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十篇

首页 / 知识 / |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1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7、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①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

  三、电磁感应:

  1、学史: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2、感应电流: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4、应用交流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应用直流电动机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2

  知识点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2、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为 正 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为 负 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得到电子的物体就带_负电荷_,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正电荷。

  实质: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_转移_。

  ―→ 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5、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6、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①看能否吸引轻小物体;②用验电器。

  知识点二、电路

  1、电路定义: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通路。

  2、三种电路:

  (1)通路;

  (2)开路;

  (3)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①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②用电器短路(部分电路短路):用电器(或部分电路)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该用电器(或部分电路)不能工作,没有电流通过该用电器(或部分电路)。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路,切断任何一个元件整个电路均不工作,各个用电器相互影响,只需一个开关。

  (2)并联电路:电路中电流有多条通路,各支路用电器独立工作相互不影响,干路上的开关控制总电路,各支路上的开关控制各个支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知识点三、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_正电荷_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和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电磁铁等);电流的 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5、电流的定义: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的量(电荷量( Q):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单位:库仑(C))。

  (说明:电流只与电荷量、通电时间有关,与导线的`粗细,即横截面积的大小无关。)

  6、电流的公式:I=Q/t

  (I表示电流,单位是: A ;Q表示:电荷量,单位是: C ;t表示时间,单位是: s )

  7、单位:1、国际单位:安 A 2、常用单位: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A 1A=1000μA

  8、测量工具:电流表,符号:

  观察:量程、分度值、零刻度。

  使用时规则: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 0~0。6 安, 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 0。02 安; ② ②0~3 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 安。

  知识点四、电压

  1、电压的作用: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的单位:国际单位:伏( V ) ; 常用单位:V V 、μV 换算关系:1v=1000V 1V=1000 V 1 V=1000μV

  (一节干电池1。5V ;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 ;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3、电压测量工具:电压表

  (1)、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2)、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3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内能知识点总结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 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 Q放=cm(t0-t)=cm△t降

  可以概括为:Q=c△t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4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4、计算公式:W=UIt =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2Rt= U2t/R

  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度(kwh) 1度=1千瓦时=1 kwh=3。6106J

  6、测量电功:

  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做电功(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 电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样,分别表示:电电能表额定电压220V;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A;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⑶读数: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二、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I2R= U2/R

  4、单位:国际单位 瓦特(W) 常用单位:千瓦(kw)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⑴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额=U额I额=U2额/R

  ⑵ 1度的规定:1kw的用电器工作1h消耗的.电能。

  P=W/ t 可使用两套单位:W、J、s、kw、 kwh、h

  6、测量: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三 电热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 U2t/R=W=Pt

  4、应用电热器

  四 生活用电

  (一)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低压供电线(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灯座、开关。

  2、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

  3、家庭电路的各部分:

  ⑴ 低压供电线:

  ⑵ 电能表:

  ⑶ 闸刀(空气开关):

  ⑷ 保险盒:

  ⑸ 插座:

  ⑹ 用电器(电灯)开关:

  (二)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三)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靠*高压带电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5

  一、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二、质量知识点总结归纳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①把托盘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衡。有些天*,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衡螺母。有些天*,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的测量范围。

  三、初速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左高左调;天*调*: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10-4㎡。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6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xx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xx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面镜成像特点:(1)*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4、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2)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3)*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4)*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5)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6、*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7、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8、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均速度。

  15、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测质量。常用的天*有托盘天*和物理天*。

  5、天*的正确使用:

  (1)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衡;

  (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应注意:

  (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

  (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

  (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第八章力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九章压强和浮力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x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十章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衡。

  4、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第十三章电路初探知识归纳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第十四章欧姆定律知识归纳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④分压作用

  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1∶

  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当U=U0时,则P=P0;正常发光。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同一个电阻或灯炮,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表示额定电压是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的灯泡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同的电阻并联,则有1/R总=1/R1+1/R2则实际功率是25瓦。)④分流作用:I1:I2=1/R1:1/R21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方成正比,与导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知识归纳

  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t→秒。)

  2、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17、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千瓦时=3.6×106焦耳。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2、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

  3、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可用测电笔t→秒)。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4、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

  5、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6、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7、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虚线表示,且不相交)

  9、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这是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安培定则的易记易用:入线见,手正握;入线不见,手反握。大拇指指的一端是北极(N极)。

  14、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6、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7、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8、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19、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0、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1、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2、发电机的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

  23、高压输电的原理:保持输出功率不变,提高输电电压,同时减小电流,从而减小电能的损失。

  2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是制成电动机。

  25、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6、直流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27、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28、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知识归纳

  1、信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

  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是:①语言的诞生;②文字的诞生;③印刷术的诞生;④电磁波的应用;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求会正确排序)

  2、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烽火台,驿马,电报机,电话等。

  3、人类储存信息的工具有:①牛骨竹简、木牍,②书,③磁盘光盘。

  4、所有的波都在传播周期性的运动形态。例如:水和橡皮绳传播的是凸凹相间的运动形态,而弹簧和声波传播的是疏密相间的运动形态。

  5、机械波是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它不仅传播了振动的形式,更主要是传播了振动的能量。当信息加载到波上后,就可以传播出去。

  6、有关描述波的性质的物理量:①振幅A:波源偏离*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单位是m、②周期T: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s、③频率f:波源每秒类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④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类传播的距离,单位是m、

  7、波的传播速度v与波长、频率的关系是:λ、v==λfT

  8、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由于电磁场本身具有物质性,因此电磁波传播时不需要介质。

  9、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或频率由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要了解它们各自应用)。

  10、人类应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变化:①传播的信息形式从文字→声音→图像;②传播的信息量由小到大;③传播的距离由*到远④传播的速度由慢到快。

  11、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两大支柱是: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其中光纤通信优点是:容量大、不受外界电磁场干扰、不怕潮湿、不怕腐蚀,互联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线,互联网用途有:①发送电子邮件;②召开视频会议;③网上发布新闻;④进行远程登陆,实现资源共享等。

  12、电视广播、移动通信是利用微波传递信号的。

  第十八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归纳

  1、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火→化石能源→电能→核能。

  2、能源的种类很多,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等。

  3、核能获取的途径有两条: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聚变也叫热核反应)。原子弹和目前人类制造的核电站是利用重核的裂变释放能量的,而氢弹则是利用轻核的聚变释放能量的。

  4、核电站主要组成包括:核反应堆、热交换器、汽轮机和发电机等。

  5、太阳能是由不断发生的核聚变产生的,地球上除核能、地热能和潮汐能以外的所有的能量,几乎都来自太阳。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三种方式是:①光热转换(太阳能热水器);②光电转换(太阳能电池);③光化转换(绿色植物)。

  6、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

  7、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输出的有用能量转换的能量

  8、能量转换装置的效率=×100%输入的总能量、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7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

  (2)电流的磁效应。

  (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

  (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二、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三、电路

  1、 组成:

  ①电源

  ②用电器

  ③开关

  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8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1℃ 1℃ 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

  ⑴液体的温度;

  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

  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

  ⑴降低温度;

  ⑵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9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

  ⑴液体的温度;

  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

  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

  ⑴ 降低温度;

  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10

  牛顿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它包含两层含义

  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体不受力,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一定不受力。

  另: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十篇扩展阅读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十篇(扩展1)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3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宁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体”与“物质”的区别和联系: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体。

  而物质则是指构成物体的材料。比如桌子这个物体是由木头这种物质组成的,窗棱这个物体是由铁这种物

  质组成的。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10(1)分子的大小: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一般分子的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通常用10m做单位来量

  度。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具有十分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

  状,但不具有流动性。

  (2)液体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此,液体没有

  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

  (3)气体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度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

  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4.纳米技术

  -9(1)纳米是长度的单位。1nm=10m。

  (2)纳米科学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0.1~100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

  子。

  (3)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它在电子和通信方面、医疗方面、制造业方面等都有应用。

  二、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

  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

  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

  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10(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

  -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

  -10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当

  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似认为分子间

  无相互作用力。

  三、内能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

  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

  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

  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

  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

  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

  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

  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四、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

  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3(2)水的比热容是4.2×10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

  3出)的热量是4.2×10J。

  4、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

  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

  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

  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

  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5、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

  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6、热量的计算:Q=cmΔt。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①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温度从lO℃

  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 =30℃-lO℃=2O℃,物体温度升高了20℃,温度的变化量Δt =20℃。

  ②热量Q不能理解为物体在末温度时的热量与初温度时的热量之差。因为计算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所具有的

  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理解是热量Q是末温度时的物体的内能与初温度时物体的内能之差。

  五、热机

  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只对外做一次功,曲轴转2周,飞轮转2圈,活塞往返2次。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

  性完成。

  2(1)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目前人类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从化石燃料的燃烧中获得的内能,燃

  料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物

  体的化学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

  (2)燃料的热值

  ①定义:l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③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人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

