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实用五篇

首页 / 作文 / |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 1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一个传说。

  在古代,有一个人叫屈原。当国家衰落的时候,他想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他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愤怒地跳进河里。当他当官时,他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们想到他,担心鱼虾会吃掉屈原的尸体。他们把糯米包在粽叶里扔进河里,希望鱼虾不要吃屈原的尸体。因此,在五月五日,人们吃粽子悼念屈原。

  如今,吃粽子已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俗。粽子放进锅内不久,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清香,让人感到神清气爽。粽子煮好后,要剥去粽子皮,不要故意把它们放在盘子里。随便把粽子放在盘子上就行了。绿色的粽叶拖着晶莹剔透的嫩白粽子。米粒色泽鲜艳。每个谷物都是椭圆形的,一个接一个地挤压,但不会粘在一起,这会让人流口水。几颗红枣像宝石一样点缀着,让人食欲大增,看起来像一件艺术品,。这不是大师的杰作吗?

  一会儿,粽子独特的香味吸引着你的味蕾。这是粽叶的香味,糯米的淡淡甜味和红枣的甜味。撒上一匙糖,放进嘴里。柔滑的粽子有嚼劲。味觉在舌尖回荡,忍不住仔细品尝。

  这种民间文化是中国五千年礼仪的一颗明珠。我们应该让它过去。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 2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全家在吃粽子,看得这么好吃的粽子,我问爸爸:“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爸爸说:“这是一个传说,你自己上网找找。”

  吃过饭,我就上网去查,原来是这样: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援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蓝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公元278年,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秦国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百姓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的还拿出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因此,在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我把查到的传说说给了爸爸听,爸爸夸奖我是个爱学*的好孩子。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 3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我读起这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时,就会想起端阳节的故事。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富国强兵,因遭到贵族子兰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撤职,赶出都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怀沙》之后投江而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照样去做。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眼看端午节就要到了,超市里的粽子、艾叶、香囊、大蒜头……都开始热销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所需要的东西。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 4

  在中国人的印象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诗中这样说:“节分端午自谁言,千古传闻为屈原。”对此,也有专家持不同看法:“其实端午节的起源要比屈原早,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民间和典籍中有各种说法,如纪念屈原说、仿效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古代越人新年说等,但从学术考究上来说,端午节应该起源于远古人们的辟邪观念。”

  端午节在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从名称、内容到象征意义都发生过很大变化。在不同的时代端午有过很多不同的名字,比如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娃娃节、五月节等。到了汉晋之际,人们才把凭吊屈原与端午节结合起来,赋予了这个节日更多的文化意义和爱国意义,并给予了竞渡和吃粽子等文化*俗丰富的内涵和想象力。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 5

  今天我和妈妈聊天的时候,妈妈问我一个问题:“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吗?”我说有点儿记得不清楚,只知道每年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我左想右想,怎么就是想不到呢?我带着问题赶快去书里找,看完书我才想起来,刘老师以前给我们也讲过啊。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名臣叫屈原。他主张联和齐国对抗秦国,因此遇到很多大臣的反对和主张。后来屈原遭人陷害,被流放江南一带。在流放时期屈原依然忧国忧民,写下了很多名作。没过多久,楚国被秦国占领,屈原心如刀割,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他写下了一首《怀沙》,然后抱起了一块青石,纵身跳入汨罗江。

  百姓听说屈原投江,都悲痛万分。人们把一些食物扔进江里,希望鱼虾不要去咬屈原。后来人们又把黄酒倒入江中,来晕江中的蛟龙和水兽,免得让他们来伤害屈原尸身。

  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就喝黄酒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名臣。

  不仅如此,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带有纪念活动,而且都是按农历来算时间的哦。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实用五篇(扩展1)

——端午节的由来和*俗优选【五】篇

  端午节的由来和*俗 1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俗的遗迹。

  消毒避疫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由来和*俗 2

  这一天,人们要吃粽子。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在我们南方水乡,有着赛龙舟的*俗,在这一在,有将*上百人围着场地,大喊着:“加油!加油!”比赛胜利后,还有奖品发给选手。

  端午节的由来和*俗 3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

  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由来和*俗 4

  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杭州人眼中可算是一个大节日。白天,人们划船、赛龙舟,傍晚,家家户户赶做起粽子来,还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一到夜晚,人们便团聚一起,吃着粽子,聊着家常,好不热闹。是什么原因让人们这么重视端午节呢?那还得从一段传说讲起。

  相传古时候,一位名叫屈原的'人看到自己的祖国被欺凌,心如刀绞,肩负使命身处险境,却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受尽**却坚守自己的名节,在走投无路之时于是便投河自尽。屈原死后,百姓们痛苦万分。渔夫们纷纷带上自己的工具去捕捞屈原的尸身,有些人则往河中扔糯米团等食物,以防他的尸体被鱼吞噬。之后,每当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想到爱国的屈原,用各种方式来纪念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做糯米团的事情以及吃粽子的*俗被保留了下来。制作粽子看似十分简单,但每一个步骤却极其讲究。首先得将粽子叶清洗干净,并且将它折出一个角,围成一个圆锥状的凹槽,绝不能有空袭,再将淘好的浸满酱汁的米倒入粽叶中,在米过半时放入一块肉。之后用糯米将粽叶填满,并用红绳将粽子包裹严实。呈现出一个有四个棱角的小绿塔。最后,将在制作完成的粽子放入水中煮熟,过了一段时间,粽叶的清香便慢慢溢满房间的每个角落。

