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游戏作文 (菁华5篇)

首页 / 作文 / | 2022-11-01 00:00:00 作文,游戏,数学

数学游戏作文1

  今天晚上我在家里看电视,忽然,爸爸拿着一盒火柴神秘的说:“不要看电视了我们来玩个有趣的游戏吧!”我高兴地一边关电视一边喊着好、好、好……爸爸说:“这个游戏是的这样的,我用火柴摆好一个算式,不过,我摆的算式是不成立的,你要移动一根火柴,或者添加一根火柴,还有移动一根火柴,移除一根火柴使等式成立。”“好的我满口答应了。”

  于是我们开始了,爸爸摆的第一个算式是:7-1=2,说:“你要移动一根火柴使这个等式成立。”“没问题”我说。我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把7上面的一根火柴移到减号上,就变成了1+1=2了。”我很得意洋洋说:“怎么样?我厉害吧!”“别高兴太早了”爸爸说到。爸爸又开始摆出一道算式:7-4=2。说:“你要移动一根火柴使这个等式成立”。我很快的看出来了把2的一根移到旁边使2变成3就可以使等式成立了。爸爸笑着说:“不错不错。”接下来爸爸摆出来算式是:3-17=14。我想了想说:“这个和第一道题很像的,就是把7上的一根火柴移到减号上就变成了3+11=14了。”爸爸接着说:“来个有难度的。”于是爸爸摆出了一道7-8=16,“你移动一根使等式成立。”我开始动脑筋了,想了又想,好久才算出来,“把这个8下面的一根移到减号上就变成了7+9=16,还有把6的下面一根移到减号上面就变成了7+8=15了”。今天很高兴和爸爸玩了这个数字游戏。

  原来数学也这么有趣啊!

数学游戏作文2

  一天,茜茜姐姐交给我们一个游戏:两人轮流从1~10按顺序报数,每次只能报1~3个数,谁先报到10,谁就赢了。

  大家都想将对方“打倒”,但是,怎样才能让自己百分之百的胜利呢?这个问题总在我脑海中回荡,使我疑惑不解。回到家,我在小篮子里挑了十个石子,准备新手操作一下。我把爸爸叫来,让爸爸和我一起做这个游戏。我找来一支笔和一张纸,将我做的每一步记录下来。规则是这样的:我和爸爸轮流拿石子,最多拿3个,至少拿1个,谁拿到最后一个,谁就赢了。

  第一场我失败了,原来爸爸让我先拿,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输的“很惨”。第二场我先拿,我居然赢了……我将记录反复看了几遍,终于发现:我把最多可以拿的数和最少要拿的数相加,即1+3=4,又用了石子总数除以它们的和,也就是10÷4=2……2,如果有余数,我就先拿,余数是几就拿几个石子,如果没有余数,就让对方先拿。现在余数是2,就拿2个石子,剩下的每次拿的石子和对方拿的和是除数4,我就可以必胜了。

  依据这一发现,我又增加了取物的数量,修改了游戏的规则,把石子数增加到33,两人轮流取石子,每次取1~4个,谁先取到最后一个石子谁获胜。先用1+4=5,33÷5=6……3,也就是说谁先手谁将取得获胜机会:先取3个石子,以后每次取的石子数与对手取的加起来是5,这就也就必胜无疑了。

数学游戏作文3

  今天我和爷爷奶奶玩了一个好玩的数学游戏,我出的题目是:给你投掷六枚硬币,那么3次正面3次反面的机率是多少?

  奶奶听完当场弃权,因为奶奶数学不好,爷爷很自信的回答:“不是正面那就是反面啊,这样算,那必然是50%喽。”我斩钉截铁地说:“错!”

  然后我跟爷爷讲解了原因,其实这是一个概率问题。首先,投掷6个硬币,所有可能的结果是:1+6+15+20+15+6+1=64。其中,3次正面,3次反面的可能结果是20。刚好得到3个正面3个反面的机会是多少?这就很显然了,在64种可能性中有20个可能的结果,所以机率是31.25%。

  爷爷听完恍然大悟,我给他讲了帕斯卡三角形原理,但是爷爷似乎不感兴趣。我想帮他复*一下,出了一道同类的题:那把硬币投掷10次,那么在10次中,出现5个正面5个反面的机会有多少呢?爷爷想了一会儿......然后,表示又不会了。哭。好吧,再来。首先,我们先来看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多少呢?很简单,其实算2的10次方就好了,得到1024。那么,5个正面5个反面的机会有多少呢?也很简单,是252,其实有一个快速技巧,如果你的硬币数是双数,一半一半的可能性是这一行中间最大的那个数。那我们现在来看,在10次中,出现5个正面5个反面的机会是多少,用252÷1024,结果四舍五入是24.61%,这样算是不是很简单呢。

  爷爷表示这次真的听懂了,我觉得好有成就感。今天真是愉快地一天啊!

