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语文教案6篇

首页 / 语文教案 / | 2022-09-28 00:00:00 语文教案

寓言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5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两则寓言。正音:寓(yù)悯(mǐn)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停顿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样子。芒,通“忙”。

  曰:说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曰。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者:上下结构,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结构,注意下半部分的笔顺。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禾苗不长

  拔高禾苗 禾苗干枯

  第二课时

  一、复*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②练*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①指名学生读。

  ②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③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框内两短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自相矛盾

寓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识记字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板书:寓言二则)

  2、今天,我们来学*一则寓言。教师板书课题:亡羊补牢。(讲解“亡、牢”字)

  3、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故事吧!1、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请写下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3、小组讨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羊?(两次。羊圈破了个窟窿。)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

  2、自由读第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1)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窟窿”是指洞。

  ②齐读第1自然段第三句话。

  ③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④理清这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2)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街坊”是指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引导评议,齐读)

  ③养羊人是怎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互相讨论,指名读句子,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④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评议)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引导思考: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1自然段,想一想。

  刚才我们学*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5、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

  “赶紧”能去掉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赶紧”能体现出养羊人改正错误的急迫心情。)“堵上、结结实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养羊人很认真,把羊圈修得很好。)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指导读出后悔之情)

  (4)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5)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四、体会寓意

  1、分角色朗读全文,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2、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视、沙尘暴、环境污染……)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5、“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牢、告、钻、劝”。

  2、生交流识记方法。

  3、师范写,生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启发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谁知道这幅图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揠苗助长》。6、填一填。

  “揠”的意思是。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师检查生自学生字情况。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希望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2、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个人为什么那么焦急地让禾苗长高?

  (1)出示:第1句话。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他很焦急?(巴望,天天……)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巴望”。

  (2)指导朗读,读出渴望语气。(“一天,两天,三天”读得越来越快,“一点儿、焦急、转来转去”等词语重读。)

  3、默读第2~4自然段,思考:他想了个什么办法?成功了吗?

  (1)出示:第2自然段,体会“筋疲力尽”。指导抓住“一棵一棵”“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种田人一棵一棵拔苗时会说些什么。从而体会种田人为了帮禾苗生长,很卖力。

  (2)出示第3自然段,抓住“一边喘气一边说”“没白费”等词体会种田人“愿望”实现后的喜悦。

  (3)出示第4自然段,体会“禾苗都枯死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禾苗需要慢慢生长,人为破坏了它的生长规律,自然就枯死了)

  4、拓展讨论。

  假如你是这个人的邻居,看到他拔禾苗,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自由发言)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揠苗助长”的理解吗?(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6、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那你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吗?

  四、指导书写

  1、学*“筋”“疲”两个生字。教师范写,指导两字的占位及笔顺,“疲”字偏旁“疒”要先写“广”再写两点。

  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3、口头扩词,加强记忆。

  [教学板书]

  12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想法已经丢后悔

  做法不补赶快堵

  结果又丢再没丢(未为迟也)

  揠苗助长巴望——长得快

  办法——往高拔

  结果——全死了(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中的两篇寓言故事,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这两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寓言故事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教学时,我采用了逐步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把握故事的情节,理解故事的含义,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效果不错。

寓言语文教案3

  设计理念

  寓言故事幅短小,内容浅显,寓意深刻,教学时应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品读、实践等教学活动,理解内容,感悟寓意,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

  1比鲜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能组词、扩词。

  2崩识量挝模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两则寓言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

  3庇兄鞫学*寓言的愿望。

  教学重点

  会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动物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情景导入

  1弊婀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有语言精湛、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有形式固定、意思精练的成语,还有约定俗成的俗语、谚语。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叫寓言。

  2卑迨榭翁猓涸⒀粤皆颉=柚拼音读课题。

  3痹⒀允峭ü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本节课我们学*《坐井观天》。

  4泵教宄鍪荆(小鸟飞来落到井沿上,一只青蛙坐在井里)师解说图像。

  5鼻嗤芎托∧窦面了,它们说些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听听吧。一边看着书,一边听录音。

  二、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

  1弊杂啥量挝模标出生字。

  2苯柚汉语拼音,认读生字。

  3毙∽榻涣鳎核邓的阌檬裁捶椒ㄊ都巧字。

  4苯淌检查识字情况:抽读、正音、齐读。

  5敝傅际樾础按恕薄ⅰ翱省(可让学生交流)。

  6惫闯鑫闹猩词,并读几遍。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寓意

  1笔吞猓鹤井观天。质疑:谁坐在井里看天,看到的天是什么样?

  2逼攵量挝模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为什么事而争论不休?

  3毙∽樘致郏

  (1)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事而争论?

  (2)青蛙和小鸟各自认为天有多大,理由是什么?

  4被惚ń涣鳌

  5泵教宄鍪厩嗤芎托∧裾论的对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读,通过读、议、评,体会句子的意思。

  6蹦闳衔青蛙和小鸟谁对谁错,为什么?

  7笔导活动:用白纸卷成一个小筒,从筒的一头看天。交流体会,从而理解青蛙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8倍亮苏飧龉适拢你明白了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练*

  1狈纸巧表演《坐井观天》。

  2币导想象: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怎么想,怎么说?

  3绷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这则寓言的感受。

  五、学法迁移,自主学*《亡羊补牢》

  1毙∽槎量挝模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读不懂?

  2比班齐读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交流、理解。

  3泵教宄鍪揪渥樱骸案峡彀蜒蛉π抟恍蓿堵上那个窟窿吧。”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感悟句子意思和养羊人的心情。

  4绷诰雍脱羊人的看法谁对谁错?为什么?

  5背槎痢⑵攵磷詈笠欢巍L致郏赫庖淮窝羊人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变化,结果如何?

