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 (菁华5篇)

首页 / 作文 / | 2022-10-30 00:00:00 作文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1

  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许多植物、动物都像活力充沛的人一样,都在长大,又开始了它们的生活。

  一天,惠崇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子里,刚到门口,他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幽香,他跟着香气来到了江水的旁边,他从不远处就看到翠绿而高大的竹林外的几枝桃花。那桃花刚刚开放,许多嫩芽正在努力着向外开放,一阵微风吹过,那几枝桃花左右摇摆着,像一个少女在抖动着自己那粉色的长裙。他朝下方一看,江水蓝蓝的,像是一面又大又亮的镜子,桃花在江面上倒映着,很漂亮。比树枝上面的还要美丽。

  他用手摸了摸江水,江面立刻泛起了一道道波纹。“真暖和,一点也不冷。”惠崇赞叹道。在江水里有几只鸭子,他们都成群结队地悠游着、嬉戏着。有两只鸭子,它们在看着那桃花,还不知道在嘀咕什么,应该是在赞叹这桃花的美丽吧。

  惠崇坐上了小船,在路上,他看到了有一行燕子从南方飞了回来,它们一会排成“一”字,一会排成“人”字……不知不惠崇来到了河滩上,河滩上长满了蒌蒿。它们用力地长着,好像在比谁长得高,芦笋也刚刚长出短短的嫩芽,那绿绿的,像是在海绿色的海洋里遨游着。惠崇想:噢,对了!这正好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哦。他想到这里,就看到有几只河豚游过来。看到这,他忙拿起画笔和纸,画下了这幅优美的景色。

  春天,你真美丽,你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唤醒了,让景色都充满了灵性,让生活都充满了活力,春天,你真美!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2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那粉红的花瓣是那么温柔,那么美丽。江里游着一群鸭子,它们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在嬉戏打闹,互相追逐,有的在埋头找鱼,还有的在散步,时不时观赏一下旁边的桃花。它们最先察觉到春天的到来,江岸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长出了短短的嫩芽,而此时河豚也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到家里来了。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3

  柳绿花红的春天悄悄地跑到了田野里、城市里,还跑到了小朋友们的眼睛里。翠绿的竹林外开满了各种颜色的、如美人似的桃花,有粉色的、红色的、白色的。几只可爱的小鸭在暖和的江水里游来游去,一会儿把嘴伸进水里吃那些新鲜的鱼儿,一会儿伸长脖子望着岸边嫩绿的小草,一会儿又抬着头望着空中的飞鸟,它们好像是第一个知道春天已经来到。河滩上已经满是碧绿的蒌蒿,多的都数不过来了,嫩绿的芦笋也开始发芽。这时,河豚正从广阔的大海回到小河。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4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花红竹绿,像在仙境里一样。鸭子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它们有的伸着脖子看着天空,有的用红红的小脚丫不停地拍打着碧绿的水面,有的把橘色的嘴巴在土黄的身子上挠呀挠,他们是最先知道春天来了的使者!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抽出嫩绿的小芽,而此时河豚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5

  春天刚刚到来,竹子长得还有些苍翠,在这片绿色的竹林后有一棵桃花树,仔细一看,上面还开了几朵粉嫩嫩的桃花。

  春天的江水像一面镜子,干净得连江里的沙石都看得一清二楚。江水变得越来越暖了,最先知道这一消息的还数鸭子们,它们正快活地在水里嬉戏。

  绿油油的蒌蒿长的满地都是,可爱的芦苇发出了芽,春风一吹,小芽就在风中翩翩起舞,欢快地唱着那美妙的属于这个季节的歌曲。

  河豚们逆流而上,回到江里孵卵,听说它的味道很美味,可惜有毒,不然我也去抓一条煮了吃。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 (菁华5篇)(扩展1)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6篇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1

  早春二月,远处的高山上还积着零星的白雪,可是春姑娘已经带着它的孩子春雨来到了人间,大江*到处都是她留下的影子。

  你看,江水清澈见底,清得能看到水里的小鱼,小虾,清得像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静得像一面打不碎的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绿的翡翠。你瞧,一群穿着白色礼服的鸭子,像似参加同学聚会。它们一会儿跟这个打招呼,好像在说多年不见,你还好吗?一会儿用嘴梳理自己的礼服……春天来了,鸭子忙着参加这场春天的聚会。你看它们玩得多欢啊!

  你看岸边的桃花开了,它们是那么的红,它又是那么的香,香得让人无法忘怀,它又是多么美啊,风一吹,就仿佛一位姑娘在翩翩起舞,多姿多彩,美丽极了!旁边的竹子换上了新的外衣,一年四季都不脱。它的身子是那么的挺拔,像大自然的守护神;它又是那么的高,好像顶天立地的擎天柱。风一吹,竹叶发出“沙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说我是大自然的卫士,谁都比不过我。也像在唱一首春天的赞歌。

  你再看岸边的芦芽,是那样的嫩,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折断,又是那样的短,但是很尖,尖得像一根钉子倒插地上。它们好像一位勇敢的男孩在站岗放哨。一位老爷爷来到岸边,看到河边的蒌蒿,高兴极了,因为他找到美味的晚餐,他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好像在说餐桌上多了一份野菜,太棒了!

  惠崇看到这美景,于是他摊开画纸,拿起手中的笔,画下了这幅美丽的画,又给它取名叫《春江晚经过》。站在旁边的苏轼看到这场景便写下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2

  阳春二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虽然远处的山还有薄薄的白雪,但春姑娘已经带着浓浓的春意来到了人间。

  你看,大江*都留下了她春意盎然的足迹。

  春江的水十分清澈,像一块透明的玻璃,又像一条绵延不断的带子,水十分绿,绿得像一块没经打磨的翡翠。

  水十分温暖,鸭子最先知道,它们不约而同地下河洗澡了,鸭子的羽毛真白啊,白得像冬天的雪。鸭子嘎嘎地叫的那样欢,好像在唱歌似的。它们有的觅食,有的钻进水里,像在与同伴捉迷藏,有的相互对视着,像久别的朋友在打招呼,好不畅快!