数学游戏作文4

  今天放学回家,爸爸和我玩了一个摆硬币的游戏:

  在第一排摆1个硬币,在第二排摆2个硬币,在第三排再摆在1个硬币这样排成一个菱形,我们数出一共有4个硬币;

  然后我们又在第一排摆1个硬币,在第二排摆2个硬币,在第三排摆在3个硬币,在第四排摆2个硬币,在第五排摆1个硬币,这样排成一个菱形,我们数出一共有9个硬币;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样摆法硬币总数和中间一排的硬币数量有一种联系:总的硬币数就是看硬币数最多的一排有几个,它是几,就用几个这个数相加在一起。比如:第一次我们中间的一的一排有2个硬币,总硬币数就是总硬币数就是2个2相加:2+2=4,第二次我们中间的一排有3个硬币,总硬币数就是3个3相加:3+3+3=9。

  为了证实这个想法我们又做了几次实验:

  在一排摆1个硬币,在第二排摆2个硬币,在第三排摆在3个硬币,在第四排摆4个硬币,在第五排摆3个硬币,第六排摆2个硬币,第七排摆1个硬币。按刚才的方法算出共有16个硬币,结果与数出来的答案一致。

  同样我们还做了中间摆5个、6个、7个等硬币,按我们的方法算出来的硬币总数和数下来的硬币总数一致。

  经过我和爸爸的计算、思考发现原因这样的:

  不管有几排硬币,中间最多的那一排的数字是几,除去这排外,其他几排的硬币每两排就可以组成这个数字。如当中间一排有3个硬币时,第1排1个硬币和2排的2个硬币组成1个3,4排的2个硬币和第5排的1个硬币组成1个3,加上中间的一排的3个硬币,总的硬币数就是3个3相加了。以此类推,中间的数字是几,就可以组成几个它,所以总的硬币数就是几个这个数相加在一起的和。

数学游戏作文5

  伴随着春风的舞动,我便来到了老师家学写作文。

  只见老师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教室,班上顿时鸦雀无声,老师便清了清嗓子,和颜悦色得说:“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呀?”顿时,我们欢呼了起来,风似乎也在因为我们的欢呼而“欢呼”呢!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前一个说1,第二个人说2,但是到了第3个人不能说3了,只能击掌,以此类推,如果说了3的倍数,要上来表演一个节目才行。

  游戏在我们欢声笑语中拉开了序幕。“1!”“2!”呀!轮到我了:“3!”,顿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就连一根针落下地也听得一清二楚。糟了!我说错了!怎么办?这时,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天气阴沉沉的,仿佛在为我说错而难过。

  “请邱世琛上来为我们表演一个节目!”只听见一阵刺耳声,我不由自主地走上讲台。空气在这里凝固了,对了!我可以唱《铃儿响叮铛》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太好了!于是,我便入情地唱动听悦耳的歌曲,大家都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之中。

  唱完了《铃儿响叮铛》,大家鼓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也长舒了一口气,这时拂过一阵风,使人神清气爽,我的心情无比快乐。后来,以有同学因为五花八门的原因说错了,有的人不是3的倍数都拍手。惹得我哄堂大笑,我不禁快乐地想:没想到数学游戏这么有趣,3的倍数却引来了这样的笑话!太好玩了!

  有的同学笑得前俯后仰,有的同学笑得一直拍桌子,有的同学笑得连眼泪都出来了。就这样,我们依依不舍的结束了游戏,但是我们的欢声笑语还在久久回荡,在回家的路上,树叶沙沙作响,小鸟叽喳叫,我的心情无比舒畅呀!刚才的游戏真令我感到快乐呀!


数学游戏作文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数学游戏作文 (菁华5篇)(扩展1)

——大班数学游戏教案 (菁华5篇)

大班数学游戏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各种连接方法,萌发探索兴趣。

  2、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并能完整地表达。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让幼儿学*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

  趣味练*:连接商店 职业和物品的连接活动过程一、感受连接

  1、音乐游戏:找朋友教师: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吧!看看谁能找到好朋友,好不好?

  2、游戏结束教师:我知道谁和谁是好朋友了,因为你们两个拉起手来了,连接在一起了。

  二、尝试连接

  1.课件:连接商店水果店 新鲜的水果蔬菜海产店 青蛙玩具店玩具店 海产品鱼服装店 时尚鞋店鞋店 自选超市自选超市 儿童服饰专卖店

  2.教师: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它们也想找好朋友,你们能帮它们连一连吗?

  3.幼儿尝试用连接,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三、经验交流

  1.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让幼儿分别说说自己的连接方法。)

  2.出示两个纸环,请幼儿想办法连接。(让幼儿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连接的。)

  3.生活中把两种物品连接在一起的方法很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可以粘贴,串,钉,套,夹,挂等等。)

  四、探索操作

  1、让幼儿分别找两样物品。

  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连接方法。

  2、请幼儿发挥想像,将物品连接起来。

  教师观察指导,并给予提示和帮助。

  五、展示作品幼儿介绍自己的连接作品,分享成功的快乐。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大班数学游戏教案2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尝试比较自己和同伴的身高,感知身高和买票的关系。

  2、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关买票的规则。

  活动准备:

  PPT课件、黑板两块、操作材料人手一份(身高卡、代用卷、胶棒)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都生活在扬州,扬州有许多美丽的地方,看看这是哪儿?(播放课件:文昌阁,对了,这是文昌阁,它位于扬州市中心,是扬州标志性建筑。"

  师:"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呀?(播放课件:五亭桥),五亭桥又叫莲花桥,是扬州瘦西湖里的一个景点。"

  师:"再看看这又是什么地方?(播放课件:茱萸湾公园),你们都认识呀,去过没有?有的小朋友去过,有的小朋友没有去过,不要紧,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去茱萸湾公园玩一玩。"