  理解:后悔,事后懊悔,赶快抓住时机,加快速度。你认为养羊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6弊芙嵩⒀裕和鲅虿估巍M觯憾失。牢:牲口圈、羊圈。羊丢失了再修补羊圈。比喻:错误发生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为迟。

  六、拓展延伸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错误发生后,应该怎样做。

  附:板书设计

  青蛙坐井观天(眼界狭小)

  天井口般大(所见有限)

  亡羊补牢

  羊丢失了第一次不修羊圈,羊又丢了

  第二次赶紧修羊圈,羊再没丢了

  比喻:错误发生了,及时纠正,还来得及。

寓言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5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两则寓言。正音:寓(yù)悯(mǐn)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停顿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样子。芒,通“忙”。

  曰:说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曰。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者:上下结构,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结构,注意下半部分的笔顺。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禾苗不长

  拔高禾苗 禾苗干枯

  第二课时

  一、复*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②练*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①指名学生读。

  ②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③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框内两短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自相矛盾

寓言语文教案5

  教学

  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诵读;灵活运用“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具课件

  时间安排指导自读《智子疑邻》——研读《塞翁失马》——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

  小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读带动其他环节。通过自读、译读、熟读、无标点

  朗读等形式,为学生理解课文铺*了道路。

  备注

  教案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指导自读《智子疑邻》

  1.资料助读

  投影: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像《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智子疑邻》也是其中的一篇。

  2.自由诵读,疏通文意,教师提示理解词义的方法。

  理解词义有三种方法:

  (1)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释;

  (2)查工具书;

  (3)举手询问。

  3.请学生抓住主要情节、关键词语理解寓意。

  4.生联系自身体会谈启发。

  二、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

  1.资料助读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很多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

  (1)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2)何遽(jù):就,竟。怎么就,表示反问。

  (3)其马将(jiānɡ)胡骏马而归:带领。

  (4)堕(duò)而折其髀(bì):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5)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6)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7)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8)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3.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生根据图片提示,用文言文说说故事。

  5.无标点朗读课文。

  6.生理解寓意。

  思考:

  (1)好事坏事能转化吗?

  (2)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

  (3)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7.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

  (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

  (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8.你能不能用成语、俗语或者警句之类来解释这则寓言呢?

  三、拓展延伸

  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你知道吗?你能不能给大家讲一个出自寓言的成语故事?

  四、作业布置

  自编寓言故事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如树和斧子、蜜蜂与花朵、画笔和颜料

  五、板书设计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智其子转化

  富人“不筑,必将有盗”祸(一定条件)福

  疑邻人之父化转

寓言语文教案6

  教学目的:

  1.领会三则寓言的含义。

  2.学*寓言语言简炼的特点和运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提前安排预*,熟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弄懂含义

  2.课堂采用导读式,启发学生思维

  3.介绍伊索及其寓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意无论是明白点出还是含而不露,只有处理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险,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所谓”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就是简单发议论,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是光有“灵魂”没有“身体”,莱辛又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

  读课文,正音解词

  庇护(bì)自吹自擂(léi)烟囱(cōng)妒忌(jì)怯懦()()奚落()

  轻蔑()呆板(dai)

  庇护:包庇、袒护。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奚落:

  光洁可鉴(jiàn)

  洋洋自得:得意的样子

  不可一世: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相提并论:

  怯懦:

  轻蔑: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绍

  伊索,BC6的希腊寓言家,相传原为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课文分析《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叙述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

  ②在他们的问答中,三次问话和三次答话各有什么异同?

  (先后谈了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雕像的价格,都是一问一答,基本格式大体一致。

  三个句子词中有变,“值多少钱”,“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值多少钱”,其中“值多少钱”四个字反复用,而且主语有的省略,有的写明,有的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区别:“一个银元”“还要贵一些”“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第一答用确数,第二答是比较而言,只谈概数,第三答不用数词,贬低得一钱不值。)但是不写赫尔墨斯的反应,更耐人寻味。

  ②赫尔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什么变化?(见书)

  ③你有从中体会到他第二次发问时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吗?

  (第二次发问时,着意写他的表情“笑着”,因为他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那赫拉雕像一定是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过这个价格,似乎满有把握,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笑了)而第三次发问,直接刻画他们心理活动。

  ④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一下顺序?为什么?

  (不能,前两次问答是第三次问答的铺垫,正是有了这两次铺垫,第三次问答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会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

  ⑤赫尔墨斯的爱摹虚容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来?

  (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想象一下当他听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头,白送时,该是怎样的表情?(老羞成怒、惊呆、满脸尴尬)雕像者呢?(鄙视、嘲弄)

  ⑥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叙述故事,后点明寓意。)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本文以叙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作业:书后练*一二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①请同学用一个成语概括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内容。

  (骄兵必败)

  ②这个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狮子都当人来写,可以读起来它们的语言、动作仍像蚊子和狮子,为什么呢?

  (抓住动物特征拟人,蚊子嗡嗡叫——吹羞喇叭,唱着凯歌;狮子的武器是爪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③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能想出一个语句概括吗?

  (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利用对方劣势,发挥自己优势)

  ④蚊子向狮子说的一番话是不是吹牛?为什么?

  (形似大话,实质不无道理。蚊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狮子的劣势,有把握取胜。)

  ⑤哪些话反映了蚊子越说口气越大?

  (从“并不比我强”(否定句)到“比你强得多”(肯定句)接着又用事实证明蚊子的话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时,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

  从哪看出来的?(“不料”)写出它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内。用叹息点明寓意。

  ⑦课文中的哪些词显出了强烈的反差?

  (“最中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

  ⑧用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道理。(人贵有自知这明)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构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浓烟和烟囱》

  ①这篇寓言怎样抓住浓烟和烟囱的特点想象和夸张的?

  (浓烟轻飘,随风扩散;烟囱静止、笔直)

  ②编寓言故事常常用对比的方法,这篇寓言是怎样对比的?

  (两种性格的对比,烟囱勤劳谦虚与浓烟的狂妄自大对比;两种结局对比)

  ③这段寓言从结构上看,和前两则有何不同?

  (没有一段话明确地点明寓意)

  这则寓言主要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运用拟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寓言上除

  了结构上相似,还能看出寓言在写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吗?

