这本书又火了起来,很多*期一点的版本都被借走了。剩下的,我本着小众及边远地区出版社不选的原则,最终拿了译林出版社许崇信和林本椿的版本。看到书中作者介绍这是“自己家中唯一一本版本上多重收藏的书”,我就对译本放心了很多。而实际读下来我深深感觉这本书译得“有点拧巴”。

  从爱默生的“梭罗小传”,“经济篇”读下来都很吃力,我多次无数次的想放弃。这样一本书,逻辑,叙事顺序都有点混乱,并不像一个刻意写书的人会去顾及读者的感受,真像一本神经错乱的呓语集子。我读来到底有何意义,为什么又如此受追捧,我又一次感觉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是很奇怪,我还是一直坚持,咬着牙往下读,是因为他炒作得太有名气了

  ?还是…其实这本书有些特别,前面很多部分确实索然无趣,跟想象中优美、有意境的湖畔生活完全不同,因为作者的出发点跟“湖畔诗人”迥异!把《瓦尔登湖》跟《听客溪的朝圣》比较我觉得有些不可理喻,《听客溪的朝圣》是一本以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造就,我也并不觉得那本书有多出色,而且也不满意那个译本。可能在中国,诗人和生物学家还没有联姻吧,因为我百度“毒胡萝卜”竟然没有,我到底不知道此为何物,在中国又叫什么、指什么。

  那本书我更多的新奇是一些大自然本身的奇特,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另外,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并不完美纯真的自然界,而是处处充满了“残忍”。梭罗在湖边居住只是把湖当成一种体验,从他的文字中我觉得他一直是个旁观者,冷静的哲人而不是他自己所谓的“诗人”,他从未停止过思考,是一个“实践的哲学家”。

  纵然有一些泰戈尔式的优美又有哲理的散文诗句,而且他也经常思想独到。但总体来言,整书虽然说是散文,但更像一篇长篇大论的论文,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论据,他一直是个冷静的旁观者,时刻审视自己当前的生活与他的思想,我甚至觉得他在捕鱼,洗澡,采集浆果的时候都没有停止关于他那个“大计”的思考,他是带着任务来考察和体验这一切的,所以我觉得他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和享受当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也感觉不到太多的诗意和美感。反而跟《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有些像,我更喜欢鲁宾逊这种纯粹的目的。

  我不认同有人把它评为“诗意的栖居”。但是这本书真的.也有点特别,像一个孤独、入魔、又执着的哲学家一直追逐自己的抱负并实践。我想我也是孤独的寡人一类,我并不关注他的实践证明什么,我更喜欢他那有时单纯流露出来的诗意和一些孤独星球人类的感悟,所以我还是想拥有这样一本书。但我觉得目前这个版本翻译的很没有诗意,于是百度了很多版本,最终买下了四川文艺出版社仲泽的版本,像泰戈尔的诗那样放在案前,有事没事想起来嗅一嗅书中那些有芳香的文字就好。

  关于译本,我并不是很喜欢直译的东西,我觉得好的翻译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收藏价值。当然如果是专家从事研究的学者,就有必要读直译和原著了,那是他们的事。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菁选6篇)(扩展3)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菁选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

  最*读了本书,《瓦尔登湖》,有感而发,写下这一篇看似和“瓦尔登湖”没什么关联的读后感。

  写在开头,首先要感谢原作者,用朴实的文字,阐述在瓦尔登湖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让瓦尔登湖的轮廓浮现在我们眼前。

  其次要感谢译者,能将这本书转换成我所熟识的母语,生动而不失原意。让只识得26个字母的我也能品味埋藏其中的盛宴。

  最后感谢读者,能陪伴我,听我将这感慨系之的文字,娓娓道来。

  此时已是20xx年年末,立冬明明已经过去,我所在的城市却还下着小雨。清凉的风,丝柔的雨,不禁让人质疑这该是初秋还是深秋?柔柔雨丝,淋湿了干燥城市的每个角落,也柔和着每一个浮躁的心。虽然无法像梭罗先生一般,到林中去贴*自然的痕迹,观察路过的旅人,调戏过往的动物,泛舟湖上钓一蓑鱼,但幻想自己是只贪食的鸟儿,啄一口朗姆,在雨中翱翔于楼宇间,享受都市天空的自然之美,也别有一番风味。

  城市的生活可能有些乏味。古人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复到底指“又”,还是“重复”?说是重复好像更贴*现在的生活。不知你有没有过那么一个恍惚的瞬间,眼前发生的一切似曾相识?似乎是在梦中,又或者只是昨天的复刻?本以为好不容易“十一”假期可以去旅游一趟,远离人从众。却发现就算走得够远,周边还是一样拥挤,还是觉得自己在挤早班地铁,不曾离开。不一样的,也只是多了舟车劳顿。

  生活又不是只有诗和远方,不要因为麻木,才觉得乏味。试着发现一抹生活的新绿——真实地读一本书,养一盆没那么多刺的仙人掌,不为食物而种一盆豆(香菜也好),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那是多么的新鲜。

  “花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梭罗先生,早早就预知到这个时代的窘迫,或者说是每个时代的.窘迫。小时候抬头是为了找寻鸟儿,欣赏天空,低头是为了观看用一块瘦肉引发的蚂蚁大战;现在抬头是为了看路牌,看领导脸色,大多数人低头还是刷着手机。手机永远保持开机、响铃状态,时时刻刻瞅着它,是怕错过某某人的消息,还是怕自己看起来很孤独,没有人理会?谁知道呢。谁还没试过在凌晨一点精神依旧抖擞。

  愿今日朝九晚五的你,明日也能做个朝花夕拾的拾荒者,喂马,劈柴。

  “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头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还在追踪它们。我对许多旅客描述它们的情况、踪迹以及它们会响应怎样的叫唤。我曾遇到过一二人,他们曾听见猎犬吠声,奔马蹄音,甚至还看到斑鸠隐入云中。他们也急于追寻它们回来,像是他们自己遗失了它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遗失了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找,有的人无动于衷。”

  一辈子很长,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个先到,我丢失过50元,丢过用了多年的诺基亚,也弄丢过一个白发老人,最终都没有找回来。50元丢了,当作破财消灾;用了多年的诺基亚找不到了,价值太低警察也不管,过年了希望捡到的人也能幸福点;曾有个老人,每天都提着一桶水,从卫生间提到卧室,七八米的距离,几步一歇,那时的我没有上去帮忙的心,直到将那个老人弄丢,再也看不到找不回,心中才泛起悔意,却也无能为力。

  总说“如果当时”,可如果我们能一直生活在当下,好好把握生命中的点滴,珍惜他们,那我们将会幸福到何种地步呢?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生活,那就试一下改变自己。就像那些老前辈告诉你办不到的事情,也不妨来尝试着做一下。就算最后你还是做不到,又何妨,无伤大雅,不是么?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2

  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看到省文化厅微博的图书推荐,过了几天我去借书时一起借了回来。我记得是在角落最后一排人迹罕至的地方,版本很多,我拿了一本粉红色书皮的。是谁翻译的我都没注意,因为我并没有完成那次的读书计划,到了期限只能原封不动的还了。那一次我按照推荐里的书单借了很多书,发现有一些并不合我的胃口,就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借书。《瓦尔登湖》也逐渐被我忘记了。

  再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推荐《听客溪的朝圣》,借回来看到书中有这样的宣传,大概是说可以和《瓦尔登湖》相媲美的书籍,甚至有人认为超越。于是我又想起了《瓦尔登湖》,我注意到很多权威的微博都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大致说是一生中必读的书之一。于是我又重新去图书馆找那本粉色的书,却没找到。这段时间这本书又火了起来,很多*期一点的版本都被借走了。剩下的,我本着小众及边远地区出版社不选的原则,最终拿了译林出版社许崇信和林本椿的版本。看到书中作者介绍这是“自己家中唯一一本版本上多重收藏的书”,我就对译本放心了很多。而实际读下来我深深感觉这本书译得“有点拧巴”。

  从爱默生的“梭罗小传”,“经济篇”读下来都很吃力,我多次无数次的想放弃。这样一本书,逻辑,叙事顺序都有点混乱,并不像一个刻意写书的人会去顾及读者的感受,真像一本神经错乱的呓语集子。我读来到底有何意义,为什么又如此受追捧,我又一次感觉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是很奇怪,我还是一直坚持,咬着牙往下读,是因为他炒作得太有名气了

  ?还是…其实这本书有些特别,前面很多部分确实索然无趣,跟想象中优美、有意境的湖畔生活完全不同,因为作者的出发点跟“湖畔诗人”迥异!把《瓦尔登湖》跟《听客溪的朝圣》比较我觉得有些不可理喻,《听客溪的朝圣》是一本以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造就,我也并不觉得那本书有多出色,而且也不满意那个译本。可能在中国,诗人和生物学家还没有联姻吧,因为我百度“毒胡萝卜”竟然没有,我到底不知道此为何物,在中国又叫什么、指什么。

  那本书我更多的.新奇是一些大自然本身的奇特,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另外,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并不完美纯真的自然界,而是处处充满了“残忍”。梭罗在湖边居住只是把湖当成一种体验,从他的文字中我觉得他一直是个旁观者,冷静的哲人而不是他自己所谓的“诗人”,他从未停止过思考,是一个“实践的哲学家”。

  纵然有一些泰戈尔式的优美又有哲理的散文诗句,而且他也经常思想独到。但总体来言,整书虽然说是散文,但更像一篇长篇大论的论文,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论据,他一直是个冷静的旁观者,时刻审视自己当前的生活与他的思想,我甚至觉得他在捕鱼,洗澡,采集浆果的时候都没有停止关于他那个“大计”的思考,他是带着任务来考察和体验这一切的,所以我觉得他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和享受当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也感觉不到太多的诗意和美感。反而跟《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有些像,我更喜欢鲁宾逊这种纯粹的目的。

  我不认同有人把它评为“诗意的栖居”。但是这本书真的也有点特别,像一个孤独、入魔、又执着的哲学家一直追逐自己的抱负并实践。我想我也是孤独的寡人一类,我并不关注他的实践证明什么,我更喜欢他那有时单纯流露出来的诗意和一些孤独星球人类的感悟,所以我还是想拥有这样一本书。但我觉得目前这个版本翻译的很没有诗意,于是百度了很多版本,最终买下了四川文艺出版社仲泽的版本,像泰戈尔的诗那样放在案前,有事没事想起来嗅一嗅书中那些有芳香的文字就好。

  关于译本,我并不是很喜欢直译的东西,我觉得好的翻译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收藏价值。当然如果是专家从事研究的学者,就有必要读直译和原著了,那是他们的事。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3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合上《瓦尔登湖》淡蓝色的封面,犹如一股清凉的湖水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徐迟先生是这样评价的:“《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好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瓦尔登湖》能让你有奔赴山清水秀、未被污染之净土的冲动。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它是属于一个人的书,需要静下心来。

  该书的作者是19世纪的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他在读完哈佛大学后,28岁的他于1845年7月4日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是他简朴生活的全部,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并由此写就了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它与《圣经》一起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此书在当代美国是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

  《瓦尔登湖》是梭罗融入自然、静心思考的结晶,全书给我留下了三个方面的深刻印象:

  1、《瓦尔登湖》是一幅田园风光的唯美长卷。读完全书,仿佛跟作者完成了一次难忘的、纯美的自然之旅,你会走*湖畔,走进松林,你能看到悠然而过的田野上的飞鸟、欣赏森林深处的蚁群大决战、在冰天雪地中倾听远处传来的猫头鹰的哀鸣;湖水的静美、雨中的奇景、变幻的雪冰、乡野的美梦,让你在真切的体验中深深沉醉。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

  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2、《瓦尔登湖》是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记录。在湖畔,作者自得其乐地种豆耕锄、觅食野果、追猎狐狸;在湖上,作者恬淡闲适地垂钓游鱼、观鱼戏水、听湖奏鸣。“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3、《瓦尔登湖》是处处灵光闪烁的哲学圣书。梭罗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并不是简单的逃避现实,在简单的生活中,他一直在思考,思考人生、文明、金钱、贫富、生死等大问题,在娓娓道来中悄悄开启你的心智。那些贯穿在行文中的哲思妙语,会使你在反复诵读中,感觉常读常新,回味无穷。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影响世界发展的绿色经典,是构成美国性格最重要的书。海南和三环出版社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但他却给我们一种长者拥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作为一名教师,应像梭罗一样,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使自己不断丰富,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从而诗意的栖居在校园内,成为引领学生热爱自然、创造生活、摆脱世俗、走*崇高的表率。假如我们可以永远活在现在,善于抓住现在的每一个机会——如同小草不放过滴落在它身上的每一滴细小的雨露一样;而且不把时间花费在弥补失去的机会上,——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尽责,那么,我们肯定会备受福佑。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4

  没有地方比这湖更接*天堂和上帝。我想,天堂本来是以神话开头,这一畔湖水却让它一下子贴*了大地,贴*了苍生。梭罗说,他深信,没有人会强行去穿尺寸不适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应该是最好的需要。那么,我说,瓦尔登湖就是最美的衣衫。

  梭罗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他坐在阳光融融的湖前,坐在这远离尘器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么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气而非绝望”?想的是“在一个夏季,来播种真诚、真理、朴实、信心”?想的是“瓦尔登湖最深隐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于是瓦尔登湖流出的水成为字里行间不时闪现的灵光,描摹着美丽自然,指导着简单生活,讨伐着金钱社会。忍耐了一个世纪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从海明威的笔下开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却是消融在梭罗的笔记里。《吠陀经》里说道,一切知,具于黎明中醒。

  那么瓦尔登湖晶莹的湖光里反应的必将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缓缓照在我苍白却又渴望光亮的脸庞。

  余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里扪心自问,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试问学问的真正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精神与体魄总是矛盾,学识与游戏总是对立,深邃与青春总是无缘,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尔登湖碧波不兴就将内心浊气淘尽,那个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钓,就在俯仰之间,将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拥有了满心满怀。试问是世间又有谁能不在心里俯下身子向那没有什么可容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为它的灵魂所倾倒,多少赞叹,欲说还休。

  一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只有一个人在猛吹这罪恶之根。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让望着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那就且容我在罪恶枝桠体会人间有味;容我在这湖波光里,一如玲珑的水珠,对自然抱有一颗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更接*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5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读大学的时候,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是在5年后的北京,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6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7

  第一次听到《瓦尔登湖》是在新闻上,新闻的大致内容是2016级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还带着一本《瓦尔登湖》,当时比较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清华大学的校长如此推荐呢?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梭罗在23岁时就摆脱了金钱名利世俗的束缚,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瓦尔登湖》是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当我听到《瓦尔登湖》时,第一反应这是一部写景的作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时会发现作者在展示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的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和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感受宁静的巨大力量,并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都象征着返璞归真的`隐逸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而如今人们的心里一概被视为消极迂腐,取而代之的是出名要趁早。极致的功利主义不仅弥漫在学校里,同样也成为官场、商场、文艺圈的准则。有多少人因为遗失了心中的瓦尔登湖,最终成为“套路”的牺牲品,又有多少人,因为过于追求成功,最终成为繁华一梦中的过客?

