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1-12 00:00:00 教案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1

  教学目的:

  1。继续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学会抓重点词句分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方法。

  3.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见教学目的3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峡山上,山上有飞瀑,而寺中飞泉亭就是便于观瀑而受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称赞的。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的情趣。

  二、简介作者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名)清代人(时)浙江钱塘人(地)清代诗人,评论家。他继承了明代“*三袁”的文学思想,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贵在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评)代表作《小仓山房诗文集》(作)

  三、疏通全文

  1、将课文注释中的拼音写在书上相应的字上。

  2、生齐读课文,师指名朗读节奏。

  3、结合课文注解疏通文意,注意以下词句。

  则飞泉一亭为之也:那是飞泉一亭造成的啊!

  凡人之情:凡:大凡。情:事情。

  势不能久留:势:势必。

  他若匡庐:他:其他。若:像。

  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

  虽欢易别;虽然欢欣,却易分别。

  而磴级迂回:而:可是。

  飞瀑雷震:雷震:震响如雷。

  八窗明净:八窗:八面窗子。

  闭窗瀑闻:瀑闻:能听到瀑布声。

  以人之逸,待水之劳;以人的安逸,等待瀑布的辛劳。

  顷之:过了一会儿。

  又复大作:又更大起来。

  唯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只是他日我的魂梦,也许会飞来罢。

  四、完成课后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进一步理解课文。

  2.比较本文与二十二课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

  (略)

  二.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已经观赏过许多瀑布了,是什么使他留恋峡江寺舍不得离去?

  明确:因为有飞泉一亭。

  2.第二段中提到了几处别处的瀑布?为什么要写别处的瀑布?

  明确:五处。用别地观瀑的艰难对比衬托峡江寺飞泉亭观瀑的舒适欢娱。

  3.第三段写登山经过“奇”在哪里?

  明确:“奇”在“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有三奇树。”“根分而枝合。”

  4.在第四段写飞泉亭观瀑中,你最喜欢哪一句?简要说明。

  5.第五段进一步从什么方面描写飞泉亭观瀑的乐趣?

  明确:从听觉写“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吟咏之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6.第六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写下山夜宿,并交此文的缘由。

  7.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多用白描手法,无生动的比喻,无形容词的堆砌,清新自然,抒情直抒胸臆,率真质朴。如述家常,然于*淡之中足见情趣。

  三.比较本文与二十二课的异同。

  明确:相同:情景交融的写法。

  不同:内容:22课偏重于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本文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

  语言风格:22课流畅婉转,抑扬错落。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

  作者情趣:22课悠闲自得,淡淡的孤独与怅惘。本文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四.完成练*。

  附主体板书

  其他瀑布游者不得从容虽欢易别

  反衬

  峡江寺:意难决舍————有亭飞泉游者以逸待劳观瀑之娱

  对枰吟咏一至于斯--------魂梦飞来

  正衬

  鼎足三树根分枝合奇已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2

  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文意,准确翻译,借助工具书以及书后注释、并同学之间讨论解决本文重点。

  难点: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通过具体词句的分析理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解决这一难点。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

  2、掌握课文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品评作者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峡山上,山上有飞瀑,而寺中飞泉亭就是便于瀑布而受清代著名

  诗人袁枚称赞的。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作者袁枚让学生初步了解袁枚的作品风格。

  按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再者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接下来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本文所写的内容。

  2、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章结构上的特点。

  4、本文语言风格,举例说明。

  归纳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1、作者通过在峡江寺飞泉亭观赏美景时“目悦”“体适”以及无限乐景与娱乐事融合抒

  写,表现了对飞泉亭的赞赏,让人们既领略到优美的风光也体会了作者率真自然的情感。

  2、作品表现了作者对飞泉亭的称赞,对亭中所见美景的赞美之情。

  3、课文开头设计悬念,“至峡江寺意难决舍”接着列举“天台之瀑”“雁客瀑”“匡庐”“岁浮”“青田之石门”等。“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为下文写峡山美景、奇景,以及飞泉亭中观赏瀑布“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参错并奏”别有情趣,作衬托、铺垫,更突出飞泉亭之功,解决开头所说悬念“意难决舍”皆因“亭功之大”赞美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结尾再抒眷恋之情“惟他日系之魂梦”。最后交代作记缘由。

  4、水文语言明白晓畅。(课后练*三)

  (四)总结、扩展

  作者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虽写景不多但言虽简而意境顿出,抒情笔墨更少,但情感率

  真自然,环境之优美,观者之欢愉,全都写出来了,文笔更是清隽流畅、朴实淡雅。

  (五)布置作业

  1、书后练*一、练*二

  2、文中找出4-8个难评且重点实词翻译。

  3、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翻译。

  4、背诵3、4、5节。

  探究活动

  本文中的寺、亭、瀑由于组合巧妙,构成了一幅让人赏心悦目、把玩不尽的美丽风景画,人游其中,情趣横生,如果缺少其中的任意一道景致效果会怎么样?在此基础上,点评点评你曾经游玩过的某个风景点。

  提示:应该说,峡江寺、飞泉亭、半空飞瀑组合得恰到好处,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位置只要稍加变化就会有碍观瞻,大伤景气。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峡山确实不高,“不过里许”。再如果没有了水,便成了一座枯山。有水没瀑,缺乏生气,也只能默默无闻了。正是因为“飞瀑雷震”,才引来四方游客。有瀑没寺,譬如雁荡,烟火不盛,“势不能久留”;虽然有寺,寺离瀑远,“其体不适”,也“势不能久留”;至于不但无寺、无亭,还“暴日中”,“居危崖”,譬如匡庐、罗浮、石门等地,“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唯有峡江寺的飞泉亭,位于瀑布旁边,不用多费体力。亭子有窗,窗明几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完全可以“从容以观”。不仅如此,亭内的人可以随意坐卧,在“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别有情趣。