  除了吃粽子,划龙舟也是精彩的节目之一,人们用划船的方式,来驱赶那些食肉的鱼群,为此,每当这时候,各地的人们还会举行划龙舟的比赛呢!划龙舟这个*俗已经深深融入了江南百姓生活中。

  端午节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寄托了对家人朋友的美好祝愿以及爱国情怀。端午节就这样,在人们的欢笑与实践中,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端午节的由来和*俗 5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俗的遗迹。

  消毒避疫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实用五篇(扩展2)

——家乡的*俗-端午节的*俗作文400字实用五份

  家乡的*俗-端午节的*俗作文400字 1

  细心的同学一定不难发现,在市场上会经常见到一种发着阵阵清香的绿色长叶子,与这相配的还有雪白雪白的糯米和红红的大枣,聪明的同学们一定会猜到,这是为了包粽子呀,因为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来。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等等,其中为佩香囊和包粽子最为盛行。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这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无法挽救,他日夜忧愁,最终投汩罗江而亡。楚国民众知道后十分忧伤 ,驾船奋力营救,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年年岁岁,这个*俗便流传下来。

  每逢端午节,小孩子们都要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当然,除此之外,很多家庭还会在门口插艾叶、饮雄黄酒,有的地方还会举办龙舟赛,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家乡的*俗-端午节的*俗作文400字 2

  说到端午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赛龙舟,悬艾叶,闻香囊,包粽子,忙碌而又开心!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现在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说;恶月恶日驱辟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传说屈原投江后,渔民们划着渔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后来慢慢演变为今天的赛龙舟。屈原投江后,当地的村民为了不让他的身体被鱼啃食,就把糯米投入江中,但多被蛟龙所食,后来屈原托梦给村民,经过屈原的提醒,村民们才把糯米用叶子包起来,再用彩线缠绕,形成了粽子的最初形态。

  过端午节,人们喜欢将艾叶挂于门上或用彩线绑在手脚上,意为驱邪辟邪。人们在这一天还会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投江。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米,因水中含碱,用茭白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我们祖国各地的人们,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和*俗,共同庆祝着这个传统的节日。“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浓浓的粽香,浓浓的亲情,浓浓的欢声笑语……

  家乡的*俗-端午节的*俗作文400字 3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是一首关于端午节*俗的儿歌。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重五节,许多*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民间会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成为长命缕。端午那天,家家户户还要在门上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还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和雄黄酒。这一天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会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也都会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

  端午节最主要的*俗还是吃粽子和赛龙舟。传说人们把粽子投进江河,是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而人们划着船在河中捞救屈原遗体的行为也逐渐演变成端午节最重要的赛龙舟活动。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厨房里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和防止毒虫孳生。

  家乡的*俗-端午节的*俗作文400字 4

  中国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热闹喜庆隆重的春节,祭奠祖先、追思先人的清明节,吃月饼赏月的中秋节,许许多多的节日,让我们不亦乐乎,端午节便是其中之一。

  要问端午节的美食是什么,那还用说,当然是粽子了!要做粽子,得先找来米、粽叶、绳子,当然也可以加点肉、糖、花生等。我们做粽子的时候 ,首先把粽叶、米洗干净,馅料调好,把粽叶卷成一个封底的漏斗形状,再把米放进去,有馅料的话就把馅料放到米中间。放满之后,用粽叶盖好包起来,用绳子捆住,就大功告成。粽子要放到锅内蒸。煮好之后,拆开粽子,一股米的糯香,与粽叶的清香相混合,让你食欲大开,吃下一个,包你再想吃第二个、第三个……

  像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也是有传说的。听老人说,这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却遭到去职、流放。他在流放中,写下许多诗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屈原不愿看到自己国家被灭亡,所以抱石投江自尽,爱戴他的百姓听到后纷纷赶到江边,用粽叶包着米饭投到江中,让鱼龙虾蟹吃饱。鱼龙虾蟹吃饱之后,就不会去吃屈原的身体了。一代又一代,每年的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便流传下来,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很有特色。

  家乡的*俗-端午节的*俗作文400字 5

  端午节是中国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传承千年之久的节日。

  一提到端午节,我就会想起令我口水直流三千尺的粽子,然后又会想起它的由来:古时候,在楚国有一个名叫屈原的大夫,当时的国君十分无能,屈原提出了许多强国政策,都被国君一一否决。最后,国君又听信小人谗言,将屈原放逐到泊罗江附*。国家灭亡,屈原悲愤至极,跳江自杀。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不让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这便是最开始的粽子。现在的粽子则口味丰富,什么花生、板栗、鲜肉、蜜枣等,种类数不胜数。包的材料有糯米、蜜枣、芦苇叶子等,十分好吃。

  在端午节的时候,我看到了爷爷、奶奶在包粽子,便也萌生出了自己动手包粽子的念头。一场浩大的包粽子工程便开始了,我将叶子卷成了一个圆锥形,再将糯米倒入其中,到了一半的时候,再放入蜜枣,然后撒上一层糯米,将上方多出来的一小片叶子尖包好,一个粽子形状便大致呈现出来了,接下来便用针一插一抽,一个粽子便大功告成了。放入锅中蒸煮,一个香喷喷的粽子就闪亮登场了。