  可能,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看来,《瓦尔登湖》既不是那种鸡汤式的麻醉剂,也不是鸡血般的***,而是一本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书。它不是一本生活指南,而是内心的向导。而那个抽象的瓦尔登湖,并非本来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生之所,是安放灵魂的故乡。所以,或许可以这样理解,邱勇推荐《瓦尔登湖》,是希望学生能够以精神上的洁净高远,去对抗无所不在的物质喧嚣,减轻利益交换原则所带来的焦虑,从而逃避这个时代的狂躁与沉沦。

  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哪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匆匆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以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了虫子的蠕动。我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吗?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所以,让我们放慢脚步,感受生活,寻找到那块属于我们自己的瓦尔登湖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8

  梭罗,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别人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到瓦尔登湖畔,他是想找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伐木造屋,掘地种粮,捕鱼狩猎,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他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费:造屋用去28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这样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

  梭罗在悠闲自得的'耕耘垂钓,散步泛舟,采果狩猎,用大量时间享受自然的同时,他每天还在读书、思考、写作。他用心观察自然、用身体验自然、用脑思考自然,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周围的一切。细微地注视湖水的纯静透明、林木的葱郁碧绿、动物的活泼可爱、收藏的沉甸果实以及四季变化,春天的来临,冬日的湖面,太阳升起……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9

  人要保持自己的个性,找寻与自己个性相符合的东西,而不是随波逐流。就如同买衣服一样,我们不能只跟随时尚的脚步,还要考虑我们自身是否适合衣服的样式。

  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其实不多,只需要一般的吃与住就行。但现在,许多人追寻着更多的物质,虽然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而他们仍不放弃物质上的追寻,却忽略他们更需要补充的精神食粮。对于富人来说,他们是富有的,物质上的;而在精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贫困的。人们需要学会在物质上得到一定提高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精神食粮,这样才能充实的过完整个人生。

  在现代,人们的生活水*提高了,仅指物质上的;而在精神方面,人类似乎推不开。人们为了追寻物质上的享受,把古人优秀的精神成果抛掷脑后,使自己上网精神土地处于贫瘠状态。因此,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难找到纯真的情感,而表现在社会就是违法犯罪现象的增多,人们的心灵感觉越来越孤单。

  事物的美是从内在散发出来的,而并非靠外在的装饰表现出来的。太注重外在,而忽视内在,就会犹如建筑物未把内在的地基等打好,而着重于外部的装饰,很容易在灾难中倒塌。

  “慈善似乎是人类能够赞许的唯一美德”,而对于慈善并不是无从选择地做,而要考虑接受帮助的人是否真正需要这些东西,能否促使从本质上得到改变,否则是一种浪费。慈善要做到如同中国俗话所说的“用在刀刃上”。如同地震灾害的'捐物,在08年的“5.12汶川8.0地震”是不需要人们大量的捐衣物的,因为那是的天气不是很冷;而在今年的玉树7.1级地震后,需要大量的衣物,因为它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慈善并非把你的同情和悲伤带给他们,而是把快乐、健康传递给他们。

  人需要生活在自由的天地,而不是把自己束缚在囚笼之中。我们要过着简单而现实的生活,不需要去追求复杂而不符合实际的东西,要保持自身的本质。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0

  我没有看过梭罗其他的作品,只读了他最有名的《瓦尔登湖》,但足以让我从中窥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质。他出生于美国建国50年后,成长于开始工业化的大时代,身边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国、无法摆脱旧欧洲最底层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这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国变成了中国,工业化变成了信息化而已。我们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的同时,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追求纯净美好的内心,不被时代的喧嚣所裹挟,梭罗给了一种答案!

  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对于自然,特别是瓦尔登湖所在区域的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单辟章节,详尽描绘了村庄、湖、冬天的湖、森林、庄稼地、禽兽,也记载了他在这如画而单纯的环境中,如何阅读、种地、垂钓、建造居所、社交。在记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给我感触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他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开销,精确到每一分钱。如他建造湖边的小屋,置办所有家居陈设,开荒种地。他记录这些,是想表达,想满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动手,只需花费极少的金钱和消耗极少的自然资源。但是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呈现的结果,都让人陶醉其中。

  他记录这些,实际上是想倡导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为此他对照了爱尔兰移民,为了能交得起房租,维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东西以维持体力。但最终呈现在梭罗眼中的,是破败的房屋,凌乱的'房间,以及全家人空洞无辜的眼神!我们当下的奋斗,有多少成分与那些爱尔兰移民一样,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许的物质享受当做奖励,在这个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环中消耗生命呢?

  他对自然的爱,透过字面汩汩涌出,让你也好像身临其境,尽管相隔已*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尔登湖现在是什么样子?还如梭罗描述的一样吗?

  以往外国作家对自然的描绘,总感觉与本国作家的不同,但梭罗是第一个通过写作能让我身临其境的外国人,他笔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国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远,留白处让你掩卷冥思!让你不自主的走到户外,看那些你已看过无数次的景物,竟在脑海中闪回梭罗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动了我,对于我来说是他将自己退到无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馈赠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书中,梭罗对于各种典故、言论信手拈来,无比贴切。援引希腊及罗马神话倒正常,但是还有对于中国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让我尤为敬佩了!相比当代,那是一个信息的蛮荒时代,梭罗需要多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累下如此的渊博学识,而且领会其中的含义!他不是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隐居湖畔,你能看到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与古来先哲的精神沟通后,短暂的隐居可能只是一种实践!

  梭罗被同时代的人视作偏执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义,《瓦尔登湖》也被摆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这多么像梵高,另一个我深深热爱的炙热滚烫的艺术家。他们都不被时代所接受,也许这给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羁绊,为了追逐自己的终极,甘愿受尽世人眼中的磨难,他们真的是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成就自己伟大而高尚的灵魂,最终将精神的升华通过某种艺术方式传递出来,因与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让人们,那些如移民般只为活着而活着的我们,打开了一条窥视生命本真的窄缝,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顿身形钻过去,那怕被那条缝隙划的伤痕累累,但相信那边的阳光,足矣照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是一场重返自然生活的实验,是一个重新认识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择一片湖泊,觅一处树林,自建原始木制房屋,捕鱼锄豆,听风踏雪。

  身处闹市,你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这样的呼唤?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来自家长的呼唤,那是来自童年的记忆。

  究竟什么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呢?衣服提供了什么,房屋又提供了什么?只关心房子、村子、湖泊、动物,只感受这里的声音、色彩,这里的'春,这里的冬。而这一切的花费,也许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费。

  作者在1846年做这个试验,让我们记起了我们人类的过去。那时,铁路才刚刚发明,电灯泡还没有电亮人类的夜晚。世界还是那么大,夜晚还是那么神秘,人类的活动大部分还是在那百十公里内。

  而瓦尔登湖这片土地,在作者来到的百年前这里又还是处于人类蒙昧状态的社会。这样的一个土地,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更能带来返璞归真的震撼。

  这样一本书,对现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仿佛一剂心灵良药。对于我们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呢?是否我们也要有这么一片心灵的净土呢?

  最后以陶渊明的一首《归去来兮辞》送给大家共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2

  一杯清茗,一本《瓦尔登湖》。茶香扑鼻,书香亦入心,仿如一泉湖水缓流心里。心间澄澈,扫去纤尘;心境涤荡,静如秋水。

  当工业文明与喧嚣社会开始挤压人类、侵蚀人性时,一位智者,却开始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成为他简朴生活的全部。生活简单却不乏诗意,人生*淡亦不失惊喜。

  “我的房屋建在一个小山腰上,紧挨着一大片树林,掩映在青嫩的脂松与山胡桃林之间。房子离湖有六杆之遥,门前有一条狭窄的小路通向小山。”智者用质朴无华的言语表达出他对小屋、对山林、对大自然的热爱。生活本自简朴,亦或需要的是一片宁静的思绪。甚者,他留给生命的,更是一片广阔的空间。于人、于己,应是宁静与休息。就如书中提到“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不需要更多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得自然。”对生活的憧憬,对大自然的热爱已经达到一种无形的境界。特立独行的他,怀着一颗质朴纯真的心踏上了这段心灵之旅。如画美景、青青豆田、恬静湖泊.....怎会错过这一道道风景?

  我常想,是什么让魏晋的竹林七贤遗世独立?北宋为什么会有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梅臣?甚至连曾国藩也用“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的联句来劝勉自己的子孙?直至《瓦尔登湖》,这本寂寞的书,这本需要安静的灵魂和思考的头脑方可展开延读的书。诚然,他们选择隐逸生活的原因和目的`尽不相同,但开始意识到心灵的版图因喧嚣尘世而变得越来越小时,他们选择一方怡人的净土来承载一片纯洁质朴的梦想....

  再说这位智者-亨利.大卫.梭罗,一位勤恳的文学“农夫”。他静静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灵写下超越浮躁的孤寂。他让我们思考人生,使我们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们敬畏生命,原来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如此简单却又芳香扑鼻。

  “比起我们的生命,湖水多么美丽!比起我们的性格,湖水多么清澈!我们从不曾听说它做过什么可鄙之事。”

  找到了吗?那片安静的湖泊!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3

  一位生活在美国东北部的普通人梭罗,放弃了舒适的小镇生活,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

  他没有钱和朋友,而仅仅靠自己的节俭造起了他的第一栋小屋。他自己种豆子、土豆和玉米存活下来,偶尔也会去旁边的瓦尔登湖钓鱼来补充营养。在旁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十分孤苦无依、十分凄凉,但在作者看来,他很享受与这里的树木一起工作,他与自然也渐渐成为密友,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梭罗所处的'时代,美国工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迅速。那个时代,大家都不停地工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对财富的追求似乎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在梭罗看来,这些人们被生活所摆布,劳累得无时间和心思欣赏美好的事物,精神上十分贫穷。

  梭罗宁可贫穷卑微,也不愿失去精神上的财富,因为那才是最重要的。

  让我佩服的除了梭罗的文字,还有他对自然的广泛认识,他熟知每一种动植物,知道根据春夏秋冬来改造房子,播撒种子,他是一位猎人、渔夫、匠人,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不单单是从书中学到一点学问,他贡献的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这也使我反思,每天路边的树木,有几棵可以准确地叫出名字?若家中断了电,你又能帮上什么忙?你能坚持远离手机几分钟?你有追求过真理吗?你有经常独自思考问题吗?

  从书中,我也知道了不少真理。第一,生活可以很简单。这些日子在湖边,他一直坚持着这一观点并付诸行动。他认为过度地追求物质,为了那些浮华之物,反而忽视了简单生活的本质,这是不可取的。第二,多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他认为青年人应该进行生活的实践,才能把知识掌握得更加充足。第三,要有热爱自然、乐观的心态。他认为自然是治愈阴郁的最好办法,当人们享受四季的友爱时,什么都不能使生活成为沉重的负担,同时,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情做事,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

  《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但更是一本生动的书,它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充满着独特的氛围,还萦绕着梭罗对大自然真挚的热爱,书中所散发出的恬静,使人心静而愉悦。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4

  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寂寞的书有寂寞的读法,只有心真的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的领悟。细品《瓦尔登湖》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作者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古往今来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几人能成功?梭罗就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梭罗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个个亮丽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这里是最接*天堂的地方,这里是最宁静的地方。以前有那么美丽的湖畔,那么美好的生活,而现在,这些都已化作一叶扁舟,飘在人们的心河里……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5

  “你得成为一个哥伦布,寻找你内心的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开辟海峡,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而是为了思想融合。”本书作者亨利·大卫·梭罗,美国作家及自然主义者。《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国的经典读物。

  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想了解大自然而又没办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欢探究生活和内心的人。因为该书有冗长的内心独白和细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

  瓦尔登湖是一个美丽的湖,书中有好多描绘湖的地方。如“九月一日,我发现三两株小枫树的叶子已经红了,离湖不远就在三株**的白杨下,一个胡角上,临*这水。啊!它们的颜色诉说着许多的故事。慢慢地,一个又一个星期,每株树德特性都显现出来了,它在光亮如镜的湖面上欣赏自己的倒影。每天清晨,这个画廊经理便取下墙上的旧画,换上一些新的地方画家幅,鲜亮而和谐的色彩多人眼目。”将大自然比喻为画廊经理的表现方式,拟人化地写出湖的美景。

  书中的.“我”,生活得很满足,他没有豪宅,也没有亿万财产,但是他过的很充实。几*方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块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亲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现食物最真实的味道。喜欢吃什么,就在方寸地里种什么,也不必把杂草都去除,或许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获季节,收获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那是一种怎样的体会,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惬意。

  我想,梭罗的这本书只是展示了他自己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交给我们一个方法,关键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也许很多人也向往瓦尔登湖那样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认为那种生活一定会是美好的。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作者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最终离开。并不是瓦尔登湖不美,也不是因为他厌倦,而是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静,就算是环游世界,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我常想起书中路人留下的一句话,“最高贵的心灵,是最能知足自满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绽放烟火,风景是不缺的,却缺的是一颗能体会美的心。乡下的人向往城市繁华喧嚣的生活,而城市里的人羡慕乡下那*静悠闲的日子。为什么三毛能在撒哈拉沙漠上找到那么多美丽的故事?为什么梭罗能在那么差的物质条件下过着让今人艳羡的诗意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认真对待生活,主动对生活索取,回过头,此处便是你的瓦尔登。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菁选6篇)(扩展4)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菁选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5篇

  在*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

  第一次听到《瓦尔登湖》是在新闻上,新闻的大致内容是2016级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还带着一本《瓦尔登湖》,当时比较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清华大学的校长如此推荐呢?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梭罗在23岁时就摆脱了金钱名利世俗的束缚,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瓦尔登湖》是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当我听到《瓦尔登湖》时,第一反应这是一部写景的作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时会发现作者在展示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的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和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感受宁静的巨大力量,并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都象征着返璞归真的隐逸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而如今人们的心里一概被视为消极迂腐,取而代之的是出名要趁早。极致的功利主义不仅弥漫在学校里,同样也成为官场、商场、文艺圈的'准则。有多少人因为遗失了心中的瓦尔登湖,最终成为“套路”的牺牲品,又有多少人,因为过于追求成功,最终成为繁华一梦中的过客?

