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实用五份

首页 / 知识 / |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1

  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1)若a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2)若a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2

  功率的概念: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叫做功率。

  2、意义:它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功率的决定因素:

  (1)功的大小。

  (2)做功时间的长度。

  比较做功快慢有三种方法:

  (1)在相同时间内,做的功越多,做功越快;

  (2)做同样多的功,所用时间越短,做功越快;

  (3)所做的功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增大功率的方法:

  单位时间内做功增多;减少做单位功的时间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3

  一、功

  1.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个功的概念主要是针对机械功定义的。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要”的含义是指做功的两个因素必须都有,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做功。

  力对物体不做功的情况,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例如人用力推大卡车但没有推动;一个人提着一袋大米站着不动,力都没有对物体做功。

  ②物体不受外力,由于惯性而运动的物体,虽然通过了一段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也没有做功。例如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的冰块,靠惯性向前运动,虽然在水*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是并没有水*方向上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对冰块做功。

  ③物体通过的距离跟它受力的方向垂直,这种情况虽然有力的作用,物体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这个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例如人在水*面上推车前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车虽然通过了距离,但不是在重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因而重力没有对车做功。

  3.功的计算: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功;如果用 F 表示力, s 表示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W 表示功,那么功的计算公式就是 W=F・s .

  4.功的正、负与零功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 W=F・S・cosα可得出下列几种情况:

  ①当α=90°时,cosα=0,则 W=0,即力对物体不做功。例如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②当α<90°时,cosα>0,则W>0,此时力F对物体做正功。

  ③当α>90°时,cosα<0,则W<0为负值,此力做负功,叫物体克服此力做功。

  5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功的单位是牛・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简称焦,符号是 J . 1J=1N・m.其物理意义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 1N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 1m ,则这个力做的功是 1J ,把 1 个鸡蛋举高 2m 所做的功大约是 1J .

  二、功率

  1.定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功率。

  2.公式:W=P/t ,P 代表功率, W 代表做的功, t 代表做功的时间。公式 P=F・v,可用来求瞬时功率。

  3.单位:功率的国际单位是瓦特, 1W=1J/s.其他单位还有千瓦,换算关系为:1kW=10?W

  三、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是指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力的作用,相对运动的零件间又存在摩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除了做有用功外,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额外功。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符号η表示,计算公式为η=W有/W总-100%(或η=W有/W有+W额)

  高中物理答题窍门

  (1)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眩

  (2)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3)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1.*均速度V*=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4

  知识点总结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于每一颗行星,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方成反比、

  2、公式:F=Gr2m1m2,其中G=6.67×10-11 N・m2/kg2,称为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似使用,但此时r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关系式:Gr2Mm=mrv2=mω2r=mT2π2r.

  (2)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GR2Mm,gR2=GM.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轨道半径r,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r2Mm=mT24π2r,得出天体质量M=GT24π2r3.

  (1)若已知天体的半径R,则天体的密度ρ=VM=πR34=GT2R33πr3

  (2)若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其轨道半径r等于天体半径R,则天体密度ρ=GT23π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就可求得天体的密度、

  3、人造卫星

  (1)研究人造卫星的基本方法: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Gr2Mm=mrv2=mrω2=mrT24π2=ma向、

  (2)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①由Gr2Mm=mrv2得v=rGM,故r越大,v越小、

  ②由Gr2Mm=mrω2得ω=r3GM,故r越大,ω越小、

  ③由Gr2Mm=mrT24π2得T=GM4π2r3,故r越大,T越大

  (3)人造卫星的超重与失重

  ①人造卫星在发射升空时,有一段加速运动;在返回地面时,有一段减速运动,这两个过程加速度方向均向上,因而都是超重状态、

  ②人造卫星在沿圆轨道运动时,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凡是与重力有关的力学现象都会停止发生、

  (4)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1=7.9 km/s.这是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也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若7.9 km/s≤v<11.2 km/s,物体绕地球运行、

  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 km/s.这是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若11.2 km/s≤v<16.7 km/s,物体绕太阳运行、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 km/s这是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若v≥16.7 km/s,物体将脱离太阳系在宇宙空间运行、

  题型:

  1、求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星球表面处万有引力等于或*似等于重力,则:GR2Mm=mg,所以g=R2GM(R为星球半径,M为星球质量)、由此推得两个不同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为:g2g1=R12R22・M2M1.

  2、求某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若设离星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h,则:G(R+h)2Mm=mgh,所以gh=(R+h)2GM,可见随高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ggh=(R+h)2R2.

