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学*结 (菁华5篇)

首页 / 文学 / | 2022-10-03 00:00:00

大学语文学*结1

  大学语文的课程转瞬就已宣告终结。心里真的有点遗憾,在我兴趣渐浓的时候,却不得不接受它已落幕的事实,在此我想先谈一下在这个课堂的所得以及由其引发的所感。

  我必须提出自我批评,在课堂上我的积极性确实是不高的,处于“比上极其不足,比下亦不盈余”的尴尬地位。就其原因的话,不尽然又是什么比较羞涩,不够大胆,事实上我就及其厌恶自己这幅德性,明明知道这样的模式早就不该存在了,但就是没有勇气,太过懦弱。现在想想,不免觉得特别遗憾,只能说我又错过了一个改变自我的好机会。无疑,老师您所营造的课堂氛围和建构的教学、评价模式是值得称道的,这是全班这么多同学的集体反映,并非我的一家之言,当然也就不存在恭维您的嫌疑。在我看来,您的教学模式区别于大多数的老师,因为您真正贯彻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方针,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在您的课堂上,我真正意识到:过程的重要性。孔子说:“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充分说明了过程的重要性,而在此我觉得,过程把握的好的话,收获自然随之到来,而这种收获(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恰恰是我们大学生现在最需要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越到能力、情感、价值观,越难以测量。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它难以测量就急功*利地对此忽视。

  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这个学期我深刻地感觉到您的语文教学注重个性化学*,语文教学上不忘让我们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除此之外,我也感受到了您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当我听你评价这么多学生的作业并给出指导时,纵使对象不是我,我依旧很感动。从小到大,我见过的特别尽责的老师并不多,而您毫无疑问算是一个,同时,你们又有所不同,因为在您身上,我看到了您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至高的热情,我想或许正是这种热情,您把它延拓到学生身上了吧,也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您不遗余力地把它做到最好。对于我自己的学*,我还想说明的是;虽然我在课堂上并不积极,对待这门课程态度也比不上别人端正,当我真的觉得它很有价值,我也真诚地感激它,总体而言,我在大学语文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少,作业虽然借鉴了网上一些资料和书籍,但都是我一点一点搜集并且结合自己的思想编辑出来的,而对于出勤方面,我也是比较积极的。对此大概老师也是知道的,我也不多谈。接下来我就说说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结束但并不意味着语文学*的结束有关方面的观点。

  自古有言:“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可见学*也应是无止境的。而语文作为一项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须技能,诚然,也是没有止境的。我们知道,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离不开语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文,看电影、看杂志、读报、读书、浏览新闻都离不开语文。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无穷无尽的渴求,但是如若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怀着沉甸甸的心情迷茫地盯着书本发呆,道一声:“书到用时方恨少。”简而言之,语文是无处不在,在任何一个行业,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不可或缺,它将制约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而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这无疑也昭示着语文的学*也应是发展化的,必须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上述所言,针对的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所具有的工具性意义,那它的思想性方面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不妨来说说。

  古人一直坚信:“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今,很多家庭也依旧强调并践行,我也始终觉得书香门第自是有一种独特的傲人气质。学*语文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彻悟生命、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我们知道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的作用是其它东西不可替代的。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在这个物欲横流,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呈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灵都日趋粗鄙,压力感和抑郁感日趋强烈,这时候,语文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渊明的冲虚高原、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苏轼的遗世独立、李清照的凄凄切切。还有栏杆拍遍泪湿衣襟只为国的辛弃疾、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

  大家都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当你因人性而彷徨无助时,不妨来领略一下他们的`人格魅力,我相信这人格的圣光会为你答疑解惑,照亮你前行的道路,让你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舍、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健全你的人格,并努力臻于完美。同样,当你对这个变化莫测的社会、乏了、失望了,你想稍作休息再上路,也不妨来这里,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我们自此学会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之时,不啻为一剂良方。此外,假若你对这快节奏,鸭梨山大的生活倦怠了,疲倦了,你也可以来这里小憩一下,想象一下这些美好而隽永的画面,假设自己在这幅图画中,放松、放松、不断地放松、忘我地放松。你是否体会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清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恬静。诸如此类,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图。

  这就是语文,它凭借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类的眼球,以它特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的绚丽多彩让人无法忽视。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谢谢老师对我的作业认真地阅读与评价,也谢谢老师在这个学期辛勤地付出,希望老师能保留现在教学模式的总体轮廓并不断加以改进,用饱满的热情与激情继续教育后面的学生,我相信您将会带给他们惊喜,同时也收获到敬重与赞美的。真心是如此,发现有点舍不得这个课堂了。

大学语文学*结2

  这学期我提前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说高中语文的学*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时应试而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语文不再有应试的了。暂时放下*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享受的来的,里,你可以用的思维去想问题,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那些呆板的标准是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设个的艺术手法之象征。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象征意象。学*诗歌也要领略意境的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感觉还着问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偏弱。高中时应试,老师大篇幅的来讲古代诗歌,使得看到诗歌就会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被贬,思亲,爱国之类的。问题,我:我可以多读现代诗歌当作消遣。读得多了,对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把握的也会准。

  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我可以拓展知识视野,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在这一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了大学语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明白大学给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今后在职业生涯对应用文体的应用能力,加强我们的口才,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以前一直认为,语文嘛,无非就是叫你这样去鉴赏诗歌词赋,怎样去找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去体会一篇文章的美。但现在美味人事到自己错了,真的'错了。刚开始上了两节语文课,老师就让我们了解了大学为什么要给我们开这样一门看起来没有多大用处的课程,让我们知道大学语文不仅仅是教怎样写鉴赏诗歌辞赋,它还教我们怎样写应用公文,还教我们怎样锻炼口才,那些都是在我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极其有用的东西,谁都不敢说,他再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会用到“应用公文”,而仅仅是沉浸在那些你看都看不懂的文章的欣赏之中。《高职实用语文能力训练》,从这书名中我们就应该能看出:大学语文不同于以前我们所学的语文。

  在第一节课,老师就开始教我们利益,比如我们的坐姿,走路,如何表示对他人的尊重等等,这些东西,就已经是完全脱离我们印象中的语文课程了,在之后的一整个学期,老师都在对我们言传身教,使我们获益良多,在这半年中骂我们学到的不是钻到书堆中,读者深奥对不实际的理论,而是如何创造实际中有用的东西,这些是我职业中一定会用到的东西,却是我们所缺乏的,那就是应用公文的写作。

  在学*中,我知道了应用公文有十三种,它们都有自己的格式,有自己的模板,但我却不知道如何去贯通。于是,在老师的知道下,我知道,它们是有共通之处的,是可以用一个膜拜去写作的。知道公文不是小说,它不会让你看起来流连忘返,更不是散文,让你看一两遍都看不出它在讲什么,它要求的是言简意赅,语言简短,而意思明确,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辞藻,不需要什么生动的比喻,只需要你把你要说的,要表达的,言简意赅的说清楚,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就可以了,这是我对应用公文的理解。

  在这一学期的学*中,我有过慌神,因为我一时难以接受大学语文,十几年的语文学*,使我对语文的理解已经根深蒂固,不过还好,老师的教学方式让我很快地融入大学语文的学*中,并且每次的错也我都很认真地完成,每堂课我都很认真地听,每篇文章我都很仔细地去读,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学*。语文的学*不是一触而就的,而是一个终身的,实践的过程。因此,老师的教学方式使我感触很深,那就让学生自己备课,并上讲台讲课,再由老师点评。

  以前上课时,如果哪个老师有哪一点没讲好,我就会跟同学一块,指点老师的不足,认为他们讲的课好无聊,我自己上还能讲得更好。终于,上大学后,我有了这样的机会,那就是学校提出的要求,安排学生上台讲课,自己备讲课稿。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很兴奋,终于有表现的机会了,并不断地再脑海里想象着自己上课时的情景:应付自如,滔滔不绝,并且想着到时要做些什么样动作才能让自己感觉更潇洒……

  在接下来的备课过程中,困难重重,一来是我没跟同组其他成员达成团队合作。因此有些方面备课效果不好;二来我选的是古文,有句话说的好,“现在的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我把学生们最怕的古文选来作为讲课内容,而备教材,不仅要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要联系上下教材,准确的把握你所教的这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因此所备教材内容杂乱,没有把握住轻重点,这就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我渐渐地感觉到力不从心,原来做老师并不轻松。

  在经历了一周的煞费苦心之后,我那从四面八方收集整理得来的备课稿中终于出来。为了写这份备课稿,我曾一次性在网吧待了几个小时,查找资料,也去找过其他的教案来参考,又去图书馆翻阅关于《春江花月夜》更详细的资料。这些资料,打印出来后一共七页纸。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一周来的郁闷全抛到了脑后,兴冲冲地到班上后,找来其他组员,开始分配任务,并商量了一些讲课步骤,就等着时间的到来。

  终于轮到我讲课了,我心里既兴奋又有些紧张,兴奋的是因为我没想到自己居然能上台讲课,多天的努力终于可以展示出来了,紧张的是没有把握讲好课,毕竟这是第一次,而且讲古文,最大的难题便是调动积极性。果然,如之前所预料,上课没多久,同学们就开始无精打采,而我也因为资料太多,没能分配好时间,导致后面的讲课内容全乱了,很多准备的内容都没有讲。

  这次的上台讲课,给我的最大感受便是:当老师,不容易啊。当然讲课最终结果对我来说是失败了,但却也使我获益良多。第一,这次讲课,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教师这一职业,知道了老师为了给学生上一节课是多么的不易。*时上课,我们不但不听课,还说话聊天,无视老师的存在,而当自己站讲台上看下面的同学也是同样的情况后,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心里的滋味,因此,这次活动教会我们要尊重老师。第二,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团队的作用。老师在安排活动时,让我们五人一组,评分自然以组为单位,这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增强我们的集体荣誉感,锻炼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条篱笆三个桩,一个人的能力始终不如一个团体强,只可惜,这次活动没能领会到老师的用意,不能发挥出更大的团队力量,不过,它还是加强了我们对团队合作的认识,我想,如果今后再遇到需要团队合作的情况,我一定会让其发挥出应有的力量。第三,许多东西不在于多,而是在于精,这次备课,找的资料太多了,因为害怕内容不够,到时讲课面临尴尬的时间太多,而且本身古文内容就多,再加上对内容的不熟悉,使得自身没能把握内容分寸,时间分配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讲课的失败。第四,这次活动,也让我学会了阅读,因为在备课过程中,为了把课讲好,我们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读懂作者的心思,体会他们的心境,感受他们的思想,这样才能够真正得欣赏一篇文章。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学会了冷静,学会了如何去把握轻重等。

大学语文学*结3

  是否大多数人都曾幻想着大学的美好?是否大多数人刚进大学时都兴奋不已?是否大多数人都对军训记忆深刻?是否大多数人渐渐对未来感到迷茫?

  是否大多数人在无聊时憧憬回忆中的那些片段?是否大多数人在大学的“第一次”的那点事而感慨?

  是否大多数人对大学课程慢慢感到艰难?

  是否有人为自己的困惑而去找到解决的方法呢?

  在中学时,听着老师们说大学的生活多么洒脱,如何地轻松写意。在那个时候,我们把努力学*当做是一种长期投资,就是看书、做试卷到深夜一点,可是一觉醒来,拍拍自己有点疲惫的脸,又是一个精神抖擞的好学生了。

  就在这紧张而又单一的生活频率中,我们迎来了高考。在家等成绩的同学有耐不过等待的折磨外出打工,也有是为了挣学杂费而外出打拼的,也有在旅游和玩乐的。当结果公布后,有兴奋、开心,有愤恨,有失落、悲痛的。不管怎样的决定上大学的,心中的那种兴奋是不可避免的吧?

  当我们的军训完后,望着那泪人附身的女同学们,这回忆多么宝贵,已用泪水的称砣把它表达了。是失落,是迷茫,还是舍不得呢?但是不管我们再多的杂乱心情,我们共有的时间都扯着我的胳膊往前走了。

  面对未知的知识人总是迷茫的,这也使我们这些高考失利的人儿一个机会,与那本科生同一起跑线的机会,有的人把握好这个机会,也有人对这些知识望而怯步,不知道别的同学是怎么想的,我是决定大学语文是我这个学期里最有意义的科目之一,匡老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我们在大学之前所认识的教学方式。当然我并没有偏科于语文,而是每个科目都带着想学的心态去学的,这得益于高中那时偏科导致的结果使我明白的。

  时间回溯到军训后语文老师布置的第二次作业。匡老师给我们的作文题目是大学这三年的计划。那时正处于刚进入大学兴奋不已不断去竞选各个部门的我头脑一愣,心中一片空明,展望未来三年,每日的空闲时间那么多,男的就这样虚度掉嘛?那是多么大的一笔浪费啊?在深夜里转辗反侧不断地思考把那些宝贵的时间用到何处?正如安重荣所说的:“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可是,自己却在迷茫中,难道与一些学长学姐们一样去找兼职吗?可那些都是与自己的专业所不符合的啊!

  在几日的考虑后,决定在大学里尽量多读点书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比较老师还是那些教学教授们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活到老,学到老。”去遨游于诸葛孔明的:“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也未尝不是个好事。去畅爽梁山好汉的豪迈。也去跟贾宝玉一样,独身于万花丛中。再随着孙悟空护师取经,为民造福。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自己所在学生会担当的职务,还有在协会里担任的职务,还有篮球队也挂着个队长的职务,今学期学校搞活动被邀参加,这一个个事再加上因为刚加入大学对课文都不太熟悉,所以还有很多时间都用在了学业上,导致了原本计划好的章程都被打乱了。现在回忆起于初入学院大门的自己,感慨万分啊!“时间是最宽容者,也是最残忍者。”史蒂夫的话在我这再次应验了。我觉得在这一学期中,时间对我是宽容的,我在这学期学到很多,看到很多,感触很多,成熟了很多,体悟了很多使我与社会的溶合度更进了一步。魏延遗憾的是,自己想与古人共幻想的时间并没有多少。很想与诸葛孔明一起去布置空城计,不费一兵一卒把司马懿吓退,用草捆成的稻草人解决了军队缺少的箭失;跟着武松去打一打醉拳,把那山大王老虎,吃手空拳灭掉;还有跟着唐玄奘去那些空空的幻想只能放于暑期还有下学期的那些空闲时间去享受了。其实除掉课余生活的收获,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在课堂之上,回忆起匡老师教我们坐姿还有走资时大家那羞涩的表情,再慢慢变得得体有些惘然。还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次上台自我介绍,因为自己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作临时剑术吧!我站在台上手舞足蹈的样子真有趣,在上面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坐回座位那脚还在抖动,背部凉飕飕的。到第二次的时候,那是上去讲寓言。自己那段时间刚好所在的学生会与协会事情繁琐,早餐上课时才忆起还有这作业没有作准备,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作足了准备,上台怅怅而谈,心中越来越紧张,拿着手机上网查资料的手不停的抖动着,时间在滴答滴答的流逝,我的心也一点一点*静了下来,在暑假时的锻炼现在已体现出了它的价值了。离自己上台的时间越来越*了,*静的心情又开始慌了起来。终于在手掐手的气氛中轮到自己上台了,整理好因紧张抓得乱乱的服装,深深吸了两口气,慢慢走上台上去,我的手一直在找它该呆的地方,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在上面讲述的时候心里疾飞各种思绪,最终在没有垃圾词的情况下我把自己临时准备好的寓言讲述完毕,并给予了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同样背部满汗地坐回座位,但比上次好多了,至少手并没那么左右乱抓了。可对于每件事都要求完美的我,对自己上台时的表现很不满意,在下面给自己列出了十条缺陷写在纸上。在第二节课老师宣布分数时,听到老师所说的自己的分数比上次高了两分,虽然有点小惊喜,可是还是不是最高分的。心里不免失落,觉得下次得争取拿下第一。可惜在第三次,那是上台讲课,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两个星期的时间准备,却是腾不出时间来,学校搞活动代表学院去参加十七届少数民族的运动会节目排练,模特协会应学院院组织部要求,出演节目,篮球队里大二队长又接到了别系的邀战,会计基础课程刚好讲到做会计账目,说忙到没点时间那是假话,但因为时间太过于紧迫并没有注意到细节还是非常明显的错误,把大学语文当做了中学语文来编书了。最后因为时间关系应老师临时删改了讲课内容,可惜因为自己能力还是限制了自己,在自己把课文改了又改,删了又删的情况下还是讲得糟糕之极,可匡老师还是给了自己一个九十分,我知道老师是给了关照,很感激老师,可我很愧疚,辜负了老师的一片期待,在讲台上只要自己有所表现时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不时一次两次。这次的教训让我对文面知识的渴望是越加强烈了。我得感谢于这次的失误给我带来的挫败感,我想我也会因此而更加的明白自己的缺陷加以更进。

  对于这些回忆一点一滴地涌现,也是证明自己已经从一个新生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大学生了。也使自己最深地感受到了中学时,为什么自己越学越没心思。别人却越学越努力了。就跟着盖房子一样,地基没打好,就去建房子,那不是白费劲了吗?

  对于这些经历,会不会使我受益于终身我不知道,但是我却知道,大学这几年会受益,它让我明白,学业才是自己现在的主旋律,一旦荒废了,那么自己对以后的只是也就知之难已,努力还得持续,加油吧智慧。

大学语文学*结4

  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桂子山,欣喜的看到我们的大学还有语文课。这对我们理科生很有意义,语文课让我们在困顿的推理计算中**出来,在一遍一遍的化学实验中**出来。感受语言魅力,拥抱文字温暖。语文书是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最多的一本书,特别是其中的小说,每一篇我都从头到尾看了不下五遍.还有诗词曲赋,他们融绘画美、音乐美于一身。清晨踏着第一抹阳光,到电影场朗读诗词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

  从第一节课,吴老师您就要求我们认真做笔记,我认真的做了笔记,虽然一开始是为了你说期末要收笔记才写的。记着记着我慢慢发现我是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请允许我在这温*从笔记中想起的你讲的知识。同时也是对您的一次知识汇报!第一课您给我们讲了大学的语文学*不仅在课内还要在课外。对一个民族而言,要提高整体素质,提高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就要学*好我们的共同语言。您还给我们讲了两则广告引起我们的讨论。第一个广告:笨母鸡郑重承诺,产蛋保证无棱无角有蛋黄蛋清。虽然当时我有感想但还是没有勇气站起来。个人感想:讽刺社会不良风气,将本分之事拿出来炫耀,社会风气之败坏可见一斑!那一节课你也给我们布置了语文课整个学期的作业:考试在*时,课上要积极发言,要做一个课件。第二课你为我们讲解了《陈奂生上城》,讨论了陈奂生这样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淳朴、善良、老师、同时愚昧、落后的形象。作者的意图是强调在改善农民物质条件的同时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性。我们感悟到:体会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意图的重要性,读者应该学会做作者的“知音”。这一课我们还学了怎样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元素构成。我们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后来我们又学*了怎样评论文学作品:

  1、理解作品的主题要把握主题的含义、掌握分析主题的途径。

  2、要注意对艺术形象分析:艺术形象的描写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有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间接描写有:环境烘托和人物烘托。

  3、注意对情节和结构的分析:情节是表现在作品中的由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组成的一组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情节的分析方法:情节和主题的关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我们明确了结构的内涵:它是作家根据创作意图的需要构建的。结构要做到形式严谨完整和谐统一,结构要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的欣赏*惯。

  4、文学语言的欣赏:语言要求a、形象**、个性化c、感染力d、韵律美。您还介绍几本书:《毁灭》、《第四十一》、《钱,疯狂的困兽》。掌握了您教给我们的系统的欣赏、评论、分析的方法。我们真正的“会”看文学作品了。不再是感觉一篇文章就觉得他好,具体好在哪说不出来。就会说就是好。不再是听高中老师讲解分析将老师的话语复制到考卷上了!曾经记得考语文,他问的问题我很有那种感觉,知道自己已经理解并且也是有答案但就是不能欣赏的文字写出来。真是欲哭无泪啊!