  (1)都用丰富的想象

  (2)故事比较简短

  (3)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语文教案6篇扩展阅读


寓言语文教案6篇(扩展1)

——寓言语文教案 (菁华5篇)

寓言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识记字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板书:寓言二则)

  2、今天,我们来学*一则寓言。教师板书课题:亡羊补牢。(讲解“亡、牢”字)

  3、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故事吧!1、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请写下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3、小组讨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羊?(两次。羊圈破了个窟窿。)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

  2、自由读第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1)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窟窿”是指洞。

  ②齐读第1自然段第三句话。

  ③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④理清这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2)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街坊”是指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引导评议,齐读)

  ③养羊人是怎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互相讨论,指名读句子,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④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评议)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引导思考: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1自然段,想一想。

  刚才我们学*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5、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

  “赶紧”能去掉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赶紧”能体现出养羊人改正错误的急迫心情。)“堵上、结结实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养羊人很认真,把羊圈修得很好。)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指导读出后悔之情)

  (4)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5)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四、体会寓意

  1、分角色朗读全文,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2、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视、沙尘暴、环境污染……)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5、“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牢、告、钻、劝”。

  2、生交流识记方法。

  3、师范写,生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启发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谁知道这幅图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揠苗助长》。6、填一填。

  “揠”的意思是。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师检查生自学生字情况。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希望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2、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个人为什么那么焦急地让禾苗长高?

  (1)出示:第1句话。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他很焦急?(巴望,天天……)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巴望”。

  (2)指导朗读,读出渴望语气。(“一天,两天,三天”读得越来越快,“一点儿、焦急、转来转去”等词语重读。)

  3、默读第2~4自然段,思考:他想了个什么办法?成功了吗?

  (1)出示:第2自然段,体会“筋疲力尽”。指导抓住“一棵一棵”“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种田人一棵一棵拔苗时会说些什么。从而体会种田人为了帮禾苗生长,很卖力。

  (2)出示第3自然段,抓住“一边喘气一边说”“没白费”等词体会种田人“愿望”实现后的喜悦。

  (3)出示第4自然段,体会“禾苗都枯死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禾苗需要慢慢生长,人为破坏了它的生长规律,自然就枯死了)

  4、拓展讨论。

  假如你是这个人的邻居,看到他拔禾苗,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自由发言)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揠苗助长”的理解吗?(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6、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那你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吗?

  四、指导书写

  1、学*“筋”“疲”两个生字。教师范写,指导两字的占位及笔顺,“疲”字偏旁“疒”要先写“广”再写两点。

  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3、口头扩词,加强记忆。

  [教学板书]

  12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想法已经丢后悔

  做法不补赶快堵

  结果又丢再没丢(未为迟也)

  揠苗助长巴望——长得快

  办法——往高拔

  结果——全死了(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中的两篇寓言故事,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这两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寓言故事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教学时,我采用了逐步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把握故事的情节,理解故事的含义,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效果不错。

寓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5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两则寓言。正音:寓(yù)悯(mǐn)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停顿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样子。芒,通“忙”。

  曰:说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曰。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者:上下结构,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结构,注意下半部分的笔顺。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禾苗不长

  拔高禾苗 禾苗干枯

  第二课时

  一、复*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②练*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①指名学生读。

  ②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③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框内两短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自相矛盾

寓言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字生,会写“守”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言,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或教训,“遇”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2、按“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

  3、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字。

  (1)借助拼音,细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3)同桌互教互学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5、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

  (2)a、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b、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

  (1)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有长高时,他心情怎样?画出种田人的心情有关的词,理解:巴望、焦急,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2)种田人在这种情况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及禾苗死后,十分失望的心理。

  (3)寓言给你什么启示?学生结合实际读读。

  (4)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朋友、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他实现自己的愿望?(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课堂小结:

  你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守株待兔》说明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好吗?

  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2、揭示课题。

  3、录音范读,边所边标出自然段。

  二、学*课文,理解寓言。

  1、学*1、2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呢?

  (2)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么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读。

  出示生字“窜”“撞”,理解:窜——乱跑;撞——碰

  (3)他捡到兔子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学*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个人原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守坐,庄稼全完了)

  (2)齐读了自然段。

  3、理解寓意

  (1)他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

  (2)写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教师总结: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本,我们不应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4、齐读课文。

  课后小结:

  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教育。

寓言语文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刻舟求剑》共三句话,分三层,先讲楚人坐船过江掉剑,在船上刻记号,然后讲停船后,楚人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最后讲作者的评论,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

  《郑人买履》分两层,先陈说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局部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要点提示

  1.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身的话表达出来,是学*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考虑,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3.指导朗读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异。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测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译文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战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让他们自身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只可以协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沛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理解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演示船能活动的投影片,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用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一条线上,再把纸剪成的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把纸剪贴在黑板上,拉动小船至岸边。让学生从观察中知道,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从而使学生懂得,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必需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置事情。情况变了,处置的方法也要跟着变化。

  4.理解买履的人为什么买不到履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的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学*生字3个

  本课的三个生字应让学生注意读音。矣:为文言助词,相当于“了”。

  〖考虑交流

  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

  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因为郑人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他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

寓言语文教案5

  【定位】

  1. 突破传统的寓言解读模式,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寓言。

  2.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探讨把握中心,深入领会文章内涵,要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体悟。

  【切入】

  方法一 引用“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个人这样说你不相信,那么许多人说呢? 许多人说的是真实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们自己也没有辨别真假,你又何去何从呢? 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话: 谎言说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进而思考: 面对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从寓言的解读导入对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的学*。

  方法二 由寓言本身的解读导入。

  指导学生看课文题目: 读、寓言。(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观点,你接受钱钟书的观点吗? 你有自己新的见解吗? 导入课文的解读。

  【探究】

  课前预*,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生*、作品、风格、主要成就等,自我体会文章,写出体会要点。钱钟书(1910 —1998 年)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的阅览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阅读课文要抓住这个特点。

  依据方法一

  1. 读文章的九个寓言故事,了解钱钟书的解读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钱先生对传统的浅薄见解一一做了纠正,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2. 思考这些观点与你自己以前读寓言的感受一样吗? 并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3. 结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1) 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由每一段的关键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划分为三部分: 1 - 3自然段;九个故事;最后的结论。