  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

  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在学*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②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l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

  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③“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④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一定质量m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m,式中,q表示

  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 m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5若燃料是气体燃料,一定体积V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V。式中,q表示燃料的热

  3值,单位是J/m3;V表示燃料的体积,单位是m;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3、热机效率

  (1)热机的能量流图:如右图所示是热机的能量流图:

  由图可见,真正能转变为对外做的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时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

  (2)定义:热机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3)公式:η=E有/Q×100%。式中,E有为做有用功的能量;Q总为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4)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

  ①改善燃烧环境,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②尽量减小各种热散失。 燃料

  ③减小各部件间的摩擦以减小因克服摩擦做功而消耗的能量。 的 ④充分利用废气带走的能量,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六、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及其存在的形式: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自然界有多种

  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

  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

  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3、“第一类永动机”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七、电流和电路

  一、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五、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五、元电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192、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10;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

  呈中性;

  六、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摩擦起电并没

  有新的电荷产生,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七、导体和绝缘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八、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

  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九、电路: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电源:提供电能(把其它形式的

  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的装置;

  十、电路的工作状态: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2、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3、短路:用导线直接

  将电源的正负极连同;

  十一、电路图及元件符号: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记住常用的符号)

  画电路图时要注意:整个电路图导线要横*竖直;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

  十二、串联和并联

  1、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

  相影响;

  2、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3、常根据电流的流向判断串、并联: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电流方向走一圈,回到负极,则为串联,

  若出现分支则为并联;

  十三、电路的连接方法

  1、线路简捷、不能出现交叉;2、连出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一定要与电路图保持一致;3、一般从

  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4、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

  后干路,连接时找准节点。5、在连接电路前应将开关断开;

  十四、电流的强弱

  3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单位是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μA)1A=10mA

  6=10μA

  3、电流强度(I)等于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I=Q/t

  A 十五、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临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

  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

  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3、电流表的读数:(1)明确所选量程;(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3)根据表针向

  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

  十六、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

  和;

  八、电压

  1、电源的作用是给电路两端提供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路中有电流,就一定有电

  压;电路中有电压,却不一定有电流,因为还要看电路是否是通路。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一要有电

  源;二是电路是通路。

  2、电压用字母U表示,国际制单位的主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有千伏(KV)和毫

  36伏(mV)。1KV = 10V=10m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

  是2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

  3、电压表的使用:A、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电路并联;(当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两极时,因为电压表内阻

  无穷大,所以电路不会短路,所测电压就是电源电压)B、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进,负接线柱流

  出。C、根据被测电路的选择适当的量程(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约值

  时,先用大量程试触)。

  4、电压表的读数方法:A、看接线柱确定量程。B、看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多少伏)。C、看指针偏转

  了多少格,即有多少伏。(电压表有两个量程: 0~3 V,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 V;0~15V,每小格表

  示的电压值是0.5 V。)

  5、电池串联,总电压为各电池的电压之和;相同电池并联,总电压等于其中一节电池的电压。

  九、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实验步骤:A、提出问题;B、猜想或假设;C、设计实验;D、进行实验;D、分析论证、E、评价交

  流(D和E可以合为得出结论)

  2、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各支路两端的

  电压与电源电压相等)。

  十、电阻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铅笔芯、金属、人体、大地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

  塑料、陶瓷等。导电能力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半导体,如硅金属等。

  2、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用R表示,国际制单位的主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常用

  36单位有千欧(KΩ)和兆欧(MΩ),1MΩ=10KΩ=10Ω

  。

  3

  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4、某些导体在温度下降到某一温度时,就会出现其电阻为0的情况,这就是超导现象,这时这种导体

  就叫超导体。

  5、阻值可以改变的电阻叫做变阻器。常用的有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

  6、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作用:

  两端的电压,还起保护电路的作用。正确接法是:一上一路图中的符号是 它应该与被控电路串联。

  十一、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6年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出来的。

  2、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两端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为:I=U/R ,

  变形公式有:U=IR , R=U/I

  3、欧姆定律使用注意:单位必须统一,电流用A,电压用V,电阻用Ω;不能理解为:电阻与电压成

  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常规情况下是不变的。

  4、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叫额定电流;但是生活中往往达不到这个

  标准,所以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叫实际电压,实际工作时的电流叫实际电流。

  5、当电路出现短路现象(电路中电源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被接通的情况)时,根据I=U/R 可知,因为

  电阻R很小,所以电流会很大,从而会导致火灾。

  6、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串联:R=R1+R2+??+Rn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阻值都大)

  并联:1/R=1/R1+1/R2+??+1/Rn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阻值都小)

  n个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则R总=;n个阻值为r的电阻并联则R总=r/n

  十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U/R 的变形R=U/I 可知,求出了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

  就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

  2、电路图如右图:

  3、测量时注意:A、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该滑到电阻最大端;B、测

  量电阻时,应该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然后测量时使用的电压应该按照从额定电

  压依次降低测量。C、可以将几次测量的结果求*均值,以减小误差。

  4、测量过程中,电压越低,小灯泡越暗,温度越低,因此电阻会略小一点。

  5、会用电压表或导线判断断路的位置。

  十三、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对人体安全的电压应该不高于36V,因为根据欧姆定律I=U/R 可知,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压越

  高,通过人体电流就会越大,所以高压电对人体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2、我们不能用潮湿的手去触摸电器,因为人的皮肤潮湿时,电阻会变小,从而会增大触电的可能性。

  一般情况下,不要靠*高*带电体,不要接触低压带电体。

  3、雷电是自然界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对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有雷电现象时,不要站在大树或其它较高的导电物体下,也不能站到高处。

  4、为了防止雷电对人们的危害,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让雷电通过金属导体进入大地,从而保证人或建筑物的安全。

  十四、电能

  1、电能可从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也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2、电能用W表示,常用单位是千瓦时(kW·h),又叫“度”,在物理学中能量的通用单位是焦耳(J),

  6简称焦。1kW?h=3.6?10J。

  3、电能表是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几个重要参数:“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指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A,在短时间内最大电流不超过20A;“50Hz”指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路中使用;“2500revs/kW?h”指这个电能表的每消耗一千瓦时的电能,转盘转过2500转。

  4、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做功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消耗了多少电能,也就是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质上,电功就是电能,也用W表示,通用单位也是焦耳(J),常用单位是千瓦时(kW?h)。

  十五、电功率

  1、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的物理量,用P表示,国际制单位的主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

  3W。常用单位有千瓦(kW)。1kW = 10W 。电功率的定义为:用电器在1秒内消耗的电能。

  2、电功率与电能、时间的关系: P=W/t在使用时,单位要统一,单位有两种可用:(1)、电功率用瓦(W),电能用焦耳(J),时间用秒(S);(2)、电功率用千瓦(kW),电能用千瓦时(kW?h,度),时间用小时(h)。

  3、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4、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公式: P=IU 单位:电功率用瓦(W),电流用安(A),电压用伏(V)。

  5、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或者说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实际功率,电灯的亮度就取决于灯的实际功率。

  22226、推导公式:P=UI=IR=U/RW=Pt=UIt=IRt=(U/R)t

  十六、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电路图与测电阻的电路图一样。

  2、进行测量时,一般要分别测量小灯泡过暗、正常发光、过亮时三次的电功率,但不能用求*均值的方法计算电功率,只能用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功率。

  十七、电和热

  1、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利用电来加热的用电器叫电热器。

  22、根据电功率公式和欧姆定律,可以得到: P=IR 这个公式表示: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

  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3、当发电厂电功率一定,送电电压与送电电流成反比,输电时电压越高,电流就越小。此时因为输电

  2线路上有电阻,根据P=IR 可知,电流越小时,在电线上消耗的电能就会越少。所以电厂在输电时提高送

  电电压,减少电能在输电线路上的损失。

  4、电流的热效应对人们有有利的一面(如电炉、电热水器、电热毯等),也有不利的一面(如电视机、电脑、电动机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我们要利用有利电热,减少或防止不利电热(如电视机的散热窗,电脑中的散热风扇,电动机的外壳铁片等)。

  十八、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根据公式I=P/U 可知,家庭电路电压一定时,电功率越大,电流I也就越大。所以在家庭电路中:A、不要同时使用很多大功率用电器;B、不要在同一插座上接入太多的大功率用电器;C、不要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而且保险丝应该在可用范围内尽量使用细一些的。

  十九、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公式为:Q=IRt 。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Q=W,可用电功公式算Q,即

  22Q=W=Pt=UIt=IR t=( U/R)t。 2

  二十、生活用电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可用测电笔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3、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开关则要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

  4、保险丝:是用电阻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保险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从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5、引起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6、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高压带电体。

  7、在安装电路时,要把电能表接在干路上,保险丝应接在火线上(一根已足够);控制开关也要装在火线上,螺丝口灯座的螺旋套要接在零线上。

  二十一、串并联电路特点

  1、串联电路有以下几个特点:

  电流:I=I1=I2=??=In(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电压:U=U1+U2+??+Un(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电阻:R=R1+R2+??+Rn(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则有R =

  U1R1R1R2分压作用: = 计算U1、U2可用:U1= U总 U2= 总 U2R2 R1+R2 R1+R2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2

  一、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二、质量知识点总结归纳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①把托盘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衡。有些天*,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衡螺母。有些天*,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的测量范围。

  三、初速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左高左调;天*调*: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10-4㎡。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3

  知识点总结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

  2、比热容的单位:符在物理学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焦耳。

  3、应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Q吸=cm(t-t0),Q放=cm(t0-t),其中Q为热量,单位是J;c是比热容,单位是J/(kg·℃);m为物体质量,单位为kg;t0为物体初温,t为物体末温,单位是℃

  4、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容很大。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多。因此,同在阳光照射下,内陆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形成了一年四季温差大,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

  正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室温比较稳定。有些机器工作时变热,也多用水来冷却。

  常见考法

  比热容这部分知识在北京市*几年中考试卷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有:比热容的概念和物体吸放热的计算。主要以选择题和计算题形式出现。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以下面几道题为例。

  误区提醒

  1、比热容表示的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一特性。

  2、公式是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因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温度的变化和吸收热量的多少而变化。

  3、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的值也不同。例如水和冰是同种物质,不同状态,它们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典型例题】

  例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小,温度升高多的物体比热容小

  B.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体升温少

  C.比热容大,质量大的物体吸热多

  D.同种物质,升温相同,质量大的吸热多

  解析:此题考查对热量计算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否清楚,在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应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的变化及构成物体的物质性质——比热容的大小有关,C、m、△t与Q是多因一果的关系。所以凡讨论这类问题时,应写出热量计算公式:Q=Cm△t来对照审查,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A选项中给出了m、△t、C的关系缺少Q无法讨论,B选项只给出了Q、C和△t的关系,缺m所以不能讨论,C选项中只给出了C、m、Q的关系缺少△t也无法讨论,只有D项,四个因素都给全了,代入公式关系正确,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十篇(扩展2)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和工作情况,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 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 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地磁场:

  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

  ③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①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

  三、电磁感应:

  1、学史: 英 国物理学家 法拉第 发现。

  2、感应电流: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 运动方向和 磁场方向 有关。

  4、应用交流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 电流方向 和 磁场方向 有关。

  2、应用直流电动机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2

  牛顿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它包含两层含义

  ①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②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

  (3)物体不受力,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一定不受力。

  另: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3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分子来构成,无规则运动永不停。相互作用引和斥,三点内容要记清。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接触,彼此深入对方中,固液气间都扩散,气体扩散速最快。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热传递:外界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向外界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5、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6、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单位是焦耳。

  常见考法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以北京市为例,在*三年的中考中,考察这部分知识的考题共出了5道。在题型分布上,出了三道选择题,一道填空题,一道实验题。在知识点分布上,连续三年的选择题都考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除此之外,04年出了一道考察“分子引力”的实验题(1分),06年出了一道考察“扩散现象”的填空题。在难易分布上,所有的考题都属于容易档次。可以推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在今年的中考中依旧会是重点考察的知识点。

  误区提醒

  1、温度能够影响扩散的速度;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做功的实质是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典型例题】

  例析:

  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潮湿的地面会变干

  B. 扫地时,太阳下能看到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

  C. 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

  D. 将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

  解析:

  A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蒸发现象,而蒸发的实质是液体中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有些运动速度较快,能量较大,有能力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跑出液面成为气体分子,可见蒸发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对于B选项中的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因为可以用肉眼观察的到,所以很明显不是分子的运动。C、D选项都是扩散现象,只能说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B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4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xx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xx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面镜成像特点:(1)*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4、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2)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3)*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4)*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5)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6、*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7、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8、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均速度。

  15、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测质量。常用的天*有托盘天*和物理天*。

  5、天*的正确使用:

  (1)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衡;

  (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应注意:

  (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

  (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

  (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第八章力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九章压强和浮力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x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十章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衡。

  4、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第十三章电路初探知识归纳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第十四章欧姆定律知识归纳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④分压作用

  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1∶

  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当U=U0时,则P=P0;正常发光。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同一个电阻或灯炮,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表示额定电压是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的灯泡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同的电阻并联,则有1/R总=1/R1+1/R2则实际功率是25瓦。)④分流作用:I1:I2=1/R1:1/R21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方成正比,与导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知识归纳

  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t→秒。)

  2、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17、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千瓦时=3.6×106焦耳。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2、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

  3、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可用测电笔t→秒)。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4、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

  5、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6、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7、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虚线表示,且不相交)

  9、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这是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安培定则的易记易用:入线见,手正握;入线不见,手反握。大拇指指的一端是北极(N极)。

  14、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6、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7、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8、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19、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0、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1、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2、发电机的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

  23、高压输电的原理:保持输出功率不变,提高输电电压,同时减小电流,从而减小电能的损失。

  2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是制成电动机。

  25、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6、直流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27、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28、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知识归纳

  1、信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

  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是:①语言的诞生;②文字的诞生;③印刷术的诞生;④电磁波的应用;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求会正确排序)

  2、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烽火台,驿马,电报机,电话等。

  3、人类储存信息的工具有:①牛骨竹简、木牍,②书,③磁盘光盘。

  4、所有的波都在传播周期性的运动形态。例如:水和橡皮绳传播的是凸凹相间的运动形态,而弹簧和声波传播的是疏密相间的运动形态。

  5、机械波是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它不仅传播了振动的形式,更主要是传播了振动的能量。当信息加载到波上后,就可以传播出去。

  6、有关描述波的性质的物理量:①振幅A:波源偏离*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单位是m、②周期T: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s、③频率f:波源每秒类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④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类传播的距离,单位是m、

  7、波的传播速度v与波长、频率的关系是:λ、v==λfT

  8、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由于电磁场本身具有物质性,因此电磁波传播时不需要介质。

  9、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或频率由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要了解它们各自应用)。

  10、人类应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变化:①传播的信息形式从文字→声音→图像;②传播的信息量由小到大;③传播的距离由*到远④传播的速度由慢到快。

  11、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两大支柱是: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其中光纤通信优点是:容量大、不受外界电磁场干扰、不怕潮湿、不怕腐蚀,互联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线,互联网用途有:①发送电子邮件;②召开视频会议;③网上发布新闻;④进行远程登陆,实现资源共享等。

  12、电视广播、移动通信是利用微波传递信号的。

  第十八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归纳

  1、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火→化石能源→电能→核能。

  2、能源的种类很多,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等。

  3、核能获取的途径有两条: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聚变也叫热核反应)。原子弹和目前人类制造的核电站是利用重核的裂变释放能量的,而氢弹则是利用轻核的聚变释放能量的。

  4、核电站主要组成包括:核反应堆、热交换器、汽轮机和发电机等。

  5、太阳能是由不断发生的核聚变产生的,地球上除核能、地热能和潮汐能以外的所有的能量,几乎都来自太阳。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三种方式是:①光热转换(太阳能热水器);②光电转换(太阳能电池);③光化转换(绿色植物)。

  6、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

  7、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输出的有用能量转换的能量

  8、能量转换装置的效率=×100%输入的总能量、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5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若同时具备,则力做了功。

  2、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3、功的公式:W=Fs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F表示力,对应的单位是牛(N);s表示距离,对应的单位是米(m)

  4、功的单位:主单位:焦耳(J),1J=1N?1m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x10J

  5、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理想情况下:W机械=W人即:Fs=Gh

  二、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力)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物体(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3、功率的公式:P=W/tP表示功率,对应的单位是瓦(w);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对应的单位是秒(S);

  4、功率的单位:主单位:瓦(w)常用单位:千瓦(kw)换算:1kw=1000w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测量功率方法:(器材、步骤、表达式)

  三、机械效率

  1.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公式:η表示机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W总表示总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影响η滑轮因素: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货物的重力。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影响η斜面因素:斜面的倾度、粗糙程度。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6

  知识点总结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

  2、比热容的单位:符在物理学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焦耳。

  3、应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Q吸=cm(t-t0),Q放=cm(t0-t),其中Q为热量,单位是J;c是比热容,单位是J/(kg·℃);m为物体质量,单位为kg;t0为物体初温,t为物体末温,单位是℃

  4、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容很大。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多。因此,同在阳光照射下,内陆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形成了一年四季温差大,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

  正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室温比较稳定。有些机器工作时变热,也多用水来冷却。

  常见考法

  比热容这部分知识在北京市*几年中考试卷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有:比热容的概念和物体吸放热的计算。主要以选择题和计算题形式出现。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以下面几道题为例。

  误区提醒

  1、比热容表示的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一特性。

  2、公式是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因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温度的变化和吸收热量的多少而变化。