  将粽子翠绿的皮剥下来,露出了黄白色身躯,香气四溢,一口下去飘飘欲仙,那蜜枣更是点睛之笔,美味极了。

  这便是我家乡的端午节风俗,吃无比美味的粽子。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实用五篇(扩展3)

——端午节的由来*俗(精选五篇)

  端午节的由来*俗 1

  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只吞下,明皇喝问, 大鬼奏日, 臣姓钟馗, 即武举不第, 愿为陛下除妖魔, 皇醒后, 疟疾愈, 于是令画工吴道子。 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 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 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 艾叶、 榴花、 蒜头、龙船花,制**形称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 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 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 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 盛行于吴,越、楚。

  据*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 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 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 并把船建造成龙形、 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

  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 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的由来*俗 2

  ●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xx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xx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节日名称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的鸭蛋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俗。

  ●端午节诗歌诗句: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关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年端午节日期:20xx年6月11日、20xx年5月31日、20xx年6月19日、20xx年6月8日、20xx年5月28日、20xx年6月16日、20xx年6月6日、20xx年6月23日、20xx年6月12日、20xx年6月2日、20xx年6月20日、20xx年6月9日。

  端午节的由来*俗 3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俗。在众多*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划龙舟*俗了。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端午节的由来*俗 4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信仰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俗介绍

  河北省

  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古时,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烧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

  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上海市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江苏省

  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1895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北京端午节的风俗

  游天坛

  《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老北京在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端午节期间,老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他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

  祭神祭祖

  端午节由来跟很多文化名人有关,这些文化名人大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是忠孝之人,二就是跟水有关系:屈原投江,伍子胥死后被扔入水中,曹娥是投江救父。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

  挂菖蒲插艾叶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过端午节时大多在院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民间有用它来驱邪。

  在端午节,人们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还用菖蒲根泡酒,以为喝了能健康长寿。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菖蒲身上这层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也使它成了人们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斗百草

  端午节这一天,京城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一种看法认为,最初的斗草游戏,很可能跟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的中医草药学有着密切关系:古代人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而斗草就是古人端午采草药歇息时,相互玩耍逗乐的一种休闲游戏。

  斗百草的玩法之一是比较草的韧性。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有韧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斗百草另外一种玩法,则是比赛谁采摘的花草的花色品种多和新奇。

  喝雄黄酒

  老北京人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俗。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端午节的由来*俗 5

  ●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xx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xx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节日名称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的鸭蛋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俗。

  ●端午节诗歌诗句: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关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年端午节日期:20xx年6月11日、20xx年5月31日、20xx年6月19日、20xx年6月8日、20xx年5月28日、20xx年6月16日、20xx年6月6日、20xx年6月23日、20xx年6月12日、20xx年6月2日、20xx年6月20日、20xx年6月9日。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实用五篇(扩展4)

——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600字优选【五】篇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午节,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名称,如:下午节、重阳节、五月节、沐浴节、儿童节、天中节、迪拉节、诗歌节、端午节等。

  端午节,中国人两千年传统和*俗,因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有许多故事和传说,产生了许多的节名,而且各地有不同的*俗。主要内容有:女儿回娘家,钟馗像,欢迎鬼船,躲午,后午休树叶,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甜酒产品,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以雄黄画儿,喝雄黄酒,菖蒲酒,吃五大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迷信活动已经逐渐消失,其他的已经蔓延到中国和亚洲邻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已经有新的发展,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它已成为一个国际体育赛事。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留念屈原说;留念伍子胥说;留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老师的《端五考》和《端五的汗青教导》罗列的百余条古籍记录及专家考古验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爱国主义和感人诗词广泛植根于人们心中,人们“珍爱和悼念它,在世界上讨论它的话语,代代相传”。因此,纪念屈原的理论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间文化领域,中国人把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到现在为止,端午仍然是中国民族它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祖母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能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祖母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我晕!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行。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由于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出来的时候,我开心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能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午、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各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俗是相同的,端午节就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游百病。

  端午节是我国纪念屈原的日子。屈原,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屈原很忠良,所以楚怀王很喜欢他,还有一位很嫉妒屈原,便用阴谋来害他,这就是楚怀王渐渐不信任他了。有一次,秦国要跟楚国与好,屈原仔细分析,知道了秦王的阴谋,便冒着生命危险去告诉楚王,楚王不但不听,还把他释放到远离他乡的地方。当楚王刚到秦国就被擒住,他后悔当时不听屈原的话,因气大而死,屈原当得知国家快灭亡时,他不忍再看下去了,写了最后一首爱国诗,便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当地人知道后,赶紧划船去打捞屈原的遗体,有些人向江中扔鸡蛋、粽子,倒雄黄酒,全都是为了不让鱼虾不吃屈原的遗体;赛龙舟就是因为当时打捞屈原遗体的原因。不仅,端午节有它的历史还有一些食俗与风俗。

  端午又称重午,许多*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水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带五颜六色的香囊。