  二、买票

  1、了解120厘米标线。

  师:"要去公园我们等坐交通工具,坐什么交通工具呢?我们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车?(播放课件:公共汽车),那公交车上这样的东西,你们见过吗?你觉得这是什么?(播放课件:扶手),那你们发现扶手上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幼儿说)那扶手上这条银色的标线有什么用呢?(幼儿说)"师:"原来这条标线是来测量我们的身高的。"

  师:"那为什么要测身高呀?"师:"如果坐车时身高达到了这条标记就需要买票,如果不到这条标线就不需要买票了。"

  师:"那这条标线表示多少厘米呢?(幼儿说),到底是多少厘米呢?我们来看一看(播放课件:120厘米)。"

  师:"原来坐车时身高在120厘米需要买票,身高在120厘米以下就不需要买票,也就可以坐车了。"

  2、比身高。

  (1)师:"昨天你们老师已经和你们共同制作了身高卡,拿出你们的身高卡,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在比一比?(幼儿相互讨论)谁来告诉大家你的身高是多少?"(幼儿说)师:"小朋友们都很棒,都知道自己的身高,那你觉得你需要买票吗?为什么?你呢?为什么?"(个别幼儿说)师:"原来他的身高在120厘米需要买票,他的在120厘米以下就不需要买票了。"师:"这里有两块黑板,这块黑板是需要买票的,这块黑板是不需要买票的,看看你自己的身高卡,应该贴在那块黑板上,上来试一试。"

  (2)检查作业。师:"我们来看看你们的身高卡,先看这块黑板,这块黑板上是贴需要买票的,那他的身高一定在120厘米以上?他们贴的对吗?再看看这里的身高卡都是不需要买票的,也就是身高要在120厘米以下,贴的对吗?"发现。师:"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正好是120厘米,那你们觉得他需要买票吗?师:"老师告诉你们,身高只要达到120厘米就需要买票了。"

  3、介绍其他交通工具的买票规则。

  师:"公共汽车是需要买票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买票呢?(播放课件:地铁),这是什么?地铁是轨道交通,它的标志是什么?(播放课件:120厘米以下免票),你们认识吗?免票是什么意思?和刚才公交车的要求一样吗?"师:身高在120厘米需要买票,身高在120厘米以下就不需要买票,也就是免票了。"

  三、游戏:买票

  (1)、解读公园买票规则。

  师:"下了车,我们就到公园了(播放课件:茱萸湾公园),进入公园,我们首先要干什么?(播放课件:排队买票),那到公园买票又有什么标准呢?(幼儿说)(播放课件:120厘米标线)。"师:"120厘米标线是什么意思?(幼儿说),我们来看看它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和你们说的一样吗?(播放课件:120厘米以下半票)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半票?(幼儿说),那我们来看看全票是多少钱?(播放课件:票价:10元),再想一想,全票是10元,那半票是多少钱?(幼儿说),对不对?"师:"原来半票的意思就是取原来门票价钱的一半,知道了吗?那茱萸湾公园120厘米以上的游客需要买什么票?多少钱?120厘米以下的有游客需要买什么票?又多少钱呢?原来公园买票的标准和公交车买票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2)、幼儿操作买票。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买票,在后面的桌上有许多5元、10元的代用卷,等一会儿请你们拿着自己的身高卡,把这个代用卷贴在身高卡的下面,你要想清楚,你要贴全票还是贴半票?听清楚了吗?好,上来拿下你的身高卡去买门票。(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并提醒要求)。"检查作业。

  师:"我们来看看买全票的和买半票的对不对?先看看买半票的需要多少钱?对不对?全对了,等一会儿我们可以进去玩了。再来看看买全票的,对不对?你们发现了吗,有两种不一样的方法,为什么会有两种不一样方法?(幼儿说)"。

  师(播放课件):"原来买半票需要5元钱,买全票需要10元钱,也可以用两个5元钱去买全票。"

  师:"我们买好了票,现在可以进茱萸湾公园玩了,我们出发吧!"

大班数学游戏教案3

  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大班数学游戏教案4

  活动目标

  1.了解10以内各数的组成,理解加法,培养幼儿的运算能力。

  2.激发幼儿学*10以内数字加法的兴趣。

  3.练*加法和组成,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10以内各数的组成,理解加法。

  难点:练*加法和组成,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活动准备

  扑克牌5-6副,并将牌中的(10,J,Q,K及大王,小王)拿掉。

  活动过程:

  导入部分:示范玩法。

  幼儿分成5人一组玩石头,剪子,布游戏,确定首先摸牌者(用其他方法来指定也可以)。

  基本部分:教师指导幼儿游戏。

  1.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依次轮流摸牌,每人摸5张。

  2.从桌上的牌中再翻开5张摆放好。

  3.确定出要凑的数目(如凑10)

  4.幼儿观察自己手中和桌面上的牌,寻找是否有可以凑成“10”的牌(用两张或三张牌凑成“10”均可)。

  5.由能凑成“10”的幼儿出牌,并将凑成“10”的牌收为已有;不能凑“10”的小朋友可随意出一张牌放在桌上。

  6.依次出完牌后,再轮流摸牌,将手中的牌补齐始终保持5张牌,桌上的牌也保持5张牌。

  7.根据以上规则继续玩游戏,最后得牌多的为胜。

  结束部分:

