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3篇

首页 / 知识 / | 2022-06-09 07:51:27 数学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1

  一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2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2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6*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5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5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5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5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5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8*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5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6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6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二

  一、轴对称图形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4.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二、线段的垂直*分线

  1.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也叫中垂线。

  2.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②、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底角为∠B、∠C,则∠A=180°—2∠B,∠B=∠C=

  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这个判定定理常用于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④、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三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八年级数学学*方法

  1.做好准备,提出问题,多次阅读课本,查阅相关材料,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在老师谈论新课之前努力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如果你不能回答问题,你可以在老师的讲座中解答。

  2。学会听课。在初中教学中,教师经常反复讲解一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掌握它。但是高中毕业后,老师不会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掌握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些相关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疑问?如果学生能够理解,他们可以通过课外练*巩固自己的知识。同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扩大知识。

  八年级数学学*技巧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高中数学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技巧。也许这个方法对别人来说不是很熟悉,你知道。那么你需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你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能。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果一个班是满的。是老师在说话,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的学*效率也很低。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2

  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3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 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方差公式:

  5。完全*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1)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3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

  一、反比例函数

  1.定义: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2.其他形式 xy=k (k为常数,k≠0)都是。

  3.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和 y=-x。 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

  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二、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2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

  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质:

  (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 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方差公式:

  5、完全*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

  1、提公共因式法

  2、运用公式法

  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3

  1、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 , 3 √2等;

  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

  如π/61+8等;

  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 0等

  2、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①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②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③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④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⑤估算

  3、*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①算术*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 ”,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

  ②*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方根记做“ ”,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0 ; a ≥0

  ③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 √ 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 3 √ a= 3 √— 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4、实数大小的比较

  ①实数比较大小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a—b>062 a > b ; a—b=062 a =b a—b<062 a < b

  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 ∣ > ∣b ∣ 62 a < b 。

  *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 2 > b 2 62 a < b 。

  5、算术*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①含有二次根号“ √ ”;

  ②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③运算结果若含有“ √ ”形式,必须满足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6、实数的运算

  ①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②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 a+b)+c =a+( 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 =a( bc)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 b+c) = ab +ac

  初中数学垂直*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角*分线:把一个角*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分线。

  数学学*思维方法

  1、逻辑法

  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逻辑思维,在解决逻辑推理问题时使用广泛。

  2、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3、分类法

  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依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依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即要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之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2)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5)份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1

  一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2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2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6*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5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5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5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5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5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8*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5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6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6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二

  一、轴对称图形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4.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二、线段的垂直*分线

  1.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也叫中垂线。

  2.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②、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底角为∠B、∠C,则∠A=180°—2∠B,∠B=∠C=

  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这个判定定理常用于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④、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三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八年级数学学*方法

  1.做好准备,提出问题,多次阅读课本,查阅相关材料,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在老师谈论新课之前努力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如果你不能回答问题,你可以在老师的讲座中解答。

  2。学会听课。在初中教学中,教师经常反复讲解一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掌握它。但是高中毕业后,老师不会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掌握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些相关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疑问?如果学生能够理解,他们可以通过课外练*巩固自己的知识。同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扩大知识。

  八年级数学学*技巧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高中数学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技巧。也许这个方法对别人来说不是很熟悉,你知道。那么你需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你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能。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果一个班是满的。是老师在说话,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的学*效率也很低。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2

  1.算术*均数:

  2.加权*均数:加权*均数的计算公式。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均数的方法

  3.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4.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5.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6.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分析数据 5.撰写调查报告 6.交流

  7. *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3

  一、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推论: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二、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4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 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方差公式:

  5。完全*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5

  一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2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2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6*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5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5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5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5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5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8*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5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6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6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二

  一、轴对称图形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4.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二、线段的垂直*分线

  1.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也叫中垂线。

  2.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②、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底角为∠B、∠C,则∠A=180°—2∠B,∠B=∠C=