  (2) 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如果把人类历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为什么那么浅薄、幼稚、简单。同时**是喜欢小孩子的。从而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喜欢它的。

  (3) 在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讨论, 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可以精读最后一段强化理解。

  提示: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在禽兽中间一样公*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 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4)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怎么重新审视寓言的“寓意”? 可以从九个例子中选一到两个例子的解读来分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不拘一格。

  4. 深入探究

  (1) **、小孩和寓言的关系。

  (2) 思考卢梭反对儿童读寓言与钱钟书反对之间的差异。

  (3) 对苍蝇的话“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师在学生思维开发上做方法指导。

  依据方法二:

  从寓言对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吗?引出钱钟书的观点,再从结构上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社会体会入手解读文章。以下步骤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xx 年高考作文题中“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 谈谈自己的体会。

  注意: 要有新意, 不要就事论事,应从新的观点角度解读;写出要点、文章均可,字数不限。

  【实践要点】

  1. 教学中一定要权责明确: 教的主体是教师; 学的主体是学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2. 抓住关键的问题即要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探究,不纠缠小的枝节问题。

  3. 重点放在钱钟书先生对寓言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法上。(陕西/ 杨 岩)


寓言语文教案6篇(扩展2)

——寓言语文教案(10)份

  寓言语文教案 1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D�D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刻舟求剑》共三句话,分三层,先讲楚人坐船过江掉剑,在船上刻记号,然后讲停船后,楚人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最后讲作者的评论,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

  《郑人买履》分两层,先陈说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局部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要点提示

  1.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身的话表达出来,是学*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考虑,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3.指导朗读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异。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测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译文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战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让他们自身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只可以协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沛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理解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演示船能活动的投影片,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用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一条线上,再把纸剪成的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把纸剪贴在黑板上,拉动小船至岸边。让学生从观察中知道,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从而使学生懂得,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必需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置事情。情况变了,处置的方法也要跟着变化。

  4.理解买履的人为什么买不到履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的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学*生字3个

  本课的三个生字应让学生注意读音。矣:为文言助词,相当于“了”。

  〖考虑交流

  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

  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因为郑人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他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

  寓言语文教案 2

  课文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想去在南边的楚国,确赶着马车一直朝北走的`事。

  教学目标:

  1.自主学*,读懂两则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认识5个生字。

  重点:体会两则故事的寓意。

  教法:创设情景

  学情:学生喜欢寓言,但其道理不明白。

  教程:

  一、自主学*。

  让学生确定自主学*的目标方法,展开自学,教师在确立目标自学过程和自学评价中适当点拨。

  二、讨论寓意。

  1.联系寓言故事中人物的关键言行。

  2.联系寓言故事中揭示的句子。

  3.联系生活中具体事例。

  三、表演故事

  可让学生选作

  1.创造性复述故事

  2.给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填写旁白。

  3.分角色表演故事。

  四、检查识字。

  五、推荐作业。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想去南方,却赶着马车朝北走,

  不停劝告,越走离目标越远。

  寓言语文教案 3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寓言语文教案 4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想去在南边的楚国,确赶着马车一直朝北走的事。

  教学目标:

  1.自主学*,读懂两则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认识5个生字。

  重点:体会两则故事的寓意。

  教法:创设情景

  学情:学生喜欢寓言,但其道理不明白。

  教程:

  一、自主学*。

  让学生确定自主学*的目标方法,展开自学,教师在确立目标自学过程和自学中适当点拨。

  二、讨论寓意。

  1.联系寓言故事中人物的关键言行。

  2.联系寓言故事中揭示的句子。

  3.联系生活中具体事例。

  三、表演故事

  可让学生选作

  1.创造性复述故事

  2.给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填写旁白。

  3.分角色表演故事。

  四、检查识字。

  五、推荐作业。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想去南方,却赶着马车朝北走,

  不停劝告,越走离目标越远。

  寓言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字生,会写“守”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言,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或教训,“遇”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2、按“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

  3、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字。

  (1)借助拼音,细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3)同桌互教互学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5、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

  (2)a、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b、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

  (1)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有长高时,他心情怎样?画出种田人的心情有关的词,理解:巴望、焦急,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2)种田人在这种情况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及禾苗死后,十分失望的心理。

  (3)寓言给你什么启示?学生结合实际读读。

  (4)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朋友、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他实现自己的愿望?(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课堂小结:

  你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守株待兔》说明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好吗?

  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2、揭示课题。

  3、录音范读,边所边标出自然段。

  二、学*课文,理解寓言。

  1、学*1、2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呢?

  (2)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么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读。

  出示生字“窜”“撞”,理解:窜——乱跑;撞——碰

  (3)他捡到兔子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学*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个人原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守坐,庄稼全完了)

  (2)齐读了自然段。

  3、理解寓意

  (1)他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

  (2)写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教师总结: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本,我们不应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4、齐读课文。

  课后小结:

  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教育。

  寓言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老妇人心灵的美、追求树立自信的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以便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2、生看后谈感受。

  3、小结:同学们的感受值得珍视,就让我们走进文中,再去感受一下文人庄子是如何审视美与丑的。

  二、读通语句,感知大意

  1、老师范读,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验古人运用文字的魅力。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相机解决颦、挈、亦字读音及字义。

  3、学生齐读寓言,了解寓言的大致内容。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译文,揣摩句子意思。

  2、同桌合作学*,联系说句意。

  3、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要求: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一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只要意思不错即可,还可适当的穿插有关的背景资料。

  四、细读课文,读懂句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请生速读课文,边读边划。

  2、西施美: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后,体会到什么?(东施盲目效仿,不知西施没在哪?)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美若天仙,绝代佳人,国色天香)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让人赏心悦目,就连东施也来学*她,东施是怎样效仿的,你能想象一下吗?可以做动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2、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过渡:看来东施效颦的确不怎么美,作者没有细致地描写东施的丑,而是重点描写了人们的反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无病**,矫揉造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3)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其丑无比)

  小结:是啊!作者大胆舍弃对于东施五官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东施刻意模仿西施皱眉捧心的丑态所引起人们的反应来进行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侧面描写。

  (4)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5)学到这里,你想对东施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美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我要请教大家: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呢?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东施听了大家对她的评价和建议后,我想她定会有自知之明,同时也会明白美与丑的真正含义,大家想象一下,东施今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小结:是啊!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我们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吧!