  后来您又为我们讲解了一种优美的文体:诗歌。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具有反映生活高度集中、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等特点。经常采用比兴夸张的手法。*诗歌发展概况:

  1、原始歌谣(如《弹歌》、《易经》)

  2、先秦诗歌(如《诗经》、《楚辞》)

  3、两汉魏晋南北朝,期中包括汉乐府诗歌、南北朝民歌、封建士大夫之作。

  4、唐诗

  5、宋词

  6、元曲

  7、明清民歌等。

  诗歌的分类:

  1、从内容:叙事、抒情。

  2、从形式:格律、自由。白居易有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后来您为了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诗歌:结合《长恨歌》、《采薇》、《春江花月夜》、《定风波》、《短歌行》的实例从实际角度让我们感受各时代的代表作。由于我对《长恨歌》非常感兴趣,同时在课外刚好读到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他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看法深有共鸣。于是更深入的学*《长恨歌》,在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的文章。我尝试着做成了*生第一个完整的课件。同时非常感谢吴老师能给我机会让我演示课件,让我将自己提炼得到的思想与同学们共享,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当然在其他同学的课件展示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学知识、风土人情等等。

  一学期的时间过的太快了,刚开始的语文课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吴老师生动的课堂将成为我们以后回忆中最有魅力的片段。虽然在您眼中,我不一定是好学生,但在我眼中您是一位和蔼、知识渊博的老师。虽然你不一定认识我,但我会铭记您一辈子!离开课堂但我们并没有离开语文,我以后会偶尔溜到您的课堂偷听几节课,希望老师不要反对哦!

  大学语文,难说再见!谢谢您,吴老师!

大学语文学*结5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约式统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能力是学*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语文知识几乎包罗万象。语文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哲学认为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而大学语文带给我的确是无尽的享受和人生的思考。在我看来大学语文,已经不是简单的一门大学学科,她丰富了我们的思想,洗涤我们的灵魂。

  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没有以往的那种生搬硬套,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她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以自己的真实来承接她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种轻松自主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这样的学*方法犹如我们的人生,刚开始我们必须为了生存学*文化知识,学*生存方法,但是当我们能独立自主时,我们的生活也便不再是一般的生存下来,活下去。我们的生活是去享受世界的美好,去聆听大自然。去升华我们的人生。现在,大学语文的学*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她给我人生的思考却永远不会停息。她不仅给了我更为丰富的语言知识,还如那最温暖的晨光温暖着我,让我在累的时候停下来,为了明天的升华,整装待发。

  汉语——我们的母语。尽管买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但汉语言文学博大深奥,未必我们各个精通。然而,学*大学语文,我们对基本的语言知识技能有了掌握和运用,系统的学*了语法规则。尤其是在这历史悠久的云南农大,我尽情的在书海中沉醉,体验到的不仅是学到博大精深文学的成就感,更是一份对母语的强烈热爱。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说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我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钦佩,华夏儿女才智惊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绝伦。“啊,我亲爱的祖国!”每当徜徉在经典中的时候,我就想这么高声吟咏一句,尤其是在今天,当你看到无数的白皮肤·黑皮肤·蓝眼睛的人们捧着汉语书时,但你微笑着用英语和他们交流中华名著时,但你听到他们用结结巴巴的汉语和你交谈时,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豪,一种深埋了几百年的扬眉吐气的自豪,像彩虹一样的缤纷色彩的绚丽光环将你包围,享受这世界最瞩目的光辉。大学语文你给我的还有民族自豪感。

  在金钱腐蚀权力,物欲吞没崇高的今天,我们需要一片宁静的天空,让我们放飞思想,放飞灵魂。当我们看到某某高管腐败落马时,我们需要大学语文给我们一个灵魂升华的天堂,让我们坚信泱泱大国,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之风必定会打败那些歪风*气。当我们为某一次的困难止步不前的时候,我们需要大学语文给我们一个充满力量的拥抱,让我们期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当我们在大学生活中迷茫时,我们需要大学语文给我们敲响警钟指明道路,让我们憧憬雨过天晴后的美丽与温暖。大学语文,你必将陪伴我终生,我也必将受益终生。


大学语文学*结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大学语文学*结 (菁华5篇)(扩展1)

——大学语文学*结10篇

大学语文学*结1

这学期我提前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说高中语文的学*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时应试而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语文不再有应试的了。暂时放下*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享受的来的,里,你可以用的思维去想问题,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那些呆板的标准是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设个的艺术手法之象征。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象征意象。学*诗歌也要领略意境的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感觉还着问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偏弱。高中时应试,老师大篇幅的来讲古代诗歌,使得看到诗歌就会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被贬,思亲,爱国之类的。问题,我:我可以多读现代诗歌当作消遣。读得多了,对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把握的也会准。

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我可以拓展知识视野,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学*结2

  在这一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了大学语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明白大学给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今后在职业生涯对应用文体的应用能力,加强我们的口才,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以前一直认为,语文嘛,无非就是叫你这样去鉴赏诗歌词赋,怎样去找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去体会一篇文章的美。但现在美味人事到自己错了,真的错了。刚开始上了两节语文课,老师就让我们了解了大学为什么要给我们开这样一门看起来没有多大用处的课程,让我们知道大学语文不仅仅是教怎样写鉴赏诗歌辞赋,它还教我们怎样写应用公文,还教我们怎样锻炼口才,那些都是在我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极其有用的东西,谁都不敢说,他再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会用到“应用公文”,而仅仅是沉浸在那些你看都看不懂的文章的欣赏之中。《高职实用语文能力训练》,从这书名中我们就应该能看出:大学语文不同于以前我们所学的语文。

  在第一节课,老师就开始教我们利益,比如我们的坐姿,走路,如何表示对他人的尊重等等,这些东西,就已经是完全脱离我们印象中的语文课程了,在之后的一整个学期,老师都在对我们言传身教,使我们获益良多,在这半年中骂我们学到的不是钻到书堆中,读者深奥对不实际的理论,而是如何创造实际中有用的东西,这些是我职业中一定会用到的东西,却是我们所缺乏的,那就是应用公文的写作。

  在学*中,我知道了应用公文有十三种,它们都有自己的格式,有自己的模板,但我却不知道如何去贯通。于是,在老师的知道下,我知道,它们是有共通之处的,是可以用一个膜拜去写作的。知道公文不是小说,它不会让你看起来流连忘返,更不是散文,让你看一两遍都看不出它在讲什么,它要求的是言简意赅,语言简短,而意思明确,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辞藻,不需要什么生动的比喻,只需要你把你要说的,要表达的,言简意赅的说清楚,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就可以了,这是我对应用公文的理解。

  在这一学期的学*中,我有过慌神,因为我一时难以接受大学语文,十几年的语文学*,使我对语文的理解已经根深蒂固,不过还好,老师的教学方式让我很快地融入大学语文的学*中,并且每次的错也我都很认真地完成,每堂课我都很认真地听,每篇文章我都很仔细地去读,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学*。语文的学*不是一触而就的,而是一个终身的,实践的过程。因此,老师的教学方式使我感触很深,那就让学生自己备课,并上讲台讲课,再由老师点评。

  以前上课时,如果哪个老师有哪一点没讲好,我就会跟同学一块,指点老师的不足,认为他们讲的课好无聊,我自己上还能讲得更好。终于,上大学后,我有了这样的机会,那就是学校提出的要求,安排学生上台讲课,自己备讲课稿。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很兴奋,终于有表现的机会了,并不断地再脑海里想象着自己上课时的情景:应付自如,滔滔不绝,并且想着到时要做些什么样动作才能让自己感觉更潇洒……

  在接下来的备课过程中,困难重重,一来是我没跟同组其他成员达成团队合作。因此有些方面备课效果不好;二来我选的是古文,有句话说的好,“现在的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我把学生们最怕的古文选来作为讲课内容,而备教材,不仅要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要联系上下教材,准确的把握你所教的这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因此所备教材内容杂乱,没有把握住轻重点,这就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我渐渐地感觉到力不从心,原来做老师并不轻松。

  在经历了一周的煞费苦心之后,我那从四面八方收集整理得来的备课稿中终于出来。为了写这份备课稿,我曾一次性在网吧待了几个小时,查找资料,也去找过其他的教案来参考,又去图书馆翻阅关于《春江花月夜》更详细的资料。这些资料,打印出来后一共七页纸。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一周来的郁闷全抛到了脑后,兴冲冲地到班上后,找来其他组员,开始分配任务,并商量了一些讲课步骤,就等着时间的到来。

  终于轮到我讲课了,我心里既兴奋又有些紧张,兴奋的是因为我没想到自己居然能上台讲课,多天的努力终于可以展示出来了,紧张的是没有把握讲好课,毕竟这是第一次,而且讲古文,最大的难题便是调动积极性。果然,如之前所预料,上课没多久,同学们就开始无精打采,而我也因为资料太多,没能分配好时间,导致后面的讲课内容全乱了,很多准备的内容都没有讲。

  这次的上台讲课,给我的最大感受便是:当老师,不容易啊。当然讲课最终结果对我来说是失败了,但却也使我获益良多。第一,这次讲课,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教师这一职业,知道了老师为了给学生上一节课是多么的不易。*时上课,我们不但不听课,还说话聊天,无视老师的存在,而当自己站讲台上看下面的同学也是同样的情况后,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心里的滋味,因此,这次活动教会我们要尊重老师。第二,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团队的作用。老师在安排活动时,让我们五人一组,评分自然以组为单位,这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增强我们的集体荣誉感,锻炼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条篱笆三个桩,一个人的能力始终不如一个团体强,只可惜,这次活动没能领会到老师的用意,不能发挥出更大的团队力量,不过,它还是加强了我们对团队合作的认识,我想,如果今后再遇到需要团队合作的情况,我一定会让其发挥出应有的力量。第三,许多东西不在于多,而是在于精,这次备课,找的资料太多了,因为害怕内容不够,到时讲课面临尴尬的时间太多,而且本身古文内容就多,再加上对内容的不熟悉,使得自身没能把握内容分寸,时间分配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讲课的失败。第四,这次活动,也让我学会了阅读,因为在备课过程中,为了把课讲好,我们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读懂作者的心思,体会他们的心境,感受他们的思想,这样才能够真正得欣赏一篇文章。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学会了冷静,学会了如何去把握轻重等。

大学语文学*结3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是我们的生活之母,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是学*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掌握一切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它既复杂又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其实,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语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诵、默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没有以往的那种生搬硬套,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她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以自己的真实来承接她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种轻松自主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

  上大学语文课,我体悟最深得就是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任何一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之后,我们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语文,就是通过学*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她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而她所表现的方式也无不传达出一份情感和一份魅力。我对语文的兴趣也来自她的那份美感。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作者的欢乐与哀伤,有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走进语文,有丝丝书卷气与深切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有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

  每一次的上课,我们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思想。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知识方面,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在精神方面,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的学*,是知识积累的*台,是经验收集的去处,是灵魂升华的天堂!

大学语文学*结4

  人生的伊始便已注定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炎黄的血,心中也已烙下了龙的图腾。传文达意,从一开始的咿咿呀呀,到后来的通读古今中外;书写汉字,从一开始的一笔一划,到后来的行云流水;对道与思的理解,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传承践行······可以说,博大包容的中华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入我们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割舍。

  曾经,在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中,有过厌恶与不解。好像,那时的我们普遍反感背诵课文,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人生经验的慢慢丰富,明白,所有当初的.摄入都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有能力给予,以及在世界的舞台上独占一片天地。

  我理解的语文即是一种语言的文化。它是行为的解释,更是思想的映射。好似巴尔扎克说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语言即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内涵。

  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天妒的才气所震撼,更沉醉于流传千古而永不腐朽的经典之中。记得,大多数的孩子学*背诵的第一首古诗不是“鹅鹅鹅”,就是“床前明月光”,但我却由哥哥口口相传的教会了《早发白帝城》。小时候学东西甚是快,只是两遍便可以背诵如流了。但那时的我,又哪里会懂的李白乘于轻舟之上的心境。

  后来,我们学会了《游子吟》,却也还是在青春叛逆之时与母亲针锋相对;后来,我们学会了《回乡偶书》,却也只是在漂泊异国他乡之时才能感念出那份隐隐作痛的思想之愁;后来,我们学会了《上善若水》,却也只是在争得头破血流以后才明白“不争故无人能与之争”······但是,我们真的学会了么?学会了即是懂么?懂之后又能融汇么?

  我想,光是老子已足够我们瞻仰一生了吧!更何况,那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了。 好一场智慧的长跑,标杆却是永恒。

  中学时期,一直都在为应试奔波,却久违了香茗缭绕、孤灯为伴时,捧一册古卷心神畅游的那份安然。于是,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便迫不及待地丰富了一下我的书架。偶遇一本好书,是多少次游乐场、电影院也不换的经历。还记得,初相见的那份“惊心”,是惊鸿划过天际也不禁驻翅的“动魄”。以至于好书阅毕,还久久不舍,迟迟不肯收起换读另一本。

大学语文学*结5

  有人说,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包括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学*的基本任务。同时,学*语文还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语文学*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文素质。’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丢失母语,就是丢失民族文杨叔子先生说得好:化,就是丢失民族灵魂;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个实质上不存在的民族。”著名数学家杨乐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些。基础决定素质和发展。北大校长、*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我一向认为老师带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要给他职业的培训,而是为了教会他怎样去做人,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是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显而易见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有关,而其中最重要、放在首位的即是语文能力。 我以为,学*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同时,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无论想成为什么专业的人才,必须先学好语文;语文不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气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体会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同时人格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欣赏它,才不会推残和掠夺它。而与之相协调,相沟通,才算得上是一个有艺术品味和生活情趣的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个人面临黑暗世事,个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

  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一个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一个象征意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

  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艺术品味高的人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社会被假货充斥之时,不啻是一剂自救的良方。要自救还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净化灵魂。许多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例如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沙茫茫黄入天”的苍茫,“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澄澈,“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清,等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无人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在这里,文学作品里还常常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图景,有的充满生活智慧,有的蕴含人生哲理,而有些只是带有某种生活趣味,淡淡的,却隽永,如、“小荷才露尖尖

  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吟诵这类诗作,人就不会情趣枯竭,同时能将对偏于实用的真与善的追求转化为美感活动,将求知的艰辛过程赋予艺术趣味,一首《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追寻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唯美,仿佛是棉纱线的神秘女郎,仿佛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在年少轻狂的青年人眼里,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恋人;在求贤若渴的政客眼里,伊人是宝贵的助手,遥远而美丽。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这种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在这里,想在短短的大学语文课内就达到培养美感、陶冶情趣的目的,是不现实的。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说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我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钦佩,华夏儿女才智惊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绝伦。然而,这就如同培育花木,只要在它们的根部培上了肥沃的泥土,它们就能

  渐渐地从中汲取养份,抵抗病虫害,蓬勃生长。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就如广袤丰腴的土,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从语文能力来看。一个人是否有智慧主要体现在思维上,而思维是指运用语言来表达观念到形成新的构成的过程。神经生理学家、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说:在我看来,科学上的造诣和语言文字功底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科学研究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思维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强弱;文学修养又能影响到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成果需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连语言都不能很好运用的人是决难写好科学论文的。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的使用本国的语言。著名科学家苏步青先生说∶数学是理工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课在学生知识结构中起着基础*台的作用。另一位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也说过:语文可以分为语言和文学两方面,语言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美的理解力、欣赏力和创造力。名家之论足以说明语文能力对人才创新智慧的巨大意义。

  当我们目睹金钱腐蚀权力,物欲吞没崇高而感到万分困惑时,当我们面对无情的生存竞争,“读书只为稻粱谋”时,让大学语文课带我们走进文学天地,去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对话。

大学语文学*结6

  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桂子山,欣喜的看到的大学还有语文课。这对我们理科生很有意义,语文课让我们在困顿的推理计算中**出来,在一遍一遍的化学实验中**出来。感受语言魅力,拥抱文字温暖。语文书是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最多的一本书,特别是其中的小说,每一篇我都从头到尾看了不下五遍.还有诗词曲赋,他们融绘画美、音乐美于一身。清晨踏着第一抹阳光,到电影场朗读诗词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

  从第一节课,吴老师您就要求我们认真做笔记,我认真的做了笔记,虽然一开始是为了你说期末要收笔记才写的。记着记着我慢慢发现我是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请允许我在这温*从笔记中想起的你讲的知识。同时也是对您的一次知识汇报!第一课您给我们讲了大学的语文学*不仅在课内还要在课外。对一个民族而言,要提高整体素质,提高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就要学*好我们的共同语言。您还给我们讲了两则广告引起我们的讨论。第一个广告:笨母鸡郑重承诺,产蛋保证无棱无角有蛋黄蛋清。虽然当时我有感想但还是没有勇气站起来。个人感想:讽刺社会不良风气,将本分之事拿出来炫耀,社会风气之败坏可见一斑!那一节课你也给我们布置了语文课整个学期的作业:考试在*时,课上要积极发言,要做一个课件。第二课你为我们讲解了《陈奂生上城》,讨论了陈奂生这样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淳朴、善良、老师、同时愚昧、落后的形象。作者的意图是强调在改善农民物质条件的同时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性。我们感悟到:体会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意图的重要性,读者应该学会做作者的“知音”。这一课我们还学了怎样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元素构成。

  我们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后来我们又学*了怎样评论文学作品:

  1、理解作品的主题要把握主题的含义、掌握分析主题的途径。

  2、要注意对艺术形象分析:艺术形象的描写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有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间接描写有:环境烘托和人物烘托。

  3、注意对情节和结构的分析:情节是表现在作品中的由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组成的一组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情节的分析方法:情节和主题的关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我们明确了结构的内涵:它是作家根据创作意图的需要构建的。结构要做到形式严谨完整和谐统一,结构要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的欣赏*惯。

  4、文学语言的欣赏:语言要求a、形象**、个性化c、感染力d、韵律美。您还介绍几本书:《毁灭》、《第四十一》、《钱,疯狂的困兽》。掌握了您教给我们的系统的欣赏、评论、分析的方法。我们真正的“会”看文学作品了。不再是感觉一篇文章就觉得他好,具体好在哪说不出来。就会说就是好。不再是听高中老师讲解分析将老师的话语复制到考卷上了!曾经记得考语文,他问的问题我很有那种感觉,知道自己已经理解并且也是有答案但就是不能欣赏的文字写出来。真是欲哭无泪啊!

  后来您又为我们讲解了一种优美的文体:诗歌。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具有反映生活高度集中、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等特点。经常采用比兴夸张的手法。*诗歌发展概况:

  1、原始歌谣;(如《弹歌》、《易经》)

  2、先秦诗歌;(如《诗经》、《楚辞》)

  3、两汉魏晋南北朝,期中包括汉乐府诗歌、南北朝民歌、封建士大夫之作。

  4、唐诗;

  5、宋词;

  6、元曲;

  7、明清民歌等。

  诗歌的分类:

  1、从内容:叙事、抒情。

  2、从形式:格律、自由。白居易有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后来您为了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诗歌:结合《长恨歌》、《采薇》、《春江花月夜》、《定风波》、《短歌行》的实例从实际角度让我们感受各时代的代表作。由于我对《长恨歌》非常感兴趣,同时在课外刚好读到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他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看法深有共鸣。于是更深入的学*《长恨歌》,在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的文章。我尝试着做成了*生第一个完整的课件。同时非常感谢吴老师能给我机会让我演示课件,让我将自己提炼得到的思想与同学们共享,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当然在其他同学的课件展示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学知识、风土人情等等。

  一学期的时间过的太快了,刚开始的语文课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吴老师生动的课堂将成为我们以后回忆中最有魅力的片段。虽然在您眼中,我不一定是好学生,但在我眼中您是一位和蔼、知识渊博的老师。虽然你不一定认识我,但我会铭记您一辈子!离开课堂但我们并没有离开语文,我以后会偶尔溜到您的课堂偷听几节课,希望老师不要反对哦!

