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阅读答案优选【5】份

首页 / 阅读答案 / |

  《赵普》阅读答案 1

  (甲)普少*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小题1】解释句中方框字的含义。(4分)

  (1)家人发箧视之( )(2)手不释卷()

  (3)太祖素恶其人()(4)赏以酬功()

  【小题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②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

  【小题3】有句话“活到老学到老”,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2分)

  【小题4】阅读完两篇短文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一个人?(2分)

  【小题5】根据文章并发挥想象,说说“太祖乃悟”悟出了什么?(2分)

  【小题6】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请写出《论语》中你感受最深刻的一则,并说说理由。(2分)

  答案

  【小题1】(1)书箱(2)放下(3)向来,一向(4)用,用来。

  【小题2】(1)过了些日子,赵普修补连结好奏折,又像以前那样奏荐那个人。

  (2)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

  【小题3】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小题4】接受别人劝戒,认真读书,以天下事为己任,为国举荐人才。

  【小题5】赵普真是忠心为国啊!

  【小题6】不设统一答案

  解析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做到学以致用。

  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学会总结,通过事件总结出人的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

  联系上下文,学会用自己的话来总结理解文本重要的内容理解点。

  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赵普》阅读答案 2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赵普

  (1)普少*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

  1.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①*:________

  ②发:________

  ③为:________

  ④明日: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学*,研究,熟悉;②发:打开;③为:担任;④明日:第二天。

  2.①太祖皇帝常常劝他好好读书。

  ②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一读就是一天。

  ③赵普的脸色没有丝毫改变,镇定的跪着捡起来退下。

  3.①年轻的时候熟读官员官吏制度治理国家方面的书籍,精通选贤任能治理国家。

  ②深入研读《论语》以其理论来治理国家。

  4.太祖皇帝刚开始对赵普举荐的人不了解所以“不用”,后来赵普再次举荐,太祖仍不了解还是“不用”并对赵普有些烦了,最后赵普坚持举荐,太祖由此看出赵普的忠心尽职,且体会到被举荐人的不一般,所以“重用”。(意对即可)

  《赵普》阅读答案 3

  普①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②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①普:赵普,字则*,北宋政治家,922年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②龌龊(wò chuò):气量狭隘,拘于小节。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太祖素恶其人( )

  (2)刑以惩恶 ( )

  3、赵晋为什么要力劝太祖升当迁官者?(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用了哪些方法凸显赵普性格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罢全文,你觉得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1)*时,一向

  (2)用来

  3、因为刑罚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陛下是不能凭己之喜怒而独断专行的,所以力劝太祖升当迁官者。(意对即可)

  4、用了点面结合、正面叙述与反面烘托结合、事件叙述与点睛议论相结合,人物对话等方法来凸显赵普性格特点的。(意对即可)

  5、晏子是一个性格沉稳有城府、以天下为己任、做事刚毅果断、为人正直、心胸宽广之人。(意*即可)

  《赵普》阅读答案 4

  阅读《赵普》一文语段,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普少*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少*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普少*吏事 ( ) ②读之竟日 ( )

  ③普颜色不变 ( ) ④他日补缀旧纸( )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小题3: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 )(2 分) A.闭门读书B.半部《论语》治天下C.凿壁借光D.闻鸡起舞

  小题4: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成语及其故事很多,你能试着举出一个吗?并谈谈他对你成长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熟悉整日脸色 连结

  小题1:赵普性情深沉,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待人嫉妒而刻薄,但是却能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

  小题1:B

  小题1:能举事例即可谈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略

  《赵普》阅读答案 5

  冯拯,字道济。拯以书生谒赵普,普奇其状,曰:“子富贵寿考,宜不下我。”举进士,补大理评事,权知泽州,徙坊州,迁太常丞。江南旱,命驰传振贷贫乏,察官吏能否,还奏称旨。淳化中,有上封请立皇太子者,拯与尹黄裳等伏阁请立许王元僖,太宗怒,悉贬岭外。拯知端州,既至,上言请遣使括诸路隐丁、更制版籍及议盐法通商,凡十余事。太宗欲召还参知政事,寇准素不悦拯,乃徙知鼎州。郊祀毕,覃恩,拯与通判彭惟节皆迁尚书员外郎,后迁尚书工部侍郎,赐手札访边事,拯谓:“备边之要,不扼险以制敌之冲,未易胜也。今防秋,宜于唐河增屯兵至六万,控定武之北为大阵,邢州置都总管为中阵,天雄军置钤辖为后阵,罢莫州、狼山两路兵。”从之。景德中,摄事享太庙有司供帐幔守奉人宿庙室前喧嚣不肃拯以闻诏专为庙享制帟幕什器藏宗正寺禁吏卒登庙阶大中祥符初,严贡举糊名法。拯与王旦论选举帝前,拯请兼考策论,不专以诗赋为进退。帝曰:“可以观才识者,文论也。”拯论事多合帝意如此。封泰山,为仪仗使。礼成,进尚书左丞。以疾在告,数请罢,帝以手诏谕旨,又命宰相王旦就第劝拯起视事。乾兴元年,进封魏国公。辅臣会食资善堂,召议事,丁谓独不预。谓知得罪,颇哀请。及对承明殿,太后怒甚,语欲诛谓。拯进曰:“帝新即位,亟诛大臣,骇天下耳目。谓岂有逆谋哉?第失奏山陵事耳。”太后怒少解。寻在病告,帝赐白金五千两,遣内司宾抚问。还,奏其家俭陋,被服甚质。太后赐以衾稠锦绮屏,然拯*居自奉侈靡,顾禁中不知也。