  短短的蒌蒿生长在水边,就像给洗浴的姑娘铺了一床上岸的地毯。一阵风吹来蒌蒿左摇右晃,又像在点头问好。刚长出的'芦芽又短又嫩,就像一个婴儿刚刚出世。

  岸边的桃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地开着花儿,花香沁人心脾,还含着甜味儿。蜜蜂在花丛中辛勤劳作,眼睛闭上仿佛树上就已经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还真有点垂涎欲滴的感觉。

  看那片竹林里像翠绿的屏障,竹子又高又直,像一根根绿色的金箍棒,一阵大风吹来,竹叶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是绿色卫士手拿匕首在与敌人搏斗,又像是一曲无字的歌谣。

  牧童骑着牛来到江边,牛儿低头啃着嫩草,加上石头上垂钓的老翁,蓝天白云,绿竹桃花,蒌蒿芦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惠崇见此情景,便画了一幅《春江晚景》流传后世。苏轼赶忙题写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3

  春天来了,温暖的春天,给大地的万物带来了活力,使他们都充满了生机。竹林里都长出了竹子,翠绿翠绿的,给人一种凉爽、舒服的感觉。在这片竹林的不远处,绽开着几株俏丽的桃花,桃花大片开放了,远远望去好像火红的朝霞,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欢笑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江面上,几只可爱的小鸭在水里游来游去,玩耍嬉戏,那么快活。看,那不是小草吗?他们懒洋洋地向外张望着,好像要看看这一片美丽的景色。在柔柔的春风里,在幽幽的蓝天下,小草自由自在的舞蹈,显得那么逍遥自在。在江岸边长出了蒌蒿,芦苇的嫩芽也刚刚悄悄地冒出了地面。春水融融,蒌蒿碧绿。我想:河豚一定会趁着这时逆江而上,在江中产卵,并随着江水游到岸边来美食蒌蒿。在这嫩绿的小草、翠绿的竹子中,不时有些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其中,真有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韵了。

  这里的景色真美,好像一幅绝妙的山水画,而这幅画的作者就是春天,她正拿着五彩的画笔酣畅淋漓的勾勒着、描绘着,描绘出了我们这绚丽多彩的世界。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4

  绿色的竹子又高又大像一根翠绿的定海神针,桃花粉粉的、小小的,黄色的花蕊散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香味儿。江水上的鸭子一边用红扑扑的脚掌浮水,一边用黄澄澄的嘴巴捕鱼吃,蒌蒿绿油油的像是水中的一片竹林,河豚露着白白的大肚皮在沙子上一跳一跳的像个皮球。

  春天是生命的开始,所有生灵都在春天一一展现。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5

  嫩绿的竹子外面包裹着一周密密层层的粉嫩的桃花,一个花瓣挨着一个花瓣,围成圆形。

  鸭子们在江面畅游,有的用红艳的脚掌扑打着*静的江水,掀起一阵阵白色浪花,波光粼粼的江面慢慢变暖了,鸭子当然是第一个知道的。嫩绿的蒌蒿和芦芽才刚刚发芽,很短。

  这也正是河豚回江产卵的时节。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6

  翠绿的竹林外的桃花树上,布满了一大片绿色,只有一点小小的粉红桃花在苍翠欲滴的叶子中竞相开放,开得那么亭亭玉立,那么欣欣向荣。正值春天的江水暖和的时候,鸭子都出来嬉戏了。它们有的玩得浪花溅得老高,有的钻下水寻找小鱼吃,还有的在水里慢悠悠地散着步。蒌蒿多得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芦苇的嫩芽刚从土地里冒出来,绿油油的,我想:这也应该是河豚来这里产宝宝的时候吧!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 (菁华5篇)(扩展2)

——《塞下曲》改写作文 (菁华5篇)

  林暗草惊风,将领夜引弓。

  *旦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听,仿佛有啥声音。”将领样子严厉地说。将士们却说:“将领,您太紧张了。”将领依然是不释怀,看着且自的林子,忽然他搭上一支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只见被箭射到的地点蹦起一串火花。箭射到了一块大石头,石头边蹲着一个敌军窥探兵,发现石头被射了一箭,感到本人被发觉了,因而赶快逃脱了。

  工作是这样产生的。深宵,将领率领一百二十名将士在察看,它们前方是一片密林,后头是一片草地。开端察看时将领嘱咐大家:“这样的地形最—简单潜伏,前方可以阻击,后头可以冲杀,大家肯定要提升注意,一朝碰到仇敌霎时告知我。”将领说完,大家就分组开端察看了。忽然将领放了一箭,把将士们吓了一跳,也让将士们更加警惕了。

  第二天凌晨,将领去寻觅那支箭,它插在一块大石头中。将士们都赞扬将领力量真大。将领又射了几箭,却一支也没有射进石头>。将领对将士们说:“不是我力量大,而是在告急功夫我的后劲被—一刹那驱策,从而才有那么大的`力量。”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听,好像有什么声音。”将军神情严肃地说。将士们却说:“将军,您太紧张了。”将军还是不放心,望着眼前的林子,突然他搭上一支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只见被箭射到的地方蹦起一串火花。箭射到了一块大石头,石头边蹲着一个敌军侦察兵,看见石头被射了一箭,以为自己被发现了,于是赶紧逃走了。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深夜,将军带领一百二十名将士在巡逻,它们前面是一片密林,后面是一片草地。开始巡逻时将军吩咐大家:“这样的地形最容易埋伏,前面可以狙击,后面可以冲杀,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旦遇到敌人马上告诉我。”将军说完,大家就分组开始巡逻了。突然将军放了一箭,把将士们吓了一跳,也让将士们更加警觉了。

  第二天早晨,将军去寻找那支箭,它插在一块大石头中。将士们都称赞将军力气真大。将军又射了几箭,却一支也没有射进石头。将军对将士们说:“不是我力气大,而是在危险时刻我的潜力被一瞬间激发,因此才有这么大的力气。”

  每天的黄昏时分,太阳贪婪地沉浸在山头,此时,夕阳西下,在这寒冷的.北国边塞,一支健壮勇敢的军队在飞将军李广的带领下在深山密林中巡逻,附*的百姓对这支军队总是赞不绝口,夸他们是骁勇善战的士兵。