  在点评风景点时可以谈一处,也可以将几处加以比较;可以谈自然美,也可以谈人文美;可以谈景与物的协调、人与景的和谐,也可以谈缺憾。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能力目标:练*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机理和情趣;学会映衬的写作手法;学*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3.情感目标:学会与自然相生相处,并能从自然中发现闲趣、理趣、雅趣。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高度称赞峡江寺飞泉亭便于观赏瀑布,别有情趣,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二、结构思路

  全文共6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自己对峡江寺飞泉亭的赞誉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描绘峡江寺飞泉亭的景色,表现出闲适、惬意之情。

  第三部分(第6段)记叙为飞泉亭作记的缘由。

  三、写作特点

  1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本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中间三段多为描写,结尾一段多为记叙,开头两段以议论引出,每段结尾多是抒情的句子。

  2.对比映衬。如第二段写了天台、雁宕、匡庐、罗浮、石门等瀑布。这些瀑布虽然奇特,但是,游人“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为下文写飞泉亭观瀑布作反面衬托。第三段主要写峡山的环境。山不高,“不过里许”;登山的路弯弯曲曲,有石头台阶,路边的古松张开树盖遮蔽,太阳一点也晒不着;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这峡山的特点是不高、不热、很奇特。描写这些景色为写飞泉亭作正面衬托。第四段写飞泉亭,先交代它的位置,“瀑旁”;再写它的面积和窗户,面积“纵横丈余”,“八窗明净”。主要写的是游人在亭中的感受:关窗可以听到飞瀑雷鸣般的声音,开窗可以触摸到瀑布飞溅的水花;游人可坐可躺,可抒写文章,可品着香茶尽情观赏好似九天银河的飞瀑,如入仙境一般。和第二段所写的观其他瀑布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3.语句多变,长短结合,骈散相杂,表现力强。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用典故。有很多词语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完全相同。

  四、文中流露出来的情趣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趣。例如“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中,“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关上窗户,瀑布似乎还不忍离去,萦绕耳际;打开窗户,瀑布不请自来,读者甚至可以想象她那欢快跳跃的形象。这一“闭”一“开”,侧耳可闻,伸手可触,比起“遥看瀑布挂前川”更能调动观者的感官享受。由此作者的情趣可见一斑。

  五、诵读教学建议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富于情趣,句式和表达方式多变,适合诵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多读中体会上面的这些特点,从而向现代文的写作延伸。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3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字词,抓住关键词句,深入解读文本。

  2.过程与方法:在吟读、译读、赏读、背读中逐步体悟苏轼微妙复杂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学*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诵读、品味课文,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 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夜晚皎洁的月光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写了不少诗文,说说你所知道的的咏月诗文。今天,让我们随着宋代豪放派诗人代表苏轼一道,去承天寺夜游一番,感受别样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随机纠正读音。

  藻荇(xìng) 竹柏(bǎi)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停顿和节奏,体悟作者的感情。

  重点讲解以下两个句子的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文言层面)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标出自己阅读中的疑难之处

  2、译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同学讨论互译、集体解疑)

  积累以下重点文言字词

  解衣欲睡 (将要,准备) 欣然起行(喜悦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思考)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共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翻译重点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品读课文,悟情品写 (文学层面)

  1、 学生自由诵读:从表达方式入手,课文可分几层来理解,看作者写了什么,重点写什么?

  明确:第一层(1、2句),寻怀民。(记叙)

  第二层(3、4句),赏夜景。(描写)

  第三层(5至末句),叹闲人。(抒情)

  2、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写孤寂之情。

  “相与步于中庭”,写宽慰之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3、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穿插介绍有关苏东坡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明确: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4、“一切景语皆情语”,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赏析作者写法之妙。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光之清。而“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作者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融情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景物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我们从东坡先生赏月的感慨中不止了解了作者的微妙的心境,我们更感受到作者身处逆境时的旷达胸襟和人格魅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教益。

  七、布置作业

  1、搜集苏东坡的有关资料,整理其作品。

  2、 写一段景色描写的文字,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体现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2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菁选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1

  教学过程:

  (一)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四、释疑解难,疏通文意。

  五、从表方式和句式特点入手,指导诵读。

  六、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闲趣、理趣、雅趣。

  七、布置一篇游记小品的写作,要求在字里行间能体现闲趣、理趣、雅趣这三种情趣中的任意一种。

  教案点评:

  通过文言文的写作方法来指导现代文写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也是对文言文教学程式的突破。以往,往往是教授现代文,然后让学生摹写。其实,古文中有很多的写作瑰宝可以挖掘。本文中第二段的映衬的写法,就被很多现代文学的大家们所采用过。另外,我们在教授文言文时,还忽视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对作者人生取向的研究。这些古代大家们之所以文传千古,关键在于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本文的作者能从自然中发现闲趣、理趣、雅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与自然相生相处的人生态度。当代的学生,在这一点上,还需要补上很重要的一课。

  (二)

  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文意,准确翻译,借助工具书以及书后注释解决本文重点。

  难点: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通过具体词句的分析理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解决这一难点。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

  2、掌握课文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品评作者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峡山上,山上有飞瀑,而寺中飞泉亭就是便于瀑布而受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称赞的。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作者袁枚,并让学生初步了解袁枚的作品风格。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本文所写的内容。