  (节选自《宋史·冯拯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摄事享太庙/有司供帐幔/守奉人宿庙室前/喧嚣不肃/拯以闻/诏专为庙享制帟幕什器/藏宗正寺/禁吏卒登庙阶/

  B.摄事享太庙/有司供帐幔/守奉人宿庙/室前喧嚣不肃/拯以闻/诏专为庙享制帟幕什器/藏宗正寺/禁吏卒登庙阶/

  C.摄事享太庙/有司供帐幔/守奉人宿庙/室前喧嚣不肃/拯以闻诏/专为庙享制帟幕什器/藏宗正寺/禁吏卒登庙阶/

  D.摄事享太庙/有司供帐幔/守奉人宿庙室前/喧嚣不肃/拯以闻诏/专为庙享制帟幕什器/藏宗正寺/禁吏卒登庙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覃恩,广施恩泽。旧时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文中指皇帝祭祀之后施以恩惠。

  B.糊名法,又称“弥封制”,是指把试卷上的籍贯、姓名等信息封住,以防评卷官员乘机作弊。

  C.策论,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常用作科举试士的科目之一。

  D.视事,是指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派到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文中即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拯敢于进言,为官尽职尽责。冯拯等人上书请求立许王为太子而被贬;到任端州知县,便奏请派遣官吏搜检隐瞒人口、议定盐法通商等事。

  B.冯拯受人称赞,仕后辗转多职。他拜见赵普,赵普认为他状貌奇伟,今后富贵长寿,不在自己之下;中举后,先后在泽州、坊州任职,后升为太常丞。

  C.冯拯论事中肯,策略务求实际。他巡防边务,提出重点扼守险要,并对防秋做了部署建议;论科举制度,请求兼考策论,不专以诗赋为录取标准。

  D.冯拯深得倚重,退后待遇优渥。他因病休假,数次请求罢免,都未得到应允;因病退休后,皇帝不仅赐金,还专门派人慰问,太后也赐给他珍贵物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江南旱,命驰传振贷贫乏,察官吏能否,还奏称旨。

  (2)帝新即位,亟诛大臣,骇天下耳目。谓岂有逆谋哉?第失奏山陵事耳。

  答案:

  4.A

  5.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6.A冯拯等人是伏于阁下请求,并未上书。

  7.(1)汀南大旱,诏命乘驿马传达赈济贫困百姓的命令,并考察官员执行的好坏,回朝复奏符合皇帝心意。(关键词“振贷”“能否”“称”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皇帝刚刚即位,急诛大臣,会惊动天下的舆论。丁谓难道有谋逆大罪吗?只是失报山陵的事情而已。(火词“亟”“骇”“第”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冯拯,字道济。冯拯以书生的身份谒见赵普,赵普认为他状貌奇伟,说:“你当富贵长寿,应不在我之下。”后来考中进士,补官大理评事,代理泽州知县,调到坊州,升任太常丞。江南大旱,诏命乘驿马传达赈济贫困百姓的命令,并考察官员执行的好坏,回朝复奏符合皇帝心意。淳化年间,有上书奏请立皇太子的人,冯拯与尹黄裳等在朝阁跪请立许王元僖,太宗大怒,将他们全部贬谪到岭外。冯拯掌管端州政事,到任后,上书奏请派遣官吏搜检各路隐瞒的人口,重新制作地图及议定盐法通商,总共十余事。太宗想要召他回来任参知政事,寇准一向不喜欢冯拯,于是调任其掌管鼎州。祭天完毕,广施恩泽,冯拯与通判彭惟节都得以升任尚书员外郎,后来,冯拯改任尚书工部侍郎,特赐给手札巡防边务,冯拯说:“守备边防的要点,若不扼守险要以制敌,就不容易胜利。现在防秋时期,应在唐河增加屯兵到六万人,控制住定武之北为大阵,邢州设置都总管形成中阵,天雄军设置钤辖为后阵,撤走莫州、狼山两路兵。”皇帝同意了。景德年间,冯拯在太庙主持祀享之事,有关部门供应帐幔,守奉人睡在庙堂前,喧闹不整肃,冯拯奏报皇帝。诏令专为庙享祭祀用特制的廉幕、物器,藏于宗正寺,禁止小吏、士卒登宗庙的台阶。大中祥符初年,严申贡举糊名法。冯拯与王旦在皇帝面前讨论科举制度,冯拯奏请加考策论,不专以诗赋为录取标准。帝日:“可以知道有才识的人,是他的文论啊。”冯拯评论事物就像这样多合皇帝的心意。泰山封禅时.冯拯为仪仗使。封禅完毕,升任尚书左丞.,以患病休假,数次自请罢免,皇帝亲自写诏书告谕旨意,又命宰相王旦去冯拯府邸劝说他处理政事。乾兴元年,进封魏国公.,辅政的大臣在资善堂聚餐,召集议事,只有丁谓不能参加。丁谓知道自己得罪皇帝,多方哀怜求情。等到在承明殿对答皇帝的提问,太后非常生气,说想要杀了丁谓。冯拯进言说:“皇帝刚刚即位,急诛大臣,会惊动天下的舆论。丁谓难道有谋逆大罪吗?只是失报山陵的事情而已。”太后怒气稍减。不久以病告退,皇帝赐白金五千两,并且派遣内司宾抚慰询问。回来后,奏报他家中简陋,被服的质量不好。太后赐给他绸缎被子和锦绮屏风,然而冯拯*时自己安排得很奢侈,只不过宫内不知道。