  3、*地卫星与同步卫星

  (1)*地卫星其轨道半径r*似地等于地球半径R,其运动速度v=RGM==7.9 km/s,是所有卫星的最大绕行速度;运行周期T=85 min,是所有卫星的最小周期;向心加速度a=g=9.8 m/s2是所有卫星的最大加速度、

  (2)地球同步卫星的五个“一定”

  ①周期一定T=24 h. ②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h)一定③线速度(v)一定④角速度(ω)一定

  ⑤向心加速度(a)一定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5

  曲线运动

  1.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物体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

  (已知当物体受到合外力F作用下,在F方向上便产生加速度a)

  (1)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相同,则物体做直线运动;

  (2)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不同,则物体做曲线运动。

  3.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合外力的方向总是指向轨迹的凹的一边。

  4.*抛运动: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分运动:

  (1)在水*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零,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5.以抛点为坐标原点,水*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

  6.①水*分速度: ②竖直分速度: ③t秒末的合速度

  ④任意时刻的运动方向可用该点速度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的夹角 表示

  7.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

  8.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v:质点通过的弧长和通过该弧长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s/t,单位m/s;属于瞬时速度,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方向为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9.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曲线运动,因而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ω=φ/t(φ指转过的角度,转一圈φ为 ),单位 rad/s或1/s;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3)周期T,频率:f=1/T

  (4)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10.向心力: 向心力就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力,向心力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11.向心加速度: 描述线速度变化快慢,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

  12.注意:

  (1)由于 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瞬时加速度的方向不断改变的变加速运动。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方向总指向圆心,是一个变力。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13.离心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的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1.万有引力定律: 引力常量G=6.67× Nm2/kg2

  2.适用条件:可作质点的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若是两个均匀的球体,r应是两球心间距.(物体的尺寸比两物体的距离r小得多时,可以看成质点)

  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中心天体质量M, 天体半径R,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 )

  (1)万有引力=向心力 (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作圆周运动时 )

  (2)重力=万有引力

  地面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 = G g = G ≈9.8m/s2

  高空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 = G g = G 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如人用力推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做正功。

  (3)当 α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时,cosα[ 内 容 结 束 ]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实用五份(扩展1)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菁华3篇)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1

  功、功率、机械能和能源

  1.做功两要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

  2.功: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负功之分,单位为焦耳(J)

  3.物体做正功负功问题(将α理解为F与V所成的角,更为简单)

  (1)当α=90度时,W=0.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如小球在水*桌面上滚动,桌面对球的支持力不做功。

  (2)当α<90度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如人用力推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正功。

  (3)当α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如人用力阻碍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负功。

  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经常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取绝对值)。

  例如,竖直向上抛出的球,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对球做了-6J的功,可以说成球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说了“克服”,就不能再说做了负功

  4.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表达式

  5.重力势能是标量,表达式

  (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选取的参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计算重力势能时,应该明确选取零势面。

  (2)重力势能可正可负,在零势面上方重力势能为正值,在零势面下方重力势能为负值。

  6.动能定理:

  W为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m为物体质量,v为末速度,为初速度

  解答思路:

  ①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做功情况,然后求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③明确物体在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和。

  ④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

  7.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没有任何外力做功。)

  解题思路:

  ①选取研究对象----物体系或物体

  ②根据研究对象所经历的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③恰当地选取参考*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态时的机械能。

  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进行求解。

  8.功率的表达式:,或者P=FV功率: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是标量,有正负

  9.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实际功率是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10、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耗散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2

  知识点总结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于每一颗行星,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方成反比、

  2、公式:F=Gr2m1m2,其中G=6.67×10-11 N·m2/kg2,称为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似使用,但此时r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关系式:Gr2Mm=mrv2=mω2r=mT2π2r.

  (2)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GR2Mm,gR2=GM.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轨道半径r,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r2Mm=mT24π2r,得出天体质量M=GT24π2r3.

  (1)若已知天体的半径R,则天体的密度ρ=VM=πR34=GT2R33πr3

  (2)若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其轨道半径r等于天体半径R,则天体密度ρ=GT23π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就可求得天体的密度、

  3、人造卫星

  (1)研究人造卫星的基本方法: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Gr2Mm=mrv2=mrω2=mrT24π2=ma向、

  (2)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①由Gr2Mm=mrv2得v=rGM,故r越大,v越小、

  ②由Gr2Mm=mrω2得ω=r3GM,故r越大,ω越小、

  ③由Gr2Mm=mrT24π2得T=GM4π2r3,故r越大,T越大

  (3)人造卫星的超重与失重

  ①人造卫星在发射升空时,有一段加速运动;在返回地面时,有一段减速运动,这两个过程加速度方向均向上,因而都是超重状态、

  ②人造卫星在沿圆轨道运动时,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凡是与重力有关的力学现象都会停止发生、

  (4)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1=7.9 km/s.这是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也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若7.9 km/s≤v<11.2 km/s,物体绕地球运行、

  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 km/s.这是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若11.2 km/s≤v<16.7 km/s,物体绕太阳运行、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 km/s这是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若v≥16.7 km/s,物体将脱离太阳系在宇宙空间运行、

  题型:

  1、求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星球表面处万有引力等于或*似等于重力,则:GR2Mm=mg,所以g=R2GM(R为星球半径,M为星球质量)、由此推得两个不同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为:g2g1=R12R22·M2M1.

  2、求某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若设离星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h,则:G(R+h)2Mm=mgh,所以gh=(R+h)2GM,可见随高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ggh=(R+h)2R2.