  2、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章结构上的特点。

  4、本文语言风格,举例说明。

  归纳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l、作者通过在峡江寺飞泉亭观赏美景时“目悦”“体适”以及无限乐景与娱乐事融合抒写,表现了对飞泉亭的赞赏,让人们既领略到优美的风光,也体会了作者率真自然的情感。

  2、作品表现了作者对飞泉亭的称赞,对亭中所见美景的赞美之情。

  3、课文开头设计悬念,“至峡江寺意难决舍”接着列举“天台之瀑”“雁客瀑”“匡庐”“岁浮”“青田之石门”等。“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为下文写峡山美景、奇景,以及飞泉亭中观赏瀑布“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参错并奏”别有情趣,作衬托、铺垫,更突出飞泉亭之功,解决开头所说悬念“意难决舍”皆因“亭功之大”赞美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结尾再抒眷恋之情“惟他日系之魂梦”。最后交代作记缘由。

  4、语言明白晓畅。(课后练*三)

  (四)总结、扩展

  作者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言虽简而意境顿出,抒情笔墨更少,但情感率真自然,环境之优美,观者之欢愉,全都写出来了,文笔更是清隽流畅、朴实淡雅。

  (五)布置作业

  1、书后练*一、练*二

  2、背诵3、4、5节。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2

  [教学目的]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练*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机理和情趣;学会映衬的写作手法;学*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3、学会与自然相生相处,并能从自然中发现闲趣、理趣、雅趣。

  [教学重难点]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及课文积累背诵。

  [教学时数]总计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以及本文思想主题。

  本文高度称赞峡江寺飞泉亭便于观赏瀑布,别有情趣,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二、读课文。

  1、正音,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课文一至四自然段)。

  (详细内容参见《中学教材全解》初三分册179-181页)

  四、再读文章,复*巩固。

  (第二课时)

  一、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课文五、六自然段)。

  (详细内容参见《中学教材全解》初三分册182-184页)

  二、学生自读课文,分析结构思路,教师点拨。

  全文共6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自己对峡江寺飞泉亭的赞誉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描绘峡江寺飞?さ木吧??硐殖鱿惺省??庵?椤?br> 第三部分(第6段)记叙为飞泉亭作记的缘由。

  三、理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趣。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趣。例如“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中,“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关上窗户,瀑布似乎还不忍离去,萦绕耳际;打开窗户,瀑布不请自来,读者甚至可以想象她那欢快跳跃的形象。这一“闭”一“开”,侧耳可闻,伸手可触,比起“遥看瀑布挂前川”更能调动观者的感官享受。由此作者的'情趣可见一斑。

  (第三课时)

  一、背诵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闲趣、理趣、雅趣。

  二、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

  1、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本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中间三段多为描写,结尾一段多为记叙,开头两段以议论引出,每段结尾多是抒情的句子。

  2、对比映衬。如第二段写了天台、雁宕、匡庐、罗浮、石门等瀑布。这些瀑布虽然奇特,但是,游人“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为下文写飞泉亭观瀑布作反面衬托。第三段主要写峡山的环境。山不高,“不过里许”;登山的路弯弯曲曲,有石头台阶,路边的古松张开树盖遮蔽,太阳一点也晒不着;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这峡山的特点是不高、不热、很奇特。描写这些景色为写飞泉亭作正面衬托。第四段写飞泉亭,先交代它的位置,“瀑旁”;再写它的面积和窗户,面积“纵横丈余”,“八窗明净”。主要写的是游人在亭中的感受:关窗可以听到飞瀑雷鸣般的声音,开窗可以触摸到瀑布飞溅的水花;游人可坐可躺,可抒写文章,可品着香茶尽情观赏好似九天银河的飞瀑,如入仙境一般。和第二段所写的观其他瀑布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3、语句多变,长短结合,骈散相杂,表现力强。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用典故。有很多词语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完全相同。

  三、小结。

  作者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虽写景不多但言虽简而意境顿出,抒情笔墨更少,但情感率真自然,环境之优美,观者之欢愉,全都写出来了,文笔更是清隽流畅、朴实淡雅。

  [作业练*]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不图观瀑之娱…… (没想到―不谋求)

  ②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受限制―不自在)

  ③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一起―两方或多方为经营事业或在特定的工作中规定彼此权利和义务所订的共同遵守的条文。)

  ④云树蓊郁,中隔长江…… (长的河流―专有名词)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②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③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3

  教学目的:

  1、继续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学会抓重点词句分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方法。

  3、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见教学目的3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峡山上,山上有飞瀑,而寺中飞泉亭就是便于观瀑而受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称赞的。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的情趣。

  二、简介作者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名)清代人(时)浙江钱塘人(地)清代诗人,评论家。他继承了明代“**三袁”的文学思想,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贵在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评)代表作《小仓山房诗文集》(作)

  三、疏通全文

  1、将课文注释中的拼音写在书上相应的字上。

  2、生齐读课文,师指名朗读节奏。

  3、结合课文注解疏通文意,注意以下词句。

  则飞泉一亭为之也:那是飞泉一亭造成的.啊!

  凡人之情:凡:大凡。情:事情。

  势不能久留:势:势必。

  他若匡庐:他:其他。若:像。

  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

  虽欢易别;虽然欢欣,却易分别。

  而磴级迂回:而:可是。

  飞瀑雷震:雷震:震响如雷。

  八窗明净:八窗:八面窗子。

  闭窗瀑闻:瀑闻:能听到瀑布声。

  以人之逸,待水之劳;以人的安逸,等待瀑布的辛劳。

  顷之:过了一会儿。

  又复大作:又更大起来。

  唯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只是他日我的魂梦,也许会飞来罢。

  四、完成课后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进一步理解课文。

  2、比较本文与二十二课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

  (略)

  二、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已经观赏过许多瀑布了,是什么使他留恋峡江寺舍不得离去?