《赵普》阅读答案优选【5】份扩展阅读


《赵普》阅读答案优选【5】份(扩展1)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3篇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1

  赵襄主学御原文

  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不久)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你)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驾车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赶上)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译文

  战国赵襄主向王子期学*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比赛之时他多次改换马匹而多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襄主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问题。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而你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注释

  ( 1 )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君王。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此处指王良。

  ( 2 )御:通“驭”,驾车。

  ( 3 )俄而:一会儿。这里为不久的意思。

  ( 4 )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 5 )易:更改,改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 6 )尽:穷尽。

  ( 7 )调:相协调。

  ( 8 )致:达到。

  ( 9 )逮:追捕。这里是“追赶”的意思。

  (10 ) 于:被,表被动

  (11 ) 夫:语气词,不译,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12 ) 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这里指沿着同一路线奔跑。

  (13 ) 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4 )“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中的“于”字:向,介词

  (15)上何以调于马”中的“于”字:与。上:同“尚”,还。

  启示

  赵襄主同王子期赛马,在多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赵襄主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问题在于青之能够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赵襄主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马的基本要领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之大敌。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

  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若只急功*利,只会事违人愿。

  阅读训练

  1.选出加点的“于”解释及用法相同的三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 )和( )相同。

  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先则恐逮于臣

  E.万钟于我何加焉 F.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G.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H.游于是乎始

  I.马体安于车 j.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选出加点词解释及用法相同的两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

  A.此君之所以后也 B.所以动心忍性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E.吾知所以距子矣

  3.下列各项与“子之教我御”中的“之”用法一样的是(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怅恨久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翻译句子。

  上何以调于马

  参考答案

  1.A与C(向) E与G(对) I与J (在)

  2.A与D(……的原因) B与C (用来) (E用什么办法)

  3.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上同“尚”,还 还凭什么去调理马?或还怎么和马谐调呢?

  二: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参考答案

  一,l.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2

  赵襄主学御原文

  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不久)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你)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驾车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赶上)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译文

  战国赵襄主向王子期学*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比赛之时他多次改换马匹而多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襄主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问题。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而你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注释

  ( 1 )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君王。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此处指王良。

  ( 2 )御:通“驭”,驾车。

  ( 3 )俄而:一会儿。这里为不久的意思。

  ( 4 )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 5 )易:更改,改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 6 )尽:穷尽。

  ( 7 )调:相协调。

  ( 8 )致:达到。

  ( 9 )逮:追捕。这里是“追赶”的意思。

  (10 ) 于:被,表被动

  (11 ) 夫:语气词,不译,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12 ) 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这里指沿着同一路线奔跑。

  (13 ) 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4 )“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中的“于”字:向,介词

  (15)上何以调于马”中的“于”字:与。上:同“尚”,还。

  启示

  赵襄主同王子期赛马,在多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赵襄主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问题在于青之能够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赵襄主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马的基本要领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之大敌。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

  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若只急功*利,只会事违人愿。

  阅读训练

  1.选出加点的“于”解释及用法相同的三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 )和( )相同。

  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先则恐逮于臣

  E.万钟于我何加焉 F.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G.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H.游于是乎始

  I.马体安于车 j.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选出加点词解释及用法相同的两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

  A.此君之所以后也 B.所以动心忍性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E.吾知所以距子矣

  3.下列各项与“子之教我御”中的“之”用法一样的是(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怅恨久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翻译句子。

  上何以调于马

  参考答案

  1.A与C(向) E与G(对) I与J (在)

  2.A与D(……的原因) B与C (用来) (E用什么办法)

  3.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上同“尚”,还 还凭什么去调理马?或还怎么和马谐调呢?

