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首页 / 总结 / | 2022-10-19 00:00:00 知识点总结,政治

1、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1)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2、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比较低;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3、企业兼并的意义:

4、就业的意义:

5、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注:每种渠道的意义)

6、我国*的性质:

7、*自觉接受监督,建设法治*。

8、如何接收人民监督?

9、外汇和汇率:

10、影响价格的因素:

1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3、影响消费的因素:

14、供求影响价格

15、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6、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7、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18、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19、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20、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22、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23、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24、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25、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26、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27、绿色消费的含义?特征?

28、为什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30、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31、财政的巨大作用有哪些?

32、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33、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34、企业的含义: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35、企业组织形式:

36、结算方式

37、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38、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39、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40、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1)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人民民主*的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

  ★2.人民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

  (1)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①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②只有坚持国家的*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5.怎样坚持人民民主*?(略P7)

  6.我国*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2)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3)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国家*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二)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等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等原则。

  公民*等的享受权利,*等的履行义务,*等的适用法律。

  ①任何公民都*等的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等的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5.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是什么?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权力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力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2)怎样坚持?

  ①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②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6.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⑴为什么?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

  ⑵怎样坚持?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民主选举

  1.四种选举方式比较

  2.影响选举方式、选举制度的因素

  3.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影响因素

  4.公民应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⑴为什么选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⑵选民应怎样行使选举权?

  ①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②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③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二)民主决策

  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4)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注:每种方式的重要性或意义)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三)民主管理

  1.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性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基层民主自治的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3.实行基层民主管理的意义: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四)民主监督

  1.公民监督权的内容:

  公民的监督权是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注:每种渠道的意义)

  ⑴通过*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⑵通过*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⑶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⑷其他方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等。

  3.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4.公民怎样行使监督权:

  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形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五)有序的政治参与

  1、为什么要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

  2、有序与无序的区别(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第三课:我国*是人民的*

  1、我国*的性质:

  我国*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我国*的宗旨与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的职能

  ⑴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着社会治安和秩序。

  ⑵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和人民生活水*。

  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一方面宣扬科学理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⑷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保护公共环境,防治各种污染等。

  4、建设服务型*

  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

  5、公民与*的关系

  (1)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的管理,又享受着*提供的公共服务。

  (2)我们公民要了解、相信、支持*,寻求*的帮助,监督*的行为,不断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3)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公民可以通过*设立的热线电话、*部门、电子政务、依法建立的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等求助或投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四课:我国*受人民的监督

  ★1、我国*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我国*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的权威;③有利于防止行*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怎样提高*依法行政的水*?

  (1)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2)具体举措: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还要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4、为什么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必要性+意义)

  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意义:*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①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治工作失误;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正清正廉洁;③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5、怎样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利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具体说,①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的监督*权力的运行;②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2)依据宪法和法律,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3)*自觉接受监督,建设法治*。

  6、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包括*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7、*为什么接受人民的监督?

  (1)从根本上说,是有我国*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是人民的*,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的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志,捍卫人民的利益,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2)*自觉接受监督的意义(略)

  (3)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所以说,自觉接收人民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的要求。

  8、如何接收人民监督?

  我国*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阳光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9、“阳光工程”意义

  (1)一方面是规范*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2)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说明*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加强。(3)利于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工作的监督(4)利于群众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5)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10、*的权威及其体现:

  *的权威,是指*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讲,一个*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的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的根本标志。

  我国*权威的来源:*的权威是通过*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的。怎样树立*权威?

  首先,*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其次,*及其工作人员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

  最后,*工作人员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五课:我国的*大会制度

  (一)*大会

  ★1.全国*大会

  全国*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全国*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大会的地位和职权?