  可能,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看来,《瓦尔登湖》既不是那种鸡汤式的麻醉剂,也不是鸡血般的***,而是一本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书。它不是一本生活指南,而是内心的向导。而那个抽象的瓦尔登湖,并非本来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生之所,是安放灵魂的故乡。所以,或许可以这样理解,邱勇推荐《瓦尔登湖》,是希望学生能够以精神上的洁净高远,去对抗无所不在的物质喧嚣,减轻利益交换原则所带来的焦虑,从而逃避这个时代的狂躁与沉沦。

  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哪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匆匆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以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了虫子的蠕动。我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吗?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所以,让我们放慢脚步,感受生活,寻找到那块属于我们自己的瓦尔登湖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2

  这两天又捡起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次阅读同以往阅读感受不同,这是一本让人心静下来的书,特别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的心由于受到外界的诱惑太多,都静不下心来享受生活,大家疲于奔命地追求“成功”地生活,实际上很多人并不很清楚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不成功”?自己内心所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么生活是健康的生活?什么是生命?什么样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一直在迷惑着我,困惑着我。

  徐迟先生讲:“《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这次阅读中我得到同过去阅读时完全不一样的收获,我感觉此书一定要静下心来阅读,只有让整个心沉静下来,静静地读。心情浮躁时这本书肯定是读不进去,记得当时我知道这本书时,是在20xx年,由于是美国中学生阅读极力推荐的一本,当初拿到此书时,只读了几页,实在看不进去,就放下,前两年由于儿子学校推荐此书,为了想让儿子阅读,强迫自己读完,但也是非常勉强的,因为自己读的过于勉强,儿子读不进去,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强迫他读,最*再一次阅读,连着两天静静地阅读却得到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发现有些书读不进去,放着,过几年人生经历不同了,心境不同,再去读时就发现它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像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和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就是这样的,一放就十年,再拿起时,却不肯放下,这是我阅读中摸索出的一个经验,去年十月份读《日瓦戈医生》时,心情激动地无法形容,一下读了两遍。

  今天上午,大雨滂沱,我静静地跟随梭罗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整颗心完全沉迷于他的文字中,才真正地有点读懂他,所以这本书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瓦尔登湖》应属于心灵之书,你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忘记周围的一切,同梭罗一起在大自然中思考生命和生活。现在我有点明白像陶渊明、托尔斯泰、海明威等,都和梭罗一样远离都市,过着一种简单纯朴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只有生活简单,不为生活所累,不被那些无聊琐碎的事所牵拌,我们的生活不在无谓的匆忙中被琐碎的事损耗和浪费,让整个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会有时间有精力对人和世界进行深刻地思考。

  梭罗,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自然主义者,他崇尚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他热爱大自然,远离都市,隐居瓦尔登湖畔,过一种田园式的生活,他想通过自己的这次隐居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更多地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若人生活简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我一直认为人真正的幸福就是来自内心的宁静,这是物质生活无法给予的。只有内心宁静和*静,才能真正知道你的内心需要和追求,才能*和接受一切,面对一切,这也是我旅游途中领悟到,所以人一定要走进大自然,当你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风光,面对高山流水,面对天地之间的大美和草原的辽阔,当你站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的幸福,是物质生活无法带给你的那种幸福。这种幸福我也讲不清,只是每当我从西部归来,人虽回来,心却留在那里的感觉,我一直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只有在路上,我才会真正地静心去思考,去感悟。也许经过这些年的行走,让我的心和梭罗所倡导理念更加接*,所以再去看他的书,忽然发现他写的正是我内心所追求的,所思考的,就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实际上一本书的好坏,应该因人而异,同读书人的心有关,你认为好的,并不是别人会喜欢,有些书正好写出我想说出的话和正思考的问题,我就很激动,然后就极力推荐这本书,说这本书是好书,但此书曾经是我无法看进去的书,书的好坏还同人的心境有关,不能一概而论说它的好坏,没有统一标准。放下此书,得到对看书的一点点看法,并不全是对《瓦尔登湖》感 悟。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书中充满了梭罗对社会,对制度,对人类,对生命等等不凡的见解,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初读时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节,觉得生涩无聊又难以理解。作者说自己在湖边种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钱多少成本等等,从叙述的方式来看,感觉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逊色多了。

  后来,他给予我最大的震撼还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们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他说:“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人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

  其实,金钱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金钱虽然能满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撑我们幸福的原因。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所以他觉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这一次荣。”

  的确,我见过一号难求的老专家骑车去看病,也见过服务生开好车来上班,我并不反对有人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我觉得人更应该清楚的是,智慧与思想的充实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满足。王安石说:“圣人内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视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我们追求一生也不过是希望满足于内心的*和而已。而梭罗这样的感悟,正是他不断探索自己内心和社会联结开出的芳香果实。

  他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他喜爱东方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也很赞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的独居相似,都是为了寻找世间遗失的.纯净与美好,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自觉的超然物外。不同于陶渊明这样的避世隐居,归隐田园,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梭罗的笔下重现了。

  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物质所带来的烦闷与苦恼,感受恬静的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4

  我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5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读大学的时候,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是在5年后的北京,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6

  一边读《瓦尔登湖》,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棱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眼眸、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心中不禁会好奇,什么样的生活才会打造出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棱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乐在这寂寞当中。棱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树,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屋,并在小木屋里居住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漠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默地等待了一个世纪,它孤独依然不倦息不紧不慢地对每一个读者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的光阴。

  棱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地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问候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棱罗并不排斥,只是批判我们没有更好的运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来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并未用它来交流人类的思想。”但是,棱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评,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世界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它多余的东西摒弃。

  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深有体会,人们应该探求怎样实实在在地生活,怎样体验与经验有意义的人生。棱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简单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来打扰内心的宁静。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棱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7

  人要保持自己的个性,找寻与自己个性相符合的东西,而不是随波逐流。就如同买衣服一样,我们不能只跟随时尚的脚步,还要考虑我们自身是否适合衣服的样式。

  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其实不多,只需要一般的吃与住就行。但现在,许多人追寻着更多的物质,虽然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而他们仍不放弃物质上的追寻,却忽略他们更需要补充的精神食粮。对于富人来说,他们是富有的,物质上的;而在精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贫困的。人们需要学会在物质上得到一定提高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精神食粮,这样才能充实的过完整个人生。

  在现代,人们的生活水*提高了,仅指物质上的;而在精神方面,人类似乎推不开。人们为了追寻物质上的享受,把古人优秀的精神成果抛掷脑后,使自己上网精神土地处于贫瘠状态。因此,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难找到纯真的情感,而表现在社会就是违法犯罪现象的增多,人们的心灵感觉越来越孤单。

  事物的美是从内在散发出来的,而并非靠外在的装饰表现出来的。太注重外在,而忽视内在,就会犹如建筑物未把内在的地基等打好,而着重于外部的装饰,很容易在灾难中倒塌。

  “慈善似乎是人类能够赞许的唯一美德”,而对于慈善并不是无从选择地做,而要考虑接受帮助的人是否真正需要这些东西,能否促使从本质上得到改变,否则是一种浪费。慈善要做到如同中国俗话所说的“用在刀刃上”。如同地震灾害的捐物,在08年的.“5.12汶川8.0地震”是不需要人们大量的捐衣物的,因为那是的天气不是很冷;而在今年的玉树7.1级地震后,需要大量的衣物,因为它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慈善并非把你的同情和悲伤带给他们,而是把快乐、健康传递给他们。

  人需要生活在自由的天地,而不是把自己束缚在囚笼之中。我们要过着简单而现实的生活,不需要去追求复杂而不符合实际的东西,要保持自身的本质。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8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作品。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

  而梭罗则数着第一块冰下面的气泡,一个,两个……

  虽然瓦尔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罗细细地研究过了。但,我看见的,却依然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他试图尽自己的.全力皈依瓦尔登湖。

  只有瓦尔登湖的儿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发自内心的爱,是大自然的音乐。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9

  “你得成为一个哥伦布,寻找你内心的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开辟海峡,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而是为了思想融合。”本书作者亨利·大卫·梭罗,美国作家及自然主义者。《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国的经典读物。

  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想了解大自然而又没办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欢探究生活和内心的人。因为该书有冗长的内心独白和细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

  瓦尔登湖是一个美丽的湖,书中有好多描绘湖的地方。如“九月一日,我发现三两株小枫树的叶子已经红了,离湖不远就在三株**的白杨下,一个胡角上,临*这水。啊!它们的颜色诉说着许多的故事。慢慢地,一个又一个星期,每株树德特性都显现出来了,它在光亮如镜的湖面上欣赏自己的倒影。每天清晨,这个画廊经理便取下墙上的`旧画,换上一些新的地方画家幅,鲜亮而和谐的色彩多人眼目。”将大自然比喻为画廊经理的表现方式,拟人化地写出湖的美景。

  书中的“我”,生活得很满足,他没有豪宅,也没有亿万财产,但是他过的很充实。几*方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块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亲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现食物最真实的味道。喜欢吃什么,就在方寸地里种什么,也不必把杂草都去除,或许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获季节,收获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那是一种怎样的体会,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有些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惬意。

  我想,梭罗的这本书只是展示了他自己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交给我们一个方法,关键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也许很多人也向往瓦尔登湖那样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认为那种生活一定会是美好的。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作者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最终离开。并不是瓦尔登湖不美,也不是因为他厌倦,而是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静,就算是环游世界,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我常想起书中路人留下的一句话,“最高贵的心灵,是最能知足自满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绽放烟火,风景是不缺的,却缺的是一颗能体会美的心。乡下的人向往城市繁华喧嚣的生活,而城市里的人羡慕乡下那*静悠闲的日子。为什么三毛能在撒哈拉沙漠上找到那么多美丽的故事?为什么梭罗能在那么差的物质条件下过着让今人艳羡的诗意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认真对待生活,主动对生活索取,回过头,此处便是你的瓦尔登。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0

  《瓦尔登湖》是一本书,瓦尔登湖就是瓦尔登湖。

  去年这段时间,在美国的女儿那儿住了几个月,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游览了凡到美国都应去的一些地方,当然都是女儿女婿精心选择,周密安排,细致策划,亲自陪同。得以饱览了自然风光,参观了历史遗迹,领略了先进科技。感受到了一种不虚此行的满足,上千张拍摄的图片,7—8万字的`日记,现在拿出来欣赏和翻阅,恍如昨日。

  然而我不想用这些来充塞我的空间,也不想耽搁别人的宝贵时间,我下面说的是一本书和一个湖。

  《瓦尔登湖》这本书我们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没听说过,不少人知道没读过,也有不少人知道读过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们多数人不知道,多数人没听说过,有的人知道,也听说过,但多数人没去过,没见过。

  《瓦尔登湖》我知道,我买过,我读过,但也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知道,当然是从那本书上看到的,但我以为150多年前书上说的一个小湖,可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这次在美国却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是一场重返自然生活的实验,是一个重新认识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择一片湖泊,觅一处树林,自建原始木制房屋,捕鱼锄豆,听风踏雪。

  身处闹市,你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这样的呼唤?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来自家长的呼唤,那是来自童年的记忆。

  究竟什么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呢?衣服提供了什么,房屋又提供了什么?只关心房子、村子、湖泊、动物,只感受这里的声音、色彩,这里的春,这里的冬。而这一切的花费,也许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费。

  作者在1846年做这个试验,让我们记起了我们人类的过去。那时,铁路才刚刚发明,电灯泡还没有电亮人类的夜晚。世界还是那么大,夜晚还是那么神秘,人类的活动大部分还是在那百十公里内。

  而瓦尔登湖这片土地,在作者来到的百年前这里又还是处于人类蒙昧状态的社会。这样的一个土地,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更能带来返璞归真的`震撼。

  这样一本书,对现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仿佛一剂心灵良药。对于我们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呢?是否我们也要有这么一片心灵的净土呢?

  最后以陶渊明的一首《归去来兮辞》送给大家共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2

  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书中,他描写到,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原来,找着住的地方,是那么简单。随后,这间木屋的前后填充了他自种的蔬果地。原来,填饱肚子,是那么简单。再后,他不定期地用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换,原本空旷的屋子由此装点得颇具姿彩。原来,构筑起一个心灵的港湾,还是那么简单。

  这一点,正是梭罗与陶渊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渊明如此沉浸于对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间每一个人能够企及的。但之我见,这其间,却缺少一种源于心境底部的朴素与淡泊。而梭罗则不然,他明确自己简朴的生活所需,并用自己的双手却为自己尽可能简单地创造出这些。从而腾出时间来,坐在湖畔,畅然呼吸,定神观察,贴身倾听,沉静思考。老子便曾这样说过,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绝不可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又两个月里,仅用很少的时间凭借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而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接*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变为理性。

  纵观阅读全书的过程,梭罗在我的印象里,已不再那般强调“避世”的概念。梭罗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他仿佛为自己掐准了秒表一般,准时告别。他能意识到自己何时不再需要继续地沉寂,于是,“到时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统一地联结成一片,而且句号完满——还是那么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而这恰是《瓦尔登湖》这部著作的本质、关键,以及可贵。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3

  最*,我阅读了《瓦尔登湖》这本书,得到了启发颇多,收获了很多感悟,除了向大家推荐这本世界名著,同时也分享自己的心得。梭罗是一位哲学家,因此他的书籍往往不是简单的写故事这么简单,即便是像瓦尔登湖这样的散文集,也是充满了人生和反思,让我们产生哲学上的思索。

  在书中的《经济篇》中,梭罗与附*的农民们生活在一起,他通过这段时间的交往,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富人的`生活生产了巨大的发叉,底层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当他们还在为谋求生计而兢兢业业的工作时,富人们却是骄奢淫逸的另一番姿态,这样强烈的对比让梭罗感到非常不公*,认为奢侈的生活方式阻碍了人民的共同利益,有碍于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书中的《阅读》一篇中,梭罗阐述了自己对读书的思考和心得,而读书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他认为读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可以把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有助于自己的生活,让人生有了厚度。如今,我们也面临着教育的思考,为什么核心的技术和优秀的创新都来自于西方国家,同样是非常重视教育,我们泱泱大国却没有核心竞争力?