  二: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参考答案

  一,l.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3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2分)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小题2】、翻译(4分)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小题3】、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3分)

  答案

  【小题1】(1)、向(2)。穷尽

  【小题2】(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小题3】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赵普》阅读答案优选【5】份(扩展2)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5)份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 1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②,俄尔与于期逐③,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④。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⑤,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⑥,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⑦,上何以调于马⑧,此君之所以后也。”

  1、解释加点的词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于()

  术未尽也尽()

  先则恐逮于臣于()

  夫诱道争远夫()

  2、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3、你认为赵襄主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解释加点的词

  1.于:向

  2.尽:完、穷尽

  3.于:被

  4.夫:语气词,无实意

  2、翻译

  ①.本事都教给你了,是你使用得不恰当啊。

  ②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或远方)。

  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调马呢。

  3、原因:没有把心思用在于马的动作协调上,而只顾着想到与王子期比高低,只在意追上子期或在前被子期追上,并没有找到赛马真正的目的。

  赞成。

  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 2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一、l.向2.穷尽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 3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襄主学御译文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 4

  赵襄主学御

  设计/李俊

  赵襄主①学御于王子期②,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战国时赵国君王。②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此处指王良。

  【思考与练*】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三易马而三后 ( ) (2) 术未尽也 (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3.子期认为怎样才能很好的驾驭马?(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更改,改换 (2)穷尽,全

  2.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还能用什么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

  3.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

  4.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若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只会事违人愿。

  《赵襄主学御》阅读答案 5

  赵襄主学御原文

  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不久)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你)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驾车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赶上)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译文

  战国赵襄主向王子期学*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比赛之时他多次改换马匹而多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襄主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问题。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而你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注释

  ( 1 )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君王。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此处指王良。

  ( 2 )御:通“驭”,驾车。

  ( 3 )俄而:一会儿。这里为不久的意思。

  ( 4 )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 5 )易:更改,改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 6 )尽:穷尽。

  ( 7 )调:相协调。

  ( 8 )致:达到。

  ( 9 )逮:追捕。这里是“追赶”的意思。

  (10 ) 于:被,表被动

  (11 ) 夫:语气词,不译,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12 ) 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这里指沿着同一路线奔跑。

  (13 ) 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4 )“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中的“于”字:向,介词

  (15)上何以调于马”中的“于”字:与。上:同“尚”,还。

  启示

  赵襄主同王子期赛马,在多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赵襄主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问题在于青之能够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赵襄主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马的基本要领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之大敌。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

  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若只急功*利,只会事违人愿。

  阅读训练

  1.选出加点的“于”解释及用法相同的三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 )和( )相同。

  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先则恐逮于臣

  E.万钟于我何加焉 F.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G.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H.游于是乎始

  I.马体安于车 j.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选出加点词解释及用法相同的两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

  A.此君之所以后也 B.所以动心忍性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E.吾知所以距子矣

  3.下列各项与“子之教我御”中的“之”用法一样的是(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怅恨久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翻译句子。

  上何以调于马

  参考答案

  1.A与C(向) E与G(对) I与J (在)

  2.A与D(……的原因) B与C (用来) (E用什么办法)

  3.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上同“尚”,还 还凭什么去调理马?或还怎么和马谐调呢?

  二: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参考答案

  一,l.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赵普》阅读答案优选【5】份(扩展3)

——《螳螂》阅读答案优选【5】篇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②悲鸣:动听地鸣叫。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④委身:曲身。⑤弹丸:**铁丸。这里指拿**的人。

  阅读训练一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 (攻打) 旦(天,日) 子(您)延(伸长)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2)如是者三旦。 ( 何苦沾衣如此)

  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螳螂]欲取蝉,而[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螳螂捕蝉》写了螳螂 、黄雀和蝉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吴王告诉他左右的人说:“胆敢有来规劝(我)的人一定处死!”②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6、 请概括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这则寓言主要写的是吴王决定攻打楚国,有个年轻人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谏吴王不要去打楚国。

  阅读训练二

  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

  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解释句中画线词。

  ①欲取蝉( ) 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

  答案

  1.黄雀在后

  2.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祸患。(方法点拨:联系生活实际)