  3、*地卫星与同步卫星

  (1)*地卫星其轨道半径r*似地等于地球半径R,其运动速度v=RGM==7.9 km/s,是所有卫星的最大绕行速度;运行周期T=85 min,是所有卫星的最小周期;向心加速度a=g=9.8 m/s2是所有卫星的最大加速度、

  (2)地球同步卫星的五个“一定”

  ①周期一定T=24 h. ②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h)一定③线速度(v)一定④角速度(ω)一定

  ⑤向心加速度(a)一定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3

  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1)若a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2)若a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实用五份(扩展2)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实用10份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1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必修一期中物理学*方法

  一、认真预*,画出疑难。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教程(提前任课教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预*教材后,如果“没有”疑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预*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中的疑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练*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可以到此结束;如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一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如果没有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必修一期中物理学*技巧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2

  考点1:共点力的*衡条件

  *衡状态的定义:

  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衡状态。

  *衡状态的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考点2: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考点3: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物体是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为零。

  2,运动过程中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3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

  (1) 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

  ●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位移与运动时间的*方成正比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2)设S为单位位移,则有

  ●瞬时速度与位移的*方根成正比,

  ●运动时间与位移的*方根成正比,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4

  一、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3、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二、探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1)若处于*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衡

  (2)若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若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衡方程可写成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受力情况;

  ③建立适当坐标;

  ④列出*衡方程

  四、共点力的*衡条件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行的共点力作用而*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衡问题,则其*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衡条件

  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知道牛顿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在对一个物体用力的时候同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这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5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①它说明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运动状态无关)。

  ②它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③它是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2、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理解:

  ①瞬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同一研究对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统一用SI制主单位

  ⑤相对性: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照系的。

  3、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对于宏观物体低速的运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对于物体的高速运动(运动速度接*光速)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就不适用了,要用相对论观点、量子力学理论处理。

  易错现象:

  (1)错误地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另外一种错误是认为惯性和力是同一个概念。

  (2)不能正确地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参量的变化。

  (3)不能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正确运用到轻绳、轻弹簧和轻杆等理想化模型上。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6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理解要点: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属性――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F=ma.

  理解要点: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时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时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F=ma定义了力的基本单位――牛顿(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作用力为1N,即1N=1kg.m/s2.

  (5)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③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④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

  注: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解题,同时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标出运动情况,那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6)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动力学问题常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如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及时间等.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力的大小和方向).

  但不管哪种类型,一般总是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再由此得出问题的答案.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理解要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衡加以区别。(5)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衡力: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衡力的共同点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有: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衡力可能是不同性质的力;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而*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后,另一个可能仍然存在。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7

  一、重力及其相互作用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二、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衡。0≤F=f0≤fm

  5、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8

  1、“绳模型”如上图所示,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过点情况。

  (注意:绳对小球只能产生拉力)

  (1)小球能过点的临界条件:绳子和轨道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

  (2)小球能过点条件:v≥(当v>时,绳对球产生拉力,轨道对球产生压力)

  (3)不能过点条件:v<(实际上球还没有到点时,就脱离了轨道)

  2、“杆模型”,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过点情况

  (注意:轻杆和细线不同,轻杆对小球既能产生拉力,又能产生推力。)

  (1)小球能过点的临界条件:v=0,F=mg(F为支持力)

  (2)当0F>0(F为支持力)

  (3)当v=时,F=0

  (4)当v>时,F随v增大而增大,且F>0(F为拉力)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9

  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根据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运动学公式求解相关的速度、位移等。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推断或求出物体所受的未知力。基本解题思路是:①根据运动情况,利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力。

  (3)注意点:

  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要善于画出物体受力图和运动草图。不论是哪类问题,都应抓住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通过加速度这座桥梁联系起来的这一关键。

  ②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要分段进行分析,每一段根据其初速度和合外力来确定其运动情况;某一个力变化后,有时会影响其他力,如弹力变化后,滑动摩擦力也随之变化。

  2、关于超重和失重:

  在*衡状态时,物体对水*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对其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1)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状态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即不取决于速度方向,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

  (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易错现象:

  (1)当外力发生变化时,若引起两物体间的弹力变化,则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一定发生变化,往往有些同学解题时仍误认为滑动摩擦力不变。

  (2)些同学在解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不认真审清题意,不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不能正确分析物理过程,导致解题错误。

  (3)些同学对超重、失重的概念理解不清,误认为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啦,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减少啦。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10

  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

  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纸带问题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加速度

  (1)逐差法:a=[(x6+x5+x4)-(x3+x2+x1)]/9T?