  这一天,天色越来越暗,远处的景色也越来越模糊了,李广又骑着自己的骏马,带领着士兵,钻进了森林里。在这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寒冷的北风迎面而来,吹得枯草沙沙地摇摆;吹得树拉拉地摆动,据说,这个山林中曾有凶恶的老虎出没,还曾经咬伤过人。那寒冷的北风吹得就连有丰富经验的士兵们都冻得瑟瑟发抖。还有些胆小的士兵逃回了帐篷。此时李广神情镇定,虎视眈眈地盯着那被子夜暮笼罩的前方,他双脚夹着马背,一只手跨着僵绳,只见远处的枯草旁传出一阵虎啸声,好像有一只老虎在草丛中蠢蠢欲动,一双绿灯泡一般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士兵们,仿佛马上就要向士兵们扑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看李广左手拉弓,右手拉弦,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嗖地一声,一支箭猛地飞进草丛中,老虎似乎应声倒下草丛中立刻安静了。士兵们和李广都松了口气。但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由于看不清,士兵们也没有在寻找这只被箭射中,已经奄奄一息的老虎了。

  第二天一早,几个士兵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又胆战心惊地跑进了森林里。他们来到了昨晚的这片草丛中,来寻找这只老虎。

  找到了,找到了!一个士兵大喊着。

  他扒开层层密草,终于发现了这只老虎。大家闻声而起都探起身,伸起长长的脖子,睁着圆圆的大眼睛仔细地观察这只石老虎。原来,将军的箭是射进了一只老虎般的大石头里。这支羽毛箭死死地扎在石棱中,想取都取不出来。大家都在想:李将军的力气可真大。

  从此,这件事在北国边塞沸沸扬扬地传开了。飞将军李广的名字也因此流传至今。

  汉朝时期,匈奴首领单于见我们中原的土地很肥沃,就想来攻打中原,从而夺取中原肥沃的土地。

  边关战士在牢牢地守卫着祖国,不让任何人入侵中原。匈奴首领单于带领十万大军杀了过来,边关站士一见有情况,就马上派人飞马起去通知将军,其余的留守边关,可敌人太多了,留守边关的战士就快守不住了,伤亡惨重。

  正在这时,将军带领十一万大军赶来救援,匈奴大军也上前迎战,我们的中原大军开始了一场激战,匈奴军终于被打败了,我军还捉住了首领单于和几个士兵,反他们几个关在了大军里。

  冬天的一个晚上,外面下着大雪,单于见守卫都睡熟了,就用大刀劈开铁锁,逃走了,马蹄声惊动了栖息在大树上的大雁,大雁们叫着飞走了。这一叫惊醒了一个守卫,他看见几个人影从大树后闪过,他向牢房一看,单于和他的士兵都不见了,他叫醒了其它守卫,让他们去追匈奴们,他自已则去报将军这件事,将军一听这件事后立刻带几个实力强的士兵一起去追,可惜追不到,弓、刀上却粘满了晶莹的白雪。

  五月,他曾游过的江南是春暖花开。而这里,只有天山终年不化的积雪——如果雪花也是一种花的话。五月,他一直向往的长安已经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而这里,没有春风,只有寒冷——可是寒风也是一种属于边疆男儿的风。他听到笛声从辽阔中传来,听不出是来自哪个方向,可居然是折杨柳——折杨柳,离别的曲调,思归的曲调,哀怨的曲调——没有听到醉人的歌曲,只听到战鼓阵阵;没有看到春天,只看到成列的战马。

  但他不怨。他腰下的剑并不止用来击节唱歌,他是大唐真男儿,是盛世的大丈夫。他是边疆无数战士中的一个。战鼓擂擂,他心中的号角也早已响了——冲吧,为了美丽的大唐,为了大唐的亲人!他挥剑斩断寒冷,无数的他一起如同一支利剑斩向楼兰!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 (菁华5篇)(扩展3)

——《牧童》改写作文 (菁华5篇)

  夕阳的余辉洒在原野上,使得它更显得妩媚动人。草儿们也染上了一丝金色,绿金交错,还带着一点小金点。牧童回来已是黄昏之后了。

  夜幕降临,夕阳毫不留情地把所剩无几的.光辉带走了。天空中此时展示的是星光灿烂、繁星满天的景象。群星眨眼,但最为明显的,还是那皎皎明月。原野广阔无垠,一片葱茏。月光似轻纱一般,多么柔美,多么自然,照在原野上,原野立刻变身为银白色的。听,是什么在欢唱?知了、纺织娘等众多歌手在开演唱会。它们的听众们,也就是打着一盏盏小灯笼的萤火虫。它们高高低低地飞着原野上到处是他们的身影。

  晚风似一条飘逸的带子,一个个欢快的音符乘着它走过来,这是哪里来的呢?听,一阵似天籁之音的竹笛声从远处传来,快了,快到了。一个牧童吹着竹笛悠闲地走过来。顿时,原野上的杂音消失了,整个原野都在静静地聆听。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多么美妙啊!渐渐地,进入了低音部分,最后便停了。那

  牧童看见许多的萤火虫在眼前飞舞,觉得好玩,便去抓了几只萤火虫来玩耍,可是抓了几只就没兴趣了。那孩子躺在草地上,望着星空中的那玉盘似的明月,心里想着:那月亮上有嫦娥仙子吗?吴刚还在砍桂树吗?想着想着,便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月光映照在他小小的脸蛋上,忽然,他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大概是在梦中与伙伴们快乐地玩耍吧。

  夏日的黄昏,太阳慢慢地钻进薄薄的云层,变成了一个红红的圆球,西边的天际出现了比胖娃娃的脸蛋还要红、还要娇嫩的粉红色,灿烂的晚霞给大地罩上了一层红纱帐,远处树林暗淡的轮廓便浮现出连绵不断的绿色线条。天空下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直达天际,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层厚厚的绿绒毯。一阵微风吹过,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伴随着这悦耳的笛声,草儿们扭动着身姿,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随着笛声越来越*,只见远处的山坡上走来了一头小黄牛,只见它轻轻地甩着自己的小尾巴,脖子上的铃铛叮铃作响,一位六、七岁的小牧童骑在小黄牛的背上,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光着小脚丫,悠闲地吹着笛子。他的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缓、时而急,一会儿似高山流水,一会儿似小鸟虫鸣,动听极了!