  (5)拓展阅读《邯郸学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东施效颦》;

  2、为本则寓言扩写并续写结尾。

  扩写要求:

  (1)可以以西施或东施或以路人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则寓言;

  (2)可适当加入一些细节(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续写要求:

  (1)注意保持上下文的行文连贯;

  (2)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 自然流露赏心悦目

  东施 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

  乐文中品读 趣中体味 明辨美丑 感悟生成

  教学理念:

  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进而在师生交谈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强调自主体验的同时还要与同学交流合作,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借用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皱眉而变得更丑这件事,说明了人对自己要正确认识,不要做不切合实际的模仿,否则只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文章短小精炼,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远绵长。

  教学策略:

  用富有动感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理解。采用自读感悟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方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正确感悟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通过重点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渗透古文学*的一些基本常识。

  以学生感兴趣的参与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主题,联系自身实际谈感悟与收获。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悟生成,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

  在导入时我主要采取观看视频的形式引出课题,并随机拓展与文章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这则寓言有个感官的了解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教师范读,指导停顿,注意节奏感,体会古文的韵律美。我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自读,相互校音,做到通顺流利。学生再读体会,初步感受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渗透学*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领会每句的意思。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借助肢体语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将文章以创编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课堂生动有趣。复述之后,师生共同评价,注意几个重点词语颦捧坚挈走是否强调到位。除此之外,我把东施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共同品味。从而理解和体会文章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东施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苦恼,学生帮助解决:如:西施皱眉很美,我只是模仿她,可是为什么却招来很多人的恐惧与笑话?那么我今后该怎样做呢?谁能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结尾我用富有感染与启迪性的语言总结全文,并留下深深的思索。西施之美固然令我们眼前一亮,但东施之丑也令我们回味无穷,问世间:美与丑难道真的那么容易区分吗?

  寓言语文教案 7

  【定位】

  1. 突破传统的寓言解读模式,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寓言。

  2.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探讨把握中心,深入领会文章内涵,要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体悟。

  【切入】

  方法一 引用“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个人这样说你不相信,那么许多人说呢? 许多人说的是真实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们自己也没有辨别真假,你又何去何从呢? 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话: 谎言说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进而思考: 面对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从寓言的解读导入对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的学*。

  方法二 由寓言本身的解读导入。

  指导学生看课文题目: 读、寓言。(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观点,你接受钱钟书的观点吗? 你有自己新的见解吗? 导入课文的解读。

  【探究】

  课前预*,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生*、作品、风格、主要成就等,自我体会文章,写出体会要点。钱钟书(1910 —1998 年)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的阅览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阅读课文要抓住这个特点。

  依据方法一

  1. 读文章的九个寓言故事,了解钱钟书的解读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钱先生对传统的浅薄见解一一做了纠正,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2. 思考这些观点与你自己以前读寓言的感受一样吗? 并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3. 结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1) 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由每一段的关键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划分为三部分: 1 - 3自然段;九个故事;最后的结论。

  (2) 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如果把人类历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为什么那么浅薄、幼稚、简单。同时**是喜欢小孩子的。从而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喜欢它的。

  (3) 在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讨论, 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可以精读最后一段强化理解。

  提示: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在禽兽中间一样公*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 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4)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怎么重新审视寓言的“寓意”? 可以从九个例子中选一到两个例子的解读来分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不拘一格。

  4. 深入探究

  (1) **、小孩和寓言的关系。

  (2) 思考卢梭反对儿童读寓言与钱钟书反对之间的差异。

  (3) 对苍蝇的话“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师在学生思维开发上做方法指导。

  依据方法二:

  从寓言对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吗?引出钱钟书的观点,再从结构上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社会体会入手解读文章。以下步骤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xx 年高考作文题中“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 谈谈自己的体会。

  注意: 要有新意, 不要就事论事,应从新的观点角度解读;写出要点、文章均可,字数不限。

  【实践要点】

  1. 教学中一定要权责明确: 教的主体是教师; 学的.主体是学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2. 抓住关键的问题即要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探究,不纠缠小的枝节问题。

  3. 重点放在钱钟书先生对寓言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法上。(陕西/ 杨 岩)

  寓言语文教案 8

  教学目的

  一、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读《伊索寓言》教案。

  二、培养学生发现、研究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四、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训练学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为教学重点。目的是培养、教会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已知的内容,要训练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解决好这个疑问。

  本文的语言相当含蓄、隐晦,钱钟书先生又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性的思考来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所以教师在处理课文的过程中应以深入探讨语言的含义为本,尽量引导、启发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当年社会上的某些人或发生的某些事来开拓学生的思路。

  课前应布置好预*,扫除字词障碍,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上,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最好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探讨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或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或联系课文上下文等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讲述“南辕北辙”的故事,这条成语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

  那么,针对这条成语,我如果从反方向来思考,对这个人的行为给予肯定,可不可以呢?

  根据这个成语从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想,如果有人说“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我们应该不应该给予肯定呢?如果单从寓言本身来说,大家理解起来并不存在困难,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义,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篇文章的语言又含蓄、隐晦,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部作品,希望大家在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充分运用想象、联想能力来解决问题,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读《伊索寓言》教案》。

  二 简介作者

  三 寓言和《伊索寓言》

  这样一位大文学家,为什么对寓言发生了兴趣呢?寓言究竟是写什么的呢?

  寓言,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文章内容的理解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某些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

  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0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定这些寓言的内涵呢?