  明确:因为有飞泉一亭。

  2、第二段中提到了几处别处的瀑布?为什么要写别处的瀑布?

  明确:五处。用别地观瀑的艰难对比衬托峡江寺飞泉亭观瀑的舒适欢娱。

  3、第三段写登山经过“奇”在哪里?

  明确:“奇”在“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有三奇树。”“根分而枝合。”

  4、在第四段写飞泉亭观瀑中,你最喜欢哪一句?简要说明。

  5、第五段进一步从什么方面描写飞泉亭观瀑的乐趣?

  明确:从听觉写“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吟咏之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6、第六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写下山夜宿,并交此文的缘由。

  7、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多用白描手法,无生动的比喻,无形容词的堆砌,清新自然,抒情直抒胸臆,率真质朴。如述家常,然于*淡之中足见情趣。

  三、比较本文与二十二课的异同。

  明确:相同:情景交融的写法。

  不同:内容:22课偏重于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本文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

  语言风格:22课流畅婉转,抑扬错落。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

  作者情趣:22课悠闲自得,淡淡的孤独与怅惘。本文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四、完成练*。

  附主体板书

  其他瀑布游者不得从容虽欢易别

  反衬

  峡江寺:意难决舍————有亭飞泉游者以逸待劳观瀑之娱

  对枰吟咏一至于斯--------魂梦飞来

  正衬

  鼎足三树根分枝合奇已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4

  第二课时

  一、预*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这节课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现的情趣。

  三、正课

  1.提问:课文第1段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作者对峡江寺飞泉亭难以割舍的感情。

  2.提问:课文第2段为什么要写别处的瀑布?

  讨论并归纳:用别地观瀑布的艰难对比衬托峡江寺飞泉亭观瀑的舒适欢娱。

  3.提问:课文第3段写登山经过“奇”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奇”在“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有三奇树”“根分而枝合”。

  4.提问:课文第4段写飞泉观瀑,最有情趣的`句子有哪些?试简要说明。

  讨论并归纳:

  (1)飞瀑雷震,从空而下。(先闻瀑声,后见瀑形,符合观察顺序。)

  (2)闭窗瀑闻,开窗瀑至。(愿听瀑则闭窗,愿观瀑则开窗,各得其所。)

  (3)取九天银河置几*间作玩。(“九天银河”使人联想到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九天银河如何壮观,但有了飞泉亭,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观赏,如放在案几上的小玩具,多么惬意!)

  5.提问:课文第5段进一步从什么方面描写飞泉亭观瀑的乐趣?

  讨论并归纳:从听觉写“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吟咏之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6.提问:课文第6段主要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下山夜宿,并交代作者写此文的缘由。

  7.提问: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写景多用白描手法,无生动的比喻,无形容词的堆砌,清新自然,抒情直抒胸臆,率真质朴,如叙家常,然于*淡之中足见情趣。

  8.学生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四、小结

  本文描写峡江寺飞泉亭观瀑的情趣,表达了作者对飞泉亭高度的赞赏。本文写景别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和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

  峡江寺飞泉亭记

  天台雁客等——目悦体不适

  意难决舍

  峡山

  亭中

  不能久留

  赏景——目悦(奇已)

  观瀑——体适对比(亭功之大)

  观弈——乐景,乐事融合

  不得已下山

  首尾呼应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一。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5

  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文意,准确翻译,借助工具书以及书后注释、并同学之间讨论解决本文重点。

  难点: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通过具体词句的分析理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解决这一难点。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

  2、掌握课文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品评作者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峡山上,山上有飞瀑,而寺中飞泉亭就是便于瀑布而受清代著名

  诗人袁枚称赞的。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作者袁枚让学生初步了解袁枚的作品风格。

  按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再者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接下来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本文所写的内容。

  2、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章结构上的特点。

  4、本文语言风格,举例说明。

  归纳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1、作者通过在峡江寺飞泉亭观赏美景时“目悦”“体适”以及无限乐景与娱乐事融合抒

  写,表现了对飞泉亭的赞赏,让人们既领略到优美的风光也体会了作者率真自然的情感。

  2、作品表现了作者对飞泉亭的.称赞,对亭中所见美景的赞美之情。

  3、课文开头设计悬念,“至峡江寺意难决舍”接着列举“天台之瀑”“雁客瀑”“匡庐”“岁浮”“青田之石门”等。“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为下文写峡山美景、奇景,以及飞泉亭中观赏瀑布“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参错并奏”别有情趣,作衬托、铺垫,更突出飞泉亭之功,解决开头所说悬念“意难决舍”皆因“亭功之大”赞美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结尾再抒眷恋之情“惟他日系之魂梦”。最后交代作记缘由。

  4、水文语言明白晓畅。(课后练*三)

  (四)总结、扩展

  作者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虽写景不多但言虽简而意境顿出,抒情笔墨更少,但情感率

  真自然,环境之优美,观者之欢愉,全都写出来了,文笔更是清隽流畅、朴实淡雅。

  (五)布置作业

  1、书后练*一、练*二

  2、文中找出4-8个难评且重点实词翻译。

  3、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翻译。

  4、背诵3、4、5节。

  探究活动

  本文中的寺、亭、瀑由于组合巧妙,构成了一幅让人赏心悦目、把玩不尽的美丽风景画,人游其中,情趣横生,如果缺少其中的任意一道景致效果会怎么样?在此基础上,点评点评你曾经游玩过的某个风景点。