  天空越来越暗,一阵阵凉风驱散了白天的余热,大地一片寂静,唯有蝉儿在齐声歌唱,它们好像在夸耀自己的季节。小牧童从牛背上轻快地跳下来,把小牛栓在了树旁,饥饿的小牛发现了可口的食物,贪婪地吃了起来。

  由于一天的劳累,小牧童顾不上摘下斗笠、脱掉蓑衣,便踢踢腿,伸伸胳膊,惬意地躺在松软的草地上。他享受着夏夜的清爽,遥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夜空中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弯弯的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好像在跟我们玩捉迷藏。在这月光如水的夜晚,看着这美丽的夜空,小牧童想:在这明亮的月亮上,嫦娥姐姐和她可爱的小玉兔会不会在月宫里跳舞?也许她们现在正在向我招手呢!

  想到这儿,小牧童又拿起了他心爱的笛子,演奏起了优美的乐曲《嫦娥奔月》……

  在唐代一个偏僻的农村里,有一个牧童。这个牧童虽然家里贫苦,但每天都过得无拘无束、快快乐乐,就像自由的小鸟。

  这天,他刚刚放完牛,他突然想躺在草原上吹笛,于是就跑回家拿了笛子走了。这一天他太累了,走路时颤颤巍巍的,他走着走着,昏昏沉沉得走到了一片从没去过的草地。他想:这儿真美,是哪儿呢?这片草地一望无垠。风吹草动,草成群地随风舞动。原野里的草绿油油的,就像柔美的绿毯,还有几颗枯树,好似一副风景画。

  倾耳侧听,晚风中牧笛声声。牧童口中飘出了悠扬而欢快的的笛声。这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就像几个小精灵跳跃着。笛声打破了寂静,就像和晚风玩起来了,逗弄着晚风。有时快,就像和晚风打闹起来;有时慢,似乎两个人都停下来休息了。

  牧童吃饱了饭起床归来已是黄昏之后,他不脱蓑衣,戴着斗笠,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夜的“草床”休息了。以地为床,以天为帐,困来即眠。脚丫正交错地蹭来蹭去,仿佛正享受着草地的舒坦。手里还不时拿着笛子斗来斗去。天色已晚,当村里家家户户点灯时,他仍不离去。晚风轻轻地拂过他的脸颊,皎洁的月光让他陶醉,似乎看到了嫦娥与玉兔。

  牧童睡着了,草地里十分恬静。

  青翠的草遍布了原野,到处一片草香。风儿像调皮的孩子,不停拨弄着草儿,使这片草海翻起一波波草浪。一切是如此宁静。

  从远处传来几声悠扬的笛音。风儿的调皮劲又上来了,故意乱吹。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往西,笛声也随着风向变大变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不知笛声来源。

  笛声越来越大,风儿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声音越来越*,一个身影愈加清晰。原来是清晨出去放牛的牧童啊!只见他骑在牛背上,吹着长笛,是那么悠闲自在地踏歌而回。

  晚上,月亮带着调皮的星星从深蓝的幕布中钻出来。牧童填饱了肚子,连蓑衣也没脱,就在草地上躺下,望着明亮似玉的月亮。风儿轻轻擦干他可爱小脸上的汗水,草儿甘愿做他的床,虫儿为他献上最美妙的曲子,星星朝他眨眨眼,和他进行眼神交流,月亮用慈母般的眼神望着他,眼中满是心疼和关怀,直到牧童进入香甜的梦乡

  走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晚风如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太阳洒下的余晖映照在小草上,更添了几分生机。抬头一望,啊,已是黄昏!太阳慢慢落下,在远处的小丘上只露出了害羞的脸蛋,朦朦胧胧的,好像一个金黄的大橘子,几只贪吃的大鸟也拍着自己矫健的翅膀朝那个方向飞去。脚下只有沙沙的青草声,静寂的草地上空无一人,这声音,好像在演奏一场凄凉的合奏。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打破了傍晚的宁静。谁会吹奏如此美妙的笛子呢?

  伴随着那忽高忽低的笛声,我急切地寻找着声音找吹笛人。果然,在一个草堆里竟发现了一个天真的小男孩,晚风里,他穿着蓑衣,躺在舒服的草地上,玩意十足的摆弄着手里的一根笛子,时而顽皮地吹奏几声,时而把笛子随手放在一边,抬头看看月亮,哦,原来是小牧童在吹奏啊!应该是刚吃过晚饭吧,小男孩的嘴边竟还沾着一粒米饭,太可爱了!

  当皎洁的月光如同一张银色的大网洒下来时,我才知道,黑夜已经不知不觉的来了。男孩似乎已经睡着了,微微的鼾声响了起来。看着他那红扑扑的小脸蛋,我真不忍心去吵醒她。

  草地上,更静了,只有一些不知名的昆虫在“唱歌”,黑色的夜晚更增添了几分情趣。踏步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仰望着头顶上明亮的大圆盘,一首清新欢快的《牧童》在我脑海诞生了: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 (菁华5篇)(扩展4)

——刻舟求剑改写作文 (菁华5篇)

  “真是一把好剑啊!”当最后一锤砸在我通红的身上,伴随着迸出的火花和我的制造者——一位铸剑师的一声惊叹,我的生命就此诞生了。

  我的新主人是一个爱剑如命的人,我看见他往铸剑师手里塞了好多圆圆的,中间有孔的东西,就把我带走了。跟着新主人久了,我逐渐熟悉了他,他是一个*乎完美的人,如果不是有些死脑筋,不太懂得随机应变的话。可有一天,这种性格却使他失去了我。