  大学语文,难说再见!谢谢您,吴老师!

大学语文学*结7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是我们的生活之母,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是学*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掌握一切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它既复杂又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其实,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语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诵、默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没有以往的那种生搬硬套,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她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以自己的真实来承接她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种轻松自主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

  上大学语文课,我体悟最深得就是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任何一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之后,我们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语文,就是通过学*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她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而她所表现的方式也无不传达出一份情感和一份魅力。我对语文的兴趣也来自她的那份美感。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作者的欢乐与哀伤,有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走进语文,有丝丝书卷气与深切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有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

  每一次的上课,我们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思想。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知识方面,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在精神方面,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的学*,是知识积累的*台,是经验收集的去处,是灵魂升华的天堂!

大学语文学*结8

  一位毕业于北京四中最终考上清华大学的同学是这样总结自己学*语文的经验——从一年级开始每天写日记。下面是该生的总结。

  我的语文成绩在初中一直很好,在中招考了145分(北京地区中招150分)。我觉着这主要得益于一直比较喜欢看书,从小就特别喜欢看小说、看杂志,看了很多的名著等等。而这种文化的沉淀熏陶使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被妈妈要求每天坚持写日记,虽然那时觉着特别痛苦,但是作用是很大的,而且持续的时间是终身的。随意我对写作文从来没有怕过,不担心没有东西可写。

  高中我的语文成绩不能算是很优秀的,但是到了高三成绩进步了,达到了上等水*,原因是我的作文还可以,但是我的基础知识部分和阅读不是很好。高三老师进行系统复*的时候,我自己就去总结每一类题的解决办法,去分析各个类型的题考试容易考哪方面;特别是高三下学期,做了很多试卷,我就把这些语文试卷放在一起来找,进行总结。比如说选择题中挑病句,就把所有试卷的挑病句的题目放在一起看。看看每道题都是怎样考的,哪里是出题者最想让我们找的“有病”的地方,正确答案有什么类似之处,这样看下来,我就知道了自己其实要考的也无非就那么几类容易出病句的地方。然后自己总结一下,这类题以后的'错误率就会低了。

  对于作文,我的体会就是不一定跑题。如果跑题了,不管写得多好就会分数很低。而且不要再文字上可以去求新求异,我觉着自己不属于写作天才,文笔也不是很棒,所以我比较侧重训练写作议论文。高考作**好写、也最容易把握的就是议论文,因为他强调的是你的论点要鲜明,如果你思考的角度比较新颖,作文的整体水*就上去了。只要把思想观点表达清楚、中心明确、不跑题,就算语言不是很优美,作文的水*肯定是属于优良等级的。

  反思:

  1.每天写日记,看似很简单,其实很不容易。现在我们看到很多文化名人和国学大家,很多人都有天天写日记的*惯,这些日记也成了我们学*和研究他们的重要资料。我想,作为学生每天都应该去写写日记,把日记当成我们提高自我修养、锻炼自己写作,提升修养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懈一定会受益匪浅。

  2.语文的感觉,很多时候是考我们去练*、去总结,再去练*得到的。作文也是如此,我们观之能文,书之达意是需要我们去长期练*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满腹的情感得不到抒发,我们精辟的见解的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表达,我想最主要的还是缺乏练*。对于作文,常常练手,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语文学*结9

  大学语文的课程转瞬就已宣告终结。心里真的有点遗憾,在我兴趣渐浓的时候,却不得不接受它已落幕的事实,在此我想先谈一下在这个课堂的所得以及由其引发的所感。

  我必须提出自我批评,在课堂上我的积极性确实是不高的,处于“比上极其不足,比下亦不盈余”的尴尬地位。就其原因的话,不尽然又是什么比较羞涩,不够大胆,事实上我就及其厌恶自己这幅德性,明明知道这样的模式早就不该存在了,但就是没有勇气,太过懦弱。现在想想,不免觉得特别遗憾,只能说我又错过了一个改变自我的好机会。无疑,老师您所营造的课堂氛围和建构的教学、评价模式是值得称道的,这是全班这么多同学的集体反映,并非我的一家之言,当然也就不存在恭维您的嫌疑。在我看来,您的教学模式区别于大多数的老师,因为您真正贯彻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方针,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在您的课堂上,我真正意识到:过程的重要性。

  孔子说:“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充分说明了过程的重要性,而在此我觉得,过程把握的好的话,收获自然随之到来,而这种收获(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恰恰是我们大学生现在最需要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越到能力、情感、价值观,越难以测量。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它难以测量就急功*利地对此忽视。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这个学期我深刻地感觉到您的语文教学注重个性化学*,语文教学上不忘让我们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除此之外,我也感受到了您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当我听你评价这么多学生的作业并给出指导时,纵使对象不是我,我依旧很感动。从小到大,我见过的特别尽责的老师并不多,而您毫无疑问算是一个,同时,你们又有所不同,因为在您身上,我看到了您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至高的热情,我想或许正是这种热情,您把它延拓到学生身上了吧,也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您不遗余力地把它做到最好。对于我自己的学*,我还想说明的是;虽然我在课堂上并不积极,对待这门课程态度也比不上别人端正,当我真的觉得它很有价值,我也真诚地感激它,总体而言,我在大学语文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少,作业虽然借鉴了网上一些资料和书籍,但都是我一点一点搜集并且结合自己的思想编辑出来的,而对于出勤方面,我也是比较积极的。对此大概老师也是知道的,我也不多谈。接下来我就说说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结束但并不意味着语文学*的结束有关方面的观点。

  自古有言:“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可见学*也应是无止境的。而语文作为一项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须技能,诚然,也是没有止境的。我们知道,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离不开语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文,看电影、看杂志、读报、读书、浏览新闻都离不开语文。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无穷无尽的渴求,但是如若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怀着沉甸甸的心情迷茫地盯着书本发呆,道一声:“书到用时方恨少。”简而言之,语文是无处不在,在任何一个行业,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不可或缺,它将制约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而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这无疑也昭示着语文的学*也应是发展化的,必须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上述所言,针对的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所具有的工具性意义,那它的思想性方面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不妨来说说。

  古人一直坚信:“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今,很多家庭也依旧强调并践行,我也始终觉得书香门第自是有一种独特的傲人气质。学*语文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彻悟生命、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我们知道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的作用是其它东西不可替代的。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在这个物欲横流,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呈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灵都日趋粗鄙,压力感和抑郁感日趋强烈,这时候,语文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渊明的冲虚高原、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苏轼的遗世独立、李清照的凄凄切切。还有栏杆拍遍泪湿衣襟只为国的辛弃疾、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

  大家都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当你因人性而彷徨无助时,不妨来领略一下他们的人格魅力,我相信这人格的圣光会为你答疑解惑,照亮你前行的道路,让你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舍、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健全你的人格,并努力臻于完美。同样,当你对这个变化莫测的社会、乏了、失望了,你想稍作休息再上路,也不妨来这里,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我们自此学会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之时,不啻为一剂良方。此外,假若你对这快节奏,鸭梨山大的生活倦怠了,疲倦了,你也可以来这里小憩一下,想象一下这些美好而隽永的画面,假设自己在这幅图画中,放松、放松、不断地放松、忘我地放松。你是否体会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清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恬静。诸如此类,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图。

  这就是语文,它凭借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类的眼球,以它特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的绚丽多彩让人无法忽视。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谢谢老师对我的作业认真地阅读与评价,也谢谢老师在这个学期辛勤地付出,希望老师能保留现在教学模式的总体轮廓并不断加以改进,用饱满的热情与激情继续教育后面的学生,我相信您将会带给他们惊喜,同时也收获到敬重与赞美的。真心是如此,发现有点舍不得这个课堂了。

大学语文学*结10

  俗话说:兴趣是学*最大的老师。兴趣是学*的奠基石。对语文学*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两千年前的“文

  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连学*语文的兴趣都没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里也不可能学的好语文。我个人对语文的兴趣较大,这促使我能够在大学语文这个科目中有所收获。学*大学语文的兴趣,我认为有两个因素,一个来自于本身,一个来自于老师。本身兴趣的培养我认为在于*时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时也可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也燃起了学*语文的激情了。同时,老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叶圣陶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惯”。从而可知,老师在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学*语文学*。而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语文的学*中,老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了。综上所诉,兴趣是开启学*好大学语文的金钥匙。

  大学语文学*心得之人生价值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

  以,大学语文的学*是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大学语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感受,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均为及其难得的思想资源。以民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爱” ,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必须思危,高枕不能无忧;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异中求同,同中求进;人情世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论学品艺,以苦为乐,知难而进,执着人生的又一种境界??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以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和我们所要具备的人生价值。此外,所涉及的相关的经典名著如《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老子》,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我以为,世界观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人的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而人文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就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学*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台。


大学语文学*结 (菁华5篇)(扩展2)

——大学语文学*结9篇

大学语文学*结1

  这学期我提前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说高中语文的学*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时应试而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语文不再有应试的了。暂时放下*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享受的来的,里,你可以用的思维去想问题,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那些呆板的标准是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设个的艺术手法之象征。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象征意象。学*诗歌也要领略意境的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感觉还着问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偏弱。高中时应试,老师大篇幅的来讲古代诗歌,使得看到诗歌就会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被贬,思亲,爱国之类的。问题,我:我可以多读现代诗歌当作消遣。读得多了,对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把握的也会准。

  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我可以拓展知识视野,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学*结2

  说实话做为一个大三的学生我已不会对公共课抱有多大的期待了,很多时候混一下的想法很明显。大学语文没有改变我的这种想法。但,在大学语文的课上我感到了新颖,她的.魅力让我将它的划分从公共课提升到了课外报班或是趣向使然参加的组织。每次上课都抱有期待,过程也很快乐,收获佷丰厚。很庆幸我的语文课是在一位优秀的老师的带领下结束的。

  《大学语文》的第一课老师讲的是先秦文学,老师的博学和幽默让我了解了更多以前我们知之不深的东西。历史和文学是分不开的,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文学呈现出来的样子是独特鲜明的。老师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让我第一次有想要回到战国那个混乱但文人思想自由的年代看看。

  《子衿》一首优美的古体诗,老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去解释处在热恋中的人的感受,那是一种鲜活的感觉。古人曾经鲜活的存在过!当然以前我也明白,但没有真的感受到,那种触及心灵的真实。无论过去多么古老现在多么先进,物质实体的巨大变化后是人性中的共通美好抑或丑陋。那堂课上老师顺带提到了《风在算钱》,我当时惊讶了。别说老师有多少学生看过那首诗呢?

  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美,她优雅、含蓄、美好不失真实。这些东西小时候背古文时真没感觉到。人的成长,阅历的积累对于人生的思考理解也是对更多东西认识、理解、认同的基础。佷多感受的共鸣,不同思想的碰撞才是作品的成功。

  *现当代是人我熟悉的有不多几个,对于现代诗没有排斥也不热衷。徐志摩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简单的画面就能写出那么美的诗,真是让人不可思议。海子也是,顾城也是,北岛也是。不过这些才子们多是死的早,死法也与常人不同。文人是有多敏感呢?

  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如何去用心的看待欣赏一篇文章,如何接受自己之前没有接触和了解的事物,如何乐观的生活。这些当然不是老师一条条列出来给我们背的,但做为一个感知能力学*能力都很强的大学生在老师的课堂上学会这些是最起码的了。

  马上十六周了,大学语文就要结束了,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不喜欢《大学语文》的自主学*的*台,对着个电脑屏幕很多东西会感觉干瘪不生动。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机房,上课时间又那么少。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没学到,课本上那么多的文章都没讲,正感觉是高潮时就戛然而止了,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是课堂课时只有那么多也是没有办法的。学一门就要爱一门用心去了解她和与之相关的东西也是我在这门课上学到的宝贵经验。

大学语文学*结3

  在这一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了大学应用语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明白大学给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今后在职业生涯中对应用文体的应用能力,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以前想想,语文嘛,无非就是教你怎样去鉴赏诗词歌赋,怎样去找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去体会一篇文章的美,但我们错了,真的错了。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了解了大学为什么要给我们学这样一门看起来没有多大用的课程,让我们知道大学语文不仅仅是教怎样鉴赏诗词歌赋,它还教我们怎样写应用公文,那些是在我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极其有用的东西,我相信,谁都不敢说,他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会用到“应用公文”,而仅仅是沉浸在对那些你看都看不懂的文章的欣赏之中。

  刚开始,老师教我们怎样去欣赏一篇文章,一篇诗歌,怎样去进入文章的意境,怎样去感受它的美,但这些我们在怎么多年的学*中,天天的语文课上都在学,可以说我们对它的学*而言,可以说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真正学到手的,真的是少得可怜,在这半年中,我们又系统的学*了这些东西,更加明白对文章的欣赏,是需要我们去读的,是需要我们多看的,更需要我们去思考,在这半年中,更重要的不是我又复*了一遍那些对文章的欣赏,而是我学到了在今后职业生涯中我们一定会用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也是我们所要用到的,那就是应用公文的写作。

  在学*中,我知道应用公文有十三中,它们都用自己的格式,有自己的模板,但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知道,它们是有共同之处的,是可以用同一个模板去写作的。知道公文不是小说,它不会让你看起来留恋往返,更不是散文,让你看一两遍都看不出它在讲什么,它要求的是言简意赅,语言简短,而意思明确,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辞藻,不需要什么生动的比喻,只需要你把你要说的,要表达的用简短的语言表述清楚,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就可以了,这是我对应用公文的理解。

  在五月中旬,我参加了“国家职业汉语测试”,它与我们*常的考试不一样,它考的是一种能力,它不要求你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不要求你用什么生动的比喻,只要你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虽然很多题看起来答案都不太确定,但从中你能看到你的一些世界观,一些价值观,很好,我认为。通过这个考试,我更加知道我今后该在哪些多努力了。

  在这一学期的学*中,我有过慌神,但每次的作业我都很认真的完成,每次课我都很认真的听,每篇文章我都很仔细的去读,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学*。

  语文的'学*不是一触而就的,它是一个终生的学*的过程。在今后,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的职业生涯中,将更加完善自己在语文上学*,使自己更加的完善。

大学语文学*结4

  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桂子山,欣喜的看到的大学还有语文课。这对我们理科生很有意义,语文课让我们在困顿的推理计算中**出来,在一遍一遍的化学实验中**出来。感受语言魅力,拥抱文字温暖。语文书是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最多的一本书,特别是其中的小说,每一篇我都从头到尾看了不下五遍.还有诗词曲赋,他们融绘画美、音乐美于一身。清晨踏着第一抹阳光,到电影场朗读诗词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

  从第一节课,吴老师您就要求我们认真做笔记,我认真的做了笔记,虽然一开始是为了你说期末要收笔记才写的。记着记着我慢慢发现我是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请允许我在这温*从笔记中想起的你讲的知识。同时也是对您的一次知识汇报!第一课您给我们讲了大学的语文学*不仅在课内还要在课外。对一个民族而言,要提高整体素质,提高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就要学*好我们的共同语言。您还给我们讲了两则广告引起我们的讨论。第一个广告:笨母鸡郑重承诺,产蛋保证无棱无角有蛋黄蛋清。虽然当时我有感想但还是没有勇气站起来。个人感想:讽刺社会不良风气,将本分之事拿出来炫耀,社会风气之败坏可见一斑!那一节课你也给我们布置了语文课整个学期的作业:考试在*时,课上要积极发言,要做一个课件。第二课你为我们讲解了《陈奂生上城》,讨论了陈奂生这样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淳朴、善良、老师、同时愚昧、落后的形象。作者的意图是强调在改善农民物质条件的同时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性。我们感悟到:体会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意图的重要性,读者应该学会做作者的“知音”。这一课我们还学了怎样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元素构成。

  我们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后来我们又学*了怎样评论文学作品:1、理解作品的主题要把握主题的含义、掌握分析主题的途径。2、要注意对艺术形象分析:艺术形象的描写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有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间接描写有:环境烘托和人物烘托。3、注意对情节和结构的分析:情节是表现在作品中的由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组成的一组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情节的分析方法:情节和主题的关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我们明确了结构的内涵:它是作家根据创作意图的需要构建的。结构要做到形式严谨完整和谐统一,结构要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的欣赏*惯。4、文学语言的欣赏:语言要求a、形象**、个性化c、感染力d、韵律美。您还介绍几本书:《毁灭》、《第四十一》、《钱,疯狂的困兽》。掌握了您教给我们的系统的欣赏、评论、分析的方法。我们真正的“会”看文学作品了。不再是感觉一篇文章就觉得他好,具体好在哪说不出来。就会说就是好。不再是听高中老师讲解分析将老师的话语复制到考卷上了!曾经记得考语文,他问的问题我很有那种感觉,知道自己已经理解并且也是有答案但就是不能欣赏的文字写出来。真是欲哭无泪啊!

  后来您又为我们讲解了一种优美的文体:诗歌。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具有反映生活高度集中、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等特点。经常采用比兴夸张的手法。*诗歌发展概况:1、原始歌谣;(如《弹歌》、《易经》)2、先秦诗歌;(如《诗经》、《楚辞》)3、两汉魏晋南北朝,期中包括汉乐府诗歌、南北朝民歌、封建士大夫之作。4、唐诗;5、宋词;6、元曲;7、明清民歌等。

  诗歌的分类:1、从内容:叙事、抒情。2、从形式:格律、自由。白居易有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后来您为了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诗歌:结合《长恨歌》、《采薇》、《春江花月夜》、《定风波》、《短歌行》的实例从实际角度让我们感受各时代的代表作。由于我对《长恨歌》非常感兴趣,同时在课外刚好读到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他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看法深有共鸣。于是更深入的学*《长恨歌》,在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的文章。我尝试着做成了*生第一个完整的课件。同时非常感谢吴老师能给我机会让我演示课件,让我将自己提炼得到的思想与同学们共享,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当然在其他同学的课件展示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学知识、风土人情等等。

  一学期的时间过的太快了,刚开始的语文课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吴老师生动的课堂将成为我们以后回忆中最有魅力的片段。虽然在您眼中,我不一定是好学生,但在我眼中您是一位和蔼、知识渊博的老师。虽然你不一定认识我,但我会铭记您一辈子!离开课堂但我们并没有离开语文,我以后会偶尔溜到您的课堂偷听几节课,希望老师不要反对哦!

  大学语文,难说再见!谢谢您,吴老师!