  提示:应该说,峡江寺、飞泉亭、半空飞瀑组合得恰到好处,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位置只要稍加变化就会有碍观瞻,大伤景气。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峡山确实不高,“不过里许”。再如果没有了水,便成了一座枯山。有水没瀑,缺乏生气,也只能默默无闻了。正是因为“飞瀑雷震”,才引来四方游客。有瀑没寺,譬如雁荡,烟火不盛,“势不能久留”;虽然有寺,寺离瀑远,“其体不适”,也“势不能久留”;至于不但无寺、无亭,还“暴日中”,“居危崖”,譬如匡庐、罗浮、石门等地,“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唯有峡江寺的飞泉亭,位于瀑布旁边,不用多费体力。亭子有窗,窗明几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完全可以“从容以观”。不仅如此,亭内的人可以随意坐卧,在“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别有情趣。

  在点评风景点时可以谈一处,也可以将几处加以比较;可以谈自然美,也可以谈人文美;可以谈景与物的协调、人与景的和谐,也可以谈缺憾。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能力目标:练*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机理和情趣;学会映衬的写作手法;学*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3.情感目标:学会与自然相生相处,并能从自然中发现闲趣、理趣、雅趣。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高度称赞峡江寺飞泉亭便于观赏瀑布,别有情趣,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二、结构思路

  全文共6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自己对峡江寺飞泉亭的赞誉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描绘峡江寺飞泉亭的景色,表现出闲适、惬意之情。

  第三部分(第6段)记叙为飞泉亭作记的缘由。

  三、写作特点

  1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本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中间三段多为描写,结尾一段多为记叙,开头两段以议论引出,每段结尾多是抒情的句子。

  2.对比映衬。如第二段写了天台、雁宕、匡庐、罗浮、石门等瀑布。这些瀑布虽然奇特,但是,游人“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为下文写飞泉亭观瀑布作反面衬托。第三段主要写峡山的环境。山不高,“不过里许”;登山的路弯弯曲曲,有石头台阶,路边的古松张开树盖遮蔽,太阳一点也晒不着;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这峡山的特点是不高、不热、很奇特。描写这些景色为写飞泉亭作正面衬托。第四段写飞泉亭,先交代它的位置,“瀑旁”;再写它的面积和窗户,面积“纵横丈余”,“八窗明净”。主要写的是游人在亭中的'感受:关窗可以听到飞瀑雷鸣般的声音,开窗可以触摸到瀑布飞溅的水花;游人可坐可躺,可抒写文章,可品着香茶尽情观赏好似九天银河的飞瀑,如入仙境一般。和第二段所写的观其他瀑布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3.语句多变,长短结合,骈散相杂,表现力强。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用典故。有很多词语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完全相同。

  四、文中流露出来的情趣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趣。例如“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中,“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关上窗户,瀑布似乎还不忍离去,萦绕耳际;打开窗户,瀑布不请自来,读者甚至可以想象她那欢快跳跃的形象。这一“闭”一“开”,侧耳可闻,伸手可触,比起“遥看瀑布挂前川”更能调动观者的感官享受。由此作者的情趣可见一斑。

  五、诵读教学建议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富于情趣,句式和表达方式多变,适合诵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多读中体会上面的这些特点,从而向现代文的写作延伸。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汇总五篇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1

  教学过程:

  (一)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四、释疑解难,疏通文意。

  五、从表方式和句式特点入手,指导诵读。

  六、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闲趣、理趣、雅趣。

  七、布置一篇游记小品的写作,要求在字里行间能体现闲趣、理趣、雅趣这三种情趣中的任意一种。

  教案点评:

  通过文言文的写作方法来指导现代文写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也是对文言文教学程式的突破。以往,往往是教授现代文,然后让学生摹写。其实,古文中有很多的写作瑰宝可以挖掘。本文中第二段的映衬的写法,就被很多现代文学的大家们所采用过。另外,我们在教授文言文时,还忽视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对作者人生取向的研究。这些古代大家们之所以文传千古,关键在于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本文的作者能从自然中发现闲趣、理趣、雅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与自然相生相处的人生态度。当代的学生,在这一点上,还需要补上很重要的一课。

  (二)

  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文意,准确翻译,借助工具书以及书后注释解决本文重点。

  难点: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通过具体词句的分析理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解决这一难点。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

  2、掌握课文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品评作者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峡山上,山上有飞瀑,而寺中飞泉亭就是便于瀑布而受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称赞的。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作者袁枚,并让学生初步了解袁枚的作品风格。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本文所写的内容。

  2、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章结构上的特点。

  4、本文语言风格,举例说明。

  归纳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l、作者通过在峡江寺飞泉亭观赏美景时“目悦”“体适”以及无限乐景与娱乐事融合抒写,表现了对飞泉亭的'赞赏,让人们既领略到优美的风光,也体会了作者率真自然的情感。

  2、作品表现了作者对飞泉亭的称赞,对亭中所见美景的赞美之情。

  3、课文开头设计悬念,“至峡江寺意难决舍”接着列举“天台之瀑”“雁客瀑”“匡庐”“岁浮”“青田之石门”等。“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为下文写峡山美景、奇景,以及飞泉亭中观赏瀑布“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参错并奏”别有情趣,作衬托、铺垫,更突出飞泉亭之功,解决开头所说悬念“意难决舍”皆因“亭功之大”赞美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结尾再抒眷恋之情“惟他日系之魂梦”。最后交代作记缘由。