  地位:全国*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职权:全国*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大会常设机关——全国*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国家立法权、国家决定权、国家任免权、国家监督权)

  全国*大会及全国*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2.地方各级*大会

  地位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3.*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二)*

  *的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员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阶段: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本质: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国家强制方能使用。

  (3)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4)纸币的发行: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与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W价格水*_待售W数量/G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区别:①含义及实质不同。前者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数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而后者是与之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水*在较长时间内全面、持续下降,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②形成的原因不同。前者有四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综合型,其中纸币发行量过多属于需求拉动型。而后者则是由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国外经济危机传导的物价下降等原因造成的。

  ③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后者表现为物价持续下跌、市场疲软、经济衰退的现象。

  ④危害不同:前者会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居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就会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后者引起物价下降,在短期内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和居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⑤解决的方法不同。

  解决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法有: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二是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努力增收节支等措施。

  而要解决通货紧缩,主要靠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特别需要靠扩大内需的方针。?联系:①都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衡。②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抑制。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货币的发展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2、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的方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账结算。

  (2)结算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等

  ①信用卡:

  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B.信用卡的作用:信用卡作为转账结算的一种信用工具,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了现金的使用及不便,简化了收款手续,节省了交易费用,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为持卡人带来极大便利。(简捷、安全、方便等优点)

  ②支票:

  A.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由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票据。

  B.种类:分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适用于办理同城转账结算。

  C.现金支票注意事项及特点:妥善保存,不得折叠;准确性,现金支票要查验金额的大小写是否一致,单位书写是否正确;有效性,要在有效期内到指定银行支取;间接性,不能拿来直接购物,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

  3、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①100外币可兑换更多本币-→外汇汇率升高(本币汇率降低)-→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抑制进口、刺激出口-→资本流入。反之亦然。

  ②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水*、汇率政策、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及信息、心理、投机等因素。

  ③决定汇率的因素:汇率是由本国货币和他国货币实际购买力之比决定的。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①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人民币既不贬值,也不升值。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

  ②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人民币升值后果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进口。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

  ②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

  ③有利于人才出国学*和培训。*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

  ④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资产出卖更合算 。

  ⑤*RMB国际地位提高。

  负面影响:

  ①人民币升值会给*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

  ②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的直接投资。给*的外贸出口造成一定的伤害

  ③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④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5)外币不等于外汇,外汇能够用于国际间结算,外币不一定能。外汇的主要职能是国际结算。外汇储备主要用于稳定汇率、偿还债务、*衡国际收支等。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俗。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

  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盈利。

  B、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不利地位亏损。

  C、相等不亏不赚。

  它决定了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3)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社会劳率↑单位时间产品数量↑劳动时间↓

  ①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价值量就会减少,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h/个×个数=价值总量)(单商品价值量×使用价值总量=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一个商品生产者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了。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

  A.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B.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什么价格不会无限制上升或下降)

  C.等价交换:价格与价值相符的交换。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均数中,不存在于每一个个别场合。

  ③作用:

  A.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原因: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结果: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

  C.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原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结果: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从而影响商品消费量。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下降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商品价格变动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化。――需求法则

  (3)不同商品需求量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电视、手机等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4)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要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第一,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第二,在互为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

  ②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第一,如果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第二,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同时也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因而压缩生产规模;当供不应求是,价格上涨,获利增加因而扩大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企业来讲,只有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所以,企业应该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够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市场需要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这就要求也促使生产者适应市场变化进行生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多彩的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居民的收入:这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①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说收入与消费成正比。

  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居民消费水*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会降低;反之,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提高。

  (2)商品价格的高低,这是影响消费的又一最主要因素之一。

  ①价格高低通过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来影响人们的消费水*。

  ②价格高低的变化与人们消费水*成反比。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从而影响商品消费量。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消费量下降;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人们消费量提高。

  ③物价的变动引起的消费量的变动的程度是因商品种类而异的。一般说来,基本生活消费品的消费受价格水*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④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量。

  (3)另外,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原因,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4)提高人民消费水*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此外,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优化消费结构,克服不健康消费心理,树立正确消费观;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衡、防治环境污染。

  2、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前者消费的是有形商品,如书籍、电器、水果等等;而后者消费的是服务,如家教、理发等。

  (2)人们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此外,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也越来越常见。

  ①钱货两清的消费。

  我们消费的大部分商品是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获得的,一旦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即由买主自己享有。

  ②贷款消费。

  其含义是指在购买大宗商品或服务的时候,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买主的支付能力,买主可以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的消费。