  (2)v―t图象法: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如何学好高一物理知识

  一定要将书上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先弄明白

  一定要多思考,不一定要使用题海战术,但一定要勤于思考,物理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多思考可以逐渐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二级结论以及模型,建议少记,如果记忆,一定要牢记对应的条件,不过更建议一切从基础出发去分析,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好方法。

  如果你比较努力,很多基础的知识点记忆的要比较好,但是解题没有思路,成绩提不上来,我们可以多沟通一下,找出原因,予以解决。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实用五份(扩展3)

——物理必修三知识点实用5份

  物理必修三知识点 1

  一、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

  (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

  (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

  (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

  (2)开路:断开的电路;

  (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

  (统一符号、横*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

  导体、绝缘体

  1、导体

  (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

  (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七.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八、电流的效应:

  热效应、化学效应、磁效应

  九、电流的大小:

  I=Q/t

  十、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1)电流表;

  (2)量程;

  (3)读数方法

  (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十一、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I=I1+I2;(2)并联电路: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

  ①确认所选量程。

  ②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在没有返回(即向着一个方向运动)的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定是相同。除此之外,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上升时,速度方向(向上)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同,下落过程中在落回抛出点前速度方向(向下)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反,若过抛出点后还可以继续下落,则此后速度方向(向下)又与位移方向(向下)相同。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在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大都不同。因为速度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位移)方向多数成不为零的角。

  位移方向由运动的起点(你所选择的运动的开始点)指向运动的终点(即末时刻物体所在的点,起点只有一个,而末时刻则可以由问题确定,对应不同的时间段)。例如上述竖直上抛运动,起点是物体的抛出点,而终点则要看问题所给时间的长短,因为可以将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几段。

  电流公式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物理必修三知识点 2

  物理必修三必备知识点

  一、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二、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物理必修三学*方法

  一、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稳中求进!

  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

  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物理的兴趣。从老师角度: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教材内容,高中物理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等。老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物理的激情。

  物理必修三学*技巧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物理必修三知识点 3

  相互作用

  一、 三种常见的力

  1、 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弹力

  (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接触 弹性形变 方向:弹性形变恢复的方向

  (3)、拉力、支持力、压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

  (1)、静摩擦力:

  ①、产生条件:粗糙接触面 接触面间弹力 相对运动趋势

  ②、方向判断: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③、大小: 要用“力的*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

  ①、产生条件:粗糙接触面 接触面间弹力 相对运动

  ②、方向判断: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③、大小:f=u 。也可用“力的*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

  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

  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

  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

  2、 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三、力的分解

  1、 分解法则:*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 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

  3、 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①、 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是唯一的)

  ②、 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

  4、 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三、 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或“验证*行四边形定则”)

  如何提高物理成绩

  1.首先是高中最常见的,又最百变的传送带问题。最为一名过来人,这类题目无非就是考能否保持静止,停在哪个位置,位移多少,路程多少?或者有时会跟追击问题联系起来,两个运动相反的物体,能否在传送带上相遇?对于这类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分析运动过程。不要被大批大批的文字题目吓到了。不要心急,慢慢来,不要弄错了摩擦系数,摩擦力。

  2.再就是匀加速运动或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问题。首先不要被题目坑了,尤其是大题,没说重力加速度是10就不要自己为是,有时候还会告诉你是9.8,所以要注意小细节,否则一分没有。这类题目一般都有几个不同的加速度。所以还是要分析过程。最好能列个草表,把每个阶段的运动性质,加速度,初速度,末速度列出来,这样方便分析。

  3.对于学*选修3-5的同学而言,还有一个选修的大题,一般是动量动能守恒,一般的题目背景就是射子弹,撞击,扔货物等等。记住基本的动量守恒公式是非常重要的。以及动量动能守恒式的联立的两个解的公式(老师应该都会补充的)。记住动量守恒、动能守恒的分别适用条件。不过一般出的题目都是动能守恒的,至于动量守不守恒就要靠自己判断的。

  4.再次就是圆周运动,这类知识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都会考到,我个人认为这类题比较简单,因为只有那么几个公式。背下了就好了。

  5.对于天体运动的问题,考点还是比较多变的。有许多条条框框,比如,什么时候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什么时候不考虑万有引力之类的。常考点就是卫星发射,变轨,人造卫星等问题。这些就需要记住三个宇宙速度以及适用条件。开普勒第三定律也是很重要的。

  气体的性质知识点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注:(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物理必修三知识点 4

  一、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

  (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

  (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

  (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

  (2)开路:断开的电路;

  (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导体

  (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

  (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七.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八、电流的效应:

  热效应、化学效应、磁效应

  九、电流的大小:

  I=Q/t

  十、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1)电流表;

  (2)量程;

  (3)读数方法

  (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十一、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I=I1+I2;(2)并联电路: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

  ①确认所选量程。

  ②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在没有返回(即向着一个方向运动)的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定是相同。除此之外,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上升时,速度方向(向上)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同,下落过程中在落回抛出点前速度方向(向下)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反,若过抛出点后还可以继续下落,则此后速度方向(向下)又与位移方向(向下)相同。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在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大都不同。因为速度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位移)方向多数成不为零的角。

  位移方向由运动的起点(你所选择的运动的开始点)指向运动的终点(即末时刻物体所在的点,起点只有一个,而末时刻则可以由问题确定,对应不同的时间段)。例如上述竖直上抛运动,起点是物体的抛出点,而终点则要看问题所给时间的长短,因为可以将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几段。