  4、语言明白晓畅。(课后练*三)

  (四)总结、扩展

  作者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言虽简而意境顿出,抒情笔墨更少,但情感率真自然,环境之优美,观者之欢愉,全都写出来了,文笔更是清隽流畅、朴实淡雅。

  (五)布置作业

  1、书后练*一、练*二

  2、背诵3、4、5节。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2

  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文意,准确翻译,借助工具书以及书后注释、并同学之间讨论解决本文重点。

  难点: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通过具体词句的分析理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解决这一难点。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

  2、掌握课文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品评作者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峡山上,山上有飞瀑,而寺中飞泉亭就是便于瀑布而受清代著名

  诗人袁枚称赞的。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作者袁枚让学生初步了解袁枚的作品风格。

  按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再者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接下来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本文所写的内容。

  2、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章结构上的特点。

  4、本文语言风格,举例说明。

  归纳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1、作者通过在峡江寺飞泉亭观赏美景时“目悦”“体适”以及无限乐景与娱乐事融合抒

  写,表现了对飞泉亭的赞赏,让人们既领略到优美的风光也体会了作者率真自然的情感。

  2、作品表现了作者对飞泉亭的称赞,对亭中所见美景的赞美之情。

  3、课文开头设计悬念,“至峡江寺意难决舍”接着列举“天台之瀑”“雁客瀑”“匡庐”“岁浮”“青田之石门”等。“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为下文写峡山美景、奇景,以及飞泉亭中观赏瀑布“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参错并奏”别有情趣,作衬托、铺垫,更突出飞泉亭之功,解决开头所说悬念“意难决舍”皆因“亭功之大”赞美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结尾再抒眷恋之情“惟他日系之魂梦”。最后交代作记缘由。

  4、水文语言明白晓畅。(课后练*三)

  (四)总结、扩展

  作者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虽写景不多但言虽简而意境顿出,抒情笔墨更少,但情感率

  真自然,环境之优美,观者之欢愉,全都写出来了,文笔更是清隽流畅、朴实淡雅。

  (五)布置作业

  1、书后练*一、练*二

  2、文中找出4-8个难评且重点实词翻译。

  3、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翻译。

  4、背诵3、4、5节。

  探究活动

  本文中的寺、亭、瀑由于组合巧妙,构成了一幅让人赏心悦目、把玩不尽的美丽风景画,人游其中,情趣横生,如果缺少其中的任意一道景致效果会怎么样?在此基础上,点评点评你曾经游玩过的某个风景点。

  提示:应该说,峡江寺、飞泉亭、半空飞瀑组合得恰到好处,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位置只要稍加变化就会有碍观瞻,大伤景气。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峡山确实不高,“不过里许”。再如果没有了水,便成了一座枯山。有水没瀑,缺乏生气,也只能默默无闻了。正是因为“飞瀑雷震”,才引来四方游客。有瀑没寺,譬如雁荡,烟火不盛,“势不能久留”;虽然有寺,寺离瀑远,“其体不适”,也“势不能久留”;至于不但无寺、无亭,还“暴日中”,“居危崖”,譬如匡庐、罗浮、石门等地,“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唯有峡江寺的飞泉亭,位于瀑布旁边,不用多费体力。亭子有窗,窗明几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完全可以“从容以观”。不仅如此,亭内的人可以随意坐卧,在“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别有情趣。

  在点评风景点时可以谈一处,也可以将几处加以比较;可以谈自然美,也可以谈人文美;可以谈景与物的协调、人与景的和谐,也可以谈缺憾。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3

  第二课时

  一、预*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这节课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现的情趣。

  三、正课

  1.提问:课文第1段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作者对峡江寺飞泉亭难以割舍的感情。

  2.提问:课文第2段为什么要写别处的瀑布?

  讨论并归纳:用别地观瀑布的艰难对比衬托峡江寺飞泉亭观瀑的舒适欢娱。

  3.提问:课文第3段写登山经过“奇”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奇”在“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有三奇树”“根分而枝合”。

  4.提问:课文第4段写飞泉观瀑,最有情趣的句子有哪些?试简要说明。

  讨论并归纳:

  (1)飞瀑雷震,从空而下。(先闻瀑声,后见瀑形,符合观察顺序。)

  (2)闭窗瀑闻,开窗瀑至。(愿听瀑则闭窗,愿观瀑则开窗,各得其所。)

  (3)取九天银河置几*间作玩。(“九天银河”使人联想到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九天银河如何壮观,但有了飞泉亭,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观赏,如放在案几上的小玩具,多么惬意!)

  5.提问:课文第5段进一步从什么方面描写飞泉亭观瀑的乐趣?

  讨论并归纳:从听觉写“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吟咏之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6.提问:课文第6段主要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下山夜宿,并交代作者写此文的缘由。

  7.提问: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写景多用白描手法,无生动的比喻,无形容词的堆砌,清新自然,抒情直抒胸臆,率真质朴,如叙家常,然于*淡之中足见情趣。

  8.学生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四、小结

  本文描写峡江寺飞泉亭观瀑的情趣,表达了作者对飞泉亭高度的赞赏。本文写景别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和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

  峡江寺飞泉亭记

  天台雁客等——目悦体不适

  意难决舍

  峡山

  亭中

  不能久留

  赏景——目悦(奇已)

  观瀑——体适对比(亭功之大)

  观弈——乐景,乐事融合

  不得已下山

  首尾呼应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一。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4

  设计思想:

  通过文言文的写作方法来指导现代文写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也是对文言文教学程式的突破。以往,往往是教授现代文,然后让学生摹写。其实,古文中有很多的写作瑰宝可以挖掘。本文中第二段的映衬的写法,就被很多现代文学的大家们所采用过。另外,我们在教授文言文时,还忽视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对作者人生取向的研究。这些古代大家们之所以文传千古,关键在于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本文的作者能从自然中发现闲趣、理趣、雅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与自然相生相处的人生态度。当代的学生,在这一点上,还需要补上很重要的一课。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四、释疑解难,疏通文意。

  五、从表方式和句式特点入手,指导诵读。

  六、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闲趣、理趣、雅趣。

  七、布置一篇游记小品的写作,要求在字里行间能体现闲趣、理趣、雅趣这三种情趣中的任意一种。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5

  [教学目的]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练*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机理和情趣;学会映衬的写作手法;学*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3、学会与自然相生相处,并能从自然中发现闲趣、理趣、雅趣。

  [教学重难点]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及课文积累背诵。

  [教学时数]总计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以及本文思想主题。

  本文高度称赞峡江寺飞泉亭便于观赏瀑布,别有情趣,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二、读课文。

  1、正音,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课文一至四自然段)。

  (详细内容参见《中学教材全解》初三分册179-181页)

  四、再读文章,复*巩固。

  (第二课时)

  一、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课文五、六自然段)。

  (详细内容参见《中学教材全解》初三分册182-184页)

  二、学生自读课文,分析结构思路,教师点拨。

  全文共6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自己对峡江寺飞泉亭的赞誉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描绘峡江寺飞?さ木吧??硐殖鱿惺省??庵?椤?br> 第三部分(第6段)记叙为飞泉亭作记的缘由。

  三、理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趣。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趣。例如“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中,“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关上窗户,瀑布似乎还不忍离去,萦绕耳际;打开窗户,瀑布不请自来,读者甚至可以想象她那欢快跳跃的形象。这一“闭”一“开”,侧耳可闻,伸手可触,比起“遥看瀑布挂前川”更能调动观者的感官享受。由此作者的情趣可见一斑。

  (第三课时)

  一、背诵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闲趣、理趣、雅趣。

  二、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

  1、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本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中间三段多为描写,结尾一段多为记叙,开头两段以议论引出,每段结尾多是抒情的句子。

  2、对比映衬。如第二段写了天台、雁宕、匡庐、罗浮、石门等瀑布。这些瀑布虽然奇特,但是,游人“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为下文写飞泉亭观瀑布作反面衬托。第三段主要写峡山的环境。山不高,“不过里许”;登山的路弯弯曲曲,有石头台阶,路边的古松张开树盖遮蔽,太阳一点也晒不着;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这峡山的特点是不高、不热、很奇特。描写这些景色为写飞泉亭作正面衬托。第四段写飞泉亭,先交代它的位置,“瀑旁”;再写它的面积和窗户,面积“纵横丈余”,“八窗明净”。主要写的是游人在亭中的感受:关窗可以听到飞瀑雷鸣般的声音,开窗可以触摸到瀑布飞溅的水花;游人可坐可躺,可抒写文章,可品着香茶尽情观赏好似九天银河的飞瀑,如入仙境一般。和第二段所写的观其他瀑布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3、语句多变,长短结合,骈散相杂,表现力强。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用典故。有很多词语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完全相同。

  三、小结。

  作者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虽写景不多但言虽简而意境顿出,抒情笔墨更少,但情感率真自然,环境之优美,观者之欢愉,全都写出来了,文笔更是清隽流畅、朴实淡雅。

  [作业练*]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不图观瀑之娱…… (没想到―不谋求)

  ②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受限制―不自在)

  ③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一起―两方或多方为经营事业或在特定的工作中规定彼此权利和义务所订的共同遵守的条文。)

  ④云树蓊郁,中隔长江…… (长的河流―专有名词)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②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③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醉翁亭记》教案9篇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酿(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觥筹(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点词: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 名之者谁: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⑺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⑼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⑵ 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⑸ “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⑺ 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⑵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⑶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⑷ 划分层次?

  ① 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② 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③ 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⑵ 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⑶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6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设计思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2 疑难解析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饮少辄醉:辄,就。

  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一…·”“像那……”

  歌于途:倒装,在途中唱歌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四 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五 作业: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一 导入:《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作者按照朝暮,四季的顺序来写。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抒发了自己的复杂感情,既包括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山水之乐)也有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游宴之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四、板书设计

  引入…… 滁洲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作亭者 命名者 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景…… 朝暮 四时之景 乐亦无穷 山水乐

  醉翁亭记 写人……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游宴乐

  归来…… 禽鸟乐/人之乐 /太守了 (与民同乐)

  一、教学内容:《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

  二、课时:1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分析比较,掌握段中关键字词句

  2、分析课文,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

  五、教学课型:讲读课

  六、教法学法:问题研究,对话互动,朗读,找关键词句,比较归纳等等。

  七、教具:实物(用白纸展示课文内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较)

  八、教学流程

  1、导入

  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了《醉翁亭记》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上次课的主要内容。(明确:两种“乐”,一是“山水之乐”,一是“宴酣之乐”)

  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学*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后一部分。首先,由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找出不懂字词句

  问题二:找出其他三种“乐”

  2、学生朗读,余者思考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预设问题及答案)

  ① 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短语。

  ② 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③ 鸣声上下:指鸟到处鸣叫。

  ④ 去:离去。

  ⑤ 谓:是。

  ⑥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⑦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其”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此即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比较词语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 《岳阳楼记》

  九、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段落。

  十、板书设计

  太守

  ↓

  山水 ↘ ↙ 游人

  宴酣 ↗ ↖ 禽鸟

  十一、教学后记

  学*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感情基调。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中懂得归纳总结,联系贯穿,我认为这一点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师“我”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有限,没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学*内容及更深广的启发,这一点是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点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此外,作为一个经验较少的老师来说,在怎样控制课堂,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方面,我认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和改进的地方。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2、 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渥衬瓯槐幔?送臼猓??槐?萼堤荆??且曰??奶?鹊焙盟?牡胤焦伲??傩瞻焓隆3?莘绻庑憷觯?费粜薇慵那樯剿??允?谱杂椋?朊裢?郑?涯谛牡囊钟粞谘乖谏剿?胧?浦?种?小?