  ③租赁消费。

  第一,含义:是指有些商品由于消费者使用的次数有限,通过短期租赁的办法来获得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的消费方式。

  第二,租赁消费的原因:对于一些商品,消费者使用的次数有限,为暂时的使用而买下商品不划算。

  第三,租赁消费的特点:商品的所有权不变,消费者获得的是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

  第四,租赁消费的优点:便宜,避免了浪费,商品的使用价值可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①生存资料消费,它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的消费;

  ②发展资料消费,它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

  ③享受资料消费,它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的含义及特点

  ①消费结构的含义: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②消费结构的特点(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消费结构变化的方向遵循着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2)恩格尔系数

  ①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消费水*和生活水*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越高,人们的生活水*越高。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1)消费心理复杂性的原因: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

  消费心理的表现 特点 评价

  从众心理引发

  的消费 仿效性、

  重复性、

  盲目性 有利:能够引发对某类商品或某种风格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商家常借此推销商品。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

  有弊: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

  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求异心理引发

  的消费 标新立异 有利: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促进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有弊:代价大,社会不认可

  态度: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攀比心理引发

  的消费 夸耀性

  盲目性 有弊: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不健康的心理,不值得提倡

  求实心理引发

  的消费 符合实际

  讲求实惠 有利:理智的消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都有利

  态度:值得提倡

  2、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一定要践行一些正确的消费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①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滞后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②量入为出,使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

  ③坚持适度原则,提倡勤俭节约精神。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消费要有主见,要保持冷静头脑,避免跟风随大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使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①体现新的发展观要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②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③为什么要提倡绿色消费?

  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绿色消费理念不仅有利于个人的生命健康,也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正在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④绿色消费体现、要求,即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①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

  ②资源具有稀缺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应该戒奢以俭。

  ③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实践证明,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风已过时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和有害的。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并非所有行业和领域市场者能起作用,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惯用语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2、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1)市场调节的自发性.(2)盲目性(3)滞后性.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1、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2、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及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2、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二者运行的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1、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说是买方市场。

  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滞销——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3、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赚钱: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赔钱: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企业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3)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3、(1)公司,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不得少于两人)

  (2)两种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共同特征:

  “有限”: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在付出各自的股金后,他们就不再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拥有股份的人叫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4)不同点:课本P41表格

  4、公司的组织机构

  (1)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2)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公司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什么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A、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B、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C、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的发展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D、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6、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有两条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1)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企业破产,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7、人类生产出是任何财富,都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

  8、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2)树立竞争择业观

  (3)树立职业*等观(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10、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A*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休息、休假的权利;

  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F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为义务为前提的。

  (3)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4)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5)党和*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而言,主体地位--整个公有制地位)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2)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9篇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的地表趋向*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原上。*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在现实学*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要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

  ②CB外侧

  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

  ②人口密度、流量大

  ③人口昼夜差异大

  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

  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

  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

  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

  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

  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

  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

  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均1o/日*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1、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12、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行;

  *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3)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似正圆的椭圆;*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分

  赤道——全年昼夜*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南昆铁路自广西首府南宁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经过地质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是我国已建成铁路中技术水*最高的铁路。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开发当地丰富有色金属资源和优质旅游资源,改善西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4)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2、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5、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6、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7、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8、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9、底物浓度

10、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11、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

12、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13、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14、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5、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16、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17、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18、维持细胞的酸碱*衡 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19、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20、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2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22、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23、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24、中期

25、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6、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27、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28、衰老的细胞内 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固缩,染色加深。

29、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0、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使细胞的原癌基因从稳定状态变为活跃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31、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32、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3、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34、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35、蛋白质有空间结构而多肽没有空间结构。

36、血红蛋白等的运输作用。

37、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磷脂最丰富)和蛋白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组成。脂质50蛋白质40糖类2—10

38、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9、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为单糖,麦芽糖(葡萄糖和葡萄糖),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乳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为二糖。

40、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相连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5)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①生产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 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 消费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④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⑤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大力发展生产力。

  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夺取*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 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2、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力量,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5、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1、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是*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3、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是指全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三控制一支配。