  3、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的值也不同。例如水和冰是同种物质,不同状态,它们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典型例题】

  例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小,温度升高多的物体比热容小

  B.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体升温少

  C.比热容大,质量大的物体吸热多

  D.同种物质,升温相同,质量大的吸热多

  解析:此题考查对热量计算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否清楚,在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应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的变化及构成物体的物质性质——比热容的大小有关,C、m、△t与Q是多因一果的关系。所以凡讨论这类问题时,应写出热量计算公式:Q=Cm△t来对照审查,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A选项中给出了m、△t、C的关系缺少Q无法讨论,B选项只给出了Q、C和△t的关系,缺m所以不能讨论,C选项中只给出了C、m、Q的关系缺少△t也无法讨论,只有D项,四个因素都给全了,代入公式关系正确,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7

  第一节 电路

  一、电路的组成: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电路。

  1、 电源:提供电能;

  2、 用电器:消耗电能;

  3、 导线:传输电能;

  4、 开关:控制电流通断。

  二、电路的三种状态

  ①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

  ③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的极上而不经过任何用电器的电路叫短路。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1、用规定的元件符号

  2、导线画线做到横*竖直

  3、元件不要画在电路拐角处

  第二节 电路的连接

  一、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首尾相连的电路;

  1、 电流只能一条路径,无干路和支路之分;

  2、 电流通过每一个用电器,相互影响;

  3、 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在不同的位置作用一样。

  二、 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的电路叫并联。

  1、 电流有两条及以上的路径,有分支点和汇合点,即有干路和支路之分;

  2、 各支路的用电器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3、 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用电器。

  三、 组合电路:电路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

  四、 集成电路:在较小面积的单晶片上构接了数千万个电子元件的电路。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8

  一、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二、质量知识点总结归纳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①把托盘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衡。有些天*,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衡螺母。有些天*,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的测量范围。

  三、初速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左高左调;天*调*: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10-4㎡。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9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0

  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视镜片;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十篇(扩展3)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通用十篇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 1

  电流知识大放送:电压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用符号V表示。

  单位

  1]1伏特等于对每1库仑的电荷做了1焦耳的功,即1 V = 1 J/C。强电压常用千伏(KV)为单位,弱小电压的单位可以用毫伏(mV)微伏(μv)。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V=1000V=10^3V

  1V=1000mV=10^3mV

  1mV=1000μv=10^3μv

  电路中的电压

  电压是推动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之所以能够在导线中流动,也是因为在电流中有着高电势和低电势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叫电势差,也叫电压。换句话说。在电路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这两点的电压。通常用字母U代表电压。

  电源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符号:V)测量。

  串联电路电压规律:串联电路两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和。

  公式:ΣU=U1+U2

  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

  公式:ΣU=U1=U2

  欧姆定律:U=IR(I为电流,R是电阻)但是这个公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温馨提示:交流电压的瞬时值要用小写字母u或u(t)表示。在电路中提供电压的装置是电源。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 2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 3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物理必修三学*方法

  一、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稳中求进!

  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

  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物理的兴趣。从老师角度: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教材内容,高中物理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等。老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物理的激情。

  物理必修三学*技巧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 4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小孔成像。

  5、光速:3×10的8次方m/s。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行光反射后仍然*行

  条件:反射面*滑。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

  4、面镜:

  ⑴*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 5

  1. 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 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3.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4.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5.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6.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 电源外部电流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8.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9.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10.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11. 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2. 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 1千伏=1000伏=1000000毫伏。

  13.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14. 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

  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

  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

  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

  ⑤工业电压380伏。

  15.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国际单位:欧姆(Ω);

  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00千欧; 1千欧=1000欧。

  16.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17. 滑动变阻器:

  ①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②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 正确使用:

  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

  b.接线要"一上一下";

  c.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阻值处。

  18.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I→安(A);U→伏(V);R→欧(Ω)。

  19. 电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日常生活中常用千瓦时为单位,俗称“度”符号kW・h

  1度=1kW・h=1000W×3600s=3.6×106J

  20. 电能表: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

  21. 电功公式:W=Pt=UIt

  W→焦(J);U→伏(V);I→安(A);t→秒(s)

  22. 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千瓦(kW)公式:P=W/t=UI

  23. 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U0时,则P> P0灯很亮,易烧坏。

  当U< U0时,则P< P0灯很暗。

  当U= U0时,则P= P0正常发光。

  24.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表达式为:Q=I?2;Rt

  25. 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等组成。

  26. 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用电器要与它的开关串联接火线。

  27. 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 它升温达到熔点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 起到保险的作用。

  28. 引起电路电流过大的两个原因: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29.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

  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②不靠*高压带电体。

  30. 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31.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2.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

  33.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4.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35.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36.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7. 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38.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方向的假想曲线。不存在且不相交。

  39.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的北极附*。但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了这一现象。

  40. 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其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41. 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42.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的大小,铁芯的有无,线圈的匝数。

  43. 电磁铁的特点:

  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

  ②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

  ③磁极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改变。

  44. 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45. 电话基本原理:振动→强弱变化的电流→振动。

  46. 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 电流。

  47.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电路必须闭合;

  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48.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49.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

  50.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光现象知识点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条件:孔要足够小特点:倒立、相似、与小孔形状无关。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米/秒。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镜面反射VS漫反射:镜面反射:*行光照射到光滑界面时,反射光线依然*行。

  漫反射:*行光照射到凹凸不*的界面时,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散开。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面镜成像特点:

  (1)*面镜成的是虚像;

  (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实像:由光线汇聚而成;虚像:一种视觉感觉,并不是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8.*面镜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3)增大视觉空间。

  9.*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10.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发散光线)和凹面镜(凹镜,汇聚光线),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1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13.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14.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声现象知识点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声波: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 6

  1、牛二律,物体*衡选择

  牛顿定律很重要,运动和力它是桥。

  *衡匀加两题型,横竖斜面三环境。

  重力弹力摩擦力,千万别忘电磁场。

  整体隔离灵活用,内力外力要分清。

  分析到位再分解(正交),两个方向列方程。

  2、匀速圆周天体选择

  圆周运动有三种,绳球杆球与环球,

  竖直轨道点,临界极值各不同,

  绳球重力向心力,速度具有最小值,

  杆球速度可为零,环球当成解杆球。

  引力定律大发现,天体问题它关键。

  重力等于万有引,不计自传是条件,

  万能公式一长串,画图导式结果现。

  R越大周期大,其它几个也越小,

  大M只管中心体,外面谁转不用理,

  想要求出万有引,没有小m对不起。

  3、振动和波选择

  振动和波是一家,图像用来描述它,

  纵横两轴不相同,做题先得看清楚,

  T是转动知周期,X是波动求波长,

  Favx四矢量,大小方向要分清,

  波的多解很重要,分清题型找不变。

  4、交变电流选择

  线圈转动生交变,匀速转动是正弦,

  有效均瞬时,四值使用有条件

  求解电量有效值,考察最多有效值,

  变压器题很重要,压正流反记公式。

  输入输出谁定谁,串反变同唱反调。

  5、振动和波选择

  振动和波是一家,图像用来描述它,

  纵横两轴不相同,做题先得看清楚,

  T是转动知周期,X是波动求波长,

  Favx四矢量,大小方向要分清,

  波的多解很重要,分清题型找不变。

  6、交变电流选择

  线圈转动生交变,匀速转动是正弦,

  有效均瞬时,四值使用有条件

  求解电量有效值,考察最多有效值,

  变压器题很重要,压正流反记公式。

  输入输出谁定谁,串反变同唱反调。

  高三物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 7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BS{: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第二册P173〕;(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 (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见第二册P180〕。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 8

  1、分子热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

  (1)气体分子间距较大,分子力可以忽略,因此分子间除碰撞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故气体能充满它能达到的整个空间。

  (2)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速率有大有小,且时而变化,大量分子的速率按“中间多,两头少”的规律分布。

  (3)温度升高时,速率小的分子数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增加,分子的*均速率将增大(并不是每个分子的速率都增大),但速率分布规律不变。

  2、气体实验定律

  8、理想气体

  宏观上:严格遵守三个实验定律的气体,实际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实验气体可以看成理想气体

  微观上:理想气体的分子间除碰撞外无其他作用力,分子本身没有体积,即它所占据的空间认为都是可以被压缩的空间。故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与体积无关(即理想气体的内能只看所用分子动能,没有分子势能)

  应用状态方程或实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即某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

  (2)确定气体在始末状态的参量p1、V1、T1及p2、V2、T2;

  (3)由状态方程或实验定律列式求解;

  (4)讨论结果的合理性。

  9、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分子频繁的撞击器壁的结果

  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①气体的*均分子动能(宏观上即:温度)

  ②分子的密集程度即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宏观上即:体积)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 9

  光的偏振

  自然光:从普通光源直接发生的天然光是无数偏振光的无规则集合,所以直接观察时不能发现光强偏于一定方向。这种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的光叫自然光;