  那一天,他带上了我,约了几个朋友说要乘船去游玩。我们一起登上了人们所说的船。闲来无聊,主人和他朋友们纷纷抽出自己的佩剑一展身手,兴致正浓之时,谁知一个大浪打来,船一颠簸,主人脚一踉跄,手一松,我瞬间便沉入水中。朋友们乱了套,有人向前扑想接住我但身手不够敏捷,有人伸手要捞手却不够长……我本以为主人会英勇地跳下船救我,可主人一不心急二不跺脚,只是拿起小刀飞快地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摆摆手*静地说:“不用怕,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后,我只要顺着这个记号下水寻找就一定能找到我的宝剑的.。”

  船向五十米远的码头驶去,我不由得暗暗叫苦:“主人呀!别人说你不懂变通,我不信,可今日一见,真是如此。你怎么不想想呢,船动了,船上的记号当然也动了,可我却是不会动的啊!”我望着船慢慢地远去,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船靠岸了,我隐约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影跳下船。我正在猜想时,只见一群小鱼正慌忙地摆着尾巴,朝我这里游来,不停地议论着:“那人是谁啊?还好我们跑得快!”“不对不对!他好像在找什么东西,一直潜在水底找,这么多脏东西,他怎么连眼都不眨一下呢?”我正想向它们仔细打听,可还没来得及张口,小鱼们就已游远了。但我能大概猜出那就是我的主人了,他正在找我呢。我能猜到主人心里一定很着急:“是不是我刻错地方了,不对啊,我明明看到剑是从这里掉落的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主人似乎没有离开的意思,我除了感动,心中不由感叹:“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要懂得随机应变呀!不然还会发生这样的糊涂事的。”

  有一天,某地来了一位富人家的公子。他身着月白镶银细花纹底锦服,大片的莲花纹在白衣上若隐若现,腰间还垂挂着一把镶有珍贵宝石的剑,黑亮垂直的发,斜飞的英挺剑眉,细长蕴藏着锐利的黑眸,削薄轻抿的唇,棱角分明的轮廓,修长高大却不粗犷的身材,宛若黑夜中的鹰,冷傲孤清却又盛气逼人,孑然独立间散发的是傲视天地的强势。

  他站在岸上对船翁喊道:“那位老伯,我要到河对岸,载我一程行吗?”“可以。”船翁回答。他把船划到岸边,那人迈开步子跨进船,站在船中央,静静的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湖边的垂钓者,专注的模样,眼睛一眨不眨盯着湖面,身旁的莺歌燕舞风吹草动丝毫转移不了他们的视线,而鱼儿似乎不肯迟迟光顾。也许天地之间,他们在乎的是闲云野鹤般的性情,是将身心放逐于山水之间的乐趣。船翁一眼瞧见了这位公子的剑,对他说:“你腰上的剑在哪儿买的?看起来真稀奇啊!”他听见后,小心翼翼的抽出那把银光闪闪的剑,生怕弄坏了,自豪的说道:“这可是我父亲专门托人从西域带来的,当然稀奇得很!!!”船夫听了十分佩服。

  可当他收回剑时,船身一个抖,剑“扑通”一声掉进了水中,他十分惊慌,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标记,对船夫吼道:“快点靠岸,我要找剑。”他那时脸上狰狞,完全没有了之前风度翩翩的样子,船夫显然被这人吓到了,他吓得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好像冰凉的蛇爬上了背脊。船停下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潜入找剑。

  半个时辰过后,却一无所获。他浑身都是水,湿透了的衣裤以非常不适的姿态紧紧贴在身上。他的怒火在胸中翻腾,如同压力过大,即将爆炸的锅炉一样,他抓着船夫的衣领不管不顾的叫道:“是你!都怪你!要不是你开船的技艺不精我的剑怎么会掉下去!!!”船夫吓破了胆,他可不行因为此时丢掉他唯一可以糊口的工作,他跪了下来,给这位公子赔不是,可那位公子没有丝毫原谅他的意思,不一会儿附*都围满了过来看戏的路人。

  此事就这样传到了当地县令的耳朵里。县令赶来后,向目击者问完情况后,大笑起来,那位公子疑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要笑,县令说:“我是在笑你的愚昧无知啊!船已经靠岸了,但是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而且这件事船夫也是好心载你,你非但不感谢他还拿他来撒气,是一个七尺男儿做的事吗?”公子听得哑口无言,匆忙地走了。

  “真是一把好剑啊!”当最后一锤砸在我通红的身上,伴随着迸出的火花和我的制造者——一位铸剑师的一声惊叹,我的生命就此诞生了。

  我的新主人是一个爱剑如命的人,我看见他往铸剑师手里塞了好多圆圆的,中间有孔的东西,就把我带走了。跟着新主人久了,我逐渐熟悉了他,他是一个*乎完美的人,如果不是有些死脑筋,不太懂得随机应变的话。可有一天,这种性格却使他失去了我。

  那一天,他带上了我,约了几个朋友说要乘船去游玩。我们一起登上了人们所说的船。闲来无聊,主人和他朋友们纷纷抽出自己的佩剑一展身手,兴致正浓之时,谁知一个大浪打来,船一颠簸,主人脚一踉跄,手一松,我瞬间便沉入水中。朋友们乱了套,有人向前扑想接住我但身手不够敏捷,有人伸手要捞手却不够长……我本以为主人会英勇地跳下船救我,可主人一不心急二不跺脚,只是拿起小刀飞快地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摆摆手*静地说:“不用怕,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后,我只要顺着这个记号下水寻找就一定能找到我的宝剑的。”

  船向五十米远的码头驶去,我不由得暗暗叫苦:“主人呀!别人说你不懂变通,我不信,可今日一见,真是如此。你怎么不想想呢,船动了,船上的记号当然也动了,可我却是不会动的'啊!”我望着船慢慢地远去,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船靠岸了,我隐约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影跳下船。我正在猜想时,只见一群小鱼正慌忙地摆着尾巴,朝我这里游来,不停地议论着:“那人是谁啊?还好我们跑得快!”“不对不对!他好像在找什么东西,一直潜在水底找,这么多脏东西,他怎么连眼都不眨一下呢?”我正想向它们仔细打听,可还没来得及张口,小鱼们就已游远了。但我能大概猜出那就是我的主人了,他正在找我呢。我能猜到主人心里一定很着急:“是不是我刻错地方了,不对啊,我明明看到剑是从这里掉落的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主人似乎没有离开的意思,我除了感动,心中不由感叹:“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要懂得随机应变呀!不然还会发生这样的糊涂事的。”