  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这个判定定理常用于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④、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三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八年级数学学*方法

  1.做好准备,提出问题,多次阅读课本,查阅相关材料,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在老师谈论新课之前努力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如果你不能回答问题,你可以在老师的讲座中解答。

  2。学会听课。在初中教学中,教师经常反复讲解一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掌握它。但是高中毕业后,老师不会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掌握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些相关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疑问?如果学生能够理解,他们可以通过课外练*巩固自己的知识。同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扩大知识。

  八年级数学学*技巧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高中数学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技巧。也许这个方法对别人来说不是很熟悉,你知道。那么你需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你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能。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果一个班是满的。是老师在说话,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的学*效率也很低。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3)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50句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说法为()

2、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3、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5、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6、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7、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8、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9、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0、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11、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12、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13、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14、轴对称的性质

15、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6、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7、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8、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9、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0、比较法

2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22、定理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3、由坐标找点:例找点B( 3,-2 ) ?

24、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符号:

25、与坐标轴*行的两点连线:

26、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27、正多边形:在*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28、*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面。

29、公式与性质:

30、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3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3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33、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34、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5、正比列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6、分解因式

37、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3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39、定义不同。2表示方法不同。3、个数不同。4、取值范围不同。

40、二元一次方程组

41、*均数

42、中位数与众数

4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4、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45、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46、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47、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48、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9、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50、基本运算: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4)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6篇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学*方法

  歌诀记忆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量角的方法,就可编出这样几句歌诀:“量角器放角上,中心对准顶点,零线对着一边,另一边看度数。”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请你跟我走,走路先要找准‘左’和‘右’;横撇带口是个you,扩大向you走走走;横撇加个zuo,缩小向zuo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两步走,数位不够找‘0’拉拉钩。”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喜欢记,而且记得牢。

  规律记忆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学*技巧

  养成良好的学*数学*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数学*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I线段的垂直*分线

  ①定义:垂直并且*分已知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分线或中垂线

  ②性质:

  a、线段的垂直*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b、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c、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分线是线段的一条对称轴,另一条是线段所在的直线。

  II角*分线的性质

  ①角*分线上的点到已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到已知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已知角的角*分线上

  ③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该角的对称轴。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学*方法

  歌诀记忆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量角的方法,就可编出这样几句歌诀:“量角器放角上,中心对准顶点,零线对着一边,另一边看度数。”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请你跟我走,走路先要找准‘左’和‘右’;横撇带口是个you,扩大向you走走走;横撇加个zuo,缩小向zuo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两步走,数位不够找‘0’拉拉钩。”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喜欢记,而且记得牢。

  规律记忆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学*技巧

  养成良好的学*数学*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数学*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经过(0,b)和(—b/k,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移;当b<0时,向下*移)

  (1)解析式:y=kx+b(k、b是常数,k≠0)

  (2)必过点:(0,b)和(—b/k,0)

  (3)走向:k>0,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

  k<0,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

  b>0,图象经过第一、二象限;

  b<0,图象经过第三、四象限

  k>0,b>0;<=>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K<0,b>0;<=>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K<0,b<0;<=>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6、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把两点带入函数一般式列出方程组

  求出待定系数

  把待定系数值再带入函数一般式,得到函数解析式

  7、会从函数图象上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既与x轴的交点坐标横坐标值),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既两函数直线交点坐标值)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②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③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④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其中m、n、p均为正数);

  ⑤公式还可以逆用:(m、n均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2、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如将(—a)3化成—a3。

  ※3、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4、要注意区别(ab)n与(a+b)n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n=an+bn(a、b均不为零)。

  ※5、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n为正整数)。

  ※6、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②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③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要防止漏项,检查的方法是:在没有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应等于原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②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③对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其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和,常数项是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积。对于一次项系数不为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mx+a)和(nx+b)相乘可以得

  4、*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方差,

  ※即。

  ¤其结构特征是:

  ①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两个二项式中第一项相同,第二项互为相反数;