  3.①树 ②蝉 ③螳螂 ④黄雀 ⑤他们自己 ⑥他们自己

  4.①取——捕食 ②延——伸长

  翻译: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整体含义

  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

  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②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③无所见,大疑。渐*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④,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①觇(chān):探看。②围:此处指蛇的身围。③殊:完全。④以剌刀攫其者: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在割蛇的头 ⑤攧(diān):跌,意为任由蛇怎么翻滚。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渐*临之 ( ) (2)攧不可去( )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过了很久,蛇终于死了。(姓张的)看到蛇上的皮肉已经被割破了。

  B.过了很久,蛇终于死了。(姓张的)看到蛇头上的肉已经被割破了。

  C.过了很久,蛇竟然死了。(姓张的)看到蛇头上的皮肉已被割破了。

  D.过了很久,蛇竟然死了。(姓张的)看到蛇上的皮已经被割破了。

  14.螳螂凭借 这一举动杀死了蛇。(2分)

  15.读了上文后,你悟出的道理是 (3分)

  参考答案:

  12.(1)靠*( 2分) (2)离开(2分)

  13.C (3分)

  14.(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 2分)

  1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3分)

  ①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赵普》阅读答案优选【5】份(扩展4)

——石榴阅读答案优选【5】篇

  阅读《石榴》选段,完成1―5题。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者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1.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比较法,将石榴的枝干、叶片分别同梅树、柳树相比,突出了石榴的特征。石榴与梅树、杨柳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细读第二段,谈谈你对“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一句的理解。

  3.第三段中为什么说“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4.第四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5.细细品读第五段,说说这段文字的优美之处。

  参考答案:

  1.略。突出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2.石榴以它的形态美、色泽美和精神美在夏季独领风骚,成为夏天的中心

  3.骨朵逐渐翻红,花瓣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那样多的花瓶儿都插上了花

  4.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榴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

  5.运用反问、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籽实的情状,充满了情趣,给人以美好的印象

  故乡石榴红

  老家的院子里有两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子清香脆甜。

  石榴树是爷爷栽的,后来,父亲接手成了石榴树的直接管理者。每年春天,父亲都要培土、施肥、喷药。石榴树吮吸春天的雨露,在清新的空气里伸展枝条,向着温暖的阳光欢笑。五月,石榴花红似火,清香四溢,父亲笑呵呵地走到石榴树下,满院子的喜气与祥和。盛夏,枣大的果子挂满枝头,石榴树在火热的夏季里疯长。到秋天的时节,树上是一个个红透的石榴。

  站在石榴树下,眼里不时看到石榴树从稀疏到茂盛,石榴由娇小到饱满,由青涩到浅黄,最后变成红润的笑脸。眼巴巴地望着满含笑意的果子,让人馋涎欲滴,很想用竹竿打下一个解解馋,无奈父亲看管太严,没有下手的机会。村西头一家同龄的孩子趁父亲下地干活不在家,偷偷翻过院墙,用铁丝拧成的网罩钩下一个。父亲上门查问,那男孩吓得手发抖,半天说不出话来。得知他家中从城里来了一家亲戚,那石榴是给亲戚家的一个小女孩摘的,父亲原谅了他,又摘了一些送过去,说让城里人也尝尝鲜。那女孩吃了几个,还留几个带回了城里去。

  石榴五月开花,九月结果,十月甜心窝。秋风拂过,鲜红的石榴在树上十分耀眼。我知道收获的季节到了。这时的父亲脸上挂满了笑容,一顿饱酒之后,高兴地行使总指挥的职权。这个搬梯,那个拿筐,全家齐上阵。父亲指手画脚,大呼小叫,嘴张得像裂开的红石榴。母亲把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子放入筐内。石榴喜获丰收,竟收获满满几箩筐。

  我们不能独享,石榴的分配权属于父亲。父亲分成若干份,一部分送邻居,一部分送亲戚,一部分留作*日食用,其余的赶集卖掉,换些零钱,买几块布料,给我们做一身新衣服。穿着用石榴换来的新装,瞧一眼院子里的石榴树,再将晶莹的石榴大把大把地送往嘴里,惬意而亲切。

  我家的石榴不仅好吃,还大如黄梨,透红鲜亮,像一个个面色红润的胖娃娃,煞是喜人。掰开来,籽粒丰盈饱满,如一粒粒晶莹的红宝石,重叠着,拥抱着,很是好看。一天,我家大门上赫然张贴了一副楹联:就像石榴多结籽,子孙满堂幸福多。楹联字体隽秀,遒劲有力,寄托了父亲的深厚情感。楹联是父亲想好了词,请邻村的一位教过私塾的老先生写的。可没两天,父亲就揭下来,更换了一副贴上去,内容更改为:就像石榴多结籽,少生优育福满多。原来,那天乡计生干部来村里宣传计划生育,对着楹联左看右看,老觉不对劲,但也没说什么。父亲却看出了他的心思,当即在家里踱来踱去琢磨新词。更改后的楹联,乡亲们觉得喜气又应时,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把这句话写成对联,贴在自家的门楣上。节日里,整个村庄似乎都能闻到石榴的清香味。