  提问:同学们,人的进化又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茹毛饮血到人们现在的煎炒烹炸;

  从草皮树叶到西服革履;从靠两条腿走路到汽车、火车、飞机;从儿歌“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到钢筋混凝士建筑还要加上防盗门。

  前面标志着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最后一种,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防范意识增强了,而这种防范意识来缘于人类的罪恶,也就是说,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的阴暗面也“进步”了。

  让同学们自己说出:人类的进步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人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根据以上讨论的结果,从人类进化的正负面效应出发,我们一同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针对解决不了问题的同学,启发他们从刚才分析的进化一词的含义入手,再加上本段最后: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运用联想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就是远比古代狡猾。

  (3)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同学们看完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大家明确,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对,一类是引申。

  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和狼的故事”等。

  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学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寓言语文教案 9

  【定位】

  1. 突破传统的寓言解读模式,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寓言。

  2.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探讨把握中心,深入领会文章内涵,要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体悟。

  【切入】

  方法一 引用“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个人这样说你不相信,那么许多人说呢? 许多人说的是真实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们自己也没有辨别真假,你又何去何从呢? 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话: 谎言说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进而思考: 面对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从寓言的解读导入对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的学*。

  方法二 由寓言本身的解读导入。

  指导学生看课文题目: 读、寓言。(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观点,你接受钱钟书的观点吗? 你有自己新的见解吗? 导入课文的解读。

  【探究】

  课前预*,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生*、作品、风格、主要成就等,自我体会文章,写出体会要点。钱钟书(1910 ―1998 年)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的阅览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阅读课文要抓住这个特点。

  依据方法一

  1. 读文章的九个寓言故事,了解钱钟书的解读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钱先生对传统的浅薄见解一一做了纠正,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2. 思考这些观点与你自己以前读寓言的感受一样吗? 并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3. 结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1) 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由每一段的关键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划分为三部分: 1 - 3自然段;九个故事;最后的结论。

  (2) 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如果把人类历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为什么那么浅薄、幼稚、简单。同时**是喜欢小孩子的。从而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喜欢它的。

  (3) 在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讨论, 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可以精读最后一段强化理解。

  提示: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在禽兽中间一样公*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 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4)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怎么重新审视寓言的“寓意”? 可以从九个例子中选一到两个例子的解读来分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不拘一格。

  4. 深入探究

  (1) **、小孩和寓言的关系。

  (2) 思考卢梭反对儿童读寓言与钱钟书反对之间的差异。

  (3) 对苍蝇的话“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师在学生思维开发上做方法指导。

  依据方法二:

  从寓言对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吗?引出钱钟书的观点,再从结构上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社会体会入手解读文章。以下步骤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xx 年高考作文题中“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 谈谈自己的体会。

  注意: 要有新意, 不要就事论事,应从新的观点角度解读;写出要点、文章均可,字数不限。

  【实践要点】

  1. 教学中一定要权责明确: 教的主体是教师; 学的主体是学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2. 抓住关键的问题即要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探究,不纠缠小的枝节问题。

  3. 重点放在钱钟书先生对寓言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法上。(陕西/ 杨 岩)

  寓言语文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 宙 庇 喇 囱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 凡人 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寓言,可以在预*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本文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导语

  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本单元第三则寓言的作者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体会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三个同学中一个复述讲述的部分,其他两人分别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问,神态*静,问话简洁,语气也*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笑”

  着问,复述时要抓住“笑”的表情,问话的语气稍重一些。当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

  时,大大出乎意料,第三问复述时要稍加思索,语气中带着急切,语调要更重一些。)

  三次问话,只写了一次问话时的神态:“笑”,只写了一次心理活动,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问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吗?

  讨论、明确,开始赫耳墨斯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在人间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见宙斯的像,于是随意问一句,不假思索,心请是*静,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会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灾乐祸,暗自得意,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还要贵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这次他变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问,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当头一盆冷水。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了不起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话把寓意表述明白。

  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四)总结、扩展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变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最没有价值,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谦虚,有真才实学)。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三

  第二课时(蚊子和狮子)

  导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件偶然的事情,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伤了腿,细心的人发现,原来这个小男孩一向很顽皮好动,人们由此注意到很多顽皮好动的孩子都有过摔伤史,这样看来,顽皮好动是摔伤的必然因素。今天,我们要学*的《蚊子和狮子》也反映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一)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重点学*《蚊子和狮子》,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内在联系,体会寓意。

  2.学*拟人手法的运用。

  (二)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

  1.掌握“喇”字的写法,不要写成“喇”,掌握“粘”字的读音 zhān

  2.找出故事的偶然性因素。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的偶然性因素,所谓偶然,就是不经常、不一定的,那么这则故事中不经常、不一定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呢?

  讨论 1.是蚊子打败狮子;2.是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

  这两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原因呢?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是由于蚊子聪明,运用了智慧。

  从哪里可以看出?

  蚊子开始对狮子说的话,看上去好像大话吹牛,其实很有道理,蚊子了解狮子的短,也知道自己的长处。知己知彼,所以才敢向狮子挑战,这是它获胜的必然因素。由此可以推知智者胜。

  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这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因素。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后,非常骄傲,从他“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可以看出他多么得意忘形,结果高兴昏了头,没有注意到蛛网,一头撞了上去,被粘住了。骄傲是它最终送命的原因。

  这样看偶然性往往有其必然性的原因,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蚊子“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为什么反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掉”,因为骄兵必败,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

  一位同学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就有些骄傲,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交作业,结果下次考试成绩下降,成绩下降的这个偶然现象是由于骄傲造成的,是有必然性的。

  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以后希望同学们在学*中、生活中,不要放过那些偶然的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使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支用的是反衬的手法,用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值反衬赫耳墨斯的一文不值。这则运了拟人手法,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四)总结、扩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公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课后自读《浓烟和烟囱》


寓言语文教案6篇(扩展3)

——春语文教案6篇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

  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注:此教案的课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课时或两课时。)

  春

  教学目标

  1了解积累词语的意义,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本课的好词好句。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意思,能解释“卖弄”、“宛转”、“抖擞”待词语的意思。

  3从春天美景的阅读中,体会到春天的生机和希望,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重点:了解积累词语的意义、方法,养成积累词句的*惯。

  难点: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正确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词,给文章分段。

  2学*单元“学*提示”,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红、黄、绿、灰四色灯片。看到这四种颜色,使你想到春天的是什么色彩,为什么?