  小朋友分组按以上玩法进行游戏。

  活动延伸:在家庭或活动区中继续玩此游戏。

  教学反思

  这一活动属于游戏型活动。这一游戏,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定出要凑的数目,按对幼儿年龄特点,一般从5开始比较合适,以后逐渐增大到10;在游戏中可启发幼儿用多张牌凑出规定的数目如,3和2凑成5,也可用两个2和1凑成5,以培养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敏捷性,提高幼儿的运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这节课也可以做减法游戏,方法与其相反,另外,把这节课用别的教材来讲也可以,如;用各种水果模型来玩也可以,反正,无论用哪种方法来讲,幼儿理解而实际生活中运用每节课所学的内容,才能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大班数学游戏教案5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呢的):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2、陀螺、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大胆表述。

  (2)教师发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转动的小玩具: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展示。

  2、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幼儿自由讨论:我们能让许多东西都转动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转动的物体,以及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它的转动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 让幼儿尝试把自己的身体转动起来,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2) 交流:说一说自己让自己身体的那个部位转动了起来?如果某一部位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活动延伸】

  1、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2、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数学游戏作文 (菁华5篇)(扩展2)

——数学游戏教案汇总5篇

  数学游戏教案 1

  教学目的:

  本游戏活动以摸球作为载体。通过此数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实验、猜想与验证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师向学生交代清楚活动的操作顺序:两人一组,然后记录颜色,再放回。记录摸出的红球、白球次数可用画“正”字的方法。

  2、组织活动:

  (师给每组口袋内准备的白球与红球数的比例应相同。)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摸球,一人记录。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巡视,以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当操作。

  3、汇报交流并猜想:

  每组学生操作完毕后,组织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并将汇报结果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进行猜想。也要请他们说说猜想的根据。

  4、验证猜想:

  请学生打开各小组的口袋,验证猜想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是否相符。

  5、小组讨论:

  投影出示讨论的题目包括表格。然后出示问题。

  注意: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特别要指导学生应考虑比赛外的各种因素。

  6、课堂练*:

  89页第3题。

  提示学生:由于任选的随机性,故可能出现特例。对此,在解答时,不要求学生作统一的回答。

  数学游戏教案 2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数学活动,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2、在游戏中能边操作边点数5以内的实物,感知数量,并说出总数

  3、能按要求正确取放学具、材料,并体会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快乐

  重点:在游戏中能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实物(夹子),感知5以内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难点:学会按卡片上的点子数目、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夹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幼儿有4以内实物的点数经验。

  2、幼儿玩耍过夹子,能够用夹子自由的夹东西。

  物质准备:

  粉、黄、蓝各色小鱼造型的夹子及各种水果造型的夹子每人5个,毛线球、小刺猬纸样每人1个,教师使用的大刺猬纸样、数字5及猫妈妈头饰各1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淘气的小鱼”。找一找、说一说,复*看实物感知4以内的点数。

  1、猫妈妈为幼儿准备各色小鱼若干条,请幼儿每人选4条,看小鱼都能咬住衣服的什么地方?看谁和别人的不一样?

  2、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小鱼咬住哪了?一共有几条小鱼?数数看?

  3、老师与幼儿一起手口一致的点数夹子数量,并说出总数是4。

  二、夹一夹、数一数,学*5以内的点数

  1、游戏“好玩的毛线球”,看点卡感知5以内的数

  (1)教师出示带有黑点的毛线球,告诉幼儿鱼食藏在小毛线球里,示范有几个毛线球就喂几条小鱼。

  (2)幼儿每人自选毛线球,练*夹一定数量的夹子。

  (3)请3-4名幼儿点数,看看毛线球上的小鱼食是否都喂到小鱼了。

  2、游戏“给小刺猬夹长刺”,看数字感知5以内的数。

  (1)教师出示有数字5的小刺猬卡片,要求幼儿按照数字的数量夹相应的小鱼。

  (2)幼儿选刺猬,根据数字夹夹子,巩固幼儿对数字5的认识。

  ①引导不会点数5的幼儿,先将5条小鱼找到后,再一个一个的夹上去。

  三、游戏“小刺猬扎水果”,有几个长刺就扎几个果子,扎在小刺猬的哪都行。

  要求:

  ①教师引导幼儿会给小刺猬身上的夹子长刺夹相应数量的水果。

  ②幼儿在游戏中巩固练*今天的数学内容。

  四、延伸活动

  1、将活动材料投放到益智区供给幼儿继续学*。

  2、针对个别还没有掌握点数的幼儿,教师继续在活动区进行指导。

  数学游戏教案 3

  过家家游戏教学目标:

  1、通过"图形分家"的操作活动,继续让幼儿学*按图形片的颜色或形状或大小等特征进行多次分类的方法。

  2、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积极思维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分类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大转盘一个,图形操作材料一套。

  幼儿:人手一份图形操作材料。

  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法游戏法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二、基本部分(一)、初次尝试游戏"图形宝宝分家"1、观察分类材料:看看盘子里有些什么?(有许多图形宝宝)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来玩一个"分家家"的游戏。

  2、交代游戏名称与规则:

  师:图形的家在哪里?(处示盘子)分成几家?(两家)师:分的时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宝宝放一家,等一会儿把老师给你的图形宝宝分完,分好了取个名字记在心里,待会儿告诉老师。3、幼儿操作"给图形宝宝分家"。

  4、讨论:你们是怎么分的?