  太阳、电灯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包含着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面内沿一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这种光都是自然光。

  自然光通过第一个偏振片P1(叫起偏器)后,相当于被一个“狭缝”卡了一下,只有振动方向跟“狭缝”方向*行的光波才能通过。

  自然光通过偏振片Pl后虽然变成了偏振光,但由于自然光中沿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所以不论晶片转到什么方向,都会有相同强度的光透射过来。再通过第二个偏振片P2(叫检偏器)去观察就不同了;不论旋转哪个偏振片,两偏振片透振方向*行时,透射光,两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最弱。

  光的偏振现象在技术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拍摄水下的景物或展览橱窗中的陈列品的照片时,由于水面或玻璃会反射出很强的反射光,使得水面下的景物和橱窗中的陈列品看不清楚,摄出的照片也不清楚。

  如果在照相机镜头上加一个偏振片,使偏振片的透振方向与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垂直,就可以把这些反射光滤掉,而摄得清晰的照片;此外,还有立体电影、消除车灯眩光等等。

  电场线

  (1)意义:如果在电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就叫做电场线。

  (2)特点:

  电场线不是电场里实际存在的线,而是为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假想的线,因此电场线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电场线始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在正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线起于正电荷,延伸到无穷远处;在负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线起于无穷远处,止于负电荷。

  电场线不闭合,不相交,也不是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

  在同一电场里,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场强越大;电场线越稀的地方,场强越小。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 10

  1. 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 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3.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4.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5.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6.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 电源外部电流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8.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9.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10.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11. 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2. 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 1千伏=1000伏=1000000毫伏。

  13.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14. 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

  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

  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

  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

  ⑤工业电压380伏。

  15.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国际单位:欧姆(Ω);

  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00千欧; 1千欧=1000欧。

  16.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17. 滑动变阻器:

  ①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②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 正确使用:

  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

  b.接线要"一上一下";

  c.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阻值处。

  18.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I→安(A);U→伏(V);R→欧(Ω)。

  19. 电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日常生活中常用千瓦时为单位,俗称“度”符号kW・h

  1度=1kW・h=1000W×3600s=3.6×106J

  20. 电能表: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

  21. 电功公式:W=Pt=UIt

  W→焦(J);U→伏(V);I→安(A);t→秒(s)

  22. 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千瓦(kW)公式:P=W/t=UI

  23. 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U0时,则P> P0灯很亮,易烧坏。

  当U< U0时,则P< P0灯很暗。

  当U= U0时,则P= P0正常发光。

  24.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表达式为:Q=I?2;Rt

  25. 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等组成。

  26. 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用电器要与它的开关串联接火线。

  27. 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 它升温达到熔点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 起到保险的作用。

  28. 引起电路电流过大的两个原因: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29.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

  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②不靠*高压带电体。

  30. 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31.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2.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

  33.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4.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35.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36.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7. 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38.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方向的假想曲线。不存在且不相交。

  39.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的北极附*。但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了这一现象。

  40. 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其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41. 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42.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的大小,铁芯的有无,线圈的匝数。

  43. 电磁铁的特点:

  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

  ②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

  ③磁极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改变。

  44. 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45. 电话基本原理:振动→强弱变化的电流→振动。

  46. 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 电流。

  47.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电路必须闭合;

  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48.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49.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

  50.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光现象知识点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条件:孔要足够小特点:倒立、相似、与小孔形状无关。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米/秒。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镜面反射VS漫反射:镜面反射:*行光照射到光滑界面时,反射光线依然*行。

  漫反射:*行光照射到凹凸不*的界面时,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散开。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面镜成像特点:

  (1)*面镜成的是虚像;

  (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实像:由光线汇聚而成;虚像:一种视觉感觉,并不是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8.*面镜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3)增大视觉空间。

  9.*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10.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发散光线)和凹面镜(凹镜,汇聚光线),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1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13.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14.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声现象知识点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声波: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十篇(扩展4)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3篇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宁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体”与“物质”的区别和联系: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体。

  而物质则是指构成物体的材料。比如桌子这个物体是由木头这种物质组成的,窗棱这个物体是由铁这种物

  质组成的。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10(1)分子的大小: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一般分子的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通常用10m做单位来量

  度。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具有十分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

  状,但不具有流动性。

  (2)液体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此,液体没有

  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

  (3)气体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度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

  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4.纳米技术

  -9(1)纳米是长度的单位。1nm=10m。

  (2)纳米科学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0.1~100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

  子。

  (3)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它在电子和通信方面、医疗方面、制造业方面等都有应用。

  二、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

  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

  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

  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10(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

  -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

  -10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当

  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似认为分子间

  无相互作用力。

  三、内能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

  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

  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

  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

  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

  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

  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

  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四、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

  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3(2)水的比热容是4.2×10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

  3出)的热量是4.2×10J。

  4、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

  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

  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

  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

  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5、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

  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6、热量的计算:Q=cmΔt。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①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温度从lO℃

  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 =30℃-lO℃=2O℃,物体温度升高了20℃,温度的变化量Δt =20℃。

  ②热量Q不能理解为物体在末温度时的热量与初温度时的热量之差。因为计算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所具有的

  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理解是热量Q是末温度时的物体的内能与初温度时物体的内能之差。

  五、热机

  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只对外做一次功,曲轴转2周,飞轮转2圈,活塞往返2次。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

  性完成。

  2(1)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目前人类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从化石燃料的燃烧中获得的内能,燃

  料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物

  体的化学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

  (2)燃料的热值

  ①定义:l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③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人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

  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

  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在学*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②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l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

  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③“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④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一定质量m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m,式中,q表示

  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 m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5若燃料是气体燃料,一定体积V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V。式中,q表示燃料的热

  3值,单位是J/m3;V表示燃料的体积,单位是m;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3、热机效率

  (1)热机的能量流图:如右图所示是热机的能量流图:

  由图可见,真正能转变为对外做的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时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

  (2)定义:热机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3)公式:η=E有/Q×100%。式中,E有为做有用功的能量;Q总为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4)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

  ①改善燃烧环境,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②尽量减小各种热散失。 燃料

  ③减小各部件间的摩擦以减小因克服摩擦做功而消耗的能量。 的 ④充分利用废气带走的能量,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六、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及其存在的形式: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自然界有多种

  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

  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

  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3、“第一类永动机”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七、电流和电路

  一、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五、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五、元电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192、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10;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

  呈中性;

  六、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摩擦起电并没

  有新的电荷产生,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七、导体和绝缘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八、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

  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九、电路: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电源:提供电能(把其它形式的

  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的装置;

  十、电路的工作状态: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2、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3、短路:用导线直接

  将电源的正负极连同;

  十一、电路图及元件符号: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记住常用的符号)

  画电路图时要注意:整个电路图导线要横*竖直;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

  十二、串联和并联

  1、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

  相影响;

  2、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3、常根据电流的流向判断串、并联: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电流方向走一圈,回到负极,则为串联,

  若出现分支则为并联;

  十三、电路的连接方法

  1、线路简捷、不能出现交叉;2、连出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一定要与电路图保持一致;3、一般从

  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4、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

  后干路,连接时找准节点。5、在连接电路前应将开关断开;

  十四、电流的强弱

  3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单位是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μA)1A=10mA

  6=10μA

  3、电流强度(I)等于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I=Q/t

  A 十五、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临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

  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

  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3、电流表的读数:(1)明确所选量程;(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3)根据表针向

  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

  十六、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

  和;

  八、电压

  1、电源的作用是给电路两端提供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路中有电流,就一定有电

  压;电路中有电压,却不一定有电流,因为还要看电路是否是通路。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一要有电

  源;二是电路是通路。

  2、电压用字母U表示,国际制单位的主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有千伏(KV)和毫

  36伏(mV)。1KV = 10V=10m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

  是2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

  3、电压表的使用:A、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电路并联;(当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两极时,因为电压表内阻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十篇(扩展5)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9篇

  1.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动势、电流称为正弦交流电。

  2.正弦交流电

  (1)函数式:e=Emsinωt(其中★Em=NBSω)

  (2)线圈*面与中性面重合时,磁通量,电动势为零,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线圈*面与中心面垂直时,磁通量为零,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率。

  (3)若从线圈*面和磁场方向*行时开始计时,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为i=Imcosωt。

  (4)图像:正弦交流电的电动势e、电流i、和电压u,其变化规律可用函数图像描述。

  3.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1)瞬时值:交流电某一时刻的值,常用e、u、i表示。

  (2)值:Em=NBSω,值Em(Um,Im)与线圈的形状,以及转动轴处于线圈*面内哪个位置无关。在考虑电容器的耐压值时,则应根据交流电的值。

  (3)有效值: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即在同一时间内,跟某一交流电能使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该交流电的有效值。