  有一天,某地来了一位富人家的公子。他身着月白镶银细花纹底锦服,大片的莲花纹在白衣上若隐若现,腰间还垂挂着一把镶有珍贵宝石的剑,黑亮垂直的发,斜飞的英挺剑眉,细长蕴藏着锐利的黑眸,削薄轻抿的唇,棱角分明的轮廓,修长高大却不粗犷的身材,宛若黑夜中的鹰,冷傲孤清却又盛气逼人,孑然独立间散发的是傲视天地的强势。

  他站在岸上对船翁喊道:“那位老伯,我要到河对岸,载我一程行吗?”“可以。”船翁回答。他把船划到岸边,那人迈开步子跨进船,站在船中央,静静的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湖边的`垂钓者,专注的模样,眼睛一眨不眨盯着湖面,身旁的莺歌燕舞风吹草动丝毫转移不了他们的视线,而鱼儿似乎不肯迟迟光顾。也许天地之间,他们在乎的是闲云野鹤般的性情,是将身心放逐于山水之间的乐趣。船翁一眼瞧见了这位公子的剑,对他说:“你腰上的剑在哪儿买的?看起来真稀奇啊!”他听见后,小心翼翼的抽出那把银光闪闪的剑,生怕弄坏了,自豪的说道:“这可是我父亲专门托人从西域带来的,当然稀奇得很!!!”船夫听了十分佩服。

  可当他收回剑时,船身一个抖,剑“扑通”一声掉进了水中,他十分惊慌,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标记,对船夫吼道:“快点靠岸,我要找剑。”他那时脸上狰狞,完全没有了之前风度翩翩的样子,船夫显然被这人吓到了,他吓得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好像冰凉的蛇爬上了背脊。船停下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潜入找剑。

  半个时辰过后,却一无所获。他浑身都是水,湿透了的衣裤以非常不适的姿态紧紧贴在身上。他的怒火在胸中翻腾,如同压力过大,即将爆炸的锅炉一样,他抓着船夫的衣领不管不顾的叫道:“是你!都怪你!要不是你开船的技艺不精我的剑怎么会掉下去!!!”船夫吓破了胆,他可不行因为此时丢掉他唯一可以糊口的工作,他跪了下来,给这位公子赔不是,可那位公子没有丝毫原谅他的意思,不一会儿附*都围满了过来看戏的路人。

  此事就这样传到了当地县令的耳朵里。县令赶来后,向目击者问完情况后,大笑起来,那位公子疑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要笑,县令说:“我是在笑你的愚昧无知啊!船已经靠岸了,但是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而且这件事船夫也是好心载你,你非但不感谢他还拿他来撒气,是一个七尺男儿做的事吗?”公子听得哑口无言,匆忙地走了。

  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江边的风景可真美啊,柳树绿绿的,桃花红红的,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有一艘小舟,它正准备开船,忽然,从桃花林里跳出一个楚国公子,只见他身穿白长袍,腰系紫色丝带,头上挽着发髻,还抱着一把长长的宝剑,他见船快要开了,急忙大喊:“老船工,老船工,等一等,我也要上去”,老船工一听,马上把船停了下来,那公子一个箭步跳上了船,他一上船,乘客们都盯着那把宝剑看,有人问他:“这把剑真是一把好剑吗?”,公子立马抽出宝剑,只见一股寒光扑面而来,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公子得意地说:“这是我祖先用一万两黄金打造而成的呢!”

  船缓缓开动了,楚国公子为了赞美这江上美丽的.风景,特吟诗一首:“江南好,风景……”他一边念一边舞剑,突然,一股狂风吹来,楚国公子一不小心,宝剑就掉入江中,人们催促他快捞,船工也说:“要不要我下去帮你捞?”,那公子什么也不说,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说:“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我等船靠了岸,再从这儿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全船的人听了,惊得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船终于靠岸了,只见他脱去长袍“扑通”一声跳入江中,可是怎么捞也捞不到,人们大笑而去,船工说:“船是移动的,而宝剑掉了下去却不会随着船的移动而移动的,你不觉得这样捞很可笑吗?”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 (菁华5篇)(扩展5)

——《秋思》改写作文 (菁华5篇)

  秋风瑟瑟,树叶枯黄,落叶缤纷,身在洛阳的张籍一个人在寂寞中徘徊,推开门,一阵凉风扑面而来。

  "都已经到秋天了,是该给家人写封信了,不知妻儿现在身处何境啊。"张籍独自站在门口喃喃自语道。望着街上的人有说有笑,自己却孤身一人,张籍心中很不是滋味,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张籍转过身去,走进屋里,坐在桌子旁边,想要给家人写一封信,问一下妻儿的身体怎么样?现在家里是什么情况?父母身体怎么样?是不是又有皱纹了……可是,一提起笔,就有成千上万种思绪涌上心头,恐怕写得匆忙没有把自己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张籍把信写好后,交给送信的人,并再三叮嘱,一定要把信送到家人手中。送信的人没走多久,张籍好像想起了点什么,骑上马就去追送信的人,追上之后,张籍急忙要回他的信,拆开看看自己的信有没有忘写的,检查完以后,才把信交给送信的人,望着送信的人慢慢远去。

  深秋的一天,我吃完饭后,踱步来到院落欣赏天空中悬挂的那一轮秋月,突然天空中掠过一群大雁,让我想起了魂牵梦绕的故乡,那里没有**的 凉 风,没有喧嚣的噪音,那里有我年迈的老母亲,有我的牵挂。

  多年前,与老母亲依依借别的那一幕又浮现在我眼前,而今老母亲早已两鬓斑白,真恨自己那时年轻气盛,临走前,竟头也不回地走了,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时候才能回归家乡,我的脑海中闪过一线灵光,我虽不能回到家乡,但我能写信询问母亲是否都好,跟母亲报*安,托老乡捎回去。