  端午节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忠良。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华人夏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和春节、中秋并列为华人传统三大节日。“端,初也”,也就是“开始”的意思。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而“午”与“五”又同音, 所以,“端午”又称“端五”。五月五日,月与日同为五,故古也称为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 古人也把“午时”当作“阳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阳”之称。明清时代,北京一带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或“五月节”。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 其中以纪念两千多年前,愤投汨罗江的中国大诗人屈原说最广为流传。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备受楚怀王重用。 此举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诽谤屈原,离间楚王和屈原之间的关系。 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甚至将屈原放逐。

  眼见楚国濒临绝境,因谗臣误国,将为秦国所灭,屈原满怀悲愤,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而渔夫们也撑起了船只,在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 他们还把粽子、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希望喂饱鱼虾,不让它们夺食屈原的尸体。

  还有人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江里的蛟龙。 据说,当时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因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 人们便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甚至还在这天到来时,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门上。

  曾经,有一位叫屈原的诗人。他身为一个楚国人,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国被秦国攻破,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附*楚国百姓得知,纷纷前来凭吊屈原大夫的死,渔夫划起渔舟来打捞屈原大夫的真身。

  一个渔民把糯米制成的饭团抛向水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据说糯米可以粘住鱼的嘴,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端午节这天,屈原故里人们主要的活动就是看龙舟,吃完早饭,便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往西陵峡“屈原沱”汇集,倾城出动,争看竞渡。端午阳的屈原沱**,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江上七条龙舟飞渡,岸边数万名群众观战。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人惊叹。

  每当这时,我不禁在心里默念起屈原大夫的绝作:

  《怀沙》:怀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兮杳杳,孔静幽默。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实用五篇(扩展5)

——端午节-端午节的*俗作文300字优选【五】份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是一首关于端午节*俗的儿歌。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重五节,许多*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民间会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成为长命缕。端午那天,家家户户还要在门上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还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和雄黄酒。这一天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会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也都会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

  端午节最主要的*俗还是吃粽子和赛龙舟。传说人们把粽子投进江河,是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而人们划着船在河中捞救屈原遗体的行为也逐渐演变成端午节最重要的赛龙舟活动。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厨房里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和防止毒虫孳生。

  清晨,我刚在睡梦中醒来,就有一阵阵的香味扑鼻而来,我细细的闻了闻,原来是粽叶的味道。是的,今天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我迅速的穿好衣服,奔向了家里的厨房,哇,那一个个用粽叶裹着的饱满的粽子,那三角的形状,好看极了。我迫不及待的拆开了一个,那黏黏的糯米,虽然只有没有放什么多余的材料,就是最原始的味道,还是非常的好吃。正当我吃在兴头上的时候,我的好朋友娇娇喊我一起去看赛龙舟。赛龙舟是我们这里每年都会有的竞技,是人们娱乐的一个方式,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当我们来到比赛的现场的时候,那真是人山人海啊,气氛高涨,一声声“加油,加油,加油。”如雷贯耳,我看到了两队的队员都在很卖力的划着,很有默契的配合着,两队的速度差不多,都在飞速的前进着。忽然,身穿蓝色衣服的那队,一个猛划,超越了红色衣服的那队,成功取得了胜利。

  这个端午节,真是一个难忘的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中的,又称重午节、端阳节。

  是纪念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不过,也有人说,端午节是龙节,是五千年以前,南方民族纪念龙神的日子。

  听说端午节的*俗都与“五”数字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着五色红心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儿或是足踝上称为“长寿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薄、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色的粽子、雄黄酒。在南方北方,天还要在儿童[来源]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相传龙舟竞渡是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让鱼蛟虾蟹吃饱了,咬食屈原的遗体。

  打扫房屋、用端午这天正午的阳光晒蒜头、晒艾叶草恐怕是苏北一带众所周知的*俗啦。

  嗨,端午节的*俗说也说不尽,这首儿歌对它做了总结:“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一大早,妈妈就带我们去赶五毒庙会,一路上,人山人海的,孩子们兴高采烈的走走看看,有一些小女孩在戴香囊。

  中午到了,妈妈给我戴了一条五色丝线,我奇怪地问妈妈:“为什么要戴五色丝线?”“因为端午又称重五,用红、黄、蓝、白、黑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爸爸又用雄黄酒洒在地上,我又奇怪的问:”为什么要洒酒呢?“”因为这样可以杀死毒虫,防止毒虫孳生。”爸爸望着我说。

  这时,看着我吃粽子,妈妈深情地说:“以前,有一位爱国诗人,叫屈原。他是楚国人,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可是秦国想灭了楚国,他看破秦国的阴谋,一次次的去向楚王进言,但是楚王不听。最终楚国被灭了。

  屈原在流放时听到这些,想救国却救不了,在五月初五的这一天,自己投汩罗江。江边的百姓听说屈原投江自尽,唯恐江中的鱼虾吃爱国诗人的身体,便拿来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并且在江上划龙舟,想吓走鱼虾。从此,年年如此,这*俗便流传下来。”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洋。”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每逢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插艾叶,赛龙舟,戴香囊,喝雄黄酒。我知道把粽子投入江河,是为了让鱼虾吃饱了,不去吃屈原的遗体;喝雄黄酒,是为了驱虫避邪。南方人在端午节的时候,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但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听我妈妈说我小时候过端午的时候,还要穿百兽的衣服来避邪。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要赛龙舟呢?我想知道个究竟,便好奇地去问妈妈。