  3、 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

  酿()僧()辄()霏()

  暝()洌()蔌()弈()

  翳()射()觥()偻()

  朝()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这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的文言文,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积累文言字词,学*写景手法。

  3、感悟: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文言字词,学*写景手法。

  教学难点: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走*苏轼。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这篇文章就是写于作者贬官期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韵。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自学指导: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老师范读,拖音读“念”、“盖”、“但”这三个字。

  “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音处理方式。

  (二)再读课文,读出宁静的氛围

  第一:语速缓一点;

  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

  1、文言积累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划出不懂的。同桌交流。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重点词汇报积累:

  户:单扇门木兰当户织。——《乐府诗集·木兰诗》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盖:大概是盖以诱敌——《狼》

  但:只是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2、品读析文

  读标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为什么要夜游?和谁一起游?夜游时看到了什么?这次夜游给作者带来怎么样的思考。他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

  通过以上的问题,需要落实:

  (1)夜游的原因:月色优美

  (2)和谁一起游:张怀民

  补充张怀民的简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迁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夜游时所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品析景物描写的妙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皎洁,空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盖”的妙处。(疑惑—恍然大悟—欣喜)

  四、合作探究,分析情感

  作者的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全班讨论“闲人”的韵味。

  2、同学各抒己见,老师予以点拨。

  闲人:勾连“闲敲棋子落灯花”“人闲桂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感受到两人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闲人:勾连两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闲置),清闲无比(空闲),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苏轼所任职的黄州团练副使无职无权,只是一个虚名。

  虽是“闲人”,为何会有一个“但”字?表转折,表明两人超拔不群,迥异流俗之意。

  请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何夜无月……”。重点“闲人”,“但”。

  五、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探究作者复杂的心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2、“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分享你接触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词文章。

  3、走进苏东坡,背诵全篇。

  六、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閒——闲

  志同道合悲凉心境闲情雅致

  七、教学反思得与失:

  黄枝秀

  【教学目标】

  结合文本内容及写作背景,总结出“闲”字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目标。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次熟悉文本。

  师:在文章中最后一句引出了“闲人”,我们先看“闲”字本身,在小篆文中“闲”是一个会意字

  三、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在文本中划下苏轼这位“闲人”在月夜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要求:一定要在文本中找原话。时间1分钟)

  生:看到“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做的“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师:所以在此处的闲人的情感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四、请大家看补充的两个背景,并思考相关的两个问题:

  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政治上遭受打击、不被重用的闲官,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

  师: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以“闲”自嘲。

  背景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生为口忙”。

  生活如此艰难忙碌,为何还称自己是“闲人”?

  生:……

  师:“自笑”“欣然”可以看出他热爱自己的生活,懂得自我排遣自我释放。

  五、小结:

  “闲”字的情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达观。

  六、板书设计

  闲人:即清闲的人。

  ①赏月的欣喜

  ②漫步的悠闲

  ③贬谪的悲凉

  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教材分析:

  在*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寻赏月人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携手怀民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四)第四关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

  (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给对方听。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

  教师引导: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

  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

  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八、作业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菁华5篇)

  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要求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预*重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三、预*过程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怀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

  4.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自测

  (1).(自主)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先学交流:

  各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对预*案的预*自测情况进行交流(小组长组织好).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三、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小百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八年之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3略。

  4、(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光照进门内,高兴地起来散步。

  (4)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课时

  三、1、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记叙,描写,议论。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发的惆怅和苦闷。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

  “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五、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

  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这样一汪水塘吗?没有。你从哪一个关键词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比喻

  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交横

  此外还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呢?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怎样的特点?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细节也可见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觅苏轼知音。

  过渡: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在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参考语句分析。

  小组讨论。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

  4、漫步的悠闲: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作者品过人生百味,抒发无尽的人生慨叹,最终淡然处之。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菁华3篇)(扩展8)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一、教学内容:《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

  二、课时:1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分析比较,掌握段中关键字词句

  2、分析课文,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

  五、教学课型:讲读课

  六、教法学法:问题研究,对话互动,朗读,找关键词句,比较归纳等等。

  七、教具:实物(用白纸展示课文内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较)

  八、教学流程

  1、导入

  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了《醉翁亭记》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上次课的`主要内容。(明确:两种“乐”,一是“山水之乐”,一是“宴酣之乐”)

  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学*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后一部分。首先,由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找出不懂字词句

  问题二:找出其他三种“乐”

  2、学生朗读,余者思考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预设问题及答案)

  ① 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短语。

  ② 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③ 鸣声上下:指鸟到处鸣叫。

  ④ 去:离去。

  ⑤ 谓:是。

  ⑥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⑦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其”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此即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比较词语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 (菁华3篇)(扩展9)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合集5篇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

  “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五、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

  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这样一汪水塘吗?没有。你从哪一个关键词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比喻

  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交横

  此外还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呢?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怎样的特点?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细节也可见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