  读了瓦尔登湖,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其实并不是直接用金钱就可以买到的,因为这是一种精神状态,并不是物质的,只是间接地辅助。而劳动才是获得幸福的本源和根本,梭罗在《种豆》一篇中,亲自种地,收获豆子再卖出,从这样的生活体验中,他揭示了幸福和快乐的本质!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4

  《瓦尔登湖》一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的背景之下创作的。

  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部著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是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记录。

  梭罗在书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受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段我们暂时是安全的。”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过着简朴,原生态的生活,用自己的经历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生态的文明发展。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去面对自然,一昧地依仗科技的利剑去征服、践踏自然,对大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在追求物质的欲望下失去了自然的韵味,丧失了自然之美。

  梭罗之所以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是是非非,而是他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在简朴的小木屋里过着悠游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清静的湖边上游鱼戏水,倾听湖音,感受着大自然的唯美,探索人生的真谛。正如梭罗所描述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表面的东西,迫使我们提出问题,由于答案总是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可以在书中领悟到最朴素自然,生活才是最奢侈的,而并非物质方面上的奢侈。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热衷于豪宅、名车、名表、名牌包包这些奢侈品中,追求物质层面上的舒服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在书中梭罗令我们体会到大部分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生活中的舒适品,非但不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舒适而言,智者过着比穷人更为简朴和节俭的生活。梭罗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轻物质重精神的简朴生活方式,他将衣食住行降低到必需的限度上,不追求表面的华丽与奢华,重在于真正的享受生活的乐趣。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应该就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独立搭建小木屋,简陋的破炉破灶,独自种粮食、觅食野果、追猎狐狸、种豆耕锄、捕鱼、吹笛奏乐等等,自给自足,每天虽然粗茶淡饭,粗衣麻布,却依然很享受,抛弃了物质和财富,远离了世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正如梭罗在书中所描述的“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不羡浮华,不慕富贵,让自然和学识使自己不断丰富,在心灵世界中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营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梭罗用自己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都要投身其中,好好过我们的生活;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咒骂它。热爱我们的生活,不管它有多么的贫穷,即使在贫民窟中,也会有一些愉快、惊喜和辉煌的时光。梭罗生活在何处,生活的目的的篇章中让我们领悟到了生活的本质所在。我们只有通过永远不停地灌输和侵染我们周遭的现实,才能理解一切圣洁和高贵的东西,宇宙不断地、顺从地适应我们的想象;不管我们走得快还是走得慢,脚下的道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了。梭罗讲述到我们应该自然那像清醒地生活每一天,不要因落在道路上一只坚果壳或蚊子的翅膀而脱离轨道。这读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他却形象的地道出了生活的本质。任凭人来人往,我们就主要的是下定决心过好每一天,反观我们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抵制不了物质的诱惑而每天不停的奔波,精神却日益枯竭,随波逐流,忙忙碌碌被迫成为了一种*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无目的,无追求。

  在阅读篇中告示我们心灵的寂静,才能活得轻松惬意,不被枷锁所困扰。梭罗的最初居住在瓦尔登湖畔没能拿起书来阅读,尽管他整个夏天都把荷马的《伊利亚特》,也只是偶尔地看一看他的书页,因为最初他的手头总是有没完没了的手工活计,同时既要房子完工,又要锄豆子,根本就不可能读书,不过他盼望着将来能读够书,一直用这样的希望来激励自己。

  在梭罗看来,书为我们存在,或许它会解释我们的奇迹,并且可以揭示新的奇迹。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情,它们或许已经在别处表达过了;纠缠、困扰和令我们迷惑的问题,同样的纠缠、困扰和令所有的智者迷惑过;无人能免;每个人都尽其所能,用自己的言语和生命,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要沉得住、心静下来读书领会书中所带给我们的真谛,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它们可能会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并且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新层面。有多少人,因为阅读一本书而开创了他生命中的新阶段。

  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是我们心中一份清新脱俗的宁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不为世俗所困,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本心。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15

  最*读了本书,《瓦尔登湖》,有感而发,写下这一篇看似和“瓦尔登湖”没什么关联的读后感。

  写在开头,首先要感谢原作者,用朴实的文字,阐述在瓦尔登湖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让瓦尔登湖的轮廓浮现在我们眼前。

  其次要感谢译者,能将这本书转换成我所熟识的母语,生动而不失原意。让只识得26个字母的我也能品味埋藏其中的盛宴。

  最后感谢读者,能陪伴我,听我将这感慨系之的文字,娓娓道来。

  此时已是20xx年年末,立冬明明已经过去,我所在的城市却还下着小雨。清凉的风,丝柔的雨,不禁让人质疑这该是初秋还是深秋?柔柔雨丝,淋湿了干燥城市的每个角落,也柔和着每一个浮躁的心。虽然无法像梭罗先生一般,到林中去贴*自然的痕迹,观察路过的旅人,调戏过往的动物,泛舟湖上钓一蓑鱼,但幻想自己是只贪食的鸟儿,啄一口朗姆,在雨中翱翔于楼宇间,享受都市天空的.自然之美,也别有一番风味。

  城市的生活可能有些乏味。古人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复到底指“又”,还是“重复”?说是重复好像更贴*现在的生活。不知你有没有过那么一个恍惚的瞬间,眼前发生的一切似曾相识?似乎是在梦中,又或者只是昨天的复刻?本以为好不容易“十一”假期可以去旅游一趟,远离人从众。却发现就算走得够远,周边还是一样拥挤,还是觉得自己在挤早班地铁,不曾离开。不一样的,也只是多了舟车劳顿。

  生活又不是只有诗和远方,不要因为麻木,才觉得乏味。试着发现一抹生活的新绿——真实地读一本书,养一盆没那么多刺的仙人掌,不为食物而种一盆豆(香菜也好),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那是多么的新鲜。

  “花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梭罗先生,早早就预知到这个时代的窘迫,或者说是每个时代的窘迫。小时候抬头是为了找寻鸟儿,欣赏天空,低头是为了观看用一块瘦肉引发的蚂蚁大战;现在抬头是为了看路牌,看领导脸色,大多数人低头还是刷着手机。手机永远保持开机、响铃状态,时时刻刻瞅着它,是怕错过某某人的消息,还是怕自己看起来很孤独,没有人理会?谁知道呢。谁还没试过在凌晨一点精神依旧抖擞。

  愿今日朝九晚五的你,明日也能做个朝花夕拾的拾荒者,喂马,劈柴。

  “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头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还在追踪它们。我对许多旅客描述它们的情况、踪迹以及它们会响应怎样的叫唤。我曾遇到过一二人,他们曾听见猎犬吠声,奔马蹄音,甚至还看到斑鸠隐入云中。他们也急于追寻它们回来,像是他们自己遗失了它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遗失了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找,有的人无动于衷。”

  一辈子很长,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个先到,我丢失过50元,丢过用了多年的诺基亚,也弄丢过一个白发老人,最终都没有找回来。50元丢了,当作破财消灾;用了多年的诺基亚找不到了,价值太低警察也不管,过年了希望捡到的人也能幸福点;曾有个老人,每天都提着一桶水,从卫生间提到卧室,七八米的距离,几步一歇,那时的我没有上去帮忙的心,直到将那个老人弄丢,再也看不到找不回,心中才泛起悔意,却也无能为力。

  总说“如果当时”,可如果我们能一直生活在当下,好好把握生命中的点滴,珍惜他们,那我们将会幸福到何种地步呢?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生活,那就试一下改变自己。就像那些老前辈告诉你办不到的事情,也不妨来尝试着做一下。就算最后你还是做不到,又何妨,无伤大雅,不是么?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菁选6篇)(扩展5)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0篇

  《瓦尔登湖》最深得我心的时候是那段最孤独的时光,距离现在已半年的光景,而现在我比过去更享受独处的时光,甚至吝啬于告诉别人这样的独处有多么美妙,好像怕被人知道了,会被剥夺了一样。但我自认为我的这种爱好是最低层次的,我只是大略体会到了这种快感,尚不足以达到哲学命题,而促使我去探索这样的.一个鲜有人问津的话题的正是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关于孤寂的论述:我热爱孤单,我从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伙伴。

  大体上来说,混迹于人群之间,总比在室内独处来得寂寞。思考着或者工作着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寂寞的。衡量孤寂的标准,并不是一个人和其同类之间隔了多少英里,真正勤奋的学生,哪怕伸出剑桥学院人满为患的教室中,也必定如沙漠里的托钵僧般孤寂。

  梭罗在瓦尔登生活的第一年,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甚至什么都不做,坐在阳光下,坐在湖边,树木中,从正午坐到黄昏,他把这样坐着但思考着的状态当做是全情投入地观察自己,观察自然的良机。他乐此不疲,从未感到是在浪费光阴。他在这段时间实现了灵与肉的分离,有一个灵魂的“我”在肉体的“我”之上观察,这样真切而赤果裸的观察让他成功地对一切行为和后果都淡然处之。梭罗独居湖畔,过着*乎隐士的生活,他排斥社交,他认为社交过于廉价,我们不得不遵守某套规则,美其名曰礼仪和礼貌,以便能够忍受如此频繁的会面,而不致相互争吵。

  我们生活的太拥挤,因袭彼此的生活方式,相互磕磕绊绊,因此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尊重,对所有重要而热忱的交往来说,次数再少肯定也是足够的。据此我便无知地以为他是消极避世的,和*古代大多数隐士一样,因功名不得而愤世嫉俗,逃遁山林。

  没有地方比这湖更接*天堂和上帝。我想,天堂本来是以神话开头,这一畔湖水却让它一下子贴*了大地,贴*了苍生。梭罗说,他深信,没有人会强行去穿尺寸不适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应该是最好的需要。那么,我说,瓦尔登湖就是最美的衣衫。

  梭罗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他坐在阳光融融的湖前,坐在这远离尘器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么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气而非绝望”?想的是“在一个夏季,来播种真诚、真理、朴实、信心”?想的是“瓦尔登湖最深隐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于是瓦尔登湖流出的水成为字里行间不时闪现的灵光,描摹着美丽自然,指导着简单生活,讨伐着金钱社会。忍耐了一个世纪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从海明威的笔下开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却是消融在梭罗的笔记里。《吠陀经》里说道,一切知,具于黎明中醒。

  那么瓦尔登湖晶莹的湖光里反应的必将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缓缓照在我苍白却又渴望光亮的脸庞。

  余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里扪心自问,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试问学问的真正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精神与体魄总是矛盾,学识与游戏总是对立,深邃与青春总是无缘,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尔登湖碧波不兴就将内心浊气淘尽,那个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钓,就在俯仰之间,将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拥有了满心满怀。试问是世间又有谁能不在心里俯下身子向那没有什么可容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为它的灵魂所倾倒,多少赞叹,欲说还休。

  一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只有一个人在猛吹这罪恶之根。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让望着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那就且容我在罪恶枝桠体会人间有味;容我在这湖波光里,一如玲珑的水珠,对自然抱有一颗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更接*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梭罗是现实的,瓦尔登湖也不是一个理想国。看完这本书也许这样的概括最能体现我的感受了。梭罗追求的是自己的生活“每条道路都是命运之路,唯独你自己的不是,既然如此请继续走你自己的路吧”他之所以来了然后有又离开其原因用他的话说“或许是因为我认为还有好几种生活等着我去体验,而且无法匀出更多的时间给那一种生活”梭罗是有信仰的,信仰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如电影《等风来》上的那句话:“人活着,总得信点什么”但不幸的是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已不知自己还有什么信仰。终于明白了为什梭罗把那个“总是颂扬上帝,贬低烦人,反正他的头脑里只有这些崇高的思想”的哲学家视为贵客了。

  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它的人也可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瓦尔登湖在梭罗眼中并不仅仅是一个湖,而是一个充满着性情的湖,是一个心灵的归所。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块地方可能并不是我们现在正在匍匐的地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发去寻找它,它不仅是我们身体的栖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更是给了我们信仰,我们可能终老于此,也可能离开它,即使离开,我们也会像安泰需要大地一样时常需要它。

  写的无拘无束,没有一点迂腐和胭脂气,为必要表达什么看法,只传达一种温馨的氛围。梭罗用质朴的声音,欢快自信的语调告诫我们,一亿人当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的诗意而神圣。

  二十岁的时候,我在北方一所大学的校外,租了间屋子,只为每天可以像个正常学生样,去学校里听老师讲课。那时,我选择了最渴望的中文系去学*。

  租住的屋子,屋前栽植着几棵大树,有柿子树,有柳树,还有香樟树。晨起的时候,便能听见鸟雀在树梢鸣叫个不停。很多个早晨,我都在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洗漱完毕后,便穿过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再拐过一条热热闹闹的小吃街,解决完早餐,然后到学校。

  学校很大,到处栽植着松柏、合欢树,还有桂树。正值花期,这些红花翠绿将校内一排排高耸的白色建筑群装点的肃穆又雅静。教学楼、宿舍楼、餐厅,以及那个尖顶的、宽敞的图书馆。我在教学楼里听老师讲唐诗,讲《红与黑》,讲文学批评,那些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像天上的雨水洒向麦田样有条不紊的浇灌在了我心田。这样的好时光,宛若自己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中学时代。而那时,我已经因为各类客观的原因以及主观的原因,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和同龄人截然不同的人生旅途——去远方漂泊。然而在去远方的路上,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求一种回归。就抱着这种特别遗憾的心情,我去了汉大,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可能因为失去过,所以才倍感珍惜,记得那时,我每天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每次上课的时候,我认真的捕捉着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思忖着他们说的每一句话,踊跃的说出他们提的每个问题,就是以这样一种特别饱满明亮的情绪,听老师讲屈原,讲*古代小说,讲外国文学,讲红楼梦,讲写作,从大一的课程,听到了大四。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稍稍挽回些什么,至少不要再那么遗憾了。

  除过上课、一日三餐,以及在学校里散步外,我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那个尖顶的、宽敞的图书馆。那个图书馆和许多大学的图书馆一样——大,里面满架的书,堆了满屋。便是在这里,我借到了聂震宁先生主编的文学丛书——《创意阅读》。《创意阅读》凝结了众多作家的读书体会,从我国的《诗经》、《史记》,到国外的《金蔷薇》、《鱼王》,而最打动的却是一篇名为《我与梭罗》的文章,这篇文章作者的名字叫苇岸。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忘怀的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说:“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1986年的冬天。当时诗人海子告诉我,他1986年读的最好的书是《瓦尔登湖》。在此之前,我对梭罗和《瓦尔登湖》一无所知”。在这句话的指引下,我找到了《瓦尔登湖》,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文辞的美妙,以及所阐述真理的的的确确,感染的无以复加——梭罗是个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二十多年来,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作者阐述的道理,亦或是文章描写的内容,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作家,而《瓦尔登湖》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