  ②公式右边是两项的*方差,即相同项的*方与相反项的'*方之差。

  5、完全*方公式

  ¤1、完全*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即;

  ¤口决:首*方,尾*方,2倍乘积在中央;

  ¤2、结构特征:

  ①公式左边是二项式的完全*方;

  ②公式右边共有三项,是二项式中二项的*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2倍。

  ¤3、在运用完全*方公式时,要注意公式右边中间项的符号,以及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添括号法则:添正不变号,添负各项变号,去括号法则同样

  6、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2、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法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8、分解因式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一、*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有公共原点而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了*面直角坐标系。

  二、知识点与题型总结:

  1、由点找坐标:

  A点的坐标记作A( 2,1 ),规定: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

  2、由坐标找点:例找点B( 3,-2 ) ?

  由坐标找点的方法:先找到表示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点,然后过这两点分别作x轴与y轴的垂线,垂线的交点就是该坐标对应的点。

  各象限点坐标的符号:

  ①若点P(x,y)在第一象限,则x > 0,y > 0 ;

  ②若点P(x,y)在第二象限,则x < 0,y > 0 ;

  ③若点P(x,y)在第三象限,则x < 0,y < 0 ;

  ④若点P(x,y)在第四象限,则x > 0,y < 0 。

  典型例题:

  例1、点P的坐标是(2,-3),则点P在第四象限。

  例2、若点P(x,y)的坐标满足xy>0,则点P在第一或三象限。

  例3、若点A的坐标为(a^2+1, -2–b^2) ,则点A在第四象限。

  4、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符号:

  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① 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x,0),

  ② 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0,y),

  ③原点(0,0)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

  例4、点P(x,y )满足xy = 0,则点P在x轴上或y轴上。 .

  5、与坐标轴*行的两点连线:

  ①若AB‖ x轴,则A、B的纵坐标相同;

  ②若AB‖ y轴,则A、B的横坐标相同。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5)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菁华5篇)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第七章知识点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第八章知识点

  1、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均水*)的量:*均数、众数、中位数

  2、*均数

  (2)加权*均数: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有公共原点而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了*面直角坐标系。

  二、知识点与题型总结:

  1、由点找坐标:

  A点的坐标记作A( 2,1 ),规定: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

  2、由坐标找点:例找点B( 3,-2 ) ?

  由坐标找点的方法:先找到表示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点,然后过这两点分别作x轴与y轴的垂线,垂线的交点就是该坐标对应的点。

  各象限点坐标的符号:

  ①若点P(x,y)在第一象限,则x > 0,y > 0 ;

  ②若点P(x,y)在第二象限,则x < 0,y > 0 ;

  ③若点P(x,y)在第三象限,则x < 0,y < 0 ;

  ④若点P(x,y)在第四象限,则x > 0,y < 0 。

  典型例题:

  例1、点P的坐标是(2,-3),则点P在第四象限。

  例2、若点P(x,y)的坐标满足xy>0,则点P在第一或三象限。

  例3、若点A的坐标为(a^2+1, -2–b^2) ,则点A在第四象限。

  4、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符号:

  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① 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x,0),

  ② 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0,y),

  ③原点(0,0)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

  例4、点P(x,y )满足xy = 0,则点P在x轴上或y轴上。 .

  5、与坐标轴*行的两点连线:

  ①若AB‖ x轴,则A、B的纵坐标相同;

  ②若AB‖ y轴,则A、B的横坐标相同。

  例5、已知点A(10,5),B(50,5),则直线AB的位置特点是(A )

  A、与x轴*行B、与y轴*行C、与x轴相交,但不垂直D、与y轴相交,但不垂直

  6、象限角*分线上的点:

  ①若点P在第一、三象限角的*分线上,则P( m, m );