  1、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

  2、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

  3、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

  4、在国民经济命脉和重要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存在大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与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

  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地区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都快上投资部分。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

  (2)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生产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使生产得以真正地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4)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4、国有经济的地位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稳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

  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6)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

  ②CB外侧

  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

  ②人口密度、流量大

  ③人口昼夜差异大

  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

  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

  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

  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

  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下地理知识点:热带草原气候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纬23.5之间

  海陆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季。

  4、气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草原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马里首都巴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亚,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约翰内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港口城市里约热内卢,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畜牧业发达,耕作业以小麦为主,湿季播种,干季收获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均1o/日*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1、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12、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行;

  *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1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1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1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同学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然后通过*题进行练*,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地理的考察中,每一道题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

  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

  ①加快西部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持我国西部边疆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国防;

  ⑤有利于合理布局全国交通。

  四种进藏铁路线(青藏铁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甘藏铁路)预选方案中,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

  ①沿途大部分地区地势*坦;

  ②线路最短,总投资最小;③克服冻土技术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

  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均1o/日*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1、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12、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行;

  *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1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1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1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同学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然后通过*题进行练*,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地理的考察中,每一道题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似正圆的椭圆;*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分

  赤道?――全年昼夜*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2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二、考题分析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掌握的基本点:

  图1

  图2

  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自转和公转方向

  日期及节气

  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公转速度的变化

  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从A到C)

  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其它特征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 天气现象

  *流层 越高越高 *流 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3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气压差 水*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压差(或水*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图示 符号表示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举例

  冷锋 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锋后 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 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 连续性降水 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4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中心气压 水*气流方向 垂直气流方向 中心天气状况 举例 其它影响

  气旋 低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 产生原因 污染物 危害 对策

  温室效应 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二氧化碳

  海*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 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 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 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环境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5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 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 主要来源 作用结果 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不* 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使地表趋于*坦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基本形态 地貌表现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 备注

  空间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 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 汛期时间 影响因素 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国为夏秋) 雨量 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 夏季 气温(冬季断流) 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6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表现 来源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 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2、防治污染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洋生态破坏 1、海洋污染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海*面上升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无机物 有机物;太阳能 生物能(或化学能)

  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 动物

  环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头表示有机质流动;黑色箭头表示无机质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7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形成过程:

  风化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 光合作用

  矿物养分 植物 有机质

  土壤肥力 腐殖质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属性 组成 共性特征

  土地资源 可再生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气候资源 可再生 光、热量、降水、风等

  水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矿物资源 非可再生

  (2)海洋资源

  类型 组成 特征

  海洋化学资源 食盐、镁、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资源 鱼、虾、贝、藻等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

  海洋矿产资源 大陆架:油、气等滨海带:砂矿海盆:锰结核

  海洋能源 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等 可再生、能量密度小、无污染目前工程投资大、效益不高

  海洋空间资源 生产空间、通信空间、电力输送、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交通运输空间

  其环境和生态条件复杂和特殊。其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14、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待查)

  15、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气象灾害

  类别 危害 监测和防减灾措施

  台风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探测

  暴雨洪涝 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可以有效减灾;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库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居民应急撤离对策、防洪保险等)相结合进行

  干旱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选种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护林建设等

  寒潮 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危害农作物;大风能翻船、倒屋、破坏牧场;雪灾冻雨造成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发

  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

  地质灾害

  类别 危害 监测和防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震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成因上的关联性如地壳活跃之地,往往多火山活动和地震原发性的主灾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如地震引发滑坡、

  火山喷发引发地震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是泥石流加剧的重要原因

  8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火山喷发 高温熔岩和厚厚的火山灰,摧毁房屋和道路,危及人类生存

  滑坡 破坏和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员伤亡

  泥石流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生命财产、生产以及环境

  16、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要素组成: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

  地理环境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

  1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或海拔不同 气候(水热组合)等要素的不同 自然带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热量差异为主)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因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水分差异为主)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与(1)的规律*似

  第四单元

  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形成过程:

  风化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7)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优选【5】份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

  (一)供求影响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宗教信仰、*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均数中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多彩的消费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

  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相关词条