  早在大一上学期开学的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语文课本,一直都很向往,可是,却一直都没有上课。终于,在大一的下学期开始了《大学语文》学*的快乐旅途。

  时间犹如东流的逝水,匆匆而过,如今,转眼之间,便已经和大学语文亲密接触快一个学期了,仍然清晰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的热情,老师的博闻强记的演说,都已经深深的让我爱上了《大学语文》这堂课。仍然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教给我们历史上最短的诗,是记载在《吴越春秋》中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在老师的精妙演说下,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描述的是一场古代狩猎的情景。这些,都是《大学语文》在第一堂课上,便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也许是,第一堂课的缘故,直到如今我仍然对上课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但是,我更认为的是,是《大学语文》这本书和认真负责的老师,让我记得了这一堂课。我记得了,小小的教室,坐满的认真上课的同学。小小的教室,弥漫着认真学*的风气。我记得了,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翻看书本,思考问题的情景。

  从那以后,如果,不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我都一定会按时的来上课。每一次的上课,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心酸。《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

  读书,读书,一个人的读书,也许能够体会很多。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唯有通过课堂上,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再加上书本上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吸收。在我看来,《大学语文》这本教材,设计得非常好,里面的内容,不像是高中的语文教科书,前后两篇文章,完全没有联系。在这本《大学语文》中,前后文章彼此间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编者对诗歌、词、散文、戏剧以及译文进行分文别类,然后再以文章的作者为索引进行导读。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前后的几篇文章,能够更加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文章作者当时所处在的年代,并更加了解文章作者不同的一面。例如,《大学语文》中对,李白的解析,选用了《蜀道难》、《将*酒》、《行路难》(其二)、《登金陵凤凰台》、《忆秦娥》,其中前三首诗我在高中便已经学过,当时的我以为已经懂李白了。而在读了《登金陵凤凰台》后,却让我了解了李白,忧国忧民的独特感受,他更是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旨尤为深远。而读了《亿秦娥》后,相对于别的词来说,这首词,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是让我体会到别的一番的意境和情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内容,让我了解到了不同时间的李白,不同地点的李白,而其实,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所有的一切,结合起来才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李白。如此的设计,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能够让每一名读者全面了解一位伟大诗人,了解到诗人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风景。

  在《大学语文》中,除了能培养自己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以外,另外,还让我学*到了,论文是如何写作的。写论文,对于我市场营销这个专业来说,也许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毕竟早做准备,就多一份就业的资本,这个,我觉得是《大学语文》带给我在别的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论文的写作流程,让我懂得了一篇的困难程度,时间,精力,资料这些都是严峻的挑战。所以也就不奇怪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论文造假”了。但是,在大一就已经接触到了论文的写作,这样一来,也让我心中有了底。这是我上《大学语文》课程以后,同样很重要的。

  《大学语文》在这个学期以来,学到了很多,懂得很多,大学的语文,不同于高中的照本宣科,不同于高中的死记硬背。上了大学,上《大学语文》,是要学*如何去欣赏语文,是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来到了大学,学了《大学语文》,让我明白了,原来诗词是可以这样去欣赏的,文言文是这样的去理解的。这些,在我没上《大学语文》以前,完全是一片空白。如今的我,爱上了*时没事就吟诵诗词,体会抑扬顿挫所带来别有一番的韵味。

  以上的这些,都是我在上了《大学语文》后的,但是,我最重要的却是,让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去学*语文的,从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学*语文的正确方式。正是因为如此,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在这个学期,我爱上了去图书馆,爱上了去看各种文学类的书籍。

  《大学语文》激发了我对语文学*的热情,增强了我对语文的热爱。感谢有《大学语文》,让我体会到了书中世界的多姿多彩,让我通过书本体会了世界的不一般。不仅如此,我还觉得,因为我是学*市场营销的,将来是可能需要做文案的,那么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字水*。而《大学语文》的出现,激发了我对语文学*的热情,如今的我,比起上个学期,驾驭文字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收获。

  早在初中的时候,老师和父母,便已经告诉我,要想学好一门的功课,不是看他背了多少,做了多少的*题,而是看他对这门是否有很大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而《大学语文》正是培养了我对语文的兴趣,让我爱上了语文。

  我真的是觉得《大学语文》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不仅对我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大学语文学*结5

  有人说,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包括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学*的基本任务。同时,学*语文还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语文学*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文素质。’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丢失母语,就是丢失民族文杨叔子先生说得好:化,就是丢失民族灵魂;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个实质上不存在的民族。”著名数学家杨乐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些。基础决定素质和发展。北大校长、*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我一向认为老师带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要给他职业的培训,而是为了教会他怎样去做人,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是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显而易见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有关,而其中最重要、放在首位的即是语文能力。 我以为,学*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同时,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无论想成为什么专业的人才,必须先学好语文;语文不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气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体会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同时人格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欣赏它,才不会推残和掠夺它。而与之相协调,相沟通,才算得上是一个有艺术品味和生活情趣的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个人面临黑暗世事,个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

  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一个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一个象征意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

  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艺术品味高的人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社会被假货充斥之时,不啻是一剂自救的良方。要自救还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净化灵魂。许多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例如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沙茫茫黄入天”的苍茫,“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澄澈,“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清,等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无人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在这里,文学作品里还常常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图景,有的充满生活智慧,有的蕴含人生哲理,而有些只是带有某种生活趣味,淡淡的,却隽永,如、“小荷才露尖尖

  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吟诵这类诗作,人就不会情趣枯竭,同时能将对偏于实用的真与善的追求转化为美感活动,将求知的艰辛过程赋予艺术趣味,一首《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追寻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唯美,仿佛是棉纱线的神秘女郎,仿佛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在年少轻狂的青年人眼里,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恋人;在求贤若渴的政客眼里,伊人是宝贵的助手,遥远而美丽。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这种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在这里,想在短短的大学语文课内就达到培养美感、陶冶情趣的目的,是不现实的。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说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我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钦佩,华夏儿女才智惊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绝伦。然而,这就如同培育花木,只要在它们的根部培上了肥沃的泥土,它们就能

  渐渐地从中汲取养份,抵抗病虫害,蓬勃生长。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就如广袤丰腴的土,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从语文能力来看。一个人是否有智慧主要体现在思维上,而思维是指运用语言来表达观念到形成新的构成的过程。神经生理学家、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说:在我看来,科学上的造诣和语言文字功底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科学研究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思维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强弱;文学修养又能影响到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成果需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连语言都不能很好运用的人是决难写好科学论文的。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的使用本国的语言。著名科学家苏步青先生说∶数学是理工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课在学生知识结构中起着基础*台的作用。另一位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也说过:语文可以分为语言和文学两方面,语言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美的理解力、欣赏力和创造力。名家之论足以说明语文能力对人才创新智慧的巨大意义。

  当我们目睹金钱腐蚀权力,物欲吞没崇高而感到万分困惑时,当我们面对无情的生存竞争,“读书只为稻粱谋”时,让大学语文课带我们走进文学天地,去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对话。

大学语文学*结6

  人生的伊始便已注定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炎黄的血,心中也已烙下了龙的图腾。传文达意,从一开始的咿咿呀呀,到后来的通读古今中外;书写汉字,从一开始的一笔一划,到后来的行云流水;对道与思的理解,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传承践行······可以说,博大包容的中华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入我们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割舍。

  曾经,在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中,有过厌恶与不解。好像,那时的我们普遍反感背诵课文,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人生经验的慢慢丰富,明白,所有当初的摄入都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有能力给予,以及在世界的舞台上独占一片天地。

  我理解的语文即是一种语言的文化。它是行为的解释,更是思想的映射。好似巴尔扎克说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语言即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内涵。

  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天妒的才气所震撼,更沉醉于流传千古而永不腐朽的经典之中。记得,大多数的孩子学*背诵的第一首古诗不是“鹅鹅鹅”,就是“床前明月光”,但我却由哥哥口口相传的教会了《早发白帝城》。小时候学东西甚是快,只是两遍便可以背诵如流了。但那时的我,又哪里会懂的李白乘于轻舟之上的心境。

  后来,我们学会了《游子吟》,却也还是在青春叛逆之时与母亲针锋相对;后来,我们学会了《回乡偶书》,却也只是在漂泊异国他乡之时才能感念出那份隐隐作痛的思想之愁;后来,我们学会了《上善若水》,却也只是在争得头破血流以后才明白“不争故无人能与之争”······但是,我们真的学会了么?学会了即是懂么?懂之后又能融汇么?

  我想,光是老子已足够我们瞻仰一生了吧!更何况,那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了。好一场智慧的长跑,标杆却是永恒。中学时期,一直都在为应试奔波,却久违了香茗缭绕、孤灯为伴时,捧一册古卷心神畅游的那份安然。于是,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便迫不及待地丰富了一下我的书架。偶遇一本好书,是多少次游乐场、电影院也不换的经历。还记得,初相见的那份“惊心”,是惊鸿划过天际也不禁驻翅的“动魄”。以至于好书阅毕,还久久不舍,迟迟不肯收起换读另一本。

大学语文学*结7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是我们的生活之母,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是学*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掌握一切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它既复杂又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其实,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语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诵、默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没有以往的那种生搬硬套,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她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以自己的真实来承接她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种轻松自主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

  上大学语文课,我体悟最深得就是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任何一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之后,我们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语文,就是通过学*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她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而她所表现的方式也无不传达出一份情感和一份魅力。我对语文的兴趣也来自她的那份美感。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作者的欢乐与哀伤,有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走进语文,有丝丝书卷气与深切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有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

  每一次的上课,我们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思想。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知识方面,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在精神方面,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的学*,是知识积累的*台,是经验收集的去处,是灵魂升华的天堂!

大学语文学*结8

  俗话说:兴趣是学*最大的老师。兴趣是学*的奠基石。对语文学*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两千年前的“文

  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连学*语文的兴趣都没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里也不可能学的好语文。我个人对语文的兴趣较大,这促使我能够在大学语文这个科目中有所收获。学*大学语文的兴趣,我认为有两个因素,一个来自于本身,一个来自于老师。本身兴趣的培养我认为在于*时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时也可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也燃起了学*语文的激情了。同时,老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叶圣陶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惯”。从而可知,老师在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学*语文学*。而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语文的学*中,老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了。综上所诉,兴趣是开启学*好大学语文的金钥匙。

  大学语文学*心得之人生价值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

  以,大学语文的学*是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大学语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感受,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均为及其难得的思想资源。以民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爱” ,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必须思危,高枕不能无忧;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异中求同,同中求进;人情世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论学品艺,以苦为乐,知难而进,执着人生的又一种境界??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以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和我们所要具备的人生价值。此外,所涉及的相关的经典名著如《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老子》,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我以为,世界观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人的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而人文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就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学*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台。

大学语文学*结9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是我们的生活之母,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是学*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掌握一切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它既复杂又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其实,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语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诵、默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

  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没有以往的那种生搬硬套,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她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以自己的真实来承接她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种轻松自主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

  上大学语文课,我体悟最深得就是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任何一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之后,我们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语文,就是通过学*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她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而她所表现的方式也无不传达出一份情感和一份魅力。我对语文的兴趣也来自她的那份美感。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作者的欢乐与哀伤,有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走进语文,有丝丝书卷气与深切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有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

  每一次的上课,我们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思想。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知识方面,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在精神方面,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学*结 (菁华5篇)(扩展3)

——高中语文学*结 (菁华6篇)

  1、听。

  作为学生,首先要听好课。掌握老师分析课文的要旨和方法,理清课文的脉络。倾听同学们的说话,了解同学说话的意思,帮助理解课文。同时,在生活中,也应倾听别人的说话,能听出某些人说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2、说。

  听了别人说,自己应积极思考。学会自己说。参与同学互动,边说边可开发智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发达的本质是智力发达)。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先说出来。能说会道,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之一。

  3、读。

  读什么?读文本,读书。先读课文。要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声情并茂,读得行云流水。名篇要背。再读课外读物。可根据爱好适当读课外书。但,其中与课搭桥的诸同步作文,则是读的一个重点!

  4、写。

  写,先要写好字,笔顺正确,构字端庄秀丽,初窥书法门径。其次要练出一定的书写速度。一句话,写字又快又好!在此基础上,会听了,会说了,会读了,最后归宿,要会写文章!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这就是作文!说生活感受,是口头作文,看同步作文,是范文引路,但只有写出优秀的作文来,才算学好了语文。

  5、练。

  面对应试教育,练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做题做得多,自然就会产生熟悉感,正所谓“唯手熟尔”。练题我们可以用找答案软件,语文试题十分全面。

  一、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三、语文学*时间相对减少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四、学*的自主性更强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一、思想上重视高中语文学*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学好语文可以提高我们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就当下来说,高考要考语文。全国的高考方案有很多种,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案,语文都是主要考试科目。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处于同一分数段的学生,优先录取语文成绩高的学生。因此我们不仅要学,而且必须学好它。从长远来看,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都离不开的工具。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

  二、行为上养成良好的学**惯

  1、勤读课外书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学*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高中学*非常紧张,高一阶段是高中阅读的黄金时间。提倡有计划地进行整本书阅读,可以准备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勤奋读书,必须惜时如金。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

  2、勤做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摘抄,摘录,做卡片,提要钩玄,写读后感等。

  3、勤查词典资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惯。请同学们务必准备好以下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字典》,要求人人必备。《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可根据情况自行选择是否购买。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4、勤做课堂笔记

  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高中学*的精髓。课堂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同学们需凝心聚力,跟随老师节奏,并做好课堂笔记。要求字迹工整,规范清晰,要点突出。还要重视书写,练字要天天进行,字帖需自行准备。干净整洁的文面,典雅美观的字体更容易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

  5、勤于朗读背诵

  书山有路勤为径,诵读助你驾轻舟。朗读背诵是学*语文的高效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同学们可以重点选择一篇有针对性的进行诵读,课堂上进行诵读比赛,展示自我风采。必修一第二单元为文言文单元,要求全文背诵,同学们可以提前着手进行背诵,要求人人过关。背诵要下苦功夫。背诵方法多样,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会后还要经常复*运用,这样就可以牢固掌握。

  6、勤于独立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综合。对所读的书要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逐一剖析,建立知识链接,架构知识框架。再次,克服思维定势。要善于从固有的思路中跳出来,变换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7、勤于求教探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求教于人的*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学*需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因此在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探讨、研究,甚至是激烈的争辩。

  期末考试结束了,大家从初中进入高中已经一个学期了。在此期间,大家一定会感到不适应。进人高中后,学*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大家面前设下一道道难关。因此很多同学在诸多方面就出现了很多不适应。

  如今,我们的成绩有目共睹,有喜有忧,但无论如何,这都已经成为了过去,我想说的是:山外有山,成绩好的同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不尽人意的同学查找原因,迎头赶上。期末考试后,我们该做的最重要的是查找问题,找出不足,勿需讳言,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们个别同学中还有许多问题,各学科发展不*衡,同学们的成绩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中有些同学的学*態度还很不端正,学*目的不明确,行动不自觉,上课听课不专心,学*气氛不浓厚导致成绩不好。有些同学还想用初中的学*方式对待高中的学*,在老师的“卡压”下学*,在家长的训斥中读书,进入高中一旦松开这些,就没有学*的自觉性,须知高中学*的主动性比什么都重要,内因远远大于外因。

  我依稀記得,在軍训场上我们挥汗如雨,我们严于律己。尽管軍训早已远去,但我们不该忘記在軍训時宣下的誓言,我们宣誓:要把軍人的作风纪律融入到我们的学*生活中,刻苦学*,努力拼搏。现在,有大好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只要我们去珍惜每一个学*机会,不放过课堂上老师讲的每一个重点,不落下课后布置的每一项作业,我们就能兑现我们的誓言,实现我们的梦想!

  说到梦想,我相信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在我们中考报考志愿,选择高中而不是职高的時候,我们的大学梦就已经很明确了,不是么?班里有一个同学曾经问过我:你认为人生什么時候最美好?她给我的回答是上大学的時候。是的,大学是美好的,我一直怀揣着这一梦想,在他的驱使下,我每天认真听课,努力学*。其实,我和大家一样,有時睡眠不足,上课昏昏欲睡。每到这時,我就不停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能睡,也许就是打个盹的功夫,就把重点错过了,也许到了高考時,就因为这个知识点没掌握而与大学梦失之交臂!于是我坚持到了下课,坚持到了放学。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防止犯困的小秘诀,在你觉得你快睡着之前,盯着老师,在老师问一个问题之后,快速大声回答,刺激你的神经,这样睡意就会渐渐消失,而且这堂课还会非常高效。在你下次犯困的時候,不妨试试这一方法。

  除了课堂听讲,培养自学*惯也是学*的关键。在初中大部分同学是在老师的督促检查下学*的,没有自学*惯,但进入高中后老师我们个别督促检查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学法的指导。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加强自学的能力。第一,自学需要坚强的毅力为后盾。学*过程中第一遍看不懂時,就要想想看不懂的原因。如果是由于以前学过的知识没有掌握牢固就要复*回顾一下,再看第二遍,直到看懂为止,学*没有坚强毅力是不行的;第二,要边看书边动笔,该圈的圈,该点的点,该記的記。这样既能防止你走神又能强制你积极思考寻找重点难点,从而提高看书的效率;第三,要善于归纳总结,把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列出题纲来,使記忆有条理;第四,要善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主要是做题,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加深理解。我想我们学*的过程应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产生矛盾——再认识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其实期末考试一个方面,最终目的是学*態度、学*作风,学*效果,学*经验,学*方法的检查和总结、交流,是对知识的复*巩固和加深,就这个意义而讲,我们这次期末考试目的已经达到,期末考试起到了加油站,检修站的作用,再过六个星期我们就要迎来高一的期末考试,你的目标是什么呢?我想最低目标是“超越自己”,找到自己的合适的位置。

  与大家分享了这么多,我还想说:我们是年轻人。锐意进取迎头赶上是年轻人的性格,要让别人知道以前你是因为疏懒而放松了自己,令家长不乐意,老师不满意,但我决不是弱者,我们要用行动来证明,用成绩来说:“我不笨” !