  (请几位幼儿走上来,师帮其操作结果贴出来)和他一样的有没有?

  小结:分家家,可以根据图形的颜色来分成两家,可以根据形状分成两家,还可以根据大小分成两家。你们还想再试一次吗?

  (二)、再次尝试:

  1、要求:等一会儿分家家的时候要求不一样了,再取两个好听的名字,要和现在的名字不一样。

  2、幼儿操作提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样。

  3、讨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怎么分的?(请1-2名幼儿)请幼儿和旁边的幼儿相互讲讲自己分的结果。

  (三)、提高尝试:游戏"大转盘"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图形。(师分盘子)请你们用小眼睛看,谁的小眼睛亮?看看这些图形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形状、颜色、大小)1、师:老师要和你们玩大转盘的游戏,我们要和电视里的叔叔阿姨一样看标记拿奖品,转盘上的针指向哪个图形,就请你拿一个和它一样的。我们先来试试:"快乐大转盘,大家一起玩。"看看,请你拿什么样的图形呀?(幼儿集体进行3-4次)2、进行比赛:看谁拿得又快又对?

  3、增加难度:看看这个转盘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大小)哪些大,哪些小?

  拿好了举在手里4、比赛:四个人一个队,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个队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对,老师送你一朵小红花。(还要帮队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检查一下,有没有拿错的)反复尝试4-5遍。

  (四)、教师组织幼儿看书上的图,完成练*。

  三、结束部分师:今天我们玩了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和大转盘的游戏,你们还想玩吗?(告诉幼儿以后再玩)。

  数学游戏教案 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数的组成的兴趣。

  2.初步理解分解组成的含义,认识分合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分解方法。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分合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分解方法。

  活动难点:认识分合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分解方法。

  活动准备:

  苹果两个、盘子两个、雪花片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讲解示范:

  把两个苹果分到二个果盘里,提问:2可以分成几和几?再把两个果盘中的苹果放到一起,提问:1和1和起来是几?

  用数字表示算式并讲解算式:2整体数,∧分解号,1和1部分数。

  二、自身体验:

  幼儿自由结合2人一组,按老师的口令进行分合练*,如老师说:2可以分成1和1,两人迅速分开,老师说:1和1合起来是2,两人便迅速拉手站在一起。

  三、请幼儿自由尝试:

  充分利用操作雪花片进行组成分解练*,教师巡回指导,鼓励他们发现数的组成方式。

  四、用手势口述游戏、"拍手对歌"进行巩固。

  如:练*2的分解,在胸前拍球2下,并同步口述:"1、1",然后,两手指尖相对,腕部分开,做出分解号∧"的样子,口述:"分"表示分解,再分别在左右肩上方各手手一下,并同步口述:"1""1"。

  拍手对歌师:小朋友,我问你,2可以分成几和几?

  幼儿:某老师,我告诉你,2可以分成1和1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练*数的组成,如在家中分水果,在幼儿园分午点等。

  活动反思: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对幼儿来说,学数学算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数的组成是加减法运算的基础,是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之一,也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必备知识。

  数学游戏教案 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经验,感受玩瓶子带来的乐趣。

  2、鼓励幼儿乐于参与操作幼儿等活动,能大方地与同伴和老师交往。

  活动准备:

  1、各种透明瓶子人手一个(瓶子上贴上1~5个数量不等的圆点)、与瓶子数量相等的瓶盖

  2、彩珠、调羹、盆子若干

  3、绳子、纸棒、木板、塑料圈、皮球等辅助材料若干

  4、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和瓶娃娃跳舞。

  1、师:宝宝,你们快来看呀,这儿有好多漂亮的瓶娃娃,我们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瓶娃娃,和她一起跳舞好吗?

  2、幼儿选好自己喜欢的瓶娃娃和老师一起随音乐起舞律动,感受和瓶娃娃一起跳舞的乐趣。

  二、喂瓶娃娃吃豆。

  1、师:瓶娃娃跳舞跳得好累呀,我门来喂瓶娃娃吃点东西吧!你们说给瓶娃娃吃什么东西呀?(幼儿讨论交流)

  2、师:老师为瓶娃娃预备了好吃的彩色豆。教师示范按瓶娃娃身上的圆点数喂豆豆,喂好后再选择一个合适的瓶盖盖上。

  3、引导幼儿正确点数聘娃娃身上的圆点数量,然后根据圆点的数量往瓶子里投放相应数量的豆豆,再选择合适的瓶盖盖上,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检验评价:教师检查幼儿的喂豆情况,假如发现幼儿错误进行集体检验。

  三、和瓶娃娃一起运动。

  1、师:瓶娃娃现在吃饱了,我们可以和瓶娃娃一起出去运动做游戏啦。

  2、出示各种辅助材料,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和瓶娃娃一起游戏。

  3、幼儿游戏,教师参与合作、指导。

  活动结束:

  小结幼儿玩瓶子的各种方法,并适当地示范,加以鼓励和肯定。


数学游戏作文 (菁华5篇)(扩展3)

——中班数学教案图形游戏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复*巩固各种图形的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幼儿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图形

  2.趣味练*:各种各样的形状

  3.大的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各一个,小箱子一个(里面放图形若干,纸做的小鸟一只),

  4.每人一套几何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半圆形,圆形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起兴趣今天我带来了几位图形宝宝,这些图形宝宝可真有趣,它们会变魔术,变成另外一个图形宝宝呢。

  二、复*巩固几何图形

  1.课件请小朋友看看有哪些图形,并说说。

  2.教师从小箱子摸出圆形,请幼儿猜猜圆形会变成什么?有几个?