  “妈妈,妈妈,端午节的时候为什么要赛龙舟呢?”我好奇地问妈妈。

  “这个说来话长。”妈妈慢理斯条地对我卖起了关子,“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位爱国诗人名叫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玉,却遭遇排挤。楚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馋言而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人们听了,悲痛欲绝,便把船做成龙的样子来捞救投汨罗江的屈原。后来,赛龙舟这个*俗便流传开了。”

  “哦,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典故啊!”我感叹道。

  了解到了这么多端午节的*俗,好期待端午节的到来。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实用五篇(扩展6)

——端午节*俗的作文400字优选【5】份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这阵阵儿歌声中,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

要问端午节的来历,可有很多故事呢。就给大家讲其中一个吧: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位爱国诗人叫屈原。屈原在楚王的身边做官。昏庸的楚王总是听信那些__臣、小人谗言,不听屈原的忠言。后来楚王竟把屈原削职流放了。在流放的过程中,屈原看见楚国都城被敌军占领,百姓遭殃,惨不忍睹,屈原非常悲愤,于是跳江自 杀。人们非常伤心,划船找屈原的尸体,还包粽子给鱼虾吃,希望鱼虾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就把这一天作为“端午节”,用包粽子、赛龙舟的形式表达对屈原的缅怀之心。

端午节还有很多*俗呢!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粽子几乎是每家每户过节必不可少的物品,奶奶在包粽子前,总是要先把粽叶泡上很长时间,再煮上一天。裹粽子时是先取三片煮好的粽叶,围成一个圆锥形,然后往里面放些糯米,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不同的馅料,诸如:花生米、红豆、肉、蜜枣等等。再用棉线捆起来,一个玲珑可爱的粽子就诞生了。但现在还不能吃,还要把包好的粽子煮上一天,到第二天我们就可以大享美味啦。解开一个热腾腾的粽子,蒸汽直冲天,而粽子活像个老爷舒服地躺在粽叶里。糯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金银剔透,就像一颗颗璀璨的钻石。糯米的浓香夹杂着缕缕草叶的清香沁人心脾,我顾不上烫,咬了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

在今年的端午节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品尝了美味的粽子。这真是个快乐且有意义的端午节!

  端午节*俗的作文400字 2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那天我去太婆家,刚进门,就闻到一股扑鼻而来的香气,原来是太婆在煮粽子,可香了。中午我们吃的是粽子大餐,顺着香味来到饭桌前,一盘香香的粽子摆在眼前,馋的我直流口水,拿起一个粽子,小心翼翼地拨开粽子皮,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太满足了。

吃完粽子,我们来到电视前,观看一年一度的赛龙舟。为什么要赛龙舟呢?有两种说法,第一是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保佑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第二是纪念屈原。

江面上排满了上百艘各式各样的龙舟,场面十分壮观。一艘龙舟上有20多名船员,其中包括一名陀手,一名锣手,一名鼓手,其余的是划船队员。他们个个身体健壮,力大无比,他们正在等待一声哨响,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向终点飞快地驶去。

随着锣鼓敲响,队员们一致的动作向后滑动,反反复复,嘴里喊着属于自己队伍的口号,使龙舟快速前进。这时我想哪艘龙舟会获得胜利呢?应该是九号红色的龙舟吧,正当下,就看见相隔几条道的七号龙舟突然急剧的加速冲了上来,队员手上的浆划地非常快,快到脸上的肌肉都在抖动,看着让人激动。随着人们的欢呼声,七号龙舟快速的到达了终点,取得了胜利,队员们在江面上欢呼着,泼水庆祝。

端午节是一个很有趣的节日,在这一天里,我们一家过得很开心,期待下一次的端午节。

  端午节*俗的作文400字 3

我和我的妈妈准备好糯米、粽叶和线等,开始包粽子。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只见妈妈拿一张粽叶卷成漏斗型,再往里面加上参有红豆的糯米,然后用粽叶包成三角形,最后用线把它拴好。看着妈妈包粽子,我不解地问妈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妈妈耐心地给我讲到:“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由一个着名的诗人叫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阴历5月5日这天,他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真是太可惜了!”听完妈妈讲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叹息道。

妈妈继续说道:“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妈妈停下手中的活,抬头问我:“你看见过赛龙舟吧。”“我们去年在新津看见过啊!”我不解地问。“其实,赛龙舟也与端午节有关。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哦,是这样的。想不到一个节日还有这么多的故事。”我恍然大悟道,想不到我们经常过的节日,竟然有这么多的文化。

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我深深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我发誓要好好学*中国文化,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端午节*俗的作文400字 4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来,我想起了妈妈曾经给我讲的“端午节”来源的故事,想起了每年我和奶奶一起包粽子的往事,想起了每年端午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粽子的欢乐场景。

曾经听妈妈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据说是屈原投汩罗江后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的*俗。