  一个带有村野气息,然而却淳朴自然内心怀揣着诗意的男子,在一个充满朝气的早晨,拿着炳斧子,来到了一片寂静的湖泊边,在湖泊周围建立了一座木制房屋,他亲手砍伐树木,从邻居处购买来废弃的门窗以及木杆,并对这些材料加以改造,让它们成为房屋的一部分。他还在湖泊不远处,开采出一块空地,在空地上面种上土豆,粮食作物,为了避免食物中一些营养成分的不足,他会在湖边钓鱼,会在外出远游的时候,随手摘下路边的果实充饥。他在书中谈到,他一年只工作六个星期,便能维持一年的开支,而这样的生活,他已经靠辛勤的劳作,维持了五年。在和瓦尔登湖为伴的五年时光中,他在湖边寂静的生活、种豆,四处漫游、思索,然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看所听所感,凝结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文字,这便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的书籍——《瓦尔登湖》。他是在用自身的切身实践,向置身的机器文明时代进行*。然而他并不提倡,看到这本书的读者,效仿他的生活方式而活,也在哪片湖泊边盖个房子,在湖边种地,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梭罗在书中谈到,尽可能的每个人的生活越不同越好,他给读者的建议是,只有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他的生命才真的有价值、有意义。因为,那样的活着,才会感觉快乐,感觉自由,感觉到生命在悸动,感觉到一切朝气蓬勃,而一味的跟风,一味的攀比,一味的模仿,将是对生命真谛最大的抹杀。我想,这是《瓦尔登湖》传递给读者最重要的理念。而关于这样的的理念,梭罗在书中阐述的'非常多,譬如,梭罗在”经济篇“中写道:“有些人无穷无尽的忧患焦虑,成为了一种几乎医治不好的疾病。我们又生就爱夸耀我们所做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却有多少工作我们没有做!要是我们病倒了,怎么办呢?我们多么谨慎!决心不依照信仰而生活,我们尽可能的避免它,从早到晚警戒着,到夜晚违心的祈祷着,然后把自己交托给未定的运数。我们说,只能这样子生活呵;可是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半径来,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因为我对某些事物有所偏爱,而又特别的重视我的自由,因为我能吃苦,而又能获得成功,我并不希望花掉我的时间来购买富丽的地毯,或别的讲究的家具,或美味的食物,或希腊式的或哥特式屋顶。如果有人能毫无困难的得到这些,得到之后,更懂得如何利用他们,我还是让他们去追求“。书中,这样的段落比比皆是。梭罗写下这本著作,是为了在人们的脑门上挖上一扇窗,让人们更加谨慎的思考自身的处境,思考自身的生活状态,以便做出更科学更正确更有价值的人生选择,是为了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信念,让人们有信仰的活着。没有一个作家如此的关注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这是我钦佩和喜爱梭罗最直接的原因。

  而我喜欢梭罗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自然主义者,他热爱自然,他在教书的时候,会带领孩子亲身感受自然的一切,花草,禽兽,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的灵魂会踏实下来,安静下来,愉悦下来,在整本书中,关于大自然的描写,几乎随处可见,”不仅要观看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多少个冬夏黎明,还在任何邻居为他们的事物奔波之前,我就外出干我的事了“。勤劳踏实的梭罗在天未大亮的时候便兴致勃勃的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了。他砍树建造木制结构的房屋,在湖边居住,是典型的热爱大自然的表现。在”湖“一篇中,梭罗写道:”在温和的黄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在我周围,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他们样,而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凌乱的散步着破碎的森林“。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将大自然的美景如画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梭罗文字上的魅力。因为热爱自然,于是对奢侈不需要的身外之物非常排斥,包括精美的食物,精美的服饰,锦上添花的慈善工作,以及不真实的灵魂和品行。大自然是梭罗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浸透到了梭罗的血液当中,于是我们在阅读《瓦尔登湖》整本书中,诗意无时无刻不在内心升腾。没有更多的文学作品,能够和《瓦尔登湖》相媲美,在阅读的时候,将读者的灵魂自然而然的净化,使人心神澄明

  他朴素,热爱真理,敢于大胆实践,以及无与伦比的文学天赋,都让人喜爱不已。而因为《瓦尔登湖》,我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第一次看到“端的是”“断断乎”觉得蛮有趣,看的次数太多都乏味了。但是总体讲来,我还是挺喜欢这一版本的翻译,从目录就能体现出美感。

  《瓦尔登湖》就是那种没看过却一定听过的书,放在书架好久了,上环境法课再次被老师推荐,才翻开这本书。

  起初,我以为梭罗写的是瓦尔登湖的美景,看第一章节时,我才知道到我错了。再看一些我又以为这本书是絮絮叨叨略显乏味,起初有些看不进去的。在断断续续看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读书状态的不在线。一开始我对此书的定位是名著,是通篇的景色描写(是我孤陋寡闻了),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读书读的很浮躁,像是敷衍了事。

  我这个表达困难的人来写一篇书评就真的表明我喜爱这本书的程度。描写瓦尔登湖美景的文字表达很出彩,让人心驰神往。居住两年以后,作者离开了他亲手打造的简易小木屋,离开了瓦尔登湖和红松鼠,大胖鸭。用作者的话来讲,他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而并非久居,他又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放下繁文缛节,舍弃奢侈与多余,梭罗对瓦尔登湖与精神世界都进行了一次探索。书中不乏寓意,讽刺,但是不必非得每句话都琢磨出一点儿道理来好印证这本书饱含真知灼见,作者也非硬要塞给谁一点大道理,不必要和自己拧巴了,逼迫自己来看这个书。找一个安静点儿的地方,安静下来去领略一下瓦尔登湖的生机勃勃,去随着作者反思一下人类为何践踏了童话却又追寻着童话,我看这本书也就轻松愉快。

  梭罗的《瓦尔登湖》闻名已久,据说是对西方世界影响很大的一本书。一直都没有时间静下来好好看看,直到不久之前慢慢翻阅了一些,不免大失所望。

  他的《经济篇》我看了两章不到,就从刚开始的欣赏转向了怀疑,批判,最后到了抬杠的地步,以至于读不下去了。

  梭罗在《经济篇(一)》里说:

  在目前时代,在我们国内,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只要有少数工具就足够生活了,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要灯火和文具,再加上儿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需品,只要少数费用就能购得。

  他的意思是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累赘,回归生活的本质。且不说他把手推车归为生活必须品的让人难以理解,我在想如果大家都选择像他一样的生活,那刀、斧头、铲子、手推车、灯火、文具还有书又是由谁来生产的呢?况且他所说的少数费用又是从何而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有人给他提供这些生活的必需品,或是替他交人头税把他从监狱里赎出来;当在瓦尔登湖呆不下去的时候,他可以回到大哲学家爱默生的家里,继续住下去。

  而且他的这种想法也算不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两千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经有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断章取义可以理解为这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一些基本的东西演变而来。就生活用具而言,也有一些最基本的,但我估计二人在最基本的东西的选取上会存在分歧。庄子的《天地篇》中有老翁抱瓮灌园,为梭罗做出了榜样。他们二人的思想已经比梭罗更进一步,将生活中的机巧和人性和大道联系起来。而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一百多年以后,有一个叫王怜花的年轻人,也从古金的武侠江湖中领悟到了用减法生活的处世哲学,殊途同归。

  在《经济篇(二)》里,梭罗对于一个商人的生活有如下的描述:

  如果你的生意是和天朝帝国往来的,你得在海岸上有个会计室,设在某个撒勒姆的港口,确定了这个就够了。你可以把本国出品,纯粹的土产输出,许多的冰、松木和一点儿花岗石,都是本土本乡的地道产品。这一定是好生意。亲自照顾一切大小事务;兼任领航员与船长,业主与保险商;买进卖出又记账;收到的信件每封都读过,发出的信件每封都亲自撰写或审阅;日夜监督进口货的卸落;几乎在海岸上的许多地方,你都同时出现了似的;——那装货最多的船总是在泽西岸上卸落的;——自己还兼电报员,不知疲倦地发通讯到远方去,和所有驰向海岸的船只联络;稳当地售出货物,供给远方的一个无餍足的市场,既要熟悉行情,你还要明了各处的战争与和*的情况,预测贸易和文明的趋向;——利用所有探险的成果,走最新的航道,利用一切航海技术上的进步;——再要研究海图,确定珊瑚礁和新的灯塔、浮标的位置,而航海图表是永远地改而又改,因为着计算上有了一点错误,船只会冲撞在一块岩石上而至于粉碎的,不然它早该到达了一个友好的码头了——,此外,还有拉·贝鲁斯的未知的命运;——还得步步跟上字宙科学,要研究一切伟大的发现者、航海家、探险家和商人,从迦探险家饭能和腓尼基人直到现在所有这些人的一生,最后,时刻要记录栈房中的货物,你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这真是一个辛苦的劳役,考验着一个人的全部官能,——这些赢利或损失的问题,利息的问题,扣除皮重的计算问题,一切都要确实数字,非得有全宇宙的知识不可。

  在梭罗所处的时代,现代的企业管理还没有成形,所以他对于一个成功商人的理解是一个全才,而且需要辛苦的劳作。尽管如此,我甚至怀疑梭罗是否体验过或者*距离观察过一个商人的生活。因为他对商人的这一番描述,完全像是一个他臆想出来的形象。

  梭罗喜欢孤独,所以他曾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但这是在心上人艾伦离开,哥哥约翰英年早逝之后,所以不免带有一些逃避尘世自我封闭的意味。梭罗在瓦尔登湖过了两年隐居生活,仿佛佛家的坐禅,寻求内心的*静安宁。但是这种虚无的寂静是否能带来内心的安定很让人怀疑。《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和俞秀莲有一段对白:

  "这次闭关*的时候,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

  “你得道了?"

  “因为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的,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超过了我能承受的极限。我出了定,没办法再继续。有些事。。我需要想一想。”

  “什么事?”

  “一些心里放不下的事。”

  最后李慕白死在了碧眼狐狸的毒针之下,临死之前,他放弃了炼神还虚的机会,对俞秀莲来了段最终的深情告白,这样的李慕白比一个长生不死的剑仙李慕白更让人欣喜。我想梭罗也是有放不下的事,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城市。

  梭罗的隐只能算是小隐。古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里的隐,并不是逃避人世,而是回归内心的宁静,不随波逐流,和光同尘。小隐者如竹林七贤,避居山林,寄情诗酒。中隐者如《刀锋》的主人公莱雷。在经历了漫长的阅读、思索和寻求后,莱雷选择了做一个出租车司机来安度余生。而能达到大隐的境界的人寥寥。大抵是位居高位,在权利,金钱,美色的诱惑下,能守住本心何其艰难。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还当过皇帝的老师。但是据宋人叶绍翁的《四朝见闻录》记载,朱老夫子“引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与官所,则与偕行,谓为能修身也,得乎。”后被人弹劾,这个老流氓赶紧上表请罪:“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传为天下笑谈。而《天行健》里的楚休红从百夫长直到三军统帅都能信守“兵凶战危”的用兵理念,不妄动刀兵。在残酷无情的战场了经历了这么久,却没有因杀戮而迷失本性,实在是难能可贵。他的佩刀上的刀铭:唯刀百辟,唯心不易,为他的这种坚持做了绝佳的注解。另一个则是《天龙八部》中的无名老僧,无论是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人,还是第一大派的掌门,都能无改内心的宁静修远。他们可谓达到了大隐的境界。

  梭罗最终有没有找到内心的宁静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他回到城市后,积极投身于废奴运动,直到因肺病辞世,这件事情做的比他写的这本书漂亮的多,也让我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以后有时间且心情好,可以考虑把这本书读完,然后来个否定之否定也不一定。

  从没有人去衡量人的真正力量,我们也不应该总是按照个人的经历来判断他的能力,个人所能一一尝试的事情并不多。无论你失败了多少次,不要烦恼,我的孩子,没有人可以要求你必须完成你还没有做完的事情。

  我们大可以心安理得地相信比我们实际知道的更多东西。我们不应该对自己过分关心,这样才可以把这些关心真诚地给予其他人。我们天生就喜欢把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无限夸大,我们多谨慎啊!那些烦恼和忧愁实际上是什么?它们究竟是否值得我们费尽心思,或者说值得我们谨慎对待?

  大多数的奢侈品,还有大多数所谓的生活舒适品,不仅不必要,还会严重阻碍人类的进步。从奢侈和舒适的角度来说,最有智慧的人的生活总是比穷人还要简朴。一些哲学家,他们表面上十分贫困,但是内心却十分充实。只有站在安贫乐道的立场上,一个人才能成为一名公正而有智慧的人生观察者。

  现代到处都是哲学教授,却未见几个真正的哲学家。一个哲学家与一个哲学教授不同,他不仅要思想深刻,不仅要建立一个学派,还要热爱智慧并根据智慧的引导去过一种朴素、独立、大度和值得信赖的生活,要解决生命的问题,不仅要在理论中埋头,还要更多地从实践出发。大智者、大思想家的成功,常常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豪杰式的,而是大臣式的成功。

  有一类人,他们表面上十分富有,却是最贫穷的一种。他们积聚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却不知道怎么使用、怎么摆脱,他们用金银给自己打造了一幅镣铐。

  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别人要来买你的篮子,你必须要让人觉得你的篮子是值得买的。我关心不是怎样让人来买,而是怎样才可以避免出售。人们所赞叹的所谓成功的生活,实际上只是一种生活的可能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夸耀一种生活,而贬低其他形式的生活呢?

  国王和王后所有的衣服只穿一次,他们根本没有没有享受到穿合身衣服的快乐,只不过是个悬挂衣服的衣架,而我们的衣服每天都和我们融为一体,显示着穿衣人的个性,最后我们甚至不愿将其舍弃,就像不愿意舍弃自己的身体一样。因为人们注重的并非是真正应该尊敬的东西,而只是那些受到人们尊崇的东西。我们熟悉的人很少,认识的衣服、鞋子和裤子却很多。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准确的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最高贵吗?