  电流公式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物理必修三知识点 5

  一、能量量子化

  1、量子理论的建立: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个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

  ε=hν

  h为普朗克常数(6.63×10-34J.S)

  2、黑体: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3、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的规律为:温度越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同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二、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

  1、光电效应(表明光子具有能量)

  (1)光的电磁说使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但是它并不能解释光电效应的现象。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实验图在课本)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果:

  新教材:

  ①存在饱和电流,这表明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

  ②存在遏止电压;

  ③截止频率:光电子的能量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④效应具有瞬时性: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老教材: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光电管的玻璃泡的内半壁涂有碱金属作为阴极K(与电源负极相连),是因为碱金属有较小的逸出功。

  2、光子说:

  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频率为ν的光的能量子为hν。这些能量子被成为光子。

  3、光电效应方程:

  EK=h-WO

  (掌握Ek/Uc―ν图象的物理意义)同时,h截止=WO(Ek是光电子的初动能;W是逸出功,即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的光电子克服正电荷引力所做的功。)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实用五份(扩展4)

——高二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菁华6篇)

  一、电源和电流

  1、电流产生的条件:

  (1)导体内有大量自由电荷(金属导体——自由电子;电解质溶液——正负离子;导电气体——正负离子和电子)

  (2)导体两端存在电势差(电压)

  (3)导体中存在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势差。

  2电流的方向

  电流可以由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也可以是负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也可以是由正负电荷同时定向移动形成。*惯上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说明:

  (1)负电荷沿某一方向运动和等量的正电荷沿相反方向运动产生的效果相同。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2)电流有方向但电流强度不是矢量。

  (3)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叫直流;方向和强度都不随时间改变的电流叫做恒定电流。通常所说的直流常常指的是恒定电流。

  二、电动势

  1、电源

  (1)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2)非静电力在电源中所起的作用:是把正电荷由负极搬运到正极,同时在该过程中非静电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

  【注意】在不同的电源中,是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2、电动势

  (1)定义: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所做的功W与被移送的电荷q的比值叫电源的电动势。

  (2)定义式:E=W/q

  (3)物理意义:表示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非静电力做功)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电动势越大,电路中每通过1C电量时,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数值就越多。

  【注意】:①电动势的大小由电源中非静电力的特性(电源本身)决定,跟电源的体积、外电路无关。

  ②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

  ③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电量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

  3、电源(池)的几个重要参数

  ①电动势:它取决于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的化学性质,与电池的大小无关。

  ②内阻(r):电源内部的电阻。

  ③容量:电池放电时能输出的总电荷量。其单位是:A·h,mA·h。

  【注意】:对同一种电池来说,体积越大,容量越大,内阻越小。

  【学*方法】

  及时完成学*任务

  进入高二,同学们应该适时调整学*时间,要注意当天的学*任务要当天完成,不能留下问题,免得积少成多,问题越多,学*压力越大,这样会影响到学好物理的信心。

  总的来说,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严密而完整,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因此,应注重掌握系统的知识、培养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视实验,勤于实验

  电学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难点,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在做实验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及步骤,注意观察,做好每一个实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且到实验室进行验证。这对实验能力的提高是很大的帮助。

  听讲与自学相结合

  较之高一、高二的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听教师的讲解,跟上教师的思路。上课认真听,是同学们学*方法、提高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听课中要积极思考,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听讲获得解答。要达到课堂的高效率,必须在课前进行预*,预*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新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迅速掌握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预*既增加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能力。久而久之,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定期复*结

  在学*过程中要养成定期复*结的好*惯。复*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升华提高的过程。一是当天复*,这是高效省时的学*方法之一。二是章末复*,明确每章知识的主干线,掌握其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找出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认识结构和知识系统。既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知识,又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物理上单纯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多,多数需要理解。通过系统有效的复*,就会发现,厚厚的物理教科书其实是“很薄的”。要试着对做过的练*题分类,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尽快改变不良的学*方法、学**惯、学*心理。

  认识静电

  一、静电现象

  1、了解常见的静电现象。

  2、静电的产生

  (1)摩擦起电: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的橡皮棒带负电。

  (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

  3、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二、物质的电性及电荷守恒定律

  1、物质的原子结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以及环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在一般情况下,物体内部的原子中电子的数目等于质子的数目,整个物体不带电,呈电中性。

  2、电荷守恒定律:任何孤立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在一个系统的内部,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的总的电荷时不改变的。

  3、用物质的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静电现象

  (1)分析摩擦起电(2)分析接触起电(3)分析感应起电

  4、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发生转移的过程,电荷并没有产生或消失。

  第二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一、电荷量和点电荷

  1、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量。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

  2、点电荷: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量分布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把带电体简化为一个点,并称之为点电荷。

  二、电荷量的检验

  1、检测仪器:验电器

  2、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三、库仑定律

  1、内容: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力跟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大小:

  方向:在两个电电荷的连线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3、公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

  4、成立条件

  ①真空中(空气中也*似成立),②点电荷

  第三节电场及其描述

  一、电场

  1、电场: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周围的电场发生的。

  2、电场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3、电场力: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作用力,这种力叫电场力