还记得去年端午节的早上奶奶拿来一大盆芦叶、淘好的米和淹渍好的肉馅,准备包粽子。首先奶奶用四、五片芦叶稍稍重叠*放在一起,然后将芦叶卷成一个圆锥形状,接着用勺子往里面装米和肉馅,肉馅在米的中间,再接着把芦叶折来折去,就像在变魔术一样,不一会儿一个标准的“三角体”呈现在我的眼前,最后用线扎紧。看着奶奶一个粽子包好后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了五片芦叶开始有模有样的做了起来。可是这些芦叶叠*后,好像故意要跟我作对似的,总是卷不成圆锥状,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急得我满头大汗,奶奶来到我身边奶奶细致耐心的指导,经过几番折腾,一个奇形怪状的粽子终于包好了。我接连包了五个粽子,累得气喘吁吁,我终于学会包粽子。晚上我早早就坐到餐桌旁,厨房飘出阵阵粽子的香味,忽然爸爸从厨房端着热气腾腾的粽子出来了,我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感到格外美味可口,爸爸常教育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今天豁然开朗。每年端午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粽子的欢乐场景又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端午节,一个令我难忘的节日!

  端午节*俗的作文400字 5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尤其有许多传统节日。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是因为可以吃上好吃的粽子,糯米里有香肠、有枣子、还有肉。端午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楚国有个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楚国就灭亡了。屈原很痛心,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 杀了,人们怕小鱼小虾吃屈原的身体,他们用竹简把米装起来投入江中,可是这些被蛟龙偷吃了,后来人们知道了蛟龙最怕苇叶和五色线,人们用这些东西把糯米包了起来。蛟龙看见这些东西就吓走了,这样小鱼小虾不吃屈原的身体了。于是到了这一天,人们把包好的粽子投进江中,一年又一年就成了*俗。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__上,称为长命缕。名字要插“五端”: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色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有用雄黄酒在儿童的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俗,还有做粽子的方法很有趣。

端午节的那一天,我早早的起床,就看见妈妈在厨房里做粽子,每个粽子都是三角体的,而且还是肉馅的,每个粽子看起来都很诱人,我饶有兴趣也参加包粽子的活动中。我学着妈妈的模样拿出包粽子的粽叶,在粽叶上加点糯米,糯米里也塞了点肉,然后把粽叶一片一片地把它包住,再后,就用绳子把粽子打个结。虽然技术是很差,不像妈妈那样心灵手巧做出的粽子,包的很好,糯米也没有掉出来,简直和我做出来的粽子,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我不放弃,我继续做,连做十几个的时候,我的技术越来越好,包的粽子也快比上妈妈了,就这样,我和妈妈做了20多个,有十几个送人了,还有十几个就都给自己吃了。而我也偷偷收藏了几个,为的就是把粽子投进河中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而我也最喜欢端午节,因为我敬佩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实用五篇(扩展7)

——端午节的*俗作文400字左右(精选五篇)

  要说起家乡的风俗,我必然会仔细回想,因爷爷奶奶早逝,我便节假日去的都是外婆家。我是个“不合格"的家乡人,为何故说,因为我对风俗这是一窍不通啊,这可不是谦虚。

  记得我年幼时,5月5日端午节,外婆在三更半夜鸡鸣时便起床了,因鸡鸣很响亮,我便被吵醒了,睡眼朦胧的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外婆并不拉灯,缘由是因灯太亮,担心吵醒我罢了,现在回想起来满满都是对我的爱呀,外婆轻悄悄的起床,轻悄悄的穿衣,麻利极了,接着便看看我,这时,我闭着眼睛只睁一条缝继续看她做事。

  外婆出去了不久便回来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奇特的香味,不用多说,香味便是艾草那独特的香味,外婆用艾草扫了房屋便一根根的插在墙缝中。用来净化空气,驱蚊虫,其风俗,有句俗诗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就是艾草。

  记得还有个方法,就是用药草洗漱。外婆粗识草药,外婆上了山,她对山了如指掌,一会儿采好了草药,大约10种,把它们洗干净和水煮,当水渐渐从清水转变成了好看的琥珀色就大功告成了。

  对了,还有一大主角就是吃粽子,粽子一开始就是纪念屈原的,因为屈原他杞人忧天。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好人。后来屈原想不开就投江自尽,百姓担心他被鱼儿吃掉,于是包了许多粽子,不让鱼儿吃掉他。

  端午节过了,我回到了家,这次端午节过得还挺开心的呢。

  说到端午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赛龙舟,悬艾叶,闻香囊,包粽子,忙碌而又开心!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现在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说;恶月恶日驱辟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传说屈原投江后,渔民们划着渔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后来慢慢演变为今天的赛龙舟。屈原投江后,当地的村民为了不让他的身体被鱼啃食,就把糯米投入江中,但多被蛟龙所食,后来屈原托梦给村民,经过屈原的提醒,村民们才把糯米用叶子包起来,再用彩线缠绕,形成了粽子的最初形态。

  过端午节,人们喜欢将艾叶挂于门上或用彩线绑在手脚上,意为驱邪辟邪。人们在这一天还会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投江。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米,因水中含碱,用茭白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我们祖国各地的人们,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和*俗,共同庆祝着这个传统的节日。“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浓浓的粽香,浓浓的亲情,浓浓的欢声笑语……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题记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名端五节,重五节。关于端午节的*俗有很多,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

  赛龙舟

  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就有乘船祭祀龙图腾的活动,那便是赛龙舟的前身了。《诗经》中记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那鸟舟就是指龙舟。明朝著名画家张择端曾以端午节龙舟为主题画了一幅作品,名叫《金明池争标图》。