  人的需要,不是一定要应付什么事业,而是要有作为。我们尽管穿着旧衣服,但还感觉像个新人,有了新的生机。依靠的只是内在的辛勤和扩展,因为衣服只是外在的保护和世俗的烦恼。

  一个人应该穿的简单,他还应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周密,防患于未然。

  如果你很富有,那就要像枣树那样慷慨施予,但是如果没什么可给的,那么就像柏树一样,成为一个信仰独立的自由人吧。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简朴与安宁,不要充当穷人的先知,而是要勤奋、努力的成为世界上一个有价值的人。

  做好事,同样需要足够的智慧。行善,不是泛爱。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方式简朴,头脑聪明,那么就不应该是一件难事。人们谋生并不一定需要流汗,如同原始民族的简朴生活追求。

  我愿意世界上的所有人,生活方式越不同越好,但我更希望每个人都能谨慎、耐心地找到并坚持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简单地采用父母或邻居给他的生活方式。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是梭罗对独居在瓦尔登湖时期的日记式的记录,记载了他独居两年时间里的认知与思考,两轮春秋的交替浓缩在了这18篇散文中。在19世纪上半叶,那个享乐与拜金的美国,物质侵占人们的日常生活,贪婪和欲望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蜂拥着卷入财富与金钱的洪流,但人们却越来越疏忽对于自我与自然的认知。梭罗独自从城市去往一汪碧水的瓦尔登湖,从物质喧嚣的孤岛逃到精神宁静的港湾,完成了一场追求人的自由精神,与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的超验主义的精神探寻之旅。序言里说《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在这本“私人化”的书里讲述了梭罗两年面对*静的瓦尔登湖找到的答案。对我们而言同样也有所裨益。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吸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在简单”。简单,简单,再简单可以说是对物质上最纯粹的概括。梭罗向友人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走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畔的山林中,自己在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生活了2年时间。

  在他的“节俭”一篇说到“我们可以简单点,再简单一点,用不着每天思考生命的价值来度过生命。为着黎明和大自然,以及心中的欢快曲调活着。用精彩的思考填满生活的长久,比看重年轻女郎的演出更看重精神的富足。”梭罗面对生活单纯的态度在每一篇中都有体现,如《来客》中“单纯也是一种智慧。在这个哲理满天飞的时代,极尽单纯的思想可能更闪着绚丽的光。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只限于为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启发和深思的感动,即是足够。就像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我所盼求得来客,是冰心一片的美丽黑夜。”

  不常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反而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自然而又*凡的去发现生命的价值,或许生命本就不应该是喧扰的,简单更能体现生活的真实。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化的'趋势好像还没有要停下的意思,匆匆的人们踏着鱼肚白去,赶着落雁灰归来,归来又急忙拿出手机打开一个又一个软件陷入罔无的空虚之中,明明我们天天赶着与时间赛跑却总是有许多人感到空虚与不快乐,明明我们一天到晚四周被人群包围却总是抱怨自己空虚与孤独。这些或许我们都可以在巜瓦尔登湖》中找到答案,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

  最*,我阅读了美国作家的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这本书虽然是以散文的形式写作的,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是非常丰富的有内涵的,可以对我们的学*和生活带来启迪和指导,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天真无邪、欢喜若狂、纯洁无暇、听天由命、干净利落、无药可医、自得其乐、吹毛求疵、万事万物、清清楚楚、自由自在、招摇过市、我行我素、千辛万苦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赏析:这句话意义深刻,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命的长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而我们的价值观和心态决定了我们对什么人更加亲睐和喜爱,希望他们能够出现在我们的生命力,而我们的行为决定了让谁留下,或者谁愿意留下。

  2、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赏析: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就是说,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能力,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心里该有一本账,这就是真知。

  3、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

  赏析:听天由命往往是一个人在被生活打击得头破血流之后,对生活的绝望,或者说是对理想的绝望,因为生活已经证实了他们的理想无法实现。

  4、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赏析: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说能够放得下,让后抓住机会再图进步,这样每一次进步,就能得到收获,就会变得更加富有,其实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5、为什么一桶水放时间长了会变臭,而水冻成冰以后就能永远保持甘美呢?哲人说,这就如同情感和理智的区别。

  感悟: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冷静理智的行动,而不能感情用事,因为感情用事的结果,往往是不明智的行为,冲动的行为会带来无可挽回的结果。

  6、爱情无药可医,唯有爱得更深。

  感悟:梭罗的这句话是对爱情的深刻总结,告诉我们,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一个人不爱另一个人,那么无论怎么追求都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爱得更深,将其埋在心底。

  7、智慧和纯洁来自努力,无知和纵欲来自懒惰。

  感悟:我非常信奉一句名言“越努力就越幸运”,因为努力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智慧,会更加自爱,内心也就更加纯洁了,而这样的人一定是非常可靠的,自然会得到更多人的信任,会越来越好;反之,懒惰则会把人带向糟糕的一面,泥足深陷,需要谨记。

  8、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菁选6篇)(扩展6)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6篇

  这两天又捡起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次阅读同以往阅读感受不同,这是一本让人心静下来的书,特别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的心由于受到外界的诱惑太多,都静不下心来享受生活,大家疲于奔命地追求“成功”地生活,实际上很多人并不很清楚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不成功”?自己内心所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么生活是健康的生活?什么是生命?什么样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一直在迷惑着我,困惑着我。

  徐迟先生讲:“《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这次阅读中我得到同过去阅读时完全不一样的收获,我感觉此书一定要静下心来阅读,只有让整个心沉静下来,静静地读。心情浮躁时这本书肯定是读不进去,记得当时我知道这本书时,是在20xx年,由于是美国中学生阅读极力推荐的一本,当初拿到此书时,只读了几页,实在看不进去,就放下,前两年由于儿子学校推荐此书,为了想让儿子阅读,强迫自己读完,但也是非常勉强的,因为自己读的过于勉强,儿子读不进去,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强迫他读,最*再一次阅读,连着两天静静地阅读却得到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发现有些书读不进去,放着,过几年人生经历不同了,心境不同,再去读时就发现它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像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和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就是这样的,一放就十年,再拿起时,却不肯放下,这是我阅读中摸索出的一个经验,去年十月份读《日瓦戈医生》时,心情激动地无法形容,一下读了两遍。

  今天上午,大雨滂沱,我静静地跟随梭罗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整颗心完全沉迷于他的文字中,才真正地有点读懂他,所以这本书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瓦尔登湖》应属于心灵之书,你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忘记周围的一切,同梭罗一起在大自然中思考生命和生活。现在我有点明白像陶渊明、托尔斯泰、海明威等,都和梭罗一样远离都市,过着一种简单纯朴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只有生活简单,不为生活所累,不被那些无聊琐碎的事所牵拌,我们的生活不在无谓的匆忙中被琐碎的事损耗和浪费,让整个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会有时间有精力对人和世界进行深刻地思考。

  梭罗,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自然主义者,他崇尚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他热爱大自然,远离都市,隐居瓦尔登湖畔,过一种田园式的生活,他想通过自己的这次隐居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更多地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若人生活简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我一直认为人真正的幸福就是来自内心的宁静,这是物质生活无法给予的。只有内心宁静和*静,才能真正知道你的内心需要和追求,才能*和接受一切,面对一切,这也是我旅游途中领悟到,所以人一定要走进大自然,当你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风光,面对高山流水,面对天地之间的大美和草原的辽阔,当你站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的幸福,是物质生活无法带给你的那种幸福。这种幸福我也讲不清,只是每当我从西部归来,人虽回来,心却留在那里的感觉,我一直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只有在路上,我才会真正地静心去思考,去感悟。也许经过这些年的行走,让我的心和梭罗所倡导理念更加接*,所以再去看他的书,忽然发现他写的正是我内心所追求的,所思考的,就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实际上一本书的好坏,应该因人而异,同读书人的心有关,你认为好的,并不是别人会喜欢,有些书正好写出我想说出的话和正思考的问题,我就很激动,然后就极力推荐这本书,说这本书是好书,但此书曾经是我无法看进去的书,书的好坏还同人的心境有关,不能一概而论说它的好坏,没有统一标准。放下此书,得到对看书的一点点看法,并不全是对《瓦尔登湖》感 悟。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题记

  轻叩一本名著,细细地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地聆听瓦尔登湖弹奏的梵歌。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我,作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读这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尔登湖》,为我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

  真的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将所谓的经济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侈地享受生活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难道就不怕醒来之后会是一场噩梦?似乎从原始时代开始,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

  梭罗总爱引用,记忆中影响最深的就是罗利的英译对句:

  “既然人人乐道肉身本具顽石性,慈善心肠何能不将烦恼痛苦忍。”

  带着讽刺去批判着人类的盲目,带着幽默去痛斥人类的无为。对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谓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谓的统治阶级,这对生活在基层的人民而言,生来位卑,他们活着就像一部机器,为了不让自己在劳动市场上贬值,抛弃了气概,抛弃了自尊。是的,他们的劳动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们的智慧却在贬值,难道这就是“安逸者”?这正如梭罗所言:“你刚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进绝望之乡。”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淡泊是智者的动力,像是一把折扇,送来徐徐清风,拂去一片焦虑;又像是一面镜子,照清娇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质;还像是一首诗词,念时如痴如醉,回味时百感交集。

  月下共饮,湖边共赏。邀君在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这份淡泊*寻那份静谧!

  梭罗,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别人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到瓦尔登湖畔,他是想找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伐木造屋,掘地种粮,捕鱼狩猎,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他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费:造屋用去28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这样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

  梭罗在悠闲自得的耕耘垂钓,散步泛舟,采果狩猎,用大量时间享受自然的同时,他每天还在读书、思考、写作。他用心观察自然、用身体验自然、用脑思考自然,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周围的一切。细微地注视湖水的纯静透明、林木的葱郁碧绿、动物的活泼可爱、收藏的沉甸果实以及四季变化,春天的来临,冬日的湖面,太阳升起……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当我读完《瓦尔登湖》这篇文章时,我的心犹如大海般不能*静。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最开始接触《瓦尔登湖》是因为前同事的推荐,每天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阅读,就这样断断续续,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把它读完,对它的印象仍处于懵懵懂懂阶段。读书时,我能清楚的知道作者所经历的是什么,所展示的内容又是什么,仿佛身临其境,和作者一样走进大自然。但是合上书时,脑袋一片空白,可能是因为作者的思想觉悟太高了,太哲学了,而我,只是一介*凡人,太浅薄了,无法达到作者的境界……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这是一般超凡入圣的好书,亲*自然的思想让世界所有的人为之怀念。的确如此,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体会了自然的美好,感觉到心灵的纯净。最喜欢的是书中的“当农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见得因此而更富,反而会是更穷了,是房子拥有了他……”

  这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吗?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手机的功能可谓千变万化,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手机依赖症,当我们空闲时,不玩手机会手足无措,没有安全感,总觉得错过了什么,我想我们是被这些电子产品给控制了,是手机拥有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拥有了手机。我们应当适度的远离手机,更多的追求朴素的原始生活,就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一样,不要为物所困。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菁选6篇)(扩展7)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菁选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气和,一无所求。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静谧的瓦尔登湖,晨曦的鸟鸣、花香、参天的巨树,林间的松树,树叶间细碎、斑驳的阳光,一间躲藏起来的.木屋,一个逃离尘嚣的“隐士”,让瓦尔登湖多了一道风景。在瓦尔登湖隐居的梭罗过着简单、纯朴的生活,他发现每年劳动6个星期就可以支付一年的生活费用,他就获得大量的闲暇用于阅读、写作、思考、与大自然相处。他告诉人们,人生苦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瓦尔登湖”,要有一块自我沉淀之地。梭罗的一生都是那样简单而纯洁,如同他所深爱的瓦尔登湖一般,照出了一草一木和真实的世界。

  梭罗通过《瓦尔登湖》,将自己的声音传遍了整个世界,直到今天,还有无数的人在继续聆听。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的,是我们心中一份潇洒脱俗的宁静,不被所谓的荣华富贵蒙蔽,不随波逐流,勇于坚持,坚守自己的本心。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紧张,使我们每个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梭罗的世外桃源和简约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后我们的期盼,至少是内心深处的。

  当夜幕降临,我眺望远方闪烁的灯火,心灵随着晚风飘散在喧嚣的世间,与外界的喧嚣相比,我的心灵是截然不同的沉寂。世事难料,繁琐复杂,但这些终将会沉在瓦尔登湖的湖底,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天地。

  《瓦尔登湖》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宁静祥和的心境,还有质朴自然的思考方式。书中的文字是质朴的,给人的感受是美好而轻松的,这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智慧的书。在某种意义上,《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瓦尔登湖》这本书简单朴实的记录了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旁隐居的一段美好时光。在瓦尔登湖畔,他回归自然,简简单单的生活着。他崇尚自由,这也是当下大多数人追求的.。他勇敢面对生活与一切他正视的东西,在世人看来,那些卑微粗俗的人是访客,但这些方可在梭罗看来是博学的、智慧的。

  梭罗虽然与孤独为伴,但他并没有消沉,他拥有孩子般的纯真,用独特的思维,积极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坚定不移地维护着自己的信念。他关怀着人类的同时也蔑视着人类。他担忧自己所维护的一切会在世人的功名利禄下消逝,瓦尔登湖终将会成为记忆,但记忆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

  一年四季,春去秋来,不同的事物带来的感觉总是不一样的。在瓦尔登湖隐居的日子,梭罗都记录了下来,他熟悉这里,对这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瓦尔登湖随着四季变化,梭罗随着瓦尔登湖变化,当春天的暖风吹过瓦尔登湖的冰面,当湖水再次流动起来,梭罗的行程也就结束了。“让我们目盲的光线,就是我们的黑暗”,只有我们清醒过来,找回自己,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的乐趣。

  梭罗笔下的事物再生动,我也只能同大多数人一样称赞一句:“写得真好!”我虽向往自由,但也只能带着满腔悲愤听着别人的“不问世俗”,现实是这样,也只能是这样,或许在将来有那么一天,我得到了所谓的“自由”,不再被束缚,。也可能我带着这个梦,过完了*淡的一生,被规则囚禁着。

  借用老师的话来说,路还很长,而我们就像是在酿酒,不能急,不能慢,酒会越来越香醇,人会越来越长远。或许我们对于犯下的错误无力回天,可总会弥补,人生或许就是这么一口酒,醉不至于,至少能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值。

  读书能使人静下来,但这本书,只能先静下来然后再读。它不是小说,没有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它不是哲学著作,没有严谨的逻辑顺序;它不是专业理论,没有让人必须集中精神才能理解的种种专业术语。我觉得它就是是一本独特的朴实的真诚的生活日记。刚开始的琐碎让我抓狂,然而抓狂过后,我获得了极大的*静享受。梭罗的文字有使人沉静的力量,有使人缓慢上瘾的魅力,甚至阅读已不再是阅读,而是与多年未见的老友面对面的对话交流。

  有人说,《瓦尔登湖》是梭罗追求绝对自由的体现。而我没看到什么追求,只看到一个不被物质束缚、不被工作限制、不被情感羁绊,用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作支撑,随心所欲的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强者;我只看到,简单的生活,果真是触手可及。

  种豆,翻土,除草,自给自足;独居湖畔,净几明窗,散步阅读,亲*自然,日子过得悠然自得;泛舟湖上,随风飘荡,半睡半醒,无所事事的心安理得。离群索居,没有尘世的纷扰;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欲望的纠缠;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对人际交往的依赖。心放开了,心强大了,简单的生活,自然就来了。

  住处,不要求豪华气派,能遮风避雨,能满足基本的衣食起居就行;食物,不要求多么精致上档次,天然无污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能填饱肚子就行;钱财,不要求什么富可敌国有剩余,能满足基本饮食、穿衣需求即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是梭罗给我留下的最生动的印象,很具有中国风的儒者形象。而且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有不少地方引用了中国儒家经典的语句,令我甚是好奇。当然,在这里只是提一下我的好奇,并不作深入的探究,毕竟功底远远不够。

  乡情,亲情,爱情,友情,家庭,身份,责任,别人说……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总感觉生活受困的地方太多,细想想,这些受困,都是自己给予的',逼迫着自己为别人而活。可是,是否想过,如果我们不为自己而活,谁又会真正为我们而活?有人会说,我们为别人而活是因为别人也在为我们而活。那么何不痛痛快快的,各自活成各自想要的样子?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我自私的想法,但又有谁不自私?人生有限,生命只能活一次,我凭什么要为世间的你我他考虑那么多,而不去尝试其他可能,而不去真诚的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我为何非要跟着大众跳入困惑的牢笼之中?与其虚伪的无私,我宁愿选择真诚的自私。

  如果觉得生活复杂,生活劳累,那可能不是欲望过多,就是迷失了自我,在劳心费力的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再或者,是内心不够强大,没有勇气抵挡寂寞孤独,无法独立行走于世间。因为简单的生活,本来就是触手可及的,无需纠结。

  读罢此书,一首古诗文浮现言前,久久不散: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终于把这本枯燥的书看完了!