  电荷间的静电力就是一个电荷受到另一个电荷激发电场的作用力。

  一、固体

  1、晶体:外观上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异

  2、非晶体:外观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无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

  ①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主要依据是有无固定的熔点

  ②晶体与非晶体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非晶体(石英→玻璃)

  3、单晶体多晶体

  如果一个物体就是一个完整的晶体,如食盐小颗粒,这样的晶体就是单晶体(单晶硅、单晶锗)

  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的小晶体排列而成,这样的物体叫做多晶体,多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同单晶体一样,仍有确定的熔点。

  二、液体

  1、表面张力: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时,分子间距比内部大,表面层的分子表现为引力。如露珠

  2、液晶

  分子排列有序,各向异性,可自由移动,位置无序,具有流动性

  各向异性:分子的排列从某个方向上看液晶分子排列是整齐的,从另一方向看去则是杂乱无章的

  三: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①汽化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1、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一温度叫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是不同的。而且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越大,沸点也就越高。

  ②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饱和汽:与液体处于动态*衡的蒸汽叫做饱和汽。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蒸汽叫做未饱和汽。

  饱和汽压: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压强是一定的,叫做饱和汽压。未饱和汽的压强小于饱和汽压。

  1、饱和汽压只是指空气中这种液体蒸汽的分气压,与其它气体的压强无关。

  2、饱和汽压与温度和物质种类有关。

  四: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①熔化热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注意:晶体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2、熔化热: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Q)与其质量(m)之比叫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

  I、用λ表示晶体的熔化热,则λ=Q/m,在国际单位中熔化热的单位是焦尔/千克(J/Kg)。

  II、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增大分子势能,破坏晶体结构,变为液态。所以熔化热与晶体的质量无关,只取决于晶体的种类。

  III、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注意: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会不断变化,而不同温度下非晶体由固态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所以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②汽化热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而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汽化热: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要的能量(Q)与其质量(m)之比叫这种物质在这一温度下的汽化热。用L表示汽化热,则L=Q/m,在国际单位制中汽化热的单位是焦尔/千克(J/Kg)。

  I、液体汽化时,液体分子离开液体表面成为气体分子,要克服其它分子的吸引而做功,因此要吸收能量。

  II、一定质量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III、液体的汽化热与液体的物质种类、液体的温度、外界压强均有关。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态为止。

  1、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是该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4、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

  3、惯性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的物理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数学表达式:a=F合/m;

  2、加速度随力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3、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

  四、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衡力的根本区别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认识静电

  一、静电现象

  1、了解常见的静电现象。

  2、静电的产生

  (1)摩擦起电: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的橡皮棒带负电。

  (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

  3、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二、物质的电性及电荷守恒定律

  1、物质的原子结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以及环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在一般情况下,物体内部的原子中电子的数目等于质子的数目,整个物体不带电,呈电中性。

  2、电荷守恒定律:任何孤立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在一个系统的内部,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的总的电荷时不改变的。

  3、用物质的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静电现象

  (1)分析摩擦起电(2)分析接触起电(3)分析感应起电

  4、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发生转移的过程,电荷并没有产生或消失。

  第二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一、电荷量和点电荷

  1、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量。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

  2、点电荷: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量分布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把带电体简化为一个点,并称之为点电荷。

  二、电荷量的检验

  1、检测仪器:验电器

  2、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三、库仑定律

  1、内容: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力跟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大小:

  方向:在两个电电荷的连线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3、公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

  4、成立条件

  ①真空中(空气中也*似成立),②点电荷

  第三节电场及其描述

  一、电场

  1、电场: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周围的电场发生的。

  2、电场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3、电场力: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作用力,这种力叫电场力

  电荷间的静电力就是一个电荷受到另一个电荷激发电场的作用力。

  1.曲线运动的特征

  (1)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2)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中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必定有加速度。(注意:合外力为零只有两种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一定变化,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反之,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从动力学角度看: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匀变速运动:

  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运动。也可以说是:合外力不变的运动。

  4.曲线运动的合力、轨迹、速度之间的关系

  (1)轨迹特点:轨迹在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之间,且向合力方向一侧弯曲。

  (2)合力的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2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径向的分力F1改变速度的方向。

  ①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增大。

  ②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减小。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实用五份(扩展5)

——高二会考物理知识点实用10份

  一、磁场:

  1、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方入其中的磁极、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

  2、磁铁、电流都能能产生磁场;

  3、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4、磁场的方向:磁场中小磁针北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二、磁感线:在磁场中画一条有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中每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1、磁感线是人们为了描述磁场而人为假设的线;

  2、磁铁的磁感线,在外部从北极到南极,内部从南极到北极;

  3、磁感线是封闭曲线;

  三、安培定则:

  1、通电直导线的磁感线:用右手握住通电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方向跟电流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环形电流的磁感线: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环形电流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中心轴上磁感线的方向;

  3、通电螺旋管的磁场:用右手握住螺旋管,让弯曲的四指方向和电流方向一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旋管内部磁感线的方向;