  如今已离家多年,每年我都会选定5月,同家人从城里返回乡下看望父母,再到石榴园里走一趟。那年,父亲当了村长,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建成了千亩生态石榴园,山坡得到了合理利用,每家都种有几十亩石榴树,满坡吐翠,万株流丹,景象壮观。千亩生态石榴园还开发成了旅游项目,花红如潮,游人如织,游客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子也朗润起来。

  家乡的石榴膨胀了,乡亲们富裕了,我们的村子正式更名为榴园村,县里还表彰为计划生育先进村。

  想到那副对联,我就想到老家院子里的那两棵石榴树。 17.题目故乡石榴红中的红有哪些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4分)

  (1)父亲指手画脚,大呼小叫,嘴张得像裂开的红石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掰开来,籽粒丰盈饱满,如一粒粒晶莹的红宝石,重叠着,拥抱着,很是好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2分)

  家乡的石榴膨胀..了,乡亲们富裕了,我们的村子正式更名为榴园村,县里还表彰为计划生育先进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简析父亲改对联这个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尾段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分别起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颜色红;火红的生活;喜气和祥和

  18(1).妙用比喻,生动刻画出父亲咧嘴笑的神态,表现父亲自得幸福的心情

  (2)运用比喻,把石榴比作红宝石,生动写出石榴子的光鲜可爱。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Or:运用拟人,生动写出石榴子密密排列的情态,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19形象写出村里的石榴树迅速增多的情形

  20.这个细节意在表现父亲对幸福理解观念的改变,由子孙满堂变为少生优育,为下文父亲带领大家致富和表彰为计划生育先进村埋下伏笔。使故事情节自然顺畅。

  21.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严谨,更加完整。内容上含蓄地表达了对两棵石榴树以及家乡的喜爱和思念之情。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着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英译,一种尖底胆瓶)变为中国式的金�(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绣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942年10月31日

  1.请写出你所了解的郭沫若的其他作品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句子或文中的词语描述石榴。

  ①石榴的枝干(用词语):

  ②石榴的叶片(用词语):

  ③石榴的花(用词语):

  ④石榴的骨朵(用句子):

  3.在夏天,很多花都不再争妍斗艳,石榴却开起花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

  [ ]

  A.独树一帜,超凡脱俗

  B.为秋天的果实而不惧炎热

  C.不惧炎热,美化自然

  D.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石榴是夏天的心脏。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写于1942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诗集《女神》 《星空》 话剧 《屈原》 《蔡文姬》等

  2.①奇崛 ②清新 ③陆离、华贵 ④匀称、精巧

  3.C

  4.石榴不惧严热、在夏天开花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5.反映作者对抗战的胜利充满信心,对于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

  1.12年前我搬来这里,最高兴的是从此有了阳台,可以养花。

  2.但这个阳台不理想:冬天的阳光得不到,夏天两头晒。

  3.所以我的盆花活得艰难,只要我稍有懈怠,它们立刻枯萎,而且救不过来。就这样相继死去许多株,于是栽栽种种,我阳台上的盆花不停地变换。

  4.但是有一株从来没有死过,就是石榴。它是惟一的元老。

  5.当初买它的时候,是小苗;花农要价高,说是果石榴。有一种叫花石榴的只开花。

  6.我不懂行,但不愿凭空怀疑人,就买下了。真还是果石榴。

  7.从此每年7月,它开花、结果,到国庆节时,大的已如小孩子儿拳头,胭脂般地红着;有的还煞有介事地绽开,如画上那样。但籽粒微酸,不好认真吃。

  8.于是我产生了个观念,石榴易活,我家石榴尤其不会死。

  9.然而今年情况不妙。7月过完,它一直不开花,8月中旬,枝叶突然开始发黄——这个迹象同其他盆花的死亡先兆一模一样。

  10.我开始全力抢救它,例如每天浇水喷水若干次,检查病虫害……它依然每况愈下。

  11.到了中央气象台宣布今年的酷热及持续时间是建国四十多年来之最时,我明白石榴完了。

  12.那几天我老想着《二六七号牢房》一文中老爸爸的话:“他连星期肉菜汤都不吃,他连星期肉菜汤不想吃。”(他指伏契克——作者,捷克革命家——受刑严重,失去食欲。)

  13.连石榴都晒死了,连石榴都晒死了。

  14.有几天我不再管它,静等它的死去。

  15.一个壮汉对一株盆花的伤感无法诉说。

  16.但后来我变了主意。不是含有一线希望,而是出于一种情份:你陪伴我多年,我照料你到死。

  17.我照施肥、照浇水、照拔草、照松土,你要怎样是天意了。我将我的心尽到——石榴啊!