  《瓦尔登湖》是作者亨利。梭罗写得一本散文集,主要内容是作者远离尘世的喧嚣,在瓦尔登湖边上的森林里过了两年与世无争的生活。

  通过作者描述的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如何与大自然相处,在没有文明的生活中体会那种纯粹的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光。作者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以及一切看似很重要的东西,实际上一切都是浮云。抛开表象去看实质,我们大多数人追求的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而我们为了追求这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却舍掉了太多本该有的乐趣。作者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描写了季节更替,山川湖水,飞鸟游鱼等等自然现象,啰里啰嗦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很想睡觉。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或者作者想表达的就是观察大自然的种种、与大自然相处本身就是一种很享受的事情,而这种乐趣需要去体会了才知道。

  也许是因为我正处于作者批判的这样一个社会中,自己也是这样一个社会的产物,尽管我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内心还是很抗拒的。我想我们每个人内心丑陋的一面不也是我们的真实状态吗,不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吗?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说,既然人类成为了地球上表面上的统治者,那所有人类正在发生的行为,所谓好的还是不好的,不也是进化的结果吗?换言之,也是自然的结果。现在人类倡导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动物等等也是自然的'结果。作者所倡导的那样一种生活方式是要人类都回归到一种简单原始的生活状态去,这样就会减少很多痛苦。的确,人生中的很多痛苦都是自寻苦恼,所谓变苦、行苦都是,只有苦苦—生老病死是无可奈何的苦。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所有这些痛苦都是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功名利禄而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宁愿承受这样的痛苦去追寻我们所想要的东西,我们承担这个后果和代价去追求那些我们想要的结果,这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所描述的和我所说的形成了两种极端。一种是类似犬儒主义的抛去世间一切枷锁回归自然的状态,一种则是主动承受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枷锁去追求世俗眼光中的功名和财富。其实各有利弊。作者所说的那种生活可以让个人升华成一种哲学的范畴,然而这样社会就不发展了,文明也不进步了。而我所说的那种生活状态其实是如今大部分人正在承受的,虽然能获得某些方面的满足,然而却要承受更大的痛苦以及心灵的折磨而不得解脱。

  想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们所尊崇的各类主义,佛家,儒家,拜金主义等等。以前从来没有好好想过自己需不需要尊崇一种主义,现在我想是时候好好了解一下儒家了。我想孔子的儒家思想真正是做到了中庸之道,在一个大的礼制的环境下不过分的追求自己的抱负。

  《瓦尔登湖》这本书中其实作者也多处引用了孔子的话,这多多少少让我有些吃惊!而且作者的意思中国人是自以为是的,会不会是因为作者知道20xx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智慧,所以现在变得有些自以为是了呢?又或者,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的描述来唤醒现实生活中被蒙蔽的我们呢?我因为读书比较少,所以不敢妄加评价。既然这么多人推崇这本书,必然是有一定的道理吧?我还要多加修炼,多读书,多学*,才能体会这本书中的奥妙所在。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读完这本书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而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就是瓦尔登湖,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人独居,与鸟为伴,与鱼为邻,全身心融入到大自然中。一人独白,不断的追求内心真实的想法,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鱼龙混扎没有鸡毛蒜皮,不断自我探索自我发问自我反思,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与安静,读者无从体会。

  当社会高速发展,经济日趋发达,物欲愈发膨胀,人们向大自然索取的越来越多,但作者却在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宁可做一个与当下社会格格不入的人,选择独处选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需要放下太多杂念太多东西才能做出的.决定。每日与飞鸟对唱,与鱼溪水,小日子甚是潇洒,时常羡慕那先说走就走的人,因为总是觉得自己被生活所禁锢,被家庭被工作被其他事所困,我们太追求物欲及感官体验,精神追求逐渐贫瘠,用作者的话说那就是“我们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

  瓦尔登湖这本书阐释了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完美生活,是现代人眼中的诗和远方,能让人忘却眼前的苟且并沉浸在作者描述的美好生活中。有时候看一本书就是体验一种感觉,仅仅是体会那种宁静与淡然,就像文中阅读一章所说:“大多数人学会阅读,仅仅为了得到一丁点儿方便,有如他们学会***数字,只是为了记账,免得做生意时上当受骗;对于作为一种高尚的智力练*的阅读,他们就知之甚少,乃至于一无所知了;但是,从高尚的意义上来说,唯有这样才算是阅读,断断乎不是像奢侈品那样吸引我们的阅读,也不是使我们更高贵的官能昏昏欲睡的阅读,而是恰恰相反,我们不得不踮起脚尖去阅读,把我们最警觉、最清醒的时光奉献给阅读”。读书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愿我们都能把最警觉、最清醒的时光奉献给阅读。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是梭罗对独居在瓦尔登湖时期的日记式的记录,记载了他独居两年时间里的认知与思考,两轮春秋的交替浓缩在了这18篇散文中。在19世纪上半叶,那个享乐与拜金的美国,物质侵占人们的日常生活,贪婪和欲望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蜂拥着卷入财富与金钱的洪流,但人们却越来越疏忽对于自我与自然的认知。梭罗独自从城市去往一汪碧水的瓦尔登湖,从物质喧嚣的孤岛逃到精神宁静的港湾,完成了一场追求人的自由精神,与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的超验主义的精神探寻之旅。序言里说《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在这本“私人化”的书里讲述了梭罗两年面对*静的瓦尔登湖找到的答案。对我们而言同样也有所裨益。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吸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在简单”。简单,简单,再简单可以说是对物质上最纯粹的概括。梭罗向友人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走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畔的山林中,自己在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生活了2年时间。

  在他的“节俭”一篇说到“我们可以简单点,再简单一点,用不着每天思考生命的价值来度过生命。为着黎明和大自然,以及心中的欢快曲调活着。用精彩的思考填满生活的长久,比看重年轻女郎的演出更看重精神的富足。”梭罗面对生活单纯的态度在每一篇中都有体现,如《来客》中“单纯也是一种智慧。在这个哲理满天飞的时代,极尽单纯的`思想可能更闪着绚丽的光。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只限于为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启发和深思的感动,即是足够。就像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我所盼求得来客,是冰心一片的美丽黑夜。”

  不常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反而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自然而又*凡的去发现生命的价值,或许生命本就不应该是喧扰的,简单更能体现生活的真实。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化的趋势好像还没有要停下的意思,匆匆的人们踏着鱼肚白去,赶着落雁灰归来,归来又急忙拿出手机打开一个又一个软件陷入罔无的空虚之中,明明我们天天赶着与时间赛跑却总是有许多人感到空虚与不快乐,明明我们一天到晚四周被人群包围却总是抱怨自己空虚与孤独。这些或许我们都可以在巜瓦尔登湖》中找到答案,我们不该为了填饱肚子去拜访他人,应是为了填饱精神的空缺。

  瓦尔登湖,简直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那些回归尘土的情感寄托。人世太短,不足以将世界猜透,为什么有人的进程如此缓慢。大概就是每一天的每一个时辰,都被生活琐事给消磨了。

  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赶在晨曦或者黄昏,细听着早起的风抚摸着每一片尚在沉睡的树叶,仰望着归途的`鸟儿停在电线上歇脚。可以看着一片片稻田,有不认识的狗从身旁经过。只有如此,才能体会瓦尔登湖的寂静与深蓝。

  从城市到村庄,从喧嚣到宁静。不仅仅是身心的沉淀,更是洗尽内心尘埃的好方法。尽管不能看着豆子一天天的成长,但也可以趁着热风,嗅着土地专有的生命气息。晨光兴起,便是开始。日色帷幕落下,便是结束。一天绝不是只有二十四小时的束缚。世界也不仅仅只有三个维度,瓦尔登湖的时间慢的太多。

  正如书中所说,最佳的住处,要有一条铁路。在我的老家大门所对的山上就有一条铁路。没人会特意地去关切那座山,但每天有无数的人从它内心经过。形形色色的人,光鲜亮丽,穷困潦倒,都躲在一个被包装好的铁盒子里从这路过。也许只要一分钟,里面的人却一无所知。这时候才会体会,从大的方面来说,没有人,没有生物更高一筹。

  哈利梵萨说:“居无鸟,犹如食无味。”想要有鸟,就必须要有山林,但是一旦有了山林,就不一定只有鸟儿了。享受着鸟儿的高歌,也得体会着夜晚无数虫子的大合唱。总而言之,我们得记得太阳照耀在草地,和照耀在山林并没有什么差别。与其胆小甚微,不如肆意妄为。人活着都将变得一模一样,与其变成父亲母亲,邻居他人的模样,不如有自己想变成的模样。我不知道梭罗最终是否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可他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快乐。

  也许我们一生追求,到头来的发现居然是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耻辱,临死的时候恐怕也没那么害怕吧。

  梭罗的《瓦尔登湖》闻名已久,据说是对西方世界影响很大的一本书。一直都没有时间静下来好好看看,直到不久之前慢慢翻阅了一些,不免大失所望。

  他的《经济篇》我看了两章不到,就从刚开始的欣赏转向了怀疑,批判,最后到了抬杠的地步,以至于读不下去了。

  梭罗在《经济篇(一)》里说:

  在目前时代,在我们国内,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只要有少数工具就足够生活了,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要灯火和文具,再加上儿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需品,只要少数费用就能购得。

  他的意思是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累赘,回归生活的本质。且不说他把手推车归为生活必须品的让人难以理解,我在想如果大家都选择像他一样的生活,那刀、斧头、铲子、手推车、灯火、文具还有书又是由谁来生产的呢?况且他所说的少数费用又是从何而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有人给他提供这些生活的必需品,或是替他交人头税把他从监狱里赎出来;当在瓦尔登湖呆不下去的时候,他可以回到大哲学家爱默生的家里,继续住下去。

  而且他的这种想法也算不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两千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经有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断章取义可以理解为这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一些基本的东西演变而来。就生活用具而言,也有一些最基本的,但我估计二人在最基本的东西的选取上会存在分歧。庄子的《天地篇》中有老翁抱瓮灌园,为梭罗做出了榜样。他们二人的思想已经比梭罗更进一步,将生活中的机巧和人性和大道联系起来。而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一百多年以后,有一个叫王怜花的年轻人,也从古金的武侠江湖中领悟到了用减法生活的处世哲学,殊途同归。

  在《经济篇(二)》里,梭罗对于一个商人的生活有如下的描述:

  如果你的生意是和天朝帝国往来的,你得在海岸上有个会计室,设在某个撒勒姆的港口,确定了这个就够了。你可以把本国出品,纯粹的土产输出,许多的冰、松木和一点儿花岗石,都是本土本乡的地道产品。这一定是好生意。亲自照顾一切大小事务;兼任领航员与船长,业主与保险商;买进卖出又记账;收到的信件每封都读过,发出的信件每封都亲自撰写或审阅;日夜监督进口货的卸落;几乎在海岸上的许多地方,你都同时出现了似的;——那装货最多的船总是在泽西岸上卸落的;——自己还兼电报员,不知疲倦地发通讯到远方去,和所有驰向海岸的船只联络;稳当地售出货物,供给远方的一个无餍足的市场,既要熟悉行情,你还要明了各处的战争与和*的情况,预测贸易和文明的趋向;——利用所有探险的成果,走最新的航道,利用一切航海技术上的进步;——再要研究海图,确定珊瑚礁和新的灯塔、浮标的位置,而航海图表是永远地改而又改,因为着计算上有了一点错误,船只会冲撞在一块岩石上而至于粉碎的,不然它早该到达了一个友好的码头了——,此外,还有拉·贝鲁斯的未知的命运;——还得步步跟上字宙科学,要研究一切伟大的发现者、航海家、探险家和商人,从迦探险家饭能和腓尼基人直到现在所有这些人的一生,最后,时刻要记录栈房中的货物,你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这真是一个辛苦的劳役,考验着一个人的全部官能,——这些赢利或损失的问题,利息的问题,扣除皮重的计算问题,一切都要确实数字,非得有全宇宙的知识不可。

  在梭罗所处的`时代,现代的企业管理还没有成形,所以他对于一个成功商人的理解是一个全才,而且需要辛苦的劳作。尽管如此,我甚至怀疑梭罗是否体验过或者*距离观察过一个商人的生活。因为他对商人的这一番描述,完全像是一个他臆想出来的形象。

  梭罗喜欢孤独,所以他曾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但这是在心上人艾伦离开,哥哥约翰英年早逝之后,所以不免带有一些逃避尘世自我封闭的意味。梭罗在瓦尔登湖过了两年隐居生活,仿佛佛家的坐禅,寻求内心的*静安宁。但是这种虚无的寂静是否能带来内心的安定很让人怀疑。《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和俞秀莲有一段对白:

  "这次闭关**的时候,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

  “你得道了?"

  “因为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的,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超过了我能承受的极限。我出了定,没办法再继续。有些事..我需要想一想.”

  “什么事?”