  当我坐定,提起毛笔之际,却有千愁万绪,不知从何写起,直到半夜三更,才写完。我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把自己想说的都写完了才上床睡觉。到了床上,望着撒在床前的那一道皎浩的月光,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想的全是老母亲和家人。

  到了第二天,当天空露出鱼肚白时,我在约定地点等候,过了几分钟,我听见了一阵阵马蹄声,信使是一位年轻的少年,我又想到了自己童年在家乡与伙伴嬉戏打闹的场面……那个少年打断了我,我把信给了他,他接过信,刚要走时,我忙说道“等等!”他回答:“老先生,有什么事?”“我想……想再检查一遍,可以吗?”我支支吾吾说道。 年轻人犹豫了一下,把信还给了我,我拆开信,又把信读了几遍,才让捎信人离开。

  望着捎信人远去的背影,我心里又喜又忧,喜是家中老母亲很快就可以看到我的家书,忧的是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

  空中,敲响了空中悬浮的微尘,蝉鸣瑟瑟,抖动夏的余温,一种渴望,四散飘零。

  一间简陋的屋子里,诗人张籍站在窗边看着美丽的景色,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人,不禁,流下了眼泪。他想家了,想父母了,自己已经10年没回家了,爹娘的身体好吗妻子和孩子好吗?一个个疑问涌上心头......

  天渐渐黑了,张籍饭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他打开油灯,提起笔,准备落笔时,又不知该写什么,要说的话就像泉水一样说也说不完,也不知道要从何说起。在纸上写到:爹,娘你们身体好吗?不用担心孩儿,是孩儿不孝,这么多年了,连一份家书也没写,我在洛阳过的很好,事办完了,就回去看您们......

  不知不觉中,天亮了,张籍放下笔,封好信封来到房门口,就在这时,来了一位老乡,张籍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时他童年时的玩伴,喊道:“阿刘。”“谁叫我啊?""是我啊。”“你是......张籍?”“对,我是。”他们聊了很久。

  这时,阿刘站了起来,说:"我该回去了。”“等等。”张籍拿出信封,递给阿刘,说:“请你把这封信交到我的母亲手里。”啊刘点点头。

  阿刘准备走的时候,张籍有说:“等等,信可能有些少写的地方,我在看一下。”张籍仔细检查后,再次郑重的交给阿刘。

  黄昏时分,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宁静的山腰上,给山穿上一件小衣裳。年老的树木上爬满了许多枯藤,将要回巢的乌鸦停落在这些长满枯藤的老树上。在小溪*,有一条小桥,桥下缓缓流过的溪水,*座落着几户人家,屋顶早已升起了袅袅炊烟。大人们在做饭,在洗衣服,小孩呢?在玩耍,在嬉戏。从废弃无用的驿道上吹来一丝丝凉爽的西风,在萧瑟的西风中缓缓走过来一匹瘦弱劳累的马。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伤心断肠到极点的诗人,看到这一幕,便不由自主的从心里想,别人都在这儿玩耍嬉戏,快乐把和家人生活,可我却没能回到家中,与亲人相伴。我想这又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夜呢!

  秋天到了,在洛阳城里,一阵阵秋风迎面吹来,树叶也落了一地,凄凉的球意,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是啊,已经十多年没回过家了多想见见自己的亲人啊。

  突然,我想到可以写封家书给亲人,于是我转身回家。

  我拿来纸和笔,可正要提笔写时却不知该从何写起,因为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于是,我放下笔,开始沉思。

  片刻之余,我开始提笔书写到:母亲*来身体可好?

  天气渐渐变冷了,您要多穿些衣服,以免着凉。请您别担心,我过得很好。妻子,你要多挣些钱,买些补品给娘吃,人老了,最容易生病。

  家里一切都靠你了,你多担待些。我的`孩儿学*用功吗?考试分数还高吗?妻子啊,你要多教下孩子。我不在家,你可要好好照顾自己。

  孩儿,学*用功些,不要让爹娘操心,要多帮你娘做些家务,你娘啊,太辛苦了,你可不要惹你娘生气。

  第二天,送信人来了,当送信的人要出发时,我又将封好的信拆开,看了一遍,又加了些内容,才安心的把信交给了送信人。看着远去的送信人的背影,眼中已满是泪水……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 (菁华5篇)(扩展6)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4篇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4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第一,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上《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有个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不说春江水暖鱼先知?怎么说鸭先知呢?”我一怔,有点措手不及,解释道:鱼在深水中,水里的温度变化不大,鱼不太敏感,所以,还是鸭先知。可惜,我在以自己不甚了了的知识来判断学生的问题,使课堂生成半途而废,无果而终。如果我能在表扬这位提问的同学时,也提出:对啊,同学们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鱼先知还是鸭先知呢?诗人苏东坡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语文学*从一时一地一节课引入了广阔的生活时空及网络天地,从而实现综合性学*。学生探索的意识与质疑精神也会倍加鼓励,且在年长日久间获得超升。可见只有开阔视野,才会让师生都生成新的发现,生成新的行动。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千古名句细致逼真地抓住大自然中的节气变化特点,生动形象地勾出广幅江南早春的秀丽景色。

  江南水乡冬末初春时节,天气依然比较寒冷,*均气温在10度左右;常有严霜,甚至还有残雪。在这寒冷的天气里,狗、猫等动物还伏在炉旁、屋檐下时,池塘、溪边,便有三五成群的鸭子在冰冷的水中戏游,时而把头潜入水中,时而又展翅在水中“高唱”。这种物候迹象,告示人们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气温开始逐渐回升,江河溪水中的水温也随之变暖,春天来临了。

  我在课下查找了资料,为什么会有“春江水暖鸭先知”呢?鸭子在冷水中欢快地游乐,而又毫无寒意呢?原来鸭子身上长满了浓密的羽毛,羽毛将空气贮存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隔热作用。冬天我们穿的鸭绒衣。盖的鸭绒被,感到温暖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鸭子的皮下积蓄着一层厚厚的脂肪,脂肪也能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发和寒冷的侵袭。另据有关科学资料记载,鸭子是属耐寒动物,气湿在10度以下都不怕寒冷。