  ①求电功、电功率以及确定保险丝的熔断电流等物理量时,要用有效值计算,有效值与值之间的关系

  E=Em/,U=Um/,I=Im/只适用于正弦交流电,其他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只能根据有效值的定义来计算,切不可乱套公式。②在正弦交流电中,各种交流电器设备上标示值及交流电表上的测量值都指有效值。

  (4)周期和频率----周期T: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的方向变化两次。

  频率f:交流电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角频率:ω=2π/T=2πf。

  4.电感、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1)电感: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2)电容: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5.变压器:

  (1)理想变压器:工作时无功率损失(即无铜损、铁损),因此,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电阻均不计。

  (2)★理想变压器的关系式:

  ①电压关系:U1/U2=n1/n2(变压比),即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②功率关系:P入=P出,即I1U1=I2U2+I3U3+…

  ③电流关系:I1/I2=n2/n1(变流比),即对只有一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电流跟匝数成反比。

  (3)变压器的高压线圈匝数多而通过的电流小,可用较细的导线绕制,低压线圈匝数少而通过的电流大,应当用较粗的导线绕制。

  6.电能的输送-----(1)关键:减少输电线上电能的损失:P耗=I2R线

  (2)方法:①减小输电导线的电阻,如采用电阻率小的材料;加大导线的横截面积。②提高输电电压,减小输电电流。前一方法的作用十分有限,代价较高,一般采用后一种方法。

  (3)远距离输电过程:输电导线损耗的电功率:P损=(P/U)2R线,因此,当输送的电能一定时,输电电压增大到原来的n倍,输电导线上损耗的功率就减少到原来的1/n2。

  (4)解有关远距离输电问题时,公式P损=U线I线或P损=U线2R线不常用,其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U线不易求出,且易把U线和U总相混淆而造成错误。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mechanical wave)。机械波与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波与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机械振动产生机械波,机械波的传递一定要有介质,有机械振动但不一定有机械波产生。

  形成条件

  波源

  波源也称振源,指能够维持振动的传播,不间断的输入能量,并能发出波的物体或物体所在的初始位置。波源即是机械波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电磁波形成的必要条件。

  波源可以认为是第一个开始振动的质点,波源开始振动后,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就以波源的频率做受迫振动,波源的频率等于波的频率。

  介质

  广义的介质可以是包含一种物质的另一种物质。在机械波中,介质特指机械波借以传播的物质。仅有波源而没有介质时,机械波不会产生,例如,真空中的闹钟无法发出声音。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率是由介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决定的。在不同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传播方式与特点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质点都只做上下(左右)的简谐振动,即,质点本身并不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前进,也就是说,机械波的一质点运动是沿一水*直线进行的。例如:人的声带不会随着声波的传播而离开口腔。简谐振动做等幅震动,理想状态下可看作做能量守恒的运动.阻尼振动为能量逐渐损失的运动。

  为了说明机械波在传播时质点运动的特点,现已绳波(右下图)为例进行介绍,其他形式的机械波同理[1]。

  绳波是一种简单的横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拿起一根绳子的一端进行一次抖动,就可以看见一个波形在绳子上传播,如果连续不断地进行周期性上下抖动,就形成了绳波[1]。

  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都看成一个质点,相邻两个质点间,有弹力的相互作用。第一个质点在外力作用下振动后,就会带动第二个质点振动,只是质点二的振动比前者落后。这样,前一个质点的振动带动后一个质点的振动,依次带动下去,振动也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从而形成了绳波。如果在绳子上任取一点系上红布条,我们还可以发现,红布条只是在上下振动,并没有随波前进[1]。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介质中的每个质点,在波传播时,都只做简谐振动(可以是上下,也可以是左右),机械波可以看成是一种运动形式的传播,质点本身不会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移动。

  对质点运动方向的判定有很多方法,比如对比前一个质点的运动;还可以用"上坡下,下坡上"进行判定,即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向上远离*衡位置的质点向下运动,向下远离*衡位置的质点向上运动。

  机械波传播的本质

  在机械波传播的过程中,介质里本来相对静止的质点,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发生振动,这表明这些质点获得了能量,这个能量是从波源通过前面的质点依次传来的。所以,机械波传播的实质是能量的传播,这种能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海洋的潮汐能甚至可以用来发电,这是维持机械波(水波)传播的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机械波与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波与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1、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受到的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是G=mg,g称为重力加速度或自由落体加速度,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低和纬度有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在南北极或赤道上指向地心。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2、万有引力

  存在于自然界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万有引力F与两个物体的质量m1 、m2和它们之间距离r的关系是,G称为引力常量,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其大小通常取。 万有引力的方向在两物体的连线上。

  3、弹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弹簧的弹力F与其形变量x之间的关系是F=kx,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与弹簧的长短、粗细、材料和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弹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弹簧都有弹性限度,超过弹性限度后,前述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不再成立。

  4、静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当两个物体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有一个限度,两个物体刚刚开始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称为最大静摩擦力。两个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5、滑动摩擦力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滑动摩擦力f与压力FN之间的关系是f=uFN,u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6、静电力

  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力。静电力F与两个点电荷q1、q2和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关系是,k称为静电力常量,其大小为。两个点电荷带同种电荷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斥力;两个点电荷带异种电荷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引力。静电力也称库仑力。

  7、电场力

  试探电荷(带电体)在电场中受到的力。电场力F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之间的关系是F=Eq,E称为电场强度,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方向与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其单位为N/C。

  8、安培力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当直导线与匀强磁场方向垂直时,导线所受安培力F与导线中电流强度I,导线的长度L,磁感应强度B之间的关系是F=BIL。安培力的方向可由左手定则确定。

  9、洛伦兹力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受到的力。当粒子运动的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时,粒子所受的洛伦兹力与粒子的电荷量q,粒子运动的速度v,磁感应强度B之间的关系是F=qvB。安培力的方向可由左手定则确定。安培力是大量带电粒子所受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

  10、分子力

  存在于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力比较复杂,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引力与斥力的合力为0,当r>r0时合力表现为引力,r

  11、核力

  存在于原子核内核子之间的一种力。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在原子核尺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的多;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之内。

  总结

  重力的本质是万有引力,是物体和地球之间万有引力的具体化,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弹力、摩擦力、静电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伦兹力的本质是电磁相互作用。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还有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称为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与放射现象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构筑了力的体系。

  一.时间和时刻:

  ①时刻的定义: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相对于位置、瞬时速度、等状态量,一般说的“2秒末”,“速度2m/s”都是指时刻。

  ②时间的定义: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都是指的时间。

  二.位移和路程:

  ①位移的定义: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变化,是矢量。位移用又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又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

  ②路程的定义:路程是物体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在确定的两点间路程不是确定的,它与物体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三.位移与路程的关系:

  位移和路程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两者都和参考系的选取有关系。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的大小。只有当物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是两者才相等。

  1、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和时间间隔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时间轴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个不同的时刻,时间轴上一段线段表示的是一段时间间隔(画出一个时间轴加以说明)。

  (2)在学校实验室里常用秒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的方法测量时间。

  2、路程和位移

  (1)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2)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3)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4)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无往返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

  3、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在直线运动中,两点的位置坐标之差值就表示物体的位移。

  要想提高学*效率,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学*态度.养成良好学**惯,做好课前预*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笔记,课后的练*要到位,多做题才能丰富自己的解题经验.

  一、重力及其相互作用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二、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衡。0≤F=f0≤fm

  5、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1.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电场力:F=qE{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6.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十篇(扩展6)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3、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14、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摩擦力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

  (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

  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动量守恒

  所谓“动量守恒”,意指“动量保持恒定”。考虑到“动量改变”的原因是“合外力的冲”所致,所以“动量守恒条件”的直接表述似乎应该是“合外力的冲量为O”。但在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表述中,其“动量守恒条件”却是“合外力为。”。究其原因,实际上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解释。

  (1)“条件表述”应该针对过程

  考虑到“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累积,而“合外力的冲量为O”的相应条件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与之对应:第一,合外力为O而时间不为O;第二,合外力不为0而时间为。;第三,合外力与时间均为。显然,对应于后两种情况下的相应表述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在“时间为。”的相应条件下讨论动量守恒,实际上就相当于做出了一个毫无价值的无效判断―“此时的动量等于此时的动量”。这就是说:既然动量守恒定律针对的是系统经历某一过程而在特定条件下动量保持恒定,那么相应的条件就应该针对过程进行表述,就应该回避“合外力的冲量为O”的相应表述中所包含的那两种使“过程”退缩为“状态”的无价值状况。