  四、地磁场:地球本身产生的磁场;从地磁北极(地理南极)到地磁南极(地理北极);

  五、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1、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的比值,叫磁感应强度。B=F/IL

  2、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放在该点的小磁针北极的指向)

  3、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特斯拉T,1T=1N/A。m

  六、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1、大小:在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与磁场垂直时,电流所受安培力F等于磁感应强度B、电流I和导线长度L三者的乘积。

  2、定义式F=BIL(适用于匀强电场、导线很短时)

  3、安培力的方向: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大拇指根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跟手掌在同一个*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并使伸开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七、磁铁和电流都可产生磁场;

  八、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九、电流和电流之间亦有力的作用;

  (1)同向电流产生引力;

  (2)异向电流产生斥力;

  十、分子电流假说:所有磁场都是由电流产生的;

  十一、磁性材料:能够被强烈磁化的物质叫磁性材料:

  (1)软磁材料:磁化后容易去磁的材料;例:软铁;硅钢;应用:制造电磁铁、变压器、

  (2)硬磁材料:磁化后不容易去磁的材料;例:碳钢、钨钢、制造:永久磁铁;

  十二、洛伦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叫做洛伦兹力

  1、洛仑兹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断:伸开左手让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共面且垂直,把左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为正电荷运动方向(与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大拇指所指方向就是洛仑兹力的方向;

  (1)洛仑兹力F一定和B、V决定的*面垂直。

  (2)洛仑兹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其大小

  (3)洛伦兹力永远不做功。

  2、洛伦兹力的大小

  (1)当v*行于B时:F=0

  (2)当v垂直于B时:F=qvB

  一、电场

  1、电场: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周围的电场发生的。

  2、电场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3、电场力: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作用力,这种力叫电场力,电荷间的静电力就是一个电荷受到另一个电荷激发电场的作用力。

  二、电场的描述

  1、电场强度:

  (1)定义:把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定义为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E表示。

  (2)定义式:

  F――电场力国际单位:牛(N)

  q――电荷量国际单位:库(C)

  E――电场强度国际单位:牛/库(N/C)

  (3)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在该点受电场力的方向。

  (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5)物理意义:某点的场强为1N/C,它表示1C的点电荷在此处会受到1N的电场力。

  (6)匀强电场:各点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2、电场线:

  (1)意义:如果在电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就叫做电场线。

  (2)特点:

  电场线不是电场里实际存在的线,而是为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假想的线,因此电场线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电场线始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在正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线起于正电荷,延伸到无穷远处;在负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线起于无穷远处,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闭合,不相交,也不是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

  在同一电场里,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场强越大;电场线越稀的地方,场强越小。

  一、机械振动:物体在*衡位置附*所做的往复运动,叫机械振动。

  1、*衡位置:机械振动的中心位置;

  2、机械振动的位移:以*衡位置为起点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3、回复力:使振动物体回到*衡位置的力;

  (1)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衡位置;

  (2)回复力不是一重特殊性质的力,而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

  4、机械振动的特点:

  (1)往复性;

  (2)周期性;

  二、简谐运动:物体所受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且方向始终指向*衡位置的运动;

  (1)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

  (2)回复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

  (3)计算公式:F=―Kx;

  如:音叉、摆钟、单摆、弹簧振子;

  三、全振动:振动物体如:从0出发,经A,再到O,再到A/最后又回到0的周期性的过程叫全振动。

  例1:从A至o,从o至A/,是一次全振动吗?

  例2:振动物体从A/,出发,试说出它的一次全振动过程;

  四、振幅:振动物体离开*衡位置的距离。

  1、振幅用A表示;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实用五份(扩展6)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五份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二、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衡

  (1)化学*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衡,达到*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衡。

  (3)判断化学*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

  有机物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CH4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

  CH4+2O2→(点燃)CO2+2H2O

  (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

  CH4 + Cl2 →(光照)→ CH3Cl(g)+ HCl

  CH3Cl+ Cl2→(光照)→ CH2Cl2(l)+ HCl

  CH2Cl+ Cl2→(光照)→ CHCl3(l) + HCl

  CHCl3+ Cl2→(光照)→ CCl4(l) + HCl

  (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三、乙烯C2H4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 =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四、苯C6H6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

  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C6H6+15O2 =12CO2+6H2O (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3)加成反应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五、乙醇CH3CH2OH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

  CH3CH2OH +3O2=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2CH3CH2OH +O2=2CH3CHO+2H2O

  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5CH3CH2OH+4KMnO4+6H2SO4= 2K2SO4+4MnSO4+5CH3COOH+11H2O

  六、乙酸(俗名:醋酸)CH3COOH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CH3COOH+ HOC2H5CH3COOC2H5 +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实验时用饱和碳酸钠吸收,目的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 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A 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x0911Nax0912Mgx0913Alx0914Six0915Px0916Sx0917Clx0918Ar

  (1)电子排布x09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x09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x09+1x09+2x09+3x09+4—4x09+5—3x09+6—2x09+7—1x09—