  3.请两位幼儿上来从小箱子里分别摸出正方形、三角形,并猜猜分别会变成什么?

  4.教师出示小鸟,请幼儿说说这只小鸟是用哪些图形拼成的?

  三、游戏"图形变变变"

  1.请你们来试试用两个三角形宝宝能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观察幼儿拼的结果,并在黑板上演示给大家看)

  2.我们来比赛,用四个三角形宝宝拼一个正方形,看谁拼得最快。

  四、幼儿操作活动请你们用小筐里的几何图形,给小鸟造一间漂亮的小房子,小房子旁边要有树,比比谁设计的小房子最漂亮。

  五、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自己设计的房子用了哪些图形?

  教案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认识正方形,并能在多种形状中找出正方形。

  2、引导幼儿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3、幼儿能够找到与正方形相似的物体。

  教案准备:

  故事挂图《图形朋友》

  重点及难点:

  认识正方形,并触摸正方形。

  教案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故事挂图《图形朋友》,请幼儿行欣赏故事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树叶飞到了哪里?"

  "小树叶和谁一起做游戏呢?"

  "谁开着汽车来了?"

  "故事里都来了哪些图形宝宝?"

  2、教师引导幼儿复*圆形、三角形。

  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这是什么图形?"

  "请小朋友说一说,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圆形是什么样子的?"

  二、集体活动:

  1、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一张正方形卡片,引导幼儿通过触摸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2、教师出示图形卡片组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卡片,用三阶段教学法认识正方形。

  (1)命名:教师分别触摸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用缓慢的语言重复说:"这是三角形。""这是圆形。""这是正方形。"

  (2)辨认:教师引导幼儿回答:"哪一个是三角形?""哪一个是圆形?""哪一个是正方形?"

  (3)发音:教师指着其中一个图形问幼儿:"这是什么图形?"

  3、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视觉的记忆游戏,谈幼儿从众多图形中辨别出正方形。

  4、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出触觉辨别正方形。

  5、教师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正方形。

  三、操作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将学具中几何图形嵌板与空心卡片进行配对。

  教案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能基本的了解正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形状。

  设计思路:

  小班的孩子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次活动中,我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贯穿课堂,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体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一、活动目标:

  1、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

  2、能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

  3、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布置图形王国场景、各种大小颜色各异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2、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门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通道标志

  3、PPT、音乐、画纸、浆糊

  三、活动过程:


数学游戏作文 (菁华5篇)(扩展4)

——数学游戏日记 (菁华3篇)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数学游戏。

  我去听舅舅和爸爸妈妈说话。 我知道有一个人始终讲真话。 还有一个人始终将假话。 而第三个人,则说一半的真话,一半的假话。 每个人均了解其他两个人的一切,包括他们是否说真话。

  我不知道究竟是哪个公司在讲真话,但是我要来一辨真伪。 为此设置问题,以便他们只能提出答案为“是”或“否”或“不知道”的问题。 要揭示这三个人诚实与否,我应该提出哪些问题?

  我觉得我应该提“您是否是男士?”

  舅舅回答“不是”,他说的是假话,因为他是男的。

  爸爸回答“是”,他说的 是真话,因为他是男的。

  妈妈回答“不知道”,她就是那个说话半真半假的人,因为不知道也代表有可能是男的也可能是女的。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有很多种方法,而且只要找对了方法就能算得很快。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分数大小的简便方法。

  例如:七分之八和八分之七,我一眼就能看出七分之八大,因为七分之八比1大的分数,而八分之七比1小。所以肯定是七分之八大。找一个中间数来比较,这种方法叫:找中间数。

  例如:二十九分之五和十八分之十,找中间数当然行不通。通分也不行。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一个是5,一个是10,可以化成同分子呀,两个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小的比较大嘛!二十九分之五化成五十八分之十,十八分之十不变。现在能比较了。这种方法叫:化同分子。

  例如:三十八分之十六和四十二分之二十三。这道题照样可以用找中间数的`方法,不过它们的中间数不能是1,而是二分之一。三十八分之十六是比二分之一小,而四十二分之二十三比二分之一大。不用说,一定是四十二分之二十三大。

  介绍了这几种方法,相信以后对你做一部分分数比大小的题目一定会有帮助。

  同学们,你在电视上看过江苏卫视的趣味答题栏目“一站到底”吗?它可是有趣极了!看着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试一试。

  现在,每周五和周日,仁华数学也照着“一战到底”的形式举办了益智数学游戏——“决战到底”!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前段时间,我被仁华数学邀请参加初赛,我真是兴高采烈!马上赶往了仁华数学。

  游戏规则是:11位小朋友为一组,其中一人为擂主,有一次免答权,可以挑选留下的10人中(也就是挑战者)任何一人为竞争对手。两人轮流答题,如果22秒之内挑战者回答不出为输,自动下台,擂主在挑选下一名挑战者。相反,如果擂主答不上来,那么挑战者上升为擂主,由新擂主可以挑选留下的挑战者为对手!总之,看谁是站到最后的第11人!他便可以挑选礼物台上的任何礼物,而其他选手只能拿到纪念品!好激动,好刺激哦!