  “一些心里放不下的事。”

  最后李慕白死在了碧眼狐狸的毒针之下,临死之前,他放弃了炼神还虚的机会,对俞秀莲来了段最终的深情告白,这样的李慕白比一个长生不死的剑仙李慕白更让人欣喜。我想梭罗也是有放不下的事,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城市。

  梭罗的隐只能算是小隐。古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里的隐,并不是逃避人世,而是回归内心的宁静,不随波逐流,和光同尘。小隐者如竹林七贤,避居山林,寄情诗酒。中隐者如《刀锋》的主人公莱雷。在经历了漫长的阅读、思索和寻求后,莱雷选择了做一个出租车司机来安度余生。而能达到大隐的境界的人寥寥。大抵是位居高位,在权利,金钱,美色的诱惑下,能守住本心何其艰难。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还当过皇帝的老师。但是据宋人叶绍翁的《四朝见闻录》记载,朱老夫子“引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与官所,则与偕行,谓为能修身也,得乎。”后被人弹劾,这个老流氓赶紧上表请罪:“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传为天下笑谈。而《天行健》里的楚休红从百夫长直到三军统帅都能信守“兵凶战危”的用兵理念,不妄动刀兵。在残酷无情的战场了经历了这么久,却没有因杀戮而迷失本性,实在是难能可贵。他的佩刀上的刀铭:唯刀百辟,唯心不易,为他的这种坚持做了绝佳的注解。另一个则是《天龙八部》中的无名老僧,无论是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人,还是第一大派的掌门,都能无改内心的宁静修远。他们可谓达到了大隐的境界。

  梭罗最终有没有找到内心的宁静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他回到城市后,积极投身于废奴运动,直到因肺病辞世,这件事情做的比他写的这本书漂亮的多,也让我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以后有时间且心情好,可以考虑把这本书读完,然后来个否定之否定也不一定。

  1、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2、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3、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4、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5、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6、爱情无药可医,唯有爱得更深。

  7、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只需要闭上眼睛,转个向,就会迷路。

  8、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暇。……

  9、社会已远远背离"社会"一词的基本意义。尽管我们接触频繁,但却没有时间从对方身上发现新的价值。我们不得不恪守一套条条框框,既所谓"礼节"与"礼貌",才能使着频繁的接触不至于变得不能容忍而诉诸武力。

  10、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11、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 (菁选6篇)(扩展8)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范本二十份

  其实读这本书,是被其封面上的宣传文字所吸引,“一本清新的纯美文字书,一本优秀的人生哲理书,一本丰富的人文知识书”这是因为这句话,也正是因为想从此书中获得这些清新的文字,优秀的人生哲理以及人文知识,才选择读这本书。在读此书之前,我先大概了解了一下该书作者梭罗的人生历程及写作背景。对这本书有了更多的了解。

  该书中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作者自己独自一人,幽居于瓦尔登湖畔的人生感悟,也许正是由于四周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干净纯洁,原生态的情景给作者带来的是人性圣洁的体悟。在经济社会,纷扰复杂且污浊的社会中,寻找内心灵魂的一片净土,使灵魂得到寄托找到归宿。

  该书中,作者通过对现实环境和生活的感悟讲出了很多具有人生哲理的优美语句,这都让人铭记在心无法忘怀。文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我们天性中最优秀的品质,好似水果外皮的粉霜,只有精心加以呵护才能保得住。可是,我们不管是对待自己也好,还是对待别人也好,都缺失如此温情柔意。”“公众舆论只是一个软弱无力的暴君”某些句子看起来,也许对于读者来说只是一闪而过,或许稍加流行一点你胡发现她是被人们忽视的美丽风景。而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宝藏,去体味书中的真谛,吸取营养。从而提升自己。

  从该书中,我了解到的,不敢说自己体悟到,因为这本身不是知道了就能够做到的,还需要很多的生活积淀来承载。读此书,跟随作者的笔墨,可以寻到作者那篇宁静的心,就像身临其境的感受瓦尔登湖带来的超脱尘世的解脱,和心灵的释放。无所谓有多少优美的语句在其中,透过书所获得的完美洁净的体验这本身才是最珍贵的。当然通过本书学到本多细致入微的描绘手法,对于学*新闻专业的我们来说,自然是锦上添花的事。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读大学的时候,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是在5年后的北京,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

  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看到省文化厅微博的图书推荐,过了几天我去借书时一起借了回来。我记得是在角落最后一排人迹罕至的地方,版本很多,我拿了一本粉红色书皮的。是谁翻译的我都没注意,因为我并没有完成那次的读书计划,到了期限只能原封不动的还了。那一次我按照推荐里的书单借了很多书,发现有一些并不合我的胃口,就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借书。《瓦尔登湖》也逐渐被我忘记了。

  再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推荐《听客溪的朝圣》,借回来看到书中有这样的宣传,大概是说可以和《瓦尔登湖》相媲美的书籍,甚至有人认为超越。于是我又想起了《瓦尔登湖》,我注意到很多权威的微博都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大致说是一生中必读的书之一。于是我又重新去图书馆找那本粉色的书,却没找到。这段时间这本书又火了起来,很多*期一点的版本都被借走了。剩下的,我本着小众及边远地区出版社不选的`原则,最终拿了译林出版社许崇信和林本椿的版本。看到书中作者介绍这是“自己家中唯一一本版本上多重收藏的书”,我就对译本放心了很多。而实际读下来我深深感觉这本书译得“有点拧巴”。

  从爱默生的“梭罗小传”,“经济篇”读下来都很吃力,我多次无数次的想放弃。这样一本书,逻辑,叙事顺序都有点混乱,并不像一个刻意写书的人会去顾及读者的感受,真像一本神经错乱的呓语集子。我读来到底有何意义,为什么又如此受追捧,我又一次感觉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可是很奇怪,我还是一直坚持,咬着牙往下读,是因为他炒作得太有名气了

  ?还是…其实这本书有些特别,前面很多部分确实索然无趣,跟想象中优美、有意境的湖畔生活完全不同,因为作者的出发点跟“湖畔诗人”迥异!把《瓦尔登湖》跟《听客溪的朝圣》比较我觉得有些不可理喻,《听客溪的朝圣》是一本以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造就,我也并不觉得那本书有多出色,而且也不满意那个译本。可能在中国,诗人和生物学家还没有联姻吧,因为我百度“毒胡萝卜”竟然没有,我到底不知道此为何物,在中国又叫什么、指什么。

  那本书我更多的新奇是一些大自然本身的奇特,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另外,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并不完美纯真的自然界,而是处处充满了“残忍”。梭罗在湖边居住只是把湖当成一种体验,从他的文字中我觉得他一直是个旁观者,冷静的哲人而不是他自己所谓的“诗人”,他从未停止过思考,是一个“实践的哲学家”。

  纵然有一些泰戈尔式的优美又有哲理的散文诗句,而且他也经常思想独到。但总体来言,整书虽然说是散文,但更像一篇长篇大论的论文,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论据,他一直是个冷静的旁观者,时刻审视自己当前的生活与他的思想,我甚至觉得他在捕鱼,洗澡,采集浆果的时候都没有停止关于他那个“大计”的思考,他是带着任务来考察和体验这一切的,所以我觉得他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和享受当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也感觉不到太多的诗意和美感。反而跟《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有些像,我更喜欢鲁宾逊这种纯粹的目的。

  我不认同有人把它评为“诗意的栖居”。但是这本书真的也有点特别,像一个孤独、入魔、又执着的哲学家一直追逐自己的抱负并实践。我想我也是孤独的寡人一类,我并不关注他的实践证明什么,我更喜欢他那有时单纯流露出来的诗意和一些孤独星球人类的感悟,所以我还是想拥有这样一本书。但我觉得目前这个版本翻译的很没有诗意,于是百度了很多版本,最终买下了四川文艺出版社仲泽的版本,像泰戈尔的诗那样放在案前,有事没事想起来嗅一嗅书中那些有芳香的文字就好。

  关于译本,我并不是很喜欢直译的东西,我觉得好的翻译本身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具有收藏价值。当然如果是专家从事研究的学者,就有必要读直译和原著了,那是他们的事。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瓦尔登湖》是作者戴维・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远离尘嚣,想于大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质朴的生活状态,一种更具诗意的生活。或许这次选读这本书,是希望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寻找本真的心路历程,感受来着大自然的力量,并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

  读后我也发掘了自己身边的瓦尔登湖,对我来说,大学就是一个瓦尔登湖,一个全新脱俗的环境。我通过这两个月的生活我越来越能发掘生活节奏,变得适应和恬然,心境也越来越好,逐渐开始安静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会思考的问题。可能很多会在大学应接不暇的节奏中乱了方向,而我却借由这股乱流让它成我我的瓦尔登湖,让我变得更好更优秀。

  在大多数人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静的大自然,是内心的向导。其实这个瓦尔登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慰藉心灵的地方。读这本书或许可使我们在这浮世中释放安静的灵魂,减轻焦虑,这或许就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让我们在大学中保持一颗*静的心,去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我没有看过梭罗其他的作品,只读了他最有名的《瓦尔登湖》,但足以让我从中窥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质。他出生于美国建国50年后,成长于开始工业化的大时代,身边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国、无法摆脱旧欧洲最底层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这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国变成了中国,工业化变成了信息化而已。我们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的同时,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追求纯净美好的内心,不被时代的喧嚣所裹挟,梭罗给了一种答案!

  作为一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对于自然,特别是瓦尔登湖所在区域的描写,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单辟章节,详尽描绘了村庄、湖、冬天的湖、森林、庄稼地、禽兽,也记载了他在这如画而单纯的环境中,如何阅读、种地、垂钓、建造居所、社交。在记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给我感触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他详细的记录了他的开销,精确到每一分钱。如他建造湖边的小屋,置办所有家居陈设,开荒种地。他记录这些,是想表达,想满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动手,只需花费极少的金钱和消耗极少的自然资源。但是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呈现的结果,都让人陶醉其中。

  他记录这些,实际上是想倡导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为此他对照了爱尔兰移民,为了能交得起房租,维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东西以维持体力。但最终呈现在梭罗眼中的,是破败的房屋,凌乱的房间,以及全家人空洞无辜的眼神!我们当下的奋斗,有多少成分与那些爱尔兰移民一样,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许的物质享受当做奖励,在这个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环中消耗生命呢?

  他对自然的爱,透过字面汩汩涌出,让你也好像身临其境,尽管相隔已*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尔登湖现在是什么样子?还如梭罗描述的一样吗?

  以往外国作家对自然的描绘,总感觉与本国作家的不同,但梭罗是第一个通过写作能让我身临其境的外国人,他笔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国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远,留白处让你掩卷冥思!让你不自主的走到户外,看那些你已看过无数次的景物,竟在脑海中闪回梭罗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动了我,对于我来说是他将自己退到无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馈赠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书中,梭罗对于各种典故、言论信手拈来,无比贴切。援引希腊及罗马神话倒正常,但是还有对于中国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让我尤为敬佩了!相比当代,那是一个信息的蛮荒时代,梭罗需要多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累下如此的渊博学识,而且领会其中的含义!他不是受到某种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隐居湖畔,你能看到贯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与古来先哲的精神沟通后,短暂的隐居可能只是一种实践!

  梭罗被同时代的人视作偏执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义,《瓦尔登湖》也被摆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这多么像梵高,另一个我深深热爱的炙热滚烫的艺术家。他们都不被时代所接受,也许这给他们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而羁绊,为了追逐自己的终极,甘愿受尽世人眼中的磨难,他们真的是为了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成就自己伟大而高尚的灵魂,最终将精神的升华通过某种艺术方式传递出来,因与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让人们,那些如移民般只为活着而活着的我们,打开了一条窥视生命本真的窄缝,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顿身形钻过去,那怕被那条缝隙划的伤痕累累,但相信那边的阳光,足矣照耀你的灵魂!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瓦尔登湖》。

  这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书中充满了梭罗对社会,对制度,对人类,对生命等等不凡的见解,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初读时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节,觉得生涩无聊又难以理解。作者说自己在湖边种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钱多少成本等等,从叙述的方式来看,感觉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逊色多了。

  后来,他给予我最大的震撼还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们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他说:“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人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

  其实,金钱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金钱虽然能满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撑我们幸福的原因。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所以他觉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这一次荣。”

  的确,我见过一号难求的老专家骑车去看病,也见过服务生开好车来上班,我并不反对有人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我觉得人更应该清楚的是,智慧与思想的充实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满足。王安石说:“圣人内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视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我们追求一生也不过是希望满足于内心的*和而已。而梭罗这样的感悟,正是他不断探索自己内心和社会联结开出的芳香果实。

  他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他喜爱东方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也很赞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的独居相似,都是为了寻找世间遗失的纯净与美好,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自觉的超然物外。不同于陶渊明这样的避世隐居,归隐田园,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梭罗的笔下重现了。

  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物质所带来的烦闷与苦恼,感受恬静的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瓦尔登湖》是一本书,瓦尔登湖就是瓦尔登湖。

  去年这段时间,在美国的女儿那儿住了几个月,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游览了凡到美国都应去的一些地方,当然都是女儿女婿精心选择,周密安排,细致策划,亲自陪同。得以饱览了自然风光,参观了历史遗迹,领略了先进科技。感受到了一种不虚此行的满足,上千张拍摄的图片,7—8万字的日记,现在拿出来欣赏和翻阅,恍如昨日。

  然而我不想用这些来充塞我的空间,也不想耽搁别人的宝贵时间,我下面说的.是一本书和一个湖。

  《瓦尔登湖》这本书我们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没听说过,不少人知道没读过,也有不少人知道读过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们多数人不知道,多数人没听说过,有的人知道,也听说过,但多数人没去过,没见过。

  《瓦尔登湖》我知道,我买过,我读过,但也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知道,当然是从那本书上看到的,但我以为150多年前书上说的一个小湖,可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这次在美国却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尔登湖。

  “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题记

  在我意识到生命中只有一种东西属于自己,其他都虚妄的时候,当我发现生活中有太多无足轻重的事情让我感到厌倦的时候,我遇见了梭罗,遇见了他的瓦尔登湖。

  打开这本书,只见瓦尔湖湖水不尽的涟漪在书的海洋里荡漾,成排的松树、枫树倒影在湖中,大自然的清香从字里行间淡淡地飘来,微醺着你的灵魂。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所以你的心必须沉下来,要用一种朴素淡薄的心态去迎接它。

  “我喜欢独处,我从未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了”,其实,孤独并非就是将自己封锁,与世隔绝,而是丢弃所有的浮躁、烦杂。因为孤独静处让人得以安顿心灵,从而去思考人生,也许这就是梭罗选择到瓦尔登湖旁隐居的原因。在梭罗看来,宁静是靠*孤独的最好方法,因为孤独帮助你思考,引导你去认识自己。也只有宁静孤独下来,人才会思考自己。

  现在,我们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有许多人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内心感到空虚。其实我们生活不必如此。“让我们该起床时起床,该休息时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忧的心态——下定决心地过好一天”,别被如此湍急的漩涡吞没,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梭罗说过:“我宁愿独坐在南瓜上,也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这是崇尚自由的人理智的选择,不愿与别人争夺,摒弃世俗。拥有一颗简单而满足的心,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好,但却对握在手中的而感到满足,如果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哪里都是“瓦尔登湖”,这样我们也会活得更加幸福和满足,我们的人生也更加精彩。

  “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完美。”在喧闹的都市里,保持一份心灵的纯净,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让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济,滤净自己思想杂质,使生命变得更为深邃、纯净和美好。

  评:梭罗有一颗孤独而芬芳的灵魂,他选择隐居,未必是让我们每个人都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而是静下心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梭罗也启发了我们,生活有很多模式,不必格式化地一窝蜂地追逐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而忽略了一些能带来真正喜悦的事情。那么张同学,在这种朴素淡薄的心态之下,你所向往的十五六岁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能否在文中添上几笔?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梭罗是崇尚自由的。当他从瓦尔登湖到村镇中修鞋却被捕时,可以发现他向往的是美利坚的和*与自由。“什么也不能正当地迫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梭罗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勇敢地面对生活和一切他要正视的东西。并仍能保持自己单纯的、自然的、美好的伟大心灵。并且他有着同样并且他有着同样生活简单,在世人看来卑微而粗俗的人作为访客,这些访客在梭罗看来是渊博的、谨慎而智慧的。

  读完后,我对梭罗的'行为感到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和行动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之后的一次初夏的夜里,我在海湾沙滩上漫步的时候,我却突然地体验到了自然田园所 具有的独特 的审美情趣,并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梭罗以及他的《瓦尔登湖》所包容的的丰富而伟大的田园意蕴。

  最后,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 时光。

  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最*,把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看完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