  18.9月10日,即今年酷暑强弩之末时,外出两天的我归来大吃一惊:

  19.石榴满枝红花,浓如鲜血!

  20.它什么时候打的苞,谁也不知道!

  21.数一数,35朵,它从来没在9月开过花!它从没开过这许多的花!而且它的枝叶依然枯黄。就是说,它在死亡线上挣扎了整整一个夏天后,它憋了整整一个酷暑的生命全部用来开花结果了。

  练*题: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有的还煞有介事地绽开,如画上那样。

  2。第16段中“但后来我变了主意”。“主意”具体指的是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石榴复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领会第13段句子“连石榴都晒死了,连石榴都晒死了”在表达上的作用。

  6。第16段中“你陪伴我多年,我照料你到死”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假定你是那株石榴,请用一句言简意深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愿。(可以借用古诗句表达)

  7。读完文章后,你从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原指故作姿态,让人感到一本正经、真有其事,有贬义。文中是指石榴认认真真的开花的样子。褒义。

  2。我不再管它,静等它的死去

  3。石榴易活;石榴晒死;经过我努力,石榴活了;

  4。“我”的精心照料。(凡答石榴生命力顽强的不给分。)

  5。反复,起强调作用。表现了酷热的程度,更表现了作者对石榴的痛惜之情。

  6。略

  7。略

  ①12年前我搬来这里,最高兴的是从此有了阳台,可以养花。

  ②但这个阳台不理想:冬天的阳光得不到,夏天两头晒。

  ③所以我的盆花活得艰难,只要我稍有懈怠,它们立刻枯萎,而且救不过来。就这样相继死去许多株,于是栽栽种种,我阳台上的盆花不停地变换。

  ④但是有一株从来没有死过,就是石榴。它是惟一的元老。

  ⑤当初买它的时候,是小苗;花农要价高,说是果石榴。有一种叫花石榴的只开花。

  ⑥我不懂行,但不愿凭空怀疑人,就买下了。真还是果石榴。

  ⑦从此每年7月,它开花、结果,到国庆节时,大的已如小孩子儿拳头,胭脂般地红着;有的还煞有介事地绽开,如画上那样。但籽粒微酸,不好认真吃。

  ⑧于是我产生了个观念,石榴易活,我家石榴尤其不会死。

  ⑨然而今年情况不妙。7月过完,它一直不开花,8月中旬,枝叶突然开始发黄――这个迹象同其他盆花的死亡先兆一模一样。

  ⑩我开始全力抢救它,例如每天浇水喷水若干次,检查病虫害……它依然每况愈下。

  ⑾到了中央气象台宣布今年的酷热及持续时间是建国四十多年来之最时,我明白石榴完了。

  ⑿那几天我老想着《二六七号牢房》一文中老爸爸的话:“他连星期肉菜汤都不吃,他连星期肉菜汤不想吃。”(他指伏契克――作者,捷克革命家――受刑严重,失去食欲。)

  ⒀连石榴都晒死了,连石榴都晒死了。

  ⒁有几天我不再管它,静等它的死去。

  ⒂一个壮汉对一株盆花的伤感无法诉说。

  ⒃但后来我变了主意。不是含有一线希望,而是出于一种情份:你陪伴我多年,我照料你到死。

  ⒄我照施肥、照浇水、照拔草、照松土,你要怎样是天意了。我将我的心尽到――石榴啊!

  ⒅ 9月10日,即今年酷暑强弩之末时,外出两天的我归来大吃一惊:

  ⒆石榴满枝红花,浓如鲜血!

  ⒆它什么时候打的苞,谁也不知道!

  ⒇数一数,35朵,它从来没在9月开过花!它从没开过这许多的花!而且它的枝叶依然枯黄。就是说,它在死亡线上挣扎了整整一个夏天后,它憋了整整一个酷暑的生命全部用来开花结果了。

  1.伴随石榴的成长变化,“我”情感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请在下面的横线处写出表明我当时情感的词语。

  (1)石榴开花结果时,“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榴枝叶发黄时,“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为石榴晒死时,“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榴满枝红花时,“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喜悦(2)急切(3)伤感(或绝望、痛惜)(4)惊喜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这两个句子好在哪里

  (1)就是说,它在死亡线上挣扎了整整一个夏天后,它憋了整整一个酷暑的生命全部用来开花结果了。

  答案: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用“挣扎”、“憋”等极富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与酷暑抗争的过程,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赵普》阅读答案优选【5】份(扩展5)

——《春秋》阅读答案(5)份

  灵公①好妇人而丈夫饰②者。国人尽服之③。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④。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⑤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⑦月,而国人莫之服。

  注①灵公:指卫灵公。②丈夫饰:穿男子服装。

  ③尽服之:都跟着穿戴男子服怖。④相望: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

  ⑤为:指“穿”

  27、解释下列字的含义。(4分)