  比赛开始了,擂主自我介绍后开始选竞争对手了,只见他的眼睛像搜寻食物一样四处瞟,却迟迟犹豫不决,拿不下主意。看到我的时候,我好紧张哦,该不会选我了吧?幸亏不是我,而是一名小女孩。他们的实力都好强!两人不相上下,我们连连叫好。看他们的眼神,如同火星撞上了地球!争了几个回合后还没分出谁胜谁负,主持人手里的题都快用光了。但擂主最终有一道难题没做出来,下场了。

  又经过几轮,赛场的选手们真有趣,一会让我们哈哈大笑,一会让我们激动万分。气氛慢慢不那么紧张死板了,变得活跃起来了。

  啊!终于轮到我了。我很紧张地走上台,自我介绍完后,场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自信起来了,紧张的感觉也小时地无影无踪了。我邀请的啦啦队也为我加油助威,我更加自信了!擂主先答题,结果这道难题难住了她,我便不战而胜,成为擂主!接下来我四处搜寻,找谁好呢?嘿!那个男孩傻呆呆的,就选他!哎,可是俗话说的好,人不能貌相。他的实力好强,遇到难的题他都做出来了。我在心里暗自佩服,同时自己也有点紧张了。有一题是这样的:1256789,打一成语。咦,这是什么?我的一次免答权也用了,怎么办?正在我苦思冥想的时候,时间到了。我很遗憾的走出赛场,到观众*上。

  虽然我没有当上擂主,但这次的活动给了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台,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让我变得在陌生人前不怯生,淡定自信。更重要的是,这次的比赛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是用在生活中的,培养我们的细心,并不是用来考试和比赛的,要享受数学带给我们的乐趣!

  这个活动太好了!不仅让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奖品,又让我们在一起开心地比赛,一起玩,还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明年在举办这样的活动,我一定还会报名参加,成为擂主的!

  附:

  亲爱的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吗?下面,我把其中一些题公之于众,你也可以大显身手哦!看一看,你能否一战到底?

  1、13个同学排成一队做操,小花的左边有9个人,小花的右边有几个人?

  2、把一根木头锯成2段要2分钟,锯成3段要几分钟?

  3、一个数,去掉末位是40,去掉首位是3,求这个数。

  4、设1=5,2=15,3=215,4=2145那么5=?

  5、你能用4个3表示出111吗?该怎么做呢?

  6、4个数字“8”,如何使它等于17?

  7、在一条长24米的走廊两旁每隔3米插一面彩旗。如果头尾都插,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

  8、每隔1分钟放1炮,10分钟共放多少炮?

  9、一口深5米的枯井,一只在井底的蜗牛每天白天向上爬2米,晚上向下滑1米。请问:蜗牛几天后能爬出枯井?

  10、蜗牛从24厘米深的杯底往上爬,每爬6厘米要用3分钟,然后停2分钟。问:蜗牛从杯底爬到杯口要用多少时间?

  11、12345609,打一成语

  12、1256789,打一成语

  13、1+2+3 ,打一成语

  14、333 555 ,打一成语

  15、5 10,打一成语

  16、 9寸+1寸=1尺,打一成语

  17、盆里有6个馒头,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1个, 但盆里还留着1个,为什么?

  18、一根绳子,对折后再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剪开,想一想,剪开后变成了几段?

  19、有一筐桔子,连筐共重124千克,卖了一半桔子后连筐共重64千克。问一筐桔子和一个筐各重多少千克?

  20、一台机床重2吨,现有15台这样的机床,如果用一辆载重为5吨的卡车把这些机床运到码头(每台机床不能拆开),至少要运几次?

  21、小丽前不久刚参加了一次游泳比赛,*那天,她和参加比赛的所有运动员都亲切地握了一次手,表示友谊。小丽记得当时一共握了五十次手,那么你知道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一共有多少名吗?

  22、最大的七位数比最小的六位数多( )位。

  答案:1)3个;2)4分钟;3)43;4)5=1 ;5)333divide;3=111; 6)8+8+8divide;8 ;7)18面;8)11炮;9 )18分钟;10)4天;11)七零八落;12)丢三落四;13)接二连三;14)三五成群;15)一五一十;16)得寸进尺;17)一个小朋友连馒头和盆一起拿走;18)5段;19)120千克 4千克;20)8次;21)51名;22)1。

  亲爱的.朋友,您一战到底了吗?您一定也喜欢这种既新鲜又刺激的益智数学游戏吧!


数学游戏作文 (菁华5篇)(扩展5)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统计游戏》合集5篇

  设计意图

  班级下学期开展“我们来策划”主题,随着“书香童年”活动的临*,孩子们的*期策划任务接*尾声,为了在活动当天向其他班小朋友更加全面的介绍端午节,美工区的小朋友制作了美味粽子在当天展览。为了支持幼儿策划活动的顺利展开,我们以对粽子的多角度分类作为目标,并以小组形式进行统计记录,培养幼儿的类别概念和统计能力。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并统计数量。

  2、与同伴协商共同统计粽子数量并记录,享受合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够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并以小组形式统计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用表格记录的经验。

  物质准备:ppt、不同种类粽子每组若干,记录表每组两张,展览架每组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问题

  1、小朋友们都知道我们班最*在策划书香童年的活动,为了向其他班级介绍端午节传统美食,朱老师带来了许多粽子。

  二、看图分类并统计

  1、将图片上的粽子分为两类

  如果让你们把他们按照同一特征分成2类,你可以怎么分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可以按照颜色分,也可以按照形状分。