  ②若点P在第二、四象限角的*分线上,则P( m, -m )。

  例6、已知点A(2a+1,2+a)在第二象限的*分线上,试求A的坐标。

  解:由条件可知:2a+1 +(2+a)=0,解得a = -1,

  ∴ A(-1,1)。

  例7、已知点M(a+1,3a-5)在两坐标轴夹角的*分线上,试求M的坐标。

  解:当在一、三象限角*分线上时,a+1=3a-5,

  解得:a=3 ∴ M(4,4)

  当在二、四象限角*分线上时,a+1+(3a-5 )=0,

  解得:a=1 ∴ M(2,-2)

  ∴M的坐标为(4,4)或(2,-2)

  7、关于坐标轴、原点的对称点:

  ①点(a, b )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 , -b );

  ②点(a, b )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 -a , b );

  ③点(a, 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 -a , -b )。

  例8、已知点A(3a-1,1+a)在第一象限的*分线上,试求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解:由条件得:3a-1=1+a解得:a=1,∴ A(2,2),

  ∴ 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2,-2)。

  8、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①点( x, y )到x轴的距离是∣y∣;

  ②点( x, y )到x轴的距离是∣x∣。

  例9、点P到x轴、y轴的距离分别是2,1,则点P的坐标可能为?

  答案:(1,2)、(1,-2)、(-1,2)、(-1,-2) 。

  三、知识拓展与提高:

  例10、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A(0,1),B(8,5),点P在x轴上,则PA + PB的最小值是多少?

  解:作点A(0,1)关于x轴的对称点A(0,-1),连接AB与x轴交于点P,

  则AB路径最短,即PA + PB最小。

  根据勾股定理得:AB = √[(1+5)^2 + 8^2] = 10 。

  ∴PA + PB的最小值是10 。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的方法

  多做练*题

  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多做练*,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不是搞“题海战术”。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

  课后总结和反思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看:看书、看笔记、看*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有理数知识点

  1、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2、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负,一项为零积是零。

  3、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四种运算技巧

  转化法:一是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二是将乘方转化为乘法,三是在乘除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约分计算。

  凑整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和为零的两个数,分母相同的两个数,和为整数的两个数,乘积为整数的两个数分别结合为一组求解。

  分拆法:先将带分数分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真分数的和的形式,然后进行计算。

  巧用运算律:在计算中巧妙运用加法运算律或乘法运算律往往使计算更简便。

  一定要做好预*

  初二学生想要学好数学,一定要学会提前预*。将老师要将的内容提前预*一下,对于自己在预*中会出现的不理解的概念或者不懂的知识点,要做好标记和记录,这样初二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才会注意力集中,这样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够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自己的思维才能够集中。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这样会将被动的学*变为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二新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效率。

  课下要学会及时复*

  当初二学生在课上认真听讲后,那么对于初二数学的学*课后也是需要及时复*的。当老师讲完初二数学一节课的内容之后,初中生一定要听明白,不要留下任何的疑点,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的问同学或者老师。这样在课后复*的时候才能够自己独立的去完成作业。每一次的初二数学课后,初中生都应该将这节课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

  初中数学有理数知识点

  (一)定义

  有理数为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的统称,正整数和正分数合称为正有理数,负整数和负分数合称为负有理数。因而有理数集的数可分为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

  (二)有理数的性质

  (1)顺序性

  (2)封闭性

  (3)稠密性

  (三)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若绝对值相等则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若绝对值不相等,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5、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以先相加。

  6、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7、分母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8、几个数相加能得整数的可以先相加。

  9、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把有理数的减法利用数的相反数变成加法进行运算。

  一、矩形

  1、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分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6)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合集十篇

  二次根式

  1.一般地,形如√a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当a≥0时,√a表示a的算术*方根;当a小于0时,√a的值为纯虚数。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1)同类二次根式:一般地,把几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它们的被开方数相同,就把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把几个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为一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二次根式相乘除,把被开方数相乘除,根指数不变,再把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20xx中考八年级数学学*方法