  公使吏禁之曰 使( )

  使内勿服 使( )

  女子而男子饰者 者( )

  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者( )

  28、分析“悬牛首于门”和“卖马肉于内“各喻指什么。(4分)

  29、灵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案:

  27、使:派遣,驱使,命令。

  使:让,允许。

  者:的人。

  者:。

  28、“悬牛首于门”指“禁女子而男子饰”。“卖马肉于内”指“服之于内”。

  29、原因: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

  启示:欲施政于民.要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民。

  文言文阅读(19分)

  二曰: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 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其国也,而 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 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 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 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

  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後皆得其所乐。薄疑说卫嗣君以王 术,嗣君应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 ”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杜赫以安 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 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则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以弗安 而安 者也。郑君问於被瞻曰: “闻先生之义,不 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听,道不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 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贤乎其死 亡者也。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 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汤、武欲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 而不成,既足以为 诸侯长矣。孔、墨欲行大道於 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夫大义之不成,既 有成已,故务事大。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务大》)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与燕爵之智不异 异:区别。

  B、俗主之佐 俗:*庸、无能。

  C、细大贱贵交相为赞 细大:全局与整体。

  D、既足以成显荣矣 显荣:有才华的人。

  2.对于文章划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是( )(3分)

  A.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B.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C.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D.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务大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 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缘故。

  B、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 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 燕雀仍然面不改色,是因为他们知道食物发展情况。

  C、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赞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

  D、从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成 就帝业了,禹想成就帝业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海内了,商汤周武想继承禹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人力舟车所能到达的地区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

  (2)杜 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

  答案

  1D(显荣:显荣之人)

  2B

  3B(B“是因为他们知道食物发展情况”表述错误)

  4、(1)所以说,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国家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乱,就没有安定的个人。

  (2)杜赫用安定天下游说周昭文君,昭文君对杜赫说;“我希望学*安定周国的方法。”

  5、皑:白色,通常用来形容雪的洁白。(1分)皎:皎洁,通常用以形容月光,洁白光明。(1分)自喻手法,运用两个颜色的词体现诗人自己的人格纯洁如同白玉。(3分)(共5分)

  16、“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中用竹竿尾的摇动和鱼尾的摇动来形容意志、爱情不坚定。(2分)钱刀比喻爱情不是金钱能买到的。(1分)全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1分)既真实的刻画了女主人公心倾意烦、思虑万千、敢爱敢恨的神情状态,同时也显示了她思想的冷静和周密。(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21~23题(12分)

  准①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②。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③,年少者往往罢去。或④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⑤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⑥,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⑦,百姓莫敢后期。累迁⑧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⑨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⑩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11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②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③多临轩顾问: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④或:有人。⑤知:做……知州。

  ⑥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⑦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⑧迁:提拔。⑨擢:提拔。⑩引:拉。11魏徵: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常犯颜直谏,深得唐太宗的器重。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年少者往往罢去( ) ②事决乃退( )

  ③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 ④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②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

  21、①适逢、正赶上 ②才 ③曾经 ④最终、终于

  22、①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②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23、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答出三点即可)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饭牛于秦,传鬻②以五羊之皮。公孙枝③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④,三日,请属⑤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 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百里奚,曾任秦国的上大夫(相当于丞相),春秋时著名政治家。②鬻(yù):卖。③公孙枝,秦穆公大臣。④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国君。⑤属(zhǔ):委托,交付。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饭牛于秦 ▲ (2)公孙枝得而说之 ▲

  20.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出停顿(划三处)。(3分)

  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

  22.请根据选文内容谈谈百里奚成就功业的原因。(3分)

  答案:

  19. (2分)(1) 饭:给……吃,喂。 (2) 说:“悦”的古字,高兴。

  20.(3分)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1.(3分)如今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百里奚呢?

  22.(3分)百里奚有真才实学,公孙枝不妒贤嫉能,秦穆公虚心纳谏。

  百里奚还没有遇上机遇时,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身价被出卖。秦国大夫公孙枝得到他而非常高兴,把他进献给秦缪公,三天后,公孙枝请求把国事交给百里奚。穆公说:“买他只花了五张羊皮,却把国事托给他,不被天下人笑话吗?”公孙枝回答说:“相信贤者而任用他,这是君王的英明;礼让贤者,甘心于下位,这是臣下的忠诚。国事交给了百里奚,您能成为明君,我将成为忠臣。如果他确实贤能,国内都会服从,敌国也会畏惧,谁还有空闲去笑话呢?”穆公于是任用了百里奚。其谋划没有不恰当的,办事必定成功。假使百里奚贤能,但得不到秦穆公的重用,一定没有这样的名声。如今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百里奚这样的人呢?所以国君渴求贤士,不可不力求广泛。

  阅读理解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晏子避*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耳。”

  1.晏子_______时期_______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著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