  好的学*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及時对考试进行总结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時弥补,你的学*成绩将有质的飞跃。

  走进了美丽的xx大,雨中徜徉其中,也像置身于一幅水墨画。在这五天的学*中,让我对理解性教学理论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对文本细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就这五天的学*所得的收获进行总结。

  首先是理解性教学理论。

  初次接触这个术语时感觉主要是学*教师自身如何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如何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理解。通过学*和阅读,我对理解性教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对事物表层的理解,而应能把知识内化、迁移,在此基础上能够把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和创造。在*时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对所教知识的识记,也就是表层理解。而对理解发生的条件,专家们认为,理解要发生在学*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应发生在学*者“前理解”的基础上,要发生在视域融合中,要生成在合作、交往中。这里我的理解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宜学生建构的教学情境,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而不能照搬其他学校或同事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应该是合作与交往的有效方式。我们连云港市推进的建构式生态课堂我想就非常符合理解性教学理论。如果我们在*时教学中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交往,我想理解性教学将会得到最优化的实现。

  其次是文本细读的相关策略。

  我最初接触文本细读理论是基于孙绍振教授的文本细读理论。当时主要是因为感觉文本教学浮于表面,对教参的依赖程度深,没有自己的观点。我想那时的情况可能就是没能够和文本、教材、编者进行有效的对话。孙教授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提出了一个有效的方法——还原法。也就是把审美对象置于其现实图景中再与其在审美图景中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其美感所在。高侠教授从审美(文学的本质特征)、体裁、关注学情三个方面对文本细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让我对文本细读有了更深入地认识,使我的阅读视角进一步拓宽。尤其是关注体裁特征这个方面。自从接触孙绍振教授的文本细读理论后,在教学中我对文本体裁的把握就淡化了很多,但是结合王荣生教授关于教学内容确定的观点,我认识到体裁,尤其是散文体裁对作者认识经历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是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

  关于王荣生教授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观点我早几年就有所关注,但是如何处理教学内容却十分模糊。这次学*中,王荣生教授首先提出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个概念。他指出在语文学科中,课程目标是抽象的,是能力目标而缺乏具体的课程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着一文多教的现象。其次,他提出要处理好两组关系,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我们*时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过于模糊,与教学内容不相符的现象。因此,处理好这两个关系十分重要。具体的解决方法是一篇文章理解、感受的关键点是语文教学要教与学生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目标应写为:学生能感受/理解。而这里的省略部分就是教师在备课时确定的应教予学生的文本理解感受的观点点。在这里,王荣生教授又指出,在备课时应对文本的体裁有所把握,应对大学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通过这五天的学*,我对理解性教学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正确了解,对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理解性教学理论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感谢xx大,感谢名师。

  新学期开始,很多同学由初中步入到高中,然而对于这个跨度,很多同学都不适应,尤其是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更是一筹莫展,想要学*好高中语文就要有正确的学*方法,希望下面的方法对你有所帮助

  1、多读:阅读课文是复*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几年高考考查项目之一。

  2、多划: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3、多查:查什么呢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方法、摸索学*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语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大学语文学*结 (菁华5篇)(扩展4)

——寒假语文学*结 (菁华5篇)

  一个多月的寒假时间过去了,现在总结一个自己的语文学*情况:

  1、关于春节民俗的手抄报,

  2、每人准备一本米字格本,每天练字一页,不少于30页。

  3、以“生活中的小镜头”为题,完成一篇*作,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以“春节你是怎么过的”为内容写一篇*作。详略得当。

  4、写日记,记录你假期中最有意义的事,不少于15则。

  5、每人在图书室借一本有哲理的书,写读书笔记不少于10篇。

  优秀作业:

  名单:刘颖,张佳乐、杨宝华、李悦、孙鹏飞、洪岩、于颖、

  情况:这些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书写认真,内容符合要求。学*态度很认真对待。

  书写不范:

  名单:宋伟佳、郭海洋、李辉、孙志慧、邱立冬

  情况:个别学生由于假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是在临时开学突击出来的.,书写乱,还有些作业没能按要求去做,并有应付的现现象,态度不认真。

  主要优点:

  1、学生能够合理利用假期时间,按时完成作业,能够在家自主学*,有学*的自觉性。

  2、书写比较工整,这两年关注学生的书写,指导学生练字,学生能够利用米字格,充分练字。个别同学有一定的书写技巧。

  3、学生能够充分自用学校的图书室,在假期中完成的读书笔记很出色,能够认真进行阅读去感悟,个别同学的读书笔记有很大进步。

  4、学生绘了有关春节的手抄报,学生展开了思路,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制作了小报,。

  存在问题:

  1、在写日记时,发现一些学生像记流水帐一样。出现应付作业的现象。

  2、学生的作文不够理想,能够按照要求写的没几名,主要表现内容不具体,读后感抄写写书上的内容较多,写自己的感受少。

  这个假期,我的语文计划为每天一张练字,一篇日记,一篇读书笔记。

  我一共写了19张练字,18篇日记,19篇读书笔记。语文学*时间为上午一小时,下午一小时。练字主要为古诗词,读书笔记摘抄的《童年》第一章(精读)和第二章的一部分,其它章节为略读,通过练字发现许多笔画的组合不够好,基本笔画有时拿捏不当,日记的其中几篇是通过看新闻得来的感悟,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学到了他高超的写作技巧,深邃的思想,并摘抄了一些优美的片段。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假期中很少出门,在家的生活和学*较单一,所以在写日记时,没有多少新鲜事可写,因此,日记所记内容较单调。

  以后应当多走出家门多观察生活和社会,多积累写作素材。多练笔不断提高作文水*。练字时太贪快,并没有按照横*竖直来写,以后多加注意。读书笔记因时间分配不当,没有写评析和感悟。对于我的实践情况总的来说比较满意,但不足的地方要进一步改进。

  一月的寒假已经结束,回首这一个月,我的生活中既有充实的一刻,也有不足的时候。寒假初,我向老师制作了一份计划,刚开始的时候是严格按照我的计划来实施的,可过了大约一个星期后,我发现按照我制定的计划大约每一两个小时就要换一个科目,这样一来,我正有兴趣的科目的作业不能做,而兴趣未来的科目作业我却要硬着头皮苦着脸做,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做出的作业的质量是肯定不高的,既花费了时间,效率还不高。于是,我便私自改动了一下计划。一个星期的双休日原先规定的是星期六全预*星期日全复*。我改成了一个星期的星期六日全都是预*,到下一个星期的双休日再全部复*,这样的话,我的效率提高了不少,也更愿意学*了,有的时候兴趣非常高,一天我能除了吃饭时间就坐在写字台上学*。有了双休日的改进效果,我把周一至周五的计划也改变了一下,愿意学哪科就学哪科。

  比如说写语文作业,我如果兴趣很高的话就会和英语数学时间一换。这样一来,我感觉我更爱学*了,只不过学*的秩序感觉稍微乱了一点。还有,在寒假的时候每天下午我都会和姐姐一起练毛笔字,刚开始练的时候,由于没有正规的老师教,全都是自己看着书自己悟出来的,提高不是很快,有的时候还胡乱写字,被姐姐发现后,姐姐让我从一开始练,姐姐说“一是个很深奥的汉字,只有把一练好了才能把其他的字练好,一个字的笔画大都是由一和丨组成的而丨也差不多是把一给倒过来写的,所以必须练好一”我听了之后感觉很有道理,于是我便控制自己每天至少认真写四张毛编纸,按照头方尾圆、从左到右稍微倾斜还要像一个小桥过米字中心、来写,然后把四张中写的做好的一张贴在我的寒期作业本上。我感觉在练了一段时间的毛笔字后我的原来的急性子果真减轻了不少,感觉自己遇事也比以前更沉稳了。对于这次的寒期作业本,我共写了五篇日记全都是在每一天里,我通过一些小事而感发出来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酿造出来的,篇幅也较长,最长的一篇可达到*两千字。八篇读书笔记,其中五篇作文形式是摘抄找的七彩阅读之人文读本和七彩阅读之美文欣赏上的,三篇是摘抄的精品小阅读上的小诗歌,篇幅也较长。对于作业本上的钢笔字,我觉得练得很不到位一的单独的字大体看着和字贴上差不多其实一撇一横都不到位。

  总的来说这次的寒假生活还不错希望下一次我能做的更好。

  寒假虽然过去了,但记忆却是永恒的。在这个寒假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这个寒假我主要是以摘抄为主,我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巴黎圣母院》等书。从中受益匪浅。我摘抄了20篇读书笔记,并且写了5篇日记,篇数虽然不多,但记录着我寒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流露着我的喜怒哀乐。我还积累了一些成语,言语。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寒假我没有练字,因为我对练字没有一点兴趣,而且觉得练字是一种负担!

  不论怎样不舍,寒假终究是过去了,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也只有在新的学期里弥补寒假的不足——认真练字,培养练字的兴趣!

  写日记,留下寒假时的一串脚印;多书写,打造视觉上盛宴;做阅读,让心灵感知别人的情感。

  整个二十多天的寒假,差不多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二十二篇一百到三百字的日记、十四篇记叙文和说明文阅读便是我二十多天来的成果。看上去不多,内容也不够好,有些甚至属于劣质品,但它们毕竟是我精心打造出来的。里面虽然没有精品,但收获总是有的。在写日记的过程中,我努力寻找素材,尽量用我想到的、最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我想表达的。做阅读题时,我也尽力从原文中提炼答案,筛选词句。所以,这些对我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多少是有帮助的。

  尽管是尽心打造出来的,也存在一些不足。翻开的我语文作文,总会发现一些画、涂、抹的痕迹,或是歪歪斜斜的字体。如果大家发现了什么错误,敬请谅解


大学语文学*结 (菁华5篇)(扩展5)

——大学语文作文 (菁华3篇)

  “走,给我出去!”一片巨大的身影投射到我的身上,似乎将我无情地吞噬。父亲站在我的面前,目光似剑一般锋利,“从此以后,你不要再回来了。”我畏惧地奔向母亲,希望母亲温暖的怀抱能够驱散这片阴霾。没想到一向对我宠爱备至的母亲竟然冷漠地用前掌将我推开,“从今天起,你就自谋生路吧!”我不禁呆呆地望着母亲,任涟涟的泪水将我的毛皮打湿,这话就像冰水一样灌进我的胸膛,而发出这句绝情的低吼的竟然是我最亲爱的母亲!“走!”父亲再一次绝情的低吼,颈上的棕毛已经笔直地竖起,而这种情景只有在他捕猎时才会出现。我又惊又惧,摇摇晃晃地畏缩到墙角,洒下一路泪花。“我不走,我不走……”父亲不由分说,纵身一跃,张开大口,一口咬住我的颈部,将我叼住,走向洞口。我龇牙咧嘴,扭动着身子,做着徒劳的反抗。我一直在想:难道狼族就不能有亲情存在吗?更可气的是我也没有看见母亲转过身时眼角滑落一滴泪珠。

  十年以后,我也成为一只像当年的父亲一样威风凛凛的大狼了,也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也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一个我深爱着的儿子。可是,今天我却不得不做一件令我痛苦万分的事——“给我出去!”我狠狠地对儿子吼道。他惊疑地望着我。看到他的眼神,我的心又是一阵巨痛。我一口叼住他,就像当年父亲叼住我一样。我冲向洞外,不停地跑着,烈烈的西风撕扯着我的心。我不时地拐着弯,直到我认为他不能找到回家的路时才停了下来。“听着,以后一切就要靠你自己了,无论有什么事,都不用找我和你妈了。”我竭力地保持*静,可是一张嘴,声音还是微微地颤抖。我头也不回地走开了,可是心中却抹不去他那哀怨的眼神。走回洞口时,我的泪水终于像三峡一样汹涌地夺眶而出。这可是我被逐出家门后的第一次流泪!唉,孩子啊!希望你能够理解父母的苦衷啊!不经奋斗,就不可能成为一只真正的能自立于世的狼啊!不是我狠心,如果把你留下来,让你永远生活在父母身边,你就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才是真正地害了你呀。直到这一刻,我也终于理解了父母当年撵我走的苦心了。是啊,这是狼族延续下去的生存法则,也是大自然适者生存的法则。这种做法似乎是不顾亲情,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亲情的表现!

  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是古人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人把沉默是金当作为人处世的信条。他们认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因此以少说或不说为佳,这样就可以在他人面前树立一个稳重、深沉的形象。否则就会被认为轻浮、浅薄。这其实是对沉默的误读。人类自从和古猿“揖别”组**类社会以来,语言成了人类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人天生一张嘴,它的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一是“吃”,二是“说”。我们认为,作为沉默的对立面的说,至少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是便于沟通。在现代社会里,沟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有关研究表明,一个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美国前五星上将、侵朝战争总司令*曾说;“沟通是比原子弹威力还要大的武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尔金斯在《强力沟通术》一书中指出:“所有的组织都会犯错误,最好的组织经常注意验证和修复导致错误产生的那些沟通中的空白和不如人意的地方,以使类似的错误不再发生。”肢体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沟通的三种主要方式,其中口头语言因其便捷、明确、实时而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沟通方式。说就是口头语言的具体运用。柏拉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人就有两种思想。如果不说,而是一味沉默,又如何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呢。

  二是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说话是一种载有一定思想内容的语言流。为了保持语言流的顺畅和内容的连贯,这就迫使我们对暂时处于散乱状态的思绪进行瞬间整合,使朦胧的思想和意识变得清晰。特别是谈兴正浓时,由于思维的惯性作用及说话双方的相互引导和诱发,可以使我们提出或者解决许多不曾想到或者虽然想到但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说对于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是有利于情感的宣泄,有助于心理健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感觉器官总是不断地受到外界的刺激,这些刺激会使我们产生或喜或悲的情感反应,其中的一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的宣泄,而是长期积郁在心里,是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的。有的人举起双手高喊理解万岁,放下手又信奉沉默是金,自相矛盾。须知你有权拒绝说,别人就有权拒绝理解。道理很简单:说是理解的前提。不言不语或是罕言寡语的人是很难取得别人的理解、支持和信任的。

  当然,我们反对沉默是金,但并不提倡以沉思为耻、以乱说为荣,更不是赞成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看时机、没有道理的瞎说、胡说。明代方孝孺在《口箴》中说:“不宜言而言,是妄之徒;宜言而不言,是愚之符。”

  俗话说:兴趣是学*最大的老师。兴趣是学*的奠基石。对语文学*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连学*语文的兴趣都没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里也不可能学的好语文。我个人对语文的兴趣较大,这促使我能够在大学语文这个科目中有所收获。学*大学语文的兴趣,我认为有两个因素,一个来自于本身,一个来自于老师。本身兴趣的培养我认为在于*时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时也可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也燃起了学*语文的激情了。同时,老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叶圣陶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惯”。从而可知,老师在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学*语文学*。而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语文的学*中,老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了。综上所诉,兴趣是开启学*好大学语文的金钥匙。

  大学语文学*心得之人生价值。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语文的学*是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大学语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感受,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均为及其难得的思想资源。以民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爱”,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必须思危,高枕不能无忧;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异中求同,同中求进;人情世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论学品艺,以苦为乐,知难而进,执着人生的又一种境界。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以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和我们所要具备的人生价值。此外,所涉及的相关的经典名著如《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老子》,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我以为,世界观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人的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而人文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就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学*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台。


大学语文学*结 (菁华5篇)(扩展6)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菁华3篇)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

  1、《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 )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2、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3、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4、在*现代文学史上,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著名作家是( ) A、巴金 B、郁达夫 C、老舍 D、朱自清 5、诗集《女神》的作者是( ) A、闻一多 B、戴望舒 C、郭沫若 D、冰心

  6、冰心《往事》(——之十四)借助对大海的描绘。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志,这叫做( )

  A、铺张扬厉 B、托物言志 C、映衬对比 D、渲染烘托

  7、屠格涅夫《门槛》的基本表现手法虽( )

  A、比喻 B、拟人 C、 象征 D、夸张。

  8、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件,就是( )

  A、顺叙 B、倒叙 D、插叙 D、*叙

  (每小题1分,共4分)

  1、“_________,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名句。 2、王昌龄《从军行》:“_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

  3、辛弃疾《摸鱼儿》:“___________。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4、元散曲有小令和 _____________之分。

  (第1、2、3小题各5分,第4小题6分,共21分。)

  1、读*《今》中的两段文字:

  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妮?“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咋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借!

  请回答:A、这两段文字论述的论点各是什么?使用的各是哪种论据?

  B、这两段文字有何内在联系?

  2、阅读《炉中煤》的第三节。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请回答:A、本节中的双重象征寓意是什么?

  B、本节中的首句在诗中出现四次,这里采用的是何种修辞手法?

  3、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如何层层深入地突现主题的?为什么说最后两句可称为“曲眼”?

  4、阅读《张中丞传后序》中的这段文字:

  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 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请回答:A、哪些句子是描写张巡肖像的?请用现代汉语转述张巡外貌。(2分)

  B、这段文字表现了张巡哪方面的性格特点?(2分)

  C、这段文字运用何种手法来刻划张巡性格的`?(2分) 八、作文(40分) 以《满招损,谦得益》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600—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大学语文学*结 (菁华5篇)(扩展7)

——大学语文学*心得体会(精选二十篇)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是我们的生活之母,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是学*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掌握一切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它既复杂又重要。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它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

  在学*当中,我们分别学*了中国的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一方面,对语文的学*使我的国学文化积累有了一定的帮助,另一方

  面,它通过文化的手法像我们展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大学语文》这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名著,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之后,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语文,就是通过学*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语文是一幅美丽的锦绣山河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语文的学*,在学*中能学以致用,在学*中能宁静致远。

  语文,她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而她所表现的方式也无不传达出一份情感和一份魅力。我对语文的兴趣也来自她那份美感。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美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地熠光;经历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

  上嬉戏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一篇散文,在缠绵悱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由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作者的欢乐和悲伤,有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走进语文,有丝丝书卷气与深切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和胸臆,有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

  每一次的上课,我们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思想。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知识方面,可以继续拓展知识世界,进一步开拓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在精神方面,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的学*,是知识积累的*台,是经验收集的去处,是灵魂升华的天堂!

  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它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在学*当中,我们分别学*了x的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一方面,对语文的学*使我的国学文化积累有了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它通过文化的手法像我们展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大学语文》这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名著,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之后,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语文,就是通过学*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是一幅美丽的锦绣山河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xx,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语文的学*,在学*中能学以致用,在学*中能宁静致远。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是学*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掌握一切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语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诵、默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或许加上高考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学*语文就是以分数为目的,而并非以学*语文本身为目的。而上了大学才发现,在大学里学*语文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它不在强调咬文嚼字,不再强调面面俱到,不再强迫我们去学*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现在我就这个学期学*大学语文谈谈自己的心得。

  经过一学期对大学语文的学*,使我认识到了以前只为考试而学*语文的方式是不对的,以前的我从未认识到大学语文是这么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当你静下心,细细品读时,心中感受到的是另一种境界,学*这门课,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从字里行间学会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让我们变得睿智。

  通过自主学*专题八,使我认识到了元剧的发展和内容,以及崔莺莺与张生的悲剧恋情,都让我深受感染和思考。元杂剧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完整的戏曲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元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有严格的格律,是元杂剧的主体。宾白是剧中人物的对白和独白。元杂剧以唱为主,说白是宾,所以称为宾白。科范则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旦”两类。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末,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又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此外还有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盗匪)、洁郎(和尚)等。元杂剧的发祥地山西、河北一带,本身就有着民间艺术的深厚传统和较为频繁的演出活动,特别是诸宫调和金院本的演出,对北杂剧的形成和发展曾起了重要的作用。元杂剧的繁荣,与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对广大观众有着比诸宫调、宋金杂剧更大的吸引力。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产生了娱乐活动的需求。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

  《西厢记》最早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小说叙述了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抛弃的悲剧故事,故事中的张生是个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另娶高门的轻薄书生,莺莺则是个饮恨吞声的悲剧形象。在这篇小说的结尾,元稹诬陷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而把张生抛弃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卑污行为美化成是“善补过”的明智之举。这篇小说在描写男女爱情上虽时有情致,但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暴露了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偏见,通篇充满了男尊女卑、女人是祸水的思想。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得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看韩剧结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团圆。看了结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否太过于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

  后来又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心爱的女子于权贵做斗争,可谓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壮举,验证了爱情史盲目的。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像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 在剧本里,老夫人出面的场合并不多,但她的势力笼罩着全剧,压制着莺莺、张生以及红娘,在矛盾冲突中处于支配者的地位。她虽然道貌岸然,却背信弃义,口是心非,为了维护门第与礼教,竟置女儿的爱情与幸福于不顾,严酷地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从而激起了莺莺的强烈反抗,和张生、红娘一起走上了叛逆的道路。《西厢记》正是通过这一对矛盾冲突,通过崔、张两人勇敢追求自由幸福并最终获得美满婚姻的描述,表达了反对礼教及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王实甫在剧中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观,肯定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和婚姻的渴望,肯定了情性的不可遏制及它的正当性。《西厢记》的成功,不仅在于热情讴歌了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行动,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剧中的女主人公莺莺是我国戏曲中较早地出现的追求婚姻自由、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形象。

  作为宰相之女,她早已被父母许给母亲的侄子郑恒为妻,只待服丧期满就将完婚。但是,为了追求爱情,为了婚姻自主,她一步步地战胜了自己头脑中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与母亲严厉的管教,置门第、富贵、功名于不顾,主动地爱上了一个穷秀才。她只倾慕张生的容貌、才气、志诚与见义勇为的品格。她认为只要有情人终成眷属,远远要比状元及第美好:“但得一个并头莲,强似状元及第”。莺莺的爱情,并没有同功名富贵、夫荣妻贵等思想观念纠缠在一起,保持着纯洁的一面。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环境的约束,封建礼教的教养,对她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她的青春觉醒,在行动上经历了不断追求和动摇的曲折过程。她既是情不自禁地向爱情走去,但又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反复“作假”。崔莺莺在爱情中的“作假”,说明社会环境、封建势力对她有巨大压力;也说明崔莺莺追求婚姻自主与所受的封建教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最后说明莺莺也背着封建社会女子的因袭重担。

  从崔莺莺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是很难冲破大众普遍所持有的观念的。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一方净土吧!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但是这样的纯净的爱情在此时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还剩多少,让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回答吧!社会认知是什么样的,人们行为便会怎样。生活在现代的青年们是幸福的,我们可以爱自己想爱的人。然而有利必有弊,现在的人对爱情过于轻率了,人们不再相信这世上有忠贞不二的爱情了,认为那只是美好的童话而矣。现在像崔莺莺一样被人抛弃的女孩子实在太多了,而她们倒是比崔莺莺更想得开,因为这太普遍了。所以她们可以很快的再找到新的情人,因此上爱情便也就贬值了。若长此以往,恐怕以后再想看到纯真的爱情,也真的只能在书里找了。这才是真的可悲可叹啊!所以说,真正的爱情是值得我们去赞颂和讴歌的。在生活中,寻找自己想做的,并真正做到了,那样的人就是幸福的!