  养成良好的课前和课后学**惯:在当前高中数学学*中,培养正确的学**惯是一项重要的学*技能。虽然有一种刻板印象的猜疑,但在高中数学学*真的是反复尝试和错误的。学生们不得不预*课本。我准备的数学教科书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一个例子,至少十分钟的思考。在使用前不能通过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然后在教材中考察问题的解决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安排笔记也是必要的。在高中数学研究中,建议采用两种形式的笔记,一种是课堂速记,另一种是课后笔记。这不仅提高了课堂记忆的吸收能力,而且有助于对笔记内容的查询。

  20xx中考八年级数学学*技巧

  1.先看笔记后做作业。

  有的同学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你这么做有那么多困难呢?原因是学生对教师所说的理解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水*。

  因此,每天做作业之前,我们必须先看一下课本的相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能否如此坚持,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尤其是当练*不匹配时,老师通常没有刚刚讲过的练*类型,因此它们不能被比较和消化。如果你不重视这个实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但使用现在做主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问题,并总结我们自己的收获。

  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复一日,建立科学的网络系统的内容和方法。俗话说: 有钱难买回头看 。做完作业,回头细看,价值极大。这一回顾,是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分式:

  (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A/B叫做分式。

  (2)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是否等于0,有意义则分母不为0,无意义则分母为0。

  (3)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式A/B=0的条件是A=0,且B≠0。

  注意:求出使分子为0的字母的值,一定要注意检验这个字母的值是否使分母的值为0,一般当分母的值不为0时,就是所要求的字母的值。

  (4)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5)分式的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同乘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相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式子的最简公分母。几个分式通分时,通常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这样的分母就叫做最简公分母。求最简公分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是指凡出现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为底数的幂选取指数最大的;

  ● 如果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取它们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 如果分母是多项式,一般应先分解因式。

  (6)分式的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中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约分后分式的分子、分母中不再含有公因式,这样的分式叫最简公因式。

  注意:约分的关键是找出分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

  ◆(1)约分时注意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乘积形式才能进行约分;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通常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再约分;

  ◆(2)找公因式的方法:

  ① 当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时,先找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再找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它们的积就是公因式;

  ②当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时,先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2、分式方程

  (1)分式方程的概念

  ◆ a、分式方程的重要特征:

  ①是等式;

  ②方程里含有分母;

  ③分母中含有未知数.

  ◆ b、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在于分母中是否有未知数。

  (2)分式方程的解法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a、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去掉分母,化成整式方程(注意: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先分解因式,再找出最简公分母);

  b、解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

  c、检验:将求得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若最简公分母不等于0,则这个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若最简公分母等于0,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原分式方程无解。

  注意:解分式方程一定要检验根,这种检验与整式方程不同,不是检查解方程过程中是否有错误,而是检验是否出现增根,它是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没有错误的.前提下进行的。

  运算知识点

  分式的四则运算

  ◆ 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 乘方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用式子表示是:(其中n是正整数)

  ◆ 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注意

  (1)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是关键,最简公分母确定后再通分,计算时要注意分式中符号的处理,特别是分子相减,要注意分子的整体性;

  (2)运算时顺序合理、步骤清晰;

  (3)运算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数学有理数比大小知识点

  (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5)-1,-2,+1,+4,-0.5,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绝对值越小,越接*标准。

  数学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一. 不等关系

  ※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负数:大于等于0(0) 、0和正数、不小于0

  非正数:小于等于0(0) 、0和负数、不大于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

  (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2. 比较大小:(a、b分别表示两个实数或整式)

  一般地:

  如果ab,那么a-b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是正数,那么a

  如果a=b,那么a-b等于0;反过来,如果a-b等于0,那么a=b;

  如果a

  即:

  ab,则a-b0

  a=b,则a-b=0

  a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 不等式的解集:

  ※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①定点:有等号的是实心圆点,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注意不等号方向改变的问题)

  ※4. 不等式应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列不等式解应用题基本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相类似,即:

  ①审: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等含义;

  ②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③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⑤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定义: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