  (2)“条件表述”须精细到状态

  考虑到“冲量”是“过程量”,而作为“过程量”的“合外力的冲量”即使为。,也不能保证系统的动量在某一过程中始终保持恒定。因为完全可能出现如下状况,即:在某一过程中的前一阶段,系统的动量发生了变化;而在该过程中的后一阶段,系统的动量又发生了相应于前一阶段变化的逆变化而恰好恢复到初状态下的动量。对应于这样的过程,系统在相应过程中“合外力的冲量”确实为O,但却不能保证系统动量在过程中保持恒定,充其量也只是保证了系统在过程的始末状态下的动量相同而已,这就是说:既然动量守恒定律针对的是系统经历某一过程而在特定条件下动量保持恒定,那么相应的条件就应该在针对过程进行表述的同时精细到过程的每一个状态,就应该回避“合外力的冲量为。”的相应表述只能够控制“过程”而无法约束“状态。

  ‘弹性正碰”的“定量研究”

  “弹性正碰”的“碰撞结果”

  质量为跳,和m:的小球分别以vl。和跳。的速度发生弹性正碰,设碰后两球的速度分别为二,和二2,则根据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和弹性碰撞过程中系统始末动能相等的相应规律依次可得。

  “碰撞结果”的“表述结构”

  作为“碰撞结果”,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表达式在结构上具备了如下特征,即:若把任意一个小球的碰后速度表达式中的下标作“1”与“2”之间的代换,则必将得到另一个小球的碰后速度表达式。“碰撞结构”在“表述结构”上所具备的上述特征,其缘由当追溯到“弹性正碰”所遵循的规律表达的结构特征:在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和碰撞始末动能相等的两个方程中,若针对下标作“1”与“2”之间的代换,则方程不变。

  “动量”与“动能”的切入点

  “动量”和“动能”都是从动力学角度描述机械运动状态的参量,若在其间作细致的比对和深人的剖析,则区别是显然的:动量决定着物体克服相同阻力还能够运动多久,动能决定着物体克服相同阻力还能够运动多远;动量是以机械运动量化机械运动,动能则是以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的关系量化机械运动。

  光子说

  ⑴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电磁波的能量。

  ⑵光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满足下列关系:

  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⑴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表明: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⑵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带电小球,它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荷中。

  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其光谱也最简单。

  1885年,巴耳末对当时已知的,在可见光区的14条谱线作了分析,发现这些谱线的波长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式中R叫做里德伯常量,这个公式成为巴尔末公式。

  除了巴耳末系,后来发现的氢光谱在红外和紫个光区的其它谱线也都满足与巴耳末公式类似的关系式。

  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谱,具有分立特征,用经典的电磁理论无法解释。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

  (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

  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十篇(扩展7)

——初三物理知识点 40句菁华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托盘天*

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4、天*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右盘中加减砝码。

5、物体受*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6、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7、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8、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9、投影仪的*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0、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11、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采用无接触的电磁悬浮、导向和驱动系统的磁悬浮高速列车系统。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有速度快、爬坡能力强、能耗低运行时噪音小、安全舒适、不燃油,污染少等优点。并且它采用高架方式,占用的耕地很少。磁悬浮列车意味着这些火车利用磁的基本原理悬浮在导轨上来代替旧的钢轮和轨道列车。磁悬浮技术利用电磁力将整个列车车厢托起,摆脱了讨厌的摩擦力和令人不快的锵锵声,实现与地面无接触、无燃料的快速“飞行”。

12、两种电荷:

13、电荷量

14、验电器

15、电流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16、电路

17、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18、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19、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20、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2、测量工具:

23、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24、阿基米德原理:

25、单位:

26、熔化和凝固

27、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28、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29、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C)。

30、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①有电源②电路闭合

31、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32、串联: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

33、几个电压值:1节干电池1.5V,一只铅蓄电池2V。照明电路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34、杠杆*衡条件:F1L1=F2L2;6.功w=Fs=Gh(克服重力做功)=Pt;7.功率p=W/t=Fv;

35、会基本仪器工具的使用:刻度尺、钟表、液体温度计、天*(水*调节、横粱*衡调节、游码使用)、量筒、量杯、弹簧测力计、密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测电笔、电能表。

36、液体压强:p=ρgh

37、滑轮组效率:

38、电功率:

39、人耳区分回声:≥0.1s

40、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十篇(扩展8)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4、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5、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6、目的:验证*行四边形法则。

7、正弦交流电——(1)函数式:e=Emsinωt(其中★Em=NBSω)

8、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9、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10、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零时,可以等效为初速度为零的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1、在变加速运动中,当物体的加速度为零时,物体的速度达到最大或最小——常用于导体棒的动态分析。

12、根据反射定律,*面镜转过一个微小的角度α,法线也随之转动α,反射光则转过2α。

1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连成一个整体)中,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且机械能损失最大。

14、电势具有相对性,相对参考点而言。但电势之差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15、电势能具有相对性,相对零势能面而言,通常选大地或无穷远处为零势能面。

16、感应电荷在导体内任何位置产生的电场都等于外电场在该处场强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7、水*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具有等时性;

18、线速度的大小等于弧长除以时间:v=s/t,线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

19、数学表达式:w合=mvt2/2-mv02/2

20、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处处相等;

21、电荷周围有电场,f比q定义场强。kq比r2点电荷,u比d是匀强电场。

22、左行左坡上,右行右坡上。峰点谷点无方向。

23、重力势能是标量,表达式

24、坐标系

2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6、v—t图象(速度图象)

27、纸带分析;

28、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29、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30、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31、两个概念:①、力

32、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衡力的异同点

33、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34、基本规律:

35、基本:

36、化学能:由于化学反应,物质的分子结构变化而产生的能量。

37、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38、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39、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40、v-t图上两图线相交的点,不是相遇点,只是在这一时刻相等。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十篇(扩展9)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优选【十】份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1、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弦,并且*方弦所对的两条弧;

  *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外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

  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d

  相切d=r

  相离d>r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圆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7、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d>R+r

  外切d=R+r

  相交R—r

  内切d=R—r

  内含d

  8、正多边形和圆

  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圆心

  正多边形的半径:外接圆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没边所对的圆心角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中心到一边的距离

  9、弧长和扇形面积

  弧长

  扇形面积:

  10、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侧面积:

  全面积

  11、(附加)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

  第五章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一般的,在一次试验中,有n中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概率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是p(A)=

  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1、图形的相似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值相等,对应角相等;

  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值也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值。

  2、相似三角形

  判定:

  *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

  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4位似

  位似图形:两个多边形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行,这样的两个图形叫位似图形,相交的点叫位似中心。

  全套教科书包含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力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内容涉及到了《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本册书内容分析如下:

  第21章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第23章旋转

  学生已经认识了*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23.1旋转”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旋转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最后举例说明用旋转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23.2中心对称”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这些内容之后,通过线段、*行四边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最后介绍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一关系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23.3课题学*图案设计”一节让学生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移、轴对称、旋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第24章圆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圆”这一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性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章的学*,学生的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24.1圆”一节首先介绍圆及其有关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的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接下来,让学生探究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

  “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一节首先介绍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并通过证明“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引出了反证法。然后介绍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切线的概念以及与切线有关的结论。最后介绍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正多边形和圆”一节揭示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介绍了等分圆周得到正多边形的方法。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节首先介绍弧长公式。然后介绍扇形及其面积公式。最后介绍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第25章概率初步

  将一枚硬币抛掷一次,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大还是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大呢?学了“概率”一章,学生就能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了。掌握了概率的初步知识,学生还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5.1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然后通过掷币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具体试验引出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然后安排运用这种方法求概率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列表及画树形图。

  “25.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一节通过幼树成活率和柑橘损坏率等问题介绍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25.4课题学*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一节让学生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体会概率的广泛应用。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d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十篇(扩展10)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10份

  1、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

  (2)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电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磁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

  (3)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关系着,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

  2、电磁波

  (1)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总是互相转化,互相激励,交替产生,由发生区域向周围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2)电磁波是横波

  (3)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频率不变、波速和波长均发生变化,电磁波传播速度v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即v=λf,任何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c=3.00×108m/s。

  高三物理知识点3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2、接触面不光滑;

  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1、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2、*衡法:根据二力*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1、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2、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高三物理知识点4力学知识点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接触;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学部分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三力共点*衡的特点;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力学的基本规律之: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力学的基本规律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力学的基本规律之: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16。"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mechanical wave)。机械波与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波与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机械振动产生机械波,机械波的传递一定要有介质,有机械振动但不一定有机械波产生。

  形成条件

  波源

  波源也称振源,指能够维持振动的传播,不间断的输入能量,并能发出波的物体或物体所在的初始位置。波源即是机械波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电磁波形成的必要条件。

  波源可以认为是第一个开始振动的质点,波源开始振动后,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就以波源的频率做受迫振动,波源的频率等于波的频率。

  介质

  广义的介质可以是包含一种物质的另一种物质。在机械波中,介质特指机械波借以传播的物质。仅有波源而没有介质时,机械波不会产生,例如,真空中的闹钟无法发出声音。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率是由介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决定的。在不同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传播方式与特点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质点都只做上下(左右)的简谐振动,即,质点本身并不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前进,也就是说,机械波的一质点运动是沿一水*直线进行的。例如:人的声带不会随着声波的传播而离开口腔。简谐振动做等幅震动,理想状态下可看作做能量守恒的运动.阻尼振动为能量逐渐损失的运动.