  当春天江河水刚刚解冻,寒意尚未消尽时,气温开始回升,水温的变化,鸭子先敏锐地感觉到,便迫不及待地潜入水中嬉游。这一现象经诗人细心地观察,便凝练出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佳句。

  这是很科学的说法,而诗人之所以这样写,那是因为苏轼著名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细致、逼真又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南方早春时的秀丽景色。江南水乡冬末初春时节,天气依然比较寒冷,常常出现降温和春寒天气。在这种春寒的天气里,狗、猫都伏在炉灶旁、屋檐下,而此时的池塘里、溪水边,三五成群的鸭子却可在水中戏游,时而把头潜入水中,时而又展翅“高唱”。鸭子这些举动,告诉人们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气温开始逐渐回升,江河溪水中的水温已经变暖,春天来临了。

  《惠崇春江晓景》是苏轼题在宋代画家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一首题画诗。

  这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写出了春光的明媚及春天万物勃勃的生机。全诗语意浅*,诗意深远,含蕴有味,是适合儿童背诵的好诗。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由看到读再想,看画面——读古诗——想意境,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找出春天的词语来赞美春天就水到渠成了,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学*古诗,让学生在读中悟,留给学生一想象的空间,会让我们收到更多的惊喜!

  《惠崇春江晚景》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可爱的生灵”中的第一课。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再现了画中江南的早春景色。本课的重点是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是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本节课,师生围绕“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展开古诗学*,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之前学*诗文的方法,进行自主学*,充分表达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然后由我带领学生学*第一句,学生运用“找景物”,“想特点”,再将景物和特点串联起来的方法试着理解故事的意思。教会孩子们理解诗文的方法。在想象过程中,能及时抓住学生想象中的闪光点,总结出“绘色彩”“用修辞”“借感官”“入情景”等方法。同时,将课外古诗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题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通过讲述苏轼的人生经历,感受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树立起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的意识。

  在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的环节,孩子们不敢跳出诗文,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在引导下,一些孩子敢于表达,但大部分孩子在大胆表达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另外,通过这节课,我意识到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储备还有待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课外知识的拓展,在课后多布置一些探究性的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积累课外知识的兴趣。在孩子们逐个表达自己想象的一两处画面后,应再请孩子完整的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使孩子对想象到的画面有一个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课堂上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呈现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 (菁华5篇)(扩展7)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作品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作品注释

  (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江阴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

  (4)上:指逆江而上。

  (5)归鸿:归雁。

  (6)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7)依依:不舍之貌。《楚词》“恋恋兮依依。”

  (8)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9)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作品译文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作品鉴赏

  赏析一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晚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赏析二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称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也是一位美食家,曾创下美食东坡肉。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

  注释:

  1、惠崇:北宋的名僧,喜爱作画,苏轼因为其中的鸭戏图而做的诗。

  2、蒌蒿(lóu hāo):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药。

  3、芦芽:一种可以吃的芦苇的嫩芽。

  4、河豚:一种鱼,但是肝脏有剧毒,主要在春季的时候会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之外的桃花渐渐地开放了,鸭子也在水中戏耍,但是它们是第一个察觉到春天气息的。

  蒌蒿已经长得很高的,芦笋也开始长出了嫩芽,这个时候是河豚逆江而上的季节。

  诗意:

  苏轼的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虽然说惠崇的原画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从苏轼的诗当中是能够感受到了用形象的语言可以让人想象到一幅美好的意境。

  诗中的笔墨将画中的景色描绘的令人心驰神往,这不仅仅是苏轼自己的构思创作,更是因为他的情感而让画中的优美变得更加富有意境。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作文 (菁华5篇)(扩展8)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五篇)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

  注释:

  1、惠崇:北宋的名僧,喜爱作画,苏轼因为其中的鸭戏图而做的诗。

  2、蒌蒿(lóu hāo):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药。

  3、芦芽:一种可以吃的芦苇的嫩芽。

  4、河豚:一种鱼,但是肝脏有剧毒,主要在春季的时候会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之外的桃花渐渐地开放了,鸭子也在水中戏耍,但是它们是第一个察觉到春天气息的。

  蒌蒿已经长得很高的,芦笋也开始长出了嫩芽,这个时候是河豚逆江而上的季节。

  诗意:

  苏轼的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虽然说惠崇的原画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从苏轼的诗当中是能够感受到了用形象的语言可以让人想象到一幅美好的意境。

  诗中的笔墨将画中的景色描绘的令人心驰神往,这不仅仅是苏轼自己的构思创作,更是因为他的情感而让画中的优美变得更加富有意境。

  诗的前三句是实景,最后的一句可能是因为他看到的这副景象而引起的联想。但是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对于这首诗寄情与景的,同时也是用景来寓情的。

  尤其是第二句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话虽然说并不是能够通过画作来观察出来的,但是因为语言艺术的衬托,也让这幅画充满了自由以及对于风景的判断,从而才会有最后的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感慨,这些想象都是联动和自然而然的,因此整个诗句读出来是非常能够带动人感受以及感到到那种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更待江南半月春。

  古诗简介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翻译/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其一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其二

  (6)归鸿:归雁。

  (7)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8)依依:不舍之貌。《楚词》“恋恋兮依依。”

  (9)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0)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赏析/鉴赏

  赏析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赏析二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赏析三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赏析四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晚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更待江南半月春。

  古诗简介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翻译/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其一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其二

  (6)归鸿:归雁。

  (7)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8)依依:不舍之貌。《楚词》“恋恋兮依依。”

  (9)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0)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赏析/鉴赏

  赏析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赏析二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赏析三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赏析四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晚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朝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赏析二

  这首是题画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赏析三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赏析四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

  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惠崇春江晓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赏析五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其二

  本组诗中的第二首诗一般鲜为人知,但其创作水*也是很高。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这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也是拟人化,给北去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鉴赏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时节)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作品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作品注释

  (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江阴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

  (4)上:指逆江而上。

  (5)归鸿:归雁。

  (6)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7)依依:不舍之貌。《楚词》“恋恋兮依依。”

  (8)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9)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作品译文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作品鉴赏

  赏析一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