  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它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在学*当中,我们分别学*了中国的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一方面,对语文的学*使我的国学文化积累有了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它通过文化的手法像我们展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大学语文》这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名著,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之后,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语文,就是通过学*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是一幅美丽的锦绣山河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语文的学*,在学*中能学以致用,在学*中能宁静致远。

  本次培训,通过聆听专家精彩地讲课,与同行进行广泛地交流,使我对如何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科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得到极大的启示。以下就三天听课内容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把好学科定位,定好培养目标。李瑞山教学授鲜明地提出了大学语文的本质是“高等母语教育”的论断。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人们给大学语文承担了太多的重负,以为大学语文是个大全,除了要履行工具性的任务外,还必须具有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历史教育、美育的功能。学科的定位太高,目标实现不了,功能要求面面俱到,结果不勘重负,大学语文沦为四不象的边缘学科。因此,必须守正出新,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本次培训中,李瑞山、陈洪教授提出大学语文是“高等母语教育”,“根系民族文化、根植中文学科”的观点,给出了大学语文准确的学科定位。只有教育目标、培养方向明确,才能使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占有一*之地。

  选“好教材”,用“好文章”。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给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新理念:《大学语文》教材地编写要遵循一个“好文章”的思路,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来提高语文能力。“好文章”要讲究经典,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先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硕果,反映的是先贤哲人的生活与情感,虽然远离现实,年代久远,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消亡,仍然生生不息,给人以启迪和感悟,依然能成为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的范本。“好文章”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文化已发生了重大转型,许多文学研究者,将自已的研究视点,聚焦到日益变化的社会大潮中去,用全新的方式去阐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通俗歌曲、影视文化、广告文化、网络文学等都进入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文本体系。只有以“好教材”为依托,以“好文章”为核心,大学语文教学才能以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用“好方法”讲“好文章”。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盘活“教”与“学”的关系,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师如果满堂灌,以一家之言强加于学生,而学生囿于教师权威的说教,缺乏学*的自**,那么,大学语文的教学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无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大学语文文本的“好教法”是引导法。教师是导游,引领学生在文本的山山水水一路游去,碰到风光无限处可以驻足,指指点点,略作介绍,自己真认为好时也可以大叫一声“好”!但不要作定性地指导,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尤其不要重复别人的陈词滥调。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文本欣赏强调的是整体感受,不能脱离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首先,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味感受文本是美文,是好文章,然后教师才能在技术层面上指导学生去把握为什么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既使学生从反面理解文本,教师也不能强求学生观点的归一。只有允许对文本理解的多样化,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参与,才能把“好文章”讲活。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现身说教,用十篇文章诠释了“好文章”的“好教法”。把教学方法用活了,用对了,教学相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用“新技术”“新手段”上好一堂课。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粉笔”,其局限性是课堂容量小,教师所讲受限,学生所学不多;教学形式单调,教师腻味,学生乏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成为除了传统教学模式外的主要教学手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次培训中,冯大健博士给我们具体讲授了新技术条件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网络与建设、网络教学软件使用等知识,充分诠释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

  1、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信息,供广大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尽情地挑选,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提供了信息支持。

  2、新技术形式多样化,如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文本、视频,使教学信息处理多维化、集成化,大大丰富表现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3、促进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学更为灵活,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天短暂的培训,使我有机会学*、借鉴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受益匪浅,我将把本次学*的收获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今年我选修了中国民间文学,在认真听完了吴新锋老师的每一堂课后,使我对于民间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完整,更全面的了解和感悟。下面就是我对民间文学学*的总结和心得。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中国民间文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中国民间文学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感受,民间文学的存在,是作为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

  然后,吴新锋老师带领我们学*了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经典神话与传说,从**开天地,到女娲造人,从神话到传说,从传说到史诗。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在“重理轻文”的今天,我觉得民间文学让我们理科学生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的魅力和智慧,实现了科学和人文的回归,因为感性的终点是理性,理性的终点是感性,哲学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两者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起了当代中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毕生追求的人生哲学和治学态度—“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我觉得,这就是民间文学教会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

  转眼睛间,这个学期短暂的大学语文生活随着紧张的复*阶段到来而结束了。

  回想这段时间以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每一次生动精彩地讲解,都能让我聚精会神地听着并认真做好笔记,在老师的言语中仿佛自己已从枯燥的书本文字里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了解文章中的更多相关知识,促使我对文中的内容起了更浓厚的阅读兴趣。虽然自己白天的工作比较烦琐,但是也利用空闲的时间阅读课本,感觉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难得欣赏的好作品,所以更会细细的品位作者文中所用的词句,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这些课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段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出自《老子死章》这篇课文,它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事物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靠*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我相信学*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我知道要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虽然书本中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代的散文、小说,以及外国的文学作品等等的选取,都是教育家们精心编制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哲理,领悟人性中的***,启发心智,开拓视野。

  语文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回忆起那大学生活前的学*,语文这门课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从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开始,到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由浅入深的走了过来,可是当时却有着为“考试而学*”的被动心理,并没有把知识牢固的掌握。如今自己经参加了工作,接触的人和事物相对更多,越发自己的知识面狭窄,选择继续学*,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个人素质和心理素质,并且总结出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大学的学*是一个自发性的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阶段,学*心态要转为“为自己的发展而学*”,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联系在一起。语文课程的学*就是一种必要的补充,不论学*什么专业,或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乃至将来从事复杂的管理工作等,都需要与他人交流、沟通,说话的语言色彩以及感染力、说服力的培养等也都离不开语文。

  只要掌握语文的学*方法,即使离开了课堂上的学*,我们还依然能把它运用到其他的知识积累上,这对今后的工作、学*、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的,语文让我们学会了追问人生的真谛,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树立了人文关怀的意识,让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时代青年所肩负的责任。我也开始学着用独立的思维和充满想象的创造力来完善自己,确信学好语文便可以受益终身。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语文的学*是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大学语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感受,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均为及其难得的思想资源。以民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爱”,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必须思危,高枕不能无忧;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异中求同,同中求进;人情世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论学品艺,以苦为乐,知难而进,执着人生的又一种境界……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以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和我们所要具备的人生价值。此外,所涉及的相关的经典名著如《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老子》,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我以为,世界观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人的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而人文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就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学*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台。

  语文,19xx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已经上了大概__年的语文课程。而这次语文课程的学*之前,我已经有一年没有接触到语文课程了。

  小学的语文学*,是以抄、听为主,每次语文的课后作业基本上都是,把今天所学的字抄十遍,把今天所学的课文抄几遍,回家听写字词还有造句。到了初中、高中,就是以记和做为主,十篇课文有八篇会有背诵要求,碰到优惠的时候,就是写着,背诵你认为好的.段落,而碰到了诗词的话,百分百的需要记忆。而在选修大学语文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死大量脑细胞,掉大量头发的准备。可是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只是告诉我们,要写5篇观后感、读后感之类的,并且在后来的学*中,也是在学*的过程中记忆了大学和中庸。

  但是观后感、读后感又让我头疼了,在进入大学后论文写的比较多,而且很多都是蛮官方的,在之前,因为考试的原因,也是议论文练的比较多些。并且在看书,或者看电影、电视剧的时候,可能娱乐的占多数,碰到好的,有意义的也只是摘抄下来,或者和朋友调侃几句,很少有用笔记下来。而且老师说的字数不限,让进入大学后挺多了20__字、3000字的要求的我很没有安全感。但是,在这之后,在每次看书、或者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关注的地方更多了,会想他的

  背景,会把里面的人物做比较,也会想他是这样的,而我碰到同一种遭遇的时候,我是怎样的。在后来的学*中,觉得老师的上课方式真的很吸引人,并不像去年我上老师教的中国茶酒文化那么枯燥,老师在教的过程中,经常用象形文来解释,而且偶尔也会放些视频让我们,观看。在后来中庸和大学的学*中,详细的解释,让我很容易的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并且记忆。

  本学期我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和网络教学对13个专题的学*。让我对于人文,历史和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一定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完整的了解和感悟。

  大学语文与我们以往在基础学*的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它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它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它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在学*当中,我们分别学*了中国的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一方面,对语文的学*使我的国学文化积累有了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它通过文化的手法像我们展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通过本学期我们网络教学对一些古代文学,当代文学和写作部分的学*。首先,对《红楼梦》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和清代时期的文化进行了了解。其次是秦汉文化和司马迁传纪的学*。对秦汉文化诸子百家有了一些认识。

  烂漫主义诗人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屈原“楚辞”的特点是一种骚体形式,这一形式是从民间歌曲,特别是楚声歌曲学*来的。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从三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而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的艺术风格又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远祖下面是唐代,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全唐诗》所收诗歌*5万首,作者2800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也是整个唐代文学的一般划分。

  在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而诗歌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初唐四杰”为唐诗的发展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一改前朝诗歌绮丽余*、浮夸之风,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为唐诗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唐朝出现了所谓的“开元盛世”,社会文化也发展到了鼎盛,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唐朝最具代表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

  在宋代,词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代替了诗歌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宋词也逐渐形成两大派,一个是豪放派,豪放派特点大体是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其中以苏轼和辛弃疾最为突出。另一个这是与之相对的`婉约派,其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婉约意为婉转含蓄,因此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而元代出现了曲,元代的词,比较宋词,颇为逊色。元词可以约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的词人大体上包括由金入元、由南宋入元的词人和在蒙古王朝统治下的北方词人三个部分。这时候的词作中写得比较动人的是表现故国之思的作品。其中还有表达爱情的《西厢记》等一些著作。

  外国文学主要是欧洲文学从古希腊、罗马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学中很丰富的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古希腊文学中的神话和史诗则反映了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时的希腊生活和斗争。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态,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突出征服自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感。《伊利亚特》[《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奥德修纪》)]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相传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在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学*中国文化,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大学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我个人觉得,在弘扬文化的今天,我觉得大学语文让我们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语文的魅力和智慧,实现了科学和人文的回归,让我们不断的完善自我。其次,在当代文学的学*中,我们认识到,这个时期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不断涌现出文人雅士。他们也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文学作品,让我们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不断学*,了解和认识到了各个时代显著特点,并让我们不断的反思当下,进而促进我们历史的不断前进。

  当然,语文也让我体会到了不同朝代,不同年代的文化元素、文化品位、历史事件,了解了某些诗人的气节与处世之态。

  语文就像是一幅美丽的锦绣山河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天生重要。学*大学语文使我更加向往文学的世界,[为您编辑]想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想用最*淡的语言创造一个不*凡的意境,想用粗糙的文笔记录被挥霍的幸福。它让我深深地感到文学的魅力,让我想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求知,进而不断的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上大学语文课,我体悟最深得就是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任何一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之后,我们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语文,就是通过学*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她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而她所表现的方式也无不传达出一份情感和一份魅力。我对语文的兴趣也来自她的那份美感。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作者的欢乐与哀伤,有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走进语文,有丝丝书卷气与深切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有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

  每一次的上课,我们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思想。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知识方面,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在精神方面,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的学*,是知识积累的*台,是经验收集的去处,是灵魂升华的天堂!

  大学语文的教学在相对自由的前提之下,应该具有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学*方法。语文老师教以我们一种叫做四层分析的学*方法让我们在广阔的语文课文之中能应变自如。所谓四层分析法,从其表面意义可知,即将分析分成四个步骤:第一,声音层,从音韵、节奏、语言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层含义;第二,语义层,从词义、语义、主要内容对文章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第三,隐喻层,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以及分析,将文章中反映时代、社会的普遍现象雕琢出来;第四,象征层,在得以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之后,将文章的主题在此升华总结,反映人类或世界所带来的哲理。四层分析法的运用可以使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表面的简单基本的语句表达,到文章真正蕴含的寓意大致的把握。现在我就自己所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我认为最能反映各个层次分析的代表的文章出来,对四层分析法进行我的心得收获。声音层,戴望舒的《雨巷》堪称代表。《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重叠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

  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这种重复的写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重叠;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种词句的'重叠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语意层,我认为在古诗的应用上会比较有意义。在我的理解而言,语意层就是对文章的词义进行解释,翻译为白话文,是人清楚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以《蒹葭》为例,该诗的大概含义为: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的佳人,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的佳人,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的佳人,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古诗的语义得以分析之后,对文章的分析和进一步理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隐喻层,常用在一些抨击时政的诗中,诗人不是想用喻体去说明喻旨,而是思考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时所产生什么意义,产生另外一种什么意义。因此,隐喻不再是一种说明或解释,而是对社会现象的另一种衍生。

  杜甫的诗有“史诗”之称,以其《兵车行》为例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本诗通过爷娘妻儿送别从征士兵的凄惨场面的描绘及对征人生活的描述,揭露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推行开边拓土的穷兵黩武政策所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象征层,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以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为例,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在被宋俘虏之前,其次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入宋之后,其词转为抒发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该词是李煜被俘之后的一首抒发亡国哀情的诗歌,借风雨催花之景抒发亡国之痛,其深刻隐喻义,还告诫人们,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事物。以上就是我对四层分析法的各个层次的具体分析,也是我的大学语文学*的重要的心得之一。综上所述,四层分析法确实为文学作品的鉴赏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语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诵、默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或许加上高考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学*语文就是以分数为目的,而并非以学*语文本身为目的。而上了大学才发现,在大学里学*语文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它不在强调咬文嚼字,不再强调面面俱到,不再强迫我们去学*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现在我就这个学期学*大学语文谈谈自己的心得。

  大学语文学*心得之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最大的老师。兴趣是学*的奠基石。对语文学*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连学*语文的兴趣都没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里也不可能学的好语文。我个人对语文的兴趣较大,这促使我能够在大学语文这个科目中有所收获。学*大学语文的兴趣,我认为有两个因素,一个来自于本身,一个来自于老师。本身兴趣的培养我认为在于*时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时也可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也燃起了学*语文的激情了。同时,老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叶圣陶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惯”。从而可知,老师在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学*语文学*。而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语文的学*中,老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了。

  综上所,兴趣是开启学*好大学语文的金钥匙。

  大学语文学*心得之人生价值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语文的学*是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大学语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感受,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均为及其难得的思想资源。以民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爱”,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必须思危,高枕不能无忧;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异中求同,同中求进;人情世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论学品艺,以苦为乐,知难而进,执着人生的又一种境界……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以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和我们所要具备的人生价值。此外,所涉及的'相关的经典名著如《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老子》,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我以为,世界观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人的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而人文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就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学*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台。

  转眼睛间,这个学期短暂的大学语文生活随着紧张的复*阶段到来而结束了。

  回想这段时间以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每一次生动精彩地讲解,都能让我聚精会神地听着并认真做好笔记,在老师的言语中仿佛自己已从枯燥的书本文字里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了解文章中的更多相关知识,促使我对文中的内容起了更浓厚的阅读兴趣。虽然自己白天的工作比较烦琐,但是也利用空闲的时间阅读课本,感觉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难得欣赏的好作品,所以更会细细的品位作者文中所用的词句,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这些课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段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出自《老子死章》这篇课文,它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事物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靠*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我相信学*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我知道要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虽然书本中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代的散文、小说,以及外国的文学作品等等的选取,都是教育家们精心编制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哲理,领悟人性中的***,启发心智,开拓视野。

  语文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回忆起那大学生活前的学*,语文这门课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从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开始,到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由浅入深的`走了过来,可是当时却有着为“考试而学*”的被动心理,并没有把知识牢固的掌握。如今自己经参加了工作,接触的人和事物相对更多,越发自己的知识面狭窄,选择继续学*,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个人素质和心理素质,并且总结出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大学的学*是一个自发性的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阶段,学*心态要转为“为自己的发展而学*”,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联系在一起。语文课程的学*就是一种必要的补充,不论学*什么专业,或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乃至将来从事复杂的管理工作等,都需要与他人交流、沟通,说话的语言色彩以及感染力、说服力的培养等也都离不开语文。

  只要掌握语文的学*方法,即使离开了课堂上的学*,我们还依然能把它运用到其他的知识积累上,这对今后的工作、学*、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的,语文让我们学会了追问人生的真谛,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树立了人文关怀的意识,让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时代青年所肩负的责任。我也开始学着用独立的思维和充满想象的创造力来完善自己,确信学好语文便可以受益终身。

  语文,19xx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已经上了大概xx年的语文课程。而这次语文课程的学*之前,我已经有一年没有接触到语文课程了。

  小学的语文学*,是以抄、听为主,每次语文的课后作业基本上都是,把今天所学的字抄十遍,把今天所学的课文抄几遍,回家听写字词还有造句到了初中、高中,就是以记和做为主,十篇课文有八篇会有背诵要求,碰到优惠的时候,就是写着,背诵你认为好的段落,而碰到了诗词的话,百分百的需要记忆而在选修大学语文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死大量脑细胞,掉大量头发的准备。可是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只是告诉我们,要写5篇观后感、读后感之类的,并且在后来的学*中,也是在学*的过程中记忆了大学和中庸。

  但是观后感、读后感又让我头疼了,在进入大学后论文写的比较多,而且很多都是蛮官方的,在之前,因为考试的原因,也是议论文练的比较多些。并且在看书,或者看电影、电视剧的时候,可能娱乐的占多数,碰到好的,有意义的.也只是摘抄下来,或者和朋友调侃几句,很少有用笔记下来。而且老师说的字数不限,让进入大学后挺多了20xx字、3000字的要求的我很没有安全感。但是,在这之后,在每次看书、或者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关注的地方更多了,会想他的

  背景,会把里面的人物做比较,也会想他是这样的,而我碰到同一种遭遇的时候,我是怎样的。在后来的学*中,觉得老师的上课方式真的很吸引人,并不像去年我上老师教的中国茶酒文化那么枯燥,老师在教的过程中,经常用象形文来解释,而且偶尔也会放些视频让我们,观看。在后来中庸和大学的学*中,详细的解释,让我很容易的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并且记忆。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约式统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能力是学*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语文知识几乎包罗万象。语文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哲学认为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而大学语文带给我的确是无尽的享受和人生的思考。在我看来大学语文,已经不是简单的一门大学学科,她丰富了我们的思想,洗涤我们的灵魂。

  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没有以往的那种生搬硬套,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她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以自己的真实来承接她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种轻松自主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这样的学*方法犹如我们的人生,刚开始我们必须为了生存学*文化知识,学*生存方法,但是当我们能独立自主时,我们的生活也便不再是一般的生存下来,活下去。我们的生活是去享受世界的美好,去聆听大自然。去升华我们的人生。现在,大学语文的学*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她给我人生的思考却永远不会停息。她不仅给了我更为丰富的语言知识,还如那最温暖的晨光温暖着我,让我在累的时候停下来,为了明天的升华,整装待发。

  汉语――我们的母语。尽管买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但汉语言文学博大深奥,未必我们各个精通。然而,学*大学语文,我们对基本的语言知识技能有了掌握和运用,系统的学*了语法规则。尤其是在这历史悠久的云南农大,我尽情的在书海中沉醉,体验到的不仅是学到博大精深文学的成就感,更是一份对母语的强烈热爱。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中国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说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我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钦佩,华夏儿女才智惊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绝伦。“啊,我亲爱的祖国!”每当徜徉在经典中的时候,我就想这么高声吟咏一句,尤其是在今天,当你看到无数的白皮肤・黑皮肤・蓝眼睛的人们捧着汉语书时,但你微笑着用英语和他们交流中华名著时,但你听到他们用结结巴巴的汉语和你交谈时,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豪,一种深埋了几百年的扬眉吐气的自豪,像彩虹一样的缤纷色彩的绚丽光环将你包围,享受这世界最瞩目的'光辉。大学语文你给我的还有民族自豪感。