  为了说明机械波在传播时质点运动的特点,现已绳波(右下图)为例进行介绍,其他形式的机械波同理[1]。

  绳波是一种简单的横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拿起一根绳子的一端进行一次抖动,就可以看见一个波形在绳子上传播,如果连续不断地进行周期性上下抖动,就形成了绳波[1]。

  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都看成一个质点,相邻两个质点间,有弹力的相互作用。第一个质点在外力作用下振动后,就会带动第二个质点振动,只是质点二的振动比前者落后。这样,前一个质点的振动带动后一个质点的振动,依次带动下去,振动也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从而形成了绳波。如果在绳子上任取一点系上红布条,我们还可以发现,红布条只是在上下振动,并没有随波前进[1]。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介质中的每个质点,在波传播时,都只做简谐振动(可以是上下,也可以是左右),机械波可以看成是一种运动形式的传播,质点本身不会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移动。

  对质点运动方向的判定有很多方法,比如对比前一个质点的运动;还可以用"上坡下,下坡上"进行判定,即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向上远离*衡位置的质点向下运动,向下远离*衡位置的质点向上运动。

  机械波传播的本质

  在机械波传播的过程中,介质里本来相对静止的质点,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发生振动,这表明这些质点获得了能量,这个能量是从波源通过前面的质点依次传来的。所以,机械波传播的实质是能量的传播,这种能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海洋的潮汐能甚至可以用来发电,这是维持机械波(水波)传播的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机械波与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波与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1、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

  (2)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电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磁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

  (3)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关系着,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

  2、电磁波

  (1)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总是互相转化,互相激励,交替产生,由发生区域向周围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2)电磁波是横波

  (3)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频率不变、波速和波长均发生变化,电磁波传播速度v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即v=λf,任何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c=3.00×108m/s。

  高三物理知识点3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2、接触面不光滑;

  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1、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2、*衡法:根据二力*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1、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2、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高三物理知识点4力学知识点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接触;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学部分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三力共点*衡的特点;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力学的基本规律之: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力学的基本规律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力学的基本规律之: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16。"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动势、电流称为正弦交流电。

  2.正弦交流电----(1)函数式:e=Emsinωt(其中★Em=NBSω)

  (2)线圈*面与中性面重合时,磁通量,电动势为零,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线圈*面与中心面垂直时,磁通量为零,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率。

  (3)若从线圈*面和磁场方向*行时开始计时,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为i=Imcosωt。

  (4)图像:正弦交流电的电动势e、电流i、和电压u,其变化规律可用函数图像描述。

  3.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1)瞬时值:交流电某一时刻的值,常用e、u、i表示。

  (2)值:Em=NBSω,值Em(Um,Im)与线圈的形状,以及转动轴处于线圈*面内哪个位置无关。在考虑电容器的耐压值时,则应根据交流电的值。

  (3)有效值: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即在同一时间内,跟某一交流电能使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该交流电的有效值。

  ①求电功、电功率以及确定保险丝的熔断电流等物理量时,要用有效值计算,有效值与值之间的关系

  E=Em/,U=Um/,I=Im/只适用于正弦交流电,其他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只能根据有效值的定义来计算,切不可乱套公式。②在正弦交流电中,各种交流电器设备上标示值及交流电表上的测量值都指有效值。

  (4)周期和频率----周期T: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的方向变化两次。

  频率f:交流电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角频率:ω=2π/T=2πf。

  4.电感、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1)电感: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2)电容: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5.变压器:

  (1)理想变压器:工作时无功率损失(即无铜损、铁损),因此,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电阻均不计。

  (2)★理想变压器的关系式:

  ①电压关系:U1/U2=n1/n2(变压比),即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②功率关系:P入=P出,即I1U1=I2U2+I3U3+…

  ③电流关系:I1/I2=n2/n1(变流比),即对只有一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电流跟匝数成反比。

  (3)变压器的高压线圈匝数多而通过的电流小,可用较细的导线绕制,低压线圈匝数少而通过的电流大,应当用较粗的导线绕制。

  6.电能的输送-----(1)关键:减少输电线上电能的损失:P耗=I2R线

  (2)方法:①减小输电导线的电阻,如采用电阻率小的材料;加大导线的横截面积。②提高输电电压,减小输电电流。前一方法的作用十分有限,代价较高,一般采用后一种方法。

  (3)远距离输电过程:输电导线损耗的电功率:P损=(P/U)2R线,因此,当输送的电能一定时,输电电压增大到原来的n倍,输电导线上损耗的功率就减少到原来的1/n2。

  (4)解有关远距离输电问题时,公式P损=U线I线或P损=U线2R线不常用,其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U线不易求出,且易把U线和U总相混淆而造成错误。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16."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一、力物体的*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可以认为重力*似等于万有引力。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衡法:根据二力*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其中FN 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1、简谐振动F=―kx{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

  1.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动势、电流称为正弦交流电。

  2.正弦交流电----(1)函数式:e=Emsinωt(其中★Em=NBSω)

  (2)线圈*面与中性面重合时,磁通量,电动势为零,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线圈*面与中心面垂直时,磁通量为零,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率。

  (3)若从线圈*面和磁场方向*行时开始计时,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为i=Imcosωt。

  (4)图像:正弦交流电的电动势e、电流i、和电压u,其变化规律可用函数图像描述。

  3.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1)瞬时值:交流电某一时刻的值,常用e、u、i表示。

  (2)值:Em=NBSω,值Em(Um,Im)与线圈的形状,以及转动轴处于线圈*面内哪个位置无关。在考虑电容器的耐压值时,则应根据交流电的值。

  (3)有效值: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即在同一时间内,跟某一交流电能使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该交流电的有效值。

  ①求电功、电功率以及确定保险丝的熔断电流等物理量时,要用有效值计算,有效值与值之间的关系

  E=Em/,U=Um/,I=Im/只适用于正弦交流电,其他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只能根据有效值的定义来计算,切不可乱套公式。②在正弦交流电中,各种交流电器设备上标示值及交流电表上的测量值都指有效值。

  (4)周期和频率----周期T: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的方向变化两次。

  频率f:交流电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角频率:ω=2π/T=2πf。

  4.电感、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1)电感: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2)电容: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5.变压器:

  (1)理想变压器:工作时无功率损失(即无铜损、铁损),因此,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电阻均不计。

  (2)★理想变压器的关系式:

  ①电压关系:U1/U2=n1/n2(变压比),即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②功率关系:P入=P出,即I1U1=I2U2+I3U3+…

  ③电流关系:I1/I2=n2/n1(变流比),即对只有一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电流跟匝数成反比。

  (3)变压器的高压线圈匝数多而通过的电流小,可用较细的导线绕制,低压线圈匝数少而通过的电流大,应当用较粗的导线绕制。

  6.电能的输送-----(1)关键:减少输电线上电能的损失:P耗=I2R线

  (2)方法:①减小输电导线的电阻,如采用电阻率小的材料;加大导线的横截面积。②提高输电电压,减小输电电流。前一方法的作用十分有限,代价较高,一般采用后一种方法。

  (3)远距离输电过程:输电导线损耗的电功率:P损=(P/U)2R线,因此,当输送的电能一定时,输电电压增大到原来的n倍,输电导线上损耗的功率就减少到原来的1/n2。

  (4)解有关远距离输电问题时,公式P损=U线I线或P损=U线2R线不常用,其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U线不易求出,且易把U线和U总相混淆而造成错误。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研究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研究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均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变化而变化。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所有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别。

  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5★.热力学第一定律

  (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Δ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吸收的热量(Q)的总和。

  (2)表达式:W+Q=ΔU

  (3)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物体吸收热量,Q取正值,物体放出热量,Q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ΔU取正值,物体内能减少,ΔU取负值。

  6.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传导的方向性

  热传递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常见表述

  ①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②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3)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①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②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热源,并从这个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叫做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它虽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7.气体的状态参量

  (1)温度: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是分子*均动能的标志。两种温标的换算关系:T=(t+273)K。

  绝对零度为-273.15℃,它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不能达到。

  (2)气体的体积:气体的体积不是气体分子自身体积的总和,而是指大量气体分子所能达到的整个空间的体积。封闭在容器内的气体,其体积等于容器的容积。

  (3)气体的压强:气体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气体分子的总冲量。

  ①产生原因: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碰撞器壁,形成对器壁各处均匀的持续的压力。

  ②决定因素:一定气体的压强大小,微观上决定于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密度;宏观上决定于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4)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PV/T=恒量

  8.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倍。

  (2)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以把气体分子看作没有相互作用的质点。

  (3)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很大,常温下大多数气体分子的速率都达到数百米每秒。离这个数值越远,分子数越少,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统计分布规律。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可以认为重力*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衡法:根据二力*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