  2、增加一种粽子,观察不同

  现在朱老师又拿出了一些粽子,你能发现这些粽子与刚才的粽子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绳子的颜色不一样。

  3、3人一组分类并记录

  第一次:三人一组,寻找最多的分类方法。

  教师总结方法:我们不光可以按照形状分、按照粽子的颜色分,还可以按照绳子的颜色分。

  第二次:每组一个记录表,统计每种粽子到底有几个

  三、整理小货架

  1、出示理货单,观察货架

  出示理货单,按照单子内容将粽子整齐又美观的摆放在货架上,这张理货单你能看懂吗?你们知道吗?货架和盘子上藏着小秘密,这些秘密会帮助你将手中的粽子放到正确的位置,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吧!

  2、六人一组按照理货单整理小货架

  第一次:每组一张理货单、一框粽子、一个货架,请你们迅速分组到达指定位置按照理货单整理小货架。

  教师总结方法:按照理货单和货架上的提示信息将所有粽子分类摆放。

  第二次:增加几种粽子,按照理货单和货架提示,排除不属于该类别的“干扰”粽子,整理小货架。

  四、延伸活动

  1、将小货架摆放在班级门口,作为“书香童年”活动的道具,当天向其他班级介绍。

  活动相关图片

  理货单:

  活动总结

  本次教育活动基于主题生成,为了在书香童年活动当天向其他班级介绍端午节,孩子们制作了各种与端午节相关的作品。美工部制作的粽子种类繁多,如何将这些粽子整齐又美观的进行展示呢?于是生成了本次教育活动。通过观察粽子的不同特征,并对粽子进行多角度分类和统计,帮助幼儿建立类别概念,看懂记录表格。在实际操作中有层次的对粽子进行分类摆放,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分粽子的活动中培养幼儿升入小学后的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整理*惯。

  故事背景: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要建一个自己的超市。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品。老师说:“小朋友们,我们要把这些物品分类摆放倒架上,请你们先将物品纷纷类,并数一数每种物品有多少件,然后统计出每种物品的数量。”老是说完后。小朋友们就忙碌碌起来。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按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甚至进行分类,初步探索统计方法。

  2.是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探索统计的过程和结果。

  3.要用儿童过分工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故事挂图《我们见超市。》;食品,生活用品。玩具,统计表。

  学具准备:

  几个图形卡片组。玩具。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回忆去超市的经历。

  2.教师出示故事挂图《我们见超市。》,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教师;小朋友们从家里带了了什么物品?

  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每种物品有多少件

  二,集体活动。

  1.创建超市。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超市的构成。

  教师:我们要见一个超市需要做哪些准备?

  (2)教室引导幼儿用教室里的物品充当超市的货架。收银台。货物。购物筐。

  (3)教师引导幼儿摆放物品。

  1教师出示各种物品(玩具,生活用品。食品。)引导幼儿辨别。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我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

  2.教室引导幼儿投入如何将物品分类摆放。

  教师:想想怎么样摆放物品能够合理?让顾客一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教师提出分类要求:任意物品的归类摆放要整齐合理。要轻拿轻纺。与同伴商量。相互合作。

  3.教师引导幼儿按物品的名称。用途性质进行分类规范。让幼儿尝试在总分类进行子分类。

  4.教室组织幼儿观察超市。说一说物品的归放是否合理,为什么?

  2.统计。

  (1)教室引导幼儿观察超市中摆放的物品。并讨论问题。教师:超市里都有什么物品?

  他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呢?该怎样统计呢?

  (2)教师提出要求。统计时要认清楚你统计的是什么物品。数量是多少呢?

  (3)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探索。

  1.幼儿自由选择物品进行记录。(记录的方法有幼儿自己决定。)

  2.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想出更合理的统计方法。

  3.教师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各自的统计情况。

  3.讲述。

  (1)教师请部分幼儿讲授自己的统计情况。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验证。

  (2)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并想一些更为合理的统计方法。

  (3)教师出事统计表。引导幼儿根据统计表进行统计。

  三·操作活动。

  第一组: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统计玩具柜里的玩具。

  第二组: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统计学界中的各种几格形状。

  四、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统计班里的各种物品。

  (2)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统计幼儿园厨房里的各种食物。

  (3)园内完成《操作侧》第47/48页。

  2、家庭延伸:

  (1)家长引导幼儿在家中分类统计各种物品,例如:衣服、食品等,并帮助家长整理房间。

  (2)家庭完成《亲自册》第47/48页。

  【活动目标】

  1、巩固对颜色和几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2、初步学*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统计结果。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2、黑板,水彩笔,几何图形若干,幼儿人手一份统计操作材料和白纸,集体操作材料两份。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特殊的小客人,在他们身上藏了许多的图形,把他们请出来吧!”

  2、学*统计方法。

  (1)请幼儿按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统计,教师记录或请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2)请幼儿按图形的颜色特征进行统计,教师或幼儿记录。

  3、幼儿操作。

  (1)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看清特征再进行统计记录。

  (2)请个别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

  4、创意拼贴画。为幼儿提供几何图形进行图形拼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延续幼儿以往的学*经验,将图形融合在一起,拼画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如:机器人、小汽车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初步学*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活动材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操作发现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