  清朝历代皇帝都有在端午节观赏龙舟的*惯。所以,赛龙舟便作为端午节的一种*俗流传下来。

  吃粽子

  说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的就是吃粽子了。早在战国初期,就有人别出心裁制成了类似粽子的食物。他们用黍叶包裹着糯米,蘸过石灰水后烤着吃,因形状类似牛角,故被称为“烤角黍。”

  到了汉朝,吃粽子就被正式列为端午节的*俗了。在现代,粽子中总会包着各种馅料,比如说:豆沙、肉、玉米、大枣等等。这些也是因为明朝的一位乞丐灵机一动创造出来的。

  插艾条

  艾,在端午时节长得最为旺盛,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天气会十分炎热,蚊虫肆虐。正好艾有清热解毒驱蚊之功效,还有驱邪、避讳之意。

  关于端午节的*俗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我听到这首儿歌便想起了端午节。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都给自己的孩子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系在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就口味而言,粽子陷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粽子以甜为主,南方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凸显地方特色部分。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时,大阳重,人中天,古称这一天为“天中节”,具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大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等。

  画额,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已》:“每至端午,白初一日起,取雄黄和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他出,用意一致。

  端午节是汉族的一个节日,端午节的*俗也有很多如洗艾草、扣绒线、吃粽子等等。

  端午节那天必须要洗澡的,洗澡并不是用普通的热水洗澡的,而是用很多草的头大大约二十厘米长的草头,而这些草中不能少艾草,把草放进水里煮开,煮出来的绿色的水用来洗澡。洗过澡后还要扣上绒线,扣在手脖上,脚上、脖子上都要扣上。端午那天还要吃粽子、大蒜、鸡蛋这些都必须放在艾草水煮过才能吃。吃的东西还有一样最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粽子。粽子是用糯米、蜜枣、花生再用芦苇叶包起来放在锅一起蒸,蒸熟的粽子剥开来香气扑鼻,吃一口香甜可口,里面,里面的蜜枣,花生也都是甜的特别好吃。

  这些都是我们宿迁这一带的*俗,我还在电视上看到其他一些地方的*俗。

  有的地方赛龙舟,赛龙舟是为了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赛龙舟的场面也是非常热闹、壮观的。关于赛龙舟的由来是屈原跳进江里后有人去打捞,结果没有捞到,就撒小米放入江中为了鱼儿不吃屈原的尸体。所以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举行赛龙舟比赛。

  端午节的*俗真是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实用五篇(扩展8)

——端午节的*俗的作文300字实用五份

  同学们,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的家乡就有“撞蛋”的*俗。

  撞蛋开始了,观众在一旁喝彩,随着一声“开始”的声音,我就开始撞起来了,另一位“选手”也不甘心,也撞了起来,这时“选手”的蛋破了,我便拿起他的鸡蛋。“观众”又欢呼了起来,我说:“还有谁来?”别队又上来一个人,“观众”一看,竟然是去年的撞蛋冠军,我们大惊失色,突然”队友”大喊着:“加油,加油!“我拾起信心,喊道:”开始吧!“

  我飞快的转着手,他笨拙的左扑右闪,一声蛋壳破裂的声音,我战胜了很强大的”敌人“,为我们队加大了光荣!

  我把两个蛋吃了,正好中场休息结束了,我便走向“战台”,对方挑了一个手劲大又灵活的“选手”来挑战我,可对方不知道怎么蛋壳已经破了,我说:“你快换个蛋吧!”他飞快的跑回家拿了一个蛋跑回来了。

  我先用一套老办法,不知道这家伙是在家偷偷的休息了一会儿,还是多休息了一会儿,可我依然且战且退,终于,我获得了冠军。

  我期待着下一届孩子们撞蛋激烈的比赛。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我和妈妈去街上买菜。我闻到了粽子的味道。当我到家时,我突然想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海关是什么?我想问我妈妈,但是她妈妈说,“你可以自己去查查书。”我心想:寻求帮助比寻求帮助更好。我会照我说的做。

  我找到了百科全书并打开了它。它说:“在端午节那天,人们赛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传说赛龙舟是为了营救死于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放进河里喂鱼、虾和螃蟹,停止吃屈原的尸体。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一个龙节,是四五千年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日子。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在端午节要吃“黄武”: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包粽子和雄黄酒。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雄黄都将被用来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画“国王”这个词,并且在这一天将会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包。

  这时,妈妈叫我吃粽子。当我看到美味的粽子时,我不禁唱起了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日是端阳。插入艾叶,戴上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快乐地下水。”

  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吗?下面就让我来一一告诉你们吧!