  在金钱腐蚀权力,物欲吞没崇高的今天,我们需要一片宁静的天空,让我们放飞思想,放飞灵魂。当我们看到某某高管腐败落马时,我们需要大学语文给我们一个灵魂升华的天堂,让我们坚信泱泱大国,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之风必定会打败那些歪风*气。当我们为某一次的困难止步不前的时候,我们需要大学语文给我们一个充满力量的拥抱,让我们期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当我们在大学生活中迷茫时,我们需要大学语文给我们敲响警钟指明道路,让我们憧憬雨过天晴后的美丽与温暖。大学语文,你必将陪伴我终生,我也必将受益终生。

  今年我选修了中国民间文学,在认真听完了吴新锋老师的每一堂课后,使我对于民间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完整,更全面的了解和感悟。下面就是我对民间文学学*的总结和心得。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中国民间文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材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中国民间文学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感受,民间文学的存在,是作为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

  然后,吴新锋老师带领我们学*了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经典神话与传说,从**开天地,到女娲造人,从神话到传说,从传说到史诗。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在“重理轻文”的今天,我觉得民间文学让我们理科学生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的魅力和智慧,实现了科学和人文的回归,因为感性的终点是理性,理性的终点是感性,哲学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两者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起了当代中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毕生追求的人生哲学和治学态度―“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我觉得,这就是民间文学教会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

  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语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诵、默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或许加上高考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学*语文就是以分数为目的,而并非以学*语文本身为目的。而上了大学才发现,在大学里学*语文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它不在强调咬文嚼字,不再强调面面俱到,不再强迫我们去学*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现在我就这个学期学*大学语文谈谈自己的心得。

  大学语文学*心得之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最大的老师。兴趣是学*的奠基石。对语文学*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连学*语文的兴趣都没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里也不可能学的好语文。我个人对语文的兴趣较大,这促使我能够在大学语文这个科目中有所收获。学*大学语文的兴趣,我认为有两个因素,一个来自于本身,一个来自于老师。本身兴趣的培养我认为在于*时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时也可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也燃起了学*语文的激情了。同时,老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叶圣陶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惯”。从而可知,老师在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学*语文学*。而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语文的学*中,老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了。综上所诉,兴趣是开启学*好大学语文的金钥匙。

  大学语文学*心得之人生价值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语文的学*是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大学语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感受,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均为及其难得的思想资源。以民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爱”,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必须思危,高枕不能无忧;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异中求同,同中求进;人情世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论学品艺,以苦为乐,知难而进,执着人生的又一种境界……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以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和我们所要具备的人生价值。此外,所涉及的相关的经典名著如《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老子》,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我以为,世界观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人的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而人文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就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学*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台。

  早在,大一上学期开学的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语文课本,一直都很向往,可是,却一直都没有上课。终于,在大一的下学期开始了《大学语文》学*的快乐旅途。

  时间犹如东流的逝水,匆匆而过,如今,转眼之间,便已经和大学语文亲密接触快一个学期了,仍然清晰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的热情,老师的博闻强记的演说,都已经深深的让我爱上了《大学语文》这堂课。仍然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教给我们历史上最短的诗,是记载在《吴越春秋》中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在老师的精妙演说下,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描述的是一场古代狩猎的情景。这些,都是《大学语文》在第一堂课上,便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也许是,第一堂课的缘故,直到如今我仍然对上课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但是,我更认为的是,是《大学语文》这本书和认真负责的老师,让我记得了这一堂课。我记得了,小小的教室,坐满的认真上课的同学。小小的教室,弥漫着认真学*的风气。我记得了,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翻看书本,思考问题的情景。

  从那以后,如果,不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我都一定会按时的来上课。每一次的上课,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心酸。《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

  读书,读书,一个人的读书,也许能够体会很多。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唯有通过课堂上,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再加上书本上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吸收。在我看来,《大学语文》这本教材,设计得非常好,里面的内容,不像是高中的语文教科书,前后两篇文章,完全没有联系。在这本《大学语文》中,前后文章彼此间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编者对诗歌、词、散文、戏剧以及译文进行分文别类,然后再以文章的作者为索引进行导读。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前后的几篇文章,能够更加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文章作者当时所处在的年代,并更加了解文章作者不同的一面。


大学语文学*结 (菁华5篇)(扩展8)

——大学语文论文(十)份

  摘要:语文教育是一种美育, 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吟诵经典名篇, 体味经典中所反映的美的教育, 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内涵, 而且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文本材料的选择, 理解经典文本的内涵, 用心感受经典, 对经典诵读文本材料进行深度揣摩, 才能使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文本视角; 语文教学; 经典诵读;

  在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中“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功能, 因而大学就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由于我国大学专业划分较细, 加之存在着重理轻文、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重当前轻长远等部分问题, 造成了大学人文教育弱化的倾向。如果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就业能力将受到限制, 过弱的文化熏陶将使学生缺乏学养, 而大学“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也将落在了空档。

  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1], 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反复的讲述与反复的背诵古典语文。可见, 经典教育领域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所以说, 在大学阶段实施经典诵读课程,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典诵读是诵读者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 并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和再现经典文本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经典诵读可以使人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 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这种再创造的活动是以诵读材料为前提的, 不能脱离经典文本而独立进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文本材料的选择, 理解经典文本的内涵, 用心感受经典, 才能使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落到实处。

  一经典诵读文本材料的选择

  并不是所有的经典文本都适宜拿来诵读。经典诵读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语言艺术, 其过程就是诵读者在经典文本的基础上, 实现文字向声音转化的过程, 通过经典诵读来塑造形象、传递感情, 引起听众的共鸣。为了保证良好的诵读效果, 需要审时度势、量体裁衣。通常情况下,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在选择经典诵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 诵读材料的经典性

  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要求具有经典性。一是在内容上具有普适性, 最好与学生普遍关注的人生问题或生活问题密切相关。二是要有思想性与影响力, 通过经典诵读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三是具有历史性, 经典诵读材料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四是语言具有形象性。这是诵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有了形象性的语言才能使得学生有形象的感受。如果诵读材料多是枯燥的书面语言, 就很难在课堂上对学生构成丰富的形象感受。

  (二) 诵读材料的阶段性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重视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 强调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性。因此, 对于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 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接受程度等因素, 对经典诵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作出相应的规定。既要照顾到各个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侧重, 又不宜将经典诵读材料作生硬机械的分割。一般可以按照诗歌、散文、小说等进行分类。每种类型的诵读材料既有突出的重点, 又有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 诵读材料的目的性

  诵读材料要考虑目的性方面的需求。如果是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课上或课下自由诵读, 一般可以不考虑受众的需求, 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来确定诵读的经典文本。但是如果是需要将课上内容与诵读实践活动相结合, 比如诵读竞赛、诵读表演等, 那就要根据诵读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 从众多经典文本中选出合适的经典作品。例如国庆经典诵读, 就应该选择一些励志爱国的经典作品, 比较适合场合和听众的需求;如果是在中秋节举办的诵读活动, 就应该选择一些深情的经典作品, 从而更好地适应场合和听众的需求。

  (四) 诵读材料的风格性

  经典文本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是一个经典文本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 是内外一致、形神统一地显现出来的经典文本的风貌、神韵和品格。经典文本诵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是公开诵读或参加诵读竞赛, 诵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风格和水*来选择相应的经典作品。大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可挑选一些难度小些的, 自己较为熟悉的经典作品来读;对于经典诵读水*较高一些的高年级学生则可适应的风格会更广泛一些, 因为他们可以更好地驾驭经典文本, 演绎经典文本。总之,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二经典诵读文本内容的领会

  经典诵读不同于经典朗读。经典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是阅读的起点, 是理解经典文本的重要手段。经典诵读也不同于经典默读。经典默读是日常诵读之法, 只看书, 不出声。经典诵读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经典文本背诵出来, 以传达经典文本的思想内容, 它不仅是记忆, 而且有理解, 在抑扬顿挫中理解经典文本。学生应该在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中好好把握经典文本的思想内容, 应该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准确理解词句

  叶圣陶先生认为, “吟诵 (诵读) 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方法”, “必须理解在先”, 才能“传出文字的情趣, 畅发读者的感兴”[2]。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前, 除了要搞清楚诵读材料中的文字的读音, 扫除读音障碍之外, 还必须搞清楚诵读材料中的生词、俗语、成语典故等的含义, 避免不求甚解, 甚至望文生义。在正确把握字词的音义之外, 在诵读之前, 还要很好地把握作品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只有注意到这些, 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文字向声音的转化, 收到良好的朗读的效果。例如, 在诵读复句的时候, 要特别注意分句之间的关联词, 根据关联词来理解分句之间的关系。如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 表示条件关系的“如果……就是……”, 表示并列关系的“一边……一边……”, 表示选择关系的“与其……不如……”, 表示转折关系的“虽然……可是……”, 表示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等等。这对于准确的语气运用和表达是必不可少的。

  (二) 要正确把握结构

  正常情况下, 经典文本中的任何一个自然段都表达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每个段落围绕中心意思, 我们都能找到相对的中心句。当然, 段落的组合也有很多种方式。段落内部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的组合, 也可以是层进关系、并列关系 (包括同义*义的并列和正反内容的并列) 的组合。同时, 还可以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或者分说和总说的关系等等。总之, 段落内部的关系多种多样,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关系, 都应该要求学生在诵读前必须理清脉络, 区分主次。同理, 同一篇经典文本中不同段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先搞清楚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 才能掌握篇章的结构, 从而理清全篇的脉络, 诵读时便能得心应手。同时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 不同的诵读文本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抒情性经典文本注重的是浓郁的情感;议论性经典文本则注重表现辞气的承接转折, 要特别突出其议论精密的感觉。所以要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进行区别诵读。

  (三) 要深入领会内容

  在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对经典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只有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深层意蕴, 使听众也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理解经典文本字、词、句的含义, 且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 还需要对与经典文本相关的其他材料进行把握。比如, 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思想、创作动机等方面都应深入地了解和领会。例如很多文人一般都是在自己遭受贬谪之后, 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经典文本, 因而他们在情感上往往都有抑郁、愤懑的感觉。这些相关内容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我们只有对经典文本的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 才能够在诵读中用恰当的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和打动听众。比如说明文, 应该从它的结构层次入手, 研究他如何将概念、相关知识表达出来;例如议论文, 便要弄清楚它的主要论点, 它是如何通过论据、论证方式将主张展示出来。而如果已经有前人注释或*人评论的经典文本, 则应该博采参考, 以帮助理解。节录中非独立成篇的经典文本, 我们必须从它的原文入手, 着重分析它的上文下理, 从而避免断章取义。

  三经典诵读文本的深度揣摩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要求学生将经典诵读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完成文字向声音转化的复杂活动, 在正确选材和大致理解经典文本之后, 学生还必须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度揣摩, 通过对诵读材料深刻而细致的感受, 感知作品的深层意蕴和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 才能完成经典文本的有效呈现。

  (一) 要用心感受经典

  “所谓感受, 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 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 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3]感受作品是情感的诱发因素, 主要是可以将诵读者的思维很好地引向情感。感受是指诵读者由于经典文本的刺激信息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从而反映到大脑中, 使人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根据人的眼睛、耳朵、舌头、鼻子和皮肤这五大类感觉器官, 就分别形成了五种感受形式: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如果在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不够深入, 没有真正走进经典作品, 没有把握经典作品的精髓, 而是在那里主观臆造情感, 即使朗读的声音再好听, 声调再怎么抑扬顿挫, 也难以感染他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经典诵读材料反复琢磨, 仔细体味, 然后进入经典, 进入角色, 进入情境, 才能唤起听众的感情, 使听众与己同喜、同悲、同呼吸。比如, 我们让学生诵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是一幅峭拔雅致的山水画:千山无鸟鸣, 万径无人走, 冬天之冷、雪天之寒、小船之孤、钓翁之独, 以及诗外的江天一色和群峰叠峦融为一体。整首诗给人以视觉、听觉和触觉全方位的刺激。学生在诵读每一篇经典作品之前, 教师都必须引导他们来体味这种感受。

  (二) 要真正理解作品

  情感的传递是经典诵读的重要目的之一。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 它的生命力在于其承载着人的感情态度。“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4]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 在经过对经典文本的字词句的具体分析和感受的同时, 应该让学生形成丰富而逼真的想象, 好似经典文本的文字内容在学生的心中动起来, 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一般。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把握经典文本的内容, 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 从而更好地体味经典文本的情感。例如诵读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直”“圆”二字的妙处, 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述的画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给‘孤烟’加上个‘直’字, 可见没有一丝风, 当然也没有风声, 于是带来了寂静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 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 而是说‘落日’”挂在地*线上才见得“圆”, 周围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背后, 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一个‘直’, 一个‘圆’, 在图画方面说来都是简单的线条, 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 构成通体的一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 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5]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 当是经典诵读时运用形象思维体味经典文本内涵的范例。

  (三) 要准确把握基调

  基调是指经典文本所包含的多种情感色彩混合后的总的趋向, 即经典文本的基本情调。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整体感知并理解经典文本, 而且还应该从经典文本的体裁、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认真地分析、有效地解析, 从而准确地把握经典的感情基调。通常来说, 任何一部经典文本都有它本身相对统一而完整的基调。要让学生把经典文本变成有声语言, 就是再创造性地把文本中无声的态度情感转化为有声的态度感情。只有深入地体会和整体把握经典的基调, 学生才能具有出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任何一个经典文本所体现出来的感情都可以是多样化的, 但是它的基调却是每个部分、层次、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 即整体具体感的总和。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细致理解和体会经典文本的深层蕴意之后, 要准确把握经典文本的整体精神倾向。例如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一文, 局部内容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显现了缓慢而低沉的情调, 但总体基调是豪放、轻快、活泼的, 在部分低沉情调的映视之下, 全文更能显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感情。又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诗中表现出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伤, 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绝望, 而这只是缘于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所以其基调可以说是“哀而不伤”的。再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通篇基调热情高昂, 同时又隐含浓重的悲愤、深沉的忧虑、空前的危机感和强烈的焦灼情绪。所以, 教师引导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经典文本的要旨大意, 准确感知经典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才能够使经典诵读达到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境界。

  四经典诵读文本的诵读表达

  (一) 要掌握经典诵读语音的准确性

  1. 要读准字音

  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中要特别注意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的差异, 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比如文本中会出现一些上声的变调, “一”、“不”变调和“啊”的音变等问题。另外, 在汉语中存在很多一字多音的现象, 这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应该多加留意。如果在经典诵读中不能准确读音, 轻则破坏了作品的美感, 重则歪曲了经典文本的思想内容。比如“赔了夫人又折兵”中的“折”字就是多音字, 不同的读音意思相去甚远。对于这种一字多音的情况,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分析清楚多音字的各个不同意义, 然后去记住它的不同读音。另外, 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读音的字词也应重视, 如《上邪》中的“邪”、《将进酒》中的“将”、《阿房宫》中的“房”等。当然, 外来语译音等情况也应该引起注意, 在诵读中作正确的处理。

  2. 要注意方言之间的差异

  对不同方言区的人来说, 在诵读经典时尤其要注意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语音差异。其实在语音上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异是有规律可寻的。比如有些方言*舌音与翘舌音的混淆 (z、c、s和zh、ch、sh) , 有些方言声调的变化等。这种规律可以总结为一些大规律以及一些小的规律, 而且还包含一些例外情况, 老师要好好帮助学生去总结。在总结的同时, 遇到问题要要求学生多查字典、词典、从而加深他们的记忆, 积极督促他们反复地练*。

  3. 要注意避免*似误读

  汉字中有很多字的偏旁类同或字形相*, 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易引起误读。如由于甲字与乙字字形相似而把甲字读成乙字, 或者将乙字读成甲字。另外, 由于不认识某些字词, 而由偏旁本身或者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另一个生字的读音, 这种误读情况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就是指的这种误读。老师应该让学生做好相关的辨析练*, 避免出现误读。

  (二) 要注意经典诵读表达的层次性

  按照经典文本的感知程度, 可以将经典诵读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试读, 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 在文本信息的获取过程中, 首先形成一个大致的或者零散的感觉。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进行试读, 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同时, 可以让他们形成自身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二是略读, 主要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感知。这是通过一种速读的方式来理清经典文本的的整体思路, 从而把握主旨大意。略读可以说是试读的延展, 是整体思维的聚合。略读时要能够通观全篇, 化繁为简, 去粗取精, 使经典的主要内容逐步变得明晰。三是研读。研读就是要参悟体会, 进行研究性和研讨性的诵读, 进而能够熟悉经典, 顺畅朗读。四是品读, 就是鉴赏性地诵读, 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 即“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6]。

  参考文献

  [1]黎海燕, 鄢建江.美国的通识教育与闲暇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 20xx, (1) .

  [2][3][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4]白先同.教育心理学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梁开喜.谈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性[J].语文建设, 20xx, (11) .