  今天读朱自清的《春》,看看他笔下的春又是怎样一幅图画。

  2自学。

  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通课文,划生字。

  学*字词。

  作业本2的灯片出示,出示组词灯片。

  学生质疑问难。

  3初读。

  (1) 我们也写春,为什么朱自清笔下的“春”特别美?

  自由读书5分钟、讨论问题、学*“单元提示”、明确目标。

  (2)自由读书,用---划出特别传神的词,用[]划出特别美的句子,读出喜爱,读出美来。

  自由读划、四人议论、全班汇报。

  (3)默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绘春天的?课文可分几段?

  4学*第一段。

  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

  “东风来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万物苏醒,山青了,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

  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和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试背、齐背。

  5 作业。

  (1) 作业本第三者题,修改课内组词。

  (2) 朗读课文数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春景中体会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激发热爱春天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好的词句。

  教学过程

  1检查

  齐背第一段,说大意。

  学*第二段。

  自由读,思考:第二段作者写了春天中几方面的景物?

  指导读“小草”部分。

  比较下列句子和课文的异同。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伙伴互学“花”、“风”两个自然段。

  春花和春风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写出这特点?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春花的多、美,春风的柔和,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独立自学“春雨”自然段。

  回顾前面的学法:划找思考朗读体味汇报交流训练朗读。

  按此法学*。

  课内做作业本3、4、5题。

  学*第三段。

  这段讲一个什么意思?在用词上有什么新特点?

  学*第四段。

  这三句各告诉我们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句顺序能改变吗?

  这三句采用什么写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要一句比一句加强语气?

  作业

  修改课堂上的作业。

  准备背诵课文,有能力的先背诵一、四两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交流积累词句原方法,摘录课文好词句。

  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

  读了朱自清的《春》,当你听到“春”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图画?“春”又意味着什么?出示本节目标灯片。

  2指导背诵。

  检查个别学生一、四段背诵,并让学生谈谈背诵的方法与经验。

  重点指导背诵第二大段。

  按“小草”“花”“春风”“春雨”的顺序打出四幅彩色灯片,让学生借助灯片中之图及图边上的重点“词语”自由试背,全班试背,指名背,齐背。

  出示第三大键字词,让学生借助词语背诵。

  出示全文背诵的板书,指导背诵。

  3学会积累。

  重读“学*提示”,交流各自积累的办法。

  《春》哪些词句特别精彩?该如何积累?

  延伸练*,听《草原》第一段的配乐朗读,出示《草原》第一段课文灯片。让学生试摘录,并说说积累的理由。

  4训练作业。

  完成作业6题的连词成段。

  摘录《春》的好词5个以上,好句3句。

  从下列作业中任选1、2题。

  模仿课文写野花的句子写写夜空中的星。

  完成作业本上第7题。

  训练重点

  一 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二 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三 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预*提示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春》教学参考。在几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用了许多确切、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的句子,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来。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要多朗读,有些字,要注意读音,如:涨、藏、散、酝酿、巢、应和、黄晕、蓑等。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yùn niàng)。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yùn)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理解·分析

  一 本文可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根据这个结构,说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

  二 △ 作者为什么要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这同“一年之计在于春”有怎样的联系?

  揣摩·运用

  三 给下列字注音,并用它们组词。

  蓑( )_______ 悄( )_______

  衰( )_______ 稍( )_______

  哀( )_______ 俏( )_______

  衷( )_______ 梢( )_______

  四 比较下边句子中加黑的词和括号中的词,说说用哪个词好,为什么。

  水涨(高)起来了。

  小草从土里钻(长)出来。

  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野花散(开)在草丛里。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

  五 朗读有助于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参考下面的朗读提示,练*朗读一段课文。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提示: 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开头的诗句要字字顿开,“母亲的手”和“抚摸”两重音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

  六△ “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试为这四季的草各设一个比喻。“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试用拟人的方法为这四种雨各写几句话。

  积累·联想

  七 背诵这篇课文。

  八 △读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著名诗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试回答:

  1.“好雨知时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说是“好雨”?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润”字怎么用得好?

  3.这首诗哪儿是想象?这想象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

  2、引导学生学*用美的语言来表现景物的美。

  课前准备:

  1、 课前布置学生预*课文,认知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 有感情的朗诵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得多,读得熟,可以领会得深切,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提高阅读能力。为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技巧,可选择重点语段进行精讲分析,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现春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听录音(配乐朗诵)

  2、检查学生预*情况(展示生字词卡片)

  3、提问:

  a、文中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b、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按“盼春----绘春---赞春”划分文章层次。

  c、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三、品读探究语段

  1、分组讨论:你喜欢那个画面?为什么?

  2、教师明确: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并选两幅图作为指导的重点,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本文写景的特色:

  A、分层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如:春风图中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B、巧用词,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如:用词的准确;叠词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角、嗅觉、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由远到*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3、探究质疑:

  (1)、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已经构成了一幅春的画图,可否删去迎春图?为什么?

  (2)、课文结尾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老师指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三了解比喻的作用)

  (3)、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四、拓展练*

  1、“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试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这四种雨各写几句话。

  2、仿照《春》,写一篇《秋》。

  课题

  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的方法

  3.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写评析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预*指导]

  1.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2.,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二位同学即兴描绘窗外的田野景色,由其中的不足来提醒学生要抓住一些特征进行描绘,并向本课学*写法。

  二、检查预*:

  1.三人抽查背诵片断,

  2.二人上黑板默写字词。

  三、范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给学生以美的启迪)

  学生结合练*一听读时思考给课文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


寓言语文教案6篇(扩展4)

——语文教案 (菁华6篇)

  教材说明: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第4单元第一课《小狮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6个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父母本事再大,也不能一辈子依赖父母生活,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16个生字及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父母本事再大,也不能一辈子依赖父母生活,要学会自立.

  3.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人.

  教学突破:

  通过播放《狮子王》片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戴头饰分角色表演中,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其口头表达及表演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狮子王》。

  2.提问:你喜欢影片中的小狮子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同学们都很喜欢这只小狮子,那么,在它成长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个故事,你想知道吗? 让我们一起学*《小狮子》这篇课文.

  4.板书课题:小狮子.