  (4)金属性、非金属性x09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x09冷水剧烈x09热水与酸快x09与酸反应慢x09——x09

  (6)氢化物的化学式x09——x09SiH4x09PH3x09H2Sx09HClx09—

  (7)与H2化合的难易x09——x09由难到易

  (8)氢化物的稳定性x09——x09稳定性增强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x09Na2Ox09MgOx09Al2O3x09SiO2x09P2O5x09SO3x09Cl2O7x09—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x09(10)化学式x09NaOHx09Mg(OH)2x09Al(OH)3x09H2SiO3x09H3PO4x09H2SO4x09HClO4x09—

  (11)酸碱性x09强碱x09中强碱x09两性氢氧化物x09弱酸x09中强酸x09强酸x09很强的酸x09

  (12)变化规律x09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

  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

  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

  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

  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碱性:NaOH>Mg(OH)2>Al(OH)3

  非金属性:Si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SiH4

  酸性(含氧酸):H2SiO3

  (Ⅱ)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Li

  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碱性:LiOHBr>I(卤族元素)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

  (Ⅲ)

  金属性:Li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x09非金属性:F>Cl>Br>I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F—

  酸性(无氧酸):HF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四、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x09离子键x09共价键

  概念x09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x09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成键方式x09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x09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成键粒子x09阴、阳离子x09原子

  成键元素x09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x09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 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x09利用历史x09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x09可再生资源x09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x09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x09可再生资源x09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x09核能

  二次能源x09(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 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x09火电(火力发电)x09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x09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x09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x09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腐蚀。

  2、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①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KOH等)。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①单位:mol/(L s)或mol/(L 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衡状态。

  化学*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衡,达到*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衡。

  (3)判断化学*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一、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甲烷)

  脂肪烃(链状)

  烃 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

  芳香烃(含有苯环)(如:苯)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x09烷烃x09烯烃x09苯及其同系物

  通式x09CnH2n+2x09CnH2nx09——

  代表物x09甲烷(CH4)x09乙烯(C2H4)x09苯(C6H6)

  结构简式x09CH4x09CH2=CH2x09或

  (官能团)

  结构特点x09C—C单键,

  链状,饱和烃x09C=C双键,

  链状,不饱和烃x09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环状

  空间结构x09正四面体x09六原子共*面x09*面正六边形

  物理性质x09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x09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x09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难溶于水

  用途x09优良燃料,化工原料x09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x09溶剂,化工原料

  有机物x09主 要 化 学 性 质

  烷烃:

  甲烷x09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烯烃:

  乙烯x09①氧化反应

  (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苯x09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 +HBr

  +HNO3――→ +H2O

  ③加成反应

  +3H2――→

  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x09同系物x09同分异构体x09同素异形体x09同位素

  定义x09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x09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x09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x09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分子式x09不同x09相同x09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子式可不同x09——

  结构x09相似x09不同x09不同x09——

  研究对象x09化合物x09化合物x09单质x09原子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

  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

  (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

  (2)编号—靠*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CH3—CH—CH2—CH3 CH3—CH—CH—CH3

  2—甲基丁烷 2,3—二甲基丁烷

  7、比较同类烃的沸点:

  ①一看:碳原子数多沸点高。

  ②碳原子数相同,二看:支链多沸点低。

  常温下,碳原子数1—4的烃都为气体。

  二、烃的衍生物

  1、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x09饱和一元醇x09饱和一元醛x09饱和一元羧酸

  通式x09CnH2n+1OHx09——x09CnH2n+1COOH

  代表物x09乙醇x09乙醛x09乙酸

  结构简式x09CH3CH2OH

  或 C2H5OHx09CH3CHOx09CH3COOH

  官能团x09羟基:—OH

  醛基:—CHO

  羧基:—COOH

  物理性质x09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精,与水互溶,易挥发

  (非电解质)x09——x09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用途x09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用于医疗消毒,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5%x09——x09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x09主 要 化 学 性 质

  乙醇x09①与Na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

  ①相同点: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

  ②不同点: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

  结论: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②氧化反应 (ⅰ)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ⅱ)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

  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消去反应

  CH3CH2OH――→CH2=CH2↑+H2O

  乙醛x09氧化反应:醛基(—CHO)的'性质—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 +2Ag↓+3NH3↑

  (银氨溶液)

  CH3CHO + 2Cu(OH)2――→CH3COOH+Cu2O↓+2H2O

  (砖红色)

  醛基的检验:方法1: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方法2:加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至沸有砖红色沉淀

  乙酸x09①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CaCO3、Na2CO3

  酸性比较:CH3COOH > H2CO3

  2CH3COOH+CaCO3=2(CH3COO)2Ca+CO2↑+H2O(强制弱)

  ②酯化反应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

  三、基本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人们*惯称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种类x09元x09代表物x09代表物分子

  糖类x09单糖x09C H Ox09葡萄糖x09C6H12O6x09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果糖x09x09

  双糖x09C H Ox09蔗糖x09C12H22O11x09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能发生水解反应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