  正所谓“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听到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时我就会知道今天是端午节。

  端午,又称重五,是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一个重要节日呢。在这天,大人门都要给我们小孩带上“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的长命缕呢。每家每户还得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如果你是南方人,那么还要吃“五黄”即“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粽子和雄黄酒。怎么样,有意思吧。

  更有意思的是,端午这天很多地方都会赛龙舟和吃粽子。赛龙舟,顾名思义,竞渡龙舟嘛!而为什么要竞渡龙舟?纯粹为了好玩吗?不是!相传赛龙舟,还有个小故事呢!从前,有个爱国诗人屈原,有一天,他听说了自己的祖国被占领了,爱国的他气得受不了,便来到了汨罗江边,投江自杀了。相传,竞渡龙舟是为了捞救爱国诗人屈原。而吃粽子呢,其实是把粽子投进江内,是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而不去吃屈原的遗体。关于赛龙舟和吃粽子,还有这么个令人落泪的故事呢﹗

  这就是快乐又令人辛酸的端午节,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早上,听到奶奶嘴里念叨着这首歌儿,让我想起了端午节的一些风俗*惯。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插艾枝。一早,人们将艾枝插在门楣中央或随身带着,驱虫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节更得吃粽子。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里头包的东西而命名。其中,掺红枣儿的最多。掺红枣儿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惯。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村民百姓划船追赶。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们最喜欢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在吃粽子。粽子里面有包红豆的,还有包肉的,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包。我每次吃粽子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包,然后外面再撒一层白糖,我最喜欢吃这种了,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不过有的人把粽子往河里仍,那是为什么呢?据说,有一位爱国诗人,他就叫屈原,人们都很爱戴他。可是因屈原受冤不得志,而楚国也面临国破的危机,自己又无能为力,他不愿亲眼看到国家的灭亡而抱石沉江。人们担心河里的鱼虾会吃掉屈原的身体,于是将食物扔进江中来保全屈原的尸身。这是一个悲伤而又感人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还要划龙舟,比赛谁划得又快又整齐,可好看了!坐在最前面的一个人,打着鼓,振奋士气,这时就感觉到他们好似风一样的速度勇往直前,划得可带劲儿了!

  据说,端午节还要买艾草,据说可以把鬼赶走,可以辟邪,鬼是什么东西?谁也弄不清楚……

  端午节的风俗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每年的端午,都会这样度过,我也希望这样有特色的*俗能一直延续下去。


端午节的由来与*俗作文400字实用五篇(扩展9)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400字:包粽子实用五篇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农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端午节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如纪念屈原投江、始于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有:1、纪念历史人物;2、划龙舟;3、吃粽子;4、各种防五毒*术(贴端午符剪纸、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兰汤沐浴);5、游戏,如玩斗草、击球、射柳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器具、制品有龙舟、粽子、五毒图、艾草菖蒲、钟馗画、张天师画、屈原像等。

  端午节起源于民间*俗,其中有不少活动都是健康向上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端午节渐渐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有较强的生命力。端午节对研究民间*俗的发展有重大价值,由于它是多民族共享的节日且包含跨国*俗,因此对研究民族文化往来、国际间文化交流、传统体育竞技、饮食文化等均有重要价值。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到了。

  今天我一大早就起床了,我打开房门发现妈妈和奶奶都在包粽子呢!

  我开心地走过去,问道:“奶奶我能包粽子吗?”奶奶一如往常慈祥地说:“可以,来试一试吧!”我撸起袖子,先拿一片粽叶,再挖两勺米放在粽叶上,接着用筷子夹一块又细又长并且肥瘦相间的腊肉放在米上面。哈哈,这样一看,这腊肉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婴儿,那糯米啊仿佛是张软乎乎的公主床呢!“小宝宝别着急,姐姐给你盖上白花花的棉被。”于是我用勺子挖一勺米把腊肉给盖住。最后用三根又细又细的长的绳子把粽子捆起来,哈哈!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这一会儿的工夫,我和奶奶就包了这么多的粽子,一大盆诱人的粽子摆在眼前,真让人垂涎欲滴。“一、二、三......”我数了数,我一共包了十三个粽子呢!太有成就感了!

  奶奶马不停蹄去煮粽子了,我等了好久,围在厨房团团转,终于听到奶奶叫道:“吃粽子了!”我赶紧跑过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呀!这是我自己包的粽子,我闻了闻,好香呀!令我直流口水。我咬了一口,香甜软糯的糯米,肥瘦相间的腊肉,这简直是人间美味!好好吃!我也不顾形象了,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心想:我下次还要包粽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屈原诗人,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还能吃上如此美味的粽子。我爱端午!希望这样的传统节日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xx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xx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今天我一大早就起床了,因为今天是端午节,我又要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了。

  我忽然听到门外有动静,仔细一听:轩轩,我买了糯米和红枣,你找好朋友美池一起包粽子吧。只听咚咚!咚咚!的敲门声,我打开门真是洋溢轩,我们两个互相拥抱后,便准备包粽子了。

  我小时候就盼望着能吃上自己包的粽子,今天如愿以偿。我将一碗糯米倒扣在案板上,轻轻把碗拿起,一个碗型的饭团端端正正的呈现在眼前。我用手捧着饭团在案板上不停的旋转,我把饭团切成三角形的,又在每个三角形上面摁下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大红枣。还在上面撒上了白糖。然后我们就一丝不苟的往上裹鲜海苔,最后缠上线绳。一个个身穿海苔的粽子宝宝诞生了!再看看洋溢轩,她竟然做了一个个菱形的粽子,真有创意啊!

  十几分钟后,我打开锅盖一股香味沁入心脾,各种形状的粽子让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的拿一个,不顾一切的咬了一口,里面露出了一一颗颗糯米,还有大红枣。啊,好香!我情不自禁的赞叹道。我一连吃了好几个,那香甜的粽子让我回味无穷。

  今天我过了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