  学生活动[1.观看影片.2.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3.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掌握认字方法

  教师活动

  1.(初读课文)请2、3名学生概括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2.(多媒体演示)请丁丁和小朋友一起学*,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难字标出来.

  3.指导认字方法:用你学过的识字方法去学*那些不认识的'字.

  4.纠正学生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或有什么识记方法,请你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进行适当点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5.引导学生把读得不通、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后,要求同桌互读互评,读得不够好的同学,请你帮帮他.

  6.丁丁考考你: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请学生领读.

  学生活动

  [1.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将生难字画上符号.

  3.用所学的方法识字.如:拼一拼、猜一猜、查一查、听一听等.

  4.当小老师强调读音、识记字型.

  5.同桌互读、互评.

  6.自由读、领读.]

  三.细读体会,读中感悟

  教师活动

  1.齐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一部分.(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

  2.大家看:丁丁把课文分成了几个部分(课件出示)初生的小狮子懒洋洋的小狮子**的教导(爸爸的教导)努力学*真正的小狮子(引导学生结合课件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齐读第一段,我们一起来看看初生的小狮子的照片.

  4.提问:小狮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引导学生说出懒洋洋)

  [拓展:小狮子除了懒洋洋,还很贪玩]

  5.提问:一棵大树看见后,对小狮子说了什么?小狮子是怎样回答的?

  听了小狮子的话,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狮子?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

  (引导学生体会自找苦吃饭来张口、天天享福的意思)

  6.引导学生体会大树对小狮子的担忧之情,和小狮子怕吃苦的享乐主义.(全体参与二人分角色对读)

  7.引导学生自由读7-8自然段.思考:小狮子的话被妈妈听到了,她说了些什么?

  [拓展:看图,想象爸爸对他说些什么?]

  (1)解**的话:什么叫劝告?依赖是什么意思?从**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小狮子听了**的话是怎么做的?

  8.引导学生模仿小狮子的动作,以此体会小狮子学会了滚、扑、撕、咬的本领.

  学生活动

  [1.用单的语言概括段意.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3.看小狮子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4.自渎课文,回答问题.

  5.读一读大树对小狮子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小狮子行为的看法,并对小狮子谈出自己的看法.6.分角色朗读3—6自然段,读后评议.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朗读.

  7.自由读7-8自然段,回答问题.

  (1)理解词语,交流从**的话中明白的道理.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8.模仿小狮子的动作,体会小狮子的本领.]

  四.回归整体,扩展思维


寓言语文教案6篇(扩展5)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 (菁华5篇)

  课前自学

  一、初读诗歌。

  1.我会读词语,并能圈出生字。

  大雁 汪洋 漂砾 庐山 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 鉴别 皇冠 风筝 妙不可言

  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

  大雁 鉴别 风筝

  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23组)

  4.我能用视而不见、妙不可言各说一句话。

  5.将诗歌读通顺,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诗歌的哪几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小组内交流,理清诗歌层次。

  课堂导学

  二、理解诗歌,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从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

  2.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从文中提到的*、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4.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呢?

  三、扩展练*,练*编儿歌。

  1、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如大雁南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狗摇尾巴、火烧云等。

  2、编儿歌:

  仿照课文的写法,自创诗歌一节。

  如:哗啦,哗啦,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 ,

  带给我们一个 。

  四、推荐阅读: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课后检测

  五、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庐山(lú hù)漂(piào piǎo)砾(lì lè)

  鉴别(qiān jiàn)山巅(tiān diān)

  六、选词填空。

  鉴别 辨别

  1.在野外,我们要学会( )方向。

  2.这两块玉我无法( )孰优孰劣。

  研究 钻研

  1.你的计划我们需要( )一下才好。

  2.学*上我们要养成刻苦( )的*惯。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白云飘得高高,说明 。

  2.蚂蚁忙着搬家,说明 。

  3. 和 可以记载年龄。

  4.*通过观察 创建了

  学说;阿基米德 的时候学会了 ;富兰克林在

  捕捉到了 。

  5.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

  人看不懂, 永远看不见。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第一课时)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第二课时)

  学*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运用中心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设想与要点:本文为说明文,但文章开头二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是生动说明语言的典型段落。因此,本课教学着力点为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并安排课内的练笔,力求一课一得。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复*知识,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许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可以从第六单元的课文中找出一些)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都是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出示课题)

  二.学*课文第1、2段——品味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1、默读1-2段,思考问题。

  出示问题:

  1、阅读第1段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2、用“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有什么好处?

  2、研读第1自然段。

  (1)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子说一说。

  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

  A.“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B.“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C.“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D.“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E.“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3、研读第2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2)这两句话你更喜欢哪句,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

  (1)认为第一句好,运用拟人、引用的修辞方法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

  (2)认为第二句好,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整齐美。

  4、品读题目特点。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个则显得呆板、乏味。

  三、课堂练笔:二选一

  (1)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2)仿写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发现。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已到人间。

  大雁集队南飞,

  不就“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写着:

  秋天已在眼前。

  四、布置课后预*:阅读3-12段,用一句概括各段内容,并想想作者在介绍时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五、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用词生动传神:翩然、簌簌等

  生动形象: 句子生动形象:比喻、拟人、引用

  标题新颖传神:比喻、拟人

  六、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图片1 欣赏图片2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代气象学和*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五.摩拳檫掌: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学*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 深入学*

  1、 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1)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C、高下的差异。

  D、古今的差异。

  (2)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3) 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4) 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 知识拓展

  1、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 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 课外延伸

  1、 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经常责怪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1)、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2)、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定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学生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A、 小组讨论

  B、 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C、 教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学*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去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 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单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 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16、大自然的语言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说明

  C、高下的差异。 (条理性)

  D、古今的差异。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教案示例: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通过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6、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

  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难点:

  理解“不爱学*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我们人类用语言说话,可你知道吗?大自然也有语言。

  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

  注意:要指导学生读准声母是*舌音的“仔、诉、粗”,读准韵母是后鼻音的“永”。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三、学*课文。

  1、学*第二、三、四小节。

  (1)自由读,想想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

  (3)汇报交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