  1当代大学语文面临的现状

  1.1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不高

  大学语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非中文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当今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学科分割越来越强烈的时代,特别需要对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不受重视,学科地位低,任课教师被边缘化,教材陈旧,教学研究没有多少成果。大学语文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随意减少,往往安排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课的任课教师在评聘职称时也会因学科归属问题处于尴尬境地,这都严重影响大学语文课的发展。

  1.2学生的学*兴趣不浓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有厌学情绪,学*目的不明确,为考试而学,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在他们看来,语文基础知识很枯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又太抽象,远不如看图片、电视电影那么直观、生动。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有一定内涵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在被边缘化。更加上大学语文没有英语课的考级的压力,学生的学*兴趣就更加淡漠,上课时学生自己在下面看专业书、杂志或英语书等。

  1.3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往往是文学作品选,其间增加一点文学、语言方面的知识,除了篇目有差异外,与中学语文没多大的区别,教学内容显得陈旧,这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排斥情绪。更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讲授法贯穿始终,“满堂灌”,没能找到学生的学*“兴奋点”,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够。同时,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滞后,其边缘化的地位使老师失去教学改革的动力,往往把大学语文作为自己专业教学和研究之外的“副业”。

  1.4切合现实不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够

  大学语文主要是学*经典作品,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语文不是经典阅读课,应该是一门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写作息息相关的课程。我们人类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表达*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大学语文对此视而不见,这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离我们的现实很远,学不学这门课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影响。同时,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少,看不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由上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合拍。大学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并没有真正突出出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显见的成效。我们认为,要走出目前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必须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

  2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高度重视,提高文化素质课的地位

  大学语文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基础写作能力得以增强,其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往往把本国语文课作为必修课开设,即使理工科院校也不例外。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本国语文的基础不好,难以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同样,不学语文,就会言之无文,词不达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语文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的组织领导,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其次是教务处和承担大学语文课的院系要高度重视,在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第三,任课教师高度重视,不要把大学语文当做自己专业课之外的无足轻重的课程,而应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2.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普遍使用的《大学语文》,有不同的体例,所选篇目也很不一致,各有其侧重点。有的以文体分类,按文体来分析讲解;有的通过范文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也有的是古今中外名篇的选集。但总的看,还是以传统的文学鉴赏为主。因此,我们亟需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出发,革新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看,大学语文可包括文学经典阅读、影视欣赏、当代流行语与网络文学鉴赏等,这部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内容与艺术特点的介绍,应该既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又注重从文化内涵上进行相关的拓展。孔庆东认为:“语文首先要强调整体的感受,不能抛弃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这篇文章为什么好。另外,教师要善于发散思维,拓展文本空间,可以是时代背景的介绍,课文出处相关书籍的链接,课文中人物、事物、典故等的引申,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尽可能的扩大知识面,对广大学生来讲,纯文学的学术分析是提不起兴趣的,要把文学鉴赏引向文化分析。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看,大学语文还应涵盖文学与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写作应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相应的文体讲授和训练。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结合学生课外活动进行,要把学生的各种能力训练纳入考核机制,确保训练落到实处。

  2.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不断上下求索的欲望。除了通过革新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外,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中,学生通过互联网能获取很多信息,同时,互联网也是兴趣的激发者,它千方百计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产生那么多的“网虫”。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这一现实,必须革新教学手段。比如,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文艺片等;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文本情景;分角色朗读作品;对应用文教学,可模拟现实中的情景来要求学生写相关应用文,让他们感到应用文的实用价值,增强实训的热情。

  2.4开拓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结合校园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大学语文课的延伸,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校园文化活动与语文息息相关。一是组织各种比赛,如背诵大赛、课本剧大赛、写作比赛、演讲赛、汉字听写大赛、书法比赛等;二是举办各种讲座,如文学艺术普及讲座、学术论坛等;三是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如游园活动、自办手抄报等;四是依托学校的宣传阵地如广播、校报、黑板报、相关社团刊物等介绍语言和文学知识。这样能营造出很好的语文环境,也丰富了学校的人文氛围,学生也得到了锻炼。第二课堂的开拓还要把学生兴趣和考核相结合,可以把第二课堂的能力训练总的分为口头表达和写作两部分,给予相应的分值比例,学生只要完成属于该部分的训练项目,都可获得相应的分值,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又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至于流于形式。

  2.5改革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我国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往往在大一开设,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思政、外语类公共课相等同,考试也是全校统一命题,没有考虑语文课的特殊性。实际上,语文包含的内容及其丰富,有古今中外的作品,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有艺术鉴赏,有文学作品、应用文体写作,有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等。同时,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语文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改革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把统一性要求与灵活性措施结合起来。我们主张,除了开设大学语文课外,还应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作为补充,大学语文课承担基础性功能,另开设名著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影视鉴赏等课程让具有兴趣的学生选修。同时,大学语文课在内容选取、考核要求等方面也应对不同类专业学生做区分,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文史类、理工类和艺术类,对这三类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考核。以上措施,既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又兼顾学生的学*兴趣。

  2.6改革评价方式,将标准化考核与灵活性评价相结合

  一门课程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学生如此重视学*英语,一个很大的原因来自过级的压力。大学语文的结业考试也可借鉴英语的考级制度,把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三级为合格,二级为良好,一级为优秀,学生考核后发给相应的证书。合格标准只是基础性要求,要让一般学生都能达到。综合能力考核要科学、规范。另外,对学生参加的与语文相关的实践活动、发表作品等作为加分项目,把它与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考试成绩相结合,就是学生的总成绩。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我们的教学改革只有朝着实现语文的这些功能前进,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功。

  一、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构建

  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教学只能在课堂中完成的认识,要改革教学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的模式。实践教学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作为地方院校的学生,他应该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的建设者。这需要学校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毕业生,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接地气”,满足地方的发展需求。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从文化层面对地方的情感认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从多方面予以构建:

  第一,有一本适当融入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材。以中外文学经典组成大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直以来通行的做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作为地方院校来说,我们选用其他成熟的教材当然可以在短期内从面上实施教学。但有些问题却值得我们思索:大学语文教材“地方性”凸显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特色的培育。总的来说,大学语文现有教材内容都具有全面而系统的优点,但部分教材的个性特色和整体核心思想则需加强。大学语文教材适当融入地方文学主要是通过地方文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通过面向地方文学的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有一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大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南,是教学实践活动安排的依据。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它不同于一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可以分学期完成不同的目标,而大学语文教学只有一定量的学时,制定实践大纲应充分考虑教学时数的限制。因此,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大纲应该突出重点,主要从地方文学阅读、地方文学资料收集、地方文学田野调查、地方文化采风等方面予以安排。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会突破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达到逐步内化为培育自身文化素养的自觉追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

  第三,有一批代表性强且关系稳固的语文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台。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而且还能在实践教学基地与高校的长期互动中,实现双方多领域的合作。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它的创建应该紧密结合课程的需求与特色,同时应该考虑实践活动开展的便利性。教研室应当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规范管理要求,明确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管理措施等。

  第四,有一些影响较大且成果丰富的语文实践教学重点团队。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合作学*的模式,以若干个学生为一个基本单位组成学*团队,团队的划分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语文能力等因素,团队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个团队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实践环节强调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在合作式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理念和竞争意识都能得到加强。但大学语文教学由于学生来源比较广,授课教师数量也比较多,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很难做到均衡开展。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一些重点团队,对重点团队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总结和宣传重点团队的实践成果,在学校和地方产生良好的影响,以此促进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得到良性的持续开展。

  第五,有一套具体灵活的实施内容和方法。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组织民间文学采风,地方文学资料的田野调查,以地方自然或人文景观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凸显地方主题的演讲朗诵活动,地方街区规范用字调查,城市市民阅读*惯调查、公务文风的学*调研以及有关地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表演等。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在内容的设计上要避免空洞,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有操作性强的切实措施。

  第六,有一个合理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办法以及教学反馈机制。现有的大学语文期末考核方式一般是考试或考查,最终成绩结合期末成绩和*时成绩进行评定。这样的评价方法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但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学*的真实状况以及语文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对学生自主性学*和探究性学*行为和效果评价不够。在对学生评价方法上,我们可以融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如对学生的调研报告、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其成绩纳入学期总评成绩。在考核目标上,我们对学生除了必要的文学知识考查以外还应该结合地方文学设计更加开放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素养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展现。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要取得良性发展,还需要建立师生能够*等交流的教学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从而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为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这实际上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在课时及经费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更新,我们强调人文教育不是说固守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文学知识的承传方面确实有其优势,但随着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语文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教学。

  二、构建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注意的问题

  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台,地方文学可以为大学语文实施实践教学创造便利的载体。基于地方文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创新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力推动教学方式、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变革。当然,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功用”“实践”“人文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我们一方面应当看到学生就业中实用技能得到越来越重视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学生在选课时也越来越重视功用性,“学*这门课对我有什么用”是学生选课首先会思考的问题。教师如果仅仅只是批评学生功利主义的选课观,这是不够的,学生也难以接受。因此,课程教学还是要审视自身,从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来增强课程的“功用性”,“功用”是靠实践来积累和实现的。但强调“功用”,并不是排斥“人文教育”。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应该紧扣实践的精神,在实践中感知文学、探究文学,从而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真正的感染,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二,要处理好地方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学在知识系统性方面存在的缺陷。为避免知识系统性的缺陷,我们可以采取的办法有:一是教材编写首先应有核心思想,然后概括出若干个单元主题,单元的主题既要精练典雅,又要切合地方文化的精髓,每个单元主题能涵盖选文的思想内容。每个单元既有地方文学的经典代表,又选入中国文学史上反映类似主题的经典作品作为单元的拓展;二是有必要通过单篇课文的相关知识链接和研读思考,使课程内容避免封闭而呈现出开放的特点。根据每单元课文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好实践教学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三是教材中以附录的形式简要标明中国文学史和地域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作家作品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对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大致的了解,这既方便学生查阅,也可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实践。

  第三,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并不是对现行的教学体系和方法的全盘否定,更不是对课堂教学的漠视和放任自流,实际上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能够得到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教学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总之,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应注意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地方文学进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其是否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决定了课程的发展基础和生命力。从教学改革的层面来说,结合地域文学来实施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可以改变现有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实践教学载体缺失和核心指向不明的不足。当然,把地域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并不是要把我们的教学拘囿于地域文学相对局部的空间里,而是透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开放地引导学生感知全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性,通过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及其价值,形成关注和热爱地域文学的意识,从而通过实践的层面更好地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在学*语文中学做人

  摘要:新时代条件下语文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会做人。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中重抓德育,因为学校不仅是学*书本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地。

  关键词:语文教育;感恩教育;善良教育;提升人生境界

  在一次语文研讨会上,一位语文教师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语文教什么?同事们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一个老师肯定的说:“语文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后来我反复思想这个问题,难道语文就是教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吗?这就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吗?不,不是,我认为新时代条件下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会做人。听说读写是工具学会做人是目标。

  在这里我想谈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

  1.语文教育渗透着感恩教育

  每个婴儿呱呱坠地,来到世上,都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那是一份深入血脉,不求回报的爱;那是一份无私,牺牲舍己的爱。但是,现今的学生有多少人能理解父母的深爱,又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与之相反的是痴迷于网络中不思进取的孩子,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让父母伤心、失望、流泪,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在课堂中不失时机的渗透感恩教育。

  例如,在学*《合欢树》时,作者史铁生用充满深情的笔触,怀念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当他生病时,母亲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给他买药,让他吃,让他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当母亲用熏的方法为他治疗时,不小心把他烫伤。为此,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他……当教到此处时,我都会动情的给学生范读,然后问他们:"你们愿意这样不分昼夜的守着一个病人吗?你们愿意为一个人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金钱吗?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轻轻的摇头。而后我又问,你的父母做过那些事最让你感动?一位学生哽咽的说,他的父亲为供他上学,到建筑工程队干活,风吹日晒,容貌苍老,有好多人把他的父亲当成他爷爷。有的学生说,一次放学后,他走到村口,发现他的父亲一直在路边等他,顿时他的泪水盈眶。还有的学生说,一次她生病了,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让她很感动……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着厚重如山的亲情。

  在语文课本中,有好几篇亲情教育的文章:如:《我的母亲》等,我认为教师应该突破教材,引导学生关注亲情,感恩父母。因为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才会更加的努力,会用爱回报爱她的人,会用责任回报社会。

  2.语文教育中有善良教育

  善良是做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善良是怜悯,是乐于助人,是诚信……可是在当今的时代,人们被金钱、权势迷花了眼睛,丢弃了善良,我们的社会也由此显得不太和谐,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欺诈、猜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所以,教室有责任教导学生保持善良的本性。

  在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卖奖券的老人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却仍保持着善良的本性,用他油腻的双手传递着温情,我教导学生无论在那种环境当中,不可丢失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要用爱心的举动,灌溉他人的心田。

  在王蒙写的《善良》一文中,学生得知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快乐,一种自信。

  是啊,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中最为朴素的美,有了善良,我们的社会才涌现了许许多多像雷锋、郭明义那样的好人,作为老师,我们只有把善良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才能让学生在将来的行动中开出崇高的品德之花。如果我们做到人人心存善良,那么这个世界就一定会更美好

  3.语文教育能提升人生的.境界

  人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哲学范畴的问题,语文教育中也包含着这样的人生哲学的教育,例如:冯友兰先生所写的《人生的境界》,我认为通过学*这篇课文,有助于引导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有价值的人生观。在学*《人生的境界》时,学生通过阅读老师的讲解,初步明白了四种人生境界的区别!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的混日子,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是人不应有的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或为名或为利,本质都是为己。只有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我又给学生讲达到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人的事例。如:柴裕财,一个*凡的老百姓,看见有人落水奋勇相救。救活的这位老人却无依无靠、无法生活,他毫不犹豫的收养了这位孤寡老人,认她做娘,孝养着她。后来又遇见一个女婴被遗弃,心生怜悯,又把婴儿抱回家收为女儿,为了娘和女儿,这两个与他生命本毫无干系的人,他心甘情愿的早出晚归的摆摊、收破烂,什么都苦活累活他都干过。

  又如:德兰修女,她原可以在修道院过着*静安逸的日子,偶然的一次机会,让她看到大街上躺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病入膏肓,无人救助的乞丐,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修道院,去社会上做救治工作。她去麻风病院,去瘟疫流行的地方…….她的人生格言是:将你的爱给饥饿的人,给赤身露体的人,给无家可归的人,给麻风病人,给酗酒的人,给躺在街上的乞丐。

  学生通过学*这课,对有道德有爱心的人,产生敬仰之情爱慕之心。我想在他们以后人生的道路上,这些榜样会让他们理解人性中的***,会像灯塔一样指引着他们人生的道路,让他们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今天,在商品大潮的*卷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流行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生活在改善,道德在滑坡。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深受其害,青少年犯罪率日渐上升。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中重抓德育,因为学校不仅是学*书本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地。我在这里呼唤广大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展示语文教学中的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生伴随着知识的获得,也学得怎样做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而在教学中渗透、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课内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传统文化的光辉,并体现在行动中,如此方能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日常;行动

  当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摆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借助大学语文课程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传统文化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具体的日常行动中,而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在知识考试之外,主要还应在行动中验证。

  一、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想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传统文化。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内心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濡染这种文化。

  (一)通过热播影视剧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智与美

  *年来,众多制作精良的国产电视剧都开始从中华传统经典中借力,这些饱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热播剧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载体,让学生在接触与亲*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智慧与美感。比如青年演员胡歌主演的古装剧《琅琊榜》就有效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权谋文化,并将中华古典服饰、医药、饮食、武侠等文化细节有效地整合在剧情中。通过收看该剧,学生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美感有切实的认知。再如柳云龙主演的谍战剧《风筝》,有效吸收了唐诗元素,通过收看该剧,学生可以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唐诗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笔者认为,通过热播剧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大学生真心喜欢追剧,他们在追剧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会自然接受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学生会以热播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为索引,进一步去传统文化宝库中发掘与探索。这样一来,富有兴趣的传统文化探索之旅就开始了。

  (二)通过《中国诗词大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年来,《中国诗词大会》逐渐成为全民皆爱的热播文化节目。很多青年大学生都喜欢集体收看这一节目,借此来检验自己的古典诗词储备。尤其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外卖小哥雷海为因击败北大硕士成为本季冠军,迅速成为全国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新的诗词英雄和文化偶像。在此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师就可以仿照诗词大会的形式,把诗词大会搬进课堂,发动学生分组进行比拼,并评选出自己的诗词英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教材中唐宋诗词类文本的学*,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作品的喜爱,使之真心爱上诗词,并借诗词更深地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部,从而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三)通过中国风歌曲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旖旎多情

  笔者发现,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除了流行音乐之外,很多学生开始喜欢古风作品。比如以新生代歌手双笙的作品为代表的古风歌曲正逐渐被大学生模仿与追捧。这些古风作品以古典诗词、古典乐器和古典乐谱为基干,包容涵括了大量标志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的也是中华古典情绪和古典气派。收听与演唱这些作品,能真正做到与传统文化口耳亲*。大学语文教师应认真收集、分析、整理这些古风音乐作品,并将之引入课堂,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亲*古风歌曲的过程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旖旎多情。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

  一切文化都重在“化”,但归根结底,文化要“化”在日常中。也就是说,只有把文化落实到言行举止、吃穿住行的日常中,文“化”的过程才得以完成。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日常来进行,即要把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生活,这样才能日浸月润,与时同“化”。

  (一)落实节气文化,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秉持的生活理念。而这一理念,是融合在生活日常中并体现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之中的。比如二十四节气,正是中国古人生活观的鲜明体现。融日常作息于宇宙天地之间,按照节气的变化安排生活日常,这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2]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中的相关文本,向学生普及二十四节气文化,并要求学生按节气安排生活作息,像古人一样与宇宙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来,学生便能从一个大的方面奠定传统文化心态,为进一步落实传统文化细节打下基础。

  (二)落实及时书写与吟诵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两个标志性元素:一是书法,二是吟诵。在中国古人,这二者都是日常行为,能够时时处处付诸行动。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书写与吟诵的*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动学生,通过竞赛形式,促使学生养成对书法与吟诵的兴趣,心慕手追、耳听口诵,把传统文化练到手头,吟到口头。

  (三)落实家庭亲情文化及尊师重教文化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篇章,将家庭亲情文化和尊师重教文化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孝”去进一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尊师重教去体会中国古人对学*、对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视程度,从而坚定学*、继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四)落实游学文化

  游学是当今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文化学*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号召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游学活动。通过游学,回顾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经典篇目或某一具体文化元素,通过实地观览,对中华名胜古迹和其文化内涵形成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日常,成为其难忘的人生记忆。

  三、在日常行动中评价与检验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样需要检验与考试。但这种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却不能等同于*常的语文考试。这种检验,既要重视文化常识的知识性检测,更要重视通过行动来验证,也即,学生只有把文化“化”在自己的行动中,才能证明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为此,大学语文教师既要结合日常语文考试组织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常识测验,更要在观察与对比中考察学生的文“化”成长,看其是否真的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增强了中国古典式的心智,是否养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气质,是否逐渐生出了一颗真正的“中国心”。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养成当代大学生的“中国心”,中国梦才有实现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指日可待。而这,也正是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众议.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J].世界文学,20xx(1).

  [2]余世存.时间之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xx.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师生之间具有语言、情感和文化上容易获得认同的沟通优势。从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看,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母语经验解释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形成高度循环的沟通模式;从特立普和森特的有效沟通理论看,语言作为最有效的沟通手段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潜能,合理解决了学*问题;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看,以语言为手段的真诚对话,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协调一致;从海德格尔和狄尔泰的“亲在—体验”理论看,师生通过“亲在-体验”,实现了语言交流和感情分享,唤起了对“存在”的关注。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沟通

  大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依靠母语进行情感、思想和信息传递与反馈,以求感情通畅、思想和认识达成一致,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知识和实现人格全面发展的过程。大学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具有的语言、情感和文化优势,其沟通存在交流无障碍、情感易共鸣和文化价值易认同等特点。借鉴多学科的沟通理论,探讨教育沟通的有效性,合理运用各种沟通手段,让教师能更自由地传授知识,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双方在和谐沟通中实现教学相长,是大学语文教学水*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控制论模式的代表,它突出了传播过程的双向循环性,强调了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并且引入了“反馈”的机制,认为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1]。

  从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一组既能发射消息又能接受消息的传播单位,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播的新知识时,作为传播受众会按照自己的母语经验解释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并把自己的主张反馈给教师,教师倾听学生的语言反馈,角色又变成了受众,这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沟通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形象地揭示了传播过程的几个特点:*等性、互动性、循环性和共通性。*等性,是开展传播的基础条件,循环模式的传播要求师生要建立一种*等的、和谐的课堂关系和*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互动性,表现在参加传播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是处于不断的转换中,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互动中传授学业,激发兴趣,解答疑惑,学生们在交往中进行语文知识学*和语文能力训练[2]。

  循环性,师生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并非单一的传播。共通性,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师生之间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包括相同的语言、相*的文化背景、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相似的生活经验等。如对于鲁迅《伤逝》的教学,从教师角度讲,首先要详细地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剧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批评,引导学生思考涓生和子君命运悲剧的必然性;然后,组织指导分组讨论,各自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读,接受学生的互动提问,做出总结评价。在本课例中,教师的讲说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和解释,通过选择电影等传播介质进行控制性传播,体现了编码者的主导性;学生将接受到的教学内容进行译码,并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编码达到认知的目的;在互相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一方面充当了信息的传递者,另一方面又从其他人口中得到了新的信息。老师对学生的所提的问题进行译码,如此循环往复,教师与学生一直在编码者、译码者、传递者、接受者的多重角色中不断转化,保证了教学始终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体现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自主开放和互动,课堂教学成为了师生获得知识分享见解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从学生角度看,循环互动是受众意见、需要、态度等信息的流通方式,学生可以更为积极和主动地介入教学过程,主动思考和使用语文知识,在学*和讨论中,不断发现和提出教师未考虑到的疑难问题,促使教师对教学进一步思考。从教师角度看,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反过来又促使教师不断地思考,也就产生了科研的方向和思路。教师和学生在循环模式中均是受益主体,通过循环互动,教师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和规划当前以及未来的传播行为,为下一次的教学传播积累了经验、做好了新的准备。学生则在循环中收获了新知识,提高了主动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